宋燕鵬·膠園小空間,歷史大社會

庶民的小空間生活,反應的是大時代的變更。在馬大中文系任客座研究員時,知道橡膠是赤道線上的特產,但對於我這樣一個純粹的北方人來說,既沒見過橡膠樹,也沒有雨林生活經驗,雖聽潘碧華博士談起她居林老家的膠園生活,依然只是充滿模糊的想象。直到閱讀了《膠園深處有人家》(以下簡稱《膠園》)這本書。

雖然從2014年8月份開始,就陸續在潘博士的臉書上讀到這本書的一些章節,但是在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依然是迫不及待的一口氣讀完,感覺就如炎炎夏日喝了一大杯冰鎮啤酒,清爽透頂。原因很簡單,就是潘先生為我打開了通往膠園的一個精神之路。這本書是整理潘博士父親潘歧源先生近四十年前在報章上發表的膠園生活匯編而成,可謂膠工手劄。

只有身處其中,才能感受到膠園生活的各個片段,才能形成膠園生活的完整圖景。

《膠園》就用流暢的筆觸,描寫了膠片制作、駁樹、顧火、泵藥水、晾膠片、治樹病等等膠園有關的工作場景,還描述了自己跑甘榜當小販、采芭菇菜、采臭豆、養羊、種芭禾、印灰磚、車碎步、捉田雞等等貼補家用的活動;並且還描繪了捉鱉人、女雜貨員、在椰花酒店旁擺賣炒面的生活。雖然並沒有對膠園和膠工生活面面俱到,但已經足以使我建構了一個想象中的膠園生活。

膠園,膠工所活動的場所,在這個空間裏,我們不僅看到了膠工的辛勞,也看到了底層民眾的痛苦與無奈。書中說:直到他們離開膠園,才有機會改變他們的命運。不由得令人感覺沈重。

《膠園》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四十多年前膠園生活的場景,作者還追溯了自己的廣東祖籍地,記述了1941年以來的人生歷程,其中日本人投降、馬共、禁區、新村,這些大歷史,都投射在了一個人身上。年輕時總以為歷史是過去的王侯將相,等浸泡學術多年以後,才明白歷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在經歷著歷史的階段,卻又在不自覺中充當著歷史的一個小小的水滴,千千萬萬的水滴匯集起來,就是一部大歷史。膠園的生活,膠工的活動,就是這些無數的水滴中的一個。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去年8月看到鄧長權先生的散文集《水喇叭》,在金馬侖種菜的鄧先生筆觸離不開他所經營的蔬菜和金馬侖的事物。我在吉隆坡的巴剎買蔬菜,經常琢磨這些蔬菜是哪兒生產的,後來才知道有一些蔬菜產自金馬侖,閱讀了這本書,才對金馬侖的印象由模糊漸清晰,看到了金馬侖歷史的另一種敘述。

評價一部作品,無論是散文、小說,所秉持的標準並不僅僅是文字多麽優美,主要在於能夠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一本好書,不一定非要故作姿態著意用情節去吸引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流暢描寫,就足以流傳後世了。無論是《膠園》,還是《水喇叭》,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他們的生活片段,也是一段歷史的記憶。(『星洲日報』2015年1月30日〔星雲〕版 / 收藏自 鄧長權臉書專頁

Views: 10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