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 白話版《摩羅詩力說》15

至於斯拉夫民族,他們的思想同西歐是非常不同的。但是,拜倫的詩歌,卻也很快地流傳過去,沒有遇到什麽阻隔。十九世紀初年,俄羅斯文學才開始革新,慢慢地獨立起來,並且越來越顯著了;到現在已經有同那些先進的國家並駕齊驅的氣勢,就連西歐人士也都驚嘆它的壯麗和偉大了。不過,考察一下它的開端,實際上只依賴於三位作家,這就是普希金、萊蒙托夫和果戈理。前面兩人以詩歌著名於世,他們都受過拜倫的影響;而果戈理則以描繪人生社會的黑暗現象著稱,同前面兩位作家作風不一樣,所以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圍。

普希金(A. Pushkin)於一七九九年生於莫斯科。小時候就能作詩,他在文壇上首先創立了浪漫派,因而名聲遠揚。但是,當時俄國國內時常發生發生暴亂,形勢危急,普希金詩中常有所諷喻,因此人們便借口排斥他,要把他流放到西伯利亞去。有幾個前輩名流竭力替他辯護,才獲赦免,而被貶謫到南方居住。這時候,他開始閱讀拜倫的詩,深深地感到拜倫的偉大,於是他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都起了變化。抒情短詩也常常模仿拜倫,最著名的有《高加索的囚徒》,同拜倫的《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非常相似。這首詩描述俄國有一個絕望的青年,被囚禁在異鄉,有一位姑娘救了他,把他放走了。那個青年恢復了熱情,愛上了他,但後來他還是孤獨地走開了。

他的《吉卜賽》(Gypsy)一詩也是如此。吉卜賽,是歐洲的流浪民族,過著遊牧生活。有一個厭世的人,名叫阿樂哥,愛上吉卜賽人中一個非常美麗的女郎,因此加入了這個民族,並且與這女郎結了婚。但是,他這個人非常嫉忌,逐漸覺察到女郎另有所歡,終於把她殺死了。女郎的父親沒有復仇,只是命令他離開,不許再跟他們住在一起。這兩篇詩歌,雖然都具有拜倫的特色,可是又很不相同,因為普希金詩中的英雄們,雖然同樣是被世人所鄙棄放逐的,但是又離不開亞歷山大時代俄國社會的某些特質。他們容易失望,也容易奮起;都有厭世的傾向,一直都很不堅強。普希金對於這些人物並不同情,他對於那些熱衷於復仇而思想並不高明的人們的過失,都加以斥責,不為他們掩飾。

這樣,社會的偽善現象,既然在人們面前被明顯地揭露出來,相形之下,吉卜賽人的粗獷和純樸,反而更加突出了。評論家們說,普希金所喜歡的人物,逐漸擺脫拜倫式的英雄,轉向他的祖國純樸的人民,實際上就是從這時期開始的。

普希金後來的偉大創作,是《葉甫蓋尼·奧涅金》(Eugiene Onieguine)。這詩的題材很簡單,而文采卻特別富麗;當時俄國的社會風貌,在這詩里被簡明地表現出來了。不過,他寫這詩推敲了八年,期間所受的影響很不一致,所以人物的性格變化,前後有很大差異。開頭兩章,還受到拜倫的影響。主人公奧涅金的性格,是竭力反抗社會,對於人世也是絕望的,具有拜倫式的英雄氣概,只是已經不憑借想像,逐漸接近於現實,與當時俄國青年的性格很相似了。後來,由於客觀環境起了變化,詩人自己的性格也隨之改變,於是逐漸擺脫了拜倫的影響,他的創作也一天比一天地有了獨特的風格。於是詩篇更加精彩,創作也更加豐富了。

至於普希金與拜倫分道揚鑣的原因,則有種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拜倫由於悲觀失望,發奮與社會戰鬥,一直所想,高傲卓絕,是在於普希金的性格是不相容的。他以前之所以崇拜拜倫,乃是出於一時的激動。等到社會風濤平息了,他自己就拋開拜倫,回到他本來的面貌。有人說,國民性的不同應當是這事的關鍵。因為西歐的思想,和俄國相差很遠,普希金之所以離開拜倫,實在是由於個性的關係,個性不合,拜倫影響當然很難長期存在了。上面這兩種說法,都有它的道理。不過就普希金個人方面來說,他僅僅模仿拜倫的外表,等到他的放浪生活一結束,便立刻回到他本來的樣子,不像萊蒙托夫那樣始終抱著消極思想不妨。所以,當普希金回到莫斯科以後,他的言論更是力求和平,凡與社會可能發生衝突的,他都竭力避開不談;而且還唱了不少贊歌,頌揚他祖國的武功。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