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慕課·絲路篇

《愛墾絲綢之路經濟體·慕課》推薦精彩文獻,請點擊各個題目:

台灣高動態攝影家 譚志國·磺火捕魚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絲經 庫

    《中國是疫後新霸主?》

    美國稱霸於二戰後,當時,先進的
    工業國都成了廢墟,有待重建
    基礎實力完好的美國乘勢而上
    有學人云,新冠肺炎是第三次世界大戰
    連美國、歐洲都亂了龍
    此刻,只有中國還在穩實成長
    她能否脫穎而出成為世界新霸主?
    當然,還有些其它關卡她得闖

    令世界不能不另眼相看的是
    中國的新實力似乎是在2008/2009
    次貸危機後才引爆出來的
    那一年,我記得最清楚的是
    當時的總理溫家寶先生曾說過:
    有關次貸海嘯,中國救得了自己
    救不了世界,可是看看2009年以後的
    中國卻日漸成了世界不可忽視的新動力
    他們的秘訣在哪裏?

    歡迎點閱回顧一下,準備迎接疫後新秩序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cultaware115

  • 絲經 庫

    陳明發博士·失憶的族群,從何談繼往開來、走出新路?


    風起雲湧海絲路,

    智慧護航誰清楚?

    政經文教各領域,

    衷心推薦二十五。


    客家諺語說:“前人不講古,後人失了譜。”

    智慧傳承靠歷史,個人無史,族群何來歷史; 社群無史,傳承何來智慧; 失憶的族群,從何談繼往開來、走出新路?

    今天的記錄,就是明天的歷史;今天有記錄,卻沒有推廣讓更多人理解,明天也是沒有歷史。


    陳明發博士:2015年,是東盟經濟共同體實行元年,也是版圖覆蓋東盟的“海上絲綢之路”命運共同體的啟動元年。怎麼看,這都是一個新歷史的起點;怎麼想,也少不得華族的角色,我們的生活又要怎樣經營呢?為盱衡新局而撫今追昔,說好自身的故事,有能力和共同體、更大格局裡的新夥伴更親切的互動和溝通,應該是比較踏實的做法。在新夥伴發現我們,以及我們的生意、社團、文化、教育、創造能量、價值倫理等生活前,讓我們首先重新發現自己。

    中國歷史五千年,和世界各國比較大規模的往來、互動,進而一道開荒建設、分享努力成果,是近二百年華族大量下南洋以後的事。恰好,這二百年正是我們南來的祖上和我們這一代比較熟悉,在某個程度也參與過、見證過的“歷史”。


    看看各地華商的奮鬥史,創始人有故事,工廠有故事,產品有故事,顧客也有故事。是什麼讓中華文化光耀全球?是誰讓我們感到驕傲?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只會歌頌功德有財有勢的人,表揚高人善事的不多;即使有,也多是眼下在位當令的人,至於過去有所貢獻的人,往往就忽略了。這是歷史文化工作者的失責。就算是寫當前"實力不凡"的人,寫的也只多是他(她)“名成利就”的一面,反而不像國外一些企業家的傳記,深入他們令人動顏的感情、心靈與生命存在的層面。

    把馬來西亞社會近二百年來創業、創作活動做一番回顧、整理、評鑒,既有傳主的自我反省,也有專家客觀的批判性,這樣雙向辯證的「雙重視野」,不但可以保存文史材料,也為眼下與未來的世代建立一種學習制度,提供詮釋生命、匡正風氣、奮力精進的參考架構。


    把各地先賢、社會賢達各項促進社會進步、民族和諧的奮鬥,透過學術的考證與肯定,並以各種敘事媒體與世界分享,而和“海上絲綢之路學會”的創會目標結合起來。我叫它“海絲典範”~~海上絲綢之路典範,並爭取我們在中國的大專夥伴來關注它、研究它,把它列為海絲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希望你和友好一起來努力。
    (原刊:《海絲大典》)

  • 絲經 庫


    SOUTH CHINA SEA 南中國海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marginal sea that is part of the Pacific Ocean, encompassing an area from the Singapore and Malacca Straits to the Strait of Taiwan of around 3,500,000 square kilometres (1,400,000 sq mi). The area's importance largely results from one-third of the world's shipping transiting through its waters, and that it is believed to hold huge oil and gas reserves beneath its seabed.


    It is located:


    south of mainland China, including the island of Taiwan, in the east;

    east of Vietnam and Cambodia;

    west of the Philippines;

    east of the Malay peninsula and Sumatra, up to the Strait of Malacca in the west; and

    north of the Bangka–Belitung Islands and Borneo


    The minut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collectively an archipelago, number in the hundreds. The sea and its mostly uninhabited islands are subject to competing claims of sovereignty by several countries. These claims are also reflected in the variety of names used for the islands and the sea.


    關心南海·延續閱讀

    華商:百年蛻轉 HYR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望加錫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一帶一路·劄記

    SOUTH CHINA SEA 南中國海

    海絲大典

    陳博士教你吃榴槤 02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 》文化劄記

    愛墾鄉频道

    香料群岛

    南洋研究

    沙巴歴史

    馬華文學@亦筆的詩


    馬華文學@舒靈的詩

    陳明發詩選·FOR YOUR EYES ONLY

    陳明發文選·說好的俳句

  • 絲經 庫

    郁達夫·星洲既陷, 厄蘇島困孤舟中, 賦此見志

    傷亂倦行役,西來又一關。


    偶傳如夢令,低唱念家山。


    海闊回潮緩,風微夕照殷。


    願隨南雁侶,從此賦刀環。


    阿修羅箋註:

    1:是詩一九四二年二月作。

    2:星洲既陷: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美國海軍根據地珍珠港,爆發太平洋戰爭。新加坡成立華僑抗敵動員委員會,郁達夫擔任執行委員兼文化界抗日聯合會主席。一九四二年一月底,日軍攻佔柔佛,二月十五日新加坡英軍向日軍投降,郁達夫渡海進入蘇門答臘,經望嘉麗等小島輾轉至保東村。此詩即寫於流亡之初途中。

    3:厄蘇島,一荒島名。

    4:行役,被形體所役使。李白詩”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雲中鳥,一去無蹤跡。”

    5:念家山,詞牌名。南唐李煜自度曲。今失傳。此句雙關。

    6:刀環,刀頭上的環,《漢書。李陵傳》:”立政等見陵,未得私語,即目視陵,而數數自循其刀環,握其足,陰諭之,言可歸還也。”因環﹑還同音,後因以刀環為”當還”的隱語。王昌齡句“惟聞漢使還,獨向刀環泣。”

  • 絲經 庫


    濱雪海域:每個人都有一份體驗

    關於濱雪海域鄉鎮的體驗叙事,一位文友透露,1970年代中,她在適耕莊教書兩年,小雨後的傍晚時分,常在遼闊的稻田上空看到180度半圓的雙彩虹。原來我們不覺得出奇的景觀在他人眼中卻是難得的景緻,真個身在美景不知惜眼福。(近年來該地迅速發展,應該不易見到了。)

    真的很希望下一回在濱雪能看見她所說的雙彩虹。雙彩虹對我有特別的意義,我從柔佛老家捧著母親骨灰甕到士毛月靜安林安放時,那個傍晚雨後遠遠的天際就有雙彩虹......

    1990年代杪到適耕莊,夜裏看見稻田遠處濒海處一輪大圓月幾乎接觸到海水。一般銀幕的月亮佈景都沒它大和亮。

    說濱海體驗,带上一筆。沙巴邦國最北鄉古達,也是馬來西亞最北鄉,有位海南籍貫的酒店業者 孫家謙甲必丹,今年收到海南島鄉親來訊:紀念春節家中團圓飯,要添菜,添一道 南洋美食,需要孫家謙給他找佐料,同時用視頻微信他們怎樣炸這道美食,再問清楚,原來是炸香蕉。這群鄉親之前到過古達省親,吃了沙巴的炸香蕉後念念不忘。可是,一直也很困擾:海南島也有香蕉啊,用面粉油炸後,怎麼就是軟趴趴,一點也不像沙巴的香脆好吃。後來搞懂了,是佐料不一樣、用油不一樣的關系。炸香蕉在馬來西亞其實擁有”美食文化遺產“的地位,只是我們都覺得太尋常了。有時候走下一條街,有三間店就有三檔炸小吃。太普通了。可是,對遊客來說,真難忘啊。

    這些地方創生纪事,一路都讓人想像,絲路文青怎樣走在一起,来到有一定人氣的創業根據地,有一定流量的互聯網平臺,接軌微信、臉書等有效社群媒體,後面是“一帶一路”的熱血會賢達與企業,還有富有經驗的各年齡層社會企業推手,都到場了,準備好了文青所需要的資源,在眼下最受寵愛的一帶一路夥伴的,文萊與菲律賓鄰居供貨區:沙巴—砂拉越國邦就等待大家的參與。

    這些年的概念路徑碎片,可以收拾組織一下,以便再出發:

    沙巴海丝故事館

    South China Sea 南中國海

    一帶一路·札記

    海絲大典

    絲綢之路文化基金專頁

    愛墾納達故事城臉書

    文化旅遊臉書

    懷舊情懐臉書

    跨界·絲路:文創青年關懷濱雪一帶一路

    濱雪鄉鎮畫家陳幹逸

    雪州瓜雪而欖鬍鬚港海鮮

    臺灣木業文創

  • 絲經 庫


    南海振興創想考量

    以問題、需求和項目三大導向為指導,藉智庫研究、區域合作以促進南海疫後重建振興的使命。民間網絡:可考慮跨界整合的相關領域包括:新工藝、旅遊、教育、研發、能源、製造、特色小鎮、地方創生、青年文創、農林牧漁、信息、服務、文化、貿易物流、基建、醫藥、房地產、金融、園區、港口、礦業、商會協會、培訓等眾多行業骨幹企業或機構團隊。建立系統的對話交流及合作機製,通過互聯網+、法律服務、政策研究、技術標準、信息服務、金融支持、文化與品牌、能力建設等專業服務團隊。

    専家系統:匯聚南海諸國企業、智庫、行業協會等各領域專家學者的力量,聚焦“一帶一路”振興所涉及到的國際熱點和關切的議題,充分發揮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組織開展高層交往、智庫研討、能力建設和專題研究,圍繞“一帶一路”相關問題,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形成高質量報告,向相關單位建言獻策,其研調報告有效的轉化為有關政策措施,對南海企業振興起到重大指導作用。

    跨界系統:形成統籌國內外政黨、政府、議會、智庫、企業、金融機構、社會組織、媒體和國際多雙邊機構等各方戰略合作夥伴及支持機構的服務體系,以國際戰略委員會、重點國家雙主席製度和國際分支網絡為組織支撐,以多、雙邊高層交往為重要紐帶,在重大國際場合發出“南海聲音”,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海絲會初擬)

  • 絲經 庫


    數字文化貿易成「一帶一路」合作新亮點

    數字文化貿易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近日舉辦的第五屆「一帶一路」服務貿易合作論壇上,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表示,數字文化貿易是新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的新合作領域、新貿易增長點,對紮實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政策溝通新領域。全球性的數字文化貿易規則尚未形成,加快構建「一帶一路」數字文化貿易規則意義重大。

    二是民心相通新路徑。數字文化貿易以數字技術為手段,以文化交流為核心,以服務貿易產品為載體,有利於促進文明互鑒,加強跨文明交流。

    三是設施聯通新抓手。帶動數字基礎設施完善優化助力打通數字絲綢之路,縮小區域數字鴻溝。

    四是貿易暢通新引擎。增長潛力大、附加值高的優勢為「一帶一路」貿易增長拓展新空間,培育新增長點。

    五是資金融通新模式。為資金融通提供更豐富的場景,推動跨境金融產品不斷創新。


    什麽是「數字文化貿易」?趙萍認為,數字文化貿易是基於互聯網等數字技術,以數字文化產業為載體,以數字內容為貿易對象,以數字交付為實現方式的新型文化貿易,其核心領域涉及數字文化技術服務、數字文化內容服務、數字文化傳播渠道服務等。

    近年來,中國數字文化貿易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發展勢頭強勁。從用戶規模看,截至2021年年底,中國已擁有9.27億網絡視頻用戶、7.43億網絡新聞用戶、6.58億網絡音樂用戶、5.18億網絡遊戲用戶、4.6億網絡文學用戶。2021年,中國數字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實現營收約4萬億元,同比增長18.9%,高於文化企業平均水平11.6%個百分點,占比為33.3%。


    在此背景下,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文化貿易發展蘊含著巨大機遇。趙萍表示,從進口看,龐大的文化市場規模、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為「一帶一路」數字文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更多機遇。數據顯示,中國對全球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提升。2021年,中國遊戲市場規模位居世界首位,全球占比超三成;中國在全球十大音樂市場中排名第六位。從出口看,「一帶一路」是中國數字文化貿易重要市場,對沿線產業發展、釋放消費活力、完善經貿規則、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作用。

    機遇的背後也有挑戰。一是數字文化貿易面臨大量區域貿易壁壘。例如,歐盟出臺多項新規嚴管數字內容,東南亞等市場開放程度不夠、國別差異大等。二是數字基礎設施滯後影響文化傳播效果。「一帶一路」部分國家和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數字文化貿易的範圍。三是知識產權侵權嚴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支出占比較高,但成效有限,盜版損失仍然較大。四是「文化折扣」增加跨文化傳播成本。跨文化傳播的「文化折扣」形成了天然的出海壁壘,導致現階段數字文化內容的翻譯、配音及後期等成本占比較大。


    在此背景下,數字文化貿易企業應該如何拓展「一帶一路」市場?趙萍給出了五點建議:

    一是優化「走出去」的模式。兼顧「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兩種模式,提升本土化水平,善用本土化表達方式,減少文化衝突,推動優秀內容「走出去」。

    二是提升數字化運營能力。利用數字技術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內容與形式,推動新技術應用賦能文化產業和貿易全鏈條。

    三是打造數字文化精品。加強大製作、精良製作的研發和投入,增加數字文化產品優質原創內容供給。

    四是加強跨領域合作。充分發揮動漫遊戲、網絡文學等不同數字文化產業形態的比較優勢,打造數字文化內容新生態,培育和創新中國文化大IP。

    五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優勢。打磨產品、優化模式、創新數字文化產品,推動中國數字文化產業加快走向國際市場。(2022-09-22 文章來源:國際商報)

  • 絲經 庫


    史育龍·在文化交流互鑒中促進民心相通


    在國外設立文化中心是世界主要國家戰後普遍采用的文化“走出去”方式,是其宣傳和推廣本國文化、傳播思想價值理念、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台。文化中心面向駐在國主流社會,覆蓋各個階層,圍繞“文化交流、教學培訓、思想對話、信息服務”等職能,常態化開展活動,全面、協調、持續地推廣和傳播本國文化,並為文化的交流互鑒和民心溝通提供穩固的平台。 西方主要國家早在20世紀中葉就開始在國外設立文化中心提升國家形象,擴大影響力。

    目前,英國已在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30個文化中心,德國在92個國家設立了150多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法國在91個國家設立了144個文化中心,美國也建立了多種形式的文化推廣場所800多個,發展中國家的印度也設立了37個文化中心。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成立60年來,為在全世界傳播推廣德國語言文化,幫助德國擺脫“二戰”納粹陰影,樹立和平發展的新德國形象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近年來,歐洲國家飽受經濟危機沖擊,但各國對海外文化中心的支持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目前文化部主管海外文化中心,教育部和國家漢辦以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為平台,主抓對外漢語教學,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負責圖書和影視作品翻譯出版工作,工作職能互相交叉,如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都承擔對外漢語教學,在工作中難以形成合力,有時還會相互“踩腳”。

    現有的對外文化宣傳交流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以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為主,缺少現代感,缺少面向未來具有思想深度的內容,介紹方式也主要集中在演出、展覽等形式,缺少具有生動活潑、互動性強的創意形式,以及現代數字技術的新媒體手段,一些宣傳活動的受眾主要集中在海外華僑華人,缺少對當地社會主流群體特別是青年人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現行的管理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的深化發展。受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邀請的大型特色文化交流演出展覽活動,國內從籌劃派團到出訪交流時間一般都較短,而在馬德裏這樣的歐洲城市,好一點的演出展覽場地通常都要提前一年預定,導致國內高水平演出團組到了馬德里後不得不在區級場所演出展覽,有時因為停留的時間短促,演出展覽的影響力和效果難以有力彰顯,不僅影響了人文交流,也造成事實上的浪費。


    3.加強人文交流,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民意基礎


    從過去幾年的發展實踐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建設和發展,能夠加深駐在國公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增加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在“一帶一路”建設快速推進、對外經濟合作不斷加深的背景下,用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這一平台,做好對外文化交流工作,用海外讀者樂於接受的方式、易於理解的語言,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進而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重要的民意基礎,是新形勢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必須努力的方向。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要深刻認識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對於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意義。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和運營要從搭台唱戲經過借台唱戲努力實現讓別人唱我的戲的目標,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進而不斷增強我國的軟實力。在“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從願景邁向行動的過程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成為闡釋“一帶一路”戰略理念的重要平台。開羅中國文化中心“一帶一路”座談會、柏林中國文化中心“一帶一路”沿線風情攝影展、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影像絲綢之路——甘肅風情”攝影作品展、東京中國文化中心“當今絲綢之路”特別講座、烏蘭巴托中國文化中心《絲路情》歌舞晚會等活動的舉辦,加深了駐在國民眾對“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和中華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建議今後在這些活動中,進一步增強宣傳闡釋的學術和理論上的針對性和說服力,提高專業化水平。邀請去講的人,不光要講,還要講準講好,透徹生動地傳播“一帶一路”的理念和價值,達到正面傳播的效應。

    第二,以實施“十三五”規劃為契機研究制訂對外文化傳播交流發展戰略。截至2014年,中國對海外文化中心建設總投資達13.36億元,2015年落實海外文化中心建設、運行和業務經費預算達3.6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國家漢辦的孔子學院投入更大。今後幾年,為了實現到2020年建成50個中心的發展目標,財政投入還會有更大幅度增長,海外文化中心業務發展與其他對外文化宣傳部門的業務交叉問題也日益凸顯,迫切需要制定一個整體性的國家戰略,指導各部門有序開展工作。建議把對外文化傳播交流作為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在國家戰略層面深入研究基礎上,提出系統性的解決方案。

    第三,要進一步創新對外文化工作。要以開放的姿態,調動相關部門、地方和民間的積極性一起推動這項工作,應當創新理念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要加強戰略謀劃,既要展示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又要傳播當代中國蓬勃發展的多彩文化,既要展示中國古代先賢的哲學智慧,又要傳播當代中國人的思想和理想訴求,把最能體現中國人文精神、最具思想性、最有價值的東西宣揚出去。避免一味以舞龍舞獅、紅燈籠等傳統方式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把一些文化含量不高的內容拿到國外宣傳的慣用做法。不能從自身出發,不問對象、不問效果,憑老經驗老做法開展對外宣傳交流工作。要著眼未來,瞄準目標人群特別是青年領袖、媒體達人等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人士,有針對性地開展人文交流。

    第四,要充分運用現代網絡傳媒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傳播中華文化。互聯網是當今塑造和推廣國家形象最方便最快捷的渠道。青少年和具備一定知識和文化的民眾是互聯網用戶的關鍵多數,他們是駐在國的未來和主流,是中國文化中心應重點傳播的對象。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應精心設計中心網站,並將之與駐在國主流網站相鏈接,擴大點擊率,增加受眾量。要根據當地受眾心理和實際需求,強化網站內容建設,以受眾聽得懂、聽得進去特別是喜聞樂見的產品和方式,傳播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理念和價值觀。《光明日報》( 2016年10月05日 05版)

  • 絲經 庫


    馬凱碩:西方主導世界的時代已步入尾聲·未來是新的CIA時代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2023119日報道,在新加坡銀行舉辦的2023年展望論壇上,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馬凱碩教授(编註:Kishore Mahbubani)說,西方主導世界歷史的時代已步入尾聲,但是西方國家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

    他說:「亞洲是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但是國際上主要的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的最高負責人必須是歐洲人、世界銀行行長必須是美國人,而有40億人口的亞洲,卻沒有當選的資格。」

    馬凱碩也是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编註:2001-2002年曾任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主席),他以上述例子說明他認為西方不願接受世界是亞洲時代的事實。

    在演講時,馬凱碩認為,未來是一個新的CIA時代,也就是中國(China)、印度(India)和東盟(Asean)的時代。他說,東盟在維持和平和創造經濟上取得不俗的成就。俄羅斯烏克蘭戰火尚未平息,不過東盟國家都能夠維持和平,經濟也繼續成長。

    馬凱碩認為,中國和美國正在展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競賽。他說,美國已經意識到它只有十年的時間來阻止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他原本對臺海關係持悲觀態度,但現在比較不那麼悲觀了,主要是因為拜登去年跟習近平會晤時表明了會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

    論壇的另外一名主講者是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教授。他在中國通過視頻發表演講時表示,中國和美國的關係在未來18個月,將會是在受控制的範圍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很務實,美國總統拜登現在的領導團隊比特朗普的更專業,所以至少在下一屆美國大選之前,兩國關係是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談到中美貿易關係時,也是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的李稻葵認為,在未來兩年,應該不會有重大貿易衝突,因為現在的美國政府比特朗普時期的更務實,知道若不跟中國保持良好的貿易關係,將很難抑制通脹,在醫藥物資、醫藥器材等供應上也將難有保障。

    科技方面則將有重大挑戰。李稻葵說,美國認為科技是唯一能協助中國跟美國一較高低的關鍵因素,所以美國會製裁某些中國企業、某類型的科技。中國會在某些方面做出相同的回應。

    另外,李稻葵指出,隨著中國開放邊境,更多中國遊客到美國,有可能會因為發生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而導致外交關係緊張。

    李稻葵說,如果臺海發生軍事衝突,美國根本無法取得勝利,因為地理上中國大陸和臺灣非常靠近,而大陸的軍事力量也遠比美國的強,一旦發生衝突,美國會慘敗。

    在濱海灣金沙會議中心舉行的論壇,約有800人出席。

    (新加坡聯合早報2023年01月19日)

    劉東源:馬華人文化保留完好‧成中馬交流天然紐帶

    打里卜鎮石頭河旁海絲故事館·陳明發博士解說

  • 絲經 庫


    陈美伊·华裔商团进军中国

    随著中国经济崛起,为了打造与中国双方贸易平台,国内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促进马中贸易的新式跨国性华裔商团成立,特别是以地缘性的名义,透过「乡亲」关系进入中国经商,或是将中国的商家企业引入大马,打造双赢的局面。

    百年前,华裔先贤南来后,陆续在本地成立了各类型的华团组织,以扮演著不同的社会角色,其中包括汇集地方华商的商团组织,历史最为长久及规模最为庞大的,就属中华总商会。


    然而,自中国开放后,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当地的逾10亿人口,对大马华商而言更是庞大的商机,单是在2015年,马中贸易额就达到2309亿令吉,因此近年来在国内就有越来越多,促进马中贸易的新式跨国性华裔商团成立,以组织的姿态进军中国。


    同时,此类以促进马中贸易为创办宗旨的华裔商团组织,其特色与传统的华团组织存有一定的差异,即非地缘性华团组织,也不能纳入业缘性组织,但有者相信,此类华裔商团是国内华团的突破点,更是未来华团发展的新趋势。


    马来西亚东莞商会总会长张建华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称,目前在我国,这些为促进马中贸易的华裔商团组织,有的是在国内地缘性组织的协助下成立,有的则是民间华商自行成立,也有些是在中国地方政府的倡导下成立。


    他说,此类华裔商团主要是扮演协助国内华商进军中国的角色,它也附有一些地缘性华团的色彩,让国内的华商与中国特定的地方政府「对接」,属于地缘性华团及商团相结合的组织。


    他解释,在中国开放后,许多地缘性华团都会返回「故乡」进行联谊,一些经商的华团领袖发现中国的市场庞大,因此认为透过组织性地与「故乡」的侨务局接洽,或许能开拓新的商机。


    地缘性华团难对接


    「但是,地缘性华团属于联谊性的组织,在『名不正言不顺』的情况下,难以和中国地方政府对接,再加上中国近年来也出现许多商会组织,所以此类促进马中贸易的大马华裔商团组织才应运而生。」


    张建华表示,此跨国性的华裔商团最重要的角色,是能够与特定的中国地方政府对接,再透过这些中国地方政府的各类协助,在中国开拓商机,比起以「单独个体」进军中国的华商,更加有利。


    他举例,马来西亚东莞商会就是与广东省政府及东莞市政府对接,因此在对方的协助及提供的便利下,成功协助许多的国内华商进军中国。


    「上述两个中国地方政府每年都会邀请我们前往参加各类商贸的博览会及商贸活动,同时还提供参展的帐篷或是协助解决我们的住宿,而且也会协助安排饭局,让我们与当地的商家进行联谊,促进合作商机。」


    同时,张建华强调,透过组织此类华裔商团,更能凝聚国内华商的力量,所以与中国地方政府或商团寻找对接时,也更有代表性,及更容易被人「看见」。

    点对点出发更有成效

    张建华认为,促进马中贸易的新式华裔商团应该针对一个「基点」作为出发点,才能有效地协助会员进军中国,开拓商机。


    他说,马来西亚东莞商会就是以东莞市作为「基点」,再透过当地的市政府协助,与当地的商家接洽及参与各类的商贸活动,逐步协助会员将商品买入中国。


    「一些促进马中贸易的华裔商团,虽然高喊协助会员进军中国的口号,但是在中国却无任何『基点』和『合作伙伴』,此情况将会大大减低会员进军中国的成效。」

    另外,张建华称,除了协助国内华商走出国外,国内各种与中国对接的商团,也扮演著马来西亚「民间大使」的身份,吸引及协助外资入驻我国。

    他举例,早前刘蝶广场事件,在网络的以讹传讹下,在中国沦为了大马排华事件,因此必须依靠这些华团,向中国的商家做出解释,降低大马的负面形象,以吸引中国商家进军大马。


    此外,他说,促进马中贸易的华裔商团,也能为中国商家企业提供咨询的服务,以吸引中国的外资入驻,甚至是合作,以达到互惠互利的功效。


    「实际」价值更易招新血


    比起传统的华团组织,促进马中贸易的华裔商团组织更具有「实际」价值,继而更容易吸引年轻的华裔子弟加入,因此将是国内华团发展的新趋势。


    张建华指出,传统的华团,特别是地缘性及血缘性的组织,在随著社会发展下,已逐渐失去其原有的社会功用,如教育及医疗等,所以目前多只剩下乡亲联谊的功用,因此难以吸引年轻人青睐,造成各大华团都在大喊「青黄不接」。


    「因此,加入能促进马中贸易的华裔商团对经商的华青而言,更具有『实际』的功用,因为可协助他们开拓业务,进军庞大的中国市场。」


    他举例,马来西亚东莞商会目前的会员,将近80%都是45岁以下的会员,其中30余岁者占绝大部分,此情况是难以在国内的传统社团内出现的。


    他说,虽然此类促进马中贸易的华裔商团组织,大部分在名义上都具有地缘性组织色彩,但他认为此类组织应摒弃籍贯甚至是种族差异的观念,广招其他籍贯的商家加入,以助扩大中国「故乡」的商机。马来西亚东莞商会就早已公开给各籍贯的华商加入,甚至也招收了友族同胞,而非只局限在大马莞商,不然发展将会大大受到限制。
    (2016年10月23日马来西亚东方日报)

  • 絲經 庫


    邱立本·兩岸中華文化逆轉的歷史諷刺

    兩岸的中華文化盟主地位逆轉,是歷史的巨大諷刺。神州大地重返漢家詩書的世界,但寶島卻陷入「反中仇中」的漩渦。也許要待2024年臺灣政黨輪替,才可以讓被顛倒的顛倒回來。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當時中美還沒建交,但少數中國年輕精英都來到美國留學讀研究生,他們都是公派生,要了解美國最新的發展,但也暴露了他們知識結構的缺陷。

    這些中國年輕精英在和臺灣在美國的留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被發現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非常膚淺,遠遠落後於臺灣,無論是基本的歷史典故、用詞遣句、很多成語的運用,都不如來自臺灣的留學生,有時候甚至鬧出了笑話。如臺灣學生會問:「您府上是哪裏?令尊是做什麽工作?」結果中國學生會回答說:「我府上是山東,我的令尊是老師。」這些對「敬語」無知的回答,都讓臺灣的留學生忍俊不禁。

    1970年代臺灣學生從小就熟讀唐詩宋詞、經史子集,都是大學聯考的必考,因而處處顯示中華文化的底蘊,而中國學生歷經文革和政治運動,即便最優秀的學生,都深受傳統文化斷層之苦,往往陷在「革命」的語境中,寫文章都是奇怪的歐化語法,如「不可戰勝的中國人民」(硬譯The Invincible Chinese),出現歧義。臺灣留學生就會調侃說:「不可戰勝」就是失敗了,難道說中國人民失敗了?

    臺灣在1945年光復之後,中華文化成為主旋律,不僅國語運動如火如荼,中華文化的經典也是必修科目,錢穆等國學大師被蔣介石奉為國賓,中小學生對於古詩詞都朗朗上口。1960年代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臺灣則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抗衡,展示臺灣才是中華文化的道統。

    但歷史的反諷是,到了2023年,兩岸的中華文化地位大逆轉。臺灣「去中國化」的逆流越演越烈,新一代被「臺獨」的課綱所誤導,對中華文化失去了感情,2019年疫情期間,綠營的「108課綱」更將很多教科書的經典範文取消,如範仲淹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岳陽樓記》等都被廢除,讓北一女老師區桂芝痛批「無恥」。

    相反地,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全力復興傳統中華文化,揚棄了過去馬列史觀解釋中國歷史的弊端,新一代都大量背誦唐詩宋詞,電視上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如《中華好詩詞》、《典籍裏的中國》等都膾炙人口。中華文化重返神州大地,並且在新的載體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如小紅書、抖音等的短視頻,都有大量的中華文化精華普及化的作品,如「意公子」、何楚涵老師等的詮釋,都深入淺出,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對全球華人來說,兩岸中華文化盟主地位的逆轉,令人五味雜陳,既慶幸神州大地重返漢家詩書的世界,但卻痛惜寶島陷入「反中仇中」的漩渦。也許要待2024年初臺灣政黨輪替,才可以讓被顛倒的顛倒回來。

    (2023年12月29日 亞洲周刊專區;本文作者:《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

  • 絲經 庫


    50年翻轉·中國管理教育

    馬中1974年正式建交,1978年改革開放。在管理教育方面,最早是怎樣的情况?台灣徐木蘭教授在她的名著《見樹又見林—經营的藝術》(1983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有一篇〈管理之風吹向中國大陸〉(34—39頁),做了極好的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對比今天崛起後的中國,是多麽的“謙卑”?

    反觀50年前馬中建交初期,我們在各方面又有多少領先的地方?

    如果看了中國當年在方方面面的管理技術有多可笑,我們還是省省吧。

    不如看看我們今天怎麽落後了,在趁50週年紀念之際,趕上去吧。

    (舊文檔陳明發學習〉有更多關係中國MBA的材料

  • 絲經 庫

    Photo Credit [below] Pete Moorhouse

    地方文化營銷 0.1:文旅創生+雕塑文創


    Philip Kotler 在 Marketing Places:

    Attracting Investment, Industry, and Tourism to Cities,

    State, and Nations (1993,151頁)一書中指出,

    有三種工具可以塑造一個地方的形象:口號、主題與定位

    INDRIYA 文化特區

    LITERATURE: The Great Story Continues

    PARK: The Cultural & Creative Hub

    A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A《愛墾·鄉頻道》濱雪鄉鎮

    A 我们这样走過歷史 [馬来群島史]

    A 海絲大典

    A 一帶一路·札記

    A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A 推薦圖文

    A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 絲經 庫

    Secretary-General of ASEAN honours celebration of ASEAN-China Year of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nd Lunar New Year Reception

    Today, Secretary-General of ASEAN, Dr. Kao Kim Hourn, attended a reception hosted by Ambassador of China to ASEAN, Hou Yanqi, in celebration of the ASEAN-China Year of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s well as in welcoming the Lunar New Year. During his remarks, SG Dr. Kao congratulated China for the successful Launching Ceremony of the ASEAN-China Year of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on 2 February 2024 in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China. SG Dr. Kao highligh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signation of 2024 as the ASEAN-China Year of People-to-People Exchanges as a great momentum to enhance cooperation and promote interaction,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friendship among the peoples of ASEAN and China, which will contribute to the advancement of the ASEAN-Chin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https://asean.org February 7, 2024)

  • 絲經 庫


    2024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


    近日,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主題標識正式發布。標識經由中國-東盟中心等單位舉辦的2024「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標識設計大賽產生,從1300件參賽作品脫穎而出。

    標識以中國東盟(CHINA-ASEAN)首字母「C」及「A」為主視覺元素,以拱形條紋圖案構成,以「中國紅」為主色調,輔以各色漸變,代表2024是中國農曆龍年,蘊含中國和東盟國家山水相連、命運與共的美好寓意,象征中國東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共建「五大家園」。http://asean.china-mission.gov.cn 2024-02-04


  • 絲經 庫


    首届「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阿拉木图召开

    人民网阿拉木图9月23日电(记者 谢亚宏)为纪念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首提同世界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3周年,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语言学者的合作与交流,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服务能力,江苏师范大学和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国立民族大学22日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多位学者,以及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150多位师生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的中方筹备组负责人、江苏师范大学余光武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所有愿景与规划的实现,都要以语言相通为基础,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共筑「一带一路」愿景,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沿线65国当前亟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届「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演说人,马来西亚海丝会创会人/会长陈明发博士分享「软实力的叙事基础:怎样说好一带一路故事?」心得后,与部分国际与会嘉宾合照。


    基于此考虑,中哈两校决定举办首届「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国际会议,藉此平台集聚沿线国家语言服务研究专家代表,共商各国「一带一路」语言服务能力提升大计。开幕式后,来自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的苏尔丹加里耶娃教授、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王仁法副院长以及马来西亚的陈明发博士,分别作了题为「中亚研究史中的哈萨克斯坦地位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与语言服务能力」及「软实力的叙事基础:怎样说好一带一路故事?」的大会演讲。

    其中的王仁法副院长的演讲反响最为热烈。演讲中,结合数据分析,王院长提出,「一带一路」语言种类繁多,大多数国家语言国情复杂,「一带一路」语言服务能力亟需提升,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各国语言学者共同努力,探索出一种科学高效的合作模式,本次会议正是探索这种模式的有益尝试。在下午的研讨会上,来自匈牙利、罗马尼亚、格鲁吉亚、马其顿、拉脱维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语言服务研究专家及中哈两国代表在会上分别介绍了各自国家的语言国情及语言服务现状,探讨了「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各国汉语国际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最后,余光武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研讨会,还应被视作一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学者参与到「一带一路」这个关乎各国发展大计的工作平台。在这次会议上,我们各国代表将通过交流建立深入的合作和长久的联系,以便开展后续的各国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交换、语言服务工具书的编纂以及语言文化研究等工作,为推动「一带一路」愿景在各国的实现做出特有贡献。(责编:李雪峰(实习生)、杨牧)(2016年09月23日20:27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 絲經 庫

    (續上)文中“好個開梳乞娘揷,怯個開梳賣別人。”两句更是典型的诏安白话,普通话念下来简直会不知所云。“好個”诏安话就是“好的”,“怯”在普通话中,念qie, 意为胆小,没勇气,畏惧的。诏安白话音念怯Kiam④ ,差,不好的意思。如“知好怯”,就是知好歹的意思。“怯個”就是“差的”。这在现在,诏安人还是很习惯这么说。

    再说这个“個”的读音。笔者细细思量,也只有诏安城关及周边的部分乡镇有这样的发音。“好个”就是好的,“怯个”就是差的,还有“你个”(你的),“我个”(我的)“俺个”(我们的),这是作助词用。而对量词“个”字本身的意思,发音上也是相同,比如“一个”。所以诏安人说“的”和“个”,发的完全是同一个音。这基本是诏安话的专利,即便是毗邻的云霄、东山和广东饶平、潮州,同属闽南语(潮汕语系)他们这两个字的发音也不是这样。

    “乞”在这里应是念kou⑦, 给的意思。这两句总的意思是:好的(玳瑁)打成的梳子给娘子插(头上),差的(玳瑁)打成的梳子卖给别人。

    再说说玳瑁和龟筒(龟壳)。笔者小时候住农村,就常看到村里阿婆阿妈把头发都梳到后脑勺,拧成团,然后用一个小小的龟壳状的发卡把头发固定住,称为“龟鬃(gu① zan①)”。也不知是那个发髻叫“龟鬃”,还是那个用龟壳做的发卡叫“龟簪(gu① zam①)”,反正诏安白话说起来区别不大。那个发卡,中间是个龟壳,边沿却是齿状的,像梳子一样。也有的直接就做成一把梳子形状,头发放下时可以拿它梳头,梳完头又当了发卡把头发别住,干净利落。这样的发式在当时看着再普通不过了,现在读这两句歌谣才知道,女人用上好的玳瑁或龟壳做的梳子或簪子,后头是需要有一个疼爱她又有本事的男人的。

    文中还有几次提及“娘子”和“郎”。诏安人只要有听过潮剧的(潮汕地方剧种,也是诏安地方剧种)都对这样的称呼不会陌生。诏安历史上隶属过潮州府,也隶属过漳州府。加上地域上的特殊位置,使得百姓生活不知不觉兼容有潮汕的和闽南的风情,不论是饮食、风俗还是语言,都兼有闽南和潮汕两地的诸多习惯和信息,至今仍然如此。

    除此以外,笔者还在文中发现多处典型的闽南地方用语。如介绍“七州山”云:“山有七个,东上三个,一个大;西下四个,平大。”闽南人都知道,“平大”就是一样大。

    再看“定潮水消长时候”一节,作者这样描述:……多芦荻柴多流界,船若贪西则见海,南山不可近。行青廉头生开恐犯难得出。船身低了用甲寅针使开,至紧!若遇七州洋,见流界七条,乃近南亭门,船若出唐到交趾洋贪西,水色清白,拜风鱼多,船可行开,怕落占笔罗内难出……”

    这一段中,屡用“贪东”,“贪西”,(书中多处这样描述)。“贪”字也是闽南方言常用,多用于木工、泥水匠的尺寸加(多)与减(少)或偏离一些。贪东,即偏向东一点点,贪西,则偏向西一点点,至今仍这么说。另一个词“生开”。闽南语此处读“ciã① kui①”“硬生生的地开”的意思。就是不能开,你还硬是要开。又比如闽南语“生吃白吃”,就是无所顾忌,暴饮暴食之意。同样的用法如:生跑,生抢,生骂,生抽(筋)等等,都是太过的表现。文中还有“至紧”“行开”这样的词,也是闽南白话说法。

    细细找来,整本书中,这类“闽南化”的语句甚多。闽南人(或潮汕人)读来相当亲切易懂。那个时侯,普通话不像今天这样普及,除了读书写书用书面语,日常言语都是用的本地方言为主。即便是读书人,说不好普通话的也比比皆是。所以,描述海上山形水势,行船要略,种种叮嘱,难免掺杂本地方言表述,再自然不过了。

    《顺风相送》作为珍藏在异国多年的古籍珍本,原本是遥远而高不可及的。今天读到文中的歌谣和言语,却倍感亲切和熟悉。正是中国人沈福宗手写在《顺风相送》封面上的拉丁文“他来自中国南方”。不知对文中闽南用语这一发现,是否对此《顺风相送》祖本作者的生活区域能有个更清晰的解读和定位?或者,希望能为史学专家们研究《顺风相送》和《渡海方程》提供一个新的考证思路和佐证。

    (原题:古籍孤本《顺风相送》文中发现闽南语歌谣及多处闽南用语;延续阅读:兩種海道針經周俊等:《更路簿》中的海外更路

    (作者:他来自南方 2017、8、25)

    特别感谢:福建省语委会诏安方言(城关话)发音人傅喜生老先生。在诏安方言的读音拼写上给予了耐心细致的解析和教导。并就本文所述书中的闽南话(或诏安白话)做了专业性认定。

    (2017-08-30 来源: 诏安县图书馆)

  • 絲經 庫

    吴朴,诏安人,生活于明朝嘉靖年间。著有《龙飞纪略》《渡海方程》《医齿问难》《九边图本》等。现仅存《龙飞纪略》,诏安县图书馆已购入该书影印本收藏。

    他的另一本书《渡海方程》刻印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刻印的水路簿。已轶失。该书记载了南由刘家港往西洋直至忽鲁谟斯,北由刘家港直至朵颜三衞鸭绿江尽处。海上山形水势、岛屿礁石、行船要略、海上风云等等。山很多,都标有名字,并用图画出它的形状。连山下可不可以泊舟都标注详尽。每到一个国家都将这个国家与中国的某个地方相对,直至云南之外,凡四万余里。等等。下卷则主要叙述两件事,其一,言蛮夷之情,其二,言自山东抵北直隶濒海数千里皆膏腴之地,近弃于无用,建议朝廷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地方。等等。

    《渡海方程》刊印后,给海上航行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科学的指南,被广为传抄流传。传抄本中有的直接取名为“海上针经”,也有用了中国对海上航行人员的传统祝贺词“顺风相送”作为书名。有史学家考证,现珍藏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林图书馆的中文手抄孤本《顺风相送》,从书中序文、内容、存世年代等多种信息判断,它的祖本很可能就是诏安人吴朴编纂的《渡海方程》。但因《渡海方程》早已轶失,无可比对,以上考证便也难免出现不同的声音。

    《顺风相送》影印本购入后,笔者很是珍爱,捧卷细读。心想若是诏安人撰写的文字,总会有诏安的些许信息在。但文中多是岛屿名称、山形水势、用针方法等海上航行专用术语,并无多少能懂之处。即便书中描述有“湄州山” “南澳大山”“官塘”“漳州港”等熟悉的地名,那也是航海所经之地,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是,很快,就有了新发现。

    在“灵山往爪蛙山形水势”一节,作者把这段的行程编成了一个歌谣。原文抄录如下:(笔者断句)

    靈山大佛常掛雲,打羅打鼓放彩船。使到赤坎轉針位,前去見山是崑崙。崑崙山頭是實髙,好風使去亦是過。彭亨港口我不宿,開去見山是苧盤。苧盤山頭是實光,東西二竹都齊全。羅漢二㠘有一淺,白礁過了龍牙門。郎去南畨及西洋,娘仔後頭燒好香。娘仔燒香下頭拜,好風愿送到西洋。郎去南畨及彭亨,販卜玳瑁及龜筒。好個開梳乞娘揷,怯個開梳賣別人。新做寳舟新又新,新打舵䌇如龍根,新做锭齒如龍爪,拋在澳港値千金。

    仅读前面四句就很明显。用普通话读,并不那么押韵,而用闽南话读来,韵脚就很齐整了。这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普通话拼音是yun chuan wei lun 而诏安方言拼音是hun⑤ zun⑤ wei⑦ lun⑤。(闽南语类同)撇开第三句末尾可以不要押韵,其他三个字押韵是工整的。歌谣中诸多句子都出现这种状况,如:“彭亨港口我不宿,開去見山是苧盤”末尾两个字,普通话读音是:su pan,而诏安方言“宿”字此处该读“dua③”(意为留下、住下)。“盤”诏安话念“bua⑤”,正好押韵。等等。歌谣里还出现一个句子“打羅打鼓放彩船”。诏安老老少少都能念唱的民谣《天乌乌》中也有“打羅打鼓等新娘”一句,念诵和氛围如出一辙。最后是“舵䌇”二字。(舟定)是‘碇’<船锚>的方言造字。(糸索)即索。许多字典都无此字。只有《康熙字典》有载。

    延續閱讀:

    愛墾慕課·絲路篇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南洋研究

     

  • 絲經 庫


    《順風相送》


    原标题:古籍孤本《顺风相送》文中发现闽南语歌谣及多处闽南用语

    几个月前,欣闻中华书局通过努力,已出版了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珍藏多年的中国重要史籍《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本中国古代的海道针经影印本。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在关注这两本书的发行。近日,它已经来到了诏安县图书馆。

    这是一个套装书,一函两册,原样等大。“中华书局采用四色印刷方法影印出版,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将两本书呈现给读者,让大家可以感受到传统文本的魅力”(引自《铁证如山!英珍贵藏书力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更重要的是,这两本书,跟诏安人吴朴的著作息息相关。

    (原题:古籍孤本《顺风相送》文中发现闽南语歌谣及多处闽南用语延续阅读兩種海道針經

  • 絲經 庫

    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變局之下,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如何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就是學界關注的話題。

    在上一個百年中,上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了巨大損失,也帶來了國際關係和秩序的大變局。特別是二戰後,發生了許多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國際力量對比、國際關係發生巨變,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西歐走向聯合,冷戰美蘇對抗,波及世界;另一方面,成立了聯合國體系,在安全、經濟領域開啟全球治理。這些變化對於世界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是複雜的、綜合的、長期的。上個世紀最應該汲取的經驗是,大國爭奪必然引起對抗和戰爭,只有合作才可以帶來和平與繁榮。

    冷戰結束,本來世界可以「分享和平紅利」,構建合作、和平、開放、發展的新秩序。但是,美國成為「一超」後,力圖在全世界推廣美國價值觀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引發了新的問題,讓世界產生許多新的分裂和對抗。剛剛進入新世紀,就發生了「9·11事件」,由此導致美國發動反恐戰爭,連帶在一些地區產生亂局。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對全球化造成了巨大影響,使得世界經濟陷入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局面。正在發生的俄烏沖突,亦打亂了歐洲關係和秩序的發展進程,可能帶來更大的變局。

    本世紀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共同的任務是:防止戰爭,特別是大戰爭,保證和平與發展。[要考慮的是]如何管理力量對比發生的巨大變化。力量對比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之變,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這個變化影響深刻;二是大國綜合力量對比變化,美國地位下降,中國地位提升,還有其他非西方大國,這個變化影響也很大。力量對比變化是一個現實,也是一個大趨勢,影響到大格局、大關係,涉及諸多方面,必然引發矛盾沖突,關鍵是如何把握向穩的方向,而不是向沖突的方向發展。

    如何推動發展范式轉變。傳統工業化的范式走到今天,已經走不下去了,必須改變,為什麼?盡管傳統工業化帶來經濟大發展,但是,也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地球負能量運轉,因此,現在深刻感覺到不變不行,要基於新發展理念改變。

    再次,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綜合影響。氣候之變的最根本影響是地球生態,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整個生態鏈產生影響。阻止氣候變暖,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到本世紀中期,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氣溫升高,那將是一場難以預料的災難。

    最後,如何使新科技發展趨利避害。工業化以來,歷次科技革命主要的變就是增量漸變,這次是大變量,是轉折、轉型。智能化會改變我們已經逐步建立起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智能替代人腦、人手,最大的挑戰是人的就業,還有收入分配,再有就是智能技術運用到戰爭非常危險。如果不能夠和平利用新興科技,那將帶來巨大的威脅。

    中國不僅置身大變局,而且是對大變局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中國要統籌三個定位:一是需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提升;二是實現復興之夢,維護好和平發展的機遇期;三是做新型大國,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為此,要在百年變局中把握好自己,同時也在推動世界向好的方向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我的著作]《國際區域學概論》聚焦區域問題。[它指出]世界—區域—國家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國際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也具有治理的功能。國際區域是介於世界與國家之間的一種共域空間,「國際區域是多個國家共處的地區」,「既基於地緣連接,也基於利益連接;既有國家間的關係,也有區域層次的關係;既有區域內關係,也有區域間關係」。

    [中國]設立交叉學科門類為構建區域國別學學科打開了大門。......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也涵蓋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目前都是分門別類的研究和理論構建,缺乏交叉和系統的理論體系。《國際區域學概論》就是從交叉學科的視角,為國際區域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這對於作為交叉學科門類的區域國別學是有益的。

    張蘊嶺: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之道原見:爱思想 2022-04-29,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人文一級教授) 

  • 絲經 庫

    陳明發·鄉產學線上教育

    新冠肺炎在2020-2021年間肆虐全球,無一地區幸免。鎖國、封城與禁足的結果,影響難以估計。其中,學生不能回校上課,網上教學幸而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

    這促使關心孩子前途的有心人開始思考:它是否可能變成一種新常態;以後有些課程,甚至可借助校外資源,透過網上系統來互相支援;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網路多媒體設置讓各領域最好的老師,可能在線上面對面教育世界各角落的任何人。即使是大師,也只是在一個點擊的距離內。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我們也看見中國地方領導直播营銷鄉鎮產品,助力脫貧創富。

    這兩個疫情所催生的現象,結合上來,偏鄉產業突圍所需要的技能,無疑可從其他地方找到必要的專家能人來指導。

    延續閱讀: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愛墾慕課·絲路篇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 絲經 庫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鄭教授一直在練習配合視頻和不含視頻的授課方式、共享視頻片段和幻燈片。她修改教學大綱,設立課程主頁,並上傳要求閱讀的材料。為了使學生保持興趣,她還準備了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和線上調查。她甚至更新了PPT演示文稿以使它們「更加醒目」。

    她承認,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無聊又困難的學科」,尤其對非英語母語的理科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對長論文作業產生「不確定和壓力感」。她說:「與學生建立融洽關係是使他們受到鼓勵並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她補充說,她通常會在會面時間盡可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如果沒有當面交流的機會,「適應性和靈活性將是關鍵」。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習體驗無法在線上復製。鄭教授最初想舉行定期電影賞析,以及和韓國電影人的問答環節。現在,她的一位學生正在幫助尋找可以在線觀看電影的中國流媒體平臺,但她很遺憾學生們會錯過一起觀影的共同體驗。

    她說:「我曾想象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熱切地分享他們對某個場景的看法,並詢問這部電影和韓國歷史及社會的關係。」 (摘自:新型冠狀病毒會否讓在線教育從此普及?

    延續閱讀:

    Schools, skills, and learning: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School closure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learning in 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COVID-19

    Comment by Emiliana Vegas on Tuesday, April14, 2020

    綫上寫生:疫情期间,與文創培訓有關的寫生活動,也可以搬上網絡,全球共襄盛擧。

    教育 4.0

  • 絲經 庫

    陳明發·民辦教育

    2020一整年,全球無一地區逃過新冠肺炎。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最早遭疫情襲擊,在2019121日發現首例,不過,到2020522日,境内已然首次沒有新增確診及死亡個案(编註:疫情後来再激增,直到2023年春節前才開放國界)。在各國艱苦抗疫的當兒,中國不僅宣告疫情受控,還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成功除貧。方程式之一,是積極推進城鎮化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奇,在一篇探討教育怎樣創造城鎮化新思維的論文中提到,「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註)愛墾網 

    提起「民間的創造」力量對馬來西亞的建樹,數不勝數。但反思中國經驗與劉奇的論述,讓人最先想到的,是馬來西亞的民辦教育,特別是獨中

    馬來西亞歷史已經證明,民間力量在興學方面,特別是在華教方面,扮演了最有力的角色。華校也带動了民間文化活動。華校的樂團與獅隊,是沙巴各地任何文化活動所不可少的呈獻者。甚至官方活動,也常見得到同學們的表演。這無疑給孩子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關于此等經驗對激發新一代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的效應,除了繼續關注它的同時,也應考量繼續擴大為社群振興的整體原動力。資料顯示,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領先當時全世界的水平。秘訣?官家放手讓民間興辦集市,按照社會需求,大力發展各類手工、服務、娛樂、廣告等行業,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民間力量,遵照市場經濟規律而興城建鎮。回顧現代馬來西亞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

    自建國以來,多少新鎮與民居住宅與工商業區,主要都是民間力量所打造出來的;在教育方面,今天的蓬勃景觀,也是政府在1990
    年代開放私辦教育的結果。獨中因為是私辦教育,享有更自由廣大的自主權,素來與社區關係密切,在教育興城與旺業方面,可尋求更大的配合空間。真正做教育,對教育4.0實踐得更深遠。

  • 絲經 庫

    陳明發·50年翻轉·中國管理教育

    馬中1974年正式建交,1978年改革開放。在管理教育方面,最早是怎樣的情況?台灣徐木蘭教授在她的名著《見樹又見林—經營的藝術》(1983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有一篇〈管理之風吹向中國大陸〉(34—39頁),做了極好的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對比今天掘起後的中國,是多麼的「謙卑」?

    反觀50年前馬中建交初期,我們在各方面又有多少領先的地方?

    如果看了中國當年在方方面面的管理技術有多可笑,我們還是省省吧。

    不如看看我們今天怎麼落後了,在趁50週年紀念之際,趕上去吧。

    (舊文檔〈陳明發學習〉有更多關系中國MBA的材料)

    原見:January 10, 2024)

  • 絲經 庫

    多元智能理論+家庭文化價值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能量大的地方,在于他的研究显示,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

    我们需要一种学习体验,例如游戏,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发现孩子的天賦,这个经验成为家中的一笔“家庭文化資產”。(陈明发博士 9.7.2024)

  • 絲經 庫

    倡導「 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 所謂的格局,就是一個空間,包括長寬高。

    長,就是眼光要長,以未來定義現在,基於三十年之後的孩子的生命狀態,來考慮現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後看,現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灑毒藥。寬,就是包容,接納更多的美好。所謂「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過來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給孩子的成長空間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講究「 虛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 所有的智慧都來自敬畏之心,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智慧是會繞著他走的。敬畏什麼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擁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緒,才可以就事論事。人生修煉到最後,就是兩個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 潛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潛到水的深處,扎扎實實成長。 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處。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作為一個老師,對這一段真是深有感觸!天天忙著做表面文章,整一個又一個新名詞: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申請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比賽,每天都很忙,我們真的是在做教育嗎?)

    明悉「 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後定。 關於知止,本身就需要講的太多,應悉心揣摩,也未必說的清楚,自己領悟吧。

    當教育者自己修煉到一定的狀態,你就能打開一扇門,這扇門就叫「感動」。感動真的東西,感動於美好,感動於善良。這種感動會傳遞給孩子,讓教育進入一個更寧靜和美好的狀態。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規律的內涵,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清晰的,一類是不清晰的。所謂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觀規律,把握事物的本質。教育的規律,就是生命的發展規律。教育應該「率性而為」,所謂的率性,就是順應和尊重人的本性。

    當然這裡也包括學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法規,而是指確保學校有效運轉的體制機制,包括組織架構、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學校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要講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規章制度中,學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貫徹學校章程的重要保障。

    3、教育之術

    所謂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引領。一個優秀的老師,就是要掌握合適的喚醒點,不早不晚,這個喚醒的點,一般都是和自尊心有關,自尊心是把自信心和責任心鏈接在一起的鏈條。用真善美的東西去感動孩子,人一旦被感動,很容易觸發自尊。

    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育,而是引領。你如果身上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你要站得足夠高,走的足夠遠,成為一個有光的人,你的光亮能夠照亮孩子前行。成為一個有光的人,是教育者的使命。

    學校之「術」也應包含選人用人之「術」。學校要想發展壯大,首先就要選對人,建設優秀的干部教師隊伍。學校之「術」應注重團隊合作。如果教師想要在專業上快速成長,那就必須構成一個團隊,團隊中相互借鑑、共同提高。學校之「術」在於鼓勵和加強學習。需要建立內部學習機制,並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鼓勵干部教師勤總結、勤思考、勤交流,轉化學習和科研成果等。

    4、教育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有形的工具和載體。善於使用「器」的學校,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之「器」一般包括學校環境、發展平台、核心項目等。

    學校要加強環境治理和文化建設。一是環境設施,包括辦公室、交通環境、室內光線、布局設計、辦公設備等因素。二是文化氛圍,真誠自由、平等向上的文化氛圍最能帶動干部教師朝好的方向發展。學校要自主搭建或者借力各種發展平台,還要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深入推動課程改革,加強和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要加強特色課程的研發與開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的需要;落實「課堂革命」,推動課堂教學改進和創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總結

    千年沿襲的處事哲學中蘊含著一脈相承的教學智慧,道、法、術、器四者各為基石,彼此交融,相輔相成,缺一則不能成為體系,計算教學中只有堅持做到道明、法當、術巧、器精,四者並舉,遵循規律才能教有所成,學有所得。

    「道、法、術、器」這四個字看似簡單,真正運用起來仍任重道遠。需要學校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優勢特色,找准方向和著力點之後,才能達到「道、法、術、器」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撐、靈活運用、合為一體的至高境界。

    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實際教學中做好「器」的管理,是循「道」而為的要求,是實施「法」的要求,是提高「術」的效率必然。


    參考文獻:

    1陳如平,學校治理的「道法術器」;

    2. 陳岩,林格談教育的道、法、術。 聲明:文章內 容 來源於 人民日報客戶端 。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

  • 絲經 庫

    教育的「道、法、術、器」

    「道、法、術、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傳承所強調的四個層面。所謂「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亙古不變的規律,是靈魂,是方向,是指導思想;「法」是在探求「道」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思考、歸納總結出的規則體系和方法原則;「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技術,只要「道、法」不變,「術」可千變萬化;「器」是指有形的物質或有形的工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用「道法術器」形容事物的不同層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膚淺的認識,而要深入內裡,掌握規律,把握原則,了解方法和技術,以及相關的工具和環境。

    將「道法術器」理念融入學校管理,改進學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助於加快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道、法、術、器」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傳承強調這樣四個字,「道」、「法」、「術」、「器」。

    「道」,是自然環境、事物的自然規律和發展方向;即「天道」。

    「法」,是為循「道」、成事、達到目標制定的方法;即「人法」。

    「術」,是為使「人法」得到落地實施采取的技術層面的策略、技巧。

    「器」,是為使「術」取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結果所必需的工具。

    簡而言之,可總結為: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願景和戰略;策劃制定符合事物規律、規避風險和實現願景的目標、方法、方案、行動路線;在「道法」的統御下,具體策劃制定具體實施的技術層面的方法、技巧,以有效的做好每一件事;並在做事時使用適宜的工具器具,以保證達到「術」的結果,提高「術」的效率。

    「道、法、術、器」在教育理論中的理解

    1、教育的道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唯一不變的道就是:所有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把著力點放在教育者自我的成長上,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孩子怎麼樣。孩子身上呈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在折射他們的渴望,這些渴望就是我們作為教育者沒有給到的。比如家長太浮躁,定不下來,孩子就會多動,不專注,因為他渴望寧靜;比如缺少有效的溝通,孩子會沉溺於電子游戲,因為他渴望陪伴和理解。

    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道作為最高境界,也代表著學校的發展方向、願景目標和辦學理念。根據外部環境、政策措施和學校類型層次等因素決定學校發展方向;學校要發展到何種程度;以什麼方式和速度達到發展方向最終目標。通常,學校願景較為抽象宏大,表明學校未來要達到的位置。但是學校目標必須是具體、可衡量的,制定目標是為了明確學校的發展規劃以達到願景。辦學理念體現學校及其幹部教師的價值取向,是指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使命。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決於教育者本身的狀態,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滿滿的水,從杯口自然而然溢出來的水,就是最好的滋養。不斷地修煉自己的狀態,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謂的狀態,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種很低下的狀態,整天糾纏於名利得失,雞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夠有靈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靈性的孩子,也被邪氣和俗氣蒙蔽。

    教育者應該怎麼修煉自己的狀態?扎根到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養內心的高度。具體地說,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唐朝的施肩吾語)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下續)

  • 絲經 庫

    Mark Banks

    Key Works: Creative Justice:
    Cultural Industries, Work and Inequality (2017);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2007)

    Contributions: Banks focuses on the intersection of creativity, motivation, and emotional labor i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His work explores how affective states and motivational drives influence the experiences of creative workers,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issues of inequality, work ethics, and the value placed on cultural labor.

    Keith Negus

    Key Works:
    Creativity,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Value (2004); Popular Music in Theory (1996)

    Contributions: Negus examin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creative motivation, emotional engagement,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His research highlights how affects shape the production of music and other cultural goods, while conative factors drive innovation and market adaptation with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se researchers provide critical insights into how conation and affects operate within the cultural creative economy. Their work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both motivational drives and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shaping the dynamic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fering valuable frameworks for analyzing how creativity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and cultural growth.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Creativity Study Affective CCI   Keyworks  

  • 絲經 庫

    APP Iconada: Key Works in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Conation" & "Affects" within the Cultural Creative Economy Study

    Here are five key researchers whose works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ation and affect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economy. These scholars have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motivation, emotion, and creativity intersect i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goods and services:

    Richard Florida

    Key Works: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2002);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2004)

    Contributions: Florida’s concept of the “Creative Class” highlights the economic power of creative professionals who are driven by intrinsic motivation (conation) and whose work often involves significant emotional engagement (affects). His work explores how cities and regions can cultivate these dynamics to drive economic growth through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David Hesmondhalgh

    Key Works: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2002); Culture,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Case of New Labour (2015, with Kate Oakley)

    Contributions: Hesmondhalgh examines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focusing on how emotional engagement (affects) and motivational factors (conation) shape creative labor. His research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affective labor of cultural workers and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sustaining creative practices within commercial contexts.

    Angela McRobbie

    Key Works:
    Be Creative: Making a Living in the New Culture Industries (2015);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2008)

    Contributions: McRobbie’s research explores the precarious nature of creative work, emphasizing how conation (the drive to create despite challenges) and emotional labor are central to the experiences of cultural workers. She highlights the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cluding the emotional investments and sacrifices made by those working in the cultural economy.

  • 絲經 庫

    讨论理论的实际应用和影响

    教育领域:探讨这些理论在文学教育中的应用,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创作实践:讨论作家和诗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创作,提升作品的深度和感染力。

    示例问题:
    “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如何在现代广告创作中得到体现?”

    “感性转折的理念在教育中的应用”

    探讨跨学科的关联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
    讨论这些文学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之间的关联,探究文学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文化研究:
    探讨文学理论在文化研究、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影响和应用。

    示例问题:

    “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大脑活动如何支持认知诗学的观点?”


    “克里斯蒂瓦的理论如何影响当代文化研究?”

    提出批判性和反思性的问题

    质疑和挑战:
    对已有理论提出质疑,探讨其局限性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未来发展:
    讨论这些理论在未来研究中的潜力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示例问题:

    “认知诗学在处理非西方文学作品时是否存在局限?”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些文学理论将如何演变和适应?”

    结合当代趋势和技术

    数字文学:探讨在数字时代,这些传统文学理论如何适应和解释新的文学形式,如电子文学、互动叙事等。


    社交媒体和传播:讨论文学性在社交媒体和现代传播渠道中的体现和变化。

    示例问题:

    “认知诗学如何解释互动式数字小说的读者体验?”


    “在社交媒体时代,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如何体现于短文本和表情符号中?”

    相关:故事人心靈素質(14)

  • 絲經 庫

    爱垦APP: 扩大为人文科学研究的视野

    (续上)引入更多相关理论和学者


    探索其他理论家的观点:提出其他关于情动转折、认知诗学、文学理论或语言学相关的学者和理论。,例如保罗·莱考夫(Paul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蒂姆·赖利(Tim Reilly)的情感认知理论等。


    比较不同学派:讨论不同学派之间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解读,探讨其异同点和各自的贡献。

    示例问题:

    “保罗·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如何与认知诗学相关联?”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在文学性方面的观点有何差异?”

    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案例研究:选取特定的文学作品,运用认知诗学、克里斯蒂瓦或雅各布森的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多元解读:探讨同一作品在不同读者或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差异,体现认知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示例问题:

    德勒兹在讨论艺术,特别是塞尚的画作时,如何受到梅洛庞蒂现象学理论的影响?”


    “克里斯蒂瓦的互文性理论在解读现代诗歌时有何应用?”

  • 絲經 庫

    「文化交流與學習中心」(Cultural Exchange and Learning Hub)項目

    目標:
    促進婆羅洲不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增進彼此的理解和合作。

     
    文化交流活動: 組織跨文化交流活動,如節慶慶典、傳統工藝展覽和文化交流工作坊。

    學習和培訓項目:
    開設關於婆羅洲多樣文化的學習課程,邀請專家和文化傳承者進行講座和培訓。


    社區合作:
    與當地社區合作,共同策劃和舉辦文化活動,提升社區的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

    這些建議旨在通過結合婆羅洲的自然與文化特色,創建與當地社區深度關聯的「心靈之聲」項目,幫助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同時提升心理健康和環保意識。

    延續閱讀:

    心靈:意識擴展·個體覺醒 新文創就是詩性文創   德勒茲「平面」vs文創  “場所”拓撲學 

    地方產學合作(ELP)計劃   
    情動地方文創   段義孚的「地方感」 詩性鄉愁呼喚型造物 

    情感地理學
      

  • 絲經 庫

    愛墾APP: 婆羅洲的聲音(Voices of Borneo)

    愛墾網倡議婆羅洲(Borneo)鄉土的「心靈之聲」(Voices of the Soul)非營利組織,以下建議嘗試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和「詩性智慧」理念:

    「婆羅洲的聲音」(Voices of Borneo)項目

    目標:
    記錄和傳播婆羅洲各個族群的傳統故事、音樂和儀式,以保護和推廣當地的文化遺產。

     
    采集傳統音樂和口述歷史: 制作高質量的紀錄片和音頻檔案,采訪當地長者和文化傳承者,記錄他們的故事和音樂。

    創建互動式數字平台: 通過社交媒體和專門的網站發布這些內容,允許全球觀眾與婆羅洲的文化進行互動。


    組織線上和線下展覽: 展示這些文化作品,舉辦講座和研討會,讓觀眾深入了解婆羅洲的多樣文化和傳統智慧。

    「自然的靈魂」(Soul of Nature)項目

    目標: 通過探索婆羅洲豐富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傳遞自然與人類心靈的聯系,提升環保意識。

     
    生態故事講述: 記錄和分享當地土著居民對自然環境的理解和故事,展示他們如何與自然和諧共處。

    生態藝術創作:
    邀請當地藝術家創作與自然相關的藝術作品,結合自然素材和傳統工藝,展現生態和心靈的聯系。


    環保教育活動:
    在學校和社區舉辦環保教育活動,推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並通過藝術和故事傳遞環保的信息。

    「心靈療愈之旅」(Soul Healing Journeys)項目

    目標:
    提供心理療愈和精神支持,通過傳統和現代方法幫助當地社區應對生活挑戰。


    傳統療愈實踐: 邀請經驗豐富的傳統療愈師,教授和傳承傳統療愈技藝,如草藥治療、冥想和儀式。

    心理健康支持:
    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並結合當地的文化背景設計適合的心理療愈方案。


    組織體驗式活動: 舉辦體驗活動,如森林療愈和心靈冥想,讓參與者通過與自然的互動獲得內心的平靜。


    「鄉土藝術復興」
    (Revival of Indigenous Arts)項目


    目標: 復興和推廣婆羅洲傳統藝術形式,支持當地藝術家的創作和發展。


    藝術家支持計劃: 提供資助和資源支持當地藝術家,鼓勵他們創作和展示傳統藝術作品。

    藝術工作坊和展覽:
    定期舉辦工作坊和展覽,展示傳統藝術形式,並組織觀眾與藝術家互動。


    數字化藝術資源:
    創建數字化平台,記錄和展示傳統藝術的制作過程和作品,向全球觀眾推廣婆羅洲的藝術遺產。

    延續閱讀

    [慢遊靈修] 中間路綫

    [慢遊哲學] 陳明發·時間病患

    [慢遊專頁] 詩與逺方

  • 絲經 庫

    Connecting the Concepts

    Vocative Texts and the Conative Function

    In Jakobson's model, the conative func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ddressee, aiming to prompt some form of action or response. This aligns closely with Newmark's concept of vocative texts, where the primary goal is to elicit a reaction from the reader. Vocative texts can be seen as emphasizing the con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using persuasive or directive language to achieve their purpose.

    Evocative Objects and the Poetic Function

    Evocative objects in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often engage the poetic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This function emphasizes the form, aesthetics,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of the message. Just as Jakobson's poetic function highlights the literariness or artistic quality of a text, evocative objects focus on the sensory, emotional, and symbolic impact, crafting experiences that resonate with their audience on a deeper level.

    Integration of Functions and Literariness

    Jakobson's notion of literariness involves the use of language in a way that draws attention to its form and aesthetic qualities. This concept can extend to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where the form and design of evocative objects serve to evoke particular emotions or thoughts, akin to how literary texts evoke deeper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s.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ve texts and evocative objects can be understood through the interplay of different functions within Jakobson's model. While vocative texts may primarily engage the conative function, they also utilize the poetic function to make the message compelling and persuasive. Similarly, evocative objects, while primarily poetic, may also have conative elements if they are designed to provoke specific actions or responses from the audience.

    Summary of the Connection

    Jakobson's Communication Model: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how different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conative, poetic, etc.)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meaning and provoke responses.

    Vocative Texts: Align with the conative function, focusing on action and response.

    Evocative Objects: Align with the poetic function, focusing on form, aesthetics, and emotional impact.

    By integrating these concepts, we see how different fields—translation studie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and linguistic theory—converge in their concern with the effectiveness and impact of communication. Jakobson's theory helps to explain how these different forms of communication operate on multiple levels to engage, persuade, and resonate with audiences, whether through words, objects, or experiences.

    Marrying the concepts of vocative texts, evocative objects, Roman Jakobson'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Giambattista Vico's "Poetic Wisdom" involves weaving together their shared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metaphor,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in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 絲經 庫

    APP Iconada: Evocative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riness

    The integration of concepts from vocativity in translation studies, evocative objects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and Roman Jakobson'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literariness can be connected in a meaningful way. These concepts, though originating from different fields, intersect in their concern with how messages are crafted, conveyed, and received by an audience.

    Roman Jakobson's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Jakobson, a key figure in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proposed a model of communication that includes six functions of language, each corresponding to a different element of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Referential (Context): Relating to the information or content being communicated.

    Emotive (Addresser): Expressing the speaker's emotions or attitude.

    Conative (Addressee):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receiver, often to influence or provoke action.

    Phatic (Contact): Establishing or maintaining communication, like saying "hello."

    Metalingual (Code): Clarifying the code or language used in the communication.

    Poetic (Message): Focusing on the form of the message itself, often associated with literariness.

  • 絲經 庫

    愛墾APP: 流散羣體的“情動狀態”

    德勒茲和瓜塔里的「無器官身體」(BwO)概念與華人社團、社會運動的「流散」(diaspora)研究之間,可以通過「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理論找到聯系。情動轉折關注的是情感、欲望、身體的流動與生成,超越了傳統上理性為主的社會和政治分析方法。華人社團與社會運動作為離散群體,可以被視為一種複雜的情感與力量場域,其生成、去疆域化過程與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有著深刻的聯系。——

    去疆域化與情動的流動性

    德勒茲和瓜塔里的「無器官身體」概念強調的是一種去疆域化的力量場,超越了個體的固定身份與疆界。華人離散群體從原生地遷移到異鄉的過程中,經歷了一種去疆域化的社會、文化和情感流動。他們的身份、文化與認同不再局限於原有的國家或地方,而是通過在新環境中的適應和再創造,形成了一種不斷生成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離散華人社團在異鄉環境中形成新的情感共同體,這種情感不僅僅是對「故鄉」的懷舊或認同,而是在新的社會結構中逐漸塑造的新情感秩序,體現了情動的流動與生成。無器官身體作為開放性的平面,可以看作是這種情感流動的場域,打破了既有的文化和社會秩序,創造出新的文化情感網絡。

    情動與身份生成

    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作為一種生成力量,它不僅塑造個體的內在情感,還影響群體身份的生成。在離散華人群體中,社團組織和社會運動往往是情感生成的重要場域。這些社團通過集體活動、文化交流、社交網絡等,形成了具有集體情感的身份認同。這種認同並非固定,而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生成的。

    在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概念中,這種生成的過程與欲望和力量的不斷重新排列相關。離散社群在新環境中的社會運動往往推動了新的身份認同,而這種身份認同並不是線性的或單一的,而是通過情感、歷史記憶、文化符號等多重力量的交織生成的。因此,離散社團中的身份生成可以被視為一種情感的無器官身體,它通過情感、歷史和文化的交互生成新的主體性。

    情動與社會運動的生成力量

    社會運動往往是離散華人社群情感表達和集體行動的重要途徑。社會運動通過情感動員、訴求表達和政治行動來生成新的社會力量。這種生成的過程與無器官身體中的生成密切相關,因為社會運動本質上是在解構現有的權力結構、社會秩序,並通過新的欲望和情感的流動來生成新的秩序。

    例如,華人離散社群中的一些社會運動不僅涉及到對原籍國政治的參與,還包括了對所在國社會不公的抗議。這些運動在情動轉折中展現了強烈的集體情感:憤怒、希望、團結等情感成為動員力量,推動社群生成新的社會和政治訴求。這種情感生成的動力符合無器官身體的邏輯:打破既有結構,在新的平面上形成新的秩序和主體性。

    文化再生產與去疆域化的情動層面

    在離散研究中,華人社群經常通過文化再生產的方式保持與「故鄉」的聯系,同時在新環境中不斷創造新的文化形式。文化再生產不僅僅是符號的重復和復制,而是一種通過情感和文化記憶生成的新過程。在情動轉折的視野下,文化再生產是情感與身份的不斷重塑。

    無器官身體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成平面,允許這種文化情感在沒有固定秩序的前提下流動、轉化。華人社群通過節慶、語言、宗教活動等文化形式,生成新的情感空間,同時打破傳統的文化疆界。這種文化再生產不僅是社會層面的現象,更是情感和情動的再生。

    情動轉折中的流動性與無器官身體的解構性

    無器官身體的一個核心特質是解構性,它通過去除既有的功能性結構來釋放新的生成力量。情動轉折同樣強調情感流動的非穩定性和生成性。對於華人離散社群而言,身份的流動性和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一個復雜的情感場域,他們的情感和文化認同不斷在不同環境中解構與重建。

    這種情感的流動和生成與無器官身體中的解構性有著共通之處。離散群體在新的社會結構中需要適應、抵抗、再生,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情感能量釋放了新的社會關系和文化認同。因此,華人社群的離散經驗和情感生成可以看作是無器官身體在文化和社會領域的體現。

     

    華人離散社團和社會運動可以通過「情動轉折」理論與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概念建立聯系。情動作為生成的力量,在離散華人群體的身份認同、文化再生產、社會運動等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生成過程體現了無器官身體的去疆域化、非中心化和不斷生成的特性,使得離散社群中的情感流動與文化重塑成為一種開放的、去中心化的情感生成平面。 

  • 絲經 庫

    意識形態引導與無器官身體

    強點

    價值認同的整合:
    意識形態引導通過社交媒體和文化政策,對Z世代的價值觀和文化認知進行有力的整合和引導。這種引導幫助個體在生成過程中獲得穩定的價值參照點,使他們能夠在去中心化的文化環境中找到自我認同。這種過程符合無器官身體中的情感和價值生成機制,將個體的生成與更廣泛的社會意識形態融為一體。

    穩定的社會秩序:意識形態引導能夠在去中心化和無結構化的文化生成過程中,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框架。這一框架幫助避免個體在生成過程中陷入無序狀態,從而使文化生成在一定范圍內保持可控性和安全性。這種秩序與無器官身體中的生成秩序相結合,有助於平衡去結構化與社會穩定之間的張力。

    弱點

    去疆域化的限制:
    意識形態引導往往通過嚴格的意識形態控制和內容審查,限制了無器官身體的完全去疆域化特質。Z世代的創造力和身份生成必須在意識形態框架內進行,文化表達的自由度受到一定抑制。這種框架化的生成過程削弱了無器官身體在個體自由生成和情感多樣化方面的潛力。

    文化生成的單向性:在強有力的意識形態引導下,文化生成的過程往往是單向性的,由上至下進行。這種生成方式與無器官身體的去中心化、多向性生成有所衝突。個體在生成過程中無法實現完全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導致文化表達的多元性受限。


    無器官身體在這三種場域中的強弱點

    文化復興通過情感共鳴和多元文化生成,增強了無器官身體的去中心化和多樣性,但可能因符號化和傳統文化固化而限制創新。

    國家品牌推廣利用無器官身體的全球文化輸出和集體參與感,幫助形成全球認同,但其工具化傾向和單一敘事限制了個體的多維度生成空間。

    意識形態引導提供了穩定的價值認同和社會秩序,有助於整合個體的生成過程,但其控制性與單向性削弱了去疆域化的自由與多樣性。

    整體來看,文化復興、國家品牌推廣和意識形態引導在中國的無器官身體生成過程中,既有其助力生成的積極方面,也有其限制自由創造的消極層面。這些強弱點反映了現代社會中個體與集體之間複雜的文化生成關係。

  • 絲經 庫

    愛墾APP:無器官身體の新文創時期

    「無器官身體」德勒茲和瓜塔里提出的一個複雜概念,代表了去結構化、去中心化的生成場域。在中國「新文創」時期,文化復興、國家品牌推廣和意識形態引導都與這種生成的動態過程發生了聯系。它們分別在無器官身體的生成中形成了獨特的強弱點,以下是對這些要素在中國語境下的分析:

    文化復興與無器官身體

    強點

    多元文化生成:
    文化復興借助社交媒體的去中心化,激發了廣泛的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再創造。Z世代通過參與國潮、非遺文化、漢服運動等,幫助傳統文化在現代語境中重新生成。這種生成過程與無器官身體的開放性、去結構化的特質相吻合。文化復興通過平台化的無中心生成,不斷打破舊有的文化邊界,探索新的文化可能性。


    情感共鳴的增強:文化復興強調民族認同感與文化自豪感,通過無器官身體的「感性生成」,使Z世代與傳統文化之間建立起更為強烈的情感連接。這種生成模式將個人體驗與集體記憶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情感驅動的文化復興進程,增強了Z世代對文化身份的認同和集體歸屬感。

    弱點

    傳統文化的固化:盡管無器官身體具有去結構化的特性,但在文化復興的背景下,某些傳統文化元素可能被固化為特定的形式,導致復興過程偏向符號化和表面化。例如,國潮文化中的某些符號被高度消費化,可能失去了文化本身的深層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無器官身體的生成潛力。

    對創新的抑制:文化復興在鼓勵傳統文化復蘇的同時,可能無意間抑制了其他形式的文化創新。過度強調傳統文化和民族認同感可能導致新的文化形態生成受到限制,使得無器官身體難以實現更大范圍的去疆域化和自由創造。

    國家品牌推廣與無器官身體

    強點

    全球文化輸出:在國家品牌推廣的語境下,無器官身體的生成與國家形象的塑造緊密相連。Z世代通過社交媒體參與到國家品牌的塑造中,將中國文化與國際潮流結合,形成了一種跨文化對話的空間。這種去中心化的品牌推廣方式使國家品牌在全球范圍內獲得更廣泛的認可,符合無器官身體的去疆域化特性。

    集體參與感:國家品牌推廣鼓勵Z世代成為國家形象塑造的積極參與者,使他們能夠在文化傳播和品牌推廣中找到個體與集體身份的共同生成點。這種集體參與的過程,增強了Z世代對國家品牌的認同感,使無器官身體的生成不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而是在集體層面上實現了新的可能性。

    弱點

    工具化與有限的生成空間:
    國家品牌推廣雖然借助無器官身體的生成特質,但由於其本質上是服務於國家形象建設的,存在將個體創造力工具化的風險。品牌推廣的任務要求個體行為必須符合國家設定的品牌形象,Z世代的創作自由和身份生成空間因此受到限制,無法充分實現無器官身體的去中心化和多樣化特質。

    單一敘事的風險:為了服務國家品牌形象,可能會形成單一的敘事框架,限制了不同文化、社會階層或亞文化表達的機會。這種敘事的單一化與無器官身體的去疆域化和多維度生成是相悖的,削弱了多樣性和創新性。

  • 絲經 庫

    愛墾APP: 德勒兹共鳴意念科學

    以下意念科學的論點與德勒茲的哲學核心概念依然可以找到諸多共鳴,尤其是在對物質、意識以及存在本質的流動性和生成性理解上。

    「我們的世界肖似一個巨大的量子信息網絡」:德勒茲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恰好呼應了這個觀點。在德勒茲的哲學中,所有的存在和思維都在同一個平面上相互作用,世界本身是一個無休止的、流動的信息網絡。平面代表著萬物之間的相互連接,這與量子信息網絡的概念非常相似,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通過這種網絡彼此影響、生成和變動。

    「『真實』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流動或變動的」:這個觀點直接呼應了德勒茲關於「生成」(becoming)和「差異」(difference)的哲學思想。在德勒茲看來,現實並不是靜止或恆定的,而是不斷處於生成之中。萬物都處在持續的變化和轉變中,沒有任何事物是最終固定的。這與「真實是流動或變動的」觀點完全一致,德勒茲通過他的哲學揭示了現實的動態和不斷生成的本質。

    「想要用意念影響物質,念頭必須非常專注,而且動機強烈」:這個論點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來理解。無器官身體並不是指沒有身體,而是指去除了特定功能的身體,使其能夠與外界力量(如意念)自由互動。在德勒茲的哲學中,強烈的動機和意念可以重新組織「無器官身體」的能量狀態,從而影響物質世界。這種專注和強烈的動機就像一種重新配置身體能量的過程,從而在現實中產生效果。

    「物質並不是固態和穩定的,甚至不是任何東西」:德勒茲的「皺褶」(Fold)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觀點。皺褶表明事物的內外界限是流動和可變的,物質並不具有固有的、永恆的形態,而是在不斷地折疊、展開和變化。物質不是某種固定的實體,而是多層次的、動態的生成結構。這個觀點與量子物理中物質不是固態或穩定的概念相吻合,在德勒茲的框架下,物質同樣是通過持續的折疊和生成來存在的。

    「生物體歸根究底是由電子之類的粒子構成,所以任何磁方向的激烈改變,理應深深影響他們的生理過程」:這個論點可以通過德勒茲對「力」(force)和「密度」(intensity)的探討來理解。在德勒茲的哲學中,所有的生命和物質過程都是力量和密度的變化。生物體作為一個動態的力量場,對外界的影響極為敏感。這種力量和密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到物質的存在形態,因此磁場的改變可以影響生物體的生理過程。德勒茲對身體的理解同樣強調它是流動的、可塑的,受到外界力量的深刻影響。

    「這些粒子獨自發出的能量小得難以想象,證明了次原子物質與零點能量場的不斷交換能量」:在德勒茲的「平面」概念中,這種能量的交換是存在的基礎。所有事物,包括最微小的粒子,都參與到能量的流動和交換中,形成一個統一的平面。零點能量場和次原子物質的能量交換,體現了德勒茲所描述的萬物之間的能量流動性,所有物質和力量都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存在的整體。

    「移去零點能量場,所有的物質將會垮陷」:這個論點與德勒茲對「基礎平面」的描述一致。德勒茲的哲學強調,所有的存在都基於一個內在的、持續生成的平面。零點能量場可以被看作這個基礎平面的物理對應體,移去它,物質將失去存在的根基。這與德勒茲的「平面」概念相符,物質的存在依賴於其在平面上的能量交換與互動。

    「心靈顯然是以某種方式與物質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德勒茲的「皺褶」概念再次成為關鍵。皺褶消除了心靈與物質之間的固定界限,心靈與物質通過折疊互相影響和轉化。心靈不僅僅是獨立的意識,它與物質世界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通過皺褶相互滲透,構成一種動態的關係。這種相互連接體現了心靈與物質的統一性,並表明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流動的。

    這些意念科學中的觀點不僅與德勒茲的核心哲學概念相呼應,還進一步豐富了德勒茲對物質、意識、能量流動和生成性的理解。德勒茲的「平面」、「無器官身體」和「皺褶」提供了一種動態、非線性和非二元的視角,能夠很好地解釋這些意念科學的理論框架。

  • 絲經 庫

    墾APP:定義情動~~受到斯賓諾莎(Spinoza)關於情動(英文:affect;法語:L'affect;拉丁語:affectus/adfectus)的哲學影響,德勒茲和瓜塔里寫成《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在其英譯本序言中,譯者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對「情動」(affect)進行了特定的定義,在德勒茲和瓜塔裡的用法中,affect並非傳統的情緒或個人情感(emotion),而是指一種非個人、非心理化的狀態,具有生理和潛能的維度。馬蘇米強調,affect是一種「強度」(intensity),是一種跨越身體的未具象化的力量,能夠在個體或事物間流動並激活轉變與聯系。

    斯賓諾莎的affectus概念則將情感視為「身體的能力的增加或減少」,一種直接關係到個體存在的狀態變化。德勒茲和瓜塔里從斯賓諾莎的思想中汲取靈感,將感情視作一種內在能量的變化,與個體的意志無關,是一種更為基礎的存在狀態——一種可能的生成過程。這種生成性在《千高原》中表現為對身體潛能和其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關注,超越了個體性或情緒化的理解。因此,在馬蘇米的詮釋下,affect作為感情被賦予一種能量場或力量的內涵,它激活並改變存在的動態,連接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馬蘇米的解讀為德勒茲和瓜塔里的哲學概念賦予了動態、非個體化的特點,使得affect成為一種身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狀態,這也是他們「身體無器官」概念的核心之一。

    In the preface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Thousand Plateaus, translator Brian Massumi defines the term "affect" as used by Deleuze and Guattari with reference to Spinoza’s concept of affectus. Unlike traditional emotions or personal feelings (often translated as "emotion"), affect is understood as a non-personal, non-psychological state that encompasses physical and potential dimensions. Massumi highlights affect as an "intensity"—a form of unembodied force capable of circulating between individuals or objects, initiating change and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Spinoza’s concept of affectus regards emotions as a change in an individual’s capacity for action, directly impacting one’s state of being. Deleuze and Guattari draw inspiration from Spinoza, viewing affect as an intrinsic shift in energy unrelated to individual will, a more fundamental state of being, or what they describe as a generative process. This generative aspect, as described in A Thousand Plateaus, centers on bodily potential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extending beyond personalized or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s. Thus, in Massumi's interpretation, affect is imbued with a kind of energetic or force-based dimension, activating and altering the dynamics of existence and linking individuals to their surroundings.

    Massumi's reading emphasizes the dynamic, non-individualized nature of affect, aligning it with Deleuze and Guattari's core concept of the "body without organs." This view positions affect as an interactive state between the body and society, underscoring the non-linear and transformative aspects central to 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y.

  • 絲經 庫

    陳明發博士著《文創哲學》札记(15.11.2024)~~海德格爾說,人是在没得選擇的情况下被抛擲到這個世界裏来的。在本書所界定的文創視角下,這個無可選擇而被给予的世界,是一個充满創作、經营和欣賞可能性的境遇;大有“敞開”、“照亮”的機緣。對角色可能有所區隔或重叠的創作者、經营者與欣賞者,這是一個有所覺察、選擇的自我投入、彼此呼唤與重覆辯證的意境生成過程。從而解决了傳統哲學對個體自我發掘的偏重;以及舊有定義對創意来源以個我為基礎的落差。

  • 絲經 庫

    我記得小時候,老師向我們說:「國家的希望在你們身上。」但是我們現在呢?輪到向青年一代說了:「你們是國家未來的希望。」這樣一代一代把責任推下去,推到什麼時候?

    每當我看到印地安人廢墟,和他們文化的停滯,就感到心如刀割,不由的想到,會不會有一天,中華民族也像印地安人一樣?

    中華與印地安兩大民族,雖然有許多不相同之處,卻也有許多相同之處。最相同的一點是,大家都有濃厚的崇古崇祖的情緒,這情緒是浪漫的,多彩多姿,使人動容。可是卻因之使我們無法面對現實,對現代化深拒固閉,對有些已經毛病百出的傳統文化,仍摟在懷裡,沾沾自喜。類似乎這些相同之點,都是致命之點。


    我贊成簡體字,而且更贊成應該進一步改成拼音文字。

    以權勢崇拜為基石的五千年傳統文化,使人與人之間,只有「起敬起畏」的感情,而很少「愛」的感情。

    儒家那裡口不言利,口不言錢,但心裡卻塞滿了錢和利的畸形觀念,必須糾正過來,社會民生,才能蒸蒸日上。

    在中國社會上,俠義情操已被醬成了「管閒事」,對之沒有一絲敬意,更沒有一絲愛意,而只有譏嘲和忌猜。或尊之為「傻子」,或尊之為「好事之徒」,成為千古以來最大的笑柄,和千古以來最大的殷鑑。

    儒家最高的理想境界,似乎只有兩個項目,一個項目是教小民如何的藏頭縮尾,國家事管他娘,而只去維護自己的身家財產;用一句成語,那就是「明哲保身」、「識時務者為俊傑」,鼓勵中國人向社會上抵抗力最弱的方向走。另一個項目則是求求當權派手下留情,垂憐小民無依無靠,用御腳亂踩的時候,稍微輕一點;其成語曰「行仁政」。

    中國人好像是一種不會笑的動物,聖人曰:「君子不重則不威」,每個人似乎都要「重」要「威」。人生籬笆就像西柏林圍牆一樣,活生生築了起來。

    僅看紙上作業,中國人是禮儀之邦。但在行為上,我們卻倒退到蠻荒。

    在醬缸文化中,只有富貴功名才是「正路」,凡是不能獵取富貴功名的行為,全是「不肯正幹」,全是「不走正路」。於是乎人間靈性,消失罄盡,是非標准,顛之倒之,人與獸的區別,微乎其微。唯一直貫天日的,只剩下勢利眼。

    唐人街已成了中國人吞噬中國人的魔窟,有些沒有居留權的小子或老奶,被關到成衣廠,每天工錢只夠喝米湯的。跟當年黑奴,相差無幾,一生就葬送在那裡,連個哭訴的地方都沒有。幾乎所有的黑店,都是專門為中國同胞而設,對白老爺可連眼都不敢眨,……

    戰敗後的德國和日本,固然成了三等國家,可是他們的國民卻一直是一等國民,擁有深而且厚的文化潛力。好像一個三頭六臂的好漢,冬的一聲被打暈在地,等悠悠蘇醒,爬起來拍拍屁股上的灰,仍是一條好漢。而我們這個三期肺病的中國,一時站到世界舞台上,不可一世,可是被冷風一吹,當場就連打三個偉大的噴嚏,流出偉大的鼻涕,有人勸我們吃阿斯匹靈,我們就說他思想偏激、動搖國本,結果一個倒栽蔥,兩個人都架不起。

    沾沾自喜和浮誇膚淺,只有使一個人陶醉在自己的影子裡,惹人生厭生畏,自己卻不能吸收任何新的東西,再沒有長進。大多數人都如此,中國人殆矣。

    身在美國的若干中國朋友,明明處於跟黑人相同的地位,心眼裡卻難以接納黑人,一提起黑朋友,簡直把頭搖得好像啥時候害了搖頭瘋,那種不屑的表情,能使人抽筋而死。(柏楊〈談文化人性〉)

  • 絲經 庫

    柏楊〈談文化人性〉

    由於長期的專制封建社會制度斫喪,中國人在這個醬缸裡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污染。

    我們的丑陋,是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的丑陋。

    我們不是怪我們的父母,我們不是怪我們的祖先,假定我們要怪的話,我們要怪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什麼樣的文化?這麼一個龐大的國度,擁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一個龐大民族,卻陷入貧窮、愚昧、斗爭、血腥等等的流沙之中,難以自拔。

    中國人在單獨一個位置上,譬如在研究室裡,在考場上,在不需要有人際關係的情況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發展。但是三個中國人加在一起──三條龍加在一起,成了一條豬、一條蟲,甚至連蟲都不如。

    中國人的不能團結,中國人的窩裡斗,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這不是中國人的品質不夠好,而是中國文化中,有瀘過性病毒,使我們到時候非顯現出來不可,使我們的行為不能自我控制!

    為了掩飾一個錯,中國人就不得不用很大的力氣,再制造更多的錯,來證明第一個錯並不是錯。

    因為中國人不斷的掩飾自己的錯誤,不斷的講大話、空話、假話、毒話,中國人的心靈遂完全封閉,不能開闊。

    沒有包容的性格,如此這般狹窄的心胸,造成中國人兩個極端,不夠平衡。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卑,一方面是絕對的自傲。自卑的時候,成了奴才;自傲的時候,成了主人!獨獨的,沒有自尊。

    中國人是天下最容易膨脹的民族,為什麼容易膨脹?因為中國人「器小易盈」,見識太少,心胸太窄,稍微有一點氣候,就認為天地雖大,已裝他不下。假如只有幾個人如此,還沒有關係,假使全民族,或是大多數,或者是較多數的中國人都如此的話,就形成了民族的危機。

    中國傳統文化裡──各位在《資治通鑑》中可以看到──一再強調明哲保身,暴君暴官最喜歡、最欣賞的就是人民明哲保身,所以中國人就越來越墮落萎縮。

    中國傳統文化真是一個大醬缸,不要說不識字的小民,即令是高級知識份子的大學生,一個個也都被醬成干屎橛、醬蘿卜。

    這個文化,自從孔丘先生之後,四千年間,沒有出過一個思想家!所有認識字的人,都在那裡注解孔丘的學說,或注解孔丘門徒的學說,自己沒有獨立的意見,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允許這樣做,所以只好在這潭死水中求生存。這個潭,這個死水,就是中國文化的醬缸,醬缸發臭,使中國人變得丑陋。

    中國人在一起喜歡談政治,可是每個人又都怕政治。這是一種神經質的恐懼,對不應該恐懼的恐懼。大家得過且過,自己的權力自己不會掌握,必須由有權的大老爺恩賜一點,才敢接受。

    中國人認為要忍讓,這是美德。其實那是長期屈辱的慣性,而用忍讓兩字來使自己心理平衡!很少中國人敢據理力爭。

    中國人太聰明了,聰明得把所有的人都看成白痴。自己從八十層高樓跌下來,經過五十層窗口外,還在譏笑裡面喝咖啡的夫婦,竟然不知道不久就會被咖啡噎死!

  • 慕課 庫

    KSSM华语-华文文学工程,先从学习的原动力开始~~2011年开始,大马教育部开始推行全新的KSSR教育课程。到了2017年开始推动KSSM初中课程。2000年进入KSSM高中课程。那些预备在念完中四与中五后报考大马教育文凭(SPM)的学生,若能回头去了解KSSM华语/华文文学两门选修课的既定背景,必有助于学好、考好这两科。

    若能从生命呼唤原理(Theory of Calling)切进去帮助应考生,则能起到真实提振的作用。先让我们来理解有关背景如下——


    在马来西亚,教育是一项持续性的事业,它致力于全面与综合地发展个人之潜质。在信奉和遵从上苍的基础上,塑造一个在智力、精神、 情感和体魄方面都能平衡与和谐的人。其目标在于造就具有丰富的学识、 积极的态度、崇高的品德、责任感,并有能力达致个人幸福的大马公民, 从而为家庭、社会与国家的和谐与繁荣作出贡献。(来源:1996年教育法令[第550条])

    导言:马来西亚教育课程的制订向来以《国家原则》和《国家教育政策》为依归,以《国家教育哲理》的意愿为目标,旨在塑造智力、 精神、情感和体魄都能平衡发展的人,培养具备爱国意识的国民, 以期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 《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两个重要观点,一个是 “终身学习是 21 世纪的通行证”;另一个是“21 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报告中指明了“终身学习”将通过“四大支柱”来实现,换句话说,这“四 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的学习支柱。马来西亚向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看齐,也以“四大支柱”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 课程发展司成立至今,中学课程已历经数次修订。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课程制定是一项需长期积极进行的工作。课程的修订、 改革往往与时代的嬗变和社会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配合21世纪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部推出了《教育发展大蓝图 2013-2025 年》,其中一个目标是制定一套具稳定性的课程。为达致此目标,课程发展司重新修订各科课程,并推行“中学标准课 程”。中学各科目的课程标准皆以模块为形式,着重内容的整体性,强调符合中学生的程度,且极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华文文学是马来西亚中学标准课程的其中一个科目,让具有中三华文基础的学生在中四和中五修读,以使学生在学习华文之余能 进一步提高文学素养。

    《华文文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是以文学体裁的分类来制定的,课程着重让学生掌握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四种文学作品鉴赏的基本方法,以丰富学生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并培养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 趣,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促进文化传承的目标。

    修读华文的学 生可以同时修读华文文学,两个科目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要时, 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华文和华文文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式和时 间分配上作出适当的调整。 本课程也强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促进华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爱国精神。

    总目标中学华文文学课程的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丰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也让他们通过阅读领悟作品中所传达的人生观,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并理解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生活,加深学生对华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促进文化的传承。 课程目标 修完中学华文文学课程后,学生能:

    1.借助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各类作品的主题思想,体会作品的内涵、情感和社会意义。

    2. 借助基本的文学知识,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3. 解读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 品味散文的语言特色,品味作品的意境,分析作品的篇章结构。

    5. 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 分析戏剧情节的安排,解剖台词和人物角色的形象,了解戏剧冲突的作用。

    7. 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热爱语言文 化的情感,提高爱国情操和文学素养。

    中学标准课程架构 《国家教育哲理》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在智力、精神、 情感和体魄各方面都能达致平衡与和谐的人。为了体现《国家教育哲理》,培养具有丰富学识和积极态度的人力资源,“中学标准课程”把教育的各个主要层面归纳为互补互利的六个领域,那就是:交际,精神、态度和道德价值,人文,科学与工艺,体健与美育, 个人才能等六大领域。

    (见:大马教育部,2019,中学标准课程(KSSM)“交际华语-华文文学”中四/中五内容标准、学习标准和评价标准文件; Dokumen Standard Kurikulum dan Pentaksiran Tingkat 4 & 5 —Bahasa Cina Komunikasi 交际华语 / Kesusasteraan Cina 华文文学)

  • 絲經 庫

    藝術源起興觀羣怨呼唤「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魏風·碩鼠》的用比技藝

    【原詩】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三歲貫女,莫我肯德。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
    三歲貫女,莫我肯勞。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
    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今譯】

    大老鼠啊大老鼠,請不要吃我的黃米。
    辛辛苦苦侍奉你三年,你卻從來不曾把我理。
    我現在就要離開你,到那安樂的地方去。
    那是個安樂的地方啊,它才是我的安身之地。

    大老鼠啊大老鼠,請不要吃我的麥子。
    三年辛苦把你侍奉,你卻沒有一分感激。
    現在我就要離開你,到別的地方尋求安樂。
    那是個安樂的地方啊,它才是我眞正的歸宿。

    大老鼠啊大老鼠,請不要吃我的禾苗。
    辛辛苦苦養活你三年,你卻從不給半點慰勞。
    我現在就要離開你,到那快活的天國去。
    那是個快活的天國啊,誰也不用悲傷與呼號。

    【賞析】

    賦、比、興是《詩經》作者常用的三種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三者當中,賦與比、興區別較為明顯。即:前者為一種直接表現手段,可以直說,不一定需要藉助他物;後者為一種間接表現手段,不直說,必須藉助他物。而比與興則旣相同又有所不同。籠統地講,興也是比,也是以「他物」比喩「所詠之詞」,但具體運用就不一樣:興所用來作比的「他物」只是個引子,有「起興」的作用,並非歌詠的對象;比則往往可將「他物」(彼物)作為歌詠的對象。(愛墾評註對照雅各布森的“隐喻”(選擇軸)[對應:興] 與“轉諭”(組合軸)[對應:比])


    《詩經》第一篇《關睢》為「興」的代表作,而《碩鼠》則為「比」的代表作。


    詩篇用「比」的方法進行寫作,即「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謂「彼物」,即為「碩鼠」,而「此物」並未出現;照《毛詩·大序》的說法,「《碩鼠》,刺重歛也」,所謂「此物」應指當時的暴歛者,比如貴族或者地主。詩篇用「比」,直接將「彼物」(碩鼠)作為歌詠對象。

    第一章說,侍奉碩鼠多年,盡心盡意,碩鼠則貪婪、殘忍,毫無顧念之意,因此決計離開它,到另一地方去尋求「樂土」。「三歲」,可確指,也可泛指多年。「貫」,侍奉。「女」,同汝。「顧」,顧惜、體諒。「莫我肯顧」,為倒裝句,相當於「莫肯顧我」。以下「莫我肯德」、「莫我肯勞」同此。「德」,恩惠,此用作動詞。「勞」,慰問、犒勞。此言碩鼠無情無義,祇顧橫徵暴歛。「逝」同誓。表示堅決之意。「去女」,猶言離開你。「適」,到。「樂土」,詩人想像之詞,與以下「樂國」、「樂郊」意同,均指理想中的天國。第二、三章意思與第一章大致相同,都是譴責碩鼠,謂其忘恩負義,自私、沒有人性,表示堅決離開它,前去尋找天國,以免為此長久嘆息、呼號。三章重疊在一起,反覆詠唱,頗有一唱三嘆之妙。

    全詩自始至終所歌詠的僅是「彼物」(碩鼠),但因它與「此物」——未出場的剝削者,有著許多相似之處,比如不勞而獲、寄生等,而且,作者也善於將「此物」的一些特性,比如貪婪、殘忍等,賦予「彼物」,因此達到了一箭雙鵰的目的,這就是詩篇用「比」所取得的藝術效果。www.macaudata.mo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感知能力

  • 絲經 庫

    (續上)小紅書尾部達人(粉絲5k-1萬,)種草來測試,小紅書采取雙瀑布流模式,用戶瀏覽時發現感興趣的內容直接點擊進入,因此,品牌方可以用封面和標題展現待測試的不同賣點,根據點擊率和回搜率測出不同賣點的吸引力。而且,小紅書可采取圖文方式(甚至直接給達人供圖),對比抖音的視頻,更快更簡單。

    共創新生意模式,獲得增長

    經營思維的創新,有機會導向生意模式的創新。

    很多本地生意的生意模式,可以用十年如一日來形容。即使有新平台、新工具出現,商家也只是把它們當做提升引流、轉化、付款效率的手段,生意模式沒有本質改變。但很多紅利和增長,不把原有模式打破重塑,是很難吃到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水果店大多開在路邊上、小區里,是很接地氣的生意。但百果園在眾多零售企業遇冷的大環境下,憑借智慧零售模式,走出了自己的增長之路。百果園發現了抖音的「數字+」價值,從而將抖音作為百果園智慧零售布局的一部分。

    百果園最初以「探索者」姿態入局抖音,隨著探索的深入,百果園決定擁抱抖音數字化經營。百果園數字化經營的落地方式,並不複雜,主要以區域爆款短視頻+達人視頻+自播的三角組合展開。此外,百果園還采取了以下動作,與抖音一起打造自己的「智慧零售」模式:做私域運營,保證與消費者之間的粘性;用抖音數據反哺策略制定,為門店引流形成復購;通過抖音用戶行為推動產品貨架完善,從而滿足更多消費需求。

    同樣完成零售數字化轉型的,還有來伊份。休閒零食新品牌持續湧入,成熟品牌想要保持領先優勢、找到新增長點,擁抱新業態是一個解題思路。來伊份的數字化模式體現在經營的方方面面,並充分利用了抖音的流量和玩法:

    · 營銷數字化。例如,春節是零食消費的重要節點,來伊份將線下春節場景搬到線上,通過短視頻和直播間收獲消費者注意力。

    · 幕後流程數字化。吸引消費者注意力僅僅是開始,來伊份還通過抖音,擴大「新鮮零食」的品牌理念,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將來伊份的技術保鮮、供應鏈保鮮、產品采摘等過程,直觀展現給消費者。

    · 客群輻射數字化。LBS轉化是來伊份在抖音的新增量,通過數字化能力,門店的輻射范圍被擴大,基於LBS+興趣推送,門店客流和用戶群打開了活水。

    · 長期經營數字化。來伊份的數字化經營,抓住了「可持續」這個重點。會員粉絲是屬於品牌的可持續資源,來伊份將私域運營作為數字化經營的重點,長期積蓄屬於品牌的「人」的資產。

    以上兩個案例,根本意義是,帶來新增量並打破原有生意模式的限制。零售門店形態是與用戶近距離交流的觸點,但同時也帶來了制約:一方面,傳統水果店和零食店是「家門口」的生意,實體門店的輻射范圍有限;另一方面,線下門店受購買頻率制約,商家做拉新、復購缺少抓手。百果園和來伊份生意模式的迭代,是對傳統模式局限性的打破。

    將抖音等社交平台作為常態化交易渠道,門店輻射范圍被放大,並能帶來更豐富的客群。當代消費者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零售核心要關注消費者在哪里。短視頻和直播的形式,超越了線下門店的空間限制,覆蓋人群的邊界得到拓寬。同時,抖音的短視頻和直播,可以讓商家信息更高頻地觸達用戶,或做私域沉淀,從而提升復購頻率和拉新效率。

    在過去,實體門店是線下零售生意的「根」,但隨著消費市場和消費者消費意識的迭代,線下生意的物理空間反而成為獲得新增量的限制。零售生意的數字化轉型,就是突破原有模式限制、探索新紅利的過程。

    百果園模式和來伊份模式,不僅僅是「水果店」模式和「零食店」模式。在行業浪潮瞬息萬變的大環境下,零售品牌、零售店乃至各品類本地生意,都可以讓線下生意不僅僅局限於「線下」。


    抖音同城號如何為實體店引流

    打開抖音,在頂部菜單欄,「關注」的左側,就是同城頁。通過這個頁面,我們可以看到附近的抖音視頻,包括附近的直播間。在賬號的隱私設置中有個「同城展示」,開啟後你的作品和直播才會在同城頁展示。所以,在進行同城引流時,就需要遵從抖音系統的距離優先邏輯原則。

    在發佈視頻的時候,通過開啟同城定位,視頻就會被追加投放到同城流量池里面,更大的在同城里面曝光。


    通過同城頁進入直播間的用戶,相關數據就會統計在「同城」這一欄。如果關閉了同城展示,默認不會有同城的流量。所以,抖音同城號其實就是基於生活分類服務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賬號類型,利用抖音的智能推薦算法,把視頻內帶有同城的內容推薦給帶有同城標簽的用戶。


    結語

    對於實體零售而言,不能完全依賴線下商圈客流,應保證線下客流的同時,以短視頻平台為依托,創造線下客流增量。渠道價值是短視頻對於商家的顯性價值,真正能決定商家經營成果的,是如何透過流量和渠道的背後,發掘屬於自己的可能性,將平台力量與自己的生意模式有機結合,找到自己的增長點。

    (摘自:漢水襄江:實體店如何通過短視頻種草,達到引流和私域運營,2024-10-18,https://www.zm8887.com

  • 絲經 庫

    (續上)目前來看,大部分實體零售企業做短視頻采用的,是草地里面種大樹的模式。

    大樹包括公司短視頻號、門店的短視頻號以及在短視頻方面比較有優勢的員工個人短視頻號,這些是大樹。

    草地就是公司員工及導購員隊伍。大樹是單點突破,尋求流量的最大化,包括吸粉,打造公司內部的網紅。而草地則是采用群狼戰術,雖然相對而言拍攝技術、剪輯的內容沒有那麼好,但是體量大。

    構建自己的發聲渠道

    01.讓門店員工形成拍視頻的習慣

    任何新事物出現時,或者做一些改變時,初期肯定會有不理解的過程。而且短視頻不是人人都能夠拍得好,一定是有些人拍得還好,大部分拍得不行。加之賣場的導購員的年齡普遍偏大,讓導購員拍短視頻比較難,需要進行多輪的培訓。比如,可以讓在短視頻拍攝方面有特長的員工進行培訓,讓大部分員工學會自己拍短視頻,形成拍攝的氛圍。

    02.激發內在積極性的激勵機制

    前期可通過各種各樣的激勵方式,播放量達到多少,點贊量、轉發量達到多少,包括開場的數據到多少,都進行相應金額的獎勵。也可以通過舉辦短視頻大賽的形式來激勵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短視頻運營本身是發散性的思維,是一個娛樂的平台,不能采用原來的管理方式,要求員工每天必須發幾個抖音,必須要怎麼樣做,慢慢員工就沒有興趣,沒有動力了。做短視頻的激勵一定要從解決內在動力興趣方面去入手。通過激發員工內在的動力,員工自己想去發,就會想創意,想大家喜歡看什麼。

    03.培養自有KOL

    對於短視頻,想讓全員都做好不可能也不現實,內部挖掘在短視頻方面有特長的人員,培養成自有KOL,網絡達人,提升品牌影響力,打造自己品牌的短視頻矩陣。但可以要求門店店長要做好短視頻,門店店長有意識,做好之後才能夠起到表率作用。

    04.與外部網紅合作

    當前,傳統廣告效應在遞減,如果新媒體營銷再沒有動作,將失去發聲的渠道。所以,在依靠員工做短視頻的同時,也要與外部網紅合作,好處是見效非常快,不足是費用高,外部網紅對企業內部並不是很了解。但與外部網紅的合作也必不可少,其作用實質是替代傳統電視台宣傳。

    05.短視頻制作專業化

    目前,很多企業都成立了新媒體部,基本都屬於市場營銷策劃部內。

    對於區域零售企業來講,一定要將短視頻作為重中之重,作為重要的發聲渠道。可以說,沒有門檻的事,一定是沒有紅利的事,真正的互聯網之魂不是用來索取,而是用來給予的。當今割韭菜的時代已經過去,種草的時代來臨時,怎麼樣能種好自己的草最重要。

    畢竟,大部分目標客群已經分布於不同的平台當中,比如有的在知乎、豆瓣、小紅書,有的在火山、微視、抖音、快手等等快節奏的短視頻平台, 80後、90後的消費人群可能會在哪里?更年輕的消費人群在B站還是在哪里?如何有效觸達?這是實體零售企業要研究並實踐的。

    將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作為常態化交易渠道,門店輻射范圍被放大,並能帶來更加豐富的客群。當代消費者的注意力是分散的,零售企業的核心要關注消費者在哪里。同時,短視頻平台的短視頻和直播,可以讓商家信息更高頻地觸達用戶,或做私域沉淀,從而提升復購頻率和拉新效率。

    短視頻如何種草,為實體引流

    充分發揮實體零售的「營銷天賦」是做抖音本地生活的關鍵。實體零售規劃抖音的初期是為了拓展宣傳渠道,從公域獲取更大的流量,拉動更穩定的客流。但隨著消費環境的改變,當前零售、餐飲企業投入抖音運營的最終目的應落在提升銷售效率,進而為實體場景賦能。所以,如何合理利用短視頻帶動流量和會員的增量是實體零售最應考慮的問題。

    短視頻種草的優勢就是集品牌營銷、精准引流和到店/帶貨三重作用於一體,長尾優勢明顯,可以持續打造品牌,通過短視頻吸引而來的流量也都是精准流量,可能會長期轉化。

    短視頻種草矩陣最根本的一個作用就是在同一時間段內,同時投放數百條視頻,讓企業的品牌和產品在本地,在抖音、京東、淘寶、快手等短視頻平台被搜索到,通過興趣+ LBS進行定位,由門店進場。

    在種草之前,需要提煉出最打動消費者的吸引點或者基於場景需求的激發點,也就是需求動機。有了需求動機,還需要若干支撐【滿足需求】的賣點。再把二者結合一起,做出N組不同選項。

    在正式推廣之前,將這些組合進行小范圍的測試,保證成功率——抖音平台種草的成本其實不低,建議先做測試,再正式種草。

  • 絲經 庫

    漢水襄江:實體店如何通過短視頻種草,達到引流和私域運營 

    當前,實體零售、餐飲面對流量增長緩慢且獲取成本越來越貴的難題,如何借助抖音、視頻號、小紅書、快手等社交媒體的線上流量運營平台和工具,幫助門店引流,提高商圈滲透率,加快品牌私域轉化和構建,為當下活得更好以及未來的長期發展助力。

    打造本地化短視頻矩陣

    其實,各商家都能夠切身感受到短視頻在營銷中的重要性,也都在紛紛嘗試短視頻營銷。但不同的平台,種草方式和內容發佈會有差異,掌握平台的規則極為重要。

    比如說短視頻平台,短視頻平台的流量分短視頻流量、自然流量、直播流量。而短視頻流量和直播流量並不能完全搭合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有的抖音賬號粉絲上百萬,但直播的時候卻很少有人進來。有的人賬號粉絲也就一兩萬,直播銷售額可以達到上萬元甚至幾百萬元。核心就是流量投放方式的不同和不同的平台規則。

    因此,摸透規則,才能真正地把握住短視頻平台的機會。

    但對於區域實體零售企業來講,全國性流量的意義並不大,重點是聚焦本地流量的打造。

    目前各短視頻平台對於有廣告植入,包括一些軟廣植入的內容,都不會給太多流量。而平台不給流量,短視頻的影響面就出不了當地,就在當地傳播。這對於實體店來講反而是有利的一面。

    因為,即使外地用戶看到視頻到賣場所在地購買的可能性也極小,所以外地流量對區域零售企業的作用不大。

    而且,大數據平台本身自帶私域傳播的特性,好友在看的短視頻,都會被推送給自己,已經是私域不能再私域,不需要再拉到群里去轟炸。所以,零售企業在做短視頻營銷時,需要學習並掌握抖音、快手等的大數據原理,在上百萬的標簽中,這些標簽的邏輯是怎樣的,傳播率是怎麼樣,來提升短視頻的穿透力。(下續)

  • 絲經 庫

    這些研究熱點反映了學界對情動理論在民族誌研究中應用的多元探索,強調情感、感官與社會文化之間的複雜互動。

    「情動-呼喚性民族誌」(Affect and Evocative Ethnography)領域,許多學者對情感、感官經驗與民族誌研究方法進行了深入探討,以下是幾位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及其貢獻:

    1.亞當·庫帕(Adam Kuper)

    研究領域:社會人類學,特別關注文化概念的使用及其意義。

    主要貢獻:庫帕對文化概念持懷疑態度,強調應批判性地審視文化如何被使用及其所承載的意義,這對理解情動在不同文化脈絡中的表現具有啟發性。

    2.皮耶·克拉斯特(Pierre Clastres)

    研究領域:政治人類學,特別是無國家社會的權力結構。

    主要貢獻:克拉斯特在南美原住民社會中的田野調查,揭示了在無國家社會中,權力並非透過強制力運作,這為理解情動如何在不同的社會結構中運作提供了新的視角。

    3.湯瑪斯·梅辛革(Thomas Metzinger)

    研究領域:心靈哲學、神經科學哲學及神經倫理學。

    主要貢獻:梅辛革提出的「自我模型」理論,探討了意識經驗中的自我現象,這對理解個體如何感知和表達情感具有重要意義。

    4.斯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研究領域:實驗心理學、認知科學。

    主要貢獻:平克廣泛宣傳演化心理學和心智計算理論,探討語言與人類本性的關聯,這對理解情感的表達和傳遞提供了科學基礎。

    5.斯特凡·貝格爾(Stefan Berger)

    研究領域:現代、當代歐洲歷史,特別是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研究。

    主要貢獻:貝格爾的研究關注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這對理解集體情感和身份認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6.楊國樞

    研究領域:人格心理學與社會心理學,專注於本土心理學的研究。

    主要貢獻:楊國樞推動心理學與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強調在地文化對情感和行為的影響,這對情動研究具有啟發性。

    這些學者的研究,從不同角度深化了對情感、感官經驗及其在民族誌研究中應用的理解,推動了「情動-呼喚性民族誌」領域的發展。

  • 絲經 庫

    愛墾APP:「情動-呼喚性民族誌」(Affect and Evocative Ethnography)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情動理論的應用與發展:「情動轉向」(affective turn)在社會人文研究領域的興起,強調透過情感、感官以及知覺等概念,批判過於聚焦語言的理論脈絡與研究方法。情動理論成為跨領域學科探討權力關係以及交織性身份的重要視角,進一步理解人性與身體在社會文化脈絡下的情感經驗

    2.感官民族誌的探索:研究者關注感官經驗如何營造社會、文化和歷史面向,並透過「吃」、「喝」、「摸」、「看」等感官活動,深入體驗身體感的意識,探索感官與情動之間的關聯。

    3.聲音與舞動的情動實踐:學者們透過聲音與舞動的感官實踐,探討其在認識論、社會情感以及集體記憶中的角色,強調聲音與舞動在情動研究中的重要性。

    4.數位工具在田野研究中的應用:隨著生活面向的視覺化與數位化,研究者探討人類學者使用數位工具進行田野研究的可能性以及倫理反思,關注數位技術如何影響情動研究的方法與結果。

    5.創傷與情動的關係:從「分析師」與「研究者」的視角,探討精神分析理論如何理解並處理社會運動抗爭帶來的創傷,關注創傷經驗中的情動反應及其社會文化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