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獅子林》:抽象不是無形象 上

作爲林風眠的弟子,吳冠中一直堅持做著“另一派”。雖然屢遭坎坷,但未停止。在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之間,他選擇了一條小道,成爲一位“橫站者”。轉眼,吳先生已離開數年,不知如今、也不知今後是否還有這樣橫站著的畫者。



如果你的視線僅僅集中于這幅接近1.5米寬、3米長畫作的中央位置,你所看到的是一些毫無規律的線條、或濃或淡、或乾或濕的無處不在的墨點,以及雜亂的色塊。從這些由線條、色塊和墨點所填充的空間里,你可能會看到幾頭犀牛、幾根樹枝、幾隻怪鳥、大象,或者誇張的卡通人臉,總之,不同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出自認爲是的形象。

而若是退後幾步,將整個畫面都納入眼中並重新打量,除去占據畫面五分之四的中央部分外,你會發現自己的視線正在一大堆亂石之上穿越、經歷著一次跌宕起伏的遊歷。
你首先來到了畫面上方,掩映在樹蔭之下的一座古建築,由此開始向右進發,穿過一座涼亭,然後順著長廊往右下行進,如果看得更仔細些,也會發現在整個視覺行程中的你並不孤獨,一路上,不時地有一些穿紅著綠的點景小人兒——遊客們在陪伴著你。

在畫面右側中部,你找到了一座石砌的小橋,上面有幾株垂柳,隨著微風輕擺,走上石橋後,便能看見下邊清澈如境的水面。然後你可以沿著亂石之中的曲折道路,來到畫面下方的中央,在這里,終于可以看見包圍這堆亂石頭的那一片清澈的水面,綠色的浮萍之間,遊弋著幾隻紅色的鯉魚——

至此,你可以長長地出喘一口氣:終于,回到了熟悉的視覺審美世界中了!

一、連著風筝的線

在吳冠中(1919—2010)創作于1988年的這幅《獅子林》中,將五分之四的畫面留給了由點、線、面組成抽象石群,但他也小心翼翼地留下了具象的路標:池水、遊魚、廊亭、小橋以及遊人,他擔心“將觀衆引入園林後,他們迷失于抽象世界”,于是留下了這些路標,爲得引導觀衆,“願他們步入抽象美的欣賞領域。”

從元四家之一的倪攢到建築大師貝聿銘,從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不同時代、不同身份的人眼中都有著不同的獅子林,而吳冠中則爲我們呈現了一個抽象的獅子林,前無古人。

人們常常拿這幅《獅子林》來舉例,解釋吳冠中所提出的“風筝不斷線”的創作理論,這一理論核心思想便是:“從生活中來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減法、除法或別的法,抽象成了某一種藝術形式,但仍須有一線聯系著作品與生活的源頭。風筝不斷線,不斷線
才能把握觀衆與作品的交流。”

——這段話寫于1983年,最早以《風筝不斷線——吳冠中創作筆記》爲題,刊載于1983年第3期《文藝研究》上,此後又被《我負丹青:吳冠中自傳》、《望盡天涯路》、《吳冠中文集》等等著作收錄。

在這篇文章中,吳先生的觀點在與一位名叫蘇立文英國評論家的交流中獲得了印證,這位教授認爲抽象(abstract)並不等同于無形象(nonfigural), 前者是指從自然物像中抽出某些形式,比如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而後者則通過純形式的幾何形,割斷了與自然物像的聯系,比如蒙德里安的作品。

吳先生最終總結出:無形象(nonfigural)便是那隻斷線的風筝。而他,更喜歡不斷線的風筝。

從吳先生留下有關獅子林的兩幅素描稿和其他類似作品可知,對于“獅子林”這個題材的思考與創作,他持續了數年之久,而這一過程,也正是他將中、西方繪畫,傳統、現代繪畫,進行總結思考後逐漸形成“風筝不斷線”這一理論的過程。

吳冠中在1983年曾經創作出另一幅《獅子林》,尺幅爲高1.73米、寬2.9米,如今被收藏于中華藝術宮。到了1988年,他繼續完成了文中上述這幅《獅子林》。

《蘇州獅子林》素描 1980年作

(原題:從拍出1.4億的《獅子林》看吳冠中的藝術主張:抽象不是無形象,見:百度百科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