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9

《管錐編》由781則劄記組成,分成十卷,分別評論十部中國古典要籍;每卷第1則為總論,是著者對這部書的總體認識,第2則以下對該書中具體段落進行相關的考訂和評論。錢鍾書「夫子自道」:「端賴賢者於義則引而申之,於例則推而益之。」《管錐編》每則文字大致可分為「義」和「例」兩部分。所謂「義」的「引而申之」,即從表面的歸納,到「抉髓究理」,這是「具體的概念」由表及里的軌跡運動,也就是一個個小論點的轉換。對「義」之論證,則舉若干事例、事實作為論據;錢鍾書總是按照概念的流變的秩序或運行的軌跡,把相關的事實例證編排到相應的位置。《管錐編》中隨處可見的「增訂」文字,絕大多數都是對「例」的「推而益之」。

一般以為,錢鍾書的述學文體是劄記體,是其讀書摘要、心得體會的記錄,或讀書筆記的延展、充實與發揮;或認為,錢鍾書的高明在於博聞強記,到了互聯網時代,其價值自然貶值。此論與劄記體的立足點是一樣的,把《管錐編》視作資料「類編」,不過是「自發的孤單的見解」的典型樣本——這些都是嚴重的誤解。

在錢鍾書看來,「自發的孤單的見解是自覺的理論的根苗」,「根苗」意味著基因的難得,但其離成長為大樹,尚有漫長的距離要跨越;其中關鍵在於,「一克」的「微言」有沒有人來加以「演繹」。可是,多數人「淺薄庸俗」,在他們「眼里只有長篇大論,瞧不起片言隻語,甚至陶醉於數量,重視廢話一噸,輕視「微言一克」。

錢鍾書《管錐編》對「微言」的演繹,都有「闡釋的循環」在後面起作用:發現現象,連類現象,從現象中直觀其本質,然後從本質中出發,再回頭尋繹現象與現象之間的細微的變化,而這變化本身,即成了概念的運行軌跡。錢鍾書感受到、把握了這種流變本身,便形諸筆端,故而一次次「具體的鑒賞與評判」,是對那流變中的具體概念的把握,使得那不可握住的流變中的規律在一次次的定格中生成,這正如法國思想家埃德加·莫蘭所言,「一個理論只是隨著主體的思想活動的充分展開而完成它的認識作用,而獲得它的生命。」或如錢鍾書自己所言,「好比從飛沙、麥浪、波紋里看出了風的姿態」。

後期的維特根斯坦在論理時竭力避免自造術語,幾乎只用普通語言寫作。在他的文字里,思想以鮮明純凈的方式結晶,交映而發出立體的光輝,讓人瞥見語言里精微的層次感,有如曲徑通幽而不期然或發現別有洞天,或與其他路徑勾連契合;其著述結構貌似松散,實則整飭;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相互銜接,彼此融貫。

Views: 2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