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錄: 另一種聲音: 維柯、巴雷蒂對”中國神話”的解構 4

2

如果說維柯的中國文化觀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那麽巴雷蒂對中國文化的指責則是其情緒衝動的產物。

朱塞佩·巴雷蒂( Giuseppe Baretti, 1719-1789)18 世紀意大利著名的文學評論家, 1719年出生於都靈, 早年曾在帕爾馬和米蘭生活, 1751 年起僑居倫敦, 同當時名聞遐爾的英國作家、詩人、文學評論家約翰遜( Samuel Johnson) 友情甚篤。1765年, 他在遊歷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之後回到意大利, 先後客居帕爾馬和威尼斯。

1766 年, 由於他的作品在威尼斯文學界引起激烈的爭辯, 他再次前往倫敦, 並在那里一直生活到 1789 年去世。巴雷蒂因翻譯法國戲劇家高乃依的作品和發表 47 首諷刺詩而名噪一時。在僑居倫敦期間, 他編纂了一部英意詞典, 用英語撰寫了不少文學評論, 其中較有影響的是一篇反駁伏爾泰抨擊意大利文學而寫的文章。1763 年 1 月至1765 年 1 月, 他在威尼斯出版半月刊《文學之鞭》( Frusta letteraria) , 以退居鄉間的一個老兵的名義在期刊上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 對那些荒誕無稽的小說和歪詩拙文提出尖銳的批評, 樹敵不少, 以至於他最後不得不離開意大利。

1777年發表《關於莎士比亞和伏爾泰先生的論述》( Discours sur Shakespeare de Voltaire) , 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該著捍衛莎士比亞的戲劇和抨擊伏爾泰的文藝評論觀。書中流露出來的啟蒙主義美學思想帶有明顯的浪漫主義風采。

巴雷蒂其著述中虛構了一個代言人”Aristarco Scannabue”。此人物”蔑視任何權威”, 不寬恕任何人, 包括伏爾泰。比如他不寬恕伏爾泰對莎士比亞的無所謂態度, 更不寬恕伏爾泰對中國和孔子的過分贊揚。為了抨擊伏爾泰, 他就批評中國文明、中國智慧、中國哲學、中國藝術等中國的一切事物。他為自己屬於另一個種族和另一種文明而洋洋得意, 頭腦里混雜著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情緒, 而這些情緒到了 19 世紀的歐洲人那里更為顯著。

巴雷蒂這樣表達他的憤慨: 我對伏爾泰先生, 還有孟德斯鳩先生以及其他許多法國作家, 實在失去了耐心, 他們言必稱那位偉大的孔子, 他們不僅沒有讀過他的任何著作, 要是追問得緊的話, 他們也不能證實他的存在。那位孔子可能只是因為耶穌會士的惡作劇而虛構出來的。可是, 許多法國人, 尤其是伏爾泰先生把他說成是一個非凡的人, 集科學、智慧和各種善事於一身。呸! 呸!

情緒如此激烈, 指責如此尖銳, 很難設想這是一位著名文學評論家的武斷言詞。確實, 作為中國文化的熱情崇拜者, 伏爾泰儼然以歐洲的孔子自居。在他看來, 孔子的隻言片語, 簡直關係到整個世界的和平與人類的幸福。孔子不以神或先知自命, 他”不講神秘, 不炫惑世界”, 只談道德, “開啟心靈”, 沒有將真理與迷信混同。與孔子的道德倫理學說相比, 基督教則全然是虛偽的、迷信的, 只會給人類帶來不幸。正是在這種參照比析之下, 伏爾泰主張根本廢棄宗教, 為重現人類的幸福與和平, 以“道德哲學” 代替“宗教”, 而儒教可算是最好最合人類理性的哲學了, 所以這樣一種“哲學的宗教”的來源不能不求諸中國。伏爾泰尤其推崇孔子”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的格言, 以為”西方民族, 無論如何格言, 如何教理, 無可與此純粹道德相比擬者。孔子常說仁義, 若使人們實行此種道德, 地上就不會有什麽戰爭了”。

伏爾泰(1694—1778年)依據元曲《趙氏孤兒》法譯本而改編創作的《中國孤兒》一劇, 所加的一個副題” 五幕孔子的倫理”也展示出其用心良苦。他在該劇第一幕第一場就借助於劇中人物之口道出全劇的主題, 即” 用我們中國文化的力量, 把這一隻野心勃勃的獅子( 指蒙古族征服者,引者)收服過來, 用我們的禮教道德感化這個野蠻的韃子, 叫他歸化中國”。(原載: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23 卷第 2 期;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357, 福州)

Views: 2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