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塔:重冩現代性(1986年)1


(2002-12-28 來源:世紀中國)

重冩現代性這一題目,是密瓦基威斯康辛大學的二十世紀研究中心的Kathy Woodward 和Carol Tenson向我建議的。我很感謝他們。我覺得這比習慣上的那些標題比如説”後現代性”、”後現代主義”、”後現代的”要可取得多,大家總把這些反思的文類放到這樣的題目下。這好就好在有兩種移置,從詞匯角度看,”後”這一前綴用”重-”來替換了,對前綴的句法上的運用也改造了動詞”冩”,而不光是實詞”現代性”。

這兩種移置表明了兩個主要方向。首先,它表明,我們用什麼”前”和”後”,之前和之後這樣的説法來給文化歷史分期,這有多麼徒勞,原因只在於,我們總是沒去管”當前”這一位置,不去管”現在”,而只有從現在和當前出發,我們才能對時間的連續取一種合法的角度。對於像我這樣的老派歐陸哲學家而言,這恰恰要求我們回顧亞里士多德在《物理學》第四捲中對時間的分析。他在那兒有力地指出,不與一個”當前”,一個”現在(now)”相關地來處置事件之流,是不可能在已經發生的東西(le protéron, 先前的東西)和將要發生的東西(le hustéron, 後續的東西)之間作出區分的。同樣,要把握這一被我們所説的意識、生活行程、事物、事件的流動所串聯的這樣一個”當前”,也是不可能的,因爲如我們所説,它是不斷地消逝着的。這樣,我們永遠不會太早或太遲地以同一方式去把握”當前”這樣一個東西。”太遲表明”發生得”過頭了,是消失了,”太早”表明了”將要”的過頭。過頭什麼?。過頭就過頭在那種想要認同的意向,過頭在想要把握和認識一種還只是”此地當前”的一種”此在”、事物本身的那種投射〖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導論》、德里達在《哲學的邊緣》中都討論了這一問題。--譯者〗。

當我們將這一論點用到現代性上,結果就發現,無論是現代性還是所謂的後現代性,都不能被當作被清晰地框定、後面一個總是”緊接着”前面一個的歷史實體來認同或定義。相反,我們應該説,後現代性是隱含在現代性中的,因爲現代性、現代的時間性自身就帶着一種衝動,要突圍到與自身不一樣的一種狀態里。而且不光要自我突破,它還要通過一種終極的穩定性--比如説是以烏托邦計劃爲目標的,不過也可以是那些偉大的解放敘事里隱含着的樸素的政治計劃--來解決自己。從其構成看,説真的,現代性充滿着後現代性。

真正與現代性對立的倒是那個古典時代,而不是後現代。古典時代實際上捎帶着一種時間狀態,我們稱它是:一種時間性的等次(statut),在這種等次里,”將發生”、”正發生”,未來和過去好像是可以被一起對待的,它們囊括了在同一個感覺單位內的生活的全部。比説説,神話就是照此來組織和分配時間的:通過押韻而使它所講述的歷史的開頭和結尾押韻。
同樣的眼光看去,對歷史的分期也正揭示出現代性的那種典型的執迷。這種分期將是一種將事件置入一種歷時性里的方式,而這種分期也正是革命原則所要求的。同樣,現代性還帶有它自己會過時這一許諾,它同樣還被召喚着去標出、定出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頭。就這樣我們啟動了一個被稱爲全新的時代,把鐘對到新時刻,重新從零點開始,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在基督教、笛卡爾主義和雅各賓派看來,這一姿態表明了又一個”第一年”,不是啟示和得救、就是複興或重建的第一年,也可以是革命和自由的重新獲得的第一年。

Views: 2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