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中央明確提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在天津大學召開,啟動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行動,大力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2020年11月3日,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威海校區召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作了題爲“積勢蓄勢謀勢識變應變求變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主題報告,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發佈《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描繪了新文科建設的“施工圖”,爲依托於山東大學的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正式揭牌。由此,新文科建設進入全面啟動的新階段。《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隨後發佈。各高校、各文科教指委乃至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迅速反應,積極行動,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文科建設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中共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教育發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明確要求,並強調“要提高高等教育質量”,2035年實現建成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建設一流大學,關鍵是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今年是中國“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全國新文科建設揚帆起航的關鍵之年。新文科建設的走向應當聚焦文科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新文科建設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新文科內涵認識再深化

認識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審其名實,慎其所謂”,越是在新文科蓬勃發展的新階段,越是要不斷反思、不斷研究、不斷加深對新文科內涵的理解。要從國際、國內發展形勢出發,深刻理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文科教育創新的新要求。

文科的融合化。新科技革命與文科的融合化發展已經達成初步共識。新科技催生了以跨界融合爲特徵的新産業新業態,新産業新業態的快速發展産生了對知識複合、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強的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催生交叉新專業,促進開設新課程,探索育人新模式,且推動現有專業升級改造。同時,科技進步不斷創造着研究學習的新方法新手段,新科技發展和新産業新業態持續引發着新的研究課題,不僅促進自然科學進步,也促進文科學術視野的拓展和思維範式的變化,推動文科研究內容與方法的融合創新。因此,“新文科”之新首先在於新科技發展與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長點,傳統文科專業、課程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更新換代。

文科的時代性。從國內來看,中國正處於“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與中國文化直接相關的一些重要問題亟待突破,關鍵是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這是近幾年中央特別強調的一個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在曲阜視察每次都會談到這個問題,這是新文科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文、史、哲、藝學科發展到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該如何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我的理解是,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一步加以闡釋、拓展和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增強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説服力;創造性轉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特點,對那些傳統的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進行繼承與創新,探索形成現代的、多元的、開放的表達形式和傳播方式,增強文化的傳播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新文科建設要致力於回應這一重大命題。文、史、哲、藝等學科的學者們應該以跨學科視野、跨文化視角加強研究教育創新,回應時代需求。

文科的中國化。關鍵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四大體系建設問題。對社會科學來講,中國化尤其重要。社會科學本身與社會密不可分,社會科學的中國化目前矛盾突出。以經濟學爲例,現在從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只重“三高”,即從初級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到碩士中級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再到博士高級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正在淡化,中國經濟思想史、世界經濟思想史是否受到足夠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改革開放史以及中國兩代經濟學家的經濟思想是否已經梳理,我們應該深刻反思。因此,基於中國文化根基的、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需要我們去研究、去構建,這個任務遠未完成,任重而道遠。

從“五四”運動到現在100多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不斷發展,勢不可當,已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使命,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時代。然而,中國社會科學理論落後於實踐發展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話語體系、教材體系尚在建設之中,這也是一個重大的時代命題。如何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針對不同學科專業、不同課程、不同學問,應該選擇何種具體路徑?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爲框架,以總結提煉中國發展模式和道路爲重點,實現充實提高?是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兼收並蓄,另闢蹊徑,以基礎理論創新爲重點,實現基底重構?還是以現代西方理論爲框架,補充中國實踐案例,實現改造應用?抑或是因無涉制度道路,應該共享人類文明成果,秉持“拿來主義”即可?這也是當下新文科建設必須回應和解決的課題。

文科的國際化。從國際來看,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關係、國際秩序、地區安全、社會思潮、全球治理都在急劇重塑、重構。在這樣一個大變革時代,我們應以雙向全球思維來進行思考。一方面,隨着經濟實力快速增強,中國的資本、人員、文化不斷走向世界,文科科研和教學對此起到了一定的服務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在國際地位逐步提高的進程中,我們也應該吸納不同民族的智慧,在更廣闊、更公平的平台上進行經濟交往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實現經濟互通,文明互鑒,減少各種形式的衝突。

因此,我們需要以創新理念爲引領,實現文科教育的超前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不斷創新國際經濟政治理論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代表中國立場、富有家國情懷的國家急需人才,來應對各類社會思潮交匯激盪和貿易戰金融戰的挑戰,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改革開放40多年,在我看來,有幾個領域的人才培養做得仍然不夠。一是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我們現在的工作遠遠落後於需求。中國在國際組織的席位,尤其是中高層席位,仍有空缺。這説明中國高等教育的前瞻性問題沒有解決得很好,理論研究的前瞻性問題也沒有解決得很好。二是國家急需的國際化人才培養。譬如,服務國家全球化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實施,如何在語言普及和教育上做好頂層設計;針對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新特點,如何培養面向國際受衆的全媒體新聞傳播人才;隨着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如何培養和儲備爲國際專利服務的專業人才,等等。三是國際學生培養。如何培養親華友華、利於和平發展的新一代國際學生,且不斷提高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這也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綜上,如何理解新文科?我認爲,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義是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時代化、中國化和國際化,引領人文社科新發展,服務人的現代化新目標。

新文科建設原則再實化

經過兩年多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新文科建設的基本遵循已經形成,即堅持尊重規律,堅持立足國情,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分類推進。結合工作實踐,我認爲,新文科建設要進一步做到“三個結合”:

一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只有強有力的科學研究,才能支撐富有成效的新文科人才培養。無論是認識新科技革命對文科知識體系發展的作用和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認識國際形勢的新發展新特點對國際經濟政治及文化教育的新影響,還是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和教材體系,科研的支撐引領作用不可替代,不僅不能缺席,而且最好先行。因此,新文科建設必須將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緊密結合,統籌謀劃,協調推進。人才培養孤軍作戰,新文科建設就深不下去、實不起來,成效會大打折扣。

Views: 4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