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走進歷史,回到從前的八丁燕帶 Bestari Jaya Bersejarah 八丁燕帶新村是位於雪州瓜拉雪蘭俄縣內的一個小鎮,從吉隆坡向西方走大約一個小時車程,經過甲洞,雙溪毛儒和依約新村,便可到達八丁燕帶。
(Batang Berjuntai Socfin Estate 1903 來自印度的膠園工人)
(八丁燕帶膠園工人)
油棕業發展史
油棕原產地為非洲。荷蘭人於1840年將4棵油棕苗移植至爪哇茂物植物園,這是油棕首次東渡。當時是作為觀賞植物。1870年,油棕植根於新加坡植物園。1911年,比利時農業經濟學家M. Adrian Hallet在蘇門答臘開辟東方第一個油棕園丘。1911至12年,法國人Henri Fauconnier由蘇門答臘運來一批油棕苗,種在通往他在雪蘭莪的咖啡園的道路兩旁。1917年,Fauconnier在雪蘭莪八丁燕帶開辟大馬第1個油棕園。1925年:大馬油棕園面積為3,350公頃,第2次世界大戰前增至 20,000公頃。
育智華小校史
1934: 本區一群華裔熱心人士創辦育智華小。校址乃在八丁燕帶大街門牌29號。初期,全校學生只有數十名,教師一位。發起人包括:鄭慶忠、淩雲初、邱玲記、鄭美金、陳元春、林而松、仰發成記、梁定芹、張傳采、孫成煥、李國山等人。
1942-1945: 日軍南侵,本校停辦。
1945: 本校獲得社會熱心人士大力資助,在現址建立新校舍,並於同年遷入新校舍上課。當時,掌校者為陳樵校長。
1950: 吳鴻洙校長掌校,當時人數約有200人,6間課室。楊芝華、陳庭蔭、陳加裏、林載、林有土、鄭金福、鄭金準、鄭禮鸞等加入董事部大力推動學校發展。
1957: 王瑞華掌校,當年獲得吉隆坡人鏡白話局設蒞臨表演粵劇籌款,興建4件新課室,立刻解決學生在狹小課室上課現象。以後幾年,學生人數逐年增加。
1960: 郭尚傑接任校長職位,並委任鄧紹基為副校長。本校學生人數已增加到600余人,教職員共22名。在此段時間內,教育部曾撥款興建一間辦公室,四間課室,本校另以舊材料重建四間課室。此時,學校各方面設備漸趨完善。
1971: 郭尚傑校長病逝,鄧紹基升任為校長,並委任陳漢為副校長。適逢錫礦業蓬勃發展,商家紛紛在距離8裏外的Berjuntai Tin一帶設立采礦公司。那是Berjuntai Tin公司、Pacific Tin公司、陳升共采礦公司。
1972: 學生人數已增至782名,上下午班共18班,教師27名。采礦公司的設立為育智華小帶來歷史性的全盛時期。學生人數因此增至782人,學校分為上下午班共18班,教師27名。多年來,學生在學術及體育競技方面,在縣內表現十分特出。
1977: 鄧紹基校長高升後,梁運謙校長上任。
1981: 本校三機構聯合發動籌款,興建一間圖書館﹑一間音樂室。當時幸蒙雪州行政議員潘查麗哈大力協助,得政府撥款十二千令吉。另得本區各界熱心人士慷慨捐助,此項工程在1981年完成。
(八丁燕帶 街上現況)
憶舊
八丁燕帶土生土長的“劉森”(八十歲)透露,記得在1937年,八丁燕帶還是一個山區,當年的街上只有區區數十間“亞答”屋和數間雜貨店,人口只有數百人而已,而“亞答屋”後面全都是樹膠園,當時的居民都是靠“割膠”為主,居民使用的油都是購買或自己提煉的“椰油”,也因為那個時期“馬共”一些附近如,烏吉巴東的居民也開始移居八丁燕帶,那時候八丁燕帶就旺盛起來,新村後的橡膠園也開始發展建屋,當時的土地都是免費的,到了1941年,也開始建了數間店,以前建的建築物也有“一號店和二號店”之分,一號店就是全磚,二號店時半磚,不過在1960年一場大火都把二號店燒毀了。
(新舊 八丁燕帶)
此照片攝於1956年,在1960年被一場大火滅吞噬,下圖為重建後現在的樣冒。 他接著說當年如果要前往瓜拉雪蘭莪就要行使一條黃泥路或前往吉隆坡只有行使“萬橈”路而已,因為當年通往依約的道路還沒開發,他還記得當年的"COC和GTC兩間印度人的巴士公司,全天只有兩趟,但是在不遠的園丘Tanamaram也有個火車站,也能夠直接通往Kuang新村。
到了1942年世界大戰,日本霸占馬來亞三年八個月,抗日軍也就是“馬共”因為和政府談判破裂後就回到他們的森林大本營。 當年的八丁燕帶人口大約三千多人,以華裔占大多數,其次是印度人,巫裔占最少,這裏可以說是“陳家天下”,無論是政黨,社團,學校負責人都是姓陳。
左圖為七十年代拿督公廟和警察局 五十年代,這個山城的中心,以兩排店為主一條大約四百米長的大街。大街左右的後面都是住家,街頭是拿督公廟和警察局,地方議會辦事處,街尾的另一端是華小和印小,當時的育智華小共有三百多位學生,學校後方就是一個公用草場,草場後就是一大片樹林,樹林後也就是一條雪蘭莪河,環境優美,空氣清新。
馬共“黑區”
50年代的八丁燕帶還是馬共“黑區”居民來往萬繞和吉隆坡路段是不準許隨帶任何藥物。以防接濟馬共分子,警察常在上述路段突擊檢查,若發現任藥物將被充公。有時巴士半途會被馬共分子載停,所有搭客被令下車,然後放火燒車。當時的八丁燕帶沒水沒電,家家戶戶都是使用煤氣燈和建有的水井還有大水缸儲雨水,直到1960年十二月,八丁燕帶開始大放光明,有了電流,也有自來水供應,使居民的生活大大改善,活得更舒適。
八丁燕帶大水災 1960某個月,八丁燕帶發生了歷史上最嚴重水災,超過二十間低區店鋪都被淹沒,因為當時的店鋪都是以三尺磚和木板建造的,不幸中的大幸這場水災沒有造成人命傷忙。 八丁燕帶是一個樸實無華,自然景色迷人的小山城,這裏有三個特點,第一男女老少都是以華語溝通,第二是八丁燕帶以出產錫米名聞世界,第三所有白事,村民不分黨派,團結一致,都把白事做得很完善,而這裏的村最大的社團——益群俱樂部,最長主辦的就是籃球賽,大部分的村民在晚飯後都會前往育智華小觀看球賽。
右圖為六十年代八丁燕帶籃球代表八丁燕帶新譯名 "Batang Berjuntai"譯名是在1960年由當年的育智華小副校長“鄧昭基”譯名為八丁燕帶,因為當年大家都以“八登仁茶”(福建話)稱呼,也是一位通訊員的他決定把它改名為“八丁燕帶”。“八丁”比喻人丁旺盛,“燕帶”是指“安適的地帶”,所以“八丁燕帶”意思是人丁旺盛的安適之區。八丁燕帶譯名至今也成為有意義又順口的地名了。
513事件
1969年5月13日是馬來西亞的“國恥日”也就是第四屆全國大選落幕後,當時以華裔為主的反對黨在多個城市舉行勝利大遊行,惹來一些極端份子的不滿,就在513集體在吉隆坡秋傑一帶發動示威,開始,燒店鋪,燒車,傷人,受害者都是一些商人,由於事態嚴重,中央政府馬上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全國戒嚴。
八丁燕帶也不例外,所有村民都躲在一間店鋪樓上,以防一些極端分子來滋事,在不久後,這歷史上的“五一三”事件也告一段落,大家才放下心頭大石。 錫礦業 全盛時期,八丁燕帶共有十三艘鐵船運作,獨立以後,一度更是全國最大錫產業區,早前錫礦是由華工開發,並在二十世紀初形成了八丁燕帶街。
1970年代,錫礦業開始衰退,80年代國際錫價大跌,八丁燕帶錫礦紛紛關閉,而現今的雪蘭莪工業大學,其前身就是昔日八丁燕帶的鐵船公司的開采地。 1970年大水災 1970年12月尾,也就是我剛滿月的那一天,雪隆發生了歷史上罕有的大水災,幸好八丁燕帶是處於一個高山地帶,不受水災侵犯,而一些住在底地區的居民也被送往救災中心,育智華小當時也是唯一被征用為救災中心,另外一些甘榜的友族也被小艇送往八丁燕帶集中。
八丁燕帶的名字有歷史價值,但所有前政府突然改了Bestari Jaya. 其實早前“BATANG BERJUNTAI"(八丁燕帶)位於偏遠山區的小鎮, 本是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鎮,我們的小鎮生活一向來都很平靜,也許是環境的原因,日子好像走得慢極了,有點步入永恒的味道,但自從07年的一場補選過後,發展迅速,也使到我們的無名小鎮(八丁燕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小鎮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質樸,如此令人憧憬和向往!什麼時候,城市中的人能戒掉對高消費和高排放生活的追求,能有一份好的心境如這一個小鎮也讓其它城市中的人一樣熱愛我們的生活,熱愛我們的環境 感謝村民提供資料和照片與網絡資訊。
八丁燕帶為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的一座小鎮,坐落於瓜拉雪蘭莪縣,曾經擁有重要的鐵路線,可惜的是在二戰中被日本摧毀,之後一直未重建,目前為雪蘭莪大學的一個校區所在地。
八丁燕帶(馬來語:Bestari Jaya,舊名Batang Berjuntai)是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瓜拉雪蘭莪縣的一個城鎮,也是一個華人新村。 歷史 八丁燕帶在1937年是山區,街上只有數十間「亞答」屋和雜貨店,而「亞答屋」鄰近一帶是樹膠園,也因此「割膠」是當時的主要經濟活動。
如今,八丁燕帶的大街依然是以一條道路、兩排店對開為主。街頭是拿督公廟和警察局、瓜雪縣議會辦事處、瓜雪第三區縣議員服務中心(八丁燕帶與依約),街尾則是育智華小,還有一間淡米爾小學。
根據當地資料,八丁燕帶鎮內人口略多於3千人,並以華裔占大多數,曾有鐵船公司在這裡進行採礦活動。
現今當地已經不再以採礦為主,而以往鐵船公司的採礦地變成了雪蘭莪工業大學(Unisel)。
中文名八丁燕帶 『八丁燕帶』是於1960年由育智華小副校長鄧昭基命名,在這以前都被村民稱為『八登仁茶』。
馬來文舊名Batang Berjuntai
「Batang Berjuntai」意味著一個懸空在空中的樹根。曾經有一條鐵路連接八丁燕帶和煤炭山以便運輸礦物,後來,日本在二戰期間拆除並廢止該條鐵路。 馬來文新名Bestari Jaya 2007年,八丁燕帶更名為「Bestari Jaya」。而換名的原因是馬來文中的八丁燕帶被時任政府認為該名稱不太恰當。事實上這個名字指的是「懸空的樹幹」,由當時英國居民在剛建立時取的。許多當地人繼續使用舊的名字。
教育
(雪州大學)
此區有四間小學、二間中學,而大部分華裔學生都就讀於育智華小。
學校 八丁燕帶育智華文小學(SJKC Yuk Chic),於1934年創校。
八丁燕帶國民小學(SK Bestari Jaya) Jaya Setia
國民小學(SK Jaya Setia)
八丁燕帶淡米爾小學(SJKT Bestari Jaya)
Sultan Sulaiman Shah國民中學(SMK Sultan Sulaiman Shah)
Raja Muda Musa國民中學(SMK Raja Muda Musa)
高等學府 雪蘭莪大學 雪蘭莪大學(UNISEL),前稱雪蘭莪工業大學就位於此,這裡也有一間技職學院——瓜雪技職學院(Kolej Vokasional Kuala Selangor)。(資料及部分照片來自 八丁燕帶新村發展治安委員會網站;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