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剛:百回本《西遊記》的文本層次:故事·知識·觀念(2)

一、故事:行者的傳奇


唐僧師徒西行取經過程中經歷的一次又一次磨難,無疑是《西遊記》故事的主體部分,這些磨難大抵由盤踞各處的妖怪造成,除妖伏魔是師徒五人(包括白龍馬)的主要任務。就此而言,每一次磨難都可以被講述成相對獨立的小故事,而它們的結構大致相似。這些故事在進入百回本《西遊記》之前,絕大多數都已經存在,並各自擁有長短不同的發展歷史。把它們前後聯綴起來,成為一書時,當然要有所整合,去掉一些重復、矛盾的情節。百回本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基本上是成功的,如按中野美代子教授的分析,在妖怪的分布上還具有匠心獨運的對稱結構(以第五十五回為對稱軸,分布在第五十回前後的獨角大王和第六十回前後的牛魔王,都是牛怪,分布在第四十五回前後的虎力、鹿力、羊力三怪和第六十五回前後的黃眉怪,分別為假道士和假佛祖,等等。參考中野美代子《西遊記——トリック・ワールド探訪》第100頁,巖波書店,2000年。另外,以通天河為軸,前面的黑水河與後面的子母河也對稱分布,見該書第91頁)。不過,也有經常被人詬病的一處“敗筆”,就是在烏雞國和獅駝嶺都有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子下界為妖,構成了重復。這可能是百回本“作者”的一個疏忽,但這兩個故事分別形成,情節都較為復雜,即便“作者”已經意識到重復,可能也不忍舍棄一方吧。與早期取經故事相對簡單的“遭遇妖魔”情節不同的是,百回本中的有些磨難被認作神佛們有意安排的對唐僧師徒的“考驗”,而且要滿足“九九八十一難”之數,而實際上畢竟沒有那麼多的故事,所以一個故事經常要包含好幾“難”,舍棄一個故事的損失是可想而知的。

相比於故事聯綴時的技術處理,從“長篇小說”的立場來看,主人公如何獲得“成長”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在一個一個故事被單獨講述或演出時,唐僧師徒的形象基本上已被角色化,遇到妖怪,唐僧總是怕得要命,八戒總是嚷著散夥,沙僧默默不語,全靠孫悟空辛苦降妖。對於單個故事來說,這個套路具有不錯的效果,但如此聯成一書,將使主人公重復扮演同樣的角色,不會吸取教訓,不會學得聰明淡定,不會“成長”。解決這個問題並非易事,百回本對此有所努力,但顯然做不到盡善盡美,比如唐僧兩次驅逐孫悟空,就因為那兩個故事都是現成的,無法作出根本上的修改,只好任其重復。不過總體上看,相對於之前的取經故事,百回本在主人公的塑造方面,也顯示了一種策略:弱化唐僧,而強化孫悟空。


我們熟知,世德堂百回本《西遊記》缺少有關唐僧身世的正面敘述,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文本據清代的本子補了“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一回,作為附錄插入第八、九回之間,使故事顯得“完整”。如果我們把唐僧看作此書最核心的人物,這個缺失便是不可思議的,而其實,即便補上一回,關於唐僧來歷的敘述還是不夠“完整”。百回本多次提到唐僧本是佛弟子金蟬子,因為聽法時疏忽大意而遭貶下凡,但這一點只通過其他人物的對話來補述,而不正面記敘。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明確講述唐僧三世取經,前二世被深沙神所吃,至明代《西遊記雜劇》,則發展為十世取經,九世被沙僧所吃,這一番巨大的曲折也沒有被百回本吸收。當然我們沒有理由要求百回本將此前流傳的相關故事全部吸收,但第八回、第二十二回仍提及沙僧項下掛著九個取經人的骷髏,而且唐僧“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二十七回),故吃他一塊肉可獲長生,又成為一路上許多妖怪決心攔截唐僧的目的,可見在百回本形成的時代,唐僧的這個來歷已經與其他故事構成呼應,無法將其形跡消除干凈了。那麼,為什麼百回本要將有關唐僧來歷的正面敘述,無論其前世今生,一概消除呢?

從故事之間的呼應來看,唐僧的來歷並非可有可無,從“小說”塑造主人公的立場來看,“十世取經”之說也更能烘托取經之艱難,彰顯唐僧所成就之偉業。實際上,從唐宋以來,取經故事就是按這個方向在不斷演進。所以,無論是《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還是《西遊記雜劇》,故事都從唐僧起頭,整體上呈現為“唐僧取經的傳奇”,孫悟空等其他人物,皆是半路出場的配角。太田辰夫先生曾在龍谷大學圖書館發現《玄奘三藏渡天由來緣起》抄本,他認為是早於百回本的“西遊記之一古本”(《西遊記の研究》第九,研文出版,1984年),其結構也是如此。然而,恰恰是百回本顛復了這個原先固有的結構,改以孫悟空為貫穿始終的主人公,唐僧反過來成了半路出場的人物。其第一回名為“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可見“作者”並非不重視主人公的“來歷”,只不過那並非唐僧的來歷,而是孫悟空的來歷。“作者”可能認為,有了這個來歷為全書起頭,如果再按上唐僧的來歷,全書就會有兩個頭,那就必須削除一個。


結構上的這種改變,使某些故事中與唐僧來歷相關的元素失去了呼應,這些元素沒有被處理干凈,成為我們判斷“作者”改變結構的證據。另一方面,有關孫悟空來歷的故事,如大鬧天宮等等,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雜劇》中原本只見於主人公口頭的簡單追敘,在百回本中則被鋪衍成前七回的正面詳敘。《明文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卷三四三有耿定向《紀怪》一文云:

予兒時聞唐僧三藏往西天取經,其輔僧行者猿精也,一翻身便越八千里。至西方,如來令登渠掌上。此何以故?如來見心無外矣。從前怪事,皆人不明心故爾,茍實明心,千奇百怪安能出吾心范圍哉!

耿定向《明史》有傳,是嘉靖三十五年進士,時代上早於世德堂百回本的刊行。他幼時似乎聽說了孫悟空翻不出如來手掌心的故事,但這個故事發生在孫悟空幫助唐僧取經,到達西天之後,其性質大概只是一番遊戲。而在百回本中,這是孫悟空大鬧天宮,不可一世之時,如來鎮伏他的手段,故事的發生時間和性質被完全改變。無論如何,關於孫悟空參與取經之前的經歷,百回本的敘述是空前詳細和精彩的。

從“作者”的意圖來說,他顯然是要把本書的第一主角從唐僧轉為孫悟空,只是因為一路遭遇磨難的那些故事都已成形,使他無法將唐僧處理成一個純粹的配角,但相對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西遊記雜劇》,百回本中的唐僧還是被明顯地弱化了,不僅來歷不詳,其祈雨的神通、獨立與某些妖魔打交道的能力,也一概失去,成了一個“沒用”的“膿包”,所有困難都要依靠孫悟空來解決。同樣被弱化的還有沙僧,兇惡而威猛的深沙神變成了晦氣臉色、默默不語的挑夫。這種弱化的傾向,可能並不始於百回本,但就這個文本自身而言,弱化有其合理性,就是反襯出孫悟空的強化。至於百回本何以要如此強化孫悟空,這個問題且留待後文探討。總之,就文本的敘述故事的層面而言,百回本的特色在於它意圖將“唐僧取經的傳奇”改編為孫悟空先因大鬧天宮而被鎮五行山下,後因取經路上勇猛精進而終成正果的行者傳奇。

Views: 10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