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听人家说,司南马的双溪巴由(Sg bayor)在四、五十年代的全盛时期,就住了约四十户的华人家庭,但是到了我懂事时的六十年代,双溪巴由仅剩余约二十户华裔家庭,而且正陆陆续续的搬走,当时华人迁离的原因不外是那里的经济下滑的因素, 营商条件尽失所造成。


独立前,不论是英殖民政府或更早时期的日治期,这里的华人有从事杂货店, 建筑或其他行业的; 现在于司南马经营建筑五金的吴志铭的父亲吴学华当年就是在双溪巴由从事建筑业的,甘榜马来人在那个年代几乎不懂得木工与泥水建筑的工艺,甘榜与小镇的社会建设与物资供应都必须依靠华族来经营。


在我的印象中,六十年代的双溪巴由还有一间印度人(也许是巴基斯坦人)经营的面包小工厂,地点就是当时的志成第一分校斜对面,当时的学校正对面就是(旧)警察局,警局旁建有一排的木板店屋,第一间是夏团光的杂货店,再来就是面包厂,正华伯的金店(店名已记不起),最末是和我们有亲属关系的李二的杂货店,即是司南马万泰李发春的二伯。


这一排商店的旁边不远有一条水流喘急的小河,经过木板桥拐个弯约一箭之遥是经营杂货及种植橡胶的沈增一家,沈增就是沈耀华昆仲之父,或司南马沈美英的祖父。其隔壁有驾驶的士的丘成亦及巴士剪票员姓茹的“阿甘哥”。


再转两个弯,就是双溪巴由的镇上,到了镇上就有好多家华人居住了,有我的小学同学李春贵,他爸爸当年是开修理摩多店的,对面是车衣的丘品泉洋服店,沈开信洋货店,后来也在巴杀卖鱼。还有尤福顺脚车电器,收买树胶的丘成进、丘成廷。还有丘鸿源杂货店,离开小镇更远处有巴士公司的刘照坤。


记忆中学校关闭后的不久,当时一位为行政议员拿督哈芝胡申当园丁的江氏, 曾在警察局旁的一片空地, 即夏团光杂货店旁依墙而建了一件店屋居住, 也在此结婚生子; 警察局的另一旁经过一小片稻田就是我们家“宏记”杂货店。从我们家再往司南马的方向,有夏度光杂货店及吴志铭老家,两间店屋相连。后来在嘉应会馆打杂的丘暖元老伯一家也曾住过那里。


记忆中就在这两间店屋斜对面不远, 一位来自福建省叫叶美的老伯, 孤身一人居住在一间非常简陋的小木屋, 他平时会挽着一个小桶步行入马来甘榜逗售冰淇淋。但是到了年老病倒之后, 其境相当凄凉,父亲曾多次载着我去看他, 还把嘱咐母亲烹煮的粥带来, 一口一口的喂他吃。有一回看着父亲为他喂食, 而叶老伯却连一口粥也咽不下去, 到后来的一天父亲去探视他时发现他已没了气息, 由中国千里迢迢渡洋而来, 就这样终结了其孤苦零丁的一生。父亲为他打点了一切身后事, 安葬于司南马汉族义塚。


这些都是六十年代的双溪巴由华社,也就是在这个年代随着经济的衰退及华人逐渐的迁离,造成了志成第一分校的学生人数下跌而在1965年12月遭遇了关闭的噩运。当时我和刘桂南, 李春贵及丘桂芳念一年级。


在我的幼小童年岁月中,并没有所谓的电脑,也没机会诳超市,那个年代即使来到槟城或吉隆坡也还没有超市或购物广场。陪伴我们的是橡胶果子,玻璃弹珠,石子弹弓,及以Cherry 果为子弹的木枪。


在那些年代最令我陶醉的是店屋前面,警察局旁那一片稻田的夕阳,有时会金光四射,万丈光芒,随着夕阳的西下而变化万千。有时成群的飞雁掠空而过,霞光映照在灌满了水的禾田上,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尽现眼前。


而今,自从仅存的沈美英一家也迁离后,这里就再也没有华人居住了。再次回到故乡的土地上时,那片稻田也因为猖獗的伐木活动而干沽了,成了一片长满灌木的平原。

真是夕阳依旧,景物已全非。


撰写:李信良

8-8-2015

Views: 45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