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說金寶】金寶·錫說古今·慢活山水間

身處金寶任何角落,擡頭都可望到雄偉連綿的中央山脈。恬靜雅致的小鎮坐擁翠綠群山,人口不多,但山水甘醇丶空氣清新,簡單的幸福小日子就在當下。這幾年因拉曼學院與拉曼大學入駐,年輕子弟的氣息盡管稍微感染了社區活力,但金寶那份淡然與自在,仍舊縈繞。

身處金寶任何角落,擡頭都可望到雄偉連綿的中央山脈。恬靜雅致的小鎮坐擁翠綠群山,人口不多,但山水甘醇丶空氣清新,簡單的幸福小日子就在當下。這幾年因拉曼學院與拉曼大學入駐,年輕子弟的氣息盡管稍微感染了社區活力,但金寶那份淡然與自在,仍舊縈繞。

地藏豐富錫苗的金寶曾經繁華耀眼。1887年開埠,經濟隨之迅速起飛,榮華富貴足足100年。鼎盛時期擁有百座錫礦場,賺取的財富可想而知,龐大的人力投入則以中國移工為主,是馬來西亞華人史其中一段重要的移民潮。

然而,隨著錫市在1985年10月24日崩潰,光輝也霎那抹去,鎮上剩下老弱幼小,年輕人紛紛到外謀生。南下北上途經霹靂州南部,也少有觀光客特意駛出南北大道到此沒落小鎮一遊。

就似是電影定格,金寶在時代洪流中不疾不徐,雖接受命運的安排,卻不甘於僅此而已。此刻正磨拳擦掌,藉由人文研究與生態旅遊激活潛在能量,通過文化力量與歷史脈絡,重整目標與方向。

品嘗聞名的面包雞及瓦煲雞飯,呷杯六堡茶,聽聽錫礦老故事。午後在舊街場逛逛或到山泉瀑布戲水,再到新村尋幽探秘丶與以此為家的白鷺鷥打聲招呼,坐在傳統木屋內與當地人話家常……

就選個晴朗天氣到靜待振翅高飛的金寶一探究竟,親身領略那一份不曾逝去的得天獨厚。


丘思東:推動金寶經濟起飛

1840年代,因一只大象而意外發現錫米,促使太平成為馬來半島最早開發錫礦產業的城市,進而發掘霹靂州多處盛藏錫苗,急需大量勞工開采。同時期,中國爆發鴉片戰爭及太平天國之亂,大批華裔先賢紛紛南下遷移,在風雨顛簸中漂洋過海來到檳城或新加坡,再沿著馬六甲海峽進入霹靂河南端,轉而順著分流北上,抵達蘊藏豐富錫苗的近打谷,通過密集人力勞作造就了幾世紀以來最重要的采礦區。

位於近打谷東側的金寶,占地3萬9109公頃,也因錫礦業蓬勃發展而於1887年開埠。最興旺時期擁有超過100座錫礦場,接連帶動了金寶各種行業的鼎盛與繁榮,不少華人因而致富,著名礦家相繼崛起,締造了一段又一段的傳奇佳話。

這其中不得不拜訪的,是當地聞人丹斯裏拿督丘思東。

從祖父至孫輩五代,丘家與錫礦工業結下百年的密切關系,見證金寶的興盛與沒落。丘思東不僅是傑出礦家丶著名企業家,更曾連續3屆當選金寶區國會議員,爭取拉曼學院與拉曼大學到此建校,從而刺激了當地的經濟活力。可以這麼說,金寶經濟結構的轉型與覆興,丘思東功不可沒。

 

故事要從1890年代說起。

來自中國廣東梅州梅縣的祖父丘彬祥,首次下南洋來到馬來亞,在霹靂州務邊從事錫苗貿易業,後因健康問題返鄉成家,四十多歲病逝。1920年代,其父親亦從中國南下,從務邊到了金寶,在錫苗貿易行打雜。存了點錢,他回到中國結婚,1931年誕下獨子丘思東後,再返金寶。1934年,年僅3歲的丘思東,跟隨母親漂洋過海到金寶定居。

因日據與父親健康問題,童年時期他輾轉到金馬侖居住,也曾回到中國度過簡短歲月。1950年,重新回到金寶的丘思東,已是個健壯成熟的19歲小夥子,開始涉足錫礦開采業。隔年,他重設錫苗貿易行,再隔1年創辦礦物分析廠(或稱錳廠),60年代則設礦物出口商。盡管面對諸多挑戰與困境,如資金不足丶與政府部門打交道丶出口限制等,他年紀雖輕卻已獨當一面,業務蒸蒸日上。

我國錫礦工業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積極開采,總共生產與輸出了五百多萬公噸錫及數十萬噸計其他礦物,從而成為世界上至今最大的錫產國,創造了國家的經濟繁榮。然而1985年國際錫市崩潰丶錫價暴跌,導致全國錫礦工業的衰退與倒閉。

丘思東屬下的采錫礦廠及錫苗貿易商無可避免受到嚴重打擊,1991年全部停止操作與收盤。礦物分析場至今雖仍在怡保運作,但估計這一兩年也會因礦物原料來源缺乏而結束經營。

為了記錄錫礦工業對我國的貢獻,提升後人對相關工業的了解,他積極書寫,第四本著作《金寶:浴火重生的火鳳凰》耗費1年撰寫完畢,預計明年出版。同時,他出資創辦近打錫礦工業(砂泵)博物館,免費開放參觀。


有義務讓經濟重生

一身休閑裝扮的丘思東,坐在一手建立的四星級金寶大酒店內接受訪問。當初策劃這個專題時,丘思東是第一個擬定的采訪對象。85歲高齡的他生活規律丶思維清晰丶精神飽滿,說起往事的年份丶時間丶地點與經過,都有條不紊,連我這個年輕人都自嘆不如。

青少年時期,他自修巫英雙語,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1990年首次代表馬華公會上陣國會選區敗陣,1995年始一連三屆中選。在位13年,他為金寶經濟覆蘇與轉型把脈,1996年成功爭取拉曼學院霹靂分校,再於2001年爭取到拉曼大學在此設立總校。

“當時金寶很低靡,身為國會議員,我有義務帶動地方的經濟重生,拉曼學院與拉曼大學就扮演了這一重要角色。如今,拉曼學院有2000名學生,拉曼大學則有1萬5000名學生,加上1000名老師,每月在金寶的消費可達千萬令吉,直接刺激了經濟活力,造就百業興起與興旺,尤其是教育與旅遊業。”

無獨有偶,時間為金寶的歷史做了完美的分割。從1887年開埠至1986年錫市暴跌,整整100年是金寶錫礦工業興起與繁榮時期。而隨後的每一個10年,歲月都印證了金寶的不同風貌與起落:1987年到1996年,是金寶經濟衰退與沒落期;1997年至2006年,則是經濟結構轉型與覆興期。而2007年至今年,則是金寶繁榮恢覆期。

“金寶風光明媚丶民風淳樸丶消費低廉,也是大馬國內第二安全小鎮,犯罪率極低。未來10年我對金寶的展望,是希望提升與改進飲食業丶火車便捷度丶淡水魚養殖業,還有旅遊業的開發。隨著學生人數與學術水平的提升,以及國際學校的設立,金寶也會成為國際大專學府中心。”

明年對金寶來說尤其重要,丘思東說,拉曼大學已獲政府批準興建一所醫院,集合“平民”丶“專科”與“教學”特質。再加上一些設備開發與發展計劃並行,估計會帶領金寶浴火重生,活出另一番風采。

最後,我問丘思東:怎麼看待你與金寶的情感?

“這八十多年來,除了短暫在金馬侖及中國居住,我的一生都在金寶,從沒搬離此處,四代皆以此為家;可說是長於斯丶教育於斯丶生活於斯,將來也會死於斯丶葬於斯。金寶對我而言,是養育我一生的鄉土,不管是事業丶政治還是生活,都給了我很多的機會,這種情感,可說是身連心丶心連身。人生苦短,能夠為鄉土做些事,是福氣。”


北上執教投入文史研究

金寶一直是只等待浴火的鳳凰,而拉曼大學的入駐似乎就預言了這個蛻變。

8年前,黃文斌是拉曼大學八打靈校區的中文系教員,在駐守雪隆原區還是北上金寶新校區執教之間猶豫不決。選了個晴朗天,他驅車到金寶待了數日。與熱鬧庸碌的大都會有非常大的落差,時光似是遺忘了這個小鎮,街上僅有悠閑騎著腳車的市民,見不著幾輛汽車。中央山脈在雨後雲霧翻騰,空氣煞是清新涼爽。回憶當時眼前所見的黃文斌說,他當下就做了北上的決定。

說到這裏他笑了笑,補充道:“至今一點都不後悔。”

2004年開始專研馬來西亞華人史,他在田野實地走訪中體認到,要談馬來西亞華人,不得不從百余年前的錫礦業談起。而馬來西亞華人社會的格局與概念,也必須從這段19世紀中葉的移民歷史談起。

1818年,中國人已在馬來半島參與采錫業,但為數不多,直到太平及近打谷發現錫苗,始吸引大批中國移工。據丘思東撰寫的《錫日輝煌》記載,1877年,中國人前來馬來半島只有1萬人,直至1899年的23年間,已累計至263萬9000人。其中,以廣東省人士為主,又以客籍人居多。史料也顯示,馬來半島從1850年至1882年的錫產,大部份是中國礦工在惡劣環境中開發與生產而來。可以說,霹靂多數城鎮的開發主力,大部份是華人。

數據顯示,1898年至1903年,英國殖民政府當時高達41.3%稅收是來自錫礦業,這促使馬來亞建設了馬路丶醫院丶學校丶鐵路丶消防局等基本設備,帶領國家邁入現代化。

黃文斌說,先賢從河流登陸的第一個據點,就在可一覽整個市區的金寶古廟。

金寶古廟於光緒30年(1904年)建立,供奉觀音,是中國礦家賺到錢後,為答謝神明而建,見證了社會發展與歷史變遷。廟前垂直延伸的橫街叫督公街(Jalan Tokong),早前有數排單層木建店鋪,稱為“矮仔鋪”,是百余年前興建,原為礦工宿舍,後變成商業街,不過年前已因火災而燒毀。初來金寶,不妨先到文物保存完善的金寶古廟走一趟。


近打錫礦工業(砂泵)博物館·重溫錫日輝煌

來自雪州加影黃文斌,目前是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副院長,除了教學,他把時間傾註在田野研究工作,積極走訪會館丶融入社群,拉近學生與社區的互動,包括國際性學術與研究交流,催生本土人文氣息。他邀請了增龍會館以客家傳統美食招待台灣交通大學師生,也帶領中國四川學生參與中國境內已相當少見的春祭。

去年舉辦的首屆錫礦節,他積極邀請會館領袖丶市民丶家長與學生加入。今年10月,錫礦節也將續辦,並寄望將此作為金寶的年度重頭文化節慶。

“我不是本地人,但在這裏生活,自然衍生了一份情感,產生了一股力量。

這個地方有著精彩的歷史記憶,不應隨著錫礦沒落而消失無痕。我始終相信,如果我們讀的歷史丶文學丶哲學只能紙上談兵,是沒有生命力的。所有文化必須落實到生活層面上,才有作用。我們有個願景,就是打造大金寶,讓昔日光輝通過人文工作而恢覆。”

近打錫礦工業(砂泵)博物館是到訪金寶的重要一站,肩負著保存采礦文物丶銘記先賢為錫礦犧牲與貢獻等的使命。被委為博物館學術顧問的黃文斌,邀請了喜歡歷史又具備國際觀的周承隆加入,以學術研究為前提,計劃耗費半年重整博物館的資料與資源,作為金寶歷史古跡保護丶人文旅遊發展的平台。屆時,將開放予全國大專生申請實習,培訓歷史導覽。

讓人期待的,還包括籌備中的客家文化餐館,通過當地當令食材呈現中國礦工當年的古早餐飲,如清涼解暑的六堡茶。

周承隆與黃文斌是大學同學,在吉隆坡打拼20年,從事出版社及圖書銷售。家鄉在怡保,與金寶相距不過短短40公裏,但他深感慚愧,幾十年間只踏足過金寶一兩次,認識甚少。然而盡管上任不及短短2個月,他卻摸透了舊街場每一條大街丶與原住民攀山涉水丶熟記山洞廟宇的每一則傳說……

金寶的精彩是悶騷的,周承隆笑說,好戲正陸續上映呢。

請周承隆推薦他最喜歡的金寶秘境,他不假思索地說,“石山腳新村。”

用過午餐,我們的車緩緩駛入新村,眼前視野逐漸開闊。在綿延小路上拐幾個彎,從村後駛出,房宅被魚塘丶果園丶菜地取代,猶如不小心闖入世外桃源,樹上的野猴丶池邊的候鳥,不約而同轉過身望著我們這批不速之客。小巧的山丘安靜地立在正前方,被喚為“高佬”的譚順強,笑嘻嘻從瓜藤下探出頭來打招呼。

來自打捫的譚順強與太太彭義蘭3年前接管了柚子園,也開辟周邊的土地,種了茄子丶香茅丶蛇瓜等。蛇瓜在華人菜市中較少見,反倒較常在印裔料理中使用。這是攀藤類植物,成長時會猶如蛇一樣卷曲,為了賣上好一點的價錢,會用小石子吊掛在蛇瓜的尾端,讓外形變得更“修長”,也造就了蛇瓜園內的獨特景觀。


石山腳新村,世外桃源

這裏的土壤富含鐵質,特別適合柚子生長。剝皮後嘗一口,柚子肉清香丶飽滿又多汁。

譚順強原本經營五金店,數年前太太中風後半身癱瘓,天天陪著太太覆健,他心裏百感交集,於是決定把五金店交給兒子,帶著太太在果園內做堆肥丶拔草丶摘果,倒也慢慢康覆了。兩人身體變得健壯,心情愉快,日子也越過越年輕。

園區內除了菜狗一家六口,還有一名戴著草帽的俊俏年輕人。他是31歲的譚家老麼譚永健,曾是國家腳車隊職業選手,因肩骨跌傷而休戰兩個多月,後來選擇退役。從事過行銷丶飲食業丶腳車店丶五金行等,數月前全職在果園內與父母共事。

“我已在外頭工作了好些年,覺得回家鄉從事農作也不錯,挺輕松自在。目前沒甚麼別的想法,只是想要嘗試種番石榴,哈。”


躲在層層山戀裏的微型華小

石山腳新村,名副其實就是石山腳下的新村。文獻記載開懇歷史比金寶還要更久遠,約1862年或更早之前,至今已超過150年歷史。

從金寶開車到石山腳新村,約15分鐘車程。位於近打河流域內,早期也因蘊藏豐富錫礦而逐漸建村。雖有房宅百餘戶,但目前僅有200名村民,其中華裔占大多數,僅有2戶馬來家庭,但周邊有不少原住民村。治安不錯,雖設有警局,但僅有一名警員駐守。

石山腳新村最廣爲爲人知的,是校齡超過100年的新民華小。被層層山戀圍繞的木質結構校舍,全校學生不超過30名,各族學生皆有,包括原住民。這所微型華小曾於2014年榮獲霹靂州最佳素質學校(微型小學組),2015年UPSR平均積分(GPS)是1.51,更是全霹靂州最好的三甲華校,共有5名學生參與考試,及格率100%。其中2名考生獲得全A佳績,占全校考生40%,是全霹靂州考獲全A巴仙率最高的小學。


綠坊有機農莊

親近大自然

休閑農場算是國內新興的旅遊概念,距離金寶約4公裏的綠坊有機農莊(Refarm),1年半前開業,迅速崛起成為國內觀光客的熱捧去處。金寶好山好水,清涼的山泉泳池是最大賣點,而有機蔬菜與自養金鳳魚,更是饕客天堂。

周二是休園日,到處可見員工在勤奮清洗泳池丶趕工搭建新餐館等,而負責人劉萬裏精神氣爽迎接我們。33歲的他既年輕又有幹勁,在吉隆坡出生,5歲時隨著父親的業務遷移而回到父親的故鄉,在金寶度過童年丶受教育丶長大。隨後又回到吉隆坡深造,專業是土木工程。

父親是登山愛好者,數年前愛上了這塊山腳下的土地,機緣巧合下買了下來,藉由豐沛的後山泉水,挖掘了魚塘及開辟了菜園,自家種養有機蔬果與金鳳魚丶菜園雞。在沒有養殖背景下,憑著一股熱誠邊做邊學,倒也得出些許經驗。

“我們在這塊26英畝的土地上,開始有了很多想法與方向,決定定位為綜合性休閑觀光農場,辭職後全情投入。打造了山泉泳池丶迷你動物園丶特色民宿丶中餐廳等,我們希望讓遊客有個親近大自然的好去處,可以抓抓小魚丶踩踩腳車丶踏踏青丶玩玩水,感受一下山林芬多精。”

創業過程不無挑戰,包括魚群死亡丶夜間跳電等,但都在設備愈加提升下獲得解決。綠坊農莊的人次在旺季高達2000人,以國人居多。中餐廳也大獲好評,主廚也是金寶人,曾在國外工作多年,餐廳所用的蔬果及魚都是自家種養,不僅縮短了食材運輸裏程碑,也能掌控品質。目前,馬來餐廳也正建造中。全職員工有30名。

身為少數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劉萬裏認為金寶就業機會較少,但潛能不小,仍需要細細挖掘。金寶人消費能力不如大城市,唯成本低加上位置便利丶自然資源豐富,相當有條件發展飲食業與觀光業。


山腳下的臥龍居民宿

金龍園位處山丘,是金寶市內其中一個占盡地理環境優勢的住宅區,也曾是錫礦盛產期的高級住宅區,余仁生第二代繼承人兼著名礦家余東璇的豪華別墅就在此處。當時,別墅建築結構之壯觀,是當地之最,更是許多妙齡少女少男約會與拍照的景點。唯物換星移,如今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依山而建的房屋。

在金龍園山腳下,有家古樸民宿“臥龍居”,由蔡慧沁一手打造。2010年自台灣深造回國後,隨著在拉曼大學工作的丈夫定居金寶。當時,他們住在老店屋樓上,樓下住著蘇德雨與孔成英夫婦。

“這一排店屋是金龍園最早期的房宅,始建於1968年,後來全充作住家。我們在樓上住了5年,2015年為了孩子搬到有地排屋,恰好蘇老太太也搬到首都與孩子同住,才依依不舍脫售給我們。”

店屋樓下是偌大前廳,木制沙發丶鐵鞋櫥丶木櫥丶帆布床等都是前屋主留下的,石凳與木架都是蘇德雨親手制造。蔡慧沁重新粉刷屋身,換上全新又極富覆古氣息的沙發套丶窗簾等,完整重現老房子的古意與溫馨,仿佛是回到鄉下外婆家般的親切與舒適。將店屋打造成人文民宿是她的目標,讓每一個住進來的客人都能夠與建築物丶屋主丶社區深層交流。

來自吉隆坡的蔡慧沁坦承,初期很排斥住在生活機能相對不便丶安靜低調的金寶。

但鄰居的熱情丶社區的溫馨,在在提升了她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也因為獨生的孩子,她努力制造更多機會,邀請其他孩子一起玩,鼓勵媽媽共享資源,比如舉辦交換書本活動。

這些年,這片土地為她註入了很好的生活品質與滋養,而她也想通過民宿與書寫,為金寶留下一點記錄。


正宗面包雞

名氣響當當

金寶市區不大,美食蹤跡處處,名氣最高的非面包雞莫屬。

遊記是金寶面包雞的創始店,店內高掛“正宗”牌子,門口立著遊漢華捧著面包雞笑開懷的紙板。訪談當日其實沒預約,走進店內時,恰好看到穿著淺藍T恤的遊漢華正汗流浹背裝置燈管。他是土生土長的金寶人,今年58歲,12歲就入行,在點心店打工。

工作10年,累積些許經驗,他一直想創新。從泥包雞的概念獲得靈感,他研發了面包雞,當時的第一個創新品是面包藥材雞,不定時推出,需預訂才買得到。後來因大獲好評,成為遊記的金字招牌,更是金寶必嘗美食。

掰開松軟紮實的面包,裏頭是香辣濃郁的咖哩雞,讓人大快朵頤。

除了招牌,還有藥材雞及咖哩羊腩的口味供選擇。近期因印度電視台的報道,促使印裔顧客暴增。逢假日周末,北上南下的觀光客與遊子會兜進小鎮打包面包雞,高峰期一天可賣出三四百只,往往需排隊才能買得。

遊漢華曾在吉隆坡及怡保開設分店,最終還是回到金寶守護老店,他說主要是年輕員工素質不佳。

“其實金寶的生活很不錯,到政府部門辦事很方便,時間也短,娛樂設施越來越多,即使開車去怡保也很近。生活啊,簡簡單單丶輕輕松松就好。”


倦鳥歸鄉,過小確幸的日子

“我們在吉隆坡工作,每天清晨七點多出門,深夜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日覆一日,日子過得繁忙又庸碌,毫無意義。10年前,有感身心俱疲,於是搬回金寶。現在往回看,那無疑是我們這輩子做過最對的決定。”

說話的是39歲丶靦腆又愛笑的曾傑旋,坐在旁邊的是太太黃曉怡,小他1歲,兩人看來比實際年齡年輕至少10歲。兩人分別來自新路與也南,是金寶周邊的新村,一起在台灣完成大學教育後,順理成章在離家約200公裏的大都會工作,一眨眼就過了10年。

當時心裏篤定了要返鄉成家丶立業丶生小孩,為的也包括要就近照顧雙親,黃曉怡笑說,最後卻是長輩在照顧他們,給予金錢與精神上的支持,協助他們設立瓷牙工作室,為檳城丶亞羅士打丶怡保等地的牙醫診所提供瓷牙技術支援。1年半前,他們打造了一家溫馨民宿,為觀光客丶學生家屬等提供短暫住所。

“回到金寶後,我的時間多了很多,下午五點多就可以放工回家陪小孩,騎腳車丶遊泳等。空氣品質好,工作壓力不大,生活開銷也銳減,日子變得很快樂。”傑旋說。

存了點錢,他們買了間開門就能見山的房子。曾傑旋手巧,為兩個孩子在家裏打造了攀巖壁丶足球龍門丶輪胎秋千等,周末時邀請社區內的孩子一起來玩。黃曉怡甚至囑咐曾傑旋盡可能減少工作量,錢夠用就好,把身子熬壞了也沒甚麼生活的意思。

“誰會嫌錢多呢?我們也不是不要錢,只是不在意賺很多錢。這裏生活簡單丶需求很少,自然就沒甚麼經濟壓力。這幾年的發展隨著學生的增加也變多了,我們都覺得目前這樣已經夠了,希望金寶不要太繁華,頂多是提升生態設施與社區文化已足矣。”曉怡說。(文章來源:星洲日報/副刊·報道:黃佩玲·攝影:丁祖興·2016.06.06)

Views: 35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