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草木的理想國:成都物候記》蠟梅(上)

陽曆十二月和一月,成都是蠟梅的天下。很多時候種梅的花農剪了一大枝一大枝的半開的蠟梅進城販賣:那時候,一座成都城,幾乎就是家家梅香了。

前些日子,動完手術,剛能走動就到醫院園中散步,看到一株半雕的蠟梅,以為在病床上錯過了蠟梅花期。

出院後幾天,遇到成都冬日難得的晴天,去浣花溪公園散步,遠遠就聞見濃烈的香氣,知道那是蠟梅香一一這個時節,也不可能嗅到別的花香。循味而去,果然見溪邊小丘上盛開著幾樹明亮的蠟梅。近前去看,小丘頂上可落腳處已被老年時方煥發了文藝熱情的人們占據了,正咿呀歌唱。歌聲自然不會好聽,所唱曲子也是“文革”戰歌,自然就更不好聽了。揣想這些人都是當年的紅衛兵吧。又想,這些人到了六十歲上下,又抖擻精神回頭去唱三十多年前的歌,他們中間的這幾十年上哪兒去了?這麽一想,自然就止住了要在那里看看梅花的心情。

今天午後,籠罩成都平原多日的霧氣散開,天空中難得地灑下來淡淡陽光,自然要出門沾沾地氣,在小區公園里散步,眼無所見,卻又聞見了濃烈的香氣。結果在公園平常不大去的東北角上,又發現了十好幾株蠟梅,有的正盛開,有的已然開始雕零。那些雕零的花瓣先是失去了明凈的黃,失去了表面亮閃閃的蠟光,也失去了花瓣中的水分,萎縮在枝上,在微風中悄然墜地。但那盛開著的幾樹仍足以把心情照亮,使我有心情跑回家給相機充電,換上合適的鏡頭,去記錄它們的容顏。

就在收拾相機的這一刻,忽然起了一個念頭,該隨時用相機記錄下自己所居住的這座城市花朵的次第開放。這時正值陽曆年頭,陰歷歲尾,正是開始做這事的好時候。

還想好了一個題目:成都物候記。

所謂物候,不想引辭書上的定義,還是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的文章《大自然的語言》更有趣味: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沈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谷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變黃,在秋風中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栽圖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復始。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雖然說,物候並不止於各種草本木本植物花朵應時應季的開放與雕謝,而有更寬廣的含義,但我喜歡這個詞,便狹義地來用它一下。

過去,我也觀察物候,拍花,並作文字記錄,但限於一個範圍,那就是青藏高原。但今年,身體情況也許不會允許我作慣常的高原之遊,那就從身邊開始,來學習觀察自己所居住的這座城市的花木吧。

美國作家梭羅以《瓦爾登湖》為世人所知,卻很少人讀過他有關植物的書《種子的信仰》和一本觀察物候的筆記《野果》。我想,我的筆記就應該類似於那樣的東西。只是干上這活,尋芳覓香,要耽誤許多喝酒和麻將的時間了,這在成都可是重要的社交。

一旦起意就拿起相機,到小區花園里去拍梅花。

不對,這麽籠而統之說梅花其實很不正確。因為在植物學上,蠟梅自己獨成一科,和在薔薇科里有個龐大家族的梅並不相同。雖然它們同樣在出葉前開花,雖然花朵看起來都直接從枝上綻放一其實它們本是出於葉腋,只是那葉子還要很長時間才會出現,待那葉子出現時,這些花朵與它們的香氣都幽渺遠去,無跡可尋了。

這一天,是2010年1月16日。

在我鏡頭所及處,尖瓣的蠟梅普遍在雕謝,圓瓣的正在盛開。

我是第一次這麽仔細地觀察蠟梅,才發現,以前以為就是一種的蠟梅,從花形上就有許多分別。按植物學術語,就是有很多變種。我不太確定這些變種是人工有意誘導出來的,還是當初在野生狀態下就是如此?就我看到的有限的資料,好像大多為人工培育而出的變種吧。

蠟梅原產於我國秦嶺南坡,海拔1100米以下山谷。進人中國人的庭院的時間卻渺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蠟梅的栽培歷史悠久,範圍廣泛,品種眾多。從花徑大小來看,有小於1厘米的小花類,也有大於4厘米的大花類。從被片顏色看,有冰色、白黃色、淺黃色、鮮黃色、金黃色和綠黃色的種種微妙色變。從被片形狀看,有細長條形、披針形、長橢圓形、闊E圓形、近圓形等的分別。從內被片的顏色觀察,則有紫心、紅心、綠心、素心和暈心等多種類型。就花型看,又有碗狀、鐘狀、磬口、荷花、盤狀等。這些性狀不同的相互組合,便形成了數量繁多的蠟梅品種。

中國的園藝,不是出於一種普遍的好奇心,而是在傳統文化提供了特殊寓意的少數品種上特別用心用力。好像園藝也是一種人文意義的拓展工作。一方面,是大量可以馴化培育為美麗觀賞花卉的野生種自生自滅於荒野;一方面,卻在少數人工馴化成功的種上弄出相當數量有著細微差別的變種,和種種詩意的命名。

蠟梅正是其中的一種。

Views: 8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