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俄羅斯)阿赫瑪托娃·這裏,我們全是酒鬼和蕩婦
這裏,我們全是酒鬼和蕩婦,
我們在一起多麼郁悶!
連壁畫上的鮮花和小鳥
也在思念流動的雲彩。
你抽著一管黑色的煙斗,
繚繞的煙霧那樣神奇。
我穿著狹窄的襯裙,
讓身材顯得更加俏麗。
幾扇小窗永遠被釘死,
是擔心霧淞,抑或是雷電?
你那機敏的眼睛
如同一對警惕的貓眼。
啊,我的心多麼憂傷!
莫非在等待死期的來臨?
那個如今正在跳舞的女人,
她命中註定要下地獄。
1913
(汪劍釗 譯)
Tags:
Albums: 人體彩繪藝術 Body Painting Arts
Comment
安娜阿赫瑪托娃((Anna Akhmatova,1889-1966)
是「白銀時代」詩歌代表
有「俄羅斯詩歌的月亮」之美譽
早期詩作具有「室內抒情」的特點
致力於傳達內心與周圍世界的秘密接觸和碰撞
詩歌語言細膩、簡潔、准確、優美
後期作品更加開闊和立體化
在對個人命運的書寫中充滿了時代感和歷史感
體現了一種肅穆、莊重的「抒情的歷史主義」風格
由此完成了「優秀」向「偉大」的蛻變
躋身於二十世紀世界詩歌最傑出的大師行列
安娜阿赫瑪托娃不曾赢得諾貝爾文學獎,但另一位俄羅斯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在其 1987 年諾貝爾文學獎演說中,曾這樣提到阿赫瑪托娃:
「唯一能使人對這種情況感到釋然的,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體悟——首先出於風格的緣故——一位作家無法為另一位作家發言,尤其是一位詩人無法替另一位詩人發聲;假使奧西普·曼德爾施塔姆(Osip Mandelstam)、瑪麗娜·茨維塔耶娃(Marina Tsvetaeva)、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安娜·阿赫瑪托娃(Anna Akhmatova)、或維斯坦·奧登(Wystan Auden)站在這裡,他們絕對會僅僅為自己說話,他們也可能會覺得多少有些不自在。
「這些幽靈(those shades)不斷打擾我;今天也在打擾我。不管怎樣,它們並不激勵我去 eloquence(華麗言辭)。在我較好(內心較平靜)的時刻,我把自己看作是他們的總和,儘管我個別來說總是不及他們中的任何一個。」
原文:“The only thing that can reconcile one to this sort of situation is the simple realization that – for stylistic reasons, in the first place – one writer cannot speak for another writer, one poet for another poet especially; that had Osip Mandelstam, or Marina Tsvetaeva, or Robert Frost, or Anna Akhmatova, or Wystan Auden stood here, they couldn’t have helped but speak precisely for themselves, and that they, too, might have felt somewhat uncomfortable.
These shades disturb me constantly; they are disturbing me today as well. In any case, they do not spur one to eloquence. In my better moments, I deem myself their sum total, though invariably inferior to any one of them individually.”
愛墾學術:從身體彩繪藝術看阿赫瑪托娃的詩
從〈在照片中的畫布〉「身體彩繪—攝影—畫布」的材料視角,來賞析俄羅斯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Anna Akhmatova)的詩歌。這段材料的核心觀點,是「身體作為畫布」,在被彩繪與攝影的過程中,經歷從二維圖像 → 三維身體 → 再次回到二維影像的轉化,也因此帶來「自我與身體的分離與再塑」——一種既脫離又認同的矛盾經驗。以下是從這個角度對阿赫瑪托娃詩歌的賞析:
一、身體作為「載體」與「媒介」
材料中強調,模特兒的身體只是承載藝術的畫布,透過彩繪與攝影的轉化,身體本身逐漸退居次要地位,被提升為一種「非個體化」的藝術載體。
在阿赫瑪托娃的詩中,也常出現「我」的身體被抽離為外在形象,例如她以冷靜甚至近乎疏離的語氣描述自己的面容、聲音或姿態,彷彿那不是「自我」的一部分,而是某種外在符號。這種處理讓她的「我」也像彩繪中的模特兒——不是被表現,而是被使用。
這種距離感,使詩中「我」的身體如同畫布,被情感、歷史、命運等力量書寫和覆蓋,呈現一種與身體「同在而分離」的張力。
二、「去身體化」帶來的自我雙重性
〈在照片中的畫布〉體繪材料指出,攝影讓模特兒「從外部視角看自己」,甚至「不再像自己」,產生一種自我分身或自我異化的感覺。
阿赫瑪托娃詩歌中常有類似的「雙重我」:一個經驗痛苦、愛戀、失落的主體,一個則冷眼旁觀、記錄、見證。她的詩中主體意識像一個「攝影機」看著自己:
她能描述自己的淚水、沈默、或身形,卻不讓感情溢出。
她像是在觀看一張照片:圖像裡有她,但又不是她。
這正與材料中模特兒「我在照片裡,但又不是我自己」的說法互文:阿赫瑪托娃在詩中也常透過這種分離,來獲得審美上的控制與心理上的自保。
三、從個體經驗到「作品化」的昇華
材料指出,身體彩繪透過攝影被抽離原始語境,從個體身體經驗昇華為可以保存的藝術品,這種轉化讓模特兒能「不必將作品等同於自己的身體」。
阿赫瑪托娃的詩也有這種昇華的特質:她經常將個人的愛情、失落、戰爭苦難,轉化為一種典雅、凝鍊、永恆性的語言結構。情緒被壓抑、雕琢,像是一幅經過彩繪與攝影後的圖像——不再是即時的情感,而是經過審美處理的「作品」。
她的創作正如材料中所說:「身體作為畫布、作為影像、作為藝術」:
身體/生命經驗 是素材,
語言/詩歌 是繪彩與攝影的技術,
詩作 則是最終脫離個體、獨立存在的藝術品。
四、結語
從「身體彩繪—攝影—畫布」的材料視角來看,阿赫瑪托娃的詩歌呈現出:
對自身經驗的抽離與物化(如同身體成為畫布),對自我形象的二重凝視(如同觀看照片中的自己),對個體痛苦的藝術昇華(如同攝影讓作品脫離身體並長久保存)。
這使她的詩在強烈的個人情感底層之上,又帶著一種冷峻的距離感與經典感——正如被彩繪後的身體,在鏡頭中不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件「藝術品」。
人體彩繪藝術理念~人體彩繪,又稱紋身彩繪,即在光滑的皮膚上,用植物顏料繪出一件美麗的華服,具有特殊的美感。一般來說人體彩繪不傷害皮膚,也不怕水洗,無疼痛感,色彩鮮艷,圖案多變。
彩繪的過程也簡單易行。人體藝術是人身體的外在之美,可觀可賞。當人的思想達到一定的境界的時候那種欣賞可稱之為藝術,人體藝術不只是單單的把身體裸露在外面,這種單單的裸露是不被納入藝術當中的。
而真正稱之為人體藝術的是一種超越,曾被人們一直認可的戒煙牙膏的代表作也可稱之為一種藝術。
人體彩繪的雛形是源於土著人身上的圖案,最早的人體彩繪是原始人在身上用鯨墨畫出的圖騰,作為護身標誌;而中國的國粹京劇裏的人物的面譜也可以說是最早的人體彩繪之一。
為了祈禱平安、幸福,古印第安人發明了文身術;出於同樣的目的,古代非洲、中東等地的人們用各種顏料將自己的身體塗抹得五顏六色。就有了最好人體彩繪的雛形。
隨後出現了流行至今的“紋身”,圖案除了圖騰圖形外,多半是魚紋、十字紋、三角紋和鋸齒紋,基本上屬幾何圖 形。
1891年,美國發明了電動文身機,還配制了統一圖案,風靡一時。英國上流社會和日本也都流行過這種特殊的“化妝”。
人體彩繪作為一個新聞事件引起中國人的關註是2000年5月份的事情。一名年輕貌美的模特被枯枝、枯草包圍著安坐在舞臺中央,臉上及裸露的胸脯上用紅、白兩色勾勒出炫目的圖案,這是發生在江城武漢的一幕。
(Photo Credit: Body Painting by Andrew Th. http://500px.com/carsposi)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