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文化與創意產業中人工智慧的倫理發展與應用途徑
人工智慧(AI)早在 2022 年生成式 AI 轟動問世之前,就已被廣泛運用於文化與創意產業(CCI)之中。未來,AI 將持續在創意流程的各個階段發揮重要作用,從創作、後製、策展,到行銷與典藏皆然。雖然 AI 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應用並不總是符合文化實踐者的利益,但對這項未來科技一概加以否定並不恰當。相反地,亟需基於人權與國際倫理原則,對文化與創意產業中的 AI 制定明確的規範。
在實務上,AI 為藝術家、創作者及文化與創意產業的其他專業人士簡化或消除了許多重複性或繁瑣的步驟。AI 可以作為啟發靈感的繆思,降低藝術創作的高門檻,並創造新的進入途徑,例如讓人們能接觸到其他語言的文化內容。
同時,人們也清楚地知道,AI 在 CCI 領域的應用可能帶來負面,甚至嚴重的影響。從臨時演員到翻譯與插畫師,數十萬個特定職業的工作崗位正面臨永遠消失的風險;與此同時,AI 系統每天都在侵害著版權,例如透過爬取內容以訓練大型語言模型(LLM),或複製特定的風格、聲音與面容。然而,這些挑戰可透過監管與判例法予以緩解。同樣地,AI 對文化多樣性的負面影響——例如過度聚焦英語作為通用語——也可採取類似的方式減輕。
有效落實現有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達多樣性公約》,有助於減輕 AI 應用所帶來的這些不良後果。
在這種矛盾的背景下,德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於 2023 年 10 月至 2024 年 5 月期間,舉辦了三場與國際專家合作的工作坊——其中一場與奧地利、盧森堡與瑞士的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合作。以下摘要呈現了所有工作坊的主要成果,並提出具體的途徑,以促進 AI 的倫理使用與發展,尤其是在 CCI 領域。這些成果與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德國對外文化與教育政策的相關研究和實踐格式的核心論述一致(見近期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撰寫的研究[1])。
以下結論同樣與德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近期發佈的《公平文化憲章》相符。需注意的是,本摘要不必然反映所有參與工作坊的專家,或奧地利、德國、盧森堡與瑞士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的觀點。
[1] AI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 Approaches to an ethic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Kulesz, Octavio. 2024.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ross Sectoral Collaboration. in: ifa – Edition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Approaches to an ethical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I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y German Commission for UNESCO.]
愛墾APP:大眾批評的黃金時代~~當我們談論「大眾批評的黃金時代」,我們其實並不是在指涉一段客觀存在的歷史時期,而是在參與一場有關文化地位與意義的論述建構。這種論述不僅塑造了我們如何理解批評,也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文學、藝術與思想的價值。而這種批評,早已不只是書評、影評或學術論文那樣的評價工具,更是一種介入公共領域的思想行動,是一種審美與哲學並重的寫作實踐。
M. W. J. T. Mitchell 的觀點在此提供了關鍵性的啟發。他指出,二十世紀晚期的文學表達,主導形式不再是詩歌、小說或戲劇,而是「批評與理論」。這種說法乍聽似乎令人驚訝,甚至荒謬:批評,不是應該從屬於文學或藝術作品嗎?怎麼能夠取代那些本該是「創作」的正宗表達形式呢?但當我們細想,這正說明了一個重要的文化轉向——批評不再是附屬或延伸,而是本身就是生產,是創作,是思想的實踐方式。
批評已不再只是「評論某物好壞」的評判,而是一種對世界的闡述與重構。它不單止於作品的分析,更進一步成為一種文本的再創造,甚至具備小說那樣的敘述魅力與美學震撼力。當代許多重要的批評作品,從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到塞吉維克(Eve Kosofsky Sedgwick)與傅柯(Michel Foucault),他們的文字不只是論證或分析,更像是穿梭於知識、感性與文化之間的語言實驗。他們的批評具有一種文學性,能夠讓人像閱讀小說一樣地沉浸與感受。換句話說,批評本身成為了一種藝術形式。
這一點,也讓我思考「批評的藝術性」與「創作的批評性」之間的界線日益模糊。在今天,許多小說與電影本身就帶有強烈的理論色彩,它們不只是「講一個故事」,更在反思敘事、語言、身分、歷史、權力等等問題。文學成為思想的形式,而批評也以一種更自由的姿態進入創作領域。這樣的情境,讓「誰是創作者、誰是評論者」的界線變得越來越難以分辨。
然而,Mitchell 的觀察之所以令人深思,不只是因為他指出了批評的崛起,更因為他對「黃金時代」這一說法本身的諷刺。所謂「黃金時代」其實是一種修辭手法,一種對當下或過去的特定敘述。它往往不是真的存在,而是人們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對某段歷史進行理想化的回望,或對當下進行慶祝與自我肯定的手段。因此,當我們說「我們正處於批評的黃金時代」,我們可能只是在創造這個黃金時代的敘述,而這種敘述的力量,才是黃金時代真正的來源。
有趣的是,Mitchell 還進一步提醒我們:若這個黃金時代需要被指出,那麼它也許已經結束了。這種說法讓人不禁想到藝術史中對於「晚期風格」(late style)的討論——當某種風格進入反省自身的階段時,它可能已經進入尾聲。同樣地,當批評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主流表達的形式時,它或許已經從創造性高峰,轉為某種文化機制的反思器官。
但即使如此,這並不代表批評失去了力量。恰恰相反,這種自我意識正是批評最強大的特質之一。批評並不尋求確定性的結論,而是在不斷的提問與拆解中揭示世界的複雜與多義。在今日這個資訊過度、觀點碎片化的時代,批評的角色尤顯重要:它提供一種慢下來的節奏,一種凝視與思考的空間。在網路與社群媒體充斥速食意見與極端立場的背景下,批評或許是少數仍然堅持複雜性與矛盾性價值的實踐。
不過,值得我們警惕的是,大眾批評的「大眾性」是否也帶來了某種稀釋?當每個人都可以發表評論,當點讚與轉發成為影響力的衡量標準,批評是否也變得商品化、市場化?傳統上批評所倚賴的深度閱讀、背景知識、理論訓練,在今天是否還有存在的空間?這些問題,並不是在懷舊或否定現代,而是對於「批評如何在當代生存」的關切。
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當代批評的處境:或許我們不再需要「專業批評家」來告訴我們一件作品的意義,而是更希望從多元視角中建構屬於自己的詮釋。這種去中心化的批評形式,讓批評不再是菁英的特權,而是一種民主的實踐。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具備辨識的能力,需要一種「批評素養」來判斷、分析、與對話,否則就容易陷入意見的噪音與情緒的操弄中。
總結來說,「大眾批評的黃金時代」不是一個歷史事實,而是一種文化現象的展現——它是一種我們如何觀看世界、思考藝術、參與公共論述的方式。批評,不只是關於藝術與文學,它也是關於我們如何生活、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在這樣的背景下,批評的價值,不在於是否真處於黃金時代,而在於它是否仍具有那種讓我們停下來思考的力量——那種願意提出問題、拆解慣性、與世界對話的勇氣。這或許就是批評最值得珍視之處,也是它永遠不會真正終結的原因。
[少女的身體]
這些少女的身體,像一塊寶貴的麵團,尚在發育。它們只不過是一搓可塑物質,左右她們轉瞬即逝的印痕隨時都在塑造著她們。
[仙境]
我的欲望那樣貪婪地尋找這雙眸的含義,如今這雙眸了解我並對我微笑,但是第一天與我的目光相交時,這雙眸猶如來自另一宇宙的光芒。我的欲望那樣廣袤、細致周到地將色彩與芳香撒播在這些少女那有血有肉的表象上,她們躺在懸崖上,純樸地向我遞過三明治或者玩猜謎游戲,以至於常常一個下午,我躺在那里——就像那些畫家,他們要在現代生活中尋找古代的雄偉,就賦予正在剪腳趾甲的一個女人以《拔刺的人》那樣的高尚,或者像魯本斯一樣,將自己認識的一些女人畫成長著棕髮和金髮的美麗身軀,在草地上散佈在我們周圍。我望著這些美麗的身體,也許它們還沒有去除全部平庸的內涵,日常的體驗使她們充滿了平庸內涵,然後(我並沒有回憶起她們那天仙般的出身)我卻像赫拉克勒斯或特勒馬科斯一樣,似乎正在仙女之中嬉戲。
[車窗外的少女]
列車加速前進,我仍然依稀望見那個美麗的姑娘,她就像與我熟悉的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生活的一部分……我向另外一種生活越來越快地走去,而她再也不會出現在這種生活里!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柏格森·把器官變異傳給其後代
(編註:關注創意在文化進化論中的意涵)
柏格森選用拉馬克的變異理論,來揭示達爾文進化論的不完備,“眾所周知, 拉馬克認為: 生物有能力通過使用或放棄使用其器官而發生變化, 有能力將如此獲得的變異傳給其後代。當今, 相當一部分生物學家持有此類學說。⋯⋯產生新物種的變異也可能暗示出了意識和意志, 而這正為這個學說的最傑出代表———美國自然學家寇普所理解。所以說, 在進化論的所有後來形式當中, 唯有新拉馬克主義能夠承認進化的內部心理原理, 盡管它並不總是如此。” (柏格森,2000 :67) (見(胡學星,2005,柏格森與曼德爾施塔姆詩學,《山東外語教學》,2005 年第3 期,總第106期)
[魚躍出水面]
不時有一條悶得發慌的鯉魚躍出水面,惴惴不安地透一口氣。
[源頭/終點]
我們到蓋爾芒特家那邊散步,沒有一次能走到維福納河的源頭;我經常想到源頭去,在我的心目中,它簡直是一種很抽象、意念性很強的存在,倘若有人告訴我說,這源頭就在本省,離貢布雷才多少多少公裡,我一定會驚訝萬分,其程度等於聽人說地球上哪個確切的地點古時候曾是地獄的入口處。
[鳥飛出塔樓]
從樓上,每隔一陣飛出一群暮鴉;它們呱呱地轉圈翩躚,好似原先聽憑它們撲騰騰棲居的古塔,忽然變得難以安身,仿佛隙縫間釋放出某種動蕩不停的元素,把它們從塔裡轟了出來。待它們把暮靄蒼茫的淡紫色帷幕到處劃遍之後,又突然安靜下來,鑽回塔裡去棲息;充滿凶兆的塔樓重新變成安居的福地。有幾隻烏鴉散歇在小鐘樓的塔尖,看上去一動不動,說不定它們正盯著一隻小蟲,准備下啄,就像穩坐調魚台的魚夫准備抬竿,停歇在浪尖的海鷗准備啄魚似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愛墾評註:體驗的多樣性
人的體驗包括轉化,在華人的理念裏,佛家講修佛、歸佛,有四萬八千法門;道家講修道、歸道,也有三千六百法門。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舞蹈是一種美的形態,是人類追求至高境界(真善美)的重要途徑,也是人類滿足對美需求的主要來源。它多維的厚度承載了歷史,印記了文化。它可以像幻燈片式地再現你可以想像到的許多畫面,也可以與你近距離甚至是零距離地感受難忘的時刻。生動的舞蹈是與宇宙對話的“天線”,是情系社會關係的“紐帶”。它是一門綜合性藝術,綜合了音樂、詩歌、戲劇、繪畫、雜技等,在交流與整合中,逐漸成為獨立的一門藝術。舞蹈既是時間的概念,也是空間的概念,是集視覺、聽覺和動覺為一體的藝術門類。
旅遊產業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成為當今經濟、文化領域的寵兒。我們常言:“物質是基礎,文化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旅遊產業的興起與興盛,既實現了經濟的增長,也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渴求。隨著物質基礎的夯實,全球一體化的交融,人們對旅遊的需求,特別是精神文化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内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旅遊產業的發展前景不可估量。它應該像藝術一般,充滿著文化氣息和對美的追求,對重新認識人的本來價值有一種積極的啟發作用。
在創新意識的推進下,通過旅遊產業真實性的發展和舞蹈獨特的言語表達,結合數據時代背景下多元的技術,進而促進旅遊產業對人民大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文化的自覺與自信、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及文化復興起到積極作用。
一、何為舞蹈的旅遊產業
(一)何為舞蹈
舞蹈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舞蹈指的是舞臺藝術舞蹈;廣義的“舞蹈”不僅包括舞臺藝術舞蹈,也包括存在於民眾之中的旨在自娛、健身、祭祀及娛人的一切舞蹈文化。廣義舞蹈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產生,是一種主要以身體為表達媒介的行為藝術。本文的舞蹈概念不僅指舞蹈本體形態要素(動作、音樂、服裝、道具、舞美燈光等),也涵蓋了舞蹈的文化內涵。
舞蹈主要具有形象性、承載性和娛樂性的特征。首先,形象性是舞蹈最重要的表達方式。通過開發身體與其他媒介的可能性,進而生動地塑造出各種形象,包括具有生命的形象,比如人物形象、動物形象,還有無生命的形象,比如山石、廢墟等。形象性使得旅遊產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化,也增添了具象的審美表達。把當地抽象的文化,通過舞蹈的方式栩栩如生地表達出來,既滿足了遊客對真實再現的體驗,也通過形象具體的方式,使遊客享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與美的享受。承載性,更多指舞蹈所表達出的文化現象和文化內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一方舞蹈。蒙古族舞蹈,作為符號,是蒙古族文化的代表,作為文化,是蒙古族民族屬性的體現。比如“勒馬手”“馬步”都是屬於遊牧民族的象征符號,蒙古族舞蹈所體現出的豪放、大氣的動作風格與舞蹈氣質,也都是蒙古族歷史文化的體現和民族性格的表達。娛樂性,使得舞蹈成為雅俗共賞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傳統民間舞蹈,成為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與精神休閑娛樂功能,是遊客旅遊的主要動機。
(二)何為旅遊產業
旅遊產業,在本文更多指的是文化旅遊產業。從發展歷程看,文化旅遊是旅遊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或者說是旅遊的高級形式,文化旅遊的目的在於追求精神上的滿足,促進旅遊者精神素養的提升。從文化旅遊者的目的地選擇來看,更偏向於文化底蘊深厚的旅遊目的地或者旅遊產品,但是也不能把山水型的旅遊者排除於文化旅遊者的範圍之外。只要能給遊客帶來不同的體驗及文化的提升都可以納入文化旅遊的範疇。
旅遊產業的主要特征可以歸納為:文化性、綜合性、體驗性、創意性以及民族性和國際性。首先,旅遊產業的文化性蘊涵著大量的知識信息,它可以為旅遊者提供大量豐富的自然風光、科普知識、歷史知識、社會知識,使遊客接受藝術熏陶,提高文化修養,或者說得到些許感悟與升華。比如,以歷史文化景點作為文化藝術的演出場所,或是在景點附近人工搭建演出場所等。其次,綜合性是指文化旅遊產業是集吃、住、行、遊、購、娛、健、閑、體九位一體的產業,並在每一個旅遊環節中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文化旅遊產業是集旅遊產業、文化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藝術產業、體育產業等一體化的龐大產業,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旅遊產業已經發展成了一個萬能的無所不包的產業,具有超強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使得舞蹈文化可以廣泛地滲透在所有旅遊產業之中,作為符號代表,娛樂形式等存在於旅遊場所與文化之中(如迪士尼的街道歌舞表演等)。第三,現代文化旅遊倡導的是文化體驗與文化參與行為。由於時代的變遷與發展,當代人對旅遊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的靜態觀賞歷史古跡已經無法滿足當代人對旅遊的需求,體驗和參與成為旅遊熱點,人們渴望在“體驗和參與的過程中感受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因此,借助舞蹈動覺的藝術特征,通過身體運動,可以讓遊客親身感受到旅遊場景的客觀存在與文化氛圍,帶給遊客身心合一的藝術享受(如遊客與演員一起跳篝火晚會的鍋莊舞)。第四,創意性。今天的文化旅遊不僅僅與歷史古跡相聯系,而且更多是通過文化創意來實現。好的創意本身就可能成為文化旅遊的吸引點,這些創意點需要特定形象來實現,把意識形態層面的想像變成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就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實體。第五,民族性與國際性。旅遊景點的文化,一方面具有民族性,中國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旅遊產業越來越具有國際性,通過把民族舞蹈與高科技手段相結合,可以鑄造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既傳統又現代的舞蹈作品。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
(三)何為舞蹈的旅遊產業
旅遊產業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其中包括藝術與娛樂的部分,可以將藝術看作是文化概念,將娛樂看作心理概念。舞蹈的旅遊產業主要是指需要有舞蹈部分的旅遊產業或是主要以身體為表達方式的旅遊產業,包含在文化產業中,強調舞蹈文化的新理念。比如旅遊演藝產業,一些大型舞臺劇和情景劇等。通過舞蹈的形式與其他技術的配合,以傳統或突破傳統的方式,輕鬆愉快地表達內容,讓遊客有一種美的享受,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或高度的參與性。舞蹈的旅遊產業在弘揚地域文化的同時,讓遊客獲得審美滿足,知識與思想的啟迪,得到身心的愉悅與放鬆。
二、舞蹈的旅遊產業對旅遊真實性的表述
“真實性”是由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首次提出的,此概念隨著20世紀中期“文化和遺產旅遊”的興起而進入旅遊研究領域,並最終成為衡量旅遊產品質量和遊客滿意度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真實性是遊客旅遊的主要動機,真實性的再現與感受是吸引遊客的主要內容。隨著旅遊真實性學說的研究成果日趨成熟,逐漸發展為四種類型,即客觀主義真實、建構主義真實、後現代主義真實和存在主義真實。”(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 《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53頁)
(一)客觀主義真實
支持客觀主義真實觀點的學者是從客觀的、博物館學的角度來看待真實性的,他們強調被旅遊的客體與原物完全對等。“客觀主義真實性學說是從專家的客觀標準看待旅遊吸引物的真實性。馬康納提出‘舞臺化真實理論’,其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真實應是旅遊吸引物的固有屬性,可通過一定的標準和客觀程序進行鑒別,旅遊客體的真實性直接決定旅遊活動的體驗質量。伯斯汀進一步指出由於商業化及產品的同質化和標準化影響,大眾旅遊成為‘偽事件’。因此,‘真實的復制’這一概念被提出,從而使絕對的客體真實被相對的客體真實所取代。”(陳享爾,蔡建明:《旅遊客體真實性與主體真實性集合式關係探討——以文化遺產故宮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4期,第155頁)
回望歷史,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舞蹈作為一種具有審美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生動形態,在華夏文明進程中起到了獨特而積極的作用。歷代的舞蹈藝術,無不應和著各個朝代獨特的歷史進程,演繹出各自不同的動人姿容,形成了富有史學含義的獨特形式與內容。“中國舞蹈史來源於經史子集、詩詞歌賦中,存在於壁畫、巖畫、青銅、畫像磚石等文物中。”(茅慧,廖燕飛:《篳路藍縷,信史丹心——“紀念中國舞蹈史研究60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藝術評論》,2016年第12期,第92頁)筆者認為,中國舞蹈史的研究工作可以為當前的藝術創作、旅遊文化產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比如,宋朝非常重視宮廷食饗之樂,因此宋朝的宮廷宴樂表演發展規模宏大,其中隊舞以其華麗、精彩的表演以及感人的故事情節在宋代宮廷食饗歌舞中占有重要地位。“隊舞是在唐朝宮廷舞大曲的影響下發展成的一種集音樂、舞蹈、詩歌為一體的藝術表演形式,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及藝術價值。在宋代宮廷禮儀、典禮、娛樂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劉莊:《宋代宮廷食饗歌舞形式“隊舞”的發展》, 《蘭臺世界》,2015年第7期,第150頁)宋代隊舞是否可以在旅遊景點——宋城旅遊區有所重現,再現宋代文化盛貌,值得思考與借鑒。
(二)建構主義真實
建構主義真實則是學者研究真實性的焦點,從旅遊客體轉向旅遊主體的過渡階段,是在承認旅遊客體存在真實性的前提下,加入旅遊主體真實性感受的新元素。
遊客的參與性和情境的塑造,是建構真實性遊覽感受的重要因素。舞蹈本體中,動作和音樂具有時間屬性,他們可以通過動作與音樂的擇取與創作,營造出特定情景。道具與服飾具有符號性,可以通過特定服飾和道具的選擇,對具體情境提供象征意義。再加上舞美燈光的營造,通過空間感與色彩的運用,增強遊客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受。大型情境體驗劇《又見平遙》就是一個典型且成功的案例。整個演出通過“選妻”“鏢師死浴”“靈魂回家”等充滿儀式感的舞蹈片段,配合劇場內部聲光電等新技術的運用,在平遙古城的街景和趙家大院的舞臺場景設計中,觀眾可以置身於演員的表演空間,與演員同處一個真實物理時空,切身感受平遙古老文化和誠信精神,該表達形式不僅有震撼的視覺效果,也在語言講述的協助下,極大地沖擊著觀眾的情感,使觀眾感同身受,在情境體驗中,感悟人生,反思人生。
山西是黃河文化的發源地,在20世紀80年代震撼全國的“黃河三部曲”(《黃河兒女情》《黃河水長流》《黃河一方土》)就是借鑒黃河流域農耕民俗文化的具體舞蹈形式進行創作的舞蹈作品。其中,《黃河兒女情》中尤為體現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俗風情,並高度提煉出山西民間舞蹈的獨特形式。黃河歌舞系列不僅是山西區域文化的表達,也是黃河文化、中華文化精髓的體現,也許我們可以在黃河文化的基石上,構建以“黃河歌舞”為主題的山西旅遊文化品牌,形成具有“窗口效應”的品牌產品。
(許曉雲《舞蹈:旅遊產業真實性表述研究》2021-04-06 見《品詩文平臺》本文作者: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博士研究生在讀。山西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講師,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學。)
陳明發《學習團體動力學》
自1981年開始接觸企業/組織培訓,打從開始便采用敘事方法。有的自己寫,有的則是改編自過去聽過的材料。但說故事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參與者有故事聽,好叫「上課」時段不沈悶。因為這些到來一起學習者都是成人,性別、年齡、宗教、文化程度、工作崗位、人生歷練都不一樣,打大家踏進課堂坐下來那一刻起,如何激發、建立與凝聚大家作為一個學習過程的一份子,在接下來的時段(從幾小時到幾天)裏可以把本身的感性與認知與所要探討的事物有機地結合上來,達到學習的效應,需要大量的團體動力(group dynamics)。故事是一個極有效的媒介。
一般培訓的基礎都建立在正規教育cognitive,affective and psychomotor的基礎上,所以激勵部分也很重要。Group Dynamics有這個群體激勵的作用。(12.12.2021)
陳明發《私人演練》 在臉書所發表的《世說新語》系列文字,就是將平日的尋常聽聞與經歷,用本身說故事的方式寫成小段子。一是總結成自己所了解/把握的感悟;二是有機會公開分享時,在有趣的氛圍裏帶動大家去思考、參與和討論;三是聯系到更大的關切議題/學習主題。過去主持了四十年(1981年始)各領域的培訓,我發現這個私人演練對我個人很有幫助。(24.4.2021)
(姐姐說,她正在上電視。)
體驗設計·延續閱讀 》
陳明發臉書學習主題貼子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 》:一切生意都是演出事業
《叙事行動公共藝術》觀察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玩得哥和妹
文化旅遊
DESIGN-DRIVEN 設計力創新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紀伯倫《兩個獵人》
五月裏的一天,歡樂和哀愁在湖邊相遇。她們互相招呼,在靠近湖水的地方坐下談話。
歡樂談到大地上的美麗事物,談到山間林中日常生活的奇趣,談到早晨和黃昏聽見的歌聲。
接著是哀愁說話,歡樂所說的種種她都同意;因為哀愁懂得光陰的魔力以及此中的美麗。
哀愁說到五月的田野和山間景象時,她也是滔滔不絕的。
歡樂和哀愁一起談了好久,她們對她們所見識到的一切事物,觀點都是一致的。
卻說這時在湖水那一邊走過兩個獵人。獵人越過湖水遙望,其中一人說:"我不知道這兩個人是誰。"第二個獵人道:"你說是兩個人?我只看見一個人嘛。"
第一個獵人說:"確實有兩個人。"第二個獵人道:"我看得見的,只有一個人;湖裏也只有一個人的倒影。"
"不,有兩個人,"第一個獵人道:"平靜湖水裏也是兩個人的倒影。"
可是第二個獵人又說:我只看見一個人。"第一個獵人又道:"可是我明明白白看見兩個人。"
直至今日,第二個獵人說第一個獵人眼花了,看一物而見兩形,而第一個獵人則說道:"我的朋友是多少有點兒盲目的。"
The Two Hunters
Upon a day in May, Joy and Sorrow met beside a lake. They greeted one another, and they sat down near the quiet waters and conversed.
Joy spoke of the beauty which is upon the earth, and the daily wonder of life in the forest and among the hills, and of the songs heard at dawn and eventide.
And sorrow spoke, and agreed with all that Joy had said; for Sorrow knew the magic of the hour and the beauty thereof. And Sorrow was eloquent when he spoke of may in the fields and among the hills.
And Joy and Sorrow talked long together, and they agreed upon all things of which they knew.
Now there passed b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lake two hunters. And as they looked across the water one of them said, "I wonder who are those two persons?" And the other said, "Did you say two? I see only one."
The first hunter said, "But there are two." And the second said, "There is only one that I can see, and the reflection in the lake is only one."
"Nay, there are two," said the first hunter, "and the reflection in the still water is of two persons."
But the second man said again, "Only one do I see." And again the other said, "But I see two so plainly."
And even unto this day one hunter says that the other sees double; while the other says, "My friend is somewhat blind."
詩性地方:一見鍾情,情有獨鐘,其他的人事物再多,有一個讓人心滿意足的,也夠了。
延續閱讀 》 詩性古達
延續閱讀 》 詩性古達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