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龍《地理的故事》(37)

四個語言不同的民族和睦相處

瑞士是由22個獨立的小共和國(為了共商國事,這些小共和國的代表常常聚集在首都伯爾尼)組成的,而一個名叫海爾維第的邋遢女人的形象常常在瑞士錢幣和瑞士郵票之上出現,所以,瑞士習慣上自稱為海爾維第聯邦。

在世界大戰期間,這個國家大部分人(說德語的瑞士人占70%,說法語的占20%,說意大利語的占6%,說列托-羅馬語的占2%)對德國多少帶點傾向(盡管還是保持著絕對的中立),一個名叫威廉·特爾的青年,這個理想化的英雄人物漸漸地取代了海爾維第女神(威廉·特爾,瑞士傳奇式的英雄,一個為政治和個人自由而奮斗的象征。據流行說法,他是瑞士烏里郡的一個農民,生活在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由於蔑視奧地利當權者,被迫朝兒子頭頂上的蘋果開箭。又由於對州長以生死相威脅而被捕入獄,成功地脫逃之後,最終把那個州長刺殺了。這個事件被認為是瑞士人民發動起來反對奧地利統治的一個信號———譯者註)。因為海爾維第女神———這個在英格蘭維多利亞中葉由著名藝術家創造的女詩人形象,很遺憾地說,第一眼看上去很像英國人。瑞士共和國的雙重本性在錢幣與郵票頭像的更叠上(這種現象不是瑞士獨有,幾乎各國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得到了清楚的表現。但是,這一切對其他國家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對我們這些外人來說,瑞士只不過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山地之國,這正是這一章重點介紹的內容。

阿爾卑斯山從地中海伸到亞得里亞海,其面積幾乎相等於大不列顛島,而長度幾乎兩倍於大不列顛島。其中屬於瑞士(面積與丹麥相等)的土地有16000平方英里,在這160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盛產多種農副產品,森林、葡萄園或小塊的牧場覆蓋了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積。由湖泊或者壯麗的懸崖峭壁構成的土地占去了另外四分之一的面積,它們對任何人似乎都毫無用處。因此,從每平方英里上居住的人口數量(即人口密度———譯者註)來說,挪威是22人,瑞典是35人,瑞士是250人,而德國是347人,比利時是655人;但是,不要誤認為瑞士只是一座巨大的山區療養院,除了賓館就是遊人。瑞士不僅出產乳制品,阿爾卑斯山與圖勞山之間的北部高原是歐洲最繁盛的一片工業區,而且,它幾乎不需要什麽原料。瑞士的水力資源當然是無比豐富的,另外,它還享有地理上的優勢,恰到好處地位於歐洲的心臟地帶。海爾維第共和國的制成品憑借著這個地利能源源不斷、不聲不響地輸入到周邊的十幾個國家。

類似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這樣龐大而覆雜的山系的生成,在前面已談到。取出半打干凈的手帕,把它們展平,一塊一塊地摞起來,然後把它們朝中間擠,觀察這種向心推力所造就的褶曲、重疊的圓環和皺痕。地基或花崗巖地心(有上千萬、上億年的歷史)就是你做這個實驗的桌子,在幾百萬年的時間里,在這些古老的地層之上,比較年輕的地層緩慢地褶曲,奇形怪狀的山峰形成了,歷經幾百萬年的風霜雨雪之後,才出現了今天的形象。

這些巨大的褶曲最初高達10000英尺至12000英尺,它們漸漸地被銷蝕成一系列平行的山脈。但這些山脈在瑞士的中心(即哥達山口的安德馬特村)同另一條巨型而覆雜的山系(所謂的哥達山系)糾纏在一起,於是,羅訥河就從安德馬特村奔向了地中海,萊茵河就從安德馬特村傾瀉入北海,還有許多的河流也在安德馬特村起源,成為北部圖恩、盧塞恩和蘇黎世附近的大小湖泊以及南部著名的意大利湖泊群的源泉。而瑞士共和國正是在這遮天蔽日的冰川、峭壁和深谷之間,在這高山積雪、山澗激流和冰川幽綠的寒水之間誕生了。

瑞士這一回能夠尋求獨立和自主,又是得益於實際的政策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歲月里,這些半開化的瑞士農民世代居住在難以逾越的深山幽谷之中,從來沒有遭到強悍的鄰居的打擾。假如沒有劫掠,高舉不可一世的帝國大旗就沒有任何價值了,最多不過就是從這些山中野人手中搶回兩張牛皮而已。但是,這些野人卻是十分危險的,他們會遊擊戰,還會從山頂上把鵝卵石推下來,盔甲一旦被這些大石塊砸中,就像砸在一張羊皮紙上,馬上變得粉碎。正由於這個緣故,如同北美洲阿勒格尼山(北美阿巴拉契亞山系西北部的分支,在美洲開拓初期成為移民西進的障礙———譯者註)後面的印第安人,外面的世界徹底地把這些瑞士人遺忘了。

但是,隨著十字軍東征前後意大利商業貿易的劇增以及教皇勢力的漸漸擴張,北歐迫切需要一條便利的從德國直達意大利的通道,把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聖伯納山口(一條經日內瓦湖從里昂至羅訥河河谷的商道,要走一段很長的彎路)或者布倫納山口避開,因為取道這兩個山口必須繳納幾乎難以承受的關稅。

就在這時,翁特瓦爾登、烏里和施維茨三個森林州(瑞士獨立小共和國和地區的名稱)的農民共同出資(他們其實並不富裕),聯手修築了一條道路,從萊茵河流域直通提契諾河流域。在山石中開道,當手鎬挖不動那些太堅硬的巖石時(從山中開道卻無炸藥!),他們就做一些窄窄的木制裝置,從峭壁上懸下來,繞過那些障礙而行。在萊茵河上,他們還建了幾座原始的石橋,只不過除了在盛夏能步行通過這些石橋之外,其他的時間這石橋都是無用的。400年前,查理曼大帝派人勘察了一條道路,但是未修築完工。他們把這條道路修覆了一部分。就這樣,迄至13世紀末,在不必再擔心騾子會跌斷腿或被山石砸死的情況之下,一個帶騾隊的商人就能從巴塞爾取道聖哥達山口直抵米蘭。

據說,早在1331年,教會僧侶在聖哥達山口辦起了旅館,盡管直至1820年這旅館才開始向商人開放,但這兒很快就成了南北商道中最熱鬧的一條線路。

當然,盡管翁特瓦爾登、烏里和施維茨那些大善人付出了千辛萬苦,可他們卻只索取一點些微的回報,但這些農業小國因為這條國際性的商道對盧塞爾和蘇黎世市所帶來的促進和這一份穩定的收入,而獲得了一種全新的獨立的感受。這種獨立感也與他們敢於對哈布斯堡家族進行公開的反抗有很大關系。有趣的是,哈布斯堡家族也具有瑞士農民的血統,只是對這一事實,他們從未在任何一本族譜中觸及。哈比希茨堡(意思是“鷹巢”)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老窩,這個城堡就坐落在阿勒河與萊茵河的交匯之處,他們的族譜就存放在這個城堡里。

很遺憾的是,這一切都十分單調乏味。但是,為現代瑞士共和國奠基的正是從阿爾卑斯山那條繁忙的國際商道中得來的實實在在的收入,而非那個虛構的威廉·特爾的勇敢。由於是建立在世界上最有效的“公學”系統之上,所以這個共和國是一個很有趣的政治實驗品。這一套政治體制那麽完善,運行得那麽有效,如果你問一個瑞士人,瑞士的總統是誰呢?他們還必須想一下才能答出來。因為對瑞士進行管理的是聯邦議會———一個類似於委員會的組織,這個議會有7個成員,每年推選出一個新總統(一般由上一年的副總統接任)。每任總統依據傳統,而非憲法,由不同地區的人輪流擔任,如第一年是來自德語區的人,第二年就是來自法語區的人,第三年就是意大利語區的人,如此循環下去。

瑞士總統與美國總統也大不相同。瑞士聯邦委員會是通過7個成員對國家來進行管理,而瑞士總統僅僅是聯邦議會的臨時主席。總統既是聯邦會議的主持者,還是外交事務的負責人。瑞士沒有“白宮”,甚至連固定的總統官邸都沒有,可見總統的地位是多麽無足輕重。假如要招待貴賓,只得在外交部設宴。有時宴會根本沒有為歡迎法、美總統舉辦招待會所應有的盛大隆重的場面,反而像是小山村里的節日聚會。

瑞士的行政管理系統過於龐雜,就不再一一詳述。但到瑞士來訪問的人常常會發現,許多地方都有一個誠實而睿智的人,這個人始終在監管著,是否把事情辦好了呢?是否睿智而誠實地辦好了呢?

再來看看瑞士的鐵路建設。當然,這項工作會有大量的艱難險阻。兩條大干線縱貫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區,它們把意大利同北歐連為一體。巴黎、第戎、里昂與都靈(薩瓦公國的古都)又被塞尼斯山隧道連在一起。布倫納鐵路線穿越了阿爾卑斯山區,又直接把德國南部同維也納連通了,而且這條鐵路線連隧道都沒有。可辛普朗鐵路與聖哥達線既要爬山坡,還要穿隧道。聖哥達線修建比較早。1872年動工,花了10年才建成通車,單是開鑿那條隧道就花了8年,不過這隧道有9.5英里長,所在的海拔達4000英尺。而從瓦森至格舍切的盤旋式隧道比這條隧道更值得一提。由於山谷太狹窄,甚至連單軌都無法鋪設,所以,鐵路不得不從大山中間盤旋式攀越而行。除了這些特別的隧道之外,聖哥達鐵路線上還有59條隧道(有幾條長達一英里)、48座普通橋以及9座高架橋。

辛普朗線是穿越阿爾卑斯山區的第二條重要干線。辛普朗線從巴黎至米蘭,途中經過第戎、洛桑、羅訥河流域和布里格。1906年,辛普朗線正式通車,這一年正好是拿破侖的辛普朗公路建成100周年。著名的辛普朗公路是當時世界上最浩大的公路建設,包括250座大型橋梁、350座小型橋梁和10條隧道。辛普朗線工程比聖哥達鐵路線較為容易一點。辛普朗線首先在羅訥河河谷緩緩上行,一直行至海拔2000英尺高處,然後就鉆進了隧道。這是一條雙軌隧道,有12.5英里長。勒奇山隧道 (長9英里) 也鋪設了雙軌,它把瑞士北部同辛普朗線及意大利西部溝通為一體。

彭尼內山是阿爾卑斯山區中最險要狹窄的山脈,辛普朗線就是從彭尼內山穿過的鐵路。彭尼內山環境十分覆雜,在一片狹小的方形台地上至少有21座高峰,它們的海拔都在12000英尺之上,還有滾滾的激流從140座冰川中傾瀉而下。在一列國際列車經過之前的幾分鐘,這些激流常常把鐵路橋摧毀了。但是,盡管這些意外的水患不時出現,但車毀人亡的重大事故卻從未發生過,這主要是高效的瑞士鐵路工人的功勞。正如前面所述,這個共和國雖然有些刻板,又相當官僚,但什麽事都不會聽天由命。瑞士的生存太困苦太艱難,太缺乏安全感,所以,“難得糊塗”之類的溫和人生哲學是絕不容許存在的。對一切,無論何時何地,總有人在監察著、註視著、小心地守護著。

然而,藝術的輝煌在這種中學校長式的守時與高效的傳統中卻是無法產生的。在文學藝術的天地里,瑞士人都無任何建樹,這不論是在繪畫上、在雕塑上,還是在音樂上。但是,人類的世界里已出現過太多的“藝術”之國,而一直穩定地保持著政治與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卻只有極少數的國家能驕傲地自我宣稱,而且,瑞士的體制還能確保每一個家庭都稱心如意。我們還能說什麽呢?

Views: 6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