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清《說文解字》傳遞的文化密碼 2

漢字是表意性質的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可以分為兩大體系。根據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的說法,世界上的文字只能劃分為表音體系和表意體系兩種。英文和漢字在文字性質上是不同的,英文屬於表音文字,漢字屬於表意文字。用通俗的話說,英文是「聽」的文字,漢字是「看」的文字。兩大文字體系的劃分是從文字記錄語言的本質出發的。任何文字都在記錄語言,都有形音義,不過文字的音義是從語言中接受下來的,而唯獨形體是文字獨有的。文字就是用形體來記錄音義。人類的有聲語言有音和義兩個要素,文字只能從中選擇一個要素作為構形依據,即文字形體直接顯示的信息或者是語義,或者是語音。兩種文字體系的劃分正是基於文字構形的依據來確定的。

比如漢語「看」這個字,可以用英語「look」對譯。「看」和「look」各有其形音義。其文字性質差異表現在,漢語中「看」字在形義之間具有可解釋性,它是一個「上手下目」的會意字。而英語中look的形體只是字母構成的一組發音,無法分析其形義之間的關係。中國人有一種把漢字當成會意字的思維慣性,這正是由於漢字的性質本身和我們識讀漢字習慣的互動而造成的。早在《左傳》中就有對漢字形體的解釋,如「止戈為武」「反正為乏」「皿蟲為蠱」等。宋朝的文學家王安石也有一本書叫《字說》,多用會意的方法解釋漢字,不過其中很多說法實際是站不住腳的。今天也有人喜歡用會意的方法解說現代漢字,經常把形聲字當成會意字來解釋。不過從古至今一直都存在的這些現象,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國人習慣於用會意來解釋漢字的文化心理,這恰恰是漢字表意性質的體現。由於漢字具有表意性質,我們可以通過字形來了解漢字記錄的詞義。但不能根據現代簡化字,而必須追溯到小篆,甚至更早的古文字形體,來尋求古人最初的造字意圖。

漢字表意性質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英文是在一個維度上使用字母組成單詞的,而漢語可以讓構字部件在兩個維度上造字。如英文單詞culture,其形體是每個字母的線性排列,即c-u-l-t-u-r-e,不可能將字母上下或穿插等排列在一起。而漢字部件的排列則是在兩個維度上展開,如「日」在構字時,既可以與「木」這個部件組成上下結構的「杲」「杳」,又可以穿插在「日」中組合成「東」(東),還可以與「青」組合成左右結構的「晴」等,漢字的這種部件排列方式與英文字母的一個維度的線性排列迥然不同。

漢字的不斷發展演變

在數千年的漫長發展歷史中,漢字以其特有的超地域、超方言的作用和藝術魅力,為記錄漢語、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成為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我們學習漢字不僅要掌握漢字的結構特點,同時要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和規律。從殷商到今天,漢字形體發生了重大變化。變化的內容眾多且複雜。

之前我們已經提到,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可以秦代為界限,分為古文字階段和今文字階段。兩個階段的最大變化就是小篆到隸書的變化,通稱「隸變」。

隸變,是漢字最大的一次變化。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變化至少有兩點標誌性意義:第一,隸變之前的小篆,加上更早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等,基本保留著漢字造字意圖。古人為什麼造一個字,字的形體是可以解釋的,而到隸書以後,不少漢字的造字意圖就難以找尋到了。第二,隸變之前,漢字書寫的單位是線條,隸書之後,筆畫形成了。現代漢字的點、橫、豎、撇、捺、折、鉤等筆畫是隸書才有的。小篆沒有這些筆畫,也就沒有後來的筆順概念。研究《說文》就能比較容易了解這一變化。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