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DeepSeek非萬能;幻覺率高尤叫人憂慮——2025年4月25日,百度在武漢舉行Create 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模型的世界,應用的天下」主題發表了近60分鐘的演講。
百度創建人李彥宏稱百度各業務線都在積極接入Deep-Seek的模型,文小言、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等都接入了DeepSeek滿血版,在很多內外部應用場景都產生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他同時強調「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
他表示,DeepSeek目前只能處理文本,還不能理解和生成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幻覺率較高,更大的問題則是慢和貴。
以下為李彥宏在演講時就DeepSeek相關的內容實錄:
當然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比如它只能處理文本,還不能理解和生成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而我們的很多百度智能雲客戶,都需要這種多模理解和生成能力。
比如它幻覺率比較高,在很多場合不能放心使用,如果在電商直播中幻覺出來一個買一送一的優惠,那商家就要賠慘了。
當然它更大的問題是慢和貴,中國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大模型API調用價格都比DeepSeek滿血版要低,速度要更快,而今天我們要隆重發布的文心大模型的4.5 Turbo和X1 Turbo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
今天,我們正式發布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文心大模型X1 Turbo,主打三大特性:多模態、強推理、低成本。
多模態是未來基礎模型的標配,純文本模型的市場會越變越小,多模態模型的市場會越來越大。
文心大模型4.5 Turbo每百萬token輸入價格僅為0.8元,輸出價格3.2元,相比文心4.5,速度更快,價格下降80%;文心大模型X1 Turbo每百萬token輸入價格1元,輸出價格4元,相比文心X1,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再降50%。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把大模型的成本降下來?因為開發者做AI應用的一個很大阻礙就是成本高,用不起。而創新的本質往往就是成本下降。
成本降低後,開發者和創業者們才可以放心大膽地做開發,企業才能夠低成本地部署大模型,最終推動各行各業應用的爆發。
(原題:李彦宏:DeepSeek不是万能的 存在幻觉多、速度慢等痛点;原載:25.4.2025 快科技)
愛墾註: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Bard、Claude)中,「幻覺(hallucination)」指的是:AI生成了表面看起來合理、語法正確,但實際上虛構、不正確、甚至不存在的內容。
這種虛構內容可能涉及虛構的文獻、錯誤的事實、杜撰的人名、編造的案例、捏造的數據等。
簡單說,就是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27.4.2025 更新]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
“在地創生”是一種建構培育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應透過地方環境品質的專注經營,打造在地民眾產業與社會的共享價值、社區能力、跨領域合作,成為韌性城市與活力社區的基礎。
由於各區域縣市或鄉鎮市,都擁有該地特色的產業或產品,政府政策若能與時俱進,建置重點區域產業的友善環境,深入探討並培植在地特色產業發展,相信將可成功借鏡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成為平衡城鄉地方發展、落實在地中小企業創新的重要基盤。
另一方面,若能透過智慧科技結合地方重點區域的六級化產業,搭配具地方特色翻轉的市場商機策略,並藉由選定實驗場域及創新營運商業模式,預期可協助在地特色產業之升級轉型,促進城鄉經濟均衡發展的輔導規劃。(蔡鳳凰,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Mar 12,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擬定全國性及區域在地性的創生戰略藍圖
為達到全面促進地方產業創生發展之完整規劃,應參考日本中央政府成立“城鄉、人才、工作創生本部”主導政策推動的作法。
除了考量在行政院組織下設置“在地創生總部”,以期成為中央擬定與推動全國性的“在地創生綜合發展策略”之權責單位,並定期查核在地創生特色執行藍圖之實施狀況,以及作為進行跨部會跨單位協調規劃和整合等重要事項的主要聯繫與執行窗口。
此外,中央亦應根據地方人口結構、產業特色、未來願景及其他客觀指標,與各地方政府共同擬定具地域差異化特性之“在地創生特色執行藍圖”,內容包括:發展目標、政策方向、落地作法⋯等。
必要時可透過定期審視方式,修正調整綜合發展策略及特色執行藍圖,作為後續能讓政府之間及產業公協會等相關單位,能透過多效率和少限制的合作機制與實驗場域,鏈結並推動具備創意創新創業等三創的在地創生行動方案。(蔡鳳凰/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臺灣經濟)研究所 分析師,《借鏡日本經驗發展我國地方特色產業》)
(Craft Beer Is Creating Life in Japan’s Countryside)
延續閱讀 》
地方文化營銷
愛墾慕課·在地篇
《愛墾鄉頻道》內容重點推薦
韵文化:鄉韻
韵文化:我求
敘事·創意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Countries With the Oldest Populations in the World
《高齡社會》
《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經驗》
Mar 14,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感性刺激》
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的經濟思想有助於政府的短期管理,如景氣循環;而管理長期的經濟成長政策,19世紀法國供給派大師賽依(Jean-Baptiste Say,1767~1832)則認為,不是消費決定論-供給會自動的去創造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 ;東西賣不出不是消費不夠,是供給的創造性不夠,需要刺激的是革新而非消費。在這世界上,有形資產已接近飽和。資訊社會感性社會知識社會影響了消費口味。

詹宏志:感性消費時代
符號消費(SYMBOL CONSUMPTION)
魔課師手札·品牌體驗
從“消費人”到“審美人”的精神涅槃
“體驗”與“品味”: 誰的審美化?
體驗行銷:行銷對話
微電影營銷:體驗經濟時代的品牌傳播新思維
娛人得利
作為文化變遷標識的“後現代”
故事場景摩天樓 STORYSCAPING
突破故事行銷的迷思
《不賣東西賣體驗》推薦序
黃厚銘:風格、名牌、與符號消費
進入消費的“身體敘述”:一個符號倫理學分析
品牌神話 靠消費者加油添醋
Mar 20,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旅遊與文化仲介》
“文化仲介”(cultural intermediaries)在西方冒起,“新旅遊形式”出現於“第三世界”,二者促成了消費“第三世界文化”的旅遊形態。旅遊商品包括有形物質的古跡、美食與收藏品等;以及非物質抽象的節慶、儀式與生活方式等。
法國哲學家布爾迪厄在文化研究領域留下巨大的精神遺產,過去卻未在旅遊領域被善加采用。若能結合起來,或可從旅遊消費活動中,挖掘出對旅客、文化生產者與學術人員皆有新發現的意義。(參考: Rafiq Ahmad (2013) WORKING WITH PIERRE BOURDIEU IN THE TOURISM FIELD MAKING A CASE FOR ‘THIRD WORLD’ TOURISM, Cultural Studies, 27:4, 519-539, DOI:10.1080/09502386.2012.707222)
沒特色難尋蹤跡 霹紀念品欠缺推廣
李永球·登嘉樓的神廟博物館
橡膠的移民故事
橡膠的故事:哭泣的樹
田和設計·橡膠的故事
熱浪島所在的馬來西亞登嘉樓州
黃永武《愛蘆小品》嗅覺的享受
Mar 25,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奧諾德·耐心細致,質量高於數量
快意味著忙碌、加強控制、匆忙、分析、壓力、膚淺、不耐煩、狂熱冒進、數量高於質量;慢則相反,它意味著平靜、小心處置、接受、靜止、本能、不慌不忙、耐心細致、冷靜反應、質量高於數量。也使一切發生真實而有意義的聯系,包括人、文化、工作、飲食等。具有反諷意義的是,緩慢並不總意味著緩慢。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以緩慢的方式執行任務往往能帶來更快的結果。以緩慢的心態快速做事也是可能的。(奧諾德《放慢腳步》)
May 1,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慢活:中间路线
大多數人並不希望,以對慢速的崇拜取代快速崇拜。速度或許能給人帶來快樂,增加成效,讓人感覺強而有力;沒有速度,我們會更加貧窮。世界所需要的、慢速運動所能提供的,是一條中間道路,一個將美好甜蜜的生活,同信息時代的活力相聯姻的處方。
其秘訣是尋找到二者之間的均衡:不是凡事皆快,而是以恰當的速度去完成。時快,時慢;時而介於二者之間。
慢意味著絕不匆忙,絕不力圖為省時而省時,意味著即便由於環境所迫不得不快,也要保持冷靜、不慌亂。
培養內在的舒緩悠閑氣質的一種辦法,就是騰出時間做無法快速做的事,例如沈思默想、編織、園藝、瑜珈、繪畫、閱讀、散步、氣功、太極等。(奧諾德《放慢腳步》【43】)
補課:
繪畫:並不是只有藝術家才能擁有繪畫天賦。每個人都會畫畫,它並不罕見。願意的話,它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用心練習時,繪畫有能力毫不費力地引導自身與世界建立更深層的關系,把一個簡單的創造行為變成一種深入觀察並與生活深刻聯系的方式。坐下來,拿著紙和鉛筆,任何紙和鉛筆,畫畫。不管你畫的線條是隨意的,還是復雜的。很快你就會發現你的頭腦清晰,全神貫註於手中鉛筆有節奏的動作。用心繪畫的好處幾乎與冥想的好處相同。在冥想中,焦點保持在呼吸,而在正念繪畫中,你用鉛筆在紙上的移動作為你關注的焦點。
輪圓彩繪:這是另一形式的繪畫,這慢活修煉活動要感謝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他38歲時遭遇生命瓶頸,辭去了瑞士蘇黎世大學教職,全心全意投進內在修行。他都將自己的夢境、思想及所繪的圖加以記錄,並順著內心的衝動,在日記中描繪成圓形圖騰。這“神聖魔圈”正是東方印度教和藏傳佛教中的“Mandala”(梵語,曼陀羅,亦稱輪圓)。讓這種無意識自然地”表達“,榮格發現,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是分裂的,但“曼陀羅”可以讓它整合起來。精密的圖騰、壇場能量、幾何中的體結構奧秘,以及色彩的力量,我們的內在/神性連接了起來,創造強有力的能量。彩繪時的靜心釋放負情緒,體驗活在當下。
瑜伽:瑜伽是將身體和精神集於一體的伸展運動,經由輕柔、有韻律的動作來運動所有肌肉、內臟、神經和骨骼,使身體得到均衡發展,有很好的塑形和健身的作用。
坐禪:“坐禪”又稱禪修、靜坐、打坐,它是佛教中的一種基本修煉方式,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發展而來。中國傳統的靜坐養生功法,實際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據《莊子》一書記載,黃帝曾向名叫廣成子的人詢問學習長壽之道,廣成子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勞汝靜,乃可長生。目無所視,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以上這段精辟的論述,實則就是在靜坐中的真實感受和長生之道。靜坐既可養身延壽,又可開慧增智,故佛家的大乘、金剛乘及道家、儒家、瑜伽術對打坐都很重視。
太極:太極拳包含著深刻的道家哲理,動作緩慢,呼吸深長,能加速血液循環,增強內臟功能,對於腦力勞動者是一種很好的休息方式,從鍛煉身體,到放松身心,太極拳無疑是最佳慢運動。
高爾夫:高爾夫球盡管運動強度不算高,但運動量也不算小,以打完一場18洞來算,步行的距離大概有十多公裏。揮桿動作有助於身體伸展和心情放松,美麗的球場環境會使你吐納更新鮮的氧氣。
May 12,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時間病患》
1982年,美國醫生拉里·多西(Larry Dossey)創造了"時間病"(Time Sickness)一詞。現代人其實都是“時間病者”;長期處於什麽事都得快、都求快的狀態下,無休止地和時間競賽,且不自覺自己有病。
時日久了,自然變得緊張、焦慮而抑鬱,老覺得這裏痛,那裏不對勁,開始失眠,健康狀態受損,甚至精神也出現狀況,那就出現實實在在的大問題了。
後現代大哲學家如福柯等,花了許多時間探討社會制度裏的諸種“霸權”現象,所揭示的,是有權勢的人/階級,對一般無覺知者有形或無形的的施暴。在現代時間觀的面前,大部分人未意識到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施暴。
當然,我們有很好的理由這樣對待自己,因爲就像世界經濟論壇發起人Klaus Schwab所說的:“過去,是大吃小的世界;而今,則是快吃慢的世界”。誰都不想被競爭對手幹掉、超越、“吞掉”,唯有做得更多、更快。
宗教界一直呼籲大家“活在當下”,時間病患在每一個當下,却是特別“活”躍;“恐怕來不及了”的“使命感”,使人完全忽略了一個“悠然”、“未來”之美。
治療"時間病"的方法,由重新評估我們跟時間的關係開始。誠如拉里·多西醫生所建議的,首先走出例常的時間安排,使用生物反饋、冥想或祈禱,以策劃新的"時間出口"。(奧諾德《放慢腳步》【45】)
(Source of Photo:https://www.chronobiology.com)
May 15,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日常苟且·詩與遠方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這話打動許多人,是網絡流行語。
它源於高曉松在一篇文章中寫的一段話:“我媽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我和我妹妹深受這教育。誰要覺得你眼前這點兒茍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麼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詩與遠方”已經成為美好憧憬的代名詞,不少人將其作為人生追求和改變當下生活的動力。按照高曉松的描述,“遠方”就是和當下不一樣的地方,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方。但當我們因為各種限製不能夠遠行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坐在原地讀詩。
高曉松出生於清華大學裏有名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他的母親是著名建築學家張克群。在母親的書《紅墻黃瓦》的序言中,高曉松這麼寫道:“媽媽生在德國,長在中國,現在住在美國,讀書畫畫、考察古建,頗有民國大才女林徽因之風。”可見,張克群自己便是追尋“詩與遠方”之人,也因為張克群的教育,高曉松和他的妹妹高曉江也幾乎走遍世界。
高曉松曾說過,王小波是他最欣賞的近現代作家。“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這是王小波在小說《萬壽寺》中的一句話,也是他本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在高曉松身上,我們也能看到王小波式的對於“精神世界”無限向往的影子。他會那麼推崇“詩和遠方”,就再好理解不過了。
正是不美好的細節,構成了生活的全部
“眼前的茍且”與“詩和遠方”是一對虛假的對立。我在東京一年的生活,表面看是詩和遠方,生活在迷人的異域,雞毛蒜皮消失了,可東京的生活同樣存在著無奈的人性、瑣碎的溝通、窘迫的算計與虛偽的寒暄。
另外, 網絡的發達讓“遠方”的概念消失了,我身在異國,卻時刻關注著國內的人與事,為我觸手而不可即的苦難感到悲傷。 可正是這些並不美好的細節,才構成了生活的全部。(蔣方舟【中國青年作家,1989—】)
生活中沒有茍且,又何談遠方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茍且”可以代替生活中的一切現狀,“詩和遠方”是自己蠢蠢欲動的渴望和幻想。與其大張旗鼓地說“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不如直接挑明一句話:“你要努力學習工作,懷揣夢想,然後去實現它!”
很多人慣於熱血澎湃地謳歌“詩與遠方”,卻不肯低頭完成腳下的“茍且”,心比天高,寸步不挪。一天幻想出未來無限種可能,有了這些遠方,你也不一定能活好,說到底,這些夢想也只是激勵你前進的目標,而不是放下眼前茍且的托詞。 這不是讓你摒棄現在的生活,而是讓你設身處地去想明白,如果你真的厭惡現在的生活,那麼你該怎麼做,才可以得到詩和遠方呢?(思桐)
不否定任何人的茍且, 但也強調不能忘記的詩和遠方
我認為高曉松常常提到的這句話,並沒有高人一等地來看待“茍且”活著的人。或許在高曉松的母親和他自己看來,他們自己也正在“茍且”,而這裏的“茍且”代表的是我們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種無奈,各種屈從,為了能夠獲得更好的為自己內心選擇所服務的外在條件所付出的心血,這樣的事情是生存在這世上的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而詩和遠方也並不代表你要寫出精彩絕倫的詩詞,和開車走到你從沒有去過的遙遠的地方,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這世界上的一種美好的向往,一種人在追求生存過程中自己內心的真正的“愛,喜悅,和平”。
詩代表的是人生之詩,代表的是人生的詩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和對生活的思考與註解;而遠方則是你內心中一直沒有到達過的那片凈土和向往。它可以是你心中的一個夢,可以是一個人,甚至可以是你沒有吃過的一種美食。我覺得這句話主要突出的是“不止”,高曉松沒有否定任何人的茍且,但是他也強調了我們不能忘記的詩和遠方。
至於有人說的這句話不過是高曉松自己的口號,這也無可厚非,我倒是更傾向認為這是高曉松一直在追求的狀態,無論他在任何一個領域有沒有走得足夠遠,至少他擁有一顆向往遠方的心。
《月亮與六便士》
英國小說家威廉· 毛姆的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本已有牢靠的職業、地位和美滿的家庭,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在小說裏,他的行為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他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的煎熬,精神也在忍受痛苦的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後,主人公最後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於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創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後世震驚的畫作。
通過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藝術的產生與本質、個性與天才的關係、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小說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逃離世俗社會、尋找心靈家園這一話題的思考。
六便士不就是茍且,月亮不就是詩與遠方嗎?滿地是六便士,卻有人擡頭看到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是每一個人的自由和勇敢之書,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是天才,卻依然勇敢的人。追尋詩和遠方正需要這樣的勇敢。
清華北大與藍翔技校
高曉松曾應邀回清華大學演講,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中追求理想者寥寥。當他給學生們講了半天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應該有詩和遠方”,學生們的提問依然是“進國企好還是進外企好”,以至於高曉松認為現在的清華大學已經成了和藍翔一樣的技校,決定以後再也不回去演講了。
他也在綜藝節目中訓斥過一位清華學弟:“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問自己能為改變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卻問我們該找什麼工作,你覺得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的教育?”
另一方面,藍翔技校的校長榮蘭成先生曾訓導學生:“同學們,咱們藍翔技校就是實打實學本領,咱們不玩虛,你學挖掘機就把地挖好,你學廚師就把菜做好,你學裁縫就把衣服做好。藍翔如果不踏踏實實學本事,那跟清華北大還有什麼區別 ?”
不同學校承載的社會責任不一樣,培養出的學生對社會的貢獻也不一樣。但無論哪所學校,完成什麼樣學業,每個人都有資格,並應當擁有自己的“詩與遠方”。(知乎平台)
Sep 10, 202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NY Times: 52 Places to go in 2020 —— 28,Sabah, Malaysia
Primeval forests with endangered orangutans in a land off the tourist map
Listed at 28 of 52 is the Sepilok Orang Utan Rehabilitation Centre. The centre has been rehabilitating Orang Utans for more than 50 years.
The most compelling reason to visit this biodiversity hotspot on the island of Borneo is to help preserve it. Every year, thousands of acres of pristine rainforest are burned down to make way for new palm oil plantations, but tourism could provide an incentive to protect these primeval jungles. Perched in the northeast corner of Borneo, and with multiple airports, the Malaysian state of Sabah offers diverse experiences while still being largely off the tourist map. Adrenaline junkies can climb Mount Kinabalu and go diving with sharks off the Semporna coast. Beach lovers should head to Gaya Island, a short ferry ride from the capital of Kota Kinabalu. The Gaya Island Resort has its own coral reef, marine center (and marine biologist) and stunning, sandy coves. But Sabah’s biggest draw is the chance to see endangered orangutans in the wild. Cruise along the Kinabatangan River in small boats to glimpse the apes, as well as pygmy elephants, crocodiles and proboscis monkeys. Or head to the Sepilok Orangutan Rehabilitation Center, which has been rescuing orphaned orangutans from forest fires and poachers since 1964. The 60-odd resident orangutans come out of the reserve forest during daily feeding times.— Shalini Venugopal Bhagat
Sep 17, 2022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Dr. Tan Beng Huat: Singapore, Our Natural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Few months ago, I had watched a series of documentary on Singapore's nation-building experience. Many good stories are shared through their heritage of old paintings, photographs & black and white contents from TV archive. One of them is to explore Singaporeans' desire to learn Bahasa Malaysia in evening classes, attempted to be a Good Malaysian....... As a young kid in Southern Johore then, Singapore to me is just our neighbour town where my aunt stay. Many people of my generation who opted for Singapore citizenship have just retired in recent years with reasonable or even good saving. It's natural for them to be a rich tourist to visit Malaysia, where their relatives stay. In fact, all these years, Singaporeans make up around one third of our foreign tourists (excluding the excursionists who make daily trips across the JB causeway). After the Covid-19 close down, other than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Genting Highland, their destinations also include many Malaysian places that they have never considered before. Just to name a few, weekend city tour to Sibu, Sarawak, Off Shore Angling trip to Kuching, home-stay in Kuala Selangor......these were in fact my youngest sister's records with her family and family of my brother-in-law's siblings. Our nature and culture is a blessing to them too. Beside family tour, to my Singaporen nephews and thier peers, our seas are their diving paradise. One of them even become a coral conservationist of our under-sea world with funding from Singaporen government. Meaning? Before we go back to what we have in 2019 which have witnessed international tourism hit record high of 1.5 billion, of which China's contribution is 10%, 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our hope. Other than Singapore, the number of Vietnamese's outbound tourists to South-East Asia is also going up. Afterall, to Sabah and Sarawak, tourists from Penisular is a ready market yet to be fully tapped. (18.9.2022)
Sep 18, 2022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續上)有些城市帶有通透、流動的品質,行走其間乃一大樂事。但也有些城市古怪、令人不快,行走於中讓人耗盡體力,甚至造成危險。若思及我們如何在環境中行走,而對各個不同環境的行走經驗進行比較,就需要「宜行指數」(walkability index)這個有力工具了。設計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最根本的部分在於這指數要能測量出與其他交通形式相比,你以雙腳步行來完成日常生活所有工作的便利性為何。
一個宜行的城市是,當你踏出家門或旅館大廳時,生活所需的一切設施幾乎都在最多幾分鐘的步行範圍內。如果天氣允許,你可以走路往返當地餐廳或學校。高度宜行的都市讓你盡可能以雙腳來從事日常的所有活動,而非必須仰賴開車。某些城市,或是某些城市裡的某個區域,比起其他城市更容易做到這點。義大利的波隆那就是一個宜行的絕佳城市,被知名作家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評論為「全是質感,沒有多餘的物品……一個充滿公共空間、廣場、酒吧、商店的城市,在這座城市中,你的視線被引導到與店面、咖啡店小桌以及他人視線上。」
量表另一端則是高度仰賴汽車的城市,在此幾乎所有活動都需要汽車代步。在對幾個特定城市進行研究後,發現一個城市的宜行程度越高,活動不平等度(與該城市所有人平均步行距離的差距)越低,就表示整體人口的肥胖度越低。一項在美國單一州內進行的比較徹底闡明了這個觀點。加州的三座城市(舊金山、聖荷西和佛里蒙)有相似氣候,富裕程度相差無幾,人口組成也相對接近。然而,研究結果卻顯示,舊金山在宜行城市的評分上遠高於聖荷西或佛里蒙,同時活動不平等度也是最低的。(考慮美國整體時發現),紐約、波士頓與舊金山是全美最宜行的都市;相應來看,這三座城市的市民平均行走距離最長、肥胖度相對較低,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當然,在宜行程度低的城市中,這些全都相反。
知名都市規劃者傑夫.史派克(Jeff Speck)表示,「最佳城市最棒的部分就是宜行的程度。」根據史派克的說法,城市中的理想路徑應該要方便、安全、舒適而且有趣。他說,一條路徑要讓人感到方便,「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大部分面向都要近在眼前、垂手可得,並且依照人們的步行習慣和心理來安排規劃。」行走要是安全的,這不證自明但有時會被忽略。行人不該在快速移動的車流中冒險,因此都市設計者至少要將行人與車輛一視同仁看待。行走應該要舒適,在此史派克提出了重要的一點,即都市規劃者以及設計師應該把都會街頭看成某種「戶外起居空間」。我們這些城市使用者以及步行者,應該要覺得街頭景觀宜人,娛樂空間、座位規劃、休憩空間以及多元性應一應俱全。最後,走路應該也必須要有趣;史派克認為,為此我們的街道應該要有「裡面充滿友善面孔的獨特建築,以及人性化的號誌」。
城市中最明顯、通常也最令人享受的走路空間,同時也符合以上四個條件的,就是都市中的綠地。身處都市之中,難道有比倫敦的海德公園、都柏林的鳳凰公園、紐約的中央公園、巴黎的盧森堡公園、班加羅爾的庫本公園(Cubbon Park)或是羅馬的博格薩公園(Villa Borghese Gardens)更令人心曠神怡的都會空間嗎?然而,隨著持續的都市化,大眾普遍一個合理擔憂是,都市發展已經而且將會持續侵犯都會綠地空間的歷史區域。這表示減緩都會綠島效應的樹木以及綠籬正不斷減少當中。西歐擁有發展數世紀的綠地公園都會文化,挺過了饑荒、疾病以及戰爭。然而,這些綠地空間是否正面臨水泥以及瀝青風潮的威脅呢?
在檢驗歐洲三百六十六個城市(總人口達一億七千一百萬人)中綠地空間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這些城市在可使用的綠地空間上有很大的落差。在義大利的雷焦卡拉布里亞(Reggio di Calabria),綠地空間僅占約2%;至於西班牙的費羅爾(Ferrol),則有46%可使用的綠地空間。這是因為某些城市在擴張時使用了綠地空間嗎?還是綠地空間本身具有「黏性」,一旦成為綠地空間後就能常保青綠?根據該項研究,大部分城市的情況是建築的使用強度上升(即在現有空間上改建),而非建造出更多建築(擴張建築空間)。換句話說,儘管人口數量有所改變,但綠地空間仍保持相對穩定的數量。這是個好消息,因為輕鬆接近大自然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然而隨著都會人口數量的增加,每個人能分配到的綠地空間都減少了。
除了大規模搬到城市居住,當前人口分布的最大改變就是人口老化問題。普遍來說,現在人們活得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長—全球平均壽命現在是七十一歲半,而羅馬帝國時期的預期壽命只有二十五歲。這群老化人口大都想要或必須要居住在城市裡,但對他們來說,居住在城市裡是安全的嗎?我們的身體以及大腦會隨著我們變老而有所改變,無論是走路速度或是反應時間都會變慢。將不可避免的人口老化現象列入考慮,也是我們設計城鎮時必需要思考的。才剛邁向老年的人可能會發現自己來不及過馬路,或是自己走不到商店;他們可能需要助行器或是其他輔助科技。看似無害的設計也可能對他們造成阻礙。舉例來說,十字路口的人行道路面若未降低,就會讓他們無法輕鬆過馬路而對他們造成阻礙。如此一來,我們會發現我們迫使一整個世代,以及接下來的世代,被困在自己家中,逐漸失去自主性、個人尊嚴以及這兩者所帶來的個人以及社會健康。
英國一項行走速度受損研究,針對三千一百四十五名六十五歲以上成人調查,想瞭解當他們穿越設有信號燈的路口時,是否會因為年紀老邁變得困難重重,甚至無法完成。結果發現,接受測驗的人當中有84%的男性以及94%的女性有步行障礙。跨越馬路通常是為那些至少每秒能走一點二公尺的人所設計的。然而,大多數長者的走路速度遠低於這個速度。這告訴我們,他們可能只在交通流量極低的狀況下才能安全過馬路。因此,隨著年長者人口比例增加,他們遭到道路意外的比例也增加並不令人意外。
預計到了二○五○年,六十歲以上人口數會從地球總人口的十分之一增加到五分之一(也就是二十億人)。毫無疑問地,這個日益年老的社會為都市設計帶來了挑戰,但只要小規模、少量、逐步調整成宜行設計,就能為大至社會、小至每個個體帶來龐大利益。讓年長者以及障礙者的步行生活變得更輕鬆的種種改變,也能讓所有人的生活變得更容易。步行斜坡以及降低高度的人行道,也能幫助拿柺杖、坐輪椅或其他助行工具的人,當然還有嬰兒車或娃娃車上的幼兒。直截了當地說,一個城市變得更宜行,無論是顯而易見或隱密不易察覺,都能讓所有人獲益—之所以明顯,是因為宜行會增加我們的整體幸福感;之所以隱密,則因為宜行當中隱藏著創意、生產力以及豐富我們生活的種種好處。
《走路的科學:走路背後不可不知的大腦機制,讓都會人更有創意、更會社交》
In Praise of Walking: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walk and why it’s good for us
作者:Shane O’Mara 謝恩・歐馬洛
譯者:謝雯伃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9
Jan 23,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走路的科學|在城市中行走
文:Shane O’Mara 謝恩・歐馬洛
譯:謝雯伃
在城市中行走是瞭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當你在開車或是坐在車上時,你無法知道一個地點的氛圍、它散發出的能量以及它的步調。用雙腳行走,你可以直接在這城市所有的汙垢以及榮耀之中,接觸到城市生活的氣味、景象、人行道上輕敲的腳步聲、在不同地點與位置與你擦肩而過的人、街燈,以及對話的片段。
我不是唯一熱愛優質城市的人。文學史上最知名的都會人,可能是夏爾.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的漫遊者—他是一位隨性的散步者,也是一個身處十九世紀巴黎的觀察家以及記者。當然從那時起,城市已經改變許多,其中一項改變就是城市現在由交通主宰,讓我們的漫遊者必須站在人行道上等待綠燈亮起。更戲劇性的一點是,現在全世界有超過半數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預估這個趨勢只會持續增長。最新的聯合國報告估計,接下來三十年內,全球人口會增加二十九億;到了本世紀末,可能會超過三十億。二○五○年那時,我們可能會成為逐城市而居的人種,80〜90%的人都住在城市裡。
那麼,大規模的都市化對於我們在城市中行走的能力而言,意味著什麼呢?在都會環境中行走容易嗎?在城市中行走的實際經驗為何?在城鎮中行走,當然存在著與在鄉村地區行走不同的挑戰。爬山的時候,你往往跟隨前面許多世代所留下的數百萬個腳步所踏出的路徑行走。這與我們在現代城鎮中的行走不同;在城市中,我們行走之處以及我們行走的平面都不是人類自然活動造成的,而是經過特別的設計與製造。人行道各有獨特材質以及設計,有些鋪上水泥,有些則以大型石板鋪成。必須要有人坐下來思考、做出設計,並期待它們成為我們行走環境中一個美麗部分,將它們鋪設好。它們應該要為了天寒地凍的氣候設計成防滑步道嗎?這條走道設計會促進人們行走的樂趣,還是會增加反感呢?當然,人們必須支付費用,這意味著人們必須要納稅,而政府要適當使用稅收。
然而,在太多城市中,都市計畫的第一要務是讓車輛順利流動,讓我們的城市適於行走則往往是後見之明。就彷彿工程師以及其他規劃者將我們的生活設想成是在箱子中度過的—移動的箱子(汽車)以及固定的箱子(建築)。行走被簡化為箱子與箱子之間的短暫過渡。從某種面向上來看,他們是對的;我們大部分的生命都耗在汽車、公車、火車或建築中,讓空氣以及自然光籠罩我們臉龐的時間相對稀少。這種與大自然隔絕的狀況,是人工環境設計自然產生的結果,除非我們採取刻意的手段來反擊它。
都市設計者把步行者集中在路口,限制他們自然移動的方向,這也是為什麼步行者常常走自己創造出來的路徑,而不是被規劃好的路徑—無論是跨過都會公園或是繞到停車場後方。用設計師暨建築師安德魯.富曼(Andrew Furman)的話來說,這些小路與捷徑是「渴望路徑」。作家羅伯特.麥克法蘭(Robert Macfarlane)則稱它為「自由意志之路」。麥克法蘭寫道,這些是「步行者的意願以及腳步隨時間而走出的路徑與走道,特別是那些與設計和規劃完全抵觸的路。」
我們仍在學習都市化,以及都市化如何影響我們生活各個層面的種種課題。然而,都市設計是由建築師以及都市計畫者擁有並實踐的,而非神經科學家或心理學家規劃的。這很可惜,因為正如我們所見,心理學以及神經科學能為都市設計帶來的科學視角以及敏感度(用於改善都市可居住性以及行走便利性)非常重要。都市設計若能完全並正確地考慮步行者的需求,將會讓城市變成一個更具吸引力的居住與工作地點。邱吉爾說過一句名言:「我們形塑我們的建築,而我們的建築形塑我們。」同樣地,我們形塑了我們的城市,接著我們的城市會形塑我們。繼續推衍下去,城市走過我們,而我們所創造的城市形狀,會決定我們在都會中行走的形狀,無論是好是壞。
對所有人來說,在城市行走的未來有很大潛力。我們需要的是能結合步行者需求以及都市規劃者、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專業又充滿想像力的構想。然後,科學、想像力以及實證都要被轉換為政策,再從政策轉譯為既美麗有趣又容易行走、具多樣性的高品質街道。至於跨越馬路路口的設計、街道上的擺設、人行道與道路的質感以及形式,還有汽車和公車的出現—這些全都會阻礙我們在都會中行走的能力。
Jan 23,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英國Get into Reading:讀書修復腦損傷
英國影響力最大的閱讀公益組織之一是Get into Reading,它覆蓋了整個英格蘭。他們雄心勃勃要做一個康復試驗:閱讀是否能減輕心理、精神、身體上的痛苦。組員們認為答案很清楚:一旦走進書裏的世界,註意力就集中在發掘、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再只關心自己的問題。有組員說,讀書一段時間後他不再去看醫生,也減少了用藥量,和病友們談論疾病無濟於事,和書友討論生死、衰老這兩個永恒的文學主題則有巨大的收獲。
醫護人員也有發現。一位神經疾病患者在他的小組裏數月不開口講話,讀了英國17世紀玄學派詩聖喬治·赫伯特的詩歌《花》,竟然發表了10分鐘的獨白,最後他稱自己“覺得好多了”。一位腦損傷患者加入了讀書小組後,詞匯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在旁觀者看來,這樣的康復成果不值一提,對醫護人員和患者、家屬而言,則是突破性的。 (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Jul 22,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Get into Reading:書療心,也療病
在英國,影響力最大的閱讀公益組織之一是Get into Reading,它覆蓋了整個英格蘭。閱讀小組分布在看護中心、日托中心、神經疾病康復之家、精神病院、小療養院、收容所、圖書館,參加人群有閱讀障礙者、阿爾茨海默症患者、運動神經元損傷者、心理疾病、囚犯、青少年、戒毒人員、護士和他們照顧的病患,每個小組人數不超過10人,所以組裏往往有種親密的氛圍。
小組選擇的書目多為經典文學,《卡斯特橋市長》、《簡愛》、《湯姆叔叔的小屋》、《蝴蝶夢》、《遠大前程》、《亞當·比德》、《人鼠之間》,也有當下受到好評的新作,如羅伯特·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
小組每周活動一次,模式一般是大聲朗讀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如果選了本狄更斯的小說,就意味著要花半年時間才能讀完。組長會對組員進行閱讀指導,由義工、醫護人員擔任,Get into Reading的發起人、利物浦大學閱讀中心老師簡·戴維斯(Jane Davis)也擔任了一個小組的組長。
某一周,這個小組在讀莎士比亞的浪漫劇《冬天的故事》第一幕第二場戲,這場戲講的是西西裏國王利昂茨和王后赫米奧娜,竭力勸說他們的客人波利克塞尼斯不要返回波希米亞。
這場戲的很多臺詞理解起來頗有難度,經戴維斯解釋,大家逐漸領會莎士比亞的意圖,討論的話題也多方面展開,諸如男人的嫉妒、女人的賣弄風情、王室的禮節約束,甚至還有如何應付待得太久不知道回家招主人煩的客人。
高揚的閱讀熱情讓人很難想像組員中有無家可歸的人,有15年未工作過的陌生環境恐慌症患者,一人深受躁郁症折磨,一位患有艾斯伯格綜合症,有一位努力走出喪夫之痛的孀婦,有一兩人自離開學校後這還是第一次讀莎士比亞。
延續閱讀 》BOOK STORE BY HANSONG GU
Jul 22,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慢讀·情感受詩歌的節奏、韻律刺激
研究者發現,相比編織毛線、打橋牌,讀小說、詩歌能讓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這在康復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患者在與文學角色的交流中,情感得以具象化,也會被詩歌的節奏、韻律所刺激。
一些老年癡呆病人,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身在何處,對他們念詩,他們卻能背出70年前上學時學過的詩歌,並指出你哪一句背得不對,很明顯他們放鬆了。
懷疑論者稱讀書療法為江湖郎中的吹噓之辭,但20多年來相當多的支持性研究結果表明,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康復效果,而文學則是針對性地產生作用。阿拉巴馬州的一項研究證明,讀書療法比單純服藥,更能降低抑郁症復發的概率,甚至對心血管病也有正向作用。
曼徹斯特大學老年病學教授雷蒙德·塔利斯(Raymond Tallis)持謹慎態度:“我做過多年臨床醫生,所以不會誇大文學在醫療中的作用。也不會有醫生送重病號一首詩。”
即便如此,他也承認他的老板在臨終前,最後幾週要靠海洛因泵來鎮痛,閱讀《戰爭與和平》也起到了巨大的臨終安慰作用。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Jul 22,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與書中角色交流:情感得以具象化
研究者發現,相比編織毛線、打橋牌,讀小說、詩歌能讓患者在一段時間內集中注意力,這在康復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患者在與文學角色的交流中情感得以具象化,也會被詩歌的節奏、韻律所刺激。
一些老年癡呆病人,完全忘記了自己是誰、身在何處,對他們念詩,他們卻能背出70年前上學時學過的詩歌,並指出你哪一句背得不對,很明顯他們放鬆了。
懷疑論者稱,讀書療法為江湖郎中的吹噓之辭,但20多年來相當多的支持性研究結果表明,藝術具有普遍性的康復效果,而文學則是針對性地產生作用。阿拉巴馬州的一項研究證明,讀書療法比單純服藥更能降低抑郁症復發的概率,甚至對心血管病也有正向作用。
曼徹斯特大學老年病學教授雷蒙德·塔利斯(Raymond Tallis)持謹慎態度:“我做過多年臨床醫生,所以不會誇大文學在醫療中的作用。也不會有醫生送重病號一首詩。”
即便如此,他也承認他的老板在臨終前最後幾週要靠海洛因泵來鎮痛,閱讀《戰爭與和平》也起到了巨大的臨終安慰作用。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愛懇編註:交互解構與比較羅蒂/德裏達的詩性哲學;海德格爾的詩意棲居;福柯的審美超越/自身完善/自我技藝) 閱讀:激發自我中最好的那一部分
好書有助於自我完善,這論點早已有之。古代的柏拉圖說,繆斯女神創造藝術,不是為了讓我們沒心沒肺地歡娛,而是要幫我們提升心智;近有馬修·阿爾諾和F·R·李維斯討論,偉大的文學作品“應該被傳播到全世界”,因為它們能激發出“自我中最好的那一部分”。讀書療法其實也算不得是新鮮事。阿波羅神兼藝術和醫術之神,古希臘的醫院、護理所被安置在劇院旁邊,並非偶然。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Jul 22,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讀書療法(Bibliotherapy)
美國短篇小說雜誌《Electric Literature》曾做過一個實驗:哪一本重量級小說能為你擋住冷槍?
給出的書目有大衛·米切爾的《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480頁,美國版頁數,後同)、喬納森·弗蘭岑的《自由》(562頁)、里克·穆迪的《死亡的四指》(736頁)、亞當·萊文的《The Instructions》(1030頁)、約書亞·科恩的《Witz》(800頁),以及一部存了上千本書的Kindle。
你以為一本厚達千頁的硬殼精裝書會是最佳的防彈裝備?你錯了,子彈將《The Instructions》鑽出了一個大洞,大到能把手指伸進去。《自由》、《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死亡的四指》(這書名起得好)、Kindle都未能擋住子彈。
唯獨《Witz》表現最佳,毫髮無損,在左胸前放一本,足以保命。不過,最好的防彈背心還是《聖經》,一位美軍士兵在伊拉克服役,遭遇狙擊手伏擊,是左胸口袋里的《聖經》救了他一命。
書籍真的能拯救你的生命嗎?這不好說,如果單純把《聖經》當經典文學來讀,倒是足以提高心智。經典文學作品有助於自我成長、自我完善,能把我們拉回到柏拉圖時代——這已是共識。
今天,也有越來越多的讀書俱樂部,把文學圖書作為“藥方”幫助病人康復,讀書療法(Bibliotherapy)的應用在圖書出版大國英國正呈上升趨勢。D·H·勞倫斯曾寫道:“在書中,一個人可以擺脫他的疾病。”現在就連全科醫生都會建議患者,去圖書館吧,你總能在某個書架上找到對症的“閱讀藥方”。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Jul 22,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書能救命——喬治·艾略特
作家自己也是文學書籍的受益者。喬治·艾略特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走出來,靠的是和年輕朋友約翰·克勞斯一起讀但丁的詩《地獄篇》。後來他們結婚了。克勞斯寫道:“神聖的詩歌引領我們來到嶄新的世界。生活煥發了新貌。”維多利亞時期的哲學家約翰·斯圖爾特·米爾在自傳第五章《我心靈史上的危機》——也是全書中最精彩的一章——裏寫到他在1826年不知何故突然精神崩潰,“一束微光照進幽暗,偶然之間我開始讀馬蒙泰爾的《回憶錄》”。馬蒙泰爾父親去世的場景一下子擊中了他,他淚濕雙襟,內心卻光明起來,不再感到無望。 (《文學書籍能救你的命嗎?》2015-07-31,來源:閱來網)
Jul 22,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美學與審美〉不管是從其近代産生的深層背景看,還是從其存在的價值意義看,(審)美學——尤其是作爲基礎理論學科的(審)美學概念連同其研究內容,本質上不只是普通意義上的一門知識學問或科學,更是對近現代人的一種現代性反思意識的獨特表達,是人看待自身、自然與社會的一種獨特視角。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作爲感性生存論的審美問題實際定位於哲學家和詩人們面臨現代型社會形態的困境時所思慮的種種難題。從這種意義上説,‘美學’不是一門文藝學問(甚至不是一門哲學的分支學科),而是身臨現代型社會困境時的一種生存態度。……審美(感性)形態涉及個體生存意義的救護。”(21)因而,人們研究或學習(審)美學的根本旨意不是創造或掌握一種關於審美與美的實用基礎知識,而是要以人的感性的情感領域爲獨特視角,來理解人的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及其人文本體意義,並在現實生活活動中獲得對審美活動及人生審美意義的深刻認識與自覺回應。或許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審)美學才作爲一門哲學性的學科或哲學分支學科在哲學內部獲得了自己的獨立地位,並像哲學、倫理學、宗教學一樣成爲一門不同於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人文學科。(摘自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原載《人文雜志》2007年6期。)
註释:(21)劉小楓主編:《現代性中的審美精神:經典美學文選》,學林出版社,1997年,“編者前言”第1-2頁。
(Source: Classy Woman)
Aug 5,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瑞典:逆潮數字教育;課本和手寫作業重回學校
By CHARLENE PELE
API Updated 8:42 AM GMT+8, September 11, 2023
斯德哥爾摩(美聯社)--上個月,隨著瑞典各地的幼兒重返校園,他們的許多老師開始重新重視印刷書籍、安靜的閱讀時間和手寫練習,而減少了平板電腦、獨立在線研究和鍵盤輸入技能的使用時間。
政界人士和專家質疑瑞典的超數字化教育方式(包括在幼兒園引入平板電腦)是否導致了學生基本技能的下降,而回歸更傳統的學習方式正是對這一質疑的回應。
瑞典學校部長洛塔-埃德霍爾姆(Lotta Edholm)作為新的中右翼聯合政府的一員於11個月前上任,她是全面擁抱技術的最大批評者之一。
"瑞典的學生需要更多的教科書。"實體書對學生的學習很重要。這位部長上個月在一份聲明中宣布,政府希望推翻國家教育局關於學前教育必須使用數字設備的決定。該部還告訴美聯社,政府計劃更進一步,完全終止 6 歲以下兒童的數字學習。
雖然瑞典學生的閱讀能力高於歐洲平均水平,但一項針對四年級閱讀水平的國際評估--國際閱讀素養研究進展--顯示,瑞典兒童的閱讀能力在2016年至2021年間有所下降。2021年,瑞典四年級學生的平均成績為544分,比2016年的555分有所下降。不過,他們的表現仍使瑞典與臺灣並列成為測試總分第七高的國家。
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在同一時期的PIRLS閱讀成績,從576分提高到了587分,英格蘭的平均閱讀成績僅略有下降,從2016年的559分降至2021年的558分。教育專家說,一些學習上的不足可能是冠狀病毒大流行造成的,也可能反映出越來越多的移民學生的母語不是瑞典語,但學校上課時過度使用屏幕可能會導致青少年在核心科目上落後。"
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上個月在一份關於該國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的聲明中說:"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數字工具會損害而不是促進學生的學習。"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是一所備受尊敬的醫學院,專注於研究,該學院表示:"我們認為,重點應該回歸到通過印刷教科書和教師的專業知識獲取知識,而不是主要從未經準確性審查的免費數字資源中獲取知識。數字化學習工具的快速應用也引起了聯合國教育和文化機構的關注。
在上個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出了 "關於在教育中適當使用技術的緊急呼籲"。該報告敦促各國加快學校的互聯網連接,但同時警告說,教育技術的應用方式絕不能取代由教師親自授課的方式,並應支持全民優質教育的共同目標。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9 歲的利文-帕爾默(Liveon Palmer)是 Djurgardsskolan 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他表示贊同花更多的課餘時間在線學習。"
他在最近的一次訪問中告訴美聯社記者:"我喜歡在學校裏多寫點東西,比如在紙上,因為這樣感覺更好,你知道的。他的老師卡塔麗娜-布拉內柳斯(Catarina Branelius)說,即使在國家級審查之前,她也會有選擇地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使用平板電腦。"
Branelius 說:"我在數學課上使用平板電腦,我們也在使用一些應用程序,但我不會用平板電腦來寫文字。10 歲以下的學生 "需要時間、練習和鍛煉手寫......然後再讓他們用平板電腦寫字"。
Aug 9,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在美國,冠狀病毒大流行促使公立學校向中小學生,提供數百萬臺用聯邦大流行救濟金購買的筆記本電腦。教科書出版商麥格勞-希爾公司(McGraw Hill)美國學校部總裁肖恩-瑞安(Sean Ryan)說,但數字鴻溝依然存在,這也是美國學校傾向於同時使用印刷版和數字版教科書的部分原因。"
瑞安說:"在那些家裏沒有網絡連接的地方,教育工作者不願意使用數字技術,因為他們考慮的是最弱勢的(學生),要確保他們能和其他人一樣接受教育。德國是歐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但其發展緩慢是出了名的。
學校數字化狀況在德國的16個州之間也存在差異,這些州負責自己的課程。許多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必需的數字化教育,比如編程等的情況下完成學業。一些家長擔心他們的孩子可能無法在就業市場上,與其他國家受過更好技術培訓的年輕人競爭。德國作家和互聯網顧問薩沙·洛博認爲,需要全國性的努力來提高德國學生的水平,否則該國將在未來面臨落後的風險。
他在去年底接受德國公共廣播公司ZDF採訪時説:“如果我們不能使教育數字化,學習數字化工作的方法,那麼20年後我們將不再是一個繁榮的國家。”爲了應對瑞典四年級閱讀成績下降的問題,瑞典政府宣佈今年在該國學校購買圖書方面投資6.85億瑞典克朗(6000萬歐元或6470萬美元)。2024年和2025年還將每年額外投資5億瑞典克朗,以加快教科書重新進入學校的速度。並非所有專家都確信瑞典的回歸基礎教育措施完全是出於學生最大利益考慮。
墨爾本莫納什大學教育學教授尼爾·塞爾溫説,批評技術的影響是“保守政治家們的一種受歡迎的舉措”,是一種表明對傳統價值觀的承諾的巧妙方式。“瑞典政府在説沒有証據表明技術能夠改善學習時是有道理的,但我認爲這是因爲沒有明確的証據表明技術在教育中起到了什麼作用,”塞爾溫補充道:“技術只是教育中一系列複雜因素中的一部分。”
舊金山的Jocelyn Gecker;波蘭華沙的Vanessa Gera;柏林的Kirsten Grieshaber爲此報導做出了貢獻。
Sep 13,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孔子晚年之時,傾力整理國故,相傳「刪詩正樂」,顯然是指《詩經》。基於《詩經》的詩教,屬古代教育的基礎科目之一,在襄助人文化成的實踐中,意義重大,備受推崇。孔子的詩教思想,首先關注的是「興、觀、群、怨」四個向度和與其相應的社交、外交、倫理和審美等多重功能,①其次是「邇之事父」的家庭倫常功能和「遠之事君」的朝政職責功能,再就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致知功能。已往對孔子詩教的研究,大多偏於思理闡發,看重道德本位和審美價值,比較忽視致知作用。這種致知,實際上是博聞多識的一種途徑,或者說是「格物致知」的一項內容,是君子人格修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從《詩經》中看,古代的先民,生活多以農耕為主,與大自然甚為親近,對環境物象十分敏感。因此,在言志、抒情、記事之時,或比、或興、或賦,物我互動,彼此映襯,經常達到渾然合一的境界。由此生成的詩歌意象,鳥獸草木等因素占有很大比重,除了自身所寄寓的象征或顯隱喻示之類的意味外,也順理成為輔助性的致知之源(sources for cognitive investigation)。這裏所言的「輔助性」,主要是指通過了解相關鳥獸草木的特征與習性,進而輔助人們擴展知識廣度和提升讀詩釋義深度,以便上達「博文約禮」的崇高目的。
據三國吳人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統計,全《詩經》所涉及的動植物共有150種,其中草類52種,木類36種,鳥類23種,獸類9種,蟲類20種,魚類10種。②後來清代學者徐雪樵作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詩經》所載的動植物總數共計355種。[1]5-6按其六大分類,鳥類計有38餘種:
黃鳥、鵲、雀、燕、雁、流離、烏、鶉、雞、鳧、鴇、晨風、鵜、鵯、鸛、脊、令、隼、鶴、桑扈、鶯、鳶、鴛鴦、鷹、鳳凰、鷺、桃蟲、雎鳩、斑鳩、布谷、(有冠長尾)雄雉、(無冠短尾)雌雉等。
獸類計有29餘種:
馬、麟、鼠、麇、鹿、牛、羊、兔、虎、豹、盧(獵犬)、碩鼠、貉、狐、貍、熏鼠(地鼠)、兕(野牛)、熊、羆(大而黃色之熊)、豺、狼、長毛猿、豕(小豬)、貓、狴、象等。
蟲類計有27餘種:
螽斯、草蟲、阜螽、蝤蠐、螓、蛾、蒼蠅、蟋蟀、浮遊、蠶、莎雞、伊威、蛸、宵行、蜴、螟蛉、蜮、螟、蟊、賊、青蠅、蜂等。
魚類計有19餘種:
魴、鰥、鯉、鱒、鰭、鯊、嘉魚、鱉、龜、黿、蛇、貝、鰷等。
草本類計有88餘種:
荇、葛、卷耳、苜、蘩、蕨、薇、藻、茅、葭、蓬、瓠、葑、菲、荼、薺、苓、茨、唐、麥、綠、竹、瓠、芄蘭、草、黍、稷、蕭、艾、麻、荷、龍、茹、蘆、芍藥、莠、莫、稻、梁、蘞、蒹、菅、苕、蒲、萇楚、葵、菽、瓜、壺、韭、蘋、蒿、芩、臺、萊、莪、芑、蓄、莞、蔚、蔦、女蘿、芹、藍、荀、蓼、茆等。
其中「荼」分三種:一是苦菜之荼,見邶風《谷風》篇「誰謂荼苦,如甘如薺」;二是白色茅花,見鄭風《出其東門》篇「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三是陸上穢草,見周頌《良耜》篇「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凡此三者,同名而異形。[2]138
木本類計有54餘種:
桃、楚、甘棠、梅、唐棣、李、棘、榛、栗、椅、桐、梓、漆、桑、檜、松、柏、翟、杜、木瓜、杞、檀、舜、柳、樞、栲、椒、栩、楊、條、棗、常棣、枸、柞、椐、梧桐、喬木、扶蘇等。
其中「棘」分兩種:一為多刺難長的叢生小樹,見邶風《凱風》篇「凱風自南,吹彼棘心」;二為小酸棗樹,見魏風《園有桃》篇「園有棘,其實之食」。另外,「杞」亦分三種:一指澤柳,見鄭風《將仲子》篇「將仲子兮,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二指枸杞,見小雅《四牡》篇「翩翩者騅,載飛載止,集於苞杞」;三指可以做藥材的「枸骨」,見小雅《南山有臺》篇「南山有杞,北山有李;樂之君子,民之父母;樂之君子,德音不已」。[2]138
以上所舉,並非總括無遺。陳大章所撰的《詩傳名物集覽》,就「列有飛潛動植三百六十條」,的確達到「旁蒐博攬,萃薈兼該」的程度,但其同代學者認為並不盡然。③據當代學者胡樸安的統計結果,全《詩經》中所涉及的動植物總數高達336種。其中「言草者一百零五,言木者七十五,言鳥者三十九,言獸者六十七,言蟲者二十九,言魚者二十;其他言器者約三百餘」。[3]
實際上,《詩經》所載的名物種類,遠不止鳥獸草木蟲魚,還有其他許多器類。譬如禮樂器具、農具、日常生活器具與資料、自然現象中的日月星辰與風雨雷電、歷史地理中的山川河流與行政區域名稱,以及當時各國的風俗習慣和不同稱呼,等等。若詳加考釋,再加上「飛潛動植三百六十條」,總數或許逾千。
【注釋】
①參見王柯平《流變與會通——中西詩樂美學釋論》「一孔子詩教思想發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25頁。
②轉引自康曉城《先秦儒家詩教思想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第188頁;陸璣、毛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③陳大章《詩傳名物集覽》,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見丘良驥《序》
(見:王柯平·詩教的致知功能——「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疏解)
Sep 13,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煒·互聯網時代感受閱讀的意義:新語·讓好聲音成爲最強音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五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可以説,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獲取信息、汲取內容的主要途徑。
時代在變,閱讀方式在變,閱讀的産品形態也在發生改變。我們常常自問,互聯網時代,還需要閱讀嗎?
閱讀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歷史、文化和人類的智慧,從而促進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更能使我們保有科學精神和思考能力。
一體兩面地看,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這種開放式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從而讓我們更加開放、包容,也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世界。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邏輯,決定着出版行業何去何從。對從業者而言,保持專業性是必須的堅持。
在互聯網時代,出版工作者需要積極應對流量本身對於出版業內容的影響、組織架構的影響以及受衆對於傳播形式的理解和影響,堅持專業性是保障信息質量的基礎,讓讀者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
同時,在信息傳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出版行業需要面對各種文化的交流互鑒。堅持出版專業性,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傳播的風向和社會需求,保証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讓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服務。
雖然行業面臨着發展的十字路口,但我們堅信,隻要高質量的知識是被社會所需要的,出版工作就有意義。
今年,中信出版提出了“聲音出版”的理念來回應行業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發現讀者雖然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大量時間,但閱讀質量和思考能力逐漸下降,對於複雜的學術文獻和長篇小説更是難以專注。這需要我們保持警惕,不能沉迷於短時間的碎片化閱讀,要堅持深度閱讀,提高思考能力和閱讀質量。
出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行業,中信出版一直有一句口號:我們提供知識,以應對變化的世界。這包含着我們對於出版的理解,以及對於行業使命的期許。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説,閱讀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當前,網絡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讓享受閱讀、獲得知識更加便利。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書的世界,在日益多樣的方式和愈發豐富的選擇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和文字的力量。
(作者爲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2023年10月30日《 人民日報 》 10 版)
Nov 1,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書的人。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這裏所謂“閱讀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於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就和過去歷史上每一個深有教養、智慧的人別無二致。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即使在收音機、電視沒有出現以前,許多資訊與知識也是從口傳或觀察而得。但是對智能很高又充滿好奇心的人來說,這樣是不夠的。他們知道他們還得閱讀,而他們也真的身體力行。
(Source:Reader's Aesthetic)
現代的人有一種感覺,讀書這件事好像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收音機,特別是電視,取代了以往由書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部分功能一樣。我們不得不承認,電視有部分的功能確實很驚人,譬如對新聞事件的影像處理,就有極大的影響力。收音機最大的特點在於當我們手邊正在做某件事(譬如開車)的時候,仍然能提供我們資訊,為我們節省不少的時間。但在這中間還是有一個嚴肅的議題: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
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範圍內,知識(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決條件。這些都是好事。但是,“知識”是否那麼必然是“理解”的先決條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以為有相當差距。我們為了“理解”(understand)一件事,並不需要“知道”(know)和這件事相關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換句話說,現代的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
會發生這個現象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所提到的這些媒體,經過太精心的設計,使得思想形同沒有需要了(雖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將知識分子的態度與觀點包裝起來,是當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躍的事業之一。電視觀眾、收音機聽眾、雜誌讀者所面對的是一種復雜的組成—從獨創的華麗辭藻到經過審慎挑選的資料與統計—目的都在讓人不需要面對困難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緒。但是這些精美包裝的資訊效率實在太高了,讓觀眾、聽眾或讀者根本用不著自己做結論。相反的,他們直接將包裝過後的觀點裝進自己的腦海中,就像錄影機願意接受錄影帶一樣自然。他只要按一個“倒帶”的鈕,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適當言論。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現得宜。
※ 主動的閱讀
我們在一開始就說過,我們是針對發展閱讀書的技巧而寫的。但是如果你真的跟隨並鍛煉這些閱讀的技巧,你便可以將這些技巧應用在任何印刷品的閱讀上—報紙、雜誌、小冊子、文章、短訊,甚至廣告。
既然任何一種閱讀都是一種活動,那就必須要有一些主動的活力。完全被動,就閱讀不了—我們不可能在雙眼停滯、頭腦昏睡的狀況下閱讀。既然閱讀有主動、被動之對比,那麼我們的目標就是:第一提醒讀者,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個讀者比另一個讀者更主動一些,他在閱讀世界裏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獲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雖然嚴格說來,不可能有完全被動閱讀這回事,但還是有許多人認為,比起充滿主動的寫跟說,讀與聽完全是被動的事。寫作者及演說者起碼必須要花一點力氣,聽眾或讀者卻什麼也不必做。聽眾或讀者被當作是一種溝通接收器,“接受”對方很賣力地在“給予”、“發送”的訊息。這種假設的謬誤,在認為這種“接收”類同於被打了一拳,或得到一項遺產,或法院的判決。其實完全相反,聽眾或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才對。[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1)]
Nov 3, 202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The first Creative Europe programme (2014-2020) supported more than 400 projects in the book and publishing sector, with over 3000 translations of literary works, from more than 40 source languages into more than 30 target languages. More than 2/3 of the supported translations are from lesser-used languages (European languages other than English, Spanish, German and French), which shows the real value of the Programme to safeguard, develop and promote Europea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Read more about Creative Europe support to literary translation (2021-27)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021-2027 programme, 90 projects have been selected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promotion of more than 1,000 books across Europe.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funding scheme “Circulation of European Literary Works”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platforms
In addition to support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programme co-finances a variety of cooperation, networks and platforms funding schemes’ projects. The following past or ongoing projects are some examples of how Creative Europe supports the book sector throughout the value chain from the author to the reader.
Talent development
CELA (Connecting Emerging Literary Artists) trains and connects 30 emerging authors, 80 emerging translators and 6 emerging literary professionals offering a bigger opportunity to small languages and to drive change.
Poetry promotion
The Versopolis platform created in 2017 has grown over the years to include 23 poetry and literary festivals in Europe. Together they have promoted more than 200 poets from 32 different European languages and over 1,800 of their poems have been published on the website.
Book fairs
The project ALDUS (European Book Fairs’ network) is an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the largest book fairs in the world (Frankfurt and Bologna), several national fairs and publishing associations,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further professionalising the fast-changing European landscape of publishing.
Booksellers
The project RISE by the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federation of booksellers is a three-year project aiming to upscale, reinforce and maximise the capacity and resilience of the European bookselling sector.
Reading
The project Libraries of Emotions brings together various organisations from across Europe to promote a new and innovative way of reading and encourage bibliotherapy sessions in European public libraries.
Inclusion
Every story matters is a project whose aim is to increase the creation, availability and promotion of inclusive books 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in the EU.
Multilingualism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LEILA project is to create tools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to promote the discoverability of works published in the Arabic language.
(Source: https://culture.ec.europa.eu)
Jan 22,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Creative Europe: Books and Publishing
Overview of the sector
Publishing is one of the largest cultural industries in Europe, with a total market value estimated at €36-38 billion. According to a 2022 report of the European Publishers Federation, the entire book value chain is estimated to employ more than half a million people. The European book sector is incredibly rich and diverse, with more than 575,000 titles published annually.
However, many readers across Europe do not have access to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European literature. The primary reasons for this are the linguistic and geographical fragmentation of the market. Literature from many European countries are rarely able to translate into the wide array of languages that make up its landscape.
The book sector has also accelerated its digital transition to address the changing habits of the market, so that it can broaden its readership and make the diversity of European literature more accessible.
Like many other culture and creative sectors, the publishing and book industry is working to contribute to the European Green Deal transition and rethink the ways industry contributes to the ongoing climate crisis.
The COVID-19 crisis has further amplified these trends and the need to support the recover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ook sector.
Support for the book sector in the Creative Europe programme
The main objectives of the Creative Europe programme regarding the book sector is to reinforce the circulation of works in Europe, diversify the audience for European literature and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publishing sector.
Creative Europe supports the book sector through horizontal funding schemes (cooperation projects, European platforms, European networks, Culture Moves Europe) and through sector specific actions such as support to Literary translation/Circulation of European literary works, the European Union prize for Literature and more recently the Day of European Authors.
In addition, policy actions such as the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 (on Multilingualism & Translation in 2020-2021 and on Libraries in 2024) enable discussions with the sector, stakeholders and with EU member states and provide policy orientation on key issues.
Literary translation support (Circulation of European Literary Works)
The Creative Europe programme provides funding to organisations operating in the book and publishing sector to encourage the translation, publication, promo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European works of fiction, mainly from less-represented European languages. The financial support covers 60% of the total costs of the projects. Most of the promotional activities (authors’ visits, festivals, readings…) are organised in cooperation with booksellers, libraries or literature festivals to reinforce the local/national book ecosystem.
Jan 22,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You might also consider self-publishing. The quality of self-published books has gotten very good, and online platforms like Amazon (love it or hate it) make it easy to get your book out into the world.
Another option is crowdfunding platforms. We used Kickstarter to fund our self-published Morbid Anatomy Anthology to great success, but this works best if you or your collaborators have solid design, production, and editing expertise, as you’ll be responsible for crea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book all on your own.
For those with no publishing knowhow, there is also UnBound, which is a crowdfunding platform that, if you raise the money, will design, 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book for you. Both Kickstarter and UnBound work on the subscription/pre-order model, in which you pre-sell copies of the book to fund the production and printing.
One final option is to use a service like Lulu to create and print one copy of your book exactly as you envision it. You can then present this beautiful, professionally printed piece to publishers in lieu of your proposal. I was hired to do this for a photographer friend, and it totally worked.
In summary…
To recap: A book proposal is a persuasive document created with the intent of convincing a publisher to take a chance on your book. It is also a wonderful tool for clarifying your project’s vision. In order to craft the most effective pitch possible, talk to people. Notice how you tell the story, and what people respond to. Lastly, the list of things I’ve noted a proposal should contain is not inflexible—rather, it’s totally up to you to be creative with it.
Before I sign off, here’s one final piece of advice: don’t give up! I wrote about five proposals before I published a book. Keep trying, and keep thinking and fine tuning your ideas. Be alert and responsive to what is around you, and if your proposals don’t get accepted right away, try to use each rejection as a learning opportunity.
Good luck! And thanks for reading.
About the Author
Joanna Ebenstein:Writer, Photographer, Curator
Joanna Ebenstein is a Brooklyn-based writer, curator, photographer, and graphic designer. She is the creator of the Morbid Anatomy blog, library, and event series, and was cofounder (with Tracy Hurley Martin) and creative director of the recently shuttered Morbid Anatomy Museum in Brooklyn. Her books include Death: A Graveside Companion, The Anatomical Venus, The Morbid Anatomy Anthology (with Colin Dickey), and Walter Potter’s Curious World of Taxidermy (with Dr Pat Morris). She is currently working on a book about Dutch “artist of death” Frederik Ruysch for MIT Press, and a coffee table book about art and anatomy for Laurence King. She worked as an art director and editor for Alta Mira Press, and as a designer and production artist for Scholastic Publishing. She works regularly with such institutions as The Wellcome Collection and Amsterdam’s Vrolik Museum, and her writing and photography have been published and exhibited internationally.
Today Morbid Anatomy can be visited seasonally in a 1870s former gatehouse at Brooklyn’s Green-Wood Cemetery. You can find out about upcoming events and happenings here.
(This article written by Joanna Ebenstein with illustrations by Darren Shaddick;Source: https://thecreativeindependent.com)
Jan 31,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10) Format (if an art book)
Describe how you imagine the book will look. What size is it? What is the design like? You might use an existing book, preferably by that publisher, as a starting point. Do you see the book as full color or black and white? If you have design skills, you might also include a few sample spreads (a spread is two pages of a book side by side) showing how you imagine the general layout will look. If a photo book, be sure to include images as well, and detail if you have permission to use them, what kind of camera you used, and what resolution/quality the images are.
11) Selling venues outside of traditional bookstores
Do you know of specialty shops that would be likely to stock this book? Eg. Museum shops, or other specialty shops of various sorts? If so, list them here.
12) People who might provide a blurb
Do you have any ideas for well-known, influential, or famous people who might provide a blurb? If so, include a list of your ideas.
13) Preliminary schedule
How long after signing the contract would you need to deliver the final manuscript and, if applicable, all of the images?
The proposal is drafted: Now what?
Now that you have finished a first draft of your proposal, your book idea is solidified and clarified. So what’s next?
The next step I have always taken is to think about the right publisher. To come up with some publishers that might be a good fit for your project, you will need to do some brainstorming and research. Ask yourself: Are there similar books to yours out there? If so, who publishes them? Or perhaps you are already a fan of a publisher who you think would be perfect for your book?
Either way, once you determine an idea for an appropriate publisher (or two or three), try to find a way to connect 1:1 with someone who works there. I have always done this through friends-of-friends or colleagues, but many people use LinkedIn or other social media for this purpose. This outreach is worth the effort, as it helps immensely to have a human who you know will actually read your proposal. If this fails, you can always send the proposal by mail or email via the publisher’s website. But again, always strive to make a personal connection at any publisher over cold-emailing your proposal over.
You could also consider working with an agent to help you find a publisher. I work with an agent on some but not all projects. I found her through a good friend who worked as a literary agent. You can also find an agent by pinpointing similar books and skimming the acknowledgements for mention of an agent.
Having an agent has many advantages: they have personal contacts at publishing houses, ensuring your proposal will be seen and read. They can also help you craft a more convincing (and commercially appealing) proposal, negotiate a better deal for you (more money, better terms), and act as a middleman/buffer in interactions with the press. The disadvantage is, of course, they will take part of your earnings. (Con't below)
Feb 1,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5) Sample chapter (some editors will not require this)
For non-fiction, include the text you would use as your introduction along with one or two sample chapters. If your project is fiction, instead of sample chapters, you should submit the first 40 to 50 pages of your manuscript, or, if applicable, the entire manuscript. In either case, the quality of the writing is important, but much more so in fiction. Also in the case of fiction, be sure to craft your early pages well to grab the reader and make them want more.
6) Book details
Here is a place to describe the details of the project. You might include approximately how many words you imagine the final book will be. If you are in including images, you might include a list of how many images you envision, whether the book will be color or black and white, and whether the images will be free to use or require a budget (for acquiring the rights to use them). If an art book, include some of the strongest images up front in the proposal, and perhaps a few pages of small images at the end of the document; you might also want to pepper a few images throughout the proposal to illustrate the text (see sample proposal).
7) About the author/biography
This should explain who you are, and make an argument for why you are the right person to do this project. Again, demonstrate that you can reach a buying audience with this book idea. This section should list any relevant articles or books you’ve already published, preferably with view counts and/or sales figures; a list of the magazines and other press outlets that have reported on your work; lectures you have given—basically anything that supports your argument that this book should exist and you are the right person to write it.
Remember, the reader of this document probably does not know you, and you want to make sure they can see that you are capable of doing this project and of effectively getting it out into the world. For this reason, you’ll need to be a bit braggy. I personally find it very hard to write such self-aggrandizing text; my solution has been to show a first draft to a friend who knows me and my work well, and ask them for suggestions of how to make it more convincing.
Publishers are also interested to know if you’ll be willing and able to do public speaking or television appearances to promote your book. This will inevitably come up later, so make sure to mention your experience here if applicable.
8) Platform/audience
Increasingly, publishers want to know that their authors will be able to reach an audience who will buy the book. This section should demonstrate your reach. List here your stats for Facebook, Instagram, Twitter, a website or blog if you have one, etc. Also include the number of people on your mailing list, if applicable, and detail any other way you have of engaging with an audience.
9) Market profile
Begin with a narrative: What is the market for this book? Establish that this particular book does not already exist, but similar books do. Now make a list of similar books and note the date of publication. For each book, write a brief synopsis, and what makes it similar or different from yours. The goal here is to demonstrate that your book is filling a gap in a viable market.
Feb 2,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What goes into a book proposal?
Before I begin, please note: The following guidelines are just that—guidelines. These are the contents of a sort of platonic ideal of a proposal, but in my experience, actual proposals can vary widely. So approach this as a set of suggestions, adding or removing elements as you see fit to make this the most persuasive document it can be for your project. If you know who will be reading your proposal, craft it with them in mind. If not, simply try to make it as clear and compelling as you possibly can.
As an example, I include here one of my own proposals, for my book The Anatomical Venus (click here to download the PDF). In this case, I ha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editor and they had solicited the proposal, so I was able to be a bit more casual and allusive than I generally would be. No sample chapter was necessary and, sinc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oject was the visual aspect, I included lots of strong and enticing imagery to demonstrate the commercial appeal of the project.
What a book proposal should contain
1) Header
Start with the working title of the project along with your name, email, and phone number.
2) A brief synopsis of the book
Some people suggest a one-sentence synopsis; I have always used a one-to five-paragraph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This should essentially be your elevator pitch, so be sure to describe your book in a succinct and compelling way.
3) Longer synopsis of the book, if you feel it is necessary
This is a longer narrative description of the project. It should clearly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is the project?
Why are you the right person to write this book?
Do you have any special connections or access that is worth mentioning—for example, if this is a book about a museum, do you have a contact there? Have they agreed to work with you?
And, again, stress why this project is commercially viable. What is the audience for this book, and how can you reach them?
4) Chapter breakdown
Create a list of chapters with a few sentences describing what you will cover in each. If this will be an art book, you might also include a few images here; see my sample proposal for an example of how to include images. If you have an idea for a well-known person who might be a good fit for writing a foreword, include that, too. It helps sales to have a famous name attached to any book. And, you need not know the person—it can just be an idea for an appropriate person.
Note: Don’t worry about getting it all perfect at this stage. In my experience, the chapter breakdown often changes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proposal stage and the final book.
Feb 2,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In the following guide, I will lay out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both my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rough years of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who have either published books or worked as literary agents. This guide is intended to help people at any stage of developing a book they would like to see in the world. — Joanna Ebenstein
What is a book proposal?
A book proposal is a document intended to convince a publisher that your project is economically viable for their publishing house. It needs to persuade its reader that your idea has enough commercial potential that the publisher should take the risk of putting money and resources into your book.
Beyond that, book proposals are also wonderful developmental tools. The act of writing one will help you clarify your thoughts and find a way to express your book idea clearly and succinctly. It will also help you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your project so that you can communicate it with more ease.
When writing your proposal it is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your audience. It is very likely that your proposal will be read by someone who does not know you or anything about your subject. With this in mind, how can you describe your project in such a way that it sounds interesting and compelling, and above all, economically viable? And remember, convincing this reader is only the first step. If they get behind your project, they will then have to convince the publisher’s sales team and/or finance department that it is worth the risk.
I have personally found it very valuable—before sitting down to write the proposal—to talk to friends about my book idea. I observe what I end up saying again and again, or how the story unconsciously changes over time in response to their questions and feedback. When do their eyes light up? When do they get excited? Pay attention, and note the way that even without consciously intending it, you are crafting a stronger, more rousing pitch. Really seek out the parts of your pitch that illicit passion, conviction, and persuasion. Once you have fine-tuned your argument in this way, it’s time to sit down to write your proposal.
Feb 3,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How to write a book proposal by by Joanna Ebenstein
I have always loved books. When I was a child, our big weekly outing was a visit to the library where my sisters and I were allowed three books each. My mother, an avid reader, kept the house stocked with paperbacks sourced from a local thrift store, so growing up we had at our disposal everything from Colleen McCullough’s The Thorn Birds to Simone de Beauvoir’s The Mandarins to Stephen King’s Salem’s Lot. For fun, my sister Donna and I even wrote back-cover copy for books of our own invention. When we grew up, we planned to team up to write and illustrate books of our own.
Of course, that is not exactly how things worked out. But I did go on to work in the publishing world as a book designer, editor, and publisher. And, I also did end up writing my own back-cover copy, and later, my own books.
I learned to write book proposals directly from the editors to whom I pitched my first ideas. The first proposal I wrote was for a book about my favorite museum in San Francisco, Musée Mechanique, for Chronicle Books. It was not accepted—the sales team thought the project was too local-interest—but writing that proposal gave me the template and approach that I went on to utilize again and again, ultimately with much success.
What writing book proposals taught me is how to effectively communicate a book idea to a publisher. I came to realize that a book proposal is not a lofty, idealistic presentation of one’s brilliant idea, but rather a persuasive document meant to convince a publisher to spend their time—and, more to the point, their money—on your idea. As publishing becomes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and publishers less willing to take risks, a good, persuasive proposa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efore.
Feb 3,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 (PGC)
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 (PGC) is that content generated by the brand itself in order to let people know its brand and much more than they have to offer through images, videos, blog posts etc.
When compared to UGC, PGC not only ensures good quality content but also is equipped with good capabilities of commerce and operations. The PGC team can invest more time, energy and money in producing videos as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content and the message being sent to the viewers and customers. They plan to be real and formal when it comes to promoting their brand, unlike UGC. PGC platforms usually attract a large number of viewers and customers because of offering the best of content and deals.
The content created professionally does justice to its name as it is very apt and aims to let viewers have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product or brand in such a manner that indeed involves them in knowing about it even more.
There is no worry of quality of content, the participation of fans as such or consumption of time like UGC as the brand themselves keeps a check on all of the above and thus performs accordingly.
The main issue with videos or content created by a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company is the perceived value given by high-quality content. PGC also holds a level of perfection when it comes to people working with the process as there’s a lot to research on and know about people’s interests and values and what they’d be looking for.
It takes efforts and hard work to create a platform that would attract customers and let the business flourish. Abiding the laws, keeping a factual check, interests of the viewers, participation percentage and a lot more is associated with PGC platform.
Though there are both pros and cons of UGC and PGC, we still wonder who’d be taking over the throne of Social Market and how would it be possible with time?
Feb 12,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开斋节互勉]
过去一年,有心人都辛苦了。
往前看,好像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但有心人能发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
大无畏精神,眼下这个
“尚未完成的马来西亚”,
正值得大家正面发挥创造力。
沙巴内陆穆斯林女孩乘上火车回乡 (刘富威·婆罗洲民族摄影录)
延续阅读:
族群和解主题馆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结局。
陳明發博士原創·心靈•素質•能量
眼下很多捆绑,
是老思想命定的结局。
松绑要先从思想做起,
少一分浪漫与偏激
就是给理性与创意
多一个机会
多接触新思想、新技艺
就能减低冲突与毁灭的几率
能提升我们处事方式
以及解困机会的智慧
实际上早在这世界上
而且不止一家学说
这里就有三个例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融人性理念
用静能量对抗狂热
「第四权」:解困新闻学的新媒体策略
Apr 10,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變局之下,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如何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就是學界關注的話題。
在上一個百年中,上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了巨大損失,也帶來了國際關係和秩序的大變局。特別是二戰後,發生了許多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國際力量對比、國際關係發生巨變,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西歐走向聯合,冷戰美蘇對抗,波及世界;另一方面,成立了聯合國體系,在安全、經濟領域開啟全球治理。這些變化對於世界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是複雜的、綜合的、長期的。上個世紀最應該汲取的經驗是,大國爭奪必然引起對抗和戰爭,只有合作才可以帶來和平與繁榮。
冷戰結束,本來世界可以「分享和平紅利」,構建合作、和平、開放、發展的新秩序。但是,美國成為「一超」後,力圖在全世界推廣美國價值觀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引發了新的問題,讓世界產生許多新的分裂和對抗。剛剛進入新世紀,就發生了「9·11事件」,由此導致美國發動反恐戰爭,連帶在一些地區產生亂局。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對全球化造成了巨大影響,使得世界經濟陷入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局面。正在發生的俄烏沖突,亦打亂了歐洲關係和秩序的發展進程,可能帶來更大的變局。
本世紀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共同的任務是:防止戰爭,特別是大戰爭,保證和平與發展。[要考慮的是]如何管理力量對比發生的巨大變化。力量對比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之變,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這個變化影響深刻;二是大國綜合力量對比變化,美國地位下降,中國地位提升,還有其他非西方大國,這個變化影響也很大。力量對比變化是一個現實,也是一個大趨勢,影響到大格局、大關係,涉及諸多方面,必然引發矛盾沖突,關鍵是如何把握向穩的方向,而不是向沖突的方向發展。
如何推動發展范式轉變。傳統工業化的范式走到今天,已經走不下去了,必須改變,為什麼?盡管傳統工業化帶來經濟大發展,但是,也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地球負能量運轉,因此,現在深刻感覺到不變不行,要基於新發展理念改變。
再次,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綜合影響。氣候之變的最根本影響是地球生態,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整個生態鏈產生影響。阻止氣候變暖,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到本世紀中期,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氣溫升高,那將是一場難以預料的災難。
最後,如何使新科技發展趨利避害。工業化以來,歷次科技革命主要的變就是增量漸變,這次是大變量,是轉折、轉型。智能化會改變我們已經逐步建立起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智能替代人腦、人手,最大的挑戰是人的就業,還有收入分配,再有就是智能技術運用到戰爭非常危險。如果不能夠和平利用新興科技,那將帶來巨大的威脅。
中國不僅置身大變局,而且是對大變局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中國要統籌三個定位:一是需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提升;二是實現復興之夢,維護好和平發展的機遇期;三是做新型大國,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為此,要在百年變局中把握好自己,同時也在推動世界向好的方向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我的著作]《國際區域學概論》聚焦區域問題。[它指出]世界—區域—國家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國際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也具有治理的功能。國際區域是介於世界與國家之間的一種共域空間,「國際區域是多個國家共處的地區」,「既基於地緣連接,也基於利益連接;既有國家間的關係,也有區域層次的關係;既有區域內關係,也有區域間關係」。
[中國]設立交叉學科門類為構建區域國別學學科打開了大門。......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也涵蓋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目前都是分門別類的研究和理論構建,缺乏交叉和系統的理論體系。《國際區域學概論》就是從交叉學科的視角,為國際區域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這對於作為交叉學科門類的區域國別學是有益的。
(張蘊嶺: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之道,原見:爱思想 2022-04-29,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人文一級教授)
May 11,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波蘭)米沃什:禮 物
如此幸福的一天
霧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園里幹活
蜂鳥停在忍冬花上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佔有
我知道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羨慕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記
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沒有痛苦
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西川 譯
愛墾評註
波蘭詩人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是198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讀了他這首詩,就覺得今天過得很實在。特別是這一句:
想到故我今我同為一人並不使我難為情
在我身上沒有痛苦
直起腰來,我望見藍色的大海和帆影
本網提倡「知本法」文創,在大敘事上「不忘初心」,顧全整體生態經營;在小敘事上,落實慢生活、慢創作,追求「返鄉」、詩性的居住。
May 28,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箴言
人性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光明與黑暗,善良與險惡,真實與虛假,無時無刻不在相互轉化。或許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本質特征起著決定作用,因人而異的個性圍繞著世界隨意變化。因此,沒有什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宗教、科學、藝術或幸福的方式可以規定。
進步的關鍵遠不在於變化,而是依賴於持存。如果變化是絕對的,這時就不存在需要改進的生命,也不會確定可能進步的方向。
對於世界萬物的探討永遠沒有定論,甚至對於它們的根基的定義也不是確定的,每個人都可以自行決定它們應當是什麽樣的。越多的事物沒有固定的本質,可任意選擇,世上存在的這種自由就越多越安全,也越深入人心。
不管你現在多大年紀, 生活其實有無限可能! 選擇自己要過的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別忘了與最親愛的人, 分享每一個可以更幸福的機會, 讓每個都會或即將步入老年的人, 都能擁有最簡單的心靈滿足。 塔莎·杜朵 《塔莎奶奶的美好生活》
你所需要的完全是一種心境。我認為幸福是一種心境。這里所有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滿足,我的家,我的花園,我的各種動物,這里的天氣、佛蒙特這個州。 塔莎·杜朵 《塔莎的世界》
我讀故事的時候就像看電影,全是流動的畫面和各種各樣的色彩。書籍對我來說是十分真實的。我非常崇拜艾米莉·狄金森,她說:“沒有任何快艇像一本書,可以帶我們到遙遠的國度。” 塔莎·杜朵 《塔莎的世界》
後現代社會工作的反思
後現代思潮基於對西方現代化的反省,抗拒現代化所追求的整體性、確定性、普遍性、巨型理論及統一性等,轉而強調差異性、不確定性、多元性、局部性理論及動態性等相反的論點,也就是反理性獨斷,強調感官經驗,注重本土知識。
就本土文化而言,具體表現於鄉土教學、母語教學及多元文化教育等。本土化的倡導,不僅立基於本身文化的尊重與學習的必然性,且亦是跳脫出現代化整體性、確定性所造成的迷思,尋求並肯定自身與眾不同的差異(Yahoo 網站,2003)。
在整個過程中,不是刻意強調或推展各種文化以凸顯本土化與多元化,這只是象徵性的改變,其最根本的是培養學生對於差異的尊重與感受力,思考方式的改變才是走出現代迷思的指標。(黃秀香,2003 ,後現代思潮對現代社會工作實務理論與處遇的影響及反思,台灣《社區發展季刊》104 期,321頁至341頁)
May 30,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Importance in Trade Networks
The shahbandar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making the Malay ports attractive and safe for foreign traders. Prominent ports in the Malay world, such as Melaka (Malacca), Aceh, and Johor, relied heavily on the efficiency and capabilities of their shahbandars. For instance, Melaka, during its height in the 15th century,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ng hubs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shahbandar there was instrumental in managing its complex trade networks.
Influence and Legacy
The position of the shahbandar had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s of ports in the Malay world. Their governance practices influenced local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d to trade, some of which have carried over into modern port management systems. The legacy of the shahbandar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ed and efficient port administration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s maritime economy.
Decline and Transition
The role of the shahbandar began to decline with the advent of European colonial powers in the region, such as the Portuguese, Dutch, and British, from the 16th century onwards. These colonial powers introduced their own administrative systems and regulations, which often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roles of local officials like the shahbandar. However,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shahbandar remains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maritime heritage of the Malay world.
The "shahbandar" was a crucial official in the Malay worl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height of the Malacca Sultanate in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Derived from Persian, the term translates to "harbor master" or "port official." The shahbandar was responsible for overseeing port activities, managing trade, and ensuring the collection of customs duties. This role was essential in facilitating the region's vibrant maritime trade, attracting merchants from across Asia and beyond. The shahbandar also served as a mediator between the local rulers and foreign traders, ensuring smooth commercial operations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economic prosperity of the Malay ports.
In Chinese, the term "shahbandar" is often translated as "沙班达" (shā bān dá). However, a more specific term that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a shahbandar is "市舶司" (shì bó sī). The 市舶司 was an official in charge of maritime trade and foreign trade affairs, similar to the shahbandar's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Malay world. This term was used during various Chinese dynastie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Song and Ming periods, to designate officials who oversaw trade in major port cities. (愛墾编註:亦称“港务官”.
Jun 5,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The term "shahbandar"
Reference: Related to the present title-holder’s family history of safeguarding the South sea
The term "shahbandar" in the Malay world refers to a crucial historical office and role within maritime and trade communities. The word itself is derived from Persian, where "shah" means "king" and "bandar" means "port," essentially translating to "harbor master" or "port chief."
Origins and Introduction
The concept of the shahbandar was introduced to the Malay world during the time of extensive maritime trade in the Indian Ocean, particularly between the 9th and 15th centuries. This period saw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between Malay kingdoms and various traders from Arabia, Persia, India, and later China. As trade networks expanded, the need for a regulated and organized system to manage ports and facilitate commerce became evident.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Malay world, the shahbandar was appointed by the ruler (sultan or king) and held substantial authority over the port and its activities. Their primary responsibilities included:
Jun 5,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爱垦APP:新纪元运动
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与上世纪1980年代的“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确实有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在两者都关注意识扩展、灵性觉醒和超越传统科学的认知方面。然而,它们的起源、目的和表达形式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共同点
1.意识的扩展与觉醒
新纪元运动和意念科学都强调个体意识的扩展和自我觉醒。它们都相信,通过某种心灵修炼或精神觉知,个人可以超越传统的认知框架,达到更高的意识状态。
在两者的理论框架中,意识不仅仅是个人体验的结果,它还与宇宙的更大力量相连。因此,个体通过提升意识可以体验到与宇宙的共鸣和统一。
2.身心灵整体性(Mind Body Spirit Wholeness)
新纪元运动非常强调“身心灵”的整体性,主张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层面的,还包括心理和灵性方面的和谐。意念科学中的许多研究也涉及到如何通过意识或心智的力量改善身体健康,探索冥想、直觉等对健康和幸福的作用。
例如,许多New Age信徒认为通过瑜伽、冥想、能量治疗等方式,个人能够治愈疾病或改善生活品质,这与意念科学中一些探索意识对身体影响的研究有相似性。
3.对传统科学的超越:
新纪元运动挑战了传统科学的物质主义观点,转而拥抱一种更整体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中的万物是相互关联的,并且物质世界之外还存在着未被传统科学所理解的精神力量或能量场。
意念科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走在这种超越传统科学的边缘,尤其是当它涉及到对量子场、意识与物质世界互动等理论的探讨时。虽然意念科学试图用更为科学的方法探索这些现象,但它与新纪元运动共同对物质主义科学模型的局限性提出了质疑。
4.灵性与科学的结合
新纪元运动倡导将灵性与科学结合,强调心灵与物质、个体与宇宙的统一。这种思想激发了对量子物理学、意识研究等领域的兴趣,进而促使了一些对科学与灵性交汇点的探索。许多人将量子物理学的某些概念(如“量子纠缠”)解释为一种科学证明心灵相互联系或宇宙整体性的依据。
意念科学部分延续了这一思想,试图通过科学手段研究和解释灵性现象,如集体意识、冥想的健康效应等。
区别
1.学术基础vs.灵性运动
新纪元运动主要是一种灵性和文化运动,涉及大量灵性疗法、占星术、水晶治疗等实践,并从东方宗教、神秘学、西方心理学中汲取灵感。它更多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灵性成长,常与神秘主义和替代治疗方式相关。
意念科学则试图建立一种基于科学方法的研究体系,尽管其研究内容可能包含一些超常现象或灵性实践的探讨,但它努力保持一定的科学严谨性,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例如,意念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Noetic Sciences, IONS)通过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实验来探讨冥想、直觉和意识的潜在科学机制。
2.系统性与批判性
新纪元运动的许多信仰和实践是基于个体经验和灵性传统的解释,往往缺乏系统性或批判性。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运动,涵盖了占星术、能量治疗、萨满教、神秘主义等,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意念科学在其研究中更具系统性和批判性,试图从量子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角度理解和验证意识现象。尽管它仍然面对传统科学界的质疑,但它寻求将主观体验与客观验证结合起来。
3.实践与应用的差异
新纪元运动的实践更关注个人灵性成长和心灵修养,强调通过占星、冥想、水晶疗法等实现个人与宇宙的和谐。
意念科学更多探讨如何通过研究意识与现实的关系来改善个人生活、健康和社会发展。虽然有时两者的具体实践会有重叠(如冥想),但意念科学更关注这些实践的科学原理和效果,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灵性追求。
尽管意念科学和新纪元运动在探讨意识和灵性方面有共同之处,但它们的表达形式和重点有所不同。新纪元运动更像是一场文化和灵性复兴运动,强调个人体验和灵性实践;而意念科学则试图通过科学手段来理解和研究这些现象,尽可能建立一种理论框架来解释意识的超常现象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因此,意念科学可以被看作是新纪元思想的一部分,但它尝试用更加学术和实证的方式进行探讨。
“呼唤型造物”(Evocative Object)
Sep 7,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爱垦APP: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2
爱垦網之前在讨论意念科学时,曾提到机械人真的和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结合,对传统教育将造成不小的的冲击。接下来,我们要谈谈它的机会又是什么?
对传统教育的机会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AI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能够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提供即时反馈、分析学习风格和需求。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节奏、兴趣和潜力,突破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
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识别出他们的优势和薄弱点,从而精准地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和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体验。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学生在AI的辅助下,可以更加自主地规划学习路径,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跨学科与系统思维:AI技术的发展为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整合量子物理、心理学、认知科学和技术哲学,教育可以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帮助他们在复杂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AI分析不同学科的关联,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跨学科学习,知识整合变得可能,综合性思维得以培养,从而打破传统学科壁垒。
AI辅助下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等),并通过技术哲学和系统思维训练,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创造力与协作能力的培养:AI和自动化能够替代许多重复性任务,这反而为教育提供了更加专注于创造力与协作能力培养的机会。未来工作需要更高水平的创造力和人际协作,这些都是AI无法完全替代的技能。
AI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大量繁琐的工作,腾出时间进行创意和创新活动。教育的重点将从知识的积累转向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虚拟学习平台和AI支持的协作工具,学生可以与全球的同龄人互动,跨文化、跨学科地学习与协作,提升全球视野和团队协作能力。
伦理与技术反思教育的机会:AI和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学生具备深刻的伦理反思能力。未来的教育可以通过引入技术哲学、量子伦理等新兴学科,帮助学生理解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它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
教育可以专门设立关于技术伦理的课程,培养学生对AI、量子计算等技术背后隐含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对未来技术应用的反思性认知。
教育也可以通过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技术技能,还具备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思维,能够应对复杂的技术世界。
AI时代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是深刻的,技术加速、记忆外化、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都在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AI也为教育提供了诸多机遇:个性化学习、跨学科整合、创造力培养、伦理反思等,教育可以通过这些机遇重新定义其角色,将技术作为增强人类心智和社会合作的工具。在AI的辅助下,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成为培养未来全球公民与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平台。
这对企业的培训、学习型社团的转型,以及乡产学的推动也一样管用。(爱垦網内部探讨整合笔记)
Sep 9,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本週,嗶哩嗶哩(B站)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文字博物館聯合發佈的2024年度彈幕為「接」。2024年,B站用戶累計發送「接」超576萬次。
什麼是「接」?年輕人用來指代迎接美好的事物,例如考試上岸、入職升職、表白成功、歐氣爆棚,都可以發出「接」字彈幕,沾沾好運。
一方面,「接」字除了蘊含著普通意義上的恭喜,還有「把這件好事接到我身上」這一層意思;另一方面,「接」字的適用范圍更廣,寵物平安長壽、父母身體健康、財運滾滾來這些好事都可以用「接」來回應。
要說哪個年度詞最「戳心」,要數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的2024年度詞——
「腦腐」(brain rot)。
「腦腐」的字面意思是「大腦腐化」或「大腦遲鈍」,形容因過度沉迷於低質量網絡內容而導致的精神疲憊或智力退化。
據說這一詞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54年首次出現在梭羅的經典著作《瓦爾登湖》中。當時,梭羅批判社會對復雜思想的貶低,並寫道:「當英國努力治愈馬鈴薯腐爛時,難道沒有人想治愈那更加普遍且致命的『腦腐』嗎?」
牛津大學出版社專家發現,2023年至2024年期間,「腦腐」一詞的使用頻率增加了230%,尤其在短視頻平台上,#BrainRot的標簽已被使用超過50萬次,許多相關視頻戲謔地呈現了年輕人的自嘲。牛津大學出版社認為,這個詞的高頻使用反映了人們對大量攝入低質量網絡內容,尤其是社交媒體內容所產生影響的擔憂。
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和信息過載的影響下,全世界人們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都面臨挑戰。牛津語言部門總裁卡斯珀·格拉思沃爾表示,回顧過去20年的牛津年度詞匯,可以看到社會對虛擬生活的日益關注,以及互聯網文化如何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和語言中。「腦腐」反映了虛擬生活的一個潛在危險,這似乎是人類與科技文化對話的一個必然章節。(原載:12.12.2024 https://www.shobserver.com)
Dec 14,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施晨露〈文化觀瀾〉
2024,你玩「抽象」了嗎?你「接」了什麼?
你或許不是「古希臘掌管時尚的神」,但也會用新鮮的熱梗表達態度、記錄生活。又或許,網絡節奏太快,你是從流行語的發佈中,才get了這些梗。
那咋了?鬆弛一點。
12月12日,上海《語言文字週報》部最新發佈2024十大網絡流行語,入選的包括:
偷感(很重)、草台班子/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班味、那咋了、(就這麼)水靈靈地XX、古希臘掌管XX的神、city/city不city、包XX的/包的、紅溫、搞抽象。
每到年末,盤點流行語、回眸過往一年的「語文面孔」,成為人們回顧一年的標志誌事件之一。
12月2日起,多家中外機構就這麼水靈靈地發佈了年度流行語、關鍵詞。
老牌年度流行語發佈機構——上海《咬文嚼字》雜誌社率先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為:
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班味、鬆弛感、銀髮力量、小孩哥/小孩姐。
同一天,小紅書綜合社區內用戶筆記、閱讀量和評論互動等指標,發佈了2024年度關鍵詞——「抽象」。
「玩抽象」正從小眾文化演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和處事方式,越來越多人在面對意外和困境時選擇以輕鬆、反轉的方式「一笑而過」。2024年在小紅書與「抽象」相關的筆記超過1000萬條。
Dec 15,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從2024年度流行語中感受時代脈動
據12月2日澎湃新聞報道, 近日,《咬文嚼字》編輯部在滬發布2024年「十大流行語」,「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班味」「松弛感」「銀髮力量」「小孩哥/小孩姐」等10條入選。
比如,站在「數智化」「未來產業」背後的,是科技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能激活科技創新的時代偉力,可見一些流行語本身便是時代的「腳印」。一些流行語還發揮著引領時代步伐的作用,比如,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如使用不當,可能帶來「雙刃劍」效應,而「智能向善」就強調了人工智能等技術發展要「以人為本」,明確劃清應用邊界,從而更好防范「雙刃劍效應」。
「city不city」「硬控」等流行語,則突出一個「新」字,或豐富了漢語詞庫,或拓展了原詞內涵。這些流行語多流行於互聯網,也體現了「互聯網輿論場」的活力和創新力。
「班味」「鬆弛感」看似相互對立,實則是一體兩面。「班味」體現了不少「打工人」的職場焦慮、工作焦慮。近年來,一些勞動者工作壓力大,甚至遭遇強制加班、隱形加班等,「班味」一詞引發了相關群體的強烈共鳴。而「鬆弛感」則更多體現了人們渴望更好地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美好期待。這兩個詞一同成為年度流行語,也提示人們要更加重視國人的心理健康,維護好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如今,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銀髮力量」成了社會多個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如何善待老年人,充分挖掘、用好「銀髮力量」,讓銀髮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正是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的相關工作的重點。
光陰何太疾,如白駒過隙。年度流行語如同被「似水流年」打磨後的「鵝卵石」,閃耀著時代光芒。它們雖不能囊括所有時代熱詞,卻較具代表性,能夠從一個側面讓我們對時代發展、對國人的生活狀態有個粗淺的了解與觀照,從而幫助人們「讀懂中國」,感受時代脈動。2024年即將過去,盤點年度流行語也算是一種「年終總結」。回顧過去,保存「時代標本」,也是為了更好地展望未來、堅定前行。(作者:戴先任;來源:工人日報 2024-12-04 原載:新華社)
愛墾評註:跟緊中華圈,與中國同步,在流行文化上,洞察民心所向的熱點,發揮南海一家的情動共振。
Dec 16,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破防
網絡流行語,是破除防御的簡稱。原指在遊戲中突破了對方的防御,使對方失去防御能力。現指因遇到一些事或看到一些信息後情感上受到很大衝擊,內心深處被觸動,心理防線被突破 。
據2021年12月13日百度指數顯示,「破防」的整體日均搜索指數值為1360、移動日均搜索指數值為1096、最高峰值為4553(2021年7月2日) 。(百度)
模因
(英語:meme,發音:/miːm/,中國大陸稱為模因,港台稱為迷因),又譯媒因、覓母、米姆、彌、文化基等。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是通過模仿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思想、行為或風格,通常是為了傳達模因所代表的特定現象、主題或意義。這個詞是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創造,將文化傳承的過程,類比成做生物學中的演化繁殖規則(有共同先祖、隨著環境改變進化、優勝劣汰等等)。
模因是承載文化思想、符號或實踐的一個包含甚廣的單位,可以通過包括但不限於宗教、謠言、演講、手勢、新聞、知識、觀念、習慣、習俗甚至口號、諺語、用語、寫作、用字、網絡爆紅事物等儀式,或其他具有模仿主題的可模仿現象。從一個頭腦傳遞到另一個頭腦,近似於學習。這個概念的支持者認為模因是基因的文化類比物,因為模因可以自我複製、變異並對選擇壓力做出反應。
也有提倡者認為,模因是一種病毒現象,它可能通過自然選擇以類似於生物進化的方式進化。模因通過變異、突變、競爭和遺傳的過程來實現這一點,每一個過程都會影響到模因的繁殖力成功。模因通過它們在宿主中產生的行為傳播。繁殖較少的模因可能會滅絕,而其他的可能會存活、傳播,並(無論好壞)突變。複製最有效的模因會獲得更大的成功,有些模因甚至會在對宿主不利的情況下複製得更有效。
Dec 19,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班味
網絡流行語,出自熱搜上一個叫做「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變了」的詞條,指當代職場人一種常見的生活狀態:素面朝天,精神渙散,衣著寬鬆,眼中充滿疲憊。
引申含義
上班工作後,由於任務繁重、條件艱苦、關係複雜等,人們表現出眼神疲憊、面容憔悴、不修邊幅等狀態。這種狀態即「班味」。「班味」的走紅源自網文《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會改變了》:「只要上過班,就會沾染上了班味,再也去不掉了。那種上過班的疲憊氣質,真的是模仿不出來的。」網友熱議「班味」,既分享自己的「班味」表現,也分享告別「班味」、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種種努力,如旅游、休假、社交、文娛等。「去除班味」「洗掉班味」等說法因此也廣為傳播。
社會評價
有網友自嘲,即便上班打扮再精致,也擋不住渾身散發出的疲憊之感,實在是太扎心了。
社會影響:2024年12月2日,入選2024年十大流行語。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百度百科)
那咋了
網絡流行詞,通常用於表達一種不解、質疑的態度。意味著對之前提到的內容,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見或疑問,希望對方能夠進一步解釋或澄清。
引申含義
這個詞如今在網絡上多被用來表達對試圖質疑、批評、說教、誹謗自己的人的不屑。同時也被網友們戲稱為一種「不在乎」的人生態度。
引用示例
比如有人對你說「你穿這個不好看,下次別穿了」時,就可以用「那咋了」進行回覆。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百度百科)
搞抽象
「搞抽象」具備反常規、反規則、注重個性表達的特點,使用者傾向於用荒誕的、戲謔的、非線性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或者信息,可以有效地釋放情緒、緩解壓力、促進社交破冰。
2024年12月,「搞抽象」入選《語言文字週報》部正式發佈的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詞語來源
「搞抽象」一詞源於某游戲主播的口頭禪:「真是太抽象了!
「搞抽象」主要有兩種具體的方式: 一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即廢話文學; 二是「抖機靈」,即通過援引當下的娛樂熱點或娛樂事件,利用詞語本身的多義性以及表達的含混性,產生一個出人意料但又似乎在情理之內的答案。如:「人生的陰影太多了……嘿嘿嘿,好涼快。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搞抽象」入選《語言文字週報》部正式發佈的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百度百科)
Dec 19,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中國2024年流行語和網絡迷因:偷感
引申含義:「偷感」,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畏畏縮縮、瞻前顧後」,進而被年輕網友用來描述一種心理狀態,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謹慎小心,不希望被人關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達成目的。
社會評價:相比「偷」的貶義色彩,「偷感」更接近中性,既是事先不張揚默默成事,也是因在意他人目光和議論而試圖「隱身」。(百度百科)
草台班子
世界是個草台班子可縮寫為苔,是2023年中國流行語和網絡迷因,有時「草台班子」前會冠以大型 (似乎受到了大咕咕咕雞的影響) 或巨大。「草台班子」一詞源自中國傳統戲劇,原意指鬆散拼湊、粗制濫造的劇場和劇團,後來泛指組織渙散和業務不精。
該迷因源自2023年5月19日新浪微博作家河森堡發表的微博,稱世界並不像他曾經認為的一樣井然有序,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下是「各種糊塗混子」在「耍猴戲」。似乎反映了曾經篤信精英主義和權威主義的人群思想的轉變。
(Source: https://yylives.cc)
截至2024年11月,該迷因仍在被大量使用。(維基百科)
愛墾評註:跟緊中華圈,與中國同步,在流行文化上,洞察民心所向的熱點,發揮南海一家的情動共振。
Dec 22, 2024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文創與AI的關係
創新與實踐:AI助力文創的方式:創意生成:AI在視覺設計、音樂創作和敘事編排等方面能生成新穎的作品。例如,DALL-E生成藝術畫作,ChatGPT編寫小說或劇本。
個性化體驗:AI根據用戶數據定制文創產品和服務,如虛擬博物館導覽、沉浸式演出、交互式故事等。
高效生產:AI通過自動化設計和優化流程(如市場分析、受眾預測),提升文創項目的經濟效率和市場精准度。
跨媒介融合:AI可以實現多模態創作,將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媒介融合,拓展文創的表現形式。
AI對文創的挑戰:原創性與版權問題:AI生成內容的原創性如何定義?它是否侵犯了現有作品的知識產權?
創意依賴風險:文創領域如果過度依賴AI生成,將削弱人類的想像力和審美能力,可能導致「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
經濟分配問題:AI在文創生產中的主導地位可能導致內容創作者的角色被邊緣化,從而引發勞動市場的分配不公。
AI與文化、文史、文創三者之間的整體關係
AI作為「媒介」與「合作者」:AI不僅是三者的工具,也在逐步成為合作者,參與文化、文史和文創的生產過程。例如,AI既可以幫助研究文化的歷史根基,也能夠以生成式創作為文化創造新的表達。
AI賦能「共創」與「傳播」:AI促進了跨文化、跨代際的「共創」模式。例如,文史研究中通過AI找到過去與當代的隱性關聯;文創實踐中讓文化資源以現代方式傳播。傳播層面,AI優化內容分發方式,幫助文化與文創產品到達全球不同受眾。
AI推動「反思」與「重塑」:AI的介入引發了對文化和文史本質的反思。它模糊了「人類原創性」與「技術生成性」的邊界,促使人類重新定義文化、文史和文創的核心價值。
提高AI與文化、文史、文創結合質量的建議
技術與人文深度融合:AI開發需要融入更多人文社會學知識,避免算法工具化對文化與歷史的割裂性影響。
強化地方性與多樣性:鼓勵AI在處理文化與文創資源時關注地方特色與文化多樣性,避免趨同化的內容生產。
建立倫理與法律規范:針對文史研究和文創生成的原創性、版權和數據偏見問題,建立明確的法律框架與倫理准則。
提升公眾數字素養:通過教育和培訓,幫助文化、文史、文創領域從業者掌握AI工具,避免技術鴻溝。
倡導跨學科合作:文化學者、歷史學者、AI工程師和設計師應建立跨學科交流機制,共同推進文化與技術的協同創新。
總結:AI正以深刻而多維的方式,參與到文化、文史與文創三者的實踐中。它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伴隨挑戰。只有通過技術與人文的深度融合、倫理反思與實踐創新,才能真正實現三者在AI時代的繁榮與發展。
Feb 1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愛墾APP:文化、文史、文創與人工智能~~文化、文史與文創在與人工智能(AI)結合時,展現出深刻的轉變和多層次的互動關係。AI不僅在技術層面為三者提供了工具,也在理念、實踐和社會影響層面,改變了它們的內涵和外延——
文化與AI的關係:語境與賦能
AI的介入:文化的擴展與重塑
語境建構:AI技術幫助分析文化語境。例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LP),AI能夠解讀文化文本、方言和語料,從而構建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對話環境。
文化歸檔與保護:AI應用於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如3D建模、圖像修復和語言翻譯),幫助瀕危文化實現保存和傳播。
文化演變的加速:生成式AI(如ChatGPT或DALL-E)通過創作文學、藝術和音樂等形式,直接參與文化內容的生產,加速文化變遷的節奏。
AI對文化的挑戰
文化同質化:AI技術容易推動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趨同,例如通過算法推薦主流文化內容,可能忽視小眾或地方性文化。
文化權威性:AI生成的內容(如虛構的神話故事或歷史)可能引發對文化真實性的質疑。
倫理爭議:如何在AI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平衡普世倫理與特定文化價值,是文化學者和技術界必須應對的難題。
文史與AI的關係:解析與賦新
AI在文史領域的應用
文本分析與模式識別:AI可以快速處理海量歷史文獻,提取事件脈絡、人物關係和思想發展。例如,通過圖靈模型識別文學中的主題模式或作者風格。
歷史復原與敘事補充:AI圖像修復技術復原破損文物和藝術品;同時,AI模型可以生成基於現有數據的歷史補全敘事。
知識圖譜與跨學科整合:AI構建的知識圖譜能夠連接文史研究中的分散數據,幫助發現隱藏的歷史關聯。
AI對文史的挑戰
歷史客觀性問題:AI生成的歷史敘述是否能完全忠實於文獻依據,抑或包含算法和數據偏見?
文史研究者的角色轉變:隨著AI承擔基礎分析任務,學者的價值從「記述者」轉向「解釋者」與「策展者」,強調思辨與創造性。
時間性的衝突:AI對文史材料的即時處理與歷史學的長期視角可能在節奏上產生矛盾。
Feb 2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陌生的旅館房間]
房間里塞滿了不認識我的器物。我向它們投去戒備的目光。它們也報以戒備的目光。它們絲毫不在乎我的存在,現出我打擾了它們正常生活秩序的模樣。在家里,一星期當中我只有幾秒鐘聽見我的掛鐘走動,那就是我從沉思默想中走出來的時候。旅館里這隻掛鐘則一刻不停地用一種陌生的語言連續說著可能使我極為不快的話語,因為寬大的紫色窗簾默默傾聽,不作回答,但是那種態度,與人聳聳肩膀用以表達看見一個第三者使他們很惱火極為相似。
[不習慣的新氣味]
庫斯草的氣味將其攻勢一直推進到比我們看得見和聽得見的更為幽密的地方,推進到我們感受到各種氣味的特點的地方,推進到我最後的戰壕,幾乎推進到了我的內心。
[早晨,屋頂上的陽光]
在旅館前突的附屬建築物上,陽光已經在屋頂上安身,就像早起的蓋屋頂工人早早就開始幹活,默默地幹完活計以免吵醒還在沉睡的城市,而城市一動不動使他顯得更加心靈手巧一樣。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Apr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