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文化:气韵、神韵

韵是指气韵、神韵。

  • iPLOP


    美國哲學家凱爾納《媒介文化》

    在媒介文化中,形象、聲音和景觀,有助於生產出日常生活的構架,它支配著閑暇時間,塑造著種種政治觀點和社會行為,提供了人們構造自己身份的種種素材.......它是一種形象的文化,往往利用視覺和聽覺。諸多媒介——廣播、電影、電視、音樂、以及雜誌、報紙、和卡通畫等印刷媒介——要麽突出視覺,要麽突出聽覺,或是將兩者混合起來,以廣泛地作用於各種情緒、情感和觀念。(見周憲《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 iPLOP

  • iPLOP

  • iPLOP


    走上“雲端”的非遺曲藝


    實際上,直播、短視頻等形式,不僅可以帶貨,也給一些曲藝類的非遺提供了展示平臺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一場“大聖說京劇、話非遺“的直播秀在上海京劇院上演。上海市非遺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嚴慶谷變身直播主持,帶大家一起體驗悟空戲的精妙之處。 

    “非遺”閩劇傳承人林穎也嘗試用短視頻和直播方式推廣傳統文化。在直播這塊,她會策劃每期的直播主題,還邀請一些閩劇“大咖”和青年演員走進直播間,或和其他劇種“大咖”連麥等等,拉升直播間的人氣。

     

    非遺如何連接生活?

     

    走進直播間、線上開講……無論是上述李佳琦直播帶貨,還是線上熱火朝天的“購物節”,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非遺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 

    有人說,看完直播,不光了解各式精致的刺繡、雕刻技藝、竹編手藝,也才知道,平時愛吃的綠豆冰糕、熱乾麵等美食,也跟非遺有關:它就在我們身邊。

     

    資料圖:2020年6月13日當天,宜昌市伍家崗區文化和旅遊局舉辦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弘揚傳承傳統文化。圖為非遺項目棕編技藝 王康榮 攝

     

    聊起上述李佳琦參與的非遺專場帶貨直播,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郝秦玉說,直播是眼下人們樂於接受的傳播形式,非遺參與其中,科普知識之餘,也能為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非遺+直播+電商+扶貧”的模式

     

    “比如直播中被視為‘黑馬’的‘巴圖查干蒙古奶皮子’產品,當晚共售出5658份,銷售額達20多萬。”她表示,運用得當,通過“非遺+直播+電商+扶貧”的模式,也可以直接帶動貧困地區的非遺產品銷售。 

    “但需要注意,非遺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手藝類的產品,生產周期長、規模有限,很多產品也是初次觸網。”郝秦玉認為,抓住非遺產品的文化屬性是首要的,如能巧妙融合當下網絡傳播和銷售的特點,和生活連接起來,往日冷門的“非遺”,會越來越受青睞。(来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上官雲 2020-06-17)

  • iPLOP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直播賣書、直播演唱會、直播賣劇本……在互聯網時代,直播成了最時髦的傳播方式之一,相對小眾的“非遺”亦加入其中。 


    在2020年6月間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非遺這個領域開啟了直播模式,“口紅一哥”李佳琦參與的一次專場直播帶貨甚是火爆,多款產品上架“秒光”。“冷門”的非遺,正在更接地氣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一場“把非遺帶回家”的專場帶貨直播節目火了。 

    這場直播由央視主播尼格買提、王寧和淘寶主播李佳琦一同主持,在線推薦了二十多款國貨非遺小吃和地方特產,還有絹扇、香包等各類工藝小件和非遺文創。

     

    在整場直播中,李佳琦和尼格買提一邊試吃美食,一邊細致描述食物口感和味道,引得許多網友食指大動,許多產品一上架就被迅速“搶光”。 

    中國手藝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3日晚,這場直播在各平臺總計吸引100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共售出總價值超過1261萬元的非遺產品。 

    其中,湖北非遺項目“揚子江傳統糕點制作技藝”的老字號產品,揚子江綠豆冰糕40000份秒光。在網友要求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加單1000份。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上述專場直播,讓這些非遺產品成為了“網紅”。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非遺購物節”中類似的直播帶貨也並不鮮見。 

    資料圖:濟南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暨直播帶貨活動6月13日在大明湖超然樓廣場舉行。 趙曉 攝

     

    比如,山東創意推出非遺購物節、文創及非遺產品直播帶貨活動。據媒體統計,山東已有400多名非遺傳承人、738家店鋪、上萬種特色非遺產品匯聚各電商平臺參與了非遺購物節活動。 

    武漢市文旅部門以線上展示為主,推出七大系列36項非遺活動,140多萬網友通過網絡“看到、聞到、嚐到、觸到”武漢非遺老字號的勃勃生機。

     

    在此間舉行的非遺直播中,蔡林記熱幹面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永中現場示範,用新品“鮮食裝”熱乾面燙出一碗“與大師傅現做一樣的地道好味”。 

    福建省則啟動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在“非遺購物節”上,閩醫、閩茶和閩食的多位傳承人在直播節目中變身代言人,推薦自家的老字號。

     

  • iPLOP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2)

    2020一整年,全球讓冠毒-19鬧得天翻地覆,中國卻不僅迅速克服疫情恢復正常,而且還如期全國脫貧。秘訣?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如期而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文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智庫以一堂特別的“非遺公開課”,約請專家及非遺傳承人與您共同探討。

                                                         湖北武漢面塑手藝人劉潔在展示麵人制作技藝。新華社發


    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劉魁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 陳岸瑛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赤水竹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楊昌芹

    2.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發展

     

    光明智庫:非遺發展不能僅靠“輸血式”投入,更要增加“造血式”收入。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在促就業、增收入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劉魁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地區創造了大量有效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育扶貧對象本身的造血機能。過去有很多關於手藝的民間諺語,如“無藝如貧”“手藝是活寶,走遍天下餓不倒”“學藝終身福,是藝不虧人”等。非遺扶貧,是讓貧困人口掌握非遺技藝,並且以藝致富。

    而這些非遺技藝,是他們以往就了解的、熟悉的,或者是曾經從事過的,所以做起來相對容易,能夠很快見效。我知道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實例,比如非遺能人帶領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形式,在很多地方取得了很好成績,有效改變了一些農村的面貌。

    陳岸瑛: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是繼傳統工藝工作站之後的又一傳統工藝振興舉措,響應了決勝脫貧攻堅的國家號召。工坊通過開展手工技能培訓和產品設計研發,為困難群眾帶來訂單,為留守婦女創造居家就業機會,同時壯大了非遺傳承人隊伍。 

    不少傳統工藝在走向復興的過程中,面臨產能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一方面可以起到扶貧、扶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非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還可以增進民族團結。 

    楊昌芹:作為赤水竹編傳承人,我在家鄉鎮上成立了一個集生產、銷售、加工、培訓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面對面把竹編技藝教給本地農民。農民學會了技藝,產出了商品,帶動了就業,增加了收入,實現了脫貧致富。非遺產業不需要聽起來“高大上”,只要深挖傳統、有所創新,打破“千篇一律”的禁錮,打造出“小而精”的特色,就能具備市場競爭力,成為帶動鄉村造血、實現脫貧攻堅,乃至支撐鄉村振興的產業。我想,“授之以漁”的方式遠比“授之以魚”的方式好,比直接給貧困戶金錢更有意義。(来源:《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2日 07版)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1)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2)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3)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4)

  • iPLOP


    奥威爾·半吊子的暴政

    與今天的暴政相比,以前的所有暴政都不夠徹底,軟弱無能。過去的統治集團總受到自由思想的一定感染,到處都留有空子漏洞,只注意公開的動靜,不注意老百姓在想些什麽。從現代標準來看,甚至中世紀的天主教會也是寬宏大量的。部分原因在於過去任何政府,都沒有力量把它的公民置於不斷監視之下。但是由於印刷術的發明,操縱輿論就比較容易了,電影和無線電的發明又使這更進一步。接著發明了電視以及可以用同一臺電視機同時收發,私生活就宣告結束。對於每一個公民,或者至少每一個值得注意的公民,都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把他置於警察的監視之下,讓他聽到官方的宣傳,其他一切交往渠道則統統加以掐斷。(喬治·奧威爾《1984》
    (65))


    延續閱讀 》

    《媒体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 iPLOP


    解困新聞學的新媒體策略

    民主社會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就是在立法、司法與執法三大社會保障之外,還有一個“第四權”媒體。這第四權具體幹點什麼事?監督也;它的存在基礎,叫“輿論”——透過報道、揭發以帶動民眾言論與想法,來影響一件事情的發展,以發揮制衡的力量,保證民眾的共同利益。新聞報道讓人覺得偉大,就是因為可能發揮這制衡力量。

    但“輿論”這回事也沒有天然的、必然的真理、正義依據。就算在“輿論”中口口聲聲說自己佔有真理與真義的一方,最多也只代表他們本身的利益。即使他們會引經據典跟大家“說理”,說完了也只是袒護本身利益的“理”。

    由於社會背景、歷史條件受限,而無法有效說理的一方,永遠別幻想衝上社會眼裏的道德高地;說真理、正義在他這一方。

    一般民眾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始終只可能深陷泥沼,難有解決的一天。


    要打造一個新的媒體生態,有識之士提出了“解困新聞學”的新媒體策略。


    1. 社會充滿空洞承諾、謊言、欺詐與失信的負面新聞。媒體的天職原來是要“喚醒”民眾意識,在分分秒秒收到智能手機端傳來信息的民眾,卻對各式真真假假的“新聞”感到質疑、厭倦與麻木。

    2. 國家決策者等公眾人物那樣,拿著原是公眾委托他管理的資源/公器,當成自家資源那樣處處表現成自己權欲的資本,作為自己權威的踏腳磚,分配資源成了他們“有力的憑據”。一般百姓沒這資源,只有“感性分配”——碰上社會黑暗面、不幸事,只有表達同情的份兒。黑暗面、不幸事越來越多,同情成了負擔,變得淡薄。

    3.問題以外,是否也有解決問題的生機?解決問題的方案? 媒體是否有能力扮演這麽一個促進積極變化的角色?


    4.智能手機+社群媒體,是否活力的根源?

    5. 誰來準確定義問題所在,並提供可能的方案與行動?媒體輿論本應該監督立法、司法與執法機構;但誰來監督媒體本身所傳播的“輿論”?

    6. 誰來長期追蹤受問題困擾的社群,關註他們的心聲?態度謹慎地去論述問題,並設法與讀者交流與溝通。並不是傳統媒體的“告訴讀者”。


    7. 支撐解決方案的根據是什麽?局限是什麽?

    8. 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專註各種社會問題/議程的機構日漸增加;他們所要報導/推進的探討需要一套新的新聞學方法論。“解困新聞學”回應了這個需求。

    9. 鼓勵讀者參與探討新聞事件非常有必要。可是,怎樣讓新聞從業員有能力促進問題探討並設法找到解決方案,是一個很嚴肅的專業問題。它挑戰了新聞從業員很多現有的“無冕皇帝”心態、觀念與技能。


    10. 公眾也要有能力去嚴格檢視新聞從業員和其他人士的主張,“參與”的精神是偉大的,但不能忽視它在實踐面的實際困難。

    11. 社會需要深度與對口的報道,不是一般記者或評論員/網紅/名嘴的泛泛之談。隔靴搔癢式的內容無濟於事。這正是一般報紙為了很快總結日益錯綜複雜的事態發展,委托 / 邀約越來越多所謂的“專欄作者”來發表他們的意見,甚至探討他們本身根本沒資格討論的題目,而不自覺本身其實是亂源之一。

    12. 其中一個方法,或許可參考美國《西雅圖時報》旗下關注公共教育的版塊 “教育實驗室”(Education Lab)與其探討早已經不是新聞的叛逆少年、低收入家庭學生學業欠佳、高輟學率等現象,不如去研究與傳播正在進步的學校,讓人們可能借助正在正確發生的事例與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延續閱讀 》

    解困新聞學

    解困新聞學:寄望

    維基百科·後真相政治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狂歡

    悄然降臨的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年代的「滅香」奇聞

    「後真相」時代,誰來定義假新聞?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 iPLOP


    動畫語言中的詩性

    人類視覺已經高度接受動態影像媒體,動畫產業的工作行情如今正水漲船高,各國家極力培育大批人才投入市場,動畫不再是少數人默默從事的手工業, 它包含有無限創意,也蘊含無限商機。

    然而,當代的媒體影像氾濫,雖然動畫內容有高度自由,但是量產的結果,勢必容易造成藝術性的喪失。

    一個網頁上的動畫,和一部獨立製作的動畫,這文字底下的差異正是動畫能身為一種藝術的原因,因為後者的「動畫」不只有俏皮可愛的幽默外表,它原本的面貌是視覺藝術,是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跨媒體的大整合,因為它包含了電影、文學、音樂、舞蹈、戲劇。
    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康台生 鄭宜芳,2007,台灣師範大學)

  • iPLOP


    犬儒文化的出路


    犬儒文化並不是一個沒有出路的困境,出路需要關心這個問題的眾人一起去尋找,我自己覺得,還得從啟蒙的基礎工作開始,這就少不了知識分子們的努力。他們的學問不應該只在於各自的學科專業,還應該有公共問題的意識和關心。不幸的是,當下“公共知識分子”成為一個罵人的話,這是社會犬儒化、愚昧化的一個表征。我從自己的文化啟蒙工作中總結了這樣三個方面,它們也構成了本書三個部分的基本內容。


    第一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會文化的改善,包括重視社會文化中的信仰缺失、信任危機和普遍存在的犬儒主義影響。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改善要求人們切實看到存在的問題,不掩飾不回避。這就需要說真話,讓真實、誠實、公開、公平、公正真正成為指導政治運作、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的道德倫理原則,讓民主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


    第二是理性和心智的啟蒙。這一啟蒙能幫助人們學習、鍛煉和提高思考、辨別、判斷的能力,犬儒心態經常是基於非理性的害怕、恐懼、不信任、猜疑,進而成為一種惰性和習慣。習慣性犬儒主義的養成大多是與人的思想懶惰有關,經常是因為不能獨立思考和判斷。啟蒙使人既勤於思考,並知道如何思考,這是走出習慣性犬儒主義的必由之路。


    第三是公共說理。啟蒙是為了明理和說理。人與人說話和交流對話的能力是社會理性的根本體現。一個人對自己說理,是為了弄請問題,對他人說理,則是為了建立相互了解、信任、避免強迫和壓制的人際關係。犬儒主義不僅是一種絕望心態,而且也是人際交流的失敗。犬儒主義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破壞,由於犬儒主義,我們在評估和檢驗別人說理的公共真實性價值之前,就已經拒絕相信。我們今天社會中對立、仇恨、怒氣、謾罵、暴戾很多都與不說理有關。
    (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2016-01-27, 愛思想平臺


    延續閱讀 》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文創領導

    韵文化:气韵、神韵

    《媒体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自吹

  • iPLOP

    不少大學異常熱心招收外國留學生,是可讓大學在排名中靠前。這邊的決策人慷慨用納稅人的錢,那邊的納稅人卻覺得這事浪費錢,對孩子沒具體價值,這讓人想起“古德哈特定律”:“一旦一種測量標準本身成了目的,就不再是一種好的測量標準了。”

  • iPLOP

    創作者從事藝術活動的創作動機,主要在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也是“心境”。然而這種抽象的情思難以言喻,遂藉由各種藝術形式和技巧傳達出來。動畫是影像藝術,大致可以藉由三種面向來傳達心境:

    (一)直接和具象表述某種心境:這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利用具有劇情的敘事手法、角色表演和表情,例如卡通人物的表情生動、哭笑鮮明;

    (二)間接和具象的暗示某種心境:利用象徵手法,例如窗外的一場暴風雨暗指窗內主角的內心恐懼;

    (三) 間接和抽象傳達某種心境:利用繪畫抽象表現、視覺元素設計等,這也是動畫最迷人、特別之處。例如:紅色的色塊照著行進節奏律動來代表熱情。


    然而,美感是作爲藝術美的要求,貴在含蓄,忌直露。以詩為例,詩人作詩旨在言志,但表達志的文字本身是抽象的,因此詩人運用聯想的具象物形成意象群來象徵抽象的情思。例如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運用一連串景象描繪,雖未明白言及思家之情,但是讀者卻能從具體景物感受到那愁長萬斷的鄉愁,這便是運用了前述所提到的第二種手法。 


    筆者認為,動畫若是活用詩語言的特質,則能加強運用第二種象徵手法, 產生許多驚奇的聯想和意象,結合第三種繪畫獨有的抽象表現,則可以作為一種表達人類心境的實驗作品。
     

    歸納本研究企圖達到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一)釐清動畫和電影之間的差異,並尋找動畫和繪畫之間的關連,歸納出動畫應如何提升藝術性,並朝此方向努力。 

    (二)了解詩語言的特質、詩的結構,嘗試在動畫劇本創作過程中,針對人類抽象心境的表現部分,利用詩的形象思維過程,將抽象轉為具象的意象聯想, 豐厚動畫本身的內容和表現面向。 

    (三) 分析詩與影像結合產生的特質,並將這些特質於動畫藝術中一一檢視, 找出動畫與詩的相關之處,以及動畫如何表現出詩的特質。再將此結果實踐於創作當中。 

    (四) 利用動畫表現心境的三種手法:動畫本身的故事性、具象和抽象的視覺象徵,以影像表現將人類心境視覺化,利用手繪動畫強烈的繪畫性,和實驗動畫媒材的自由度,構成一部有趣又富有深度的實驗動畫,並且成功塑造個人整體的視覺風格。 

    (五) 終末探討透過在創作中實際操作詩和動畫兩種不同類型的創作形式,實驗將兩者結合之後,動畫作品的性格會不會因詩元素的加入,是否會產生更突出的特質?是否可對動畫領域提出另外一種詩意風格和新鮮的創作方式?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康台生 鄭宜芳,2007,台灣師範大學)

  • iPLOP

    作為人類學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象征著富饒、深邃和遙遠,令人油然生出向往之情。茫茫林海,千百年才形成的參天大樹、奇花異草、昆蟲鳥獸和無盡藤蔓,細密微妙的紋理、光影閃爍的動態和高低起落的天籟,將光、水、植物、昆蟲和鳥獸連接在一起,將鳥類觀察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氣象學家、植物學家帶入到不同層面的感知之中,也讓詩人、哲學家、文藝批評家都參與到對其繁復時空的反復審視之中。森林,天然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擡眼望去,古今中外無數文藝作品中滿是森林蒼翠欲滴的涼蔭。森林詩學,讓我們返歸於一個由森林撐起的蒼穹下。(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關於森林的詩學,2021,作者劉東黎為中國林業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 原載《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6日13版)

  • iPLOP

    當戈德爾斯坦將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家,試圖讓域名職能擺脫美國法律的控制,也視為數據民族主義的一部分,擔心會產生競爭性的或重復性的域名系統,從而導致互聯網普通用戶登錄錯誤網址的風險時,在中國,一個新的概念正在形成

    2015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201571日,國務院頒布《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規定了所要推進的重點行動:“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製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


    雖然“互聯網+”行動還只是剛剛開始,但在中國,它已經將這個時代命名為“互聯網+”時代。這個來自中國的詞語會變成一個普遍性的名稱嗎?這個時代會持續多久的時間?一切當然還沒有答案。但確定無疑的是,互聯網正在開始其新的歷史階段。如果就以“互聯網+”作為全球互聯網新時代的命名,以上所述的事件它顯然將它區分成了三個方面,或者說它將自身具體化為三個時代;APP的時代、數據民族主義的時代與“互聯網+”行動的時代,它們分別表述這個時代的文化、政治與經濟。在這個時代里,萬維網並(還)沒有死亡,它只是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不再居於優先和主導的位置,無論是APP、數據民族主義還是“互聯網+”行動,它們都並非取代萬維網,而只是把它當作了一個自然化了的背景,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

    在《網絡社會的崛起》里,卡斯特將互聯網時代的時間,描述為“無時間之時間”或“虛擬時間”,將空間界定為“流動空間”——後來又稱之為“超空間”。而在“互聯網+”時代里,時間形式與空間形式發生了新的彎曲。在APP的各種傳輸協議里,Real Time——“實時”或真實時間是一個核心的詞語:實時傳輸協議(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實時傳輸控制協議(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RTCP)、實時流協議(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RTSP)。而無論是數據民族主義強調的國家的邊界,還是“互聯網+”行動對製造業的強調,在與APP傳輸協議對應的意義上,把Real Space重新納入到互聯網的空間組織之中。

    由此,“互聯網+”時代的時間與空間,變成了一種複合的時間與空間:虛擬時間+真實時間(virtual time + real time), 超空間+真實空間(hyperspace + real space)

    在這里或許可以借用卡斯特的另一個概念。當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將溝通心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全都接連在巨大的非歷史性超文本中,因而把我們的現實變成了虛擬,卡斯特反駁說,任何現實經驗都是編碼的產物,一切現實在感知上都是虛擬的,因此目前以一切溝通模式(從印刷到多媒體)之電子整合為核心的新溝通系統,其歷史特殊性並非是又發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反而是建構了真實虛擬(real virtuality)(33)

    而在“互聯網+”時代里,這個“真實虛擬”被召喚來重新面對“實境”(reality),必須在真實時間與真實空間里重新確認自身,因此不妨說,它已/將變成“真實化虛擬”(realized virtuality)

    在這種“真實化虛擬”中,羅蘭·巴特曾經描述的那個“從作品到文本”的演化過程必然或必須發生逆轉。在互聯網的巨大的超文本里,在我們都有的、都是的超文本里,一個“從文本到作品”將會成為現實的一條可能的進路,或超空間的一個可能的出口。這是從文本到作品(work),也是從從文本到工作(work),就像“互聯網+”的行動的主線,是從互聯網到現代製造業。

    從這個進路或出口回看羅蘭·巴特,我們會看到,他曾經希望有一天批評作為獨特的系統之一,能夠“貫穿、分割、中止、塑化”“世界的無限遊戲”。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這當然還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至少,它應該通過“真實化”的行動,在“無限遊戲”中間確認一個短暫中斷的機會,從而如傑姆遜所說,“尋找[我們]自身如何被困的一點蛛絲馬跡”?
    朱康《羅蘭·巴特、互聯網與“互聯網+”》見2017-08-16《文藝批評》雜誌 )

    (33)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久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61頁,第462頁,第408-409頁,第462頁。

  • iPLOP

    任翀·互聯網加速職場變革·段子手入列十大熱門職業

    也許8年前幽默並不能當飯吃,也沒人把自己的職業稱為“會講笑話的人”,但如今“段子手”不僅成為簡歷裏可以填寫的一項職業,背後還擁有專業的公司和團隊。近日,職場社交平臺領英(LinkedIn)根據1700萬中國會員檔案數據發現,互聯網發展加速職場變革:大數據架構師、新媒體專員、數據科學家、數字營銷專家、專職代購、段子手、雲服務專家、微電影策劃、UI/UX設計師、私人旅行策劃師等成為當前10大熱門職業。

    統計數據顯示,職位頭銜為“大數據架構師”的領英用戶量8年來增長了18倍,成為最熱門的新興職業;緊隨其後的是新媒體專員和數據科學家,增長均為13倍。數字營銷專家近年來也發展迅速,增長了9倍,專職代購、段子手則分別增長了8倍和7倍。

    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及伴隨其發展的社交網絡、新媒體等,是許多職業在8年間迅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大數據在8年前還是個很少被提及的詞,但被大數據捧紅的《紙牌屋》、使用大數據進行的C2B(消費者至生產商)產品和服務,讓全世界感受到大數據的力量。與此同時,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的發展,令社交網絡營銷成為當下營銷人眼中的“新貴”。根據國際權威廣告行業預測媒體eMarketer的最新數據,全球廣告主2015年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投入較2014年上升33.5%,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對新媒體專員、數字營銷專家、“段子手”的大量需求。

    專家表示,很多新興的熱門職業在早期其實是一項技能。求職者不妨盡早掌握那些可能會引領市場的技能,就有希望搶得職場先機。(2016-02-29 解放日報)

  • iPLOP

    Netflix Documentary: A Frame In Time

    S1E1: Here They Come


    Singapore 1965. Food was prepared, sold and enjoyed on the streets. Itinerant, illegal hawkers moved around with wooden pushcarts, while temporary stalls were setup along alleys and five-foot ways. But all that was about to change. Post-independent Singapore introduced new laws and much importance was given to food hygiene. The streets needed cleaning up and the illegal hawkers had to go.

    In Season 2 of A Frame In Time, we continue to tell stories of Singapore’s past, pausing at poignant moments in the 1970s and 80s.

    Film auteur, Kelvin Tong helms the series again, interweav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for a unique approach to documentary story-telling.

    In Ong Kim Seng’s ‘Night Calligrapher’, we see a man seated and presumably at work in a long alleyway. The narrative spur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past world of letter-writing.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Singapore’s most important artists, Liu Kang’s painting of a ‘Young Girl with Discus’ is infused with a playful energy. This portraiture initiates our conversation about women in sports, featuring Patricia Chan, Glory Barnabas, K Jayamani, among other sporting icons.

    The last episode features a mixed media abstract collage, ‘Hunting Elephants in the Batik Forest’ by artist Tumadi B. Patri. We trace the origins of wayang kulit puppetry in Singapore and explore its eventual demise to the likes of radio, cinema, and television. (12 Apr 2020 Source: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

    繪畫裏的往昔
    音像裏的再現

    在Netflix串流頻道的新加坡記錄片系列A Frame in Time(愛墾網譯《時光定格》)裏,我們看見了繪畫如何為往昔的百姓生活作了記錄;然後,借助繪畫、音像、記憶以及數字工藝的交會,我們可能更好地省想幾代人的生命體驗。

    交流專頁: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iki026

  • iPLOP


    陳明發·抖音:
    現在抖音稱霸,音像更泛濫,我跟年輕人說,大叔不反對文化消費,畢竟我也是推進文創的,可是再短的內容、再快的欣賞速度,也可以有點趣味或哲理嘛。最近有份學刊來邀稿,我建議要給文創的最核心要素給定位出來:所謂創意是需要文化意義的。27.4.2022

    陳明發東南亞文創中心

    政治上,馬新分家;文化上,卻永遠有共通之處。談南海精神,兩岸有其先天的糾結,另一頭的馬來西亞條件很好,奈何自2008年以來,龍穴已破,多少勇夫樂於政爭而不知老之將至,又多少文化人以有能力預測下一任政府誰來做而大做文章,推波逐浪。而以新加坡國力、學力與文化傳播經驗,他們可能另樹一格,成為東南亞華族文創中心。(28.4.2022)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43》:李光耀異國風情

  • iPLOP

  • iPLOP

    新聞來源依賴症與宰制性話語
    福柯說:「你以為自己在說話,其實是話在說你」。當新聞媒體與採訪對象在衝突與協作的基礎上實現「共謀」,乃有所謂的“新聞來源”,因而生產了宰制性話語。首先,掌控充足信息的各官方部門、主流團體或政治精英使媒體話語逐漸向權力中心靠攏。其次,傳媒不可能對發生的每件事都親自採訪。新聞來源,尤其是官方的新聞來源作為報道中的話語主體時,很容易就把傳媒拉到宣傳的陣營中。新聞來源還通過有效的新聞管理把自己的議題轉變成傳媒議題,並最終成為公眾議題。70%~90%的新聞內容都來源於新聞製造者們完全或基本控制的形勢。從傳媒角度看,貌似傳媒在根據新聞價值標準設置議程,但其實是當權的新聞來源在構建信息環境。可見,大眾傳媒就這樣巧妙地通過宰制性話語的新聞來源依賴,既確保了其自身利益不受到損害,又實現了對信息環境的建構。(網摘参考材料)

    媒體愛墾·https://iconada.tv/photo/link001
    愛墾·媒體研究所 》https://iconada.tv/group/ma
    新媒體·https://iconada.tv/photo/yun-wen-hua-qi-yun-shen-yun




  • iPLOP

    看看誰笑到最後:不管是鄙薄還是景仰,卡內蒂的觀測方向都是人性的某些細部,一旦把它們顯微放大,謙謙君子也成了猙獰怪物。他很早就決定以觀察人群為畢生事業,他的青年時代覆蓋了奧地利民主隨著魏瑪共和的動蕩而日趨衰落,最終被納粹帝國吞並的全過程,但在回憶錄里我們看不到多少現實政治關懷。他在乎的只是「人」。

    1927年7月15日,那個改變了他一生的日子里,大批維也納工人為了兩名被一審處死的工人同胞舉行暴動,火燒司法大廈。卡內蒂看到了軍警的槍彈,看到呻吟倒下的人,後來還把混亂的氛圍寫進了《迷惘》,但他得出的結論無涉階級話語,他只關心「群眾運動」自身的客觀邏輯:「肯定有人率先喊出了『去司法大廈』。但知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並不重要,因為每一個聽到這呼聲的人都將它傳給了其他人,沒有遲疑,沒有顧慮,沒有考慮,沒有停留,沒有推延,每個人都將它向同一個方向傳遞。」如此解剖起來,所有集體運動都可以抽掉其政治、階級、種族、宗教背景,化約為一份標本。《群眾與權力》就是這樣一把解剖刀的產物。(雲也退:卡內蒂·我改不了我的不寬容)

  • iPLOP

    最激烈的理想主義者反倒很容易轉變為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为什麽?

    美國喜劇演員,社會批評家George Carlin說過,“每個犬儒主義者的內心都有一個失望了的理想主義者。”( Inside every cynical person, there is a disappointed idealist." 希望越理想化,就越是容易失望和幻滅,從幻滅過渡到放棄所有的希望,這是很自然的轉變。因此,犬儒主義的對面不是理想主義,而是現實主義。美國著名記者Sydney J. Harris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的話:“理想主義者認為,眼前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犬儒主義者認為,長期以後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現實主義者認為,眼前做什麽或不做什麽決定著長期以後會發生什麽。”(An idealist believes the short run doesn't count. A cynic believes the long run doesn't matter. A realist believes that what is done or left undone in the short run determines the long run.)拒絕犬儒主義不等於回到天真的理想主義(所謂的“青春無悔”),而是要從失敗的浪漫理想主義汲取教訓,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待未來的希望,既不放棄希望,也不盲目樂觀。(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4])

  • iPLOP

    電視媒體如何經營災難新聞資源?

    看見沙巴青團運為MH370失蹤班機的239位乘客和機組人員祈福

    而且有各族青年參與,令人深深感動


    事發以後,大家看見馬來西亞人紛紛在掏出心靈的善良能量

    也看見一小部分人在他們的既定議程下

    完完全全把人命的可貴、機上人士的家人的感受

    踐踏在自己的腳下;不僅渾水摸魚、趁火打劫

    在在消費這個議題;更蓄意在製造謠言或助傳妖言

    某電視臺一眾新聞主播的態度是很明顯的

    已經被證實不正確的所謂“據外國權威人士透露”的信息

    居然仍然被當著天大“新聞”加以渲染

    只是在最後輕輕一句“某某已經否認有此事”

    作為“客觀、平衡報導的”掩飾

    既然已經被推翻、否認,為何又大事渲染?

    只能說他們完全不關心這宗事件本身

    而是把這宗事件當著他們服務其既定議程的餌

    大家都關心這事,好,他們就借這事來“證明”

    他們所不爽的人有多無能、多可笑

    別人無能、可笑;他們或他們的主子就似乎很行、很值得崇拜

    一群連地方垃圾與水供都管理得一塌糊塗的人

    居然有“本事”指導美國、中國等國家的專家

    怎樣分析雷達、看衛星,尋找消失的飛機

    (March 14, 2014 愛墾網)

  • iPLOP

    數字記憶:記憶資源存儲和呈現
    數字記憶大多具有記憶資源存儲和呈現的雙重功能,因此基本上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內容豐富的資源庫,收藏、存儲記憶資源並為記憶呈現提供支撐;二是充分的展示空間,有效呈現記憶內容。不同記憶項目對於這兩種功能的設計處理不盡相同,但大致都形成了相應的資源平臺和展示平臺,“北京記憶”等則明確為“前站後庫”架構,前站承擔展示功能,後庫側重保存和知識組織。資源庫組織的構建原理和方法與很多數字人文項目基本相同,只是在數字方法應用的規範性、多樣性、拓展性方面有程度差異,能達到前文例舉的芬蘭國家集體記憶平臺等資源處理水準的尚屬少數,應用深度也有待提升。在資源呈現方面,數字記憶卻具有一些特殊之處。總體上看,數字記憶尚未形成明確的以數據組織為核心的研究框架與實施理念。

    根據記憶資源呈現方式的不同,目前世界範圍的數字記憶項目可以粗略分為展陳型和敘述型兩種體例。展陳型主要將該專題數字資源進行系統化展示,敘事型則是以數字記憶資源體系化、邏輯化、情節化、敘述式地呈現該專題內容。適應文化記憶的構建特點,兩種類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敘事線索和特征,其中敘事型項目更為突出;與大部分數字人文項目相比,算法的應用相對較少,而是混合使用了多種數字呈現方法。(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 iPLOP


    知識創造與記憶構建


    從當前狀態看,面向人文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和面向個體、群體記憶的數字記憶項目在資源呈現方面有多種差異:前者的使命主要是知識組織、發現與創造,後者更突出通過記憶構建喚起情感共鳴或身份認同;前者側重以文本為主的各類資源的數據驅動,後者除利用各類可移動、不可移動資源之外,也吸收調查與創作資源,兼有數據驅動和事實闡釋驅動;前者以遠讀為主要資源分析方法,後者則兼用遠讀和細讀——為追求記憶接近真實,對某些資源的細讀及文化分析必不可少;前者多采用量化研究,借助算法進行文本分析,後者要兼用質性研究,到相關情境中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通過與對象互動來理解和解釋其行為,梳理事實線索;前者追求結論、邏輯嚴密嚴謹,其可視化多為計算結果的映射,後者浸入當下意識和情感,融入意義感,可視化中含有源於歷史、體現當下認知的創作型表達;前者的公眾參與形式多為眾包任務,後者更加重視眾籌資源;前者的成果主要是數據庫和學術結論,主界面注重提供多途徑查詢入口,後者除資源庫、移動端、網站之外,還會有多種表達記憶敘事的數字產品,如動畫、3D建模、互動遊戲、口述、視頻等,主界面注重向用戶提供直觀、便於理解的資源分類體系或專題列表等導覽系統。總之,人類記憶的場景性、情節性、時空性等特質對於數字記憶的敘事性表達需求,使之在呈現界面采用了較多非計算方法,轉而利用多樣的數字方法,以感性和理性的交織,兼及知識(事實)傳播與情感呼喚,形成飽滿的再現力和感染力,這樣一來,便與大多數面向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有了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方法應用。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 iPLOP

    陳明發《互動式數字叙事》

    正當大家關注中國科技既能把人送到外太空,也能把淘寶的貨物網購到家門口,多少人有留意到,在中國2035文化強國方針下,他們的科技早也已經一步步,將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史與眼下現況結合進虛擬網絡?

    正當我們熱衷於轉發中美之間的政治與商貿競爭誰贏誰敗,是否也留意到中美的頂尖大學在合作給中國歷朝歷代名人整理傳記?而數字工藝能把我們帶到他們面前了解其生平敘事,只是這數字人文趨向的第一步。

    這是一項互動式、多媒體內容、跨領域的網絡工程。

    在同一個平臺上,不但給各界提供了最大可能的知識含量,還可能做各種的比較演算,例如根據需要自動給你做出圖表、語音、視頻、照片或現況google map等媒體內容,讓人多感官接觸,有個總體的體驗。

    這張冰山一角的截圖就顯示了歷朝歷代官員原籍、出身、朝代與專業資格(科舉)、官職等,裏頭的數據隨時可調動組成研究需要的各種比較的格式圖表或其他多媒體內容。

    數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把中華民族的好故事說得更好。

    本地單位團體要迎頭趕上,基本功還是先整理好本身基本史料才行,要不連手工劳作做個Power-point都成問題,更說不上AI玩法。

    各領域有了這樣的資料庫支援,行行業業的研究人員、開發人員就可省下很多時間做需要真正洞見、智慧的思考。一個社會的文化進展會去到另一個層次。

    經典無窮盡;對經典的可能理解更是無窮盡。

    來到準6G的虛擬世界,#數字人文/數字記憶 Digital Humanity / Digital Memory成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最前沿。有的國家如芬蘭已經在著手這一塊工作;北京、上海等則在他們大都會的層面上從事這工作。若是成功,那會是真正的智慧國家/城市。(見: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12.6.2022)

    虛擬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PDF :毛軍京:特色數字人文研究環境的構建與探索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

  • iPLOP

    陳明發〈閱讀消費〉 

    明芳此詩面向眼下的消費社會,對準了其心口插進去,引來的不是血流不止,而是我的反思不已。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有何不同?最好的答案是,前者充滿干擾的噪音,而後者的閱讀體驗則純凈多了。雖然有的紙本讀物——特別是雜誌——也有廣告,但它是靜態的,你不看它就是;而很多廣告也是編輯部本身有所選擇的,一般不違反其辦刊立場。而網站上極大部分的廣告卻是由機械人隨機、動態地置入,什麼性質的內容往往難以預料。明明是在閱讀嚴肅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文章,側欄卻忽然冒出“約會亞洲單身女郎”的廣告,其困擾不下在需要全神欣賞的音樂廳裏,一會兒電話聲響,一會兒小孩走上舞臺,或那位大哥大姐走上前自拍。最糟糕的,是有者把別有意圖的內容當成本文滲入主體內容。一句話,線上閱讀只有越來越重要,而純凈閱讀體驗是線上世界在面對紙本世界時要克服的挑戰。(12.7.2022


    比繁星更閃耀動人
    比流行歌曲更洗腦
    頻道中 直播者鼓動不爛之舌
    化身春風吹滿遍地花朵
    line中 業配文經常障眼
    強迫收視
    叮咚 叮咚 團購訊息不時
    提醒錯過可惜 要等明年……
    各類珍饈美饌
    便捷創意的日用百貨
    炫麗顯瘦服裝 氣質飾品
    ……
    買!買!再買!不心疼
    錢沒有消失
    只變作你喜歡的模樣
    好療癒的說法!
    卻永遠喜新厭舊 絕無滿足
  • iPLOP


    陳明發·數字內容文創


    數字內容文創領域如串流、自媒體,目前都集中娱樂或消費與政宣資訊,反而讓人忽略了它的其他社會作用。任何一位有興趣甚至決定把地方創生轉為創造新命運的力量,可考慮組合起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以大膽想像、獨特視角及時宜理念,發掘并善用各類民間文化資源參與民族振興。
    (16.11.2022)

  • iPLOP


    陈明发〈脸书还可靠吗?我希望我错了!〉


    决定逐步离开脸书的那一刻,我上爱垦网查看了有关脸书的一些趋势分析。

    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是十年前发佈的这一篇。说的还蛮准的。》》https://iconada.tv/group/ma/forum/topics/millionhost002

    首先,文章说“八年后,别期待你的面子书账号还会塞满交友邀请”。

    是的,即使是全球封城锁国抗疫,大家在屋子里闷坏了的2020年,我的脸书户号居然一个月也没增添一个交友邀请,反而每三两天从Whatsapp上联系回多年(甚至半个世纪)没见的老同学、老朋友。

    文章也说,到了2020,脸书将走向没落。这话我也挺有感受的,不管你现在发的帖子是多用心写的,也没几个人讚了。

    脸书真正的没落,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一点也不适宜探讨有水平的议题。

    遇上恶作剧者,还三不五时举报你的帖子。2023年才进入第四天,我就已经被检举了两次(见附图)。而且,还无端端被封锁了三次。

    对脸书,或许,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到爱垦网来分享。

    另一方面,就从2023年起,我会透过whatsapp多和你一起学习爱垦网的公益分享内容,避免FB带来的种种困扰。

    谢谢你这些年的友谊、关注与肯定。新年要进步,改变是必然的。


  • iPLOP

    把STEM這4個學科放在一起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經歷多方重視與討論,定名為STEM。2011年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提出創新與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接著發布《總統2012預算要求和中小學教育改革藍圖法案》,推動STEM課程,2014年更投入31億美元在STEM教育。

    於是,STEM從眾所關註的概念,轉為具體的國家發展與教育政策。

    幾年下來,美國無論公私領域都在談STEM。「STEM在教育界已經變成一個家喻戶曉的日常用詞,」在美國從事課程設計與教學多年,與紐約政府合辦教師會議活動的甘恩(Jennifer Gunn)觀察。

    不管是STEM、或是再加上一個字母A(Art藝術),變成STEAM,這些概念,最近也成為教育關鍵詞。

    例如,以STEM/STEAM為名的非政府組織和機構如雨後春筍設立。

    STEM 起薪高、工作機會倍數成長。STEM、STEAM有什麽魔力,讓各界這樣爭相投入?

    將這些學科結合在一起的教育,不再只是學習各自獨立發展的知識,而是能發展應用數理以及動手做、判斷與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能,這是未來的世界與工作所需的競爭力。

    例如,需要應用STEM技能的工作愈來愈多,而且不只是在科技業。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和研究,在2008年到2018年,STEM領域的工作機會成長是其他類型工作的一倍。根據預測,STEM領域的工作未來更將加速發展。如果沒有趕快培育相關技能,將出現嚴重的缺工,也會影響產業、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的競爭力。

    美國以外預測的趨勢同樣印證STEM浪潮席卷世界。英國皇家工程學院的報告也說要每年增加10萬名主修STEM的畢業生,新加坡、馬來西亞也不斷高喊STEM教育。德國則跟美國都面對數10萬的STEM相關工作職缺沒有補滿。

    此外,在國際職場分工中,運用到STEM技能的工作,收入也比較高。根據美國國家大專與雇主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 NACE)報告,2017年大學畢業生,STEM相關的領域起薪最高。

    即使不從事相關工作,現代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這些能力。

    常受美國《財星》(Fortune)、《高速企業》(Fast Company)等主流媒體采訪的科技應用服務顧問公司安特拉解決方案(Enterra Solutions)創辦人迪安潔莉絲(Stephen De Angelis)說,因為STEM這幾個科目以及整合運用,教學生判斷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在生活中面對難關與利用機會。

    更進一步,有人把STEM拓展成STEAM,增加了Art藝術,因為擔心太強調數學與科技,忽略了人文關懷。學習並結合語言、人文、設計、音樂、藝術等學科,除了更能刺激創意,也更能符合人的需求。

    美國羅得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發起「從STEM到STEAM」的運動,並且設立了相關推廣組織stemtosteam,在民間、地方政府與教育界逐漸發酵,也把風潮吹到世界其他地方。

    實際上,在進行STEM教學時,老師們也多融入了要創意、設計、如何溝通與表達、考慮對象等人文的層面,在實務運作的差異不是太大。尤其,很多學校在進行STEM教學時,學生也運用3D打印機、影音簡報、設計軟件,跟STEAM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STEM跟STEAM看似蓬勃發展、遍地開花,但其實才方興未艾,帶動更多新趨勢萌芽中。首先,美國仍持續要增加更多女性、弱勢族群在STEM、STEAM領域的接觸與發展。這不只是為了要滿足STEM領域畢業生的人數目標。

    以女性為例,在2015年,女性占美國工作力的47%,但是在STEM工作領域,卻只占了整個社會24%的職缺。在大專院校,女性也只占STEM領域25%的畢業生。

    但是從事STEM工作的女性,薪資較其他領域高出35%。提高女性在STEM的能見度除了能夠改善家計,也有比較大的教育領域的影響力,有助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因此,有人認為應該立法讓女性更容易進入這個領域,卡內基科學中心(Carnegie Science Center)也發展Girls Up課程,多接觸女性社團,鼓勵女性投入這個領域的工作。

    更多元背景的人從事STEM工作,也更能發揮多樣性,帶來更多整合效益。過往,女性投入STEM領域,多集中在教育、醫療或是化學、生物。但未來,美國還希望帶進更多女性進入航天、科技、數學、工程等領域。

    為此,美國許多女性機構、或是專業組織,像是美國女童子軍、女性工程師協會等,都提供獎學金鼓勵女性學習這些專業。

    美國持續強調,要在各種教育場景、各科課程運用更多計算機科技,讓學生自然養成與時俱進的能力與習慣。愈來愈多美國學校用筆記本電腦或是iPad考試,發布重要的通知、課程、作業。學生在學校就要用計算機做研究、簡報,還包括影音,就像上班族提案一樣。更進一步,在準備萬聖節、聖誕節等節慶布置時,校園、圖書館也大量開設軟件Scratch的入門與進階課程,教學生寫簡單的程序,做節慶燈飾變化、寫遊戲,讓傳統節慶多了科技味。

    另外,企業也是一大動力。像Google、IBM、Tesla、Chevron等公司,都透過公益計劃、或是實習、校園合作,協助STEAM紮根,連結教育跟產業發展,以及未來職缺所需人才。微軟則有Technology literacy的計劃,厚植大家的基本素養。

    白宮的STEM高峰會議指出,無論是STEM、STEAM,最終目標都不只是學習知識與技能,還要持續加強創新與創業精神,才能真正成為未來的領袖。

    未來,更重要的是各方投入,多管齊下,並且相互協調,因地製宜,因材施教。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資深政策顧問兼STEM教育的副主任韋德(Jeff Weld)體認,由上而下推動的方式通常可以獲得很多好主意,但是真正的動能,是在地方、小區啟動。

    地方政府最知道他們的小區需要什麽樣的計劃,需要中央政府幫他們什麽忙,才能讓STEM、STEAM教育成功。

    新加坡教育網提示,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學習STEAM不是終點,而只是善用工具,適地、適性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學習STEAM不是終點,而只是善用工具,適地、適性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 iPLOP


    Bruno_說書人·未來創科人才所需要的知識


    創科人才是什麼東東呢?不知道大家會否總是聽到什麼創科人才,什麼智慧城市之類,人才當然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就是對於機構或者社會有幫助的人,至於創科,我想這一點才是讓大家頭疼的東西,一來社會沒有正式告訴我們到底怎樣才叫做創科,另外一點就是我們真的很缺乏這樣的人才。

    首先,創科的第一個「創」的意思是創業思維或者技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創業者就是需要自己開一家公司或者所有東西都要自己去處理,其實並不一定,反而現在的時代來就打工的朋友更加需要擁有創意的頭腦以及思維,把公司當成自己的生意來看待,這樣一來不單老闆會看重你們,二來也可以借助於這些知識或者技能去提升自己,哪怕有一天你選擇創業,也可以達到同樣或者更高的高度;有一位朋友我覺得他說得相當準確,一個人要是在某個領域成功,比如他在打工很有成就,或者創業很有成就,同樣地他在另外一個領域上也可以有同樣的高度,真正讓他成功不單是他的經歷,而是他的智慧及能力有那樣的水平。

    另外一個「創」字是創意的意思,在於大學課程當中,或者在工商管理課程當中也有一個字眼叫做「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創業與創新很經常放在一起,而我相信未來的創科人才絕對是創新的佼佼者;創新與創意是不同的,創意可以是體現於藝術或者想法上,而創新除了要把想法想的創意一點之外,更加要成功,要能夠讓一個點子變成一個可行的方案,這是比較工作或者商業類似的,著重點是不一樣的。一個人有創新思維,他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知識或者想到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是同樣他也需要一定的行動力把它實踐出來,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有想法而已。

    然後到科,科可以是科技,也可以是科目;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互聯網已經是一個常態,幾乎每一天每個人都在上網,因此資訊科技顯現變得更加重要,身為一個創科人才是需要懂得資訊科技的知識及技能,輕則可能是數碼平臺上的應用,重則就是程式編寫、雲端科技這些知識層面;除此資訊科技,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那就是創意科技,這也有賴於互聯網的普及,讓很多文藝作品或者內容創作都來得容易,我們也需要透過不同的平臺來設計及發佈我們的內容,成為一個內容創作者或者是一名多範疇,多才藝的多媒體人才。

    所以我會覺得一個未來的創科人才,真正的知識點是能夠懂得應用於科技,我們的資訊科技或者是創意科技,同時配合上我們的創業及創新思維以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工具,知識要怎樣去做,怎樣去解決問題,把我們的想法發展出去,這個就是我們未來創科人才的模樣。


    新加坡如何進行STEAM教育

    在很多的教育領域或其他資料中,經常看到一個詞--STEAM。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新加坡作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面。其STEAM綜合教學的模式,在各個學校開始普及。

    從具有遠見的國際組織角度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2030年行動框架」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的實現,正是有賴於學習力的提升,而學習力的提升,有依賴於對學習的興趣,相比傳統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STEAM教育更加重視學習興趣,它反對「知識講授 - 知識理解 - 知識記憶 - 知識測考」的傳統路徑,強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價值鏈中,邊觀察邊學習,邊學習邊操作,邊操作邊體驗,邊體驗邊探究,邊探究邊創設,邊創設邊提高,利用輔助遊戲教學培養孩子的興趣,全面系統地提升孩子學習力。

    自201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與新加坡科技館合作,在中學推行STEAM有關的應用學習項目,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促進終身學習。

    當STEAM成為國際教改的重要目標時,新加坡不高舉STEAM課程,但中小學教室的學習卻充滿著STEAM精神: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

    未來5年,全球將有200萬個新工作與STEAM有關,也讓STEAM成為全球各階段教育關鍵字。

    根據調查,東南亞企業對STEAM方面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而新加坡修讀STEAM學科的學生超過52%,明顯高於其他東盟國家35.8%的平均值。

    美國對待STEAM的態度

    STEM、STEAM不只是教育關鍵詞,更是美國下一個5年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向,數10億美元的投入,動員教育、勞動、科學等部會中央到地方的官員,將會如何影響教育現場?

    美國有史以來首次,從中央政府、教育、勞動、科學等部會、地方官員,從幼兒園到大學老師、產業、勞工、社會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都派出代表,在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統籌下,舉行STEM教育高峰會。各種專家和代表們齊聚討論未來5年、符合美國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的聯邦STEM教育策略。

    這則新聞背後,表明了STEM教育在美國,已被視為是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政策和人才投資。在美國,要推動和統合STEM的部門不只是教育部,而是由白宮領導,把相關部會的資源和方向整合聚焦。

    從美國政府的行動,看到教育政策跟「國家競爭」緊緊相系,不只是口號,而是相關部會必須一起討論落實計劃的政府行動。

    更讓人印象深刻是,所謂的「國家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原文是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全美積極提升卓越科技、教育和科學法案),有明確又務實的政策要求,而且不論政黨輪替,早從2007年,歷經布什、歐巴馬、川普風格與政見各異的3個總統,國家的競爭優勢方向感與願景屹立不搖,政策持續向上升級、向下紮根。

  • iPLOP


    21世紀華教需具備4要素·陳友信:包括走向國際化

    (怡保27日訊)馬來西亞獨大教育機構主席拿督陳友信指出,華教發展在21世紀需要具備4大要素,包括多元進取校園文化、重視新科技的學習、走向國際化和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

    他説,隨著全球教育改革浪潮時代變迭,以及我國政局已有變化,“華文教育”的發展結合新一代及友族人士跨族群的需求及融合了多元性的特質。

    他今天在怡保培南獨中,爲2023年獨中復興運動50週年教育研討會主持開幕,緻詞時如是表示。

    (愛墾配圖:馬来西亞國境最北的華文獨中:沙巴古達培正)

    他説,“華教”的定義是具有馬來西亞本土文化特質的“華文教育”系統,而在21世紀的華教需具備4大要素。

    “首先是多元進取校園文化、中華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養的塑造。根據數據,超過90%的馬來西亞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到華小接受基礎教育,反映華社對母語教育的重視和認可。”

    他認爲,華校之所以能廣受家長歡迎,積極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校風是關鍵要素,華教理念著重先成人後成才,強調人文素養,貫徹自律、自重、自強的精神。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0年至2020年,非華裔學生佔華小學生人數從11.84%提高至19.75%,顯示華小辦學獲非華裔家長的青睞。”

    他續説,華小是我國最具有多元族群的學校,2006年至2022年全國華文獨中非華裔生人數從663人增至1541人,增加了878人,暴增132%。


    他也説,其次是重視新科技的學習,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高科技時代下,獨中教育要與時俱進,必須更專業化以因應未來挑戰,培養符合就業市場未來需要的人才。

    他指出,新時代重視的是智慧而非僅是知識,辦事能力而非僅是學歷,團隊精神而非僅是個人的卓越,因此獨中教育務必定期檢討教學綱要及注重全人教育,使得華校畢業生在走入社會之後,擁有更強競爭力及執行力。

    他也表示,華教走向國際化,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獨中得思考如何增加外國學生,有助提昇校園多元文化,讓學生有國際視野以及擴大朋友圈,也能推進統考朝向國際化、公開化的目標。

    他指出,依據數據2022年大馬華文獨中的外國學生有687人,佔全國華文獨中學生總人數的1%,比例實則很低。

    他表示,另外是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21世紀必備的能力包括協作力,也就是團隊精神和整合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

    他説,其次則是抗壓力,即心理風險及情商指數,包含了面對未知及接受失敗繼續進取的特能,接著是競爭力,也就是必須能洞察自我強弱、堅持不懈及擔當能力;最後是學習力,也就是終身學習及主動學習的能力,跨領域、跨國界的學習。


    另一方面,霹靂董聯會主席顏登逸緻詞時表示,新一代家長對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大數據的時代挑戰下,因此獨中教育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他説,國內教育環境已從單元教育的打壓,轉變成多元教育的競爭,國際學校與私立學校林立,以及在家教育崛起,顯示新一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

    他表示,ChatGPT的問世、人工智能軟件的普及和工業4.0時代下的大數據、5G等新時代技術的挑戰下,獨中教育該如何回應?要培養怎樣的孩子?未來的孩子需要怎樣的能力,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這些擺在眼前的問題,已顯示獨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獨中經過50年的發展之後,已走到了十字路口,一個必須重新作出省思的分水嶺。”

    他也解釋,該研討會共有約27名發表人,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和香港等教育專家、學者、華教工作者,以及參與者包括350名全馬各地的董事長、校長和教育工作者。


    他也希望在連續3天舉辦的研討會能透過衆人的集思廣益,重新省思《獨中建議書》如今的時代意思,也希望能爲獨中未來50年的發展,提供一個戰略性的方向思考。

    出席嘉賓包括霹靂董聯會總務黃志偉和研討會主任黃仲賢。(27.5.2023 東方日報)

  • iPLOP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17, 2011 at 11:16pm

    Well done,叶子正绿。很欣赏你流畅好读的翻译,也很欣赏你重新翻译贾伯斯这篇演讲稿的毅力。


    你这篇文字出街後两三天,我发现本地主流平面媒体也发表了同一篇演讲稿,用的版本就是你所说的最常见的那一份。


    他们直接从网上把人家的翻译下载,连错误的标点符号与字句,也一起转载、印刷。电脑的cut & paste功能,对他们来说真好用。


    原来的翻译者本身不确定、译不出原义,所以特地附上的英文原文的地方,他们也一起刊出。读上来,真的像是洋人写中文。


    本地媒体真的来到一个新的分水岭。


    传统的媒体原来割据一方称王:电视与报刊各有自己生存的空间。


    电视上一波的“大跃进”,是1996年的寰宇卫视,15年了,在马来西亚总共650万户家庭中,他们已经进入到大约一半的人家,可说是大霸主了。


    可是,他们促进了多少本地制作、培养了多少本地人才,圈中人大家心知肚明。


    在中文圈,最高的文化水平大概也只是《大日子》电影,以及《我来自新村》系列纪录片。


    平面媒体也已经集团化,龙头大哥稳操胜卷,竞争并不大。


    所以,他们几乎是在“定定找吃”的状态中生存。


    这两年,因为网路宽频加速,似乎带来新空间;网路电视开始起跑。


    不过,有人已经投了大钱无功而返、含恨脱手,有的则进入特定市场,如专为本地韩国、日本社群服务。


    还想大开拳脚的集团,烧了大钱後,也结束了制作本地作品的部门,转向卖机顶黑盒子(解码器)的业务;观众买了解码器干什么?看网上的外国免费内容。


    几乎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当着“原产品”卖就是了。和像上面说的,平面媒体直接刊印贾伯斯演词的做法是一样的。


    到今天,平面内容与电子内容似乎还没走到一起;更别说互动式与本地故事了。


    这可能是《爱垦》的生存空间吧?

  • iPLOP


    在地媒体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October 18, 2011 at 11:26pm

    解梦人妻§叶子正青:今天早上十点,RTM第二台来找我作访谈,主题是“怎样以文化创意产业策略推动巴生肉骨茶“。


    采访记者是卢淑芳,摄录记者是周文俊。我们约好在巴生福建会馆後的杨氏肉骨茶铺见面。


    和我一起见记者的,还有这家肉骨茶铺的东主杨佑图先生。有关杨先生和他的肉骨茶故事,《爱垦纳达故事城》曾制作过一段短片,大家可在这里的视频栏看到。

    录影完毕後,我开车载这两位年轻电视媒体人,到巴生老城区转了一圈,看看巴生河左岸的一些古迹,如第一家巴生肉骨茶店盛发;阿都拉锡矿仓库、马哈荻城墙、圣母院天主教堂、白宫(雪州皇家收藏馆)、观音亭、雪州皇宫等。

    这个访谈令我感到开心的是,至少本地传统电视开始在关注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从影像上去探讨这个课题。


    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可惜的是,制作队伍的努力结果,在电视频道上择日播出後,没看到这片子的电视观众,恐怕就没机会再看了。


    若是结合上网路电视的方便,随选随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网路电视不仅是随选随看而已,还可以在页面上互动,集合对同个议题有兴趣的朋友做讨论。传统电视就缺乏这个好处。


    创作本土内容,确实是《爱垦》的焦点主旨。我们现在要努力的是去找志同道合的网友,首先生产更多的文字内容,并参考别人怎么做影视内容。这样,等到有了适当的人才组合,就可以把文字资源转化成影像内容了。

    Comment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18, 2011 at 6:32pm

    谢谢你的肯定。你谈到本地原创内容的生产问题,我极有同感。


    先讲一个小插曲,有一回,某个政府单位举办“与民对话”,就像过去的“对话”,徒有“对话”之名,实质上都是长官的“训话”。


    末了,发表训话的官老爷问:“你们有何意见吗。”


    听众席中有一位老兄站起来说:


    “马来西亚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了!过去大家都在说韩流;现在应该是马流的时候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看看,现在连韩国人都拍马来电视连续剧了;打开电视机,多少韩国连续剧,那些偶像们都在讲一口流利的马来话,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力吗?”


    这话一说,只见那长官的脸一阵青一阵白!那番话的讽刺性也太“够力”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只懂得入口别人的东西,做了马来话配音,就算是推动了本地的电视广播事业!


    关于你说的本地网路电视,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传统电视把既有的节目搬上网,就叫着“网路电视”了,只有电子媒体界面,没有电子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


    就像他们开了个面子书户头,就算是”参与“了社交媒体。买张票去餐会吃饭,一个人静静在一边吃饭,并不等于”参与社交活动“。


    关于玩电视顶上黑盒解码器的“网路电视公司”,其实也只是把网上别人既有的东西,搬进自己的解码器里让人观赏,他们和卖光碟、插盘的电子零件商,其实没有两样,就是把装载了别人东西的载体卖给你。严格说来,是硬体商,离内容创作差个十万八千里。


    关于《爱垦》的”机会“,可能碍于同人网址或社会媒体的性质吧,也推荐了很多别人的东西。但那是有企图、有主题的做法。像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工作。


    我看得出老编的定位,是当这些内容为媒介,由此媒介做更深入的专题探讨,然後让有同样兴致的网友讨论。


    举个例子,《爱垦》有的网友,也是youtube的发烧友,他们把自己在youtube上载的东西,链接到《爱垦》页面,然後针对有关的录影做深入的探讨。《赛德克巴莱》的各式短片出现在《爱垦》,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小众“、”同人圈子“的玩法,可以做到很深入;但广度那一块要怎样玩,我们网友可能要动动脑筋了!(下續)

  • iPLOP


    What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and Is Not By Kathryn Tyler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says Mark Allen, Ph.D., a professor at Pepperdine University. “It is not a place, a building or a gimmick.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an educational entity that is a strategic tool designed to assist its parent organization in achieving its mission by conducting activities that cultivat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and wisdom.”

    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

    A corporate university and a training department. “A training department is tactical or operational, whereas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positioned at a strategic level. A good training program helps you do your job better. A corporate university helps the organization achieve its mission,” Allen says.

    A corporate university and a traditional university.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grant degrees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Corporate universities focus primarily—though not exclusively—on on-the-job skills, company-specific proprietary knowledge and branding, and certification. “At a corporate university, you are focusing on learning that will benefit the organization, not just the individual,” Allen says.

    The author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former HR generalist and trainer in Wixom, Mich. (Source: https://www.shrm.org)

  • iPLOP


    愛墾觀察ESG


    跟其他國家的人相比,有的亞洲散戶對ESG主題展現更大投資興趣,促使基金管理資產翻倍。

    碳中和,使到商機從無到大爆發。

    ESG定義不清,出於各國會自己定義何謂ESG的成本與風險,且各方定義常常相互矛盾。

    對ESG,政府有自己的解釋與規則,因為在減碳的同時,他們希望確保它不會與國家經濟戰略相衝突。其中,扶貧、社會不平等、地方失業、農村就業等成為優先問題。

    投資基金則優先考慮解決特定產業的ESG問題,如在投資房地產行業時優先考慮綠色建造;或/與會計違規或治理腐敗。

    ESG在地化以後,投資基金納入成分股的考慮是什麼?

    可以確定的是,各國都在思考該如何統一ESG定義,避免漂綠問題。

    投資人不僅要考慮本身公司,還要考慮外在經營環境。有時,一位官僚一個指頭,就捻死了一個行業。

    各業界的ESG重要修煉:成就大我來自社群共學;背景蒐尋,畫線筆記,打造自身專業的ESG。(愛墾ESG主编 10.6.2023)

  • iPLOP


    爱垦观察ESG

    ESG Watch by www.iconada.tv

    A little observation: ESG has been gaining momentum, but awareness among local companies in general seems to be low. We will see how it might become an "epiphany" for post-epidemic revitalisation. But it will take all sorts of good talents, and we are still observing.

    小小的观察:ESG已经逐渐形成大潮,而一般马来西亚企业的认识好像还不强。看可能怎样打造成一个疫后振兴的“显学”。但需要各路好汉,还在观察中。

    Management guru Peter Drucker once said that entrepreneurs have two core functions: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In an era where SDG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t is most desirable to redefine it as getting the ESG right and telling the story well.

    管理大师杜拉克曾说,企业有两个基本功能:创新与行销。在这个SDGs愈来愈受重视的时代,有迫切需要重新定义为:把ESG做好,把故事讲好。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SG: Environment, Social & Governance

    卢建彰 ·把好事说成好故事:在实务上踏实,在想法上跳跃

    Property Development ESG
    商业地产ESG火爆,这些企业为啥频频被点赞?

    邱慈观:中外资本市场ESG桥梁

  • iPLOP

    ESG理念已成为国际共识,以责任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都率先进入这全新发展周期。

    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Social和Governance的缩写,是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不只是财务绩效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

    有者ESG战略与大众关系紧密的可持续包装、负责任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培训与发展、气候变化、可持续农业等六个实质性议题作为行动主要方向。

    其中包括计划2028年实现75%的原材料供应商符合可持续农业标准,并将在中国市场实现所有纸质包装100%可回收或使用再生材料。

    创业目标是一家可持续发展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业务核心与·组织愿景;深耕环保包装、高质量供应链等环节。

    例如,有的食品行业已经过度工业化,就要做出真正适合孩子的天然有机辅食。得先拜访全球有机农场,用最严苛的标准挑选食材,坚持无多余添加,保留好食材的天然美味和营养,产品严格做到每批次安全检测,全线产品均支持全程溯源。

    ESG战略聚焦关注产品、以人为本和关爱地球三大领域。

    在“大绿色计划”的基础上,明确了ESG战略愿景,即“负责任的爱,让地球不害病,为新一代培育健康环境”,明確ESG策略、实施路径和衡量指标。

  • iPLOP

    (Con't)Five years ago, Pearson Education,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iant, collaborated with 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to review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s in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collaborate. The report recommends building three elements of collaboration into everyday classroom activiti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ask management. “For example,” the report offers, “if a task simply requires groups to generate a lot of ideas but not to prioritise those options or make any selections, there will be little need for students to coordinate their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Similarly, if a task calls for consensus but everyone in the group already agrees about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then there is no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conflict-resolution skills.” Some level of friction must be built in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develop and practice collaboration skills.

    To design a collaborative-learning classroom, the report recommends organizing students into a myriad of different groups for a variety of tasks and projects, rotating roles among students to ensure that all students experience a range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and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conduct peer evaluations that offer honest, constructive feedback. Not surprisingly, the report also confirms that students with strong collaboration skills have better employment and advancement prospects than those without.
    Have you read?

    3. Adaptability - Education 4.0

    The ability to continually adapt to new situations and realities has long been underrated because 'adaptability' is challenging to define. Adaptability skills range from a certain comfort with uncertainty, sudden changes and unfamiliar circumstances to the ability to make effective decisions and develop innovative solutions under pressure. Youth who are adaptable shift seamlessly from following to leading and back again. They welcom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new topics, master new skills and test themselves.

    An Australian research team, led by Andrew J. Martin, has been studying students’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novelty and change for the last decade, noting that learning to adapt requires cognitive, behavioural and affective (emotional) adjustments that include developing resilience, buoyancy and self-regulation. One approach to teaching adaptability is to create a self-regulated process with students in which students self-evaluate their proficiency in a particular area, establish learning goals, work to build experience and skills, evaluate proficiency again, identify the modifications need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and so on. Over time, adjusting and modifying skills and behaviours as a result of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enables this adaptable mindset in young people.

    The emergence of Education 4.0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upgrade our educational systems to ensure that we effectively prepare the world’s two billion young people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le also reducing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systems and capitalising on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y centring individual skill-building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round problem-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bility, Education 4.0 offers young people the greatest possible opportunity to succeed in a global ec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