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gapore 1965. Food was prepared, sold and enjoyed on the streets. Itinerant, illegal hawkers moved around with wooden pushcarts, while temporary stalls were setup along alleys and five-foot ways. But all that was about to change. Post-independent Singapore introduced new laws and much importance was given to food hygiene. The streets needed cleaning up and the illegal hawkers had to go.
In Season 2 of A Frame In Time, we continue to tell stories of Singapore’s past, pausing at poignant moments in the 1970s and 80s.
Film auteur, Kelvin Tong helms the series again, interweav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for a unique approach to documentary story-telling.
In Ong Kim Seng’s ‘Night Calligrapher’, we see a man seated and presumably at work in a long alleyway. The narrative spur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past world of letter-writing.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Singapore’s most important artists, Liu Kang’s painting of a ‘Young Girl with Discus’ is infused with a playful energy. This portraiture initiates our conversation about women in sports, featuring Patricia Chan, Glory Barnabas, K Jayamani, among other sporting icons.
The last episode features a mixed media abstract collage, ‘Hunting Elephants in the Batik Forest’ by artist Tumadi B. Patri. We trace the origins of wayang kulit puppetry in Singapore and explore its eventual demise to the likes of radio, cinema, and television. (12 Apr 2020 Source: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
繪畫裏的往昔 音像裏的再現
在Netflix串流頻道的新加坡記錄片系列A Frame in Time(愛墾網譯《時光定格》)裏,我們看見了繪畫如何為往昔的百姓生活作了記錄;然後,借助繪畫、音像、記憶以及數字工藝的交會,我們可能更好地省想幾代人的生命體驗。
美國喜劇演員,社會批評家George Carlin說過,“每個犬儒主義者的內心都有一個失望了的理想主義者。”( Inside every cynical person, there is a disappointed idealist." 希望越理想化,就越是容易失望和幻滅,從幻滅過渡到放棄所有的希望,這是很自然的轉變。因此,犬儒主義的對面不是理想主義,而是現實主義。美國著名記者Sydney J. Harris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的話:“理想主義者認為,眼前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犬儒主義者認為,長期以後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現實主義者認為,眼前做什麽或不做什麽決定著長期以後會發生什麽。”(An idealist believes the short run doesn't count. A cynic believes the long run doesn't matter. A realist believes that what is done or left undone in the short run determines the long run.)拒絕犬儒主義不等於回到天真的理想主義(所謂的“青春無悔”),而是要從失敗的浪漫理想主義汲取教訓,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待未來的希望,既不放棄希望,也不盲目樂觀。(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4])
來到準6G的虛擬世界,#數字人文/數字記憶 Digital Humanity / Digital Memory成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最前沿。有的國家如芬蘭已經在著手這一塊工作;北京、上海等則在他們大都會的層面上從事這工作。若是成功,那會是真正的智慧國家/城市。(見: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12.6.2022)
iPLOP
美國哲學家凱爾納《媒介文化》
在媒介文化中,形象、聲音和景觀,有助於生產出日常生活的構架,它支配著閑暇時間,塑造著種種政治觀點和社會行為,提供了人們構造自己身份的種種素材.......它是一種形象的文化,往往利用視覺和聽覺。諸多媒介——廣播、電影、電視、音樂、以及雜誌、報紙、和卡通畫等印刷媒介——要麽突出視覺,要麽突出聽覺,或是將兩者混合起來,以廣泛地作用於各種情緒、情感和觀念。(見周憲《反抗人為的視覺暴力——關於一個視覺文化悖論的思考》)
Jan 7, 2021
iPLOP
The Future of Digital Media
How Much Should You Budget For Marketing In 2021?
傳統旅遊媒體可能突圍嗎?
後冠毒年代人生提案:推動內容營銷,打造2021年榮景
王鼎鈞·你死我活辦電視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綜述之格局之變
媒體融合:傳媒變革的關鍵議題
新媒介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研究
解困新聞學
愛懇·媒軆與藝頻道
Jan 20, 2021
iPLOP
趙傑: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胡泳·網絡能承載理性討論嗎?
梁旭明·從電視霸權到參與式文化—重構港人認同的電視政策?
鄭娜·中韓綜藝沙龍探討真人秀秘訣 “人”比模式更重要
懸舞·大陸真人秀節目路在何方?
解析韓綜第一人劉在石的成功態度與藝能法則
Jan 20, 2021
iPLOP
走上“雲端”的非遺曲藝
實際上,直播、短視頻等形式,不僅可以帶貨,也給一些曲藝類的非遺提供了展示平臺。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一場“大聖說京劇、話非遺“的直播秀在上海京劇院上演。上海市非遺京劇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嚴慶谷變身直播主持,帶大家一起體驗悟空戲的精妙之處。
“非遺”閩劇傳承人林穎也嘗試用短視頻和直播方式推廣傳統文化。在直播這塊,她會策劃每期的直播主題,還邀請一些閩劇“大咖”和青年演員走進直播間,或和其他劇種“大咖”連麥等等,拉升直播間的人氣。
非遺如何連接生活?
走進直播間、線上開講……無論是上述李佳琦直播帶貨,還是線上熱火朝天的“購物節”,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非遺的傳播形式越來越多樣。
有人說,看完直播,不光了解各式精致的刺繡、雕刻技藝、竹編手藝,也才知道,平時愛吃的綠豆冰糕、熱乾麵等美食,也跟非遺有關:它就在我們身邊。
聊起上述李佳琦參與的非遺專場帶貨直播,中國手藝網內容中心主任郝秦玉說,直播是眼下人們樂於接受的傳播形式,非遺參與其中,科普知識之餘,也能為傳承人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
“非遺+直播+電商+扶貧”的模式
“比如直播中被視為‘黑馬’的‘巴圖查干蒙古奶皮子’產品,當晚共售出5658份,銷售額達20多萬。”她表示,運用得當,通過“非遺+直播+電商+扶貧”的模式,也可以直接帶動貧困地區的非遺產品銷售。
“但需要注意,非遺產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手藝類的產品,生產周期長、規模有限,很多產品也是初次觸網。”郝秦玉認為,抓住非遺產品的文化屬性是首要的,如能巧妙融合當下網絡傳播和銷售的特點,和生活連接起來,往日冷門的“非遺”,會越來越受青睞。(来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上官雲 2020-06-17)
Feb 28, 2021
iPLOP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直播賣書、直播演唱會、直播賣劇本……在互聯網時代,直播成了最時髦的傳播方式之一,相對小眾的“非遺”亦加入其中。
在2020年6月間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非遺這個領域開啟了直播模式,“口紅一哥”李佳琦參與的一次專場直播帶貨甚是火爆,多款產品上架“秒光”。“冷門”的非遺,正在更接地氣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一場“把非遺帶回家”的專場帶貨直播節目火了。
這場直播由央視主播尼格買提、王寧和淘寶主播李佳琦一同主持,在線推薦了二十多款國貨非遺小吃和地方特產,還有絹扇、香包等各類工藝小件和非遺文創。
在整場直播中,李佳琦和尼格買提一邊試吃美食,一邊細致描述食物口感和味道,引得許多網友食指大動,許多產品一上架就被迅速“搶光”。
中國手藝網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13日晚,這場直播在各平臺總計吸引1000多萬網友在線觀看,共售出總價值超過1261萬元的非遺產品。
其中,湖北非遺項目“揚子江傳統糕點制作技藝”的老字號產品,揚子江綠豆冰糕40000份秒光。在網友要求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香包加單1000份。
非遺也可以成“網紅”
上述專場直播,讓這些非遺產品成為了“網紅”。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非遺購物節”中類似的直播帶貨也並不鮮見。
資料圖:濟南市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購物節暨直播帶貨活動6月13日在大明湖超然樓廣場舉行。 趙曉 攝
比如,山東創意推出非遺購物節、文創及非遺產品直播帶貨活動。據媒體統計,山東已有400多名非遺傳承人、738家店鋪、上萬種特色非遺產品匯聚各電商平臺參與了非遺購物節活動。
武漢市文旅部門以線上展示為主,推出七大系列36項非遺活動,140多萬網友通過網絡“看到、聞到、嚐到、觸到”武漢非遺老字號的勃勃生機。
在此間舉行的非遺直播中,蔡林記熱幹面制作技藝傳承人王永中現場示範,用新品“鮮食裝”熱乾面燙出一碗“與大師傅現做一樣的地道好味”。
福建省則啟動了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在“非遺購物節”上,閩醫、閩茶和閩食的多位傳承人在直播節目中變身代言人,推薦自家的老字號。
Feb 28, 2021
iPLOP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2)
2020一整年,全球讓冠毒-19鬧得天翻地覆,中國卻不僅迅速克服疫情恢復正常,而且還如期全國脫貧。秘訣?
湖北武漢面塑手藝人劉潔在展示麵人制作技藝。新華社發
6月13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將如期而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助力文化扶貧、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如何讓非遺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智庫以一堂特別的“非遺公開課”,約請專家及非遺傳承人與您共同探討。
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劉魁立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 陳岸瑛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貴州赤水竹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楊昌芹
2.變“輸血式”幫扶為“造血式”發展
光明智庫:非遺發展不能僅靠“輸血式”投入,更要增加“造血式”收入。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在促就業、增收入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劉魁立: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各地區創造了大量有效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育扶貧對象本身的造血機能。過去有很多關於手藝的民間諺語,如“無藝如貧”“手藝是活寶,走遍天下餓不倒”“學藝終身福,是藝不虧人”等。非遺扶貧,是讓貧困人口掌握非遺技藝,並且以藝致富。
而這些非遺技藝,是他們以往就了解的、熟悉的,或者是曾經從事過的,所以做起來相對容易,能夠很快見效。我知道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實例,比如非遺能人帶領農戶加入合作社的形式,在很多地方取得了很好成績,有效改變了一些農村的面貌。
陳岸瑛: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是繼傳統工藝工作站之後的又一傳統工藝振興舉措,響應了決勝脫貧攻堅的國家號召。工坊通過開展手工技能培訓和產品設計研發,為困難群眾帶來訂單,為留守婦女創造居家就業機會,同時壯大了非遺傳承人隊伍。
不少傳統工藝在走向復興的過程中,面臨產能低、勞動力不足的問題,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一方面可以起到扶貧、扶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為非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還可以增進民族團結。
楊昌芹:作為赤水竹編傳承人,我在家鄉鎮上成立了一個集生產、銷售、加工、培訓為一體的產學研基地,面對面把竹編技藝教給本地農民。農民學會了技藝,產出了商品,帶動了就業,增加了收入,實現了脫貧致富。非遺產業不需要聽起來“高大上”,只要深挖傳統、有所創新,打破“千篇一律”的禁錮,打造出“小而精”的特色,就能具備市場競爭力,成為帶動鄉村造血、實現脫貧攻堅,乃至支撐鄉村振興的產業。我想,“授之以漁”的方式遠比“授之以魚”的方式好,比直接給貧困戶金錢更有意義。(来源:《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12日 07版)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1)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2)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3)
熱門直播:非遺2020年助中國成功脫貧 (4)
Mar 1, 2021
iPLOP
奥威爾·半吊子的暴政
與今天的暴政相比,以前的所有暴政都不夠徹底,軟弱無能。過去的統治集團總受到自由思想的一定感染,到處都留有空子漏洞,只注意公開的動靜,不注意老百姓在想些什麽。從現代標準來看,甚至中世紀的天主教會也是寬宏大量的。部分原因在於過去任何政府,都沒有力量把它的公民置於不斷監視之下。但是由於印刷術的發明,操縱輿論就比較容易了,電影和無線電的發明又使這更進一步。接著發明了電視以及可以用同一臺電視機同時收發,私生活就宣告結束。對於每一個公民,或者至少每一個值得注意的公民,都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把他置於警察的監視之下,讓他聽到官方的宣傳,其他一切交往渠道則統統加以掐斷。(喬治·奧威爾《1984》(65))
延續閱讀 》
《媒体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May 24, 2021
iPLOP
解困新聞學的新媒體策略
民主社會最津津樂道的一件事,就是在立法、司法與執法三大社會保障之外,還有一個“第四權”媒體。這第四權具體幹點什麼事?監督也;它的存在基礎,叫“輿論”——透過報道、揭發以帶動民眾言論與想法,來影響一件事情的發展,以發揮制衡的力量,保證民眾的共同利益。新聞報道讓人覺得偉大,就是因為可能發揮這制衡力量。
但“輿論”這回事也沒有天然的、必然的真理、正義依據。就算在“輿論”中口口聲聲說自己佔有真理與真義的一方,最多也只代表他們本身的利益。即使他們會引經據典跟大家“說理”,說完了也只是袒護本身利益的“理”。
由於社會背景、歷史條件受限,而無法有效說理的一方,永遠別幻想衝上社會眼裏的道德高地;說真理、正義在他這一方。
一般民眾所面對的種種問題,始終只可能深陷泥沼,難有解決的一天。
要打造一個新的媒體生態,有識之士提出了“解困新聞學”的新媒體策略。
1. 社會充滿空洞承諾、謊言、欺詐與失信的負面新聞。媒體的天職原來是要“喚醒”民眾意識,在分分秒秒收到智能手機端傳來信息的民眾,卻對各式真真假假的“新聞”感到質疑、厭倦與麻木。
2. 國家決策者等公眾人物那樣,拿著原是公眾委托他管理的資源/公器,當成自家資源那樣處處表現成自己權欲的資本,作為自己權威的踏腳磚,分配資源成了他們“有力的憑據”。一般百姓沒這資源,只有“感性分配”——碰上社會黑暗面、不幸事,只有表達同情的份兒。黑暗面、不幸事越來越多,同情成了負擔,變得淡薄。
3.問題以外,是否也有解決問題的生機?解決問題的方案? 媒體是否有能力扮演這麽一個促進積極變化的角色?
4.智能手機+社群媒體,是否活力的根源?
5. 誰來準確定義問題所在,並提供可能的方案與行動?媒體輿論本應該監督立法、司法與執法機構;但誰來監督媒體本身所傳播的“輿論”?
6. 誰來長期追蹤受問題困擾的社群,關註他們的心聲?態度謹慎地去論述問題,並設法與讀者交流與溝通。並不是傳統媒體的“告訴讀者”。
7. 支撐解決方案的根據是什麽?局限是什麽?
8. 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專註各種社會問題/議程的機構日漸增加;他們所要報導/推進的探討需要一套新的新聞學方法論。“解困新聞學”回應了這個需求。
9. 鼓勵讀者參與探討新聞事件非常有必要。可是,怎樣讓新聞從業員有能力促進問題探討並設法找到解決方案,是一個很嚴肅的專業問題。它挑戰了新聞從業員很多現有的“無冕皇帝”心態、觀念與技能。
10. 公眾也要有能力去嚴格檢視新聞從業員和其他人士的主張,“參與”的精神是偉大的,但不能忽視它在實踐面的實際困難。
11. 社會需要深度與對口的報道,不是一般記者或評論員/網紅/名嘴的泛泛之談。隔靴搔癢式的內容無濟於事。這正是一般報紙為了很快總結日益錯綜複雜的事態發展,委托 / 邀約越來越多所謂的“專欄作者”來發表他們的意見,甚至探討他們本身根本沒資格討論的題目,而不自覺本身其實是亂源之一。
12. 其中一個方法,或許可參考美國《西雅圖時報》旗下關注公共教育的版塊 “教育實驗室”(Education Lab)。與其探討早已經不是新聞的叛逆少年、低收入家庭學生學業欠佳、高輟學率等現象,不如去研究與傳播正在進步的學校,讓人們可能借助正在正確發生的事例與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延續閱讀 》
解困新聞學
解困新聞學:寄望
維基百科·後真相政治
後真相時代的輿論狂歡
悄然降臨的後真相時代
後真相年代的「滅香」奇聞
「後真相」時代,誰來定義假新聞?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
Jul 11, 2021
iPLOP
動畫語言中的詩性
人類視覺已經高度接受動態影像媒體,動畫產業的工作行情如今正水漲船高,各國家極力培育大批人才投入市場,動畫不再是少數人默默從事的手工業, 它包含有無限創意,也蘊含無限商機。
然而,當代的媒體影像氾濫,雖然動畫內容有高度自由,但是量產的結果,勢必容易造成藝術性的喪失。
一個網頁上的動畫,和一部獨立製作的動畫,這文字底下的差異正是動畫能身為一種藝術的原因,因為後者的「動畫」不只有俏皮可愛的幽默外表,它原本的面貌是視覺藝術,是獨特的藝術形式,也是跨媒體的大整合,因為它包含了電影、文學、音樂、舞蹈、戲劇。(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康台生 鄭宜芳,2007,台灣師範大學)
Aug 13, 2021
iPLOP
犬儒文化的出路
犬儒文化並不是一個沒有出路的困境,出路需要關心這個問題的眾人一起去尋找,我自己覺得,還得從啟蒙的基礎工作開始,這就少不了知識分子們的努力。他們的學問不應該只在於各自的學科專業,還應該有公共問題的意識和關心。不幸的是,當下“公共知識分子”成為一個罵人的話,這是社會犬儒化、愚昧化的一個表征。我從自己的文化啟蒙工作中總結了這樣三個方面,它們也構成了本書三個部分的基本內容。
第一是政治制度的改革和社會文化的改善,包括重視社會文化中的信仰缺失、信任危機和普遍存在的犬儒主義影響。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改善要求人們切實看到存在的問題,不掩飾不回避。這就需要說真話,讓真實、誠實、公開、公平、公正真正成為指導政治運作、社會生活、人際交往的道德倫理原則,讓民主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
第二是理性和心智的啟蒙。這一啟蒙能幫助人們學習、鍛煉和提高思考、辨別、判斷的能力,犬儒心態經常是基於非理性的害怕、恐懼、不信任、猜疑,進而成為一種惰性和習慣。習慣性犬儒主義的養成大多是與人的思想懶惰有關,經常是因為不能獨立思考和判斷。啟蒙使人既勤於思考,並知道如何思考,這是走出習慣性犬儒主義的必由之路。
第三是公共說理。啟蒙是為了明理和說理。人與人說話和交流對話的能力是社會理性的根本體現。一個人對自己說理,是為了弄請問題,對他人說理,則是為了建立相互了解、信任、避免強迫和壓制的人際關係。犬儒主義不僅是一種絕望心態,而且也是人際交流的失敗。犬儒主義會導致人際關係的破壞,由於犬儒主義,我們在評估和檢驗別人說理的公共真實性價值之前,就已經拒絕相信。我們今天社會中對立、仇恨、怒氣、謾罵、暴戾很多都與不說理有關。(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2016-01-27, 愛思想平臺)
延續閱讀 》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文創領導
韵文化:气韵、神韵
《媒体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自吹
Aug 17, 2021
iPLOP
不少大學異常熱心招收外國留學生,是可讓大學在排名中靠前。這邊的決策人慷慨用納稅人的錢,那邊的納稅人卻覺得這事浪費錢,對孩子沒具體價值,這讓人想起“古德哈特定律”:“一旦一種測量標準本身成了目的,就不再是一種好的測量標準了。”
Sep 11, 2021
iPLOP
創作者從事藝術活動的創作動機,主要在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也是“心境”。然而這種抽象的情思難以言喻,遂藉由各種藝術形式和技巧傳達出來。動畫是影像藝術,大致可以藉由三種面向來傳達心境:
(一)直接和具象表述某種心境:這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方式,利用具有劇情的敘事手法、角色表演和表情,例如卡通人物的表情生動、哭笑鮮明;
(二)間接和具象的暗示某種心境:利用象徵手法,例如窗外的一場暴風雨暗指窗內主角的內心恐懼;
(三) 間接和抽象傳達某種心境:利用繪畫抽象表現、視覺元素設計等,這也是動畫最迷人、特別之處。例如:紅色的色塊照著行進節奏律動來代表熱情。
然而,美感是作爲藝術美的要求,貴在含蓄,忌直露。以詩為例,詩人作詩旨在言志,但表達志的文字本身是抽象的,因此詩人運用聯想的具象物形成意象群來象徵抽象的情思。例如元曲四大家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其中運用一連串景象描繪,雖未明白言及思家之情,但是讀者卻能從具體景物感受到那愁長萬斷的鄉愁,這便是運用了前述所提到的第二種手法。
筆者認為,動畫若是活用詩語言的特質,則能加強運用第二種象徵手法, 產生許多驚奇的聯想和意象,結合第三種繪畫獨有的抽象表現,則可以作為一種表達人類心境的實驗作品。
歸納本研究企圖達到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一)釐清動畫和電影之間的差異,並尋找動畫和繪畫之間的關連,歸納出動畫應如何提升藝術性,並朝此方向努力。
(二)了解詩語言的特質、詩的結構,嘗試在動畫劇本創作過程中,針對人類抽象心境的表現部分,利用詩的形象思維過程,將抽象轉為具象的意象聯想, 豐厚動畫本身的內容和表現面向。
(三) 分析詩與影像結合產生的特質,並將這些特質於動畫藝術中一一檢視, 找出動畫與詩的相關之處,以及動畫如何表現出詩的特質。再將此結果實踐於創作當中。
(四) 利用動畫表現心境的三種手法:動畫本身的故事性、具象和抽象的視覺象徵,以影像表現將人類心境視覺化,利用手繪動畫強烈的繪畫性,和實驗動畫媒材的自由度,構成一部有趣又富有深度的實驗動畫,並且成功塑造個人整體的視覺風格。
(五) 終末探討透過在創作中實際操作詩和動畫兩種不同類型的創作形式,實驗將兩者結合之後,動畫作品的性格會不會因詩元素的加入,是否會產生更突出的特質?是否可對動畫領域提出另外一種詩意風格和新鮮的創作方式?(詩的動畫—以“詩想”過程導入手繪實驗動畫創作與探討,康台生 鄭宜芳,2007,台灣師範大學)
Sep 27, 2021
iPLOP
作為人類學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象征著富饒、深邃和遙遠,令人油然生出向往之情。茫茫林海,千百年才形成的參天大樹、奇花異草、昆蟲鳥獸和無盡藤蔓,細密微妙的紋理、光影閃爍的動態和高低起落的天籟,將光、水、植物、昆蟲和鳥獸連接在一起,將鳥類觀察家、地質學家、人類學家、氣象學家、植物學家帶入到不同層面的感知之中,也讓詩人、哲學家、文藝批評家都參與到對其繁復時空的反復審視之中。森林,天然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擡眼望去,古今中外無數文藝作品中滿是森林蒼翠欲滴的涼蔭。森林詩學,讓我們返歸於一個由森林撐起的蒼穹下。(劉東黎 “永恒的青春在樹林里”——關於森林的詩學,2021,作者劉東黎為中國林業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 原載《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6日13版)
Oct 4, 2021
iPLOP
當戈德爾斯坦將中國與俄羅斯等國家,試圖讓域名職能擺脫美國法律的控制,也視為數據民族主義的一部分,擔心會產生競爭性的或重復性的域名系統,從而導致互聯網普通用戶登錄錯誤網址的風險時,在中國,一個新的概念正在形成。
2015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製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ITFIN)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2015年7月1日,國務院頒布《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規定了所要推進的重點行動:“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製造、“互聯網+”現代農業、“互聯網+”普惠金融、“互聯網+”益民服務、“互聯網+”高效物流、“互聯網+”便捷交通、“互聯網+”綠色生態、“互聯網+”人工智能。
雖然“互聯網+”行動還只是剛剛開始,但在中國,它已經將這個時代命名為“互聯網+”時代。這個來自中國的詞語會變成一個普遍性的名稱嗎?這個時代會持續多久的時間?一切當然還沒有答案。但確定無疑的是,互聯網正在開始其新的歷史階段。如果就以“互聯網+”作為全球互聯網新時代的命名,以上所述的事件它顯然將它區分成了三個方面,或者說它將自身具體化為三個時代;APP的時代、數據民族主義的時代與“互聯網+”行動的時代,它們分別表述這個時代的文化、政治與經濟。在這個時代里,萬維網並(還)沒有死亡,它只是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不再居於優先和主導的位置,無論是APP、數據民族主義還是“互聯網+”行動,它們都並非取代萬維網,而只是把它當作了一個自然化了的背景,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
在《網絡社會的崛起》里,卡斯特將互聯網時代的時間,描述為“無時間之時間”或“虛擬時間”,將空間界定為“流動空間”——後來又稱之為“超空間”。而在“互聯網+”時代里,時間形式與空間形式發生了新的彎曲。在APP的各種傳輸協議里,Real Time——“實時”或真實時間是一個核心的詞語:實時傳輸協議(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 RTP)、實時傳輸控制協議(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RTCP)、實時流協議(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 RTSP)。而無論是數據民族主義強調的國家的邊界,還是“互聯網+”行動對製造業的強調,在與APP傳輸協議對應的意義上,把Real Space重新納入到互聯網的空間組織之中。
由此,“互聯網+”時代的時間與空間,變成了一種複合的時間與空間:虛擬時間+真實時間(virtual time + real time), 超空間+真實空間(hyperspace + real space)。
在這里或許可以借用卡斯特的另一個概念。當有人認為,互聯網時代將溝通心靈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全都接連在巨大的非歷史性超文本中,因而把我們的現實變成了虛擬,卡斯特反駁說,任何現實經驗都是編碼的產物,一切現實在感知上都是虛擬的,因此目前以一切溝通模式(從印刷到多媒體)之電子整合為核心的新溝通系統,其歷史特殊性並非是又發出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反而是建構了真實虛擬(real virtuality)。(33)
而在“互聯網+”時代里,這個“真實虛擬”被召喚來重新面對“實境”(reality),必須在真實時間與真實空間里重新確認自身,因此不妨說,它已/將變成“真實化虛擬”(realized virtuality)。
在這種“真實化虛擬”中,羅蘭·巴特曾經描述的那個“從作品到文本”的演化過程必然或必須發生逆轉。在互聯網的巨大的超文本里,在我們都有的、都是的超文本里,一個“從文本到作品”將會成為現實的一條可能的進路,或超空間的一個可能的出口。這是從文本到作品(work),也是從從文本到工作(work),就像“互聯網+”的行動的主線,是從互聯網到現代製造業。
從這個進路或出口回看羅蘭·巴特,我們會看到,他曾經希望有一天批評作為獨特的系統之一,能夠“貫穿、分割、中止、塑化”“世界的無限遊戲”。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這當然還是不可能的任務,但至少,它應該通過“真實化”的行動,在“無限遊戲”中間確認一個短暫中斷的機會,從而如傑姆遜所說,“尋找[我們]自身如何被困的一點蛛絲馬跡”?(朱康《羅蘭·巴特、互聯網與“互聯網+”》見2017-08-16《文藝批評》雜誌 )
(33)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夏鑄久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第61頁,第462頁,第408-409頁,第462頁。
Oct 7, 2021
iPLOP
任翀·互聯網加速職場變革·段子手入列十大熱門職業
也許8年前幽默並不能當飯吃,也沒人把自己的職業稱為“會講笑話的人”,但如今“段子手”不僅成為簡歷裏可以填寫的一項職業,背後還擁有專業的公司和團隊。近日,職場社交平臺領英(LinkedIn)根據1700萬中國會員檔案數據發現,互聯網發展加速職場變革:大數據架構師、新媒體專員、數據科學家、數字營銷專家、專職代購、段子手、雲服務專家、微電影策劃、UI/UX設計師、私人旅行策劃師等成為當前10大熱門職業。
統計數據顯示,職位頭銜為“大數據架構師”的領英用戶量8年來增長了18倍,成為最熱門的新興職業;緊隨其後的是新媒體專員和數據科學家,增長均為13倍。數字營銷專家近年來也發展迅速,增長了9倍,專職代購、段子手則分別增長了8倍和7倍。
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及伴隨其發展的社交網絡、新媒體等,是許多職業在8年間迅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大數據在8年前還是個很少被提及的詞,但被大數據捧紅的《紙牌屋》、使用大數據進行的C2B(消費者至生產商)產品和服務,讓全世界感受到大數據的力量。與此同時,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的發展,令社交網絡營銷成為當下營銷人眼中的“新貴”。根據國際權威廣告行業預測媒體eMarketer的最新數據,全球廣告主2015年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投入較2014年上升33.5%,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對新媒體專員、數字營銷專家、“段子手”的大量需求。
專家表示,很多新興的熱門職業在早期其實是一項技能。求職者不妨盡早掌握那些可能會引領市場的技能,就有希望搶得職場先機。(2016-02-29 解放日報)
Nov 9, 2021
iPLOP
Netflix Documentary: A Frame In Time
In Season 2 of A Frame In Time, we continue to tell stories of Singapore’s past, pausing at poignant moments in the 1970s and 80s.
S1E1: Here They Come
Singapore 1965. Food was prepared, sold and enjoyed on the streets. Itinerant, illegal hawkers moved around with wooden pushcarts, while temporary stalls were setup along alleys and five-foot ways. But all that was about to change. Post-independent Singapore introduced new laws and much importance was given to food hygiene. The streets needed cleaning up and the illegal hawkers had to go.
Film auteur, Kelvin Tong helms the series again, interweav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for a unique approach to documentary story-telling.
In Ong Kim Seng’s ‘Night Calligrapher’, we see a man seated and presumably at work in a long alleyway. The narrative spurs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past world of letter-writing.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Singapore’s most important artists, Liu Kang’s painting of a ‘Young Girl with Discus’ is infused with a playful energy. This portraiture initiates our conversation about women in sports, featuring Patricia Chan, Glory Barnabas, K Jayamani, among other sporting icons.

The last episode features a mixed media abstract collage, ‘Hunting Elephants in the Batik Forest’ by artist Tumadi B. Patri. We trace the origins of wayang kulit puppetry in Singapore and explore its eventual demise to the likes of radio, cinema, and television. (12 Apr 2020 Source: https://www.channelnewsasia.com)
繪畫裏的往昔
音像裏的再現
在Netflix串流頻道的新加坡記錄片系列A Frame in Time(愛墾網譯《時光定格》)裏,我們看見了繪畫如何為往昔的百姓生活作了記錄;然後,借助繪畫、音像、記憶以及數字工藝的交會,我們可能更好地省想幾代人的生命體驗。
交流專頁: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iki026
Apr 14, 2022
iPLOP
陳明發·抖音:現在抖音稱霸,音像更泛濫,我跟年輕人說,大叔不反對文化消費,畢竟我也是推進文創的,可是再短的內容、再快的欣賞速度,也可以有點趣味或哲理嘛。最近有份學刊來邀稿,我建議要給文創的最核心要素給定位出來:所謂創意是需要文化意義的。(27.4.2022)
陳明發東南亞文創中心
政治上,馬新分家;文化上,卻永遠有共通之處。談南海精神,兩岸有其先天的糾結,另一頭的馬來西亞條件很好,奈何自2008年以來,龍穴已破,多少勇夫樂於政爭而不知老之將至,又多少文化人以有能力預測下一任政府誰來做而大做文章,推波逐浪。而以新加坡國力、學力與文化傳播經驗,他們可能另樹一格,成為東南亞華族文創中心。(28.4.2022)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43》:李光耀異國風情
Apr 28, 2022
iPLOP
https://iconada.tv/photo/yun-wen-hua-feng-du 詩性
https://iconada.tv/photo/yun-wen-hua-wo-qiu-2 詩性·契合
https://iconada.tv/photo/yun-wen-hua-xue-ming 生態
https://iconada.tv/photo/yun-wen-hua-qi-yun-shen-yun 媒体
May 17, 2022
iPLOP
新聞來源依賴症與宰制性話語
福柯說:「你以為自己在說話,其實是話在說你」。當新聞媒體與採訪對象在衝突與協作的基礎上實現「共謀」,乃有所謂的“新聞來源”,因而生產了宰制性話語。首先,掌控充足信息的各官方部門、主流團體或政治精英使媒體話語逐漸向權力中心靠攏。其次,傳媒不可能對發生的每件事都親自採訪。新聞來源,尤其是官方的新聞來源作為報道中的話語主體時,很容易就把傳媒拉到宣傳的陣營中。新聞來源還通過有效的新聞管理把自己的議題轉變成傳媒議題,並最終成為公眾議題。70%~90%的新聞內容都來源於新聞製造者們完全或基本控制的形勢。從傳媒角度看,貌似傳媒在根據新聞價值標準設置議程,但其實是當權的新聞來源在構建信息環境。可見,大眾傳媒就這樣巧妙地通過宰制性話語的新聞來源依賴,既確保了其自身利益不受到損害,又實現了對信息環境的建構。(網摘参考材料)
媒體愛墾·https://iconada.tv/photo/link001
愛墾·媒體研究所 》https://iconada.tv/group/ma
新媒體·https://iconada.tv/photo/yun-wen-hua-qi-yun-shen-yun
May 25, 2022
iPLOP
看看誰笑到最後:不管是鄙薄還是景仰,卡內蒂的觀測方向都是人性的某些細部,一旦把它們顯微放大,謙謙君子也成了猙獰怪物。他很早就決定以觀察人群為畢生事業,他的青年時代覆蓋了奧地利民主隨著魏瑪共和的動蕩而日趨衰落,最終被納粹帝國吞並的全過程,但在回憶錄里我們看不到多少現實政治關懷。他在乎的只是「人」。
1927年7月15日,那個改變了他一生的日子里,大批維也納工人為了兩名被一審處死的工人同胞舉行暴動,火燒司法大廈。卡內蒂看到了軍警的槍彈,看到呻吟倒下的人,後來還把混亂的氛圍寫進了《迷惘》,但他得出的結論無涉階級話語,他只關心「群眾運動」自身的客觀邏輯:「肯定有人率先喊出了『去司法大廈』。但知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並不重要,因為每一個聽到這呼聲的人都將它傳給了其他人,沒有遲疑,沒有顧慮,沒有考慮,沒有停留,沒有推延,每個人都將它向同一個方向傳遞。」如此解剖起來,所有集體運動都可以抽掉其政治、階級、種族、宗教背景,化約為一份標本。《群眾與權力》就是這樣一把解剖刀的產物。(雲也退:卡內蒂·我改不了我的不寬容)
May 26, 2022
iPLOP
最激烈的理想主義者反倒很容易轉變為徹底的虛無主義者,为什麽?
美國喜劇演員,社會批評家George Carlin說過,“每個犬儒主義者的內心都有一個失望了的理想主義者。”( Inside every cynical person, there is a disappointed idealist." 希望越理想化,就越是容易失望和幻滅,從幻滅過渡到放棄所有的希望,這是很自然的轉變。因此,犬儒主義的對面不是理想主義,而是現實主義。美國著名記者Sydney J. Harris說過一句話很有道理的話:“理想主義者認為,眼前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犬儒主義者認為,長期以後發生的事情是不重要的。現實主義者認為,眼前做什麽或不做什麽決定著長期以後會發生什麽。”(An idealist believes the short run doesn't count. A cynic believes the long run doesn't matter. A realist believes that what is done or left undone in the short run determines the long run.)拒絕犬儒主義不等於回到天真的理想主義(所謂的“青春無悔”),而是要從失敗的浪漫理想主義汲取教訓,以務實的態度來對待未來的希望,既不放棄希望,也不盲目樂觀。(徐賁:當今中國犬儒社會文化的困境與出路[4])
May 27, 2022
iPLOP
電視媒體如何經營災難新聞資源?
看見沙巴青團運為MH370失蹤班機的239位乘客和機組人員祈福
而且有各族青年參與,令人深深感動

事發以後,大家看見馬來西亞人紛紛在掏出心靈的善良能量
也看見一小部分人在他們的既定議程下
完完全全把人命的可貴、機上人士的家人的感受
踐踏在自己的腳下;不僅渾水摸魚、趁火打劫
在在消費這個議題;更蓄意在製造謠言或助傳妖言
某電視臺一眾新聞主播的態度是很明顯的
已經被證實不正確的所謂“據外國權威人士透露”的信息
居然仍然被當著天大“新聞”加以渲染
只是在最後輕輕一句“某某已經否認有此事”
作為“客觀、平衡報導的”掩飾
既然已經被推翻、否認,為何又大事渲染?
只能說他們完全不關心這宗事件本身
而是把這宗事件當著他們服務其既定議程的餌
大家都關心這事,好,他們就借這事來“證明”
他們所不爽的人有多無能、多可笑
別人無能、可笑;他們或他們的主子就似乎很行、很值得崇拜
一群連地方垃圾與水供都管理得一塌糊塗的人
居然有“本事”指導美國、中國等國家的專家
怎樣分析雷達、看衛星,尋找消失的飛機
(March 14, 2014 愛墾網)
May 27, 2022
iPLOP
數字記憶:記憶資源存儲和呈現
數字記憶大多具有記憶資源存儲和呈現的雙重功能,因此基本上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內容豐富的資源庫,收藏、存儲記憶資源並為記憶呈現提供支撐;二是充分的展示空間,有效呈現記憶內容。不同記憶項目對於這兩種功能的設計處理不盡相同,但大致都形成了相應的資源平臺和展示平臺,“北京記憶”等則明確為“前站後庫”架構,前站承擔展示功能,後庫側重保存和知識組織。資源庫組織的構建原理和方法與很多數字人文項目基本相同,只是在數字方法應用的規範性、多樣性、拓展性方面有程度差異,能達到前文例舉的芬蘭國家集體記憶平臺等資源處理水準的尚屬少數,應用深度也有待提升。在資源呈現方面,數字記憶卻具有一些特殊之處。總體上看,數字記憶尚未形成明確的以數據組織為核心的研究框架與實施理念。
根據記憶資源呈現方式的不同,目前世界範圍的數字記憶項目可以粗略分為展陳型和敘述型兩種體例。展陳型主要將該專題數字資源進行系統化展示,敘事型則是以數字記憶資源體系化、邏輯化、情節化、敘述式地呈現該專題內容。適應文化記憶的構建特點,兩種類型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敘事線索和特征,其中敘事型項目更為突出;與大部分數字人文項目相比,算法的應用相對較少,而是混合使用了多種數字呈現方法。(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Jun 13, 2022
iPLOP
知識創造與記憶構建
從當前狀態看,面向人文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和面向個體、群體記憶的數字記憶項目在資源呈現方面有多種差異:前者的使命主要是知識組織、發現與創造,後者更突出通過記憶構建喚起情感共鳴或身份認同;前者側重以文本為主的各類資源的數據驅動,後者除利用各類可移動、不可移動資源之外,也吸收調查與創作資源,兼有數據驅動和事實闡釋驅動;前者以遠讀為主要資源分析方法,後者則兼用遠讀和細讀——為追求記憶接近真實,對某些資源的細讀及文化分析必不可少;前者多采用量化研究,借助算法進行文本分析,後者要兼用質性研究,到相關情境中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通過與對象互動來理解和解釋其行為,梳理事實線索;前者追求結論、邏輯嚴密嚴謹,其可視化多為計算結果的映射,後者浸入當下意識和情感,融入意義感,可視化中含有源於歷史、體現當下認知的創作型表達;前者的公眾參與形式多為眾包任務,後者更加重視眾籌資源;前者的成果主要是數據庫和學術結論,主界面注重提供多途徑查詢入口,後者除資源庫、移動端、網站之外,還會有多種表達記憶敘事的數字產品,如動畫、3D建模、互動遊戲、口述、視頻等,主界面注重向用戶提供直觀、便於理解的資源分類體系或專題列表等導覽系統。總之,人類記憶的場景性、情節性、時空性等特質對於數字記憶的敘事性表達需求,使之在呈現界面采用了較多非計算方法,轉而利用多樣的數字方法,以感性和理性的交織,兼及知識(事實)傳播與情感呼喚,形成飽滿的再現力和感染力,這樣一來,便與大多數面向學術的數字人文項目有了不同的形象性格和方法應用。(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Jun 15, 2022
iPLOP
陳明發《互動式數字叙事》
正當大家關注中國科技既能把人送到外太空,也能把淘寶的貨物網購到家門口,多少人有留意到,在中國2035文化強國方針下,他們的科技早也已經一步步,將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史與眼下現況結合進虛擬網絡?
正當我們熱衷於轉發中美之間的政治與商貿競爭誰贏誰敗,是否也留意到中美的頂尖大學在合作給中國歷朝歷代名人整理傳記?而數字工藝能把我們帶到他們面前了解其生平敘事,只是這數字人文趨向的第一步。
這是一項互動式、多媒體內容、跨領域的網絡工程。
在同一個平臺上,不但給各界提供了最大可能的知識含量,還可能做各種的比較演算,例如根據需要自動給你做出圖表、語音、視頻、照片或現況google map等媒體內容,讓人多感官接觸,有個總體的體驗。
這張冰山一角的截圖就顯示了歷朝歷代官員原籍、出身、朝代與專業資格(科舉)、官職等,裏頭的數據隨時可調動組成研究需要的各種比較的格式圖表或其他多媒體內容。
數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把中華民族的好故事說得更好。
本地單位團體要迎頭趕上,基本功還是先整理好本身基本史料才行,要不連手工劳作做個Power-point都成問題,更說不上AI玩法。
各領域有了這樣的資料庫支援,行行業業的研究人員、開發人員就可省下很多時間做需要真正洞見、智慧的思考。一個社會的文化進展會去到另一個層次。
經典無窮盡;對經典的可能理解更是無窮盡。
來到準6G的虛擬世界,#數字人文/數字記憶 Digital Humanity / Digital Memory成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最前沿。有的國家如芬蘭已經在著手這一塊工作;北京、上海等則在他們大都會的層面上從事這工作。若是成功,那會是真正的智慧國家/城市。(見: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12.6.2022)
虛擬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PDF :毛軍京:特色數字人文研究環境的構建與探索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
Jun 19, 2022
iPLOP
陳明發〈閱讀消費〉
明芳此詩面向眼下的消費社會,對準了其心口插進去,引來的不是血流不止,而是我的反思不已。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有何不同?最好的答案是,前者充滿干擾的噪音,而後者的閱讀體驗則純凈多了。雖然有的紙本讀物——特別是雜誌——也有廣告,但它是靜態的,你不看它就是;而很多廣告也是編輯部本身有所選擇的,一般不違反其辦刊立場。而網站上極大部分的廣告卻是由機械人隨機、動態地置入,什麼性質的內容往往難以預料。明明是在閱讀嚴肅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文章,側欄卻忽然冒出“約會亞洲單身女郎”的廣告,其困擾不下在需要全神欣賞的音樂廳裏,一會兒電話聲響,一會兒小孩走上舞臺,或那位大哥大姐走上前自拍。最糟糕的,是有者把別有意圖的內容當成本文滲入主體內容。一句話,線上閱讀只有越來越重要,而純凈閱讀體驗是線上世界在面對紙本世界時要克服的挑戰。(12.7.2022)
比繁星更閃耀動人
Jul 12, 2022
iPLOP
陳明發·數字內容文創
數字內容文創領域如串流、自媒體,目前都集中娱樂或消費與政宣資訊,反而讓人忽略了它的其他社會作用。任何一位有興趣甚至決定把地方創生轉為創造新命運的力量,可考慮組合起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以大膽想像、獨特視角及時宜理念,發掘并善用各類民間文化資源參與民族振興。(16.11.2022)
Nov 16, 2022
iPLOP
陈明发〈脸书还可靠吗?我希望我错了!〉
决定逐步离开脸书的那一刻,我上爱垦网查看了有关脸书的一些趋势分析。
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是十年前发佈的这一篇。说的还蛮准的。》》https://iconada.tv/group/ma/forum/topics/millionhost002
首先,文章说“八年后,别期待你的面子书账号还会塞满交友邀请”。
是的,即使是全球封城锁国抗疫,大家在屋子里闷坏了的2020年,我的脸书户号居然一个月也没增添一个交友邀请,反而每三两天从Whatsapp上联系回多年(甚至半个世纪)没见的老同学、老朋友。
文章也说,到了2020,脸书将走向没落。这话我也挺有感受的,不管你现在发的帖子是多用心写的,也没几个人讚了。
脸书真正的没落,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一点也不适宜探讨有水平的议题。
遇上恶作剧者,还三不五时举报你的帖子。2023年才进入第四天,我就已经被检举了两次(见附图)。而且,还无端端被封锁了三次。
对脸书,或许,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到爱垦网来分享。
另一方面,就从2023年起,我会透过whatsapp多和你一起学习爱垦网的公益分享内容,避免FB带来的种种困扰。
谢谢你这些年的友谊、关注与肯定。新年要进步,改变是必然的。
Jan 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