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 Previous Comments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制作工序繁雜,材料配件細小多樣

    衛斯理通常在普通商店購買娃娃。每次制作服飾前,他都會給娃娃「洗澡」,把娃娃臉上的妝容和眼睛全清除掉,待穿上漂亮的服飾,設好發型以後,再給娃娃畫眉、點睛、上妝,給予每個婆羅洲娃娃一雙獨特而美麗的靈魂之窗。他笑說:「有時做不一樣的東西,會讓人充滿驚喜。」

    制作婆羅洲娃娃服飾的工序相當繁雜,而材料更是多樣。受訪時,他邊說邊把材料工具拿出來給我們看,單是串珠銀飾,就分為幾十個小格子。

    在他看來,尋找服飾配件材料的過程是最困難的,由於每樣物件都十分細小的關系,他必須逐樣檢查和觸摸,才能挑選出大小合適的零件。有些材料買回來後還不能直接使用,必須經過一輪巧思和DIY,弄成特定造型,才能縫制在服飾上。有的則必須用相似的材料來頂替。

    制作婆羅洲娃娃服飾的材料細小多樣,單是串珠銀飾,就分為幾十個小格子。

    他舉例說道:「伊班族在以前都會穿上使用錢幣來裝飾的服飾,因為錢幣是用銀制成的,穿戴越多的銀飾,就代表越有財富和地位。」由於錢幣體積較大,和娃娃身形不符,便以小巧的鈴鐺來替代。

    分享原住民珍貴的傳統服飾文化

    他分享,制作婆羅洲娃娃一般需要3至5天的時間,若包括研究服飾、尋找合適材料等過程,往往要耗上兩三星期。大部分的婆羅洲娃娃價格介於350令吉至500令吉之間,依據手工的難易度而調整價格。

    內陸居民或烏魯人(Orang Ulu)是居住在砂拉越美裡內陸地區民族的統稱,涵蓋加央族(Kayan)、肯亞(Kenyah)、本南(Penan)等。

    由於沒有任何本地原住民服飾娃娃可作參考,衛斯理起初在制作娃娃服飾時,都是靠自己研究、反復嘗試和摸索,長時間下來,才真正積累自己的一套制作方法和技巧。

    砂拉越馬來族群婦女在出席婚禮或盛大節慶時,都會披著美麗的馬來刺繡頭巾或圍巾(Keringkam),凸顯高貴優雅的一面。

    至今,衛斯理制作了超過200個傳統服飾婆羅洲娃娃,涵蓋本地15個族群、超過20種不同的傳統服飾,不僅限於婆羅洲,也包括馬來西亞半島地區的族群服飾。

    每每完成制作,他都會把婆羅洲娃娃的照片上載到臉書和Instagram,同時不忘分享傳統民族服飾的知識,希望讓更多國內外的網友能一同欣賞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好好認識這片國土。

    雖然經營客制婆羅洲娃娃的副業已有一段時日,但他表示,目前仍沒打算制作外國民族服飾的娃娃,希望能專注於制作本地族群的傳統服飾,發掘更多本地鮮為人知的族群和文化。

    他笑說:「捕捉本地的人事物,是很有趣的事。」

    在他看來,婆羅洲娃娃不只是玩具,它更像是一個媒介或一種方式,來幫助他傳達他想表達的重要信息,同時守護這些有可能消失的傳統服飾和文化。

    「我想向大馬人帶出的重要信息是,本地擁有許多不同的族群和文化,才會組成現今的馬來西亞,創造出和諧的環境。」唯有互相認識,理解和尊重其他族群的宗教文化,才能創造出更團結、更美麗的馬來西亞。

    (5.10.2022 星洲日報副刊 - 東西;記者蒙慧賢;攝影蔡偉傳;原題:身穿原住民服飾的婆羅洲娃娃)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地方服飾文創


    如果你不曉得東馬有哪些原住民、擁有哪些服裝特色和傳統文化,不如就透過這些惟妙惟肖的婆羅洲娃娃,來認識和欣賞東馬美麗的多元文化吧!

    伊班(Iban):(左)伊班族女性上身披著的披肩(Marik Empang),由彩珠和布球制成,絢麗多彩,腰間纏著銀腰帶和銀裝飾,舞動時銀飾互相敲碰,發出悅耳清脆的叮當聲響。(右)慶祝豐收節時,伊班族男性一般會戴上由犀鳥羽毛制成的羽冠,上半身披著厚披肩(Gagong),下半身以花紋美麗的編織布料遮蓋, 手持盾牌(Terabai),造型十分英武。

    伊班(Iban):由於地緣關係,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伊班人,有著不同造型的傳統服飾。圖為居住在Skrang的伊班族女性服飾和巴當艾(Batang Ai)一帶的伊班族男性服飾。


    居住在拉讓江(Batang Rajang)一帶的伊班族。

    衛斯理自小在砂拉越長屋社區的大環境下長大,大學畢業不久就開始在馬航擔任空服人員。盡管在這11年間,他到過許多國家,接觸花花世界,卻絲毫沒影響他對自身傳統文化的熱愛和維護傳承的熱情。

    衛斯理靠網絡自學縫紉技術,身上富有民族特色的衣服就是他親手縫制的。

    每年的6月1日,他和家人一定會慶祝伊班人的重大節日——豐收節(Hari Gawai)。他形容,在這年中盛大節慶,每個人都會穿上不同款式和色彩的傳統服裝,非常壯觀熱鬧。

    然而,自2020年疫情暴發,航空業受到巨大沖擊,衛斯理不僅工作和收入受影響,也無法回鄉慶祝節慶。被迫呆在異鄉的他,冒起了制作原住民傳統服飾給娃娃的念頭,將對家鄉的思念,投注在縫制原住民傳統服裝的愛好上。

    「那時是5月份,想到豐收節快到了,我就開始制作第一個穿著伊班族傳統服裝的婆羅洲娃娃,當作是在疫情緣故沒法回家的情況下,用另一種方式來慶祝節日。」

    當時他把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上,孰料引起不少關注,陸續有好些朋友聯系他,要求定制穿上他們族群傳統服裝的婆羅洲娃娃,就這樣順水推舟般地,衛斯理將其愛好發展成了副業,陸續制作出更多不同的傳統服飾婆羅洲娃娃。

    卡達山(Kadazan):卡達山族傳統的黑色民族服裝,點綴著許多珠飾,銀銅色腰帶,金黃色花邊,盤起的發絲顯得清麗優雅。

    參考真實傳統服飾,勤上網考察資料

    「對我來說,制作婆羅洲娃娃最有趣的地方是,在制作之余,我可以學習到其他族群的文化背景、傳統服飾的特色和背後意義等。」

    服飾文化對一個族群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也是生活的智慧結晶。在開始縫制娃娃服飾之前,衛斯理都會參考和研究大量的資料,盡可能按照傳統服飾的真實樣貌去縫制,不隨意加入自己的設計。

    Dayak Salako族:大部分居住在古晉的倫樂(Lundu)地區,擁有獨特的語言和文化。

    為了呈現婆羅洲娃娃的傳統服飾,他會先在網上利用谷歌和YouTube來搜集資料,查看該族群的傳統服飾以及裝飾配件背後的意義,然後把照片影印出來,依圖制作婆羅洲娃娃的服飾。

    馬蘭諾(Melanau):馬蘭諾族的傳統服裝一般以黑色和紅色作為搭配,並以金飾作點綴。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Sasar Lipis sebagai UNESCO Global Geopark menjelang 2026-MB Pahang

    KUALA LIPIS - Kerajaan Pahang menyasarkan Lipis yang dimasyhurkan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hari ini mendapat pengiktirafan Pertubuhan Pendidikan, Kebudayaan dan Saintifik Pertubuhan Bangsa-Bangsa Bersatu (UNESCO) Global Geopark (UGGp) menjelang 2026.

    Menteri Besarnya, Datuk Seri Wan Rosdy Wan Ismail berkata, pengiktirafan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yang ke-11 negara itu berkuat kuasa pada 9 November lepas, iaitu setahun selepas kerajaan Pahang memulakan usaha untuk mendapatkan pengiktirafan tersebut.

    Pengiktirafan itu menjadikan Lipis Geopark yang berkeluasan 5,408 kilometer persegi iaitu meliputi keseluruhan daerah Lipis,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termuda dan terbesar di Malaysia buat masa ini.

    "Pelaksanaan Lipis Geopark adalah selari dengan draf perancangan Blueprint Pahang Destinasi Warisan Dunia 2024-2028, untuk menjadikan Pahang destinasi bertaraf dunia bagi pengiktirafan tapak berjenama UNESCO di bawah kategori Tapak Warisan Dunia (WHS), program Manusia dan Biosfera (MAB) dan UGGp," katanya.

    Wan Rosdy berkata demikian semasa berucap pada Majlis Pemasyhuran Lipis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di Taman Negara Sungai Relau di sini hari ini, yang turut dihadiri Timbalan Menteri Sumber Asli dan Kelestarian Alam, Datuk Seri Huang Tiong Sii.

    Yang di-Pertuan Agong, Al-Sultan Abdullah Ri'ayatuddin Al-Mustafa Billah Shah berkenan mencemar duli menyempurnakan pemasyhuran itu.

    Selain itu, Wan Rosdy berkata, antara kawasan yang diangkat sebagai tapak Geopark Kebangsaan itu ialah Galeri Aspirasi Lipis Geopark, Geotapak Bernilai Kebangsaan dan Geotapak Bernilai Geopelancongan, dengan setiap satunya mempunyai sejarah yang boleh diceritakan kepada pelancong.

    "Saya diberitahu terdapat bukti perlanggaran dua benua kecil iaitu Malaya Barat dan Malaya Timur di daerah ini lebih kurang 200 juta tahun lepas yang membentuk Semenanjung Malaysia seperti hari ini.

    Al-Sultan Abdullah berkenan mendengar penerangan daripada Pengarah Bahagian Reakreasi Alam Semulajadi, Perhilitan Semenanjung Malaysia, Haidar Khan Makbol Hassan (kanan) ketika mencemar duli berjalan melalui Treetop Walk, Taman Negara Pahang, Sungai Relau selepas menyempurnakan Majlis Pemasyhuran Lipis sebagai Geopark Kebangsaan di Taman Negara Sungai Relau di sini hari ini. Foto Bernama

    (18 Januari 2024; sinarharian)


    Related:

    AMAF 2023 sasar ASEAN sebagai bakul makanan dunia

    半岛中心点公园”开幕

    彭环境永续性 不能妥协 元首:必须优先关注

    lipisgeopark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3)以開發區為區位依附。這類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為區位依附。因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內高新技術產業發達,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聚集,科技與文化相結合的智力型人才眾多,最適宜發展文化與科技結合的文化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區都有著大量的信息產業,這些產業跟文化產業能夠實現很好的融合。屬於此類型的有位於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內的中關村創意產業先導基地;位於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國家動畫產業基地;位於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等等。

    (4)以傳統特色文化社區、藝術家村為區位依附。屬於這種類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依托一些傳統的文化區域,在這些區域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郁,利於開發特色文化產業產業園區。如四川德陽三星堆文化產業園、北京高碑店傳統民俗文化創意產業園等等。第二種是依托位於城鄉結合部的一些藝術家村,有些是屬於創作型的園區,如北京的幾個畫家村;有的則已形成產業化運作,如位於深圳特區郊邊龍崗區布吉鎮的大芬油畫村等。


    2、按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性質劃分為5種類型:

    (1)產業型。一是獨立型的。園區內,產業集群發展相對比較成熟,有很強的原創能力,產業鏈相對完整,形成了規模效應。如深圳大芬村,以繪畫藝術為主,也已經形成一定的產業鏈條,及規模效應,但原創能力不強,而且這是中國此類文化創意產業園普遍存在的問題。二是依托型的。依托高校發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鏈條。如上海虹漕南路創意產業園,同濟大學周邊的現代設計產業園區等等。

    (2)混合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往往依托科技園區,並結合園區內的優勢產業同步發展文化產業,但園區內並未形成文化產業鏈條。如張江文化科技創意產業基地、香港數碼港等。

    (3)藝術型。這種類型的園區也是創作型園區,原創能力強,但藝術產業化程度還較弱。國內最有名的藝術園區有北京大山子藝術園區、青島達尼畫家村等。

    (4)休閒娛樂型。這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主要滿足當地居民及外來游客的文化消費需求。最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新天地、北京長安街文化演藝集聚區等。

    (5)地方特色型。如北京高碑店傳統民俗文化創意產業園、潘家園古玩藝術品交易區等。此外,按照影響范圍來分又有國際型、國內型和地區型;還可按園區最初的形成分為自發形成和政府運作形成的文化創意產業園。由於文化創意產業園在中國還是一新生事物,發展變化快,園區類型之間的界限並不是很明晰,在這進行的類型劃分僅是根據當前的一些情況進行的劃分,今後隨著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逐漸成熟,園區類型的劃分將會進一步完善。

    規劃

    文化創意產業是下一波房地產的概念,也就是用文化創意產業來帶動房地產的開發。文創產業所帶動房地產的特色就是復合性及大規模。

    特點

    複合性,指的是它的綜合性,可能包括了設計,商業,傳產,交通,物流,農業,旅游,教育,工業,餐飲及住宅。也就是把以前的住宅,工業,農業,旅游,教育,傳產的開發,綜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超級綜合開發體。

    大規模,就是因為它的綜合性,他是一個超級綜合開發體,所以規模特別是土地面積都會很大。動輒幾千畝甚至上萬畝,幾乎就是新市鎮,新市區的開發。

    要點

    1.綜合性的關聯

    綜合的目的是要能彼此呼應,互相拉動。所以各個單項產業與其它產業要能夠聯動,比如一個工業生產區,就必須跟物流密接,而物流又需跟交通密接。而生產區也需跟住宅密接,以提供人員的生活起居,生活區必然要跟交通,商業密接。同時生活區也會跟設計,餐飲密接。如何讓整個產業區內的各個分項區獨立而聯動,必須詳細的規劃。每個產業區的條件與主題概念不盡相同,所以關聯方式也會不同。 [1]

    2.交通流線的安排

    交通永遠是一個開發成功與否的前提,而且交通流線不但是各個分區的分隔線,也是連接線。當然按照交通流線的設計,還要細分主次干道,穿越聯通道的分別。

    3.土地面積的分割

    所謂分割,一是代表面積大小,二是代表土地使用的強度。面積是二度空間的大小,強度是三度空間的使用。這裡面也牽涉了都市風貌包括天際線的設計。三度空間也是建築容積的計算,對於各個分區的使用強度制約,也是開發的最終收益的計算基礎。

    4.主題的設定

    雖然都是文化創意產業,但是仍然應該要有主題也就是特色。主題特色的設定可能是順應現有的主客觀條件,比如原來當地已經有某種主流產業,或者原來已有一個歷史文化傳統,這些是主觀條件,比如附近已有旅游景點,交通要道等,這是客觀條件。沒有主客觀條件的,也可以創造一個主題,比如有的以台灣為主題,有的是以台灣創意,台灣特色為主題。也可以用綠色建材產業為主題,太陽能產業為主題。或者以設立設計中心,特殊教育學校為主題。

    5.啟動區的規劃

    由於是一個超級綜合區的開發,如何啟動變成非常重要的一環,啟動區要能夠有帶動的能量,牽涉到號召力與資金鏈的拉動。這裡其實就關聯到主題,啟動區應該就是整個產業區主題的啟動。啟動區要能夠投入以後,迅速產生回報,不論是直接的比如銷售房地產,或者間接的,比如吸引更多更大的企業的進入產業園,迅速將土地開發進入生產區。

    6.開發的順序

    這裡其實已經包括了啟動區,只是啟動區是唯一的,但是之後的開發就不是唯一的選擇。之後順序,應該要考慮到前面說過的關聯性聯動性,還有就是資金鏈的連接性。順序的考慮一方面要能夠按部就班又能快速,但是也要考慮前期價值與後期價值的平衡。前期的土地要能夠位置優但是又不能太貴,才能吸引人快速投入。但是後期的土地如果都是位置較差的,可能會後繼無力,或者無法享受到開發成熟的結果。順序也牽涉到土地的定價策略。(百度)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活動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基本的前提是文化生產與消費活動的呈現,文化產業的核心內容是創意,而創意靈感的獲得往往來自於與其他同行相互接觸的刺激,在眾多的活動中特別是多樣化文化聚會地點的出現,通常能充分提供人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以獲取靈感。因此,集聚地點的設置通常被考慮到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策略中。

    建築形式

    最適合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活動空間的城市環境應傾向於有一個半徑為 400米,建築平均5-8層,在10米范圍有非常少的街道(包括人行道)。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應該有非常多功能的公共領地。它提供人們聚會交流的空間,也為園區內的交易提供場所,這樣一個區域將具有滲透性。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傾向於有幾個具有活躍、滲透性強、臨街地帶的街道,或至少有一些活動的結點,便於人們在其間很容易走動。

    意義

    文化創意產業園要像物質一樣能存在於人們頭腦之中,也就是說人們參觀之後能形成和保留園區的印象,而這些印象的形成取決於文化園區的活動、風格、形象。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應是革新和創意的地方,在設計和欣賞方面經常是超時代的,並且這些超時代理念被帶入園區的建築設計、內部裝飾、甚至重要街道和空間的照明等方面。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應刺激新的理念,成為新產品和新機會能得以開拓、努力嘗試的地方。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意義方面的特征體現具有歷史和發展意義、園區身份和形象及知識性、環境意識等方面。

    類型: 國外的劃分

    從不同的角度,文化創意產業園有不同的劃分方法。Hans. Mommaas在分析荷蘭5個文化創意產業園時提出,文化創意產業園類型的區分有7個核心尺度可以參考:園區內活動的橫向組合及其協作和一體化水平;園區內文化功能的垂直組合—設計、生產、交換和消費活動具體的混合,以及與此相關的園區內融合水平;涉及到園區管理的不同參與者的園區組織框架;金融制度和相關的公私部門的參與種類;空間和文化節目開放或封閉的程度;園區具體的發展途徑;園區的位置.。Walter Santngata根據功能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分為四種類型:產業型、機構型、博物館型、都市型 。

    1、產業型。這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積極的外形、地方文化、藝術和工藝傳統為基礎而建立的。此類園區的獨特之處在於其「工作室效應」和「創意產品的差異 」。

    2、機構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產權轉讓和象征價值為基礎而建立。其基本特征是有正規機構,並將產權和商標分配給受限制的生產地區。

    3、博物館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網絡外形和最佳尺寸搜尋為基礎而建立。園區通常是圍繞博物館網絡而建,位於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市區。其本身的密度能造成系統性效應,吸引旅游觀光者。

    4、都市型。這種類型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是以信息技術、表演藝術、休閒產業和電子商務為基礎而建立。通過使用藝術和文化服務,賦予社區新生命以吸引市民,抵抗工業經濟的衰落,並為城市塑造新的形象。

    中國的劃分

    由於文化創意產業園在中國的發展還處於胚胎期,因而對其的分類很少。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主要從區位依附、園區性質等方面對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類型進行劃分。

    1、按區位依附劃分為4種類型:

    (1)以舊廠房和倉庫為區位依附。城市中被廢棄的舊廠房和倉庫,因其寬敞明亮的空間及廉價的租金,或面臨閒置空間再改造的境遇,往往成為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又一滋生之地。國外許多成功的文化園區就是以舊廠房和倉庫為區位依附的。中國較早出現的大山子藝術區依托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路798工廠的老廠房。上海近些年成長起來的創意產業園區絕大部分也是由舊廠房和倉庫改造而成。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創意產業園區,位於上海20世紀30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廠群;建國中路10號的「八號橋」創意產業園區,位於上海汽車制動器公司的老廠房。這些創意產業集聚區,利用現有建築創造了創意產業發展的平台,又保護了歷史文化財產,是文化產業與工業歷史建築保護、文化旅游相結合,建築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結合的良好典范。

    (2)以大學為區位依托。
    大學作為技術的發生器,可以不斷開發新的科技;同時它又是各類人才的聚集地,不但培養人才也吸引著各領域最優秀的人才;大學也是一個開放的社區,是一個提供多元文化的場所,大學往往成為創意的中心 。因此,依托大學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途徑。如上海的楊浦區赤峰路建築設計一條街依托的就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同濟大學,上海長寧區天山路時尚產業園依托的是東華大學和上海市服裝研究所,正在建設中的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園及TCL(廣州)文化產業基地都是以大學為區位依托的。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文化創意產業園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luster)

    國內外尚無對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的統一界定。在對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詮釋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具體實情,嘗試將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概念界定為:文化創意產業園是一系列與文化關聯的、產業規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區域,是以具有鮮明文化形象並對外界產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產、交易、休閒、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園區。

    產業園區建設與傳統房地產開發具有部分替代性。而當前國家對傳統房地產項目不斷的進行調控,這也客觀上為產業園區建設創造了更大的經營空間,減少了產業地產的投資風險,提高了園區運營的穩定性和可控性,吸引了更多傳統住宅房地產開發商的目光。金融危機之後,大約有12%的傳統房地產開發商轉投產業園建設項目,從2005年第一次房地產調控開始,則有約30%的傳統房地產商轉向產業園建設開發,二線城市比例稍低。

    除了聯東U谷以外,亦有不少企業進軍產業園建設。例如遠洋地產也在大連高調挺進產業園開發,珠江地產、富力地產等國內知名地產商之前都紛紛試水產業地產,不僅如此,連格力電器、美的集團、海爾集團等國內家電巨子也不約而同地打著產業擴軍的旗號大舉圈地,建造自己的產業園區,甚至是像浙江的民間資本也開始將資金投向產業園。

    從地方經濟發展趨勢看,產業園區確實逐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帶動著區域整體實力提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由於產業地產開發及運營剛處於起步階段,開發企業和運營商的經驗不足,加之在開發過程中會面臨地方政府的干預,容易出現過度追求稅收、缺乏對園區系統科學的專業規劃、吸引追求低成本和低稅收的產業進駐等問題,容易引發區域集聚效應差、土地利用效率偏低、企業同質化競爭嚴重、忽視構建產業環境、配套不平衡、產業帶動作用不明顯等諸多問題。

    基於產業園開發運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本報告提出了相關改善方案,主要從中國產業園區建設行業的發展現狀、開發及經營模式、傳統房地產商在產業園建設領域及園區投資運營企業間的競爭形勢等進行分析;由於產業園區作為一個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區域體,具有復雜的雙重屬性。它一方面是相關企業的區域聚集體,表現出一定的宏觀性;另一方面由於其運營方式多為政府投資或規劃,開發企業管理運營,因此又具有一定的微觀性。

    (一)國外關於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的界定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園(簡稱文創產業園)在西方城市的發展,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對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進行的探討有德瑞克·韋恩提出的文化園區概念,Hilary Anne 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區概念。在德瑞克·韋恩看來,文化園區指的是特定的地理區位,其特色是將一城市的文化與娛樂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該地理區位內,文化園區是文化生產與消費的結合,是多項使用功能 (工作、休閒、居住)的結合。 Hilary Anne Frost-Kumpf認為文化園區指的是一個在都市中具備完善組織、明確標示、供綜合使用的地區,它提供夜間活動且延長地區的使用時間,讓地區更具有吸引力;提供藝術活動與藝術組織所需的條件,給居民與游客相關的藝術活動;提供當地藝術家更多就業或居住的機會,讓藝術與社區發展更緊密結合。

    另外Nolapot PumhiranWansborough&Mageean均將文化創意產業園定義為一個空間有限和具有明顯地理區域,文化產業和設施高度集中的地方。這些集群由文化企業和一些自己經營或自由創作的創意個體組成。園區內特殊活動可包括兒童玩樂的場所、圖書館、開放和非正式的娛樂場地。在這些園區中鼓勵文化運用和一定程度的生產和消費的集中。

    (二) 國內關於文化創意產業園概念的界定

    在中國,與文化創意產業園相關的概念有藝術園區、創意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園區等。由於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出現較晚,對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研究也顯滯後,主要有一些對文化產業集群的界定:祁述裕認為文化產業集群是指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由具有相關性的文化企業、金融機構等組成的群體;向勇、康小明認為文化產業集群就是在文化產業領域中(通常以傳媒產業為核心),大量聯系密切的文化產業企業以及相關支撐機構(包括研究機構)在空間上集聚,並將文化產業集群劃分為核心文化產業集群、外圍文化產業集群和相關支撐機構等 ;歐陽友權認為文化產業集群是指相互關聯的多個文化企業或機構共處一個文化區域,形成產業組合、互補與合作,以產生孵化效應和整體輻射力的文化企業群落。

    園區內形成了一個包括生產——發行——消費產供銷一體的文化產業鏈。

    在這方面,John. Montgomery進行了有意義的探討。他通過對文獻的歸納,並以Temple酒吧, Sheffield文化園區,Hindley Stree,Manchester北部園區等為例,分析、總結出成功文化園區的特征主要體現活動、形式、意義三方面: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中國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育聯盟

    1月20日,元宇宙設計創意大賽重點項目——「元•學」2024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建設研討會暨數字文化產業校企合作交流會在虹梅街道舉行。徐匯區副區長王志華出席活動,並見證了「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育聯盟」成立。

    現場,王志華介紹了數字文化產業在徐匯的發展情況。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則介紹了高校數字媒體藝術人才發展情況。

    來自高校、元宇宙設計創意大賽組委會和企業等不同領域的嘉賓分別從各自的角度發表了主旨發言。教育部高等學校動畫、數字媒體專業教指委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黃心淵分享了數字藝術教育的經驗和展望;虹梅街道黨工委書記、人大工委主任、元宇宙設計創意大賽組委會成員單位代表范潤生介紹了虹梅漕開發園區在數字文化產業方面的發展規劃;鷹角網絡常務副總裁李明瑞則分享了企業在人才培養和校企合作方面的實踐和思考。

    會議現場還舉行了「數字文化產業人才培育聯盟」的成立儀式。記者了解到,該聯盟將不斷整合高校、企業和虹梅漕開發園區等各方資源,做好引、育、留、用四個環節,搭建起「全鏈條」人才體系,共同推動數字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視覺大模型在教學應用中具有廣闊的前景,能夠為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手段。」「在數字藝術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校企合作是關鍵。」「通過緊密的校企合作,能夠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的需求,培養出更多優秀、適應市場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與會嘉賓們圍繞「視覺大模型的教學應用」「數字藝術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等主題進行了深入的圓桌討論,探討在步入未來元宇宙與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如何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方向,以及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校企合作內容。之後,嘉賓們還走進虹梅漕開發園區,實地參觀了數字文化產業相關企業。 (原題:數字文化產業生態圈怎麼建?這個人才培育聯盟成立了!,2024-01-22 17:32 發布於:上海市;原載:搜狐)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What's in a name? 

    "Metaphors are the organizing tool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No political or social change takes place without effective use of metaphor."

    The Metaphor Project

    (born at a Natural Step Open Space Conference in Berkeley, CA, 1997)

    “Metaphors are a special form of presentation natural to many cultures. They are of unique importance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ng complex notions, especially in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cultural dialogue, as well a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as part of any creative process. They offer the special advantage of calling upon a pre-existing capacity to comprehend complexity, rather than assuming that people need to engage in lengthy educational processes before being able to comprehend.” (Governance through Metaphor Project)

    Models,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from Physics to Poetry, of which involve a Source Target relationship. There is a translation from the established aura of facts, regularities, mechanisms and meanings  of the Source to those of the Target. This translation suggests a means of transferring inferences for the Source into inferences for the Target. (Paraphrased from Emergence-From Chaos to Order by John Holland)

    (Source: https://www.lap.org)


    Related:
    In Search of My Senses 追隨感官 1.6

    Top 10  Lap Quotes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Lap of Luxury – Origin & Meaning by Candace Osmond

    What does lap of luxury mean? I can assure you it doesn’t involve a luxury lap pool or a lap-sized serving of luxury chocolates. We use this phrase in English to describe a condition of amazing comfort and extravagance. So, let’s dive into the plush cushions of this idiom, explore its origin, and look at some alternative ways to say it and how to use it in a sentence.

    The idiom lap of luxury is meant to describe a state of opulence or extravagant comfort. Picture this: lounging on a sun-kissed beach, sipping cocktails, with no worries in the world. That’s the lap of luxury. It’s where many of us aspire to be, but few find ourselves.

    I often think of my trip to Cuba years ago. I’d just had my second kid, and work was crazy, so the trip was well-deserved. We stayed at a five-star resort, had zero responsibilities or places to be, and food and drinks were brought to us by the pool each day. That was the lap of luxury, and I’ll never forget it!

    (Source: https://grammarist.com)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Echoes of Time: Reflecting on History's Lessons by Dr. Tan Beng Huat


    1. History is essentially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terials uncovered and studied by historians. We should always value the honest work of academics, regardless of personal biases.

    2. Historical materials encompass artifacts and various forms of literature such as books, journals, reports, and documents.

    3. The sources of these findings are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context.

    4. Importantly, history isn't solely about the past; it also inform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ture.

    5. In the past, whenever Malaysians engage in debates about the "true history," it often leads to bitterness and complicates our collective efforts for a better future.

    6. In Chinese philosophy, history and poetics are intertwined. Just as poets craft their perceptions of reality through words, rhythm, and mood, historians do the same through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and advocacy.

    7. Our ancestors' history should guide us toward a noble purpose of creating a better future for all.

    8.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Malaysia-China diplomatic friendship provides an opportune moment to articulate this vision.

    9. Let's kick-start our efforts right after Chinese New Year 2024. May it be the greatest gift for the Year of the Dragon.(4.12.2024)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History is a map of the past for the modern traveller

    “One of the deepest impulses in man is the impulse to record, to scratch a drawing on a tusk or keep a diary… The enduring value of the past is, one might say, the very basis of civilisation.”  John Jay Chapman, American author (1862-1933)

    “History is not the past but a map of the past, drawn from a particular point of view, to be useful to the modern traveller.”  Henry Glassie, US historian (1941- )

    “History is the story of events, with praise or blame.” Cotton Mather, American writer and politician (1663-1728)

    “History is the study of all the world’s crime.” Voltaire, French writer and philosopher (1694-1778)

    “History is who we are and why we are the way we are.” David McCullough, American historian (1933- )

    “No other discipline has its portals so wide open to the general public as history.” Johan Huizinga, Dutch historian (1872-1945)

    “History gives answers only to those who know how to ask questions.” Hajo Holborn, German-American historian (1902-1969)

    “A generation which ignores history has no past and no future.” Robert Heinlein, American author (1907-1988)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All historical writing, even the most honest, is unconsciously subjective.

    “The truth that all historical writing, even the most honest, is unconsciously subjective, since every age is bound, in spite of itself, to make the dead perform whatever tricks it finds necessary for its own peace of mind.” Carl Becker, American historian (1873-1945)

    “History is always written by the winners. When two cultures clash, the loser is obliterated, and the winner writes the history books-books which glorify their own cause and disparage the conquered foe.” Dan Brown, American novelist (1964- )

    “History is a jangle of accidents, blunders, surprises and absurdities, and so is our knowledge of it, but if we are to report it at all we must impose some order upon it.” Henry Steele Commager, American historian (1902-1998)

    “Those who do 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George Santayana, American philosopher (1863-1952)

    “Perhaps the cause of our contemporary pessimism is our tendency to view history as a turbulent stream of conflicts — between individuals in economic life, between groups in politics, between creeds in religion, between states in war. This is the more dramatic side of history; it captures the eye of the historian and the interest of the reader… History has been too often a picture of the bloody stream.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s a record of what happened on the banks.” Will Durant, American writer (1885-1981)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oday you have to search yesterday.” Pearl S. Buck, American novelist (1892-1973)

    “[History is] an account, mostly false, of events, mostly unimportant, which are brought about by rulers, mostly knaves, and soldiers, mostly fools.” Ambrose Bierce, American satirist (1842-1914)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It i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


    “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 – 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which you had thought special and particular to you. And now,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 have never met, someone even who is long dead. And it i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 Alan Bennett, English playwright (1934- )

    “History is a vast early warning system.” Norman Cousins, American journalist (1915-1990)

    “If you don’t know history, it’s as if you were born yesterday. If you were born yesterday then any leader can tell you anything.” Howard Zinn, American historian (1924-2010)

    “What is the use trying to describe the flowing of a river at any one moment, and then at the next moment, and then at the next, and the next, and the next? You wear out. You say ‘There is a great river and it flows through this land, and we have named it History’.” Ursula K. Le Guin, American writer (1929-2018)

    “Study history, study history. In history lies all the secrets of statecraft.” Confucius, Chinese teacher and philosopher (551-479 BC) 

    “The entire history of mankind is, in any case, nothing but a prolonged fight to the death for the conquest of universal prestige and absolute power.” Albert Camus, French-Algerian author (1913-1960)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The only history worth a tinker’s damn is the history we make today

    “I don’t know much about history and I wouldn’t give a nickel for all the history in the world. It means nothing to me. 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 It’s tradition. We don’t want tradition. We want to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the only history worth a tinker’s damn is the history we make today.” Henry Ford, American industrialist (1863-1947)

    “The more I study history the more I realise how little mankind has changed. There are no new scripts, just different actors.”  Richard Paul Evans, American author (1962- )

    “To study history means submitting yourself to chaos, but nevertheless retaining your faith in order and meaning.” Herman Hesse, German writer and poet (1877-1962)

    “Study the historian before you begin to study the facts.”  Edward Hallett Carr, British historian (1892-1982)

    “[The historian is] an unsuccessful novelist. L. Mencken, American journalist and satirist (1880-1956)

    “The historian must serve two masters: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Fritz Stern, German-American historian (1926- )

    “It might be a good idea if the various countries of the world occasionally swapped history books, just to see what the other people are doing with the same set of facts.” Bill Vaughan, American writer (1915-1977)

    “Historians are themselves the products of history.”  Paul Conkin and Roland Stromberg, American historians

    “I don’t know much about history and I wouldn’t give a nickel for all the history in the world. It means nothing to me. 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 It’s tradition. We don’t want tradition. We want to live in the present and the only history worth a tinker’s damn is the history we make today.” Henry Ford, American industrialist (1863-1947)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Historians are like deaf people who go on answering questions that no one has asked them.

    “Historians are like deaf people who go on answering questions that no one has asked them.” Leo Tolstoy, Russian writer and philosopher (1828-1910)

    “What experience and history teach is that nations and governments have never learned anything from history, or acted upon any lessons they might have drawn from it.” Georg Hegel, German philosopher (1770-1831)

    “A historian ought to be exact, sincere and impartial, free from passion, unbiased by interest, fear, resentment or affection. And faithful to the truth, which is the mother of history, the preserver of great actions, the enemy of oblivion, the witness of the past, the director of the future.” B. R. Ambedkar, Indian politician (1891-1956)

    “History is an argument without end.” Pieter Geyl, Dutch historian (1887-1966)

    “History is an aggregate of half-truths, semi-truths, fables, myths, rumours, prejudices, personal narratives, gossip and official prevarications. It is a canvas upon which thousands of artists throughout the ages have splashed their concep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of a day and an era.” Philip D. Jordan, American historian (1903-1980)

    “History will be kind to me, for I intend to write it.” Winston Churchill, British writer and politician (1874-1965)

    “History is a set of lies, agreed upon.” Napoleon Bonaparte, French ruler (1769-1821)

    “History is instructive. What it suggests to people is that even if they do little things, if they walk on the picket line, if they join a vigil, if they write a letter to their local newspaper… Anything they do, however small, becomes part of a much larger sort of flow of energy. And when enough people do enough things, however small they are, then change takes place.” Howard Zinn, American historian (1922-2010)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Geography has made us neighbors

    Geography has made us neighbors. History has made us friends. Economics has made us partners, and necessity has made us allies. Those whom God has so joined together, let no man put asunder. — John F. Kennedy

    “The good historian… must be fearless, uncorrupted, free, the friend of truth and of liberty. One who calls a fig a fig, and a skiff a skiff, neither giving nor withholding from any, from favour or from enmity, not influenced by pity, by shame, or by remorse. A just judge… a stranger to all, of no country, bound only by his own laws, acknowledging no sovereign, never considering what this or that man may say of him, but relating faithfully everything as it happened.” Lucian, ancient Greek writer and satirist (c.125-185)

    “Perhaps nobody has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as much as the historians.” Franklin P. Jones, American journalist (1908-1980)

    War is God's way of teaching Americans geography. — Ambrose Bierce

    Without an understanding of geography, we would not appreciate the mer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Tim Marshall

    I believe there is little to gain by exchanging opinions with other artists concerning either the ideology of art or technical methods. Very much alone in my work, I am almost jealous of it. Geography has no bearing on it, nor have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 in which I work. — Yves Tanguy

    The DRC is neither democratic, nor a republic. It is the second-largest country in Africa, bigger than Germany, France, and Spain combined and contains the Congo Rainforest, second only to the Amazon as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 Tim Marshall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A great city may be seen as the construction of words as well as stone — Great Quotation by Yi-Fu Tuan

    1. Geography is the study of earth as the home of people.

    2. Place is security, space is freedom.

    3. A great city may be seen as the construction of words as well as stone.

    4. All creative effort – including the making of an omelet – is preceded by destruction.

    5. It is by thoughtful reflection that the elusive moments of the past draw near to us in present reality and gain a measure of permanence.

    6. Lucidity, I maintain, is almost always desirable.

    7. In a sense, every human construction, whether mental or material, is a component in a landscape of fear because it exists in constant chaos. Thus children’s fairy tales as well as adult’s legends, cosmological myths, and indeed philosophical systems are shelters built by the mind in which human beings can rest, at least temporarily, from the siege of inchoate experience and of doubt.

    8. People tend to suppress that which they cannot express.

    9. Animals are like humans, only more openly carnal and sexual, more openly and therefore more disarmingly absurd.

    10.Place is security, space is freedom.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 crucial link in the ‘global commons’, connecting the Pacific to the Indian Ocean, Persian Gulf and Europe. Right now, along with the East China Sea, it is the most contested piece of sea in the world and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anxiety over China's intentions. ― Bill Hayto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

    “It will be a Sea with agreed boundaries based upon universal principles and governed by shared responsibilities to use its resources most wisely, a Sea where fish stocks are managed collectively for the benefit of all, where the impacts of oil explo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re alleviated and where search and rescue operations can take place unimpeded. It could happen – if a line is redrawn.” ― Bill Hayto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Asia

    Physical geography and geology are inseparable scientific twins. — Roderick Murchison

    It's time for Black people to stop playing the separating game of geography, of where the slave ship put us down. We must concentrate on where the slave ship picked us up. — John Henrik Clarke

    Chris Martin looks like a geography teacher. — Liam Gallagher

    An hour or two spent in writing from dictation, another hour or two in reading aloud, a little geography and a little history and a little physics made the day pass busily. — Hudson Stuck

    Argentina lacks the size and population to become the primary regional power in Latin America, which looks to be Brazil’s destiny, but it has the quality of land to create a standard of living comparable to that of the European countries. If Argentina gets its economics right, its geography will enable it to become the power it has never been. — Tim Marshall

    The reason for our success is no secret. It comes down to one single principle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geography, religion and culture. It’s the Golden Rule – the simple idea that if you treat people well, the way you would like to be treated, they will do the same. — Isadore Sharp

    Collateral learning in the way of formation of enduring attitudes, of likes and dislikes, may be and often is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spelling lesson or lesson in geography or history that is learned. — John Dewey

    At present cats have more purchasing power and influence than the poor of this planet. Accidents of geography and colonial history should no longer determine who gets the fish. — Derek Wall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Nature can be a means of reassuring ourselves of our sanity as creatures

    We simply need that wild country available to us... For it can be a means of reassuring ourselves of our sanity as creatures, a part of the geography of hope. — Wallace Stegner

    The ending of partition was inevitable because Ireland was one nation by history and tradition , by facts of race, geography, and economy — Seamus Costello

    Having lasted for 4,000 years, the use of nature's materials to express ideas about nature may be expected to continue. The best garden designs are produced with an awareness of the art, science, history, geography, philosophy, social habit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their period. — Tom Turner

    John Hall, my geography teacher at school inspired me to a lifelong interest in geography and a curiosity about our world which has stayed with me through my life. Geography is a living, breathing subject, constantly adapting itself to change. It is dynamic and relevant. For me geography is a great adventure with a purpose. — Michael Palin

    The contrast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Europe is also at least partially attributable to the fact that the south has fewer coastal plains suitable for agriculture, and has suffered more from drought and natural disasters than the north. The arable land and waterways of the North European Plain which stretches from France to Russia enables crops and other goods to be produced and moved easily. — Tim Marshall

    Borders are important, but they don't stop geography. — Tim Marshall

    Geography is the subject which holds the key to our future — Michael Palin

    A thousand times, when the train slowed or stopped, I thought of jumping off. I wanted to die in a ditch. I wanted to disappear. I wanted a different history and geography. In rhythm with the wheels I said I want I want I want I want I stayed on the train. — Lewis Nordan

    God created war so that Americans would learn geography. — Mark Twain

    The richest,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on earth do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geography. The poorest, weakest countries on earth are prisoners of geography. — Tim Marshall

    A virtuoso performance. Scott Thompson’s biography of the soldier statesman Fidel V. Ramos illustrates the fascinating and complex geography of Filipino politics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American hegemon. It’s first-rate scholarship and equally first-rate writing. — F. Sionil José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Man Can Change Geography

    Geography does not change, but man does, and man can change geography. — Tim Marshall

    There is a geography of the human spirit, common to all peoples. — Linda Hogan

    Like most parents, I've been stumped by homework, the big questions, such as: 'What is the point of geography - the pilot always knows where we are going?'. Answer: 'If you didn't know any geography, people would think you were an American, and you wouldn't be able to put them right because you wouldn't know where they live.' — A. A. Gill

    What makes a nation in the beginning is a good piece of geography. — Robert Frost

    For whatever you're doing, for your creative juices, your geography's got a hell of a lot to do with it. You really have to be in a good place, and then you have to be either on your way there or on your way from there. — Neil Young

    Geography is the art of the mappable. — Peter Haggett

    Geography prepares for the world of work - geographers, with their skills of analysis are highly employable! — Michael Pal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are a triumph of geography over history. — Tim Marshall

    Why are there no great women artists?' sounds as ignorant of human geography as the query 'Why are there no Eskimo tennis teams? — Francine du Plessix Gray

    I didn't see many female politicians on TV. I didn't see women in history textbooks, so I did geography, and art and English literature. But I know I must have been affected by not seeing women represented. — Emma Watson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Geography is destiny, and history is its interpreter

    Geography is destiny, and history is its interpreter. — Tim Marshall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s perhaps the most shameful human rights violation, and it is perhaps the most pervasive. It knows no boundaries of geography, culture or wealth. As long as it continues, we cannot claim to be making real progress towards e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eace — Kofi Annan

    The door might not be opened to a woman again for a long, long time, and I had a kind of duty to other women to walk in and sit down on the chair that was offered, and so establish the right of others long hence and far distant in geography to sit in the high seats. — Frances Perkins

    Geography: the more geographical factors we understand, the better we can see through them to the human decisions that lie behind them. — Tim Marshall

    I like geography. I like to know where places are. — Tom Felton

    Early Russia, centered around Moscow in the 13th century, was indefensible. There were no mountains, no deserts, and few rivers. — Tim Marshall

    If geography is prose, maps are iconography. — Lennart Meri

    If you know a country's geography, you can understand and predict its foreign policy. — Napoleon Bonaparte

    Spain is struggling, and has always struggled because of its geography. Its narrow coastal plains have poor soil, and access to markets is hindered internally by its short rivers and a highland plateau surrounded by mountain ranges. It was left behi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under the Franco dictatorship it was politically frozen out of much of modern Europe. The newly democratic Spain joined the EU in 1986. By the 1990s, it had begun to catch up with the rest of Western Europe, but its inherent geographic and financial weaknesses continue to hold it back and have intensified the problems of overspending and loose central fiscal control, making it among the countries hit worst by the ’08 economic crisis. — Tim Marshall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I don’t want to make an incremental change in some technology in my life. I want to create a whole new technology, and one that is aimed at helping humanity at all levels regardless of geography or ethnicity or age or gender. — Elizabeth Holmes

    Geography can be about the triumph of the human spirit as much as the subjugation of earth by the human hand. — Tim Marshall

    I believe that the physical is the geography of the being. — Louise Berliawsky Nevelson

    Technology should be accessible to all, regardless of geography, income, or background. — Jen-Hsun Jensen Huang

    In our changing world nothing changes more than geography. — Pearl S. Buck

    When the Soviet Union broke apart, it split into 15 countries. Geography had its revenge on the
    Soviets, and a more logical picture reappeared on the map. — Tim Marshall

    Without geography you're nowhere. — Jimmy Buffet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European geography. Europe is a concept without definition. — Tim Marshall

    I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environed organism, between physiography and ontography (to coin a term), that constitutes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of geography today. — William Morris Davis

    Russia's weakness is geography's revenge. — Tim Marshall

    No choice we can make as a nation lies between our history and our geography. We can hardly change either of them. They are immutable. The only choice we can make as a nation is the choice about our future. — Paul Keating

    Climate change will put even more pressure on the geography of water. — Tim Marshall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Geography is just physics slowed down, with a couple of trees stuck in it

    Geography is just physics slowed down, with a couple of trees stuck in it. — Terry Pratchett

    It must be hard for humans, forever floundering through inconvenient geography. Humans are always lost. It's a basic characteristic. It explains a lot about them. — Terry Pratchett

    To make revolution in Korea we must know Korean history and geography as well as the customs of the Korean people. Only then is it possible to educate our people in a way that suits them and to inspire in them an ardent love for their native place and their motherland. — Kim Il-sung

    In the U.K., we have the best geography teachers in the world! — Prince Andrew

    The study of geography is about more than just memorizing places on a map. It's about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our world, appreciating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s that exists across continents. And in the end, it's about using all that knowledge to help bridge divides and bring people together. — Barack Obama

    If we finished our work, the teacher would say, 'Now don't read ahead.' But sometimes I hid the book I was reading behind my geography book and did read ahead. You can hide a lot behind a geography book. — Beverly Cleary

    Those whom nature hath so joined together, let no man put asunder — John F. Kennedy

    Israel is a colonialist-imperialist phenomenon.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n Israeli people. Before 1948, world geography knew of no state such as Israel. Israel is the result of an invasion, of aggression. — Muammar al-Gaddafi

    We meet fellow humans throughout our travels,Become close - friends, dates, lovers.Always we are distanced againfrom death, geography, or meeting others,Only dialtone on the phone,cold and empty beneath the covers. — Patri Friedman

    I am afforded a bit of easy wonderment in relative comfort as to how humans have lasted so long. Climate- and geography-wise, the planet seems to have little use for us. — Henry Rollins

    I think the idea of migration through time is very important because every human being does that and it unites us with people who migrate through geography. — Mohsin Hamid

    History is a compass that you locate yourself on the map of human geography, politically, culturally, financially. — John Henrik Clarke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Free field trips into the wilderness to paint

    I never thought that I would support myself with art - everyone in the Group of Seven had day jobs. I became a geography teacher so that I could get free field trips into the wilderness to paint. — Robert Bateman

    Children can take lessons in that school via the Internet and can score extra points like e.g. in Geography or History. That sounds very promising and is a fantastic basis for future steps. — Anatoly Karpov

    It doesn't matter if a character is a lawyer, a cop or a geography teacher. If there's a story in there, where the character has a passion and a fire in his belly and story to tell, then it's enough for an actor to get excited about. — Clive Standen

    Geography does not define you - love does. — Eve Ensler

    Paris is not a city, it is the image, the symbol of France, its today and yesterday, the reflection of its history, its geography and its hidden essence. — Nina Berberova

    Several techn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rces have converged, and that has produced a global, Web-enabled playing field that allows for multiple forms of collaboration without regard to geography or distance - or soon, even language. — Thomas Friedman

    Basically, Islamic State is a combined al Qaeda and Lebanese Hezbollah on steroids, destabilizing the region, dissolving borders/changing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in the Mid-east, and hardening political positions that make Mid-east peace-building more remote by the day. — James Mattis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Boundary: an imaginary line

    Boundary, n. In political geography, an imaginary line between two nations, separating the imaginary rights of one from the imaginary rights of another. — Ambrose Bierce

    To build a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 accidents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is dangerous. — Kenneth Waltz

    Descriptive anatomy is to physiology what geography is to history, and just as it is not enough to know the typography of a country to understand its history, so also it is not enough to know the anatomy of organs to understand their functions. — Claude Bernard

    Anatomy is to physiology as geography is to history; it describes the theatre of events. — Jean Fernel

    I believe very strongly, and have fought since many years ago - at least over 30 years ago - to get architecture not just within schools, but architecture talked about under history, geography, science, technology, art. — Richard Rogers

    In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a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should) be fostered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peoples of the world,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we are in the habit of describing as "primitive. — Albert Einstein

    History is philosophy teaching by example, and also warning; its two eyes are geography and chronology. — James A. Garfield

    As Geography without History seemeth a carkasse without motion; so History without Geography wandreth as a Vagrant without a certain habitation. — John Smith

    History is philosophy teaching by example and also by warning. — Henry St John, 1st Viscount Bolingbroke

    It is impossible to understand history,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world economy, religions, philosophy, or ‘patterns of culture’ without taking geography into account. — Kenneth C. Davis

    The reality is that capital punishment in America is a lottery. It is a punishment that is shaped by the constraints of poverty, race, geography and local politics. — Bryan Stevenson

    The policies of all powers are inherent in their geography. — Napoleon Bonaparte

    Give children beauty, not the record of bloody slaughters and barbarous brawls, as they call history, or of the latitude and longitude of places nobody cares to visit, as they call geography. — Oscar Wilde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

    一、背景情況

    中國和東盟山水相連,隔海相望,命運相系。千年來,綿延不絕的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綻放出亞洲文化兼收並蓄、萬物並育的獨特氣質,連接起亞洲人民開放包容、倡導和平的共同價值,凝結出中國和東盟攜手合作、共行現代化之路的精神追求。

    人文交流不僅是中國和東盟各國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更是跨越歷史長河,沉淀出中國和東盟面向未來、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10年來,中國和東盟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命運與共的意識不斷深入人心。10年來,中國—東盟人文交流葳蕤春華,碩果盈枝,為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0年來,雙方人員往來密切,留學生數量不斷增多,青年交流友誼佳話頻傳,地方務實合作成果層出不窮,旅游、教育、文化、智庫、媒體、體育、婦女等領域交流合作持續深化。中國和東盟各國人民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民意基礎不斷夯實。


    當前,中國與東盟國家著力推動疫後復蘇,人文交往正加快恢復。中國和東盟一致同意,將2024年確定為「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助力雙方人文相交、民心相通,促進文明交流互鑑,深化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攜手建設和平、安寧、繁榮、美麗、友好「五大家園」。

    二、活動設想

    2024年初,中方將與東盟在華共同舉辦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開幕式,爭取實現高規格、高水平,隆重宣布交流年正式啟動,並邀請雙方各界友人見證。中方將征求東盟各國意見,形成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活動清單並在開幕式期間散發,歡迎中國和東盟各界人士積極參與交流年活動。

    2024年全年,大力支持中國和東盟政府部門、民間友好組織、工商學界等主體,共同開展青年、民間、教育、文化、旅游、媒體、科技、地方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包括但不限於:

    (一)青春同行。青少年是中國東盟關系的未來,更是中國東盟世代友好的後備力量。「青春同行」將聚焦中國東盟青少年交流,為中國東盟青少年相知相親搭建有益平台。2024年將舉辦第15屆中國—東盟青年營、第十屆中國—東盟青年精英交流節、《熊貓杯》泰國青年感知中國征文大賽等。

    (二)民心相印。民間交往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民心相印」旨在通過民間友好組織和慈善機構開展的各項活動,加強中國東盟民間友好,夯實雙方廣泛的民意基礎,促進民心相通。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民間友好組織領導人會晤、中國—東盟心連心暨東盟先心病兒童篩查救治等活動。

    (三)匯智樹人。人才是實現中國和東盟發展的重要支持。「匯智樹人」聚焦中國東盟教育合作,邀請中國和東盟各層級教育機構開展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多層級、多領域教育合作,為雙方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2024年將舉辦2024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2024浙江—東南亞學前交流會等活動。

    (四)文·體一家親。文化和體育作為人文交流中喜聞樂見的載體,將增進中國和東盟國家人民之間的友好情誼,促進雙方對彼此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助力人民之間相知相親。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中國—東盟武術大賽等活動。

    (五)以「新」為媒。以新媒體為重點,聚焦中國和東盟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與合作,推動中國—東盟媒體領域互聯互通,通過電影、電視、短視頻等媒體平合,講好中國—東盟友好故事。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視聽週、中國—東盟合作十大新聞評選等活動。

    (六)跨越山海。聚焦中國—東盟民眾跨境交流,推動中國—東盟恢復雙邊人員往來,促進中國—東盟旅游業蓬勃發展。2024年將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中國—東盟旅游和文化培訓班、東盟與中日韓移民官員業務培訓班等。

    (七)攜手共創。以創新、創業為主題,推動中國和東盟科學創新、青年創業領域的交流合作。2024年將舉辦第二屆中國—東盟創新創業大賽、第八屆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治理與發展青年創業設計大賽等活動。

    (八)活力地方。中國和東盟關係活力在地方。中國和東盟地方交流形式多樣,內涵豐富。2024年將繼續舉辦中越、中緬邊境大聯歡等活動,還將開展涉及各領域的務實合作交流項目。

    (九)共促治理。中國和東盟將打造智庫和學術合作網絡,在治國理政、領導力、公共政策等領域開展交流互鑑和人才培訓。就共同關心的人權問題開展交流,促進全球人權治理。繼續辦好婦女論壇、殘疾人論壇,就婦女創業、提升婦女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殘疾人權利等開展交流合作,加強特殊群體賦權與發展。

    2024年底,中方將與東盟共同舉辦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閉幕式,一起回顧交流年成果和亮點,激勵雙方各界賡續友誼、傳承友好。中方將征求東盟各國意見,形成2024年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事實清單,提交2024年第27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參閱。

    三、活動宣傳

    計劃制作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宣傳片、紀錄片或訪談節目,推動在中國和東盟國家媒體播放,提升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影響力。

    邀請中國和東盟國家媒體積極報道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開幕式和全年活動。

    邀請中國和東盟國家的駐外使領館等機構,在各自平合宣介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項目及成果。

    發揮網站、社交媒體等優勢,鼓勵各國民眾廣泛參與互動,擴大人文交流年覆蓋面。

    2023-09-06 https://www.mfa.gov.cn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本次展覽邀請來自日本、韓國、泰國、印尼、越南、菲律賓、以色列與臺灣共15組/位藝術家,以各自的創作方式與作品回應展覽議題。如韓國藝壇重量級數位藝術創作先驅李庸白,展出其經典的錄像與裝置作品,其中〈天使士兵〉藉由柔和而看似靜止的畫面,呈現士兵穿越假花叢林的過程,反映戰爭時期的資本主義,以及華麗外表下所隱含的緊張對立關係。韓國藝術家雙人組合文敬媛與全濬浩(Moon & Jeon)的作品〈自由村落〉為一錄像創作計畫,以源自70年前的文物為楔子,透過在影像中穿梭於時空的物件,呈現彷彿時間停止流轉社會樣貌,探討當前社會的矛盾與限制。活躍於當代藝術圈的印尼藝術家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藉由繪於木板上的炭筆繪畫、印製於布料上的報導文字等大型裝置作品,重現祖父輩的歷史記憶,並體現歷史敘事的不完整性與動態性。臺灣藝術家常陵則展出油畫作品《戰前準備》系列,以偽預言的創作方式反思歷史的覆蓋與竄改,以及圖像、線條和個人記憶裡對歷史紀錄的影響。臺灣藝術家王湘靈則展出現地製作的聲音裝置〈回應〉,呈現自身的生命經驗,並探討時間與空間的不確定性與不同的觀看可能。藝術家郭俞平則以〈我的胃裡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探討歷史的離散、移民的歷史書寫,以及新移民女性的身分認同、知識體系及不同身分之間的轉化與融合。

    除了展覽之外,本次聚焦於亞洲藝術的主題展更將於12月3日舉辦跨國連線的藝術家座談會,邀請三位策展人,以及印尼藝術家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日本藝術家鎌田友介、泰國藝術家帕蒂普.蘇薩桑泰(Prateep Suthathongthai)、臺灣藝術家常陵與郭俞平等齊聚國美館,與身處國外以線上與會的藝術家們共同討論展覽議題,並與現場觀眾交流,透過策展人和與藝術家面對面的機會,一同探索身處於亞洲地緣環境的我們,應如何面對及思考當前的政經環境及如何重塑僵固的意識形態。

    國美館期待本展能以詩意的美學與富有歷史情感的呈現,建立一個有機的公民空間,提供觀者激辯與省思的場域,從而以多元的角度理解當代世界的面貌。「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將自2023年12月2日展至2024年3月10日,更多有關展覽及藝術家座談會之相關資訊,敬請密切關注國美館官方網站及Facebook粉絲專頁(原題:國美館「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展覽 以詩意美學探索亞洲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多元面貌;日期:2023-11-30 台灣文化部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藝術展·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

    由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地緣詩學:瀕危世界的多變特質」於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3月10日展出,此次跨年度國際特展由3位國際策展人共同策劃,聚焦於亞洲當代藝術家共計約55組件作品,旨在以詩意而感性的方式探索地緣政經環境、意識形態與生命形式的各種可能性與關係。

    今(30)日於臺北舉辦記者會,由國美館陳貺怡館長主持,韓國策展人金聖淵、臺灣策展人謝佩君,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帕蒂普.蘇薩桑泰(Prateep Suthathongthai,泰國)、鎌田友介(日本)、馬哈拉尼.馬羌那嘎拉(Maharani Mancanagara,印尼)、徐平周(韓國)、臺灣藝術家常陵、王湘靈及張紋瑄等皆出席盛會。

    國美館陳貺怡館長表示,18世紀啟蒙時代,孟德斯鳩提出「地緣政治」的概念,但1989年後一般認為冷戰已結束,但其實之後世界局勢丕變,戰爭不但並未結束,還以各種形式在國際間展開。1990年代之後,很多策展人與藝術家把「地緣政治」作為策展與創作的主題,本展即是以藝術的方法來探討地緣政治的問題,並聚焦在亞洲區域。

    韓國策展人金聖淵表示,本次展出作品根據不一樣的國家文化有不同的解讀,特別是有些作品與戰爭有關連,尤其在籌備展覽過程中,我們的世界也正發生戰爭,所以本展是在很有意義的時間點舉辦,且不單單是作品很精采,展場空間也有相應的呈現。臺灣策展人謝佩君提到,本展的關鍵字是「集體」的概念,她在與其他二位策展人的討論中,得到更多不同的觀點與突破,雖然這次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媒材與主題皆不盡相同,但藝術家都認為臺灣是東亞的會面點而非衝突點。菲律賓策展人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透過錄影表示,展出這些藝術品就是傳遞他們的想法到這個世界,這個展覽讓我們了解世界雖然危機重重且多變,但多變正代表世界有改變的可能。

    國美館原訂今(2023)年辦理第9屆亞洲藝術雙年展,然因前年疫情之故將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往後推遲了一年(2023年)辦理,故同步影響本館亞洲藝術雙年展改至2024年辦理。雖因雙年展辦理時程的更動,國美館對於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與推介仍保持高度關心,本次特別以專題策劃的方式,邀請亞洲地區中青輩三位策展人攜手合作,並各自薦選、邀請5位藝術家,匯聚不同的觀點同台展出。

    跨國策展團隊由菲律賓策展人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韓國策展人金聖淵(Kim Seong-Youn)及臺灣策展人謝佩君(Hsieh Pei-Chun)共同組成提出「地緣詩學」的策展概念。有別於地緣政治較為強烈而絕對意識形態的劃分,「地緣詩學」提供策展領域如何理解世界運作方式的另一種視角,以詩性的踏查重新探尋自二戰後東亞與東南亞的「政經環境」、「日常生活實踐」、「民族國家」與「區域典範」等議題,並藉由探討地理與藝術的關係,營造出獨特且理性與感性兼具的對話空間。

     

    跨國策展團隊呈現多維度視角

    其中,派屈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為現任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學系教授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副館長,也曾受臺北市立美術館之邀,擔任第59屆威尼斯美術雙年展臺灣館「公眾活動」總召集人,具有豐富的策展與研究經驗。此次策展他提出相對於地緣政治,我們可以從藝術的角度回應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政治與社會議題。韓國獨立策展人金聖淵為現任釜山雙年展執行委員會董事,常年耕耘釜山藝術產業及培育藝術新秀教育,並引領釜山的替代性藝術運動。透過本次策展,他思考在不安的時代下,藝術究竟能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功能,是否能藉由藝術創作將世界串聯起來,以共同反思當前社會所面臨的問題。臺灣策展人謝佩君面對此次展覽主題時,則主張藝術創造具有重組時空與地理環境的潛能,並質問在藝術實踐的過程中,是否能開啟面對政治與社會議題的另一種思維。本次策展團隊的組成,在兩位資深策展人與新秀策展人的跨國合作下,透過多元豐富的視角與觀點相互對話,既富有詩意又帶有反思意味。重量級藝術家以多元創作形式,共創多元的對話空間。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山莊的文化隱喻

    (續上) 中國農村的近代化是痛苦的,這無不與鄉村對現代文明的盲目不自覺反抗有莫大的關係,這種痛苦雖然沒有像英國圈地運動那樣悲惨,但鄉村經濟結構與城市的錯位必然決定了其要與近代化發生磨擦,鄉村的近代化在痛苦的蛻變中一步步緩解過來。這一方面縮小了城鄉之間的文化審美趣味和社會經濟的訴求結構,加快了鄉村城鎮化進程,使鄉村以追慕城市為要。

    在這種急進中,反復的拆建透射出對城市文化的無奈盲從,這使得鄉村簡單習得城市中的垃圾文化——照抄了表面;另一方面這種近代化又擴大了城鄉在經濟上的差距和鄉村自身在文化傳統上的裂痕。造成了城鄉之間認知心理及文化上的隔膜。在這兩種變化之下,人被緊緊裹進現代化的進程中,變得無所適從。

    同時城市人和鄉下人變得更加貌合神離。與原有的鄉村模式背道而馳,通過不得不尋找土地以外的生存模式,表現出一部分鄉村人與城市的接近,而另一部分人與城市的抵觸、抵觸的多為老年人,而認同和追逐的多為年輕一代鄉村人。

    鄉村農家樂中的高朋滿座、垂釣閒逸不是山莊中的情形,是山寨化的山莊,就像許多地方爭相投資幾十個億打造古城一樣,其缺失了文化的隱秘內核,剩下的只是商業的吊詭而已。山莊的隱在意義在於顯露出了現代知識分子避退現代性的匆忙慌亂與手足無措。山莊表明了從原來族譜中衍生出來的新勢力的擴張,表明了從川地到山地的拓荒精神。

    「坐山莊並不意味著落魄或沒落,反而恰恰是一個鄉村家族興旺發達的標志,也就是說,當一個家族的土地廣闊到耕種時的路程一天之內難以返回時,家族的當家人自然就會考慮選擇一個恰當的地方,圍成一個院落,建起幾座房子,派一個放心的子侄帶一幫人去住一段時間耕種那片偏遠的土地。……於是,院落邊一個個衍生,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個村落。這就是山莊了。」

    很顯然,這些坐了山莊的人就會永遠變成山裡人。山莊成了遠離喧囂老莊的清幽之地,但山莊仍在拱衛著老莊。山莊的迷人之處不單在於具有田園的風光與情致,而是體現了游走者的精神路線圖。在《山莊記憶》中通過記憶的敘事展現了過去時態中山莊的歷史動態,在口傳的歷史中,山莊變得豐盈起來。那些淹沒並沉淀在歷史塵土中的人物和事件復活了出來,在敘述著山莊的歷史和命運。

    近讀熊佩雲的《一個村莊裡的歷史》感觸頗多,一顆樹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志,那一座山莊更何嘗不是一部社會史。在一個大歷史行將遠去的時代,我們痛切關注到過去曾經被忽視與刻意忽略的微小個體的歷史和命運,關注那些小人物和小事物。這種關注也並非以民俗學者的視角來看待,而是以更深的文化關懷來理解,在現代、後現代與傳統交混的時代中,行將消失的鄉土也跟隨長者的記憶轉瞬即逝。對於此我們不是要持守傳統的東西不放而是要反思現代性的某種盲目激進和偏頗,其要義在歷史的共生與維持歷史的厚度。

    生活常常需要回味來調整自我的狀態,詩意的鄉土也是如此。鄉土不再有詩意,詩意早已在近代化的步伐聲中被傾軋得四散遁形,鄉土世界所刻意營造的鄉土詩意崩潰了。懷舊成了對逝去鄉土詩意的追思,而還鄉就是對鄉土詩意某種更深程度的復古。而山莊的文化隱喻在於提供了我們還鄉的可能性。鄉村在現代性的機器轟鳴中面目全非乃至於消失。山莊及記憶中的山莊承載了知識分子自傳統以來士大夫的「江湖」隱逸情操。土堡在誓死捍衛了這一最後的家園,土炕退縮到現代性逼仄的角落,卻成為一劑治療失眠的良藥。

    王小波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詩意與我們何其重要。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荷爾德林曾吟唱到:「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他的聲音為什麼會使後來的人如此的著迷?作為一個「還鄉者」在斷裂了的鄉土詩意中,在城鄉的對立中重新尋找精神的家園。還鄉必然是心靈中的對已失鄉土詩意的再度體認,並非記憶中的囈語,重建鄉土精神家園使游走在詩意棲居大地上的「還鄉者」得到靈魂的休憩。

    誠如柏夫在其小說《鄉韻》中所感嘆道的,「任何一個有過鄉村到城市經歷的人,再經歷一番情感的迷離之後,懷著對傳統鄉村的懷念,也懷著對城市文明的終極理解,他們遲早要打開精神和情感的通道,在城鄉的對視中,最終抵達一種相生、相連、相通、相融的和諧境界。」山莊的敘事承受還鄉者還鄉的話語架構,這根源於一種樸素的、彌足珍貴的人文精神,一種發自肺腑的悲憫情懷,鄉土散發出了憂傷而迷人的魔魅之美。(《社會學家茶座》第47輯)

    作者簡介: 李安樂,1980年生,甘肅靜寧人,中學美術教師。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員、中華美學學會會員。曾獲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有文章發表在《社會學家茶座》、《中國社會科學論叢》及《美術報》等。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13-09-23)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鄉土社會與地域文化:由於特殊的地緣構築了作家心靈中的鄉土世界。鄉土做為在現代化進程中行將逝去的文化遺產,業已成為大多數作家回憶中的資源。對於鄉土的特性,費孝通在其早年的名著《鄉土中國》中這樣寫道:「歷世不移的結果,人不但在熟人中長大,而且還在熟悉的地方上長大,熟悉的地方可以包括極長時間的人和土的混合。祖先們在這地方混熟了,他們的經驗也必然就是子孫們所會得到的經驗。……他們個別的經驗,就等於世代的經驗。經驗無需不斷累積,只需老是保存。」 鄉土世界中的這種親密的、信任的依靠了地緣與血緣的社會結構是現代城市社會中所不具有的,這也是作家們所不斷表現的,因為他們是從鄉土移植到城市中的過去時態的農民,有著很深的鄉土情結。

    在柏夫的作品中,我們直觀地閱讀出了淳樸的鄉土情感,其更深地把民俗與風土人情血肉交融在充滿大地氣息的文字之中,土炕、土窯、野電影、土堡、土話以及廟戲、鄉村棋壇等。在鄉土世界敘事裡,依然表達了鄉戀情結,這種表達可能更多緣於對自己由農民到城裡人身份的游離不定的把握,同時更缺乏城裡人強烈的自我認同感。

    在西北干旱的靜寧,六盤山的余脈綿延至此。粗狂蒼茫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其與之同構的地域性文化。這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暫時很難明晰地定義,但我們能夠深深地感受到在枯山禿嶺的地域文化絕對不會如三秦文化中的通俗演義那樣: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端一碗長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囔囔。干旱少雨的內陸型氣候,加之受六盤山西麓小氣候的影響。或許,這一地域性文化特征和其他西北的地域文化別無二致,抑或更接近於西海固的文化,或者說西海固文化與之很像。

    土性文化:記憶中的山莊

    對柏夫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我更願意以土性文化的屬性來理解和闡發。早有學者在對浙東文化的闡釋中用到了「土性文化」與「水性文化」,其以「山」、「水」之多寡來概括。認為「水性」文化反映出溫柔、內斂的性格,反映在文風上則是秀美、飄逸、浪漫的主體風格。而「土性文化」則相反,其文化影響下的文風多具氣概、凝重、頑固、叛逆的性格,亦即魯迅所說的「山岳氣」,有了更多的深至與厚重。《山莊記憶》就很好得體現了這種風格。

    在這裡要說的是,土性文化是對鄉土社會的非現代性的歸繹。以其泛「土」性而帶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土炕、土窯、土豆、土堡、土話、山花、泥濘等。土味也正是鄉野的魅力所在。在《土炕》中,作者體味到自然精神:「人本來就是自然之子,土炕盤在堅實的大地上,它雖然是炕,可依然是土;是房屋的組成部分,也是大地的人工延伸。人睡在這樣的土炕上,身體和心靈都會和地氣相通。睡在土炕上不只是簡單地睡覺,而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與大地進行溝通,那是一種來自四肢百骸及心靈深處的全身心的舒展和放松。」土,並非意味著俗氣,而是土氣,純真質樸的氣質。而土氣是土性文化的基本特性,在堅實的大地上,微涼也好,溫熱也好,人總要停佇腳步去體味大地的體溫和脈搏,領會古人所孜孜言說的天人合一的奧妙。

    在美國學者約翰·吉利斯(John Gillis)的論述中將鄉土記憶與公共記憶對立起來,並指涉其作為被官方歷史的記憶所界定的民間基層記憶的特征:被認可和被製造。這些散發著土味的鄉野之物徑由記憶的被認可與製造,逐漸地廓清了更具豐富含義的山莊圖景,這也是作者所表述的重點。對於山莊,作者有其獨到的見識:「山莊並不是某一個具體的村莊,其地理位置也不一定非在山上。當然,山莊也不可能是聞名於世的避暑山莊,其來歷和功用與避暑山莊更是迥異其趣。山莊在更大程度上是相對於老莊而言的。」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山莊拉遠了與老莊的距離,不再簡單到只是一座山裡的村莊,而是投射到歷代的記憶中,描畫出族人拓展繁衍的社會景觀。(下續)

    延續閱讀

    文化特區運動

    最接近中国的马来西亚北隅乡镇

    《愛墾·鄉頻道》濱雪鄉鎮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

    最近火了的一部央視熱播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它勾起了國人對飲食文化中的民族記憶。這種舌尖上的美食控源自於對不同地域文化的鄉愁,也是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的鄉土集體記憶。在非虛構的散文寫作中,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對鄉土社會的表述。也許是社會上此類的文本太多,也許是民眾的閱讀取向多元化,鄉土文學抑或已經很難再產生曾經一時洛陽紙貴的效應。這也是情理之中的,我們本身已經不自覺投入到這個消費的娛樂化時代中,在搞笑中很快進入角色,就連我們自己也有時不得不暗暗懷疑需要堅守的價值觀。

    雖然一般的讀者樂此不疲地閱讀和談論著這類作品,但嚴肅的評論家無一例外地對這一現象保持著冷淡的沉默態度。評論家的沉默使我們憑直覺就可以感覺到此類作品的某些先天不足和泛濫帶給評論家的審美疲勞。評論家南方朔對鄉愁不待見,他論到:「鄉愁雖美,但卻有害!鄉愁是不能當做一個城市的目標的,一個歌頌鄉愁的社會是個落後保守的社會。」這或許是許多評論家對鄉土主題避之不及的一個原因吧。 

    在這一悖論中,文本泛濫與批評冷漠的現象很顯然與傳統農耕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境遇有關,一方面,深厚的農業文化基礎使得整體書寫繞不開鄉土這個舊瓶裝新酒的主題。只要這個農民國家的歷史現狀還存在著,這種大范圍集體性的鄉土記憶的敘事就更不會終止。另一方面,在鄉土敘事中,鄉愁還佔有一部分,這是許多批評家唯恐避之不及的。從政治心理圖景來說,在城鄉的二元格局中,鄉村有時往往會被復古為與「廟堂」相對的渺遠的「江湖」,成為知識分子心往神會的飛地。重要的是,鄉村是大多數人的根,是現實或夢回的家園。

    楊顯惠說:「文學離不開社會、思想,如果把思想、對社會的思考去掉了,文學就沒意思了。」文學意義不僅在於對社會的勾畫,更在於其對社會的責任和獨立的價值判斷。柏夫的散文集《山莊記憶》不單是關於對鄉土記憶的書寫文本,而是表述出了對鄉土社會流逝的真誠追思和人文悲憫之情。正如作者所言,「對於許多離開農村身居城市的人來說,山莊已經退出他們的生活,成為一種遙遠的記憶。但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山莊是生活中最溫馨的家園,它安慰靈魂,也滋養肉體;山莊也是生活中最踏實的依托,它成就生命,也鍛造精神。」需要強調的是,它重新闡釋了有關「山莊」的全部意義及其人文關懷。(下續)

    (李安樂:山莊:追尋鄉土社會的潛在記憶——閱讀《山莊記憶》,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2013-09-23)

    延續閱讀:

    文化特區運動

    最接近中國的馬來西亞北隅鄉鎮

    《愛墾·鄉頻道》濱雪鄉鎮

    韻文化:和諧的聲音

    韻文化:詩賦詞曲

    韻文化:美、標致

    地方文化營銷·慢遊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馬中建交50周年紀念征文

    (雙溪大年2024年5月30日訊)由馬、中兩國多個團體聯手策動的「馬中建交50周年紀征文」活動,即日起接受投稿,並將選取適當數量的文章來結集出版。截稿日期為今年7月31日。

    作品題目自擬,自由發揮書寫雙邊探親、旅游、訪問、經商、留學、就業、交友或其他經歷乃至展望。

     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摄于1974年5月31日马中建交签署联合公报仪式上

    跨越邊界 美美與共

    征稿要求方面,(A)散文:不超過2000字;(B)微型小說:不超過1500字;(C)新詩:不超過50行;(D)古詩:近體詩,只限「七律」;不限韻。其中A、B、C共3項,計劃馬中各錄取合共最多50篇;D項則計劃馬中各錄取最多30首。作品獲得錄取者,將獲贈3本專輯。

    這項以「跨越邊界·美美與共」為主題的征文,主辦單位是中國的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辦事處,及我國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檳吉玻聯委會」、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吉打州分會」。

    指導單位為中國的深圳市作家協會,及我國的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協辦單位為中國的深圳市寶安區作家協會、深圳市寶安區松崗街道作家協會,並以中國深圳市寶安區詩詞協會為支持單位。

    作協檳吉玻聯委會代主席乙狼表示,這項征文活動旨在慶祝馬來西亞和中國建立邦交50周年金禧紀念、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傳播兩國互惠共贏,弘揚正能量。

    所有馬來西亞公民以及中國人民皆可投稿,惟是否錄取乃主辦單位的絕對權限。

    至於投稿方式,需以附夾的方式(attachment),一次性電郵2份文件,即:作品(需以中文簡體打字、Microsoft Word、宋體、14號字),及個人簡歷,資料包括中英文姓名、性別、身分證號碼(新)、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號碼、電郵郵址。

    電郵郵址為:zxnorth2019@gmail.com。詢問:019-445 9441(梁永樂)。

    (2024年05月01日 南洋商报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先出發再計劃:「聽勸式旅行」爆改自由行

    心微動,身已遠。

    隨著五一假期到來,旅游市場再度迎來大爆發。而當全國各地文旅局忙著通過拍照、剪視頻吸引外地游客時,年輕人中間卻又開始流行「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不少年輕人會先確認一個目的地,等買好車票、上了車,才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佈一條「馬上到XX,求當地好吃好玩推薦,聽勸!」的內容,然後靜靜等待評論區裡出現當地「土著」或是其他游客給出旅行建議。

    據驚蟄研究所觀察,目前抖音平台上「旅游聽勸」相關話題,已經覆蓋國內大多數熱門旅游目的地,其中「威海旅游攻略聽勸版」話題播放量超過了9157.1萬次。而據年初小紅書發布的《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覆。

    從「提前做攻略」到「旅游靠聽勸」,這屆年輕人帶火的全新旅游方式,又給文旅行業帶來了哪些新機會?旅游「聽勸」,出行隨心五一假期來臨前一週,在湖北宜昌工作的建築工程師「不喜張揚」,突發奇想決定一個人到武漢完成一次「特種兵旅游」。

    和以往拿著日程表或是旅游攻略的出行經歷截然不同,這次出行,「不喜張揚」沒有隨身帶太多行李,更沒有仔仔細細地按照2天的游玩時間,提前規劃出一份細致到48小時每個小時應該「去哪裡、幹什麼」的旅游攻略。只是在對照高鐵票上的座位號,在車廂裡安穩坐下之後,「不喜張揚」才不慌不忙拿出手機,發佈了一條標題為《馬上到武漢!!特種兵兩日游!!!聽勸!!!!》的筆記。參考「騰訊」

     

    中工網·年輕人為何愛上了「聽勸式旅行」?

    「第一次來上海,很聽勸!」「旅游我聽勸!五一去廣州!」最近年輕人中開始流行起「聽勸式旅行」。不同於過去「網上找攻略,線下自由行」的出游方式,「聽勸式旅行」主打一個毫無准備、隨心所欲。人們臨出行前在社交平台發布一條「聽勸」帖,然後靜靜等待網友留下吃喝玩樂行的各種錦囊妙計:或是網友自己摸索的旅游攻略,或是幫人「避雷避坑」的貼心提醒,又或者是本地人給出的出行建議。

    據《2023年度旅行趨勢報告》顯示,「聽勸+旅行」相關筆記在過去一年同比增長了86268%,平均每篇聽勸體筆記都會收到43.9條來自熱心人的回復。

    對於美景美食的追求,對於踩雷、掉坑的抗拒,構成了「聽勸式旅行」走紅的邏輯基礎。不同於自上而下指導式的旅游攻略,勸告更多是過來人或本地人的經驗之談。

    其訴求更為直接,就是要接觸到更多獨具當地特色的元素,發現更多不期而遇的美好,同時也盡可能規避別人走過的坑和吃過的虧,透過更真實的評論提取出更有價值的內容。這種切口更小、細節更豐富的「互助式旅游」,更像是網友們點對點的「游覽指導」,讓旅行變得更深度,更多元,也更具有「私人定制」的樂趣。

    在這場旅行者與網友「共創」的旅行中,大家彼此成為對方的嘴替、眼替或是腳替。大家樂於主動求助和探索自己青睞的旅游方式,也願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實用建議,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信息共享與即時互動的力量。一人提問、眾人討論,「聽勸式旅行」的底層邏輯其實還是「提問互助」。無數個普通人之間的真誠探討和分享,構成了基於共同興趣的線上集體交流。每一條評論、每一個推薦、每一條提醒都有可能成為旅行者的獨家記憶。

    這也更加契合當下人們青睞的「輕社交」理念。網友間互無交集,彼此間不存在各種牽扯,這也就更利於大家客觀理性地交流探討。若建議被認可,互相都能收獲極大的滿足感,但建議沒被采納也無大礙,陌生人之間釋放的善意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情感體驗。這種基於信任的互動主打一個真誠和輕盈,也讓旅行變得更加高效和溫情。

    不過如果只把「聽勸式旅行」當作一種社交媒體上的集體行為,或許很難得出對消費市場有參考價值的判斷。它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部分文旅市場宣傳與游客需求間的脫節。游客往往渴望聽到一些更真實、更具體的出行建議,但當前一些景點的文旅宣傳要麼不夠豐富,要麼充斥著「廣告」濾鏡,難以滿足游客事無巨細的真實體驗。

    在社交媒體時代,即便是很小的城市,都有可能成為人們追求的「詩與遠方」。「聽勸式旅行」其實對各地文旅也是一種提醒,信息的真實性對於游客是很重要的元素,不妨建立健全評價體系,鼓勵用戶真實的體驗分享,提升游客的信任度。(2024-05-04發布於北京 https://new.qq.com)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天下雜誌:學習「現場精神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沈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探望一群一群的農人,如何沈默地揮汗耕作。」

    ~~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一九八○年後的國中生,都認識吳晟的詩,教育部編訂的國中國文課本有他的〈負荷〉。

    彰化溪州的農夫詩人吳晟,堅持親近土地、親近現場的呼喊,此刻聽來更有深意。

    近年,臺灣的千億企業大老闆,最滾燙的心頭火,除了訂單,就是學校畢業的人才,離現場、現實愈來愈遠,也愈來愈不合用。

    「全球產業都需要創新,但現在的教育方法,可以教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嗎?」廣達董事長林百裏認為,臺灣孩子從小到大都在補習,但考好大學、有好分數,卻不見得是好人才。(能力劄根)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也向教育部抱怨,「學校距離社會太遠了,就像個孤島,」企業得花大功夫重新訓練。

    廣告業巨擘余湘更指出,最近在媒體炒作下,社會充滿負面情緒:未來薪資凍結、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等,讓年輕人心生恐懼。

    「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假議題,」她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總機小妹,不只要接電話、接待客人,還要做剪報。但任何事情,我都全力以赴。之後,再也沒遞過履歷,都是工作自己找上門。」培養好的能力,才是工作荒、人才荒的正解。(出國打工是好事!)

    培養好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勇於碰觸現場。

    《天下》要求年輕記者到新聞現場。去年加入的記者周原,在這次以巴戰爭前,到以色列專訪,看到他們對敵人的「不客氣」,也見證他們用創新、創業,爭取在國際生存的空間。(血與火淬鍊的創新王國)

    加入不到半年的記者劉光瑩,也跟總主筆何榮幸到彰化,遍訪官員、企業、人民,追蹤中科四期的調查報導。(中科四期 還有未來嗎?)

    「我們到彰化採訪吳晟時,他說,土地跟動物都不會說話,我們這些能說、會寫的人,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知道,臺灣有些荒謬的事情,一直不斷在發生,」她說,「聽到這番話,讓我覺得更有責任把故事說出來,也希望能發揮更多影響力。」

    十一月底,《天下》三月封面故事、由蕭富元、林倖妃製作的「一塊牛排背後的祕密」,奪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這個環繞全省、追蹤一塊牛排的報導,再次證明:不誇張、不驚悚的現場報導,才能發揮實質、長遠的積極影響力。(2012/11/28,收藏自台灣 《天下雜誌》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鄭教授一直在練習配合視頻和不含視頻的授課方式、共享視頻片段和幻燈片。她修改教學大綱,設立課程主頁,並上傳要求閱讀的材料。為了使學生保持興趣,她還準備了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和線上調查。她甚至更新了PPT演示文稿以使它們「更加醒目」。

    她承認,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無聊又困難的學科」,尤其對非英語母語的理科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對長論文作業產生「不確定和壓力感」。她說:「與學生建立融洽關係是使他們受到鼓勵並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她補充說,她通常會在會面時間盡可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如果沒有當面交流的機會,「適應性和靈活性將是關鍵」。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習體驗無法在線上復製。鄭教授最初想舉行定期電影賞析,以及和韓國電影人的問答環節。現在,她的一位學生正在幫助尋找可以在線觀看電影的中國流媒體平臺,但她很遺憾學生們會錯過一起觀影的共同體驗。

    她說:「我曾想象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熱切地分享他們對某個場景的看法,並詢問這部電影和韓國歷史及社會的關係。」 (摘自:新型冠狀病毒會否讓在線教育從此普及?

    延續閱讀:

    Schools, skills, and learning: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School closure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learning in 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COVID-19

    Comment by Emiliana Vegas on Tuesday, April14, 2020

    綫上寫生:疫情期间,與文創培訓有關的寫生活動,也可以搬上網絡,全球共襄盛擧。

    教育 4.0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2020年4月:後疫情時代線上經濟的機遇與挑戰1.中國互聯網普及率61.2%;網民規模9.54億;2.連中石化等傳統行業的巨頭也橫跨賽道加入賣菜行列;3.2003年SARS變相推動了互聯網商品與人的連接;4.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互聯網解決了禁足市民買藥、買菜與看病等大事;5.消費往網絡模式轉變, 打通娛樂、辦公、醫療、生鮮、教育等領域;6、遠程復工復學後,數億臺手機、電腦設備同時在線,1億多學生集體線上聽課,2億人線上同期辦公;7、各種App在疫情後正在想方設法鞏固中。http://www.cinic.org.cn)

    2003年的SARS而帶起了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這一輪,會把5G網絡生活提早10年,形勢所逼下,網上教育與辦公等變成新需要。有些國際組織已經預測這可能是百年一見的“新契機”(雖然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西方許多大學都要宣布破產了,連800年歷史的劍橋也已經決定,在未來一年要在線上上課。真的是很多新空間。

    年輕的學生們不再那麽衝動動。一開始他們認為在線授課是對教育的妥協和降級,這一認識在他們開始網課時得到改變。年輕的教授在上課或與學生視頻交流時,而無人看管的孩子卻在身邊尖叫和哭鬧。一頭是工作,一頭是生活,學生們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動,他們察覺原來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的界限曾經太過涇渭分明。現在,已不像是象牙塔那样的不着邊際。


    每个行业都‘在綫更新’一遍,发展潜力将充分释放。也许再过10年看,会冒出一批新的行业领袖来。”

    2020年4:月疫情初期的美國小鎮—
    1、美國康州紐黑文縣,對于紐約長島日常生活除了應遵循“居家令”,還須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2、樂齡擧措: “Stop & Shop”超市,自新冠肺炎在美國暴發以來,多家超市在第一時間制定了一項特殊政策:在早晨正式對外開門營業前提供一個特殊時段,專門為60歲以上和身體羸弱的人群服務;3、在海外華人圈方面,鄰鎮華人組織了一批批捐贈給各級醫護人員手中。https://zhuanlan.zhihu.com)


    延續閱讀: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疫情文創

    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陳明發《2019新冠肺炎 觀察紀事》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獨中董事會優勢:每間獨中的董事會都是獨立自主操作的機構。學校在2020年3月因為全球疫情而停學,董事會這份主動能力顯現了它特殊的行政優勢。根據董總當時所公佈的數字顯示,借助線上學習,全國85%的獨中做到了「停學不停課」,學生們不至於因為外在局勢變動而荒廢課業。

    有關數字也顯示,百分之六十的學校早有豐富的網絡教學內容,導入新教學途徑也就相對順利。

    獨中多年來強調新一代的電腦與網路能力,以面對日益人工智能化的世界。部分獨中過去努力與中國、臺灣與韓國等高等學府建立聯系,給學生開闊學習視野與謀求更大的深造機會,除了考察、游學期間的接觸,互聯網自然成了平時最便捷的方法。(參考:楊微屏〈獨中疫情影響幾裡路〉星洲日報 2020-04-19)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創意創業團隊

    《第三波》作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4,10,1928 – 27,6,2016)在出版了新書《革命性財富》 (Revolutionary Wealth,2006)後,接受台灣《天下雜志》(16.8.2006, 第352期,52頁)訪談時這麼表示:「農業時代人們沒有職業(Jobs),但他們工作。職業存在,始於工業時代的分工。我們踏進資訊社會,這種形態一定會改。未來更多人會工作,但職業會減少。未來需要知識統合,因此每個人會暫時擁有工作,或某種專業技能,一個團隊集合起來,完成某項成果後,團隊成員解散,轉往另一個團隊,施展另一種專業技能。

    延續閱讀:
    好萊塢式團隊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76 》:網路好萊塢遊擊隊
    虛話閃開,讓作品替你說你是誰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大專生激增亟需結構化實習·鄉區企業也可申請配對補助

    (吉隆坡訊)人才機構(TalentCorp)總執行長湯姆斯馬修呼籲中小企業及初創公司,包括在鄉區經營者,申請中小型企業工業培訓配對補助金(LiKES)

    他今日發文告說,於昨天推介的LiKES讓相關行業充分善用政府提供的獎掖, 通過工業培訓栽培本地人才減輕負擔。

    「強化勞動力供需導向的主要層面關鍵在於落實結構化的行業培訓。結構化的行業培訓是栽培高素質人才的主要策略之一。

    「結構化的行業培訓也發揮作用減少青年失業、解決技能不匹配和就業不足,以及提高人才技能以滿足當前和未來的行業需求。」

    人力資源部長沈志強昨天為LiKES主持推介禮,這個由人才機構推出的新舉措,獲得政府3000萬令吉的撥款作為配對資金,惠及3萬名實習生。

    LiKES配對補助金涵蓋最長6個月的培訓期,申請的雇主須提供至少10周的培訓,並提供最低工業培訓津貼才符合資格。

    湯姆斯說,隨著大專院校學生的人數上升,每年有超過27萬7000人必須進行工業培訓,以致政府有必要檢視工業培訓,例如企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機會。

    他指出,人才機構在去年7月主辦的國家工業培訓方向工作坊也發現,基於各種原因,並非所有公司實施提供津貼的結構化工業培訓。

    因此,他認為,LiKES是一項積極的干預措施栽培年輕人才,無論是大學或技職教育與培訓(TVET)的學生以滿足行業需求。

    他提到,該倡議也是快速及有效的干預措施,刺激中小企業經濟、就業市場及人才渠道。

    「LiKES也旨在降低實習生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如巴生谷、檳州和新山,即提供大量工業培訓的地點。」(2024年03月19日 原載:南洋商报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短板:知識產權(IP)保護在中國的文創產業中仍然存在漏洞,特別是在新文創行業快速發展、跨領域融合的背景下,知識產權盜用、侵權現象時有發生。這使得一些原創者和創意企業的權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分析:盡管中國政府近年加強了知識產權保護,但在具體實施和執法層面,特別是面對復雜的數字和跨平台傳播方式,保護機制仍不夠完善。這不僅使原創者和小型創意企業面臨風險,也打擊了原創文化產品的生產積極性。

    影響:知識產權問題可能導致原創者喪失信心,不願意投入更多資源進行創新。此外,缺乏有效的IP保護也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損害中國文創企業的形象,降低全球合作的機會。

    跨界融合的深度不夠

    短板:雖然新文創強調跨界融合,但很多時候這種融合局限於淺層次的商業合作,缺乏文化與科技、教育、旅游等產業間的深度融合。許多跨界項目依賴於簡單的品牌聯動或跨行業合作,而沒有在文化表達上進行真正的內容共創。

    分析:

    跨界融合的難度較高,要求不同領域的企業具備深厚的行業經驗和合作意願。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企業的目標是短期商業利益,導致合作流於表面,缺乏深度的文化創新與融合。制度壁壘和行業之間的合作阻力也使得跨界融合難以實現真正的協同效應。

    影響:這種淺層次的跨界合作會使文創項目在市場上缺乏持久性和創新力,最終難以形成具有文化深度的「IP生態」,並在市場上迅速衰退。

    人才培育與創意教育的缺乏

    短板:
    盡管中國新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但在創意教育和人才培育方面,特別是對文化內容創新的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大量人才被吸引到技術和商業管理領域,而文化創意方面的高端人才供應相對不足。

    分析:中國教育體系更重視技術技能和學術知識,在文化創意、藝術創新方面的教育支持和投入相對較少,導致人才供給不足。新文創產業快速發展,需要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既懂得文化創作,也能掌握數字科技和商業管理,這種人才的缺口比較大。

    影響:人才短缺使得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力受限,許多文創項目缺乏獨特的文化表達和創意深度,難以與國際競爭對手抗衡。


    中國的新文創雖然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在原創IP、全球化傳播、創意人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這些問題需要通過加強文化內容創新、完善法治環境、提升創意教育和人才培育、推動跨行業深度合作等方式加以解決,才能確保新文創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並在國際舞台上擁有更大的競爭力。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愛墾APP:中國「新文創」短板

    中國的「新文創」雖然在科技賦能、IP開發、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點。這些問題影響了其可持續發展和全球影響力的提升——

    原創IP的相對不足

    短板:雖然中國的新文創在技術應用和IP開發方面表現強勁,但原創IP的積累和影響力與國際市場,特別是與日本、美國等國家相比,仍有差距。許多成功的文創項目仍依賴傳統文化IP,如《西游記》《紅樓夢》等,或是借鑑國外流行的文化符號和敘事模式


    分析:這與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和資源積累密切相關。新興的文創產業還處於積累原創內容的階段,缺乏像迪士尼、漫威、宮崎駿等能夠持續產生全球性影響的原創文化IP。


    影響:缺乏強有力的原創IP使得新文創的可持續發展受到限制,特別是在全球化傳播方面。國際市場對中國文創產品的認同感和接納度也因缺乏全球知名的原創IP而減弱。

    文化輸出與全球化傳播的挑戰

    短板:盡管中國的新文創在國內市場蓬勃發展,但在全球市場的文化輸出與傳播效果仍然有限,特別是在國際認知和影響力方面,許多文化產品難以打入主流西方市場或得到廣泛認可。

    分析

    文化差異: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導致一些新文創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難以直接獲得廣泛的文化共鳴。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國的文化輸出需要更加本土化和國際化的平衡。

    傳播能力不足:雖然中國的新文創企業具備先進的技術能力,但在全球品牌推廣和跨文化傳播的經驗上相對不足,缺乏系統的全球化傳播策略和跨文化的內容適應能力。

    影響:
    全球傳播受限不僅制約了中國新文創產業的國際影響力,也可能削弱其在全球文化市場中的競爭地位,特別是在與日本動漫、好萊塢電影等文化產品的競爭中。

    創新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問題

    短板:新文創雖然強調創新,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文化項目過於追求短期商業收益,缺乏對文化內涵的深入探索和長期積累。快速商業化可能會導致產品的創意深度不足,文化層次被簡化為商業化的符號。

    分析

    資本壓力:文創項目需要大量的資本支持,尤其是依賴科技手段的新文創項目,常常需要快速回本以維持商業運營。因此,部分企業為了迎合市場,選擇走快餐文化的路線,忽略了文化的長期積累和品質的提升。

    創意人才不足:雖然科技手段不斷進步,但在創新內容和創意表達方面,優秀的創意人才供給不足,導致許多文創產品在形式上創新,但內容上缺乏深度和獨特性。


    影響:這種不平衡可能導致中國的新文創產品呈現出「形式重於內容」的現象,文化的深層次價值被犧牲,從而影響文化產品的持久力和文化影響力。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與個體生成

    強點

    個體身份與集體身份的共生:
    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理論適用於離散社群中的個體生成過程。在東南亞華人社群中,許多人面臨著身份認同的多重性,既有作為華人的集體認同,也有與東南亞本土文化的深度交融。克里斯蒂瓦的理論能夠幫助個體在這種多重文化中找到情感的生成空間,通過探索自己的情感和身份,打破文化認同的僵化模式,使個體與集體的身份生成更具流動性和創造性。

    跨文化的個體表達:離散社區往往處在文化的交匯點上,個體的情感生成更具有跨文化特點。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能夠為這些個體提供表達情感和身份的多維空間,尤其是針對Z世代和年輕一代的跨文化體驗,他們可以通過文化創意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既保留傳統,又融入現代。

    弱點

    個體與集體的張力:
    雖然克里斯蒂瓦的理論能夠幫助個體在離散社區中找到自己的情感生成路徑,但這種強調個體情感的生成過程可能與離散社群中強烈的集體認同和歸屬感產生衝突。特別是年長一代的華人,可能更注重集體文化的延續,而年輕一代通過克里斯蒂瓦的理論探索個體情感和身份時,可能會與集體認同產生脫節。

    情感力場的局限性:在離散社區中,由於歷史、地理和政治的複雜性,個體情感生成過程可能被限制。例如,在東南亞某些國家,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可能不利於個體情感的自由表達,這會限制克里斯蒂瓦情感力場的發揮。此外,跨代的文化斷層也會影響個體情感生成的連續性。


    三位理論家的「情動詩性」在離散社群中的強弱點

    維柯的「詩性智慧」能夠在東南亞華人社群中通過集體記憶和文化根基重建文化認同,但文化傳承斷裂和本土化的衝突是其面臨的主要挑戰。

    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可以通過多語言和多文化的符號體系增強情感表達的豐富性,但符號意義的斷裂和文化混合的複雜性可能會影響其情感傳遞的效果。


    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能夠為個體在多重文化中的情感生成提供支持,但個體與集體之間的張力以及外部環境的局限可能會限制其自由表達。

    在中國境外的離散社群中,這些理論的運用需要仔細平衡個體與集體、傳統與現代、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的關係,以實現最大化的文化共鳴和情感表達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離散社群與情動詩性

    在中國境外的離散社群,尤其是東南亞華人社會中,利用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情動詩性」(Affective Poetics)理論展開文化創意,既面臨獨特的機會,也存在一定的挑戰。以下將詳細分析這些理論在離散社群中的應用,重點闡述其強弱點:

    維柯的「詩性智慧」

    強點

    文化根基的深厚性:
    東南亞華人社會,尤其是長期離散的華人群體,通常與中國文化保持著某種歷史、語言和傳統的連接。這使得維柯的「詩性智慧」特別適合在這些群體中引發共鳴,因為它強調文化的歷史性與情感根基。維柯的理論能夠幫助這些群體通過文化認同重建與祖籍國的情感聯結,尤其是在宗族歷史、宗教儀式和傳統節慶方面,增強文化復興的力量。

    文化記憶的共鳴:離散社群中,往往存在較強的集體記憶和歷史故事,這與維柯強調的「共同記憶」高度契合。通過維柯的詩性智慧,這些社區能夠更好地挖掘和表達他們獨特的文化記憶,並與現代社會的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激發更具情感價值的文化產品。

    弱點

    文化傳承的斷裂性:
    盡管東南亞華人群體與祖籍文化保持著一定的聯系,但長期的離散往往使文化傳承存在斷裂。第二代、第三代華人可能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逐漸減弱,這使得維柯的詩性智慧在這些社群中的應用面臨挑戰,特別是在如何將深厚的文化根基與現代情感體驗相結合的問題上,可能會出現情感距離。

    本土化的壓力:維柯的理論強調文化的詩性源頭,但在離散社群中,華人與東南亞當地文化的長期互動已經形成了複雜的文化混合體。這可能導致在實踐維柯的理論時,必須處理華人文化與東南亞本土文化之間的張力,如何平衡華人文化復興與本土文化適應成為一個難點。

    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

    強點

    多語言、多文化的優勢
    :東南亞華人社區通常生活在多語言、多文化的環境中,這為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提供了豐富的符號資源。雅各布森強調符號和語言在情感傳遞中的作用,而離散社區的雙語、甚至三語文化背景可以通過靈活運用不同語言和符號系統,創造出具有多層次情感表達的文化產品。例如,東南亞華人文化中的漢語、英語和當地語言結合,能夠形成獨特的跨文化情感表達。

    跨文化溝通的橋梁:雅各布森的符號學理論可以幫助離散社區連接中西文化,通過符號的轉換和再創造,在全球文化市場中找到獨特的表達方式。比如,通過混合漢字文化與東南亞本土符號,創造出獨特的文創商品,能夠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認同和共鳴。

    弱點

    符號的意義斷裂
    :由於長期離散,部分社區可能對華人傳統符號和語言的理解較為淺薄,符號和語言的情感功能難以完全發揮。這種符號意義的斷裂可能導致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在離散社群中無法順利實現,特別是對於年輕一代的華人,他們更容易受到當地和全球文化的影響,傳統華人符號可能失去原有的情感內涵。

    文化符號的本土化難題:在東南亞華人社區中,由於長期文化混合,一些華人傳統符號可能已經與東南亞本地文化交織在一起,這種混合的符號體系可能難以回歸純粹的華人文化情感。這會限制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在這些場域中的作用,因為符號體系的不一致會影響情感傳遞的效果。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個性化學習路徑與數據反饋

    新媒體通過算法和大數據技術,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建議,並基於學習者的行為數據反饋優化學習體驗。學習者可以通過這些數據追蹤自己的學習進度,並根據平台推薦的內容進行深度學習。 

    個性化推薦系統:新媒體平台可以根據學習者的興趣、過往學習記錄、學習偏好等,為其推薦更符合個人需求的學習資源。這種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者的自主性。例如:一家在線教育平台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推薦相關課程或資源,或基於他們的學習數據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學習數據分析與反饋:新媒體可以通過對學習行為數據的分析,向學習者和教育者提供實時反饋,幫助學習者了解自身的學習進度與不足之處。教育者可以基於這些數據優化課程內容,提升教學效果。例如:通過在線測試和學習進度追蹤,學習者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些知識點上有不足,教育者可以針對性調整教學方法或內容。 

    創新教學形式的探索

    新媒體不僅僅是傳統教學內容的傳播工具,它還可以創新教學形式,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參與感的學習體驗。例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可以通過新媒體平台融入教學,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 

    沉浸式學習:通過VR/AR技術,學習者可以置身於虛擬環境中進行體驗式學習。無論是歷史、地理,還是科學實驗等領域,VR/AR可以讓學習者更具沉浸感地理解複雜的概念或情境。例如:在環保課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VR技術「參觀」受污染的地區或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感受環境問題的現實與解決方案的效果。 

    游戲化學習:新媒體平台可以通過游戲化機制,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與激勵機制。比如通過積分、成就、虛擬獎勵等,激發學習者的動力,使學習過程更為互動和具備挑戰性。例如:學習者可以通過參與在線挑戰、答題競賽等活動獲得積分和獎勵,這種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跨界合作與社會影響力

    新媒體還能夠通過其廣泛的傳播影響力,促成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將教育資源帶入社會的更廣泛層面。例如,媒體、娛樂、企業、文化機構等可以通過新媒體平台聯合舉辦跨界教育活動,形成社會影響力。

    社會影響與倡導:新媒體為教育內容的傳播和影響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平台。通過制作教育公益視頻、社交媒體活動或線上討論,新媒體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教育議題的普及和倡導。例如:一個推廣環境保護的教育項目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發起全球性的環保活動,吸引公眾參與和支持,從而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行為。

    跨行業合作與資源整合:新媒體可以成為跨行業合作的平台,企業、政府、民間團體和教育機構可以通過新媒體聯合發布教育項目,共同開發資源,實現更大范圍的教育效應。例如:企業可以與新媒體平台合作,推出職業培訓課程或實習項目,而政府和NGO則可以提供支持和認證,形成一種互利共贏的教育合作模式。

    教育公平與普及

    新媒體的廣泛覆蓋能夠打破地域、文化和經濟背景的限制,使教育資源能夠惠及更多的人,尤其是偏遠地區或弱勢群體。通過新媒體,教育可以更加開放和包容。

    教育的普及與公平:新媒體為那些無法接觸傳統教育資源的人群提供了新的學習機會。通過免費或低成本的在線教育資源,更多的人能夠獲得學習機會,從而縮小教育差距。例如:發展中國家或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學習到最新的科技、文化等內容,不再受限於地域和經濟條件。

    在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中,新媒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更是構建互動、個性化、創新和包容教育生態的核心載體。通過其靈活的傳播形式、強大的互動能力、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學習和跨界合作的潛力,新媒體為未來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推動教育從傳統模式向更開放、多元和創造性的方向發展。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中馬工商界對話會,解鎖巨大商機~~第5屆「一帶一路」中馬工商界對話會圓滿結束,圍繞探討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等方向,現場有約500位與會者出席,反映馬來西亞和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解鎖巨大商機方面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董事方天養對話會上致詞時表示,希望對話會是富有成效和有意義的,並能促進有價值的伙伴關系和想法,為馬來西亞、中國和全球「一帶一路」社區的共同繁榮做出貢獻。

    方天養較後在接受《亞視新聞》訪問時指出,2025年的第6屆「一帶一路」中馬工商界對話會,將輪到中方舉辦,目前尚未確定企業連接性的方向,胥視2026年將出爐的第13大馬計劃,有望在2025年開始提供一些方向的信號。

    他也坦言,這是第一次與中國經濟聯絡中心(CECC)合作,僅耗時1個月半時籌備這場活動,雖然倉促,但依然順利完成。

    除此之外,此次對話會也舉辦簽約儀式,現場正式簽署13項諒解備忘錄(MOU),涉及農產品、物流運輸、旅游策略合作、產業園、以及人工只能和數碼創新等。(2024年12月13日 亞洲電視新聞

    南海契合評議:方天養的談話,從南海契合的角度來看,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雖然是馬中建交50週年的大喜年份,制定馬中商界合作方案的重大會議,只花了「一個半月」籌備。是簽了一些MOU, 有照片,有場面,不過沒有具體詳情。不懂是不是又像過去兩年多類似1,700億投資事件的處理方法?

    話說中國將舉辦明年的對話會,不過馬來西亞還不知道到時要談什麼,等明年再說吧。反正我們最不缺擅長即席發表激勵演說的奇才。

    馬中商業理事會的眼下的效能,若論創新、多元化,看看“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等方向”的套路,恐怕不好太過要求;再對照過去的廈門大學計劃,從議決、建造到招生只花了三年功夫的個案來看,更是充滿了敘事想像的空間。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1925 cartoon by Bob Minor~~Check out this 1925 cartoon by Bob Minor, titled "One Day They'll Wake Up'", which conveys a powerful prediction about shifting global power dynamics. It portrays China, India, and Africa as sleeping giants - strong and populous, yet dominated by Western imperialism.

    The cartoon's message becomes particularly striking when viewed in 2024, almost a century later——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二○一六年台中市曾上演一段「夜鷹之亂」。夜鷹繁殖季大約落在每年二至七月,為了求偶,有些地方一月便可聽到鳥界大聲公夜夜高歌,為愛鳴唱且宣示主權,一唱到天明。市府頻繁接獲投訴,希望公權力處理入侵都市的「失眠兇手」。

    當年的市長在臉書PO文教導民眾讓夜鷹遠離的方法:清除頂樓雜草積土、多使用頂樓空間、在夜鷹停棲處插旗、以燈光照射、改換頂樓鋪面。PO文一出,引起正反意見兩方激烈討論。有人為夜鷹抱不平:「說入侵就言重了。」原棲息於河川兩岸草叢或闊地的夜鷹,因溪床變動、休耕地減少等因素而產生「都市化」現象,其實造成夜鷹原棲地破壞的包括河川整治工程,讓牠們被迫移住人類屋頂上的正是人類自己。

    高美溼地的夜鷹振翅。圖/盧敬軒攝影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加強清理和增加使用夜鷹喜歡停棲的環境,晒衣、種菜,把閒置頂樓營造成空中花園,經常在此活動,自然保有頂樓主權。退一步,戴耳塞、裝氣密窗,也是噪音防治手段。「夜鷹之亂」創造了都市生態的機會教育舞台,讓我們多面向地認識一個物種,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變遷的來龍去脈。

    除了失眠曲的「受害者」,其實夜鷹還是有一些人類粉絲的。


    二○一二年我在報紙副刊讀到一篇〈我與夜鷹的溪床之緣〉,作者「一點靈」敘說自己因論文寫作遭遇瓶頸,遂開車至蘭陽溪床尋找夜鷹。身心困頓時,走入賞鳥世界,人在天寬地闊間,豁然開朗。這是覓得桃花源的心境。他在布滿卵石和泥沙的河灘高地,觀察到一隻夜鷹從腳邊的草叢竄起,做過功課的他從羽翼特徵辨識出應該是隻母鳥,便低頭留意,果然發現兩顆粉橘色的蛋。接下來一段日子,作者經常帶上相機於清晨或黃昏探訪「老朋友」,兩顆蛋變成兩團小毛球,後來,還親眼看到牠們走動的模樣。過程中,他懂得保持距離,避免長時間干擾。再後來,他從不同的河堤入口進到溪床,發現不同的夜鷹家族在此活動。這樣的觀察紀錄,體現了「公民科學家」精神,也註記了人鳥之間的一段緣分。作者的體會是「把握當下」,他寫道:「我永遠不知此刻我所看到的夜鷹,下一刻是否安然無恙……」我從這篇文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在令人敬畏的那一面之外,也有溫柔療癒的那一面。與這篇文章相遇也是一種緣分,後來此文收進了我所主編的動人故事散文選《愛的圓舞曲》。再後來,我在台中城南推動鄉土教育,規畫設置了鳥蹤筆記站並製作發行「熊愛觀測——鳥蹤筆記地圖」,也算受到了此文的啟發。

    夜鷹喙短而嘴大,日本國民作家宮澤賢治(1896~1933)在其《夜鷹之星》一開頭便把夜鷹形容為一種很醜的鳥:「牠的臉上長滿了像是沾了味噌的斑點,扁平的嘴巴,還一直咧到了耳邊。」夜鷹確實擁有一張大嘴巴,古人在昏暗光線中瞥見夜鷹張開大嘴將飛蟲下肚,誤認其張嘴吐蚊,每叫一聲就吐出一群蚊子,所以給牠起了個「蚊母」的名號,傳說這便是夜鷹古名的由來。夜鷹邊飛邊捕食昆蟲,主食蛾類、白蟻等,也幫忙吃掉了不少農業害蟲,包括令果農聞之色變的荔枝椿象。對於深受「蟲害」之苦的人們,夜鷹反倒是益鳥。

    宮澤賢治筆下的夜鷹因其貌不揚和孱弱體態受到眾鳥霸凌,再加上名字裡有個「鷹」字而與老鷹「撞名」,屢屢被老鷹威脅,要牠非改名不可。不過夜鷹覺得自己的名字是上天賜予,抵死不從。牠決定飛向遠方,成為燃燒自己的一顆星。牠拜託太陽和星星們:「請帶我去你那裡吧!」但都沒有得到正面回應。不斷失落且精疲力竭,牠在絕望的邊緣重新振翅,朝著看不到盡頭的天空奮力飛去,最終,牠「來到了盡頭」,成為靜靜燃燒的一顆星,「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燃燒」。

    《夜鷹之星》的結局,主角實現「成為一顆星」的願望,看似一則勵志故事,然而因不見容於當世而選擇逃離,這樣的心態卻又顯得消極,消極當中,又因對於「避世」的執著而產生積極性的追尋,在得不到奧援的情況下仍獨力飛向天空盡頭,最後是由老天決定了牠的命運。

    故事中段夜鷹因獨角仙等昆蟲飛進了牠的嘴裡而不得不「殺生」,萌生了悲憫,這也是牠此世痛苦的來源之一:老鷹要吃牠,牠得吃昆蟲……自然界的食物鏈與弱肉強食,帶給牠極大痛苦。對照宮澤賢治的個人生涯和所處時代,這些情節體現了他的佛家思想,也反映了他對受壓榨的困苦農民的同情。

    神話性格的《夜鷹之星》有點悲喜交雜,是一個相當立體而可以多方詮釋的故事。讀完,再回來看看現實世界中的夜鷹本尊,讓我反思「看待一個物種的角度」,夜鷹的醜和可愛、吵和宏亮、拙和有力,只在一念之間。在薩滿的世界觀裡,夜鷹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低調」巫術特性的「力量動物」,雖然你難以掌握牠的行蹤,那穿透性的叫聲卻彰顯了牠的存在。當我們靜心專注地觀照或冥想一種動物,你也許會發現牠正是你的力量泉源。《夜鷹之星》裡的夜鷹雖屬虛構,但創作靈感源自現實,故事中那即便被太陽燒死也要成為光輝的意志,往往是我一年之初聽見第一道「追——追——追——」劃破夜空時,最先浮上心頭的夜鷹力量。(原載:https://nie.merit-times.com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獻給動物朋友的詩】屋頂上的夜鷹與高掛天空的星

    文/小熊老師

    在山谷圍抱的礫石溪床
    你看不見我
    在都市叢林的水泥屋頂
    你也看不見我
    並非過於害羞
    只是太完美地融入背景
    迷藏是我與生俱來的本領
    我一直都在
    並且拒絕眾人的無視
    所以在星光披覆枕間的長夜
    我總忍不住頻頻對空喊話
    中氣十足地刷亮了自己存在

    —小熊老師〈夜鷹之歌〉

    說起「夜鷹」,真是集多種誤解於一身的動物。

    首先,牠的名字容易被誤寫為「夜鶯」,夜鶯音域廣而聲線跌宕,常出現在西洋文學和歌曲中。而「夜鷹」其實更接近我們日常生活,一樣是夜鳴之鳥,但聲調單一,一聲聲拉長的「追——追——追——」響亮地迴盪在夜空。當市井之聲漸漸沉澱,夜鷹的叫聲顯得尖銳,固定的節奏像是警報器,擾了不少人的清夢。若說夜鶯是鳥界歌手,那麼夜鷹就是鳥界大聲公了。

    其次,夜鷹的名字裡雖然有個「鷹」字,但不是猛禽,在地面時遠遠不及正牌老鷹威武;翼展大於身長的牠,飛行時倒是有那麼一點老鷹的氣勢。體長二十公分出頭,翼展則達六十公分,台灣夜鷹屬中小型夜行性留鳥,外貌十分「無害」:頭大腳短,暗褐的斑羽像樹皮,走路時左搖右晃又似地面飄動的枯葉,當牠窩身溪床礫石堆或頂樓水泥地,一身保護色助牠融入背景。如果白天有機會近瞧牠懶洋洋的模樣,那惺忪眼神,像是永遠都睡不飽。曾有路人拾獲夜鷹,誤以為是保育類的貓頭鷹而送到野生動物救傷單位,雖然兩者外型都有點呆萌,但貓頭鷹可是夜鷹的天敵呀。夜鷹幼鳥遇危險,蹲伏不動是自然反應,別輕易帶走牠,夜鷹寶寶難以在人類飼養下健康長大,若擔心其安危,可將幼鳥置於附近安全地面或頂樓,親鳥自會在薄暮之後將其尋回。

    擁有保護色的夜鷹完美地融入背景。圖/張湘如攝影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聯經版的宮澤賢治《夜鷹之星》,小鮫矢雪繪,林真美譯。圖/熊與貓書房提供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