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已經是好一段時間前的故事了。 傳奇底片 Kodachrome 已經停產,而最後一卷作為歷史的遺物,最終就由當代著名攝影師 Steve McCurry 親自操刀。 為甚麼?因為家傳戶曉的「阿富汗少女」就是由他以 Kodachrome 拍攝的,以此作為終局,也算是一個帶著遺憾的圓滿結局。 另有影片 (有字幕功能) 講述了攝影師拍攝這底片的故事,以下則有部份最後的作品「Last Roll of Kodachrome」,不少是拍攝於印度。 鮮艷的色彩可說是這款菲林其中一個重要特色,對於喜愛拍攝人物的攝影師來說,這種突出的影像一如“阿富汗少女”般深深吸引著讀者的目光…… 更多有關這最後一卷Kodachrome膠卷的故事,請欣賞錄像 ~~ http://iconada.tv/video/onocsob026
鮮拿哥
一个跨界实验:量子叙事诗
爱垦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量子叙事诗”(Quantum Narrative Poetry),垦友或可从中得到启示。这是一个结合量子物理学概念与叙事诗歌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诗歌结构与语言的创新,表达量子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非线性时间等思想。为了打造有效的量子叙事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着重考虑:
非线性时间与叙事结构: 量子理论中时间并非线性,而是可以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重状态。在量子叙事诗中,诗歌的叙事结构应打破传统的时间线,采用循环、倒叙、跳跃或平行事件的方式,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多维的时空体验。
垦友可通过并列的诗节、重复的段落或突如其来的时间跳跃,表现时间的不确定性。例如,一段叙事可能从未来的视角开始,突然跳转回过去,体现量子中的"多时态"。
多重现实与并存视角: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允许多个可能性同时存在,直到某个状态被观察或“坍缩”。在诗歌中,这可以通过描写不同的视角或现实的并存来实现。例如,一件事件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以多种方式发生,叙事可以同时呈现所有可能的路径,而不必选择单一的结局。
垦友可使用平行叙事,让多个故事线在同一首诗中并行发展,且互相交织。或通过“假设语气”,描绘如果某个决定没有发生,事情会如何变化,表现量子的多重可能性。
不确定性与开放式解读: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某些物理量。诗歌中可以通过模糊的描述、不完整的信息或开放式的结尾,保持叙事的“不确定性”。这种叙事使读者无法得知明确的结局或情节,而是鼓励他们对内容进行多重解读。
建议:避免明确的描述,使用象征、隐喻或模糊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解释空间。诗的情节、情感或意义可以留给读者自己在“量子层面”选择。
观察者效应与自反性: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指出,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被观测的对象。在量子叙事诗中,这可以通过让读者或叙述者本身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使诗歌的情节或情感随着诗中的观察和行动而改变。
垦友不妨使用第二人称或直接与读者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感觉自己是诗中情节的推动者,甚至可以写入让读者的行动或思考影响叙事走向的元素。
语言的量子性:量子理论中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以通过语言来模拟。诗歌中的语言可以是模棱两可、含义多重的,或者某些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可以随时间或叙事的变化而改变。语言本身可以具备不确定性和多重性。
我们大可采用多义词、错位的语法结构,或将词句排列成具有波动感的形式。比如,语言在视觉上可以呈现波动的排版,或是某些词语的意义随着诗节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展现出语言的“量子态”。
模糊边界与碎片化表达:量子物理中实体边界并不明确,粒子在某些状态下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量子叙事诗可以通过碎片化的表达、断裂的叙述、或无中心的结构来展现这种模糊感。诗歌的段落可以彼此独立,却又互为补充,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感。
建议使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可能包括碎片化的句子、不连贯的情节,或不同声音的叠加,模糊传统诗歌的起承转合。每一段诗都可以看似独立,但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动态的“量子”结构。
时间与空间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现象意味着空间距离不影响两个纠缠粒子的同步反应。在量子叙事诗中,可以使用这样的概念来探索遥远时空中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情节和人物可以跨越时空产生瞬时的影响,展现量子纠缠的概念。
垦友或可将远隔时空的人物、事件或者情感联系起来,表现它们的瞬间交互与影响。例如,远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情感或行动,突然发生共鸣或同步,从而打破传统叙事中的因果关系。
量子叙事诗的核心在于打破线性逻辑与因果关系,探索多维度的情感和现实,并通过语言与叙事结构表达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和非线性时间。这种诗歌应该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结构,让读者体验到量子世界的复杂性与奇妙感。
Sep 17, 2024
鮮拿哥
爱垦网·感性叙事学 vs 量子艺术
情动叙事学(Affective Narratology)与量子艺术(Quantum Art)属于不同领域,在研究取向和理论背景上也有区别。不过,某些理论层面有重叠,可以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和创作中相互影响。
情动叙事学的定位
关注叙事作品如何通过情感/情动影响受众的认知和体验。它探讨叙事中的情感结构;情感传播的机制;叙事与情感体验的互动关系;情感如何塑造叙事,如何在叙事中激发同理心、情感共鸣等。
量子艺术的概念
是一种基于量子物理学原理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探索物质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来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尝试以多维、超越因果的方式表现现实。这种艺术可能涉及不可预测性、多重现实的并存,以及瞬时性的概念表达,强调抽象和非确定性。
两者的潜在联系
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感性叙事学与量子艺术有一些潜在的交集:
非线性叙事结构:量子艺术的非线性、多重现实和不确定性可以影响感性叙事的结构,特别是叙事如何表现多重视角或情感的交织。例如,感性叙事可以通过非线性结构展现情感的复杂性与多维性,类似于量子叙事的同时性与可能性。
情感与量子体验的交织:在某些前沿创作中,量子艺术可能以情感作为探索的核心,通过量子物理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来创造感性的艺术体验。此时,感性叙事学中的情感元素与量子艺术的随机和瞬时表现可以相互渗透。
情感的多重性和量子态:从认知科学和量子物理的视角看,情感可能同时具备多重状态(如同时的快乐和悲伤),这种情感的量子态与量子艺术表达的不确定性有某种相似性。叙事的情感层次和多维性可以用量子思维来理解和表现。
尽管二者有潜在联系,感性叙事学侧重情感与叙事的关系,更接近于文学、艺术与认知科学的范畴;而量子艺术更专注于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更多强调抽象、不可预测的美学体验。因此,它们并不直接属于同一个领域。 但在前沿的跨学科实践中,量子艺术的原理可能为感性叙事提供新的创作灵感或理论框架,使其叙事方式更加开放、多维且富有感知冲击。
Sep 17, 2024
鮮拿哥
爱垦网评注·德勒兹时间观
怎样才能使世界上的某一瞬间持存,使其自主地存在?
德勒兹的哲学中关于时间与存在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他的回答来自他对时间、事件以及存在的思考中得到启发。
事件的永恒性:在德勒兹的哲学中,“事件”并不仅仅是物质现实中的一个瞬间,而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过,事件并不是单纯发生在时间中的,它总是处于生成状态。事件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被重新激活。因此,一个瞬间可以通过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再现”来持存,而不是固定在过去的某个点上。它的“持存”并不意味着静止,而是持续地在不同情境中“生成”。
虚拟与现实:德勒兹通过区分“现实”和“虚拟”来讨论时间的本质。他认为,虚拟性是每个现实存在背后的一种潜能或潜在结构。一个瞬间要持存,并不是要在现实中不变地存在,而是通过虚拟性在各种现实和新的生成中不断被重新激活。这个持存是事件的“非现象学”持存,它并非简单地延续,而是转化为另一种虚拟的存在状态,在新的情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时间的三重综合:在他的时间理论中,德勒兹提到了时间的三重综合(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特别强调了柏格森影响下的“纯粹过去”(la pure passé),即过去不仅是曾经存在的事物,它始终在影响现在的瞬间。通过这种纯粹的过去,过去的瞬间得以在新的时刻被重新体验或唤起,形成“持存”的感知。瞬间可以通过其在“记忆”和“未来”的作用中保持持续的活力。
电影与时间影像:在德勒兹的《电影》两卷中,特别是《时间-影像》中,他探讨了如何在电影中使时间本身得以呈现和“持存”。电影中的时间影像能够让某个瞬间超越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成为一种超时间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重叠加的。瞬间的持存,可以通过对时间本身的操作和再现来实现。
因此,在德勒兹的哲学中,瞬间的“持存”不是物质或物理的停滞,而是事件的生成、虚拟性的延续,以及在新的情境和时间中的不断激活与转化。
经典作品之流传于世并非依靠物理质料的稳定性。那么,在德勒兹眼里,他認為艺术有何力量使本身不会褪色于世?
德勒兹关于艺术的思想,尤其是在《差异与重复》和《感觉的逻辑》中,揭示了艺术不依赖于物理质料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其内在的创造力和生成性,使自身具有永恒的力量,不会褪色于世。对于德勒兹,艺术的力量在于其捕捉和呈现了内在的“感性本质”和“生命力”,超越了具体物质的局限。
艺术作为感性力量的表达:在德勒兹看来,艺术的核心力量不在于它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它通过感官经验和“感性”(sensation)引发的深刻震撼。他在《感觉的逻辑》中谈到,艺术创造了感官体验的“块状”(blocs of sensation),即一种紧密结合的感知与情感的集合,这种集合超越了时间和物质的限制。感性力量与情感的直接作用,使艺术能不断重新被体验,从而保持其活力。
艺术的生成与重复: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提出“重复”这一概念,认为真正的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复制,而是一种生成性的重复。艺术之所以不会褪色,是因为它通过差异化的重复,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每一次艺术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观者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中对同一作品进行新的诠释。这种“差异中的重复”赋予艺术持久的生命力,使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艺术与“永恒返回”:德勒兹从尼采的“永恒返回”哲学中汲取灵感,认为艺术与永恒返回的理念相契合。艺术并不是某个静止、封闭的形式,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开放的过程。在每一次新的审视中,艺术作品得以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展现其内在的生命力。通过这种不断的回归与生成,经典作品在历史中得以永恒地“返回”,避免褪色。
艺术与生命力的联系:德勒兹尤其强调艺术与生命本身的深刻联系。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再现,而是“生活力”的一种延伸与表达。艺术作品可以捕捉到超越个人经验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通过感性和情感的表达持续存在于作品中。因此,艺术不会因物质的腐朽而褪色,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生命流动。
艺术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德勒兹高度重视艺术的创造性。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在模仿现实,而是在“创造可能性”。艺术通过创造新的感知方式、新的情感体验,揭示了世界中的未被显现的维度。艺术的这种创造性使其不受制于历史或时间的限制。它永远处于生成状态,每一代观众都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意义和感受,从而保持其历久弥新的力量。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所创造的感性体验、生成性重复、与生命力的联系,以及其永远处于创造状态的能力。艺术通过捕捉和创造超越时间和物质的感性与情感,得以不褪色于世。这就是德勒兹的艺术观。
Sep 18, 2024
鮮拿哥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觉-被感觉”的影响
德勒兹关于感觉者(sentant)和被感觉物(senti)的关系及其不可逆性的理论,对文创工作者的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深刻的启示。这个理论提醒文创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该如何理解感知、体验与创作的关系,并揭示了创作中的几种关键能力和观念。
感知的开放性与敏感性:文创工作者需要培养一种对世界的高度敏感,这与德勒兹所强调的感觉者和被感觉物之间的交融关系相契合。创作不是对既定对象的再现,而是通过感知世界,捕捉到感性体验的动态生成过程。文创工作者应该开放自己的感官和情感,去体察事物在不同情境中的变化,感受世界的流动和复杂性。
德勒兹的理论表明,感知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到被感知对象中,因此文创工作者必须超越固有的认知框架,在每一次创作中重新发掘和体验世界的独特性。感知的开放性意味着创作者能够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与世界互动,发现新的创造可能性。
生成性创作,超越固定形式:在德勒兹的框架下,感知体验的生成性和不可逆性意味着创作过程也是一种不断生成的实践。文创工作者的创造能力不仅在于再现或复制某种既定的内容,而是在每一次创作中,重新生成新的感觉、意义和形式。这要求文创工作者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打破固定的创作模式,接受并融入变异、突发和不确定性。
这种生成性创造鼓励文创工作者在创作时不拘泥于预设结果,而是允许作品随着感知和体验的变化自然生长。每一次的创作都应当是独特的,对应当前的情境和体验,从而创造出具有持久影响力的作品。文创的核心在于通过感知和创造,将感性经验转化为具有情感和意义的艺术形式。
不可逆性与创作的即时性:不可逆性的观点对文创工作者意味着每一个创作时刻都是独特且不可重复的。这种不可逆性提醒创作者,感知的瞬间和创作的当下是具有宝贵价值的,应该珍惜和捕捉创作中的灵感与感知过程。这要求文创工作者能够高度专注于当下,敏锐地捕捉到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丝变化。
不可逆性还暗示,创作本身是时间性的,每个时刻的感知和体验都在构建作品的独特性。因此,文创工作者应当在创作时注重体验的深度和即时性,避免过度依赖固定的模板或重复性模式。作品的价值在于它捕捉了某一时刻的感知体验,并通过创作转化为持久的艺术形态。
感性块的构建与感知的统一:德勒兹关于“感性块”的理论对于文创工作者来说,意味着创作不仅仅是单一的表达,而是通过感知和体验形成复杂的感性整体。这种感性块包含了感知者与被感知物之间的互动,并将感性体验凝聚成一种能够超越时间的感性结构。
文创工作者在创作时,需要将多重感官和情感体验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层次感和丰富性。不同元素(如色彩、音律、文字、视觉等)可以形成感性块,在观众或读者心中引发多维度的感知体验。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传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还能够与观者产生深刻的共鸣,使感性体验得以延续和深化。
超越二元对立:创作者与世界的共生:文创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应当将自己与创作对象分开看待。德勒兹的理论主张感觉者与被感觉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这启示文创工作者要在创作中与世界融为一体,打破创作者与世界之间的二元对立。创作过程并非是创作者将外界材料单向地转化为作品,而是创作者通过感知与世界互动,从而共同生成作品。
这意味着,文创工作者在创作时应当主动融入到所创作的对象、环境和文化中,感受其脉动和呼吸,而不是孤立于世界之外。创作是一种与世界共生的过程,通过与对象的互动,生成新的感知和表达。
多样性与变异的接受:德勒兹的不可逆性和生成性理论暗示着,文创工作者要接受变化和多样性,不断探索新的表达形式。文创工作者应当放弃对单一真理或固定形式的追求,拥抱创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和偶然性。每一次创作都可能带来全新的结果,因此,文创工作者应该保持好奇心与实验性,不断尝试不同的路径、风格和媒介。
这种对多样性和变化的接受,能够激发文创工作者创造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作品,反映出感知体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德勒兹的感觉者与被感觉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可逆性和生成性的概念,赋予了文创工作者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开放感知,拥抱不确定性,在创作中保持感知的敏锐和开放性。
生成性创作,超越固定的创作模式,允许创作过程自然生成变化。
珍惜即时性,关注创作中的独特感知瞬间,捕捉灵感的流动。
构建感性块,通过多感官和情感层次,创造出丰富的感性体验。
与世界共生,在创作中与对象和环境互动,生成新的表达形式。
接受多样性与变异,勇于尝试新的创作路径和风格,发现更深层的感知和表达。
这些原则不仅能提升文创工作者的感知和创造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加持久、富有情感和意义的作品。
Sep 18, 2024
鮮拿哥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觉建构非肉身公式
德勒兹在分析塞尚的画作时,提出感觉建构的要素并非肉身公式下的骨架,而是像房屋或结构一样的整体感知。这一思想的逻辑基础可以追溯到他对感觉、艺术和身体的哲学理解。在《感觉的逻辑》中,他借鉴了现象学以及梅洛庞蒂的影响,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德勒兹强调感性体验的结构性与动态性,超越了传统的物质框架和身体骨架,提出感知通过一个整体的、去中心化的结构生成,就像建造一座房屋那样,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感性的场域。德勒兹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对感性经验的独特理解,并将其应用于艺术和感觉的哲学讨论中。
感知的整体性与结构性: 德勒兹认为,感觉不是局部或个别的感官刺激,而是通过一个整体性结构来呈现的。这里的“房屋”或“结构”比喻的正是这种整体的感知方式。他强调,艺术作品或感知中的感觉块并不是由独立的元素(如身体的骨架)构成的,而是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整体性的感知场域。
这种整体性概念与德勒兹对生成(becoming)的关注有关。对他而言,感觉的存在不是简单的身体机械结构或物理公式可以解释的,而是一个通过生成性过程逐渐显现的整体。这就像房屋的建造,不是单纯的墙壁、屋顶的累加,而是通过各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具有意义的空间。这种整体结构决定了感知的内在逻辑,而不仅仅是感官输入的汇总。
超越物质的感性构造: 德勒兹特别关注艺术中的感性体验如何能够打破物质限制,并呈现出一种“不可见的可见性”。在塞尚的画作中,他认为色彩、形状、光影等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现象,而是构建出一种感性结构,这种结构超越了单纯的物理存在。
这种思路借鉴了现象学对知觉和感知的讨论,尤其是梅洛庞蒂关于身体的“体知觉”(embodied perception)理论。德勒兹将感性经验视作某种“虚拟性”,即它不仅仅存在于肉体和物质层面,而是通过与观者的互动,在感知结构中形成了超越物质的体验。塞尚的画作呈现的感觉正是一种通过虚拟性生成的整体体验,而不是通过物理解剖学来理解。
感性块与感知的多维性: 德勒兹在《感觉的逻辑》中提出了“感性块”(bloc of sensation)的概念,指的是感知中各个要素(如色彩、线条、形状)在特定情境下整合成一个感性整体,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叠加。感性块是动态的、有机的,它代表着感知的多维性,而不是线性或单一维度的存在。
塞尚的画作通过色彩、光影的互动构建了复杂的感性块,这种多维的感知体验打破了传统的物理空间概念。对德勒兹而言,感知中的每个要素并不是依赖于骨架或物理结构的支撑,而是通过其在感性场域中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结构。德勒兹将这种感知体验视为感性体验的核心,不再依赖身体或肉体的固定公式,而是通过艺术和感觉的生成性创造出新的感性空间。
去中心化的感知经验: 德勒兹的逻辑基础还在于他对传统感知模式的批判。他反对将感知简化为由中心控制的感官输入,如将眼睛视为视觉的核心或将骨骼视为支撑身体的基础。相反,他认为感知是一种去中心化的经验,感性体验通过其自身的内部关系和动态性生成,而不是依赖于一个中心或骨架式的结构。
这与德勒兹的整体哲学思维有关,特别是他反对传统形而上学中的二元对立(如主体客体、身体灵魂等)。德勒兹的感知理论基于差异与重复的哲学框架,感性经验中的差异性和动态生成取代了传统的稳定性和固定结构。因此,塞尚的画作展示的感性体验并非依赖于某种中心的骨架,而是在色彩、光影和形状的流动性中生成一个不断变化的感知整体。
Sep 18, 2024
鮮拿哥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柏格森时间观
德勒兹的创造性生成思维受到法国哲学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深刻影响。柏格森对时间、生命和创造性的思考在德勒兹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体现在德勒兹对“生成”(becoming)和“差异”(difference)的关注上。德勒兹将柏格森的思想加以扩展,并融入到自己的差异哲学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创造性生成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了变化、流动和创造的无限可能性,拒绝僵化的结构与同一性的重复,呈现了一个不断生成、充满活力的世界。
时间与生成:柏格森的时间观念——特别是他区分的“绵延”(durée)与“空间化的时间”——对德勒兹的生成理论产生了直接影响。柏格森认为,时间不是可以被量化或分割的,而是一种内在的、持续流动的过程,即“绵延”。这个观念强调变化和流动是生命的本质,所有事物都处在持续的创造性生成中。
德勒兹吸收了柏格森这一思想,并将其转化为他对“生成”的理解。在德勒兹看来,世界和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生成、变化和差异化的过程之中。这与柏格森的时间观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尤其是对时间作为内在生命力的理解。
创造性进化:柏格森的《创造的进化》(L' Évolution créatrice)提出了一种与达尔文进化论不同的进化观。他认为生命并非单纯的适应与选择,而是通过创造性的冲动(élan vital)不断自我超越,发展出新的形式。这种创造性的进化本质上是一种生成过程,无法用线性因果关系来解释。
德勒兹在其“生成”哲学中延续了这一观点,认为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生物进化,而是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层面,包括思想、文化和社会的生成过程。德勒兹的哲学致力于探索生命和存在如何通过生成不断创造新的可能性,而非重复既有的形式。
差异与多样性:柏格森重视个体性和差异性,认为生命和存在是多样化的,每一种个体都是独特的,并且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时刻或生命形式。德勒兹发展了这一思想,强调“差异”是存在的本质。在他的著作《差异与重复》(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中,德勒兹进一步探索了差异如何成为存在和生成的核心动力。
德勒兹认为,生成并不是同一性的重复,而是通过差异化来展开的。每一次生成都是一次新的创造,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性。这个观点直接继承了柏格森关于生命流动性和个体差异的思想。
生命力与哲学创造:柏格森的哲学中,生命力(*élan vital*)是推动一切生命进化和创造的动力。德勒兹将这一概念延展到哲学的创造性过程,认为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成的实践。思想不应当是固定的或永恒的,而应当像生命一样,在差异与变化中创造新的观念。
德勒兹通过借鉴柏格森的生命力概念,强调哲学的任务是打破既有的结构,探索新的可能性。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实践体现了柏格森对生命本质的创造性理解。
相关
德勒兹经营地方感
感觉建构非肉身公式
Sep 18, 2024
鮮拿哥
德勒兹的身体观与人的身体的关系
虽然德勒兹的“身体”超越了传统的人体观,但他并没有完全抛弃“人”的身体。在德勒兹的框架中,人类的身体依然是力量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他拒绝将其作为唯一或中心的理解对象。他更倾向于通过“力的交织”和“生成”来理解身体,而不是通过固定的解剖学或生物学结构。
身体、力量与生成
德勒兹的“身体”与力量(puissance)的概念密切相关。在他看来,所有的身体都是力量的汇聚点,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变化之中。无论是有机体还是非有机体,德勒兹强调的核心是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成过程。生成(becoming)是一个核心概念,任何“身体”都在生成中,不断地通过与外界力量的互动而变化。
文创造物身体
德勒兹的“身体”概念 II
“感觉-被感觉”的影响
感觉者和被感觉物
情动地方志
情感素:非人稱力量
德勒兹时间观
弗洛姆 To Have or To Be
德勒兹经营地方感
感觉建构非肉身公式
感性转折 vs 混融哲学
Sep 19, 2024
鮮拿哥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德勒兹身体观
德勒兹对“身体”(body; corps)的理解,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身体”限制。在他的哲学中,“身体”不仅仅指代肉体的、有机的人的身体,也涵盖了广义的存在方式,尤其是物质性和力量的交织关系。他的身体现象学通过与“力量”(puissance)和“情感素”(affect)的结合,扩展了身体现象的内涵。无论是自然现象、物体、社会结构还是人类本身,它们都是力量的场域,处于持续的生成与变化之中。这种身体观为重新理解物质世界的动态性、跨越有机与无机、人与物的二元划分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基础。
德勒兹的身体现象:物质与力的动态
身为力场:德勒兹的“身体现象”是一个充满力量(forces)的动态场域,而不仅仅是一个有机体。他借用了斯宾诺莎的观点,认为每个“身”(无论是人、物体、甚至概念)都是力量的交织,存在于一个更广阔的、充满生命力的场域中。因此,任何形式的“存在”都可以被视为一种“身体”,即力量的结晶和表达。
身体现象的多样性:德勒兹的“身体”包括了人类、动物、物体、思想,甚至社会结构。他的哲学强调各种类型的“身体”都处于不同的力量关系之中。例如,机器、社会体、自然系统等都被视为有“身体”的东西,它们在力量场中生成、运作和变化。
无器官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 BwO):在德勒兹和瓜塔里的共同著作《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中,他们提出了“无器官身体”(corps sans organes)的概念,来描述一种不受器官或有机结构限制的身体状态。无器官的身体是一种解构了规范化和功能化的身体模式,是力量和流动的自由表达。这种状态打破了传统有机体的界限,不再关注器官或功能的规范性,而是一种能量、感官和感知的自由组合。
非人类身体现象的例子
自然界的力量:德勒兹经常用自然现象来说明力量和身体的概念,例如风暴、地震、风、河流等自然现象,它们也都是“身体”的表现形式。这些自然现象的动态和力量交互,正是德勒兹所谓的“身体现象”的一种表达,揭示了自然的力量如何塑造和生成新的形式。
物体的力量:对于德勒兹而言,物体也具有“身体性”,比如一块石头、一张桌子、一个城市。它们作为力量和物质的结合体,不断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与变化,构成了某种动态的“身体现象”。
社会身体:社会结构、国家、经济系统等也是“身体”的一种形式,它们作为力量的交织和流动体,影响和塑造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德勒兹认为,社会本身是一种巨大的身体,它的动态可以通过力量关系的分析来理解。(下续)
Sep 19, 2024
鮮拿哥
爱垦网评注·"情动转折"vs“全人”美育
“感性转折”可以通过强调情感、体验和身体性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美育应当以“全人”观念为核心,而不应只是被视为经济生产的工具。这种转向将教育和文化实践中的人性与情感放在中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美育的真正目的和价值。它应该以促进“全人”发展为核心,涵盖情感、身体、理性、文化与生活意义的全面成长,通过强调情感体验、审美敏感性和文化多样性,感性转折揭示了美育在培养有创造力、有感知力、有共情能力的人类个体中具有关键作用。美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世界,从而过上更加充实、富有意义的生活。
美育作为情感体验的整体性培养:“感性转折”提醒我们,美育不仅是培养技能或增加生产力的手段,还应关注培养个体的情感素质、感性认知和对世界的深刻体验。美育的目标不只是技术上的提高,而是通过艺术、文学、音乐等多样形式,促进个体在情感上与世界的深层联结,使他们对生活中的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的和谐有更敏感的体悟。这种情感和感知的培养不仅涉及个人幸福感的提升,也关乎人类整体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实现“全人”发展的关键。
强调“全人”发展中的身体与情感:“感性转折”将身体和情感视为人类存在不可分割的部分,提醒人们美育应该涵盖人的情感体验、身体感知和思想意识的全面发展。在“全人”教育的理念中,个体的感性经验和身体活动与其理性和智力发展同等重要。通过美育,学生能够学会如何表达和理解自己的情感,培养与他人、环境的共情能力。这种身体与情感的全面发展,正是美育帮助培养“全人”的核心。
批判工具化的美育观念:感性转折帮助人们质疑将美育视为仅仅服务于经济生产的工具化趋势。传统的经济导向美育,往往关注如何将艺术和设计技能转化为就业或商业机会,而忽略了艺术教育中更深层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感性转折的出现提醒我们,美育不应被限于这种工具性的目的。相反,它应当关注个体通过艺术获取自我认知、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有用,更关乎人们如何以一种富有意义、充实而富有创造力的方式生活。
美育中的文化与情感多样性:“感性转折”提倡尊重情感体验的多样性,而这与“全人”教育理念中的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美育是对美学规范的训练,也应当承载多样化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实践。通过感性教育,学生能够接触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现和艺术形式,发展出多元文化的共情力。这不仅扩展了个人的审美视野,还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促进文化理解与包容性。
美育中的审美体验与存在的意义:“感性转折”强调审美体验的重要性,提醒人们美育应当关注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意义。美育既能提升感官或技术水平,也能帮助个体在艺术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深度和丰富性。通过与艺术的互动,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种存在的深层觉悟。美育不应只是生产文化产品的手段,而应是帮助个体发掘生活意义、培养人性美德的过程。
美育与幸福感的提升:感性转折提醒我们,真正的美育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而不仅仅是增加其市场价值。美育可以通过培养感知力、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让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意义,从而提升个人的整体生活质量。这种幸福感的提升与经济收益无关,更多是情感的满足、心灵的富足,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处。
Sep 20, 2024
鮮拿哥
“平面”vs文创
情动转折
日日新,又日新
新文创
德勒兹的“平面”
文创造物身体
德勒兹的“身体”概念 II
“感觉-被感觉”的影响
感觉者和被感觉物
情动地方志
情感素:非人稱力量
德勒兹时间观
弗洛姆 To Have or To Be
德勒兹经营地方感
感觉建构非肉身公式
感性转折 vs 混融哲学
不可逆性及其生成性
Sep 20, 2024
鮮拿哥
情感智慧与文化传播的社区参与
培训核心: 将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培训融入地方文化传播和社区参与项目中。帮助博物馆人员学会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回应社区成员的情感需求,以及如何利用情感智慧提升博物馆在社区中的影响力。
实战应用: 举办“社区故事共享日”,让博物馆人员和当地居民一同参与,分享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个人故事或家庭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博物馆人员可以学习如何通过倾听和回应社区成员的情感需求,建立更紧密的文化联系。这种活动不仅能加强博物馆与社区的情感纽带,还能为博物馆展览提供丰富的本地素材。
品牌故事与博物馆形象推广
培训核心: 培训地方人才如何通过讲述博物馆的品牌故事来提升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这可以包括博物馆的创立背景、使命和愿景,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转化为能够激发参观者情感认同的叙事。
实战应用: 开发“博物馆品牌故事塑造”课程,指导博物馆管理层和宣传人员如何在宣传材料、社交媒体和导览中一致性地传达博物馆的核心故事。这种方法有助于巩固博物馆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并吸引更多的参观者前来体验。
在小地方的乡愁博物馆中,结合情感转向和诗性功能的培训品牌,可以通过情感驱动的叙事、诗意表达的创意展示、体验式的互动导览、情感智慧的社区参与以及品牌故事的推广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博物馆人员的技能和文化传播能力。这种实战导向的培训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地方人才的情感智慧和文化创意,还能帮助博物馆在地方社区中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联系和文化影响力。
相关:
梦想社会情动转折
人體彩繪粉紅系列01
扩大人文科学研究的视野
认知诗学、克里斯蒂瓦和雅各布森互动框
维柯评析克勞斯的詩《烈火中的惡魔》
美学、叙事、想象力
创意经济全球正统观念
Sep 23, 2024
鮮拿哥
爱垦APP: 情动转向下的诗性人力资源开发
从人力资源开发(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HRD)的视角来看,以上所探讨的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和诗性功能(Poetic Function)可被整合并发展为一种独特的培训品牌。这种培训品牌将情感和诗意作为核心元素,通过塑造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激发创造力,提升员工的个人与职业发展。以下是如何将这些概念发展成一个affective/poetic的培训品牌的几种方法:
情感驱动的学习体验
培训核心: 在传统的技能和知识培训之外,情感驱动的学习体验将情感和叙事作为关键工具。培训项目可以设计成通过讲故事、个人反思、角色扮演和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来激发学员的情感共鸣。这种方法旨在通过情感连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培训内容,并将其内化为行为和态度的改变。
实例: 利用情感叙事技术,让学员通过分享和聆听同事的真实工作经历来学习。例如,分享应对挑战或成功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激发集体情感,使学员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诗意功能与创造力培养
培训核心: 结合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理论,培训品牌可以专注于通过语言、视觉和符号的美学力量来激发创造力。例如,开发以诗意表达为核心的写作、绘画或即兴创作工作坊,帮助学员在自由的表达中找到创新的灵感。这种方法可以提升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增强他们在复杂工作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实例: 举办“诗意表达”工作坊,鼓励学员通过写作或艺术创作来表达对某一主题的感受和想法。这不仅能提升学员的沟通能力,还能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富有创造性和敏感性。
品牌故事与情感认同
培训核心: 培训品牌本身可以通过塑造一个引人入胜的品牌故事,建立学员的情感认同。这个品牌故事可以围绕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和愿景展开,强调企业文化中那些具有诗意和情感共鸣的元素。通过这一情感驱动的品牌故事,培训项目可以更好地传达企业价值,并激发学员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实例: 创建一个关于品牌历史和未来愿景的多媒体故事,并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引用和强化。通过这种方式,学员不仅仅在学习技能,更是在与品牌故事建立情感连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企业的核心价值。
体验式学习与情感智慧
培训核心: 将体验式学习与情感智慧(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培养结合,设计以情感为中心的互动式培训模块。这些模块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场景和情境剧的方式,帮助学员提高情感洞察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这种以情感为驱动的培训品牌能够帮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管理情绪,增强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实例: 设计“情感智慧体验营”,通过一系列互动游戏和情境模拟,让学员体验并反思情感在工作中的作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员学会如何在高压环境下管理情绪,并以富有同理心的方式与同事沟通。
将情动转向和诗性功能融入人力资源开发中,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富有影响力的培训品牌。这种品牌将情感共鸣和诗意表达作为培训的核心元素,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还能通过情感驱动的方式增强他们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这种培训品牌,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出更加具有情感智慧和创造力的员工队伍。
在小地方的乡愁博物馆中,结合情感转向和诗性功能的培训品牌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战性的方式来推动地方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以下是几种实战策略,说明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博物馆的地方人才培训:
地方叙事与情感连结的培训模块
培训核心:针对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导览人员,开发以地方故事为中心的培训模块。这些模块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和居民生活中的故事,帮助培训对象学会如何通过情感连结来讲述这些故事。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讲述激发参观者的共鸣,传达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情感。
实战应用:组织“地方叙事工作坊”,让参与者分享自己或家族的乡愁故事,并学习如何将这些故事融入博物馆展览中。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在博物馆工作中与参观者互动时的情感共鸣能力。
诗意表达与文化创意的工作坊
培训核心: 培训博物馆人员如何通过诗意表达和文化创意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例如,通过诗歌、艺术创作或多媒体表现的方式,将乡愁主题的展品或故事转化为感性丰富的体验,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或外地游客。
实战应用: 开设“诗意创作与展示设计”工作坊,指导地方人才如何运用视觉艺术、诗歌或故事讲述的技巧,创造出能够激发参观者情感共鸣的展览体验。参与者可以学习如何将简单的历史物件转化为具有情感深度的展品展示。
体验式学习与互动导览培训
培训核心: 通过体验式学习,培训博物馆导览人员如何设计和执行互动性强的导览活动。这个培训可以包括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帮助导览人员练习如何在实际导览中通过情感激发来提升参观者的体验。
实战应用: 举办“互动导览体验营”,模拟导览过程中的不同场景,让导览人员练习如何通过提问、互动和故事讲述与参观者建立情感联系。培训还可以涵盖如何在导览过程中适时引入个人故事或地方传说,以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和记忆度。
Sep 23,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作為「呼喚型内容」的古詩
在中國古代,書信不僅是交流工具,也常常在詩歌中被用來表達深刻的情感與思想。在這些詩歌中,書信成為了一種「呼喚型物體」,能夠喚起讀者對特定情境、情感和歷史的共鳴——
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這首詞是蘇軾寫給亡妻王弗的悼念詞。盡管不是一封實際的書信,但它以書信的形式向亡妻傾訴思念。詞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表達,將對亡妻的思念與悔恨通過這封「心靈書信」傳達給讀者。這種書信形式喚起了人們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和共鳴,成為呼喚情感的重要物件。
杜甫的《春望》
杜甫在《春望》中寫道:「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裡的「家書」成為戰亂中維系家國情感的紐帶。書信的珍貴不僅在於它傳遞了信息,更在於它承載了戰亂時期親人之間深切的思念與關懷。通過這句詩,杜甫將書信的情感價值放大,使其成為讀者共鳴的「呼喚性物體」。
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這首詞中,李清照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表達了對丈夫趙明誠的思念。雖然詞中沒有直接提到書信,但這種情感的表達形式與書信的情感功能相似。詞中的情感如同一封寫不出的書信,將思念和愁苦深深植入讀者的心中,形成強烈的情感呼喚。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王維在這首詩中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首送別詩可以看作是一封隱喻的書信,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和離別之痛。這首詩通過簡潔的語言喚起了讀者對友誼、離別和人生旅途的思考,具有強烈的情感共鳴效果。
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在這組詩中寫道:「最是秋風管閒事,紅欄桿外萬重山。」其中,家書成為了詩人表達鄉愁和思念的重要媒介。書信不僅是思鄉的載體,更成為連接家鄉與遠方的情感紐帶。在詩人的筆下,書信作為情感的承載者,喚起了對家鄉、對親人的深刻懷念。
這些詩歌中的書信或書信形式的表達,不僅傳遞了信息,更深層次地喚起了特定的情感和思想。通過書信這一「呼喚性物件」,詩人將個人的情感、社會的動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深刻聯系展現在讀者面前,使得書信成為了情感共鳴的重要媒介。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Sep 26, 2024
鮮拿哥
Evocative Object
Definition: An "evocative object" refers to something that elicits specific memories, emotions, or thoughts in the observer. It doesn’t necessarily shape emotional states but instead acts as a catalyst, bringing forth feelings, images, or ideas from the observer’s past experiences or imagination.
Function: Evocative objects stimulate a response that is often personal and interpretative, rooted in memory or association. They don't directly alter mood or emotional states but rather provoke an inner journey, evoking what is already within the observer.
Examples
A faded photograph that brings back memories of a past event or person.
A seashell that evokes memories of a beach vacation.
A familiar scent that recalls a specific time or place, such as the smell of freshly baked cookies evoking childhood.
Key Differences
Mode of Engagement
Affective Objects engage the observer by actively influencing or altering their emotional state in the present moment.
Evocative Objects engage by stimulating a reflective or associative process, calling forth something from within the observer.
Nature of Response
Affective Objects elicit direct emotional or mood responses, often visceral or immediate.
Evocative Objects elicit responses that are interpretative, imaginative, or memorybased, often requiring some degree of personal reflection or connection.
Emotional Impact
Affective Objects impact the observer’s current emotional state, influencing how they feel in the moment.
Evocative Objects often bring forward past emotions or thoughts, serving as a bridge between the present and the remembered or imagined.
Sensory vs. Cognitive Engagement
Affective Objects often engage sensory and emotional channels more directly, such as sight, sound, or touch influencing mood.
Evocative Objects typically engage cognitive and interpretative channels, prompting an internal narrative or emotional memory.
In essence, while both affective and evocative objects interact deeply with human emotions, affective objects do so by directly influencing and shaping current affective states, whereas evocative objects serve as prompts that draw out emotions, memories, and associations from within the observer.
Sep 26, 2024
鮮拿哥
APP Iconada: Vocative Object vs Evocative Object
The terms "affective object" and "evocative object" are closely related but differ in how they interact with the observer, specifically in their modes of engagement and the responses they elicit. Her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f the two concepts:
Affective Object
Definition: An "affective object" is something that directly influences or engages the emotions, moods, or affective states of the observer. The term "affective" is derived from "affect," which refers to the experience of feeling or emotion. These objects are not just passive triggers; they actively shape or alter the emotional landscape of the observer.
Function: Affective objects work through direct emotional impact, often tied to sensory experiences, moods, or visceral reactions. They are central in discussions of affect theory, where the focus is on how objects, environments, or images can directly affect our emotional states.
Examples:
A comforting blanket that provides a sense of security and warmth.
Music that can alter your mood, such as a melancholic tune that induces sadness or nostalgia.
An artwork that instills a sense of tranquility or unrest simply through its colors or composition.
Sep 26, 2024
鮮拿哥
微妙的張力:社交媒體作為生成與控制的場域
盡管Z世代在社交媒體中體驗著去中心化、情感流動和身份生成,社交媒體也同時構建了一種新的控制機制,這在某種程度上與德勒茲的去疆域化過程產生了張力。
算法的控制
雖然社交媒體提供了去中心化的平台,但算法在其中發揮著控制與規訓的作用。社交媒體平台通過數據分析和算法推薦,使用戶的體驗變得更具導向性,而這種導向性可能限制了「無器官身體」的自由生成過程。Z世代雖然能夠在社交媒體上體驗自我表達的自由,但他們的行為、內容消費以及情感流動往往被算法所操縱和規訓,成為「欲望機器」中的一部分。
虛假生成與表演性
社交媒體鼓勵個體持續創造,但這種創造有時可能變成一種表演。Z世代在追求社交媒體上的身份認同時,可能陷入一種不斷追求外部認可(點贊、評論、關注等)的循環中。這種表演性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無器官身體」所追求的真正去疆域化,而是讓個體在某種新的「虛擬疆域」中再次被限定。
社交媒體的資本邏輯
雖然社交媒體表面上提供了自由表達的空間,但它本質上仍然受到資本邏輯的驅動。平台的商業模式是基於廣告和數據收集,這意味著Z世代的情感表達和生成過程常常被用於商業化目的。無器官身體的潛在自由生成因此被置於資本邏輯的框架內,個體和集體的生成被收編為消費的對象。
社交媒體生態中的BwO與Z世代
Z世代在社交媒體中的體驗可以看作是無器官身體的一個實際表現,尤其是在身份流動、情感生成、去中心化的創造力和集體行動方面。然而,社交媒體生態同時也暴露了BwO與資本邏輯、算法控制之間的緊張關係。Z世代的去中心化、自我生成與身份流動,雖然具有無器官身體的特質,但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交媒體的控制機制和商業化需求所規訓。因此,這種關係既有創新的潛力,也存在生成過程被約束和重新規訓的危險。
最終,Z世代在社交媒體上的活動展現出了一種微妙的平衡:他們在生成新的身份和情感共同體時,也在不斷挑戰和應對算法和資本的隱性控制。正如「無器官身體」所表述的那樣,生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但在社交媒體上,這種生成過程常常面臨著新的邊界和限制。
Sep 29,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社交媒體
現階段的社交媒體生態確實反映出Z世代與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之間的一種微妙關係。這種關係表現在社交媒體平台如何運作、Z世代如何在其中參與、以及個體與集體身份如何生成、解構、再生等方面。
社交媒體與無器官身體的動態生成
去中心化與身份流動
Z世代是社交媒體原住民,他們在網絡世界中的表現通常是多重身份的流動與生成。他們通過社交媒體即時構建、修正和再生成身份,而非像傳統社會結構中那樣追求固定的、穩定的身份。與「無器官身體」的去中心化特性一致,Z世代在社交媒體上的表現往往是去疆域化的、靈活的。不同於傳統的科層式結構,社交媒體本質上是一個多點網絡,允許用戶在不同的興趣、身份和集體中自由流動,這與德勒茲所提倡的「生成」狀態非常契合。
平台作為欲望機器
德勒茲和瓜塔里在他們的理論中討論了「欲望機器」(desiring-machines),而社交媒體本質上可以被視為一種現代的欲望機器。平台通過無盡的內容生產與消費,使用戶在其中參與欲望的流動、轉化與再創造。Z世代通過社交媒體表現他們的情感、個性、興趣和社會參與,而平台不斷誘發他們的欲望,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使這種生成過程永不停息。社交媒體是一個沒有明確終點的欲望流動場域,正如無器官身體所呈現出的無限潛能和去邊界的特質。
即時性與情感流動
Z世代高度依賴社交媒體的即時互動性來表達和傳播他們的情感、觀念和經驗。這種即時性創造了情感的快速生成與流動,符合德勒茲對生成過程的強調。Z世代通過一系列動態的情感表現(如通過社交媒體分享心情、進行討論、參與社交運動等)不斷生成新的關係網絡和身份。這種情感流動和無器官身體的概念相呼應,Z世代在不斷轉變他們的情感疆域和社會邊界。
分散的創造力與集體表達
社交媒體的一個關鍵特征是它允許去中心化的創造力和集體表達。通過UGC(用戶生成內容)和在線社區,Z世代能夠參與集體性創作,並在其中體驗「無器官身體」的分散和開放性。無論是通過TikTok、Instagram還是Twitter,Z世代的創造力是分散的,且不依賴於某一個具體中心或權威,這種創造力反映了德勒茲提出的去疆域化的集體創造。
微觀政治與社交媒體運動
Z世代通過社交媒體參與微觀政治,從BLM(Black Lives Matter)運動到環保、性別平等等議題,社交媒體成為了他們表達社會關懷和價值觀的平台。與無器官身體的非階層化和多維流動相似,這些社交媒體運動往往是去中心化、跨國界的,並非由傳統的組織架構或領導體系主導。這種微觀政治的形式是流動的、網絡化的,通過個體和集體的情感共鳴而生成,而不是固定在某個單一的運動或地點。
Sep 29, 2024
鮮拿哥
儀式與身體記憶:會館和宗祠中的集體儀式,不僅是文化傳承的活動,也是「身體」文化的再現。通過儀式化的行動,個體與集體共同生成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些儀式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文化如何通過身體實踐得以傳遞和再造。例如:通過VR技術再現傳統的宗祠儀式或商會聚會,讓學生體驗這些身體實踐中蘊含的文化力量,從而理解文化的身體性如何在時間和空間中持續運作。
手工技藝的身體傳承:行團中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文化的「身體化」實踐。在新文創教育中,可以通過實際的工藝課程或數字化的工藝再現,將這些技藝與學生的身體互動結合起來,讓他們通過身體記憶與實踐來理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例如:開設基於行團傳統技藝(如木雕、刺繡、字畫等)的課程,同時使用3D建模技術或增強現實工具,幫助學生在數字環境中實踐並創新傳統工藝,延續文化傳承的身體性。
多樣性的「文化生成」
德勒茲強調「多重性」,即文化或身份不是單一的、封閉的,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生成的。在海外華人社群中,各類會館和商會成員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區和社會階層,形成了複雜的文化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正是德勒茲所描述的「文化生成」的典型體現。
文化身份的流變性: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華人組織中的多重身份互動,展示文化身份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在不斷生成和變動。例如,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移民如何通過會館和商會的活動共同塑造新的身份認同,這種流變性可以成為文化創意中的靈感源泉。例如:設計一個「身份生成」的文創課程,邀請學生探索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如何在會館或商會活動中重構他們的身份,鼓勵學生在創作中表現這種多重性與流動性。
文化的混合與創新:這些組織中的文化實踐往往是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結合體。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種文化混合性,鼓勵學生探索如何將不同文化元素結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文化形式。例如:通過工作坊形式,引導學生從傳統華人文化元素(如龍燈、書法、風水)與現代設計、數字藝術中找到創新點,設計跨文化的文創產品,展示文化如何在碰撞與融合中生成。
新媒體在「文化生成」中的作用
新媒體在德勒茲的生成理論下,扮演著一個加速文化生成和傳播的角色。海外華人組織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文化的數字化和全球化傳播。這不僅能夠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也能為新文創教育提供更多的數字化工具和資源。
文化檔案的數字化與傳播:通過將這些華人組織的歷史檔案、活動記錄、儀式視頻等數字化,可以為新文創教育提供寶貴的文化素材,學生可以基於這些數字檔案進行二次創作。例如:創建一個在線平台,將會館、宗祠的歷史故事、儀式、節慶活動通過數字媒體展示,允許學生或用戶進行互動和參與,甚至為這些文化元素設計新的應用場景,如文化游戲或VR體驗。
文化創新的全球傳播:新媒體可以為海外華人組織提供跨地域的文化傳播渠道,使得本地的文化創新可以通過全球網絡迅速傳播。在新文創教育中,這種全球化傳播視角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新媒體創造文化產品,使之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認可和共鳴。例如:組織學生創作基於華人文化的短視頻或網絡動畫,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如YouTube、TikTok)進行傳播,讓他們體驗如何通過新媒體渠道將地方文化推向國際。
「新文創教育」的本地化與全球化平衡
新文創教育需要在地方性與全球性之間取得平衡。海外華人組織本身具有很強的地方性,但它們同時也深深嵌入了全球化的網絡。因此,新文創教育應當通過這些組織的實踐,探討如何在尊重本地文化傳統的同時,進行全球化的文化輸出與合作。
本地文化的創新與保護:新文創教育可以通過這些華人組織的文化實踐,鼓勵學生深入本地文化,探索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文化創新,同時保護傳統文化資源。例如:設計文化創新項目,學生通過調研本地會館、宗祠的傳統文化活動,提出如何在全球市場上推廣這些文化元素,並開發相關文創產品,如應用程序、游戲、影視作品等。
全球文化對話平台:新文創教育還可以通過這些組織搭建全球化的文化對話平台,推動跨文化合作,讓不同國家的學生和創意者參與到共同的文化創作中。
例如:通過跨國文化交流項目,邀請不同國家的學生與海外華人社區合作,共同開發具有跨文化意義的文創項目,如紀錄片、展覽、文化節等,促進全球范圍內的文化對話與合作。
在德勒茲的生成、多重性和去中心化理論框架下,海外華人的會館、宗祠、總商會和行團等組織的實踐經驗可以成為動態的文化資產。這些文化資產可以通過新文創教育的數字化、跨文化合作和文化創意實踐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創新。新文創教育不僅要注重本地文化的保護與創新,還應當利用新媒體技術和全球化視野,將這些文化資產轉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化產品,實現文化的持續生成與傳播。
Sep 30,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無器官身體の從文化資產到新文創教育
海外華人現有的會館、宗祠、總商會、行團,他們的實踐經驗所累積的智慧,可以怎樣在德勒茲的理論下,成為「文化資產」,並滿足「新文創教育」的需要?
海外華人的會館、宗祠、總商會和行團等組織,在歷史上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社會智慧,既是維系華人社群的文化紐帶,也是我們民族應對海外生活挑戰的文化機制。這些組織累積的智慧可以在德勒茲的「生成」(becoming)和「多重性」(multiplicity)理論框架下轉化為一種動態的文化資產,並為「新文創教育」提供支持——
去中心化的文化再生產
德勒茲的去中心化思想主張打破固定的中心化結構,強調文化的流動性和創造性。海外華人組織本質上已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網絡,因為它們分布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同時又通過文化和商業等活動保持聯系。這種去中心化的社群結構,可以被看作是文化再生產的一種原型。
文化資產的流動:這些組織並非固定的「傳統文化儲存庫」,而是通過互動和實踐不斷創造和更新文化。因此,在新文創教育中,可以將這些組織的歷史和活動視為文化生產的流動體系,展示它們如何通過多元的文化實踐(如節慶、儀式、商業活動)來再造傳統文化的意義。例如:通過記錄和分析海外華人會館的活動(如春秋祭祀、傳統節日慶祝、商會交流),可以展示文化如何在不同時空中生成、變化,並與當代需求相結合。這種文化流動性符合德勒茲的「生成」概念。
社區文化實驗:海外華人的社區組織可以通過文化實驗推動新的文化形式與實踐的誕生。每個社團可以成為一個文化創新的場域,允許在本地文化、全球化趨勢以及數字技術的交匯中重新定義身份與文化。例如:可以在這些組織內推出新文創項目,通過社區成員參與創意工作坊,探索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技術結合,形成新的文化表達形式,如數字藝術、VR文化體驗等。
「身體」作為文化場域
德勒茲在其理論中將「身體」視為一系列力量的交織場,具有創造性和變動性。海外華人組織的身體實踐,如集體儀式、傳統工藝傳承等,可以被視為一種文化身體的具體體現。
Sep 30,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民辦情動叙事教育
將東西方各國情動叙事作家的創作與海外華團的民辦教育工作結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課程設計、文化傳承、社區活動以及跨文化交流。這種結合可以豐富海外華人社群—社區的文化教育,增強文化認同感,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多元的文學和情感表達視角。
文學課程設計:整合夢境與情動的書寫
海外華團的民辦教育機構可以根據這些作家的作品設計專門的文學課程,特別是圍繞夢境書寫、情感表達和敘事技巧的學習。將作品納入華文文學課程,教授學生如何通過夢境和敘事表達情感和身份認同問題。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學作品,提供比較文學的視角,幫助學生理解東南亞華人、台灣、香港等地的文化差異與相似點。
文化傳承與詩性表達
在華團的教育框架下,重視通過文學和藝術教育傳承文化,鼓勵學生以詩性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文化認同,培養文學素養。將作品引入課堂,幫助學生理解個人情感與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鼓勵他們寫作和分享自己的文化體驗與情感世界。開設寫作工作坊,鼓勵學生用詩性語言表達自己的文化根源和海外生活的情感體驗,通過寫作和討論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跨文化交流與敘事技巧
通過跨文化交流活動,將這些文學創作中的敘事技巧融入教育項目,鼓勵學生通過故事敘述與跨文化對話,增強對自己和他者的理解。組織以夢境、情感表達和身份認同為主題的講座或交流活動,邀請這些作家或相關學者參與,在線或線下分享他們的寫作經驗和文化背景。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和項目合作,學習敘事技巧,制作短篇故事或視頻,以文學的方式探討個人與社會、現實與夢想的交織。
社區活動:通過文學增強文化認同
利用這些作家的作品作為社區教育的素材,組織文學朗讀、劇場表演等活動,增強學生和社區成員的文化認同感。舉辦文學讀書會,邀請社區成員共同閱讀或的作品,通過討論情感與文化問題,增強對自己身份的認知。舉辦夢境主題的創意活動或舞台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文學作品中的夢境元素,將敘事技巧和情感表達融入戲劇表演,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情感教育與心理輔導
將這些作家的情感書寫與心理教育相結合,幫助海外華人學生通過文學表達和夢境分析,探索自我與情感,培養心理健康和情感意識。利用文學中的情感敘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通過寫作、閱讀和討論情感問題,處理海外生活中的文化沖突和情感困惑。結合文學作品中的夢境書寫,提供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探索潛意識中的情感需求和心理沖突,將文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
跨學科教育:結合文學與其他學科
通過文學與其他學科(如歷史、社會學、心理學)的結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跨學科思維。利用這些作家的作品,結合歷史背景和文化研究,教授學生如何通過文學理解社會變遷與歷史記憶,特別是東南亞華人歷史和文化遺產的傳承。在文學作品中分析情感、夢境與社會現實的互動,結合心理學或社會學課程,探討個人情感與集體文化的交織。
通過將情動叙事作家和作品與海外華團的民辦教育結合,能夠提供一種多元化、跨文化的文學和文化教育模式。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在文學創作和情感表達上獲得成長,還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種結合能夠為海外華人社區的文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促進華文文學和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Oct 1, 2024
鮮拿哥
心率變異性實驗
心理學家Dr. Rollin McCraty通過研究心率變異性(HRV),證明了情感和意念如何影響身體的心臟節律。他的研究發現,保持積極的意念(如感恩和慈悲)能夠顯著改善心臟的健康狀況。這表明意念與心臟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並支持了意念的不可簡化性,即情感與生理系統緊密相連。
Dr. Marilyn Schlitz開展了多項研究,探索了能量治療中的意念力。她的實驗表明,患者在接受遠程能量治療時,身體的自愈能力得到了增強。即使治療者與患者相隔甚遠,治療者的意念依然能夠通過某種未解的機制傳遞到患者體內,幫助他們恢復健康。這支持了意念的擴展性和自覺性,即個體的意念可以延展到自己之外,並在治愈過程中發揮作用。
意念與健康的關係
我們的健康與意念息息相關。正如Dr. David Hawkins的研究所揭示的,意念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思想狀態,也會通過改變體內的振動頻率,提升或降低我們的能量水平。當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身體也會變得更強大。當我們的意念集中在愛、寬容和慈悲時,身體的振動頻率會提升,增強健康;相反,負面的意念則可能導致疾病的產生。
意念不僅僅是一種思想,它還是一種深刻影響我們一輩子的生活力量。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意念不僅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還能影響我們的生理健康、環境以及物理世界。因此,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正面的信念,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好的身心健康,並創造出我們所希望的現實。
這一切,也不僅僅是市場、網絡上有關激勵、成長的泛泛套語,愛墾網嘗試在學理上,安排德勒兹、柏格森與克里希那穆提對話“意念科學”(在陳明發博士的人力資源實踐上,則融入了“心質學”)的結果,誠如錢學森先生在1980年代就已經提出的“大成”智慧,顯示了“意念科學”存在的合理性。
Oct 3,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意念的科學能量
意念力是什麼?
意念,是我們的思想、信念和情感所產生的一種能量。這種力量不僅影響我們的內心狀態,還能夠對身體、環境甚至物理現象產生影響。從科學角度來看,意念是意識的產物,既包括我們清醒的意識,也包括潛意識。意念力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能夠影響現實的力量。
意念是如何產生的?
意念產生於我們的情感、認知和信念。它可以通過我們對外界的感知和情緒反應不斷形成和演化。在《易經》中提到:「德化情,情生意,意恆動。」這意味著人的美德和情感能夠催生出意念,而意念始終在我們的意識中流動。每個意念都可以驅動我們采取行動,影響身體的反應。
意念與意志力、潛意識的關係
意念力包含了意志力和潛意識的力量。當我們形成一個強烈的信念或想法,潛意識就會將其內化,許多時候還因為自我對話,而形成了影响深遠的故事,並影響我們的行為和健康狀態。意念力可以驅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果。
意念的力量有多大?
意念力可以通過影響我們的身體、情感以及外界環境來產生效果。以下是五個真實的科學實驗,展示了意念力的巨大影響:
冥想對大腦的影響
科學家Dr. Herbert Benson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發現冥想可以顯著改變大腦的活動模式,尤其是在應對壓力時。通過測量實驗參與者的大腦波動,他發現冥想能夠激活大腦的放鬆反應,從而降低心率、減輕焦慮症狀。這表明意念能夠直接影響生理狀態,幫助人體更好地調節情緒和健康。
遠程治愈實驗
Dr. William Tiller領導的實驗探索了「意念如何改變物理現實」。在他的研究中,實驗組通過冥想和祈禱的方式,將意念集中在一組遠程的實驗對象上。結果顯示,這些對象的健康狀況顯著改善,證明了意念力可能跨越空間產生影響。這支持了意念的非局限性,表明它不受物理距離的限制。
雙縫實驗中的觀察者效應
量子物理學中的著名雙縫實驗,尤其是由Dr. Dean Radin進行的版本,展示了意念如何影響物質的行為。在實驗中,當觀察者的意念集中於粒子時,粒子的行為會發生變化。這表明意念能夠影響量子層面的物質運動,揭示了意念的雙向性,即意識和物質可以相互作用。
Oct 3,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中國文史哲傳統的情動挑戰
中國的文史哲傳統是否受到「情動轉折」的挑戰,是一個複雜而有趣的問題。「情動轉折」源於西方學術界,尤其是在文化研究和人文學科領域提出,意在重新關注情感、感性、身體與社會結構之間的互動。因此,探討它如何影響或挑戰中國的文史哲傳統,需要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
情感與理性的傳統觀念衝突
中國的文史哲傳統:自古以來,中國思想中的情感與理性關係複雜。例如,儒家強調情感的理性化和節制,如《論語》中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提倡情感的合理化,而「中庸」思想則追求情感的適度表達。儒家文化將情感與社會責任、道德規范聯系在一起,使得情感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要但被規制的地位。
情動轉折的挑戰:情動轉折主張情感具有獨立的社會作用,關注情感如何在文化、社會和身體中流動,而不是單純地受理性調控。這種視角可能對中國傳統中情感與理性平衡的觀念提出挑戰,尤其是在儒家強調「禮」對情感的規范化作用時,情動轉折理論則強調了情感的自由流動和自主作用。
潛在影響:情動轉折為重新審視情感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角色提供了新視角,可能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情感是否需要完全被理性或倫理道德所規制。特別是在當代中國社會中,隨著個人主義和情感表達的多樣化發展,情感的自發性和身體性逐漸受到重視,這與情動轉折的理論有一定契合。
身體性與情感的重新定位
中國的文史哲傳統:在中國哲學傳統中,身體與情感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其理解方式與情動轉折理論有所不同。道家思想強調「天人合一」和身體與自然的和諧,認為情感和身體的平衡可以通過與自然的交融來實現。道家的身體觀傾向於強調無為、自在和與宇宙的和諧,而非情感的過度表達。
情動轉折的挑戰:情動轉折關注身體作為情感的承載體,認為情感通過身體感知和社會實踐來運作,並有時反抗外在的規范或道德約束。這一理論可能對中國文史哲中關於身體的道家和儒家理解形成對比,尤其是當情感和身體的社會性超出個體控制或傳統倫理時。
潛在影響:情動轉折理論或許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中國哲學傳統中對身體與情感的規范,特別是在當代社會中,情感不再被單純看作私密的個人體驗,而是集體體驗、身體體驗和社會文化的一部分。現代中國的文化變遷中,情感和身體的自我表現越來越明顯,這可能促使學者以情動轉折的視角審視當代情感和身體實踐與傳統思想之間的互動。
「情」與「性」的辯證關係
中國的文史哲傳統:在中國傳統中,「情」與「性」的辯證關係受到儒釋道三家的深入探討。儒家將情感看作天性的一部分,但認為它需要通過教育和禮儀來進行修身和修心。道家則更加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佛教則主張通過修行來擺脫情感的困擾,以達涅槃超脫。
情動轉折的挑戰:情動轉折研究重視情感與身體作為一種集體性、社會性的動力,這與中國傳統中的個人修身理念形成一定的對比。在現代社會中,情感被視為一種社會力量,甚至具有政治性,能夠影響集體認同與社會運動。這一觀念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個人修為、禮制規范和道德訓誡有一定的衝突突。
潛在影響:情動轉折的視角可能促使中國學術界重新評估傳統「情」與「性」辯證關係的現代意義,尤其是在全球化和數字時代中,情感如何通過媒體、技術和社交網絡得到新的表現方式。這可能為傳統思想注入新的解釋路徑,探索情感與社會規范之間的張力。
情感與社會文化的互動
中國的文史哲傳統:中國傳統文史哲關注情感如何融入社會文化,如在文藝作品、歷史敘事和哲學反思中,情感常常通過禮儀、道德和美學得到表現。例如,古代文學中的抒情詩歌(如唐詩宋詞)既表達了個人情感,也承擔了對社會道德規范和人倫關係的維系。
情動轉折的挑戰:情動轉折理論關注情感的社會文化作用,探討情感如何塑造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情感如何通過文化實踐、身體感知和社會關係得以傳播。在這種理論下,情感不僅僅是個人體驗,還具有文化和政治意義。這種視角對中國傳統文學、藝術和歷史中的情感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求重新審視情感作為文化實踐的社會影響。
潛在影響:情動轉折理論可能為中國傳統文學和藝術中的情感表達提供新的分析框架。例如,重新思考古代詩詞中情感的社會性和集體性,或者在當代文藝中,情感與社會、文化變遷之間的動態關係。它可能推動學者在分析中國文藝作品時,超越情感的個人表達,更多關注其社會文化意義。
現代社會的情感表達與傳播
中國的文史哲傳統:在傳統中國社會中,情感的表達方式往往受到禮教和社會規范的制約,而這些規范隨著時代變遷也在不斷演變。在當代社會,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情感的表達更加開放和複雜,特別是在社交媒體、流行文化和影視作品中,情感成為集體表達和溝通的重要元素。
情動轉折的挑戰:情動轉折理論探討了現代技術如何改變情感的表達和傳播,尤其是在數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情感不再僅限於私密空間,而成為公共領域的一部分。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如微信、微博)在情感的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情感文化的轉變對傳統文化中的情感理解提出了新的挑戰。
潛在影響:情動轉折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可以分析現代中國社會中的情感傳播模式,特別是在面對全球化、科技進步和文化多樣性的情況下。它可能促使學者重新思考情感如何通過這些新興的傳播方式影響社會結構和文化實踐,並對傳統文史哲的情感理解進行再評價。
情動轉折為重新審視中國文史哲傳統中的情感觀念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框架。它挑戰了傳統中理性與情感的平衡觀念,重新聚焦於情感與身體、社會和文化的複雜互動。在當代中國,情感表達的多樣性和自由度日益增加,情動轉折理論可能推動中國學術界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背景下,重新探索情感的社會文化角色和影響。這種理論的引入可以為中國文史哲傳統提供新的思考路徑和研究工具,同時也引發對傳統情感規范和社會角色的再討論。
Oct 10, 2024
鮮拿哥
(續上) 從AI年代的情動書寫来說,人的孤獨與異化這話題,是越来越来需要深入發展。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社交媒體的興起,現代社會的孤獨感反而顯得更加嚴重。許多學者已經就這一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孤獨感與科技的關係:盡管社交媒體本質上是為了連接人們,它往往卻加劇了孤立感。用戶被社交媒體上的表面聯系所取代,深層次的人際互動減少。研究顯示,人們在社交媒體上不斷與他人比較,尤其是那些看似「完美」的生活,反而導致了更強的孤獨和不滿足感。這種現象被稱為「社交媒體悖論」(social media paradox)——連接越多,孤獨感卻越深。
研究案例
Jean Twenge 在她的著作《iGen》中分析了科技對千禧一代和 Z 世代的影響,發現這些人群中孤獨感的增加與社交媒體的使用有很大關係。她指出,雖然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即時的社交連接,但長時間的使用卻往往與更高的抑郁和孤獨感相關。
Sherry Turkle 在《Alone Together》中探討了「我們孤獨但一起」的現象。她認為,科技帶來的「淺層聯系」使人們無法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連接,導致了更大的孤獨感。她也指出,社交媒體讓人們逃避現實中的社交互動,進一步增強了這種孤獨感。
Julianne Holt-Lunstad 的研究表明,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與健康問題(如心臟病、抑郁症)的風險增加有關。她的研究同樣提到,社交媒體雖然增加了互動的表象,但卻削弱了現實世界中更具情感深度的互動。
在這些研究中,學者們一致認為,盡管科技和社交媒體旨在加強人際聯系,但實際效果往往是負面的。科技讓我們接觸更多的人,但也讓人們在真正情感上的聯系變得稀缺。因此,現代社會的孤獨感在科技的推動下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顯得更加嚴重。
這與作家韓江在作品中對現代個體孤立與存在危機的探討不謀而合。她在小說中表現出的個人疏離、痛苦以及對社會的反抗,也可以視作對現代科技和社交媒體時代孤獨感的文學回應。
Sherry Turkle 在《Alone Together》中探討了科技,尤其是社交媒體、智能手機等技術,如何影響了人類的關係和自我認知。她的核心論點是:
科技與孤獨的悖論:盡管科技本意是為了連接人們,然而它實際上在許多情況下加劇了人類的孤獨感。人們越來越依賴數字設備進行社交,而不是面對面的互動。這種虛擬連接往往是「淺層次」的,無法替代深層次的情感交流。
人與機器的關係:Turkle 強調了人類與技術(如人工智能、機器人)的關係日益緊密,這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她指出,社交媒體上的互動方式更多是基於即時反饋和自我展示,而不是實質性的情感交流。
情感的偽裝:社交媒體讓人們有機會通過精心編輯的內容來展示「完美」的生活,掩蓋了真實的情感狀態。這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表面化和短暫化,反而增加了孤立感。
從「一起孤獨」到「孤獨中的連接」:Turkle 指出,我們表面上看似被連在一起,但實際上,人們在科技的幫助下變得更加孤立。特別是通過手機、社交媒體等平台,人們常常失去了面對面溝通的能力和欲望,轉而沉浸在數字世界裡。
數字時代的自我認知:她探討了人們在技術中尋找自我確認的現象。例如,許多人通過社交媒體的「點贊」或評論來衡量自身的價值,而這可能導致自我認知的失衡。
《Alone Together》的關鍵觀點在於,雖然科技讓人們變得表面上更為連接,但實際上,它削弱了人們的情感聯系,反而使孤獨感和疏離感更為嚴重。
Sherry Turkle 的研究引發了關於現代科技對人際關係和社會影響的廣泛討論,並為如何在人類與技術之間找到平衡提出了重要的思考。
Oct 15,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70後存在主義對抗孤獨~~存在主義對1970年以後出生的學者與作家,包括韓江(Han Kang),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個人存在、自由、死亡、孤獨和人類處境的探討上。雖然存在主義作為一個哲學流派在20世紀中期達到了高峰,但其核心思想繼續影響後來的文學創作,尤其是那些關注人類個體在荒謬世界中的掙扎的作家。
韓江的作品《素食者》(The Vegetarian)和《少年來了》(Human Acts)等,都展示了存在主義的痕跡。她的作品往往探討個體的異化、痛苦與人類存在的荒誕感,這與存在主義對自由選擇和存在危機的關注相吻合。例如,《素食者》中的主角英惠選擇素食主義不僅是對暴力和肉食的反抗,更是一種對她自身存在的質疑和探索。她通過極端的行為表達出對社會強加於她的身份和角色的反感,並試圖尋找自身的意義,這與存在主義對自我定義和超越外在束縛的關注是一致的。
此外,韓江通過對暴力、壓迫以及人類尊嚴的描寫,探討了現代人類如何在科技和社會體制的壓力下掙扎生存,這種思考也與存在主義的悲觀世界觀和對人類處境的深刻反思相契合。她的文字常常引發對個體自由與責任、個人與群體的關係,以及在殘酷現實中的生存意義的思考。
雖然存在主義的顯性哲學話語可能在當代文學中減少了,但其關注的核心問題,如自由、孤獨、痛苦和人類處境,依然深深影響著韓江及其他後世作家的作品與主題。(下續)
Oct 16, 2024
鮮拿哥
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崩潰前,直子自我迷失了
直子名言:“死人永远是死人,但我们必须继续生活。”
(電影版《挪威的森林》中的綠子 [水原希子飾])
直子是村上春樹小說中一位充滿脆弱感的角色。她曾與渡邊有過深厚的情感連接,但她始終無法從過去的創傷中走出,特別是她深愛的初戀男友的自殺給她帶來了無法愈合的心理創傷。直子的一生似乎都在自我封閉中度過,她無法與外部世界建立穩定的情感紐帶。最終也選擇了自殺,結束了她無法承受的內在痛苦。
情動轉折:直子的轉折點在於她內在的孤獨與外界無法對接的情感痛苦。她的情感發展從對過去的留戀到對生命的徹底失望,情感的壓抑與失落一步步導致她走向絕望和崩潰。這一情感的轉折過程表現為從渴望被理解到徹底的隔離,最終她的內心痛苦再也無法承受。
直子因內心的創傷而失去了自我,在無法承受情感痛苦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直子壓抑在過去的創傷中,無法釋放自己的痛苦,最終選擇了結束生命。直子始終處於無法與外界建立連接的孤獨中,精神上的孤立使她走向毀滅。
《挪威森林》:重塑情感前,緑子生存的欲望不息
綠子是《挪威森林》中與直子形成對比的女性角色,她像徵著某種生命力和生活的希望。她與渡邊的關係是開放和健康的,雖然她也經歷了痛苦和困惑,但她並沒有像直子那樣被孤獨和死亡所吞噬。綠子展現了一種堅韌,她的情感發展更趨向於接受現實和內心的複雜性,最終重建與外界的聯系。
情動轉折:綠子的情感發展從失落與不確定,逐漸轉向一種堅韌的生命力。這種情動的轉折體現在她與渡邊的關係中,從對失落的痛苦理解走向了對生活的接受。她通過情感的波動逐漸重新找到生活的意義與方向。
綠子雖然經歷了情感困惑,但她通過與外界建立新的聯系,最終找到生活的意義。綠子雖然也有痛苦,但她通過情感波動和與渡邊的聯系找到了生活的力量。綠子則逐漸從孤獨中走出來,嘗試與世界建立新的聯系,尋找新的情感歸屬。
自我身份的迷失與抗爭:因為社會、家庭或個人創傷,三人都經歷了自我身份的模糊或迷失,但情感的轉折方向有所不同:英慧通過身體上的拒絕釋放壓抑,直子則在孤獨中絕望,两人最终都走向崩潰和孤立,而綠子通過重新連接外界找到情感釋放、人生重建的途徑。多層次的生命體驗,從而引發了關於人類情感、欲望與社會壓迫之間複雜關係的深刻探討。通過「情動轉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她們各自的心理演變及其對生命意義的探索。
Oct 28, 2024
鮮拿哥
陳楨·村上春樹敗給韓江,他們女角的命運各有得失~~在韓國女作家韓江荣膺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宣佈前,日本的村上春樹再次登上“大熱門”的猜测中。當韓江獲獎的新聞正式公佈後,春樹迷好像早已經習慣了似地,并没有太大的反應。對鄰國獲得殊荣也没太多的意見,反正日本早已經拿過两次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反而是敏感的讀者聯想到,韓江和村上春樹著作中女角的命運,都是那麽的叫人在放下書卷時深感戚戚焉。
是否有那麽一刻,韓江《素食者》中的英慧,和村上春樹《挪威森林》中的直子與綠子,她們曾在不經意間彼此匆匆瞥過對方一眼,而似乎看見了自己的命運?
女性主义、東亞體制、两性關係、社會壓抑、個體救贖......,那是專家讀者的事。這裏想理解的是,在個人的“情動轉折”時分,三位女是否有所交會?
也就是她們在特定的情感狀態下,包括身體和情緒發生了變化。伴隨著內在衝突、外在壓力或自我意識的糾纏,往往便發生了不再回頭、重啟的越境事件。
英慧、直子和綠子這三位女性,在面對本身的痛苦、孤獨、欲望與自我尋找時,若能理解她們的情感、意識與行為上發生了什麽變化,我們便可能在德勒兹所說的虚擬時空平面上,找到她們命運交會的那個可能的叙事。
這個虚擬時空是必要的。在村上春樹筆下,《挪威森林》两女角的話語,通卷在對話與書信中给本身做了發聲。而在韓江筆下,《素食者》女角,卻始終沉默。即使一句最簡單的精神獨立宣言,“我再也不吃肉了。”也是出自她丈夫的叙述。而考慮到同一張口這麽形容妻子:“她既不特別漂亮,也不那麼吸引人,但她的平凡讓我感到舒服。”我們能期望從那兒公平、真實的了解英慧本人嗎?少了英慧自己的第一手話語,她和直子、緑子對得上話来嗎?
很久很久以前,讀了點佛洛伊德和榮格,以為書中的人、事與物,能輕鬆跳出書頁自在地對話,唯有潛意識在夢中當家作主時才可能發生。後来再讀點德勒兹和瓜塔里,懂得在個人的意識内層安置一片虚擬的平板,讓一切可能組合上来的覺知、情感與能量,在不設防、無邊界的機遇裏閒聊。這樣的話,即使英慧没有親自現身說法,我們也可以選擇其他来源的素材,例如把字裏行間的境况轉成電影畫面,再根據這不要語音的符號,去接触、體會叙事主角的情感世界。
當然,我們極可能因此而成為英慧丈夫、姐夫和姐姐第二,再度把她當成一個“他者”、“客體”與“工具”的危險。二度碎片化、片面化的看待,對她是更深、更大的傷害。雖說,她早已經無以復加地被傷害通透。
身為内在平面的主人
韓江《素食者》:精神崩潰前,英慧拒絕了自我的身體
英慧的生命經歷可以說是通過情動轉折來表達她對自我與世界的認知變化。她起初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但突然拒絕肉食並逐漸疏離日常生活,這一行為不僅是對肉體的拒絕,也是對社會和家庭制度的叛逆。隨著情感的轉變,她拒絕的不僅是食物,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暴力、欲望和社會的控制。這種逐漸強化的拒絕使她從一位順從的妻子走向精神崩潰,並徹底與社會脫節。
情動轉折:英慧的轉折可以理解為從壓抑的平凡生活中被解放出來,經過身體的自我拒絕走向徹底的情感隔離。她的情感從對自我身份和欲望的模糊轉向對社會壓迫的無聲抗議,再走向精神的最終解體。這種情動過程是漸進的、複雜的,也深刻反映了她在壓迫性社會結構下對自我存在的絕望掙扎。
英慧通過拒絕肉食來抗拒壓迫性社會結構,但這種抗爭最終導致她的精神崩潰。英慧壓抑在婚姻和社會期望之下,通過拒絕食物和人際關係來釋放內在的痛苦。英慧的拒絕最終導致她與世界的徹底隔絕,她無法找到任何情感的安慰。
Oct 29, 2024
鮮拿哥
[巧遇情人的驚喜]
她根本沒有想到會在此時此刻碰上他,因此大吃一驚。而他呢他跑遍了整個巴黎城,也並不是因為他認為有可能碰上她,而是因為要是死掉這顆心的話,對他自己未免太過殘酷了。他的理智一直認為今晚這份快樂是不可能實現的了,現在它卻變成了再現實不過的東西……這個現實光芒四射,驅散了像夢幻一樣飄蕩在他心中的孤獨之感;……這就像一個在晴朗的日子到達地中海岸的旅客一樣,對他剛剛離開的地方是否存在有所懷疑。這時他不去回顧這些地方,卻聽任迎面而來的海水的既明亮有始終如一的蔚藍色的光芒照得自己眼光繚亂。
[對情人的思念]
他一面穿衣服,一面惦記著奧黛特,這樣他就可以不至於有孤獨之感;經常想著奧黛特,使得遠離她的時刻也就跟在她身邊時有著同樣的特殊的魅力。他登上馬車,感到思念奧黛特的思緒跟一頭愛畜一樣也已經跳上車來,蜷伏在他膝上……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Oct 30,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1955)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存在一些關聯,盡管二者源於不同的理論背景。Kelly的理論從個體心理學出發,關注人們如何通過個人建構理解世界,而情動轉折則更關注情感的作用與社會性。以下幾點說明了兩者的關聯——
對主體經驗的重視
個人建構理論:喬治凱利強調每個人都通過「個人建構」(personal constructs)去理解和預測世界。這些建構可以看作人們對世界的主觀解釋框架,每個人的建構系統都是其獨特的「心理模型」。Kelly 認為,個人建構是動態的,隨著經驗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感反應。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同樣關注個體和集體對世界的主觀體驗,但更多聚焦在情感如何成為理解和響應世界的核心動力。情動轉折關注情感作為人類體驗的一個核心面向,如何在社會和文化中發揮作用,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和互動。情動理論學者認為,情感不只是個體內部的現象,還可以成為跨個體的集體體驗和認同的基礎。
情感在建構過程中的作用
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沒有直接討論情感,但他確實關注情感作為建構世界的附帶現象,即情感反應是建構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結果。例如,當一個人無法成功運用其建構去解釋新事物時,會產生焦慮,情感在這裡作為「建構失效」的信號。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學者(如 Massumi 和 Sedgwick)將情感視為構建和感知世界的核心,認為情感是一種先於理性、強烈的體驗。情動理論中,情感不是認知建構的附帶產物,而是主動塑造認知和行為的力量。換句話說,在情動轉折中,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建構力量,超越了 Kelly 所定義的「理性建構系統」的界限。
動態變化和情感的適應性: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中,建構系統的適應性表現為個體在面對新環境或經驗時,能夠調整自己的建構系統。這種建構的「修訂」過程使得個體能夠靈活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同樣具有適應性,但它的適應性在於情感對環境的即時響應和傳遞。例如,群體情感(如憤怒、喜悅)的迅速傳播,能夠讓人們對社會環境中的變化做出迅速反應。情動學者關注的不是建構的調整,而是情感如何即時在個體和群體間流動,從而在情感層面上產生迅速適應和反饋的作用。
社會文化與主體建構的互動:個人建構理論:Kelly 強調建構系統雖以個體為中心,但也會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影響。例如,他的「角色建構復本測試」(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旨在研究個體如何通過不同的社會角色理解他人,這展示了建構的社會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則更明確地將情感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認為情感的形成、表達和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社會文化結構。情感不再是「私密」或完全主觀的體驗,而是被理解為一種集體和社會的互動機制。情動轉折學者認為,情感在社會文化中能夠形成集體意識或推動社會變革,這種情感的跨個人性和社會性超越了 Kelly 的個體建構理論。
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與情動轉折有相似之處,即二者都關注人如何通過體驗去理解和應對世界。但個人建構理論主要側重個體的認知框架,而情動轉折更關注情感作為跨個體的力量和社會互動的動力。這兩者的關聯為理解人類體驗和行為提供了豐富的多維視角,既從認知和建構角度探索人類適應機制,也從情感的互動層面觀察社會如何通過情感實現集體行為和變革。
Nov 11, 2024
鮮拿哥
[古老的大旅館]
這座古老的建築物仍然保留了滿得快要溢出來的奢華。……走廊彎彎曲曲,漫無目的地游來游去,人們隨時都能碰見。客房的前廳長似走廊,裝飾得和客廳一樣,與其說是旅館的一部分,毋寧說是旅館的客人,它們沒有被接納入一套套的單元房間之內,而是圍繞著我那套客房徘徊,我一到,它們就來和我作伴——它們有點像舊時代的小幽靈,遊手好閒,但默不做聲,人們讓它們呆在租來的客房門口,每當我在路上和它們相遇,它們總向我表示默默的關懷。……那些小房間更使人感到親切和好奇,它們多得數也數不清,就像一群逃兵,也不管對稱不對稱,整齊不整齊,從大客廳向著四周潰逃,張皇失措,亂成一團,一直逃到花園,走過三級破破爛爛的台階,順利地消失在花園中。
[皮條客般的威嚴]
我聽見領著小女孩的弗朗索瓦絲對她說:「好了,你害怕是因為有條走廊,傻丫頭,我還以為你不那麼拘謹呢。要我拉著你的手嗎?」弗朗索瓦絲正像那種希望別人像她自己一樣敬重她的主人的能幹而誠實的女傭人那樣,擺出一副威嚴的神情,名畫師作品里的拉皮條的女人就有這種使她們顯得高貴的威嚴神情,在這些女人旁邊,情婦和情夫幾乎變得微不足道。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Dec 18, 2024
鮮拿哥
(藝術源起~興觀羣怨~續上)事實上,「興觀群怨」論的原初文本就是把「詩可以興」作為四個「可以」之首的,闡釋者不應妄自倒置。當然,這裡又涉及對「興」的理解問題。關於「興」的解釋是有難度的,朱自清先生說這個問題是「纏夾不清」,「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越說越糊涂」。盡管如此,依據邏輯和實際使用,還是可以求得一定共識的。比如,將「興」解釋為詩的起句、起情、譬喻、托喻等意思,當然符合詩經六義之說。但是,此處如果只是指寫詩的手法,為什麼後面的觀、群、怨都是指功能與效果呢?這在邏輯上就有問題。
而從詞義上說,「興」的本義為興起,引申為人的情感的激發。《孟子·盡心下》中就稱聖人為「百世之師」,「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這裡的興起就是因感動而奮起。《世說新語·賞譽》有一句是「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這裡的「興會」就是指高興的情感。
而在寫詩與讀詩的過程中,興起的主體是人,而人在精神生活中的興起當然是精神本身,而不是生理活動。就是說,「興」只能是一種情感的興起、興會、興發感動,而不只是一種創作手法。由此,後來者言詩,對「興」的理解和重視遠超過六義中的「賦比興」之含義,例如:
劉勰《文心雕龍》「體性」篇曰:「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叔夜俊俠,故興高而采烈」。其「吐納英華,莫非情性」就是指作品之華美來自於人的內在情性,由此才有叔夜(嵇康)性格豪爽,故文章「興高而采烈」,興高即情感高漲,采烈即辭采犀利。
宋嚴羽《滄浪詩話》云:「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在說過「詩者吟詠情性」後,馬上接著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這裡,「吟詠情性」無疑是「興趣」的基本含義。
明謝榛《四溟詩話》云:「凡作詩,悲歡皆由乎興,非興則造語弗工。」清吳雷發《說詩菅蒯》也說:「詩固以興之所至為妙。」清焦循《毛詩補疏序》云:「夫詩,溫柔敦厚者也。不質直言之而比興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務勝人而務感人。」今人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便將「興」解釋為「排遣情感」。可見,把「興」看成藝術創造的真正動因,承認審美情感是審美對象的第一結構,並非個別見解。
由是觀之,「興觀群怨」論把「興」列為首位,並非隨意為之。乃是因為,「興」為後面的「觀、群、怨」之前提條件,當人們面對詩的時候,這個對象必須是詩,而詩之發生就在於作者以情入詩,讀者因詩生情,這就是「詩可以興」之真實含義。一個讀者在欣賞詩歌包括一切藝術作品時,只有當他感覺到並沉浸入種種人生體驗,從而激發自己的情感時,然後才會發生「觀、群、怨」的功能。倘若不能發生情感體驗,不能「興」,那麼就會棄之不顧,後面的「觀、群、怨」功能便無從談起。這就是審美對象的結構功能,「興」的首要排序是不可更改的,無論出於多大的功利要求也不能改變,因為改變了就不是詩,不是詩就無所謂「興觀群怨」了。
任何思想都有自己的時代局限性。一方面,孔子的時代社會動蕩不安,安人心而立秩序確實是當時社會的內在需要,將《詩經》立為整合人心的教材便適應了這一需要,於是詩教大行其道,工具性要求遮蔽了詩歌本身的審美本性。另一方面,《詩經》的時代是文學成熟、成型、多樣化的前史時代,甚至文史哲還混為一爐,尚未分家,也就是文學的非自覺時代。人們真正認識到文學的審美本性,欲待另一個時代的到來,即魏晉時代的到來。
1975年5月至9月,毛澤東就魏晉文化問題進行了一系列談話,其中就談到:曹丕的《典論·論文》和陸機的《文賦》,標誌著文學創作新的裡程碑和文學理論發展中質的飛躍。《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更揭示了詩歌創作的根本問題,大大地發展了「詩言志」的簡單口號。
毛澤東當然知道,自先秦以來,「詩言志」的口號就有簡單化傾向,排斥了文藝的情感性基本特性,這是與儒家的詩教(經學之重要內容)有關係的。而陸機《文賦》的「詩緣情而綺靡」解決了這個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說,「詩緣情而綺靡」不過是恢復了「詩可以興」的第一因素地位而已。
馬克思主義美學是完全肯定這個基本觀點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所謂「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這一判斷,最適用的就是審美活動。在審美活動中,「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離開激情、熱情,那種「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中肯定自己」的審美活動便不復存在。(黃力之·興、觀、群、怨:中華美學精神管窺;來源:文藝報 | 2022年07月27日 | 關鍵詞:中華美學精神;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部教授)
Jan 1
鮮拿哥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藝術家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他(她)必須能敏銳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質,意味著其感受力要比普通人更強,能感受到尋常事物的沖擊。因此大多數藝術家都情感豐富、敏感細膩。
在此基礎上,丹納給出了一個定義: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引自 藝術品的本質
可以看到,這個定義強調的是目的。
除此之外,建築和音樂不從自然界中的實物出發,從開始就不是走模仿路線,而是用某種數學關係來表現特徵(如建築組件的形狀、大小、間隔,音樂中的節奏、音高等)。
但不論建築,音樂,雕塑,繪畫,詩歌,作品的目的都在於表現某個主要特徵,所用的方法總是一個由許多部分組成的總體,而部分之間的關係總是由藝術家配合或改動過的。
最後,丹納回歸到藝術的重要性上。為什麼要有藝術呢?我覺得他這個回答很好:
到了這個階段(生存無憂的階段),人類才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
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引自 藝術品的本質。(藝術源起~興觀羣怨~呼唤~事物·形象·名目)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感知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態度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風格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哲學能力
Jan 2
鮮拿哥
丹納·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到了這個階段,人類才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要達到這個目的,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不管在複雜的還是簡單的情形之下,總是環境,就是風俗習慣與時代精神,決定藝術品的種類;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餘的品種;環境用重重障礙和不斷的攻擊,阻止別的品種發展。
奧林匹克運動會為四年一屆,敬奧林潑斯山上的宙斯神;半提運動會亦四年一屆,敬特爾斐城邦的阿波羅神;奈美運動會兩年一屆,敬奈美山谷中的宙斯神。以上三個運動會,再加兩年一屆的伊斯特米亞運動會,為古代最著名的「四大運動會」。
厭世的心理,幻想的傾向,經常的絕望,對溫情的飢渴,自然而然使人相信一種以世界為苦海,以生活為考驗,以醉心上帝為無上幸福,以皈依上帝為首要義務的宗教。
你們踏上前途的時候,大可對你們的時代和你們自己抱著希望;因為以上的研究已經證明,要創作優秀的作品,唯一的條件就是偉大的歌德早已指出過的,「不論你們的頭腦和心靈多麼廣闊,都應當裝滿你們的時代的思想感情」,作品將來自然會產生的。
由此可見,藝術應當力求形似的是對象的某些東西而非全部。我們要辨別出這個需要模仿的部分;我可以預先回答,那是「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原諒我用這個抽象的定義,你們聽了下文就會明白。 比如你面前有一個活的模型,或是男子,或是女人,你用來臨摹的工具只有一支鉛筆,一張比手掌大兩倍的紙;當然不能要求你把四肢的大小照樣複製,你的紙太小了;也不能要你畫出四肢的色調,你手頭只有黑白兩色。 所要求你的只是把對象的「關係」,首先是比例,就是大小的關係,複製出來。頭有多少長,身體的長度就應該若干倍於頭,手臂與腿的長度也應該以頭為標准,其餘的部分都是這樣。
其次,你還得把姿勢的形式或關係複製出來:對象身上的某種曲線,某種橢圓形,某種三角形,某種曲折,都要用性質相同的線條描畫。 總而言之,需要複製的不是別的,而是連接各個部分的關係;需要表達的不是肉體的單純的外表,而是肉體的邏輯。
那兒,人人識字,尤其在北部;年輕人都在大學里待上五六年,不但有錢的或境況優裕的,而且差不多全部中等階級,甚至下等階級中也有少數人熬著長期的清苦和飢寒進大學。 社會上極重學問,有時竟造成一種做作的風氣,流於迂腐。許多青年目力很好,也戴著眼鏡,裝出更有學問的神氣。(見:丹納著《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Jan 17
鮮拿哥
5.感官民族誌與情感實踐研究者(Sensory Ethnography)
感官民族誌領域的學者(如 Anthropology/人類學者參與族群感官世界研究者)強調:
「情動…被認為是生理、直覺,以及神經認知相關的反應…處於前意識和非表徵層面…存在於個人主體之外,影響著我們的經驗。」(cmcs.ncku.edu.tw)
這種描述將 intensity 視作前意識的生理–感知反應,是一種還未被制度化解讀的「生理能量強度」,它「形成–流動–影響」,連結身體、社會、記憶與環境,是跨越主體所有權域的能量表現。
小結比較
學者/流派
Intensity(強度)觀點
Massumi
身體的力/能量連續體,是動態、生成與變化的過程
Clough & Grossberg
作為能量場/張力場,在虛擬與實在間運作,形塑社會與主體
Sedgwick
作為壓抑/裂縫中的張力;權力與性別脈絡下的情感強度
感官民族誌者
前意識層面的生理–感知反應,在主體之外作用、流動
以上引述與比較,展示了 intensity 在「情動轉折」跨域語境中,如何從「身體力能(Massumi)」提升為「能量流/張力場(Clough、Grossberg)」的概念,再延伸為「權力文化中的情感壓力(Sedgwick)」以及「未被表徵的生理–感知反應(感官民族誌)」等不同闡釋。若需我補充原文章句或拓展其他學者(如 Spinoza、Hardt、Halley…),也可以再深入查證。
Jun 12
鮮拿哥
愛墾APP: 情動轉折的强度~~在「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脈絡下,跨學科學人對 intensity(強度)之深刻定義與描述,並附具體引述與引用來源:
1.席恩諾莎/德勒茲 → 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
Massumi 被視為當代情感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對 intensity 的描述頗具體系性與層次感:
「…情感就是身體存在之力(force)或行動能力(puissance)的連續流變。」(iconada.tv, xbgjxt.swu.edu.cn)
這裡,intensity 被視為一種「身體力」──不僅是心理感受的量化,而是身體作為感受與作用主體的「動能連續體」。它不是固定的,而是隨著環境、社會、身體狀態不斷生成與變動,是動態而過程性的質感。
2.Patricia T. Clough(政治經濟學/社會理論)
作為《Affective Turn》之主編之一,Clough 將 intensity 看作是「非意識的能量現象」:
她指出,這些「非意識的能量」──或可理解為 intensity──不透過語言或符號直接表達,卻能夠在社會運作中發揮影響,並且無意識地形塑主體與關係格局。雖未直接使用「intensity」一詞,她強調的是「情動流動的能量場」(affective flows)如何穿透結構,形成影響力。
3.Lawrence Grossberg(文化研究)
在 Clough 編輯之書中,他論及:
“Affect's Future – Rediscovering the Virtual in the Actual”(情動的未來──重新發現實在中的虛擬性)(newdoc.nccu.edu.tw)
在此文中,他描繪 intensity 為介於「實在與虛擬之間的張力」(tension between virtual and actual)的量感,此張力並非為觀念,而是作為一種可感、可被感知但未必可完全說明的「強度場」。它是在身體與環境間流動的一種張力,既可能引發情緒,也可能建構感知可能性。
4.Eve Sedgwick(女性主義情感理論)
Sedgwick走出 Derrida/Spinoza 的哲學本體論路徑,關注性别/性傾向/權力如何透過「情感深層強度」在文本與歷史中操作。雖她不直接定義「intensity」,但其透過「情感之間的裂縫」(affective fissures)與「能量場中被壓抑的強度」(repressed intensities)敘寫出一種張力,是聽不見、看不見,卻實質影響文化敘事與主體生成的力量。
Jun 16
鮮拿哥
愛墾APP:慾望、意識形態與擬像~~慾望開端於連接; 通過與其他慾望的連接,生命努力去保存和增強自身。這些連接和生產最終形成了社會的整體;當身體與其他身體相連接以增強其權力的時候,它們就形成了共同體或社團。意識形態必須預設有某種有待揭曉的真實利益:譬如,女人真的想 要解放但是受到意識形態的愚弄。意識形態同樣假設了某種有待從強加於其上的文化幻覺之中解放出來的個體的標凖形式。
語言中的審美價值,從「fair」談起~~The feminine quality of being「fair」(to go back to Austen) elevates whiteness, and is therefore already political in the sense of working with racial groupings of bodies.回到奧斯丁的例子,女性的人性跟白人的白性(whiteness)相提並論,因此它依然是政治性的,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對身體進行歸類。fair哪裡有人性的意思,這裡的意思要結合後面的racial groupings來看...
我們在這裏啟動了一個頗具批判性的問題意識:語言中的審美價值(如「fair」),如何同時是種族化的政治實踐。
若要根據德勒兹(尤其是他與瓜塔里的思想)繼續發展這段話,應該從以下幾個方向推進,並說明為什麼這樣發展是必要的:
建議發展方向一:語言與意指體制中的「區分性機制」
德勒兹對於意義的生成與語言的權力關係有深刻討論。他與瓜塔里在《意義的邏輯》(The Logic of Sense)與《千高原》中強調,語言不是中性的交換工具,而是對身體與行為的一種管控。
這個段落接下来,可這樣發展:
「Fair」一詞在語義上的曖昧性,正是資本主義語言體系中的一種‘機器’,它既指涉道德正當性(公平、公正),又與膚色的美學(白皙、純淨)糾纏不清。依德勒兹的看法,這種語言實踐不是靜態的符號配對,而是一種「意指的機器」(machine of enunciation),它生成、複製並再分配社會中的種族性差異。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這樣可以打破語言與政治之間的假中立,把語言直接嵌入「種族化的權力操作」中,進一步批判語義如何為種族歧視提供「自然化的」遮蔽。
建議發展方向二:「身體」如何被歸類為族群性載體(Body without organs vs stratified body)
我們已經提到「racial groupings of bodies」,這可以接入德勒兹談「身體的編碼」與「去編碼」的觀念。可這樣發展:
當身體被劃分為可辨識的類型(如女性之「fair」、白人之「fair」),它已經被組織成為「層化身體」(stratified body)。德勒兹會說,這些歸類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透過文化與語言的編碼所製成的。這些種族編碼阻止了身體的生成流(becoming),使其被固定在某種身分政治的格子中。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這讓讀者看到語言如何成為編碼工具,把原本可變化的身體鎖定為單一種族/性別形象,這是批判身分政治與社會建構論的核心。
建議發展方向三:生成性(becoming)vs 固定性分類
當「fair」成為既是種族又是性別的詞彙,它其實阻擋了德勒兹式的「生成運動」(becoming-woman, becoming-minoritarian)。可這樣發展:
「德勒兹與瓜塔里強調生成(becoming)作為抵抗主體固定化的策略。而當我們看到「fair」這個詞既連接女性氣質又連接白人特權時,它正在終止某種潛在的生成運動,使女性與白人之間的界線被美學與倫理語言所自然化。因此,我們要問:如何解構這種語言使我們得以生成『非白」「非正義」的女性?
為什麼這樣發展重要?因為這有助於把討論導向政治解放與語言實踐的可能性,而非停留在批判的表層。
如何組織這些想法?我們可以用以下結構鋪排論述:
1. 語言與身體的關聯:引介「fair」的語義糾纏。
2. 德勒兹如何理解語言作為意指機器(意義不是反映,而是生成)。
3. 種族身體如何被層化、分類。
4. 對這種分類的解構之路:生成 vs 固定。
5. 最後可以提出:語言是否還能生成新的、非主流的美學與政治想像?
Jun 21
鮮拿哥
岡杜拉·博世(Gundula Bosch):訓練博士生成為思考者,而非僅僅是專家。
許多博士課程旨在培養專注於狹窄領域的研究人員,而非具備批判思維的人才。根據岡杜拉·博世(Gundula Bosch)的說法,這一點可以而且必須改變。
在壓力之下,為了快速培養出能在實驗室內高效工作的成員,許多生物醫學博士課程縮短了學習時間,擠壓了學生將研究置於更廣闊背景中的機會。結果是,大多數博士課程難以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宏觀思考者與創造性問題解決者。
這意味著學生被教導一個微生物生命週期的每個細節,卻很少接觸「科學人生」的全貌。他們應該學會辨識錯誤是如何發生的。學員應該透過分析來自有缺陷研究的案例研究,或者進行跨學科的推理遊戲,來找出文獻中的邏輯謬誤。最重要的是,學生必須了解真正的科學過程——包括它的限制、潛在陷阱,以及有趣的一面,例如偶然發現與令人捧腹的錯誤。
我正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填補這樣的空白。那裡的一項新的研究生科學課程即將邁入第二年。我與微生物學家阿圖羅·卡薩德瓦爾(Arturo Casadevall)從2015年初便開始推動改革,指出必須將「哲學」帶回博士學位的核心,也就是把「Ph」帶回 PhD。我們稱這個課程為「R3」,代表學生將學會在設計與執行實驗時保持嚴謹(rigour);從社會責任(responsibility)的角度審視自己的工作;並培養批判性思考、更佳的溝通能力,從而提升研究的可重現性(reproducibility)。儘管我們知道已有不少創新的單一課程朝這個方向發展,我們則力求推動更全面性的改革。
我們所提供的課程與一般研究所課程不同。例如,我們有批判思維作業,學生需分析《紐約時報》一篇關於「糖業巨頭」的評論文章中邏輯推理的錯誤,或探討《紐約客》外科醫師阿圖爾·葛文迪(Atul Gawande)所寫〈對科學的不信任〉一文中論點的倫理意涵。我們的課程涵蓋嚴謹研究、科學誠信、邏輯、數學與程式設計等主題,並與學生的實驗室與田野工作相結合。例如,研究流感病毒的學生會使用真實病患資料集,面對應用統計的實際挑戰。
新的課程改革需從爭取支持者開始。學生與教師都必須看到偏離傳統路徑的價值。我們透過非正式訪談與焦點團體,找出學生與教師認為在訓練中存在的不足。反覆出現的主題包括:無法將統計理論應用於實驗室測試、經常在選擇適當的實驗對照組時出錯,以及難以向外行人清楚解釋研究內容等。
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命科學部門的同仁,介紹我們的課程計畫是一項更加敏感的任務。我驚訝地發現,許多人普遍認為科學生產力更多取決於死記硬背的知識,而非批判性思維能力。一些首席研究員對學生花更多時間於較不傳統的教育形式感到不安。贏得他們支持的最佳方式是——咖啡:我們反覆與各實驗室的負責人見面,了解他們的顧慮。
由於這項試驗計畫才剛起步,我們無法提供學生表現的數據,但我們可以正面回應教職員的質疑。有些同仁擔心,學生為了修習跨學科的課程(如倫理學、認識論和量化技能),會減少專業內容的課程數量。特別是,他們憂慮 R3 計畫可能會延長學生完成學位的時間,導致學生在其專業領域的知識不足,並且降低在實驗室的產出效率。
我們主張: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減少強制性的專業課程,將會讓學生更具生產力。我們成功說服了幾位教授嘗試新制度,並參與結構化的評估,以判斷 R3 課程是否有助於學生的表現。
截至目前,我們從零開始建立了 5 門新課程,招收了來自近十個系所和學院的 85 位學生。這些課程涵蓋科學實踐中錯誤與不當行為的成因,並教導學生如何深入分析科學文獻。一個跨學科的討論系列鼓勵學生以更廣泛且批判性的角度來思考科學。我們的學生學習思考科研進展對社會的影響,例如基因改造精子與卵子的能力。
關於科學整體運作的更大議題,也促使學生反思科學的侷限,以及當科學具備某種能力時,科學家從道德觀點上是否應該去執行。此外,我們也舉辦專業技能的研討會與工作坊,特別著重於透過有效溝通、教學與指導來培養領導能力。
目前仍屬於早期評估階段,但到目前為止,學員們多次表示,擁有更廣闊的視角對他們大有助益。未來,我們將蒐集資料,分析 R3 方法對畢業生職涯選擇與成就的影響。
我們相信,接受更全面教育的研究人員,將以更周全的方式從事科學研究。如此一來,其他科學家與整個社會都能更可靠地依賴這些成果,邁向一個更理性、更美好的世界。科學應該努力自我提升,而不僅僅是自我修正。
(岡杜拉·博世 [Gundula Bosch]:訓練博士生成為思考者,而非僅僅是專家。Title: Train PhD students to be thinkers not just specialists;15 February 2018 Nature 554(7692): 277-277 ;DOI:10.1038/d41586-018-01853-1; by Authors: Gundula Bosch, 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Jun 29
鮮拿哥
愛墾APP:德勒兹藝術情動~~
藝術與感受性(sensation):藝術不是一種裝潢或風格,不是為了使素材變得更加好看或者更便於消費。藝術或許也有意義或者信息,但是使其成為藝術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感受性、它的可感性力量或風格。
對應文本:《The Logic of Sensation》(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 使某物成為藝術作品的,不是形式或再現內容,而是感覺。
德勒茲在這本書中將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感覺(sensation)」的生產,而非形象的表現或美的裝飾。他明確指出:Material(素材);Form(形式);Sensation(感覺)。藝術不是關於再現,而是關於創造一種感覺力量。
補充:《A Thousand Plateaus》(Mille Plateaux),第七章〈Becoming-Animal〉中也說:“ Art is not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nor the invention of forms, but the capture of forces.” 藝術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發明形式,而是捕捉力量。
這直接呼应了「不是為了美化素材或更便於消費,而是透過可感性力量來發生」
關於電影、敘事與風格:如果我們僅僅是想知道故事或者道德方面的信息,那麼為何我們還要花兩個小時去看電影?
對應文本:《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Cinema 2: The Time-Image》~德勒茲在電影書中明確區分「敘事內容」(narration)與「影像的力量」(force of the image)。他強調電影並不是「講一個故事」這麼簡單,而是透過光影、節奏、運動與時間來傳遞感受與思維模式。❝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
不是透過劇情,而是透過影像本身來讓思想得以感受。這段反問「那為什麼還要看電影」就是德勒茲的核心問題之一:觀看電影是進入感知與思維運動的空間,而非只是接收訊息或寓意。
生成 vs. 存在者/目的性:我們經常將生成思考為某種存在者所做的或經歷的事情。德勒茲顛倒了這種關係。先有生成,例如動作、知覺、變量等……真正的生成並沒有外在其自身的目的。」
對應文本:《A Thousand Plateaus》,第七章〈Becoming-Animal〉~德勒茲與瓜塔里在這章說明:「生成」(becoming)不是模仿,也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它是一種無目的、開放式的過程。❝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 生成沒有終點、沒有目的,也沒有主體。他們強調:生成是一種關係的構成、一種強度的位移,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人類或倫理目標。這裏所討論的「生成—動物並不意味著為了變得非人,或像動物那樣而去行動」正好回應這一段:真正的生成不是「做某件事」而是進入某種變化的場域。
文獻對照整理(英文版引文)
筆記主題
對應德勒茲著作
英文引文
關鍵概念
藝術不是裝飾,而是感受性力量
The Logic of Sensation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Sensation, Force
藝術與敘事功能無關
Cinema 1 & 2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Image as Thought
生成無目的
A Thousand Plateaus, ch. 7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Becoming, Non-teleology
Jul 10
鮮拿哥
[續上]意識流小說就像情動的交響樂,最大限度上模糊了表述者和傾聽者,在回憶的各種觀念構築的形象和輪廓中,情動起伏流轉,複雜的是,以往覺得悲苦的事在回憶裡反而有了某種快樂,而往日悲傷的事在回憶中反而有了些許甜蜜。甚至很多回憶模糊不清,只有殘留的味覺或嗅覺痕跡,但相應的歡愉或悲傷依然隨之起伏,流轉無礙。情動和觀念伴行卻不重疊,它在理性思考的旁邊直接感受,並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能還原為觀念或理性思考,所以德勒茲在斯賓諾莎研究中批判了「目的因之幻覺」「自由命令之幻覺」和「神學的幻覺」(《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23—24)。即使理性思考給你提供選擇和「好」的行動方式,也無法遏制情動的波動: 快樂或痛苦。
德勒茲在論及生成文學時,一再強調沒有固定的方法,也沒有成型的典范供人模仿,生成文學的每個具體文本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預示著它的未完成性和開放性,即不存在單一的或普遍的生成文學的方法和現象,現在不存在,以後也不存在。生成文學帶給人們的遐想和希望在於,它挑戰了幾乎所有的既有立場和觀念,它鼓勵持續不斷的遭遇和身體的連接,引入新的力量讓現有的力場變得不穩定。它導致了兩方面的後果: 一方面是「這樣一種事態可能需要努力解釋,[……]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瞬間的(有時候是持久的) 方法論或概念的自由落體」;另一方面,「照亮身體所作所為的『未完成性』,在呼之欲出的未來圖景中畫出希望的一筆(雖然也是憂心忡忡的一筆) 」(塞格沃斯 格雷格 22)。
結 語
人是被拋進具體的社會結構中的,各種符號傳輸著口令、培養著思考和行動的習慣,「習慣正是那種構成我們身份的東西。在習慣裡面,我們演出並定義我們實際上的社會存在。這種存在常常和我們的自我觀感背道而馳。正是在習慣的透明度之中,它們是社會暴力的中介」(《暴力》145) 。德勒茲把情動放在權力微觀化的背景下進行討論,把人的存在問題化,提問的不再是「人是什麼」,而是「身體能做什麼」,即作為社會關係集合體的身體,它承受情動的能力,從而探究身體和心靈中間這個模糊地帶。德勒茲在文學中發現了傳輸口令的通道被阻塞甚至截斷的方法,發現了作為關係集合體的身體被配置、被馴服的種種情況,同時也發現了身體敞開的新方式,這樣的文學他稱之為生成文學。文學因此成了一種事業,一種挑戰權力創造新的情動力量的通道。文學不再現什麼,它應該始終追問我們能做什麼,什麼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德勒茲的生成文學理論顯示了情動視角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潛在功用,它迫使我們聚焦於文學的生成現象,揭示新的人類本體論是如何影響政治的。段似膺考察了詹姆遜基於晚期資本主義的情動理論後認為:「在這樣一個社會,蘊含生命哲學思想『身』及『情動』確有可能成為撼動社會固化現象的能量。」(段似膺 89)同時也應該看到,情動理論的未完成性和敞開性,預示著情動的力量並不是一種必然導致進步的力量,「這些看似飽含希望的時刻也完全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塞格沃斯、格雷格 25)。
注釋[Notes]
①在賀麟的斯賓諾莎譯文中,一般把affectio和affectus通譯為感覺、情感或情緒。
②張祖建翻譯的《什麼是哲學》(吉爾·德勒茲、菲利克斯·迦塔利合著)把affect譯為感受,這裡保持原譯文,沒有改為情動。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芙麗達·貝克曼: 《吉爾·德勒茲》,夏開偉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Beckman,Frieda. Gilles Deleuze. Trans. Xia Kaiwei.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9.]
克萊爾·科勒布魯克: 《導讀德勒茲》,廖鴻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Colebrook,Claire. Gilles Deleuze. Trans. Liao Hongfei.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14.]
吉爾·德勒茲: 《德勒茲在萬塞訥的斯賓諾莎課程( 1978—1981) 記錄》,《生產 德勒茲與情動 第11輯》,姜宇輝譯,汪民安、郭曉彥主編。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年。3—22。[Deleuze,Gilles. 「Deleuze's Lecture Transcripts on Spinoza in Vanceneuve ( 1978 1981 ) . 」 Producing ( 11) : Deleuze and Affect. Trans. Jiang Yuhui. Eds. Wang Min'an and Guo Xiaoyan.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Ltd. ,2016. 3 22.]
———: 《批評與臨床》,劉雲虹、曹丹紅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Trans. Liu Yunhong and Cao Dan.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2.]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原見: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6頁,作者:葛躍;作者簡介: 葛躍,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研究。通訊地址: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236800。電子郵箱: 948011804@qq.com。本文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路線」[項目編號: AHSKY2016D128]的階段性成果。)
Jul 21
鮮拿哥
評論
在建構了情動政治學的基本框架後,我們需要仔細探討這一理論的可能性與限制。首先,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馬蘇米的情動理論與史賓諾莎的實體論有著有趣的呼應。在史賓諾莎的觀點中,上帝並非一個超然於世界之外的實體,而是分散於萬物之間的實質,萬物的總和即是上帝。
而馬蘇米更進一步,主張主體間的情動互動是開放且無上限的。如果以《聖經》的比喻來說,這種情動的互動如同受造物之間建構了一座通天的巴別塔。對此,馬蘇米持正面的肯定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馬蘇米特別強調情動的「事件性」。情動不僅發生於主體之間,更重要的是,它始終在特定的事件中展現,因此具有不可預測性和創造性。這正是他重視微知覺與微政治的原因。然而,這套理論框架也面臨幾個重要挑戰:
1.群體形成的倫理標準不明確
馬蘇米認為當代資本主義透過情動管理將人類物化(thingification),而我們需要透過「脫逃」來恢復人的價值。然而,這種以群體形成來抵抗資本主義的策略並不無瑕疵。歷史上,三K黨、納粹黨與共產黨也都是群體,其成員同樣經歷了某種「成就」與「調適」。雖然馬蘇米提及微法西斯主義的危險,但並未提供明確的標準來區分「良善」與「有害」的群體形成。
2.資本主義的簡化問題
將資本主義視為外在於人類的「非人怪物」未免過於簡單化。資本主義本質上是人類的創造物,直接將其斥為「非人」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因為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正是人類自己。儘管馬蘇米認識到資本主義已成為一種「生命形式」,但其「脫逃」概念顯得過於樂觀,缺乏實踐性。
3.對理性角色的低估
馬蘇米過於強調情動的重要性,似乎將理性決策置於次要地位。他或許會辯稱,自己並未否定理性,而是主張理性本身根植於情動之上。確實,一個人的「理性」觀點不可避免地受到其經歷與創傷的形塑,因此馬蘇米反對將心智理性與身體經驗對立起來的觀點,確實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然而,經歷相似創傷的人可能會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有人從中反思並提出超越之道,有人則在深淵中越陷越深。如果僅將這種差異歸因於其他情動事件中的不同經驗與創傷,恐怕難免讓人覺得這是一種「包牌式」的解釋,未能真正回答理性如何在創傷與情動的基礎上發揮作用的核心問題。
4.個體自由與集體性的緊張關係
強調集體性時,個體的自由往往受到壓縮。雖然馬蘇米試圖透過「差異性調適」來解決這一問題,即「我們都一起置身事件中,但又彼此有差異。我們每個人本來就具有不同的傾向、習慣與行動潛能。」然而,當群體形成某種共識時,個體行為往往被集體情境所約束。這種由作者定義的集體自由,對個別行動者來說,可能更像是一種壓迫。
儘管如此,馬蘇米的情動政治學依然為我們理解當代政治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而其提出的「激發潛能的限制」概念尤為有趣:「假如什麼都可以,就不會有任何成果。我們設置的是激發潛能的限制,充滿詩意及過程性,把某些條件置入設計好的機制中,目的是讓創造性的互動發生,有點像組織性的即興。」
或許,讓隨性與隨機交織,任由熵無拘無束地碰撞,激發出新的「大霹靂」,這種充滿不可預知性的自然演化,正是馬蘇米所期盼的未來圖景。(摘自:皋月·情動力政治:身體、微知覺與政治實踐月2024/11/25 https://vocus.cc)
Jul 22
鮮拿哥
皋月·情動力政治:身體、微知覺與政治實踐月~~
情動(affect)已經成為當代政治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在《情動政治學》中,作者馬蘇米從史賓諾莎的定義出發,將情動理解為影響他人和被他人影響的能力。這個看似簡單的定義實際上開啟了一個複雜的理論視野:情動不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是一種關係性的存在。
微知覺(microperception)是理解情動的關鍵概念。它不是規模較小的知覺,而是一種質性不同的知覺模式。微知覺發生在意識介入之前,是身體對環境變化的直接反應。例如,當我們突然受到驚嚇時,在意識到恐懼的對象之前,身體已經做出了反應。這種微知覺總是涉及身體的運動,是一種「思維中的身體」的活動。
在語言與情動的關係上,馬蘇米提出了突破性的見解。他認為每個語言行為都涉及情動的表達,情動是所有確定活動的基礎條件。他提出「次語言」(infra-linguistic)的概念,強調情動與語言是一個開放性光譜上的連續轉換關係,而不是對立的兩極。過去的語言表達會形成身體記憶,這些記憶又會影響未來的語言表達,形成一個複雜的反饋迴路。
資本主義的情動管理與微政治抵抗
馬蘇米指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出了精密的情動管理系統。這個系統通過以下方式運作:建立品牌忠誠度計劃、構建社交網絡、實施病毒式營銷,以及建立檢查點系統(如條碼、PIN碼等)來控制通行權並收集數據。這個系統不再依賴傳統的意識形態灌輸,而是直接作用於情動層面,將我們的生命力本身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工具。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發展「微政治(micropolitics)的抵抗策略。微政治不同於傳統的宏觀政治操作,它不依賴於理性說服,而是通過影響身體的微知覺來實現政治目的。這種抵抗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創造新的存在方式的過程。
感官實驗室(SenseLab)就是這種微政治實踐的嘗試。這個實驗項目禁止參與者帶來已完成的作品,而是要求帶來使作品運作的內在傾向。通過各種「關係技術」,如用布料分組等方式,創造基於情感親和性的臨時性社群。這些實驗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強調關係而不是個體。
重新思考自由與政治實踐
在這個理論框架中,自由獲得了新的含義。馬蘇米認為自由不是主體的屬性,而是一種成就(achievement)。自由不是在真空中作出決定,而是在關係中發生的。這種理解將自由從個人主義的框架中解放出來,使其成為一種關係性的概念。
自由必須通過具體的實踐來實現,這種實踐必須是集體的、關係性的。這意味著:
·自由產生於限制之中,而不是沒有限制
·自由是情境性的,而不是普遍的
·自由是集體性的成就,而不是個人的屬性
·自由涉及潛能的激活和存在力量的增強
這種政治實踐既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也不是簡單的否定性批判,而是在具體的微觀實踐中創造新的存在可能性。這就是為什麼藝術實踐在政治抵抗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為藝術能夠:
·創造「差異性調適」(differential attunement),讓不同的身體以不同的方式對同一事件產生反應
·產生超出既有系統的「剩餘價值」
·通過「激發潛能的限制」(enabling constraints)創造新的可能性
總之,馬蘇米的情動政治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和實踐政治的新視角。在這個視角下,政治不再是理性主體之間的協商,而是一個涉及身體、情動、關係的複雜過程。這種理解不僅幫助我們理解當代政治現實,也為政治抵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過關注微知覺和微政治,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新的存在方式,這或許是面對當前政治困境的一個出路。
(摘自:皋月·情動力政治:身體、微知覺與政治實踐2024/11/25 https://vocus.cc)
Jul 24
鮮拿哥
愛墾APP: volition(意志/志向)概念~~在「情動轉折」哲學的研究脈絡中,「volition」(意志/志向)概念並非焦點詞,而常與 affect(情動/動影)的介入相關。在這個轉向中,我們看到某些哲學家如何將情動視為激發或轉換意志的動力場,理解到 volition 不再只是理性選擇,而是植根於情動–身體–行動之間的共振機制。以下為幾位學者重要的論說與引用,供墾友具體掌握此概念在情動轉折中的內涵:
1.Harry Frankfurt:「第二階意志」(second-order volition)~~Frankfurt 在論述「意志自由與人格」時提出:Volition 是一種「有效的欲望」(effective desire):那些真正影響我們行動的欲望,即我們「決心去做」的那一類欲望。「第二階意志」是關於欲望的欲望;second order volition 則是希望某一第一階欲望成為我們有效意志的願望(desire that a certain desire be one's will)(Reddit)。在這種理論架構中,具備第二階意志者(標誌為人格)不只是隨波逐流的 impulsive existence,更會反思與控制自己欲望,選擇哪些願望真正成為行動。這個概念在情動理論背景下提醒我們:情動(affect)雖可引發欲動,但轉化為 volition(有效意志)需要進入更高層的反思與選擇。
2.在胡塞爾現象學中的整體經驗觀~~如一篇關於 胡塞爾的論文指出:知覺(perception)、情感性(affectivity)與意志(volition)被視為理性的三個面向——沒有情感性,便無從建立理性,否則意志與知覺也無從穩固(link.springer.com)。也就是說,在這個現象學架構中:情動不是理性外的「雜音」,而是構成意志行動(volitional act)的不可或缺元素。Volition 為一種整體體驗裡的「引導力」:當身體–情動–感受交錯時,意志即在其中成形。
3.史賓諾莎→德勒兹–瓜塔里→情動理論~~在情動轉折的理論發展中,德勒兹與瓜塔里重提史賓諾莎的概念:史賓諾莎的哲學中,情動(affects)與意志(volition)相互交織,情動是身體能力狀態的變化,是「影響與被影響的能力」(capacity to affect and be affected)(link.springer.com)。Massumi 強調情動非意識情緒,是更原始、更不定形、無法完全言說的衝動場(zone of indeterminacy)。在情動轉折中,volition不再只是理性決定,而是從這個情動場中逐步形塑,成為具體行動的驅動力—這是一種從情動網絡中產出的「動態意志」(Wikipedia)。
4.比較文化與跨文化研究視角~~也有學者從跨文化角度探討 volition 與自主性(autonomy):在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中,volition 往往強調個體自主選擇、改變世界以符合個人慾望;而在巴厘島等關係導向文化中,volition 更被理解為維繫群體和諧的調適能力,即使擁有個人意志,也傾向與他者協同 harmonize,而非單純自我主導(College of Arts and Humanities)。這提醒我們:情動與意志並非抽象普遍,volition 的形塑與行動策略深植於文化與社會背景。
總結論點
Frankfurt(二階意志):意志為「有效欲望」,第二階意志是反思、自我選擇哪些欲望成為行為。
現象學胡塞爾:意志、知覺、情動互為成分,情動是意志行動不可或缺的一環。
德勒兹–瓜塔里/馬蘇米:Volition 從 pre conscious、強度場中的情動逐步成形,是非語言化、非理性但卻具創造行動的力量。
跨文化觀點:不同文化中 volition 的方向與意志形態不同:個人主導型 vs 群體協調型。
具體引文摘要
• Frankfurt 定義 second order volition 為:「a desire that a certain desire be one’s will, i.e. a desire that a certain desire bring one to action」(link.springer.com, Reddit)。
• Husserl 現象學架構中描述:「perception, affectivity, and volition are regarded as the three aspects of reason … without affectivity … no rationality can be established … whereas volitional … acts consistently structure the proces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link.springer.com)。
• Massumi 認為 affect 是「capacity to affect and be affected 」, 意志(volition)則在這個 pre-conscious zone 中對抗不確定性與表達潛能(Wikipedia)。
• 跨文化研究指出西方與東方 self volition 觀有差異:西方強調自主更改世界,巴厘文化強調自我與群體和諧共處(Colleg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Jul 28
鮮拿哥
愛墾APP:學術價值的多元與自我認識的掙扎:一則個人觀察的反思~~在愛墾網上讀到一篇虚構個案,說一位退休學者分享其對研究生涯與購書壓力的看法。內容提及學術研究必須與時俱進、購買新書的重要性、研究基金的使用,以及年長學者的教職現況。文中有許多發人深省之處,但也引發我對當代學術價值標準、學者角色轉變,以及潛在心態掙扎的進一步思考。
本文試圖針對該觀點進行剖析,聚焦在三個層面:優越自我認同、年齡歧視傾向、學術價值的單一化標準。
一、優越自我認同的潛藏話語
文章中,作者明確指出自己過往在學術體系內具備充足資源,「每一年手上都有研究基金,買書不成問題」,並自豪地表示自己在退休後,選擇不再接受學術演講邀約,因為「沒跟進最新的發展」。這些敘述一方面展現了其對學術嚴謹性的堅持,另一方面卻也流露出對其他學者,尤其是資源有限者的某種不屑。
例如,對在私立大專任教的年長學者的描述為:「只能把過去的研究成果再循環一次,這是沒什麼意義的。」這樣的說法似乎將學術貢獻直接與「資源」和「創新性」畫上等號,也流露出一種「國立菁英」的優越感,貶低了其他不同處境中的學術實踐者。
在當代高教資源不均、學術壓力極大的情況下,這樣的自我定位不僅可能傷害同行間的理解與同理,也可能忽略了多數學者必須在有限資源中持續努力的現實處境。
二、年齡歧視與學術續航的盲點
原文以強烈語氣指出,年長教授無法「與時俱進」,只能「原地踏步」,甚至以「靠名聲苟延殘喘」來描述他們的存在意義。這不僅情緒化,也可能帶有潛在的年齡歧視色彩。
不可否認,學術研究確實需要時間與精力,但這並不等同於年齡的絕對劣勢。許多年長學者擁有深厚的知識基礎與研究脈絡,正好適合進行理論整合、歷史回顧、或跨學科的思辨性工作。他們也往往擁有跨世代教學經驗,能有效扮演知識橋梁的角色。
若學術社群僅用「是否創新、是否跟上最新資料」來衡量年長學者的價值,將使整個知識系統過於短視,忽略了經驗、深度與穩定性對於知識社會的貢獻。
三、學術價值不應只有一種標準
該文章不斷強調「最新考古證據」、「新詮釋」、「新資料」對於歷史學研究的重要性,這是正確且必要的。然而,當這樣的語境被絕對化,它就有可能演變為學術價值的單一標準。
現代學術的多樣性,早已超越「創新資料」的框架。理論深化、經典重釋、知識普及、教育實踐、甚至公共知識的建構,都是不可或缺的學術形式。特別是在某些學科中(如哲學、文學、宗教研究),知識的價值往往不在於資料的新舊,而在於詮釋與論證的精細程度。
此外,學術不是一場比快、比新的競賽,而是知識與社會之間長期的對話與建構工程。否則我們就容易忽視那些默默耕耘、致力於基礎建設與知識轉譯的學者角色。
結語:對自我與他人的學術路徑保持謙遜
學術從來不是單一跑道。有人在資源豐厚的機構進行前沿研究,也有人在邊陲高校默默教書與著述。有人在年輕時發光發熱,有人則在退休後持續反思與貢獻。
當我們回顧自己走過的學術旅程,或觀察他人正在走的路,重要的不只是堅持原則與嚴謹,更是保持對多元路徑的尊重與理解。倘若知識工作者失去了這樣的謙遜與開放,那麼學術也就無法真正成為一場包容多樣聲音的對話。
Aug 5
鮮拿哥
愛墾APP:學術工作不應只有一種樣貌
閱讀了〈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我感受到文中作者對於學術堅持與自我要求的誠意。然而,在其筆下,也浮現出一種值得討論的學術價值觀。身為同樣關注學術生態的成員,我希望從三個角度,與圈中同仁共同反思當代學術發展的多元可能。
一、資源優勢與學術價值的關聯性
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在任職期間擁有穩定的研究經費,能夠持續購書、投入田野調查與研究,並以此作為嚴謹學術態度的表現。這樣的自律精神值得肯定,但也顯示出對資源充足與學術成就之間強烈的連結假設。
然而,當前全球的學術資源分布已大幅改變。不少私立學校與二、三線大學的教師雖受限於經費,仍在教學與研究上持續耕耘。若將學術表現的價值與是否擁有充分資源直接劃上等號,容易忽略結構性的不平等,並不自覺地加深對弱勢學術位置的偏見。
二、年齡與學術貢獻之關係
文章亦對部分退休學者提出批評,認為他們「書讀不動、田野也不跑」,學術表現「十年如一日」。誠然,每個人都有需要自我警醒之處,但這類敘述若未聚焦於具體案例,易流於一種年齡歧視的語境。
事實上,許多資深學者仍在進行理論深化、歷史資料重建、知識整合與跨世代教學。學術工作的價值,不應由年齡決定,而應由貢獻內容與社會對話的深度來評估。否則,將不自覺地削弱知識傳承的重要基礎,也可能造成年輕世代對長期投入缺乏信心。
三、學術價值是否只有「創新」?
作者強調學術應「與時俱進」,若只重複舊成果便「毫無意義」。這種對「新」的推崇反映了現代學術評價機制的一大趨勢:重視前沿與快速產出。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更應警覺這種單一標準可能造成的狹化風險。
學術發展除了創新,更需要「深化」與「普及」。許多重要成果來自於對舊資料的再解釋、長期觀察的統整、或將專業知識轉譯為大眾可理解的語言。這些工作看似「不新」,但卻對學術生態的厚度與公共影響力至關重要。
總結:擁抱學術多元的可能
學術不是單一路徑、也不該只有一種模樣。它可以是全職研究者對理論的開拓,也可以是資深學者的知識統整、年輕教師在有限資源中的默默耕耘,甚至是對教學現場的深度反思。當我們談論學術標準時,除了堅持品質與誠信,更應給予不同位置與階段的學者基本的尊重與理解。
畢竟,學術不只是個人的成就展示,更是世代累積與共同努力的文化建構。唯有認識到這點,我們才能讓學術走得更遠,也走得更廣。
Aug 6
鮮拿哥
愛墾APP:Erik Erikson是德裔美國心理學家,他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是理解人類一生心理發展過程的重要框架之一。此理論主張:人在一生中會經歷八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一個核心的「心理社會衝突」,其解決方式將深刻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與人格特質。
第八階段:老年期(約 65 歲以上)
核心衝突:自我整合(Integrity) vs. 絕望(Despair)
這個階段是 Erikson 理論的最終章,重點是個體在回顧一生後,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歷程與存在價值。
若老年人能夠接納自己的過去,包括成功與失敗,並認同自己的生命選擇,他們將發展出:
滿足與平靜:覺得人生雖有遺憾,但整體而言有價值、有意義。
接受死亡:不再畏懼死亡,因為人生「已經完成」。
智慧(Wisdom):這是 Erikson 所說的老年期主要美德,是一種超越自我、面向人類經驗的理解與包容。
如果個體回顧一生時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未完成應做之事,或懊悔曾經的選擇而無法釋懷,則可能陷入:
懊悔與痛苦:對過去懷有深深的悔意,無法原諒自己。
焦慮與憤怒:對衰老與死亡產生強烈恐懼與拒絕。
孤立與憤世嫉俗:可能對年輕人、現代社會產生敵意,因為感覺自己被遺忘或取代。
舉例對照:
一位學者退休後,若能從過去的研究、教學與人際互動中看到其正面價值,即使不再參與第一線研究,也會感到安然,並樂於轉向顧問、寫回憶錄、指導後進等「智慧傳遞」的角色,這就是自我整合。
相反地,若某人因年老無法持續參與學術活動而感到無力、憤懣,甚至貶低其他持續參與者以抬高自身退出的選擇,則可能是絕望感的投射,是一種為內在失落找外部替罪羊的心理防衛。
這階段的核心挑戰總結為:
「我這一生有價值嗎?」
能誠實回答「有」,即是整合;若回答「沒有」,則傾向絕望。
根據心理學家 Erik H. Erikson 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類在生命晚期(約 65 歲以後)面臨的核心心理任務,是在「自我整合」(ego integrity)與「絕望」(despair)之間取得平衡。成功整合的人,能坦然面對自己的人生歷程,即使有遺憾,也能接受生命的有限性,發展出一種智慧與超越感。反之,若無法肯定過去的選擇與貢獻,則可能陷入後悔、焦慮與否定,最終走向絕望。這一階段的挑戰不只是個人的心理課題,也常在公共語言中投射為對他人選擇的評價與批判。
註腳格式(適用於學術文章、報導、報告底部註解)
Erik H.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82).
延續閱讀:
我沒有退場
〈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
Aug 7
鮮拿哥
[續上]抄寫員巴特比用「I would prefer not to」應對所有與他的溝通,無論別人說什麼,他只會說: I would prefer not to。這個句子既非肯定亦非否定,別人也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意思。有趣的是,文章的結尾處看似無意地提及巴特比曾經的職業是郵局死信處理員,代表著溝通渴望的死信在他這里走到了盡頭。他面對著一堆現成的語言,但沒有一個的陳述對象是他,他也無法與之對話。交流的死局使他註定無法登陸到合法的表述位置,「這不是一種渴求虛無的意願,而是意願的虛無性的增長」(《批評與臨床》146)。與此不同的是,卡夫卡正是通過雙重主體的身份給父親和女人們寫信,而盡量避免面對面的交流,因為書信「保持著兩個主體的對偶性: 此刻,可以區分出一個作為寫信者的陳述主體,和作為一個書信內容形式里言說的表述主體。[……]兩個主體的對偶性交換或反轉,作為表述主體承擔的工作一般情況下也是表述主體的權屬范圍,產生了主體的雙重性」(Kafka 31) 。主體的對偶性本來意味著一個主體的問題同時也是與之對應的另一個主體的問題,但在具體的表述中呈現了主體的雙重性甚至多重性,德勒茲稱之為「卡夫卡作品中的分身手法」(31) 。在特定行為關係中的身份把看似整體的人分裂,就像在書信行為中的表述主體和陳述主體,離開特定的情境,那個退位的身份還能負責嗎? 或者說,作者能為作品中人物的言行負責嗎? 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是什麼關係? 這種雙重性僅僅是信件最直觀的對偶性主體現象,如果把一個人複雜的身份鋪陳開來,例如一個壞爸爸卻是一個好職員。如果把一個壞爸爸和好職員視為一個整體,那麼該如何評價? 這里呈現了情動的線條,巴特比奇怪的表達既有生命的抑郁,也有通過表達消極抵抗的嘗試,他內心需要這樣的嘗試,通過喃喃自語頑強地給自己爭得一個位置,即使這個位置在別人眼里十分怪異。卡夫卡通過內容里的表述主體去完成陳述主體不敢做的事情。
身份的多重性或者說分裂性給生命撕開了一個裂口,創造了逃逸的機會,逃離單一主體無法行動的困境。看似奇怪的表達不是生成文學追求的目的,對強勢語言的污染和巧妙處理制造出新的視角從而引發全新的感受才是目的。有時是故意拋出去挑戰特定社會場域人們的承受閾限,當用意第緒語大聲朗誦的時候,朗誦者的快感和聽眾的反感或驚奇是共存的。德勒茲認為觀念和情動是兩種不同的思想樣式,情動預設了觀念,且情動的轉化與流變由觀念所確定,但觀念並不可還原為情動。
情動和觀念是不同的兩種思想樣式,就生命的肖像而言,觀念的流變和情動的流變體現了兩種生命樣態,觀念的流變是認知的轉換,情動的流變是生命力的起伏。這樣便可以解釋《一條狗的研究》中那條狗為什麼為了成為一條音樂狗而固執地昂著頭,冒著不能進食而餓死的風險。它只有昂著頭才能和音樂連接,從而成為一條音樂狗,它的生命情動是愉悅的。當船長摒棄了捕鯨者的利益追求,瘋狂地追尋莫比·迪克的時候,他已經偏離了所有世俗觀念和普通生活的邏輯軌道,進入了情動的生命力之增強和愉悅狀態。雖然情動是不表象任何對象的思想樣式,但這不表示它和任何表象無關,它預設了某個表象,一個尚未存在的表象或觀念。《審判》和《城堡》的無限延宕,前者對審判結果的期盼,甚至讓他不再考慮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後者的求職之路變得無限漫長,漫長到一眼看不到頭。但二人都期盼著,期盼著一個自己並不能明確的、模糊的表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德勒茲的生成文學和情動的一致性。生成文學首先體現了生命力的流變和起伏,在愉悅和悲苦之間。其次,情動是敞開的,面向未來的。人們無法根據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這條和音樂連接的狗進行識別和歸類,只好勉強在狗的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進行命名。而遲遲不來的審判,把約瑟夫·K卡在罪與非罪之間。[下接]
Aug 11
鮮拿哥
[續上]在亞哈船長的帶領下面對莫比·迪克時,捕鯨者使用得最多的詞匯是「可怕」和「金幣」。對於亞哈船長而言,他「從來就不思考,他只是感覺,感覺,感覺」,他用他所有人類關於海洋和抹香鯨的知識去感受莫比·迪克,他在眾人眼里就是個惡魔。莫比·迪克是鯨魚中的異常者,「它是一種現象,但卻是一種邊緣現象,」位於鯨魚和神性之物的中間地帶,「這是一個邊緣位置,它使得我們不再清楚異常者是仍然還在集群之中,還是已然外在於集群」(德勒茲、迦塔利,《千高原》345—346) 。而亞哈船長似乎和莫比·迪克訂立了無聲的盟約,他的行動和感覺,都和他心里的莫比·迪克密切相關。亞哈與莫比·迪克的連接形成的張力場,制造了一個特定的情動景觀。
這種人和動物的混雜感在卡夫卡的小說里並不鮮見。《變形記》中,薩姆沙真的變成了一隻蟲子,「那堅硬的像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一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幾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來。比起偌大的身驅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著」(卡夫卡 106) 。但他依然可以像人一樣思考。變為蟲子的薩姆沙改變了家庭的格局,他不能賺錢、不能勞動甚至不能像人一樣活動,即使他的妹妹堅持了一段時間,最後大家還是接受了他是個蟲子的結果。無論薩姆沙怎麼強調和聲明自己是父母的兒子、妹妹的哥哥,在其他人眼中,他就是一隻蟲子。或者說,他在社會關係中的位置從人位移到蟲子,所以他只配擁有蟲子的待遇。生成蟲子不再像亞哈船長那樣處於人和白鯨的深度糾結及搖擺中,社會身份並不以自我認識為依據,而是根據社會對個人的認定和定位。
被認定為蟲子後,無論你承不承認,社會都會自動給你匹配蟲子享有的待遇。生成
情動和生成甲蟲的被動性鯨魚的主動性情動告訴人們,生成動物的關鍵不在於到底是人還是動物,關鍵在於形成一個感覺的聚塊,一個有待進一步探明的存在,把人帶離「正常」狀態,呈現出全新的生命狀態和形象。
如果說生成動物現象挑戰了人的封閉性和完整性的設定,那麼生成外語則是對語言秩序的挑戰。德勒茲認為: 「語言的基本單位———陳述———就是口令。[……]語言不是用來被相信的,而是用來被服從和使服從的。[……]語言不是生活,它向生活發號施令; 生活不進行言說,它傾聽並理解。」(《千高原》100—102) 就當下而言,語言先於人而存在,人們生活在語言中,對於未學會說話的人而言,所有的語言都是外語,一旦學會說話,就墜入像徵秩序之網,拉康稱這個像徵秩序為大他者,「大他者的這些無意識的欲望與願望,經由語言而流進了我們的骨血」(霍默 96)。
社會中流動著看不到的規則和秩序,它們通過語言沉淀進入人體並塑造著人的意識與行動,「要想維持自己的存在,現實永遠需要服從某種超我的命令,需要某種『就這樣做!』」(齊澤克,《斜目而視》224) 。德勒茲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許多語言的異常現象,「它恰在語言中勾勒出一種陌生的語言,這並非另一種語言,不是重新發現的
方言,而是語言的生成他者( devenir-antre) ,[……]是逃離支配體系的魔線」(德勒茲,《批評與臨床》10—11) 。在文學語言的譫妄現象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複雜的雜語現象,「魯塞爾構建了一種與法語同音異義的語言,布里塞構建了一種近義的語言,沃夫森則構建了一種與英語近音的語言」,目的是「摧毀母語」(20)。把現有語言高度分子化後進行重組實驗,在支離破碎的表達中抽空了語言的意義基礎,形成了表達的空殼。
揉碎的語言中既沒有自由間接引語的位置,也沒有表述的主體,喪失了一切主體化的可能。「你越是服從佔統治地位的實在的陳述,你在精神實在中就越是作為表述的主體而進行統治,因為,最終是你自己服從於自己,你所服從的正是你自己! 」(《千高原》180) 有人會憂慮這種對表達的肆意實驗與破壞,會不會導致出現通篇的胡言亂
語。對語言的破壞是基於這個事實: 人是被拋進語言的,也無法選擇拒絕語言,對語言口令功能的挑戰和破壞,就是在語言內部讓語言結巴、短路或者雜交等等千奇百怪的實驗,打破人們面對語言時的習以為常和麻木狀態,讓人們在語言實驗中看到新的可能性。德勒茲的生成理論就是巧妙地以一切成型的存在為跳板竭力一躍,從而提醒置
身於微觀政治場域中的人,在被口令時刻規訓的情況下,在語言的內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讓語言無法完成傳輸權力的功能,同時折射出權力的毛細血管運行的軌跡。
Aug 14
鮮拿哥
德勒茲視野中的人的形象,已經不以認知主體的核心形象出現,而是在社會運行中作為要素被裝配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社會性存在不是孤立的,是事件性和被動的,被各種法則定義和限制,雖然號稱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作為社會人,「我們被給予一個自由選擇,附帶條件是你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齊澤克,《暴力》140)。情動
視角的確立,使「我們能夠通過一種前個人知覺的形式來思考感受,[……]在我思考或進行概念化之前,存在著一個先於任何決定的反應的要素」。許多外在的力量作用於身體,通過視覺、聽覺、光線、溫度等,人們意識到某種存在但「不是將一個事物對象化和量化,[……]德勒茲因此訴諸強度」,對於德勒茲而言,「它有助於解釋作為
身體的我們是如何去回應和欲求各種形式(例如法西斯主義) 的,即使這些是我們不感興趣的形式」(科勒布魯克 46—49) 。在人被社會這個強大的外在力量裝配的過程中,德勒茲認為符號充當了權力輸送的毛細血管,符號與意識形成了複雜連接,符號進入人的意識且進行非肉體轉化後,在具體社會場域法則的支持下形成社會實踐。所以,德勒茲從語用學入手探索瓦解權力的模式,這里用瓦解而非對抗一詞,是因為對抗本身就是在強權之外再樹立另一個強權,而瓦解則不包含再樹權力的意圖,瓦解的方式就是描繪除了人的理性圖像之外,還有一個強大的生命情動之力的存在。
三、情動和生成文學
情動的關鍵之處在於顯示生命的流動性,提出情動理論的意圖在於衝破社會場域規則對人的捕獲所形成的僵化、重覆的生命圖像,讓它搖晃、破裂、敞開,生成新的、流動的生命圖像。從情動視角審視文學,文學場域現存的所有法則都是突破的起點和對象,德勒茲則聚焦於兩點: 一是人的流動維度,即如何讓人的存在流動起來,生成全
新的生命圖像,形成游牧民形象;另一個是語言的表達維度,讓語言流動起來,形成了語用學理論。
德勒茲稱這樣的文學為生成文學,他一再強調生成就是生成弱勢,是因為生成突破了現有規則的捕獲,制造了解域和逃逸行為,卻沒有預設具體的目標,逃逸路線面向的是敞開的生死未卜之地。這里的弱勢是與既有規則的強勢之力相比較而言的較弱之力,是一種新的力量。由此可知,生成文學就是生成弱勢文學,就是打破文學規則形成全新面貌的文學現象。
「一種承受情動的力量,實際上就是一種強度或一種強度的閾限。[……]實際上正是想要以一種強度的方式來界定人的本質。」(《德勒茲》15) 情動雖然是非表象性的,但是它無法脫離一定的形式,即使伴行著表象或者概念形式。伴行,是因為情動就在表象或概念形式旁邊。從德勒茲舉的皮埃爾和保羅的例子可知,情動作為一種流
變伴行在皮埃爾和保羅的觀念邊上。「正是此種連續流變的旋律線將情動既界定為它與觀念之間的相互關聯,又同時界定為二者之間的本質差異。」(7) 德勒茲生成文學理論指向的就是情動的流動和流動過程中某個時刻的驚鴻一瞥。生成文學分析具體文本和現象,都是回溯性的,吊詭的是,生成文學中呈現出來的閱讀障礙和理解困難,恰恰彰顯了對既有文學規則的挑釁與突破,消解了回溯性分析與闡釋造成的對流動性的靜態描繪。
生成動物是德勒茲生成文學理論中最典型、最具有可觀性的部分。生成動物不是人變成動物,而是人和動物的毗鄰,人和動物的無限多重互動。德勒茲的生成動物在文學中的應用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被動物所吸引從而生成一條逃逸線; 另一類是人無限接近動物,或者已經在表達式中處於動物的位置。
德勒茲嘗試用「聯盟( alliance) 」「共生(symbiose) 」「纏捲(involution) 」進一步描述生成動物活動,他在圖騰崇拜中發現了更多的生成動物,以此指明生成動物並非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歷史現象,甚至是一種日常現象。
德勒茲以《白鯨》為例,文中熟悉亞哈船長的人都認為他是為了復仇才瘋狂地追捕白鯨莫比·迪克,而其他人出海捕鯨是為了賺錢。這里出現了兩種與鯨魚的關係: 復仇與賺錢。無論復仇還是賺錢,都是對既有社會關係的重覆。文中的莫比·迪克已經不簡單地等同於其他鯨魚,它是鯨魚的另類,甚至不僅僅是鯨魚,人們「宣稱莫比迪克不僅是無處不在的,而且是不朽的(因為不朽就剛好是無處不在的) ; 認為盡管它身上插遍了簇簇的槍頭,它還能無恙地游走了,或者萬一它確會弄得濃血猛射,這種情景也不過是一種鬼蜮伎倆而已,因為再一會,它那潔白的噴水,又會在幾百英里外的毫無血跡的波濤中再度出現」(麥爾維爾 174) 。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原見: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6頁,作者:葛躍;作者簡介: 葛躍,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研究。通訊地址: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236800。電子郵箱: 948011804@qq.com。本文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路線」[項目編號: AHSKY2016D128]的階段性成果。)[參考文獻請參閱原文]
Aug 17
鮮拿哥
(續上)對於德勒茲而言,六八事件的解釋困難對他刺激很大。1968年5月,在沒有任何明顯的政治或經濟危機的前提下,法國毫無徵兆地突然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社會運動,達到了革命的臨界點。
即使到了今天,整個事件也並沒有因為時間的流淌而消逝,反而一再地被提及和詮釋。保守派視之為一次社會性動蕩和混亂,試圖從青年的教育、福利社會等各條進路解釋它,但無法取得統一且讓人信服的結論。激進派視之為一次革命活動,但這次革命活動沒有明確的綱領、組織領導和路線,或者說,這是一次眾聲喧譁的革命活動,是讓以往的革命理論集體失語的運動。
既沒有統一的革命主體,也沒有統一的革命對象和目的,人們各自反抗著自己認為應該對抗的東西。「為何68年五月的事件,是由學生發動與領導,而非工人,則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于治中 15) 于治中還處在尋找革命代言人的傳統革命理論邏輯中,而德勒茲卻懸置了這些革命理論的預設,從人的存在狀況開始思考,或者說,思考應該使用什麼概念繪制人的存在狀況。
對於人的存在之認識,德勒茲在斯賓諾莎的身心平行論基礎上重新論述二者之間的關聯性,「一方面是身體、物理實體、『事態』———德勒茲所謂的實際性(the actual) ; 而另一方面是一個非肉體的層面,包括這些事態所產生的非人格效應和潛能,即他所謂的虛擬性」。當肉體和非肉體層面的存在交織為一體,「它進入了一種生成,一種虛擬性的實際化。[……]處於純粹形式中的生命———『一種生命』———正是這個虛擬維度上的眾多情動與感知,此外,個體化便是對實際時間內該維度之眾要素的組織」(貝克曼 103—104)。
任何人都是肉體和非肉體維度的相互捕獲,而且人總是存在於具體的歷史時刻,不存在純粹的零狀態。德勒茲認為,人的存在狀況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世俗性的人或者社會人,社會中的各種權力線條貫穿交叉和纏繞著人們,在各種場域中賦予人特定的位置以及權力和責任;一種是塊莖式的人,這是和樹狀的層級結構相對立的存在方式,這樣的人沒有被固定的結構和秩序俘獲,他們和毗鄰者只有臨時性的地理性的差異關係,沒有主次從屬和主客關係。這種判定方式的依據不源自外部,而是內部,即自我欲望和自我感覺的自治。這樣的存在樣式就是游牧民。社會人和游牧民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社會人是人進入具體社會場域時刻的「登記」狀態,而游牧民則是內在欲望衝動下的自我法則狀態。在登記狀態下,你是父親、母親、職員、男人、美人等,以及與之對應的常識和固定權責。游牧民則自我立法,沒有完全被社會的各種秩序與規則捕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理解的困頓和表述的障礙。無論是社會人,還是游牧民,都是此在的存在狀態,德勒茲沒有由此倒推出人應該具有一個原初狀態,而是從此在入手,討論人的存在潛能。此時,情動可以發揮作用,「感受(affect) 不是從一種體驗狀態向另一種體驗狀態的過渡,而是人的一種非人類的漸變。
[……]是一種極度的毗鄰性,發生在兩個不相似的感覺的彼此相擁之時,[……]能夠明確表達這個東西的只能是感覺。這是一個不確定的和模糊的地帶」②( 《什麼是哲學》451—452) 。德勒茲情動理論所指的「不確定的和模糊的地帶」,暗示了人的流動性與生成的性質,人的存在處於流動和持續生成差異中,一部分被社會力量捕獲,通過回溯形成存在的軌跡,但這個軌跡就像「飛矢不動」一樣,是靜態和間接性的,而非生命的全部; 另一部分與前者不同卻與之共振,它持續生成著,竭力讓生命敞開,呈現出非固定主體和非統一主體的分裂性特征。
Aug 23
鮮拿哥
愛墾APP:「後人類時代」(Posthuman Era)中的「人類優化」(Human Enhancement)是一個橫跨哲學、科技倫理、社會學與科學技術研究的複雜議題。它的核心在於:隨著生物科技、人工智慧、基因工程與神經科學的快速發展,「人類」作為一個生物與文化的整體概念,是否正在被重新定義?而「優化」人類,究竟意味著提升人類能力,還是改變「作為人」的本質?以下將從幾個層面具體說明這一探討的主要內容與問題意識。
一、技術層面:生物與機械的融合
後人類主義(Posthumanism)首先挑戰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科技、環境與其他生命形式的一個節點。在這背景下,「人類優化」不只是改善身體機能,更包括:
基因編輯(如CRISPR):改寫基因以消除遺傳疾病、增強智力、體能或壽命。
神經增強與腦機接口:透過植入裝置或人工智慧接口,提升記憶、運算與決策能力。
生物機械融合(cyborgization):利用義肢、植入體、感應器等擴展人體能力。
人工智慧與數位延續:以數據或意識上傳(mind uploading)的方式實現「數位永生」或「後生物的人類」。
這些技術共同構成所謂「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的願景——透過科技手段超越自然生理限制,追求更高層次的存在。
二、倫理層面:人性的界限與不平等
哲學與倫理學家對「人類優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個問題上:
人性本質問題:如果人類透過基因改造或人工智能輔助變得「超越人類」,那麼「人」這一概念是否仍然成立?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曾警告,基因設計會破壞人作為「自我創造的道德主體」的地位,因為被設計者將失去自我決定的自由。
倫理與公平問題:若「優化技術」僅對富人或特權階層開放,將造成「生物階級」——部分人類獲得強化而他人被邊緣化,導致新型的不平等。這引出「科技正義」的討論:誰有權決定什麼是「更好的人」?
生命價值與脆弱性的問題:後人類理想往往以「克服疾病與死亡」為目標,但康吉勒姆、阿倫特等思想家提醒,人的有限性與脆弱正是倫理、創造與同理的根基。若生命完全被「優化」為可控的系統,人類或將失去存在的倫理深度。
三、哲學層面:從「人文主體」到「後人類主體」
在後人類時代,「主體」的概念也被重新思考。傳統人文主義以「理性、自主的個體」為核心,但後人類思想(如唐娜・哈拉維 Donna Haraway 的《賽博格宣言》)認為人早已與技術、動物、環境交織成網。「人類優化」因此不只是「加強人類」,而是顯現出「人」作為一個流動的組合體(assemblage):
人不再被理解為固定的自然實體,而是與技術共構的存在;
身體不再是「界限」,而是開放的接口;「優化」也可能意味著「重組」:身體、智能、感官、情感的多元共存,而非單一的效率提升。
四、政治與文化層面:控制與解放之爭
在當代文化批評中,「人類優化」被視為一種新自由主義式的自我管理策略——科技與市場聯手推動「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意識形態。例如透過健康監控、數據化自我、績效化生活,使人被動地服從於優化邏輯。這被批判為「控制社會」的新形態。
然而,亦有學者從積極角度看待後人類化,認為它開啟了新的倫理與存在方式:人類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地球與技術共同體的一員,這或許有助於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重建與生態的關係。
「後人類時代的人類優化」的探討,並非單純的科技預測,而是一場關於「何謂人」的哲學辯論。它同時牽涉身體的生物學、倫理的邊界、科技的權力結構與人類自我理解的根本轉變。究竟「優化」會使人類更自由、更聰明,還是更被技術支配?這一問題本身,正是後人類哲學所要我們重新思考的:在不斷被改造的未來,人類是否仍能保有「成為人的可能性」。
評註:文化等于創造力的自由。
Nov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