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婆羅洲·早期華人接觸

    414年(晉安帝隆安十四年),中國僧侶法顯由印度求得佛法,回歸中國途中經過南洋,曾有一提及耶婆提(Yavadvipa),根據史家的意見,認為此地是現今的婆羅洲。

    和中國最早的通航紀錄是出現在《梁書》裡,520年(梁武帝普通元年),在中國古籍中,當時被稱為渤泥、婆利、或婆羅,後來演變成婆羅乃(Brunei),也就是現在通用的汶萊一名。

    在梁、隋、唐三朝裡,婆利都有遣送信使向中國朝貢方物,直至宋代這種接觸繼續保持,到了明朝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官方航海便在此時開始,最著名的要算是鄭和下西洋,據記載曾兩次經過渤泥。

    1375年(明洪武8年),14、15世紀時華人曾在沙巴的京那峇當岸河(Sungai Kinabatangan)居住,有一明朝使者黃森屏傳說還做過沿岸地區的統治者-拉惹(Rajah)

    1772年(清朝乾隆37年),華人活動逐漸轉移到島西部,主要集中在一些金礦開採地區,如坤甸(Pontinak)和三發(Sambas),近百名客家人抵達坤甸,可說是開發此地的先驅者。

    1777年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世界第一個由華人所創立的「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國家元首稱「大總制」。

    1820年(清道光元年),估計約有三萬六千名華人居住在此礦區內。1823年(清道光四年)已達十五萬人之多。

    在荷蘭殖民勢力進入自印尼蘇門達臘北移至南婆羅洲之後,他們對華人在金礦區的利益不滿,並使用權力限制華人移民和貿易,爾後逐漸減少,不少礦工也被迫遷徙至砂拉越。https://zh.wikipedia.org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滿者伯夷

    (爪哇語:Madjapahit;馬來語:Majapahit)是13世紀時東爪哇的一個印度教王國,位於今日泗水的西南,《元史》稱為麻喏巴歇,《明史》稱為滿者伯夷。從1293年至1500年、婆羅洲、蘇門答臘和巴厘島。於西元1350年至1389年期間,國王哈亞·烏魯克(Hayam Wuruk)和首相加查·馬達在位時期勢力達於巔峰,其領土範圍甚至遠至泰國南部、菲律賓、東帝汶。


    三佛齊

    (阿拉伯語:سريفيجايا,爪哇語:ꦯꦿꦶꦮꦶꦗꦪ,?-1397年),中國古籍又稱室利佛逝(梵語:श्रीविजय Sri Vijaya)、佛逝、舊港,在阿拉伯文獻則稱為社婆格或室利佛哲(首都:勃林邦、詹卑),是公元7世紀中葉在蘇門答臘島代替干陀利國的古國,683年以梵文撰寫的格度干武吉碑,是最早的室利佛逝本國記載。室利佛逝無文字,大量出土的碑文皆以梵文撰寫。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馬來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大部分地區。


    干陀利,陀一作陁,又作干陁利、近陁利、斤陀利、干陀利。或誤作于陁利、于陀利。「千」、「于」、「斤」字均應為干之訛。

    干陁利國,在南海洲上,他的風俗與林邑、扶南略同。干陀利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巨港一帶,為該地梵名Kandari的譯音。一說在馬來半島,或認為是吉打的泰米爾文Kadaram的譯音,或認為指霹靂州的金丹,一說即三佛齊的古稱。

    於古代東西海上航線上,約公元5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就和中國有交通、貿易關系,直到隋朝,由於隋文帝限制奢侈品貿易。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二年(455年)八月,干陀利國遣使獻方物。南梁天監元年(502年)其王瞿曇修跋陁羅遣使朝貢,其子vijayavarman也在公元519年五月遣使。(维基百科)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古達媽祖像計劃若落實,沙可建海上絲路文化基地

    延續閱讀:古達柏柏石碼頭媽祖廟

    沙巴中國總商會支持政府重新矗立古達媽祖像的計劃,為本地建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地,提升沙巴在一帶一路的地位及重要性,也打造成為沙巴的文化旅遊項目。

    沙中總商會長拿督劉順泰,是針對沙巴副首席部長拿督佐津昆沙南,日前巡視並支持古達繼續興建媽祖像的言論這麽表示。他坦言,媽祖像過去因為各種因素而被迫擱置,將近20年平躺在古達沙灘上,是讓人深表遺憾和莫名其妙的事。


    「副首長說得非常對,媽祖像可以成為旅遊景點,為古達人民帶來利益,為本州旅遊業增值。」


    據悉,州旅遊、文化及環境部長拿督劉靜芝早前巡視古達燈火樓參觀媽祖像,表示將把該課題帶回內閣商量,以要求繼續完成矗立媽祖像的工程。


    拿督劉順泰相信新任政府是實事求是的開明政權,一定願意聆聽民意民聲,讓古達媽祖像建立起來,發揮其經濟、文化效益,讓全民各族受惠。他也強調,媽祖是中國與南洋各國海洋文化的代表,近千年來一直與諸多和平外交活動、海上交通貿易,都有著密切關聯,成為海內外華人千年文化圖騰和精神。


    「全世界共擁有媽祖宮廟5000多座,媽祖信眾有兩億多人,其中以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為甚。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媽祖文化更是成為了全人類尤其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屬的精神財富。」


    拿督也強調,古達媽祖神像也可以成為沙巴多元種族宗教和平共處,各自發展的重要宣言,讓外資和對沙巴有強大的投資信心,無形中也促進和發揮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民眾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一旦古達媽祖神像建立起來,將能夠為沙巴打造一帶一路的文化品牌,讓沙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一個基地。」
    (2023年4月3日 詩華日報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新馬地區的媽祖信仰與移民社會

    Ma-zu Faith and Emigrant Society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rea

    姚政志(Cheng-Chih Yao)

    政大史粹 ; 6期 (2004 / 06 / 01) , P95 - 140

    繁體中文 DOI: 10.30384/CHNCCU.200406_(6).0003 DOI

    關鍵詞:媽祖 ; 天后 ; 會館 ; 方言 ; 道教 ;

    媽祖信仰是華人民間信仰中相當重要的一支,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新馬地區有相當多的華人移民,新加坡更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由華人統治的國家和社會,因此,媽祖信仰在新馬地區也很盛行。新馬地區的媽祖信仰和華人的方言組織關係相當密切,幾乎每個幫都有自己的媽祖廟,如新加坡的福建幫擁有天福宮,潮州幫有粵海清廟,海南幫有瓊州天后宮。早期的媽祖信仰隨著華人移民的增多而變得興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道教信仰等華人民間信仰,逐漸失去教育水準較高的年輕一代的信徒。媽祖信仰屬於道教神祇的一支,難免也受到影響。近年來,由於政府單位及華人民間團體的重視,媽祖信仰又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經過政府單位和華人民間組織的努力,媽祖在新馬地區的華人社會中又有了新的意義。

    Ma-zu(媽祖) faith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Chinese's popular religions. Where Chinese is, where Ma-zu Temple is. There are many emigrants from China living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area, especially in Singapore which is governed by Chinese. Therefore, Ma-zu faith is in vogue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Ma-zu faith in Singapore and Malaysia is quite related to Chinese's dialect organization, and almost each dialect organization has their own Ma-zu Temple such as Tian-Fu Temple(天福宮)of Fu-jian group(福建幫), Yue-hai-cing Temple(粵海清廟) of Chao-jhou group(潮州幫) and Cyong-jhou-tian-hou Temple(瓊州天后宮) of Hai-nan group(海南幫). In the early stage, Ma-zu faith becom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by the increasingly Chinese emigrants. As time goes by,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s which are part of Taoism lose young followers who are in high educational level. Ma-zu faith is also effected by the tides step by step because Ma-zu is a branch of Taoism gods. Recently, Ma-zu faith is acknowledged by descendants of Chinese emigrants again gradually thanks to government and Chinese popular groups take it seriously. Ma-zu faith has new meaning in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of Singapore and Malaysia through exerted by governments and Chinese popular organizations.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古達:南海文化特區〉


    雪州黃金海岸計劃 II值得推動。2.0概念非常好,可以納進2017年出版的《濱雪鄉鎮》一書部分理念;并在該書既有的基礎上加速規劃出有關方案,配合馬來西亞重回一帶一路的招商引資方案。

    我目前在沙巴,受邀做類似的區域開發計劃的前期工作。

    趁這次飛沙巴出鏡浙江衛視的「追星星的人」節目的「星空直播」時段,有機會在拍攝工作後留下來重走一些地方。

    出乎我意料之外,北部的西瓜地鄉鎮因為一家中資的旗濱工廠入駐,整個地方出現了新面貌。大路两旁出现了暂新的店铺,上古达市区的大路左旁的新开发地段,新商舖後還建了不少新房子。

    以為未知何年才可能翻新的地區,立竿見影出現了新面貌。

    這家建築材料玻璃公司投資馬幣30億,計劃7月開始生產,直接讓2000多名員工有了就業機會。不僅如此,對數百位前往中國受訓的男女,更是習得一技之長的珍貴機會。這個馬來西亞最北部,也是最靠近中國的馬來西亞地區,前景不可限量。
    (26.4.2023)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南海文化特區設想〉

    一般人即使不懂什麽是「文化」,對於「文化旅遊」也有些概念。例如參觀古廟上上香、許許願。或在文物館轉一圈拍些舊物件的照片,分享到社媒。

    這是個好的開始。從神佛故事接觸到教義;從今天已不再使用的農具,體會到前輩開埠的原動力,便有機會進入一個地區或先民的傳下的生命力。

    這生命力,是文化的核心。

    佛像或老工具是故事載體、是象征;是儲藏、釋放生命力的空間。

    若廟宇、神像、舊造物、原生態失去了,每個人精神情感上寄存敘事與象征的空間,便失去了具體地理的物質條件。日常生活所呈現出來的,經過時光淘洗與轉變,人文歷史中介的辯證關係。或雲:蛻變的軌跡。文化自信的根據。這一切,便變得抽象而模糊,久而久之失去聯系。

    就像中國內蒙古文化,是中國與外蒙及俄國之間的緩衝區;西藏是中國與印度的緩衝區那樣,南海地帶可以成為中國與東南亞諸國的緩衝帶。

    這個地區的文化事物,是闡明一带一路生命共同體最好的叙事。最自信的文化象征。
    (04.05.2023

    東盟東部開發區文創中心

    沙巴東海岸的拿篤已獲得中央批准列為自由貿易區,並計劃建設國際機場(目前正展開可行性研究),算是沙巴進一步的東盟東部開發區部署策略。

    國内外開發公司可留意這兩塊(自貿區+國際機場)大計劃。

    有關領導曾表示歡迎「東盟東部開發區」(+北澳及東帝汶等策略伙伴)文創產業中心(包括生態休閒與區域民族文旅等)的概念。(25.5.2023)

    延續閱讀:拿篤關帝廟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點萬盞心燈、浴佛、三步一拜 雪隆多地佛寺莊嚴慶衛塞節


    (吉隆坡4日訊)雪隆各地佛寺今日莊嚴慶祝2023年衛塞節,其中近千名佛教徒今日清晨聚集在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山腳參與「三步一拜,朝山拜願」活動,全程耗費2小時,一路從山腳三步一拜虔誠膜拜步行至天后宮,場面莊嚴!

    衛塞節是佛教徒以三期同慶來紀念釋迦牟尼佛(佛陀)誕生、成道覺悟和涅槃的殊勝之日。

    除了雪隆海南會館佛學會舉辦「三步一拜」活動外,雪隆多地的佛教寺院和信眾,也通過系列隆重的慶典活動慶祝衛塞節,感恩和憶念佛陀偉大的教誨和引導。

    而因疫情停辦3年的吉隆坡衛塞節花車遊行,也將在今日傍晚6時在吉隆坡十五碑錫蘭佛寺舉辦,並邀請交通部長陸兆福前來主持推介禮。

    此外,為了慶祝2023年衛塞節,靈市「修成林佛教寺院」今日也舉辦第42屆「萬盞心燈供佛陀」。

    根據觀察,近千名佛教徒從今日清晨5時起,就在天后宮的山腳下聚集,並由常發法師在清晨6時帶領眾信徒,一路三步一跪拜朝天後宮前去。

    據悉,「三步一拜,朝山拜願」活動是天后宮的常年活動,但因疫情的緣故曾停辦3年,今年的衛塞節則是首度復辦,因此吸引許多信徒參與。


    另一方面,雪州行政議員許來賢和八打靈再也國會議員李健聰,今日也受邀到「修成林佛教寺院」參與浴佛及「萬盞心燈供佛陀」儀式。此外,武吉加星州議員拉吉夫也受邀出席此項活動。


    「修成林佛教寺院」從早上9點開放至下午5點,迎來四面八方的信眾參與禮佛、浴佛、點燈、誦經禮懺、佛前大供、供花、供果、供齋、布施及做各種適時供養,鼓勵信眾廣種福田,並設有素食結緣與信眾廣結善緣。

    信眾在浴佛時,以恭敬供養之心自我觀照,使自心離開塵垢及煩惱,培養佛陀慈悲心、智慧心、禪定及福報,使社會成為人間凈土。

    此外,配合衛塞節而舉辦的慈善義賣會,也獲得大眾的熱烈響應支持,紛紛為非營利「修成林國際學校(特殊教育)」出一份力。

    「修成林佛教寺院」住持長恒法師勉勵護法信眾能以馬來西亞佛教總會2023年的衛塞節主題「齊心啟力,國富民強」為向導,以佛法端正知見、凈化人心,以感恩之心將友愛、包容、互助和歡笑充溢每個每個人能的心房,以正念端正品行進而建造一個人民和諧和樂的社會,這些就是報答國土恩的具體表現。

    信眾踴躍禮佛、浴佛、點燈及慶祝衛塞節,以愛國、愛教及感念國土恩來祝願國基永固、繁榮昌盛、人民康樂及國富民強,這些都是極為美好、殊勝且令人感動的願望。

    在《般若經》、《法華經》、《菩薩本行經》、《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佛陀宣講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許多菩薩也發願以種種殊勝德行,將建設人間凈土、實現成就莊嚴國土為己任,而這正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的具體展現。

    佛教徒把佛法教義貫徹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動去感動更多人心存善念及多行慈善,與十方共成十方事,與萬人共結萬人善緣,就能讓社會處處充滿溫情、喜悅、正能量和團結共進的積極力量,國家發展也自然而然處於正道上。

    長恒法師也勉勵護法信眾秉持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觀念,以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因為倡導「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佛教和慈悲是無國界的,而佛教的「和合無諍」之理念乃基於「慈悲」精神,佛教教義更是與和諧、和平、和睦緊密相聯。

    「一個內心慈悲、善良、柔軟的人,就能以溫和、柔軟的語言與行為,令自他歡喜,成就祥和無諍的世界,而社會和國家也自然能在此基礎上獲得健康、良性的發展,從而人人皆能齊心啟力,打造國富民強。祈願世界和平、國家繁榮安寧、風調雨順且全民安康。」4.4.2023 東方日報

    延續閱讀: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文創發想

    MP laments lack of clinics on northern Sabah islands
    [Solution: Getting International Assistance Through Networking ]

    陳明發〈南海文化特區設想〉

    拿篤建自貿區助地緣優勢

    南韓首爾大學路文化街 [文化特區]

    〈湄洲媽祖再下南洋〉


    〈媽祖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交流研究〉

    〈以媽祖宮廟為視角看馬來西亞華人的媽祖信仰〉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古達陳燊漢·媽祖也哭泣

    媽祖或天后娘娘乃是眾所周知的海神,世界各地的善信大多數稱祂的廟宇為媽祖廟,而海南籍的同胞稱祂為天後宮——天后娘娘。

    本國各地的海南會館大多數把天后宮建於會館內。據我所知,亞庇海南會館及山打根海南會館內部都建有天后宮,而斗湖海南會館之天后宮乃建設於另一塊地段上。

    媽祖或天后娘娘的慈懷、博愛、犧牲自我的偉大精神受到世人的愛戴與尊敬,從各地的廟宇鼎盛的香火可知一切。

    為什麼我用「媽祖也哭泣」為題呢?事故有因:各位是否記得多年前,因「媽祖神像」事件,在古達甚至全州都鬧得熱烘烘的。

    一個私人界的「媽祖神像基金會」當時正在開始興建中之媽祖神像計劃被州政府下令停工,後來也鬧上法庭。可悲呀!可憐!受千萬人尊敬媽祖神像就這樣被政府一紙停工令,被迫躺在地上多年,如此媽祖能不哭泣嗎?


    話又說回頭,媽祖神像的建設被擱置了,並非事件的終結,而是另一編新頁章的開始。


    不久後,當年的于墨齋部長(現時的副首席部長)代表州政府宣布批准一塊位於古達的地段予沙巴海南聯合會興建媽祖廟(本地中文報章均有報導)。

    宣布批准地段過後,只有人贊揚政府的開明及感謝于墨齋部長的協助。

    突然,有位前任沙巴海南聯合會長符氏發表文告責問:海聯沒有向州政府提呈土地申請,如何批准?是否另有議程?(摘自本地華文報)。

    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地段的批准,而是在於沒有提呈土地申請,何來批准?更甚的是,由尊貴的于墨齋部長宣布批准沒有申請書的地段呢!真正的動機使人感到懷疑。


    就批准媽祖廟地事故,經過一輪文告戰後,政府最終補發地契。古達民眾,甚至各地同胞都非常希望媽祖廟建竣後,能為古達埠的旅遊事業及經濟活動帶來興旺;就如現時的吉隆坡天后宮,每年帶來上百萬的遊客,香火的鼎盛盡不在言中。


    多年了,政府已宣布撥款予古達媽祖廟建委員,同時也獲得私人界的募捐,古達媽祖廟建委會也在海聯會林會長的領導下,組團前往中國湄洲島(媽祖林默娘的出生地)取經(本地華文報報導)。取經團陣容浩大,衝勁十足。

    當時,大家都希望媽祖取經團能就此行得益良多,並期盼古達媽祖廟終於能在不久的將來聳立起來。盼到如今,建廟地段有了,政府撥款已到了,私人界捐款也收了。可是,你只要到來建媽祖廟的地段一遊,你會大失所望,因為你所望到的不是媽祖廟,而只能望到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媽祖怎能不哭泣呢?


    唉!左三年,右三年,幾時才能與媽祖相聚見面!土地、撥款、捐款全具備了,為何不動工興建?是民眾有興趣要知道的事件,因為古達「媽祖廟」是屬於眾人的。

    宣布批准媽祖廟地段的部長于墨齋及建廟委員會有責任向公眾交代清楚,現在階段的情況,這包括發展圖、建築商及財務報告等,別讓古達民眾「等到花兒也謝了」。
    (Aug 9, 2012 malaysiakini)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罗忆雯·走向天涯海角看妈祖

    古达2000万打造天后宫 

    座落沙巴最北段,誉称“天涯海角”古达小镇,凝聚沙巴海南联合会和州政府鼎力支持,耗资2000万令吉在海拔18米高的悬崖峭壁,兴建一座具有48尺高妈祖像的天后宫,傲视天地。

    这项称为“古达石码头天后宫“的大型计划,庙宇申请注册已获社团注册局批准,目前进入建设基金筹募阶段。身为筹款主力军,沙巴海南联合会副主席兼沙巴天后宫管理公会会长甲必丹孙家谦,对于这次能在海岸景观区“石码头”展开妈祖庙建设工程充满期待,冀标榜为古达旅游地标,加以融入本土文化特色,吸引国际游客。

    “石码头”地势由浑然天成大片礁石组成,坐落柏柏海滩(Pantai Bak Bak),距离古达市约10公里。其独特地势成为先贤从中国南来航海迁移到早期北婆罗州的据点之一。相隔一个世纪,这个据点唤起后裔关注,承前启后和展现创意,开山辟石。

    从初始构思策划、物色地段至建筑发展蓝图设计,管理会一一谨慎处理。顾及大马多元种族色彩,他们事先征询地段当地居民意见。孙家谦声称,民调显示,无论是沙巴海南联合会八个属会(亚庇、山打根、斗湖、拿笃、根地咬、古达、纳闽和保佛)和友族居民,大家对于妈祖庙计划一致乐见其成。

    雪隆海南会馆天后宫学术出版委员会在秘书长黄良友的带领下,与古达海南会馆天后宫展开拜访交流,并到古达妈祖庙兴建地段考察。考察团脚踏高耸山崖,俯瞰眼前山崖下面万丈深渊和浪花,深切感受这片原生态纯净土地散发的澎湃灵气。

    孙家谦也是古达市区的甲必丹,他披露,工程范围占地7.1英亩,座落在一个海拔18米的海角上,其中作为建筑特色的妈祖单面石像高48尺,由中国泉州石雕师精心打造,地基约高20尺,总共90多尺,背山面海,居高临下,非常壮观。

    海外募资打响名堂

    进一步推广妈祖文化精髓,撇开虚有其表,务必透过史料丰富内涵,在蓝图设计中,纳入妈祖文物馆的建设。它扮演重要说书人角色,给大众解读妈祖生平事迹。

    他说,中国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妈祖祖祖庙支持这项概念,允诺提供相关资料做文物展览。另外,设有素食馆和园艺田地,让游客全情投入妈祖庙一日游。

    与此同时,庙宇外围或融入东马原始森林概念,在海面建筑吊桥供游客徒步进入庙宇。

    古达妈祖庙未建先红,孙家谦表示,前朝政府过去三次一共拨款60万令吉资助,而当今政府将在今年10月份表态宣布下文。

    他也说,新加坡海南会馆领导层伸出橄榄枝,答应协助牵引沙巴天后宫管理会到中国、台湾和澳门与当地善信结缘,发动大型筹募活动。

    通过海外募集,有效打响古达妈祖庙名堂,间接吸引外国人瞩目。孙家谦认为,海外妈祖庙组织庞大,人力物资雄厚,基于海外信徒达到饱和度,相关庙宇管理层可以考虑往国外延伸发展,辅助东南亚小规模妈祖庙宇成长,传播中华文化。

    “海外善信募捐,都乐意来古达妈祖庙膜拜祈福,顺道逗留东马游山玩水。大家窥见潜在旅游商机,因为我们将古达妈祖庙周围环境发展注入休闲元素,打造成度假景点。”

    三次掷茭定方位

    古达妈祖庙属沙巴天后宫和沙巴海南联合会总会共同管理。经过协商,庙宇地段管理纳属沙巴天后宫,至于停车场和园艺范围则归沙巴海南联合总会。如此安排用意,避免引发土地拥有权争议课题。

    当初沙巴天后宫管理会向政府提出申请,要求在海岸区域兴建庙宇,顺利获批一片保留地供发展。沙巴天后宫管理会因此携带三份建筑蓝图设计,远赴湄洲岛妈祖祖庙寻求,以古老问卦形式掷茭,祈求神明给指示。

    第一和第二张蓝图设计,妈祖像方位分别朝向古达和东西方,掷茭杯结果显示却不得已。当呈上第三张方位朝向苏禄海的蓝图,即得到肯定回应,妈祖石像方位从此确认下来。

    按照诠释,妈祖像朝向苏禄海,与菲律宾隔海相望,寓意威灵显赫,守护沙巴子民心中古达。

    如今尘埃落定,兴建妈祖庙计划势在必行,只待蓝图细节做少许修改,预料很快进入工程招标程序。当地人频频追问孙家谦,何时竣工,大家都在摩拳擦掌,期盼遭世人遗忘的沙巴旧首府古达,再次风云迭起。

    从海滩远眺山崖上的古达妈祖庙方位,澎湃心情涌上心头。

    州政府批准发出保留地7.1英亩地段,兴建古达妈祖庙。 

    孙家谦:我们将古达妈祖庙周围环境发展注入休闲元素,打造成度假景点。(2019年 马来西亚海南网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Magahau and Ritual

    Magahau is a non-ritual celebration. Magahau is also a different and separate entity with ritual ceremonies such as Mamapak, Lumuvas, Mongulok, Papak Tavasi, Papak Taraat and the like.

    But Magahau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se ritual ceremonies. This is because the Rungus tribes of old have a belief that a celebration cannot be done without a purpose or a ritualistic activity.

    Accordingly, all Magahau celebrations in the past must be associated with ritual activities. Without ritual activities, the Rungus tribe cannot party and if they disobey they will be disturbed or suffer calamity from evil spirits at that time.

    Therefore, even if the Rungus tribe does not intend to do ritualistic activities, they have to do certain rituals, if they want their celebrations to be free from the interference of evil spirits.

    In relation to that, if the Magahau is celebrated without a ritual purpose, then the date of its implementation must coincide with activities related to rituals such as Lumuvas, Mamapak, Mongulok and so on. According to the Matunggong Customary Law Convention 2009, usually, in the past, every time Magahau, there are only families who also perform the Lumuvas ritual on the same day as the festival. This can directly reduce costs and make Magahau more lively at that time.

    Nowadays, Magahau can be performed without ritual activities. This is because the majority of the Rungus tribe have embraced Christianity or Islam and are no longer bound by old belief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gahau organized by SAMORA, Magahau and Mamapak are distinguished and managed separately. Magahau is managed by SAMORA and Mamapak is managed by Rungus who still hold the old beliefs (labus).

    Another alternativ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mapak suggested by SAMORA is to re-enact or simply hold a demonstration of the ritual ceremony. This is done to attract tourists.

    Venue: Kudat, Sabah

    Persatuan Momogun Rungus Sabah (SAMORA)

    P.O Box 407

    89058 Kudat, Sabah

     Tel: +6088-621 297

    Web: https://pemetaanbudaya.jkkn.gov.my/en/culture/dis/581

    Malaysian Culture 》https://pemetaanbudaya.jkkn.gov.my/en/culture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Magahau Festival of Rungus Tribe

    The Magahau Festival is a massive celebration of the Rungus tribe in Sabah. The Magahau concept has been presented, debated and a resolution has been made in the 2009 Matunggong Customary Law Convention, organized by the Matunggong Subdistrict Native Court. The convention was attended by practitioners of Rungus Customary Law from all over Kudat District, Matunggong Sub-District, Kota Marudu District and Pitas District which are districts with large Rungus ethnic population.

    Magahau is the biggest festival of the Rungus tribe and is celebrated every year or every few years. In the past, Magahau was usually celebrated by several villages or at least one village or several families. This shows that Magahau is a festival that is considered great by the Rungus tribe.

    According to the resolution of the Matunggong Customary Law Convention 2009, the concept of Magahau is different from Kamatan. The motif of the Magahau festival is more general and not tied to post-harvest joy as is the concept of the harvest festival (Kaamatan).

    The concept of the Harvest Festival (Kaamatan) which is celebrated on May 30 & 31 every year has a lot in common with the concept of Mongulok in the Rungus tribe. While the Magahau concept is far different from the Kaamatan concept of the Kadazan or Dusun tribes.

     The Rungus tribe will usually 'Magahau' or welcome Magahau in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1. Having enough or excess food that year and intending to celebrate on a large scale.

    2. Conduct ritual activities that will sacrifice many farm animals. Usually when there is a ritual activity such as 'Mamapak Mamasi Pomogunan', which sacrifices many livestock, the Rungus tribe at that time will declare Magahau and call relatives from other villages to come and visit. This is because there is a lot of food from the sacrifice of the livestock.

    3. A prosperous life and want to share joy with relatives, nearby villages and people.

    In the past, Magahau could be held whenever felt appropriate and not bound to any date or season such as after harvest or new year. Based on the explanation above, Magahau can be defined as a large-scale celebration of the Rungus tribe which aims to express joy because of excessive sustenance at a certain time and share the joy with relatives, nearby villages and the public. Sustenance in the Rungus context of ancient times was excessive food, abundant crops and a prosperous life.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老爸茶》(海南话原创歌曲)

    词:三洱

    曲:文海云

    演唱:庄岚婷、吴坤

     

    女:老爸茶百姓茶

    一年四季卖不歇

    不论城镇和乡下

    遍地都开花


    男:有铺面有草棚

    通风透气好去处

    平时好友相邀吮

    休闲又待客


    男白:
    妹喂,一盅茶滴,

    两个珍袋!

    女白:来啦 来啦……


    合:茶滴咖啡黑

    乌龙柠檬茶

    粑仔粑汤抱罗粉

    要你吃到辞

    番薯和黑姆

    三角留珍袋

    意粑咖夏菠萝包

    任你吃带帕


    男白:老爸茶

    一年四季卖不歇

    不论城镇和乡下

    遍地都开花


    男:茶店里找处坐

    相识不识不陌生

    移个凳子挟挟坐

    坐下人不骂


    女白:伯爹啊,接么凳子哎!

    男白:谢谢妹仔嘎!


    女:研究奖讲家事

    谈论新闻天下事

    大声破喉似相骂

    不碍人吃茶


    合:咱普通百姓

    爱吃老爸茶

    不论有事和无事

    都爱茶店坐


    咱普通百姓

    都吃老爸茶

    不管大事和小事

    都爱来吃茶


    这期奖乜头嘞?

    我看是9头嘎?

    我看5头恰嘎?!

    9头嘞

    9头啊?

    我写9头了!


    男:茶店里找处坐

    相识不识不陌生

    移个凳子挟挟坐

    坐下人不骂


    女白:伯爹啊,接么凳子哎!

    男白:谢谢妹仔嘎!


    女:研究奖讲家事

    谈论新闻天下事

    大声破喉似相骂

    不碍人吃茶

    合:咱普通百姓

    爱吃老爸茶

    不论有事和无事

    都爱茶店坐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註:粑(客家"粄"也,或福建人的“粿”);粑湯是汤圆;意粑(红龟粿,白色); 咖夏=Kaya;珍=蒸;三角留=糯米滋,不过是做成三角形,放在香蕉叶上蒸熟;另一說,三角留珍袋是三角形咸水角。珍袋=煎堆(客语)。茶滴=好像越南咖啡那种泡法。黒姆~于头薯。抱罗粉类似粗米粉、 老鼠粉 、槟城叻沙粉。http://leeengkew.blogspot.com/2017/06/blog-post_91.html / https://www.facebook.com/HBRCafe /

    偏鄉“鄉產學”華教初步方案=各族信仰=民俗活動=文化旅遊=地方振興的方案。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趙前前:打造河西走廊文化制高點

    [來源: 甘肅日報 2020年05月07日]

    作爲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寶庫。打造河西走廊文化制高點、培育經濟發展增長極,對於確保甘肅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打造“敦煌”文化品牌,建設敦煌“文化特區”。敦煌是河西走廊上最爲璀璨的明珠,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我們必須用好“敦煌”這張文化名片,打造“敦煌”文化品牌,建設敦煌“文化特區”。

    應支持敦煌市申請中國特色西部先行示範區。敦煌作爲文化符號和精神坐標,承擔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也承擔了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重大使命。我們應打造敦煌“文化特區”,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西部先行示範區,發揚光大敦煌文化,彰顯文化自信,以文化引領、融合、催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整合河西走廊教育資源成立“敦煌大學”。爲更好承載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我們可以藉鑒浙江“西湖大學”的發展模式,對敦煌研究院進行昇級,整合河西學院、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山丹培黎職業學院等河西一些教育資源,成立“敦煌大學”,進而發掘、保護、傳承和弘揚以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西涼文化和紅色文化等爲重要載體的中華文化,推動草原、戈壁、沙漠、冰川和祁連山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和教育,大國工匠精神研究職業技術教育等。

    打造敦煌文化創意産業平台,形成河西走廊文旅發展高地。河西走廊不僅有燦爛的敦煌文化,還有着豐富的西域文化、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長城文化、西涼文化以及紅色文化等優秀文化。可依托敦煌做文章,打造敦煌文化創意産業平台,建設集文化研究、文創開發、文旅開發及産業發展爲一體的孵化平台,吸引全國相關文化事業研究和文化産業開發的企事業組織入駐敦煌,共同緻力文化研究、影視基地開發、文創産品開發、旅遊路線打造等,形成文化的集聚效應。

    二是整合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一會一節”,打造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制高地。目前,甘肅“一會一節”——即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在國際國內影響力較大,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略微遲緩。甘肅有必要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一會一節”進行整合,形成“一區一會一節”文旅大平台。

    三是發起成立長城經濟(或文化)帶建設聯盟。嘉峪關作爲長城的一部分,目前在國內的熱度還不高,甘肅境內的漢長城更罕有人知。因此要更加重視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發掘保護和宣傳。建議發起成立長城經濟文化帶建設聯盟,積極協調從國家層面出台長城經濟帶有關政策,定期舉辦長城經濟文化帶省(市)長論壇,在經濟、文化、旅遊、生態保護等領域進行交流探討共商發展,實現長城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

    四是推動西北五省共建“西北經濟走廊”,並大力推動“西北經濟走廊河西段”建設。目前來看,西北五省就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都有自己的規劃方案,但沒有形成共同的“一帶一路”建設規劃。因此,有必要推出西北五省整體方案,在工程部署、項目佈局、産業佈局和規劃等方面出台一個統一的行動方案,推動西北五省共建“西北經濟走廊”。“河西五市”有着良好的氣候環境、地理交通、文化旅遊以及礦産能源等要素優勢,也應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做出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不斷地培育經濟發展增長極。

    組織美學

    組織美學

    企業大學

    一带一路

    文創的文化要素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文化園區功能

    Montgomery(2004)之觀點,文化園區所應發揮之功能,包括:

    (1)為藝術家及設計師創造就業機會

    (2)提供藝術作品被消費的機會,如藝廊、劇院與音樂廳等

    (3)與正規教育機構的密切合作,以提供教育及訓練,並提供新藝術家、企業家與研發的互動

    (4)成為混合使用的區域,提供各種互補的活動及夜間活動,包括:零售店面、私人藝廊與會場、咖啡廳及餐廳等

    (5)成為藝術與創意活動被生產及消費的地方,在其中藝術家與消費者能夠被教育及享受娛樂,其環境氛圍讓人喜歡前來消磨時間及被觀看

    (6)具有活潑的街道生活,並以公共領域及空間吸引人們前來

    因此,成功的文創園區之特徵包括:良好的都市區位、提供有益的文化、形式與意義之組合、能刺激新的概念、使人得以從中探索、討論、嘗試、測試新的產品及新的機會(Montgomery, 2004)。都市提供人潮及市場以支持地方文化活動,而這些活動能活化地方經濟並提供年輕人創業機會。文化園區不僅是文化生產的基地,亦是文化被消費的場所。以 Custard Factory 而言,與其說是一個文創園區,不如說是一個綜合使用的空間,若是以綜合空間的方式來看,這裡的複合式空間、公共藝術、和創意的空間連結算是相當不錯,但以「文創園區」的觀點來看,Custard Factory 尚缺乏許多可構成文創園區的具體元素。

    綜合以上,我認為 Custard Factory 的重點問題在於「需求」,需求面的問題也許出在於資訊不足上,我驚訝於許多當地人並不完全清楚 Custard Factory 的定位,對於其過往歷史的了解也不甚完全。很明顯地,Custard Factory 提供的出租單位就是供過於求,在尚未建構出對於文創產業的足夠需求時便生產了過多的空間供給。不僅 Custard Factory 是如此,與 East Side 的連結亦是如此,顯示出伯明罕城市規劃上的一些問題,也許是主事者對於城市發展的方向思考不夠深入,也對於城市計劃缺乏遠見,故在發展大型會展及商業基礎建設之後便將 Eastside計劃遺忘,或是經費分配上的問題。

    整體而言,Custard Factory 很有一種「做到一半」的感覺,硬體完成了但缺乏軟體,建築設計與公共藝術可圈可點,但真正在使用的則是相當少數人。以當下的眼光來看,Custard Factory 尚不適宜稱為文創園區,以替代性綜合空間稱之也許較為符合實情,但其未來 10 至 20 年的發展也許會因為公園及高鐵計劃而有再興的機會,但也有可能頂多就只是增加人潮,成為較流行的公共休閒空間。若政府及主事者持續專注於商業及會展產業,忽視城市文藝發展的話,在對於文創產業的需求仍然不足的狀況下,Custard Factory則有可能成為「閒置空間再利用後的再閒置空間」。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格里桑:不透明性

    總結 relation 這概念,當今批判理論強調哲學認識論與身份政治的二元性,但對身披政治烙印的格里桑,identity更是 “equal” and “open” 的實踐場域。二元區分應朝向縮小差距、逐漸合一的方式,增進本體與本體之間共在的機會。


    第三個概念「不透明性」,對日後新物質主義產生影響,是格氏重要貢獻。不透明性兩種面向的詮釋,(一)森林景觀視角,具有非穿透性、有質量、且影响人類生活;(二)對黑人來說,不透明性是透過白人視角來看黑人的結果,另一方面,黑人意識到自身生存困境的無法表達,也是不透明性的深層解釋。從地理到人類個體,足見格氏的思考脈絡,其中「理解他者的欲望」昭然若揭,這裡的他者,可以是地景、亦或相異種族的個體,無論對象為何,「理解」的企圖即是不透明性的概念核心。

    巴洛克是歐洲文化在理性高張期間,相對於當時的藝術概念所衍伸出的風格,巴洛克的本意是與科學理性站在同一邊,嘗試征服自然、本身即是一種面對自然的表達。格氏將巴洛克視為一種反思,若理性是透明的象徵,巴洛克則相對象徵了理性無法處理的侷限,在巴洛克之下,足見被理性所掩蓋的自然,亦即呈現出「不透明」。

    格氏將不透明性視為一種美學知識,這一美學翻轉了哲學傳統中康德的美學概念,不再是以心智活動為美學起點,強調每一次的經驗都是一個接觸點,他不以理性為中心的態度與美學實踐,欲強調理性知識有其侷限,並嘗試向自然開放,這一實踐過程中的半/不透明性,便是對知識一知半解的證明。

    從美學觀回到寫作,格氏認為開放性的語言使用,亦是他的美學實踐,跳脫官方控制,回到語言本身自我生產的力量,「listing(列表)」是 Glissant 所提出語言的最高層次。語言藉由列表中拼圖式的呈現,其間的空隙即是語言的開放與隨機性的證明,Glissant 認為這是解讀此一美學觀點最為複雜之處,也超越了既有文學批評的穩固結構。

    Bruno Latour , John Berger 的論述来看,Latour 透過一張老鼠開會與立委開會的圖片並置,嘗試指出二者並無高下或差異之分,唯有主體將自身也視為客體,平等方可能發生;Berger 則在 “Why I Look at Animals?”一文指出 “Human and animals are equal.”將動物與人視為相對平等的主體。Glissant 與二人的觀點接近,更進一步將之抽象化為:不透明性是一建立在本體之間的絕對公平與共在觀念,如此方才是將主體—客體(self object)的對立拔升至 relation 層次的思考試驗。

    在不透明美學之中,存在著我與共在本體的強烈互動,在行文中 Glissant“give-on-and-with”來表示之。 他對新物質主義的重要貢獻,在於打破對傳統哲學中本體論的固著想法:過往固著於“本體為何不可知?”但對 Glissant 而言,重要的是透過美學知識,我與我的本體產生實質的開放性,且承認本體確實存在,便是 Glissant 對新物質主義論述發展的最大貢獻。


    《Advent》經典研讀班 第十一場〈講題:物質、關係與詩學〉;30—34頁;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行期間: 2021 7 月 1 日至 2022 6 月 30 日;計畫召集人:楊乃女;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延續閱讀 ~~

    worlding & Sympoiesis

    詩性連綫

    南海詩性文化特區

    詩性專頁

    遊客凝視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續上)藉由 “errantry”,肯認(歷史上)錯誤必然存在,但並不因錯誤而逃避存在的事實,這是 Glissant 談論加勒比海集體歷史的方式,亦藉此活化了德勒茲的根莖概念。

    第三個討論方向為 “French”,Glissant 將世界語言分為三種:(一)、不涵納殖民性的語言,例如中文、印地語;(二)、部分歐洲國家的語言,強調大陸性思考且未曾與世界上的他者進行複雜的歷史交融,例:德語;(三)、充滿殖民歷史, 語言本身即經由歷史操作而成,例:西班⽛語、英語、法語等。其中,第三類語 言經由國家領⼟的擴張,納入更多落實該語言的被殖民者,這一語言操作, Glissant 認為即是關係的發生。

    Glissant 認為,他藉由法語論述、寫作的行為本身, 即是法語與他自身爭奪論述場域的一種表現,也是因此,法語成為他終其一生必須面對的語言,「我同時要保有我的⽴場,以法語理解我所生存的歷史、我的地方、我的世界為何」,李老師進一步說道,Glissant 肯認這一競逐關係,並強調無法將法語與他自身(⾺丁尼克身份、克里奧語 )一分為二,這一想法下,「語言」成為關係生成的操作要素。

    總結上述,“the middle passage”, “errantry” and “French”三點,提供理解 Glissant 的關係概念的路徑。李老師提醒到,Glissant 本身的混雜思考,易導致學術理解上的困難,是以回歸他面對自身身份的思考脈絡,是進⼊他的加勒⽐海知 識模型的重要起點,若以既有的認知習慣來認識 Glissant 是不夠的。

    《關係詩學》寫成於格里松的生命晚期,對於關注龐大歷史的知識份子而言,晚期作品往往能顯現他對基本問題的深刻、基進思考,亦可從中看見其內在的強烈動力,在 Glissant 的作品中也不例外。是以,根據上述的提示方向,足見單憑英文或法文的 relation 字義來理解晚 期 Glissant 面對基本問題的態度,恐怕有所未及。

    李老師說道,relation 本身是相當哲學化的概念,因它所處理的是哲學課題(知識、本體、現象等),理解過程勢必得溯至康德的本體論 ;為使大家更易理解格里松思考的思考方法,李老師舉例說明:在 ”relationship”一詞所涵納的英釋義中,反而不如 “make friends”這 一詞組來得深⼊,前者限制了關係模式且無指稱對象,後者則預設這一對象過去 並非我的朋友、且必須以個體形式出現方得以成為朋友,是以,一個以上的本體的動態並存,證明個體永遠無法找出絕對、單一描述整體知識的方法,多重個體 的並存所引發單一個體的局部知識,這一詮釋更接近格里松的思考路徑。

    延續上述,李老師提出討論 “relation identity”有其必要,若 Glissant 欲從被殖民的馬丁尼克⼈的特殊身份回答「我是誰」,無法迴避的是對 identity 的扣問,以及在此之前對於本體、歷史等相對龐大問題的反覆思索,李老師已在上述 三條理解 relation 概念的路徑中清楚指出。

    總結 relation 這一概念,李老師提到,當今批判理論強調哲學認識論與身份政治的二元性,但 Glissant 的行文方式、思考軌跡之下,identity 更是 “equal”and“open”的實踐場域,二元化的區分應朝向縮小差距、逐漸合一的方式,增進本體與本體之間共在的機會,這是 Glissant 面對他身上被迫烙下的身份政治的思索痕跡。(下續)

    延續閱讀:

    解域與根茎

    格里桑《關係詩學》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李紀舍·物質、關係與詩學

    講題:物質、關係與詩學

    主講人:李紀舍(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兼與談人:涂銘宏(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副教授)
    側記:阮芳郁(台大台文所碩⼠班生)
    閱讀文本: Édouard Glissant. "Paths," "Theories," and "Poetics," Poetics of Relation. (pp. 89-210)
    時間:2022年 5 月 21 日
    地點:台大台文所國青 324 教室
    本場活動由李紀舍老師導讀。

    李老師介紹本書作者後,從歷史的概念談這本書的核心理念,他提到:Glissant 在書籍開頭爬梳了自身歷史,認為個人歷史即代表龐大歷史,尤其西方殖民對個人所造成的影響,深深形構了個人史。其中包括殖民者掠奪了非洲人、使之成為黑奴,以之替換掉中南美洲的原住民,在被殖民地上耕種、勞役,使非洲人及其後裔被迫成為當地住民。

    李老師提到,值得注意的是 Glissant 自身的批判文化政治立場:相對於同為馬提尼克出身的政治學者 Aimé Césaire ,Césaire 接受早期的法國殖民歷史體制,傾向法國與黑人回歸運動;但是 Glissant 並不如此,自從在巴黎完成學業、回到馬提尼克後,面對身份課題無時不念茲在茲,在學術界尚未提出「他者」概念時,Glissant 已充分自覺這是他無法迴避且將終身思索的重要課題。從大都會/城市的角度回看馬提尼克,亦如薩伊德等後殖民知識份子所深切體悟與省思的立場。

    李老師欲強調的是:儘管 Glissant 的基本立場與許多後殖民主義者接近,但某種程度上也將因此侷限讀者對 Glissant 的了解,忽略了他的特殊性。李老師提到 ,Glissant 談論關係時有三個討論方向,首先是 “the middle passage”,格里松回到對非洲人最為痛苦的這一段集體歷史,西方人不斷揣想如何掠奪非洲人(即圭亞那人)的主體性,將之鎖⼊船中,運至中南美洲等地,做生產苦力。

    Glissant 嘗試從「祖先」的個人史出發,他提到:「萬一是我被抓到船上,那是多麽創傷性的經驗」,強調以祖先作為敘事主體,進⼊歷史。除此之外, Glissant 更以祖先初見現代文明的船隻時的驚嚇為例:「竟然不是我們那種船」,祖先以 ”belly”, “womb” and “abyss”等詞彙形容現代船隻,並以以 “nonworld” 一詞,凸顯「被迫與西方世界建立關係,這一建構本身在你(意指祖先)尚未理解之際,你已被迫進⼊這一關係」的暴力象徵。

    李老師強調,Glissant 使用祖先的語言與詞彙,有意再現祖先的世界觀,並指出多數人鮮少以子宮、無底洞等詞彙來描述運送黑奴的船隻,語言上的難以理解,更凸顯祖先的創傷經驗的不可言喻,他們使用著看似奇怪的語言,正是人類創傷經驗的最佳例證。第二個討論方向是 “errantry”,在這一詞彙裡,Glissant 嘗試討論加勒比海人的生活歷史,回應「我們加勒比海人,到底是什麼人?」

    這一攸關身份政治的問題,對多數讀者而言,這一提問應不陌生,我們時常以種族國族主義的語言及意識形態來回應,但對 Glissant 而言這是失效的,種族國族主義並不符合加勒比海人、格里松及其祖先們的歷史事實,「是我們把原住民都趕走,我們是暴力的居住者,我們到這裡後,也沒有建立文化統一與任何聯繫,種族的概念並不足以全是我們的歷史處境。」

    Advent》經典研讀班第十一場〈講題:物質、關係與詩學〉;30—34頁;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補助學術研究群暨經典研讀班結案報告;計畫編號:MOST 110-2420-H-002-003-MY3-GB11008;執行期間: 2021 7 月 1 日至 2022 6 月 30 日;計畫召集人:楊乃女;執行機構及系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馬来西亞第一届魯班文化節

    魯班文化節是以中國古代著名工匠魯班命名的文化活動,主要是爲了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手工藝術的魅力,同時也是爲了推動魯班文化和手工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魯班文化節通常包括以下活動:展覽魯班的歷史、故事和發明工具、詳細介紹魯班的背後故事和工績、展示傳統手工藝品、舉辦手工藝品比賽和表演、召開論壇和研討會等。

    魯班文化節的舉辦,具有以下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魯班文化節有助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發展。魯班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魯班文化節,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卓越和精髓,從而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魯班文化節也爲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其次,魯班文化節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舉辦魯班文化節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和觀衆前來參觀和觀賞,從而增加當地旅遊業和文化産業的收入。同時,魯班文化節也有助於推動當地傳統手工藝品産業的發展,提高當地手工藝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有助於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第三,魯班文化節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魯班文化節是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通過這一平台,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卓越,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同時,魯班文化節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有助於促進文化交流和合作。

    第四,魯班文化節弘揚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魯班文化節展示了中國傳統工匠文化的卓越,弘揚了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推動了社會對工匠的尊重和重視。在魯班文化節上,觀衆能夠看到傳統手工藝品的精湛工藝和藝術價值,了解工匠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創造,從而加深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魯班文化節也有助於培養年輕一代對工匠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促進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魯班文化節作爲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活動,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和手工藝品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台,也是中國文化和手工藝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在未來,魯班文化節將繼續發揮其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等重要作用,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原載:https://umca.org.my

    延續閱讀:

    霹靂建造行百年會慶

    魯班工坊

    魯班精神人物

    文化特區(西海岸)

    文化特區(東海岸)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根據報告的調查結果,報告還制定了“ 2023年願景”,該計劃着重於發展五個關鍵支柱:評估,披露,承諾,投資和發展。 在此願景下,預計所有成員都將在2023年之前首次實現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

    附錄:GIP籤署方

    序號 籤署方 地區

    1 中國農業銀行中國 中國
    2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中國
    3 Al Hilal 銀行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4 螞蟻集團 中國
    5 阿斯塔納國際交易所 哈薩克斯坦
    6 曼谷銀行 曼谷
    7 中國銀行 中國
    8 東亞銀行 中國
    9 非洲銀行 摩洛哥
    10 法國巴黎銀行 巴黎
    11 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
    12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
    13 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中國
    14 中國國際承包商協會 中國
    15 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 中國
    16 德國商業銀行 德國
    17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 法國
    18 星展銀行 新加坡
    19 德意誌銀行 德國
    20 中國進出口銀行 中國
    21 阿佈紥比第一銀行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22 哈比銀行 巴基斯坦
    23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中國
    24 香港交易及結算所 中國
    25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
    26 美國興業銀行 美國
    27 可汗銀行 蒙古
    28 盧森堡証券交易所 盧森堡
    29 瑞穗銀行 日本
    30 法國外貿銀行 法國
    31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公司 中國
    32 絲綢之路基金 中國
    33 法國興業銀行 法國
    34 渣打銀行 英國
    35 蒙古貿易發展銀行 蒙古
    36 瑞銀集團 瑞士
    37 新疆金風科技 中國
    38 瑞士再保險 瑞士
    39 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

    https://green-bri.org/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

    “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GIP)是由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和倫敦金融城共同發起,由負責任投資原則,可持續銀行網絡,“一帶一路”銀行家圓桌會議,“一帶一路”綠色投資者聯盟,世界經濟論壇,以及保爾森研究所參與設計,旨在推動“一帶一路”投資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並在自願的基礎上採納和實施的原則性倡議。自2018年11月正式發佈以來,GIP得到了全球金融界的積極響應。截至2020年12月,GIP將其成員擴大到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37個籤署方和12個支持者。

    Green Investment Principles BRI first plenary meeting

    “一帶一路” 綠色投資原則(GIP)包括戰略,運營和創新三個層面的七項原則:

    原則1:將可持續發展納入公司治理

    原則2:了解環境,社會和治理風險

    原則3:公開環境信息

    原則4:加強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

    原則5:利用綠色金融工具

    原則6:採用綠色供應鏈管理

    原則7:通過集體行動進行能力建設

    原則1和原則2旨在鼓勵籤署方將可持續性和ESG因素納入公司戰略和管理體系,旨在呼籲從最高層面開始,儘可能在整個組織內實施。

    原則3和原則4專注於加強利益相關者在運營層面的溝通。籤署方可以採取的控制i環境和社會風險的具體措施包括環境風險分析,信息共享和衝突解決機制。

    制定原則5至7旨在鼓勵籤署方利用前沿的綠色金融工具以及綠色供應鏈,並通過知識共享和集體行動來提高組織能力。

    GIP籤署方應將這些原則納入其公司戰略和決策流程,並應定期向GIP秘書處報告其績效。 2020年9月發佈的最新績效報告評估了23個籤署方在四個報告主題下的數據,這四個主題分別爲治理與戰略,風險管理與評估,投資與公司足跡,以及披露與參與。

    該報告顯示,大多數籤署者都承認ESG的相關風險,大多數公司已經制定並發佈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半以上的籤署者描述了管理環境與社會風險的治理系統,包括向投資委員會提供風險報告以及運營風險管理。但是,籤署方在披露投資組合信息方面不成熟,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他三個報告領域的成熟程度。總體來説,該過渡仍處於初級階段,綠色投資目標仍不穩定。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技術共享,增進民生福祉

    中歐班列宛如鋼鐵巨龍翻山越嶺,中老、匈塞、蒙內、雅萬等鐵路仿若動脈拓展延伸……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在福建農林大學校內,一片四五米高的菌草林蓊郁蔥蘢。一批菌草鹿角靈芝正在菌草林的遮蔽下,快速生長。來自盧旺達的艾瑪布爾正在福建農林大學讀博,從2018年入校起,他就開始深入學習關於菌草的各類知識。對於菌草種植技術的研究,一方面源於科研興趣,更多是因為學成回國後,他想將中國的菌草技術帶給盧旺達當地的農民。

    在盧旺達、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民眾親切地將菌草稱為「中國草」「幸福草」「太陽草」,菌草技術為當地許多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的農民帶來了希望,也為農村和偏遠地區提供了新的食品和營養來源。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關鍵技術共享成為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引擎。

    2018年,中國教育部面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印發《高校科技創新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行動計劃》,支持高校發揮高鐵技術、先進核能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與製造技術、生物育種等方面技術優勢,共享相關領域關鍵技術,推動高校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重大工程提供技術援助。

    2022年9月,習近平主席中亞之行,「魯班工坊」是高頻詞之一。「小而美、見效快、惠民生」的「魯班工坊」成為中國境外辦學的「新名片」,助力「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經濟共同發展。

    「魯班工坊」由中國教育部指導,經天津市原創並率先主導推動實施。工坊采取「學歷教育+技術培訓」方式,用中國標準培訓當地教師,再由當地教師教授學生,在認同的基礎上,將中國職業教育優秀成果與其他國家分享。

    以「魯班工坊」為媒,中國職業教育揚帆「出海」。自2016年全球第一家「魯班工坊」——泰國「魯班工坊」建成運行以來,天津、浙江、陜西、四川等省市相關院校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圍繞中非、上合、金磚、中阿等多邊機制,參與建設「魯班工坊」。「魯班工坊」落地泰國、印尼、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吉布提等20多個國家。

    在巴基斯坦「魯班工坊」農機培訓海外實訓基地,「魯班工坊」的學生操作著農機培訓實訓設備「中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熟練掌握現代農業技能,玉米摘穗、苞葉脫皮、提升排雜、稭稈還田;在葡萄牙「魯班工坊」,塞圖巴爾理工學院學生亞歷山大·熱拉爾多不僅學會了使用各種機器人、視覺設備等,還開發了一個工業通信研究項目;在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泰國教師黃可瑩與中國教師孫健鵬因「魯班工坊」結緣,攜手培養異國現代「魯班」……

    截至目前,「魯班工坊」開設有自動化、雲計算、電子信息、動車組檢修、工業機器人、城市熱能應用等70多個專業,累計招收學歷生6100餘人,非學歷生31000餘人次,培訓外方專業教師4000餘人次。中外院校合作開發教材220余本,多個職業教育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納入合作國國民教育體系,與數家中國企業、海外企業開展深入合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句中國古話,如今正伴隨著「魯班工坊」以及工匠精神,在新絲路上熠熠生輝,成為鋪就「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幸福路」的不竭動力。

    教育關乎未來,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篇章,更是「一帶一路」上增進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鑒的橋梁。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回望來時路,展望未來途,我們更將攜手同行,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更高質量發展,推動共同發展繁榮。原題: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寫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2023-10-17;來源:《中國教育報》記者 李萍)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語言互通,夯實民心根基

    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最好的鑰匙,也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互聯的前提、民心相通的橋梁。

    不久前,第22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落下帷幕,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大學語言學院學生李一帆獲得全球總冠軍。臭豆腐、螺螄粉、烤串……說起中國的地道小吃,李一帆如數家珍。

    「中文啟發了我的過去,影響著我的當下,也將塑造我的未來。」參加「漢語橋」夏令營的青年學生大多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他們說中文、寫中文、唱中文,熟稔詩詞、茶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這些得益於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合作開展的國際中文教育。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密集出臺,「語言互通」成為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

    南非、埃及、新加坡、老撾、塞爾維亞、古巴……從西亞到東歐,從非洲到拉美,國際中文教育受眾規模不斷擴大。「漢語橋」夏令營項目累計邀請100餘個國家近5萬名青少年來華訪學,支持143個國家10萬名中文愛好者線上學習中文、體驗中國文化。

    2022年,100多位來自沙特的青年中文學習者和愛好者給習近平主席寫信,分享學習中文的收獲和感悟。不久後,他們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習近平主席在信中鼓勵沙特青年學好中文,為增進中沙、中阿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國際中文教育走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千家萬戶。截至目前,沙特9所大學建立中文相關專業,累計培訓300多名本土教師,支持1000多名大學生參加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在線研修班;埃及簽署《關於將漢語納入埃及中小學作為選修第二外語的諒解備忘錄》,建成23個中文系、3所孔子學院和4所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學習人數達到5萬人……

    埃及資深國際事務學者、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桑·拉傑布說,十年來,國際中文教育在埃及蓬勃發展,中文教學形式多樣,通過講故事、詩朗誦、辦比賽等活動,為當地民眾了解中國語言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口,也為中埃兩國文化交流和人民友誼搭建了橋梁。

    「語言橋」的根基還在不斷夯實。十年來,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的設立,助力培養出一大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土中文教師;「外國人講中國故事」「故事裏的中國」等系列文化叢書的打造與《冬奧中文100句》《大運中文100句》等中文學習讀本的推出,受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文學習者的熱烈歡迎。

    人才共育,加強交流對話

    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一個個優質合作項目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急需一大批能夠讀懂彼此、深入對話的人才。

    10月2日,雅萬高鐵正式啟用,這是由中國企業承建的印度尼西亞和東南亞首條高速鐵路。正在中國電建印尼代表處擔任市場開發經理的黃朝欽,通過電視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作為一名留學生,真希望印尼發展能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曾在中國留過學的他情不自禁回憶起在中國乘坐「復興號」高鐵的經歷。

    黃朝欽曾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留學4年,畢業時,通過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舉辦的「來華留學人才招聘會」入職中國電建印尼分部,現在主要負責對接當地政府和企業。「留學中國的經歷給我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他篤定地說。

    像黃朝欽這樣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還有很多,他們是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話的使者。

    今年7月,習近平主席給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的留學生回信指出:「希望你們與中國同行加強交流、互學互鑒,通過審計這個窗口了解中國、讀懂中國,為深化國家間友誼與合作積極貢獻力量。」

    截至2023年6月,設立於2016年的南京審計大學審計專業碩士國際班已累計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審計機關培養了數百名專業人才。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共育規模不斷擴大。來華留學生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生人數過半,「留學中國」品牌越來越響亮。與此同時,前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增加,2017年,我國有6萬多人赴「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留學,且人數不斷增加。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培養機制不斷完善。中國教育部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通過部委合作、省部合作、高校合作3種模式培養共建國家人才。支持具有學科優勢和國際合作基礎的高校,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要求與發展戰略,開展高新技術、基礎能源、現代服務、政策與金融等四大行業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廣西、雲南、福建等19個省(區、市)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備忘錄,支持其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創新培養模式;與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簽署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在23個共建國家開展境外辦學,與共建國家建立了17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等。中國政府原子能獎學金項目已為26個共建國家培養了近200名和平利用核能相關專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共建國家還充分發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等示範帶動作用,深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合作。

    十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教育交流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舉辦以來,已成為中國—東盟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間教育合作平臺;中國國際教育巡回展累計吸引新加坡、俄羅斯、匈牙利等56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所院校參展;設立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啟動「未來非洲—中非職業教育合作計劃」,深化中國—中東歐教育交流合作,區域教育交流合作網越織越密。(下續)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高質量“一帶一路”教育方案

    金秋十月,稻菽千重。2013年秋,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中國方案求解全球發展難題,推動世界各國攜手同行康莊大道。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中國倡議走向國際實踐,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取得實打實、沈甸甸的成就,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開辟了人類共同實現現代化的新路徑。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在語言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合作、人文交流研究等方面精心謀劃、精準發力。一條滿載著語言、文化、技術的智力絲綢之路,跨越時空界限、語言阻隔,成為連接世界各國的多彩紐帶。(下續)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史志鵬·把特色小鎮的名片擦得更亮

    特色小鎮,是指依賴某一特色産業和特色環境等因素,打造的融合文化、旅遊、社區等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台。如今,許多地方在加快創建特色小鎮,不少小鎮已成爲中國發展的新亮點和新名片。以特色小鎮發源地浙江爲例,2022年,浙江省特色小鎮總産出達1.98萬億元,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056個,集聚高新技術企業3188家,就業總人數超193.2萬。

    特色小鎮,貴在“特”。實踐中,一些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上,並沒有獨到的創意,終究是曇花一現。只有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小鎮才能逐步探索出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路徑。

    比如,依托塊狀經濟和縣域經濟發達的優勢,江蘇、浙江、福建等地發展形成了一批先進制造類和科技創新、創意設計、數字經濟等現代服務類特色小鎮;依托現代農業基礎,吉林、湖南、四川等地發展形成了一批三産融合類特色小鎮。

    建設特色小鎮,産業是基礎。國內外比較成功的特色小鎮,大都有堅實的産業根基,這樣便於匯聚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要素,可以有效解決城鎮化後續問題。相反,缺乏産業支撐,發展往往難以持續。要大力發展特色産業,一方面應充分挖掘小鎮自身特色資源,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應積極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使其成爲培育新産業、催生新業態的孵化器,增強産業發展新動能。

    建設特色小鎮,文化是靈魂。一些地方缺少對當地文脈的梳理,對本土文化挖掘不足,很難形成叫得響的品牌。應當全面調查、整理、記錄當地的傳統文化,合理運用當地的特色文化和資源,講好小鎮故事。

    如浙江杭州的夢棲小鎮緊鄰良渚古城,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蘊賦予中國首個工業設計小鎮獨特的氣質與內涵,爲小鎮設計産業的發展營造了濃鬱的文化氛圍;再如江蘇蘇州的蘇繡小鎮,憑藉2200多年的刺繡文化歷史,打響了“非遺牌”。

    建設特色小鎮,還要堅持以人爲本。既非傳統意義上的建制鎮,又區別於開發區、工業園區或産業集聚區,特色小鎮是融合生産、生活、生態的“生命體”。它不僅僅是産業小鎮,更應是一個有山有水有人文、讓人願意留下創業與生活的綜合空間。

    特色小鎮是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平台。近些年,在國家系列政策的引導下,各地健全特色小鎮管理機制,特色小鎮進入規範健康發展軌道。從長遠看,中國特色小鎮建設大有可爲,這張新名片將越來越閃亮。(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11-03;原標題:把特色小鎮的名片擦得更亮[品牌論] )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陈明发·“青工哲学”补遗(1)

    一个组织的文化遗产,在参与者的集体记忆里。

    “青工哲学”,以及从这概念延伸出来的“青年成才之家”愿景,成书于1989年(见《终极为了关爱——青年工作者的灵视》)。

    对有心了解这一波青年运动的友好,《终》一书无疑是一份正式的历史文献。

    参与此书的个人到他们家人后来的生活,不少历练可说从中找得到“来时路”。

    即使不挂“青工”之名,那“哲学”对他们也有具体的意义。

    1989这年算起,“青工哲学”与“青年成才之家”,到了2024,刚好35年。

    “青工哲学”的文献证明是35年,但催生它的实际工作经验,可追索到1985年联合国世界青年年前后,青运所推动的系列“开拓新边疆”工作。算来,快40年了。

    过去3、40年,知识的演变、折旧与淘汰非常的快。可是,“青工哲学”与“青年成才之家”,还被青运人提起,相信主要是“集体记忆”的关系。

    新世纪以后,哲学家对“集体记忆”的追索,有了更多元但更完整的认识。

    我个人的体会是,这“记忆”存在着长时间与个人境遇对话/互动的作用,实现了个别的特殊“绵延”,从而展现了各种个人或集体的新机遇。

    年纪大的青运人,自然知道“个人机遇”是怎么回事;但集体(尤其是民族)机遇是什么?我们怎么把它接生出来利惠新一代,则恐怕得透过彼此互动才找到聚焦/出发点。

    青年部已把“青年”的年龄定义,降低到30岁以下,在1980年代接触到“青工哲学”、“青年成才之家”的一代人,家里头新一代恐怕都超过这年纪了。但想想这个社会要日胜一日,关键在30岁以下那代人,适当的培训是怎样的?真的需要众筹一些“新创意”才是。(23.12.2023)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匯點:青年社區參與行動

    柔佛峇株巴轄:多年未有新外資?盼河岸特區帶來突破?有關特區建議藍圖各項文件,請點擊本段帖文後鏈接。

    青年社群在地方更新計劃中,素来是重要的動力之一。關注地方發展,是最直接而又充滿建設性的路徑。

    最好的案例,是雪州在跨世紀那十來年的“黃金海岸”計劃,就是最好的例子。其中不少的積極參與者,都是1980、90年代草根青運的活躍份子。大家在新的組織、不同的平台了,默契卻一直都在。

    十餘年前,雪州“黃金海岸”願景的個人延伸版,我一把年紀了還老天真,拖妻攜子和一群年輕人辦了一回首見的“巴生創意節”,都是因爲青年社群的熱情。參與其中的文創青(少年),今天有的已是(影視)文創領域的核心人物,前幾天還從MCMC再次捧個獎勵贏得肯定;當中有的當時還是個孩子,今天也繼續捧獎了;有的也陸續參與了國際製作的重要後製工程;有的回到台灣,也做了主播,後来夫唱婦隨,成立了本身的內容製作隊伍.........。一個叫青工的哲學,一個叫參與的方針,一份極個人極堅信的嘗試,沒有青年群體的參與,什麼也幹不了。

    謝謝榮華的肯定(見文末附錄)。有一點要確定的是: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一個人根本做不了什麼,絶不能説沒有誰就沒有誰。我只是在當時的崗位上,提出了一些建議而已。

    我在許多地方一再強調,很多事物實際上並不是青運的原創。例如我剛剛在上面説過,社會參與、造就新一代等概念,原來都是借用的,我只是提供了中文的一個説法罷了。

    記得鴻棠引進陳怡安老師的“積極自我”培訓計劃;青運台灣觀摩團引進廖素玉老師的帶動唱;中萊引進原是英文源流的Toast Master Club計劃;猷傑從童子軍引進大露營;春生引進團康........(僅僅舉幾個例子,文史工作者可能需要詳補),青運上下都是抱着“匯點”精神,將它們結合於青運這個大“家”庭,大家不分彼此地樂意接受並推廣,才有後來的一個培訓熱現象。

    注:青運當時有個研究出版組,喉舌就叫“匯點” 。

    現在一切數字化以後,我們需要新一波的“匯點”。


    張荣華24.12.2023whatsapp留言:

    青工哲學是明發兄把青遠的中心思想的理念帶動當時青遠組織動力,如果沒有明發兄把青工哲學理念推動青遠組織發展,青遠就沒有今天口才圈與青遠組織的發展成就,當年我榮華在青遠從青工哲學發掘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人才的青工哲學的中心思想爲推動力,如果可以青工哲學理念也可以用在現代企業文化團隊爲企業創造業績增長速度推動正能量,明發兄我回憶當年走過的路是沒有白過。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概念互文


    說回社群工作,今天的「草根」概念,和我在上個世紀實際參與的情況比較起來,可說是完全的兩回子事了。寓身互聯網時代,藉助移動網絡工藝,從地理距離與下鄉時間兩方面來看,真是舒適得太多太多了。從前,形容一位「草根工作者」最常見的成語是披星戴月、日夜秉程,對體能的要求多於腦能;對腦能的要求當然又多於臉孔、身材。現在有社媒、直播、網絡會議等等方便,山不窮水不盡了,無時無刻不是路;無柳無花也是村。過去「群眾基礎」可真是「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現在則有像臉書那樣的機器,「群眾」成了「粉絲」,肯花贊助費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夜之間變「網紅」。(8.6.2021)


    我在地方創生與文字創作之間,可曾發生摩擦?我一般習慣的反應是這麼想:摩擦?好啊;二石相撞必有火花。但我明白這世界往往不和我同調。大家一想到「摩擦」,是從稍有干擾、抵牾、矛盾到正式衝突的那種生活狀態。嚴重者,常常是以「漢賊不兩立」告吹。其實,創造一個共同的聚合場,讓雙方自由、互動就好了,融合可待。實際上,還有「不打不相識」的妙用。這場所叫「文化」。地方創生靠什麼創;要怎怎樣生?文化有答案。答案用什麼技藝切進;又怎樣呈獻出來?不外文學。


    我給企業/組織上課時,總在學習體驗時段設計好些長短不一、設置有所變化的(個人或群體)「腦力激蕩」作業,以念頭誘發念頭、點子催長點子的方式,找尋特定議題的答案。

    在寓意上,也是石頭摩擦出火種的作為。
    (9.8.2021)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地方紀 《霹靂州十八丁篇——田野工作機緣》

    疫情鬧了一年多,好些涉及跨地實際活動的地方創生事務都耽擱了。趁在家作業,正好整理一些陳年老筆記。這首詩就是這樣「出土」的。


    一起挖掘出來的,是我在1981年離開生活出版社,到《建國日報》做過短時期記者的記憶。


    1970年代中期讀中學時,在柔佛古來老家參與過「青團運」的活動,1978年代杪唸完拉曼學院到生活出版社工作。住在八打靈再也191路,他鄉遇見一群同是來自古來的學長,在SS2推動「青團運」,於是和他們在一起活動了大概兩年。


    1981年,青團運合作社收購了原是霹靂州地方報紙的「建國日報」(現已停刊),遷址八打靈十三區,靠近「星洲日報」、「星報」與生活出版社,計劃發展成全國媒體。


    當時八打靈的青團運支會秘書李綽鈞(後來昇任全國總會長)到青團運合作社服務,推薦我去建國日報。


    在建國的幾個月時間,正是全國華社風風火火推動合作社運動的時期,我走了好些地方去調研草根參與的實際情況,算是延續我在出版社時到小鎮去採訪趣聞的新聞工作。


    與霹靂州十八丁的邂逅,就發生在其中的一次出訪。


    說起昔時故人與往事,我在建國日報的時間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但因為不是南洋或星洲那一級的大報,小報館有限的普通記者陣容反而可以不論年資,從社會、意外、國會到法庭,大小新聞都得嘗試。走高庭時正是獨大案件在審訊中。


    採訪之餘,也寫過一些政論,包括探討當時拿督(後來丹斯里)李金獅引起熱議的華族代表擔任第二副首相課題。


    我在建國最後的一項任務,是在1981年尾,採訪胡申翁移交首相職權予馬哈迪的儀式。


    離開報界,是應拿督李金獅的邀聘到雪州馬華擔任執行秘書,四年後升任執行秘書長。


    除了擔任馬華雪州聯委會主席外,李金獅當時也是馬青總團長,兼任馬華十大計劃之一的幹部培訓中心主席。


    我在青年組織時,曾參與過包括首相署心理作戰部門所辦的軍事等領導課程。新職務在組織行政工作之餘,也有機會協助幹部培訓,對我是極難得的學習空間。培訓工作自此成為我遊走此生最重要的據點。


    2020年初,丹斯里過世,我去瞻仰時恰好是晚餐時間,在偌大的靈堂裏,唯有我獨對他在靈柩裏的遺容。


    我說,丹斯里,衷心感恩您曾給予我的提拔。(Saturday, 5 June 2021)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陳明發·地方、社團與詩性體驗

    問我社團經驗,第一個關鍵詞是:地方。

    什麼經驗?地方感性,而且是“詩性”的。

    舉個例子 ~~


    陳明發的詩 1981《十八丁》

    經過班苔要到巴眼色海去
    車子開到新邦交通島
    拐左走了數哩路
    誤入十八丁

    這名字叫得好
    只是世界到此仿似盡頭
    轉過一條街,再一條路
    老找不到出處

    坑坑洞洞的街道
    幽幽舊舊的店屋
    車子彎呀彎,跳呀跳
    海風直在笑

    小旅途的一次的邂逅
    最難忘的是大路兩旁的
    百年老樹,像世外一群
    高人,慈祥而淡泊
    猜想是護鄉的家丁
    老邁依然守著小王國

    (13.8.1981)


    土產對話

    有一回和丹斯裡鄭福成同台演説,緊接著第二個環節,是我們對話;還有第三個環節,我們一起和颱下的友好答客問。

    其實還有第四個環節,私人的,他請我和幾個籌委宵夜。

    剛坐上他的房車,司機便説,某某、某某從哪裡送來了什麼手信,已經放進了車後箱。

    丹斯里笑笑説,每回“下鄉”,當地鄉親、宗親或各黨團領導,常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送來當地土産。

    甚至有冰藏的魚蝦。

    除了敬意,還有分享地方特色物産的喜悅。“我們這裡才有”或“剛剛出爐”、“剛剛收成”的,那敘事怎不令人有三分驕傲?

    講故事,離不開地方,離不開那裡的人和事和物。

    地方感性是這樣來的。

    記憶裡,地方與人事物往往隨時光移轉而在有意識、無意識地對話着。

    感性的生成,也就是意義的生成。

    (26.12.2023)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個人的勝利

    環顧世界,我們還看到了個人力量和責任的復活。

    在過去200年左右的時間裡,先是各國政府,然後是工業巨頭幾乎統治了社會的每一領域。

    現在,消費者變得至高無上——他們擁有著從全球最佳產品和服務中進行選擇的權利和能力。這也將包括我們每個人有責任選擇我們最佳的教育——從全世界教育體制中選擇最好的教育體制,這是具有革命潛力的一場變革。

    顯然,以上這些不是唯一的占主導地位的變化。我們沒有提及正在世界許多地方發生的精神復興,也沒有提及許多宗教中原教旨主義的復活。其他數十種著作已經提及了生態學的重要性,生物學的新時代也已在許多書中被提及。

    但本章的15個要點代表了主要的趨勢,我們相信,這些變化趨勢令人信服他說明應有一場相應的學習革命。

    抓住所有機遇將不只改變政府和工業的面貌,還會改變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的性質和將要培養我們迎接未來的教育體制和學習體制的性質。

    貫穿本書的主題,就是如果我們不對教育和學習新方法不斷增加投資,我們就不能取得教育上的突破。

    今天,沒有人會再鑽木職火。但如今被稱為教育的許多東西,卻仍基於同樣過時的概念之上。(見:《學習革命》第一章·未來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古老建筑物后巷改为行人道

    关丹大街和后街的古老建筑物后巷,政府也计划改为行人道,以吸引游客的到访。

    当然,2035年关丹县地方规划草图是关丹发展大方向构造图,至于是否真正能够落实,取决于政府财政状况、私人界资金的投入,还有发展的进度及调整。


    6大主要走廊.5大次要走廊

    在“关丹2035年发展大蓝图”中,负责提呈大蓝图的大马规划局列出关丹未来发展的挑战,希望引起民众及参与关丹未来发展的单位关注。

    关丹未来发展的挑战,其中包括了欠规划及绿化的房地产发展、矿业及伐木业的发展、旧建筑物的保护、新建筑物欠缺独特性、旅游拨款不足、河水水质下降、工业区规划不足,还有对关丹人影响最深的排水系统及水灾问题。

    关丹县的土地面积为29万6042公顷,其中51.64%的土地面积可供发展使用,另11.29%的土地则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作发展用途,至于剩下的37.07%的土地,则属完全不能被发展的土地,包括了森林、河流、湖沼等。

    根据关丹未来的规划,关丹将通过6大主要发展走廊、5大次要发展走廊,以及4小发展走廊,把关丹未来的发展逐一联系起来。


    蔡世才:可能商机

    关丹2035年发展规划下的巨型的发展工程,对关丹市民有什么帮忙?市民该做好什么准备,以迎接当中可能出现的商机呢?

    大马房地产发展商彭亨州分会主席蔡世才接受星洲日报东海岸社区报专访时说,“关丹2035年发展大蓝图”透露了关丹未来20年的发展大方向,关丹市民应该关注发展大蓝图的内容。

    发展米昔拉巴洛旅游区

    他说,大蓝图中规划了关丹各地的土地用途,通过了解大蓝图,我们可以窥探官方发展关丹的方向,如政府发展米昔拉及巴洛一带成为旅游商业区,以及重点发展KotaSAS成为州政府的行政中心。

    “在这大蓝图里,我们也看到关丹国际机场坐落在空军基地附近,假如这设计真的落实,这一带将会成为关丹的交通中枢。”

    出现新东海岸大道出口

    他说,因为在大蓝图中出现一个新的东海岸大道出口,名为“机场站出口”,相信是要提升机场的四通八达。

    “届时,连贯机场的交通除了普通公路外,机场搭客还可以直接上东海岸大道,或搭乘火车离开,非常方便。”

    他补充,交通连贯对发展一个地方非常重要,相信如果大蓝图有关交通方面的建议落实的话,必能够带动整个关丹,尤其是甘孟路及KotaSAS一带的发展。

    可通过大蓝图置业

    他说,关丹居民可以通过研究大蓝图去置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具有发展潜能的地区购买产业或投资。

    关丹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陶启联受访时说,中国投资及资金在关丹未来的发展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可以协助加速关丹的发展。

    他说,目前中国投资在马中产业园、关丹深水港口,还有东海岸铁路3个主要项目。

    “这3个项目会是关丹未来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目前这3个项目也已动工,尤其是东铁和关丹深水港,绝对会带动关丹的经济发展,惠及关丹各阶层包括商贩。”

    他说,在“关丹2035年发展大蓝图”中的关丹深水港口能够把中国的货船直接在关丹上岸,缩短海运成本及时间。

    吁商家善用人脉争取商机

    “我呼吁关丹的商家们善用人脉,争取经商机会。”

    总的来说,关丹居民,包括商家、企业,甚至是小贩,都应该积极关注及参与关丹未来发展。

    关丹市议会及大马规划局彭亨州分局为了收到更多民众的意见,已把原定于本月10日截止的公众咨询日期再展延1个月,以便让更多民众提出意见。

    你对关丹2035年发展规划有什么意见?赶快乘公众咨询日期截止前向关丹市议会及大马规划局提出你的意见吧!(本文作者:LimLC;原题: 关丹2035年发展规划知多少?29.8.2017 星洲日報 )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关丹2035

    关丹2035年发展规划知多少?

    早在2015年,关丹已公布了“关丹2035年发展大蓝图”。但是,当时关丹还没有东海岸铁路这项巨型发展工程。

    因此,彭亨城市及乡村规划局于今年7月11日,推介替代版的2035年关丹县地方规划草图,并再次公开向公众进行咨询。

    星洲日报东海岸社区报将分3期向读者们介绍替代版的2035年关丹县地方规划草图内容,看一看关丹未来发展的规划,到底里面有些什么与你我生活相关的计划?

    到底2035年后的关丹,会变成什么样的城市,相信关丹市民都很有兴趣吧?

    根据人口统计数字,关丹2010年的人口为44万3796人,2015年为51万7200人,以平均人口增长2.4%计算,到了2020年,关丹人口预计为59万人,2025年人口将突破66万5000人,2030年为74万4198人,到了2035年之际,关丹人口预计达到83万6567人。

    建“关丹德伦敦塔”(Menara Teruntum,现称:Kuantan 188)

    根据替代版的“2035年关丹县地方规划草图”,我们看到了“关丹国际机场”、“东海岸铁路”,还有“关丹港口城市”这3项主要能够带来经济起飞的巨型发展计划,另外也看到了由东海岸经济特区负责兴建的“关丹德伦敦塔”。

    其中,德伦敦塔位于关丹河畔公园,关丹国际机场则坐落在空军基地附近,至于关丹现有的港口则将扩建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城市。

    此外,政府也计划重新发展政府大厦一带的“黄金地段”,一旦位于KotaSAS新州立法议会大厦竣工后,现有的州政府大厦将改建成为新的商业中心。

    沿河一带发展休闲旅游

    “2035年关丹县地方规划草图”中,我们看到政府善用关丹位于河岸及海岸的地理位置,在关丹沿河一带发展各种休闲及旅游设施,包括河畔脚车道、河畔咖啡厅,还有游船河等设施。

    此外,政府也把直落尖不辣至遮拉丁一带规划成为旅游及商业区,好让当地发展成旅游区,兴建酒店、民宿、餐馆、纪念品店等。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The Arabs discovered that even though they have to go on land for a part of the journey, it was very much shorter. So from that day onwards, they decided to use this route and the Penarikan became famous ever since.

    The Penarikan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military operations between Siam and Malacca. Using this route, the Siamese have launched many attacks against Malacca. A troop was sent to make an ambush. Half of the troop stayed near the Penarikan as backup and the other half attacked Malacca. However, the backup group has another mission, they have to dig a big canal measuring 30 feet by 20 feet in depth, so that they could connect the two rivers, Jempol and Serting River.

    A leader of the Siamese army was later buried near the Penarikan. The tombstone was believed to have been transported all the way from Siam. The Siamese leader's grave could still be found near the route, which dates back to 1265.

    The Penarikan has also witnessed many significant events in history. The famous Malaccan warrior Hang Tuah, while on the run with Tun Teja, used Penarikan to flee to Pahang. The last Sultan of Malacca, Sultan Mahmud Shah, after the conquest of Malacca by the Portuguese Empire had also used Penarikan to escape to Pahang.[4]

    In 1613, a Portuguese officer wrote that he took a boat ride from Muar to Pekan, and the journey took him six days. A map produced in 1598 showed that the Muar River and the Pahang River is connected at a place which is now called Serting in Negeri Sembilan.

    The Muar River - Pahang River Penarikan route is a safer route to the South China Sea or to the Straits of Malacca, because there were no disturbances and threats of piracy that reign the seas.

    Apart from that there were also signs of trading activities, whereby goods changed hands at this point. These means the boats from Pahang with the produce they carry stopped here, transact and pick up goods that are east bound and return to Pahang. Similarly, boats from Muar, bringing goods from Malacca and Singapore were brought to the Penarikan, where barter trade occurred. (Source: Wikipedia)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The Laluan Penarikan

    The Laluan Penarikan (Malay 'portage route') were a series of portage routes across the Malay Peninsula. The most famous of these routes connected the Muar River with the Pahang River. The Penarikan shortened the journey of water vessels sailing between the Strait of Malacc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1][2]
    History

    In the ancient times, the rivers Muar and Pahang were nearly connected at a place called Jempol specifically in town of Bahau, in present-day Negeri Sembilan, where the Muar meets the Jempol River. The Serting River, not far from the confluence of the former two, flows into the Bera River, a tributary of the Pahang. The Penarikan allowed trading boats between ports and harbours or place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Malay peninsula, like traders from Malacca or Muar could continue their journey along the Muar until they reach Kuala Pahang in Pekan, or Kuala Lipis to continue into Terengganu, Kelantan or Perak.

    more @ 做客 特色小鎮  /  跟《馬來紀年》走一帶一路

    At the Penarikan, the locals help will be required to pull the boats overland. The distance is about 300 meters and because of the action of pulling of boats overland, the route is named Penarikan, which is the Malay word for pulling.

    The confluence between the Muar (left) and Jempol Rivers at Kampung Jambu Lapan, Bahau, Jempol District, Negeri Sembilan, is the midpoint of the Penarikan.

    The Penarikan could have been discovered circa 14th century, way before the days of the Malacca Sultanate.[3] The Arab merchants were actively trading as well as spreading Islam. When Malacca was discovered, they came to Malacca for trad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asai came to Malacca too to acquire their daily sundries.

    Coincidentally, these are the same group of people whom they spread the religion to. The Arabs complained to the Pasai about the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trading in Siam because of the arduous journey through the Strait of Malacca, then on the Straits of Terbrau before they can continue the voyage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towards their destination in Siam. This voyage which take weeks is extremely lengthy and difficult. After listening to the grouses of the Arab merchants, the Pasai revealed that there was a short cut where they could avoid the arduous voyage.

    However, they have to pull their boats off shore for a kilometer or so. Learning of this, the Arabs endeavoured to try out this route. One day, the Pasai show this route to the Arabs. First, they sailed from Malacca along the Muar River to reach Jempol River, from where they have to pull the boats on shore for a short distance to get into the Serting River. They then continue their journey along the Bera River to arrive at Kuala Bera from which they proceeded to the South China Sea via Pahang River — and finally to their destination in Siam. (Con't Below)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北根發展由納吉而起,選民:沒得嫌!


    活躍當地華社的鄭德隆,經歷過拉薩家族兩代人前後擔任該區國會議員和一國之相。他說,1970年代整個國家都在發展,還輪不到小地方。到了2000年代納吉成為內閣部長、首相后,北根的發展才蓬勃起來。

    他細數,納吉在任時撥款10萬令吉建廟,還曾來巡視建築工程。北根鎮上的眼鏡店、腳車店生意量大增。因為北根範圍廣大,鄉區學童要驗眼,選區服務團隊便安排他們到鎮上眼鏡店。鄉區地廣小孩上學需要腳車代步,那就向鎮上腳車店下訂,直接一羅里送去。逢年過節,舉辦樂齡茶敘,出席者可獲得敬老紅包200令吉。

    納吉與馬華區會成員一起新春撈生。

    暴風雨來襲,不一會兒鋅板、洋灰等等建材立即送到,即刻修建。鄭德隆的舊店鋪曾遭火患,納吉和夫人羅斯瑪到場巡視。他記得納吉慰問他,“鄭先生,火災是怎麼發生的?”

    北根國會議員服務處就位在跨河大橋橋頭,民眾可以到那兒陳情。哪些事呢?他說起朋友孩子的例子,拿到政府獎學金,卻被分發到日本的輻射城福島。他們到議員服務處陳情,“minta sokong(尋求支持)”,結果成功更改分發到另一間學校。

    可是納吉貪污失信罪成入獄了呀?“搞政治的10個,10個貪污的。不貪污的不搞政治。”鄭德隆這番話也是許多老一輩人的觀點,“至少做了幾樣東西,對我們華人很有意思。”他指的是納吉在擔任教育部長時,廢除了1961年教育法令第21(2)條文。該條文規定教育部長有權在認為適當的時候把國民型小學(即華小和淡小)改為國民小學。“沒得好嫌,雖然他是貪污,可是沒得好嫌啦……”

    納吉常turun padang親民,青年受領袖魅力感召

    從小鎮商圈往河邊走去,經過巴剎、小販中心,不少家庭一家老小在河堤用餐。河堤立有告示牌,寫明河堤廣場於2017年建成,全長4.8公里,防治河水泛濫,又可充休閑用途。在對面開檔的小販哈茲拉(Hazira,34歲)說,河堤建好後就沒發生水災了。

    河堤建成后,北根免於河水泛濫。

    “應該是我19歲的時候吧,那年發生大水災。”哈茲拉回憶,親眼見到納吉是在疏散中心,“他親自來看我們,沒想到隔了三四天,他又來了。”在他印象里,納吉時常turun padang(下場),火患、水災后他都會前來慰問災黎。

    談及納吉下判那天,他說母親非常難過。“我啊?沒什麼,就這樣啰……”

    哈茲拉印象中納吉勤勞“下場”,曾見他一周內兩度到訪疏散中心慰問災黎。

    巫青志工阿迪拉(Abdillah,34歲)當然不這麼認為,下判那天他非常難過。他可是因為納吉的“卡里斯瑪”(Charisma,領袖魅力),受到感召才加入團隊的。

    他是道地北根人,說是從小看到納吉團隊提供各種服務,所以長大后參與其中。“我們的倉庫有很多奶粉、輪椅、病床,很多物資。民眾有需要我們馬上就能提供。”一說到選區服務,他起勁分享,除了國會議員服務處,還有以納吉母親為名的敦拉哈基金會(Yayasan Tun Rahah)。“有需要的人可以來登記申請,我們核對資料后還會做家訪。”

    阿迪拉受到納吉的領導魅力感召,加入服務團隊。

    他語帶驕傲,“假設有人要到吉隆坡看眼睛專科,他來預約,我們會送他到吉隆坡的醫院,在那裡等他看完診,再送他回來北根。”那麼全套的服務,實在忍不住問他是否有受薪。“當然沒有啦,我們是志願者啊!”一旁的同伴噗哧一笑,似是不滿自己的熱心被輕蔑了。

    敦拉薩是墾殖區發展推手

    “納吉貪污罪成”,把這個問題拋給受訪選民,多半不置可否,似是不願或不知該怎麼說。然而,納吉入獄對北根選情似是沒有多大影響。巫統北根區部資源本就充沛,距離提名日還有一周,每兩三公里就能看到國陣的競選行動室。就連70公里外的珍妮墾殖區(Felda Chini)也一樣,人煙稀少的路上突然冒出一間行動室。

    墾殖區向來被視為國陣票倉。其實,墾殖區發展計劃便是敦拉薩一手推動的,從甘孟(Gambang)前往珍妮墾殖區的聯邦12號公路,就叫敦拉薩大道(Lebuhraya Tun Razak)。

    70公裡外的珍妮墾殖區,也屬於北根轄下。

    珍妮是廣袤北根國會選區內其中一座墾殖區,位於珍妮湖附近,位在油棕園裡。52歲的墾殖民德克(Deq)說,以前都是木板屋,近15年來(也就是納吉升任部長、首相后)才慢慢發展。“過去幾年齋戒月,他都有來我們這裡開齋。”

    商店員工阿米魯(Amirul,37歲)也說,納吉勤勞下場(turun padang),即便有時只是短暫逗留15分鐘至1小時。問及選區服務,他和同事們都說,墾殖區有議員代表,有事都能相求。問他們目前最迫切關心的是什麼?“水供啰,偶爾會斷水。最重要的是房屋,我們是第二代墾殖民,大部分都成家了,原本的房子快住不下了。”
    阿米魯反映,墾殖區二代、三代家庭日漸龐大,房屋是當地主要問題。

    【後記】

    此次只是由東至西觀察拉薩家族的政治老巢,並沒有南下柏巴前進原住民區。但以路上看見的國陣行動室密集程度可以預知,老巢不會輕易翻覆。

    受訪者舉的例子在他們眼中都是非常“貼心”的貢獻與服務。更何況,納吉是不時露面的民意代表,還替小鎮帶來了工業、大學等大型發展建設。這些“看得見”的人事物就像他的代名詞張貼在選區各處。1MDB醜聞自2015年暴發,至今還是難能讓選民拉升到國家利益受損的格局來思考納吉的功過。

    珍妮附近一座禿頭的小山。

    也想談談珍妮遊記,目光離不開不遠處禿頭露出紅土的小山。繞近,附近就有一座油棕廠,惡臭難耐,載滿油棕果的羅里正排隊進廠。就近繞去珍妮湖,只見園區已荒廢,四下無人,荒涼得很,叫人不敢下車。珍妮湖水污染議題,可否在候選人的競選宣言內呢?

    ( 報道.攝影:白慧琪,14.11.2023星洲日報周刊專題;原題:[政治老巢/01] 納吉老巢北根 兩代首相耕耘的腹地)

  •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白慧琪·北根:兩代首相耕耘的腹地

    北根是位於彭亨河口的小鎮。

    老樹盤根。那神似一窩蛇蟒的樹根,在看不見的地底輻射擴張,抓牢泥土。那粗壯的樹榦,可能也想不起自己纖細時的模樣,就那樣不斷肥大,高舉臂膀,長出茂密枝葉。於是,底下的人得到樹蔭,他們灌溉着不願老樹枯去,共生共存。

    馬來西亞第15屆全國大選掀起帷幕,翻開政治人物面譜,不少老面孔都是盤踞一方的老樹,在政治老巢盤根三四十年。例如,敦馬在古巴巴素(Kubang Pasu,1974-2004,2018年復出政壇轉戰浮羅交怡)、東姑拉沙里在話望生(Gua Musang,1986至今)、慕尤丁在巴莪(Pagoh,1978至今,除1986至1995年出任柔佛州務大臣)。

    別忘了彭亨北根(Pekan),納吉接過父親敦拉薩衣缽,直到本屆大選入獄無法參選才中斷。還有檳城的峇東埔(Permatang Pauh),1982年起由安華、旺阿茲莎和努魯依莎一家3人先後當選,是安華家族的政治老巢。

    老樹為何盤根?難道,樹大好遮蔭?

    “以前的選舉是貼poster(海報)的,印有人像,貼在樹上。”請北根列聖宮主席鄭德隆憶當年,他說已故敦拉薩也會像現在的候選人在選舉前後來拜票、謝票。79歲的鄭德隆是土生土長的北根人,活躍於鄉團、華教和馬華公會。他依稀記得敦拉薩拜票時,呼籲華人一定要支持聯盟(國陣的前身)。

    鄭德隆的辦公室有面牆,貼有很多照片和剪報,不難看見前任國會議員納吉的身影,有主持動土儀式、巡視火災災場、新春撈生……“北根最迫切的就是華小,當時還是木板建築物。我們申請,經過3次大選才批准。”鄭德隆也是北根中華小學董事長,每次納吉回選區,他都會代表提呈備忘錄,終於在2008年獲批興建3層樓校舍。

    鄭德隆辦公室的牆上有許多照片和剪報,都可看見納吉的身影。

    一面牆,大概看明白納吉與北根華社的關係。或說,選民與國會議員的供需關係。

    北根位於彭亨河出海口,從關丹取道聯邦3號公路,南下車程約1小時。行經跨河的蘇丹阿布巴卡大橋前,會先經過北根汽車工業城,還能瞧見載滿馬賽地的運輸羅里出入。穿過工業區、甘榜往海邊前進,就是馬來西亞彭亨大學的主校園。跨河來到小鎮中心,怎麼都比不上關丹熱鬧繁忙,竟也進駐了6家銀行。

    北根是拉薩家族的政治老巢,在敦拉薩、納吉父子兩代人手上經營超過半世紀。11月1日國陣公布第十五屆全國大選候選人,備受矚目的第三代莫哈末尼查並沒有重演父親代父守土一幕,只是出征轄下柏拉姆再也(Peramu Jaya)州選區。

    鄭德隆的舊店鋪遭遇火患,納吉夫婦巡視慰問。

    敦拉薩出生北根,故居高腳木屋已改建成博物館(目前整修,暫不開放)。他自1959年當選國會議員,連任4屆,並於1970年出任第二任首相。1976年,他因血癌病逝英國倫敦。國席隨即補選,當時年僅23歲的長子納吉代父上陣,不戰而勝。此後46年,納吉共擔任10屆北根國會議員,除了1982年那一屆棄國攻州出任彭亨州務大臣。

    原本平步青雲,1999年大選,納吉卻僅以241張多數票慘勝。據當地記者回憶,納吉當時鮮少到選區走動,出席活動也讓當地民眾久候多時。低空飛過,算是選民給予他最嚴重的一次教訓。

    小鎮不大,卻有6家銀行,其中兩家在巫統大廈樓下。

    2004年大選,選區重劃,北根划有柏巴(Bebar)、珍妮(Chini)、柏拉姆再也(Peramu Jaya)和浮羅馬尼(Pulau Manis)4個州選區,面積非常龐大。除了小鎮北根,區內還有墾殖區、原住民村落和軍營,都是國陣的票倉。此後,納吉在內閣繼續高升,擔任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和副首相,並於2009年接任我國第六任首相,也是北根出產的第二位首相。

    後來的事,你我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