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世紀的來臨,使現代世界成為一個全新的互動系統,除了溯及班納迪克.安德森所謂「印刷資本主義」之興起,大眾開始能識字,以致不需面對面交際,即能藉由集體閱讀行為產生互動交流,延至十九世紀以來,主要的科技進展則在於交通和資訊方面。 蒸汽船、汽車、飛機、相機、電腦和電話出現後,世界即處於「全球村」環境中,其中在汽車速度感下,「城鎮市區只是一個壓縮物」, 由於速度拉近了距離,四海之內皆如近鄰,自此而改寫了昔日的「天涯觀」。此外,資訊媒體的無遠弗屆,諸如最能代表現代媒介的報紙、電話、收音機、電影及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尤其是現今新媒介-網路的互動平台特性,更是將人際交流互動帶入一個「新媒體秩序所創造的社群」。誠如論者所言:「每當我們想說全球村時,就要記得媒體創造的社群是『無需任何所在的(no sense of place)』。」 一如現代人習用的臉書介面,透過網路傳播的擴散效應,所出現的「社會性群體」迥非傳統的「場所性群體」,而是一種「公眾」(public)的概念。所謂被媒介所中介的這個群集的「公眾」,即是「純粹精神性的集體,是身體分離、心理結合,散亂分布的個人。」因電路世代」作家群書寫中,形成極具現代感鄉土世界裡的資訊/媒體景觀。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① TRILLING B. & FADEL C. 21st Century Skills[M].San Francisco, CA: Wiley.2009.
② The Conference Board(2006).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 ?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 U.S. Workforce [R]. ;AMA (2012) Critical Skills Survey:Employers Need a Highly Skilled Workforce to Keep Upwith the Fast Pace of Change in Business Today[R].
作者/譯者簡介:查爾斯·菲德爾,美國課程再設計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CCR)創始人和主席,21世紀素養研究專家,國際著名教育改革思考者,著有21st Century Skills(2009,Trilling,B. & Fadel,C.)(伯尼·特裡林,查爾斯·菲德爾著,洪友譯:《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和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 The Competencies Learners Need to Succeed(Fadel, C. Bialik,M. and Trilling,B., 2015)( 查爾斯·菲德爾,瑪雅·比亞利克,伯尼·特里林著,羅德紅譯:《四個維度的教育——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必備素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徐海英(1971— ),江蘇宿遷人,博士,淮陰師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人文地理與地理教育;盛群力(1957— ),上海崇明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專長為教學理論與設計。
① GOLDIN C.& KATZ L.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前一段所述弦論的唯一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如果宇宙萬物都要永遠遵守同一個物理定律,這個物理定律應該是獨特的,而不是任意的。(雖然標准模型或量子場論中還有許多((如電子質量等))參數是「任意的」,但其任意的程度已經比牛頓力學小得多。)一個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 TOE)必須是唯一的,否則它就不是萬有的,因為它不能解釋它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萬有理論中應該沒有任何自由參數;而弦論即滿足此一性質。
陳老頭
五、結語:景觀、敘事與新世代「微型感性」的情感結構
思鄉或戀土情結,本是人之常情,但就空間社會學理論而言,「對家鄉的熱情也許要追溯到土地的引人觸目的差異。」這是因為土地的差異,必然強烈地把人的意識束縛在土地和它形態的特殊性上。62 因此,道路筆直,面目模糊的平原景觀或現代都會,對住民的吸聚力或思鄉熱情而言,似乎不敵對於古老的,彎彎曲曲的街道,或不規則的鄉鎮城市。此或即是在多數非來自於「鄉土世界」的新世代書寫中,常可看到書寫鄉土地景的緣由,即使這個鄉土只是源自於對父母鄉土,或是對於已然逝去的成長經驗中的一種「鄉土感情記憶」。然而本文藉由重讀與探述新鄉土諸作,卻發現宕開人類本然的鄉土情懷與追索生命印記的書寫動能外,新鄉土諸作明顯可識察「創造地方」或「生產地方」的書寫方式。首先藉由景觀符號,以辨識地方空間訊息的作品,茲以為例的是陳淑瑤《流水帳》,以澎湖離島景觀,作為「空間界限」,而引渡出界限內外不同住民的社群意識;至於王聰威所浮雕高雄旗津的漁港風物地貌,顯然是藉由「生產/再現」父母鄉土,來表徵他的鄉土身份與歷史想像。
其次則就「民俗儀典」儀式感背後所表呈的地方文化即景,援以黃春明、鄭清文、林宜澐、伊格言諸作,以論證新秀寫家表述實踐的鄉土感覺,顯然趨近於「知識景觀」與「美學策略」,迥異於前行代作家刻繪的鄉土「閱歷景觀」與「集體記憶」。至於「群體的身份感」,也是透過反映常民生活行為慣習與特有文化心理結構的民俗儀典而表出,取徑的是甘耀明結合客家和福佬地域風情與族群生活歷史紀錄諸作。
最後則從鄉土書寫中的資訊/媒體景觀,進行世代論述與比勘。老作家鄉土諸作援用科技媒材,主要關懷焦點在於對現代性時間入侵鄉土社會的「拒斥」,而新世代小說所展現的科技媒材,書寫重點則在於正視其所嵌入的現代性時間本質。總理而言,科技資訊的在場性,表現在新世代寫家的鄉土寫作現象中,堪稱是在一個「大心靈」,所謂傳播媒介的強力影響之下的個別分化書寫,諸如童偉格、李儀婷、伊格言與楊富閔諸作,皆有殊異而「非常現代」的鄉土故事。
綜上所論,新鄉土書寫顯然已非真有其地方本體論的定錨點,一如陳淑瑤的澎湖書寫,主要是以「內在者」視角出發的鄉土書寫,但陳淑瑤的澎湖終究是靜止於永恆時間內的城鎮,文本中看不到現今澎湖面臨現代化與物質性入侵時的急遽變化。王聰威的高雄旗津書寫,主要是就「外在者」視角來模塑地方,裡面有其對父母鄉土的歷史想像。但地方意象卻是藉著曾有識覺經驗的作者之意象轉化而來, 63 並非是作者實存的地方經驗。再者地方性固然作為生命經驗的本質,然而當作家書寫鄉土時,卻也是一種空間式的或虛擬的,並具有社會再生產地方性的詮釋,一如甘耀明系列「關牛窩」作品,傳奇與戲謔性故事,顯然與地圖上的關牛窩「有些距離」,然而其故事題材,卻在於表現並召喚客表現出,必須透過「翻譯鄉土」的話語策略,贖回正轉化為陌生的文化他者的「鄉土」。就書寫策略而言,「翻譯鄉土」自也是一種地方性的建構與生產,只是彼時鄉土諸作呈現的大都為「地方本然的樣態」,一如前行代的鄉土來自於親身的鄉土經驗與體驗,寫作者身在地方裡,即使偶有屬於文學想像的幻構情節,卻是「經驗親近」的觀察視野。進入九○年代以降,緣於「經驗疏遠」的觀看距離,新世代寫家的鄉土則多數來自刻意營構的想像鄉土,那塊鄉土或許是真實存在的地理環境,但卻是和虛構想像空間混合而成,書寫鄉土焦點因而轉為「談論地方的方式」,而成為「生產的地方性」。
新鄉土作品中「生產地方性」現象,原是在特定時空潮流脈絡中的必然趨勢,本文在「生產地方性」意義脈絡下,希圖開拓九○年代以降新鄉土書寫現象的另一種詮釋概念,當然也得正視描摹「世代共相」的不易,以及「不可化約」的多元可能性。誠如七年級小說家所言:「身在這麼一個多元的社會中,每個人自然都隨秉性與境遇有自己的特色。但他們共同生活於當代,在小說的思考與關懷上,仍有可辨認的共通之處。」65 規模新鄉土新世代的寫作,容或作家刻繪的鄉土是「事實記憶」或「情感記憶」,是可觀可知的地方地景,或是私人記憶臨現的地方意識,或是一種「微型感性」的情感結構,總之,鄉土都是作為富有歷史魅力,也是小說家意欲向人們展示生命中親切經驗的地方。
63 Yi-Fu Tuan 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頁141。
64 收錄於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年3 月),頁236-237。
65 朱宥勳撰,〈重整的世代-情感與歷史的遭遇〉,朱宥勳、黃崇凱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頁7。
(陳惠齡 2014《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 頁241-272,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 年6 月)
Nov 17, 2021
陳老頭
(續上)小說中浮現許多現代性網際網路化的社會情節,如藉由網路平台特性中「匿名身份卻不斷介入敘述」,始完成姐弟之間的傳訊與關懷;60 而姐姐也是因為上網結識光頭男友,以致棄家不歸……。小說中最精彩的辯證情節乃在於,經由家族葬禮儀式所織就祖靈的「血系大網」與「身份認證」作為輻輳,將家族史與鄉鎮開發史,甚至是斷代民國史、短暫昭和史,予以宏觀並置,並論證這些親族系譜名諱或符號,若置於網路世界,會不會也生疏得等同只知一組ID 和暱稱的網友?(頁33)雖然大內阿嬤一再埋怨:「人有心,電腦無心」、「可憐啦!姐弟講還需要用電腦,又不是沒嘴?信電腦教,走火入魔啦……」(頁29),可是最終她還是得仰賴接聽「手機」,重新啟動和孫女的情感交流。無數個人得以在手機在網際裡互相連結,顯然已成為一種重要的日常生活媒介了,即使是在鄉土世界裡。〈逼逼〉一文命題兼具多義,「逼逼」一為阿公歷年劈腿「十二婆姐」總成果之一的大陸妹花名,其次為文中電子器具及所有聲響的狀聲詞,再則指陳阿嬤一生所遭受的「逼迫」情狀。水涼阿嬤自從聽了看護蘇菲亞說了句:「老闆(即阿公)不吃了。」即啟動了她裝置有GPS 衛星定位與孫子HP 筆電互聯的摩托車之旅,旅程的導航定向主要是從官田、麻豆到佳里、善化……。穿行這些城鎮,水涼阿嬤可不是隨機晃遊,實質上這是一趟滿載往事風景與記憶痕跡的「報喪之旅」。因為依據在地習俗:「古早人要是尪婿不吃了,都得回娘家報備一趟。」(頁50)所以阿嬤的摩托車「騎跡」正是一條通往「娘家親戚的網路」。小說藉由阿嬤行經的市鎮街道,不僅收攬鹽分地區的地景地標,也凸顯人文地誌,諸如描摹沿途所見城鎮與人群或嘈鬧或壅塞或安靜的生活圈(夜市、市場)、工作(修路工與晨起學生)、老病(安養院)、喪葬(路邊喪棚法事)等等常民文化生活最鮮明的畫面。至於阿公天天嚷著:「逼逼說要帶我環遊世界」的心願,最終也在孫子和看護「腳踏實地」的「在地巡遊」版圖中完成世界之旅的壯舉:參訪日本神社遺址-→行徑越南小吃店-→最後則在騎樓窺看民宅客廳電視播放的紐約大聯盟球賽……。(頁59-60)
小說實以水涼阿嬤的女性命運、情感、生命,作為經驗和言說的主體。然而作者並不以悲情「她的一生」作為張致感傷,反而以人世間諸般錯謬糾纏線索,鋪排為另一種「台灣女性」的性情趣味印記。例如水涼阿嬤即戲稱會寫詩的風流才子阿公,獵艷全台女孩,堪稱是第一代「環島青年」,允為「用心愛台灣」之人。(頁43)而阿嬤的「失婚故事」也翻轉為一部「精神傳記」,表徵最堅強的人,站立得最孤獨也最昂然,一如一生被丈夫背叛逼迫至極的水涼阿嬤,仍然努力地活出自我,直至丈夫生命盡頭,仍是滿懷深情以傳說可治百病的龍喉水來潤澤丈夫的口乾唇燥,以免丈夫此番「大行」路難走。
〈逼逼〉一文藉高科技通訊作為祖孫兩代傳遞訊息與地方圖誌的媒介,GPS 衛星定位不僅連結祖孫兩人的「共同體時間」(以阿公的病況作為時間表),也在雙向的網路中各自編輯著自己的地方圖誌:阿嬤是市鎮街道的田調者,孫子則是藉由27 吋螢幕彈出視窗而認識路段名稱。論者嘗言新媒介的出現,使社會情境產生分割、重組的效果:
傳統社會裡的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高尚領域與低下領域、男性領域與女性領域、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都是分立的穩固秩序;雖然一旦電話、收音機、電視闖入家庭,原本空間彼此孤立、防堵他人侵入的生活,也因為資訊流動而帶來某種效果。61
原本兩種不同的領域,卻因著網路的直接聯結而產生密切交集。數位資訊,不僅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新方式,藉由小說中資訊科技景觀的呈顯,也折射了鄉土世界中許多人物的「非常現代」故事。
60 小說敘述者在離家姐姐的網誌中,皆是以同姓氏先輩之名留言,藉祖靈以召喚姐姐返家。(頁16)
61 見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 課》,頁75。
Nov 20, 2021
陳老頭
(三)傳播媒介「大心靈」下的鄉土書寫55
(續上) 上述現代媒介在我們生活中影響至鉅,資訊與網路的快速衝擊現象,映顯在新世代作家鄉土書寫表現上,尤其是自稱是「網路原住民」與「重整世代」的年輕寫手, 56 更是大幅躍進為將3C 翻轉為小說中的溝通路徑與重要場景,誠如論者所言:「鄉土小說發展到新世紀,令人意外的不是鄉土的失落,田園詩的終結,而是鄉土的再生,以災異與天人感應的方式再生,其中還存有著電子媒材的滑稽諸如網路、FB、twitter、line、維基百科,甚或是電子書的文學新環境,因此新世代即或是以最具地方傳統歷史認識層面的「鄉土社會」為素材,依舊可見作品表現的是在一個「大心靈」,所謂傳播媒介的強力影響之下,再出現新鄉土類型的個別分化書寫風格。
如伊格言作品,充分表顯他對電影攝影的執迷與技巧,且就小說情節諸多鏡頭界面與影像元素而論,如〈龜甕〉先是以甕底棺底的蟲蛆「蠕出。蠕入。」入題/入鏡,接著依次是「窺見祖父」、「聽見父親」、「瞥見祖父」、「祖母在房內」、「祖母在那兒」等諸多俗事畫面與細節構圖的發揮,用以嫁接喪葬婚禮、開棺蔭身、男女情事等等喜慶悲喪貪戀愛欲之人生諸景,並引渡出祖父意欲將祖母墓拾骨遷葬的家族秘辛-撿拾的身骨猶如蛆蟲殼膜,「蛻化老去卻遺留痕跡」,一如從祖父母乃至父親母親、阿叔和阿嬸的世代咒詛-原來皆是攸關家族男人和出身霓虹地妓女的愛情。再就伊格言小說表現形式,如〈祭〉中許多交叉剪接AV 女優影碟的觀看/監視影像;〈嬰孩〉中的夾註語:「(光圈關閉。曝閃停止。全部,全部都暗下來了……)」、〈墜落〉一文的「啪。(銀幕一片空白。圖像隱沒入光。)……啪啪。啪。(雪盲。雪盲般的白色光亮。)」等等鏡框打亮、剪接分鏡定格,以及畫面外聲音的發揮,一如駱以軍所言:「極度濃縮的段落,被暗示在一放映機捲片聲或剪接控扭的機械磨擦聲介入的『後製』情境。」58 如果伊格言藉由刻意操作重疊印相、變形鏡頭與鏡框畫面等技術,為的是試圖捕攫時光的影像,以揭露原本安然掩藏的事物,則當楊富閔將手機3C 進駐多數文本時,科技媒介的符號形態與其所承載內容之間的區隔,顯然已不再疏離,新媒介所重新顯現的已然是輕盈親切的日常化與鄉土性的場景。
楊富閔〈暝哪會這呢長〉和〈逼逼〉二文, 59 都是以鄉土女性人物作為特寫。一是大內阿嬤,一是水涼阿嬤,小說主要寫其難堪的生命處境與頑強勁斂的哀樂老年。〈暝哪會這呢長〉敘說祖孫三人依攏相偎,長孫女尋愛而從家出發,最後又歸返回家的故事。親情碎裂期間,唯一聯結祖孫親情的「神秘空間」是部落格的網誌。小說中浮現許多現代性網際網路化的社會情節,如藉由網路平台特性中「匿名身份卻不斷介入敘述」,始完成姐弟之間的傳訊與關懷;60 而姐姐也是因為上網結識光頭男友,以致棄家不歸……。
54 李儀婷,《流動的郵局》(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 年4 月),頁85-113。
55 依據【美】學者庫里論點,所謂「大心靈」(large mind)乃指來自於傳播(communication,亦為溝通之意)的力量,他認為對傳播進行考察,是研究近代社會變化的最佳方式。參見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 課》,頁27。
56 朱宥勳撰,〈重整的世代-情感與歷史的遭遇〉,朱宥勳、黃崇凱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台北:釀出版,2011 年2 月)。
57 周芬伶,〈推薦序:富閔小子〉,楊富閔,《花甲男孩》(台北:九歌出版社,2010 年5 月),頁12。
58 見駱以軍,〈借來的時光-序伊格言的小說〉,伊格言,《甕中人》,頁20。
59 分見楊富閔,《花甲男孩》,頁15-38、39-66。
Nov 21, 2021
陳老頭
(續上)對地方始源文化的迷戀,使他成為本鄉境內最有學問的人,但經由祖父所展演知識文字的「奇觀化」與「空洞化」,卻也形成一種「知識象牙塔」的迷障,讓祖父雖「鶴」立於雞群,卻是以一種「在無望中的遊蕩」之姿,存在於所有人之外的一個「絕對存在者」的角色。「孤獨」顯然是一種與世隔絕,無法建立與他者關係的存在主體。
「在那個紙張在雨中命定腐壞的過往山村裡」,據祖父考證而預警本地會有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使一切重頭來過,人類重活,史書重寫的浩劫,果真臨現了:
“卡拉OK 大風行的那幾年,大家合作,在棚子裡架了卡拉OK,後來流行有線電視,他們也翻山越嶺把電視纜線牽進棚子底。長久失業的村人,日復一日聚在裡面喝酒、賭博、爭是非、鬧選舉,一年中總有幾回,他們會勞動分駐所幾位衣衫不整的警員,開著警笛故障的巡邏車,前來樹下關切一番。”(頁12-13)
當都市傳媒漫漶至純樸山村生活時,「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51易言之,現代性賦予人們改變世界的同時,也在改變人的自身。所謂「電子媒介浸透的社會,其結果就是『地方感的消失』,人們失去了固定安居的地方,社會也因此混雜為一體。」52 山村鄉俗民情因著媒介傳播的流動而與外部世界合流於「經驗的同質化」中,淳樸山村因而改變、敗壞,地方性原初傳統的摧折,恰恰印證了祖父諄諄警誡災難發生不是因為什麼神靈作祟的緣故,而是「壞掉了的東西就會死掉。」(頁21)。
小說對於現代傳媒刻畫最深的,莫過於當精神魂靈始終活在代遠年湮的祖父,離開書房,走進棚子裡的情境畫面:
他拾起桌上的電視搖控器,按開電視。
第一台,摔角台上兩個男人絞在一起。
第二台,一個女子做愛的臉。
第三台,一個小孩像狗一樣不斷哀號。
人怎麼像狗一樣叫呢?祖父不解,默想一會。
他轉頭,看見棚子外面,各家各戶的簷下,都掛著滿滿的衣物,……他想,自古以來此地風俗即如此,他記得不知道哪本書上記載過,此地人在聚宴時穿衣, ……一身凡十餘襲,如裙帷颺之,以示豪奢,宴散,則悉掛衣於壁,披髮裸逐如初。自古以來,此地即無君長與徭役,以子女多者為雄,眾人聽其號令。(頁23)
電視出現的媒體景觀,原本都只是一些現實的片段罷,然而透過「影像中心」與「敘事主導」的解釋,「這類解釋為體驗並轉化它們的人所提供的是一系列要素(像是角色、情節和文本形式)」, 53 因此從觀看影像的這些「鬥狠戾現代全面淪覆隳壞的「他方」的生活。此即童偉格〈王考〉一文藉由寓託電視媒介的出現,使古今社會情境先是產生「分割」,繼而則是形成「重組」的思索。
科技媒體所反照現代人內在細微的身心時間感知與空間感受,在前後世代作家作品中都有體現。且以李儀婷〈郵路〉為例, 54 原住民郵差布馬一直不解近來族人不再找他讀信、寫信,連帶地往來信件也銳減了,但包裹卻日增的迷團?直到有一天他掉落山谷,已失去原住民野地求生本能的他,情急之餘打開高高疊起的郵包,才赫然發現了秘密,原來包裹內裝的全是手機。〈郵路〉這篇小說情節簡單,卻不經意透顯出「流動科技」與「裂散人際」的議題。當人手一機,即意味著可以跨越各種邊界,這種移動不只跨越地理的界限,也可超越語言和文化的界限,然而科技真是萬能的嗎?小說結尾探討的並不是高科技產品取代了本該獨屬郵務士傳訊的滄桑情境,而是翻轉出「手機」此刻雖已成了墜落山谷,求救無援的布馬的唯一救世主,但學不會赤腳攀岩,辨認不出月桃花,聽不懂鳥聲的布馬,卻只能痴盼等待著在山區收訊不良的手機鈴響,才有獲救的生機。顯見小說家雖企圖打破對科技媒介的迷思,卻也不得不正視科技資訊的「在場性」。(下續)
51 借用馬克斯之語。見【美】馬歇爾.伯曼著,徐大建等譯,《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現代性體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年10 月)。
52 見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 課》,頁76。
53 見阿君.阿帕度萊著,鄭義愷譯,《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頁50。
Nov 22, 2021
陳老頭
(續上)現此時從他的生活經驗,和他認識的知識、民俗信仰,用常識上的邏輯把它組織起來,再加上出自於他常說報紙說的口,說出來之後,不管是什麼,在並無法同步於外界社會和時間制度外,也別有深意地揭現「報紙說」所扮演強力決定性角色,已漸次削弱並瓦解人們對生活方式和鄉土性祖先傳統的認同。 當村民隨著「現此時」先生讀報之助,而導致生活不斷受到「暗示性」與「重複性」的傳媒意識形態刺激時, 耳聞的世界意象與價值觀等等,已然逐漸固著與普及,甚至來自「遠方」與「那時候」的資訊霸權,也漸次取代「當下」與「現此時」的原生情感。是以偶然發現「報紙說」假造「福谷村」(即部分山村人所居的「蚊仔坑」)「母牛生小象」的新聞時,荒謬突梯的是「報紙說」的力量,竟然巨大到可以使村民懷疑起自己對於本村在地事物的實存經驗與生活認知,而意欲爬上坑頂,一探究竟。
山村居民儼然是「被媒介所中介的公眾」,意即他們雖散居偏遠山城,卻可經由閱讀同樣的報紙,而與多數其他人共享同一想法與同一感情,即使這種「共同想像」並非具有「同時性」,但對於村民而言,他們多數人並沒有清楚的自覺性。小說中金毛等人也曾懷疑過報紙刊載不實,而發出:「騙瘋子!蚊仔坑的母牛生小象?」可是終究屈服於「報紙說的啦!你們不信?!」
〈現此時先生〉一文或隱含有作者反思「現此時與那時候」、「傳統與現代」、「地方鄉土與全國傳媒」的一個現代性「時間表」,然而文中對於現代傳媒的批判,尤在於媒體並不直接影響接收者的意見,而是影響人們表達意見的可能性, 一如金毛等人最後只能選擇噤聲與接受。因此媒體時代來臨,引發諸多意義的失落,即在於傳媒間接變成了另一種「社會控制」。媒體資訊參見喬治.古爾維奇著,朱紅文等譯,《社會時間的頻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年9 月),頁78-81。
此乃因村民們絕少離開家園,原本只關注本鄉本地的街談巷議,後來經由「識字」與「傳播通訊」才可以接收到某種全國性的新聞報導。然而當村民注目焦點開始從鄉土性的事物,引向全國性或國際性議題時,自然也削弱了人們對生活方式和鄉土性祖先傳統的認同。概念源自愛德華.希爾斯(Shils, Edward)著,傅鏗等譯,《論傳統》(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 年5 月),頁304-306。見吉見俊哉著,蘇碩斌譯,《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 課》,頁28。同前註,頁64。
(二)現代鄉土社會中資訊媒體的「在場性」
如果說老作家鄉土諸作援用科技媒材,是對現代性時間入侵鄉土社會的「拒斥」,主要書寫關懷焦點在於表顯「在鄉下憂憂悶悶,默默地迎送每天的落日」的老人鄉土傳統時間, 則新世代小說中刻意運用這些科技媒材,主要的閱讀點或應進入其所嵌入的現代性時間本質。如童偉格〈王考〉一文,主要藉由孫子視角,敘說有考據癖,幾近是書痴、知識瘋子的祖父故事。有關〈王考〉文中以偽知識、歷史與神話的妄錯嫁接等故事線索,駱以軍的論評,識力堅透,本文不擬再作發論,主要切入則在於當現代媒介闖入荒村世界,進而與活在歷史考古現場中的祖父產生碰撞時的衝突形態。
〈王考〉以極具「戲劇化」場面,開啟故事:昔日本鄉三村迎一尊聖王正身,卻因爭神分祀而起爭端,後來請來地方飽學之士祖父,終於化解奪神分祀紛爭。 這是祖父第一次展現考證實學,但也因他對祭壇聖王進行一連串的疑神與解構,從此成了村群怪物。祖父生命悲劇性乃在於他一生沈浸於知識學問的執念,卻無法正確感知現實,例如他熟讀縣志、地方誌,手繪本地各村圖誌地名,載記本地歷年災異,可是他隱伏的書齋和繭居的理想世界,卻是一個擺脫了時間的虛幻世界。因而當孫子/敘述者質問「愛情」、「人的愚蠢」與「活著為什麼」時,祖父的回應是《台海使槎錄》、《東蕃記》等史籍載記的文字。(下續)
Nov 26, 2021
陳老頭
(續上)上述新世代寫手,大都為學院派知識份子,從中恰可歸結出所特具某種精神向度-在現代性參照系下,他們的紙上鄉土迥非原來意義上的自然鄉土,更非是僑寓都市或異鄉的記憶鄉土。新銳作家書寫現代性鄉土情境與場景,挪借民俗儀典,或只是作為完成「現代鄉土」表象的藝術符號,如伊格言之作;或以之作為理解族群民俗儀典的鄉土實踐,如甘耀明諸作,然則鄉俗儀典關注的本是「地方主體」,即特屬於某情境下共同體的行為者如何生產出來的課題。
於此也可稱為生產「本地人」的一種方式。 所不同者乃在於鄉土禮俗儀典,在新鄉土小說家的文學表現上,似乎有從「儀式價值」而演化為「展覽價值」趨向。(Pg 18)
四、「天涯觀」的改寫與經驗的「同質化」:鄉土書寫中的資訊/媒體景觀
九○年代以降鄉土作家群由於面對的是一個「異化」與「進步」的現代社會,因此大都與新的空間和時間經驗有所連結,從昔日寫實批判性,一路演化為具有某種危機啟示的書寫,甚或如前所述是挪借鄉情民俗而成為一種敘述的美學策略,皆足以說明新鄉土書寫的「非常現代」, 是以論者所稱「『鄉土』既是對於『現代』的反思同時也是以自身的方式躍入『現代』的某種嘗試」,可謂晶明洞見。
媒體世紀的來臨,使現代世界成為一個全新的互動系統,除了溯及班納迪克.安德森所謂「印刷資本主義」之興起,大眾開始能識字,以致不需面對面交際,即能藉由集體閱讀行為產生互動交流,延至十九世紀以來,主要的科技進展則在於交通和資訊方面。 蒸汽船、汽車、飛機、相機、電腦和電話出現後,世界即處於「全球村」環境中,其中在汽車速度感下,「城鎮市區只是一個壓縮物」, 由於速度拉近了距離,四海之內皆如近鄰,自此而改寫了昔日的「天涯觀」。此外,資訊媒體的無遠弗屆,諸如最能代表現代媒介的報紙、電話、收音機、電影及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尤其是現今新媒介-網路的互動平台特性,更是將人際交流互動帶入一個「新媒體秩序所創造的社群」。誠如論者所言:「每當我們想說全球村時,就要記得媒體創造的社群是『無需任何所在的(no sense of place)』。」 一如現代人習用的臉書介面,透過網路傳播的擴散效應,所出現的「社會性群體」迥非傳統的「場所性群體」,而是一種「公眾」(public)的概念。所謂被媒介所中介的這個群集的「公眾」,即是「純粹精神性的集體,是身體分離、心理結合,散亂分布的個人。」因電路世代」作家群書寫中,形成極具現代感鄉土世界裡的資訊/媒體景觀。
(一)鄉土世界的另一種「社會控制」
電子媒介闖入前鄉土小說的姿態,多數表現在廣播、報紙、電話、電視等媒材,如黃春明早期之作〈鑼〉(1969),即已觸及當「發展落後」的農村社會,遭逢工商業社會的傳播媒材時,所產生「新的文化」症候群與劇痛。小說中人物憨欽仔原是以打鑼報訊為職業,舉凡鎮上政令通告、催繳稅務、尋找失蹤小孩、通知預防接種或提醒信眾謝平安等等,憨欽仔皆能善盡其責。但後來「一部裝擴大機的三輪車」卻取代了他賴以維生的那面銅鑼。「鑼」不僅是謀生用具,實質上也表徵憨欽仔與鄉鎮人群的親密關係,相對而言,只會機械式反復播放,無法深植入人心與人情的擴音機,終究只是冷冰冰的器械。
傳播媒介對於鄉土空間的衝撞,除了影響鄉土社會的生活情境外,也為鄉土社會注入價值觀的新尺度與結構秩序。黃春明另作〈現此時先生〉(1986),引人注目的一項媒介,即是作為生產和散佈資訊的「報紙」。故事開始即點出省城發行報紙,卻不曾派報到小山村。報紙的取得只能從省城車站,或是山下雜貨鋪用以包物品的舊報紙。由於山村閉鎖,無法得知「天下事」,因此極度仰賴村裡「唯一認識一些字」的「現此時」先生唸報紙(此人因口頭禪「現此時」而得名),接壤偏遠山村與外界訊息。依據「現此時」先生長久唸報紙的經驗,只要說是報紙說的,村民就無條件的相信。所以現此時先生便挾帶「報紙說」的權威,來豎立地位:(下續)(陳惠齡 2014《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 頁241-272,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 年6 月)
Nov 28, 2021
陳老頭
陳惠齡《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
類此展演民俗儀典的書寫,尚見〈龜甕〉三部曲,如〈龜甕〉中依序細述三種民俗婚喪儀典:祖母墳冢遷葬撿骨、祖父亡故的殮儀,以及祖父母婚禮儀式。小說所表現斑斕古奧的方言腔調、冷冽而魅艷的意象、愛欲與死亡的情節,盡皆表現於民俗儀典的精工刻繪上。最後故事的收攬,則落於作為提供全篇訊息加密與解碼的遷葬緣由史料:「輿書曰:一塜穴無故自陷,二塚上草木枯死,三家淫亂,四男女忤逆盜刑,五人口暴亡,資產耗散;有此五不祥,至宋始有議改……。」(頁152)。至此方知小說主題關涉的即是身體、愛欲、命運與禮俗儀典交織下的家族秘辛-父祖兩代皆放浪於繁華笙歌的霓虹地內,並以此證成生命繁衍真相的華麗莊嚴與隳壞淪覆。
由上述概觀,顯見新世代所謂地方感的培養,似乎是極其刻意且有意識為之的一種美學策略。新秀寫家對於「鄉土」的理解與發明,表述實踐在他們所創造的鄉土感覺,顯然趨近於以構建地方民俗的傳奇/知識景觀」或作為小說技藝與寫作策略的展現,迥異於老一輩作家筆底刻繪的鄉土「閱歷景觀」,以及展佈「集體記憶」的書寫心事。
(二)現代鄉土中的族群共同體
自陳小說創作中的地景,多取自童年村落苗栗獅潭「關牛窩」的甘耀明,其系列「關牛窩」作品的故事題材,諸如〈伯公討妾〉與〈尿桶伯母要出嫁〉二文, 頗能凸顯在地客籍族群文化特色。客家伯公即是閩南所稱「土地公」。〈伯公討妾〉中的伯公會「卸廟」,跑出廟外和其他動物「風流」,因此村民決議順應社會潮流,為伯公討個「大陸妹」妾神,好讓伯公轉廟回來。
故事開篇即引出客家族群的迎神儀典:
伯公拐看似打醮的燈篙,風中呼啦的驚響,輒常蓋過熱鬧煎煎的關牛窩。……在竹拐下擺上雕花紅桌,祭出三牲酒禮、五顆黃梨、數疊福金,看著恩主公福賜的輦轎蚤跳不止,……在採茶戲班、山歌班、醒獅隊日夜開棚、唧唧啁啁中,紙砲聲帶起高潮,妾神安座大典開始。(《神秘列車》,頁32)
小說情節雖荒謬,手法雖戲耍諧謔,卻仍有其現實依據,據悉甘耀明故事靈感來自於宜蘭、苗栗卓蘭、台南等土地公廟的「討妾」趣聞, 顯見〈伯公討妾〉並非是飄浮於另類時空的幻構鄉土。小說主要的關懷乃在於彼時台灣與大陸兩岸開放交流之際,所衍生一波波台商西進與民間互動頻繁的洶湧暗潮。因此小說實藉「伯公討妾」作為展示櫥窗,平行對應的則是兩岸小三通及WTO後的骨牌效應:台商西進「包二奶」,無法返台事親,導致家庭體系的坍塌;經濟掛帥後,價值觀念的解體與傾頹,諸如鄉民代表竟以「卸廟風流」、「討大陸妾神」的伯公廟,作為宣傳招攬,齊心為在地香火打拚。此作原是取材兩岸交流熱門事件與話題,作者卻能創設一鬧劇視角,並結合地域情感,表現族群生活歷史的紀錄。
另一篇〈尿桶伯母要出嫁〉,明顯具有載道與宣導作用,文中偶有難以理解的客語詞彙,然作者逞其鄉俗想像力之奇,將「傑克魔豆」迻譯為「台灣魔薯」,並轉易流行歌曲〈素蘭小姐要出嫁〉為「尿桶婚禮」祝禱喜歌等,在在賦予「尿桶」前所未見的「艷色」景致。小說援借客籍除歲佈新習俗-每年歲末將尿桶「嫁」至土地公廟,沿途並灌溉平日水源不足的田尾,並趁此將年來藏污納垢的尿桶滌淨一新。「尿桶」原是農業社會簡易的衛生設備,揆諸全文寓意,一方面闡明尿桶源自農業社會背景,一方面也藉此先民文物,表達對祖輩先人的溫情與敬意。藉由先祖渡海開台,耕稼打拚,拓墾土地的傳家三寶:「尿桶伯母」、「魔薯」,以及「鋤頭棍」,漸次拼貼出化碎石荊棘為良田的「落擔地」家風由來。除此,「尿桶出嫁」尚攸關祖輩拓荒的一則神話--昔日耕稼荒蕪,只能食用蕃薯,於是求助土地公,得到的回應是:「把你家最棒的人嫁給我」。(頁90)先祖因此穿戴挖底洞的尿桶,獻祭己身,就在淚水汗水齊下,飢腸轆轆之際,竟然嘗出蕃薯美味而從中領悟「食是福,做是祿」的祖訓。
是否真有「尿桶出嫁」的民俗遺風,不得而知,檢索客家先民文物資料卻發現盛人尿溲,臊味橫溢的「尿桶」,確然是客家重要文物之一,在女子出嫁時,「尿桶」原是與五色衫褲、梳妝台、腳桶、門簾席、木箱或皮箱等等並置的妝奩。客籍詩人李源發甚至援「尿桶」以入詩,稱之頌之:「嫌臭臭又屙糟,园到閒角花布遮;……;日時淋尿又沐肥,暗晡閒角等人屙。阿婆時代屙到今,桶底結石楻牽絲。」 「尿桶」固然不是農具,卻儼然是先民身體的一部分,它的基礎建立在勤勞報償和自然平衡的感情上,大自然餵養我們,因而有排泄物,這排泄物自需再回饋給自然,因此「尿桶」是人和自然相互贈與的象徵物。今人大都已棄置不用的「尿桶」,儼然為現代的「古物」。在小說民俗儀典中被視為主體物件的「尿桶」,顯然具有「傳家古物的歷史性」,也具有「族群起源神話」的象徵價值-物品越古老,它就越能使我們接近一個先前的時代,接近「神聖」、自然、「原始知識」等等。
甘耀明不獨有客家族群的民俗書寫,〈吊死貓〉一文篇題即點出福佬族群的習俗,篇旨作意主要在於反思現代社會人際之間的溝通與協商,諸如小說情節中關涉父與子、兄與弟、師與生等等人倫情感關係。然而小說卻是循此「吊死貓」舊習,敷演情節,來探討人性,思考人的生存現狀。〈吊死貓〉藉用民俗儀典可安頓亡者或死去物類的敘寫,顯然也是轉用地方鄉俗的文史知識,作為裝飾性情節或作為一種比喻象徵。(下續)
Dec 2, 2021
陳老頭
(續上)
三、民俗儀典:儀式感的表演背後
上文所述,主要探討「地方」在文學書寫中,被構造為具有區隔性與獨特表徵當地民群文化內蘊宇宙觀與生命觀的地方民俗文化。
循此,「民俗儀典」也成了可辨識的地方鄉土特性方法之一,並可藉此表「群體的身份感」,此乃因可能互不相識的群體成員,卻可以知悉賦予群體身份感的共同核心傳統。 鄉土文學極具「本土化」歷史性格與文學特色,允為台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文類。所謂本土文化,應包含民眾、土地與文化,除了土地的區域特性外,主要偏重在民眾的文化上,意即住民內在心靈深層結構與價值意識所展現而成的日常具體生活文化。鄉土書寫中關於民間信仰與鄉俗儀典的地方文化,尤其能表顯諸多文學觀照的議題。
(一)建構地方民俗的傳奇/知識景觀
前行代鄉土作家在表現地方特色時,自有其實質的地方感與地方意識的鄉俗表現,諸如黃春明早期之作〈鑼〉文中有關「用掃把頭敲打棺材三下,隔日就會有人去買棺材」的「詛咒人死」的民間習俗;〈溺死一隻老貓〉則是以一塊人人懼坐的「庤瘡石」,暗指對逝者生前坐擁物的不可輕忽;或〈呷鬼的來了〉一文敘及在北宜公路上沿途拋撒冥紙,以慰好兄弟並買路獻祭的情節,強調的即是宜蘭山區九彎十八拐路段,車禍頻仍的危險現象;又或是在〈青番公的故事〉和〈呷鬼的來了〉兩文中,同樣都援用了民間水鬼轉世的「捉交替」傳說,主要傳達的,是帶有東部蘭陽平原地域特色和認知地理環境的地方水澇災害及水域教育故事。 又如鄭清文《天燈.母親》中超渡亡魂的桃園放天燈儀式、〈紅龜粿〉中用紅龜粿供品,安撫孤魂的客家鬼祭習俗等等,凡此皆是作家援借民俗題材而發揮鄉土地域性的詮釋,然而他們載記民俗的敘事,大都來自親身的鄉土經驗,小說情節演述的現實關懷則在於歷史與現代性交會時,傳統文化所面臨的崩解危機。因此相關民間文化習俗,只是作為敘事線索,並非取之以為地方感的形塑。再則是植基於個人的記憶及對土地的情感,以及對鄉親父老的理解與悲憫,諸如黃春明對於「自卑復自尊的卑微小人物」憨欽仔、儼然如「人神共構的使徒」阿盛伯、「大地英豪式」的青番公等等鄉土人物,皆見別有鍾愛的賦形與筆調。準此,「在地參與」精神的落實,對地方鄉土的「認同感」,可謂前行代作家的書寫精神與正統心事。
不同於前輩作家以個人經驗為基石,藉以召喚民俗文化記憶,而建構「鄉土閱歷/經驗景觀」,隱然透顯出「今不如昔」的書寫意圖。九○年代以降另一批鄉土作家對傳統習俗與祭儀意義則有不同的挪用與思辨,他們的鄉土想像別有另類呈現,甚或以民俗儀典作為生產鄉土性的符號,藉此演繹/表演「鄉野傳奇景觀」。如林宜澐載記民風俚俗諸篇:〈王牌〉和〈傀儡報告〉。
〈王牌〉一文敘及有天賦魔魅歌聲,能掌控鬥雞會場的阿溜傳奇;至於〈傀儡報告〉則以奇幻武術,展演吉野村的「傀儡傳奇」。兩篇小說中分以鄉野民俗「鬥雞大賽」,和民間喪葬場合的除煞演藝傀儡戲,作為推進情節的核心圖景,並形成文本中重塑鄉土經驗的重要鄉鎮即景。然而小說中的柳鎮或吉野村,迥非花蓮真實的村鎮,上述內爍地方民俗鄉土性的悲歡劇場,雖含藏有作者「廣角的主觀鏡頭下」的嘲諷與悲憫,但在刻意張揚的戲劇性與狂歡化氛圍中,小說微露的現實批判旨意,卻大異於前輩作家置入經驗與體驗辯證的地方性書寫。
至於新世代作家的鄉土小說表現,較之於林宜澐的「奇幻鄉野」舞台展演,又是另一種在鄉土書寫傳統之內自我改造的現象。如伊格言〈祭〉一文,小說開篇即以一頁篇幅,分引《台灣縣志.輿地志》、《南安縣志》、《五雜俎》與《澎湖廳志》,藉以營造小說最重要的地方場景:「庄頭三年一次欲送瘟王爺就路行旅的醮祭。」(頁128)「這許不幸的事,瘟王爺咁會皆帶走?」(頁129)是小說自始至終的主旋律,也是作品的精神義蘊。酬王解厄,充滿神性的莊嚴氛圍,雜揉著神明垂憐悲憫和常民虔誠的祝禱,但藉由祭典場景和色情光碟片信息象徵的切換與更迭,小說刻畫出兜售光碟片,艱困營生的鄉里婦人,一生悲苦寫照,儼然如仿冒碟片品質不良的片斷、切割、碎裂鏡頭。此請王船摻。請五營兵馬。開光點眼。啟碇。開水路。撒紙金。添載唱名。送王火化。我的阿妗想起阿舅死去彼時彼些共款著複雜與嚴肅的手續儀典。彼些套衣、請水、接外家、小殮大殮的禮數。……(頁131)(下續)
Dec 7, 2021
陳老頭
〈奔喪〉是關於「回家」的故事,小說交疊今昔兩條時間軸線上返家的路線-當兵奔喪,是以「渡船頭」和「天后宮」作為家方位的地標,至於兒時每逢週五從父親開業診所的返家,則以類索引的街道巷弄商號名稱,鋪排路徑。
小說主要情境的揭現,是藉由王明燦矯正口吃的斷續碎裂錄音:「我……就書寫而言,作家的「地方意識」應是記憶與經驗時常臨現的所在。然則以「夢境與現實的交相滲透」的〈渡島〉一文, 明顯是以文字和意象的符號層次,諸如「漁業文化」等實物與信息資料或知識,來建構有關「地方民眾生活及文化形態」的軌轍。
小說以近乎兩頁半篇幅,極其刻意且鉅細靡遺地介紹拆船業技術程序及惡劣的工作環境(頁182-184、頁218-220),另也針對旗後住民所賴以維生或習焉察見的各式船舶,進行概述與總覽。(頁176)〈渡島〉一文所收集、記錄、展覽並闡釋的旗後文物種種,使「文本」成了具可參觀性的「漁業博物館」陳列室。 然而地方意識自非只涉及儲存文物收藏品,更攸關身份和認同的概念。如前所述,《複島》後三篇有極完整的敘事結構,且都涉及地標與路徑,篇幅近乎五萬多字,文中言及:「每個人的心中應該都有這樣的一座或一座以上的島吧。」(頁124)
「渡島」,因此意味不同人不同時代意欲尋找/通往/重返一個島的故事,而這個最終歸趨的島就是「旗後」。全文共分三條交錯的敘述軸線,進行探勘島嶼歷經時代變遷的滄桑地景風貌,最後則在三種不同歷史時空的敘述建構中,完成展示「渡島」代表性地景地物的合體模塑,其中並穿插在拆船場工作的叔叔喪禮。
第一軸線主要述說日殖時期建造燈塔及父祖輩家族故事,在這故事中幾近是以幻構手法來講述一則地下複製島的傳奇,連帶也點題《複島》命名由來-「旗後」島嶼化的性格與島上住民生活面貌,整個被複製到地底下的夢幻之城。
第二軸線則以敘述者我解職離城,揮別愛情之後,經由另一條路徑-海底隧道而通往渡島,這一條海岸公路線的路上故事,不僅帶出另一種島嶼的風貌,也結合了島嶼與生命的探索。
第三軸線則是藉由港區大學生視渡島為觀光遊樂區,根本無暇也無心探究旗後燈塔背後種種文化標幟,在他們的感知中這個島嶼獨有的築造物「不過就是一般的燈塔」、「無論什麼樣的燈塔,總是有太多海洋與陸地交會的故事,光是一看到燈塔就會馬上想到這個,頭就被壓迫得痛了。」(頁127)顯見新世代予以島嶼觀光化後的一種純粹「外在者」立場。
王聰威以上述兩書作為紀念父母的鄉土及那個年代的憂患人事,一方面也藉書寫來想像與考掘高雄旗津,從中發現歷史,再造地方。唯建構地方性,不僅是區分自然生態、地理疆界,或就社會特質而給予界定或區隔,更重要的是地方意識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與不同世代的群體中,也會產生不同的概念化。傳統鄉土或在地文化或可視為一個可以觀賞或旅遊之地,然而就「文化生產」觀點而言,具有文化價值的觀光旅遊地,「必須被視為某一場所的身份」,身份不明確、混亂或者自相予盾的場所,則無法被呈現為目的地。所謂身份即指一種「可讀性」(legible)。 王聰威的高雄旗津書寫,顯然也是藉由「生產/再現」父母鄉土,來表徵他的鄉土身份。
陳淑瑤和王聰威之作,雖同樣在文本鄉土中釋放生態景觀或地方空間的辨識信息,然而《流水帳》主要取之於空間界限而畫定鄉土概念,並藉由「回到土地」的故事情節,刻繪種種物心人意的珍重,來重構鄉土世界,展現菊島「太平風物」與「離島生活」的溫馨書寫。《濱線女兒》和《複島》兩作則是將個別村民的命運和歷史事件繫連,藉由人物的空間活動以表顯歷史事件的進展,諸如馬公婆、大院或美軍,或地雷,或走私事件,皆涉及屬於/處於/受制於台灣歷史中「她」或「他」的生命故事。這些魚貫登場的區域男女的個人體驗,最終則匯聚為產製地方公眾歷史記憶的源泉。(下續)
Dec 10, 2021
陳老頭
(續上)《濱線女兒》的篇目設計,兼具空間史料與歷史景觀-第一章主標目「濱線鐵路大院第一船渠木麻黃林」,副標「公用便所.鶯聲貼.依賴幸運信聯繫.大姐的衫裙.姨婆.坐裁縫車看風景」,第二章主標目「大院四枝垂大新百貨」,副標「墨綠色炸彈.殺死懷孕的貓.王麗珍從電梯頂摔下來.匪諜.銅罐仔人」,第三章主標目「高雄驛旁畸零地 代天宮岩壁 鼓山國校後」,副標「地雷陣囚禁.瘋千金的相簿.烏魚船入港.大雨毀壞的街.沿岸賺食查某」,第四章主標目「哨船頭 旗後 千光寺 大院」,副標「航線廢止日.走私計劃.苔膏人.埋殺嬰仔的海埔新生地.五形脫.日月蛤」。且依標目編排圖誌進行索驥,《濱線女兒》所捕捉的原不是荒村漁港,而是彼時經濟活絡的富庶港都,景觀書寫大致宕開「自然/鄉鎮」而切換到「人性/城市」的觀察閱覽,從章節標目所臚列「公用便所」、「大新百貨」、「大院」、「哨船頭」等人造建物,即可管窺。
哈瑪星交通便利,內外區域並無「距離」的分隔,小說情節所及最遠的距離不過是「四枝垂」、「鹽埕埔」等離哈瑪星兩個小時腳程之地。就空間所生產的人際交往意義而論,有關地方社群的集體認同與統一感意識,非但沒有成為書寫焦點,小說敘及人與人的相遇或相處時,反而呈顯一種敵對、磨擦與傷害。諸如小說中作為主要視角人物阿玉,從小飽受父母重男輕女的苛虐,又如大院厝主與租戶的劍拔弩張關係、厝主與丈夫兒媳的疏離親情、將自己囚禁地雷陣中的淑如父親與所有人的激烈對峙,以及撿拾雜什仔的馬公婆、瘋千金和賺食查某在愛情上的蹇躓挫傷等等,這些種種揭露人間齟齬的「歷史的哈瑪星」,所充斥市井聲音與圖像,極具戲劇性視角。作者或意欲透過載記從大東亞戰爭到戰後高雄港擴建的流動時間來繪製空間地圖,因而創造了歷史小編年(日殖轟炸時刻、黨國宣導保密防諜時期、中央海防與海域走私年代等),意圖在歷史與地理間摸索著想像父母的鄉土,並藉此產生概念性的哈瑪星空間。
「大院」在四個篇章標目中出現了三次,龍蛇混雜的大院遂可視為「觀看」或「補遺」哈瑪星「地方性格」的中心點。大院的厝主,言語尖誚,為人撒潑刻薄,宅院租戶人人厭之又不得不受制於她的租賃權勢。名為「姨婆」的厝主,實際上也是貫串諸多情節的靈魂人物。姨婆孤寡故事的楔子,始於「那年,姨婆醒來的時候,發現身邊空無一人。」(頁82)伴隨她一生厄運與咒詛,則源自於她「年輕時曾打死一隻懷孕母貓」的流言。第二章副標「墨緣色炸彈」敘說一次戰爭空襲的午后,姨婆昏睡沈沈,等醒來時卻發現闃無人聲,只見院埕中央掉落一個未引爆炸彈。待警報結束,避難人潮紛紛歸來,其中有院落的他們都還在的,消失掉的是她。只有她一個人,從他們那裡消失掉了。現在,大院裡只有她一個人。(頁90)
同住大院的生命共同體,卻是幾近「老死不相往來」的疏離人際,而原應親密的家庭網絡,更如同冰冷樊籬,礙難跨越。在姨婆生命密碼中豁顯了鮮活的、醜陋的人性空間。《濱線女兒》書寫哈瑪星的「地方意識」與「景觀圖誌」,揭現的其實是芸芸眾生所面臨「他我關係」的艱難課題。作為小說核心圖景的「大院」,不獨收攬了許多哈瑪星「人家」的故事,也象徵了哈瑪星人負載歷史記憶與集體夢魘的符號化空間。王聰威的鄉土書寫本身雖顯示了「人與空間與時間」的親切連繫,在最終意義上卻是通過自我的想像建構,來展現父母輩歷史層累性的生活經驗。
另一連作《複島》一書,南方朔嘗以「一本不要輕估的地誌風土作品」名之。 以四篇主題組構的《複島》,也是以「家」為軸幹而展示魔幻魅力的家族故事。除〈奔喪〉一篇外,其餘三篇中具有多重視角的重要敘事者「我」,也同時是小說中的主角,「我」除了是觀察者,也是被觀察者。〈淡季〉和〈返鄉〉主要刻寫阿傑與毫無血緣關係的小阿媽的深摯情感,哈瑪星-旗後渡船場只作為過渡性場景,旗後海岸公園與近旁的小阿媽溫馨家屋,才是作為小說意義的根源與核心圖景。另兩篇〈渡島〉和〈奔喪〉則皆涉及在「移動」中辨識渡島/旗後方向位置的地標與路徑。
Yi-Fu Tuan 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 年5 月),頁155。
王聰威,《濱線女兒》(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 年2 月)、《複島》(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2 月)。
見王聰威,〈再記一頁女兒故事〉,《濱線女兒.後記》,頁301。
分見《濱線女兒》,頁30、12、48。
分見《濱線女兒》,頁48、49、153、168、189、247。
見丁文玲專訪,〈《複島》家族史拼貼旗津風貌〉,《中國時報.中時文化新聞版》(2008/3/21)。
見王聰威,〈家族境遇的形成〉,《複島.後記》,頁267。
Dec 19, 2021
陳老頭
(續上)一個上了年紀的婦人,灰白的髮髻,沒有表情的臉龐,挺拔的腰桿子上掛著沒個性的藍底碎花上衣和半長褲,……錦程一時糊塗當她是祖母。(按:老婦是父親的大老婆)院子裡一股酸臭,標準鄉下味。「還在飼猪!」父親邊說邊向內走,……紅磚地上有堆雞屎,綠中帶白,像未調勻的水彩顏料,看起來不髒,感覺卻很髒。「還在飼雞!」父親說。(頁50)
在特定空間界限內居住的村群,他們特有的「在地土腔調」和「共同體生活形態」,必然也會涉及空間形式的若干基本要素。就空間社會學概念而論,被界限框住的社群意識,或可以藝術品周邊框限為例示:
周邊框框宣示在它之內存在著一個只服從自己的各種準則的世界,這個世界並不納入到周圍世界的規定性和運動中去;由於它象徵著藝術品的自成一體的統一。……社會的存在空間被一些明顯意識到的邊界所包圍,所以一個社會的特徵在內在上也具有共同歸屬性。
(一)生活模式,又或者屬於鄉野區域才有的看似愚執樸直卻生命力強勁的村婦形貌與精神種種,儼然是《流水帳》書中藉以展示「參與者/在地者」所特具只服從自己村群內部的各種準則而不同於外部世界規定性的一種「集體身份感」。
然而就「分離者/外在者」錦程父子的觀點來看,離島村婦卻像是台灣「內部的他者」-她的生活背景是正在「消失的時代」所鑄造的異質世界。相對於外在者負面的論評:「同樣是閩南話,屋內兩個老婦鄉音濃重,聽起來粗俗嘈雜」(頁54)、「看起來不髒,感覺卻很髒」,小說中看似尋常淺表的農村人物耕稼生活現象,顯然已被作者提昇為理解鄉土經驗的意義。
小說中時見以「這裡」(澎湖離島)和「那裡」(台灣本島)作為明顯對照的情節,例如〈喜餅〉一章,即引用了澎湖當地的傳唱:
土豆開花釘落塗,台灣查某擱來嫁澎湖,嫁咱澎湖有夠好,一日相招卜流七跎。發仔欲娶的就是台灣小姐。新起大厝七個門,門樓堆花廳鋪磚,看見台灣無若遠,一港海水在中央。(頁206)
歌詞中雖然強調「嫁咱澎湖有夠好」,而澎湖離台灣也「似遠實近」,但實際情狀卻透過阿媽與萬事伯閒聊「分榚仔桃」,論及男女嫁娶而真相大白:「現代的查某囝仔,平平同款條件,寧可嫁台灣,沒人愛留在澎湖」、「大家攏愛住都市,愛欲虛華,誰人欲住這搧海風,阮那兩個不是嫁澎湖,近咧?不是走走至台灣去,沒效啦!大家腳底像抹油咧!」(頁206)離島畢竟只作為被遊客注視的一個不涉及現實層面的審美對象-「來玩好啦,講到欲來澎湖住,翻身人走去啊!」爰是,屬於「這裡」的人,即使遠離,如秋水、瓊雲等人,也還有鮭魚洄遊返鄉之時;然而屬於「那裡」的人,如原本連返鄉奔喪都拒斥的錦程,雖隨著時日而漸能以「細姨兒子」身分,融入「大姨」溫馨老家,並且同時愛戀著秋暖和瓊雲這對如孿生女般的閨中密友,卻終究自知「退伍後他大概就不會再來了吧,再過幾年甚至就會忘掉了。」(頁224)
(二)重返父母的鄉土:地貌地景與歷史想像有謂定義「地方」的多種方法之一即是:「地方為能引起我們注意的無論什麼固定物體。」意即當我們眼睛停駐在其中有興趣的點上,每一停駐的時刻就能創造一個地方的意象。 因著作家對於「地方」自有其親切且私密的經驗或體驗,所創造的「地方意象」自然也有殊異的文學想像。王聰威《濱線女兒》和《複島》兩作, 是書寫母親故鄉哈瑪星與父親家鄉旗後故事的連作。
兩書自也體現特定的地理範圍-高雄哈瑪星和旗津,但小說以「家族境遇」為基底,卻非關區域邊界內外的割裂意識。兩作間亦浮雕出高雄漁業社會「生活博物館」式的地誌景觀,如濱線鐵路、漁船建造、進港、入水知識等,以及港都經濟發展史,如鹽埕埔商業圈、大新百貨、扶手電梯等等地方景觀與歷史建物, 書寫焦距則在於人和空間和時間的聯繫。王聰威嘗言:「這是我用文學重新建造的港口,用文字親繪的地圖。」「我沒有住過旗津一天,但我父親、祖父在這裡居住的痕跡,讓旗津的一切與我密不可分。」 「我想,總算能夠更自由而大膽地用各種寫作技術與美學主張,來呈現我眼中或心中的家族境域。」 是以兩部作品趨近於作家植基於個人與地方有某種家族性因緣的「親切感」,遂營構「地方意象」,並賦予它有關知識結構、文化心理,以及歷史的魅力,藉以分享個人親切體驗之作。(下續)
Dec 29, 2021
陳老頭
一個社群的生活形態,原是與某一特定的土地景觀融合一起,而產生人地同源同構的屬性關係。從《流水帳》篇目中可以看出地物景觀、人物悲歡與生活細節所蘊藉的「地土精神」。小說以清雅篇目呈現一幅幅有意義的菊島浮世繪風景,諸如以年節時令(農民曆、春水、清明、秋來、大寒、年等)、地方實景實物實事(醃、瓜枕子農耕隊、吉貝、林投與瓜山、掃墓鯁魚刺、筏、青香瓜等)、家事農事心事(借、父與子、新牛、趕豬、暗戀、雷醋、玉殞、別等),全書以眾多細節,串織成看似「每天都是起床上學吃飯睡覺玩,就沒有別的事,就真的沒有別的事嘛」的「流水帳」(頁137),實則以村俚方音浸淫於日常道地民生細節的《流水帳》,可謂曲曲勾繪出澎湖鄉民生活劇場。《流水帳》最耐人尋繹的地誌書寫特色,尤在於以「空間界限」為標誌,引渡出界限內外不同住民的社群意識。
在領略景觀的日常經驗中,「分離的」(外在者的觀點)或者是「參與的」(內在者的觀點),原是兩種對立的經驗。 島內住民的觀景,即屬於後者,因此〈春水〉一章中少女們在海邊撈珠螺、綹海菜的勞動情態,淌漾的原是一種青春歡愉的幅廓,可是在初來乍到的「外在者」阿兵哥眼中,卻迻轉為「彎腰駝背像老太婆,手還一下一下」的奇異反覆動作。(頁32)這個無處玩樂、冷風刺骨、海沙割面的島嶼,就外地來此服役的阿兵哥經驗認知而言,早已固化為「無可參觀性」的荒涼面貌:「只不過幾條街道一艘郵輪大小,在街上遇見同袍,剛說完再見走不到兩個路口又重逢了,……憲兵每以死板的紀律妨害阿兵哥可憐的自由,就在那三兩條街道不斷玩著貓抓老鼠遊戲。」(頁157)
這個逼仄寂寥的離島空間和落後閉瑣的區域樣貌,也同樣映顯在另一情節裡--小說敘及楊格老師在課堂上轉述一則報上新聞,大意是有人從海外寫家書,信封地址只寫了「台灣澎湖」四個字,而郵差居然能把信件送到,台灣郵政使命必達,以致傳為佳話。(頁38)小說中這件小插曲原是開啟瓊雲和楊格師生戀的引信,卻頗能說明澎湖列嶼在形勢上受制於河川洋海的邊界,遂自成一種遺世獨立的唯一性與封閉性特質。
島上鄉民生於斯、長於斯,人口流動也少,活動範圍既有地域上的限制,村群即成了「隔壁親家」的熟悉社會,郵差遞送無郵址信件,自然不費吹灰之力。然而村群內部「鮮少陌生人」的鄉土性,其實也是一種「空間的排他性」,藉以區隔空間界限內外的「殊異生活形態」。藉由小說主要人物錦程和父親初次返回老家祭祖的「不識鄉音」和「視覺探索」即可一窺究竟:
別說是原有頂山人的口音,就連澎湖腔也不見了,難怪司機把他(錦程父親)當成觀光客。……司機顯然心不在焉,或許不習慣他的口音故意聽不進去。(頁48)
(陳惠齡 2014《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作為「生產地方性」的新鄉土小說書寫現象》,《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 頁241-272,東海大學中文系,2014 年6 月)
本文初稿宣讀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辦「世紀末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 年11 月23-24 日),承蒙特約講評彭錦堂教授多所指教,復蒙學報匿名審查者惠賜卓見,增益本文論述周延性,在此深致謝忱。∗∗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Apr 17, 2022
陳老頭
陳惠齡《從景觀符號、民俗儀典到資訊媒介》
【提要】本論文嘗試從「生產地方性」的觀點,入探九○年代以降新鄉土小說如何複雜且有意地援用景觀符號,諸如島嶼、農村、河流、海洋、漁港等等,作為標識地域的各種邊界,或轉換為創造地方主體性的民俗儀典,藉以再現/表演「在地社群景觀」;或在電子資訊與現代媒體形式中,導致所生產的地方主體性有了更為複雜、裂散而多重義涵等。此即本論文在「生產地方性」意義脈絡下,賦予新鄉土書寫現象的另一種詮釋概念。
一、前言:「在地社群景觀」概念與「鄉土」書寫
在21 世紀全球化時代來臨之際,伴隨著人群物流的「變遷」與「移動」現象,真正落實了「天涯若比鄰」的世界觀。在全球化與國際村概念下,區域或領土的消解,已然是事實,然而卻不等同是各區域文化的同質化,誠如論者援引各地豎立麥當勞金拱門現象而論及:「消費同樣的商品,不等於接受同一套詮釋或追求一樣的歡愉……,如果真有同質化,那反而是族群差異的全球擴散。」 族群或區域景觀,或可流動、跨越與穿梭國界,但若就人、文化與土地關係的觀察而言,根植於鄉土的各種地方性、草根性、族群性的區域多元發展現象,在此全球化氛圍中更必然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各種本土與在地的發展模式,自然攸關區域、民族和當地特有的社會和政治因素。以台灣為例,自九○年代以降,台灣各縣巿政府基於對區域文化的重視,間接帶動許多地方文化、學術、民俗活動與觀光產業,諸如花蓮以兩年一度的花蓮文學研討會,作為建構迴瀾在地多元文化的軟實力;苗栗則是藉由早期區域性經濟作物桐花季活動,作為喚起客家族群再造鄉土與人文傳統;又如彰化則取徑於鄉土史地、宗教、文學與民俗藝術,推動彰化地方特色與研究;近期新竹地區也開始以「竹塹」為名,進行探討相關竹塹風物民情、自然地誌、族群文化、地方文學等在地多元文化風貌的研究,凡此皆是發展本土化與地方性的典型範例。
相關地方性理論構成與生成要素,以及如何賦予地方定義等等的討論很多,其中阿君.阿帕度《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一書,曾提出「地方性的生產」概念,將地方性視為一種複雜的現象學性質,並以「鄰坊」(neighborhood)一詞指稱「地方性」(作為一個向度或價值),能以各種方式實現其中的實存社會形式,並藉此意指「在特定處境上的共同體,他們的實存可能是空間式的或擬制的【/虛擬的】,並具有社會再生產的潛能。」
援此關係性中的一種共同體,所謂「在地社群景觀」。
上述「生產地方性」的論點源起,雖然主要在於探述全球文化論述中的地方性位置,並思考民族-國家面對全球危機,而破壞其穩定性的跨民族力量時,地方性的可能意涵為何?然而其所提出定位地方性主體,以及在不同時空中所產生不同的地方性概念,並將生產地方性視為情感結構、作為社會生活的特質、也作為特定處境上的共同體意識形態等論點, 頗多發人深省,特別是在觀測九○年代以降台灣諸多作品中,「鄉土」屢屢作為一種書寫要素時,有關鄉土書寫與地方性生產的關聯性,或可取徑於此,藉以重新詮釋新鄉土寫作現象。
循上所述,本文撰作的問題意識:在21 世紀龐大「全球化」潮流不斷消解地域/國土觀念的衝擊下,作家的鄉土書寫是否真有其地方本體論的定錨點?地方性固然作為生命經驗的本質,然而當作家書寫鄉土時,或可能也是一種空間式的或擬制的【/虛擬的】,並具有社會再生產地方性的詮釋?就美學操演策略而言,新鄉土小說在表述台灣「地方感」時,除了論者所強調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外,是否還有可藉資生產「鄉土性」的書寫元素?
本文論述進程因而藉從「生產地方性」的概念,主要採以新鄉土作家頗多分類本身原有某些實存的限制,是以此處主要揀擇作品中表現最鮮明之地方生產特色,進行分門歸類,俾便於觀測與析論。
二、景觀生態符號:地方空間的辨識信息
雖然攝影專家從空中看地球之後,發出「世界是無疆界」的警語。 然而,我們賴以生活的實存世界卻是被各種疆界,諸如高山、島嶼、河流、海洋或荒野所劃分。因著大自然造化萬殊的空間而形成清晰有形的邊界,也使得各區域所呈顯山巔水湄山林荒原的豐饒生態,獨有特殊的個別特色。然而辨識地表景觀,迥非只藉助於視覺的感知,對於外在環境的經驗尚必須擴及聽覺、味覺、觸覺和心靈等各種融合的經驗。根據人文地理學者的說法:
無論地方是在直接和明顯的意義上-視覺特徵提供某種人類行為的集中性的確鑿證據-被理解和經驗為景觀,還是在一個更加精細的意義上被理解和經驗為人類價值和意圖的反映,外觀總是所有地方的一個重要的特徵。
但是,將所有的地方經驗理解為景觀經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同類型的自然生態外觀,固然是辨識地方空間的原初方式,但事實上被觀看的景觀,從總體定義而言是包括整個景致,諸如許多建築物、人造物和自然物,其中也包括人。人的在場或缺席,尤其至關重要。因此作為被觀看的景觀,必須是被「構造」的,是「次序地被給予的碎片和瞥見構成的無限。」 如是而言,所謂鄉土小說中所浮雕的「鄉土」生態景觀,自非只作為遠離都市徵候的農稼田疇、平遠草色,或是濱海荒島、煙波漁舟等鄉野漁村的生態地理表層特性,而是由自然形態和文化形式結合,所構成農漁樵獵的生產環境與生存經驗的生活區域。
澎湖離島的風土人情,然而在表現澎湖地理景觀和人文風情細節上,顯然因長篇巨製而有更細緻的表現。論者稱美該作特點,一為小說貼近庶民日常現實,諸如時令、節慶、風俗、飲食、倫常、作息,不僅寫出台灣傳統社會普遍性的文化和情份,也描繪出屬於澎湖特殊的地景、氣候、人文景觀與生活方式;一則以「抒情鄉土」視之,認為《流水帳》將澎湖的地理景觀與日常生活以自然主義式的呈現,開啟寫實小說的另一種美學形式與視野。
Apr 17, 2022
陳老頭
陳明發·鄉產學の線上教育
新冠肺炎在2020-2021年間肆虐全球,無一地區幸免。鎖國、封城與禁足的結果,影響難以估計。其中,學生不能回校上課,網上教學幸而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
這促使關心孩子前途的有心人開始思考:它是否可能變成一種新常態;以後有些課程,甚至可借助校外資源,透過網上系統來互相支援;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網路多媒體設置讓各領域最好的老師,可能在線上面對面教育世界各角落的任何人。即使是大師,也只是在一個點擊的距離內。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我們也看見中國地方領導直播营銷鄉鎮產品,助力脫貧創富。
這兩個疫情所催生的現象,結合上來,偏鄉產業突圍所需要的技能,無疑可從其他地方找到必要的專家能人來指導。
延續閱讀: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愛墾慕課·絲路篇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May 23, 2024
陳老頭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鄭教授一直在練習配合視頻和不含視頻的授課方式、共享視頻片段和幻燈片。她修改教學大綱,設立課程主頁,並上傳要求閱讀的材料。為了使學生保持興趣,她還準備了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和線上調查。她甚至更新了PPT演示文稿以使它們「更加醒目」。
她承認,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無聊又困難的學科」,尤其對非英語母語的理科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對長論文作業產生「不確定和壓力感」。她說:「與學生建立融洽關係是使他們受到鼓勵並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她補充說,她通常會在會面時間盡可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如果沒有當面交流的機會,「適應性和靈活性將是關鍵」。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習體驗無法在線上復製。鄭教授最初想舉行定期電影賞析,以及和韓國電影人的問答環節。現在,她的一位學生正在幫助尋找可以在線觀看電影的中國流媒體平臺,但她很遺憾學生們會錯過一起觀影的共同體驗。
她說:「我曾想象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熱切地分享他們對某個場景的看法,並詢問這部電影和韓國歷史及社會的關係。」 (摘自:新型冠狀病毒會否讓在線教育從此普及?)
延續閱讀:
Schools, skills, and learning: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School closure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learning in 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COVID-19
Comment by Emiliana Vegas on Tuesday, April14, 2020
綫上寫生:疫情期间,與文創培訓有關的寫生活動,也可以搬上網絡,全球共襄盛擧。
教育 4.0
May 24, 2024
陳老頭
陳明發·民辦教育
2020一整年,全球無一地區逃過新冠肺炎。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最早遭疫情襲擊,在2019年12月1日發現首例,不過,到2020年5月22日,境内已然首次沒有新增確診及死亡個案(编註:疫情後来再激增,直到2023年春節前才開放國界)。在各國艱苦抗疫的當兒,中國不僅宣告疫情受控,還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成功除貧。方程式之一,是積極推進城鎮化。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奇,在一篇探討教育怎樣創造城鎮化新思維的論文中提到,「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註)。(愛墾網)
提起「民間的創造」力量對馬來西亞的建樹,數不勝數。但反思中國經驗與劉奇的論述,讓人最先想到的,是馬來西亞的民辦教育,特別是獨中。
馬來西亞歷史已經證明,民間力量在興學方面,特別是在華教方面,扮演了最有力的角色。華校也带動了民間文化活動。華校的樂團與獅隊,是沙巴各地任何文化活動所不可少的呈獻者。甚至官方活動,也常見得到同學們的表演。這無疑給孩子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關于此等經驗對激發新一代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的效應,除了繼續關注它的同時,也應考量繼續擴大為社群振興的整體原動力。資料顯示,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領先當時全世界的水平。秘訣?官家放手讓民間興辦集市,按照社會需求,大力發展各類手工、服務、娛樂、廣告等行業,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民間力量,遵照市場經濟規律而興城建鎮。回顧現代馬來西亞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
自建國以來,多少新鎮與民居住宅與工商業區,主要都是民間力量所打造出來的;在教育方面,今天的蓬勃景觀,也是政府在1990年代開放私辦教育的結果。獨中因為是私辦教育,享有更自由廣大的自主權,素來與社區關係密切,在教育興城與旺業方面,可尋求更大的配合空間。真正做教育,對教育4.0實踐得更深遠。
May 24, 2024
陳老頭
(續上)錢學森對大成智慧學碩士的具體要求體現了大成智慧教育的豐富內涵。「(1)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2)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網絡,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
這三點要求,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它是要求大成智慧學碩士在思維結構中應具備如下三個層次:
一是知識層:它是由各種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經驗、感受(包括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及體系中已納入和尚未納入體系的知識與經驗)等要素構成的,是思維結構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層次。離開了各種知識、信息、經驗、感受等要素,也就無所謂思維。這些要素與從人—機結合的信息網絡中檢索出來的信息融通在一起,互相激發、碰撞、滲透、綜合……是思維得以活躍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培育大成智慧的土壤。一般說來,知識層越深厚、越堅實、越豐富、越廣闊,其思維的能力與品質就可能越高。
二是情感層:它是由人們的價值觀念、需要、意識、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等等因素構成的,是思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與調控層次。思維對象的選擇、思維的動力、思維的效率與活力等,大體都受它們的影響與控制。錢學森認為,「科學就是追求真理。」偉大的科學精神、崇高的品德、高度的愛國熱忱、集體主義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往往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無窮力量。而理、工、文、藝結合起來,既具備淵博的學識又能會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將會使人們迸發出巨大的熱情和威力。
三是智慧層:它是以知識層和情感層的整體融合為基礎的,是由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思維方式,以及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觀、人—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工作方法等基本要素相互促進、相互交融、有機地建構在一起的。是思維結構中最深刻、最複雜、最富於哲理的層次。這個層次的構築要求:主要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把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靈活有效地汲取、運用各種科學技術知識與經驗。這樣,才有可能真正集古今中外知識之大成,獲得大成智慧與創造的靈感,有所開拓、有所創新。
大成智慧教育將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總之,錢學森要求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培養青年人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維結構和內涵,為青年人思想的奔放馳騁提供一個廣闊而科學的天地。有了這樣思想文化基礎的學生,適應能力很強,進入任何一個專業工作都可以,改行也毫無困難,處處可以乘風破浪,他們既是全才,又是專家,是全與專辯證統一的人才;也將是全面發展的一代帥才、將才,新世紀的主人、「新的人類」。
揭開智慧之謎,是世界性的難題。如何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人才,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各有奇招。多年來,錢學森一直主張逐步實行大成智慧教育,要理、工、文、藝相結合,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齊發展。並強調利用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至教學內容的改革,開展電化教育、網絡教育,組成人—機結合的教育系統工程。讓人們都能學得更多,學得更好,學得更輕松、學得更有效率。
他曾說:「信息革命的一個與前幾次產業革命不同之處似在於直接提高人的智能」,後來他具體解釋說:「信息革命的主要影響在於,它把人腦記憶大量觀察到的事實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從前有個詞,叫『皓首窮經』,就是說要讀一輩子的書,來學習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現在不必了,都在計算機中存著,只要你學會操作辦法,去查就是了。怎麼查?那就用我們過去說的科學技術體系,按這個體系去找。這一套東西有兩個方面的啟發:一是自古就有培養『神童』的說法,但在怎麼培養的問題上,各說各的,並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辦法。今天有了信息革命這套東西,在培養『神童』問題上就有了一個可操作的路線,這就是我說的大成智慧教育。二是生產的社會變化問題。從前人類的社會生產,體力勞動是主要的,腦力勞動所佔比重較少,就是到資本主義社會也如此。信息革命帶來的一個變化是,體力勞動會逐漸減少,而腦力勞動會逐漸增加,所佔比重會超過體力勞動。即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也要有腦力勞動。所以,人類的勞動將重點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由於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能夠提供這樣的社會條件。由此可見,我們今天搞的這種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原題: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08-10-16;演講人:錢學敏;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間:2008年8月20日;錢學敏,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89年以來參加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子,研究和闡述錢學森的科學與哲學思想。著有《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等。)
Jun 5, 2024
陳老頭
他關於科技革命必然引起產業革命與社會革命乃至文化革命的社會歷史觀;關於現代中國的三次社會革命論;關於世界社會形態等理論;以及關於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間軍事和政治的斗爭、要特別重視研究如何運用金融手段來發展經濟的「金融經濟學」等觀念,都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為唯物史觀增添了新的內容。
他倡導的系統科學,是從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的各種複雜系統的結構、層次、功能、性質等側面去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的;特別是開放複雜巨系統的觀念和理論,強調整體論與還原論相結合,從整體上觀察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建立總體設計部等,都是進行高層次系統管理和科學民主決策的現代理念和最佳方法,這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與發展。
他倡導的思維科學,是研究人腦通過思維活動,怎樣處理從客觀世界獲得的信息的科學。側重於研究如何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等設備與技術,通過人——機結合以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知識,自覺地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因而,使得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了新時代的特征。
由此可見,我們不僅需要接受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指導,而且應看到,各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的補充、更新、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科學高峰離不開理論思維,在新的世紀裡,科學技術與哲學將更加相互交融、相輔而行。
需要教育年輕一代頭腦不能僵化、機械、教條,或僅僅耽於虛無縹緲的幻想,要逐漸樹立起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努力將經驗——科學技術——哲學綜合集成起來。使「大成智慧」不斷集成出新,在哲學思想、領導藝術和科學決策上搶佔制高點,贏得競爭的勝利;讓人類追求和平、發展、和諧、幸福的崇高理想影響全世界!
加強情感和品德教育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人——機結合優勢互補的長處,使人能夠不斷及時獲得和集成廣泛而新鮮的知識、信息與智慧,從而迅速提高人的智能,培養創新的能力。但是,人——機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思維方式,也不是對什麼樣的人都靈。關鍵還在於以人為主,培養學生的品德與素質,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因為,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Virtual reality)、信息網絡等微電子信息技術,正逐步向智能化改進;納米技術的出現,將使計算機的研制、開發進入到分子、原子層次上;人工智能,知識工程,計算機模擬等技術發展很快。它們對於可以形式化、數字化、或運用形式邏輯推理就能認識和解決的事物,處理起來比較擅長。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可以存貯、調集、檢索、傳遞的信息數量浩如煙海,速度快如閃光。其計算和運轉之快,比人腦強億萬倍,而且十分精確。這種驚人的高性能真是曠古未有,非常有利於人類知識的集成、智能的發展。
然而,另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虛擬現實)、信息網絡等技術,對於信息激活(information inspirement )、對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難以形式化、數字化的複雜性事物,或者說,對於那些需要運用形象思維,或必須靈活地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織使用才能把握其關鍵和機理的事物,對於一些非理性的、經驗性的,以致摻入人的精神、情感等因素的複雜性事物,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和工具,目前尚難以十分准確地獨自模仿、認清和解決。
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與競爭,歸根結底確實是一場「智力」和「人才」的競爭。
而對複雜性事物有可能及時正確認識與決策的智慧與素質,是人腦所特有的。當然,誰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要靠崇高的品德和情感;要靠在社會實踐中長期的鍛煉;要靠人在與計算機優勢互補中,對知識的有效集成與積累;也就是要靠掌握大成智慧。這是單獨依靠計算機,所永遠望塵莫及的。
20世紀最具創造性才智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
人非草木,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在進行學習、從事工作、努力奮斗的過程中,總會懷著各種各樣的興趣、情感、目的和夢想,構成其行為的動力。即便有計算機輔助,也會有成功,有失敗,結果各異。
這就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工程師,提出了擔負起培養青少年具有高尚品德、愛國熱忱和科學精神等的重要任務。從認識上、心靈上,引領青少年走進崇高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使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長,以便日後面對各種艱難險阻和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時,能夠毫不畏懼,自覺地從愛國、自強、團結、奉獻、求真、務實等的熱情和願望中,激發出無盡的才智和力量,逐漸磨礪成為庸中佼佼,鐵中錚錚的棟梁之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藝結合起來的重要目的。(下續)
Jun 6, 2024
陳老頭
(續上) 20世紀70年代,錢學森調到國防科工委,主管國防科技大學,當時學校要進行教育改革,他根據自己當時熟悉的科技領域,建議在國防科技大學所設置的八個系的專業就是把基礎理論、技術科學、應用技術統一起來的考慮。它們是:
一系:力學與應用力學;二系:核物理與物理工程;三系:控制論與控制工程;四系:電子學與電子工程;五系:化學與應用化學;六系:計算機理論與工程;七系:數學與系統工程;八系:儀器與儀器設計。
錢學森主張每一個專業都應是理與工的結合,課程設置既有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又有應用技術、工程技術。專業不要分得太細,否則學生將來適應能力差。要想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過程中盡快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就不僅要教育學生學會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集成,還要注意教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經驗有機地、合理地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學校,有些專業還可采用生產—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要特別尊重和提煉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精神財富。在人類知識體系這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外圍,有大量一時還不能納入體系中的古往今來人們對世界的探索、認知、初步的哲學思考以及點滴的實踐經驗、不成文的實際感受、直覺、頓悟、靈感、潛意識、能工巧匠的手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甚至夢境等等,這些都是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瑰寶。
這些無數的瑰寶流動、變化很快,雲蒸霞蔚,有的只是一閃念,轉瞬即逝,仿佛沒有什麼邏輯,但在我們頭腦中有,歸根結底也是實踐的產物,通過人們主動地、有目的地在實踐中反復比較、鑑別、分析、綜合,可以逐漸將其中有價值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納入到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使人類的知識體系和智慧不斷豐富與發展,這是人們認識與實踐的歷史長河,煙波浩蕩,永不停息。它是科學知識和藝術創新的源泉,是我們終身都需要認真學習、積淀,注意汲取、歷練的寶貴精神財富。
哲學與科學技術結合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作為人認識客觀和主觀世界的科學,它的宇宙觀(包括科學觀、發展觀)、人生觀、方法論,對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建構、發展以及對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歷程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錢學森50年來一直強調科學家和年輕人要掌握科學的哲學。
記得1956年初,他剛剛回到祖國不久,有記者訪問他說:「您認為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錢學森略微沉思一下說:「一個科學家,他首先必須有一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 必須掌握一個研究科學的科學方法!這樣, 他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不致迷失道路;這樣, 他在科學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勞動, 才不會白費,才能真正對人類、對自己的祖國做出有益的貢獻。」當然,這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和方法論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與豐富的。
後來,錢學森在參與組織領導「兩彈一星」的研制、發射和探索時代精神的精華的過程中,逐漸從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三個層次之上,又揭示出了一個層次,就是各學科的哲學概括。這是通向整個體系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橋梁。它們是:自然科學的自然辯證法;社會科學的歷史唯物論;數學科學的數學哲學;系統科學的系統論;思維科學的認識論;人體科學的人天觀;軍事科學的軍事哲學;行為科學的人學;地理科學的地理哲學;建築科學的建築哲學;文藝理論的美學等等。
錢學森「把辯證唯物哲學放在科學技術整個體系的最高層次,也說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質:它決不是獨立於現代科學技術之外的,它是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相聯的。也可以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就是全部科學技術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對象就是全部科學技術。」
錢學森又結合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是人的一切實踐的概括」。可見,它的內容更加豐富而科學,不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了。
早在1978年,錢學森就強調:「哲學作為科學技術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於科學技術中的,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哲學不能反對、也不能否定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而發展深化哲學應先著眼於那11架橋梁,然後再考慮上升到哲學本身。
各門科學技術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問, 其研究成果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從錢老的下列幾例可見一斑:
他根據當前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數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在人們觀察和研究宇宙時慣用的「宇觀」、「宏觀」、「微觀」之外,又提出「脹觀」與「渺觀」。為從各個層次上研究和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打開了通道。這個統一而多層次的宇宙觀,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作了更為深入的科學論證。
Jun 7, 2024
陳老頭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按照錢老的想法,集的對象主要就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或稱人類知識體系)中廣博的科學技術知識,還有體系外圍的前科學知識庫,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學基礎和知識源泉。所以,錢學森特別強調大成智慧碩士要「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只有了解、掌握了這些人類知識的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類的智慧。
(人類知識體系)
20世紀80年代,錢老指出:「現代科學技術不單是研究一個個的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這些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研究這些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今天,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 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錢學森認真總結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的成就與趨勢,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揭示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狀況,建立起一個開放複雜的人類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這個體系包括所有通過人類實踐認知的學問。目前暫時分為11個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以及文藝理論等。「這是個活的體系,是在全人類不斷認識並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發展變化的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個體系不僅結構在發展,內容也在充實,還會不斷有新的科學部門湧現。因此,教育理念與教學內容以至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充實、不斷更新、與時俱進。
錢學森曾在1994年4月1日對我說:「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業各學科的界限,大家都敞開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進,整個知識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之間都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人的創造性成果往往出現在這些交叉點上,所有知識都在於此。所以,我們不能閉塞。」他也時常強調,我們掌握的學科「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而這裡的障礙是人們習慣中的部門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學卻教我們總攬全局,洞察關係,所以促使我們突破障礙,從而做到大跨度的觸類旁通,完成創新。」
由此,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需要更自覺地將專業課、非專業課、實驗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理、工、文、藝等有關各科合理地安排進行,打開過去各門科學技術之間隔行如隔山的狹隘界限,使學生易於觸類旁通,獲得廣博的知識,逐步走近對世界的整體性認知和規律性認識,形成全新的理念,學會從總體上、大跨度地、綜合性地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的理論和規律,以便能夠廣開思路,系統地、創造性地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近來,錢學森還特別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或許可以說,大成智慧與創新思維也來自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重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蕩漾於人類知識海洋裡的學問,既有認識客觀世界的,也有改造客觀世界的。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縱向結構上,每一個科學技術部門都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比較間接地聯系改造客觀世界的原則,區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技術三個層次(文藝理論的層次劃分略有不同)。
科學技術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是雙向的、統一的。錢學森曾說:「人首先要認識客觀世界,才能進而改造客觀世界。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識客觀世界的學問就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是技術。」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
所以,錢學森賦予現代「科學」與「技術」的涵義,實際上體現了科學與技術原本就具有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內在統一性。例如,在自然科學部門中,物理學、數學屬基礎科學;空氣動力學、電子學屬技術科學;航空航天工程、電力工程屬應用技術。又如,在行為科學中包括教育、道德和法,其中教育學、倫理學、法理學等屬行為科學的基礎科學;教育系統工程、道德系統工程、法治系統工程等,有些內容屬技術科學層次,有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實施方法,可能要屬於應用技術層次。但這三個層次的知識之間又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在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中誰也離不開誰。
科學技術三層次的區分,便於我們在進行大成智慧教育的過程中,自覺地把科學技術三個層次的專業和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與安排,使理論易於聯系實際,培養出有高度智慧又有實際能力的人才;也便於我們迅速明確某個學科在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於找到薄弱層次和新的科技生長點,打開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促進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下續)
Jun 7, 2024
陳老頭
大成智慧教育的方案
如何盡快提高人們的智能和品德,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錢學森幾十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著力探索與思考的重大課題。他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凝聚著無限關愛與希望。他認為這是件大事,其意義甚至不亞於當年研制、發射「兩彈一星」。
他所倡導的「大成智慧學」簡要而通俗地說,就是教育、引導人們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盡快獲得聰明才智與創新能力的學問。其目的在於使人們面對新世紀各種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事物時,能夠迅速做出科學而明智的判斷與決策,並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大成智慧學」與以往關於智慧或思維學說之不同,在於「大成智慧學」強調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為指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關經驗、信息、知識、智慧之大成,總體設計,群策群力,科學而創造性地去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
1997年春,錢學森在對科學與藝術、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哲學與科學技術以及微觀與宏觀、部分與整體等進行綜合思考以後,更為明確與全面地闡述了「大成智慧」的實質與核心。他說:「我想我們宣傳的『大成智慧』……就在於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整體(形象)思維與細部組裝向整體(邏輯)思維合用;既不只談哲學,也不只談科學;而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哲學要指導科學,哲學也來自科學技術的提煉。這似乎是我們觀點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錢學森對中國的教育改革考慮得十分具體。他認為,中國人很聰明、又勤奮、能吃苦,只要制度合理、教育得法、組織得好、具備一定條件,就沒有什麼高科技難關是攻不下來的,「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一例。
現在我國的教育事業已有很大進步,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從全國來看,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應該說仍嚴重滯後。需要高度重視,好好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也要認真吸取舊中國一些成功的辦學經驗,以及國外值得借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他強調,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速見成效。21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新的科技革命、社會革命相繼到來,整個社會結構都會發生變革,我們在制訂教育方針時,一定要向前看,像鄧小平要求的那樣,「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關注全球性、國際化的教育標准,用世界范圍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充實教育的內容。盡快革新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經費。
為解決師資難的問題,錢學森提出要動員全社會(包括下崗、退休的)有經驗、有學識的人,都來當教師或兼職教師,也要竭力創造寬鬆、民主而優越的環境,吸引外國的高科技人才和我們的出國留學生,共同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最新鮮的實踐經驗,不失時機地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與此同時,還要建立起以高等教育為主體的、能夠使人終身受教育的教育體系,以適應信息社會逐漸以腦力勞動為主的高科技、高效管理、職能變換等快速發展的要求。
20多年來,錢學森在采擷時代精華、探索「大成智慧學」的同時,曾反復設計21世紀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結合自己和同學在北京師大附小、北京師大附中、上海交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院校受教育和成長過程的親身體驗,吸收了思維科學以及一些科學工作者對教育心理學、腦科學研究和實驗的成果和感悟,發表了許多關於教育改革的意見和文章,希望能夠縮短學制,充分挖掘和發揮少年兒童的潛力,著重培養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創新的能力。
僅從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給我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未來教育方案的大致設想和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培養一代新人的殷切之情。他寫道:「我在這幾天又在想中國21世紀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東西不夠了;是要人人大學畢業成碩士,18歲的碩士,但什麼樣的碩士?現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學的碩士。具體講:①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②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網絡,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
「這樣的人是全才。我們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偉人,走到19世紀中葉的理、工、文、藝分家的專家教育;再走到20世紀40年代的理工結合加文、藝的教育體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結合的萌芽。到21世紀我們又回到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了;但有一個不同:21世紀的全才並不否定專家,只是他,這位全才,大約只需一個星期的學習和鍛煉就可以從一個專業轉入另一個不同的專業。這是全與專的辯證統一。
「大致可以作為下面這幾段教育:
①8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4歲到12歲,是打基礎。
②接著的5年(高中加大學),12歲到17歲,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學習。
③後1年是『實習』,學成一個行業的專家,寫出畢業論文。
「這樣的大成智慧碩士,可以進入任何一項工作,如不在行,弄一個星期就可以成為行家。以後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無困難。當然,他也可以再深造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學技術研究,開拓知識領域。
「這個大膽設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藝復興』呵!」
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先生寫給錢學敏教授關於教育的一封信。(下續)
Jun 8, 2024
陳老頭
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錢學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他每提到科技要發展、祖國要強大時,就必然提到教育要革新、人才要培養。2005年7月30日,他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他所強調的傑出人才,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上有重大突破和發明創造的人才和帥才,他認為科學精神的靈魂就是創新。
今(2008)年夏天當他又見到溫總理時,雖然他已97歲高齡,心中想說的話很多,但主要牽掛的還是中國的教育事業,因為他深深地感到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在青年」。當今,科技和教育將成為影響世界各國發展的關鍵因素。錢學森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改革教育制度,縮短學制,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是時代的呼喚。
(原題: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08-10-16;演講人:錢學敏;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間:2008年8月20日;錢學敏,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89年以來參加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子,研究和闡述錢學森的科學與哲學思想。著有《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等。)(下續)
延續閱讀: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
Jun 9, 2024
陳老頭
四、品格——投身實踐的本領
在世界范圍內,超越知識和技能,獲得更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不斷提升。常被提及的品格教育的廣泛目標包括:
1.為終身學習打基礎;
2.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家庭、社區和職場人際關系;
3.利於培養良好個人價值觀和美德,以利於持續融入全球化的世界。
關於品格(character),在不同領域出現很多差異性較大很難統一的術語。品格與很多詞匯有關,例如力量、態度、行為、信仰、性格、觀念、個性、氣質、價值觀、社會和情感技能、非認知技能和軟技能等。④ 雖然有時候品格被質疑具有非教育特性,卻是被所有文化認可的一個簡明的和包容的詞匯。
CCR(美國課程再設計中心)綜合了超過32個框架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反饋,⑤最終形成六個品格特質,即睿智、好奇心、勇氣、修復力、德行和領導 力(mindfulness,curiosity,courage,resilience, ethics,and leadership),這 6個詞匯是指首要素養(top qualities),基本涵蓋了所有品格相關術語。品格學習也可以發生在學校之外的環境,例如強調挑戰的體育運動、童子軍活動和冒險旅行等。
五、元學習——反思調節的本領
元學習是CCR框架第四個維度,也是最後一個維度。元學習依賴於其他三個維度的達成,它關注反思和調節學習的過程。具體既包括了「元認知」(預測、監控和評估個體的學習),也涉及反映個體能力的「成長心向」(growth mindset)之內化。
元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提高其他三維度學習以及確保實現學習遷移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最優秀的學生常常能進行富有成效的反思和調節,形成自己的元學習循環圈。明確激勵學習者不斷反思和調節,對於他們的職業生涯,乃至他們整個人生都大有裨益。在一個世界需要不斷的和越來越快的適應時,凸顯元學習這個維度,而不是將其納入其中卻束之高閣,顯得尤為重要。
① TRILLING B. & FADEL C. 21st Century Skills[M].San Francisco, CA: Wiley.2009.
② The Conference Board(2006).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 ?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 U.S. Workforce [R]. ;AMA (2012) Critical Skills Survey:Employers Need a Highly Skilled Workforce to Keep Upwith the Fast Pace of Change in Business Today[R].
uploaded/2012-Critical-Skills-Survey.pdf; PIAACprogram (OECD) etc.
③ OECD(2012)Literacy,Numerac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echnology-Rich Environments Framework for the OECD Survey of Adult Skills[R].
④ 後兩個術語不宜采用,容易引起歧義。
⑤ 包括了500多名教師。
六、結語
從政策層面看,歷史慣性是迄今為止影響課程設計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數國家都會面對政策生命周期的不穩定性,因而常傾向於不對政策系統做顛覆性改變。這樣,政策慣性一般情況下會阻止擯棄一些過時的東西。從人類發展動態角度看,某個主題相關決策往往是該領域專家做出的。這些專家常常與真實的境況相對隔絕,或脫離學科知識的真正使用者,他們常常傾向於采取片斷零散的(和過度合議)的方法。
CCR隱含著更深層次的價值內涵:它獨立於地方政治,並避免注意偏向、教條和「群體思維」。
世界范圍內大多數教育轉型努力都關注「如何教育」,這是值得贊揚的。但是很少關注「教什麼」的問題。
教育非常需要一種創新課程去適應21世紀的學習者和社會:教育契合21世紀需要嗎?在一個挑戰日益加劇的世界裡,我們是否在教育學習者成為多才多藝的人?
CCR關注一個基本的問題,即21世紀的學生應該學什麼,並在世界范圍內公開宣傳其建議和框架。
CCR匯集了非政府組織、地區、學術機構、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和基金會。請加入我們這個令人興奮的旅程!
Jun 14, 2024
陳老頭
三、技能①——運用新知的本領
高階技能對於深度學習知識以及通過學業表現來展示理解能力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如「4C」——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稱為「21世紀能力」)。①② 然而,目前的課程承載過多內容,直接導致學生不堪重負,教師也難以為繼。另外,教育者在尋求更強大的教學方法和更深入的學習體驗,以彌補整合知識和技能方面所提供支持的明顯不足。
但是,在什麼是技能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如項目學習)如何影響技能獲取等方面,全球已經形成了更廣泛的理性共識。③
Jun 14, 2024
陳老頭
為21世紀再設計課程——四維教育白皮書
摘要:21世紀人類正面對社會、經濟和個人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面向21世紀,學生應該做好什麼樣的准備?課程再設計中心提出了由聚焦知識、技能、品格和元學習構成的四維教育框架,以便課程能夠應對當前的世界和在不確定的未來中站穩腳跟。適應21世紀需求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的每一個維度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引言
21 世紀人類正面對社會(氣候變化和金融波動)、經濟(全球化和創新)和個人(就業能力和幸福感)等多方面嚴峻挑戰。技術的迅猛增長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例如自動化和任務外包等正產生嚴重的社會矛盾。因為教育沉迷於工業革命中產生的那一套,已經嚴重滯後於技術的進步。①
二、知識——理解新知的本領
課程的最後一次巨大變革產生於19世紀末,②是響應當時在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方面需求劇增的結果。21世紀世界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與過去歷史並沒有什麼相似之處。課程早應該完成一次重視深度和多樣性之再設計。當然,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對課程進行了一些調整,有些調整的幅度還很大。但是,涉及知識、技能、品格和元學習四個教育維度的深度課程再設計並未真正實現。適應21世紀需求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每個教育維度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參見圖1)。
知識是傳統課程觀和內容觀最強調的教育維度。但是,目前課程未能緊跟上知識總量的增長。當前的課程改革經常與學生無關(反映在學生缺少學習動力和熱情上),同時也未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課程改革需要從更深層次重新思考「教什麼」的重要性和適用性,同時需要思考如何達成理論和實踐的平衡。
傳統學科當然仍舊是有必要的(例如數學、科學、母語和外語、社會研究和藝術等),但必須針對削減哪些部分以留給更加合適的內容做出艱難的抉擇(例如在數學學科減少三角,增加統計和概率)。課程調整的不斷深入,也必將滋養教育其他三個維度(技能、品格和元學習)。同時,技術和工程、傳媒、創業與經商、個人理財、健康和社會體制等現代課程直接響應當前和未來需要,必須成為課程構成中的基本部分,不能僅僅作為輔修或者選修課程。交叉學科是傳統學科和現代學科直接結合的重要機制。學科交叉具有影響技能、品格和元學習的潛力,同時也對知識遷移產生重要影響。知識建構的跨學科方法有助於學習者在概念之間建立聯系,進而推進更深層次的學習。
當代重要主題應該貫穿所有學科,無論是傳統學科還是現代學科都與這些主題產生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這些主題知識涉及培養全球素養、環境素養、信息素養、數字素養、系統思維和設計思維等多種核心素養。
為了做好課程再設計的艱難決策,每門課程均需要思考以下三個方面內容(以數學為例):1.概念(如變化率)和元概念(如證明),這些概念通常可以被遷移到其他學科;2.過程(如形成一個數學問題)、方法(如比例推理)和工具(如乘法表);3.分支學科(如離散數學)、科目(博弈論)和主題(如囚徒困境)。
每個學科都有三種價值:
實踐價值——這個學科應該對學生每天的生活有益,也對完成未來的項目化工作有益。實踐價值需要通過以上提及的概念得到強化。
認知價值——掌握每個學科的知識都應該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技能、品格和元學習。這個假設通常是一個學科設置課程內容的重要驅動力(例如我們常常認為數學具有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些基本的學習模式需要得到不同學科及其能力的實踐檢驗,課程安排必須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情感價值——每一門學科都具有幫助學習者認識世界的能力,並具有其內在的學科優勢,這體現了人類發展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可以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有人認為學科教學中只要獲取了實踐價值和認知價值就可以了,這個想法不可取。
實踐、認知和情感三個方面價值都必須同時貫穿整個學校教育。
(作者:[ 美]查爾斯·菲德爾/著,單位:課程再設計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02130;譯者:徐海英,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盛群力,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8;關鍵詞:四維教育;再設計課程;21世紀素養; 收稿日期:2017-01-30;基金項目:教育部「十三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學習科學視域下教學設計理論發展研究——促進高階能力的學習環境設計」[16YJA880033])
作者/譯者簡介:查爾斯·菲德爾,美國課程再設計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CCR)創始人和主席,21世紀素養研究專家,國際著名教育改革思考者,著有21st Century Skills(2009,Trilling,B. & Fadel,C.)(伯尼·特裡林,查爾斯·菲德爾著,洪友譯:《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和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 The Competencies Learners Need to Succeed(Fadel, C. Bialik,M. and Trilling,B., 2015)( 查爾斯·菲德爾,瑪雅·比亞利克,伯尼·特里林著,羅德紅譯:《四個維度的教育——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必備素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徐海英(1971— ),江蘇宿遷人,博士,淮陰師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人文地理與地理教育;盛群力(1957— ),上海崇明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專長為教學理論與設計。
① GOLDIN C.& KATZ L.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② 不同的國家有時也采用「standards」「programmes」等術語。
Jun 15, 2024
陳老頭
(續上)溫總理在上述那一次《同文學藝術家談心》中第一次披露了「錢學森之問」的內容,以後又講過多次。他還同時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名言。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時說過:「這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的時代。」這些巨人有什麼特征呢?恩格斯又同時指出:他們都是一些「——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卷,第445頁)請看,恩格斯在評價歐洲文藝復興時首先關注的是這時所產生的許多「巨人」,在描述這些巨人的特征時,首先贊揚的是他們的「思維能力」。——這同我們錢老的意見相比較,何其相近乃爾!
他們一致地認為,一個偉人之偉、巨人之巨,並不在於其身高八尺或才富五斗,而在於其具備有一種超乎常人的科學思維能力。愛因斯坦和許多大科學家也都講過這樣的話。
錢老本來是一位功勳卓著的自然科學家。但是,他最關心的卻是我們國家、民族的前程。因而他非常關注教育科學和思維科學。甚至於他還曾經到中學裡去聽課。他發表過評論、改進我國教育工作的專題論文。他最欣賞的學校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臨終前,他曾熱情地向身邊人員誇耀說:「在加州理工學院中,創新的學風彌漫整個校園,可以說整個學校的一個精神就是創新。在這裡,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所以,我到加州理工學院後,一下子腦子就開了竅,……讓我大開眼界。」(詳見《人民日報》2009年11月5日)
這使我們聯想到了另一些學校。英國的面積很小,但是他們的劍橋大學竟然培養出了82位諾獎獲得者。香港和台灣,雖然都只有很少幾所大學,卻都能夠在近幾十年中培養出諾貝爾獎金得主。而我們有幾千所大學,卻至今沒有實現零的突破 。近幾十年來,有多位國外華人榮登諾貝爾獎的紅榜,卻都與我們的大學無緣。——這個事實不僅令錢老難以瞑目,也讓我國教育界、知識界眾多的愛國赤子們惶恐不安。
尤其可悲的是,幾十年來的各種政治運動已經在中國人民的心靈中留下了深深的創痛。時至今日,每逢出現一些極左的呼喊時,總是會具有很大的殺傷力、震懾力,讓人們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由錢老憂思多年、辛勤培育起來的思維科學,僅僅由於兩三個不學無術的空手道人胡亂喊叫一番,就能夠被打倒在地。而且,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年之久,雖經眾多仁人志士千呼萬喚,依然不能夠洗雪沉冤,恢復尊嚴,進入高校的聖殿。——這不僅是錢老難以釋懷的隱痛和疑問,也讓很多關心國是的中國人常常陷入深深的悲痛與不安之中。
因此,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最重要、最容易、最切實可行的工作 就是要在各高等院校中恢復和加強思維科學的教學與研究 ,在中小學校裡開展創新教育。早在25年前,錢老就說這是「當務之急」,現在更應是急中之急了。而且,這也是溫總理所說的「要學會思考」的必由之路。
關於思維科學的研究與教育,錢老從來沒有說這就是培養傑出人才的獨木橋或唯一條件。但是,這的確是一個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前輩的許多人沒有學習研究過思維科學,卻也能夠成就為傑出人才。他們是在自己的苦苦摸索中,走過許多彎路,才尋找到科學思維的規律並付之於實踐的。而思維科學的目標則是要總結前輩巨人的經驗,探討、傳授科學思維的規律,讓億萬青少年們少走彎路,從小就養成科學思維、創新思維的習慣,更快地成才、通向巨人之路。——誠如魯迅所說:讓我們「救救孩子」吧!
現在,「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正在引起我國各級領導人和全國人民深刻的思考。許多人都有一種被刺痛、被震驚的感覺。人們衷心地希望,它應該能夠成為一個推力和引擎,推動我們教育、科學界的領導人和有志之士,正視現狀,認真調研,尋求答案,付諸實踐,盡快地培養出很多的傑出人才,加速中華民族的振興!
——到那時,我們將會聽到從天堂裡傳來的朗朗笑聲!
(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作者王南,系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出處《思維科學通訊》 2010年1期 )
Jun 15, 2024
陳老頭
錢學森「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卓越的、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的離去,引起了全國人民深深的悲痛。錢老臨終前曾經多次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裡就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來?!」——言之諄諄,意之殷殷,正在引起國人的震驚與深思。
錢老之問,看來是臨終前才向人們提出的。實際上,細讀錢老遺著後便知,這個問題在他自己的思想中早已提出,並且已經思考、醞釀了多年,甚至是憂思終生。而且,他自己也曾經探究到了一些可行的方略與答案,希望能夠付諸實施,為中華民族之振興與崛起做出自己的貢獻。
上世紀八十年代,錢老已是古稀高齡。他在辛勤地忙碌於軍工、航天工作之餘,又擠出時間,撰寫大量文章和書信,強烈呼籲要開展思維科學研究,加強思維科學教育。
他認為:「我們要從迎接新技術革命,或迎接人類社會第五次產業革命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所以,我覺得研究思維科學確實是當務之急。」「思維科學的研究將孕育著一場新的科學革命,(它會)把人的知識、智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肯定又將是一場技術革命。」(錢學森:《關於思維科學》第129-163頁)。
經過錢老艱辛地啟蒙、宣講、組織與動員,到了八十年代末期,我們全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思維科學研究者的隊伍,出現了幾個專業研究機構和刊物,有許多高等院校增設了思維科學教研室和相關課程,各大報刊經常地刊發一些思維科學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思維科學專著。由錢老親手主編的《關於思維科學》一書也在那一時期出版了。全國上下及大、中、小學裡湧現出了一個學習、研究思維科學和創新教育的高潮。各地的師生們以及畢業生們的思想異常活躍、開放,科技創新如雨後春筍,呈現出一派可喜景象。與此同時,由錢老所倡導的關於人體科學的研究也取得了長足進展。
令人十分痛心的是,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極少數人在氣功、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方面出現了一些偏激、狂熱、庸俗化的情況,後來又冒出來一個心懷叵測的、惡毒的「法輪功」。於是,兩、三個極左人士便在批判這類極端現象時,把錢老辛勤倡導的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也一股腦地歸並到「偽科學」的名下,將其掃地出門了。自此之後,在全國大、中學校裡和社會上,再也聽不到這樣兩個名稱了。甚至於錢老本人也曾經在精神上受到了一些不正當的沖擊。
錢老為國人、為民族,憂思多年,嘔心瀝血,精心培育,剛剛扶植起來的思維科學與人體科學,在一夜之間被無端砍掉,並被誣之為「偽科學」,這可能是他一生中最最難以接受的、最最難以忘卻的心中之痛……。還有許許多多忠誠的中國人、愛國華人,凡對這段史實略有所知的人,無不為此而痛。
當然,錢老是無私的,他無所求,無所得,無所失,無一己之痛。他只是為自己摯愛終生的國家、民族而痛,為現在和未來的萬千學子而痛,為中華民族的億萬子孫們而痛。「錢學森之問」正是由「錢學森之痛」引發而生的。
回顧歷史,古今中外常常有許多正確的、先進的思想、理論、見解、意見不能夠在當代被理解,被接受,甚至被斥之為異端,而在許多年後才被人們認識和接受下來。錢老關於思維科學、人體科學的研究、開創與論述,一定會在不遠的將來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的。
言及此,我不能不提起我們溫家寶總理近幾年來關於思維問題的意見。2006年,溫總理在《同文學藝術家談心》中講道:「我一直要求自己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做事,用心寫文章」。2007年,他在與上海同濟大學學生講話時又講道:「學生們在學習期間,知識要廣博,但是,必須善於獨立的思考和創新的思維」。後來,他又多次提出要「用心思考」、要「學會思考」這樣的意見。他所說的「用心思考」、「獨立思考」與「學會思考」,當然不是去冥思苦想,而是要學會科學地思考。——總理之所言與錢老之所論,真的是所見略同。(作者系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作者王南,系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出處《思維科學通訊》 2010年1期 )
延續閱讀
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故事人心靈素質(14)
Lois Greenfield: 40 Years of Dancing 5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陳明發(舒靈)的詩《寂寞》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6
Bow by David Parsons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Jun 15, 2024
陳老頭
醫路漫漫,雖苦猶甜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喬傑:
大家常常笑稱,醫學生太苦了。但回過頭來再看那些辛苦的時刻,都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又一個「加油站」。
在與醫學打交道的幾十年裡,我更加明白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個人的成長,更在於能夠為社會和他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在於探索生命的奧秘。
回首往昔,我也曾有過畏難的時候。醫學的知識浩如煙海,需要背誦和記憶的內容數不勝數。但漸漸地,我發現正是這些知識的積累,讓我在醫學的道路上面對科學難題時更加從容。
學習醫學相關專業大有可為。北京大學醫學部擁有基礎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藥學院等多個學院。北大臨床醫學高等研究院也剛剛成立不久,它涵蓋了醫學的各個領域。各個附屬醫院也在多個學科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上都走在國際前列。無論你是喜歡做科學研究,還是喜歡管理,又或是想成為一名醫生,為每一位病人服務,都有廣闊的未來和前景。
對於年輕學子,我想說,醫路漫漫,選擇醫學是一個充滿挑戰但也充滿機遇的決定。希望學子們能夠把對醫學的熱愛融入國家發展的大環境中,產生更多的價值。
古生物學,很「熱」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地質系教授舒德干:
從小我就對大自然充滿了無盡的好奇,喜歡探尋生命的奧秘,對於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和達爾文的進化論十分著迷。也正因如此,我決定選擇古生物學作為我的未來研究方向。
有人說,古生物學是「冷板凳」,但我相信,任何對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都是熾熱的。恐龍為何會滅絕?人類又是如何演化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推動著人類對自身的認知。古生物學不僅揭示了地球生命的過去,更為我們理解現在、預測未來提供了寶貴的基礎。
獻身科學需要好奇心、勇氣和毅力。如今,人們對生命起源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古生物學正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希望學子們可以點亮古生物學前路的星星之火。
地學天地廣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
我時常會回想起自己與地質學的奇妙緣分。初入大學時,我原本懷揣著學醫的夢想,卻誤打誤撞地踏入了地質學的世界。那時的我,對地質知之甚少,甚至有些抵觸,因為地質工作的艱辛和不確定性讓我心生畏懼。
然而,隨著學習的深入,我逐漸感受到了地學的魅力。研究生階段,我選擇在母校蘭州大學攻讀自然地理學專業,我發現地學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地學相關的研究成果影響著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能源、農業、科技等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均與地學密切相關。比如,它可以為新能源選址做好科技支撐,為農業提質增效。同時,地學也是在和過去對話,它可以從地球滄桑巨變留下的歷史痕跡裡,找尋一絲又一絲線索,從而搭建模型預測未來,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
從事地學研究並不需要具備哪些特殊素質,只要你熱愛大自然,熱愛腳下這片土地,熱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你就會產生對地學的興趣,而當你把興趣與國家的需求有效結合,人生也將會非常幸福。希望有志青年可以在這一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尋求技術背後之「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褚君浩:
物理和數學作為現代技術的「源代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們相互關聯,為科技發展奠定基礎。物理學在探索自然世界的過程中,揭示了許多規律和現象。然而,僅發現這些規律和現象並不夠,我們更要將這些發現定量化。定量化的關鍵在於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數學為我們提供了理解、表達和應用物理定律的精確工具。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人機共進成為趨勢,但我們應尋求技術背後的「道」,掌握其深層次原理。因此,要鼓勵學子築牢基礎並培養創新能力,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在選擇專業時,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傾向來選擇方向,兼顧個人興趣和社會需求,興趣可以引領我們投入熱情,而社會需求則像帆一樣,為職業發展提供動力和方向。
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相結合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郝躍:
微電子學是信息領域的重要基礎學科,微電子技術就是利用微細加工方法實現電子信息系統的微型化。集成電路芯片就是微電子技術的直接產物,對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對於青年學子的成長,我始終強調興趣的重要性。我自己的成長經歷就是最好的例證。年少時,我便對無線電充滿熱情,自己動手裝配收音機、電視機,這種強烈的興趣引領我走進了半導體物理器件的研究領域。所以,青年學子們不要在題海中迷失方向,而是要發掘並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真正熱愛的細分領域。
此外,青年學子還應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敢於創新的勇氣和勇於實踐的精神。在面對科研或產業挑戰時,不妨問自己四個問題:研究的重要性在哪裡?難點是什麼?有何解決辦法?解決難題後會產生怎樣的效益?這四個問題,有助於我們更清晰地定位研究方向,找到突破口。
每個人的發展都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希望青年學子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戰略需求相結合。
(原題:十位院士談如何選專業;本文得到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科學報國正當時」項目支持;2024-06-16 来源:光明日報;記者陳鵬光明網記者宋雅娟、蔡琳、武玥彤、戰釗、肖春芳、涂子怡、李欣哲、張夢凡)
Jun 24, 2024
陳老頭
十位中國院士談如何選專業
2024年高考成績出爐後,志願填報即將開始。俗話說,七分考,三分報。怎麼選擇專業?這些專業有何前景?做決定時該考慮哪些因素?本報特邀請十位院士,回答考生及家長關心的相關問題。
小學科、大視野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段寶岩:
電子機械工程是個小學科,但是小學科、大視野。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看似小眾的電子機械工程領域,實則蘊藏著無限的潛力和廣闊的視野。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電子設備在高頻、高增益、高集成度以及快速響應等方面的需求急劇上升,而電子機械工程正是推動這些性能指標實現質的飛躍的核心力量。
電子機械工程並非傳統機械工程的簡單延伸,其知識體系更為廣泛和深入。它融合了力學、機械原理、數字電子技術、電磁學以及微波技術等多個學科領域。近年來,這一領域更是從簡單的學科混合向深度融合轉變,通過系統的學科群和課程群構建,實現了知識體系的深度整合。
電子機械工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這個專業的學生既能打下深厚的理論基礎,又能獲得廣闊的實踐視野,畢業後是做總工程師的「料子」。
數學是一把鑰匙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鄭志明:
如果你還在為選擇什麼專業而迷茫,不妨考慮下數學。數學有著獨特的轉移性,它像是一把鑰匙,能為你打開多個領域的大門。如果你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對其他領域產生了興趣,數學的背景能讓你輕鬆轉型,實現多元發展。
數學,不僅是學科內部的發展,更在於它與其他領域的交互與融合。這種交叉不僅能推動數學本身的進步,更能為其他領域注入新的活力。當然,真正的交叉研究並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深入理解技術層面和工程層面的知識,實現從理想到現實的跨越。
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試錯。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過程,但正是這樣的過程,才能推動科學的進步。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投身於這樣的研究中,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挑戰,共同推動科學的發展。
打好基礎是關鍵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王中林:
學生們常問我該學什麼,我總是說,先把基礎打好,尤其是數學和物理。在工作中持續學習,才能在科研「馬拉松」中穩步前行。
原創的科研想法,都基於對基礎科學的深刻理解。我學物理出身,但物理只是我科研生涯的起點。在博士後階段,我接觸了材料科學,隨後又在機械、電子、醫療和化學等多個領域學習。這種跨學科的學習經歷,讓我能夠創造出新的科研天地。
年輕學子無需恐慌,人工智能雖然強大,但它無法替代人類原創思想和科學探索。只有我們打好基礎,保持開闊思路,才能在科研領域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間。
在科研的道路上,我們會面臨許多選擇和挑戰,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對科學的熱愛和好奇,堅定方向,敢闖敢幹。不要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國家所需,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造福廣大老百姓。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面臨多次選擇,只要我們堅定方向,就能夠一步步走向自己期待的目標。沒有什麼是最好的選擇,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才能贏得成功。
通信專業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鄔賀銓:
在通信領域,我們正見證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通信專業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展,從單純的通信連接,到如今的通感融合(下圖)、通算融合,乃至天地融合,通信的內涵與外延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
這一變革的背後,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通信行業正迎來新的增長點,也為青年學子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和發展空間。
面對這一變革,青年學子應積極擁抱新技術,不斷學習新知識。在選擇專業時,關注那些具有前瞻性和交叉性的學科領域。同時,我們也需要培育更多的創新思維。在人工智能時代,機器可以執行我們的指令,但創意卻源自人類。青年學子應發揮想像力,提出新的問題和解決方案,推動行業持續創新。
此外,我鼓勵青年學子不要局限於專業學習,更要拓寬視野,涉獵多領域。人工智能正應用於各行各業,了解不同行業的需求和痛點,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運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原題:十位院士談如何選專業;本文得到中國科協「科普中國·科學報國正當時」項目支持;2024-06-16 来源:光明日報;記者陳鵬光明網記者宋雅娟、蔡琳、武玥彤、戰釗、肖春芳、涂子怡、李欣哲、張夢凡)(下續)
Jun 24, 2024
陳老頭
多元智能理論+家庭文化價值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能量大的地方,在于他的研究显示,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
我们需要一种学习体验,例如游戏,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发现孩子的天賦,这个经验成为家中的一笔“家庭文化資產”。(陈明发博士 9.7.2024)
華語流行歌曲互文性研究的「跨樂」范式
lenggong Lahad Dato Tanjung Aru
生產地方符號(惠安美女)
生產地方性·古達樂育學校
詩性空間
Jul 9, 2024
陳老頭
對於新文科建設的目的是什麼?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操太聖認為,應讓文科在研究中國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理論,在國際學術界發聲,形成中國學派,同時關注最新的科技發展,采用跨學科思維,讓文科研究跟上時代步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也提到,加強新文科建設要把握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培育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新文化,最後要形成中國學派。
這是在提新文科概念的時候,官方給我留下的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我們的目的性很強,要建立中國學派,要打造新時代下的文科,即我們所稱的新文科,它要在世界上發聲,要在世界上有自己的地位。 對此,我補充幾點意見。
一是新文科的提出與傳統文科的不足似乎沒有直接聯系。新文科建設的目標主要不是解決傳統文科當中存在的一些發展瓶頸,而是要打造一種全新的格局。 在這種情況下,建設新文科,一定注意不能遮蔽,要更加凸顯文科的本質,即以人為本,關注人的發展,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二是新文科新在交叉融合。它包括三個方面的交叉:最大層面是文理層面的交叉,其次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交叉,還有社會科學內部的交叉。 現在能夠做的、 也更容易做的是社會科學內部的交叉,但很多高校可能缺少人文的基礎,就比較難做。 而對於有些高校要搞文理之間的交叉估計也有難度。
三是現在新文科的定位,主要的是教育內容的改革。教育的內容要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是組織形式上的變化。
四是要注意剔除功利性導向。培養人才不能僅僅以市場為導向,要更多以學科科學角度來考慮,不能認為對市場有用的才是學科。但是目前存在特別強調以市場為導向的傾向, 如果畢業生就業率比較低,可能校長會被問責,就業不好的專業學科就撤銷了。 這是在新文科發展過程當中, 可能會產生的新問題,也是我們要避免的舊問題。
杜澤遜·山東大學尼山學堂與國學人才培養
[杜澤遜: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
國家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認為這是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所需要的重要的活水源頭。 按照中央的精神,許多高校,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昌大學等都開辦了國學班,雖然名稱不同,掛靠單位不同,但本質上都是要培養國學人才。
尼山是孔子誕生地,山東大學的國學班取名為尼山學堂。 李學勤先生曾說,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經學就是儒家的經典之學。 我在李先生表述的基礎上加一句話,經學的基礎是小學,所謂小學就是傳統的語言文字之學,學習國學第一件事情是認字。
國學人才應該如何培養?作為一個學科門類,國學在當代學科體系中並沒有設置,可是國家又急需新時代的國學專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不培養,如何能夠出現呢!
高端的國學人才斷檔是我們繼承與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中的危機,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山東大學和其他高校在多年前創辦國學班有深刻的現實原因。
2012年山東大學尼山學堂在學校直接主持下成立, 尼山學堂依托於儒學高等研究院,在制訂培養方案時,第一個任務是制訂課程體系,參考其他學校的開課,經過反覆研究,學堂制訂了一個很完善的開課體系,其中原典導讀有《周易》《尚書》《四書》《說文解字》《老子》《莊子》等必修課,通論課有音韻學、中國史學簡史等。
第二個任務是請高水平教師,從全校中文歷史哲學各學院以及儒學高等研究院,或者其他高校共聘請了49位教師。 第三個任務是把真正愛好國學、有一定基礎的學生招進來。 山東大學的辦法是在大一學年下學期招收, 即轉專業的時間,全校文理工醫在讀學生都可以來考;武漢大學最初是在高考環節進行招生,高考招來的學生不穩定,到班上以後,發現他們對國學的理解偏差非常大,之後武漢大學也采取了從大一下學期招一部分學生的辦法。
以上三個方面可以說是開得好課程, 請得好老師,招得好學生,第四個任務就是培養,要培養國學基礎深厚、學術創新能力強、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才。其中「基礎深厚」,可以在開課和聘請教師方面解決;在「創新性」培養上。
我們認為創新型與知識型兩種國學家,前者善於著述,且能得到公認、能夠傳世,而後者會背五經四書、熟知相關內容。 創新型人才必須是知識性的,否則就會輕率著述,譁眾取寵,經不起時代的考驗,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文化所不需要的人才。
尼山學堂充分重視基礎教育,同時制訂了創新培養方案,如論文報告會制度。每年一次論文報告會,每人都要參加,先上報題目,根據題目在全校和其他高校找教授一對一指導。 開報告會時,有8個教授負責評議打分,這個分數佔畢業總成績的10%,權重非常大。
國學班的學生不一定「之乎者也」,培養人才必須要因材施教,必須考慮到學生情況;同時如果沒有高水平教師指導,學生也很難成長起來。培養國學人才,無法只依托於一個學院,需要破除障礙,打通文史哲,跨學科、跨學院、跨學校請教師。
只有這樣,才能辦好國學班,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
(新文科建設的內涵與發展路徑(筆談);2019 年第10 期,中國高教研究)
Aug 12, 2024
陳老頭
第四,從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維度來看新文科。 萬事萬物都有著密切的聯系,任何學科的建設都要強調寬口徑、厚基礎,我們的文科一定是適應科學技術發展、擁抱科學技術的新文科,實現文科、理科、工科、農科、醫科等不斷交融交叉的新文科,是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密切聯系的新文科。
另外, 人類的創新活動其實主要是依賴三種知識:默性知識、交叉知識和實踐知識。其中默性知識可能是更重要的,它特別強調悟性和領悟力,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更加取決於哲學、 社會科學的教育與修煉。
所以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非常明確地說,「與其說我是一個物理學家,不如說我是一個哲學家」,即哲學給了他更多的啟迪。這是在今後培養創新人才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 不要一講到創新就是理工科,就是搞項目,就是搞專利轉讓,文科對於創新起到一種啟迪智慧的作用。
馬 驍:關於新文科建設的思考
(馬 驍:西南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
推動新文科建設的動因也許是為了適應「文科的新要求」和推動「新的文科建設」以最終適應新經濟、新科技發展的要求,但新文科建設的根本目標應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或者說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
新文科建設為了實現該目標需要重視一下問題。首先,要堅持從1到N與從0 到1的高度統一,突出原創性。 從1到N說的是傳承綿延與遞進;從0到1說的是原創。 當下以及未來的工作重點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並批判性地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針對一些本源性的問題做出新的理論概括,提出具有原創性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其次要凸顯對「人」認識的深刻性。
人文社會科學本質上是研究人的行為及其相互關係的科學,「受到人的特性的型塑」, 對人的特性的認識往往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比如「從古典經濟學『經濟人』假說、制度學派的『文化人』假說再到新制度經濟學派的『經濟—文化人』假說的范式轉換,既反映了西方經濟思想的演變歷史,也反映了西方經濟學研究的日趨成熟。」
但在范式轉換過程中,西方經濟學忽略了人性的複雜性和變動性,因此有人認為經濟學范式轉換核心也許在於重新界定理性。最後應體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新文科建設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大歷史中去看,必須堅持立足中國,融通中外。
新文科建設的核心應是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研究。世界本身的復雜性和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導致了學科邊界的形成及其不斷被突破。知識生產者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和工具等往往並非單個學科所特有,多學科、跨學科和超學科自然不可避免,這是人類知識生產過程的辯證法。
近現代科學發展史表明,科學上的重大突破乃至新學科的產生,常常是在不同學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滲透的過程中實現的。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研究也意味著必須創新制度、搭建平台,把其他學科的優秀學者引進來,以突破現有「科學共同體」在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局限。
新文科建設的根本是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 新文科建設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或者說通識教育, 優化課程設置體系,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維和解決綜合復雜問題的能力。
劉小兵:對新文科的思考和看法
(劉小兵: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首先對於傳統文科, 我認為現在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傳統文科的劃分越分越細,彼此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 二是大家的功利性太強,學科地位高低往往受到畢業生就業情況好壞的影響。三是對文科的實質理解關注度不夠。
根據教育部的學科分類標准,學科劃分為自然科學、農業、醫藥、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等,專業又分為經濟學、法學、教育學等。學科劃分應該是基於研究問題的差異,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自然科學研究的是自然現象以及各個現象之間的關係,農科、醫科、工程研究的是人跟自然之間的關系,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果再細分下去,可以說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文科學更多的是研究人與自己之間的關係。
在這個基礎上理解的文科就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和自己之間怎麼相處的關係。 因此,文科更多的是研究人和人之間的一種關係、一種情感、一種思想,而不是將人作為一個自然體來研究,所以文科的研究一定要回到以人為本。人有什麼特點?最大的特點就是跟一般的動物不一樣,人是有理性的,人是互相尊重的,人是文明的。
由於傳統文科忽略了文科的本質,太功利,越分越細,各佔自己的山頭,導致文科發展到最後,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價值關懷和社會文明關注度上出現了問題,人文關懷和人類情感有所缺失。 這可能是現在文科發展當中存在的最大問題。 它不僅在中國出現,也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下續)
Aug 12, 2024
陳老頭
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年的講話中, 習近平強調要善於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緊密結合,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無論是創新性發展當中的研究人才、傳承人才,還是創造性轉化當中的文創人才、文旅人才,都是新文科要面臨的任務,都需要考慮文科的新氣象、新要求。
推而廣之,文科發展和文科教育除了培養專業人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以文化人,即新文科很大的任務是要面向高校所有的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以及面向社會、面向全民進行基礎教育。 在這個方面有很多具體問題。如,
① 如何著力培養基礎扎實、通古博今、創造力強的中國文化研究人才,以承擔創新性發展職責?
②如何著力培養知識廣博、通曉中外的跨文化研究和傳播人才,以促進多元文化交流交融?
③如何著力培養知識複合、創造力和實踐力強的文化創意人才,以實現創造性轉化?相比而言,中國現在培養文化創意人才的理念先進性與實踐先進性是不夠的,對發展文化產業的支撐力還不夠強。
④如何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高質量通識教育, 並進行有效的社會推廣,從而樹牢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第四,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國際化。 世界正在發生
大的變化、大的調整,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的變革正在加速推進,各種力量對比也在發生變化。 以中國重返聯合國為標志,20世紀70年代之後, 中國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中國也有自己的主張,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理念, 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建設者、貢獻者、維護者的關鍵是人才培養是否跟進。 關於全球治理的人才,現有儲備和供給均不足。 我們急需培養一大批適應全球新格局的高素質國際專業人才,如外交人才、國際經貿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國際新聞人才、國際專利人才。
楊燦明:從四個維度來看新文科之「新」
(楊燦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教授)
第一,從時間維度來看新文科。 中國有世界唯一五千年綿延不斷的文化與文明,所以,文科一定是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的,不斷挖掘凝練中華民族偉大文化價值,這是新文科首先要做到的,也是過去做得不夠的。 我們的文科一定要是知道走過的路,知道現在所處的方位, 並明了下一步前進方向的新文科。
以法學為例,現在提到法學,就言必稱英美法系、大陸法系,我們能否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沉淀中總結升華出中國自己的法系;一個五千年不斷的文明,如果沒有法,這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真的沒有,只能說明法不重要。所以我們一定要從自己的文化文明中來挖掘凝練自己的東西,這是我們新文科建設的第一個任務。
第二,從空間維度來看新文科。 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不但要參與國際化,還要引領國際化。所以我們的文科一定要是既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成果、注重文化的多樣性,又不斷產生中國思想、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的新文科,是站在國際視角、站在世界舞台來進行建設的新文科。
第三,從世界觀、價值觀的維度來看新文科。學科首先是用來教育培養人的,而人的培養與教育首要是人格的塑造、道德的修煉、境界的提升。 所謂立德樹人,首重立德,其中文科的作用至關重要。所以我們的文科必須是首先立足於培養人的獨立人格、高尚情操的新文科,是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維護人類的尊嚴、保護人類文明的新文科,是更加注重價值層面、而非知識層面的新文科,是回歸於道、而非糾纏於術的新文科。(下續)
Aug 13, 2024
陳老頭
樊麗明:對「新文科」之「新」的幾點理解
(樊麗明:山東大學校長、教授)
現在提倡加快推動新文科建設,「新」 從何而起?
「新」在何處?何為文科新需求?2017年美國西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他們所闡釋的新文科主要是專業重組, 不同專業的學生打破專業課程界限,進行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
2018年10月,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中國新文科開始浮出水面。建設新文科就是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促進文科融合,提升時代性,加快中國化、國際化進程,引領人文社會科學新發展,從而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中「人的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
第一,新科技革命與文科的融合化發展。 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一次全方位的變革,將對人類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產生深刻的影響。新科技革命已經到來, 並正在改變我們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隨著新科學的發展,人類創造了很多新知識,帶來了很多技術突破,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基因工程、虛擬技術、5G技術等,這些不僅與信息學科密切相關,而且與文科聯系很近,對文科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些新科技發展,對新產業、新業態產生了影響,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營銷、互聯網+教育,在我國新技術推動產業革命,使得業態更新非常快,產生了很多人才的新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培養出知識更複合、學科更融合、實踐能力更增強的新型人才,同時應催生新專業,更新已有專業。
新科技革命之後,很多簡單勞動趨於被軟件或者機器替代,這給文科人才培養帶來一些新的需求,如新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新課程的產生和替代。與此同時,文科會發現很多新課題,研究范式也會轉變。文科之新,首先是科技革命帶來的,反逼我們思考新問題,更新方法、拓展學術視野。
第二,歷史新節點與文科新使命。 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歷史節點是「五四運動」一百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剛剛過去40年。在這樣一個歷史節點上,我們的文化態度是什麼? 大家都認可中國現在已經進入百年來最為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期,回過頭來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文科教育面臨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培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研究者,如何對優秀文化進行傳播和研究?2013年11月,習近平考察孔子研究院,指出一定要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下續)
Aug 14, 2024
陳老頭
弦論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少數鍥而不舍地繼續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發現,弦論雖然是一個失敗的強作用力理論,卻可能是統一所有已知交互作用與物質的理論。一根弦描述的不是介子,而可能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這個大膽的猜想的基礎,是根據一項理論上的重大進展,亦即物理學家發現弦論中自動包含了重力理論,而且可以有數學上自洽的量子化。如前所述,重力場論的量子化是一個極其困難、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不論弦論是否真能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單是看它可以解決重力場的量子化問題,就值得理論物理學家努力研究。因此,弦論的第一次革命吸引了許多物理學家投入其研究工作。可惜的是,不多久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剩下許多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似乎過於復雜艱澀,不知如何下手。慢慢地,許多物理學家就又離開了此一領域,直到弦論的第二次革命。
第二次革命指的是弦論的一些觀念上及技術上的躍進。這些進展不但突破了過去弦論研究中所遭遇的瓶頸,甚且對其他物理及數學的領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弦論的大師之一維敦(Witten)甚至得過數學界的最高榮譽Fields Medal。但在此讓我們暫且不提弦論對其他領域的影響,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弦論本身。這些弦論進展的中心觀念之一,是所謂的「對偶性」。對偶性指的是兩個看似不相同的理論,實際上是等價的。所謂等價,意思是即使兩個理論對實驗本身的物理描述可能完全不同,兩個理論對所有可以測量的值都有相等的預測。第二次革命中發現了許多新的對偶性。它的好處是在一個理論中十分困難的問題,可能等價於其對偶理論中一個簡單的問題。因此過去一些不能解決的問題,突然變得可以解決。除此之外,對偶性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結果。過去研究弦論的人發現了五種不同的弦論,現在卻發現這些看似不同的弦論,其實互為對偶。換句話說,我們只有一個理論,但它有五種不同的表示方法。這個唯一的理論,現在被稱為M理論。M代表mistery、mother或membrane。從第二次革命至今,弦論一直有持續的快速的進展,無疑地已成為高能物理研究的主流之一。
(四) 現況與展望:
造成第二次革命中對偶性的研究可以突飛猛進的原因之一,是發現了弦論中除了一維的弦之外,還有其他維數的物體。要了解這一點,必須先介紹「孤立子」(soliton)的概念。孤立子最早是在水中被發現。水是由水分子所組成,水分子的振動形成水波。大部分的水波生成之後會慢慢消退,但是某些特殊形狀的水波可以維持不變一段很長的時間,這種水波即所謂的孤立子。曾有人跟隨一個渠道中的孤立子行進數英裡,而孤立子仍幾乎保持不變。場論中,基本粒子的某些特殊集體振動形式也會形成孤立子。孤立子夠小時,看起來也像一個粒子,但是弦論中有許多種不同的孤立子,各有不同的維數。有趣的是,雖然在一個理論中基本粒子和孤立子截然不同,但是某一理論中的孤立子可能對應到其對偶理論的基本粒子,而基本粒子卻對應到孤立子。因此,弦論中一維物體的獨特角色被淡化了,各種不同維數的物體地位平等地存在於弦論之中。
弦論的預測之一,是時空的維數為十維。雖然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時空只有四維,但理論物理學家已有許多方案可以解釋為何十維的時空看起來可以像是四維的。可能之一,是多出的六維縮得很小,所以沒被觀測到。另一個可能,是我們其實活在一個四維的孤立子上。有趣的是,時空的維數可以是弦論的預測之一;過去從未有過這樣的理論。但另一方面,有另一個弦論的對偶理論,它的時空是十一維的。(這個理論也是M理論的一種表示方式。)這是因為時空的形狀及維度,要看我們如何定義其測量方法才有意義;不同理論中的時空定義不一定恰好相同。
弦論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是計算出某些(特別簡單的)黑洞的亂度。雖然霍金(Hawking)很久以前就預測出黑洞亂度的公式,但因為缺乏一個量子重力理論,無法真的根據亂度的定義直接算出結果。另一個量子重力理論應有的性質-全像原理(也與霍金的黑洞亂度公式有關),最近也在弦論中得到實現。有關於量子重力學的更基本也更有趣的問題是:時空到底是什麼。在弦論中,時空所有的性質都可以從理論中推導出來。在一些假想的情況中,時空的性質可以和我們的經驗大不相同。事實上,在大爆炸初期,時空的性質很可能的確非常不同。根據量子力學,要探測小尺度時空內的現象,必然伴隨著大的能量不確定性,而根據廣義相對論,這會造成時空結構上大的不確定性。結果是,一般經驗中平滑的、由無線多點構成的有關時空的概念,不可能在接近普朗克尺度(約10^(-37) m)時適用。數學上一般的幾何概念對普朗克尺度下的時空並不適用。數學上所謂的「非交換幾何」,是古典幾何的一種推廣,有可能可以用來描述普朗克尺度下的時空。近來在弦論中已經發現一些假想情況中的時空的確可以用非交換幾何來描述。
雖然弦論的研究至今不能告訴我們為何電子是如此重,或計算出任何當今技術可及之實驗結果,但是因為它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此複雜困難(例如要了解為何宇宙中有這些物質和交互作用、為何時空是四維的等等),而且因為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理論在這個目標上的進展可與之比擬,弦論無疑地仍是值得繼續努力研究的方向。[2001/2/3]
作者:賀培銘,台大物理系教授,本文原載:https://web.mit.edu)[上續]
相關:互聯網弦論
Aug 20, 2024
陳老頭
賀培銘: 弦論
(一) 粒子物理:
根據現今普遍被接受的物理理論,宇宙中的物質是由一些所謂的「基本粒子」所組成。例如原子是由電子及原子核所組成,原子核是由質子與中子所組成,而質子與中子又分別是由夸克以不同的方式組成。其中只有電子與夸克被認為是基本粒子,在實驗上並沒有找到任何證據顯示,他們是由更小的粒子所組成。除了電子與夸克,還有其他許多種基本粒子,共同組成宇宙中所有的已知物質。根據現有的理論,基本粒子不但說明了物質的組成,也解釋了物質之間的交互作用。例如電子與電子間之電磁作用力,可以解釋為電子間交換光子所造成的效果。因此,宇宙中一切物理現象的規則,原則上可以化約成描述基本粒子的物理定律。因此,研究最基本的物理定律的領域,一般被稱作「粒子物理」。另一方面,要研究更基本的物理定律時,通常意味著要研究更小尺度下的物理;而根據海森堡的測不准原理,要探測更小尺度 圍內的現象,需要更大的能量。因此,我們需要建造更大的粒子對撞機或加速器來研究更基本的物理定律;而研究最基本的物理定律的領域,也被稱作「高能物理」。
現在普遍被接受的描述基本粒子的理論,稱作「標准模型」。標准模型的數學架構,是所謂的「量子場」,或簡稱「場論」。原則上,數學上可能的量子場論模型有無限多個,可以容許任意多種不同性質的基本粒子,但自然界選擇了標准模型,以及其中所有基本粒子的物理性質,例如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高能物理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現象學」,一類是「場論」。前者是以標准模型為基礎,研究實驗結果與模型間的關係。後者是研究場論的一般性質,並不局限在描述自然現象的模型中。當然,這兩者之間並沒有清楚的界線。
(二) 弦論(string theory):
弦論的出發點是,如果我們有更高精密度的實驗,也許會發現基本粒子其實是條線。這條線或許是一個線段,稱作「開弦」(open string),或是一個回圈,稱作「閉弦」(closed string)。不論如何,弦可以振動,而不同的振動態會在精密度不佳時被誤認為不同的粒子。各個振動態的性質,對應到不同粒子的性質。例如,弦的不同振動能量,會被誤認為不同粒子的質量。
弦論特殊的地方之一,是弦的量子場論可能只有一個。也就是說,當我們考慮弦而非粒子的量子場論時,數學上可能的模型只有一個。(這件事尚未被完全證實,但至今所有已知的弦論都是等價的。)這表示,弦論中所有的物理性質,都是理論本身決定的。如果弦論是對的,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都是理論可以告訴我們的。可惜(幸運?)的是,弦論是一個還在被研究發展的理論,我們對它的了解還不足以讓我們可以計算出電子的質量及電荷等等。所以,弦論還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當然也沒有被實驗證實。另一方面,有許多原因,讓研究弦論的人相信,這是一個找尋更基本理論的正確方向。
前一段所述弦論的唯一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如果宇宙萬物都要永遠遵守同一個物理定律,這個物理定律應該是獨特的,而不是任意的。(雖然標准模型或量子場論中還有許多((如電子質量等))參數是「任意的」,但其任意的程度已經比牛頓力學小得多。)一個萬有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 TOE)必須是唯一的,否則它就不是萬有的,因為它不能解釋它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萬有理論中應該沒有任何自由參數;而弦論即滿足此一性質。
弦論的另一個優點是它不需要量子場論所需要的「重整化」。量子場論的計算中,總是出現一些無限大的量。本來一個合理的物理定律不應該預測任何無限大的量,但是我們相信,這些無限大的量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量子場論不是最基本的理論,而是精確度較差的等效理論。這樣的認識,告訴我們如何從這些無限大的量中找到有限值的物理量,而其方法,被稱作重整化。反之,一個基本的理論,不應該有無限大的量,也不需要重整化。如果追溯量子場論中出現無限大的原因,則發現與它假設了粒子是不具大小的點有關。弦論中即沒有這種無限大的問題。
可能更重要的一個弦論特質是它自動包含了量子重力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是重力作用的古典理論,其量子化長久以來是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也是理論物理裡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如果以量子場論為架構來描述傳遞重力的基本粒子「重力子」,會發現計算中將出現的一些無限大並無法用重整化的方法解決。(因此標准模型並不包含對重力的描述。)相反地,一旦假設了弦的存在,便不可避免地在理論上導致了重力作用,原因是弦總是有一個振動態對應到重力子的性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可以從弦論中被推導出來。
(參) 歷史:
弦論最早被提出時是想要描述強作用力。當時夸克模型與量子色動力學(编註:英語:Quantum Chromodynamics,簡稱QCD)還未被普遍地接受為描述強作用力的理論。依據現在的認識,介子是夸克與反夸克因強作用力組成的,但在弦論中被描述為一根開弦;弦的兩端即對應到夸克與反夸克,而弦本身則對應到強作用力在兩者之間形成的拉力。弦論因無法解釋許多強作用力的現象,而量子色動力學卻相對地相當成功,因此在弦論的第一次革命之前,有一段時間弦論被大多數的物理學家所遺棄。(下續)
Aug 21, 2024
陳老頭
爱垦APP:弦論(String Theory)与艺术想象力 上
弦论(string theory)与乐器(如提琴)之间存在着物理和隐喻的多重关联。这些关联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相似性,还在人文和哲学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物理学上的关联:弦振动的共通性
弦论与乐器的弦振动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就是振动模式的概念。在弦论中,基本粒子被看作是不同振动模式的弦。这些弦的不同振动状态对应于不同的粒子,比如光子、电子等。类似地,在提琴等乐器中,弦的振动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色。弦的振动频率和模式决定了所发出的音高和音色。
弦的张力、长度和振动模式影响着它的表现。物理上,在乐器和弦理论中,弦的行为都遵循波动方程的规则。就像不同振动模式产生不同的音符或音调一样,在弦理论中,不同的振动模式则对应于物质世界中的不同粒子。
隐喻上的关联:宇宙的和谐与共鸣
从隐喻的角度看,弦理论与乐器之间展现了宇宙的和谐与共鸣。弦理论将宇宙比作一架庞大的“乐器”,其不同的弦通过不同的振动模式产生宇宙万物。这与音乐家在提琴上拨动弦时产生丰富的音符极为相似。宇宙就像是一首复杂的交响曲,每个粒子都是其中一个音符,共同构成了和谐的整体。
乐器中的弦振动通过共鸣腔传递出声音,声音的传播在空气中形成美妙的共鸣。同样,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对自然界所有力量和粒子的共鸣理解,暗示着宇宙中的一切都是通过振动和共鸣相互联系的。音乐中的共鸣与弦理论中的共鸣具有类似的哲学意味,均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提琴演奏中,乐手通过调整弦的张力与音调来创造秩序,而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失衡或噪音。对秩序与混沌的要抓捏把握得好。弦理论则试图通过探索基本粒子的振动状态,揭示宇宙的内在秩序。弦的微妙变化可能代表着不同粒子的生成,就像不同音符为音乐带来多样性一样。
哲学与审美的启发
弦理论与提琴的隐喻也带来了哲学与美学的思考:共通的创造过程:提琴演奏需要极其精细的控制和艺术表达,而弦理论中的弦振动则构建了宇宙的基本构成。两者都展示了“创造”的本质:通过振动和变化形成复杂结构。音乐通过音符的变化表达情感,弦理论则通过不同的弦振动展现出宇宙的微观结构和物质世界的丰富性。
超越感与未知:弦理论作为物理学中的前沿理论,涉及多维空间、隐匿的额外维度等深奥概念,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感知。这与音乐对情感的表达类似,音乐能带来超越日常经验的体验,让人感受到不可见、不可知的层面。弦理论中的多维度和复杂性暗示着一种“超越感”,就像提琴的演奏可以带领我们进入一种超越日常的感官体验。
弦的古老隐喻:宇宙的振动与和谐
“弦”在人类文化中一直是一个具有深远象征意义的元素。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宇宙是按照音乐比例组织的”,即所谓的“音乐宇宙论”。弦的振动象征着宇宙的结构和秩序,而音乐则被看作是宇宙秩序的反映。
毕达哥拉斯的宇宙琴: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万物的运动可以通过数学和音乐的原理来解释,尤其是乐器的弦与天体的运动之间有一种类比。弦理论与这一古老的思想呼应,试图通过振动和数学公式解释宇宙的最深层次结构。
在音乐中,提琴演奏的简单弦振动可以演化出无数复杂的音调,类似地,弦理论中的简单振动也试图揭示宇宙复杂结构的起源。从简单的振动到复杂的结果,两者都在探索如何通过基本元素解释复杂现象。弦理论与乐器的弦之间存在着多层次的关联:在物理层面,它们都基于振动模式来解释现象。复杂性与简约得以统一。
在隐喻与哲学层面,弦理论像是一种宇宙交响乐,揭示了宇宙的和谐与共鸣,强调了创造力与秩序之间的微妙关系。弦的振动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物理的理解,也揭示了深刻的审美与哲学内涵。在人类文化的脉络中,弦一直象征着宇宙的结构与秩序,而弦理论为这一古老隐喻注入了新的科学和哲学维度。(爱垦网根据平台内材料整理/评注)
[爱垦APP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在从事人力资源開發16年的基础上,轉入文創研究與推廣至今也已28年。浮生44个春秋,雖不算焦頭爛額也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6萬筆左右內容,多少有些领悟。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Sep 9, 2024
陳老頭
爱垦APP·弦論(String Theory)与艺术想象力 下
有趣的是,爱垦網根据平台内收集到的材料做出探讨,发现弦理論(StringTheory)与量子科学实际上存有共同点。它试图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的一个物理学框架。以下是两者之间的关联及其背景:
量子理论的基础:量子理论,特别是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这些粒子,包括电子、光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并遵循量子概率规律。在量子场论中,粒子被看作是场的激发态(即量子场的振动模式)。
弦理论的核心思想:弦理论提出,基本粒子并不是点状粒子,而是非常微小的一维弦。不同粒子其实是这些弦在不同振动模式下的表现。这意味着,电子、光子等都可以看作是相同的基本弦在不同方式上的振动。这种视角超越了标准粒子物理学中的粒子模型,提供了统一描述不同基本粒子的一种方式。
量子化的弦:弦理论中的弦服从量子力学规律。因此,弦的振动也有量子化特性,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粒子。通过量子化的弦,可以产生不同的粒子种类,这使得弦理论与量子力学在微观尺度上是兼容的。
弦理论与量子引力: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将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中的引力理论结合起来,形成所谓的量子引力理论。在量子场论中,引力并没有被很好地纳入,而弦理论通过引入额外维度和量子化的引力子(graviton),提供了统一引力和其他基本力的潜在框架。
在弦理论中,量子引力子是弦的一种振动模式。这意味着,弦理论可以自然地包含引力,并且这种引力可以在微观(量子)尺度上得到解释。
超对称与多维空间:弦理论还与超对称性(Super symmetry)有关联,这是一种假设,认为每种粒子都有一种超对称的伙伴粒子。弦理论中的数学结构要求空间有多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四个维度,通常是十维或十一维,其中六个或七个维度是紧致化的(卷曲到非常小的尺度)。这种多维度的框架与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结合,帮助物理学家探索更高层次的统一理论。
弦理论量子化了弦,这些弦的振动解释了基本粒子如何在量子层面上表现。弦理论希望通过量子引力来统一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解决引力在量子力学中的缺失问题。它为构建一个统一场理论(包括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和引力)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弦理论是对量子理论的一种延展,它试图在微观尺度上统一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其中量子力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爱垦网根据平台内材料整理/评注)
延續閱讀:李章斌:帕斯《弓與琴》中的韻律學問題
Sep 10, 2024
陳老頭
爱垦APP:创造力研究
对于面对机械人智慧的冲击,愛墾網多年来所发表與讨论过的複合策略(如意念科学、心灵素质学、第五项修炼、宇宙诗学、想象力等)。若当真在经过深思后接受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议题提出理论的《庄子》和《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的研究心得,文创界可能得到什么啓示?
要回答爱垦网垦友这问题,还是先来了解有关学者吧。先谈《文心雕龙》。
王元化是其中一位研究《文心雕龙》有成的现代中国学者。他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诠释和阐发得更深入。他采用的几种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王元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他强调文论不仅是独立的审美现象,还与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密切相关。通过这种视角,他揭示了《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论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试图说明刘勰的文论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结构和政治环境相关。
此外,王元化也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互动,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反映美学追求,还传递社会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他通过这种方法揭示了刘勰文论中的伦理性、社会性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
王元化也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他注重刘勰作品中的层次、逻辑框架和形式安排,尤其是刘勰如何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构建文学理论体系。这种方法帮助他剖析了刘勰在讨论文学创作和批评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模式,以及文本的内部逻辑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王元化还受到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认为《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概念、如“神思”等,可以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化的表述来展示文学创作的精神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中西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王元化在研究中国古典文论时,善于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他在分析刘勰的诗学思想时,常常引用西方文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中西文论在关于想象力、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通过这种比较,他试图让《文心雕龙》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并展示它在全球文学理论中的独特贡献。
王元化同时借鉴了康德的审美理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等西方美学思想,将这些理论与刘勰的美学思想进行对话。例如,他曾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与刘勰的文学观念相结合,试图证明《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思想具有类似的美学价值观念。
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
在诠释刘勰的“神思”理论时,王元化部分引入了现象学的视角,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中主观精神体验的关注。他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作家的精神活动与想象力,强调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客观形式的分析,还是对创作过程中文学体验的主观感知。通过现象学的视角,王元化得以更加深入地阐释刘勰对“神思”的理解。
- **解释学的运用**:王元化也采用了解释学的方法,强调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诠释的动态性。他认为《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通过解释学的视角,他鼓励对刘勰文论的多重诠释,并揭示了文论思想的历时性发展。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启示
王元化关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状态,结合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如精神分析学中的潜意识概念)来探讨刘勰所说的“神思”。他认为,刘勰提到的文学想象力,不仅是理性的思维活动,还包含了潜意识的力量,即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有时会受到无法解释的情感、记忆或象征性意象的影响,产生某种神秘的创作灵感。这种观点与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有一定的共鸣。
Sep 13, 2024
陳老頭
一个跨界实验:量子叙事诗
爱垦网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量子叙事诗”(Quantum Narrative Poetry),垦友或可从中得到启示。这是一个结合量子物理学概念与叙事诗歌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诗歌结构与语言的创新,表达量子理论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非线性时间等思想。为了打造有效的量子叙事诗,以下几个方面应该着重考虑:
非线性时间与叙事结构: 量子理论中时间并非线性,而是可以同时存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重状态。在量子叙事诗中,诗歌的叙事结构应打破传统的时间线,采用循环、倒叙、跳跃或平行事件的方式,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多维的时空体验。
垦友可通过并列的诗节、重复的段落或突如其来的时间跳跃,表现时间的不确定性。例如,一段叙事可能从未来的视角开始,突然跳转回过去,体现量子中的"多时态"。
多重现实与并存视角:量子物理中的“叠加态”允许多个可能性同时存在,直到某个状态被观察或“坍缩”。在诗歌中,这可以通过描写不同的视角或现实的并存来实现。例如,一件事件在不同条件下可能以多种方式发生,叙事可以同时呈现所有可能的路径,而不必选择单一的结局。
垦友可使用平行叙事,让多个故事线在同一首诗中并行发展,且互相交织。或通过“假设语气”,描绘如果某个决定没有发生,事情会如何变化,表现量子的多重可能性。
不确定性与开放式解读: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某些物理量。诗歌中可以通过模糊的描述、不完整的信息或开放式的结尾,保持叙事的“不确定性”。这种叙事使读者无法得知明确的结局或情节,而是鼓励他们对内容进行多重解读。
建议:避免明确的描述,使用象征、隐喻或模糊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更多的解释空间。诗的情节、情感或意义可以留给读者自己在“量子层面”选择。
观察者效应与自反性: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指出,观察者的行为会影响被观测的对象。在量子叙事诗中,这可以通过让读者或叙述者本身成为故事的一部分,使诗歌的情节或情感随着诗中的观察和行动而改变。
垦友不妨使用第二人称或直接与读者对话的形式,让读者感觉自己是诗中情节的推动者,甚至可以写入让读者的行动或思考影响叙事走向的元素。
语言的量子性:量子理论中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可以通过语言来模拟。诗歌中的语言可以是模棱两可、含义多重的,或者某些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可以随时间或叙事的变化而改变。语言本身可以具备不确定性和多重性。
我们大可采用多义词、错位的语法结构,或将词句排列成具有波动感的形式。比如,语言在视觉上可以呈现波动的排版,或是某些词语的意义随着诗节的进展而发生变化,展现出语言的“量子态”。
模糊边界与碎片化表达:量子物理中实体边界并不明确,粒子在某些状态下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量子叙事诗可以通过碎片化的表达、断裂的叙述、或无中心的结构来展现这种模糊感。诗歌的段落可以彼此独立,却又互为补充,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感。
建议使用非传统的诗歌形式,可能包括碎片化的句子、不连贯的情节,或不同声音的叠加,模糊传统诗歌的起承转合。每一段诗都可以看似独立,但在整体上形成一种动态的“量子”结构。
时间与空间的量子纠缠:量子纠缠现象意味着空间距离不影响两个纠缠粒子的同步反应。在量子叙事诗中,可以使用这样的概念来探索遥远时空中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情节和人物可以跨越时空产生瞬时的影响,展现量子纠缠的概念。
垦友或可将远隔时空的人物、事件或者情感联系起来,表现它们的瞬间交互与影响。例如,远在两个不同时间点的情感或行动,突然发生共鸣或同步,从而打破传统叙事中的因果关系。
量子叙事诗的核心在于打破线性逻辑与因果关系,探索多维度的情感和现实,并通过语言与叙事结构表达量子物理中的不确定性、多重现实、和非线性时间。这种诗歌应该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结构,让读者体验到量子世界的复杂性与奇妙感。
Sep 17, 2024
陳老頭
爱垦网·感性叙事学 vs 量子艺术
情动叙事学(Affective Narratology)与量子艺术(Quantum Art)属于不同领域,在研究取向和理论背景上也有区别。不过,某些理论层面有重叠,可以在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和创作中相互影响。
情动叙事学的定位
关注叙事作品如何通过情感/情动影响受众的认知和体验。它探讨叙事中的情感结构;情感传播的机制;叙事与情感体验的互动关系;情感如何塑造叙事,如何在叙事中激发同理心、情感共鸣等。
量子艺术的概念
是一种基于量子物理学原理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探索物质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来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尝试以多维、超越因果的方式表现现实。这种艺术可能涉及不可预测性、多重现实的并存,以及瞬时性的概念表达,强调抽象和非确定性。
两者的潜在联系
在跨学科的视角下,感性叙事学与量子艺术有一些潜在的交集:
非线性叙事结构:量子艺术的非线性、多重现实和不确定性可以影响感性叙事的结构,特别是叙事如何表现多重视角或情感的交织。例如,感性叙事可以通过非线性结构展现情感的复杂性与多维性,类似于量子叙事的同时性与可能性。
情感与量子体验的交织:在某些前沿创作中,量子艺术可能以情感作为探索的核心,通过量子物理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来创造感性的艺术体验。此时,感性叙事学中的情感元素与量子艺术的随机和瞬时表现可以相互渗透。
情感的多重性和量子态:从认知科学和量子物理的视角看,情感可能同时具备多重状态(如同时的快乐和悲伤),这种情感的量子态与量子艺术表达的不确定性有某种相似性。叙事的情感层次和多维性可以用量子思维来理解和表现。
尽管二者有潜在联系,感性叙事学侧重情感与叙事的关系,更接近于文学、艺术与认知科学的范畴;而量子艺术更专注于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在艺术表现中的应用,更多强调抽象、不可预测的美学体验。因此,它们并不直接属于同一个领域。 但在前沿的跨学科实践中,量子艺术的原理可能为感性叙事提供新的创作灵感或理论框架,使其叙事方式更加开放、多维且富有感知冲击。
Sep 17, 2024
陳老頭
爱垦APP:狄尔泰和维柯进场管理学
[爱垦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和维柯(Giambattista Vico)的理论,虽然在哲学和历史学领域有广泛影响,但在现代管理学文献中,它们的出现并不直接。然而,它们的影响间接地渗透到了管理学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中。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Das Erleben)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感受在理解社会现象中的重要性,对现代管理学中的人本管理和组织行为学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在领导力、员工动机和组织文化方面,管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员工的主观体验和感情因素,如情感智力和员工体验管理,这些都可以追溯到狄尔泰对“认知体验”的强调。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的诗性思维(Pensiero poetico),特别是其对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性解释,也对管理学产生了间接影响。在战略管理和组织理论中,故事讲述和文化叙事成为重要的工具,用于构建企业文化、品牌故事和战略愿景。这些实践反映了维柯对象征和文化创意的重视。
虽然狄尔泰和维柯的理论本身并未直接进入管理学的主流文献,但他们对人类体验和文化的洞察在现代管理学中得到了应用和体现。在探讨员工体验、组织文化和领导力等方面时,这些哲学和历史思想提供了有益的背景和理论支持。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尤其在对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方式上。
“认知体验”的核心:狄尔泰认为,认知体验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基础,它强调主观的、情感的体验对知识的形成和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历史和社会现象必须通过个体的内在体验来理解,这种体验包括感情、意图和精神状态。
维柯的诗性思维:维柯提出的诗性思维强调历史的创造性和人类文化的形成是通过象征和诗意的表达来实现的。他认为,古代社会是通过诗意的、神话性的叙述来理解和组织世界的,这种方法反映了人类对历史和社会的直观和感性认识。
关联: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与维柯的诗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在于两者都强调主观体验和感性认识在理解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维柯的诗性思维体现了历史的创造性和象征性,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则提供了对这种主观体验的深刻洞察。狄尔泰通过“认知体验”理论进一步解释了维柯所提出的那种诗性思维如何在个体的感性和情感层面上发挥作用。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理论,为维柯的诗性思维提供了理论支持,强调了个体体验在理解文化和历史中的核心作用。两者共同突显了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中,主观体验和情感的重要性。
Sep 21, 2024
陳老頭
愛墾APP: 什麼是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
情緒經濟學(economy of emotions)是指通過情緒和感情的操控、表達與管理,來影響消費行為、市場活動和社會互動的經濟模式。它關注的是如何將情感轉化為經濟價值,並在各種商業、文化和社會情境中發揮作用——
情感驅動的消費:情緒對消費決策有巨大的影響。例如,品牌通過創造強烈的情感聯系,可以引發消費者的共鳴,進而促使消費行為。廣告、品牌故事和體驗營銷通常運用情感內容來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激發購買欲望。
體驗經濟與情感勞動:體驗經濟的一部分是通過為消費者提供難忘的、情感豐富的體驗來創造經濟價值。情感勞動是指在工作中管理、表達適當情緒(如服務行業員工要表現出熱情、友善等),以達到客戶滿意和商業成功。
情感平台與社交媒體:社交媒體通過情感的分享和互動,成為情緒經濟的重要平台。人們通過點贊、評論、分享等方式傳播情緒,而這些情感互動可以通過廣告、數據分析等方式被貨幣化。情感在這些平台上不僅被表達和消費,還被作為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
情緒作為文化資本:情感不僅能影響個人消費,也能成為文化資本,反映身份、價值觀和社交地位。例如,某些情感體驗(如高端的餐飲、奢華的旅游)與特定的社會地位聯系在一起,進而成為追求和標榜身份的方式。
情感設計: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也越來越注重情感要素。無論是產品的外觀、觸感,還是用戶體驗設計,都在考慮如何引發用戶的積極情感,增強用戶的忠誠度和滿意度。
情緒經濟學不僅關注個體情感的消費行為,還研究社會、文化層面的情感價值的創造和分配。在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情緒經濟學正變得愈加重要,因為它影響著人們的購物、社交、娛樂、工作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情緒經濟學可以被視為「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情動轉折是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對情感、情緒和情動(affect)的重要性重新關注的理論趨勢。它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的內在狀態,而是具有深遠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影響力的動力。
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情感被視為不只是個體心理的現象,還包括了超越個體、在社會互動、文化生產、物質實踐中的情感流動。因此,情動轉折研究關注情感如何在社會關係、政治、文化、經濟等領域中發揮作用,以及情感如何構成和再生產權力關係和社會結構。
情動轉折與情緒經濟學的關聯
情緒經濟學的研究從情動轉折的角度,可以揭示以下幾個層面的議題:
情感的社會化與商品化:在情動轉折中,情感被視為一種社會性力量,它不僅發生在個體層面,也通過集體情感影響社會結構。情緒經濟學正是這種情感的社會化和商品化的體現:市場、企業、品牌如何利用情感作為一種資本來建構、操縱和引導消費者行為。
身體與感官體驗的市場化:情動轉折特別關注身體與感官體驗,而情緒經濟學中的體驗經濟(Experience Economy)部分則是通過設計和調動情感體驗來吸引消費者。這種經濟模式涉及將情感(affect)嵌入到產品設計、服務互動和消費場景中,創造情感聯結,從而增加經濟價值。
情感勞動與情感治理:情動轉折也強調情感勞動,即人們在工作中必須表達或抑制特定情緒的現象。在服務業、娛樂業等行業中,員工的情感表現在維持顧客滿意、品牌形象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情緒經濟學將這種情感勞動制度化,並通過市場化手段對情感進行管理和規范。
情感政治與文化生產:情動轉折研究還關注情感政治,即如何通過情感來塑造集體行動、社會運動和政治認同。情緒經濟學可以看作是情感政治的一部分,在文化生產和再生產中,情感成為了消費主義、認同建構和社會規范化的核心動力。
情動轉折的研究為情緒經濟學提供了理論框架,通過強調情感在社會、文化和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性,幫助理解情感如何在商品化過程中被利用和塑造。因此,情緒經濟學不僅僅是情感在市場中的表現,它也是情感如何構成社會互動、集體認同、權力關係和文化生產的體現,正是情動轉折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
Oct 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