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己:创意人心理学(第2部分)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Dokusō-tekina aidea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7罌粟下的六月孩子

    你曾經的孩子們都死了

    還在哭

    他們在天堂的井臺上掘開地獄的另一個入口

    靈魂落水

    誰在鬼魅之泊地將你的陰魂

    冒名頂替

    一隻大手擎著你父親之靈

    另一隻大手正在那里玩弄著母親與人民,玩弄著流水

     

    另一些孩子們至少在人民的關懷下進入淡花季

    孩子們留給後代的玩具斷肢遍地

    天真善變的罌粟

    之顏,你所熟思的春天

    在走滿野性的田地將誰鮮艷的花圈舉過頭頂

    誰是種下的石頭

    誰是有始無終的後代

    為了你在逃荒的土地上出生

     

    劊子手與英雄同時高擎起流血的斷臂

    以未來為由

    將代表另一類人民的罪惡之塔處死

    當出世的嬰孩

    悄然溺斃

    被誰萍水相逢的繼母們

     

    罌粟為開敗而來

    人民的呻吟在童謠的歌聲里回蕩

    零亂的春天讓一片難產的風

    吹來吹去

     

    憤怒,憤怒在子宮里就

    被閹割

    憤怒依然一如繼往呼喚每一個孩子的遺春

     

    自己前輩的孽種或是

    劊子手敬愛的母親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8之後,真理在邊緣地段

    你將你雪崩的經歷埋葬,你在寒冷中

    僵硬成人格的概念

    你因世界過於光明而閉上冬眠的肉眼

    你認出了錯斷的山,你的脖子曾經依然去想念誰更沈重的冰山

     

    於重新醒來時你已很久未見任何一個時辰

    你跌進世人的真理曠野成為

    雪盲之人

    你攜帶周身的熱血你忍受你的

    摔倒的幸存

     

    誰在你停滯的地段棄鞍一個手勢,便立馬

    向你拋下哲理的

    套索

    距離可見時不可見

    誰以乞討的魂靈糾纏你而你此刻繞過寒冷的蛇圈

    那麼誰是洞視的伴侶

    深不見底。

     

    眼睛在雪地里決定提前失明,流下你的眼

    淚,河水在真理里悲壯

    誰看不見的身體在兩岸分別並行

    一片歌聲

    飄出為水而立的邊緣

    動山川

    泣鬼神:

    被希望的黑暗

    與被黑暗寄托的光明

  • Dokusō-tekina aidea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3民族虛擬式

    所有的過去變作過去的假設

    誰的夢想忠誠地

    流動著

    在為你營造的骨骼里在你已誕生的肉體之外

    與你互為孿生的形體減滅

     

    你聽著,因此你聽不見另一個你的群體發出的呼喊

     

    誰是你的異國同宗

    你還在否認誰已過時的虛妄

     

    誰讓理性的指向越過絕對的民族精神

    越過

    大眾所容忍的危險界限

     

    所有的假設

    不幸

    向渴望仇恨的深度積累

    假設的仇恨,民族,比情人還

    不共戴天

     

    而誰還在塗改種族的概念

    竟也需要偽俗的文字

    口號與翻譯的

    短哲

    以最道貌岸然的方式宣泄貼著民族標簽的俗論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4 借談星孕

    被許多視野所譏誚的忍受

    緩緩成熟

    像地球一樣堅持不再長大的同質果實

    被誰推向與宇宙相依的

    子宮

    星辰的種子在痛苦的細胞縫里分裂

    誰未出生前就返祖

    用泛洪的尾巴穿破水孕的胎衣

     

    誰找不到你另一位雜居的父母同體

    坐飲雙子的眼淚

    你看見心,並因看見別人的心而

    受傷

    十次月蝕,哭破羊水

    讓幾度醒來的摩羯之神回光返照

     

    平穩的陣痛,在西方洗出五彩繽紛的血跡

    誰在分娩前看破眼壁

    舉日月為目

    而你土生土長的屬相正遠奔進外星的東坊

  • Dokusō-tekina aidea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1被拒絕的片斷

    被拒絕,被鐵色的專制,被死去多次的祖國
    祖國
    你的面具後是形狀是古老的征服
    古老得可以抵禦誰整整一個時代的
    妄想綜合症
    高懸的
    是樂極生悲的老臉,殘陽如血,無限黃昏
    億萬張幅繁榮破敗的哭笑

    也許在此之外你像文明的某個片斷,更像
    撕毀片斷的導演
    一看見自己赤裸的鏡頭
    就流下手里的老淚,撫摸出一場痛不欲生的

    越淋越大的悲劇
    一場眼淚,以欲火弒身的主題
    光天化日之下
    你依然夢見誰抱著處女踏浪湧來
    人類尾隨鯊魚而來
    你自祖國張大的傷口
    紛湧而來,你是今天短暫的未亡人
    而祖國的手正在銀幕後斑駁地老去,你仿佛
    不堪
    忍受以千年不變而老去的畫外敗筆

    祖國你從未看見你曾有過單一的姓氏
    你被現代文明的繈褓所囚
    你的處身已被秋後
    過繼
    人類越來越多為水下的收割紛湧而來
    誰的老臉被雨痕劃破
    在面具的邊緣
    流著比悲劇還貪婪的眼淚


    詩陽《世紀之末,關於同路的紀行》22一代同類

    不可避免的衝突
    世界的長老目光空洞神態蒼白,活著向
    未來者謝罪
    以是非顛倒的要求
    寫滿你與黑暗無數次關於塵土的談吐
    然後被一張紙找到

    同時誰發出切齒的變調:
    “將浪費的倫理乾脆一次性回收!”

    這個向來以垃圾投築歲月的世界
    從此在
    誰比泥土還頑固的腦殼上
    整整高出一頭來

    自上而下,長老空寂的垂念
    未來者來臨
    一代代奇形怪狀的人匆忙尾隨
    像形的碎片
    由里及表,鼠類向人類咀嚼的文字學習
    在紙的維度進化
    以與人類彼此相投的腥味

    誰還在煢煢徘徊於不可救藥的王朝
    於垃圾場外發情
    夢遺
    淌著鼠類的
    熱汗,使你還來不及出賣同類

  • Dokusō-tekina aidea

    【衰弱】

    我怎麼都狠不下心,撇下斯萬。他衰弱到了這個程度,病體像隻蒸餾甑,裡面的放學反應可觀察得一清二楚。他臉上佈滿鐵青色的小斑點,看去不像是張活人的臉,散發出一股異味,就像在中學作罷「實驗」後彌漫的那股氣味,難聞極了,使人不願在「科學實驗室」再呆下去。

    ——斯萬的死,最令人傷心,遠甚過「外祖母」之死。斯萬的死,是他的全部熱情、善意、沒有施展出來的才華的死,是他的愛情幻覺(他一生淪為眾人的笑柄而毫不知曉真相)的死,最後,是他的虛無之死。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Dokusō-tekina aidea

    從「錢學森之問」到科研「民粹主義」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媒體的「嗨」與一段時期以來科研領域少數人員和機構的自「嗨」同根同源,既有利益驅動,也存在體制機制的種種誘因。此前針對科技工作者狀況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參與調查者認為,科研學術領域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重。

    事實上,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創性成果還很缺乏。中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要行高致遠,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政府部門、相關機構、市場主體以及公眾,都必須力戒浮誇浮躁之心,媒體更不能為了迎合社會心理及收割流量,助長科研「民粹主義」的不良風氣。

    科研界需要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科研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科技報道乃至科研領域的浮誇風氣,再次敲響「錢學森之問」的警鐘。

    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任何其表虛浮、其心不安的躁動,都不利於研究人員攻堅克難和攀登科技高峰。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只會扼殺科研和創新的內生動力,把真正的科學家給毀了,把可能出現的突破性攻關成果給毀了。

    科技演進的歷史一再表明,科學研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需要從相關機制保障善待科學研究、尊重科學家,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不斷鞏固和呵護好科技人員探索真理的好奇心。

    中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廣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緊密相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們尤其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引導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搞研究、心無旁騖搞創新。

    為引導和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成果觀,真正做到厚積薄發而不是拔苗助長,201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反對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科學家受社會風氣影響,也影響社會風氣。科學家應受全社會尊重,也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某種程度上,進入科研的象牙塔,科研人員就選擇了淡泊名利、醉心學問的生活方式。

    其實,心境淡泊,不僅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要求。正如有論者所說,浮躁是時下社會很多領域的弊病,不能單單擇出科學家來求全責備。確實,我們必須看到科技「浮誇風」背後的問題。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為便於考核績效,許多科研機構習慣於「以數字論英雄」,拿論文和項目數量統計科研人員的貢獻。這種績效考核忽視了科學研究的規律。不少業內人士呼籲,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科學,無盡的前沿」。前沿和未來的奧秘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探索未知世界,我們需要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崇尚務實的良好氛圍下,堅定地向著未知領域邁進。

    (原題:科研浮誇風讓關於「錢學森之問」的思考愈發沉重;作者:方大豐;2022年03月15日;來源:工人日報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 Dokusō-tekina aidea

    想象思維

    我理解所謂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這種藝術家常用的思維方式, 不完全是單純地對事物表面現象進行「模式識別」, 或形體、外表的直觀 (直覺) , 而是還蘊含著對所觀察事物的整體的、宏觀的、性質方面的思考, 以至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的想象和猜測, 其間有時還可能融入了情感的、心理的因素。因而, 往往是複雜的、多途徑的、凝練的、有時是瞬時即逝的。

    藝術思維 (形象思維) 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 就是思路靈活、多向搜索、聯想、猜測, 進行大跨度的思考、遠緣「雜交」。也就是說藝術家或科學家對周圍事物進行敏銳而詳盡的洞察之後, 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復雜事物的本質和整體, 從宏觀的「形象」上一下子抓住事物發展變化的機理和精髓。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 因為知識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 推動著進步, 並且是知識化的源泉。」[7](見:錢學敏:論錢學森關於科學與藝術的思想; 原載:2001年 第3卷 第11期《中國工程科學學刊》)

  • Dokusō-tekina aidea

    [鴻篇鉅作]

    最後,這種時間的觀念對我來說還有一種重要的價值,它是一根刺棒,它告訴我,如果我想達到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有時,在短促的瞬間,在蓋爾忙特家那邊,在我和德·維爾巴里西斯夫人坐車出去散步到時候產生過的、使我認為這日子還值得一過的感受的話,那麼現在該是開始的時候了。現在我覺得這種生活值得一過,因為我覺得有可能闡明它,闡明這種我們在黑暗中看到的、不斷遭到歪曲的生活,還它真實的本來面目,總之,實現在一部作品中!我想,但願能寫出這樣一部作品的人能得到幸福,他要做的工作是多麼艱巨啊!這裡且略示一斑,他必須做到使他的作品能與最高雅、最不同的藝術相媲美,況且,這位作家還將使各個特點都顯現出它各個相反的方面,以說明他的兼容並蓄,他必須條分縷析地醞釀他的作品,無休止地反復結集力量,仿佛展開一場攻堅戰,像忍受疲勞那樣忍受之,接受戒律那樣接受之,建造教堂那樣建造之,遵守規章那樣遵守之,克服障礙那樣克服之,贏取友情那樣贏取之,餵養幼兒那樣給予充分的營養,創造一個世界那樣創造它,絕不把那些可能只有在別的世界裡才能找到解釋的奧秘,我們預感在生活中、藝術中最能令人感動的奧秘放過一邊。而在這些鴻篇巨制裡,有些部分還只來得及擬出提綱,因為由於建築師計劃之宏大也許永遠都不可能完工,有多少大教堂仍處於未完成狀態啊!我們給這部作品以養料,加強它的薄弱部分,保護它,然而接下去卻應是它自己成長,它指定我們的墳墓,保護它免遭物議,有時也使它免被後人遺忘。不過回過頭來說我自己,我對自己的作品實在不敢抱任何奢望,要說考慮到將閱讀我這部作品的人們、我的讀者那更是言過其實。因為,我覺得,他們不是我的讀者,而是他們自己的讀者,我的書無非是像放大鏡一類的東西,貢布雷的眼鏡商遞給顧客的那種玻璃鏡片;因為有了我的書,我才能為讀者提供閱讀自我的方法。所以,我不要求他們給我贊譽或對我詆毀,只請他們告訴我事情是否就是這樣的,他們在自己身上所讀到的是否就是我寫下的那些話(再說,在這一方面可能出現的分歧也並不一定純然是由我的差錯引起的,有時還可能是由於讀者的眼睛還不適應於用我的書觀察自我)。……我不敢狂妄地說它像一座大教堂,只求它像一條連衣長裙。當我手頭沒有我所有的那些被弗朗索瓦絲稱作爛紙片兒的東西,當我缺少的正是我需要的東西時,弗朗索瓦絲能理解我的衝動,我總是說,如果沒有她需要的那號紗線和扣子,她是縫不成衣服的。

    因為有了我的書,我才能為讀者提供閱讀自我的方法。所以,我不要求他們給我贊譽或對我詆毀,只請他們告訴我事情是否就是這樣的,他們在自己身上所讀到的是否就是我寫下的那些話。

    ——是的!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Dokusō-tekina aidea

    【忘卻的完成】

    希爾貝特……激起了我的情慾,從而也激起了我對幸福的渴望,而在情慾的作用下,一些不久前還縈繞在我腦際的悲傷和痛苦的思緒便從我頭腦中逃遁而去,並帶走了一連串關於阿爾貝蒂娜的回憶,這些回憶可能本來早已支離破碎、朝不保夕了。……我的心態的變化大概是由忘卻的不斷瓦解作用在暗中一天天醞釀起來的,但其完成卻是陡然的、整體的,因此這一變化給我一種感覺,我記得那天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即趕到空虛,感到我心中一整片聯想變成了空白,一個腦動脈早已勞損、某天突然破裂以致部分記憶力喪失或癱瘓的人就會有這種感受。

    我的痛苦以及伴隨著它的一切其他感情消失以後,我整個人似乎縮小了,就像在我們生活中原本佔很大位置的疾病突然痊愈後我們常用的感覺。愛情之所以不能永恆,大約正因為回憶不可能始終真實,因為生命就是細胞的不斷更新。……憂傷就像對女人的慾望,愈去想它愈會把它誇大,而忙個不停或清心寡欲能使忘卻變得容易些。

    【無法實現的設想】

    由於種種原因,人們為自己設想的圖景是永遠不會成為現實的……人們構想出各種生活畫面,小至在日落中品嚐鱸魚,為此一個深居簡出的人會決心乘一趟火車,大至渴望某天晚上乘坐一輛豪華馬車停在一個高傲的女出納面前讓她大吃一驚,為此一個不擇手段的人會謀財害命,或者巴不得親人死掉好獨吞遺產,這要看他是膽大包天還是懶惰成性,是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還是停留在醞釀計劃的第一步,總之,不管構想什麼樣的畫面,為了實現這一畫面所采取的行動——旅行、結婚、犯罪等等,會使我們起深刻的變化,以致我們在自己成為旅客、丈夫、罪犯、孤獨者(後者為獲得榮譽而開始工作,但工作又使她對榮譽的渴望變得淡泊)之前構想的畫面不再重現,我們也許連想都不去想了。再說,縱然我們下定決心不肯徒勞無益,也有可能日落景象未達到預想的效果,或者到那時我們因感到寒冷而寧願在火爐邊喝湯而不想在露天品鱸魚,也可能我們的馬車絲毫未打動女出納的心,她出於別種原因本來對我們十分敬重,而我們陡然擺闊反倒引起了她的猜疑。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Dokusō-tekina aidea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神经语言学”(Neuro-Lingusitic Programming NLP)

    最早在马来西亚推动“神经语言学”教育计划的先驱,是陈明发博士。当时,陳博士领导着一家马来西亚政府人力资源部最早认证的其中一家培训公司,叫“激励联盟” (Motivation Alliance)。从1995年到跨世纪之初,大约六年时间。

    虽然和国外单位合作的是“神经语言学”,自1981年便开始涉足培训专业的陈博士,加入了大量本土素材并个人研究心得,同步推动“心灵素质学”,并获得媒体、学府与党团的大力推荐。

    由于1997年的东亚金融风暴的冲击,陈博士后来转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个人潜能开发踏进社区潜能开发项目。

    始终没变的是,诗性与创造力一直是所有研究、发展与培训活动的核心元素。

    因为诗性的牵引,视野里后来出现了包括“意念科学” (Noetic Science)、“诗性思维”等跨领域的培训元素。

    2020全球新冠病毒后,开始留意到在文化创意領域,可进一步结合诗性与创造力,融合意念思维、创造潜能、诗性思维和神经语言学(NLP)等多种理论和方法,开发“evocative objects”(呼唤型文创产品)。培训会是其中一个主要项目。

    1. 定义呼唤型物品(evocative objects)


    这类造物具备能够唤起多种感知和情感反应的特性,通过象征性和隐喻性来与使用者进行互动,具有地方生态性和可持续性。这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 Vico)的诗性思维,特别是有关象征性和隐喻性的部分是互通的,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文化内涵和深刻意义的物品来实现。


    而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特定的文化元素和生态意识,让物品在情感上与使用者产生共鸣,并且在使用方式上体现出对环境的尊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利用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与创造潜能

    运用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大力提倡的意念科学有关意识和直觉关系的研究结果,探索如何通过物品设计来激发创造力和直觉反应。设计出一些交互性强的物品,通过使用者的参与经验激发创造性思维。例如,可设计出一种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变换形态或功能的物品,来激发使用者的灵感和创造力。


    考虑开发出能够被多个人共同使用的 “呼唤型产品”,从而激发集体创造力。这类物品可能涉及到协作式的交互,鼓励多个使用者通过共同努力来达到一个创造性目标。(Tik Tok社区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唯必须提高到更高档次,才更富社会意义。)

    3. 应用NLP与用户互动

    运用NLP技术,设计物品的语言和交互界面,使其能够根据用户的情绪和反馈进行调整。例如,通过语音或文字交互,物品可以识别和回应使用者的情感状态,进一步增强与用户的情感连接。


    使用NLP“心锚” 技术,将某些象征性元素嵌入到物品中,以触发用户的特定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可以是对过去经历的回忆、特定情感的唤起,或者是激发新的想法和灵感。(中华文化的“心文化”宝藏是挖掘不完的;结合近年的“认知诗学”,可探索空间极大。)

    4. 结合诗性思维进行设计

    在物品设计中使用象征和隐喻,将复杂的文化和情感内容,通过简洁的设计语言表达出来。比如,通过色彩、材质和形态的隐喻,让物品传递出超越其实际用途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注重审美体验,结合维柯的诗性思维,通过物品的视觉、触觉和使用体验,营造出一种诗意、感性与想象力的氛围。这样的物品不仅是功能性的,还能够在精神层面与用户产生深刻的交流。

    5. 测试与反馈

    在开发过程中,定期进行用户测试,收集反馈以改进设计。关注用户如何与物品互动,哪些元素最能引发情感反应和创造性思维。


    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优化设计,确保物品能够最大程度地唤起使用者的感知和情感,并且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通用性和吸引力。

    通过结合这些理论和实践方法,可以开发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的 “evocative objects” (呼唤型产品),这些物品/服务不仅能为使用者提供实用功能,还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和文化认同。爱垦网内部讨论内容整理

  • Dokusō-tekina aidea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意念科学”与“自我解放”

    在“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或“心智科学”领域,科学家们对“自我解放”的看法通常不是作为特异功能来理解的,而是涉及意识扩展个体觉醒心灵与世界关系的改变。尽管一些研究涉及到诸如心灵感应、直觉等超常现象,但核心思想更多围绕意识的力量、自我觉察、整体健康和心灵发展。

    在意念科学中,“自我解放”通常指的是一种心灵的解放,即个体通过某种内在的觉醒,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局限性和条件化思维,进入一个更加自觉、自由和开放的心灵状态。这种解放通常与下列爱垦網讨论过的许多现象有关:

    自我意识的提升:个体通过冥想、内省或其他形式的修炼,能够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获得对自身及环境的更深理解。

    心灵与身体的统一:强调通过意识的提升来改善身心健康,以及增强个体的心智能力。

    与宇宙的连通: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意识的扩展,与宇宙或更高的存在力量连接,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个人局限的智慧或理解。

    这种“自我解放”并不被视为特异功能,而是一种意识觉醒和心灵成长的过程,与传统的个人发展、心理学和精神修炼有重叠。科学家们会通过研究神经科学、心理学、量子物理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现象来探讨这种解放的机制,但它更多是个体意识的升华,而非神秘的超能力。 

    对“意识”的正式定义:

    在意念科学中,“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尚未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可能从不同角度理解,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觉察性(Awareness):意识被视为一种对自我、外部世界、以及思想、感觉等内部状态的觉察。它包括了从最基础的感官觉知到更复杂的自我反思和情感觉察。

    2.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世界的主观体验的载体,包括思想、感情、意图、决策和感知。:“意念科学”特别关注这些主观体验的影响和价值。

    3.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一些研究者将意识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这种系统,个体可以分析、解释、并对环境做出反应。

    4.宇宙层面的整体性(Cosmic Unity):一些科学家,如Ervin Laszlo等,提出了“Akashic Field”或“量子场”的概念,认为意识是一种与宇宙整体相连的能量场,并可能在宇宙万物之间传递和互动。这样的理论将个人意识看作是宇宙更大意识的一部分,强调了万物的相互关联性。

    特异功能的争议:

    尽管在意念科学的某些领域确实讨论了超常现象(如心灵感应、远程观测等),这些现象常被视为意识力量的扩展,而不是“特异功能”或“超能力”。这种现象的探讨大多基于以下假设: 

    人类的意识或心灵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并与宇宙、他人或未来产生互动。

    直觉、预感或某些超常经验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觉察形式,而非违反自然法则的神秘能力。 

    尽管一些实验试图验证这些现象,科学界对其结果保持谨慎,有些成果尚未得到广泛承认,特别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很难复制这些结果。 

    科学界的主流态度:

    大部分主流科学界对“意念科学”持审慎态度,认为对意识的理解仍处于早期阶段,虽然自我解放作为一种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实践受到重视,但涉及超常意识现象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延續閱讀

    愛墾《藝頻道》

    地方文化營銷 1.5

    故事人心靈素質(14)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史蒂格勒技术哲学

    爱垦网发现,要充分准备好面对AI时代,我们可从法国哲学家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 [1952 – 2020] )的技术哲学得到灵感。

    从爱垦網之前所收藏与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来分析,面对AI机械人的挑战,可能的探索途径包括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量子物理意念科学、第五項修炼(正念)、新纪元运动、同步性、心灵素质学宇宙文创等方向。

    而关键之一的、是探讨技术与人类意识、技术进化以及心灵与物质的交互作用。史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或可提供一定的帮助。

    史蒂格勒强调技术并不是外在于人类的工具,而是深刻嵌入人类的存在中,塑造着我们的意识、记忆和行为。与AI結合起来具体探索,将产生许多富有洞见的交叉思考:

    技术与“外化”意识的关系

    史氏认为,技术是人类的“记忆外化器”(exteriorization of memory),即通过技术,人类将意识、记忆和感知等心灵功能外化到外部设备上。这观点为我们之前综合讨论过的各个心灵素质事议题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即技术可能成为心灵与物质(特别是数字和量子世界)之间的中介。

    AI时代的技术外化:AI除了是外化记忆的工具,还可能成为意识和认知的一部分。例如,AI通过大数据、算法和机器学习,能够模拟、预测并影响人类的思维。这种“外化”带来的影响可以被视为某种“同步性”,即技术如何与人类意识形成某种超越空间和时间的共鸣。


    技术的“非局限性”与意识扩展


    Stiegler的哲学可以与量子纠缠的非局限性概念结合起来。在数字和AI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全球性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类似于量子纠缠中的“非局限性”。技术通过数字网络和全球信息系统,使得信息、思想和意识可以“超越”传统物理限制。这种技术的扩展与意念科学中讨论的非局限性意识相呼应,表明技术可能成为意识扩展的媒介。

    量子技术与AI:量子计算和量子技术正逐渐与AI结合。量子纠缠的非局限性可能与技术的瞬时通信和决策能力产生共鸣,使人类和技术的互动具有某种“即时关联”的特性,甚至在心理或精神层面上有同步性效应。


    AI时代的同步性与技术心理学


    荣格的同步性理论可以与Stiegler对技术对人类心灵影响的思考相结合。在AI时代,技术和人类之间的互动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工具关系。AI系统可以通过算法预测和人类行为模式的识别,产生类似于“同步性”的现象,即技术能够“预见”或“反映”人类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技术的“即时关联”与荣格的同步性概念在AI时代具有相似的意义。

    技术“共时性”:例如,AI通过分析数据,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即时预测市场走势或疾病传播,这种能力具有某种共时性和全局关联的特征。人类和技术共同形成了一个新的“同步”现实,技术不仅是反应性的工具,而是与人类思维共时共振的一部分。


    “技术时间”的加速与意识的变迁


    史蒂格勒强调技术的加速对时间感知的影响。在AI和量子时代,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人类的自然认知能力,这加速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和变迁。这种时间感的变化可以与量子物理中的时间非线性以及意念科学中意识的多维度特征相结合,提出技术如何重新塑造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深技术”与意识的未来:在技术加速的背景下,史氏提出人类必须重新审视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精神经济”,即我们如何在技术的影响下重新定义自身的意识、行为和记忆。这种重新定义可能与意念科学的意识扩展相互呼应,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我们对心灵和现实的理解。


    当AI遇上史蒂格勒

    1.技术与量子现象的结合可能开启一种新的心灵与技术的共鸣,技术不仅是辅助工具,而可能成为意识的延伸和扩展。

    2.AI与同步性的关联表明,技术的发展正逐步进入一个“预见未来”的时代,人类和技术之间的互动将不仅仅是因果链上的反应,而可能通过某种即时关联形成新的同步关系。

    3.意识的外化与扩展:AI和技术不仅是人类意识的工具,还可能成为意识的“另一个维度”,通过技术,意识可以超越个体和物质,进入全球化甚至量子化的状态。

    4.三元共生结构:史蒂格勒的技术哲学视技术意识物质的三元共生结构,即技术、世界与意识与心灵。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性转折—康德 vs 维柯

    康德维柯的学说对“感性转折”(Affective Turn)的贡献各有侧重,但从不同角度来看,维柯的学说可能对“感性转折”的核心思想影响更为深刻和直接,而康德的审美理论则为感性经验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维柯的贡献:情感与文化的交织

    维柯的理论侧重于感性智慧(poetic wisdom)与文化创造的交织,他认为情感和感性经验是人类早期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的核心方式。这种感性智慧通过象征、隐喻和神话,不仅传达了人类的情感反应,还构建了人类的认知框架和文化叙事。

    “感性转折”强调情感不仅是个人的心理现象,更是文化、政治、社会互动中的一种关键力量。它探讨情感如何在社会和文化中运作,如何塑造群体的认知和行动。维柯的思想,特别是他对诗性智慧和神话化感性经验的强调,预示了情感作为集体文化表达和知识建构的功能。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维柯的学说更符合“感性转折”的核心理念。

    在“感性转折”中,学者们关注的是情感如何影响知识、社会关系和文化表达。维柯的思想恰好预示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情感和想象力不仅是个人的心理现象,更是文化和历史中的集体表达。他的学说揭示了情感在历史与文化中的根本作用,强调人类通过感性经验来解释和创造世界。因此,维柯的理论为“感性转折”提供了早期的哲学支持,展示了感性与文化、知识和社会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

    康德的贡献:审美体验与感性经验

    康德虽然没有直接关注情感的社会和文化维度,但他的审美理论对“感性转折”也具有重要影响。康德的审美判断建立在无利害的愉悦和自由的想象力基础上,揭示了感性体验中的自主性和普遍性。赋予了感性经验一种独特的哲学地位,指出个体在审美体验中如何通过感性与世界互动。这种对感性经验的重视,为后来学者讨论感性与认知、情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然而,康德的美学更倾向于个体审美经验,并且将感性体验与知识、道德区分开来,这与“感性转折”中的情感社会性和历史性视角不同。尽管康德提出了感性经验的重要性,但他没有像维柯那样将情感经验与集体文化和历史实践联系起来。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性转折 vs 混融哲学


    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关系诗学和情动转折的研究框架可以提供独特的新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化动态,揭示文化混融中的潜在张力与创造力。它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拼接,而是涉及情感、身份、空间、历史等多重维度的深层文化现象、象征和认知结构。 

    跨文化交织的情感维度 

    情动转折强调情感作为文化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研究者可以关注情感如何推动文化的融合或排斥。这包括:情感认同与冲突:在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中,哪些情感促使了文化认同感的生成,哪些情感引发了排斥、焦虑或恐惧?如在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中华文化如何引发当地群体的情感反应?情感符号与象征物:哪些文化符号(如语言、艺术、节日等)承载了情感上的认同或抗拒?比如中华文化的龙、凤、书法、茶文化等如何在当地与原住民符号发生碰撞与交融?

    混融的哲学维度 

    关系诗学强调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复杂网络。在南中国海地区,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的混融既不是单方面的吸收,也不是完全的对立。研究可以探讨,哲学的共生与异化:中华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体系如何与当地的伊斯兰教、佛教、土著信仰等共存或对立?比如,儒家思想的家族观念和菲律宾的天主教传统,如何在家庭结构、社区组织中的关系得到体现?文化实践的杂糅性:从生活习俗到节庆仪式,文化混融的具体实践有哪些形式?这些杂糅实践是如何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关系网络的?例如,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中,春节与伊斯兰节庆如何交织出新的公共仪式?

    身份认同与社会张力的维度 

    南中国海区域各国的民族身份问题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在涉及历史遗留的华人移民群体时。通过关系诗学和情动转折的分析,可以探讨:多重身份的生成与认同危机:南中国海地区的华人移民群体往往面临双重或多重文化身份的挑战。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如何生成新的身份认同?哪些情感或文化象征物强化或削弱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权力关系与文化霸权:中华文化在一些国家被视为一种强势文化,当地文化可能因此受到威胁。如何分析这种文化霸权对当地群体的情感影响?如何通过混融哲学来看待权力关系的重组?

    历史记忆与外在储存的维度 

    史蒂格勒的外在记忆(third retention)与德勒兹的情感机器概念,在此具有启发意义。文化的记忆和历史叙事通过外部符号(如书籍、电影、建筑等)得以存储和传承。在南中国海地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历史叙事如何交织、竞争或互补?历史叙述的对立与整合:不同的历史记忆如何被选择性地保存或被边缘化?例如,越南和中国之间关于海洋历史的争议,如何在各自的历史叙事中反映出对彼此文化的复杂态度?技术与记忆的交融:随着现代媒体和AI技术的发展,这些文化记忆如何通过新媒体被保存、再现或重新解读?例如,在数字文化中,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历史故事如何通过电影、游戏等新兴媒介传播与混融?

    空间与地方感的维度 

    情动转折还涉及到空间和地方感的重新配置。在文化混融的过程中,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再造是至关重要的。南中国海各国如何在实际空间和象征空间上表现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存?地方感的重塑与流动:文化混融如何影响人们对地方的归属感?例如,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社群是否形成了某种离散文化,在地理上游移却在情感上根植于多重文化?空间的象征性再生产:城市建筑、公共广场、宗教场所等空间如何反映出文化的混融?如新加坡的唐人街或马六甲的历史城区,如何在空间设计上展现多重文化的交错与共存?

    日常生活的混合美学 

    最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混融现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美学。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汇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历史和政治上,也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美食文化的交融:美食是文化混融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南中国海区域,中华美食与当地的马来、美食、越南菜式如何融合?这些食物文化是否传达了某种情感象征和身份认同?服饰与风格的杂糅:当地人如何在穿衣打扮、艺术风格中混合中华文化的元素?这是否反映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和审美取向?(爱垦網内部评注记录)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觉者和被感觉物

    德勒兹的美学理论中,感觉者(sentant)和被感觉物(senti)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而深刻。这个关系构成了艺术体验中的一种统一,但这种统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客二元关系,而是一种生成性和交互性的统一。在这种关系中,感觉者和被感觉物通过一种不可逆的方式相互作用和融合。德勒兹受到了梅洛庞蒂现象学的影响,同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观点,特别是在《感觉的逻辑》一书中探讨了这一问题。

    感觉者与被感觉物的共存与交融:德勒兹认为,在艺术作品或感知体验中,感觉者(感知主体)和被感觉物(感知对象)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和交织的。艺术作品中的感性表达(如色彩、形状、线条)不仅仅是被动地呈现给观者,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感觉者的感知过程中。感觉者通过身体、情感和感官与被感觉物产生共鸣,二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感性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感觉者并不完全主导对感知的体验,被感觉物也在“回应”或“作用”于感觉者。因此,感觉者和被感觉物是相互生成的,彼此依赖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感性体验。

    不可逆性:感觉中的时间性与生成性:德勒兹提出,感觉者与被感觉物之间的关系具有一种不可逆性,这主要体现在感知体验的时间性生成性上。每一次的感知体验都是独特的,无法完全重复,因此感觉者与被感觉物之间的关系在每一次的感知过程中都是不可逆的。

    这种不可逆性首先体现在时间中:当感觉者与被感觉物发生感知互动时,这种体验已经发生且无法回溯到原初状态。每一次新的感知体验都是基于先前体验的变化与发展,因此感知的过程具有某种线性的不可逆性。

    其次,不可逆性也源于感知的生成性。感觉者通过感官感知到被感觉物,但这种感知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在持续生成的过程中,新的感觉在每一刻都在生成。因此,感觉者与被感觉物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感知体验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逆。

    感性块(blocs of sensation)的统一性:在德勒兹的艺术理论中,感觉者与被感觉物最终在艺术作品中通过感性块(blocs of sensation)的形式实现了统一。德勒兹认为,艺术作品通过构建“感性块”,即由感知、情感、体验等构成的感性整体,感知者和被感觉物得以在这个整体中融合。

    这些感性块并不是由单一的感觉者或被感觉物主导,而是两者共同生成的结果。感觉者通过与被感觉物的互动,共同形成了艺术作品中的感性体验。这种感性块具有统一性,但并不是一种静止的统一,而是动态生成、持续变化的统一。

    不可逆性的意义:艺术体验中的变异:不可逆性在德勒兹的美学中也与变异(variation)相关。每一次的艺术体验都是独特的,无法完全复制,感觉者在与被感觉物互动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情感、经历、时间等因素,生成不同的感知。这意味着,每一次的感觉体验都具有独特性,因而不可逆。

    例如,面对同一幅塞尚的画作,不同的观者或同一观者在不同时刻的感知体验可能会截然不同。每一次的体验都带来了新的感知内容,无法返回到最初的状态。这种不可逆性正是感知的本质,因为它体现了感知的独特性和生成性,也是艺术的永恒魅力所在。

    感觉者与被感觉物的超越二元对立:德勒兹强调,感觉者和被感觉物的关系并不是传统二元论中的主客体关系。相反,这种关系超越了二元对立,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的状态。感觉者通过身体、感官与被感觉物建立起深层的联系,而被感觉物也在感知中被“体验”到,参与到感知的过程中。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关系在德勒兹看来是一种共生的生成状态,艺术通过这种状态达到了感觉的统一性。


    感觉者(sentant)与被感觉物(senti)之间的关系在德勒兹的美学中是动态生成、共存交融的。这种关系通过感性体验的过程得以实现统一,并且具有不可逆性,因为每一次的感知体验都是独特的,带有时间性与生成性。德勒兹认为,感知体验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过程,感觉者和被感觉物通过不断的互动生成感性体验,这种体验无法回到起点,也无法完全重复,从而体现了不可逆性。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情动地方志

    德勒兹《感觉的逻辑》的核心思想为地方志乡贤生命史作者提供了丰富启示。感性体验的多层次性、感觉者与被感觉物的生成性关系、时间的非线性结构以及感性体验的不可逆性,这些思想都可以帮助作者更深入地挖掘地方和人物的感性与情感维度。结合这些理论,地方志与生命史的书写可以从单纯的事实记录,转向一种更加丰富、动态和深层的感知体验,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具有深刻的生命力。

    感性体验的多层次性:《感觉的逻辑》讨论了感性(sensation)如何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并展现出多层次的复杂性。对于地方志和乡贤生命史的作者,这意味着书写地方历史和人物传记时,不应仅仅着眼于外在的事实和历史事件,而是要深入挖掘感官与情感层面的经验。

    启示:地方志的书写应当不仅描述地理、历史和风俗,更要关注地方生活的情感质感,包括声音、气味、触感等。乡贤生命史可以通过深入刻画人物的情感体验,传递出他们与环境、时代的互动,展现出生命的复杂性和感性层面的深度。

    感性块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德勒兹提出的“感性块”(bloc of sensation)是艺术中情感和知觉的统一体,它不依赖于线性的时间,而是一种超越时间的感知凝聚体。这为地方志和乡贤生命史的作者提供了新的书写方式: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直接呈现人物在某一时刻的情感体验或与地方的深刻联结。

    启示:乡贤生命史的作者可以将某些关键性瞬间塑造成感性块,通过描绘人物在这些瞬间的情感、感觉和思想,把人物形象转化为一种感知体验。例如,一个乡贤在某一场景中的沉思,或他与家乡土地的深情对话,都可以成为感性块,超越时间与历史,成为读者情感体验的载体。

    感觉者与被感觉物的生成性关系:在德勒兹的理论中,感觉者(sentant)与被感觉物(senti)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在感性互动中生成的。这种思想提醒地方志和生命史的作者,地方与人物并非彼此孤立,而是通过互动形成了他们的独特性。

    启示:地方志的作者应当注重地方与人物之间的相互生成。地方文化、地理、历史并不是背景板,而是与人物的情感、行动共同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感。这要求作者不仅描述地方的地理特征或人物的事迹,还要关注人物如何与地方共同演绎出独特的生命故事。每个乡贤的生命史都嵌入在特定的地方脉络中,与地方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密切相关。

    时间的非线性与生命史的编织德勒兹的感性哲学强调时间的非线性,感性体验往往是跨越时间的瞬间凝固。对于乡贤生命史的作者,这种时间观念带来了新的叙事启发。生命史不必拘泥于线性的时间顺序,而可以通过感性体验的闪回、超时态的叙述来展现人物的精神历程。

    启示:生命史的书写可以通过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让人物的某些感性体验穿插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中。例如,可以通过一段乡贤晚年对童年故土的回忆,将他的一生与家乡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使时间成为一种情感的桥梁。这样,生命史不再是简单的年表式叙事,而是充满了感性与时间的交织,体现出人物生命体验的多层次感知。

    地方志中的情感地理学:德勒兹的感性理论同样对情感地理学有所启发,地方不仅仅是物理空间,更是人们情感、记忆和感知的汇聚。对于地方志的书写,这意味着地方志不应仅仅作为记录地方历史与地理的文本,还应当捕捉地方如何通过感官体验和情感记忆塑造了居民的生命与身份。

    启示:地方志作者可以通过感性地图描绘地方的历史与文化。例如,描写一条老街,不仅写它的建筑和历史变迁,还可以通过当地居民的记忆、对其气味的描述、或他们的情感反应,捕捉这条街在不同历史时刻中的感知变化。情感与感知成为地方文化的核心,不仅让读者看到地方的“物理面貌”,还让他们体验到地方的“情感脉络”。

    感性体验的不可逆性与地方传承:德勒兹提出感性体验的不可逆性,即每一次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对地方志和生命史的书写有重要启发。地方文化和乡贤的生命故事每一次都在特定情境中生成,无法完全复制或重复。

    启示:地方志作者可以通过捕捉地方独特的感性体验,展示地方的不可替代性。例如,某一特定的地方节日不仅是一种传统,它同时也是居民集体情感的生成场所。作者可以通过具体的感性描写(气味、声音、光影等),传递出地方文化的不可逆性和唯一性,强调每一次地方文化的再现都是一次新的生成体验。

  • Dokusō-tekina aidea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網·文创造物“body”

    从德勒兹的观点来看,我们可将“造物”—包括文创作品—称为“身体”(body)。这概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涵盖了不仅仅是有机体的力量场,也包括任何形式的存在或生成过程。在这一框架下,文创作品可以被视为一种具有力量、生成力和动态互动的“身体”。它是力量聚合物;生成和变化的动态场域。文创作品在创作、展示和接受过程中,展现了德勒兹所描述的“力量流动”与“生成”,在不同的情境和受众中继续产生新的意义。这种超越固定形式的力量与生成正是德勒兹对“身体”概念的核心阐释。

    文创作品作为“身体”:文创作品,不论是艺术、设计、文学还是其他形式的创作,都可以被理解为力量的具体表现和生成的产物。它们不是静态的物品,而是具有动态特质的存在,因为它们通过创作者的意图、感知和力量互动而形成,同时在与观众或读者的交流中继续生成意义。

    生成的过程:文创作品是由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技术和物质结合而成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德勒兹所描述的“力量的流动”,创作者将内在的力量通过某种媒介(画布、文字、音乐等)转化为作品,这种生成过程是“身体”的表现。

    力量的聚合:文创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不同力量的聚合体。创作者的个性、时代的文化脉动、技术手段、社会背景等各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作品的独特性。这正是德勒兹对“身体”的理解——它是一个多重力量互动的结晶体。

    文创作品的“生成力”:在德勒兹的哲学中,生成力(puissance)是一个重要概念。文创作品作为一种“身体”,不仅仅是生成的产物,而且继续在生成和变化。作品的“生成力”体现在它与受众的互动中,它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新的意义和感受。

    受众的参与:当观众、读者或用户接触到文创作品时,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理解、感知和情感与作品发生互动,这一过程就是作品生成力的延续。不同的受众会通过他们的背景和经验来重新解读作品,使作品在每一次的接触中得以“再生成”新的意义。

    跨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延续:文创作品的影响力常常超越了创作的当下,能够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继续产生影响。这种“生成力”不仅限于作品的创作时刻,还包括了它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中的延续。

    文创作品与德勒兹的“无器官身体”:
    文创作品也可以被视作德勒兹与瓜塔里提出的“无器官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 BwO)。无器官身体指的是一种不依赖既定功能、规范化形态的存在形式,它是纯粹的力量和潜能的集合体。文创作品在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它不受传统功能的限制,可以是视觉的、声音的、文字的,或者是它们的混合体,这种开放的、潜能无限的特性与无器官身体的概念契合。

    跨媒介的生成:文创作品能够超越单一的媒介形式进行表达,例如一幅画可以引发诗歌的创作,一首音乐可以启发视觉艺术的生成。这种多样的表达和变化使文创作品具备了超越固定形式的能力,展现了无器官身体的特点。

    破除功能性限制:文创作品常常打破传统的功能性限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或娱乐,而是可以成为社会批判、文化记忆或情感共鸣的载体。它们作为一种具有力量的“身体”,可以跨越各种既定功能框架,成为多种力量的交汇点。

    文创作品的生成与意义的流动:文创作品与德勒兹哲学中的“生成”概念紧密相连。生成是指一切存在都处于变化和发展中,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文创作品的意义和影响也是生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语境的变化、受众的参与不断地被重新解读和赋予新的意义。

    动态的创造过程:作品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生成,它将创作者的思想、经验、技术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艺术形式。在这个过程中,作品已经表现出力量的流动。

    意义的生成:
    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不同的人群、文化和时代而不断变化。一个文创作品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这种意义的生成就是德勒兹所描述的“生成力”的表现。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網评注·文创“情感素”

    德勒兹的“情感素”(affect)理论强调身体和情感之间的动态连接,尤其是情感如何在身体和世界之间通过经验的流动得以体现。情感素不仅仅是个体的情感反应,而是超越个体的能量和力量,是身体与其他存在之间的互动潜力。其作用是在个体之间建立非线性的情感联结,促进新的可能性、体验和关系的生成。这种“连接性”视角非常适合描述文化创意领域中的创意过程,因为它涉及人类情感、感官、思维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

    文化创意产业侧重于将个体创造力、技能和才华转化为经济生产力,通过利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这种生产力与情感素的理念并不矛盾。事实上,文化创意的成功往往依赖于通过艺术、设计、文学、影视等媒介触发观众、用户或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和深层体验。这些文化产品能够与人类的情感和认知产生深度连接,进而激发个体和社会层面的情感反应,正如德勒兹描述的那样。

    因此,德勒兹的情感素概念可以为文化创意领域提供深层次的理论支持,尤其是当创意生产不仅仅是为了商业目标,还意在与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身份产生共鸣时。文化创意的力量源于它能激发和重塑个体与社会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正是情感素作用的核心。

    在这个层面上,二者可能相互加强的:情感素的理论为文化创意在情感层面产生深远影响提供了有所区别的叙事与诠释,而文化创意的实际生产则展示了情感素在经济和社会中的转化与应用。

    另一方面,德勒兹的“情感素”对于塑造高水平技能的耐心追求或工艺敏感性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精心制作物品的过程中。

    情感素与工艺的身体性连接:情感素强调身体的感知和与外界互动的能力,这与工匠在制作过程中通过身体的细微感受、动作的重复、材料的触感和使用工具的熟练度息息相关。在工艺的实践中,工匠通过与材料和工具的不断互动,逐渐培养出一种“身体智慧”,这种智慧通过手、眼、心的协调发挥出来。情感素使得这种身体与物件的联结变得深刻,工匠的技能不仅是技术性的,也是感性上的。工匠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与材料和工具的独特感应,正是这种感应赋予了制作物品的精确性和创造力。

    情感素与耐心追求的过程性:耐心追求高水平技能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情感素的积累过程。工匠在不断实践中,不仅培养技术能力,还通过情感素培养与制作对象的感性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素不断深化,工匠的身体与技艺之间形成了一种敏感而精确的关系。德勒兹的情感素理论鼓励关注这种过程性——情感素在时间中通过重复和细微变化积累,使得耐心的追求成为精湛工艺的一部分。

    创造性流动与情感素:在精心制作物品的过程中,工匠进入一种“创造性流动”状态,这与情感素息息相关。德勒兹的情感素理论涉及体验的流动性,而高水平工艺的过程也表现出类似的特质。工匠通过专注和熟练的操作,逐渐进入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感知、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情感素在这里不仅表现为人与材料之间的互动,也是人和创作过程的深层连接。这种流动感与创造性体验使得工艺不仅仅是重复性的劳动,而是一种充满情感与意义的艺术创作过程。

    工艺中的“敏感性”与情感素的强化:工艺中的敏感性是指工匠对材料、工具、细节的高度关注,这种敏感性可以通过情感素得以强化。德勒兹的情感素理论表明,身体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能够通过情感的作用变得更加敏锐和丰富。通过情感素的强化,工匠可以更好地感知细微的变化,并通过精细的动作调整作品。这种敏感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技巧,更是一种通过情感体验塑造出来的精致触觉和视觉感知力。

    因此,德勒兹的情感素理论为工匠的技艺追求提供了深刻的解释——它不仅是技术能力的增长过程,更是情感、身体与材料之间的密切互动和感性连接的积累。情感素帮助工匠在耐心追求中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感,使精心制作的过程成为一种充满感知力和创造性的体验。

  • Dokusō-tekina aidea

    Immanence and Creativity

    Immanence:
    Deleuze’s philosophy of immanence rejects the idea of transcendent ideals or fixed essences, focusing instead on the potentiality and creativity inherent in the present moment. This could lead to a philosophy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ha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as a process rooted in the here and now, where value is generated through engagement,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creation.

    Process-Oriented Creativity: This approach would value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as much as, if not more than, the final product, encouraging an economy where the journey of creation is seen as intrinsically valuable.

    Assemblage Theory and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e

    Assemblages:
    Deleuze’s concept of assemblages refers to the complex, dynamic constellations of elements—both human and non-human—that come together to form systems or entities. In the creative economy, this could translate to a focus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technology, culture, economics, and politics—that together create the conditions for creative work.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Assemblage theory could encourage more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within the creative economy, where different fields and practices intersect to create new form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Affirmative Ethics and Experimentation

    Affirmative Ethics:
    Deleuze’s philosophy is often seen as affirmatively ethical, advocating for a life that embraces difference, creativity, and experimentation. This could lead to a creative economy that prioritizes ethical practices that are not just reactive but actively create new possibilities for living and working together.

    Experimental Economies: This philosophy would support experimental economic models that challenge traditional capitalist frameworks, potentially fostering new forms of 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 that prioritize collective well-being and innovation over profit maximization.

    Anti-Oedipal Creativity and Liberation

    Anti-Oedipal Approach:
    Deleuze and Guattari’s critique of Oedipal structures in *Anti-Oedipus* suggests a move away from restrictive, hierarchical systems towards more liberated and expansive forms of expression. In the creative economy, this could inspire practices that resist conformity and embrace radical creativity, pushing boundaries in art, culture, and business.

    Liberatory Practices: This aligns with a vision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hat seeks to liberate creativity from traditional constraints, allowing for more radical and unconventional forms of cultural expression.

    Potential Role in a New Philosophy

    Deleuze’s philosophy offers a vision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hat is dynamic, inclusive, and transformative. It encourages a break from traditional, hierarchical models and promotes a more fluid, networked, and process-oriented approach. Such a philosophy would not only embrace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global cultures but also foster continuous innovation, ethical practices, and the liberation of creativity from established norms.

    This Deleuzian-inspired philosophy coul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 glob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economy that is more responsive to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as a force for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 Dokusō-tekina aidea

    APP Iconada:Gilles Deleuze's Role in the New Philosophy for Global Cultural & Creative Economy

    [A: Affects P: Percepts P: Powers]

    Gilles Deleuze's philosophy offers a rich and transformative framework that could indee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a new philosophy for the glob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economy. His ideas challenge traditional ways of thinking about culture, creativity, and economics, providing concepts that could inspire more innovative and dynamic approaches. Here’s how Deleuze’s philosophy could inform a new cultural and creative economic philosophy:

    Rhizomatic Thinking and Decentralization

    Rhizome Concept:
    Deleuze, along with Félix Guattari, developed the idea of the *rhizome*, a non-hierarchical, networked way of thinking and organizing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the creative economy, this could translate to a more decentralized and non-linear approach to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where creativity emerges from multiple, interconnected sources rather than a single, top-down hierarchy.

    Networked Creativity: The rhizomatic model aligns with the digital age, where creativity is increasingly networked, collaborative, and distributed across various platforms and communities. This could lead to a more inclusive and participatory creative economy that values diverse contributions and fosters innovation.

    Becoming and Continuous Innovation

    Concept of Becoming:
    Deleuze emphasizes the idea of becoming—a constant state of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creative economy, this could inspire a philosophy that values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adaptability. Rather than seeing creativity as producing fixed products, it would be seen as an ongoing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wher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actices are always in flux.

    Fluid Identities and Roles: Deleuze’s idea of becoming also challenges fixed identities and roles, suggesting that creative professionals could embrace more fluid and hybrid careers, constantly redefining their work and themselves in response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Multiplicity and Pluralism

    Multiplicity:
    Deleuze advocates for a philosophy of *multiplicity*, where multiple perspectives, voices, and realities coexist without being reduced to a single, dominant narrative. This is highly relevant for the global creative economy, where embrac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romoting a plurality of expressions are key to fostering a vibrant and inclusive creative landscape.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This concept supports the idea of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and the blending of different traditions and practices, leading to innovative cultural products that reflect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global societies.

    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Deterritorialization:
    Deleuze and Guattari’s idea of *deterritorialization*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breaking free from traditional boundarie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global creative economy, this could encourage the breaking down of n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leading to more fluid exchanges and collaborations across the globe.

    Global Networks: This concept supports the creation of global networks of creativity that transcend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limitations, allowing for the free flow of ideas and cultural products across borders, while also being sensitive to the dynamics of reterritorialization, where local contexts reassert their influence.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 狄尔泰和维柯拼体验经济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认知体验”(Das Erleben)和维柯的“诗性思维”(Pensiero poetico)对现代管理的挑战主要涉及如何理解和应对组织中的人类体验和创造性。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个体理解与共情:狄尔泰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管理者需要深入理解员工的情感和认知状态,以提升组织的沟通和合作效果。这意味着在制定决策时需要考虑员工的感受和经验,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满意度。

    经验与知识整合:现代管理中,需要将个体的主观经验与组织的客观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的决策。这可能挑战传统基于数据的决策模式,需要在科学分析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

    2维柯的诗性思维(Pensiero poetico):创造性与创新:维柯的诗性思维强调通过创造性和象征性的方式理解世界。在管理中,这要求管理者不仅仅依赖于逻辑和分析,还要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新颖的解决方案。这对推动创新和应对复杂问题尤为重要。

    历史与文化背景:维柯关注历史和文化对认知的影响。在管理实践中,需要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对员工行为和组织文化的影响,以更好地制定策略和管理变革。

    综合来看,将这两种思维方式应用于现代管理,需要管理者在面对挑战时,既关注员工的主观体验和情感需求,又要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同时考虑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种综合性的方法有助于提升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理论对体验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体验经济强调通过提供独特的、沉浸式的体验来创造经济价值。对用户内在体验和情感反应的深刻理解,无疑有助企业创造更具吸引力和个性化的体验。

    深入理解用户体验: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理论强调个人如何通过内心的感知和反思来理解世界。这为体验经济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帮助企业深入理解用户在体验过程中如何构建意义和情感。通过理解这些内在的体验过程,企业可以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沉浸式体验。

    增强个性化:体验经济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狄尔泰的理论提醒我们,个人的认知体验是主观且独特的,这促使企业在设计体验时考虑个体差异,提供更符合个人认知和情感需求的定制服务。

    创造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狄尔泰强调体验的深度和情感维度,这对体验经济至关重要。通过打造能够引发深层次情感反应的体验,企业可以建立更强的用户忠诚度和情感连接,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文化和社会意义的融入:狄尔泰的理论也涉及到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认知体验的影响。体验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功能性的,还可以承载文化和社会意义。理解这些背景有助于设计出更具文化深度和社会价值的体验。


    狄尔泰的“认知体验”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特定情境中如何通过感知、理解和体验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消费者体验:文化创意产业往往依赖于观众或消费者的情感和认知体验。通过深刻的认知体验,企业可以设计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使其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参与感。

    创作灵感:创作者可以从狄尔泰的理论中获得灵感,通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认知方式,创造出更具文化深度和多样性的作品。

    市场定位:了解目标受众的认知体验,有助于企业精准定位市场。根据不同文化群体的认知特征,文化创意产品可以更加贴近消费者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

    文化传播: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创造产品,还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通过设计富有认知体验的内容,能够更有效地传播和弘扬文化价值观。


    [爱垦APP情动转折
    Affects-Percepts-Powers]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在从事人力资源開發16年的基础上,轉入文創研究與推廣至今也已28年。浮生44个春秋,雖不算焦頭爛額也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6萬筆左右內容,多少有些领悟。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

  • Dokusō-tekina aidea

    克里斯蒂瓦和維柯

    維柯的“詩性思維”(sapienza poetica)朱莉亞·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的“符號態”(the semiotic)雖然來自不同的理論背景和時代,但兩者在探討人類思維、語言和文化的原初形式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些相似性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原始經驗的表達方式

    詩性思維:維柯的“詩性思維”指的是早期人類通過詩歌、神話和隱喻來理解和解釋世界的方式。在維柯看來,這種思維是人類最初的智慧形式,先於理性思維,並且通過具象和情感化的方式來表達對世界的理解。


    符號態:克里斯蒂瓦的“符號態”是指在語言形成之前或與語言並行的、以情感、節奏、聲音和非理性元素為特徵的表達方式。這種態勢與拉康(Lacan)所描述的“鏡像階段”或“想像界”有關,是語言符號(the symbolic)系統形成之前的混沌狀態。

    語言的起源與功能

    語言的詩意起源:
    維柯認為語言起源於詩意的隱喻和象徵,這些語言符號最初是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擬人化和神話化來創造的。這些符號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達和塑造人類經驗的手段。

    符號態中的語言:在克里斯蒂瓦的理論中,符號態是語言形成的潛在動力。語言中的符號態元素,比如詩歌中的韻律、聲音和重複,體現了人類思維的情感和非理性層面。符號態與語言的符號系統相互作用,使語言不僅僅是一種理性交流的工具,而是包含了無意識和情感的表達。

    文化與個體發展的過程

    文化演進:
    維柯認為人類文化經歷了從神話和詩意思維向理性思維的轉變,但這種轉變並不是完全的消除,而是反映了文化發展的循環。詩性智慧在文化的不同階段仍然發揮著作用,特別是在藝術和宗教中。

    心理發展:克里斯蒂瓦將符號態看作是個體心理發展的一個階段,尤其是在嬰兒早期的無意識狀態。隨著個體進入語言的符號系統,符號態並不消失,而是持續存在於藝術、詩歌和情感表達中。

    詩性智慧與符號態在藝術中的表現

    藝術作為詩性智慧的延續:
    維柯認為藝術和神話都是詩性智慧的延續,它們以象徵和隱喻的形式表達人類對世界的理解。這些藝術形式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是人類集體經驗的反映。

    符號態在藝術中的作用:克里斯蒂瓦強調,符號態在藝術中特別重要,因為它能夠打破語言的理性結構,釋放出無意識的力量和情感。藝術中的符號態表現為超越語言符號系統的元素,如聲音、節奏和視覺象徵,這些都直接影響觀者或讀者的情感和心理反應。


    維柯的“詩性思維”和克里斯蒂瓦的“符號態”雖然處於不同的理論框架下,但它們都強調了人類思維和表達形式中的非理性、情感化和象徵性的層面。兩者都認為,這些原初的思維方式不僅是人類文化的基礎,而且在現代藝術和詩歌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比較,這些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人類思維的複雜性以及語言和藝術的多重功能。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开发新文创

  • Dokusō-tekina aidea

    爱垦APP: 维柯·尼采·佛洛伊德·克里斯蒂瓦

    維柯對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和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思想沒有直接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確實預示了一些他們後來發展的核心觀念,因此可以說在某些方面存在間接的影響或思想上的相似性。

    尼采與維柯

    詩性智慧與尼采的「權力意志」:維柯強調人類早期通過神話和隱喻來理解世界,而尼采也認為人類通過藝術和象徵來賦予生活意義。尼采的「權力意志」概念表現出一種類似於維柯詩性智慧的思想,即創造力和意志在構建世界觀中的核心作用。


    文化與歷史循環觀:維柯提出了文明發展的循環觀,認為歷史是反復的,而非直線的。尼采在其《悲劇的誕生》中也探討了文化的循環,特別是藝術的衰落與再生。雖然尼采可能沒有直接受到維柯的影響,但兩者的思想在處理歷史和文化發展的非線性特質時存在相似之處。

    佛洛伊德與維柯

    隱喻與無意識:
    維柯強調早期人類通過隱喻來理解世界,這與佛洛伊德對無意識的研究有一定的相似性。佛洛伊德認為,隱喻和象徵是無意識思想的一部分,並通過夢境等方式表達出來。雖然佛洛伊德沒有直接引用維柯,但他們都關注隱喻在構建人類心理和文化中的作用。


    神話與心理分析:維柯將神話視為早期人類理解世界的工具,這些神話反映了集體智慧。佛洛伊德則將神話與心理分析聯繫起來,認為神話故事往往反映了集體無意識或心理衝突的表現,例如他對奧狄浦斯情結的分析。這種對神話的解讀方式與維柯的思想在方法論上有一定的共鳴。


    雖然維柯對尼采和佛洛伊德的影響不是直接的,但他們三人在思想上存在一些共通點。維柯對神話、隱喻和文化發展的理解預示了,尼采和佛洛伊德在後來的哲學和心理學研究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因此,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尼采和佛洛伊德直接受到維柯的影響,但他們在處理人類文化、思想和無意識領域的時候,展示了某些思想的共鳴。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 認知詩學批判:重新發現洛特雷阿蒙

    認知詩學的角度來看,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如《馬爾多羅之歌》(Les Chants de Maldoror),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新的探索和發現——

    讀者體驗與感知

    認知詩學關注讀者如何通過心理和認知過程理解和感受文本。洛特雷阿蒙的詩歌充滿了超現實的意象和難以捉摸的敘述,讀者在處理這些非線性、不穩定的敘述時,其認知負荷可能會增加。這種複雜性可能激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情感反應和心理參與。分析這些過程可以揭示洛特雷阿蒙如何通過語言和意象調動讀者的認知資源。

    情感與象征的交互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充滿了強烈的情感張力和象征性意象。認知詩學可以幫助墾友理解這些象征如何在讀者的心智中形成,並與個人的情感體驗發生共鳴。例如,《馬爾多羅之歌》中反覆出現的暴力、死亡等主題可能引發讀者的情感共鳴或反感,這些情感反應可以通過認知機制來分析。

    創造性語言與意義生成

    洛特雷阿蒙的語言富有創造性和顛覆性,常常打破傳統的語法和邏輯結構。從認知詩學角度,研究他如何通過語言的變異和意象的重組來打破讀者的預期,這可以揭示他如何挑戰和重塑意義生成的過程。

    多模態理解

    認知詩學還涉及多模態文本的理解,洛特雷阿蒙的作品中常常出現視覺和聽覺意象的交織。分析這些多模態意象如何通過認知加工在讀者腦海中形成復合的感知體驗,可以為研究其作品提供新的視角。

    跨文化認知對比

    洛特雷阿蒙的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會引發不同的認知反應。通過跨文化的認知對比研究,可以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讀者如何理解和回應他的詩歌,從而揭示文本在不同認知環境中的多樣性。

    從認知詩學的角度批判洛特雷阿蒙的作品,不僅可以深入理解他詩歌中的複雜情感和象征,還可以揭示這些元素如何通過讀者的認知和心理過程被體驗和生成。

    註:洛特雷阿蒙的詩作,是克里斯蒂瓦在《詩性語言革命》一書中所討論的詩人之一。

  • Dokusō-tekina aidea


    Differences

    Jakobson’s Model focuses on the broad linguistic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 applicable across many fields of study (linguistics, communication, etc.).

    Newmark’s Model adapts Jakobson’s functions specifically for translation. His framework provides practical insights for how a translator should approach different types of texts based on their primary function. For instance, his Vocative Function highlights the pragmatic need to persuade or influence the audience, which is particularly relevant in translation contexts like advertising or instructional texts.

    In summary, Newmark’s functions are a more focused adaptation of Jakobson’s linguistic model, designed to assist translators in understanding the purpose of different text types and how to best translate them to achieve the same communicative effect.


    In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classifies texts into six types based on their function and purpose, which helps guid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Here are the six classifications:

    1. Expressive Texts: These texts focus on the creative and aesthetic expression of the author.
    The emphasis is on the artistic use of language, style, and individual expression. Examples include literary works like poetry, novels, plays, and personal essays.

    2. Informative Texts: The primary aim of these texts is to communicate information, facts, or knowledge. The content is objective, focusing on clear and precise communication. Examples include textbooks, reports, news articles, and manuals.

    3. Vocative (or Operative) Texts: These texts are designed to persuade, convince, or appeal directly to the reader or listener, often prompting action. The language is directive, engaging, and designed to affect the audience’s behavior or attitude. Examples include advertisements, speeches, instructions, and political propaganda.

    4. Phatic Texts: The main purpose of these texts is to establish or maintain social relationships rather than convey information. They often include routine, conversational, or formulaic language. Examples include social greetings, small talk, and some forms of correspondence like letters or casual emails.

    5. Aesthetic-poetic Texts: These texts combine expressive and vocative elements, often focusing on the beauty of language, sound, and rhythm, as well as the emotive effect on the reader. This category can overlap with expressive texts but emphasizes the artistic and evocative qualities.

    6. Metalingual Texts: These texts discuss language itself, often explaining or analyzing language use, rules, or grammar. Examples include linguistic articles, style guid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hese classifications help translators understand the primary function of a text, guiding them in making decisions that best preserve the original’s intent and impac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 Dokusō-tekina aidea

    APP Iconada: Unification of Framework - Poetics & Translation at Higher  Level

    Peter Newmark’s framework of translation functions draws inspiration from Roman Jakobson’s model of the six functions of language, though Newmark adapts and refines these functions specifically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Here’s how Newmark’s and Jakobson’s frameworks correspond:

    1. Referential Function (Jakobson) / Referential Function (Newmark)

    Jakobson’s Referential Function refers to language that conveys factual information or describes the external world (context).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or referent.

    Newmark’s Referential Function directly aligns with this, as it applies to texts that aim to provide information, such as technical manuals, scientific papers, and reports. Translation focuses on accuracy and clarity of the conveyed information.

    2. Expressive Function (Jakobson) / Expressive Function (Newmark)

    Jakobson’s Expressive Function involves language used to express the speaker’s emotions, feelings, and attitudes. It highlights the speaker's subjectivity.

    Newmark’s Expressive Function parallels this, focusing on texts where the author’s personal expression and creativity are central, such as in literature, poetry, and personal writings. Translators aim to maintain the tone, style,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3. Conative Function (Jakobson) / Vocative Function (Newmark)

    Jakobson’s Conative Function refers to language that aims to influence or direct the behavior of the receiver. It’s often found in commands, requests, and persuasive language.

    Newmark’s Vocative Function corresponds directly to this. He uses the term "Vocative" to emphasize that the text "calls upon" the reader or listener to respond or act. This applies to advertisements, instructions, and persuasive discourse. The goal of translation here is to retain the original intent to influence the reader’s actions.

    4. Phatic Function (Jakobson) / Phatic Function (Newmark)

    Jakobson’s Phatic Function is used to establish, maintain, or terminat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ensuring that communication continues smoothly (e.g., greetings, small talk).

    Newmark’s Phatic Function mirrors this, emphasizing language that builds or maintains social relations.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context is essential to ensure social cues and conventions are respected.

    5. Metalingual Function (Jakobson) / Metalingual Function (Newmark)

    Jakobson’s Metalingual Function involves language used to explain or discuss language itself, such as definitions or clarifications.

    Newmark’s Metalingual Function is similarly concerned with texts that discuss language, such as grammar books or dictionaries. Translators must ensure that linguistic clarity and accuracy are maintain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6. Poetic Function (Jakobson) / Aesthetic Function (Newmark)

    Jakobson’s Poetic Function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and form-related aspects of language, where the message is constructed with attention to beauty, rhythm, sound, and stylistic choices.

    Newmark’s Aesthetic (or Poetic) Function echoes this, particularly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texts where the form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the content. The challenge in translation is balancing fidelity to the original meaning with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the text, such as rhythm, meter, and wordplay.

  • Dokusō-tekina aidea

    情感与身体经验的融合

    维柯:维柯的诗性智慧是一种情感的、身体性的认知方式,早期人类通过身体感知和情感体验来理解自然和世界,语言和象征就是这种体验的具象化表达。诗性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表达,而是通过情感和想象力来建构文化。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虽然更多集中在语言的形式特征上,但他同样关注语言如何通过音韵、节奏等形式手段来唤起情感的共鸣。诗歌中的韵律、重复等结构化语言操作,能让听者或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律动,语言成为情感传递的媒介。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对诗性语言的分析特别强调了身体经验和情感的融合。她提出的“符号性”部分本质上是身体的节奏和情感的流动,是潜意识的表达方式。诗性语言因此能够承载和传递未被逻辑结构所捕捉的情感体验。

     

    隐喻与象征的运用

    维柯:维柯强调了隐喻和象征作为诗性智慧的基本工具,通过这些手段,早期人类创造了宗教、神话等文化形式。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也是人类早期心智对世界的象征化理解。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分析中,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是两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他将隐喻视为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通过把两种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创造新的意义。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也非常重视隐喻的使用,尤其是在打破常规语言结构时,隐喻作为符号性的一部分,能够揭示潜在的情感和潜意识的意义。她认为隐喻和象征的解构与重构是诗性语言创造性的重要特征。 


    突破常规符号系统

    维柯:维柯的诗性智慧本质上就是一种早期人类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和象征系统来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它打破了纯粹的逻辑和理性框架,通过想象力、隐喻和象征来建构文化。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的诗性功能也是对日常语言功能的突破,诗性语言不再仅仅关注于信息的传递或意义的精确表达,而是通过形式上的操作来创造美感和情感。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的符号性概念则进一步挑战了语言的象征性结构,她认为诗性语言通过打破常规的符号系统,释放出潜意识的力量。这种语言形式具有流动性、情感性,能够揭示理性系统之外的意义。

    维柯、雅各布森与克里斯蒂瓦三人在讨论“诗性”时,都强调了语言的创造性、情感性和形式性,并通过各自的方式揭示了诗性语言如何打破常规结构,创造新的美学和认知体验。他们共同关注语言的形式及其如何成为表达情感、想象力和文化意义的工具,也都认为诗性不仅仅局限于诗歌,而是存在于更广泛的文化、语言和思想领域。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 维雅克对“詩性”的共识

    维柯(Giambattista Vico)、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和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三人虽然分别从不同的理论背景和时代出发讨论了“诗性”(the poetic),但他们的思想中确实存在一些相同点,尤其是在语言、想象力、情感以及创造性等方面的理解上:

    诗性作为创造力的核心

    维柯:在《新科学》中,维柯强调诗性智慧(poetic wisdom)是人类原初思维的方式,是一种通过想象和隐喻来理解世界的能力。他认为最早的人类用诗性智慧来解释自然现象,通过神话、隐喻和象征创造出文化、宗教和历史。诗性在维柯的理论中被视为人类心灵对世界进行“诗化”的一种认知方式,是创造文化和文明的根基。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则把诗性视为语言的一个核心功能。他提出的“诗性功能”强调语言的形式特征和自指性,认为诗性在于对语言本身的关注,通过修辞、音韵、节奏等形式技巧来创造出审美效果和情感共鸣。诗性功能不局限于诗歌,而是体现了语言的一种创造性运用。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强调诗性语言在打破常规意义和结构中的创造性功能。她认为,诗性语言通过潜意识、情感和身体体验来构建意义,是一种突破常规符号系统的“符号性”(semiotic)表达。诗性语言能打破社会与语言的固定结构,带有强烈的解构与重构的创造性。

     

    语言与形式的自指性

    维柯:尽管维柯没有明确用“自指性”这个术语,但他强调诗性智慧中语言和象征的自发性创作,语言本身成为文化的创造力量。原始人类通过语言和象征来理解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神话与宗教,语言不仅是传达意义的工具,更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诗化和象征化的手段。

    雅各布森:雅各布森明确提出了语言的自指性,特别是在诗性功能中,语言不只是传递信息或描述现实,而是自我关注,通过对形式的精心操作(如音韵、节奏、重复等),引导读者或听众关注语言本身的美感和结构。

    克里斯蒂瓦:克里斯蒂瓦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她的“符号性”与“象征性”区分中。符号性是诗性语言的核心部分,强调语言的情感、潜意识层面,语言不再仅仅是逻辑的或理性的符号系统,而是可以通过音韵、节奏、重复等手段打破象征性秩序,使语言具有一种流动性、感性的自指性。

  • Dokusō-tekina aidea

    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與主體生成

    弱點

    文化生產中的個人體驗缺乏:
    在新文創領域,許多文化生產產品往往注重集體敘事,忽略了個體情感與身份的生成。這種缺乏個體體驗和情感共鳴的文化產品容易失去吸引力,尤其是在面對情感需求更為多樣的Z世代群體時。

    克里斯蒂瓦的作用

    情感力場與主體生成:
    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semiotic chora)理論強調主體在文化生成過程中的情感流動和生成。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能夠幫助打破僵化的集體敘事,將個體情感的生成過程引入文化創意。這種情感力場不再局限於宏大的文化敘事,而是通過個體的情感體驗和內在衝突,推動文化產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新文創可以借助這種「情感力場」,讓個體情感與集體文化互為生成。

    個人與集體情感的橋梁:克里斯蒂瓦的「情動詩性」理論強調語言、符號和情感的複雜交織,在此過程中,個體的情感流動形成了文化的再生成。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克里斯蒂瓦的理論幫助將個體情感與集體情感重新聯系起來,創造出更具個體參與感和情感張力的文化產品。這種生成可以幫助Z世代找到與文化復興、國家品牌推廣等集體敘事之間的情感共鳴點,增強文化創意產品的吸引力和深度。


    三位思想家的「情動詩性」對新文創生產場域的啟示


    維柯通過原初詩性智慧的回歸,幫助新文創打破符號化的文化消費,重新激發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為文化復興注入深層的情感驅動力。


    雅各布森則通過詩學功能的再激活,增強文化產品的符號和情感表達能力,確保符號系統不僅僅是消費的符號,而是充滿情感力量的文化載體。


    克里斯蒂瓦則通過情感力場的理論,促使個體情感與集體敘事之間的生成互動,解決文化生產中個體體驗缺失的問題,增強文化創意產品的情感深度和吸引力。

    三者的情動詩性理論為新文創的生產場域提供了一種多維的情感生成機制,既可以增強文化復興的情感共鳴,也可以在品牌推廣和意識形態引導中尋找情感驅動的創新點。這將有助於克服當前「生產場域」中符號化、單一化和情感缺乏的弱點,推動新文創領域走向更豐富、具備深層情感表達的創新模式。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维雅克情動詩性

    在中國「新文創」所面對的「生產場域」弱點中,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情動詩性」(Affective Poetics)可以通過多層次的文化創新和情感表達,助力克服這些弱點。以下是三位思想家如何在「情動詩性」中扮演關鍵角色,幫助推動新文創領域的進化與再生成: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文化復興

    弱點

    文化符號化與單一性:
    「新文創」中,許多文化符號和元素被簡化為商業化的標志,如國潮的符號化傾向,容易導致文化表達的淺層化,缺乏深度的歷史與情感連接。

    維柯的作用

    回歸原初的「詩性智慧」:維柯提出的「詩性智慧」強調文化的原初情感體驗,即早期人類通過直觀感知與世界建立起的詩性關係。在「新文創」中,維柯的詩性智慧可以幫助突破符號化的限制,回到文化的本源,通過情感體驗重新構建人與文化之間的深層聯系。中國的新文創需要通過重新發現傳統文化中的情感核心,結合現代情感體驗,使其不只是表面的符號消費,而是成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參與與共鳴。

    「共同記憶」的重塑:維柯的「共同記憶」(common memory)觀念與「情動詩性」密切相關。新文創可以利用文化的集體記憶作為創新的基礎,通過情感激發重新煥發出文化復興的生命力,避免生產場域中出現符號化的單一性。維柯的情動詩性強調文化中的情感呼喚與生成,在現代的場域中,能夠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與符號表達

    弱點

    溝通功能與文化創意的脫節: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文化產品的符號表達往往與社會溝通功能脫節,難以引發深層的情感共鳴和社會意義。例如,某些文化產品僅限於視覺或符號上的消費,缺乏語言和符號的深層互動。

    雅各布森的作用

    詩學功能的再激活:
    羅曼·雅各布森的語言學理論提出了語言的「詩學功能」,即符號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工具,而是情感和意義的創造者。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可以幫助重新審視文化產品的語言和符號表達,提升符號與情感共鳴的能力。這種詩學功能能夠幫助文化產品通過多維度的語言、符號、影像等手段,形成與受眾的深層情感溝通,而不僅僅是作為消費的對象。

    情動符號學:雅各布森的符號學與「情動詩性」緊密相關。他的符號學理論表明,符號系統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獨特的情感功能。在新文創場域中,通過雅各布森的符號學分析,可以探索符號和情感表達之間的互動,讓文化創意產品中的符號系統與受眾產生更緊密的情感互動,增強文化體驗的深度。

  • Dokusō-tekina aidea

    尼采對柏格森的影響

    尼采的身體哲學對柏格森的思想存在潛在的影響,尤其是在他們共同探討生命、感性經驗與直覺的重要性時,表現出某些思想的共鳴。然而,兩者的哲學路徑和關注點也存在顯著差異。

    生命的本質與直覺的重要性

    尼采與柏格森都關注生命的本質,但他們的出發點略有不同。尼采強調「權力意志」和身體的活力,主張通過身體的力量和欲望來肯定生命,反對傳統理性主義和禁欲主義。他的「超人」概念也表達了一種超越現有生命狀況的願望,這種超越通過對生命力的釋放實現。

    柏格森則從另一角度探討生命,尤其是在他的《創造進化論》中,他提出了「生命的綿延」(élan vital)這一概念,主張生命本質上是一種持續流動、創造性和不可預測的力量。與尼采類似,柏格森也反對傳統理性對生命的限制,強調直覺在理解生命本質中的作用。在柏格森看來,直覺是感知時間、變化和生命的關鍵,而理性則傾向於將生命凍結為靜止的片段。

    盡管尼采沒有直接提出「生命的綿延」概念,但他對身體、生命力和直覺的重視,與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有一些思想上的共鳴。尼采強調「身體是大理智」,而柏格森認為通過直覺,我們能夠超越理性對世界的限制,直觀地把握生命的流動性,這兩者都在顛覆傳統的理性中心論。

    對理性的批判

    尼采與柏格森都批判了傳統的理性主義哲學,認為它過於強調靜止和邏輯,無法真正把握生命的活力。尼采認為理性是對生命本能的壓制,身體和欲望才是推動生命的真正力量;他反對過分重視抽象理性和形而上學的傳統。

    柏格森則從時間哲學的角度批判理性主義,尤其是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中,他區分了「空間中的時間」(客觀、可度量的時間)和「持續的時間」(主觀、不可度量的生命流)。柏格森認為,理性擅長處理空間和靜態對象,但無法捕捉到生命的真實流動和變化。與尼采相似,柏格森認為理性過度簡化了世界,導致了對生命的誤解。

    這種對理性局限性的批判,可以說是尼采和柏格森思想的交匯點,尼采通過身體哲學與權力意志反對理性至上的世界觀,而柏格森則通過直覺與時間哲學對抗理性的簡化思維。

    創造性與自由

    尼采和柏格森都強調了創造性的重要性。尼采的「超人」體現了一種不斷自我超越的創造性精神,拒絕受制於既定的價值體系。柏格森則通過「生命的綿延」強調生命的創造力和自由。柏格森認為,生命並不是簡單的機械運動,而是一種自我創造的過程。

    雖然柏格森沒有明確引用尼采的身體哲學,但他對生命創造力的理解與尼采的權力意志有某種相似之處。兩者都認為生命不應局限於既定的理性框架,而應該通過超越與創造來實現自我。

    差異性:形而上學與存在論的區別

    盡管尼采的身體哲學可能對柏格森產生了某種影響,但兩者在思維模式和哲學目的上有重要區別。柏格森的哲學更多地是一種時間與生命的形而上學,他在解釋生命和時間的流動性時,依賴於較為嚴謹的哲學框架。而尼采的哲學則更具存在論的關懷,他關注個體如何在世界中存在,如何通過身體和權力意志來重估價值和道德。

    尼采更具破壞性和反叛性,他不僅反對傳統的形而上學,還對一切既定的真理和道德發起挑戰。而柏格森則試圖通過對生命本質的重新闡釋,建立起一種新的形而上學體系,解釋生命的持續創造力。

    尼采的身體哲學雖然沒有直接影響柏格森的核心概念,但他們在某些關鍵問題上存在思想上的共鳴,特別是在對生命、直覺、理性和創造力的討論中。尼采對身體、感性和生命力的重視,為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提供了某種預示或背景。而柏格森通過他對時間和生命流動性的探討,延續並擴展了尼采對生命活力的哲學關注。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 尼采與柏格森的“身體生命”對話

    尼采的身體哲學」是對尼采思想身體與哲學的密切關係的一種解讀。尼采強調身體作為哲學思考和生活實踐的核心,他反對傳統西方哲學中對理性和精神的過度重視,認為身體和感性世界在理解存在、價值和真理中同樣重要,甚至具有更高的優先權。——

    身體與思想的關係

    尼采認為,思想不僅僅是理性和邏輯的產物,也是根植於身體的。身體是欲望、感情和衝動的源泉,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我們的思想和信仰。尼采批評笛卡爾等傳統哲學家將精神和身體二元對立,提倡「我思故我在」的精神至上論。他認為,身體在形成人的存在中起到了根本作用,思想和理性不過是身體的表達和延伸。

    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尼采通過「身體是大理智」的表達,指出身體遠比所謂的精神或理智更重要。思想、價值觀和道德都源於身體的經驗和感受。

    生命的肯定與「超人」

    尼采通過「身體」強調生命的肯定性。身體是我們感受世界、行動於世界的媒介,因此,身體的力量、活力和健康成為了生命強度的象征。在這種背景下,尼采提出了「超人」的概念,作為克服傳統道德、超越人類現狀的一種存在模式。超人是一種高度自覺的存在,超越了人類的弱點,通過對身體的強健和對生命的肯定,展現出超凡的創造力和活力。

    反對禁欲主義和虛無主義

    尼采批判基督教及其禁欲主義傳統,認為這種對身體的壓抑導致了對生命的否定,進而引發了虛無主義。他認為,禁欲主義教義讓人們鄙視身體、壓抑欲望,把真正的生命體驗讓位於虛幻的精神追求和彼岸的救贖。尼采倡導的是一種基於身體感受和欲望的積極生活態度,拒絕任何形式的自我壓抑和貶低生命的哲學。

    身體與權力意志

    尼采的「權力意志」概念也是身體哲學的一部分。權力意志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權力或政治力量,而是生命本身的內在驅動力,是一種對自我實現和世界改造的積極力量。身體通過力量的表達和欲望的實現,展現出這種權力意志的活力。尼采通過身體的強壯、健康和對生命力的追求,來表達對生命意義的追問。

    對「直覺」和「本能」的尊重

    尼采的身體哲學還與對「直覺」和「本能」的強調密切相關。他相信理性往往被過度誇大,而直覺、本能這些根植於身體的能力更為重要。直覺和本能代表著一種原初的力量,是我們與自然和世界更深層次的聯結方式。

    尼采的身體哲學是他整體思想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反對傳統哲學對理性和精神的過度重視,強調身體在感知、思考和生命實現中的關鍵地位。他通過對身體的肯定,重估了生命的意義,挑戰了傳統的形而上學、宗教和道德觀念,提出了一種新的哲學視野,即通過身體和感性世界來理解和塑造我們的存在。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 情動模態的多元交織~~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思維,為海德格爾(以及尼采、柏格森、德勒茲)所生成的「情動」模態,提供了一種深刻的、多層次的視角,使得我們可以從語言、符號、身體和情感的交織中發現新的關聯和洞見。這三位思想家各自的理論能夠補充和擴展海德格爾的存在哲學及其對情感和情動的理解,創造出一種跨學科的創新性框架。讓我們從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獨特「詩性」思維入手,探討其如何與海德格爾尼采柏格森德勒茲方程式結合,生成新的「情動」模態。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情動模態

    維柯在《新科學》中提出的「詩性智慧」是通過感性、形象和寓言來理解世界的原始認知方式。維柯認為,詩性智慧不僅是一種文學技巧,更是一種根植於人類經驗、情感和文化的原初思維模式。它讓人類能夠在理性和語言發展之前,通過象征和隱喻的方式來理解和表達對世界的感知。

    在與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結合時,維柯的詩性智慧提供了一個情感與語言的原初聯系。情動模態的生成不僅是通過存在的體驗,還通過詩性智慧的象征性和寓意性結構。維柯的思維模式使得情感不僅是個體對世界的反應,而是通過象征和隱喻形式凝結為集體的認知模式。這意味著情動不僅是個體體驗的流動,而是文化與語言的創造性生產,情感通過詩性智慧形成一種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維柯的貢獻

    詩性智慧與情感的原始聯系:
    維柯的詩性智慧展示了情感與象征符號的原始結合,這種結合在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中可以被視為情感如何通過文化符號進行表達和傳遞。


    象征與情動的互構:維柯的象征主義提示我們,情動不僅是身體的生成過程,它還通過詩性智慧中的象征系統進入文化和集體經驗,從而構成情動的社會維度。

    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與情動模態的生成

    雅各布森作為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的「詩性功能」,即語言不僅傳達信息,還具有一種自指性功能,關注語言形式本身的意義。雅各布森認為,詩性功能在語言中是通過對形式、音韻、節奏的強調,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感知和情感效果。

    在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下,情感和情動模態可以通過語言的形式和聲音的結構性產生和放大。語言不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還可以通過其形式和結構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在雅各布森的影響下,語言和符號成為情感的生成場域。語言的詩性結構,如押韻、重復、節奏等,不僅在美學上具有意義,也在情動的體驗中生成新的情感動能。這種形式美學的作用使情感不僅是存在論的體驗,而是通過符號和形式被進一步深化和擴展。

    雅各布森的貢獻

    語言的形式與情動的共鳴:雅各布森展示了語言的形式如何塑造和放大情感體驗,情動模態因此不僅通過身體和世界生成,也通過語言的形式結構得以重塑和再現。


    詩性功能的情感生成力:
    詩性功能通過對形式的自指,使得語言成為情動模態的構成要素,從而將情感體驗與語言的形式美學結合起來。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情動模態的深層互動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semiotic)與象征界(symbolic)的分野,為情感和語言的互動提供了深刻的心理分析基礎。她認為符號界是語言發展之前、通過身體、節奏、音韻和情感表達的領域,而象征界則是理性化、語言化的秩序。這兩者之間的張力在個體的主體生成過程中持續互動。

    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象征界的二元結構,與海德格爾的情動模態具有深刻的關聯。情感的生成和體驗不僅是在理性語言中表達出來的,它還通過符號界的身體性、音韻和節奏的非理性力量得以體現。海德格爾尼采德勒茲的情感哲學通過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獲得了一種情感語言之間的流動模式,情動模態因此成為一種既包含身體律動、感知與節奏,又與理性語言互動的複雜結構。

    克里斯蒂瓦的貢獻

    符號界與身體性情動的交織:克里斯蒂瓦將符號界中的非語言情感力量引入情動模態,提示情感不僅通過語言表達,還通過身體、聲音和感官體驗生成。


    象征界與情感表達的平衡:
    象征界的語言秩序和符號界的身體律動之間的張力為情動模態提供了新的理解路徑,即情感的表達不僅是理性的,還包含了無意識和身體性的生成性力量。

    綜合影響:詩性思維與情動模態的新發現

    當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詩性」思維與海德格爾、尼采、柏格森、德勒茲的情感哲學結合時,情動模態的複雜性得到進一步深化。這些詩性思維不僅通過語言和符號的結構塑造情感,還揭示了情感生成與文化、符號、身體和語言之間的動態互動。這種互動表明:

    1. 情感的文化創造性:維柯的詩性智慧展示了情感與文化象征的創造性聯系,情感不僅是個體體驗,也通過文化符號系統得以傳遞和轉化。

    2. 語言的情動生成力:雅各布森的詩性功能提示我們,情感不僅通過經驗產生,還通過語言形式和結構(如押韻、節奏)進行情感的生成和深化。

    3. 身體符號的情感流動:克里斯蒂瓦的符號界與象征界的互動展示了情感如何在語言理性和非理性身體體驗之間流動,從而為情動模態增添了新的複雜性和深度。

    在這種結合下,情動模態不僅是一個存在論的現象,它成為了身體、語言、符號和文化的多維度交織。這種交織揭示了情感不僅僅是個體心理體驗,還涉及更廣泛的文化、符號和身體的生成性力量,詩性思維因此為情動模態提供了新的理論維度和創新性的發現路徑。[相關]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海德格爾與尼采、德勒茲的關聯~~海德格爾的哲學明顯受到尼采的影響,尤其是在他對存在、虛無和價值的探討中。海德格爾對情感的理解雖然與尼采有所不同,但他們都認為情感在個體和世界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在尼采的「權力意志」中,情感被視為一種推動生命的力量,而海德格爾則更傾向於通過情感來揭示存在的真相。然而,兩者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將情感與身體、存在的深刻聯系置於哲學思考的核心。

    德勒茲則繼承了尼采與海德格爾的思想,將情感與生成性、差異性緊密結合,強調了情感的生成性力量。雖然德勒茲對海德格爾的直接批判較多,但海德格爾對情感和存在的探討在德勒茲的生成哲學和情感流動性理論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海德格爾在情動轉折中的間接貢獻

    盡管海德格爾並未直接參與情動轉折的討論,但他的存在哲學,尤其是對情感的存在論分析,對這一轉折具有深遠的影響。他通過情感揭示了人與世界、人與他者之間的深刻聯系,提供了一種超越個人心理學層面的情感理論框架。這一框架為情動轉折中的情感政治、情感空間和情感的生成性提供了強大的哲學背景。

    因此,海德格爾在情動轉折中的角色,在於提供了一種存在論的視角,揭示了情感在塑造個體與世界關係中的根本作用,並影響了後來的情感研究學者,如Sara Ahmed、Brian Massumi等,將情感視為社會和文化實踐中的核心力量。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Brian Massumi 時間概念~~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的時間概念與捕捉瞬間的理論,在夢、存在、情動之間的作用,建立在他對「情動」(affect)作為一種超越語言和認知的、即時的、未定義的力量的獨特理解上。以下是夢、存在和情動如何通過馬蘇米的時間理論相互作用的探討——

    時間的瞬間性與情動

    馬蘇米將情動視為一種瞬間性體驗,它超越了傳統的情感分類,甚至超越了認知層面的感知。他強調情動具有「即刻性」和「前語言性」(pre-linguistic),即情動發生在我們意識能夠捕捉和分類之前。在這一點上,情動類似於時間的瞬間性,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時間的沉降」或「時間中的洞」的概念。

    馬蘇米的時間觀不限於線性或連續的時間流動,而是強調時間在情動中產生裂隙或中斷,這種瞬間性打開了某種超越時間的虛擬空間。在這種瞬間中,情動打破了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構成了一種類似於夢境般的狀態。夢作為一種非線性時間和未被意識捕捉的體驗,與情動在這一瞬間的突破性時刻產生共鳴。

    夢與情動:虛擬性與未成形的潛能

    夢境是虛擬時間的典型表現形式,在夢中,時間不再按照現實的因果律運作,而是通過情感、感知和記憶的碎片在一種潛在性或虛擬性中流動。夢的時間概念不是線性、現實的時間,而是一種不斷生成的時間場域。在這一點上,馬蘇米的情動理論為我們理解夢境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夢境作為一種虛擬性的事件,在其瞬時的情感爆發中,展現了情動的無意識維度。

    在夢境中,個體無法完全掌控情動的流動,而這種不可控的情動恰恰展示了馬蘇米所說的「未成形的潛能」,即在事件發生之前或超出事件的時刻,情感和感知如何以一種跨越邏輯和線性時間的方式展現。這種「虛擬時間」的體驗和夢境的流動狀態相似,都體現了時間的潛能和未被實際化的狀態。

    存在與情動:非主體性的共鳴

    在馬蘇米的理論中,情動是一種非主體性的力量,它超越了個體的主觀感受和意識層面的控制。這種非主體性的情動,直接指向了存在的某種原始性。與海德格爾的「此在」不同,馬蘇米關注的是情動如何在身體中運作,如何超越主體的思維框架,並在非自覺的層次上展開。因此,情動成為一種存在論層次的體驗,它揭示了個體如何通過瞬間性的情動接觸到某種「更深層次」的存在體驗。

    馬蘇米認為,情動不是個體內部的一種封閉體驗,而是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網絡中的瞬間爆發,類似於存在本身在某個瞬間的生成。存在不是通過線性的時間發展被展現出來的,而是在事件的中斷和瞬時反應中浮現出來。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通過夢境或情感波動來體驗的,它揭示了情感如何在時間的裂隙中生成存在的意義。

    情動與事件:夢境、存在、情感的瞬時流動

    馬蘇米的理論強調事件和情動是瞬時的,是一種在時間的中斷中突然發生的現象。夢境則恰恰是這種情動在虛擬時間中表現的典型形式。夢中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和邏輯聯系,而情感、感知和記憶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被重新編排和塑造。正如馬蘇米所言,情動是瞬時的,是一股跨越時空、打破認知框架的力量,夢境也是如此,它在意識邊界之外的虛擬領域生成情感的意義。

    情動在這種瞬時的事件中,發揮著打破現實時間流動的作用。它將主體從連續的時間流動中帶出,並將主體置於一種類似夢境的時空中。在這一瞬間,情動打破了因果和時間的限制,夢、存在和情感的界限變得模糊。這種模糊正是馬蘇米所關注的時間「沉降」的瞬間,在這種時刻,主體處在既是夢境又是現實的交界處。


    夢-存在-情動的三重交織

    夢:馬蘇米的時間觀念與夢境的虛擬性有著緊密聯系。夢作為一種非線性的、潛在性的時間經驗,體現了情動如何在時間的瞬間中展開,而不是在連續的時間流動中展現。

    存在:馬蘇米的情動理論不僅揭示了身體層面的情感爆發,還暗示了情動如何在瞬間生成存在的意義。這種存在不是通過認知和語言表達的,而是在情感的即時反應中顯現,類似於海德格爾討論的「此在」在時間中的展開。

    情動:馬蘇米強調情動的瞬時性和非主體性,情動通過打破時間的連續性而生成事件。在這一點上,情動既是夢境的生成力量,也是存在意義的即時浮現。

    馬蘇米的時間概念因此不僅僅是物理時間的反映,而是情感、夢境和存在之間的動態交織,在瞬間的爆發中生成新的體驗和意義。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布萊恩·馬蘇米布萊恩·馬蘇米在 2002 年的著作《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Movement, Affect, Sensation》(by Brian Massumi )中,提出了一些關鍵的論點,為「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理論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全書探討了運動、情動(affect)和感覺(sensation)之間的關係,並通過這些探討為我們理解身體、感知和主觀體驗的方式帶來了新的視角。的主要論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情動(Affect)作為前意識的力量: 馬蘇米強調情動是一種身體先於意識的感受力。他將情動視為一種即刻的、生物性和身體性的力量,先於認知和情感反應。情動並非純粹的心理體驗或文化建構,而是一種直接的感知反應,充滿潛力和未加規范的能量。情動是通過身體和世界的互動產生的,是一種未被符號化的體驗,這種體驗發生在理性和語言表達之前。因此,情動可以視為一種「潛能」,在意識形成之前就已經在身體層面發生了。

    運動與感知的生成性:Massumi 強調運動和變化在感知中的核心作用。他批評傳統哲學中過分強調靜態的、固定的主體與對象的關係,認為這一思維忽視了運動的生成性。他指出,感知不是對已經存在的世界的被動反映,而是一個由運動和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運動不僅僅是物理空間中的位移,它也是感覺、情動和意義生成的根本動力。因此,感知和情動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動態的、流動的生成過程,而非固定的狀態或體驗。

    情動與情感的區分:馬蘇米區分了「情動」(affect)和「情感」(emotion)。情感是指那些經過認知和文化加工的心理體驗,通常與特定的符號和意義相聯系,而情動則是更為直接的身體反應,是「原始的、無意識的」力量。情感總是情動的「捕捉」或「凝固」,是在情動經過社會規范和語言系統轉化之後的表現形式。馬氏強調,情動比情感更加原始和根本,它不受意識的控制,是身體對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

    潛能與虛擬性的結合:在這本書中,Massumi 運用了德勒茲和柏格森的哲學概念,尤其是「潛能」(potentiality)和「虛擬性」(virtuality)的概念。他認為,情動的力量是一種「虛擬性」,即一種尚未被完全實現或確定的潛能。情動總是包含著多種可能性,它並不總是通向確定的情感表達,而是始終在生成和變動中。這種虛擬性和潛能是情動的關鍵,它承載了多種未被實現的路徑,展示了身體和感知如何在世界中生成新的體驗。

    非線性時間和感知體驗:馬蘇米還挑戰了線性時間的傳統觀念。他指出,情動體驗並非按照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線性時間發生,而是表現出一種「非線性時間性」。他描述了情動如何能夠在身體的瞬間反應中同時包含過去的經驗和未來的潛能。情動體驗因此是復雜的、多維的,並且與記憶和未來的可能性交織在一起。這種時間觀念打破了傳統的時間框架,展示了感知和情動如何跨越時間的界限。

    身體的動能與空間政治Massumi 對身體的動能和空間的政治性也做了深入探討。他認為身體並不是被動的物理實體,而是通過其與環境的交互關係來體驗世界。身體在空間中的運動不僅關乎個人體驗,還與權力結構和社會空間的建構密切相關。通過探索運動和情動的微觀政治,他揭示了身體在日常生活和政治關係中的多重力量。情動和運動並不是純粹的個人體驗,而是在社會、文化和政治結構中形成的互動現象。

    技術與虛擬現實的影響:馬蘇米還涉及到現代技術、虛擬現實和媒體技術如何影響情動和感知體驗。他指出,現代技術拓展了感知和情動的范圍,改變了我們對身體和環境的感知方式。虛擬現實中的體驗往往是通過技術手段制造出來的,並具有不同於傳統感知的效果。他認為,這些技術的介入不僅改變了感知的質地,也改變了情動的生成方式。

    情動轉折的貢獻Massumi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通過對情動、運動、感知的探討,重新定義了人類體驗的本質,並為「情動轉折」做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他的工作強調了情動的根本性作用,即它作為一種預感知的、潛在的身體力量,驅動著我們的感覺、思想和行動。他強調身體的生成性、潛能和虛擬性,提出了一種動態、流動的存在觀,這種觀念不僅影響了文化研究、哲學和社會學領域,還影響了後續關於情感、運動、技術和主體性的新理論的形成。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網評註:文本·話語·神話·呼唤~~羅蘭·巴特的理論,尤其是他的「神話」概念和「喚起性物件」(evocative objects)的討論中,他將文化物件——無論是文本、符號還是物質對象——視為承載著社會信仰和意識形態的意義。這些物件可以被視為神話性的,因為它們通過表現承載了更深的文化敘事或意識形態。巴特的分析強調了能指(形式)與所指(文化意義)之間的關系,最終塑造了人們對這些物件的認知方式。

    接受美學與讀者反應批評為這一框架增添了更多維度,它們集中於這些喚起性物件是如何被讀者(或觀眾)接收和解讀的,從而完善了意義的生成過程。以下是這些理論如何與巴特的思想產生關聯:

    讀者反應批評:主觀性與多重意義

    讀者反應批評由斯坦利·費什(Stanley Fish)和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等批評家提出,認為文本(或物件)的意義,並不是固定在文本或物件本身,而是在讀者與文本或物件的互動中產生的。在巴特的喚起性物件框架下——

    每個讀者都會帶著自己的個人經歷、情感和文化背景來解讀物件。

    物件的喚起性通過這些主觀的解讀得以充分實現,這樣就產生了多重的意義,而非一個作者設定的單一意義。

    巴特關於「作者之死」的轉向與此觀點一致,它將意義的中心從作者的意圖轉移到觀眾的解讀角色上。

    例子:一個喚起性物件,如國旗,可能對某個讀者來說象征著民族自豪感,但對另一個讀者來說則象征著壓迫。讀者的主觀互動塑造了物件所承載的神話,這樣它的意義就被不斷地重塑。

    接受美學:歷史和社會條件

    接受美學關注的是物件(或文本)在被解讀時所處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強調讀者的文化和時代背景。漢斯·羅伯特·堯斯(Hans Robert Jauss)的研究突出了讀者基於其社會和歷史條件所形成的「期待視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這些視野影響了他們的解讀。

    在巴特的框架中,物件的神話維度可以根據其接受時的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敘事被解構或強化。

    因此,接受美學展示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喚起性物件的意義如何發生變化,進一步完善了巴特關於物件如何保持或失去其神話地位的探討。

    例子:汽車在20世紀60年代被神話化為自由的象征,而在今天則可能被視為環境破壞的象征。接受美學追蹤了這種感知的變化,反映了不同世代文化視野的演變。

    意義的共創:喚起性的互動

    將讀者反應批評與接受美學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動態模型,其中喚起性物件的意義不僅通過個體解讀得以完善,還通過集體的、不斷演變的解讀得到延續。這些理論強調:

    物件的喚起力量非靜態,而是通過個人參與和社會變遷不斷重構。

    巴特對神話的符號層次的關注被進一步深化,表現為個體和集體的受眾不斷重新解讀和改寫物件的意義。

    巴特的喚起性物件與解讀的動態關係

    讀者反應批評揭示了與巴特喚起性物件互動時的主觀性、情感性和個人因素,而接受美學則將這些互動置於更廣闊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之中。兩者結合使巴特的喚起性物件概念得以更為流動和互動的完善,物件與觀眾之間的意義通過時間和文化的變遷共同創造、不斷演變。

    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文创造物身体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定義情動~~受到斯賓諾莎(Spinoza)關於情動(英文:affect;法語:L'affect;拉丁語:affectus/adfectus)的哲學影響,德勒茲和瓜塔里寫成《千高原》(A Thousand Plateaus)。在其英譯本序言中,譯者布賴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對「情動」(affect)進行了特定的定義,在德勒茲和瓜塔裡的用法中,affect並非傳統的情緒或個人情感(emotion),而是指一種非個人、非心理化的狀態,具有生理和潛能的維度。馬蘇米強調,affect是一種「強度」(intensity),是一種跨越身體的未具象化的力量,能夠在個體或事物間流動並激活轉變與聯系。

    斯賓諾莎的affectus概念則將情感視為「身體的能力的增加或減少」,一種直接關係到個體存在的狀態變化。德勒茲和瓜塔里從斯賓諾莎的思想中汲取靈感,將感情視作一種內在能量的變化,與個體的意志無關,是一種更為基礎的存在狀態——一種可能的生成過程。這種生成性在《千高原》中表現為對身體潛能和其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關注,超越了個體性或情緒化的理解。因此,在馬蘇米的詮釋下,affect作為感情被賦予一種能量場或力量的內涵,它激活並改變存在的動態,連接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馬蘇米的解讀為德勒茲和瓜塔里的哲學概念賦予了動態、非個體化的特點,使得affect成為一種身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性狀態,這也是他們「身體無器官」概念的核心之一。

    In the preface to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Thousand Plateaus, translator Brian Massumi defines the term "affect" as used by Deleuze and Guattari with reference to Spinoza’s concept of affectus. Unlike traditional emotions or personal feelings (often translated as "emotion"), affect is understood as a non-personal, non-psychological state that encompasses physical and potential dimensions. Massumi highlights affect as an "intensity"—a form of unembodied force capable of circulating between individuals or objects, initiating change and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Spinoza’s concept of affectus regards emotions as a change in an individual’s capacity for action, directly impacting one’s state of being. Deleuze and Guattari draw inspiration from Spinoza, viewing affect as an intrinsic shift in energy unrelated to individual will, a more fundamental state of being, or what they describe as a generative process. This generative aspect, as described in A Thousand Plateaus, centers on bodily potential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environment, extending beyond personalized or emotional interpretations. Thus, in Massumi's interpretation, affect is imbued with a kind of energetic or force-based dimension, activating and altering the dynamics of existence and linking individuals to their surroundings.

    Massumi's reading emphasizes the dynamic, non-individualized nature of affect, aligning it with Deleuze and Guattari's core concept of the "body without organs." This view positions affect as an interactive state between the body and society, underscoring the non-linear and transformative aspects central to Deleuze and Guattari’s philosophy.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 意念科學與時間研究~~在「意念科學」領域,研究時間(時間感知、時間與意識的關係等)問題的科學家們包括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等。他們從不同學科的視角探討了時間與意識的關係,揭示時間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認知和現實體驗:

    丹·拉克爾(Dan Lloyd)

    丹·拉克爾是認知科學家,專注於時間和意識的關係,尤其是如何通過時間體驗來理解人類的意識和知覺,嘗試解答我們為何能夠感知連續時間流動的問題。

    庫爾特·弗里斯(Karl Friston)

    弗里斯頓是神經科學界領軍人物,提出「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其中涉及時間的預測處理和感知;大腦如何在時間線上預測未來事件以維持其有序的認知狀態。

    埃爾恩斯特·波皮爾(Ernst Pöppel)

    波皮爾是德國神經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時間感知,特別是在微觀時間尺度上的感知能力,如我們如何在毫秒級別上處理感官輸入。他探討了時間窗對認知和意識的作用。

    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羅韋利專注於量子引力與時間的關係。他的書《時間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探討了時間的本質和它在宇宙中的角色,提出時間在微觀和宏觀上的表現差異可能為理解意識與現實提供線索。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懷特海是20世紀初的哲學家,他提出的「過程哲學」影響了很多關於時間、意識和現實的研究。他認為時間是動態過程,世界是由事件(而非靜止物體)構成的,這種思想影響了現代時間與意識研究的框架。

    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

    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爾研究時間的箭頭問題(時間為何單向流動),探討了時間與意識在量子力學框架下的聯系,提出量子世界中的時間可能與我們直觀感知的時間不同。


    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

    神經科學家伊格爾曼以時間感知研究聞名。他結合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哲學,探討了大腦如何處理時間,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如瀕死體驗、夢境等。他的著作《時間的腦》(The Brain and Time)揭示了時間在意識中的塑造方式。認為
    時間感知並非固定或客觀的,而是由大腦根據環境、情境和經驗靈活調控的現象——

    主觀時間 vs. 客觀時間:伊格爾曼強調主觀時間與物理學中的客觀時間不同,主觀時間因環境變化、情緒狀態、活動參與等因素而顯著改變。舉例來說,危險情境會讓時間「放慢」,而熟悉或無聊的情境則可能讓時間「加快」。

    大腦對時間的構建:時間感並不像我們直接感知光或聲音那樣具體存在,而是大腦通過處理感官信息、記憶、預測等多種認知功能共同構建的。大腦會通過整合各種信息,如運動、視覺、聽覺等,產生對時間的感知。

    記憶和時間感知:伊格爾曼探討了記憶與時間的關係,認為回憶豐富和細節多的事件讓人感到時間流逝緩慢,而單調無聊的生活節奏會讓我們感覺時間「飛逝」。因此,時間的主觀體驗與記憶的深度密切相關。

    時間感知的神經基礎:書中分析了大腦中與時間感知有關的神經元活動,如基底神經節、額葉和小腦的作用,展示了它們如何通過協調動作和預測時間來管理我們的時序感知。


    「時間的扭曲」(Time Dilation):伊格爾曼詳細描述了為什麼在某些情境下(如應急情況或極度集中時)我們會感覺時間變慢。這一現象被稱為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背後的原理是大腦在危急時刻會加速信息處理,使得我們感受到更多的細節,從而感覺時間被拉長。

    「錯覺與時間感知」(Illusions of Time):在此章節,伊格爾曼展示了時間感知的錯覺現象。例如,著名的「運動誘發時間錯覺」(chronostasis)——我們在快速轉頭時,瞬間會感覺時間似乎短暫靜止了一下。這一錯覺揭示了大腦如何在不連續的信息流中生成連續的時間感知。

    「記憶與時間流逝的感知」(Memo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Time Passing):伊格爾曼解釋道,記憶是時間感知的關鍵。當我們的記憶充滿新鮮和細節時,我們的時間體驗往往更慢;相反,當生活變得重復且缺乏新鮮感時,時間似乎加速流逝。

    通過對這些主題的探索,伊格爾曼的《時間的腦》帶領讀者理解了時間不僅僅是外界客觀存在的概念,而是人類大腦創造的主觀體驗。時間感知的複雜性,既依賴於神經機制,又受情境和心理狀態的強烈影響。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1955)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存在一些關聯,盡管二者源於不同的理論背景。Kelly的理論從個體心理學出發,關注人們如何通過個人建構理解世界,而情動轉折則更關注情感的作用與社會性。以下幾點說明了兩者的關聯——

    對主體經驗的重視

    個人建構理論:喬治凱利強調每個人都通過「個人建構」(personal constructs)去理解和預測世界。這些建構可以看作人們對世界的主觀解釋框架,每個人的建構系統都是其獨特的「心理模型」。Kelly 認為,個人建構是動態的,隨著經驗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感反應。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同樣關注個體和集體對世界的主觀體驗,但更多聚焦在情感如何成為理解和響應世界的核心動力。情動轉折關注情感作為人類體驗的一個核心面向,如何在社會和文化中發揮作用,從而影響個體的行為和互動。情動理論學者認為,情感不只是個體內部的現象,還可以成為跨個體的集體體驗和認同的基礎。

    情感在建構過程中的作用

    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沒有直接討論情感,但他確實關注情感作為建構世界的附帶現象,即情感反應是建構系統運行過程中的結果。例如,當一個人無法成功運用其建構去解釋新事物時,會產生焦慮,情感在這裡作為「建構失效」的信號。

    情動轉折:
    情動轉折學者(如 Massumi 和 Sedgwick)將情感視為構建和感知世界的核心,認為情感是一種先於理性、強烈的體驗。情動理論中,情感不是認知建構的附帶產物,而是主動塑造認知和行為的力量。換句話說,在情動轉折中,情感本身就是一種建構力量,超越了 Kelly 所定義的「理性建構系統」的界限。

    動態變化和情感的適應性:個人建構理論:Kelly 的理論中,建構系統的適應性表現為個體在面對新環境或經驗時,能夠調整自己的建構系統。這種建構的「修訂」過程使得個體能夠靈活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中的情感同樣具有適應性,但它的適應性在於情感對環境的即時響應和傳遞。例如,群體情感(如憤怒、喜悅)的迅速傳播,能夠讓人們對社會環境中的變化做出迅速反應。情動學者關注的不是建構的調整,而是情感如何即時在個體和群體間流動,從而在情感層面上產生迅速適應和反饋的作用。

    社會文化與主體建構的互動:個人建構理論:Kelly 強調建構系統雖以個體為中心,但也會受到他人和環境的影響。例如,他的「角色建構復本測試」(Role Construct Repertory Test)旨在研究個體如何通過不同的社會角色理解他人,這展示了建構的社會性。

    情動轉折:情動轉折則更明確地將情感視為社會文化的產物,認為情感的形成、表達和傳播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社會文化結構。情感不再是「私密」或完全主觀的體驗,而是被理解為一種集體和社會的互動機制。情動轉折學者認為,情感在社會文化中能夠形成集體意識或推動社會變革,這種情感的跨個人性和社會性超越了 Kelly 的個體建構理論。

    George Kelly 的個人建構理論與情動轉折有相似之處,即二者都關注人如何通過體驗去理解和應對世界。但個人建構理論主要側重個體的認知框架,而情動轉折更關注情感作為跨個體的力量和社會互動的動力。這兩者的關聯為理解人類體驗和行為提供了豐富的多維視角,既從認知和建構角度探索人類適應機制,也從情感的互動層面觀察社會如何通過情感實現集體行為和變革。

  • Dokusō-tekina aidea

    快樂的神秘性

    她們是人們一直嚮往的美女,是人們永遠不佔用也可以自慰,而不會去向自己沒有慾望追求的女人要求快樂的美人……——結果人們一直到死也不知道那另一種快活是什麼滋味。也許從未體驗過的快樂事實上並不存在,也許到了眼前,這種快樂的神秘性就煙消雲散了,也許這只是欲望的一種投影,一種海市蜃樓。

    落日

    淡紫色的天空,似乎被太陽那僵硬的、幾何圖形的、轉瞬即逝的、閃閃發光的面龐打上了烙印(好像代表著什麼神奇的符合,神秘的鬼怪),沿著地平線的鏈條向大海彎下腰去,有如主祭壇上方的宗教畫。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 Dokusō-tekina aidea

    丹納《藝術哲學》~~人類生活的第一個階段是,作為一種動物盡量抵抗同類和自然界的侵襲,因此我們組織家庭,國家,訂立法律。此後人類才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引自〈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


    這個病稱為世紀病~~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南,浮士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是過於敏感,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膂力與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利,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零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丹納《藝術哲學》50頁)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符號學中的指稱/指涉~~

    在符號學中,指稱/指涉的對應面主要涉及符號與其所指對象之間的關係。具體來說,它探討符號(如語言符號、視覺符號)如何與實際的或抽象的對象、概念建立聯系。這一對應關係在符號學的不同理論中被賦予了不同的定義和重要性。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將語言符號的功能分為六大類,其中與指稱/指涉關係最相關的是指稱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雅各布森認為,指稱功能指向符號與其描述的對象或情境之間的關係,是語言用來傳遞關於世界事實的信息的一種功能。例如,在陳述句中,語言的指稱功能尤為突出。此外,雅各布森還強調了語言的符號特性,即語言中的符號不僅僅是簡單的指稱工具,還在溝通過程中承擔其他功能,如情感功能、呼喚功能等。

    克里斯蒂瓦的理論

    朱莉婭·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在符號學領域提出了一些顛覆傳統符號學概念的重要理論。她的符號與能指的互動概念特別值得關注。克里斯蒂瓦主張將語言分為兩種層面:

    1. 符號性(the Semiotic)指的是語言中非理性、情感和身體驅動的部分,通常與無意識和本能相關。

    2. 符意性(the Symbolic):代表語言中的邏輯和秩序,是符號的規則化使用,與社會結構和規范相關。

    克里斯蒂瓦認為,指稱/指涉關係不僅僅是符號與對象之間的簡單連接,而是受語言的符號性與符意性相互交織的影響。她特別強調語言的生成性和流動性,認為語言符號在表達指涉對象時,始終處於一種不斷生成和變異的過程之中。這種觀點打破了傳統的靜態語言觀,突出了語言和意義生成的動態性。

    總結: 雅各布森強調語言的指稱功能在傳播信息中的作用,而克里斯蒂瓦則更關注語言符號生成過程中符號性與符意性的互動。這兩種理論各自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符號指稱/指涉關係的理解。

  • Dokusō-tekina aidea

    愛墾APP:文化理論家Judith Butler說:「脆弱不代表受傷,而是開放你的身體,以自己的身體或情感,向不可知的他者和世界結連,將身體的界線打開,向不可知的環境探索」。「當你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這種為弱勢的他者在公眾地方聲援、抗爭,以至集體哀慟,是一種勇於以脆弱的姿態向強權展現一種對抗、不畏懼的叛逆表現。」

    這兩句話,反映了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對脆弱性(vulnerability)和身體政治的思考,主要源自她的著作《危脆生命》(Precarious Life)。在這本書中,巴特勒探討了生命的脆弱性以及這種脆弱性在政治和倫理領域的意義。

    巴特勒認為,脆弱並不單純意味著受傷,而是指我們以身體或情感向未知的他者和世界敞開,打破身體的界限,探索未知的環境。這種開放性使我們能夠與他

    者建立聯系,理解他者的痛苦和需求。她引用列維納斯(Emmanuel Levinas)的他者哲學,指出當我們面對脆弱且痛苦的他者面容時,作為情動身體,我們會被激發出某種責任,即無盡的回應能力。這種責任感促使我們傾聽他者的表達,盡管這種表達可能難以辨認或言明。因此,面對他者的脆弱性,我們的自我被納入傾聽的位置,他者則以其痛苦的面容向我們表達,這種互動構成了我們的倫理責任。

    在政治層面,巴特勒強調,當我們以身體的脆弱對抗強權時,這種為弱勢他者在公共場合聲援、抗爭,乃至集體哀悼的行為,體現了一種勇於以脆弱姿態向強權展示的不畏懼的反叛表現。她認為,生命的脆弱性和易受傷害的身體感受,促使人們發現並強化彼此間的關聯和依存狀態。這種脆弱特質及依存屬性可以構成集體聯系及抵抗行為的紐帶,有助於重新構想全新的國際正義及全球民主政治。

    情動理論關注情感和身體體驗在社會和文化中的作用。從情動理論的角度來看,巴特勒對脆弱性的闡述強調了身體作為情感和社會互動的媒介,其脆弱性使個體能夠感知和回應他者的情感和需求。這種對脆弱性的開放態度,促進了情感的流動和社會關係的建立,強化了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Judith Butler認為集體哀悼是公共情感的表現,情感並不那麼私人,也應該有其公共面向。在集體聚會裡,大家透過分享詩歌,一同流淚、手牽手,形成互相感染的力量。集體哀悼活動的意義,並非只是行禮如儀。Judith Butler說生命的哀悼為何重要呢,因為哀悼裡湧現的不可知,往往多於可知。什麼意思呢?她用佛洛伊德的講法——當人失去一些東西時,很多時不知道真正失去的是什麼,但倒過來當你思考自己失落了什麼,反過來會令人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

    相關: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

  • Dokusō-tekina aidea

    Writing Lives: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publishes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jects. The series editors seek manuscripts that blur the boundaries betwee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e encourage novel and evocative forms of expressing concrete lived experience, including autoethnographic, literary, poetic, artistic, visual, performative, critical, multi-voiced, conversational, and co-constructed representations.

    We are interested in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that depict local stories; employ literary modes of scene setting, dialogue,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unfolding action; and include the author'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research and writing process, such as research ethics, alternative modes of inquiry and representation, reflexivity, and evocative storytelling.

    Proposals and manuscripts should be directed tobochner@usf.edu or cellis@usf.edu. Volumes in this series:

    本系列出版作品

    《情慾指導:女性在大學中的轉變》——珍妮絲·霍克·拉欣Erotic Mentoring: Women’s Transformations in the University, Janice Hocker Rushing

    《親密殖民主義:西非發展工作的頭腦、心靈與身體》——勞里·L·查爾斯 Intimate Colonialism: Head, Heart, and Body in West African Development Work, Laurie L. Charlé

    《最後的書寫:寫給垂死朋友的日記》——勞雷爾·理查森Last Writes: A Daybook for a Dying Friend, Laurel Richardson

    《身著學術外衣的搗蛋鬼:追尋學術生活的質量》——托馬斯·F·弗倫茨 A Trickster in Tweed: The Quest for Quality in a Faculty Life, Thomas F. Frentz

    《圭亞那日記:跨越差異的女性生活》——金伯利·D·內特爾斯
    Guyana Diaries: Women’s Lives Across Difference, Kimberly D. Nettles

    《書寫定性探究:自我、故事與學術成功的新政治》——H. L. 古道爾 Writing Qualitative Inquiry: Selves, Stories and the New Politics of Academic Success, H. L. Goodall, Jr.

    《偶然的民族志:對家庭秘密的探究》——克里斯托弗·N·普洛斯 Accidental Ethnography: An Inquiry into Family Secrecy, Christopher N. Poulos

    《修訂:關於人生與工作的自我民族志反思》——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

    Revision: Autoethnographic Reflections on Life and Work, Carolyn Ellis

    《倚靠:個人關係的詩性探究》——羅納德·J·佩利亞斯Leaning: A Poetics of Personal Relations, Ronald J. Pelias

    《走出壁櫥的敘述:同性吸引的自我民族志》
    ——托尼·E·亞當斯Narrating the Closet: An Autoethnography of Same-Sex Attraction, Tony E. Adams

    《離開後的生活:婚姻虐待的殘存影響》——索菲·塔馬斯Life After Leaving: The Remains of Spousal Abuse, Sophie Tamas

    《有目的的游戲:表演性社會科學的冒險》——瑪麗·M·格根 & 肯尼斯·J·格根 Playing with Purpose: Adventures in Performative Social Science, Mary M. Gergen and Kenneth J. Gergen

    《批判性自我民族志:日常生活中交叉的文化身份》——羅賓·M·博伊洛恩 & 馬克·P·奧爾貝 Critical Autoethnography: Intersecting Cultural Identities in Everyday Life, Robyn M. Boylorn and Mark P. Orbe

    《走向敘事:人文科學中范式變遷的個人史》——阿瑟·P·博克納Coming to Narrative: A Personal History of Paradigm Change in the Human Sciences, Arthur P. Bochner

    《沉默的記錄:文化、關係與溝通》——克里斯廷·L·穆尼奧斯Transcribing Silence: Culture,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Kristine L. Muñoz

    《凝視公園:詩性自我民族志探究》——簡·斯皮迪Staring at a Park: A Poetic Autoethnographic Inquiry, Jane Speedy

    《喚起性自我民族志:書寫人生,講述故事》——阿瑟·P·博克納 & 卡羅琳·埃利斯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Writing Lives and Telling Stories, Arthur P. Bochner and Carolyn Ellis

    《被霸凌:折磨、身份與青少年故事》——基思·貝瑞Bullied: Tales of Torment, Identity, and Youth, Keith Berry

  • Dokusō-tekina aidea

    喚起性自我民族志:書寫人生,講述故事

    這本綜合性的著作首次將「喚起性自我民族志」(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引入人文科學領域,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和一種生活方式。世界知名學者、該方法的創始人阿瑟·博克納(Arthur Bochner)和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通過大量自身及他人研究的案例,強調如何在描繪生活經歷的挑戰性過程中,智性與情感並重地與讀者建立聯系。本書以行動型工作坊的故事形式撰寫,基於作者曾主持的多個類似研討會,融入了小組討論、常見問題和工作坊資料。

    本書內容

    - 介紹喚起性敘事(evocative storytelling)的歷史、發展與目的; 

    - 提供成為故事作者及踐行「寫作人生」的詳細指導; 

    - 探討基本的倫理問題、困境與責任; 

    - 展示民族志(ethnography)與自我民族志(autoethnography)的交叉方式; 

    - 關注真相與記憶在喚起性自我民族志的作品和人生中的作用。


    書系:《書寫人生——民族志敘事》 

    #系列主編 

    阿瑟·P·博克納(Arthur P. Bochner) & 卡羅琳·埃利斯(Carolyn Ellis) 
    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書寫人生:民族志敘事》系列出版定性研究的敘事性表達作品。該系列的主編尋求模糊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邊界的手稿,鼓勵以新穎而富有感染力的形式表達具體的生活體驗,包括自我民族志、文學、詩歌、藝術、視覺、表演、批判性、多聲部、對話式和共同建構的敘事。 

    我們關注那些: 

    - 講述地方性故事的民族志敘事; 

    - 采用文學化的場景設定、對話、人物塑造及情節展開模式; 

    - 包含作者對研究和寫作過程的批判性反思,如研究倫理、另類探究與表達方式、反身性(reflexivity)以及喚起性敘事等。 

    投稿與書稿請聯系: 

    bochner@usf.edu 或 cellis@usf.edu 

    這本書及其系列作品致力於推動民族志研究的文學化表達,為研究者提供方法論上的靈感與實踐指導。

    This comprehensive text is the first to introduce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as a methodology and a way of life in the human sciences. Using numerous examples from their work and others, world-renowned scholars Arthur Bochner and Carolyn Ellis, originators of the method, emphasize how to connect intellectually and emotionally to the lives of readers throughout the challenging process of representing lived experiences. Written as the story of actional workshop, based on many similar sessions led by the authors, it incorporates group discussions, common questions, and workshop hand outs.

    e book:

    • describes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purposes of evocative storytelling;
    • provides detailed instruction on becoming a story-writer and living a writing life;
    • examines fundamental ethical issues, dilemmas, and responsibilities; illustrates ways ethnography intersects with autoethnography;
    • calls attention to how truth and memory gure into the works and lives of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ers.

    WRITING LIVES

    Ethnographic Narratives Series Editors Arthur P. Bochner & Carolyn Ell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 Dokusō-tekina aidea

    [續上]意識流小說就像情動的交響樂,最大限度上模糊了表述者和傾聽者,在回憶的各種觀念構築的形象和輪廓中,情動起伏流轉,複雜的是,以往覺得悲苦的事在回憶裡反而有了某種快樂,而往日悲傷的事在回憶中反而有了些許甜蜜。甚至很多回憶模糊不清,只有殘留的味覺或嗅覺痕跡,但相應的歡愉或悲傷依然隨之起伏,流轉無礙。情動和觀念伴行卻不重疊,它在理性思考的旁邊直接感受,並不是所有的感受都能還原為觀念或理性思考,所以德勒茲在斯賓諾莎研究中批判了「目的因之幻覺」「自由命令之幻覺」和「神學的幻覺」(《斯賓諾莎的實踐哲學》23—24)。即使理性思考給你提供選擇和「好」的行動方式,也無法遏制情動的波動: 快樂或痛苦。

    德勒茲在論及生成文學時,一再強調沒有固定的方法,也沒有成型的典范供人模仿,生成文學的每個具體文本都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這預示著它的未完成性和開放性,即不存在單一的或普遍的生成文學的方法和現象,現在不存在,以後也不存在。生成文學帶給人們的遐想和希望在於,它挑戰了幾乎所有的既有立場和觀念,它鼓勵持續不斷的遭遇和身體的連接,引入新的力量讓現有的力場變得不穩定。它導致了兩方面的後果: 一方面是「這樣一種事態可能需要努力解釋,[……]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瞬間的(有時候是持久的) 方法論或概念的自由落體」;另一方面,「照亮身體所作所為的『未完成性』,在呼之欲出的未來圖景中畫出希望的一筆(雖然也是憂心忡忡的一筆) 」(塞格沃斯 格雷格 22)。

    結 語

    人是被拋進具體的社會結構中的,各種符號傳輸著口令、培養著思考和行動的習慣,「習慣正是那種構成我們身份的東西。在習慣裡面,我們演出並定義我們實際上的社會存在。這種存在常常和我們的自我觀感背道而馳。正是在習慣的透明度之中,它們是社會暴力的中介」(《暴力》145) 。德勒茲把情動放在權力微觀化的背景下進行討論,把人的存在問題化,提問的不再是「人是什麼」,而是「身體能做什麼」,即作為社會關係集合體的身體,它承受情動的能力,從而探究身體和心靈中間這個模糊地帶。德勒茲在文學中發現了傳輸口令的通道被阻塞甚至截斷的方法,發現了作為關係集合體的身體被配置、被馴服的種種情況,同時也發現了身體敞開的新方式,這樣的文學他稱之為生成文學。文學因此成了一種事業,一種挑戰權力創造新的情動力量的通道。文學不再現什麼,它應該始終追問我們能做什麼,什麼是我們力所能及的。德勒茲的生成文學理論顯示了情動視角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潛在功用,它迫使我們聚焦於文學的生成現象,揭示新的人類本體論是如何影響政治的。段似膺考察了詹姆遜基於晚期資本主義的情動理論後認為:「在這樣一個社會,蘊含生命哲學思想『身』及『情動』確有可能成為撼動社會固化現象的能量。」(段似膺 89)同時也應該看到,情動理論的未完成性和敞開性,預示著情動的力量並不是一種必然導致進步的力量,「這些看似飽含希望的時刻也完全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塞格沃斯、格雷格 25)。

    注釋[Notes]

    ①在賀麟的斯賓諾莎譯文中,一般把affectio和affectus通譯為感覺、情感或情緒。

    ②張祖建翻譯的《什麼是哲學》(吉爾·德勒茲、菲利克斯·迦塔利合著)把affect譯為感受,這裡保持原譯文,沒有改為情動。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芙麗達·貝克曼: 《吉爾·德勒茲》,夏開偉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Beckman,Frieda. Gilles Deleuze. Trans. Xia Kaiwei.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9.]

    克萊爾·科勒布魯克: 《導讀德勒茲》,廖鴻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年。[Colebrook,Claire. Gilles Deleuze. Trans. Liao Hongfei.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2014.]

    吉爾·德勒茲: 《德勒茲在萬塞訥的斯賓諾莎課程( 1978—1981) 記錄》,《生產 德勒茲與情動 第11輯》,姜宇輝譯,汪民安、郭曉彥主編。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年。3—22。[Deleuze,Gilles. 「Deleuze's Lecture Transcripts on Spinoza  in Vanceneuve ( 1978 1981 ) . 」 Producing ( 11) : Deleuze and Affect. Trans. Jiang Yuhui. Eds. Wang  Min'an and Guo Xiaoyan. 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Ltd. ,2016. 3 22.]

    ———: 《批評與臨床》,劉雲虹、曹丹紅譯。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年。[. Essays Critical and Clinical. Trans. Liu Yunhong and Cao Dan.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12.]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原見: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6頁,作者:葛躍;作者簡介: 葛躍,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研究。通訊地址: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236800。電子郵箱: 948011804@qq.com。本文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路線」[項目編號: AHSKY2016D128]的階段性成果。)

  • Dokusō-tekina aidea

    [續上]抄寫員巴特比用「I would prefer not to」應對所有與他的溝通,無論別人說什麼,他只會說: I would prefer not to。這個句子既非肯定亦非否定,別人也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意思。有趣的是,文章的結尾處看似無意地提及巴特比曾經的職業是郵局死信處理員,代表著溝通渴望的死信在他這里走到了盡頭。他面對著一堆現成的語言,但沒有一個的陳述對象是他,他也無法與之對話。交流的死局使他註定無法登陸到合法的表述位置,「這不是一種渴求虛無的意願,而是意願的虛無性的增長」(《批評與臨床》146)。與此不同的是,卡夫卡正是通過雙重主體的身份給父親和女人們寫信,而盡量避免面對面的交流,因為書信「保持著兩個主體的對偶性: 此刻,可以區分出一個作為寫信者的陳述主體,和作為一個書信內容形式里言說的表述主體。[……]兩個主體的對偶性交換或反轉,作為表述主體承擔的工作一般情況下也是表述主體的權屬范圍,產生了主體的雙重性」(Kafka 31) 。主體的對偶性本來意味著一個主體的問題同時也是與之對應的另一個主體的問題,但在具體的表述中呈現了主體的雙重性甚至多重性,德勒茲稱之為「卡夫卡作品中的分身手法」(31) 。在特定行為關係中的身份把看似整體的人分裂,就像在書信行為中的表述主體和陳述主體,離開特定的情境,那個退位的身份還能負責嗎? 或者說,作者能為作品中人物的言行負責嗎? 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是什麼關係? 這種雙重性僅僅是信件最直觀的對偶性主體現象,如果把一個人複雜的身份鋪陳開來,例如一個壞爸爸卻是一個好職員。如果把一個壞爸爸和好職員視為一個整體,那麼該如何評價? 這里呈現了情動的線條,巴特比奇怪的表達既有生命的抑郁,也有通過表達消極抵抗的嘗試,他內心需要這樣的嘗試,通過喃喃自語頑強地給自己爭得一個位置,即使這個位置在別人眼里十分怪異。卡夫卡通過內容里的表述主體去完成陳述主體不敢做的事情。

    身份的多重性或者說分裂性給生命撕開了一個裂口,創造了逃逸的機會,逃離單一主體無法行動的困境。看似奇怪的表達不是生成文學追求的目的,對強勢語言的污染和巧妙處理制造出新的視角從而引發全新的感受才是目的。有時是故意拋出去挑戰特定社會場域人們的承受閾限,當用意第緒語大聲朗誦的時候,朗誦者的快感和聽眾的反感或驚奇是共存的。德勒茲認為觀念和情動是兩種不同的思想樣式,情動預設了觀念,且情動的轉化與流變由觀念所確定,但觀念並不可還原為情動。

    情動和觀念是不同的兩種思想樣式,就生命的肖像而言,觀念的流變和情動的流變體現了兩種生命樣態,觀念的流變是認知的轉換,情動的流變是生命力的起伏。這樣便可以解釋《一條狗的研究》中那條狗為什麼為了成為一條音樂狗而固執地昂著頭,冒著不能進食而餓死的風險。它只有昂著頭才能和音樂連接,從而成為一條音樂狗,它的生命情動是愉悅的。當船長摒棄了捕鯨者的利益追求,瘋狂地追尋莫比·迪克的時候,他已經偏離了所有世俗觀念和普通生活的邏輯軌道,進入了情動的生命力之增強和愉悅狀態。雖然情動是不表象任何對象的思想樣式,但這不表示它和任何表象無關,它預設了某個表象,一個尚未存在的表象或觀念。《審判》和《城堡》的無限延宕,前者對審判結果的期盼,甚至讓他不再考慮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後者的求職之路變得無限漫長,漫長到一眼看不到頭。但二人都期盼著,期盼著一個自己並不能明確的、模糊的表象。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德勒茲的生成文學和情動的一致性。生成文學首先體現了生命力的流變和起伏,在愉悅和悲苦之間。其次,情動是敞開的,面向未來的。人們無法根據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對這條和音樂連接的狗進行識別和歸類,只好勉強在狗的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進行命名。而遲遲不來的審判,把約瑟夫·K卡在罪與非罪之間。

  • Dokusō-tekina aidea

    [續上]在亞哈船長的帶領下面對莫比·迪克時,捕鯨者使用得最多的詞匯是「可怕」和「金幣」。對於亞哈船長而言,他「從來就不思考,他只是感覺,感覺,感覺」,他用他所有人類關於海洋和抹香鯨的知識去感受莫比·迪克,他在眾人眼里就是個惡魔。莫比·迪克是鯨魚中的異常者,「它是一種現象,但卻是一種邊緣現象,」位於鯨魚和神性之物的中間地帶,「這是一個邊緣位置,它使得我們不再清楚異常者是仍然還在集群之中,還是已然外在於集群」(德勒茲、迦塔利,《千高原》345—346) 。而亞哈船長似乎和莫比·迪克訂立了無聲的盟約,他的行動和感覺,都和他心里的莫比·迪克密切相關。亞哈與莫比·迪克的連接形成的張力場,制造了一個特定的情動景觀。


    這種人和動物的混雜感在卡夫卡的小說里並不鮮見。《變形記》中,薩姆沙真的變成了一隻蟲子,「那堅硬的像鐵甲一般的背貼著床,他稍稍一抬頭,便看見自己那穹頂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塊弧形的硬片,被子在肚子尖上幾乎待不住了,眼看就要完全滑落下來。比起偌大的身驅來,他那許多隻腿真是細得可憐,都在他眼前無可奈何地舞動著」(卡夫卡 106) 。但他依然可以像人一樣思考。變為蟲子的薩姆沙改變了家庭的格局,他不能賺錢、不能勞動甚至不能像人一樣活動,即使他的妹妹堅持了一段時間,最後大家還是接受了他是個蟲子的結果。無論薩姆沙怎麼強調和聲明自己是父母的兒子、妹妹的哥哥,在其他人眼中,他就是一隻蟲子。或者說,他在社會關係中的位置從人位移到蟲子,所以他只配擁有蟲子的待遇。生成蟲子不再像亞哈船長那樣處於人和白鯨的深度糾結及搖擺中,社會身份並不以自我認識為依據,而是根據社會對個人的認定和定位。


    被認定為蟲子後,無論你承不承認,社會都會自動給你匹配蟲子享有的待遇。生成情動和生成甲蟲的被動性鯨魚的主動性情動告訴人們,生成動物的關鍵不在於到底是人還是動物,關鍵在於形成一個感覺的聚塊,一個有待進一步探明的存在,把人帶離「正常」狀態,呈現出全新的生命狀態和形象。


    如果說生成動物現象挑戰了人的封閉性和完整性的設定,那麼生成外語則是對語言秩序的挑戰。德勒茲認為: 「語言的基本單位———陳述———就是口令。[……]語言不是用來被相信的,而是用來被服從和使服從的。[……]語言不是生活,它向生活發號施令; 生活不進行言說,它傾聽並理解。」(《千高原》100—102) 就當下而言,語言先於人而存在,人們生活在語言中,對於未學會說話的人而言,所有的語言都是外語,一旦學會說話,就墜入像徵秩序之網,拉康稱這個像徵秩序為大他者,「大他者的這些無意識的欲望與願望,經由語言而流進了我們的骨血」(霍默 96)。


    社會中流動著看不到的規則和秩序,它們通過語言沉淀進入人體並塑造著人的意識與行動,「要想維持自己的存在,現實永遠需要服從某種超我的命令,需要某種『就這樣做!』」(齊澤克,《斜目而視》224) 。德勒茲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許多語言的異常現象,「它恰在語言中勾勒出一種陌生的語言,這並非另一種語言,不是重新發現的方言,而是語言的生成他者( devenir-antre) ,[……]是逃離支配體系的魔線」(德勒茲,《批評與臨床》10—11) 。在文學語言的譫妄現象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複雜的雜語現象,「魯塞爾構建了一種與法語同音異義的語言,布里塞構建了一種近義的語言,沃夫森則構建了一種與英語近音的語言」,目的是「摧毀母語」(20)。把現有語言高度分子化後進行重組實驗,在支離破碎的表達中抽空了語言的意義基礎,形成了表達的空殼。


    揉碎的語言中既沒有自由間接引語的位置,也沒有表述的主體,喪失了一切主體化的可能。「你越是服從佔統治地位的實在的陳述,你在精神實在中就越是作為表述的主體而進行統治,因為,最終是你自己服從於自己,你所服從的正是你自己! 」(《千高原》180) 有人會憂慮這種對表達的肆意實驗與破壞,會不會導致出現通篇的胡言亂語。對語言的破壞是基於這個事實: 人是被拋進語言的,也無法選擇拒絕語言,對語言口令功能的挑戰和破壞,就是在語言內部讓語言結巴、短路或者雜交等等千奇百怪的實驗,打破人們面對語言時的習以為常和麻木狀態,讓人們在語言實驗中看到新的可能性。德勒茲的生成理論就是巧妙地以一切成型的存在為跳板竭力一躍,從而提醒置身於微觀政治場域中的人,在被口令時刻規訓的情況下,在語言的內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讓語言無法完成傳輸權力的功能,同時折射出權力的毛細血管運行的軌跡。

  • Dokusō-tekina aidea

    德勒茲視野中的人的形象,已經不以認知主體的核心形象出現,而是在社會運行中作為要素被裝配的對象。在這個意義上,人的社會性存在不是孤立的,是事件性和被動的,被各種法則定義和限制,雖然號稱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但作為社會人,「我們被給予一個自由選擇,附帶條件是你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齊澤克,《暴力》140)。情動

    視角的確立,使「我們能夠通過一種前個人知覺的形式來思考感受,[……]在我思考或進行概念化之前,存在著一個先於任何決定的反應的要素」。許多外在的力量作用於身體,通過視覺、聽覺、光線、溫度等,人們意識到某種存在但「不是將一個事物對象化和量化,[……]德勒茲因此訴諸強度」,對於德勒茲而言,「它有助於解釋作為

    身體的我們是如何去回應和欲求各種形式(例如法西斯主義) 的,即使這些是我們不感興趣的形式」(科勒布魯克 46—49) 。在人被社會這個強大的外在力量裝配的過程中,德勒茲認為符號充當了權力輸送的毛細血管,符號與意識形成了複雜連接,符號進入人的意識且進行非肉體轉化後,在具體社會場域法則的支持下形成社會實踐。所以,德勒茲從語用學入手探索瓦解權力的模式,這里用瓦解而非對抗一詞,是因為對抗本身就是在強權之外再樹立另一個強權,而瓦解則不包含再樹權力的意圖,瓦解的方式就是描繪除了人的理性圖像之外,還有一個強大的生命情動之力的存在。


    三、情動和生成文學


    情動的關鍵之處在於顯示生命的流動性,提出情動理論的意圖在於衝破社會場域規則對人的捕獲所形成的僵化、重覆的生命圖像,讓它搖晃、破裂、敞開,生成新的、流動的生命圖像。從情動視角審視文學,文學場域現存的所有法則都是突破的起點和對象,德勒茲則聚焦於兩點: 一是人的流動維度,即如何讓人的存在流動起來,生成全

    新的生命圖像,形成游牧民形象;另一個是語言的表達維度,讓語言流動起來,形成了語用學理論。


    德勒茲稱這樣的文學為生成文學,他一再強調生成就是生成弱勢,是因為生成突破了現有規則的捕獲,制造了解域和逃逸行為,卻沒有預設具體的目標,逃逸路線面向的是敞開的生死未卜之地。這里的弱勢是與既有規則的強勢之力相比較而言的較弱之力,是一種新的力量。由此可知,生成文學就是生成弱勢文學,就是打破文學規則形成全新面貌的文學現象。

    「一種承受情動的力量,實際上就是一種強度或一種強度的閾限。[……]實際上正是想要以一種強度的方式來界定人的本質。」(《德勒茲》15) 情動雖然是非表象性的,但是它無法脫離一定的形式,即使伴行著表象或者概念形式。伴行,是因為情動就在表象或概念形式旁邊。從德勒茲舉的皮埃爾和保羅的例子可知,情動作為一種流

    變伴行在皮埃爾和保羅的觀念邊上。「正是此種連續流變的旋律線將情動既界定為它與觀念之間的相互關聯,又同時界定為二者之間的本質差異。」(7) 德勒茲生成文學理論指向的就是情動的流動和流動過程中某個時刻的驚鴻一瞥。生成文學分析具體文本和現象,都是回溯性的,吊詭的是,生成文學中呈現出來的閱讀障礙和理解困難,恰恰彰顯了對既有文學規則的挑釁與突破,消解了回溯性分析與闡釋造成的對流動性的靜態描繪。


    生成動物是德勒茲生成文學理論中最典型、最具有可觀性的部分。生成動物不是人變成動物,而是人和動物的毗鄰,人和動物的無限多重互動。德勒茲的生成動物在文學中的應用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被動物所吸引從而生成一條逃逸線; 另一類是人無限接近動物,或者已經在表達式中處於動物的位置。

    德勒茲嘗試用「聯盟( alliance) 」「共生(symbiose) 」「纏捲(involution) 」進一步描述生成動物活動,他在圖騰崇拜中發現
    了更多的生成動物,以此指明生成動物並非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歷史現象,甚至是一種日常現象。

    德勒茲以《白鯨》為例,文中熟悉亞哈船長的人都認為他是為了復仇才瘋狂地追捕白鯨莫比·迪克,而其他人出海捕鯨是為了賺錢。這里出現了兩種與鯨魚的關係: 復仇與賺錢。無論復仇還是賺錢,都是對既有社會關係的重覆。文中的莫比·迪克已經不簡單地等同於其他鯨魚,它是鯨魚的另類,甚至不僅僅是鯨魚,人們「宣稱莫比迪克不僅是無處不在的,而且是不朽的(因為不朽就剛好是無處不在的) ; 認為盡管它身上插遍了簇簇的槍頭,它還能無恙地游走了,或者萬一它確會弄得濃血猛射,這種情景也不過是一種鬼蜮伎倆而已,因為再一會,它那潔白的噴水,又會在幾百英里外的毫無血跡的波濤中再度出現」
    (麥爾維爾 174) 。

    葛躍·德勒茲的情動理論與生成文學,原見: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第4期,109-116頁,作者:葛躍;作者簡介: 葛躍,文學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西方文論與當代文化批評研究。通訊地址: 安徽省亳州市亳州學院中文與傳媒系,236800。電子郵箱: 948011804@qq.com。本文是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重繪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路線」[項目編號: AHSKY2016D128]的階段性成果。)[參考文獻請參閱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