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頻道》電影達人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Malacca 皇京港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羅蒂 vs 克里斯蒂瓦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朱莉娅·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某些哲学概念存在重叠,特别是在语言、想象力、主体性、以及文本意义构建方面。

    语言

    罗蒂强调语言和叙事是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他批判传统哲学中“镜像式”思维,认为语言不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工具,而是通过隐喻、叙事和想象力,帮助人类重新描述和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克里斯蒂瓦的符号学和间性理论,则着重于语言和符号如何通过不断的差异和重组来产生意义。她强调在语言中的“符号维度”,这是语言中非逻辑性、情感性和感性的部分,通过诗性和象征性表达,打破语言的固定结构。

    在这一点上,罗蒂的“语言重构世界”与克里斯蒂瓦的“符号维度”的动态性是相通的:他们都认为语言不是静态的客观工具,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生成新的意义。两者都强调想象力在语言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语言来构建和重组文化意义的过程。

    想象力与主体性

    在罗蒂哲学中,想象力是构建自我和理解世界的关键工具。通过想象力,个体能够通过隐喻和叙事方式重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身份。

    克里斯蒂瓦的“半语言主体”(semiotic subject)理论同样强调了语言和符号在塑造主体性中的作用。她认为在主体的构建过程中,感性、象征性和无意识的力量通过符号表达出来,而这些力量是无法通过传统逻辑语言来完全表达的。

    在这一层面上,想象力和语言作为个体构建自我和文化身份的工具,成为两者的重要共同点。克里斯蒂瓦的符号学研究深入挖掘了语言深层的无意识层面,而罗蒂则聚焦于语言的叙事和隐喻功能。

    颠覆传统哲学的方式

    罗蒂通过“反基础主义”和“后哲学文化”的观念挑战传统哲学,认为哲学不应再追求绝对真理,而应通过语言和叙事的多样性来提供不同的视角。

    克里斯蒂瓦则通过解构语言与符号系统,挑战了传统的主流符号学和精神分析,认为语言不仅是符号的逻辑链条,还包括了符号化过程中的情感与欲望力量。

    两位思想家都试图通过解构传统哲学和语言体系,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从而鼓励新的理解方式和文化表达。这种批判性和颠覆性是他们思想中的另一重要重叠点。

    想象力在罗蒂和克里斯蒂瓦的哲学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罗蒂通过想象力来支持语言和文化的重新描述,而克里斯蒂瓦则通过符号维度强调想象力和感性如何参与到语言生成与主体性的构建中。

    语言和叙事作为创造和颠覆意义的工具,同样贯穿于两人的理论中,只不过罗蒂更关注语言的叙事功能,克里斯蒂瓦则侧重语言的无意识层面及其象征性表达。

    尽管两者哲学背景和讨论重点不同,但在关于语言、想象力和意义生成的讨论中,他们的理论存在相互补充的部分。

    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节录(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中,几个关键概念直接与爱垦网关于“想象力”和文创的讨论相关:

    想象力的重要性:罗蒂强调想象力作为哲学和文学的核心工具,能够超越传统的理性或科学思维框架。他认为哲学不应被看作是为真理提供一种反映自然世界的“镜子”,而应当通过隐喻和叙事重新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哲学中的革命性时刻常常来自于新的隐喻和叙事方式,而不是更精确的概念定义。”《哲学与自然之镜》, p. 357)

    这一论述支持了我们关于诗性文创的观点——它通过想象力重构文化和意义,而不仅仅依赖感官体验或理性推理。

    反对传统认识论:罗蒂在书中批判了传统哲学试图通过“镜像”式的方法来获得对现实的客观认识。他认为世界并非通过固定的、普遍适用的方式被理解,而是通过人类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表达出来。想象力因此成为理解世界的关键:

    “我们不需要一个对世界的‘真实反映’,而需要一种通过不同叙事和隐喻对世界的‘重新描述’。”(p. 370)

    这说明诗性文创通过象征性和隐喻重新创造意义,与体验文创的表面感知形成对比。想象力让文化创意有了更深层的表达路径,而不是仅仅追求感官刺激。

    与文学的关系:罗蒂特别提到文学和叙事作为哲学的一种形式,其力量在于想象力的发挥。这种文学的哲学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描述,而是为了通过隐喻和故事创造新的世界观:

    “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来重构我们理解自己与世界的方式。”(p. 379)

    在文创领域,诗性文创也正是通过文学性的想象和隐喻来建立文化认同与意义的再生产。这种“想象力的重构”可以帮助新文创设计从表面体验走向深层文化参与。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德勒兹时间观

    怎样才能使世界上的某一瞬间持存,使其自主地存在?

    德勒兹的哲学中关于时间与存在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他的回答来自他对时间、事件以及存在的思考中得到启发。

    事件的永恒性:在德勒兹的哲学中,“事件”并不仅仅是物质现实中的一个瞬间,而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过,事件并不是单纯发生在时间中的,它总是处于生成状态。事件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被重新激活。因此,一个瞬间可以通过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再现”来持存,而不是固定在过去的某个点上。它的“持存”并不意味着静止,而是持续地在不同情境中“生成”

    虚拟与现实:德勒兹通过区分“现实”和“虚拟”来讨论时间的本质。他认为,虚拟性是每个现实存在背后的一种潜能或潜在结构。一个瞬间要持存,并不是要在现实中不变地存在,而是通过虚拟性在各种现实和新的生成中不断被重新激活。这个持存是事件的“非现象学”持存,它并非简单地延续,而是转化为另一种虚拟的存在状态,在新的情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时间的三重综合:在他的时间理论中,德勒兹提到了时间的三重综合(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特别强调了柏格森影响下的“纯粹过去”(la pure passé),即过去不仅是曾经存在的事物,它始终在影响现在的瞬间。通过这种纯粹的过去,过去的瞬间得以在新的时刻被重新体验或唤起,形成“持存”的感知。瞬间可以通过其在“记忆”和“未来”的作用中保持持续的活力。

    电影与时间影像:在德勒兹的《电影》两卷中,特别是《时间-影像》中,他探讨了如何在电影中使时间本身得以呈现和“持存”。电影中的时间影像能够让某个瞬间超越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成为一种超时间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重叠加的。瞬间的持存,可以通过对时间本身的操作和再现来实现。

    因此,在德勒兹的哲学中,瞬间的“持存”不是物质或物理的停滞,而是事件的生成、虚拟性的延续,以及在新的情境和时间中的不断激活与转化。


    经典作品之流传于世并非依靠物理质料的稳定性。那么,在德勒兹眼里,他認為艺术有何力量使本身不会褪色于世?

    德勒兹关于艺术的思想,尤其是在《差异与重复》和《感觉的逻辑》中,揭示了艺术不依赖于物理质料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其内在的创造力和生成性,使自身具有永恒的力量,不会褪色于世。对于德勒兹,艺术的力量在于其捕捉和呈现了内在的“感性本质”和“生命力”,超越了具体物质的局限。

    艺术作为感性力量的表达:在德勒兹看来,艺术的核心力量不在于它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它通过感官经验和“感性”(sensation)引发的深刻震撼。他在《感觉的逻辑》中谈到,艺术创造了感官体验的“块状”(blocs of sensation),即一种紧密结合的感知与情感的集合,这种集合超越了时间和物质的限制。感性力量与情感的直接作用,使艺术能不断重新被体验,从而保持其活力。

    艺术的生成与重复: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提出“重复”这一概念,认为真正的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复制,而是一种生成性的重复。艺术之所以不会褪色,是因为它通过差异化的重复,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每一次艺术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观者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中对同一作品进行新的诠释。这种“差异中的重复”赋予艺术持久的生命力,使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艺术与“永恒返回”:德勒兹从尼采的“永恒返回”哲学中汲取灵感,认为艺术与永恒返回的理念相契合。艺术并不是某个静止、封闭的形式,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开放的过程。在每一次新的审视中,艺术作品得以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展现其内在的生命力。通过这种不断的回归与生成,经典作品在历史中得以永恒地“返回”,避免褪色。

    艺术与生命力的联系:德勒兹尤其强调艺术与生命本身的深刻联系。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再现,而是“生活力”的一种延伸与表达。艺术作品可以捕捉到超越个人经验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通过感性和情感的表达持续存在于作品中。因此,艺术不会因物质的腐朽而褪色,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生命流动。

    艺术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德勒兹高度重视艺术的创造性。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在模仿现实,而是在“创造可能性”。艺术通过创造新的感知方式、新的情感体验,揭示了世界中的未被显现的维度。艺术的这种创造性使其不受制于历史或时间的限制。它永远处于生成状态,每一代观众都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意义和感受,从而保持其历久弥新的力量。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所创造的感性体验、生成性重复、与生命力的联系,以及其永远处于创造状态的能力。艺术通过捕捉和创造超越时间和物质的感性与情感,得以不褪色于世。这就是德勒兹的艺术观。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生成哲學vs关系诗学

    爱德华·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的混融诗学/关系诗学(Poetics of Relation)为种族关系中的生成动力提供了重要的补助,因为他的理论强调了文化和身份的流动性、互动性与生成性,而非固化、单一的身份认同。这为处理种族关系中的冲突和对立提供了一条富有创造性的道路。它鼓励不同族群在差异中共存,并通过相互的交融和生成,构建出新的、多样的文化和社会形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混融诗学不仅是一种理解文化差异的工具,更是一种激发创造力、促进共存与和谐的生成动力。

    关键词:

    混融(Creolization)混融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不断生成、不可预见的文化交汇。格里桑借用加勒比地区的克里奥尔文化作为例子,说明混融是如何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同时保持多样性和差异性。


    关系性(Relation)格里桑强调文化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通过彼此的对话、互动与关联,文化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排他性对抗的状态。

    不透明性(Opacité)格里桑提出了文化中的不透明性概念,认为文化差异并不需要完全被理解或同化,而是可以在差异中共存。这种不透明性让每个群体保留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又能与他者建立关系。

    混融诗学与种族关系的生成动力

    混融诗学为处理种族关系中的生成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它能帮助种族、文化和身份之间的冲突找到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打破单一认同,促进多元共存

    格里桑拒绝单一认同的观念,反对任何试图将个人或群体归结为一种固定的、排他性的文化身份。他的混融诗学鼓励多元身份的生成,种族、文化和宗教不应当是绝对的界限,而是可以通过互动不断变化、重塑的过程。

    在处理种族关系时,单一身份的固定化往往会导致对抗和冲突。而混融诗学强调身份的流动性和多样性,种族关系不再仅仅是对立的,而是通过互动和混融生成出新的、多样的形式。例如,在一个多民族社会中,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和信仰可以在保留差异的同时,通过共同生活的实践,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避免种族间的敌对。

    文化互动的生成动力

    格里桑的混融诗学强调,通过差异的互动生成新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持续的、开放的过程。不同的文化不是隔离和孤立的,而是通过接触产生新的联系与文化表达。在种族关系中,文化差异并非矛盾的根源,而是生成的动力源。

    比如,在东南亚等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混融诗学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互动的框架。这种框架不是要求不同种族文化同化到某一主导文化中,而是承认每种文化的独特性,并通过彼此的接触、对话和创造,生成出新的文化形式和社会关系。这种生成性的互动使得差异不是冲突的来源,而是丰富多样性的体现。

    不透明性与尊重他者

    格里桑提出的“不透明性”概念特别适用于种族关系的生成。它表明,文化之间不需要彼此完全理解或同化,而是可以在某些方面保持“不可理解”,仍然共存。种族或文化差异并不总是需要被消解,而是可以被承认和尊重,同时在具体的互动中生成新的共同生活方式。

    在多元社会中,不同种族和文化群体可能在宗教、价值观等方面有深刻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不可能总是被完全理解或接纳。但通过不透明性的承认,种族关系中的他者不需要完全暴露或被同化,而是可以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的尊重与包容。这种生成性的关系有助于化解因差异而产生的敌对情绪,转而形成尊重多样性的共存。

    对抗殖民主义与单一权力结构

    格里桑的混融诗学同时具有一种反殖民主义的特质,它抵制任何单一权力结构或文化霸权的强加。在殖民历史背景下,许多地区的文化、语言和种族关系被压迫为单一的主导文化,而混融诗学强调的生成过程则是对这种单一化力量的反抗。

    通过混融,原本被压制的文化可以通过创造性生成,获得新的生命力。在种族关系中,混融诗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主导文化的压迫,而是在互动和生成中创造新的身份与文化表现,从而打破原有的权力不平衡。

    混融诗学的实际运用

    在种族多元的东南亚、加勒比等地区,混融诗学可以为处理复杂的种族和文化关系提供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跨文化的文学与艺术:通过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展示不同种族、文化间的互动与生成。例如,混合了东南亚本土与外来文化的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促进不同种族间理解与共存的重要工具,创造共同的文化体验。

    社会政策与文化项目:在多元社会中,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支持跨文化项目、教育和社区活动来促进不同族群间的混融与对话。这种生成性的互动有助于缓解种族紧张关系,促进共同体的建设。

    相关

    德勒兹与塞尚的画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感性转折中的文创

    感性转折(Affective Turn)人类的创造力、原创性以及多样化文化实践,带来革命性的推动力。这一转向强调情感、感性体验和身体性,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造过程的新视角,打破了过去过于理性化和结构化的模式,赋予了文创实践以全新的可能性。

    重新认识创造力的源泉:“感性转折”把焦点从传统上对理性和逻辑的过度依赖,转向对情感、感知和身体体验的关注。创造力不仅来自理性思考,还深深植根于情感体验、身体反应和感知环境的方式。例如,艺术家、设计师和作家常常通过情感的深层触动、感官的刺激和非理性的直觉获得灵感。通过强调情感的角色,感性转折为创造力开辟了一个更加多维的源泉,不仅限于思想,更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

    释放原创性与个体差异:感性转折为原创性提供了独特的契机,尤其是在个体差异和多样化文化表达中。每个人的情感、感官体验和身体反应都是独特的,因此通过感性视角,每个人的创造性潜力也变得独特。这打破了标准化和一致性的文化生产逻辑,鼓励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多样化表达。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情感驱动的内容(如电影、音乐、装置艺术)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帮助塑造独特的文化表达和创新的艺术实践。

    增强文化实践的深度和共鸣:情感与文化实践的结合能够增强文化产品的深度和影响力。传统上,文化实践往往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构化呈现,而“感性转折”则强调这些实践如何与人类情感紧密互动。通过深入挖掘情感层面的体验,文化创意可以更有效地触及观众内心,引发共鸣。例如,情感驱动的叙事、沉浸式的艺术装置、互动设计等形式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情感和意义的深度体验,能够激发受众的个人反思和社会意识。

    打破二元对立,促进跨界创新:感性转折打破了理性与情感、身体与心灵、个人与社会等二元对立,将创造力和文化实践置于一种流动、混合的场域中。这种非二元的思维模式为跨界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在艺术与科技、设计与哲学、文化与商业的交界处,感性体验成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融入情感与感官,跨学科的文化实践能够更具创意地解决当代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引导多样化文化实践的新方向:感性转折将多样化文化实践的动力从标准化生产转向情感表达和感性体验,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实践的重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呈现文化差异,尊重并探索各自的感性经验。不同文化中固有的情感和体验为全球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被忽视的边缘文化和地方性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 Malacca 皇京港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感性转折中的文创

    中华文化中的术数(或数术),如易经、风水、奇门遁甲、命理等,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德勒兹的“内在平面”之间存在一些奇特的关联,特别是在生成性、直观性和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上。它们都揭示了世界和思维的流动性与开放性。然而,它们的哲学背景、操作方式和文化语境有明显不同。术数更为实践性和传统性,强调天人合一和象征的感知;而内在平面则是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性探讨,拒绝一切固定和超越的框架。因此,它们可以在对生成与变化的理解上互相启发,但并非完全一致或相互替代。

    术数的核心智慧

    术数的本质:术数(或数术)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通过数理、象数、时空变化等方式来解读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智慧体系。它们包含对自然、宇宙运行规律的观察、演绎和预判,如《易经》中对“变易、不易、简易”的解读,强调事物的动态变化、相互关联及其规律性。术数背后的智慧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反映了对宇宙和人生本质的深层理解。

    直观与象征:术数强调通过“象”(符号、图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运用直观和类比的方式与宇宙沟通。例如,《易经》中的卦象、风水中的方位布局,都是通过象征体系来表达更广泛的意义。

    德勒兹的“内在平面”

    内在平面的本质:德勒兹的“内在平面”是一个无形的、不断变化的生成场域,包含了所有思想、存在和创造的潜力。它没有固定的结构、规则或中心,是去中心化的、开放的,是所有存在生成的根本平面。

    去中心化与多样性:内在平面拒绝一切超越的框架和绝对性的法则,强调多样性、差异性和无终结的生成过程。这种思维方式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和固定模式,拥抱生成中的不确定性。

    潜在关联:生成性与直观思维

    生成与变化:

    术数的动态性:术数强调世界的变化与相互影响,强调阴阳、五行的不断生成、转化,这与德勒兹的内在平面中的“生成性”具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拒绝静态的存在观,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注重过程而非终点。

    内在平面的生成:德勒兹的内在平面重视思想和存在的不断生成,和术数中“易”代表的变化性相呼应。术数的智慧也在于揭示事物背后的动态规律和生成关系,而非绝对的预设结论。

    去中心化与非线性

    术数的多样性与去中心化:术数并不依赖单一中心的逻辑框架,而是以一种多重视角理解世界,如五行的相生相克、易经的卦变等,这种思维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类似于德勒兹的思维方式。

    内在平面的无中心性:内在平面强调无中心的开放性,不受制于传统逻辑体系的束缚。术数中的象征体系和动态模式也不属于单一理性逻辑的框架,而是一种多维度的、流动性的理解方式。

    直观与象征

    术数的象征性与直观智慧:术数利用象征(卦象、风水布局等)来表达对宇宙的理解,与德勒兹对图像、感知的重视有相通之处。术数的直观思维和类比方式也是一种“平面化”的思考,不依赖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象征和直观去感知世界。

    德勒兹的图像思维:德勒兹注重感知和直观,拒绝将思想限制在抽象的逻辑体系中。内在平面的直观和感性思维与术数的象征性智慧在思维方式上有共通点。

    关键区别:哲学背景与目的

    术数的目的性:术数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实践性的功能,如预测、指导决策、寻求和谐等,强调的是人与宇宙的共鸣与协调。而德勒兹的内在平面更关注思维和存在的哲学理解,没有特定的实用功能,强调的是存在本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超越性与去超越性:术数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与天道、宇宙法则的协调,尽管强调变化,但也有对自然法则的超越性理解。而德勒兹的内在平面则完全拒绝超越性,是彻底的去结构和去中心化,没有既定的“法则”。

    文化语境:术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宗教背景,而德勒兹的内在平面是现代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探索,带有激进的反传统和去结构的特征。

  • Malacca 皇京港

    新媒體在「地方產學合作」中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方面。以下是一些關鍵貢獻——

    擴大參與范圍新媒體使企業與教育機構能夠輕松連接本地和全球人才,促進跨地域合作。

    技能培訓通過在線課程和互動平台,學生可以獲得最新的行業技能,為本地就業做好准備。

    創新創業機會工具如ChatGPT幫助學生進行創意構思、商業計劃書撰寫,並提供市場調研支持,推動本地創業。

    提高效率利用AI和自動化工具,企業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項目,創造更多工作崗位。

    在推動「地方產學合作」與新媒體融合方面,以下組織和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

    High Tech High(美國) 這所學校通過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成功地將新媒體技術應用於教育,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技能和就業能力。

    Getting Smart 一個專注於教育創新的組織,推動了基於地點的學習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幫助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發展新技能。

    Tom Vander Ark 教育創新專家,積極倡導並推廣基於新媒體的地方產學合作模式,撰寫了多本相關書籍和文章。

    這些貢獻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在地就業機會的創造。


    在東南亞的一個海濱小鄉鎮,「地方產學合作」計劃可以通過以下工作概念實現。

    海洋生態旅游開發

    與當地學校合作,開發生態旅游課程,培養學生成為導游或生態保護者,保護並推廣當地的海洋生態系統。

    手工藝品產業

    借助新媒體平台,將傳統手工藝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學生學習如何設計、制作,並通過社交媒體營銷。

    漁業與可持續養殖

    與當地漁業合作,開發養殖項目,學生學習可持續漁業技術,同時推動社區就業。

    數字內容創作

    結合鄉鎮的自然美景,學生可以制作相關視頻、照片等內容,通過新媒體平台進行推廣,吸引更多游客。

    這些概念既能保護地方文化,又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在泰國和越南,有一些成功的地方產學合作案例。

    泰國芭提雅的海洋保護項目當地學校與環保組織和旅游業合作,學生通過參與珊瑚礁恢復和海洋清潔項目,不僅提升了環保意識,還推動了生態旅游的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

    越南會安的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當地學校與工藝品制作企業合作,學生學習傳統手工藝,同時通過電子商務平台推廣產品。這種合作模式成功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

    這些案例顯示出地方產學合作在保護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同時,可以顯著促進地方經濟和就業。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地方產學合作(ELP)計劃

    在高中階段的「地方產學合作」(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ELP) 計劃中,有三個突出的典范學校。在結合當地資源與企業合作的教育模式上,他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成為全球的典范。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High Tech High:將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緊密結合,學生參與實際項目,解決當地社區的真實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美國加州洛杉磯 Da Vinci Schools:以創新與產業連接著稱,學生有機會參與各類實習和合作項目,幫助他們提前適應未來的職場。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 Geelong Grammar School: 以全人教育和地方企業合作為特色,學校通過合作項目和實地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

    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的計劃,目前在全球越來越受多。隨著教育系統逐漸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這種模式正在迅速擴展。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際的社區項目和與企業的合作,學校能夠提供更為豐富和實踐導向的學習體驗。未來,這種合作將繼續擴大,尤其是在技術驅動的領域,因為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實際技能,還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與傳統哲學教育比較,各有強弱點。

    地方產學合作優勢

    實踐導向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獲得實際技能,提升就業能力。
    社會貢獻學生直接為社區和企業提供解決方案,促進地方經濟。
    動手學習鼓勵主動性和問題解決能力。

    地方產學合作挑戰

    可能缺乏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
    過於強調實用性,可能削弱對抽象思考的訓練。

    傳統哲學教育優勢

    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邏輯思維能力。
    理論基礎提供深厚的理論背景,助力學生理解復雜問題。

    傳統哲學教育挑戰

    實踐應用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學生可能在職場中面臨挑戰。
    就業導向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可能影響就業率。

    結合兩者的強項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的教育體系,讓學生既能掌握理論,又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克里斯蒂瓦读歌德的可能方式

    如果克里斯蒂瓦应用她的诗性语言革命理论,来讨论狄尔泰曾讨论过的歌德的诗歌,她可能会从符号态(the semiotic)和象征态(the symbolic)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歌德的诗歌如何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超越纯粹的象征性表达,成为深层次人类体验的载体。

    换句话说,
    强调诗歌语言如何在象征态和符号态之间辩证运作,既维持语言的形式秩序,又通过这种秩序传达出超越语言规则的深层次体验。突出诗歌语言的革命性,探讨如何通过语言形式的突破和内在张力,展示出人类情感、心理和无意识的复杂性。通过这样的分析,克里斯蒂瓦可以将狄尔泰对歌德诗歌中认知体验的关注与她自己的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既关注语言形式,又深度挖掘语言背后体验的综合理解。

    符号态与象征态的互动: 克里斯蒂瓦会关注歌德的诗歌,如何通过象征态的语言形式承载符号态的力量。她可能会指出,歌德的诗歌不仅仅是通过象征性的语言传达理性、逻辑的思想或情感,同时也在语言的表层下暗示或唤起更为原初的、情感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体验。

    比如,在分析歌德的《漂泊者之夜歌》(“Wandrers Nachtlied”)时,克里斯蒂瓦可能会探讨诗歌中的宁静与自然的意象,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象征态)传达一种超越理性语言的深沉安宁感。这种安宁感可能是符号态的表达,通过语言表层的秩序(象征态)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和存在的体验。

    诗歌语言的革命性: 克里斯蒂瓦认为,诗歌具有打破象征态秩序的潜力,通过符号态的侵入打破语言的常规规则和结构。她可能会分析歌德的诗歌如何通过不合常规的语言形式或意象组合,挑战传统的语言结构,从而表达更为复杂的情感或哲学思考。

    在歌德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紧密结合。克里斯蒂瓦可能会指出,这种结合不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投射,更是一种符号态的力量在诗歌中的显现,使得语言成为一种能够捕捉并传达复杂情感体验的载体。这种语言的革命性在于它能够通过形式的突破传达超越语言的体验。

    语言中的内在张力与二元对立: 克里斯蒂瓦非常关注语言中的内在张力和二元对立,尤其是如何通过这些张力展现内在体验的复杂性。在歌德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比性的意象,如光与暗、静与动、生与死等。克里斯蒂瓦可能会探讨这些二元对立如何在诗歌中通过符号态和象征态的互动,揭示出人类体验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歌德的《魔王》(“Der Erlkönig”)中,克里斯蒂瓦可能会关注父子之间的对话如何在象征态中构成表面上的理性交流,而魔王的出现则代表了符号态的侵入,带来潜藏的恐惧和死亡的威胁。这种张力通过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共同作用,揭示出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冲突。

  • Malacca 皇京港

    實例應用

    案例1: 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創建一個「地方傳統工藝周」,讓學生學習和展示當地的傳統手工藝,並邀請社區成員和游客參與。這不僅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還可以作為一種文化旅游活動,推動地方經濟。


    案例2: 在學校開展「詩性地圖」項目,學生可以通過繪畫和寫作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家鄉景觀的理解和熱愛,最終制作成地方的詩意地圖,作為社區的文化名片。

    通過這些「鄉+產+學」策略的聯接,地方不僅成為教育的場所,還成為學生心中的「呼喚型地方」和「詩性地理」,能夠激發他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促進地方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延續閱讀:

    心靈:意識擴展·個體覺醒 新文創就是詩性文創   德勒茲「平面」vs文創  “場所”拓撲學 

    地方產學合作(ELP)計劃   
    情動地方文創   段義孚的「地方感」 詩性鄉愁呼喚型造物 

    情感地理學
       文化交流與學習中心   德勒茲經營地方感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ELP & Evocative Place-Poetic geography

    愛墾網計劃將「鄉+產+學」(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策略與地方學校聯接起來,结合上地方文化、經濟和教育的結合,創造一個「呼喚型地方」(Evocative Place)或「詩意地理」(Poetic Geography),初步構想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地方文化與教育的結合

    傳統知識課程: 在學校課程中引入地方傳統知識和文化學習,比如當地的歷史、民俗、傳統工藝和語言。通過與當地長者、文化傳承者合作,設計適合學生年齡和理解水平的課程內容。


    文化體驗學習:
    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節慶活動、儀式和工藝制作等體驗式學習。讓學生親身參與文化活動,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文化資源庫: 創建一個數字化的地方文化資源庫,供學生和社區成員查閱。這不僅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還可以作為未來研究和創意的資源。

    社區經濟與教育的聯動

    學生企業實習項目:
    與地方企業和手工業者合作,開設實習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地方產業的運作,如農業、手工藝和旅游業。通過實習,學生可以學到實用技能,同時了解地方經濟的結構和需求。


    產學研結合項目: 學校可以與當地企業和高校合作,開展研究項目,探討如何改進地方產業技術和產品。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創新思路。


    地方產品設計與推廣: 鼓勵學生設計並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如手工藝品、農產品等,並通過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方式,在市場上展示和銷售。這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生態與地理教育

    生態保護與地理研究: 讓學生參與當地生態保護項目,如植樹造林、河流治理等。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地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

    詩意地理項目: 學校可以設計「詩意地理」課程,讓學生通過文學、繪畫、攝影等形式表達他們對家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理解。這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還為他們建立了對地方的情感聯結。

    地方景觀的故事化:
    將地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結合,創造故事和傳說,並通過課堂教學和社區活動傳播這些故事。通過這種方式,地方的每一處景觀都變成了「呼喚型物體」,喚起人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跨學科合作

    聯合項目開發:
    讓不同學科的教師合作開發課程,比如地理與歷史、藝術與經濟學的結合,幫助學生從多維度理解地方的文化和經濟。


    社區講師計劃: 邀請當地企業家、文化傳承者和生態專家到學校擔任客座講師,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知識。這種跨學科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與實踐

    可持續發展課程:
    在學校課程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教育學生如何在地方經濟中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平衡。鼓勵學生設計和實施與地方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項目。


    社區可持續發展實踐: 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項目,比如生態農業、環境保護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用於地方經濟。

    延續閱讀

    [慢遊靈修] 中間路綫

    [慢遊哲學] 陳明發·時間病患

    [慢遊專頁] 詩與逺方


    愛墾APP: 婆羅洲的聲音(Voices of Borneo)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婆羅洲心靈

    為婆羅洲(Borneo)的「心靈之聲」(Voices of the Soul)式非營利組織提出一個適合當地鄉土的可行建議,可以結合婆羅洲的文化、自然環境和社區需求,以下是一個具體的思路:

    項目名稱:婆羅洲心靈之聲(Voices of Borneo's Soul)

    通過音樂、口述歷史和自然音景(soundscapes)的采集與創作,幫助婆羅洲當地社區,特別是原住民,表達他們的文化記憶、生活智慧和環境保護的願景,促進心理健康和文化傳承。

    項目核心元素

    音樂與口述傳統

    采集傳統音樂:
    記錄和保存婆羅洲原住民的傳統音樂和歌謠。這些音樂不僅僅是藝術形式,還是文化和情感的載體,通過音樂表達社區的歷史、信仰和生活哲學。


    口述歷史:收集社區長者的口述歷史,特別是關於自然、社區傳統和個人生活經歷的故事。通過這些口述內容,幫助年輕一代和外部世界更好地理解婆羅洲的文化根源。

    自然音景創作

    環境音采集:
    錄制婆羅洲獨特的自然聲音,如熱帶雨林的鳥鳴、河流的流水聲和風的聲音。這些聲音能夠喚起觀眾對婆羅洲環境的聯想,並傳遞一種與自然共生的心靈體驗。


    音景敘事:將自然音景與口述歷史和音樂結合,創造出沉浸式的音景敘事作品。這些作品可以成為冥想、放松或教育的工具,幫助人們通過聲音連接自然和文化。

    心理健康支持

    音樂療法:
    利用傳統音樂和自然音景進行音樂療法,為社區提供心理健康支持。通過團體音樂活動和冥想引導,幫助參與者表達情感、減輕壓力和增強社區凝聚力。


    故事分享:
    鼓勵社區成員特別是年輕人通過講述個人故事或創作歌曲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和挑戰,從而增強自我認同和心理韌性。

    文化傳承與教育

    文化工作坊:
    在當地社區舉辦文化工作坊,教授傳統音樂、樂器制作和口述歷史,幫助年輕一代繼承和發揚婆羅洲的文化遺產。


    多媒體傳播:制作紀錄片、播客和音樂專輯,將婆羅洲的聲音和故事傳播到更廣泛的受眾,增加外界對婆羅洲文化和環境保護的關注。

    社區參與與合作

    社區合作:與當地的文化和環境保護組織合作,共同設計和實施項目,確保項目符合社區的需求和價值觀。


    參與式內容創作:鼓勵社區成員積極參與內容創作,通過他們的聲音和視角,使項目更具真實性和影響力。


    「婆羅洲心靈之聲」項目通過音樂、口述歷史和自然音景的結合,能夠在文化傳承、心理健康和環境保護之間架起橋梁。這一項目不僅幫助婆羅洲的社區表達和保存他們的文化和情感,還能夠通過獨特的聲音藝術形式吸引全球的關注和支持。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新文創培訓教育

    中國目前的教育設置對新文創的最大挑戰,主要集中在創新意識與跨學科能力的培養不足。作為社會文化再生產的一部分,教育體系的局限直接影響新文創產業的發展——

    創新思維培養不足

    現狀:
    傳統的中國教育體系以應試教育為主,強調知識積累和考試成績,而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相對不足。這種模式下,學生往往在創意表達和獨立思考方面受到限制,難以適應新文創行業對創新性和原創性的需求。


    影響:
    新文創強調文化內容的創新與科技融合,創新思維的缺失使得文創行業在開發新穎內容和形式時面臨挑戰,容易陷入模仿和重復,難以產生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IP。

    跨學科教育與復合型人才培養不足

    現狀:
    新文創涉及文化、科技、商業等多個領域的融合,而中國目前的教育體系大多是學科分離的,缺乏跨學科的教學和訓練機制。學生往往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難以獲得整合多領域技能和視野的教育體驗。


    影響:
    新文創行業需要復合型人才,即既具備文化創意能力,又懂得數字技術、市場營銷等其他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當前的單一學科教育模式使得文創從業人員在技術和創意的結合上存在缺陷,難以推動文化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文化內容創意的深度挖掘不足

    現狀:
    中國的教育體系在文化傳承和傳統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深度挖掘和創新性表達方面相對較弱。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往往偏重於記憶和再現,而不是通過現代的視角對其進行重新解讀和創作。


    影響:新文創需要從傳統文化中提煉出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內容和形式。然而,由於缺乏對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詮釋和再造能力,許多文化創意項目在全球化和數字化背景下顯得單調,無法實現文化創新與現代表達的有機結合。

    技術與藝術融合的教育體系滯後

    現狀:
    新文創的發展依賴於技術與藝術的結合,例如通過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文化產品的表達形式。但目前中國的教育體系中,技術類學科與藝術類學科的界限依然比較明顯,難以為學生提供技術與藝術融合的教育平台。


    影響:
    在新文創的實際操作中,文化創意與數字科技的結合是核心競爭力之一。如果教育體系無法為學生提供跨技術與藝術領域的綜合能力,將會限制文創行業的技術創新與藝術表達的突破。

    實戰經驗和職業培訓不足

    現狀:
    盡管中國的教育體系在理論教學上較為扎實,但缺乏與產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的實踐性教育。文創行業需要學生在校期間就獲得充分的實際項目經驗,而許多學校的產學結合機制不健全,學生缺乏在真實商業環境中的鍛煉機會。


    影響:
    實戰經驗的缺失導致許多畢業生在進入新文創行業時,難以迅速適應產業需求。教育體系與行業之間的脫節也使得文創人才的供需不匹配,企業難以找到適合的高素質創意人才,而學生也難以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

    國際化視野的培養不足

    現狀:
    新文創的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而中國的教育體系在國際化視野的培養方面相對較弱。許多學生缺乏對全球文化市場的理解和對跨文化傳播的敏感性,這使得他們在面對全球市場時,難以用國際化的語言和方式講好中國故事。


    影響:
    國際化視野的缺乏限制了新文創產品的全球傳播力,特別是在文化差異顯著的西方市場,如何讓中國文化創意作品被廣泛接受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不足使得學生難以在全球背景下展開文化創作。

    創業與創新支持體系不夠完善

    現狀:
    雖然近年來中國各大高校都在推動創新創業教育,但整體來看,相關課程和項目的落實仍不夠充分,特別是在新文創領域。許多學生缺乏創意項目的創業指導與支持體系,使得有創意想法的學生無法順利將創意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項目。


    影響:
    新文創領域的創新創業氛圍相對薄弱,使得許多有潛力的文創項目在起步階段便面臨資金、指導等方面的困境。教育體系如果無法提供系統的創業支持,將削弱新生代文創人才的創新熱情和創業動力。

  • Malacca 皇京港

    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與主體生成

    弱點

    文化生產中的個人體驗缺乏:
    在新文創領域,許多文化生產產品往往注重集體敘事,忽略了個體情感與身份的生成。這種缺乏個體體驗和情感共鳴的文化產品容易失去吸引力,尤其是在面對情感需求更為多樣的Z世代群體時。

    克里斯蒂瓦的作用

    情感力場與主體生成:
    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semiotic chora)理論強調主體在文化生成過程中的情感流動和生成。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克里斯蒂瓦的「情感力場」能夠幫助打破僵化的集體敘事,將個體情感的生成過程引入文化創意。這種情感力場不再局限於宏大的文化敘事,而是通過個體的情感體驗和內在衝突,推動文化產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新文創可以借助這種「情感力場」,讓個體情感與集體文化互為生成。

    個人與集體情感的橋梁:克里斯蒂瓦的「情動詩性」理論強調語言、符號和情感的複雜交織,在此過程中,個體的情感流動形成了文化的再生成。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克里斯蒂瓦的理論幫助將個體情感與集體情感重新聯系起來,創造出更具個體參與感和情感張力的文化產品。這種生成可以幫助Z世代找到與文化復興、國家品牌推廣等集體敘事之間的情感共鳴點,增強文化創意產品的吸引力和深度。


    三位思想家的「情動詩性」對新文創生產場域的啟示


    維柯通過原初詩性智慧的回歸,幫助新文創打破符號化的文化消費,重新激發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為文化復興注入深層的情感驅動力。


    雅各布森則通過詩學功能的再激活,增強文化產品的符號和情感表達能力,確保符號系統不僅僅是消費的符號,而是充滿情感力量的文化載體。


    克里斯蒂瓦則通過情感力場的理論,促使個體情感與集體敘事之間的生成互動,解決文化生產中個體體驗缺失的問題,增強文化創意產品的情感深度和吸引力。

    三者的情動詩性理論為新文創的生產場域提供了一種多維的情感生成機制,既可以增強文化復興的情感共鳴,也可以在品牌推廣和意識形態引導中尋找情感驅動的創新點。這將有助於克服當前「生產場域」中符號化、單一化和情感缺乏的弱點,推動新文創領域走向更豐富、具備深層情感表達的創新模式。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维雅克情動詩性

    中國「新文創」所面對的「生產場域」弱點中,維柯、雅各布森和克里斯蒂瓦的「情動詩性」(Affective Poetics)可以通過多層次的文化創新和情感表達,助力克服這些弱點。以下是三位思想家如何在「情動詩性」中扮演關鍵角色,幫助推動新文創領域的進化與再生成:

    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文化復興

    弱點

    文化符號化與單一性:
    「新文創」中,許多文化符號和元素被簡化為商業化的標志,如國潮的符號化傾向,容易導致文化表達的淺層化,缺乏深度的歷史與情感連接。

    維柯的作用

    回歸原初的「詩性智慧」:維柯提出的「詩性智慧」強調文化的原初情感體驗,即早期人類通過直觀感知與世界建立起的詩性關係。在「新文創」中,維柯的詩性智慧可以幫助突破符號化的限制,回到文化的本源,通過情感體驗重新構建人與文化之間的深層聯系。中國的新文創需要通過重新發現傳統文化中的情感核心,結合現代情感體驗,使其不只是表面的符號消費,而是成為一種深層的文化參與與共鳴。

    「共同記憶」的重塑:維柯的「共同記憶」(common memory)觀念與「情動詩性」密切相關。新文創可以利用文化的集體記憶作為創新的基礎,通過情感激發重新煥發出文化復興的生命力,避免生產場域中出現符號化的單一性。維柯的情動詩性強調文化中的情感呼喚與生成,在現代的場域中,能夠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

    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與符號表達

    弱點

    溝通功能與文化創意的脫節: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文化產品的符號表達往往與社會溝通功能脫節,難以引發深層的情感共鳴和社會意義。例如,某些文化產品僅限於視覺或符號上的消費,缺乏語言和符號的深層互動。

    雅各布森的作用

    詩學功能的再激活:
    羅曼·雅各布森的語言學理論提出了語言的「詩學功能」,即符號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工具,而是情感和意義的創造者。在新文創的生產場域中,雅各布森的詩學功能可以幫助重新審視文化產品的語言和符號表達,提升符號與情感共鳴的能力。這種詩學功能能夠幫助文化產品通過多維度的語言、符號、影像等手段,形成與受眾的深層情感溝通,而不僅僅是作為消費的對象。

    情動符號學:雅各布森的符號學與「情動詩性」緊密相關。他的符號學理論表明,符號系統中的每個元素都有其獨特的情感功能。在新文創場域中,通過雅各布森的符號學分析,可以探索符號和情感表達之間的互動,讓文化創意產品中的符號系統與受眾產生更緊密的情感互動,增強文化體驗的深度。

  • Malacca 皇京港

    數字技術的應用

    新文創離不開數字技術的助力。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VR)等新興技術的支持下,文化內容的生產、傳播和消費可以得到極大提升。技術不僅能夠提升內容創作的質量,還能擴大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

    數字博物館與文化體驗:利用VR、AR等技術,打造虛擬博物館或數字化文化體驗項目,讓用戶足不出戶就能深度接觸文化遺產。例如:通過AR技術,讓人們可以在手機上「看到」歷史遺址的全貌,或通過虛擬現實體驗沉浸式的古代生活場景。

    文化數據的挖掘與定制化:利用大數據分析文化消費者的偏好,提供個性化的文化內容推薦,並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文化創作。例如:通過分析用戶在觀看電影、閱讀書籍或瀏覽藝術品時的偏好,定制推送相關內容,並為創作者提供趨勢參考。

    文化產業鏈的延展

    新文創的成功依賴於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從內容生產、產品開發到市場推廣、用戶體驗,所有環節都要緊密銜接。為此,可以設計出一套多元化且互通的文化產業鏈,涵蓋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

    文化衍生品開發:通過文化內容開發出高質量的衍生產品,如文具、服飾、家居用品等,將文化與生活深度融合。例如:博物館、畫廊等文化機構可以與設計師合作,將經典藝術作品融入現代產品設計,開發出兼具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文創產品。

    文化旅游結合:新文創可以與旅游業結合,通過設計文化主題的旅游線路、活動,吸引游客的同時推廣文化。例如:通過策劃以文化名人故居、歷史遺址為主題的旅游線路,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讓游客不僅可以觀光,還能參與到文化創作中。

    社區化與用戶共創

    新文創不僅是由專業創作者主導,還應注重用戶的參與和共創。在新媒體時代,用戶不僅是文化內容的消費者,也可以成為文化內容的共創者,通過開放的平台共同參與文化創作和傳播。

    用戶生成內容(UGC):建立開放的用戶內容創作平台,鼓勵大眾參與文化內容的創作、二次創作和傳播,使文化在大眾的參與下不斷擴展和創新。例如:推出線上征集活動,鼓勵用戶基於特定的文化IP進行創意表達,創作出個人的文化故事、藝術作品或視頻,進而推動文化的擴散與多元化發展。

    在線社區建設:通過在線平台建立文化創意社區,吸引志同道合的文化愛好者進行交流和合作,形成強大的用戶群體和文化圈層。例如:設立文化論壇、線上討論會等形式,讓不同地區的文化創作者、愛好者、學者進行思想交流,促進文化與創意的多元碰撞。

    文化品牌的全球化

    新文創不僅關注本地文化的復興與傳播,也可以通過全球化策略將本地文化推向國際市場。借助全球化的品牌戰略和跨文化交流平台,本地文化可以獲得國際認可,並通過文化輸出推動地方經濟和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國際文化節與博覽會:通過組織或參與國際文化節、博覽會,將本地文化創意產品展示給全球受眾,推動文化輸出與商業合作。例如:將本地民俗文化產品帶到國際博覽會,結合現代設計,打造具有國際吸引力的文創品牌。

    跨文化合作與交流:新文創可以通過跨文化合作的方式,與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創意者共同創作,形成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創意產品,推動文化的雙向流動。例如:與國際藝術家、設計師合作,重新設計傳統文化符號,將其融入現代時尚或藝術品中。

    教育與培訓機制

    為了確保新文創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和培訓機制,為文化創意產業培養人才。這包括文化管理、設計、數字技術等多方面的培訓,確保文化創意的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

    文創人才培養計劃:與高校、企業合作,設置文創產業相關的學科和培訓課程,培養具備文化創意、管理和商業思維的人才。例如:開設「文化創意與科技」課程,結合文化歷史、設計思維和技術創新,培養復合型文化創意人才。

    創業孵化器與創意競賽:通過創意競賽、項目孵化器等方式為年輕的文化創意人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將創意想法轉化為實際項目,並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推動其發展。例如:舉辦新文創創意大賽,評選出優秀的文化創新項目,給予資金和市場推廣的支持,幫助其商業化。

    新文創的設置需要從多層面入手,涵蓋創作平台、文化IP開發、數字技術運用、文化產業鏈延展、用戶參與、國際化拓展和教育培訓等方面。通過創新內容、跨界合作和技術賦能,新文創不僅可以推動文化傳播,還能在商業上實現可持續發展。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新文創創作平台

    「新文創」是一種融合了文化與創新的產業模式,旨在通過創新的方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商業和社會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在現代社會,新文創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設置,以最大化其文化傳播與創新價值:

    多元化內容創作平台

    新文創的核心在於內容創作。設置新文創時,應當打造多元化的創作平台,鼓勵個人、團隊或組織創造富有文化內涵的原創內容。這種內容可以包括文學、音樂、影視、游戲、藝術品等各種文化產品。

    創意孵化平台:設置專門的平台為新興創作者提供資源,如資金、技術支持和市場推廣,幫助他們實現文化創意的落地。例如:提供一個在線平台,吸引創作者上傳原創作品,給予其展示和商業化的機會,類似KickstarterPatreon,但以文化內容為主。

    跨領域合作:通過鼓勵不同創意領域(如科技、設計、藝術、文化)的合作,創造出富有新意且具備跨文化吸引力的作品。例如:科技公司與博物館合作開發增強現實(AR)體驗項目,將傳統文化通過數字化技術展現出來,形成一種交互式的文化消費體驗。

    文化IP的打造與授權

    新文創的一個重要方向是通過打造和運營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使其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並通過授權或合作進行商業化擴展。文化IP不僅可以是傳統文化資源(如民間故事、歷史人物),還可以是當代文化產品(如電影角色、游戲形象)。

    文化IP庫的建立:收集、整理並挖掘潛在的文化IP資源,包括歷史遺產、民間傳說、地方文化符號等,然後通過現代手法重新解讀和創作。例如:將古代神話人物重新創作為現代動畫角色,並賦予其新的敘事背景和人格特點,形成多樣化的文化產品。

    IP授權與商業合作:通過與企業合作,將文化IP應用於不同商業領域,如衍生品、廣告、游戲、時尚等,實現文化IP的多元化運用。例如:授權民間故事中的角色形象給本地手工藝品公司,開發出結合傳統文化的周邊產品,如玩偶、文具等。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克里希那穆提對話意念科學

    以下關於意念、意識與生物間相互作用的論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思想產生共鳴,尤其是他對意識、愛與整體性的理解。

    「意念的效力是愛的完全展現,能讓兩個身體合而為一」:克里希那穆提在其著作中,常強調愛與意識的不可分割性。在他看來,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全然的,不帶有個人利益或欲望。愛是一種完全的存在狀態,能超越個體的界限,使人與他人、世界合而為一。這個觀點與上述意念通過愛達到完全的合一有相似之處。在Krishnamurti的哲學中,愛不僅僅是情感,而是一種深刻的意識狀態,它可以讓人們擺脫內在的衝突,與他人和世界融為一體

    「人類意念,流動的意識,對量子過程最細微的干擾都可能帶來嚴重影響」: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意識是深刻且複雜的,不僅僅是個體的活動,也影響整個世界。他經常探討意識的普遍性,認為個體的思想和意識不僅僅局限於個人,而是影響整個宇宙的存在。雖然他並未明確談到量子過程,但他強調意識的能量流動和潛在的影響,這與量子層面的影響相呼應。兩者都關注到意識的流動性及其廣泛影響。

    「人類意念可以深深影響植物、種子、單細胞生物、昆蟲和小動物」:克里希那穆提強調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聯系。他認為,人類與自然並不是分離的,而是一個整體。因此,人類的思想、情感和意識狀態能夠影響自然界的其他部分。這與意念能夠影響生物體的觀點相契合。在Krishnamurti的思想中,意識和存在本身是一種統一的場域,個體和萬物之間通過意識聯系在一起。

    「生物體讀得懂人類的心思意念,並會有所反應」:克里希那穆提雖然沒有直接討論過生物體讀懂人類意念的具體生物學或物理機制,但他經常談到意識與自然界的和諧。他強調,當個體與自然保持純粹的連接時,彼此間的反應是一種自然的流動。他的這種哲學基於對整體性的深刻理解,認為一切生命都在一個相互依存的網絡中運作。因此,生物體對人類的意識或意念產生反應,雖然在Krishnamurti的哲學中沒有詳細的科學描述,但可以從他對整體性的探討中找到對應。

    「意念是一種光子流,植物接收到信號並受其影響並不奇怪」: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學強調意識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通過物理手段直接測量或解釋的。他常提到意識具有一種超越物質的能力,並且能夠影響物質世界。如果我們將意念視為一種能量流,這種能量能夠影響植物或其他生物體的論點與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是一致的,尤其是在他的宇宙觀中,意識和物質並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滲透的。

    「心理狀態會影響周遭人的生活」:克里希那穆提在其教義中,強調了心理狀態對他人的影響。他常常談論個體意識中的恐懼、欲望和衝突如何會影響周圍的世界。他認為,當一個人處於平和與清明的狀態時,這種狀態自然會影響他人,並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這與論點中提到的心理狀態對他人生活的影響有相似之處,他的思想也支持這種內在狀態對外界產生影響的觀點。

    「意念能影響周圍的環境」: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強調內在的心靈狀態能夠改變外在的現實。在他看來,意識狀態不僅影響個人的內在世界,也會影響其外在的環境。這與意念影響周圍環境的觀點有直接共鳴。他認為,內在的轉化(transformation)可以改變整個社會,這是一種深刻的、從個體開始的改變。


    總的來說,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特別強調愛、意識的統一性,以及個體與自然、他人之間的深刻聯系。這些理念與意念科學中的許多論點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在探討意識的力量及其對外界和環境的影響時,他的整體性哲學提供了深刻的共鳴。

  • Malacca 皇京港

    情感映射(Affective Mapping)

    情感映射是一種通過繪制情感的空間與時間流動來進行研究的方法。它特別關注情感如何在物理空間中積累、流動和擴散,研究者通過對空間的觀察與參與,繪制出情感在特定社會情境中的動態模式。情感映射適合用於探索情感與地理、歷史、建築等因素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那些強調情感如何與環境互動的研究。

    例子:研究城市空間中的情感時,可以通過訪談和現場觀察,繪制出某個城市中的特定區域是如何成為焦慮、喜悅或恐懼等情感的聚集點,並分析這些情感如何與地理位置、社會背景以及物質空間的特點相關聯。

    情感檔案研究(Affective Archives)

    情感檔案研究並不單純依賴傳統的歷史檔案,而是專注於情感如何在文化材料、視覺和物質對象中被記錄和再現。這種方法強調歷史中的情感痕跡,通過分析視覺文化、文學作品、物質遺跡和身體實踐,挖掘出過去的情感經驗。這種研究通常結合了歷史學、文化研究和物質文化分析等領域,探索情感如何在時間中被保存、傳播或遺忘。

    例子:在研究一場歷史運動中的情感時,研究者可以分析運動中的象征性物件、口述歷史和視覺記錄,探討人們的情感如何通過這些物件和檔案在歷史中被記載或重新演繹。

    非表征理論(Non-representational Theory)

    非表征理論(由英國地理學家Nigel Thrift提出)強調研究情感過程和瞬間體驗,而不是將情感簡化為符號化的表征。這種方法關注情感在行動和互動中是如何生成的,而不試圖將其定性或定量化。非表征理論認為情感的意義並不在於語言或表征,而在於情感的過程性、生成性和潛在性。

    例子:通過觀察人們在日常場景中的微小互動,研究者可以捕捉到情感如何在未被意識到的層次上瞬間生成和消逝。比如,行人在公共空間中的小動作、目光交流或不經意的身體接觸,都是情感生成的瞬間,不一定需要明確的語言或符號表達。

    情感設計與物質性研究(Affective Design and Materiality)

    情感設計與物質性研究關注情感如何通過物質對象和設計來激發和傳遞。研究者可以分析情感在物質文化中的表現形式,如建築設計、日常物件、藝術作品和技術裝置,探討情感如何通過物質化的形式影響個體和群體的體驗。這裡的研究不僅局限於物件本身,還包括物件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例子:在探討科技產品的設計時,可以分析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物品如何通過其物理特性、用戶界面和設計策略來引發情感反應。設計師如何通過材質、顏色、形狀等因素來調動用戶的情感體驗,也成為研究的重點。


    「情動轉折」研究的第三條路徑,不僅超越了傳統的定性與定量方法,還引入了對情感的過程性、身體性和物質性的深入關注。這些方法強調動態的、過程化的情感生成,而不僅僅是將情感作為一種可以測量或表征的對象。這種方法適合於捕捉情感的複雜性,特別是其在社會、文化和空間中的流動與轉化。對於理解情感如何在社會、文化和物質世界中發揮作用,感性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測量“真勢力”的方法

    陳明發博士嘗言,無論「軟實力」,或「硬實力」,重點都在「勢力」。「東升西降」,都升了什麼,降了什麼,加減乘除一下,才來結算真勢力。

    真勢力一事,由不得單方面宣佈,而忽略了人的情感的主體性、社會性與普遍性。

    偏偏這事又不是簡單的加减乘除即可把握的。

    那麽,除了傳統的定性(qualitative)與定量(quantitative)研究,「情動轉折」研究是否有第三條路子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研究,除了傳統的定性(qualitative)與定量(quantitative)研究方法,確實提出了一條第三條研究路徑,即一種強調情感體驗和過程本身的方式,這可以稱為感性研究(sensory scholarship)或情感實踐研究(affective practice research)。這種方法更多關注情感與身體、物質性、空間性之間的互動,以及情感如何通過多感官體驗和動態的過程來生成和傳播。

    以下是幾種典型的第三條路徑研究方法:

    感官民族志(Sensory Ethnography)

    感官民族志是一種專注於多感官體驗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傳統的語言和文本分析,更多地關注人類的身體感知、空間互動和物質性。研究者通過參與觀察、身體實踐和情感體驗,試圖理解情感如何通過聲音、觸覺、視覺和味覺等感官方式在文化場景中流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情動轉折中的問題,因為它強調情感的身體化與感官化。

    例子:研究移民群體中的情感體驗時,感官民族志可以通過參與節日慶典、觀察日常飲食文化或聆聽傳統音樂等方式,捕捉情感如何通過具體的身體體驗和物質環境得以表達和傳播。

    身體表演(Performance Ethnography)

    身體表演研究強調通過行動與表演來探討情感的生成與再現,研究者通過身體參與和即興表演,模擬情感的實際流動和展現。身體表演方法將研究者置於情感流動的中心,強調過程而非結果,使研究對象成為情感的共同創造者。

    例子:在分析社會抗議中的情感時,研究者可以通過參與抗議活動,體驗身體在集體情緒中的角色,或者通過重新演繹社會抗議中的行為,理解憤怒、團結和恐懼如何在現場生成和演化。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意念科學·夢境同步與量子糾纏

    意念科學
    (Noetic Science),或稱為心智科學,探索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之間的關係,尤其關注心靈對物理現實的潛在影響。在意念科學的框架下,夢境中的同步性與量子糾纏現象可以被視為一種心智與宇宙間的深層關聯,揭示了人類意識可能超越時間和空間限制,彼此相互影響的潛在機制。

    意念科學的核心假設

    意念科學認為意識不僅是個人的主觀體驗,還是一個具有實質影響的力量,可能與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波函數、糾纏現象等原理相關聯。這個領域探索諸如心靈感應、遠距感知、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影響等現象。通過這種視角,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用來解釋夢境同步性與量子糾纏:

    意識的非局域性:意念科學中有一種觀點認為,意識或心智具有非局域性特質,超越了物理空間的局限。這與量子糾纏的非局域性相似。如果兩個或多個個體的意識在夢境中能夠發生「糾纏」,這可能暗示意識的非局域特性允許在不同個體之間傳遞信息或能量,正如量子糾纏粒子那樣,彼此間存在著一種「無形的鏈接」。

    集體意識場域:意念科學的某些理論,例如由精神哲學家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發展出的「意識場」(Noosphere)假設,認為所有個體的意識可以構成一個共享的場域。在這種場域內,個體意識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彼此交織在一起。夢境中的同步性現象可能是通過這種集體意識場域實現的,類似於量子場中的糾纏作用,個體在無意識狀態下能夠相互感知或互動。

    夢境同步性與意念的交互

    在夢境中發生的同步性現象可以從意念科學的角度進行解釋:

    夢作為意識的投射:夢境被視為意識的表達,或者說是對潛在無意識領域的探索。意念科學可能會將這種同步夢境解釋為個體意識對「集體無意識」或某種更大場域的投射與感知。在這個場域中,個體的意念可以相互糾纏,類似於量子物理中的糾纏態。因此,當兩個個體在同一時間進入夢境時,他們的意念可能因為糾纏現象而同步,彼此感知到同樣的夢境內容或情感。

    心靈感應的擴展形式:意念科學中提到的心靈感應現象,即個體之間通過意念傳遞信息或感知彼此思想。如果量子糾纏作用發生在夢境中,它可能表現為夢中的心靈感應。兩個人在夢中共享相同的感知、思想、場景,這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夢境體驗,而是一種通過量子糾纏和心靈感應的主動交流與共享。

    時間與夢的重構

    意念科學可能幫助解釋夢境中的時間結構與意識的關係:

    夢中的時間超越:在夢中,時間通常以非線性的方式展開,過去、現在和未來可以交織在一起,甚至瞬間跨越多個時間段。意念科學可能會將這種現象解釋為意識對時間的重構能力。量子糾纏夢境中的同步性也可以通過這種機制來解釋:個體的意識在夢境中不再受到傳統時間線性的限制,而是進入了一種更為開放的時間狀態,意識的同步性可以在此狀態下通過量子糾纏的瞬時性來實現。

    未來感知與夢的預示功能:意念科學領域的一些研究涉及預感或預知夢現象,即個體能夠在夢中預見未來事件。如果夢境與量子糾纏相關,意識可以「感知」未來的信息,這與糾纏現象中的瞬時性信息傳遞相契合。兩個或更多個體在夢境中感知到某種未來信息,他們可能同步體驗這種信息,從而產生夢的同步性和預示功能。

    情感、意念與創造力的增強

    從意念科學的角度,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不僅僅是一種意識連接,它還可能增強情感共振和創造力的潛能:

    情感場域的擴展:意念科學認為情感不僅是個人的心理現象,還是一種能量形式,可能會影響到他人或更大環境。如果在夢中發生了量子糾纏現象,個體的情感體驗可能通過糾纏影響其他個體的情感場。這種同步情感體驗將強化夢中的情感共鳴,使夢成為一個高度情感化的場域,促進集體情感體驗。

    創造力的激發與合作:意念科學強調,意識與意念的互動可以促進創造力的增強。通過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個體的創造力不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人的創造力相互關聯,形成一種集體創意的共振場。這種夢境中的集體合作將創造力推向新的高度,尤其是當無意識層面的洞見和靈感被激發時。

    意念科學的未來探索

    量子糾纏夢境的同步性現象為意念科學的未來研究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

    量子意識與實驗:如果意念科學可以找到夢境中量子糾纏的證據,它可能為意識與量子力學之間的聯系提供重要支持。未來的實驗可以通過腦電波監測、意識狀態跟蹤等手段,進一步探索夢境中的量子糾纏現象,以及個體之間的夢境同步性。

    跨學科合作:意念科學還可以與神經科學、心理學、量子物理學合作,進一步研究夢境中的同步性現象,揭示意識、情感與物質世界的深層相互作用。通過這些跨學科的研究,或許能更好地理解夢境作為創造力來源的潛力,以及它如何通過同步性和量子糾纏來增強人類的意識體驗。

    意念科學可以為夢境中的同步性與量子糾纏現象提供一個解釋框架。通過意識的非局域性、集體意識場、心靈感應以及時間的重構,意念科學揭示了夢境中個體之間可能發生的深層連接。這種同步夢境的現象不僅暗示了意識的廣闊潛能,還可能成為激發人類創造力、情感共鳴和意識擴展的重要途徑。意念科學結合量子物理的理論,將夢境轉變為探索人類潛意識和意識深度的橋梁,有助於進一步挖掘人類的創造力潛能。

  • Malacca 皇京港

    墾APP:夢的情動現象~~在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理論家中,雖然直接討論海德格爾或柏格森的「夢」現象研究並不多見,但一些學者的理論涉及情感、時間、記憶與像徵等相關主題,間接或部分關聯到他們對夢境的理解。這些理論家通常結合情感與存在、身體體驗等方面的研究,討論夢作為一種情動體驗的像徵或媒介。

    布萊恩·馬蘇米(Brian Massumi)

    關聯柏格森:馬蘇米是情動理論中重要的聲音,尤其強調柏格森的「綿延」(durée)概念。馬蘇米基於柏格森的時間哲學,探討情感和身體體驗的流動性。他討論了感知、情感和事件的非線性時間,間接涉及到夢境的時間流動體驗。他的工作並未直接探討柏格森的「夢」,但其對「情感時間」的分析與柏格森對夢的非線性時間性理解相關。

    情動轉折的貢獻:馬蘇米提出情感是一種預感知性的力量,它無法被單一的邏輯時間線捕捉,因此夢境可以作為情感的自由流動空間,與現實時間脫離。這種對「情動的流動性」的探討與柏格森的夢中時間概念相契合。

    勞倫·貝蘭特(Lauren Berlant)

    關聯海德格爾:貝蘭特的研究雖然並不專注於夢的現象,但她的情動理論涉及到個體如何通過情感體驗與世界的關係展開,特別是在「情感結構」與社會現實的相互作用下。貝蘭特對「公共情感」的分析可以引申到夢境如何作為一種反映個體情感狀態的場域。在她的理論框架下,夢境可以被視為個體在面對現實情感挑戰時對「此在」的無意識反應,這與海德格爾的「本真性」追求和夢境作為存在體驗的像徵具有一定的共鳴。

    情動轉折的貢獻:貝蘭特強調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夢境可以作為個體情感在非理性層面的反映,與社會現實和個體內在情感的張力相關聯。這種社會性和情感性的視角為理解夢境提供了另一種維度。

    帕特里克·詹姆斯·克萊門特(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關聯柏格森:Clough的情動研究中涉及到情感、記憶和非線性時間。她受柏格森影響,強調身體與技術、情感與記憶的互動,這為夢境的討論提供了可能性。她探討了如何通過情感和身體體驗打破時間的連續性,而這種非連續性正是柏格森「夢」的重要特點之一。在Clough的分析中,夢境可以作為個體的無意識記憶與情感交織的場域,是一種情感流動的像徵。

    情動轉折的貢獻:Clough的理論連接了情感、時間和身體體驗,她的研究提示了夢境可以作為身體與情感流動的一種媒介。她對柏格森時間哲學的應用與情動理論的結合,為夢境作為情感體驗的表達提供了理論背景。

    米歇爾·柯克勞(Michel Foucault)

    關聯海德格爾:盡管福柯不是典型的情動理論家,但他對海德格爾的「此在」有深刻理解,並且通過「生命政治」探討了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存在狀態。在夢境作為無意識的存在體驗中,福柯的「主體性」研究與海德格爾的「本真性」可以產生對話。夢境可以看作是個體在無意識層面上對現實權力結構和社會規則的反應,揭示了個體與社會之間的情感張力。

    情動轉折的貢獻:福柯的研究為情感與權力之間的互動提供了理論框架,夢境可以被理解為個體在情感和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自我表現形式,反映了海德格爾對夢中「此在」狀態的分析。

    莎拉·艾哈邁德(Sara Ahmed)

    關聯海德格爾和柏格森:艾哈邁德在她的情感理論中提出,情感具有空間性和方向性,它們塑造了個體與世界的關係。她關注情感如何在個體和社會之間流動,如何形成「情感共同體」。在她的框架下,夢境可以被視為一種情感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個體通過像徵和隱喻體驗情感與記憶的交織。這種情感體驗與柏格森對夢境中的像徵性思維,以及海德格爾對情感作為「此在」與世界互動的方式的理解,都有重合之處。

    情動轉折的貢獻:艾哈邁德將情感視為個體與社會結構之間的紐帶,在夢境中,這種情感紐帶可以被轉化為像徵性表達。她的情感方向性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夢境如何作為情感的像徵性轉向,揭示個體的存在狀態。

    雖然情動轉折理論家沒有直接大規模討論海德格爾和柏格森的夢境理論,但一些理論家通過探討情感、記憶、時間和像徵等相關主題,間接呼應了他們對夢的理解。布萊恩·馬蘇米、勞倫·貝蘭特、帕特里克·詹姆斯·克萊門特、米歇爾·福柯和莎拉·艾哈邁德等理論家在情動轉折中的貢獻,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夢境作為一種情動體驗,如何與時間、記憶和像徵性思維交織在一起,成為存在體驗的一部分。這些理論為夢的情動詩性分析提供了豐富的哲學背景和多維度的解釋。

  • Malacca 皇京港

    漢斯·羅伯特·堯斯:接受理論~~漢斯·羅伯特·堯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理論(reception theory),是接受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強調文學作品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如何被讀者接收和詮釋。他認為文學的意義不止於作品本身,而是在讀者的理解與反應中得以顯現。因此,文學作品的價值隨著讀者的審美經驗和社會文化的變化而不斷重構。堯斯的理論突破了以往文學批評中「作者—文本—讀者」單向性的理解,賦予了讀者更為重要的地位。

     

    接受理論的核心概念

    期待視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

    堯斯提出每個作品都有它的期待視野,即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預設認知和審美期待。期待視野形成於讀者的文化背景、閱讀習慣以及文學傳統等方面,因此會隨著歷史變遷而不斷變化。作品是否突破或滿足讀者的期待會影響它在當時的接受度。

    例如,十九世紀初的讀者對文學的「期待視野」可能是道德教育或啟蒙,而現代文學則更重視自我意識和內心矛盾的表達。比如,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初版時,因打破傳統的敘事模式而引發爭議,但現代讀者在後現代語境下可能更能欣賞其創新性。


    美學距離(Aesthetic Distance)

    美學距離指的是作品和讀者之間在理解和審美上的差距。作品可能會因其觀念或表達方式的前衛性而產生與讀者的距離,進而挑戰甚至改變讀者的期待視野。讀者在接受過程中逐漸拉近或彌合這種距離,推動審美經驗的提升。

    例如,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櫻桃園》在當時引起了觀眾的分歧,因為它的悲喜劇混合形式不同於傳統戲劇的清晰分類。觀眾一開始對這種形式感到距離,但後來逐漸接受並欣賞這種創新性,從而使契訶夫的作品成為經典。


    視野融合(Fusion of Horizons)

    堯斯借用伽達默爾的「視野融合」概念,認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視野與文本的歷史視野相互碰撞、對話,形成新的理解。這個過程意味著讀者並非單向地接受文本,而是通過自我視野與文本視野的互動來生成新的意義。

    例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不同時代的解讀有顯著差異。文藝復興時期的讀者可能更多關注哈姆雷特的倫理衝突,而現代讀者則可能關注角色的心理深度和現代性危機。這種視野融合使得經典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擁有持續的生命力。


    文學經驗的歷史性(Historical Nature of Literary Experience)

    堯斯認為文學體驗是歷史性的,強調讀者在不同歷史情境下對同一作品的接受會不同,且文學的社會功能在不同時期也不同。例如,作品在社會動蕩時期可能被解讀為對現狀的批判,而在和平時期則被視為純粹的美學享受。

    比如,喬治·奧威爾的《1984》在冷戰時期被解讀為對極權主義的批判,而在當代,許多讀者則將其視為對現代數字監控社會的警示。這種歷史性變化使得作品的解讀在不同時期各具特色。

    具體例子:堯斯的接受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唐吉訶德》的不同時代接受: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在最初問世時,主要被看作對騎士小說的諷刺。後來,浪漫主義時期的讀者開始欣賞其中的理想主義元素,認為唐吉訶德是追求理想的英雄。而在現代語境下,《唐吉訶德》則被解讀為探討人類存在和自我認同的經典。這種多重接受反映了作品的視野融合和期待視野的歷史變遷。

    《紅樓夢》中的審美距離:在清代,許多讀者視《紅樓夢》為一種道德教化作品,關注於家族興衰和因果報應;但現代讀者可能更傾向於解讀其中的心理描寫和愛情故事。這種美學距離逐漸彌合,使《紅樓夢》成為探討中國文化和人性的寶貴文本。

    堯斯的接受理論為理解讀者與文本的關係提供了深刻的洞見,通過期待視野、美學距離、視野融合和文學經驗的歷史性等概念,使文學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生命力。這種理論使得讀者成為文本的活躍參與者,說明了文學作品在不同情境中的再創造性,以及它們如何通過不斷被接受和解讀來獲得新的意義。

  • Malacca 皇京港

    [摘錄: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

    為著舉例說明情動的視角——到現在為止,我對此只是以哲學術語來加以闡述的——是如何有益於社會科學研究的,請允許我簡要說明,我自己是如何運用這一視角來理解在勞動和生產的主導形式中的新近變化的。作為擴展兩種相當不同的研究潮流的一種方式,我使用「情動勞動」(affective labor)這一術語。

    第一種研究潮流,是由美國的女性主義者所發展出來的研究組成的,這關乎社會性別化的勞動形式,這些勞動形式以一種核心性的方式涉及情動——比如感情勞動(emotional labor)、關愛、親屬工作(kin work),或者母性工作(maternal work);這些研究同時考量在薪資經濟和非薪資經濟中此種活動的性質和價值。

    第二個潮流主要涉及法國和意大利經濟學家和勞工社會學家的寫作,他們運用認知勞動(cognitive labor)和新的知識無產階級(new cognitariat)這樣的概念,試圖去理解生產實踐和勞動市場整體所不斷增強的知識特質。「情動勞動」這一術語旨在將源於這兩種不同的潮流的元素結合起來,同時去理解新的生產形式的物質性和知識性的方面,認識到此類勞動同時涉及理性智能和激情或感覺。
     

    僅僅為著說明被這一情動范疇所認定的活動之范圍,讓我們舉些例子:想想醫護人員、空服人員、快餐食品工人以及性工作者——所有這一切都是被強烈地社會性別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活動都生產情動。將這些活動認定為情動勞動的形式,不僅突出了其產品所共享的共通品質,也突出了這一事實:在所有這些活動中,都同時牽涉到身體和心靈;類似地,理性和激情,智能和感情也一起被運用。如同我先前所說,就這些勞動形式而言,情動視角要求我們將跨越兩種分野之間的,亦即跨越心靈與身體之間,和跨越理性和激情之間的關係作為一種問題提出。再者,對這樣的、從概念上集合一系列生產活動之勞動范疇的認定,在很多方面都是有用的——例如廓清這一勞動范疇和其他東西的區別,以及闡明這一范疇之中的各種分野和層級。

    最後,對情動勞動范疇的認定使得人們可以更進一步:將它與各種其他的、其產品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質性的東西的勞動形式一起加以考量,也就是說,將情動的生產與符碼、信息、理念、意象等此類東西的生產一起加以考量。這一分析性的認可意味著新的政治可能性,揭示了在一系列的勞動活動中所共有的新的和被強化的剝削形式;最重要的,是開啟了拒絕和解放的政治組織和集體性實踐的道路。我舉關於情動勞動概念的例子的目的,只是為了指出情動視角在一個研究領域中的潛在功用,表明它是如何迫使我們聚焦於這種問題式的對應,這種對應跨越了其兩個基本的分野,也即心靈與身體之間、理性和激情之間的分野,同時表明它所揭示的新的人類本體論是如何直接影響政治的。

    本書頗具創見性的文章提供了一系列其他的例子,表明情動視角在范圍廣泛的領域中,以種種研究方法來進行研討時所具有的力量。例如,一些文章的作者在有組織的性工作者、醫護人員,以及模特從業人員中,使用田野調查的方式,來對情動的功用進行調查。另外一些文章利用微生物學、熱力學、信息科學以及電影研究的話語,從技術的角度來重新思考身體和情動。還有一些文章在移民和戰爭的語境中探討了創傷之情動。

    所有這些文章,都貫穿著對情動的力量和情動為研究和實踐所提出的政治可能性的嚴肅理論反思。這些文章的原創性由此為未來的工作開辟了一些道路。總體而言,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理由,使得我們相信,在學術研究領域,確實存在著一種值得人們將其稱為情動轉向的重要趨勢。

    〇本文選自《生產(第11輯):德勒茲與情動》,汪民安、郭曉彥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為閱讀及排版便利,本文刪去了部分注釋與參考文獻,敬請有需要的讀者參考原文。[詳見]

  • Malacca 皇京港

    1、中世紀文化與哥德工建築
    2、古代世界的衰落,城邦的毀滅,羅馬帝國
    3、對精神的影響
    4、哥德式建築的誕生

    1、十七世紀的法國文化與古典悲劇
    2、正規君主政體的形成
    3、出入宮廷的貴族成為模范人物
    4、當時人的特性與時行的趣味--普遍的講究端整與高尚

    1、現代文化與音樂
    2、法國大革命
    3、這種客觀形勢對精神的影響
    4、這種時代精神地藝術品的影響
    5、音樂的起源,德國與意大利

    1、藝術品產生的規律

    1、以這個規律應用於現代

    第二編 意大利文藝復興斯的繪畫

    第一章 意大利繪畫的特徵

    1、古典時代的范圍與界限
    2、古典繪畫的特徵

    第二章 基本形勢

    1、產生這種繪畫的形勢
    2、意大利人的天賦與歷史環境一致

    第三章 次要形勢

    1、出現第一流繪畫的必要條件
    2、近代文化首先在意大利出現
    3、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和同時期的英國,德國,法國比較
    4、巴大薩·卡斯蒂裡奧納的〈侍臣典范〉

    第四章 次要形勢(續)

    1、出現第一流的意大利和現代民族的比較
    2、十五世紀的意大利和現代民族的比較
    3、十五世紀的意大利
    4、形象與觀念的平衡被文明破壞
    5、以服裝與風俗為證

    6、追求眼睛的享受,追求一般感官的享受

    第五章 次要形勢(續)
    第六章 次要形勢(續)


    第三編 尼德蘭的繪畫

    第一章 永久原因
    第二章 歷史時期

    第四編 希臘的雕塑

    第一章 種族
    第二章 時代
    第三章 制度

    第五編 藝術中的理想

    第一章 理想的種類與等級
    第二章 特徵重要的程度
    第三章 特徵有益的程度
    第四章 效果集中的程

  • Malacca 皇京港

    2.2 形勢

    基本形勢:意大利人的特點。

    (1)精神修養:人從封建時期的風俗習慣過渡到了近代精神。

    (2)自發的形象。由物質基礎塑造的意大利人的形象。

    (3)促使藝術表現人體的環境


    3.尼德蘭的繪畫


    尼德蘭(低地):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蘭德斯地區


    4希臘的雕


    5.
    藝術中的理想


    5.1 理想的種類與等級

    似乎所有的特徵都價值相等——一切重要的特徵有絕對的價值。

    但是對作品的評價褒貶不一。大眾(是時代觀念的平均)對作品的評價有客觀性。評價的標准在於作品的條件(特徵必須顯著、而且是最有支配作用的)。

    5.2 特徵重要的程度

    自然科學的「特徵從屬原理」(動植物學的分類原理)——最重要的特徵最不容易變化(具有更大的力量所以不易變化)。

    把這個原則運用與人的精神生活。用歷史來衡量特徵變化的程度。 (1)最表面的,流行的風氣;(2)能夠持續一代人的感情思想;(3)存在一個歷史時期;(4)同一根源的民族共有的特徵;(5)一切高等人類共有的特徵。

    原理的應用:

    文學的價值相當於它所表達的精神生活的等級。

    造型藝術的價值相當於肉體價值的等級。人體藝術的價值也相當於它所表達的人身上特徵的穩定程度。

    作品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的重要程度。

    5.3 特徵有益的程度

    兩個方式(特徵——力量):

    一種特徵和別的特徵的關係。考察不同特徵受到同樣破壞因素的影響的反應。

    特徵對本身的關係(加強或減弱自身)。考察特徵本身的發展。走向構成事物的目標的高級形勢,藝術與道德相關。(~黑格爾「絕對精神」)

    原理的應用:

    文學作品的等級相當於精神特徵的有益的等級。

    造型藝術的等級相當於肉體特徵有益的等級。

    作品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的有益程度。重要和有益是一體兩面。 (~功利的)

    5.4 效果集中的程度

    特徵的支配程度。用效果集中的程度再為藝術作品增加一個等級。


    目錄


    初譯本《譯者弁言》

    譯者序



    第一編 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第一章 藝術品的本質



    1、研究的目的
    2、這些總體決定藝術品出現及其特徵
    3、美學的目的與方法



    1、藝術的目的是什麼?
    2、藝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繪畫,雕塑,詩歌;一類是建築與音樂



    1、絕對正確的模仿並非藝術的目的




    1、藝術品模仿實物各部分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1、藝術品不限於再現部分之間的關係
    2、主要特徵的定義
    3、主要特徵的重要
    4、藝術家的想象與藝術的定義相符
    5、回顧以前走過的路

  • Malacca 皇京港

    [法]丹納《藝術哲學》(傅雷譯)~~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 1828─1893),法國史學家兼文學評論家。出生於一於律師家庭。自幼博聞強記,二十歲時以第一名考入國立高等師范,專攻哲學。曾任巴黎美術學校美術史和美學教授。著有《拉封丹及其寓言》、《英國文學史》、《十九世紀法國哲學家研究》、《論智力》、《現代法蘭西淵源》、《意大利游記》、《藝術哲學》等。

    《藝術哲學》屬於現代藝術社會學:實用植物學,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從種族、環境、時代三種力量作用揭示藝術的發展變化的原因。是「一部有關藝術、歷史及人類文化的巨著」,「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書的形式,而是以淵博精深之見解指出藝術發展的主要潮流」。

    丹納主張研究學問,應「從事實出發,不從主義出發;不是提出教訓而是探求規律,證明規律」。他認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從這原則出發,闡揚了意大利、尼德蘭和古的藝術流派。最後一編「藝術中的理想」,為丹納的美學。全書不但條分縷析,明白曉暢,而且富有熱情,充滿形象,色彩富麗,絕無一般理論文章的枯索沉悶之弊。

    《藝術哲學》插圖珍藏本分圖本與文本兩卷,圖本共精選五百二十二幅,其中彩圖四百八十四幅,全部由老一輩攝影家,八十高齡的陳淵先生精心翻拍而成。

    譯者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取決於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藝術欣賞不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是有客觀標准的。但是丹納挖掘的因素只在上層建築(思想感情、道德宗教、政治法律、風俗人情),而沒有考察經濟生活基礎。

    摘要

    1. 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

    1.1 藝術品的本質

    藝術品:

    從屬於藝術家的所有作品。
    從屬於「藝術家庭」(同時代、流派的藝術家們)。
    從屬於時代精神、風俗環境——周圍的趣味一致的社會。

    「美學」,(不是建立在預設概念之上的分析),把人的事業(尤其是藝術品)看做實事和產品,指出它們的特徵,探求他們的原因。以價值中立的,自然科學的態度,檢定和說明。

    藝術:

    模仿:「一切宗派,都是在忘掉正確的模仿,拋棄活的模型的時候衰落的。」但是正確和完全的模仿不等於藝術。

    關係(和諧):需要模仿的是某些部分——「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但是不是複製關係,藝術家會改變關係。

    本質——「主要特徵」:改變關係的目的在於:「使對象的某一個『主要特徵』也就是藝術家對那個對象所抱的主要觀念,顯得特別清楚」。不是抽象的本質,而是作為物質環境基礎的本質。

    現實無法完成這個目的,因此需要藝術。

    藝術家:需要靈感,不僅僅是工匠。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主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相互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音樂與建築(也符合上面的定義):

    結構和精神的聯系。

    數學的關係,建築:距離、比例;音樂:旋律、和聲、情感共鳴。

    以達到靜觀默想的兩條路:科學與藝術。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價值:

    以保存個人為目標的自私行動。

    以保存團體種族為目的的社會行動。

    以觀察原因與要素為目的的無功利行動。


    1.2 藝術品的產生


    「作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自然氣候與精神氣候:淘汰和自然選擇——環境只接受同它一致的品種而淘汰其他的品種。

    經驗證據。考察四個時期:古希臘古羅馬;封建和基督教時期;正規的貴族君主政體時期;受科學支配的工業化的民主政體時期。

    推理證據。(1)客觀形勢 -> (2)引起人的特殊「需要」、「才能」、「感情」 -> (3)造成中心人物 -> (4)把中心人物變成形象、肯定中心人物的傾向和才能。

    歐洲文化的兩組文明:

    拉丁民族中的意大利人。

    日耳曼民族中的法蘭德斯人與荷蘭人。


    1.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2.1 意大利繪畫的特徵

    完美的、古典的、人體的。

    主要的題材是人,瞧不起風景,風景只是附屬品。

    中心理想人物的精神不佔主要地位,以天然的理想的人體為主。不為了關切精神生活而犧牲肉體生活。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藝術不在於過分正確的模仿。

    藝術應當力求形似的是對象的某些東西而非全部。我們要辨別出這個需要模仿的部分;我可以預先回答,那是「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與相互依賴」。

    其次要注意這些行為之間的相互關係,就是要表現出一句話是另外一句引起的,一種感情,一種思想,一種決定,是另一種感情,另一種思想,另一種決定促發的,也是人物當時的處境促發的,也是你認為他所具備的總的性格促發的。總之,文學作品像繪畫一樣,不是要寫人物和事故的外部表象,而是要寫人物與事故的整個關係和主客的性質,就是說邏輯。因此,一般而論,我們在實物中感到興趣而要求藝術家摘錄和表現的,無非是實物內部外部的邏輯,換句話說,是事物的結構,組織與配合。

    可見藝術品的本質在於把一個對象的基本特徵,至少是重要的特徵,表現得越佔主導地位越好,越顯明越好;藝術家為此特別刪節那些遮蓋特徵的東西,挑出那些表明特徵的東西,對於特徵變質的部分都加以修正,對於特徵消失的部分都加以改造。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特徵在現實生活中固然把實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徵的行動受著牽制,受著別的因素阻礙,不能深入事物之內留下一個充分深刻充分顯明的印記。人感覺到這個缺陷,才發明藝術加以彌補。[引自[法]丹納《藝術哲學》 〈什麼是以及為什麼需要藝術〉篇章]

  • Malacca 皇京港

    《周易》象法之互體之象~~《周易》中有一種象法叫「互體之象」,又名「互象」、「互卦」等。在數術類的應用中,特別是《梅花易數》中常常使用「互卦」這種象法。

    一般認為,六畫卦的二至四爻組合一個經卦,與三至五爻組合的一個經卦,兩個經卦組合出新的六畫卦就是「互卦」。

    「互卦」相對來源的原六畫卦,代表將來發展的趨勢,原六畫卦代表現在的狀態。

    「互卦」是變化取出的一個新的六畫卦,也就是兩個經卦,這可用於代表兩個主體對象的關係,而且反應出這種關係是很緊密的關係,因為有重復使用的爻,也就是有交集的區域。

    這種類似的關係,若經過延伸,就可以擴展出更多的象,易學中有個詞匯叫「連互」。連互有兩個大類型:

    1. 四爻連互

    2. 五爻連互

    連互的變化,可以參考下圖:

    四爻連互是反應兩個主體的關係的象,五爻連互是反應三個主體的象,通過這種象法,就可以將事物分解出更為詳盡的內部關係,反應事物發展中的各種錯綜複雜的聯系。

    多方位的看待問題,是《易經》中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觀察事物的一種好的思維,通過變化觀察角度,就可以更詳盡的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事物內部的複雜關係,進而把握規律,指導實踐。知乎:厚樸易學

    延續:

    Trail by Dongyup Shim
    陳明發〈濾思場〉209
    陳明發〈濾思場〉210

  • Malacca 皇京港

    藝術源起·郭紹虞:興觀群怨~~王夫之(编註:王船山,明末清初,1619—1692),衡陽人,字而農,別號薑齋,明亡後隱於湘西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事見《清史稿》四百八十六卷。生平著書甚多,其論詩之著有《詩繹》與《夕堂永日緒論》二種。丁福保即據以輯入《清詩話》,合稱為《薑齋詩話》。

    船山論詩頗多精辟的見解。他同黃梨洲一樣,本儒家的見地,闡詩道之精蘊,而所見比一般道學家為高。尤其船山之說,似乎更勝一籌。

    黃梨洲也曾以興、觀、群、怨論詩。他根據孔安國、鄭康成之註,以「興」為「引譬連類」,故後世詠懷、游覽、詠物之作也是興;以「觀」為「觀風俗之盛衰」,故後世吊古、詠史、行旅、祖德、郊廟之什也是觀;以「群」為「群居相切磋」,故後世公讌、贈答、送別之類也是群;以「怨」為「怨刺上政」,故後世哀傷、挽歌、遣謫、諷諭之篇也是怨。於是再本此以論後世之詩:「謂古之以詩名者,未有能離此四者,然其情各有至處。其意句就境中宣出者,可以興也;言在耳目贈寄八荒者,可以觀也;善於風人答贈者,可以群也;悽戾為騷之苗裔者,可以怨也。」(見《南雷文定四集》一,《汪扶晨詩序》)這固然較經學家的訓詁為通達,然而猶把興觀群怨看成四個物事。

    而在王船山則不然。他說:「可以云者隨所以而皆可也。於所興而可觀,其興也深;於所觀而可興,其觀也審。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摯。」(《詩繹》)這樣講,興、觀、群、怨四字,便成活看,不是呆看。蓋梨洲所講的是作詩者之興、觀、群、怨,而船山所講的乃是讀詩者之興、觀、群、怨。所以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故《關雎》興也,康王宴朝而即為冰鑑;『稺謨定命,遠猷辰告』,觀也,謝安欣賞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無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貴於有詩。」(《詩繹》)此說極妙。假使由作詩者之興、觀、群、怨言,便不易脫經學家的見解。他說:「經生家推《鹿鳴》、《嘉魚》為群,《柏舟》、《小弁》為怨,小人一往之喜怒耳,何足以言詩。」(《夕堂永日緒論》)所以他要由讀詩者之興、觀、群、怨言,才與文學批評有關。於是又說:「總以曲寫心靈,動人興、觀、群、怨,卻使陋人無從支借。」因此,《論語》之所謂「可以」,船山之所謂「動人」,都應著眼在讀者的方面的。可以興,是使讀者興,可以觀,也是使讀者觀,推之群與怨,莫不如此。所以說:「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明白這一點,然後知梨洲之與船山,同樣本於儒家的見地,以闡詩道之精蘊,而所得各有不同。梨洲所言處處在指示人如何作詩,如何學詩,所以要說明什麼是詩。船山所言則異是,他處處在指示人如何讀詩,如何去領悟詩,所以只說明詩是怎樣。

    然而指示領悟的方法以使「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便不是很容易的事。訓詁家不能領悟詩趣的,評點家也一樣不能領悟詩趣。拘於字面以解詩則失之泥,拘於章法以解詩則失之陋,拘於史跡以解詩則失之鑿。明人以《詩經》作文學作品讀,不作經學讀本讀,這眼光本是不錯的。不過如孫月峰、鍾伯敬一流以評點批尾之學當之,則要不得。要不得,所以招錢牧齋之詆訶。王船山的《詩繹》實在也是同此眼光,同此手法,而說來卻高人一籌。他沒有訓詁家、道學家的習氣,只用文學的眼光,所以說來精警透澈。他又不如評點家這般膚淺;他所說的仍本於儒家的見地,所以又覺其切實。以文學眼光去讀詩,則於詩能領悟;本儒家見地以論詩,則於詩能受用。《詩繹》中說:「藝苑之士不原本於三百篇之律度,則為刻木之桃李;釋經之儒不證合於漢魏唐宋之正變,抑為株守之兔罝。」像他才能打通經學與文學之間的一條路。真的:「漢魏以還之比興,可上通於風雅:檜、曹而上之條理,可近譯以三唐。」這樣,所以我說王船山的詩論是偏重在讀詩。

  • Malacca 皇京港

    唤起 續上)創作背景: 有美堂,在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歐陽修曾作《有美堂記》,時人也紛紛吟詩作文題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初秋作,蘇軾時官杭州通判。 [2-3]

    創作背景: 有美堂,在杭州吳山最高處,左眺錢江,右瞰西湖。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賜梅摯詩句「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而取的。歐陽修曾作《有美堂記》,時人也紛紛吟詩作文題吟此堂。《有美堂暴雨》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初秋作,蘇軾時官杭州通判。 [2-3]

    整體賞析: 這首《有美堂暴雨》是蘇軾即景詩中的力作之一。詩以雄奇的筆調、新妙的語言有聲有色地摹寫了詩人於有美堂所見驟然而至的急雨之景。暴風雨是大自然中最能震懾人心的壯觀之一。蘇軾生性豁達爽朗,對暴風雨特別欣賞,寫了多首詩進行描摹贊嘆。這首詩由於是在吳山頂上的有美堂中所寫,氣勢更為雄偉壯大。

    詩的起首很突兀,直接入題寫暴風雨來時,悶雷起自腳下,雲霧繞座不散。突出了所處的地勢很高,因而所見的暴雨,與平地所見不同,為下文鋪墊。接下就別出蹊徑,描繪了一幅壯闊異常的場面。風是看不見的,蘇軾卻給它著色,說是黑風,以視覺代替感覺,很形象地表現了暴雨來時疾風挾著塵灰烏雲的情況。「吹海立」是形容風的強烈。宋蔡絛《西清詩話》以為是學杜甫文中「九天之雲下垂,四海之水皆立」句,盡管不一定對,但兩者的氣勢很接近。有美堂雖然很高,但不可能見到大海,「吹海立」是想象之詞,下句寫風帶著暴雨從東面漸漸而來,便是實指。夏天的暴雨,區域很小,來勢迅猛,通過「飛雨過江來」五字,將這一情況囊括殆盡。這句詩雖然搬用了唐殷堯藩《喜雨》詩句,但妙合時地,密切無縫。《御選唐宋詩醇》卷三十四評此聯說:「寫暴雨非此傑句不稱……且亦必有『浙東』句作對,情景乃合。」並說只有唐駱賓王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方能與此方駕。


    五、六二句具體寫暴雨。雨落在西湖裡,水汽蒸騰,西湖像一只盛滿水的金樽,幾乎要滿溢出來;雨聲急促激切,又如羯鼓聲,敲打著這世界。這兩句從高處著眼,氣勢充沛,繪聲狀形,寫景與寫意交相並用。而用誇張的手法,把巨大的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聲,想象都很奇特。煞尾轉入觀感。這樣磅礴的雨景,令詩人震動不已,於是想讓這滿山飛漱的泉水沃醒沉醉的李白,讓他看看如同倒傾鮫人宮室、灑下滿天珍珠的奇景;同時,又等於在說要喚醒李白,請他寫出美妙傑出如同珠玉般的詩篇來。這兩層意思,看似不連,實際上是用了詩家慣用的「雨催詩」的典故。如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過雨》雲:「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蘇軾很喜歡用這典,如「雨已傾盆落,詩仍翻水成」(《次韻江晦叔》),「颯颯催詩白雨來」(《游張山人園》)。 [2-3]


    名句欣賞


    「天外黑風吹海立 浙東飛雨過江來。」


    這兩句是寫天風海雨的狂暴,從另一角度看,也可看作是寫山河景觀的壯麗。從這兩句詩也可看出東坡胸襟雄闊奔放的氣概。此聯寫暴雨突來,風起雲湧之勢。上句用天外黑風形容狂風驟起,天地變色;「吹海立」則表現雨勢滂沱,如海潮洶湧。而下句則連用「飛」「過」「來」三個動詞,極為生動地展現暴雨由遠而近、橫跨大江、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


    參考資料


    1有美堂暴雨(宋·蘇軾).搜韻網 [引用日期2014-10-8]

    2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100-101頁

    3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354-355頁

    4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472-1473頁

    參考資料

    1有美堂暴雨(宋·蘇軾).搜韻網 [引用日期2014-10-8]

    2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 .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100-101頁

    3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 第354-355頁

    4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472-1473頁

    (百科百度)

  • Malacca 皇京港

    宋代蘇軾〈有美堂暴雨〉

    《有美堂暴雨》① 是宋代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生動地展現暴雨由遠而近、橫跨大江、呼嘯奔來的壯觀景象。首聯非常特征地寫出了雨前一剎那的氣氛,在撥不開的濃雲堆積低空的時候,一聲炸雷從雲中鑽出來了,預示暴雨即將來臨。頷聯三句是想像,四句是親見。頸聯二句具體寫暴雨,西湖比作小小的金樽,把急雨比作羯鼓聲。尾聯寫觀感,突發奇想,聯想到李白故事。詩如寫生畫家即興揮毫,臨摹自然實景,展現大自然的壯麗雄偉之景。

    作品原文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雲撥不開②。


    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灩金樽凸③,千杖敲鏗羯鼓催④。


    喚起謫仙泉灑面⑤,倒傾鮫室瀉瓊瑰⑥。 [1-2]


    詞句注釋


    ①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年),梅摯出知杭州,仁宗皇帝親自賦詩送行, 中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之句。梅到杭州後,就在吳山頂上建有美堂以見榮寵。



    ②頑雲:猶濃雲。


    ③瀲灩(liàn yàn):水波相連貌。凸:高出。


    ④敲鏗(kēng):啄木鳥啄木聲,這裡借指打鼓聲。羯(音竭)鼓:羯族傳入的一種鼓。


    ⑤謫仙:被貶謫下凡的仙人,指李白。賀知章曾贊美他為謫仙人。唐玄宗曾譜新曲,召李白作詞。白已醉,以水灑面,使之清醒後,即時寫了多篇。


    ⑥鮫室:神話中海中鮫人所居之處,這裡指海。瓊瑰:玉石。 [1-2]


    白話譯文


    一聲響亮的雷聲宛如從游人的腳底下震起,有美堂上,濃厚的雲霧繚繞,揮散不開。遠遠的天邊,疾風挾帶著烏雲,把海水吹得如山般直立;一陣暴雨,從浙東渡過錢塘江,向杭州城襲來。西湖猶如金樽,盛滿了雨水,幾乎要滿溢而出;雨點敲打湖面山林,如羯鼓般激切,令人開懷。我真想喚起沉醉的李白,用這滿山的飛泉洗臉,讓他看看,這眼前的奇景,如傾倒了鮫人的宮室,把珠玉灑遍人寰。
    [2]

  • Malacca 皇京港

    陳明發〈濾思場〉215 新撰《論語·陽貨》

    老孔說:Boys,你們每天滑手機,為何不學點詩藝呢?它讓你興奮(不傷身);讓你見聞廣(沒有垃圾);朋友成群(不是虛數);橫逆時,大家能實實在在一起分擔(不光是只給你不管用的表情符號)。


    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孔子《論語·陽貨》)(1.1.2025 臉書

    邇之事·遠之事   藝術源起興觀羣怨呼唤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及其產生~~回顧一下走過的路程。我們對藝術一步一步地得到一個越來越完全,因此也越來越正確的觀念。最初我們以為藝術的目的在於模仿事物的外表。然後把物質的模仿與理性的模仿分開之下,我們發現藝術在事物的外表中所要模仿的是各個部分的關係。最後又注意到這些關係可能而且應該加以改變,才能使藝術登峰造極,我們便肯定,研究部分之間的關係是要使一個主要特徵在各個部分中居於支配一切的地位。

    這些定義並非後者推翻前者,而是每個新的定修正以前的定義,使它更明確。結合所有的定義,按照低級隸屬於高級的次序安排一下,那麼我們以上的研究工作可以得出個結論如下: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內、浮土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一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像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像從前的人需要用到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

    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地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獗;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第二章·藝術品的產生]我想做一個比較,使風俗和時代精神對美術的作用更明顯。假定你們從南方向北方出發,可以發現進到某一地帶就有某種特殊的種植,特殊的植物。先是蘆薈和橘樹,往後是橄欖樹或葡萄藤,往後是橡樹和燕麥,再過去是松樹,最後是苔。每個地域有它特殊的作物和草木,兩者跟著地域一同開始,一同告終,植物與地域相連。地域是某些作物與草木存在的條件,地域的存在與否,決定某些植物的出現與否。而所謂地域不過是某種溫度、濕度、某些主要形勢,相當於我們在另一方面所說的時代精神與風俗概況。自然界有它的氣候,氣候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植物的出現;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氣候,它的變化決定這種那種藝術的出現。我們研究自然界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植物的出現,了解玉蜀黍或燕麥,蘆薈或松樹;同樣我們應當研究精神上的氣候,以便了解某種藝術的出現,了解異教的雕塑或寫實派的繪畫,充滿神秘氣息的建築或古典派的文學,柔媚的音樂或理想派的詩歌。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界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藝術哲學:特徵的特殊感覺~~藝術家在事物面前必須有獨特的感覺: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特殊的印象。

    這規律建立在兩種證據之上,一種以經驗為證,一種以推理為證。…………凡是第一種證據所鑑定的,都可以用第二種證據加以說明。

    這種形勢對思想和精神影響很大。由此造成的中心人物,就是說群眾最感興趣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如勒南,浮士德,維特,曼弗雷特之流,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他不象我們的祖先受過半封建半鄉下人的教育,不曾受過父親的虐待,挨過學校里的鞭子,盡過在大人面前恭敬肅靜的規矩,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他不象從前的人需要用到膂力和刀劍,出門不必騎馬,住破爛的客店。現代生活的舒服,家居的習慣,空氣的暖和,使他變得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大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的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這個病稱為世紀病,以四十年前〔一八二0年代〕為最猖撅;現在的人雖則頭腦實際,表面上很冷淡或者陰沉麻木,骨子里那個病依舊存在。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者突現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安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有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和是個的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現實相符的。

    在文明的壓力之下,人有時胸襟狹窄,有時興奮若狂,或是兩者兼而有之。他成了一架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或者覺得自己在無窮的宇宙中等於零。——在希臘,人叫制度隸屬於人,而不是人隸屬於制度。他把制度作為手段,不以制度為目的。他利用制度求自身的和諧與全面的發展;他能同時成為詩人、藝術家、批評家、行政官、祭司、法官、公民、運動家;他鍛煉四肢、聰明、趣味,集一二十種才能與一身,而不使一種才能妨礙另一種;這一段解釋了什麼叫做身心的平衡。

  • Malacca 皇京港

    扶持中小微企 沙巴首個TikTokShop直播帶貨中心啟用

    (兵南邦16日訊)位於兵南邦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Tekun Nasional)分行的沙巴首個TikTok Shop直播帶貨中心(TikTok Shop LIVE Hub)正式啟用。

    聯邦企業及合作社發展部長拿督依溫貝尼迪主持啟用儀式時表示,該中心旨在扶持沙巴的中小微型企業(PMKS),為業者提供進軍TikTok Shop電商領域的機會,從而推動馬來西亞,尤其是沙巴的電子商務發展。

    依溫(後排左三)、企業及合作社發展部秘書長拿督斯裡凱魯再米(後排左四),以及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主席拿督阿都拉薩尼阿都哈密(後排右三)見證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與TikTok Shop簽署諒解備忘錄。該備忘錄由國家創業集團商業基金首席執行員拿督阿當嘉尼(前排右)與諾阿茲裡(前排左)代表簽署。

    TikTok Shop直播帶貨中心將成為推動本地數碼商業成長的催化劑,為中小企業創造更多機會,也為本地內容創作者提供創新空間。」

    他說,這項合作也為業者提供融資與培訓機會,幫助他們在數字經濟中拓展業務。

    「沙巴的商家將學習數字營銷、庫存管理等,並掌握電子商務的潛力及成功的數字營銷策略。」

    隆丹柔檳砂將設直播中心

    TikTok Shop大馬戰略合作總監諾阿茲裡表示,TikTok Shop致力於構建包容性生態系統,協助馬來西亞發展經濟。同時,TikTok Shop未來將在吉隆坡、吉蘭丹、柔佛、檳城及砂拉越開設直播帶貨中心,讓更多本地商家通過直播帶貨來拓展業務。

    「為了推動這項計劃,大馬TikTok Shop投資近300萬令吉,用於各地建設和運營。我們相信有關投資將惠及成千上萬的本地中小微型企業,幫助他們創造新收入來源、加強與消費者的聯系,並通過『購物娛樂』模式實現業務可持續增長。」 (19.2.2024 沙巴星洲日報

    65萬飯碗料被AI搶·技能專業重組助轉職

  • Malacca 皇京港

    陈明发博士:记忆重要吗?个人与群体的记忆,都是整个社会继续发展前行的文化资产。“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日渐受到重视,在变化格外剧烈的今天,意义显得尤其重大。

    在刚过去的农历年期间,我到亚庇和数百位来自各社团的领导和代表,分享1963年马来西亚协议的立国精神,和另两位各别来自沙巴和砂拉越的资深律师和政治领袖,拿督杨德利和拿督邓伦奇,分别从本身的研究领域探索地方的历史记忆,也是出于同样的尝试。

    我的地方文创研究计划到了新禧年前10年,延伸进团体文史,对于个人与组织的记忆贮藏,逐渐观察到其无价的能量,也曾在一些地方分享过本身的一些了解。

    这里有个系列视频记录,欢迎大家分享交流,一起为为我们的民族记忆大业做点事。

    Dr. Tan BengHuat: Is memory important? Both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serve as cultural assets that propel society forward. The concep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gaining increasing recognition, and in today's rapidly changing world, its significance is even more profound.

    During the recent Lunar New Year, I visited Kota Kinabalu to share the founding spirit of the 1963 Malaysia Agreement with hundreds of leaders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various organizations. Alongside two distinguished figures—YB Datuk Yong Teck Lee and Datuk David Teng Lung Chi, both veteran lawyers and political leaders from Sabah and Sarawak—we explored local historical memory through our respective fields of research, all in an effort to preserve and understand our shared past.

    My research on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itiatives has, over the past decade, extended into community history and archives. In studying how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store their memories, I have gradually come to recognize their invaluable dynamics and have shared some of my insights in different forums.

    Here is a series of video record of this discussion. I invite you all to share and engage, as we contribute to the important task of preserving our national memory.

    陈明发博士:记忆~地方、组织与企业,如何发挥挖掘其文化資產

  • Malacca 皇京港

    肯尼·羅傑斯《最偉大》(小男孩與棒球夢)

    小男孩,戴著棒球帽,
    站在空地上,手握球與棒,
    說:「我是最棒的,無人能比!」
    將球棒扛上肩,拋起手中球。

    棒球升空,又緩緩落下,
    他揮動球棒,轉身一圈,
    世界寂靜無聲,彷彿能聽見,
    棒球輕輕落地的聲響。

    小男孩不說一句話,
    撿起棒球,毫不氣餒,
    說:「我是最棒的,從未有人能及!」
    咬緊牙關,再試一次。

    棒球升空,又緩緩落下,
    他揮動球棒,轉身一圈,
    世界寂靜無聲,彷彿能聽見,
    棒球輕輕落地的聲響。

    他不找藉口,也沒有畏懼,
    只是閉上雙眼,聆聽歡呼聲響。

    小男孩調整帽簷,
    撿起棒球,凝視球棒,
    說:「我是最棒的,這一球決勝負!」
    然後傾盡全力,最後一擊。

    棒球升空,如皎潔明月,
    他奮力一揮,全力以赴,
    世界靜止無聲,靜得不能再靜,
    棒球落下,這是第三次揮空。

    媽媽呼喚:「吃飯囉!」
    小男孩拎起球棒與棒球,踏上歸途,
    說:「我是最棒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只是我從未發現,原來我投球這麼強!」

    他說:「我是最棒的,毫無疑問,
    就連我自己,也沒想到能投得這麼準

  • Malacca 皇京港

    情動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

    這首歌,是一首完美的情動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歌曲,陳明發博士過去主持 #心靈素質學 成人教育,這是其中一首選曲。其歌詞的詩性包含了人完美學習所需的 五官元素:觸覺(手握球與棒...); 視覺(棒球升空,又緩緩落......);聽覺(能聽見,棒球輕輕落地的聲響......); 味覺、嗅覺(「吃飯囉!」 )。這些元素融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情志意象(我是最棒的......)。

    來到 #情志,若與華族傳統的 #五行 學說的 #五藏 對照,更適宜21世紀的學習現實。

    孩子需要成長的空間最重要的是:想像的空間。
    Children need space to grow, but most importantly, they need space to imagine.

    "The Greatest" by Kenny Roger

    Little boy, in a baseball hat,

    Stands in a field, with his ball and bat,
    says "I am the greatest, player of them all"
    puts his bat on his shoulder, and tosses up his ball.

    And the ball goes up, and the ball comes down,
    he swings his bat all the way around,
    and the worlds so still you can hear the sound
    as the baseball falls, to the ground.

    Now the little boy, doesn't say a word,
    picks up his ball, he is undeterred,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ere has ever been,"
    and he grits his teeth, and tries it again.

    And the ball goes up, and the ball comes down,
    he swings his bat all the way around,
    and the worlds so still you can hear the sound
    as the baseball falls, to the ground.

    He makes no excuses, He shows no fear,
    He just closes his eyes, and listens to the cheers.

    Little boy, he adjusts his hat
    picks up his ball, stares at his bat,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e game is on the line,"
    and he gives his all, one last time.

    And the ball goes up, like the moon so bright,
    Swings his bat, with all his might,
    and the worlds as still, as still as can be,
    and the baseball falls, and that's strike three.

    Now its supper time, and his Mama calls,
    little boy starts home, with his bat and ball,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at is a fact,
    but even I didn't know, I could pitch like that."

    Says, "I am the greatest, that is understood,
    but even I didn't know, I could pitch that good."

  • Malacca 皇京港

    APP-Iconada:The Size of Global Narrative MarketThe global books market, encompassing various narrative formats, was valued at approximately $150.99 billion in 2024 and is projected to reach $156.57 billion in 2025, with a forecast to reach $169.57 billion by 2032.

    here's a more detailed breakdown:

    Global Books Market Size:
    2024: Estimated at USD 150.99 billion.

    2025: Expected to reach USD 156.57 billion.
    2032: Projected to reach USD 169.57 billion.

    Growth:

    CAGR (2025-2032): 1.8%.

    CAGR (2024-2030): 4.2%.

    Fiction Book Sales:

    2024: Fictional book sales accounted for 59.99% of the global books market.

    Digital Storytelling Courses Market:

    2023: Valued at approximately $2.5 billion.

    Projected Growth: 15% over the next five years.

    AI Novel Writing Market:

    2023: Valued at USD 250 million.

    2033: Expected to reach USD 1515.3 million.
    CAGR (2024-2033): 20.3%.

    Key Trends:

    Digital Storytelling:Increased demand for digital storytelling courses.

    AI in Writing: Growing use of AI tools for novel writing.

    E-books and Audiobooks:Increased penetration of e-books and audiobooks.

    Global Reach: Increased global reach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Focus on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Growing emphasis on diversity and inclusivity in fiction. 

  • Malacca 皇京港

    在李健吾看來,不管是作家還是批評家也好,都要警惕自身被主義所局限,因為「實際文學上任何主義也只是一種說明,而不是一種武器」。批評家也同樣如此——批評家的主義,多是各種「理論」,是時時新日日新的理論。對此,他也有辯證的認知:「在我們沒有了解一個作者以前,我們往往流於偏見——一種自命正統然而頑固的議論。這些高談闊論和作者作品完全不生關聯,因為作者創造他的作品,傾全靈魂而赴之,往往不是為了證明一種抽象的假定。一個批評家應當有理論(他合起學問與人生而思維的結果)。但是理論,是一種強有力的佐證,而不是惟一無二的標凖;一個批評家應當從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卻不應當憑空架高,把一個不相干的同類硬扯上去。」「任何理論,臨到應用,我們不能全盤收受。」

    而在今天的不少文學批評,尤其是學院批評中,批評家所感興趣的,其實不是作品的好壞,而是理論的比拼。不管是創作還是批評,都容易有一種理論或方法論的天真,即覺得理論或方法是普適性的,適於任何題材和對象。受當下學術體制的影響,批評文章又好像只有在對作品的分析時達到一種理論的高度,具備理論的自足,才能產生廣泛的影響。為了追求這種自足,在針對作家作品展開分析時,又難免削足適履,批評的任務和可能性也大為簡化。

    在《咀華集》的《跋》中,李健吾曾這樣談到他對批評家的理解:「一個批評家是學者和藝術家的綜合,有顆創造的心靈運用死的知識。他的野心在擴大他的人格,增深他的認識,提高他的鑑賞,完成他的理論。創作家根據生料和他的存在,提煉出他的藝術;批評家根據前者的藝術和自我的存在,不僅說出見解,進而企圖完成批評的使命,因為它本身也正是一種藝術。」

    他也注意到,批評家需要「完成他的理論」,可是在今天,這似乎成了批評的惟一任務,此外的一些理想或者說要求已經變得無關緊要。當下文學批評之所以危機重重,也跟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如今看來,李健吾在這些文章中所展示的批評觀,還有他在批評上所形成的方法論,並不是完全沒有問題,更不能完全解決當今批評所存在的問題。例如說,在尋美的批評和求疵的批評之間,他過於偏重前者。又比如說,他雖然強調批評並非只是印象,卻因過於重視直觀感受而沒有進一步走向更縱深的所在——在這方面,喬治·斯坦納更具典范意義。

    可是無可否認的是,它們仍然能給我們啟發。如果稍稍放寬視野,可以發現,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周作人、李長之、廢名、李健吾、沈從文、傅雷、唐湜等,實際上是自成一脈。他們大多強調批評本身的獨立性,反對把文學作品看成是理論闡釋的材料與證據,而是讓批評成為文學的一種形式,如周作人所主張的,「批評是主觀的欣賞不是客觀的檢察,是抒情的論文而不是盛氣的指摘。」他們注重傳達批評家自身的藝術經驗、審美印象和人生哲學,力求對話作家,通達時代。對相關問題的解析與辯證,則采用實證和「悟證」相結合的方式。在對文學現象進行理論歸納,對作家作品進行比較、闡釋時,他們也更多是借助比喻、意象,而不是抽象的理論術語。這種批評本身,就帶有「寫作」的成分,與其說是論文,不如說是美文。

    這一批評傳統有其無可替代的意義,然而,在20世紀,這一傳統並沒有成為批評的主流。這跟當時的社會歷史狀況有很大的關係。從晚清以來,構建一個獨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民族國家,一直就是中國現代性的中心話語,也是無數中國人的夢想,文學也因此被賦予了相應的或過多的政治擔負。在這樣一種著力於從意識形態層面去解釋文學、肯定文學的氛圍中,像這一脈無意於甚至拒絕對文學理想與政治實踐進行連鎖的批評傳統,只能居於邊緣位置,有如空谷足音。其中有活力的部分,也一直沒有得到廣泛傳承。在文學批評的思路持續單一化的今天,活絡這一批評傳統,將那些被忽視的精神釋放出來,更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我們業已存在的問題。

    事實上,在文學批評中,任何的方法和理論都是可以應用的,犯任何錯誤也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思路的單一。我們不能要求一個批評家面面俱到,但批評話語本身擁有無窮的可能性。批評群體內部的多樣性,能在「在每個作品的周圍維持著蘇格拉底式對話的氣氛」,這才是理想的批評生態。好在,我們的精神遺產其實並不單一。

    (李德南:李健吾的文學批評及其當代意義,2015年08月19日來源:中國作家網

  • Malacca 皇京港

    這筆精神遺產的意義首先體現在,收錄在《咀華集》與《咀華二集》等集子中的很多文章在今天依然可以重讀,而且在許多方面依然能給人啟發。尤其是在當下文學批評的生機與危機並存的時刻,它能照亮我們的問題,給我們照亮另外的路徑。李健吾本人是京派的重要作家和批評家,《咀華集》中所評的,比如像沈從文、林徽因、蕭乾等,主要是京派作家的作品,但其中也有巴金這樣很難以京派或海派來論定的作家;《咀華二集》中所評的,有不少則屬於左翼作家的陣營。雖然所論的作家作品在主題、藝術特色乃至於人生觀與宇宙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但是李健吾對他們的闡釋大多有獨異之見。

    這些文字里,有的是見解,卻又不局限於見解;此外還有胸襟,廣闊的胸襟,因而所評的對象,就不局限於文學上的同人,對於與自己的藝術趣味相異的,同樣有理解與欣賞的意向與能力。這些文章又用詞考究,譬喻精辟,或雅正,或汪洋恣肆,見才情,也見風骨。因此,它們可用以重讀,當作美文來欣賞,從中得愉悅,也得滋養。

    讀李健吾的批評文章,還可以發現,他是一位深諳詮釋學精神的批評家。在講述個人的批評觀念和批評立場時,李健吾不自認為高人一等,而是把作家以及他個人的批評文章的讀者視為可以平等對話的對象;在針對具體的作家作品展開闡釋時,他總是將心比心,力求與所評的對象肝膽相照。他希望在批評中有理解之同情,有真正的發現與創造。可是他又意識到,要同時做到這些並不容易。絕對的理解之同情只是一個願望,事實上,批評家的個人意志和作家的個人意志,批評家的視域與作家的視域,甚少是完全重合的。兩者多少存在認識的分歧,以及感情的差異。因此,如何在分歧與差異中形成共識,互相照亮,是詮釋主體必須考慮的問題。

    在李健吾看來,批評中的闡釋是一種個人化的活動,可是闡釋不能局限於個人,不只是一種個人的喃喃私語,而是意味著對話,是「靈魂企圖與靈魂接觸」,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捲入。在批評過程中最值得注意的,其實是建立何種主體間性。如何在批評中調動個我的經驗,而又不陷入極端的唯我論,如何在「希冀達到普遍而永久的大公無私」,同時不喪失「我深厚的個性」,如何真正做到不即不離,不偏不倚,都可以說是批評家所該考慮的基本問題。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始終堅持適度原則,保持必要的平衡,正好可以見出一個批評家的才能之大小。

    在這方面,李健吾無疑有他的過人之處。他曾多次對巴金、卞之琳等人的作品提出他的見解,這些作家都發表了回應的文章,表示不能認同李健吾的分析;而李健吾也對此進行了再度回應。通過這些文章,我們可以發現,作為一個批評家,李健吾從不強人所難,自負地覺得作家應該接受自己的意見,同時,也不輕易屈從於作家的申辯,輕易放棄自己的立場。比如在討論卞之琳那首非常著名的詩作《斷章》時,卞之琳,也包括後來許多文學史家,都認為這種詩所表達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相對的關聯」,然而,李健吾卻更願意從「裝飾」二字入手,從互相裝飾的狀態入手,判斷這首詩中「寓有無限的悲哀」。

    在面對這樣一種闡釋的分歧,李健吾的態度堪稱典范。在他看來,「一首詩喚起的經驗是繁復的,所以在認識上,便是最明白清楚的詩,也容易把讀者引入殊途」。卞之琳這首只有四句的詩也同樣如此。分歧的存在是一種事實,但他說,「我的解釋並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作者的自由也絕不妨害我的解釋。」他很清楚地意識到,一個批評家對文學作品的解讀與分析,不可能脫離個人的主體性,而文學文本,尤其是詩歌的闡釋空間,往往是充滿彈性的。圍繞一首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闡釋,「闡釋的衝突」也許恰好是一種相成之美;這種相成之美更不局限於文本內部,而對作者的自我養成亦有所增益。

    上述的這些,本該視為批評中的常識,然而,在最近幾年的批評中,這種常識同樣被忽略了。閱讀當下的批評文章可以發現,有不少學人喜歡大談福柯、布迪厄和薩義德,單一地用「權力的眼睛」去察看以往的文學研究、批評與創作。由此而生產出來的學術成果,往往充斥著過多的道德優越感,對研究對象缺乏理解之同情,拒絕承認或有意忽略「他者」也會有文學情懷或文化情懷。然而,在伽達默爾等現代解釋學的大師看來,人是一種有限的存在,看問題容易受自身視域的限制;人類所有的知識、觀念與方法,都不過是在提供一個切近事物的視角;任何人都必然和「有限性」這個詞聯系在一起,都有洞見與不見。理解和解釋,也不過是一個循環、開放的過程;真理並不在我們的手里,我們都不過是在通往真理的途中。

    從對闡釋主體之基本狀況的認識出發,李健吾的批評,還很好地處理了文學批評與理論的關係問題。這一點也值得注意。(下續)

  • Malacca 皇京港

    李德南:李健吾的文學批評及其當代意義

    很少有批評家能像李健吾一樣,僅憑著為數不多的文章,便能在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上樹立口碑;也很少有批評家會像李健吾一樣,在批評文章中直接陳述他的批評觀。譬如《咀華集》的首篇文章,所談的是巴金的《愛情三部曲》,文章開頭有很大的篇幅卻是在討論語言的翻譯問題,甚至,接下來還順勢過渡,探討批評家與翻譯家的微妙差別,以及何為批評。他談論沈從文的《邊城》的文章也同樣如此,全文字數並不多,卻用了約佔全文六分之一的篇幅來談論批評如何運作,批評家的工作又有何意義。

    這無疑是一種非常冒險的寫法——它有離題的危險,且容易產生令人厭煩的說教氣味。然而,讀李健吾的批評文章,你並不會有類似的感受。在講述個人的批評觀念和批評立場時,他不自認為高人一等,不是把你視為他的學生,相反,他平等地對待你,希望與你對話,而不是進行說教。因為這種話語姿態的差別,這些並不服務於文章主題的部分,便成了親切的閒談,既動人心弦,又給人啟發。理解到他的意圖後,你會感到放鬆,愉悅,由衷地佩服作者的膽識與寬容,喜歡他的自信與自覺,甚至會對他的高明見解心悅誠服。

    在關於何其芳《畫夢錄》的文章中,李健吾曾經談到:「一個好藝術家多少都是自覺的,至少他得深深體會他做什麼,他能夠做出什麼。在把握一切條件以前,所謂工必利於器,他先得熟悉自己的工具和技巧。這是制作的基本。而詩人或者文人,猶如一個建築師,必須習知文學語言的性質以及組合的可能,然後輸入他全人的存在,成為一種造型的美麗。」同理,李健吾文章中那些並不服務於文章主題的部分,其實是一個批評家艱難尋找、努力形成自我的過程。更可貴的是,他幾乎是把這尋找的痛苦與愉悅,所遇到的黑暗與光明,他的所得與所失,毫無保留地與你分享。李健吾在文章中還說,散文的特點是「要求內外一致,而這里的一致,不是人生精湛的提煉,乃是人生全部的赤裸。」引申而言,也可以說他是一位勇於赤裸靈魂、袒露真心的批評家。

    李健吾的《咀華集》出版於1936年,《咀華二集》則出版於1942年。批評無疑是一種容易早衰的文體,一本批評集能歷經十年而不被人遺忘,已經是萬幸,《咀華集》與《咀華二集》卻具有更為長久的生命力。這些文章,確實含英咀華,在今天回過頭來看,依然悅人心智。他所留下的,是一筆並未過時的精神遺產。(下續)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日劇《沙灘男孩》(Beach Boys)於19977月播出,憑借其輕鬆愉快的情節、陽光海灘的背景以及對自由生活方式的探索,引發了廣泛關注。結合日本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這部劇確實與當時社會氛圍產生了某種共鳴。

    1.日本經濟背景與社會氛圍

    經濟泡沫破滅後的低迷期:1990年代的日本正處於經濟泡沫破滅後的「失落的十年」。經濟增長停滯、失業率上升,企業裁員和穩定就業的難度加大,導致許多年輕人對傳統的「終身雇傭制」與公司文化產生懷疑和疏離。

    「逃離體制」的思潮:面對職場壓力和生活的不確定性,一些年輕人開始尋求更加自由、不受約束的生活方式。這種對自由和自我探索的追求逐漸成為一種反主流的文化潮流。

    2.劇集主題與社會氛圍的共鳴

    追求自由與個體成長:Beach Boys講述了兩位男主角,一個是因為事業不順而迷茫的上班族(反映了泡沫破滅後大量失業或職業困惑的年輕人),另一個是游手好閒、不願意被體制束縛的年輕人。他們在海灘旅館相遇,並開始重新思考人生。這種對自由和自我成長的追求,與當時許多日本年輕人的心理狀態相契合。

    逃離都市壓力的願景:劇中展示的寧靜海灘、簡單生活與都市的繁忙形成鮮明對比,為觀眾提供了一種「逃離現實」的幻想與慰藉。這種逃離都市、回歸自然的情節,暗示了一種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和對更簡單生活的向往。

    3.社會反響與文化影響

    高收視與人氣:Beach Boys取得了非常高的收視率和口碑。主演反町隆史和竹野內豐因為此劇人氣大漲,劇中的插曲和原聲帶也成為熱門。該劇不僅在播出期間吸引了大批觀眾,還在之後的重播中繼續受到歡迎。

    文化影響:Beach Boys鼓勵了一種反思生活方式的態度,為年輕觀眾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成功路徑的選擇參考。這種精神也影響了一部分年輕人選擇更加靈活、自由的職業和生活方式。

    對後續影視作品的啟發:該劇的成功引發了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更多關於「逃離都市、尋找自我」的電視劇和電影的出現,如悠長假期(Long Vacation,1996)、海灘男孩SP等。

    4.局限與反思:雖然劇集倡導自由和自我探索,但並未對如何真正實現這種生活方式提供現實可行的路徑。這種「理想化」的自由,更多是一種心理慰藉,對實際社會問題的解決作用有限。

    總的来說,《沙灘男孩》與1990年代日本經濟低迷、社會對體制反思的氛圍緊密相關。通過展現逃離都市、追尋自由的生活方式,它引發了年輕人對自我與人生的思考,並在文化上產生了較大的共鳴。這部劇既是對社會現象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日本年輕人生活方式和觀念的多樣化探索。

    延續閱讀:文化特區 日劇《星熱點》 韓劇《梨泰院》

  • Malacca 皇京港

    (續上)詩性想像力的生成:災難敘事中的心理演練:災難影劇除了現實批判之外,也包含了未來願景與價值建構的「詩性空間」。陳明發博士提出,文創敘事若能喚起觀眾的「詩性想像力」,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心理演練的媒介,讓人在現實中尚未面臨危機時,便已有預備情境的能力。《日本沉沒》中,不論是市民避難時的群體協作、媒體如何調動公眾情緒,或是政治決策中的猶豫與堅定,這些敘事設計皆提供觀眾多重視角的「演練機會」。

    此處的「詩性想像」並非指抒情與浪漫,而是一種具備現實作用的創造性應對能力。例如,觀眾可能在劇後更能思考社區協作機制、災難預警系統的倫理規範,甚至於個人心理建設的可行性。這種由影視激發的反思,正是將文化產品轉化為社會資本的具體實踐。

    四、科技物象與人文事件的張力場:《日本沉沒》在視覺呈現與敘事結構中,反覆出現大量的「科技物象」——如地震模擬圖、深海鑽探裝置、災難預測系統等,這些象徵工具成為科技理性與人文價值間的張力載體。陳明發認為,當科技進入文創敘事時,便會形成一種思維張力的空間;它既令人敬畏,也令人警惕。

    而這種張力與布爾迪厄的文化再生產有關。科技作為一種新興資本,也可能成為統治階層話語再製的工具。當劇中政治菁英選擇隱匿災難預測結果以維護經濟秩序時,我們看到的是知識、資源與話語權如何被壟斷與再分配。影劇成為反映這場分配鬥爭的文化鏡像,並透過情節讓觀眾意識到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位置與可能的行動方式。

    文化記憶與社會脈絡的互動:最後,不可忽視的是《日本沉沒》所觸發的日本社會災難記憶。自2001年311東日本大地震以來,日本社會對災難的集體潛意識已深植人心。該劇無疑喚起了觀眾對過往震災的恐懼與共鳴,亦映射了人們對政府應對能力的質疑。

    這層歷史文化脈絡,讓影劇從純粹的虛構故事轉化為社會討論的起點。根據部分觀眾回饋,《日本沉沒》雖劇情公式化,但仍成功激發對未來政策、災難應變與公民責任的反思。這也驗證了文創敘事作為「社會言說」與「文化再生產」的雙重力量。

    《日本沉沒:希望之人》作為一部災難影劇,不僅是娛樂作品,更是當代文化系統中一種重要的社會機制與敘事實驗。透過陳明發博士的文創敘事理論、羅蘭·巴特的Langue觀點,以及布爾迪厄的文化再生產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影劇如何在符號、制度與集體心理層面交織出一場關於未來社會的集體想像。此類敘事的真正價值,或許不在於它的藝術完美性,而在於它如何成為一種「詩性政治」的實踐現場,引導我們以創造性與責任感面對現實與未來

  • Malacca 皇京港

    泰德·庫瑟的詩:瓷器畫工

    他們備好了有刮擦凹痕

    並濺有粉紅和藍色的點跡的

    黑色馬口鐵盒子;

    還有那茜素紅、鉻綠、

    鋅白、天青藍的

    捲起並乾了的顏料軟管;

    盛了金粉的半滿的小瓶;

    以及蠟筆頭;

    柄上有咬痕的磨損的畫筆;

    以時尚優雅的方式

    把漂浮的雲、繁茂的玫瑰

    水仙、三色堇、藍花耬斗,

    細細描繪在茶壺、巧克力罐、

    碟子、杯子上,這些優質的哈維蘭牌餐具

    盛開猶如一座花園

    會擺放於白色蕾絲的主日台布

    好像他們的靈魂是蜜蜂

    而世界只是花朵

  • Malacca 皇京港

    三、塔可夫斯基:雕刻時間

    與布列松的「間隙與懸置」不同,塔可夫斯基的時間影像是一種連續流動的、質地厚重的時間場,德勒茲稱之為:

    「時間的物質性——純粹時間的雕刻(sculpture du temps)

    1. 長鏡頭與時間密度

    塔可夫斯基以他著名的長鏡頭風格,讓影像本身承載「時間的厚度」。在如《潛行者》Stalker、《犧牲》Sacrifice或《鏡子》The Mirror中,時間不再是由剪輯控制的節奏,而是被攝影機注視的空間之內部節奏

    例如:

    • 水的流動、風的吹拂、塵埃的漂浮、人物的遲緩步行……這些「幾乎沒有劇情的畫面」,正是時間自身在影像中的展現

    • 空間成為承載時間的容器,並非舞台。這種關係與「時間即事件本身」的觀點一致。

    德勒茲寫道:

    「塔可夫斯基讓時間穿越影像,使空間不再是承載動作的容器,而是時間自身在其中得以顯現的平面。」

    2. 記憶、夢境與時間的裂縫

    塔可夫斯基的電影經常處理夢境、記憶與歷史的模糊地帶。這些夢境不是主觀內在心理的表達,而是一種去主體化的記憶運動。他不斷讓過去「滲入」當下,使時間不是線性的,而是充滿裂縫、折返、共存。

    這與德勒茲所說的「晶體影像」l'image-cristal概念密切相關:

    • 現在與過去不再是連續,而是被複數的時間表面所折射

    • 記憶不是回顧,而是內部時間的自我折疊。

    • 現實與虛構、夢與清醒、現在與過去開始「共時化」。

    四、布列松與塔可夫斯基的對照:間隙 vs 流動

    指標 布列松 塔可夫斯基
    動作邏輯 行動的懸置,機械式手勢 動作的流動,內部節奏
    影像策略 空白間隙、去戲劇性 長鏡頭、感官密度
    主體位置 無行動的見證者、模特兒 時間的載體、記憶場
    時間樣態 間斷、空隙、懸置 流動、持續、滲透
    感覺結構 冷感、機械節奏 詩性、物質時間

    五、時間影像的哲學意義

    對德勒茲來說,布列松與塔可夫斯基的共同點是,他們使電影擺脫了時間作為敘事工具的功能,轉而成為時間本身的展現形式。他們不是讓我們觀看時間的敘述,而是與時間本身共同生成經驗

    這樣的影像挑戰我們觀看的慣性,讓我們暴露於非人稱、非劇情、非心理的時間狀況中。觀影者不再是觀察者,而是被時間「穿越」的場域。

    若你想更深入讀這一部分的原文,建議直接查閱:

    • 《時間-影像》第五章〈光學與聲學狀況〉Les situations optiques et sonores pures

    • 第六章〈時間影像的晶體〉L’image cristalline

    • 相關導演章節中對布列松與塔可夫斯基的專節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德勒兹在《時間-影像》L'image-temps第二部分中,德勒茲對布列松(Robert Bresson)與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分析,是他整體電影哲學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之一。在這一部分,德勒茲揭示出「時間影像」的結構與張力,並通過這兩位導演的作品闡釋非動作主導的時間如何在影像中顯現。

    一、時間影像的誕生背景(導論)

    首先,德勒茲區分了「運動影像」l'image-mouvement與「時間影像」l'image-temps

    運動影像(源自古典電影如好萊塢、希區考克、甚至黑澤明等)依賴感知-動作-情感三聯的連貫鏈條,是柏格森意義上的「感知—運動圖式」。

    時間影像則是在這條鏈條崩潰後出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電影的斷裂與再生,呈現「純粹時間」而非動作的過程。這種影像主要展現在導演如布列松、塔可夫斯基、安東尼奧尼、侯麥等人的作品中。

    二、布列松:間隙與行動的懸置

    去心理學化、去戲劇化的主體

    德勒茲將布列松的電影視為「行動與情感的懸置機器」。他的人物幾乎總是內向、沉默、動作極簡,他們的選擇既非自由也非命運,而是處於兩者之間的某種「等待」attente或懸置。這是時間影像的起點:當動作失效,角色只能承受時間。


    例如,在《扒手》Pickpocket中:

    主角的手成為影像的焦點。這些手的動作既非表演也非象徵,而是一種純粹機械的節奏。

    時間不再由行動推進,而是由遲疑、重複與空白所構成。

    這種延遲與懸置製造出「空白的間隙」interstice vide:觀眾被迫與影像一起等待某種尚未到來的變化。

    「布列松創造了一種純粹的光學與聲學狀況,一種脫離行動的知覺模式。」——德勒茲

    2. 反表演與反心理劇

    德勒茲強調布列松的演員是「模特兒」modèles,而不是角色或演員。他們的表情和肢體不再是內心狀態的象徵,而是純粹的外部機械節奏。

    這種「去心理學」的處理方式,使角色變得無法被心理學理解,反而凸顯出他們與時間的純粹關係——不是作為歷史時間的主體,而是作為「時間的承受者」。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中國:回歸本土情懷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電影和文創產業也呈現出回歸本土情懷、挖掘地方文化與民俗故事的趨勢。這種趨勢不僅體現在影視作品中,也滲透到文創產品、旅游項目和跨媒體敘事中。以下幾個案例展示了這一趨勢在中國大陸的具體體現:

    1.電影與電視劇案例

    (1)《白蛇:緣起》(2019)

    本土文化挖掘:以中國傳統民間傳說《白蛇傳》為基礎,重新演繹了一段跨越種族和時間的愛情故事。影片不僅保留了原故事的核心精神,還通過精美的動畫展現了江南水鄉的風貌,賦予故事新的生命力。

    文化與技術融合: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運用了先進的動畫技術,將古老傳說以現代方式呈現,吸引了年輕觀眾。

    (2)《隱入塵煙》(2022)

    地方文化的真實展現:該片通過描繪甘肅農村的日常生活,展現了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社會現實。影片對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農民的生存狀態進行了細膩刻畫,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社會議題的關懷:影片關注底層農民的生存境遇,通過朴實的敘事引發觀眾對社會公平與人性的思考,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3)《長安十二時辰》(2019)

    唐文化的復興:該劇通過高度還原唐代長安城的景觀、服飾與禮儀,展現了盛唐時期的繁華與多元文化。劇中對唐代細節的考究與還原,喚起了觀眾對中國古代輝煌文化的自豪感。

    文化輸出的嘗試:劇集在海外平台播出後,受到國際觀眾的關注,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2. 文創與旅游項目案例

    (1)敦煌壁畫與數字文創

    數字化保護與創新:敦煌研究院通過數字技術將莫高窟壁畫進行高精度還原,並開發了相關文創產品,如敦煌主題的VR體驗、壁畫元素的周邊產品等。這些項目既保護了文化遺產,又將其轉化為現代可消費的文化內容。

    全球傳播與文化共享:敦煌文創產品通過展覽和數字化傳播,吸引了全球觀眾,對傳統文化的復興與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

    (2)麗江古城與「納西古樂」

    地方音樂的活化:納西古樂作為雲南麗江的傳統音樂,被融入當地的旅游演出與文創項目中。這種活化形式不僅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還成為地方旅游的重要吸引力。

    文化與旅游的結合:通過將地方音樂、建築和民俗融合,麗江古城成為文化旅游的典范,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3.文化節慶與跨媒體活動案例

    (1)成都「火鍋節」與巴蜀文化

    飲食文化的品牌化:成都市政府借助「火鍋節」等節慶活動,推廣巴蜀美食文化。火鍋節不僅包含美食體驗,還融入川劇、剪紙等地方文化表演,形成了集飲食、表演、互動為一體的文化盛宴。

    城市形象塑造:火鍋節成功打造了「成都味道」的文化品牌,增強了城市文化認同感與吸引力。

    (2)西安「唐宮夜宴」與文化傳播

    傳統與現代融合:西安通過《唐宮夜宴》系列舞蹈視頻,結合傳統唐代禮儀與現代舞美,成功打造了一個全新的文化IP。這些視頻在社交媒體上爆紅,帶動了年輕人對唐文化的興趣。

    跨媒體傳播:視頻從舞台延展到短視頻平台、文創周邊、實景演出,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拓展了文化傳播的邊界。

    4.評議與總結

    中國大陸近年來的本土情懷回歸,不僅體現在影視作品中,也滲透到文創、旅游和跨媒體項目。這種趨勢背後的驅動因素包括:

    文化自信的增強:隨著中國經濟與文化的崛起,社會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自信逐漸增強,文創產業積極挖掘和弘揚地方文化。

    市場需求的變化:觀眾與消費者對具有本土特色、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內容需求增加,推動了地方文化與文創的融合。

    政策支持與文化復興: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創新,助推了地方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未來,中國大陸的文創產業將繼續以本土文化為基礎,探索更多與全球市場接軌的創新形式,推動中國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 Malacca 皇京港

    中國微短劇橫掃北美,三線演員爭拍,中國電影人三個月賺2500萬美元票房~~(好萊塢2025年7月3日訊)中國的霸總、復仇、婆媳大戰題材的微短劇成功內銷變出口,在北美和東南亞也大受歡迎,吸引美國的三線演員爭相投身拍攝,有人日薪暴增7倍。有中國制作人靠照抄中國2021年的舊橋段,便成為北美微短劇市場一哥,3個月斬獲2500萬美元(約1.05億令吉)票房。

    綜合外媒報導,中國的微短劇把握到美國好萊塢2023年大罷工的時機,成功殺入北美市場。靠炸裂開場、懸疑鉤子、劇情翻轉的「黃金三秒」方程式,加上霸總浪漫愛情、婆媳大斗法等題材, 讓換上金發碧眼西方演員的中式短劇,風靡北美。

    中國電影人高峰2019年赴美,初時靠送外賣維生的他,日前發片表示,靠照抄中國微短劇的成功模式打開一片天。高峰指,短劇核心吸引力在於「爽文」式敘事:節奏快、沖突強、反轉多,讓觀眾短時間獲得情緒滿足。

    他2024年執導的《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三個月創下2500萬美元(約1.05億令吉)票房,現累計已破3500萬美元(約1.47億令吉)票房。他以「短劇工廠」模式運作,年產量高達45部,遠超業界平均的10至15部,成為北美市場第一。

    高峰直言,「我們現在在抄中國2021年的作業,已經算北美第一了,只要把作業抄好就成功了。」

    美國50歲以上女性付費率達50%,是中國的五倍,其中又以霸總題材最受歡迎。熱門的短劇有《總統愛上清潔工》、《穿越911救雙子塔》等等。反映,中國這次軟實力成功輸出。

    洛杉磯某經紀公司透露,原本日薪500美元左右的三線演員,在出演中國微短劇時,身價可漲7倍至3000至4000美元。(2025年7月3日 東方日報)

    愛墾評註:這是彰顯中國“軟實力”的正面教材,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