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頻道》電影達人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Malacca 皇京港


    鄉產學實踐:學生製作課件=専题學習體驗(Project-Based Learning)

    傳統課堂中,所有教材課件都是由老師準備,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但學生到底想要什麼,也許他們自己才最清楚。如果讓他們製作課件,他們也許無法盡善盡美,但做出來的東西卻可能讓同學更有共鳴。

    董總頒發證書予參與課件製作的學生。

    現今網上有很多知識型頻道,都是用短短几分鐘講解一個主題。如果了解這些內容的生產過程,就會知道即使只是短視頻也不簡單,從搜集資料、寫劇本、剪接到配音,背後肯定要下許多功夫,而且可能不是單靠一人完成。

    關於這點,參與董總“學生志工計劃”的學生肯定深有同感。這群學生在董總的號召下,為獨中歷史科製作課件,今年已完成的主題有〈墨索里尼〉、〈宗教改革——路德教派〉、〈宗教改革——卡爾文教派〉〈哥倫布〉和〈港主制度〉。

    吉隆坡循人中學歷史老師吳國榮負責帶領學生製作課件,他說:“像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主義,我們歷史老師都未必能夠把這個主題講得好。經過半年每周1小時的線上會議,學生不斷修改劇本,才終於完成這幾分鐘的課件。”

    〈墨索里尼〉課件
    〈宗教改革——路德教派〉課件
    〈哥倫布〉課件
    〈港主制度〉課件


    老師只做引導不做主導

    學生製作的課件將會用來充實董總“E啟學”線上學習平台。這個平台自2020年9月推出,目的是要實現資源共享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內容包括電子課本、教學視頻、教學PPT、練習題等輔助教材。

    為豐富平台內容,董總2022年展開“學生志工計劃”,向獨中生徵求課件,首推歷史科。吉隆坡循中是去年第一所響應的學校,今年除了循中繼續響應之外,柔佛寬柔中學至達城分校也參與其中。

    由於活動講明是由學生自己製作課件,因此老師的角色只是從旁引導還有把關內容。以循中吳國榮老師的話說,老師的主要工作是協助學生組隊和陪伴他們學習,“整個過程裡面,老師只做引導,不做主導。”

    如果要評價學生做的課件,老師肯定能夠挑出問題,但他提醒自己不要過於挑剔,畢竟這是學生做給學生看的課件,即使做出來的東西有瑕疵,只要學生能夠接受就好,老師的意見應盡量減到最少。

    “有時候老師做的課件都未必會被學生喜歡。”他說,這次既然要學生自製課件,就應該放手讓他們發揮,老師只要確保內容正確及沒有不良意識就好。

    吳國榮帶領循中學生製作歷史課件,他認為既然是學生的作品,老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髮揮創意,不宜太過挑剔。

    過去6個月,他帶着高二班的3組學生完成4個課件,每組每周線上開會1小時。他笑言:“現在的孩子很可愛,平時在班上不溝通,到了Zoom(線上會議)才會溝通。”因此他認為,比起完成課件,更重要的收穫是學生經過半年的磨合與共學,學會溝通及協作。

    從搜集資料、寫劇本到製作PPT

    循中11月舉辦課件成果發表會,3組學生除了發表各自製作的課件,也分享他們在製作過程中學習到的東西:


    資料搜集

    上網找資料不是輸入關鍵字搜尋那麼簡單,〈墨索里尼〉和〈宗教改革〉的小組都不約而同說道,雖然ChatGPT之類的工具非常便捷,但問題是他們無法確定這些工具提供的資料是否完全正確,所以需要花功夫篩選資料和請老師審核。

    吳國榮說,網上確實有很多資源,可是學生未必懂得辨別好壞。這次的課件製作就提供了一個很好機會,提高他們對於網上資料的辨識能力。


    寫劇本

    要用短短几分鐘交代一個歷史背景不是簡單的事,非常考驗學生爬梳資料還有講故事的能力。像〈宗教改革〉小組便不知不覺把劇本寫得非常長,長得可以錄製大概20分鐘的影片,可是就像組員說的,“20分鐘影片我自己都不想看,相信大家也沒興趣看”,所以他們把劇本改得比較精簡,還增加了一些戲劇表達手法,希望增加劇本的趣味。

    董總學務處副執行長曾慶方說,如果按照傳統教學,歷史是很枯燥的學科,但其實歷史科有很多故事,如果很會講故事的話,歷史科可以很精彩,這次的課件製作就訓練了學生篩選資料還有說故事的能力。

  • Malacca 皇京港

    在山東文旅的喊麥帶動下,省內各市也行動起來,河南推出「我姓河,河鵝河」,山西推出「我姓晉,叫晉寶」等。由於部分內容過於土味無釐頭,有網友評論稱:「刷到自己家鄉的那一刻,懸著的心終於死了。」

    與此同時,各地文旅局還開啟了「搖人」節奏:河北文旅請了趙麗穎過來「扛大旗」,四川文旅把凌雲搖了出來,劉濤在江西文旅抖音官號下留言「助力家鄉上分」,重慶文旅局請來肖戰助力,王一博錄制宣傳視頻推介家鄉河南。

    攜程數據顯示,隨著各地文旅局花樣出圈,搜索熱度持續升高。1月8日至14日環比上一月同期,河南搜索熱度上漲約五成,山東、山西搜索熱度上漲約四成,廣西、吉林、河北搜索熱度均上漲超兩成。

    旅游產品才是根本

    相關數據顯示,經過多日「互捲」,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抖音粉絲從1月10日的15.6萬漲至如今的157.5萬,漲粉逾百萬,其中1月13日單日漲粉超60萬;河北文旅粉絲自1月12日的45.6萬,漲粉至91萬;山東文旅賬號粉絲自1月11日的143.9萬,漲至166.2萬。另外,山西文旅、四川文旅兩天時間也漲粉近十萬。

    劉傑武認為,目前各地文旅廳、文旅局的宣傳還處於低成本高產出的階段,「有淄博、哈爾濱的案例在前,各地都有通過自媒體營銷博取流量的動力」。

    不過,他提醒,雖然當下一些省市流量很高,但一些省市本身冬季旅游產品比較缺乏,在宣傳中直接用夏季旅游產品做填充,導致自媒體營銷雖然聲浪很大,但是並不能激起人們的奔赴欲望。「營銷雖然熱鬧,但根本還是在旅游產品。」他說。

    于海波指出,當代游客熱衷於通過地方性話題和網紅網友衍生故事與評論互動激發出游動機,各省市應從細節上提升旅游食住行游購娛文旅服務,抓好旅游市場秩序的事前和事中管理,在文旅產品與游客、網友的互動中迭代激發有效市場,促進社會資本和商戶服務投入。

    孫小榮談到,從「淄博燒烤」到「哈爾濱」爆火,想要成為網紅城市,一座城市需要具備豐富的地方文化,提供獨特的體驗;同時,要在社交媒體上具有吸引力,贏得年輕人的認同;城市服務要體現友好和貼心,構建友好型城市;此外,市民的信任和支持也很重要,只有主客共享,才能實現全城狂歡。他認為這四點既是一座旅游城市的基礎,也是成為網紅城市應該自我檢視的標准。

    孫小榮認為,當各地都在瘋狂開展「花式營銷」時,一些缺乏應季特色產品、服務水平難以保障的省市可能會面臨「借勢反噬」現象:越宣傳,越暴露某些短板,還可能誘使游客啟動「倒查機制」,重拾陳年舊事的不好回憶,對目的地展開秋後算賬式的譴責。

    他說,各省市在做借勢營銷時,應該重點考慮植入的內容。否則,盲目追求熱度,可能只會「熱」一陣,而無法持續「鬧起來」。「熱熱鬧鬧,才是文旅該追求的發展環境、營商環境和消費環境。」孫小榮說。(原載:2024-01-16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原題:各地文旅局集體"捲"上熱搜,業內驚嘆中國旅游業全國聯動盛況前所未見)

    開年最捲行業:各地文旅局拼了!怪招不斷,令人瞠目結舌

    黑龍江省哈爾濱阿城區文旅局長日前在「冰雪大世界」為游客們跳舞火出了圈,帶動哈爾濱旅游業火爆一時,在中國經濟低迷的當下,這似乎讓各地官員看到了一顆救命稻草,各地的文旅局長們紛紛出招奇招吸引游客。網民感嘆:「誰能想到,開年最捲的行業是各地的文旅局!」

    網絡熱傳的視頻顯示,哈爾濱阿城區文旅局長帶領一幫年輕人伴著勁歌跳得汗流浹背,台下游客一片歡呼叫好,氣氛相當熱烈。

    隨後,各省市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旅游宣傳片。

    河南的一支宣傳片出現了一群年輕男子,赤裸上身,在瀑布前大秀肌肉,被網民揶揄「色誘」。

    1月13日,不少河南網友反映稱,收到了河南省文旅局的短信,號召各市身高超過180的未婚男青年抓緊時間去當地文旅局報導,「積極配合當地派遣工作,為我省旅游文化工作添磚加瓦。」

    14日,一系列河南景區的美男宣傳片橫空出世。

    不過當地文旅局否認曾發過相關短信。

    有網友披露,河南文旅(已進入)『癲瘋』狀態怒發28條視頻,零晨2點不下班還在發,不到36小時連發52條抖音。

    16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官方帳號發佈一則視頻,數名身穿黑色長袍的僵屍在「趕屍人」的手勢揮動下,跟隨著音樂律動,一會前行跳動,一會左右扭擺。影片文案稱:「你們要的局長趕SHI來了!誰先找到彭振華局長,魅力湘西帥哥任你挑。」

    這則視頻發出後,引發網民吐槽,因為輿論反應不佳,隨即被消失。

    據陸媒《紅星新聞》報導,彭振華16日下午接受采訪,否認出鏡表演「趕屍」,並表示以後會采取其他更有創意的形式去拍攝影片。

    另據《極目新聞》報導,15日,彭振華和張家界魅力湘西的演員一起變身當地土家族勇士「茅古斯」,跳起了「科目三」吸引游客。現場圍觀的游客一邊用手機記錄,一邊感慨,「為張家界招攬客人,太拚了吧!」

    浙江則動員該省既有一定名氣又有一定顏值的年輕女性,拍攝了一支視頻吸引游客。

    西安推出了秦始皇、兵馬俑合跳科目三。(2024.1.18 網摘)

  • Malacca 皇京港


    别捲了,閃開,關鍵還是在旅逰産品

    最近頻頻上熱搜的哈爾濱,讓各地網友坐不住了,紛紛在線當起了監工,喊話自己家鄉的文旅局「快來抄作業」,卻沒想到,各地文旅局奇招頻出,集體「捲」上了熱搜。

    1月14日晚,有網友發現,洛陽龍門高鐵站不僅有身穿飛魚服的「錦衣衛」們恭迎游客,竟然還直接准備了100顆鑽石贈送,最大有1克拉,只需回答幾個關於洛陽的問題,或現場與主持人對詩,即可輕鬆領取。

    洛陽龍門高鐵站答題送鑽石活動。圖片截圖於河南文旅抖音官方賬號

    相關視頻顯示,不少游客拿到鑽石後滿臉不可思議,向來來往往的游客展示免費拿到手的鑽石,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河南文旅則因這「捲王之王」行為登上了熱搜。

    與此同時,其他省份也不甘示弱,山西、山東、四川等省份紛紛被捲入「戰場」,開始秀美食美景,主打一個「在線聽勸」以及「不按理出牌」。

    中國旅游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孫小榮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中國旅游發展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全國聯動的盛況。

    他說,因為哈爾濱的火爆出圈,各省份之間終於有了一個共同的話題來展開一場盛大的流量爭奪戰,這促進了往昔難以高效互動的區域聯動,在信息層面實現了交互式的輸出與循環,在客源市場上也實現了交互式的互動。

    深圳大學旅游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傑武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各地文旅局答捲的背後,是各地文旅局承襲下來的文旅「有作為」的考量,同時實現了利用低成本宣傳博取高關注和高旅游者流量的目的。

    「題海戰術,勝在數量」

    在這場各省文旅局互捲的大戲中,最先「捲」出圈的是河南文旅。

    1月9日開始,河南文旅官方賬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每天發佈二三十條視頻,連續四天發佈了112條視頻,持續展示本地的文旅資源,吸引了近百萬新粉絲,主打一個「量變總會引起質變」,以至於「河南文旅到底發了多少抖音」相關話題成為熱門搜索。

    有網友評論稱河南是「被大家喊話喊著急了」,還有人稱「這是河南的老戰術——題海戰術,勝在數量」,畢竟「河南文旅注冊抖音賬號還不到500天,已經發了1.1萬條視頻」。

    中國新聞周刊觀察到,從1月15日凌晨開始,截至當日清晨08:00,河南文旅官方賬號已經發佈了9條短視頻,夜間幾乎每個小時都會發一條,可謂將「不眠不休」貫徹到底。

    雖然河南文旅的高頻率發文引人注目,但更吸引人眼球的卻是其00後管理的文旅賬號「河南旅行推薦官」,在其他官方賬號發美食美景的時候,他們發佈的系列美男視頻圖集將其再次推上熱搜。

    還有網友對河南文旅的宣傳戰術進行了總結:「題海戰術捲上熱搜,美男計一出誰與爭鋒?」

    河南的花樣寵粉並不止於此,洛陽龍門高鐵站百顆鑽石免費送游客這一舉動,將寵粉行為推上了新高度。

    不過,河南這「壕氣十足」的行為並非純粹為了流量。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人造金剛石年產能佔全球的50%以上,而中國人造金剛石90%以上的產能在河南。

    河南柘城縣是中國的「鑽石之鄉」,其金剛石微粉的年產量和出口量分別佔據全國的70%和50%,年產金剛石單晶60億克拉、金剛石微粉100億克拉、培育鑽石毛坯及加工銷售600萬克拉,可以說河南靠一己之力打破了外國壟斷的鑽石市場。

    河南的這一舉措,不僅宣傳了當地的文化特色,還推介了家鄉的優勢產業。

    劉傑武指出,河南文旅沖上熱搜的背後,是河南在文旅領域對自媒體營銷方式的嘗試,通過營造出圈話題獲取流量,從而提升文旅的知名度。

    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副教授於海波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河南近些年文旅發展已經走過了從資源依賴、景區建設升級,創意突破到文旅文創融合的發展歷程。不過,她提醒,河南作為文化和度假產品大省,寒假及春節旺季的研學旅游、親子游、家庭游、度假游的潛力很大,宣傳中應注意避免方向偏頗,要兼顧更廣泛的潛在游客群體。

    山河四省「混戰」

    在河南文旅被「捲」上戰場的同時,其他城市也紛紛主動或被動「入局」。

    1月11日當晚,山西文旅連夜跟上河南文旅的步伐,從晚上8:00到第二天早上6:35分,一共發佈57條視頻,最快的時候一小時發了12條,1分鐘發2條。有網友稱「河南文旅按小時發,咱們山西按分鐘發」,「山西文旅你勤快得讓我有點陌生」。

    河北文旅則自稱「捲王」,宣布要將「捲」進行徹底。1月12日,河北文旅局「聽勸」,將其官方賬號名從「河北旅游」改名「河北文旅」,並發佈視頻「宣戰」,稱「山河四省(山西、山東、河北、河南)互不內捲條約正式結束,今天這個捲王我當定了」。

    緊接著次日,河北文旅日更75條短視頻,所有視頻都帶上了#河北捲王#的話題標簽,被官方提醒「一口氣發太多啦,先休息一下吧」。對此,河北文旅稱「75條是抖音的極限,不是河北文旅的極限」,被網友戲稱「衡水模式的風終究是吹到了河北文旅的身上」。

    河南、山西、河北槓上了,山東文旅也坐不住了。1月11日,山東文旅官方賬號「好客山東」直接公布郵箱,呼籲山東網友踴躍投稿。誰也沒想到網友還沒來得及投稿,一句「你姓東,東三省,你們那邊嘎嘎冷。我姓東,大山東,俺們這邊很響晴……」的土味視頻就把山東文旅送上了熱搜,超過102萬網友點贊。

  • Malacca 皇京港


    29. "Creativity is piercing the mundane to find the marvelous."
    – Bill Moyers

    Bill Moyers is an American journalist and political commentator, and former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He's been involved in public broadcasting for many years, producing documentaries and news journal programs.

    Moyers' quote emphasizes the idea that creativity is about finding the extraordinary within the ordinary. This perspective encourages us to look at the world with a fresh perspective and to find inspiration in everyday life.

    30. "True happiness comes from the joy of deeds well done, the zest of creating things new." –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was a French writer and aviator, best known for his novella, The Little Prince (1943).

    This quote reflects his view that happiness isn't derived from the result of our actions, but from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itself. His idea of creation isn't limited to the arts, but extends to all kinds of human endeavors where something new is brought into existence.

    Key takeaways: quotes about creativity

    After reading these powerful quotes about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you may have come to some of your own conclusions about the creative process.

    We’ve also put together a few key takeaways that we’ve learned from getting lost in the world of creativity quotes:

    Your unique perspective is your creative gold.

    Bringing the spirit of fun, excitement, and child-like wonder is extremely valuable to being creative.
    The more you live a life that inspires you, the more access you have to your creativity.

    You’re not always going to be inspired. Sometimes you must sit down and work despite how you might feel.

    Self-doubt is normal. Create anyway.

    It takes time and effort. Small wins are stepping stones to success.

    Create for yourself, not for the approval of others.

    Be curious about life.

    Creativity is not a moment—it's a flow.

    Creativity can come from your inner world, or be inspired by things around you.

    Refining and simplifying your creations lead to beautiful finished products. It’s a skill that must be learned.

    Being creative is as important for solving real-world problems as literacy.

    Creatives in all industries—marketers, designers, artists, business leaders, etc.—need to feed their inspiration to keep creativity alive. We do this through lifestyle, learning, practice, and community.


    Source:30 insightful creativity quotes to inspire innovation By Ben Barnhart @ https://www.linearity.io;About the author:Ben Barnhart is a Content Lead for Linearity living in Berlin. His hobbies include board games, coo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

  • Malacca 皇京港


    27. "My contention is that creativity now is as important in education as literacy, and we should treat it with the same status." – Sir Ken Robinson

    We now know creativity is serious. And we understand that it's a form of play. But do we consider it to be as crucial in society as academic literacy?

    Sir Ken Robinson is an educator and author of Creativity in Schools (2015) and other books on creativity and education. He argues that schools are killing creativity through merit-base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o the tests."

    It's this approach to education that has led to most people missing an essential aspect of everyday life: critical thinking.

    When we learn to practic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creativity become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our lives.


    28. "Belief in your creative capacity lies at the heart of innovation."
    – Tom and David Kelley

    The brothers Tom and David Kelley are thought leaders in the design space. Together, they authored Creative Confidence (2014). David is the Founder of Stanford University's d.school, a multi-disciplinary school focused on innovation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

    Building your creative confidence means regaining the enthusiasm and courage to go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Many business leaders and "non-creative" roles at companies think of themselves as unartistic, and wouldn't place themselves in situations where they don't know how to perform the task at hand.

    But allowing yourself to act creatively, and make mistakes, is essential for your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you may even discover a new passion and career path.

    Related:

    遊學·把自我故事說好的快意

    沙巴海丝故事館

    LITERATURE: The Great Story Continues

    ARCH: The Friendship Glows

    PARK: The Cultural & Creative Hub

  • Malacca 皇京港

    21. “Draw the art you want to see, start the business you want to run, play the music you want to hear, write the books you want to read, build the products you want to use – do the work you want to see done.” – Austin Kleon

    When in doubt, create what you’d like!

    We can get so caught up trying to create for an audience or a client that we neglect to create for ourselves.

    The most impactful and beautiful creations come from artists and designers who personally love what they are creating.

    22. “Creativity is a wild mind and a disciplined eye.” – Dorothy Parker

    This quote speaks to the balance that’s necessary for any creative project.

    Yes, it requires freedom, letting go, letting your imagination run wild, and all the rest. But it also requires a refined eye that knows how to pull everything together in an aesthetically pleasing way that makes it enjoyable for a viewer to experience.

    23. "Creativity doesn't wait for that perfect moment. It fashions its own perfect moments out of ordinary ones." – Bruce Garrabrandt

    Bruce Garrabrandt, a self-taught artist, emphasizes the active nature of creativity with this quote. He believes that creativity does not depend on waiting for the perfect moment but making the most out of the ordinary ones.

    As an artist who began with no inherent talent for drawing, Garrabrandt's perspective on creativity is rooted in his own journey of learning skills, overcoming frustrations and setbacks, and eventually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artist.

    He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gifts into talents and abilities, fostering creativity.

    24. "You can't wait for inspiration, you have to go after it with a club." – Jack London

    This quote is from a 1905 essay by Jack London titled "Getting Into Print." London was a prolific writer who depended on his literary skills for his livelihood. He encouraged other writers to proactively seek inspiration rather than waiting for it to come to them.

    He saw the writing process as requiring discipline, persistenc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learn from others.

    25. "If you want creative workers, give them enough time to play." – John Cleese

    John Cleese is an English actor, comedian, and writer. Cleese is known for his comedic work in 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 and Fawlty Towers, and he has often spoke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reativity, play, and humor.

    26. "Serious design, serious play, is something else. For one thing, it often happens spontaneously, intuitively, accidentally or incidentally." – Paula Scher

    In her 2008 TED talk, Great Design is Serious, Not Solemn, designer Paula Scher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rious and solemn design. Scher is most famous for the album covers she created at CBS records, and the large text-based designs she created in the span of her accoladed career.

    Seriousness is a laser focus on the task at hand, and a full immersion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Solemn design, on the other hand, is focused on perfection and quality.
    There's still a place for solemn design. But to be truly innovative and produce something new, you need to be creatively at play.

    It's this creative energy that has led to some of the most surprising, delightful, and effective designs of all time.

  • Malacca 皇京港


    15. "There is no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without failure." –
    Brené Brown

    What would any inspirational quote article be without a bit of wisdom from Brené Brown?

    Failure is so important to learn from. It teaches us how to refine and where to improve, plus “failures” can guide us to something better, something unexpected. They can break us open to something we’ve never thought of before.

    16.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a process of surrender, not control.” – Bruce Lee

    The control comes afterward, when we're refining. But to get to that point, we have to get out of our own way and allow creativity to flow through us.

    Art is surrender. If you’ve ever dived into Eastern philosophies, you’ll know that people spend entire lifetimes simply learning the art of surrendering. You don’t need to become a monk, but you might want to consciously practice surrender while you're creating.

    Often, the secret to creativity lies in the subconscious. By learning to surrender, we let go of rational thinking and the conscious mind to discover the gold that lies deeper within ourselves.

    17. “The creative adult is the child who survived.” – Ursula Le Guin

    Some research shows that all humans start out creative as children, and creativity is simply neglected, or we’re trained out of it as we grow older.

    Picasso had a similar opinion to Le Guin when he said, “Every child is an artist. The problem is to remain an artist once they grow up.” This is a reminder that, in order to access creativity, we have to let our inner child come out.

    We have to play and be curious. A true sign of intelligence is allowing the child within to come out and play and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in this child-like point of view.

    18. “Great things are done by a series of small things brought together.” – Vincent Van Gogh

    This quote from painter Vincent Van Gogh reminds us that creative projects, especially larger projects, don’t happen overnight.

    It takes working at it in a series of moments consistently. It also reminds us that a career, a portfolio, or even a hobby takes time to build. Every project you complete is a step closer to becoming great at what you do.

    Your greatness is accumul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moments; it doesn’t happen in just one moment.

    19. “Make visible what, without you, might perhaps never have been seen.” – Oprah Winfrey

    Where would anyone be without the wisdom of Oprah Winfrey?

    Expressing our creativity is an opportunity to shed light on something. This can take the form of solutions, inventions, and art. It comes back to that unique perspective, once again. Each person’s creative expression adds to the birth of new ideas in the world, variety, and diversity in perspective.

    20.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 – Leonardo Da Vinci

    We’ve dedicated an entire post to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Making something complex simple in art and design is often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llenge.

    It takes craft, intelligence, and experience. When trying to convey sophistication in a project, always keep the overall goal of simplicity at the center.

  • Malacca 皇京港


    11. “Create with the heart; build with the mind.” – Criss Jami

    The thinking mind can get in the way when trying to be creative.

    Overthinking is another blocker to creativity. Criss Jami’s quote reminds us to create from a place of emotion and inspiration. Your art and designs won’t always make logical sense and don’t need to.
    Every idea, doodle, and design is a stepping stone in your creative process. Skip one of them, and you might never find out what new heights of creativity you can reach.

    12. “Deadlines and things make you creative.” – Jack White

    Here's an intriguing perspective from White Stripes musician Jack White.

    Many would argue that deadlines “and things” put pressure on you and hinder creativity. However, we believe many marketers and designers will agree that deadlines push us into action and force us to get creative.

    Budget limitations, time constraints, and a lack of resources drive creative thinking and sharpen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e innovation process is often put into motion by external constraints that force us to reimagine modern society. Inflexible people may struggle to act creatively in constrained circumstances, as their natural bent leans towards keeping things the same.

    But discomfort is oftentimes the birthplace of innovation and an instrument of entrepreneurship.

    13. “You can be cautious or you can be creative, but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cautious creative.” – George Lois

    Art director and designer turned author, George Lois is most famous for designing almost 100 iconic magazine covers for Esquire between 1962 and 1973.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quotes about creativity of all time. Lois reminds us that we must get messy and break some rules when exerting creative effort.

    Lois goes so far as to say that caution isn't an aspect of creativity. When faced with a conflict of ideas, throw caution to the wind and do some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

    14. "You can't use up creativity. The more you use, the more you have." – Maya Angelou

    What a relief to know that your creativity can’t run out. It’s an endless resource that becomes more activated the more you unleash it.

    Perhaps that’s why it’s often called a “creative flow.” Everyone experiences “dry spells,” but this can be due to a lack of inspiration or too much stress. It doesn’t mean your creativity has been used up or lost.

    The key to creativity is unlocking something within yourself so that the creativity can flow.

  • Malacca 皇京港

    7. “Creativity is inventing, experimenting, growing, taking risks, breaking rules, making mistakes, and having fun.” – Mary Lou Cook

    The creative process is messy, no doubt.

    Mary Lou Cook reminds us that to be creative, we have to get messy, explore, and go against the grain. The most notable part of this quote is “making mistakes” and “having fun.”
    Don't take things too seriously, and allow the spirit of fun. This approach will unlock your infinite capacity for creativity and foster an innovation mindset.

    8. “It's no good being too easily swayed by people's opinions.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 Donatella Versace

    Madame Versace knows what she’s talking about.

    Perhaps the chief enemy of creativity, even more so than self-doubt, is seeking others' approval. You’re never going to win everybody over.

    The most successful people in any creative endeavor trust themselves and believe in their work so much that they don’t need anyone's approval or permission.

    Staying laser-focused on your creative work will help you turn viable ideas into innovations.

    9.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reativ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resource of all. Without creativity, there would be no progress, and we would be forever repeating the same patterns.” – Edward De Bono

    Creativity isn't taken seriously enough in "serious" contexts like business and government.

    But there's evidence that this is changing. If you look at business hubs like Silicon Valley, you’ll see how creativity and play are valued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Larger corporate institutions in low-risk, horizontal industries also look to the Valley for inspiration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The field of creativity is being studied as a type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creative principles are being applied in business, education, policy-making, and beyond.

    In business, you need to find ways to foster a culture of innovation in your team. This can be done by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creative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cross-departmental teams. Listening to your customers and taking calculated risks will also provide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 successful innovation strategy will lead to business progress and team growth.

    10. "Begin by learning to draw and paint like the old masters. After that, you can do as you like; everyone will respect you." – Salvador Dalí

    Reaching the level of the "old masters" may take a lifetime of dedication—and you might want to spend your lifetime focusing on other things, too.

    But that doesn't make you any less creative.

    There are many styles to experiment with. If you’re a designer or illustrator, you need to focus on honing your skills and experimenting with new mediums.

    With practice, you'll be able to accurately capture what’s in your imagination.

    Salvador Dalí captured such incredibly imaginative imagery because he had incredible skills that afforded him this ability.

    We also think that maybe Dalí meant you have to earn respect as a creative by studying the established rules and principles of art. Then, you have the privilege of breaking them.

    Pablo Picasso had similar ideas evident in his quote, “Learn the rules like a pro so you can break them like an artist.”

  • Malacca 皇京港


    3. "You use a glass mirror to see your face. You use works of art to see your soul." –
    George Bernard Shaw


    This phrase is one of the many aphorisms by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a famous Irish playwright, critic, and polemicist. His 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satire and insightful commentary on societal issues.
    Shaw uses the illustration of a mirror to show how art is a reflection of one's inner world.


    Every human has a unique perspective of the world. Everyone can create something original. Just like every person has a unique reflection in the mirror, all our creative expressions can be unique, too.


    To any creative type seeking authenticity and originality in their style, the more you connect with your inner world, the more you will support originality in your art instead of continuously looking outside for inspiration.


    4. “A creative life is an amplified life. It's a bigger life, a happier life, an expanded life, and a hell of a lot more interesting life” –
    Elizabeth Gilbert


    The wonderful Elizabeth Gilbert has exploded as a thought leader on “the creative life” since her book Big Magic (2016) became a bestseller. Her Ted Talks have also reached millions of people.


    This quote reminds us that creativity blossoms when your lifestyle supports it. You have to be inspired, connect with interesting people, learn new things, and see new people consistently.


    You can keep expand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with art and culture, and satisfy your curiosity with travel and education. You can stay inspired by surrounding yourself with beautiful design, fashion, and food.
    marketing power template


    You must experience interesting things to know how to create anything interesting.


    5. “Don’t wait for inspiration. It comes while working."
    – Henri Matisse


    Matisse was quite the fountain of wisdom regarding insights into creativity.


    This quote is an important reminder that you won’t always have an endless supply of inspiration. Even when you’re not feeling it, make things anyway.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an uncreative mind—it just means that you must make a habit of creating things even when you don't feel inspired.


    Matisse suggests that once you start working, you'll unlock your creativity, and inspiration will start flowing. It'll be fueled as you continue working.


    6. “The worst enemy to creativity is self-doubt.”
    – Sylvia Plath


    Creatives can often relate to having feelings of self-doubt.


    A creative mind is riddled with self-doubt. It's this questioning nature that produces creativity. And we argue that it doesn’t need to be your enemy.


    Self-doubt is normal—even the greatest leaders and artists experience it. The key to success is holding the tension of opposites and put yourself out there anyway.


    Acknowledge that you're feeling self-doubt, and carry on creating.


    Remember, creativity is a chaotic process.

  • Malacca 皇京港

    Creativity is more than an abstract concept. It's a fundamental tool for success in marketing, design, and problem-solving.

    In marketing, creativity can differentiate a brand, making it stand out in a sea of competitors. It's the magic ingredient that turns ordinary campaigns into viral sensations, capturing the public's attention and leaving a lasting impression.

    In design, creativity breathes life into ideas, transforming abstract concepts into tangible realities. It empowers designers to innovate, pushing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the known and exploring new horizons.

    Whether it's a logo that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a brand, a product design that revolutionizes an industry, or a user interface that makes software a joy to use, creativity is at the heart of it all.

    Creativity also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problem-solving. It encourages us to look beyond conventional solutions and consider new approaches. It'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in unexpected ways, leading to effective and novel solutions.

    Creativity quotes

    Before you check out these inspiring quotes on creativity and read our thoughts on each quote, remember to take a moment to consider what each quote means to you.

    What would you have to say about creativity? And what is your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each quote?

    Remember, the number one secret of creativity is originality (in our humble opinion), so it’s important to stay conscious of your own creative ideas when diving into the ideas of others.

    1. "Creativity is seeing what others see and thinking what no one else ever thought." – Albert Einstein

    This is one of Albert Einstein's musings on originality.

    Originality is a topic of great discussion in the creative world, with many artists claiming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Mark Twain once said, “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n original idea.”

    But Einstein argues that each person has a unique perspective that lends itself to originality.

    Being creative is about presenting a piece of art, a design, an idea, or an innovation in a way that is filtered through your own unique perspective, talent, and skills. Perhaps that’s what Einstein meant by this.
    Ready to create brand assets that pack a punch?

    2. “Art i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unnecessary.” – Pablo Picasso

    Pablo Picasso had so much wisdom to share on creativity.

    He also said that “art is chaos taking shape.” There seems to be a common idea between these inspiring creativity quotes: creativity is an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refinement.

    A creative project, whether an illustration or a logo, a sculpture, a fashion item, or a user interface—whatever form it takes, the finished product was shaped by countles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se include culture, colors, a brief, fonts, styles, emotions, politics, etc.

    A creative carefully chooses what to include and exclude. It results in something beautiful that somehow makes sense amongst the chaos of the endless influencing factors around us at any time.

    But it doesn't happen overnight. It takes courageous patience and an unrelenting drive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coming up with innovative ideas and refining them until they work.

    Don't worry about asking the wrong questions—or perhaps giving the wrong answers. Putting brilliant ideas into action to see what happens is one of the best sources of creativity, because it helps you find the parts you need to improve.

  • Malacca 皇京港

    Moreover, establishing a digital single market in ASEAN could also work in favour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framework adop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15 allows creators to produce, distribute and be recompensed for their content while also resolving ari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sues. ASEAN should consider this option if creative industries were to flourish here.

    Like everything else in ASEAN, perhaps it is easier to focus on available low-hanging fruits in this context. Several specific lessons from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with the pandemic in the backdrop.

    First, the South Korean example shows that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resilient in times of crisis, as evidenced by acts or performers moving their concerts online or games providing an escapism outlet.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be harnessed as the “new normal” setting pushes many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digital space. With 400 million Internet users in the region, the digitalisation of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new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ASEAN region, for example, telecommuting, telemedicine and e-commerce among others.

    Officials responsible for the Culture and Arts sector under the 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ASCC) must wrest this momentum to push AMS’ creative industries further to the digital space, not only in the interest of promoting content, but also to ensure the economic survival of performers, producers and other industry players during this harsh climate.

    Second, South Korea understands the potential of youths, with creative industries constantly producing contents targeting them.

    AMS seem to also understand this as evidenced by developments to include youth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In Malaysia, for example, millennials appear to be driving the boom for the eSports industry – at the helm of which was a millennial then-Minister of Youth and Sports who fought for budget allocation to this industry.

    The pandemic should be a wake-up call to further consider the potential of ASEAN youth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There are nearly 220 million youths in ASEAN and a recent survey by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found that they are resilient individuals who are able to adapt to the post-pandemic world.

    Furthermore, 87% of youths recorded an increase in the usage of digital tools during the pandemic. Linked to the previous point, it seems that moving towards digitalisation is a safe bet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considering the available talent and pool of demand that the youths can provide.

    The fanfare that Southeast Asians threw when Parasite won the Oscar this year was a clear testament of the potent soft power that South Korea has. Despite it being the sole achievement of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y, the people of this region also shared the shock, excitement and incredulity from this momentous achievement. Although it might be difficult for ASEAN to fully replicate the South Korean model of combi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re are other lessons that ASEAN could learn to promote its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Parasite dream might be distant, but a fellow Asian country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not impossible.

    Hallyu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 Can ASEAN Replicate South Korea’s Success? by Farlina Said, Puteri Nor Ariane Yasmin and Muhammad Sinatra;they are Analysts in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udies (FPSS), ISIS Malaysia,Source: https://www.isis.org.my

  • Malacca 皇京港

    The significance of South Korea’s success lies in the amalga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Korean creative industry covers a wide range of sectors, including games, animation, broadcasting and others, aside from just music and movies. In each of these,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whether it is traditions, values, language or culture, is inherent in all content.

    For instance, SuperM has released songs in English that also contain Korean words. Moreover, K-drama episodes regularly project an image of a developed, modern, traditional ye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South Korea. Additionally, the games industry was promoted from a desire to develop Korea as a high-tech knowledge-based nation.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also proliferated in ASEAN Member States (AMS). The Philippines, Indonesia and Thailand, for example, have established frameworks or agencies aimed at promoting their national creative industry, drawing from a number of such cultural products as food, services and music, among others.

    The question, then, is whether there is a foundation for an ASEAN attempt at replicating the South Korean model of creative industries to promote a region-wide identity and support the industries of each AMS.

    Three challenges immediately arise.

    One, South Korea’s approach builds on a nation-identifying and nation-building strategy that is aimed at both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dience. This may not be convenient for ASEAN, which comprise 10 multicultural countries. Such a strategy is easier to achieve in a more homogenous environment such as South Korea.

    Furthermore, AMS have also traditionally been nationalistic and the issue of culture often struck sensitive nerves, resulting in tension among them. With the countries potentially becoming more inward-looking and protectionist during and after the pandemic, AMS might have reservations towards opening up their creative industries with each other.

    Two, there are different market types and sizes in ASEAN, which then impact the various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region. Will a single strategy to boost ASEAN’s creative economy suffice if all AMS have diverse markets and are experiencing various level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despite there being elements of the South Korean strategy that could assist ASEAN in projecting a region-wide identity and soft power better, whose identity and soft power will it be? Will an ASEAN strategy project soft power according to each individual member state, or will it project a cohesive, regional ASEAN soft power?

    There are ways for ASEAN to navigate around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ASEAN to decide between homogeneity or multiculturalism. A balance can be struck between the two. On the one hand, the bloc could use a common language as a unifying factor, particularly for gaming and broadcasting products. Given multiple ASEAN languages and the lack of a language policy in the region, English is a natural choi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ategy for an ASEAN creative industry could also celebrate its multiculturalism. Instead of it being a limitation, ASEAN’s diversity could be seen as an asset that can be used to mobilise multi-dimensional cultural content across its multiple audiences. Technology and digitalisation can also support this. For example, the format of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Asia Bagus could be revived in the digital space during this pandemic, showcasing talents from multiple AMS to anyone plugged to the Internet.

  • Malacca 皇京港

    As part of the larger Korean Wave or Hallyu scene, BTS and other such phenomena as Crash Landing on You, Parasite and Pengsoo have generated great following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Southeast Asia.

    The impact of Hallyu extends beyo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The total of Hallyu-related exports amassed to US$12.3 billion in 2019, involving sales of such consumer goods as tour programmes, cosmetics and groceries. In the same year, tourists seeking K-pop or the Hallyu experience accounted for 23.3% of tourists visiting South Korea.

    These prove that Hallyu carries more than just entertainment value. It is a testament of South Korea’s soft power, economic might and confidence to engage the rest of the world.

    Acknowledging the size and success of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y, ca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s an organisation learn from the former in projecting soft pow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South Korea’s ability to consolidate the creative indust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 not accidental, but by desig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reative industry was consistently a feature in the policies of multiple administrations. First and foremost, it grew on the back of globalis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set by Kim Young-sam. The 1994 Presidential Advisory Boar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n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total revenue made by the film Jurassic Park,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1.5 million Hyundai cars at the time. This spurred the interest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industry.

    However, it would be Kim Dae-jung’s pursuit of the self-proclaimed “President of Culture” title that actually set policy objectives in motion. This was further enhanced by the Lee Myung-bak administration’s “Global Korea” campaign on cultural diplomacy, which aimed to promote South Korea’s national brand abroad. The creative industry has since served as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a strong national identity, tying cultural exports to economic gains and soft power projections.

    This formula appears to be resilient,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seems to enhance demand for South Korean content. One projection even estimates a 3.3% increase in export volume by the end of 2020 – if true, the pandemic’s effects appear to be bearable. Nevertheless, the resilie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y has been evident over the past 13 years, with creative goods recording 7% of growth in the midst of a downturn in global trade.

  • Malacca 皇京港

    Hallyu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 Can ASEAN Replicate South Korea’s Success?

    South Korea owes a portion of its robust soft power to the careful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reative industries,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worldwide phenomenon Korean Wave or Hallyu. Can ASEAN learn from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ies to boost its own soft power?

    BY FARLINA SAID, PUTERI NOR ARIANE YASMIN AND MUHAMMAD SINATRA

    모든 게 궁금해 how’s your day [I’m curious about you, how’s your day]
    Oh tell me (oh yeah oh yeah, ah yeh ah yeh)
    뭐가 널 행복하게 하는지 [What makes you happy?]
    Oh text me (oh yeah oh yeah, ah yeh ah yeh)

    The simplicity of the above lyrics by the boyband BTS belies the extreme popularity that the group enjoys. The video clip of this song, entitled “Boy With Luv”, became the most watched video on YouTube within 24 hours upon release. The song also played heavily in Malaysia’s airwaves and inspired a series of advertisements in Bahasa Indonesia, starring the K-pop idols themselves. BTS recorded over US$500 million in revenue last year, while its members became millionaires after the group’s parent company entered into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in September 2020. Their secret weapon: a massive ecosystem of loyal fans who not only generate revenue from the purchase of music, concert tickets and merchandise, but also render services to promote the band’s image and a wide array of products.

    (Hallyu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 Can ASEAN Replicate South Korea’s Success? by Farlina Said, Puteri Nor Ariane Yasmin and Muhammad Sinatra;they are Analysts in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udies (FPSS), ISIS Malaysia,Source: https://www.isis.org.my

  • Malacca 皇京港


    走向多方共贏

    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於2022年5月正式施行,新法多次提到「產教融合」,在深化校企合作、搭建產教融合路徑、構建多元辦學格局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鼓勵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自此,產教融合從政策導向上升到法律規定,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在系統總結十八大以來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成就基礎上,提出新階段職業教育改革「一體、兩翼、五重點」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一體」是教育部和有關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現代職業教育建設新模式。

    「兩翼」,一是聚焦區域,以產業園區為基礎,整合優質資源要素,推動各類主體深度參與職業學校辦學,打造兼具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創新創業、促進產業經濟發展高質量的市域產教融合體。二是聚焦行業,企業牽頭,聯合學校、科研機構共同建設一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聯合育人、協同創新、融合發展的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

    今年6月,《深化產教融合賦能提升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出台,明確提出再遴選30個左右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支持各地培育遴選一批省級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立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體系。

    試點企業深化產教融合取得顯著成效的,按規定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認證目錄,並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同時,在試點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內打造一批區域特色鮮明的產教融合型行業,打造一批市域產教融合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產教融合新型載體,推進職業教育與重大產業布局精准匹配、深度匹配,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走深走實。

    「這幾年,產教融合統籌和協調的力度越來越大,原來它只是職業教育的實現路徑,現在已經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成為一項基本制度。」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職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暉說。

    7月25日,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成立。這是首個國家層面重大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首批成員單位覆蓋22個省份,包括9所普通高校、34所職業院校、中國中車及其49家所屬制造類子公司,5個產業集聚地區教育行政部門作為支持單位參與。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副司長林宇表示,產教融合共同體的發起是產教融合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的新組織形態。其目標有兩個:一是校企合作培養企業產業需要的人,另一個是校企合作解決企業產業在發展過程當中所遇到的技術、工藝、產品等問題。

    新時期的產教融合將形成多方共贏局面,企業與院校共享優質資源,實現企業技術升級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創新培養。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2023屆畢業生參加企業校園招聘會。圖/伊凡

    迎接挑戰,不斷優化

    雖然產教融合漸入佳境,但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更高,給職業教育帶來新的挑戰。

    在邢暉看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對產教融合提出了要求,但相關法律,如公司法、勞動法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形成配套的法律體系,與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相互銜接。

    近年來,關於產教融合的政策密集出台,加速了產教融合的進程,但有些政策仍未落地。比如,企業作為辦學主體,還存在一些困難。很多企業有顧慮,不知道土地、稅收政策能否到位。「對於產教融合來說,不管通過什麼平台來推動,關鍵的問題是學校和企業的利益能不能保證、是不是契合。」邢暉說。

    同時,邢暉強調,產教融合的目標一定要落到「育人」。但在實際中,很多企業對於「育人」並不重視,只是在「用人」。他們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事,企業要的是收益。

    「在產教融合過程中,培養人才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要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讓學生適應生產崗位的需要。對此,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各方都有責任。」邢暉說。

    一直以來,職業院校對科研並不重視,教師在科研方面的基礎也比較薄弱,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但企業對科技創新有需求,邢暉建議,職業院校加大科研力度,推進科技創新和技術開發。

    「在不同發展階段,產教融合面臨的困難和挑戰都不一樣,但每越過一個困難,產教融合都會前進一步。」邢暉說,產教融合要不斷優化,形成合力,創新發展。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羅燕

    Related:

    愛墾慕課·研究篇

    《藝頻道》電影達人

    PGC:Literature

  • Malacca 皇京港


    產教融合:從「一頭熱」到多方共贏

    正值暑期,但很多職業院校的師生沒有放假,而是走向了另一個「課堂」—企業。在企業的不同崗位上,學生們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也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近年來,隨著產教融合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呈現出多樣化格局,校企協同育人的模式也不斷成熟。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佔專業課教師比例超過50%,企業導師也為學生帶來新的資源。

    但是,隨著時代發展,產業升級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教融合還需進一步發力。

    ▲蘇州市職業大學校園裡,產教融合的字牌十分醒目。圖/羅芳菲

    變「紙上談兵」為「身體力行」

    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企業,職業教育是教育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緊密的部分,肩負著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助推產業發展等職責。

    但在發展過程中,職業教育與產業人才培養「兩張皮」,學校與企業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的窘況不時出現。學校教的在企業用不上,企業需要的學校不教,校企合作停留在口號上。

    產教融合既是教育政策,也是產業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關於產教融合的政策不斷完善。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產教融合、特色辦學」。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產教融合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和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此後,《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持續推動產教融合發展。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組建了1500多個職業教育集團(聯盟),涵蓋了企業、學校、行業、科研機構在內的4.5萬余家成員單位,形成了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合作發展的辦學模式。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75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職業學校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2.49萬個,年均增幅達8.6%,現代學徒制試點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惠及10萬余名學生(學徒)。

    「到企業實踐,變『紙上談兵』為『身體力行』,真是提升技能、開闊視野。我參與到企業的項目中,還為一線教學積累了教學案例,一舉兩得。」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動漫專業教師潘晶晶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她的學生也都進入企業實習,在真實的生產環境裡得到鍛煉。他們是產教融合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

    2021年,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相關部門共同推進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工作,確定了首批21個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和63個國家產教融合型企業。經過兩年多建設,全國已培育5247家地方產教融合型企業,在高素質技能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作用。

    2021年新一輪國家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公布,保留專業624個,調整專業(含新增、更名、合並、撤銷、歸屬調整、拆分)872個,調整幅度近60%。全國職業學校共開設1349個專業和12余萬個專業點,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


    (8.8.2023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下續)

  • Malacca 皇京港


    ELP: New Agenda for Nation Building

    www.iconada.tv has published Kum Eng Tiong's photos and stories with two objectives:

    1. To explore which scout experiences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for pioneering local social progress.

    2. To investigate whether NGOs like Scouts and YMM (many of us used to have double memberships, which are both recognized by the Malaysian Youth Council) can serve as vehicles for promoting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3R topics to prevent unnecessary disputes.

    This form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creative ELP (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such as Selangor in general, and Klang in particular).

    No action is needed at this juncture, but there's no harm in thinking about it and strategizing.

    Everyone can play a role.

     (Photo Credit: Kum Eng Tiong)

  • Malacca 皇京港


    魏家祥:马中教育合作

    教育乃立国之本,更是百年树人之大业。无论是马来西亚或中国,对于发展教育的使命,肯定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今天我跟多位马华领导同志,有幸与中国教育部长怀进鹏阁下以及部长所率领的访问团,进行了逾两个小时的对话和交流。

    我向怀部长简单介绍了马来西亚教育尤其是华教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概况,强调大马华文教育是全世界除了中港台之外最完善的中文教育体系,也阐述了马华推动华教发展、维护母语教育地位的努力和信念。

    我也和怀部长重点提到,马华为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设定了两大工作方向,即提升国家数理水平和推广技职教育,而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具备强大的实力和优势,因此希望在这两项工作上与中国携手合作,共同实现双赢共荣。

    例如,在提升国家数理水平的目标方面,马华将善用拉曼理工大学和拉曼大学在理工科方面的优势和经验,邀请中国的数理教育专家和学者前来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深化双边的合作关系。

    而在推广技职教育方面,马华展望在未来的10年内,将拉曼技职学院晋级为马来西亚数一数二的技职学院,甚至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技职院校,进而推动马来西亚成为技职强国。因此,希望通过与中国技职教育机构的合作,我国可以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为拉曼技职学院探索建立更加符合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技职教育体系。

    让我们深感欣慰的是,今天的也达成了几项双向合作:

    一、拉曼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以合作设立中马科技创新研究院。

    二、拉曼大学与山东省德州学院合作设立孔子学院,今天也进行了揭牌仪式。

    三、拉曼理工大学与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启迪创新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启迪之星(马来西亚)合作设立中国—马来西亚数字经济现代工匠学院。

    出席了今天交流的其他嘉宾,马华方面包括署理总会长拿督马汉顺医生、总秘书拿督张盛闻、副总会长拿督斯里黄日昇博士、拿督林万锋、拿督刘亚强、马青总团长林添顺、副总秘书拿督杨燕美等。

    两所拉曼院校方面,出席的包括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教授、拉曼理工大学副校长骆翠凤教授、拉曼大学副校长倪慕敏教授、拉曼大学国际事务处处长赖顺安副教授、拉曼理工大学副校长谢素娟副教授、拉曼理工大学会计金融及商业学院院长王祖国院长。

    中方的出席者包括驻马大使馆公使郑学方、教育部国际司司长杨丹、教育部科技司司长周大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张新亮、教育部国际司亚非处处长杨洲、教育部国际司欧洲处处长尤佳等。(26.4.2024

  • Malacca 皇京港


    台湾政府补助劳工在职进修

    每人3年新台币7万元 使劳工学习不间断,加入产业人才投资方案学习行列。

    「文创商品数位完稿设计实务班」

    每周二.四 18:30~21:30 3小时

    上课地点:印研中心人才培训推广教室

    补助条件:在职劳工(具备劳.农.就保保险身份)且开训日在保,参加职训课程,完成补助所需资料缴交且课程缺席时数未逾训练总时数五分之一者,您将获得劳动部劳动力发展署补助训练费。(PS。亦欢迎自费生来电洽询报名方式)

    简章及补助生报名(限线上报名)

    课程设置

    开训权益说明

    数位行销与品牌规划(数位行销&网路趋势)

    自媒体利基市场(主题定位/人物设定/商业模式/心智图)

    简易网站规划与建置(协作平台规划操作与功能设定)

    网站操作设定发布(网站公开发布与GA4设定)

    线上设计平台(色彩学概论/Canva平台操作/AI运用)

    行销图文实作(LOGO/社群图示/电子贺卡等)

    社群行销(了解社群生态趋势/演算法/贴文心法)

    脸书与IG经营与管理(粉丝团/IG静动态贴文发布/洞察报告)

    部落格行销(内容行销趋势/部落格建立-痞客邦)

    部落格操作与设定(版型/功能/图片优化/连结设定/CTA)

    SEO搜寻引擎优化(SEO关键字)

    数据分析(GSC网站管理工具/GA4)

    AI工具运用(ChatGPT/Bing Chat/Google Bard)

    文案撰写技巧(文案架构与技巧/如何下标题/内文优化)

    影音行销(影音趋势/剪映平台操作)

    影片剪辑实务与技巧(影片制作与剪辑/AI图文生成)

    自媒体整合与接案(多媒体串流/接案平台介绍)

    成果发表&QA(学员成果发表&QA)

    本网页公告之上课日期及授课时间仅供参考,实际上课时间请洽办训单位确认。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运用叙述或讲演的方式,传递教材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教材或讲义)

    讨论教学法(指团体成员齐聚一起,经由说、听和观察的过程,彼此沟通意见,由讲师带领达成教学目标)

    演练教学法(由讲师的带领下透过设备或教材,进行练习、表现和实作,亲自解说示范的技能或程序的一种教学方法)

  • Malacca 皇京港


    故宫:發現「中紋」之美——中華符號數字化創意設計

    2019年3月28日,由故宮博物院、中國紫禁城學會及金山辦公軟件共同發起,中國紫禁城學會和金山辦公軟件聯合承辦的「發現『中紋』之美——首屆中華符號數字化創意設計大賽」在故宮博物院正式啟動。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馮乃恩、金山辦公軟件首席執行官葛珂、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閻崇年、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素等各界專業人士出席本次發布會。與會專家從書儀、服飾、建築等專業領域深入闡述了以故宮為代表的「中紋」的文化內涵,並從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並落地應用的角度,提出借助互聯網科技力量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的創新設想。

    此次大賽的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通過廣大設計師對源於故宮的「中華符號」的創意設計,將其演繹成為具有中華美學理念的現代符號,並建立「中華符號庫」,將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轉為數字化永久保存;以故宮文化符號為基礎,由金山辦公軟件開發設計「金山辦公軟件-故宮版」,形成中文特色的專屬辦公軟件,成為國人傳揚民族文化的數字化載體;啟動線下訓練營「紋學院」,通過邀請專家導師對故宮文物的文化闡釋和符號解讀,定期招募學員進行研修和設計實踐,在設計理念及創作思路上給予幫助和引導,以完成「發現美-演繹美-創造美」的過程,為中華符號與互聯網的完美結合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中紋」是指中華文化背景下的紋理圖案,涵蓋中華文化中的主要符號元素,包括附著於書法、繪畫、器物、建築、織物等物質載體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中華文化符號元素上,故宮博物院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寶庫,佔地106萬平方米的木結構古建築群、186萬餘件(套)跨越各個時代的文物,承載著中華文化數千年積淀的文化精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發現「中紋」之美,就是要通過發現故宮博物院建築、文物中蘊含的各種符號,解析中華文化的美學密碼。

    此次活動將通過符號提取 - 符號演繹(設計)- 符號應用三個環節,讓中華傳文化符號成為現代人工作、學習、生活中視覺識別和意境交流的媒介,從而實現讓故宮博物院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目標。活動以金山辦公軟件為應用平台,讓大眾在日常生活、學習和辦公場景中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民眾,特別是年輕人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可。

    據悉,「發現『中紋』之美——首屆中華符號數字化創意設計大賽」活動將貫穿2019年全年,分為發現中華符號、再塑中華印象、重拾中華書儀、慢品中華韻味四個階段,活動將營造出以故宮文化為核心的大眾應用場景,使之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實現現代與傳統、科技與文化的完美呈現,彰顯故宮文化的無窮魅力。 (2019-03-28 故宫博物館)

    愛墾評註:可纳入詩性語言元素

  • Malacca 皇京港


    格局:《有小小的快樂就滿足的「少年JUMP」世代》


    自己的能力應該由自己判斷。自己想做的事,應該根據自己的判斷,由自己來決定。但是日本的孩子卻受偏差值管制下的世界,度過了訓練自己判斷能力最重要的時期。也就是說,日本的孩子們失去了靠自己的力量判斷自我的能力,而且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偏差值來決定自己想做的事。」(248頁)「調教就是透過填鴨方式,把老師所教的東西背起來,考試的時候,只要把背起來的東西再正確的吐出來,偏差值就能高高在上。」
    (250頁)(大前研一《低IQ年代》,2010,台北商周出版)

  • Malacca 皇京港

    天下雜誌:學習「現場精神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看看遍處的幼苗,如何沈默地奮力生長。

    我不和你談論社會,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請離開書房。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去探望一群一群的農人,如何沈默地揮汗耕作。」

    ~~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一九八○年後的國中生,都認識吳晟的詩,教育部編訂的國中國文課本有他的〈負荷〉。

    彰化溪州的農夫詩人吳晟,堅持親近土地、親近現場的呼喊,此刻聽來更有深意。

    近年,臺灣的千億企業大老闆,最滾燙的心頭火,除了訂單,就是學校畢業的人才,離現場、現實愈來愈遠,也愈來愈不合用。

    「全球產業都需要創新,但現在的教育方法,可以教出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嗎?」廣達董事長林百裏認為,臺灣孩子從小到大都在補習,但考好大學、有好分數,卻不見得是好人才。(能力劄根)

    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也向教育部抱怨,「學校距離社會太遠了,就像個孤島,」企業得花大功夫重新訓練。

    廣告業巨擘余湘更指出,最近在媒體炒作下,社會充滿負面情緒:未來薪資凍結、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等,讓年輕人心生恐懼。

    「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假議題,」她說,「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總機小妹,不只要接電話、接待客人,還要做剪報。但任何事情,我都全力以赴。之後,再也沒遞過履歷,都是工作自己找上門。」培養好的能力,才是工作荒、人才荒的正解。(出國打工是好事!)

    培養好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勇於碰觸現場。

    《天下》要求年輕記者到新聞現場。去年加入的記者周原,在這次以巴戰爭前,到以色列專訪,看到他們對敵人的「不客氣」,也見證他們用創新、創業,爭取在國際生存的空間。(血與火淬鍊的創新王國)

    加入不到半年的記者劉光瑩,也跟總主筆何榮幸到彰化,遍訪官員、企業、人民,追蹤中科四期的調查報導。(中科四期 還有未來嗎?)

    「我們到彰化採訪吳晟時,他說,土地跟動物都不會說話,我們這些能說、會寫的人,應該想辦法讓更多人知道,臺灣有些荒謬的事情,一直不斷在發生,」她說,「聽到這番話,讓我覺得更有責任把故事說出來,也希望能發揮更多影響力。」

    十一月底,《天下》三月封面故事、由蕭富元、林倖妃製作的「一塊牛排背後的祕密」,奪得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這個環繞全省、追蹤一塊牛排的報導,再次證明:不誇張、不驚悚的現場報導,才能發揮實質、長遠的積極影響力。(2012/11/28,收藏自台灣 《天下雜誌》

    延續閱讀: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 Malacca 皇京港

    2020年4月:後疫情時代線上經濟的機遇與挑戰1.中國互聯網普及率61.2%;網民規模9.54億;2.連中石化等傳統行業的巨頭也橫跨賽道加入賣菜行列;3.2003年SARS變相推動了互聯網商品與人的連接;4.2020年新冠肺炎期間,互聯網解決了禁足市民買藥、買菜與看病等大事;5.消費往網絡模式轉變, 打通娛樂、辦公、醫療、生鮮、教育等領域;6、遠程復工復學後,數億臺手機、電腦設備同時在線,1億多學生集體線上聽課,2億人線上同期辦公;7、各種App在疫情後正在想方設法鞏固中。http://www.cinic.org.cn)

    2003年的SARS而帶起了阿里巴巴、騰訊等公司;這一輪,會把5G網絡生活提早10年,形勢所逼下,網上教育與辦公等變成新需要。有些國際組織已經預測這可能是百年一見的“新契機”(雖然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想像,西方許多大學都要宣布破產了,連800年歷史的劍橋也已經決定,在未來一年要在線上上課。真的是很多新空間。

    年輕的學生們不再那麽衝動動。一開始他們認為在線授課是對教育的妥協和降級,這一認識在他們開始網課時得到改變。年輕的教授在上課或與學生視頻交流時,而無人看管的孩子卻在身邊尖叫和哭鬧。一頭是工作,一頭是生活,學生們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感動,他們察覺原來私人生活和職業生活的界限曾經太過涇渭分明。現在,已不像是象牙塔那样的不着邊際。


    每个行业都‘在綫更新’一遍,发展潜力将充分释放。也许再过10年看,会冒出一批新的行业领袖来。”

    2020年4:月疫情初期的美國小鎮—
    1、美國康州紐黑文縣,對于紐約長島日常生活除了應遵循“居家令”,還須保持“6英尺的社交距離”;2、樂齡擧措: “Stop & Shop”超市,自新冠肺炎在美國暴發以來,多家超市在第一時間制定了一項特殊政策:在早晨正式對外開門營業前提供一個特殊時段,專門為60歲以上和身體羸弱的人群服務;3、在海外華人圈方面,鄰鎮華人組織了一批批捐贈給各級醫護人員手中。https://zhuanlan.zhihu.com)


    延續閱讀: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疫情文創

    愛墾網特寫·新冠肺炎:人文景觀

    陳明發《2019新冠肺炎 觀察紀事》

  • Malacca 皇京港

    《三體》掀熱話 Netflix勢成串流股王者?

    (原載:https://hk.finance.yahoo.com 更新日期: 2024年4月1日)

    《三體》是內地著名科幻小說,今次再掀全球熱話主要是由於串流平台Netflix (NFLX)將其改編為劇集。

    由小說改編做網劇的《三體》成為了網絡熱話,而且因有不同版本引起討論,在這股熱潮下,串流股有無機會再炒高?

    《三體》Netflix版熱播

    《三體》是內地著名科幻小說,今次再掀全球熱話主要是由於串流平台Netflix(NFLX)將其改編為劇集,而去年1月已有一套騰訊版的《三體》登場,所以在中港兩地就引起了對兩個版本的比較,看哪個更貼近原著,並附以不同角度分析。雖然Netflix版被指有不少重要情節被大改動,但作為劇集看對其他地方的人依然有吸引力,所以《三體》在Netflix多個地區的播放榜都擠身前幾位。

    一套具話題性的熱門劇集的確可以幫助平台上客,而付費會員數目是平台增長的關鍵。作為契機,串流平台股會否再次彈起?

    Netflix 股價接近歷史高位

    要數追劇熱的受惠者自然是播《三體》的平台Netflix。實際上,Netflix重新攀登上2021年近701美元的歷史高位頂峰只是差很短距離,上周五(29日)收報607.3美元,即只要再升約15.4%左右就到。Netflix近兩年股價表現也有力回升,2023年升65.1%,2024年年初至今則升了24.7%,跑贏了標普500指數今年一成的升幅。

    (编註: 21.5.2024 每股640 美元。)

    Netflix股價之所以有表現,主要是因為用戶再有增長,而且管理層定下的策略也兌現,所以支持股價上揚。去年第四季業績,收入88.33億美元,按年增長12.5%,超預期的87.2億美元;純利9.38億美元,每股盈利2.11美元。在用戶增長方面,按年增12.8%,按季增5.3%。2023財年的營運利潤率達21%,超過20%目標。自由現金流達69億美元。此外,公司預期透過加價等方法,今年首季業績都傾向樂觀,收入按年增長13.2%,較去年第四季加速。營運利潤率為26.2%,亦保持擴張。Netflix下次在4月18日就會派成績表,所以打算買都要考慮業績因素。

    Netflix股價之所以有表現,主要是因為用戶再有增長,而且管理層定下的策略也兌現,所以支持股價上揚。

    Disney+ 有Taylor Swift

    在Netflix外,另一隻具潛力的串流股要數迪士尼(DIS),公司2024年年初至今升幅達35.5%。去年第四季,迪士尼收入按年大致持平,達235.5億美元,稍稍低於237.1億美元。經調整每股盈利按年升23%至1.22美元,遠高於市場預期的0.99美元。迪士尼的收入增長雖然欠動力,但在削減成本及提高效率支持下,盈利能力提升。

    Disney+現正熱播Taylor Swift 的熱門演唱會電影《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Taylor's Version》。

    包括Disney+、Disney+Hotstar及Hulu的串流業務是關注重點,上季收入按年升15%至55.5億美元,而營運虧損由9.84億美元按年大幅收窄至1.38億美元,主要受惠加價,而且廣告費也有增長。管理層目標在2024財年結束前串流業務開始能有盈利,如能實現相信能刺激迪士尼股價走勢。

    不過,要留意4月3日迪士尼會舉行股東會投票,維權投資者Trian Fund Management想提名Nelson Peltz及另一人為董事(編註:已贁北),另Blackwells都想提名3人為董事。董事局潛在變動對公司是一項變數,因此短綫不妨等投票後作部署。

    愛墾编註:

    創意有價:國際市場更有價;而國際市場少不了跨界(包括跨國)的視野與創造力。

  • Malacca 皇京港

    陈明发博士·马中建交50週年纪念·行家看东盟培训市场契机

    (本文作者:丝路文化智库创办人 陈明发博士)

    上星期,双威会展中心有个教育展,由于智库合作伙伴是他们考察的大学单位之一,我到会场细细去看了一圈,并有机会与我的文创研究与培训有关科系的几位中国师长谈谈。

    這項2024《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马来西亚国际文化艺术商务促进会、宗乡华团总商会联盟、福建总商会、东盟中国教育交流协会、拉曼大学与新纪元大学等组织携手打造,并获得双威集团藩斯里爵士夫人谢淑珍博士支持。

    中国参展者这回行程匆匆,不少人在撤展后便回去了。其中一位知道我的工作性质,回去后电邮我做了这样坦诚的反馈:他们发现马来西亚在旅游服务某些方面,与国内旅游城市的水平比较起来,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虽然来去匆匆,行家一眼便看出我们的某些不足。

    过去我也培训过商场、餐饮业人员,生涯下半场虽往文创研究发展领域睡下去,但服务体验设计一直是我的重心之一。

    我除了告诉他们,马来西亚服务体验领域目前所面对的挑战,具体地说在商场、餐饮业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绝大部分服务人员都是外劳、钟点工人。基本上是没有特别专业培训。

    有培训与没培训最大的分别,要举个案,“海底捞”近年的海外奇迹,足以说明这一切。

    中国友人这回虽然是来招本科生为主,不过,他们毕竟也察觉到了,从他们崛起后所深厚累积的“文化资本”角度来看,除了教育本科大学生,也可以将之重新设计成富有海外学习体验价值的培训配套;当然,作为培训行业先行者的马来西亚,业者们也有机会往中国走。

    顺便提提,全球的培训市场规模是惊人的,若加上文创产业、文旅产业的市场规模,更足以让我们看见中国+马来西亚携手开拓的庞大新机。

    图说:马中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广西省高等院校教育展)

    网上随手找来的数据:Global Corporate Training Market size was valued at USD 151.75 billion in 2019 and is poised to grow from USD 163.58 billion in 2023 to USD 487.3 billion by 2031, growing at a CAGR of 8% in the forecast period (2024-2031) (Google)

    延續閱讀:

    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尼采的惊悚

    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 Malacca 皇京港

    創意創業團隊

    《第三波》作者艾文托佛勒(Alvin Toffler, 4,10,1928 – 27,6,2016)在出版了新書《革命性財富》 (Revolutionary Wealth,2006)後,接受台灣《天下雜志》(16.8.2006, 第352期,52頁)訪談時這麼表示:「農業時代人們沒有職業(Jobs),但他們工作。職業存在,始於工業時代的分工。我們踏進資訊社會,這種形態一定會改。未來更多人會工作,但職業會減少。未來需要知識統合,因此每個人會暫時擁有工作,或某種專業技能,一個團隊集合起來,完成某項成果後,團隊成員解散,轉往另一個團隊,施展另一種專業技能。

    延續閱讀:

    好萊塢式團隊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76 》:網路好萊塢遊擊隊

    虛話閃開,讓作品替你說你是誰

  • Malacca 皇京港

    四、品格——投身實踐的本領

    在世界范圍內,超越知識和技能,獲得更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在不斷提升。常被提及的品格教育的廣泛目標包括:

    1.為終身學習打基礎;

    2.有助於建立良好的家庭、社區和職場人際關系;

    3.利於培養良好個人價值觀和美德,以利於持續融入全球化的世界。

    關於品格(character),在不同領域出現很多差異性較大很難統一的術語。品格與很多詞匯有關,例如力量、態度、行為、信仰、性格、觀念、個性、氣質、價值觀、社會和情感技能、非認知技能和軟技能等。 雖然有時候品格被質疑具有非教育特性,卻是被所有文化認可的一個簡明的和包容的詞匯。

    CCR(美國課程再設計中心)綜合了超過32個框架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和反饋,⑤最終形成六個品格特質,即睿智、好奇心、勇氣、修復力、德行和領導 力(mindfulness,curiosity,courage,resilience, ethics,and leadership),這 6個詞匯是指首要素養(top qualities),基本涵蓋了所有品格相關術語。品格學習也可以發生在學校之外的環境,例如強調挑戰的體育運動、童子軍活動和冒險旅行等。


    五、元學習——反思調節的本領


    元學習是CCR框架第四個維度,也是最後一個維度。元學習依賴於其他三個維度的達成,它關注反思和調節學習的過程。具體既包括了「元認知」(預測、監控和評估個體的學習),也涉及反映個體能力的「成長心向」(growth mindset)之內化。

    元學習對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提高其他三維度學習以及確保實現學習遷移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最優秀的學生常常能進行富有成效的反思和調節,形成自己的元學習循環圈。明確激勵學習者不斷反思和調節,對於他們的職業生涯,乃至他們整個人生都大有裨益。在一個世界需要不斷的和越來越快的適應時,凸顯元學習這個維度,而不是將其納入其中卻束之高閣,顯得尤為重要。

    ① TRILLING B. & FADEL C. 21st Century Skills[M].San Francisco, CA: Wiley.2009.

     ② The Conference Board(2006).Are They Really Ready To Work ? Employers' Perspectives on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pplied Skills of New Entrants to the 21st Century U.S. Workforce [R]. ;AMA (2012) Critical Skills Survey:Employers Need a Highly Skilled Workforce to Keep Upwith the Fast Pace of Change in Business Today[R].

    uploaded/2012-Critical-Skills-Survey.pdf; PIAACprogram (OECD) etc.

    ③ OECD(2012)Literacy,Numeracy and Problem Solving in Technology-Rich Environments Framework for the OECD Survey of Adult Skills[R].

    ④ 後兩個術語不宜采用,容易引起歧義。

    ⑤ 包括了500多名教師。


    六、結語


    從政策層面看,歷史慣性是迄今為止影響課程設計的最重要因素。大多數國家都會面對政策生命周期的不穩定性,因而常傾向於不對政策系統做顛覆性改變。這樣,政策慣性一般情況下會阻止擯棄一些過時的東西。從人類發展動態角度看,某個主題相關決策往往是該領域專家做出的。這些專家常常與真實的境況相對隔絕,或脫離學科知識的真正使用者,他們常常傾向於采取片斷零散的(和過度合議)的方法。

    CCR隱含著更深層次的價值內涵:它獨立於地方政治,並避免注意偏向、教條和「群體思維」。

    世界范圍內大多數教育轉型努力都關注「如何教育」,這是值得贊揚的。但是很少關注「教什麼」的問題。

    教育非常需要一種創新課程去適應21世紀的學習者和社會:教育契合21世紀需要嗎?在一個挑戰日益加劇的世界裡,我們是否在教育學習者成為多才多藝的人?

    CCR關注一個基本的問題,即21世紀的學生應該學什麼,並在世界范圍內公開宣傳其建議和框架。

    CCR匯集了非政府組織、地區、學術機構、企業、非營利性組織和基金會。請加入我們這個令人興奮的旅程!

  • Malacca 皇京港

    三、技能①——運用新知的本領

    高階技能對於深度學習知識以及通過學業表現來展示理解能力方面是非常必要的(如「4C」——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被稱為「21世紀能力」)。①② 然而,目前的課程承載過多內容,直接導致學生不堪重負,教師也難以為繼。另外,教育者在尋求更強大的教學方法和更深入的學習體驗,以彌補整合知識和技能方面所提供支持的明顯不足。

    ① 像「skills」這些術語在不同國家的語言中意思並不完全相同,可能包括了「competencies」「savoir-faire」「proficiencies」等


    但是,在什麼是技能以及不同教學方法(如項目學習)如何影響技能獲取等方面,全球已經形成了更廣泛的理性共識。

  • Malacca 皇京港

    為21世紀再設計課程——四維教育白皮書

    摘要:21世紀人類正面對社會、經濟和個人等多方面的嚴峻挑戰。面向21世紀,學生應該做好什麼樣的准備?課程再設計中心提出了由聚焦知識、技能、品格和元學習構成的四維教育框架,以便課程能夠應對當前的世界和在不確定的未來中站穩腳跟。適應21世紀需求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的每一個維度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引言

    21 世紀人類正面對社會(氣候變化和金融波動)、經濟(全球化和創新)和個人(就業能力和幸福感)等多方面嚴峻挑戰。技術的迅猛增長加劇了問題的複雜性,例如自動化和任務外包等正產生嚴重的社會矛盾。因為教育沉迷於工業革命中產生的那一套,已經嚴重滯後於技術的進步。①

    課程的最後一次巨大變革產生於19世紀末,②是響應當時在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方面需求劇增的結果。21世紀世界已經發生巨大變化,與過去歷史並沒有什麼相似之處。課程早應該完成一次重視深度和多樣性之再設計。當然,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對課程進行了一些調整,有些調整的幅度還很大。但是,涉及知識、技能、品格和元學習四個教育維度的深度課程再設計並未真正實現。適應21世紀需求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每個教育維度和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參見圖1)

    二、知識——理解新知的本領

    知識是傳統課程觀和內容觀最強調的教育維度。但是,目前課程未能緊跟上知識總量的增長。當前的課程改革經常與學生無關(反映在學生缺少學習動力和熱情上),同時也未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因此,課程改革需要從更深層次重新思考「教什麼」的重要性和適用性,同時需要思考如何達成理論和實踐的平衡。

    傳統學科當然仍舊是有必要的(例如數學、科學、母語和外語、社會研究和藝術等),但必須針對削減哪些部分以留給更加合適的內容做出艱難的抉擇(例如在數學學科減少三角,增加統計和概率)。課程調整的不斷深入,也必將滋養教育其他三個維度(技能、品格和元學習)。同時,技術和工程、傳媒、創業與經商、個人理財、健康和社會體制等現代課程直接響應當前和未來需要,必須成為課程構成中的基本部分,不能僅僅作為輔修或者選修課程。交叉學科是傳統學科和現代學科直接結合的重要機制。學科交叉具有影響技能、品格和元學習的潛力,同時也對知識遷移產生重要影響。知識建構的跨學科方法有助於學習者在概念之間建立聯系,進而推進更深層次的學習。

    當代重要主題應該貫穿所有學科,無論是傳統學科還是現代學科都與這些主題產生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這些主題知識涉及培養全球素養、環境素養、信息素養、數字素養、系統思維和設計思維等多種核心素養。

    為了做好課程再設計的艱難決策,每門課程均需要思考以下三個方面內容(以數學為例):1.概念(如變化率)和元概念(如證明),這些概念通常可以被遷移到其他學科;2.過程(如形成一個數學問題)、方法(如比例推理)和工具(如乘法表);3.分支學科(如離散數學)、科目(博弈論)和主題(如囚徒困境)。

    每個學科都有三種價值:

    實踐價值——這個學科應該對學生每天的生活有益,也對完成未來的項目化工作有益。實踐價值需要通過以上提及的概念得到強化。

    認知價值——掌握每個學科的知識都應該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者技能、品格和元學習。這個假設通常是一個學科設置課程內容的重要驅動力(例如我們常常認為數學具有提高批判性思維的能力)。這些基本的學習模式需要得到不同學科及其能力的實踐檢驗,課程安排必須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

    情感價值——每一門學科都具有幫助學習者認識世界的能力,並具有其內在的學科優勢,這體現了人類發展史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可以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有人認為學科教學中只要獲取了實踐價值和認知價值就可以了,這個想法不可取。

    實踐、認知和情感三個方面價值都必須同時貫穿整個學校教育。

    (作者:[ 美]查爾斯·菲德爾/著,單位:課程再設計中心,美國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02130;譯者:徐海英,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盛群力,浙江大學,浙江 杭州 310028;關鍵詞:四維教育;再設計課程;21世紀素養; 收稿日期:2017-01-30;基金項目:教育部「十三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學習科學視域下教學設計理論發展研究——促進高階能力的學習環境設計」[16YJA880033])

    作者/譯者簡介:查爾斯·菲德爾,美國課程再設計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CCR)創始人和主席,21世紀素養研究專家,國際著名教育改革思考者,著有21st Century Skills(2009,Trilling,B. & Fadel,C.)(伯尼·特裡林,查爾斯·菲德爾著,洪友譯:《21世紀技能:為我們所生存的時代而學習》,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和Four-Dimensional Education: The Competencies Learners Need to Succeed(Fadel, C. Bialik,M. and Trilling,B., 2015)( 查爾斯·菲德爾,瑪雅·比亞利克,伯尼·特里林著,羅德紅譯:《四個維度的教育——學習者邁向成功的必備素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徐海英(1971— ),江蘇宿遷人,博士,淮陰師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專長為人文地理與地理教育;盛群力(1957— ),上海崇明人,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專長為教學理論與設計。

    ① GOLDIN C.& KATZ L.The ra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M].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

    ② 不同的國家有時也采用「standards」「programmes」等術語。

  • Malacca 皇京港

    從「錢學森之問」到科研「民粹主義」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媒體的「嗨」與一段時期以來科研領域少數人員和機構的自「嗨」同根同源,既有利益驅動,也存在體制機制的種種誘因。此前針對科技工作者狀況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參與調查者認為,科研學術領域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重。

    事實上,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創性成果還很缺乏。中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要行高致遠,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政府部門、相關機構、市場主體以及公眾,都必須力戒浮誇浮躁之心,媒體更不能為了迎合社會心理及收割流量,助長科研「民粹主義」的不良風氣。

    科研界需要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科研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科技報道乃至科研領域的浮誇風氣,再次敲響「錢學森之問」的警鐘。

    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任何其表虛浮、其心不安的躁動,都不利於研究人員攻堅克難和攀登科技高峰。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只會扼殺科研和創新的內生動力,把真正的科學家給毀了,把可能出現的突破性攻關成果給毀了。

    科技演進的歷史一再表明,科學研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需要從相關機制保障善待科學研究、尊重科學家,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不斷鞏固和呵護好科技人員探索真理的好奇心。

    中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廣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緊密相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們尤其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引導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搞研究、心無旁騖搞創新。

    為引導和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成果觀,真正做到厚積薄發而不是拔苗助長,201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反對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科學家受社會風氣影響,也影響社會風氣。科學家應受全社會尊重,也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某種程度上,進入科研的象牙塔,科研人員就選擇了淡泊名利、醉心學問的生活方式。

    其實,心境淡泊,不僅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要求。正如有論者所說,浮躁是時下社會很多領域的弊病,不能單單擇出科學家來求全責備。確實,我們必須看到科技「浮誇風」背後的問題。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為便於考核績效,許多科研機構習慣於「以數字論英雄」,拿論文和項目數量統計科研人員的貢獻。這種績效考核忽視了科學研究的規律。不少業內人士呼籲,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科學,無盡的前沿」。前沿和未來的奧秘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探索未知世界,我們需要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崇尚務實的良好氛圍下,堅定地向著未知領域邁進。

    (原題:科研浮誇風讓關於「錢學森之問」的思考愈發沉重;作者:方大豐;2022年03月15日;來源:工人日報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整理·“彼此契合”修煉

    彼此契合首先立足一個社會過去的奮鬥實踐。然後,新思維與在地既有傳統文化之間,才談得上相遇相識、交織激蕩、相融相通的關係與演變。

    要正確理解新思維同在地文化是如何相互契合的,就必須深入到二者契合的內容本身,即找准基本契合點。

    我們著眼於新思維基本原理同社會具體實際、同傳統相結合的「化學反應」,把在地文化傳承發展與在地民族偉大復興聯系起來。

    將優秀精華融入過去值得一書的實踐中,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讓經由「彼此契合」而形成的新文化。

    「彼此契合」的重大意義,在于新思維和在地傳統雖然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這深刻揭示了邏輯的起點,應高度關注、深入領會。

    各國學術界、思想界都對其社會傳統作過深淺不一的批判與反審。有的學者也敏銳意識到了新思維基本原理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一致性。

    進入新時代,我們對新思維同優秀文化之間關係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不斷深化對「彼此契合」的規律性認識。

    新思維傳播,並最終扎根本土、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千年歷史文化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

    新思維為「魂脈」;而優秀傳統為「根脈」。關鍵在那裏?

    作為新思維永恆的價值追求,人文理想的本質自古就是努力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解放和幸福,實現「大同社會」的深沉追求。

    強調的是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最終世界和平、天下大同。二者本質上都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設計和描繪,在價值目標、個體追求上存在高度契合之處。

    在新思維理論中,人民群眾從來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新思維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力,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

    向有深厚的民本思想,既有強調「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又有強化德行修養、完善社會治理的政治智慧,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等,充分彰顯出民心至上的價值取向。

    新思維群眾觀和古代民本思想都強調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在重視群眾的決定性作用、以人民利益分析和解決問題等角度上是高度一致的。

    針對不可避免的社會矛盾,創新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回顧在地民族的歷史,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的創造精神始終是在地文明的核心理念。「革故鼎新」追求的是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為代表的除舊布新、與時俱進精神;「自強不息」則強調天道運行不息,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始終奮進。

    將新思維創造觀和在地傳統的復興精神相互比較,不難發現:二者為追求「新」事物或制度,必然要革除「舊」事物或制度的辯證、發展思維是相通的,在「求新」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奮鬥不止、昂揚進取的鬥爭精神也是高度一致的。提供了一內在的有機可能性。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 Malacca 皇京港

    彭詩言·數智技術賦能新文科教育創新

    新文科建設是中國「四新」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科教育改革的一項政策性行動,旨在將文科教育打造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一環,致力於培育不同層次與類型的新型文科人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數智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突破傳統學科專業的界限,促進跨界融合,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新文科建設注重學科交叉和綜合能力培養,提倡跨學科學習和多元思維發展,強調師生雙向的創新意識和數字勝任力的培養,從而為社會提供複合型創新人才。

    但當前,從建設成效看,學科交叉仍多以單純的知識疊加為主,未能發揮各學科之間的互補優勢,交叉融合深度有待提升;從教學模式看,部分文科教師的數智技術能力偏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對應用場景設計進行創新;從課堂管理看,專業教師強調單方面的理論輸出,與學生缺乏溝通與聯系,對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效果不佳;從數字勝任力看,新文科專業教師在數智技術與專業理論的結合過程中,未能體現課程的特色,個人授課風格不突出。

    數智技術為新文科教育創新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以學科融通為定位進行教學理念創新。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以問題為導向組建跨學科項目課程團隊,打造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創新網絡,以數智技術構建不同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認知工具,打破傳統文科知識結構的局限,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

    以場景體驗為核心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借助數智技術豐富跨學科教學案例的設計,通過情景教學、游戲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項目式創新網絡對目標教育場景進行創意建模,通過趣味性場景設計,增強學生的臨場感和沉浸感,激發其學習興趣。借助數智技術打破局部樣本的信息局限,以創新性的場景應用呈現更為全面的信息資源,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與應用。

    以精准指導為標准進行課堂管理創新。借助數智技術開展場景體驗教學,通過資源共享,教師在線監測學生的學習動態,便於及時發現真實課堂與虛擬課堂之間存在的差距,改進和調整教學計劃。學生在線與教師互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對學生的反饋進行歸納整理,挖掘並分析反饋數據背後的價值、存在的規律,為學生提供精准指導。

    以數字勝任力為目標進行人才培養創新。鼓勵跨學科項目課程團隊進行交流,分享教學經驗,結合教師特長,幫助團隊成員形成個性化授課風格,打造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提升團隊整體的數智技術應用能力。鼓勵跨學科項目課程團隊將數智技術與學科理論深度融合,並應用於教學實踐,加強課程特色化建設,構建創新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課程體系,建立數字勝任力培育案例庫,為數字中國建設培養複合型人才。

    (2024/03/15 交匯點新聞;作者彭詩言;單位:宿遷學院)

  • Malacca 皇京港

    優化、升級「金專」建設,十八大以來,共有265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2021年撤銷251個工科專業點、新增794個,新增者主要以「互聯網+」「智能+」為基礎體現國家發展的戰略需求。

    突出交叉融合再出新,推動現有工科交叉複合、工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加快推進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啟動特色化高端醫療裝備工程實踐創新教學中心建設。持續推進中國政法實務、新聞傳播、經濟、藝術「四大講堂」,強化與實務部門合作,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其二,建設新型學院。著眼國家未來產業技術需求,重新組織結構,深化人才培養組織模式創新,推進50個現代產業學院、首批12個未來技術學院和一批專業特色學院建設。

    現代產業學院根據先導產業需求,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培養高端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經營型人才。未來技術學院瞄向科學發展前沿,預判中長期科技產業變革,致力於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培育領軍產業人才和戰略科學家。

    33個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28個示範性微電子學院、11個一流網絡安全學院特別面向未來信息產業變化,引入龍頭企業充分實現產教融合,解決重點領域人才短缺和卡脖子難題;開展一批優質醫學院校、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的培育建設工作,支持11所大學開展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突出公共衛生學院的預防謀劃作用,以建立高水平醫學公共衛生學院為基礎帶動中西部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發展。

    其三,加強緊缺人才培養。推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儲能技術等領域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加快重型燃氣輪機、病毒學、國土空間規劃等緊缺領域新形態教學資源建設,加強兒科學、精神醫學、公共衛生、臨床診斷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支持高校佈局建設一批新興涉農專業,增設種業、農林智能裝備、食品營養、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專業。加強外語非通用語種、涉外法治、國際新聞傳播等關鍵領域涉外人才培養,重點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研制《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設置指南》《服務健康事業和健康產業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設置指南》等。

    其四,培養卓越拔尖人才。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全方位推進系列卓越人才培養,把卓越拔尖人才培養作為高等教育關鍵目標,探索形成卓越拔尖人才培養的中國方案和中國範式。進一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計劃、高等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推進新時代高等教育育人質量工程。

    其五,推動創新創業教育。連續舉辦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累計吸引121個國家和地區603萬個團隊、2533萬名學生參賽。今年第八屆的主賽道按照「四新」分類報名參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活動以「四新」賦能鄉村振興,產業命題賽道結合「四新」向企業征題,真正讓高校「四新」建設與產業實際連接起來。連續舉辦了十屆中國大學生醫學技術技能大賽,最新一屆參賽高校佔全部醫學高校的91%,參賽人數9000人,觀賽規模達到7400萬人次。

    其六,設立交叉學科學科目錄。正式設置「交叉學科」門類,使得中國大學科門類由13個增至為14個,推動了跨學科的融合發展。目前「交叉學科」門類下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和「國家安全學」兩個一級學科,著力構建支撐集成電路產業高速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解決制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卡脖子」問題,培養具有全球視野、戰略思維、政治意識、能力擔當的國家安全人才。

    推動「四新」建設由模式探索走向範式變革

    適應未來經濟社會形態的變化,教育形態將逐步形成以下特點:在辦學方面,扎根中國大地注重解決社會問題;在教學方面,「課堂+線上+實踐」的有機融合全面實現;在學習方面,人人能夠時時處處可學;在評價方面,區塊鏈技術推動多元增值效果。

    由「四新」建設的探索發現,學科相互融合有助於激發科學技術創新,學科產業融合有助於推動產業技術進步,而創新產品服務社會能夠形成新興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甚至升級換代,各種元素融入到專業建設共同形成培養「以德為先、能力為重、科學成才、全面發展」高級專門人才的合力。我們需要進一步梳理「四新」探索所揭示出來的發展規律,在學科交叉、產業融合、面向社會變革、面向新興科技、扎根中國大地、培養時代新人等方面加強經驗總結工作,通過推動範式變革的主動作為,為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贏得先機。

    未來通過「四新」建設引領高等教育範式變革的主要著力點有:

    其一,加強針對問題的跨學科建設。問題總是綜合的,因此在組織形態上需要開展廣泛的跨學科研究。

    其二,加大創造產品的學科產業融合。「四新」建設成果最終一定要出產品、創產業、推動經濟結構優化,所以未來高等教育一定要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推動社會變革。

    其三,加速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向學科專業滲透催化作用。人工智能引領科技變革,大數據正在構成新的研究範式,數字空間無處不在,高等教育要前瞻性地主動作為與佈局。

    其四,加深規模化授課安排下的個人個性化學習,實現教學改革。積極推動混合式教學模式升級,注重發揮線上線下不同教學方式的優勢,關注信息技術對班級教學制度的顛覆性作用,以模式探索助推範式變革。

    馬陸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從教育理念到範式變革;作者馬陸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原載2022年第12期《中國高等教育》)

  • Malacca 皇京港

    馬陸亭·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從教育理念到範式變革

    [摘要]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四新」建設是高等教育應對未來挑戰的戰略先手棋,在活躍教改實驗、建設新型學院、加強緊缺人才培養、培養卓越拔尖人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設立交叉學科學科目錄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未來還應通過「四新」建設引領高等教育範式變革。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指出「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這一重要講話精神將推進「四新」建設放在構建一流大學體系、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調整升級、瞄准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加快培養緊缺人才的語境下,表明「四新」建設與學科專業優化、創新能力提高、產學研用融合、時代新人培養有著緊密的聯系。之後,「四新」建設開始以前期模式探索為基礎走向範式變革,成為引領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的標誌性舉措。

    「四新」建設是高等教育應對未來挑戰的戰略先手棋

    當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經濟和社會形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國際格局正在深度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加劇,各國產業結構面臨重構,世界進入以創新主導發展時期。在此背景之下,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正在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最強音。所以,「四新」不僅是人才類型的增多和培養模式的轉變,更有佔領國際科技產業前沿的意義。

    人類社會正在步入數字化時代。在數字化時代,新興技術越來越成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要素,創新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我們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社會形態變化,這也取決於我們教育形態的及時變革推動。

    由此,「四新」從理念走向實踐探索。「四新」中首先提出的是新工科,標誌性事件是「復旦共識」。2017年2月,教育部在復旦大學組織召開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與會高校探討了新工科的內涵特征、建設路徑,達成十點共識,後來又有了「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引領新工科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實踐。2018年後,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相繼推出,新醫科有醫學教育「大國計、大民生、大學科、大專業」新定位,新農科有「安吉共識」「北大倉行動」「北京指南」三部曲,新文科有推進工作會發佈的《新文科建設宣言》等。2019年4月,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正式全面啟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同年,教育部發佈《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要求「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引領帶動高校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

    「四新」建設的核心是由學科融合帶動現代科技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對科技本身而言在於推動交叉科學、變革創新方式,對社會而言就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形態變遷。這是高等教育主動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行動,通過融合創新助推產業升級或實現迭代跨越,形成中國新經濟發展的技術先導。

    「四新」建設推動了新時代高等教育模式改革

    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顧名思義是都與學科建設密切相關,但其提出的初衷卻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重點在專業建設。學科和專業,體現著知識分類體系及相應的制度安排,其建立建設的邏輯既遵循科學技術本身發展演化的規律,也體現著社會產業需求。「四新」建設工作就是對標國家發展的「四力」:新工科提升國家硬實力、新文科提升文化軟實力、新農科提升生態成長力、新醫科提升全民健康力。

    因此,「四新」建設首先是一場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變革。新工科既是綜合大學理科應用發展的方向和創新增長點,也是工科優勢大學集成創新的重要途徑,最終形成新興產業的活力源和生長源。由此,新工科建設著重抓五件事:抓理論、抓專業、抓課程、抓結構、抓融合;「四新」建設都要把握三個要點:新專業、專業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

    新醫科、新農科與新工科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扎根中國大地,推動學科和產業變革、促進新經濟發展、培養時代新人。新醫科建設著力實現從治療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的全覆蓋,積極探索醫科與其他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特別是推動「工醫」深度結合,推進「醫學+X」多學科背景的複合型創新拔尖人才培養。新農科建設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重點瞄向綠色生態產業,推動以現代生物科技改造傳統農林專業,多途徑強化實踐教學平台建設,創新科教結合協同育人機制,力圖答好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世界發展貢獻四張試卷,積極探索「農+X」多學科複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

    新文科則更加豐富多彩,意義更為突出和廣泛。本質上是堅持價值引領、守正創新,形式上是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文科專業、文科與理工農醫科專業的深度交叉融合,注重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發展道路,以唯物辯證為根本指導思想和方法論,總結中國模式和中國經驗;吸收世界學術探索的有益成果,思考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形態變化,深入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問題。新文科學科門類的覆蓋面廣,總體上要加強學科與社會的結合,注重現代科技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入,深化高校文科專業教學改革,培養新型人文社科人才。

    總結來看,「四新」建設立足專業但必然走向學科,從而形成面向科技創新、產業升級需求的學科融合發展理念。高校「四新」建設已在思想(學貫中西、融通社會)、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結果(創新成果、時代新人)上體現了先進性,適應著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

    「四新」建設的工作重點

    「四新」建設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啟程,踐行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偉大實踐,融合學科和產業,面向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加快培養緊缺人才,推動著創新型國家建設。近年來,在相關領域進行了很多務實性、體制性的實踐探索,主要有:

    其一,活躍的教改實驗。「四新」建設是新時代的新教改,兩批國家層面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共計1457項,首批新農科項目407項,新文科項目1011項,發佈了《新醫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建設指南》《新文科建設年度發展報告》,各省也都遴選了更大量的省級教改項目。(下續)

  • Malacca 皇京港

    钱学森与“意念科学”

    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因其在火箭技术和系统工程学领域的贡献而闻名。他在晚年对“人体科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提出了有关“人体特异功能”(如气功)与科学的研究方向。尽管他并未明确使用“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待确定)这一术语,但他在研究中探索了人类意识与物质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使得他与这一领域的理念有某些契合之处。

    钱先生晚年提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涉及对人类意识和特异功能的科学探索),正是试图将物理学、生命科学、意识研究等结合在一起,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研究人体与意识。他的研究方向与“心智科学”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人类意识的本质、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影响等)相重合。

    虽然他并不直接使用“意念科学”、“心智科学”这一概念,但他的探索体现了对意识、认知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跨学科兴趣,尤其是在他的“人体科学”研究中,注重用科学方法验证气功等领域的神秘现象。

    因此,可以说钱学森确实在某种意义上为“意念科学”或类似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探索方向。他强调科学应当关注意识、特异功能等被传统科学忽视的现象,使得他在全球范围内的意识科学探索中占据了一个先驱性的角色。


    中国在当今依然延续对钱学森先生研究的探索,尤其是在他提出的“人体科学”和“系统科学”领域。尽管早期的研究涉及较多争议,但随着时间推移,相关研究正获得更多认可,尤其是在科学与人体认知、智能发展方面的交叉领域。

    近年来,中国在系统科学的框架下,特别是钱学森的思想指导下,继续推动对复杂系统和人体潜能的研究。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研究中心”专注于他的系统科学理念,探讨复杂系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新兴领域中的应用。此外,人体科学和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也逐步被引入,以期在智能系统和认知计算领域取得新突破。

    这些研究的进展不仅推动了钱学森的思想在现代中国科技中的延续,也对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爱垦網内部探讨/评注记录;采用前敬请慎重对照其他网络材料)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 Malacca 皇京港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意念科学”与“自我解放”

    在“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或“心智科学”领域,科学家们对“自我解放”的看法通常不是作为特异功能来理解的,而是涉及意识扩展个体觉醒心灵与世界关系的改变。尽管一些研究涉及到诸如心灵感应、直觉等超常现象,但核心思想更多围绕意识的力量、自我觉察、整体健康和心灵发展。

    在意念科学中,“自我解放”通常指的是一种心灵的解放,即个体通过某种内在的觉醒,超越日常生活中的局限性和条件化思维,进入一个更加自觉、自由和开放的心灵状态。这种解放通常与下列爱垦網讨论过的许多现象有关:

    自我意识的提升:个体通过冥想、内省或其他形式的修炼,能够打破惯性的思维模式,获得对自身及环境的更深理解。

    心灵与身体的统一:强调通过意识的提升来改善身心健康,以及增强个体的心智能力。

    与宇宙的连通:认为个体可以通过意识的扩展,与宇宙或更高的存在力量连接,从而获得一种超越个人局限的智慧或理解。

    这种“自我解放”并不被视为特异功能,而是一种意识觉醒和心灵成长的过程,与传统的个人发展、心理学和精神修炼有重叠。科学家们会通过研究神经科学、心理学、量子物理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现象来探讨这种解放的机制,但它更多是个体意识的升华,而非神秘的超能力。 

    对“意识”的正式定义:

    在意念科学中,“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尚未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可能从不同角度理解,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觉察性(Awareness):意识被视为一种对自我、外部世界、以及思想、感觉等内部状态的觉察。它包括了从最基础的感官觉知到更复杂的自我反思和情感觉察。

    2.主观体验(Subjective Experience):意识被认为是个体对世界的主观体验的载体,包括思想、感情、意图、决策和感知。:“意念科学”特别关注这些主观体验的影响和价值。

    3.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一些研究者将意识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通过这种系统,个体可以分析、解释、并对环境做出反应。

    4.宇宙层面的整体性(Cosmic Unity):一些科学家,如Ervin Laszlo等,提出了“Akashic Field”或“量子场”的概念,认为意识是一种与宇宙整体相连的能量场,并可能在宇宙万物之间传递和互动。这样的理论将个人意识看作是宇宙更大意识的一部分,强调了万物的相互关联性。

    特异功能的争议:

    尽管在意念科学的某些领域确实讨论了超常现象(如心灵感应、远程观测等),这些现象常被视为意识力量的扩展,而不是“特异功能”或“超能力”。这种现象的探讨大多基于以下假设: 

    人类的意识或心灵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并与宇宙、他人或未来产生互动。

    直觉、预感或某些超常经验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意识觉察形式,而非违反自然法则的神秘能力。 

    尽管一些实验试图验证这些现象,科学界对其结果保持谨慎,有些成果尚未得到广泛承认,特别是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很难复制这些结果。 

    科学界的主流态度:

    大部分主流科学界对“意念科学”持审慎态度,认为对意识的理解仍处于早期阶段,虽然自我解放作为一种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实践受到重视,但涉及超常意识现象的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

    延續閱讀

    愛墾《藝頻道》

    地方文化營銷 1.5

    故事人心靈素質(14)

  • Malacca 皇京港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新纪元运动

    新纪元运动(New Age Movement)仍有吸引力,因为全球对身心灵健康、灵性觉醒、个人成长和替代疗法的兴趣持续增长。随着人们对传统宗教的关注下降,并对科技和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和焦虑加深,许多人寻求新的方式来理解自我和宇宙。新纪元运动的灵性理念、整体健康观和自我提升提供了非传统的选择

    1.灵性健康与自我提升

    冥想、瑜伽、正念(Mindfulness)、灵性咨询等新纪元关键实践获得了广泛的普及,尤其是在追求心理健康与身心平衡的人群中。这些实践越来越多地被整合到主流的心理治疗、健身和自我提升领域。如冥想应用程序如HeadspaceCalm在全球范围内流行,促进了新纪元思想的现代应用。能量治疗、水晶疗法等替代疗法仍然在某些圈子中流行,尤其是在寻求非传统医学解决方案的人群中。

    2.社交媒体和数字平台的助力

    新纪元运动很多理念通过社媒、博客、YouTube等得到广泛传播。特别是在InstagramTikTok上,灵性健康、星象学、塔罗牌等内容吸引了年轻人的关注。这些平台让新纪元思想能够迅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并通过个人影响力大规模传播,形成数字化的灵性运动。

    3.心理健康的全球需求

    全球疫情后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大幅增加,开始更关注如何在精神、情感和身体层面找到平衡。如冥想、正念、灵性健康咨询等,提供了一种低门槛的自我调节。

    突破的可能性:尽管新纪元运动的某些部分已进入主流,但它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会。为了继续突破和发展,新纪元运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进化:

    1.科学验证与证据支持

    现代社会更倾向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在健康和疗法的选择上。新纪元运动的许多理念,如能量疗法、灵性觉醒、意识提升等,长期以来受到批评,因其缺乏科学证据支持。未来的突破点在于与科学合作,特别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量子物理学等领域的结合。例如,如果新纪元中的冥想、正念等实践能够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其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显著好处,将有助于其进一步主流化。

    2.与科技融合

    结合先进科技相,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将灵性体验、冥想、瑜伽等实践带入新的互动维度。如虚拟冥想体验或增强现实中的心灵旅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和科技爱好者。人工智能也可以被用于个性化的灵性指导,如根据个体的生物反馈定制冥想或灵性健康计划。

    3.文化多样性与融合

    它汲取了大量东方宗教(如佛教、印度教)灵性理念,但全球化也让它更多地吸收和融合其他灵性传统。如非洲、拉丁美洲、东亚等地的资源。从而跨越文化障碍,适应不同社会的灵性需求,促进全球灵性融合。

    4.绿色环保与灵性实践的结合

    近年来,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灵性的兴趣。新纪元运动可以将自身的灵性实践与生态意识结合,提倡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例如,运动可以推动一种生态灵性,鼓励人们通过冥想、仪式和灵性活动重新连接自然,帮助个人和社会更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这种结合将吸引那些关心可持续发展的人群。

    5.心理治疗和灵性的结合

    随着现代心理学对灵性健康的重视增加,新纪元运动可以通过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提供更多基于灵性的疗法。例如,整合灵性咨询与认知行为疗法(CBT)或正念疗法(Mindfulness Based Cognitive Therapy, MBCT)等,能够提供更多面向心理健康的灵性支持。这样的结合将使灵性实践进入心理健康的主流,帮助那些既希望获得灵性成长又寻求心理平衡的个体。

    面临的挑战

    1.科学界的持续质疑:其中一些理念,如能量治疗、灵性提升、占星术等,仍然没有得到科学界广泛认可,甚至被认为是伪科学。科学公信力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2.商业化与灵性“消费化”:许多实践被商业化,如水晶、灵性课程、占星咨询等,导致其灵性本质被稀释,变成“消费灵性”现象,丧失了对个人深度灵性觉醒的真实承诺。

    3.文化挪用的争议:它大量借用了东方和本土文化的灵性传统,引发了有关文化挪用的争论。未来需要尊重不同文化,实现灵性与科学、文化、环境的真正融合方面进行深刻反思和创新,通过合作而非剥削来分享灵性知识。

  • Malacca 皇京港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克里希那穆提和拉兹洛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公元1895年5月12日—公元1986年2月16日),印度哲学家。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学家。

    欧文·拉兹洛(匈牙利语:László Ervin,1932年—),美籍匈牙利裔科学哲学家、系统理论家、整体理论家、古典钢琴家。

    二人的理论在某些层面上存有共通点,尤其是在“意识”以及“整体性”(wholeness)这一概念上的探讨。但是要将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学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 挂钩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先说克里希那穆提的的哲学。其思想核心是对“自我意识”的彻底觉察和超越。他倡导通过内省和观察来摆脱既有的心理模式与社会框架,从而达成心灵的自由。他否认任何既定的宗教、哲学或教条,认为真理无法通过外部权威获得,而只能通过自我觉知和对现实的清晰洞察来实现。对他来说,思想(thought)本身是一种局限,而真正的理解来自于“无思”(no thought)的直接觉察。

    “意念科学”则是一种研究意识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跨学科领域,旨在探讨心灵、意识、直觉等现象对现实的影响。它探讨了意识可能超越物质,且能够通过思想、冥想、集体意识等方式影响物理世界。这与克里希那穆提对意识的探讨具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在超越常规思维的可能性方面。


    再来就谈谈欧文·拉兹洛的理论。
    身为一位系统理论家,提出了“Akashic Field”(阿卡西场)的概念,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通过一个量子场相互连接。他的观点与量子物理学有一定关联,认为意识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一个更大的整体框架来理解。Laszlo强调整体性和宇宙统一的思想,认为个人和宇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二人的理论可能整合吗?

    Krishnamurti强调个人的内心解放和“无中心”的思维,而Laszlo则关注宇宙的相互关联与整体性。二者虽然在具体思想的表达上有差异,但在意识的本质和统一的整体观方面存在潜在的整合可能:

    1.对意识的探讨:克里希那穆提的超越思想的觉知,与拉兹洛对意识场的探讨可以产生对话,尤其是在两者都认为意识具有超越性。

    2.整体性:克里希那穆提的“无中心”观念与拉兹洛的宇宙整体性概念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虽然克里希那穆提更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而拉兹洛更偏向于系统的宇宙观。

    3.超越思想的实践:克里希那穆提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对思想的超越,而拉兹洛的理论则可以为这种超越提供一种科学的解释框架。

    因此,从哲学上看,克里希那穆提的个人解放与拉兹洛的宇宙整体性可以相互补充,特别是在如何通过意识觉醒来实现个人与宇宙的深层联系这一点上。然而,克里希那穆提的反教条和反体系立场,可能会对拉兹洛的较为系统化的科学探索保持距离。这种整合更多可能在意识与物质关系的探索上,而非具体的实践方法,这值得有兴趣的爱垦網网友关注。(爱垦網内部探讨/评注记录)

  • Malacca 皇京港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情感计算 vs 个人隐私

    AI “情感计算”(Affective Computing)作为一项前沿技术,能够通过分析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生理信号等数据来识别和模拟人的情感状态。这种技术虽然在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智能助手、情感陪伴机器人、心理健康监测等),但它对个人隐私也带来了显著挑战。但通过数据加密、透明政策、限制用途、监管机制以及用户自主权等方式,隐私保护问题是可以缓解和解决的。关键在于技术开发者、用户和立法者之间的紧密合作,确保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尊重和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利。

    情感计算对隐私的影响 / 数据收集的敏感性:个人情感数据的私密性:情感数据与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属于高度敏感的隐私信息。如果情感计算系统记录和存储个人的情感反应,可能会揭示用户的情感波动、心理健康状态等隐私细节。这种数据的泄露或滥用,可能对用户的个人生活、职业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后果。

    数据处理的透明度 / 算法的黑箱问题:许多情感计算系统依赖于复杂的算法,普通用户难以了解这些算法如何收集、处理和使用他们的情感数据。缺乏透明度意味着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感数据是如何被分析、存储和分享的,导致隐私被侵犯的风险加大。

    数据滥用的可能性 / 商业和社会操控:情感计算技术可以被用来操纵用户的情感状态,例如通过个性化广告、情感反馈机制等手段引导用户的购买行为或情绪反应。如果这些数据被用作商业利益或政治目的(如心理操控或社会工程),则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隐私问题和伦理危机。

    解决隐私问题的可能措施 / 数据匿名化与加密:名化:将用户的情感数据匿名化,使其无法与个人身份直接关联,是保护隐私的一种方式。即使情感数据被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具体身份信息仍然是保密的。加密技术:在情感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使用强加密技术,确保即使数据被截获或泄露,也难以被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解读。

    透明的用户告知与同意机制 / 告知与同意:在情感计算的应用中,用户必须明确知晓数据收集的内容、用途和处理方式。只有在用户自愿同意的前提下,情感数据才可以被合法使用。增强用户的控制权,让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允许情感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详细的隐私政策与说明:应用程序和设备开发者应提供清晰易懂的隐私政策,说明情感数据将如何使用、存储、共享,并确保用户可以随时撤回同意或删除他们的情感数据。

    限制情感数据的使用范围 / 用途限定:情感数据的使用应受到严格限制,确保数据只用于特定的合法目的。例如,情感计算技术在心理健康监测或人机交互中的应用应仅限于这些领域,且不得将数据转用于商业或其他非相关目的。避免长期存储:为降低隐私风险,系统应避免长期存储用户的情感数据,或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数据的自动删除功能。

    监管与立法 / 隐私保护法规:许多国家和地区已有相关数据隐私保护法规(如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这些法律规定了收集、处理和存储用户数据的严格要求。情感计算应用应遵守这些法规,确保用户数据的保护。第三方监管:应当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情感计算技术进行监督,确保企业和开发者遵循隐私保护的标准和伦理规范。这可以包括对数据收集、使用和共享的审查,防止滥用和数据泄露。

    用户的控制与自主权 / 数据管理工具:开发用户友好的数据管理工具,允许用户查看、下载或删除自己的情感数据,确保用户对个人数据拥有完全的控制权。个性化隐私设置:用户应能够根据自己的偏好设置情感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范围,选择哪些情感数据可以被记录,哪些数据应保持私密。

    伦理反思 ; 在解决技术隐私问题的同时,还需进行广泛的伦理反思。例如,情感计算是否有权读取和分析他人的情感?即便在用户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这种情感读取是否会影响人际关系中的自然性和自发性?这些问题关系到人类如何看待自己的情感,以及技术如何影响社会互动。

  • Malacca 皇京港

    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羅蒂 vs 克里斯蒂瓦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朱莉娅·克里斯蒂瓦(Julia Kristeva)某些哲学概念存在重叠,特别是在语言、想象力、主体性、以及文本意义构建方面。

    语言

    罗蒂强调语言和叙事是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他批判传统哲学中“镜像式”思维,认为语言不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工具,而是通过隐喻、叙事和想象力,帮助人类重新描述和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克里斯蒂瓦的符号学和间性理论,则着重于语言和符号如何通过不断的差异和重组来产生意义。她强调在语言中的“符号维度”,这是语言中非逻辑性、情感性和感性的部分,通过诗性和象征性表达,打破语言的固定结构。

    在这一点上,罗蒂的“语言重构世界”与克里斯蒂瓦的“符号维度”的动态性是相通的:他们都认为语言不是静态的客观工具,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生成新的意义。两者都强调想象力在语言中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语言来构建和重组文化意义的过程。

    想象力与主体性

    在罗蒂哲学中,想象力是构建自我和理解世界的关键工具。通过想象力,个体能够通过隐喻和叙事方式重新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身份。

    克里斯蒂瓦的“半语言主体”(semiotic subject)理论同样强调了语言和符号在塑造主体性中的作用。她认为在主体的构建过程中,感性、象征性和无意识的力量通过符号表达出来,而这些力量是无法通过传统逻辑语言来完全表达的。

    在这一层面上,想象力和语言作为个体构建自我和文化身份的工具,成为两者的重要共同点。克里斯蒂瓦的符号学研究深入挖掘了语言深层的无意识层面,而罗蒂则聚焦于语言的叙事和隐喻功能。

    颠覆传统哲学的方式

    罗蒂通过“反基础主义”和“后哲学文化”的观念挑战传统哲学,认为哲学不应再追求绝对真理,而应通过语言和叙事的多样性来提供不同的视角。

    克里斯蒂瓦则通过解构语言与符号系统,挑战了传统的主流符号学和精神分析,认为语言不仅是符号的逻辑链条,还包括了符号化过程中的情感与欲望力量。

    两位思想家都试图通过解构传统哲学和语言体系,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从而鼓励新的理解方式和文化表达。这种批判性和颠覆性是他们思想中的另一重要重叠点。

    想象力在罗蒂和克里斯蒂瓦的哲学中都占据着核心地位。罗蒂通过想象力来支持语言和文化的重新描述,而克里斯蒂瓦则通过符号维度强调想象力和感性如何参与到语言生成与主体性的构建中。

    语言和叙事作为创造和颠覆意义的工具,同样贯穿于两人的理论中,只不过罗蒂更关注语言的叙事功能,克里斯蒂瓦则侧重语言的无意识层面及其象征性表达。

    尽管两者哲学背景和讨论重点不同,但在关于语言、想象力和意义生成的讨论中,他们的理论存在相互补充的部分。

    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节录(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中,几个关键概念直接与爱垦网关于“想象力”和文创的讨论相关:

    想象力的重要性:罗蒂强调想象力作为哲学和文学的核心工具,能够超越传统的理性或科学思维框架。他认为哲学不应被看作是为真理提供一种反映自然世界的“镜子”,而应当通过隐喻和叙事重新构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哲学中的革命性时刻常常来自于新的隐喻和叙事方式,而不是更精确的概念定义。”《哲学与自然之镜》, p. 357)

    这一论述支持了我们关于诗性文创的观点——它通过想象力重构文化和意义,而不仅仅依赖感官体验或理性推理。

    反对传统认识论:罗蒂在书中批判了传统哲学试图通过“镜像”式的方法来获得对现实的客观认识。他认为世界并非通过固定的、普遍适用的方式被理解,而是通过人类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表达出来。想象力因此成为理解世界的关键:

    “我们不需要一个对世界的‘真实反映’,而需要一种通过不同叙事和隐喻对世界的‘重新描述’。”(p. 370)

    这说明诗性文创通过象征性和隐喻重新创造意义,与体验文创的表面感知形成对比。想象力让文化创意有了更深层的表达路径,而不是仅仅追求感官刺激。

    与文学的关系:罗蒂特别提到文学和叙事作为哲学的一种形式,其力量在于想象力的发挥。这种文学的哲学功能不仅仅是为了描述,而是为了通过隐喻和故事创造新的世界观:

    “文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其独特的方式来重构我们理解自己与世界的方式。”(p. 379)

    在文创领域,诗性文创也正是通过文学性的想象和隐喻来建立文化认同与意义的再生产。这种“想象力的重构”可以帮助新文创设计从表面体验走向深层文化参与。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德勒兹时间观

    怎样才能使世界上的某一瞬间持存,使其自主地存在?

    德勒兹的哲学中关于时间与存在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话。他的回答来自他对时间、事件以及存在的思考中得到启发。

    事件的永恒性:在德勒兹的哲学中,“事件”并不仅仅是物质现实中的一个瞬间,而是一种虚拟性的存在。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讨论过,事件并不是单纯发生在时间中的,它总是处于生成状态。事件本质上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被重新激活。因此,一个瞬间可以通过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再现”来持存,而不是固定在过去的某个点上。它的“持存”并不意味着静止,而是持续地在不同情境中“生成”

    虚拟与现实:德勒兹通过区分“现实”和“虚拟”来讨论时间的本质。他认为,虚拟性是每个现实存在背后的一种潜能或潜在结构。一个瞬间要持存,并不是要在现实中不变地存在,而是通过虚拟性在各种现实和新的生成中不断被重新激活。这个持存是事件的“非现象学”持存,它并非简单地延续,而是转化为另一种虚拟的存在状态,在新的情境中产生新的意义。

    时间的三重综合:在他的时间理论中,德勒兹提到了时间的三重综合(过去、现在和未来)。他特别强调了柏格森影响下的“纯粹过去”(la pure passé),即过去不仅是曾经存在的事物,它始终在影响现在的瞬间。通过这种纯粹的过去,过去的瞬间得以在新的时刻被重新体验或唤起,形成“持存”的感知。瞬间可以通过其在“记忆”和“未来”的作用中保持持续的活力。

    电影与时间影像:在德勒兹的《电影》两卷中,特别是《时间-影像》中,他探讨了如何在电影中使时间本身得以呈现和“持存”。电影中的时间影像能够让某个瞬间超越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成为一种超时间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多重叠加的。瞬间的持存,可以通过对时间本身的操作和再现来实现。

    因此,在德勒兹的哲学中,瞬间的“持存”不是物质或物理的停滞,而是事件的生成、虚拟性的延续,以及在新的情境和时间中的不断激活与转化。


    经典作品之流传于世并非依靠物理质料的稳定性。那么,在德勒兹眼里,他認為艺术有何力量使本身不会褪色于世?

    德勒兹关于艺术的思想,尤其是在《差异与重复》和《感觉的逻辑》中,揭示了艺术不依赖于物理质料的稳定性,而是通过其内在的创造力和生成性,使自身具有永恒的力量,不会褪色于世。对于德勒兹,艺术的力量在于其捕捉和呈现了内在的“感性本质”和“生命力”,超越了具体物质的局限。

    艺术作为感性力量的表达:在德勒兹看来,艺术的核心力量不在于它的物质形式,而在于它通过感官经验和“感性”(sensation)引发的深刻震撼。他在《感觉的逻辑》中谈到,艺术创造了感官体验的“块状”(blocs of sensation),即一种紧密结合的感知与情感的集合,这种集合超越了时间和物质的限制。感性力量与情感的直接作用,使艺术能不断重新被体验,从而保持其活力。

    艺术的生成与重复:德勒兹在《差异与重复》中提出“重复”这一概念,认为真正的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复制,而是一种生成性的重复。艺术之所以不会褪色,是因为它通过差异化的重复,不断生成新的意义。每一次艺术的体验都是独特的,观者在不同的时间、情境中对同一作品进行新的诠释。这种“差异中的重复”赋予艺术持久的生命力,使其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艺术与“永恒返回”:德勒兹从尼采的“永恒返回”哲学中汲取灵感,认为艺术与永恒返回的理念相契合。艺术并不是某个静止、封闭的形式,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开放的过程。在每一次新的审视中,艺术作品得以重新回到我们的视野中,展现其内在的生命力。通过这种不断的回归与生成,经典作品在历史中得以永恒地“返回”,避免褪色。

    艺术与生命力的联系:德勒兹尤其强调艺术与生命本身的深刻联系。艺术不仅是对现实的模仿或再现,而是“生活力”的一种延伸与表达。艺术作品可以捕捉到超越个人经验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通过感性和情感的表达持续存在于作品中。因此,艺术不会因物质的腐朽而褪色,因为它所承载的是一种超越物质存在的生命流动。

    艺术的独特性与创造性:德勒兹高度重视艺术的创造性。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在模仿现实,而是在“创造可能性”。艺术通过创造新的感知方式、新的情感体验,揭示了世界中的未被显现的维度。艺术的这种创造性使其不受制于历史或时间的限制。它永远处于生成状态,每一代观众都能在其中发现新的意义和感受,从而保持其历久弥新的力量。

    艺术的力量在于它所创造的感性体验、生成性重复、与生命力的联系,以及其永远处于创造状态的能力。艺术通过捕捉和创造超越时间和物质的感性与情感,得以不褪色于世。这就是德勒兹的艺术观。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生成哲學vs关系诗学

    爱德华·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的混融诗学/关系诗学(Poetics of Relation)为种族关系中的生成动力提供了重要的补助,因为他的理论强调了文化和身份的流动性、互动性与生成性,而非固化、单一的身份认同。这为处理种族关系中的冲突和对立提供了一条富有创造性的道路。它鼓励不同族群在差异中共存,并通过相互的交融和生成,构建出新的、多样的文化和社会形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混融诗学不仅是一种理解文化差异的工具,更是一种激发创造力、促进共存与和谐的生成动力。

    关键词:

    混融(Creolization)混融不是简单的混合,而是一种不断生成、不可预见的文化交汇。格里桑借用加勒比地区的克里奥尔文化作为例子,说明混融是如何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同时保持多样性和差异性。


    关系性(Relation)格里桑强调文化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过程。通过彼此的对话、互动与关联,文化之间可以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排他性对抗的状态。

    不透明性(Opacité)格里桑提出了文化中的不透明性概念,认为文化差异并不需要完全被理解或同化,而是可以在差异中共存。这种不透明性让每个群体保留自己的独特性,同时又能与他者建立关系。

    混融诗学与种族关系的生成动力

    混融诗学为处理种族关系中的生成动力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它能帮助种族、文化和身份之间的冲突找到更具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打破单一认同,促进多元共存

    格里桑拒绝单一认同的观念,反对任何试图将个人或群体归结为一种固定的、排他性的文化身份。他的混融诗学鼓励多元身份的生成,种族、文化和宗教不应当是绝对的界限,而是可以通过互动不断变化、重塑的过程。

    在处理种族关系时,单一身份的固定化往往会导致对抗和冲突。而混融诗学强调身份的流动性和多样性,种族关系不再仅仅是对立的,而是通过互动和混融生成出新的、多样的形式。例如,在一个多民族社会中,不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和信仰可以在保留差异的同时,通过共同生活的实践,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避免种族间的敌对。

    文化互动的生成动力

    格里桑的混融诗学强调,通过差异的互动生成新的文化形态是一个持续的、开放的过程。不同的文化不是隔离和孤立的,而是通过接触产生新的联系与文化表达。在种族关系中,文化差异并非矛盾的根源,而是生成的动力源。

    比如,在东南亚等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混融诗学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互动的框架。这种框架不是要求不同种族文化同化到某一主导文化中,而是承认每种文化的独特性,并通过彼此的接触、对话和创造,生成出新的文化形式和社会关系。这种生成性的互动使得差异不是冲突的来源,而是丰富多样性的体现。

    不透明性与尊重他者

    格里桑提出的“不透明性”概念特别适用于种族关系的生成。它表明,文化之间不需要彼此完全理解或同化,而是可以在某些方面保持“不可理解”,仍然共存。种族或文化差异并不总是需要被消解,而是可以被承认和尊重,同时在具体的互动中生成新的共同生活方式。

    在多元社会中,不同种族和文化群体可能在宗教、价值观等方面有深刻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不可能总是被完全理解或接纳。但通过不透明性的承认,种族关系中的他者不需要完全暴露或被同化,而是可以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相互的尊重与包容。这种生成性的关系有助于化解因差异而产生的敌对情绪,转而形成尊重多样性的共存。

    对抗殖民主义与单一权力结构

    格里桑的混融诗学同时具有一种反殖民主义的特质,它抵制任何单一权力结构或文化霸权的强加。在殖民历史背景下,许多地区的文化、语言和种族关系被压迫为单一的主导文化,而混融诗学强调的生成过程则是对这种单一化力量的反抗。

    通过混融,原本被压制的文化可以通过创造性生成,获得新的生命力。在种族关系中,混融诗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使他们不再被动接受主导文化的压迫,而是在互动和生成中创造新的身份与文化表现,从而打破原有的权力不平衡。

    混融诗学的实际运用

    在种族多元的东南亚、加勒比等地区,混融诗学可以为处理复杂的种族和文化关系提供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跨文化的文学与艺术:通过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展示不同种族、文化间的互动与生成。例如,混合了东南亚本土与外来文化的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促进不同种族间理解与共存的重要工具,创造共同的文化体验。

    社会政策与文化项目:在多元社会中,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支持跨文化项目、教育和社区活动来促进不同族群间的混融与对话。这种生成性的互动有助于缓解种族紧张关系,促进共同体的建设。

    相关

    德勒兹与塞尚的画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感性转折中的文创

    感性转折(Affective Turn)人类的创造力、原创性以及多样化文化实践,带来革命性的推动力。这一转向强调情感、感性体验和身体性,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造过程的新视角,打破了过去过于理性化和结构化的模式,赋予了文创实践以全新的可能性。

    重新认识创造力的源泉:“感性转折”把焦点从传统上对理性和逻辑的过度依赖,转向对情感、感知和身体体验的关注。创造力不仅来自理性思考,还深深植根于情感体验、身体反应和感知环境的方式。例如,艺术家、设计师和作家常常通过情感的深层触动、感官的刺激和非理性的直觉获得灵感。通过强调情感的角色,感性转折为创造力开辟了一个更加多维的源泉,不仅限于思想,更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互动。

    释放原创性与个体差异:感性转折为原创性提供了独特的契机,尤其是在个体差异和多样化文化表达中。每个人的情感、感官体验和身体反应都是独特的,因此通过感性视角,每个人的创造性潜力也变得独特。这打破了标准化和一致性的文化生产逻辑,鼓励不同文化背景、个体经验和身体感受的多样化表达。例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情感驱动的内容(如电影、音乐、装置艺术)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帮助塑造独特的文化表达和创新的艺术实践。

    增强文化实践的深度和共鸣:情感与文化实践的结合能够增强文化产品的深度和影响力。传统上,文化实践往往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构化呈现,而“感性转折”则强调这些实践如何与人类情感紧密互动。通过深入挖掘情感层面的体验,文化创意可以更有效地触及观众内心,引发共鸣。例如,情感驱动的叙事、沉浸式的艺术装置、互动设计等形式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情感和意义的深度体验,能够激发受众的个人反思和社会意识。

    打破二元对立,促进跨界创新:感性转折打破了理性与情感、身体与心灵、个人与社会等二元对立,将创造力和文化实践置于一种流动、混合的场域中。这种非二元的思维模式为跨界创新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在艺术与科技、设计与哲学、文化与商业的交界处,感性体验成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融入情感与感官,跨学科的文化实践能够更具创意地解决当代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引导多样化文化实践的新方向:感性转折将多样化文化实践的动力从标准化生产转向情感表达和感性体验,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实践的重视,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呈现文化差异,尊重并探索各自的感性经验。不同文化中固有的情感和体验为全球文化的多样化提供了新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被忽视的边缘文化和地方性实践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尊重。

  • Malacca 皇京港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网评注·感性转折中的文创

    中华文化中的术数(或数术),如易经、风水、奇门遁甲、命理等,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德勒兹的“内在平面”之间存在一些奇特的关联,特别是在生成性、直观性和去中心化的思维方式上。它们都揭示了世界和思维的流动性与开放性。然而,它们的哲学背景、操作方式和文化语境有明显不同。术数更为实践性和传统性,强调天人合一和象征的感知;而内在平面则是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性探讨,拒绝一切固定和超越的框架。因此,它们可以在对生成与变化的理解上互相启发,但并非完全一致或相互替代。

    术数的核心智慧

    术数的本质:术数(或数术)是中华文化中一种通过数理、象数、时空变化等方式来解读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智慧体系。它们包含对自然、宇宙运行规律的观察、演绎和预判,如《易经》中对“变易、不易、简易”的解读,强调事物的动态变化、相互关联及其规律性。术数背后的智慧强调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五行生克等,反映了对宇宙和人生本质的深层理解。

    直观与象征:术数强调通过“象”(符号、图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运用直观和类比的方式与宇宙沟通。例如,《易经》中的卦象、风水中的方位布局,都是通过象征体系来表达更广泛的意义。

    德勒兹的“内在平面”

    内在平面的本质:德勒兹的“内在平面”是一个无形的、不断变化的生成场域,包含了所有思想、存在和创造的潜力。它没有固定的结构、规则或中心,是去中心化的、开放的,是所有存在生成的根本平面。

    去中心化与多样性:内在平面拒绝一切超越的框架和绝对性的法则,强调多样性、差异性和无终结的生成过程。这种思维方式试图打破传统的二元对立和固定模式,拥抱生成中的不确定性。

    潜在关联:生成性与直观思维

    生成与变化:

    术数的动态性:术数强调世界的变化与相互影响,强调阴阳、五行的不断生成、转化,这与德勒兹的内在平面中的“生成性”具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拒绝静态的存在观,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变动之中,注重过程而非终点。

    内在平面的生成:德勒兹的内在平面重视思想和存在的不断生成,和术数中“易”代表的变化性相呼应。术数的智慧也在于揭示事物背后的动态规律和生成关系,而非绝对的预设结论。

    去中心化与非线性

    术数的多样性与去中心化:术数并不依赖单一中心的逻辑框架,而是以一种多重视角理解世界,如五行的相生相克、易经的卦变等,这种思维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类似于德勒兹的思维方式。

    内在平面的无中心性:内在平面强调无中心的开放性,不受制于传统逻辑体系的束缚。术数中的象征体系和动态模式也不属于单一理性逻辑的框架,而是一种多维度的、流动性的理解方式。

    直观与象征

    术数的象征性与直观智慧:术数利用象征(卦象、风水布局等)来表达对宇宙的理解,与德勒兹对图像、感知的重视有相通之处。术数的直观思维和类比方式也是一种“平面化”的思考,不依赖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通过象征和直观去感知世界。

    德勒兹的图像思维:德勒兹注重感知和直观,拒绝将思想限制在抽象的逻辑体系中。内在平面的直观和感性思维与术数的象征性智慧在思维方式上有共通点。

    关键区别:哲学背景与目的

    术数的目的性:术数在中华文化中具有实践性的功能,如预测、指导决策、寻求和谐等,强调的是人与宇宙的共鸣与协调。而德勒兹的内在平面更关注思维和存在的哲学理解,没有特定的实用功能,强调的是存在本身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超越性与去超越性:术数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与天道、宇宙法则的协调,尽管强调变化,但也有对自然法则的超越性理解。而德勒兹的内在平面则完全拒绝超越性,是彻底的去结构和去中心化,没有既定的“法则”。

    文化语境:术数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和宗教背景,而德勒兹的内在平面是现代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探索,带有激进的反传统和去结构的特征。

  • Malacca 皇京港

    新媒體在「地方產學合作」中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方面。以下是一些關鍵貢獻——

    擴大參與范圍新媒體使企業與教育機構能夠輕松連接本地和全球人才,促進跨地域合作。

    技能培訓通過在線課程和互動平台,學生可以獲得最新的行業技能,為本地就業做好准備。

    創新創業機會工具如ChatGPT幫助學生進行創意構思、商業計劃書撰寫,並提供市場調研支持,推動本地創業。

    提高效率利用AI和自動化工具,企業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項目,創造更多工作崗位。

    在推動「地方產學合作」與新媒體融合方面,以下組織和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

    High Tech High(美國) 這所學校通過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成功地將新媒體技術應用於教育,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技能和就業能力。

    Getting Smart 一個專注於教育創新的組織,推動了基於地點的學習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幫助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發展新技能。

    Tom Vander Ark 教育創新專家,積極倡導並推廣基於新媒體的地方產學合作模式,撰寫了多本相關書籍和文章。

    這些貢獻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在地就業機會的創造。


    在東南亞的一個海濱小鄉鎮,「地方產學合作」計劃可以通過以下工作概念實現。

    海洋生態旅游開發

    與當地學校合作,開發生態旅游課程,培養學生成為導游或生態保護者,保護並推廣當地的海洋生態系統。

    手工藝品產業

    借助新媒體平台,將傳統手工藝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學生學習如何設計、制作,並通過社交媒體營銷。

    漁業與可持續養殖

    與當地漁業合作,開發養殖項目,學生學習可持續漁業技術,同時推動社區就業。

    數字內容創作

    結合鄉鎮的自然美景,學生可以制作相關視頻、照片等內容,通過新媒體平台進行推廣,吸引更多游客。

    這些概念既能保護地方文化,又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在泰國和越南,有一些成功的地方產學合作案例。

    泰國芭提雅的海洋保護項目當地學校與環保組織和旅游業合作,學生通過參與珊瑚礁恢復和海洋清潔項目,不僅提升了環保意識,還推動了生態旅游的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

    越南會安的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當地學校與工藝品制作企業合作,學生學習傳統手工藝,同時通過電子商務平台推廣產品。這種合作模式成功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

    這些案例顯示出地方產學合作在保護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同時,可以顯著促進地方經濟和就業。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地方產學合作(ELP)計劃

    在高中階段的「地方產學合作」(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ELP) 計劃中,有三個突出的典范學校。在結合當地資源與企業合作的教育模式上,他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成為全球的典范。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High Tech High:將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緊密結合,學生參與實際項目,解決當地社區的真實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美國加州洛杉磯 Da Vinci Schools:以創新與產業連接著稱,學生有機會參與各類實習和合作項目,幫助他們提前適應未來的職場。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 Geelong Grammar School: 以全人教育和地方企業合作為特色,學校通過合作項目和實地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

    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的計劃,目前在全球越來越受多。隨著教育系統逐漸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這種模式正在迅速擴展。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際的社區項目和與企業的合作,學校能夠提供更為豐富和實踐導向的學習體驗。未來,這種合作將繼續擴大,尤其是在技術驅動的領域,因為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實際技能,還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與傳統哲學教育比較,各有強弱點。

    地方產學合作優勢

    實踐導向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獲得實際技能,提升就業能力。
    社會貢獻學生直接為社區和企業提供解決方案,促進地方經濟。
    動手學習鼓勵主動性和問題解決能力。

    地方產學合作挑戰

    可能缺乏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
    過於強調實用性,可能削弱對抽象思考的訓練。

    傳統哲學教育優勢

    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邏輯思維能力。
    理論基礎提供深厚的理論背景,助力學生理解復雜問題。

    傳統哲學教育挑戰

    實踐應用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學生可能在職場中面臨挑戰。
    就業導向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可能影響就業率。

    結合兩者的強項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的教育體系,讓學生既能掌握理論,又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克里斯蒂瓦读歌德的可能方式

    如果克里斯蒂瓦应用她的诗性语言革命理论,来讨论狄尔泰曾讨论过的歌德的诗歌,她可能会从符号态(the semiotic)和象征态(the symbolic)的辩证关系入手,探讨歌德的诗歌如何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超越纯粹的象征性表达,成为深层次人类体验的载体。

    换句话说,
    强调诗歌语言如何在象征态和符号态之间辩证运作,既维持语言的形式秩序,又通过这种秩序传达出超越语言规则的深层次体验。突出诗歌语言的革命性,探讨如何通过语言形式的突破和内在张力,展示出人类情感、心理和无意识的复杂性。通过这样的分析,克里斯蒂瓦可以将狄尔泰对歌德诗歌中认知体验的关注与她自己的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既关注语言形式,又深度挖掘语言背后体验的综合理解。

    符号态与象征态的互动: 克里斯蒂瓦会关注歌德的诗歌,如何通过象征态的语言形式承载符号态的力量。她可能会指出,歌德的诗歌不仅仅是通过象征性的语言传达理性、逻辑的思想或情感,同时也在语言的表层下暗示或唤起更为原初的、情感的、甚至是无意识的体验。

    比如,在分析歌德的《漂泊者之夜歌》(“Wandrers Nachtlied”)时,克里斯蒂瓦可能会探讨诗歌中的宁静与自然的意象,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形式(象征态)传达一种超越理性语言的深沉安宁感。这种安宁感可能是符号态的表达,通过语言表层的秩序(象征态)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和存在的体验。

    诗歌语言的革命性: 克里斯蒂瓦认为,诗歌具有打破象征态秩序的潜力,通过符号态的侵入打破语言的常规规则和结构。她可能会分析歌德的诗歌如何通过不合常规的语言形式或意象组合,挑战传统的语言结构,从而表达更为复杂的情感或哲学思考。

    在歌德的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自然景物与人类情感的紧密结合。克里斯蒂瓦可能会指出,这种结合不仅是象征意义上的投射,更是一种符号态的力量在诗歌中的显现,使得语言成为一种能够捕捉并传达复杂情感体验的载体。这种语言的革命性在于它能够通过形式的突破传达超越语言的体验。

    语言中的内在张力与二元对立: 克里斯蒂瓦非常关注语言中的内在张力和二元对立,尤其是如何通过这些张力展现内在体验的复杂性。在歌德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比性的意象,如光与暗、静与动、生与死等。克里斯蒂瓦可能会探讨这些二元对立如何在诗歌中通过符号态和象征态的互动,揭示出人类体验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例如,在歌德的《魔王》(“Der Erlkönig”)中,克里斯蒂瓦可能会关注父子之间的对话如何在象征态中构成表面上的理性交流,而魔王的出现则代表了符号态的侵入,带来潜藏的恐惧和死亡的威胁。这种张力通过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共同作用,揭示出深层次的心理和情感冲突。

  • Malacca 皇京港

    實例應用

    案例1: 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創建一個「地方傳統工藝周」,讓學生學習和展示當地的傳統手工藝,並邀請社區成員和游客參與。這不僅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還可以作為一種文化旅游活動,推動地方經濟。


    案例2: 在學校開展「詩性地圖」項目,學生可以通過繪畫和寫作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家鄉景觀的理解和熱愛,最終制作成地方的詩意地圖,作為社區的文化名片。

    通過這些「鄉+產+學」策略的聯接,地方不僅成為教育的場所,還成為學生心中的「呼喚型地方」和「詩性地理」,能夠激發他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促進地方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延續閱讀:

    心靈:意識擴展·個體覺醒 新文創就是詩性文創   德勒茲「平面」vs文創  “場所”拓撲學 

    地方產學合作(ELP)計劃   
    情動地方文創   段義孚的「地方感」 詩性鄉愁呼喚型造物 

    情感地理學
       文化交流與學習中心   德勒茲經營地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