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s 2014 economic growth edged down to a 24-year low of 7.4% from 7.7% in 2013,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eleased on Jan 20. The uninspiring picture has been expected by economists, who believe that it may not trigger aggressive policy stimulates as the top leadership has tolerated a "new normal" development rate.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the economy has shifted gear from the previous high speed to a medium-to-high speed growth),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upgraded),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the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driven by innovation instead of input and investment)。(英語點津)
Graduates taking photographs by XiXinXing,for more click here >> 一、教育使命 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沿線各國唇齒相依,教育交流源遠流長,教育合作前景廣闊,大家攜手發展教育,合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發展潮流。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繁榮,既是加強與沿線各國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也是推進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區域教育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信奉伊斯蘭教的文萊蘇丹王國(Sultanate of Brunei 或 Negara Brunei)的第一位馬來族(Malay)蘇丹(王/國王)是穆罕默德沙阿(Muhammad Shah),中國大陸稱他為默哈莫沙(Mohamo Sha),他自公元1368年起成立並統治文萊蘇丹王國,直至1402年逝世。
研究指穆罕默德沙阿(Muhammad Shah)原名為阿旺阿臘伯達達(Awang Alak Betatar),他成為“阿旺阿臘伯達達”(Raja Awang Alak Betatar)直至1360年代初改變信仰成為伊斯蘭教教徒,然後迎娶淡馬錫(Temasik)國王的女兒(Iskandar Shah國王或 Sang Nila Utama國王其中之一人的女兒)。淡馬錫是新加坡舊稱,當時文萊把淡馬錫稱作“柔佛”(Johor)。
《諸藩誌》和十五世紀的《東西洋考》對12世紀和13世紀的海上貿易有相當詳細的描述。羅幹(J. R. Logan)於1848年的《印度群島和東海》寫道:“有證據顯示,在九世紀時就有這種貿易在爪哇進行。如果當時已有這種貿易存在,他們(中國人)可能在極遠古年代,甚至在婆羅洲馬來王國成立之前,便訪問過婆羅洲。”
美索 布達米亞
民相親與互聯網+
儘管有親中國的西方人士致力於向世界講述中國的真實故事以及它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但西方媒體的有關報道卻一直很不夠。即使是西方媒體對此有所報道,態度也是謹慎乃至懷疑。西方媒體問,這些宏大的詞匯是否具有實際意義?抑或有無真正的內容?更有甚者,則質問中國到底想幹什麽?
中國盡管沒有尋求領導者地位,但確實是絲綢之路的發源地。相反,美國(因為地理和歷史等原因)則與外部世界完全脫離,而俄羅斯也不處於中心地位。
在古代,絲綢之路連接了中國、印度、波斯、土耳其、歐洲、阿拉伯半島、埃及、北非以及東非,無疑在促進不同文明間相互交流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但是西方媒體則問,這些對現今的世界又有什麽意義呢?
1 多極世界
2 複雜多變的因素
3 包容和多樣性
4 和平發展
5 絕不稱霸
6 警惕戰爭威脅
7 人文交流
8 命運共同體
Jun 12,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絲路文化中心·一帶一路青年教育與就業創業議題
已故一代管理學大師彼德杜拉克說過:“想像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 在全球主流電腦大廠所想像的未來是“大型電腦作業系統"的年代,蓋茨想像的是個人電腦。絲路文化中心的教育計劃,就是一項未來想像工程,培訓網路文化大使,為本區域的未來探路。單有想像還不夠,因為“未來=想像+創新+執行”。
青年就業與創業機會”的議題:第一,協助青年積極探索,和在大陸的馬來西亞企業舉行聯合實習的計劃,讓求才和求職間的落差減少;第二,建立東盟+中國青年就業訓練和就業咨詢服務平臺,讓求職的青年容易取得稀缺的訊息;第三,舉辦東盟+中國青年青年就業博覽會;第四,舉辦東盟+中國青年成功創業青年座談;第五,成立東盟+中國青年青年創業代表基金;第六,產學合作,培育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合作開展一系列面向青年社群的交流活動和面向基層民眾的教育醫療、減貧開發等民生項目,包括:互相組織非政府組織研修班,豐富研修內容和形式,使研修成為中國和東亞民間增進友誼、交流理念、匯聚力量的平臺;針對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各自需求培養專門人才,開展能力建設培訓。共同鼓勵和推動企業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
Jun 13,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中華盛世,中國東西部與國外一起來
中國是要以經濟糖衣來爭奪更強有力的國際政治影響力嗎?還是中國借發展之名而輸出國內消化不了的過 剩產能?從而藉機取得周邊國家的能源?當然中國自家有的龐大資源與內需根本不必要那麼小家心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是以先活化國內的33個縱橫省市區點線,平衡發展基建、創新創意經濟實力,再舉全國之力,主動的讓過去35年最好的東西與經驗走出去,積極影響別人,再拉動全世界經濟馬車頭。(李桑·一帶一路投,一點一線牽)
一帶一路和東盟有關嗎?
從新加坡登上高鐵,一張票根,經過吉隆坡進入曼谷開進昆明,直通西安跨到哈薩克,駛入俄羅斯,就在歐洲鹿特丹下車!(李桑·一帶一路投,一點一線牽)
分享中華榮世
(中國改革開放35年後,取得的成績)4兆美元的外匯家底、12萬公里高鐵總里程、一億一千多萬有能力出國旅遊的國人、文明進步先進的城鎮、居家樂業的老百姓、自供自給的糧油的當今,但,又如何能舉國再登上一座一座的大山?中國政府有展望下一個35年;它的模樣,是智慧型經濟體制達成“中國夢”!10年後中國實質GDP的成長會與美日並駕齊驅、進口與出口佔全球近三四成的世界第一、工程師與科學家占世界總量三成、“中國製造”等於品質品 牌、15億人口都是小康;而中國要以“亞洲中心國”身份扛起協助遠親近鄰都富裕起來的大國責任。(李桑·一帶一路投,一點一線牽)
一帶一路的經濟內因·經濟新常態
China's 2014 economic growth edged down to a 24-year low of 7.4% from 7.7% in 2013, according to data from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eleased on Jan 20. The uninspiring picture has been expected by economists, who believe that it may not trigger aggressive policy stimulates as the top leadership has tolerated a "new normal" development rate.
國家統計局1月2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7.4%,比2013年的7.7%進一步下降,創下24年來的新低。經濟學家們對此次經濟放緩並不驚訝,他們認為,7.4%這一數字符合領導高層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增速的容忍度,不會引發激進經濟刺激政策的出爐。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及“新常態”。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the economy has shifted gear from the previous high speed to a medium-to-high speed growth),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the economic structure is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upgraded),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the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driven by innovation instead of input and investment)。(英語點津)
Jun 14,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婦女議題
根據2013年統計,中國的女科技工作者占40%,越來越多的女性進行計算機、通信、保險等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同時女性自主創業的比例達到21%以上,女企業家約占企業家總數的25%,一些女性掌管的企業已經進入世界五百強。絲路沿線國家合作方案可考慮——
採取產學合作方式,培養一批有關“一帶一路”青年與婦女就業與創業研究的跨國學術團隊,面向相關政策、資金、市場與能力建構等迫切議題,以堅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生動而容易了解的方式呈獻,讓成功個案成為“一帶一路”的動人故事;
為各國提供有關青年和婦女就業與創業的智庫諮詢與專業培訓服務,讓有需者容易取得相關信息;同時,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下,得到實戰經驗豐富的企業家、經理人的輔導與支援;
協助青年和婦女參與各國企業實習與考察計劃,減低國際間求才和求職間的落差,同時培育“一帶一路”精神所需的國際視野;
成立“一帶一路”青年與婦女創業基金;
舉辦東盟+中國青年青年就業博覽會+論壇;
合作開展一系列面向青年和婦女社群的交流活動,促進合作與情誼;促使各國青年和婦女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受益者”。
在中國一些鄉鎮,婦女可透過全職在工廠或農活之餘在家裡加工手工藝品提高收入。
Jun 15,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與互聯網+
“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它不僅僅包括陸路和海路,也包括互聯網上的絲綢之路。“一帶一 路”橫跨歐亞大陸,覆蓋60多個不同文化的國家和地區,地區差異大,發展不平衡,建設“一帶一路”,絕非一日之功。而互聯網能夠更加方便地跨越時空界限, 用“互聯網+”建設網上“一帶一路”,能和陸地、海上“一帶一路”相互呼應,相互補充。
目前中東和北非擁有1.1億網民,3000萬人已在網上購物;俄羅斯互聯網用戶超過德國和英國,達7000萬,成為歐洲第一大互聯網國家。不難想象,隨著這些區域電商交易日益活躍,將為中國跨境電商提供更多的銷售渠道,中國消費者也有機會更方便、更輕松地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
Jun 15,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陳明發·影像一帶一路:記憶·尋索·再現
常在課堂上隨興提問:“怎樣的企業故事片才是好片?”
許多人都推薦了鄰國泰國制作的那部潘婷洗髮水微電影。催人淚水,卻很真實。這麼說吧,好的微電影不僅僅需要攝錄機與勞力,它還是"用心拍的"。泰國拍得出這麼好的商業短片,該給馬來西亞一個很大的啟示。
建議可從舉辦微電影比賽開始,邀請全馬數十家大專院校的藝術系學生,以及對短片藝術有興趣的社會人士,發揮他們的影像概念、才華與想象力,給受推薦的個人、企業、地方、事物...........拍攝短片。
《影像一帶一路:記憶·尋索·再現》征紀錄片企劃~~一、主辦單位;二、徵件目的:紀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形無形人文影像、城鄉性格風貌,提供後續研究者研究之素材,並深化各國民眾親近一帶一路、珍惜一帶一路的內在情感;三、徵件主題:“記憶·尋索·再現”,共分...........等3類,紀錄並重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特色、傳統技藝的發展歷史與滄桑;深具在地風俗與紀念意義的民俗節慶,同時廣徵尋找一帶一路其他符合本賽事主題且值得紀錄保存之影像專題。四、影片長度:8分鐘為限。五、收件日期:即日起至月日止。六、製作獎金:最高可得製作費。七、相關網站;八、聯絡方式:)
Jun 17,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影視產業
“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優秀電影將陸續來襲,你的觀影選擇將比以往擴充不少;絲路各國頂尖藝術家們帶來的經典芭蕾、歌劇也可輪番觀賞;越來越多的各類文化活動的舉辦,將會讓我們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彩。
“一帶一路”戰略將為亞洲電影業帶來不少機遇,同時也不乏挑戰,其互聯互通的核心價值將加強沿路地區的聯系,繼而促進各地電影制作的交流和合作。
亞洲電影業的發展機遇:大市場,即龐大的亞洲市場;大資源,即不同國家擁有的不同電影資源,如韓國先進的後期制作等;大產業,即發展電影的衍生產品,如在線市場、DVD租賃、周邊商品、收費電視等;大資金,即豐富的資金來源。
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是影視資源的整合平臺、展示平臺和學習平臺。“通過參賽作品,實現創作人員和影視觀眾的直接交流。
西部電影曾蘊含的元素。“一是表達的國際化,令我們的藝術讓國際更多去理解;二是制作的國際化,用科技表現出西部的魔幻色彩;三是系列化,一部電影代表不了風格,拍一批堅守文化表達價值觀的電影,還要有一批人,才能肩負起現代西部電影的責任。
為了讓區域內更多人民積極參與到其中,媒體必須成為不同文化之間對話與溝通的橋梁。媒體在承擔不同文化之間的媒介任務過程中,應該做好兩項工作:首先,要將“一帶一路”合作發展理念以及沿線國家的相關信息介紹給各國人民,提高大家互相理解與合作意識,形成合力。其次,媒體還應該盡力嘗試,為區域內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民搭建一個有效的交流平臺。(“一帶一路”會給電影帶來什麽?)
一帶一路與影視/互聯網 +
紀錄片的拍攝要堅持權威性的學術闡釋、國際化的觀察視角、藝術化的創作手段、記事化的敘事風格、 通俗化的呈現形態,在拍攝內容上由幾十位海洋文化專家學術把關,在技術上有頂級制作團隊打造,力求拍出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同時對得起時代要求的精品,綜合展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內涵和在當代的重大現實意義。
Jul 14,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國際問題
中國有“一帶一路願景”,韓國2013也提出“歐亞倡議”構想,以朝鮮半島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為中心,主要合作對象是中國、中亞、俄羅斯、蒙古、土耳其。
中國和蒙古國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戰略夥伴關系中長期發展綱要》;“一帶一路”倡議與蒙古國的“草原之路”和俄羅斯的跨歐亞大鐵路,三者融合對接形成的經濟走廊,將會促進地區國家的經濟合作與發展,從陸路打開太平洋通往歐洲的經濟合作大門。
近年來,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在歐亞地區活動日益猖獗。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相關國家仍存在一些領海、島嶼和海洋權益爭議,海盜等各類海上犯罪活動也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因素不利於維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互通互聯·依路順風
一個集裝箱從東北亞的港口運至北歐,需要35天左右時間,花費兩、三千美元;現在如果用鐵路運,只要15天時間,花費七、八千美元。雖然運費還是高一些,但時間省了不少。
Jul 25,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
一帶一路雖然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但它是用文化將歷史、現實與未來連接在一起,成為中國面向全球化的一個戰略架構。所以,站在這個視角下,文化是一帶一路的靈魂,文化產業是其中的戰略基礎。(西沐:“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取向與維度)
文化歷史一帶一路
2000多年前,中國漢代張騫出使中亞,開辟出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隨著古代航海業的不斷發展,中外之間的海上貿易運輸日益興起,逐漸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與歐亞非各國之間商業貿易的通道,更是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正是在絲綢之路的引領推動下,世界開始了解中國,中國開始影響世界。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期間,分別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最近,習主席在訪歐時進一步指出,建設文明共榮之橋,把中歐兩大文明連接起來,讓亞歐大陸上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信仰的人們攜起手來,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寄望和平發展,期待與沿線國家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今天談絲綢之路,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基於上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基於無數先賢和志願者的奮鬥和犧牲,凝聚著東方人的感情和詩情。我們必須繼承好、弘揚好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因為絲路精神,就是我們兩國人民古往今來關系的寫照。
文化能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重要作用。
被稱為“一帶一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貫穿亞歐非三個大陸,前者從中國西北經中亞、西亞、俄羅斯至波斯灣、地中海、歐洲,後者從中國沿海港口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南太平洋。“一帶一路”所經國家眾多,空間遼闊,地理、民族、歷史、文化、宗教、政治差異極大,國與國、民族與民族、歷史與現實、宗教與宗教及其各派別等,它們之間相互糾纏上千年,國情民意極為復雜。
少數走過古代一帶一路的人
公元八世紀的新羅僧人慧超,他曾到中國五臺山,後來從中國南方經海路到印度學經求法,學成後經西域的陸路回到中國。古代世界史上,同時走過陸、海絲路的只有慧超和法顯等很少的人。慧超寫了一本名為《往五天竺國傳》的書,記錄了陸海絲綢之路上諸多國家的風土人情,這本書後來在敦煌被發現,學術價值很高。他在喀什昆侖山的歸途中遇到唐朝使臣,兩人走的是不同的方向,相遇意味著相別。慧超寫下了這樣頗具情感的詩句:“君恨西蕃遠,余嗟東路長……平生不捫淚,今日撒千行。”
Jul 25, 2015
美索 布達米亞
中國博物館開啟“互聯網+文創”模式
本報北京1月18日電(記者李韻)1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天貓旗艦店正式上線,意味著國博正式開啟“互聯網+文創”模式,讓消費者足不出戶,便能體驗、購買和收藏國博文化創意產品,更直觀、更廣泛、更便捷地通過文創產品這一載體向社會大眾傳播館藏文物所承載的中華文明。
當前,國博旗艦店從整體規劃、運營管理到宣傳推廣完全自主運營。據國博旗艦店負責人介紹,旗艦店將依托國博各類展覽,如“古代中國”“中國古代青銅藝術”“中國古代瓷器”等,挖掘展覽和展品的內在故事、歷史脈絡及社會看點,並結合春節、寒暑假、國慶等關鍵時間節點,設計系列宣傳主題,策劃相關推廣活動,有節奏地推出新品、開展營銷活動,做成專題產品系列。

春節將至,“國博衍藝”圍繞“年貨”主題,融合有吉祥寓意的經典文物元素,推出了“新春禮盒”及“年味家居裝飾”系列文創產品,包括陸羽白瓷茶具、粉彩轉心瓶圍巾、國寶賀卡、新春紅包、拜禮文具等國博特色“年貨”。
記者點評:開發文創產品,是目前國內不少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的首選方式。作為業內的龍頭老大,故宮博物院率先於2010年10月在淘寶開辦了自己的旗艦店。此後,各種“腦洞大開”的文創產品令公眾大開眼界,故宮淘寶店辦得風風光光,紅紅火火。
今天,國家博物館也加入網店主的行列,令人充滿期待。作為國內博物館的“巨無霸”,國博擁有極其充沛的資源,只要設計者們、經營者們用心,就能將這些用之不竭的資源轉化成激發公眾擁有欲的文創產品;博物館蘊藏的文化也可在這不經意間走進千家萬戶,傳向世界各地。(2016年01月19日,來源:光明日報)
Feb 29, 2016
美索 布達米亞
春耕·尊重本地創作谷文創升溫
自國家提出“互聯網+”概念後,一直引發社會各界熱議。互聯網與多個傳統行業結合後迎來嶄新變化,甚至顛覆部分行業的營商模式。本澳文創產業面對互聯網的機遇發展,如何把握,非常關鍵。
政府及民間機構越來越重視本地文創產業,陸續推出一些文創商務服務平台及資金援助,提供文創會議場地硬件設施及商務支援等軟件配套,確是產業發展的好開始。可是,本澳從事文創行業,要提高知名度讓更多人認識,相當吃力。
除非文化品牌創立者有經濟基礎,例如把品牌設計結合餐廳經營模式,把文創寄存在大眾容易接受的行業中邊做邊推。但大部分文創品牌創立人都是由零開始,只是希望把自己設計的文創產品推廣讓更多人認識。欠缺資金、場地、外力支援,最好的宣傳渠道莫過於互聯網,一來成本低,且網絡一傳十、十傳百,模式極成熟,比起專業廣告宣傳效用來得更快更顯著。文創產業道路不容易走,但憑借着“互聯網+”作為引路工具,在提升知名度方面有相當大的幫助。
互聯網的發達催谷大企業、中小微企及有意創業者藉互聯網平台,把業務及產品透過網站發佈,吸引消費者。互聯網更能打破產業間的界線,形成創新的商業模式。但要把文創企業的經營拓展至互聯網發展,亦需注意一系列可能出現的問題。畢竟文創是出自創作者的獨立思維及設計,知識產權的認知必須重視,以防有不法人士藉互聯網抄襲及盜用成果。另外,透過互聯網交易,商家與客戶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相形減少,在推廣及介紹理念上因而要多下工夫。
歸根究底,要普羅大眾對文創產生興趣,令更多人接受及主動留意文創,研究一些具趣味且實用性強的文創產品,是最好的做法。同時,加入互聯網的宣傳,把文化消費帶動起來,思考如何把文創思維與現代化結合,文化產業才能有效及健康的成長。
要在澳門小城內搞起文創產業絕非易事,縱使有一群滿腔熱誠的文創者,但缺乏市場及消費者的實際支持,扶持資助政策最終因無市場承接而無以為繼,不如先作思想培育,將慢熱的文化創意行業逐漸升溫。例如,政府近年積極推動時裝設計師“上位”,鋪設時裝表演舞台讓設計師“走出去”;另一方面,考慮到部分澳門歌手已經在鄰近地區薄有名聲,可在部分大型表演節目或頒獎典禮上,穿着由澳門時裝設計師的服飾亮相,一來“以身作則”支持本地創作,二來有助提升本地設計師的知名度。(澳門日報電子版 2016 年2月7日)
Feb 29, 2016
美索 布達米亞
中國互聯網文創企業何以成國際舞臺新貴?
中新網1月4日電:2015年年末,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中國烏鎮舉行,來自全球的國家政要以及互聯網行業大佬們匯聚一堂,在探討世界互聯網發展秩序的同時,也感受到了中國互聯網的強大。在歷時三天的會議中,中國的互聯網文創企業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他們在大會舉行的“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承與創新”、“互聯網文化強國”等論壇及活動中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以至於許多國外同行都為這些企業的實力驚嘆,認為“中國互聯網文創企業具有了極強的全球競爭力!”
實際上,2015年,中國的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互聯網文化領域都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比如今年的國際並購市場,以遊戲為代表的中國互聯網文創企業表現更為搶眼,順榮三七收購了日本知名遊戲公司SNK Playmore,騰訊為了獲得新的研發力量收購了Packet Gems,聯眾為鞏固自身智力運動布局收購了WPT,昆侖萬維同樣為了拓展自身業務收購了P2P公司海淘金,金立科技看到了遊戲行業的前景,收購了MMOGA,開始涉足遊戲交易領域。上述並購,也使得中國遊戲企業在海外的整體品牌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因其具有低功耗、高附加值、環保等特點,一直是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文化創意企業也因其文化屬性,在世界舞臺上開始發揮出獨特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國家間的文化交往,文創企業以其天生的文化優勢,不僅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更對傳播本國文化起到了促進作用。這其中,以遊戲為代表的互聯網文創企業起到的作用尤為明顯。據最新的《中國遊戲產業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自主研發網絡遊戲海外出口實際銷售收入達到53.1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72.4%。
這其中,完美世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業務範圍涵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歐洲、北美、日韓、東南亞建立了分公司,2015年完美世界海外收入約占公司營業總額的四分之一,在中國網絡遊戲出口中繼續領跑。而且,完美世界在進軍海外的過程中,更多地采取整合全球資源的方式,巧妙地將中國文化以外國人更易接受的方式融入遊戲之中,為提升中國文化的全球影響力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另外,隨著中國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中國的互聯網文創企業在海外推廣產品之余,還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日漸承擔起更多的文化使者的作用。以完美世界為例,去年,完美世界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推出“文化和睦”項目;與美國多家機構合作,推出“知行中國”-完美世界中美青年菁英項目等。
2015年,完美世界進一步加大了與國際文化組織的合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外交部、教育部、商務部等多家部委和組織,共同發起“全球青年領袖實驗室”計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組織了“青年論壇”。另外,完美世界還在全球教育領域展開了一系列合作,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大學等國際知名學府在科研、數字藝術教育等領域達成合作意向。在這些合作中,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文化傳播和教育創新也一直是完美世界關註的焦點。這些合作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互聯網文化創意企業更為強大的實力。(2016-01-05,中國新聞網)
Feb 29, 2016
美索 布達米亞
任翀·互聯網加速職場變革·段子手入列十大熱門職業
也許8年前幽默並不能當飯吃,也沒人把自己的職業稱為“會講笑話的人”,但如今“段子手”不僅成為簡歷裏可以填寫的一項職業,背後還擁有專業的公司和團隊。近日,職場社交平臺領英(LinkedIn)根據1700萬中國會員檔案數據發現,互聯網發展加速職場變革:大數據架構師、新媒體專員、數據科學家、數字營銷專家、專職代購、段子手、雲服務專家、微電影策劃、UI/UX設計師、私人旅行策劃師等成為當前10大熱門職業。
統計數據顯示,職位頭銜為“大數據架構師”的領英用戶量8年來增長了18倍,成為最熱門的新興職業;緊隨其後的是新媒體專員和數據科學家,增長均為13倍。數字營銷專家近年來也發展迅速,增長了9倍,專職代購、段子手則分別增長了8倍和7倍。
業內人士認為,互聯網及伴隨其發展的社交網絡、新媒體等,是許多職業在8年間迅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例如,大數據在8年前還是個很少被提及的詞,但被大數據捧紅的《紙牌屋》、使用大數據進行的C2B(消費者至生產商)產品和服務,讓全世界感受到大數據的力量。與此同時,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的發展,令社交網絡營銷成為當下營銷人眼中的“新貴”。根據國際權威廣告行業預測媒體eMarketer的最新數據,全球廣告主2015年在社交媒體上的廣告投入較2014年上升33.5%,這直接導致了企業對新媒體專員、數字營銷專家、“段子手”的大量需求。
專家表示,很多新興的熱門職業在早期其實是一項技能。求職者不妨盡早掌握那些可能會引領市場的技能,就有希望搶得職場先機。(2016-02-29 解放日報)
Feb 29, 2016
美索 布達米亞
藍海彤翔旗下的蘇州創意雲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魯永泉博士介紹,作為影視、設計創作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渲染發揮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渲染成本已成為影視后期制作成本中的重要部分,以一部動畫電影為例,渲染成本一般要佔到10%。而渲染屬於資源密集型的作業方式,如果可用的資源數量較少,所花費的時間就會較長,電影《阿凡達》當時用了1000多個渲染節點,耗時1年完成。
要想縮短渲染時間,意味著必須增加渲染節點,同時會產生大量的數據運算,這種資源和計算能力不是一家企業所能具備的。而資源方在互聯網雲端上傳渲染資源,藍海彤翔可以利用這些閑置的資源快速增加節點,並且對接了國家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和天河二號,使得過去需要花費一兩年時間才能完成的渲染處理,通過該超級計算機平台幾個小時就可完成。
藝術上對效果的追求讓圖形的計算日益復雜,這也客觀上提升了渲染的難度。憑借雲渲染技術的優勢,截至目前,藍海彤翔已為《龍之谷》、《熊出沒》、《神筆馬良》、《美食大冒險》、《特殊身份》等電影提供了渲染服務,今年底將上映的動畫電影《長江七號》也是由其提供渲染服務。
在雲端的文化產業生態圈
雲渲染服務只是藍海彤翔運營的“藍海創意雲”平台(以下簡稱“創意雲”)的一部分,“創意雲”到底是一朵什麼“雲”?魯永泉介紹,它以“雲”的模式為文化企業和個人提供一個支持需求發布、在線創作和成果交易的公共服務雲平台,希望以互聯網的方式來顛覆文創行業傳統的工作模式。
“創意雲”的研發起步於2012年初,當時魯永泉和團隊分析了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短板,如創作團隊規模小市場能力不高,缺少訂單、資金,軟硬件及技術資源缺乏。而大中型企業雖然不缺資金和訂單,但其業務模式不能隨市場需求的變化而快速調整,人員規模過大,固定人力成本過高,軟硬件資源投入很大,利用效率卻偏低。再如,文創項目投融資渠道不順暢、信息不對稱﹔文化創意產業園在業務上不能互聯互通,形成一個個孤島﹔創意人才匱乏,地域分布不均等。
以上這些問題,歸根到底,在於文化產業在縱向的產業鏈上下游資源上存在重重壁壘,在產業橫向發展上也存在地域和行業的各種壁壘,導致信息不對稱,人財物等資源無法最優配置。
而互聯網在打通壁壘、整合資源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如果可以通過雲端對文化、資本、技術等進行有機整合后,打造出大的互聯網文化產業平台,形成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生態圈,那麼,人才、內容、資本、技術等資源整合,眾多分散的信息和知識產權被凝聚到一起,文化產業一直以來面臨的人才緊缺、創意短缺、資金空缺等難題也將逐步得到解決。
基於這種設想,魯永泉和團隊打造了“創意雲”,並以“創意雲”為核心形成了一系列與高性能計算、雲計算相關的軟件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該平台是一個基於互聯網的在線協同創制作平台,集合了創意工作者、資源提供者、文創需求方、文創投資方、營銷渠道商等各方資源,突破了傳統的產業鏈形式,使得文化產業中從訂單源頭,到創意產品設計、創作、渲染,再到末端作品發布、交易評估的完整服務產業鏈在雲端都得以實現。
比如,剛成立的小微設計團隊缺少資金購買昂貴的正版設計軟件,可以在“創意雲”上租用。而有些小微企業頭疼的是沒有訂單,也可以在“創意雲”上注冊工作室,承接訂單,還可以在線管理自己的創作工具、素材、案例、正在進行中的項目,隨時調用平台上各種軟硬件資源,還可以在虛擬會議室中進行頭腦風暴。
“‘創意雲’就像一個基於互聯網的文化產業虛擬園區,打破物理園區在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實現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最佳配置,為創業者解決了在資源、資金、市場等方面的難題,大大降低了創業的門檻和風險。”魯永泉說。
這種基於互聯網雲端的協同創作模式正在改變以往文化企業的生產模式。以動漫企業為例,以前很多動漫企業的業務主要是代工,需要雇佣大量人員,固定資產投入大,但其業務波動很大,即使在業務很少時也需要養活大量人員,人力成本很高。
奧飛動漫曾經就是這種模式,但現在奧飛動漫已是“創意雲”的大客戶,它隻常設一個核心團隊,而不再養活大而全的各種崗位,當有項目后,根據項目的實際需要,通過“創意雲”,快速找到需要的各種人才,與核心團隊組合成一個虛擬的項目團隊,這種合作不是固定僵化的關系,而是動態組合,其創作模式變成了一種社會化協同創作。
魯永泉透露,目前奧飛動漫已將動畫電影《超級飛俠》的制作放在了“創意雲”上來實現。“這種生產模式的改變,其實是互聯網對文化產業帶來的最大意義上的改變。”魯永泉說。
“互聯網+”會帶來什麼新問題?
將文化企業的生產都搬上互聯網雲端,極大解放了文化生產力,但同時基於虛擬的生產模式也會帶來一些新問題,值得注意,如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是文化創意的靈魂,還要警惕不健康的文化侵入以及互聯網壟斷等。對此,魯永泉深有體會。他表示,目前在互聯網協同創作中,最大的問題還是誠信問題,其中最容易發生的侵權就是需求方發布需求進行招標后,中標的設計師完成了作品,招標方表示不認可該作品,但其實最后是在該作品基礎上做少許改動就拿去使用,這構成了抄襲和盜用行為。
為了盡量避免這種侵權問題,魯永泉和團隊也想了很多辦法,首先在注冊階段要求必須實名認証。在傳輸層面,對傳輸通道加密,防止信息被截取。在存儲層面,也有技術防止用戶存儲的資料被盜,對用戶數據嚴格隔離,互相不可能看到對方數據。在支付階段,平台發揮中間擔保作用,甲方先將款項放到平台上,乙方看到后再創作,等作品完成提交后款項再轉給乙方。此外,“創意雲”還使用了可信賴時間戳技術,通過雲計算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為用戶生成一個時間戳,得到一個標准時間信號,証明作品提交時間的先后順序。一旦發生糾紛,該証據可以用於法律訴訟。
“互聯網帶來的另一個問題主要是溝通和協作方面,以前是線下直接見面溝通,現在存在新的溝通成本和問題。我們會對雲端協同創作的全過程進行管控,讓一個項目的進度透明化,這類似於建筑行業的監理,需要一個很強的過程管理系統來做。”魯永泉表示。(2015年05月09日中國文化報)
Feb 29, 2016
美索 布達米亞
互聯網+雲端+文創:會發生什麼?
2015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引發熱議。毫無疑問,互聯網已深刻改變了國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而在產業層面,“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與多個傳統行業的結合帶來了新變化,甚至顛覆了很多行業的商業模式。這種機遇和挑戰同樣也擺在了文化產業面前。
“互聯網+”可以依托互聯網開放的信息平台、強大的資源整合和數據分析能力、海量的社群用戶,打破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各個行業之間存在的壁壘,讓文化產業釋放出更多潛能。
互聯網+文化產業=?目前可能誰也無法給出一個確切答案,但在文化產業各個領域中,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了探索,他們或是在產業鏈前端的市場調研、產品研發、作品策劃,或是在中端的創作、制作,或是在后端的發行傳播、營銷推廣、衍生開發、版權交易等環節深度地與互聯網融合,將互聯網的技術和思維優勢融合到企業生產和管理中,他們的做法可能無法完全復制,但其理念和探索對同業應有所啟示。
蘇州藍海彤翔系統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海彤翔”)正是《龍之谷》的雲渲染服務提供商,為《龍之谷》完成了18.3萬多幀的渲染工作,佔電影全部渲染任務的90%。與其他在雲端進行渲染的場景相比,《龍之谷》的場景要大很多,單幀的渲染時間也明顯更長。如果按照傳統的單機渲染處理,該片將近90分鐘的渲染量需要約15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但通過雲渲染服務,隻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全部渲染任務。在大大縮短了渲染作業時間的同時,藍海彤翔還與制作方提供的出口直接對接,保証資源同步的及時性,也讓渲染結果第一時間傳給制作者,方便其進行后期合成,保障該片能夠按期順利上映。
在雲端集結渲染資源
為何藍海彤翔能將渲染時間縮短這麼多?是這家企業所聘用的技術人員數量特別多嗎?事實上,藍海彤翔並未養活著一個龐大的技術團隊,之所以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數量龐大的渲染,在於其動用了在互聯網雲端的渲染資源。
Feb 29, 2016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教育合作計劃~中國與東盟
根據中國“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2014-09-02 的透露,9月1日在貴陽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來自東盟國家的行政官員、教育學者齊聚,共同推進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職業教育、教育培訓、中外合作辦學等領域進一步務實合作。
外交部副部長劉振民在開幕式上表示,中國-東盟各國將繼續加強頂層設計,優化統籌資源,加強教育部長組織、大學校長聯盟之間的聯系,打造合作格局;同時推動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方面合作,加強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資質互認等方面合作。
東盟輪值主席國緬甸駐華大使吳帝林翁表示,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將促進中國與東盟加強相互理解,深入教育的交流與合作,構建中國-東盟更有深度、更加持久的合作共贏關系。
全國人大副秘書長曹衛洲說,教育交流周為中國-東盟開展廣泛交流、深入合作搭建起合作交流溝通務實平臺,成果豐碩。目前,行政機構和高效達成合作協議371份,中國-東盟“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順利推進,目前中國在東盟留學人員達11萬人,東盟國家在中國的留學人員超過6萬人。
記者了解到,在過去6年裏,交流周舉辦了教育部長圓桌會議、大學校長論壇、研討會、教育展、青少年體育文化節、學生夏令營、美食文化節等48項內容豐富的活動,東盟國家的教育機構、各級各類學校、區域國際組織與國內高校、各級各類學校及教育機構廣泛參與。
據了解,本屆教育交流周的主題是“友鄰相攜、教育惠民”。開幕式上還舉行了中國(貴州)—馬來西亞教育服務中心揭牌儀式及東盟留學生服務中心揭牌儀式。
東盟—中國一帶一路教育智庫
通過教育間相互學習與交流互鑒,提升雙方教育質量,推動世界教育改革;通過教育政策智庫間機制化交流合作,加強雙方教育智庫基礎能力建設;通過開展教育開放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合作研究,深化雙方人文交流機制,努力為促進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促進人類和平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就創新創業教育和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等雙方高等教育領域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研討和交流,並就智庫對教育決策的影響,以及智庫自身建設等問題進行探討,促進建立教育智庫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通過教育研究者、決策者及實踐者的對話,交流最新教育政策及發展動態、教育研究發現,以及一流智庫建設經驗,有力促進了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發展。
馬來西亞教育現況
馬來西亞是外國學生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外國及本地學生的比例為1:10。在過去10年,馬來西亞迅速崛起為國際學生選擇深造的地點,年增率超過16%。
馬來西亞政府每年把人均國民收入的20%都用於教育投入,馬來西亞共有20所公立大學,34所私立大學。截至去年12月31日,馬來西亞擁有13萬多名來自160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在私立、國際學校求學。
2013 年開始,外國學生的增加率達16.5%。2015年提出申請的外國學生包括來自孟加拉、奈及利亞、中國、印尼、巴基斯坦、葉門、利比亞、蘇丹、哈薩克斯坦及印度。澳大利亞、美國、英國及日本學生也有增加趨勢。其中中國學生超過兩萬人。
馬來西亞已經制定了2020年吸引20萬名外國學生的目標,從而成為區域教育樞紐。
相比亞洲其他國家,比如說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大學的學費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比較容易申請。馬來西亞是大英國協國家,國民普遍英語水平較好,而且很多私立學校採用英語教學,畢業後還能比較容易申請到去其他大英國協國家繼續深造,所以馬來西亞對中國、日本甚至歐美國家的留學生的吸引力也在增強。
除了上述競爭優勢,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去馬來西亞留學沒有語言障礙。作為中國在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馬來西亞的中資企業眾多,優秀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後不僅容易獲得工作簽證,還是不可多得的了解雙邊貿易的人才,比較搶手,容易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所以現在越來愈多的中國留學生選擇去馬來西亞留學。(愛墾網整理)
Jan 2,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教育商機·技職教育展篇
作為“第十七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2016年)的一個重要板塊,職業教育國際論壇以“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探索之道”為主題,其中全體會議上各界嘉賓就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討論成為本屆論壇的最大亮點。
會議開幕致辭和主旨演講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以下簡稱“交流協會”)職業技術教育國際交流分會執行理事長、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吳學敏主持。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巡視員王繼平和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周燕分別致開幕詞。王繼平指出本次職教論壇的主題非常契合當前國內國際大背景。他強調,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同時立足本土實際。
世界職教院校聯盟主席丹尼斯•阿米歐發表主旨演講,分享了世界職業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趨勢。她認為,職業教育應該著力應對未來的技能挑戰,吸引多方投入,尤其要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與私營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培養創新能力的機會。
中國保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姚義純以貴州清鎮職教城和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項目為例介紹了民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在他看來,民營企業參與投資職業教育是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未來職業教育大有可為,但我們需要重視整合平臺、立足區域與國際合作。
瑞士聯邦職業教育培訓與研究所代表麥吉姆•紮惠闡述了以雙軌制和學徒制為特色的瑞士職業教育體系對國家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教育行業技術總監周軼認為,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引進課程等形式將最新技術傳授給學生,但是學生是否具有能力來應用這些技術,這是目前職業教育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同時,他透露,微軟課程體系中超過一半的課程是引導學生如何應用技術,微軟已經建立了應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訓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體系。
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宗瓦發表了題為《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與展望》的演講。
他指出,職業教育國際化意識日益增強,國際化辦學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國際合作與交流環境日趨改善,“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召開等諸多標誌性事件為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但目前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和問題,與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院校國際化辦學理念落後,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基礎薄弱,整體合作水平不高。國際化發展人才缺乏,無論是國際化師資,還是從事國際化工作的管理人才都比較缺乏。因此,他建議應該盡快實現雙向留學規模與質量大幅提升,建議教育部實施“留學中國—高職計劃”、加大優秀職教學生海外留學選派力度、提高來華留學教育質量和管理水平。下一步,應圍繞《中國制造2025》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機構,建設若幹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宗瓦建議,應盡快實施“魯班學院”建設計劃,深化推動產教協同“走出去”辦學,傳播“中國職教故事”和“大國工匠精神”。
專題研討部分,與會嘉賓分別圍繞“引入國際職業資格證書的研究與探索”與“提升中外合作質量、培養優質國際化人才”兩個主題展開討論。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原院長戴勇、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施祝斌、愛爾蘭卡洛理工學院副校長德克蘭•多伊爾及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約克學院商學與信息學院院長查爾斯•格勒分享了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的研究價值、引進方法、學生技能與證書的接軌,以及職業技能培訓與證書對接等方面的經驗與成果。
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原院長管平、澳大利亞博士山技術學院校長諾曼•格雷、加拿大應用技術與職業學院協會副主席白瑞南、新西蘭懷卡托理工學院中國—新西蘭職業教育示範項目主任托尼•歐布萊恩及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副院長李俊英等在討論中建議從培養國際化人才的發展理念、推廣職業教育的質量認證、加強行業企業參與等方面入手,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培養優質國際化人才。
本次會議吸引了來自政府、企業、中外職業院校、專業機構、行業組織等200余名代表參加,共同探討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式。參會院校代表普遍認為這次會議主題鮮明,緊扣院校發展實際需求,信息量大且內容豐富,對於進一步拓展工作思路很有幫助。
(來源: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2016-11-02 中國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
Jan 2,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五、中國教育行動起來
中國倡導沿線各國建立教育共同體,聚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首先需要中國教育領域和社會各界率先垂範、積極行動。
加強協調推動。加強國內各部門各地方的統籌協調工作,有序開展“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推動中國教育治理體系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和教育綜合改革,提升中國開展“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質量和水平。教育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等部門和全國性行業組織緊密配合,圍繞共建“一帶一路”大局,尋找合作重點、建立運行保障機制,暢通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渠道,對接沿線各國教育發展戰略規劃。
地方重點推進。突出地方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主體性、支撐性和落地性,要求各地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抓緊制定本地教育和經濟攜手走出去行動計劃,緊密對接國家總體布局。有序與沿線國家地方政府建立“友好省州”“姊妹城市”關系,做好做實彼此間人文交流。充分利用地方調配資源優勢,積極搭建海內外平臺,促進校企優勢互補、良性合作、共同發展。多措並舉,支持指導本地教育系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廣泛開展合作交流,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區域高地,助力做強本地教育。
各級學校有序前行。各級各類學校秉承“己欲立而立人”的中國傳統,有序與沿線各國學校擴大合作交流,整合優質資源走出去,選擇優質資源引進來,兼容並包、互學互鑒,共同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和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能力。中小學校要廣泛建立校際合作交流關系,重點開展師生交流、教師培訓和國際理解教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要立足各自發展戰略和本地區參與共建“一帶一路”規劃,與沿線各國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重點做好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來華留學質量、優化境外合作辦學、助推企業成長等各項工作的協同發展。
社會力量順勢而行。開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一帶一路”教育民間合作交流,吸納更多民間智慧、民間力量、民間方案、民間行動。大力培育和發展我國非營利組織,通過購買服務、市場調配等舉措,大力支持社會機構和專業組織投身教育對外開放事業,活躍民間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加快推動教學儀器和中醫診療服務走出去步伐,支持企業和個人按照市場規則依法參與中外合作辦學、合作科研、涉外服務等教育對外開放活動。企業要積極與學校合作走出去,聯合開展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國家經貿發展。
助力形成早期成果。實施高度靈活、富有彈性的合作機制,優先啟動各方認可度高、條件成熟的項目,明確時間節點,爭取短期內開花結果。2016年,各省市制定並呈報本地“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有序推進教育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及絲路合作機制建設。2017年,基於三方面重點合作的沿線各國教育共同行動深入開展。未來3年,中國每年面向沿線國家公派留學生2500人;未來5年,建成10個海外科教基地,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
六、共創教育美好明天
獨行快,眾行遠。合作交流是沿線各國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主要方式。通過教育合作交流,培養高素質人才,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沿線各國人民生活福祉,是我們共同的願望。通過教育合作交流,擴大人文往來,築牢地區和平基礎,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中國願與沿線各國一道,秉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理念,共同構建多元化教育合作機制,制訂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彈性化合作進程,打造示範性合作項目,滿足各方發展需要,促進共同發展。
中國教育部倡議沿線各國積極行動起來,加強戰略規劃對接和政策磋商,探索教育合作交流的機制與模式,增進教育合作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追求教育合作交流的質量和效益,互知互信、互幫互助、互學互鑒,攜手推動教育發展,促進民心相通,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共創人類美好生活新篇章。
(2016-08-15 中國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
Jan 2,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四、合作重點
沿線各國教育特色鮮明、資源豐富、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巨大。中國將以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三方面舉措為建議框架,開展三方面重點合作,對接沿線各國意願,互鑒先進教育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全面推動各國教育提速發展。
(一)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
加強教育政策溝通。開展“一帶一路”教育法律、政策協同研究,構建沿線各國教育政策信息交流通報機制,為沿線各國政府推進教育政策互通提供決策建議,為沿線各國學校和社會力量開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詢。積極簽署雙邊、多邊和次區域教育合作框架協議,制定沿線各國教育合作交流國際公約,逐步疏通教育合作交流政策性瓶頸,實現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協力推進教育共同體建設。
助力教育合作渠道暢通。推進“一帶一路”國家間簽證便利化,擴大教育領域合作交流,形成往來頻繁、合作眾多、交流活躍、關系密切的攜手發展局面。鼓勵有合作基礎、相同研究課題和發展目標的學校締結姊妹關系,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舉辦沿線國家校長論壇,推進學校間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支持高等學校依托學科優勢專業,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共同應對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生態保護等沿線各國面臨的重大挑戰與機遇。打造“一帶一路”學術交流平臺,吸引各國專家學者、青年學生開展研究和學術交流。推進“一帶一路”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促進沿線國家語言互通。研究構建語言互通協調機制,共同開發語言互通開放課程,逐步將沿線國家語言課程納入各國學校教育課程體系。拓展政府間語言學習交換項目,聯合培養、相互培養高層次語言人才。發揮外國語院校人才培養優勢,推進基礎教育多語種師資隊伍建設和外語教育教學工作。擴大語言學習國家公派留學人員規模,倡導沿線各國與中國院校合作在華開辦本國語言專業。支持更多社會力量助力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建設,加強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學志願者隊伍建設,全力滿足沿線國家漢語學習需求。
推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鼓勵沿線國家學者開展或合作開展中國課題研究,增進沿線各國對中國發展模式、國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建設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與對象國合作開展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研究。逐步將理解教育課程、絲路文化遺產保護納入沿線各國中小學教育課程體系,加強青少年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加強“絲綢之路”青少年交流,註重利用社會實踐和誌願服務、文化體驗、體育競賽、創新創業活動和新媒體社交等途徑,增進不同國家青少年對其他國家文化的理解。
推動學歷學位認證標準連通。推動落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支持教科文組織建立世界範圍學歷互認機制,實現區域內雙邊多邊學歷學位關聯互認。呼籲各國完善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和認證機制,加快推進本國教育資歷框架開發,助力各國學習者在不同種類和不同階段教育之間進行轉換,促進終身學習社會建設。共商共建區域性職業教育資歷框架,逐步實現就業市場的從業標準一體化。探索建立沿線各國教師專業發展標準,促進教師流動。
(二)開展人才培養培訓合作
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為沿線各國專項培養行業領軍人才和優秀技能人才。全面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把中國打造成為深受沿線各國學子歡迎的留學目的地國。以國家公派留學為引領,推動更多中國學生到沿線國家留學。堅持“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並重、公費留學和自費留學並重、擴大規模和提高質量並重、依法管理和完善服務並重、人才培養和發揮作用並重”,完善全鏈條的留學人員管理服務體系,保障平安留學、健康留學、成功留學。
實施“絲綢之路”合作辦學推進計劃。有條件的中國高等學校開展境外辦學要集中優勢學科,選好合作契合點,做好前期論證工作,構建人才培養模式、運行管理模式、服務當地模式、公共關系模式,使學校順利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發揮政府引領、行業主導作用,促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深化產教融合。鼓勵中國優質職業教育配合高鐵、電信運營等行業企業走出去,探索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合作辦學,合作設立職業院校、培訓中心,合作開發教學資源和項目,開展多層次職業教育和培訓,培養當地急需的各類“一帶一路”建設者。整合資源,積極推進與沿線各國在青年就業培訓等共同關心領域的務實合作。倡議沿線國家之間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
實施“絲綢之路”師資培訓推進計劃。開展“絲綢之路”教師培訓,加強先進教育經驗交流,提升區域教育質量。加強“絲綢之路”教師交流,推動沿線各國校長交流訪問、教師及管理人員交流研修,推進優質教育模式在沿線各國互學互鑒。大力推進沿線各國優質教學儀器設備、教材課件和整體教學解決方案輸出,跟進教師培訓工作,促進沿線各國教育資源和教學水平均衡發展。
實施“絲綢之路”人才聯合培養推進計劃。推進沿線國家間的研修訪學活動。鼓勵沿線各國高等學校在語言、交通運輸、建築、醫學、能源、環境工程、水利工程、生物科學、海洋科學、生態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沿線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領域聯合培養學生,推動聯盟內或校際間教育資源共享。
(三)共建絲路合作機制
加強“絲綢之路”人文交流高層磋商。開展沿線國家雙邊多邊人文交流高層磋商,商定“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總體布局,協調推動沿線各國建立教育雙邊多邊合作機制、教育質量保障協作機制和跨境教育市場監管協作機制,統籌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行動。
充分發揮國際合作平臺作用。發揮上海合作組織、東亞峰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中阿合作論壇、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中非合作論壇、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蒙俄經濟走廊等現有雙邊多邊合作機制作用,增加教育合作的新內涵。借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力量,推動沿線各國圍繞實現世界教育發展目標形成協作機制。充分利用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中日韓大學交流合作促進委員會、中阿大學校長論壇、中非高校20+20合作計劃、中日大學校長論壇、中韓大學校長論壇、中俄大學聯盟等已有平臺,開展務實教育合作交流。支持在共同區域、有合作基礎、具備相同專業背景的學校組建聯盟,不斷延展教育務實合作平臺。
實施“絲綢之路”教育援助計劃。發揮教育援助在“一帶一路”教育共同行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加大教育援助力度,重點投資於人、援助於人、惠及於人。發揮教育援助在“南南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對沿線國家尤其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支持力度。統籌利用國家、教育系統和民間資源,為沿線國家培養培訓教師、學者和各類技能人才。積極開展優質教學儀器設備、整體教學方案、配套師資培訓一體化援助。加強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倡議各國建立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通過國家資助、社會融資、民間捐贈等渠道,拓寬教育經費來源,做大教育援助格局,實現教育共同發展。
開展“絲路金駝金帆”表彰工作。對於在“一帶一路”教育合作交流和區域教育共同發展中做出傑出貢獻、產生重要影響的國際人士、團隊和組織給予表彰。
Jan 2,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中國教育部關於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 教育行動》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各計劃單列市教育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等學校,部內各司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幹意見》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經國務院授權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我部牽頭制訂了《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並已經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教育部
2016年7月13日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推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加強合作、共同行動,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中國願與沿線國家一道,擴大人文交流,加強人才培養,共同開創教育美好明天。
Graduates taking photographs by XiXinXing,for more click here >>
一、教育使命
教育為國家富強、民族繁榮、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沿線各國唇齒相依,教育交流源遠流長,教育合作前景廣闊,大家攜手發展教育,合力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是造福沿線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
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教育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發展潮流。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繁榮,既是加強與沿線各國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也是推進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中國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區域教育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二、合作願景
沿線各國攜起手來,增進理解、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互學互鑒,謀求共同利益、直面共同命運、勇擔共同責任,聚力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形成平等、包容、互惠、活躍的教育合作態勢,促進區域教育發展,全面支撐共建“一帶一路”,共同致力於:
推進民心相通。開展更大範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人文交流,不斷推進沿線各國人民相知相親。
提供人才支撐。培養大批共建“一帶一路”急需人才,支持沿線各國實現政策互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
實現共同發展。推動教育深度合作、互學互鑒,攜手促進沿線各國教育發展,全面提升區域教育影響力。
三、合作原則
育人為本,人文先行。加強合作育人,提高區域人口素質,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堅持人文交流先行,建立區域人文交流機制,搭建民心相通橋梁。
政府引導,民間主體。沿線國家政府加強溝通協調,整合多種資源,引導教育融合發展。發揮學校、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活躍教育合作局面,豐富教育交流內涵。
共商共建,開放合作。堅持沿線國家共商、共建、共享,推進各國教育發展規劃相互銜接,實現沿線各國教育融通發展、互動發展。
和諧包容,互利共贏。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尋求教育發展最佳契合點和教育合作最大公約數,促進沿線各國在教育領域互利互惠。
Jan 2,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中國90後留學生思想解放,選擇越來越多元化
2015年中國國際教育展(CIEET),由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0所院校,先後在中國的北京、上海、杭州和廣州提供現場留學咨詢,參展機構包括綜合大學、高等技術學院、大學預科學校、職業技術學院、語言學校和高中等。
1、搶人才,國家展團各使絕招也都蠻拼的“2015年的巡回展是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國家性的國際教育展覽,意義重大。” 巡回展將全面圍繞落實留學工作會議精神,為出國留學人員提供權威、專業、全面、直接的海外留學信息,為參展院校提供全方位的宣傳、推廣服務,為國內院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加拿大、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日本、馬來西亞也以國家展團的形式參展,集中展示該國作為留學目的地國的整體形象與優勢。其中,美國和英國仍是參展機構數量最多的國家。
2、抓機遇,“一帶一路”國家留學漸“給力”在俄羅斯展臺,一股濃濃的異域風情迎面而來,而前來咨詢的家長居多。一位老者告訴記者,他曾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留學蘇聯,現在想讓其孫子去俄羅斯深造。
“俄羅斯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參展國家,其教育質量一直在全世界居於前列,莫斯科大學、聖彼得堡大學等都擁有上百年歷史,在世界大學中排名前列,培養過無數著名科學家、藝術家。”孫建明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把“一帶一路”作為工作重點,為此本屆巡回展中特別注重“一帶一路”國家參展。
在德國、荷蘭、土耳其等“一帶一路”等,與有著語言優勢的港澳臺高校,也抓住機遇重推“一帶一路”小語種專業招生。其中,澳門大學的葡萄牙語專業成為其推出的一張王牌。
前來參展的德國高等教育機構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綜合大學、應用科學大學以及藝術、電影和音樂學院。其中,綜合大學主要是培養科學的後備力量,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系統化,而應用科學大學是伴隨現代工業經濟的飛速發展應運而生的,其教學密切聯系實際,畢業生除掌握必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外,實踐能力很強,因此應用科學大學的畢業生備受企業的歡迎。此外,有天賦的年輕藝術家可以在藝術、電影和音樂類學院發展並提升他們的個性和藝術才能。
3、觀風向,商科依舊受捧但選擇日益理性化一向在商科領域保持卓越地位的法國,這次帶來了12所商科類院校參展,並一直被參展者包圍。商科的魅力,依然吸引著中國留學生。然而,在國外大學招生官眼中,情況也在轉變。
“在過去,中國學生和家長只將目光放在商科上,例如我們學校就以商科和工程學科擅長,但現在與中國家長交談,發現他們孩子的思想越來越解放,他們開始選擇新聞、公共關系、健康管理等非主流專業。”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國際辦公室主任狄士禮認為,總體而言,中國家長給了學生越來越多的空間讓他們選擇留學專業,而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轉變。
(原題《2015留學,風往哪吹》2015-03-27 中國教育涉外監管中新網)
Jan 3,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2015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情況
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2.37萬人,其中:國家公派2.59萬人,單位公派1.60萬人,自費留學48.18萬人。2015年度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0.91萬人,其中:國家公派2.11萬人,單位公派1.42萬人,自費留學37.38萬人。

2015年度與2014年度的統計數據相比較,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均有進一步增加。出國留學人數增加6.39萬人,增長了13.9%;留學回國人數增加4.43萬人,增長了12.1%。隨著年度回國人數與出國人數的增長,兩者之間的差距呈逐漸縮小趨勢。年度出國/回國人數比例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了2015年的1.28:1。
從1978年到2015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404.21萬人。其中126.43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277.78萬人已完成學業;221.86萬人在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占已完成學業群體的79.87%。(教育部教育涉外監管信息網2016-03-17)
Jan 3,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高校聯盟
從歷史看,絲綢之路興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最開放的時期;年輕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是進一步促進改革開放的有效途徑。
(Hispanic college graduates standing together in caps and gowns byGable Denims)
整合優質資源走出去,選擇優質資源引進來,成了中國各高校為服務“一帶一路”而製定的方針。
沿線國家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可先從“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合作備忘錄開始,然後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等領域開展合作,攜手同心,不斷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和資源共享。
‘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重點是‘五通’,即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的實現,離不開教育的全方位支持。
教育在‘一帶一路’建設大局中,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和潤物無聲的人文交流屬性。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促進民心相通,二是提供人才支撐。教育部鼓勵有合作基礎、相同研究課題和發展目標的學校締結姊妹關系,逐步深化拓展教育合作交流。中國教育部支持在共同地域、有合作基礎、具備相同專業背景的學校組建聯盟,不斷延展教育務實合作平台”。
相互啟迪、凝聚共識、分享智慧、合作交流,為解決“一帶一路”建設和各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貢獻真知灼見。教育作為人類傳承文明和知識、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根本途徑,已成為世界各國促進對外交流、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重視全球人才流動和知識共享,越來越重視弘揚民族文化,創建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學。構建互知互信、互幫互助、互學互鑒的“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聯盟成員的共同願景。他提出三點倡議:一是共建互惠合作機制,二是共創新型合作模式,三是共享多元合作平台,使得“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努力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有力支撐,為建設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做出新的更大貢獻。(綜合整理)
Jan 3,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曾敬涵:十九大後 中國外交部角色值得關注
.......缺乏內部協調只會給這種人提供更多的機會,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解。因此,十九大後能否建立一個更加強有力的外交部門值得關注。
.......十九大後這種內政外交對立性會進一步加深還是縮小值得關注,最近國內學術界在討論"戰略透支"這個概念,不少人都在憂心中國政治經濟戰略是否有過度擴展的風險,這種反思其實是非常好的。

類似地的問題在一帶一路中也很明顯,各個地方政府爭搶一帶一路政策紅利,一時間各大省份都是"帶" "路"中心,都是"橋頭堡",洛陽西安重慶都號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起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更是滿天飛,"茶起點"" 瓷起點"新提法也層出不窮,地方媒體極力造勢不說,各省市還資助鼓勵舉辦各種國際學術政策研討會在國際上發聲,導致一帶一路的國際傳播非常混亂,這讓本來就難以理解中國政治,難以理解"何為一帶" " 何為一路"的老外更加困惑。毋庸置疑,現在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感興趣是因為裏面的商機,但如果搞了半天還是只剩下錢,沒有任何附加產品那也沒什麼意義了,一陣風的東西來的快走的也快。十九大後,一帶一路一定會進一步推進,能否有所改變值得關注。(2017年 10月 13日 BBC)
Oct 16,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十九大後中國經濟現變局 特色小鎮5萬億市場待挖掘
近兩年,中國政府對特色小鎮建設發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這個是一個很強的導向性動作,說明中央把特色小鎮放到了重要地位,而筆者預計十九大政策也會重點支持特色小鎮建設,通過這種中國特色本土產業化和城鎮化的同時發展,可以促使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Oct 16,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陳明發院士·投資融通~中國投資走出去
中國是世界工廠,但隨著生產成本高漲,中初級製造業已經失去競爭力,而有必要外移到仍有相對成本優勢的絲路沿線國家。根據過去的生產模式,這種遷移涉及的不只是一兩家工廠,而是整個相關行業上下游與支援業者的聚群。自貿區、開發區和科技園,是這個舞台的主要形態。
在面對經濟成長新常態的時期,中國領導人對國內發展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補”,作為2016年以後時期的五項重要任務,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補短板補在薄弱處、關鍵處、緊要處。怎麼個補法?任務包括:拉伸經濟動能短板,拉伸動能短板,要培育新產業新優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數字創意--這5個戰略新興產業有望在“十三五”期間成長為“十萬億級”支柱產業,培育起中國經濟新動能。拉伸動能短板,也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十三五”時期是中國製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期,由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轉型也更加明顯。拉伸動能短板,根本要靠創新驅動。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產業培育,挖掘新動能的根本在於創新。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經濟在實現高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形成了高消耗、高汙染、高投入、低產出的發展模式,產業升級遲遲未有實質性突破,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健康發展。而且,除了中國沿岸城市的高度工業化、商業化以外,許多內地、西部地區的在地潛質並未引爆出來,造成人口移動、家庭結構受影響等社會問題。
在中國的工業4.0趨向下,高端3D打印等少量製造技術最適合文創。加強文化的經濟面,即可搞活親善友好的交流、外交,也鼓勵創新精神,更是一盤生機勃勃的生意。
根據許小年在《中國工業制造別著急4.0》訪談中透露,中國外移的工業主要還是一些加工業以及工藝很低的工廠。他覺得“中國制造業經過了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形成了配套比較完整、門類比較齊全的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應該說是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我們的綜合加工制造和配套能力,可以和制造業大國日本與德國相提並論。”
而北大教授林毅夫則認為:中國勞工密集的領域外移是工業化過程必然的結果,這其實對其他發展中的國家有很大的幫助,是他們有可能複製中國在過去三十餘年所取得的工業化好處。這個過程日本與亞洲四小龍都走過,只是由於中國的規模龐大,有可能掀起全球性的影響力。“在60年代的時候,日本整個制造業雇傭的人數是970萬人,80年代的時候,韓國整個制造業雇傭的人數是230萬,這一次中國整個制造業雇傭的人數,按照去年第三次工業經濟普查所公布的數字是1.24億人”。(《中國產業外移有利於世界》)
Oct 22,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語錄
旅遊:旅遊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
Dec 16,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2018年展望
張淼·一帶一路熱度過後的冷思考
馬來西亞民間冷待一帶一路
Dec 22, 2017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大健康驛站
健康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也是包括“一帶一路”國家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應聚焦健康中國, 共話世界未來。助力打造醫療健康產業的國際對話新機制,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醫療健康產業升級。健康中國列入了中國的發展國策,美麗中國需要人人健康。絲路規劃研究中心是國家級高端智庫、是“一帶一路”大健康的驛站,作為人類健康醫療共享方案,發展跨文化交流,促進國際醫療旅遊發展,增加各國人民友好交流,必將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梁,先後在海南的博鰲、俄羅斯海參崴、北戴河等地建設了一批卓有成效的基地。“一帶一路”大健康驛站作為人類健康醫療共享方案,必將促進國際醫療旅遊發展,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梁。

May 16, 2018
美索 布達米亞
歷史文化之旅
利用中國戰略的對外開放機遇,積極開展與國際旅遊合作,進一步拓寬旅遊市場。旅遊業帶動了交通運輸、商業零售、住宿餐飲、文化娛樂、農林牧漁等相關產業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旅遊業綜合性帶動效應明顯。
利用戰略涉及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海上絲綢之路主題旅遊產品,帶動各國之間的民間交往、文化交流、商貿投資;海南挖掘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資源、開發海絲旅遊產品,有利於進一步挖掘、整合海上絲綢之路旅遊資源,打造旅遊品牌,弘揚中國文化;發展以郵輪旅遊為代表的海洋產業活動,作為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紐帶,加強與南海周邊國家的人員交流,擴張濱海度假、生態旅遊、鄉村旅遊、婚慶旅遊、高爾夫旅遊;完善郵輪、遊艇、購物、生態、養生等主打旅遊產品,建設世界知名旅遊地;以及親水運動、低空飛行、房車旅遊、親子教育旅遊等旅遊新業態產品。

(圖片摘自: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4011)
May 20, 2018
美索 布達米亞
豪氣干雲
憶往昔崢嶸歲月,看今朝風華正茂。豪氣萬丈,豪情萬丈。披荊斬棘、開拓進取。血性男兒,女中豪傑 。風雨無阻、成就輝煌。氣壯山河,少年英豪。筆耕不輟,砥礪前行。乘風破浪,奮勇前進。大義凜然,正氣凜然。高歌猛進,急流勇進。豪氣萬千,英雄氣概。一往無前,無所阻擋。豪情沖天,俠肝義膽。數易春秋,豪氣沖天,義薄雲天,氣吞山河。幾載耕耘,碩果累累。忠肝義膽,沖天豪氣。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萬丈豪情,雄姿英發。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壯懷激烈,英雄豪邁 。萬類霜天競自由,豪氣干雲。
Dec 29, 2020
美索 布達米亞
陳明發《外資》
仍在發展中的馬來西亞,極需外資推動。外資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還包括其他如技術與市場網絡等關鍵要素。中國與新加坡是其中兩個最主要的外資來源。可是, 2018年以後,情況起了很大的變化。東馬輸油管與馬新高鐵等巨型合作項目觸角,其他計劃也多處於不明朗狀況。如何重建本身的發展方向與外資的信心,成了大挑戰。
Jan 18,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粤語“水”文化考
命運叫……命水; 離開叫……散水; 借錢叫……踱水; 籌錢叫……撲水; 從中取利叫……油水; 喜歡叫……心水; 自豪叫……威水; 聊天叫……吹水。究竟還有多少水?歡迎點閱,無需一頭霧水。(来源:一帶一路札记)
Jan 18,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一帶一路”愿景·延續閱讀
習近平: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札記》
《鄉頻道》老地區新經濟
愛墾慕課·絲路篇
“一帶一路”格局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取向與維度
持續發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全方位發揮海洋文化軟實力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地方創生: 達人交流 最新動態
跨界·絲路:文創青年關懷濱雪一帶一路
臉書:文創青年關懷濱雪一帶一路
《瓜雪有條電影街》
華人新村城鎮化
Jan 28,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陳明發June 12, 2015曾在本欄留言:
中國:牽頭全球中華文化遺產的歷史機遇
很多事物對馬來西亞政治而言,都是“敏感課題”
特別是關係到宗教文化,因為“文化=民族尊嚴=誓死捍衛”
已經成了很多立法者、執行者優越感的基礎
馬來西亞華族文化遺產在自己國家都得不到認同
怎麼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同?這種問題是海外各國華族都面對的現象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可以扮演一個“大文化系統”整合的帶頭角色
集體聯合贏取共同的文化遺產地位。
欣喜的是,以上概念,在2020年12月17日實現了。
這個歴史案例就是:
馬中聯手·閩南“送王船”民俗入遺
“送王船”民俗儀式是馬來西亞首次聯手中國提出申請的非遺創舉。這項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系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獲代表世界最高文化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顯示了馬中不可割切的文化淵源。
Mar 3,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陳明發·“一帶一路最優惠國”
孫中山先生11次起義,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很大部分資金來自馬來亞華社,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也有馬來亞人的“份額”;而且,民國政府內閣中,曾有一位馬來亞人擔任過財政部長。
國共內戰,海外支持毛澤東最堅決者,很大部分來自是馬來亞華社,代表人物:陳嘉庚先生,因為已故陳老先生,崛起後的中國向海外發展高等教育,第一所走出大陸的大學(就像英國的Nottingham;澳大利亞的Curtin,Monash等),就是落腳馬來西亞的廈門大學。
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最受期待/優先接洽的是馬來西亞華商,代表人物:郭鶴年;鄧小平先生逝世前最後一位接見的海外華商領袖,是郭先生。
習近平先生2013年推動“一帶一路”願景,在60餘國沿線國家/地區中,排在最前面第一位的策略夥伴是馬來西亞。
509以後?連進口榴槤最優惠的,都輪不到馬來西亞。
當年的革命同志,今天的地位已落到還不如泰國的水果商?(4.3.2021)
Mar 4,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旅遊: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都說了什麽?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28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新冠疫情導致全球旅遊人數大幅減少,2020年全球旅遊業收入損失1.3萬億美元,成為“旅遊業歷史上最糟糕年份”。
世界旅遊組織在聲明中說,全球旅遊業去年損失的收入是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所損失的“11倍多”,1億至1.2億個與旅遊業直接相關的工作面臨風險。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入境遊客總人次較上一年減少10億人次,降幅達74%。其中,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減少84%,降幅最大;非洲和中東地區減少75%;歐洲地區去年夏天雖“迎來小規模短暫反彈”但全年下降70%;美洲減少69%。
上一次出現全球入境遊客人次減少是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當年全球入境遊客人次同比減少4%。
世界貿易組織說,專家認為全球旅遊業活動2023年前不會恢復至新冠疫情暴發前水平。旅遊業得以重啟時,戶外旅遊和自然旅遊需求將上升,國內旅遊也將更受歡迎。(30.1.2021 新華社 (2020年全球旅遊業收入損失1.3萬億美元)
Mar 26,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做客 特色小鎮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一帶一路·札記
陳博士教你吃榴槤
馬來西亞泉州人
孫振玉《馬來西亞·馬來人·華人》
鄭子瑜·卓還來殉難記
黃堯《故紙尋珍》神山正氣歌
向達·三寶太監下西洋資料
馬幼垣《三寶太監西洋記》
安煥然:漢都亞是不是華人
安煥然:說好中國故事
安煥然:誰是漢麗寶
安煥然:馬六甲史與中國文獻
安煥然:世界那麼大
安煥然:馬六甲聽得到84種語言
張立德:歷史故事館
張立德:說故事的人
張立德:“又見馬六甲”觀後感
張立德:故事的迷人之處
Mar 30,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斌椿〈新嘉坡本名息力,與麻六甲舊皆番部,屬暹羅〉(二首)
其一
樓閣參差映夕陽,百年幾度閱興亡(始為葡、荷兩國所據,今為英有)。
龍涎虎跡愁行旅(西有島,龍遺涎其上,可採為香),何待聞猿始斷腸。
其二
一聲清磐出茅庵,細草長松繞翠嵐。
鳯鳥自歌鸞自舞,始知身到大荒南。
自注:「洋艘過此皆停泊上薪水糗糧,乃東西洋必由之埔頭,英人立砲臺守之。地產五色禽鳥及大小猿猴,山多虎。」
斌椿 (1804 - 1871 )《天外歸帆草》
May 11,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5-6)
(五)
九伯真系有兩手,耕田種菜種番薯;
搭埋養雞又養豬,罕食罕儉把日守。
註釋:搭埋 - 連同
罕食罕儉 - 省吃節儉
(六)
過開幾年又攞芭,山頭角落來開芭;
樹榕棵棵行行種,日灑水篤走滿芭。
註釋:日灑水篤 - 日曬雨淋
延續閱讀 》
一帶一路·札記
海絲館
遇上·北婆羅洲 02
May 17,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7-8)
(七)
講起樹榕開割時,吾講旁人那得知?
天滿光就落芭肚,蚊家堆堆叼一身。
註釋:天滿光 - 天未亮
叼一身 - 叮滿身
(八)
割洒樹榕落太水,膠杯膠汁汁化水;
水篤一身濕答答,又系白做又白食。
延續閱讀 》
一帶一路·札記
海絲館
遇上·北婆羅洲 02
海丝館 II
May 20,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蔡夢香·燒紙錢歌
燒紙錢,燒紙錢,陋俗不知始何年,千張萬張付火燃。
是誰狡黠惡作劇,暴殄天物欺愚民,愚民盲從良可笑,竟信死者例生焉。
生人床頭憂金盡,慼慼亦憂及祖先。
紙錢燒去可變銅,死後人人成富翁。
世界各國人民胡乃不為此。其鬼料當盡報窮。
《蔡夢香先生書畫詩集》
May 24,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郁達夫·小草
生同小草思酬國,志切狂夫敢憶家。
張祿有心逃魏辱,文姬無奈咽胡笳。
寧辜宋里東鄰意,忍棄吳王舊苑花。
不欲金盆收覆水,為誰憔悴客天涯。
阿修羅箋註:
1:一九三八年冬,郁達夫到達新加坡,擔任“星洲日報”的副刊編輯。本詩當寫於到新加坡後不久。詩題一作《抵星洲感賦》。
2:狂夫,放蕩不羈的人。《後漢書·獨行傳·譙玄》:“忽有醉酒狂夫,分爭道路,既無尊嚴之儀,豈識上下之別。”唐杜甫《狂夫》詩:“欲填溝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3:張祿,《史記·穰侯列傳》:”於是魏人范雎自謂張祿先生,譏穰侯之伐齊,乃越三晉以攻齊也,以此時奸説秦昭王。”
4:文姬,《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董祀妻傳》:陳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適河東衛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喪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
5:宋里東鄰,〈〈韓非子〉〉:宋有富人,天雨墻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6:吳王舊苑,指的就是今天蘇州西郊靈巖山頂的館娃宮遺址。相傳春秋末年,越國被吳國打得幾乎亡國,越王勾踐立志復仇,除了自己每天“臥薪嘗膽”,還針對吳王夫差”淫而好色”的弱點,獻美女西施和鄭旦二人於吳王後宮。夫差為博西施歡心,在靈巖山上大興土木建造”館娃宮”供美人盡情享樂。
7:覆水,漢代朱買臣貧賤時,其妻出走,顯達後,其妻又回來,朱買臣潑水於地,令妻收回。這裏指王映霞願隨郁達夫赴南洋。郁達夫《毀家詩紀》自註:”但在臨行之前,她又從浙江趕到了福州,說將痛改前非,隨我南渡,我當然是不念舊惡的人,所以也只高唱一闋《賀新郎》詞,投荒到這炎海中來了。”
May 27,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15-16)
(十五)
阿娘祖傳有好多,拾滴來講冒嫌多;
太平世界用吾着,有朝一日就是寶。
(十六)
初生哦芽面播廯,娘娘教你吾使錢;
阿米乳汁查面八,三日皮滑白又淨。
May 28,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白垚:本身情感經驗的 “忠實 ”
就上述兩部歌劇(編註《漢麗寳》與《中國寡婦山》)的開端而言,極為相近的敘述角度與寓意的重復出現,倒並非於對各自源文本回應,而是白垚詩作“互文”,在一定程度上不無指涉作者本身情感經驗的 “忠實 ”:
沈默中船駛出了黑暗的海港,
揚起帆向遠處的雲山啟航,
回首看來處已沈入浪渚,
海水又有力地激在船旁。
厚的黑雲遮住了星和月亮,
只有桅燈上微弱的光,
天冥遠處有雷聲震響,
黑暗海洋中有洶湧的浪。
我怕深沈的夜里會加上風雨,
我擔心明天早上醒來仍看不到陽光,
我聽人說過海上折毀的船桅,
又聽說過船隻怎樣在霧里迷航。
雖然起錨後一切都如此令人失望,
但請聽我訴說那要去的地方,
那晴空下美麗雄偉的海港,
那進港時歡躍跳動的心房。
(林春美《身世的杜撰與建構:白垚再南洋》,2017,華語語系與南洋書寫,臺灣、馬華、新華文化與文學國際研討會報告,拉曼大學)
May 31,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郁達夫·止園餞送徐教授悲鴻席上偶成
夜雨平添水閣寒,炎荒今始覺衣單。
叨陪孺子陳蕃席,此日清遊夢一般。
阿修羅箋註:
1:是詩一九四一年秋作於新加坡。止園,無考。
2:徐教授悲鴻,徐悲鴻在新加坡辦畫展,主要是為了抗戰籌款,其間留下了40餘幅油畫作品,在日軍佔領新加坡之前,他的朋友黃曼士、馬駿等把這批油畫深埋在地下,使其幸免於難。新加坡是全世界藏有徐悲鴻畫作最多的地方,至今也是世界拍賣行征集徐悲鴻畫作的一個主要來源地。
3:叨陪孺子陳蕃席:叨陪,叨光陪侍,王勃《滕王閣序》“他日趨庭,叨陪鯉對。”陳蕃,《後漢書。徐稺傳》載,後漢陳蕃為太守﹐在郡不接賓客﹐唯徐稚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
Jun 8,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賴逋泓〈晚秋旅感(半集巫來語)〉四首
一年辣咭又重陽,粦亦趨人日夜忙。
辜負加基空夜爛,阮郎依舊嘆哥商。
秋深麻纜聽蟲鳴,碼打流珠夢不成。
最是霜飛甲罷罅,驚天事業未圍荊。
黃花麻逆滿籬東,那有交彎顧客窮?
留得三司天地醉,人情查甲總窩風!
天涯浪跡感輸沙,捨影韶光兩鬢華。
古打脛疲人已老,吟鞭何日布鈴家?
(Source of Photo: https://www.facebook.com/melakainfact)
註:此組詩使用馬來語。辣咭(Lakas快速),粦亦(Ringgit金錢),加基(Kaki双脚),夜爛(Jalan行走),哥商(Kosong空蕩);麻纜(Malam夜晚),碼打(Mata眼睛),甲罷罅(Kepala頭顱),圍荊(Wajib尽责);麻逆(Manis漂亮),交彎(Kawan朋友),三司(Samsu酒),查甲(Chakap說話),窩風(Bo-hong謊言);輸沙(susah艱苦)、舍影(sayang可惜)、古打(kuda馬)、布鈴(pulang回返)。
《南洋商報》1926年12月3日
Jun 18,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鍾永有《羅芳伯建“蘭芳共和國”》
在婆羅洲南部,華人的貿易活動在砂勞越這所謂對華人不利的“黑暗時代 ” (公元1580年至1840年)里,仍然持續著。
到了19世紀中,有數千名華人散居在三發和坤甸一帶,而他們也就是從西加里曼丹移居到砂拉越的第一批華人,即西加里曼丹開拓者羅芳伯客家籍貫後輩群體。羅芳伯在婆羅洲島坤甸建立從1777年至1884年強盛一時,實行大總製的“蘭芳共和國”或別稱“蘭芳公司管轄區”,這也是由中國大陸客家籍貫華人在海外創建的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根據文獻記載,當英國探險家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e)東來砂拉越時,當下已有一名中國大陸的廣府籍貫人已在砂拉越居住,他就是劉直。劉直在1830年前後偕同數名友人,從中國乘搭帆船首先抵達砂拉越的成邦江(Simanggang),然後轉到古晉的砂督。他以種菜和飼養牲畜為生,後來成為白人拉惹布魯克的管家,而後來追隨他的同鄉於1857年積極協助拉惹對付叛亂行動。
砂各籍貫華人各有領袖
且說客家群體在砂拉越安家落戶之後,隨布洛克管家劉直之後而來的新移民,有詔安人、潮州人和其他各籍貫群體的華人。每一種籍貫的華人都有一名領袖當代表人,客家群體為劉善邦、福建籍貫領袖王有海、詔安籍貫領袖田考、潮州籍貫領袖劉建發,被看成華人社會的首領,對於華人事務,白人拉惹征求領袖們的意見或商談。
縱觀二十世紀掀開了砂拉越新一波發展新時代。在這個世紀初,新一批華族移民的新浪潮出現,不斷地湧入砂拉越的拉讓江(Rajang River)流域,推動砂拉越的經濟和教育不斷向前發展。
Jun 30,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鍾永有《華人落脚婆羅洲》
從中國大陸下南洋的華人群,體分批次到婆羅洲諸地區。他們首先來抵達文萊、馬辰(Banjermasin)、坤甸(Pontianak)等地區,人數也越來越多,從事各種商貿、開礦、開墾、種植、養殖等活動。
1608年開始,荷蘭人婆羅洲設立第一商站,並雇用擁有社會影響力的華人,陸續開拓諸如在三發(Sambas)、砂督(Satok)、坤甸、馬辰(Banjermasin)、文萊(Brunei)各個王國的“酋長”(蘇丹)訂立商業貿易協議。這也顯示華人群體比較起歐洲人更早融入婆羅洲這片土地,並落地生根,發揮影響力。
到了18世紀期間,華人群體在西婆羅洲進行大規模的貨物例如胡椒、橡膠產品等出口貿易,同時華人為當地居民提供諸如絲綢、印尼棉布、白洋布、陶瓷器等價廉物美商品,可謂應有盡有。
砂拉越明顯和中國早在公元1300年以前便有了直接接觸。不過,由於某種不明原因,華人在砂拉越留下的直接接觸痕跡,到了15世紀中葉便消失無蹤。不過,華人群體卻在文萊的聯系延續了一百年之久,文萊和中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密切。
因此,華人在婆羅洲沿岸的貿易活動,看來是於16世紀末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的競爭下才宣告中斷的。縱觀在往後的兩百年中,中國和砂拉越之間便很少來往了。
文萊原本是一個繁榮的貿易港口口岸,文萊王國蘇丹也因與中國之間的商業聯系而富強起來,王國領土版圖不斷在婆羅洲島上擴大,在蘇丹博基亞王朝(Sultan Bolkiah,統治期從公元1485年至1528年)時期達到最巔峰,領土版圖涵蓋婆羅洲島絕大部分土地、菲律賓中南部諸多大小島嶼。
有史學家認為,文萊早期的蘇丹國是依賴中國支持,而得以成立並強盛起來,而早期的蘇丹或許是一個中國大陸華人。
信奉伊斯蘭教的文萊蘇丹王國(Sultanate of Brunei 或 Negara Brunei)的第一位馬來族(Malay)蘇丹(王/國王)是穆罕默德沙阿(Muhammad Shah),中國大陸稱他為默哈莫沙(Mohamo Sha),他自公元1368年起成立並統治文萊蘇丹王國,直至1402年逝世。
研究指穆罕默德沙阿(Muhammad Shah)原名為阿旺阿臘伯達達(Awang Alak Betatar),他成為“阿旺阿臘伯達達”(Raja Awang Alak Betatar)直至1360年代初改變信仰成為伊斯蘭教教徒,然後迎娶淡馬錫(Temasik)國王的女兒(Iskandar Shah國王或 Sang Nila Utama國王其中之一人的女兒)。淡馬錫是新加坡舊稱,當時文萊把淡馬錫稱作“柔佛”(Johor)。
從穆罕默德沙阿(Muhammad Shah)的原名“阿旺阿臘伯達達”(Awang Alak Betatar)這個名字來看,穆罕默德沙阿這位蘇丹很可能原為一位佛教徒或興都教徒。他於1371年派遣特使前往中國。按《明史》(書 325)Ming Shih (Book 325)記載,1370年的文萊王是“Ma-ho-mo-sa”,並指其繼承人也擁有佛教徒名字。
這也意味著,在文萊馬來蘇丹王國誕生之前,就已經有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先民在婆羅洲島的前文萊蘇丹國王朝(Pre-Sultanate)這塊土地及附近地區定居或活動了。
後來,由於文萊蘇丹王國發生內訌,王朝家族人事出現了變動,與西班牙入侵者戰鬥傷元氣,再加上隨後英國殖民地政府刻意扶植其新加坡殖民地成為一個全新的商業轉運站,文萊蘇丹國的商港地位和蘇丹王朝開始(19世紀明顯開始),縱使文萊蘇丹當時不歡迎新加坡崛起,可是卻無能為力扭轉文萊王國沒落的窘境,其龐大國土也遭英國人瓜分,納為今日的東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和沙巴。
早期華族商賈對砂拉越的重要性,不在於他們是現今砂拉越華人的先驅,而是他們對當地土著社會所起的巨大影響力。其中之一是華人群體同土著群體大量通婚,這不但讓土著群體擁有華人血統,而且還承傳了華人擅長的許多技藝和文化,即土著傳承了中華文明內涵。
Jul 1, 2021
美索 布達米亞
中國人在公元前三世紀 與婆羅洲島接觸
因此,一些專家推測中國人早在公元前3世初,或者在更早時期,就開始“下南洋”與婆羅洲島島民往來接觸。
來到了14世紀,歷史記錄顯示較為明朗化。當時,明朝(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早期皇帝采取海洋開放政策,再度與南洋各國加強聯系。公元1405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穆斯林)首次奉明成祖之命下西洋。鄭和曾經前後7從次從中國大陸乘船南下,其中兩度據說經過了“渤泥”。
按中國歷史載籍,公元十五世紀期間,馬來群島的統治者曾多次前往中國覲見明朝皇帝。《明史》記載渤泥國王麻拉惹加納(Maharaja Karna)曾於公元1408年謁見中國皇帝。
從中國官方的編年史內容,發現在這期間中國和南洋(東南亞)之間似乎有不少非官方的貿易往來和各種交流接觸。
且看婆羅洲島上的第一個14世紀的露天遺址完成發掘工作。1966年7月12日,在砂拉越河三角洲山都望( Santubong) 的鐵礦區所進行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在望基山(Bongkisan)這個地方發現一堆木炭。而根據陶器年代測定法,可推斷婆羅洲與中國大陸的交往,應該是開始於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後期,並相信婆羅洲島上的望基山曾於13世紀因與中國人往來而一度繁榮興盛。
《諸藩誌》和十五世紀的《東西洋考》對12世紀和13世紀的海上貿易有相當詳細的描述。羅幹(J. R. Logan)於1848年的《印度群島和東海》寫道:“有證據顯示,在九世紀時就有這種貿易在爪哇進行。如果當時已有這種貿易存在,他們(中國人)可能在極遠古年代,甚至在婆羅洲馬來王國成立之前,便訪問過婆羅洲。”
歷史學者田汝康也認為中國人與婆羅洲長期通商,以及偶而同婆羅洲進行政治接觸的證據,說明婆羅洲在早年時期可能就有一些華人拓殖地存在。
汶萊蘇丹娶華人為妻
關於華人群體與婆羅洲之間的接觸還有其它說法。按《文萊歷代國王系譜》記載,在15世紀時的文萊國第2位蘇丹(公元1435年至公元1450年在位)迎娶“王三呂”(或黃森屏)的女兒或妹妹為妻,而據說王三呂是跟隨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福建人。
還有,率領西班牙船隊環行地球一周的葡萄牙探險家麥哲倫於1521年航經文萊(汶萊)停留時,曾提及中國的絲綢,度量衡及刻有漢字的錢幣。
按聖約翰在其《東印度群島歷史和現狀》記載,在歐洲人與婆羅洲之間往來的16世紀初,已有華人在文萊定居,並指這些華人從事他們“特別擅長”的行業。
到了17世紀開起,海上貿易活動蓬勃擴展開來,於是,中國大陸華人群體與婆羅洲之間的接觸出現了密切聯系,而從這個世紀開始,掀起了中國大陸華人群體一批接一批大量移居南洋地區的新浪潮,而婆羅洲則是接受大量新華人移民群體的地區之一。
這對於南洋地區的馬來群島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習俗等方方面面發展,都產生一定的影響,乃至於與當地的統治者和原住民群體密切合作交融,同時,華人也與當地達雅群體進行異族通婚,逐漸形成一個多元種族和文化融合情況。
Jul 2,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