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說好的俳句

因為網路,特別是移動網絡

生活變為碎片、斷章

但是美並沒有離開,只是跟著我們碎成雜句

躲在社群媒體說說笑話、刷刷嘴皮

拋些警句、格言、留言;隨時在風中變了塵埃微粒

將這些雜句、碎章收集起來

可縫成百家花布似的暖暖軟被

加了心跳的旋律,就是俳句

給一個一個的腳印命名


Photo Credit: ARTEMIS by shlomi nissim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說好不准跳

    閩-客方言地圖

    我是海豐客家,媽媽和妻子都是福建人,這張地圖說明了:閩-客可以融洽相處。

    (韋煙灶繪制,見林正慧,2020,當史學遇到客家:解構後的重新認識,球客家研究,2020 年 5 月,第 14 期,頁 149-196)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
    17


    不讀書的年代,掩卷輕嘆的美已消失;代替的,是急不及待分享手機上好好笑的東西。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
    1


    某男:社媒真的改變了我的生活;以前是百般無聊,現在是萬般無聊。
    (18.2.2022 臉書)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
    3


    原則上禁止,例外的許可;原則上許可,例外的禁止。這是什麽原則?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想《防禦機制》

    年少有年少的為賦新詞強說愁,年老有年老的顧影自盼傷秋去,這是尋常季節遞轉的自然現象。可是,自年少一直愁到老來自哀自憐,中間既不曾遇上「面對大海,春暖花開」,也缺「走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出於其「風格穩定」而考慮頒給終身憂鬱獎的同時,也令人懷疑精神分析學家說的文學「防禦機制」確實存在。(12.12.2021 / Photo Credit: Bored Art


    樂在本身的抉擇

    我讀詩,偶爾無聊也讀起詩人來,發現有者一下筆就自動自發地憂鬱起來,從憂鬱小生寫成憂鬱老生,入戲越來越圓熟自然。友人說,人家又不是憂鬱給你看;你不為賦新詞強說愁了,可還有一代又一代人正鬧這情懐呢。

    友人不寫詩,幾句話卻叫我頓然開悟。讓人像是當面挨了一脚。

    年輕時在新聞出版界三年,有幸認識不少文化圈高手。我那時候寫的文字,雖然都受到前輩或同輩愛護,自己還是老覺得“鬱鬱不得志”,似乎這就是文藝青年最好最標凖的氣質與行為藝術。

    有一天,從一部書裏讀到一句話,說“值得做的事,都是self-rewarding的玩意兒;If you don't take pride in what you are doing, better drop it early;if you really take pride in what you are doing, it is always self-rewarding. After all, nobody asks you to do so, what do you expect?

    我真是重重挨了一拳。

    今天的文青心理可健康得多,他們會說:自己的夢想,自己買單。

    沒那麼世故的家夥甚至要補充一句:無端端搞憂鬱氣氛,夾持人家的情緒,很不禮貌咧。 (22.5.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6


    擁有時不關心,關心時已不再擁有。每次經過失物待領處,都停下來問:你們可曾看見過?他們答稱:有時限的東西,不保留。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最後班列〉

    最後班列,總是黑夜來迎接

    花傘和雨季一道兒收起

    塵土隨跫音悄悄消隱

    風嘯時,任何夢都是一張帆

    天亮以後自是另一個車站


    讀過陸遊一首〈鷓鴣天〉,它在最後兩句照亮了生命的深奧:

    “秘傳一字神仙訣,說與君知只是‘玩’”

    他暗示了怎麼個玩法?

    猜想是:氣宇。這是相對於:氣魄。年輕時,攀山登峰,靠氣魄啊。到了一定年紀,血氣衰退,還和後來世代拼魄力、氣力,未免不符“神仙訣”吧?

    玩氣宇,還可能有所作為。

    打這麼一抹光,回頭讀〈鷓鴣天〉,或更能感受前面四句綿延的醉人


    “看盡巴山看蜀山,子規江上過春殘。

    慣眠古驛常安枕,熟聽陽關不慘顏。”


    巴山、蜀山都走過了,江上杜鵑為春殘泣血,由得它吧。

    在生命這條老棧道上,做人,不外就是一個一個驛站地過;應該在某處歇下時,且安心睡吧。

    驪歌聽多了,終有一回輪到自己抵步陽關也很公道。

    醒來,又是另一個口岸了。誰知西山外又是什麼風景?

    自然,誰說真正的“豁達”是易事?不過,能叫氣宇再純凈三分,不也很好嗎?(2.5.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生命診療——覆
    Mo li


    時間將我分割


    頭重腳輕


    生命的診療


    分期付款或一次付清


    (23.6.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從青冥寶劍談記憶〉

    這三行截出来獨立欣賞,也很有意思~

    "青冥寶劍還能重新拾起

    沒有遺忘


    像元素表或圓周率那樣"


    台灣詩人李四郎此詩探討記憶與寛恕,這三行已經道盡其纠结。


    據知青冥寶劍是不會生锈的,歷史上真有古墓出土的千年青冥寶劍,包括越王勾踐的那把自作用劍,再次出手依然鋒利無比。用這利器比喻記憶、遺忘與原宥、在意之間的關係,再以一般人對元素表或圓周率記憶的喻象来加强,說明了人的一個存在真相:很多事在相安無事的時刻,通常或不會太注意或留神;可遇上特殊情况它就會像愛恨、元素表或圓周率那樣潜在意識深層的事物,極可能被“重新拾起”。這也就抵消了現在社媒上很多關于“放下”、“釋懷”等等太過被理所当然處理的生命態度。
    (26.6.2022 臉書)

                             在李安大導得獎的《臥虎藏龍》一片中,章子怡用的就是一把“青冥寶劍”。

  • 說好不准跳


    〈閱讀消費〉
    /陳明發

    明芳此詩面向眼下的消費社會,對準了其心口插進去,引來的不是血流不止,而是我的反思不已。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有何不同?最好的答案是,前者充滿干擾的噪音,而後者的閱讀體驗則純凈多了。雖然有的紙本讀物——特別是雜誌——也有廣告,但它是靜態的,你不看它就是;而很多廣告也是編輯部本身有所選擇的,一般不違反其辦刊立場。而網站上極大部分的廣告卻是由機械人隨機、動態地置入,什麼性質的內容往往難以預料。明明是在閱讀嚴肅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文章,側欄卻忽然冒出“約會亞洲單身女郎”的廣告,其困擾不下在需要全神欣賞的音樂廳裏,一會兒電話聲響,一會兒小孩走上舞臺,或那位大哥大姐走上前自拍。最糟糕的,是有者把別有意圖的內容當成本文滲入主體內容。一句話,線上閱讀只有越來越重要,而純凈閱讀體驗是線上世界在面對紙本世界時要克服的挑戰。(12.7.2022


    比繁星更閃耀動人
    比流行歌曲更洗腦
    頻道中 直播者鼓動不爛之舌
    化身春風吹滿遍地花朵
    line中 業配文經常障眼
    強迫收視
    叮咚 叮咚 團購訊息不時
    提醒錯過可惜 要等明年……
    各類珍饈美饌
    便捷創意的日用百貨
    炫麗顯瘦服裝 氣質飾品
    ……
    買!買!再買!不心疼
    錢沒有消失
    只變作你喜歡的模樣
    好療癒的說法!
    卻永遠喜新厭舊 絕無滿足
  • 說好不准跳


    〈關係〉
    /陳明發


    早安星期六,今天你可能看場戲、約個朋友喝茶聊聊天,要不看電視、瀏網或發夢。你發現嗎,處處都是故事,而另一個你就在里頭?因為,故事建立關係;關係讓此生不虛空。(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Micro Movie Lab on September 17, 2011 at 9:09am)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
    濾思場2022〉125


    幸福的人也有煩惱:常常在夢裡被自己的笑聲吵醒。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静静的旅遊區·包場嘉賓


    中國改革開放時期,中國人還沒進入大眾旅遊經濟,許多國家級的旅遊區都是極少人甚至沒人的,我去到時,我好像成了「包場嘉賓」!今天的馬來西亞,還有這樣的地方。(31.12.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有關年齡

    才說和大家一起推動青運,轉眼已年邁。我還是那個忘我的敘事人,嘗試從故事學研究,為這年齡問題找個答案。在一本《秋空爽朗~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In The Ever After:Fairy Tales and the Second Half of life by Allan Chinen)中,得到一些啟示。特別是這一句,我抄了在臉書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2023關鍵詞》

    1 雨樹的美學,在柔風吹過時,遠遠聽來真的像雨聲。

    2 採句冬籬下,靜聽北風颳。


    3 風吹日曬的,公園裏的長椅油漆剝落,躺上去,睡夢一會兒就滄桑透了。


    4 河面上晨霧彌漫,我說我能隻手掀開這帷幕,人們以為我在散播玄學,卻不願了解什麼叫「隱喻」。


    5.厭倦大敘事,不是因為害怕它複雜,而是不屑其空泛;聚焦小敘事的滲透、純粹、精致與實在的質地感,才過癮。


    6.剛在社媒對朋友說:多想想此生何其有幸,曾接近過多少了不起的靈魂。這算是我今天修心的功課嗎?


    7. 舊帖(一)我兒時的關鍵詞:大海、森林、磨菇、大灰狼;您陪我搜索;您老來的關鍵詞:衰弱、孤單、失落、徬徨;我陪您刪去。(30.6.2013)


    8.舊帖(二)擁有時不關心,關心時已不再擁有。每次經過失物待領處,都停下來問:你們可曾看見過?他們答稱:有時限的東西,不保留。
    (14.4.2022)

                                                                                (Portrait Photography by Daniel Hundertmark)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Syncronicity〉


    剛聽了廷輝兄的人間佛法,買豆漿水的故事,快遞手送到海涼兄的書,真有好事連連的感覺。

    此刻「遭遇」,想起榮格的Syncronicity。

    小小的私己詩性美學,網絡用語就是:自我感覺良好.

    自己都不感覺良好,誰又欠你一份樂?(2.3.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海德格爾《林中路》

    開始接觸時,海德格爾對我的影響,是沿著存在主義的路子走。

    1997
    東亞金融風暴以後,我個人的想法大了,從原來在人力資源開發領域專注於組織内个人潛質發展,因為在UniSA(國立南澳大學)做企管博士研究時,專攻的是組織創造力,便把那一套心得放諸20世紀末澳大利亞、英國大力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嘗試將它變成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結合經濟的出路。


    這份工作需要一個本體論的基礎,讓它在理性上贏得合法地位。這對馬來西亞轉型很重要,結合認識論+方法論/實踐論,便可能有個新局面。


    奈何馬來西亞不是一個學習型社會,凡事熱鬧有餘,底蘊漂浮。我的想法進展很緩慢。


    我的努力或有它表面的一点進展,可是老實說沒有專業滿足感。覺得自己浪費了不少資源與年歲。


    還好,可能也是海德格爾的「詩性存在」(《林中路》是其中一本典範)影響了我的文創本體論,在潛意識裏我還能接受種種挫折,繼續挺進不言敗。
    (6.3.2023)

    1997年我發生了什麽事?陳明發博士〈我的1997〉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為國家打脉〉


    友人建議,大馬各領域精英針對馬來西亞現況各掏方案,寫本書「為國家打脈,從民間開始」。


    這是好事,當然要大力肯定與勉勵。


    但我沒說,我其實一直就在想法設法透過文創,給民間提幾桶鮮泉水。


    我如果是精英,就說得出口;如果是網紅,更會不計後果大大聲地說。


    我過去近40年,大部分培訓與咨詢業務,都是在沙巴、砂拉越二邦。


    感恩在心,今年能寫一部書和友好們共享,就心滿意足了。


    寫作主題就鎖在1997年以來我努力焦點的文化創意領域。


    在目前泛政治的氛圍中,文化與經濟探討幾乎缺席,讓人期待更全面的探討。


    我所謂的「經濟探討」,指的不是拼了老命稱贊預算案是「天才作品」之類的評論。


    我迷信:在文化與文化之間,文創是共同語言。


    許多事眼下還在演變中,一直占據這個國家大部分人無謂的想像與猜測。


    大家都在吵「我的路」,「你為何破壞我的路」的時刻,往後怎麼共同走的路徑圖,反而忽略了。


    加上宗教成了籌碼,國家民族許多關鍵課題,都無奈變得「冷門」,「不在視野裏」、「不在議程中」。


    若中立者能為整體的國運,不為政權更替/領袖去留而思慮,或有機會貢獻他們的洞見。


    友人的建議,讓我想起青運在1980年代所做的工作 ~~定期廣邀各黨各派各領域的高人來為青年給予建構未來的建議。


    「九州風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一百二十五)

    (7.8.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組織/工業心理學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這領域,在我修人力資源開發課時,有接觸到Organizational Theory,裏頭提及的著名心理學家當然少不了Frederick Irving Herzberg諸子。

    1980年代,幾乎所有工商組織都只有「人事部」,連政府部門都叫「勞工部」;我跟人說我的工作是「人力資源開發」,他們以為我是帶人去日本跳飛機的。

    所以能明白《忘海的日子》作者呉海涼在1980年代,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系畢業回来,雖然貴為該系第一位馬来西亞畢業生,而且還是學習工業心理専科的第一位馬来西亞人,學成歸來後要學以致用求報國有多困难。

    凡事要時間去成長、成熟。

     

    公司人事部改名人力資源部,職務除了僱用與紀律員工外,開始想到也要「資源開發」、「人才培訓」等,是1990年代中以後的事。

    1997東亞金融風暴後,工作放緩拖至跨世紀,我想想半工讀還應付得來,便在國立南澳大利亞大學修個企管博士學位。

    也夠諷刺的,我的論文研究的是「組織創造力」(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居然沒把握好跨世紀時企業轉型的時機,許多領域其實都要求更專業化。

    例如說,海涼兄提及的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普通培訓師手中若有一張Certified Trainer for Organizational/Industrial Psychology,在企業培訓圈便更能掌握新優勢。

     

    我原有公司的特約培訓師,除了提供這項教育服務,還有好些領域也都需要其他大有出路的類似的計劃。

    我後來大病了一場,原有的工作都脫手了,專心追上因病停頓了一段時間的功課,什麽也没再去追踪。

    當中的機會成本,真的不足為外人道。

    回到Organizational Theory/Psychology場域,跨世紀以來出現了一些新概念/理論,越來越讓人由衷尊重企管研究者的遠見。

    例如,體驗、美學、詩性、哲學與敘事等訴求,已逐漸成為組織要素。就像以前提到「以人為本」、「人的因素」等,新訴求具有歷史轉折的深遠意義。

    我知道AI會寫詩(大語言模式的邏輯組合)。但它具有「詩性智慧」嗎?

    Organizational Creativity(Willis Harman, 1984;《未来啟事錄》,1988,188頁)的視野出發,我們也許要界定High Creativity——Low Creativity之分了。

    A1很快會完成低度創意的工作,高度創意會受到何等挑戰,尚在觀察中。(延續閱讀:愛墾慕課·文創篇)

  • 說好不准跳

    吳兄提到心理學所研究的情感(affective)要素。疫情以來,我有了較多而整體的時間,整理了部分過去的寫作與工作劄記,發現這輩子走過的好些地方,許多年過去了,不少記憶還是非常清晰與具體。

    而且,它不是簡單的「重現」、「複製」,而有「一直跟著我活過來的」的體驗。包括以不同的形式在夢裏浮現。

    我想這和個人的情感有關。

    我想知道的是,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會發夢嗎?

    做了一輩子Trainer, 我有法子和電腦交心嗎?(23.2.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培訓師的心理學體驗

    我的本業是企管。從人力資源發展領域進入心理學,對心理學的基本認識很粗淺。

    因為「人力資源」的本體是「人」;我在成人課堂裏所面對的,雖是企業或組織的領導或幹部,畢竟也是有著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的「人」。

    所以,對個體cognitive、affectivepsychomotor方面的心理功能,多少要有一定的認識。這跟韓愈的「傳道、解惑、授業」的道理其實是對應的。

    只是在師生實際互動時,要費不少心機在設計那學習體驗的完整過程。

    學習若無效,就沒有下一季的合約了。企業世界,好現實。

    我過去也委托真正心理學專業出身的導師,協助主持相關的心理輔導實務。

    關於AI的問題,2023開年以來,不少人見面都在談ChatGPT對話機AI,真的很興奮。

    即使是和工程背景的年輕人談起來,大家都說:還在努力了解中。

    但大家有這麼一個初步的說法,其操作是根據人的學習過程邏輯而編碼的。

    換句話說,它懂得自己學習、自我反饋與調整,有著心理學對人的「記憶」與「認知」等功能所理解的結構。

    這方面,海涼兄應該有更專業的見解吧。

    謝謝海涼兄的分享,從人類自身學習的認知能力到「機械學習」(Machine Learning),人類的福祉才是我們的終極關懷。

    而這份現世的福祉,脫離不了我們僅有的地球。

    前两年,閱讀石黑一雄的Never Let Me Go(讓我活下去),跟著複製人與人類共存的感情激蕩走到小說的最後,一路上真的只能用「顫栗」一詞形容本身的反應。

    倫理,應該是我們與機械共在時,在認識與實踐上終極要關懷的議題。


    我曾在澳洲昆斯蘭布里斯班的克禮菲大學修了個「工藝管理碩士」學位。

    就像擁有MBA的男女很大部分只能替人打工,並不會做生意;MTM者,也只是在企管場子裏做點人與機械之間的創意中介工作。別想做IT巨子。

    還好的是,就像企管有杜拉克等大師在幫忙思慮,人在職場裏如何可能「人性化」,「創新化」......別讓馬克思太操心:你們都異化了、物化了。

    沒學過機械的人面對機械,想和機械和平共處,不想物化、異化,「人性化」的議題還是要操心的。

    我在這樣的情境下摸象似地抓摸AI,塵心太重,想來想去都是應用的問題。


    挑戰在於那個套語:持續性;玩物壯志且壯膽沒錯,可是,能好到哪裏去?能好得長久嗎?

    同意海涼兄說的,專業事交給專家做。他們能把相關尖端知識探索與結構起來是好的。

    但也有些人跨界去探索,把一些關於福祉、倫理等的理論與實踐方法給建構上來,這樣的工作應該平行。

    每次用到「應該」這詞就遲疑。

    過去帶領過聚焦科學與創新的工委會,可以禮邀一些大學校長、院士等高人來「腦力激蕩」,整理一點內部材料,或寫點報告呈給有關部門。現在人不在其位,不確定是否還有這樣的動作。

    因為佛洛伊德的因緣,和海良兄從人的意識、認知世界,談到ChatGPT,我的思維在這中間的綿延,其實一直沒脫離「語言」。

    複製是在「大語言模式」邏輯下工作的。

    我忽有奇想,記得諾姆·喬姆斯基在哪裏接受訪談時說過,語言固然有交流的功能,但很多人忽略了的是,語言有非習得、非理性、遺傳的成分。(查實:《未来啟示錄—蘇美思想家談未来》,[波]維克多·奥辛廷斯基,198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110-119頁)

    這些被忽略的部分,GPT 本身懂嗎?


    (榮格在這裏或可幫忙補充,此註,不延伸、打岔。)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數字人文&超級AI

    1960年代,日本工廠已經啟用Industraial Robots, 1970年代家用電腦面世,1980年代開始全球普及,1990年代中進入互聯網,2006年進入Web 2.0,新世紀進入多媒體上網,發展至今日的超級AI,Open AIGPT 4.0近日也將面世了;谷歌的Bard與百度的「文心一言」。很期待看到數字人文的研究追得上去,這肯定能大開我對文創領域的眼界。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老不老,自己知道

    變老,是自己的事

    變得年輕,只有妻子知道怎麽回事

    完成年輕時沒完成的活兒

    則可能是大家一起來的玩意兒

     (21.3.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歷史微積分


    如果歷史是一部書,現在要學的,是有關如何來重新看待、解讀與應用這部書。有時我翻有關微積分的數學書,很多新發現,是因為對於舊狀況,推演出更有力的方程式,從而影響人解決問題的視角與方法。這種情況,居里夫人、愛因斯坦和楊振寧諸子都有很美的形容,叫詩性。因為生命從而出現不一樣的pattern。大馬當今政治是什麼pattern,我們再推演都是陷入無解的死局,需要新的方程式。回去看歷史,就是去看新的elements,看如何撞擊出新元素。今天的中國崛起,相信馬克思思想是核心,可是今天的馬克思思想,早已經不是馬克思在1980年代的《資本論》所說的那一套(1.0版本),而是經過這百余年來多少優秀的學者所撞擊出來的新內容/新版本。習近平班底提出「習近平思想」,雖然中共沒強調,實際上是比「鄧小平路線」更高層次的東西(請留意他們網上透露的內部文件之修辭)。西方走錯路的地方,是他們對左派政治的認識,還停留在1950年代的冷戰階段。在馬來西亞,東西方的好東西都在這裏找得到,就像沈聯濤所說的,爾今最好的知識都在網上,照理找得到南海pattern(陳明發 6.4.2023)


    我出身文學,學的是管理,專攻的是(知識經濟情境中的)群體創造力。這樣的背景,讓我了解到跨科培訓的重要。到我這個年紀很多朋友都退休了,有者從教育崗位退下來,看今天民族的出路,寄望還是在教育。尤其是看先進國的大膽做法,其中包括部分獨中追隨先進國/地區所力行的STEA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 Mathematics)教育模式。民族中的文教人才不少,大家不妨共同探討此議題,支援我們的華校/華教/華商(人才)。(陳明發 6.4.2023)


    鄰近馬來西亞的中華圈成員新加坡、香港與臺灣,其實已經在推動這STEAM模式。


    臺灣:一次了解STEAM教育

    香港:我們的STEAM教育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志工旅遊〉

    有位友人多年來參與泰北公益行,沒人發現這其實是一種「志工旅遊」(volunteer tourism);人們旅遊是吃風,他們是辦公益,如給他們的華校講課,作社區建設。也有關心本身高知識含量議題的義工,如研究如何照顧正受威脅的熱帶珊瑚。我二妹正在新大唸海洋生物博士學位的小兒子,便是在大學體制外自費參與這樣的環保活動。這是什麽意思?他潛海的地方雖說是世界级的景點,如沙巴的詩巴丹與印尼的巴厘島,長時間住的却只是簡陋的營帳。可是,他對南海水域底下的理解與體會,肯定比住在高檔度假村潛水愛好者來得深刻。這不僅是開風氣之先的生活風格,也是一個社會意識水平的一個面向。(21.4.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熱帶雨林的設計靈感〉

    在香港導演劉偉強2018年拍的《武林怪獸》一片中,那隻平時可愛萬分無異於寵物的小獸,就像西洋漫畫中的那位綠巨人,一旦心生殺機不僅立即變成一頭大怪獸,還具有綠巨人所沒有的超凡魔力。電影在中國上映時安排在新舊年交替期間,大概爲討個好兆頭吧,這隻怪獸取名“招財”。片裡的各路人馬,爲了求財、升官或得天下而繞着它登場的居多,稱它“招財”很合理。故事説,這是南海渤泥邦所進貢的一頭珍獸。渤泥,婆羅洲古名。這頭怪獸的設計,使人想起婆羅洲森林裡的銀葉猴(Silvered Langur)。這對本土內容文創工作者來説,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提醒:在我們豐饒的自然資源裡,處處存在着珍奇的靈感泉源。(21.6.2003)

                                                           (上圖:怪獸“招財”;下圖:婆羅洲銀葉猴)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樂團〉

    這世界上有很多優秀的男女,以及自以爲優秀的男女。

    還有一種,自以爲很優秀,卻怕被人忽略了,或根本就不承認他優秀。

    所以,常常不甘寂寞,拿出一把大喇叭來叫喊;有事無事,有理無理都狂吹一輪。

    有位友好當年受禮聘到山打根教銅樂,四十一年後功德圓滿雖説告休,每週還是回到學校放牧音符,撫育又一代的文化性靈。

    翻閱有關他的樂隊故事材料,我覺得這社會到目前爲止還有一定的公理與秩序,多虧了有像這位兄弟如此的一代人,一直默默在自己崗位培育懂得團隊、追求和諧、經營旋律美的新一代。

                                                                                   (Source: https://www.pinterest.com)

    這社會近年來一直在動盪中,歪理亂序層出不窮,都是一些人怕大家説他們不優秀、懷疑大家隨時拋棄自己,所以竟日忙着圍敵防洪而無暇做正事的結果。

    噪音四起唯有避之三舍,我都上網去看那些樂團的演出。

    還好有TikTok與優管等串流媒體,耳根不僅能清淨,還看得見團隊、旋律在優美的秩序中創意地變化,召喚人心最深處善的盼望。

    任何真實的、誠懇的澄明、崇高,都不需要自欺的口號。

    但總得有個譜。
    (24.6.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大大笨蛋〉

    和傻瓜吵架的人,是大大笨蛋;人家活了一輩子活成那模樣,大大笨蛋卻以爲社媒上幾句話能改變他的容顏。(26.6.2023)

  • 說好不准跳


    我不隨年紀或大家的想法老去,我有我自己的方式。
    (陳明發 2.7.2023)

  • 說好不准跳


    陈明发博士〈“文质彬彬”的诗性理解〉

    一直把成语“文质彬彬”,当成温文尔雅、谈吐斯文的同义词。

    一般懂得汉字者,大概都是这么理解的。


    像从前好奇的小孩把家里的收音机拆开来,看看里头究竟藏了什么,每一天都会讲话、唱歌与报告新闻;我接触了“诗性智慧”以后,尝试将“文质彬彬”四字拆开来玩赏


    “文”、“质”与“彬”原来个别都大有来头。就像从播音器传来声音的广播员,个个其实都有本身的精彩。

    当“文”遇上“质”,我们总以为他们成了一家,意思就是文雅的素质。实际上,文是文,质是质,各有千秋。


    文者,纹也,外在的装饰、可见的表达;质者,本也、内在的属性、往往不可见但可感的内涵。

    而“彬”者,形象极了。一个字,却是一座“林”子,是“杉林”。

    “彡”者,纹、刻饰也;纹案何来?火“焚”杉林留下的痕迹。


    如此一来,“文质”的真义,可以这么诠释:文采与实质内外调和、配合恰当。


    而杉木历经山火后继续存在,显示了内在是经得起磨难的材料;外在留下火烧的斑饰,则成了让人愉悦并深思的艺术。


    一个人到了这个地步,才称得上是“文质彬彬”。


    以后,别再说它弱不禁风了。25.07.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博士:“修”字的詩性身世

    “修”字説:

    我的一張圖,恢復我的象形符號

    每個民族都能明白,“修”爲何重要

    爲何每個文化、宗教、信仰、專業......

    都有“修”這概念,也都在做這件事

    因爲它關係人類文明進化的秘訣:

    尺度、測量、品管、素質

    教育、學習、提升、蜕轉

    AI暫時還進不到漢字詩性蕴藏的

    高級創意思維;這會是
    中華民族

    可能
    永續創新、突破的關鍵

  • 說好不准跳


    短句養老

    2019年讀睡曾經推過一期銀髮川柳,這種近似於大白話又不乏自黑樂觀精神的短詩非常受讀者喜歡。後來了解到,日本公益社團法人全國養老協會辦公室每年都會組織這種短詩大賽,每年都會産生很多這樣優秀的作品,按照各種主題結集成冊,在書店被大量銷售。

    更早時候因工作需要我曾去日本考察他們的養老事業,先後去過長野縣、東京三鷹市、千葉縣、柏市等地方的養老機構參觀。日本的老齡化之名不虛傳,只有親身體驗過才會知道。

    我們在長野縣拜訪的一家照護機構,他們的市場總監就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而機構內工作的許多護理工作人員,也基本都是五十歲左右的老阿姨。我注意到,即使在一些需要完全照護的機構裡面,他們的牆上,也總會貼滿老人們冩下的一些有趣的詩句。

    在長野,完全日式的機構設計,推開一間和室的門,窗外就是碧綠的稻田,或是高聳入雲的長野的青山。看到這些稻田或者青山,忍不住就會想起日本歷史上的那些俳人和他們的俳句。

    看着那些被當地人尊位神山的連綿山脈,你或許會想到種田山頭火的那句:“行不盡,行不盡,一路青山”。

    而晚年回到故鄉長野縣的小林一茶則會説:“西山啊,哪朵雲霞乘了我”;又或者“春風啊,雖然草長得深,還是故鄉啊”;以及最經典的:“在櫻花盛開的異鄉樹下,沒有人是異鄉客”。

    我來的季節正是酷夏,早就沒有櫻花,但在那些青山白雲下面,我也仿佛不那麼把這裡看做異鄉了。

    川柳是發端於俳句的一種更爲自由的詩歌形式。周作人早在二十年代就給國人介紹過川柳。在他冩的《日本的“狂句”》一文中,可以找到關於川柳的介紹:

    川柳的形式與俳句一樣,但用字更爲自由,也沒有"季題"等的限制。內容上,當初兩者都注重恢諧味及文字的戲弄,唯"蕉風"的句傾向於閒寂趣味,成爲"高蹈派"的小詩,川柳也由遊戲文章變爲諷刺詩,或者可以稱爲風俗詩。

    川柳最早是俳句的附着物,總是附在俳句的後面,因此也叫“前句附”,後來這種“五七五”音節的詩句獨立發展,被稱爲"俳風狂句",因其祖師綠亭川柳的名字又被稱爲"柳風狂句",現在則直稱"川柳"了。

    綠亭川柳生在十八世紀後半,原來也是芭蕉派下的俳人。川柳認識到這種小詩的獨立價值,開始辦雜誌專門冩這類小詩,蔚然成風,於是成爲川柳詩體的祖師爺。

    我們看現在這些老人冩的川柳詩,或者冩夫妻生活,或者冩個人的養生與護理,或者冩面對新生事物比如智能數碼設備的種種不適,甚至還有各種“不服老”的表達,其實並沒有脫離早期川柳想要表達的那些領域。時代變化了,新生事物不斷出現,但人們的情感反應並沒有怎樣的變化。隻不過“銀髮川柳”,更專注於老年人的生活罷了,是屬於老年人冩老年人的一種自我消遣。

    對於川柳的特點,周作人有過這樣的描述:

    好的川柳,其妙處全在確實地抓住情景的要點,毫不客氣而又很有含蓄的投擲出去,使讀者感到一種小的針刺,又正如吃到一點芥末,辣得眼淚出來,卻剎時過去了,並不像青椒那樣的黏纏。

    川柳揭穿人情之機微,根本上並沒有什麼惡意,我們看了那裡所冩的世相,不禁點頭微笑,但一面因了這些人情弱點,或者反覺得人間之更爲可愛,所以他的諷刺,乃是樂天家的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而並不是厭世者的詛咒。

    所以你可以看到,爲什麼這些日本老人冩的川柳都是這樣可愛了吧。這都“是樂天家的一種玩世不恭”。因爲川柳是有着這樣健康的情緒宣洩的價值,也就不怪日本養老事業部門常常要搞這樣的詩歌大賽了,這實在是對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有益。

    中國的老齡化已經到來,我們的老年生活,有沒有可能也有冩詩消遣的這個選項呢?(來首詩才睡覺)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老來,想給自己做點心靈史

    老來,想給自己做點心靈史

    翻箱倒櫃找一輩子的材料

    卻發現猖狂年少時的鑿證:

    居然想做一名「保鏢」呢 ~~

    https://iconada.tv/photo/shenbo021


    然而,人生畢竟有它真實的一面

    處處向你伸手要「買路錢」

    交過學費了,才有詩

    https://iconada.tv/photo/shenbo022

  • 說好不准跳

    Buy Back the Past

    Nobody is rich enough to buy back the past. (Oscar Wilde)

    However, everyone can reflect on and reinterpret the past, realizing they are experiencing meaningful moments in their lives and acknowledging their fortune. To me, it's called blessing. [Dr Tan Beng Huat 11.03.24]

    Unveil the timeless wisdom of Oscar Wilde's words, yet dare to forge your own profound insights. Embrace the transformative force of cultural creativity. [Dr Tan Beng Huat 11.3.2024]

  • 說好不准跳

                                                                                                                       La "Città Analoga"
    工作志


    1“書寫”主題包括了各种类“”(地方志感官志)与地方史(如半岛西海岸的 L, Lieterature

    2“感官志”考察感性分配自我完善自我技術、與多感官設計

    3 地方感性南海东篱在地書寫

    4 文化創意設計

  • 說好不准跳


    1 文學摘錄:追隨感官私我的神話

    2 全版改革 待推進,适宜手机社媒传播

                                                                                                    (Carving out an identity)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原創新句1994-2024


    電腦裏文檔各據山頭,30年来囤積個人的手記難以計數。現借此聚一聚,也好對話對話。機緣成熟的話,互文創作也有個良好起點。

    1

    茨廠街是馬來西亞華族感時傷懷的好場所。感時傷懷完了,一般人也就似乎心滿意足了,直到下一回的傷潮來襲。茨廠街對別有想法的人(不含膚色定義),又好像是煙火場,為了各自的理由來燃放一下煙火,熱鬧一陣子。我偶爾去學林書局找點冷門書,開車經過這裡,我想到更多的是"在場"的事,如果這時候是葉亞來在場,或更近一些的時間點,陸佑、陳秀蓮,甚至更近一點時段的李孝式,他們會說什麼? (22.9.2015)

    2

    有云:“這城市很大,卻放不下一張平靜優雅的棋盤。” 讓人懷念起阿城名著《棋王》中的閑靜。休閑之美,閑情之致,閑男女,閑老幼,閑夜、閑步、閑野、閑坐、閑聊......。當一个城建計劃带来過量的商業噪音;大家似乎擁有了很多很多,就是没了閑功夫。

    3

    形像:媒體、公關公司、長官幕僚,再加上他們不見光的“新聞承包商”、“輿論製造廠”的產品;意像:平民百姓認買来的多功能鎮痛藥。市場上假藥充斥。

    4

    1970、80年代的文青愛給自己取個很瓊瑤的筆名,有位女生叫“煙煙”,我在出版社做编輯,告訴她:妳這讓人想到“奄奄一息"。

    5

    2000年左右,我在巴生遇上印度尼西亞國民大學人類學家Maulana教授,正在做有關“整修阿都拉倉庫計劃“的前期研究。他告訴我,曾於日本見過一些以海外舊居建材建上來的房子,打聽之下,發現這些建材是從檳城被拆下來的老屋老店免费弄回來的。本地人的“廢料”,却是日本人的寶藏。

    6

    顏色炫目;黑白不分。

    7

    兩篇爛論文比不上一篇好文章;但好過在學堂誤人一班子弟。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204

    吃阿參魚的滋味,


    要包括進餐的語境。


    語義,在物質外;


    寓意,在人心。


    10.12.2023 臉書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212

    自小聽說有的人會「大器晚成」,

    我都老成這模樣了,為何還不成?

    學者澄清,老子說的原來是「大器免成」。

    真好,我可以免掉世俗定義的「成功」,

    還管它有沒有來日。

    (28.12.2025 臉書)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記憶價值〉一般所謂的「研究歷史」,實際上是在查證史書、史料;所謂的「文史」,是相關對象記憶中的敘事。其活動本身在本質上就是在反覆的、不斷的「過濾」、「選擇」,記憶日久希薄是自然的現象。若說「歷史」、「田野工作」有何真正的價值,是研究者個人歷程的那一份私己的觀察與體悟。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讀友人旅游澳門詩作有感~~澳門是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她在2005年拿到聯合國教科文機構的認可時,我特地從珠海過去走了一圈。回來後非常興奮,認為借鑑澳門的經驗,或可提倡巴生舊區成為文遺區。實際做了一些社區工作,也有一些回響。但2008年以後,輕舟已過萬重山。現在,有時候看見連雪州蘇丹對巴生的治理都埋怨重重,其他的就免談了。(8.1.2024)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樂禮vs.心弦心流心象〉~~詩樂禮,三位一體,是儒家的教育方法。有些人不明白,孔子說「禮」,為何沒把詩經裡一些提到男歡女愛而有點「入骨」的詩歌刪去?這對後來中國文學的美好情詩保留了一個傳統。這或許是儒家比一些宗教更貼近後現代生命的「情動」(Affects)狀態吧。

    有人提到刀郎的 《 喀什葛爾胡楊》,說詩樂結合時所生成的心弦、心流與心象之美,更見樹木有情,我想起自己 2006年的一首詩《煤》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博士:理直氣爽面對AI~~昨晚剛從沙巴一個有關MA63協議的講座回來。前兩位主講人都是資深的律師兼政治領袖,我則從文化經濟的角度切入。因為今年是蛇年,我以《聖經》有關“那條蛇”的敘事開講。

    來賓中有好幾位是正為"沙巴復邦"議程訴諸法庭的法界精英,其中一位會後問我:你是基督徒嗎?我其實不是。

    我僅僅借《聖經》的一些典故說明一些事情而已。現實裡有許多事,面對這些事,我的情緒是什麼?情感是什麼?

    而這些情感與情緒可能形塑我們接下來行動,那些是具有建設性,那些負面不堪?我的方法是從古老典故、啟示、傳說、軼事......,也就是從一般人所說的「故事」中去找尋(複數的)教誨。


    今天一早,一位唸心理學出身的信教友人,發訊表達了他對人工智能是否會“終結人類”的憂慮。

    我把“終結人類”理解為「末日」。我以非教徒對基督教義膚淺的認識,是這麼理解的:末日=審判=救贖

    30年前寫過一篇文字,表達過我這方面的「情動記錄」(情緒+情感+新的能量的思路)。

    面對“AI終結人類”這議題,我給自己的“情動答案” 有兩個結果——

    一、AI帶來的不是「末日」,意思是我們都還在世上,生活要繼續下去就得怎樣調適?

    二,AI帶來「末日」,那正好是讓上帝看見,你是一位義人,為人類福祉挺進宗教情懷到最後一刻;其他宗教的信徒,或有他們不同的「救贖方式」,像我就相信存在主義那一套,努力活得理直氣壯。不,是理直氣爽。(11.2.2025)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麒麟叙事~~Inspired by a Chinese New Year Lion Dance video clip from Indonesia, a bumi friend asked me: Since the dragon typically represents the male and the phoenix represents the female, what is the sex of the unicorn?

    My reply:

    In Chinese, the unicorn is called 麒麟 (qílín in Mandarin, kílîng in Hakka). According to ancient records, 麒 (qí/kí) represents the male, while 麟 (lín/lîng) represents the female. In the image below, the figure on the left, depicted with a cub, symbolizes the mother—associated with yīn (陰). On the right stands the father, embodying yáng (陽).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1981年的詩
    〈在下一回的崩裂以前〉

    然則你我繼續努力去想
    尚有許多的依偎
    有待編進陽光和月色的
    更迭,在下一回的迸裂以前
    你我繼續努力不去記取
    定律是宇宙的偏激

    我是星,你是一朵星光峭拔
    相互失去彼此在一次的崩裂
    是女神過遊 ,善心生懷
    奮進於漂泊的歲月眼前蒼涼
    種些樹或明亮些

    於是花開最豔的時節
    你我重逢,感激的心坎
    浮生和擴充的衷志沸溢
    然則你我繼續努力不去想
    尚有許多的意義
    可以植入鐘擺和鐘敲的程序
    在下一回的的迸裂以前
    你我繼續努力不去記取
    那天勢將相互失去彼此

    (原載《新潮》詩頁
    1982年,筆名:舒靈)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想:詩想·詩論·詩性

    詩想生不成詩,感知星系裡的因緣際會,可能生成了詩論,也無愧於詩性、無愧於人文研究。詩性厲害,由此可見。
    (陳明發13.4.2025回應〈空間詩·時間詩〉)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寒星·下弦月·風鈴木~~大清早六時許,一推窗,喜見路旁風鈴木樹上,掛著一彎下弦月,伴著一顆寒星。風鈴木不開花當主角的時候,它給星月撘舞台。一切恰如其分。(24.05.2025 妻赴檳城参與母校紀念刊推展禮翌晨 臉書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遊戲〉

    純粹就是一場遊戲,這回叫藝術。遊戲,就在衣服失去了原來的功能,肌膚變成了畫布的那一刻開始。規則包括對重新定義肉身。以前在身體內的儲件、動物、花樹、景觀;還沒整理好的思緒,原來可待最後卻變得沉重的苛待......,油掃畫筆這魔棒一揮,全浮上來了。德國哲學家席勒沒說錯,「遊戲」,就是這樣子的。

    Chen Zhen, Game

    Nothing more than a game—this time named art.
    The game begins when clothing sheds its purpose,
    and skin turns into canvas.

    Its rules: to redefine the body.
    What once lay hidden inside—
    beasts, blossoms, trees, whole landscapes;
    stray thoughts, once postponable,
    now heavy, now merciless in their demands—
    all rise at the sweep of that magic wand,
    the brush, the stroke of paint.

    Schiller was right:
    Play is exactly this.

    註:德國哲學家席勒所說的「遊戲」,是指人類利用剩餘的精神在精神與物質的束縛中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是人類達成完全自由與理想的本能創造活動。席勒認為,「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Note:
    What the German philosopher Schiller meant by “play” is the human act of using surplus energy of the spirit to create a free world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spirit and matter—an instinctive creative activity through which human beings achieve perfect freedom and their ideal. Schiller believed: “Man only plays when he is in the full sense of the word a man, and he is only wholly man when he plays.”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唤:聲音的哲學〉

    1.日常聲音與「脈搏」比喻

    早起,聽洗衣機的聲音,以及路上一二趁路上順暢而快駛而過的車輛……AI可能分析出,整個現實世界在某個時段的脈搏。

    學理核實:環境聲音確實能被感測器(IoT 裝置、聲學監測)收集並數位化。AI 在聲音分析上已能做到模式辨識:如城市噪音監控、野生動物監測、交通流量檢測等。「城市的聲音脈搏」這個比喻,已有部分研究使用過(例如「acoustic ecology 聲態生態學」)。

    這裡將環境聲音等同於「城市的心跳」是一種詩性化詮釋,符合你所關注的「情藝歆喚」框架——聲音不只是物理信號,更是人與世界之間的共鳴。

    若擴展到文創層面,AI 的聲音捕捉與混音,可以生成一種「數位聲景藝術」(digital soundscape art)。

    2 行為預測

    而這個脈搏數據,也可幫助我們預測其他人類的行為。

    學理核實

    AI 確實可以藉由聲音數據,推斷人流量、活動模式、甚至情緒氛圍(如人群喧嘩與焦躁可與社會事件相關)。但精準預測個人行為仍有侷限,多數是「趨勢」而非「個體」。

    這段揭示了「AI 作為社會感知器」的可能性。但同時也涉及倫理問題:若被過度利用,可能導致「行為操控」或「監控社會」。

    3.一致化趨向

    你發現到嗎,大家在社媒上拍照片的趨向越來越一致……很難說有一天會不會就像軍演操步那樣地一致。

    影像學與社會學研究確實發現「審美同質化」:自拍姿勢、食物打卡、美顏濾鏡,都趨於一致。AI 分析社交媒體影像,也證實了這種趨勢。

    這裡點出了 「算法美學規訓」(algorithmic aesthetic discipline)的問題:平台推薦機制、社會模仿效應,推動了「審美標準的收斂」。

    這與「情藝歆喚」的哲學相衝突:原本應該是多元的「喚醒」,卻被算法收編成單一的「操步」。

    4.照片數據與 AI 分析

    網友每天單單上載到FB本身的照片,數量就已經達到3億5千萬張……AI有能力憑這大數量的照片分析出各種有用的數據……

    Meta(FB)官方數據顯示,每天上傳的照片數以億計(不同年份有略微浮動,但數字級別正確)。AI 在影像數據挖掘的應用:商業行為(消費習慣、廣告投放)、地緣研究(城市熱點)、健康監測(表情與身體狀況識別)。

    你提醒到「人越來越好預測」這點很重要,這涉及「可計算的人類」(the computable human)的倫理隱憂。但同時也可作為「文化脈絡的挖掘」:AI 不僅能看見一致性,也能發現微小的差異,若導向正確,就能幫助文化創意延展,而不是扁平化。

    5.聲音的未來

    目前最普及的數據,當然還是圖像、文字。聲音,則已經可以作曲;仿效某某人的語氣聲調說各種語言。

    聲音合成(voice synthesis)、AI 作曲(AI music composition)、voice cloning(聲紋複製)都已成熟。應用正在多元化:藝術、輔助科技、教育、娛樂。

    聲音仍是一片相對未被壟斷的「文創新前沿」,它不像照片那樣被過度消費,而仍保有「喚醒新可能」的潛力。

    我在這裏嘗試揭示三個文創與 AI 的核心張力:

    AI 聽見的世界:聲音與影像的數位化,讓世界的「隱脈搏」被捕捉。

    一致化的危險:社媒與演算法正把多樣化的創作收斂成單調的「軍演操步」。

    倫理的臨界點:AI 的強大分析力可以預測人類行為,但也可能壓縮自由與創造性。

    從「情藝歆喚」的視角看,AI 不應只是模仿與複製,而應成為「共鳴者」:幫助人類喚起更多未被聽見、未被看見的聲音與創意。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話柳永

    有海水處,有華人;
    有井水處,有柳永。

    wherever you find a well,
    you'll find Liu Yong's poetry.

    海水到處若無井
    打口井吧
    沒多久,便看見
    水井不附近有華校
    柳永遲早會來

    百年以後
    到正副領導光臨
    詩教消聲滅跡
    只剩獸嚎邪音

    17.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