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standing User Roles and Identities (Vocation Function)
Contextual Awareness: Recognizing the vocation function allows AI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ser’s role, profession, or calling, enabling more relevant and contextaware responses. For example, an AI interacting with a doctor might prioritize medical language and ethics, while with an artist, it might focus on creativity and expression.
Personalized Content: By understanding the vocational context, AI can tailor content to align with the user’s professional or personal interests, providing mor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interactions. This might include career advice,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or rolespecific tools and resources.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Social Identity
Cultural Context: Both Sapir and Jakobson’s theori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reflecting and shaping cultural norms. AI systems that understand this can better adapt to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ensuring that interactions are not only linguistically correct but also culturally appropriate.
Social Identity Recognition: AI can use this unified approach to better recognize and respect the social identities of users. This might involve adjusting language based on the user’s cultural background, social status, or profession, leading to more inclusive and respectful interactions.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fluence and Autonomy: Understanding the conative function raises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AI systems influence users. While it’s beneficial for AI to assist in decisionmaking, there’s a fine line between helpful guidance and manipulation. Ensuring that AI respects user autonomy while providing persuasive content is crucial.
Privacy and Personalization: The vocative and vocation aspects involve personalization, which requires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userspecific information. Balancing personalization with privacy is a key ethical concern, especially in systems that handle sensitive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data.
Pragmatic Flexibility and Adaptation
Dynamic Language Use: By integrating these linguistic functions, AI systems can become more pragmatically flexible, adjusting their language use based on realtime analysis of the user’s needs, goals, and context. This could involve shifting from a more formal, vocative approach to a conative one if the situation demands persuasion or motivation.
Contextual Responsiveness: The AI’s ability to recognize when to invok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language allows it to respond more appropriately in varied contexts—whether in casual conversati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or culturally sensitive dialogues.
Conclusion
The unification of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through linguistic theories informs a more sophisticated and humanlike approach to AI communication. For AI technologies this means improved user interactions that are more personalized, culturally aware, ethically sound, and pragmatically effective.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se concepts, AI can better fulfill its role as a versatile and adaptive tool in human communication,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to various aspects of public life, from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to customer service and beyond.
PPT Iconada:The Unification of Vocative, Conative & Vocation
[A: Affects P: Percepts P: Power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ncepts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through linguistic theories like those of Roman Jakobson and Edward Sapir can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gmatics of AI technology. These implications can be explored in several areas, such as how AI systems interact with users, understand and influence behavior, and adapt to variou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Enhancing Interaction Quality (Vocative Function)
Humanlike Engagement: By incorporat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ocative function, AI systems can be designed to more effectively engage users in personalized and contextually appropriate ways. For instance, addressing users by name or recognizing titles and roles in conversation can make interactions feel more natural and respectful.
Social Bonding: Understanding the vocative aspect helps AI maintain social bonds and rapport with users, which is crucial for sustained engagement. For example, recognizing when to use formal or informal address based on the context can enhance user experience.
Improving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Conative Function)
Goal Oriented Communication: The conative func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influencing and motivating behavior. AI systems can leverage this by crafting responses that are more persuasive or motivational,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 goals of the user (e.g., encouraging healthy habits, guiding learning, or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Adaptive Interaction: AI can be trained to recognize when a user’s intent is to persuade or influence and respond accordingly, potentially by reinforcing or challenging that intent based on the context, which could be useful in educational, therapeutic, or advisory settings.
Cultural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Vico and Cultural Universality: Vico’s notion that poetic wisdom is a universal aspect of human culture resonates with Jakobson’s idea that the po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can transcend cultural boundaries by focusing on the universal aspects of human experience, such as emotions, symbols, and shared myths.
Evocative Objects and Vocative Texts: Both can be seen as modern expressions of this universal poetic wisdom, where creators (whether translators, designers, or writers) tap into cultural symbols and shared human experiences to create objects or texts that resonate with audiences on a deeper, more emotional level.
Communication as a Creative Process Vico's Emphasis on Creation: Vico viewed the creation of myths and metaphor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cognition. This creative process is mirrored in how vocative texts and evocative objects are crafted to communicate more than just information—they convey meaning, evoke emotions, and inspire actions.
Jakobson's Model and Literariness: Jakobson’s model emphasizes that communication involves multiple functions, with the poetic function highlighting the creative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language. This ties back to Vico’s idea that poetry and myth are not merely decorative but are fundamental to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Summary of the Integration: Vico’s Poetic Wisdom: Represents the foundational role of imagination, metaphor,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in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Jakobson’s Poetic Function: Aligns with Vico’s ideas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form, aesthetics,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in language.
Vocative Texts and Evocative Objects: Modern manifestations of Vico’s poetic wisdom, where metaphor,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symbols are used to engage audiences, provoke responses, and communicate deeper meanings.
In essence,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concepts reveals a shared understanding across different fields that communication—whether through language, objects, or cultural practices—is deeply rooted in the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capacities of humans. Vico’s poetic wisdom provides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hat ties together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explored by Jakobson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een in vocative texts and evocative objects, highlighting the enduring power of metaphor, symbol, and creativity in shaping human culture and knowledge.
Giambattista Vico, an 18th century Italian philosoph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apienza poetica" or "poetic wisdom" in his work "The New Science" (1725). Vico argued that early human civilizations express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myth, metaphor, and poetry—what he called "poetic wisdom." For Vico, this form of wisdom was foundational, as it represented the original way humans made sense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rough imaginative, symbolic, and metaphorical thinking.
Key Concepts from Vico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Vico believed that early humans used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natural phenomena, turning abstract concepts into concrete, relatable symbols.
Myth and Poetry: Myths and poetry were not just literary forms but were crucial tools for early humans to articulate their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Cultural Universality: Vico saw poetic wisdom as a universal human trait, with every culture having its own form of this imaginative, metaph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Marrying the Concepts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Across Fields Vico's Poetic Wisdom: Centers on the imaginative and metaphorical basi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Jakobson's Poetic Function: In Jakobson's theory, the po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and formdriven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similar to how Vico viewed the mythic and poetic expressions of early humans as foundational to knowledge.
Evocative Objects: In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evocative objects function as modern embodiments of Vico’s poetic wisdom. These objects use design, symbolism, and metaphor to engage the audience’s imagination, evoking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responses that are deeply rooted in cultural narratives and myths.
Vocative Texts: Vocative texts often employ metaphor and imaginative language to engage the reader and prompt action, echoing Vico’s idea that metaphor is a powerful tool for shaping huma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以下「意念科學」中常見的論點,與德勒茲的「平面」、「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和「皺褶」(Fold)等核心概念可能聯系起來。下面將逐一分析這些概念與德勒茲哲學的關係:
「宇宙有一種無所不在的能量,稱之為『生命體能量』」:德勒茲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恰好可以解釋這種無所不在的能量概念。在德勒茲的哲學中,平面指的是一種存在的統一場域,所有的生命和物質都在這個平面上共存、相互作用,不存在等級劃分。這與「生命體能量」遍佈宇宙、連接萬物的觀點相符,所有的事物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運作,並且能量是這種運作的基礎。
神經科學家伊格爾曼以時間感知研究聞名。他結合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哲學,探討了大腦如何處理時間,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如瀕死體驗、夢境等。他的著作《時間的腦》(The Brain and Time)揭示了時間在意識中的塑造方式。認為時間感知並非固定或客觀的,而是由大腦根據環境、情境和經驗靈活調控的現象——
主觀時間 vs. 客觀時間:伊格爾曼強調主觀時間與物理學中的客觀時間不同,主觀時間因環境變化、情緒狀態、活動參與等因素而顯著改變。舉例來說,危險情境會讓時間「放慢」,而熟悉或無聊的情境則可能讓時間「加快」。
結論:Vermeulen 和 van den Akker 的「元現代主義」與「情動轉折」思想雖然在學術傳統和具體應用領域上有所差異,但二者都試圖通過對情感的再思考,填補後現代主義所遺留的虛無主義裂縫,強調意義生成、主體性重構與未來可能性的探索。這種共鳴使兩種理論可以在後現代以後的學術語境中產生互補性的對話。
愛墾APP:元現代主義~~Timotheus Vermeulen 和 Robin van den Akker 提出的「元現代主義」(Meta-modernism),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在學術背景上有一些交叉點和共鳴。盡管它們的起源和關注點有所不同,但兩者都回應了當代文化中對情感、主體性和意義生成的再思考——
元現代主義的學術淵源
Vermeulen 和 van den Akker 在 2010 年提出的「元現代主義」,試圖超越後現代主義的虛無主義和解構主義,回應 21 世紀初全球化、氣候危機、經濟不平等和技術變革的復雜情境。他們的理論受到以下思想的影響:
愛墾App: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在其著作《美感》(The Sense of Beauty)中探討了價值與人類意識、感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一個純粹機械的世界中,價值的存在依賴於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如果拋棄了意識和感覺,價值也將不復存在。這體現了他對美學和價值觀的自然主義立場,強調人類主觀體驗在確定價值中的核心作用。
在《美感》一書中,桑塔亞納首次提出了美是一種「客觀化的快感」(Beauty is pleasure objectified)的觀點。 他遵循經驗主義的方法,認為美的本質在於人類對愉悅的感受被投射到外部對象上,從而賦予這些對象以美的價值。因此,離開了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價值將失去其基礎。
3.3.1. 表象加工 研究者指出,生命性效應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互動表象(interactive imagery)。與非生命單詞相比,生命單詞更易激活與之相關的動作或場景的互動表象,而後者是有效的記憶促進機制之一(Bower & Winzenz,1970; Wilton, 2006)。Bonin 等(2015)要求被試看到單詞時想象一個與之互動的情境(如,看到「叉子」時,想象自己拿著叉子用餐;看到「斑馬」時,想像自己在動物園餵斑馬),然後進行自由回憶測試。結果表明生命性效應被心理表象大幅度削弱:與常規的單詞評分任務相比,表象互動任務提高了非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而對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卻沒有影響。 其他研究者指出,生命單詞的記憶優勢源於更富動態性的視覺表象。已有研究表明,由單詞激發的感覺-運動體驗越豐富,單詞在認知加工過程中就越有優勢(Pexman et al., 2008; Yap et al., 2011)。相比更靜態的非生命實體,生命實體能夠自然地激發更具動態的心理表象,是其記憶優勢的重要來源(Gelin et al.,2019)。Gelin 等(2019)采用「凍結」(freezing)范式,要求被試在單詞呈現時想象其靜息態圖像,試圖降低 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可結果出乎意料:「凍結」任務並沒有降低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卻提高了非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這或許是由於表象加工在生命單詞記憶過程中已被有效利用,因此主動要求被試形成生命單詞的視覺表象對其記憶成績並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視覺表象對非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為了檢驗這一猜測,Gelin等(2019)要求被試在單詞呈現時構造其視覺表象,果然只有非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得到了顯著提高。
雖然上述證據表明,相比非生命客體,生命客體的記憶編碼過程可能涉及更具互動性或動態性的視覺表象,但這一發現並未直接揭示生命性效應的近端機制就是視覺表象。另一方面,後續研究甚至提供了表象加工理論的反駁證據。例如,被試對生命單詞和非生命單詞在生動性(vividness,即心理表象的清晰性和豐富性)上的評分並不存在顯著差異。此外,生命單詞和非生命單詞在主–客體交互(body-objectinteraction,即動作主體與客體進行互動的難易程度)上的評分甚至呈現出與表象加工假設相反的方向:生命單詞被評價為更難與之進行互動。實驗證據也表明,當通過施加額外的圖像記憶任務以增加視覺–空間記憶的認知負載後,生命性效應並沒有被削弱,因此生命實體的記憶優勢可能不是由表象加工所引發的(Gelin et al., 2019)。直接支持證據的欠缺和反駁證據的出現,使得表象加工機制變得逐漸不受歡迎,甚至有研究者指出未來研究無需再關注這一機制(Gelin et al., 2019)。 3.3.2. 編碼豐富性 在編碼過程中,與記憶項目相關的線索數量越豐富,這些線索越能夠促進記憶的成功提取(Moscovitch& Craik, 1976; Röer et al., 2013)。將編碼豐富性作為生命性效應的可能解釋的思路源於生存加工范式,當個體在生存情境下評價一個物品與生存的相關性時,個體會盡可能多地想到該物品的可能功用,這些自發產生的相關信息的豐富性能夠解釋生存加工優勢(Bell et al., 2015)。來自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證據表示,60~81歲的老年人在詞匯的再認記憶任務不能表現出生命性效應,這是因為老年人的執行功能明顯下降,不能充分利用生命性詞匯提供的更豐富的編碼線索(Bugaiska et al., 2016)。Meinhardt等(2020)直接對這一機制進行檢驗,在給被試呈現單詞的同時,要求被試寫下出現在腦海中的任何相關想法(related-thoughts)。 結果發現,被試在看到生命性單詞時,產生了更多的相關聯想,且被試面對單詞時產生想法的數量在單詞的生命性與回憶成績之間起中介作用。因此,編碼豐富性可能是生命性效應的一個重要機制。
除了生命性材料本身,生命性效應也能延伸到其他相關的記憶材料和范疇上。例如,個體對於生命性客體的來源信息(如,初始呈現在屏幕上時的空間位置和時間順序)的記憶同樣具有優勢(Gelin et al., 2018; Mieth et al., 2019)。生命性效應還能溢出到與生命性客體有物理接觸的其它物品上(Nairne et al., 2017)。另外,在動作序列記憶任務中,如果動作所施加的對象是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小狗三次),相比於動作所施加的對象為非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磚頭三次),被試對動作序列的記憶更准確(Loucks et al., 2020)。對陌生詞進行學習時,具有生命性意義的新詞比非生命新詞的學習效果更好(Laurino & Kaczer, 2019)。除此以外,新近研究還發現,生命性效應也能夠成功遷移到高級認知中的元記憶(Li et al., 2016)和工作記憶(Daley et al., 2020)。
與生命性效應相關的一種記憶現象是「生存加工優勢」(survival processing advantage),後者比前者更早被發現且得到了更為深入的研究(Nairne et al., 2008; Nairne et al., 2007)。兩者都為適應性記憶提供了堅實的證據支持,即證明了人類的記憶系統,更容易記住對個體生存有利的信息,但這兩種現象的本質並不相同。在對生存加工優勢的研究中,被試需要想象自己被困於大草原,為了生存需要尋找食物、水源和躲避猛獸等,被試的任務是評價實驗刺激(單詞或圖片)所指代的事物與在這種情境下生存的相關程度。
Nairne 等(2013)首次通過詞表記憶實驗證明了有生命的記憶材料更容易被識記,此後生命性與記憶之間關係得到了更多的研究(e.g. Bonin et al., 2014; VanArsdall et al., 2015)。這些研究表明,生命性對於記憶的促進作用是一種穩定且普遍存在的效應,這種現象被命名為「生命性效應」(animacy effect)。關於生命性效應的研究是「適應性記憶」(adaptive memory;即人類更容易記住對生存有利的信息)
這一領域下的一個重要的子話題。「適應性記憶」領域從認知的功能主義取向對記憶進行研究,認為人類的記憶系統服務於生存,是進化和自然選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Nairne, 2010),而對生命性效應的研究則拓展了適應性記憶的理論解釋和研究視角(Bonin et al., 2014; Nairne et al., 2013)。然而,盡管生命性效應的研究證據正在快速累積,相關的系統綜述卻很匱乏,且部分重要研究結論尚未得到重復驗證。
生命性效應是一種穩定的記憶現象,且記憶材料的生命性對記憶效果的促進作用甚至與記憶材料熟悉程度的作用一樣強(Nairne et al., 2013)。在不同形式的記憶測驗任務(包括自由回憶、再認和線索回憶)中,研究者均發現了生命性效應的存在。
其中,自由回憶是最常使用的測試形式,被試首先對一系列生命單詞(如獅子)和非生命單詞(如粉筆)進行識記,在自由回憶階段需盡可能多地回憶出所學的詞語(e.g., Nairne et al., 2013)。線索回憶范式中,在學習階段對應的任務為配對學習,將外語新詞與母語單詞進行隨機配對,母語單詞中一半為生命詞匯,一半為非生命詞匯(VanArsdall et al., 2015)。在學習階段,被試首先學習外語-母語詞對;在測試階段,被試需要根據外語新詞(即線索詞)回憶出與之配對的母語詞(目標詞)。結果表明,被試對生命目標詞的回憶正確率顯著高於非生命目標詞(VanArsdall et al., 2015)。另外,生命性效應不僅存在於成人被試中,也存在於4~11歲兒童中,並且其效應量大小與成人被試並無顯著差異(Aslan & John, 2016)。而以老年人為被試的研究卻沒有發現該效應的存在(Bugaiska et al., 2016),研究者將其歸因為年齡增長引起的執行功能下降。
單詞、圖片,甚至是運動的幾何形狀,都可以作為實驗室研究中用於表徵生命性的載體。自 Nairne等(2013)開創「詞表法」研究范式後,研究者們大多承襲了這一范式,使用動物名詞作為生命刺激,人造物名詞作為非生命刺激,而不使用生命屬性模糊的植物類詞匯。詞表法是研究生命性與記憶之間關係的最常用的方法。除了使用詞匯作為生命性的載體之外,也有研究使用圖片作為實驗刺激(Bonin et al., 2014)。
3. Google Bard發佈錯誤天文資訊(2023年) Google Bard在產品發表會中被問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現」。Bard回答:「該望遠鏡拍下了第一張系外行星的照片」,事實上那是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在2004年拍的。因回應錯誤導致Google母公司股價一度暴跌7%。詳細新聞:[Reuters報導]
4.Bing Chat捏造餐廳評論(2023年)
微軟新版Bing AI(基於GPT-4)在推薦餐廳時,生成了不存在的評論文字與用戶心得。有記者查證後發現,Bing列出的好評全是自己虛構的,而非來源於真實顧客評論。詳細新聞:[The New York Times報導]
鮮拿哥
愛墾網編輯:文創教育4.0關鍵詞
無形資產(invisibleProperty)分為知識型和權利型,知識型無形資產的資產構成主要是依靠高度密集的知識、智力、技術和技巧及其可能帶來的高附加價值,如專利技術、馳名商標、計算機軟件、工業產權等;權利型無形資產的資產構成主要依靠特許權利可獲贏利條件的關係,如土地使用權、礦業權、專營權、進出口許可證、生產(設計)許可證、僱員關係、顧客關係、代理銷售關係、原材料供應關係等。知識經濟時代決定經濟發展的主要不再是貨幣資產、權力和自然資源,而主要是知識、名牌、專利、信息等無形資產;不再是以「勞力經濟」加「自然資源經濟」,而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無形資產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動態的漸進過程,其內涵與外延也處於不斷變化中。根據1993年7月1日實施的中國《企業會計准則》第31條的規定:無形資產是指企業長期使用而沒有實物形態的資產,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版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商譽等。事實上企業無形資產還應包括廠商字號、產地名稱、計算機軟體件、企業形象設計、科技成果權、專營權;進出口許可證、特種營業許可證、生產許可證、榮譽稱號、稅收優惠、融資優惠等優惠政策;市場信息、營銷渠道、管理方法等經營秘密;礦業開采權、水電使用權、通訊權、租用權;人才及企業家。(金吾倫主編《創新理論新詞典》,2001,吉林人民出版社,291頁)
May 17, 2024
鮮拿哥
(續上)所幸自學音樂的快樂和成就感,不僅讓他走出情緒低潮,更鼓足勇氣、走上街頭表演。
一開始當街頭藝人,有人質疑校長不務正業,但彭銘君清楚自己最終的目標,「希望將舞台經驗帶回學校,教孩子創作和表演。」
「弦樂課」是大坪實小的必修課,每個孩子都必須學習弦樂。彭銘君帶著孩子一起創作畢業歌曲、譜寫歌詞,孩子們拉經典的《卡農》,他彈吉他伴奏,共同完成獨一無二的畢業演出。
彭銘君認為,孩子玩音樂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運用音樂的概念教導品格教育。」在一個團體裡,每個人的個性特質都不一樣,如何溝通相處?彭銘君比喻,「就像樂團表演時,大家拉同樣的C大調,就是優美和諧的音樂;若有人故意唱反調、掉拍或是音不準,聽起來就很不和諧。」
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冠軍
多元智能,為大坪實小的辦學特色。彭銘君強調,依據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孩子一定擁有1到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不是孩子沒有天賦,而是你沒有看到。
「優勢智能是可以發展的、不是固定的。」彭銘君解釋,「弦樂課並不是要培養音樂家,而是教孩子打開五官、六感;音樂,是提升多元智能的一個最好的管道。」
「透過優勢智能,讓孩子用擅長的方式來學習,建立學習信心,並且帶動弱勢領域的學習,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學得會。」
他有一個專屬slogan介紹自己:「我是新竹縣大坪實驗小學校長彭銘君,帶孩子得冠軍。」所謂的冠軍,就是自己。他教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冠軍」,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只要跟自己比,「你昨天不會的,今天會了嗎?」「你昨天的壞習慣,今天有沒有往好的方向走?」
只要孩子每天進步一點,一年下來就進步很多,「這是加法的概念,」彭銘君說。「只要比昨天進步一點,孩子絕對不會是零分,而是從昨天的分數繼續往上加,如此一來,孩子怎麼會沒有成就感呢?」[本節完]
曾多聞·捍衛孩子閱讀權,美國圖書教師打造更多元閱讀環境 教育快報
美國禁書風暴已經延燒一年多,在較為保守的州,許多學校紛紛把涉及敏感話題的書收起來。與此同時,有一群圖書教師和圖書館員希望捍衛多元化的閱讀環境,致力把圖書館打造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覺得很安全、被看見的地方。
伊利諾伊州圖書館員羅西·卡瑪歌(Rosie Camargo)在當地圖書館負責拓展雙語項目,支持來自西語家庭的孩子。卡瑪歌本身是第一代移民,小時候剛搬來美國時,她在當地圖書館學英文,並得到作業輔導。
現在,卡瑪歌致力幫助新一代的移民孩子。她指出拉丁美洲國家圖書館很少,而且不像美國的圖書館普遍提供免費的語言學習和作業輔導,所以很多新移民家庭不知道怎麼利用圖書館。這時候,卡瑪歌就要跟他們解釋圖書館的功能,怎麼申請借書證,以及說明圖書館有哪些服務:「我的工作是保證讓每一個對新環境感到不安的移民孩子,在圖書館都覺得受歡迎、很安全。」
透過書籍 認識少數族裔文化
夏威夷州圖書教師洛莉·御坂(Lori Misaka)是日韓混血,在美國出生長大。她從小看著自己的韓裔媽媽因為語言不通與文化隔閡,在新家園面對諸多挑戰,現在她致力把圖書館打造成一個推動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的基地,不但幫助少數族裔家庭的孩子在圖書館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語言上的幫助,也鼓勵主流社會的孩子透過書籍,認識少數族裔文化。
御坂在成為圖書教師前曾經是一位高中英文老師,現在她在圖書教師的工作之外,也幫助老師們利用圖書館資源,設計多元文化課程,帶到課堂上使用。
御坂表示,在為學校訂購新書時,她會注意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新書是反映少數經驗的書籍,包括少數族裔作者的作品或者書中有少數族裔角色。
如何將圖書館變有趣又安全
芝加哥圖書教師詹姆士・克萊斯(James Klise)認為,把圖書館經營成一個安全、有趣的空間,讓孩子至少會想走進來,是圖書教師的第一要務。
克萊斯分享,用一些很簡單的小撇步,就可以讓圖書館變得更受歡迎:他所服務的學校有超過900位學生,來自多種多樣的背景,克萊斯會固定改變圖書館的佈置,例如二月份是美國黑人歷史月,他就在圖書館裡裝飾黑人學生的繪畫作品。他並在圖書館裡懸掛彩虹旗,表示支持同志及多元性別認同的學生,甚至力排眾議,讓該校高中部友好同志社團的學生在圖書館聚會。
跟御坂一樣,克萊斯也精心挑選能反映多元文化的書籍,讓學校圖書館的書籍反映該校學生的背景:「我希望每一個學生在圖書館裡都能覺得自己被看見。」
打破成規 借書沒有限制
路易西安那州圖書教師阿曼達・瓊斯(Amanda Jones)因為致力對抗禁書運動、捍衛學生閱讀權,獲得美國圖書教師協會「改變者獎」肯定。
瓊斯剛成為圖書教師的時候,她所服務的學校圖書館是灰色系的,放著一排書、一排電腦,沒有讓學生坐下來的地方。瓊斯接手以後,把一部分電腦搬走,放了些色彩繽紛的沙發,讓學生能坐著看書。接下來,她成立圖書館俱樂部,組織有興趣共同管理圖書館的學生,問他們想看什麼書,想要什麼樣的圖書館,然後按照學生的意見去改變。
瓊斯也改變了圖書館的規定。只要學生按時還書,他們想借幾本書都沒問題,沒有限制。她不按照年級,而是按照主題來做書籍分類:「我不會按照學生的年紀推薦他們該看什麼書。他們對什麼主題有興趣,我就推薦他們那個主題的書。學生應該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未来Family週刊》2023.03.15;Vol.115)
Jul 9, 2024
鮮拿哥
(續上)家裡開計程車行,爸爸開車載客、媽媽負責接電話,兩人工作忙碌、沒空管小孩,但對品行和課業要求很嚴格。每次月考前就叫孩子把課本拿出來、大聲朗讀課文,靠著這一招,彭銘君小學成績都能推持前3名。
家裡五個孩子中,彭銘君排行老四,從小是很乖、很聽話的孩子,很容易被大人忽略。在學校十分沈默寡言,最怕被老師點名。
小學二年級時一堂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多個商品、標上價格,點名他上台計算加法。當時他緊張到腦中一片空白,只看到老師嘴巴在動,但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愣在台上幾秒後被老師打了一巴掌,從此對數學心生畏懼。
國中念升學班,少一分打一下
升上國中後,面臨的學習挑戰更大了。只要早自習要考數學,彭銘君就肚子痛,心理壓力影響生理。國中的學科變多,而且數學、理化等科目已經無法單靠死背應付,必須先理解才能夠應用。上課完全聽不懂的他,成績一路下滑,掉到10幾20名。
當時國中還有能力分班,彭銘君念的是升學班,老師會讓2個升學班、相同座號的學生互相比較分數,少1分打1下。他常私下拜託隔壁班的同學不要考太好,免得自己被打得太慘。
彭銘君回憶,國中三年過得非常慘澹。學業上沒有任何學習成就,個性內向的他被同學欺負、霸凌,回家也不敢說,「就算說了,爸媽也幫不上忙。」
考高中時最後考上第三志願,媽媽難掩失望地說:「你完了,人生沒前途。」彭銘君難過得躲在房間哭了好幾天。
抱著「至少學一技之長」的想法,彭銘君選擇念新竹高工機械科。高職強調實作,正好適合彭銘君,其學習方式屬於「操作型」,課業學習如魚得水。課餘時間,他開始自學寫程式、維修電腦, 「從小我都是乖乖聽別人的話,第一次感受到寫程式可以自由控制電腦,實在太有趣了。」
從興趣和能力出發,摸索人生方向
很難想像,彭銘君個性內向的程度;就讀彰師大工教系期間,因為害怕火車站的人潮,大學四年每周往返新竹和彰化,他寧可騎摩托車,光是單趟就要花3個半小時。
內向又不善言辭,要他站在講台上教課,簡直是酷刑。因此,畢業後當老師,並不在他的人生規劃裡。
從大二起、下課後和寒暑假,彭銘君幾乎都在電腦公司當電腦工程師;畢業後自然而然選擇當工程師、幫客戶維修電腦。工作駕輕就熟到讓他心生懷疑「這輩子就這樣過嗎? 」
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彭銘君,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麼工作,於是從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出發,嘗試摸索可能的方向。
小時候愛釣魚的彭銘君,曾嘗試當漁夫、出海釣魚,「凌晨三點出門,趕潮水出船,遇到海象惡劣時,加上船上柴油的味道,膽汁都快吐出來了,」經過幾次嘗試後,他很確定自己不適合當漁夫。
而後回到家中開計程車,彭銘君的方向感很差,當時也沒有導航系統。有一次他要載一位阿婆從竹東回台北,出門前父親不斷耳提面命,哪個路口上交流道、哪個地方要上高架,路上還要分神陪客人聊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開到哪了,好不容易終於到達目的地,才鬆了一口氣。那次的經驗讓他發現司機工作也不適合自己。
開計程車時,彭銘君感受到一種無奈感,「手握方向盤,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因此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代課經驗獲得被肯定的成就感
一直以來,媽媽很希望彭銘君可以去當老師;當她得知有學校在找代課老師,建議他去試試,拗不過媽媽的期待,只好硬著頭皮試試看。
彭銘君因為具備電腦長才,熱心幫大家修電腦,因此在學校大受歡迎,甚至還有老師搶著幫他上課,好讓他有時間修電腦,「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能力備受肯定,」彭銘君說。
當時適逢學校一位老師要退休,在兒童朝會發表退休感言時,特別代表學校謝謝彭銘君對學校的貢獻,解決了老師們電腦的問題,全校師生對他投以充滿感謝的眼神。「那一刻,我突然感覺『老師』這個工作充滿希望,值得投入。」彭銘君因此決定投身教育界,隔年,順利考上正式教師。
38歲自學吉他,結合辦學特色
綜觀來看,「學習動機」貫穿了彭銘君大半的人生。
彭銘君說:「再豪華的車沒有汽油也無法啟動,天賦再高的人沒有學習動機,也可能一事無成。」對他來說,「發現自己的不足,想要改變現狀,是學習的動力來源。」
從小內向,儘管很想和人有更多的來往,卻不知從何著手。38歲那年他決定自學吉他,「我想要改變自己,擁有一個可以秀出來的才藝。」零音樂基礎、連五線譜都看不懂的他,透過網路影片自學,每天一下班就抱著吉他練習、抱著入睡。
當時的他也深陷憂鬱症之苦。在偏鄉學校代理校長,行政壓力大,加上個性求好心切,有一天起床後連站都站不起來,整個人天旋地轉,緊急送醫。父母擔憂的眼神讓他非常愧疚,他也擔心自己一輩子耳鳴、聽不到聲音,甚至再也站不起來,人生就毁了,整個人自怨自艾。(下續)
Jul 10, 2024
鮮拿哥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找出生存之道
台灣的小孩學習期間還滿可憐的。想一想,如果學習過程充滿痛苦、壓迫感,你就會視學習為苦差事。所以,要盡量讓孩子快樂學習、有快樂的感覺,等到出社會,沒有老師逼,而面對不確定的年代,需要吸收知識的時候,孩子會秉持著比較快樂的心態學習。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進而在這個變遷裡面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發展的空間,找出實現理想的方向。
快樂童年為什麼這麼重要?
童子賢很幸運有彌足珍貴、值得回憶的童年。從長輩身上看到的生活態度,到知識的啟發、啟迪,對他都很重要。
童子賢說,他小時候,大人在忙時,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滿山遍野去玩,常常天亮跑出去,天黑才回來。童子賢也常躲起來看漫畫、玩尪仔標。或是大家弄一個鐵線圈,滿街滾鐵輪,看誰比較厲害,那時可以推5分鐘、10分鐘不倒下來,所以運動量很充足,為了讓它不倒下來,要一直跑,又運動又做maker。
但大人也不是不管。童子賢的父親很善於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比如說,晚上騎機車載小孩出門,看到星星很美,就停下來,大家坐在馬路邊、草地上看星星,教孩子認北斗七星。有次下雨,父親就在屋簷下跟童子賢說,閃電跟打雷是什麼。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他也帶孩子去別人家看電視。因為父親會日文,家裡也訂了日文雜誌。
童子賢家裡開鐘錶行,放學回家後隨時可以見到爸爸媽媽,他很喜歡這樣。放暑假的時候,爸爸有時下午會帶小孩到河邊去玩,不只教游泳,還教遇到危急的時候怎麼水母漂、有人溺水要用竹竿或衣物去拉對方等等。因為爸爸是義勇消防隊的小隊長,有救災專業,童子賢也津津有味的聽爸爸講這樣的專業知識跟技能。
童子賢還曾打工包檳榔、拔花生、採西瓜。西瓜採收前要守在西瓜田,免得別人來偷。他到現在都還記得,夏天很熱,但睡在沙上很涼快,大家挖沙坑、燒篝火,遠遠看,火光淡淡的,很美。
就算上了國中,童子賢也沒補習,學校也沒太多模擬考,音樂課、體育課照上。聯考前,他還代表農業組織「四健會」來台北開年會。他自己搭火車、轉車,花了12小時到台北,台北親戚看到他說:「哇,要聯考了你還來!」他當時也沒特別感覺,不管是種菜、音樂課、體育課,做什麼都興高采烈。
後來童子賢回頭看,才知道這些童年經歷也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種學校課本以外的學習。他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兒時的自由開放,讓他對很多東西充滿好奇,即使從學校畢業了,還是樂在看書、樂在學習新的知識。
精采人物:當校長前,曾做過計程車司機、漁夫、電腦工程師
彭銘君:讓每個孩子發揮天賦,做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到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在學習路上挫敗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大坪實小校長彭銘君國中時只會「背多分」,因此,很能同理孩子聽不懂、學不會的痛苦。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放眼教育界,新竹大坪實驗小學校長彭銘君的職涯「豐富」的程度,應無人能出其右。過去,他曾是電腦工程師、開過計程車、當過漁夫;還考取了12張街頭藝人證照,在街頭表演,當校長後結合音樂辦學,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天賦。
近年,他又多了一個Youtuber身份,創立「憂娘駕駛」頻道,利用假日記錄分享露營車改裝、車泊、旅遊生活,吸引近13萬人訂閱。彭銘君說:「Youtuber是現代孩子的夢幻職業,如果我們不曾體驗或了解Youtuber工作,要如何引導孩子培養相關的能力呢?」
小二被老師呼一巴掌, 從此對數學心生畏懼
彭銘君的辦學理念是「讓每個孩子做更好的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學習路上挫敗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彭銘君曾經因為學習不得其法,只會死背硬記,國中階段過得很痛苦,因此,很能同理孩子聽不懂、學不會的痛苦。(下續)
延續閱讀
日日新,又日新。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9
Jul 10, 2024
鮮拿哥
Q:AI時代來臨,怎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
A: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別太焦慮。比如說,20世紀初,台灣社會有七成是農人,但如今台灣留在農業的人,還不到5%。是農耕機的發明與普及讓大家都失業了嗎?當然不是;有人去拍電視、拍電影,有人寫文章、有人開餐廳,有人做隱形眼鏡、有人寫程式,也有人去做美髮、美甲。以前哪有美甲這一行呢?能把指甲畫得那麼細緻、那麼美。
重新定義、思考人的價值
社會確實在變遷,產業確實在轉型。從農業轉到工業,再轉到資訊工業,乃至於現在的AI、新的資訊工業出來。而同時,社會上也有服務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傳播產業、資訊產業、娛樂產業、職業棒球籃球等等,農業也有了新型態、新價值。
我刻意請大家回想從農業時代進展至今,是想強調,這是逐漸調整跟轉變的,未來確實有些工作很可能被AI取代,但不會是一年內就發生的事,而可能是5年、10年、20年……慢慢演變的。如果只有3年就要你從農夫變成工程師,那就會很痛苦。
AI擅長的是資料多、目的簡單的工作。例如圍棋,資料複雜、有幾千個棋譜,但現在只要1GB,幾千幾萬個棋譜就都記起來了。跟機器比記憶沒有意義,就像跟農耕機比力氣也沒有意義。農耕機替代了體力工作,AI也替代了繁瑣的腦力工作,我稱為「腦力粗活」。其實我反而有種憧憬:這樣的進步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讓人類社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當然,還是得擔心在演變過程中漸漸淪為弱勢。首先,你個人不要淪為弱勢;其次,台灣社會不要淪為弱勢。所以個人要無止境的學習,也要創造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的社會。總歸來說,人要重新定義、重新思考「人的價值」。你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樂在學習的態度。
Q:傳統教育有哪些問題?未來教育的重點為何?
A:台灣的教育還是很填鴨,想要把所有東西塞給孩子。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的孩子中學時,常常晚上10點、11點作業還寫不完。我說:「可以先睡了吧?」他們總說:「不行,沒寫完明天會被處罰。」都快哭出來了。經常都11點半了,才匆匆忙忙刷牙洗臉睡覺。
台灣的教育也很考試導向,我看到太多名校畢業的人,說他們恨透了中學時期,充滿痛苦。可是當你面對國際競爭的時候,這些考試的能力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你只是在2300萬人中廝殺得很激烈而已。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再讀書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興趣,硬被爸媽逼著去念,學校教的也無聊,所以畢業就停止學習。
學校應該教會孩子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
教育不該是死板的知識填鴨。我用資訊產品來比喻,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個CPU、某個手機的事情,那恐怕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才會被寫進教科書。想想看:你願意用四、五年前的手機嗎?等到你教會這個學生,他畢業、服兵役、出社會,可能又過了五、六年了。等到他想運用當初課堂上學會的東西做手機,已經有十年落差了。
但也不用太恐慌。學校教會你基礎,進入產業之後,自己持續再學習,有時學習甚至是沒有方向的。比方說,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CPU,要看AMD跟Intel如何不斷競爭;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手機,根本沒有教科書會教你,而是你去體會消費者需求:更大的螢幕、更高的解析度、更強的運算能力等等,大家不斷腦力激盪。
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並且啟發孩子對某個專業領域的興趣,進入社會後,遇到需要、遇到有興趣的,就自我學習。台灣現在面對國際競爭很恐慌,但我還是要建議爸爸媽媽們:放輕鬆,讓孩子快樂學習,孩子有快樂的感覺,才有可能持續學習。
Q:現代父母普遍工作忙碌,如何兼顧家庭教育?你的經驗是?
A:現在社會因為專業分工,也許爸爸媽媽整天要上班、加班,比較難像我小時候。我自己的方法是,盡量做。我在兩個孩子幼兒園、小學時,每天晚上下班都會講三、五個故事給他們聽,一直到小學畢業都還常講。除了陪著他們講故事之外,也玩遊戲。
他們還小時,我白天只要得了空,就會跑去看他們上課,隔著窗戶偷看,有時也跟老師聊聊天。小孩如果發現我在偷看,都很高興。我以前也會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
我的小孩都沒讀太特殊的學校,就念社區的國小、國中。現在長大了,都在國外讀研究所,還是很感謝我當初的安排,因為朋友就在住家附近。媒體很多時候報導我有這個房子、有那個房子,是錯誤的。我26、27年來沒有搬過家,一直住在當初的公寓。所以孩子的朋友也一直都在附近,很好揪,回國就一戶一戶去串門子。我也沒要他們特別讀什麼,他們都自己選,學人文領域。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至於學校教育,我要建議:第一,台灣的家長,要尊重跟重視技職教育,不要排斥;第二,不要太填鴨、太跟隨考試的腳步。大家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不但計較孩子,還計較學校跟老師。我女兒國中的家長會時,我聽到很多家長發言,說功課不夠多、孩子不像隔壁班成績進步。我聽了嚇一跳,小孩已經睡不飽了,還要怎樣?
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台灣的教育裡,「傳道」超過90%,下課了還要去補習、反覆考試。孩子的時間被塞滿,沒有空玩音樂、沒有時間運動、沒有時間做maker、沒有時間跟朋友聊天,也沒有時間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因為功課都做不完了,錯過很多家庭教育的機會跟親子共處的時光。
Jul 11, 2024
鮮拿哥
(續上) 這些基本原理,並沒有想像中的難。蔡宗翰說明,AI都需要先訓練、測試後,才能執行任務,「比方說,我們想讓AI分辨鳥叫聲,先想像你是『正在進行訓練的AI』,分別聽了三種鳥叫聲,並對應鳥名;聽了幾次之後,再想像你是『上線測試的AI』,然後聽其中一種鳥叫聲,並預測那是什麼鳥的叫聲,這就是『監督式學習』。」
除了技術層面,還可以從應用層面去認識AI,試著養成AI思維。他強調,現在有很多資源,都能幫助一般人學習AI。
AI人才必備:表達能力、跨領域能力、更強的專業
除了認識AI,學習善用、活用之外,AI時代的人才還有三個關鍵特質。
第一,是表達能力要好。以ChatGPT的運用來說,使用者的引導是成敗關鍵,「未來你的同事可能是AI,你能不能好好表達,把需求說清楚,就很重要;現在很多學生文字能力不好,甚至有些理工科系直接不採計國文,是太忽視這塊了。」
第二,是要有跨領域能力。蔡宗翰說,以前一個組織內的人多、能明確分工,未來不但組織的人力精簡,大環境還快速變動,分工不再如此精細,每個人都要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能與他人、與AI合作。
就AI發展的角度來看,也需要愈來愈多跨領域人才,比方說,要做醫療AI、就得與醫護人員合作,要做語音AI、得和語言學家合作,換言之,即便是AI工程師,也必須能跟不同領域的人溝通。
蔡宗翰認為,「T型人才」將會未來的主流,T上面這一橫,代表能觸及的領域,要愈寬廣愈好,而T下面這一腳,亦即自身原本的專業,也要紮得夠深。
父母的任務,是陪孩子找到「有勁」的領域
因此,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原本的專業能力要更強,「你要知道AI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也要能把AI做出來的、75分的東西,變成90分的東西;平庸的、湊合能用的,都不行了,因為AI就能做出來。」
專業能力強了,才有機會整合、創造,找出新的價值,這就是AI做不到的,蔡宗翰坦言,這並不容易,但是人們未來得面對的挑戰。
落到教育層面上,他建議,當孩子在選科系、找方向時,千萬要以自己有沒有興趣為主要考量,「當你做這件事情『有勁』時,才有可能把這相關的專業學好。」
也別以為,即便找不到興趣,反正讀資工系就能安然度日,蔡宗翰強調,AI也會寫程式、也會取代平庸的工程師的;假若興趣就在文組,也別怕,只要培養好運用AI的能力,能跨領域的合作,在AI時代仍有許多發展可能。
5個思考步驟,練習「AI思維」
在《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中,蔡宗翰點出了養成AI思維的具體方法,他強調,AI能應用的範圍很廣,日常小事也可以,具體的思考步驟如下:
Step1:找一件最近讓你困擾的事,工作的、學業的或日常生活,都可以。
Step2:想想看造成困擾的原因為何?能靠自己改善嗎?會耗費很多心力嗎?
Step3:如果希望旁人幫忙解決困擾,能怎麼做?若要用手機、電腦來幫忙解決,又能怎麼做?你希望得到什麼成果?
Step4:是否能用「數位化」且「格式統一」的方式,紀錄每次發生困擾的情形?從紀錄中能看出這些情形的共通點或差異嗎?
Step5:觀察紀錄後,能否找到解決方式,並且得到你希望的成果?
比方說,對於有學齡孩童的家庭來說,「今天小孩要穿什麼衣服出門」常令人困擾,既要對照學校課表,看看是穿運動服、制服或便服,也要觀察當日天氣,依照實際情況微調,例如內搭發熱衣、加背心或加外套等等。
如果想試著讓AI來幫忙,蔡宗翰說,可以先蒐集氣象預報,再紀錄看看全班同學的穿著,大約紀錄個一個月,用「氣象」、「課表」、「小孩相對應的穿著」等資料,便能訓練出一個AI模型,未來要出門前,就能請AI建議本日穿著。
蔡宗翰強調,不必神話AI,但也別逃避,就勇敢務實的用用看,「能運用AI的人,在未來,會因為AI的加乘,更有發揮空間。」
「別再為了分數斤斤計較!」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AI來了,大人請培養孩子
「再學習的能力」,別再填鴨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傳統強調成績競爭的填鴨式教育模式,不足以讓孩子面對AI時代的競爭,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樂在學習、持續學習,才能適應變遷,實踐理想。
AI時代來臨,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說,傳統的、填鴨的、強調成績競爭的教育模式,已不足以讓孩子面對未來。未來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當孩子的學習動機被啟發了,能樂在學習、持續學習,就能適應社會的變遷,進而實踐理想。
而這不只是學校教育的責任,童子賢強調,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他以己身為例,強調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讓他自由探索、並適時給予指引和啟發,讓他樂於學習,而且延續至今。也因此,他很在乎孩子的童年。孩子還小時,他每晚都會唸故事、陪玩,甚至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關心孩子,但別過度焦慮
但童子賢也提醒,家長要關心孩子,卻別過度焦慮。「我鼓勵大家放輕鬆,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老實講,差一個學校、兩個學校,也沒有嚴重到什麼地步。不要逼小孩,別讓孩子對學習有挫折感。」
童子賢長年支持藝文公益和社會議題,日前獲《遠見雜誌》的「君子企業家獎」。童子賢獲獎時謙稱,不敢以「君子企業家」自居,而是以此做為鞭策與砥礪。他期許自己,為更加公義、包容、尊重的環境而努力,打造更能分享、和諧、進步的社會。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童子賢的精華內容:
Jul 12, 2024
鮮拿哥
明燈計畫未來也希望擴大,納入「同儕引路」的機制,例如,學長姐可以為學弟妹引路,有出國交換等某一項經驗的同學也能幫助沒有經驗的同學。
高為元強調,他很希望每個學生都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路走,擔當責任、也享受樂趣,無論世界怎麼變,這永遠是教育的意義和目標。
讀理組才有前途?中央資工系教授蔡宗翰:
文組的別怕,為自己裝備這3項能力,
也能成為AI時代所需人才
AI時代來了,讓孩子讀理組、甚至直接選資工系,比較妥當?台灣AI教育權威、中央資工系教授蔡宗翰直言,AI也會寫程式,平庸的工程師以後也可能被取代;假若興趣在文組,只要願意認識AI、善用AI,還是有機會成為AI時代所需的人才。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ChatGPT爆紅,如滔天巨浪席捲而來,讓原本就是顯學的AI人工智慧,如今更引發熱議,也讓許多人開始思考「我會被AI取代嗎?」、「AI來了,孩子該怎麼辦?」等問題。
對此,台灣AI界權威、中央資工系教授蔡宗翰明確回應:
「AI不會取代你,但懂得善用AI的人可能會取代你。」
「大人不能假裝AI不存在,要引導孩子善用,也得讓孩子知道濫用的後果。」
蔡宗翰擔任教育部人工智慧競賽等計畫主持人多年,一直站在培育AI人才的第一線,還因喜愛寫文章、創作古詩而被譽為「AI界李白」;近期,他出版了《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一書,希望讓更多人認識AI,進而學習與運用,養成AI思維。
現在想學AI,不會寫程式也沒關係
橫空出世的ChatGPT,讓大家發現生成式AI的威力,「我一開始用時,也是覺得『代誌大條了!』立刻召集所有研究生,要大家把自己的題目丟進去、看看會跑出來什麼,如果ChatGPT做得還比你做得好,那你就要想想該怎麼辦了。」
研究AI多年的蔡宗翰說,以前想做AI,得一磚一瓦、從最基本的底層函式(基本功能)開始寫,現在連程式都不用寫了,用自然語言(如中文、英文等)就可以指揮AI幫忙寫文、算圖。
換言之,現在「人機溝通」的障礙已經被打破了,想學AI,已經不用從深度學習、建模等面向切入,而是可以直接開始用,這正是個契機,讓每個人都能透過ChatGPT,試著接觸AI、活用AI。
ChatGPT是接觸AI、認識AI的絕佳機會
蔡宗翰很建議,每個人都應該現在就去用用看ChatGPT,「已經在工作的人,不妨想想看,工作中有哪個環節能請AI幫忙,例如寫文案、做規劃等等,ChatGPT都能生出點東西,可以當成初稿,再以此進一步優化成可用的版本。」
他比喻,就如同網路的普及、各種軟硬體的進步,都讓大家的工作愈來愈有效率,AI也有機會成為我們的「神隊友」,幫助提升生產力。
至於孩子,也應該現在就開始接觸AI,有些大人因為擔心孩子叫ChatGPT寫作業或考試,就直接禁用,蔡宗翰直言,這如同自縛手腳,「你不能當成AI不存在,要引導孩子善用,也要讓孩子知道如果濫用會有什麼問題。」
AI可以讓人類的工作或學習如虎添翼
該怎麼做呢?他舉例,假若孩子今天要寫一份去故宮參觀的心得報告,以往的情況,可能是孩子自己寫、或上網找些資料拼湊、或大人出手幫忙,但如今,可以請孩子試試運用ChatGPT。
孩子可以先跟ChatGPT聊天,分享這次去故宮的見聞,然後提到要寫心得報告,請ChatGPT建議看看有哪些點可以寫,用互動式的方法把報告架構生出來,再去增補修潤;也就是說,用ChatGPT產出「骨架」後、再把「血肉」填進去。
現在很多孩子,連報告要怎麼寫都搞不清楚,蔡宗翰認為,可以用ChatGPT來學習,寫出質量更好的報告,「而當你把格式不對、敘述不當、錯字很多的問題都解決了,接下來就能比誰有創意、誰有深刻見解,這就得靠真本事。」
AI能當神隊友,但若濫用也有不良後果
善用AI能讓工作或學習如虎添翼,但如果濫用,也會衍生問題。以故宮參觀心得為例,假如孩子什麼資訊都沒告訴ChatGPT,只要求代寫心得報告,那ChatGPT就會依據它既有的、在資料庫中所學習到的資訊來寫,很可能寫出現在根本沒在展的內容。
蔡宗翰強調,ChatGPT其實就是個「文字接龍機器人」,它只把人類寫過的文字都背起來,然後依著使用者的指令,產出文章,「它對它寫的內容是沒辦法負責的,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他再舉例,最近,他跟學生都在玩ChatGPT,試著用來分析各種文字內容,很多學生覺得結果不夠好、產出的成果不如他,關鍵就在於給的指令不夠明確,「當你沒把事情說明白、沒把場景交代完整,它就直接從它現有的知識中產出回應,這樣的結果當然很有限。但如果你說清楚了,它是能幫你寫找出有意義的資訊甚至解釋的。」
未來職場結構,將由「金字塔」變「尖塔」
AI能成為人類的神隊友、提高生產力,當然也會波及某些人的工作。蔡宗翰形容,倘若目前的工作人口樣態如同「金字塔」,低階的工作所需人數較多、愈高階的工作人數愈少,未來這金字塔會「變瘦」,變得像聖誕樹、甚至尖塔,中低階所需的人會變少,因為很多工作都能由AI分擔,組織中每種角色都會更精簡。
如果想成為留在職場的那群人,他認為,首先,要認識AI,他很建議父母跟孩子一起,就從現在開始去看看AI是什麼,在技術層面的幾個重要概念,如監督式學習、非監督式學習、強化式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等等,都試著理解。(下續)
Jul 13, 2024
鮮拿哥
思考面向2:未來的教與學,會有哪些改變?
想清楚第一件事之後,就比較有機會正面看待AI,也較能進入第二個思考面向:能不能將ChatGPT視為好機會,用來幫助我們探索未來的教學跟學習,會是什麼樣態?
高為元回想,在1970、80年代時,小型計算機剛出來,那時眾人很擔心,怕孩子從此不會加減乘除了,當時還引發一番論戰,到了現在,大家也還是會加減乘除;又例如,剛有維基百科時,也有人擔心那些資訊會誤導大眾,但如今維基的認證檢核機制完整,可信度提升,已被廣泛使用。
新的科技,會變成新的工具,帶來新的學習模式,只是這個歷程需要時間。高為元說,未來會如何,他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老師的教學只是要學生死背知識、在考試時再吐出來,那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AI比人類還會背、回答得比人類還快。」
他分享,自己這陣子也常用ChatGPT,確實有助於資料的蒐集與彙整,他很鼓勵大家帶著開放的心態,找出讓AI「為我所用」的那條路。
思考面向3:當AI成為新常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第三個大哉問是,有了AI之後,未來的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
身為大學校長,高為元常被問到「未來世界的樣貌為何?」、「未來教育要怎麼辦?」、「未來人才有哪些特質?」等問題。
他的答案是:未來還沒有成形。
「可能有人認為,未來是某一個樣子,我得要怎麼準備,才能在未來有薪水可領,但不是這樣的,未來還沒有成形,我們每個人、每一天,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累積下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也就是說,答案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生而為人的主體性、主動性,是很重要的。
更跨領域的課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未來的教與學會是什麼樣態,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些大方向能依循,「跨領域」便是其一。
跨領域的多元學習,原本就是清大的特色,高為元去年上任後,就提出「要更跨」的主張,希望將目前約25%畢業生具備跨領域雙專長的比率,逐步提升至80%跨領域多元化學習。
為此,清大在這學期推出「X-Class」計畫,X在數學裡常代表未知數,也有跨越之義,這個計畫能讓學生「衝堂選課」,只要其中一門課提供完善的非同步線上教學,學生即可不受時空限制,修習同時段的兩門課程,如同《哈利波特》中的妙麗在校長鄧不利多的幫助下,取得時光器來達成同時修兩堂課的願望。
高為元分享,這個計畫是為了回應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愈來愈多清大學生修讀雙專長、雙主修及跨領域學分學程,想修的兩門課若落在同一時段,就會因衝堂而被擋修,打亂修課的規畫。
而在疫情之後,清大愈來愈多的課程提供錄影、助教等完善的線上資源,學生不一定要出席實體課程,也能完整學習。
養成多元能力,學習不一定要在課堂上
除了選課,學分採計及成績計算的框架也都鬆綁,大原則是要鼓勵學生自主的、彈性的學習。
有意思的是,X-Class的構想是由清大核工所碩一生陳聿邦提出,他分享,自己之前讀原科院學士班時,就曾碰到衝堂的困擾,大三時需要在本系選修課與輔系必修課中擇一堂先修、另一堂留至大四再選,很令人苦惱。
後來,陳聿邦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分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允許學生修習同時段兩門課的制度,學生只需提出申請、並和老師討論修課計畫即可;他進一步搜尋資料發現,美國哈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也有衝堂選課的機制,便和學生議會討論後,與教務處共同提案。
高為元強調,學習不應侷限於坐在教室上課、考試、交作業,根據研究,課內學習大約僅占總體學習的15%,另外85%來自研究、實習、社團、打工、體育活動等。
「比如說,有學生準備了好幾個月,參加超級電腦大賽,得到全球冠軍;或是打造機器人、電動賽車、無人賽車等等,這算不算學習呢?我想,答案是十分清楚的。」
而且,有將近一半的職業可能會在未來20年消失,學一項技能用一輩子的時代,已不復存在,「我們必須擴大對學習的想像,更著重培養學生分析、整合、溝通、領導的能力。」
清大賽車工廠團隊即將赴歐洲參加學生方程式賽車。此團隊是全台首支研發無人車的學生車隊,今年計畫在參賽的電動車上加裝無人車系統,讓賽車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也能自行演算最佳路徑並抵達終點。坐在賽車中的是高為元。
「明燈」計畫,幫助學生找到想走的路
面對未知的未來,很多人在選擇方向時,會有點茫然,對此,高為元認為,選擇「有興趣的路」走,這是永遠不會錯的,他上任後,也不斷思考該如何協助學生自我探索。
前陣子,在既有的雙軌導師及業師之外,清大再推出「明燈」計畫,由熱心校友、退休教師等擔任「引路人」,當學生面對職涯發展、自我成長等疑惑時,就可以「尋路人」身份上平台申請,並連結一位引路人,來陪伴與指引方向。
尋路人在申請時,要填寫自己關心的幾項主要議題,如選課、轉系、跨領域雙專長、申請研究所、交換、實習、海外留學、考證照、就業、創業、自我成長等,透過平台系統找到最適合的引路人。
「mentor如果翻譯成導師,好像上對下的長輩,但更貼切地說,其實就是在工作、學習、人生規畫等某件事情上有經驗的人;比方說,生過小孩的人可以給新手爸媽一些幫助及經驗談,這是看書及上網查詢難以取代的。」高為元說,把mentor翻成「明燈」,除意涵相符,讀音也相近。(下續)
Jul 14, 2024
鮮拿哥
(續上)很多人聽到AI的直覺反應,是害怕、恐懼,擔心AI會搶走我們的工作,甚至會凌駕於人類之上。對此,李開復說,AI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技之一,從好的方面來說,AI能讓醫療更精準,也有助於加速新藥與疫苗的開發,未來人類將愈來愈長壽、愈來愈健康。
又例如,AI能解決教育僵化的困境,為孩子提供客製化的適性教育,未來AI可以偵測到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適合的教育。
未來會有AI玩伴、AI教師,但「真人間的互動」仍不可取代
李開復預期,20年後的孩子,可能都會有「AI夥伴」,「孩子原本就會在主觀上把身邊的玩具、寵物等擬人化,甚至會跟假想朋友溝通交流,這是AI夥伴誕生的絕佳機會,AI夥伴會是孩子的朋友,也可以是孩子的老師。」在新書中,李開復也寫了相關的故事。
比方說,AI夥伴可能會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沒有搞懂某個知識點,就用很有趣的方法,例如說故事、玩遊戲等等,來巧妙的教孩子;由於這是AI夥伴透過深度學習累積出的、針對這位孩子的最佳教學方案,所以能有效提高孩子學會的機率。
AI技術也有可能讓孩子的學習更身臨其境,學歷史時直接跟拿破崙對話、學科學時由愛因斯坦來教,AI可以逼真扮演,用有趣、有效的方法,讓孩子更快學會基礎知識。
屆時,大人要扮演的角色,就是陪著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培養非知識性的軟實力,教一些「只有人類能教人類的事情」。李開復認為,在2041年,人類教師與AI夥伴靈活協作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大幅度拓展教育的深度跟廣度。
意識到AI帶來的改變,珍視並發揮人類獨有價值
當然AI也會有負面影響,例如,大家最擔心的就是許多人類工作會被AI取代。李開復強調,AI取代的是「重複性的工作」,換個角度來看,人類未來不用做重複的工作,只要做自己愛做、對社會有價值的工作;而且AI會創造更大的產值,未來人類世界或許會更豐饒,人們或許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工作。
他之所以寫這本書,也是希望更多人意識到AI時代的來臨。年輕人,可以好好做規劃,找到不容易被取代、自己又喜歡的工作;已經進入職場的人,則要意識到有些工作未來可能會有危險,但也有些工作能得利於AI,想辦法放大自己的價值;至於父母,則要調整教育教養觀念,跟孩子一起認識AI,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軟實力。
AI其實就是一種工具,我們得認識它、運用它,「就像記者沒有word,就不能工作,會計沒有excel,也不能工作,以後我們是『沒有AI,就不能工作』,得與時俱進。」
李開復鼓勵大家,多擁抱新科技。比方說,近期因為疫情,很多人得在家工作、遠距學習,很多人也都學會了、適應了,這其實就是對人類能力的一種認可;也很多人因為疫情開始聽說mRNA、核酸檢測等,關注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等等,都是好的開始。
「我們要相信,AI能把我們從庸庸碌碌、日常重複中解放出來,得以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也能讓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力,我們得引導孩子追隨本心,做最好的自己。」
2
你為什麼怕AI?清大校長高為元:
想清楚這3件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迎接AI新常態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很多人對AI有恐懼感,擔心自己被取代,更怕孩子沒工作,清大校長高為元認為,這份焦慮源自於對AI不瞭解,其實,倘若願意去理解和學習,就能讓AI「為我所用」,他很建議大家用更開放、正向的態度來面對AI新常態。
時間倒回二月中,當時,多數大學都還在放寒假時,清華大學便召開校內會議、成立專案小組,討論AI對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能有哪些輔助,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因應之道為何。
這是ChatGPT橫空出世後,台灣第一個對此事有具體回應的大學,其後,教育部才邀集專家學者,探討AI相關議題。
「AI就是來了,我會比較傾向去鼓勵大家,把它視為『機會』,而不是『挑戰』,用正向的、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在接受《未來Family》專訪時說,未來的教與學,都會有新樣貌,我們每個人都要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在討論AI議題時,高為元認為,得先把最本質的事情想清楚,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思考點是「我們為什麼要怕AI?」
思考面向1:我們為什麼要怕AI?
AI之所以引發集體焦慮,因素很多,「最主要是我們面對新的、還不大瞭解的事物時,就容易去『幻想』,愈想愈極端,尤其,這件事在技術上是比較不好懂的,又有許多不同的資訊來源,就更讓人不安。」
而且,這類顛覆性的科技發展,會讓每一個人都得跳出熟悉的舒適圈,當然令人害怕,但高為元認為,與其擔心,不如先把最源頭的「為什麼」想清楚,然後找出自己能做的部分,例如試著去認識、理解AI,試著去想像跳出舒適圈的可能性。
心的安定,至為關鍵,「如果你認為AI可以控制你,那你就被控制了;如果你認為AI可以代替你,那你就已經認輸了。」高為元強調,去學習、去瞭解,才是最佳解。(下續)
Jul 16, 2024
鮮拿哥
AI 世代的教與學
《AI時代已到來》
李開復:父母得教會孩子這2件事,
讓孩子不被AI取代,不能被動旁觀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AI趨勢專家李開復強調,AI時代來了,我們不能被動旁觀,而要理解AI、善用AI,尤其是父母們,得培養孩子不被AI取代,適應人類與AI共存的新社會。
AI帶來的改變是鋪天蓋地的,沒有人是局外人。究竟什麼是AI無法取代的能力呢?
李開復在接受《未來Family》採訪時指出,第一個AI無法取代的能力,是創造力,「AI並沒有真正的原創能力,也沒有辦法去構思或做戰略性規劃的能力;雖然AI很擅長執行特定任務、不斷進行優化,但它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也不會跨領域構思,更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第二,則是同理心。AI沒辦法「感同身受」,也無法跟人類有真正的情感互動,即便AI能「偽裝」,能透過深度學習優化聊天內容,和人類相談甚歡,「但人類很難打從骨子裡的信任機器,」李開復直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是AI無法取代的。
創造力與同理心,是迎接AI時代最重要的軟實力
因此,李開復認為,父母們得費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多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還要鼓勵孩子做批判性思考。
也得教導孩子提高EQ,讓孩子富有同理心、善於溝通、懂得關懷,進而被人信任、被人尊重,有團隊精神、能與他人合作。他強調,這些「非知識性的軟實力」,得以讓孩子好好適應AI時代。
李開復曾任職於蘋果、微軟、Google等頂尖科技公司,之後創辦了技術型的風險投資機構創新工場,是全球人工智慧的權威,擔任好幾個國家的AI顧問,他曾在2018年出版《AI新世界》一書,主張在數位時代激增的大量數據將會推進AI的發展,如今回頭看,他在書中的描述大多已成真。
日前,李開復又推出新作《AI 2041》,描述20年後的世界,為了更生動描繪未來人類社會的生活樣態,李開復邀請多次獲得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中國作家陳楸帆加入創作,用小說筆法呈現了十個在2041年發生的故事。陳楸帆曾是李開復在Google的同事,他離開科技業後便投身小說創作。
AI改變製造、金融、零售、運輸、醫療…沒有人是局外人
前七篇故事,描繪了七種大量運用AI的行業,包括精準醫療及疫苗研發、自動駕駛、量子計算等等;後三個故事,則關注於AI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例如傳統行業面臨的失業潮,財富不均導致社會地位不平等加劇,以及保護個人隱私與享受技術便利之間的取捨等等。
書中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裡面提到的AI技術與運用情況,都是基於當今的科技基礎,有邏輯地推演出來的,李開復認為,書中有八成的場景,未來都會成真。
李開復強調,他用這種手法呈現2041年,就是希望更具可讀性,讓更多人能透過閱讀理解AI,並思考AI與人類共存的新生活樣貌;他甚至希望,父母能跟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共讀此書,讓孩子也能理解AI將帶來的改變。(下續)
Jul 18, 2024
鮮拿哥
(續上)蔡可:人工智能時代對教師提出了數字素養新要求。面向未來的教師,需要適應教學方式和角色的轉變,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領域和工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輔助教學、提供學習資源、評估學生的學習等。但我們不能孤立地去討論這些理念。
教育數字化轉型與以往的教育教學改革有所不同。過去,我們更新教材、完成教師培訓,教師就能走上講台,然而,數字化轉型離開產品與工具支撐無法實現,教師的數字素養需要在應用場景、產品與服務的支持中去培育,即便大模型也需要「小應用」。
風行的智能教學產品已經成為制約區域教育非常重要但又很隱性的一個要素。說它重要,是因為這些產品直接影響教學模式、課堂生態,其適切與否,決定了教師是否願意使用、能否用好;說它隱性,是因為它幾乎是「三不靠地帶」,行政決策者只有財務審計要求、缺乏采買專業依據,教師作為使用者缺少決定權,大學與科研機構則因為產品層面的「低端」而不會去投入研究。
如何發揮專業對地方的引導作用,協同政府、企業推動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從教育問題解決的角度(技術應用的適切性而不是技術指標的前沿性),幫助地方從教學應用、資源供給、建設運維、經費投入等方面整體考慮問題,健全智能教學產品的准入與退出機制,完善常態化應用的服務體系,這是教育數字化轉型中非常實際但又重大的挑戰。
人工智能教育要以人為核心
【人工智能在教育當中的應用,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組織變革的問題,是教育內容的變革問題。人工智能教育要突出人,而不是機器。】
主持人: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
倪閩景:人工智能教育要突出人,而不是機器,這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所有出發點。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去推進:
第一,順應潮流主動變革,立即行動。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應用永遠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只有立即行動,只要初心是為促進教育的改革發展,哪怕是犯錯,也比不行動要強。
第二,要對技術充滿敬畏。幾年前,杭州有一所學校采用哈佛大學的技術,給學生在頭上戴一個頭箍,用來訓練注意力,後來叫停了。技術存在兩面性,如果對技術沒有敬畏感,它給教育領域帶來的結果將不堪設想。
第三,人工智能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的複雜性源於人的複雜性,可以說,教育的藝術性不在於讓孩子學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學少、學慢、學難,甚至有時會求「拙」,讓孩子的靈魂跟上。少就是多,這就是教育的藝術性。人工智能不是讓孩子做更多的題,而是讓孩子成為不一樣的人。
第四,人工智能在教育當中的應用,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組織變革的問題。為什麼數據聚不起來,教育應用不起來?核心原因是我們組織觀念和教育觀念沒有改變,如果整個人工智能都往應試方面走,那肯定是沒有出路的。第五,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核心是教育內容的變革。
人工智能時代的特點在於,不再是物質匱乏,而是時間匱乏;重要的不再是物質制造,而是精神制造。OECD發佈了《2030學習指南》,指出要讓學生在陌生環境中自定航向,形成強大適應能力和變革能力,聚焦創造新價值、協調矛盾困境、承擔責任三項能力,是現在教育必須要接受的挑戰,這也是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最需要考慮的方向。
李佐文: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優勢在於借助強大的數據模型,自動生成各種文本和問題答案,因此可以被用於教師備課、學生學習和課堂提問、教學管理,以及招生就業、語言服務行業發展多個場景,涉及整個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它所具有的易用性和易操作特征,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和學習體驗;它所體現的大模型范式將使教師在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角色轉化為「導師或教練」,促使人機協同的教育新形態加速形成,不斷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融合於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對未來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發展起到促動作用。
人工智能技術打破了課堂的時空限制,實現了在線教學、遠程輔導等,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未來,人機協作的課堂,特別是本地教師、遠程教師、機器人教師協同工作聯合教學(Co-Teaching)的三師課堂,將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常規課堂樣態。
蔡可:從教育教學的現狀來看,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發揮了技術的獨特優勢,如跨時空、個性化、集約化等。人工智能技術通常是通過對特定問題建模來實現,追求確定性、關注結果、強調效率。因此,在知識的顯性化與細顆粒度前提下,對於薄弱地區實現教育質量從水准線以下躍升,效果非常明顯。但我們也要注意到技術的限度,人工智能的誕生並不是因教育而起,人工智能也不必然賦能教育高質量發展,「創造」不是算法邏輯,創造性人才培養關注的是默會知識,學生必須試錯(而不一定是路徑的精准)才能螺旋式上升,需要面對模糊的邊緣地帶,甚至在與悖論共處中形成批判性思維。
這些目標的達成都離不開善用技術的人。隨著高中課程標准的全面推開、義務教育新課標的頒布施行,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整合式的教學內容設計、情境化的探究教學方法也在對教師能力提出新要求。當教師在思考如何設計學習體驗、開發課程資源、打通課程與生活、怎樣以評促學等問題的時候,技術就有了更大的用武空間。所以,不只是技術賦能教育,教育也在賦能技術。
(郜雲雁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來源:2024-03-04 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圓桌派])
Aug 12, 2024
鮮拿哥
倪閩景:我們不必焦慮將來孩子的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替代,因為人類文化進化的歷史告訴我們:新技術總是以淘汰老的生產方式來淘汰舊勞動,但同時新技術總是以創生新的人類需求來創造更多新勞動。也就是說,人工智能會替代人作為工具化的職業,也會產生許多新的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職業。
同樣的,人工智能會替代掉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的工具性內容,比如單純的知識傳遞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來完成,但不可能替代教師職業中的非工具性內容,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建立。也就是說,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部替代教師,但是必然會替代那些只會進行知識傳遞的教師或者那部分行為。換個說法,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可能被替代,但是「教書匠」將不再被需要。
李佐文: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教師完成許多機械重複性的工作,這是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的機遇,使教師可以從簡單機械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但是人類的教育工作,最終只能由人類自己來完成。比如,情感的培養、價值觀的塑造等,都是人工智能所不能實現的。人工智能越是高歌猛進,教育越要回歸人性,因為教育是關於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
生成式人工智能給教育教學領域帶來的利弊,目前還無法估量,但是教育界確實應該積極應對、主動求變,並廣泛汲取智能技術帶來的紅利。教師應善於利用智能工具和教育資源,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對於語言智能的飛速發展,教育工作者要有科學理性的態度,既要熱情擁抱人工智能的新發展,讓它更好地服務人類社會,又要預防它帶來消極的影響,使其最大效能地在人才培養中發揮作用。
蔡可:對這一問題,學界有一定共識,即機器人無法取代人類教師。因為教師的角色遠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包括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教育等。這些領域涉及人類的情感、創造性思維、共情等獨有特質,是機器人所不具備的。學生需要被關注、包容和被理解,需要在陪伴中成長;教師通過溝通和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完善學生的人格。所以,教師職業不會被取代,只會越來越趨向於教育的育人屬性。
然而,情感勞動也是最複雜的付出,如何通過智能技術打破課堂邊界、學校圍牆,助力泛在化學習生態建構,探討智能助學、雙師教育的可能,形成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有機會為教育服務甚至全民教育的契機,為教師減負、卸壓,分擔職能。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工智能應該能讓教師無處不在。此時,「教師」的定義、培養方向、工作時空、來源渠道也會被重新書寫。
教育的多樣化將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塑造出千百萬不一樣的大腦,其中也必然會湧現出極具創新能力的人。】
主持人:人工智能時代對教育改革和教師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和新挑戰?
倪閩景:幾千年來,教育是實現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深度連接的途徑。但是強人工智能的出現,使人類的教育拓展到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數字世界。對教育來說:一方面,語言能力、情感能力等機器尚不可替代,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的形成過程仍沒有改變,人文、科技、數學知識依然重要,因為其中蘊含了大量價值判斷、思維工具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另一方面,學習將更多樣化、更充滿想像力。就如同汽車、飛機等,能幫助身體殘疾的人實現全球旅行一樣,有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一個普通人也能通過人工智能新工具,實現以前無法想象的創造力。為了創新而學,將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指向。
而創新需要多樣的大腦、理解的環境和突破的能力。人工智能時代對於教育改革和教師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戰,將聚焦於人的創造力培養,而這需要不斷地推進教育的多樣化。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為孩子們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只有教育的多樣化,才能塑造出千百萬不一樣的大腦,其中也必然會湧現出極具創新力的人。
李佐文:人工智能時代給教師提出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在人機共生環境下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組織信息、形成自我認知能力。以讀寫能力培養為例,過去,教師可以讓學生去百科全書裡查找信息,並相信這些信息是准確和真實的。現在,互聯網會給出上百萬個答案,沒有人告訴學生什麼是對的或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技術允許人們搜索和獲取的知識越多,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處理模棱兩可信息的能力就越重要。
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簡稱PISA)閱讀能力結果顯示,在經合組織成員國中,平均只有9%的15歲學生能夠在隱含線索的情況下區分事實和觀點。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讀寫能力的進步已遠遠落後於信息本質的演變,這一事實對當今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我們發現自己身處「後真相」氛圍中,感覺正確但實際上沒有任何依據的斷言會被認為是事實。
算法根據我們的興趣創建「社交媒體回聲室」,從而放大這些觀點,讓我們與可能改變自己信念的對立觀點絕緣。人工智能技術給教育帶來的首要影響,是對教育或學習目標的改變。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而不是一般技能,應該是未來教育改革的目標。無論學生還是教師,將來需要的不僅是工作能力、文本模式知識等,還要有評估和使用自動化產品所需的計算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Aug 13, 2024
鮮拿哥
郜雲雁~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摘要:盡管不斷進步的人工智能將如何重塑就業市場以及對於新技能的需求,仍然是一個未知的問題,但確定無疑的是,教育需要改變,從教學目標到教學內容和方式,都需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教育還需要從對知識的過度追求中,重新回歸到人本身。
教育已經跟不上技術進步的步伐了嗎?在有些方面,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根據經合組織(OECD)對人工智能能力的測試結果表明,到2021年,人工智能已經超過人類在讀寫和算術方面的平均水平,並預測到2026年,人工智能將有可能完成所有的讀寫和算術任務。
我們特邀代表委員、教育專家和人工智能教育專家,圍繞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展開對話與討論。
主持人: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郜雲雁
本期嘉賓:
倪閩景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
李佐文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主任
蔡 可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人腦從「知識儲存的容器」中解放出來
【人工智能將進一步解放人的大腦,讓人可以去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人機共生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學習場景、評價內容等,將是未來教育關注的焦點。】
主持人:人工智能對教育帶來的最核心影響是什麼?
倪閩景:所謂人工智能,就是指「能夠替代人工的智能」。從學習角度來看,它就是一種能力強大的知識工具。知識工具能把人的大腦從一個「知識儲存的容器」中解放出來,讓人類大腦有更多創造的空間,這被美國作家克萊•舍基稱為「認知盈餘」。
不必記憶的東西不再去記憶,會增加很多自由時間;不必記憶的東西不佔有大腦的過多空間,會增加很多新的腦連接空間。工具的發展是人不斷得到解放的過程。交通工具解放了人的雙腳,可以讓人去更遠的地方;自動化工具解放了人的時間,可以讓人有更多的閒暇;書本使知識儲存發生巨變,讓知識可以離開人腦而存在;信息化破解了知識傳遞的瓶頸,讓人類實現時時處處可學。
而強人工智能可以進一步解放人的大腦,讓人可以去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知識工具的靈活應用,已經成為當今學習變革最重要的活動,也讓學校課程更加豐富。所以,我認為人工智能對教育最核心的影響是教育內容的變革,而不是教學方式。
李佐文:近年來,隨著大語言模型的出現,人工智能發展進入密集活躍期,從ChatGPT到剛剛引爆全球的Sora,每一步突破都刷新了人們的認知。目前來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經具備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特性,而未來的通用人工智能將會更強大,可以像人類一樣學習和推理,可以解決更複雜的問題。
人工智能給教育帶來的核心影響,將是對教育理念和教育生態的重塑。在知識隨處能學、隨時可學的智能時代,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育,必將轉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教育。由於教育目標的轉變,原來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評價手段等,都將隨之發生改變。人機共生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學習場景、評價內容等,將是未來教育關注的焦點。
蔡可:在人工智能得到廣泛應用的智能社會背景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審視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學生成為什麼樣的人。傳統教育注重傳授知識和培養基礎技能,而在人工智能時代,純技能型的工作會被自動化和機器所代替。因此,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問題解決、合作與溝通、適應變化、面對複雜情境的決策等人類所獨有的智能特質。最直接的變化是,教育需要培養會用、善用、妙用人工智能的人。
此外,讓人工智能解決問題,和借助人工智能教會學生解決問題,這是兩碼事;沒有任何素養與能力的達成是不依托於知識的,當然,這裡會涉及實踐知識、默會知識等更加複雜的知識類型。但無論如何,在學生發展過程中,人類傳承下來的穩定的、經典的知識仍然是最有效的「預訓練」材料,其類型與載體會更加豐富,呈現方式更加多樣,傳播與接受路徑更加多元,辨識它們的變與不變,將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首要問題。(下續)
(原題: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作者:郜雲雁 來源:2024-03-04 中國教育新聞網 [教育圓桌派])
Aug 15, 2024
鮮拿哥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想象力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庄子》和《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
《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注重“逍遥游”与“齐物论”中的自由想象。庄子推崇“心斋”和“坐忘”,倡导通过摆脱世俗束缚进入“无待”的境界,从而达到想象的极致自由。庄子主张打破人与万物的界限,想象力被视为通达天道、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途径。他以丰富的比喻、寓言展现了这种“无待”的超越性想象力。
《文心雕龙》作者是南北朝的刘勰,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创作、艺术想象等问题。在其中的《神思》篇,刘勰提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描述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维活动。这种“神思”是文人的精神活动,通过想象力实现心灵的创造与升华。刘勰强调文思的飞跃与灵动,展现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这两部经典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想象力:庄子注重哲学上的自由境界与无为状态,而刘勰则侧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思想共同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想象力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现代对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一理论做出最有力研究与诠释的学者之一是王元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深入研究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对其中“神思”篇的阐释尤为突出。
在他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王元化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诗学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刘勰所提到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活动,贯穿古今、超越现实,体现了创作者对时空的独特体验和把握。王元化还指出,这种“神思”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与思想的流动,更是个体在面对世界时的思维活动与创造力的延伸。
王元化强调,刘勰的“神思”理论揭示了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机制,也反映了古代文论中对想象力、思维活动和创作心灵的深刻理解。他的研究为当代理解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现实意义,使这一经典理论得以在现代文艺理论中获得新的诠释与拓展。
相關
日日新,又日新
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意识扩展·个体觉醒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Sep 12, 2024
鮮拿哥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神思”和“形神”
在西方学界,研究《文心雕龙》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是林顺夫(Shuen-fu Lin)。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中国文学教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文心雕龙》的研究贡献卓著。
林顺夫参与了《文心雕龙》的英文翻译与注释工作,为《文心雕龙》走向国际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了刘勰文论的复杂性和深度,并通过注释展示了《文心雕龙》中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精髓。他的译注使得西方学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文论经典的核心思想。
林顺夫在他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尤其是关于“神思”和文学创作中“形神”关系的探讨。他的研究聚焦于刘勰如何将文学创作与道家和儒家哲学结合起来,并通过此解读展示了《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如何从哲学角度探讨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他不仅探讨了其内部的理论架构,还试图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他通过将《文心雕龙》中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等西方文学思想进行对比,帮助西方学界认识到中西文论的异同点,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论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林顺夫的研究影响了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他通过在美国的教学和研究,将《文心雕龙》的美学、伦理学与创作理论带入西方的学术讨论之中,激发了更多学者对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兴趣。其工作不仅扩大了《文心雕龙》在西方学界的影响力,还帮助构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为中西方文论的对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林顺夫注重从文学创作的精神超越和想象力的时空性来解读这一概念。他结合了刘勰的诗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背景,为西方学界提供了一个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的解释——
时空的超越性:林顺夫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刘勰对于创作者想象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高度概括。在刘勰看来,文学创作中的“神思”(精神上的想象力和灵感)可以将作者的思想穿越千年,沟通古今,超越时间的限制。同时,这种“视通万里”也意味着文学创作通过想象力,可以跨越空间障碍,延展视野,达到对远方事物的精神感知。这一理论展示了古代中国文论中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一种超时空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的自由性:刘勰的这句话不仅是在描述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超越,更是在表达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自由和灵感飞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可以通过想象与思维的自由活动,打破现实的限制,进行无拘无束的精神游历,从而创造出超越时空的文学作品。这种自由性也是刘勰所推崇的“神思”的核心特质。
文化传承的连接:刘勰的“思接千载”不仅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想象力,还体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承继。通过“思接千载”,作家能够与古代的文学和思想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过去的文化、历史、思想通过创作重新带入当下。这种跨越历史的连接,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作家通过作品参与文化对话的过程。
超越现实的文学想象:“视通万里”不仅是对现实中景物的想象延展,还是对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和世界观的探索。在创作中,作家通过想象,可以感知到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情感、思想或事物,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林顺夫在这里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作了比较,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视通万里”与浪漫主义中的诗意想象存在相似性,即文学创作能够让作家打破现实的局限,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Sep 12, 2024
鮮拿哥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性能量
AI处理背景资料的能力,为社区成员(包括学生和新一代)提供了大量信息和灵感,而通过“情动转折”理论,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这些资料,将其转化为增强感性能力的过程。通过情感共鸣、反思、沉浸式体验、情感生成和情感动员等方式,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感性能力,创造出符合现代社区需求的文化产品。AI不仅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还可以作为情感与文化创意的协作伙伴,推动社区文创的感性深化与创新。
从情感共鸣中激发创造力
“情动转折”强调情感在知识形成和社会行动中的关键作用。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情感共鸣,将古典文化与当代情感体验相结合。AI处理过的古典文本如《诗经》或《文心雕龙》提供了丰富的情感素材,而社区成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将其内化并创作出新的内容。情感连接与创作:学生或年轻创作者可以从古典文学中找到与自己生活或社会现状相呼应的情感元素。例如,《诗经》中的爱情、自然或社会困境可以引发对现代生活的感悟,进而产生艺术或文创作品。情感表达训练:在AI提供的辅助文本中,社区成员可以模拟不同的情感状态,通过写作、绘画、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熟悉情感的多样性,还可以增强对他人情感的敏锐感知。
情感反思与感知深化
通过“情动转折”的视角,AI生成的内容可以作为情感反思的基础,帮助学生和社区成员提高对情感和感性体验的意识和理解:情感分析与讨论:社区成员可以基于AI处理的背景资料,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情感如何影响古今社会的文化表达。例如,讨论《文心雕龙》中的“风骨”概念,如何体现古代文人的情感态度,进而思考现代人应如何构建自己的“风骨”。情感的跨代传递:通过分析AI整理出的文化资料,年轻人可以意识到情感不仅仅是个人体验,还是跨代际、跨文化的集体体验。通过对前人的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他们可以更好地将这种情感传递到当代生活中。
沉浸式体验与感性发展
AI技术可以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工具,帮助社区成员通过沉浸式体验感知情感和文化的交织。这种体验可以加深他们的感性能力:虚拟文创体验:通过数字化的沉浸式体验,AI可以将《诗经》或《文心雕龙》的情感场景再现出来。学生或社区成员通过与这些场景的互动,直观地感受到古典文化中的情感氛围,从而增强对这些文化内容的情感理解。情感体验工作坊:社区可以组织基于AI生成内容的情感体验工作坊,让参与者通过体验式学习,感受到“情动转折”如何通过情感的移动与变革影响个人和集体的文化创造力。比如,年轻人可以在这些活动中通过模拟不同的情感情境,提高对自己情感反应的认识和表达能力。
情感生成与情感技术结合
AI不仅可以帮助处理和分析情感信息,还可以生成新的情感内容。在“情动转折”的框架下,社区成员可以借助AI的情感生成能力,创作出富有情感张力的文化产品。协同创作与情感表达:AI生成的内容可以成为情感表达的起点或灵感。学生或创作者可以基于AI生成的诗句或故事,进行二次创作,赋予这些情感内容新的生命。这种协作不仅能加深他们对情感表达的理解,还能训练他们的创造力。
情感设计与创新:社区文创项目可以借助AI的情感分析能力,设计出能够引发特定情感反应的文创产品或文化活动。通过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年轻创作者可以更好地设计出与人们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感性文创作品。
情感动员与社群参与
通过“情动转折”,社区成员可以通过情感动员,调动社群的力量,形成文化共创的局面。AI可以通过分析情感动态,帮助社区设计出更具情感吸引力的文创活动:情感驱动的社区活动:利用AI分析社群的情感需求和兴趣,社区可以设计出符合当地文化与情感特质的文创活动。例如,组织基于《诗经》的现代诗歌创作竞赛,或者通过情感体验项目加强社区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结。情感共创与集体记忆:通过让社区成员参与AI辅助的情感共创过程,他们不仅能增强对文创的归属感,还能通过情感记忆塑造社区的集体认同。这样的共创过程不仅是对古典文化的情感传承,也是一种对当下生活的感性回应。
Sep 15, 2024
鮮拿哥
Understanding User Roles and Identities (Vocation Function)
Contextual Awareness: Recognizing the vocation function allows AI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ser’s role, profession, or calling, enabling more relevant and contextaware responses. For example, an AI interacting with a doctor might prioritize medical language and ethics, while with an artist, it might focus on creativity and expression.
Personalized Content: By understanding the vocational context, AI can tailor content to align with the user’s professional or personal interests, providing mor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interactions. This might include career advice,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or rolespecific tools and resources.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Social Identity
Cultural Context: Both Sapir and Jakobson’s theori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reflecting and shaping cultural norms. AI systems that understand this can better adapt to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ensuring that interactions are not only linguistically correct but also culturally appropriate.
Social Identity Recognition: AI can use this unified approach to better recognize and respect the social identities of users. This might involve adjusting language based on the user’s cultural background, social status, or profession, leading to more inclusive and respectful interactions.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fluence and Autonomy: Understanding the conative function raises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AI systems influence users. While it’s beneficial for AI to assist in decisionmaking, there’s a fine line between helpful guidance and manipulation. Ensuring that AI respects user autonomy while providing persuasive content is crucial.
Privacy and Personalization: The vocative and vocation aspects involve personalization, which requires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userspecific information. Balancing personalization with privacy is a key ethical concern, especially in systems that handle sensitive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data.
Pragmatic Flexibility and Adaptation
Dynamic Language Use: By integrating these linguistic functions, AI systems can become more pragmatically flexible, adjusting their language use based on realtime analysis of the user’s needs, goals, and context. This could involve shifting from a more formal, vocative approach to a conative one if the situation demands persuasion or motivation.
Contextual Responsiveness: The AI’s ability to recognize when to invok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language allows it to respond more appropriately in varied contexts—whether in casual conversati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or culturally sensitive dialogues.
Conclusion
The unification of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through linguistic theories informs a more sophisticated and humanlike approach to AI communication. For AI technologies this means improved user interactions that are more personalized, culturally aware, ethically sound, and pragmatically effective.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se concepts, AI can better fulfill its role as a versatile and adaptive tool in human communication,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to various aspects of public life, from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to customer service and beyond.
Sep 20, 2024
鮮拿哥
PPT Iconada:The Unification of Vocative, Conative & Vocation
[A: Affects P: Percepts P: Power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ncepts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through linguistic theories like those of Roman Jakobson and Edward Sapir can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gmatics of AI technology. These implications can be explored in several areas, such as how AI systems interact with users, understand and influence behavior, and adapt to variou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Enhancing Interaction Quality (Vocative Function)
Humanlike Engagement: By incorporat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ocative function, AI systems can be designed to more effectively engage users in personalized and contextually appropriate ways. For instance, addressing users by name or recognizing titles and roles in conversation can make interactions feel more natural and respectful.
Social Bonding: Understanding the vocative aspect helps AI maintain social bonds and rapport with users, which is crucial for sustained engagement. For example, recognizing when to use formal or informal address based on the context can enhance user experience.
Improving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Conative Function)
Goal Oriented Communication: The conative func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influencing and motivating behavior. AI systems can leverage this by crafting responses that are more persuasive or motivational,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 goals of the user (e.g., encouraging healthy habits, guiding learning, or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Adaptive Interaction: AI can be trained to recognize when a user’s intent is to persuade or influence and respond accordingly, potentially by reinforcing or challenging that intent based on the context, which could be useful in educational, therapeutic, or advisory settings.
Sep 20, 2024
鮮拿哥
爱垦APP: 情动转折·德勒兹·语言漂移
(有关)“语言或文化实践随着时间的演变可能会从边缘走向主流,或者从主流走向边缘。”这一观点符合德勒兹的的“游牧思维”和“权力与知识的关系”等概念。
德勒兹的“游牧思维”与文化实践的流动性
游牧思维(Nomadology)
德勒兹与瓜塔里在《千高原》中提出了“游牧思维”的概念,强调思想和实践不应被固定在某一中心或权力结构中,而是应保持流动、变动的特性。文化和语言实践的边缘化或主流化可以被看作是游牧思维的体现。边缘化的实践可能会因其游牧性而逃避主流权力的控制,进而在某一时刻重新进入主流文化。这种不断移动和重新定位的过程与德勒兹的游牧思维高度一致。
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
德勒兹强调的去中心化(Deterritorialization)和再中心化(Reterritorialization)过程可以解释文化和语言实践的流动性。当一种文化实践从主流走向边缘时,它经历了去中心化的过程,而当边缘文化实践进入主流时,则是再中心化的过程。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与德勒兹所描述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中的权力流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权力、知识与文化实践的流动
权力与知识的关系
德勒兹深受福柯的影响,他也关注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文化和语言实践的边缘化或主流化可以看作是权力和知识之间博弈的结果。某些实践被边缘化是因为它们不符合当时的权力结构或主流意识形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权力和知识关系的转变,这些实践可能会重新获得认可,甚至成为主流。
文化实践的创造性与生成
德勒兹重视创造性和生成(Becoming)的概念,认为文化和语言实践始终处于生成和变动的过程中。文化实践从边缘走向主流或从主流走向边缘的过程,可以被视为一种生成的表现,是文化在不断自我创造和再创造的动态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转变。
将“语言或文化实践随着时间的演变可能会从边缘走向主流,或者从主流走向边缘”这一观点与德勒兹的理论相结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化流动性、权力关系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互动。德勒兹的去中心化、游牧思维和生成概念为理解文化实践的流动性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我们能够看到文化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重新定位自己。
Sep 24, 2024
鮮拿哥
爱垦APP: 拉康的鏡像階段和佛洛伊德的潜意识
拉康(Jacques Lacan)的“鏡像階段”(stade du miroir)和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潜意识(das Unbewusste)是兩位精神分析學家對於人類心理發展與結構的不同解釋。雖然兩者都強調了無意識在心理中的重要性,但它們涉及的概念和理論框架有所不同。以下是兩者的比較:
拉康的“鏡像階段”
概念介紹:鏡像階段是拉康提出的一個關鍵概念,指的是嬰兒在6到18個月大時,第一次在鏡子中認出自己並形成自我形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認識到鏡子中的影像是自己的反映,這種認識標誌著嬰兒自我意識的萌芽。
心理發展:在鏡像階段,嬰兒將自己的身體統一成一個整體,並將這個整體視為「自我」。然而,這個自我形象是一個理想化的、虛幻的整體,與嬰兒實際的身體經驗不完全吻合。這種對自我形象的誤認構成了自我意識的基礎,也是日後主體進入象徵界(語言和文化)的關鍵一步。
象徵意義:鏡像階段不僅是對個體心理發展的描述,也是拉康理解人類主體性、分裂自我和無意識運作的基礎。拉康認為,鏡像階段反映了人類自我與他人、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根本分裂,這一分裂將伴隨著個體的一生。
佛洛伊德的潜意识
概念介紹:佛洛伊德的潜意识是指那些未被意識到的、卻深刻影響個體思想、情感和行為的心理內容。這些內容包括被壓抑的欲望、衝動、創傷記憶和焦慮等。
心理結構:佛洛伊德將心理結構分為本我(id)、自我(ego)和超(superego)。本我包含了潛意識中的原始欲望和衝動,自我則在意識層面上管理這些衝動,而超我代表內化的社會和道德規範。潛意識主要與本我相關,是個體衝動和欲望的儲存庫。
壓抑與潛意識:佛洛伊德認為,潛意識中的內容往往是由於壓抑而進入無意識的,這些被壓抑的內容通過夢境、口誤、症狀和藝術創作等方式表現出來。治療的目標就是將這些潛意識內容帶入意識,使個體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自己的內心衝突。
自我與主體性
拉康:在拉康的理論中,鏡像階段標誌著自我形象的形成,但這個自我並不是穩固的,而是由於錯誤認同而產生的虛幻的整體感。拉康認為,主體的自我意識本質上是分裂的,永遠處於欲望和象徵界的張力之中。
佛洛伊德: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則強調自我是本我、超我之間的調解者。雖然自我受到潛意識的深刻影響,但它努力保持心理平衡,避免衝突和焦慮的浮現。自我在這裡是潛意識衝動的管理者,並非徹底的分裂狀態。
語言與象徵系統
拉康:拉康將鏡像階段與後來的語言發展聯繫起來,認為個體通過鏡像階段進入象徵界,即語言和文化的領域。在象徵界中,主體的身份和欲望被語言所構建和限制。對拉康而言,無意識本質上是“像語言一樣運作的”。
佛洛伊德:雖然佛洛伊德也認識到語言在潛意識表達中的重要性,例如夢的解析中,符號和隱喻的使用,但他並未像拉康那樣將語言視為結構主體和無意識的核心要素。佛洛伊德更多地強調個體潛意識的動力學,以及欲望如何通過無意識的途徑表現出來。
無意識的動力
拉康:拉康認為無意識的形成與鏡像階段的錯認以及後來的語言和象徵系統的結構有關。無意識中的內容是被語言所塑造和規定的,並且與主體的分裂自我和持續的欲望密切相關。
佛洛伊德:佛洛伊德的潛意識則更多地與壓抑機制有關,無意識中的衝動和欲望是被壓抑和排除出意識的,這些衝動試圖在不同的途徑中重新浮現並得到滿足。
拉康的“鏡像階段”與佛洛伊德的“潛意識”,雖然都涉及無意識的運作和自我形成,但它們基於不同的理論框架。鏡像階段強調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及其本質上的分裂,與後來的語言和象徵系統密切相關;而佛洛伊德的潛意識則側重於壓抑的內容和欲望的無意識表達,以及它們對個體心理的動力性影響。這兩個概念都對精神分析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它們的焦點和方法論有所不同。
Sep 25, 2024
鮮拿哥
Cultural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Vico and Cultural Universality: Vico’s notion that poetic wisdom is a universal aspect of human culture resonates with Jakobson’s idea that the po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can transcend cultural boundaries by focusing on the universal aspects of human experience, such as emotions, symbols, and shared myths.
Evocative Objects and Vocative Texts: Both can be seen as modern expressions of this universal poetic wisdom, where creators (whether translators, designers, or writers) tap into cultural symbols and shared human experiences to create objects or texts that resonate with audiences on a deeper, more emotional level.
Communication as a Creative Process
Vico's Emphasis on Creation: Vico viewed the creation of myths and metaphor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human cognition. This creative process is mirrored in how vocative texts and evocative objects are crafted to communicate more than just information—they convey meaning, evoke emotions, and inspire actions.
Jakobson's Model and Literariness: Jakobson’s model emphasizes that communication involves multiple functions, with the poetic function highlighting the creative and aesthetic aspects of language. This ties back to Vico’s idea that poetry and myth are not merely decorative but are fundamental to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Summary of the Integration:
Vico’s Poetic Wisdom: Represents the foundational role of imagination, metaphor, and creative expression in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Jakobson’s Poetic Function: Aligns with Vico’s ideas by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form,
aesthetics, and emotional resonance in language.
Vocative Texts and Evocative Objects: Modern manifestations of Vico’s poetic wisdom, where metaphor,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symbols are used to engage audiences, provoke responses, and communicate deeper meanings.
In essence, the integration of these concepts reveals a shared understanding across different fields that communication—whether through language, objects, or cultural practices—is deeply rooted in the creative and imaginative capacities of humans. Vico’s poetic wisdom provides a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hat ties together the various 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explored by Jakobson and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een in vocative texts and evocative objects, highlighting the enduring power of metaphor, symbol, and creativity in shaping human culture and knowledge.
Sep 27, 2024
鮮拿哥
APP Iconada: Vico's Poetic Wisdom
Giambattista Vico, an 18th century Italian philosoph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sapienza poetica" or "poetic wisdom" in his work "The New Science" (1725). Vico argued that early human civilizations express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through myth, metaphor, and poetry—what he called "poetic wisdom." For Vico, this form of wisdom was foundational, as it represented the original way humans made sense of the world around them, through imaginative, symbolic, and metaphorical thinking.
Key Concepts from Vico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Vico believed that early humans used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to understand and explain natural phenomena, turning abstract concepts into concrete, relatable symbols.
Myth and Poetry: Myths and poetry were not just literary forms but were crucial tools for early humans to articulate their experiences and emotions.
Cultural Universality: Vico saw poetic wisdom as a universal human trait, with every culture having its own form of this imaginative, metaph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Marrying the Concepts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Across Fields
Vico's Poetic Wisdom: Centers on the imaginative and metaphorical basis of human understanding.
Jakobson's Poetic Function: In Jakobson's theory, the poetic function of language focuses on the aesthetic and formdriven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similar to how Vico viewed the mythic and poetic expressions of early humans as foundational to knowledge.
Evocative Objects: In the cultural-creative industry, evocative objects function as modern embodiments of Vico’s poetic wisdom. These objects use design, symbolism, and metaphor to engage the audience’s imagination, evoking emotional and intellectual responses that are deeply rooted in cultural narratives and myths.
Vocative Texts: Vocative texts often employ metaphor and imaginative language to engage the reader and prompt action, echoing Vico’s idea that metaphor is a powerful tool for shaping human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Sep 27,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 德勒兹對話意念科學
以下「意念科學」中常見的論點,與德勒茲的「平面」、「無器官身體」(Body without Organs)和「皺褶」(Fold)等核心概念可能聯系起來。下面將逐一分析這些概念與德勒茲哲學的關係:
「宇宙有一種無所不在的能量,稱之為『生命體能量』」:德勒茲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恰好可以解釋這種無所不在的能量概念。在德勒茲的哲學中,平面指的是一種存在的統一場域,所有的生命和物質都在這個平面上共存、相互作用,不存在等級劃分。這與「生命體能量」遍佈宇宙、連接萬物的觀點相符,所有的事物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運作,並且能量是這種運作的基礎。
「從外在刺激抽身、向內專注,慈悲心讓腦部躍升到一種充滿能量的高度感官覺」: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概念可以幫助解釋這點。無器官身體是指去掉了功能性或固定用途的身體,能夠超越原有的局限性,進入一種潛能無限的狀態。通過抽離外界干擾,專注內在,個體的身體和意識不再受到原有結構的限制,從而進入一個更高感官覺知狀態,這與德勒茲所描述的超越固定身體形態、激發無窮潛能的無器官身體極為吻合。
「意念能給無生物『充滿』能量」:這個論點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皺褶」(Fold)概念來理解。皺褶的概念打破了傳統的內外二分法,表明意識與物質之間沒有固定的界限,它們可以相互折疊、相互滲透。意念可以通過皺褶影響無生物,把自身的能量傳遞到物質世界中。這種意識對物質的影響體現了德勒茲關於意識與物質的動態交互和轉化。
「對抗別人的負面意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唸正教的禱告文」:從德勒茲的角度來看,禱文作為語言的實踐,可以被視作一種重新構造「無器官身體」的方式。通過言語(禱文)的重覆和儀式化,個體可以在平面上重新組織自我,構建出不同的能量狀態,從而抵御外界負面影響。這與德勒茲對語言的生成力量和身體的去功能化過程相呼應。
「宇宙所有物質都與零點能量場互動」:這個觀點可以與德勒茲的「平面」概念直接相關。德勒茲認為,所有事物都在同一平面上相互作用,並且沒有一個獨立的、分離的存在。零點能量場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統一的場域,萬物都參與其中,不斷交換能量。這與德勒茲的平面理論的核心思想相符,即所有的生命和物質都在一個統一的場域中運作。
「量子粒子被認為是憑空蹦出來的,導致毫無原因的能量擺動」:這個論點與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覆」概念相關。德勒茲認為,差異是世界運作的核心,所有的存在都是差異性的表現,而這些差異性的重覆則不斷產生新的變動。量子粒子的隨機出現與消失可以看作是差異的生成與消解,隨機擺動本身是對差異不斷生成的表現。
「意識是一種不受我們身體局限的物質,是一條理分明的能量,有能力改變物質事件」:這個觀點可以通過「無器官身體」來理解。無器官身體指的是一個超越傳統器官功能的存在,意識不再受限於身體的物理結構,而是一種自由流動的能量,具有重塑物質和事件的潛力。德勒茲認為,意識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它可以通過復雜的折疊(fold)作用,影響和改變物質世界。
「以心控物」能力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德勒茲的「皺褶」理論可以解釋這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能力。在皺褶的結構中,內外的邊界是模糊的,時間和空間本身也是流動的,能夠被折疊和重新塑造。通過意識的「皺褶」作用,個體能夠跨越物質世界的物理限制,達到與物質直接互動的效果。這種互動可以超越傳統時間與空間的觀念,正如意念科學中的「以心控物」所描述的那樣。
意念科學中常見的論點,如宇宙能量、意識超越物質、禱文的作用等,都可以通過德勒茲的「平面」、「無器官身體」和「皺褶」等核心概念找到哲學上的呼應。德勒茲的哲學強調的是一種流動性、生成性和無界限的存在狀態,與意念科學中的能量和意識的動態互動高度契合。
Oct 2,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布萊恩·馬蘇米時間概念~~布萊恩·馬蘇米的時間概念與捕捉瞬間的理論,在夢、存在、情動之間的作用,建立在他對「情動」(affect)作為一種超越語言和認知的、即時的、未定義的力量的獨特理解上。以下是夢、存在和情動如何通過馬蘇米的時間理論相互作用的探討——
時間的瞬間性與情動
馬蘇米(Brian Massumi)將情動視為一種瞬間性體驗,它超越了傳統的情感分類,甚至超越了認知層面的感知。他強調情動具有「即刻性」和「前語言性」(pre-linguistic),即情動發生在我們意識能夠捕捉和分類之前。在這一點上,情動類似於時間的瞬間性,尤其是他所提出的「時間的沉降」或「時間中的洞」的概念。
馬蘇米的時間觀不限於線性或連續的時間流動,而是強調時間在情動中產生裂隙或中斷,這種瞬間性打開了某種超越時間的虛擬空間。在這種瞬間中,情動打破了現實與非現實的界限,構成了一種類似於夢境般的狀態。夢作為一種非線性時間和未被意識捕捉的體驗,與情動在這一瞬間的突破性時刻產生共鳴。
夢與情動:虛擬性與未成形的潛能
夢境是虛擬時間的典型表現形式,在夢中,時間不再按照現實的因果律運作,而是通過情感、感知和記憶的碎片在一種潛在性或虛擬性中流動。夢的時間概念不是線性、現實的時間,而是一種不斷生成的時間場域。在這一點上,馬蘇米的情動理論為我們理解夢境提供了重要的視角——夢境作為一種虛擬性的事件,在其瞬時的情感爆發中,展現了情動的無意識維度。
在夢境中,個體無法完全掌控情動的流動,而這種不可控的情動恰恰展示了馬蘇米所說的「未成形的潛能」,即在事件發生之前或超出事件的時刻,情感和感知如何以一種跨越邏輯和線性時間的方式展現。這種「虛擬時間」的體驗和夢境的流動狀態相似,都體現了時間的潛能和未被實際化的狀態。
存在與情動:非主體性的共鳴
在馬蘇米的理論中,情動是一種非主體性的力量,它超越了個體的主觀感受和意識層面的控制。這種非主體性的情動,直接指向了存在的某種原始性。與海德格爾的「此在」不同,馬蘇米關注的是情動如何在身體中運作,如何超越主體的思維框架,並在非自覺的層次上展開。因此,情動成為一種存在論層次的體驗,它揭示了個體如何通過瞬間性的情動接觸到某種「更深層次」的存在體驗。
馬蘇米認為,情動不是個體內部的一種封閉體驗,而是與外部世界的關係網絡中的瞬間爆發,類似於存在本身在某個瞬間的生成。存在不是通過線性的時間發展被展現出來的,而是在事件的中斷和瞬時反應中浮現出來。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通過夢境或情感波動來體驗的,它揭示了情感如何在時間的裂隙中生成存在的意義。
情動與事件:夢境、存在、情感的瞬時流動
馬蘇米的理論強調事件和情動是瞬時的,是一種在時間的中斷中突然發生的現象。夢境則恰恰是這種情動在虛擬時間中表現的典型形式。夢中沒有明確的因果關係和邏輯聯系,而情感、感知和記憶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被重新編排和塑造。正如馬蘇米所言,情動是瞬時的,是一股跨越時空、打破認知框架的力量,夢境也是如此,它在意識邊界之外的虛擬領域生成情感的意義。
情動在這種瞬時的事件中,發揮著打破現實時間流動的作用。它將主體從連續的時間流動中帶出,並將主體置於一種類似夢境的時空中。在這一瞬間,情動打破了因果和時間的限制,夢、存在和情感的界限變得模糊。這種模糊正是馬蘇米所關注的時間「沉降」的瞬間,在這種時刻,主體處在既是夢境又是現實的交界處。
夢-存在-情動的三重交織
夢:馬蘇米的時間觀念與夢境的虛擬性有著緊密聯系。夢作為一種非線性的、潛在性的時間經驗,體現了情動如何在時間的瞬間中展開,而不是在連續的時間流動中展現。
存在:馬蘇米的情動理論不僅揭示了身體層面的情感爆發,還暗示了情動如何在瞬間生成存在的意義。這種存在不是通過認知和語言表達的,而是在情感的即時反應中顯現,類似於海德格爾討論的「此在」在時間中的展開。
情動:馬蘇米強調情動的瞬時性和非主體性,情動通過打破時間的連續性而生成事件。在這一點上,情動既是夢境的生成力量,也是存在意義的即時浮現。
馬蘇米的時間概念因此不僅僅是物理時間的反映,而是情感、夢境和存在之間的動態交織,在瞬間的爆發中生成新的體驗和意義。
Oct 17, 2024
鮮拿哥
個性化學習路徑與數據反饋
新媒體通過算法和大數據技術,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建議,並基於學習者的行為數據反饋優化學習體驗。學習者可以通過這些數據追蹤自己的學習進度,並根據平台推薦的內容進行深度學習。
個性化推薦系統:新媒體平台可以根據學習者的興趣、過往學習記錄、學習偏好等,為其推薦更符合個人需求的學習資源。這種個性化的學習路徑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者的自主性。例如:一家在線教育平台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推薦相關課程或資源,或基於他們的學習數據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計劃。
學習數據分析與反饋:新媒體可以通過對學習行為數據的分析,向學習者和教育者提供實時反饋,幫助學習者了解自身的學習進度與不足之處。教育者可以基於這些數據優化課程內容,提升教學效果。例如:通過在線測試和學習進度追蹤,學習者可以了解自己在哪些知識點上有不足,教育者可以針對性調整教學方法或內容。
創新教學形式的探索
新媒體不僅僅是傳統教學內容的傳播工具,它還可以創新教學形式,創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參與感的學習體驗。例如,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可以通過新媒體平台融入教學,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
沉浸式學習:通過VR/AR技術,學習者可以置身於虛擬環境中進行體驗式學習。無論是歷史、地理,還是科學實驗等領域,VR/AR可以讓學習者更具沉浸感地理解複雜的概念或情境。例如:在環保課程中,學習者可以通過VR技術「參觀」受污染的地區或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感受環境問題的現實與解決方案的效果。
游戲化學習:新媒體平台可以通過游戲化機制,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與激勵機制。比如通過積分、成就、虛擬獎勵等,激發學習者的動力,使學習過程更為互動和具備挑戰性。例如:學習者可以通過參與在線挑戰、答題競賽等活動獲得積分和獎勵,這種方式有助於提升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跨界合作與社會影響力
新媒體還能夠通過其廣泛的傳播影響力,促成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將教育資源帶入社會的更廣泛層面。例如,媒體、娛樂、企業、文化機構等可以通過新媒體平台聯合舉辦跨界教育活動,形成社會影響力。
社會影響與倡導:新媒體為教育內容的傳播和影響提供了廣泛的社會平台。通過制作教育公益視頻、社交媒體活動或線上討論,新媒體能夠在更大范圍內推動教育議題的普及和倡導。例如:一個推廣環境保護的教育項目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發起全球性的環保活動,吸引公眾參與和支持,從而通過教育改變人們的行為。
跨行業合作與資源整合:新媒體可以成為跨行業合作的平台,企業、政府、民間團體和教育機構可以通過新媒體聯合發布教育項目,共同開發資源,實現更大范圍的教育效應。例如:企業可以與新媒體平台合作,推出職業培訓課程或實習項目,而政府和NGO則可以提供支持和認證,形成一種互利共贏的教育合作模式。
教育公平與普及
新媒體的廣泛覆蓋能夠打破地域、文化和經濟背景的限制,使教育資源能夠惠及更多的人,尤其是偏遠地區或弱勢群體。通過新媒體,教育可以更加開放和包容。
教育的普及與公平:新媒體為那些無法接觸傳統教育資源的人群提供了新的學習機會。通過免費或低成本的在線教育資源,更多的人能夠獲得學習機會,從而縮小教育差距。例如:發展中國家或偏遠地區的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課程學習到最新的科技、文化等內容,不再受限於地域和經濟條件。
在去中心化的教育體系中,新媒體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更是構建互動、個性化、創新和包容教育生態的核心載體。通過其靈活的傳播形式、強大的互動能力、數據驅動的個性化學習和跨界合作的潛力,新媒體為未來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推動教育從傳統模式向更開放、多元和創造性的方向發展。
Oct 21,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新媒體~~當教育體系在去中心化,新媒體至關重要,可成為教育資源的傳播、交互和創新平台。通過整合多種媒體形式(社交媒體、視頻平台、播客、在線社區等),新媒體也能夠重塑教育內容的傳遞方式,拓展學習的渠道和體驗,並推動更廣泛的學習者參與——
內容生產與傳播平台
新媒體可以通過其靈活性和多樣性,成為教育內容的核心傳播平台,打破傳統教育內容傳遞的時空限制。它不僅能夠將教育內容以更生動和吸引人的方式展示,還能使學習者隨時隨地接觸到教育資源。
視頻平台:如YouTube、B站等視頻平台可以成為教育課程、講座、演示的傳播工具,提供圖文並茂的課程體驗。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等形式,教育資源可以以一種更直觀和互動的方式呈現。例如:科技公司可以通過制作編程課程視頻,NGO可以錄制環境治理的實地教學視頻,使學習者能夠實時獲取與實際操作相關的知識。
播客與音頻內容:通過播客等音頻形式,學習者可以在通勤、運動等碎片化時間里獲取教育資源。尤其是在語言學習、哲學思考等領域,音頻教育形式更為便捷。例如:社會創新類組織可以通過播客傳播有關社會問題、解決方案的深度討論,為學習者提供思想啟發。
社交媒體:通過微博、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台,民間團體可以快速發佈課程內容、活動公告等信息,吸引不同群體參與。社交媒體的即時性和互動性也為師生之間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一個社區發展項目可以通過社交媒體發布成功案例和活動動態,吸引更多學習者和志願者加入。
互動式學習平台
新媒體的交互性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而是學習者與內容、與他人之間的多向互動。它能夠推動以互動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幫助學習者通過參與討論、答疑解惑、分享經驗等方式深度參與學習過程。
在線論壇與社區:新媒體可以支持教育類論壇和在線社區的建立,供學習者在課程之外繼續交流、討論問題和分享見解。這種模式不僅可以加強同儕之間的互動,還能夠促成跨區域、跨文化的學習者共同體。例如:一個開設環保、意念科學、地方智慧、鄉土文創等課程的NGO,可以通過論壇或社交平台組建學習社區,讓學習者交流環境保護中的挑戰與解決方案,從而在實踐中相互學習。
問答平台與即時互動:像Quora、知乎這樣的問答平台可以作為學習者解答疑問的補充工具,促進知識共享。而通過直播、即時通訊工具(如Slack、Discord)等,新媒體還可以實現實時的師生互動和項目協作。例如:技術課程的教師可以通過即時互動平台解答編程中的疑難問題,幫助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快速獲得反饋。
Oct 22,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 意念科學與時間研究~~在「意念科學」領域,研究時間(時間感知、時間與意識的關係等)問題的科學家們包括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等。他們從不同學科的視角探討了時間與意識的關係,揭示時間如何影響我們的知覺、認知和現實體驗:
丹·拉克爾(Dan Lloyd)
丹·拉克爾是認知科學家,專注於時間和意識的關係,尤其是如何通過時間體驗來理解人類的意識和知覺,嘗試解答我們為何能夠感知連續時間流動的問題。
庫爾特·弗里斯(Karl Friston)
弗里斯頓是神經科學界領軍人物,提出「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其中涉及時間的預測處理和感知;大腦如何在時間線上預測未來事件以維持其有序的認知狀態。
埃爾恩斯特·波皮爾(Ernst Pöppel)
波皮爾是德國神經科學家,專門研究人類的時間感知,特別是在微觀時間尺度上的感知能力,如我們如何在毫秒級別上處理感官輸入。他探討了時間窗對認知和意識的作用。
卡洛·羅韋利(Carlo Rovelli)
身為理論物理學家,羅韋利專注於量子引力與時間的關係。他的書《時間的秩序》(The Order of Time)探討了時間的本質和它在宇宙中的角色,提出時間在微觀和宏觀上的表現差異可能為理解意識與現實提供線索。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懷特海是20世紀初的哲學家,他提出的「過程哲學」影響了很多關於時間、意識和現實的研究。他認為時間是動態過程,世界是由事件(而非靜止物體)構成的,這種思想影響了現代時間與意識研究的框架。
肖恩·卡羅爾(Sean Carroll)
理論物理學家卡羅爾研究時間的箭頭問題(時間為何單向流動),探討了時間與意識在量子力學框架下的聯系,提出量子世界中的時間可能與我們直觀感知的時間不同。
大衛·伊格爾曼(David Eagleman)
神經科學家伊格爾曼以時間感知研究聞名。他結合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和哲學,探討了大腦如何處理時間,特別是在極端情況下,如瀕死體驗、夢境等。他的著作《時間的腦》(The Brain and Time)揭示了時間在意識中的塑造方式。認為時間感知並非固定或客觀的,而是由大腦根據環境、情境和經驗靈活調控的現象——
主觀時間 vs. 客觀時間:伊格爾曼強調主觀時間與物理學中的客觀時間不同,主觀時間因環境變化、情緒狀態、活動參與等因素而顯著改變。舉例來說,危險情境會讓時間「放慢」,而熟悉或無聊的情境則可能讓時間「加快」。
大腦對時間的構建:時間感並不像我們直接感知光或聲音那樣具體存在,而是大腦通過處理感官信息、記憶、預測等多種認知功能共同構建的。大腦會通過整合各種信息,如運動、視覺、聽覺等,產生對時間的感知。
記憶和時間感知:伊格爾曼探討了記憶與時間的關係,認為回憶豐富和細節多的事件讓人感到時間流逝緩慢,而單調無聊的生活節奏會讓我們感覺時間「飛逝」。因此,時間的主觀體驗與記憶的深度密切相關。
時間感知的神經基礎:書中分析了大腦中與時間感知有關的神經元活動,如基底神經節、額葉和小腦的作用,展示了它們如何通過協調動作和預測時間來管理我們的時序感知。
「時間的扭曲」(Time Dilation):伊格爾曼詳細描述了為什麼在某些情境下(如應急情況或極度集中時)我們會感覺時間變慢。這一現象被稱為時間膨脹(time dilation),背後的原理是大腦在危急時刻會加速信息處理,使得我們感受到更多的細節,從而感覺時間被拉長。
「錯覺與時間感知」(Illusions of Time):在此章節,伊格爾曼展示了時間感知的錯覺現象。例如,著名的「運動誘發時間錯覺」(chronostasis)——我們在快速轉頭時,瞬間會感覺時間似乎短暫靜止了一下。這一錯覺揭示了大腦如何在不連續的信息流中生成連續的時間感知。
「記憶與時間流逝的感知」(Memory and the Perception of Time Passing):伊格爾曼解釋道,記憶是時間感知的關鍵。當我們的記憶充滿新鮮和細節時,我們的時間體驗往往更慢;相反,當生活變得重復且缺乏新鮮感時,時間似乎加速流逝。
通過對這些主題的探索,伊格爾曼的《時間的腦》帶領讀者理解了時間不僅僅是外界客觀存在的概念,而是人類大腦創造的主觀體驗。時間感知的複雜性,既依賴於神經機制,又受情境和心理狀態的強烈影響。
Nov 8, 2024
鮮拿哥
「實存論」(existentialism)與「實有論」(substantialist realism 或 Vorhandenheit,根據語境不同可能翻譯略有差異)在哲學中有不同的側重點和基本關切。兩者的核心差別在於對存在的理解方式以及所關注的哲學問題。
定義與重點
實存論(Existentialism)
核心概念: 強調個體存在(existence)的優先性,注重人類自由、選擇、情感體驗以及對自身存在意義的探尋。在海德格爾哲學中,實存論集中於「此在」(Dasein)作為對存在意義的敞開。海德格爾的存在論(ontology)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對實存論的深化。
關鍵詞:自由、選擇、意義、時間性。
哲學背景:受薩特、海德格爾、加繆等影響,實存論反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本質優先於存在」的觀念,轉而主張「存在優先於本質」。
關注的問題: 人如何面對存在的荒謬、不確定性和自由的責任?如何通過具體的選擇賦予自身存在以意義?
實有論(Substantialist Realism / Vorhandenheit)
核心概念:關注存在物作為客觀實體的「實有性」或「在場性」(presence)。在海德格爾的語境中,「實有」(Vorhandenheit)指的是一種對事物的傳統認識方式——即事物作為獨立於人的、可被客觀研究的存在狀態。
關鍵詞:客體、獨立存在、物質性。
哲學背景:實有論多見於傳統形而上學和科學哲學,認為存在物具有本質性特征,與人類的認知和經驗無關。 海德格爾批評這種觀念過於狹隘,因為它忽略了人與存在物之間的關係和互動。
關注的問題:事物是否獨立存在於人類認知之外?事物的本質是否可以通過科學或理性揭示?
文創領域的應用與意義
主要區別
實存論的應用
強調人類個體的感受與選擇,適用於以體驗和意義生成為核心的文創設計。例子:沉浸式體驗設計、個性化敘事的文化產品,這些通過呼喚人的情感和選擇,為用戶提供深層次的意義感。
實有論的應用
強調文化產品的客觀性、材料性和功能性,適用於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產品開發等領域。例子:設計中的工藝品分析、地方性文創的物理特性研究,如竹制品或陶器的制作技藝。
實存論偏重「人如何存在」,強調時間性、情感和選擇,是創造性設計中探尋意義生成的重要工具。實有論偏重「事物如何存在」,強調獨立性和功能性,適合對文化資產的物質和技術屬性進行分析。兩者結合可以在文創領域找到平衡:既關注產品的物質屬性,也關注其引發的存在體驗,從而創造出兼具功能性與情感吸引力的文化產品。
Nov 18,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海德格爾與實有論-實存論~~在海德格爾的哲學中,「實有論」(或稱「現實主義」)並不是一個明確的術語,而是可以從他的整體思想中探討的一種「存在論」視角。海德格爾更傾向於質問存在的本質,而非關注某種直接的、獨立的現實性。愛墾網現從海氏的核心概念和文創領域的應用出發,分析「實有論」的定義及其意義:
實有論在海德格爾哲學中的定義
(1)對「實有」的理解:海德格爾關注「實有」(Vorhandenheit,字面意為「在手的存在」)與「此在」(Dasein)之間的關係。
實有:指事物的客觀性或作為客觀存在者的狀態。例如,桌子、石頭、機器作為物質性對象,它們獨立於人的感知或行動存在。
此在:指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種對「存在」的敞開狀態。此在不僅僅是存在著的人,而是能意識到自己存在並探問「存在」意義的人。
海德格爾的批判在於,他認為傳統形而上學過於關注「實有」的存在,將一切存在物視為「客體」(object),卻忽略了「此在」對這些存在物意義的生成。
「實有論」並非中心,而是「存在論」核心
海德格爾強調「存在論」優先於「實有論」。他關注的不是事物「是什麼」(實有論的問題),而是事物「如何顯現為存在」。 對他来說,「實有論」更多是傳統的、科學的、客觀化的視角。
海德格爾通過提出「工具存在」(Zuhandenheit,「在手性」)來說明事物的意義更多是通過人類的實際使用和體驗而顯現出來的,而非僅僅是作為獨立客體存在。
實有論對文創領域的意義:海德格爾的哲學為文創領域提供了一個從「意義生產」而非「實物生產」出發的視角。這種視角尤其強調人類與物、與空間的交互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意義的生成。以下為具體意義的解讀:
從「實有」到「在手性」:體驗式創意的設計
文創領域經常涉及到將「物化的文化」變為「體驗化的文化」。 根據海德格爾,「實有」的事物僅僅是材料或載體,其文化價值和意義只有通過「在手性」(人對物的使用和互動)顯現。例如: 傳統工藝品:一件陶器並非僅僅是裝飾物,而是蘊含著手工藝人與土壤、火候的關係,甚至體現了特定地方文化的歷史記憶。
文創活動:通過創意設計,消費者不僅看到一件藝術品,還能在活動中與它互動,例如DIY手工坊或沉浸式展覽。
「實有論」與敘事轉向:從物到意義的故事化
海德格爾強調「存在」並非孤立,而是嵌入於一個更大的關係網絡中。在文創設計中,這種網絡可以通過敘事展現: 一個物品本身作為「實有」存在的意義有限,但通過賦予其情感化的故事或文化意義,它可以激發更深層次的體驗。例如:一個普通的毛筆可能因為被賦予某位書法家的使用背景而獲得文化價值。
從「此在」的角度設計文化內容
文創創作者可以關注消費者的「此在」,即他們如何在特定情境下與文化產品交互:
虛擬現實(VR)體驗:設計不僅是關於再現「實有」的世界,而是如何引發觀眾的存在感和意義體驗。
地方文化復興:通過設計活動(如傳統節日體驗),賦予人們與地方環境、文化傳統的直接互動機會,從而使地方文化不再只是「實有」的遺產,而成為人們「在場」的活態體驗。
「實有論」與「新存在」:可持續文創的探索
對於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創意利用,海德格爾的思路可以激發對文創可持續性的思考:
一種材料(如竹子或粘土)並非僅僅作為實物存在,而是被視為自然-文化的連接。通過文創設計,可以喚醒人們對自然材料、手工技藝背後深層生態關係的理解和尊重。
海德格爾並不專注於「實有論」,但他的哲學可以通過強調「存在論優先性」來重新定義文創實踐中的意義生成過程。在文創領域,這種視角啟示我們: 文化創意的核心並非物品本身,而是人類與物品、情境、時間之間的互動和關係。 實物(實有)必須通過設計和體驗,轉化為意義的載體(在手性)和情感的媒介(存在感)。 文創的未來可以通過挖掘人與物的存在關係,激發更深層次的文化認同和情感連接,從而實現更廣泛的社會價值。
Nov 19, 2024
鮮拿哥
兩者的共鳴
情感的中心性:Vermeulen 和 van den Akker 認為「元現代主義」在意義建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情感擺蕩(oscillation between hope and doubt)。這種情感動態與「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作為理解主體與世界之間聯系的關鍵機制不謀而合。
對虛無主義的超越:「元現代主義」提出了一種既批判又具有建設性的視角,情感成為重新連接個體與集體敘事的核心。這與「情動轉折」對情感的再激活以及作為政治和社會行動驅動力的主張相呼應。
人類與物質的再連接:兩者都關注超越後現代的碎片化體驗,強調人類與物質、身體、情感以及環境的重新整合。 元現代主義在審美領域探索這些聯系。
情動轉折則更多在社會和政治層面探討情感驅動的結構性變革。
對未來的想像:元現代主義通過希望與懷疑的擺動,表達對未來可能性的開放性。情動轉折強調情感流動的力量,認為情感不僅僅是反應性現象,還可以催生新的社會可能性。
關鍵的差異
理論形式化程度:元現代主義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文化美學理論,強調藝術、敘事和文化表現中的情感; 情動轉折更系統化地運用於社會科學,涉及情感如何通過社會結構和物質性流動。
敘述對象:元現代主義多關注審美、文學、電影等文化領域的情感實踐。情動轉折關注更廣泛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動態中的情感動力學。
結論: Vermeulen 和 van den Akker 的「元現代主義」與「情動轉折」思想雖然在學術傳統和具體應用領域上有所差異,但二者都試圖通過對情感的再思考,填補後現代主義所遺留的虛無主義裂縫,強調意義生成、主體性重構與未來可能性的探索。這種共鳴使兩種理論可以在後現代以後的學術語境中產生互補性的對話。
Dec 3,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元現代主義~~Timotheus Vermeulen 和 Robin van den Akker 提出的「元現代主義」(Meta-modernism),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在學術背景上有一些交叉點和共鳴。盡管它們的起源和關注點有所不同,但兩者都回應了當代文化中對情感、主體性和意義生成的再思考——
元現代主義的學術淵源
Vermeulen 和 van den Akker 在 2010 年提出的「元現代主義」,試圖超越後現代主義的虛無主義和解構主義,回應 21 世紀初全球化、氣候危機、經濟不平等和技術變革的復雜情境。他們的理論受到以下思想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的批判:繼承了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後現代主義文化分析,但批評後現代主義過於強調諷刺與懷疑,忽視了對未來的想像和建設。
批判利奧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的「元敘事死亡」論點,認為人們重新追求一種有機的、但不完全確定的意義。
浪漫主義與現代主義的回歸:強調「元現代主義」中的情感起伏(oscillation),如同浪漫主義中對感性與理性的張力。借鑑現代主義的理想主義,但拒絕其單向度的烏托邦。
情動轉折的學術淵源
「情動轉折」起源於 1990 年代,關注主體在情感、物質性與社會交互中的動態變化。它的學術淵源包括:
情感理論:受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對意識形態「感受性」的關注和斯皮瓦克(Gayatri Spivak)對情感與文化邊緣化的討論影響。借鑑阿梅德(Sara Ahmed)對情感流動與「附著」(attachment)的分析。
物質主義與身體性:來自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身體表演理論及其對情感性的重視。受德勒茲(Gilles Deleuze)與瓜塔里(Félix Guattari)對「情感密度」(affective intensities)的討論影響。
女性主義與現象學:借鑑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身體存在」哲學。
女性主義學者(如 Lauren Berlant 和 Eve Kosofsky Sedgwick)強調情感如何構建社會連結和政治。
Dec 4, 2024
鮮拿哥
愛墾App: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在其著作《美感》(The Sense of Beauty)中探討了價值與人類意識、感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一個純粹機械的世界中,價值的存在依賴於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如果拋棄了意識和感覺,價值也將不復存在。這體現了他對美學和價值觀的自然主義立場,強調人類主觀體驗在確定價值中的核心作用。
在《美感》一書中,桑塔亞納首次提出了美是一種「客觀化的快感」(Beauty is pleasure objectified)的觀點。 他遵循經驗主義的方法,認為美的本質在於人類對愉悅的感受被投射到外部對象上,從而賦予這些對象以美的價值。因此,離開了人類的意識和感覺,價值將失去其基礎。
桑塔亞納的這一觀點強調了人類主觀體驗在價值判斷中的重要性,認為價值並非客觀存在於世界之中,而是通過人類的意識和感覺被感知和賦予的。這與他對美學的自然主義理解相一致,強調了人類在認識和創造價值過程中的主動性和中心地位。
喬治·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1863-1952)箴言
Dec 30, 2024
鮮拿哥
愛墾網評注·身體的感覺能力 (affective capacity)~~"身體的感覺能力 (affective capacity) 是時快時慢、如輕如重…等感覺關係下的作用 (acted)。"
此話強調了德勒茲概念中的「身體」(Body)在感知過程中表現出的動態性和變化性。"感覺能力"指的是身體對外界刺激、情感或情境的反應能力,也可以理解為身體如何感受、吸收並回應外在的影響。德勒茲和瓜塔里在討論「感知」、「情感」或「情動」(Affect)概念時,強調身體的這種能力是多樣的、流動的,並且會根據不同的環境、情境或刺激產生不同的反應。
時快時慢、如輕如重
這部分描述了身體感知過程中的變化與流動。感知並不是恆定的,而是會隨著外界刺激的強弱或不同類型的影響,表現出不同的速度和強度:
時快時慢:身體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速度不同。有時候,某些外界的刺激可能引發快速的反應(如痛苦、突然的驚嚇),而有時候,身體的反應則會更慢、更細膩(如沉思、緩慢感受某種情緒)。
如輕如重:感知能力不僅僅體現在速度上,還體現在感知的強度上。某些刺激可能很輕微(如輕風拂面),而某些刺激可能非常強烈(如震耳欲聾的聲音或強烈的情緒沖擊)。身體對這些輕重不一的感知信息作出相應的反應。
作用(acted)
「作用」指的是身體在感知這些變化時的表現或反應。也就是說,身體在面對不同的速度和強度的感知時,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動態的,體現了身體的能動性和對環境的適應性。
整句話的含義
這句話強調了身體感知能力的變化性和能動性。身體的感知不是固定的,它會根據外界刺激的不同,表現出時快時慢、時輕時重的變化。這種變化表明了身體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進行調整,並作出相應的反應。身體並非被動接受外界的影響,而是主動參與到感知和反應的過程中,展現出它的活力與能動性。
因此,這句話可以被理解為:身體的感知能力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過程,隨著感知對象的速度與強度不同,身體會作出相應的反應,展現出其靈活而多樣的能動性。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感知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態度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風格能力
陳明發博士談文創哲學能力
Dec 31, 2024
鮮拿哥
此外,在句子閱讀任務中,當句子中的動詞能夠暗示其後名詞的生命性特征時(比如「警告」的賓語是生命名詞,「打開」的賓語是非生命名詞),名詞生命性的差異能夠由被試剛讀完動詞時的腦電活動提前反映出來(Wang et al., 2020)。目前研究多關注個體在單純感知或理解生命性信息時的神經活動,而缺少記憶任務中生命性效應的認知神經表征研究。未來研究可在神經生理層面對生命性效應進一步探索,例如研究者可利用經顱磁刺激(TMS)對負責表象生成的腦區進行干擾,以檢驗心理表
象在生命性效應中的作用。
當前生命性效應的研究范式多為學習後立即測驗,即集中考察生命客體在短時間隔內的記憶優勢。
只有少數研究發現在學習結束48小時後進行測驗(即延遲測驗),生命性效應仍然存在(Félix et al., 2019; Laurino & Kaczer, 2019)。而在更廣的時間維度上,後續的記憶整合、維持、遺忘以及重構過程中,生命性效應會有怎樣的體現,仍有待進一步研究。比如,根據標簽理論(tagging theory),在編碼階段不同記憶材料的處理優先級和隨後階段的不同記憶材料的信息整合的處理優先級之間,可以是相互獨立的(Dunsmoor et al., 2015)。因此,生命與非生命記憶材料在初次編碼之後的不同時間窗口上是否會出現優先級的波動這一問題值得未來研究的關注,對這一問題的探索也是進一步考察生命性效應產生機制的關鍵角度之一。此外,生命性客體在記憶的修改和重構階段是否依然具有及時性或靈活性上的優勢,也應當被進一步發掘。
4.4. 生命性效應的應用價值
生命性效應的應用價值主要在體現在外語單詞學習。在配對學習實驗范式中,與生命單詞(母語詞)配對的外語詞,在之後的回憶任務中作為線索詞被呈現時,被試能夠更好地回憶起與之配對的母語詞(Popp & Serra, 2016; VanArsdall et al., 2015)。這表明,在學習外語詞匯時,指代生命實體的單詞的記憶難度更低,這一規律值得被應用於教學實踐。例如,在學習一門新語言的詞匯時,通常將新詞與對應的母語翻譯進行聯結識記,可以考慮在入門階段從生命性詞匯開始學起(Nairne et al., 2017)。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研究大多采用詞語序列學習任務和配對學習任務考察生命性效應,該效應能否成功遷移到其他更真實的學習材料(如閱讀文本、教學視頻)中去尚不清楚。因此,未來研究需要著重考察生命性對真實學習材料的記憶促進作用,論證其教育應用價值。
5. 結語
盡管生命性效應的研究證據正在快速累積,其在本質上是否由「生命」這一屬性所決定,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謎題。生命性效應可能是由於生命客體能夠自主運動、思考、感受、學習,以及具有求生和繁衍的動機等屬性所決定,而並非以生命這一概念本身作為根源(Meinhardt et al., 2020)。另一方面,生命性效應也可能單純緣於生命性客體與人類分享了更多的共同特征,因此也可算作自我參照效應
(self-reference effect)的一種延伸。未來研究亟需進一步釐清生命性效應的產生機制、邊界條件及應用價值。
生命何以特殊?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及認知機制
楊格晴1*,祁新越1*,允寒琦1*,楊春亮1,2#
1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北京 / 2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發展心理研究院,北京
Email: 201711061125@mail.bnu.edu.cn, #chunliang.yang@bnu.edu.cn
*共同第一作者。 #通訊作者。
文章引用: 作者1, 作者2, 作者3(2020). 文章標題. 心理學進展, 10(8), ***-***.
DOI: 10.12677/**.2020.***** /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學進展, 2020, 10(8), **-**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0 in Hans.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doi
Jan 27
鮮拿哥
4.不足與展望
4.1.生命性概念的界定
相比其他理論,對編碼豐富性理論進行考察具有方法學上的優勢,因為要求被試報告其看到單詞時產生的聯想,是一種直接的行為測量方式。編碼豐富性理論值得被進一步研究確認,不過更全面的研究設計應當考慮其與注意捕獲機制之間的傳遞關系。比如,由於生命性信息吸引了更多注意,進而激活了更豐富的關聯信息,或者產生豐富關聯信息的過程消耗了更多的注意資源(Meinhardt et al., 2020)。
現有研究多將生命性界定為將生物與非生物區分開來的特質,或是生物所具有的非生物所不具備的特征。該定義盡管簡明易懂,但並不精確,由此導致了在微觀層面上對生命性的定義仍存留的兩個重要問題。其一,生命性是二分變量還是連續變量?有研究者認為它是二分的,即只存在生命和非生命兩種狀態(Yamamoto, 2006),而來自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被試在看到不同的生命和非生命詞時,大腦腹側視皮層的激活呈現出梯度的特征,而非簡單的二分狀態(Sha et al., 2015)。其二,究竟什麼樣的物體是有生命的?有人認為植物應該屬於「有生命」范疇,有人則認為植物沒有能動性且不能表現出「生物運動」這一特性,因而不具有生命性。這個問題可以被進一步歸納為,生命性究竟是物理或軀體層面的「活著」,還是囊括了認知能力,如反應性、心理狀態甚至是交流能力等條件的滿足(Rakison & Poulin-Dubois, 2001)?
進一步明確生命性的定義也有助於對生命性效應的邊際條件和應用價值的探究。
4.2. 生命性效應的機制探討
如上所述,生命性效應的產生機制尚未探明,進一步釐清該效應的潛在機制將促進人們對生命性加工優勢的理解與應用(Calvillo & Hawkins, 2016; Lowder & Gordon, 2015; Popp & Serra, 2016)。未來對其機制的探討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上文討論的諸多機制之間並不相互排斥,不同機制間可能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促成生命性效應的產生。因此,不同機制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應當得到更多重視。例如,不同機制可能在記憶過程的不同階段發揮作用,彼此間存在承接關系。注意捕獲發生在記憶編碼的早期階段,是生命信息影響記憶的早期機制,喚起與激活水平則是從編碼加工所處的中期階段進行解釋,而加工深度則主要體現在記憶編碼的中後期階段。研究者可以通過操縱其中某個加工環節,考查其它加工過程是否受到影響。例如,未來研究可以通過指導語使被試對生命詞匯和非生命詞匯分配同等的注意資源,檢驗被試對兩種詞匯產生的心理表象和相關聯想的動態性與豐富性是否依然存在差異。
其次,若使用詞匯記憶任務,應注意區分詞匯屬性特征及其所影響的認知過程。在檢驗心理喚起機制的研究中,研究者操縱了詞匯的喚起水平並認為它可以代表任務中被試體驗到的喚起水平;類似地,在對「感知到的威脅性」這一潛在機制進行研究時,也是通過操縱詞匯的威脅性水平來實現。的確,由於人類心智的認知加工過程難以直接測量,使用此類間接的方式來探究機制具有其優勢,但被試在實際任務中的加工體驗並不完全受到詞匯屬性操縱的影響,相關的操縱檢驗應該在任務中有所體現。同樣,未來研究在操縱喚起水平和威脅性感知等因素時,應該考慮在線檢測被試實時的心理體驗,如采集被試的心率、皮膚電數據,或收集其自我報告的心理體驗。
4.3. 生命性效應的長時可持續性
再者,除了從認知層面探討生命性效應的機制之外,生命性效應的神經機制也亟待考查。已有研究發現,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在腹側顳葉皮質(VTC)的激活位置不同(Grill-Spector & Weiner, 2014),該區域是負責類別表征的腦區。
Jan 29
鮮拿哥
3.3.1. 表象加工
研究者指出,生命性效應的一個重要來源是互動表象(interactive imagery)。與非生命單詞相比,生命單詞更易激活與之相關的動作或場景的互動表象,而後者是有效的記憶促進機制之一(Bower & Winzenz, 1970; Wilton, 2006)。Bonin 等(2015)要求被試看到單詞時想象一個與之互動的情境(如,看到「叉子」時,想象自己拿著叉子用餐;看到「斑馬」時,想像自己在動物園餵斑馬),然後進行自由回憶測試。結果表明生命性效應被心理表象大幅度削弱:與常規的單詞評分任務相比,表象互動任務提高了非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而對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卻沒有影響。
其他研究者指出,生命單詞的記憶優勢源於更富動態性的視覺表象。已有研究表明,由單詞激發的感覺-運動體驗越豐富,單詞在認知加工過程中就越有優勢(Pexman et al., 2008; Yap et al., 2011)。相比更靜態的非生命實體,生命實體能夠自然地激發更具動態的心理表象,是其記憶優勢的重要來源(Gelin et al., 2019)。Gelin 等(2019)采用「凍結」(freezing)范式,要求被試在單詞呈現時想象其靜息態圖像,試圖降低
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可結果出乎意料:「凍結」任務並沒有降低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卻提高了非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這或許是由於表象加工在生命單詞記憶過程中已被有效利用,因此主動要求被試形成生命單詞的視覺表象對其記憶成績並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視覺表象對非生命單詞的記憶成績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為了檢驗這一猜測,Gelin等(2019)要求被試在單詞呈現時構造其視覺表象,果然只有非生命單詞的回憶成績得到了顯著提高。
雖然上述證據表明,相比非生命客體,生命客體的記憶編碼過程可能涉及更具互動性或動態性的視覺表象,但這一發現並未直接揭示生命性效應的近端機制就是視覺表象。另一方面,後續研究甚至提供了表象加工理論的反駁證據。例如,被試對生命單詞和非生命單詞在生動性(vividness,即心理表象的清晰性和豐富性)上的評分並不存在顯著差異。此外,生命單詞和非生命單詞在主–客體交互(body-object interaction,即動作主體與客體進行互動的難易程度)上的評分甚至呈現出與表象加工假設相反的方向:生命單詞被評價為更難與之進行互動。實驗證據也表明,當通過施加額外的圖像記憶任務以增加視覺–空間記憶的認知負載後,生命性效應並沒有被削弱,因此生命實體的記憶優勢可能不是由表象加工所引發的(Gelin et al., 2019)。直接支持證據的欠缺和反駁證據的出現,使得表象加工機制變得逐漸不受歡迎,甚至有研究者指出未來研究無需再關注這一機制(Gelin et al., 2019)。
3.3.2. 編碼豐富性
在編碼過程中,與記憶項目相關的線索數量越豐富,這些線索越能夠促進記憶的成功提取(Moscovitch & Craik, 1976; Röer et al., 2013)。將編碼豐富性作為生命性效應的可能解釋的思路源於生存加工范式,當個體在生存情境下評價一個物品與生存的相關性時,個體會盡可能多地想到該物品的可能功用,這些自發產生的相關信息的豐富性能夠解釋生存加工優勢(Bell et al., 2015)。來自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證據表示,60~81歲的老年人在詞匯的再認記憶任務不能表現出生命性效應,這是因為老年人的執行功能明顯下降,不能充分利用生命性詞匯提供的更豐富的編碼線索(Bugaiska et al., 2016)。Meinhardt等(2020)直接對這一機制進行檢驗,在給被試呈現單詞的同時,要求被試寫下出現在腦海中的任何相關想法(related-thoughts)。
結果發現,被試在看到生命性單詞時,產生了更多的相關聯想,且被試面對單詞時產生想法的數量在單詞的生命性與回憶成績之間起中介作用。因此,編碼豐富性可能是生命性效應的一個重要機制。
Jan 31
鮮拿哥
3.2.2.死亡凸顯
除了心理喚起之外,死亡凸顯(mortality salience)也是從喚起角度來解釋生命性效應的理論之一(Popp&Serra, 2016)。同是喚起,心理喚起和死亡凸顯的側重不同,心理喚起強調情緒層面的喚起,而死亡凸顯指的是對死亡威脅的意識,更側重認知層面的喚起。相比無生命的物體,有生命的物體更能引起個體對死亡的感知和防御。例如,一些動物詞匯可能引發個體大腦中關於狩獵和捕食的信息激活,從而使個體處於死亡凸顯的狀態。研究表明,在這種狀態下,個體的信息搜索能力更強(Vess et al., 2009),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死亡相關的信息激活使得個體對控制感的需求和結構需求增高,因此進行更多認知搜索以明確事物的結構和組織形式。例如,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要求個體寫下與死亡相關的想法(即死亡凸顯啟動)使得被試的閱讀理解水平提高(Williams et al., 2012)。在死亡凸顯啟動條件下,相較於對照條件(如牙疼情境啟動),被試的回憶准確率更高,並且這種啟動效應在無意學習任務和有意學習任務中均顯著存在(Hart & Burns, 2012)。Hart 和 Burns (2012)還發現,情緒和心理喚起對死亡凸顯效應並無中介作用,表明死亡凸顯並非通過情緒對記憶產生影響,從側面說明了死亡凸顯與心理喚起在生命性效應中的作用路徑不同。
與心理喚起相似,另一個常與生命性伴隨出現的變量是威脅性感知。與非生命客體相比,生命客體攜帶的威脅性信息更多(Leding, 2018)。威脅性感知與注意捕獲、心理喚起和死亡凸顯均存在關聯。通過眼動追蹤發現,相比於在一組危險動物圖像(分心刺激)中定位出非危險動物圖像(目標刺激),被試能夠更快地在一組非危險動物圖像中定位出危險動物圖像,表明危險動物作為具有威脅性特征的客體,在捕獲與維持注意上更有優勢(Yorzinski et al., 2014)。此外,威脅性客體可分為在進化中具有威脅意義的、古老的威脅性物體(如蟒蛇),或更為現代化的威脅性物體(如手槍),前者比後者更易激活恐懼情緒加工腦區(Dhum et al., 2017)。由於生命性物體常常被認為是更具有威脅性的,Leding (2018, 2019)在研究中分開考慮物體的生命性和威脅性特征,發現無論物體的威脅性如何,生命性效應均顯著存在。以上研究結果表明,生命性和威脅性對記憶的促進效應可能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與詞匯的喚起屬性一樣,在不加以嚴格控制的條件下,威脅性也會對生命性效應產生干擾並引起混淆。因此,未來研究在考查生命性效應的同時,也應當考慮控制刺激材料的威脅性。
3.3. 加工深度
生命性效應的另一種解釋角度是個體在編碼過程中對記憶材料的加工深度,加工深度是預測記憶成績的重要因素,對材料加工越深則記憶成績越好(Craik & Lockhart, 1972)。生命性材料能夠引發個體進行精細的記憶編碼,具體表現為:1) 形成更富動態性的心理表象和2)產生出更豐富的與記憶材料相關的其它信息(e.g., Bonin et al., 2015; Meinhardt et al., 2020)。
Feb 1
鮮拿哥
(續上)注意捕獲機制也可以為其他研究結果提供合理解釋。例如,Popp和Serra (2016)使用了與VanArsdall 等(2015)不同形式的配對聯想測驗:使用的詞對均為母語詞。結果發現在4種詞對(分別為生命詞-非生命詞、生命詞–生命詞、非生命詞–生命詞、非生命詞–非生命詞)中,被試對於「非生命詞–非生命詞」詞對的記憶效果更好,即詞匯的生命性削弱了母語詞對記憶。該現象可以通過注意捕獲機制進行解釋:
由於被試對生命詞匯分配了更多注意,導致對與之配對的詞匯的注意資源分配不足,因此對於詞對關聯性的記憶效果更差。換而言之,在全為母語詞的詞對學習中,詞匯生命性對於詞對關聯性記憶有不利影響;而在Van Arsdall等(2015)的實驗中,使用的是母語詞與外語詞的聯結詞對,且母語詞為回憶目標詞,外語詞為線索詞。在此情況下,具有生命屬性的母語詞吸引更多注意資源,是有利於詞對關聯性記憶的(Popp & Serra, 2016)。此外,近期研究表明,相較於有意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條件,在無意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條件下,生命性效應更強(Félix et al., 2019)。研究者認為可能原因是,在無意學習條件下,生命性材料由於比非生命性材料,能夠更多地捕獲個體的注意,因而導致了更好的記憶效果;而在有意學習條件下,雖然生命性材料也能捕獲到更多注意,但被試有意施加的編碼策略可能削弱,或掩蓋了生命性對記憶的促進作用。
需要強調的是,注意捕獲機制也正在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根據注意捕獲理論,相比於生命詞匯和非生命詞匯分開羅列的主題詞表(themed list),兩種詞匯摻雜在一起的混合詞表(mixed list)中的生命詞匯吸引的注意資源應該更多,生命性效應理應更大。然而實際結果表明,對於兩種詞表來說,生命性效應的效應量相等,即詞表的呈現方式(主題詞表 vs. 混合詞表)對生命性效應無顯著的調節作用(Popp & Serra, 2016)。因此,注意捕獲理論並不是生命性效應的唯一解釋。
3.2. 喚起與激活
相比於無生命性的信息,有生命性的信息可能導致個體處於一種更高的喚醒狀態,有利於個體對信息的編碼與存儲。以實驗室研究中看到「蟒蛇」這一詞語為例,它有可能誘發更強的生理喚起(如心率增加),也有可能激起更高的情緒喚起(如視覺表象蟒蛇而引發恐懼感),還可能引起更高的認知激活(如由於蟒蛇的危險性,而激發的個體關於生存與死亡的想法)。以往研究主要關注生命性效應的心理喚起和死亡凸顯兩類解釋(Meinhardt et al., 2018; Popp & Serra, 2018)。
3.2.1. 心理喚起 心理喚起(mental arousal)不同於單純的生理喚起,是指個體對自己身心激活狀態的一種主觀體驗,可概念化為由刺激引發的情緒體驗強度(Warriner et al., 2013)。對於心理喚起機制的驗證大多從情緒體驗強度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因為情緒喚起是認知過程中較為優先觸發的因素,並且情緒刺激比中性刺激容易被識記(Kensinger & Corkin, 2003)。研究表明,情緒喚起水平越高的刺激在認知加工中處於越優先的地位(Kensinger & Corkin, 2003)。
與生存相關的刺激往往令人難以忘記,因為這會誘發更為強烈的情緒反應,並進一步通過情緒處理腦區(如杏仁核)和記憶腦區之間的相互作用對記憶產生影響(Kensinger, 2007)。與非生命詞匯相比,生命詞匯常會引起更高的心理喚起,詞匯的喚起程度與其回憶正確率呈正相關(Meinhardt et al., 2018)。不同於注意捕獲機制,心理喚起不僅屬於認知加工過程的一部分,還可以作為一種影響記憶的詞匯屬性(與詞匯的習得年齡、具體性、詞頻等屬性類似)。在沒有嚴格控制這一變量的情況下,生命性更高的詞匯的喚起水平也更高,從而導致生命性效應與情緒效應相混淆。近期研究通過預先的材料評定控制了生命單詞與非生命單詞的心理喚起水平,並比較了對這兩類單詞的自由回憶成績(Popp & Serra, 2018; Meinhardt et al., 2018),記憶的生命性效應依然存在。由此可知,心理喚起理論至少不能完全解釋生命性效應。這也提示未來研究在考查生命性效應的同時,應將心理喚起作為控制變量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僅簡單地將詞匯的喚起屬性進行匹配,而未對被試的心理喚起水平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測量,未來研究可考慮采用生理或行為指標對被試在任務中的心理喚起狀態進行在線測量,更嚴謹地檢驗心理喚起理論。此外,任務情境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同樣的刺激材料在不同情境下引起的心理喚起水平可能不同。如果情境發生改變,心理喚起水平也將隨之改變,進而影響生命性效應的表現(Popp & Serra, 2018)。Gelin 等(2017)對不同加工情境下的生命性效應進行考察,發現不論在生存情境下還是與生存無關的對照情境下,生命性效應均顯著存在,但可以合理推測在生存條件下,帶有生存色彩的記憶材料(如水源)引起的心理喚起水平是更高的。(下續)
Feb 3
鮮拿哥
除了生命性材料本身,生命性效應也能延伸到其他相關的記憶材料和范疇上。例如,個體對於生命性客體的來源信息(如,初始呈現在屏幕上時的空間位置和時間順序)的記憶同樣具有優勢(Gelin et al., 2018; Mieth et al., 2019)。生命性效應還能溢出到與生命性客體有物理接觸的其它物品上(Nairne et al., 2017)。另外,在動作序列記憶任務中,如果動作所施加的對象是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小狗三次),相比於動作所施加的對象為非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磚頭三次),被試對動作序列的記憶更准確(Loucks et al., 2020)。對陌生詞進行學習時,具有生命性意義的新詞比非生命新詞的學習效果更好(Laurino & Kaczer, 2019)。除此以外,新近研究還發現,生命性效應也能夠成功遷移到高級認知中的元記憶(Li et al., 2016)和工作記憶(Daley et al., 2020)。
與生命性效應相關的一種記憶現象是「生存加工優勢」(survival processing advantage),後者比前者更早被發現且得到了更為深入的研究(Nairne et al., 2008; Nairne et al., 2007)。兩者都為適應性記憶提供了堅實的證據支持,即證明了人類的記憶系統,更容易記住對個體生存有利的信息,但這兩種現象的本質並不相同。在對生存加工優勢的研究中,被試需要想象自己被困於大草原,為了生存需要尋找食物、水源和躲避猛獸等,被試的任務是評價實驗刺激(單詞或圖片)所指代的事物與在這種情境下生存的相關程度。
在這種預設的情境下,與生存相關的主觀判斷能夠促進記憶編碼——這一現象被稱作為生存加工優勢(于睿,毛偉賓,賈喆,2011)。如上所述,生存加工優勢是由學習情境中的生存條件信息所引起的,而生命性效應的產生則主要源於記憶材料自身的生命屬性。
3.生命性效應的認知機制
生命性如何影響記憶的形成與保持?從進化或適應性角度出發的解釋其實是一種終極解釋(ultimate explanation; Nairne et al., 2013),它主要回答的是「生命性為何影響記憶」這一問題。但要進一步明確「生命性如何影響記憶」,則需要對生命性影響記憶的近端機制(proximate mechanism)進行探究。研究者普遍認為,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並不是直接的(Félix et al., 2019; Nairne et al., 2013; Popp & Serra, 2016),兩者之間應該存在某種間接的認知加工機制。盡管研究者們仍然在不斷嘗試對生命性效應的潛在機制做出猜測,但較少有研究直接探討是何種認知機制促成了生命性效應的產生,因此這一問題仍存在較大的爭議。
3.1. 注意捕獲
注意捕獲(attention capture)是最受研究者認可的解釋之一。該理論認為,生命性信息在編碼的最初階段更多地捕獲注意,進而得到更有效的編碼並被更穩固地存儲於記憶系統中(e.g., Bonin et al., 2014; Popp & Serra, 2016)。早在生命性效應被發現之前,「生命性信息更容易捕獲注意」這一觀點就已得到廣泛驗證。以往研究采用視覺搜索任務發現,保持運動狀態的靶刺激並不會使視覺搜索變快,而剛開始運動的靶刺激則能夠很快被探測到,即運動的起始(onset of motion)是捕獲注意的關鍵線索(Abrams & Christ, 2003)。其原因就在於,運動的起始傳遞了一種生命性信息,個體傾向於假設能夠自行開始運動而不是由外物觸發才運動的物體具有內部能量源,並將之視為生命體(Abrams & Christ, 2003)。此外,在變化識別任務中,相比於非生物,個體能夠更快、更准確地監測到人類和動物的變化,並且個體對非生物的變化察覺會因生物信息的出現而受到干擾(New et al., 2007)。來自非注意盲視和注意瞬脫任務的研究證據也表明生命體相比於非生命體在注意捕獲上具有顯著的優勢(Calvillo & Hawkins, 2016; Calvillo & Jackson, 2014; Guerrero & Calvillo, 2016)。基於以上研究結果,New 等(2007)提出了「生命體監控假說」(animate monitoring hypothesis),認為人類的注意和知覺系統對環境中的生命體具高度的探測敏感性。
為了驗證生命性通過早期注意捕獲機制對記憶產生作用這一觀點,Bugaiska 等(2019)在經典的「詞色斯特魯普任務」(word-color Stroop task)的基礎上進行改編,發展出「生命性斯特魯普任務」(animacy Stroop task)。該任務使用生命詞匯和非生命詞匯代替以往的顏色詞,並要求被試盡可能快速命名單詞顏色而忽略其意義。結果發現被試對於生命詞匯的顏色命名的反應時更長,表明生命詞匯能夠更多更快地捕獲認知資源,進而干擾顏色命名任務。以上研究結果為生命性效應的注意捕獲理論提供了支持證據。
Feb 7
鮮拿哥
Nairne 等(2013)首次通過詞表記憶實驗證明了有生命的記憶材料更容易被識記,此後生命性與記憶之間關係得到了更多的研究(e.g. Bonin et al., 2014; VanArsdall et al., 2015)。這些研究表明,生命性對於記憶的促進作用是一種穩定且普遍存在的效應,這種現象被命名為「生命性效應」(animacy effect)。關於生命性效應的研究是「適應性記憶」(adaptive memory;即人類更容易記住對生存有利的信息)
這一領域下的一個重要的子話題。「適應性記憶」領域從認知的功能主義取向對記憶進行研究,認為人類的記憶系統服務於生存,是進化和自然選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Nairne, 2010),而對生命性效應的研究則拓展了適應性記憶的理論解釋和研究視角(Bonin et al., 2014; Nairne et al., 2013)。然而,盡管生命性效應的研究證據正在快速累積,相關的系統綜述卻很匱乏,且部分重要研究結論尚未得到重復驗證。
人類對於生命性信息和非生命性信息的加工有何不同?生命性是如何影響記憶的?在怎樣的條件下,生命性對於記憶的促進效應才能顯現?這些問題亟待進一步探索。本文旨在系統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重點探討生命性效應的內在產生機制,明確該主題下的核心研究問題,並指出未來的研究方向,以望為未來研究提供參考。
2 生命性效應
生命性效應是一種穩定的記憶現象,且記憶材料的生命性對記憶效果的促進作用甚至與記憶材料熟悉程度的作用一樣強(Nairne et al., 2013)。在不同形式的記憶測驗任務(包括自由回憶、再認和線索回憶)中,研究者均發現了生命性效應的存在。
其中,自由回憶是最常使用的測試形式,被試首先對一系列生命單詞(如獅子)和非生命單詞(如粉筆)進行識記,在自由回憶階段需盡可能多地回憶出所學的詞語(e.g., Nairne et al., 2013)。線索回憶范式中,在學習階段對應的任務為配對學習,將外語新詞與母語單詞進行隨機配對,母語單詞中一半為生命詞匯,一半為非生命詞匯(VanArsdall et al., 2015)。在學習階段,被試首先學習外語-母語詞對;在測試階段,被試需要根據外語新詞(即線索詞)回憶出與之配對的母語詞(目標詞)。結果表明,被試對生命目標詞的回憶正確率顯著高於非生命目標詞(VanArsdall et al., 2015)。另外,生命性效應不僅存在於成人被試中,也存在於4~11歲兒童中,並且其效應量大小與成人被試並無顯著差異(Aslan & John, 2016)。而以老年人為被試的研究卻沒有發現該效應的存在(Bugaiska et al., 2016),研究者將其歸因為年齡增長引起的執行功能下降。
單詞、圖片,甚至是運動的幾何形狀,都可以作為實驗室研究中用於表徵生命性的載體。自 Nairne等(2013)開創「詞表法」研究范式後,研究者們大多承襲了這一范式,使用動物名詞作為生命刺激,人造物名詞作為非生命刺激,而不使用生命屬性模糊的植物類詞匯。詞表法是研究生命性與記憶之間關係的最常用的方法。除了使用詞匯作為生命性的載體之外,也有研究使用圖片作為實驗刺激(Bonin et al., 2014)。
此外,還有一類實驗刺激,雖其自身沒有生命,卻能給被試帶來生命性感知(animacy perception),即通過一定的空間運動來表征生命性(Heider & Simmel, 1944)。例如,研究者發現,當簡單的幾何形狀以一定模式運動起來時,個體便傾向於將其知覺為有生命的客體(Heider & Simmel, 1944)。其中,自行運動(self-propelled motion)是引起生命性感知的重要線索(Bassili, 1976),與之相對應的實驗任務則是空間位置記憶任務(Van Buren & Scholl, 2017)。
Feb 12
鮮拿哥
楊格晴等:生命何以特殊?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及認知機制
摘要:生命性效應是人類的一種記憶現象,指生命實體比無生命實體更容易被識記。該效應是人類記憶系統在進化過程中被賦予功能性的體現,主要由記憶材料自身的生命屬性所引發,並且在不同的實驗范式、刺激材料和記憶范疇中均穩定存在。生命性對記憶的影響可以從注意捕獲、喚起與激活、加工深度等不同的認知加工過程進行解釋。未來研究應在進一步界定生命性概念的基礎上,關注不同認知機制間的傳遞關係,采用更嚴謹、多樣化的任務范式,探究生命性效應的長時可持續性,考察生命性效應的神經機制及其在外語學習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生命性效應,注意捕獲,心理喚起,死亡凸顯,表象加工
1.引言
生命性(animacy)是區分生物與非生物的重要特質,對於生命性的感知是人類個體發展早期出現的基本認知能力之一。人類在嬰兒早期階段就已經能夠區分出生物與非生物客體(Opfer & Gelman, 2011),這幾乎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從進化的視角來看,由於環境中的生命體可能是對個體生存構成威脅的天敵或競爭者,也可能是對生存有利的食物或配偶,對環境中存在的生命體保持敏感性有助於個體的生存與繁衍(Barrett et al., 2005; Fukuda & Ueda, 2010; Popp & Serra, 2016)。
研究表明,人類的知覺系統具有對生命性信息優先進行感知和加工的特性(Barrett et al., 2005; Fukuda & Ueda, 2010; Pratt et al., 2010)。但是,僅僅對生命性信息進行探測和知覺並不足以幫助人類適應環境,真正體現出適應價值的,是受知覺影響的後續的認知加工過程和行為反應(Van Buren & Scholl, 2017),其中記憶是一個核心成分。近年來進化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表明,人類記憶系統的進化就是為了更好地記住有生命的事物(Bonin et al., 2014; VanArsdall et al., 2013)。
(本文作者:楊格晴1*,祁新越1*,允寒琦1*,楊春亮1,2#;1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北京;2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發展心理研究院,北京;Email: 201711061125@mail.bnu.edu.cn, #chunliang.yang@bnu.edu.cn *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文章引用: 作者1, 作者2, 作者3(2020). 文章標題. 心理學進展, 10(8), ***-***. DOI: 10.12677/**.2020.*****)
Feb 23
Ra Zola
陳明發〈濾思場〉254
ChatGPT's reply~
AI能回答所有問題。叫它〈分析林青霞的演技和牛頓定律的關係〉,寫個三五千字,也是一分鐘内的事。可是,我們首先得知道,林青霞跟演技有關係,而牛頓定律又是怎麼回事,才可能判斷其分析可不可接受。最重要的,本身得清楚,這項分析是不是有意義。(23.4.2025)
這是一個腦洞大開又富有創意的問題!林青霞的演技和牛頓定律,本來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一個屬於藝術與情感的表達,一個則是自然科學的理性定律。但如果我們從抽象的角度來思考,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對應關係:
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定律)
牛頓說:若無外力作用,物體將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林青霞的對應:她在電影中的角色常常帶著一種「被命運牽引的慣性」,像是《東方不敗》中的不敗東方,她原本不是壞人,但因權力與愛情的「外力」,才轉變成了後來那樣複雜又矛盾的角色。她的表演就像角色的慣性——初始設定清楚,然後根據劇情中的「外力」慢慢轉變,極具層次。
第二運動定律(F = ma)
牛頓說:力量 = 質量 × 加速度。
林青霞的對應:這可以看作是演技的「爆發力」。林青霞的「質量」是她深厚的演技基礎與角色的內在張力,「加速度」是情感爆發的速度與強度。當她在戲中突然情緒轉折(像《窗外》那種情緒崩潰場面),就是一個 F 值超大的瞬間,觀眾會被那股力量擊中,久久不能平復。
第三運動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牛頓說:每個作用力都會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林青霞的對應:她在對戲時的「互動力」非常強。她不是獨角戲的那種演員,而是能夠激發對手戲的演技,像她與張國榮、梁家輝合作時,你可以感受到一種表演上的「張力回饋」——她給對手戲壓力,對手戲再反饋給她,兩者互相激盪,就像第三定律裡的動作與反動。
小結:牛頓用三條定律解釋了物理世界的運動,而林青霞用她的演技詮釋了人性中的複雜情感。看似科學與藝術無法連結,但若從「動態」、「張力」、「情感的力學」來理解,她的表演也是一場感情世界中的物理實驗。
如果把這個比喻寫成一篇論文,標題可以叫做: 「從牛頓力學看林青霞的情感動力學 —— 論演技中的力與反力」
Apr 24
Ra Zola
李彦宏:DeepSeek非萬能;幻覺率高尤叫人憂慮——2025年4月25日,百度在武漢舉行Create 2025百度AI開發者大會,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就「模型的世界,應用的天下」主題發表了近60分鐘的演講。
百度創建人李彥宏稱百度各業務線都在積極接入Deep-Seek的模型,文小言、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等都接入了DeepSeek滿血版,在很多內外部應用場景都產生了非常不錯的效果,但他同時強調「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
他表示,DeepSeek目前只能處理文本,還不能理解和生成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幻覺率較高,更大的問題則是慢和貴。
以下為李彥宏在演講時就DeepSeek相關的內容實錄:
當然DeepSeek也不是萬能的,比如它只能處理文本,還不能理解和生成圖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內容,而我們的很多百度智能雲客戶,都需要這種多模理解和生成能力。
比如它幻覺率比較高,在很多場合不能放心使用,如果在電商直播中幻覺出來一個買一送一的優惠,那商家就要賠慘了。
當然它更大的問題是慢和貴,中國市場上絕大多數的大模型API調用價格都比DeepSeek滿血版要低,速度要更快,而今天我們要隆重發布的文心大模型的4.5 Turbo和X1 Turbo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
今天,我們正式發布文心大模型4.5 Turbo和文心大模型X1 Turbo,主打三大特性:多模態、強推理、低成本。
多模態是未來基礎模型的標配,純文本模型的市場會越變越小,多模態模型的市場會越來越大。
文心大模型4.5 Turbo每百萬token輸入價格僅為0.8元,輸出價格3.2元,相比文心4.5,速度更快,價格下降80%;文心大模型X1 Turbo每百萬token輸入價格1元,輸出價格4元,相比文心X1,性能提升的同時,價格再降50%。
為什麼我們要不斷把大模型的成本降下來?因為開發者做AI應用的一個很大阻礙就是成本高,用不起。而創新的本質往往就是成本下降。
成本降低後,開發者和創業者們才可以放心大膽地做開發,企業才能夠低成本地部署大模型,最終推動各行各業應用的爆發。
(原題:李彦宏:DeepSeek不是万能的 存在幻觉多、速度慢等痛点;原載:25.4.2025 快科技)
愛墾註:在人工智能(尤其是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Bard、Claude)中,「幻覺(hallucination)」指的是:AI生成了表面看起來合理、語法正確,但實際上虛構、不正確、甚至不存在的內容。
這種虛構內容可能涉及虛構的文獻、錯誤的事實、杜撰的人名、編造的案例、捏造的數據等。
簡單說,就是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
Apr 27
Ra Zola
七個著名的AI幻覺個案
下面列出實際發生過且引發討論的七個案例:
1. ChatGPT編造虛假的法律案例(Mata v. Avianca案,2023年)
紐約一名律師使用ChatGPT輔助撰寫訴訟文件。ChatGPT提供了虛構的6個法律案例作為引用依據,這些案例根本不存在。法官要求核對後,確認這些案例全是假造的,該律師遭到法院紀律處分。詳細新聞:[BBC報導]
2.Meta的Galactica模型虛構科學文獻(2022年)
Meta(Facebook母公司)發佈了科學文獻生成AI「Galactica」。公開測試時,Galactica寫出格式正確但科學內容虛假的論文,如虛構物理理論與假冒數據。因為幻覺太多,Meta被迫48小時內下架Galactica。詳細新聞:[The Verge報導]
3. Google Bard發佈錯誤天文資訊(2023年)
Google Bard在產品發表會中被問到「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發現」。Bard回答:「該望遠鏡拍下了第一張系外行星的照片」,事實上那是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在2004年拍的。因回應錯誤導致Google母公司股價一度暴跌7%。詳細新聞:[Reuters報導]
4.Bing Chat捏造餐廳評論(2023年)
微軟新版Bing AI(基於GPT-4)在推薦餐廳時,生成了不存在的評論文字與用戶心得。有記者查證後發現,Bing列出的好評全是自己虛構的,而非來源於真實顧客評論。詳細新聞:[The New York Times報導]
5. CNET網站使用AI寫財經文章爆出錯誤(2023年)
CNET新聞網站秘密使用AI寫了數十篇財經知識文章。
外界發現這些文章中,有大量基本財務計算錯誤(如錯算年化利率、誤解負債與資產概念)。最後CNET被迫撤下多篇文章,並對外道歉。詳細新聞:[The Verge報導]
6. AI生成的「不存在的學術引文」(多次案例)
學界中多次出現研究者或學生用ChatGPT尋找參考文獻,結果收到根本不存在的學術論文、虛假的期刊文章。比如,查找「社會心理學中的情動轉折理論」時,GPT-3會杜撰出聽起來學術正確但根本沒出版過的文獻。詳細說明:[Nature文章]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3-02081-4)
7.AI誤判醫療資訊(2023年多起)
在醫療應用中,當要求AI提供病症診斷建議時,出現了:編造不存在的藥物療法、建議過時或已被禁止的治療手段。如,有一次AI建議使用已被FDA禁用的某種減肥藥物,導致嚴重誤導問題。詳細報導:[STAT News分析]
幻覺(Hallucination)不是小失誤,而是AI系統內建結構性風險。在開發和應用AI(尤其是生成式AI)時,必須認識到:
「生成語言」不等於「生成事實」;AI看似有邏輯,實則只是「湧現概率的語言流」;需設置強大的「驗證、追溯、標記幻覺」機制來保障使用安全。
目前,有些「防幻覺技術」正在開發,比如 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 Hallucination Detectors 等。
Apr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