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A year dedicated to MOOCs Service for partners along Silk Road Photo Credit: DANTESQUE CIRCLE by Toni Infante
上一堂體驗帶動課
團康帶動法 》》
》觸電
》蘿蔔蹲
》一比呀呀
》HAND CLAP SKIT
》SNAKES
》Bus Stop
》Yurt Circle》
》Ladder Game
》Caterpillar Game
》如何推廣社團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 (2)不一樣的領導力
Howard Garnder: Leading Minds: An Anatomy of leadership 為什麼愛因斯坦、史隆及甘地......都有那麼多的追隨者?
關於領導的作品多如過江之鯽,但多數的作品忽略了領導中最關鍵的一個成分,亦即領導人與被領導人的心靈狀態。
本書作者加納認為,領導的關鍵之鑰在於創造並且具體體現一個有效的故事。領導人領導的對象如果不是專家,他就得處理被領導人未啟蒙前的心靈。領導人必須把被領導者在小時候所學得的世界觀及聽到的故事納入考慮。
加納的研究對象囊括了性質分歧的各領域領導人,從物理學家歐本海默、通用汽車總裁艾夫瑞·史隆、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到聖雄甘地,加納重現這些領導人所敘說的故事,並描繪這些故事與其敵對故事之間的衝突。
閱讀本書能讓讀者更加了解各組織及國家領導人所採取的領導形式,從而選擇出最適合的領導人;也讓有志於成為領導人的人得以洞悉領導的訣竅,成為一個有效的領導人。
霍華德.加納(Howard Gardner)
一九四三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洲斯克蘭頓,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1983年提出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打破傳統對人類智慧的刻板印象,是影響當代教育最深遠的創見之一。目前為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認知與教育學教授,並擔任哈佛大學「零點計畫」(Project Zero)共同主持人。他的研究精闢,並於一九八一年獲得麥克阿瑟論文獎;一九九零年,他成為獲得路易斯維爾.葛羅梅爾(Louisville Grawemeyer)教育大獎的第一個美國人。著有二十餘本著作,包括《創造心靈》、《超越教化的心靈》、《心靈的架構》、《開啟先河的人》、《心智解構:發現你的天才》、《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決勝未來的五種能力》等國際暢銷書。
譯者簡介·譚天
台大政治系畢業,曾任《聯合報》編譯中心主任、《自由時報》副總編輯。譯著有《戈巴契夫傳》、《身先士卒》、《巴頓將軍》等二十本書,現專職譯著。
序·智慧導讀(評論家 公孫策)
語言與典範的領導
這本書有別於其他我讀過的所有關於領導的書。
如果是「那些」書,寫一篇導讀對我而言,可能駕輕就熟。因為古今中外的領導人大致上耳熟能詳,他們的成功方程式也不難歸納。可是這一篇導讀卻寫得我心虛極了。因為,不怕讀者見笑,我自忖尚未能充分領會書中的真意。但即使以我能夠領會的部分,我已經敢於向讀者推薦本書。並且鄭重建議,就如我自己會做的,將此書再看、三看,相信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與心得。
這不是一本故事書(而我最擅長的正是故事書),但作者明確的定義了領導力的方程式:敘述故事+言行合一=領導力。並且特別強調,使用「敘述」(relate)而不使用「說」(tell)故事,是因為領導人除了用言語表達,還必須透過自身的典範,來表達他們的故事,從而影響信眾。
這個觀點令我對下述這個故事,有了新的體認。
戰國時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與韓非齊名的申不害,擔任韓昭侯的宰相十五年,讓韓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最初申不害以法家理論遊說韓昭侯,昭侯說;「法治很難推行的啊!」
申不害說:「那都是因為主君輕易接受左右的請託關說,才難以推行啊!」
韓昭侯答應不再接受關說,一切依法行事。
後來,申不害推薦他的堂哥任官,韓昭侯沒有批准,申不害露出不悅表情。
韓昭侯說:「我是應該接受先生的請託,而破壞先生建立的制度呢?還是遵行先生的法制,拒絕先生的請託呢?」
申不害為此回家閉門思過。
《韓非子》書中,以這個故事說明:欲行法治,必須摒除「人治」。
看了本書關於典範領導的分析之後,乃多了一層體會:說故事以推行法治的是申不害,可是身體力行以建立典範領導的是韓昭侯。韓昭侯的成功方程式,史書上只有說他「重用申不害」而已,好像功勞都是申不害的。其實不盡然,若不是韓昭侯的典範領導,申不害的政治改革很可能無法克竟全功。
直接領導與間接領導
作者用以詮釋領導力的例子,不限於「權力領袖」(包括政治和商業領袖),同時將人類學家、科學家與教育家納入,以之詮釋「直接領導」與「間接領導」,這也是本書的獨特見解之一。我特別在意他將文化人類學者瑪格麗特.米勒列為第一位領袖人物的深意,也就是他歸納「領導心智四大要素」中的首項:我們的「靈長類傳承」。這不是「人為萬物之靈」式的驕傲,反而是回歸人類「生物本質」的一種謙卑。易言之,領導不是高調的引領與統馭,而是謙卑的溝通與說服。
這一點可以由作者對「聖雄」甘地的格外推崇文字中感受得到:甘地認為他是可以拯救「他的人民」的唯一人選,他的精神是高調的;但是「對甘地而言,僅有一個故事是不夠的,還要在生活中具體實踐」,這就是「言行一致,以身體力行為說服」。此亦所以甘地的理念雖然是印度民族主義,但是他中能成為舉世景仰師法的世界級領袖──因為他的行為典範可以放諸四海皆準。
讀正史、看故事書、讀偉人傳記,讀者常懷「複製成功」的憧憬,但事實上時空無法重現,人物也無法復生。成功的經驗是有用的,可是古人的經驗又如何運用於未來世界?
本書作者對此提出了他的解決方案:透過對「六大趨勢」的觀察,他展現「這些趨勢都在二十世紀初已現端倪,而且直到近年都沒有緩和現象」。包括仍被目為危言聳聽的「全球性毀滅的可能性」,以及已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即時通訊」在內。
對趨勢的預言或許並非作者的強項,可是分析歸納領導本質,卻是本書卓然不群的獨到功夫。隨時密切注意趨勢的變化(包括本書與其他書),然後以本書之「內功」印證、分析當代各領域俊傑的領導魄力(敘述故事+言行一致),將令你大有所獲。這正是我所說,我會不時拿出本書「複習」的原因。
Nov 28, 2021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3)領袖的敘事創意
霍華德·加納(同下,18頁)將領導人說故事時所發揮的創意,分類成三個等級:
1.一般領袖:只是可能有效地敘述他或她的團體的傳統故事;不會設法延伸其當代聽眾的意識。我們可以檢討最常見的、一般的領導人的言行與生活方式而得知一個群體的普通故事,但我們經由這種方式不大可能預知這個群體未來的走向。
2.創見領袖:敘述一種在一國之眾中未為讓人察覺的故事,或是一種在他或她的專業領域中未為其他組成分子察覺的故事,同時這位領導人還能為這個故事帶來新的重點或衝擊。他們沒有創造出全新的故事。他們主要的成就,其實在於他們認知了一些已經存在於文化,但多年來一直沒有聲音或一直遭忽略的故事或主題。在藝術界,一些自比為新古典派、新浪漫派,甚或新現代派的藝人,其實也是在設法重振已經無人運用的主題或形式。這些力圖革新的領導人在面對當代與之對立的潮流與故事之際,設法拾得早先時代的榮耀率真,他們有可能成功地重塑其時代一些
3.遠見領袖:最可貴的敘事領導,他們不滿於敘述一些當代的故事,不滿於重述一種很久以前或不久以前曾經流行的故事,結果他創造出一個新的故事,一個過去大多數人聞所未聞的故事。並且在將這個故事傳達他人的過程中,至少取得某種程度的成功。除了古自古以來公認的摩西、孔子、耶穌、釋迦牟尼與默罕默德等先知,現代的甘地與莫內也稱得上是有遠見的領袖。(延續閱讀 》 敘述並具體體現故事)
Dec 17, 2021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4)敘述並具體體現故事
領導人主要經由他們敘述的故事而達成他們的效率。我在這裡使用“敘述”(relate)而不是用“說”,故事,是因為用語言來表達一個故事,不過是溝通的一種方式而已。藝術領域的領導人,能夠以他們選定的藝術表達媒介來影響他人,這種藝術表達媒介或是奏鳴曲的樂章,或是一段舞蹈的姿勢;科學家透過其專業領域贊同的符號系統的巧妙操作進行領導,這些符號系統或是理論物理學家的數學方式或是神經生理學的解剖學模式。除了將他們的故事與人溝通以外,領導人還要將這些故事具體化。這就是說,他們不必然需用許多文字或用一連串選定的符號來敘述他們的故事。像馬歇爾這樣的領導人可以透過他們本身的生活方式,透過他們自身的典範來表達他們的故事,設法影響他們的信眾。(同下,17頁)(延續閱讀 》 領導人的定義)

Dec 20, 2021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 (5) 領導人定義
我所謂的領導人定義如下:一個人若以其言論與(或)個人典範,對相當多的其他人的行為、、思想與(或)感覺構成相當影響,則這個人就是領導人。領導人的聲音影響他們的世界,最後也影響到我們的世界。(同下,15頁)
延續閱讀 》
May 10, 2022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6)

故事可分成三大類:有關自我的故事,有關群體的故事,以及有關價值與意義的故事。我無意認為一個故事只能適合於其中一個類型,也絕非主張領導人所說的一切故事都必然能夠分毫無誤的納入這種分類法。但是我相信領導人所說的故事,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反應人類對自我有更佳的理解的需求,為反應存在於人們文化周遭的群體,為反應具有價值與意義的問題而創的。事實上,最廣義的故事——如敘述、遠見、夢想與實際言行——都是在它一方面能夠滋養心靈(或了解),同時又能培養一種歸屬感與安全感時才會最具效力。就此而言,不論其宗旨與復雜程度,每個幼兒在朝較大社會邁入第一步時,領導人的故事都會對幼兒面對的基本課題再生影響。經我觀察過的每一個主題,聽眾在許多複雜程度不同的層次上面對故事。這些故事彼此互相鬥爭,我的假設是,學術較低的說法(那些以五歲或十歲心靈為對象的說法)並不能為學術程度較高的說法輕易取代。(霍華德·加納,91頁)
下一篇:
May 12, 2022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7)遠見領導
當一個人在一個傳統領域或學術範圍內提供領導時,他可以認為他的觀眾的聽眾已經對這些故事、形象以及領域的其他具體表現相當精熟。簡單地說,他溝通的對像是專家。特別是在當代這個“飢渴”於遠見的時代,遠見在大多數領域都獲得甚高評價。也因此,儘管成為一位具有遠見之士絕非易事,但有遠見的人至少有合理的機會得以成功地重塑一個領域。(20頁)
但還有一種面向一般民眾、非專家的領導人,力某重塑一個政治實體(例如國家)或一個廣義組織(如教會或軍隊)。他們所面對的是社會成員不會尋求一個不熟悉的故事或一種新形式的了解——除非發生危機。事實上,情勢幾乎總是不利於有遠見者。(是故)他們在透過向群眾敘述的故事與他們的言行舉止進行直接領導時,對群眾的看法是典型的包容性看法——他們設法讓更多的人納入其影響圈內。(21/23頁)
下一篇:
May 13, 2022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8)故事競爭力:領導人的影響力最主要取決於他或她所敘述或具體體現的那個特定故事,以及群眾對那個故事的接受程度。............故事不僅為他們效力,最後也對其他人發生影響。............這些故事有關他們自己與他們的群體,有關他們來自何處以及他們將往何處去,有關什麼事情值得害怕,什麼事值得奮起對抗,什麼事為他們的夢想。............不過群眾並非是一塊單純的空白字板,等著領導人寫上第一個或最好的故事。事實上,群眾的組成分子本身已經在家庭、學校,或在他們個別的專業中獲知許多故事,領導人的故事——無論是傳統或新奇的故事——必須與許多其他既存的故事相競爭,如果新傳統的故事要獲得成功,他們必須移轉、補充,或以若干程度勝過早先的故事,並且勝過當時持反對看法的“反故事”。依達爾文的論點之一,文化的基因促使各種故事彼此相爭,只有最強壯的故事才有機會奪得主控權。(頁24/25)
《第九篇》
《第十篇》
May 16, 2022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9:故事競爭力——(領袖)必須不僅考慮哪些已經“播出”的特定故事,還必須考慮領導人那套故事最後置身的所在。基於同樣的道理,領導人一生的特定具體言行,與無數已經固存於群眾只覺中形形式式的早先形象與既有觀念處於競爭地位。..........若要人接受,故事必須有足夠的背景,必須鉅細靡遺才能使群眾安心地依樣而行;只有這些輔助的特性都已十分知名以後,領導人才能指望群眾“依計行事”。(26頁,故事競爭力)
對任何領導人而言,故事都是重要的,要想影響廣大群眾的領導人,會發現他們本身總是忙著發表一些簡單的故事。(36頁)
May 17, 2022
Leading Link
霍華德·加納《領導大師風雲錄》札記10生動的願景——我有意使用“故事”與“敘述”這些名詞,而不使用“訊息”或“主題”這些名詞。談到故事,我要請讀者注意一個事實,就是領導人會為他們的信徒提出一個生動的遠景;而不只是一個標題或一幀照片,而是隨著時間流逝一幕幕展現的劇本中,領導人與其信徒都是重要演員或英雄。他們一起走上一個旅途以追尋某些目標,在旅途中,他們可以預期將碰到某些必須克服的障礙與險阻。領導人與群眾在許多故事中溝通,但其中最基本的故事必須與認同的問題有關。因此,有效的領導人必須能傳達一種新版本的群體故事。這裡的有效涉及適切——故事必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性時期對群眾構成意義,例如告知他們處身何處以及應往何處去。以艾琳諾·羅斯福的那個簡短的故事為例——一個外表平凡而在背景與資源上極為特出的女性,可以改善苦難人們的命運。這樣的故事在二十世紀的中葉頗為適切;同樣的故事若是早五十年提出恐怕會被人視為不切實際,若晚五十年提出恐怕會遭一副恩人氣派之譏。(26頁)
May 18, 2022
Leading Link
盧周來:“故事”如何影響經濟決策與宏觀經濟——(續上)資本與勞動這對矛盾的持久博弈,在經濟敘事表現為“奸商”敘事與“邪惡工會”敘事二者的交替與反復。在歷史上,在數不清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及社會大眾所制造的敘事中,企業家經常被視為“無情冷漠奸詐的賺錢機器”,不僅要為貧困、通脹、失業等這些經濟現象負責,還被認為制造了戰爭、不平等、社會衝突等人類災難。當然,反過來,在奧地利學派、芝加哥學派等“自由派”經濟學家的敘事中,企業家又成為推動歷史進步與社會發展的主角,而前者敘事中被認為代表公平、道德、為被剝削者求解放的工會,在後者的敘事中,不僅是推動通脹與失業的真正元兇,而且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攔路虎”,是蒙著正義外衣的“邪惡力量”。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盡管席勒並沒有進行這樣的綜合性總結,但無論從現代經濟史還是從席勒在著作中梳理的“經濟敘事史”來看,當一國宏觀經濟走向蕭條之前,關於資本市場與房地產泡沫的敘事、關於節儉的敘事、關於企業或資本不道德的敘事、關於勞動力可能會被技術替代的敘事等,往往會越來越流行。這種流行一方面可能是經濟繁榮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已經到了危險地步的征兆,而另一方面,這種流行又成為宏觀經濟真正走向蕭條的重要推手。一直到宏觀經濟走向下一個繁榮周期,相反的敘事則往往會取而代之。
對這一規律的認知,可以幫助宏觀調控當局,在使用慣常的經濟工具之外,還應該通過更好地引導“經濟敘事”進行反周期操作。比如,在當下中國,那些能夠激發資本市場信心,有利於提升消費水平、有利於企業經營環境的經濟敘事,應該予以鼓勵。
作為首次系統研究“經濟敘事”的經濟學家,席勒與其搭檔阿克洛夫還清醒地認識到,敘事不僅影響個人決策與宏觀經濟,還深刻地影響著經濟學發展及經濟學家個人的學術選擇。
阿克洛夫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美國,自由放任派經濟學家為了證明政府的官僚主義和低效率,常常反復向受眾講這樣的故事:“《十誡》有二百九十七個字,《獨立宣言》有三百個字,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說有二百六十六個字,但物價管制局最近的一項卷心菜價格調控方案的指導意見有兩萬六千九百一十一個字。”這個“故事”最早流行於一九五一年初,由一位脫口秀經濟評論員說出。而實際上,物價管制局從沒有過關於調控卷心菜價格的方案,上述“故事”傳開後,物價管制局為辟謠專門做了聲明,但並沒有阻止住對政府調控持敵意的經濟學家和共和黨人繼續傳播這個“故事”。直到現在,這個“故事”還不斷被本該非常嚴謹的學者作為實證,用來攻擊對手並宣傳自己的主張。
席勒則列舉了一個更離奇的事。眾所周知,“拉弗曲線”被認為是推動當年里根政府大規模減稅的重要理論。經濟學家拉弗提出這一理論是在一九七四年,但它的流行,則得益於時任《華爾街日報》社論主筆萬尼斯基(Jude Wannisk),他在一九七八年出版的一本書裏,以親歷者身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拉弗曲線”最早的版本,是拉弗與白宮兩位高官及萬尼斯基在華盛頓特區名為“兩大陸”(Two Continents)的餐廳共進牛排時,在一張餐巾紙上畫出來的。該書出版時,拉弗本人親口否認了這一說法:“那家餐廳使用的餐巾是布做的,而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褻瀆美好的事物。”然而,正如“敘事經濟學七大構想”中所認為的那樣,拉弗本人的澄清未得到傳播,那位記者關於拉弗在餐巾上畫出“拉弗曲線”的故事,卻因其足夠符合人們對偉大經濟學家的想象如病毒般傳播開。更為離奇的是,萬尼斯基去世後,萬尼斯基的夫人宣稱,在她丈夫的遺物中發現了那方畫有“拉弗曲線”的餐巾。這方餐巾竟然又被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作為館藏,成為後來那些主張減稅政策的經濟學家口中的“流行性敘事”。
作為本篇劄記的結束,我最後想說的是,在紛繁複雜的經濟社會中,作為普通人,要學會聽故事,還要警惕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故事”所蒙蔽;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當局,要了解流行性故事背後的經濟風向標,並有目的地引導故事的流行;作為經濟學家或思想者,則要學會講好故事,既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又能更好地推銷自己的觀點與理念。這應該是閱讀席勒《敘事經濟學》對我最重要的啟發。(《敘事經濟學》,羅伯特·席勒著,陸殷莉譯,中信出版社二〇二〇年版) (愛思想 2022-06-09)
Jun 11, 2022
Leading Link
《千高原》六種「戰爭機器」
德勒兹和伽塔利合著的《千高原》在對反著「國家」的社會型態,提出了「游牧」學的社會凝聚型態。特別是針對「戰爭機器」這個概念,從游牧學的觀點出發,德勒茲與瓜達希為當代的文化創作者,提供了六種截然不同的「戰爭機器」變樣,這正是值得今日台灣社會的「弱機構」或「群組織」參考的構造原則,它們在目標、對象、空間和社會形式四個方面的訴求都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
第一種「戰爭機器」其實與戰爭無關,它的本質是一個運轉於未紋理化的平滑空間的野根莖,是一種游牧的社會型態,它的目標可以是自由決定造一座橋、建一座實驗建築、提供空間團體條件創作音樂,或者創立一種台灣的現代咖啡科學、隘勇線遺址調查,某種區塊鏈為基礎的閱讀社群媒體,某種協作式的VR或動畫攝影棚。
1987年解嚴前夕在三芝飛碟屋進行「拾月」演出計畫,2003年在台東都蘭金樽部落海岸發展出來的「意識部落」實踐,都屬於這種突發性的聚集、野根莖式的文化創作。
第二種「戰爭機器」則與革命運動的戰爭機器有關,譬如太陽花運動,抗拒的是全球資本主義公理化的運作,連帶地對於立法者與執法者的「同意」也全面加以擱置,是超越了「國家-資本-國族」三角結構的實質社會運動。
這種革命式的戰爭機器不必然訴諸暴力,而是讓「所有人可以流變為非主流化的任何事物」,從原本的社會角色與社會想像跳脫出來,構造另一種社會生活型態。
2010年陳界仁在北美館發起的反花博運動,姚瑞中連續多年構造的「海市蜃樓:蚊子館行動」,都有這種帶領文化藝術界重返平滑空間的抗拒性。
第三種「戰爭機器」就是正面與國家的紋理化對立,像霧社事件、噍吧哖事件,或520農民運動,都是為了保衛平滑空間與游牧科學的對等性,而用局部性的「戰術之舉」對抗總體性的「國家戰略」。
第四種「戰爭機器」就是由國家本身動員,用以達成國家政治目的的的保全、紋理化、疆域化、保衛或擴張領土運動。
第五種「戰爭機器」是歷史的法西斯主義動員的總體戰,它向全世界宣戰,卻也為全球資本主義的戰爭機器鋪陳了未來的道路。德國納粹、日本軍閥所發動的帝國主義式戰爭、美國二戰所發動的全面反擊,已將經濟擴張與軍事行動掛鉤、將重工業的發展與擴張國土資源的軍事行動掛鉤在一起,這是一種完美解決古典資本主義生產過剩難題的戰爭機器方案:資本擴張與累積變成了戰爭的真正目標,殖民主義讓位於新殖民主義,冷戰結構便是在這種戰爭機器的構造下完成的。
第六種「戰爭機器」便是我們今日所面對的真實處境,戰爭機器已脫離了國家的掌控,而且還將國家吞併於其中,今天的國家,不過是「資本-國家-國族」這個三角結構中的一個資本主義市場公理變項而已。
它透過全球化,滲透進整個社會組織,直抵個人欲望、身體治理與符號編碼的細微之處,以新自由主義的安全化面貌,把都市空間更新紋理化、官僚與公司機構節段全面吸納運作、以皇家化的專家科學取代游牧式平等勞動不分知識階級的科學、透過網路社交媒體的大數據全面細緻編碼所有的個人資訊與欲望指標,將這四個方面全部集中於「資本累積」的單一目標上。
正因如此,傳統的「交陪境」已不足以抗拒這種主流化的「資本累積」邏輯,「弱機構」與「群組織」的連帶,及其各種變形力量,讓所有人可以流變為非主流的所有事物,才是未來游牧機器、抗拒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邏輯的新型戰爭機器的希望所繫。(龔卓軍·野根莖:弱機構.群組織.戰爭機器 5 & 6)
Jan 13, 2023
Leading Link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叢林法則
上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一句話備受側目。場景是德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他說:「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得上菜單去。」赤裸、粗暴的這番話,在看似溫文儒雅的布林肯嘴中吐出,大概讓很多人瞠目結舌。
沒人敢去譴責他,因為再不濟,美國就坐在餐桌上,誰若敢招惹老美,那就可能真上了菜單。但這話畢竟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於此話的解讀也此起彼落。被美國視為唯一競爭對手的中國,反應尤其值得關注。
《環球時報》就發了一篇「社評」嚴肅以對。評論說,此話就等於中文的「不為刀俎即為魚肉」,並諷道,其「所揭露的弱肉強食世界觀,透著森森的冷酷和寒意」。其意是,中國既不操此觀,也不認同。果然,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隔天就拿出同時出席慕安會的王毅「雙贏論」進行對比,一邊是「餐桌菜單論」,一邊是「多輸不是理性的選擇,共贏才是人類的未來」的「雙贏論」,然後問,你要選擇哪個?
布林肯此言所以引發注目,是因過去美國從來都用十分瑰美的憧憬,將人們帶入一個烏托邦似的夢境。在那裡,人類彷彿可藉由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崇高價值,打造出沒有爭端、不再恃強凌弱,公義與憐憫成了唯一尺繩的人間樂園。現在,美國竟突然不唱此調,反而哼起叢林法則的殺戮旋律,全球一時適應不了,在所難免。
美國絕非一夕變臉,將近半年以來,美國每天提供武器資助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狂轟濫炸,又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屢次一票否決停火決議,這一真實本質理應早已被看得十分清澈。
但在言語上作出一番赤裸告白,意義仍然不同凡響。它既涉及美國戰略與地緣思維的轉變,也源自美國國勢的衰落,兩者彼此交互作用。民主黨主政一貫奉行自由主義外交政策,但兩年前俄烏戰爭打響,拜登打造的民主抗俄聯盟鏖戰兩年後卻逐漸居於下風,遭致包括米爾斯海默在內的現實主義學者強烈批判;而所以如此,則又與美國債台高築、勢衰力微,息息相關。
川普這樣孤立主義色彩濃厚的總統所以能夠捲土重來,還儼然即將再度入主白宮,就反映了這一自由主義價值外交思維已經陷入失敗的事實。布林肯此說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是美國價值外交面臨崩解,不得不急速向現實主義轉身的一個風向標。「餐桌論」不再講究絲毫價值,只論利害,甚至還語帶威脅。他事實上是在警告恐已離心離德的盟邦,若敢琵琶別抱,就要將它送入火爐中煎炸。
已故政治學者山謬˙亨廷頓早就說過,「西方贏得世界不是因為其思想、價值觀或宗教上的優秀,而是因為它在採取組織暴力上的厲害」,只是「西方人常常忘記這個事實」。現在,布林肯不過是從自我吹噓太久的價值迷湯中甦醒過來罷了。
但看到這句話最該心驚的應該是民進黨。蔡英文最愛提跟美國「理念相近」,賴清德更以為有朝可以「走進白宮」,然而連斯文的布林肯都已扯下遮羞布,誰還管啥「理念」或價值?對於美國,必要時賣了台灣都沒有心理障礙。重點在於,亨廷頓沒活著看到美國組織暴力的衰朽,而民進黨老愛挑弄北京,更忘了在西太平洋,組織暴力「最厲害」的並不是美國!(原題:兩岸觀策/布林肯「餐桌菜單論」民進黨最該心驚;2024-03-03 聯合報/ 記者黃國樑)
Mar 10, 2024
Leading Link
有能力思考和设想我们无法思考和设想的事情
在电影《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出来前,没有人认为国际象棋刺激有趣。关键在于,把在某件事上特别优秀的人展现给观众。这些人有你完全搞不清的技能,这里面有一种类似性感的吸引力。我觉得这就是让《奥本海默》如此迷人之处,也是让我们剧中的角色如此迷人之处:他们有能力思考和设想我们无法思考和设想的事情,但他们仍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仍面临着我们其他人面临的许多非常人性的挑战。(原题:主创谈网飞版《三体》:中国元素为何大幅减少?亚历山大·伍Alexander Woo联合HBO热门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创作者戴维·贝尼奥夫和D·B·魏斯担纲Netflix版《三体》连续剧;本文作者:CHRIS VOGNAR,2024年3月22日,纽约时报中文版)
爱垦注:《奥本海默》克里斯多福·诺兰编剧和执导,赢得2024年奥斯卡金像奖7大奖项,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剪辑
May 9, 2024
Leading Link
[南宋] 蘇洵〈六國論〉白話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於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攻戰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於戰爭了。
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可是子孫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後才能睡上一夜安穩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這話說得在理啊!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後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後,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多次作戰,敗少勝多。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
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於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創作背景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北宋建國以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
為了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
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遼、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並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
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遼、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百度百科)
註: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
Jun 15, 2024
Leading Link
愛墾整理·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社會活力的來源。
愛墾評註:唯必須優先考慮國情生態;這樣才可能引進福柯諸子的解放理論。
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在思想認識上,探索有利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條件。從學理上講,對思想解放本身及其內涵有更准確的認識
思想解放意指觀念的轉化、認識的深化,進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它既體現在觀念領域,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思想解放的本質在於實事求是,也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根據世界觀/價值觀的需要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從而可能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世界觀/價值觀結合方法論,確保了思想解放的正確方向,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變得可能。
充分挖掘並有效激活傳統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使之與新時代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與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彼此契合,更好地發揮思想解放的作用。
(參考:任姍姍·從思想解放的內涵看「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2024-06-17;來源:人民日報)
Jun 26, 2024
Leading Link
愛墾整理·思想契合
歷史和實踐是思想解放的根本所在,有需同特定的時代和民族國家現實需求相結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形成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才可能打開創新空間。
合理對待和准確運用新思維,特別是避免把它教條化、形式化、經驗化、實用化,這是原則性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批判教條主義和主觀偏見的錯誤,構成了思想解放的一個基本要素。
弘揚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從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創新性出發,深入闡釋思想解放的意義,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不斷促進中華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對新思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關係的把握,能實現由「自在」「自發」到「自為」「自覺」的根本性進步;也是文明觀的決定性進階,打通了中華文明道路和新历史阶段道路之間的連續性,貫通起來形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及其文明形態的全新圖景。
新思想與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外部因素要相互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在地文化就有必要契合,這才是本區域現代文明的「內核」,是推動區域文明生命更新的根本動力。
延續閱讀:從思想解放的內涵看「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楊洪源,2024-06-17,中國社會科學報
Jun 28, 2024
Leading Link
愛墾整理·立足新時代
審視解放思想時所遇上的基本構成要素,必要手段包括批判教條主義和主觀偏見的錯誤,為的是研究新情況並解決新問題。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問題,人們正是通過提出、分析和解決時代問題來推動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的。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只有對歷史發展大勢和時代進步潮流做出總體性的觀照,正確地認識、深刻地把握、有效地解決時代問題,明確並完成中心任務,才能更好地彰顯作為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
對國情相異的歷史進展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的深刻總結,為的是結合多元路綫全面推進各在地國的偉大復興。于包括中華文明在内的深厚歷史基礎上,對時代問題的深刻把握和對中心任務的明確闡述,提升為一種思想解放。
把見國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歸結為各自文明史積淀的結果,既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又厚植了它的文化根基。
展現出不同於各来源相異的現代化方式的全新圖景,彰顯出本土所具有的賡續古老文明、植根共同大地、文明更新產物等特性,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名副其實的可靠方案。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延續閱讀:從思想解放的內涵看「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楊洪源,2024-06-17,中國社會科學報)
Jun 28, 2024
Leading Link
愛墾整理·講好南海民族故事~~南海各國都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至關重要的工作。艱苦創業多年,逐漸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尊重。向世界講好南海民族共同體故事,能夠有力增進在地民族認同感與自豪感,為世界各國處理民族問題提供本區域方案和智慧,對促進國際互信以及推動與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共建命運共同體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南海共同體是新思維理論與區域創新實踐、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時代核心工作概念。鑄牢在地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的民族工作主線。通過講好民族團結的生動故事,不僅有利於在國內加深各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而且有利於在國際上展示本區域作為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和諧景象,為國際社會提供正面案例,即如何在尊重多元文化和促進民族發展的同時,維護區域社會穩定,從而提升東盟國際形象。
「和平性」是本區域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例如,和平、和睦、和諧一直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一直傳承的理念。歷史和實踐證明,各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不管多強大也不會給任何國家帶來威脅,在地民族偉大復興也必將通過在地民族的團結奮鬥、自力更生來實現,我們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通過講述在地民族共同體故事,向世界展示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係,可以更好地樹立民族政策的成功典范,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們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和諧共生理念的認識,消除誤解與偏見,營造有利於南海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
在地民族共同體故事滿載著多彩的民族文化意蘊,凝結了在地民族在不懈奮斗中的智慧結晶,彰顯了人類文明多樣性的璀璨光芒。通過敘述各民族的奮鬥歷程,搭設跨文化的溝通橋梁,旨在使絲路故事傳播至全球每一個角落,同時也讓國際社會更深入地認知南海,在推進全球文明演進中展現區域氣度與責任擔當。我們秉承自信與積極態度,讓在地優秀傳統文化跨越國界。同時以開放和包容心態,吸納世界優秀文化精髓,為命運共同體建設添磚加瓦。
講好歷史長河中的民族融合和發展過程要認識到,一部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在地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再以中國为例,自秦以來,無論是漢民屯邊、邊民內遷還是秦漢的列國文化交融、魏晉南北朝的「五胡」入華、隋唐五代的華夷一體、遼宋夏金的共奉中國、元的胡漢一家、明的中外匯通、清的在地一家都深刻地展示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既是在地民族大一統的制度安排,也是各民族融合發展的制度基礎。
與此同時,邊關互市、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商貿往來,以及莎車王父子護西域、奢香夫人鞏固邊防、瓦氏夫人抗倭、東北抗聯等各民族共同抵抗外敵入侵等歷史事件,也都展現了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系與共同奮鬥。講好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和在地民族生生不息戰勝苦難的奮鬥史,有助於深刻詮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在地文明,向世界准確展現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在地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過程。
除了大陸歷史案例,東盟各國也多有類似的故事,正待在南海共同精神下,一道挖掘、二度開發。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Spice Island 香料群島
Jun 28, 2024
Leading Link
如何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強國之路
擴大文化流量,創新推動文化可持續發展。當前,中國需要優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存量,擴大文化流量,盤活文化資源,發揮樞紐作用,實現文化可持續發展。
無論是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著明顯優勢。根據202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產大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擁有57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法國的「法語優先」「文化例外」政策與意大利的「文物憲兵」「藝術補貼」制度都為中國提供了優化文化資源存量的經驗,即要聚集文化資源,尤其是異質文化資源,並發揮文化資源存量的規模效應和相互聯結效應。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文化存量會不斷被消耗,因此,不斷引進文化流量就成為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縱觀世界文化強國的發展之路可以發現,創意在文化流量擴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極具原創性與藝術性的法國設計、創意城市與音樂之都——意大利博洛尼亞、廠房變藝術聚集區鼻祖——美國紐約SOHO區、不斷推陳出新的日本動漫與韓國影視劇等無不展現出創意的力量。
創意是文化發展的源泉,中國可以不斷深化文化與創意的融合,加強傳播路徑的創新、文化與產業融合的創新、技術創新,以創意為文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盤活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世界文化樞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是建設文化強國的基礎文化資源,要更好利用特色文化資源,充分發揮中國文化的價值。
對此,文化經紀人充當著文化樞紐的角色。文化經紀人是指與文化市場相關的眾多行業的經紀人群體,如傳承人、經紀人、拍賣師、創客、藝術大師等,他們能夠聚集文化資源並將其加工成文化產品並投入市場運作,發揮著開發差異性的文化產品和促進文化傳播交流的作用。開發差異性的文化產品是指文化經紀人根據市場需求對文化內涵進行創新與特色挖掘,搭配旅游設施與服務實現文化牽引,促進旅游發展,從而最終發揮文化的市場價值。
促進文化傳播交流是指文化經紀人通過提升文化旅游的競爭力,從而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旅游者,並通過普及文明知識,使游客都能夠成為文化使者,共同傳承與發揚文化精神。同樣地,這一機制可以應用於國家文化的分配協調中,讓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配合政府部門建設文化強國,堅持文化生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共建共享。
除此之外,還要打造世界的文化樞紐,進一步發揮文化樞紐的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將中國建成世界文化要素調配中心;積極加入重要國際文化組織,提升國際文化話語權;因地制宜地制定產業目錄,開發特色文化產業,擴大文化影響力;建設國際文化交易中心,推動中國文化行業標准走向世界;創新文化生產,推出特色文化內容,完善收入分配和文化補貼制度;發掘文化市場,引領文化消費方式,進一步釋放文化消費新活力。
提質升級文化輸出,推動文化市場國際化發展。促進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贏得世界理解和尊重,提升中國國家形象。[31]對於國內而言,提質升級文化輸出可以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要,樹立人民文化自信。隨著中國數字文化貿易迅速發展,影視劇、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創意產品等在海外市場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中國對外文化貿易額於2021年首次突破2000億美元,同比增長38.7%。[32]
然而,文化產品輸出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領域,技術密集型產品輸出仍存在不足。因此,中國亟需補齊文化輸出的「短板」,充分挖掘中華文化的深層內核,實施中華文化標志建設工程,融合文化創意,打造文化IP,統一文化價值與產業價值,提升文化市場的國際化新高度。
從宏觀層面應提出系統的文化強國評價指標體系,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引,並將文化強國指標評價體系與國際接軌。同時,還可以從中觀或微觀層面構建文化評價指標,將文化的分類、參與主體、文化活動的社會影響等因素納入考量,構建具有層次性和結構性的文化強國評價指標,適當增加飲食、服飾、電影等社會娛樂文化指標的佔比,讓文化指標體現國民文化偏好,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實現文化高質量發展,推動我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
健全文化政策體系,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國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文物保護等出台了相關政策,有效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就文化政策領域而言,近幾年政策支持主要集中在文旅融合、國家文化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創意產業園等方面,人才培育、本土文化保護、文化出口、文創設計等領域的扶持政策相對較少。同時,文化政策效果有待增強,具體表現為財政補貼效果最顯著,其次是金融扶持政策、稅收優惠政策以及人才支撐政策相對較不理想。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從積累文化資源存量和建設文化樞紐兩條路徑入手解決。
在積累文化資源存量方面,可以借鑑意大利「藝術補貼」「千分之五」政策經驗,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公民之間建立緊密聯系,調動個體參與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充分挖掘文化創意的潛力,擴大文化增量,健全文化創意生產制作、版權保護、產品銷售等支持政策,加大文化創意、文化出口、文化保護等文化政策支持力度。在建設文化樞紐方面,可發揮文化經紀人的引領作用,扶持優勢文化企業,打造知名文化品牌,加大文化產品出口力度,進一步擴大中國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鄒統釺,文化強國的科學內涵與路徑探索; 原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11月下。)
Jun 29, 2024
Leading Link
調動個體主動性·發揮市場調節作用
世界文化樞紐:美國通過競爭性保護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美國作為文化熔爐,融合匯聚了眾多國家文化。以「美式英語」為例,powwow(巫師)來自印第安語、cookie(甜點)來自荷蘭語、semester(學期)來自德語、tofu(豆腐)則由中國的詞語音譯而成。同時,美國也是文化輸出國家,如《老友記》《權力的游戲》等電視劇、《功夫熊貓》等好萊塢電影和聖誕節等節慶活動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廣泛影響。除此之外,便捷營養的美式快餐、注重休閒感的美式穿搭等都作為美國的文化樞紐廣泛傳播。
一方面,美國通過調動個體主動性,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繼而推動了市場化的文化產業競爭,這在美國形成文化樞紐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法國不同,藝術在美國被視為一種私人責任,而非公共責任,國家主要是作為文化活動的監管者,通過鼓勵和支持發揮私人的主動性來推動文化發展。在美國,直接公共支出在文化發展資金中的權重相對較低,多是以對私人捐款提供稅收優惠進行間接支持。具體來說,美國文化政策模式的特點是相信市場,這使得私人主動性(特別是非營利部門)在文化活動的生產和資助方面佔據主導地位。[25]另一方面,美國文化樞紐的形成也離不開國家的文化保障政策。美國主要從資源供給、需求匹配、導向管理、成本抵扣這4個方面來保障文化機構發展、扶持美國文化產業,具體措施是利用稅收激勵提升資源供給、通過設置准入限制精准匹配資源、依靠財政資金實施導向管理、借助稅費減免緩解運營負擔。[26]美國的文化保障政策盤活了大量的社會資金,並使其緊密精准地運用於需要扶持的文化領域之中。
「文化出海」:日韓兩國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日本將文化發展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1996年7月,日本文化廳發布《21世紀文化立國方案》,將「文化立國」戰略作為新的文化發展重要目標;21世紀第二個十年,日本政府在《日本再興戰略——JAPAN is BACK》文件中提出「酷日本(Cool Japan)」國家戰略,這一戰略主要包括五大產業:時尚、生活方式、招待服務業、地方傳統制品和內容產業(動漫、音樂、電影、電視、游戲等)。此外,日本還將「酷日本」理念用於文化外交,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酷日本」品牌和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以拉動日本經濟增長、提高文化軟實力。
韓國也將文化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1990年,韓國政府正式發布了《文化發展十年規劃》,強調「文化要面向全體國民」;1998年,韓國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並確立21世紀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為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地位由此在韓國登上了新高度。此外,韓國陸續頒布了《文化產業發展5年計劃》《文化產業發展推進計劃》《電影產業振興綜合計劃》《文化韓國21世紀設想》等計劃,發布了《設立文化地區特別法》《出版與印刷基本法》等法律保障政策。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產業關聯性強的特征,能夠推動提升國民素質、傳播國家文化形象,而出口高附加值文化創意產品則能夠提升文化樞紐的集聚效應。日本通過發展二次元動漫產業,將日本動漫文化和文化創意產品廣泛傳播至世界各地,動漫產業也因此成為日本的文化樞紐,發揮了巨大的集聚效應。據《動漫產業報告2022》顯示,2021年日本動漫國際市場收入比2020年增加了740億日元(106%),從1.24萬億日元增加至1.31萬億日元,這比2019年的1.2萬億日元增加了1130億日元(109.4%)。2021年,日本在國際市場上與美國簽訂了動漫產業有關合同292份,此外還分別與加拿大簽訂239份、與中國簽訂199份、與韓國簽訂186份。[27]日本的動漫產業還輻射到圖書音像制品、周邊衍生品、版權出口日用品等行業,與動漫相關的音樂、游戲等也被帶動起來,從而形成日本文化產業鏈條。[28]
不同於日本著力發展動漫產業,韓國致力於在世界范圍內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和游戲產業。《來自星星的你》《太陽的後裔》《請回答1988》等韓國影視作品在國際上引發反響,韓國電影《寄生蟲》更是獲得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據統計,2021年,韓國娛樂文化市場總值為161億5千7百萬美元,同比增長57.8%;音樂和影像知識產權出口額為94億530萬美元,同比增長40.3%。[29]除影視產業之外,韓國的游戲產業也擁有不可小覷的實力,韓國游戲出口額在2020年高達72.5億美元,佔文化產業出口額的66.9%。可見,「韓流」的文化影響力已經逐漸內化為其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Hilman-Chartrand和McCaughey認為國家在支持文化發展的過程中表現為四種角色:調解人、贊助人、建築師、工程師。[30]美國通過鼓勵以放棄稅收的形式進行私人捐贈來促進藝術發展,體現了調解人國家的類型;英國的特點是依靠與政府「保持距離」的機構向文化部門分配公共資源,體現了贊助人國家的類型;法國和意大利體現了典型的建築師國家類型,具有文化高度官僚化的特征,關鍵決策由文化部集中作出;日本和韓國則扮演著工程師和建築師結合的角色,希望通過文化發展促進文化外交。這四種角色雖然在理論上相互排斥,但是在實踐中,大多數國家都將其中的一些或全部角色進行結合。我們可以看到,各國發展文化的方式、目的、手段、路徑不盡相同,國家在促進文化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也有所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政府對公共資金的分配方式、對文化的投入方向和投入程度等方面。中國可以有選擇性地借鑑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經驗,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國文化,走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強國之路。(下續)
Jun 30, 2024
Leading Link
文化強國的國際經驗借鑑
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美國的好萊塢、日本的動漫等耳熟能詳的國際文化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廣受喜愛,為本國聚合文化資源、調控世界文化資源提供了載體與平台。分析可以發現,法國和意大利是通過聚合文化資源、積累文化資源存量和傳承發展機制而成為文化強國;美國是利用其強大的統籌協調能力,發揮文化樞紐作用而成為世界文化中心;日本和韓國則是轉向海外市場,尋找文化發展的突破口。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路徑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國際經驗。
積累異質文化資源存量:法國「法語優先」與「文化例外」政策。法國通過踐行「法語優先」和「文化例外」原則對現有文化資源本體進行保護,重視和保護異質文化資源成為法國文化維持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原因。「法語優先」原則體現為法國尤其重視法語在建設文化強國以及培育國民文化自信中的作用,為保護法語這一語言遺產,法國於1994年通過了《法語語言使用法》(又稱「杜蓬法」),確保了法語在日常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有效避免了「文化殖民」現象。同時,法國還計劃在歐盟力推語言「法語化」。馬克龍政府為保護法語文化,對法語的使用作出硬性規定,如企業在廣告中必須使用「amour」,禁止使用英文中的「love」等。采取相似政策的還有意大利,其執政黨提議立法規定在正式場合必須使用意大利語,任何違反行為將面臨最高10萬歐元的罰款,這一提案已得到了意大利總理梅洛尼的支持。[22]
「文化例外」原則體現了法國對本土文化強有力的保護態度。1993年10月,法語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有關「文化例外」的決議,提出「世界貿易談判中應當通過特別法案,將文化產品從其他工業產品和服務產品中區分開來,將精神文化產品置於世界貿易談判的范圍之外」。「文化例外」作為法國文化的基本原則,反映了法國堅決的文化保護態度,其本質是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與構建。
法國的文化管理模式既不像美國的「放養式」管理,也不同於英國的「一臂之距」機制,而是采取了政府「全權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現為公共權力對文化發展的高度干預。政府通過發布強有力的文化政策,構建起了文化傳承、資金支持、法律支撐的文化保護網絡,增強了獨特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競爭力。因此,法國在博物館、視覺藝術、電影和視聽、書籍、音樂、表演藝術等文化領域擁有較完備的支持體系。以電影行業為例,法國國家電影中心於1959年設立了「電影產業資助賬戶」,同年,《電影資助法》誕生,該法律規定強制征收電影票特別附加稅(對每張售出的電影票強制征收10.72%的稅),這筆資金將納入電影產業資助基金賬戶,通過自動性資助和選擇性資助兩種方式資助法國本土電影發展,法國這一電影資助制度為法國電影的創作生產提供了制度和資金保障。[23]總體來看,法國文化政策基本遵循以下幾條主線:保護多元文化;平等享有文化和藝術教育的權利;國家改革和文化政策的權力下放;保護知識產權和藝術財產以及數字全球化背景下的作者權利。得益於對文化資源本體和文化生產傳承機制的強有力保護,法國的文化資源存量不斷擴大,並形成以「優雅」著稱的文化氛圍。
保護文化資源完整性和可持續性:意大利「文物憲兵」與「藝術補貼」政策。「文物憲兵」與「藝術補貼」這兩項文化保護政策共同發揮著聚合並累積文化資源的重要作用。1969年,意大利設立了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部隊(簡稱「文物憲兵」)這一執法機構,有效打擊了各種文物犯罪活動,使意大利眾多的文化遺產免於損害,在保障意大利文化遺產的完整性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保護文化資源方面,不同於法國著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路徑的保護,意大利擁有數量龐大的文化遺產,更多側重於保護物質文化資源,通過文化政策保護文化遺產的完整性。意大利國家文化遺產與文化活動部(MiBAC)作為意大利中央政府管理機構,主要負責文化事務管理,具體表現為MiBAC在各區設立監管局,並由地方政府負責各區的文化事務發展和管理。
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經費除了直接從國家獲得財政補貼外,通過「千分之五」「藝術補貼」等稅收激勵政策獲取的資金也是其重要來源。經濟危機以來,意大利對文化遺產的財政投入逐年下降,在近幾年才略有提升,2016年國家對MiBAC財政方面投入為21.2億歐元(佔國家財政的0.26%)。[24]2006年1月20日,意大利頒布意大利會議總統令,發起「千分之五(5 per mille)」項目,即納稅人可指定自己所繳納個人所得稅的5‰用於支持非營利組織、大學、科研、醫療研究等公益事業。2014年7月29日,意大利出台了「藝術補貼(Art bonus)」政策,以「藝術補貼」為代表的稅收激勵政策為意大利文化發展提供了多元資金來源,緩解了文化遺產保護財政緊缺的問題,為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鮮動力。捐款人可以在「藝術補貼」網站上選擇意向的捐款項目,捐贈額的65%可用於稅收抵扣。不同於「千分之五」政策,「藝術補貼」政策中捐款人信息、捐款使用情況是公開的,這能發揮公眾監督的作用,因此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為了進一步激發民眾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並為保護文化遺產籌集資金,意大利還推出了文化彩票、鼓勵自由捐贈、出讓公共文化資產使用權等一系列措施,多元的資金來源不僅有利於文化保護,也強化了人們自覺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下續)
Jun 30, 2024
Leading Link
在文化強國建設中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就是要以馬克思主義為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體、以西方現代文明成果為用。中國的文化強國建設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既要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又要善於汲取世界各國文化的精華。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國式現代化以其可持續性摒棄西方現代化的弊端,走出一條新的現代化道路。[1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大國的發展進程,既是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12]「文化強國」戰略是強國體系的基礎,[13]只有進一步明確中國文化強國的理論基礎和實現路徑,合理借鑑世界文化強國的發展經驗,才能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愛墾評註:本文不代表平台立場,任何引述純粹作為學術思考、辯證用途。例如,文中提到“魂”、“體”與“用”,似乎是處在文化主客體明顯分開的狀態,對于不採納此視角的海外社群,這無疑是值得更深探討的方向,從而找到更適宜國情民風的文化復興、文創强国的路徑。)
文化強國的理論基礎構建
文化強國表現為國家文化實力的提高和國家戰略能力的強大。國家戰略能力的強弱主要取決於綜合國力以及對綜合國力的調動能力這兩方面因素。[14]同樣地,文化強國的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國家文化資源存量和調動文化資源的能力。文化資源存量是指聚合國家文化資源,最大可能地發揮文化強國可持續競爭優勢,是資源聚攏的方向;調動文化資源的能力指分配調控世界文化資源,發揮文化樞紐作用,將文化資源價值最大化的能力,是資源調配的方向。
聚合文化資源,形成文化強國可持續競爭優勢。文化強國可持續競爭優勢的形成離不開文化資源的累積,尤其是異質資源的存量。先看微觀領域例證,從資源的累積特征出發,Dierickx和Cool認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形成離不開資源的長期積累,資源存量帶來的規模效應和相互聯結效應會使資源發展具有很強的路徑依賴性,這個過程中時間和經濟成本較高,競爭對手短時間內難以超越,企業繼而得以維持競爭優勢。[15]同樣地,在宏觀領域,文化強國要想在文化領域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也離不開文化資源的積累。然而,就資源的范疇而言,並不是擁有了大規模的資源存量就可以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具備有價值性、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資源才是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16]彼德拉夫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認為形成可持續競爭優勢需要具備資源異質性、不完全移動性、競爭的事前限制以及競爭的事後限制。[17]因此,挖掘中國飲食、戲曲、皮影等異質文化資源,累積資源存量並形成文化資源發展路徑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一環。
發揮文化樞紐作用,優化文化強國的資源調控能力。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定義,樞紐(Hub)本意為連接軸和車輪之間的核心部分,後引申為發揮連接外圍作用的中央核心結構。《辭海》中也將其解釋為「重要的地點,事物的關鍵之處」。樞紐一詞的應用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南朝著作《文心雕龍》,書中寫到「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雲極矣」。此處的「樞紐」一詞意為「關鍵」,指事物的關鍵之處。可見,「樞紐」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指重要的地點或部分,二是指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關鍵之處。基於樞紐一詞衍生出了交通樞紐、樞紐經濟[18]、高等教育樞紐[19]、旅游樞紐[20]、文化樞紐等概念。文化樞紐(Cultural Hub)可大可小,從社區場館、博物館、城市到國家都可以作為文化樞紐,發揮著展示、調配、集散文化資源的作用。文化樞紐不僅可以在橫向的地理空間尺度調控文化資源,還可以跨越時空起到縱向信息交流軸的作用,具有形態多樣、多維融合的特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借鑑弗利德曼、薩森與卡斯特爾思的世界城市中心理念,判斷一個世界城市的標准不是其擁有多少資源,而是全世界多少資源是由其調配。[21]作為一個文化強國,「強」不在於擁有多少文化資源存量(Stock)而在於擁有多少流量(Flow),即調配世界文化資源的能力。文化樞紐作為文化強國的重要標志,能優化文化強國的資源調控能力,推動文化強國聚合異質文化資源,而成為先進文化的發源地、文化要素(人、財、物)的調配與交易中心和文化資產(地標、企業)的聚集地。由文化強國的理論邏輯構成可知(見圖1),文化強國具備以下5個特征:世界先進文化的發源地、世界文化市場交易中心、文化人才高地、文化地標聚集地、文化產業總部基地。縱觀世界文化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向世界源源不斷地輸出本國先進文化;美國、日本、韓國等國作為文化交易中心不斷推動文化成果交流;英國、法國吸引了世界級的文化人才;中國、意大利等國聚集了眾多世界文化地標;多數文化產業將總部基地建在美國,等等。總體來看,不同國家的文化發展之路可以為中國的文化強國建設提供經驗。

Jul 1, 2024
Leading Link
鄒統釺·文化強國的科學內涵與路徑探索
【摘要】「建成文化強國」是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之一。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建設文化強國應聚合文化資源,形成文化強國可持續競爭優勢;發揮文化樞紐作用,優化文化強國的資源調控能力;選擇性地借鑑他國文化發展經驗,因地制宜地發展本國文化。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強國之路,要擴大文化流量,創新推動文化可持續發展;盤活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世界文化樞紐;提質升級文化輸出,推動文化市場國際化發展;健全文化政策體系,推動文化高質量發展。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藍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論是實踐的指導力量,文化強國建設離不開全面科學的文化強國理論指導。當前,學術界圍繞文化強國的內涵、理論基礎及建設路徑等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然而,文化強國建設仍面臨著理論指導薄弱、發展經驗不足等困境。為了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升我國國際文化話語權,未來還需加強文化強國理論建設,借鑑國際文化發展經驗,進一步探索文化強國建設路徑,走好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強國之路。
文化強國的基本內涵
林頓、泰勒認為文化是一個特定社會的成員所共享並互相傳遞的知識、態度、習慣性行為模式等的總和。[2]文化由藝術、文學、生活方式、習慣、價值體系、信仰組成,它所具有的獨特精神、情感、智力以及物質特征會在某一社會群體中得以體現。關於如何理解文化強國的基本內涵,除了考慮文化的一般性定義外,還需考慮與文化有關的可操作性定義,如「文化領域」「文化周期」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出,文化領域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表演和節慶、視覺藝術和手工藝、出版物和文學、視聽和數字媒體、設計以及創意服務。此外,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檔和保護、教育和培訓、裝備和輔助材料這四個橫向領域,以及旅游業、體育和娛樂這兩大相關領域。[3]
「文化強國」是指一個國家具有強大的文化力量,擁有發達的文化產業,能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目前,國內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對其進行定義。一是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強國』中的『強』是一個具有比較性的修飾詞,因此,『文化強國』一詞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強於其他國家的文化」[4]。二是從文化影響力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可以通過生活方式進行傳播,並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別國人民,這樣的國家可被稱為文化強國。[5]三是從手段與目的角度來看,強調文化強國是目的與傳播途徑的統一,既要把文化作為傳播工具,發揮文化在強國建設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把文化作為目的,實現文化自身的發展與繁榮。[6]四是從標志角度來看,一是「一綱四目說」。「一綱」即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四目」即文化強國所要呈現的四個新局面:全民創新、社會文化豐富多彩、人民權益得到保障、人民素質得到全面提高。[7]二是「五大高地說」。文化強國應是五大高地:文明高地、文化人才高地、文化資源高地、文化產業高地、文化交易高地。[8]三是「六力強大說」。文化強國體現在具有先進的文化生產力、強盛的文化創造力、巨大的文化凝聚力和引領力、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影響力。[9]不同學者從多個角度對文化強國的內涵進行了探究。[10]
(鄒統釺,文化強國的科學內涵與路徑探索; 原載《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11月下。参考文獻請看原文;【關鍵詞】文化強國 可持續競爭 文化樞紐 中國式現代化 文化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鄒統釺,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與文化遺產大學副校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助理,中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旅游目的地開發與管理、文化與「一帶一路」。主要著作有《旅游目的地地格理論研究》、《國家文化公園的整體性保護與融合性發展》(論文)等。 )
Jul 2, 2024
Leading Link
陳明發·紀念青運許金瑞總會長
昨天傍晚5點許,與妻子前往吉隆坡富貴生命館,瞻仰青運第四任總會長許金瑞的遺容;慰問其遺孀拿督黃素珠和她的子女。
站在棺木旁,看著許老先生安詳的余容,我除了禱告前領導一路好走外,也說了一句:「老總,此生有幸,蒙您給予機會和您共事過。」
青運在1981年重組成全國組織,我和青運結緣於1983年。後來那幾年和許會長一起打拼的記憶,現在回想起來歷歷在目。
許先生的一個兒子陪同我們從靈堂走出來,我告訴他說:「記得在1980年代中,我有時候和令尊同台演講,他都帶著你們一道去,當時你們還很小......。」
他說道,他的爸爸晚年很多人和事都不記得了,但就是記得當年"去搞革命"的一些情景......。
我和妻子坐在堂外喝茶時談起,那「革命」二字用得是再准確也沒有了。
1969年513事件後,「新經濟政策」強行的年代,華社確實推動過一場「精神革命」醒覺運動以謀出路,得出的共識是「自強自救、突破困境」八個大字。
從那時代走過來的男女,上至華基政黨、大會堂與總商會,下至小販公會、新村廟堂與普通百姓等,誰不多多少少都以自己的方式,想方設法去實現這麼一個民族運動?
以陳群川、紀永輝二位先知先覺的企業領導為顧問;社區組織經驗豐富的青運元老楊燕璋、李宏才二位前會長的鼎力支持,許金瑞老總在1980年代初引爆了青運這個組織的潛能,當時何嘗不是一份民族內部自強不息的奮斗?
綜觀今天50至70余歲中流砥柱的華社棟梁,洗禮於後來那一系列青運工作的一代人,大有人在。(3,7,2024)

Jul 3, 2024
Leading Link
陳明發《關鍵詞2024》自以为是

台上:雖然我們牢牢掌握了政権,却從不自以為是。
台下:這句話,就很自以为是了。
(19.7.2024)
Jul 19, 2024
Leading Link
國家品牌营銷討論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關注,中國形象出現了兩極分化:一種是對中國經濟奇跡的極端讚美,典型的是“中國模式”的提出;一種是對中國經濟與軍事崛起後的擔憂,典型的論調是“中國威脅論”。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論調在世界主流輿論中都具備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也都與國家形象的構建與傳播密切相關。
盡管我們將自己的形象定位為“負責任的大國”,但實際上,我國的國家形象一直被西方國家所誤讀,甚至被妖魔化。反思這種誤讀以及妖魔化的現象,雖然這其中不乏國家利益之爭、意識形態差異,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障礙。我們要更深地融入國際社會,樹立正面的國際形象,就必須消除這樣的誤讀或誤解,向西方國家清晰地傳達我們的所思、所想和明確的主張。①
國家層面——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
2011年1月17日,由國務院新聞辦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大型電子顯示屏上播出,中國各領域傑出代表在片中逐一亮相,而《中國國家形象片——角度篇》則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風光等方方面面,全景式地展現了古老而又現代的中國國家形象以及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片一經推出就引發輿論熱議,它的播出被認為標志著國家公關時代的到來。從國際傳播的角度來看,中國國家形象片是一次國家形象公關與跨文化傳播結合的嘗試。②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孔慶勤博士研究了《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的傳播效果,其數據顯示,形象片播出後對中國持好感的美國人從29%上升到36%。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人物篇》的策劃團隊將科技、商界、文體、智庫的頂級人物組合起來,想要傳遞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東方風情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全球共同認可的價值觀——對人性的讚美,對個體價值的弘揚。這是形象片的精華和核心亮點。《人物篇》中的人物基本上涵蓋了各行各業的代表,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通過個人的勤奮與創新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成就了自己的中國夢。這不但表明國家積極提倡個人追求自身的價值,還標志著國家會為個人的成功提供寬鬆的環境。當然,這次國家形象宣傳片傳播的成功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那就是播出時機的精心選擇——在國家領導人出訪的時候適時播出,其傳播效果無疑是錦上添花。
國家形象宣傳片的傳播取得成功的同時,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其中有一個較大的爭議:到底誰能代表中國形象?這是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問題。
......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當倫敦市長接過奧運旗幟時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他說:“北京奧運會非常成功,倫敦奧運會肯定無法超越它,但是我們英國人並不需要向世界證明什麽。” 倫敦市長的話語無疑十分犀利,或許對於我們反思國家形象的傳播效果能帶來一些啟示。
詳閱 (熊玄 翟晨·簡析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與傳播;——以2011年若干熱點事件為例;《 新聞戰線 》2012年第8期)
Jul 22, 2024
Leading Link
陳明發《關鍵詞2024》酒鬼
給你找到一個垃圾桶嘔吐,
並不能證明你不是酒鬼。

Jul 23, 2024
Leading Link
倡導「 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 所謂的格局,就是一個空間,包括長寬高。
長,就是眼光要長,以未來定義現在,基於三十年之後的孩子的生命狀態,來考慮現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後看,現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灑毒藥。寬,就是包容,接納更多的美好。所謂「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過來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給孩子的成長空間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講究「 虛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 所有的智慧都來自敬畏之心,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智慧是會繞著他走的。敬畏什麼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擁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緒,才可以就事論事。人生修煉到最後,就是兩個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 潛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潛到水的深處,扎扎實實成長。 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處。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作為一個老師,對這一段真是深有感觸!天天忙著做表面文章,整一個又一個新名詞: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申請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比賽,每天都很忙,我們真的是在做教育嗎?)
明悉「 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後定。 關於知止,本身就需要講的太多,應悉心揣摩,也未必說的清楚,自己領悟吧。
當教育者自己修煉到一定的狀態,你就能打開一扇門,這扇門就叫「感動」。感動真的東西,感動於美好,感動於善良。這種感動會傳遞給孩子,讓教育進入一個更寧靜和美好的狀態。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規律的內涵,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清晰的,一類是不清晰的。所謂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觀規律,把握事物的本質。教育的規律,就是生命的發展規律。教育應該「率性而為」,所謂的率性,就是順應和尊重人的本性。
當然這裡也包括學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法規,而是指確保學校有效運轉的體制機制,包括組織架構、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學校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要講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規章制度中,學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貫徹學校章程的重要保障。
3、教育之術
所謂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引領。一個優秀的老師,就是要掌握合適的喚醒點,不早不晚,這個喚醒的點,一般都是和自尊心有關,自尊心是把自信心和責任心鏈接在一起的鏈條。用真善美的東西去感動孩子,人一旦被感動,很容易觸發自尊。
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育,而是引領。你如果身上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你要站得足夠高,走的足夠遠,成為一個有光的人,你的光亮能夠照亮孩子前行。成為一個有光的人,是教育者的使命。
學校之「術」也應包含選人用人之「術」。學校要想發展壯大,首先就要選對人,建設優秀的干部教師隊伍。學校之「術」應注重團隊合作。如果教師想要在專業上快速成長,那就必須構成一個團隊,團隊中相互借鑑、共同提高。學校之「術」在於鼓勵和加強學習。需要建立內部學習機制,並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鼓勵干部教師勤總結、勤思考、勤交流,轉化學習和科研成果等。
4、教育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有形的工具和載體。善於使用「器」的學校,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之「器」一般包括學校環境、發展平台、核心項目等。
學校要加強環境治理和文化建設。一是環境設施,包括辦公室、交通環境、室內光線、布局設計、辦公設備等因素。二是文化氛圍,真誠自由、平等向上的文化氛圍最能帶動干部教師朝好的方向發展。學校要自主搭建或者借力各種發展平台,還要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深入推動課程改革,加強和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要加強特色課程的研發與開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的需要;落實「課堂革命」,推動課堂教學改進和創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總結
千年沿襲的處事哲學中蘊含著一脈相承的教學智慧,道、法、術、器四者各為基石,彼此交融,相輔相成,缺一則不能成為體系,計算教學中只有堅持做到道明、法當、術巧、器精,四者並舉,遵循規律才能教有所成,學有所得。
「道、法、術、器」這四個字看似簡單,真正運用起來仍任重道遠。需要學校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優勢特色,找准方向和著力點之後,才能達到「道、法、術、器」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撐、靈活運用、合為一體的至高境界。
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實際教學中做好「器」的管理,是循「道」而為的要求,是實施「法」的要求,是提高「術」的效率必然。
參考文獻:
1陳如平,學校治理的「道法術器」;
2. 陳岩,林格談教育的道、法、術。 聲明:文章內 容 來源於 人民日報客戶端 。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
Aug 14, 2024
Leading Link
教育的「道、法、術、器」
「道、法、術、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傳承所強調的四個層面。所謂「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亙古不變的規律,是靈魂,是方向,是指導思想;「法」是在探求「道」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思考、歸納總結出的規則體系和方法原則;「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技術,只要「道、法」不變,「術」可千變萬化;「器」是指有形的物質或有形的工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用「道法術器」形容事物的不同層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膚淺的認識,而要深入內裡,掌握規律,把握原則,了解方法和技術,以及相關的工具和環境。
將「道法術器」理念融入學校管理,改進學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助於加快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道、法、術、器」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傳承強調這樣四個字,「道」、「法」、「術」、「器」。
「道」,是自然環境、事物的自然規律和發展方向;即「天道」。
「法」,是為循「道」、成事、達到目標制定的方法;即「人法」。
「術」,是為使「人法」得到落地實施采取的技術層面的策略、技巧。
「器」,是為使「術」取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結果所必需的工具。
簡而言之,可總結為: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願景和戰略;策劃制定符合事物規律、規避風險和實現願景的目標、方法、方案、行動路線;在「道法」的統御下,具體策劃制定具體實施的技術層面的方法、技巧,以有效的做好每一件事;並在做事時使用適宜的工具器具,以保證達到「術」的結果,提高「術」的效率。
「道、法、術、器」在教育理論中的理解
1、教育的道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唯一不變的道就是:所有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把著力點放在教育者自我的成長上,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孩子怎麼樣。孩子身上呈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在折射他們的渴望,這些渴望就是我們作為教育者沒有給到的。比如家長太浮躁,定不下來,孩子就會多動,不專注,因為他渴望寧靜;比如缺少有效的溝通,孩子會沉溺於電子游戲,因為他渴望陪伴和理解。
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道作為最高境界,也代表著學校的發展方向、願景目標和辦學理念。根據外部環境、政策措施和學校類型層次等因素決定學校發展方向;學校要發展到何種程度;以什麼方式和速度達到發展方向最終目標。通常,學校願景較為抽象宏大,表明學校未來要達到的位置。但是學校目標必須是具體、可衡量的,制定目標是為了明確學校的發展規劃以達到願景。辦學理念體現學校及其幹部教師的價值取向,是指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使命。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決於教育者本身的狀態,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滿滿的水,從杯口自然而然溢出來的水,就是最好的滋養。不斷地修煉自己的狀態,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謂的狀態,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種很低下的狀態,整天糾纏於名利得失,雞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夠有靈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靈性的孩子,也被邪氣和俗氣蒙蔽。
教育者應該怎麼修煉自己的狀態?扎根到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養內心的高度。具體地說,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唐朝的施肩吾語)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下續)
Aug 15, 2024
Leading Link
(續上)道德律令是立足於實踐理性的邏輯必然性的。“要緊緊按照你願意它成為一條普遍規律的準則行動。”這條行動的準則就是實踐理性法則。沒有自相矛盾才能成為普遍準則。
康德舉例說:撒謊是否道德?如果把撒謊作為普遍律令,那麽人人都說謊,誰也不信誰,那麽也就沒有謊言了,之所以會有謊言是因為還有人相信它。不說謊能否成為普遍律令?如果所有人都不說謊,那麽大家可以普遍行之,所以它可以成為普遍律令。
康德是從邏輯、理性的角度說明撒謊是不道德的,不撒謊是道德的。不是說說謊能帶來壞處,不說謊能帶來好處,而是因為不說謊不能貫徹到底。在康德的這條原則里,不談他人,只談你個人。前面兩條金規則都講到他人,而康德的金規則里不談他人,只講自己。康德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和人自己身上的人性相和諧。
人與人相和諧不是出於道德動機而是出於道德行為。所以這種道德還不算道德。只有和自己的人性相和諧才是真正的道德。如果一個人可以和自己的人性相協調,那麽他還不能和別人相協調嗎?康德強調人在執行道德命令時的獨立性,是自己內心的命令而不是上帝的命令或者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命令。這就叫絕對命令。
康德絕對命令規則的三種不同變體和金規則三種形式一一對應,但是與前面兩個形式相比,層次要高些。
1、“要這樣行動:就是要使你的普遍行為準則成為普遍的自然律那樣著眼於道德律的效果。”
自然規律是為了追求自然和諧,道德律是為了追求人類社會和諧。一切人要按照自然律和睦相處。它和儒家、基督教的金規則一致,著眼於所欲的東西,著眼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著眼於效果,只是康德的規則更為形式化,更強調個人的自主自覺。
金規則在康德這里著眼於效果,但是人與人性相和諧,僅從效果來看還不能說明問題。如果僅從效果來看,它和孔子所說的“鄉願”是沒有差別的,僅僅訴諸個人內心感受,不能確定真正的動機。人與人性相和諧,不僅要看感受還要看動機。
2、“永遠把人當作目的,而不僅僅當作手段。”這里著眼於動機。在這個表達方式里,「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是普遍立法的意志,最終會導致目的。」每個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是意志自律,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立法,也是為所有人立法。康德反觀以前一切道德都是失敗的,因為都是他律。康德認為基督教當然也可以成為道德律,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還高度贊揚了基督教。但是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學》中,康德對基督教進行了批判,他認為就基督教的形式看,不足以成為普世倫理。因為基督教是按照聖經解釋道德,而不是按照道德解釋聖經。康德要把道德建立在實踐理性之上。以實踐理性出發建立道德律,必然會導致宗教,這樣宗教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有根基的。
這是絕對命令的最高表達方式。為所欲為是不自由的狀態,只在第一個自由上是自由的,以後接著就不自由了。能終身行之的才是真正的自由。動物只考慮眼前,人卻可以考慮終身、普遍。人具有理性能力,要保持在自己最大自由就必須按照自由規律行事。它是自由本身的貫徹。康德的道德建立在邏輯理性之上,邏輯理性的前提是自由,把邏輯理性建立在自由上並運用於實踐就成了自律,這就是道德。自由的自由就是自律,道德的基礎是自由和理性。
從全球倫理看,儒教和猶太教最受限制,它受到血緣、種族、地域、信仰等等的限制,所以很難有共同理解。相比之下,基督教具有較大普世性,但受外來信仰約束。康德的模式受每個人自己的理性和自由約束,所以它最適合普世倫理。
然而這種模式也是有缺陷的,因為雖然人人都具有理性,但理性並非在每個人心中佔統治地位。理性佔統治地位的人也有,比如一些知識分子;還有一些西方民主、法制比較發達的國家,理性也佔統治地位;還有在某些特定的時代,比如科學理性時代。但是在以後,理性是否能夠佔統治地位就很難說了,後現代已經把理性摧毀得差不多了。康德模式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追求自由的,弗洛姆有一本書叫《逃避自由》,裡面就寫到有一些民族認為做奴隸才是自由。
康德能成為全球倫理的規則,但它未必實現。但是有這個規則和沒有這個規則是不一樣的。從現實層面看,康德的東西太抽象了,不具可操作性(大學生、研究生尚且不能完全理解,更何況普通百姓呢?),但它是一種理想,現在已經沒有這種理想了。
綜上所述,康德金規則的限制是(1)理性未必在人性中佔統治地位,(2)這個規則是高度抽象的形式主義。很多人都對康德的形式主義進行了批判,舍勒提出了質料倫理學,這種倫理學認為同樣的人做同樣的事在這個境遇中也許是道德的,但在另一個境遇中也許就是不道德的。
無論是儒家還是基督教都是從外部來看道德,而康德則是從人性內部來看待道德的。康德對人性、對人的倫理道德的批判達到了更高的階段。你可以批判康德的理論,但是你要站到更高的台階上才能批判它。
我們以上講的金規則的三個層次是有遞歸性的,其中康德是最有可能成為全球倫理的金規則的。只有擴展到自由意志本身,只有擴展到自律的規律,才有可能做更深的探討。
((鄧曉芒:全球倫理的可能性—金規則的三個模式; 時間:2001年10月31日晚上7:00-9:00; 地點:三教203;主講:鄧曉芒,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著名德國哲學專家。)見:愛思想網站2001-11-02)
Aug 25, 2024
Leading Link
二、基督教模式
基督教也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它有更高層次的表達方式,在《馬太福音》里說:“無論何事,你願意人家怎樣待你,你也要怎樣待人”。基督教模式強調的不再是何事,而是怎樣的形式。這個“怎樣”就突出金規則形式化的超越性。也許你所欲、人家不欲,也許你不欲、人家所欲,也許你所欲、人家也所欲,也許你不欲、人家也不欲。所以基督教更看重待人的方式而不是內容。
如果別人不願意,那麽就不要立人、達人;如果自己不欲而人欲,那麽不妨聽之任之,而不要認為他錯了。這些體現了基督教的寬容原則。我們剛才講儒家的“恕道”也是寬容原則,但是孔子的寬容是建立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基礎上的,它不包括異類,只限於和自己同心同德同欲的人。至於跟敵人沒有什麽好商量的。所以孔子有一條原則:“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孔子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人家對你不好,你就要堅持原則,也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基督教的寬容原則和儒家的寬容原則相比大大的擴展了。基督教說“愛你的敵人”。基督教的寬容特別體現在對敵人的寬容上,對敵人的寬容才是真正的寬容。儒家的寬容擺脫不了世俗利益的考慮,“愛你的敵人”所寬容的對象要廣泛得多,跟你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你也可以寬容他。
基督教說“愛你的敵人”是非常不容易的,它突出了一個“人”字,只要他是人,你就要愛他。這種“愛”不出於世俗利害考慮,而僅僅出於他是人。這種擺脫一切世俗概念的人是從古希臘哲學開始的。在他們之間等級是毫無意義的,抽象出赤裸裸的一般的純粹的普遍的人的概念。這種“愛”不是功利地表達出來的,沒有出於其他考慮。
在中國很多道德高尚的人卻突破不了世俗功利的考慮。他們做好事是為了將來無往不通,是為以後的飛黃騰達做好人際關係網和人情的準備。孔子把這種表面高尚而內心虛偽的人稱為“鄉願”。孔子說:“鄉願,德之賊也。”孔子雖然罵鄉願,但是他並沒有把它與真正的君子區分開來。所以孔子自己的原則擺脫不了鄉願的嫌疑。哪怕你做了一輩子好事,你心里是怎麽想的,人家還是不知道。所以孔子的原則沒有擺脫世俗的考慮。孔子也講“愛人”,但它與“愛你的敵人”是不一樣的。“愛你的敵人”要求的是:敵人打你的左臉,你就要把右臉伸給他;敵人剝你的上衣,你就要把襯衣也給他。“愛你的敵人”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是“愛你的鄰人”。
在中國人看來,“鄰人”就是鄰居,所以鄰人是熟人。但是在耶穌基督那里,鄰人是陌生人,他和敵人有類似之處,那就是你和他都不熟悉。愛敵人和愛鄰人有共同之處,是高層次的抽象的愛,不是凡人有的而是上帝給的,是神性的愛。耶穌基督的愛首先是把一切人都變成陌生人。《馬太福音》里說:“我來不是讓世人太平的,而是讓世上動刀兵的。”這個話聽起來很奇怪,耶穌怎麽是這樣的人呢?他為什麽要散佈紛爭呢?耶穌的意思是要愛人,但要把人變成敵人。愛敵人才是真正純粹的愛。這種愛不是來自世俗的關係,而是來自上帝。人與人之間並不互相依賴,人只依賴上帝。人只對上帝負責,沒有上帝,人就四分五裂了。
在耶穌基督那里,人不是獨立的,人被抽空,屬於上帝。馬克思把這種現象稱為宗教異化。人雖然在上帝面前不能獨立,但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獨立的。一千多年來,耶穌基督就在培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獨立性。關懷和愛護都來自上帝,基督是近代培養獨立人格的大學校。基督教化的功能是不可埋沒的。
那麽基督的模式是否可以成為全球倫理的模式呢?“愛你的敵人”看起來是可以作為全球倫理的,但是它存在一點局限,那就是愛你的敵人不是出於每個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思考,而是出於愛上帝。《馬太福音》里說首先要愛上帝,然後才能愛你的敵人。基督教在世界宗教里擴展性最大,它的普世性驚人。但是它所遇到的一個問題是:以愛上帝為前提。當基督教碰到另一種非常執著的宗教時,它的前提就被推翻了。人家不會相信它的上帝。基督教在普世倫理中遇到的最大障礙就是和它一樣執著的宗教和信仰。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碰到根本不需要宗教的人怎麽辦?比如中國人。中國人不需要執著的宗教信仰,他們可以信佛、信禪宗。據說中國有三千萬基督徒,他們是多大程度上的基督徒?這是可以打上問號的。中國的基督教是帶著很濃重的中國特色的。所以綜上所述,基督教雖然在形式上是普世倫理,但它作為金規則是有限制的。
三、康德的模式
康德在某種意義上是屬於基督教的,但是基督教正式教會不承認他。黑格爾也是這種情況。康德曾受國王的譴責和質問,他在國王那里發誓以後不再涉及宗教問題。但是後來還是關注宗教問題的。康德對宗教的關注是和倫理道德聯系起來的。基督教認為康德從理性的角度談宗教太過分了,康德卻堅持認為理性先於信仰。他認為先有道德再有宗教,宗教不具有獨立性。康德的金規則模式是道德律令或者是絕對命令。
Aug 28, 2024
Leading Link
鄧曉芒·全球倫理的可能性—金規則的三個模式
我今天和大家談的題目涉及大家現在很關注的全球倫理問題,“9·11”事件之後,學術界、老百姓對此談論得更多,爭論得也更多了。全球倫理現在是一個熱點話題,但是我的文章並不是為了趕熱點,而是在這之前就已經寫好了的,是準備在“全球倫理與中國傳統倫理國際研討會”上宣讀的。現在碰上“9·11”事件,發揮的可能性就更大了,但是我今天主要不是從具體的角度來談這個問題,而是從學理方面談全球倫理的問題。全球倫理在中國已經談了好幾年了,最近幾年,隨著世界經濟形勢的微妙變化,它更加突出的擺在人們面前。那麽全球倫理如何可能?如果可能采取什麽樣的方式?
1997年瑞士神學家提出金規則問題,全世界各大民族的倫理道德文獻里幾乎都可以找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倫理原則。後來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倫理大會稱之為“金規則”。在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印度教里都可以找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規則。不管是什麽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這條規則都起了核心作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消極的表達方式,但是這種方式更簡潔,也更表達本質。金規則的積極表達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我們要強調的是儒家、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等都有金規則,它是一種最普遍的模式,我現在要對它進行分析,看它是否足以承擔全球倫理,是否還有其他模式,它與其他模式是什麽關係?盡管全球都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規則,但是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原則顯然是不一樣的。既然全球有一條金規則,為什麽現在文明衝突愈演愈烈?
“9·11”事件中,恐怖分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是遵守他們的道德的,但是它突破了人類道德底線。以前恐怖組織都敢於出來承擔責任,為什麽現在沒有人(包括拉登)敢出來承擔責任呢?這是因為它突破了道德底線,但它無疑是出於道德,是對它們民族的道德。
金規則分為三個層次的模式:
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儒家、猶太教模式。
《論語》中,有人問孔子:“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說“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猶太教里,有一個異教徒問拉比西勒:你能否把猶太教的所有律法在我單腿站立的時間內告訴我?西勒回答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他所有教律都是對它的解釋。進一步說:對待同胞的名譽、財產要跟對待自己的一樣。儒家對這一思想的表達更具有概括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有了一定的普遍形式。
金規則第一個表達模式的特點是:具有一般原則形式,但是著眼點在內容,著眼於具體的東西,比如名譽、財產等,但是沒有對這種形式進行深入思考。這種特點是金規則的第一個特點,它沒有考慮到“己所不欲”的東西是否也是人家所“不欲”的東西,你“所欲”的東西是否就是別人“所欲”的東西。父母干涉子女的婚事也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可是父母所欲的未必是子女所欲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假定是大家“所欲”的東西是一樣的,這個前提是未經思考的,也許你所要的恰好是人家不要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假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恕”也是一種假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金規則的前提,但實際上未必這樣。皇帝和奴才所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金規則有一貫性,但不是邏輯上的一貫性而是想當然的事實上的一貫性。在金規則里,“己”是一個偶然事實,它是從我們所處的立場上說的,至於“己”是上智還是下愚,是窮人還是富人,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不作考慮,所以“己”沒有概念上的統一性。孔子認為只要是人就要像仁者那樣思考,所以金規則是與自己的身份、家庭、出身、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等糾纏在一起的,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以上我們講了“己”,現在我們從“欲”的方面看。“欲”也不等於自由意志,而是欲望所追求的東西。所以這條金規則在形式上具有普遍性,但在實際上不能終身行之。孔子也不能終身行之。孔子認為,如果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兒子應該隱瞞。孔子稱這條原則為“直道”。這條原則推行開來恰好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為你在維護自己家族的利益、維護自己的孝道的同時,損害了別人的利益、別人的孝道。這恰好是導致紛爭的原則。所以孔子實際上並不能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終身行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有自己的金規則,但至今打得你死我活。所以我們知道在一個群體內部,金規則有它自己的實用性,但是隨著範圍的擴大,它的使用範圍越來越小。
中國設立了父母官,當兩個家族吵起來的時候,父母官就會勸解雙方:你們各自要為大家庭著想。這樣就調解了家族之間的衝突和矛盾。儒家孔子的貢獻就在於把一個國家用血緣關係聯系在一起,比如君臣、父子、夫婦。這樣就建立了東方大帝國,如果沒有外侵,在較長的時間里可以保持歌舞升平。阿拉伯人互相之間不團結,家族之間互相仇殺,忌妒、爭吵、暗殺、恐怖活動不斷。所以倫理只在狹窄範圍內使用,它不能像儒家文化這樣把忠孝結合起來,調節家族紛爭,但是儒家也導致了専制。
中國雖然能建立大一統的専制國家,但是超出了帝國也不適用,“非我族類,其心自異”。除非異族歸附儒家文化,否則就不承認它是華夏民族。從岳飛的《滿江紅》中我們可以看出漢族對匈奴的排斥心理。
綜上所述,全球倫理如果建立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基礎上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家的理解不同。所以用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足以建立全球倫理。
Aug 28, 2024
Leading Link
APP Iconada: Emotive/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
"Emotive" or "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 refer to methods or approaches that leverage emotions to drive change, particularly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social movements, or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se strategi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influencing behavior, decision-making, and motivation, recognizing that rational arguments alone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inspire or sustain change.
Key Elements of Emotive/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
Emotional Appeals: These strategies often use storytelling, metaphors, or symbols that resonate emotionally with individuals or groups. By tapping into feelings like hope, fear, empathy, or anger,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create a strong emotional connection that motivates action.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Emotive change strategies consider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the target audience. They are tailored to align with the values, beliefs, and emotional landscapes of the people they are trying to influence.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hese strategies often appeal to a sense of identity, community, and belonging. By aligning a cause or change initiative with people's sense of who they are or want to be, they create a deeper emotional investment.
Visual and Symbolic Communication: Images, symbols, and other non-verb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are often used to evoke emotions and convey messages in a powerful and immediate way.
Emotional Contagion: This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 emotions sprea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creating a shared emotional experience. Leaders or change agents who effectively display emotions like passion, enthusiasm, or concern can inspire similar feelings in others, leading to collective action.
Framing: How a message or change initiative is framed can greatly influence its emotional impact. For example, framing a challenge as a moral imperative or a collective journey can evoke stronger emotional responses than a purely technical or procedural approach.
Sustainability of Change: Emotive strategies not only initiate change but can also help sustain it by continually reinforcing the emotional bonds and values that were activated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change.
Applications
Organizational Change: Emotive strategies are used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o align employees' emotions with the organization's goals, fostering a sense of purpose and commitment.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often use evocative strategies to rally support, mobilize action, and sustain momentum.
Marketing and Branding: Brands use emotional appeals to create strong connections with consumers, building loyalty and influencing purchasing behavior.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personal growth or therapy, emotions are often a focal point for achieving transformative change.
These strategies are particularly powerful when combined with logical or rational approaches, creating a balanced and compelling case for change that resonates both emotionally and intellectually.
Sep 24, 2024
Leading Link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與領導認知衝突
德勒茲和瓜塔里的「無器官身體」(BwO)概念,特別是與情動轉折的結合,與傳統管理學和領導學中的團體概念有衝突。傳統的管理學和領導學主要基於穩定的結構、權力階層、目標導向等原則,而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則關注去中心化、流動性、生成過程和非線性發展——
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對立
傳統管理學和領導學:在傳統的組織和管理理論中,領導力通常由清晰的等級體系和權力結構支撐。一個組織或團體往往有明確的領導者、管理者,負責制定目標、協調團隊成員的活動並控制決策過程。團隊結構大多是中心化的,強調從上到下的管理以及固定角色的分配。
無器官身體與去中心化:無器官身體則去除了中心和層次,它強調的是去疆域化和權力、欲望流動的開放平面。在無器官身體的場域中,沒有穩定的權力中心,個體和群體在不斷生成和解構中形成新的結構,這是一種更為流動、非固定的組織模式。這與傳統管理中對穩定和明確角色分配的要求形成衝突。
目標導向與生成過程的衝突
傳統管理學:管理學的一個核心假設是,團隊存在明確的共同目標,領導者通過規劃、組織、指揮和控制等手段來實現這些目標。管理學依賴的是一種線性的、目標導向的過程,強調結果和效率的達成。
生成與開放性:無器官身體則更關注生成(becoming)而非既定目標。生成過程本質上是開放的、動態的,它不追求預定的結果,而是在不斷的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中生成新的秩序和可能性。對於德勒茲的視角而言,組織或群體的生成不需要明確的目標,而是通過欲望、情感和力量的流動自然地形成。這種對生成的開放性與傳統管理學中的結果導向性產生了張力。
穩定性與流動性的對立
傳統管理學:組織結構和團隊管理往往強調穩定性,尤其是在大型企業或複雜組織中,穩定性被視為有效運作和長期成功的基礎。層次結構、制度、規則和標凖操作程序被設計用來維持團隊的穩定和高效。
無器官身體的流動性:無器官身體拒絕固定的形式和結構,它強調欲望、力量和情感的流動性,這些力量不受既有規則和形式的限制。流動性意味著無器官身體可以在任何時刻解構現有秩序並生成新的秩序,而這種不斷的生成和變化可能導致組織內部的不確定性。這一點在管理學中被認為是風險,因為流動性容易打破原有的秩序和效率。
控制與自發性的衝突
傳統領導學:領導學強調控制和協調,領導者的作用是對組織內部和外部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以確保團體目標的實現。控制意味著對個體的行為、情感、動機等因素進行管理,避免混亂或過度的自發性。
無器官身體中的自發性:在德勒茲的哲學中,生成過程本質上是自發的、去控制的。無器官身體並不受任何單一主體或權力的控制,而是由不同的力量和欲望自發生成新的連接和秩序。這與傳統管理中對行為和結果的精細控制要求形成直接衝突,因為無器官身體的生成過程無法被完全預測或管理。
個體化與去個體化的衝突
傳統管理學:在管理學的框架中,個體通常作為獨立的、具有責任感的行為主體被對待。團隊的有效運作依賴於個體明確的角色和任務,個體績效也是團隊成功的基礎。
無器官身體的去個體化:無器官身體則追求去個體化(impersonalization),它是由力量、欲望和情感流動構成的非個體化場域。無器官身體的生成並不依賴個體的意志或責任,而是超越個體層面,形成了一種集體性的流動。這種去個體化的生成過程不符合傳統管理學對個體責任和績效的要求。
情感與理性決策的衝突
傳統領導學:領導學通常基於理性決策的假設,強調通過邏輯分析和數據來作出最優決策,情感的作用往往被視為需要控制或管理的因素,避免影響團隊的效率。
情動轉折中的情感生成:情動轉折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情感不僅是影響組織和團體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生成的核心動力。情感的流動與無器官身體的生成過程密切相關,它們不僅影響個體的行為,還決定了群體的生成方向和動態。因此,從德勒茲的視角來看,情感並非是需要控制的因素,而是生成和創造的重要力量。這與傳統領導學中過於依賴理性決策的模式相衝突。
德勒茲和瓜塔里的「無器官身體」概念與情動轉折的視角確實與傳統的管理學和領導學存在衝突。傳統管理學強調控制、穩定、中心化和目標導向,而無器官身體則追求去中心化、流動性、生成性和開放性。這些差異帶來了根本性的張力,尤其是在團隊管理和領導力的理解上。傳統管理學更傾向於將情感作為需要管理的對象,而德勒茲的視角則強調情感是生成的核心力量,推動了去中心化和去疆域化的過程。
Sep 29, 2024
Leading Link
(續上)顯然,對於當前的西方精英來說,民主已經意味著一種制度,它不是為了回應人民的意願而民主地運行,而是由自稱為民主主義者的人來運行。
但是,比起簡單地指出更多雙重標准和虛偽的例子,更有趣的是,我們應該試圖理解,是什麼解釋了民主作為一種文化基因的擴散,與真正的民主的衰落成正比。畢竟,「民主」這個詞並不總是出現在每個政治家的嘴邊。
即使是美國政治秩序的完美傳道者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他的「讓世界為民主而安全」這句話,現在已不可磨滅地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也沒有輕率地提及一切顯然都有可能的政治制度。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的開幕詞中只提到了民主。
然而,在那個時候,美國可以比現在更合理地宣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民主國家。如何理解這個悖論呢?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他最近的著作《敘事危機》(Crisis of narrative) 中提供了一個思考這一現象的框架。「只有當一種范式與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異化時,它才會成為一個話題,」韓認為。「所有關於敘事的討論都表明它們功能失調,」他說。換句話說,民主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的事實,以及關於民主的敘述正在被投射出來,這些事實本身就表明有些地方出了問題。
韓繼續解釋說,只要敘事是「存在的錨」——生命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意義和方向——就沒有必要如此誇張地談論敘事。但是,韓解釋說,「當敘事失去了最初的力量、引力、秘密和魔力時,這些概念的膨脹就開始了。」他總結道:「一旦它們被視為某種建構的東西,它們就失去了內在真實的時刻。」
美國民主——或者其他任何西方民主——是否真正擁有任何「內在真理」,這是歷史學家要決定的事情,但毫無疑問,曾經有一段時間,民主政治文化只是「活著」,而不是不斷地被捍衛、攻擊或援引。選票上的不是民主本身,而只是民主進程中出現的任何一批政治家。
在我們這個充滿爭議的時代之前,西方的民主生活在一種尚未被打破的世界觀所帶來的想當然的保證中。這並不意味著政治中沒有常見的爭吵、暗算、詭辯、欺騙,甚至完全的功能失調。
它只是在很晚的時候才凝結成一種簡潔的政治教義,被稱為「君權神授」,當時任何真正相信國王是上帝在地球上的使者的信念幾乎都消失了。這一理論是由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後來的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發展起來的,他甚至提出了「君權神權」這個說法。用韓的話說,曾經是「存在的錨」的東西已經變成了一種敘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模因。1610年,當詹姆斯國王站在國會前宣布「君主政體是世界上最至高無上的東西」時(確切地說,這並不是國情咨文),他幾乎沒有想到,他如此大力擁護的教義,離永遠消失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了——至少在歐洲是這樣。
他的兒子查理一世反動而又絕望,他繼承了父親的傳統,認為自己只對上帝負責,最終在這件事上被縮短了一個頭。在歐洲其他地方,類似的過程也在上演。在法國,路易十四視自己為上帝在地球上的代表,被賦予行使絕對權力的神聖權利。他花了很多時間鎮壓醞釀中的叛亂,並通過他的汗水來建立他的合法性。但他荒謬、原始和過度緊張的言論——這種言論很適合登登的國情咨文——只能被視為危機的一個信號。
幾百年來,歐洲出現了好國王和壞國王,但即使是一個可怕的國王統治,也不會破壞人們對君主制作為一種制度的信仰,也不會破壞人們對神國和世俗王國之間隱含聯系的信仰。君主制本身並不是每次新國王登基時都要進行「投票」。但是當魔法消失,國王們發現自己處於守勢的時候,正是他們開始用誇張的效果來強調自己職位的重要性的時候。不難看出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不安全感。
對特朗普和其他人威脅民主聖殿的威脅的誇張反應,只是一個更大的戲劇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安全感的表現。這意味著,西方自由民主的魔力已經枯竭。它會被捍衛,被攻擊,被理想化,被召喚,直到它消失,被其他東西所取代。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當一種政治制度變成一種模因會發生什麼?〉 華視雲 2024-10-12)
Nov 30, 2024
Leading Link
當一種政治制度變成一種模因會發生什麼?
民主的概念已經演變成一種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敘事,並用空洞和誇張的言辭進行辯護,這是危機的一個深刻跡象。作者亨利·約翰斯頓是駐莫斯科的RT編輯,他在金融領域工作了十多年。
唐納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封口費」案的判決,以各種可以預見的方式激起了那些慣有人物的情緒。「民主」這個詞從未遠離任何人的嘴邊。
「唐納德·特朗普正在威脅我們的民主,」喬·拜登總統本人表示,稱前總統對判決的質疑是「危險的」。《紐約時報》的編輯委員會稱贊前總統被定罪是「民主原則的卓越體現」,認為這證明,即使像特朗普這樣強大的人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如今,「民主」這個詞在西方世界隨處可見。幾乎每天都有人請求捍衛它,保護它,與它的死敵作戰,或者用浮誇的陳詞濫調來慶祝它的美德。精確和中立的用法已經讓位於一種意識形態的色彩,這種色彩既模糊又充滿活力。
人們可以感覺到,這個詞是在為某種衰落的美國主導的秩序和維護這種秩序的精英機構辯護——然而,就像它的表親「基於規則的秩序」一樣,它從來沒有被完全定義過。據說,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本身就在選票上。不管那是什麼意思。如果說特朗普是上流社會眼中的典型惡魔形象,那麼民主主義就是對抗他的堡壘。
民主被灌輸了一種原始的形而上的力量,幾乎像是宗教信仰的替代品。
拜登2023年的國情咨文演講包含了一勞永逸地治愈癌症的勸導,緊接著他就對美國有史以來所有成功的基礎進行了一個宏大的總結——而且,含蓄地說,這將是未來成功的基礎,比如治愈癌症。
「伙計們,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切,只有一個原因: 我們的民主本身。」
拜登總結說:「有了民主,一切皆有可能。沒有它,什麼都不是。」
把時鐘倒回一個世紀左右,把「民主」這個詞換成「上帝的恩典」,做同樣的演講,沒有人會眨一下眼睛。
民主是抵御不法行為指控的盾牌。針對以色列領導人面臨的戰爭罪指控,他們的辯護理由是,以色列是一個民主國家。好像政府選舉領導人的方式會改變戰爭法似的。
但奇怪的是,這種令人作嘔的無處不在的「民主」一詞,恰好與實際自稱民主的國家出現嚴重功能失調的時期相吻合。談論得越多,它似乎就越不起作用,而宣稱的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就越大。許多口頭上宣稱民主的國家,其實是在實施高度不民主政策的前沿國家。
人們很容易就會失去理智,指出西方對所有民主事物的公然虛偽,同時又傾向於威權主義傾向。舉個例子:本月早些時候,德國一家法院駁回了德國新選擇黨關於將其青年組織歸類為極端主義運動的申訴,這意味著德國國內情報機構可以繼續監控該黨本身的活動和通訊。這被政府譽為勝利。「今天的裁決表明,我們是一個可以捍衛的民主國家,」內政部長南希·費瑟 (Nancy Faeser) 說。(下續)
Dec 1, 2024
Leading Link
中馬工商界對話會,解鎖巨大商機~~第5屆「一帶一路」中馬工商界對話會圓滿結束,圍繞探討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綠色與可持續發展等方向,現場有約500位與會者出席,反映馬來西亞和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解鎖巨大商機方面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增長。
馬來西亞-中國商務理事會董事方天養對話會上致詞時表示,希望對話會是富有成效和有意義的,並能促進有價值的伙伴關系和想法,為馬來西亞、中國和全球「一帶一路」社區的共同繁榮做出貢獻。
方天養較後在接受《亞視新聞》訪問時指出,2025年的第6屆「一帶一路」中馬工商界對話會,將輪到中方舉辦,目前尚未確定企業連接性的方向,胥視2026年將出爐的第13大馬計劃,有望在2025年開始提供一些方向的信號。
他也坦言,這是第一次與中國經濟聯絡中心(CECC)合作,僅耗時1個月半時籌備這場活動,雖然倉促,但依然順利完成。
除此之外,此次對話會也舉辦簽約儀式,現場正式簽署13項諒解備忘錄(MOU),涉及農產品、物流運輸、旅游策略合作、產業園、以及人工只能和數碼創新等。(2024年12月13日 亞洲電視新聞)
南海契合評議:方天養的談話,從南海契合的角度來看,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雖然是馬中建交50週年的大喜年份,制定馬中商界合作方案的重大會議,只花了「一個半月」籌備。是簽了一些MOU, 有照片,有場面,不過沒有具體詳情。不懂是不是又像過去兩年多類似1,700億投資事件的處理方法?
話說中國將舉辦明年的對話會,不過馬來西亞還不知道到時要談什麼,等明年再說吧。反正我們最不缺擅長即席發表激勵演說的奇才。
馬中商業理事會的眼下的效能,若對照過去的廈門大學計劃,從議決、建造到招生只花了三年功夫的個案來看,充滿了敘事想像的空間。
Dec 15, 2024
Leading Link
鍾啟章[灼見]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本月3日揭曉的2024年度十大候選漢字,「免」字14年來首次上榜,隨著馬來西亞和中國互相實施豁免兩國人民入境簽證措施,雙方旅游互訪的人數劇增,對促進旅游經濟立竿見影,「免」字自然就成為年度十大候選漢字。
我也沒錯過這個免簽的機會,上個月中應中國友人的邀請,到荊楚大地走了一趟。抵達武漢後的第一個活動,便是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盡管是旅游淡季,人潮依然是絡繹不絕。走進博物館的曾侯乙展館,看到眼前的九鼎八簋,我馬上就聯想到「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鐘鳴鼎食」幾句成語。
禮成中土文明象征
由於我們只有4個人,導游小張可以仔細和深入講解,他的九鼎八簋典故,讓我對中華數千年的文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來這九鼎八簋是周朝所遺傳下來的禮制,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
周武王滅商後,吸取了商代滅亡的歷史教訓,用禮樂制度來規范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鼎最早是一種烹煮肉和存貯肉的方形器皿,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禮器,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簋主要用於放置飯食,是古代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史書記載,古人在祭祀宴享之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君臣、貴賤得以清楚劃分,充分體現出了商周時期嚴格的等極制度。
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管理是禮法社會。禮法是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融入哲學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實踐。雖然現在中國進入了法治社會,可是在任何地方,我們還可以看見禮制對生活的影響。
除了對內用禮制治國,對外也以禮相待,禮遂成為中土文明的象征,譬如禮尚往來,不強佔他人的土地,師出要有名,先禮而後兵,即先與敵人溝通,倘若對方不予理會,才會動武,即使如此也從不開第一槍,以免失禮。
雖然周朝距今已經超過3086年,但是禮儀在今天的中國仍深受重視,外交活動都會嚴格按照禮節進行。打個比方,假設我是一國首長,受邀到中國展開國事訪問,我的隨行部長不懂國家禮節,在國宴上用手機自拍,以「當做江湖手段來宣傳」,肯定是要被中國核心圈人笑話了。當時中方官員可能礙於我的面子,沒有當面制止部長的行為,但難免要成為私聊談天的笑話。當兩國首長在對話時,我國隨行部長如果插嘴說我的祖輩來自中土,這種不顧禮節率性而言的行為也是失禮之至。
其他可能引起詬病的不當行為還可能包括曝光國宴菜色等,中方官員會認為私人拍照什麼其實是可以的,但是把它變成公開資訊,當做外交成績來宣傳是一種低層次外交禮儀。畢竟部長是代表國家,不是代表個人或個別政黨,層次有別。這種舉止跟中國的國格,差別太大了,也會被認為跟以前這個國家的官員水平相差太遠了。
小拿破侖自作主張
一個國家的部長有時候難免需要獨斷獨行,因為部門小拿破侖太多了,這些小拿破侖往往自作主張,制定一些不利國人的措施,身為部門首長不能受制於官員,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辦事作風。可是,國事訪問,不管怎樣還是需要咨詢外交部的專業知識,以免貽笑大方。希望泱泱大國的中方能夠理解我們這些外國人禮貌不足之處,畢竟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謹守禮儀嚴以自律
現今社會禮教不彰,不僅在神州大地之外,即令中國百姓本身亦面對同樣的問題。馬來亞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日前控訴,本身因身穿短褲進入學校圖書館而遭工作人員怒聲呵斥,並揚言要將此事上告學院,導致他面臨被開除的噩運。
事實上,馬來西亞的政府部門都有本身一套嚴格的衣著禮儀規范,即使是賭場,都有本身的服裝規格,更何況是神聖的大學殿堂。《禮記·樂記》有一句成語「反躬自省」,希望這位學生能克己反省,我們年輕的一代也要注意個人儀表、言行舉止。
不論是中國或馬來西亞,其實都是重視禮儀道德的國家。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讓我們互相砥礪、互相學習。馬來西亞明年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屆時各國首長將陸續到訪,謹守禮儀,嚴以自律,讓外國領導感覺」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應是我們舉辦外交活動的座右銘。
(2024年11月10日南洋商報言論版)
作者厚道,没明说文中的“随行部长”是谁,不過大家也猜得到哪位江湖郎中永远是那么的风头十足。大家还记得有人一部不放松从中国现场,第一手给媒体抖料;更壮观的是,还代表習主席透露,领袖在见面时说了些什么。
Dec 30, 2024
Leading Link
Ham, 是一種製作過程。從事這製作過程的人,叫: hammer,什麼東西都拿來捶一輪。支持這些是也chui不是也chui的人,中文叫黯捶。~~ 大辭典
Jan 17
Leading Link
南洋商報社論:終結種族歧視與宗教隔閡
有政黨領袖說,「華人要錢也要權」,「華人建大廈商場,馬來人擺路邊攤」,還有「非回教徒最貪污」,「不談馬來人,還可以談什麼?」,這都是具有種族歧視與宗教偏見的歪論。
美國的全面數據平台(Index Mundi )去年公布世界最種族主義國家排名榜,大馬竟名列第二,僅次於南非;當然好些網民不表認同,還以「那應該指的是政客,政府及政黨」回懟。
隨後社區傳播中心(Komas)發佈《2022年馬來西亞種族主義報告》,揭示2022年是種族主義事件紛擾最泛濫的一年。
上述對種族歧視觀感的民調數據,以及政黨領袖的話語論述,卻折射出這個國家有好些人已被種族主義及公式化觀念框定了認知。
最可悲的是,一些政黨領袖還不斷以種族和宗教劃分類別,將宗教戒律的標准硬套別人的身上,要別人依照自己的想法觀念過活,以仇恨和排外的挑釁與煽動,只看到別人的過錯,以此來維系他們自身的政治影響力。
過去的領袖以種族主義的話語權固定下來的結構性權力,影響了國家公共政策選擇及公眾行為偏好的觀念。如今的領袖仍充當起種族主義的幫凶,拒斥「反對一切形式種族主義國際公約」,也繼續沿襲種族固打制的實施。
種族歧視的偏見根深蒂固,心存偏見的政治領袖只會透過有色的凹凸鏡片來看東西,思想上的偏見,必然導致言行上的暴戾和不公正。
領袖應擺正態度
因此作為領袖最應該擺正態度,正確看待種族與宗教問題,要以身作則,要為自己的言論負責,要以寬廣的胸懷對待每個人,更要以政治戰略與司法手段,去保護人人平等的權益。
看看慘痛的歷史,種族歧視引起的種族對抗對一個國家民族帶來的傷痛,需要多少後人的不斷努力及尋求和解的推進,迄今仍是難於愈合。
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宗教信仰,是我們鼓勵為人處事的原則;人種學,種族優越論都應該被嚴厲批判,生物種族主義的理論和言行應該被嚴禁,蓄意播弄種族及宗教仇恨情緒的邪惡政客應受到嚴厲懲誡。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與宗教隔閡,鏟除通住新世界的一切障礙,應是全民共識;加強多元化、公平性和包容性,人人都能獲得機會的平等,才是社會正義。
當然,只有所有人都能一起打破疆界和壁壘,終結種族歧視與宗教隔閡,就是推動變革的力量。(2023年07月15日南洋社論)
Feb 5
Leading Link
愛墾APP:讓·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在其後現代理論中,將「擬象」(simulacrum,複數形式 simulacra)視為符號和現實關係徹底崩解後的產物。在他的理論框架下,擬象不再是現實的映像,而是完全自我封閉、自我指涉的符號系統,最終導致「超真實」(hyperreality)的狀態。
布希亞對擬象的層次劃分:在《擬像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1981)中,布希亞將符號和現實的關係分為四個階段:
1. 第一階:反映現實的表象
符號是現實的忠實複製,如古典繪畫或早期攝影。
2. 第二階:掩蓋和歪曲現實的表象
符號經過修改,使現實符合某種意識形態或目的,比如宣傳或浪漫化的歷史敘述。
3. 第三階:掩蓋現實不存在的表象
符號成為純粹的表象,與現實已經脫節,例如主題公園創造的「歷史場景」並非真正的歷史。
4. 第四階:與任何現實無關的擬象
進入超真實(hyperreality),符號不再指涉任何現實,只指涉其他符號,比如電子游戲、社交媒體中的虛擬身份或廣告塑造的品牌形象。
關鍵觀點:擬象不是虛假,而是現實的瓦解
布希亞強調,擬象並非單純的「假象」或「欺騙」,而是一種超越真實與虛假的狀態。在擬象世界裡,現實本身變得不可辨認,甚至已經消失。
超真實(Hyperreality)
由於符號和現實的區分被消解,世界被大量的媒體、影像、廣告、商品等構造出的「擬象」所取代,人們生活在一個「比真實更真實」的超真實空間。例如迪士尼樂園、真人秀、Instagram上的「精致生活」都是超真實的體現。
擬象社會的運作
在消費社會中,人們消費的不是商品本身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承載的符號意義(如名牌包代表身份地位)。這種符號的游戲最終使得現實失去意義,社會進入純粹的擬象體系。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揭示了後現代社會中,現實如何被符號體系取代,使得人與世界的關係變成了一種基於媒介、符號和消費的體驗。他的理論不僅影響了後現代哲學,還深刻地影響了文化研究、媒體理論和虛擬現實研究。
Feb 15
Leading Link
5 吉爾·凱平(Gilles Kepel)——全球伊斯蘭主義的政治化
法國政治學家凱平研究伊斯蘭如何被極端勢力武器化,形成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的意識形態。 在《先知與法老》(The Prophet and the Pharaoh)中,他探討20世紀以來,如何通過宗教修辭煽動政治行動,最終導致極端主義的崛起。批判要點:宗教極端主義的政治化,並非「傳統宗教信仰」的直接結果,而是現代政治、經濟和社會動蕩的產物。宗教武器化的背後,往往是對不平等、全球化或外部干涉的不滿,被有意地導向激進化路徑。
6 尚·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擬象宗教與戰爭
布希亞在《海灣戰爭並未發生》(The Gulf War Did Not Take Place)中指出,現代戰爭已成為媒體制造的擬象(Simulacra),宗教亦然。許多領導人利用宗教符號(如聖戰、殉道、神聖使命),制造戰爭的神聖敘事,以掩蓋實際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批判要點:當宗教成為政治舞台上的視覺符號,人們可能不再關心信仰本質,而是消費一種「宗教景觀」。這導致宗教淪為權力游戲,而不再是個人超越性體驗。
7 齊澤克(Slavoj Žižek)——宗教狂熱與意識形態
齊澤克從拉康(Lacanian)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宗教武器化的心理機制。他認為當社會面臨焦慮或不確定性時,極端宗教意識形態填補了心理缺失,使人們願意為「神聖事業」犧牲。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是意識形態的變體,本質上是人們對現實創傷的回應。通過制造想像的敵人,宗教可以被用來提供「意義幻覺」,讓人們忽視現實問題。
學者們的核心批判
現實意義:宗教武器化並非宗教本身的問題,而是政治、經濟、社會危機的產物。警惕政客如何利用宗教符號制造情感動員,特別是在後真相(post-truth)時代,社交媒體放大了這種操控的可能性。批判性思考宗教話語,避免成為政治游戲的情感工具。
Feb 21
Leading Link
愛墾APP:情動·宗教·武器化~~
情動研究強調宗教的情感力量如何被政治和媒介操縱,提醒我們警惕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趨勢,以避免其對社會產生破壞性後果。這一領域也呼籲建立更具反思性的公共情感空間,以抵御極端化情緒的傳播。
針對宗教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Religion)的政治文化現象,不同領域的學者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圍繞權力操控、媒介傳播、意識形態動員和社會分裂等問題展開。以下是幾個關鍵學者及其觀點:
1 塔爾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功能主義視角
作為社會學功能主義的代表,帕森斯認為宗教在社會整合(social integration)中起著關鍵作用,提供道德框架和集體認同。他警告宗教一旦被政治利用,其社會凝聚功能可能被扭曲,反而導致社會極化和衝突。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會破壞社會信任,使本應彌合分歧的宗教成為煽動仇恨的工具。
2 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東方主義」與宗教話語操控
賽義德在《東方主義》(Orientalism)中批判西方如何建構「伊斯蘭恐怖主義」敘事,以合理化其在中東的政治與軍事行動。他指出,權力體系通過宗教符號塑造「文明 vs. 野蠻」的二元對立,使宗教成為政治合法性的工具。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往往通過文化再現(cultural representation)進行,以便為殖民或帝國主義政策提供道德正當性。宗教衝突的制造,實際上是地緣政治的產物,而非宗教本身的必然。
3 尤爾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後世俗社會」與宗教公共性
哈貝馬斯在「後世俗社會」(Post-Secular Society)概念中,提出宗教在現代民主社會中的公共作用,並警告當宗教被政治化時,可能會破壞民主討論空間。他的理論批判的是宗教如何被武器化,用來壓制異見和多元對話。批判要點: 政客利用宗教來制造「道德優越感」,但實際上是為了鞏固權力,而非真正關心信仰。宗教話語的濫用,可能會削弱世俗社會的公共理性,讓極端主義聲音佔據主導。
4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可悲憫生命」與宗教暴力
巴特勒在《可悲憫生命》(Precarious Life)中討論宗教武器化如何塑造「可哀憫者」和「不可哀憫者」的二元政治。例如,一些政客以宗教道德為依據,將某些群體(如難民、LGBTQ+群體)污名化,而強化自己的合法性。批判要點:宗教武器化加劇社會排斥,使某些人被剝奪「合法的哀憫權利」。這種政治手法通過情感操控,使宗教成為道德審判和社會控制的工具。
Feb 22
Leading Link
危機處理戲劇化:面對爭議,政治人物不再用理性辯論,而是用表演化的方式製造「可傳播性」:用煽情的方式回應批評(如眼淚、悲憤控訴)。通過直播展示「幕後花絮」來博取信任(如政府會議Vlog化)。利用「挑戰賽」或「網紅合作」增強自身流量(如參與流行挑戰活動)。
(3) 情緒動員取代理性討論
網紅化政治人物最擅長的策略是情緒化動員,而不是政策辯論。民粹化傳播:煽動性語言比複雜政策更容易吸引眼球,因此:他們更傾向於製造對立,如「我們 vs. 他們」、「人民 vs. 精英」。他們通過製造恐懼、憤怒、希望等情緒,讓選民產生歸屬感,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身份政治的強化:在擬象社會中,政治人物通過社交媒體塑造自己的身份標簽(如「草根出身」「反建制」「女性主義者」),讓選民基於情感認同支持他們,而不是基於政策評估。
2. 擬象網紅政治的社會風險
當政治變成一場「網紅游戲」,它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1) 現實政治的消解
擬象政治人物的成功,意味著政治不再基於現實,而是基於超真實的影像與敘事:
虛假政績製造:通過視頻和照片精心策劃「施政成果」,即便政策沒有真正落地,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營造「改革已見成效」的假象。
政治成效短期化:由於網紅模式依賴即時反饋,政治人物更傾向於做短期、可見的事情,而非長期結構性改革。例如:發錢、補助、基礎建設等短期成果比產業改革、教育改革更容易得到選民認可。「大動作」(如給公務員大幅起薪)比「漸進改良」更有傳播價值。
(2) 選民的政治思考能力下降
擬象政治的核心問題在於,它讓選民越來越習慣於被情緒和影像操控,而不是透過理性思考選擇領導人:
民眾只看符號,不關心政策:選民更關注政治人物的「人設」,而非他們的具體施政方針。例如:美國大選中的「誰更像總統」:許多選民的決定,受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如演講風格、著裝、網絡互動方式)影響,而不是政策內容。
台灣、韓國等地的網紅政治現象:越來越多的政治候選人通過直播、短視頻吸引年輕選民,而不是靠政策辯論贏得選票。
(3) 政治的極端化
擬象網紅政治極大地強化了政治的極端化,因為:中間立場不易傳播:複雜、平衡的政策討論不適合社交媒體傳播,只有極端觀點才能獲得關注。政治對立加劇:政治人物為了吸引流量,可能選擇煽動敵意,比如:強化「我們 vs. 他們」的對立,如右翼 vs. 左翼、民族主義 vs. 全球化。采用誇張言論,讓支持者產生「戰斗感」,比如「如果不選我,國家就完了」。
透過「出征文化」(Cancel Culture)或「仇恨流量」製造對立,例如鼓動支持者攻擊反對派。
3. 未來趨勢:擬象政治的可能演變
未來,擬象網紅政治可能進一步發展,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1) AI與Deepfake加劇擬象化~政治人物可通過AI創造「數字分身」,在不同平台上同時直播,與選民互動。Deep-fake技術可用於製造假演講、假新聞,讓政治話語更加混亂,選民更難辨別真假。
(2) 政治消費主義化~未來選舉可能越來越像一場「品牌營銷戰」,而不是真正的政策討論。選民將政治人物當成「可更換的產品」,更容易因短期流行而更換支持對象。
(3) 虛擬政治的崛起~元宇宙(Metaverse)等新技術可能讓政治徹底進入「超真實」階段,政治人物可以在虛擬空間進行競選、執政,甚至舉辦「虛擬國會」。
等待新呼唤的暫時結論:擬象網紅政治的挑戰
新一代政治人物正在進入「擬象網紅」模式,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風險:政治變成流量游戲,現實議題被遮蔽。選民被情緒操控,理性思考能力下降。政治極端化加劇,社會對立升級。未來,我們需要更強的媒介素養、政治教育,才能避免擬象網紅政治徹底取代現實政治。
Feb 25
Leading Link
愛墾APP: 走「擬象網紅」路綫的政客~~擬象網紅化的政治人物:後真相時代的政治風潮與風險。在布希亞的擬象理論、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的框架下,新一代政治人物的「網紅化」(或稱「擬象網紅政治」)正成為全球政治生態的重要特征。隨著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政治人物越來越依賴「網紅策略」來吸引選民,而擬象政治的興起,將帶來一系列後果:現實政治的消解、民粹主義的擴張、議題的娛樂化,以及權力的情緒操控化。
1. 擬象網紅政治:政治人物如何成為「內容」
過去,政治人物的公信力建立在政策、政績、意識形態之上,而在擬象網紅政治中,他們的影響力則依賴於流量、形象管理和社交媒體的敘事操控,形成一種「可消費的政治品牌」。
(1) 符號化政治:從政績到流量
流量取代政績:在擬象社會,觀看量、點贊數和社交互動成為衡量政治影響力的核心指標。即便缺乏實際政績,政治人物依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塑造一個「成功」的形象,例如:製造熱點話題,引導輿論風向,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營造「親民」形象,讓選民更關注他的「人設」而非政策。利用視覺符號(穿著平民化、走訪市場、拍攝溫情短片)來塑造「接地氣」的形象。
政治人物的KOL化:他們逐漸變成一種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主打個人魅力、社交影響力,而非傳統的政治經驗或專業能力。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他是典型的擬象網紅政治人物,善用社交媒體(尤其是Twitter),將政治傳播變成一場「真人秀」。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從演員到總統,他的形象運作方式與傳統政治家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國家級網紅」,善於用影像塑造英雄敘事。
(2) 政策娛樂化:從治理到表演
政治內容短視頻化:在抖音(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等平台上,政策解讀被壓縮成30秒的視覺刺激,複雜的政治議題被簡化成「爽感」、「刺激感」或情緒化表達(如「打擊腐敗的狠話」)。(下續)
Feb 26
Leading Link
2. 馬斯克與「科技神童」模式
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空老美陳年臭史,如果我們具體來看 SpaceX、Neuralink、OpenAI 等企業,這些科技公司確實能夠透過技術手段影響資訊流動。
X(前身為Twitter):馬斯克掌控 Twitter 之後,對資訊傳播、輿論戰的影響力大幅提升。他曾公開 CIA、FBI 如何透過 Twitter 干預選舉與輿論,這某種程度上是「資訊反操控」,揭示了美國政府如何在背後運作。
AI 與數據解析:利用 AI 來分析、挖掘歷史數據與政府文件,確實能夠曝光陳年醜聞,這與「挖空老美臭史」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3. Simulacra(擬像)與民粹政治的操控
Jean Baudrillard(鮑德里亞)在《擬像與擬仿》(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指出,現代社會的現實與虛擬之間已經變得難以區分,資訊與媒體塑造的「擬像」已經取代了真實。這與「民粹政治」現象相呼應,具體表現在:
操控國內政治話語:透過社群媒體與數據分析,政治人物能夠精準塑造自己的形象,如「反貪英雄」、「民族鬥士」,實際上卻可能與外部勢力有所勾連。
族群與宗教作為操控工具:許多國家領導人利用民族主義、宗教衝突來合理化自身的執政地位,這與「演好斗士角色」完全契合。
資訊戰與擬像政治的全球化
現代政治已經進入資訊控制、輿論操縱與擬像塑造的時代。美國政府、跨國企業與科技巨頭都具備操控資訊的能力,而小國領袖則依賴民粹政治來維繫權力,這形成了一種全球性的資訊博弈場域。
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這種資訊操控並非單向的。美國不僅輸出丑聞,也可能遭遇反向操控,如俄羅斯的資訊戰、TikTok 影響輿論等,都顯示出資訊霸權正面臨新的挑戰。
在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背景下,俄羅斯和中國在美國政治中的角色引發了廣泛關注。2024年10月,美國指責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在內的國家試圖干預美國總統選舉,這些國家被認為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影響選舉結果,以服務於自身利益。
俄羅斯的角色: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美俄關係出現了顯著變化。特朗普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批評,使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戰略獲得了新的動力。這種緊張局勢削弱了烏克蘭的國際地位,間接強化了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中的影響力。 此外,特朗普政府對烏克蘭的立場轉變,使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談判中獲得了更多籌碼。
中國的角色:中國則從美國內部的政治動盪中看到了機遇。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校周波表示,特朗普對美國全球形象的損害可能有利於中國,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他指出,特朗普削弱了美國的國際聲譽,這可能影響台灣對美國的信心。 同時,中俄領導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三週年之際重申了戰略關係,強調雙方關係的穩定性和對外部干涉的抵禦能力。
俄羅斯和中國在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背景下,利用美國內部的政治變化,推動各自的地緣政治戰略,強化了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而特朗普總統在上任後,明確表示將積極推動美國的人工智慧及其基礎設施發展,以在該領域超越中國。
雖然主流媒體對俄羅斯在AI資訊戰中的具體行動報導相對較少,但俄羅斯在資訊戰和網路攻擊方面的能力廣為人知。在特朗普再次當選的背景下,俄羅斯可能利用其資訊戰能力,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施加影響。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並試圖通過與俄羅斯改善關係來對抗中國的崛起。這種戰略互動可能對全球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相關的資訊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Mar 3
Leading Link
愛墾APP:AI挖史~~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透老美陳年史,說明了AI的威力。實際上,Alvin Toffler在他1980年出版的傳世大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提到,美國因為掌握其他國家的資訊,包括政治人物的丑事,而可能操縱他們的決策。日本過去頻密更換首相,便是一個例子。
「丑聞輸出」、「互通辛騷數據」,會是一盤「好生意」。有些國家努力「調查」國內的丑聞,策略也是一樣的。美國有這方面的設備、技術與資訊,隨時可以和「可合作」的外國領袖理應外合,輸送軍情所需的知識。
對於他們敵對黨派過去支持上台的那些小國領導,他們自然不陌生。而小國領導也有他們的智囊,玩民粹政治(族群、宗教、國內肅貪.....)就是了,演好斗士的角色就是了。Simulacra (擬象)一下就好了。
這裏涉及資訊戰、政治操控與社會控制,並以馬斯克的科技神童團隊、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波》以及Simulacra(擬像)等概念來支持這個敘述。這些觀點非常合理,特別是在資訊時代,丑聞操控、資訊壟斷與媒體敘事已經成為地緣政治的重要戰略工具。——
1. 「丑聞輸出」作為控制手段
托夫勒在《第三波》中指出,資訊已成為影響全球政治的關鍵資源,與「丑聞輸出」模式相吻合。美國作為全球情報收集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確實能夠利用政治人物的丑聞來影響決策。例如:
日本首相頻繁更替:日本確實存在政治領袖短命的現象,這不僅與其內部政治文化(如派閥鬥爭)有關,也與外部壓力不無關聯。美國若掌握政治人物的私人醜聞,便可在適當時機「曝光」,影響其執政穩定度。
「丑聞互通」與「情報共享」:這類模式不只是單向輸出,而是各國情報機構、媒體、黑客組織共同參與的全球性網絡。WikiLeaks 便是典型案例,美國政府機密文件的外洩,顯示出資訊戰並非單向,而是一個多層次的博弈場域。
日劇《告密者》(INFORMA)中的情報頭子,黑白兩道人緣很廣,也能操縱整體媒體與網眾,不是憑空想象的事物。只要問,領導們Simulacra了那麼多、那麼逼真而強烈,你的真實生活可改善了?族群偏差、階級懸殊可改善了?自然可想一二。
Mar 3
Leading Link
陳明發札記·組織選擧
1.嗜血,也是一種文化。就算你說它是惡,惡文化也是一種會自動再生產的東西。
2.狂咬瘋噬成性,咬噬完外部對手,就輪到內部對手。
3.眼下被咬的,應該開心,他們的核心精神,已經擴散;而且貫徹、升級。
4.就像詐騙成了一種習慣,外在被騙市場飽和後,就從外銷轉內銷。
5.唯一的底線,還是那句:沒有底線。
6.以前什麼都做不出來,因為外在對手;
7.自己在位了,一樣什麼也做不出來,因為內在對手;
8.自己的一切,合理化;對手的一切,妖魔化。
9.你我殘留的一切,不警惕,無覺知,最終恐怕要泡沫化。
10.噜噜聲:我很胖,但我很餓。
(16.3.2025)
Mar 18
Leading Link
愛墾APP:企業哲學長(Chief Philosophical Officer)
「哲學長」(Chief Philosophical Officer, CPO)這個正式職位在全球企業中雖然不普遍,但確實有一些公司或領導者設立了類似的角色,尤其是在思考企業倫理、長期願景、價值觀導向或人工智慧等與哲學密切相關的領域。他們一般稱為“内部哲學家”(In House Philosopher)
已知案例與趨勢
1. LinkedIn – Reid Hoffman
雖然不是正式的「哲學長」,LinkedIn 創辦人 Reid Hoffman 曾在許多場合強調哲學訓練對創業與科技發展的重要性。Hoffman 本人是哲學與人工智慧背景出身,他提倡科技公司應有更強的倫理與長期視野,並有請哲學家參與公司或投資決策過程。
2. Google/DeepMind – 哲學與倫理顧問
Google 的子公司 DeepMind(人工智慧研究機構)聘請過哲學家擔任倫理顧問(例如,與牛津大學合作設立 AI ethics board)。雖非「哲學長」名義,但其功能相似,負責審視 AI 技術的倫理影響。
3. Patagonia、Ben & Jerry’s 等社會企業
這些企業雖未設立「哲學長」的職位,但其高層如 CEO 或「使命長」(Chief Purpose Officer)會涵蓋哲學價值導向的工作,如可持續性、公平貿易、社會正義等。
4. 德國、北歐與日本企業
有些中大型企業在董事會設置道德或倫理顧問,甚至與哲學家合作設計「企業存在的意義」(Purpose of Business)課程,如:德國 Bosch 有長期與人文學科合作進行企業文化轉型。日本京瓷(Kyocera)創辦人稻盛和夫提倡「哲學管理」,重視經營哲學,並在公司內部廣泛推行。
5.新創圈與矽谷:有限但有實驗性
有些新創公司曾試驗性設立類似角色,但通常是短期顧問形式,或由創辦人兼任。例如,有報導指出部分矽谷公司曾聘請哲學博士進行產品倫理分析或企業價值重塑。
為什麼這職位罕見?傳統上,企業偏向實用導向,對哲學思考視為「軟性資產」;很多與哲學相關的工作實際上由其他職位承擔,如 HR、品牌、永續發展、倫理委員會;有些公司可能設立類似功能部門,但名稱不會使用「哲學長」。
近年趨勢與潛力
在人工智慧、生物科技、企業社會責任等日益受關注的領域,設立哲學性領導角色(不一定叫 CPO)逐漸被認為是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例如 ESG(環境、社會、治理)熱潮正在推動企業重思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哲學在這方面提供架構性思考。
雖然「哲學長」(CPO)尚未成為主流,但其理念正透過各種形式進入企業決策層級,特別是在技術倫理、企業文化與長遠願景規劃中。未來隨著人文與科技的融合趨勢,這類職位可能會逐漸浮現,尤其是在重視社會責任與價值導向的組織中。
Jun 3
Leading Link
愛墾APP·信任成本:沉默,有時比言語更具殺傷力~~當一位領導人不只一次、也不只是偶然地被捲入爭議,人們會開始思考:信任是如何建立、又是如何流失的?我們是否正見證它悄然消逝的過程?
這是當前社會中不少人心中的疑問,隨著某位領導再度遭到前戰友提出嚴重指控——此次為民事訴訟,指稱涉及性侵行為——這些疑問再次浮上檯面。指控本身性質重大,社會自然高度關注。
然而,除了司法系統中的調查與審理,還有一場更微妙的評價,正在公民心中悄然進行。
對一位領導人的信任,往往不僅關乎法院的最終判決,更取決於這位領導人在風波中的態度與行為。這當中包括是否回應、是否負責、是否展現透明度。尤其當爭議重複發生,民眾的不安與疑慮也會隨之加劇。
重複的衝擊:指控與印象之間
在初次面對指控時,人們往往願意保持觀望、給予當事人解釋空間。但隨著相似事件反覆出現,原本的信任會逐步受到侵蝕。第三次、第四次時,即使事實尚未釐清,許多人也可能已開始形成預設立場。
這正是重複的風險所在:當同類指控一再發生,它便不再只是單一事件,而可能開始影響外界對此人的整體評價。
回應的分量:沉默與誠意之間
對許多民眾而言,領袖的回應方式比具體法律結果更具象徵意義。如果選擇沉默或完全交由律師或輿論鉗制單位處理,可能會被視為逃避;若能主動說明、尊重程序、展現誠意,則往往更能獲得理解與信賴。
現階段,沉默本身已成為一種訊號。而它釋放出的訊息,未必有助於化解社會疑慮。
領導的需求與政治疲勞
社會對領導人的期待,不僅是有效治理,更包括穩定與可信賴。當政治爭議成為常態,民眾的不安感與倦怠感也會升高。
在多數人為日常生活奔波的時代,公眾更渴望少一些風波、多一些務實。每一次新的醜聞,都可能讓國家的改革進程停滯,使民眾對政治的期待與信心逐步流失。
即使真相尚未明朗,這種拖延與不確定的狀態,已足以構成一種「信任成本」。
法律之外的試煉:信任的維度
即使最終證明當事人無罪,公眾的信任往往早在判決之前就已做出反應。因為信任來自穩定、一致、負責任的表現,而非單一的法律結論。
這也是領導力的情感試煉:當人們開始質疑「這個人,仍然是我能信任的領導者嗎?」,其實已不僅是法律戰場上的攻防,更是一場關乎誠信與價值的深層考驗。
公正與問責,缺一不可
作為公民,我們需要同時堅守兩項原則:一是所有人,包括領導者,都應享有正當法律程序的保障;二是所有持權者,都應主動展現應有的正直。
Jun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