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說好不准跳
Feb 9, 2014
因為網路,特別是移動網絡 生活變為碎片、斷章 但是美並沒有離開,只是跟著我們碎成雜句 躲在社群媒體說說笑話、刷刷嘴皮 拋些警句、格言、留言;隨時在風中變了塵埃微粒 將這些雜句、碎章收集起來 可縫成百家花布似的暖暖軟被 加了心跳的旋律,就是俳句 給一個一個的腳印命名
Photo Credit: ARTEMIS by shlomi nissim
陳明發·如果再出版一部有關文創的書
創意源自個人; 如果再出版一本有關文創的書,其內容絕不可滿足於討論“文化創意經濟是什麼?”
它必須建立於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上,所以必須解決:文化創意經濟怎麼做? 為了解決這問題,此書花了四個章節,個別探討:怎樣找創意、怎樣搞事業;怎樣帶領創意經濟組織;以及怎樣培育創意經濟型人才。
這些章節不是一般地泛泛討論原則,而是引介一些被證明有效的知識創造技術,例如:儲藏方格技術、軟系統技術、焦點團體與企業大學等。
此書應該向一些先進的國家借鏡,看看達文西密碼、德國2006年世杯賽,怎樣耕耘他們的文化創意經濟,大賺外匯的同時,也在提升它的軟力量與創意城市指數,吸納環球人才為他們的富強效勞。(陳明發)
Dec 4, 2015
陳明發·1號故事與2號故事
故事內容是文化創意經濟重要的元素。從原創內容衍生出來的產品,因為有原創內容在“代言”,有關產品的意義,就不再只限於物質層面的“功能”、“實用”,而有了精神感動的價值。有關文創的新書第三章應該詳談故事內容的價值,同時,特地提出現在流行的“代言人”現象,而提出1號故事與2號故事的理論。一般企業似乎都迷信,“代言人”是百發百中的行銷策略。本書從故事此創意經濟的利器,與讀者分享“好故事好產品、好故事壞產品、壞故事好產品,壞產品壞故事”的法則。
在故事內容章節,本書也討論到,東南亞國家有待發掘的豐富素材。這畢竟也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文化區域,這是這兒的創意文化工作者走向環球的有力資源。這個地區由於它富裕的天然資源,曾是列強爭奪的對象。今天,這兒的人民應該借此機會開發本身的文化資產;這也是富國強民的大好良機。
1號故事指的是原創故事,令人難忘的故事。例子是電影、電視與文字創作。許多時候,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上映後,往往也捧紅一些演員,或讓一些原已出名的藝人名聲更響,成為觀眾一時關註的對象。許多企業便趁機簽下這些藝人,成為他們的產品的代言人。代言方式一般是拍廣告:通常是平面印刷與電視電影雙管齊下。
這些廣告不管多簡單,一定有個故事,這些故事可稱為2號故事。2號故事假如是1號故事的延伸,那它會產生相乘、引爆的作用。因為,觀眾一看見那廣告,意識裏既存的1號故事感受、體會,將被喚醒出來與廣告故事結合。再短的廣告片,再簡單的廣告故事,由於受到1號故事的支援,效果便大。
許多企業不明白這道理,以為代言人不外就是惹人注目就行了。甚至請個漂亮的模特兒來亮亮相,希望消費者由於會瞄這模特兒一眼,自然就會順便看那產品一眼。假設,某產品的訴求對象是純樸愛家的乖乖女,代言的卻是花花公子雜誌的封面女郎,廣告表現了她的性感,固然能吸引有些男性的眼球,縮短消費者認識此產品的時間,認識歸認識,只是認錯了對象。認識未必適當;適當也未必動心。這是壞故事、淺度代言的困難。
寧可把重點放在創造本身的故事。普通人也能帶出好信息、感動消費者。當然產品本身要受得住考驗,沒有任何能挽救壞產品好產品配合動人的故事,那是所有的故事所在,故事給好產品添加意義、價值。它不能產生不存在的價值。某男星因在電視連續劇裏扮演皇帝而走紅,就以他在戲裏的皇帝角色代言某快熟面。連續劇的1號故事與廣告片的2號故事有所矛盾,觀眾感動的效果就不大。因為吃快熟面的皇帝,與戲裏吃山珍海味的皇帝對不上口,令人覺得很滑稽。
代言制度的存在是無需逃避的事實,應用得當,它的行銷效果也已經受到肯定。它被一般企業濫用,不表示它是錯誤的。重點在於素質與層次,適當與否。在臺灣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的1970年代,紀政在亞洲運動會的輝煌故事,是令令人感動的1號故事,當她為臺灣做任何代言廣告時,再貼切不過了。
二戰期間,希特勒圖謀在1934年奧運會中,通過德意志的田徑選手表現,宣傳他的特優種族論點。可是,一位來自美國的黑人選手傑西歐文,卻頻頻在跑道上打破記錄,粉碎了希特勒所謂的種族有優劣論。今天,傑西歐文成為奧運會的一個偶像,由他來代言眾生平等的故事,是何等貼切?偶像是載體,形象、觀眾的記憶,概念,反射、反應;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人關注,成為話題。媒體也就沖著這受注目的現象,拿他們做題材。(陳明發,2006)
陳明發·印刷機與《魔戒》
看看一般的家庭,汽車可能是韓國的現代,要不還有日本的豐田、本田;手機是芬蘭的諾基亞,要不還有韓國的三星、LG;電冰箱、電視機、冷氣機是中國的海爾,要不還有日本的松下、日立……。英國人不和世界拼這些;要拼,說真的也拼不來。它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也曾經是印刷機的主要出口國。可是,它今天出版《魔戒》、《哈利波特》和其他書刊,需要德國入口的油墨與印刷機,瑞典入口的紙張。
根據英國官方2004年數字統計,商貿領域編號642的Cutpaper/Board Articles出口是USD2,295,646,000/=;入口則是USD1,417,752,000/=。編號726的Printing Industry Machine出口是USD794,764,000/=, 入口則是USD 994,656,000/=。編號752的Paper Industry machinery出口是USD279,346,000/=;入口則是USD 312,018,000/=。這意味著英國需要進口造紙與印刷機械。(Ref:MyDocuments/0_CrWrite/UKTrade01&02)
偏偏,大家還是沒遺忘英國,因為托爾金、羅琳和Mr.Bean,就像莎士比亞、吳爾芙、濟慈等,是世界無法替代、磁力超強的的英國品牌。這和《楚辭》、《封神榜》、《山海經》;湯顯祖、羅貫中和沈從文……,絕對有資格向全球代言中華創意,情況是一樣的。(陳明發,2006)
陳明發·中國打火機大王周大虎
2006年7月14日,商聯會舉辦「蛻變、轉型」研討會,海外嘉賓包括中國浙江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大虎。中國溫州的廠家,生產一只打火機僅能賺入1元人民幣。可是,出身流浪漢、階下囚的周大虎,卻創造了3億元的個人財富。溫州每年生產5億只打火機,周大虎其實只生產了其中的1500萬只,媒體評論他“算不上鶴立雞群”,大家卻尊稱他是“中國打火機大王”,只因為他懂得堅持自己――打造本身的品牌;而且,不管市場怎樣癲狂,不欺騙客戶,操捷徑。
周大虎在演說中提到,他因為在制造打火機方面有名,外國廠家要他代工制造各自品牌的打火機。他的定位是:以本身的老虎牌為主,占生產的70%;以代工品牌為輔,30%。他想出一個策略,外國廠家要是肯代售老虎牌打火機,有優惠,例如代工品牌每只要本錢人民幣10元,要是老虎牌則是人民幣9元。那優惠的一元,就當著是廣告費。而且,老虎牌拿貨可以快些,因為生產量大。代工品牌慢些,因為工廠以生產老虎牌為主。
他有無遺憾?以前沒有足夠的資金,品牌不是每個國家都去註冊,例如美國這麼大的市場,因為以前不覺得緊急,結果品牌讓人給註冊去,最近才通過協商拿回來。吸取了這樣的教訓,現在是連還在戰爭中的伊拉克都註冊了。另一遺憾是,缺乏長期規劃,不能預測廠房面積需要,不斷地搬工廠,土地沒在交廉宜時買進。
1992年,以妻子5千人民幣下崗遣散費,創辦家庭作坊,開始在家中制造的打火機起家的周大虎,後來搬進工廠,一家人三口住在廠裏樓上小閣樓,沒窗子,沒廚房,沒洗手間,奮鬥了5年。餐餐都在路邊攤解決,梳洗就到街口的公共衛生間。孩子周小虎留學加拿大多倫多,現年25歲。
2006年的周大虎,是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的龍頭大哥,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中國出口名牌企業,工業經濟旅遊示範點。曾當選中國民營經濟十大風雲人物,是海內外媒體紛紛采訪的對象。(陳明發,2006)
陳楨·馬雲:金螞蟻與白螞蟻
螞蟻的故事 馬雲,還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神。以為他是中國版的比爾蓋茨或史蒂夫·賈伯斯,甚至更偉大,因爲後二者不會演戲、不會打太極、不會唱歌、不會和明星壹起演戲、更不會“杠桿遊戲”。 可是,因爲“螞蟻金服”上市計劃11月初被煞車事件,他應該是出事了。我早在2017年就對馬雲有點看法了(見下帖)。在那時間點是很犯忌的事;去到中國書店,各種有關他個人成功史、殺手鐧、光榮記錄的書籍,都擺在最令人矚目的地方,馬來西亞書店也不例外。 我則有所保留——你何方神聖,居然有不同意見?噢,我的一點點觀察,靠的是文化敘事角度的。
陳明發《臺上》 看馬雲在臺上,看不見中國形象; 只看見美國矽谷那一套,模擬版的Steve Jobs。
看習近平在臺上,看不到西方的形象; 只看見中國本身的特色+古籍經典重新發聲
因此,中國資訊工藝雖說強大了 也不見歐美新一代興奮來觀摩考察 反觀西方領導人及其子民、子孫 開始在學習唐詩宋詞之類的事物 阿里巴巴有一天會消失,但中國特色 會在持續增值,但同時也請留意 歐美的工藝發展並沒停下來 (工業4.0可是德國人的東西不是中國人先搞的)
哪裡颳大風就往哪裡注目的年輕國人 東方西方,要向誰學什麼,現在心底應該有個譜吧。
#慎防消費者培訓機械
註 1:偏西廢東或廢西偏東都不行,馬來西亞其實有這個東西逢源的優勢,我們要有這方面的覺知才行。 註 2:很多人以前一窩蜂嚮往西方,一方面又擔憂“文化侵蝕”;現在又事事中國優先,幸而不擔憂中國“文化侵蝕”。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以為,中國人和我們一樣啊。沒錯,很多地方的確一樣,但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百年來還有別的文化因素影響,形成自己的特色。絲路特色不僅僅是中國特色,也是我們也可以參與形成、打造的特色。 註 3:如何學到工藝與人文兩方面的平衡,是很大的功課。
註 4:網友留言:在看中國的很多綜藝節目,發現它遠比臺灣、香港的好。它包含了教育、科學、傳統文化的精神,從這層面來看,的確是下了不少功夫。只不過西方的民主浪潮已經成了青少年追求的現象,反不知東方的傳統文化才是國家的瑰寶。國家的體制有時是需要管制的,就因有管制,中國的節目都很有教育性,一旦開放過度就會引來泛濫,就像現在看臺灣的不管哪台波道,都覺得社會亂糟糟。
目前中國的綜藝節目,不僅只是娛樂,還加了很多如科學,文字,詩歌與傳統文化,如:“最強大腦”、“嚮往的生活”、“令人心動的offer”等節目,在思考的過程中加上真實的考驗能力,在偶像的帶動下,往往事半功倍。 在大馬,尤其是華裔,沒有背後的這些有益的娛樂來帶動他們,在西方潮流的思維衝擊下,常常忽略了東方傳統之美,有能力的追求的是學術上的光芒,在學術上一般的追求就只是功利而已。(原載:2017年12月4日臉書) “白螞蟻”? (原載:原載2020年11月7日臉書 )
Nov 30, 2020
陳之藩說故事:愛新覺羅與腳踏車 在陳之藩的散文《王子的寂寞》中,記錄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愛新覺羅)騎腳踏車的趣事,是個很逗的故事~~ “我們中國大清皇帝最後一任叫做宣統。民國成立以後,這位皇帝還在紫禁城裏坐了十多年。他是三歲登基的,到十幾歲才不做了。他十來歲的時候,要學騎自行車。
“可是,皇帝怎麼能學自行車呢?一來呢,我們中國的宮殿多是門限,門限也者,像小墻似的橫在門前,自行車當然不能過。二來呢,學自行車一定要跌倒幾次才學得會的。讓皇帝跌倒怎麼可以呢?”
彼得越聽越有興趣。 “這兩個問題是這樣解決的?”我說:把每個門限都鋸一缺口,是為皇帝練車,這當然不難辦到。”
“而我們中國皇帝學車時,也同樣受妳們牛頓地心吸力而跌倒,卻不易找出防止的辦法。最後是由好幾十個太監出動,站在路旁排成了兩道人墻,皇帝跌不到地上。於是皇帝學會了騎車。 誰願意在兩道人墻中間騎車呢?
“但,他很討厭這些太監,所以就快騎,人墻不夠用了,所以兩排太監跟著跑。皇帝看著兩排太監跟著跑更生氣,所以他就突然急轉彎,突然停住,弄得太監前仆後繼, 傾右倒左,無所適從。” 直到最近終於才看見了那張歷史照片,更逗。
Dec 1, 2020
重點推薦 》
陳楨: 劄記2001風格遊記:最優美的體驗紀錄
愛墾雲端藝廊: 小時代趣味主題館 愛墾雲端藝廊: 中藥故事館 愛墾雲端藝廊: 藝·攝影館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情詩館 愛墾雲端藝廊: 族群和解主題館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愛墾雲端藝廊:花卉攝影館 愛墾雲端藝廊:美食主題館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愛墾雲端藝廊: 藝·攝影館
(Feature Photo: Woman's Reborn by Valentina Eleonora Costa, www.facebook.com/pages/Valentina-Eleonora-Costa-Photography/1442858...)
Jan 4, 2021
愛懇社团
馬來西亞微博 玩玩創意節 媒體與藝頻道 MEDIA § ART ENGLISH EDITION 華商:百年蛻轉 HYR (Source: https://avax.news/touching/Jumpology.html)
Jan 24, 2021
陳明發《“閱讀”年代》 活在一個視覺系的“閱讀”年代,人們原有的“形而上”、“抽象化”思維,在逐漸往“具體上”、“圖像化”靠攏。
已經有許多人,沒張圖恐怕就無法想像與書寫,甚至閱讀。在另一方面,不想向攝影、繪畫甚至錄像臣服的“文字工作者”,對於具體經驗、實際境況,有辦法與之對話、互動嗎?
我年輕時在新聞界服務,采訪線下,也特約受邀寫過一些特寫。那1970年代尾、1980年代頭時節的文字(精神/錢財)禮遇,要比今天的馬來西亞媒體環境好得太多,記得古龍、柏楊和倪匡等名家,都曾在我服務的出版社刊物發表東西。
而我所賺到的最大財富是,是如何從“具體”單一或一系列事件,逐步往抽象化、原則化的方向寫過去。
例如不只是采訪飈車少年的半夜活動的具體實錄,而是探討那行為的心態面、形而上面。
這點行世小技,對我現在每天的早課修煉,還是幫助很大。對這社會是微不足道,但對能領悟進而發揮在個人事業上的友好,他們能體會其能量。
對電視,我是樂觀的,特別是網絡電視。這幾年尤是如此,特別是有了Netflix以後,為很多內容工作者(特别是新一代)提供了很好的出路。看過他們的一些紀錄片,逆主流而走,批判性很強。能很好地發揮媒體的建設面、探討面。
大概是20年以前,馬來西亞高喊要建立“知識型社會”,政府還發表了《知識經濟大藍圖》。職務所在,我曾受多個單位邀請參與探討和推動有關工作。 我在國立南澳大學研究的是“組織創造力”,是“知識型社會”的一個核心要素,所以對於人的知識創造過程做過一些探討。我所認識到的“知識”,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儲藏”(你記得你所讀,考試時有本事反芻式地答得準);它也不是“常言道”所謂的最可貴的“利器”(知識就是力量)。
我把它分成四個層次:數據、資訊、知識與洞見。“洞見”才是“知識型”、“學習型”社會所要追求的創造維度。怎樣把握這個“創造”維度,各師各法,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途徑。釋夢敘事,是我個人的Methodology之一。
有時間的話,請參考我的一些來時路~~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56》: 我的一九九七
我在管理人培訓課程中,常分享這個對知識\洞見的認識~~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Feb 22, 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2 西遊後記 因爲疫情,唐三藏決定就地取經,網路來去;下崗後的孫悟空搞直播,當健身網紅帶貨水果;豬八戒也搞直播帶貨農具。沙僧與白龍馬最糟糕,大家就地過年,他們的西遊主題樂園沒遊客。(16.2.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2)
Mar 9, 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6 回鍋油甲:你的油條是用回鍋油炸的嗎?乙:不是;我的油一直都在鍋裏。(10.3.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6)
Mar 10, 2021
胡適:夢與詩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湧到夢中來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都是平常語言偶然碰著個詩人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陳明發札記
讀了胡適,更相信玩文創的人要多讀詩 ———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湧到夢中來,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偶然碰著個詩人,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胡適說得太對了;不讀詩怎麼有創意玩文創?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偶然湧到夢中來,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偶然碰著個詩人,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最近在看一本日本作者寫關於體驗分享的翻譯書籍,他提到日本新一代有個隱憂,因為上一代太有了解心、關愛心,孩子發個什麼聲音,他們馬上就有所行動,滿足孩子要求。孩子說一句“洗手間”,老師就懂得他們的意思了;久了,孩子變成沒有需要再說完整的句子,更談不上怎樣好好表達、好好說故事了。(参考大前研一著作)倒回來說,很多新一代以為爆粗、問候人家父母,世界就應該有義務、有責任知道他要什麼了。這算哪門子體驗?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原來是胡適的詩句。(2016年5月19日)
(Photo Affection: Untitled by Alexandra Bochkareva, http://www.facebook.com/alexandra.bochkaryova)
Mar 12, 2021
陳明發《發表率》
當詩摸進社群媒體,發表率無疑是提高了很多
閱讀率是否提高我不確定,但我很確定
絕大部分作品讀不下去的頻率卻偏高
從前投稿前要修稿;修稿前要沉澱反思
以提高見諸報刊的機率
以免浪費了郵費和稿紙錢,還有編輯的時間
現在,反正在手機寫個幾行按個鍵就出去了
好不好,讀不讀,都有一些禮貌的人會按讚
說一些不知所云的留言,賞幾個可愛的小圖
就像小販中心越來越多
好吃的東西却越來越少
做詩人和做小販都變成鬆散異常的行當
(2015年7月5日 )
Mar 13, 2021
陳明發《為友誼一起活動》 今天聽了一位小夥子一番話,覺得現在新一代可比上一輩人精明多了。 他說,對於群體活動,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人之間不同的是: 上一代人為一個使命而活動;新一代卻是為了友誼而有所為。 Source:https://www.bizlibrary.com 意思是說,老一代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可能本著“大局為貴”的精神,而“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去參與某項活動。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這麼想,他要是看不出某人有令人真誠喜歡的地方,他是不會和那人一道“打拼”的。 不管那所謂的“使命”有多偉大。 不過,喜歡也只是一個開始。 假如有人“假假的”地要和年輕人friend,企圖套他/她的想法假公濟私,或借花獻佛,第一次没看出其真面目,而讓此人討了便宜,起初可能會覺得無所謂,當著是學了一次乖就是了。 以後,可不會再這麼天真了,作賤了自己還被懵在鼓裏。 (June 27, 2012 )
Mar 15, 2021
陳明發《談情說愛茶水間》
茶友鬧婚變,我問何事。
他答:“婚姻如品茶,同一泡茶,
開始時香醇迷人,深味清心也提神;
可是,加多幾次水,最終就失去了茶味,
只好倒掉,再泡一壺新的。”
他挑釁的看著我,問道:“你不覺得嗎?”
我笑答:“我和妻子年紀都大了,不宜多喝茶,
在茶葉失去色澤以前,改喝別的飲料,
再喝開水,也有餘味。” 2016年8月2日
Mar 16, 2021
Cancel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如果再出版一部有關文創的書
創意源自個人; 如果再出版一本有關文創的書,其內容絕不可滿足於討論“文化創意經濟是什麼?”
它必須建立於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上,所以必須解決:文化創意經濟怎麼做?
為了解決這問題,此書花了四個章節,個別探討:怎樣找創意、怎樣搞事業;怎樣帶領創意經濟組織;以及怎樣培育創意經濟型人才。
這些章節不是一般地泛泛討論原則,而是引介一些被證明有效的知識創造技術,例如:儲藏方格技術、軟系統技術、焦點團體與企業大學等。
此書應該向一些先進的國家借鏡,看看達文西密碼、德國2006年世杯賽,怎樣耕耘他們的文化創意經濟,大賺外匯的同時,也在提升它的軟力量與創意城市指數,吸納環球人才為他們的富強效勞。(陳明發)
Dec 4, 2015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1號故事與2號故事
故事內容是文化創意經濟重要的元素。從原創內容衍生出來的產品,因為有原創內容在“代言”,有關產品的意義,就不再只限於物質層面的“功能”、“實用”,而有了精神感動的價值。有關文創的新書第三章應該詳談故事內容的價值,同時,特地提出現在流行的“代言人”現象,而提出1號故事與2號故事的理論。一般企業似乎都迷信,“代言人”是百發百中的行銷策略。本書從故事此創意經濟的利器,與讀者分享“好故事好產品、好故事壞產品、壞故事好產品,壞產品壞故事”的法則。
在故事內容章節,本書也討論到,東南亞國家有待發掘的豐富素材。這畢竟也是世界上一個古老的文化區域,這是這兒的創意文化工作者走向環球的有力資源。這個地區由於它富裕的天然資源,曾是列強爭奪的對象。今天,這兒的人民應該借此機會開發本身的文化資產;這也是富國強民的大好良機。
1號故事指的是原創故事,令人難忘的故事。例子是電影、電視與文字創作。許多時候,一部叫好叫座的電影上映後,往往也捧紅一些演員,或讓一些原已出名的藝人名聲更響,成為觀眾一時關註的對象。許多企業便趁機簽下這些藝人,成為他們的產品的代言人。代言方式一般是拍廣告:通常是平面印刷與電視電影雙管齊下。
這些廣告不管多簡單,一定有個故事,這些故事可稱為2號故事。2號故事假如是1號故事的延伸,那它會產生相乘、引爆的作用。因為,觀眾一看見那廣告,意識裏既存的1號故事感受、體會,將被喚醒出來與廣告故事結合。再短的廣告片,再簡單的廣告故事,由於受到1號故事的支援,效果便大。
許多企業不明白這道理,以為代言人不外就是惹人注目就行了。甚至請個漂亮的模特兒來亮亮相,希望消費者由於會瞄這模特兒一眼,自然就會順便看那產品一眼。假設,某產品的訴求對象是純樸愛家的乖乖女,代言的卻是花花公子雜誌的封面女郎,廣告表現了她的性感,固然能吸引有些男性的眼球,縮短消費者認識此產品的時間,認識歸認識,只是認錯了對象。認識未必適當;適當也未必動心。這是壞故事、淺度代言的困難。
寧可把重點放在創造本身的故事。普通人也能帶出好信息、感動消費者。當然產品本身要受得住考驗,沒有任何能挽救壞產品好產品配合動人的故事,那是所有的故事所在,故事給好產品添加意義、價值。它不能產生不存在的價值。某男星因在電視連續劇裏扮演皇帝而走紅,就以他在戲裏的皇帝角色代言某快熟面。連續劇的1號故事與廣告片的2號故事有所矛盾,觀眾感動的效果就不大。因為吃快熟面的皇帝,與戲裏吃山珍海味的皇帝對不上口,令人覺得很滑稽。
代言制度的存在是無需逃避的事實,應用得當,它的行銷效果也已經受到肯定。它被一般企業濫用,不表示它是錯誤的。重點在於素質與層次,適當與否。在臺灣受到國際社會孤立的1970年代,紀政在亞洲運動會的輝煌故事,是令令人感動的1號故事,當她為臺灣做任何代言廣告時,再貼切不過了。
二戰期間,希特勒圖謀在1934年奧運會中,通過德意志的田徑選手表現,宣傳他的特優種族論點。可是,一位來自美國的黑人選手傑西歐文,卻頻頻在跑道上打破記錄,粉碎了希特勒所謂的種族有優劣論。今天,傑西歐文成為奧運會的一個偶像,由他來代言眾生平等的故事,是何等貼切?偶像是載體,形象、觀眾的記憶,概念,反射、反應;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受人關注,成為話題。媒體也就沖著這受注目的現象,拿他們做題材。(陳明發,2006)
Dec 4, 2015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印刷機與《魔戒》
看看一般的家庭,汽車可能是韓國的現代,要不還有日本的豐田、本田;手機是芬蘭的諾基亞,要不還有韓國的三星、LG;電冰箱、電視機、冷氣機是中國的海爾,要不還有日本的松下、日立……。英國人不和世界拼這些;要拼,說真的也拼不來。它是現代工業的發源地,也曾經是印刷機的主要出口國。可是,它今天出版《魔戒》、《哈利波特》和其他書刊,需要德國入口的油墨與印刷機,瑞典入口的紙張。
根據英國官方2004年數字統計,商貿領域編號642的Cutpaper/Board Articles出口是USD2,295,646,000/=;入口則是USD1,417,752,000/=。
編號726的Printing Industry Machine出口是USD794,764,000/=, 入口則是USD 994,656,000/=。
編號752的Paper Industry machinery出口是USD279,346,000/=;入口則是USD 312,018,000/=。
這意味著英國需要進口造紙與印刷機械。
(Ref:MyDocuments/0_CrWrite/UKTrade01&02)
偏偏,大家還是沒遺忘英國,因為托爾金、羅琳和Mr.Bean,就像莎士比亞、吳爾芙、濟慈等,是世界無法替代、磁力超強的的英國品牌。這和《楚辭》、《封神榜》、《山海經》;湯顯祖、羅貫中和沈從文……,絕對有資格向全球代言中華創意,情況是一樣的。(陳明發,2006)
Dec 4, 2015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中國打火機大王周大虎
2006年7月14日,商聯會舉辦「蛻變、轉型」研討會,海外嘉賓包括中國浙江大虎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大虎。中國溫州的廠家,生產一只打火機僅能賺入1元人民幣。可是,出身流浪漢、階下囚的周大虎,卻創造了3億元的個人財富。溫州每年生產5億只打火機,周大虎其實只生產了其中的1500萬只,媒體評論他“算不上鶴立雞群”,大家卻尊稱他是“中國打火機大王”,只因為他懂得堅持自己――打造本身的品牌;而且,不管市場怎樣癲狂,不欺騙客戶,操捷徑。
周大虎在演說中提到,他因為在制造打火機方面有名,外國廠家要他代工制造各自品牌的打火機。他的定位是:以本身的老虎牌為主,占生產的70%;以代工品牌為輔,30%。他想出一個策略,外國廠家要是肯代售老虎牌打火機,有優惠,例如代工品牌每只要本錢人民幣10元,要是老虎牌則是人民幣9元。那優惠的一元,就當著是廣告費。而且,老虎牌拿貨可以快些,因為生產量大。代工品牌慢些,因為工廠以生產老虎牌為主。
他有無遺憾?以前沒有足夠的資金,品牌不是每個國家都去註冊,例如美國這麼大的市場,因為以前不覺得緊急,結果品牌讓人給註冊去,最近才通過協商拿回來。吸取了這樣的教訓,現在是連還在戰爭中的伊拉克都註冊了。另一遺憾是,缺乏長期規劃,不能預測廠房面積需要,不斷地搬工廠,土地沒在交廉宜時買進。
1992年,以妻子5千人民幣下崗遣散費,創辦家庭作坊,開始在家中制造的打火機起家的周大虎,後來搬進工廠,一家人三口住在廠裏樓上小閣樓,沒窗子,沒廚房,沒洗手間,奮鬥了5年。餐餐都在路邊攤解決,梳洗就到街口的公共衛生間。孩子周小虎留學加拿大多倫多,現年25歲。
2006年的周大虎,是中國金屬外殼打火機生產的龍頭大哥,商務部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中國出口名牌企業,工業經濟旅遊示範點。曾當選中國民營經濟十大風雲人物,是海內外媒體紛紛采訪的對象。(陳明發,2006)
Dec 4, 2015
說好不准跳
陳楨·馬雲:金螞蟻與白螞蟻
螞蟻的故事

馬雲,還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神。以為他是中國版的比爾蓋茨或史蒂夫·賈伯斯,甚至更偉大,因爲後二者不會演戲、不會打太極、不會唱歌、不會和明星壹起演戲、更不會“杠桿遊戲”。
可是,因爲“螞蟻金服”上市計劃11月初被煞車事件,他應該是出事了。我早在2017年就對馬雲有點看法了(見下帖)。在那時間點是很犯忌的事;去到中國書店,各種有關他個人成功史、殺手鐧、光榮記錄的書籍,都擺在最令人矚目的地方,馬來西亞書店也不例外。
我則有所保留——你何方神聖,居然有不同意見?噢,我的一點點觀察,靠的是文化敘事角度的。
陳明發《臺上》
看馬雲在臺上,看不見中國形象;
只看見美國矽谷那一套,模擬版的Steve Jobs。
看習近平在臺上,看不到西方的形象;
只看見中國本身的特色+古籍經典重新發聲
因此,中國資訊工藝雖說強大了
也不見歐美新一代興奮來觀摩考察
反觀西方領導人及其子民、子孫
開始在學習唐詩宋詞之類的事物
阿里巴巴有一天會消失,但中國特色
會在持續增值,但同時也請留意
歐美的工藝發展並沒停下來
(工業4.0可是德國人的東西不是中國人先搞的)
哪裡颳大風就往哪裡注目的年輕國人
東方西方,要向誰學什麼,現在心底應該有個譜吧。
#慎防消費者培訓機械
註 1:偏西廢東或廢西偏東都不行,馬來西亞其實有這個東西逢源的優勢,我們要有這方面的覺知才行。
註 2:很多人以前一窩蜂嚮往西方,一方面又擔憂“文化侵蝕”;現在又事事中國優先,幸而不擔憂中國“文化侵蝕”。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以為,中國人和我們一樣啊。沒錯,很多地方的確一樣,但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因為我們百年來還有別的文化因素影響,形成自己的特色。絲路特色不僅僅是中國特色,也是我們也可以參與形成、打造的特色。
註 3:如何學到工藝與人文兩方面的平衡,是很大的功課。
註 4:網友留言:在看中國的很多綜藝節目,發現它遠比臺灣、香港的好。它包含了教育、科學、傳統文化的精神,從這層面來看,的確是下了不少功夫。只不過西方的民主浪潮已經成了青少年追求的現象,反不知東方的傳統文化才是國家的瑰寶。國家的體制有時是需要管制的,就因有管制,中國的節目都很有教育性,一旦開放過度就會引來泛濫,就像現在看臺灣的不管哪台波道,都覺得社會亂糟糟。
目前中國的綜藝節目,不僅只是娛樂,還加了很多如科學,文字,詩歌與傳統文化,如:“最強大腦”、“嚮往的生活”、“令人心動的offer”等節目,在思考的過程中加上真實的考驗能力,在偶像的帶動下,往往事半功倍。

在大馬,尤其是華裔,沒有背後的這些有益的娛樂來帶動他們,在西方潮流的思維衝擊下,常常忽略了東方傳統之美,有能力的追求的是學術上的光芒,在學術上一般的追求就只是功利而已。(原載:2017年12月4日臉書)
“白螞蟻”?
(原載:原載2020年11月7日臉書 )
Nov 30, 2020
說好不准跳
陳之藩說故事:愛新覺羅與腳踏車
在陳之藩的散文《王子的寂寞》中,記錄了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愛新覺羅)騎腳踏車的趣事,是個很逗的故事~~
“我們中國大清皇帝最後一任叫做宣統。民國成立以後,這位皇帝還在紫禁城裏坐了十多年。他是三歲登基的,到十幾歲才不做了。他十來歲的時候,要學騎自行車。
“可是,皇帝怎麼能學自行車呢?一來呢,我們中國的宮殿多是門限,門限也者,像小墻似的橫在門前,自行車當然不能過。二來呢,學自行車一定要跌倒幾次才學得會的。讓皇帝跌倒怎麼可以呢?”
彼得越聽越有興趣。 “這兩個問題是這樣解決的?”我說:把每個門限都鋸一缺口,是為皇帝練車,這當然不難辦到。”
“而我們中國皇帝學車時,也同樣受妳們牛頓地心吸力而跌倒,卻不易找出防止的辦法。最後是由好幾十個太監出動,站在路旁排成了兩道人墻,皇帝跌不到地上。於是皇帝學會了騎車。 誰願意在兩道人墻中間騎車呢?
“但,他很討厭這些太監,所以就快騎,人墻不夠用了,所以兩排太監跟著跑。皇帝看著兩排太監跟著跑更生氣,所以他就突然急轉彎,突然停住,弄得太監前仆後繼, 傾右倒左,無所適從。”
直到最近終於才看見了那張歷史照片,更逗。
Dec 1, 2020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重點推薦 》
陳楨: 劄記2001
風格遊記:最優美的體驗紀錄
愛墾雲端藝廊: 小時代趣味主題館
愛墾雲端藝廊: 中藥故事館
愛墾雲端藝廊: 藝·攝影館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情詩館
愛墾雲端藝廊: 族群和解主題館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愛墾雲端藝廊:花卉攝影館
愛墾雲端藝廊:美食主題館
愛墾雲端藝廊: 戀戀·文物館
愛墾雲端藝廊: 藝·攝影館
(Feature Photo: Woman's Reborn by Valentina Eleonora Costa, www.facebook.com/pages/Valentina-Eleonora-Costa-Photography/1442858...)
Jan 4, 2021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愛懇社团
馬來西亞微博
(Source: https://avax.news/touching/Jumpology.html)
玩玩創意節
媒體與藝頻道 MEDIA § ART
ENGLISH EDITION
華商:百年蛻轉 HYR
Jan 4, 2021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想·《飛》
Jan 24, 2021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閱讀”年代》
活在一個視覺系的“閱讀”年代,人們原有的“形而上”、“抽象化”思維,在逐漸往“具體上”、“圖像化”靠攏。
已經有許多人,沒張圖恐怕就無法想像與書寫,甚至閱讀。在另一方面,不想向攝影、繪畫甚至錄像臣服的“文字工作者”,對於具體經驗、實際境況,有辦法與之對話、互動嗎?
我年輕時在新聞界服務,采訪線下,也特約受邀寫過一些特寫。那1970年代尾、1980年代頭時節的文字(精神/錢財)禮遇,要比今天的馬來西亞媒體環境好得太多,記得古龍、柏楊和倪匡等名家,都曾在我服務的出版社刊物發表東西。
而我所賺到的最大財富是,是如何從“具體”單一或一系列事件,逐步往抽象化、原則化的方向寫過去。
例如不只是采訪飈車少年的半夜活動的具體實錄,而是探討那行為的心態面、形而上面。
這點行世小技,對我現在每天的早課修煉,還是幫助很大。對這社會是微不足道,但對能領悟進而發揮在個人事業上的友好,他們能體會其能量。
對電視,我是樂觀的,特別是網絡電視。這幾年尤是如此,特別是有了Netflix以後,為很多內容工作者(特别是新一代)提供了很好的出路。看過他們的一些紀錄片,逆主流而走,批判性很強。能很好地發揮媒體的建設面、探討面。
大概是20年以前,馬來西亞高喊要建立“知識型社會”,政府還發表了《知識經濟大藍圖》。職務所在,我曾受多個單位邀請參與探討和推動有關工作。
我在國立南澳大學研究的是“組織創造力”,是“知識型社會”的一個核心要素,所以對於人的知識創造過程做過一些探討。我所認識到的“知識”,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儲藏”(你記得你所讀,考試時有本事反芻式地答得準);它也不是“常言道”所謂的最可貴的“利器”(知識就是力量)。
我把它分成四個層次:數據、資訊、知識與洞見。“洞見”才是“知識型”、“學習型”社會所要追求的創造維度。怎樣把握這個“創造”維度,各師各法,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途徑。釋夢敘事,是我個人的Methodology之一。
有時間的話,請參考我的一些來時路~~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56》: 我的一九九七
我在管理人培訓課程中,常分享這個對知識\洞見的認識~~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Feb 22, 2021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2 西遊後記
因爲疫情,唐三藏決定就地取經,網路來去;下崗後的孫悟空搞直播,當健身網紅帶貨水果;豬八戒也搞直播帶貨農具。沙僧與白龍馬最糟糕,大家就地過年,他們的西遊主題樂園沒遊客。(16.2.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2)
Mar 9, 2021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6 回鍋油
甲:你的油條是用回鍋油炸的嗎?
乙:不是;我的油一直都在鍋裏。
(10.3.2021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6)
Mar 10, 2021
說好不准跳
胡適:夢與詩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
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語言
偶然碰著個詩人
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陳明發札記
讀了胡適,更相信玩文創的人要多讀詩 ———
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
偶然碰著個詩人,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胡適說得太對了;不讀詩怎麼有創意玩文創?
都是平常經驗,都是平常影像
偶然湧到夢中來,變換出多少新奇花樣
偶然碰著個詩人,變換出多少新奇詩句
最近在看一本日本作者寫關於體驗分享的翻譯書籍,他提到日本新一代有個隱憂,因為上一代太有了解心、關愛心,孩子發個什麼聲音,他們馬上就有所行動,滿足孩子要求。孩子說一句“洗手間”,老師就懂得他們的意思了;久了,孩子變成沒有需要再說完整的句子,更談不上怎樣好好表達、好好說故事了。(参考大前研一著作)
倒回來說,很多新一代以為爆粗、問候人家父母,世界就應該有義務、有責任知道他要什麼了。這算哪門子體驗?
“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
原來是胡適的詩句。
(2016年5月19日)
Mar 12, 2021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發表率》
當詩摸進社群媒體,發表率無疑是提高了很多
閱讀率是否提高我不確定,但我很確定
絕大部分作品讀不下去的頻率卻偏高
從前投稿前要修稿;修稿前要沉澱反思
以提高見諸報刊的機率
以免浪費了郵費和稿紙錢,還有編輯的時間
現在,反正在手機寫個幾行按個鍵就出去了
好不好,讀不讀,都有一些禮貌的人會按讚
說一些不知所云的留言,賞幾個可愛的小圖
就像小販中心越來越多
好吃的東西却越來越少
做詩人和做小販都變成鬆散異常的行當
(2015年7月5日 )
Mar 13, 2021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為友誼一起活動》
今天聽了一位小夥子一番話,覺得現在新一代可比上一輩人精明多了。
他說,對於群體活動,新一代和老一代的人之間不同的是:
上一代人為一個使命而活動;新一代卻是為了友誼而有所為。
意思是說,老一代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使命”,可能本著“大局為貴”的精神,而“忍氣吞聲”、“忍辱負重”去參與某項活動。
現在的年輕人可不這麼想,他要是看不出某人有令人真誠喜歡的地方,他是不會和那人一道“打拼”的。
不管那所謂的“使命”有多偉大。
不過,喜歡也只是一個開始。
假如有人“假假的”地要和年輕人friend,企圖套他/她的想法假公濟私,或借花獻佛,第一次没看出其真面目,而讓此人討了便宜,起初可能會覺得無所謂,當著是學了一次乖就是了。
以後,可不會再這麼天真了,作賤了自己還被懵在鼓裏。
(June 27, 2012 )
Mar 15, 2021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談情說愛茶水間》
茶友鬧婚變,我問何事。
他答:“婚姻如品茶,同一泡茶,
開始時香醇迷人,深味清心也提神;
可是,加多幾次水,最終就失去了茶味,
只好倒掉,再泡一壺新的。”
他挑釁的看著我,問道:“你不覺得嗎?”
我笑答:“我和妻子年紀都大了,不宜多喝茶,
在茶葉失去色澤以前,改喝別的飲料,
再喝開水,也有餘味。”
2016年8月2日
Mar 16,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