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72》美食:文化遺產或口腹活動?


根據小劉的設計,情人節晚餐的飲料是椰水。餐前小吃是炸香蕉和沙爹,主食椰漿飯後,甜品是紅豆冰。

誰知女友翻臉說:“要損我,也不需要這麽廉價吧!”

小劉慌張的解釋:“這一餐,可大大有名堂,都是部長今天才公布的‘國家文化遺產’!

“抱歉,我沒文化!”她重重的摔上車門,摔下他。

他一付被騙了的樣子對我說:“你成天說文化有黏性;為何我的愛情卻飛了?……那椰漿飯不美味嗎,紅豆冰不好吃嗎?”

我一付無辜的樣子答道:“椰漿飯沒錯,紅豆冰也沒錯。錯在當官的搞出一百樣‘文化遺產食物’,又不說明它們為何有文化;為何是遺產。

“最錯的是你自己。跟著起哄喊名堂,沒有實質的故事內容,更沒精彩的體驗過程,誰會感動?


街邊攤劇場 佳肴是故事

“你的女友又不是剛從戰地回來,餓了一個星期,她真正要的不是‘吃飯’。情人節是特別的時刻,‘吃飯’只是一個劇目,‘共同進餐’是它的展演形式,佳肴是講故事的素材。你能發揮劇情、創造驚喜,街邊攤都可以是你的劇場。”

他疑惑的說:“吃‘國家文化遺產’,有何故事可講,逗人芳心?”

文化創意是幫得上忙的,首先要找對關鍵詞。“文化遺產食物”的重點是“食物”,拿來吃的;“吃”字一個口:口裏進,經過咽喉進肚子,完事。


要是改為“飲食文化遺產”,重點就變成“文化遺產”。當然不是古跡、建築那種有形的物質遺產;卻和戲曲、舞蹈、手工藝和宗教儀式一樣,屬於口授心傳的非物質遺產。發揮創意去營運,它就能進化成足以‘品嘗’的文化體會。

看看這“品”字,有三個口。美食文化的品嘗,食物上桌有三個口:色、香、味,大有故事;進餐時也有三個口:耳聽、手動、身心感受,也能大做文章。

故事怎麽說,文章怎麽做,萬萬不能忽略背景中,有根有據、玩忽不得的另三個口。――


賺得外匯 贏得欣賞

頭個背景,鄉土。到了新疆天池邊,喝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湯,為何特別難忘?因為那熬湯的水,是天山雪峰的積雪融解的純凈礦泉水,含有數十種礦物質;鮮宰的羊吃什麽長大?是海拔二千公尺的天山上,遍野長的冰山雪蓮、黃芪、當參等等山草藥。走出此山,滋味就不再一樣。

沙巴丹南的鮮肉春卷,餡來自當地飼養的豬只,卷皮來自當地的母雞生的蛋;巴生肉骨茶的起源,則與城裏早年移民社會的生活血肉相連,都充滿了鄉土的眷念。

第二個背景,技藝。這是看不見、存乎一心的事物,但卻可以學習,也必須學習。從準備食材、烹飪領會、裝璜訴求到服侍客人,都需要一套近乎儀式的講究。不是外勞一個早上就能上手的東西。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後至今,全球開了一萬家泰國餐廳。每一間得到認證的店都保證讓你滿意,因為那是泰國政府高素質培訓、有計劃推廣的結果。

假設,走在馬來西亞的任何街道,不管是燒魚或釀豆腐,廚藝可以人人不一樣,價錢也可以家家都不同,食物與服務卻都有一定的水準,這裏頭了就充滿了對技藝的堅持。

第三個背景,傳統。趁著《大長今》電視連續劇熱賣,韓國餐廳走向全球。就算在中東電視配上阿拉伯語,李英愛營銷的,還是韓國民族的傳統食療,東方的溫馨優雅與自信,讓韓國人為本身感到驕傲,也叫其他國家民族願意親近。

我們的美食是各民族的歷史產物,絕對能提煉成質量醇且高的文化事物。許多人心目中,也很想推薦那家餐廳、那道菜,去爭取“國家文化遺產”的地位。可是,整體上,馬來西亞美食要在經濟上,走得出國門賺外匯;在文化上,能贏得世界的欣賞與認同,我們在頒給“文化地位”的同時,也應該努力營造文化創意能誕生、普及的條件。(2009年3月 南洋商報經濟版專欄)

 

更多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延續閱讀 ~~

欣賞本文的墾友也點擊以下精彩內容 》》》


》愛墾慕課·美食篇
》美食庫: 重点推荐内容
》愛墾雲端藝廊: 中藥故事館
》《愛墾雲端藝廊》~~美食主題館
》陳明發博士·文化遺產或口腹活動?
》美食庫 私房珍藏
》陳明發博士·講一輪佛才開店
》舌尖上的中國

》詩巫古早味
》古晉古早味
》居鑾古早味

》吉隆坡古早味
》文冬古早味

  • OVEPI

           7月,又是榴蓮飄香上市的季節。從前,大家追捧D24品種,這幾年當紅榴蓮當然就是彭亨州的貓山王。貓山王的大名甚至遠播國外,記得七年這個時候,澳門賭王何鸿燊還包了一部專機,載了88粒(求發發好預兆麼?)貓山王回去澳門宴請友好品嘗。還特地送了10粒到香港給李嘉誠。

          互聯網上還找得到新聞,大家去查查看。這批榴蓮售價共馬幣四千余元;專機費多少就不得而知。這麼轟動的新聞出現在國際媒體時,說這些頂級榴蓮是從新加坡飛去的,賭王買的是”新加坡榴蓮“;新加坡何來榴蓮園?都是馬來西亞運過去的,可是賺錢又揚名出風頭的是新加坡!

          有一回,我在國外遇上一位洋人朋友,他告訴我他沒來過東南亞,可是他說,他特別喜歡這里的”新加坡荔枝“。什麼東西來的,新加坡荔枝?聽他形容以後,我明白了,那是紅毛丹!新加坡商家懂得從馬來西亞廉價買進紅毛丹,包裝成”新加坡荔枝“在海外高價出售。

           我們樂于這樣的狀況嗎?不服氣新加坡人又怎樣,我們自己爭氣嗎?

           今年中國總理溫家寶先生光臨馬來西亞,溫閣下說欣賞我們的榴蓮,我們當官的馬上信口開河說,要出口榴蓮到中國賺外匯去。可是業者說,榴蓮這東西不是木桐或家具,其保鮮期很短,就只有一兩天,政府沒在措施上給予必要的援助,說要出口就出口是做不到的事。

           新加坡賣到澳門那88粒榴蓮,其商家可是一開始就用冷凍保鮮直到上飛機;我們呢?

  • O noc Sob

           馬來西亞的文化資源豐富,可是在創意產業方面似乎一直無法有大氣的作為。馬來西亞人熟悉臺灣,不妨向臺灣取經。自然生態如何推動美食之旅,薰衣草森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值得參考。

          一位是臺灣高雄的鋼琴老師,一位是臺北花旗銀行的白領麗人,她們都厭倦了原來的生活,心頭有一個紫色的夢,那是法國南部普羅萬斯的薰衣草森林。她們原來并 不相識,卻因為同一個夢想而走在一起。就像有句話說,一個懂得要往那里走的人,全世界都會給他讓路;她們碰上一位欣賞她們夢想的地主,讓她們擁有了一座可 以實現夢想的山林。

          兩位女生一位原來想開一家山上的咖啡館,一位想開薰衣草主題店,熱情與創意讓她們在這“薰衣草森林”里,圓成了她們的夢想。以薰衣草 田、薰衣草體驗過程為背景,以薰衣草燒咖啡、煮美食,這可是臺灣美食文化創業的大創想。

  • O noc Sob

    過了今天元宵,春節就過去了。新年以來,短短幾天,馬來西亞又迎來兩個公共假期:2月1日:吉隆坡日;今天是穆斯林的先知誕辰,禮拜一也不必上班。馬來西亞的公共假期真的多。

    假期起床起得晚,特別想找好吃的東西。行情再不好,也得吃飯不是?

    上網找點子,在《天下雜志》網站讀到謝明玲寫的一篇報導,發現臺灣飲食產業在2011年仍然火熱。

    馬來西亞華商在談蛻轉、創新,飲食領域看來不向臺灣同業偷師不可了。

    謝明玲說:2011年,台灣餐飲最熱的趨勢,還是上市。火鍋連鎖店鼎王的店長,最高可領十6個月獎金;王品集團傳平均有3.5個月年終。台灣餐飲業除了進入資本市場,更為就業市場帶來一片希望。

    2011年11月底,晶華酒店3樓。一位位提著資料袋的投資人,塞滿了宴會廳,幾乎湧到大門口。服務人員忙著將一張張的椅子搬出來,卻還有不少的人站著。

    這是安心食品(摩斯)上櫃法說會的現場。搶手的狀況,預現了兩週後,摩斯以166元的高承銷價上櫃,申購數超額141倍的熱潮。

    從2010年,咖啡蛋糕連鎖品牌85度C母公司開曼美食達人回台上市,到2011年米漢堡速食連鎖摩斯、以及王品和瓦城兩大餐飲集團紛紛申請興櫃,掀起台灣餐飲走入資本市場的風潮。

    2012年,不論是中餐、西餐還是甜點,台灣餐飲最熱的趨勢,還是上市。台灣餐飲也將持續是法人、投資市場關注的夯產業。

    “摩斯是一個風向球,”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秘書長洪雅齡說,顯現法人對台灣產業的興趣也在改變,不再只看到高科技,“要從餐飲裡,尋找未來的金蛋。”

    市場傳言,包括台中起家的麻辣鍋名店鼎王、早餐連鎖麥味登等,都在規劃將走向資本市場。只要比較一下個產業的成績,就知道為什麼投資人看好餐飲業。

    2012年景氣看壞,不少企業取消年終、甚至尾牙,不少餐飲業員工卻能拿到豐厚年終,成為“餐飲新貴們”。

    如火鍋連鎖店鼎王的店長,最高可以領到16個月獎金;王品集團傳也有平均有3.5個月年終。獎金,不只代表今年的經營績效好,也代表對明年的成長有信心。

    過去,台灣關注的焦點只有科技明星。但是,已經有愈來愈多人觀察到,經濟情勢變化劇烈,向來依賴外銷市場的台灣產業前景不明。賺內需財的餐飲不僅相對穩定,也不容易像科技業一樣,一有破壞式創新出現,夢就碎了。

    更重要的是,餐飲業儘管辛苦,但不僅沒有庫存問題,平均的毛利更都在三成以上。

    相較許多電腦組裝業的毛利只有3%到5%,餐飲業的回收要好得多。”餐飲業不是科技業的“毛3到4”,是多一個零耶。”洪雅齡笑說。

    而且,台灣觀光客持續成長,也會帶動餐飲成長。2011年來台觀光客數,創下歷史新高,將達六百萬人。以欣葉來說,2011年營業額預估達馬幣1.5億,較去年成長8%,其中有15%到20%,就是觀光客的貢獻。

  • O noc Sob

     

    《電視節目收視保證,寬中校友烹飪揚名日本》

    又一名寬柔中學的畢業生海外揚名!

    1987年在新山寬柔中學畢業的陸漢宙,於日本九州開設馬來西亞風味餐廳,受國家領袖邀請宣揚馬來西亞觀光文化,同時不間斷地在日本主持烹飪節目長達12年。

    陸漢宙在日本被稱為“陸桑”,在日本九州,尤其長崎縣可是鼎鼎有名、家喻戶曉的電視烹飪節目收視保證。

    該項節目自播出以來,每月播出2次,每次5分鐘,獲得日本民眾,尤其九州地區的熱烈反應。節目內容,是由陸漢宙教導自創、新穎簡單的馬來風味菜式。

    鄰居牽線當電台主持人

    陸漢宙與日本電台的淵源,是由一名熱心鄰居牽線。當時,這名鄰居幫忙他報名參加長崎放送電台的主持人甄選,結果他脫穎而出,並以外國人身份向日本人介紹外國風俗及景點。

    過後他也向電視台毛遂自薦,參與現場脫口秀節目,在陸漢宙開設自己的餐廳後,電視台就開始邀請他主持烹飪節目至今。

    赴台半工半讀10年

    陸氏在寬中求學時,是戲劇研究學會會員,也曾與會友陳漢偉(目前已是新加坡著名藝人)一起參加新加坡電視台的選秀比賽,但卻止步半決賽。

    過後,他帶著母親給的8千令吉飛到台灣,全部繳交給海青班作為首期學費後,他就開始約10年的半工半讀的生涯。

    當時他的兄長在日本半工讀,為了更進一步,陸漢宙飛到日本報讀長崎大學酒店管理系。兄長只資助首期學費,接下來的學費及生活費,是陸漢宙以優越的成績,獲得日本政府頒發獎學金,在6年內完成經濟系學士及碩士學位。

    岳家支持開大馬餐廳

    畢業後他在日本旅遊名勝地“荷蘭村”任職,並在一個月後與同事中尾里子結婚。

    由於妻子是岳家唯一的孩子,從事農業的岳家提出留居日本的要求,並建議及支持女婿在當地開設馬來西亞風味餐廳,同時提供新鮮食材;於是,陸漢宙在2000年開始了餐廳的經營。

    這家餐廳是長崎縣唯一的馬來西亞風味餐廳,售賣甘榜炒飯、肉骨茶以及海南雞飯等等本地風味美食。

    高官要求助宣傳旅遊

    包括前首相敦馬哈迪在內,我國多名高官訪日時,也光顧他的餐廳,並給予好評,同時要求他協助宣傳大馬觀光文化。

    對於宣傳大馬文化及飲食,為國家貢獻一分力量,陸漢宙說這是意外的驚喜。

    每年回馬採購原料

    陸漢宙每年都回馬採購原料,包括咖哩粉、肉骨茶等調味料,以應付餐廳需求。

    此趟回馬,他還特別到寬柔中學古來分校,為餐飲管理科的學生進行日式料理示範教學。

    同時,陸漢宙也以自身的經驗,鼓勵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勇敢面對失敗的挑戰,跨步邁向成功。(2012-03-31星洲日報/獨家報道:蔡海雲)

  • O noc Sob

    分享愛懇FB網友Mark Chen美食好圖好文: 

    漁村麵~大碗超滿足((我朋友店的招牌麵~台北萬里街上 OK便利店 左邊: 阿惠簡餐))

    材料: 蛋.洋蔥絲.紅蘿蔔絲.肉絲.小魚乾.高麗菜.白蝦.蛤.番茄.旗魚片.蔥花.拉麵

    作法: 先煎顆蛋再將洋蔥絲.紅蘿蔔絲.肉絲.小魚乾.(秘方)等爆香.加入高湯.高麗菜.白蝦.蛤.番茄.旗魚片.及調味等

    煮沸.再將煮熟的拉麵盛入碗中舀入麵料和湯汁及撒上蔥花就大功告成了!

    (((高湯是採用旗魚骨.昆布.柴魚.少許薑片.洋蔥熬煮的)))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630639464

  • O noc Sob

    分享愛懇FB網友, 台灣高雄本江羊肉老闆兼厨師江名鴻本日特色美食 "豚骨拉麵" 好圖好文: 

    這是 "日式豚骨拉麵" 。湯用豬骨拗煮,加上濃厚的豚骨白湯,裡頭的料有筍干、海帶芽、豚肉、才魚、魯蛋、 玉米。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4033105409)

     

  • O noc Sob

    再次分享愛懇FB網友Mark Chen美食好圖好文, 這回是:蚵仔高麗菜粥 ~~

    材料: 高麗菜, 香菇, 蔥, 金勾蝦, 蚵阿, 高湯, 洗淨備用 ~~

    作法: 熱鍋鹽巴適量金勾蝦香菇爆香, 加高湯,飯,小火慢煮至有濃稠感,再加白胡椒高麗菜,最後加蔥即可食用 ~~

    Mark Chen說: 我交過的眾女友們zzz,都是我煮給她們吃,其中還有連荷包蛋都不會煎的 ~~ 當蛋打下鍋時 ~~ 還警張的問我: 阿!! ~~ 怎麼辦怎麼辦 zzz 想給她一掌。

    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630639464

  •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這回輪到老編來分享愛懇網友 Angela Wang 的美食好圖好文,她可是我們網站最早的墾友之一,謝謝她的分享。
    10/05 曼尼上菜 part 14~千呼萬喚之馬來風味餐! Malay style meals

    [肉骨茶湯]
    據說同學家中的傳統吃法,僅是在湯中加入排骨、香菇及豆卜一起燉煮,由於我們沒買到豆卜,於是以油豆腐替代,另外加了大家都愛的金針菇及青菜,讓這鍋燉湯顯得更豐富些。有別於台灣肉骨茶的濃重中藥味與油香味,馬來肉骨茶的風味顯得清爽許多,淡淡的藥材清香與清澈湯頭,讓人多吃也不覺得膩口,更能襯托出蔬菜的清甜,難怪同學很堅持加入豆卜會更好吃,可惜我只能想像豆卜吸飽湯汁後在口中爆發的美味了。


    [南洋雞肉咖哩]
    終於知道為何同學老說吃不習慣我們的咖哩飯了!臺灣大部分使用的都是日式咖哩,味道偏甜,咖哩香料的香氣略嫌不足,但這包馬來西亞帶回的料理包,僅需加熱即可食用,溫潤的椰漿降低了咖哩的辣度,使口感更為醇厚卻又不減那份濃烈的香料氣味,微辣鹹香又溫和的口感,十分下飯。

    [絲瓜蝦米粉絲煲]
    在嚐過"沒味道"的台灣蝦米後,同學特地從家鄉帶了一小包當地的蝦米回來讓我們嚐鮮。臺灣蝦米多半瘦小乾扁沒腥味,馬來蝦米光是尺寸就比我們一般常見的蝦米大的多(約莫二倍大),雖是乾蝦米,卻也嚐得到緊實有嚼勁蝦肉的口感,令人驚豔的是那股濃濃的海潮香,每個人吃到第一口後都不禁要大聲讚嘆~太蝦啦!!!

    [檸檬蒸魚]
    僅以新鮮紅辣椒與檸檬佐以淡醬油清蒸,少了一般泰式魚露的鹹香味,去掉了香菜(荽芫)的陪襯,保有原本魚片的鮮甜及清新的檸檬香氣,是非常家常的好味道。

    感謝親愛的同學從馬來西亞帶回的肉骨茶包&咖哩醬包&蝦米,讓我們有機會嚐嚐道地的馬來風味~ Tasted so good ^^ — 在成大創產所NCKU ICID
  • O noc Sob

    分享網友江得維的作品:秋天是橙橘色的季節,南瓜和豬肉燉煮到軟爛香甜,溫暖色澤也讓心情好愉快,妳也來試試這道菜吧~

    轉載自:http://www.facebook.com/xiao.j.dun.1
    收藏完整食譜:http://icook.tw/recipes/29457
    更多南瓜料理請看:http://icook.tw/categories/114

  • O noc Sob

    分享FB網友陳能翔在《蕃茄起士烤麵包》相簿的作品:

    材料:

    法國麵包 1/2條
    蕃茄   1~2個,去皮、去子,切粗丁
    洋蔥   1個
    橄欖油  1湯匙
    糖    1/2茶匙
    鹽    1/2茶匙
    起士   2片
    香草   適量

    做法:

    1.法國麵包,切成8片,入烤爐180℃,微微烘乾表面。
    2.洋蔥切粗丁,蕃茄去皮、去子、切粗丁,起士及香草切碎。
    3.以橄欖油,炒香洋蔥和番茄粒,加入香草、鹽、糖調味。
    4.待炒香洋蔥和番茄粒,微涼後,鋪在法國麵包上,最後放上起士。
    5.放入180℃烤爐,烤至起士呈金黃,即可享用。

    附註:洋蔥、蕃茄醬之調味,可因個人口味,加入不同之材料,如黑橄欖或銀魚柳...等。

    (轉載自http://www.facebook.com/shiang2050)

  • OVEPI


    愛墾網友柯薇妲分享家常小菜, 木耳炒銀芽, 吃得更開胃更開心:

    銀芽半斤挑好洗淨,韭菜洗淨切段,木耳買濕的切絲備用。

    先熱油鍋(豬油),一瓢鹽巴,適量將韭菜頭爆香。

    木耳和銀芽一起下鍋拌炒,加一點水悶數分。

    起鍋前將剩餘的韭菜全部下鍋拌炒幾,下即可起鍋。

    食材我盡量挑選天然不加工。

    大火炒幾下,要看個人的口感而定。

    我的豬油也是自己買回來自幾炸。

    (原載http://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3877255340

  • O noc Sob


    豬腸粉(粉卷)Steamed rice roll 〜

    是一種使用米漿作成的中國南方小吃,亦稱齋腸。

    常見於廣東,在香港亦是十分常見的街頭小吃,新馬南洋一帶也很受歡迎。

    豬腸粉初期形狀大小與豬大腸相近,故名為“豬腸粉”。

    與拉腸不同,豬腸粉並無餡料,是把米漿放在紗布上蒸熟,然後捲起,最後切成手指大小而成

    每粒的橫切面有如樹木的年輪般成不規則的圈狀,並配以不同風味的醬油而食用。

    多為消夏食品,可以涼吃,也可以炒吃。

    (原載: Jeff Wong 臉書, www.facebook.com/jeff.wong.9678

  •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Sally Ng 懷舊的味道

    對於某些食物的味道,我相當執著!

    很多時候,在外頭吃著美食,心裏總覺得,還是缺少了點什麽味道!


    記得小時候,我們家有吃下午茶的習慣。而媽媽總會不嫌麻煩的在忙完午餐後,休息一會兒,就開始準備下午的點心了!有時是炸香蕉,有時是煎面粉糕,或是蕃薯湯,蒸芋頭糕等等!


    偶爾,爸爸會建議去打包雲吞面,想必是不要媽媽太幸苦吧!噢!那用茄汁伴出來的雲吞面,是我家鄉的特產,凡是回鄉,我們一定會去吃上幾盤才甘心!


    還有一個讓我回味無窮的就是沙葛粿,薄薄的晶瑩剔透的皮,內加多多的沙葛蝦米餡料,再沾點自制的蒜米辣椒醬,那種滿足感,盡現在我們一家人的臉上!


    以前的媽媽,比較勤勞,我自認我和我媽差得遠!


    每逢清明和端午節,媽媽一定會準備她的拿手好料,薄餅和粽子。媽媽的薄餅堪稱一絕!餡料除了沙葛紅蘿蔔四季豆之外,還有雞蛋,臘腸,豆芽,豆幹,再加上不可或缺的花生碎。把辣椒甜醬刷在薄餅皮上,再把以上所有餡料擺在皮上,隨你工工整整的包,還是七手八腳的裹,總之,不論成品好不好看,吃起來都是那麽的棒!

    (Photo Credit: Garden in your Mouth by Seth Yeah, https://500px.com/sethyeah



    媽媽的粽子,更是我這輩子的執著!不是媽媽做的,我都不想沾上一口,即便是吃了,也是敷衍了事的無奈!


    我很清楚,對於那些食物的味道,我所執著的,其實是媽媽帶給我們的兒時回憶,那種一家人在一起做著同一件事,那種當我們同在一起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懷舊的味道,是無論誰,在今時今日都無法復制出來的味道!


    媽媽!謝謝您給了我們一個難忘的味道!希望您在雲的那端,吉祥安好!(收藏自 Sally Ng 面子書

  •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北婆羅洲特色小鎮
    #特色小鎮美食

    沙巴邦國最北鄉古達,也是馬來西亞最北鄉,有位海南籍貫的酒店業者孫家謙甲必丹,今年收到海南島鄉親來訊:今年春節家中團圓飯,要添菜,添一道南洋美食,需要孫家謙給他找佐料,同時用視頻微信他們怎樣炸這道美食。

    再問清楚,原來是炸香蕉。

    這群鄉親之前到過古達省親,吃了沙巴的炸香蕉後念念不忘。可是,一直也很困擾:海南島也有香蕉啊,用面粉油炸後,怎麼就是軟趴趴,一點也不像沙巴的香脆好吃。

    後來搞懂了,是佐料不一樣、用油不一樣的關系。

    炸香蕉在馬來西亞其實擁有”美食文化遺產“的地位,只是我們都覺得它太尋常,有時候走下一條街,有三間店就有三檔炸小吃。太普通,太难登大雅之堂了。

    可是,對遊客來說,真難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