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工作者新提案
你還記得這個故事吧,夫妻騎驢?
兩公婆趕路,牽著一頭驢。路人見之大笑:蠢公婆啊蠢公婆,有驢不會騎,走路累不累?
兩公婆於是騎上了驢子,路人這下不笑了,開始罵人:殘忍啊你們殘忍,你們有人性沒有,兩人騎一驢,不是虐待動物是什麼?
老公聞聲,趕快下來,讓老婆騎在驢子上,自己拉繩子。
有的路人開始批評做老婆的:你這女人真不要的;人家的老婆都疼老公,你卻貪自己舒服,讓老公走路?妳怎麼那麼不懂道德倫理?
做老婆的趕緊下來讓老公騎驢子,自己拉繩子。
又有些人馬上盯上做老公的:你這還算男人嗎?人家的老公都疼老婆,你卻貪自己舒服,讓老婆走路?你信不信女權分子揍你?
老公也只好下來,兩人牽著驢子走,路人又大笑:蠢公婆啊蠢公婆,有驢不會騎,走路累不累?
兩公婆最後怎麼了?說故事的人沒交代,我想很可能是發瘋了。
(Feature Photo: Caught Out by Owen G,www.facebook.com/pages/Owengfoto/573569785997485)
在生活艱苦的年歲,很多人都會問:我們怎麼會落得這般田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想不發瘋,唯有把自己的主權拿回來;像一個卓越的拳擊手,站在那裡就從那裡使力、出招,想法設法主動把生活提升。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自己的生活當然是自己過,也不是不想使力、出招;不是沒有想法設法,只是弄不清楚,自身的力道在那裡,良方善法在那裡。
事實是,我們並不無助。
誠如“蛻轉2.1”網友說的:
“2014 年,全球經濟的步伐繼續放慢?失業、裁員、減薪、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繼續衝擊我們?苦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我們每日上網遊走在社群媒體,進出無數內容,可曾看見新的空間?可曾看見自己和周遭人群、事物的關聯,並將之轉化成新的可能,以減低甚至超越逼人的負面影響,好好過生 活?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太豐富了, 網路內容工作者為何不深入去了解? 不去呈獻出來?” (見: http://iconada.tv/video/arcasamani001)
借助網路工藝,我們提升生活可能的力道、善方之一,就在於“內容營銷”。(最後更新:1.1.2019)
馬来西亞文創
Dasar Industri Kreatif Negara
延續閱讀 》》》
胡昕颐:华流兴回中国~中国影视热播掀旅游潮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文創技能系列 1 》:布秧谷密碼
《文創技能系列 2 》:一切生意都是演出事業
《文創技能系列 3 》:雙子塔:兩條玉蜀黍而已?
《文創技能系列 4 》:跟著達文西密碼走
《文創技能系列 14》:你看見李英愛嗎?
《文創技能系列 26》: 守候大王花
《文創技能系列 27》: 到泗里街看螞蟻
《文創技能系列 28》: 開椰子的藝術
《文創技能系列 30》:山魔、樹妖與女鬼
《文創技能系列 33》: 捧金碗討飯
《文創技能系列 32》: 感受、體悟與表達
《文創技能系列 34》: 婆羅洲最偏遠的部落
《文創技能系列 59》: 文化遺產或口腹活動?
《文創技能系列 56》: 我的一九九七
百万主播
像近來衝出香港唱爆中國的阿G.E.M.鄧紫棋,她十六歲時撰寫Xanga的內容,就在 2011年11月底在高登討論區曝光,網誌裡滿是粗口,對藝 人的批評毫不留情,踩吳卓儀跳舞差、胡杏兒不懂演戲、鄧麗欣唱現場感覺驚嚇之餘,還自爆與男友Bryon梅窩3天2夜的“新婚初體驗”回憶,凌亂床鋪照令 人懷疑她早已失身,當事人當然否認有越軌行為,解釋只是拖著手指一起睡,真的信不信由你!
一個名字叫“自私的分享者”的高登網民,看完電影 《3D肉蒲團》後發自內心地寫了一篇用詞精闢一針見血的千字潮文投訴狀中伏,怎料這篇文不但感動到杜汶澤,他還傾情聲演變成宣傳片,反客為主。
另 一位網民 “向西村上春樹”以男人北上尋歡為題材,創作了網絡小說《一路向西》,喚起了不少男性知音,在網絡上急速走紅。上到大銀幕還有2012年2月中網民“Mr Pizza”創作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就以嫌疑、驚悚風格吸引了不少讀者,不但受香港《太陽報》垂青連載,之後被出版成書, 而且被導演陳果看中開拍成電影。
去年年尾,高登網民集結力量闖入歌 壇,推出一集叫《罪與佛》的網絡概念大碟,集合20首改編歌,每首歌都鋪上與道家或儒家 相關的詞,大碟弄假成真,有真人主唱亦配成MV,誠意度十足。歌曲在面子書被人瘋傳,吸引了很多歌手留意,就連林海峰與葛民輝也在演唱會惡搞翻唱,森美認 為這個專輯絕對是2013年度最佳至尊碟。而該位成為封面的中國藝僧釋道心,被封為“僧人謝霆鋒”的外號,亦引來很多唱片公司注意,想簽為旗下當歌星。由 此可見,不能看低網絡力量。(梁思浩:網絡推人氣·報章推升藝人吸金力,收藏自 13.2.2014《星洲日報》娛樂版)
Feb 18, 2014
百万主播
臉書為何花190億美元買Whatsapp?
面對移動互聯網,無人不焦慮,甚至社交巨頭Facebook與搜索巨頭Google也一樣。
FaceBook為什麼要收購WhatsApp?為了一張移動互聯網的船票。
Facebook周三宣布,將以總價190億美元收購美國版微信WhatsApp,包括40億美元現金和大約價值120億美元的Facebook股票,Facebook還將向WhatsApp創始人和員工提供另外30億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可在交易完成四年後執行。
三項合計金額達190億美元,但WhatsApp還只是一家只有50人員工的公司。
雙方此次交易是繼2001年時代華納與AOL合並之後,在互聯網產業上發生的最大規模並購交易,那次收購價格為1780億美元。
Facebook首席執行官紮克伯格表示:WhatsApp與Facebook結合,將讓我們連接全球更多用戶;Facebook正在成為一家移動公司,每月移動產品的用戶人數達9.45億;WhatsApp完全適合這一願景,該舉措也能夠增強兩家公司的服務。
金山網絡CEO傅盛認為:在移動社交這塊的市場,我覺得它不是PC社交的10倍,可能是100倍。因為移動跟身體貼得越來越近,使社交被極大地延展。
周三納斯達克股市收盤,Facebook股價上漲1.13%,報收於68.06美元,但受此消息影響,在盤後交易中,Facebook股價下跌1.29美元,跌幅1.90%。
190億美元貴不貴?
在美國移動市場,WhatsApp使用率達35%,僅次於Facebook Messanger46%的使用率。OnDevice在2013年針對五個國家調查中發現:WhatsApp在巴西使用率為72%、南非使用率為68%、印度尼西亞使用率為43%,皆列各國市場第一。
Facebook收購WhatsApp貴不貴?Facebook一位員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他們說能賣就已經很開心了,190億美元不貴,簡直是白菜價。
艾瑞咨詢集團研究院院長兼首席分析師曹軍波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認為“190億不高”:微信估值目前已經在500億美元以上,以190億美元億,WhatsApp單用戶價值僅為45美元(4.2億每月活躍用戶),微信的單用戶價值將近200美元(500億美元估值,2.7億每月活躍用戶)。
曹軍波說,如果單用戶價值WhatsApp也為200美元,其市值應該是800億美元。
以Facebook做參考,190億美元的價格也不高。目前FaceBook的用戶約10億,市值約為1700億美元,單用戶價值170美元,WhatsApp市值應為765億美元。
同樣以騰訊QQ為參考,190億美元的價格也不高。騰訊QQ有效用戶約為8億,微信用戶約為6億,合計用戶約為14億,市值為1366億美元,以騰訊為參考系,WhatsApp市值應為約440億美元。沒有微信出現前,騰訊市值約500億美元,微信令騰訊增值近900億美元,以此計WhatsApp價值應為290億美元。
除了以有效用戶數量估值而非以營收、凈利等估值外,曹軍波認為,WhatsApp獲得高估值的另一原因是,智能手機市場從10億向50億增長的過程中,想象空間巨大;另一原因則是,單個移動用戶的ARPU值高於單個PC用戶。
190億美元的天價,也是競爭對手擡價的結果:從去年下半開始,谷歌同樣參與了WhatsApp的競購,雙方多輪加價,最終將價格擡到了190億美元。
移動互聯網船票
FaceBook為什麼花19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員工只有50人的WhatsApp?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入口焦慮癥。全球PC終端保有量約10億臺,智能手機已經與PC保有量相當,五到十年內這一數字將達到50億臺,而且每名智能手機用戶的ARPU值將高於每名PC用戶的ARPU值,移動互聯網才是未來。
早在2012年4月,Facebook曾以10億美元現金+股票方式並購在線照片共享服務商Instagram。該筆交易已為Facebook帶來價值超過12億美元的收益。
WhatsApp的火爆比Facebook快,這證明強通訊屬性更適合移動互聯網的交際需求,而社交產品在移動端的需求要小得多,Facebook需要補足即時通訊這一短板。
據市場調查公司GlobalWebIndex 報告顯示:微信於2013年第二至四季全球不含中國地區使用者成長率達379%,遠高於Whatsapp的35%、Facebook的11%、Twitter的15%。前兩者是即時通訊屬性的產品,後兩者是社交屬性的產品。
FaceBook是PC時代的傳奇,面對撲面而來的移動互聯網卻充滿焦慮。無論收購過去天價收購instgram,還是現在收購WhatsApp,都是這種焦慮的結果。
在美國,雅虎、谷歌、 Facebook被認為互聯網進化的三個時代,現在輪到了WhatsApp代表的即時通訊(另一種說法是Uber代表的O2O)。因此有分析認為,WhatsApp投身 Facebook,等於放棄了成為一個偉大公司的夢想。
曹軍波不這樣認為,他認為Facebook全球用戶超過10億,對WhatsApp全球用戶(非歐美)的拓展效率會提升很高,對微信、Line的國際化業務拓展增加了壓力。
曹軍波說,除了WhatsApp外,微信、Line、Kakao這三個產品都在國際化,WhatsApp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大家要同時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緯度上賽跑,空間是用戶與地域的覆蓋,時間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國際化,Facebook10億全球用戶既可以幫助WhatsApp贏得時間,也可以幫助它贏得空間。
紮克伯格表示,目前還沒有太多考慮WhatsApp實現營收。事實上,收購WhatsApp是為了獲得更多移動用戶,防止在移動領域被WhatsApp這樣的公司顛覆。這跟收購Instagram的目的一樣。
紮克伯格稱,這樣做也是為了WhatsAPP發展更多用戶,不受短期財務目標的影響。
即時通訊邊界之爭
WhatsApp被收購,很多人認為對微信是一個利好,證明了微信的市場價值。
以用戶計,微信的用戶是6億人,超過WhatsApp的4.5億人;同時,微信在商業化方面遠遠走在了WhatsApp的前面。更具想象空間的是,微信已經開始了國際化之旅:在13億中國市場,微信可以擁有6億用戶,按全球60億人口算,微信用戶增長的想象空間很大。按照騰訊去年10月公布的數字,微信當時已經有1億海外用戶。
在馬來西亞、泰國這些東南亞國家,一些地方已經可以看到微信廣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洛杉磯當地采訪了一些當地華人。他們給出的反饋是,華人與華人之間交流用微信,而華人與非華人交流用WhatsApp,在其他人群之間的交流幾乎沒有人使用微信。
這主要因為功能方面的差異。微信和Line、Kakao都是東亞產品特征明顯,基礎功能免費,社交功能、虛擬增值、電商業務較多元。WhatsApp直接向用戶收費,功能極其簡單。
曹軍波認為功能差異源於中國大陸及東亞用戶與歐美用戶對產品需求的不同,歐美用戶偏好簡單直接。而微信的遊戲、虛擬產品、電商等事實上都有Line的影子,從Line借鑒了很多。
另外一個區別是,WhatsApp是基於通訊錄的App,是熟人關系;而其他產品則有搜尋附近的人、二維碼、搖一搖等功能,並不是完全的熟人關系。曹軍波說,這也與東亞與歐美社交習慣有關,歐美主要是熟人關系的社交。
曹軍波認為,用戶偏好、文化習慣確定了上述即時通訊產品的邊界。
但WhatsApp還是有優勢。作為一款即時通訊產品,用戶的核心需求在三個方面:即時語音通訊、文字信息傳輸、資訊的獲取與分享。即時語音通訊是最強需求,文字信息傳輸是次強需求,資訊的獲取與分享是一般需求。微信與WhatsApp相比,輸在最強需求語音即時通訊。
微信在語音即時通訊方面輸給WhatsApp的原因不是騰訊的產品能力,而與中國的市場環境有關:受到國內對VOIP的監管政策限制,軟件至電話的網絡電話一直沒有落地,屬於政策禁區。
可以說,根本區別是,WhatsApp是自由市場開出的花朵,而微信是管制市場中結出的果子。這是否將造成這樣一個結果:WhatsApp是世界的,而微信只能是中國的?(收藏自21.2.2014 中國《易網》)
Feb 21, 2014
Kreativnaya ideya
楊沁錕:破解《來自星星的你》
一部韓劇如此之火,必定有他的可取的營銷點,大神們看過來,快來分析一下“星星”,不要只限於啤酒和炸雞,我們要360度無死角。
時下,最火的莫過於集結了韓國國民女神全智賢和最年輕視帝金秀賢的電視劇——《來自星星的你》,該劇不僅頻頻在搜索榜名列榜首,更在視頻網站上獲得數億的點擊量。
從本質上說,《來自星星的你》本身就是一款產品,而對於一個普通的創業者來講,與其去瘋狂追星追劇,不如從一個熱劇學習如何做好一款產品。那怎樣從如此火爆的韓劇學習做好一款產品呢?
內容是王
首先,我們從產品的功能定位來說,內容為王。
《來自星星的你》從演員陣容上看,集結了韓國國民女神全智賢和最年輕視帝金秀賢,華麗麗的強力吸粉;從技術水準上看,場景高大上,制作精良,屬於電視劇中的上等水平;從劇情上看,400年的愛情更是讓粉絲們窮追不舍,而編劇是韓國著名的編劇樸智恩,韓國電視劇明星作家之一,他出色的編劇能力拍出的畫面真實而唯美,能把觀眾感動的稀裏嘩啦。
試想一個明星不養眼、不知名,故事不夠好的電視劇怎麼也不會吸引人注意的,從產品的功能定位方面講,還是內容為王,好的產品考慮的它有無傳播點、能否刺激粉絲的興奮點。
用戶群體是誰
然後,你的產品的用戶群體是誰?
在中國,“教授依賴癥”的患者隊伍相當龐大,集中在年輕人中,主要是年輕女性,其中也包括眾多明星,構成了《來自星星的你》這款產品的用戶群。眾所周知,女人的錢比較好賺,只要抓住女人的心,不愁沒錢賺。
缺乏安全感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婦科病,而都教授來了,超能力又冷靜的歐巴形象總是能讓女粉絲們尖叫:“都教授,救我!”因而,只有明晰你產品的用戶群體是誰,才能有的放矢地設計產品。
產品要有創新性
灰姑娘的故事老掉牙了,切記,產品要有創新性。
首先此劇有一定的創新性,打破了傳統韓劇 “王子拯救灰姑娘”的“刻板印象”,開啟了新的形式:“男神+女神的組合。”近年來韓劇一直在創新,早就不是原來那種“生死戀”、“兄妹戀”了。一款產品,如果歸於程式化,它就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當開創出新的特色出來,才能讓用戶主動掏出錢包。
當然,酒香也怕巷子深,互聯網時代,營銷渠道很重要。
《來自星星的你》在中國我們是在網上看到的,愛奇藝平臺的用戶基數是觀看的一個保障,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視頻平臺的播出更容易傳播,視頻平臺社會化分享平臺的組合,讓這部劇很快成為網絡熱門話題,想一想2013年紅米在QQ空間搶購,這就是一個產品選擇一個助力的平臺造就的營銷奇跡。還有2013年雙十二京東賣車事件,牧馬人選擇了京東商城,好的平臺與產品的關系很重要。
意見領袖造勢
那又怎樣宣傳造勢?意見領袖的作用不可小覷。
這部劇在中國瞬間火爆,很大程度上與眾多中國明星的追捧有很大關系,伊能靜、高圓圓、趙薇等一線明星在微博上分享觀看的感受以及劇中臺詞,這些明星都有百萬、千萬的粉絲,正是因為這些意見領袖的嘗鮮體驗,讓很多粉絲跟進觀看,由於劇本身不錯,看後覺得推薦果真名符其實,粉絲還會進行二次分享。
我們在做產品宣傳造勢時,意見領袖的作用不可小覷,記得去年的國美在線的“北歐凈石”產品,文怡、急診科女超人於鶯等意見領袖的試用體驗,讓這個產品瞬間火爆,產品雖在上市階段不知名,但意見領袖的推動,效果非凡。
粉絲基地
最後,產品的粉絲基地如何打造?
在這樣一個火爆的韓劇出現後,各大粉絲團、貼吧、明星粉絲網站都建立起來,很多都是網友自發,這是娛樂產品特有的,其他產品很難比擬,但是類似粉絲團、貼吧等這些粉絲基地的模式值得學習,做一個款產品是要把喜歡這個產品的粉絲聚集起來,不管是在第三方網站建立的專區還是自己建立專屬論壇,或者是一個專門的微博、微信賬號,總之是關於粉絲的,為這個專有的族群服務的,就如同小米社區、魅族社區一樣。
一款好的產品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和設計方向,那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熱劇《來自星星的你》能幫助我們在做產品的時候打開思路,從目標用戶的定位到營銷,中間需要很多元素構成,每一環都是造就火爆的因子,創業者們,都教授教會了你嗎?
(附錄)女神的“去神化”運動。
韓劇,一直以來,也可以說偶像劇,一直以來的女主角,大多是鄰家女孩,學歷較低,事業全無,家庭底層,親和平凡,渾身缺點,但是相當真實。
為什麼?
是為了讓女觀眾們能順利代入自己啊!
連金三順這樣的女人都能把到那麼帥的男人,我難道就沒有一點兒可能嗎?
造夢,從這個時候開始了。(給宅男看的青春性喜劇相同,男主角都是無比平凡的處男)
應該說,韓劇在這個角度是相當成功的。
女主角一般選用新人女孩,無需演技,但求真實,當然外表可人,但很少有美艷妖精,
可愛,對女觀眾沒有威脅感,性感,可就不行了。
但是《來自星星的你》罕見的選取了一個國民女神的女主角。
怎麼辦?怎麼能讓平凡的女觀眾們對全智賢這樣無死角的美貌170的身高產生代入感?
那就是——轟轟烈烈,不遺余力的“去神化”運動。
剝落女神的光環,讓女神降落凡間,一是劇情上讓她跌入人生谷底,二是細節上無比生活化。
這產生了兩個效果:
一,我從惡意的角度說,滿足了凡人們”你也有今天啊女神!“的小惡毒心理,
二,是從善意的角度說,觀眾有了一種”其實女神談起戀愛來和我們也一樣啊“的認同感。
編劇們做了什麼?
就像《諾丁山》最感人一句臺詞,是女明星含淚對書店老板說:”其實,我也就是一個女孩,站在自己喜歡的男孩面前,求他愛我。“
《星你》中用了極大的篇幅,讓全智賢主動表白,主動出擊,不顧自尊,一再碰壁,死纏爛打,失戀了喝醉,發卑微短信,大哭大罵,儀態盡失……所有一切,都是在”去神化“。
《星你》是一部很難復制的劇,很大程度上,就是全智賢,用十幾年的時間造就女神,脫去這層光環,十幾集電視劇就夠了。
可以說,十幾年的積蓄一把全用上了。
降落人間的星星,不是教授,是女神啊。
不是灰姑娘的故事,是白雪公主她內惡毒姐姐的故事,
壞脾氣的公主,先要變成灰姑娘,才能有王子以及騎士來拯救。
2 沒有王子的事業,只有女王的事業。
看《星你》的時候,我想起了一部暴露年紀的韓劇,《開朗少女成功記》。
時間已經比較久遠,劇情也記憶模糊了,我記得大概主線是,個暴躁傲嬌的富二代,被暗算失去一切,落難時結識平凡的女主,鼓起勇氣再創輝煌的故事。
是不是很像《星你》的男版?
在《開朗少女成功記》時代,男主角的人生和事業是故事的主線,在《我的名字叫金三順》時代,女主角想要和男主角一起各自創業,而到了《來自星星的你》時代,男主角沒有事業(當然他也不需要啦),一切以女主角為重,女主角如何洗清冤屈,逃離危險,重返輝煌,是故事的主要線索。
故事已經完全以女主角的人生為核心,她的起伏就是全部。是不是很過癮?
3 人物的設置的幼稚化
大家都在盛贊《星你》的人物設置,當然是很成功的。
但是,如果大家看過《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話,會感覺,其實人物的設置是比較幼稚的。
感情生活一片空白,一個入幕之賓都沒有,只有單純愛慕者的三十歲女明星?
連初吻都沒有,只有一位生死相許的幼女(幼女很重要),表達愛情的方式大概是高中男生水準的四百年外星人?
感覺上他們的情感心智基本是二十歲,達不到三十歲,更不要說四百歲。
但是,沒關系。只有清純,才能唯美,只有幼稚,才能決絕,只有童話,才能yy。我們,不在乎!
已經很久沒有一部讓人怦然心動的偶像劇了。
已經以為自己老得不會再看電視上的男人心動了。
深夜癡看《星你》的時候,會很欣慰的覺得”原來我還沒有老還有心動的能力啊”!
很久以前,老師上電影課,說起偶像劇,其實很殘酷。
殘酷就在於,其實你不是沒有夢,有人把夢造了出來,放在你面前,而你完全無法碰觸,那才是殘酷。
看《星你》,有那種甜蜜的傷感,我們仍有夢然而那只是夢。
小銀:關於來自星星的你劇中人物的一些思考
關於女主: 作為一名依靠自己努力,缺乏父母關愛,走到人生的制高點,非常難得!也使得她養成凡事依靠自己,以自己為中心,強勢,做事沖動,要面子的性格,卻不乏善良的本質。
她熱愛自由的生活方式,雖然因為愚昧缺乏生活常識遭到謾罵,但是她依舊如故(披薩事件和摩卡種子事件中看出)這是什麼?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卻不肯改變。
女主對於女二的態度,女二在10多年來的朋友關系中,一直是一個傾聽者,一直存在感很弱。女主幫助她,帶她進她演戲的圈子,為她尋找機會,但是在其他後輩故意忽略女二難堪時也只是在女二不在的時候警告後輩,女主卻沒有真心問過女二需要不需要,那些難堪她難受不難受。
女二的采訪那個單戀10多年的男人是誰?(男二在明白女二的痛苦愛戀後思考做出選擇,拒絕她安慰她)可是女一呢?她也許受到那些在她看來的背叛,被朋友憎恨的痛苦。卻還是沒有明白,如同教授說的,你為什麼不肯思考為什麼你身邊的人拋棄你?為什麼讓自己身邊的人走失?(原話忘了)她依舊不知反省自己,我行我素,缺乏對自己錯誤的認知。
但是不能否認女主內在的善良和真性情。從她厭惡她媽的一直以來貪婪自私等,卻從不在經濟上虧待她媽,讓她媽媽過上富足生活,雖然討厭女二,沒有拆穿她的偽善,也不曾利用男二感情等。
關於女二
女二這枚白蓮花是虛偽的,她同時又是可憐的,暗戀男二10多年不敢開口,男二又愛的是自己的“好朋友”,造成了她好強,隱忍又自卑的性格。
在女一跌入人生谷底,女二接替女一的位置!(這個是關鍵前提)她一舉翻身,證明她本身不俗的實力。她能夠讓女主重新登上寶座嗎?不能,她不甘心也不願意失去光明的前途。所以她選擇了落井下石,耍心機,在“偽善”的路上越走越遠,她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榮譽與贊美。
雖然這麼做符合人性,卻也是人性卑劣的一部分。女二可以說是一個悲情人物,讓人同情同時又憎恨。她渴望成功,渴望受到矚目,可是她一開始的方式也許錯了,她本來可以告訴女主她的想法,想要競爭,想要成功,不想當配角,可是她選擇依靠女主的順風車,在女主跌倒的時候借機上位,她本可以用更加光明磊落的方式來獲得成功。
關於教授
教授的刻畫是非常復雜的。
400年前的外星人,並不了解人性,並不了解人生。從它開始單純的瓷兔子,短暫與宜花的相遇,妄想改變宜花小女孩的人生,(到底是救她還是害了她?他的家族)幫助賭博的老人卻依舊傾家蕩產,他的干涉,阻止不了歷史的洪流。單純的外星人400年的生離死別,看著他嘗試融入的世界存在,消亡,新的世界的再存在,消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歸宿,只有他依舊一個人。
400年後的教授,他帶著一股睥睨眾生的傲氣,一股從骨子裏的冷漠。因為害怕失去,所以不會希望,不會期盼。遵循自己制定的規則,他是一名過客,除了對待張律師30年來的溫情讓人覺得他有那麼一點人類的情感。
到後來,遇見女主,其實是對故人的追憶,他的冷漠之心出現了一絲裂紋,因為是最初的感情,400年前的單純相信執著美好,讓他動搖了本來堅定的心。因為相同的容貌,他一次次幫助女主,為了不在讓400年前的遺憾重重演。正是因為他一次次介入,有些東西改變了。他開始變得像是一個正常人,並不只是變得擁有人類的5感,更是擁有了人類的感情。
教授的痛苦孤獨不願意遺忘,讓他走入女主的心,去真正了解一個特別的(有大優點更有大缺點)人。
後來愛上女主,變得謹慎貼心,擁有名為妒忌的退化情緒,重色輕友(20年沒聽律師的買手機,第一聯系人女主)變得沖動不惜自己受傷暴露身份,保護女主。愛情越來越讓他成為一個正常人。這個時候教授的形象鮮活起來。一個渴望不被忘卻,想要溫暖,害怕孤獨,含蓄溫情,他成了一個真正的人。
因為才更到第十集,所以無法更加準確剖析人物性格。
寫下這篇文章,因為一直以來,我們普通人所熱愛的,是對自己,一種從不完美到完美的,改變的期盼。這些期盼通過這部電視劇影射出來。
留言(1)在pc時代,一件商品的銷售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市場,還有商品質量。 市場的構建離不開平臺,如今各種社交眾多,比如扣扣群,貼吧,空間。 在平臺上發部有新意的,吸引人的廣告。 還要明確消費對象,通過商品的亮點來吸引消費者。 質量也是很重要的,商品的含金量越多,當然越值錢。質量=口杯=銷售= 錢。 畢盡錢才是最終目的。 個人關點。
留言 (2)大家會看到女神級演員全智賢在劇中拼命發瘋、賣萌、犯二,比起多年前的《我的野蠻女友》有過之而無不及。角色誇張、形象亮眼,被稱為在“女神”和 “女神經病”之間自由轉換,演繹得相當出彩,可愛而逗趣。而且模特出身的她身材出眾,在劇中她身著超級大牌不斷換裝,每一個場景都有一套全新的行頭,很有 看頭。
Feb 28, 2014
iki kia kiak
來自星星的你帶來商機·服裝書籍炸雞啤酒大賣~如果你至今還沒看過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不懂“炸雞和啤酒”是什麽意思,那你一定是從星星上來的!隨著近來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熱播,劇中男女主角的每一套服裝、飾品、化妝品,甚至睡前讀本都成了粉絲追捧的對象。
導報記者昨日調查發現,不少廈門線上線下商家也趁著這股“星流”熱潮,大賺特賺了一把。
雞排店紛推“炸雞啤酒”套餐
“初雪的時候一定要吃炸雞和啤酒哦!”這句臺詞不但被“星星迷”們記得滾瓜爛熟,連商家也都緊抓不放。昨日,導報記者在淘寶搜索“炸雞和啤酒”,結果有3082個結果,來自全國各地炸雞店都推出此套餐。
這不,廈門也有一家雞排店,直接打出“餵,不準備好炸雞和啤酒你就out了”的廣告詞。
就在昨天,導報記者還發現,廈門禾祥西路的3多雞排店,不約而同地在淘寶網和微信上同時推出了“炸雞和啤酒”套餐。
“18日下午剛剛推出。”工作人員笑著告訴導報記者,這是專門為吸引“星星迷”們準備的。導報記者看到,套餐還分為兩種,除了炸雞和啤酒,還搭配有地瓜、魚豆腐等,售價為32元,據稱推出以後專程前來的年輕人很多。
“最近都是買炸雞桶的。”肯德基、麥當勞工作人員也不約而同地透露,最近來買炸雞的人多了兩成,“大多是學生,但也有近六十歲的阿姨來買呢!”
主角的衣服包包也大受追捧
不僅炸雞和啤酒火了,劇中主角們美輪美奐的衣服包包也大受追捧。由於在國內未見過相同款式,很多人直接找萬能的網絡代購,於是微信、淘寶、微博上紛紛很及時地出現
在廈門,最近就有一網店推出了女主角全智賢同款紅色羊毛呢大衣代購。銷售記錄顯示,這30天共有70人付款購買,平均每天都賣2件以上。按照每件620元的售價計算,這短短一個月賣家就進賬40000多元!
這還不算最好的,同樣是這款大衣,哈爾濱一網店主,一個月賣出了1481件!平均每天賣出近50件!
就連全智賢在劇中最常用的唇膏色號都出現了全球性緊缺,淘寶上也是各種斷貨。一家淘寶店甚至標出“沒有52#,別再問這個色號了”的標識。
劇中讀本廈門賣斷貨
“從前有位非常美麗的公主,她就像沒有月亮的烏黑夜空中的星星一樣閃閃發光。由於某種原因,愛德華覺得這句話給人以慰藉。”
這段話出自“叫獸”最喜歡翻閱的《愛德華的奇妙之旅》,目前,這本書也隨著這部劇而人氣攀升。“已經賣斷貨了!”昨日,當導報記者詢問是否有《愛德華的奇妙之旅》銷售時,廈門外圖書城工作人員透露,其實幾年前這本書就進入廈門了,但最近因為《來自星星的你》熱播,這本書的銷量突然大增,甚至造成了脫銷,書店還會繼續進貨。
據外地媒體報道,國內出版社目前已緊急加印這本書,除平裝版外,還會再出版精裝版。
江蘇南京有個賣家,一個月已經有3445人付款購買《愛德華的奇妙之旅》。還有賣家直接推出兩本書的銷售套餐,銷量也不錯,甚至連韓文版在這個月都有好幾筆成交。以至有網友調侃,“買書的小夥伴們,你們看得懂思密達國語嗎?”(收藏自 2014-02-20《海峽導報》)
Mar 1, 2014
iki kia kiak
“星星”1.1億商機亞洲大賣~(韓國‧首爾28日訊)一齣製作費約2千300萬令吉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帶動旅遊、精品、三C、飲食等粗估超過1.1億令吉的商機,凡是能跟“星星”搭上邊的商品,幾乎都能大賣。
靠著“星星”威力,全智賢、金秀賢在劇中穿戴過的國際精品、化妝品等,幾乎都能大賣,包括提供贊助的香奈兒、愛馬仕、LV與YSL口紅在亞洲相關商品的詢問度更高,許多貴婦到櫃上直接指名“千頌伊那款”,甚至還得從歐洲調貨。
而熱賣程度連韓國、中國成衣廠也瘋狂盜版,包括網拍、臺灣五分埔近期只要標上“星星款”都能大賣,如一款全智賢劇中穿過的格紋大衣,相似款在網拍賣出超過百件。
而置入劇中的LINE也趁機推出相關貼圖下載,在韓、中、港、臺等地上架,馬上衝到付費下載第一名,劇中千頌伊愛吃的炸雞、啤酒等在中國、臺灣韓式料理餐廳都大賣,甚至因H7N9而受打擊的中國家禽業重振。
而估計旅遊將成下一波重點,中國旅遊業者早在一月搶先推出“看星星”行程,帶觀眾去看場景外,還能去追拍片現場,估計共有超過百人前往,臺灣旅遊業者也搭熱潮,推出“5日星星遊”,除劇中場景,女主角愛吃的炸雞啤酒、烏龍麵也成賣點,團費約新臺幣1萬5千元,詢問度很高。(收藏自2014-02-28星洲日報/財經)
Mar 1, 2014
iki kia kiak
天下雜誌:來自星星的你 台灣看見什麼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兩岸熱映,這幾天也成為台灣媒體不斷報導的話題,但是,除了明星和八卦,台灣看見了什麼?
這部在韓國SBS電視台周三、周四晚間播放的電視劇,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攀升,不斷逼近30%大關。它的成功,不只是贏得收視和接下來的海外授權收入,事實上更標示出了韓國在製作電視劇上的另一個高度。這股韓流不斷自我超越的驅動力,才是台灣應該深自惕勵的部分。
簡單地說,對於戲劇文本的思考與製作,如何兼具商業、娛樂與內涵,韓劇在呈現上已經愈來愈成熟,而且努力跳脫過去家庭劇狗血情節的窠臼。這幾年來,科幻、警匪、懸疑、甚至是政治題材都曾經成為所謂「偶像劇」的主軸,這些劇本磨練出了一波又一波優秀的新生代演員。
其次,儘管「邊拍邊播」一直是韓國影劇製作模式中為人詬病的部分,但韓劇在拍攝上的品質要求,仍然在高度時間壓力下,極力往電影級的 規格靠近。《星星》中為了創造「時間靜止」的效果,每次需要動用60架小型照相機連續拍攝,另外,不管是男主角從天而降伸臂擋車的畫面,還是男女主角住家 明明是棚內造景,卻能在陽台外以後製技術處理出高樓向下俯瞰的車水馬龍街景,這些技術上的細節講究與呈現,都超越以往的電視劇水準。
先有嚴謹的製作團隊,加上全智賢與金秀賢毫無邊界的演技,和其他配角一樣整齊出彩的表現,造就出一齣好戲,才有後面再透過網路科技與社群,所發揮的驚人推波助瀾效果。
韓 劇一年生產超過100部,雖然當中也有好有壞,但因為密度高,早已養出了一群跨越國界的廣大收視群。每每有新劇推出時,中港台的網路平台例如百度、韓劇討 論區甚至bbs,就會跟著成立專版討論劇情。版上有各種po文討論,粉絲們透過截圖分析細節與演技,或衍生結合想像與趣味的各種二次創作,直播時,更是即 時轉播、提供翻譯,完全沒有時差。
這次SBS授權給大陸視頻網站如愛奇藝等同步播放,當然營造了更大的風潮,但是長期以來透過網路播放,建立跨越國界的社群效應,更是韓流能席捲亞洲的重要資產,透過這些回饋,也回過頭去促使他們在節目製作上更進步,因為每一個小地方,都會被觀眾「找碴」發現,放大檢視。
當台灣媒體不斷在新聞中播放《星星》的片段,讓這個話題被炒作得更加白熱化,電視台又開始準備去購買播放權時,或許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投入這麼 多版面和時間,背後的真正理由是什麼?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報導別人的努力,檢視與激勵自己?還是只抱著便宜心態,再拿來填補內容已經貧乏到不 能再貧乏的新聞和節目頻道?
台灣的電視台意識到,在這樣的潮流下,自己正在快速被觀眾遺忘和放棄嗎?
我們到底從《來自星星的你》身上,看見了什麼?(收藏自 2014-03-03 天下雜誌)
Mar 6, 2014
iPLOP
熱門劇多來自“阿祖媽”之手‧主婦寫韓劇年薪1千萬
韓劇編劇九成多是女性,且都是家庭主婦,《來自星星的你》編劇朴智恩曾在訪問中說過:“韓國家庭主婦除了做家務和帶孩子之外,還有很多空閒時間可以寫作,寫出來的作品失敗了也沒關係;其次,現在韓國女人知識水平很高,許多女人情感細膩,她們有能力完成大規模的寫作任務。”
“安娣”寫韓劇,年薪402萬元(約1千零40萬8千令吉)。
熱門韓劇多出自韓國“阿祖媽”(家庭主婦)之手,“安娣編劇”薪水最高一年約33.88億韓元(約1千零40萬8千令吉),甚至超越一些大明星。
韓國“阿祖媽”女編劇群体數量如此龐大,也就造就韓劇以家庭劇和愛情劇為主的趨勢。
而韓國編劇的酬勞非常之高,著名編劇的薪水甚至高過明星,有報導指,稿酬最高的甚至會給編劇一張空白支票,任由編劇去填數字。
在韓國,像金秀賢、崔丸奎等特A級編劇每創作一集電視劇就可獲得約2千萬韓元(約2萬3700新元/6萬1千355令吉)的稿酬。據報導金秀賢還曾與SBS電視台簽訂了价值33.88億韓元的協議。
除稿酬外,編劇們還可獲得部份分紅,但和其他行業一樣,編劇也是有等級的,級別不同,酬勞也會有所不同。
以剛剛入行的編劇為例,他們每創作一集電視劇僅能獲得250萬到400萬韓元(約2千900至4千700新元/7千507令吉至1萬2千166令吉)的稿酬。
韓國知名女編劇
朴智恩
代表作:《賢內助女王》《來自星星的你》《來自星星的你》編劇朴智恩一直擅長寫家庭劇,在“星星”之前,她的《逆轉女王》、《賢內助女王》都紅透半邊天。她從“家庭婦女視角”出發創作劇本,深受大家喜歡。
金恩淑
代表作:《繼承者們》《紳士的品格》《秘密花園》《巴黎戀人》金恩淑本身是韓國家喻戶曉的作家,她的作品情感非常細膩,筆触也很溫柔。
宋在貞
代表作:《仁顯王后的男人》《順風婦產科》她筆下的作品,幾乎每部都是精品。《仁顯王后的男人》和《九回時間旅行》,兩部穿越劇都寫得合情合理。
洪美蘭、洪靜恩姐妹
代表作:《主君的太陽》《我的女友是九尾狐》《原來是美男》洪美蘭、洪靜恩兩姐妹的作品都屬於歡樂搞笑又有點揪心的故事,這是因為兩姐妹的創作風格一個擅長煽情,一個擅長搞笑。(收藏自2014年3月12日星洲日報)
Mar 14, 2014
corps sans organes
沙比里:2010年至今撥款·8億發展多媒體創意內容
(吉隆坡15日訊)自2010以來,政府已撥款約8億令吉給多媒體創意內容(CMC)領域,以刺激該領域的發展。
通訊及多媒體部長拿督斯里阿末沙比里表示,該項撥款已讓創意多媒體領域從中受益,尤其是產生了新的知識產權、創新人才,同時增加了收入較高的工作機會。
他說,“根據普華永道會計行資料顯示,預料在2016年,消費者在電影、電視、音樂、遊戲及教育內容方面的整體消費將達9千660億美元。
阿末沙比里今日在“2014年第四屆創意會議”上致詞時說,創意資源方面的管理,尤其是創意、科技及市場是關鍵的因素,以帶領我國從相關內容的消費者,轉而提昇至成為出口,或提供相關服務的國家。
他說,有別於其他的國家,本土製作公司能受惠於眾多政府推動的撥款及獎勵。
他指出,自2011年推行的國家創意領域政策,已促使該領域為國家經濟帶來了72億令吉的收入。該政策也為我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即在2020年以前,增加5萬份工作機會。(收藏自16.3.2014星洲日報)
Mar 19, 2014
iki kia kiak
廣告導演張明勇‧給產品說故事
導演必須懂得說故事,廣告導演更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講故事。
誰給產品說故事?此人正是廣告導演。
廣告需要創意及各種包裝的行銷手法,而賦予產品一個動人的故事,馬上讓它顯得與眾不同。
“一流的導演都是講故事的高手,王家衛也擅長講故事!”知名香港導演王家衛是張明勇(附圖左邊)的偶像,大學時期的他,早已養成上電影院看文藝片、外國獨立電影的習慣。通過觀賞電影,尤其從王家衛的藝術電影中學習不同拍攝手法與角度。
話說張明勇並非一開始就對錄影感興趣。他在拉曼學院修讀廣告傳播學系期間,得到了哥哥的二手相機。同學知道他擁有一部相機,都請他在各個活動拍攝記錄;弟弟婚宴上,姑姑給了他一部數碼錄像機,以攝錄整個婚宴過程,這才逐漸對攝影與錄影產生興趣。
最大的鼓勵,源自獨立影展金獎
“用你的鏡頭,給未來一個嘗試”,這是2003年由Astro與韓新傳播學院聯辦的“第一屆TRY-CAM獨立影展”標語,張明勇確實用他的鏡頭作了大膽的嘗試,這個嘗試也從此改變了他未來要走的路。
當時還在求學的張明勇與工程系的朋友劉敏耀自編自導地拍了一部短片《69》,內容述說兩個小人物的故事:兩個擁有不同家境、貧富懸殊,形成強烈對比的追夢故事。
這部短片獲得了當屆的冠軍;同年,另一部作品《Lose yourself》也贏了賽城數碼影片比賽,給了張明勇非常大的鼓舞。
修讀廣告設計的他,為了學習更多影像製作的知識而特別副修有關影片製作的課程,包括錄制影片的後期製作以及剪接等。後來,他便是靠著這些基本知識,走進了一家小型的唱片公司當剪接師,做著做著轉眼便是6年。
追逐理想——創立小資影片製作公司
2012年,張明勇決定做自己喜歡的事、尋找自己的夢,而恢復了自由工作者的身份。他在2008年創立CineWedding Studio,開始接業余的婚禮及商業活動錄影的工作;2009年投資了一萬令吉的基本錄影器材,比如專業相機、電腦和影片剪接軟件;2012年正式註冊了自己的影片錄制公司ModeMedia,這才開始接獲廣告影片的生意。
由於屬於小型影片製作公司,他的廣告作品都是通過網站、社交媒體、Youtube或是展覽期間播出,製作費沒有大型拍攝公司高。“網絡及電子媒體越發達,越多產品需要宣傳,我們這種小型製作團隊越是被需要。”
商業性質的創意行業,如同行走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部份時候,廣告導演處於被動的創作位置上,他們必須儘量滿足顧客的要求,包括製作一些缺乏創意及新鮮感的廣告。
“以前有很多創意的想法,投入工作以後抹殺了我的熱情。”張明勇笑說。
儘管他如此說,當他的作品《HidupBersama》在2013年的BMW Shorties短片比賽中獲得榮譽獎,證明了這位青年的熱情未減,未來還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廣告與影片。
廣告導演的特質:
■擅長說故事
■溝通、協調能力
■掌控現場氣氛、演員情緒
■掌握編導、錄影及剪接技巧
除了廣告導演,還可以當:
■講師
■編劇
■剪接師
■電影或短片導演
/張明勇的簡介/1982年出生於霹靂太平,2004年在拉曼學院修讀廣告傳播系文憑課程,隔年前往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LJMU)進修一個學期,考取大眾傳播榮譽學士學位。曾在一家小型唱片公司擔任剪接師,工作6年後轉職成為自由工作者,攝錄婚禮影片及拍攝商業廣告,也創立了Mode Media與Cine Wedding Studio公司。(收藏自星洲日報/副刊‧文:鄧雁霞/圖:何正‧2014.06.03)
Jun 12,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陳紹安‧無遠弗屆的軟實力
泰國,很賺人熱淚。
每在面書點擊泰國公益廣告,都會熱淚盈眶。
這些廣告,很多時候可讓人感受到泰國式的感性,通常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即已反映泰國的人文價值,以及他們所推崇的,人性最光輝的一面,三言兩語就給道盡了。
這有點像韓國,他們看到多媒體世界足以喚發的軟實力。
韓潮,何只“娛樂”兩字說得清楚。當全世界狂追韓潮,版權收入也只是表面,實際牽動的是整個世界對韓國的印象,爭相湧入韓國觀光、消費,最後就搶購韓貨,帶動的是一整個韓國的經濟。
中國,後來也看到了,也開始倚重多媒體極盡能事輸出綜藝、娛樂產品,為世界打開另一窗口,即使模仿韓式綜藝如《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等,也一一擄獲全球上億人心。
這些軟實力,讓人遺忘政治,遺忘一個國家經濟策略背後的議程,人們是在不自覺中,像被催眠那樣沉醉不醒,而且甘之如飴的支持到底,更甚的是趨漸被感化,最後融入他們形塑的新世界裡頭。
說回泰國公益廣告故事集,有一個說;一個未婚女大學生,上完課就必須趕回家照顧小女兒,人們都以為她被男人拋棄,私下把女兒生下來,注定窮困窘迫一生。

(泰國潘婷洗髮水廣告)
故事講到後來,那個叫她媽媽的女兒,原來是有一次去丟垃圾,在垃圾堆發現的棄嬰,她抱回撫養,視如己出,對人們因誤解而投以的異樣眼光,她不介懷,只要小女孩叫她一聲媽媽,她自己都被感動到滂沱淚下。
另一個故事,說一個天天做好事年輕人,每天走過的路上,都會看到一個媽媽帶著小女兒討乞,小女孩持一牌子寫著“我要上學”。他看了心酸,每天走過都會打開錢包,掏出鈔票丟入那個小女孩的錢箱裡。
就這樣,一日復一日,至到有一天,他又經過那個角落,正要打開錢包掏錢時,發現那個小女孩,不見了,只剩下媽媽一人……鏡頭一轉,那個小女孩一身校服,滿臉笑容的走回來了,小女孩對他笑,他愣住,淚珠從他眼角溢出…這類公益廣告,通常有商家贊助,視頻播完,會出現贊助商小通告。這沒關係,公益廣告打動了千萬人心,商家因此得到一點回報,這好過大商家一向不願出資做這種好事的國家如;馬來西亞。
是的,馬來西亞,我們真也看過很溫情、很能打動人心的廣告。但是,放諸全球視野,單是韓、泰公益廣告的創意和誠意,我們都比不上,甚至沾不到邊。
何以如此?原因或者是:我們的社會利益薰心,薰到無知、無視用情、用心、用創意和誠意形塑的軟實力背後無遠弗屆的爆發力和影響力。(收藏自12.6.2014星洲日報/筆下真情‧作者:陳紹安‧《星洲日報》檳吉玻副採訪主任)
Jun 12, 2014
iki kia kiak
滑世代的影音行銷術
影片不只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廣告,更是對影像、聲音、文字的精巧安排,運用多重感官,說一個更打動人心的故事。強烈的感染力、高度的涉入感、更容易造成病毒擴散,這些都是影音廣告受品牌主青睞的原因。
影音形式超吸睛
網 路影音究竟有多受歡迎?根據comScore今年3月的調查,美國網友85.9%會觀看網路影音,共有1.87億美國人觀看了超過460億的網路影音,平 均觀看時間為4.3分鐘。網路影音廣告則占美國所有網路影音量的38.1%,瀏覽量高達287億,是去同期的兩倍,觀看時間則占網路影音總觀看時間的 5.1%,覆蓋了54.3%的美國人口。
就連Facebook上的影音內容,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50%。無怪乎Facebook於4月底正式推出影音廣告,在使用者的動態消息牆上,嵌入全長15秒鐘的影音廣告。
這 股影音爆發的趨勢,也從國外吹向台灣。以台灣滲透率最高的影音平台YouTube來說,2013年不僅YouTube的總觀看時數年成長6成,台灣網友透 過手機觀看YouTube的時數更大幅成長3倍,台灣人出門在外會隨身瀏覽YouTube的比例在短短兩年內則成長了4倍。
4G時代的殺手級應用
影 音廣告的飛快成長,也成為網路廣告的成長動力之一。美國互動廣告局(IAB)公布2013年網路廣告的營收報告,去年全美的網路廣告創下428億美元的規 模,首度超越廣播電視廣告的401億美元。從網路廣告的模式來看,雖然搜尋廣告還是第一名,占整體營收43%,但成長最強勁的卻是行動廣告和影音廣告,影 音比前年增加19%,已躍升為網路第4大的廣告模式。在2014年,網路影音廣告還將有兩位數的增長。
推升這股力量的原因,行動化是最大關鍵。隨著行動裝置普及,使用者對行動裝置的黏著度越來越高,智慧型手機已成為多螢世代中最主要的螢幕之一,不少人低頭著頭、手指輕輕一滑就連上全世界。
根據國際市場研究機構TNS在2014年的調查報告顯示,台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從2012年的32%及2013年的51%,到今年則高達67%,不僅再次創下新高,年成長率也達16%。也就是說,台灣每10個人就有近7個人屬於「滑世代」的一員。
行 動裝置把人們的生活時間切得片段又零碎,影音正是在零碎時間內,能快速滿足內容需求的媒體模式。對消費者來,在通勤時間花個3、5分鐘看一支短片,在有限 的時間和移動狀態下,照樣能接受新資訊。「消費者媒體習慣轉移,用PC或電視看影音地點受限,但行動是中繼站,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收看。」台灣安吉斯媒體 集團數位長邵懿文說。
除了行動裝置普及外,今年更是台灣的4G元年,未來在連網速度更快的情況下,許多人期待,4G環境將出現新的殺手級應用,而這個殺手應用正是網路影音。未來人們對影音的需求,只會多不會少。
若分析這群滑世代的屬性,就會發現他們是和傳統電視觀眾完全不一樣的兩群人。根據Forrester去年底做的調查,廣告主、媒體公司和廣告代理商覺得網路影音未來最大的潛力是,可以接觸電視廣告接觸不到的人。這群人,正是電視產業不斷流失的年輕族群。
台灣安吉斯媒體集團傳播策略總監許文縣表示,電視的收視率逐年下滑,越年輕的族群下滑比例越高,而網路影音的使用則呈現快速上揚。其中使用率最高的年齡層,就是電視收視率流失最嚴重的年輕族群。
釐清行銷目的
Google 台灣總經理陳俊廷則以台灣人使用YouTube的情形佐證。以整體來看,2013年每周至少造訪YouTube一次的比例為77%,雖然還是僅次於電視的 88%,但若看16至20歲的族群,每天使用YouTube的頻率卻比電視更加頻繁,16至24歲族群在周間黃金時段觀看YouTube的比例更首次超越 電視。
在網路影音越來越爆發的趨勢下,品牌主又要如何善用影音媒介?首先,品牌要先釐清整體的行銷策略和目的,影片在裡面扮演的角色為何,是打形象、賣產品還是衝銷售,千萬不要只是為了做影片而做。
釐清目的後,再針對核心目標族群設計影片內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品牌主必須先決定看的人是「誰」,把訊息傳遞給特定而明確的目標受眾,影片將更有效果。
雖然網路影音比電視廣告秒數更長,但仍有時間限制,在有限時間內,更要精準溝通訊息。假設品牌主在一支影片中,一下談新產品,一下談員工多優秀,一下又說公司拿了慈善大獎,消費者看完最後會記得什麼?答案是:什麼也記不得!一次只溝通一件事,才能精準傳遞訊息。
有 梗影片總能在網路世界引發廣大迴響,有創意的影片很棒,但有時卻讓人記不得你的品牌名稱。品牌主有時太過沉浸在影片製作裡,反而忘記溝通和行銷目的,因此 試著在影片中加入logo、網址,或是店裡的一塊招牌,都有助增加網友記憶,尤其在影片的一開始,就要清楚讓觀眾知道。
雖然現在網友對網路影片的容忍度能在5分鐘內,但這並不表示他們就會全部看完,反而在資訊爆炸的情況下,網友更沒耐心。Visible Measures就指出,如果影片在前10秒沒有足夠吸引人的點,20%的人就會直接關掉。「品牌主要思考前面的衝擊。」邵懿文說。
影 片也只是行銷開端,還必須加入後續的號召行動(call to action)。像是在影片結束後,明確呼應觀眾該採取哪些行動,請他們「到我們網站」、「打電話」、「加入粉絲團」或「上網搜尋」。否則觀眾不僅不確定 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品牌主也失去了一次珍貴的互動機會。
網路影音也不是獨立於其他行銷工具的媒介,「不是把影片拉出來單獨做,而是要結合很多工具,如官網、社群媒體、EC平台等,創造後續的購買或分享。」邵懿文舉例,美國連鎖商場Target就曾拍攝微電影,影片中的道具全都是自家商品,激發消費者購買慾望。
除了廣告主自行設計內容外,李奧貝納品牌策展總監周子元也看好未來群眾外包的潛力,「從網友角度重新思考,讓網友從前端就開始參與,不是在後端才告訴你要去做什麼。」品牌主應思考如何透過活動設計,讓消費者共同參與對話,一起建構品牌價值。
影 片製作完成後,光是放在YouTube上還不夠,還要加上一些擴散技巧。周子元認為,品牌不要被動等待網友口碑分享,如果能找到核心族群當 「Curator」(內容策展人),成為第一批自願幫你傳播的人,影片才容易被看到。或是主動透過社群媒體分享,達到擴散的加乘效果。
最後,品牌主不要過度期待網路影音能有立即效果,很少影片一推出就能造成病毒擴散。能造成病毒擴散的結果,也絕對是綜合許多條件,一個好的影音行銷策略是需要一致性、完整性和耐心。
即使網路影音是未來趨勢,但在台灣,電視仍是強勢媒體,平均來說,在廣告主預算中,仍有60%投放在電視上。但網路確實可以幫助品牌接觸到電視媒介以外的族群,因此品牌主要思考的是,怎麼結合電視和網路,打造整體的影音行銷策略。
陳 俊廷認為,品牌主要重新定義電視策略,「電視已不再僅限於家裡客廳的螢幕,而是讓使用者能隨時隨地觀看電視節目的網路連線裝置。」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與 個人電腦全都包含在內,品牌主必須跟上消費者的眼球,打造全電視策略。目前台灣許多品牌主都會讓不同版本的廣告,在電視和網路同步播出。電視主打短秒版 本,先以大眾媒體的優勢吸引觀眾注意,再依網路特性,放送完整的長秒版本,激發觀眾在網路上找尋更多品牌資訊。
只是目前對廣告主來說,投 放網路影音廣告最大的挑戰是,他們無法在事前就預知廣告效果,以及能觸及多少人口規模。周子元解釋,電視廣告以收視率做為計算邏輯,品牌主在買廣告前,就 能知道花多少預算能讓多少人看到廣告,「但網路就不一定了,可能大中,也可能大賠。」正是因為網路影音廣告還沒有一致性的計算機制,所以台灣廣告主對網路 影音的投放也相對保守。
也因此,台灣安吉斯在去年下半年開始成立「OTV Practice Team」,試著歸納線上影音(Online Video)和電視(TV)的整體效果該如何計算,藉此事先推估網路廣告的成效。許文縣分享初步觀察結果,當電視廣告到達一定聲量時,若加上網路影音,傳 播效果將更加顯著。若將部分電視聲量轉移到線上影音投放時,則比單純只用電視投放,增加5%以上的接觸人群。
網路影音的蓬勃發展,對所有品牌主都是啟示。未來這不僅是行銷預算的重新分配,更是搶奪消費者眼球的全新戰場。(本文摘自2014年5月號《數位時代》「滑世代的影音行銷術」 / 採訪.撰文/陳怡如)
Sep 5, 2014
iki kia kiak
TENZ:我看 GigaCircle 與社群內容眾包:讓利是關鍵
(看過七龍珠漫畫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張圖的梗吧 XD)
最近台灣網路界大家都在討論 GigaCircle 這個爆紅網站,它到底有多爆紅?來看一下 Alexa 的截圖。
看到了吧,這根旱地拔蔥的成長曲線。短短幾個月,GigaCircle 就長到 Alexa 台灣排名前十名,讓很多做網站的人跌破眼鏡,直問他們到底怎麼做到的。
GigaCircle 的成長方式其實很簡單:利用「眾包」(CrowdSourcing)原理,讓許多網友自願貢獻內容,還幫忙分享到社群網站上;透過大量的新內容和大量的社群分享,在短時間內讓 GigaCircle 的流量快速爆增,一舉超越許多經營已久的老牌網站。
為什麼會有大批網友自願在 GigaCircle 上產生內容,並且用力分享?這是因為 GigaCircle 的「分潤」機制。網友在 GigaCircle 上貼文,除了有基本的貼文費用外,更可以依文章的點閱來分享利潤。甚至 GigaCircle 還推出類似多層次傳銷的「下線」制度,鼓勵會員拉人進來;下線的貼文分享所得,上線可以抽到一部分比例。無怪乎在搜尋引擎上搜尋「GigaCircle 賺錢」會看到一大排教學順便拉下線的文章。
GigaCircle 用這種方式,在短時間內成立了一支內容大軍。從內容來看,網友分享的內容水準非常差,除了有許多以聳動標題騙人點閱的垃圾內容外,絕大多數內容都是盜文盜圖而來的。這對 GigaCircle 日後的經營是利是弊,還有待觀察,但 GigaCircle 的經營模式,有個關鍵是其他內容網站可以思考的,也就是讓利。
讓利,讓什麼利?
GigaCircle 用這種模式爆紅,想必會讓人也想效法,不過其低劣的內容水準,以及在法律道德邊緣遊走的做法,個人覺得無法長久。倒是 GigaCircle 的讓利精神倒是很值得借鏡。
可能很多人會問:什麼叫讓利?其實讓利的目的,就是要提供誘因,讓網友有意願來提供內容,或做任何你想要他們做的事。
也許也有人會問:我們經營網站已經不易,要怎麼讓利?我的回答是,讓利不是只有給錢一種方式。GigaCircle 提供直接的金錢回饋,當然是讓利的一種模式(你也看到他們花錢買到的都是垃圾內容),但所謂的利,也可以是很多其他的形式。
除了錢以外,還可以怎麼讓利?來舉個我在社群工作中實際經歷過的例子,也許各位看了就會懂了。
在 Yahoo 還沒有關閉在台灣的兩個部落格服務(無名小站、Yahoo奇摩部落格)時,我在由老查所帶領的Yahoo奇摩社群發展部中,共同參與「Yahoo奇摩摩人」的經營。「Yahoo奇摩摩人」是一群為數約350人左右的重量級部落客,每個人都是在各自領域中擁有大量網友,且在各自的部落格中努力耕耘的優秀部落客。我們用很多方式來維持與這些優秀部落客的密切關係,希望以最貼心的服務和支援,讓他們持續使用我們的平台,在我們的服務上發表優質好文章,吸引更多網友點閱。這是「Yahoo奇摩摩人計畫」的經營初衷。
但吸引這些優質部落客的最關鍵因素,是讓利。
各位不要誤解,「Yahoo奇摩摩人計畫」並不發稿費或分享費給部落客,甚至我們平台還向他們收取 VIP 會費;那我們讓什麼利呢?對部落客來說,我們有一個其他部落格平台無法提供的優勢服務,就是透過Yahoo奇摩首頁的曝光,讓被曝光的部落格文章流量爆增。
對部落客來說,流量是最重要的事。有了流量,表示人氣很旺;人氣旺的部落客就有更多發展機會,不論是接廣告合作專案、出書、上媒體等等,機會愈多,影響力和收入也會提升。Yahoo奇摩摩人計畫藉由分享流量,讓這些部落客和平台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即使到今天,我們的部落格平台服務已經關閉一陣子,很多過去在無名或Yahoo奇摩部落格的部落客也都投靠其他平台,但靠著之前打下的密切關係,還是有很多部落客願意繼續與Yahoo奇摩合作。
讓利並不只是給錢而已,重點是要思考並理解你的合作對象需要什麼資源、你手上有什麼資源可以釋出來,而且對他們真正有所幫助。這可以是各種資源、機會、名聲,不一定非得是現金不可。
GigaCircle 打擦邊球的經營方式並不值得效法,但其讓利的精神值得學習。請和社群分享你所擁有的好康,社群的回饋將會大到你難以想像。(收藏自西瓜的滋味 部落格)
Sep 9, 2014
iki kia kiak
《內容營銷個案》公主生病了:從前從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美麗的女兒,也就是公主啦!
但這公主卻生了一種怪病,任何東西只要被公主摸到都會融化,不管是金屬啦、木頭啦、塑膠啦,只要被她摸到,一定溶化!
「要怎樣才可以幫我女兒呢?」他和巫師商量著該怎麼辦。
而其中一位巫師告訴他:「如果您的女兒摸到一樣東西,而它不會在她的手裡溶化的話,她的病便會不藥而癒了!」
國王聽了真是高興極了。
於是第二天,他便辦了一場比賽,規則是:「任何男人只要能找到不會在他女兒手中溶化的東西,便可以娶她的女兒,並繼承他所有的財富。」
三位年輕的王子前來接受挑戰。
第一位拿來是非常硬的鈦合金,但是....公主才剛碰到它,它就溶化了。這位王子便十分傷心地離開了....
第二位王子拿的一個巨大的鑽石,他想既然鑽石是全世界最硬的東西,一定不會溶化,可是....公主才剛碰到它,它就溶化了。這位王子也十分傷心地離開了.....
第三位王子走向前告訴公主:「請把您的手放進我的褲子口袋裏,並摸摸看是什麼東西在裏面。」
這位公主遵照他的指示,把手放在他的口袋,不過她的臉卻害羞的變紅了....
她摸到硬硬的東西,不過東西卻沒有在她的手裡溶化。
國王十分開心,這個王國裡的每一個人也都高興極了。
而第三位王子也如願地娶了美麗的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問題是.....
在王子褲子裏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當然就是M&M巧克力!不然你在想的是什麼?怎麼那麼的Hard Sales?
Oct 27, 2014
iki kia kiak
游燕燕·追隨會說故事的人
“堅持”、“段子時代”、“說故事的人”、“品牌與消費者的關系”等等;這一切都不是巧合,而是廣告界現今與未來的趨勢。
優秀的創意作品,必須更多參與營銷作業,因為顧客是最後的決策者,這就是現實世界。一個人的熱忱再大、點子再多,所構思的項目不受顧客青睞也是徒然。”
如果你計劃日後在廣告界發展,那就不可不知何謂“段子時代”了!
簡單來說,即如今廣告界需要的人才已不是廣告文編寫人,而是一個會說故事的人。
賣創意與故事 現今與未來趨勢
彭駿成(上圖)與和文蔚(下圖)在中國廣告界打拼多年,從擔任基層設計師一直往上攀爬到如今的創意長和創意總監位置,熱忱必然不能少,但最關鍵的是他們相信:堅持就會成功!
同樣是獨中生,同樣是從The One Academy畢業,同樣是到中國發展,同樣是服務於廣告界,同樣擁有“創意”的職銜……從他們口中都不約而同吐出相同的關鍵詞,如“熱忱”、
故事傳遞信息——彭駿成(藍色光標數字營銷機構(Blue Digital)創意長)
雖從小對繪畫感興趣,但升上高中後卻一心一意想成為一名會計師。不過,在銀行實習6個月後,他改變了主意,發現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轉而報讀美術學院的插畫課程。那一次的轉念,改變了他的一生。
彭駿成表示,具有藝術感是從事藝術領域的必備基礎,繪畫技巧和紀律為其次。當時,院方規定學生每個星期必須呈交6張素描,他把這門功課視為一種自動自發的紀律培訓,繪畫功力自然也熟能生巧。
“我沒有先天的繪畫才能,後天培訓才是真正的關鍵。可是,我畢業後的3個月找不到工作,後來曾從事視覺插畫和Flash動畫設計的工作,薪資卻不太理想。直到接觸數碼多媒體設計,我看到它無限的潛能,決定專註於數碼設計的領域。”
參與營銷作業
在2007年,我國的數碼多媒體設計行業並不盛行,發展空間有限。那時候,他開始考慮要到國外發展,中國、澳洲和日本被列入考慮名單。在一次的機緣巧合下,他得到一個機會,在兩個星期內決定到中國發展其事業。
加入一家國際數碼多媒體設計公司後,他在北京和上海的分公司擔任創意總監,專註於數碼營銷領域。之後,他於3年前成為藍色光標數字營銷機構(Blue Digital)創意長至今。
“從設計工作轉至營銷作業,我認為後者是廣告從業者的部分工作,經營一個創意產業,包括團隊的建立和培訓。如果要創作一個
網絡媒體發展飛速
為什麽選擇中國?“當時,中國13億人口的網路用戶已占約2.3億人(目前增長至5.3億),網絡媒體飛速發展。移動互聯網大時代的到來,更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購物方式,如電子錢包將取代真錢包,無論是購物、車資、發紅包等等都可以使用電子錢包的便利。”
“說到電子商務更火熱到不行!過去幾年來,我很少到購物中心逛街購物,只要上網‘淘寶’就行;有些人甚至到購物中心試穿衣服、鞋子之類的,然後再到網上購買。這導致中國近幾年來有不少購物中心面臨倒閉的危機。你知道嗎?這就是網路和創意的強大之處。”
吸睛關鍵
彭駿成用了約8年的時間在中國“賣”創意故事。在他的團隊裏,會說故事的人已取代了廣告文編寫人。根據一個品牌要傳達的信息重點,創造一個以目標對象為主的感人或深入民心故事。只要有好的點子和故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創意媒體的媒介。
他強調,現今廣告界的趨勢是“說故事是王道”,也就是段子時代,從以前、現在到未來亦是如此。以說故事的方式傳達品牌特色吸引消費者的註意力是一種創意解決方案,即針對某消費者群設計合適的故事,通過各種媒體管道傳遞有關訊息,從而刺激銷量。
“你有留意到嗎?一些感人肺腑、有意義的廣告不會讓人察覺那是一個‘廣告’,甚至有人會在各種社交網站上與人分享。”
“在廣告界不可以‘認老’,應該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和變化與時並進,學習不同的新東西。中國廣告業的市場很大,他們需要許多人才,對大馬人才更是愛不釋手,因為我們通曉多種語言和擁有良好的工作態度,有能力與國際客戶群進行協商交流。”
保持熱忱的心——和文蔚(雅酷(AKQA)商務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創意總監)
早在中學時期,活躍於運動、音樂及藝術領域的和文蔚已對未來前景有大致概念,她知道自己日後的職業生涯將離不開與藝術有關的工作。
果然,畢業自廣告與平面設計系後,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的某間廣告公司擔任設計師,至今在中國發展已有11年之久。
“學院畢業後,身邊多數的朋友都選擇出國留學,而我比較想踏入社會工作,也希望能夠到國外擴展視野;剛好室友是來自上海,我就透過他的幫忙在上海面試工作。我曾在當地的幾間廣告公司工作,學習適應新環境,與同事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精神。”
從不說“不行”
在還沒嘗試一件新事物以前,她從不說“不行”,低估自己的能力將無法做大事。起初,她坦承在工作方面確實較苦,因本身是廣告與平面設計出身,而該公司則專註於互動數碼多媒體設計,面對如此的全新挑戰,她放膽嘗試和學習,努力的“披荊斬棘”邁步向前。
“回想當時,我一天只睡4、5個小時,使我撐下去的力量是那一顆熱忱的心和忍耐的心。我花了約3年的時間,從不會學到完全掌握為止。離職時,公司提供我升遷為創意副總監的機會,不過我覺得自己的經驗還不足回拒了。職銜並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東西,我相信自己還有更大的潛能還沒完全被發掘出來。”後來,她擔任中國奧美廣告公司的資深藝術總監,帶領一個團隊創作了無數的優秀作品,並榮獲不少國際獎項。
團隊精神很重要
和文蔚說,廣告界講究的是團隊精神,論功勞也是歸一個團隊所有,一群人的力量比一個人的力量來得更大。一個人的資歷和經驗可以透過時間累積,而點子是屬於個人資產,不同點子的結合將帶來無限的創造力。
4年前,她加入雅酷商務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擔任創意總監,開始有了新的想法。“我要做的不只是廣告,一則感動人心的故事比強打品牌特色更深獲人心。”
未來3趨勢
和文蔚認為,未來的廣告界有3個趨勢:
從360度———到365天
與其透過360度全媒體的應用,增加行銷活動中所應用的媒體數量,倒不如增加與消費者互動的延續性及可能為社會帶來的影響。例如菲律賓電信公司將數碼圖書存入舊SIM卡,並發送給需要的學生。這出乎意料的簡單創意,不僅為舊產品創造新價值,也成功打開品牌和消費者365天密切連結的管道。
從品牌故事———到消費者故事
以傳統方式在建立品牌故事時,都需要為品牌塑造一個獨特的好題材。觀察近年品牌經營的共通點,用“消費者的故事”取代品牌故事,更貼近消費者的真實生活。另一個趨勢是有更多目的導向的行銷案例崛起,例如巴西用“Immortal Fans”(“死”忠的 粉絲)以傳達器官捐贈的概念,品牌從中所帶出的意義,更超越報表上的數字。
從媒體干擾———到企業創新
企業往往沒發現核心問題,而借由用外在媒體力量幹擾影響銷售,期待帶動改變;但這只是短暫的隱藏問題,卻非一勞永逸。創意與創新是為了一個明顯的問題找出未知的解決方法,或是將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法應用在一個未知的問題上。企業應該要透過這樣的創新方式,產出新的商業模式為企業解決問題,同時嘉惠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關系。
她奉勸有意進入廣告領域的人才勿失去一顆熱忱的心。每個成功人士在成功的道路上都會遇上挫敗和挑戰,但不要輕言放棄,專註追求所設下的目標,堅持到底走到終點。
“最好的學習機會通常都來自於失敗,成功的機會常常就隱藏在你經歷挫敗後的再試一次當中。” (收藏自 28.10.2014 南洋商報 教育版)
Oct 30, 2014
Kreativnaya ideya
Why TouTube Is Effective As a Content Marketing Tool?
Two years ago, a YouTube member named MadV—who silently performs magic tricks while wearing a Guy Fawkes mask—put up a short, cryptic video. He held his hand up to the camera, showing what he'd written on his palm: "One World." Then he urged viewers to respond.
The video was just 41 seconds long, but it caught people's imagination. Within a few days, hundreds of YouTube users had posted videos—shot on webcams, usually in their bedrooms—displaying their own scrawled messages: "Don't quit!" "Tread gently." "Think." "Carpe diem." "Open your eyes." And my favorite, "They could be gone tomorrow!"
So here's my question: What exactly is this? What do you call MadV's project? It isn't quite a documentary; it isn't exactly a conversation or a commentary, either. It's some curious mongrel form. And it would have been inconceivable before the Internet and cheap webcams—prohibitively expensive and difficult to pull off.
This is what's so fascinating about online video culture. DIY tools for shooting, editing, and broadcasting video aren't just changing who uses the medium. They're changing how we use it. We're developing a new language of video—forms that let us say different things and maybe even think in different ways.
Here's another example: a new trend on Flickr called the long portraitt. These are short videos in which the subjects simply stare into the camera. The first time you see one, it's unsettlingly intense. The subject's gaze—staring at you—totally discombobulates the normal voyeuristic payload of a photo. It's also a lovely comment on the hyperkinetic style of today's world: Slow down and look at something, will you!
What's happening to video is like what happened to word processing. Back in the '70s and early '80s, publishing was a rarefied, expert job. Then Apple's WYSIWYG interface made it drop-dead easy, enabling an explosion of weird new forms of micropublishing and zines. Laptop audio editing did the same thing, giving birth to the mashup and cut-and-paste subgenres of music. Then there's photo manipulation, once a rarefied propaganda technique. Photoshop made it a folk art.
In a sense, you could argue that even after 100 years of moving pictures, we still don't know what video is for. The sheer cost of creating it meant we used it for a stiflingly narrow set of purposes: news, documentaries, instructional presentations.
Now the lid is blowing off. The Internet has shown us that video is also good for mass-distributed conversation—as with Talmudic response chains on YouTube or Vimeo, or even the super-short Twitter-like blurts of video on Seesmic. I know people who use Skype for virtual closeness, leaving a video channel to their spouses open all day long while they work. They're not even looking at the feed or talking; it's like emotional wallpaper. Who would have thought of doing that with a $10,000 videoconferencing rig?
Marshall McLuhan pointed out that whenever we get our hands on a new medium we tend to use it like older ones. Early TV broadcasts consisted of guys sitting around reading radio scripts because nobody had realized yet that TV could tell stories differently. It's the same with much of today's webcam video; most people still try to emulate TV and film. Only weirdos like MadV are really exploring its potential.
A bigger leap will occur when we get better tools for archiving and searching video. Then we'll start using it the way we use paper or word processing: to take notes or mull over a problem, like Tom Cruise flipping through scenes at the beginning of Minority Report. We think of video as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but it's becoming a way to communicate with ourselves. (Author Appreciation: Clive Thompson on How YouTube Changes the Way we Think, posted on 12.22.2008)
Nov 8, 2014
CERI
周怡伶·數位出版趨勢現場︰社交網絡的閱讀時代來臨
台灣,數位出版正風潮,所有出版社與平台都在嘗試,試圖跟隨時代趨勢前進;美國,由於載具的成熟以及市場的反應,乃全球數位出版最前線;紐約,是號稱全球最大的英文書籍展覽——圖書博覽會(BookExpo America, BEA) 的主要舉辦地,更是許多出版業者交流、研討的場所。
今(2014)年6月, 春水堂科技娛樂資深副總經理李文宏飛往紐約,他在參加BEA國際書展的同時,亦參與了國際數位出版論壇(International Digital Publishing Forum, IDPF)在紐約當地所辦理以電子書(Digital Book)為題的研討會,並將最新數位閱讀趨勢與觀點帶回台灣,並藉由「紐約X台北數位閱讀新潮流」座談會與關切數位閱讀時代發展的台灣出版業者分享。本刊特別整理關鍵議題與讀者分享。
數位VS.紙本 出版現象剖析
針對數位出版與紙本出版的未來關係,李文宏於座談會中指出,普遍預測最理想的狀態是,在2016年至2017年間,電子書的販售量會超越紙本書,但實際的狀況為何?李文宏說明,全美各地的所有出版品(包含紙本與數位)交易額,在2012年為150億美元,2013年則為146億美元。若細看電子書的交易額,從2010年至2012年,電子書(eBooks)的販售呈現高度成長,光從2011年至2012年,電子書的營收便從21億上升為30億美元,增加9億美元;但是來到2013年,電子書的販售卻開始停滯不前,營收持平為30億美元。不過,電子書若發展包月無限制(unlimited)下載,能否突破現在的僵局?值得期待。尤其隨著今(2014)年7月亞馬遜推出Kindle unlimited,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的業者加入吃到飽戰場。
接著,李文宏先從針對美國用戶行為的調查講起,「其調查顯示,每年閱讀2本紙本書以下的用戶提高、閱讀3~20本紙本書的用戶明顯下降、閱讀21本以上的用戶則持平。顯而易見地,不只是台灣,美國人的紙本閱讀數量也越來越少。」反過頭回來看電子書的銷售,根據現象推測,2012年數位閱讀載具熱銷,例如蘋果電腦的iPad mini、Amazon 的Kindle paperwhite,促使電子書的發展;此外,2012年還有一件出版大事,亦即《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這兩部暢銷小說推出後造成轟動,其中《格雷的五十道陰影》電子書熱銷1千萬本。
綜觀以上,人們閱讀紙本書的數量下降,似乎與電子書興起的時機點相當;電子書突然高度成長,卻又開始停滯不前。於是,一個數位閱讀的熱門話題再度浮現:電子書是否將取代紙本書?
業界觀點:電子書不會取代紙本書
李文宏特別引於紐約IDPF 的研討會中,《網路讓我們變笨》作者尼可拉斯.卡爾(Nicholas Carr) 所言:「電子書在未來的市場中,將具有一定的市場占有率,但不會有取代紙本書的可能。」說明未來的書會有很多種,未來消費者買書可以挑選電子書、有聲書、多媒體書,這些都只是眾多格式裡面的一種,並沒有取代的問題。
此外,李文宏亦說明,除了卡爾之外,其他美國業者諸如HarperCollins Publishers、Hachette Livre、Scholastic,以及MCT Consulting and Training 也表達看法如下:
1.不論紙本書或是電子書都有偏好族群;
2.人們希望在擁擠地鐵上閱讀電子書,但在家裡希望閱讀紙本書,數位閱讀已經不是以世代劃分,而是以情境劃分;
3.根據調查顯示,紙本書讀者的平均年齡為41歲,電子書讀者的平均年齡為42歲,75%的學生偏好紙本印刷的教科書。
4.數位時代的孩童所閱讀的紙書本也許比較少,但他們的整體閱讀量不一定少,只是偏向微型輕量的內容。
5.新的閱讀形式提供出版商一個轉型的機會,出版商的未來是在網路上,新一代出版商的行銷方式包括電子商務、網絡營銷、社群操作。
作家觀點:印刷仍是出版產業的堡壘
不過,雖然多數業者認為電子書不會取代紙本書,但在數位時代中,個人出版的風潮正開始改變出版業界的生態,作者已經可以跳過出版社,透過網路直接與讀者溝通,如美國作者休豪伊(Hugh Howey)自費出版電子書《羊毛記》(WOOL),毫無行銷資源卻靠口耳相傳,成為2012年全亞馬遜書店評價最高的電子書。不過,即便身為個人出版傳奇,休豪伊卻依舊認為,「個人出版的趨勢,最終還是會回歸到印刷出版,印刷出版仍然還是出版產業的堡壘。POD(Print on demand)將會是一個具有潛力,正要打開的市場。」
其他作家如貝拉.安德烈(Bella Andre)、芭芭拉.費琪(Barbara Freethy)等人,則提出作家觀點如下:
1.個人出版將對印刷市場產生影響,許多讀者仍然希望購買紙本書來收藏自己喜歡的電子書籍;
2.獨立出版的平台讓讀者與作家以社交的方式得到即時的互動,作家能直接了解讀者的意見,這是獨立出版與傳統出版最主要的差異點;
3.數位出版與網絡提供個人出版作家發揮的舞台,讓素人作家更有機會被世界看到,但同時作家們也將會面臨國際版權與翻譯的重要議題;
4.獨立作家應以更低的價格創造更多的銷售提高市場占有率。
(珍藏自聯合電子報)
Nov 10, 2014
CERI
張育寧·專訪老貓:電子書時代,出版社要有成為新媒體的自覺
老貓本名陳穎青(見圖), 20 多年紙本出版經驗,面對數位出版衝擊,他的態度是開放以待之。
2011 年出版《老貓學出版》一書,號稱是「全國第一本歡迎盜版的電子書」,完全 DRM-Free 格式,目的就是要讓任何人在任何平台上都可以獲取和讀到這本書。老貓自述:「因為我想知道電子書就只能鎖在 DRM 系統裡面販賣嗎?就沒有哪種方法可以讓書自由流通,並且仍然能夠讓作者獲得回報嗎?徹底放棄紙張書的商業模式,我們能為電子書的作者和讀者,建立新的可能性嗎?」
《老貓學出版》的獲利模式是贊助,讀者讀過書以最低 $100 的金額自由贊助給作者,換句話說,這不是商品的消費關係,而是對作者的貨幣化支持與回饋,老貓沒有
說他因此獲利多少,只是很確定的說,讀者對作者回饋的意願比外界想像的高。在這本書之後,老貓持續經營部落格「內容推進實驗室」,分享自己在尋求出版創新路途上的每一個省思。
去年,老貓從貓頭鷹出版社社長一職退休,笑稱自己現在是閒人,除了在大學講課外,在媒體開設專欄,觀察全球數位出版相關產業發展。2011 年老貓接受《TechOrange》專訪時說:出版社一定要成為軟體公司、科技公司。2014 年老貓再度和《TO》聊天,這次他說,出版社要有成為新媒體的自覺。
傳統出版社存在的目的,就是要運用組織的資源來負擔昂貴的「印刷」複製成本,但是,老貓認為數位出版的出現,並不是來取代出版社的,而是當複製成本幾乎等於零時,出版社要怎麼釋放其他創新能量,而且是能實現商業回報的創新。作為一個出版社總編輯,老貓在電子書發行與銷售的概念上,作了一個看似反叛前衛的選擇,但仔細究其背後原因,其實更像是務實的面對。因為,數位出版的演化不會因為出版社不加入就無法發展。
贊助當然不是電子出版唯一的商業模式,Amazon 在美國的經驗已經證明,建立在銷售關係上的電子書出版一樣能獲利,而且主要獲利者還是作者。Amazon 整合軟、硬體技術對出版業帶來破壞式創新的衝擊,但台灣出版市場中,70% 的暢銷榜由翻譯書拿下,台灣發展電子書市場,缺的反而不是技術,而是書。老貓認為,華文電子書版市場的蓬勃只是時間問題,對出版業來說,真正的挑戰在於,隨著產業演變,出版社要怎麼找到新的定位與角色。
《TechOrange》總編輯張育寧(以下簡稱張):《Wired.tw》曾在 2012 年時就當時的台灣出版現況專訪過您,那時候你們就出版品內容、電子書、著作權,以及出版社工作者角色的轉變聊過很多,當時你談到電子書出版的困境;時間過了兩年,就你觀察,台灣的出版業又有什麼改變?
陳穎青(以下簡稱「陳」):兩年前大家一直都是吵硬體、講平板,但台灣最不缺的就是硬體產值。市場上平板很多,出版社、讀者、作者也都不缺,但是讀者就是沒有讀電子書,因為沒有「書」。過了兩年,有點無奈的是,狀況幾乎一樣,就是沒有書。
張:這聽起來很奇怪,出版社生產書,手上最多的資源照道理來說就是書,為什麼在發展數位出版時,最稀缺的資源不是技術、不是讀者,反而是書?
陳:出版業是這樣的:出版社是促使書誕生的操盤人,但出版社自己並不生產著作--台灣現在的麻煩是,「著作端」這個最原始的主控權不在台灣,因為都是翻譯書。
台灣一年出版四萬書,其中只有 25% 是翻譯書籍,但是實體書店、網路書店的銷售排行榜上,這 25% 翻譯書卻佔到 70% 的銷售額,這是一個很大的反差;翻譯佔比很少,但最暢銷的卻是翻譯書,每一本引進的都是人人稱讚的、攻榜很強,台灣自己出版的卻不行。
美國書市中翻譯書只佔 3%,書市排行榜都是美國本土作者;日本的排行榜裡,你可以發現 100 本暢銷書裡面只有 5 本是翻譯書。香港沒有特別強的網路書店,以實體書店為主,排行榜通常只有前十名,卻幾乎都是香港自己出版的書。和美國或日本不同,香港是兩岸三地最小的市場,所以他們對外爭取翻譯書的力量比較小;香港拿到翻譯書版權的機會不多,很多都是從台灣或中國引進,量相對少,本地出版社就多做本地作者,所以本土作者也能上榜。
台灣每年出版的四萬種書裡面,有 70% 是本土作者出的,不能說沒有本土書,但問題是這些本土書籍攻不上排行榜。我目前只分析到這個現象,原因是什麼,可能需要更多業界的人來分析。
不過,這個市場結果間接導致台灣電子書發展陷入停滯瓶頸。大部分排行榜的書是翻譯作品,翻譯作品要做成電子版有一個商業模式的轉換問題:版稅率、首刷多少、售價多少,這些問題都是訂定已久,除非《哈利波特》這種又出新書了才有不一樣的談判規格,不然就是 3,000 本這樣的定量來算。
張:不過,以美國的經驗來看,電子出版也不是靠出版社推動起來的,是由新的技術創新者 Amazon 加入後攪亂一池春水才促成這個新的出版形式逐步成熟的。Amazon 怎麼改變美國的出版業?
陳:2007 年 Amazon 開始發展電子書市場,一開始就做了一件事,盡量降低出版社銷售電子書的心理門檻。出版社一開始的態度是:「我紙本賣得好好的,為什麼你說要電子書我就要給你賣?」Amazon 以經銷批發價的模式向出版社保證,「你放心,不管紙本還是電子書,你的收入都跟賣紙本書一樣」,所以出版社覺得不只沒差,甚至覺得賣電子書比較划算,因為印刷、運輸的費用全部都省下來了。
Amazon 確保出版社把電子版的書願意給他們賣後,同時提高消費者買電子書的意願。美國一般精裝書要 20 幾塊美元,但是電子書開張,不管出版社批發價是多少,所有的書都賣 9.99 美元,用不計成本的方式經營,早期 Amazon 賣一本賠一本。幾年下來,當電子墨水的技術愈來愈成熟,Amazon 手上的書單完備,消費者購買電子書的習慣已經養成,他就開始要求改變和出版社之間的合作關係,要求從經銷模式改成代銷模式,不再保證出版社的收入,但這時候出版社拒賣的談判能量已經被削弱了。
Amazon 上有一些暢銷榜的書,如果遇到出版社不推電子版,暢銷榜的那些紙本書就會被負評;Amazon 已經培養出一群習慣電子書購買行為的人,他們不想花錢買精裝書了,這讓出版社很頭痛,因此被迫做電子書。這是從消費端回頭影響供應端的影響力,也給了 Amazon 更好的談判籌碼。
從經銷轉成代銷之後,出版社的收入不再是紙本和電子版都一樣固定,就必須重新思考怎麼跟作者拆潤。在交易模式都還不穩定的狀況下,這些美國出版對海外市場的態度就更趨於保守,只要作者和出版社之間沒有達成協議的,幾乎就先不釋出海外電子版權以避免不必要的爭端。
台灣電子書市場蓬勃,至少還要等兩年
張:台灣出版社的位置等於在供應鏈的最下游,而且不具市場規模優勢。你的意思是,必須等美國等規模較大市場的數位出版生態大勢底定後,台灣的電子書才有機會蓬勃?
陳:對,美國出版社不知道要怎麼算權利金,10% 、 20% 還是 25%?那就用最保守的方式來算,每一種出版形式我都要收一次權利金,紙本要、精裝要、平裝要、電子版要,這樣做的結果,讓買版權的人變得非常困擾。畢竟同一本書,紙本版跟電子版怎麼會有不一樣的市場?現在卻為了多一個電子版而必須多付出一次權利金,而且版稅算法還這麼難以捉摸,這也是為什麼翻譯書的電子授權在台灣的數量會這麼少。
美國現在賣出的書本中,10 本裡有 3 本數位版,7 本實體版,這很可怕。印一本書,量愈少,印刷成本就愈高。本來首刷印 3,000 本,現在只能印 2,100 本,平均單位成本拉高,出版社的經營壓力變大。去年下半年,美國電子書佔總銷售量的 30%,但今年電子書的市佔會再往上升。終有一天會到臨界點的,當出版社發現印書的成本已經高倒不如不要印,那時候才會是數位出版為主,而電子書的市佔率可能會到 70、80%。
美國出版業現在和 Amazon 之間的關係很微妙, Amazon 太強勢,而且慢慢的有愈來愈多作者發現,直接在 Amazon 上銷售定價較低的電子書,利潤還比授權給出版社出售價較高的紙本要高。以版稅率來看--紙本約 10%,電子書都是 25% 起跳,電子書定價即使打到 4 折,作者的收入也不會比較少,而現實狀況是,電子書折扣並不會打到這麼低,所以開始有些作者會要求經紀人跟出版社談定推行電子版。
有些比較靈活的出版社在推海外版權的時候,會把紙本跟電子書的合約綁在一起。我退休前談過一些合約就是這樣,但條件很嚴格,出紙本就一定要在六個月內出電子版,否則違約,以台灣現在的電子出版環境來看,這對出版社而言有執行上的難度。
整體來說,美國出版業的成熟還需要一點時間,加上日本、英國的市場又不像美國這麼靈活,這些變化要再反應到台灣的市場,至少都還需要一、兩年。
張:電子書是出版業的數位化創新的一環,以美國的經驗來看,創新能量並不在出版社身上,而在新的軟、硬體技術掌握者身上。不過,掌握技術不等於掌握商業優勢,Amazon 一開始和出版社之間合作多於競爭,而且更像是 Amazon 有求於出版社,如今卻是出版社必須提防 Amazon 整碗捧去,這樣的勢力轉折,是在哪一個環節開始發生變化的?
陳:Amazon 在 2003 年時,在紙本市場上推出一個新功能,叫做 Search Inside,你可以查詢任何一本書內文中出現關鍵字的頁面,讀者也不能因此就看到全書內容,存取還是有限。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小小的升級,但是後面的成本非常大,是苦工,要做到這個功能,資料庫裡面就要有所有書的全文內容,Amazon 做的就是把倉庫裡的書全部掃描一次,直接變成全文檢索的電子檔,不能是圖片檔喔,不然不能檢索。
Amazon 幹嘛要耗費鉅額成本這樣作?後來發生的事情是,因為讀者可以查到內文,增加了購買意願,銷售增長,Amazon 就藉此要求出版社開通電子書的服務,隨著銷售增長數據的支持,也愈來愈多出版社加入。
到了 2007 年,Amazon 發現所有書的文字都已經在手上,距離電子書只差一步了,他們就告訴出版社,你們只要把書給我賣就好了,規格、裝置、供應生態都交給我,而且拆成固定,出版社也就順勢而為。2003 年時,誰知道 Bezos 做 Search Inside 幹嘛?這是經營層面的問題,Bezos 是華爾街出身,很會玩財務,但是出版社還有各種產業,沒有哪個企業願意投入這麼高的資本看這麼長遠。
大部分出版社對電子書的態度是被動的--如果作者不提就不做,犯不著給自己找麻煩。但是我認為出版社應該用長期的觀點來處理這件事,不要計較現在、三年、五年的虧損,要看十年計畫。從美國出版業過去幾年的經驗來看,在跟 Amazon 的戰爭中,出版社就是因為太計較短期利益,反而讓 Amazon 一步一步蠶食市場主導權。
我們看產業的趨勢,在紙本時代,作者、編輯、出版社、紙廠、印刷廠、物流、倉儲、零售、讀者,出版供應鏈中間有這麼多關,都是在增加擴散效率;到了電子時代,這些關卡一路被抽掉,以後只會剩下作者跟讀者。Amazon 和讀者中間頂多有隱形的電纜、電信商,除了 Amazon 之外,根本沒有出版社察覺這個態勢。
張:其他地區市場的狀況呢?與台灣的差異?
陳:現在電子書的市場結構是依循紙本市場而分割下來的,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的授權範圍,簡體字、繁體、日文都有自己的市場,但是電子書好像不應該有這種地理限制。現在的狀況是各國都還在發展,市場狀況跟。
以日本來看,Amazon 進入日本後,電子書的量就起來了,市佔率也跟美國一樣一路往上爬。但日本 Amazon 沒有像美國那樣破壞性銷售策略,因為日本的本地作者就能夠攻佔 90% 的排行榜,不需要被翻譯小說牽制,Amazon 在海外市場的優勢沒這麼明顯。
台灣的狀況,並不是資本問題,而是我們與全球市場的連動性太深。 Google Book 在台灣上市時,一看書單就讓人失望,書單甚至比中華電信的 Hami 還少。Apple 從前年、去年、今年都說要說設台灣館,但是也沒開。大家的困境是一樣的。不是有大通路就能改變產業,大通路還受限產業的大環境,這個大環境是世界性的,是世界性的氣候決定了台灣的氣候。
張:雖然書量比較少,但台灣這兩年還是陸續出現優秀的電子書平台,其實都是著力在優化中文電子閱讀體驗上,你怎麼看這些新興服務?台灣要發展電子書產業,你認為在技術和使用體驗上,這些服務要如何持續進步?
陳:這是下一個階段的問題。消費者還沒看到想要的東西,根本連經歷購買困難或是體驗困難的機會都沒有。
排行榜的定義是這樣的,那是一定時間內最多人買的書,是整個社會在某一段時間裡想要看的書。如果這些書都沒有電子版,那這個市場上的消費者基本上是沒有機會體驗電子閱讀經驗的。
我自己制定了一個「暢銷書同步率」講的就是電子書起伏的指標。用博客來排行榜來查,如果 100 本裡面只有 11 本已經有電子版,暢銷書同步率就是只有 11%。基本上,在紙本市場上受歡迎的書,10 本裡面至少 8 本沒有電子版;從去年到今年,同步率都只有 10~13%,從來沒有超過 20%。電子書產業沒辦法只靠 10 幾個百分比這樣的的同步率而健康的成長。
以這個前提來看你談到的問題,台灣根本不到技術門檻的階段,有志想做電子書的團隊,因為供貨沒有發生,所以即便想優化服務都很難。我常常跟正在做電子書的同行說,其實現況是非戰之罪;不是你們不用功,現況是你很積極、努力,都很難找到可以著力的點。優化是很重要的,每個產業在起伏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先行者出來嘗試,如果在這個時機趕上使用體驗,當市場起來了,你就是最讓人滿意的服務了。
數位比較容易盜版?會盜版的人,本來就不是會付費的人
張:2011 年你出老貓學數位時,就說你歡迎盜版,要求的是最高的擴散效率。盜版一直是出版社多年來在談電子書發行時,最常提到的問題,有些人認為,華文市場消費者盜版的比例很高,你怎麼看這個問題?
陳:我覺得這是不必要的害怕和畏懼。美國出版社也有很多人擔心電子版的盜版問題,所以做電子書的平台都需要做 DRM 防止盜版,可是那在網路上一下就能破解了。但,即使有人破解了,也沒有讓市場消失呀,還是有人規矩地付錢買書,會盜版的就還是會盜版。(按: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中文譯做「數位著作權管理」,此技術通常被硬體廠商、出版商、著作權持有人以及個人使用,他們希望控制數位內容和裝置在被銷售之後的使用過程。)
所以,美國現在形成一個共識:盜版就讓他去吧。反正怎麼保護都沒有用,即使技術上真的可以做到無懈可擊的保護,那些會去盜版的人,也不會因此就花錢去買。會用盜版的人,本來就不是出版社可以接觸到的人。
事實上愈來愈多作者覺得 CRM 沒有用。在 Amazon 上架的作品,還提供作者選擇要或不要 DRM 保護。在台灣的電子出版平台上是沒有這種選項的,台灣沒有人在討論要需不需要 DRM,而是一勁地覺得保護不夠。從美國市場的經驗來看,這些擔心根本毫無意義。
張:作者選擇不要 DRM 的動機是什麼?
陳:如果被保護就表示其他地方看不到,消費者在 Kindle 上買,就只有在 Kindle 上看得到,不能在其他的電子平台上閱讀。一旦在一家店買,就只能那家店看,你的購買記錄、書籤、閱讀都被限制住。但總會有一些作者不在 Kindle 上架吧,有些只在 Apple 上架的,那消費者要記得幾個系統?當你有 2,000 本書的時候,你哪會記得哪一本是在金石堂買的、誠品買的?你是不是要再去管理要看哪一本書的時候要去哪個平台上找?
所以,選擇不要 DRM 的目的是要更 User-Friendly,任何機器都可以看。這也是對用戶的信任,作者可能也不在乎被盜版。不要 DRM 除了造福讀者之外,有些作者其實是更關切讀者數量,那程度比關切收入更高,尤其是新手作者,他們希望被看到。美國很多新手作者甚至會 0 元上架。
張:你剛談的,其實已經牽涉到獨立出版的範疇。Amazon 的獨立出版平台上,也開始出現有能力作全球市場的暢銷書作者,例如羊毛記的休豪伊。出版數位化之後,我們好像不那麼需要出版社了?或者,更精確的說,出版社的角色會怎麼轉變?
陳:過去,對於新人作者,出版社扮演很重要的輔助角色;新人要靠自己跟讀者接觸,得花很大的力氣,不容易。新作品的擴散需要經紀人、行銷、出版社,要懂印刷、要懂發行、要懂配書、要懂物流、要懂再版
可是電子書時代,只剩下「讓作者的訊息讓更多人看到」這件事。這跟新媒體的發展高度相關。訊息都正在透過新的通路傳遞。
出版社會從印書賣書的人,變成經營讀書社群的新媒體
張:我認為這是出版業的角色演化上,一個重要但卻被嚴重忽略的創新價值。出版社過去的角色是讓讀者可以看到作者的作品,這個角色在定義上沒有不同,但工作方法已經完全不同了。過去是編輯、印刷、鋪通路,現在可能更適合的方式是經營讀者社群。這是你說的,跟新媒體的發展高度相關。本地書的銷售狀況不佳,跟社群經營的深度不足會不會有關?
陳:這可以分兩個層次來看,一個是讀者社群本身就不如我們想像的大。其實很多出版社也針對本地書做了很多行銷上的投入和嘗試,但是效果的確不不如預期。從整個市場來看,即使台灣現在號稱一年四萬本書,但事實上,書本還是弱勢內容,有閱讀習慣的人口還是不大。
這從一個現象就可以觀察出來:不管在什麼平台上,討論「書」這件事,很難獲得回應。這有一個可能性,買書的人可能不少,但真的讀書的人不見得這麼多。在我自己的網路社群中,看起來就有很多看書的人,可是真的能聊書卻很少。
從這個角度再看台灣讀書社群沒有做起來,比較不會偏頗。博客來以前做過有類似功能的松鼠窩 ,讓讀者上去分享書單討論書等等,但是他們把松鼠窩和博客來分開經營,在策略上有些可惜。你看, Amazon 做社群是不會另外架站的,所有社群資訊、推薦都是跟主站綁在一起,因為主站已經匯集所有的消費者。
張:這個問題再談得更深一點。在新媒體的社群操作上,不管是出版社或是傳統媒體,都還在摸索。但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網路上的讀者分眾很明顯,但產業內的工作方法,還無法用「面對不同讀者就得給予不同包裝方式」的思維來分工和創新。
陳:同一個新聞用灑狗血、正經八百的標題,的確不一樣,效果有好有壞。運用灑狗血而拉進來的,通常都是容易激動的人,但是這種人你一觸怒他,也會很麻煩。可是我後來覺得,對不同的讀者,給他不同的包裝、議題,這是好事。差別在於,不能把它經營成兩個不同的媒體,應該在一個首頁上;這個首頁上,有完全符合鄉民獵奇心態的版本,另外還有一個清楚標出編輯觀點的首頁版本,然後我們用 Cookie 記錄他的喜好,這樣經營媒體就不會有又要滿足鄉民、又要滿足正經人的煩惱。
如果一直想著點閱率,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東森新聞」,還打敗蘋果,可是沒有人認同他的品牌和高度。如果親身實戰看到一個標題就可以挑起讀者的感覺,你很難拒絕這樣的作法,但是也要記得,網站的品牌能不能在這個流量數字基礎上往上提升呢?
我的 FB 有一群很學院派的人,我都看不懂他們在寫什麼。台灣最缺的就是中間的內容撰寫者,把很嚴肅的東西用很輕鬆、簡單的方式講出來--雞排好吃但是對健康不利,不應該餐餐吃吧,必須要有健康的食物做平衡,但是怎麼讓這些健康食物讓人吞下來,需要想。
我之前有一篇講簡體、繁體的文章叫做〈台灣必須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沒有藉口〉,那篇文章我寫了一天半,但是標題想了三天。這是一個包裝的過程。本來的標題方向是「簡體字其實是更難學的字」,可是我覺得這標題沒有把我文章的威力表達出來,最後的標題是「台灣必須在國際市場上打敗中國的簡體字,沒有藉口」,就紅了。
我在 Readmoo 上寫的文章,平均一篇 100 多讚,但只要碰到這種跨產業相關、再加上跟跨兩岸的議題,再給一個有趣的標題就會很刺激。
我寫過一篇,討論中文的縱橫對齊,這也是 Readmo 上按讚數排名前三名的,標題是〈它在的時候無人理解,走的時候也無人悼念:記一個漢字排版傳統的衰亡〉。我覺得文章標題,必須讓讀者覺得「跟我有關」,即使談的是簡體字、繁體字比較這種冷門題目,但是當標題把相關性拉出來,讀者不介意你講的硬還是冷僻。
張:所以編輯者的角色應該會在這情況下更重要。
陳:對,他在第一線看所有數據,但如果他每天要過手幾十篇文章,也有現實的問題。我是在退休以後才有那個自由度和餘裕,能依照我自己的節奏,花三天想一個標題的。
另外一件事情是,以前我寫部落格跟現在在網站上寫比起來,以前可以累積讀者,但是網站上累積基本讀者比較難。以前的雜誌是垂直經營一個社群,部落格也是,不用特別想很狗血的標題。但是單一網站的基本讀者群太弱,大部分的流量從社群網站來;只要沒有激起社群反應,就剩下很弱的基本讀者,可是如果你的基本讀者量很弱,你還是有機會激起社群反應。讀者已經不會固定訂閱 RSS、固定拜訪,他們整天守在 FB 上等他的追蹤者分享。
張:你怎麼看兩岸的合作?中國的電子書市場發展速度也很快,他們會回過頭影響台灣出版市場嗎?
陳:很多人擔心中國的電子化會吃掉台灣的繁體市場,我比較不擔心。這兩種語文本來就是兩種生態,不只是簡繁轉換、名詞術語差異,還有一個最大的差別是民情喜好不一樣,因為兩邊有各自的文化脈絡。
即便是紙本書時代,香港與台灣共用繁體,但是排行榜上的書單 70% 是不一樣的。電子書雖然沒有地理限制,但是閱讀市場有文化上的根本隔閡,不會因為沒有紙就改變這件事情。
現在大家會說吃掉,很大的原因其實是翻譯書。在紙本時代,要發包書給中國人翻譯就沒有困難,不會因為服貿通過就改變這件事。很重要的原因是,兩邊簽授權的時間差不多,但是等中國譯本要等一年,因為他們的審批制度太麻煩;你可以等,但是對台灣市場來說,這個品質好嗎?讓中國出版社負責譯書進度,你只能等到譯本出來了,才能知道內容能不能用。一個聰明的出版社不可能這樣操作。
這是為什麼即便中國翻譯便宜,這麼多年來,台灣出版也很難直接用中國翻譯內容的原因。台灣簽翻譯書授權的速度不輸給中國,二方面,做自己的譯本,掌控權卻不在自己身上,不保險,寧可多花一些錢放在自己身上。這不是服貿簽不簽就可以改變的產業現況。
我如果是美國出版社,紙本時代就已經把中文市場簽成兩個,而且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簡體、繁體都有人經營,效益最大。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書為什麼到英國去要授權英國出版社出版、行銷、跟讀者對話,都講英文但風情文化、市場結構還是不一樣。
收藏自 聯合電子報)
Nov 10, 2014
CERI
多在網路分享有關鄉鎮的旅遊、美食、生活亮點,其實也可以振作地方經濟。
就因為生活不完滿,需要到處散心,可是上哪兒去呢?聽聞馬來西亞各鄉鎮自有精彩處,卻往往因為缺乏資料而提不起勁。
大學之道~~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很喜歡這四個字:知所先後,就是管理學所謂的優先秩序、價值取向。
我們愛墾網希望在2014年和馬來西亞文創玩家一起度過低成長、高膨脹的年頭,看可能怎樣透過內容傳播幫助鄉鎮的在地經濟,提倡本地旅遊、親子樂等活動。
或許台灣友好可以為我們提供怎樣傳播在地旅遊、美食信息的經驗。謝謝。
全球經濟都在放緩中,而我們《愛墾網》又是服務文創玩家的,很多創意人收入都受影響,所以我們今年一部分的心力,會放在提倡在地創業、在地遊玩等進程。若兄台能幫忙,可否也來一些這方面的內容,例如鄉鎮、民宿美食經營的文字,打開我們文創人的視野。謝謝。
關於旅遊創作方面建議搜尋瀏覽「跟著董事長遊台灣」有不錯的風景圖文介紹。
Nov 12, 2014
Kreativnaya ideya
小米砸3千多萬‧入股優酷土豆網
(中國‧北京13日訊)小米宣佈1千萬美元(約3千335萬令吉)投資中國視頻網站優酷土豆,未來優酷土豆的自製內容將可在小米盒子、電視、甚至手機上面播放。據瞭解,小米下週將再斥資3億美元入股另一家視頻網站愛奇藝。展現小米積極佈局視頻內容產業的企圖心。
小米將從公開市場購入優酷土豆股票,雙方共同出資研發網路應用技術,在優酷土豆的自製內容、聯合出品、發行和影視類節目製作上,雙方昨天在發佈會上,宣佈首批合作內容為優酷自製真人秀“男神女神”、土豆大型品牌活動“土豆映射節”、“青春的選擇”等。
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表示,與優酷土豆的合作,是負責內容投資與營運的副總裁陳彤上任後,展開的首個重要項目。
第一財經日報報道,小米將在下週宣佈3億美元投資愛奇藝,並將有一名高管進入愛奇藝董事部,同時百度也會對愛奇藝追加相同金額的投資,不過雙方對此消息均未予回應。(收藏自 14.11.2014 星洲日報/財經)
Nov 14, 2014
iki kia kiak
年輕廣告人抓不住老人客群:廣告商正面臨兩難局面:以年輕人為主的員工群,能否有效吸引逐漸老化客群的心?專家認為,廣告對年長消費者作用不大的原因,在於欠缺瞭解。
調查顯示,英國廣告商員工平均年齡不到34歲。隨著人口老化,廣告從業人員年齡卻逐漸下滑。JWT公司主管史特佛指出,規模較大的廣告商應留住較年長的員工、或讓他們擔任顧問。專注於年長消費者行銷的20plus30公司創辦人也說,年輕的行銷人員也該了解父母或祖父母的行為。
Euromonitor預估,到2020年,嬰兒潮世代的支出能力將達到15兆美元,但廣告商卻「害怕變老」,也常無法區隔出55歲以上的各種族群,廣告商最大問題就是不了解年長族群。
主打年老族群的廣告也未必只能採印刷形式。BBC在市調後也發現有「人老心不老」族群,他們比傳統長者更願意冒險。【經濟日報╱編譯黃智勤/綜合外電】
Dec 9, 2014
iki kia kiak
雅虎調查:68%每天滑手機 馬用戶愛爆炸性新聞
(吉隆坡10日訊)一項調查報告指出,馬來西亞智能手機用戶熱衷於閱讀爆炸性的新聞,其次是國內新聞及國際新聞。
雅虎今日在一篇文告中指出,由雅虎Mindshare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女性用戶的首選則是以旅遊內容為主的報道,其次是熱門及時尚報道。
“男性用戶則比較喜歡閱讀體育和財經新聞。”
文告說,大馬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用戶最喜愛的日常活動,便是線上交流和溝通及分享內容,接著是娛樂和遊戲。
每天花6.5小時滑手機
“在用戶的5大需求方面報告也顯示,有68%的大馬用戶每天需要觸摸智能手機,同樣比例的用戶則有起床後就觸摸手機,另外是休閒活動(66%),即時的跟進新聞(63%)和跟進最新資訊(57%)。
“調查報告也顯示,在早上時段長3至5分鐘的視頻內容高度受到歡迎,而一些用戶也喜歡在下午時段觀賞時間超過5分鐘的視頻內容。
“在晚上8至11時的黃金時間,用戶則比較喜歡連線聊天或查閱即時短訊、玩遊戲、進行社交和網上閱讀。
雅虎東南亞及印度分析部主任傑弗斯說,大馬手機用戶人數處於快速增長中,一名用戶平均擁有超過一臺手機,而每天會花6.5小時在手機上。(收藏自 12.12.2014星洲日報)
Dec 12, 2014
iki kia kiak
2015“數碼大馬”角色趨重
(吉隆坡31日訊)2014年是個充滿挑戰的一年,但儘管如此,大馬依然成功取得亮眼的經濟增長以及生產能力。我們對大馬數碼經濟取得的進步感到欣慰,其中信息和通訊技術在2013年為國家貢獻1千608億令吉的國內生產總值,較2012年高出38%。
其中信息和通訊技術在政府、企業和人民的轉型策略中所扮演的角色將愈加吃重。
多媒體超級走廊(MSC)在2014年經歷了又一個強勁成長的年度,營業額按年擴大3%至345億5千萬令吉,新投資額則增加3%至30億令吉。多媒體超級走廊公司的出口銷售按年上增7.4%至124億1千萬令吉,並創造了9千221個新就業機會。
至於未來6年,我們將會在已成熟的信息和通訊技術上看見進一步的擴展,例如共享服務和創意內容,以及大數據分析技術和物聯網科技此類成長中的新利基技術。
更多主要投資湧入大馬同時,我們會看見更多的主要投資在2015年湧入大馬,主要在於資助永續性基建設施的擴充、私人領域培訓以及對研發方面更大得援助。
受益於政府增加對高速寬頻的撥款,2015年也將看見生產能力方面進一步的改進,進一步加快各首要領域的貢獻。
政府在2015年財政預算案中公佈的新撥款以及稅務減免,誓將繼續推動國內信息和通訊技術創意領域的發展。這一成長中的生態系統將確保2015年是又一個成功的年度,
我們會繼續把多媒體超級走廊的各公司帶到一個新的層次,享有新區域乃至全球的市場機會,同時確保我們的市民更精通數碼科技,以便能夠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
多媒體發展機構對首相最近在貫徹理事會(ICM)中所提出將在2015年實施的舉措感到熱切,當中包括自由化多媒體超級走廊、落實電子收入(eRezeki)計劃、大馬作為雲端與內容服務的全球樞紐、創建大馬內容創意中心、大馬作為區域遊戲與互動媒體樞紐、投資予大數據分析技術、落實數碼政府轉型計劃(3.0)以及世界資訊工藝大會(WCIT)。
現在正是我們致力於為政府和企業進行數碼轉型的時候,以便能夠讓國家與人民受益。我有信心“數碼大馬”將會在大馬前進的路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收藏自 1.1.2015 星洲日報/財經‧多媒體發展機構(MDeC)首席營運員黃婉冰)
Jan 1, 2015
iki kia kiak
Malaysia's creative multimedia industry poised for double digit growth
15 Mar 2014
KUALA LUMPUR, MARCH 15, 2014 : The Multimedia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MDeC) today reiterated its commitment to drive the growth of the local creative multimedia industry by naming export as one of the catalyst of growth. For the past six years, companies under MSC Malaysia’s Creative Multimedia Cluster (CMC) have displayed an encouraging cumulative average growth rate (CAGR) between 9-10% with companies’ revenues reaching RM6.99 billion in 2012.
In addition, Malaysia is now seen as a significant player in the creative content industry in the region. Creative contents produced by Malaysians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local audiences but also consumed by the expansive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This is reflected by the fact that 309 companies under CMC have collectively contributed RM487 million in exports to Malaysia’s GDP in 2012.
Speaking at the launch of the Kre8tif! Conference 2014, MDeC’s renowned conference for creative industry players, Datuk Badlisham Ghazali, the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MDeC said “Our creative multimedia industry could achieve higher growth if we manage to effectively tap into the broader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Malaysian creative multimedia industry is currently estimated to be worth around RM16 billion. From 2011 to 2012, new investments by companies under CMC increased by 32% which is equivalent to an additional RM0.3 billion to the country’s GDP. This has also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1,887 new jobs. We believe that this achievement combined with the efforts in place under the National Key Economic Area – Communications, Content and Infrastructure of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Programme driven by PEMANDU, the industry is on track to contribute an additional RM35.7 billion to the country’s GDP and create over 43,163 jobs by 2020,”.
He further concluded, “Through strategic partnerships and programmes such as MAC3, IPCC, CILL and the Master Classes, MDeC provides a conducive and enabling environment designed to enable creative companies to harness their full potential and become a source of inspiration to new companies entering the industry.”
Mr. Kamil Othman, the Vice President of Creative Multimedia, MDeC supported this view saying that, “Facilitating international market access for MSC Malaysia status companies under CMC has worked well for the industry and MDeC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Malaysian companies o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It is a good initial step as the opportunity to market our content to a bigger pool of audience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gains to our content creators. For example, marketing missions in North America, Asia Pacific & Europe have generated up to RM60.7 million in sales last year. Additionally, 10 projects from Malaysian companies that participated at the Asian Animation Summit in 2012 generated over RM2 million in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to date.”
Moving forward, deepening focus on newer avenues and embrac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are some of the growth strategies adopted to enable MSC Malaysia’s CMC companies to thrive in key markets. MDeC is confident of continued growth and believes that there will be even more opportunities for MSC Malaysia’s CMC industry in the future. (Source: www.mdec.my)
Jan 1, 2015
iki kia kiak
時代雜誌:2014年最有影響力的25位青少年,網路贏粉絲
美國總統歐巴馬的女兒瑪麗亞和莎夏,都榜上有名。值得注意的是,名單當中有20位是女性。
(網路新聞中心/金穎清) 美國《時代》雜誌選出2014年最有影響力的25位青少年,香港「佔中」運動的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見圖),以及
《時代》雜誌根據社群媒體的粉絲數、文化影響力、事業成就,列出這份未排名的「25大最有影響力青少年」名單,包括藝人、運動員、年輕企業家、諾貝爾獎得主等。
最年輕的是13歲黑人少女投手Mo'ne Davis,她帶領費城少棒隊勇闖威廉波特世界少棒賽,登上《運動畫刊》封面;15歲的Erik Finman是家教網站Botangle的創辦人,提供青少年用線上影音討論的服務。
16歲的Nash Grier在社群網站放上搞笑影片,吸引970萬人追蹤,超過11億的觀看次數,他還自稱是Vine之王;18歲的Bethany Mota則是時尚美妝的部落客,在YouTube的個人頻道擁有740萬名訂閱者,一年創造50萬-75萬美金的廣告收入,今年還獲邀擔任《決戰時裝伸展台》的客座評審。
13至19歲的青少年們一展長才,在世界的舞台發光發熱,讓人看到他們的實力。
美國《時代》雜誌2014年最有影響力的青少年,依年齡排列的完整名單如下:
Mo’ne Davis(13歲):費城少棒隊投手
Sasha Obama(13歲)、Malia Obama(16歲):美國總統歐巴馬女兒
Kiernan Shipka(14歲):演員
Jazz Jennings(14歲):跨性別維權人士
Flynn McGarry(15歲):廚師
Erik Finman(15歲):家教網站Botangle創辦人
Nash Grier(16歲):活躍於社群網站Vine
Rico Rodriguez(16歲):演員
Ciara Judge(16歲)、Émer Hickey(17歲)、Sophie Healy-Thow(17歲):Google Science Fair線上科學競賽得主
Shawn Mendes(16歲):活躍於社群網站Vine
Jaden Smith(16歲):美國演員威爾史密斯兒子
Becky G(17歲):歌手
Salma Kakar(17歲):阿富汗國家自由車隊成員
Lorde(17歲):歌手
Lydia Ko(17歲):紐西蘭職業高爾夫選手
Chloë Grace Moretz(17歲):演員
Kylie Jenner(17歲)、Kendall Jenner(18歲):主持人
Malala Yousafzai(17歲):巴基斯坦維權人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Rachel Fox(18歲):演員
Bethany Mota(18歲):時尚部落客
Joshua Wong(18歲):香港「佔中」運動的學民思潮召集人
Austin Mahone(18歲):歌手
Tavi Gevinson(18歲):網路雜誌Rookie創辦人
Megan Grassell(19歲):內衣網拍賣家
Troye Sivan(19歲):演員、歌手![]()
Jan 16, 2015
iki kia kiak
黃建榮‧全媒體時代
先說“全媒體”這個概念,簡單來說,全媒體還沒有固定的經營模式,但可以說是一家媒體公司或新聞機構綜合運用了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多种媒體方式,進行的一种新的傳播模式,針對讀者或受眾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在一個平台或多個平台上,經過文字、圖像、視頻影像去理解新聞事件。
隨著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我們進入“小屏幕”和“多屏幕”時代,汲取資訊是隨時隨地,社交媒體平台改變人們聯繫的方式,消費習慣也從實體店面,轉向網絡購物。因此,人們現在是“一機在手”,通過遊覽網站,閱讀電子報,能知天下事;不出門,也能在透過网絡、手機應用程序,進行購物、完成交易的年代。
或許,這個時候斷言我們已全面進入“全媒體”時代,還言之過早,因為從歷史進程來看,一樣產品從生產、面市到是否普及化,轉變過程得視一個社會各階層的經濟能力和消費模式。
從20年代黑白電視到50年代的彩色電視,彩電走入每個家庭,做到普及化至少花了半個世紀時間;網際網絡(Internet)誕生於1974年,直到90年代有全球資訊网(WWW)和電子郵件後,网絡才開始在我國普及化;臉書誕生至今也不過10周年,還有大家熟悉的推特、WhatsApp、微信、Instagram、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年齡,都比臉書年輕。
由此可見,變革不是突然發生的,是通過一小步一小步累積而成,以電視來說,衛星電視、有線電視和網絡串流電視的存在和普及,勢必令傳統電視台經營者面臨存亡的挑戰。
可以觀察到的趨勢是,變革的步伐和速度是越來越快,一個最佳的例子便是一個擁有百年基業,曾經是手機巨頭的諾基亞在去年倒下,見證市場力量是十分殘酷的——沒有不倒的企業。
說到這裡,對於新聞工作者、記者們來說,所關心的話題當然是新聞業未來的前景。
新聞業自19世紀存在,從印刷紙張發展到今天的數碼化載體,其社會價值、傳播功能和使命始終如一,必須提供准确、核實的消息,調查真相,監督政府的施政等。在一個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仍然有需要一批專業的新聞工作者,守在線上,為讀者提供準確、翔實的報道和深度分析。
一個行業可以長存,但是必然面對轉型。互聯网是人類文明的科技產物,目的是服務社會,讓人們能有更好、更幸福的生活。全媒體時代的來臨,讓讀者能夠多方面渠道瞭解新聞事件,是好事,是擋也擋不住的時代潮流。
不過,與此同時,報紙和書籍不會立即消失,因為好的內容仍然需要通過專業製作,需要付費;此外,網絡新聞和電子書也不全然是免費的,有的需要付費,市場往後如何發展和變化,取決於一個社會不同階層的閱讀習慣和消費模式。(收藏自25.12.2014星洲日報/記者Apps‧作者:黃建榮‧《星洲日報》笨珍記者)
Jan 16, 2015
iki kia kiak
呂京珍·家族真人秀節目大熱!解密人氣背後的秘訣
《Jessica& Krystal》(左圖)是On Style頻道為有「韓國的奧爾森姐妹」之稱的Jessica(少女時代成員)Krystal(f(X)成員)姐妹量身打造的一檔真人秀節目,於本月3日(6月3日)開播;KBS 2TV則是從去年11月開始播出《超人回來了》,講述男藝人初為人父、挑戰育兒的故事;而MBC TV的父子旅行真人秀節目《爸爸我們去哪兒》(下圖)更是從去年1月開始熱播至今。
愛對同齡小朋友Yuto情真意切的模樣而感到陣陣虛脫的模樣,還是Jessica對妹妹Krystal的理想型口無遮攔有話直說的模樣,或是尹民秀和厚這對如出一轍的父子睡懶覺的模樣,無不證實著這些人不過是和普通人沒兩樣的家人,讓觀眾也有深深的共鳴。同時,這些不加修飾的真實模樣也帶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趣味感,讓觀眾欲罷不能。
最近,韓國娛樂圈刮起了全家上陣出演「家族真人秀」的熱風。不論是有線電視On Style的《Jessica & Krystal》,還是KBS 2TV的《超人回來了》,又或是MBC TV的《爸爸我們去哪兒》,均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應。
三檔節目均不乏趣味性和話題性,人氣長久居高不下,證明了家族真人秀節目巨大的成長空間。家人血親擔任主角的家族真人秀節目,大熱背後的秘訣是什麼呢?
#家人之間無防備,真實狀態大公開!
大部分人在家人面前都是不拘禮節、完全放松的。有著同樣血脈的家人,是唯一不會讓人時刻想著「對方會怎麼看我」的存在。所以,家族真人秀比其他任何形態的真人秀節目都更能讓觀眾見識到大明星最真實的一面,此為看點之一。
不論是秋成勛看到女兒小
#只有家人之間才能分享的情分,擴大共鳴
教育的時候嚴格,平時卻一心為兒女著想的父子和父女;時常爭論,鬧情緒卻比任何人都為對方著想的姐妹,無不足以引起觀眾的共鳴。在妻子不在場的情況下,一個人獨自帶雙胞胎兒子的李輝才,精神接近崩潰時想起平時都是妻子獨自帶孩子,不禁感到歉意;而Jessica看到妹妹為自己準備的驚喜生日派對而不禁流下眼淚的瞬間,多少觀眾也不禁濕了眼眶。
《Jessica & Krystal》的金志旭(音譯)CP稱:「Jessica和Krystal有時非常熱情地為彼此著想,有時一起在家裏卻一句話也不說,與其說兩人是華麗奪目的明星,不如說她們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對姐妹。」而對於節目的人氣秘訣,他表示:「我覺得,是因為這些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和我們別無二致的樣子,喚起了觀眾們的共鳴,也帶來了微妙的趣味。」(收藏自 korea star daily)
Apr 27, 2015
iki kia kiak
懸舞·大陸真人秀節目路在何方?
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即將在本周五晚上完滿收官,它所創下的高收視率和幾乎零差評的口碑無疑使其成為大陸真人秀節目歷史上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範本。可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樣,範本可以借鑒,但更需要打破,所謂不破不立,大陸真人秀節目從誕生到成長,一路跌跌撞撞,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如今拿來主義盛行,原創匱乏的環境下,大陸真人秀節目該如何前行亟待答案。
熱播版權,從歐美到韓國市場的優秀真人秀節目,大陸各大衛視是爭相砸錢,更令人無語的是,往往是一家衛視引進成功,這一年電視上基本就都是山寨了。有報道稱,由於《爸爸去哪兒》的意外走紅,2014年電視屏幕上將有十幾檔親子類節目。
中國電視經歷了“晚會體”、“遊藝體”,自超級女聲開始,真人秀這種“競賽體”開始走進大陸觀眾的視野,並大受追捧。從最初的山寨國外火爆的真人秀節目到直接引進國外
一邊是瘋狂的“拿來主義”,一邊卻是廣電總局限娛令的又一次升級。10月下旬,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各大衛視下文,其中關於境外版權節目的播出做了如下規定:
“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年播出的新引進境外版權模式節目不得超過1個,當年不得安排在19:30-22:00之間播出。”矛頭直指一些財力雄厚的衛視土豪對於境外版權真人秀的瘋狂引進。相比較2011年的限娛令對於衛視選秀類節目總數不超過10檔的規定,兩年之後的限娛令在真人秀這塊的目的性更加明確,就是要逼出更多的好原創。
雖然原創節目需要努力開辟新路,但對於以往成功節目的學習和借鑒也是必須的。而一個好的真人秀節目的成功的確有跡可循。在懸舞看來,優秀的真人秀節目至少應該具備一個中心和三個支撐點。
一個中心即一個貫穿始終的好故事,三個支撐點即思維定勢的突破,視覺的表現力和文化的認同度。
一、一個中心點:情感附加值高的好故事
“與晚會和遊藝相比,真人秀更加生活化,是對生活的精妙模仿,同時又蘊含著陌生於生活的戲劇性。”可見,好的真人秀節目首先是一個有戲劇沖突的好故事。而對於大陸真人秀而言,除了要有戲劇沖突,極高的情感附加值也是節目成功的關鍵。這一點與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有關,筆者將在稍候作出詳細論述。例數這幾年有口碑的真人秀節目,從《超級女聲》、《非誠勿擾》、《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到最近火爆的《爸爸去哪兒》,貫穿始終的是真人秀主體在沖破重重矛盾和壓力之後要麼蛻變成長要麼回歸真我的故事,沒有這條故事主線,單純秀個歌曲,表個才藝,或是找些明星撐場面,都不會帶來持久的關註度。而這其中飽含的強烈情感相信看過這些節目的觀眾必是深有體會。因此如何構思一個飽含高情感附加值的好故事來得特別重要。而真人秀好故事的打磨至少需要三個支撐點。
二、突破思維定勢
除去各家衛視誰也不願意為初創節目冒風險這一因素之外,大陸真人秀節目的瘋狂山寨很大程度上也歸咎於思維定勢。思維定勢的無法突破是創新匱乏的元兇,也是造成大陸類型化真人秀節目進入審美疲勞和該市場惡性競爭的原因,比如歌唱類真人秀。總結國外優秀的真人秀節目,很多都在努力突破各種思維定勢,下面列舉一些大陸近年來引進的出色的真人秀節目是如何突破思維定式的。
1、《超級女聲》:走紅時間2005年
節目簡介:湖南衛視從2004年起主辦的大眾歌手選秀賽。此項賽事接受任何喜歡唱歌的女性個人或組合的報名,是現今中國大陸頗受歡迎的娛樂節目之一。
突破點:在當時全民崇拜有距離感明星的背景下,讓草根在鏡頭下從平凡逐漸蛻變成明星。
2、《舞林大會》:走紅時間2006年
節目簡介:東方衛視播出的以明星國標舞蹈競技為主題的真人秀節目。
突破點:在秀歌藝成風的背景下,國標舞這種肢體語言同樣具有表現力。
3、《非誠勿擾》:走紅時間2010年
節目簡介:江蘇衛視一檔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大型婚戀交友節目,為廣大單身男女提供公開的婚戀交友平臺,精良的節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戀交友模式得到觀眾和網友廣泛關註。
突破點:在都市剩男剩女成為社會焦點問題的背景下,相親由過去不易啟齒的私人行為變成一種可以大聲喊出來的社會符號。
4、《非你莫屬》:走紅時間2010年
節目簡介:天津衛視播出的求職類真人秀節目。節目引導正確求職觀,並在節目中制造最大限度的良性精彩沖突。
突破點:找工作難問題日益棘手,如何樹立正確的求職觀,用人單位對何種人才求賢若渴,都是求職者想要了解的問題。
5、《中國好聲音》:走紅時間2012年
節目簡介:《中國好聲音》是由浙江衛視聯合星空傳媒旗下燦星制作強力打造的引進導師制的大型勵誌專業音樂評論節目。
突破點:與2005年創造收視率高峰的《超級女聲》不同,這檔音樂選秀節目專註於聲音本身,海選只用聲音說話。從而創造了繼《超級女聲》之後空擋很久的音樂選秀節目新高峰。
6、《我是歌手》:走紅時間2013年
節目簡介:《我是歌手》是中國首檔歌手音樂對決電視節目。節目集結樂壇資深唱將、中流砥柱和新生代佼佼者打造獨一無二頂級音樂盛宴。
突破點:《超級女聲》之後,草根選秀節目批量而來,在觀眾出現草根音樂秀審美疲勞的時候,適時推出專業重量級歌手之間的比拼是個聰明的辦法。
7、《爸爸去哪兒》:走紅時間2013年
節目簡介:湖南衛視全新推出的大型明星親子旅行生存體驗真人秀。這檔名人代際溝通紀實節目將創新視角對準親子關系,五位明星爸爸跟子女進行72小時的鄉村體驗真人秀。
突破點:在很多中國人傳統觀念中,在家帶小孩似乎是媽媽的責任。因此,爸爸們如何料理孩子的生活變成亮點。而在親子類節目當中,選擇明星親子間的互動更加順應粉絲們窺私的需求。
可見,真人秀突破定勢的方法首先需要研究當時當刻能夠引發話題的社會問題,比如草根難背景下的《超級女聲》,結婚難背景下的《非誠勿擾》,找工作難背景下的《非你莫屬》等等;其次需要對真人秀主領域進行二次細分。比如都是音樂選秀節目,《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和《我是歌手》卻各有棱角;再次,對明星效應的多元挖掘。譬如要引起觀眾的共鳴,無需局限於大眾都能駕馭的領域,就像雖然音樂比舞蹈更為合群,但明星的舞蹈同樣讓觀眾熱血沸騰,所以《舞林大會》火了。又譬如明星除了在自己事業上的成就,他們同樣為人父母。他們的親子溝通同樣會引起觀眾的興趣,所以《爸爸去哪兒》火了。
三、視覺的表現力
視覺的表現力是由視頻內容的性質決定的。不同於文字和音頻,真人秀歸屬於視覺娛樂的範疇,視覺娛樂需要營造強烈的畫面感,要求視覺刺激好看。這就特別考驗制作團隊拍攝和剪輯的功力。以《爸爸去哪兒》為例,據報道,第一集素材拍攝時間超過1000小時,外出拍攝團隊多達150人。在第一集的最後,孩子和爸爸們吃飯的場景有一個鏡頭掃到了現場攝制團隊,數量龐大可見一斑。
而同時《爸爸去哪兒》的剪輯也成為該節目的王道。1000多小時的原素材剪成兩小時左右的一集,這中間所下的功夫之足不言而喻。而無論是前期拍攝還是後期剪輯的超大投入,都是為了捕捉最豐富最有趣最戲劇的人物畫面。
同時,由於內心戲的不易展現,字幕和後期采訪的配合到位就彌補了內心戲的視覺短板,不管是神字幕組的出現還是後期采訪的跟進,都表明好的視覺表現力對真人秀而言至關重要,而即便是無法用視覺呈現的內容也不能留有死角。
四、文化認同度
中國受眾既需要在真實有趣的場景中尋求滿足,又排斥那些不符合中國文化的節目,這就需要節目策劃者們在借鑒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節目時把握中國國情。因為東西方的文化其實存在很大差異。在西方文化當中更強調“個人”,個人的行為表現力,個人的思想哪怕是非主流的也會得到社會和輿論的充分尊重。而中華文化從屬於典型的東方文化價值體系下,強調宗族倫理,家庭情感和精神的紐帶,即便是搞笑的節目也常常是笑中帶淚,所以相親相愛,情感升華,不怕吃苦往往成為大陸真人秀節目的關鍵詞。這就是為什麼在之前論述一個中心點的時候,懸舞提到大陸真人秀節目首先必須要有一個飽含高情感附加值的好故事。有些在國外挺火的真人秀節目卻不適合引進大陸。以下列舉2個國外真人秀的例子:
《比弗利嬌妻》:該節目由NBC環球旗下的Bravo頻道播出,是Bravo的“The RealHousewives”系列真人秀中最為成功的一個系列,在美國本土引發了強烈反響。這檔講述美國比弗利山莊貴婦生活的節目,其本質就是對“富人生活的偷窺秀”。名車豪宅、名牌奢侈品充斥其間,幾位主演間也不乏勾心鬥角的戲碼。《比弗利山莊嬌妻》雖在美熱播,但其中體現出來的勾心鬥角、利益爭鬥往往為中國人所排斥,中國講究的是集體主義,註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那些過於刺激的真人秀節目與中國的傳統道德和審美標準是相違背的,因此這類真人秀節目不適合中國的土壤。
《當男孩遇見男孩》:男人間的戀愛比賽,15個男性同性戀者到一家酒店裏速配,其中7人為假冒同性戀者,如果最後假冒者騙過所有人則獲勝。雖然現在大陸的社會輿論對同性戀比過去有了更多寬容,但是在大陸主流電視媒介上構思播放以同性戀為主題的真人秀節目還是有待時日。
《爸爸去哪兒》將第一季的精彩留在了2013年,而2014年也正在朝我們大步走來,用娛樂大眾的視覺符號,制作能夠讓大陸觀眾感同身受的優質真人秀節目,相信很多大陸觀眾會和懸舞一樣期待吧。(本文來源:虎嗅網,時間:13年12月27日)
Apr 27, 2015
iki kia kiak
鄭娜·中韓綜藝沙龍探討真人秀秘訣,人比模式更重要
《爸爸去哪兒》、《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兩天一夜》、《花樣爺爺》(見圖)、《真正的男子漢》……在“韓式綜藝”大規模“占領”中國電視熒屏並掀起收視狂潮的當下,越來越多人對韓國電視綜藝產生了好奇與興趣。近幾年,隨著韓國綜藝團隊的身影更多地出現在中國,中韓兩國綜藝節目更加深入的交流合作,韓國電視綜藝節目制作的許多寶貴經驗也被帶到中國。到底“韓式綜藝”的魅力與制勝法寶是什麽?中國電視如何“洋為中用”?日前,一場小型而專業的中韓電視綜藝節目沙龍在北京舉行,來自韓國的多位資深編劇、導演以及中國制作公司負責人,圍繞電視綜藝的許多話題進行了饒有意味的探討。
編劇組裏面會根據不同的年齡、工齡論資排輩,分為大編劇、中編劇、小編劇等多個層次。大編劇負責整個節目的孵化過程,中編劇要對這個節目定位、精神進行策劃,小編劇則負責如小道具、場地選擇等基礎工作。
編劇,不可撼動的地位
在中國,目前還不存在綜藝節目編劇這一職位。而在韓國職業編劇體系已經非常成熟。編劇在韓國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有著17年從業經歷的韓國《無限挑戰》編劇朱基蔔透露,一般韓國節目會有6-9個編劇,
現在中國許多年輕人也希望加入編導和編劇這種團隊。關於編劇需要具備什麽樣的素質,朱基蔔表示,要想成為一個編劇,首先要對生活有非常強的好奇心,有很強的洞察力,對新鮮流行事物有很強的把握能力。同時,因為編劇需要從最小的事情開始做起而且工作量大,所以需要有非常誠懇的態度和過人的耐力、體力。最後,編劇還需要有大量的閱歷與全面的知識體系,哪怕是冷門的領域。
韓國編劇協會理事、韓國《無限挑戰》節目編劇文善熙透露,衡量一個好編劇的標準不是學歷和科班出身,而是經驗和素養。在韓國周一到周四檔期節目的編劇不需要具備特別高的經驗和素養,但是如果一旦是周末檔,競爭最激烈黃金檔的編劇,基本上是從藝10年到15年的編劇。比如說《無限挑戰》和《Running man》,否則壓根就沒有資格。聽了相關介紹,國內著名電視節目制作人、合寶娛樂總經理馬雪表示,韓國在編劇方面的經驗不僅對中國綜藝節目制作的方向有啟發,在目前對於電視臺和制作公司挑選韓國合作夥伴也是一個參考。
明星,要有高尚品質與專業精神
在中國綜藝節目中,明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現在越來越多節目花特別多的錢請一線的大明星來參與,那麽對於明星與綜藝節目的關系,韓國業內人士是如何看待的呢?
據朱基蔔介紹,在韓國挑選綜藝節目明星的標準,不是看這個人紅或不紅,而是看這個明星是否具備非常高尚的品質、非常好的專業精神和非常高的配合度。有些節目雖然不是一線明星參加,但是因為從形象上、配合度上、個性上都很適合,所以成功率往往也非常的大。
朱基蔔還認為,不論在韓國還是中國,明星真人秀都會是綜藝節目的主流和研究方向。根本原因在於歐美國家和東亞國家整體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在中韓,人們的生活還沒有像歐美國家那麽自由奔放,或者是仍有自由奔放的余地。對中國人、韓國人來說,現在基本上還是如果你提明星的話會感興趣,你提一個隔壁旁邊住的人出點什麽事,他們並不是會特別地感興趣,還沒有閑暇時間顧及別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模式,比模式更重要的是人
目前中國大量引進了韓國節目模式,有報道稱中國已經消化了韓國75%的節目版權。對此朱基蔔編劇並不認同,她表示韓國版權的基數很大,還有很多節目版權可能都沒有被關註到,很多類型都沒研究過。
在她看來,一個節目的成功最重要的不是模式而是人。“如果引進了或者山寨了別人的模式,但你沒有自己的創意、再生力,這個節目也不見得有特別大的一個反響。”朱基蔔說。
在韓國編劇的立場上,他們看人的因素比模式的因素更重一些,他們認為節目的核心團隊是最重要的,這個團隊包括核心編劇、導演還有演員。編劇、導演是否有能力掌控全局,節目中是否有特別優秀的藝人有非常精彩的表現,這些才是一個真人秀火起來的主要原因。
此外,真實性也是真人秀的核心。文善姬表示,真實性是韓國編劇和韓國導演團隊的根源,絕對不能作假。如果作假的話,讓觀眾失去信任的不只是一個節目,還有整個團隊,所以真實基本上是大家在職業道德上的共識。而韓國導演鄭亨煥也表示,真人秀的核心應該在“真”而不在“秀”,不應該有任何秀的成分在裏面,如果導演組使用一些技巧去誘導明星做一些事情,那他要的效果一定是要這個明星的真,不是要這個秀。((2015年04月03日08: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Apr 27, 2015
iki kia kiak
解析韓綜第一人劉在石的成功態度與藝能法則
摘要:能在一年內笑翻韓國的劉在石,在石成功縱橫娛樂圈的7大藝能法則。法則3:貶低自己。所謂“貶低自己”是劉在石獨到的主持策略。法則4:照顧他人。已是國民mc的劉在石,在主持節目時,心中總是有別人。有劉在石永不冷場,掌握全局的幽默說話術。
韓國國民MC、女性票選最想嫁的男人、中國最紅韓綜《Running man》主持人,如何逆轉原來的演藝 負資產,由黑翻紅?粉絲昵稱【劉大神】的他,是怎麽辦到的呢?
曾認為自己一旦成為搞笑藝人,便能在一年內笑翻韓國的劉在石,一出道就受挫,個性害羞、缺乏領導力、攝影機恐懼癥等等……最受打擊的是入行十年還是C咖;這位
紅遍亞洲的綜藝主持人劉在石,在走紅前曾有過主持活動,但主辦單位忘了將酬勞準備好,最後用大數量的零錢來支付他的入場費,也曾被誤認為是其他明星的經紀人,而一直擺脫不了C咖的身份更令他最想放棄。
但現在,劉在石主持的節目相當火紅且長壽,在韓國三大電視臺主持的節目,都曾達到收視率第一,亦榮獲三大電視臺的演藝大賞,主持功力深獲肯定。
他總是讓來賓開心地進攝影棚,離開時也感覺很舒服;他總是不忘提攜後輩,讓來賓盡情發揮,從不居功。他凡是認真面對,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貶低自己,也要幫助、照耀他人的氣度與精神,是造就他成功的核心原因。
劉在石的成功並非憑空而來,他究竟是如何克服演藝低潮,成為受人欽佩的綜藝第一人?帶你了解劉在石藝能之道,看他如何以七個成功的態度立足演藝圈,並領悟劉在石獨樹一格的幽默說話之道。
劉在石成功縱橫娛樂圈的7大藝能法則
法則1:全力以赴
對於再微不足道的節目任務,都認真努力地全力以赴。也因這份看重節目的 真心與努力,不只觀眾喜歡他、制作單位樂於合作,就連車勝元也因欣賞其沖勁,主動要求參與錄制劉在石主持的節目,並在參加完後表示:“所有參與這個節目的人,都交付了滿滿的真心。這個節目就像鉆石,是用心、用生命打造而成的節目。”
法則2:勤做功課
手上同時有四檔節目的劉在石,除了每周固定見到的搭檔和來賓外,還會再遇到十來位不熟的藝人,但他卻對每個人了若指掌。勤做功課讓他的主持有血有肉又有料,主持到位的訣竅,盡在這些細節當中。
法則3:貶低自己
所謂“貶低自己”是劉在石獨到的主持策略。看似貶低自己,放下自己的身段,和來賓一起在地上打滾、不顧形象爆自己的料……都是為了節目效果。實際上,他因而更深得人心,進而提升自己的地位。
法則4:照顧他人
已是國民MC的劉在石,在主持節目時,心中總是有別人。他會照顧那些還不熟悉綜藝節目 而感到尷尬的來賓,以輕松的搞笑和問題,來引導他們能融入節目的氣氛,並傳授菜鳥藝人受觀眾喜愛的鏡頭前表現心法。劉在石對人體貼入微,永遠比你預想的多做一點。
Apr 27, 2015
iki kia kiak
Thew·《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前瞻 – 導師篇
《中國好聲音》第三季雖然聲勢上以及討論度方面不及以往兩季,可是由於首次有香港選手進入盲選階段、加上香港NowTV與內地浙江衛視同步播出、以及在香港舉行選拔賽,所以《好聲音》第三季播出初期在香港引起的關注還是史無前例的高。
Killersoap的主唱陳樂基、環球唱片公司旗下的女子組合Robynn & Kendy、無線電視《超級巨聲》第一屆選手鄧小巧等等都在上季取得不錯的成績,可是比賽到了中後期好像變得乏力、吸引度逐漸減少,不止是香港觀眾的關注度降低,更有不少評論認為第三季選手的演唱技巧其實不輸前兩季,可是偏偏明星氣質、聲音的辨識度、選歌方面等等不及前兩季的選手,是上季節目贏收視輸口碑的原因。
我作為《中國好聲音》的忠實觀眾、也寫了比賽節目觀後感兩季半(第三季看了一半就沒時間看下去了),對於即將開播的第四季可以說是充滿了的期待,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導師人選。
導師/評審主導比賽節奏
《中國好聲音》與《我是歌手》、《華人星光大道》、《超級偶像》等歌唱比賽節目的不同之處就是,主持人在《好聲音》的工作其實不多,即便前三季的主持人華少有
著極佳的主持功力以及媲美饒舌歌手的播報速度,但觀眾更在意的還是導師之間、導師與學員之間的互動。
我從來都不掩飾自己對庾澄慶老師(哈林)的喜愛,除了他那改編歌曲的獨特性以外,他懂得發掘選手潛能、鼓勵選手在舞台上呈現音樂性多於唱功的指導方式、以及他與其他導師的互動,都可以說是節目其中一個最大的看點。某程度上哈林老師是擔任了《好聲音》的真正的主持人,哪怕是認真的劉歡老師、性格有點悶騷的汪峰老師,他總是能夠讓四位導師打成一片,讓比賽緊張的氛圍變得輕鬆、也一掃超長錄影時間帶來的疲憊。
到了2014年,因為哈林老師籌備及舉行個人演唱會而必須缺席第三季的錄影,加上張惠妹同時因為宣傳新專輯而缺席,燦星製作方面找來了第一季的導師楊坤老師回歸節目、也找來了台灣的音樂教父羅大佑加盟節目,誰知道在比賽開始錄影之前大佑老師突然在檔期上配合不了,又臨時找來了齊秦老師頂上,節目尚末開播就狀況連連。結果汪峰、那英、楊坤、齊秦這個組合,的確沒有辦法在舞台之下帶來精彩的唇槍舌劍。
對於《好聲音》第四季的期許
來到第四季,早在2015年初,燦星製作已經放風說有大牌的唱作歌手加入第四季《好聲音》擔任導師,而周杰倫也在婚後不久確認加入《好聲音》導師行列。這個消息出來,其實我並沒有感到十分驚訝,畢竟節目做了三季,一個再好的節目做了三年也會有疲態,加上內地歌唱節目數量之多,就算會唱歌的素人再多,也難以確保選手的質素,同時近年出現了所謂的「回鍋肉」(曾經多次參與選秀比賽的選手)以及所謂的「半素人」(曾經推出專輯但發展不如意的歌手),都直接影響了比賽的可觀性。重量級導師的加盟,其實對於維持節目新鮮度是有著極為正面的影響,所以張惠妹、王力宏、青峰等大牌台灣歌手先後於《好聲音》亮相,周杰倫的加盟可以說是遲早的事(陶喆在其他內地的歌唱比賽已經過度曝光了)。
但是最讓人驚喜的是哈林老師的回歸,始終周杰倫是一個專業的音樂人,並沒有太多參與綜藝節目的經驗,有了哈林老師,也許會跟周杰倫的悶騷性格產生化學作用。若餘下的兩位導師是汪峰老師跟那英老師的話,三位舊人加一位新人,就像是第二季,四位導師那種精彩逗趣的互動,相信會再次為大家的炎夏帶來一些歡樂。
目前剩下的兩位導師尚未公佈,是舊人還是新人,是好是壞?看來燦星製作不到六月都不會公佈就是了。
Thew·《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前瞻 – 賽制篇
《中國好聲音》乃至整個《The Voice》系列最引人入勝的部份,就是節目開始錄影後的第一階段比賽–盲選(Blind Audition)。顧名思義,就是四位導師一開始是背向舞台,僅憑選手在台上的歌聲去評鑑,到底這個選手是不是他們想要重點培訓的學員、以及這位學員的特質是否足以在歌壇立足並佔下一席位。其實什麼「年度總冠軍」、「年導冠軍導師」等等的頭銜,說真的,一點都不重要。
《好聲音》的歷史…
跟大家介紹/複習《好聲音》的賽制之前,其實還需要跟大家稍微聊一下《The Voice》系列的歷史。《The Voice》是源自荷蘭的歌唱比賽節目,然後電視台把製作權賣到不同國家,當地的電視台大致沿用賽制以及佈景去製作節目,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美國、英國、澳洲的《The Voice》,這幾檔節目的導師都是國際歌壇裡享負盛名的大牌歌手。當二零一一年底的時候浙江衛視宣佈製作中國版《The Voice》的時候,還真的為華語樂壇投下了一顆震撼彈。結果《好聲音》也不負眾望,播出三季以來,在收視率、贊助金額方面都遠勝中國大部份選秀節目。
盲選–只聽其聲
四張導師的「轉轉椅」可以說是整個《The Voice》系列的靈魂,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在盲選階段的時候讓導師按下按鈕,「I Want You」的燈亮起、椅子從背向舞台轉成面向舞台,這一按一轉歷時才不過三秒,但對於台上的表演者來說,也許就是歌唱生涯、甚至是整個人生的轉捩點。導師轉過來,代表著台上的選手一定能夠代表其中一位導師進入第二階段的比賽。
這個時候對節目流程不熟悉的朋友大概會問,如果多於一位導師轉身的話,選擇權就落在選手身上,這也是為什麼導師人選會變得重要,因為看幾位導師為了爭奪一些優秀的學員的時候,他們的唇槍舌劍也是節目的看點之一;反之,如果只有一位導師轉身的話,選手將會自動成為該導師的學員之一。
在為期大約六集的盲選過程中,每位導師將挑選十四位(第一、二季)/十六位學員(第三季),組成導師旗下的隊伍,再由導師及他們邀請的「夢想導師」作出指導,繼而進行組內一對一合唱淘汰賽。
組內淘汰賽–殘酷還是汰弱留強?
淘汰賽就是借鏡國外《The Voice》「Battle Rounds」的階段,由導師把選手分為兩人一組進行合唱,最後由導師決定出線權花落誰家。第一季的時候勝出的七位選手當中,由導師選出其中一位直接進入四強、其餘六位進行一對一獨唱對決,勝出的三位學員進入四強;第二強加入了美國《The Voice》的新元素「Steal」以及「Knockout Round」,也就是搶人環節以及第三輪的淘汰賽,由於賽制太複雜加上播放時間沒有延長、導致選手演唱片段被剪,所以這個新元素在第三季沒有繼續沿用。第三季由於淘汰賽選手增加至十六位,第一輪十六進八、第二輪八進四,如是者也就免去了外界對導師保送自己喜愛選手的質疑。
組內冠軍之戰+顛峰對決–在意勝負還是享受音樂?
每組四強共十六位選手誕生後,會進行組內冠軍賽的對決。比賽分三輪(第一、二季),第一輪四位選手輪流演唱、由導師選出其中一位選手進入第三輪,剩下三位選手由一百零一位媒體代表票選,票數最低者被淘汰,剩下兩人進入第二輪演唱,勝者將進入第三輪爭奪組內冠軍席位,第二、三輪由媒體以及導師評分。到了第三季比賽就把賽制簡化,四強選手分兩組演唱,勝者進入第二輪,然後第二輪的勝方則成為該組的冠軍。
至於總決賽,其實規則大同小異,比較注目的反而是第一輪選手與導師的合唱,最後加上現場觀眾、短訊投票等等,「年度好聲音」就誕生了。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賽制看似簡單,其實執行起來還是挺複雜的。節目其實大致上沿用了國外《The Voice》的賽制,我個人是比較不喜歡第二季的賽制,畢竟所有選秀在播出集數上都被大陸廣電總局所限制,在集數不能增加的前提下,多加一個比賽階段,最終犧牲的就是選手的演唱片段,很多選手在「Knockout Round」時的表演片後被剪到不足一分鐘,這是相當可惜的。
可是,節目到了第三季,把賽制還原到跟第一季相近的原意是好,只是選手的實力不如前兩季,加上導師之間的互動不足,又好像把節目弄得比較拖沓…我想大家看過了連續三篇前瞻後,應該對《好聲音》的節目流程、風格有了更多的認識吧。
《中國好聲音》第四季 – 選手篇
兩週前跟大家分享了《中國好聲音》第四季導師人選的消息以及一些個人看法後,沒想到隔天就公佈了那英及汪峰兩位導師回歸的消息。這大概《中國好聲音》自二零一二年開播以來,導師名單最早確定的一屆吧。
歌唱選秀節目最重要的除了是導師的人選,當然少不了我們俗稱「學員」的參賽者吧。一個歌唱比賽節目,唱歌的不是導師或評審(餘興節目另作別論),而是參賽者,不管是在台上演唱或是在後台訴說自己的經歷,參賽者的個人特色才是一個歌唱比賽節目的靈魂。如果一個歌唱比賽的選手唱功、特色俱欠的時候,就算節目的製作再盛大、認真、導師的知名度再高也好,都沒有辦法讓一個歌唱比賽起死回生,所以本篇將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好聲音》歷屆學員的看法。
歌唱比賽「回鍋肉」?
其實任何地區、任何電視台或製作公司舉辦的歌唱比賽,舉辦經年以後總會碰到一個問題,就是欠缺選手。欠缺選手當然不代表中國大陸會唱歌的人不多,只是因為中國大陸的歌唱比賽節目實在太多,而且不是每個會唱歌的人都願意參加比賽、反過來說會參加比賽的不一定是最會唱歌的,種種情況下,一些條件很好的歌手,大概是因為際遇問題,參加了A比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在樂壇發展不是很好,就可能會選擇參加B比賽從而希望再度獲得關注,中國媒體往往稱這些選手為「回鍋肉」。
我除了關注《中國好聲音》以外,其實也關注了台灣的《超級星光大道》跟《華人星光大道》共十一季的比賽,雖然到現在已經沒辦法把選手們的名字倒背如流,但是往往在別的比賽、特別是《好聲音》的舞台看到這些選手的身影,我都會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歷屆《星光》有太多遺珠被遺忘了,也不是每一位選手都能像林宥嘉、徐佳瑩、蕭敬騰等人能夠在樂壇闖出一片天,很多的都是在比賽光環褪去之後,在演藝圈轉換軌道發展、當主持的、演戲的都有,但他們普遍都忘不了他們唱歌的夢,只要有機會唱歌,哪怕只是電視劇的片尾曲、一場尾牙的活動,他們還是會持續追尋著唱歌的夢。隨便數幾個分別曾經出現在《星光》及《好聲音》的選手:劉悅、關喆、林芯儀、葉秉桓、劉明湘、張心傑、鄭心慈、胡慧儀、秦宇子、當中在《星光》踢館的也有、正規選手都有,轉戰不同賽場的原因,大概都只有一個,就是對於歌唱事業有一份執著。(《星光》選手轉戰其他比賽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將來另文跟大家分享。)
專業歌手的反擊
除了不斷參加比賽的歌手以外,有些成名已久的歌手也許在歌唱事業碰到了瓶頸,也選擇了以《好聲音》作為重新出發的舞台。最有名的當然是在今年年初不敵癌症離世的姚貝娜、第一季的金池、關喆、金志文;第二季的侯磊、孟楠、林育群等等等等。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但在《好聲音》裡聽到他們的聲音,又忽然覺得原來他們已經出道了那麼久、好像他們的歌聲已經漸漸被遺忘似的。就是這樣,觀眾再次關注這些曾經被遺忘的歌手,比賽結果對於他們來說,好像已經不重要了。
香港歌手也有出頭天
去年第三季《好聲音》,香港Now TV與浙江衛視及燦星製作合作,於香港舉辦《中國好聲音》香港區選拔賽,雖然最終獲勝的選手到最後連盲選都過不了,可是第三季裡另外幾位香港選手的表現卻讓人喜出望外。陳樂基的《月半小夜曲》未必合乎所有香港觀眾的口味、Robynn & Kendy的歌聲也許不如她們當網絡歌手時那麼純粹、鄧小巧的唱功跟她在《超級巨聲》第一屆時比起來也談不上脫胎換骨。但至少我們可以說的是,香港歌手跟中國歌手同台較勁,是不會比不上對方的。今年Now TV也延續了跟《中國好聲音》的合作,再次於香港舉辦選拔賽,初賽的部份由《好聲音》第三季學員擔任評審、複賽以及決賽就由幾位近年曝光率很高的音樂人擔任評審,分別是趙增熹、雷頌德、藍奕邦以及郭偉亮。文|Thew (「Thew.地球上的人」blogger,遊走在文字跟工作之間,只能靠文字與音樂調劑生活。主要關注《中國好聲音》及其他音樂資訊。原載香港《橙新聞》)
Oct 15, 2015
iki kia kiak
光明日報·只要有接收器·明年免費看數碼電視
(賽城4日馬新社訊)MYTV廣播私人有限公司(MYTV)於明年初推出數碼地面電視廣播服務(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馬來西亞人民便可以觀賞全免收費的數碼電視廣播。
MYTV首席運營員莫哈末利瑞安耶哈葉說,首先,民眾必須擁有可以接收數碼電視廣播訊號的接收器或機頂盒(Set top box)或電視 ,才可以享受這項服務。

他說,只要解碼器和電視擁有馬來西亞通訊與多媒體委員會所制定的數碼地面電視接收標籤,或簡稱DTTB Malaysia標籤,就能夠接收數碼地面電視的廣播。這標籤將在明年初開始使用。
他日前出席運用數碼地面電視標籤研討會後對記者說,消費人將可以憑藉這特別標籤,鑒定及購買合格的數碼地面電視接收器與電視,以便能夠享受高素質的廣播畫面。
MYTV廣播私人有限公司負責推展馬來西亞的數碼地面電視的基礎設施,並擁有數碼地面電視接收器的大馬獨家分銷權。該公司所銷售的接收器皆附有馬來西亞數碼地面電視標籤(label 『DTTB Malaysia』)。
馬來西亞數碼地面電視標籤是由馬來西亞通訊與多媒體委員會所制定,並由SIRIM QAS國際私人有限公司所統管。
莫哈末利瑞安解說,首階段的數碼地面電視,將於2016年初投入廣播,並覆蓋全國85%的住宅區,而覆蓋率將於2016年杪提升至95%。
“我們MYTV將根據各地區的人口延伸覆蓋率,以確保每一個人民都可以享受數碼地面電視的服務。”
他說,本國的觀眾將可以通過數碼地面電視服務,獲得高素質的廣播畫面與音質,而且有更多免費播道可選擇,同時可享受互動電視服務,如居家購物、觀賞On Demand影片等。(即時新聞 2015-11-04)
MYTV free cable service: 80 channels, 45 in HD
Cable TV service provider, ASTRO will soon be having another competitor in the form of Radio Televisyen Malaysia (RTM) and MYTV Broadcasting Sdn Bhd who will be cooperating together to set up their own cable service.
According to TehPanas, RTM and MYTV have a total of 80 broadcasting TV channels and 40 radio channels to provide to fellow Malaysians for free.
Furthermore, 45 out of the 80 channels are set to be High Definition channels.
In order to enjoy the free channels broadcasted by RTM and MYTV, all you have to do is purchase their RM200 decoder starting from this coming June 2015 onwards.
The first batch to receive the free TV channels will be Pahang, Terengganu and Kelantan, moving on to Sabah, Sarawak and Labuan.
Perlis will be next, followed by Kedah, Pulau Pinang, Perak, Negeri Sembilan, Melaka, Johor, Selangor and Kuala Lumpur, with Putrajaya the last state to follow suit. (Photo Source: thestar.com.my)
Nov 15, 2015
iki kia kiak
李昱龍‧創意和創新的威力
大經濟低靡,大環境迷茫。當下生存之道,惟有創意和創新,但說易行難。世界創意之神蘋果公司創辦人喬布斯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喬布斯是要人們“永不滿足,即使得了大智大慧,也要假裝甚麼都不懂的從傻瓜開始。”
創意是用新方法做現在做的事,創新則是用新方法做新的事。譬如,網購就是一種用新方法做現在生意的創意;發明新手機則是一種用新方法做新事情的創新。創意和創新,適用於個人和企業。
從筆者比較熟悉的出版和印刷業談起,讀者或或許比較容易理解。以前,我們寄信,要自己出錢買信箋、筆、墨、信封及郵票,交給郵政局處理。傳真時代,信或文件寫好了,用傳真機傳真過去就行了。電郵時代,用電腦創建好了信或文件,只需按一個鍵即送抵收件者郵箱,他要看或要用時,可以自己列印出來。雲運算時代,信件或文件儲存在雲端伺服器內,授權的收件者可通過互聯網,隨時隨地登入雲端伺服器讀取或下載。
印刷成本由寫信人轉移給收件人,不少政府的表格也是這樣讓公眾下載列印。這就是時下盛行的隨需列印(Print on demand)。
看大一點,以前要當作家出書或賣雜誌,必定要找出版社和印刷商,而且還有一定的最低數量(至少1千本)。隨需列印出現後,作家親自(或委託編書者)把書連封面一起製作好,上傳到亞馬遜網絡書店,挑選紙質、封面設計再定售價就可以賣書了。亞馬遜不會印一大堆實體書存在世界各地的倉庫,而是收到訂單時,才在最靠近買家的隨需列印店(可以是合作夥伴列印商),按照該書的原本檔案列印該書,然後火速付運給買家。
大家或許以為,隨需列印的成本比較高,對買賣雙方都不划算。但是,當你有一定的數量時,成本就自然降低,長遠來說,還是有利可圖。本地一家雜誌集團,因庫存了太多過期和退貨雜誌,導致現金難以周轉而憤然投資一大筆,買了一套電子列印機,開始隨需列印業務。該集團每次印出來都是新雜誌,可保證讀者收到的每本雜誌都是新的,再也沒有賣不出的雜誌和退貨,更延長了雜誌的“壽命”,讀者甚至可以買到絕版書和過期雜誌。該集團,將來也可能開拓一項隨需列印服務,幫其他小型出版商或剛出道的作家印書。
隨需列印也節省了產品商家的成本,不必再印多種語文的說明手冊,只需把用戶手冊製作成PDF檔,放在網上,用戶可隨時隨地瀏覽或下載列印。產品包裝不必放入多本各種語文的手冊,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也縮小了包裝體積,更進一步降低了付運成本。一個簡單實用的創意,就解決了多項難題,創意和創新的威力可見一斑。(星洲日報/畫龍點津‧作者:李昱龍‧《新媒體》組長)(收藏自 2015-11-04 《星洲日報·言路版》)
Nov 15, 2015
iki kia kiak
Zainir Aminullah:What the 2016 Malaysian Budget means for content creators
The 2016 Malaysian Budget underlined some positive measures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take in the ‘year of commercialisation’ to ensure the enhancement of infrastructure, as well as productivity in the effort to support continued growth in the GDP.
While Ideate Media welcomes the allocation of RM250 million for the national broadcasting digitalisation project outlined in the Budget, we hope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support the creative content industry as a sustainable catalyst for the nation’s growth.
(Photo Credit:Dr Tan Beng Huat)
It remains a priority to address the fundamental challenges, with a greater call to examine how the existing fund is utilised. As we move forward, the industry needs to better optimise the support by creating meaningful, original content that can be owned and linked to commercial outcomes.
Focus on origin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Over the years, companies have been capitalising on government-led initiatives with investments heavily focused on content production. The results have been phenomenal with production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films tapping on our local resources.
Malaysia is well-positioned to move from the existing production-led state towards an industry that approaches every step of creative content development in a cohesive manner – from ideation to production and commercialisation. We need to encourage the incubation and ownership of local intellectual properties (IP), and move beyond being an outsourcing production hub.
This will not only provide greater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players, but also increase the ability to broaden the export of Malaysian-made content and drive a sustained funding environment.
Developing content with commercial returns
There needs to be a closer link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s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ontent creation. It is one of the most overlooked areas, yet today’s content is largely created without a monetisation plan.
Producers need to embrace a mindset where content must be produced with a buyer or a commercial interest in mind at the early stages. To drive this shift, industry funding programmes should measure success of the product by ROI. It will then provide an assurance that every development comes with returns, which can be channelled back into the ecosystem to fuel the growth of content creation and up skill our local talents.
As we aim to develop, produce and commercialise high-quality content for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we are encouraged by the 2016 Budget allocations with hope that it continues to bring us a thriving and lucrative creative content industry.
The writer is Zainir Aminullah,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of Ideate Media.
(Source:http://www.marketing-interactive.com)
Nov 17, 2015
iki kia kiak
優酷?對盈利的訴求超過內容建設
超過對視頻制作者的支持
超過對UGC頻道的維護
個人非常喜歡的是YOUTOBE的一些個人頻道。他們真的是向人們分享一些東西,教會我們一些東西。但是國內的視頻都是些什麼?感覺都是一些新聞,熱門事件為主,搞笑,娛樂等等。這些也占居了視頻網站的大幅頁面,這樣的引導本身就是錯的。
舉個例子:在youtube有一個家庭後院改造頻道,這個是有一個團隊幫自己的鄰居改造後院的。每次改造他們都會錄下視頻,改造的也很漂亮,他們的創意,體現的淋漓。從中真的你可以學到如何改造自己的後院。他們也是很出名的。

但是咋們可以看看國內的一些視頻拍客。最近確實也看到了國內的一些發展,那個羅輯思維還是不錯的。以上有些扯遠了,回到問題。其實個人覺得這個更國人的性格和思想有些關系。普遍的國人是比較害羞的。他們不喜歡上鏡頭,相對國外他們很開放的。還有就是分享的精神。
優酷和youtube分別這樣設定,應該也是為了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我覺得從觀看者角度來說同樣也有這樣的區別。外國用戶可能更傾向於自己探索內容,發現新鮮事;國內用戶的話就更加願意東西擺在他們面前,不願意探索。(例如:我媽打開瀏覽器沒有網頁導航,就根本不知道從何入手)。
既然用戶生成分享內容意願不高,單純為了觀看,那用戶可能傾向於觀看質量更高的視頻。而UCG的視頻質量相對較低,所以觀看的人相對少。不能帶來流量,國內視頻網站有意無意地對UCG內容不重視了。還有一點,UCG內容不好管控啊。YouTube放什麼視頻都可以,國內UCG視頻還要人工審核,大大增加了運營成本!!
原因是國內噴子太多而支持的人相對較少。如果你去YouTube隨便搜一段自彈鋼琴曲, 不需要是大師級別的只要不太糟糕就可以了。你會看到"覺得好"的人大概都會在"覺得差"的人的三倍(豎拇指跟倒豎拇指),而在評論區主要的內容都基本是"彈得很不錯啊"、"請再接再厲"、"等待你出新的視頻"之類的。
相反在YouKu或者土豆, 但凡出現自作視頻下面總是有很多批判性評論。鼓勵的相對來說就很少。於是,大家就傾向於做"搬運工", 即從外國視頻網站搬運視頻重新上傳了。
因為視頻內容再差, 被批判的都不是我而是原up主。如果是某些遊戲視頻對比就更大了。基本都是被噴或者是"這裏可以再打好一點!"這樣,上傳視頻本來就是無償的行為, 如果還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甚至得到批判, 很多人都會喪失原創動力吧。
補充: 可能這個跟國內外文化有關。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都鼓勵、贊美他人。舉些簡單的例子: 當你在國外預定餐館報上名字的時候, 對方都會說"awesome"、"nice name" 之類的。國內從未遇到過。碰到聊天問陌生人國籍的時候, 無論你是否知道對方的國家你都會說"ah...xxxx...nice place"之類.
看 Youtube 上面的好視頻真多啊,搞笑視頻有 RWJ,化妝的有 Michelle Phan,玩槍的有 FPS Russia,教人的有 How Cast。相比之下,國內視頻網站上能夠成功傳播的「病毒視頻」卻很少。
是不是因為在中國,我們沒有外國人那麼多享受生活的想法,也沒有那個社會保障和條件,所以外國人在有心情有時間拍視頻的時候,我們在壓榨別人,或者被壓榨著?
從一種角度來說,這個問題是偽命題,原創還是有的,但是變成病毒視頻的不多,在這些平臺上“功成名就”的人也不多。總有感覺,這兩年的視頻站上精彩的視頻、個人頻道還不如幾年前。
反而,這些平臺現在都在推付費電視劇、電影。再看動輒30秒~1分鐘的廣告,可見這些視頻站的自我定位更像“門戶”,或者“媒體”,它們對盈利的訴求超過內容建設,超過對視頻制作者的支持,超過對UGC頻道的維護。
相比之下,youtube一貫以個人“頻道”為中心,首頁展示的大多是精彩的UGC內容。youtube甚至還組織線上線下活動(例如年終的youtube rewind)。傾向的不同,難免對這些制作視頻的個人、組織有所影響。
土豆的口號是“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但現在打開首頁,除導航第一條是“原創外”,其他都是電視劇等非UGC欄目。首頁slide直接是宮廷戲。平臺不推,UGC內容弱化,自然難以引導。
另外,對於個人來說,我大國民還有技術門檻、知識門檻等等問題。畢竟基本問題還沒解決,自我表達、自我實現這樣的事還要慢慢來。而且,而且國民的性格相較比較內斂,很多人還是處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狀態。
Nov 19, 2015
iki kia kiak
微電影盈利模式
微電影的盈利模式現在並不多,目前主要的盈利方式有以下幾種:廣告分成:早在2011年,56就小範圍嘗試的視頻廣告分成,就是針對一些大的帳號或者原創作者制定CPM分成規則。一般要求網站獨家。現在pptv、酷六、土豆原創博客都已經推出視頻分成模式。通過分享廣告收入鼓勵原創作者上傳更多優秀的原創視頻作品,這對於微電影作者來說又拓寬了一條盈利的渠道。但是為了控制版權問題,這方面準入門檻還是相對比較高的。
廣告植入:也就是在劇本階段或者視頻半成品階段接入廣告,從而分攤一部分制作成本。這種盈利模式已經很普遍、也很簡單,主要是道具植入。有些小的微電影制作團隊能拿到一些線下的贊助商,但是金額一般都在5000以下。線上廣告缺乏渠道,要拿到贊助相對比較難。有的原創作者現在上網發起微電影項目,遇上貴人會幫助原創作者對接廣告商,並幫助原創作者發行影片。
品牌微電影:其實這種模式跟上面提到的廣告植入差不到,唯一不一樣的是微電影的誕生流程,所以在這裏做了個小小的區分。品牌微電影一般是品牌商提出品牌推廣或公關需求,制作團隊根據需求編寫劇本、挑選演員最後制作成微電影。比如瀧澤蘿拉的《天神傳》,波多野結衣的《搜神記》,都是大型網絡遊戲的品牌微電影。總得來說,目前微電影的盈利模式還不是規範,小團隊很難拿到很好的廣告資源,所以會存在作品很優秀,但是作品不能產生盈利的情況。雖說微電影制作成本較低,但是設備成本跟人力成本還是免不了的。所以一個對於微電影創作者來說,“報團取暖”是很有必要的。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微電影有兩種謀利方式第一、商業廣告定制,商家客戶投資來要求制作方量身定制一部片子,要求盡量多的把企業的產品形象logo 做到畫面中;也有譬如叫獸拍的那個《大村姑》那樣,把企業的精神融入片子中去。當然後者屬於高級別的廣告植入,前者就弱多了。第二、逆向的融資模式。現有好的劇本出現,然後劇本中可植入的廣告成分一一分解,資金量大就可以做片子。現在國內已經有人開始做這方面的實驗,大概雛形跟大電影的融資模式差不多,相信未來會做起來的。兩種模式有利有弊,在一段時間內此消彼長,有誌於這方面的人可以重點考慮第二條。
微電影劇本策劃,拉商家贊助,這應該是微電影生存發展的必走模式。那麼讓商家贊助你必須手裏有籌碼,那麼什麼才是籌碼:高效的宣傳平臺是的,視頻主流網站首頁推薦,千萬粉絲微博轉發必不可少。讓你的微電影有一個展示自己能力,對商家有有效說服力的平臺。說道平臺例如:優酷、土豆、56、PPTV、新浪、愛奇藝、騰訊、迅雷、酷六、搜狐、激動網、播視網、樂視網、第一視頻網、播視網等。如果自己的視頻能夠在這幾大視頻首頁展示、頻道頁展示,和微博轉發,起到真實點擊量的迅速提升,那麼你就拿到 了能夠讓商家贊助的籌碼。一,起到了宣傳商家的效果,那麼贊助就不成問題了二,宣傳了我們自己的團隊,接到更多媒體傳媒公司的訂單。三,循序漸進的發展促使精英團隊的迅速成長四,我們是忠誠,務實,註重效率的視頻推廣推薦團隊。誠信6年、用實力說服一切!打造先推廣後收費的原則,做不到您心目中的效果完全不收費!!
微電影其實就是內涵點的廣告,比如可愛多冰淇淋,玩的是植入式廣告、嵌入式營銷,貼近影片的衍生品,或者是基於劇情結合的商品。某某logo或者產品在畫面中出現一定時長,網站捐贈,比如淘夢網等一些網站宣傳,視頻網站買版權播放。(網摘)
Nov 19, 2015
iki kia kiak
馬來西亞:5大挑戰當前‧修預算案救急
人民如何“開源節流”?尚待答案。
(布城8日訊)首相兼財長拿督斯里納吉今日說,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他將會在近期內提呈修正2016年財政預算案,以及宣佈完善和最佳支出(optimum expenditure)的措施。
他說,他會在多方面重新作出調整,以便更符合現實情況。
新的調整包括著重完善開支、政府相關公司的角色,以及照顧人民的福祉。
他說,他去年提呈的2016年財政預算案是根據原油每桶48美元來估算,但油價在昨天卻跌至每桶31.58美元,因此政府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作出調整。
消費稅拯救經濟
納吉在財政部特別集會致詞時,也把消費稅比喻為國家經濟救星,並預計今年會獲得390億的毛收入。
他說,他不想提供不切實際的幻想來討好人民,最好就是針對國家的重大挑戰坦誠相告,但政府會致力和承諾維護人民的利益。
“政府放眼2016年的大馬經濟依然保持穩定;目前預測會取得4至5%的成長,通貨膨脹率維持在2至3%的低水平。政府也承諾會減少財政赤字至3.1%,而聯邦政府的債務預測佔國內生產總值的55%。”
首相也列出大馬在今年所面臨的5大挑戰。
2016年財政預算案的總開銷為2千672億令吉,其中行政開銷是2千152億令吉,發展開銷則是520億令吉。
大馬今年5大挑戰
1.中國經濟放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亦是大馬最大貿易伙伴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在1月7日已暫停實施指數熔斷機制。
2.國際油價和原產品價格持續下滑。布藍特原油的平均價格已從2014年的每桶98.94美元,跌至2016年1月7日的每桶31.58美元。
3.全球的需求和貿易呈現疲軟。
4.金融市場尤其是美聯儲的利率正常化將會對區域包括大馬的資金流動帶來影響。
5.美元幣值企穩。(2016-01-08 星洲日報頭版頭條)

馬股撤資潮延燒‧首5日流出6.1億
(吉隆坡8日訊)馬股2015年外資賣壓冠東盟,分析員相信在外圍不明朗因素環繞下,今年市場將延續震盪走勢,但預見公司稅下調有望加快企業盈利增速,為馬股今年漲勢帶來扶持。
馬股2015年外資賣壓冠東盟。
糟糕的是,延燒全年的外資撤資潮,今年未見平息跡象,在中國股市4日兩度觸發熔斷機制及中國經濟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幹預下,今年首5個交易日外資已從馬股再提走6億1千359萬令吉。
債券增至2150億
不過,外資冷對馬股,卻熱情擁抱債市,全球基金在12月增持政府債券至2千150億令吉。
馬銀行研究表示,大馬是去年外資賣壓最重的東南亞國家,受到這一波外資撤離潮影響。截至去年杪馬股自2010年累積流入的外資已減少至72億令吉,遠比2014年杪的269億令吉來得低。
去年資金撤離197億
其中,外資在12月淨賣出馬股13億令吉,讓全年資金撤離擴大至197億令吉,幾乎是2014年全年資金撤離69億令吉的2.9倍。
相比之下,本地機構投資者全年淨買進236億令吉,而散戶則賣出19億令吉。
隨著外資不斷撤離,連帶拖累馬股去年杪外資持股比重從前期的23.8%減至22.3%,僅比2010年2月全球金融海嘯後最低的20.3%高出約2%,更比2013年5月全國大選後最高的25.2%低了2.9%。
以馬股去年杪1.69兆令吉市值計算,預估外資在馬股的持股估值達3千780億令吉。
馬銀行研究相信在美國利率正常化、中國經濟結構放緩及油價低迷不振等不明朗因素環繞下,今年市場將持續動盪。
截至2015年杪,馬股本益比估值從年初的16.1倍減至15.8倍,逼近長期平均的15.5倍水平,而股價淨值比(P/BV)水平也回退至1.678倍,比1.89倍的長期平均出現0.3的標準差。
“我們仍維持馬股今年杪1800點目標,主要考量2016和2017年綜合核心盈利將增長7.5%和7.7%。
其中,2016年企業盈利將獲得公司稅下調1%提振,但銀行、種植和消費相關領域仍潛存盈利風險。"投資策略方面,馬銀行研究建議投資者持續將電訊、公用事業、消費必需品、特定產業投資信託和醫療保健組成的抗跌核心組合及主題性和價值股進行搭配來取得超越大市表現。
當中,美元持續走強、砂拉越州選、厄爾尼諾(El-Nino)和潛在拉妮娜(La Nina)現象和清真股被視為重大投資主題,長期則可強化有望從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和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受惠的利基出口商。(9.1.2016 星洲日報/財經‧報道:洪建文)
Jan 9, 2016
iki kia kiak
方建華·微信5.0公眾賬平臺運營心得
經常有很多朋友和學員在微信公眾號留言,問我一些微信運營的經驗的心得,今天我花時間,對自已做微信公眾賬號運營的心得總結寫出來,供朋友們參考和指點.
1.請告訴我每一次溝通丶互動,推送的內容是誰,讀者對這個人越了解,信任度越高,他在公司職位丶姓名丶連系方式.
2.簡單就是力量,不要把自已的微信公眾賬號變成萬能的功能的應用,可以免費聽音樂丶機器陪聊,這些功能只會淡化企業核心的價值,請刪掉這些功能,請記住,簡單就是力量.
3.微信營運的目是維持顧客的關系,99%的時間都用來培養顧客的信任度,請暫時忘記銷售,天天促銷,不如29天培養顧客,用1天的時間用來促銷更有效,請暫時忘記銷售.

4.微信營銷沒有任何營銷秘誠,比的就是投資和執行力,想不投入就能獲取大量的粉絲是不可能的事情,不要只看到3個月獲取90萬粉絲的案例,先問一問他們投入多少資金和人力,
如果你不想投入太多的資金,就要選擇投入時間,再加入執行力的到位,才能達到你要的目的.
5.不要忙於每一天推送大量的內容,給潛在顧客,創造可以跟讀者溝通的話題,你要知道所有價值都來於溝通,推送再好的內容,不如跟讀者溝通一次.
6.想和讀者創造更多溝通的機會,就要問讀者更多的問題.問一問讀者喜歡什麽時間接收內容丶對自已公眾賬號提出寶貴的見意等等.
7.不要被那些3個月100萬的粉絲,沖昏了頭腦,粉絲再多,如果不能轉化成價值,就跟本沒有用,我們需要的粉絲是那些目標粉絲,粉絲的質量,比粉絲的數量更重要.
8.發布文章不一定要長篇大論,可是一定要引發讀者的思考,一般內容在300至500字左右
9.關註競爭對手的微信,關注了10丶50個就有50個人教你怎樣做好微信營銷,你要做的就是優化他們所有的方法,請記住,競爭對手是最好的老師.
10.新手開始學習玩微信,從關注優質的微信開始學習,記住那些優秀玩家的方法,每一天都拿筆記下來,自已對比一下那些地方可以做的更好,用利於自已以後運營微信公眾賬號.
11.認真分析自已的行業,是否需要用微信公眾平臺,其實很多中小企業和個體老板,只要利用微信朋友圈就可以做生意,比如理發店丶美容店丶餐飲店丶快餐店等等.具體分析請看我寫的淘寶賣家如何做好微信營銷.
12.怎樣創作內容,內容一定要原創嗎,不一定,如果你不想打造行業第一領袖的地位,內容不一定要原創,可是你一定要做一件事情,就是要加入自已的觀點哦!
13.我們尊重顧客,可是千萬不要討好顧客,取消關註的遲早會取消關註,只要你一直提供價值,留下的總會留下來.
14.微信營銷要靠渠道,擁有渠道的好處就是,每一天你都能獲得到穩定的粉絲,而不是一天進500粉絲,再過3天就沒有粉絲進業,請記住,粉絲要一天天的增加,每一天都有新的讀者關註.
15.做微信營銷是做個人微信還是做微信公眾賬號,我想這兩個並不矛盾.可以相互的進行運營,如果你本人運作1到2個人的店面的話,建議用個人微信進行運作,如果是大店的話,一定要用上公眾賬號.
16.不要被微信營銷案例沖昏了頭腦,那些100萬的粉絲案例不真實,那些很真實的案例,你需要分析一下,他們投入了多少人力和物力,現在的營銷案例忽悠人的多,自已認真去做好自已的微信運營.
17.做微信營銷見效很慢,粉絲沈澱就要花很多的時間,通常需要3個月沈澱的時間,才能收到一些效果和利潤,最重要的就是一直堅持下去.
18.要想在很短的時間裏獲取大量的粉絲,必須靠媒體,請記住成功靠媒體,當然了具體跟據自已的情況,是選擇是做雜誌媒體還是電視媒體.
19.做微信營銷堅持很重要,你寫一篇文章,讀者不一定認可你,可是當你寫到50篇至100篇的時侯讀者一定會認可你,所以堅持最重要.
20.微信營銷重視互動,因為它不象微博一樣,可以吸引大量的人轉發和評論,只有通過和顧客的溝通來取得顧客的信任.
21.在準備營銷產品之前,做好整個產品銷售策劃,推送的內容最重要,因為內容會直接影響讀者的購買,內容預熱是最好的方法.
22.現在大家有一個誤區,希望一切都通過微信營銷來實現,最終要顧客購買產品之前,記住,不要忘了讓顧客拔打訂購電話,人與人交流最能解決購買當中的穎問.
23.做微信營銷,最好打通騰訊的產品一起使用,騰訊qq丶騰訊空空間一起使用,達到的營銷效果更好,因為未來的移動互聯網營銷會走向人脈關系鏈的營銷.
24.做微信營銷就等於在做一本行業精刊,重視的是內容的質量丶而不是內容的數量,高質量的內容會得到大量的人分享,會形成病毒營銷,請記住,小而美的內容策略.
25.微信營銷的本身的功能是以經定好了的,真正能使微信營銷發揮更大的威力的是,使用微信營銷後面的那個人,所以我們除了學會使用微信功能,真正要學習是營銷.
26.有人問我微信是不是營銷工具,我說,你認為是就是,你認為不是就是不是,一把刀你用它來殺人它就是殺人工具,你把它放到那裏,就是一塊破鐵,所以不要和別人去爭論這個事情,其實騰訊心知肚明.
27.很多草根想按微博大號再玩微信,想弄個微信大號,這樣的做法行不通,除非你能在很短的時間裏獲得大量的粉絲,並且是正規的操作,不正規的操作很容易被騰訊封掉,微信營銷更適合企業.
28.做好精準的關鍵詞回復功能,這樣能指導讀者,通過什麽樣的方式更了解你本人和你的企業,獲得讀者的信任.
29.珍對微信的認證對提升企業的信任度很重要,所以想盡一切方法早一點通過微信認證,微信認證的條件是,500的粉絲量和一個微博認證.
30.千萬不要一個人坐在家裏學習微信營銷,經常去一些微信營銷qq群裏,看一看大家都在聊什麽樣的話題,其實在這些群裏你能學一很多東西.
31.推送,不一定要每一次都推送文章,推廣一些小的知識和技巧,也是很好的方法,只要能幫助潛在的顧客和讀者都可以,我最近訂閱了一個心理學習的微信賬號,每一次都推送一條跟微博一樣的內容給我,我很喜歡,因為信息量小,不會影響我的生活,並且可以學到新的知識,我很喜歡這樣的公眾賬號.
32.我見到很多人,經常用微信向自已的朋友推銷產品,這是錯誤的做法,這麽讓你失去這個朋友,如果你想利用微信做生意,請重新申請一個賬號,用來銷售產品,千萬不要向自已的朋友推銷產品,這樣會讓朋友感到你這個人太沒有人情味,太功利什麽都跟著利益跑,很多朋友都會離你而去.
33.微信的內容,選擇合適的圖片很重要,經常去和自已經相關的微博裏獲取一些行業裏的圖片,做微信營銷要重視細節.
34.推送內容,晚上推送內容最好,因為這些時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來閱讀,白天推送內容,適合做產品的促銷,當時顧客可以訂購產品,帶來產品真正的銷售.
35.企業先學好服務500丶1000個微信客戶,用戶多少不代表營銷能力,僅僅是一個數量,用戶的互動價值才是微信營銷的核心,多創造和讀者溝通的話題,讓整個公眾賬號活躍起來.
水不流動就變成的死水,公眾賬號沒有活躍度就是一個死號,沒有任可的價值.
36.有必要學習一些寫作技巧,怎樣寫標題,怎樣排版丶怎樣用文字激發讀者的興趣,關於寫作的內容,在我的公眾賬號上有大量教大家寫作的內容.
這就是我經營微信公眾賬號的心得,都來自實戰總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做好微信運營.
歡迎和電商朋友一起交流丶學習. (2013-6-14 派代)
Jan 16, 2016
iki kia kiak
融合媒體
顧名思義,融合媒體是多種媒體融合形成的一種新媒體,目前生活當中最常見的媒體有5種,其中包括第一媒體:報紙;第二媒體:廣播;第三媒體:電視;第四媒體:電腦;第五媒體:手機;也就是說媒體其實都是有一個共通性,那就是都擁有一個載體進行圖片文字以及視頻的傳播。
中國品牌戰略研究中心是中國商報社成立的專業品牌研究機構。中心專業從事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品牌發展的理論研究和實戰推廣。中心專家組由著名經濟學家、高校學者、政府官員、企業家領袖、資深媒從事業者等組成,大部研究員有著在研究機構、政府部門、新聞機構、大型企業工作的資深經歷,對中國政府的運作、中國企業的經營有著切身的體會和實踐經驗。
中國品牌戰略研究中心針對目前大多數企業面臨的推廣難、效果差、成本高的問題推出了品牌直通車項目,目的就是更大程度地幫助到企業減少推廣成本,提升推廣效果。
在五個媒體當中,第一媒體受眾面廣,是大眾傳播的主要載體;第二媒體受眾面窄,大多數受眾人群為出租車司機,所以企業大多數不會選擇在第二媒體做相關的推廣;第三媒體電視雖然受眾群體較多,但是成本太高,也是大多數企業望塵莫及的;第四媒體是全球最大最成熟的媒體,推廣效果也是目前5種媒體當中最好的;第五媒體用戶很多,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將娛樂真正轉為商用。所以品牌直通車采用全球首創融合媒體,將第一媒體和第四媒體完美結合,有效地解決關於企業推廣難、效果差、成本高問題。這是一種概念創新,是一種推廣變革。
工程實施背景:該項目是中國商報社、中國品牌戰研究中心與商機網進行戰略合作,整合百網、百報、百刊、百展資源,共同推出的一個多維一體化品牌推廣工程,該品牌推廣工程將依托中國商報社強大傳媒背景和新華網、鳳凰網、商機網等全球化網絡平臺,幫助眾多傳統中小企業培育品牌、推廣產品、實現產業升級。
核心優勢:報、刊、網、展四位一體的聯盟化牌品營銷戰略,讓中小企業盡享傳播快捷、信息量大、權威性強、文圖視頻兼顧、費用低的品牌推廣優勢。這與單一的傳統網絡廣告、電視廣告動輒數百萬、上千萬的投入來說,不僅花費極少,而且能將自己的品牌快速、精準地展示在億萬消費者面前。
戰略目標:充分利用新華網、商機網、鳳凰網、人民網、中國商報等百網、百報、百刊、百展的聯盟化傳媒資源,整合線上、線下多種宣傳形態,助力珠三角中小企業進行以網絡營銷為依托的網絡、展會、報刊等全方位品牌推廣。通過多維一體化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全新營銷方式去以小博大,讓眾多傳統制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投入最小量的品牌宣傳費用建立大品牌、獲得高效益,實現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品牌王國”的戰略轉型和產業升級。
權威主辦方之一:新華網是由中央直接部署,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主辦的中央重點新聞網站,是中國重要的網上輿論陣地,在海內外具有重大影響力。為中國最重要的官方網站之一,也是中國最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重點網站。
權威主辦方之二:鳳凰新媒體專注一億高端網民,通過旗下綜合門戶鳳凰網和手機鳳凰網,網臺聯動,組合傳播。在寬帶與無線互聯網帶來顛覆性革新及新舊媒體融合的時代,鳳凰新媒體引領著互聯網、手機、電視的聯動組合傳播與3G時代的手機媒體化創新。據Alexa最新流量排名,在傳統媒體門戶網站中,鳳凰網全球排名前三位;在亞洲和大中華地區穩居第一。
權威主辦方之三:商機網是華南地區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擁有企業註冊會員510余萬,日均訪問量超過1000萬人次,覆蓋2800多個城市、300多個行業,影響商務人群超過1.2億;商機網國際貿易平臺擁有企業註冊會員103萬,企業商情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國外貿企業的網絡營銷提供了高效的電子商務服務。
Mar 9, 2016
iki kia kiak
就是要當創世神:第一屆「VR 之星」帶你大戰蚩尤、重溫蔡倫造紙
(2016 年 09 月 04 日 泛科技)
大家是怎麼抓住暑假的尾巴的呢?是飛奔北投收服噴火龍?或是揪三五好友出國旅行?又或是帶著親人小孩到博物館看展呢?
然而有約一百多人在收假前哪裡都不去,從 8 月 26 日到 8 月 28日,連續三天只窩在台北 TAF 空總創新基地寫 Code —— 他們都是來參加第一屆 VR Hack Fest(VR 開發者黑客松大賽),除了角逐誘人的獎項外,更是個測試自己團隊能耐的好機會,希望透過虛擬實境(VR)頭戴式裝置的技術,帶使用者到任何想過或沒想過的地方去。
挑戰開發者腦力極限的黑客松
「黑客松」是近年來頗為熱門的活動,除了幾天到一週的時間限制外,主辦單位會提供大量的資源,目標是讓開發者在短時間內腦力激盪、討論及交流。
而在被產業界譽為「VR 元年」的 2016 年,HTC Vive、三星 Gear VR、Oculus 等 VR 裝置銷量開始起飛,預期到了2020 年 VR 產值將翻漲 10 倍。在這樣的產業願景下,由經濟部工業局、三創育成基金會、DCIPO 和 TAVAR 等單位主辦,由資策會、法亞科技、AR digitC 等單位執行的第一屆 VR 黑客松盛大開跑,希望藉此激發台灣 VR 創意,掀起「全民 VR 」的風氣。
第一屆 VR 之星誕生了
結束三天的黑客松後,「VR 之星」頒獎典禮於 9 月 1 日晚上六點開放進場,展場位於三創數位園區的五樓,而報到台前的大螢幕輪播著各組製作的遊玩影片,光看著那些畫面,就讓人想馬上跳入遊戲中一起冒險。
進入展場後方,那裡有為得獎團隊設置的 Demo 空間,而會場內除了來自主辦單位的嘉賓外,更有如 HTC Vive、Eyemax 等贊助廠商的主管人員出席。他們在 Demo 空間直接體驗團隊的作品,並由團隊親自講述創作理念、製作過程及未來願景等,進行第一線的人才挖掘。
第一屆 VR Hack Fest 共有 10 組團隊得獎,除了第一、二名外,還有最佳人氣獎、最佳潛力股獎等獎項。有的團隊是還在學的大學社團或同學一同報名,有的則是在技術交流平台上認識而組隊,組合的多樣性讓評審團驚嘆這世代的創造力,而身為評審之一的 3Glasses 首席科學家王銓彰更提到:「雖然這些比賽作品有些地方不如業界標準,但他們的創意及構想卻是業界人事所缺乏的 —— 希望在場的伯樂(產業人士)能相中他們這些千里馬(得獎團隊)。」
技術不是問題,想法更加重要
大家會怎麼想像獲得第一大獎的隊伍?是擁有最複雜的世界觀?有媲美好萊塢的華麗美術?或是超繁複的動作體驗?
答案是:除了技術上的突破之外,評審更關注的是作品整體的完整度、未來的發展及應用,互動性及社會回饋也是評分重點之一,而參賽隊伍 Super Mad Max 的作品 ——「Cardboard VR +遙控車」正達到評審的期待。
人車合一大戰蚩尤
「Cardboard VR +遙控車」背景設定在黃帝大戰蚩尤的時代,將 VR 實境車代表指南車,玩家必須操控車子找尋蚩尤領地的出口。
更神奇的是,玩家戴上Cardboard 與手機連結後,能與車上攝影機的視角同步,並透過動態感測與無線技術,讓車頭轉向能與玩家頭部動作幾乎一致,在 VR 與現實世界結合的狀態下遙控車子,解決 VR 空間受限的問題。
此外,團隊希望 VR 實境車在未來能投入探勘、救災方面,能有效避免高風險的行動,真正落實社會關懷的目的。此外,更可加入跨區參觀的元素,由實境車組程車隊,帶領遠端觀光客同遊著名觀光景點,就像在使用哆啦 A 夢中的「任意門」。
跟隨蔡倫的腳步一起造紙吧
而獲得評審團第二大獎的參賽隊伍 Invirtual,玩家透過觸碰博物館內的捲軸,將進入一幢茅草屋及一大片竹林,並透過 VR 互動,依照指示完成造紙流程,最後連接印表機將成品印出,實現活字版印刷。
Invirtual 的作品讓人聯想到,新北市警察局也在近期引進「情境模擬應變射擊訓練場」,透過五塊大螢幕, 300 度視角模擬 700 多種完整犯罪情境,作為新進員警的訓練課程。未來這些訓練若能結合 VR 技術,並配合體感呈現、心跳偵測等,也許更讓員警完全沉浸在案發的氣氛及場景中,往後若遇到雷同現場便可馬上喚起記憶,身體也會隨即反應,降低案件處理的危險,而這樣的技術結合也可類推至防災演習上。
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
除了獲得大獎的兩支隊伍外,由參賽隊伍「得獎吃牛排」製作的穿梭時空遊戲 ——「About You」 獲得多位評審好評。不同於傳統 VR 遊戲開放場景的自由度,「About You」將世界打造成六面體,玩家扮演因病過世的男主角,藉由翻動六面體(時空切換)和與場景互動,間接影響尚未去世的自己,完成為女主角種一棵櫻花樹的遺願。
這項作品讓 AMD 的經理盧英瑞讚不絕口,他也提到 VR 需有三大重要元素:直覺、沈浸、互動,「About You」的場景設計,讓玩家對遊戲世界不會感到突兀,並藉由故事的推移,玩家會發現自己的情感正被一瓢一瓢舀入遊戲中而不自覺。盧英瑞更期望這樣的作品能融合經典小說或電影,若觀眾能親身經歷《鋼鐵人》的打鬥場景或《鐵達尼號》的「You Jump, I jump. 」,不知有多少人會為之瘋狂呢。
VR 將走向哪裡?
第一屆 VR 黑客松參加的 19 組參賽隊伍當中,有 14 組隊伍選擇使用 HTC Vive 進行開發,Vive 雖然價格昂貴,配備要求也高,但在畫面呈現和使用者體驗等在 VR 裝置市場上領先,也能體現開發者精心製作的美術及體感設計。 代表 HTC Vive 部門出席、同時身為評審之一的 Mike 也提到:「HTC Vive 需有好的內容投入,才能有好的結果產出;但 VR 軟體製作成本極高,若不能商業化就別想生存。」
不論是 VR、AR 還是 MR 產業,高水準的硬體設備和優質的軟體內容彼此缺一不可。雖然當前頭戴式顯示器的價格還不是很親民,但好的內容與應用能讓更多企業戶及消費者願意擁抱這項新興產業,進而帶動整體市場正向發展。
正在起飛的 VR 技術能創造出無限多個世界,同時應用領域更是無遠弗屆,舉凡教育、救災、購物、旅遊及影視等都有極大發展空間,發展潛力十分驚人,許多出色的應用就可能藏在每個人的生活中。
所以大家在品嚐自己生活的同時,也可想想「這時有什麼東西那該有多好!」—— 別再想了,VR 通通帶給你!
Dec 10, 2016
iki kia kiak
用3D眼光看教育,實現一帶一路教育新突破
近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深化教育督導改革暨第十屆國家督學聘任工作會上作了《營造風清氣正公平優質的教育改革發展生態》專題報告。報告用「六個看」生動鮮明地概括了判斷教育發展形勢的六個維度,用「四個著力」指出了新的歷史階段我國教育面臨的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用「四個制約」提出了教育改革發展的難點,用「四個不忘」明確了教育督導遵循的原則。
這些教育工作理念內涵豐富、角度新穎,彰顯了治學治教之道,體現了堅持民生導向的教育情懷,體現了教育部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長期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特別是2013年以來,廣西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全面打造廣西教育升級版的決定,2014年初召開了全區教育發展大會,出台了系列支持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政策措施,力促我區教育趕超跨越,廣西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廣西是欠發達、後發展地區,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發展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後,與黨中央、國務院的新部署和新要求,與自治區「兩個建成」目標、與滿足人民群眾新需要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下一步,廣西將根據「六個看」要求,多維度研判教育發展形勢,既要認真總結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又要客觀分析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準確把握廣西教育的歷史方位和階段性特徵,科學謀劃「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著力提高質量、促進公平、改善環境、優化結構,努力在八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提高質量」方面,要實現「教育質量提升」和「兩高(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攻堅」新突破。通過教育信息化、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學區化管理、對口幫扶等多種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加快各級各類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建立以質量為導向的管理體制機制,讓廣大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需求。深化縣級中專綜合改革,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力爭到202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實施高等教育「強基創優」計劃,加快廣西高校「雙一流」建設,重點建設南寧、桂林兩個高水平大學聚集區,支持廣西大學等2-3所高校建設一流大學,支持30個左右面向全區重大產業發展的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一流學科。
「促進公平」方面,要實現「精準扶貧」和「補齊短板」新突破。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就學實施15年免費教育,建立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學校和學生結對幫扶體系,到2020年,實現貧困地區教育發展整體水平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上學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堅持教育資源配置向貧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邊境地區傾斜,進一步促進城鄉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確保2020年全區110個縣全部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重點解決好54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特別是35個特困縣的鍋底問題。
「改善環境」方面,要實現 「全面從嚴治教」和「教師隊伍建設」新突破。大力推進黨的建設主體責任落實,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全面推進依法治教,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設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全面落實「一校一章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水平。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實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計劃和城鎮教師支援農村的支教走教計劃縣縣全覆蓋,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長期從教、終身從教,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於奉獻、紮根農村的鄉村教師隊伍。
「優化結構」方面,要實現「服務大局」和「關鍵領域改革」新突破。要服務自治區創新驅動戰略、開放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重點建設20個廣西「2011協同創新中心」、5個創新平台、2個教育部人文研究基地、5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建設面向東協的教育開放合作高地。開展東協留學生「雙萬人」計劃,打造「留學廣西」品牌。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2016-11-09 一讀網)
Dec 10, 2016
iki kia kiak
馬來西亞2017年設世界首個數碼自由貿易區
首相拿督斯裏納吉宣佈,成立世界上首個數碼自由貿易區(Digital Free Zone),增加線上和數碼服務,促進國際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創新。
「數位傳播是商貿經濟的進化重點,佔了國內生產總值的16%,因此政府透過多媒體發展機構,撥出1億6200萬令吉,推動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數位自造與新的馬來西亞電子樞紐類別。」

「政府也會推介世界上首個數碼自由貿易區,結合實際與虛擬區域,包括增加線上和數碼服務,促進國際電子商務和互聯網創新。」
電子商務崛起成為全球商貿新勢力,在大馬的發展也備受關注,早前馬來西亞數位經濟機構(MDeC)電子商務主任黃慧娘就透露,該機構已擬定國家電子商務戰略路線圖,並會提呈給內閣。
在該路線圖下放眼推動國內電子商務的成長,在2020年時取得雙倍的增長,讓它從現有的10.8%,在2020年達到20.8%。(2016年10月21日 東方網)
The government has allocated RM 162 million to implement programmes such as the e-commerce ecosystem and Digital Maker Movement, said Prime Minister Datuk Seri Najib Razak. Najib said through the Malaysian Digital Economy Corporation, the allocation would also se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laysia Digital Hub. “The Government will also introduce the first Digital Free Zone in the world. It will merge physical and virtual zones, with additional online and digital services to facilitate international e-commerce and invigorate Internet-based innovation," he said. The prime minister said currently, digital connectivity contributed nearly 16 per cent to GDP.
Jan 5, 2017
iki kia kiak
大馬人每天花超過3小時用手機
2015年智能手機用戶行為報告(SUPR)顯示,大馬人平均每天花超過3個小時用手機,女性則花比較長時間。
這項由全球移動行銷領域的領先智慧數據平臺Vserv公佈,並由尼爾森(Nielsen Informate Mobile Insights)進行的調查報告顯示,大馬人平均一天的手機數據流量可達323MB,而大馬手機用戶可分為6大組別。
這 6大組別是耗大量數據上網和玩遊戲的數據狂(20%)、擁有卻少用智能手機功能的業余者(19%)、平均每月下載11個App的程式狂(17%)、平均每 天花3小時39分鐘用手機(以女性居多)的手機狂(16%)、僅用與通訊、新聞和電郵相關程式的實用派(15%),以及平均每天花約1小時30分鐘在社交 媒體與即時通的社交紅人(13%)。
報告指出,大部分的40%手機用戶花最多時間在社交媒體與即時通、36%人用手機來娛樂包括玩手機遊戲、看視頻和多媒體,以及15%人花時間在手機應用程式如鎖屏、記憶管理和通訊。(2016年01月20日 東方日報)
Jul 13, 2017
iki kia kiak
Nation of smartphone addicts
REPORTS BY PEARL LEE, IDA NADIRAH, PRIYA KULASAGARAN, AIZYL AZLEE, RAYMUND WONG AND JONATHAN EDWARD
At what point does our attachment to our smartphones become an unhealthy obsession?
The destructive behaviour of Malaysians who continue to use smartphones while driving is more prevalent today compared to five years ago.
The desire to swipe that screen to reply a WhatsApp message or check comments on Facebook has turned into an innate habit many cannot seem to break away from.
There is probability that a high percentage of motorists are hooked on their phones the minute they get behind the wheel. Half of those driving and riding on our streets could also be busy browsing through Facebook while manoeuvering their way through traffic.
Some have mastered the skill of typing a 10-paragraph email to their employer while driving on expressways.
Such actions are life-endangering. Yet many continue to indulge in this ugly habit, causing nerve-wracking experiences to their passengers and fellow motorists.
The growing addiction is also killing the family spirit as conversations are becoming fewer and shorter.
We see many parents and children staring at their mobile devices while attending a family gathering or while dining out. What happened to the good old days when parents and children shared conversations on what happened at work or at school.
The continuous desire to look and swipe through a handheld device is also causing more people to be oblivious to their surroundings.
The recent case of a six-year-old girl who fell through a gap of an escalator at the Kenanga Wholesale City Mall last month is one case which shows how being distracted while on a mobile device cost lives.
The child's mother was investigated for negligence after 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footage showed the mother fiddling with her phone shortly before Nurhayada Sofia Musa fell to her death from the second floor.
The mother was reportedly having an argument with her husband on the phone when Nurhayada fell.
According to figures from the Malaysian Communications and Multimedia Commission (MCMC) and other industry surveys, there are at least 10 million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The TNS/Google Global Connected Consumer Survey 2014 indicated that one in two Malaysian adults owns a smartphone.
The survey involved 150,000 interviewees across 56 countries including Malaysia. According to TomiAhonen Consulting Analysis, the survey translates to some 10 million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as of May last year.
A report by GfK, published in February, found that smartphone sales in Malaysia peaked last year, with consumers spending RM8.74 billion on 8.5 million smartphones.
Although the exact number of teenagers owning smartphones is hard to gauge, MCMC's Handphone Users Survey 2012 indicated that people aged 15 to 24 made up almost 29 per cent of mobile phone users in the country.
Malay Mail's recent soci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many, from teenagers to adults, are not able to switch off their smartphones. We put both adults and youngsters to the test and they found it difficult to go about without their gadgets for more than 24 hours. While some managed to find new activities to engage in, others failed miserably.
Like it or not, we must admit we have become a nation of smartphone addicts. (May 23, 2015 http://www.themalaymailonline.com)
Jul 13, 2017
iki kia kiak
Number of Smartphone Users
For 2016, the number of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is estimated to reach 11 million, according to a report on www.statista.com.
It also said smartphone users in Malaysia are expected to reach 13.16 million in 2019.
Jul 13, 2017
iki kia kiak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in Malaysia
Malaysians are well versed in the use of mobile devices,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with high Internet and mobile penetration, and proficiency with social media. Among the leaders in Southeast Asia both in terms of volume and intensity of use, Malaysia has a strong potential to develop activities and business online.

Through an overview of Internet, social media and mobile users, here are the latest numbers of the digital landscape in Malaysia.
Going into finer details, this presentation dives into the detailed habits that make Malaysians part of the leading users of Internet and mobile i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world.

Key points on mobil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in Malaysia
The figures presented here are as of January 2014.
Internet penetration is 66% in the Malaysian total population of 29 million. As Malaysians are in the upper middle income category, this percentage corresponds to 19 million, quite affluent, Internet and mobile savvy users.
Mobile penetration is very high at 140% (1.4 phone per person), higher than the US and Indonesia. Smartphones are the main category of devices used by Malaysians to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Though feature phones are still predominant, Malaysians buy primarily smartphones. They also change their phones quite often with an average renewal period of 21 months.
In terms of smartphone operating systems, Android dominates 65% of the market, before iOS and Windows (13% each), and Blackberry (9%).
Three companies share the carriers market: Celcom (37.8%) Maxis (33.3%) and Digi (28.9%). 4G is quite well spread in Malaysia.
The average number hours spent on Internet on mobile devices by Malaysians is the highest of Southeast Asia with 3.1 hours/day/user.
79% of mobile owners use it for social media. Facebook is the leading social network with 18 million users, then come Google+, Twitter, Instagram and LinkedIn. They also have a larger average number of friends per profile compared to other countries.
90% of mobile users use it for entertainment: video (80%), music, games (74%).
Malaysians can be influenced by social media before making purchase decisions.
91% of Malaysians shop online, with total sales of 380 Million USD in 2013. Yet only 0.3% of online transactions are made on mobile; this is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other methods, lack of infrastructures and low awareness.
These dynamic numbers and trends enable both entrepreneurs, governement and investors to have ambitious perspective to develop online business in Malaysia.
Presentation from February 2014 by On Device Research
Jul 13, 2017
iki kia kiak
4年增长4倍 智能手机用户普及
從2010年至2014年,我國智能手機用戶的普及率從14%上漲至53.4%,增長了4倍。
大馬通訊及多媒體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從2013年至2014年短短一年內,智能手機用戶就從37.4%增長至53.45%,成長幅度達16%,反之普通手機用戶比率則從原有的61.8%下滑至46.4%,下跌了15.4%。
調查指出,我國智能手機用戶近年來大幅度增長,除了是政府及商家提供各種優惠政策,許多來自中國等國家、價格較為中等的智能手機品陸續牌進軍我國,也是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改用智能手機的主因之一。「這些來自中國的品牌,如今已佔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消費至少達10%。」
該委員會員會於《2014年手機用戶調查》,針對國內智能手機市場所做調查,如是指出。
調查指出,智能手機主要消費群平均年齡為29.7歲,而非智能手機或普通手機用戶平均年齡則為38.3歲,而智能手機用戶則以男性居多(55.9%),反之女性只有44.1%。
若以年齡階層來看,年齡介於20歲至24歲者佔智能手機用戶最大比例,即高達24.5%,接下來是25歲至29歲者(18.8%)、30至34歲(14.0%)及年齡介於15歲至19歲者(13.5%),而40歲或以上者則佔整體15.3%。
調查也點出,國內智能手機用戶,主要來自是來自月薪介於1000令吉至3000令吉的階層相比之下,月入低於1000令吉者則佔11.3%,反之月薪達3000令吉及5000令吉以上者則個別佔13%及7.2%。
受訪者常用手機上網
「其余則有31.3%智能手機用戶是來自靠他人撫養的階層。這說明了,隨著市面上出現更多價格低廉的智能手機,促使這些中低階層有能力購買智能手機。」
調查發現,從2013年至2014年,這些用戶使用免費手機應用程序來通話及發信息的幅度也大幅度增長,而真正使用各大通訊公司需付費的服務來傳短訊(sms)的用戶也大幅下滑了36.1%。
調查說,在相比去年同期,相比起前年,只有42.3%的民眾使用有關免付費應用程序來通話,今年已有關用戶增長至64.7%,而使用免費服務傳短訊則從原有的56.3%增至71.1%。
該委員會也補充,根據有關調查,智能手機作為受訪者最常用為上網的工具,各大領域商家包括銀行、商家、以及政府所推出的網絡服務及網頁,料將能充分為如是手機用戶及消費群帶來更大便利。(2015年07月19日 東方日報)
Jul 13, 2017
iki kia kiak
Malaysians' purchasing behaviour revealed in Google's latest tool
Did you know that some 60% of Malaysian smartphone users use their device as an alarm clock?
Or that 42% of Malaysians had used their smartphones when making their last purchase?
These data, and much more, are now made available to the public through Google’s latest Consumer Barometer 2014, a dedicated site offering data, graphs and charts of online behaviour and consumer purchasing habits in 46 countries.
The data, which can be downloaded free of charge, are based on surveys conducted by market research company TNS Infratest throughout 2014.
Among the key findings on Malaysia presented on the site, 51% out of the population uses smartphone, compared to 39% computer and 13% tablet users.
Malaysians also use an average of 1.2 devices each. This has risen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according to the site's data.
On what Malaysians use their devices for mostly, 65% of the surveyed smartphone and internet users said they take photos, 60% said their device serves as an alarm clock while 51% use their phones to play games and listen to music.
In regards to the role of Internet in the purchase journey -- the steps between product awareness and acquisition -- Google pointed out that 86% of the respondents in Malaysia made their last leisure flight purchase online, followed by hotels (75%) and apparels (42%).
The survey also asked about a recent purchase across 10 categories: car insurance, cinema tickets, clothing and footwear, groceries, large home appliances, leisure flights, leisure hotels, make-up, mobile phones and TV sets.
Among the Asia Pacific countries surveyed, Malaysia came in third in using smartphones in their purchasing decision at 42%, behind South Korea (44%) and Vietnam (45%).
Meanwhile, 70% of respondents -- one of the highest rates in the region -- revealed that they conduct online research first before purchasing something offline.
On the global scale, Google pointed out that the country with the highest rate of smartphone usage is Singapore (85%), followed by China (70%) and the United Kingdom (68%).
Social media usage is highest in Turkey, where 92% of those surveyed reported using these services.
Google said this new and free tool was to allow anyone interested to explore how consumers behave online, particularly with regards to specific product categories.
Results or the question from the survey may also be filtered by country, gender, age, income level or parental status.
(Cynthia Ng, Astro Awani | Published on October 24, 2014)
Jul 13, 2017
iki kia kiak
朱曄:如何看待IP熱
《胡潤原創文學榜IP價值榜》發榜之際,《胡潤百富》雜誌專訪朱曄,解讀一位遊戲人、投資者和泛娛樂行業領跑者,在IP進擊時代的“IP觀”。
以下是采訪實錄:
胡潤:如何看待現在的IP熱?
朱曄:“IP熱”是有因可循的。這個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被分散、時間被切割,而好IP是能夠收獲受眾註意力的。無論是娛樂、休閑還是獲得信息,它能幫助在我們做選擇時節約時間。所以人們的生活越是豐富,泛娛樂的選擇越多,IP的價值就越大,圍繞IP可以做的事情就越多。
說到底,IP其實是一個流量入口,受眾因為IP背後的世界觀、故事和人物進入到裏面來。這決定了“IP熱”實際上是那些“好IP”,以及能接得住故事、留得住用戶的IP產品的舞臺。真正的“好IP”不僅擁有一個好的原始“胚色”,更是要通過識別、孵化和深耕的。
所以,“IP熱”不是一個IP數量、或是消費人口數量的紅利期,不應該是一個“燒錢熱”,反而是我們行業對IP有一個更深理解的印證——“IP熱”背後是一批包括天神娛樂在內“IP工作者”,對IP進行認知和再造的過程。
胡潤:天神互動所打造的最成功的一個遊戲IP是什麼?打造一款成功遊戲IP有哪些關鍵因素?
朱曄:從開始我們做《傲劍》,全球營收10億多,到最近的《凡人修仙傳》手遊,都是相當成功的遊戲IP。現在我們手上有《瑯琊榜》,還有《遮天》《將夜》《武動乾坤》《妖神記》等一批很不錯的IP,之前他們可能是影視劇,是小說或者動漫,但核心在於他們不僅具備好的故事,也有立得住的人物——我認為這是打造一款遊戲IP時,天神會考量的。
另外,和影視劇改編不太一樣,遊戲要有很強的世界觀,一個縝密、完整的架構可以讓遊戲情節、人物在其中變得順理成章。這也是天神遊戲在面向海外做研發時首要考慮的——我們有來自加拿大的遊戲架構師在做世界觀的搭建、推演,從而讓天神“出海”遊戲真正能和國外玩家有“共同語言”。
IP好,未必遊戲好,一個是適不適合,另一個是遊戲能不能“接得妝好IP,能不能圍繞著這個IP能夠制造出足夠優質的場景、酣暢的玩法和生動的人設。這就需要以玩家對這個IP的期待為核心,展現豐沛的遊戲性。如果遊戲IP只是想方設法讓玩家掏錢,那麼IP就退化成為一個初級的套現工具了。
胡潤:如何結合影視和遊戲兩個方面實現IP價值最大化。
朱曄:IP價值最大化,包括天神在內的中國泛娛樂產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天神而言,無論是做影視還是遊戲,現階段“受眾想看的,想玩的”就是我們需要把握的核心。一個受歡迎的IP,把觀眾喜歡的核心特質提取出來,就能讓它在不同平臺上結出果子。它可以是一部小說,可以是一部電視劇,也可以是設計精巧的遊戲,因為自身有價值,所以才能多元化。
市場上有顯性價值的強勢IP好比樹上的果子,天神娛樂不僅要“摘果子”,也要會“種果子”。對於我來說,同樣是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我平時會瀏覽一部分小說的梗概、看大量的書評,發現對於這個時代新鮮的、受眾沒見過的東西。
比如最早拿到《余罪》這個故事的時候,我第一感覺男主角余罪很真實,叛逆、狡黠、滑頭,卻是以往我們在相同題材影視劇裏看不到的形象,這成為我投拍這部劇的最大動力。
所以我看網劇永遠開著彈幕看,屏幕上用戶反饋都是最直接、感性和真實的,受眾覺得什麼“有意思”是我們開發IP時最應當第一時間領會的。(2017年07月24日250中國經濟網)
Jul 26, 2017
iki kia kiak
壹讀·知識電商這個市場會有多大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ItTalks」(ID:wwh_33330533),作者魏武揮 ,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天奇阿米巴創投基金投資合伙人;36氪經授權發布。
其實,我更願意把知識電商說成是「內容付費」(或內容收費)。一來的確有些付費的內容,難登「知識」之大堂,二來,這個領域本來就是內容創業的分支,內容付費似乎更加符合脈絡。不過這都是名詞之爭,就像某共享單車投資人在面對我問「產權歸屬運營方的單車哪裡是共享呢?」這個問題時,笑曰:我們就不較真名詞了吧?
商業圈,一向有這個傳統。到今天,還有人籠而統之把幾乎所有的微信公號都說成「自媒體」,我也懶得深究了。
(台灣天下雜誌照片)
一
在我寫完《知識電商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東西》時,有兩位朋友留言,都提及這樣一個問題:知識電商能做多大?
我想,他們問的,應該是這個市場規模會有多大。
隔了個把小時,我給其中一個留言回覆說:「我想了想,總量不好說,今年會井噴」。
ADVERTISEMENT
井噴的意思,就是相對於2016年知識電商所實現的市場規模。
就我所知,知識電商大致上有四個平台,在2016年有一些可見的規模。
二
第一個是:得到。
得到上的規模比較容易查,在得到APP上,一共有18個收費專欄,基本上是199元/年,有兩個例外,其一是王爍的,199元/9個月,另外一個是羅振宇自己的,1元/年。訂戶數都是公開的,各位有興趣可以去總和一下。
第二個是,在行/分答。
比較難以知道這兩個都是果殼出品的產品,究竟實現了多少流水。在行一度火過,我認識一位學心理學的美女博士,通過在行收到了十萬以上的收入。但與得到和專欄五五分成不同,在行並沒有提成。而分答,運營方有提成,一度比在行還火,進入去年年底後,略顯沉寂。
第三個是,知乎live。
這個平台已經運營得很穩健,一共建立了17個類別,每個類別下多則過百,少則幾十個。每個live,也有幾十到幾百不等的人數參與。票價從10元不到一直到400不等。這些都是公開可見的,有興趣的,也可以去計算一下。
ADVERTISEMENT
第四個是,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位列中國最大的網絡音頻平台之一,於去年12月搞了一個「123知識狂歡節」,主攻收費音頻。按其向媒體公布的數據是,當天實現5088萬的流水——雖然這個數字看著實在有點那個,哈哈。但千萬級別的流水應該不假。喜馬拉雅上現在有很多收費音頻節目,我一度還琢磨過要不要上去搞個讀書欄目。
三
開年以來,36氪推出了收費專欄,第一批邀請到了當年網際網路頭號IT博客keso。當keso寫下《我為什麼現在開始出來賣以及這個公眾號還會更新嗎》一文,騰訊似乎有點坐不住了。
根據公號i黑馬的披露,馬化騰在keso朋友圈底下留言:應該等微信公眾號付費訂閱啊。keso則反饋你們這個測試太久了,馬化騰旋即表示:我們爭取加快。
去年8月,就開始流傳微信要測試付費訂閱,小半年過去後,看來騰訊真得要出手了。馬化騰親自過問的產品,歷史上騰訊的進度就不會慢,現在應該也一樣。
這可能是對這個市場規模的一種判斷。
ADVERTISEMENT
太小的生意,騰訊不會感興趣的。
有幾位騰訊略高層的朋友閒聊時開玩笑說,不過億的生意,是上不了總裁辦會議的。過億都不一定。
四
我對內容收費這個市場的判斷「井噴」,是基於對市場心理的估計。
在《知識電商究竟是不是一個好東西》,我提到《民主與法制》這本雜誌,在85年1月,發行了260萬份。
85年,基本上是改革開放初期,已經有一部分人富了起來——比如農村裡的所謂萬元戶(說起來這三個字是80年4月新華社一篇報導中首次使用並得到普及的),而有更多的人衝到追逐財富的行列中。社會上,談賺錢已經不再是一個羞恥的事。
但同時,大學生依然是天之驕子(77年才恢復高考),社會民眾普遍教育水平不高,最大的70後都還在學校里,60後深知自己年輕時的教育空白,整個社會,對求點知這件事並不反感,甚至有點趨之如騖。
不過,同樣也要看到,85年那個時候,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理髮刀的說法也很普遍。人們雖然有求知慾,但未必對正經去讀書有什麼太高的期望。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並未興起。
ADVERTISEMENT
當時的人們,可能不需要知識,但絕對需要內容,並願意為之買單。
我昨兒已算過,2毛6分錢的一本雜誌,在當年月入普遍不超過一百的前提下,還是占有一點比例的。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當年的冰棍四分錢一根吧,雪糕也不過八分錢。
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產生了不少百萬發行的雜誌,這些雜誌基本上都是靠發行作為收入,廣告不多,標準的依靠內容收費為生。
比如著名的鳳姐口中的《知音》,創刊於1985年。被美國讀者文摘盯上威脅要起訴後來不得不改名的《讀者》,那就更早了,創刊於1981年。
五
家父在我那篇文章底下留言,認為當時做《民主與法制》的人,腦中其實根本沒有生意兩個字。
這個我同意。但這屬於動機。我們還是要看結果。
那個時代,真的是重內容(有貪慾肯定希望攝入諸如技能法則技巧之類的精神食糧,或者是勵志及雞湯)輕知識(系統性念書的耐心是木有的),雜誌業興起,並不奇怪。
80年代,絕不是一個安靜的年代,那是一個浮躁的年代。
閘門打開,億萬人向財富涌去。
六
網際網路到來後,雜誌業的好日子還沒結束。2005年,中國網際網路人口突破一個億,但讀者當年在某月的發行量依然能逼近千萬之巨,不過,這個可能是它最輝煌的時刻,旋即迎來了衰退。
網際網路的深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網民,並由此而獲得免費內容。需求雖然依然在,但有免費的,為什麼要付費呢?
即便是打小就閱讀報紙雜誌的70後乃至60後,開始慢慢放棄紙媒,投身到網際網路受眾群體中。
內容收費,由此開始沒落。
但內容這個需求,並沒有沒落。內容生產者們,需要一個契機,讓他們再度王者歸來。
七
2011年,科技圈非常有名的一個博客阮一峰,做了一個測試。
他在他的每篇博文底下,放上了一個支付按鈕,一開始是0.99元人民幣或0.99美元——用戶讀完後看著給,後來他發現由於國內支付系統所需要的手續費,使得0.99完全不現實,就上調為9.9元人民幣。
測試一年後,2012年5月,他寫下了這段文字:
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寫了88篇博客,共計收到1079筆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幣4106.04元。
緊接著,他寫道:
這個數字算多嗎?我的每篇博客,讀者人數平均接近2萬人。根據上面的統計,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個人願意向我付款。"轉化率"(訪問者轉化為消費者的比率)不到0.1%,而電子商務網站的正常轉化率大概是2%到5%。嗚呼,付費閱讀的艱難可見一斑。
我想,如此之低的轉化率,說明目前階段付費閱讀還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即使有各種不利條件,還是有人願意付款。如果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我覺得付費閱讀是可行的。當然,前提是你的內容必須對讀者有用。
需要註明一下,阮一峰是一個技術型博客,就是博文經常探討技術上的技巧,甚至還有一些技術程序使用的教程,技能型內容很明顯,我個人以為,也當得起「知識」二字。
阮一峰提到了付費閱讀的三個條件,我再羅列一下:
交易費用更低、支付過程更便利、付費後能得到實際利益。
前兩者,今天的移動網際網路及其支付系統,已基本解決。
比如微信讚賞。
八
老實講,今天中國的大學,和二十年前,真的不一樣。
94-95年,是我在安徽那個三流大學裡的最後一年,我依然記得課程滿滿,上課的那位外教還特別較真,我要是不到,他一定會問這個人跑哪裡去了。直到95年上半年我大學四年最後一個學期,我的學校課程才算真正減少。
2007年,我進入交大這所國內一流大學執教的第二個年頭,學院開始商量進行教學計劃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標是調整課程安排,讓所需教授的課程儘可能在一二年級解決,三年級課程已經很少,四年級可以說就是一個漫長的實習年。
真正的系統知識教育,至少從時間上,已經從四年壓縮到了兩年(這可能是文科的關係)。大學這麼做,當然有客觀原因。就業難,或者說,社會歷練得越早可能對進入社會越有利,是做出如此安排的重要原因。
社會的運轉速度是「加速型的」,這使得這個社會,同樣很浮躁。
慢慢來是不行的。
在網際網路一些細分領域,你會看到,半年定勝負的例子有的是。
九
我過去不太看好知識電商的一個原因在於,這是一個不斷掏空自己的過程,總有一天,你的付費用戶都被你養的都有一定內涵一定眼界了,你自己又掏空了,何以為繼呢?
直到前兩天,我忽然想明白了一個道理。
這個道理,寫在了《這是一個加速的時代,但這裡有個致命的問題》一文中。
供需雙方,可能不是我以前所想像的那種。
那道鴻溝,普遍意義上,其實是越來越大,而不是越來越小。
因為有太多的人,是把門當成整個房間的。
十
小結一下:
1、當今社會土壤,恐懼與貪婪非常明顯的並存,決定了人們對內容其實是有強烈需求的;
2、付費工具本身大幅進步,支付幾塊幾十塊可能連一秒鐘都用不了;
3、加速時代,供需雙方的鴻溝會變大,收費內容供給者得以為繼。
不過,這裡有個不過,
我堅信,整個網際網路,依然是免費內容為主流。
但這不排斥,相對於2016年,2017年,將迎來知識電商也好,內容付費也好,的井噴。(2017-02-15 收藏自 《壹讀》平台)
Aug 5, 2017
iki kia kiak
天下雜誌·中國數位應用新浪潮
本期封面故事「數位中國」,由《天下》總主筆蕭富元、主筆馬岳琳聯手完成。了解中國本不易,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蕭富元為現在中國情勢下了「一個泡沫、兩隻老虎、三把利劍、四海不平」的判斷。
二○一七年下半年中國將召開十九大,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入第二任期,將面臨的挑戰包括:一個大到不能破的房地產泡沫,一線城市的人們不是在搶房路上,就是在遺憾的心路上,一線城市外卻是嚴重的供大於需。

兩隻老虎是社會改革和社會矛盾,哪隻老虎跑得快,決定中國社會能否安定;三把利劍意指任何一把劍掉下來都會產生劇痛,除了前面提到的房價、社會改革,另一嚴重問題是政府效能。四海不平則是,中國大國崛起,與周邊諸國多有衝突,黃海、東海、南海、台海皆不平靜。四句標語就勾勒了中國現況。
中國在這樣的嚴峻挑戰中,民間創新力量卻不斷捲起浪花,最強勢浪頭是台灣最弱的「數位應用」產業。
一群對知識飢渴的群體,關注自身能力的提升、自我價值的實現,甚至是自有財富的成長,加上付費習慣的形成和付費機制的便利,讓知識電商在中國,打開了全新的戰局。
各種知識頻道的收費產品不斷推陳出新,消費者願意為知識付費,竟然是過去被認為盜版、山寨大國的中國商業新風景,很值得台灣研究與了解。
一七年的台灣風景
回視台灣,一七年政經局勢的挑戰也不遑多讓。台灣房地產價格稍為止漲,但年輕人仍買不起房。年金改革與社會矛盾不斷拉鋸,在改革軍公教的年金給付過程中,依然顛簸前進。最新推出的軌道經濟,是前瞻計劃還是錢坑計劃?有望帶動國車國造的產業升級?本期專文解讀前瞻計劃內容及其效益。
在紛亂政經局勢中,令人欣喜的故事也是來自民間。這篇報導是「通靈少女向南行」。《通靈少女》是由公共電視和新加坡棱聚傳播(IFA)、HBO Asia共同製作,也是HBO的第五部亞洲原創影集,已經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二十三個國家同步上映。
這部劇集在亞洲得到不錯的收視與評價。菲律賓《商業世界報》(BusinessWorld)報導,四月二日首映後,在新加坡的收視率超過其他HBO Asia原創影集。
《天下》記者及影視中心,分別以文章及影音報導了這支台灣年輕影視團隊的幕後故事。
最後推薦Off學的文章,讓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帶你鑽進宜蘭巷弄,享受有溫度的台味。(收藏自 台灣天下雜誌 作者·吳琬瑜 2017-04-25 天下雜誌 621期)
Aug 5,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