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工作者新提案
你還記得這個故事吧,夫妻騎驢?
兩公婆趕路,牽著一頭驢。路人見之大笑:蠢公婆啊蠢公婆,有驢不會騎,走路累不累?
兩公婆於是騎上了驢子,路人這下不笑了,開始罵人:殘忍啊你們殘忍,你們有人性沒有,兩人騎一驢,不是虐待動物是什麼?
老公聞聲,趕快下來,讓老婆騎在驢子上,自己拉繩子。
有的路人開始批評做老婆的:你這女人真不要的;人家的老婆都疼老公,你卻貪自己舒服,讓老公走路?妳怎麼那麼不懂道德倫理?
做老婆的趕緊下來讓老公騎驢子,自己拉繩子。
又有些人馬上盯上做老公的:你這還算男人嗎?人家的老公都疼老婆,你卻貪自己舒服,讓老婆走路?你信不信女權分子揍你?
老公也只好下來,兩人牽著驢子走,路人又大笑:蠢公婆啊蠢公婆,有驢不會騎,走路累不累?
兩公婆最後怎麼了?說故事的人沒交代,我想很可能是發瘋了。
(Feature Photo: Caught Out by Owen G,www.facebook.com/pages/Owengfoto/573569785997485)
在生活艱苦的年歲,很多人都會問:我們怎麼會落得這般田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想不發瘋,唯有把自己的主權拿回來;像一個卓越的拳擊手,站在那裡就從那裡使力、出招,想法設法主動把生活提升。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自己的生活當然是自己過,也不是不想使力、出招;不是沒有想法設法,只是弄不清楚,自身的力道在那裡,良方善法在那裡。
事實是,我們並不無助。
誠如“蛻轉2.1”網友說的:
“2014 年,全球經濟的步伐繼續放慢?失業、裁員、減薪、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繼續衝擊我們?苦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我們每日上網遊走在社群媒體,進出無數內容,可曾看見新的空間?可曾看見自己和周遭人群、事物的關聯,並將之轉化成新的可能,以減低甚至超越逼人的負面影響,好好過生 活?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太豐富了, 網路內容工作者為何不深入去了解? 不去呈獻出來?” (見: http://iconada.tv/video/arcasamani001)
借助網路工藝,我們提升生活可能的力道、善方之一,就在於“內容營銷”。(最後更新:1.1.2019)
馬来西亞文創
Dasar Industri Kreatif Negara
延續閱讀 》》》
胡昕颐:华流兴回中国~中国影视热播掀旅游潮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文創技能系列 1 》:布秧谷密碼
《文創技能系列 2 》:一切生意都是演出事業
《文創技能系列 3 》:雙子塔:兩條玉蜀黍而已?
《文創技能系列 4 》:跟著達文西密碼走
《文創技能系列 14》:你看見李英愛嗎?
《文創技能系列 26》: 守候大王花
《文創技能系列 27》: 到泗里街看螞蟻
《文創技能系列 28》: 開椰子的藝術
《文創技能系列 30》:山魔、樹妖與女鬼
《文創技能系列 33》: 捧金碗討飯
《文創技能系列 32》: 感受、體悟與表達
《文創技能系列 34》: 婆羅洲最偏遠的部落
《文創技能系列 59》: 文化遺產或口腹活動?
《文創技能系列 56》: 我的一九九七
CERI
在全球電視、報紙、雜誌 都還來不及 處理這則新聞時,微網誌龍頭Twitter,每秒湧進上萬筆包括“Michael Jackson”字眼的討論訊息,讓這則全球音樂迷心碎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球網路圈。在網路最新的發展中,微網誌的快速成長,是最重要的趨勢之一。
最知名的美國網站Twitter,已擁有三千兩百萬名使用者,平均每人每天耗費超過十七分鐘,在網站內tweet(網友膩稱Twitter上的訊息,原意为小鳥的叫聲),這股微網誌風潮已襲捲全球,也成為企業行銷的新興平台。
創造更快、更廣的傳播力
微網誌,因其限制使用者每次只能寫一百四十個字的短文而得名,只要互設为好友,就能看到彼此最新的動態更新內容,還能回應、轉貼,讓訊息散布更快。這麼少 的字數到底要寫什麼?造就微網誌的第二個核心概念──你正在做什麼?因此初期的微網誌平台架構非常簡單,使用者首頁如同留言板,可訂閱別人的留言板,別人 也可訂閱自己的。主要功能僅此,在不斷開發新功能的網路界,吹起另一股“極簡化”的風潮,也為使用方法簡單,而吸引千萬網友加入。
可別小看“一百四十字”加上“你在做什麼”的威力!除了在電腦上使用外,它更適合在手機上閱讀、撰寫文字,可隨時隨地發表,也可閱讀朋友的最新動態。因 此,它比電子郵件更即時、互動性更強;朋友間串聯起的網絡,彼此分享、討論、回應,又比即時通訊一對一的模式更容易傳遞訊息。
運用微網誌的經典成功案例,當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Twitter競選策略。他利用即時特性,刊登每日行程與心得,供粉絲留言強化互動性;最後需要動員時,則是抓緊容易散播的根本特質。目前歐巴馬的Twitter已有高達一百四十九萬人訂閱,朋友數也有七十七萬人,這批人正是將他推上總統大位的死忠粉絲。
當一群人固定在一個地方聚集時,就成為企業行銷的有力平台,微網誌亦然。從對新事物特別敏感的媒體業開始,將其內容連結刊登上平台,以鞏固主要資訊來源的寶座,諸如CNN、時代雜誌等,都註冊微網誌帳號。
對其他行業來說,最常見的行銷手法則是發布官方公告或促銷訊息,如美國星巴克、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等。其中成果最豐碩的,莫過於電腦大廠戴爾(Dell),它光是在Twitter靠其中一個過季品帳號,就在兩年內創造兩百萬美元的銷 售佳績。
至於微網誌行銷在台灣市場可行嗎?關鍵點在於微網誌社群是否成形。全球最大的Twitter,缺少中文化版本,即使再簡單也不夠親民,在台灣不算風行。至於晚Twitter一年架設的台灣本土微網誌Buboo巴布,僅在初期吸引嘗鮮網友一窩蜂加入,但卻後繼無力。
而去年九月台灣最大的部落格平台──無名小站,也推出名為“嘀咕”的微網誌服務。無名小站指出,至今平均站內每三位使用者,就有一位使用過該功能。嘀咕的 使用情形,由部落格平台推出,與部落格主體就會很相關,其應用比較像是部落格格主在發布網誌之餘,與讀者保持聯絡的管道,以嘀咕為經營主體的網友較少。
名人加持打造Plurk熱潮
另外,在台灣網路圈暴紅的微網誌Plurk(暱稱噗浪),則是在“一百四十字”與“你在做什麼”之外,發展出“圖像化時間軸”、“點數”(Karma 值)、“主題式回覆留言”等特點。再加上彎彎、酪梨壽司、史丹利、重灌狂人等人氣部落客參與,還有使用者阿潼與人夫,兩人見一面就定終身的故事,讓 Plurk名氣暴增。
根據創市際ARO五月份資料顯示,Plurk到達率为七.八二%,比起一月份的一.四九%,成長率高達四二四%,平均使用時間高達五十六分鐘,擴張速度驚人。並且已有許多企業在Plurk上進行微網誌行銷。
目前在Plurk開帳號的企業,包括瀏覽器Opera、線上遊戲《極速快感Online》、網路書店博客來等,另外還有民進黨團、國民黨青年團,企業與政治團體紛紛加入Plurk。行銷手法最多的仍是刊登企業公告、促銷訊息,目的是“在人多的地方,拿著大聲公攬客”,將網友拉回自家網站。
微網誌行銷在美國從2006、7年開始就已風行,台灣市場囿於網站語言版本及風氣不盛,微網誌社群成形較晚。但今年起,隨著話題不斷,可想見微網誌熱潮將不斷升高。而就行銷效果──可以接觸到多少目標族群而言,人聲鼎沸的微網誌,從2009年起成了不可忽略的行銷戰場。(轉載自臺灣2009-07-01《數位時代》,撰文者:羅之盈)
Jan 6, 2012
Kreativnaya ideya
講辛亥革命,許多人講了很多有關孫中山先生到來當時馬來亞,向華商、華社籌募革命基金的那段歷史。
也有很多人說過,沒有當年的海外華僑,包括馬來亞的華商、華社,就沒有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沒有孫中山先生的十次起義,就沒有後來的辛亥革命,沒有中華民國,沒有後來的新中國,沒有後來的改革開放,更沒有今天的中國崛起。
這些事,都是那些年的事了,許多人已經遺忘。
其實,更多更多的人根本就不知道這段歷史了。
大家似乎已經集體遺忘的,是當年孫中山先生為何要多次到馬來亞來找華商、華社?
當然是宣揚革命、建立民主;籌錢啦,這個還要問嗎?
要問,而且要追根究底;當時華商、華社的錢何來?天上掉下來的嗎?
是豬仔一般的苦力華工,以及從苦力拼成富甲一方的華商,在馬來亞這快荒野錫礦地創造出來的財富。
每一個銀元,都是用血汗、用命拼回來的。
拼出來的銀元成就了推翻滿清、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的現代中國。也成就了今天馬來西亞的經濟、社會。
但是,這些歷史大概已經不在官方的歷史記載中了。
1857年,也就是155年前,87位華裔苦力從巴生何逆流而上,來到今天吉隆坡大鐘樓後面,Masjid Jemek 回教堂所在的沙洲上,下船一腳踩進泥濘河口(Kuala Lumpur)。然後在一片蠻荒中開天辟地,一直步行找尋錫脈到今天的'安邦。
開始了吉隆坡可歌可泣的開埠敘事。采錫活動踴躍後,人口增長,市鎮成型,經濟生產繁榮起來後,商業活動也跟着蓬勃。
孫中山先生1905年到吉隆坡來籌募革命基金。安排這事的,是當時已經落腳吉隆坡蘇丹街的杜南先生。他安排孫先生在今天的柏屏戲院(當年叫大中華戲院)演說。
大家看過謝廷鋒、梁家輝主演的《十月圍城》,為孫中山先生當年在香港開會,遭清朝爪牙圍殺,革命義士壯烈犧牲的歷史故事感動不已。
孫先生在吉隆坡柏屏戲院發表演說籌錢時,也是令人提心吊膽的,因為保皇派在吉隆坡也很有勢力。為防不測,杜南先生的'兒子(杜志昌醫生之父)擔任孫先生在吉隆坡行動時的保鏢。
孫先生在戲院臺上演講,杜先生就身懷斧頭站在一旁當保鏢。
那時節,流亡日本的梁啟超則發揚他們保皇派的言論。其中的一個理論,就是要向開辟吉隆坡的葉亞來開拓精神看齊。
那段歷史因緣,誰復記憶?
Jan 23, 2012
Kreativnaya ideya
2012年對吉隆坡來說,也是一個一觸即發的大年份。
話從1857年說起,那是巴生土酋拉惹阿都拉南下馬六甲,向兩位華商徐炎泉和林西河借貸了三萬元,在他的老家盧骨招募了87位華籍礦工,從巴生出發,乘五艘小船在巴生河上逆流而上。
算來是155年前的事了,155周年紀念。
當時的盧骨還是屬于雪蘭莪的屬地,礦產豐富。雪蘭莪當時另一個重要的產礦地,當然是巴生。
那時候的雪蘭莪分劃成五個管理地區:除了巴生和盧骨,還有瓜拉雪蘭莪、冷岳、和安南;但不是主要的產礦地。
阿都拉的家族就是在盧骨因為錫礦稅收而致富,阿都拉後來做了巴生的酋長,協助雪蘭莪蘇丹征收錫礦稅。
但是地處巴生河下游、河水流入馬六甲海峽之前的巴生,礦產漸漸稀少。阿都拉發現偶爾有馬來人從巴生河上游到來售賣錫米。那是他們是個人使用簡單工具、靠雙手勞作沖洗出來的產物。
阿都拉相信,巴生河上游應該擁有豐富的礦藏。于是,借錢雇人前往勘探。
當他們在今天輕快鐵Masjid Jamek旁的巴生河與鵝麥河交匯處下船,初次接觸吉隆坡這快土地時,它甚至還是無名地,吉隆坡或Kuala Lumpur這個名字出現時,已經是1870年,13年後的事了。
連名字都沒有的地方,不能期望會有人家、有支援。所以,一個月內,這批探險家只剩下18個人。這群無名者,只有一位後來開雜貨店外,無名無姓,大家管他叫甜薯阿四,其他的都是無名英雄。堪稱吉隆坡發現號十八羅漢。
Jan 23, 2012
CERI
隨意到吉隆坡、雪蘭莪'霹靂、檳城、柔佛一帶走走,處處是“華商文化遺產”。
可是,誰來守護華商文化遺產?
認真做生意,嚴肅繳稅,往往站在教育與公益事業的最前頭,熱忱關注社會發展,打拼百年,處處都有可見的痕跡。
老街、新開發區'學校'會館'在地公共場所......,一分一毫都是華社、華商掏出來建設的。
那就是文化遺產,有形無形,都是人的努力所留下來足以造福現在、啟發新一代的事事物物。
可是,我們記得這些事事物物後面的人,和他們的故事嗎?
葉亞來、陳嘉庚、李光前等馬來西亞華商的典范,我們都慢慢遺忘了,更別說萬萬千千還沒來得及記錄在案、廣傳人世的華商新典范了。
面對歷史洪流時,我們失去的,不僅僅是對這些先賢公允的肯定與敬重,更是民族創造力的流失。
Jan 26, 2012
iPLOP
“谁来守护华商文化遗产”?老实说,我没答案。
看见老黄照片,我是深深的感动。
1800年代中-1900年代中,隆雪地区的华商是很有势力的。不是在钱财上够硬而已,在对整个大局的发展,对执政者的影响力,都是很牛很牛的。
我看见一张1926年吉隆坡大水灾的老黄照片,当时隆雪中华商会已经成立,在茨厂街、苏丹街、谐街(今天的李孝式街)一带,很肯定都是淹在大水中。自己都有难了,谁还在思恋着别人,在做赈灾的事?华商。
实际上,商会成立于清朝末年,那时节中国大陆也曾闹过几次大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偏遇浩劫。记录已经显示,远在海外的马来亚华商当时热心在募捐义款救苦救难。
近几年,东亚海啸、四川大地震、缅甸风灾、2009年台湾水灾......,钟廷森透过商会与他的金饰集团所做出的默默捐助,是这个商会传统的一部分。
到吉隆坡一带走古迹,在在有华商的光辉。
看与叶亚来、孙中山'隆雪商会创办人陆佑'早期商会领导陈秀莲、叶观盛、张郁才、赵昱、四海栈等先贤有关建筑与街区,与华商当年的影响力息息相关。
有句话我想说,华商好,好华商,故事真不少。
隆雪在历史上、在眼前,有那麽多的好人、美好事物、事迹,其实都是华商的光辉,可是谁来让更多的马来西亚人、外国人看到这点?
这件事假若做得好,後代不会遗忘的同时,也能累积民族的能量,让后代子孙有所参考、学习。
华商历史是我们留给国家、民族的一亩心灵田地。
华商的“品牌”应该被肯定、欣赏与推广。它是民族兴盛、再造的一部分努力。
我不知道谁来做这件事。平时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忙碌,零碎的回应着大环境的转变。
要让大家体会到华商的力量(在历史上真的曾很牛过,例如叶亚来、陆佑和历史建国时期的商会会长李孝式先生、1970年代的李延年先生),谁来再现这个振奋人心的状态?
谁来创造这个舞台?
对不起,我没法子回答你的问题:“谁来守护华商文化遗产?”反而多制造了一个问题。SORRY。
Feb 3, 2012
iPLOP
老吉隆坡人熟悉的锦纶泰茶楼,原来是我国独立后首任财政部长敦李孝式(见图)的故居,让苏丹街再被赋予另一层历史意义。
历史学者李业霖说,谈到苏丹街的保护意义,不能不提到现在已经变成装饰品批发店的前锦纶泰茶楼,因为那地点可是大有来头的渊源。
“当时锦纶泰从事类似现今旅行社的业务,由于李季濂为人正义,看见猪仔倍受猪仔头的剥削,于是就以锦纶泰为基地,以免息贷款接送猪仔来南洋工作。”
他说,李孝式小时候曾在锦纶泰生活,因此苏丹街锦纶泰原址,应该被视作为李孝式的故居。
李业霖今日是在配合“捍卫苏丹街”签名盖章大会举行的“吉隆坡老街专题论坛”上演讲时,发表这番观点。
他说,提到锦纶泰,老吉隆坡人肯定记得那里驰名的点心及叉烧面,如今他说出另一番历史意义,希望能获得有关方面关注。
提到这点,主持论坛的徐威雄博士呼吁马华领导层加入捍卫苏丹街的行列,也能保住该党前领袖李孝式的故居。
另一位论坛的演讲者建筑学者张集强向出席者展示了许多吉隆坡老街的百年老照片,让人回顾吉隆坡的变迁,也令在场者为过去当局及业者不懂保存古迹而选择大兴土木兴建高楼而感慨。
李季濂(1877—1936年),原名李锡贞,广东省信宜县镇隆镇大路街人。华侨企业家。1877年5月6日,李季濂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再荣是一位学者。
李季濂自幼受家庭熏陶,广读群书,学问大进,考试一举知名,诰授知政大夫,授五品衔委用训导,被派赴北方任职。后感于清朝时弊严重,辞职从商,结识孙中山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参与推翻帝制活动。
李季濂颇具商业头脑,他在广东、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先后开设集商旅、客运、劳务输出及汇兑于一体的“锦纶泰”商行。商行服务了乡亲和侨胞,同时积累大批资金资助同盟会,为孙中山从事革命运动提供物资支持。
受父亲薰陶,李孝式情满乡梓。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发动募款,救济中国受难抗日同胞。马来西亚失陷后,李孝式回到重庆,积极参与各项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李孝式回到我国创办《中国报》。(2012年2月20日《南洋商报》雪隆版)
Feb 21, 2012
iPLOP
文創產業與社群媒體走到一起,社會各領域不能不動腦筋玩玩新點子。
友人說,他周六到梳邦Empire 酒店,出席一場由慈濟功德會的《把商機转为善机》演講會,会前还安排了服装秀。起初她以为这大概都是佛友的表演,志在于推销他们的环保衣物以筹基金。
後来,聽到司儀報告才知道一部分走秀者是專業模特兒。
這位朋友說,時代改變了,推動宗教也得走時尚秀。
其實,很早以前,臺灣的另一個宗教團體佛光山,已經開始在弘法大會上請當紅歌星、明星來助陣。
昨天,为抗争萊納斯稀土計劃而舉行的“綠色盛會2.0”,素來以保守著稱的馬來西亞警方,也開始使用“推特”社群媒體,以照片、錄影“現場轉播”大集會。創新之舉贏得贊賞。
《南洋商報》蔡晓薇說:“这次,警方做得对极了!”
當然“綠色盛會”本身的各路文化人大顯身手,行为藝術、歌舞表演等等,熱鬧沖天就不說了。
慈濟與綠色盛會2.0玩文創、掀人潮,警方開始采用社群媒體,都值得有意蛻轉的華商考慮。
來看看蔡晓薇今天發表在報上的評論:
星期日在关丹举行的“绿色盛会2.0”,没有任何暴力,没有任何冲突,没有任何不快事件,上万人好聚好散;全体与会者的高度自律,警方的开明、温和手法,都应记一功。
去年7·09大集会,警方被指滥用水炮车及催泪弹,甚至对人民拳打脚踢,处理手法极不讨好;加上当时警方保守汇报现况,许多不在场者根本无法掌握当下,只能道听途说,自然怨声四起。
敢情是吸取了上次的经验,警方这次在绿色盛会2.0中主动出击,透过社交媒体图文并茂积极“报道”现况,让网民第一时间了解盛会进展,犹如人在现场。
警方除了汇报现况,也不断上载盛会的照片及影片,包括反对党领袖合照及人民高举反莱纳斯海报的画面,就连一片“绿海人潮”的鸟瞰图也纳入其中,尽量将所见所闻呈现给网民,比一些巫统主导媒体还来得“专业”。
没有导致塞车的路障,没有滑稽的绿衣禁令,没有叫人反弹的武力镇压,少了这所有的7·09败笔,参与集会者情绪都找到了舒缓的出口。
真的假不了,人民要的就是在不隐瞒不打压不干扰之下了解实情;大家都希望实事求是,与其封锁消息换来咒骂,还不如透明公开实情,让眼睛雪亮的人民自行判断。
警方这一次,做对了。
接下来,人民都希望警方一直对下去!
针对今天在关丹市议会草场举行的绿色盛会2.0,警方一改以往保守处理集会信息的方式,反之善用新媒体,全程跟进集会,不断公布现场情况,化被动为主动,让网民随时掌握最新信息。
大概吸取了去年7·09大集会处理手法极不讨好的经验,警方这回以更开明的方式主动传达信息,图文并茂,积极程度甚至不亚于媒体。
警方是通过面子书及推特,从今早6时30分起汇报绿色盛会详情,每隔半小时至1小时就更新内容,以“滚动新闻”方式说明现况,也上载集会照片及短片。
警方主要是汇报本身配合绿色盛会采取的行动,包括检查场地安全、维持交通秩序、照顾出席者安全、站岗等等,确保没有发生不愉快事件,并按时间列明出席者人数。
警方也记录政党及非政府组织领袖抵达及演讲的时间,包括民主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的抵步详情。
有趣的是,警方也在社交媒体网站上载现场一些较轻松画面,如集会者趁空挡翻阅书籍、艺术家表演、售卖绿色盛会纪念品、募捐等,据实汇报所见所闻。
警方特地通过面子书,强调这个平台旨在提升网民对警方的了解及拉近关系,促网民合作,遵守警方面子书政策。
Feb 27, 2012
Kreativnaya ideya
上個星期天,反對萊納斯稀土計劃的萬人“綠色盛會2.0”過後,有位華人警官居然爆紅面子書,被網友形容為綠色盛會2.0最帥氣有型的警務人員。
在群情洶涌的示威現場維持秩序的大隊警察人馬中,一位帥哥警官不僅在現場吸引了眾多抗議者的目光與攝影鏡頭,還在社群媒體上讓人熱心討論。
報稱,該名華裔警官是彭州警察總部商業調查組謝志超警長(28歲),他對當天拍的照片迅速在網上流傳感到驚訝及意外。
“我在226當天,被派到甘文丁草場站崗執行任務,除了監督現場的情況,在面對來往的人群,都是以友善示意,相信他們都覺得鮮少見到有華裔警員,因此主動要求與我合照,我不記得與多少人合照,包括安娣、華裔民眾及巫裔民眾,也有不少人問我如何考警察加入警隊。”
在社群媒體年代,一個人走紅或倒楣,是瞬間的事。
照過去的邏輯,示威者與警方常常是對着干的兩方;而在社群媒體上,警方常常是受到批判的一方。
這回,社群媒體反而成了塑造警方明星的渠道。
Mar 3, 2012
iki kia kiak
要說社群媒體的效用,真的無窮無盡,想象力有多大,發展的潛能就有多大。
對于尋求蛻轉的華商,社群媒體可說是一觸即發的品牌與傳播工具。
比方說,旅游業者、服務業者就可采納社群媒體來收集顧客的回饋;分享他們的體驗故事。
今日報載,雪州旅游局即日起举办第二屆“我的雪兰莪故事”,其中一個计划就是吸引中国部落客参与,让更多中国游客认识雪州,前来旅游。
如今不少青年选择自助旅游,州政府了解到要宣传雪州旅游,也必须通过社交媒体包括部落格或噗浪網、面子书等,让大家更了解该州拥有不少好去处。
25名来自大马、新加坡和印尼部落客参与“我的雪莪兰故事2011”比赛,优胜者成功带走总值10万令吉奖品和旅游券,大奖得主甚至可获得州旅游局1年合约,以參與社交媒体工作。
该比赛奖金和奖品每年都逐渐增加,从2010年总值7000令吉奖金奖品增至2011年的10万令吉,希望来年获得更多赞助商赞助,增设更多奖金,吸引更多部落客参与。
“我的雪兰莪故事”部落格曾贏得世界部落格与大马社文媒体大奖之大马年度最佳社交媒体活动的奖项。
Mar 4, 2012
iPLOP
老編說,他昨晚讀地方歷史,讀到陸佑開辟文冬,算算已經115年的歷史,彭亨州的百年鄉鎮,這意象很美。
本地歷史工作者李業霖在他收集于《馬來西亞華人歷史與人物:儒商篇〈創業與護根〉》(142頁)中的研究文字提到:
陸佑1897年與英國殖民地政府簽定合約,承建從吉隆坡通往彭亨文冬的道路工程,為的是是文冬礦區與吉隆坡銜接起來。政府停供陸佑優惠條件,在文冬撥出四千英畝礦地給他,可免交21年礦地稅。換句話說,陸佑獲得筑路、開礦和發展社區的優待權。
這條道路從吉隆坡巴冬加里(Batang Kali),北上古毛(Kubu),再穿過一段山嶺叢林而抵達文冬、陸佑用了八百名工人,組成工程隊,開芭砍樹,清除一望無際的森林,鋪設陸基。森林里陰暗潮濕,到處叢生着藤蔓莽野;二十步以外,只能聽人聲,不能見人影,甚至不能分辨東南西北的方向。許多筑路工人因操勞過度而死或因工傷染上疾病而亡。這條道路,可說是用華工的血汗筑成,在碎石泥土下,長埋着華工的累累白骨。
(Photo Appreciation: shevchenko)
Mar 7, 2012
iPLOP
陸佑在文冬開設一間東順公司,經營開采錫礦和做地產生意。1897年有七八千名華工涌入文冬開礦。文冬便這樣從一個鴻蒙未辟之地變成一個市場,馬來人也遷入居住,有菜市、商店、茶樓、旅社、藥房.......。有人說,陸佑是建設文冬的人。
陸佑是豬仔礦工出身,早年受盡壓迫和殘酷剝削,現在他高步云衢,飛黃騰達,搖身一變成為婦孺皆知的大富翁。他曾經滄海,閱歷豐富,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有誰比他更懂得剝削工人的竅門?有人說,他因是豬仔出身,所以拒用豬仔礦工,怕人非議。其實,他的礦場也用豬仔礦工,因怕豬仔礦工逃走,拘禁起來,不給行動自由沿用陳舊的實物工資制度剝削工人。不過,他的剝削稍輕一點,待遇好一點,伙食有所改善。他稍關注礦工的安全措施和健康情況,并給予一定的訓練,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有一次,萬堯礦場有一批礦工不滿待遇的菲薄,要求加薪不遂,便采取罷工行動,陸佑毫不猶豫招警來驅逐。
Mar 7, 2012
iki kia kiak
wayn.com,打着 Where Are You Now?的主题,是全球最大的以旅游和生活方式为焦点的社群网络社区网站。网站在193个国家运作,成员数量从2005年3月的45,000增加到今天的超过 1200万。它允许其成员跟踪朋友的行踪,并基于目前的所在地结交新朋友,包括他们曾去过的和即将前往的地点。
换句话说,它是旅游版的FB。或说是结合了面子书与tripadvisor,可以开group, 写部落格,上传照片与录影,即时互动。
Mar 30, 2012
鮮拿哥
(法新社雪梨4月4日電、中央社徐嘉偉譯) 澳洲6間畫廊今天加入Google藝術專案計畫(Google Art Project),該計畫提供線上平台讓使用者細細觀賞來自世界各地數千件的藝術作品。
新南威爾斯藝廊(The Art Gallery of New SouthWales)將在線上展出其415件主要收藏,其中250多件可透過3D立體館藏瀏覽功能觀賞。
新南威爾斯藝廊負責人佛蘭納根(Anne Flanagan)說:“我們是參與Google藝術專案計畫的6家澳洲畫廊之一,藉此展示我們最具代表性和受歡迎的收藏品。”
“我們過去從未能如此接近藝術品,幾乎到超出肉眼能見的地步。”
Google藝術專案計畫旨在改變藝術的欣賞方式,以及將其普及全球。
計畫2011年展開,至今吸引40個國家的共151個文化機構參與。
此計劃的中文翻譯又叫:線上美術館、線上博物館、線上畫廊。
這是個什麼計劃呢?
(1)Google 和世界知名的美術館合作,讓你不用出國,就可以欣賞超過數千個以上的美術傑作(大圖)。
(2)Google 透過“Google Map 街景技術”,讓你能夠使用虛擬實境“逛”這些美術館、畫廊。
(3)Google 提供“超高解析度”的作品。
(4)Google Art Project 並且讓你透過“Create an Artwork Collection”讓你擁有自己的喜好收藏。
怎樣欣賞或使用谷歌的這項新功能呢?上網查了查,有以下的資料:
〔1) 開啟瀏覽器,進入 Art Project 首頁 http://www.googleartproject.com/
(2〕選擇一個你想要拜訪的美術館,
(3) 然後選 "Explore the Museum" 或 "View Artwork" 即可開始瀏覽美術作品
(照片來源:http://vovo2000.com/phpbb2/viewtopic-343810.html〕
這些圖片版權屬於擁有這些原作的美術館。 並且這些圖片受到著作權法律的保護。
每個作品的說明資訊和格式,都由各個美術館、博物館提供。
目前已參與這計劃的美術館、博物館有:
* Alte Nationalgalerie, Berlin - Germany 德國柏林“舊國家美術館”
* Freer Gallery of Art, Smithsonian, Washington DC - USA 美國華盛頓特區"弗里爾藝術館“
* The Frick Collection, NYC - USA 美國紐約”弗里克美術收藏館“
* Gemaldegalerie, Berlin - Germany 德國柏林”繪畫博物館“
*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YC - USA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 Mo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YC - USA 美國紐約”MoMA 美術館“
* Museo Reina Sofia, Madrid - Spain 西班牙馬德里”雷納索非亞博物館“
* Museo Thyssen - Bornemisza, Madrid - Spain 西班牙馬德里”蒂森博物館“
* Museum Kampa, Prague - Czech Republic 捷克”卡姆帕藝術博物館“
*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UK 英國倫敦”國家藝廊“
* Palace of Versailles - France 法國”凡爾賽宮“
* Rijksmuseum, Amsterdam - The Netherlands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
* 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St Petersburg - Russia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埃爾米塔日博物館“
*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Moscow - Russia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 Tate Britain, London - UK 英國倫敦”泰特英國美術館“
* Uffizi Gallery, Florence - Italy 義大利”烏菲齊畫廊“
* Van Gogh Museum, Amsterdam - The Netherlands 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
Google 之後會在這個網頁提合作供詳細資訊 http://www.googleartproject.com/c/faq
Apr 6, 2012
iki kia kiak
聽說台灣現在有個新遊戲:
朋友聚會時,
大家把手機全部交出來放在一起,
最先受不了拿回手機的人就要幫全桌付錢。
好遊戲,不玩嗎?
Jul 6, 2012
iki kia kiak
讓內需帶動在地經濟
辛亥革命百年紀念隨着2011年過去了;馬來西亞華商在舊年12月31日,隨着“百年回首”活動的成功落幕,找着了他們的先輩出錢出命,協助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根,重溫了歷史的一課,覺得馬來西亞華商是好樣的。
好樣是好樣,2012年伊始,要好好思考本身的事業,還是那句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
眼下,人人對全球經濟前景不樂觀,有人說,知識創業像在國外揚名立萬的潘健成、云惟彬那樣做,是一條路子;也有人說,不妨試試品牌經營或讓內需能帶動在地經濟,讓歡笑回到鄉人、中小商的臉上,可是,說容易啊,具體怎麼做呢?
答案是:營銷,營銷,營銷。
有什麼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呢?內容行銷;懂得善用文化創意策略的內容營銷。
內容營銷有多夠力?根據臺灣《數位時代》雜志2007年的報導,根據調查顯示,有68%的行銷長都表示,他們正在將預算從傳統廣告轉移到內容行銷上;現在更有九成的組織都用內容來行銷。
營銷新利器 吸金先吸睛
像是American Express美國運通等公司,已經開始和傳統媒體公司競爭,用自己的內容來吸引消費者注意,因為這樣做可以帶來領先地位、訂閱者和品牌知名度等。
什麼是內容營銷呢?本文的定義是:透過建立、傳播與共享有價值的內容,和現有及潛在顧客塑造深度互動、了解的關系,從而促成市場認同、支持、購買及代言的體驗。
說到這,一般人可能會聯想到,“內容”不就是“資訊”嗎?內容包括資訊,但資訊不足以滿足整個內容開發的需要。“本公司在圣誕節期間大減價”、“入口外套一律六折”,這是資訊;“本公司素來推崇各族同慶宗教佳節,十五年來每逢宗教佳節都精心設想主題,入口特色產品,并以特優價格款待顧客………”這是內容。
web 2.0 版企業識別系統
在1980、90年代開始興起的“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強調視覺識別、理念識別與行为與識別,“內容”就是這些識別的具體故事、主題呈獻。
內容營銷就把這些企業叙事,通過各種媒介呈獻出去,并考慮到文化創意、設計與顧客社群等元素,把永續經營的市場打造起來。
發揮內容營銷的常見媒介包括:文字、圖片、錄象、聲音、動畫與活動盛事等。隨意發些文字、圖片,拍些短片……,就想達到營銷目的,那是很不可能的。否則,大部分初次開設個網頁或部落格的商號,就不會感到無從下手、不知所措了。
有生命力的內容營銷,需要一定程度的文化創意元素與設計。
公司的corporate profile、促銷主題、環保袋、logo、信頭、網站、書刊、光碟、口號、文化、理念、紙杯、型錄、年宴……,都是在替我們在做內容營銷,可是,它們的設計意涵是什麼?它們會說故事吸引人、感動人嗎?
許多時候,顧客得到的企業內容多數是免費的。可是,開發與傳播內容卻是需要投資的。投資數額要看企業采用的是什麼媒介,傳單、海報肯定比書刊經濟;活動盛事也可能比網路來得高成本。
關于網路內容營銷的投資評估,《數位時代》雜志鼓勵企業參考以下幾個關鍵:
1. 了解你要衡量的是什麼
傳統來說,媒體公司通常用讀者數和廣告營收,來當作內容策略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但就內容行銷來說,典型的目標是要達到某種“轉換”,或是建造所謂的“品牌知名度”。“轉換”包含寄信清單或RSS訂閱數、一筆用戶註冊、一通電話、一樁銷售、或是任何用戶互動的數字;而“品牌知名度”的指標通常就比較含糊不清了。不論如何,要衡量內容策略ROI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設立一個目標,將來才能根據這個底線來衡量結果。
2. 運用代理指標來衡量初期成功
要營造氣勢通常需要一段時間。而在那之前,有一些代理指標可以呈現出立即的鼓勵,因此可以先拿來運用。例如,要衡量一個部落格的ROI,代理指標可能包括Facebook讚數目、Twitter回推數、LinkedIn和其他分享數、文章被轉貼至其他部 落格數、回連連結數、評論數、頁面停留時間、每位訪客平均頁面瀏覽數、跟隨者數、Facebook留言標記(@mentions)數等。
不過要注意的是,絕對數字的本身通常用處不大,行銷人員所要探討的應該是趨勢線,因此要和不同時期或競爭者比較。此外,因為某些內容會導致比較極端的數字,所以要比較的應該是一段時間的集合趨勢資料,而非單一文章的數據。
3. 同時衡量主要及次級轉換指標
追蹤原始“轉換”數字雖然重要,衡量次級指標也同樣關鍵。以衡量領先程度為例,次級指標就可能包含領先品質、保持期間、每筆領先地位的終生價值、銷售週期長度、和藉由領先地位所導致的新客戶數等。
要量化ROI的一個方法,就是非常緊密地追蹤內容用戶,這樣就能得知他們是否已經從消費內容的階段,進展到購買產品;將頁面加入我的最愛書籤;更深入了解出版商網站;或是進行任何可能為出版商帶來營收的行動等,這樣就能從每筆內容估計出實際的價值。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內容策略不再只是立即的廣告指標,而是需要時間才能顯示清楚的ROI資料,因此除了計畫和追蹤之外,唯有持之以恆才能帶來成功。
更多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站:
Jan 2, 2014
Kreativnaya ideya
台灣獨立媒體學院有一句說得很貼切的口號:
“這是一個獨立媒體的年代,也是一個媒體獨立的年代。”
隨著網路給媒體帶來獨立,多元價值也找到了對話、交流的渠道。
換句話說,世界上有多少種人們所追尋、創造的價值,就可能有多少匯集心力與傳播聲音的媒體。
這說明了,一上網,為何有永遠看不完的網站;社群媒體上;有永遠不可能一一瀏覽的社團。
但是,我們對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活動,總可能找到滿足我們需求的網站和app;進到有關社團和可能給與我們幫助的人交流。
有些,甚至贏得了我們的喜愛和信賴,並進一步成為其粉絲、代言人,免費效力。
在低成長、通貨膨脹的年頭,在地經營者是否可能找到符合自己能力與要求的平台,用以削減成本,提高本身的收入?
例如,餐館、旅社、特色店或度假村與其依賴印刷與郵寄傳單,或刊登報紙廣告,不如讓有關主題的社群網友、讚友來幫忙推廣。
若他們本身不擅長做網路內容營銷,展開和顧客的對話;總也能找到幫得上忙的博客、寫手。
計劃創業者也可借助網路現有的平台嘗試自己的想法、能耐,從而透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創造收入。
例如服務自由行旅客/背包客的獨立導覽、在家廚房提供私傳餐點的廚師、特殊技能一對一傳授的教練等等服務,也是大可藉網路平台開拓客源的。
非常時期,正是我們重新思考、定義自身生涯的時刻。成功者,在艱難中看見契機;唯有看見契機者,最後才可能創造奇蹟。
Jan 2,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陳明發博士:通膨年代~~文化創意的地方行銷策略
2008年7月的馬來西亞,汽油價格暴漲後一個月,其惡性循環立竿見影:生產成本激升、營利幅度劇降,企業人嘆惜不斷;百貨膨脹、錢包緊縮,家家戶戶每花一分錢,也開始謹慎盤算。
日前,媒體問我,面對當前的經濟環境,文化創意產業與地方行銷策略有何作為?我以互聯網跨媒體為例,分享了個人的一點看法――
經濟再不景氣,對企業人來說,生意可不是說關就關的,絕處求變才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而對於一般人來說,生活還是要過,消費、社交和團體活動,一樣都不能免。這個時候,只能借助可靠、及時而真正有用的資訊,給自己所做的投資、所花的錢,創造最大的價值,最大的滿足。
例如,孩子生日,怎樣根據預算,給他找一個最理想的主題餐廳,讓他和為他慶生的親友、同學,創造一個最難忘的體驗?或且,剛搬進一個人生地不熟的住宅區,想從最靠近的商業街,去找到許多人都大力推薦的家具店,或裝修商,這樣的事,誰能來幫幫忙?在一個地方安穩下來後,想就近找個社團,參與合唱團或氣功班,誰來告訴我們,那個組織正提供這樣的活動?
我有這麼一個設想:上網輸入關鍵詞搜尋,不管是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禪修學習,還是給自己瘦身保健,為房子變臉綠化,帶寵物看醫生、買食物,最貼切、穩當的信息,就在大家的手指尖。
這樣隨時待命的媒體,使得我們所需要的資訊,從個人生活、企業營運到社團管理,隨時隨地垂手可即,便捷得就像是推開自家的窗口。
從創意體驗產業的角度來講,要看文字,它有文字,而且,圖文並茂,全是現場采訪回來的新鮮創作,不是東抄西湊、魚目混珠的東西;要聽聲音,它有聲音,是真人真聲音,不是機械冰冷的模擬;要看錄影畫面,它有專業制作的錄影畫面,而且有的部分,尚有電視主播第一手的查證報告、最無私的真情推介、呈獻。
對於某項消費有意見,有感受?不管是褒是貶,大家還可以上網發表部落格,分享個人最真實的體會。畢竟,網友們真實體驗後,現身說法以文章或留言回應,比起一般廣告宣傳更能打動消費者的心,也更能在產品行銷和網友反應之中做有效的互動。對企業來說,透過這個網絡頻道,不但能直接觀察消費者的喜好和對產品的滿意度,也能避免過去大量發送電子廣告信件,引起網友厭惡、反彈的負面情緒。
這不僅是鼓勵國人踴躍參與資訊交流,勇於尊重、表達個人最私己的洞見。最重要的是,在這國家面臨通貨膨脹、市景不樂觀的時刻,幫助我們每個人生活得更有價值、更踏實;也讓負責任、可信賴的企業,以及能擔當、有遠見的社團,可以沖開重重陰霾見藍天。大家頭上都有雲輕風涼一片大好天。
滿足顧客對於產品或服務的需求,是企業的最終目的。企業能否適時、有效的讓它的顧客,享受到他們所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關系到這個企業的成敗。可是,生意的經營者――大至一家上市公司,小至一攤路邊巴生肉骨茶檔――怎樣將有關他們產品或服務的信息,適時、有效地和顧客溝通?
Web 2.0為企業、社區、社團,與它們所效勞的對象,如顧客、消費者、會員、擁護者、熱迷、推廣人等等,提供資訊匯流、交流的多媒體網路平臺。它能協助跨國上市公司享受到網絡行銷的無窮可能;地方上的陋巷小鋪,也一樣可以在網上做足行銷功夫。
連馬來西亞8000個華團,都能零障礙的進入互聯網,透過電視、數碼資料庫、活動廣告欄和部落格等新媒體,大力推動它們的非營利行銷。當然,個人也能透過網上名片網絡,以人人都付得起的小費用,搞好個人行銷,打造個人品牌。從組織到個體,誰都沒有在資訊大潮中被忽略;相反的,還做了時代利器的主人翁;大家不能再說,他們沒有開拓新契機的know-how!(收藏自 2008-07-09 中國新浪網博客陳明發博士專頁)
Jan 3, 2014
iki kia kiak
古利博:3000元開始的自主人生~50位小資創業老闆的實戰成功術
這是一本會讓人快樂的書
看他們如何追隨熱情,把興趣變生意,每天睜開眼,便迫不及待的展開生活
低薪、爆肝的上班生活已成常態,一站到底的工作列車也不再回來,
困境是真的沒有路?還是你沒有勇氣開闢新路?
生命有限,別浪費時間重複別人的人生。--蘋果公司創辦人 賈伯斯
上班、加班、下班,每天不斷倒帶重播,苦命的上班族,期待新水與假期,人生就只能這樣了嗎?可曾想過,興趣,也可以是別人開心掏錢的好產品?
一個決定,改變一生,歡迎來到小資創業的奇異世界。
你的人生,也能有更快樂的選項!
在美國華府,年新24萬的紐森,結束五年短暫的律師生涯,變成私人瑜珈老師。紐森:「能讓大家快樂,感覺很好!」
印度的企業分析師達吉拉勒,在網路上分享Excel秘訣而意外爆紅,乾脆自立門戶,幫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寫試算表,達吉拉勒:「我把顧客變英雄!」
古利博三十出頭,沒做過一份像樣的工作,也從沒想過要創業,他就是不想為別人工作,決心走出自己的路。
他邊旅行邊研究,足跡踏遍十幾個國家、六十三個城市,尋訪一百多位小資創業老闆,也親身做過咖啡進口、旅行省錢術、線上課程等生意。透過數百通電話、Skype視訊、email訪談,超過4千頁的問卷,他發現了小資老闆的成功創業模式。
只要手邊有台幣3000元便立刻開始,不向銀行貸款,不寫營運計畫書,不找員工。超過半數的小資老闆沒有經商經驗,也少有人念過商學院;他們的產品或服務幾乎不需要高科技或特殊專業,不僅成功擺脫吃不飽也餓不死的上班生活,年收入遠超過之前的薪資,並享有再多錢也買不到的自由。
換腦袋,小資創業就成功!
把興趣變生意:找到你的興趣與實用性的交集,便是顧客願意花錢的地方。
結合經驗與專長:思考你擅長做的事還能用在什麼地方,或如何把幾項專長結合起來,填補市場缺口。
行動勝於計畫:可別一輩子都在寫完美的創業計畫,就用一頁計畫書快速展開事業吧。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的知識或技能若能幫助別人,客人將源源不絕。
市場水溫快篩七招:善用網路與社群力量評估市場初期反應。
邊做邊學:邊執行、邊修正,才能因應不斷變化的顧客需求。
搞清楚顧客是誰:為你希望服務的族群重新分類,別以為「客戶永遠是對的」。
向好萊塢學行銷:不僅要懂得說故事,還要能產生共鳴和急迫感。
正如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所言:「商機就像公車,這班錯過還有下一班。」
創業也沒有最好的時機以及最完美的方式。追求夢想,隨時都可以開始。只要追隨你的熱情,專注做你擅長的事,便能展開一個人的富足計畫,過著精采又自主的人生。
作者簡介
古利博 Chris Guillebeau
身為創業家、旅行家、作家的古利博,才三十出頭,足跡已到過175個國家。他從沒當過上班族,擅長把點子實踐,成為收入來源。創業經驗包括:線 上出版、旅行省錢服務,也曾到西非擔任義工四年。他所主持的「攻占世界高峰會」(World Domination Summit)網站,集結了全球各地的創意人才,希望藉此鼓勵每個人追求夢想,同時回饋社會。他的個人網站ChrisGuillebeau.com每月瀏 覽人次超過30萬人。著有《不服從的創新》(The Art of Non-Conformity)一書。
譯者簡介
連育德
英國巴斯大學口筆譯所畢業,曾任東吳英文系口筆譯兼任講師、證券業內部譯者。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檢定通過,亦曾獲梁實秋翻譯評審獎,專精財經與 科技領域的中英雙向翻譯。另從事商業人士英文家教,並熱中於全腦開發學習,著有《新多益3冠王教你腦力全開記單字》一書,譯作有《第一眼就看出問題》(天 下文化出版)。
Jan 3,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陳明發博士:中華創意人的歷史機遇
中國離全球經濟暴風眼,也許很遠;中華創意人離世界秩序的改組中心,卻應該很近。
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
財富是相對的,粗茶淡飯是一餐,山珍海味也是一餐。
有些人曾經長時間享受著山珍海味,忽然有一天被迫接受粗茶淡飯,肯定是發生了事情。例如,健康出了狀況,不允許再大吃大喝。
在這生命轉彎的時刻,他的人生觀、生活形態,肯定也就跟著蛻換。
好比說,起居作息開始有規律,飲食活動有節制;上班時,調整工作節奏,減少壓力;下了班準時回家,避免應酬;多陪家人聊聊心境,讓身子在溫馨的關愛下康復。
最重要的,他開始領悟到,生命珍貴、親情無價。整個生活風格與理念,像是換了一個人似的。
同樣的,習慣了吃好用奢,兀然省吃儉用,不用說了,是經濟出了狀況。
生活意識與態度,肯定受到沖擊。久了,原來的生活風格與理念,也將有所轉變。
真正的二十一世紀
中華創意人要從這角度,來把握眼下的全球金融大海嘯。並且理解到,中國離全球經濟暴風眼,也許很遠;中華創意人離世界秩序的改組核心,卻應該很近。
有了這樣的前提,中華創意人遂能理解,為什麼歐盟主席、法國總統薩科齊說:
“這場危機把我們帶進真正的二十一世紀。必須重新建立一個新的全球化面貌:新的政治、經濟、社會秩序、原則與規範。”
薩科齊鏗鏘有聲的宣言,為他贏得2008年10月出版的《經濟學人》的肯定:“今天,薩科齊把法國、歐洲重新放上世界外交的版圖上。”
毫無疑問的,資本主義集團的龍頭大哥美國,這回泥足深陷一百年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只要經濟元氣未耗盡的強國,都想在這場人為的災難中,找到一個有力發出聲音的議題,增強本身的領導地位;也從國際上為國家民族贏得影響力、話語權。
所謂的國際新秩序,可能的細節是什麼?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方式蛻轉,會是其中重要的一項。
人的生活方式牽涉到意識、態度、風格和哲學理念。
人們現有的意識、態度、風格和哲學理念,已經受到這場海嘯的沖擊,甚至動搖,已不在話下。
這不難想像。2008年,美國房市泡沫拖垮金融機構,股市應聲崩盤,銀行跟著緊縮信用,野火就一直燒到產業界。
企業沒法子調動資金,於是開始縮減開支,裁員減薪,或幹脆倒閉拍賣。最後,總體消費力下降,整個市場唯有悲鴻遍地了。
別以為這只是美國自家的事。地球是圓的,全球化以後就更圓了,什麼事都轉得特別順暢特別快。我們常說,美國打一個噴嚏,許多國家就感冒了。何況,這回美國發高熱、吐白沫,未知病成何等程度;病到何時。
環環相扣的全球經濟,這一回讓金融 “自由開放”的國家叫苦連天。冰島從人均GDP六萬三千美元的幸福邦,一夜間宣告破產。2001年破產過一次的阿根廷,又要破產了。南韓、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小國、匈牙利、杜拜……,日子都不好過。
俄羅斯的股市市值,相對於2008年5月,已經不見了三分之二。
別高興太早啊
英國2008年第三季的經濟,也出現16年來頭一遭的負成長。
我大兒子在英國上大學,高興的對我說:“爸爸,馬來西亞貨幣兌換英鎊,升值啦;以前是七塊錢馬幣換一英鎊,現在才五塊三!”
我憂苦的對他說:“兒子,別高興太早啊。接下來幾年,英國的經濟要是都不怎麼樣,你想留下來找工作、吸取專業經驗,豈是易事?”
我這輩子,碰過好幾回經濟危機。1970、1987、1997年。1997那年的亞太金融危機,海外的中文用詞是“金融風暴”。那是一次過的大災難;一場風暴浩劫過後,大家忙著收拾殘局就是。
2008年的金融危機稱為“海嘯”,因為沒人曉得,這一波的房貸、證券、股票沖擊過了,緊接下來又會是什麼沖擊,信用卡、車貸、公司假賬……?何時再來?有多嚴重?就像海嘯高掀時,滔天大浪一波接一波重上陸地。
最令人不可終日的是,許多經濟學家說,沒人真正知道,現在是金融海嘯的初期、中期或後期。
美國大型房屋拍賣行總裁古德,在本月五日吞槍自殺。與此同時,德國的億萬富翁默克勒,也因受財困影響而撞火車自殺。
美國候任總統奧巴馬說:“金融海嘯遠比我們想像得嚴重。”
曾經,美國人普遍的認為,美國不會倒的,美國人可以無止境的消費下去;甚至無節度的奢華下去。
當雷曼兄弟倒閉,其他的金融機構也漏子百出,多少美國人一覺睡醒,南柯一夢似的發現到,他們畢生努力工作的財富,居然不見了大半。
他們面對生活的既有意識、態度、風格和哲學理念,能完全沒一回子事嗎?
普世的敬重與欣賞
中國的情況還好。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日前透露,金融大海嘯並沒直接沖擊中國。可是,隨著歐美的經濟衰退,中國過去十年的出口榮景已不再,2009年預測中的經濟成長,也就不如前幾年那麼牛了,而下調到7%至8%。
期待繼續大賺美元的城鎮,當領導的,真的要好好想想了,怎樣回到地方上的本土文化創意,開拓新的創富渠道。造福社群,確保民生和諧。
我此刻想的,是借助中華文化創意社群,共同彰顯中華民族的軟力量。在世界經濟重組、新的秩序出現後,我們不再是打著“價廉物美”招牌求存的族群,而真正有能力把七千年的文化資源,提煉、加工成創意資產,贏得環球的敬重、欣賞。
將來,再有不負責任的商人搞出毒奶,或是其他令人蒙羞的商品時,全球華族能贏得世人的諒解,並願意衷心的替我們辯護:“這只是很小很小部分沒水準的人幹的事;
“中華民族和他們的商品、服務,普遍上是很有文化底蘊的;在世界嘗試找尋替代的生活方式時,他們繼承自古早祖先的智慧,曾深深感動了我們。”
正當全球熱烘烘在的臆測,全球經濟會變得怎麼樣,我在那兒完成碩士與博士研究課業的澳大利亞,已經靜悄悄在鼓勵他們的人民,努力學好漢語,努力把握中華文化。
臨危創機運,把握應有的觀念、資訊和技術,在世界秩序重組的過程中,中華創意人大有機會走向環球。在1929年10月爆發,為時十二年的大蕭條時期,文化創意產業例如電影與廣播,就乘勢而上,成為美國人的主要娛樂。
你的城鎮,有何文化創意產業?(收藏自 2009-01-10 新浪博客網)
Jan 5,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陳明發博士全球金融海嘯中華民族的機遇
在新事物面前,創意人是敏感的。當第一只候鳥拍起翅膀,他就意識到,氣候在轉換中,氣味也開始不同。當大家感覺得,眼前的一切熟悉又舒服,創意人心中早已準備好的舞臺,卻已經奏響另一個時代的序曲。
2008年,中國慶祝改革開放三十年,點算著數不完的成績,世界各國不幸在鬧金融海嘯。雖然中國的經濟成長,相對還很穩定,可是,因為美國的消費力弛緩,訂單銳減,許多賺美元的工廠,都不得不裁員、減薪、停產;倒閉的更不在少數。
有人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我要說,這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Feature Photo: Loreburn,Saskatchewan,Canada Tornado by Robert Edmonds,http://stormchaseguide.com/)
廉價加工的夜幕淡褪,也就是文化創意的黎明。新舊交替,世界秩序正好在重組。
在廉價加工的夜幕下,勞力密集的低檔制造業,附加價值不高,必須付出的社會成本卻往往不小,例如環境汙染,資源消耗,工作單調、重復,人性物化、異化,人際關系疏離,社區意識淡薄等。它帶給我們小康局面,卻無法讓我們引領世界的發展。
在國際社會上,我們只是謙卑的工人,以及盲目的消費者。別人對我們感到興趣,是因為我們可以拿很少的薪水,很長時間的勞動。有了收入,就有龐大的市場,消費別人的潮流與文化。例如,為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等外來的節日忙碌;本身民族的傳統節慶,反而漸行漸遠。
我們很開心地看見,多少外國人在努力學普通話。可是,十之八九,他們只是為了方便和我們談生意。順道,就向我們推銷“慢活”、“樂活”、“小就是美”、“以人為貴”……之類的生活哲學,沒興趣知道我們的老子、莊子,早在二千年前,不僅僅這麼說過,且曾有血有肉的這麼生活著、示範著。
在文化創意的黎明中,我們不放棄制造業,大家不必害怕失去就業機會。然而,我們從事的是高附加價值的高檔制造業。寶馬汽車緊黏人心,不是因為它價廉物美,而是因為它標誌著德國民族的精粹工藝和高雅設計。
所以,它不只是一堆鐵皮和機械的物理組合而已,它真正引人入勝處,是德國文化創意所彰顯的出來的意識、態度、風格與哲學。
這麼一項任務,單靠汽車制造廠及其工程師、技術人員或裝配工人,永遠無法完事。它還需要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民族學和文化學等方面的學者,還有工業設計、營銷、攝影、媒體、時尚、節慶、體育等方面的創意人。
因此,它不僅僅是制造業的事而已。在文化創意的串連下,它跟整個民族的軟實力有關。當人們買一部寶馬汽車時,人們也同時認同了它的文化內涵。汽車不再是交通工具那麼簡單,它是一個國家民族在全球的代言人。
在文化創意年代,最核心的資源是我們的文化。
文化資源可以從制造業走入創意產業,如德國的福士偉根甲蟲車,成為了好萊塢電影的主角。它也可以從文化產業躍進制造業,如韓國的《大長今》電視劇,不僅帶動韓國人的旅遊與餐飲、蜜月與個人專輯攝影等服務,也帶動了他們的食品業、保健產品業;甚至是女主角李英愛代言的LG電器業。
華南工廠生產的一件低價襯衫,穿上一陣子,洗多幾回,它便可能褪色、鈕扣松掉。反正沒花幾個錢,丟掉就算了。一般物質意義上的商品,作用似乎都是這樣,我們不會對之產生感情,更談不上黏質的眷念。
反之,我祖父留下的一只飯罐子,我不會因為缺錢用,便將它賣給收爛鐵的或古董商,也不會因為它陳舊了便把它扔掉。因為這個飯罐子,曾跟隨我祖父赤手墾伐山林多年。
莽荒裏,有一株沒人敢去砍參天大樹,老爺子偏是不信邪,沒說什麼就單獨一人到山裏去。那天傍晚,我父親在倒下的亂枝雜幹中,找到血肉模糊、冰冷已久的他,還有一個飯罐子。
那時節,日本軍投降後沒幾年,英國人回到了馬來亞半島,白色恐怖正籠罩著鄉土。還只是一個少年的父親,在方圓十幾公裏內沒有其他人家的山地裏,天色就快完全暗下來,戰栗的手捧著飯罐子。
那飯罐子,已經不是一個器皿,而是我家歷史的載體。既有不信邪的驕傲,也有不信邪的悲涼,常使人不得不靜下心來,多想想往後的路子應該怎麼走。這樣,飯罐子變成深切的叮嚀。
文化產品,就是立足在民族的集體回憶,或是民族傳統的變奏上。它既要求民族的技藝含量,更要民族的意義含量。
廉價生產年代的結束,就是意義創造的開始。(收藏自2009-01-05 中國《新浪博客》)
Jan 8,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陳明發博士:裁神到:內需救國?
過年:失業的開始
2009年的農歷新年來得特別早,陽歷正月二十五就是除夕了。
剛踏進2009年,春節的跫音漸漸清晰,賀歲聲隨即在身旁響起。
然而,往年人人愛聽的一些祝願,今年聽上來卻很不是味道。例如,
“財神到。”
“財源廣進。”
“財源滾滾來。”
只因為全球金融大海嘯鋪天蓋地卷來,這些話聽起來其實就是:
“裁神到。”
“裁員廣進。”
“裁員滾滾來。”
多少人吃了公司尾牙收工宴,領了薪水回家去過年,就是開始失業了。
不管羅蘭舞團的中國鋼管舞,在廣西電視臺今年的《2009春節晚會》上,跳得多熱鬧、多有勁,恐怕也拂不去他們的愁緒。更沒法讓他們看見,文化應該帶給他們的感動、激勵。
待業、就業:工作在那裏?
幸而,中國各相關單位已經聯手啟動“就業服務系列活動”,協助的對象包括:返鄉婦女、零就業家庭、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人員、4050失業人員、連續失業一年以上的人員、具有就業願望的城鎮低保人員……,當然,還有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尚未落實工作崗位的應屆高校畢業生。
肯定的,還有許多適當的工作,正等待著適當的人。可是,在金融危機充滿不確定因素的非常時刻,有一點卻也是很肯定的:將有更多的人,找不到工作;不管這工作適不適合他。
以前賺美元、歐元的多少國家,現在因為歐美經濟不景,出口貿易也就陰霾密布。一場暴風雨下來,經濟陷入衰退。領導人於是呼籲人民:“消費救國!”“內需救國!”
“消費救國?”有的人民急了反彈說:“沒錢怎麼消費?”“老子有錢也不敢亂消費!”
“內需救國”倒是一條沒多大爭議的生路。由政府拿錢去建築道路、橋梁、學校、醫院等等硬體建設,或是辦培訓教育、研究開發,讓錢在市場上滾動,既制造就業機會、市面景氣,也提升人民的就職、創業觀念、技能與資訊,給新階段的發展作準備。
長遠來說,瞄準海嘯後新興產業的巨大潛能,提高就職、創業的能力,收入更穩定、舒適,也就更有能力去實現較高層次的需求,例如房子、車子、消費電器等耐久資產。從而推動國內的內需市場,往更健全的方向發展。
中短期來說,給待業人員辦短期的培訓,或長期的教育,政府除了給他們付學費,還負擔他們上課期間的生活費用,兼顧“消費救國”與“內需救國”,多好。(2009-01-17 新浪博客網)
Jan 9,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陳明發博士:環球化輪到中華民族講話
真快。發上一篇博文,居然是四十天以前的事了。
四十天來,全球金融海嘯只有鬧得更叫人心慌。
寫上篇文章時,國際貨幣基金預測,面對這個風雪酷冬,2009年的世界經濟成長,沒得看了,將跌到淒淒慘慘的0.5%。
不過是一個多月吧,昨天,國際貨幣基金又站出來說,對不起,修正一下,2009年的世界經濟成長,連那半個百分比也不見了;預測是“零成長”。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糟糕的情況。
我們不妨樂觀的安慰自己:“這還是好的;零成長,總比負成長強。”
金融海嘯的暴風眼美國,面對的就是負成長。早在去年十月,他們就預測,今年的經濟將萎縮0.2%。聯儲局昨天也開口鄭重更正了:“美國2009年的經濟將萎縮1.3%!”
倒叫我們感到驚嘆的是,在放眼全球哀鴻遍野之際,又傳來中華民族的一大消息:中國所持的美國國債,已躍升至7000億美元,是境外投資者持有美國國債的25%。
偏偏有人多愁善感的說,美國恐怕會步上日本的後塵,掉進“失去的十年”之泥沼。指的是,因為銀行負荷過重的債務,導致日本整個1990年代的經濟動蕩不得,可說完全沒有成長。
手頭那麼多美鈔怎麼辦?
手頭持有那麼多的美鈔,我們怎麼辦?
樂天派說,美國人會賣兒賣女、賣田賣地,克勤克儉的,將我們枕頭下的美鈔兌換回去。
比較實際的人則說,稍安毋躁,美國人會加班趕印新鈔,掏來購買我們價廉物美的制成品。這樣,我們的制造業、外貿又將蓬勃起來,像西班牙鬥牛看見血紅的布。
工廠的機器哢嚓哢喳響起,我們又有工作做了。車八億件成衣,就能換回一部波音飛機。
問題是,我們要繼續這樣下去嗎?
我肯定,你的想法和我一樣:我知道啊,八億件衣服,一件賣一塊錢人民幣,血汗錢,賺得太辛苦了。
可是,就因為便宜,人家才願意找我們做生意。
再說,這苦活不幹,幹什麼?
這又回到上篇博文結束時的話題:趁著世界秩序在重組,靠制造業起家的國家,都應該把以前賺到的錢掏出來,透過培訓教育去提升他們的人民。
有了必要的觀念、技術和資訊,我們就不能再埋怨:“這苦活不幹,幹什麼?”
中華民族不是天生就得幹苦活的;美國人也不是天生就有特權亂亂印鈔票,鬧得大家團團轉。他們奢華無度造成今天的淒涼境地,我們也不敢拋售美金,因為口袋裏裝著的美金還真不少。
優先秩序排好隊
培訓或教育的目標,優先秩序倒不能掉亂;應該鎖緊在:觀念、技術與資訊。
這回的全球金融海嘯過去後,會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我們首先需要一個不一樣的觀念;從而開發出不一樣的技術;掌握不一樣的資訊。
西方國家向來強烈主張,“管得越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自由市場是一只無形的手,它自然會決定企業興亡的規律”。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時,美國便強烈譴責東亞國家幹預市場。
十年不是太久,言猶在耳。今天,因為金融海嘯的震央就在自家院子裏,美國政府趕緊伸手去救市,卻成了他們金融機構的大股東。
金融海嘯將現有市場推向失衡,而新的平衡又未出現,風水輪流轉,他們也就忘掉了“自由市場原則”。
為了達到新的、更可靠的平衡,許多固有的原則會被忘掉。誰知道,美國有一天急轉彎,往保護主義走回頭路?那時,我們的制成品再“價廉物美”,出口恐怕也很有限了。
中華民族要為一個不一樣的“後海嘯年代”,做好觀念上的裝備。
最好的策略就是,在各國都在試探新的平衡點的當兒,為我族找到能有力影響全球的觀念,再透過文化創意的軟實力,將這些觀念遠播全球,贏得認同。
環球化的遊戲規則,不是總由西方來劃定的。但是,首先不妨看一看,普天下的人樂於接受那些觀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就會心甘情願來配合。(收藏自2009-02-21 新浪博客網)
Jan 10,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陳明發博士:海嘯年代:中國式鋼管是金箍棒?
金融大海嘯全球狂飈,各國都在試探新的平衡點。此刻,中華民族應該探討,那些觀念能有力的影響全球,再透過文化創意的軟實力,將這些觀念遠播全球,贏得認同。
環球化的遊戲規則,不是總由西方來劃定的。但是,首先不妨看一看,普天下的人樂於接受那些觀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就會心甘情願來配合。
共同市場 共同命運
頭號觀念:人類共同的命運。
美國人繼續穿著舊寒衣度過嚴冬,沒打算買新的,中國人或波蘭人不能取笑他們:“你們也有沒錢的一天!”因為很快的,中國和波蘭的紡織廠與大衣廠工人就要失業。
中國和波蘭工人失業,德國人也不好笑出聲,因為很快的,他們的紡織與成衣機械廠也要關閉。
全球化讓我們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彼此就算不是直接,也是間接的商貿關系,使到某個國家害傷寒了,其他國家也會打噴嚏、甚至流鼻水。
高瞻遠矚的領導人,可以從這個簡單的事實領悟到,他們要在這全球大海嘯中突圍,必須回到“地球人有共同的命運”這個主旋律。
例如,美國拯救它的三大汽車廠,必然要重新考量他們的生產方針,符不符合全人類可持續的未來。既然給市場註進一大把一大把金錢,事情總不能還是老樣子。
最近,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執行主席凱末爾德爾維什,和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胡安索馬維亞,兩人聯手執筆發表了一篇聲明,建議美國把握機會,協助汽車業的復蘇方向,導往新一代節能、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汽車,還有綠色職業上。
這也不是新鮮事,美國其實在這坎兒上吃過虧。
1970年代前,美國原是汽車工業霸主,生產出大型、外觀氣派的車子,曾是走在時尚前端、領袖群倫的文化符號。可是,石油危機一來,油價狂飆,絕大部分顧客需要的,已不是排場、奢華,而是實用可靠的交通工具。
日本人於是從顧客的角度思考,研發出機能齊全、經久耐用,而價格又大眾化的汽車,取代了美國汽車。至此,汽車業發生了結構性的巨變。再後來,回應消費者的節能需求,日本又進一步研發氣電共生的汽車。美國汽車還沒來得及跟上去,日本汽車已經占據了大部分市場。
中華創意人,也要從“地球人有共同的命運”這個觀念,為中華文化贏得掌聲。回歸歷史傳統,我們可富裕得很;“大同世界”、“和諧生態”的事事物物,在歷史文化資源裏,我們何曾匱乏過?
私房創意 舞臺創意
再談一個觀念:文化資源的再創造,或創意善用。
拿鋼管舞為例。它原來不是我們的文化資源,是從外借來的新事物;並不能讓我們看見自己民族的根。
我們的女性同胞要減肥、健身、充氧;找尋自我性感、美好的一面,在家兜著鋼管轉呀轉,只要音樂不幹擾鄰居;振幅不叫人心慌,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可是,劇場大舞臺,既不是操場,也不是淑女閨房,上演鋼管舞,使人不能不聯想到,它在國外出現在大眾面前時,是在什麼地方;所表現的,是什麼意識、態度?
另一方面,中華姑娘不跳鋼管舞,大有藍眼睛、金頭發的姑娘在跳。
可是,我們自身的的傳統文化,自己不珍惜,不挖掘、再創造,外人不會自動跑來守護它、發揚它,不會奔走疾呼:“海嘯過後,有著共同命運的世界,很需要這些東西,它能引爆我們對和諧大地的激動;敞開我們對大同世界的欣賞!”
前衛的文化人此時不妨鬥膽耍耍創意說:“向中華民族的經典《西遊記》致敬,把那鋼管變成孫悟空的金箍棒,讓姑娘們去跳跳舞、亮亮雜技吧!”
那明年的廣西電視臺或任何其他一個省市的《春晚》舞臺,就不是韻律操場、辣妹私房,或男性俱樂部的吧臺,而應該設計成盤絲洞,演一幕孫大聖大戰蜘蛛精的鋼管舞劇。
這樣,中西和璧就完成了。我們善用《西遊記》的文化資源,再創造《西遊鋼管舞劇》;從外輸入的新舞蹈元素,也創意的融進了我們傳統的長河大川。
一小撮男性同胞也不必耿耿於懷:“廣西電視臺《2009春晚》跳鋼管舞的姑娘們,穿那麼多衣服幹嗎?”羅蘭老師大可回答他們說:“對不起,這是采納鋼管舞形式的《西遊記》舞劇;不是跳韻律操,更不是表演艷舞!”
有了成熟的文化創意觀念,我們才可能有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收藏自2009-02-24新浪博客網)
Jan 11, 2014
Kreativnaya ideya
Abnormal Returns:On the future of blogging
Eight years into blogging at Abnormal Returns we have seen bloggers, blog platforms and the like come and go. Last year we asked out loud “Where did all the finance bloggers go?” There were any number of responses, many of which focused on the atomization of the social graph. In short, there are a lot more different ways to get your viewpoints across these days.
In the past week two of the more eminent long-time bloggers, Om Malik and Jason Kottke, have weighed in on the issue of the “death of blogs.” Not surprisingly they both note has the DNA of the blog has helped launch any number of services like Twitter and Facebook which we lump together as ‘social media.’ Om Malik at GigaOM writes:
Blogging used to have blogrolls, link blogs, photo sharing, videos and even status updates. Status updates and link sharing are two behaviors crucial to Twitter, and photo sharing is as commonplace today as Starbucks cafes. We formed relationships, we followed people on blogs, now we do that on Instagram, Twitter, Foursquare, Facebook and every other service.
Jason Kottke writing at Nieman Journalism Lab* is on the same wavelength:
So, R.I.P. The Blog, 1997-2013. But this isn’t cause for lament. The Stream might be on the wane but still it dominates. All media on the web and in mobile apps has blog DNA in it and will continue to for a long while. Over the past 16 years, the blog format has evolved, had social grafted onto it, and mutated into Facebook, Twitter, and Pinterest and those new species have now taken over. No biggie, that’s how technology and culture work.
Both Malik and Kottke acknowledge that blogs aren’t dead. They are changing and evolving like everything else on the Internet. However if you want to make an argument and need more than 140 characters, which is often the case in finance and investments, there is still no substitute for the blog.
* Kottke has some additional insights in an introductory piece worth reading, where else, at his blog.
About Abnormal Returns:He has over its seven-year life become a fixture in the financial blogosphere. Over thousands of posts we have striven to bring the best of the financial blogosphere to readers. In that time the idea of a “forecast-free investment blog” remains as useful as it did six years ago.
Jan 15, 2014
Kreativnaya ideya
自媒體 (We Media)
什麼是自媒體
自媒體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範性及非規範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也叫“個人媒體”。包括BBS(電子佈告欄系統),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GroupMessage(手機群發)等。
美國新聞學會的媒體中心於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裡斯威理斯兩位聯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體)”研究報告,裡面對“We Media(自媒體)”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後,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
自媒體具有幾個特點
1. 平民化、個性化
2006年年終,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封面上沒有擺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現了一個大大的“You”和一臺PC。《時代》周刊對此解釋說,社會正從機構向個人過渡,個人正在成為“新數字時代民主社會”的公民。2006年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聯網上內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創造者。
美國著名矽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給自己的專著《自媒體》起的副標題是“草根新聞,源於大眾,為了大眾(《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這便道出了自媒體最根本的特點――平民化。從“旁觀者”轉變成為“當事人”,每個平民都可以擁有一份自己的“網路報紙”(博客)、 “網路廣播”或“網路電視”(播客),“媒體”仿佛一夜之間“飛入尋常百姓家”,變成了個人的東西。人們自主地在自己的“媒體”上“想寫就寫”“想說就說”,每個“草根”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傳遞他們生活的陰晴圓缺,構建自己的社交網路。我國著名新聞傳播學者喻國明形象地將此描述為“全民DIY”:“簡單來說,DIY就是自己動手製作,沒有專業的限制,想做就做,每個人都可以利用DIY做出一份表達自我的‘產品’來。”
自媒體成為了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場所。
2. 門檻低、運作簡單
對電視、報紙等這樣的傳統媒體而言,媒體的運作無疑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去維繫。並且,一個媒介的成立,需要經過國家有關部門的層層核實和檢驗,其測評嚴格,門檻極高,讓人望而生畏,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在這個互聯網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我們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世界上各個地方的美麗風景、就可以欣賞到最新的流行視聽、就可以品味到各大名家的激揚文字… …互聯網似乎讓“一切皆有可能”,平民大眾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媒體”也成為可能。
在像新浪博客、優酷播客等所有提供自媒體的網站上,用戶只需要通過簡單的註冊申請,根據服務商提供的網路空間和可選的模版,就可以利用版面管理工具,在網路上發佈文字、音樂、圖片、視頻等信息,創建屬於自己的“媒體”。擁有自媒體,不需要你投入任何成本,也不要求你有任何的專業技術知識。其進入門檻低,操作運作簡單,讓自媒體大受歡迎,發展迅速。
3.交互性強、傳播迅速
沒有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得益於數字科技的發展,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我們都可以經營自己的“媒體”,信息能夠迅速地傳播,時效性大大的增強。作品從製作到發表,其迅速、高效,是傳統的電視、報紙媒介所無法企及的。自媒體能夠迅速地將信息傳播到受眾中,受眾也可以迅速地對信息傳播的效果進行反饋。自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是為零的。李亞鵬於2006年8月12日10:08在其博客上發表承認李嫣兔唇的博文《感謝》,發表僅六小時後,就有近1600條回覆,瀏覽量達到近112000。其交互性的強大是任何傳統媒介望塵莫及的。
4. 良莠不齊
個人有千姿百態,代表著個人的自媒體也有良莠不齊。人們可以自主成立“媒體”,當媒介的主人,發佈的信息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願隨心所欲地編輯。這些信息有的是對生活瑣事的流水帳式的記錄,有的是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的集錦,有的是對時事政治的觀察評論,有的是對專業學問的探索與思考… …著名作家王朔曾說:“也許我有些發不出去的雜文,會放到網上。”這就表明瞭在自媒體上發表信息的隨意,自媒體取消了傳統媒體編輯決定發表的權力,讓各種信息“肆意”傳播。
優秀的自媒體可以讓受眾得到生活的啟發或者有助於事業的成功,讓人們發現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但大部分的自媒體只是一些簡單的“網路移植”,記錄一些不痛不癢的雞毛蒜皮的內容,甚至是一些不健康的東西。李某是博客“夜色朦朧”的博主,因為在自己博客上轉貼了數十篇色情小說而被北京警方刑拘,他也是國內首個因為在博客上傳播色情內容而被刑拘的博主。這些內容雖然給他的博客帶來了很大的點擊率,但其影響卻是負面的。
http://500px.com/erikpronske)
5. 可信度低
網路自媒體的數量龐大,其擁有者也大多為“草根”平民,網路的隱匿性給了網民“隨心所欲”的空間。在平民話語權得到伸張的今天,“有話要說”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自媒體過分追求新聞發佈速度或者說為了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導致的部分民間寫手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線。這就導致了自媒體所傳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6. 相關法律不規範
讓個體聲音得到充分釋放的同時,勢必也會讓一些與憲法、社會道德規範相悖的聲音得以散播。2005年10月,南京大學陳堂發副教授一紙訴狀將中國博客網告上法庭。原告在中國博客網(www.blogcn.com)上發現一個名為“長套襪”的博客網頁上有一篇《爛人爛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對他進行“辱罵和攻擊”。該案被稱為“中國博客第一案”。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自媒體從憲法上來看是個人言論自由權的延伸,從一誕生就受到了諸多法律的限制。作為一種權利,自媒體當然有很多的界限是不能突破的。雖然我國目前有很多法令管制網上活動,但是還只是停留在對網站的管理上,這些法令就顯得不夠全面。如何在法律上對自媒體進行規範與引導,迫切需要全社會來共謀良策。
從以上對自媒體特點的淺析中,我們知道,相對於西方“自媒體”的迅猛發展,中國的 “自媒體”顯然處於起步階段。網民應該學習在這個言論最自由的地方如何作負責任的表述,行使權利的同時不忘義務,使我國自媒體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自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挑戰
以播客為新興形式的自媒體使得原來處於新聞製造邊緣的受眾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中堅力量,傳統媒體受到自媒體的挑戰。
1.“共用媒體”挑戰“一對多”的傳播模式
傳統的新聞媒體將傳播者與受眾分得很清,它們是“自上而下”、“點對面”的傳播方式。而播客式的自媒體打破了這種不公平的格局,新媒體不再有傳者和受者的界限,每個人都是傳者,每個人都能做新聞,“人人即媒體”。因此,在播客網站上,我們不再提及“受眾”一詞,而更習慣說“用戶”。
2.挑戰傳統媒體“把關人”作用
在Web2.0時代,網路傳播成為“零門檻”的傳播方式,任何網路用戶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在技術層面,播客具有非線性傳播、零門檻、低成本等優勢,正是這種互聯網的特性決定了用戶發佈的信息內容不完全受網站的控制,傳統媒體對信息的篩選、以及議程設置的特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3.打破時間地理局限,受眾成為新聞源
傳統媒體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利用集團優勢以及技術支持,方便他們在世界各地收集信息進行報道。然而,播客式自媒體的出現打破了時間、地域的局限,用戶也能成為新聞的採集者和傳播者。以2009年2月9日發生的“央視配樓失火”事件為例,央視大火發生半小時後,“草根媒體”先於主流媒體透露消息。一位叫 “加鹽的手磨咖啡”的網民,在事發時恰好路過現場,隨即用帶照相功能的手機拍下火場照片,這些照片於2月9日21時04分上傳到網上。之後12小時內,這批照片的訪問量超過37萬次,跟帖1700多個。而另一位叫“msun msun msun”的網民於2月9日22時左右將一段現場視頻上傳到Youtube上。約6分鐘後,新華社才在主流媒體中第一個發出了有關火災的快訊。這類突發性事件的視頻材料是主流媒體無法企及的,而傳統意義上的“受眾”成為了“新聞源”。
4.微內容對傳統新聞理念的挑戰
微內容是相對於巨內容而言的。巨內容就是傳統媒體的主體內容,是體現新聞的重要性、接近性、時效性、顯著性和趣味性等新聞價值的內容。對於微內容,該辭彙的創造者Jakob Nielse描繪到,這是用來描述一個網頁上所顯示的“超小文欄位”(Microcontent),比如頁頭與標題。然而面對複雜的互聯網,微內容的範疇註定不會是簡單的“導引文字”。實際上,互聯網用戶在網上的所有獨立數據,比如博客中的每一則網誌,BBS中的每一個評論,甚至用戶的每一次點擊,都構成互聯網的微內容。
目前,Youtube網站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微內容市場,微內容的影響和效果不遜於傳統的大眾傳媒的巨內容。而且,用戶對視頻音頻的每一次點擊、評論、收藏,都是一種微內容的體現,在進行音頻視頻查詢的時候,受點擊、收藏、評論多的音頻視頻,會最先出現在首頁上。因此在Youtube首頁上可以看到 “觀看最多的視頻”、“最熱門的視頻”以及“精選視頻”的鏈接。這種選擇不是來自於Google搜索的機器智能,而是來源於用戶自身的判斷,可信度更強。
參考文獻
張瑩.淺析“自媒體”的特點
(收藏自 MBA 智庫百科)
Jan 15, 2014
Kreativnaya ideya
霧裏看花15年:一位餐飲人的O2O營銷大反思
從大眾點評網到團購,再到會員卡、儲值卡營銷,餐飲人王家和成了一位互聯網潮人。他經歷了許多創業的那些慘痛的經驗與經歷,一路摸爬滾打, 感受經驗都頗多,以下是他十五年的達反思以下是餐飲人王家和的口述:
我是一個餐飲人,在餐飲行業摸爬滾打已15年有余,從服務員,店長,運營,策劃,營銷,直到自己創業,目前也算小有成就。印象最深刻的是互聯網圈,感覺紛紛擾擾,很容易讓人霧裏看花。下面我把自己這些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有限的營銷:優惠券的天花板
我正式接觸互聯網大約在2006年。那個時候,大眾點評出現了優惠券業務,這也許就是最初期的餐飲互聯網營銷。
當時我在一家連鎖店做運營,點評的業務員找到了我。我覺得這個比較新穎,於是很快簽了合同開始嘗試。頭兩年確實,通過下載優惠券為我們帶來了不少客人。
從 2009年開始,效果不斷減退,看上去瀏覽量很大,實際到店使用率低得可憐。大眾點評優惠券其實就是一個廣告平臺,只在意點擊量,不為效果負責。最後算起來帶來一個客人,平均廣告成本,再加上我為了拉客人付出的優惠成本,平均每人200元左右。我們這個店正常吃一頓飯是人均五六十,這拉一個新客人付出 200元的成本顯然是不值的。而且,我們在外地的分店,點評的效果更小,因為點評在很多二三線地區幾乎不怎麽經營分站。
同時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顧客來這吃飯,先是問“服務員,你們這裏有什麽優惠嗎?”“噢,先生,我們有,您可以去大眾點評上去下載優惠券,當餐可以減30。”服了,這到手的 30元錢就這麽丟了。不過服務員要是緘口不言,等到顧客發現後,定會說這個餐廳不地道。這次當餐減了30,顧客獲得了優惠,下次用餐你要是不減少30,人家說不定都不來。顧客就是這樣被“慣壞”的!
丁丁優惠也找我聊過,這廠商更狠,讓每個商家在門店擺放他們的終端驗證,他說,這樣可以按效果付費。好吧,服務員基本上沒有這個意識拿這個工具去玩。你今天給我放個終端,明天點評再來給我放一個,這前臺就成了廠商設備展示臺。我覺得這個想法不靠譜,就沒有繼續往下談。
那段時間,優惠券也特別多,地鐵、商場裏到處可見維絡城,一群年輕人圍在那裏下券。其實當時我與維絡城也有過一段時間的合作,不過當智能手機大幅度普及時,這種紙制優惠券漸漸銷聲匿跡,當時跟我聯系的那維絡城的業務員現在也已換了新工作,他說這業務部現在已經快解散了。
當 時好多創業團隊覺得優惠券這個門檻低,架個網站,拉幾個商戶集合一下就成了,殊不知,根本找不到利潤點。其實優惠券一般情況下力度並不大,也不能很好的激發出消費者強大的消費欲望。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費者的到店率,提高餐廳的營收。欲想做更大程度的營銷必須考慮新的方式。
餐飲團購的常態營銷不現實
互聯網的時代變遷可真是飛速啊。大約在09年底10年初,出現了“團購”這個新名詞,10年夏天開始慢慢的火起來了。這東西據說可以帶來大量到店客人,對短期提升收入沖個業績還是有作用的。再加上同行的餐飲企業有在進行團購業務,說“能提高每日流水”,我們也欲嘗試。
開始,我們選擇了某國內規模最大的團購平臺合作。我當時非常重視這次合作,把他當成我們集團一個重要的營銷活動來做,因此,我安排了全國的店長,廚師長,包括部分高管集中參加“團購”業務培訓。令我哭笑不得的是,這個號稱國內最大的團購網站沒看上我們,好歹我們也在全國有幾十家連鎖!這網站派了三個小業務員來對我們進行培訓,行業經驗一竅不通,一直在說“可能吧”“也許吧”“我們也不確定”“我們回公司問領導”,這種臨時工般的態度和水平讓我在眾人面前沒了面子,我勃然大怒,讓他們立即走人,然後當場終止了合同,並狠狠投訴了他們,發誓永遠不會再跟他們合作。
但是這培訓還得向下進行。於是我找 了一家稍遜色的團購網,談了一下合作思路,他們立即派了大區總經理帶隊,技術,業務全齊,完成了整個培訓,很專業。那一次我明白了,不要只看公司規模,二流的公司派一流的人為你提供服務,遠遠比一流的公司派三流的人提供服務效果要好得多。有些團購網每天都在號稱 “當月交易突破多少多少億”,這些口號似的宣傳和洗腦式的教育我不認為會對整個產業鏈有多大貢獻,不會創造社會價值的公司終不是一個合格的公司。
團購開始了,大量人群湧進來了,讓我們始料未及。開始確實一團紅火啊,來的顧客都說,這有了團購,真是物美價廉啊。這年頭人越來越精,找餐廳上網查哪個有團購上哪家,或者坐在餐廳裏看有沒有團購,便宜不占白不占。價格越來越便宜,期望值卻越來越高,團購來的顧客都虎視眈眈的,唯恐我們對他們的服務有別。而且 隨著新店的不斷湧現,團購現在也越來越不靈了,過去五折團購賣個2000份,現在也就幾百份,而且大部分是團購過的。互聯網經濟,就是比便宜,比狠,顧客 巴不得你一折兩折來玩,不要錢免費吃才好。
團購讓餐廳在短期內湧進大批價格敏感型顧客,老顧客往往享受不到團購的優惠,讓這些追隨在商家身後的老顧客深受刺激,甚至會轉投其他餐廳,或者,也從一個忠誠顧客變成了價格敏感者,並且對品牌的本身價值有了質疑。
我平時也經常看媒體報道,曾經的千團大戰,現在剩下的寥寥無幾。倒閉的倒閉,合並的合並。團購這個東西太傷利潤了,本來現在做餐飲利潤就薄,一個個的團購網站還為了拉流量盡可能的讓你給更低的折扣,說“不低折扣就拉不來顧客”——有本事你九折能拉來這麽多顧客你才真牛!
說句實話,團購對餐飲來說,就是賠本賺吆喝而已,根本不賺錢。它就是個短期促銷,作為常態營銷活動根本不現實,傷不起。顧客多了,但是顧客越多越賠錢。我們做著做著發現扛不住了,就停了。
理性選擇“會員營銷”
我了解“會員”這個概念是從儲值卡開始的。在我巡店時,發現各個店總會有一些熟悉的面孔,有些顧客貌似都和店長打成一片,看樣子經常來。這些人既然經常來消費,說明認可我們。我靈機一動,不如讓他們像給銀行卡存錢一樣給餐飲店預存款,還能幫助企業沈澱一些資金,對於餐飲企業來說積累些資金可以做很多事。
我最早用的是收銀軟件中的儲值系統,開始效果很好,後來發現只能充單店,不能連鎖店之間通用,跨店使用需要反復電話溝通,極其繁瑣。而且它管理的是卡,只認卡不認人。對於一個餐廳來說,更在乎的是誰來用餐,所以這個系統顯然滿足不了我們的需求。後來一直尋找,但連續好幾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
我的要求很簡單:第一,要有銀行級別的安全性能,一旦收銀系統出問題,資料外泄後果將不堪設想;第二,儲值卡針對的是“人”,我們需要記錄顧客的詳細資料,對他們進行跟蹤服務,有“人”才能有“錢”,我們才可以慢慢培養用戶的忠誠度。
後來終於發現有一家公司能夠提供我所需要的儲值卡,他們同時還有著相當不錯的金融背景,不僅提供儲值工具,還提供後期營銷服務支持。通過業內打聽得知,與它合作的夥伴有金百萬,且評價良好。很快我們建立了儲值卡業務合作。
再後來,我漸漸又發現儲值卡也存有弊端。比如丟了、損壞了、消磁了,便無法享受應有的權益,這讓顧客很容易引起誤會。盡管我們可以實現交費即補卡,但多少還 是令顧客對我們產生了不太好的印象。時代在更新,我們當然也會與時俱進,給顧客提供更滿意更便捷的服務。其實卡只是一個形式,顧客更在乎的是獲得的權益。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電子會員卡漸漸流行起來。
我選擇電子會員卡有著自己的想法:一定要第三方平臺,即非直接合作平臺。舉個例子,我們在窩窩團做團購了,想向我們各個店點評會員群發一次短信通知,告訴這些會員“我們在窩窩上團購了,歡迎大家踴躍購買”,點評會支持群發嗎?當然不會。而第三方平臺卻不存在這個障礙,通過平臺我們可以將不同渠道進來的顧客數據進行有效管理,並及時告知門店的活動營銷。而且我很介意這個產品是否可以實現和收銀後 臺的完整對接,因為不對接,出現“作弊”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當下更新速度太快,幾年就是一個新時代。前幾年還火的博客和飛信,現已銷聲匿跡;現在,微博與微信成了社交媒體的主流。不過,微博現在越來越靠向公眾媒體,微信出了5.0也會大幅削弱營銷平臺的性質,服務性質將會大大增強。
前段時間宣傳火爆的“朝陽大悅城” 微信營銷,現在也淡出視野,顧客只有在店才會掃二維碼,而人家都已經在店內了,還需要掃嗎?重要的是,微博也好,微信也好,都只是提供一個加入會員的通道而已。坦白的講,我們不能在一個獨立的互聯網平臺“吊死”,一是這個平臺會把我們牢牢控制住讓我們陷入被動,二是萬一這平臺倒下或沒落了,我們的服務還會持續嗎?我贊成的是多渠道加入會員,在後臺進行數據分析,營銷活動策劃等。現在我們的會員系統就是可以短信、微博、微信等各種渠道加入,和實體儲值卡所獲得的會員權益相同。將來如果有其他通道可以收集會員,一樣打通為我們服務。
其實對於會員的理解,我覺得其實最重要的是:會員數據營銷,是屬於商家自己的,我們可以控制它。最近微生活的會員卡和大眾點評會員卡一直在找我談,他們告訴我說,大部分的顧客都喜歡吃飯結帳出示打折卡,告訴我,與他們合作會帶來多少多少顧客。我直接對他們說,你們這進店9折,所有的人進店都9 折,那會員就成了普通人員,折扣變成正價,你還掛著虛幌子幹什麽呢?幹脆就所有的菜價格都打9折好了,直接。而且這些加入會員沒有任何門檻,不給折扣這些會員也是會來吃,你一折扣把利潤活生生的讓出去了,已經到手的錢丟了。
低門檻加入,顧客不但不領情,還會非常開心的說,哇,微生活卡,點評卡,真好,可以給我在各個店打折。我們讓出了折扣,付費給點評和微生活,最後的結果是給這兩個平臺增加了大量用戶,我們啥都撈不到,簡直在給別人做嫁衣。 但是商家自己的會員那效果就大不一樣了,顧客覺得我是會員,商家時不時的有菜品贈送,代金券贈送,積個分,儲值還送禮品,這商家真棒,我要經常來。更重要的是點評會員卡、微生活會員卡很難實現儲值,更不用說和收銀打通了。做會員不是為了隨波逐流,而要為自己公司的收益考慮。咱做會員,一定要考慮清楚“我們 要給誰優惠”,要看不同顧客的消費行為、金額、次數等等。都是會員就都不是會員了。我看現在越來越多的商家都不再“刷銀行卡打五折”了,其實仔細想想,一個道理。
這幾年一直有不少公司看我們這餐飲企業有一定的影響力,點評和微生活更是不厭其煩的天天追著我,要免費給我們提供服務。我拒絕了。免費的東西吧,我的利益將得不到任何保障,萬一有一天先上船後買票,這種殺傷力更大,咱玩不起。
尤其是打折卡,門檻低,伸手指就能加入,萬一嘩嘩啦啦的給我收集了一大堆會員,然後按照發展會員數量每個會員數據交多少多少錢,這種綁架行為太可怕了。按照我這脾氣絕對不會交的,不過人家用戶多,用戶是屬於人家平臺方的,他們萬一一生氣,往我們會員用戶發競爭對手的菜品信息和優惠信息,我這說理都沒處說去。我聽說有個別的商家在這兩平臺已經發展了好幾十萬的“會員”了,如果他們真的為此買單,那可真是雷鋒轉世了。
以上都是我的肺腑之言,大部分 都是我從血淋淋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其實經歷了這麽多,我覺得與互聯網廠商合作,你只要看該廠商提供的服務是否能給你帶來持續營收和企業品牌曝光,同時再 衡量一下我要付出什麽:經費?優惠?餐品?禮品?估算一下,選擇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合作方式。
最後還要強調一點,切記要選擇一個能為你提供持 續服務的團隊。互聯網這個行業已經不再只是提供一個工具讓你自己玩,而是需要包括咨詢、策劃、服務的系統工程,只有完整結合才能達成共贏。我們在做互聯網 營銷的同時,不要忘記了,餐飲企業的菜品和服務是內功、是根本,要先把基礎打好再來玩營銷。最後希望和我一樣在餐飲行業中打拼奮鬥的經理人們,能夠在“互 聯網營銷”這個龐大的圈子中走出迷局。
(收藏自 《21世紀網》)
Jan 17, 2014
CERI
什麼是O2O營銷模式
O2O營銷模式又稱離線商務模式,是指線上營銷線上購買帶動線下經營和線下消費。O2O通過打折、提供信息、服務預訂等方式,把線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給互聯網用戶,從而將他們轉換為自己的線下客戶,這就特別適合必須到店消費的商品和服務,比如餐飲、健身、看電影和演出、美容美發等。2013年O2P營銷模式出現,即本地化的O2O營銷模式,正式將O2O營銷模式帶入了本地化進程當中。
O2O營銷模式的特點
O2O對用戶而言:
① 獲取更豐富、全面的商家及其服務的內容信息。
② 更加便捷的向商家在線咨詢並進行預售。
③ 獲得相比線下直接消費較為便宜的價格。
O2O對商家而言:
① 能夠獲得更多的宣傳、展示機會吸引更多新客戶到店消費。
② 推廣效果可查、每筆交易可跟蹤。
③ 掌握用戶數據,大大提升對老客戶的維護與營銷效果。
⑤ 通過在線有效預訂等方式、合理安排經營節約成本。
⑥ 對拉動新品、新店的消費更加快捷。
⑦ 降低線下實體對黃金地段旺鋪的依賴,大大減少租金支出。
對O2O平臺本身而言:
① 與用戶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並能給用戶帶來便捷、優惠、消費保障等作用,能吸引大量高粘性用戶。
② 對商家有強大的推廣作用及其可衡量的推廣效果,可吸引大量線下生活服務商家加入。
③ 數倍於C2C、B2C的現金流。
④ 巨大的廣告收入空間及形成規模後更多的盈利模式。
O2O營銷模式的益處
O2O模式的益處在於,訂單在線上產生,每筆交易可追蹤,展開推廣效果透明度高。讓消費者在線上選擇心儀的服務再到線下享受服務。
O2O營銷模式的核心
O2O營銷模式的核心是在線預付。
數據顯示,即使在電子商務最發達的美國,線下消費的比例依舊高達92%。 TrialPay創始人兼CEO Alex Rampell在描述龐大的線下消費規模時舉例說,
“普通的網絡購物者每年花費約1000美元,假使普通美國人每年收入為4萬美元,那麼剩下的39000 美元到哪裏了?答案是,大部分都在本地消費了,人們會把錢花在咖啡店、酒吧、健身房、餐廳、加油站、水電工、幹洗店和發廊。”
這不僅僅是因為線下的服務不能裝箱運送,更重要的是快遞本身無法傳遞社交體驗所帶來的快樂。但如果能通過O2O模式,將線下商品及服務進行展示,並提供在線支付“預約消費”,這對於消費者來說,不僅拓寬了選擇的余地,還可以通過線上對比擇選最令人期待的服務,以及依照消費者的區域性享受商家提供的更適合的服務。但如果沒有線上展示,也許消費者會很難知曉商家信息,更不用提消費二字了。另外,目前正在運用O2O摸索前行的商家們,也常會使用比線下支付要更為優惠的手段吸引客戶進行在線支付,這也為對消費者節約了不少的支出。
對於本地商家而言,原本線上廣告的成效可以直接被轉換成實際的購買行為,由於每筆完成的訂單在確認頁面都有“追蹤碼”,商家在更為輕松的獲知在線營銷的投資回報率的同時,還能一並持續深入進行“客情維護”。其次,O2O是一個增量的市場,由於服務行業的企業數量龐大,而且地域性特別強,很難在互聯網平臺做廣告,就如同百度上很少出現酒吧、KTV、餐館的關鍵詞,但O2O模式的出現,會讓這些服務行業的商家們一躍線上展開推廣。
從表面上看,O2O的關鍵似乎是網絡上的信息發布,因為只有互聯網才能把商家信息傳播得更快,更遠,更廣,可以瞬間聚集強大的消費能力。但實際上,O2O的核心在於在線支付,一旦沒有在線支付功能,O2O中的online不過是替他人做嫁衣罷了。就拿團購而言,如果沒有能力提供在線支付,僅憑網購後的自家統計結果去和商家要錢,結果雙方無法就實際購買的人數達成精確的統一而陷入糾紛。
在線支付不僅是支付本身的完成,是某次消費得以最終形成的唯一標誌,更是消費數據唯一可靠的考核標準。尤其是對提供online服務的互聯網專業公司而言,只有用戶在線上完成支付,自身才可能從中獲得效益,從而把準確的消費需求信息傳遞給offline的商業夥伴。無論B2C,還是C2C,均是在實現消費者能夠在線支付後,才形成了完整的商業形態。而在以提供服務性消費為主,且不以廣告收入為盈利模式的O2O中,在線支付更是舉足輕重。
O2O模式的多元化
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在提及O2O模式時指出,“你如果不知道O2O至少知道團購,但團購只是冰山一角,只是第一步。” 眼下仍舊風靡的團購,便是讓消費者在線支付購買線下的商品和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然而,團購其實只是O2O模式中的初級商業方法,二者區別在於,O2O是網上商城,而團購是低折扣的臨時性促銷,對於商家來說,團購這種營銷方法沒有可持續性,很難變成長期的經營方法。不過,也正是團購的如火如荼,方才拉開了O2O商業模式的序幕。
據易觀國際發布的數據顯示,到2010四季度,中國網上零售市場銷售規模達到1728億元,但其占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份額僅為4.5%。因此,實現線上虛擬經濟與線下實體經濟的融合,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與此同時,020模式的發展也正在逐步展現其多元化的一面來。
廣州有家名為摩卡巴卡的公司,通過自建網絡展示平臺,將家電與家居產品直接從生產廠家供給家庭,據CEO楊建斌介紹,作為國內首家F2F(Factory to Family)家電及家居品牌,降低了代理商和家電賣場等渠道費用的摩卡巴卡,能讓消費者以平價購買到高檔家電和家居產品。與其他家電家居賣家有所不同的是,消費者需要在官網上下單訂購,而後享受到線下的上門定制服務,當然,消費者也可以先到設在天河的體驗店,接受導購提供的“量身”建議與設計後,再行在線支付。成功的在線商店驅動了離線的商務,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對商家衡量產能降低庫存亦有一定的幫助。
O2O與B2C、C2C的關系
雖然O2O模式與B2C、C2C一樣,均是在線支付,但不同的是,通過B2C、C2C購買的商品是被裝箱快遞至消費者手中,而O2O則是消費者在線上購買商品與服務後,需去線下享受服務。這是支付模式和為店主創造客流量的一種結合,對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新的“發現”機制。
O2O的風險誤區
O2O模式作為線下商務與互聯網結合的新模式,解決了傳統行業的電子商務化問題。但是,O2O模式並非簡單的互聯網模式,此模式的實施對企業的線下能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可以說,線下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模式能否成功。而線下能力的高低又是因為線上的用戶黏度決定的,擁有大量優勢用戶資源、本地化程度較高的垂直網站將借助O2O模式,成為角逐未來電子商務市場的主力軍。
O2O模式的關鍵點就在於,平臺通過在線的方式吸引消費者,但真正消費的服務或者產品必須由消費者去線下體驗,這就對線下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這些線上迅速崛起的創業型公司能否掌控穩定的服務體系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美國發展迅速的短期租房網站Airbnb就因為線下的問題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曾有一名房客“洗劫”了房東的房間。
Airbnb團隊對線下風險把控的不足的同時也顯示了這種模式的短板。大多數O2O模式的企業並不能掌握線下服務的質量,只相當於一個第三方中介,在中間起到協調作用。
此外,在線支付、線下體驗,很容易造成“付款前是上帝,付款後什麼都不是”的窘境。比如定制類實體商品與消費者預定不符,一旦質量低於預期,甚至極為低劣,消費者會處於非常被動的境地。而體驗式服務沒有好的口碑和信譽也很難獲得規模化的發展。對於O2O模式而言,線下的主體多半是服務類型的企業,而國內服務存在各種不規範的運營,雖然團購已經進行了先期教育,但是距離穩定完善的服務仍相去甚遠,因此如何保障線上信息與線下商家服務對稱,將會成為挑戰O2O模式能否真正發展起來的一個關鍵節點。
O2O模式若以價格優勢吸引消費者,此處僅以團購的模式看問題,商家如何權衡線上價格和線下價格的差異,不打破自身原有的市場體系,同時保證兩方消費者的利益,或更重視哪方的消費者,才能吸引到最大客流量也是個難題。
這些難題同時決定了對O2O模式的商業運用需要高起點的局限性,其商業運用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網絡平臺的形成,具有本地化性質的商業運營網點的覆蓋勢必成為O2O模式的重要支撐,而此這些本地化運維中心出現,也同時解決了一個大規模的商業平臺如何做到線上線下商家服務推廣問題,因為在大規模本地化運維網點已經將一個大問題分解成了多個小問題,將商家合作、商業推廣等等問題細化,保證審核關口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各種服務信息的可靠性、真實性。
而且借助於各種智能終端的應用,在最大限度積累消費用戶和大規模的運營網點覆蓋的前提下,保證用戶可以走到哪、玩到哪、享受到哪,最大限度的提升用戶體驗,在無形中進行商業服務的再推廣,用戶的再積累,形成商業服務的良性循環鏈。
應用誤區
O2O為了閉環而閉環
O2O平臺越多越好
O2O可以托管代運營
O2O平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收藏自 MBA智庫百科
Jan 19, 2014
CERI
大多數傳統加盟型企業面對營銷體系時有追潮流、不放棄線下加盟店鋪設等幾點認識。品途網特約作者黃志勤通過與業內人士交流,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總結出傳統加盟行企業走向O2O模式的新思維。
大多數傳統加盟型企業面對營銷體系時有追潮流、不放棄線下加盟店鋪設等幾點認識。品途網特約作者黃誌勤通過與業內人士交流,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總結出傳統加盟行企業走向O2O模式的新思維。
最近接連與幾家傳統企業老板談其公司營銷體系建設問題,跟他們交流的時候,我發現這些老板對於營銷體系的思路有幾個共同點:
1,不能放棄線下渠道和加盟店的鋪設,他們認為目前中國電子商務以價格戰為主,利潤太薄,並且他們自身也不熟悉;另外線下如果有百千家加盟店,企業實實在在有規模感和存在感,這點跟銀行的想法一樣。互聯網太燒錢,燒完了如果沒成功什麼也留不下。
2,線上也得做,但不清楚線上做的價值,主要因為互聯網是潮流,大家都在做所以也得跟上。
3,產品價格不能低,都是要走中高端路線。
4,近期內不希望融資稀釋股份,VC進入的事情做大後再說。
綜合起來就是要走線上線下O2O模式,且產品要有高利潤,並只能依靠自有百千萬資金。
看到這裏各位肯定在想上述要求如何實現。我談下我的看法,供各位交流討論。
本質這是一個O2O模式問題,目前O2O模式很多企業在探索,並未形成固定的套路。
O2O模式目前主流的思路有三類:
1、第一類是線上為線下引流,類似OTA、大眾點評、團購以及一些垂直性O2O網站,通過線上的流量,給線下合作商家帶客戶,線上平臺從中賺取傭金,這類模式約在2010年左右興起,實際上旅遊行業比如攜程更早就開始“鼠標+水泥”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互聯網人創業為主;
2、第二類是線上線下銷售渠道並行,線下有很多門店,線上有官網或天貓淘寶店,這個模式目前大量傳統企業在用,其中會有線上線下價格沖突、總部與加盟商沖突的問題,畢竟中國電子商務有這種價格戰特點,國外可以做到線上線下同價,線上快遞還要按照服務質量要求單獨算費用,因為很多傳統企業想辦法讓線上線下銷售的產品規格或品類不一樣,線上與線下品牌形成呼應,這個辦法對於企業的SKU管理(編者註:單品項管理)和供應鏈造成較大的壓力。
3、第三類是線下為線上導流,即充分利用線下門店的體驗優勢,和線上的購物支付快遞等服務優勢,實現“線下體驗+線上銷售”模式。現在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女性消費者買服裝、鞋和箱包類產品,經常是到商場試穿某品牌款式,然後記下款式,回到家到線上購買。所以這種模式還需要推敲,因為線下給線上導流的成本太高,一方面線上價格低,利潤變薄,另一方面線下失去了很多沖動性消費機會。
縱觀上述幾種O2O模式,第二種和第三種主要針對已有線下基礎的傳統企業,兩種模式各有利弊,很多時候是被動無奈的選擇,畢竟線下基礎存在已久,要全新改造很難;對於一個完成產品研發,準備建設營銷體系的企業,正因為是一張白紙,反而有機會塑造更優秀的模式。
在此我介紹下我們正在運行的“線上營銷+線下本地配送和服務”模式:采用招商加盟方式,快速在全國各地鋪設加盟門店,回籠資金,招商加盟過程中總部用互聯網社會化營銷配合其在主流招商媒體上的投放;總部構建和經營電子商務平臺或天貓店,各加盟店作為各地分倉負責配送發貨及售後服務,此部分由總部和各加盟店分成;產品規格和價格線上線下統一。
這個模式解決如下問題:
1,加盟商不僅僅覆蓋本地線下市場,還能享受到線上消費者的購物分成,加盟商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本地和鄰近營銷上面,而不需要個個都成為電子商務專家,或者擔心線下生意受互聯網沖擊。因此原先招商加盟模式通常需要給到加盟商3折左右供貨價格,現可適當提高,並把產品總體價格降低,降低線下渠道成本,有利於實現線上線下同價,用戶也享受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並縮短快遞送達時間。
2,對於總部來說,如果純做線上渠道,做電子商務,需要倉儲物流和庫存,風險較大;采用總部線上營銷+本地配送和服務的方式,將庫存和倉儲分攤到各個加盟商,實際減少總部的投入和風險。總部即變成專註研發和營銷的輕公司。最關鍵優點是總部掌握極好的現金流:所有從總部網站或天貓店下單的消費者,都是預付現金,而這個現金流掌握在總部,按照一定的周期和加盟商進行結算。
要實現此模式,有兩點是核心內容:
1,總部網站及信息化系統構建:一個模式先進的公司,其信息化系統一定是先進的,才能支撐低成本、高產出的運營模式。家聯網的網站前臺是與消費者直接交互,實現展示、下單、支付等功能;後臺一方面是與加盟商進行交互,實現下單信息、本區域的財務結算信息、本區域庫存信息等,另一方面是總部的看板,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天每個區域下單量,總收入,以及結算後收入等。
2,互聯網營銷:互聯網營銷主要采用社會化營銷模式,基於社交媒體如微信、QQ空間、微博等,低成本快速影響消費者,並且與易迅、京東等合作,定期做預售或秒殺搶購的活動,尤其是在每年的各個節慶,每一次會銷售出一大批量;互聯網營銷同時配合公司品牌營銷投放,公司在投放高檔次媒體招加盟商的時候,互聯網營銷配合做話題炒作,讓加盟商不僅僅在高檔次媒體上感知到,更要讓他身邊每處都能感受到這種話題。
運營此模式需要註意的問題是:
1, 如何保障總部線上接收到訂單後,加盟商能及時將配送和服務做好。加盟商本質上是企業的深度合作方,意味著其雖然歸屬於總部的管理來體系,但也具有自主靈活的經營權限,比如營業時間等,因此在企業管理系統上需要具有及時溝通工具和訂單提醒工具,總部還需要配置相應的客服人員,進行及時的配送服務調配。
2, 此模式目標之一是要實現線上線下同價,以往很多加盟商在經營加盟店的同時,也會在淘寶等平臺上開設網上店鋪,部分擅長網絡營銷的加盟商為了拉銷量賺返點,會在網上大幅打低價格沖銷量。因此在此模式運營過程中必須嚴查網上低價,並相應配置懲罰機制。
上述思路也只適合某些品類或行業,比如需要部分線下服務作為支撐的產品。從上述兩點核心內容來看,在這個年代要實現優秀的商業模式,最關鍵還是信息化系統和互聯網思維,這本身也是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這也是互聯網人所具備的核心優勢。
目前在餐飲行業國外巨頭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已經實現總部電子商務+本地門店供貨配送的模式,相信諸位也已經享受到在網上預定麥當勞,30分鐘配送到家的服務。國內目前已有家用凈水企業和智能家居企業在運營和探索此模式,招商加盟也獲得較大成功。
上述“線上營銷+線下本地配送和服務”模式實際是前述第一類O2O模式”線上為線下引流”的演變,不同的是原先線下合作商家變為企業自己的加盟商,企業與加盟商這種更深入緊密的合作關系更利於運營管理。
企業走招商加盟,是為了更快速的鋪開市場,占據領先,畢竟有實力全部開設線下直營門店的企業還是極少,因此,企業在研究消費者心理和需求的同時,也需要研究加盟商的述求,尤其是在互聯網電子商務時代,二三線城市的加盟商很大部分反應是恐慌或者迷茫,如何讓他們不需要成為專業電子商務人才,又能分享電子商務的成果,是此模式的根本;另外也有部分加盟商在互聯網環境的熏陶下很擅長電子商務,因此也需要對其在線上銷售價格進行管控。
我曾與“鉆石小鳥”的徐總探討過其O2O模式運營體會,詢問鉆石小鳥如何走過從線上導流到線下體驗店,再通過整體品牌和口碑的提升,實現線上銷售這樣的過程,徐總提到的核心是團隊的融合,線上團隊和線下團隊是兩種思維方式,如何塑造文化和機制實現融合,是企業巨大的挑戰。對於傳統企業轉型之路,線上線下O2O模式的實現,最關鍵的是傳統企業人擁抱互聯網,互聯網人深入傳統企業,相互融合,會玩出更多精彩的O2O!
原文鏈接 cyzone
Jan 20, 2014
百万主播
網絡力量不斷上升,在香港最具人氣及影響力的,一定是高登時代討論區,其網民的創意及力量更影響整個香港年輕一代的文化。
“高等”全名是“香港高登討論區”,在2000年代起成了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討論區網站,其網民創意無限,喜歡改圖惡搞及第二次創作,創出屬於香港的潮語,包括“傻的嗎”、"懂不懂規矩"、“是咁的”、“潮文”。這個討論區的威力在於每一位被討論過的藝人,未必一定會紅,但必能成為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往往藝人懂得演戲或會唱歌,也未必吸引到大眾的注意力,不過經過更改個花名,知名度即時會躍升,例如苟芸慧叫“肥苟”、馬德鐘叫“馬神”、胡杏兒叫胡囧,陳偉霆叫“而我不知道陳偉霆是誰”及吳卓儀叫“賣飛佛”,雖然語帶恥笑,但起碼聽其花名知其名呢!討論區亦喜歡舉行女神男神選舉,謝安琪、黃翠如、官恩娜、鍾嘉欣、黃子華、曾子誠、馬國明等都是靠高登追捧出來的,再由報章接棒,星途才越捧越紅。(梁思浩:網絡推人氣·報章推升藝人吸金力)
Feb 17,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