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貨珍藏


    地方創生模式

  • 私貨珍藏

  • 私貨珍藏

  • 私貨珍藏


    康養小鎮

  • 私貨珍藏


    特色小鎮農特産直播

    中國河南省信陽市下轄的在胡族鋪鎮迎河村,柑橘特色小鎮電商直播間於2020年12月30號開播。

    本次活動是由縣電商辦組織的“固始電商跨年直播周”的第一場,旨在拓寬當地迎河柑橘、迎河陳皮、“俏吧縣”小青柑茶等產品的銷售渠道,帶動線上銷售,增加農戶收入。


    直播過程中,主播帶網友們了解小青柑茶的歷史,還有迎河柑橘的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等環節,為直播間的朋友們娓娓道來。還有胡族鋪鎮其他農特產品一并在線銷售。


    在直播間裏,廣大網友不僅可以得到最大的優惠,還在線感受到了固始縣特色農產品的魅力,吸引了不少網友關注下單。


    本場直播時長為4小時,銷量達到近300餘單,銷售金額約人民幣1.2萬元。

  • 私貨珍藏


    亞洲國家旅遊口號

    Japan:Endless discovery
    日本,精彩無限

    Korea:Imagine your Korea
    韓國,想象只屬於你的韓國

    Thailand:Amazing Thailand: it begins with the people
    神奇的泰國:從人開始

    Sri Lanka:Wonder of Asia
    斯里蘭卡,亞洲的奇跡

    Maldives:The sunny side of life
    馬爾代夫,生活的陽光

    Malaysia:Truly Asia
    馬來西亞,亞洲魅力之所在

    Singapore:Your Singapore
    我行由我新加坡

    Indonesia:Wonderful Indonesia
    精彩無極限,印度尼西亞

    Israel:Land of Creation
    以色列,創新的國度

    Saudi Arabia:Experience to discover
    沙特,一段等待你發現的旅程

    Iran:You Are Invited
    伊朗,應邀而來遇見你

    Qatar:Where dreams come to life
    卡塔爾,夢想在這裏照進現實

    Oman:Beauty has an address
    阿曼,絕美之地 (上圖)

    United Arab Emirates:Discover all that’s possible
    阿聯酋,發現所有可能

    Kyrgyzstan: So Much To Discover
    吉爾吉斯斯坦,無窮發現

    Tajikistan:Feel the friendship
    塔吉克斯坦,感受友誼

    Pakistan:It’s beautiful – it’s Pakistan
    這裏很美麗,這是巴基斯坦

    India:Incredible India!
    不可思議的印度

  • 私貨珍藏


    〔唐代〕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白酒剛剛釀熟時我從山中歸來,黃雞在啄著谷粒秋天長得正肥。


    喊著童仆給我燉黃雞斟上白酒,孩子們嬉笑吵鬧牽扯我的布衣。


    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與秋日夕陽爭奪光輝。


    遊說萬乘之君已苦於時間不早,快馬加鞭奮起直追開始奔遠道。


    會稽愚婦看不起貧窮的朱買臣,如今我也辭家去長安而西入秦。


    仰面朝天縱聲大笑著走出門去,我怎麼會是長期身處草野之人?

  • 私貨珍藏


    清朝蒲松齡《山市》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恒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亙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白話翻譯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幾年也難得見到一次。有位名叫孫禹年的公子,同幾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樓上飲酒,忽然看見(奐山)山頭有一座孤零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覷,驚疑不定,心想附近並沒有這麼個禪院。沒過多久,又出現了幾十座高大的宮殿,碧綠色的琉璃瓦,飛翹的殿檐,(人們)這才明白是(出現)山市。不到一會兒,只見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墻, 連綿不斷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樓一樣的,有像廳堂一樣的,有像街巷一樣的,(一個個)清晰地出現在眼前,(多得)可以用億萬來計算。忽然,一陣大風颳起,空氣中的塵土之大,城市變得隱隱約約。接著,風停了,天空又變得晴朗起來,剛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直插雲霄,這座樓每層有五間,門窗全都是大開著的;每一行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樓那邊的天空。

    一層層地指著數,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僅僅如星星一般大小;又往上數,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沒法計算層次了。樓上的人往來匆匆,有靠著的,有站立的,形態各不一樣。過了一會,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樓一樣了,又漸漸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間又只像拳頭那麼大,像豆粒那麼小,接著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又聽說有起早趕路的人,看見山上有店鋪集市(人來人往),和人世間沒有兩樣,所以又叫“鬼市”。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 私貨珍藏

    愛墾評點·上網課

    我幾乎每天都上Youtube,至少一次。有時去看看有何新樂子,找點東西讓自己開開心;很多時候卻是去找答案:某個題材的廣告,人家是怎樣玩、怎樣耍酷的;某個photoshop技術到底是如何做的,學習嘛。


    上網學習,那經驗不一定很愉快。盡管是免費的,優管視頻卻不盡是好東西。說的殘酷些,很多是垃圾,換我去說、去示範,還比他們好多呢。


    不過,若有高人出馬,有效又加上有趣的表達,YouTube 是可能威脅到傳統大學的,只要你想知道什麼,高人就在那裏渾身解數來教你。


    網路視頻主持人也可以是好老師。
    (January 18, 2012 愛墾網)

  • 私貨珍藏

    The former Malay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MARDI) scientist said the animal farm on The Plot was filled with chickens, ducks, goats, fish, pigeons, and quails.

    He said The Plot was also cultivated with trees and plants that are unique and rare, including lemon myrtle, acerola cherry, miracle berry, Surinam cherry, black turmeric and fragrant flowers, including kesidang (bread flower), Magnolia champaca, orange jasmine and Tonkin jasmine.

    The lemon myrtle plant (pic above) was imported from Australia, he said, claiming that only The Plot and an agropreneur in Selangor are cultivating this plan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This miracle berry (pic above) tree, originally from Mexico, is true to its name, it can change the sour taste of food into a sweet taste," he said.

    According to him, the crops at The Plot are cared for using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ethods that minimise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sers to mainta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cluding using used tires to replace flower pots.

    "We have a section called Tyre Garden@The Plot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use of waste materials where old tyres are set out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ach plant type by prioritising maintenance efficiencies such as watering, fertilising, weeding and cleaning," he said, adding that the tyres also function as barriers to mark the edges of the garden.

    Abas Mazni said the plants were also processed to produce products such as tea and aromatherapy oil from lemon myrtle and pickles, jam and juice from the roselle plant, which are being sold in the retail section of The Plot.

    Located at the Mechanisation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 Site, The Plot is open daily from 9am to 7pm. – (By Bernama - March 28, 2023 in The Star)

  • 私貨珍藏

    The Plot offers one-stop Agro-Tourism experience

    SERDANG: The Plot, located at the Malaysia Agro Exposition Park Serdang (MAEPS) which features more than 500 types of plants, is offering a unique agro-tourism experience as well as classes for visitors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science of farming.

    Apadana Agro Sdn Bh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Dr Abas Mazni Othman, said The Plot which occupies two acres of land, is a one-stop centre offering visitors activities to learn about the types of plants cultivated there through its agro tourism programmes.

    "We developed The Plot to benefit individuals who are interested in getting to know plant species that may now be difficult to find anywhere, including those who wish to learn how to cultivate plants.

    "I would like to change the perception that agriculture is not fun, hot and smelly because if done right, it is not only fun but can help generate income," he told Bernama in an interview recently.

    Abas Mazni said The Plot was divided into 10 sections namely zeolite (volcanic rock) and zeolite-based products; water catchment area; innovative planting media; main crops; outdoor garden; indoor garden, animal farm; retail outlets; centre for recreation as well as training, events and consultancy.

    The Plot was divided into 10 sections namely zeolite (volcanic rock) and zeolite-based products; water catchment area; innovative planting media; main crops; outdoor garden; indoor garden, animal farm; retail outlets; centre for recreation as well as training, events and consultancy. - Pic credit Facebook The PLOT by Apadana Agro.

  • 私貨珍藏


    陳明發原創:Indriya喜慶體驗


    Indriya作爲一種體驗喜慶的方式,從生機勃勃創造“敘根緣”L·A·P·開始,再生生不息地全感官-全感觀享受、提昇“敘根緣”;讓文化能量無止無儘的蛻轉。

    ,與“續”有關;

    ,與“耕”有關;

    ,與“園”有關。

    文創園區,便是建立在“敘根緣”哲學上,由新集資方法(如衆籌);新科技(如數智應用、數實融合)等日益成熟的經營生態推進。

                                                        (Adelaide Creative Hub

  • 私貨珍藏


    What's in a name? 

    "Metaphors are the organizing tool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No political or social change takes place without effective use of metaphor."

    The Metaphor Project

    (born at a Natural Step Open Space Conference in Berkeley, CA, 1997)

    “Metaphors are a special form of presentation natural to many cultures. They are of unique importance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ng complex notions, especially in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cultural dialogue, as well as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as part of any creative process. They offer the special advantage of calling upon a pre-existing capacity to comprehend complexity, rather than assuming that people need to engage in lengthy educational processes before being able to comprehend.” (Governance through Metaphor Project)

    Models, analogies and metaphors, from Physics to Poetry, of which involve a Source Target relationship. There is a translation from the established aura of facts, regularities, mechanisms and meanings  of the Source to those of the Target. This translation suggests a means of transferring inferences for the Source into inferences for the Target. (Paraphrased from Emergence-From Chaos to Order by John Holland)

    (Source: https://www.lap.org)


    Related: Top 10  Lap Quotes

  • 私貨珍藏


    Lap of Luxury – Origin & Meaning by Candace Osmond

    What does lap of luxury mean? I can assure you it doesn’t involve a luxury lap pool or a lap-sized serving of luxury chocolates. We use this phrase in English to describe a condition of amazing comfort and extravagance. So, let’s dive into the plush cushions of this idiom, explore its origin, and look at some alternative ways to say it and how to use it in a sentence.

    The idiom lap of luxury is meant to describe a state of opulence or extravagant comfort. Picture this: lounging on a sun-kissed beach, sipping cocktails, with no worries in the world. That’s the lap of luxury. It’s where many of us aspire to be, but few find ourselves.

    I often think of my trip to Cuba years ago. I’d just had my second kid, and work was crazy, so the trip was well-deserved. We stayed at a five-star resort, had zero responsibilities or places to be, and food and drinks were brought to us by the pool each day. That was the lap of luxury, and I’ll never forget it!

    (Source: https://grammarist.com)

  • 私貨珍藏


    Note by Dr Tan Beng Huat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offers a powerful strategy for communities to unlock the greater value of their natural and historical assets, ultimately enhancing their standard of living and fostering mutual understanding. It'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hared spaces where continuous dialogue and action can take place, aimed at bolstering intercultural exchanges and cultural diplomacy. This involves supporting technology, global trade, local residency, and production in a mutually reinforcing manner. [NOTE 1 5.2.2024]

  • 私貨珍藏

    Moreover, establishing a digital single market in ASEAN could also work in favour of the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framework adopt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in 2015 allows creators to produce, distribute and be recompensed for their content while also resolving aris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ssues. ASEAN should consider this option if creative industries were to flourish here.

    Like everything else in ASEAN, perhaps it is easier to focus on available low-hanging fruits in this context. Several specific lessons from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ies should be considered, especially with the pandemic in the backdrop.

    First, the South Korean example shows that creative industries are resilient in times of crisis, as evidenced by acts or performers moving their concerts online or games providing an escapism outlet.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to be harnessed as the “new normal” setting pushes many human activities to the digital space. With 400 million Internet users in the region, the digitalisation of industries has become a new source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ASEAN region, for example, telecommuting, telemedicine and e-commerce among others.

    Officials responsible for the Culture and Arts sector under the 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ASCC) must wrest this momentum to push AMS’ creative industries further to the digital space, not only in the interest of promoting content, but also to ensure the economic survival of performers, producers and other industry players during this harsh climate.

    Second, South Korea understands the potential of youths, with creative industries constantly producing contents targeting them.

    AMS seem to also understand this as evidenced by developments to include youth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In Malaysia, for example, millennials appear to be driving the boom for the eSports industry – at the helm of which was a millennial then-Minister of Youth and Sports who fought for budget allocation to this industry.

    The pandemic should be a wake-up call to further consider the potential of ASEAN youths in creative industries. There are nearly 220 million youths in ASEAN and a recent survey by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found that they are resilient individuals who are able to adapt to the post-pandemic world.

    Furthermore, 87% of youths recorded an increase in the usage of digital tools during the pandemic. Linked to the previous point, it seems that moving towards digitalisation is a safe bet for creative industries, considering the available talent and pool of demand that the youths can provide.

    The fanfare that Southeast Asians threw when Parasite won the Oscar this year was a clear testament of the potent soft power that South Korea has. Despite it being the sole achievement of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y, the people of this region also shared the shock, excitement and incredulity from this momentous achievement. Although it might be difficult for ASEAN to fully replicate the South Korean model of combin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re are other lessons that ASEAN could learn to promote its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Parasite dream might be distant, but a fellow Asian country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not impossible.

    Hallyu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 Can ASEAN Replicate South Korea’s Success? by Farlina Said, Puteri Nor Ariane Yasmin and Muhammad Sinatra;they are Analysts in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udies (FPSS), ISIS Malaysia,Source: https://www.isis.org.my

  • 私貨珍藏

    The significance of South Korea’s success lies in the amalgam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Korean creative industry covers a wide range of sectors, including games, animation, broadcasting and others, aside from just music and movies. In each of these,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whether it is traditions, values, language or culture, is inherent in all content.

    For instance, SuperM has released songs in English that also contain Korean words. Moreover, K-drama episodes regularly project an image of a developed, modern, traditional yet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South Korea. Additionally, the games industry was promoted from a desire to develop Korea as a high-tech knowledge-based nation.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also proliferated in ASEAN Member States (AMS). The Philippines, Indonesia and Thailand, for example, have established frameworks or agencies aimed at promoting their national creative industry, drawing from a number of such cultural products as food, services and music, among others.

    The question, then, is whether there is a foundation for an ASEAN attempt at replicating the South Korean model of creative industries to promote a region-wide identity and support the industries of each AMS.

    Three challenges immediately arise.

    One, South Korea’s approach builds on a nation-identifying and nation-building strategy that is aimed at both a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udience. This may not be convenient for ASEAN, which comprise 10 multicultural countries. Such a strategy is easier to achieve in a more homogenous environment such as South Korea.

    Furthermore, AMS have also traditionally been nationalistic and the issue of culture often struck sensitive nerves, resulting in tension among them. With the countries potentially becoming more inward-looking and protectionist during and after the pandemic, AMS might have reservations towards opening up their creative industries with each other.

    Two, there are different market types and sizes in ASEAN, which then impact the various levels of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the region. Will a single strategy to boost ASEAN’s creative economy suffice if all AMS have diverse markets and are experiencing various levels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despite there being elements of the South Korean strategy that could assist ASEAN in projecting a region-wide identity and soft power better, whose identity and soft power will it be? Will an ASEAN strategy project soft power according to each individual member state, or will it project a cohesive, regional ASEAN soft power?

    There are ways for ASEAN to navigate around these challenges.

    It is not necessary for ASEAN to decide between homogeneity or multiculturalism. A balance can be struck between the two. On the one hand, the bloc could use a common language as a unifying factor, particularly for gaming and broadcasting products. Given multiple ASEAN languages and the lack of a language policy in the region, English is a natural choi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ategy for an ASEAN creative industry could also celebrate its multiculturalism. Instead of it being a limitation, ASEAN’s diversity could be seen as an asset that can be used to mobilise multi-dimensional cultural content across its multiple audiences. Technology and digitalisation can also support this. For example, the format of the singing competition Asia Bagus could be revived in the digital space during this pandemic, showcasing talents from multiple AMS to anyone plugged to the Internet.

  • 私貨珍藏

    As part of the larger Korean Wave or Hallyu scene, BTS and other such phenomena as Crash Landing on You, Parasite and Pengsoo have generated great following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Southeast Asia.

    The impact of Hallyu extends beyo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The total of Hallyu-related exports amassed to US$12.3 billion in 2019, involving sales of such consumer goods as tour programmes, cosmetics and groceries. In the same year, tourists seeking K-pop or the Hallyu experience accounted for 23.3% of tourists visiting South Korea.

    These prove that Hallyu carries more than just entertainment value. It is a testament of South Korea’s soft power, economic might and confidence to engage the rest of the world.

    Acknowledging the size and success of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y, ca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s an organisation learn from the former in projecting soft power?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at South Korea’s ability to consolidate the creative indust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 not accidental, but by design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he creative industry was consistently a feature in the policies of multiple administrations. First and foremost, it grew on the back of globalis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set by Kim Young-sam. The 1994 Presidential Advisory Board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n focused on the impact of the total revenue made by the film Jurassic Park, which was equivalent to 1.5 million Hyundai cars at the time. This spurred the interest to promote the creative industry.

    However, it would be Kim Dae-jung’s pursuit of the self-proclaimed “President of Culture” title that actually set policy objectives in motion. This was further enhanced by the Lee Myung-bak administration’s “Global Korea” campaign on cultural diplomacy, which aimed to promote South Korea’s national brand abroad. The creative industry has since served as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a strong national identity, tying cultural exports to economic gains and soft power projections.

    This formula appears to be resilient,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seems to enhance demand for South Korean content. One projection even estimates a 3.3% increase in export volume by the end of 2020 – if true, the pandemic’s effects appear to be bearable. Nevertheless, the resilience of the creative industry has been evident over the past 13 years, with creative goods recording 7% of growth in the midst of a downturn in global trade.

  • 私貨珍藏

    Hallyu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 Can ASEAN Replicate South Korea’s Success?

    South Korea owes a portion of its robust soft power to the careful cul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ts creative industries,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worldwide phenomenon Korean Wave or Hallyu. Can ASEAN learn from South Korea’s creative industries to boost its own soft power?

    BY FARLINA SAID, PUTERI NOR ARIANE YASMIN AND MUHAMMAD SINATRA

    모든 게 궁금해 how’s your day [I’m curious about you, how’s your day]
    Oh tell me (oh yeah oh yeah, ah yeh ah yeh)
    뭐가 널 행복하게 하는지 [What makes you happy?]
    Oh text me (oh yeah oh yeah, ah yeh ah yeh)

    The simplicity of the above lyrics by the boyband BTS belies the extreme popularity that the group enjoys. The video clip of this song, entitled “Boy With Luv”, became the most watched video on YouTube within 24 hours upon release. The song also played heavily in Malaysia’s airwaves and inspired a series of advertisements in Bahasa Indonesia, starring the K-pop idols themselves. BTS recorded over US$500 million in revenue last year, while its members became millionaires after the group’s parent company entered into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in September 2020. Their secret weapon: a massive ecosystem of loyal fans who not only generate revenue from the purchase of music, concert tickets and merchandise, but also render services to promote the band’s image and a wide array of products.

    (Hallyu and the Creative Industry – Can ASEAN Replicate South Korea’s Success? by Farlina Said, Puteri Nor Ariane Yasmin and Muhammad Sinatra;they are Analysts in Foreign Policy and Security Studies (FPSS), ISIS Malaysia,Source: https://www.isis.org.my

  • 私貨珍藏


    首屆「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阿拉木圖召開

    人民網阿拉木圖9月23日電(記者 謝亞宏)為紀念習近平主席2013年9月在哈薩克斯坦首提同世界各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3周年,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各國語言學者的合作與交流,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服務能力,江蘇師范大學和哈薩克斯坦阿裡-法拉比國立民族大學22日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舉辦了首屆「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20多位學者,以及哈薩克斯坦民族大學150多位師生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的中方籌備組負責人、江蘇師范大學余光武教授在開幕式致辭中指出,「一帶一路」所有願景與規劃的實現,都要以語言相通為基礎,建設「一帶一路」,必須語言先行!提升語言服務能力,共築「一帶一路」願景,成為包括我國在內的沿線65國當前亟需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

    首屆「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演說人,馬來西亞海絲會創會人/會長陳明發博士分享「軟實力的敘事基礎:怎樣說好一帶一路故事?」心得後,與部分國際與會嘉賓合照。


    基於此考慮,中哈兩校決定舉辦首屆「一帶一路」語言服務國際會議,藉此平台集聚沿線國家語言服務研究專家代表,共商各國「一帶一路」語言服務能力提升大計。開幕式後,來自哈薩克斯坦民族大學的蘇爾丹加裡耶娃教授、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研究院王仁法副院長以及馬來西亞的陳明發博士,分別作了題為「中亞研究史中的哈薩克斯坦地位考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國情與語言服務能力」及「軟實力的敘事基礎:怎樣說好一帶一路故事?」的大會演講。

    其中的王仁法副院長的演講反響最為熱烈。演講中,結合數據分析,王院長提出,「一帶一路」語言種類繁多,大多數國家語言國情複雜,「一帶一路」語言服務能力亟需提升,解決此類問題需要各國語言學者共同努力,探索出一種科學高效的合作模式,本次會議正是探索這種模式的有益嘗試。在下午的研討會上,來自匈牙利、羅馬尼亞、格魯吉亞、馬其頓、拉脫維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語言服務研究專家及中哈兩國代表在會上分別介紹了各自國家的語言國情及語言服務現狀,探討了「一帶一路」背景下沿線各國漢語國際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最後,余光武在總結中指出,本次會議的意義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研討會,還應被視作一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學者參與到「一帶一路」這個關乎各國發展大計的工作平台。在這次會議上,我們各國代表將通過交流建立深入的合作和長久的聯系,以便開展後續的各國語言服務人才的培養交換、語言服務工具書的編纂以及語言文化研究等工作,為推動「一帶一路」願景在各國的實現做出特有貢獻。(責編:李雪峰(實習生)、楊牧)(2016年09月23日20:27 |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 私貨珍藏

    (續上)如广东雷州鄚玖的河仙政权,历代效忠越南阮朝,最初是在真腊国的恾坎(Man Kam)垦荒,以后开辟由越南河仙金瓯一直到柬埔寨的磅逊港口大片地区,对外海岸线便连绵200公里,后人撰写的《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便有形容说,此地是“……海外诸国, 帆樯连络而来,其近华、唐、獠、蛮,流民丛集,户口稠密”。

    事实上,如果对照越南阮朝等时代的史籍文字,越南文献里头的 “华”或“汉”往往是自称越南人;由此或得设想,“唐人”作为先民集体自称,或者被越南京族等其他汉语体系的族群称为“唐人”,是种认同概念;由此延续至19世纪,越南史籍那时依旧沿用着“唐人”一词,更显然是种概括的总称,如此既能包括也能搁置 17世纪以来“明人”或“清人”之异同。

    再以昔日老彭亨老北根老庙前边遗留的墓碑为据,其中咸丰元年(1851 年)的“陈大目”夫妇墓碑,上方横刻“儒士”两字,就能很清楚反映墓中的“清·考大目陈公,妣谥莲番氏”生前的身份;此外,志明“同治四年(1865 年)的“皇清显考十九世名燕盛 陈公”墓碑,是由“孝男开才,孝女丁 X”立碑;又有同治五年 (1866 年)袁连章夫妇碑未有子孙在当地立碑,却说明“世居西陇乡”。

    这样便能确定,当时这诸多家庭组成的社会,地方上是既有儒家的教学与传播,主流思想观念与文化渊源也还是不忘世系的礼法规制,有些家庭可能还是维系着原来的“世居”传承与宗族/家族义务,历代祖孙来往两地,而又是在此终老,乃至入土为安。

    而不论是陈大目的夫人“莲番氏”,或者同治八年(1869 年)“嘉应显妣新女张母番墓”,这些妇女以“番”为姓而又拥有中文名字,应当便是文西阿都拉所说的民族通婚;她们生前为夫家传宗接代,要 操劳华南家务也要操劳本土生计,逝世后是依照中华礼仪安葬,神主入祀惠潮嘉各乡祠堂,不论她们的后人如何开枝散叶,彼等共同在天之灵已经被尊为中华民族历代显妣。

     ①【越南阮朝】武世营撰;陈荆和注释:《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注释》,台北: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哲学报》1955 年第 7 期, 第 85 页。

    ②金雨雁:《十九世纪越南史籍中的“华、汉”含义的考证》,收录在中山大学东南 亚历史研究所编:《东南亚历史论文集》,1982 年,第 29-37 页。

    ③傅吾康、陈铁凡:《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 2 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 社,1985年,,第501-502页。

    ④同上注,第503页。

    由此更可相信,在列圣宫庙内和庙前坟地清代遗迹,都是昔日长时间历史建构之遗痕,堪以表明华人先民在彭亨的历代传承,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社会,也不是生活在缺乏教育的情境。他们立的神位、墓碑,以及各种自我表 述的方式和方向,投射出那年代的华人先民试图在南海诸邦实现安身立命的维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确立为何和如何在这里生于斯、 长于斯、终老于斯。

    19世纪,不论相对于敦阿里或者他境内统治的“唐民”,英国 人在互为亲友的各族群眼中,才是最接近彭亨朝野的“远方外来者”。自荷兰和英国于1824年划海为界,英国把原来在苏门答腊西南部占领的明古连(Bencoolen)割让给荷兰人,交换了原来被荷兰 人占据的马六甲,英属海峡殖民地也因此包括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即华人常俗称的“三州府”。

    三州府的设置,也意味着大英帝 国从南到北控制了马来亚的半岛西岸的马六甲海峡以东。随着海峡殖民地三州府1830年归属于孟加拉省,再到1832年三州府首府由槟城迁往新加坡,即是海峡殖民地的总督府地缘战略重新定位。新加坡作为马来亚南方的海岛,位处于南中国海、爪哇海和马六甲海峡 的海路交界,当然更有利大英帝国经略马来亚,同时遥望同属英势力范围的加里曼丹大岛北部。

    这时,彭亨原产业资源,特别是金矿和锡矿,是英国等欧洲国家的需求,却都得途经马六甲,借助英方设在当地的海峡港口。英属马六甲的东山比邻着彭亨,西岸对正马六甲海峡中部,更是钳制着彭亨或柔佛不论从海路或陆路出入马六甲海峡。

    偏偏彭亨的局面,是不能不和英人打交道;因为彭亨即使借道19世纪上半叶在北方相对独立的霹雳王国,也会遇上英国在马六甲海峡北方长久经营的槟榔屿自由港,以及英方作为霹雳优势的锡矿与蔗糖采购者,会有牵制霹雳的对外关系。

    另一方面,敦阿里曾在1819年反对割让新加坡,可是随着新加坡开港,彭亨产品对外运输很大程度上从中受益,这也许是敦阿里 后来对待英商入境越趋友善的一大理由。

    19世纪30年代中叶,新加坡自由港开发已经明显利益彭亨的矿 业运输。英殖驻马六甲军团中尉军官Thomas John Newbold,后来是 英国皇家学院院士,1839年出版的《马六甲海峡英属拓殖地的政治 与统计档案》,在上边报告说,彭亨的“阿里先生”(Inchi Ali)拥有的治理优势,基础在国境内拥有丰富的黄金和锡矿产量。

    根据 Newbold 的调查,彭亨全境四万人口,其中有一万二千人是华人, 每年出口黄金超过三百金衡制磅,出口锡米超过一千担,堪称马来亚半岛最有秩序也最富有的邦国。不过,他也记载说,自从英国新开辟了新加坡港口,彭亨的金矿和锡矿都以海路为主,不再取道马六甲陆路运输。

     ① Newbold, T. J,1839. Political and Statistical Account of the British Settlements in the strait of Malacca, viz Penang, Malacca and Singapore; with the History of Malayan States on the Peninsula of Malacca,Vol.II . London: John Murray,pp.56-57.


    (摘自: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作者简介:中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原載:韩大学术丛刊第一种)

  • 私貨珍藏

    (续上)当时马来联邦博物馆的民族志学者H. D. Noone,从吉兰丹老布赖(Pulai)金矿村村长得 知,早在1730年代以前,在吉兰丹的呀喇顶,有过一处客家聚落,居民主要源自海陆丰(Hoi-Lu-Feng)的彭(Pang)姓宗族群体,长期开发山谷的矿区地带。

    来随着地方发展,新到各群体逐渐人多势众,和原先群体相互挤压,彭姓乡社后人卒之迁徙至彭亨境内的瓜拉立卑(Kuala Lipis),开发距离河港五英里处的矿区,参与成就了此处老矿镇开埠历史。此地后来名称叫“Pang-Kong”,或马来文 Panggong,至今有个村子名叫Kampong  Simpang  Panggong;而 Panggong这马来名词,原意即是指称大型的木架构棚台,是为了露 天采矿而搭建的。

    彭亨成为英属保护国之前,此处山区各矿场搭建的Panggong,皆属彭亨日赖(Jelai)王侯领主Maharaja Perba Jela管 辖,也是领主历年收取岁贡的主要来源。 按常理说,矿场都是要搭建棚架构造淘取矿砂平台,不方便妇孺参加在工作环境里头生活。至于矿区外围,矿场对外通路的路口旁边那片角落(Simpang)区域,是既分隔又比邻着大众工作的矿场,才是矿户安置家人的理想环境,又方便监视和处理矿区对外交通。昔日历代日赖领主称大王侯(Maharaja),拥有实质的财政与军事力量,20 世纪以前是掌握整个彭亨国西北部的地方实力,势力几可与彭亨统治者分庭抗礼,无疑由来于矿业经济的发展。矿区的人口和经济资源,各种商铺贸易,是随着矿场和居住区互成正比的 增加而持续扩张。  

    ①【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译:《海录校释》,北京:商务印务馆, 2002年,第25页。

    ② Linehan, W.,op.cit., p.59. ③ Ibid.,p.259.

    1971 年,汉学家傅吾康与陈铁凡两人造访北根,在当地一所木屋小庙发现了刻着“乾隆癸未”(1763 年)年份的“大唐本头公 神”神位,以及“钦授嘭哼甲大学科黄公”的神主。隔年,他们又找到林子廉甲必丹(1811 年-1868 年) 的神主,还有不知名的某甲必丹(?-1875年)和另一位陈甲必丹(1821年-1882年)的神 主,以及“考特授呷必丹昌俊郑公之神位”(1827年-1894年)。 ①依据这“大唐本头公”的称呼,足以说明那时侯彭亨华人自我定位,是继续延续着唐代以来的海上传统,视自己为“唐人”,也自 称“唐人”,称呼当地则视为“本头”(本处之缘起),更将当地视为属于“大唐”这个概念的“本头”。

    这个概念的由来,至少应该追溯至1730年代以前,那时海陆丰等地华人,已经在当地经历多年开矿开村的集体生活。无可否然,华人领袖根据本身方言以 “嘭”为 “彭” ,又称“钦授嘭哼甲大学科黄公”,也就是承认着彭亨实质统治者是当地国主,还有本朝入居各国的民众,传统以来是相尊于各国国主而应守在地的子民本份。

    彭亨华人在18世纪的如此观念,自称“唐人”,以“本头”称谓自己所在的开拓区域,其实并非彭亨个别现象,应是当时整个海域的共有观念。由彭亨海路东进,对面是加里曼丹大岛,当地兰芳公司集体经营的地方社会,也是把领导称为“大唐总长”。

    ①陈铁凡:《南洋华裔文物论集》,台北:燕京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7 年,第 32–33页。

    从泰国 至越南南部,更不少见各地华人常有自称“唐人”而据有“本头” 公庙,他们几乎都是以公庙公共机构凝聚集体意识,称呼主祀神明 “本头公”,维持规范秩序与处理大众福利的功能。包括马六甲海峡以北,英属槟榔屿“唐人”共同奉祀开埠大伯公,也是称呼原来庙祀所在的岛屿“本头公屿”,并称闽人组织大伯公会建祠所在巷子“本头公巷”。 “大唐本头公神”碑中榜以楷书书写,运笔流畅,而刻碑者亦做到逐字按照书法笔顺雕琢字划婉延的深浅层次变化,而其左榜是 以“乾隆癸未年立”相对于右榜“双凤周翼振敬”。

    傅吾康、陈铁凡《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曾在此碑相片下说明,那时除了在马 六甲,在泰南宋卡也没有见过比之更老的石刻。 究其实,更重要是石碑证明彭亨可以提供出南海华人如何各地构建彼此在地社会的其 中一个案例:此时此际彭亨华人集体公庙,集体自我表述所透射出集体历史认知,是将“大唐”渊源、“本头”认同、“乾隆”年号、“双凤”祖籍,以应呼“神”的天命神道观念,由“敬”而 “立”有机的凝聚,由不忘根本彰显真挚感情的本头意识。

    上述“周翼振”能于1763年在集体公庙题名立碑众人膜拜之神位,可能即是把大众信俗转变本处长久香火的本庙初建领导;至于碑上的“双凤”是否是清朝广东潮州揭阳县原来的双凤围村,抑或源自其他地方,则只能寄望于子孙或查阅大陆各地的族谱了。

    参照宋朝朱彧撰写的《萍洲可谈》,“唐人”的指称可谓是由唐而宋,延续至今。《萍洲可谈》书中解释何以西北诸邦多称“汉人”,而南海诸邦多称“唐人”,是说前者渊源于汉朝朝令很早交通西北各国,后者则是唐朝更多通达南海诸邦的结果。清朝时,王士祯曾在礼部负责外务,他撰写的《池北偶谈》提及各国来使多称 “唐人”,则解释“盖自唐始通中国,故相沿云尔。”③

    这样一项 讨论,延续至到17世纪以后,或可能从整个海域多民族共存互通互动的大环境,包括从明遗民与大清子民的共存互动,发现新的意义。

    ① 傅吾康、陈铁凡:《馬來西亞華文銘刻萃編》第2卷,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出版 社,1985年,第497页。

    ②【宋】朱彧撰,李伟国点校:《萍州可谈》,中华书局,2007 年,第 142 页。

    ③【清】王士禛著,文益人校点:《池北偶谈》,齐鲁书社,2007 年,第 415 页。

  • 私貨珍藏

    直到1787年,也就在廖内王朝拥有柔佛与彭亨主权期间,荷兰人有了插手马来半岛东边的念头。那时侯,身在柔佛的廖内王朝苏丹,带领了实质上统治彭亨的国务大臣(Bendahara),一行人到马六甲与荷方签约,规定荷兰东印度公司入驻苏丹王宫所在的廖内群岛,负责管理海关,确保以后所有经过半岛南方的货运船,进入马来亚海域以前,先得在廖内向荷人缴税,否则不得航行向彭亨;可是,苏丹后来深觉懊悔,于 是寻求加里曼丹海盗助阵,发动战争驱逐荷兰人。

    ①【明】茅瑞徵: 《皇明象胥录》卷 4,收录在《四庫禁燬書叢刊》编纂委员会: 《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10冊,第617页。

    ② Begbie, P. J., 1834. The Malayan Peninsula: Embracing Its History, Manners and Customs of the Inhabitants. Madras: The Vepery Mission Press.pp.289-290.

    ③Ibid.,p.291.

    战争过后,苏丹唯恐荷兰人会卷土重来,便带着两百小船载着部队撤退至Lingga岛 上,廖内岛上其他子民担心荷兰人势力不久回到廖内群岛,也纷纷提前搬迁向彭亨等地。

     五、19世纪北根华人乡镇和东北矿区的劫后复兴

    现在彭亨可见华人历史文物,大部分都出现在自从敦阿里(Tun Ali)治理以后。1806年,敦阿里(Tun Ali)以年龄二十五岁上任廖内王朝的国务大臣(Bendahara),在实质上继承了历任国务大臣拥有的彭亨封邑,此后一直到他在1857年逝世,他是以超过半世纪实质统治彭亨的国主身份,一边在武义士人担任资政的廖内王朝,一 再回应斡旋各种内部纷扰,另一边则奋励精图治,力维持彭亨境内的长治久安。

    这时期的彭亨“华人乡镇”会留下较多安居乐业的具 体记载,也是敦阿里时代大背景的一种体现。敦阿里逝世以后,随 着彭亨在19世纪下半叶一再经历国运转折,长期遭遇内忧外患,屡 屡发生内战,后来又被英国纳为保护国,原来彭亨许多更早期的华 人历史材料,反而更不容易完整保全。

    在马来世界的历史上,敦阿里的妻舅胡先(Husien),原本在 1812年就有机会成为廖内苏丹。可是在胡先的父王亡故之际,在赶回王宫的航程半途中,居然遇上海上风浪,延误奔丧;这期间,朝中的武义士贵族资政,连同着贵族大臣,也就有机会变化态度,改而拥护胡先同父异母弟弟登基。

    这之后,敦阿里曾经试图发兵支援妻舅夺回政权,但是拥护新苏丹的另一派系找上英国东印度公司, 说服正在托管荷殖马六甲的英国人,让后者出面劝阻敦阿里。等到廖内王朝后来又发生新变化,掌控柔佛统治权的军治大臣在 1819 年推举胡先(Husien)成为新王,敦阿里发现胡先这次反过来获得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支持,源于胡先签订对英 协议,割让新加坡给英国,敦阿里就不满意胡先了

    ① Winstedt. R. O, 1932. A History of Johore.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10(3),pp.66-68. (Temengong)。

    以后多年,敦阿里一贯自居胡先已故父王遗愿的践行者,并且向掌治柔佛的廖内王朝军治大臣表态,只愿坚持效忠廖内王朝,但不想支持自家妻舅;他还给重新回到马六甲的荷兰殖民者写信说英国人如此对待廖内王朝,是“分离了所有兄弟亲人”。他也宣布拒绝见到任何英国旗帜出现在彭亨海域。

    直至若干年后,敦阿里方才接受妻舅成为新苏丹的既成事实。① 后来彭亨王国百年历史文献《彭亨纪年》(Hikayat Pahang), 描述近现代新兴彭亨王国的历史叙事,是从敦阿里的事迹说起,记 载了彭亨王国约由 1832 年开始,至 1932 年之间的事迹。

    《彭亨纪年》说起老祖辈敦阿里,是说在他统治的时代,彭亨民生富庶,境内随时有人可以掏出西班牙银元,出手采购价值几万元的黄金,而各种食物和用品全不匮乏,尚且价廉物美,白米价格长期维持在每 二十五干当(每干当约等于3.6公斤)只卖一银元;敦阿里为了促进境内商贸,也是身体力行,除了他自身食邑关丹(Kuantan)河道, 彭亨全境产品出入境免税,因此便吸引许多外人往来贸易,开启了彭亨久所未有的繁荣和安定。②

    广东梅州人谢清高,1780年至1800年曾经跟随葡人商船航海维生,后来由杨炳南笔录其所见所闻,撰成《海录》一书,书中便有记载敦阿里上任之前的情形,说那时早有华人深入吉兰丹 (Kelantan)和彭亨,在两国境内山区采矿谋生。根据谢清高的文字,闽粤华人到吉兰丹和彭亨淘金,是有组织的,形成地方社会。

    那时候人们借助吉兰丹港口进出彭亨山区,闽粤洋船都是到达吉兰丹港口就不再南行,人都是从吉兰丹港口上下岸,沿着河道走入矿区的,遇上河中是巨石丛杂而水势峻厉,就用小舟逆挽而上。

    ①Bujong Bin Adil.,op.cit.,hlm.116-120.

    ②Kalthum Jeran(ed.),1986. Hikayat Pahang. Petaling Jaya: Penerbit Fajar Bakti.hlm.6.

    有者 是一路南行至吉兰丹产金地呀喇顶(Galas),有者则以呀喇顶连接着彭亨金矿产地“麻姑”山区的后山,继续从山路走入彭亨国境这片西北区域。①谢清高记忆中的“麻姑”,在地图上即Raub,现译 “劳勿”。 敦阿里统治期间,彭亨近代的商贸历史继续在国际化。

    1827 年,一位英国商人从马六甲出发,带着鸦片到彭亨售卖,想要交易黄金。当时敦阿里担心英商单独进入彭亨山区的安危,安排了两位新加坡相当有名声的穆斯林商人,一路陪伴;这个英国商人回到马六甲病逝之前,遗留的日记记录了他从穆斯林商人听闻的商机,说他们在关丹附近的里帕尔河(Sungai Lepar)流域找到锡脉,只要等待旱季来临便能开采,届时会有许多华人矿户,也会有八百名马来人参与采矿。②

    Linehan《彭亨史》全文最后一页的附录内容,记载一段重要口述资料,进一步印证了谢清高所知道的:在吉兰丹和彭亨山区的矿户群体,是会随着发现新矿区,迁徙移动的,由此形成当地矿区聚落,即是上世纪许多华人矿镇的最初缘起。
  • 私貨珍藏

    这即是张燮在书记载说 的:“排沙拣金,金末在镕”。

    ①【明】李时珍撰,漆浩主编,《白话本草纲目》编委会编译:《白话本草纲目》第二卷,北京:学苑出版社,1994年,第1834页。

     ②【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79页。

    ③同上注,第78页。

    Godinho de Eredia有说过,16世纪 末至17世纪初的彭亨黄金产量,主要是运输往马六甲,去向国际市场;彭亨的统治者曾经在1586年给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赠送一块长 度2码半的含金矿石。


    这样便相当清楚,那时彭亨的沙金,主要不 是沿着马来半岛东海岸北上供应东亚市场,相反是通过陆路西出马 六甲,再从马六甲运出印度洋,前往往中东和西欧。 《东西洋考》本书刊行在1617年,作者张燮固然记述彭亨二王 子弑杀父王,以后又“至今尚为王”,也记载着彭亨港口边上的船 商店铺,可是正在张燮《东西洋考》刻印之际,彭亨自1615年起, 一切又有改变。首先是亚齐国王于1614年入侵柔佛,俘虏其王,要 求对方履行先前合约,不和西方人合作,之后方才释放对方回去柔佛;而柔佛国主方才被亚齐放归,接着又在1615年挥军彭亨,驱逐那位杀父篡位的,另派自家王子作为彭亨的新统治者,立被弑国王亲弟的女儿为彭亨王后;再后来,当亚齐发现柔佛依旧和葡萄牙人 藕断丝连,于是又在这年再次攻打柔佛,俘虏国王,转而支持其异 母弟为新王;接着再于1617年入侵和烧毁北根各地,驱逐来自柔佛 王室的新统治者,之后又将其岳父带回亚齐结为儿女亲家;同时, 亚齐也把一万多彭亨百姓迁涉到亚齐,企图以外来人口增加本国经 济繁华,并且由此补充和加强亚齐兵力。

    这一切新进展,发生在 《东西洋考》刊印过程同时间,成了《东西洋考》不及追补的遗憾。 此后百余年,彭亨屡次动乱,一直都牵涉着葡萄牙人、荷兰人,以及来自其他南海诸邦的阿齐人(Aceh)、米南加保人(Menangkabau),还有稍后势力壮大的武义士人(Bugis)。各股 不外来势力,在接下去的近两百年间,各自在彭亨支持当地不同的内部势力,并且为着彼此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常有争斗,也就构 成彭亨一再的内忧外患,国内一再出现不同的统治者世系。

    原本,张燮《东西洋考》在1617年刊行,谈及彭亨等国那数年间屡屡出事,是记叙在书中的“柔佛”部分,说:“其酋好斗,屡 开疆隙。彭亨、丁机宜之间迄无宁日”。 等到十数年后,茅瑞徵 以明朝兵部的背景,于崇祯二年(1629年)刊行《皇明象胥录》,

    ① Godinho de Eredia, M. 1930. Eredia’s description of Malacca, Meridional India, and Cathay (Translated from the Portuguese with Notes by J.V. Mills). Journal of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8(1),p. 234.

    ② Bujong Bin Adil.,op.cit.,hlm.71-73.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0页

    他记载“彭亨”事迹,是在结尾的段落添上几句,说明彭亨近邻柔 佛是“喜兵,彭亨、丁机宜之间,几无宁日”。由此大致可知,明朝当时对南海诸邦的认识源于海上消息络绎不绝。 17 世纪,荷兰航海者約翰‧尼霍夫(Johan Nieuhoff, 1618 1672)以他撰写的《荷使出访中国记》,成为西方研究中国主题的权威。

    特别是他在书中记录了本身从16551657年的经历,由广州 到北京的所见所闻,至今是后人研究清初中国的重要参考。Nieuhoff 在他的亚洲旅行期间,其实也记载过彭亨和柔佛1650年代的海上联 盟,成为那时能流传至今的少数西文记录。按 Nieuhoff 的记载,彭 亨出产沙金、锡米、胡椒、豆蔻、各种香木、钻石,以及牛黄。

    可 是在 Nieuhoff 的印象中,那时的北根其实不是一般想象中的城市, 更接近小镇模样,全镇被高达二十四英尺的大树桐木栅包围着,四角架设的碉堡也不是使用砖土建的,镇内房屋则如同被人四散丢进林子似的,错落在椰树和其他树木之间;而作者所见的市镇,只有统治者居住的宫室才是木构的;所有街巷也都在左右两旁围上竹篱笆识别道路边界,道路后边则是住宅,都是以亚答叶子编织的墙身和屋顶。

     1718世纪的两百年期间,北根王城不断更换主导者,彭亨邦国历史固是继续发展演变,各种文献却是罕有提及彭亨境内华人。 无论如何,根据彭亨地理位置,可知那时彭亨的金子和香料要往西走,最便捷的方式是从陆路通往半岛西岸,借助他人国境港口,运往中东和欧洲。

    彭亨可以选择先后葡殖或荷殖的马六甲,或者通过更北面的霹雳王国,又得考虑海上亚齐势力的影响;这也是葡萄牙、荷兰、亚齐一再用兵彭亨的利益所在。(下續)

  • 私貨珍藏

    张燮虽然直说当时柔佛统治者在北根“焚掠其城郭宫室”,可是他的行文视角却不同于荷人,不像后者会特别关注印象中的华人聚落,也不似后者倾向报道个人的现场见闻。因此,当张燮提到彭亨王室撤退“金山”,张燮并没有说明那时的“金山”是否有华人采矿。

    可是,张燮《东西洋考》还是记载了,彭亨对柔佛的战事结束,彭亨统治者回归国土以后,却是不得善终,反而连同他原本留在彭亨摄政的长子一同遇难,遭受其次子“毒杀父,诛兄自立,至今尚为王”。④

    由此便可知,那时彭亨或邻近地区华人众多,“华人乡镇”遭受大火焚城以后,幸免者似乎在短期内都有必要努力,尽快恢复生计,而来往帆船未曾隔绝或中断,因此各种消息都能陆续传播漳州。

    而《东西洋考》的“彭亨”全文,后边继续有文字谈及Pustaka, Hlm67.


    ① Linehan, W., op.cit.,pp.32-33.

    ②Ibid., p.31.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④同上注。


    此地华人商铺,也是可能反映张燮记录的当时,彭亨已经重建华人港区聚落。张燮的文字有说道:“舟抵海岸,国有常献;国王为筑舗舍数间,商人随意广狭,输其税而托宿焉。即就铺中,以与国人为市铺,去舟亦不甚远;舶上夜司,更在铺中卧者,音响輙相 闻。”①

    上述商铺的形式,也印证了古代南海各地港口城镇的社会形态。其时的社会经济面貌,很多时候须要人和人的信任,依靠着相对固定的人事联系,以方便交通往来的社区,相互流通物质资源,完成彼此的互动互撑。

    各族商人既然是乘船冒着风浪危险,他们去 到任何地方落脚,都不可能是买卖牟利以后即刻离开,至少是要根据风信,住上半年或更长时间。他们除了要承担资本风险,贡献地方经济,随时也可能要因应战争或瘟疫等事故,与当地共患难。

    后 来在19世纪,南洋各市镇的现代化商铺,包括彭亨北根的华人商铺,可以不再是一群木构市铺,可是那一排排有骑楼的两层砖瓦店铺,还是保持旧时概念的载体——商人和家属就住在做生意的商铺楼上,各地马来人唤作Kampong Cina或Pekan的华人社区,既是商业区也是住宅区。

     《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市舶司》提到宋朝市舶司的功能是说:“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②以此对照南宋 赵彦卫在开僖二年(1206)成书的《云麓漫钞》,《云麓漫钞》卷五记载“福建市舶司常到诸国舶船”在各国交易的重点,提到“朋 丰”即说是“木香”。③

    以宋朝《云麓漫钞》对比元朝《岛夷志略》,大致可以发现,虽然彭亨自古拥有金矿银矿,可是宋元诸书记载彭亨热带物产,主要重视中土所缺的各种香料。而宋元明朝野从不放弃对彭贸易,即意味各省县不论对制香、入药、食物调味或防腐保存各种物件,长期都有广泛需要。可是随着人们往来彭亨愈多,认识越来越丰富,历朝记录的彭亨物产也会愈加细致而多样。 到明朝张燮,他在《东西洋考》记载彭亨物产,首列是“沙金”,

     ① 同上注,第79-80页。

    ②【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第86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 年版,第 3364 页。

    ③【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2-153页。

    接下去也依然重视香料;而且此书除了记载《岛夷志略》提到的速香,另外又加了片脑、胡椒两样,说明都是“本朝充贡”。 参照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这部药书相比《东西洋考》 早了数十年面世,其中是有说及,随着云南和海南各地种植胡椒成功,虽说昔日胡椒贵比黄金,但那时已逐渐转变为老百姓日常调味品;① 所以按照《明实录》洪武十一年的进贡记录查阅,知道早有此例,而《东西洋考》又说出那时彭亨原产的胡椒、速香、片脑依 旧是位列在贡品级别,由此便可知彭亨这几项产物的质地确属上 乘,直至万历朝都还是保持着作为贡品的等级。

    由《明实录》到《东西洋考》的文字都在显示,明朝的彭亨疆域肯定已然扩大许多,超越宋元时代,不再是城邦形态的国家。当 《东西洋考》谈及彭亨的“形胜名迹”,书中提及一处叫“狼宾” 的地方;而且也提及此地的“片脑”或一般人俗称的“冰片”,在明朝被视为贡品级别时,原文这样写:“片脑。是狼宾所出者,本朝充贡。”②

    依照张燮的漳州口音,“狼宾”唸起来是可以对称马来语“Rompin”。这地方现在还在,被当代中文翻译雅译为“云冰”,由此可证明朝彭亨国土,向南必然包括云冰。当年贡品冰片的原产地,现在是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少数低地热带雨林保护公园之一。

    而《东西洋考》提到的另一“形胜名迹”是“金山”,又提及 “金山”当地产“沙金”,“沙金”主要是指矿脉被流水或崩石冲脱入河床沙砾之间的含金砂石。如果把《东西洋考》这段记录,结 合着葡萄牙人Godinho de Eredia在1613年撰写的马来亚半岛各地游 记,可以看出当时彭亨马来人采用的淘金技术还很朴素,可能是至今流传的传统手工作业,主要是依靠人站在水中,用木盘淘取矿砂,以摇晃的手艺,从河沙淘洗出金砂。

  • 私貨珍藏

    地图上写作 Pulotima 的岛屿,从地理位置看,应是刁曼岛,而其上方东岸绘制出唯一一条接近着马口的内陆河道,其连接着海口的陆地名称,地方名称却不是现在通用的北根,而叫Pulo Campan。这可能是马来文 “干榜岛”(岛村)的音译,如此陆地上称呼地名为Pulo(岛屿),因为并非指称海岛,或因此可能就是当时北根彭河河口众多岛屿的原名

     ①转引自 Katherine Parker,A Mind at Work:Urbano Monte's 60-Sheet Manuscript World Map,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Inc. CA:2017,p. 23. 29

    历史上,半岛的东西两岸其实有过好几组这类搬运道 (Portage Route),被马来人称为Laluan Penarikan,都是“反向途径”,沿着一边海岸河流的下游反方向走,就可以在前往上游的途中,依靠陆路转站,连接另一边的河流上游,抵达相反的海岸。

    由海商和海员组成聚落居民,如果把“中国帆船”停泊在彭亨港口,任由船身数月漂浮海水之上,也就有可能会遭遇废损;尚且,大凡商贸集散货物,都是讲究货畅其流,也不能只是长期居留 彭亨北根,仅仅依托此处市镇生活,依赖内陆所及做买卖。

    所以众人在当地居留数个月,便有可能依赖当地亲友,根据日常水流和风向的特征,航行在熟悉的局部小海域之间,来往邻近各地,甚至也可能通过搬运道去向马六甲等地。这也就导致明朝在彭亨邻近各地方,即使外国人的文书,也会留下不少华人出海的记载,包括说 “中国帆船”在当地遇上各种吉凶事故。

    一直到清代,谢清高《海 录》记载这带海域,提及吉兰丹(Kelantan)当地渔民,也有说及此处海流特征:“每日上午各操小舟,乘南风出港,下午则乘北风返棹。南风谓之出港风,北风谓之入港风,日日如此。”②

    此后,另外有荷兰航海人Pieter Floris的追忆文字,提及了彭亨 在1612年9月发生的事件,很明显能说明在柔佛攻打彭亨的那一 年,柔军曾把当地华人聚落毁于大火。这足证以后被唤作“新北根”的“华人乡镇”,其前身是在更早前已经拥有完整聚落形态。

    根据记载,柔佛统治者曾经在这一年带领人员到访彭亨,为自家儿子向彭亨公主求婚,在宴会上看中彭亨王另一位文莱王室女婿戴着宝珠戒指,要求对方高价出让,却遭到拒绝;于是柔佛统治者就在愤怒中离开了彭亨,随后再回头挥兵武装入侵彭亨,杀人放火,并烧毁了“华人乡镇”,也从此导致彭亨长期陷入饥荒。

     ① Ibid.

    ②【清】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录,安京校译:《海录校》《海录校释》,北京:商务 印务馆,2002年,第24页。

    ③ Bujong Bin Adil.1984,Sejarah Pahang, Kaula Lumpur: Percetakan Dewan Bahasa dan

    现在看Linehan 的原文,他书写 1612年的彭亨,是参考引用张燮在1617 年成书的《东西洋考》。① 其他一些稍后出现的英文或马来文献,很多也都是留下了转引《东西洋考》的痕迹。不同的是, 以《东西洋考》对证西人文献,如 Linehan 引用荷兰航海人 Pieter Floris 的记载,后者有说明,柔佛统治者“进攻市郊各处地点,让大 火在他眼前燃烧,又在Campon Sina下相同事情,导致彭亨残破凋零”,② 不论在荷文或英文,Campon Sina 对应着马来文 Kampong Cina 的音译,原意都是指“华人聚落”或者“华人乡镇”。

    可是, 张燮的重点不是为了要描写海上华人志,而是要撰写一部海上交通诸国指南,他看来会更重视各地大事记,也没提及当时的北根华人生活或者关注他们如何安置当地眷属。他是从本身理解,认为文莱在掌控婆罗洲,也可能是认识着柔佛延续着马六甲王朝法统,于是便说柔佛的一方身份是“副王”,和彭亨国王因着后者王婿“婆罗王子”的宝珠戒指结怨,然后叙述:“彭亨人人惴恐,不战自散,王与婆罗王子奔金山。彭亨王妃者,浡泥王之妹也。率众来援。副王焚掠其城郭宫室以归。是时彭亨国中,鬼哭三日。”

  • 私貨珍藏

    另一方面,适合北方船舶下彭亨的东北风季,则是要等到阳历 12月以后,至隔年2月之间,风势最足,才是方便顺风相送的时刻。所以说,《顺风相送》歌词说海商舟子下西洋要依靠“好风愿送”,到达彭亨之后还想捕集“玳瑁”加工“龟筒”,期间船舶也 要入港保养维修,更要保障回航途中少遇大风大雨,都是总结现实 经验的写照。航海生活,包括海港聚落出现,华人长年累月参与多 民族共同体互相依赖生存,都可谓天道使然,源于受着季候风制约 的历史原因。

    ① Linehan, W., op.cit.,2.
    ② 向达编注:《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7页。
    ③ 同上注

    帆船一入彭亨港,就得等待回航,本是一件必然的事,以《顺风相送》的内容以及其流传年代,结合现代在彭亨境内还能发现中国各朝代陶瓷,要说早在元明以前彭亨港口一带便拥有华人聚落, 便不能不是合理的事情。在“歌”的内容间,还有是唱说着“新做宝舟新又新,新打舵䌇如龙根;新做锭齿如龙爪,抛在澳港值千 金”,应该是指停港的船维修好了以后,载着有利可图的玳瑁等产品,按照《顺风相送》所谓回针南澳等港的航线,顺着西南风一路 北上交易。

    上文的“锭”字,《顺风相送》是以“舟”为旁首,笔者少年时生活在住槟榔屿闽南人渡头区,常见闽南老船夫写“船锭”两字,都是如此写法。 西人最早提到彭亨当地有“中国航船”来往邻近的北大年等地的文字记录,源自葡人的记载。正如 Linehan 引用葡人 Fernand Mandez Pinto 的报告,Pinto1540年率领商队赴彭亨北根都城,是为了会见葡萄牙驻马六甲将军在北根的葡商代办,双方准备合作完成在当地的生意交易以后,即启程前往北大年;可是就在某一个晚 上,当地文莱富商兼使臣,以彭亨统治者通奸其妻子,把对方刺杀,导致全市陷入混乱;葡萄牙人力抗三股趁机打砸抢的匪徒以 后,屡有伤亡,只得放弃财物,上船逃到北大年;后来葡人获得北 大年统治者应允,决定以牙还牙,便在吉兰丹河口岸公然抢劫彭亨富商的“三艘中国帆船”,并且伤害对方七十四人。

    如果只是单纯只依靠英文阅读彭亨的历史材料,要不是Linehan 提及“中国航船”,阅读者可能便没有概念南海各处港镇会有华人聚落,是很难想像彭亨在区域的“国际化”。因此更难想象,从王城事变到吉兰丹河口事件,现场都会有华人帆船,而且都牵涉在内。

    ①同上注。
    ② Linehan,  W., op.cit., pp.22-25.  

    但是,根据《顺风相送》的针路图,以及根据“歌”的内容, 至今可能对照海域迄今的自然条件,由此也可以回溯那个年代的南 海诸邦都是海域国家,各民族依赖海上生活讲究顺风顺水,是一种 生活常态。不仅从中国南下的帆船须要顺风掌舵,确保顺利抵达目标港口停泊靠岸,长期等待风向期间也忙碌生计;他们常年留在当地居住聚落的亲友,还有那些负责看守当地商店货仓的人员,也都 可能在地在备有小型的短途帆船、舯舡、舢舨,甚至划着木筏,在周遭地区港口间长期交易往来。

    如此海域生态,也在欧洲人16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留下证据。 史丹佛大学图书馆 David Rumsey 地图中心的收藏当中,意大利地图学家 Urbano Monte1587 年留下的世界地图,其亚洲部分,从华东华南南下南海海域,一路至爪哇,再转从马六甲海峡北上,沿着缅甸海东岸和印度洋,航路上都是密密麻麻分布着许多邦国或地区名称。

    画师在地图上边,也都画了很多同一模样的船型标志,标示各处停船港口,方便阅读地图时按图索骥,知道哪里可以上岸补给,或者避风居留。特别是地图绘画马来亚东西两岸的局部,这些船型标志,如图所示,东西两岸都是由北到南,形成丝路沿线各邦海港与河港市镇互相舟艨相接的基础。而地图上也多是以这些邦国之名称,称呼其海港之所在。不论是从半岛的东岸或者西岸出发, 到了另一端时,一样可以发现沿线许多大小邦国,海港沿线相通, 栉比鳞次。


    第一种,马来亚的半岛中央山脉,特征就在由北到南山峦连绵,把东西 两岸隔开两边。可是在半岛偏北的部位,东海岸的北大年(Patani) 和吉兰丹(Kelantan,地图上作 Kalantan),相对呼应着西岸的吉打 (Kedah,地图中作 Quedan),双边在相隔山山相连之间,犹有平 原与河流可以互相交通。

    而在半岛的中部,西岸的马六甲,又是可以从麻坡河道(Sungai Muar)划船东进;沿途去到现在森美兰境内的马口(Bahau,地图上作Brahau),在当地港口聚落停歇整修,再 走短程道路换走彭亨河道,去向平地流域的北根一带。

  • 私貨珍藏

    彭亨王国尊奉满剌加王朝正朔,国君和大臣也如满剌加追随清真信仰,当然亦不可能用人血祭祀其他神明。黄省曾把杀人祭祀归咎于王室,并不正确。而张燮记载时,是这个王国传承至最后一任的年代。元代《岛夷志略》便已经记述过马来亚东海岸血祭之俗,张燮联系着海上少数族群部落去说是“夷”俗,这反而是早期民族志学者常会接触的内容。

     《皇明象胥录》成书于崇祯二年(1629年),时间稍后于《武 备志》,作者茅瑞徵是茅元仪的堂兄,曾在天启元年(1621)担任过兵部职方主事,后升郎中。茅元仪原来也曾是兵部官员的属僚, 他们堂兄弟两人较有机会阅读更多朝廷内藏文献,是肯定的。《皇明象胥录》关于彭亨的记载,绝大部分雷同《东西洋考》,谈及彭 亨的信俗,即说当地人是“诵梵经”,又说杀人祭祀的原因“盖渐 于夷风矣”。④

     ① 同上注,第78页。

    ② 同上注。

    ③ Sejarah Kesultanan Pahang, Portal Dirajia Pahang ,http://www.dirajapahang.my/portal diraja/?page_id=115

    ④【明】茅瑞徵: 《皇明象胥录》卷4,收录在《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 《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0冊,第616页。


    至于《皇明世法录》,作者陈仁锡,本是天启二年 (1622年)探花,抗命魏忠贤被贬,至崇祯朝重新被用,《皇明世 法录》成书时,作者已经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书中也是沿用上述 《皇明象胥录》同样的表述,兼有“诵梵经”和“盖渐于夷风矣” 两种表述。 茅瑞徵的《皇明象胥录》虽然不像张燮那般描述详细,甚至能列出奴隶买卖的定价,但《皇明象胥录》其实也有相应的记载: “有婆罗属夷曰毛思贼,每掠人口海上,买彭亨充昆仑奴云。”


    平心而论,在那时的客观环境,很难想象没有华人海商参与买卖奴隶。不管这些海商买卖奴隶,是为了同情被拐卖者、须要劳动力、 或者要找人服侍生活,这类掳掠人口贩卖的勾当应该不是一朝一夕 的事,否则唐宋元明从官方文书到民间章回小说也不会常见“昆仑奴”一词。

    当下,随着几个世纪过去,那些在南海海上被虏被卖的各族部落民,因此落户在华东南土地的,如果有后代,很多可能早就不叫 “蕃婆”“蕃仔”,更不再是古代“昆仑奴”的替代,他们已经成 为闽粤家庭供奉的历代祖妣之一。②

    四、14至17世纪屡次毁于战火的海港王城

    以上述历朝中文材料佐证,尤其是以明朝《东西洋考》为据, 对比 Linehan 笔下引用的荷人材料,确可以肯定彭亨当地华人的社区,自古便已经存在,至今不会少过五百年历史。北根王城的老城区,在上世纪便有旧北根(“旧城区”)和新北根(“新城区”) 之分,这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熟悉概念。张燮《东西洋考》成书于 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他在书中提到 16-17 世纪的彭亨,叙述说明人眼中的王城北根印象,是说道“其城以木围之,方广可数里”。③


    ①同上注,第616-617页。


     ② Winstedt. R. O,1932. A History of Johore.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10(3),pp.66-68.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同一时代,荷兰东印度公司的 Matelief 上将,也曾在 1607 年到访北根,那时的旧城区已是马来望族聚居的权贵区域;而“新 城区”的形成也不迟于17世纪初,本来名称是“Kampong Cina”, 在马来文意思即“华人乡镇”,Linehan 则以英文翻译为“中国城
    镇”(China Town)。

    但是,这座原来的王城,特别是其中的“华人乡镇”,却其实不可能从现存的北根面貌去追溯原来的历史景观。因为,此地在1612年曾经遭遇柔佛入侵,烽火焚城致使原来的 “Kampong Cina”在战火中烧毁。

    再去回顾元明间流传的海路针簿《顺风相送》,《顺风相送》 其中的“彭坑山形水势图”,后边有一首附录“歌”,依据歌词提到华人在当地的经济活动,或可证明彭亨港口华人聚落的历史是可以追溯至15世纪。

    “歌”主要是祝愿的诗文,以歌词唱出妻子拜神的愿望,祈求保佑丈夫平安下西洋,又描述出海人在彭亨等地的经商场面。“歌”的作词者显然是真正出过海,所以才会清楚“彭亨港口我不宿,开去见山是苎盘”, 同时又知道彭亨港口的重要商机是沙滩有玳瑁海龟;歌词后边于是提到,出海人把玳瑁壳加工做名贵梳子:“郎去南番及西洋,娘仔后头烧好香;娘仔烧香下头拜, 好风愿送到西洋。郎去南番及彭亨,贩卜玳瑁及龟筒;好个开梳乞 娘插,怯个开梳卖别人。”③

    直到现在,海龟到彭亨海滩上岸的时间,主要还是阳历4月以 后,一直到8月前是高峰期。这时候,主要在西南季候风时节的前半阶段,虽说阳历5月以后,彭亨的风季进入《云麓漫钞》所谓 “候南风则回”的适当时间,可是那时不止是追求“玳瑁”经济价值的海商,必须留在当地,其他舟子商旅也有这个时候不方便回航的理由。

    因为在马来西亚东海岸的气候,在西南季候风时节,遇上中央山脉挡风挡雨,空气湿度低而风势不大,是方便交通往来的数个月,包括深入山林采集贵重香料和药物;可是在南海上的西南季候风,特别是阳历6月至9月,印支半岛到华东南各地会频繁遇上暴风和烈雨。相信很少华人帆船会放弃尽量采集装载更货物,反而乐意太早回航,去迎向华南南海与台湾海峡沿途屡屡发生的台风和暴雨。

  • 私貨珍藏

    黄省曾提到食用, 显然设想冰片作为各种中药方的配伍成分,内服可以防止痔疮或其他热毒。他还把彭亨依靠明朝贸易得利,结论为《皇明祖训》的庇佑,说:“祖训有之:诸夷限山隔海,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真圣主之谟言也,乃复列不征诸夷国名示诸将来。而眇尔彭亨,亦得载著金匮,何其华荣也。”③

    如果根据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武备志》卷237的“海外诸国考”提及彭亨,却是说“其俗上下亲狎,无寇盗。男女椎髻,好佛诵经”;④这显然和费信和黄省曾的说法互相出入了,反而较能一致于马来亚东海岸许多沿岸暹罗村的地方记忆。

    上两世纪, 从柬暹一直到马来亚东面沿海,各处分布南传佛教村落。这其中有些村落,至今还存在。《武备志》成书于天启元年(1621年),作为古代军事百科全书,主要是收辑前人文字整理而成。而说到《武备志》影响深远,最为人所知内容还是其卷240收录了《郑和航海图》。


    依照《航海图》的内容,可知远洋舰队如何使用牵星术、罗盘,结合沿线地标制定的针路、航线和航程计算,由此确可明白舰队大船当年经过彭亨,是直接经过石礁和苧麻山两处岛屿东面,继续南下;这样也能解释何以费信多次随船都不曾停驻在彭亨。可是单看《航海图》绘画地理分布,苧麻岛位置正好挡在石礁东边,石礁则是隔海遥对着西边的“彭坑港”,可见对泛称“洋船”沿海帆船而言,这两个外岛确保了彭亨避风港的优势。


    ⑤何况《武备志》也 ① 同上注。


     ② 同上注,第49页。 ③ 同上注。 ④【明】茅元仪:《武备志》卷237,收录在《四庫禁燬書叢刊》编纂委员会:《四庫 禁燬書叢刊》子部第26冊,第626页。

    ⑤ 同上注,第659页。 引用前人说法,重点说此处也有几种经贸输出产品:海盐、椰酒、 冰脑、诸种香料、花锡。①


    阅读《星槎概览》和《武备志》,两书作者以时间相隔二百年,各自描述了廻然不同的彭亨信仰文化概况,有着不同的印象解说,由此对照张燮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 年)的《东西洋考》,以及较后成书的《皇明象胥录》和《皇明世法录》,可知这几本的编撰者都是参考过《武备志》的资料来源,可是又有参考抄录《星槎概览》,所以他们才会在内容中结合着两种说法。


    其中 《东西洋考》虽说比《武备志》早了几年成书,但作者遍览群书, 可能是采用与《武备志》同源的更早材料。 张燮撰写《东西洋考》的优势,在于他的生活经历。他本来就 在福建龙溪出生成长,而且为了侍奉父亲,一生无意于仕进,长期 生活在石码镇,本居住在明朝东南海上交通的前线;所以他说要居家潜心著述,也意味着可以随时直接访问各国海商、舟师、水手、 船户。当年张燮接受海澄知县和漳州府司理萧基、督饷别驾王起宗委托,撰写《东西洋考》为漳州对外贸易通商指南,他在记录彭亨风俗的时候,可能有注意过《武备志》也在引用的材料,并且对照 了漳州当地民众长期交流彭亨的记忆,因此他在行文中是使用了带 有判断意味的“俗渐好怪”四字,回顾当地民风说:“古称上下亲 狎,民无寇盗,好佛诵经,而久乃寝漓也。

    俗渐好怪,刻香木为人 像,杀生人血以祭,云:用此祈禳。”②同时,他的文字也可能注意 地方装饰的演变,不是跟随费信延续的汪大渊记载,以为只是女子 采用金圈绑头髻,而是改写细节:“富者头著金圈数枚,贫人则五色烧珠为圈束之。”③ 不过,《东西洋考》书写彭亨的社会实相,比前人清楚详细, 主要还是指出那时在彭亨当地出现奴隶买卖,和出现杀人祭祀之俗,都是源于来自婆罗洲的部落海盗,在海上虏掠生人,带到彭亨 贩卖。

    ①同上注,第626页。

    ②【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③同上注。


    而张燮的文字,也充分让人能够感受彭亨当地权贵的立场, 肯定牵涉着贩卖奴隶的利益,因此他们方才“每为毛思贼逋逃主,买所掠人,导致远近苦之。”①


     而张燮《东西洋考》的注解也很清楚:“毛思贼者,婆罗属夷也,劫掠海上生人至彭亨卖之,代作昆仑奴。不如指者,则杀以供祭。每人得直三金。”②这些在海上被绑 架的可怜人,有些会被华人客商买走,变成华人帆船或家中的“昆仑奴”来源。而所谓彭亨的杀人祭祀风气泛滥,也是源于部落海盗有此信俗,他们会把自己不满意的俘虏,当成献祭供品。

    根据张燮试图整理的文字表述,或能厘清明朝史料辗转抄录的所谓“杀生人血以祭”,解决其内容相对于马来西亚本土历史认知的疑惑。要知道,费信跟随郑和下南洋,他那时所见的彭亨王国, 还属城邦形态的国家,在接受着古印度教信俗。可是在费信回程以后的不多年,到15世纪中叶,彭亨尊号Maharaja Dewa Sura 的“大王”,已经被俘虏至满剌加,又成了满剌加苏丹的岳父,后来是他的外孙1470年开始新的彭亨王国。③

  • 私貨珍藏

    彭亨等地亦然。这或者也能说明, 何以《琉球历代宝案》收录海域各邦文书,不单是汉字书写,并且 常会以农历志明日期。

    ①同上注,第1963页。

    ②同上注,第1964页。

    ③同上注,第1967页。

    ④同上注,第1969-1970页。

    ⑤【明】严从简撰、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92页。

    ⑥同上注,第173页。


    就彭亨而言,彭亨作为南海诸邦之间的海中之国、下西洋的必经之地,它在马六甲开港前,俨然便是各国商旅货物在南海西洋航 线交易往来的集散中心,一直都没有停止出现在中文文献的记载当中。一直到马六甲于1511年被葡萄牙人占领都城以后,彭亨作为延 续着马六甲王朝法统的分支,还是继续对华往来。


    费信是郑和的翻译官员,他曾经在永乐七年(1409年)、十年(1412年)、十三年(1415年)以及宣德五年(1430年)四次随郑 和下西洋。费信在正统元年(1436年)撰著的《星槎胜览》上下卷,正如郑和另外两位曾经的随员,马欢写的《瀛崖胜览》,还有巩珍写的《西洋番国志》,都是后人参考郑和航程各国的第一手史 料。

    不过,彭亨在马欢和巩珍撰稿时可能已经归属满剌加,所以他们的文字都没有提及彭亨国;而费信的文字分前后集,前集是描述本身亲历的二十二个国家和地区,后集则包括采辑汪大渊《岛夷志略》等旧说传闻,记载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因此,彭亨国虽然后来归属满剌加王朝,费信书中依然记录了这个在他永乐年代出访西 洋前后曾经遣使明朝的海上城邦。


     《星槎胜览》记载“彭坑国”,是说此国“在暹罗之西,石崖周匝崎岖,远如平寨。田沃,米谷盛。气候常温。风俗尚怪,刻香木为神,杀人血祭祷,求福禳灾。男女椎髻,穿长衫,系单布,富 家女子金圈四五饰于顶发,常人五色珠圈。煮海为盐,酿椰浆为 酒。地产黄熟香、沉香、片脑、花锡、降香。货用金银、色绢、爪哇布、铜铁器、鼓板之属。”①而费信《星槎胜览》每叙述一个地 方,后头都会有赋诗总结,其述及“彭坑”的诗句,表达印象说: “嗟彼彭坑国,温和总是春;伤生在求福,刻木惯为神。尊敬惟从 长,差科不到民;焉知施礼乐,立教序彝伦。”②

    这意味着作者阅 读彭亨的印象,留下了一声叹息,赞赏此地风物虽好,但地方社会 不论是政治、民风,伦理规范,仍然是差强人意。 费信《星槎胜览》撰写“彭坑国”的前边数句,基本上沿用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原先描述的“彭坑”。只是汪大渊原先说过 ① 【明】费信撰、冯承钧校注:《星槎胜览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55页。 ② 同上注,第55-56页。 彭亨“谷稍登,气候半热”,①根据费信的见闻,被改写成“米谷盛,气候常温”。

    而《星槎胜览》在接下去继续写“彭坑国”的行 文,有很大部分也还是沿续《岛夷志略》的说法,只是为着相符彭亨当时政治演变,去除《岛夷志略》原本说过的此地“有酋长”,② 并将“阇婆布”③ 重新音译为“爪哇布”。但费信所笔下的彭亨印象,和汪大渊《岛夷志略》最是不同的,在于信仰风俗的演变。汪大渊介绍完毕彭亨天气,接着便写说此地“风俗与丁家卢小异”,④ 费信则可能听闻重视彭亨发现了杀人献祭的风俗,于是把汪大渊原 先形容丁家卢“风俗尚怪”⑤移送去形容彭亨。

    《星槎胜览》类似汪 大渊在《岛夷志略》陈述丁家卢“刻木为神,杀人血和酒祭之,每水旱疫厉,祷之立应”,⑥指出明代的彭亨也有“刻香木为神,杀人血祭祷,求福禳灾”。 费信听闻彭亨出现杀人献祭的信仰,原本即是彭亨旧俗,是缘起于那时彭亨领地扩大至元代本属“丁家卢”(登加楼)的境内, 抑或原本即是彭亨旧俗,后人难以考据。

    不过此说以后辗转沿续, 一再出现在《西洋朝贡典录》、《武备志》、《皇明象胥录》、 《皇明世法录》、《东西洋考》等多种文献。 《星槎胜览》面世的近百年后,黄省曾撰写的《西洋朝贡典录》约成书于1520年间,此时满剌加王朝已经在1511年遭受葡萄牙 入侵,都城沦陷后,退守在彭亨和柔佛继续抗战。而黄省曾对海洋各国其实没有亲身经历,只自称采集《星槎胜览》《瀛崖胜览》等书重新编辑。但黄省曾沿续《星槎胜览》不知何故,认定彭亨杀人 祭祀的风俗源自国王提倡,也把富女金圈绑髻风俗视为只有王妃才能享有的奢侈,所以他有些内容会引申想像说:“其王好怪,雕香 木以为神,以人为牲而祷;其土气温和。其王妃以金为圈”。⑦虽然

     ①【元】汪大渊撰,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 96页。

    ②同上注。

    ③同上注。

    ④同上注。

    ⑤同上注,第102页。

    ⑥同上注。

    ⑦【明】黄省曾撰,谢方点校:《西洋朝贡典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

    黄省曾并不真的熟悉海域地理,但他是相当完整的描述着那时彭亨对外贸易,对“冰片”这类物产多加考究:“其利鱼盐。其土沃, 其谷宜稻。有椰子酒,多花锡、降香、沉香。有树焉,其状如杉,其子如豆蔻,皮有甲错,其脂名曰片脑,一曰龙脑,食之已痔。”① 这其中所谓“龙脑,食之已痔”,是指俗称“冰片”的龙脑香,药 性清热解毒;正如后来谢方点校《西洋朝贡典录》是引用李时珍 《本草纲目》,注解说龙脑香外用可治疗痔疮。

  • 私貨珍藏

    而在《明太祖实录》卷 232 的“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庚辰”条,留有那年的“更定蕃国朝贡仪”② 记载,则提及彭亨等诸国蕃王常来常往参与朝廷活动,明朝政府为着安顿各国,便有规范“凡遇宴会,蕃王班次居侯、伯之下”,③又确定“蕃国使臣及土官朝贡皆如常朝仪”。④此后,再根据《明太祖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八月丙午”条,还可理解彭亨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是他记忆深刻的三十个亲近善邻之一。⑤

    那时,明朝发生了胡惟庸案,消息出往各国,三佛齐其时也对明朝使臣起了异心,并且阻拦彭亨等国和明朝正常往来;当朱元璋接受礼部报告说明诸国“使臣客旅不通”,⑥朱元璋还是会提起这些国家的名称,维持着友好的回忆,说道:“洪武初,海外诸番与中国往来,使臣不绝,商贾便之”。

    ①【明】姚文广、夏原吉监修:《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64页。

    ②同上注,第3394页。

    ③同上注,第3395页。

    ④同上注,第3396页。

    ⑤同上注,第3671页。

    ⑥同上注。

    ⑦同上注。

    到了明成祖朱棣派遣使臣下西洋,重新巩固明太祖先前奠下的南海关系,在《明太宗实录》直接述及鄭和奉命下西洋的十四則文字当中,其中在永乐十年(1412 年)的一次记录,还有永乐十四年十二月(1416/17年)的另一记录,都是直接提及“彭亨”两字。①

    无论如何,回归至朱元璋本身留下的文字,他在洪武六年 (1373年)颁布《祖训录》告诫子孙后世,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 年)九月修定后再颁布,改名为《皇明祖训》,作为晚年定本,其 〈祖訓首章〉是把“彭亨国”的音译写作“湓亨国”,说“其國居海中”,并把彭亨归纳在十五个“不征”之国的名单以内;但他也同时是把彭亨排列在“自占城以下諸國”的名单里头,说道:“自占城以下諸國,來朝貢時,內帶行商,多行譎詐,故沮之。

    自洪武 八年(1375年)沮至洪武十二年(1379年),方乃得止。”② 朱元 璋在《皇明祖训》文中会说“湓亨国,其國居海中”,这和后来 《东西洋考》也说“彭亨者,东南岛中之国也”,③都是在说着同样的道理,并非真的以为彭亨是海上的一座大岛,说的是彭亨在南海航路的地缘位置。

    若参阅《明太宗实录》卷154,按“永乐十二年秋八月甲寅” 条,彭亨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再次派遣使臣北上明朝,此次使团还有外国人物相随,《明太宗实录》的表述是说:“彭亨国王巴 剌密锁剌达罗息泥,遣使苏麻目门的里,及忽鲁谟斯国人己即丁等,贡马及方物,并赐文绮袭衣。命礼部赐彭亨国王锦绮纱罗彩绢,而酬己即丁等马值。”④

    此外,在《明太宗实录》卷182和卷 183,也留下重要讯息,证实当时包括彭亨使臣在内,各国使臣北上以后都可能是长期居留;他们去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在皇宫朝见明成祖,已经是在隔年,然后又是借助明年初南吹的风向乘船回程。

    ① 许振兴:《〈皇明祖训〉与郑和下西洋》,《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51期,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2010年7月,第71-73页。

    ②【明】朱元璋:《皇明祖训》,收录在[明]朱元璋:《明朝开国文献》,台北:台湾学 生书局,1967年,1588-1591页。

    ③【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④【明】张辅、蹇义、夏原吉監修:《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 言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776页。

    《明太宗实录》卷182其中记载“永乐十四年十一月戊子朔”(1416年)的条文如是记载,当天是由“钦天监进永乐十五年 《大统历》,上御奉天殿,受之,颁赐诸王及文武群臣”,而同一 天“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苏门答剌、南巫里、沙里、浡 泥、彭享、锡兰山、东留山……忽鲁谟斯、柯枝诸国,及旧港宣慰司,各遣使贡马及犀象方物”①,然后八天后的“丙申”条,提到当天丙申日举行使臣宴;② 再到“壬子”条则记载了明成祖当天冬至受朝,宴请群臣和来使。③

    再后来是卷 183 的“永乐十四年十二月丁卯”条,记载诸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司臣在当天辞行,明成祖悉数赐赠所有使臣文绮袭衣,并派遣中官郑和等人,准备带着锦绮、纱 罗、彩绢等物,陪同使臣回程,偕往赐送各国王。④

    此处文字便很清楚记录,诸国使臣显然都是根据季候风的客观规律,在南京度过冬至。他们是要等到农历十二月,明朝已经准备好供应给各国的 《大统历》以后,方才在永乐十五年(1417 年)的农历新年前夕各自整装,准备跟着郑和的船队,装满各国的礼物,一道出发。

    没有历法就没有办事约定时间的标准和效应。《明太宗实录》 里头记录成祖在年底分发给诸王和群臣《大统历》,是早在洪武朝 就已经推广泽及海外。追溯更早的历史,明朝廷向爪哇“颁去《大统历》一本”,⑤是洪武二年(1369年)的事情。此外,朱元璋在明朝洪武六年(1373 年),也曾赠予真腊国《大统历》。⑥

    明初颁行的《大统历》,是明朝廷编订的历法书,包括郑和等各路使臣和民间航行必备,方便日常履行各种事务的择日定时标准,分发给各国,更是互相计算日子和约定日子,为设置时间和预估航行气候建立共识,方便海上交通的相互沟通。明朝钦天监编订的这种立法, 能够成为各国航海约定俗成的统一历法,亦足以确定古代丝路沿线的各国港口不是毫无预算的应付年年船来船往,这个海域在那时也是个汉语汉字广泛流通的世界。

  • 私貨珍藏

    由此亦不难理解,《顺风相送》在民间流传,为的是应付海上的实用需要,里头提及南海诸邦的好些地名,就不见得会相同于《明实录》或其他官员文士的传世用词,而是大量使用闽南方言音译。

    由此或能反映这其中记载的航海经验,最初也是辗转流传于闽南一带的老知识。由于《顺风相 送》倾向以闽南语音译地名,例如把“北大年”译为“太泥”,又或者是把“满剌加”译成“磨六甲”,其文字若是以方言读诵起 来,就会更接近马来语的原文发音。而《顺风相送》的编排也体现出服务于航海实用的要求,首先记载和叙述各种观测天文天气的技术,还有辨认海路的方法,接下去方才说明要如何识别沿途朝向各 港的山形水势,再到后头则是记载主要航路以及各分支航线,包括沿途地标各自的地方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针向差距,由此造成的相应海路距离。

    至于《顺风相送》最能证明彭亨作为华人先民最熟悉的一个地方,又是古代南海交通重镇,就在于《顺风相送》内文记述各地港口航路,对彭亨港口是有特别关注。本书对于各地港口开船来往其他港口的海路距离和针向说明,包括指出沿途所见山形水势组成的地标,都是着墨不多,简单扼要;唯独是尾端文字以下,出现了“彭坑山形水势图”,并且对彭亨作出较多于其他港口的记载;尚且,这里边对待地名的称呼很不统一,似乎经历过不同 时代传抄与增订,所以一会儿称呼“彭坊港口”,另一会儿又变成 “彭亨港”。②

    就在“彭坑山形水势图”后边,接着还记载了各处来往彭亨港口航线模式,其中有三处是直接对应彭亨港口的航路, 如“太武往彭坊针路”、③“赤坎往彭亨针”,④还有“暹罗往大泥 彭亨磨六甲”。⑤

    ①王琛发:《明清两朝妈祖崇祀的信仰面貌——以汉文历史文献的解读为中心》, 《妈祖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第84页。

    ②向达编注:《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第46-47页。

    ③同上注,第54页。

    ④同上注,第60页。 ⑤同上注,第61页。

    也有顺风北上的,都是根据风季出海。船上商旅舟人一旦到达彭 亨,当然得在彼岸住一段时日,等待回航的风季。 回说Linehan的考据,他并未使用太多文字讨论彭亨在明朝以前 的中华关系,但至少根据他的文字,可以发现早在明朝定鼎之前, 彭亨在宋朝时候曾经是三佛齐的跨海属邦;再到元代以后,彭亨又是在1365年之前便已经被满者伯夷纳入版图。


    而彭亨历任的国主,在历史上既然曾经依附三佛齐或满者伯夷,承认彼等的宗主地 位,又曾以号称“大邦国王”(maharaja)处身在海国城邦诸位小王之间,这历任统治者当中称为“permaisura”者,也就更有可能曾经具有三佛齐、满者伯夷或本邦的“亲王”身份,以此尊贵身世宣示宗主国必须认可彭亨相对自主的主权。

    可是,再等到满者伯夷在 14世纪末失去对马来亚半岛的影响,彭亨政权面临着陆地相连暹罗,又得接受着后者的影响。

    三、明朝海上交通文献留下的彭亨印象

    晋朝以后,自《宋书》开始记载“婆皇”两字,由五代十国一 直到宋元两朝,那些描述过“彭亨”的朝野记录,证实了华人先民自古生活在这片海域,从来不会感觉马来亚的半岛东面是个陌生的地方。在这些文字当中,如《新唐书》等,是源自朝廷使节来往记忆;像《云麓漫钞》和《诸蕃志》,是海贸事业官员留下的记录; 也有少数如汪大渊撰写的《岛夷志略》,是源于民间航海家的亲身见闻。

    再到明初,像《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等朝廷正史,侧重的是使节和外事官员留下的海上消息和往来记录。这系列古代文献,虽然没有直接材料明文记载先民如何在当地形成若干聚落,但至少证明彭亨在15世纪中叶成为满剌加属国以前,即使是屡经风雨,也一再听闻中土改朝换代,双方依然朝野往来,无改海上交通传统,其中也有舟子商旅在当地经商居留。


    ① Mohammad Yamin. 1948, Gajah Mata, Jakarta: Balai Pustaka, hlm. 54.;Wheatley, P.,301 302.

    明朝定鼎,彭亨亦是最早遣使结交明朝的南海邦国之一。明朝时代的海上交通文献,例如其中张燮撰写的《东西洋考》,还证实了彭亨王国至迟在万历朝以前便设立了官方圈定的海商舟子居住聚落,那时各地华人到达对方港口,都能方便上岸长期居留。

    由此必然也会发生语言学习交流,就能留下更多各种风土人情、历史演变乃至经济活动的记载,可供后人参考。 根据《明太祖实录》,彭亨是早在1378年,正值胡椒和苏木市 场价格堪比金银贵重,便曾在明朝初建时代遣使中国,上金叶表、贡献胡椒与苏木数千斤。

    《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二月 丁未”条,留下完整记载说:“湓亨国王麻哈剌惹答饶,遣其臣淡 罔麻都等奉金表,贡番奴六人,胡椒二千斤、苏木四千斤及檀乳脑 诸香药;百花国王剌丁剌者望沙亦遣其臣八智亚坛等奉金表,贡白鹿、红猴、龟筒、玳瑁、孔雀、鹦鹉、哇哇倒挂,及胡椒香蜡等物,诏赐二国王及使者金织文绮纱罗衣服有差。”

  • 私貨珍藏

    现在看来,《岛夷志略》提到说,在“八都马”当地另有酋长,这和阿拉伯记载“彭亨人”环住群岛,内容是互相有些差距;而且,当书中说及“八都马”此地“地产象牙,重者百余斤,轻者七八十斤”,⑥ 这不论在刁曼岛考古或历史研究,甚至岛上先民记忆,印象都是大有距离。而Linehan可能阅读过伯希和等人诠释《诸蕃志》 地名,受着影响,所以倾向将《岛夷志略》也有提到的“单马令”,视为彭亨现在首府关丹的河口港湾,这其实也并非定论;

    ① Ibid., pp.7-8.

    ② Ibid., p.8.

    ③ Ibid., p.7.

    ④ Ibid., p.8.

    ⑤ Ibid., p.5.

    ⑥【元】汪大渊撰,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30页。


    这在后来苏继庼校释的《岛夷志略校译》其实另有讨论,指出单马令应该是古代的另一处海域城邦,地点大致位于现在泰国的六坤一 带。① 汪大渊撰写《岛夷志略》的知识基础,在于他曾经在1330年和 1337 年两次随船出行,亲自漂洋过海,将所见所闻于至正九年 (1349 年)定稿,总结在《岛夷志略》。

    因此汪大渊书中说南海诸邦,包括描写彭亨本来是金银矿原产地,记录地方的常民风俗,多是在叙述本人亲身见闻。例如他记载当地的金银消费习俗:“富贵女顶带金圈数四。常人以五色焇珠为圈以束之。凡讲婚姻,互造换白银五钱重为准。”②


    在汪大渊撰述《岛夷志略》的年代,他那时印象中的彭亨,就是臣属三佛齐的跨海邦国,因此提到当地统治 者,是从华人对待地方统治的概念去说,说道当地“有酋长”。③ 以汪大渊的印象对比彭亨境内考古发现,汪大渊对彭亨的认识,可谓源于由宋而元的海域印象。他重视当地“有酋长”,是很重要的线索,这足以说明当地有社会、有居住聚落组成的古代村镇,也有商业秩序,包括处理邻近海域船来船往的贸易活动。

    正如上说,阿拉伯人早就记载过,彭亨的外岛刁曼岛,一度是来往阿拉伯与中国的中途岛,当地在1961年至1980年代初的几次考古活动, 特别是在1970年代上半叶有过大规模发掘,发现过先民的垃圾场以及厨房遗址,在岛西部的出土文物就包括了宋初广东瓷器,南宋至元代的江浙与福建瓷器;以后在其他地方,又发现有明代江西景德镇与汕头的瓷器,还有晚清中泰两国和欧洲流行的娘惹或西式瓷器。④由此可知,古代彭亨沿海确有宋元商船停泊遗迹,其中包括刁曼岛西部避风港湾,岛上有源泉可供来往船舶取水。

    ①同上注,第79-83页。

    ②同上注,第96页。

    ③同上注。

    ④Kwan K.K.& Martin,J.,1985.Introductions to the finds from Pulau Tioman, in Lam, Peter,Y. K.(et.al.) A Ceramic Legacy of Asia’s Maritime Trade. Kuala Lumpur:Southeast Asia Ceramic Society,West Malaysia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69-70.


    刁曼岛上考古发现的那几处历代居住区域,很可能印证上述《云麓漫钞》的记载,即是那些“候南风则回”的海商舟子遗迹。倘若再以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的内容,对照明朝张燮撰写的《东西洋考》,《岛夷志略》提到宋元时期的彭亨物产和入口需求,是说彭亨“地产黄熟香头、沉速、打白香、脑子、花锡、粗 降真,贸易之货,用诸色绢、阇婆布、铜铁器、漆磁器、鼓、板之 属”;①而到了张燮在明朝万历年间撰写《东西洋考》,张燮则是把 “沙金、犀角、象牙、鹤顶、玳瑁、花锡”②名列前头。

    如此对比彭亨在元明两代对外出口,可知自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到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历史经历了近三百年演变,彭亨本身领土疆界早从城邦形态 拓展至周遭各处领地,古代各国民众生活要求越趋丰富多样,彭亨向外出口名贵物产种类愈多,黄金和象牙等并非日常必要的商品也 就愈加有机会成为大宗外贸内容。


    由汪大渊到张燮,后者的记载已经加添说,彭亨原产的速香、片脑、胡椒等物,都属于大明王朝的 “本朝充贡”③名单,足可佐证此处是南海华人常来常往之地,否则 也难以如此详细记载由民间到官方的买卖贸易诸物。再者应看《顺风相送》。这部南海航路指南,是Schlegel以至 现当代作者在讨论彭亨古近代史时候,较少会有人引用的文献。

    可是,《顺风相送》恰恰是一本重要的航海技术指南书册,记载了各国帆船来往中国与南海各港口的主要使用航线,也记载了南海航道沿线的各处地标和港口名称;而且《顺风相送》还特别标注好几处可供人员与货物集散的大港,也即是可以沟通邻近地区的居留港口,其中对于彭亨港口,就做了相较他处详尽的记载。

    ① 同上注。

    ②【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9页。

    ③ 同上注。

    《顺风相送》的第一篇文字《地罗经下针神文》,文中尊称妈祖神圣,是采用了元代封赐妈祖“明著天妃”的尊号,而不是采用明太祖一度复奉的宋朝“灵惠夫人”封号,也不是采用明朝永乐七 年(1409)以后改称的“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但文中又有句子提到“永乐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国开诏”,如此足以说 明其中文字很可能最早源自元代传抄版本,经历过屡次增补,内容 总结了明朝以前直至永乐朝以后的航海知识,一路流传民间,到明朝方才完成现在阅读所见的整体结构。

  • 私貨珍藏

    《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二月丁未”条记载说, “湓亨国王麻哈剌惹达饶”曾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遣派使臣, 向明朝奉献金表,贡番奴六人,胡椒二千斤、苏木四千斤,另外还有檀香、乳香、片脑等各种香药,③ Linehan便是据此说,对照着彭亨当时是跨海从属于满者伯夷(Majapahit)王朝的城邦形态国家》

    论证彭亨统治者的称号,读音应是源于梵文“Maha”(大)和 “Raja”(土邦国王),由此而合称“Maharaja”(大邦国王);再配合着“达饶”应是马来文“Tanjung”的汉字音译,本意应是海岸 线之间向着海洋突出的那片陆地,由此便推敲当时彭亨统治者的称号,是要表述本身的领土范围掌握着彭亨河口流域的海岬地带。④


    ① Kwan K.K.& Martin,J.,1985.Canton, Pulau Tioman and Southeast Asian Maritime Trade, in Lam,Peter,Y. K.(et.al.) A Ceramic Legacy of Asia’s Maritime Trade. Kuala Lumpur: Southeast Asia Ceramic Society,West Malaysia Chapter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49-63.

    ② Linehan, W.,op.cit., pp.5-7.

    ③【明】姚文广、夏原吉监修:《明太祖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 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964页。

    ④ Linehan, W., op.cit,p.6.


    因为大凡海岸线越有大片突范围,其内侧即是天然的避风港湾。其实,Maharaja在梵文意味着“大王”,当“大王”把握着港口和富庶地带作为都城,其底下应该还有许多通常翻译作“小王”的附属或者同盟的土邦领袖,又或者实质上便是管理国王属下各处领地的 “土酋”。这种“大王”“小王”的说法也常会出现在中国历朝的佛经翻译。而证诸中文文献,彭亨的情境也确实不离此说。

    明朝张燮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成书的《东西洋考》,书中“彭亨”条便提及说:“金山:其上出金,有大酋守之,日遣百馀人采取,月进王二十金。”① Maharaja 这个名词,后来还曾经继续被马来西亚各州统治者沿用,但已经不一定有实质封邑,只是作为一种赋予王室成员的荣誉称号。

    另外,Linehan 引用的其他文字,也提及满剌加(马六甲)王朝开国国王的名称Parameswara,可能是满者伯夷王朝赋予公主、郡主或女王夫婿的“亲王”封号,由此试图解释《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十二年(1414)遣使明朝的彭亨统治者名号,何以会名叫“巴剌 密锁剌达罗息尼”,前边数个字的发音,与满剌加国王名号雷同。②

    翻查《明太宗实录》Linehan 引用的彭亨统治者名称,其实源于记载在卷154的“永乐十二年秋八月甲寅”条。Linehan认为,“巴剌密锁剌达罗息尼”的名号,源自于明人把原本的两个名词用汉语结合在一起音译,前边使用的“巴剌密锁剌”称号,很有可能本来一致 于《明实录》译称马六甲开国国王为“拜里米苏剌”的原意。

    但 Linehan 考据彭亨国王称号后边的“达罗息尼”四字,则是根据马来人称呼海湾为“Teluk”,还有当地人至今将距离彭亨河口四十里的名高山、大湖、泉源和村子命名为“Chini”,视为灵兽白鳄鱼守护邦国的神圣基地,由此推论《明实录》所说的“巴剌密锁剌达罗息尼”意即是“青尼海湾的亲王”。③


    ①【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8页。

    ②【明】张辅、蹇义、夏原吉監修:《明太宗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1962年校勘本,第1776页。

    ③Linehan, W., op.cit.,p.7. 11 ④Ibid., p.1.


    而Linehan接下去的重点是引用 了费信的《星槎胜览》,对照葡萄牙人 Godinho de Eredia 由马六甲陆路以六天行程进入彭亨的游记,④ 说明那时彭亨作为一个海域城邦形态国家,领土范围主要是的海边平原地带,背后还有群山围绕, 以山后拥有丰富的金矿矿脉,吸引各国商贾纷纷前来交易买卖。①


    Linehan行文中,另外也引用了J. V. Mill在1930年翻译葡萄牙 人Godinho de Eredia的游记。J. V. Mil根据Godinho de Eredia这份 1613年的文献,是把彭亨统治者的身份英译为“permicuri”,② 音意接近当时海域通用梵文Pramaiswari的原本含义,意谓着“女主”。Godinho de Eredia并且推测,满剌加王国崛起以前,彭亨是继承着北大年,第二个出现在半岛的马来邦国,作为半岛最大黄金产 地,很早就在古希腊强盛时期,和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发展了双边贸 易关系。③

    而且,按照Godinho de Eredia的听闻,彭亨在归属马六甲王朝之前,曾经被暹罗纳为藩属,当时彭亨permicuri也还兼管北大年,又称呼半岛南部为“Ujungtana ”(土地的最尾端),任命居留在新加坡的港城事务大臣(Xabandar)掌管关卡财务。④

    这正可以对照汉文翻译“巴剌密锁剌”的原意,意即其统治者并非源自所属王朝的本源世系,而通过婚姻成就身份的“郡王”或“亲王”,亦即 “permaisura”一词的意义。现在马来西亚联合邦诸王室之间,依旧 是有沿续过去历史的,还是以“permaisura”称呼亲王,以 “permaisuri”称呼王后。如此记载足以反映,不同时代的彭亨版图 各有差别,不同时代的彭亨华人,是活在不同具体时间的边境范围。

    相对于明代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元朝汪大渊撰写的《岛夷志略》。Linehan的《彭亨史》只是在第二章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提到说《岛夷志略》提及了“彭坑”,另外就是以加了个“?”再引述前人,说道《岛夷志略》提起过“八都马”,或即是刁曼岛。

  • 私貨珍藏

    不过,在吠陀时代以后的印度神话,因陀罗的神圣故事就褪色了,反而多了许多神明由于七情六欲导致的错失。①彭亨最初以因陀罗名字称城邦之名,想来亦是息息相关彭亨河港口的民生经济。当地老百姓是年年依赖季候风演变迎送帆船,又得担心风灾水灾。 彭亨以后,自从Pura转借成为马来语,这个梵文词汇在本区域的使用历史也是源远流长。

    至今,新加坡作为现代城市国家,国歌以马来语唱出的国家名称Singapura,即是新加坡古代历史上本来的国家称号。按照梵典的文化传统,狮子(Singa)是为瑞兽, Singapura意味“狮子城邦”。 Linehan叙述彭亨历史,较少引用中国的历朝史料。

    可是,追溯早期西洋作者引用过的中华典籍,各家讨论过彭亨的文字不多,最早文论可能出自荷兰的施列格(Gustaaf Schlegel)。施列格于1899 年在法国《通报》第十辑发表的南海诸国《地理志》,其中的第iii 篇和第iv篇是在论述马来亚半岛上彭亨和柔佛两个古国,使用的古 代历史材料,主要都是引用中华历朝文献;其中除了提及清代《续 文献通考》说过彭亨又称“暹罗迤西”,也引用了《明外史》和 《东西洋考》等书,考据出在明神宗年代的彭亨与柔佛关系,古柔佛国不止一次军事威胁彭亨。②

    根据中华先民“下西洋”的观念,彭亨位处西洋海域,由暹罗航路的南下,北根王城向东则接近对岸婆罗洲、偏东北则往菲律宾、向南是爪哇大岛诸港口,从陆路西进可到达马六甲海峡东岸大小诸港。施列格使用的汉文史料,重视详细记载彭亨和各邦的恩怨关系,或能折射出彭亨历来局势,都会影响历朝遍布南海各地的华人船主海商,相关彼等长期海域生活的经济利益与谋生安危。

    在15 世纪以前,船舶主要都是沿岸航行,此处地理位置也确实比南方的柔佛更具优势,更方便通过陆路运输各种物质来往马六甲海峡东岸,节省许多时间和交通成本。在这里的交易的各方货物,有的来自南中国海以北、以南、以东,也有从马六甲海峡上岸后通过陆路运往北根等处的;帆船到了彭亨海岸能不能安全停泊,当然不止是 牵涉成本预算,还是件生死大事。

    ① Berry, Thomas.,1996. Religions of India: Hinduism, Yoga, Buddh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20–21.

    ② Schlegel, G., op. cit.


    Linehan 以后,G. R. Tibbetts在1956年撰写的《阿拉伯,地理家认识的马来半岛》,引用了Muruj al-Dhabab撰写的阿拉伯文字,是 Linehan 昔日未曾引用过的;① 再后来又有一位保罗•惠特利 (Paul Wheatley)考据 1500 年以前的马来亚土地,是引用阿拉伯旅行家马素地(Masudi) 公元943年撰写过的同类文字,讨论了古希腊人关于《黄金半岛》的概念。② Masudi 昔日东游,旅游了遍属于古代三佛齐(Sri Vijiaya)王朝的跨海版图,曾经注意到半岛海滨有 一处地方名叫 Fanjab,其内陆领地拥有产银、产锡也产金的矿区, 相邻着半岛西边的吉打王国;而根据Masudi的说法,只要有外来船只到达当地,就会遇上当地模样奇特的卷发人群,持着毒箭,扒着小船上前包围,把来访的客船困在海中。③


    现在看来,Masudi文中所指的这些彭亨武装船民,当是来自耶坤族,即地方上称为“海人” 的部落。按照G. B. Tibbetts设想,Fanjab应该是Fanhan的音误,即 “后来”华人用汉语翻译的“彭坑”(Peng-keng)。④

    古代海上丝路,各地贾船相互转致,端赖沿线港口互通。唐宋 既有阿拉伯人留下了彭亨与中国诸港口的航行记录,同时代的中华海商更不可能不会熟悉这处海域相连的地方。据Paul Wheatley 引用 “Akhabar As-Sin Wa'l-Hind”(《中国与印度的消息》)等阿拉伯 文献的记载,公元11世纪的彭亨沿海,还有些“彭亨人”环住在刁 曼岛(Pulau Tioman)等诸岛屿上边。

    那时正值宋朝,刁曼岛这处彭亨王城港口东南处的岛屿,是帆船来往柬埔寨补充淡水的中途,也是商船交易檀香木、白米的地点。⑤刁曼岛地理位置在彭亨河出海的 东南边,帆船经过岸边的海域,如果不是驶向彭亨王城北根靠港停 泊,只是想要取道北上柬埔寨,或者南下新加坡以南,刁曼岛西部

    ① Tibbetts, G.R.,1956. The Malay Peninsula As Known to the Arab Geographer.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Vol.IX, Singapore:University of Malaya,pp.25-28.

    ②Wheatley, P.,1961. The Golden Khersonese. Kuala Lumpur: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p.247,p.228.

    ③Ibid,p.38,p.228.

    ④Tibbetts,G.R.,op.cit.,pp.38-39;Wheatley, P.,op.cit.,pp.228-229. 9 ⑤Wheatley, P.,op.cit.,p.229.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 10 海湾,便是极适合船舶中途避风之处,或者派人登陆汲取淡水储备;而上世纪屡次的刁曼岛考古,更是一再发现岛上的人类居住场所痕迹,出土过大量宋初广东产瓷器碎片,证实了本岛宋元以来船 来船往,并且至迟在宋代便已出现大片面积的人类居住区域。①


    但是,西方人引用古代中文文献,首先遇上的考验是汉字自身的历史演变,遇上不同的地方或年代,都可能出现读音或文义上的变化。如“彭坑”的“坑”,以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发音当然是唸作 “Keng”,只有回归向上述刁曼岛发现的宋代瓷器来源地,使用当地的华南广府方言发音,才会迄今依然唸成“Hang”。

    而Linehan 使用中国史料讨论彭亨古代史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了《明实录》和费信的《星槎胜览》。他在文中有一大贡献,是采用那时明朝官话的中文音译,重新对照了彭亨历代统治者的名号,设法还原这些马来文发音的原意,由此便能更清晰解说古代彭亨领土上边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

  • 私貨珍藏

    不同时期的汉文航海交通文献,上边可能出现寥寥数字的细节差别,其实就能反映一般不应忽略的常识议题:华人在彭亨的历史,是属于彭亨历史的一部分,没有离开过世界的经济历史,是全球经贸趋势演变呈现在马来亚东岸的进程。 上述各种中文文献,虽然记载过历代彭亨风土人情和物产特征,可是记载古近代华人在彭亨境内生活的内容情况,一般并不多见。

    不过,至到上世纪,自英国人 W. A. Linehan 撰写《彭亨史》 (A History of Pahang),后来还有许多西文或者马来文的历史撰述,都总结过好些讨论彭亨的中外文史料,其中有些文字提及古代商旅舟子在彭亨的情况,也不乏一些文字提及17-19世纪彭亨境内华人。

    另外,还有一些新的材料,源于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是有文物可供考据说证。这包括2020年11月14日,在彭亨第九任州务大臣莫哈末朱索位于老北根(Pekan Lama)的故居前,意外挖出了九块清朝墓碑。

    根据刘崇汉的《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他在1990年代访问北根华人伯公庙时,除了见过庙中原有的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 “大唐本头公”牌位,还见过一些嘉庆年间文物,同时也发现那时庙前墓碑林立,有些墓碑刻着嘉庆年号。①

    2020 年发现的这些碑记,相比起刘崇汉在1992年以前曾经见过的,不算太古老,重要是其中有甲必丹的墓碑。若把这些材料集合在一起,以北根先后发现的木石刻遗物进行内外部考据,特别是参照各种海洋交通文献,尤其不能忽略像《顺风相送》这类古代航海工具书,从多角度的相互解读,也许能看出许多前人未曾重视的事情;这对于进一步理解17 世纪以前的彭亨华人历史,以及彭亨的海上交通与经贸,特别是继 续理解客家和潮州群体18世纪以后在彭亨境内的港区和矿区的互动,都会较有参考价值。

    ①刘崇汉:《独立前北根华人简史》,收录在刘崇汉主编:《彭亨华族史资料汇编》, 关丹:彭亨华团联合会,1992年,第141-142页。



    二、从WILLIAM LINEHAN《彭亨史》回顾

    古代史料 W. A. Linehan长期生活在英属马来亚,服务于殖民地官僚系统,从1931年至1937年曾经历任英殖派驻吉兰丹与柔佛两邦的署理顾问官,1938年出任海峡殖民地教育厅长兼马来联邦教育顾问,以 后1948年退休后又在翌年返聘为马来亚博物馆馆长,一直到1951年方才任上离职;回到英国;以后又于1955年出任剑桥大学东方语言研究助理主任,直至当年10月离世。①

    Linehan 的《彭亨史》正如他其他的文字,都是依靠本身有过丰富的历史文化学养,借助长期担任英国驻马来亚官员的资历和方便,力图综合各种可靠的一手材 料,客观详尽记述当地的民族志,确保丰富大英帝国当时的东方研究,完善帝国学者官僚对马来亚各属邦的当前和未来理解。

    姑不论 Linehan的官方立场,他的《彭亨史》可说是资料详尽,是上世纪初西方人撰写过的最完整的彭亨通史。《彭亨史》的序言,首先便引用了不同族群的传说,可谓是各有各说的解释着“彭亨” (Pahang)得名的来由,由此无疑也能反映彭亨自古便是多元族群。不同的族群,各自解释历史上共同的生活环境,都不可避免会 继承族群祖先流传的集体叙述,偏向以本身作为主体的那部分记忆。

     《彭亨史》除了记载着中国人曾经按照古代语言发音的音译, 称呼当地为“蓬丰”,也引述了阿拉伯和欧洲人对“彭亨”有过的不同称谓,如:Pam、Pan、Paam、Paon、Phaan、Phang、Pahan、 Phaun、Pahangh。在Linehan看来,这些西方与东亚各国都曾经各自以本国文字对译此地地名;他们在发第一个音的声母时,不论是以清或浊的双唇音发音,显然都是外来者在使用着音译。

     ① Who was who 1951-1960. London: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61, pp.663-664.

    而Linehan议论此地名称最早缘起,则是并列了他认为最早在当地内陆活动的三个族群,即吉蔑语系的古暹人(siam)、耶坤原住民,以及马来 人,以对比这三个族群的各说各理,寻找“彭亨”地名的最早渊源。Linehan 说:根据古代吉蔑(Khmer)语系的发音,“彭亨” (Pahang)本来古代也如现在的英文发音,是一个完整的词汇,即 “锡”的意思,由此也便能对应吉蔑人的记忆,即当地的林明流域 (Sungai Lembing)一带本来是古矿区;可是 Linehan也关注和转述 了 Bebar 地方上的耶坤(Jakun)原住民记忆,认为“彭亨” (Pahang)本来的发音,源自原住民祖辈称呼此地“Mahang”;而马来人则说,彭亨河流域,河流分支的河畔有个村子名叫 Kampong Kemanmang,对面有棵大树属于Mahang树种,他们的古代先民为了方便记忆地点,便以地标的树名作为地方名称,后来演变为地方上的马来人习惯唸成Pahang发音。①

    Linehan还提及,彭亨在 1454年 成为马六甲王朝属国以前,原来便是一处古代城邦,在梵文文献的名称是Inderapura。Inderapura的称谓取名自“Indera”,即古印度神话所谓的众神主宰“因陀罗”,或后来佛教演绎的天界主帝释天, 而梵文 Pura 则意味着“汇聚之处”或者“城邦”,由此可推论,古代彭亨是类似古印度的城邦形态国家,其主要领土几乎是重叠着一 座海港城市的整体地理范围。

    当然,Linehan 也意识到,彭亨称为 Pura 的实质统辖范围,不等于后来彭亨王城首府北根(Pekan),应是大于后者在马来文概念中的所谓“市镇”的意义。②

    Inderapura的领土,当时应是已经包括海港周遭许多乡镇聚落;彭亨国主的天命,即是统合着所有乡镇聚落的领主或头目,以社会一体而经济共生。在古印度经典《梨俱吠陀》(Ṛigveda),因陀罗被视为是出现次数最多的神,手握雷电为武器,传说中他是主宰雷电、气候、雨 水、河流之战神,曾经杀死了延续季候旱灾的修罗天龙,让阳光和雨水解救人类。

    ①Linehan,W.,1936. A History of Pahang.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Royal Asiatic Society 14(2),p.2. ②Ibid.

  • 私貨珍藏

    过去宋元明文献只说“彭亨”,没有提到“北根”,到达北根就是抵达彭亨;而在明朝张燮的《东西洋考》,只是直称此地以一个“城”字,亦是如此理解。①

    人们从各处航行而来,抵达彭亨河外的海港,循着河道逆水行舟,上了岸进了城,就已经是身处在本邦最繁华的地理中心。 回顾历史,由唐朝至宋元明清,华南一带的老百姓,随着造船和航海科技的提升,也就有了更多冒险出海的本事,构成民族祖先自古参与南海多民族文化交流,兴旺南海交通贸易的本钱。历朝各民族舟子海商,不单是常来常往大陆本土与南海诸邦,他们为了帆船必须依靠季候风,更常有根据季风的变化,年年都得南北两处定居。

    所以,中文文献早在唐朝以前频频出现“彭亨”这处海港口城邦名字,元明文献早有商旅舟子定居的记录,除了帆船航行时间必须服从大自然的季风气候规律,港口在南海的地缘优势是主要原因。 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成书于开僖二年(1206年),本书卷五就有说过,宋朝的福建市舶司,大凡所管理的舶船有前往南海诸邦的,都说是“候南风则回”。②

    这或能反映当时海贸生活的真实 面。所有出港帆船随着季候风相送,南下诸国;一旦到达目的地港口,都得入港停留,在当地流连数月半载,等待向北回航的风季。

     ①【明】张燮撰,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77页。

     ②【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53页。


    不过,正如上说,彭亨有华人居住谋生,年年轮流往来居住在华东南和当地两处家园,必须随着风季长居彭亨港口长达半年,或期间 往来邻近各地经营买卖,还不单是季候风与帆船技术相互关系的必然影响。这背景是海贸优势的客观环境,商人要交易中原与南海货物,各处有利可图,就得尽可能拉长每趟停留的时间,尽量卖完带去当地的产品,也尽量收集最多当地的资源,以备回程转销。


    由 此,历朝中文文献出现过不同翻译的“彭亨”发音,往往伴随着当地经贸资源的记载,而不同时代又会重视不同类型当地土产,这便 足以表达在不同年代曾经有过不同地区先辈前来彭亨开拓经贸,或开发海陆资源,各自以本身的海上经历融入感受此地风土民情。南海各族先辈也是因应着经贸往来和互通有无,奠定了可持续的文化交流与共荣共存的基础,共同见证彼此就是这片海域自古存在的多民族生存共同体。

     图1:《云麓漫钞》节选

    诸种中文文献之间,唐代以前的《宋书》最初是称此地“婆皇”,后来的《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则采用同音异字, 而作“婆凤”。以后,彭亨在宋朝时期演变为三佛齐的属邦,国邦依旧沿用旧名,但是宋朝赵汝适在《诸蕃志·三佛齐国》的内文, 是翻译作“蓬丰”。

    而在《云麓漫钞》当中,赵彦卫提及了“朋丰”,也是指彭亨。再到元朝,民间经贸航海家汪大渊撰稿《岛夷志略》,以及接下去明朝郑和的随员费信撰写《星槎胜览》,则都 是把本邦的国名翻译为“彭坑”。

    还有茅元仪的《武备志·郑和航海图》,则是为了要强调其港口性质,写作“彭杭港”。只是,此前元朝《大德航海志》使用的“彭亨”两字,应是元明以来最常见译名。①

    但是,如果按照一般研究明史都得翻阅的《明实录》,洪武时其实初称此地为“湓亨”,是永乐朝以后才定为“彭亨”。《明实录》、《星槎胜览》和《武备志》对同一地名各有译词,足以反 映中华历朝常有船舰往来彭亨,同时期也会有分别来自不同籍贯和说着不同口音的先人,各自下海出洋,而且都是接触过彭亨,双边海岸互市络绎不绝。

    如果根据元明时期的《岛夷志略》、《顺风相送》、《东西洋考》等书,这些书的记载,多会偏重彭亨的地缘位置,视为商旅舟子停泊帆船以及上岸居留的港口。所以彭亨港口也是华船到达南海的西洋以后,重要的中转港;一旦南下大船停泊在靠拢彭亨西岸的 海上,人们又能从彭亨港出发,使用当地小船出海,借助小范围海 域的海流和日夜风向的变化,来往贸易于海域诸邦之间。

    汉文记述彭亨,除了多会重视彭亨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货殖物产,也就多会记载彭亨来往他国日程,以及彭亨的各国关系,等等细节。到 18世纪以后,彭亨此时国境的地理形势演变,正如陈伦炯《海国闻见录》所说,是深入至半岛北部的大片山区,沿山相续连接着彭亨东北部的暹罗属马来诸邦;而清朝谢清高《海录》也因此看到明清以来的彭亨版图,其北方的地理形式主要是山区,连同着山区拥有大量矿脉资源,影响了清人进出彭亨的方式。

    ①【元】汪大渊撰,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 97页。


    到了清朝。华人出入彭亨,不一定再要如前人一般采用彭亨港口,那些要进去金矿区的,反而是从邻国登加楼的港口上岸,从陆路走入彭亨境内更方便。 宋元文献会和清朝文献之间出现差别,清朝华船前往彭亨会使用宋元文献不曾记载的新兴登陆地点,其背景主要还因彭亨此时和西方各国经济有了愈来愈多的关联。自欧洲重商主义崛起之后,欧洲长期拥有黄金需求,而彭亨北方山脉的金矿区,此时正当兴盛。 所以清人相比起前人,入境彭亨的目的地有了差别,那些想要去北 半部山区的,就不见得像前人一样会航向距离山区遥远的彭亨南方港口,在北根登陆。

  • 私貨珍藏

    我觉得们现在还有必要进行许多基于细节的重新解读,是因为我们有需要回头反省一切可能的虚妄,以寻求通盘的理解,思索我们现在正在延续的过去是种怎样的存在。这不止是为了我们自己, 也是为了先人,为了子孙。由于思想,我们存在;只有继续的思 想,直透那些导致历史虚无的本质,破除一切原来属于意底牢结造成的桎梏,我们才可能不断去发现自己本当如何存在。 作者识。

    目录

    一、引言 ...................................................................................................... 1
    二、从William Linehan《彭亨史》回顾古代史料.......................................... 6

    三、明朝海上交通文献留下的彭亨印象 ...................................................... 16
    四、14至17世纪屡次毁于战火的海港王城 ................................................. 25
    五、19世纪北根华人乡镇和东北矿区的劫后复兴 ....................................... 36
    六、彭亨华人甲必丹的战乱历史与残破记忆 ............................................... 48
    七、19世纪末英方介入以后有待重构的历史叙述 ....................................... 67
    八、后语 ..................................................................................................... 80

    一、引言

     “彭亨”在南海交通历史上,是历代各国航海者较熟悉的地方。中华历朝各地港口,大凡有商旅或舟子出海航行,帆船不论南下北上,都得服从自然规律,因此各地船舶出入南海各处,特别航 行西洋沿线的,常有往来或途径此地;而南下者为了等待季候风向 北归,往往就得停留在在此处古代海域邦国,在彭亨或邻近其他港 口上岸,居住数月,休息生养。久而久之,各国各地先民来往此地渐多,对当地风土人情,也就印象愈加深刻,甚至记载下当地相遇各国人事与物产的事迹。

    特别是人们屡次出海,都曾居住或经过彭亨,来路去处常会提起此处地名,所以不同时代的先民,也都会使用各自的语言,音译现在英语继续使用的“Pahang”名称;而历朝中华先民,也曾经根据各处地域的汉字方言,以不同腔调,翻译出多种不同汉字拼音的地名音译,其中“彭亨”两字最为普遍,至今通用。而此邦的汉字名称翻译,长期无从一致,其牵涉的时间超过 千年,已足以证明中华祖先自古不会感觉此地陌生。

    正如19世纪以 撰写《天地会》闻名的荷兰汉学家施列格(Gustaaf Schlegel)撰写彭亨古代史时所见,至迟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到清朝为止,现在通用的“彭亨”一词,便是屡屡出现在航海记载,而且是因着不同 年代不同籍贯航海者的发音差异,出现过不同的音译名称。

    施列格在1899 年发表彭亨国史的考据文字,刊登在西方最早汉学刊物《通报》第十辑。①他在文中也很早有发现,历朝中文文献对于彭亨的认识,是跟随着人们的经历出现不同的记载,因着此处海上贸易内容的演变而演变;经验和认知不同,也就造成历代叙述的内容各有差异。

    彭亨港口过去历久不衰,也是得力它位处南中国海西部,相应于顺风相送年代的地理优势。如果从地图查阅,此地称为“北根” (Pekan)的老城,其周遭海岸,直至19世纪依然是个帆船密集的海港区域。北根港口位于海域西面的地理位置,正好坐落在古代南海西洋航路南部沿线的中途,恰恰就在马来亚半岛东岸中间偏南方,向东是婆罗洲,西南接近爪哇,沿着内陆河道走陆路,数日可 达半岛西岸的马六甲等地,或西渡苏门答腊。

    “北根”事实上是个中文音译,这两个音节的马来语原文,本是Pekan,意思即是“市镇”。在清代以前民众的历史记忆,彭亨这座“港口城镇”,即“本邦”主要地理疆域,构成国土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的主要范围,也是协调境内边缘地区的枢纽,国主政事亦居其中,所以“北根”按华人传统概念,即《左传》《春秋》所谓的 “王城”。(下续)


    作者简介: 王琛发 (Ong Seng Huat) ,男,马来西亚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 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嘉应学院“广东省海外名师”特聘教授, 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英国欧亚高等研究院-马来西亚 道理书院院长;越南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南海华人历史文化与聚落研究,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① Schlegel, G.,1899. Geographical Notes. Cordier, Henri(ed)., T'oung Pao ou Archives pour servir à l'étude de l'histoire, des langues, la geographie et l'ethnographie de l'Asie Orientale (Chine, Japon, Corée, Indo-Chine, Asie Centrale et Malaisie), Vol.X.,Leiden, E. J. Brill, pp. 39-51. 1

    (摘自: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作者简介:中国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马来西亚韩江传媒大学学院中华研究院特聘教授;原載:韩大学术丛刊第一种,Date: October 2022  e-ISBN 978-967-17212-9-2)

  • 私貨珍藏


    王琛发:英属以前彭亨华人史记: 海洋经贸视域下的中外文献解读


    我仅仅是希望以我个人的观念,通过自己有限的能力,把一般人都能检阅得到的各种语文文献互相贯通起来,按照着时间顺序去排列,由此便能回归起点,落足在长时间的历史和跨地域的文化,去阅读这个地方曾经面向着大海洋时代的一个又一个历史片段。

    并且,我是想要寻觅古人的声音,聆听他们历代相续,身处在长时期 的历史和跨海域的环境,是否存在着一种精神的贯通性,贯通在多 民族交流互鉴的各种演变情境之中。

    我是想着要从连贯着这些片段的内容,去认识它们的呈现表述方式,考据与诠释它们互相之间的贯通与变化,从而理解所有这些文献原本的来龙去脉。我不一定需要每个人赞同,可是我是真切的在思考,以对话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语言甚至不同立场的文献,感受着它们相互之间的对话,于是我就可以从中试图解释里头的“人”,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历史中生活与思考。

    Related:

    (上)

    房子能浮起來嗎?

    做客 特色小鎮

    The Cultural & Creative Hub

    (下)

    我們這樣走過歷史 

    愛墾慕課·在地篇 

    Kelantan 吉蘭丹

     

  • 私貨珍藏


    吳晟〈我不和你談論〉

    吳晟詩人有首詩〈我不和你談論〉,這麽寫道——

    我不和你談論詩藝
    不和你談論那些糾纏不清的隱喻
    請離開書房

    我不和你談論人生
    不和你談論那些深奧玄妙的思潮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看看遍處的幼苗 如何沉默地奮力生長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撫觸清涼的河水 如何沉默地灌溉田地

    我不想和你談論社會
    不和你談論那些痛徹心肺的爭奪
    請離開書房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
    去探望一羣一羣的農人 如何沉默地揮汗耕作

    你久居鬧熱滾滾的都城
    詩藝呀!人生呀!社會呀 已爭辯了很多
    這是急於播種的春日 而你難得來鄉間
    我帶你去廣袤的田野走走 去領略領略春風
    如何溫柔地吹拂著大地


    對鄉產學(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ELP)研究来說,這首後来還譜成曲唱成歌的詩意義深遠。

    經濟步伐不是在在繼續放緩嗎?

    失業、裁員、減薪、通貨膨脹.......的負面影響繼續衝擊我們?

    苦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有機會?

    我們每日上網遊走在社群媒體,進出無數內容,可曾看見新的空間?

    可曾看見自己和周遭人群、事物的關聯,並將之轉化成新的可能,以減低甚至超越逼人的負面影響,好好過生活?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太豐富了, 網路內容工作者為何不深入去了解? 不去呈獻出來?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愛墾慕課·絲路篇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