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 傳播美國美国米歇根州底特律形象的口號:文藝復興城市。
電商宣講進農村·葛家鎮抖音新媒體培訓班成功舉辦
爲進一步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培育,發揮電子商務平台在助推優質農産品産銷對接中的積極作用,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5月18日,由山東外貿職業學院、文登區商務局、葛家鎮政府主辦的“鄉村振興抖音新媒體培訓班”在葛家鎮成功舉辦。
本次文登區商務局電商宣講團走進葛家鎮,邀請了山東外貿職業學院閆靜雯老師、青島萱芷會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杜澳華經理來進行宣講授課。兩位老師詳細講解了短視頻平台的發展趨勢、分析抖音賬號注冊、短視頻剪輯技巧、抖音直播具體操作,深入地分析抖音底層邏輯,手把手教授如何利用剪映軟件剪輯短視頻,深入淺出地分享了抖音運營的相關落地方案。
葛家鎮素有“水果之鄉”的美稱,葡萄、蘋果、桃子、草莓、大櫻桃......全鎮果品面積5萬多畝,佔全區水果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水果年産值達十億元。下一步,區商務局將重點扶持威海聯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威海可道網絡有限公司、威海果這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專業直播團隊,加強與葛家鎮的蘋果合作社、種植大戶進行合作,讓當地特色農産品“觸網”銷售,實現電商興農爲鄉村振興賦能,促進農村産業轉型以支持特色産業發展,充分發揮農村電商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2023-05-19;文登商務)
延續閱讀:新文科~行行業業跨界融合
除了時下火熱的幾個直播達人以外,真實的直播人才市場究竟怎樣?據媒體近日報道,某招聘網站最新發布的《2020年春季直播產業人才報告》顯示,春節之後直播行業的招聘需求同比上漲132.55%;直播人才的平均月薪達到了9845元,短短一個月內再度漲薪。主播為直播人才中的絕對主體,直播教師競爭激烈。
這段時間以來,從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對“互聯網+”和平臺經濟等加大支持力度,到各地主政官員摘下口罩、帶頭“下館子”——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之後,復工復產的“加速鍵”尤其考驗治理智慧。要素流動了、企業復產了、服務跟進了,剩下的,就是消費端的信心如何恢復。說得更直白一些,在全球疫情形勢嚴峻的當口,賣得出貨才是市場回暖的硬道理。
當此語境之下,企業、平臺、地方政府等不約而同想到了直播經濟。數字顯示,過去一個月,超過50%的品牌電商旗艦店開通直播賣貨,線下門店直播也迎來爆發式增長。啟動門店直播的商家多了5倍,做直播的導購多了10倍,並以每周翻倍的速度持續壯大,帶動線上線下業務雙增長。
如果說這些數字還略顯宏觀,那麽,不妨看看下面具體而微的例子:3月19日,山東曹縣漢服源產地的180多家企業和商戶在線直播推介了近5000款漢服。女縣長變身漢服主播——在“縣長帶貨”環節,直播間匯集超過160萬人次觀看,商戶在半小時內售出了漢服3000餘件。相較於積壓在倉庫的貨品,“帶貨”成了最硬核的抗疫情、促生產、穩就業行動之一。
今時今日,已經沒有人敢小覷直播的能量了。不得不提的一個大背景是:2019年,雙向互動的中國直播電商行業,總規模一舉超過4000億元,誕生了“5分鐘賣掉1.5萬支口紅”的帶貨紀錄。有疫情初期的經濟打底,復工復產後的中國全產業鏈,都離不開直播帶貨。在“復工大聯播”等直播實踐中深耕地方、穩紮市場。一舉多贏,何樂而不為?
中國統計局3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1至2月,國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5.21萬億元,同比下降20.5%。但讓人意外的是,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卻逆勢增長,二月同比增長8%。讀懂了這個反差,就能讀懂市場為何會對直播經濟如此青睞。復工復產、脫貧攻堅,直播經濟這個全域營銷的新陣地,已經成為撬動市場回暖的一個支點。(2020-03-26 /來源:中國光明日報)
iki kia kiak
相山:集聚「鄉賢+」力量賦能鄉村振興
「放營養包時要在平整面劃兩道長條口子,然後將劃口處向下蓋在土壤上,每個營養包間隔20釐米碼放整齊……」眼下正值羊肚菌播種的最佳時期,在崇仁縣相山鎮鳳崗村羊肚菌種植基地,種植戶廖飛進與工人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穿梭於種植大棚內放置羊肚菌營養包,現場一片繁忙。
村民鄭子平一邊熟練地在大棚裡播撒菌種,一邊興奮地對筆者說:「我在『家門口』做事,每天有100多元的穩定收入,還能學到羊肚菌種植技術。希望村裡多幾個像廖飛進這樣的人返鄉創業,帶領我們一起致富。」羊肚菌作為一種珍稀食用菌,因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鮮美的口感,被譽為「素中之葷」「菌中之王」。人工培育的羊肚菌種植周期短、效益高、見效快、市場前景廣闊,深受消費者青睞。「人工種植羊肚菌的生長周期約120天,鮮菇畝產600斤到1000斤,畝產值達3萬元以上。」有著多年羊肚菌種植經驗的種植戶廖飛進介紹道。
「去年我們村試種了30畝羊肚菌,效益很不錯。目前已經和上海、南昌等地的商家簽訂了收購協議,收入比較可觀。今年准備再擴大種植面積,基地現有大棚57座,總面積達52畝。」談起村裡的羊肚菌種植情況,鳳崗村書記甘少平笑著說。
鳳崗村發展羊肚菌特色產業,是崇仁縣鄉賢「回流」助力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縣聚焦鄉村振興目標,統籌規劃發展優勢產業,把鄉賢返鄉創業作為發展鄉村產業的主要抓手,圍繞崇仁麻雞、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做文章,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不斷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昔日一個個不起眼的小村莊,如今處處煥發出新活力。
「崇仁縣委統戰部將持續在『引賢』上做文章,搭建好鄉賢聯誼會平台,堅持線上線下聯動,把鄉村作為鄉賢返鄉創業的主戰場之一,深入挖掘鄉賢資源,發揮鄉賢能人薈萃的人脈資源優勢,集聚『鄉賢+』力量,賦能鄉村振興。」崇仁縣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說道。(發布時間:2024-01-11 來源:撫州日報 崇仁訊;巫發陽、楊文輝)
Feb 25, 2024
iki kia kiak
江玲·西子灣的日落
作詞:隱也
作曲:隱也
那天我滿心喜悅走呀走
拎個行李還勾著爸爸的手
快到車站的時候 爸爸突然對我說
丫頭好不好 到海邊坐坐
你來陪爸爸一塊兒看看日落
因為明天這時候 你已眼中塞滿高樓
有人說西子灣的日落
美的像一首老詩歌 當忙碌的一天匆匆的走過以後
它總是懶懶的躺在天盡頭
後來我莫名其妙上了車 黑夜吃掉了爸爸漸小的手
趴在車窗淚直流 把行李緊緊摟在胸口
後來我莫名其妙上了車 黑夜吃掉了爸爸漸小的手
趴在車窗淚直流 把行李緊緊摟在胸口
我耳邊輕輕響起一首老詩歌
心中卻突然的有個念頭 想一想台北 啊 其實也沒什麼
不過是高樓下擠滿汽車
於是在天剛破曉的時候 我已來到了熟悉的紅漆門口
客廳裡有兩個人影對座 四只淚眼驚喜迎我
於是在天剛破曉的時候 我已來到了熟悉的紅漆門口
客廳裡有兩個人影對座 四隻淚眼驚喜迎我
甩甩頭我假裝輕鬆的開了口
卻發現嘴裡是一片鹹澀 撲簌簌三個人眼淚呀流成河
嗚嗚又咽咽的只聽我說
爸! 媽媽! 我只是好想再看一看 西子灣的日落
(愛墾註評)台灣高雄《西子灣的日落》一曲收入江玲的第六張專輯《媽咪!陪我逛街去》中,出版于1982年農曆新年前。
1970年代杪台灣校園歌曲風潮時期"第一代「玉女歌手」江玲的一句:“想一想台北,啊,其實也沒什麼”,想起後来羅大佑《鹿港小鎮》(1982年4月出版的羅大佑首張個人專輯《之乎者也》)裏的那两句:“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到1993年,林强的那一大段的回答,《小城故事》的時代已逐漸遠去:
頭前是現代的台北車頭
我的理想和希望攏在這
一棟一棟的高樓大廈
不知有住多少像我這款的憨子
卡早聽人唱台北不是我的家
但是我一點攏無感覺
Apr 30, 2024
iki kia kiak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延經理:
學生的設計比較科幻,實際要去賣比較有困難,之前有請學生幫忙做設計,但設計後的商品要半年後才能生產,當中要不斷修改,我自己也要懂製程和成本。要設計一個東西要懂它製造的困難、成本的壓力、包裝,包含我們的商品有中英文翻譯。
我覺得行銷就是有沒有人幫你打通任督二脈。文創這種東西不是說設計出來就一定會賣,我們到現在還是會被打槍。我們的東西有在機場、金石堂、誠品書局,只要賣不好就被下架,但我覺得失敗是成功之母。
目前計畫把三太子、媽祖、千里眼和順風耳做成吉祥物的型式,要去教育台灣的小孩什麼是宗教? 用可愛的方式,讓民眾看到會想要去買一些紀念商品,我們包裝後也都有中英翻譯。
覺得包裝很重要,我們的東西都是有包裝才出來賣,在機場賣得最好的是宗教的一些文創產品。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成功的文創商品有哪些條件? 在台灣這個市場有很多觀光客,其中比較受到歡迎的是哪些?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延經理:
成功的商品是要讓人買的起! 要有意義並且兼具創意。
父親一直覺得文化、神明衣很重要,如果只有我們宗教的人的買就會侷限在同一區塊,但如果做文創可以行銷到全世界,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在開發「陣頭」電影周邊商品時曾和父親鬧家庭革命,父親覺得都沒有在做本業。在做網站時父親也很反對,覺得現在年紀大的老人家不會上網,做這幹嘛? 但現在父親反而相當認同,還覺得要多花錢投資。
晉鴻禮贈品公司 何文華:
我們主要是在做贈品相關商品,也做公仔,工廠是在大陸和越南,也接廟宇的案。在實際通路經驗中,我們的宗教文物商品主要分為3大項,天主教、基都教一般都是工廠做完後直接送到歐美國家,台灣比較少;佛教方面80%都是由大陸進口,像佛光山就有專門的採購團;道教紫南宮的金雞,還有一些週邊商品都是我們做的,但好的東西不到兩個月就會被仿製。我們的實品分為兩種:一種是單純當贈品贈送的,成本會比較低,另一種是專門開發要販售的。
紫南宮的參拜人數是台灣第一,原因在於有在照顧附近民眾,附近的商家也都是當地人,相對於民眾就會對廟宇做無私的奉獻。
我覺得台灣目前比較欠缺的是展覽,每年四月我們都會到大陸參加宗教文化商品的展,要讓大陸認識台灣。
唯森手工藝社 卜雅菡:
我們的做法跟大家比較不一樣是以文化為主,創意為輔。但現在看到的大多是創意產品再加上一點點文化元素。我們是做紙藝,做紙神明,全台就只有我們一家。中小企業100年有幫我們做新的網站到現在,讓我們的瀏覽人次也突破45萬,讓民眾知道還有這種傳統工藝。
我們的產品是從文化很重的部分再加上一些實用功能,銷售對象除了台灣以外很多都是外國人,通路放在中山機場、中正紀念館、傳統工藝中心,覺得外國人來會想看當地傳統有文化性的東西。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劉處長:
我覺得現在雲林已經有能力可以發展文創產業。文化的差異性造成魅力所在,如果做的跟別人一樣,只能追著別人跑。用相同的技術做出不同的商品,文化藝術就是這樣,可以很多元的。
工藝之家藝術家的藝術理念創作技巧都很很棒,但缺少包裝。如何把創作做適度的包裝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帶給作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感動。
很多文創產業的開發和設計,其實可以和我們在地的設計師一起合作,有更多的合作會激發更多的可能性。在宗教相關文創領域內除了產品外,也可以出版故事、或是表演藝術,意思是層面不只是商品還有其他的部分。
行銷部分,我常常跟我的學生說設計界你不必認識所有人,文化是從小眾開始,口耳相傳發展開來,不見得一定要用大型的通路,也可以利用多元的管道發展開來。
雲科大設計學院 李傳房院長:
設計學院現在其實一直都有在做宗教、農業、觀光這方向,未來想要提供一個整體的服務,從包裝設計到產品設計再到空間規劃。
學生有很多創意,但設計完才是剛開始,業界比較能了解成本、製程等相關問題,所以說商品化其實還蠻多挑戰性的。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這座談會一方面是想要把大家面臨的問題整理一下,整理完後續是說文化處是否有一些相關計畫做協助。
對業界來說大學或文化處還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大概有幾個可能,最大的原則就是合作。設計是在前端,之後還是要經過挑選可開發成商品的,也要經過實驗才知道市場性。在文化處的部分也還有很多方向可以做,像是舉辦雲林縣文創相關的展覽。另外還有一種可能是異業合作,像是做紙張的跟交趾陶工藝家合作,由政府做一些補助計畫,嘗試新的東西,再從裡面找到市場的可行性。(宗教文創的創新設計與行銷)
Jun 30, 2024
iki kia kiak
北京故宮曾經有邀約我們到大陸發展,但前提是要把台灣的陣頭文化說成是大陸的,我認為雖然陣頭文化是從大陸來的,不過發揚光大的是台灣,所以當下我就拒絕了!因為想好好的紮根在台灣,如果我今天去大陸了,那大陸人就不會來台灣,所以我一直不把我的商品送到大陸,我就是要讓他們來玩,讓他們來吃,讓他們來住。我朋友有邀約我來雲林發展,他說雲林一直在文創這塊越來越有潛力,除了政府單位外一些電台也都有在宣傳大力支持,當時聽到時有點不相信,但今天來看到整個設計情況,我改觀了,覺得嘉義要好好加油了,未來會好好考慮來雲林發展。
榮興紙廠 蔡月桃董事長:
我們在去年成立一家觀光工廠—悠紙生活館,悠紙生活館也算是我們榮興紙廠的第二個品牌。從製造廠做紙箱砧板改為文創產業的契機是因為環保議題,因為很多文創商品都是用塑膠做的,但環保議題已經被全世界注重,大家也都在提倡綠色產品。
會有紙媽祖這商品是因為廟會的委託,但開發的過程遇到很多困難,因為沒有其他商品可以參考,用紙來做這一尊紙媽祖其實還是有神助,好幾次做不下去,一再的克服困難才會有這尊金媽祖出現。
這個金媽祖製作是開發模具加上手工貼合,手工貼合才能把做的人感情帶進去,間隙要剛好表情才會微妙微翹。因為要做紙媽祖所以有稍微做研究,媽組頭飾的串珠也是自己用電子材料,雖然只是小零件,但我們連IC也自己加工才呈現出這尊金媽祖。
推廣剛好是我們最弱的一環,因為我們做紙箱是B to B,所以我們行銷方面用悠紙生活館為實體通路,網站和facebook、youtube做虛擬通路,我們以設在雲林縣為榮,另外也希望有政府的支撐來輔助我們。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今天其實是很想要討論一下這個市場行銷的部分,如果以文化創意產業來說到最後都必須要去計算產值。那為什麼台灣還特地加上「文化」兩個字,而不是像英國稱為創意產業?看來台灣是很想抓住文化文化這一塊。
另外也想請各為來談一談行銷方面的困境,由官方和民間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雲科大設計學院 李傳房院長:
從學院的一個角度來探討,最近一直都有在推文化創意產業,以學校方面是如何找到文化元素,加上設計創意,做出讓產業可以去行銷的產品。
之所以會有這些想法是因為霹靂布袋戲。學校有請黃文擇來演講,他有說過如果他沒有發展成霹靂布袋戲這種形式,那有可能布袋戲這文化就沒有了。他是以現在市場趨勢和年輕人的口味,以科幻特效做出霹靂布袋戲這樣電視劇,現在霹靂布袋戲也已經轉變成國家的一個形象。我覺得一定要有新的文化和新的創作過程,像霹靂從角偶、人物的設計、配音,其實都各有個的專業在裡面,到目前發展成一個重要的文化創意產業了。
嘉義的一個農村把剪黏交趾陶變成一個公共藝術,這計畫是由學校老師帶學生執行的,衍伸出非常好的創意,在春節吸引20萬人來參觀,現在也變成一個景點,但如何永續下去是他們要去面對的地方。
文化就是生活,讓產品不只有實際功能也有文化意涵。以一個藝術品來說使用者的感受還是蠻薄弱的,如果是生活上在使用的東西我想那文化性會綿綿傳承下去。
過去我們在學校也有做一些設計教育推廣,像我們學校也連續四年(2005年~2009年)舉辦博物館商品設計競賽,把博物館典藏當成文化商品來設計,並銷售販賣,其中做的最好的應該是故宮博物院,在學校方面就是透過設計競賽來讓學生了解文化進而設計出商品。
上學期有在推宗教文創商品設計,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應該是要符合那間廟宇歷史、宗教文化、地方民俗,才能夠顯示出是唯一在那個點才能買的到的商品,才有獨特性和紀念性,也要有實用性和教育性,透過設計把產品價值在提高一點,價錢也提高一點,但最後還是要商品化。
議題討論
榮興紙廠 蔡月桃董事長:
在民間不燒金紙、不燒香很難被取代,但我們以環保理念開發的商品是以藝術來欣賞,有心靈的寄託。重要的是材料上的運用,因應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做可回收機制,讓商品可以回到原來的紙類再利用。
文化到最後一定要商品化才能傳達出去,讓產業有收益才能支撐後續的推展。我們自己一盞燈不夠亮,希望能集合大家的力量,讓雲林除了農業還可發展文創產業,成為一個文創之城。(下續)
Jul 1, 2024
iki kia kiak
雲林創意設計中心·宗教文創的創新設計與行銷
雲科大設創中心黃世輝主任:
今天會議主要是要討論學術界不太知道的情形,像是宗教文創這件事在台灣的市場情況到底是怎樣?以及未來的發展性如何?
宗教文創發展相關經驗分享
比如周經理的神斧全台已經開了4、5家分店,不是這領域的人會覺得很神奇,賣神明衣也可以開這麼多分店?台灣的宗教工藝還是有許多潛在的市場,吳榮老師的交趾陶很多是使用在寺廟,那到底台灣是很多新廟在蓋所以有很多市場?還是市場其實已經跑到中國大陸去了?另外對雲林縣來講文化處想要發展宗教文創要怎麼開始?還有很多疑惑都需要各位一起來討論。
這次會特別辦這個座談會是因為雲林縣有三大方向可以發展,各別是宗教、觀光及農業。如果以文化創意產業15大類來分雲林也有將近900多家的數量。以工藝方面來說縣府方面就已經蒐集到200多位的工藝家,很多在北港,因為北港朝天宮的關係。
今天主要著重在宗教工藝方面的議題來討論,借用各位的經驗來探討宗教與市場行銷,以及民俗如何轉變為文創。
雲林縣政府文化處 劉處長:
雲林縣的文創可發展成宗教、觀光、農業以及工藝的結合,但真正文創的核心其實是各位的腦袋及各位的手,。
文化處扮演協助支持及服務的角色。等一下就各位的經驗來談文創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來談文創發展的困境與問題,給團隊更多刺激,激發更多想法,文創越被重視才能越做越大。
工藝之家 吳榮老師:
以交趾陶來說,交趾陶八卦獅,從古至今還不斷的在製造,它不只是裝飾,在古時候甚至是個必需品,當然現在意義也加上藝術品,比較不一樣。
所以可以說從交趾陶到八卦獅為什麼可以銷售的那麼好? 就是因為它的典故!典故包括從傳統文化、藝術、廟宇信仰的關係的面向去探討。
期望學術界可以從宗教找出早期有意義的典故,來提供給藝術家或廠商開發新商品。
神斧創意精品刺繡 周讓廷經理:
我們的產品都以神明衣(上圖)為主,現在看的到的大甲媽,還有一些其他媽祖廟,他們裡面的刺繡都是我們做的,,但如果只做裝飾性的東西淘汰率太高,因為像是乩童身上穿的肚兜,還有出巡用的旗子都是用一兩次就要換了,我們的產品也都是用棉花做的不易保存。我本身是家族企業的第三代,目前是扮演傳承的角色。前陣子有和電影「陣頭」合作,開發出三太子公仔娃娃周邊商品,業界很多人不看好,但後來有賣出3000隻。全在台灣做,目的在培養台灣人才,請師傅教代工媽媽做,目前大約有培養約20位代工媽媽,有低收入戶、單親家庭,也有小兒麻痺的。那些代工媽媽在做的同時會去看廟會,了解廟會文化,討論要怎麼改比較好。
(下續)
Jul 1, 2024
iki kia kiak
(續上)所幸自學音樂的快樂和成就感,不僅讓他走出情緒低潮,更鼓足勇氣、走上街頭表演。
一開始當街頭藝人,有人質疑校長不務正業,但彭銘君清楚自己最終的目標,「希望將舞台經驗帶回學校,教孩子創作和表演。」
「弦樂課」是大坪實小的必修課,每個孩子都必須學習弦樂。彭銘君帶著孩子一起創作畢業歌曲、譜寫歌詞,孩子們拉經典的《卡農》,他彈吉他伴奏,共同完成獨一無二的畢業演出。
彭銘君認為,孩子玩音樂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運用音樂的概念教導品格教育。」在一個團體裡,每個人的個性特質都不一樣,如何溝通相處?彭銘君比喻,「就像樂團表演時,大家拉同樣的C大調,就是優美和諧的音樂;若有人故意唱反調、掉拍或是音不準,聽起來就很不和諧。」
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冠軍
多元智能,為大坪實小的辦學特色。彭銘君強調,依據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孩子一定擁有1到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不是孩子沒有天賦,而是你沒有看到。
「優勢智能是可以發展的、不是固定的。」彭銘君解釋,「弦樂課並不是要培養音樂家,而是教孩子打開五官、六感;音樂,是提升多元智能的一個最好的管道。」
「透過優勢智能,讓孩子用擅長的方式來學習,建立學習信心,並且帶動弱勢領域的學習,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學得會。」
他有一個專屬slogan介紹自己:「我是新竹縣大坪實驗小學校長彭銘君,帶孩子得冠軍。」所謂的冠軍,就是自己。他教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冠軍」,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只要跟自己比,「你昨天不會的,今天會了嗎?」「你昨天的壞習慣,今天有沒有往好的方向走?」
只要孩子每天進步一點,一年下來就進步很多,「這是加法的概念,」彭銘君說。「只要比昨天進步一點,孩子絕對不會是零分,而是從昨天的分數繼續往上加,如此一來,孩子怎麼會沒有成就感呢?」[本節完]
曾多聞·捍衛孩子閱讀權,美國圖書教師打造更多元閱讀環境 教育快報
美國禁書風暴已經延燒一年多,在較為保守的州,許多學校紛紛把涉及敏感話題的書收起來。與此同時,有一群圖書教師和圖書館員希望捍衛多元化的閱讀環境,致力把圖書館打造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覺得很安全、被看見的地方。
伊利諾伊州圖書館員羅西·卡瑪歌(Rosie Camargo)在當地圖書館負責拓展雙語項目,支持來自西語家庭的孩子。卡瑪歌本身是第一代移民,小時候剛搬來美國時,她在當地圖書館學英文,並得到作業輔導。
現在,卡瑪歌致力幫助新一代的移民孩子。她指出拉丁美洲國家圖書館很少,而且不像美國的圖書館普遍提供免費的語言學習和作業輔導,所以很多新移民家庭不知道怎麼利用圖書館。這時候,卡瑪歌就要跟他們解釋圖書館的功能,怎麼申請借書證,以及說明圖書館有哪些服務:「我的工作是保證讓每一個對新環境感到不安的移民孩子,在圖書館都覺得受歡迎、很安全。」
透過書籍 認識少數族裔文化
夏威夷州圖書教師洛莉·御坂(Lori Misaka)是日韓混血,在美國出生長大。她從小看著自己的韓裔媽媽因為語言不通與文化隔閡,在新家園面對諸多挑戰,現在她致力把圖書館打造成一個推動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的基地,不但幫助少數族裔家庭的孩子在圖書館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語言上的幫助,也鼓勵主流社會的孩子透過書籍,認識少數族裔文化。
御坂在成為圖書教師前曾經是一位高中英文老師,現在她在圖書教師的工作之外,也幫助老師們利用圖書館資源,設計多元文化課程,帶到課堂上使用。
御坂表示,在為學校訂購新書時,她會注意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新書是反映少數經驗的書籍,包括少數族裔作者的作品或者書中有少數族裔角色。
如何將圖書館變有趣又安全
芝加哥圖書教師詹姆士・克萊斯(James Klise)認為,把圖書館經營成一個安全、有趣的空間,讓孩子至少會想走進來,是圖書教師的第一要務。
克萊斯分享,用一些很簡單的小撇步,就可以讓圖書館變得更受歡迎:他所服務的學校有超過900位學生,來自多種多樣的背景,克萊斯會固定改變圖書館的佈置,例如二月份是美國黑人歷史月,他就在圖書館裡裝飾黑人學生的繪畫作品。他並在圖書館裡懸掛彩虹旗,表示支持同志及多元性別認同的學生,甚至力排眾議,讓該校高中部友好同志社團的學生在圖書館聚會。
跟御坂一樣,克萊斯也精心挑選能反映多元文化的書籍,讓學校圖書館的書籍反映該校學生的背景:「我希望每一個學生在圖書館裡都能覺得自己被看見。」
打破成規 借書沒有限制
路易西安那州圖書教師阿曼達・瓊斯(Amanda Jones)因為致力對抗禁書運動、捍衛學生閱讀權,獲得美國圖書教師協會「改變者獎」肯定。
瓊斯剛成為圖書教師的時候,她所服務的學校圖書館是灰色系的,放著一排書、一排電腦,沒有讓學生坐下來的地方。瓊斯接手以後,把一部分電腦搬走,放了些色彩繽紛的沙發,讓學生能坐著看書。接下來,她成立圖書館俱樂部,組織有興趣共同管理圖書館的學生,問他們想看什麼書,想要什麼樣的圖書館,然後按照學生的意見去改變。
瓊斯也改變了圖書館的規定。只要學生按時還書,他們想借幾本書都沒問題,沒有限制。她不按照年級,而是按照主題來做書籍分類:「我不會按照學生的年紀推薦他們該看什麼書。他們對什麼主題有興趣,我就推薦他們那個主題的書。學生應該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未来Family週刊》2023.03.15;Vol.115)
Jul 9, 2024
iki kia kiak
(續上)家裡開計程車行,爸爸開車載客、媽媽負責接電話,兩人工作忙碌、沒空管小孩,但對品行和課業要求很嚴格。每次月考前就叫孩子把課本拿出來、大聲朗讀課文,靠著這一招,彭銘君小學成績都能推持前3名。
家裡五個孩子中,彭銘君排行老四,從小是很乖、很聽話的孩子,很容易被大人忽略。在學校十分沈默寡言,最怕被老師點名。
小學二年級時一堂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多個商品、標上價格,點名他上台計算加法。當時他緊張到腦中一片空白,只看到老師嘴巴在動,但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愣在台上幾秒後被老師打了一巴掌,從此對數學心生畏懼。
國中念升學班,少一分打一下
升上國中後,面臨的學習挑戰更大了。只要早自習要考數學,彭銘君就肚子痛,心理壓力影響生理。國中的學科變多,而且數學、理化等科目已經無法單靠死背應付,必須先理解才能夠應用。上課完全聽不懂的他,成績一路下滑,掉到10幾20名。
當時國中還有能力分班,彭銘君念的是升學班,老師會讓2個升學班、相同座號的學生互相比較分數,少1分打1下。他常私下拜託隔壁班的同學不要考太好,免得自己被打得太慘。
彭銘君回憶,國中三年過得非常慘澹。學業上沒有任何學習成就,個性內向的他被同學欺負、霸凌,回家也不敢說,「就算說了,爸媽也幫不上忙。」
考高中時最後考上第三志願,媽媽難掩失望地說:「你完了,人生沒前途。」彭銘君難過得躲在房間哭了好幾天。
抱著「至少學一技之長」的想法,彭銘君選擇念新竹高工機械科。高職強調實作,正好適合彭銘君,其學習方式屬於「操作型」,課業學習如魚得水。課餘時間,他開始自學寫程式、維修電腦, 「從小我都是乖乖聽別人的話,第一次感受到寫程式可以自由控制電腦,實在太有趣了。」
從興趣和能力出發,摸索人生方向
很難想像,彭銘君個性內向的程度;就讀彰師大工教系期間,因為害怕火車站的人潮,大學四年每周往返新竹和彰化,他寧可騎摩托車,光是單趟就要花3個半小時。
內向又不善言辭,要他站在講台上教課,簡直是酷刑。因此,畢業後當老師,並不在他的人生規劃裡。
從大二起、下課後和寒暑假,彭銘君幾乎都在電腦公司當電腦工程師;畢業後自然而然選擇當工程師、幫客戶維修電腦。工作駕輕就熟到讓他心生懷疑「這輩子就這樣過嗎? 」
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彭銘君,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麼工作,於是從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出發,嘗試摸索可能的方向。
小時候愛釣魚的彭銘君,曾嘗試當漁夫、出海釣魚,「凌晨三點出門,趕潮水出船,遇到海象惡劣時,加上船上柴油的味道,膽汁都快吐出來了,」經過幾次嘗試後,他很確定自己不適合當漁夫。
而後回到家中開計程車,彭銘君的方向感很差,當時也沒有導航系統。有一次他要載一位阿婆從竹東回台北,出門前父親不斷耳提面命,哪個路口上交流道、哪個地方要上高架,路上還要分神陪客人聊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開到哪了,好不容易終於到達目的地,才鬆了一口氣。那次的經驗讓他發現司機工作也不適合自己。
開計程車時,彭銘君感受到一種無奈感,「手握方向盤,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因此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代課經驗獲得被肯定的成就感
一直以來,媽媽很希望彭銘君可以去當老師;當她得知有學校在找代課老師,建議他去試試,拗不過媽媽的期待,只好硬著頭皮試試看。
彭銘君因為具備電腦長才,熱心幫大家修電腦,因此在學校大受歡迎,甚至還有老師搶著幫他上課,好讓他有時間修電腦,「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能力備受肯定,」彭銘君說。
當時適逢學校一位老師要退休,在兒童朝會發表退休感言時,特別代表學校謝謝彭銘君對學校的貢獻,解決了老師們電腦的問題,全校師生對他投以充滿感謝的眼神。「那一刻,我突然感覺『老師』這個工作充滿希望,值得投入。」彭銘君因此決定投身教育界,隔年,順利考上正式教師。
38歲自學吉他,結合辦學特色
綜觀來看,「學習動機」貫穿了彭銘君大半的人生。
彭銘君說:「再豪華的車沒有汽油也無法啟動,天賦再高的人沒有學習動機,也可能一事無成。」對他來說,「發現自己的不足,想要改變現狀,是學習的動力來源。」
從小內向,儘管很想和人有更多的來往,卻不知從何著手。38歲那年他決定自學吉他,「我想要改變自己,擁有一個可以秀出來的才藝。」零音樂基礎、連五線譜都看不懂的他,透過網路影片自學,每天一下班就抱著吉他練習、抱著入睡。
當時的他也深陷憂鬱症之苦。在偏鄉學校代理校長,行政壓力大,加上個性求好心切,有一天起床後連站都站不起來,整個人天旋地轉,緊急送醫。父母擔憂的眼神讓他非常愧疚,他也擔心自己一輩子耳鳴、聽不到聲音,甚至再也站不起來,人生就毁了,整個人自怨自艾。(下續)
Jul 10, 2024
iki kia kiak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找出生存之道
台灣的小孩學習期間還滿可憐的。想一想,如果學習過程充滿痛苦、壓迫感,你就會視學習為苦差事。所以,要盡量讓孩子快樂學習、有快樂的感覺,等到出社會,沒有老師逼,而面對不確定的年代,需要吸收知識的時候,孩子會秉持著比較快樂的心態學習。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進而在這個變遷裡面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發展的空間,找出實現理想的方向。
快樂童年為什麼這麼重要?
童子賢很幸運有彌足珍貴、值得回憶的童年。從長輩身上看到的生活態度,到知識的啟發、啟迪,對他都很重要。
童子賢說,他小時候,大人在忙時,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滿山遍野去玩,常常天亮跑出去,天黑才回來。童子賢也常躲起來看漫畫、玩尪仔標。或是大家弄一個鐵線圈,滿街滾鐵輪,看誰比較厲害,那時可以推5分鐘、10分鐘不倒下來,所以運動量很充足,為了讓它不倒下來,要一直跑,又運動又做maker。
但大人也不是不管。童子賢的父親很善於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比如說,晚上騎機車載小孩出門,看到星星很美,就停下來,大家坐在馬路邊、草地上看星星,教孩子認北斗七星。有次下雨,父親就在屋簷下跟童子賢說,閃電跟打雷是什麼。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他也帶孩子去別人家看電視。因為父親會日文,家裡也訂了日文雜誌。
童子賢家裡開鐘錶行,放學回家後隨時可以見到爸爸媽媽,他很喜歡這樣。放暑假的時候,爸爸有時下午會帶小孩到河邊去玩,不只教游泳,還教遇到危急的時候怎麼水母漂、有人溺水要用竹竿或衣物去拉對方等等。因為爸爸是義勇消防隊的小隊長,有救災專業,童子賢也津津有味的聽爸爸講這樣的專業知識跟技能。
童子賢還曾打工包檳榔、拔花生、採西瓜。西瓜採收前要守在西瓜田,免得別人來偷。他到現在都還記得,夏天很熱,但睡在沙上很涼快,大家挖沙坑、燒篝火,遠遠看,火光淡淡的,很美。
就算上了國中,童子賢也沒補習,學校也沒太多模擬考,音樂課、體育課照上。聯考前,他還代表農業組織「四健會」來台北開年會。他自己搭火車、轉車,花了12小時到台北,台北親戚看到他說:「哇,要聯考了你還來!」他當時也沒特別感覺,不管是種菜、音樂課、體育課,做什麼都興高采烈。
後來童子賢回頭看,才知道這些童年經歷也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種學校課本以外的學習。他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兒時的自由開放,讓他對很多東西充滿好奇,即使從學校畢業了,還是樂在看書、樂在學習新的知識。
精采人物:當校長前,曾做過計程車司機、漁夫、電腦工程師
彭銘君:讓每個孩子發揮天賦,做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到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在學習路上挫敗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大坪實小校長彭銘君國中時只會「背多分」,因此,很能同理孩子聽不懂、學不會的痛苦。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放眼教育界,新竹大坪實驗小學校長彭銘君的職涯「豐富」的程度,應無人能出其右。過去,他曾是電腦工程師、開過計程車、當過漁夫;還考取了12張街頭藝人證照,在街頭表演,當校長後結合音樂辦學,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天賦。
近年,他又多了一個Youtuber身份,創立「憂娘駕駛」頻道,利用假日記錄分享露營車改裝、車泊、旅遊生活,吸引近13萬人訂閱。彭銘君說:「Youtuber是現代孩子的夢幻職業,如果我們不曾體驗或了解Youtuber工作,要如何引導孩子培養相關的能力呢?」
小二被老師呼一巴掌, 從此對數學心生畏懼
彭銘君的辦學理念是「讓每個孩子做更好的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學習路上挫敗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彭銘君曾經因為學習不得其法,只會死背硬記,國中階段過得很痛苦,因此,很能同理孩子聽不懂、學不會的痛苦。(下續)
延續閱讀
日日新,又日新。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9
Jul 10, 2024
iki kia kiak
Q:AI時代來臨,怎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
A: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別太焦慮。比如說,20世紀初,台灣社會有七成是農人,但如今台灣留在農業的人,還不到5%。是農耕機的發明與普及讓大家都失業了嗎?當然不是;有人去拍電視、拍電影,有人寫文章、有人開餐廳,有人做隱形眼鏡、有人寫程式,也有人去做美髮、美甲。以前哪有美甲這一行呢?能把指甲畫得那麼細緻、那麼美。
重新定義、思考人的價值
社會確實在變遷,產業確實在轉型。從農業轉到工業,再轉到資訊工業,乃至於現在的AI、新的資訊工業出來。而同時,社會上也有服務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傳播產業、資訊產業、娛樂產業、職業棒球籃球等等,農業也有了新型態、新價值。
我刻意請大家回想從農業時代進展至今,是想強調,這是逐漸調整跟轉變的,未來確實有些工作很可能被AI取代,但不會是一年內就發生的事,而可能是5年、10年、20年……慢慢演變的。如果只有3年就要你從農夫變成工程師,那就會很痛苦。
AI擅長的是資料多、目的簡單的工作。例如圍棋,資料複雜、有幾千個棋譜,但現在只要1GB,幾千幾萬個棋譜就都記起來了。跟機器比記憶沒有意義,就像跟農耕機比力氣也沒有意義。農耕機替代了體力工作,AI也替代了繁瑣的腦力工作,我稱為「腦力粗活」。其實我反而有種憧憬:這樣的進步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讓人類社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當然,還是得擔心在演變過程中漸漸淪為弱勢。首先,你個人不要淪為弱勢;其次,台灣社會不要淪為弱勢。所以個人要無止境的學習,也要創造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的社會。總歸來說,人要重新定義、重新思考「人的價值」。你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樂在學習的態度。
Q:傳統教育有哪些問題?未來教育的重點為何?
A:台灣的教育還是很填鴨,想要把所有東西塞給孩子。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的孩子中學時,常常晚上10點、11點作業還寫不完。我說:「可以先睡了吧?」他們總說:「不行,沒寫完明天會被處罰。」都快哭出來了。經常都11點半了,才匆匆忙忙刷牙洗臉睡覺。
台灣的教育也很考試導向,我看到太多名校畢業的人,說他們恨透了中學時期,充滿痛苦。可是當你面對國際競爭的時候,這些考試的能力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你只是在2300萬人中廝殺得很激烈而已。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再讀書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興趣,硬被爸媽逼著去念,學校教的也無聊,所以畢業就停止學習。
學校應該教會孩子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
教育不該是死板的知識填鴨。我用資訊產品來比喻,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個CPU、某個手機的事情,那恐怕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才會被寫進教科書。想想看:你願意用四、五年前的手機嗎?等到你教會這個學生,他畢業、服兵役、出社會,可能又過了五、六年了。等到他想運用當初課堂上學會的東西做手機,已經有十年落差了。
但也不用太恐慌。學校教會你基礎,進入產業之後,自己持續再學習,有時學習甚至是沒有方向的。比方說,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CPU,要看AMD跟Intel如何不斷競爭;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手機,根本沒有教科書會教你,而是你去體會消費者需求:更大的螢幕、更高的解析度、更強的運算能力等等,大家不斷腦力激盪。
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並且啟發孩子對某個專業領域的興趣,進入社會後,遇到需要、遇到有興趣的,就自我學習。台灣現在面對國際競爭很恐慌,但我還是要建議爸爸媽媽們:放輕鬆,讓孩子快樂學習,孩子有快樂的感覺,才有可能持續學習。
Q:現代父母普遍工作忙碌,如何兼顧家庭教育?你的經驗是?
A:現在社會因為專業分工,也許爸爸媽媽整天要上班、加班,比較難像我小時候。我自己的方法是,盡量做。我在兩個孩子幼兒園、小學時,每天晚上下班都會講三、五個故事給他們聽,一直到小學畢業都還常講。除了陪著他們講故事之外,也玩遊戲。
他們還小時,我白天只要得了空,就會跑去看他們上課,隔著窗戶偷看,有時也跟老師聊聊天。小孩如果發現我在偷看,都很高興。我以前也會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
我的小孩都沒讀太特殊的學校,就念社區的國小、國中。現在長大了,都在國外讀研究所,還是很感謝我當初的安排,因為朋友就在住家附近。媒體很多時候報導我有這個房子、有那個房子,是錯誤的。我26、27年來沒有搬過家,一直住在當初的公寓。所以孩子的朋友也一直都在附近,很好揪,回國就一戶一戶去串門子。我也沒要他們特別讀什麼,他們都自己選,學人文領域。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至於學校教育,我要建議:第一,台灣的家長,要尊重跟重視技職教育,不要排斥;第二,不要太填鴨、太跟隨考試的腳步。大家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不但計較孩子,還計較學校跟老師。我女兒國中的家長會時,我聽到很多家長發言,說功課不夠多、孩子不像隔壁班成績進步。我聽了嚇一跳,小孩已經睡不飽了,還要怎樣?
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台灣的教育裡,「傳道」超過90%,下課了還要去補習、反覆考試。孩子的時間被塞滿,沒有空玩音樂、沒有時間運動、沒有時間做maker、沒有時間跟朋友聊天,也沒有時間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因為功課都做不完了,錯過很多家庭教育的機會跟親子共處的時光。
Jul 11, 2024
iki kia kiak
(續上) 這些基本原理,並沒有想像中的難。蔡宗翰說明,AI都需要先訓練、測試後,才能執行任務,「比方說,我們想讓AI分辨鳥叫聲,先想像你是『正在進行訓練的AI』,分別聽了三種鳥叫聲,並對應鳥名;聽了幾次之後,再想像你是『上線測試的AI』,然後聽其中一種鳥叫聲,並預測那是什麼鳥的叫聲,這就是『監督式學習』。」
除了技術層面,還可以從應用層面去認識AI,試著養成AI思維。他強調,現在有很多資源,都能幫助一般人學習AI。
AI人才必備:表達能力、跨領域能力、更強的專業
除了認識AI,學習善用、活用之外,AI時代的人才還有三個關鍵特質。
第一,是表達能力要好。以ChatGPT的運用來說,使用者的引導是成敗關鍵,「未來你的同事可能是AI,你能不能好好表達,把需求說清楚,就很重要;現在很多學生文字能力不好,甚至有些理工科系直接不採計國文,是太忽視這塊了。」
第二,是要有跨領域能力。蔡宗翰說,以前一個組織內的人多、能明確分工,未來不但組織的人力精簡,大環境還快速變動,分工不再如此精細,每個人都要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能與他人、與AI合作。
就AI發展的角度來看,也需要愈來愈多跨領域人才,比方說,要做醫療AI、就得與醫護人員合作,要做語音AI、得和語言學家合作,換言之,即便是AI工程師,也必須能跟不同領域的人溝通。
蔡宗翰認為,「T型人才」將會未來的主流,T上面這一橫,代表能觸及的領域,要愈寬廣愈好,而T下面這一腳,亦即自身原本的專業,也要紮得夠深。
父母的任務,是陪孩子找到「有勁」的領域
因此,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原本的專業能力要更強,「你要知道AI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也要能把AI做出來的、75分的東西,變成90分的東西;平庸的、湊合能用的,都不行了,因為AI就能做出來。」
專業能力強了,才有機會整合、創造,找出新的價值,這就是AI做不到的,蔡宗翰坦言,這並不容易,但是人們未來得面對的挑戰。
落到教育層面上,他建議,當孩子在選科系、找方向時,千萬要以自己有沒有興趣為主要考量,「當你做這件事情『有勁』時,才有可能把這相關的專業學好。」
也別以為,即便找不到興趣,反正讀資工系就能安然度日,蔡宗翰強調,AI也會寫程式、也會取代平庸的工程師的;假若興趣就在文組,也別怕,只要培養好運用AI的能力,能跨領域的合作,在AI時代仍有許多發展可能。
5個思考步驟,練習「AI思維」
在《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中,蔡宗翰點出了養成AI思維的具體方法,他強調,AI能應用的範圍很廣,日常小事也可以,具體的思考步驟如下:
Step1:找一件最近讓你困擾的事,工作的、學業的或日常生活,都可以。
Step2:想想看造成困擾的原因為何?能靠自己改善嗎?會耗費很多心力嗎?
Step3:如果希望旁人幫忙解決困擾,能怎麼做?若要用手機、電腦來幫忙解決,又能怎麼做?你希望得到什麼成果?
Step4:是否能用「數位化」且「格式統一」的方式,紀錄每次發生困擾的情形?從紀錄中能看出這些情形的共通點或差異嗎?
Step5:觀察紀錄後,能否找到解決方式,並且得到你希望的成果?
比方說,對於有學齡孩童的家庭來說,「今天小孩要穿什麼衣服出門」常令人困擾,既要對照學校課表,看看是穿運動服、制服或便服,也要觀察當日天氣,依照實際情況微調,例如內搭發熱衣、加背心或加外套等等。
如果想試著讓AI來幫忙,蔡宗翰說,可以先蒐集氣象預報,再紀錄看看全班同學的穿著,大約紀錄個一個月,用「氣象」、「課表」、「小孩相對應的穿著」等資料,便能訓練出一個AI模型,未來要出門前,就能請AI建議本日穿著。
蔡宗翰強調,不必神話AI,但也別逃避,就勇敢務實的用用看,「能運用AI的人,在未來,會因為AI的加乘,更有發揮空間。」
「別再為了分數斤斤計較!」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AI來了,大人請培養孩子
「再學習的能力」,別再填鴨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傳統強調成績競爭的填鴨式教育模式,不足以讓孩子面對AI時代的競爭,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樂在學習、持續學習,才能適應變遷,實踐理想。
AI時代來臨,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說,傳統的、填鴨的、強調成績競爭的教育模式,已不足以讓孩子面對未來。未來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當孩子的學習動機被啟發了,能樂在學習、持續學習,就能適應社會的變遷,進而實踐理想。
而這不只是學校教育的責任,童子賢強調,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他以己身為例,強調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讓他自由探索、並適時給予指引和啟發,讓他樂於學習,而且延續至今。也因此,他很在乎孩子的童年。孩子還小時,他每晚都會唸故事、陪玩,甚至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關心孩子,但別過度焦慮
但童子賢也提醒,家長要關心孩子,卻別過度焦慮。「我鼓勵大家放輕鬆,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老實講,差一個學校、兩個學校,也沒有嚴重到什麼地步。不要逼小孩,別讓孩子對學習有挫折感。」
童子賢長年支持藝文公益和社會議題,日前獲《遠見雜誌》的「君子企業家獎」。童子賢獲獎時謙稱,不敢以「君子企業家」自居,而是以此做為鞭策與砥礪。他期許自己,為更加公義、包容、尊重的環境而努力,打造更能分享、和諧、進步的社會。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童子賢的精華內容:
Jul 12, 2024
iki kia kiak
明燈計畫未來也希望擴大,納入「同儕引路」的機制,例如,學長姐可以為學弟妹引路,有出國交換等某一項經驗的同學也能幫助沒有經驗的同學。
高為元強調,他很希望每個學生都能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路走,擔當責任、也享受樂趣,無論世界怎麼變,這永遠是教育的意義和目標。
讀理組才有前途?中央資工系教授蔡宗翰:
文組的別怕,為自己裝備這3項能力,
也能成為AI時代所需人才
AI時代來了,讓孩子讀理組、甚至直接選資工系,比較妥當?台灣AI教育權威、中央資工系教授蔡宗翰直言,AI也會寫程式,平庸的工程師以後也可能被取代;假若興趣在文組,只要願意認識AI、善用AI,還是有機會成為AI時代所需的人才。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ChatGPT爆紅,如滔天巨浪席捲而來,讓原本就是顯學的AI人工智慧,如今更引發熱議,也讓許多人開始思考「我會被AI取代嗎?」、「AI來了,孩子該怎麼辦?」等問題。
對此,台灣AI界權威、中央資工系教授蔡宗翰明確回應:
「AI不會取代你,但懂得善用AI的人可能會取代你。」
「大人不能假裝AI不存在,要引導孩子善用,也得讓孩子知道濫用的後果。」
蔡宗翰擔任教育部人工智慧競賽等計畫主持人多年,一直站在培育AI人才的第一線,還因喜愛寫文章、創作古詩而被譽為「AI界李白」;近期,他出版了《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一書,希望讓更多人認識AI,進而學習與運用,養成AI思維。
現在想學AI,不會寫程式也沒關係
橫空出世的ChatGPT,讓大家發現生成式AI的威力,「我一開始用時,也是覺得『代誌大條了!』立刻召集所有研究生,要大家把自己的題目丟進去、看看會跑出來什麼,如果ChatGPT做得還比你做得好,那你就要想想該怎麼辦了。」
研究AI多年的蔡宗翰說,以前想做AI,得一磚一瓦、從最基本的底層函式(基本功能)開始寫,現在連程式都不用寫了,用自然語言(如中文、英文等)就可以指揮AI幫忙寫文、算圖。
換言之,現在「人機溝通」的障礙已經被打破了,想學AI,已經不用從深度學習、建模等面向切入,而是可以直接開始用,這正是個契機,讓每個人都能透過ChatGPT,試著接觸AI、活用AI。
ChatGPT是接觸AI、認識AI的絕佳機會
蔡宗翰很建議,每個人都應該現在就去用用看ChatGPT,「已經在工作的人,不妨想想看,工作中有哪個環節能請AI幫忙,例如寫文案、做規劃等等,ChatGPT都能生出點東西,可以當成初稿,再以此進一步優化成可用的版本。」
他比喻,就如同網路的普及、各種軟硬體的進步,都讓大家的工作愈來愈有效率,AI也有機會成為我們的「神隊友」,幫助提升生產力。
至於孩子,也應該現在就開始接觸AI,有些大人因為擔心孩子叫ChatGPT寫作業或考試,就直接禁用,蔡宗翰直言,這如同自縛手腳,「你不能當成AI不存在,要引導孩子善用,也要讓孩子知道如果濫用會有什麼問題。」
AI可以讓人類的工作或學習如虎添翼
該怎麼做呢?他舉例,假若孩子今天要寫一份去故宮參觀的心得報告,以往的情況,可能是孩子自己寫、或上網找些資料拼湊、或大人出手幫忙,但如今,可以請孩子試試運用ChatGPT。
孩子可以先跟ChatGPT聊天,分享這次去故宮的見聞,然後提到要寫心得報告,請ChatGPT建議看看有哪些點可以寫,用互動式的方法把報告架構生出來,再去增補修潤;也就是說,用ChatGPT產出「骨架」後、再把「血肉」填進去。
現在很多孩子,連報告要怎麼寫都搞不清楚,蔡宗翰認為,可以用ChatGPT來學習,寫出質量更好的報告,「而當你把格式不對、敘述不當、錯字很多的問題都解決了,接下來就能比誰有創意、誰有深刻見解,這就得靠真本事。」
AI能當神隊友,但若濫用也有不良後果
善用AI能讓工作或學習如虎添翼,但如果濫用,也會衍生問題。以故宮參觀心得為例,假如孩子什麼資訊都沒告訴ChatGPT,只要求代寫心得報告,那ChatGPT就會依據它既有的、在資料庫中所學習到的資訊來寫,很可能寫出現在根本沒在展的內容。
蔡宗翰強調,ChatGPT其實就是個「文字接龍機器人」,它只把人類寫過的文字都背起來,然後依著使用者的指令,產出文章,「它對它寫的內容是沒辦法負責的,它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
他再舉例,最近,他跟學生都在玩ChatGPT,試著用來分析各種文字內容,很多學生覺得結果不夠好、產出的成果不如他,關鍵就在於給的指令不夠明確,「當你沒把事情說明白、沒把場景交代完整,它就直接從它現有的知識中產出回應,這樣的結果當然很有限。但如果你說清楚了,它是能幫你寫找出有意義的資訊甚至解釋的。」
未來職場結構,將由「金字塔」變「尖塔」
AI能成為人類的神隊友、提高生產力,當然也會波及某些人的工作。蔡宗翰形容,倘若目前的工作人口樣態如同「金字塔」,低階的工作所需人數較多、愈高階的工作人數愈少,未來這金字塔會「變瘦」,變得像聖誕樹、甚至尖塔,中低階所需的人會變少,因為很多工作都能由AI分擔,組織中每種角色都會更精簡。
如果想成為留在職場的那群人,他認為,首先,要認識AI,他很建議父母跟孩子一起,就從現在開始去看看AI是什麼,在技術層面的幾個重要概念,如監督式學習、非監督式學習、強化式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等等,都試著理解。(下續)
Jul 13, 2024
iki kia kiak
思考面向2:未來的教與學,會有哪些改變?
想清楚第一件事之後,就比較有機會正面看待AI,也較能進入第二個思考面向:能不能將ChatGPT視為好機會,用來幫助我們探索未來的教學跟學習,會是什麼樣態?
高為元回想,在1970、80年代時,小型計算機剛出來,那時眾人很擔心,怕孩子從此不會加減乘除了,當時還引發一番論戰,到了現在,大家也還是會加減乘除;又例如,剛有維基百科時,也有人擔心那些資訊會誤導大眾,但如今維基的認證檢核機制完整,可信度提升,已被廣泛使用。
新的科技,會變成新的工具,帶來新的學習模式,只是這個歷程需要時間。高為元說,未來會如何,他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老師的教學只是要學生死背知識、在考試時再吐出來,那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AI比人類還會背、回答得比人類還快。」
他分享,自己這陣子也常用ChatGPT,確實有助於資料的蒐集與彙整,他很鼓勵大家帶著開放的心態,找出讓AI「為我所用」的那條路。
思考面向3:當AI成為新常態,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第三個大哉問是,有了AI之後,未來的世界會變成怎麼樣呢?
身為大學校長,高為元常被問到「未來世界的樣貌為何?」、「未來教育要怎麼辦?」、「未來人才有哪些特質?」等問題。
他的答案是:未來還沒有成形。
「可能有人認為,未來是某一個樣子,我得要怎麼準備,才能在未來有薪水可領,但不是這樣的,未來還沒有成形,我們每個人、每一天,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選擇,累積下來,就是我們的未來。」
也就是說,答案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生而為人的主體性、主動性,是很重要的。
更跨領域的課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未來的教與學會是什麼樣態,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些大方向能依循,「跨領域」便是其一。
跨領域的多元學習,原本就是清大的特色,高為元去年上任後,就提出「要更跨」的主張,希望將目前約25%畢業生具備跨領域雙專長的比率,逐步提升至80%跨領域多元化學習。
為此,清大在這學期推出「X-Class」計畫,X在數學裡常代表未知數,也有跨越之義,這個計畫能讓學生「衝堂選課」,只要其中一門課提供完善的非同步線上教學,學生即可不受時空限制,修習同時段的兩門課程,如同《哈利波特》中的妙麗在校長鄧不利多的幫助下,取得時光器來達成同時修兩堂課的願望。
高為元分享,這個計畫是為了回應學生的實際需求,有愈來愈多清大學生修讀雙專長、雙主修及跨領域學分學程,想修的兩門課若落在同一時段,就會因衝堂而被擋修,打亂修課的規畫。
而在疫情之後,清大愈來愈多的課程提供錄影、助教等完善的線上資源,學生不一定要出席實體課程,也能完整學習。
養成多元能力,學習不一定要在課堂上
除了選課,學分採計及成績計算的框架也都鬆綁,大原則是要鼓勵學生自主的、彈性的學習。
有意思的是,X-Class的構想是由清大核工所碩一生陳聿邦提出,他分享,自己之前讀原科院學士班時,就曾碰到衝堂的困擾,大三時需要在本系選修課與輔系必修課中擇一堂先修、另一堂留至大四再選,很令人苦惱。
後來,陳聿邦在課堂上聽到老師分享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允許學生修習同時段兩門課的制度,學生只需提出申請、並和老師討論修課計畫即可;他進一步搜尋資料發現,美國哈佛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校也有衝堂選課的機制,便和學生議會討論後,與教務處共同提案。
高為元強調,學習不應侷限於坐在教室上課、考試、交作業,根據研究,課內學習大約僅占總體學習的15%,另外85%來自研究、實習、社團、打工、體育活動等。
「比如說,有學生準備了好幾個月,參加超級電腦大賽,得到全球冠軍;或是打造機器人、電動賽車、無人賽車等等,這算不算學習呢?我想,答案是十分清楚的。」
而且,有將近一半的職業可能會在未來20年消失,學一項技能用一輩子的時代,已不復存在,「我們必須擴大對學習的想像,更著重培養學生分析、整合、溝通、領導的能力。」
清大賽車工廠團隊即將赴歐洲參加學生方程式賽車。此團隊是全台首支研發無人車的學生車隊,今年計畫在參賽的電動車上加裝無人車系統,讓賽車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也能自行演算最佳路徑並抵達終點。坐在賽車中的是高為元。
「明燈」計畫,幫助學生找到想走的路
面對未知的未來,很多人在選擇方向時,會有點茫然,對此,高為元認為,選擇「有興趣的路」走,這是永遠不會錯的,他上任後,也不斷思考該如何協助學生自我探索。
前陣子,在既有的雙軌導師及業師之外,清大再推出「明燈」計畫,由熱心校友、退休教師等擔任「引路人」,當學生面對職涯發展、自我成長等疑惑時,就可以「尋路人」身份上平台申請,並連結一位引路人,來陪伴與指引方向。
尋路人在申請時,要填寫自己關心的幾項主要議題,如選課、轉系、跨領域雙專長、申請研究所、交換、實習、海外留學、考證照、就業、創業、自我成長等,透過平台系統找到最適合的引路人。
「mentor如果翻譯成導師,好像上對下的長輩,但更貼切地說,其實就是在工作、學習、人生規畫等某件事情上有經驗的人;比方說,生過小孩的人可以給新手爸媽一些幫助及經驗談,這是看書及上網查詢難以取代的。」高為元說,把mentor翻成「明燈」,除意涵相符,讀音也相近。(下續)
Jul 14, 2024
iki kia kiak
(續上)很多人聽到AI的直覺反應,是害怕、恐懼,擔心AI會搶走我們的工作,甚至會凌駕於人類之上。對此,李開復說,AI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技之一,從好的方面來說,AI能讓醫療更精準,也有助於加速新藥與疫苗的開發,未來人類將愈來愈長壽、愈來愈健康。
又例如,AI能解決教育僵化的困境,為孩子提供客製化的適性教育,未來AI可以偵測到孩子的不足之處,給予適合的教育。
未來會有AI玩伴、AI教師,但「真人間的互動」仍不可取代
李開復預期,20年後的孩子,可能都會有「AI夥伴」,「孩子原本就會在主觀上把身邊的玩具、寵物等擬人化,甚至會跟假想朋友溝通交流,這是AI夥伴誕生的絕佳機會,AI夥伴會是孩子的朋友,也可以是孩子的老師。」在新書中,李開復也寫了相關的故事。
比方說,AI夥伴可能會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現孩子沒有搞懂某個知識點,就用很有趣的方法,例如說故事、玩遊戲等等,來巧妙的教孩子;由於這是AI夥伴透過深度學習累積出的、針對這位孩子的最佳教學方案,所以能有效提高孩子學會的機率。
AI技術也有可能讓孩子的學習更身臨其境,學歷史時直接跟拿破崙對話、學科學時由愛因斯坦來教,AI可以逼真扮演,用有趣、有效的方法,讓孩子更快學會基礎知識。
屆時,大人要扮演的角色,就是陪著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培養非知識性的軟實力,教一些「只有人類能教人類的事情」。李開復認為,在2041年,人類教師與AI夥伴靈活協作的新型教育模式,能大幅度拓展教育的深度跟廣度。
意識到AI帶來的改變,珍視並發揮人類獨有價值
當然AI也會有負面影響,例如,大家最擔心的就是許多人類工作會被AI取代。李開復強調,AI取代的是「重複性的工作」,換個角度來看,人類未來不用做重複的工作,只要做自己愛做、對社會有價值的工作;而且AI會創造更大的產值,未來人類世界或許會更豐饒,人們或許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工作。
他之所以寫這本書,也是希望更多人意識到AI時代的來臨。年輕人,可以好好做規劃,找到不容易被取代、自己又喜歡的工作;已經進入職場的人,則要意識到有些工作未來可能會有危險,但也有些工作能得利於AI,想辦法放大自己的價值;至於父母,則要調整教育教養觀念,跟孩子一起認識AI,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軟實力。
AI其實就是一種工具,我們得認識它、運用它,「就像記者沒有word,就不能工作,會計沒有excel,也不能工作,以後我們是『沒有AI,就不能工作』,得與時俱進。」
李開復鼓勵大家,多擁抱新科技。比方說,近期因為疫情,很多人得在家工作、遠距學習,很多人也都學會了、適應了,這其實就是對人類能力的一種認可;也很多人因為疫情開始聽說mRNA、核酸檢測等,關注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等等,都是好的開始。
「我們要相信,AI能把我們從庸庸碌碌、日常重複中解放出來,得以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也能讓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潛力,我們得引導孩子追隨本心,做最好的自己。」
2
你為什麼怕AI?清大校長高為元:
想清楚這3件事,擴大「對學習的想像」,迎接AI新常態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很多人對AI有恐懼感,擔心自己被取代,更怕孩子沒工作,清大校長高為元認為,這份焦慮源自於對AI不瞭解,其實,倘若願意去理解和學習,就能讓AI「為我所用」,他很建議大家用更開放、正向的態度來面對AI新常態。
時間倒回二月中,當時,多數大學都還在放寒假時,清華大學便召開校內會議、成立專案小組,討論AI對大學的學術和教學能有哪些輔助,又會帶來什麼影響、因應之道為何。
這是ChatGPT橫空出世後,台灣第一個對此事有具體回應的大學,其後,教育部才邀集專家學者,探討AI相關議題。
「AI就是來了,我會比較傾向去鼓勵大家,把它視為『機會』,而不是『挑戰』,用正向的、開放的心態去面對,」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在接受《未來Family》專訪時說,未來的教與學,都會有新樣貌,我們每個人都要擴大對學習的想像。
在討論AI議題時,高為元認為,得先把最本質的事情想清楚,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思考點是「我們為什麼要怕AI?」
思考面向1:我們為什麼要怕AI?
AI之所以引發集體焦慮,因素很多,「最主要是我們面對新的、還不大瞭解的事物時,就容易去『幻想』,愈想愈極端,尤其,這件事在技術上是比較不好懂的,又有許多不同的資訊來源,就更讓人不安。」
而且,這類顛覆性的科技發展,會讓每一個人都得跳出熟悉的舒適圈,當然令人害怕,但高為元認為,與其擔心,不如先把最源頭的「為什麼」想清楚,然後找出自己能做的部分,例如試著去認識、理解AI,試著去想像跳出舒適圈的可能性。
心的安定,至為關鍵,「如果你認為AI可以控制你,那你就被控制了;如果你認為AI可以代替你,那你就已經認輸了。」高為元強調,去學習、去瞭解,才是最佳解。(下續)
Jul 16, 2024
iki kia kiak
AI 世代的教與學
《AI時代已到來》
李開復:父母得教會孩子這2件事,
讓孩子不被AI取代,不能被動旁觀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AI趨勢專家李開復強調,AI時代來了,我們不能被動旁觀,而要理解AI、善用AI,尤其是父母們,得培養孩子不被AI取代,適應人類與AI共存的新社會。
AI帶來的改變是鋪天蓋地的,沒有人是局外人。究竟什麼是AI無法取代的能力呢?
李開復在接受《未來Family》採訪時指出,第一個AI無法取代的能力,是創造力,「AI並沒有真正的原創能力,也沒有辦法去構思或做戰略性規劃的能力;雖然AI很擅長執行特定任務、不斷進行優化,但它無法選擇自己的目標,也不會跨領域構思,更無法進行創造性的思考。」
第二,則是同理心。AI沒辦法「感同身受」,也無法跟人類有真正的情感互動,即便AI能「偽裝」,能透過深度學習優化聊天內容,和人類相談甚歡,「但人類很難打從骨子裡的信任機器,」李開復直言,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是AI無法取代的。
創造力與同理心,是迎接AI時代最重要的軟實力
因此,李開復認為,父母們得費心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多呵護孩子的好奇心,還要鼓勵孩子做批判性思考。
也得教導孩子提高EQ,讓孩子富有同理心、善於溝通、懂得關懷,進而被人信任、被人尊重,有團隊精神、能與他人合作。他強調,這些「非知識性的軟實力」,得以讓孩子好好適應AI時代。
李開復曾任職於蘋果、微軟、Google等頂尖科技公司,之後創辦了技術型的風險投資機構創新工場,是全球人工智慧的權威,擔任好幾個國家的AI顧問,他曾在2018年出版《AI新世界》一書,主張在數位時代激增的大量數據將會推進AI的發展,如今回頭看,他在書中的描述大多已成真。
日前,李開復又推出新作《AI 2041》,描述20年後的世界,為了更生動描繪未來人類社會的生活樣態,李開復邀請多次獲得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的中國作家陳楸帆加入創作,用小說筆法呈現了十個在2041年發生的故事。陳楸帆曾是李開復在Google的同事,他離開科技業後便投身小說創作。
AI改變製造、金融、零售、運輸、醫療…沒有人是局外人
前七篇故事,描繪了七種大量運用AI的行業,包括精準醫療及疫苗研發、自動駕駛、量子計算等等;後三個故事,則關注於AI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例如傳統行業面臨的失業潮,財富不均導致社會地位不平等加劇,以及保護個人隱私與享受技術便利之間的取捨等等。
書中的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裡面提到的AI技術與運用情況,都是基於當今的科技基礎,有邏輯地推演出來的,李開復認為,書中有八成的場景,未來都會成真。
李開復強調,他用這種手法呈現2041年,就是希望更具可讀性,讓更多人能透過閱讀理解AI,並思考AI與人類共存的新生活樣貌;他甚至希望,父母能跟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共讀此書,讓孩子也能理解AI將帶來的改變。(下續)
Jul 18, 2024
Ra Zola
抖音:虛假人設轉第三方平台,經濟與感情都有收益;“大師們”自己看着辦吧。
在2024年7月22日晚間,抖音安全中心發布了《關於虛假人設的治理公告》,稱發現少數「自媒體」策劃虛假人設。
這些賬號在個人簡介和發布內容中,自稱為名企高管、專家或者自封不可查證的「大師」,以誇張或虛假的身份,博取用戶信任,進而將用戶引流至第三方平台變現。
抖音表示,上述行為嚴重違反了平台規則,可能導致其他用戶遭受經濟、情感損失。
並要求相關賬號自查自糾,及時修改、刪除不當個人簡介和內容,或者根據認證要求,提交可信材料進行認證。
抖音將於即日起開展專項治理,對發現的違規賬號,將采取包含重置暱稱/個人簡介、下架視頻、取消營利權限、搜索不收錄、禁止關注、封禁賬號在內的措施進行治理。
根據公告,此次治理的重點如下:
一、無法核實的專業成就:以「國家某某活動評審」「某某重要考試命題人」等各類專業身份自我介紹或發布內容,但相關專業成就無法查證也無法提供可信證明。
二、無法核實的高管身份:以「央企二十年組織人事經驗」「大廠總監」「企業家」「商會主席」「某某模式創始人」等各類身份自我介紹或發布內容,但相關頭銜無法查證也無法提供可信證明。
三、無法核實的業績:自稱有「成功幫300+企業營業額翻倍」「帶領100萬寶媽兼職致富」「世界500強背後的培訓師」「孵化3000家企業」「撮合5000情侶復合」等業績,但無法查證也無法提供可信證明。
四、自封無法驗證的「大師」:以「兩性關系教父」「婚戀專家」「創業導師」「情感心理咨詢師」「人生導師」「失戀挽回大師」「靈性療愈上師」「骨灰級婚姻拯救師」等身份自我介紹或發布內容,但相關頭銜無法驗證,也未獲得社會廣泛認同。
(2024-07-23 原題:大批主播涼涼!抖音深夜官宣:重點治理大師、專家等虛假人設)
Jul 24, 2024
iki kia kiak
彭詩言·數智技術賦能新文科教育創新
新文科建設是中國「四新」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科教育改革的一項政策性行動,旨在將文科教育打造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一環,致力於培育不同層次與類型的新型文科人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數智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突破傳統學科專業的界限,促進跨界融合,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新文科建設注重學科交叉和綜合能力培養,提倡跨學科學習和多元思維發展,強調師生雙向的創新意識和數字勝任力的培養,從而為社會提供複合型創新人才。
但當前,從建設成效看,學科交叉仍多以單純的知識疊加為主,未能發揮各學科之間的互補優勢,交叉融合深度有待提升;從教學模式看,部分文科教師的數智技術能力偏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對應用場景設計進行創新;從課堂管理看,專業教師強調單方面的理論輸出,與學生缺乏溝通與聯系,對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效果不佳;從數字勝任力看,新文科專業教師在數智技術與專業理論的結合過程中,未能體現課程的特色,個人授課風格不突出。
數智技術為新文科教育創新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以學科融通為定位進行教學理念創新。打破傳統學科的界限,以問題為導向組建跨學科項目課程團隊,打造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創新網絡,以數智技術構建不同學科知識相互滲透的認知工具,打破傳統文科知識結構的局限,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復雜問題。
以場景體驗為核心進行教學模式創新。借助數智技術豐富跨學科教學案例的設計,通過情景教學、游戲教學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項目式創新網絡對目標教育場景進行創意建模,通過趣味性場景設計,增強學生的臨場感和沉浸感,激發其學習興趣。借助數智技術打破局部樣本的信息局限,以創新性的場景應用呈現更為全面的信息資源,增強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與應用。
以精准指導為標准進行課堂管理創新。借助數智技術開展場景體驗教學,通過資源共享,教師在線監測學生的學習動態,便於及時發現真實課堂與虛擬課堂之間存在的差距,改進和調整教學計劃。學生在線與教師互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要對學生的反饋進行歸納整理,挖掘並分析反饋數據背後的價值、存在的規律,為學生提供精准指導。
以數字勝任力為目標進行人才培養創新。鼓勵跨學科項目課程團隊進行交流,分享教學經驗,結合教師特長,幫助團隊成員形成個性化授課風格,打造優勢互補的教學團隊,提升團隊整體的數智技術應用能力。鼓勵跨學科項目課程團隊將數智技術與學科理論深度融合,並應用於教學實踐,加強課程特色化建設,構建創新理論與實踐並重的課程體系,建立數字勝任力培育案例庫,為數字中國建設培養複合型人才。
(2024/03/15 交匯點新聞;作者彭詩言;單位:宿遷學院)
Aug 11, 2024
iki kia kiak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想象力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庄子》和《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
《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注重“逍遥游”与“齐物论”中的自由想象。庄子推崇“心斋”和“坐忘”,倡导通过摆脱世俗束缚进入“无待”的境界,从而达到想象的极致自由。庄子主张打破人与万物的界限,想象力被视为通达天道、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途径。他以丰富的比喻、寓言展现了这种“无待”的超越性想象力。
《文心雕龙》作者是南北朝的刘勰,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创作、艺术想象等问题。在其中的《神思》篇,刘勰提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描述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维活动。这种“神思”是文人的精神活动,通过想象力实现心灵的创造与升华。刘勰强调文思的飞跃与灵动,展现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这两部经典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想象力:庄子注重哲学上的自由境界与无为状态,而刘勰则侧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思想共同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想象力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现代对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一理论做出最有力研究与诠释的学者之一是王元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深入研究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对其中“神思”篇的阐释尤为突出。
在他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王元化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诗学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刘勰所提到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活动,贯穿古今、超越现实,体现了创作者对时空的独特体验和把握。王元化还指出,这种“神思”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与思想的流动,更是个体在面对世界时的思维活动与创造力的延伸。
王元化强调,刘勰的“神思”理论揭示了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机制,也反映了古代文论中对想象力、思维活动和创作心灵的深刻理解。他的研究为当代理解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现实意义,使这一经典理论得以在现代文艺理论中获得新的诠释与拓展。
相關
日日新,又日新
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意识扩展·个体觉醒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Sep 12, 2024
iki kia kiak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神思”和“形神”
在西方学界,研究《文心雕龙》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是林顺夫(Shuen-fu Lin)。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中国文学教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文心雕龙》的研究贡献卓著。
林顺夫参与了《文心雕龙》的英文翻译与注释工作,为《文心雕龙》走向国际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了刘勰文论的复杂性和深度,并通过注释展示了《文心雕龙》中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精髓。他的译注使得西方学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文论经典的核心思想。
林顺夫在他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尤其是关于“神思”和文学创作中“形神”关系的探讨。他的研究聚焦于刘勰如何将文学创作与道家和儒家哲学结合起来,并通过此解读展示了《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如何从哲学角度探讨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他不仅探讨了其内部的理论架构,还试图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他通过将《文心雕龙》中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等西方文学思想进行对比,帮助西方学界认识到中西文论的异同点,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论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林顺夫的研究影响了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他通过在美国的教学和研究,将《文心雕龙》的美学、伦理学与创作理论带入西方的学术讨论之中,激发了更多学者对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兴趣。其工作不仅扩大了《文心雕龙》在西方学界的影响力,还帮助构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为中西方文论的对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林顺夫注重从文学创作的精神超越和想象力的时空性来解读这一概念。他结合了刘勰的诗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背景,为西方学界提供了一个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的解释——
时空的超越性:林顺夫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刘勰对于创作者想象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高度概括。在刘勰看来,文学创作中的“神思”(精神上的想象力和灵感)可以将作者的思想穿越千年,沟通古今,超越时间的限制。同时,这种“视通万里”也意味着文学创作通过想象力,可以跨越空间障碍,延展视野,达到对远方事物的精神感知。这一理论展示了古代中国文论中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一种超时空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的自由性:刘勰的这句话不仅是在描述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超越,更是在表达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自由和灵感飞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可以通过想象与思维的自由活动,打破现实的限制,进行无拘无束的精神游历,从而创造出超越时空的文学作品。这种自由性也是刘勰所推崇的“神思”的核心特质。
文化传承的连接:刘勰的“思接千载”不仅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想象力,还体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承继。通过“思接千载”,作家能够与古代的文学和思想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过去的文化、历史、思想通过创作重新带入当下。这种跨越历史的连接,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作家通过作品参与文化对话的过程。
超越现实的文学想象:“视通万里”不仅是对现实中景物的想象延展,还是对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和世界观的探索。在创作中,作家通过想象,可以感知到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情感、思想或事物,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林顺夫在这里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作了比较,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视通万里”与浪漫主义中的诗意想象存在相似性,即文学创作能够让作家打破现实的局限,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Sep 12, 2024
iki kia kiak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创造力研究
对于面对机械人智慧的冲击,愛墾網多年来所发表與讨论过的複合策略(如意念科学、心灵素质学、第五项修炼、宇宙诗学、想象力等)。若当真在经过深思后接受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议题提出理论的《庄子》和《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的研究心得,文创界可能得到什么啓示?
要回答爱垦网垦友这问题,还是先来了解有关学者吧。先谈《文心雕龙》。
王元化是其中一位研究《文心雕龙》有成的现代中国学者。他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的研究方法,把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诠释和阐发得更深入。他采用的几种西方现代研究方法包括: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王元化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广泛应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他强调文论不仅是独立的审美现象,还与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密切相关。通过这种视角,他揭示了《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论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试图说明刘勰的文论思想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结构和政治环境相关。
此外,王元化也采用历史唯物主义来探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互动,认为文学批评不仅反映美学追求,还传递社会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他通过这种方法揭示了刘勰文论中的伦理性、社会性与历史发展的互动关系。
结构主义方法
王元化也借用了西方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心雕龙》的文本结构进行细致分析。他注重刘勰作品中的层次、逻辑框架和形式安排,尤其是刘勰如何通过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构建文学理论体系。这种方法帮助他剖析了刘勰在讨论文学创作和批评时所采用的系统性思维模式,以及文本的内部逻辑结构。
在某种程度上,王元化还受到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影响,认为《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概念、如“神思”等,可以视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化的表述来展示文学创作的精神性、文化性和历史性。
中西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王元化在研究中国古典文论时,善于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进行比较。他在分析刘勰的诗学思想时,常常引用西方文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中西文论在关于想象力、文体、风格等方面的共通性和差异性。通过这种比较,他试图让《文心雕龙》获得更广阔的文化语境,并展示它在全球文学理论中的独特贡献。
王元化同时借鉴了康德的审美理论、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等西方美学思想,将这些理论与刘勰的美学思想进行对话。例如,他曾将康德的“审美无功利性”与刘勰的文学观念相结合,试图证明《文心雕龙》中的某些思想具有类似的美学价值观念。
现象学和解释学方法
在诠释刘勰的“神思”理论时,王元化部分引入了现象学的视角,特别是对文学创作中主观精神体验的关注。他探讨了文学创作中作家的精神活动与想象力,强调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作品客观形式的分析,还是对创作过程中文学体验的主观感知。通过现象学的视角,王元化得以更加深入地阐释刘勰对“神思”的理解。
- **解释学的运用**:王元化也采用了解释学的方法,强调文学文本的多义性和诠释的动态性。他认为《文心雕龙》作为古典文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对其进行不同的解读。通过解释学的视角,他鼓励对刘勰文论的多重诠释,并揭示了文论思想的历时性发展。
心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启示
王元化关注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状态,结合西方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如精神分析学中的潜意识概念)来探讨刘勰所说的“神思”。他认为,刘勰提到的文学想象力,不仅是理性的思维活动,还包含了潜意识的力量,即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有时会受到无法解释的情感、记忆或象征性意象的影响,产生某种神秘的创作灵感。这种观点与西方的精神分析学有一定的共鸣。
Sep 13, 2024
iki kia kiak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道家诗学与“荒野”思维
王元化和林顺夫在研究《文心雕龙》时,都对道家思想及其对诗学的影响有所涉及,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和诠释方式不同,但都认识到了道家哲学在中国古典文学和文论中的重要性。
王元化对道家诗学观的探讨
道家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自由:王元化在分析《文心雕龙》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他认为刘勰在探讨文学创作时,受到道家追求自然、自由、无为精神的启发,不受外界束缚,尤其在“神思”的自发灵感理论中,这种道家影响尤为显著。
超越时空的道家观念:王元化认为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体现了一种道家哲学中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感。这种想象力的自由可以视作道家“道”的流动性与无拘无束的表达,进入“无”的境界有内在的哲学联系。
“无为”与文学创作的自发性:王元化强调,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与文学创作中的自发性是相通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展现的创作观念中,作家不应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应通过内心的自由来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艺术效果,这与道家的自然观念密切相关。
林顺夫对道家诗学观的探讨
道家对刘勰美学思想的影响:林顺夫也注意到道家思想对刘勰诗学观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神思”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上。刘勰提到的“神思”不仅是创作者的思想活动,更是与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相通。将创作灵感与自然现象结合,强调文学创作应该如同道家所描述的“道”,是一种无形的、流动的、无为而为的过程。
中西比较中的道家视角:林顺夫作为跨文化研究者,特别强调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他多次提及道家诗学思想的独特性,尤其是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想象力观念相对比。而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道家的超越时空的想象力观念是紧密相连的,而这一观念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难以找到直接的对应,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特殊性。
道家的“无”与文学创造的空灵性:林顺夫还探讨了道家“无”的观念如何影响了中国文学中的“空灵”美学。刘勰对“神思”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对“无”与 “虚”的哲学理解,主张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保留一定的空白与开放性,这与道家思想中的“无”相契合。作家的创作灵感并非来自刻意的控制,而是来自内心的自然流动,这与道家“无为”的美学观念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林顺夫和王元化从道家诗观出发,虽然并未直接论及《文心雕龙》与「荒野」思想或生态诗性的议题,但他们的思想与这些主题可以建立关联。例如,《文心雕龙》中的“神思”与“气韵”概念,尤其是“象外之象”的思想,和生态诗学中的整体自然观念可以相互呼应。
林顺夫关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生命美学、道家思想与文学表现的关系。他特别强调诗歌中的自然意象与道家“无为”思想的契合。通过这种哲学框架,可以推导出一种潜在的生态意识:人类应顺应自然、与天地共生。而这种理念与现代生态诗学有一定的契合,对道家哲学的探讨为这一方向提供了可能的理论基础。
王元化则更侧重于从道家哲学中探讨“言意之辩”、“虚静”、“自然”等美学思想。他对道家与文学的关系尤其关注“天道”与“人道”的平衡。在《文心雕龙》方面,王元化没有专门讨论“荒野”或生态诗性,但通过分析《文心雕龙》中的“气韵”与“自然”观念,可以挖掘出道家思想在文论中的反映,这种自然观与现代生态思想有相通之处。
Sep 14, 2024
iki kia kiak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性配享与情感体验具身性
用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的“感性配享”(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概念来分析文学作品时,讨论“情感体验的具身性”(embodiment of emotional experience)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题目:
感性秩序与情感的可见性/可感知性:洪席耶的“感性配享”强调在社会和艺术领域中,什么被认为是可见的、可听的或可感知的。这可以引导我们探讨在文学作品中,情感体验是如何通过语言、叙事或象征性意象被“分配”给读者或角色的。哪些情感被凸显为可见的,哪些被忽略或压制?
具身性如何改变感性经验的边界:情感体验的具身性涉及身体如何感知和表达情感。文学作品中,角色的身体动作、感官反应和心理状态如何参与了情感的表达和配享?例如,身体的疼痛、快感或焦虑如何通过文学文本被具象化和传递,并重新划定感性经验的边界?
情感经验的分配与社会阶级、身份的关系:洪席耶的“感性配享”强调感性经验与权力、社会阶级的关系。分析情感体验的具身性时,可以探讨不同社会阶层或身份的角色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体验和表达情感。哪些角色的情感具身性被赋予了“正当性”或优先地位,而哪些情感体验则被边缘化或无视?
情感与时间、空间的交织: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不仅与角色的身体相关,还与时间、空间密切交织。例如,情感的具身性如何影响角色对空间的感知?时间如何通过具身的情感体验被拉伸、压缩或分裂?这些体验如何创造了新的“感性秩序”?
情感的打断与不和谐:洪席耶强调艺术的政治性在于打破现有的感性秩序。因此,可以分析作品中具身情感体验的“打断”或不和谐时刻,探讨这些时刻如何挑战现有的社会秩序或叙事规范。这种打断可以通过身体的突然反应、情感的突发变化来表现。
这些题目可以从洪席耶的感性理论出发,结合文学作品中的具身情感体验来展开多层次的分析。
Sep 16, 2024
iki kia kiak
Understanding User Roles and Identities (Vocation Function)
Contextual Awareness: Recognizing the vocation function allows AI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user’s role, profession, or calling, enabling more relevant and contextaware responses. For example, an AI interacting with a doctor might prioritize medical language and ethics, while with an artist, it might focus on creativity and expression.
Personalized Content: By understanding the vocational context, AI can tailor content to align with the user’s professional or personal interests, providing more meaningful and valuable interactions. This might include career advice, personalized learning recommendations, or rolespecific tools and resources.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Social Identity
Cultural Context: Both Sapir and Jakobson’s theori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reflecting and shaping cultural norms. AI systems that understand this can better adapt to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ensuring that interactions are not only linguistically correct but also culturally appropriate.
Social Identity Recognition: AI can use this unified approach to better recognize and respect the social identities of users. This might involve adjusting language based on the user’s cultural background, social status, or profession, leading to more inclusive and respectful interactions.
Ethical Considerations
Influence and Autonomy: Understanding the conative function raises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AI systems influence users. While it’s beneficial for AI to assist in decisionmaking, there’s a fine line between helpful guidance and manipulation. Ensuring that AI respects user autonomy while providing persuasive content is crucial.
Privacy and Personalization: The vocative and vocation aspects involve personalization, which requires understanding and remembering userspecific information. Balancing personalization with privacy is a key ethical concern, especially in systems that handle sensitive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data.
Pragmatic Flexibility and Adaptation
Dynamic Language Use: By integrating these linguistic functions, AI systems can become more pragmatically flexible, adjusting their language use based on realtime analysis of the user’s needs, goals, and context. This could involve shifting from a more formal, vocative approach to a conative one if the situation demands persuasion or motivation.
Contextual Responsiveness: The AI’s ability to recognize when to invok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language allows it to respond more appropriately in varied contexts—whether in casual conversati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 or culturally sensitive dialogues.
Conclusion
The unification of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through linguistic theories informs a more sophisticated and humanlike approach to AI communication. For AI technologies this means improved user interactions that are more personalized, culturally aware, ethically sound, and pragmatically effective. By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se concepts, AI can better fulfill its role as a versatile and adaptive tool in human communication, contributing positively to various aspects of public life, from education and healthcare to customer service and beyond.
Sep 20, 2024
iki kia kiak
PPT Iconada:The Unification of Vocative, Conative & Vocation
[A: Affects P: Percepts P: Power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ncepts "vocative," "conative," and "vocation" through linguistic theories like those of Roman Jakobson and Edward Sapir can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ragmatics of AI technology. These implications can be explored in several areas, such as how AI systems interact with users, understand and influence behavior, and adapt to various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Enhancing Interaction Quality (Vocative Function)
Humanlike Engagement: By incorporating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ocative function, AI systems can be designed to more effectively engage users in personalized and contextually appropriate ways. For instance, addressing users by name or recognizing titles and roles in conversation can make interactions feel more natural and respectful.
Social Bonding: Understanding the vocative aspect helps AI maintain social bonds and rapport with users, which is crucial for sustained engagement. For example, recognizing when to use formal or informal address based on the context can enhance user experience.
Improving Influence and Persuasion (Conative Function)
Goal Oriented Communication: The conative function emphasizes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influencing and motivating behavior. AI systems can leverage this by crafting responses that are more persuasive or motivational, tailored to the specific goals of the user (e.g., encouraging healthy habits, guiding learning, or supporting decisionmaking).
Adaptive Interaction: AI can be trained to recognize when a user’s intent is to persuade or influence and respond accordingly, potentially by reinforcing or challenging that intent based on the context, which could be useful in educational, therapeutic, or advisory settings.
Sep 20, 2024
iki kia kiak
Vocative Text 是指那些直接呼喚或引起讀者反應的文本,通常使用呼語或直接的情感訴求來與讀者進行互動。這類文本常常利用前景化與陌生化來加強其效果。例如,通過不尋常的語言形式或結構,使讀者停下來反思,或通過陌生化技術,使讀者以新的角度來理解文本中的信息或情感。
因此,前景化與陌生化的技術在“Vocative Text”中可以起到關鍵作用,幫助文本更有效地引發讀者的情感反應和參與。這些技術能夠增強文本的呼喚力,使其更具有挑戰性和啟發性,從而促使讀者產生更深層次的情感連接。
Vocative Text 和 evocative theory 之間存在直接的關聯,因為它們都強調與受眾的情感互動和反應。
情感互動:Vocative Text 是一種直接呼喚或激發受眾反應的文本形式。它通常通過直接的語言表達,像是對話、呼語或指令來建立與讀者或聽眾的情感聯繫。這類文本的目的在於引起情感共鳴或促使某種行動,這與 evocative theory 的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喚起情感與記憶:Evocative theory 關注的是如何通過藝術、文本或媒體喚起受眾的情感、回憶或感覺。它強調的是一種情感的重現或再現過程。Vocative Text 通常也運用這些技巧來強化其影響力,通過直接的情感訴求來引發受眾的記憶或情感反應。
參與性:兩者都強調了受眾的主動參與。Vocative Text 通過直接的呼喚或交流方式,使受眾感到自己是對話的一部分,而這種參與感可以喚起強烈的情感反應,這與 evocative theory 的目的相吻合,即通過參與喚起情感和反思。
總結來說,Vocative Text 和 evocative theory 之間的直接關聯,體現在它們共同的情感訴求和互動策略上。Vocative Text 是具體實踐,而 evocative theory 則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持,兩者共同致力於引發和強化受眾的情感參與和反應。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当符号呼唤象征
Sep 24, 2024
iki kia kiak
爱垦APP: Vocative & Evocative
雅各布森的對語言*詩性功能*的強調,可應用於“情感/引發情感的變革策略”。雅各布森識別了語言的六種功能,其中詩性功能強調語言的美學質量——它如何吸引對形式、結構及表達方式的關注。這一功能對於創造共鳴、引發情感反應和喚起想像至關重要。
美學參與: 雅各布森詩性功能強調詞彙選擇、節奏和聲音模式產生情感影響。情感/引發情感的變革策略通常依賴這些元素來深深吸引觀眾,並引發情感或反思反應,使信息更加難忘且具有影響力。
模糊性和多重意涵: 詩性功能允許多重解讀,這在情感/引發情感的策略中具有強大作用。這種多重意涵使更廣泛的觀眾能夠在不同層面上與信息產生聯繫,從而促進更強烈的情感參與。
前景化與陌生化: 雅各布森的理論表明,通過關注語言形式本身,可以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或者進行*陌生化*,這是一種引發情感或反思反應的關鍵技術。在變革策略中,這有助於轉變觀念並激發新的思維方式。
象徵與隱喻: 雅各布森對詩性功能的強調與象徵和隱喻的使用相一致,而這些是情感/引發情感策略中的強大工具。這些元素使複雜的思想能夠通過情感,而非純粹理性地傳達,這在推動變革時可能更具說服力。
“前景化與陌生化”與“Vocative Text”有一定關聯。
前景化(Foregrounding)指的是在文本中刻意突出某些元素,使其在讀者的注意力中佔據主要位置。一般通過創新的語言使用、特殊的結構或不尋常的表達方式來實現。前景化的目的是讓讀者停下來注意這些語言特徵,從而加深他們對文本的情感和認知參與。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由俄國形式主義者什克洛夫斯基(Viktor Shklovsky)提出,指的是通過使熟悉的事物變得陌生或不尋常,來改變人們的感知方式。這樣的效果常常使讀者重新審視日常現象或概念,並引發新的理解或情感反應。
Sep 24, 2024
iki kia kiak
APP Iconada: Emotive/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
"Emotive" or "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 refer to methods or approaches that leverage emotions to drive change, particularly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social movements, or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se strategies emphasize the role of emotions in influencing behavior, decision-making, and motivation, recognizing that rational arguments alone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inspire or sustain change.
Key Elements of Emotive/Evocative Change Strategies
Emotional Appeals: These strategies often use storytelling, metaphors, or symbols that resonate emotionally with individuals or groups. By tapping into feelings like hope, fear, empathy, or anger, these strategies aim to create a strong emotional connection that motivates action.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Emotive change strategies consider the cultural and social context of the target audience. They are tailored to align with the values, beliefs, and emotional landscapes of the people they are trying to influence.
Identity and Belonging: These strategies often appeal to a sense of identity, community, and belonging. By aligning a cause or change initiative with people's sense of who they are or want to be, they create a deeper emotional investment.
Visual and Symbolic Communication: Images, symbols, and other non-verbal forms of communication are often used to evoke emotions and convey messages in a powerful and immediate way.
Emotional Contagion: This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 emotions spread from one person to another, creating a shared emotional experience. Leaders or change agents who effectively display emotions like passion, enthusiasm, or concern can inspire similar feelings in others, leading to collective action.
Framing: How a message or change initiative is framed can greatly influence its emotional impact. For example, framing a challenge as a moral imperative or a collective journey can evoke stronger emotional responses than a purely technical or procedural approach.
Sustainability of Change: Emotive strategies not only initiate change but can also help sustain it by continually reinforcing the emotional bonds and values that were activated in the initial phase of change.
Applications
Organizational Change: Emotive strategies are used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o align employees' emotions with the organization's goals, fostering a sense of purpose and commitment.
Social Movements: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often use evocative strategies to rally support, mobilize action, and sustain momentum.
Marketing and Branding: Brands use emotional appeals to create strong connections with consumers, building loyalty and influencing purchasing behavior.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personal growth or therapy, emotions are often a focal point for achieving transformative change.
These strategies are particularly powerful when combined with logical or rational approaches, creating a balanced and compelling case for change that resonates both emotionally and intellectually.
Sep 24, 2024
iki kia kiak
愛墾APP: 克里希那穆提對話意念科學
以下關於意念、意識與生物間相互作用的論點,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的思想產生共鳴,尤其是他對意識、愛與整體性的理解。
「意念的效力是愛的完全展現,能讓兩個身體合而為一」:克里希那穆提在其著作中,常強調愛與意識的不可分割性。在他看來,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全然的,不帶有個人利益或欲望。愛是一種完全的存在狀態,能超越個體的界限,使人與他人、世界合而為一。這個觀點與上述意念通過愛達到完全的合一有相似之處。在Krishnamurti的哲學中,愛不僅僅是情感,而是一種深刻的意識狀態,它可以讓人們擺脫內在的衝突,與他人和世界融為一體。
「人類意念,流動的意識,對量子過程最細微的干擾都可能帶來嚴重影響」:克里希那穆提認為,意識是深刻且複雜的,不僅僅是個體的活動,也影響整個世界。他經常探討意識的普遍性,認為個體的思想和意識不僅僅局限於個人,而是影響整個宇宙的存在。雖然他並未明確談到量子過程,但他強調意識的能量流動和潛在的影響,這與量子層面的影響相呼應。兩者都關注到意識的流動性及其廣泛影響。
「人類意念可以深深影響植物、種子、單細胞生物、昆蟲和小動物」:克里希那穆提強調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內在聯系。他認為,人類與自然並不是分離的,而是一個整體。因此,人類的思想、情感和意識狀態能夠影響自然界的其他部分。這與意念能夠影響生物體的觀點相契合。在Krishnamurti的思想中,意識和存在本身是一種統一的場域,個體和萬物之間通過意識聯系在一起。
「生物體讀得懂人類的心思意念,並會有所反應」:克里希那穆提雖然沒有直接討論過生物體讀懂人類意念的具體生物學或物理機制,但他經常談到意識與自然界的和諧。他強調,當個體與自然保持純粹的連接時,彼此間的反應是一種自然的流動。他的這種哲學基於對整體性的深刻理解,認為一切生命都在一個相互依存的網絡中運作。因此,生物體對人類的意識或意念產生反應,雖然在Krishnamurti的哲學中沒有詳細的科學描述,但可以從他對整體性的探討中找到對應。
「意念是一種光子流,植物接收到信號並受其影響並不奇怪」:克里希那穆提的哲學強調意識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在某種程度上是無法通過物理手段直接測量或解釋的。他常提到意識具有一種超越物質的能力,並且能夠影響物質世界。如果我們將意念視為一種能量流,這種能量能夠影響植物或其他生物體的論點與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是一致的,尤其是在他的宇宙觀中,意識和物質並不是分離的,而是相互滲透的。
「心理狀態會影響周遭人的生活」:克里希那穆提在其教義中,強調了心理狀態對他人的影響。他常常談論個體意識中的恐懼、欲望和衝突如何會影響周圍的世界。他認為,當一個人處於平和與清明的狀態時,這種狀態自然會影響他人,並創造一種和諧的環境。這與論點中提到的心理狀態對他人生活的影響有相似之處,他的思想也支持這種內在狀態對外界產生影響的觀點。
「意念能影響周圍的環境」: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強調內在的心靈狀態能夠改變外在的現實。在他看來,意識狀態不僅影響個人的內在世界,也會影響其外在的環境。這與意念影響周圍環境的觀點有直接共鳴。他認為,內在的轉化(transformation)可以改變整個社會,這是一種深刻的、從個體開始的改變。
總的來說,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特別強調愛、意識的統一性,以及個體與自然、他人之間的深刻聯系。這些理念與意念科學中的許多論點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在探討意識的力量及其對外界和環境的影響時,他的整體性哲學提供了深刻的共鳴。
Oct 3, 2024
iki kia kiak
愛墾APP:《詩性探究》McCulliss(2013)提出的「詩性探究」(poetic inquiry)是一種利用詩歌形式進行研究的方法,核心理論在於通過詩歌表達和理解複雜的人類經驗和情感。這種方法認為,詩歌的語言、隱喻和意象可以揭示傳統學術寫作中難以捕捉的微妙意義。詩性探究不僅創造詩歌,還包括對詩歌進行分析和反思,以獲得對個人或集體經驗的深入見解。其關鍵是將情感共鳴視為一種合法的知識形式,將創意性與學術嚴謹性相結合。(McCulliss, D. (2013). Poetic inqui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qualit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Poetry Therapy, 26(2), 83-114. DOI: 10.1080/08893675.2013.794536 )
「詩性探究」(poetic inquiry)作為研究方法正在逐步普及,尤其在教育、社會科學和人類學等人文科學領域中得到關注。它突破了傳統研究的線性表達方式,通過詩歌創作、分析、反思等手段,表達難以量化的情感、體驗和社會現象。該方法的核心價值在於承認情感和共鳴為有效的研究結果,滿足了對個體和集體經驗更深層次理解的需求。隨著學術界對非傳統研究方法的接受度提升,詩性探究正成為一種有效的人文研究工具。
詩性與情感共鳴:詩性探究的核心之一是情感的深層傳達。通過運用隱喻和象征,這種探究方式能超越傳統學術框架,觸及學術中通常忽視的情感維度。它不僅在呈現數據和事實,還在人們的情感中引發共鳴,為研究增添層次和深度。
個體化與普遍性:詩性探究具有跨越個體和普遍之間界限的能力。研究者可以通過詩歌,將個人的細微感受轉化為能引發廣泛共鳴的普遍主題,從而實現個人與社會的雙重連接。這種探究方式適用於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尤其在創傷、文化身份或自我認同等主題的研究中尤為有效。
探索潛意識:詩歌的結構和用詞方式能通過非線性的表達進入潛意識的領域,這使詩性探究成為探索內心沖突、壓抑情感和文化記憶的重要工具。
Oct 28, 2024
iki kia kiak
[意識流]
度過了熱辣辣的一天,我們都渴望未曾見識過的風涼;只見一彎新月捷足先登地在我們激動的眼簾(我去蓋爾忙特親王夫人家那天晚上,還有阿爾貝蒂娜給我打電話的那天晚上,月亮也是這個樣子),像又輕又薄的果皮,後來,又像一塊四分之一瓣的新鮮水果,似乎有一把無形的刀開始在天穹中為它削皮。——「我去蓋爾忙特親王夫人家那天晚上,還有阿爾貝蒂娜給我打電話的那天晚上」,以上兩處,均使用過這個比喻。此處又有了新的延展。這些地方也足以說明本書絕非什麼意識流小說,相反是精心構造而成的。
[意識到消滅愛情的唯一辦法]
要想散心,我就必須激勵自己身上與希爾貝特毫無關聯的思想、興趣和熱情,與我的感情(由於和希爾貝特的分離而不再與日俱增)相抗衡。這種與我們所愛的人毫無關聯的思緒會佔據地盤,它雖然最初很小,但也是從原先佔領我們整個心靈的愛情那里奪取過來的。我們必須發展這些思緒,使之壯大,與此同時,感情不斷衰退,僅僅成為回憶。這樣一來,進入我們精神中的新因素與感情展開爭奪,奪得的地盤越來越大,最後整個心靈被奪了過來。我意識到這是消滅愛情的唯一辦法。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Nov 1, 2024
iki kia kiak
[草地上方]
我躺在懸崖上,眼前只見一片草地。草地上方,並不是基督教理論中的七重天,而只有兩重:一重較深——大海,高處的一重稍淺。
[醋意]
然而他的醋意卻和他的愛情仿佛是如影隨形,馬上就出來為她今晚向他投來的微笑提供一個副本,來了一個顛倒,變成是對斯萬的嘲笑而充滿著對另一個人的愛;她的腦袋低垂下來也是俯向別人的雙唇,而她對他的一切溫情的表現也都以別人為對象了。他從她家里帶回的一切令人消魂的印象現在都仿佛變成了一個室內裝飾師提供的一些草圖、一些方案,似的斯萬據以設想她可能在別人面前表現出來的熱烈的、狂喜的舉止。這樣,他都為在她身邊體會到的每一個樂趣,為他自己設想出來的每一個愛撫的動作(他還如此有欠謹慎,告訴她這些動作是如何使他歡快),為他在她身上發現的每一個優美之處感到後悔,因為他知道,過一會兒,這些又都會成為她手中用來折磨他的新的刑具。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Nov 12, 2024
iki kia kiak
陳明發〈濾思場〉194
網眾認為雜亂無序的事,在我是一首奧妙的音樂。(17.11.2024)
Nov 17, 2024
iki kia kiak
誠然,這些直接影響都並非是藝術哲學在創作面上的重要影響,畢竟把作品當成藝術哲學的發聲媒介只能算是藝術創作活動的一種方式。藝術家創作作品,通常不是為了傳達或挑戰關於藝術的想法,因此,此處所論及的直接影響不能構成鼓勵藝術家接觸藝術哲學的有力理由。我傾向將其看成一種附加性的好處。事實上,真正值得我們深思的是藝術哲學對於創作面的間接影響。
對創作有助益的事未必是與創作直接相關的。舉例而言,對一名小說家來說,學習小說或劇本的寫作技巧當然對創作有直接性的幫助,但是人生經驗的取得也一樣有幫助。人生經驗的內容不見得會直接成為小說中的材料,但是在潛移默化之中,作家本身的智性與成熟度會無形中提升,於是下一次下筆時便有所不同。我們也許無法直接找到人生經驗與作品水準的有形關聯(像具體的小說技巧那種有形關聯),但我們知道這種經驗對創作是有助益的。這種狀況在其他藝術類型皆然。這種影響毋寧說是一種「心智底蘊」的鍛鍊與改造。就好比習武一樣,直接學新招式的確會讓你武藝更高強,但改造「功體」卻可能讓你進入下一個境界。
我認為哲學的潛移默化屬於這類影響。當藝術家有機會對藝術的基本問題做更深入的思考時,如同人生經驗,這種「抽象經驗」很大機會能在無形中改變藝術家心智的迴路結構,進而影響到創作。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名畫家初始習畫時,可能專注於將現實之物「再現」於畫中,他所關注的技巧在於畫工。但是他接觸過藝術本體論後,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想法。有些哲學家認為藝術創作本質上是一種溝通,換句話說,創作是藝術家與受眾之間的交流。從這種觀點來看,藝術作品本身成為訊息的載體,藝術家透過創作,在作品中傳達訊息。藝術家「有話要說」,並且受眾也理解到作品夾帶弦外之音(如何詮釋是另一個哲學問題,溝通模型不蘊含受眾一定要根據作者意圖詮釋)。當畫家習慣了藝術的溝通模型,他可能會漸漸發覺偉大的藝術品並不只是畫工完美,更在於作品是否傳達了深刻的想法。具備美感卻沒有暗藏深意的作品雖然讓人賞心悅目,卻顯得空洞,很快便被觀者遺忘。
理論對創作的負面影響?
在此我們必須考慮一個相反的看法,就是閱讀太多理論反而會限制創作能力。的確,有些藝術家可能認為理論會限制思考框架,例如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舉一個常見的類比,年輕的作家在剛開始創作時可能都會面臨一個困境:時間有限,到底要多讀還是多寫?有些人會認為,讀太多反而有反效果,因為讀太多容易會被其他作家影響,進而變成模仿,走不出自己的路。如果這個反駁成立,會對我對創作面的間接影響這部分構成挑戰,也就是質疑理論的潛移默化會是負面的。
閱讀藝術理論是否會無形中被理論牽著走而不自知,或是模仿理論的思維去創作而無法創新?
這裡有個關鍵,上述的類比中,所謂的「多讀」是讀別人的作品,而不是讀討論作品的理論。事實上,可以去限制創作的,往往是別人的創作,而非理論。一個創作者害怕自己吸收了太多別人的創意,因而在創造力上受到無形的桎梏,這的確是會發生的現象,也的確會讓創作者顧忌。但是我們這裡所討論的「理論」是藝術哲學,是一種後設視角,是踏出藝術這個領域之外去反省、反思藝術。反省與反思通常帶來進步,而不會是限制。因此一旦我們認清了理論的本質,便不必對其產生抗拒。
退個一萬步,就算我們把理論跟作品擺在同一個層次談好了,我也很懷疑大量吸收其他作品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會高於正面。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創作者的進步常來自於把握業界最新的發展。如果你不知道當前最新的創作技法、思潮還有話題性作品或優秀作品,那恐怕很難替自己帶來創作上的刺激。新的想法或靈感往往被他人的作品所觸動,有時候的確會演變成模仿,但那可能只會發生在藝術家的功力尚未成熟時。一旦到達了成熟階段,那些負面的可能性將會轉化成正面的養分吸收。
小結
我在本文開頭強調過,研究藝術哲學不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必要條件,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可能一輩子都沒接觸過藝術哲學。但我認為接觸藝術哲學很有可能對藝術家產生正面的效果,提升藝術家的藝術成就。這樣的論點在邏輯上並不蘊含沒有其他手段可以提升藝術成就。我僅僅宣稱藝術哲學是提升藝術成就的其中一種方式,並推薦給藝術家參考。
哲學的特色在於增進思考的深度與批判能力,作為哲學的一個子領域,藝術哲學不例外地也有這種特色。當藝術家對藝術做了更深層次的思索,習慣了懷疑、反省與批判,我很難想像在經過這樣的陶冶後,藝術家不會創作出更好的作品。[召唤詩例](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原載:哲學新媒體)[相關]
Jan 6
iki kia kiak
什麼是藝術哲學?
也許我們必須先回答這個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定義「哲學」,那麼藝術哲學就是其實就是「關於藝術的哲學」。但什麼是哲學呢?這個問題就連哲學家都沒有共識。既然如此,要了解藝術哲學最好的方式,恐怕就是直接列舉一些常被討論的議題。底下是哲學家比爾茲利 (Monroe C. Beardsley) 在《美學》(Aesthetics1,藝術哲學常與美學一詞等義使用,雖然兩者可以有嚴格區分,但此處還有本文的脈絡中都視兩者為等同)一書中列出的十大重點議題:
我們大致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基本問題」。在討論藝術作品時人們常有的爭論,追根究柢往往都是基本問題。因為基本,所以深層,因為深層,所以常被迴避或忽略。不過,為什麼了解這些哲學爭論會對藝術家有益處?這是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
論述面的影響
當我說「藝術哲學對藝術家有益處」或是「藝術哲學有機會讓一名藝術家變得更好」,這其中的「益處」或「好」其實包含兩個層面:創作面與論述面。創作面就不用說了,藝術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創作,往往我們對藝術家的評價都是聚焦在創作面。但其實論述面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卻常被忽略。尤其現今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論述面的重要性比以往超出許多。隨著各式媒體的發展,在不同的平台上藝術家都有公開論述的機會。例如媒體訪談、社群媒體發言(如臉書粉絲頁或個人頁)、藝評、評審發言、演講……等等。
藝術家的公開論述是藝術成就的一部分,也是藝術家形象、專業素養的一部分,我們在評價藝術家時,不太可能將他的作品與思想切割開來。相反地,一名藝術家的表現往往會是其創作面與論述面的總和。藝術家怎麼樣去論述藝術相關的看法,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們對他以及他的作品的觀感。我認為藝術哲學在厚實藝術家的論述面這點上,可產生有益的影響。
我們可以把藝術家關於藝術的公開論述分為兩類,一類是關於藝術家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說,藝術家闡明關於自己作品的創作理念以及相關創作意圖。除此之外都是第二類的論述。舉例而言,如果一名藝術家在臉書發言談論自己剛發表的作品,說明這次是希望發揚某種藝術價值,並進一步闡述這種價值的特色,那麼這便是第一類論述。如果這名藝術家看到別人的作品風格有感而發,開始談論藝術風格應該要怎麼表現,那麼這便是第二類論述。無論是哪一種,都是藝術家對於藝術之看法的表達。
藝術哲學可以幫助藝術家將第一類論述表達得更完整、細緻與清楚。有時候,藝術家所抱持的看法已經被哲學家討論過,不但已經建立了清晰、系統性的論述,也檢討過許多漏洞與批評。藝術家參閱這些論述後可以重整、修正自己的看法,建立更完整的理論觀。以前例而言,如果藝術家自己所擁護的藝術價值沒有太多人認同,這時如果恰好有哲學家論述過類似的看法,藝術家在論述自己的想法時,便可找到理論基礎,更清楚地將其表達出來,也許這樣就能讓更多人被說服,進而更能欣賞藝術家的作品。
同理,關於第二類論述,在公開發言的場域,藝術家有很多機會去評論、分析他人的作品,或是暢談自己關於藝術的想法,藝術哲學的理論資源便可產生激盪、啟發以及反思的效果,有機會提升藝術家論述的深度與品質。如果我們都同意哲學有這樣的功用,那麼藝術哲學對於藝術家的論述面的確會有幫助。
創作面的影響
藝術哲學對於藝術家的創作可能會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直接影響主要有兩種方式:傳達與破壞。傳達指的是藝術家可藉由作品來傳達藝術哲學的思想。創作者透過作品來表達思想是藝術創作一種常見的方式,而哲學思想當然可以是作品傳達的內容。
至於破壞,指的是藝術家可以質疑或挑戰既有理論。例如,美國概念藝術家巴爾代薩理 (John Baldessari) 的《什麼是繪畫》(What Is Painting),直接在畫布「畫」上一段關於藝術定義的文字,這樣的一幅「畫」直接挑戰了其所引述的藝術定義(藝術作品,尤其是繪畫,只能透過眼睛感受且無法用文字來表現)。這樣的作品能激起我們對理論的反思,更進一步去懷疑既有理論的合理性。
[藝術源起]
Jan 6
iki kia kiak
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
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這個問題跟「科學家是否需要科學哲學?」是一樣性質的問題。科學家似乎不需要去追問「科學是什麼?」這種後設性的問題也一樣能做好科學,畢竟科學哲學並非理工系所的必修課程。很多學科學的人可能還會認為學習科學哲學不但不必要,而且還是自找麻煩,為什麼要問那麼多難以回答又對科學研究沒有幫助的哲學問題呢?
藝術哲學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來說,有什麼用處呢?
我想藝術家對藝術哲學大概會有雷同的抱怨。創作這件事情哲學介入的餘地似乎不高,我們或許常會聽到藝術家談他們的創作哲學,但大概不會太常聽到他們夸夸其談嚴格意義的藝術哲學。在學院受過訓練的藝術家的確需要修習一些會涉及到藝術哲學的理論課程,但這些內容大多只是點綴,大多學生應付完考試就不會放在心上。把這些課程拿掉,似乎也不妨礙學生日後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更別提有很多創作者根本沒有在學院受過訓練。這些似乎都說明了藝術哲學對藝術家來說是沒有用處的。
但我抱持不一樣的看法。我認為,藝術家的確不需要藝術哲學也能成為好的藝術家;也就是說,懂藝術哲學不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必要條件。但是,對藝術哲學有所認識卻很有可能幫助藝術家更上一層樓;亦即,懂藝術哲學很可能是成為好藝術家的充分條件。本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闡明上述論點。
在開始說明我的觀點之前,有一點必須先澄清,本文對「藝術」一詞採廣義理解,舉凡創作活動皆屬之,因此除了八大藝術之外,漫畫、攝影或遊戲設計也都包含在內。「藝術家」一詞也將對應此廣義用法。採廣義解的理由是,大部分的藝術理論其實只要稍加修正就很容易一體適用於所有的創作活動,毋寧說是所有的創作活動具備根本的共同性,因此能以「藝術」一言以蔽之。[相關] [藝術源起] [召唤詩例](林斯諺·藝術家是否需要藝術哲學?原載:哲學新媒體)
愛墾编註: 音樂、雕塑、建築、舞蹈、 文學、繪畫、戲劇與電影,統稱八大藝術。
Jan 7
iki kia kiak
丹納·藝術哲學:只看見人~~希臘人和意大利人只看到人和人生的最高最挺拔的枝條,在陽光中開放的健全的花朵;倫勃朗看到底下的根株,一切在陰暗中蔓延與發霉的東西,不是畸形就是病弱或流產的東西:窮苦的細民,阿姆斯特丹的猶太區,在大城市和惡劣的空氣中墮落受苦的下層階級,瘸腿的乞丐,臉孔虛腫的痴呆的老婆子,筋疲力盡的禿頂的匠人,臉色蒼白的病人,一切為了邪惡的情慾與可怕的窮困而騷擾不安的人;而這些情慾與窮困就像腐爛的樹上的蛀蟲,在我們的文明社會中大量繁殖。
他因為走上了這條路,才懂得痛苦的宗教,真正的基督教;他對聖經的理解同服侍病人的托缽派修士沒有分別;他重新找到了基督,永久在世界上的基督:數千年如一日,在荷蘭的酒坊中,客店中,像在當年的耶路撒冷一樣,他安慰窮人,替他們治病,只有他能救他們,因為他和他們一樣窮而心中更悲傷。影響所及,倫勃朗自己也動了憐憫;在一般貴族階級的畫家旁邊,他是個平民,至少在所有的畫家中最慈悲;他的更廣大的同情心把現實抓握得更徹底;他不回避丑惡,也不因為求快樂求高雅而掩飾可怕的真相。
——見到這樣的場面,我們以為人類的事業已經登峰造極了。然而佛羅倫薩不過是第二個美的鄉土;雅典是第一個。從古代殘跡中留下來的幾個雕像,《彌羅島上的維納斯》,巴德農神廟上的石像,羅多維齊別墅中的於農的頭,給你們看到一個更高級更純粹的種族。比較之下,你們會覺得拉斐爾人物的柔和往往近於甜俗,體格有時顯得笨重;米開朗琪羅的人物的隆起的肌肉和劍拔弩張的力量,把內心的悲劇表現太明顯。
肉眼所能見到的真正的神明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在一種更純淨的空氣之中誕生的。一種更天然更樸素的文化,一個更平衡更細膩的種族,一種與人性更合適的宗教,一種更恰當的體育鍛煉,曾經建立一個更高雅的典型,在清明恬靜中更豪邁更莊嚴,動作更單純更灑脫,各方面的完美顯得更自然。這個典型曾經被文藝復興的藝術家作為模範,所以我們在意大利欣賞的藝術,只是愛奧尼阿的月桂移植到另一個地方所長的芽,但長得不及原來的那麼高那麼挺拔。
人具備的性格顯然是多多少少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或者是混雜的。我們天天看到一些個人和一些社會發達,增長,失敗,傾覆,消滅;倘從總的方面考察他們的生活,他們的失敗總是由於總的結構有缺陷,某個傾向發展過度,地位與能力比例不稱;他們的成功總是由於內在的平衡非常穩固,欲望有節制,或者某種力量很強。在人生險惡的波濤中,性格是秤砣或浮標,有時使我們沉到水底,有時把我們托在水面。
律師、醫生,坐辦公室的或做買賣的人,疲軟的肌肉與拉長的臉到處留著專用腦力和室內生活的痕跡。 …… 一個無論如何完美的身體,必須有完美的靈魂才算完備。 …… 精神生活一達到相當的高度會輕視肉體生活,或者視肉體為附庸;人認為心靈受著肉體之累,所以他的機器變為附屬品;他為了要更自由自在的思想而犧牲肉體,把肉體關在書房里,讓它傴腰曲背,一天一天的軟弱 …… 生生命還在過去的乾涸與未來的泛濫之間奔流,氣勢壯闊而很有節制,像一條美麗的河。
在現實界,特徵不過居於主要地位;藝術卻要使特徵支配一切。(第三章 特徵有益的程度)
Jan 21
iki kia kiak
(續上)但軍備競賽的比喻在這兒行不通,因為很多對手不是國家,他們面臨的風險或後果不一樣。
而且現在我們要信任私人公司而不是官員,這感覺很複雜,不太對應。
Q:跟我說說這個,你怎麼思考倫理和安全問題?
奧特曼:首先,我認為人類需要制定規則。我們應當讓AI遵循集體商定的規則,而且這些規則必須由人類來確定。
其次,我發覺大家的思考方式似乎難以擺脫以歷史類比。我理解這一點,而且這也不完全是壞事。
然而,我認為這種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因為歷史與未來截然不同。
所以,我會鼓勵大家盡可能依據現有的認知,將討論的基礎建立在AI與過去事物的不同之處,而非盲目猜測,進而設計出與之適配的系統。
我由衷堅信,部署AI,從而顯著提升個體能力與個體意志,是應對當前狀況的絕佳策略。
這遠比某個公司、對手或個人掌控全球所有AI力量要好得多。
但我也欣然承認,我不知道當AI具備更強的主體性時會發生什麼。
不是那種我們給它們布置一個任務,讓它們編程3 小時的情況,而是它們能夠去完成極為複雜、通常需要整個組織耗費多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
我懷疑我們需要再度探尋新的模型,我覺得歷史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引。
不,在軟件領域,情況確實並非如此。我認為在美國,其他任何強大的技術都受到監管。相比之下,我覺得歐盟在立法監管方面或許更具優勢。
奧特曼:我認為歐盟對 AI 的監管方式基於另一個原因也並無益處。
例如,當完成一個新模型時,即便它並非十分強大,在美國推出該模型的時間也會比在歐盟早很多,因為歐盟有一系列繁瑣的監管流程。
如果這意味著歐盟在前沿技術應用方面總是落後幾個月。
我覺得這只會讓歐盟在構建技術流暢性、打造經濟引擎、深化技術理解,以及推進其他相關事項上進展更緩慢。
所以,平衡監管力度是件極為棘手的事情,而且在我看來,顯然需要一定監管。
Q:如果你要規劃負責任的監管從哪兒開始,你會怎麼做?
奧特曼:測試,就是測試和理解,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起點。
至於人們能設計生物武器,可能還很便宜,那什麼樣的監管能幫我們?
奧特曼:我覺得今天用谷歌已經能做很多了。如果更強大、更容易做到這些,確實很重要,但我們有些監管措施,也許需要比現在更好,也許需要更嚴格。
Q:你展望未來十年左右,最擔心什麼?
奧特曼:我覺得是變化的速度。我真心相信人類能解決每個問題,但我們得很快解決很多問題。
在倫理及未來影響方面,一直令我糾結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原以為許多數字技術會帶來平民化,至少能減少不平等現象,然而事實卻常常相反。富人由於能夠更好地接觸並運用這些工具,從而變得更加富有。
你提到o1按美國標准而言價格較為便宜,但我認為在獲取途徑上仍存在差距。那麼,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呢?在發展中國家,「AI 向善」(AI for Good)又應呈現出怎樣的形態呢?
奧特曼:我們每年能把AI的價格降低大約10倍。這雖然不能再持續太久,但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智能變得更便宜,我覺得這很驚人。
Q:不過某種程度上這也使這個問題更糟糕。至少現在,能負擔得起制造真正強大模型的只有政府和大公司,現在得負責訓練它,但使用它完全不同。所以當你回顧過去三年,感覺像是經歷了一生的變化,太奇怪了,為什麼你要做這個?
奧特曼:我是個技術樂觀主義者和科學迷,我覺得這是我能想像的最酷的事情,也是我能想像的最好的工作方式。
能參與我認為一生中最有趣、最酷、最重要的科學革命,TMD的太有優越感了,太不可思議了。
然後出於非自私的原因,我覺得對科學進步有種責任感:這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式。
在我個人所能貢獻的所有事物之中,我確信這件事對科學進步的推動作用最大,進而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類的體驗質量,怎麼叫都行。
我心中這份責任感並非負面的負擔,而是飽含著感恩之情。我願全力以赴,投身其中。
Q:聽起來像是責任。隨著孩子即將來臨,作為即將成為父親的人,你希望下一代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豐饒是我腦海中第一個詞,繁榮是第二個。
奧特曼:總體而言,我所憧憬的,是一個人們能夠擁有更多作為、生活更加充實且美好的世界,無論我們各自對這些美好有著怎樣獨特的定義。
仔細想想,或許每一個即將成為父親的人,對孩子的期許,本質上都是這樣。
(2025-03-23 騰訊新智元官方賬號;原題:奧特曼:OpenAI將第一個發AGI!下一代人不可能比AI聰明,卻沒人在意;參考資料)
Mar 25
iki kia kiak
在OpenAI,度過怎樣的一天
奧特曼:這是個好問題。不知怎的,早晨通常從不那麼混亂,但到了下午往往一切都脫軌了。
會有很多事情發生,有點處於反應模式和救火模式。
所以我學會了在一天早些時候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研究、計算和我們開發的產品,其他方面花的時間少一些,但具體是什麼樣子隨時都可能不同。
以後的社會:機器貨幣
Q:我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類獨創性。我腦海中浮現的證據是Sharon Parker和她的同事們的一項研究,在機器人技術領域。
他們進入一家制造公司,開始用機器人替代人類。員工們沒有恐慌他們會失去工作,而是說我們需要找到獨特的貢獻,我們需要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他們通過智勝機器人實現了這一點。
他們研究機器人,找出它們不擅長的,然後說「好,我們要把這個變成核心競爭力」。
我覺得o1和推理的進步很可怕,因為我們去年認為能區分我們的很多技能現在已經過時了,比如2023年很多人用的提示技巧不再相關,有些永遠不會再需要。那麼50年、100年或1000年後人類是幹什麼的?
奧特曼:沒人知道,但我認為更有意思的答案是思考當下人類有何作用。我覺得人類對其他人有用,而且我想這一點會始終如此
很多年前,Paul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 OpenAI 創立之前,他就在思索,認為有一天會有「人類貨幣」和「機器貨幣」,它們是獨立的貨幣體系,彼此毫無關聯。
我認為這未必會真的發生,但我覺得這是個很深刻的見解。
Q:太有趣了,我從沒想過機器會有自己的貨幣。
奧特曼:當AI發明出各種新事物、治愈疑難病症、實現核聚變,取得那些我們難以想像的巨大成就時,你會感到興奮。
但那時,你在意AI具體做什麼,還是在意你的朋友或同事做了什麼?
我不確定,可能不會太在意。當然,也有人或許會在意,甚至有些人可能會對特定的AI產生奇特的崇拜。
不過我敢斷言,到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人類依然以自己為中心。
快問快答:OpenAI第一個發布AGI
Q:好了,我想是時候來個閃電問答了.
奧特曼:這是我進入GPT-4模式而不是o1模式,我得盡可能快地回答下一個問題。
Q:第一個問題是,你最近在AI上重新思考或改變了什麼看法?
奧特曼:我覺得快速起飛比我幾年前想的更可能。速度多快很難推理,但可能是幾年而不是十年。
Q:你認為人們在適應AI時得到的最差建議是什麼?
奧特曼:說AI撞牆了,我覺得這是最懶惰的、不想思考的方式。對此,我只能眼不見心不煩。
Q:你最喜歡的適應建議是什麼,或者你會給什麼建議來適應並在AI世界成功?
奧特曼:這是個蠢問題,但顯而易見的是使用這些工具。OpenAI 做的一件很酷的事是,我們推出了我們知道的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模型o1,任何人都可以用,只要每月付我們20美元。
如果你不想付20美元,你仍然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東西。所以它就在那兒,全球領先的AI,最有能力的人,你可以接觸到同樣的前沿,我覺得這太棒了,去用它,弄清楚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覺得會發生什麼。
Q:你對AI最熱門或不受歡迎的看法是什麼?
奧特曼:我覺得它不會像人們想的那麼大,至少短期內不會,長期來看一切都會改變。
我有點真心相信我們可以推出第一個AGI,但沒人會太在意。
Q:科技界的人在乎,哲學家在乎,這兩個群體是我一直聽到的這樣的反應。
奧特曼:即便如此,他們真在乎,但20分鐘後他們就在想今晚吃什麼。
智能價格每年降10倍
Q:最後一個我想跟你聊的話題是倫理,我知道你也一直在思考,也談論過多次。這是大多數人最不願意外包給AI做判斷的領域。
奧特曼:好,我覺得最終還是得靠人類。
我聽到很多核威懾的比喻,比如我們得搶在對手前面,然後會有相互確保毀滅,等等。
Mar 25
iki kia kiak
Q:我見過學生不願意在沒有ChatGPT的情況下寫論文,因為面對空白頁或閃爍的光標,我確實覺得有點依賴性。對如何防止這種情況,你有什麼想法嗎,或者這就是未來,我們應該習慣?
奧特曼:我不確定這是我們應該防止的事情。
對我來說,寫作是利用外部信息的思考(outsourced thinking),很重要。
但人們用一種更好的方式替代思考,用一種新的寫作方式,這原則上似乎沒問題。
有人會寫下想對別人說的要點,讓ChatGPT把它寫成多段的漂亮郵件,發給別人。然後收到郵件的那個人會把郵件放進ChatGPT,說「告訴我三個關鍵要點是什麼」。
這個流程很常見,但我覺得這很傻。所以寫作和溝通中,有些殘留的形式主義可能已經沒多少價值了。
我很樂意看到社交規范進化到每個人都可以直接發要點給對方。
Q:我真的想要一個水印或至少一些內部記憶,讓ChatGPT能回復道:「嘿,這是AI生成的,你應該回去告訴寫信人你想要重點,這樣你們以後能更清楚地溝通」。
奧特曼:變得更出名的一件悲哀的事是,我如果不能把每件事都表達得完美,那對我或OpenAI幾乎沒什麼好處,卻迎來了攻擊或其他什麼,這真是個遺憾。
Q:我確實覺得這是你失去的一種特權,你無法公開地即興發揮、天馬行空, 表達部分錯誤或不完整想法。
奧特曼:大部分都是錯誤但有些寶石在裡面,但那是我追求的。
Q:話雖如此,你比一些不進行自我反思或自我控制的同行更謹慎,我們有些人很感激你。
奧特曼:好吧,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只是說做個深思熟慮、小心謹慎的人,我覺得更多人應該這樣做。我認為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適應這些AI工具很慢。
不搞研究,只做決定
Q: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解雇,是什麼感覺?
奧特曼:那就像是一種超現實的迷霧,困惑是最初的主導情緒,然後是挫折、憤怒、悲傷、感恩,各種情緒都有,就像是人類情感的完整范圍,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Q:那48小時內你是怎麼處理這些情緒的?
奧特曼:老實說,有太多事情要處理,以至於沒有太多時間去處理任何情緒。所以在那48小時裡沒怎麼處理,然後就重新投入工作。
Q:我記得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被蘋果公司逼走多年後說過,那是一劑味道很糟的藥,但我猜病人需要它。這跟你有任何關聯嗎,還是情況完全不同?
奧特曼:我覺得這跟史蒂夫·喬布斯的情況完全不同,而且整個過程太短了,就像一場非常奇怪的夢,然後就回去工作,收拾殘局。
Q:你學到了什麼教訓?
奧特曼:我學到了很多下次會做得不一樣的東西,關於我們在那個過程中以及之後如何溝通,以及需要直接、清楚地說明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覺得很長一段時間裡,OpenAI上空籠罩著一片懷疑的雲霧,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我知道我和很棒的人在一起工作,團隊在危機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壓力情況下表現很好。
其中一個讓我最驕傲的時刻是看著執行團隊在我不在的時候運作公司,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完美地管理公司。我為挑選這些人、為在某種程度上教導他們感到非常驕傲,也為公司處於一個非常強大的位置感到驕傲。
Q:聽到你這麼說我很驚訝,我原以為你最驕傲的時刻會是多數員工們站在你身後給予支持。作為一名組織心理學家,看到內部這麼多的忠誠和支持,我覺得那太驚人了。
奧特曼:確實感覺很好,但那不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Q:我猜這也很像喬布斯,當他被問及最驕傲的成就時,不是Mac、iPod或iPad,而是打造這些產品的團隊。
奧特曼:我不做研究,也不開發產品,我會做一些決定。
我能打造的是公司,所以這當然是我感到自豪的東西。
Mar 26
iki kia kiak
我對最近一篇論文很著迷,是Marie Joachim、Itziar Castelló和Glenn Parry的研究。
他們表明,如果和AI聊天機器人進行對話,甚至幾個月後,它基本上能讓人們不再相信很多陰謀論的說法。
奧特曼:它首先針對你相信的一個錯誤說法進行駁斥。
我認為它之所以有效,部分是因為它能針對附著在信念上的具體理由,部分是因為沒人會在機器面前在意自己看起來像個白痴,而在人類面前則會。
大約20%的人不僅在交流後幾個月,放棄了荒謬的陰謀信念,連AI沒針對的一些信念也放棄了。
Q:所以我覺得AI打開這扇門很令人興奮.
顯然這既可以用於好事也可以用於壞事,但我很好奇聽聽你對這個新機會的看法,我們可以用這些工具糾正人們的誤解。
奧特曼: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到這一點,能以某種方式擴展人類的思維。
這很強大,只是這樣的人不多,能和他們交談是一種難得的機會。
但如果我們能制造一個AI,就像世界上最好的嘉賓,超級有趣,無所不知,對你非常感興趣,願意花時間了解如何推動你的思維走向新方向,那對我來說似乎是件好事。
我也有過和AI的這種體驗,就像和真正重要的人類領域專家交談,改變了我的世界觀。
當然真人也能做到,但我當時沒和他們在一起。
Q:這顯然也引發了很多關於幻覺問題和準確性的問題。作為外行,我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是個難題,你能用非計算機科學家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一下嗎?
奧特曼:我覺得很多人還停留在GPT-3時代,那是2021年的老黃曆了:那時候AI都不怎麼管用,確實有很多幻覺。
如果你用現在的ChatGPT,它還是會有些幻覺,但我覺得它總體上相當穩健。這挺令人驚訝的。
訓練這些模型時,會根據它們之前見過的所有詞進行預測,訓練集中有很多錯誤信息,有時候模型也沒能像期待的那樣泛化。
教會模型什麼時候應該自信地說它不知道,而不是猜測,這仍然有待研究。
但它正在變得更好,新推理模型在這方面也有很大進步。
我的孩子,永遠不會比AI聰明
Q:在ChatGPT的各種版本中, 我提示過AI,比如「這是真的嗎?請確保這是準確的答案」。
這應該作為算法迭代中的必要步驟內置進去。那麼我們是不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這會成為模型的自動設置嗎?
奧特曼:我認為這會成為過程的一部分,我覺得還有很多其他東西也會讓它變得更好,但那會是其中一部分。
Q:最近有些全新研究,過去一兩年裡有很多這類研究。
但上周讓我震驚的一項是,當你比較單獨的AI和單獨的醫生時,AI當然會勝出,但AI也擊敗了醫生+AI團隊。我對這些證據的解讀是,醫生沒有從AI助手中受益,因為他們在不同意時會推翻AI的判斷。
奧特曼:在歷史上,上演過同樣的一幕。比如AI開始下棋時,有段時間人類更強,然後AI更強。
然後有一段時間(忘了多久)「AI+人類」一起,比單獨的AI強,因為他們能帶來不同視角。
然後到了某個時候,AI又比「AI+人類」強,因為人類會推翻AI的決定,犯下他們沒有意識到的錯誤。
如果你把自己看作在所有情況下都要推翻AI決定的角色,那AI就不管用了。
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還在早期階段,還在弄清楚人類和AI該如何合作。
AI會比人類醫生更擅長診斷,這可能不是你想反駁的。
但人類在很多其他方面會做得更好,或者至少患者希望由人來做,我認為這會很重要。我一直在想很多這方面的事。
我很快要有個孩子了,我的孩子永遠不會成長到比AI聰明。即將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知道的唯一世界就是存在AI的世界,這會很自然。
AI比人類聰明,當然它能做人類做不到的事,但誰真的在乎呢?
Q: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只是這個過渡期,有點奇怪。
在某些方面這是謙遜的力量,我認為這是好事。另一方面,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與這些工具合作,也許有些人依賴它們太快了。
奧特曼:我不會拼寫複雜的單詞了,因為我相信自動更正會救我,我覺得這沒問題。我覺得對這些事情產生道德恐慌很容易,即使人們更依賴AI幫他們表達思想,也許這就是未來。
Mar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