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時空的情感連接 例子: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詩歌中,諸如信件、花朵等日常物件常被用來表達深邃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她的《這就是我的信給世界》(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中,信件成為她與世人溝通的重要物件。 認知詩學角度:信件作為呼喚性物件,不僅傳遞了信息,更在認知上喚起讀者對孤獨、傳達和被理解的復雜情感思考。這種物件引發了讀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情感聯結,使得詩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激發情感與記憶的共鳴 例子: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水仙》(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水仙花成為了喚起詩人內心愉悅和平靜的重要物件。這些花不僅是自然景觀的描寫,更通過引發詩人和讀者對自然美景的情感共鳴,喚起記憶與內心世界的聯結。 認知詩學角度:呼喚性物件如水仙花,可以被視為一種觸發讀者內在體驗和情感的工具。通過這種物件,詩人激發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喚起個人記憶和情感體驗,從而深化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象征意義的認知觸發 例子: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岔路口象征著人生的選擇。雖然這條路只是一個物件,但它承載了關於選擇、後悔和人生路徑的復雜思考。 認知詩學角度:岔路口作為呼喚性物件,激發讀者對人生決策和選擇過程的認知反應。讀者通過聯想到自身的選擇經歷,對詩中表達的主題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與理解。
隱喻與象征的認知建構 例子:約翰·濟慈(John Keats)的《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中,古甕作為詩的核心物件,象征著永恆與美的追求。 認知詩學角度:古甕不僅是物質的存在,它在讀者的認知中激發對歷史、藝術、永恆等抽象概念的思考。通過這一呼喚性物件,詩歌引導讀者在認知層面上構建對永恆美和藝術價值的理解。
從The Theory of Calling的視角下,Z世代的使命感和無器官身體的生成過程可以看作是對傳統組織結構、管理學和領導學的一種挑戰。他們通過情感驅動、集體參與和流動性的多重身份,展現了更具生成性和去中心化的社會參與方式。這種模式與傳統管理學的固定層級、目標導向和控制模式形成了張力,同時也反映出Z世代對使命感的更廣闊理解。
「感知與生成」(Perception and Becoming) :德勒茲認為,生成(becoming)是理解存在狀態的核心概念之一,人類的變化不僅是線性的進步,而是通過對世界的感知與行動不斷生成和再生成。陳博士的文章描述了早期人類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通過實踐和經驗積累掌握新技能。這種轉變不僅是簡單的工具改進,而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後形成的新的主體性。在德勒茲的視角下,人類通過與非人類世界(如動物、工具、自然)的關係建立新的「存在模式」,這個模式不斷在生成的過程中變化。
「身體的能動性與權能」(Embodiment and Empowerment):德勒茲在《千高原》中特別提到身體的重要性,認為身體不僅是個體行動的工具,而且是與世界互動的場域。在這篇文章裡,作者反覆強調「肉身尚在好辦事」,表明身體在世的存在對人類實現目標和夢想至關重要。尤其在電影《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男主角死後失去了身體的觸覺,失去了能動性,這讓他意識到生前擁有身體的寶貴性。
德勒茲強調身體不僅是物理的存在,而且是「強度的集合」(assemblage of intensities),它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發揮作用。在文中,身體的具體存在(如勞動、付出、行動等)在情感與夢想實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符合德勒茲的身體與環境密切互動的哲學觀點。
「事件的偶然性與歷史」(The Event and Contingency):德勒茲對於事件(event)有著獨特的看法,認為事件是某種生成的契機,並且這種契機往往帶有偶然性。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第一次成為肉食者是由於偶然碰到死山羊,這一「事件」帶來了歷史的轉折,開啟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在德勒茲的思維框架中,這種事件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在某種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中展開,推動歷史與生成。
「感官的優先性與物質性」(Primacy of the Sensible and Materiality):德勒茲的哲學高度重視「感官體驗」和「物質性」的重要性,認為它們在人的生存和創造性實踐中起著關鍵作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不斷強調「技能」與「身體」的重要性,指出人類通過具體的、感官的實踐改變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技能和物質(如石器、火等)是人與世界互動的物質化路徑,強化了德勒茲對「物質性」和「感官性」的關注。
情感的流動性與身體的接觸:在Ahmed的《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中,她強調了情感的流動是如何通過身體接觸發生的,並指出歷史中的情感經驗會影響當下的接觸。她寫道,情感不是屬於個體的內部狀態,而是通過身體和物質世界傳播,影響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係。這與陳博士在分析中提到的身體在地方性情感中的「觸動」體驗相契合,特別是在探索地方性智慧或文化創意中,如何通過身體的介入傳達和感知情感。 「接觸時刻」與過去歷史的影響:Ahmed還討論了「接觸時刻」的歷史性,認為接觸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瞬間,它包含了過去歷史的痕跡,並通過身體之間的接觸再現這些歷史。這在她的討論中體現在不同種族和文化群體的接觸如何影響他們的身體反應和情感經驗(例如《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的第25頁)。這種歷史積累的情感影響,反映了陳博士分析中對「歷史創傷」的重要性,並且與他關於文化創意過程中如何通過身體來傳遞和釋放情感的觀點緊密相連。
愛墾APP: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身體-主體性理論是現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中詳細探討了身體如何成為感知世界的媒介。以下是對其理論的引述和分析:
1. 身體作為感知的先驗條件
梅洛-龐蒂在書中指出:「身體不是我們擁有的一個物體,而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方式。」("The body is not a thing, bu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這一觀點強調了身體的根本性——它不是客體,而是主體性展開的基礎,是我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前提條件。
梅洛-龐蒂強調,身體不僅是感知世界的主體,也是我們如何體驗空間的基礎。他在書中提到:「身體的空間並不是幾何學的空間,而是我通過身體感知和定位的空間。」("The spatiality of the body is not the spatiality of position, but of situation.")
With China's ris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hinese associations have emerged, seeking to connect with the boom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he mainland. Dr. Tan BengHuat series of lectures from 14 years ago is likely one of the earliest research report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organizational memory." For those accustomed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tent through new social media platforms like Douyin and TikTok, many of the examples cited by Dr. Tan may seem like "prehistoric" artifacts. Nevertheless, the insights rooted in his hands-on observations remain forward-looking, provided they are understood holistically and applied flexibly.
(續上)我們從事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與敘事寫作(narrative writing)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時間。Arthur 於 1990 年在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開設了一門名為「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課程,幾年後又增設了「寫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與此同時,Carolyn 也在「情感傳播」(Communicating Emotions)、「生命書寫」(Writing Lives)與「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等課程中教授個人敘事,後來又開設了「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課程,與 Art 的「敘事探究」相輔相成。
2001 年 1 月,我們受邀前往芬蘭赫爾辛基的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參加一場名為「藝術與敘事探究」(The Arts and Narrative Inquiry)的研討會並發表演講。翌年,我們再次來到芬蘭,這次是受邀至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為來自全芬蘭的博士生舉辦為期四天的寫作工作坊。
(Fr.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Writing Lives and Telling Stories I Book · March 2016 I DOI: 10.4324/9781315545417 I 2 authors: Carolyn Ell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arolyn Ellis on 12 July 2016 I Arthur P. Bochner,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當我們翻開瓦爾特·本雅明的《攝影小史》(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迎面撲來的不僅是一篇關於攝影技術與藝術的歷史回顧,更是一場對「藝術」本質、歷史變遷乃至時代精神的深刻反思。這篇發表於1931年的短文,表面上是談攝影,實則談藝術的命運、靈光(Aura)的消逝與技術時代的來臨。透過三段嚴密鋪陳的結構,本雅明不僅重新定義了攝影的價值與功能,也為我們思考當代影像文化和藝術的未來打開了另一扇門。
2.反對主體/客體二元論:馬赫不認為世界由「主體(自我)」與「客體(物)」構成。他認為「自我」也是一種經驗的組合,不是獨立於感覺之外的實體。名言:「Ich ist kein unveränderliches Subjekt, sondern nur eine Zusammenfassung von psychischen Elementen(我並不是一個不變的主體,而只是心理元素的總和)」
3.知識是一種經濟性的整理:馬赫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為了節省思維與行動的「能量」,不是為了「揭示真實」。知識的功能是實用性的、經濟性的,不是形上學性的。這也是他後來在《力學的發展》(The Science of Mechanics)中批評牛頓「絕對空間與時間」的根源思想。
對應文本:《The Logic of Sensation》(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 使某物成為藝術作品的,不是形式或再現內容,而是感覺。
補充:《A Thousand Plateaus》(Mille Plateaux),第七章〈Becoming-Animal〉中也說:“Art is not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nor the invention of forms, but the capture of forces.” 藝術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發明形式,而是捕捉力量。
對應文本:《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Cinema 2: The Time-Image》~德勒茲在電影書中明確區分「敘事內容」(narration)與「影像的力量」(force of the image)。他強調電影並不是「講一個故事」這麼簡單,而是透過光影、節奏、運動與時間來傳遞感受與思維模式。❝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 不是透過劇情,而是透過影像本身來讓思想得以感受。這段反問「那為什麼還要看電影」就是德勒茲的核心問題之一:觀看電影是進入感知與思維運動的空間,而非只是接收訊息或寓意。
生成 vs.存在者/目的性:我們經常將生成思考為某種存在者所做的或經歷的事情。德勒茲顛倒了這種關係。先有生成,例如動作、知覺、變量等……真正的生成並沒有外在其自身的目的。」 對應文本:《A Thousand Plateaus》,第七章〈Becoming-Animal〉~德勒茲與瓜塔里在這章說明:「生成」(becoming)不是模仿,也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它是一種無目的、開放式的過程。❝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 生成沒有終點、沒有目的,也沒有主體。他們強調:生成是一種關係的構成、一種強度的位移,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人類或倫理目標。這裏所討論的「生成—動物並不意味著為了變得非人,或像動物那樣而去行動」正好回應這一段:真正的生成不是「做某件事」而是進入某種變化的場域。
文獻對照整理(英文版引文)
筆記主題
對應德勒茲著作
英文引文
關鍵概念
藝術不是裝飾,而是感受性力量
The Logic of Sensation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Sensation, Force
藝術與敘事功能無關
Cinema 1 & 2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故事的敘述實際上可以幫助人類生活與人性,鼓勵同理心、動員對社會變革的支持,以及支持社會運動(Fernandes,2017,第5頁)。George Landow(1997)與 Michael Joyce(1995)提到,超文本是一種敘事機器,每個程式都會產生不同的敘事。每一次閱讀都會成為一篇新文本,因此,超文本敘事成為一位虛擬的說書人(Joyce,1995,第193頁)。
Lit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Yet when I go to where calligraphy should be,
it tells me it dwells with painting.
Where, then,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Each thought of mine brims into a full page of words, and still the same refrain returns: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Let me add—there is no painting here, either.
What remains is only myself, forever that unspeakable thought,
that ungraspable feeling.
iPLOP
知識點26:素質教育的實質/內涵
1.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2.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
3.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教育;
4.素質教育是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的教育。
記憶口訣:兩全兩重促個性
兩全—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兩重—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促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健康發展
知識點27: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對象的全體性;
2.教育內容的基礎性;
3.教育空間的開放性;
4.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5.教育價值的多元化;
6.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7.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
8.著眼於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記憶口訣:兩全多開基;主體終身創新
兩全—全體性+全面性;多—多元化;開—開放性;基—基礎性;主體—主體意識;終身—終身發展;創新—創新精神
知識點28:現代教育制度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
7.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記憶口訣:幼小銜接,義務延長,高職滲透,大學多樣,學歷淡化,制度交流,終身建構。
幼小銜接—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義務延長—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高職滲透—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大學多樣—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學歷淡化—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制度交流—教育制度有利於國際交流;終身建構—終身教育體系的建構。
知識點29:舊中國的學校教育制度
壬寅學制:中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未實行)
癸卯學制:中國第一個實施的現代學制
壬子癸丑:第一次規定男女同校
壬戌學制:學習美國
記憶口訣:壬頒布,癸實施,丑男女,美長戌
壬—壬寅學制;頒布—我國首次頒布的第一個現代學制;
癸—癸卯學制;實施—中國第一個實施的現代學制;
丑—壬子癸丑;男女—男女同校;
美—學習美國;戌—壬戌學制;
知識點30:《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四種基本學習
1.學會認知;2.學會做事;3.學會共同生活;4.學會生存。
記憶口訣:知識共存
知—認知;識—做事;共—共同生活;存—生存
Jun 9, 2024
iPLOP
知識點20: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記憶口訣:三有老師來控制
三有—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老師—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控制—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知識點21:學校教育在影響人的發展上的獨特功能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記憶口訣:規范即時加速特殊個性
規范—社會性規范;即時—即時和延時的價值;加速—加速個體發展;特殊個性—特殊才能和個性發展
知識點22:人的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
1.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發展的順序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身心的發展。
2.人的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階段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和主要矛盾。
3.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身心發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4.人的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身心發展的互補性,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5.人的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教育要適應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個別差異性,做到因材施教。
記憶口訣:順階不補差
順—順序性;階—階段性;不—不平衡性;補—互補性;差—差異性
知識點23:教育目的的功能
1.導向功能;2.選擇功能;3.激勵功能;4.評價功能;5.調控功能
記憶口訣:導激評選調
導—導向功能;激—激勵功能;評—評價功能;選—選擇功能;調—調控功能
知識點24: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中國代表:孟軻
西方代表:盧梭、裴斯泰洛齊、帕克、洛克、夸美紐斯、福祿貝爾、馬斯洛、羅傑斯、馬利坦、奈勒、薩特、愛倫·凱等
記憶口訣:盧洛愛福誇,羅馬泰軻帕
盧—盧梭;洛—洛克;愛—愛倫·凱;弗—福祿貝爾;羅—羅傑斯;馬—馬斯洛、馬利坦;泰—裴斯泰洛齊;軻—孟軻;帕—帕克
知識點25: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
中國代表:孔子、荀子、梁啟超
國外代表:赫爾巴特、納托普、凱興斯泰納、巴格萊、涂爾干、孔德等
記憶口訣:兩孔兩巴一涂一斯荀梁托
兩孔—孔子和孔德;兩巴—赫爾巴特和巴格萊;一涂—涂爾干;一斯—凱興斯泰納;荀梁托—荀子、梁啟超、納托普
延續閱讀:
Lois Greenfield: 40 Years of Dancing 5
韵文化:气韵、神韵
愛墾慕課·研究篇
Jun 10, 2024
iPLOP
知識點 13:巴班斯基的教育思想
蘇聯的巴班斯基在著作《教學過程最優化》中提出了「最優化」的理念。
記憶口訣:巴班最優化
巴班—巴班最優化;最優化—《教學過程最優化》
知識點 14:瓦•根舍因的教育思想
瓦•根舍因:范例教學。
記憶口訣:瓦根找范例
瓦根—瓦•根舍因;范例—范例教學
知識點 15: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的人才;
2.通過傳播思想,形成輿論作用於一定的政治和經濟;
3.促進政治民主。
記憶口訣:人才+輿論=民主
人才—教育為政治培養人才;輿論—教育傳播思想形成輿論;民主—教育促進民主。
知識點 16:教育的文化功能
1.傳遞和保存文化;
2.篩選和整理文化;
3.交流和融合文化;
4.更新和創造文化。
記憶口訣:「遞、選、融、新」
遞—傳遞和保存文化;選—篩選和整理文化;融—交流和融合文化;新—更新和創造文化。
知識點 17:學校文化的功能
1.導向功能;2.凝聚功能;3.規范功能;4.激勵功能。
記憶口訣:導凝規激
導—導向功能;凝—凝聚功能;規—規范功能;激—激勵功能
知識點 18:內發論的代表人物
1.孟子;2.弗洛伊德;3.威爾遜;4.格塞爾
記憶口訣:內(弗)(威)力大,(格)外愛做(孟)
弗—弗洛伊德;威—威爾遜;格—格塞爾;孟—孟子
知識點 19:外鑠論的代表人物
1.墨子;2.荀子;3.洛克;4.華生
記憶口訣:墨荀落(洛)花生(華生)
墨—墨子;荀—荀子;落—洛克;花生—華生
知識點 20: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記憶口訣:三有老師來控制
三有—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人的活動;老師—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控制—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Jun 11, 2024
iPLOP
知識點 10: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1)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學》
赫爾巴特於 1806 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學》標志著教育學正式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標志著規范教育學和科學教育學的建立,是第一本現代教育學著作。
(2)兩大理論基礎:倫理學基礎和心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將哲學中的統覺觀念移用到教育學中,強調在教授學生新知時,必須喚起學生心中已有的觀念。赫爾巴特的貢獻,在於將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這也
是後人把他的教育學視為科學教育學的主要原因。
(3)教育的兩個基本目的:「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前者是指與兒童未來所從事的職業有關的目的;後者是指教育所要達到的最高和最為基本的目的,即養成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公平五種道德觀念。
(4)教學過程「三中心」:教師、書本(教材)、課堂
赫爾巴特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5)教學過程「四階段論」:「明了、聯想、系統、方法」
赫爾巴特結合學生的心理活動,提出了「明了(通過分解新教材、比較已掌握的知識,清晰明確地感受新教材)、聯想(建立新舊觀念的聯系)、系統(在教師指導下,在新舊觀念聯系的基礎上,尋求結論和規律)、方法(通過實際練習,運用系統知識,使之變得更熟練、牢固)」的「四階段論」,也是著名的「四段教學法」。明了、聯想、系統、方法相對應的心理狀態分別為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動。後來他的學生
齊勒將其發展為「五段教學法」,即「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對後世產生了廣泛影響。
(6)赫爾巴特主張教育應從國家理念和國家思想出發,培養良好的國家公民。
(7)赫爾巴特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提出了教學的教育性原則。
記憶口訣:一二三四五
一:一本著作:《普通教育學》; 二:兩大理論基礎&兩個基本目的:倫理學基礎和心理學基礎&「可能 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三:教學過程「三中心」:教師、書本(教材)、課堂;四:教學過程「四階段論」:「明了、聯想、系統、方法」;五:齊勒將其發展為「五段教學法」,即「預備、提示、聯系、總結、應用」。
知識點 11:杜威的教育思想
(1)論教育的本質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2)論教育目的——教育無目的論
杜威從「教育即生活」中引出他的「教育無目的論」。「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
(3)論課程與教學
杜威提出了活動課程的理念,提出活動課程的教學組織形式應是活動教學,主張以活動性、經驗性的主動作業來取代傳統的書本式教材;他提出了「從做中學」的教學原則,強調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利用兒童游戲的本能,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知識。
(4)提出「五步教學法」
「五步教學法」是指「創設疑難情境、確定疑難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問題、驗證這個假設」(可以概括為:問題、困難、假設、驗證、結論)。
(5)提出了「兒童中心論」
杜威認為教師是學生的輔助者,教學活動要根據兒童的興趣進行,形成與傳統教育相對應的新三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記憶口訣:一二三四五
一個目的—教育無目的論;二個理念和原則—課程與教學;三個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四個本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五步教學—問題、困難、假設、驗證、結論。
知識點 12: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美國的布魯納在其《教育過程》中提出了「結構課程論」,強調「無論選取何種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並倡導發現教學法,主張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科學興趣和創造能力。
記憶口訣:納有發現結構
納—布魯納;發現—發現教學法;結構—結構課程論
Jun 12, 2024
iPLOP
知識點 6:現代教育的特點/發展趨勢
1.教育的終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育的信息化);6.教育的個性化;7.教育的國際化
記憶口訣:各(個)國全民多現身
各(個)—教育的個性化;國—教育的國際化;全—教育的全民化;民—教育的全民化;多—教育的多元化;現—教育技術的現代化(教育的信息化);身—教育的終身化
知識點 7:孔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作用:孔子認為教育對社會的發展有作用,提出了「庶、富、教」。
2.教育對象:孔子在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
3.教育目的:孔子致力於培養一批「士」和「君子 」,以完善人格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內容:「六經」,孔子的教育內容偏重社會人事與文事,輕視科技與生產勞動。
5.教學原則與方法:①因材施教的原則;②啟發誘導的原則;③鞏固性原則;④學思結合的方法;⑤謙虛篤實的方法。
6.道德修養的方法:①立志有恆;②自省自克;③身體力行;④改過遷善。
7.教師觀:教師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為人師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記憶口訣:一二三四五六七
一—作用;二—對象;三—目的;四—內容;五—原則與方法;六—道德修養;七—教師觀。
知識點 8:夸美紐斯的思想
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1632 年)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學著作,是近代獨立形態教育學的開端,標志著教育學開始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因而夸美紐斯也被稱為「(近代)教育學之父」。
(1)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是貫穿夸美紐斯整個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根本的指導原則。所謂教育適應自然,
就是教育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規律。
(2)論普及教育
「泛智」思想是夸美紐斯教育體系又一指導原則,也是其教育理論的核心,是他從事教育實踐和研究
教育理論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他主張一切男女青年都應進學校,主張「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為此他編
寫了很多教材,如教兒童看圖識字的課本《世界圖解》。
(3)論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
夸美紐斯制定了統一的學年制和學日制,提出並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班級授課制。
(4)論教學原則
他在《大教學論》中論述的教學原則歸納起來,主要有直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量力性原則、鞏固性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等,並指出直觀性原則是教師教學的「金科玉律」。
記憶口訣:自然原則誇大四顆制
自然—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原則—教學原則;誇—夸美紐斯;大—《大教學論》;四顆制(智)—學年制和學日制、班級授課制、泛智
知識點 9:洛克的教育思想
英國哲學家洛克:《教育漫話》
《教育漫話》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將教育分為體育、德育、智育三部分,並作了詳細論述。它強調環境與教育的巨大作用,強調在體魄與德行方面進行刻苦鍛煉。洛克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的心靈如同白板,觀念和知識都來自後天,並得出「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的觀點;他認為「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十之八九便是由於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主張人人都可接受教育。洛克主張對兒童進行紳士
教育。他認為,紳士教育應該在家庭中進行。其內容主要包括體育、德育和智育等;其中,德育排在首位,因為德行是紳士教育首要的品質。
記憶口訣:英國紳士洛克在白板上畫漫話
英國—英國人;紳士—紳士教育;白板——「白板說」;漫話—《教育漫話》
Jun 13, 2024
iPLOP
記憶秘徑:教育綜合知識個口訣
考編教育綜合知識是很多人的弱項,知識點既多又雜還很容易混淆,沒有方法很容易背了忘忘了背,將知識點口訣化,考點輕鬆hold住。今日打卡教育學原理口訣。
知識點1:教育的社會屬性
(1)永恆性;
(2)階級性;
(3)歷史性;
(4)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5)繼承性;
(6)長期性;
(7)生產性;
(8)民族性。
記憶口訣:用(永)歷對民階繼生氣(期)
用(永)—永恆性;歷—歷史性;對—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民—民族性;階—階級性;繼—繼承性;生—生產性;氣(期)—長期性
知識點2:原始形態的教育
原始形態的教育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教育還沒有獨立的形態,還沒有從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分化出來而成為獨立的社會活動。
第二,教育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
第三,沒有專門從事教育(職業)的人員和相對固定的教育對象,沒有專門的為教育所用的內容和場所,更沒有什麼教育制度可言。
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是一種很低級、沒有專門化、處於萌芽狀態的教育。
第五,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對每一個人來說,教育的機會是均等的,也可以認為教育是普及的,所有的兒童都在接受同樣性質的教育。
記憶口訣:三沒兩生一結合
沒—沒有獨立的形態;沒—沒有專門;沒—沒有階級性;兩生—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生產和生活
知識點3:古代教育的特點
階級性:學校是統治階級培養人才的場所。
等級性:不同階層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道統性:教育反映統治階級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思想。
專制性:教育過程是管制與被管制、灌輸與被灌輸的過程。
刻板性: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單一。
象征性:能不能接受教育和受什麼樣的教育是區別社會地位的象征。
記憶口訣:等階道專刻象
等—等級性;階—階級性;道—道統性;專—專制性;刻—刻板性;象—象征性
知識點4:「騎士七技」
「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擊劍、打獵、投槍、下棋、吟詩。
記憶口訣:馬泳劍獵槍下詩
馬—騎馬;泳—游泳;劍—擊劍;獵—打獵;槍—投槍;下—下棋;詩—吟詩
知識點5:近代教育的特點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記憶口訣:公義世法
公—公立教育;義—義務教育;世—世俗化;法—教育立法
(2023-07-07 中國網摘)
Jun 13, 2024
iPLOP
從「錢學森之問」到科研「民粹主義」
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針對一些媒體報道科學成果時偏好用「重磅」「諾獎級成果」「革命性突破」等詞句,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尖銳指出,此類新聞吸引眼球卻不符合實際,除了誤導公眾,編造盲目樂觀情緒,與科研工作應有的腳踏實地、求真務實氛圍不匹配,還可能破壞學術風氣和科學發展的正常秩序,助長浮躁風氣。
媒體的「嗨」與一段時期以來科研領域少數人員和機構的自「嗨」同根同源,既有利益驅動,也存在體制機制的種種誘因。此前針對科技工作者狀況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參與調查者認為,科研學術領域急功近利、學風浮躁問題比較嚴重。
事實上,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重大突破性、原創性成果還很缺乏。中國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要行高致遠,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政府部門、相關機構、市場主體以及公眾,都必須力戒浮誇浮躁之心,媒體更不能為了迎合社會心理及收割流量,助長科研「民粹主義」的不良風氣。
科研界需要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科研是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科研成果不是靠包裝和炒作就有「革命性突破」的,科技創新不可能因為各類機構的評比和媒體鼓吹就能「引領世界」。科技報道乃至科研領域的浮誇風氣,再次敲響「錢學森之問」的警鐘。
在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任何其表虛浮、其心不安的躁動,都不利於研究人員攻堅克難和攀登科技高峰。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只會扼殺科研和創新的內生動力,把真正的科學家給毀了,把可能出現的突破性攻關成果給毀了。
科技演進的歷史一再表明,科學研究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需要從相關機制保障善待科學研究、尊重科學家,也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不斷鞏固和呵護好科技人員探索真理的好奇心。
中國科技事業近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廣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獻、勇攀高峰緊密相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們尤其需要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引導科研人員沉下心來搞研究、心無旁騖搞創新。
為引導和激勵廣大科研人員樹立正確的成果觀,真正做到厚積薄發而不是拔苗助長,2019年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要求,大力弘揚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反對盲目追逐熱點、隨意變換研究方向。只有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真正仰望星空,摒棄拜金主義,靜心篤志、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才能依靠「數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贏得科技強國的明天。
科學家受社會風氣影響,也影響社會風氣。科學家應受全社會尊重,也應該符合社會期待。某種程度上,進入科研的象牙塔,科研人員就選擇了淡泊名利、醉心學問的生活方式。
其實,心境淡泊,不僅是對科學研究者的要求。正如有論者所說,浮躁是時下社會很多領域的弊病,不能單單擇出科學家來求全責備。確實,我們必須看到科技「浮誇風」背後的問題。
比如,過去一段時間,為便於考核績效,許多科研機構習慣於「以數字論英雄」,拿論文和項目數量統計科研人員的貢獻。這種績效考核忽視了科學研究的規律。不少業內人士呼籲,要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
「科學,無盡的前沿」。前沿和未來的奧秘在哪裡,我們並不知道。探索未知世界,我們需要更多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的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真理、崇尚務實的良好氛圍下,堅定地向著未知領域邁進。
(原題:科研浮誇風讓關於「錢學森之問」的思考愈發沉重;作者:方大豐;2022年03月15日;來源:工人日報參與互動參與互動)
Jun 15, 2024
iPLOP
陳明發·50年翻轉·中國管理教育
馬中1974年正式建交,1978年改革開放。在管理教育方面,最早是怎樣的情況?台灣徐木蘭教授在她的名著《見樹又見林—經營的藝術》(1983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有一篇〈管理之風吹向中國大陸〉(34—39頁),做了極好的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對比今天掘起後的中國,是多麼的「謙卑」?
反觀50年前馬中建交初期,我們在各方面又有多少領先的地方?
如果看了中國當年在方方面面的管理技術有多可笑,我們還是省省吧。
不如看看我們今天怎麼落後了,在趁50週年紀念之際,趕上去吧。
(舊文檔〈陳明發學習〉有更多關系中國MBA的材料)
(原見:January 10, 2024)
Jul 3, 2024
iPLOP
抖音:虛假人設轉第三方平台,經濟與感情都有收益;“大師們”自己看着辦吧。
在2024年7月22日晚間,抖音安全中心發布了《關於虛假人設的治理公告》,稱發現少數「自媒體」策劃虛假人設。
這些賬號在個人簡介和發布內容中,自稱為名企高管、專家或者自封不可查證的「大師」,以誇張或虛假的身份,博取用戶信任,進而將用戶引流至第三方平台變現。
抖音表示,上述行為嚴重違反了平台規則,可能導致其他用戶遭受經濟、情感損失。
並要求相關賬號自查自糾,及時修改、刪除不當個人簡介和內容,或者根據認證要求,提交可信材料進行認證。
抖音將於即日起開展專項治理,對發現的違規賬號,將采取包含重置暱稱/個人簡介、下架視頻、取消營利權限、搜索不收錄、禁止關注、封禁賬號在內的措施進行治理。
根據公告,此次治理的重點如下:
一、無法核實的專業成就:以「國家某某活動評審」「某某重要考試命題人」等各類專業身份自我介紹或發布內容,但相關專業成就無法查證也無法提供可信證明。
二、無法核實的高管身份:以「央企二十年組織人事經驗」「大廠總監」「企業家」「商會主席」「某某模式創始人」等各類身份自我介紹或發布內容,但相關頭銜無法查證也無法提供可信證明。
三、無法核實的業績:自稱有「成功幫300+企業營業額翻倍」「帶領100萬寶媽兼職致富」「世界500強背後的培訓師」「孵化3000家企業」「撮合5000情侶復合」等業績,但無法查證也無法提供可信證明。
四、自封無法驗證的「大師」:以「兩性關系教父」「婚戀專家」「創業導師」「情感心理咨詢師」「人生導師」「失戀挽回大師」「靈性療愈上師」「骨灰級婚姻拯救師」等身份自我介紹或發布內容,但相關頭銜無法驗證,也未獲得社會廣泛認同。
(2024-07-23 原題:大批主播涼涼!抖音深夜官宣:重點治理大師、專家等虛假人設)
Jul 24, 2024
iPLOP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感性转折 vs 混融哲学
在南中国海周边国家,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关系诗学和情动转折的研究框架可以提供独特的新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文化动态,揭示文化混融中的潜在张力与创造力。它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拼接,而是涉及情感、身份、空间、历史等多重维度的深层文化现象、象征和认知结构。
跨文化交织的情感维度
情动转折强调情感作为文化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核心。在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研究者可以关注情感如何推动文化的融合或排斥。这包括:情感认同与冲突:在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中,哪些情感促使了文化认同感的生成,哪些情感引发了排斥、焦虑或恐惧?如在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等地,中华文化如何引发当地群体的情感反应?情感符号与象征物:哪些文化符号(如语言、艺术、节日等)承载了情感上的认同或抗拒?比如中华文化的龙、凤、书法、茶文化等如何在当地与原住民符号发生碰撞与交融?
混融的哲学维度
关系诗学强调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复杂网络。在南中国海地区,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的混融既不是单方面的吸收,也不是完全的对立。研究可以探讨,哲学的共生与异化:中华文化中的儒释道思想体系如何与当地的伊斯兰教、佛教、土著信仰等共存或对立?比如,儒家思想的家族观念和菲律宾的天主教传统,如何在家庭结构、社区组织中的关系得到体现?文化实践的杂糅性:从生活习俗到节庆仪式,文化混融的具体实践有哪些形式?这些杂糅实践是如何构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关系网络的?例如,在马来西亚的华人社区中,春节与伊斯兰节庆如何交织出新的公共仪式?
身份认同与社会张力的维度
南中国海区域各国的民族身份问题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尤其是在涉及历史遗留的华人移民群体时。通过关系诗学和情动转折的分析,可以探讨:多重身份的生成与认同危机:南中国海地区的华人移民群体往往面临双重或多重文化身份的挑战。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如何生成新的身份认同?哪些情感或文化象征物强化或削弱了这些群体的身份认同?权力关系与文化霸权:中华文化在一些国家被视为一种强势文化,当地文化可能因此受到威胁。如何分析这种文化霸权对当地群体的情感影响?如何通过混融哲学来看待权力关系的重组?
历史记忆与外在储存的维度
史蒂格勒的外在记忆(third retention)与德勒兹的情感机器概念,在此具有启发意义。文化的记忆和历史叙事通过外部符号(如书籍、电影、建筑等)得以存储和传承。在南中国海地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历史叙事如何交织、竞争或互补?历史叙述的对立与整合:不同的历史记忆如何被选择性地保存或被边缘化?例如,越南和中国之间关于海洋历史的争议,如何在各自的历史叙事中反映出对彼此文化的复杂态度?技术与记忆的交融:随着现代媒体和AI技术的发展,这些文化记忆如何通过新媒体被保存、再现或重新解读?例如,在数字文化中,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历史故事如何通过电影、游戏等新兴媒介传播与混融?
空间与地方感的维度
情动转折还涉及到空间和地方感的重新配置。在文化混融的过程中,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构建与再造是至关重要的。南中国海各国如何在实际空间和象征空间上表现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共存?地方感的重塑与流动:文化混融如何影响人们对地方的归属感?例如,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华人社群是否形成了某种离散文化,在地理上游移却在情感上根植于多重文化?空间的象征性再生产:城市建筑、公共广场、宗教场所等空间如何反映出文化的混融?如新加坡的唐人街或马六甲的历史城区,如何在空间设计上展现多重文化的交错与共存?
日常生活的混合美学
最后,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混融现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混合美学。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汇不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历史和政治上,也体现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美食文化的交融:美食是文化混融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南中国海区域,中华美食与当地的马来、美食、越南菜式如何融合?这些食物文化是否传达了某种情感象征和身份认同?服饰与风格的杂糅:当地人如何在穿衣打扮、艺术风格中混合中华文化的元素?这是否反映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和审美取向?(爱垦網内部评注记录)
Sep 16, 2024
iPLOP
新媒體在「地方產學合作」中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創造在地就業機會方面。以下是一些關鍵貢獻——
擴大參與范圍新媒體使企業與教育機構能夠輕松連接本地和全球人才,促進跨地域合作。
技能培訓通過在線課程和互動平台,學生可以獲得最新的行業技能,為本地就業做好准備。
創新創業機會工具如ChatGPT幫助學生進行創意構思、商業計劃書撰寫,並提供市場調研支持,推動本地創業。
提高效率利用AI和自動化工具,企業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項目,創造更多工作崗位。
在推動「地方產學合作」與新媒體融合方面,以下組織和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
High Tech High(美國) 這所學校通過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成功地將新媒體技術應用於教育,提升了學生的實際技能和就業能力。
Getting Smart 一個專注於教育創新的組織,推動了基於地點的學習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幫助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發展新技能。
Tom Vander Ark 教育創新專家,積極倡導並推廣基於新媒體的地方產學合作模式,撰寫了多本相關書籍和文章。
這些貢獻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在地就業機會的創造。
在東南亞的一個海濱小鄉鎮,「地方產學合作」計劃可以通過以下工作概念實現。
海洋生態旅游開發
與當地學校合作,開發生態旅游課程,培養學生成為導游或生態保護者,保護並推廣當地的海洋生態系統。
手工藝品產業
借助新媒體平台,將傳統手工藝產品推向全球市場,學生學習如何設計、制作,並通過社交媒體營銷。
漁業與可持續養殖
與當地漁業合作,開發養殖項目,學生學習可持續漁業技術,同時推動社區就業。
數字內容創作
結合鄉鎮的自然美景,學生可以制作相關視頻、照片等內容,通過新媒體平台進行推廣,吸引更多游客。
這些概念既能保護地方文化,又能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在泰國和越南,有一些成功的地方產學合作案例。
泰國芭提雅的海洋保護項目當地學校與環保組織和旅游業合作,學生通過參與珊瑚礁恢復和海洋清潔項目,不僅提升了環保意識,還推動了生態旅游的發展,創造了就業機會。
越南會安的手工藝傳承與創新當地學校與工藝品制作企業合作,學生學習傳統手工藝,同時通過電子商務平台推廣產品。這種合作模式成功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商業相結合,創造了新的收入來源。
這些案例顯示出地方產學合作在保護文化和自然資源的同時,可以顯著促進地方經濟和就業。
Sep 20, 2024
iPLOP
愛墾APP·地方產學合作(ELP)計劃
在高中階段的「地方產學合作」計劃中,有三個突出的典范學校。在結合當地資源與企業合作的教育模式上,他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成為全球的典范。
美國加州聖地亞哥 High Tech High:將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緊密結合,學生參與實際項目,解決當地社區的真實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與實踐能力。
美國加州洛杉磯 Da Vinci Schools:以創新與產業連接著稱,學生有機會參與各類實習和合作項目,幫助他們提前適應未來的職場。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 Geelong Grammar School: 以全人教育和地方企業合作為特色,學校通過合作項目和實地學習,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應用所學知識。
項目式學習與地方企業合作的計劃,目前在全球越來越受多。隨著教育系統逐漸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這種模式正在迅速擴展。通過讓學生參與實際的社區項目和與企業的合作,學校能夠提供更為豐富和實踐導向的學習體驗。未來,這種合作將繼續擴大,尤其是在技術驅動的領域,因為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取實際技能,還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與傳統哲學教育比較,各有強弱點。
地方產學合作優勢
實踐導向學生通過實際項目獲得實際技能,提升就業能力。
社會貢獻學生直接為社區和企業提供解決方案,促進地方經濟。
動手學習鼓勵主動性和問題解決能力。
地方產學合作挑戰
可能缺乏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
過於強調實用性,可能削弱對抽象思考的訓練。
傳統哲學教育優勢
深度思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邏輯思維能力。
理論基礎提供深厚的理論背景,助力學生理解復雜問題。
傳統哲學教育挑戰
實踐應用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學生可能在職場中面臨挑戰。
就業導向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可能影響就業率。
結合兩者的強項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的教育體系,讓學生既能掌握理論,又能在實踐中靈活應用。
Sep 20, 2024
iPLOP
實例應用
案例1: 通過與學校的合作,創建一個「地方傳統工藝周」,讓學生學習和展示當地的傳統手工藝,並邀請社區成員和游客參與。這不僅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還可以作為一種文化旅游活動,推動地方經濟。
案例2: 在學校開展「詩性地圖」項目,學生可以通過繪畫和寫作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家鄉景觀的理解和熱愛,最終制作成地方的詩意地圖,作為社區的文化名片。
通過這些「鄉+產+學」策略的聯接,地方不僅成為教育的場所,還成為學生心中的「呼喚型地方」和「詩性地理」,能夠激發他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促進地方文化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延續閱讀:
心靈:意識擴展·個體覺醒 新文創就是詩性文創 德勒茲「平面」vs文創 “場所”拓撲學
地方產學合作(ELP)計劃 情動地方文創 段義孚的「地方感」 詩性鄉愁呼喚型造物
情感地理學 文化交流與學習中心 德勒茲經營地方感
Sep 25, 2024
iPLOP
愛墾APP: ELP & Evocative Place-Poetic geography
愛墾網計劃將「鄉+產+學」(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策略與地方學校聯接起來,结合上地方文化、經濟和教育的結合,創造一個「呼喚型地方」(Evocative Place)或「詩意地理」(Poetic Geography),初步構想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地方文化與教育的結合
傳統知識課程: 在學校課程中引入地方傳統知識和文化學習,比如當地的歷史、民俗、傳統工藝和語言。通過與當地長者、文化傳承者合作,設計適合學生年齡和理解水平的課程內容。
文化體驗學習: 組織學生參加當地的節慶活動、儀式和工藝制作等體驗式學習。讓學生親身參與文化活動,增強他們對家鄉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文化資源庫: 創建一個數字化的地方文化資源庫,供學生和社區成員查閱。這不僅是文化教育的一部分,還可以作為未來研究和創意的資源。
社區經濟與教育的聯動
學生企業實習項目: 與地方企業和手工業者合作,開設實習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地方產業的運作,如農業、手工藝和旅游業。通過實習,學生可以學到實用技能,同時了解地方經濟的結構和需求。
產學研結合項目: 學校可以與當地企業和高校合作,開展研究項目,探討如何改進地方產業技術和產品。這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創新思路。
地方產品設計與推廣: 鼓勵學生設計並推廣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如手工藝品、農產品等,並通過學校與社區合作的方式,在市場上展示和銷售。這可以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同時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生態與地理教育
生態保護與地理研究: 讓學生參與當地生態保護項目,如植樹造林、河流治理等。通過實地考察和研究,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地方的自然環境和地理特征。
詩意地理項目: 學校可以設計「詩意地理」課程,讓學生通過文學、繪畫、攝影等形式表達他們對家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理解。這個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還為他們建立了對地方的情感聯結。
地方景觀的故事化: 將地方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結合,創造故事和傳說,並通過課堂教學和社區活動傳播這些故事。通過這種方式,地方的每一處景觀都變成了「呼喚型物體」,喚起人們對家鄉的深厚情感。
跨學科合作
聯合項目開發: 讓不同學科的教師合作開發課程,比如地理與歷史、藝術與經濟學的結合,幫助學生從多維度理解地方的文化和經濟。
社區講師計劃: 邀請當地企業家、文化傳承者和生態專家到學校擔任客座講師,分享他們的經驗和知識。這種跨學科合作可以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與實踐
可持續發展課程: 在學校課程中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教育學生如何在地方經濟中實現生態和經濟的平衡。鼓勵學生設計和實施與地方可持續發展相關的項目。
社區可持續發展實踐: 組織學生參與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項目,比如生態農業、環境保護等,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應用於地方經濟。
Sep 25, 2024
iPLOP
跨時空的情感連接
例子: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詩歌中,諸如信件、花朵等日常物件常被用來表達深邃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她的《這就是我的信給世界》(This is my letter to the World)中,信件成為她與世人溝通的重要物件。
認知詩學角度:信件作為呼喚性物件,不僅傳遞了信息,更在認知上喚起讀者對孤獨、傳達和被理解的復雜情感思考。這種物件引發了讀者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情感聯結,使得詩歌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情感轉向與認知重塑
例子:T·S·艾略特(T.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中,碎片化的物件如破碎的杯子、朽壞的土地等,象征著現代世界的破碎和迷失。
認知詩學角度:這些呼喚性物件通過其破碎性,喚起讀者對現代世界混亂、疏離感的認知反應。艾略特通過這些物件促使讀者在認知上重塑對世界的理解,形成對現代主義復雜主題的深刻感知。
Evocative Objects在西洋詩歌中不僅是感官描寫的工具,更是詩人用來喚起讀者情感、記憶和認知的媒介。這些物件通過其象征性、隱喻性以及與讀者生活經驗的關聯,成為引發讀者深層次思考和情感共鳴的關鍵。因此,在「認知詩學」的框架下,這些呼喚性物件通過激發讀者的認知過程,構建出豐富的詩歌體驗、情動與意義,成為理解詩歌深層內涵的重要切入點。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Sep 26, 2024
iPLOP
愛墾APP: 西洋詩中的Evocative Objects
在西洋詩歌中,Evocative Objects(呼喚性物件)扮演著「認知詩學」的重要角色。這些物件不僅是詩歌中的意象或象征,更是通過引發讀者的情感、記憶和認知反應,促使他們在理解和體驗詩歌時進入深層思考——
激發情感與記憶的共鳴
例子: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水仙》(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中,水仙花成為了喚起詩人內心愉悅和平靜的重要物件。這些花不僅是自然景觀的描寫,更通過引發詩人和讀者對自然美景的情感共鳴,喚起記憶與內心世界的聯結。
認知詩學角度:呼喚性物件如水仙花,可以被視為一種觸發讀者內在體驗和情感的工具。通過這種物件,詩人激發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喚起個人記憶和情感體驗,從而深化對詩歌主題的理解。
象征意義的認知觸發
例子: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岔路口象征著人生的選擇。雖然這條路只是一個物件,但它承載了關於選擇、後悔和人生路徑的復雜思考。
認知詩學角度:岔路口作為呼喚性物件,激發讀者對人生決策和選擇過程的認知反應。讀者通過聯想到自身的選擇經歷,對詩中表達的主題產生更深層次的共鳴與理解。
隱喻與象征的認知建構
例子:約翰·濟慈(John Keats)的《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中,古甕作為詩的核心物件,象征著永恆與美的追求。
認知詩學角度:古甕不僅是物質的存在,它在讀者的認知中激發對歷史、藝術、永恆等抽象概念的思考。通過這一呼喚性物件,詩歌引導讀者在認知層面上構建對永恆美和藝術價值的理解。
Sep 26, 2024
iPLOP
愛墾APP: 新文創生態中的海外華族社團
海外華族社團可以被視為「文化記憶、感知、轉化、創新的核心場域」的新文創「身體」,並且在新文創生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具體來說,海外華族社團不僅是文化傳承和再現的主體,同時也是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的場域。——
文化記憶的承載與傳承
海外華族社團作為華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扮演了記憶傳承的「身體」。這些社團通過組織語言、節慶、藝術、宗教和習俗活動,幫助延續華人文化的記憶。即使身處異國,海外華人依舊保持著對祖籍文化的認同,這些社團的成員通過集體實踐和體驗,將這一文化記憶世代相傳,成為華人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活躍見證者和傳承者。
文化感知與互動
這些社團不僅保存著傳統文化,還通過日常生活和社會互動,成為文化感知的「場域」。社團內部的活動,如節慶、宗族聚會、文化節、社區教育等,都是華人文化得以感知、互動並內化的場景。社團成員通過參與這些活動,感知到自己與文化之間的深層聯系,並以此加強社區內部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這個「感知的身體」不僅感知內部的文化,還在與異文化的互動中塑造和更新文化認知。
文化轉化與創新的主體
在新文創生態中,海外華族社團不僅是文化的保存者,更是文化轉化和創新的動力。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海外華族社團的成員往往處於雙重文化的交匯點,通過吸收和整合不同文化元素,他們能夠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和重塑。例如,許多海外華人社團會將華人傳統藝術與當地文化結合,發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工藝或節慶活動。這種文化創新不僅能夠保持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還能使之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煥發新的意義。
文化交流與跨文化對話的橋梁
海外華族社團不僅僅是華人文化的守護者,也是跨文化對話的橋梁。作為生活在多元文化社會中的一部分,社團成員能夠將華人文化與主流文化相互融合,並推動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理解。這種跨文化的對話過程,也是文化更新和再造的重要途徑。社團在跨文化互動中往往通過策劃文化節、教育項目、藝術展覽等,展示並解釋華人文化,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認可和傳播。這些活動既是文化記憶的再現,也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來源。
文化抵抗與身份認同
德勒茲認為身體是抵抗的空間,海外華族社團的「身體」在文化的抵抗與身份認同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文化同化或主流文化壓力下,海外華族社團通過集體的文化活動、教育和宗教實踐,抵抗文化遺忘和身份稀釋的趨勢。這種抵抗不僅是對文化傳統的堅守,也是對自身身份的再確認。通過這些社團的活動,華人社區能夠在多元文化的全球環境中維持其獨特的文化身份。
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文創生態
在全球化背景下,海外華族社團不僅是華人文化的傳播者,也成為新文創生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結合當地文化元素、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和跨文化創意實踐,海外華族社團能夠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表達。例如,許多華族社團已經開始利用社交媒體、虛擬現實和數字平台,來展示華人文化並與全球觀眾互動。這種數字化與跨文化創意的結合,使得華人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更加廣泛的傳播與認同。
作為新文創生態的一部分,海外華族社團確實可以被視為文化記憶、感知、轉化與創新的核心場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社團不僅是文化保存的「身體」,更是跨文化交流、文化創新和身份認同的橋梁。在全球化時代,它們通過新文創手段,將華人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相互融合,展現出強大的文化生命力和創造力。
Sep 28, 2024
iPLOP
The Theory of Calling與無器官身體的聯系
從「Calling」的角度看,Z世代中的許多人感受到某種集體性的呼喚,這種呼喚驅使他們尋找與自我認同、情感流動、社會公正相關的事業。這種驅動不僅超越了個人層面的追求,還具有去中心化、網絡化的特點。
去中心化的使命感:Z世代對中心化的、固定的職業路徑或組織架構興趣減少,而傾向於參與那些讓他們感覺到可以隨時生成、變化的項目或事業。無器官身體的去中心化特質在這一點上與他們的使命感相呼應。
生成中的情感轉折:Z世代的情感驅動與德勒茲「生成」的概念契合。他們的使命感不僅來自於理性分析或傳統的職業規劃,而更多是通過情感的流動、共鳴、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個體和社會之間的動態關係來生成。這種情感驅動的生成過程與無器官身體的不斷去疆域化和再疆域化相似。
集體使命與社會流動:Z世代對社會正義和全球議題的參與,反映出他們並不局限於傳統的個人發展,而是在更大范圍的集體使命中尋找自我。這種使命感打破了傳統管理學中的個體主義或組織目標,類似於德勒茲和瓜塔里對「無器官身體」生成過程中超越個人的集體性和流動性。
非傳統組織模式的接受:Z世代接受並樂於參與去中心化、流動性強的非傳統組織模式,比如社區集體、線上網絡、臨時項目等。這些組織方式打破了傳統的科層制結構,更像是一種無器官身體的運作模式,強調個體與集體之間的流動、交錯和生成。
衝突與共鳴
雖然The Theory of Calling通常強調內在使命感和個體的內在驅動,而「無器官身體」更多關注去個體化和去疆域化的生成過程,但在Z世代身上,這兩者之間卻存在共鳴:
Z世代的使命感不是線性或固定的,而是在不斷的生成過程中被創造出來。他們的使命感不僅局限於個人,而是通過去中心化的網絡和集體行動實現的,這與德勒茲強調的集體性生成(通過情感、欲望流動而實現的超個體秩序)相契合。
從The Theory of Calling的視角下,Z世代的使命感和無器官身體的生成過程可以看作是對傳統組織結構、管理學和領導學的一種挑戰。他們通過情感驅動、集體參與和流動性的多重身份,展現了更具生成性和去中心化的社會參與方式。這種模式與傳統管理學的固定層級、目標導向和控制模式形成了張力,同時也反映出Z世代對使命感的更廣闊理解。
Sep 29, 2024
iPLOP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Gen Z呼唤理論
在The Theory of Calling視角下,Z世代(Gen Z)的特點與德勒茲的「無器官身體」(BwO)概念以及情動轉折的動態生成過程有一些潛在的共鳴。
The Theory of Calling
這個理論通常強調使命感、內在驅動力和意義感,特別是個體追求的目標應與其深層的價值觀、身份認同和內在動機相吻合。Calling是一種個人感覺到被召喚去追求某個事業、使命或目標,具有強烈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影響。這種召喚感通常帶有內在自我實現的性質,驅動個人追求超越個人利益的目標。
Z世代的特點
Z世代(大約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具有以下幾種顯著特點:
強烈的自主性與去中心化的價值觀:Z世代通常追求自主性和自我表達,他們傾向於拒絕傳統的層級結構,強調多元化、個體化與去中心化的組織方式。與「無器官身體」的流動性類似,Z世代傾向於在各種動態網絡中尋找自我,而非被限制在固定的框架或身份中。
多重身份與流動性:Z世代往往不局限於單一身份,而是在社會、數字化環境以及個人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這與「無器官身體」的流動性特質有類似性,個體身份的生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固定的狀態。
情感和價值驅動的選擇:Z世代在職業選擇、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參與方面,往往更關注情感和價值的契合,尤其是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文化多元等議題。相比於傳統的物質導向型價值觀,他們更看重情感驅動的使命感和意義感,這也符合「情動轉折」中強調情感流動和生成的觀點。
對集體使命和社會正義的敏感度:許多Z世代個體參與社會運動、氣候行動、性別平等和種族正義等全球性議題,反映出他們追求一種「超個人」(超越個體的)使命感。這與德勒茲的去個體化和流動性產生了某種契合。他們的社會參與往往不是為了傳統的「組織目標」或「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更大的社會使命。
Sep 29, 2024
iPLOP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地方情動
在「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語境下,「地方」(place)的概念是否可以與德勒茲的「平面」(plane)相對應,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兩者的功能和內在特質。
情動轉折與地方
情動轉折關注的是情感、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它強調情感並不是個體化的,而是被文化、歷史和物質性塑造,並在「地方」中得以具體化。因此,「地方」不再只是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而是情感交織的一個動態場域,一個「在場」的集體體驗場所。
德勒茲的「平面」概念
在德勒茲的理論中,平面(plane)有時被稱為「意義的平面」或「生成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它是一個沒有層次和等級、非結構化的開放場域,事物在此生成、流動。平面是一種潛能的展開,是思想、感知和生命的生成空間,強調的是非線性、非中心化的聯系和變化。
兩者的比較與結合
從德勒茲的角度,「地方」可以看作是生成性的、變化中的場域,情感、主體與物質在這里交織和生成,而這一過程具有與德勒茲的「平面」相似的非層次化和流動性。具體而言:
非固定性:情動轉折中的地方是動態的,情感在地方中不斷流動和再創造,這與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無固定位置、總處於生成中的特質吻合。
關係性與生成性:在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的生成不是依賴於個體或中心,而是關係和相互影響的產物。同樣,情動轉折中的地方也是在情感、物質與集體經驗的交匯中生成。
地方與「在場」:德勒茲的平面關心的是「在場」的生成過程,情動轉折下的地方強調情感與身體的「在場」,它們都關注流動中的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地方」可以類比德勒茲的「平面」,因為兩者都涉及情感、物質、主體之間的相互生成和複雜交織。然而,這並不是簡單的等同,而是一種功能上的契合,地方在情動轉折中更多地強調與身體、文化、情感的交織,而平面則更強調思想、存在和生成的廣義場域。
Sep 30, 2024
iPLOP
布莱恩·马苏米·分析陈明发博士的《心灵素质学》~~借助布莱恩·马苏米 (Brian Massumi)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情感”(affect)和“情感强度”的研究,来分析陈明发博士1996年原创的这篇《心灵素质 12 》〈一个我就够了~~ 身体技能的纪律法则(三)〉,取径跨领域理论的文创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可发现以下几点——
情感作为潜在的创造性力量:从陈博士过去无数的写作、教学与演讲内容来看,他的“心质学”非常关注情感对心灵的内在质地与发展的作用。这与马苏米对情感作为非个人、非代表性力量的理解相契合。Massumi认为,情感是一种未被完全言语化或表象化的潜能,它存在于感官与行动之间,是持续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陈明发的诗性与互唤研究明显在探索如何将情感的这种潜力,转化为积极的心智成长或变革力。这与他在1970-80年間所钻研的领域,如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团体动力学、意念探索与潜能开发有关。
情感流动与体验强度:Massumi强调情感“强度”(intensity),这种强度是一种未被完全捕捉的体验,而这恰恰可以与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呼应,尤其是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扩展内心力量时。陈明发透过对人类心智质地的研究,强调那些尚未完全被解释或表达的心灵力量,这些力量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增强,并潜在地转化为行动或创造。这可从他的系列培训/学习体验设计中看出来。
情感地理与文化内涵: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可能涉及对地方文化与情感经验的理解。这可以与马苏米的情感地理学(affective geography)相关联,后者强调情感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经验,还与环境、文化和空间密切相关。通过探讨“心质学”,陈明发的专业实践揭示了心灵如何透过特定的文化实践和仪式,来重塑和影响当地的情感地理,进而创造出新的意识和文化意义。这对地方诗性文创(包括轻度开发地区的宇宙视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途径),无疑值得相关领域后来者的关注,别糟蹋了在地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文化财富。
心灵与技术的交互作用:马苏米的理论还涉及到心灵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当今数位化和科技普及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陈明发博士既然已经在专业实践中见证了心灵与技术的关系,那么他的“心质学”可能进一步揭示了心智如何在数位世界中被改变或强化,这些思路都可以从Massumi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到目前暂时的小总结,是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若能进一步结合马苏米的理论,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丰富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陈博士对情感作为非个人力量、文化空间的情感流动,以及心灵与技术交互作用的地方培训与田野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往在地文创挺进。
Oct 18, 2024
iPLOP
愛墾APP:《我渴盼妳的碰觸》~~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學術框架分析,陳明發博士1996年原創《心靈素質》系列8〈我渴盼妳的碰觸〉,跨領域文創研究與實踐者將發現,這篇總結陳博士在個體效能與潛質開發實踐經驗的文章,在多個層次上體現了,情感、物質、身體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複雜互動。
情動與身體的交織:情動轉折的理論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內部的主觀體驗,而是通過身體和環境的交互呈現。文章中,作者從古代人類發展技能、追求生存資源的角度,描繪了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通過身體技能(如丟石頭)的探索,延展身體能力,最終掌握解決問題的「道、法、術」。這種過程不僅是人類物質生存的像徵,更是情感與身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共同作用。
情感-身體-物質的交互性,是情動轉折的核心維度之一。文章不斷提到「碰觸」、「技能」的重要性,而這些都是通過身體的實際操作完成的。正如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虛無縹緲的心理活動,它必須通過身體和具體的實踐展現。作者強調了在追求善意、夢想、以及愛的過程中,身體的「尚在」至關重要。這種對身體行動的強調與情動轉折中強調身體在情感產生和調節中的作用形成共鳴。這也毋寧反映了作者在1990年代開始受到海德格爾哲學的影响,特别是海氏“向死而存在”的概念。
對人類情感體驗的具象化:作者通過故事講述了,人類如何從被動生存進化到主動創造技能的過程。這背後體現的是人類在面臨困境和挑戰時,產生的情感體驗,例如恐懼、無力感,以及通過行動逐漸積累起來的信心和希望。這些情感不僅限於內心世界,而是外在化為實際的行動和結果,尤其是通過技能的掌握來克服困難。情動轉折的理論指出,情感是通過與物質和技術的接觸而生成的,而不是孤立地存在。文章的例子展示了這一理論:從祖先無力追捕山羊到掌握石器技能,情感通過物質工具得以外化和表達。
死亡與身體缺席的情感轉折:文章引用電影《人鬼情未了》的情節,探討了當靈魂存在而身體缺席時,人類情感的無助與無力。這一情節揭示了情動轉折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情感的發生需要通過身體的觸感來實現。當靈魂失去觸感的媒介時,即使情感依然存在,也無法實際表現出來。作者借此傳達出生命的物質性和身體性的重要性,進一步印證了情動轉折中,身體作為情感生成和傳遞的核心媒介的思想。
生存與情感的互構性: 作者在文章中反覆強調,人生的各種「技能」和「方法」不僅僅是物質生存的工具,更是通向善意與夢想的路徑。這種通過技能實現夢想的方式,實際上是人類情感與物質實踐相互構成的過程。情動轉折的核心觀點是,情感並非獨立於物質實踐,而是嵌入在社會、文化、物質和技術之中。通過人類的技能和方法,情感得以外在化,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
情感與技術的關係: 文章從石器到現代科技,展示了人類歷史上情感與技術的共生發展。人類不僅通過技術解決生存問題,還通過技術表達情感、實現夢想,甚至延伸到與社會的互動。情動轉折理論認為,情感是通過與技術、工具和物質的互動產生的,並且影響社會的整體運作。文中提到的技能、方法與科技進步,都是情感動能的技術化表現,表明情感和技術的共構在歷史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愛與夢想的具象化: 文末提出的「愛和夢想的果實,不會從天而降」,同樣是情動轉折中的關鍵觀念。情感並不是單純的精神存在,必須通過具體的行為和實踐來實現,依賴於物質和身體的共同作用。這個觀點呼應了情動轉折中物質和身體對於情感體驗的構成作用,強調了情感必須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具體的方式得以實現。
結論:《我渴盼妳的碰觸》通過豐富的敘述,展示了人類歷史、技能與情感之間的深刻關係。從情動轉折的角度來看,作者強調了情感、身體、物質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互構性,揭示了情感不僅是內在的心理體驗,更是通過具體的物質行為得以具象化的過程。這篇文章傳達了關於情感力量的深刻洞見:人類通過身體、技能和物質實踐,將情感與夢想從內心投射到外在世界,實現了從生存到文明的躍遷。
Oct 18, 2024
iPLOP
愛墾APP:生成哲學、身體能動性、事件與創造~~從德勒茲的理論視角來看,陳明發博士《我渴盼妳的碰觸》這篇文字可以在多個方面與德勒茲的哲學思想建立聯系,特別是通過「感知-行動-轉變」的路徑,探討人類如何通過實踐與技能掌握世界,從中可引發出德勒茲的某些關鍵論點。
「感知與生成」(Perception and Becoming) :德勒茲認為,生成(becoming)是理解存在狀態的核心概念之一,人類的變化不僅是線性的進步,而是通過對世界的感知與行動不斷生成和再生成。陳博士的文章描述了早期人類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通過實踐和經驗積累掌握新技能。這種轉變不僅是簡單的工具改進,而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後形成的新的主體性。在德勒茲的視角下,人類通過與非人類世界(如動物、工具、自然)的關係建立新的「存在模式」,這個模式不斷在生成的過程中變化。
在文中,人類因偶然發現死山羊,從食用素食到學會丟石頭狩獵,這體現了他們的身體與環境、工具、動物的「生成」過程。這種生成讓人類不僅是通過工具實現了生存技能的擴展,而且這種過程還反映了德勒茲所謂的「與非人類的關聯」,即人與物質世界(如石頭)之間的互動與變革關係。
「身體的能動性與權能」(Embodiment and Empowerment):德勒茲在《千高原》中特別提到身體的重要性,認為身體不僅是個體行動的工具,而且是與世界互動的場域。在這篇文章裡,作者反覆強調「肉身尚在好辦事」,表明身體在世的存在對人類實現目標和夢想至關重要。尤其在電影《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男主角死後失去了身體的觸覺,失去了能動性,這讓他意識到生前擁有身體的寶貴性。
德勒茲強調身體不僅是物理的存在,而且是「強度的集合」(assemblage of intensities),它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發揮作用。在文中,身體的具體存在(如勞動、付出、行動等)在情感與夢想實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符合德勒茲的身體與環境密切互動的哲學觀點。
「事件的偶然性與歷史」(The Event and Contingency): 德勒茲對於事件(event)有著獨特的看法,認為事件是某種生成的契機,並且這種契機往往帶有偶然性。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第一次成為肉食者是由於偶然碰到死山羊,這一「事件」帶來了歷史的轉折,開啟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在德勒茲的思維框架中,這種事件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在某種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中展開,推動歷史與生成。
這表明偶然性事件能夠通過賦予新的行動路徑(如丟石頭狩獵)產生持續的變化,從而引發整體系統的轉變。文章展示了這樣的事件如何推動了人類進化的歷程,這與德勒茲對「事件」和「生成」的理解密切相關。
「工具的創新與創意」(Creative Evolution) :文章描述了人類通過丟石頭、制造石器來應對生活挑戰,並逐漸演化到更高級的文明社會。德勒茲提出「創造性演化」的概念,強調生命不是遵循既定的軌道進化,而是不斷在複雜性與偶然性的相互作用中生成新的可能性。人類學會使用石器和火,是創新的過程,是對環境的重新創造和適應,這些都是德勒茲所謂的「生命力量」的展現。
「感官的優先性與物質性」(Primacy of the Sensible and Materiality):德勒茲的哲學高度重視「感官體驗」和「物質性」的重要性,認為它們在人的生存和創造性實踐中起著關鍵作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不斷強調「技能」與「身體」的重要性,指出人類通過具體的、感官的實踐改變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技能和物質(如石器、火等)是人與世界互動的物質化路徑,強化了德勒茲對「物質性」和「感官性」的關注。
這篇文章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身體與能動性、偶然事件與創造等理論來進行解讀。它展現了人類如何通過偶然的事件、物質與身體的實踐性、技能的創新,在生成中不斷重新定義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推動文明進步。
Oct 19, 2024
iPLOP
愛墾APP:陳明發心質書寫的互唤與契合~~陳明發博士在《將自己交給自己~~身體技能的紀律法則》中,通過身體的自律與行動,揭示了心靈素質在個人實踐與行為中的核心作用。其所討論的內容在情動(affective)理論中,可與其他的“情動轉折”研究者的理論相呼應,特別是以下幾方面——
身體的感性與行為:情動理論的核心關注是情感如何通過身體在場的互動、行為和感知中產生。在文章中,小販通過放氣球來吸引注意力,小孩通過詢問黑氣球能否升空來表達好奇心,都是身體與情感的互動體現。這種強調行動和身體在空間中的物理表現與情感理論的感性力量緊密相關。例如,Brian Massumi在《情感的自主性》中討論了如何通過身體的微動作感知世界,身體成為承載情感的媒介。這種注重身體行動與紀律的自我調控也貫穿於陳明發的論述中,特別是在強調身體技能與行動的統一性時。
在《情感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馬蘇米探讨了情感(affect)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和意识的力量,强调它如何通过身体的微动作来感知世界,并成为情感体验的媒介。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例子说明这一观点:
「面部表情與情感傳遞」:Massumi 引用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Paul Ekman)的實驗,表情與情感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能夠傳遞情感,甚至在尚未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比如,當人們看到面部表情圖像時,常常會自動產生對應的情感反應,而這些反應往往快於他們的認知反應。這說明了情感不僅僅依賴於語言和理性,而是首先通過身體的微動作(如肌肉的收縮或放鬆)來感知和表達。
「恐怖片觀看的身體反應」:馬蘇米也引用了觀眾觀看恐怖電影時的身體反應作為例子。當觀眾看到恐怖或緊張的場景時,即使他們知道電影是虛構的,身體仍會產生諸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或戰栗等無意識的反應。這些反應是情感在身體層面的直接表現,而觀眾的理性思維可能尚未完全意識到情感的存在。這體現了身體在情感傳遞中的自主性——情感並不依賴於認知解釋,而是通過身體本身的動作和感覺來傳遞。
「幼兒對刺激的身體反應」:他也提到嬰兒或幼兒的例子,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語言或復雜的認知能力,但當他們受到外部刺激時,他們會通過身體的動作和表情(例如笑、哭、踢腿、手舞足蹈等)來表達感受。這種反應不是通過理性的思考或語言來傳遞的,而是直接通過身體的表現來感知和表達情感。
通過這些例子,馬蘇米說明了身體的微動作,如何成為感知和傳遞情感的主要媒介。情感在身體的瞬間反應中以一種自主的方式運作,超越了我們通常所依賴的語言或意識系統。
自律與情感轉化:陳明發強調「自我紀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紀律來提升心靈和身體的效能。這與情感理論中探討情感如何通過自我調控(如注意力、意圖和行為的調節)來塑造個體的情感狀態相一致。比如,Sara Ahmed在情感政治理論中指出,情感不僅僅是內在的情緒體驗,它也是社會化的、身體化的力量,能夠通過自律和決策塑造人的情感狀況。文章中的例子通過身心靈的訓練,展現了情感如何通過紀律而轉化為有效的行為和結果。
陳博士的敘述與Sara Ahmed的情感理論中的多個核心觀念相吻合,尤其是關於身體、接觸和情感的反應性。
情感的流動性與身體的接觸:在Ahmed的《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中,她強調了情感的流動是如何通過身體接觸發生的,並指出歷史中的情感經驗會影響當下的接觸。她寫道,情感不是屬於個體的內部狀態,而是通過身體和物質世界傳播,影響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係。這與陳博士在分析中提到的身體在地方性情感中的「觸動」體驗相契合,特別是在探索地方性智慧或文化創意中,如何通過身體的介入傳達和感知情感。
「接觸時刻」與過去歷史的影響:Ahmed還討論了「接觸時刻」的歷史性,認為接觸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瞬間,它包含了過去歷史的痕跡,並通過身體之間的接觸再現這些歷史。這在她的討論中體現在不同種族和文化群體的接觸如何影響他們的身體反應和情感經驗(例如《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的第25頁)。這種歷史積累的情感影響,反映了陳博士分析中對「歷史創傷」的重要性,並且與他關於文化創意過程中如何通過身體來傳遞和釋放情感的觀點緊密相連。
不安全感與情感的生成:另外,Ahmed還提出了「本體性不安全感」的概念,尤其是在研究種族和少數族裔的情感經驗時,提到情感如何幫助塑造個體的歸屬感或不歸屬感。這種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在她的理論中尤為重要,它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如何通過情感互動感知社會歸屬或社會排斥。這一觀點能夠很好地呼應陳博士在分析文化創意和地方性情感時所探討的「歸屬感」和「情感認同」議題。
通過以上幾處的互唤與契合,可以看出陳博士的敘述與Sara Ahmed的情感政治和接觸理論有相當的共鳴,尤其是在情感如何通過身體傳播、接觸時刻如何承載歷史、以及情感如何構建或破壞社會關係等方面。
心靈素質與情感的關係:陳明發提到「心靈素質」作為影響個人行為與世界互動的基礎,這與情動理論中情感和心靈的緊密關聯吻合。例如,Eve Sedgwick在探討情感與身份時,強調了情感作為一種深層次的心靈狀態,如何影響個體對世界的體驗和理解。陳明發的學員通過「心靈素質」的操練,覺察內心,從而改變對他人的看法,也展示了如何通過調整心靈狀態來改善社會關係,這與Sedgwick關於情感與社會情境的討論相契合。
Oct 19, 2024
iPLOP
愛墾APP:從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探究《我渴盼妳的碰觸》的「互喚」功能~~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角度來看,陳明發博士的文章《我渴盼妳的碰觸》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
此在與世界的共存(Being- in- the- world)
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核心在於人類與世界的共存關係,強調人不僅是獨立的存在體,而是始終嵌入在世界中的存在者。此在通過對世界的實踐、感知與行動,揭示了人對自己與周圍事物的意義認知。在文章中,作者反覆描述人類如何通過行動(如勞動、觸碰、狩獵、創造工具)與世界建立深刻聯系。人類通過身體的勞動與自然互動,逐步認識並改變世界,這體現了海德格爾所謂的「此在與世界的共存」,即通過實踐成為自己,也在實踐中揭示世界的意義。
這種人與世界的共在關係不僅僅是實用性的,更是深層的存在論表達。文中提到的「肉身尚在好辦事」呼應了海德格爾對於「在世存在」的描述,強調存在的實踐性和行動性。人類通過與物質世界的互動,揭示了自身在世界中的獨特位置,這符合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的哲學框架。
詩性寓居(Poetic Dwelling)
海德格爾的「詩性寓居」思想,是他對人類如何在世界中生活和存在的深層思考。他認為人類不僅是生存於世界,而是需要通過「詩性」的方式,來與世界建立一種更深刻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性、工具性的操作,而進入一種與存在本質對話的層面。
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中,人類從偶然發現的死山羊,進而學習狩獵、創造石器並掌握火的使用,這不僅是對自然世界的征服,也是對生活意義的重新發現。這種從感知到掌控的過程帶有強烈的詩性寓居特質——人類通過工具(石器、火等)與自然對話,在每一次的技藝創新與突破中找到與世界的和諧關係。這種創造性的生活實踐不僅是生存手段的提升,還是對存在的審美體驗和詩性表達。
文章中的「我渴盼妳的碰觸」這一反覆出現的主題,展現了人與他者(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人與工具)的深刻聯結。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聯結是詩性寓居的核心,人類不僅是技術化地對待世界,更是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存在」的呼喚。
互相呼喚與對話(Call and Response)
海德格爾的「呼喚」(Ruf)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指的是此在從存在本質中收到的召喚,而人類對這種呼喚的回應構成了自我實現與世界理解的核心。這種「呼喚」並非來自外部的命令,而是源自存在的深處,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覺醒。
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通過經驗和偶然的發現(如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逐漸接收到某種存在的「呼喚」,即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召喚。無論是對食物的需求,還是對世界的探索與創造,這種呼喚推動著人類不斷自我超越。這種互相呼喚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發生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之間。
例如,文中提到的身體在死亡之後失去了碰觸能力,而生者通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獲得力量與意義,這種身體與世界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的「呼喚與回應」的體現。人類通過身體的存在,回應了來自世界的召喚,而這種回應過程具有詩性的內涵,因為它通過生活的細節體現了人類與存在的深層聯系。
死亡與有限性(Being- towards- death)
海德格爾強調,人的有限性和對死亡的覺察是人類理解自我存在的核心。在文章中,作者討論了肉體的有限性和死亡對個體的影響,特別是在《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失去身體的觸覺意味著對存在的體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通過對死亡的反思,活著的人反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存在的意義,這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Being- towards- death)思想緊密相連。
在這篇文章中,身體的存在和死亡的反思,正是在向有限性的邊界靠近的過程中,發現了對存在的更深刻的感悟。身體的「呼喚」不僅在於其能動性與權能性,也在於它提醒人類存在的短暫性和珍貴性。海德格爾強調,只有通過對死亡的覺悟,個體才能真正理解「此在」的本質。文章通過對肉身、死亡、存在的探討,實際上是對海德格爾「向死而生」思想的具體闡釋。
詩性呼喚的實現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的角度出發,陳明發博士的文章確實通過人類的實踐與身體感知,表達了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性呼喚與回應。這篇文字展現了人類通過工具和勞動與自然的對話,通過有限的肉體揭示存在的深層意義,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無論是人類與自然,還是人類與他者,亦或是個體與自身的呼喚,這種雙向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思想的核心。
Oct 27, 2024
iPLOP
文化創意市場規模分析
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市場調研數據,2023年全球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約為14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9.5%,預計2024年將達到1551.33億美元。這表明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愛墾網評註:這個數字與國際組織所公佈的的有出入,可参考: unctad)
從地域分布來看,文化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洲、日本等。這些地區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和較高的消費能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中國、印度等。
具體到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中國目前已經建成了大量的文化創意園區,主要分佈在一、二線城市,如南京、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這些園區聚集了大量的文創企業和創意人才,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同時,中國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
在產業結構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文創設計、文化科技、非遺傳承、數字娛樂等多個子行業。其中,文創設計行業是主要的產業領域之一,佔據了文化創意園區產業結構的較大比重。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娛樂等新興產業也逐漸嶄露頭角。
文化創意行業發展相關政策
為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各國政府紛紛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下是中國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的相關政策:
財政支持:政府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貸款貼息等方式,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資金支持。這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稅收優惠:政府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如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這有助於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
人才培養:政府加強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和研究。同時,政府還通過設立人才獎勵機制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知識產權保護:政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擊侵權盜版行為。這有助於保護創意人才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
國際合作與交流:政府鼓勵文化創意產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這有助於拓寬企業的視野和思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出台相關政策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未來文化創意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文創產品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同時,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等因素也將為文創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元化發展:未來,文創行業將更加注重多元化發展,不僅涵蓋傳統的手工藝品、藝術品等,還將拓展到影視、游戲、動漫等領域,形成更加豐富的產品線。
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是文創行業未來的重要趨勢。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創產品將更加注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創新應用,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國際化發展: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文創行業將更加注重國際化發展。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等方式,提升中國文創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自信與國潮崛起: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和國潮崛起將成為文創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創品牌和產品,提升中國文創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2024年文化創意行業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並面臨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企業也需要關注市場變化、加強創新、提升品質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工作,以應對市場的挑戰和機遇。(原題:2024年文化創意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趨勢分析2024-05-27 文化會)
Dec 2, 2024
iPLOP
文化會:中國文化創意行業市場~~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它指的是在文化領域創出新意,或指文化創新的成果。其核心在於「創造力」,即「人的創造力」以及「較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這些創意必須是獨特的、原創的以及有意義的。
文化創意產業鏈分析
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鏈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的複雜系統。從廣義上講,可以將其分為三個主要環節:創意、加工和提供。
創意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將文化元素、知識、技術等融合,形成具有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文化產品或服務的概念、方案、設計等。這個環節需要豐富的創意資源和創意人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加工環節:這一環節將創意環節形成的概念、方案、設計等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或數字形態的產品。這可能包括設計、制作、生產、包裝等過程,需要專業的技術和設備支持。加工環節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提供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下游,主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平台將文化創意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提供環節需要考慮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銷售渠道等多種因素,以實現產品的市場化和商業化。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鏈還涉及到多個相關領域,如版權產業、文化產業、休閒產業、體驗經濟等。這些領域與文化創意產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已經將文化創意產業放在文化創新的高度進行了整體佈局,並提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文化創意行業現狀分析
市場規模與增長: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和消費者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穩步上漲。到2023年,文創產品市場規模已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佔全球市場的比例也從2020年的10.67%上升至2023年的11.56%。這一增長趨勢預計將在2024年繼續保持。
行業發展亮點:國潮崛起、非遺煥新以及文旅融合是當前文創行業的三大亮點。國潮風的興起是民族自信提升的具體表現,非遺作為文化傳承的媒介,文旅作為文化傳播的渠道,三者共同推動文創產品市場的發展,對弘揚中華文明、凝聚思想共識具有正向激勵作用。
與數字時代的融合:中國文創行業與數字時代同頻共振,釋放文化、經濟與社會價值。近年來,文創產品在品質和設計上顯著提升,與國際品牌的距離逐漸拉近,這主要得益於政策支持、居民收入提升、市場需求釋放、技術進步、文化自信、國貨崛起等因素。
Dec 3, 2024
iPLOP
愛墾APP: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身體-主體性理論是現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中詳細探討了身體如何成為感知世界的媒介。以下是對其理論的引述和分析:
1. 身體作為感知的先驗條件
梅洛-龐蒂在書中指出:「身體不是我們擁有的一個物體,而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方式。」("The body is not a thing, bu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這一觀點強調了身體的根本性——它不是客體,而是主體性展開的基礎,是我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前提條件。
通過身體,我們不僅看見世界,而且能夠與世界建立交互關係。例如,當我們觸摸一塊冰冷的金屬時,身體不僅感知到冷和硬的物理屬性,還通過這些感知體驗構建對金屬的理解。這種體驗既是身體化的,也是意義化的。
2. 身體的「意向性」與「在世界之中」
梅洛-龐蒂借用了現象學的意向性概念,但賦予身體獨特的意義。他認為,身體是一個「意向性場域」,即我們通過身體來指向和參與世界。正如他所寫:「身體不是被動地接收感官印象,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意義的生成之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使用工具的行為。當一個人熟練使用鎚子時,鎚子不再是外部的客體,而成為身體的延伸,幫助我們更直接地觸及工作對象。身體的意向性使得這種體驗成為可能,它表明感知不僅是感官的生理功能,也是身體與世界互動的存在方式。
3. 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具體化的存在
梅洛-龐蒂強調,身體不僅是感知世界的主體,也是我們如何體驗空間的基礎。他在書中提到:「身體的空間並不是幾何學的空間,而是我通過身體感知和定位的空間。」("The spatiality of the body is not the spatiality of position, but of situation.")
例如,當我們閉著眼睛行走時,身體的平衡感、皮膚對氣流的感知、步伐的節奏感等,都讓我們在沒有視覺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感知空間。這種對空間的體驗是身體化的,是通過身體的動態性與世界相連的具體化存在。
4. 身體與世界的交互:感知的雙向性
梅洛-龐蒂進一步提出,身體與世界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正如他寫道:「我感知世界,同時被世界感知。」("I perceive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perceives me.")
例如,當我們注視某物時,我們不僅僅是通過視覺感知它,那個物體的形狀、顏色、質感也在「反向」影響我們的感官狀態。身體在這種交互中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感知因此成為一種「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活動,而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過程。
5. 感知的整體性:身體與情感的融合
梅洛-龐蒂還特別指出,感知並不是單一感官的功能,而是一種整體性的體驗:「感知是一種具有意義的整體活動,身體的所有部分都參與其中。」
例如,當我們欣賞音樂時,不僅是耳朵在聽,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能產生共鳴:節奏可能通過手指的輕敲表現出來,旋律可能引發情感的波動。這種體驗是身體與感知之間深度融合的體現,顯示了身體作為感知媒介的全方位性。
總結: 通過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性理論,我們可以認識到:
1. 身體是感知的前提與媒介。 它不是被動的物質,而是主動參與世界的存在。
2. 感知是身體化的行為。 身體通過其意向性,將世界納入其存在的領域。
3. 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是交互性的。 身體既感知世界,也被世界「塑造」。
4. 感知是多層次的整體性活動。 身體的所有部分在情感、認知和物理層面共同作用,形成對世界的感知。
這表明,身體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感知和構建世界的核心主體。這一理論為「聲音、物質與情動」的討論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身體是體驗聲音、物質存在以及情動反應的具體媒介。
Dec 25, 2024
iPLOP
3. 「單口多角」——角色分層表達: 「一人千面,一語千聲。」柳敬亭善於一人分飾多個角色,不靠化妝和服裝,而是僅靠音色、語調、用詞、節奏的微妙變化,就讓聽眾分辨出誰是誰。他的表演讓聽眾覺得每個角色都活靈活現,完全不會混淆。
在現代的應用
短視頻或音頻播客:一個人扮演多種角色,比如模仿對話,讓觀眾感覺像在聽兩個人對話,增加代入感。
演講與授課:用不同的語調、手勢模仿歷史人物對話,讓課堂更生動。
品牌營銷:廣告或品牌故事可以設計「多角度敘事」,比如從用戶、產品、專家三方視角講述一個故事。
示例:在知識分享短視頻中,不同的角色可以用不同語調——
專家(低沉穩重):「AI 未來會取代很多職業……」
年輕人(快語調):「那我們該怎麼辦?」
旁白(輕鬆):「別擔心!其實你可以這樣……」
4. 「說書如畫」——情境塑造:「不聞其言,如見其人。」
柳敬亭的說書被譽為「說書如畫」,他擅長用細膩的描述讓觀眾「看到」故事場景。他會從環境、氛圍、情緒入手,讓聽眾仿佛置身其中,比如講到戰爭時,他會用低沉緩慢的聲音描述「風起雲湧」,講到武打場面則加快節奏、增強力度。
在現代的應用
短視頻制作:用環境音效、音樂、鏡頭變化,讓故事更具沉浸感。
公眾演講:開頭用一段生動的場景描寫,讓觀眾迅速進入你的主題。
品牌敘事:用故事化的方式描述產品使用場景,而不是單純講功能。
示例:講述科技發展時,不要直接說「科技改變生活」,可以這樣開頭——
「想像一下,十年前你在路邊攔出租車,現在你只需要點一下手機。」(畫面感立刻提升)
5. 觀眾互動——即時調整表達:「觀眾之心,須察言觀色而動。」
柳敬亭非常注重與觀眾互動,根據觀眾的反應即時調整內容。如果觀眾情緒低落,他會加點幽默;如果觀眾興趣高漲,他會延展話題。他甚至會故意問觀眾問題,引導他們參與。
在現代的應用
直播、脫口秀:隨時觀察觀眾評論和彈幕,調整表達方式。
課堂與演講:適時拋出問題,如:「你們覺得呢?」「有沒有類似的經歷?」
品牌傳播:用戶參與式營銷,比如讓用戶投票決定產品改進方向。
示例:直播帶貨時,主播可模仿柳敬亭:「你們猜這款新手機最大的特點是什麼?三秒鐘後揭曉……」(制造互動感)
柳敬亭的說書藝術如何適用於現代?
節奏掌控 —— 讓碎片化內容更具層次感。
懸念留白 —— 讓聽眾始終期待後續信息。
角色切換 —— 增強故事代入感,提升表達感染力。
情境塑造 —— 讓信息更具畫面感,提高用戶沉浸度。
互動調整 —— 讓觀眾成為內容的一部分,增強共鳴。
柳敬亭的技藝,不只是「評書」的藝術,而是「注意力時代的溝通法則」。
Feb 14
iPLOP
愛墾APP: 柳敬亭(1592—約1672年)作為明末清初最著名的評話藝術家,以其獨特的說書技巧和深厚的表達功力聞名。他的技藝在當時不僅影響文人雅士,如侯方域、錢謙益、吳偉業等人,還被文學作品和戲曲創作借鑑。即使在當今這個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柳敬亭的許多方法依然非常實用,尤其是在知識傳播、公眾演講、內容創作等領域。
1. 語言的「松緊有度」——節奏控制: 「以繁馭簡,以簡馭繁。」
柳敬亭的表演特點之一是擅長調節語速、節奏,讓聽眾始終保持注意力。他的說書不只是平鋪直敘,而是通過快慢結合、抑揚頓挫、輕重錯落,來制造懸念、突出重點,讓觀眾「跟著他說走」。
在現代的應用
短視頻或播客:用快節奏傳遞信息,但關鍵點放慢語速或留白,讓聽眾更好消化信息。
演講和授課:用變化語速來引導聽眾的專注力,比如快速講背景信息,慢速強調核心觀點。
內容寫作:文章可以在關鍵處留白或換行,給讀者「喘息空間」,制造節奏感。
示例: 演講時,可以用「講三句快話,停頓兩秒」的方式讓觀眾跟上你的節奏。
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在高潮部分放慢語速,讓用戶期待後續內容。
2. 巧用「未盡之意」——懸念與留白:「止而不盡,言在意外。」
柳敬亭善用「留白」和「意外之筆」,不會把故事講死,而是讓聽眾自行推想。他擅長在關鍵時刻欲言又止、拋出疑問,讓觀眾保持好奇心,甚至讓他們自己「接下去講」。
在現代的應用
知識傳播:演講或短視頻可以在關鍵問題處停頓,讓聽眾思考,增加互動感。
廣告與營銷:用「留白營銷」制造懸念,比如某品牌的廣告文案不直接說明產品,而是讓用戶自己想像其效果。
寫作與新聞:新聞標題可以用「你絕對想不到……」的方式吸引注意力,短篇內容可以用「至於後來如何,你猜呢?」讓讀者自行腦補。
示例:柳敬亭講《水滸傳》時,講到武松過景陽岡:「他抬頭一看,只見……嘿嘿,且慢,且聽下回分解。」(懸念感十足,讓觀眾欲罷不能)現代短視頻可模仿,如:「AI 未來會如何影響你的工作?其實答案比你想的更……(停頓)。」
Feb 16
iPLOP
陳明發博士:「社團記憶」潛質~~隨著中國近年崛起,社會上出現越來越多的華團,嘗試與大陸蓬勃發展的「商機」對接。陳明發博士14年前的這一系列《如何撰寫專題報告》演講,大概是少數最早探討「社團記憶」潛質的研究報告。對今天習慣抖音、Tik Tok等「新社媒」傳播的朋友來說,陳博士所舉的許多事例,看起來像是「史前」文物了。即使如此,其扎根於實戰觀察的內容,大家如果能融會貫通、靈活使用,眼下還是有其前瞻性。
With China's ris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Chinese associations have emerged, seeking to connect with the booming "business opportunities" in the mainland. Dr. Tan BengHuat series of lectures from 14 years ago is likely one of the earliest research reports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organizational memory." For those accustomed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content through new social media platforms like Douyin and TikTok, many of the examples cited by Dr. Tan may seem like "prehistoric" artifacts. Nevertheless, the insights rooted in his hands-on observations remain forward-looking, provided they are understood holistically and applied flexibly.
Mar 4
iPLOP
接著是中國文學史的普及化。既然有人提出在大學時教中國文學史的建議,那麼筆者有必要給大家提個醒。雖然中六華文課是大學中文系的預備課,但不是所有報考中六華文的考生都會在上大學時選修中文系。而且我國的大學也不會把中國文學列為通識課。現在把中國文學史移除後,未來的中六生就失去學習中國文學史的機會了,無形中阻礙了中國文學史的普及化。大家可要注意的是這些中六生極可能是華小和中學華文教師的生力軍。這時候的基礎學習對他們的未來幫助是無可估計的,對中國文學知識的普及化也幫助很大。
最後是對自修生的幫助。雖然中學華文班面對師資不足的問題挑戰,但是,在生源足夠下還是可以開班。中六華文的開班挑戰更大,師資肯定是問題,生源更是買少見少。有興趣報考華文的考生只能選擇自修。筆者在自修的情況下報考中六華文,專書部分學習挑戰不大。也是通過專書吸收了中學時代欠缺的知識,特別在文學史部分。賞析是筆者的軟肋,慶幸的是當時獲得到一位中學華文老師的義務指點,讓筆者成功考獲A。但是,不是每個自修生都能如此幸運。
筆者理解,隨著大馬高級學校文憑考試(STPM)從學年制改為學期制後課程編排上會有些不同。作為預備課,課程編排需要考量課程的本質及需求。中學華文課程中有關文學的部分已經欠缺,現在連作為連接每個文體發展的中國文學史將在中六華文中移除。試問碎片化下的華文還剩什麼?
相關:陳明發:中國文學史與文史哲哲學
Mar 12
iPLOP
陳樹楷·關於中六華文新課綱的一點想法
中學華文課程中有關文學的部分已經欠缺,現在連作為連接每個文體發展的中國文學史將在中六華文中移除。試問碎片化下的華文還剩什麼?
日前有關中六華文新課綱的報道吸引了筆者的眼球,不禁讓筆者想起當年中六自修華文的往事。當年的華文分兩個試卷,其中試卷一裡有作文和詩歌賞析。試卷二則為專書,有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文選》、《寒夜》、《小城故事》和《三國志》。然而報道提及中國文學史將被移除,這是筆者不認同也無法理解的決定。筆者嘗試從中國文學史的功用、中六華文的本質、中國文學史的普及化及自修生的幫助來談。
先談中國文學史的功用。中國文學史為學生提供了文學的發展脈絡及文學作品的寫作背景和時代面貌,這有助於學生了解一種文體的出現與更迭。我們常說唐詩宋詞。難道只有唐朝才有詩歌?宋朝只有詞而已?非也。通過中國文學史,學生可以理解詩如何在唐朝達到頂峰,為何在宋朝時則是詞的興盛期。這些知識有助於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及進行賞析。一首好的詩歌或詞不是由華麗辭藻堆砌而成,它具有時代性的。缺乏中國文學史知識支撐的賞析最終將淪為考試工具而已。
Mar 13
iPLOP
(續上)我們從事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與敘事寫作(narrative writing)已有二十五年以上的時間。Arthur 於 1990 年在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開設了一門名為「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課程,幾年後又增設了「寫作工作坊」(Writing Workshop)。與此同時,Carolyn 也在「情感傳播」(Communicating Emotions)、「生命書寫」(Writing Lives)與「質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Methods)等課程中教授個人敘事,後來又開設了「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課程,與 Art 的「敘事探究」相輔相成。
2001 年 1 月,我們受邀前往芬蘭赫爾辛基的藝術與設計大學(University of Art and Design)參加一場名為「藝術與敘事探究」(The Arts and Narrative Inquiry)的研討會並發表演講。翌年,我們再次來到芬蘭,這次是受邀至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的當代文化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e),為來自全芬蘭的博士生舉辦為期四天的寫作工作坊。
在這場工作坊中,學生們對於「以寫作作為研究方法」、「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以及「將情感與主體性帶入人文科學」這些核心理念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參見 Bochner 和 Ellis, 2004)。他們對我們在課堂中給予的回饋充滿熱忱的回應,使我們更加確信,全球各地的學生、導師與新晉博士都渴望有機會學習並實踐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
這份啟發促使我們繼續前行。在 2005 年首屆國際質性研究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Qualitative Inquiry)上,我們舉辦了一場三小時的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入門工作坊,場內座無虛席。自那時起,我們每年都在大會上持續開設這門工作坊。
參與者來自不同的學科與國家。他們中許多是研究生,所屬的課程中並未涵蓋自傳民族誌。他們往往需要與不熟悉、甚至對民族誌與敘事性創作表達持懷疑態度的導師合作。此外,也有一些導師親自參加我們的工作坊,希望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教授自傳民族誌並支持對這一研究取徑感興趣的學生。年輕的助理教授是參與者的主要群體,此外也有一些資深研究者。在過去幾年,我們開始迎來曾經參與工作坊的學生所指導的「第二代」學者,還有來自創意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參與者。
我們的工作坊所涵蓋的國家、族群、種族與性別身份的多樣性持續擴展。我們也在美國、東歐與西歐、中國、南非、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與馬來西亞等地,舉辦了為期兩天、三天甚至五天的延伸版工作坊。
雖然本書中描述的工作坊是虛構的,但它是基於我們實際舉辦的課程,以及我們與參與者的對話而寫成的,其中部分對話經過錄音、轉錄與細緻整理。我們撰寫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滿足新一代研究者與敘事者的需求,他們渴望獲得一個全面的「喚情自傳民族誌」(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入門指引。我們在這本書中匯集了過去二十五年間的學習與教學經驗。
這一次,我們邀請您——讀者——參與我們與學生及工作坊參與者的討論。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您長久以來想要詢問的問題。
(Fr. 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 Writing Lives and Telling Stories I Book · March 2016 I DOI: 10.4324/9781315545417 I 2 authors: Carolyn Ellis,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arolyn Ellis on 12 July 2016 I Arthur P. Bochner,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Mar 22
iPLOP
想像一場自傳民族誌工作坊
想像一下,你有機會參加一場關於自傳民族誌(autoethnography, 或譯自我民族誌)與個人敘事(personal narrative)的工作坊。
想像這場工作坊由兩位長年專注於撰寫自傳民族誌故事與教授敘事探究(narrative inquiry)的學者所教授。
想像這場工作坊邀請你與那些喚情(evocative)故事進行思考,讓你用全身心去感受、回應與反思。
想像工作坊的參與者和你一樣,渴望學習如何以真誠而脆弱的筆觸,書寫他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想像這些參與者熱切地交流,探討自傳民族誌的目標、方法論與創造性,分享彼此的研究與寫作歷程。
想像這場工作坊透過精選範例的深入討論,幫助你學會如何與故事一起思考。
想像你身處一群學者之中,他們認為人文與社會科學應當與真實世界的人們息息相關,應當關注社會、倫理與道德議題,並致力於社會正義。
想像你無需離開家,就能參加這場工作坊。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你所想像的一切轉化為一場真實的學術體驗,我們在其中介紹喚情自傳民族誌(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及其在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敘事展現形式。雖然市面上已有不少關於自傳民族誌的專著,但這本書獨具特色,專為入門者設計,並且適用於教師與學生,易於使用。它適合作為自傳民族誌的獨立課程教材,適用於本科、碩士與博士課程,也可用於進階的個人敘事與生命書寫課程,或敘事研究與質性研究方法課程。
我們的目標是為教授與指導自傳民族誌的教師,以及尋求指導與實踐經驗的學生,提供一份具體、實用且聚焦的學習指南。雖然我們主要將本書設想為課堂教材,但它同樣適合新手或有經驗的質性研究者,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在研究中納入民族誌式的「我」(ethnographic "I")(參見 Ellis, 2004)。
《喚情自傳民族誌》(Evocative Autoethnography)系統地介紹了喚情自傳民族誌與敘事探究的起源、目標、概念、類型、方法、美學、倫理與真實性問題。我們透過兩個詳盡的範例,展示不同方式如何將喚情自傳民族誌置於社會科學與人文學科之間。我們的焦點是學生與學者在開展、書寫、回應、表現、評估與發表自傳民族誌研究時,所面臨的關鍵問題與挑戰。(下續)
Mar 23
iPLOP
記憶:人生「已成定局」~~這些記憶對克瑙斯高的人生來說都「已成定局」,只是作家透過寫作「再一次」經歷,並在我們閱讀時和他一同經歷。我一直以為,這種對已成定局的過往感傷是很親暱私密的,唯有傑出的作家才能把陌生的讀者拉進其中。(吳明益〈去到那裡/哪裡:我讀到的卡爾.奧韋.克瑙斯高〉2021-05-01)
Apr 10
iPLOP
螃蟹有六隻腳和兩隻鉗夾,(但是)如果沒有蛇、黃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十分浮躁啊。
(反觀蚯蚓光秃秃的,却能在大地上生存、活動。)
讓当今的人反思,有的個人或社會,所有的好處都有了,却偏偏不好好實幹,整天還老盯着别人的好處,想佔人好處。这不只是浮躁,還貪婪呢。
原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pr 28
iPLOP
丹納《藝術的哲學》藝術的力量~~特徵的重要程度取決於特徵力量的大小;力量的大小取決於抵抗襲擊的程度的強弱;因此,特徵的不變形大小,決定特徵等級的高低。(藝術中的理想)
特徵位置的高低取決於不受外界影響的時候,是否因具備這些特徵的個體或集體趨於消滅或發展,而特徵本身也趨於消滅或發展,並且要看消滅或發展的程度如何。(藝術中的理想)
先考察人的精神生活以及表現精神生活的藝術品。人具備的性格顯然是多多少少有益的,或者是有害的,或者是混雜。 各種特徵在等級上所佔的位置,取決於對我們有益或是有害的程度,取決於特徵為了保持我們的生命而給予的助力的大小,或者為了毀滅我們的生活而給予的阻力的大小。(藝術中的理想)
別的方面都相等的話,表現有益的特徵的作品必然高於表現有害的特徵的作品、倘使兩部作品以同等的寫作手腕介紹兩種同樣規模的自然力量,表現一個英雄的一部就比表現一個懦夫的一部價值更高。 看到蛆蟲總是不愉快的,哪怕在掐死它們的時候;我們要求看到一些發育更健全,性格更高尚的人物。(藝術中的理想)
以上說的是兩重的尺度;事物的特徵和藝術品的價值都根據這雙重尺度分成等級。特徵越重要越有益,佔的地位就越高,而表現這特徵的藝術品地位也就越高。——所謂重要和有益原是一個特徵的兩面,這個特徵就是「力」;考察它對別的東西的關係是一面,考察它對本身的關係是另一面。那個特徵的重要程度取決於它所能抵抗的別的力量的大小。有害或是有益,看那個特徵是削弱自己還是幫助自己生長而定。這兩個觀點是考察萬物的兩個最高的觀點;因為一個觀點著眼於萬物的本質,另一個觀點著眼於萬物的方向。藝術中的理想)
特徵不但需要具備最大的價值,還得在藝術品中盡可能的支配一切。惟有這樣,特徵才能完全放出光彩,輪廓完全突觸;也惟有這樣,特徵在藝術品中才比在現實中更顯著。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作品的各部分通力合作,表現特徵。(藝術中的理想)
一句句子是許多力量匯合起來的一個總體,訴之於讀者的邏輯本能,音樂的感受,原有的記憶,幻想的活動;句子從神經、感官、習慣各方面激動整個的人。——所以風格必須與作品別的部分配合。 我們也不難看出詩是一種歌唱,散文是一種談話,六韻腳十二音步的詩句氣勢雄偉,聲調莊嚴,抒情詩的簡短的分節,音樂氣氛更濃,情緒更激昂;甘脆的短句口吻嚴厲或者急促;包括許多小句的長句聲勢浩大,有雄辯的一位;總之,我們不難看出一切風格都表示一種心境。(藝術中的理想)
三種力量(人物,情節,風格)集中以後,性格才能完全暴露。藝術家越是在作品中集中能產生效果的許多元素,他所要表白的特徵就越佔支配地位。所以全部技術可以用一句話包括,就是用集中的方法表白。(藝術中的理想)
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後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引自第14頁)
May 13
iPLOP
愛墾APP:科舉制度對古代中國文學發展的影响~~
科舉制度對古代中國文學發展有深遠而複雜的影響,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以下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其影響:
一、正面影響
科舉制度要求考生掌握經學、詩賦、策論等文體,促使大量士子研習文學,從而推動了文學的普及。 特別是在唐宋以後,文學成為士子必備的才能,尤其是詩歌、古文等文體因應考試需要而流行。
科舉制度使得來自不同地區和階層的人有機會透過讀書改變命運,從而誕生了大量知識分子和文人階層。這些文人不僅是政治參與者,也常是詩人、散文家、戲曲家,如唐代的韓愈、宋代的蘇軾、明清的龔自珍等。
八股文雖被批評為刻板,但也推動了散文結構的規範化與論述邏輯的成熟。策論文等實用文體的發展,也帶動了政論、議論等文體的成形。
二、負面影響
科舉內容過於拘泥經學與程式,如八股文等,使得文學創作趨於公式化、缺乏創意。
儘管八股文對文筆要求高,但其對思想表達的限制,使得文學失去多元性與批判性。
科舉強調「正統思想」(正文體),要求考生思想與儒家主流一致,導致創作內容偏向忠孝節義,難以真實反映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某些有創新精神的作品或作者,往往被排斥在主流之外,或因違逆「正道」而遭貶抑。
因應科舉內容,文學主題集中於儒家道德、歷史政治等,對愛情、民生、宗教等題材涉獵較少。 形式上過分強調對仗、用典等技巧,忽略文學本身的藝術性與感性力量。
三、總結
科舉制度作為古代中國最重要的選官機制,不僅塑造了文人階層,也深刻地影響了文學的走向。它在推動文學普及與技藝提升方面功不可沒,但同時也因其制度性約束限制了文學的自由發展與思想多樣性。
從歷史長河來看,科舉制度下的文學發展呈現出一種制度規範與個人創造力之間的拉鋸關係。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豐富而矛盾的內在張力之一。
註:中國學人張德建曾考察正文體運動與明代思想秩序重建的過程,指出國家意識權力的強制作用與士人長期受正統思想浸染兩種因素的合力,將正學術、正文體、正士風三位一體的思想控制活動推向整個社會。
May 20
iPLOP
愛墾APP:Cinema short-circuits, if you like, the sensory-motor schema that governs our perception.中文翻譯「可以說,電影短路了支配我們感知的感覺-運動模式。」
或,更自然一點的翻譯是:
「可以說,電影打斷了支配我們感知的感覺-運動結構。」
這裡的「short-circuits」是比喻用法,意指中斷、跳脫或干擾某種正常流程;「sensory-motor schema」則是心理學和哲學中常用來指引導我們如何感知世界並對其做出反應的基本模式。整句的意思是在說電影讓我們暫時跳脫日常感知與反應的模式。
在德勒茲哲學的背景下,這句話可這樣詮釋——
這是一個非常精彩且深刻的問題。
在德勒茲(Gilles Deleuze)哲學,特別是他在《電影1:運動-影像》(Cinéma 1: L’image-mouvement)和《電影2:時間-影像》(Cinéma 2: L’image-temps)中的論述背景下,這句話:
> "Cinema short-circuits, if you like, the sensory-motor schema that governs our perception."
可以詮釋為:
德勒茲背景下的詮釋
1.感覺-運動圖式(sensory-motor schema)是什麼?
在德勒茲早期的電影哲學中,感覺-運動圖式是「運動-影像」(movement-image)的核心。這是一種以行動為導向的感知方式:我們感知一個情況(situation)→ 對其做出反應(行動)。這是傳統敘事電影(如經典好萊塢)的典型模式。
這種圖式預設了一個主體與世界之間的穩定關係:我看到某件事 → 我做某件事 → 事情改變。
2.短路(short-circuit)意味著什麼?
當德勒茲說電影「short-circuits」這個圖式,他是指:
電影不再只是再現這種感知-行動的連鎖。
相反,它打斷這條線路,使觀者無法立即從感知跳到反應。
這使觀者必須停留在純粹的可感經驗中,形成一種「時間-影像」(image-temps)的模式。
在時間-影像中,角色可能處於癱瘓、遲疑、困惑、無法行動的狀態;觀眾也無法預測或理解事物的線性進展。這種情況下,電影不再只是講故事,而是讓時間、感知、思維本身成為影像的內容。
舉例來說——
在《運動-影像》中,卓別林、基頓的電影仍屬於感覺-運動圖式。但到了《時間-影像》中,例如安東尼奧尼、侯麥、塔可夫斯基的電影中,主角經常陷入無法行動、無法選擇的情境。這時,我們看到的是「純粹時間的顯現」。
因此,這句話在德勒茲的哲學脈絡中可以理解為:
> 電影打破了傳統感知與行動的連鎖反應,使觀者不再只是透過影像來感知與理解世界,而是被引導進入一種停頓、遲疑、沉思的狀態,在這裡,時間本身、思維本身成為可見的。
這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轉變,更是一種感知與思維方式的革命。
Jun 2
iPLOP
愛墾APP: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電影《北國之戀》雖然具有鮮明的日本特色,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了西方類似計劃和文化思潮的啟發。這些西方影響主要體現在地方發展理念、生態保護意識以及對個體生活方式的追求上。
1. 「一村一品運動」的西方影響
(1)西方地方經濟與社區發展理念的借鑑
英國的「鄉村振興計劃」:20世紀70年代,英國開始推行以農村社區為核心的地方經濟發展計劃,通過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和手工藝品,增強鄉村的自給自足能力。這一理念與「一村一品運動」在鼓勵地方經濟自立、自強的目標上高度契合。
美國的「社區發展運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社區發展運動(Community Development Movement),強調通過本地資源和社區參與來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這一運動的核心思想,即「內生性發展」,對「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有重要影響。
生態旅游與地方文化保護:歐美在20世紀中葉開始推廣生態旅游和文化保護項目,強調通過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促進地方經濟。這一思路與「一村一品」強調地方資源與文化的結合相似。
(2)日本本土化的創新
平松守彥的創新:盡管受到西方思想的啟發,「一村一品運動」更多是基於日本農村的現實需求,強調地方獨特性與市場化結合,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平松守彥特別重視市場導向和出口,推動了地方產品的國際化。
2. 《北國之戀》的西方影響
(1)美國與歐洲的「自然主義」與「返璞歸真」思潮
美國的「田園電影」與文化:好萊塢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量強調自然、人類自我探索的電影,如《落基山人》(Jeremiah Johnson, 1972)和《佐拉斯特拉的森林》(Deliverance, 1972)。這些電影展示了人在自然中的生存與自我發現,影響了包括《北國之戀》在內的許多日本作品。
歐洲文學與「回歸自然」思潮:法國作家讓-雅克·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以及20世紀的「鄉村主義」文學運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日本創作者有一定啟發。
(2)日本對西方思潮的本土化
《北國之戀》雖然吸收了西方的「自然主義」理念,但其情感表達和敘事結構更注重日本的「地方情感」(Furusato)和人倫關係。這種以北海道鄉村為背景的故事,強調人與土地的連接,具有深厚的日本文化內涵。
3.西方影響的整體分析與本土化特點
西方的社區與生態保護思潮:這些思潮強調地方資源的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對日本「一村一品」運動的理念形成了重要啟發。
日式本土化的實踐:日本在吸收西方理念時,更注重本地化的具體實踐。例如,「一村一品」不僅關注經濟效益,還強調文化認同和社區凝聚力;《北國之戀》則通過鄉村生活的細膩描寫,表達了對自然與人情的獨特思考。
4. 總結
日本的「一村一品運動」和《北國之戀》確實在理念上受到了西方地方經濟發展、自然主義和社區振興等思潮的啟發,但它們在具體實踐中進行了本土化改造,賦予這些理念深刻的日本文化內涵。這種本土化實踐不僅讓這些項目和影視作品取得了成功,也為其他國家的地方創生提供了有益借鑑。
Jun 9
iPLOP
愛墾APP:詩性輪廓(Poetic Contour)~~從情感地理學(emotional/affective geography)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視角來看這句話:
「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可以被重新理解為:
情感與情動不只是個人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與空間、身體、社會關係、歷史記憶等糾纏交織的多層次流動與表徵,這些流動在不同層面上畫出我們對世界與自我的「感知輪廓」。
一、輪廓(contour)在感情地理學中的重新意義:在情動轉折後,「輪廓」不再只是靜態的外形或知識結構,而是————
1.物理層面:空間與地景承載著情感記憶與社會實踐。例如,一座礦坑不只是地理空間,而是承載失落、壓迫與哀悼的情感地點(emotional site)。在Lebusa Monyooe的敘事詩集Poetic Contour(2014)中,像〈土耳其的悲劇〉這樣的作品,呈現的正是「地理—情感—社會」三者糾纏而生的空間輪廓。
2.哲學層面:從 affect theory 出發,情感不是主體內部的、可控制的情緒,而是與他人、環境之間的相互生成(becoming)。哲學上的輪廓,所以是關於「主體如何透過情動生成於關係之中」的思辨框架。輪廓就是情動作用的邊界,也是不斷變動的主體性與意義生成場域。
3.知識層面(intellectual):傳統知識體系往往忽視情感或將其邊緣化,但情動轉折強調:知識生產本身就是情感實踐。研究者的情感狀態、研究對象的情動歷史、語言本身的感性潛能,都是知識的一部分。
所謂「輪廓」就是知識如何因感情、位置與語境而展現出不同形狀與深度的方式。
二、詩意與情動輪廓:跨感知的連結:詩作如《詩意的輪廓》,本身就是一種 affective mapping——詩人透過詩歌,繪製那些無法用傳統語言描繪的感情地景與社會關係的變動輪廓。
這樣的輪廓不是平面地存在,而是一種情動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一種感覺與意義如何被感知、投射、記憶與再現的方式。
總結來說:「輪廓可以體現在物理、哲學與知識等不同層面」,在情動轉折視角下,可以理解為:
情動在空間(物理)、主體生成(哲學)、與知識建構(知識層面)中的流動與構形方式。詩意地繪製這些輪廓,就是情感地理學的寫作與政治實踐之一。
Jun 29
iPLOP
二、商業攝影與靈光的消逝
然而,攝影並未停留在「靈光」閃耀的階段。本雅明在文章第二部分迅速轉向對商業攝影——尤其是照相館攝影——的批判與焦慮。他指出,靈光正在從照片中逐漸消失,而這一消失的根本原因,來自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明亮鏡頭」的使用與曝光時間的大幅縮短。
攝影技術的進步,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在「壓制黑暗」,也就是說,它摒棄了那些帶有神秘性與模糊感的影像特質,轉而追求極致清晰與精確。大光圈、短曝光的技術讓拍攝成為一瞬間的捕捉,而非一種「醞釀」。靈光正是在這種「醞釀」之中得以生成的,因此也就不再存在。
在這裡,本雅明提醒我們:藝術與技術並非天然對立,但當技術凌駕於藝術的節奏與感知之上時,藝術本身的特質就可能遭到侵蝕。
不過,本雅明並不全然否定新攝影技術。他以阿特熱(尤金·阿傑,Eugène Atget, 1857~1927)為例,指出其作品雖無靈光,卻具有另一種突破性的價值。阿特熱鏡頭下的巴黎街道、空無一人的都市景觀,呈現出一種奇異的陌生感與超現實效果。這正是本雅明所說的:「將對象從靈光中解放出來」,使其赤裸呈現在觀者面前。
這種超現實的美學不是對靈光的繼承,而是其消解後的重建,是新藝術形式對現實的再加工。觀者不再是靜靜凝視一幅充滿神韻的圖像,而是被迫面對現實的異化與疏離,這是一種深具現代性的視覺體驗。
因此,在這部分,本雅明以攝影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展開對「藝術如何變化」的鋪陳。攝影不僅改變了藝術的呈現方式,更改變了觀者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三、藝術的終結與新形態的誕生——電影的時代
在《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本雅明的視野進一步延伸至電影。他將電影視為一種藝術的新形態,一種「靈光」完全消解後的時代產物。電影徹底拋棄了藝術的「原作性」,轉而以大量複製的形式流通,完全服膺於技術的生產與社會制度的分配之中。
這種藝術的變化,不只是形式的革新,更是一種哲學與價值觀的轉換。過去藝術作品之所以「崇高」,往往來自其唯一性與祭祀性(如宗教畫作、儀式用具等);而電影則是以公眾娛樂的方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因此變得模糊。
在這裡,本雅明並非完全否定電影。相反,他認為這種「去靈光化」的藝術形式,是現代社會中民主與社會進步的象徵。他甚至提到,電影的群眾性與技術性,有可能打破資本主義藝術的壟斷邏輯,成為共產主義文藝的一部分。
這樣的論述不難讓人聯想到他之後的名著《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其中更全面地探討了技術複製如何顛覆藝術的本質,並指出藝術將逐漸從「儀式」走向「政治」。
因此,《攝影小史》的第三部分既是結語,也是對未來藝術形態的預言——一種不再仰賴神秘感與崇高性,而是嵌入於日常、政治與技術網絡中的藝術。
結語:攝影作為觀察未來的窗口
縱觀《攝影小史》全篇,我們會驚訝於本雅明如何以攝影這一新興技術為切入點,建構出一套宏大的藝術史觀與文化批判理論。他討論的從來不只是攝影的技術變革,而是藝術在技術時代如何自我更新,甚至自我瓦解。
攝影,從「靈光」的遺跡到「靈光」的消解,見證了藝術從神秘、崇高走向平凡與政治的過程。這不僅是藝術的演變史,也是現代性的發展軌跡。
對我們當代的攝影師與觀眾而言,《攝影小史》不僅是一份歷史文獻,更是一面鏡子。當我們拿起手機隨手拍攝、當影像在社交媒體中瘋狂流通,我們是否還記得那種原初的、帶有「靈光」的凝視?或許,我們也正如阿特熱那樣,無意中打開了另一扇觀看世界的窗戶。
最終,本雅明留給我們的問題是:在這個圖像泛濫的時代,我們如何重新理解「藝術」?攝影是否還能承載某種真實?或者說——我們能否從攝影中,再度看到那微弱卻持久閃爍的火光?
這,也許就是《攝影小史》最深的啟示所在。
Jul 7
iPLOP
愛墾APP:導讀本雅明的“靈光”
當我們翻開瓦爾特·本雅明的《攝影小史》(Kleine Geschichte der Photographie),迎面撲來的不僅是一篇關於攝影技術與藝術的歷史回顧,更是一場對「藝術」本質、歷史變遷乃至時代精神的深刻反思。這篇發表於1931年的短文,表面上是談攝影,實則談藝術的命運、靈光(Aura)的消逝與技術時代的來臨。透過三段嚴密鋪陳的結構,本雅明不僅重新定義了攝影的價值與功能,也為我們思考當代影像文化和藝術的未來打開了另一扇門。
一、攝影的誕生與「靈光」的殘影
本雅明的討論起點,是對攝影發明初期的禮讚。他特別指出1850年前後為攝影史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攝影家對技術的掌握達到極高水準,作品中蘊藏著一種無法言喻、充滿吸引力的氛圍,讓觀者產生一種「此時此地」不可複製的凝視與想像。這種攝影作品中閃現的「極微小的火光」,正是本雅明後文稱之為「靈光」的線索。
「靈光」這一概念,在本雅明的思想中具有核心地位。雖然語義看似神秘,但如果從中國藝術語境理解,可將之理解為「神韻」、「氣韻」,即某種藝術品特有的不可言傳卻能感知的氛圍與氣場。這種靈光,是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的時空聯繫,是原創性與獨一無二的現場經驗。
攝影初創期,由於技術限制,例如需要長時間曝光、對光線的精密控制等,反而保留了這種「靈光」。攝影作品不是快速複製的結果,而是與藝術家創作過程密切相關的時間凝固。那時的照片如同一幅畫,不僅記錄現實,更承載著藝術家與拍攝對象在場域中的互動與精神共鳴。
本雅明的這一點觀察十分敏銳,他看見了一個時代技術條件所造就的偶然藝術性,也即——攝影雖為機械操作,但在早期,它還是一種帶有手工藝精神的創作活動,並未完全脫離藝術的語境。
Jul 10
iPLOP
達馬西奧《當感受湧現時》~~意識使我們知曉到悲傷或快樂、苦難或幸福,感受到尷尬或驕傲,哀悼失去的愛或生命。意識的起源與本質,自古以來深深吸引著人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揭開其神秘面紗,一方面對釐清我們人性的根本所在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又對人類全體的認知限度構成了巨大挑戰。在千百年來探尋意識的漫長征程中,有無數理論和作品誕生,但僅有少數是開創性的、突破性的,成為裡程碑式的存在,值得作為新研究的基礎,《當感受湧現時》便是其中之一。
《當感受湧現時》是達馬西奧有關意識在心理層面以及在人腦中如何構建的思考,更進一步說,是討論情緒與感受在構建自我感中所發揮的作用。
國際知名的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基於其多年的實證研究,對意識產生的生理機制和意識之於生存的意義提出了顛覆以往主流觀點的、發人深思的新解釋,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回答了以下問題:「我們如何知曉到我們已經知曉?」「我們的意識和個人心智是如何產生『我』這一感覺的?」,並指出「情緒」「對情緒的感受」「對感受的感受」三者的不同與重要功能。
在這本書中,你不僅可以通過達馬西奧的原創理論,認識到感受如何創造了個體的意識,以及它們如何構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還可以通過因種種腦損傷而影響到意識的特殊案例,直接感受到意識其實並非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及其在個體生命中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那些無意識的時刻中,所發揮的微妙又神奇的作用。
本書作者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 1944)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哲學教授,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對情緒、感受和意識的神經過程研究做出了開創性貢獻,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評為「最高被引學者」之一。
其著作《笛卡爾的錯誤》對神經科學、心理學、哲學、經濟學等學科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因揭示情感在決策中的關鍵作用引起人們的熱烈反響。
(摘自《當感受湧現時——感受如何創造了你的意識》[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作者: [葡] 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出版社: 中國紡織出版社;出品方: 湛廬文化;2022年 8月 1日;譯者: 周仁來/嚴嚴)
Jul 25
iPLOP
愛墾APP:馬赫对“情動轉折”的啓示~~奧地利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史學家與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1916),提倡「經驗唯實論」(empirio-criticism),主張所有知識應基於直接感官經驗,而非抽象的形上學推論。他的學說,對“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下的認知心理學有何貢獻?
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雖然最著名的成就是在物理學(如馬赫數)和科學哲學(如經驗批判主義)方面,但他對情動心理學(affective psychology)也有間接而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透過以下幾個面向:
1.反對形上學、強調直接經驗:馬赫提倡「經驗唯實論」(empirio-criticism),主張所有知識應基於直接感官經驗,而非抽象的形上學推論。這個觀點影響了後來對情感的研究,尤其是在心理學從主觀的、哲學式的分析,轉向經驗科學與實證研究的過程中。
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情緒被視為一種主觀經驗,馬赫的思想鼓勵心理學家試圖以科學方法來描述與量化情感,而非單純從哲學推論出情感的本質。
2.對感覺的分析:馬赫在其著作《感覺的分析》(Analysis of Sensations, 1886)中,強調感覺是心理與物理世界之間的橋樑。他認為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透過「感覺要素」(elements of sensation)建構而成。
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這種對感覺元素的細緻探討,為後來心理學家研究情緒的身體與感官基礎(如詹姆斯-蘭格理論中的生理反應)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
3.對心理現象的整體性看法:馬赫強調經驗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反對將心理現象切割為孤立的元素來理解,這與後來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的思想有共鳴。
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這種整體觀點促進心理學家去理解情緒不只是個別反應,而是與整體知覺、認知與身體狀態緊密相關的經驗。
4.對心理學方法論的影響:馬赫對科學哲學的思考影響了包括卡爾·皮爾森(Karl Pearson)和後來的邏輯實證主義學者,這些人在20世紀初期的心理學中推動了更多實證與統計方法的應用。
馬赫對情動心理學的貢獻: 雖然馬赫並非直接研究情緒或情感的心理學家,但他的哲學觀點與對感覺的分析:鼓勵將情感視為可經驗、可研究的科學對象;推動心理學由哲學轉向實證方法;對後來心理學理論(如詹姆斯-蘭格理論、格式塔心理學)有間接啟發。
馬赫在其著作《感覺的分析》(Analysis of Sensations, 1886)的主要理論是什麼?
馬赫在其著作《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英譯 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中提出的主要理論核心是:
感覺元素論(Elemente-Lehre):所有經驗世界的基本單位是「感覺元素」(elements of sensation)
1.感覺元素是世界的構成基礎:馬赫主張,無論是「物理現象」還是「心理現象」,其根本都可以還原為感覺元素。例如:一個「紅色的球」不是一個客觀的「物」,而是包括了視覺的紅色、圓形、觸覺的圓滑感、空間定位等一連串的「感覺要素」。物質世界 ≈ 感覺元素的穩定組合;心靈世界 ≈ 感覺元素的變化與聯繫。
2.反對主體/客體二元論:馬赫不認為世界由「主體(自我)」與「客體(物)」構成。他認為「自我」也是一種經驗的組合,不是獨立於感覺之外的實體。名言:「Ich ist kein unveränderliches Subjekt, sondern nur eine Zusammenfassung von psychischen Elementen(我並不是一個不變的主體,而只是心理元素的總和)」
3.知識是一種經濟性的整理:馬赫認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是為了節省思維與行動的「能量」,不是為了「揭示真實」。知識的功能是實用性的、經濟性的,不是形上學性的。這也是他後來在《力學的發展》(The Science of Mechanics)中批評牛頓「絕對空間與時間」的根源思想。
4.反對形上學與實體概念:他對如「物質」、「靈魂」、「自我」、「力」這類抽象實體持懷疑態度,認為這些只是對經驗的方便性命名,沒有獨立的本體地位。
5.感覺並非主觀,而是中性實在(neutral monism):這一點非常前衛。馬赫認為感覺既非「主觀的心靈狀態」,也非「客觀物的屬性」,而是一種中性實在(neutral elements),後來的威廉·詹姆斯、羅素、卡爾納普都受其影響。
總結一句話:馬赫在《感覺的分析》中提出一種中立、一元的感覺元素論,試圖用「感覺」作為物理與心理世界的共同基礎,反對抽象的本體概念,推動心理學與自然科學從經驗出發,邁向實證與統一。
Jul 29
iPLOP
愛墾APP:德勒兹藝術情動~~
藝術與感受性(sensation):藝術不是一種裝潢或風格,不是為了使素材變得更加好看或者更便於消費。藝術或許也有意義或者信息,但是使其成為藝術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的感受性、它的可感性力量或風格。
對應文本:《The Logic of Sensation》(Francis Bacon: The Logic of Sensation)~❝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 使某物成為藝術作品的,不是形式或再現內容,而是感覺。
德勒茲在這本書中將藝術的本質歸結為「感覺(sensation)」的生產,而非形象的表現或美的裝飾。他明確指出:Material(素材);Form(形式);Sensation(感覺)。藝術不是關於再現,而是關於創造一種感覺力量。
補充:《A Thousand Plateaus》(Mille Plateaux),第七章〈Becoming-Animal〉中也說:“ Art is not the imitation of nature, nor the invention of forms, but the capture of forces.” 藝術不是模仿自然,也不是發明形式,而是捕捉力量。
這直接呼应了「不是為了美化素材或更便於消費,而是透過可感性力量來發生」
關於電影、敘事與風格:如果我們僅僅是想知道故事或者道德方面的信息,那麼為何我們還要花兩個小時去看電影?
對應文本:《Cinema 1: The Movement-Image》/《Cinema 2: The Time-Image》~德勒茲在電影書中明確區分「敘事內容」(narration)與「影像的力量」(force of the image)。他強調電影並不是「講一個故事」這麼簡單,而是透過光影、節奏、運動與時間來傳遞感受與思維模式。❝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
不是透過劇情,而是透過影像本身來讓思想得以感受。這段反問「那為什麼還要看電影」就是德勒茲的核心問題之一:觀看電影是進入感知與思維運動的空間,而非只是接收訊息或寓意。
生成 vs. 存在者/目的性:我們經常將生成思考為某種存在者所做的或經歷的事情。德勒茲顛倒了這種關係。先有生成,例如動作、知覺、變量等……真正的生成並沒有外在其自身的目的。」
對應文本:《A Thousand Plateaus》,第七章〈Becoming-Animal〉~德勒茲與瓜塔里在這章說明:「生成」(becoming)不是模仿,也不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它是一種無目的、開放式的過程。❝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 生成沒有終點、沒有目的,也沒有主體。他們強調:生成是一種關係的構成、一種強度的位移,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人類或倫理目標。這裏所討論的「生成—動物並不意味著為了變得非人,或像動物那樣而去行動」正好回應這一段:真正的生成不是「做某件事」而是進入某種變化的場域。
文獻對照整理(英文版引文)
筆記主題
對應德勒茲著作
英文引文
關鍵概念
藝術不是裝飾,而是感受性力量
The Logic of Sensation
“What makes a work of art is not its form or its representational content, but its sensation.”
Sensation, Force
藝術與敘事功能無關
Cinema 1 & 2
“It is through the image that thought makes itself felt.”
Image as Thought
生成無目的
A Thousand Plateaus, ch. 7
“Becoming has no end, no goal, no subject.”
Becoming, Non-teleology
Jul 29
iPLOP
愛墾APP:文學批評與真理~~
1.耶魯大學英語教授克拉姆尼克(Jonathan Brody Kramnick)在其2023年著作《Criticism & Truth》中為批評辯護,他證明其價值的基礎是:「文學研究學科特別理解自己相對於其前身地位,和我們現在稱為 STEM 學科的地位都在衰落。」
關於人文學科制度地位的衰落,以及文學批評家——和批評——在學術界和面向公眾的所謂大眾批評中的角色,克拉姆尼克表達了極度的關切和焦慮,并提出如何處理這危機的觀念。
克拉姆尼克相信,這危機可以通過復興細讀實踐得到拯救。細讀是「關於寫作的寫作」,當熟練地進行時,它「在詮釋的行為中創造新的東西」。其《Criticism & Truth》關於文學批評的功能、方法和價值及其在大學中地位,長久以来鼓勵了學界對論證批評的信念:也就是它「能夠以某種方式講述關於世界本身的真理,不僅僅是關於被稱為文學的那小部分。」
他主張「細讀」是最能完成這一點的方法。因為細讀是「關於寫作的寫作」,當熟練地進行時,它「在詮釋的行為中創造新的東西」。Kramnick 論證細讀的技術或技藝產生關於文學的知識和真理,這些與其他學科的實踐者為了「在學科在學院中立足以及學院在世界中立足的危機時刻,為詮釋工作聲稱相關性」而產生的真理類型相當。
他認為,批評不是翻譯,而是迂迴表述(periphrase)。它不能聲稱重新發現作品的「本質」,因為這種本質正是主體自身——也就是一種缺席(absence):每一個隱喻都是沒有實體的符號,而符號過程在其繁複中所指涉的,正是這種意指對象的遙遠性。批評者只能延續作品的隱喻,而不能將其還原;換言之,如果作品中真有一個「隱藏的」且「客觀的」所指,那麼象徵就不過是委婉語,文學就不過是偽裝,而批評則不過是語文學(philology)。將作品降格為純粹的明示是無益的,因為那樣一來,人們立刻就無話可說;同時,作品的功能也不可能是讓讀者閉上嘴。但同樣徒勞的,是在作品中尋找它「想說但未說」的東西,並假定它擁有一個最終的祕密——一旦這個祕密被揭開,同樣也就無話可說。無論人們對作品說了什麼,它總會保留著某種關於語言、關於主體、關於缺席的成分,就像它在誕生的那一刻所具有的一樣。
2.在這樣的制度性背景下,克拉姆尼克所面對的,不僅是單一學科的存續危機,更是一種知識生態的瓦解。人文學科的價值,在二十一世紀的高等教育治理架構中,被愈來愈多地量化為可直接兌現的經濟效益與就業導向。當學術經費與招生政策以「市場需求」為最高準則時,文學批評這類以詮釋、反思、辯證為核心的方法論,往往被視為邊緣的、奢侈的知識活動。
克拉姆尼克的焦慮,源於他意識到批評在雙重層面上遭遇削弱:
一方面,在學術界內部,批評的「學術權威」與「專業自治」受到跨領域融合、量化評鑑以及知識生產商品化的挑戰;另一方面,在面向公眾的領域中,「大眾批評」的空間被社交媒體的即時輿論、碎片化閱讀以及算法驅動的文化消費模式所取代。這種環境下,批評家不再被視為文化意義的中介,而更像是信息洪流中的「意見提供者」,其話語權與影響力被稀釋。
然而,克拉姆尼克並未僅止於感傷與哀嘆。他試圖提出一條不同於「向 STEM 靠攏」或「文化娛樂化」的出路——即恢復批評作為一種獨立且具有倫理責任的知識實踐的尊嚴。這並非否定跨學科交流的重要性,而是要重申批評的核心功能:透過語言、形式與歷史語境的細讀,揭示文本與世界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他呼籲,批評家應當抵抗以「功用」為唯一評價標準的制度語境,轉而強調批評作為一種探問真理(truth-seeking)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公共價值。這種價值並不依附於短期的政策效益,而在於長期維護社會的反思能力與語言的精確性——這正是任何健全民主與文化生活的基礎。
因此,克拉姆尼克的觀點不僅是對人文學科的辯護,更是一種對當代知識生態的警示:若批評的地位繼續滑落,我們將失去一種重要的文化機制——一種能夠對權力話語進行審視、對社會共識提出質疑、對個體經驗進行深描的機制。這種損失,將不僅僅是大學的損失,而是整個公共領域的貧乏化。
Aug 9
iPLOP
故事的敘述實際上可以幫助人類生活與人性,鼓勵同理心、動員對社會變革的支持,以及支持社會運動(Fernandes,2017,第5頁)。George Landow(1997)與 Michael Joyce(1995)提到,超文本是一種敘事機器,每個程式都會產生不同的敘事。每一次閱讀都會成為一篇新文本,因此,超文本敘事成為一位虛擬的說書人(Joyce,1995,第193頁)。
Ryan(2011,第47頁)指出,數位世界提供了更多互動式的故事,並允許使用者直接參與情節的揭露與發展。Ferrari(2017,第viii頁)則認為,說故事是一種溝通形式,既是藝術,也是藝術之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具有特定目的。
Polletta(2006,第4頁)表示,說故事的運用可追溯至16世紀法國的稅收爭議時期,一直延續到20世紀美國的民權運動。Heir(2018,第1頁)認為,說故事的運用與組織在知識管理、品牌管理、品質管理與衝突管理等方面的利益息息相關。
說故事不僅是一種用於達成目標和作為政治籌碼的介入技巧(Colvin,2018),也是表達身份政治的方式(Pullen,2009),或是一種依靠敘事作為政治行動來建構政治論述的方法(Bowles,2010)。民主需要透過故事來辨識我們是誰、我們認為自己想要什麼、我們對政治人物的看法,以及我們認為政治人物對我們的看法(Coleman,2015,第168-169頁)。說故事是一種支持聲望與建構政治領導神話的工具(Hanska,2012);它也能幫助人們理解政治敘事是否具有說服力(Tily,2003)。
Arendt(1994,第225頁)認為,說故事為觀眾提供了想像的空間。透過故事,觀眾可以學習與詮釋,並傾向於傳達真相,而事實真相總是與特定人物、事件以及涉及眾多人的環境相關,這些在政治中都是自然存在的事情(Arendt,1993,第238頁)。
[Copyright © 2021 The Contestation of Political Storytelling in Presidential Candidates During the 2019 Federal Election Andika Hendra Mustaqim. Published by Atlantis Press SAR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C BY-NC 4.0 license.]
Aug 16
iPLOP
陳明發詩想〈想法〉
照字面上的說法,這裏没有書法。去到書法那里,它却說它和繪畫在一起。書法和繪畫的界線在那里?我每個想法都是满满的一面文字,但始終都是那個說法,這裏没有書法。補充一句,這裏也没有繪畫。我本人始終是那個說不出的想法。那個感覺。
The Saying by Tan Beng Huat
Lit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Yet when I go to where calligraphy should be, it tells me it dwells with painting.
Where, then,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Each thought of mine brims into a full page of words, and still the same refrain returns: there is no calligraphy here.
Let me add—there is no painting here, either.
What remains is only myself, forever that unspeakable thought, that ungraspable feeling.
從文本到情動(affect)的轉移
詩人一再強調「這裡沒有書法」「這裡也沒有繪畫」,似乎否認了傳統的藝術範疇。但與其說他在否定,不如說他在揭示:藝術不是形式,不是媒介,而是感受本身。這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核心精神契合——重點不是再現(representation),而是情動的生成、流動與感知。
2. 界線的消解與模糊性
詩中提出:「書法和繪畫的界線在哪里?」這裡挑戰了分類思維。情動轉折認為情動不是固定於某一對象,而是跨界、模糊、生成性的。書法與繪畫在詩人的經驗裡不再分屬不同領域,而是交織於一種未被命名的感受之中。
3. 語言的溢出與不可言說性
詩人說:「我每個想法都是滿滿的一面文字」,但這些文字始終無法真正表達那個「說不出的想法、那個感覺」。這裡正是情動轉折所強調的——情動超越語言的符號系統。它不是被完整表述的「意義」,而是一種「未完成的、仍在流動的感覺經驗」。
4.主體的情動狀態
最後一句:「我本人始終是那個說不出的想法,那個感覺。」詩人把自己等同於那份無法被言說的 affect。也就是說,自我不是固定的身份,而是情動的現場。他不是在描述「我有一個感覺」,而是「我就是那個感覺」——一種深度情動化的存在狀態。
總結
這首詩若從情動轉折來詮釋,不再是關於書法或繪畫的「有」與「無」,而是揭示:
藝術與語言只是觸發器,
真正留下的,是無法歸類、無法定義、但切身存在的 affective experience(情動經驗)。
也就是說,詩人其實在呈現「一種存在於語言之外的情動實在」。
要不要我幫你把這個詮釋寫成 更正式的學術論文風格(像期刊文章中的短篇評論),還是保持這樣偏分析、解說的語氣?
Sep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