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文化:气韵、神韵

韵是指气韵、神韵。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iPLOP

    把STEM這4個學科放在一起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提出,經歷多方重視與討論,定名為STEM。2011年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提出創新與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接著發布《總統2012預算要求和中小學教育改革藍圖法案》,推動STEM課程,2014年更投入31億美元在STEM教育。

    於是,STEM從眾所關註的概念,轉為具體的國家發展與教育政策。

    幾年下來,美國無論公私領域都在談STEM。「STEM在教育界已經變成一個家喻戶曉的日常用詞,」在美國從事課程設計與教學多年,與紐約政府合辦教師會議活動的甘恩(Jennifer Gunn)觀察。

    不管是STEM、或是再加上一個字母A(Art藝術),變成STEAM,這些概念,最近也成為教育關鍵詞。

    例如,以STEM/STEAM為名的非政府組織和機構如雨後春筍設立。

    STEM 起薪高、工作機會倍數成長。STEM、STEAM有什麽魔力,讓各界這樣爭相投入?

    將這些學科結合在一起的教育,不再只是學習各自獨立發展的知識,而是能發展應用數理以及動手做、判斷與解決問題的相關技能,這是未來的世界與工作所需的競爭力。

    例如,需要應用STEM技能的工作愈來愈多,而且不只是在科技業。根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和研究,在2008年到2018年,STEM領域的工作機會成長是其他類型工作的一倍。根據預測,STEM領域的工作未來更將加速發展。如果沒有趕快培育相關技能,將出現嚴重的缺工,也會影響產業、經濟發展,以及國家的競爭力。

    美國以外預測的趨勢同樣印證STEM浪潮席卷世界。英國皇家工程學院的報告也說要每年增加10萬名主修STEM的畢業生,新加坡、馬來西亞也不斷高喊STEM教育。德國則跟美國都面對數10萬的STEM相關工作職缺沒有補滿。

    此外,在國際職場分工中,運用到STEM技能的工作,收入也比較高。根據美國國家大專與雇主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 NACE)報告,2017年大學畢業生,STEM相關的領域起薪最高。

    即使不從事相關工作,現代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這些能力。

    常受美國《財星》(Fortune)、《高速企業》(Fast Company)等主流媒體采訪的科技應用服務顧問公司安特拉解決方案(Enterra Solutions)創辦人迪安潔莉絲(Stephen De Angelis)說,因為STEM這幾個科目以及整合運用,教學生判斷性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學生在生活中面對難關與利用機會。

    更進一步,有人把STEM拓展成STEAM,增加了Art藝術,因為擔心太強調數學與科技,忽略了人文關懷。學習並結合語言、人文、設計、音樂、藝術等學科,除了更能刺激創意,也更能符合人的需求。

    美國羅得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發起「從STEM到STEAM」的運動,並且設立了相關推廣組織stemtosteam,在民間、地方政府與教育界逐漸發酵,也把風潮吹到世界其他地方。

    實際上,在進行STEM教學時,老師們也多融入了要創意、設計、如何溝通與表達、考慮對象等人文的層面,在實務運作的差異不是太大。尤其,很多學校在進行STEM教學時,學生也運用3D打印機、影音簡報、設計軟件,跟STEAM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STEM跟STEAM看似蓬勃發展、遍地開花,但其實才方興未艾,帶動更多新趨勢萌芽中。首先,美國仍持續要增加更多女性、弱勢族群在STEM、STEAM領域的接觸與發展。這不只是為了要滿足STEM領域畢業生的人數目標。

    以女性為例,在2015年,女性占美國工作力的47%,但是在STEM工作領域,卻只占了整個社會24%的職缺。在大專院校,女性也只占STEM領域25%的畢業生。

    但是從事STEM工作的女性,薪資較其他領域高出35%。提高女性在STEM的能見度除了能夠改善家計,也有比較大的教育領域的影響力,有助孩子這方面的發展。因此,有人認為應該立法讓女性更容易進入這個領域,卡內基科學中心(Carnegie Science Center)也發展Girls Up課程,多接觸女性社團,鼓勵女性投入這個領域的工作。

    更多元背景的人從事STEM工作,也更能發揮多樣性,帶來更多整合效益。過往,女性投入STEM領域,多集中在教育、醫療或是化學、生物。但未來,美國還希望帶進更多女性進入航天、科技、數學、工程等領域。

    為此,美國許多女性機構、或是專業組織,像是美國女童子軍、女性工程師協會等,都提供獎學金鼓勵女性學習這些專業。

    美國持續強調,要在各種教育場景、各科課程運用更多計算機科技,讓學生自然養成與時俱進的能力與習慣。愈來愈多美國學校用筆記本電腦或是iPad考試,發布重要的通知、課程、作業。學生在學校就要用計算機做研究、簡報,還包括影音,就像上班族提案一樣。更進一步,在準備萬聖節、聖誕節等節慶布置時,校園、圖書館也大量開設軟件Scratch的入門與進階課程,教學生寫簡單的程序,做節慶燈飾變化、寫遊戲,讓傳統節慶多了科技味。

    另外,企業也是一大動力。像Google、IBM、Tesla、Chevron等公司,都透過公益計劃、或是實習、校園合作,協助STEAM紮根,連結教育跟產業發展,以及未來職缺所需人才。微軟則有Technology literacy的計劃,厚植大家的基本素養。

    白宮的STEM高峰會議指出,無論是STEM、STEAM,最終目標都不只是學習知識與技能,還要持續加強創新與創業精神,才能真正成為未來的領袖。

    未來,更重要的是各方投入,多管齊下,並且相互協調,因地製宜,因材施教。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資深政策顧問兼STEM教育的副主任韋德(Jeff Weld)體認,由上而下推動的方式通常可以獲得很多好主意,但是真正的動能,是在地方、小區啟動。

    地方政府最知道他們的小區需要什麽樣的計劃,需要中央政府幫他們什麽忙,才能讓STEM、STEAM教育成功。

    新加坡教育網提示,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學習STEAM不是終點,而只是善用工具,適地、適性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因為科技日新月異,學習STEAM不是終點,而只是善用工具,適地、適性幫助每個孩子獲得最適合的學習、帶得走的能力。

  • iPLOP


    Bruno_說書人·未來創科人才所需要的知識


    創科人才是什麼東東呢?不知道大家會否總是聽到什麼創科人才,什麼智慧城市之類,人才當然大家都知道是什麼,就是對於機構或者社會有幫助的人,至於創科,我想這一點才是讓大家頭疼的東西,一來社會沒有正式告訴我們到底怎樣才叫做創科,另外一點就是我們真的很缺乏這樣的人才。

    首先,創科的第一個「創」的意思是創業思維或者技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創業者就是需要自己開一家公司或者所有東西都要自己去處理,其實並不一定,反而現在的時代來就打工的朋友更加需要擁有創意的頭腦以及思維,把公司當成自己的生意來看待,這樣一來不單老闆會看重你們,二來也可以借助於這些知識或者技能去提升自己,哪怕有一天你選擇創業,也可以達到同樣或者更高的高度;有一位朋友我覺得他說得相當準確,一個人要是在某個領域成功,比如他在打工很有成就,或者創業很有成就,同樣地他在另外一個領域上也可以有同樣的高度,真正讓他成功不單是他的經歷,而是他的智慧及能力有那樣的水平。

    另外一個「創」字是創意的意思,在於大學課程當中,或者在工商管理課程當中也有一個字眼叫做「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創業與創新很經常放在一起,而我相信未來的創科人才絕對是創新的佼佼者;創新與創意是不同的,創意可以是體現於藝術或者想法上,而創新除了要把想法想的創意一點之外,更加要成功,要能夠讓一個點子變成一個可行的方案,這是比較工作或者商業類似的,著重點是不一樣的。一個人有創新思維,他可以學習到不同的知識或者想到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但是同樣他也需要一定的行動力把它實踐出來,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有想法而已。

    然後到科,科可以是科技,也可以是科目;現在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互聯網已經是一個常態,幾乎每一天每個人都在上網,因此資訊科技顯現變得更加重要,身為一個創科人才是需要懂得資訊科技的知識及技能,輕則可能是數碼平臺上的應用,重則就是程式編寫、雲端科技這些知識層面;除此資訊科技,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那就是創意科技,這也有賴於互聯網的普及,讓很多文藝作品或者內容創作都來得容易,我們也需要透過不同的平臺來設計及發佈我們的內容,成為一個內容創作者或者是一名多範疇,多才藝的多媒體人才。

    所以我會覺得一個未來的創科人才,真正的知識點是能夠懂得應用於科技,我們的資訊科技或者是創意科技,同時配合上我們的創業及創新思維以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工具,知識要怎樣去做,怎樣去解決問題,把我們的想法發展出去,這個就是我們未來創科人才的模樣。


    新加坡如何進行STEAM教育

    在很多的教育領域或其他資料中,經常看到一個詞--STEAM。

    S =Science(科學)

    T =Technology(科技)

    E =Engineering(工程)

    A =Art(藝術)

    M =Mathematics(數學)

    新加坡作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教育方面也是走在前面。其STEAM綜合教學的模式,在各個學校開始普及。

    從具有遠見的國際組織角度來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2030年行動框架」中明確提出,要實現全納,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和全民終身教育。

    終身教育的實現,正是有賴於學習力的提升,而學習力的提升,有依賴於對學習的興趣,相比傳統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STEAM教育更加重視學習興趣,它反對「知識講授 - 知識理解 - 知識記憶 - 知識測考」的傳統路徑,強調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價值鏈中,邊觀察邊學習,邊學習邊操作,邊操作邊體驗,邊體驗邊探究,邊探究邊創設,邊創設邊提高,利用輔助遊戲教學培養孩子的興趣,全面系統地提升孩子學習力。

    自2014年起,新加坡教育部與新加坡科技館合作,在中學推行STEAM有關的應用學習項目,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促進終身學習。

    當STEAM成為國際教改的重要目標時,新加坡不高舉STEAM課程,但中小學教室的學習卻充滿著STEAM精神: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五感學習。

    未來5年,全球將有200萬個新工作與STEAM有關,也讓STEAM成為全球各階段教育關鍵字。

    根據調查,東南亞企業對STEAM方面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而新加坡修讀STEAM學科的學生超過52%,明顯高於其他東盟國家35.8%的平均值。

    美國對待STEAM的態度

    STEM、STEAM不只是教育關鍵詞,更是美國下一個5年國家競爭優勢的發展方向,數10億美元的投入,動員教育、勞動、科學等部會中央到地方的官員,將會如何影響教育現場?

    美國有史以來首次,從中央政府、教育、勞動、科學等部會、地方官員,從幼兒園到大學老師、產業、勞工、社會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都派出代表,在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統籌下,舉行STEM教育高峰會。各種專家和代表們齊聚討論未來5年、符合美國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的聯邦STEM教育策略。

    這則新聞背後,表明了STEM教育在美國,已被視為是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的政策和人才投資。在美國,要推動和統合STEM的部門不只是教育部,而是由白宮領導,把相關部會的資源和方向整合聚焦。

    從美國政府的行動,看到教育政策跟「國家競爭」緊緊相系,不只是口號,而是相關部會必須一起討論落實計劃的政府行動。

    更讓人印象深刻是,所謂的「國家競爭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原文是America Creating Opportunities to Meaningfully Promote Excellence in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Science Act(全美積極提升卓越科技、教育和科學法案),有明確又務實的政策要求,而且不論政黨輪替,早從2007年,歷經布什、歐巴馬、川普風格與政見各異的3個總統,國家的競爭優勢方向感與願景屹立不搖,政策持續向上升級、向下紮根。

  • iPLOP


    21世紀華教需具備4要素·陳友信:包括走向國際化

    (怡保27日訊)馬來西亞獨大教育機構主席拿督陳友信指出,華教發展在21世紀需要具備4大要素,包括多元進取校園文化、重視新科技的學習、走向國際化和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

    他説,隨著全球教育改革浪潮時代變迭,以及我國政局已有變化,“華文教育”的發展結合新一代及友族人士跨族群的需求及融合了多元性的特質。

    他今天在怡保培南獨中,爲2023年獨中復興運動50週年教育研討會主持開幕,緻詞時如是表示。

    (愛墾配圖:馬来西亞國境最北的華文獨中:沙巴古達培正)

    他説,“華教”的定義是具有馬來西亞本土文化特質的“華文教育”系統,而在21世紀的華教需具備4大要素。

    “首先是多元進取校園文化、中華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素養的塑造。根據數據,超過90%的馬來西亞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到華小接受基礎教育,反映華社對母語教育的重視和認可。”

    他認爲,華校之所以能廣受家長歡迎,積極的校園文化和良好的校風是關鍵要素,華教理念著重先成人後成才,強調人文素養,貫徹自律、自重、自強的精神。

    “根據教育部的數據,2010年至2020年,非華裔學生佔華小學生人數從11.84%提高至19.75%,顯示華小辦學獲非華裔家長的青睞。”

    他續説,華小是我國最具有多元族群的學校,2006年至2022年全國華文獨中非華裔生人數從663人增至1541人,增加了878人,暴增132%。


    他也説,其次是重視新科技的學習,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在高科技時代下,獨中教育要與時俱進,必須更專業化以因應未來挑戰,培養符合就業市場未來需要的人才。

    他指出,新時代重視的是智慧而非僅是知識,辦事能力而非僅是學歷,團隊精神而非僅是個人的卓越,因此獨中教育務必定期檢討教學綱要及注重全人教育,使得華校畢業生在走入社會之後,擁有更強競爭力及執行力。

    他也表示,華教走向國際化,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獨中得思考如何增加外國學生,有助提昇校園多元文化,讓學生有國際視野以及擴大朋友圈,也能推進統考朝向國際化、公開化的目標。

    他指出,依據數據2022年大馬華文獨中的外國學生有687人,佔全國華文獨中學生總人數的1%,比例實則很低。

    他表示,另外是訓練具備未來能力的學生,21世紀必備的能力包括協作力,也就是團隊精神和整合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

    他説,其次則是抗壓力,即心理風險及情商指數,包含了面對未知及接受失敗繼續進取的特能,接著是競爭力,也就是必須能洞察自我強弱、堅持不懈及擔當能力;最後是學習力,也就是終身學習及主動學習的能力,跨領域、跨國界的學習。


    另一方面,霹靂董聯會主席顏登逸緻詞時表示,新一代家長對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而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大數據的時代挑戰下,因此獨中教育改革已經刻不容緩。

    他説,國內教育環境已從單元教育的打壓,轉變成多元教育的競爭,國際學校與私立學校林立,以及在家教育崛起,顯示新一代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專業有更高的要求。

    他表示,ChatGPT的問世、人工智能軟件的普及和工業4.0時代下的大數據、5G等新時代技術的挑戰下,獨中教育該如何回應?要培養怎樣的孩子?未來的孩子需要怎樣的能力,才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這些擺在眼前的問題,已顯示獨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獨中經過50年的發展之後,已走到了十字路口,一個必須重新作出省思的分水嶺。”

    他也解釋,該研討會共有約27名發表人,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和香港等教育專家、學者、華教工作者,以及參與者包括350名全馬各地的董事長、校長和教育工作者。


    他也希望在連續3天舉辦的研討會能透過衆人的集思廣益,重新省思《獨中建議書》如今的時代意思,也希望能爲獨中未來50年的發展,提供一個戰略性的方向思考。

    出席嘉賓包括霹靂董聯會總務黃志偉和研討會主任黃仲賢。(27.5.2023 東方日報)

  • iPLOP

    Comment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October 17, 2011 at 11:16pm

    Well done,叶子正绿。很欣赏你流畅好读的翻译,也很欣赏你重新翻译贾伯斯这篇演讲稿的毅力。


    你这篇文字出街後两三天,我发现本地主流平面媒体也发表了同一篇演讲稿,用的版本就是你所说的最常见的那一份。


    他们直接从网上把人家的翻译下载,连错误的标点符号与字句,也一起转载、印刷。电脑的cut & paste功能,对他们来说真好用。


    原来的翻译者本身不确定、译不出原义,所以特地附上的英文原文的地方,他们也一起刊出。读上来,真的像是洋人写中文。


    本地媒体真的来到一个新的分水岭。


    传统的媒体原来割据一方称王:电视与报刊各有自己生存的空间。


    电视上一波的“大跃进”,是1996年的寰宇卫视,15年了,在马来西亚总共650万户家庭中,他们已经进入到大约一半的人家,可说是大霸主了。


    可是,他们促进了多少本地制作、培养了多少本地人才,圈中人大家心知肚明。


    在中文圈,最高的文化水平大概也只是《大日子》电影,以及《我来自新村》系列纪录片。


    平面媒体也已经集团化,龙头大哥稳操胜卷,竞争并不大。


    所以,他们几乎是在“定定找吃”的状态中生存。


    这两年,因为网路宽频加速,似乎带来新空间;网路电视开始起跑。


    不过,有人已经投了大钱无功而返、含恨脱手,有的则进入特定市场,如专为本地韩国、日本社群服务。


    还想大开拳脚的集团,烧了大钱後,也结束了制作本地作品的部门,转向卖机顶黑盒子(解码器)的业务;观众买了解码器干什么?看网上的外国免费内容。


    几乎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当着“原产品”卖就是了。和像上面说的,平面媒体直接刊印贾伯斯演词的做法是一样的。


    到今天,平面内容与电子内容似乎还没走到一起;更别说互动式与本地故事了。


    这可能是《爱垦》的生存空间吧?

  • iPLOP


    在地媒体

    Comment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October 18, 2011 at 11:26pm

    解梦人妻§叶子正青:今天早上十点,RTM第二台来找我作访谈,主题是“怎样以文化创意产业策略推动巴生肉骨茶“。


    采访记者是卢淑芳,摄录记者是周文俊。我们约好在巴生福建会馆後的杨氏肉骨茶铺见面。


    和我一起见记者的,还有这家肉骨茶铺的东主杨佑图先生。有关杨先生和他的肉骨茶故事,《爱垦纳达故事城》曾制作过一段短片,大家可在这里的视频栏看到。

    录影完毕後,我开车载这两位年轻电视媒体人,到巴生老城区转了一圈,看看巴生河左岸的一些古迹,如第一家巴生肉骨茶店盛发;阿都拉锡矿仓库、马哈荻城墙、圣母院天主教堂、白宫(雪州皇家收藏馆)、观音亭、雪州皇宫等。

    这个访谈令我感到开心的是,至少本地传统电视开始在关注本土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从影像上去探讨这个课题。


    另一方面,我也觉得可惜的是,制作队伍的努力结果,在电视频道上择日播出後,没看到这片子的电视观众,恐怕就没机会再看了。


    若是结合上网路电视的方便,随选随看,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然,网路电视不仅是随选随看而已,还可以在页面上互动,集合对同个议题有兴趣的朋友做讨论。传统电视就缺乏这个好处。


    创作本土内容,确实是《爱垦》的焦点主旨。我们现在要努力的是去找志同道合的网友,首先生产更多的文字内容,并参考别人怎么做影视内容。这样,等到有了适当的人才组合,就可以把文字资源转化成影像内容了。

    Comment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18, 2011 at 6:32pm

    谢谢你的肯定。你谈到本地原创内容的生产问题,我极有同感。


    先讲一个小插曲,有一回,某个政府单位举办“与民对话”,就像过去的“对话”,徒有“对话”之名,实质上都是长官的“训话”。


    末了,发表训话的官老爷问:“你们有何意见吗。”


    听众席中有一位老兄站起来说:


    “马来西亚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了!过去大家都在说韩流;现在应该是马流的时候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看看,现在连韩国人都拍马来电视连续剧了;打开电视机,多少韩国连续剧,那些偶像们都在讲一口流利的马来话,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力吗?”


    这话一说,只见那长官的脸一阵青一阵白!那番话的讽刺性也太“够力”了。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情况,只懂得入口别人的东西,做了马来话配音,就算是推动了本地的电视广播事业!


    关于你说的本地网路电视,情况也好不到那里去。传统电视把既有的节目搬上网,就叫着“网路电视”了,只有电子媒体界面,没有电子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


    就像他们开了个面子书户头,就算是”参与“了社交媒体。买张票去餐会吃饭,一个人静静在一边吃饭,并不等于”参与社交活动“。


    关于玩电视顶上黑盒解码器的“网路电视公司”,其实也只是把网上别人既有的东西,搬进自己的解码器里让人观赏,他们和卖光碟、插盘的电子零件商,其实没有两样,就是把装载了别人东西的载体卖给你。严格说来,是硬体商,离内容创作差个十万八千里。


    关于《爱垦》的”机会“,可能碍于同人网址或社会媒体的性质吧,也推荐了很多别人的东西。但那是有企图、有主题的做法。像博物馆、美术馆的馆长工作。


    我看得出老编的定位,是当这些内容为媒介,由此媒介做更深入的专题探讨,然後让有同样兴致的网友讨论。


    举个例子,《爱垦》有的网友,也是youtube的发烧友,他们把自己在youtube上载的东西,链接到《爱垦》页面,然後针对有关的录影做深入的探讨。《赛德克巴莱》的各式短片出现在《爱垦》,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是”小众“、”同人圈子“的玩法,可以做到很深入;但广度那一块要怎样玩,我们网友可能要动动脑筋了!(下續)

  • iPLOP


    What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and Is Not By Kathryn Tyler

    “There is a general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what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says Mark Allen, Ph.D., a professor at Pepperdine University. “It is not a place, a building or a gimmick.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an educational entity that is a strategic tool designed to assist its parent organization in achieving its mission by conducting activities that cultivat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knowledge, and wisdom.”

    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

    A corporate university and a training department. “A training department is tactical or operational, whereas a corporate university is positioned at a strategic level. A good training program helps you do your job better. A corporate university helps the organization achieve its mission,” Allen says.

    A corporate university and a traditional university. Traditional universities conduc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grant degrees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 Corporate universities focus primarily—though not exclusively—on on-the-job skills, company-specific proprietary knowledge and branding, and certification. “At a corporate university, you are focusing on learning that will benefit the organization, not just the individual,” Allen says.

    The author is a freelance writer and former HR generalist and trainer in Wixom, Mich. (Source: https://www.shrm.org)

  • iPLOP


    愛墾觀察ESG


    跟其他國家的人相比,有的亞洲散戶對ESG主題展現更大投資興趣,促使基金管理資產翻倍。

    碳中和,使到商機從無到大爆發。

    ESG定義不清,出於各國會自己定義何謂ESG的成本與風險,且各方定義常常相互矛盾。

    對ESG,政府有自己的解釋與規則,因為在減碳的同時,他們希望確保它不會與國家經濟戰略相衝突。其中,扶貧、社會不平等、地方失業、農村就業等成為優先問題。

    投資基金則優先考慮解決特定產業的ESG問題,如在投資房地產行業時優先考慮綠色建造;或/與會計違規或治理腐敗。

    ESG在地化以後,投資基金納入成分股的考慮是什麼?

    可以確定的是,各國都在思考該如何統一ESG定義,避免漂綠問題。

    投資人不僅要考慮本身公司,還要考慮外在經營環境。有時,一位官僚一個指頭,就捻死了一個行業。

    各業界的ESG重要修煉:成就大我來自社群共學;背景蒐尋,畫線筆記,打造自身專業的ESG。(愛墾ESG主编 10.6.2023)

  • iPLOP


    爱垦观察ESG

    ESG Watch by www.iconada.tv

    A little observation: ESG has been gaining momentum, but awareness among local companies in general seems to be low. We will see how it might become an "epiphany" for post-epidemic revitalisation. But it will take all sorts of good talents, and we are still observing.

    小小的观察:ESG已经逐渐形成大潮,而一般马来西亚企业的认识好像还不强。看可能怎样打造成一个疫后振兴的“显学”。但需要各路好汉,还在观察中。

    Management guru Peter Drucker once said that entrepreneurs have two core functions: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In an era where SDG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t is most desirable to redefine it as getting the ESG right and telling the story well.

    管理大师杜拉克曾说,企业有两个基本功能:创新与行销。在这个SDGs愈来愈受重视的时代,有迫切需要重新定义为:把ESG做好,把故事讲好。

    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ESG: Environment, Social & Governance

    卢建彰 ·把好事说成好故事:在实务上踏实,在想法上跳跃

    Property Development ESG
    商业地产ESG火爆,这些企业为啥频频被点赞?

    邱慈观:中外资本市场ESG桥梁

  • iPLOP

    ESG理念已成为国际共识,以责任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都率先进入这全新发展周期。

    ESG是英文Environmental、Social和Governance的缩写,是关注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而不只是财务绩效投资理念和企业评价标准。

    有者ESG战略与大众关系紧密的可持续包装、负责任营销、企业社会责任、培训与发展、气候变化、可持续农业等六个实质性议题作为行动主要方向。

    其中包括计划2028年实现75%的原材料供应商符合可持续农业标准,并将在中国市场实现所有纸质包装100%可回收或使用再生材料。

    创业目标是一家可持续发展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理念纳入业务核心与·组织愿景;深耕环保包装、高质量供应链等环节。

    例如,有的食品行业已经过度工业化,就要做出真正适合孩子的天然有机辅食。得先拜访全球有机农场,用最严苛的标准挑选食材,坚持无多余添加,保留好食材的天然美味和营养,产品严格做到每批次安全检测,全线产品均支持全程溯源。

    ESG战略聚焦关注产品、以人为本和关爱地球三大领域。

    在“大绿色计划”的基础上,明确了ESG战略愿景,即“负责任的爱,让地球不害病,为新一代培育健康环境”,明確ESG策略、实施路径和衡量指标。

  • iPLOP

    (Con't)Five years ago, Pearson Education, the British educational publishing giant, collaborated with 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to review the most significant findings in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collaborate. The report recommends building three elements of collaboration into everyday classroom activitie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ask management. “For example,” the report offers, “if a task simply requires groups to generate a lot of ideas but not to prioritise those options or make any selections, there will be little need for students to coordinate their ideas and contributions. Similarly, if a task calls for consensus but everyone in the group already agrees about the best course of action then there is no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conflict-resolution skills.” Some level of friction must be built in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o develop and practice collaboration skills.

    To design a collaborative-learning classroom, the report recommends organizing students into a myriad of different groups for a variety of tasks and projects, rotating roles among students to ensure that all students experience a range of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and teaching students how to conduct peer evaluations that offer honest, constructive feedback. Not surprisingly, the report also confirms that students with strong collaboration skills have better employment and advancement prospects than those without.
    Have you read?

    3. Adaptability - Education 4.0

    The ability to continually adapt to new situations and realities has long been underrated because 'adaptability' is challenging to define. Adaptability skills range from a certain comfort with uncertainty, sudden changes and unfamiliar circumstances to the ability to make effective decisions and develop innovative solutions under pressure. Youth who are adaptable shift seamlessly from following to leading and back again. They welcome opportunities to learn new topics, master new skills and test themselves.

    An Australian research team, led by Andrew J. Martin, has been studying students’ responses to uncertainty, novelty and change for the last decade, noting that learning to adapt requires cognitive, behavioural and affective (emotional) adjustments that include developing resilience, buoyancy and self-regulation. One approach to teaching adaptability is to create a self-regulated process with students in which students self-evaluate their proficiency in a particular area, establish learning goals, work to build experience and skills, evaluate proficiency again, identify the modifications needed to continue to improve and so on. Over time, adjusting and modifying skills and behaviours as a result of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enables this adaptable mindset in young people.

    The emergence of Education 4.0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upgrade our educational systems to ensure that we effectively prepare the world’s two billion young people for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ile also reducing inequalities in educational systems and capitalising on the promis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y centring individual skill-building and classroom learning around problem-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bility, Education 4.0 offers young people the greatest possible opportunity to succeed in a global economy.

  • iPLOP

    (Con't)Problem-solving is at or near the top of every university’s and company’s must-have skillset, but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Students who are competent problem-solvers approach problems with curiosity, ready to embrace the challenge before them. Working independently or with others, students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ask questions to identify the root cause of a problem, collaboratively brainstorm potential solutions once the cause is verified, experiment and test solutions on a small scale, review the outcomes of those tests, scale up the best solution and keep monitoring the solution to ensure that it’s truly solving the problem. Along the way, students build and rely upon the building blocks of problem-solving: creativity, data analysis, perseverance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a Brookings Institution series on teaching future skills, educator Kate Mills describes “normalising trouble” in her classroom,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showcase the way other students (not the teacher) have worked through problems, naming and describing the steps they used and reiterating how the process solved the problem. “After a few weeks,” Mills says, “most of the class understands that the teachers aren’t there to solve problems for the students, but to support them in solving the problems themselves.” This includes giving students a range of go-to strategies for problem-solving that students can refer to if they get stuck. “For me, as a teacher,” Mills continues, “it is important that I create a classroom environment in which students are problem-solvers.”
    Discover

    What's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doing about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rec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unrest have created a profound sense of urgency for companies to actively work to tackle inequity.

    The Forum's work on Diversity, Equality, Inclusion and Social Justice is driven by the New Economy and Society Platform, which is focused on building prosperous, inclusive and just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In addition to its work on economic growth, revival and transformation, work, wages and job creation, and education, skills and learning, the Platform takes an integrated and holistic approach to 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 and social justice, and aims to tackle exclusion, bias and discrimination related to race, gender, ability, sexual orientation and all other forms of human diversity.

    The Platform produces data, standards and insights, such as 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and the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4.0 Toolkit, and drives or supports action initiatives, such as Partnering for Racial Justice in Business, The Valuable 500 – Closing the Disability Inclusion Gap, Hardwiring Gender Parity in the Future of Work, Closing the Gender Gap Country Accelerators, the Partnership for Global LGBTI Equality, the Community of Chief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Officers and the Global Future Council on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2. Collaboration - Education 4.0

    At its core, collaboration is about working well with others, sometimes as a team leader and other times as a team member. Collaborative students are influential with and influenced by good data and effective persuasion and they show a willingness to change their minds when confronted with evidence that’s contrary to their initial beliefs. Effective collaborators build relationships with all personality types, working styles and backgrounds, acting quickly to lower tension and resolve conflicts within any team. And, they are respectful communicators, whether communicating in person, on camera, via audio, when writing in any form (from low context micro-messages to lengthy reports) or actively listening.

  • iPLOP


    Jobs and Skills I Education 4.0: Here are 3 skills that students will need for the jobs of the future by Asheesh Advani


    President and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JA Worldwide

    This article is part of: 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

    Education 4.0 reimagines education as an inclusive, lifelong experience that plac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kill-building on the learner, with teachers and mentors acting as facilitators and enablers.

    To create the environment required to foster Education 4.0, existing educational systems must be upgraded and invested in.

    Problem-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bility are the three critical skills that Education 4.0 must impart to students.

    Education 4.0 reimagines education as an inclusive, lifelong experience that place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skill-building on the learner, with teachers and mentors acting as facilitators and enablers.

    Here are the three critical skills that should play a central role in each student’s personal curriculum as we prepare students, parents, educators and the business community — working alongside governmental and non-governmental agencies — to invest in and upgrade existing education systems for the jobs of the ever-evolving future.

    Problem-solving, collaboration and adaptability are the three critical skills that Education 4.0 must impart to students.

    1. Problem-solving - Education 4.0

  • iPLOP


    愛墾評註:新文科的五育策略

    堅持立德樹人,以“新文科”發展戰略爲引領,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動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探索課程多樣化模式,通過沉浸、融合、體驗、参與等不同方式,將課程建設落到每一門科目,積極挖掘專業中新文科元素和功能,建設若干門示範課程,擴大教學工作隊伍。

    強化辦學優勢特色。面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深化專業教學改革,科學編制專業建設規劃。按照專業教學指南的要求,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確定核心課程,全面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産出爲導向,推動人才培養的精細化與透明化。對課程設置、支撐矩陣與課程邏輯反複梳理和調整,力求建立可觀、可測、可追溯的應用型專業成長路徑。 

    以學生爲中心,推動從教學到育人的轉變。深化教學改革強調以學生能力和素質發展的需求爲依據來確定課程。在修訂培養方案的過程中,統一思想,一方面站在學生和職業需求的立場上對原有課程配置進行了大量的增刪和調整,另一方面,以育人爲指向,對標畢業要求的能力點,統籌課程、文化活動、校內外實踐活動,推進各課堂聯動,建立立體的人才培養框架。 

    深化教學改革,提昇教學質量。加強課程建設,淘汰“水課”,打造“金課”, 廣泛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建設一批優秀的在線開放課程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開展MOOC、SPOC和混合式課堂教學,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翻轉課堂建設,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着力推動教學方式從“以教爲中心”到“以學爲中心”的轉變。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建立創新創業教育質量標準,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緊密結合。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學分認定與轉換制度。鼓勵學生參與科研立項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支持並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專題競賽,以賽促學,提昇綜合能力。

    以身心素質、鍛煉習慣培養和社區體育文化爲重點,改革課程設置、教育模式和考核模式,引導學生天天鍛煉、素質成長、終身受益。將課外體育鍛煉納入教學計劃的同時鼓勵學生組建體育社團和體育俱樂部,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掌握1-2項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鍛煉習慣; 抓社區體育文化,培養學生的奮鬥精神、團隊協作意識、抗挫折能力等;引導學生積極運動、適量運動、快樂運動、素質運動,培育學生素質的體魄和堅強的意志。 

    注重心理素質教育,加強陽光心理的建設,繼續開展心理素質座談會、心理素質宣傳月等活動,積極做好早預防、早發現、早干預的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素質心態,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協調發展。

    修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將美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努力構建課程教學、實踐活動、社區文化、地方環境“四位一體”的美育體系。普及公共文學藝術教育,設立文學藝術俱樂部,設置文學、戲劇、書法、音樂、繪畫、攝影、工藝美術等分俱樂部,開展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爲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爲重點、以中華及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爲主要內容的文學藝術理論教育與實踐活動。統籌安排、精心組織,推進地方環境提昇工程,將美育元素嵌入地方環境建設,積極宣傳和呼籲學生愛護地方環境,進一步優化美化地方環境。充分發揮音樂廳、美術展覽館、文化體驗中心等藝術展以美育人,引領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提昇人文素養、培育完善人格。

    培養實踐觀念。明確實踐教育的具體任務和要求,發揮實踐教育的積極作用。把實踐課程納入學分管理。在課堂教學中加大實踐觀念的培養,在實踐教學中加大實踐技能的培養,將動手實踐內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推進實踐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將以實習、實訓實踐等爲內容的實踐教育工作作爲學生日常要求,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觀念和實踐精神。

    推動志願者社會實踐,養成實踐習慣。開展義務實踐,設立義務實踐日或實踐週,引導學生參與社區衛生保潔、綠化美化。通過開設實踐課程、認領社區清潔區、評選表彰實踐積極分子等措施,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實踐觀和實踐態度。

  • iPLOP


    爲何越來越多的高校
    開始設置微專業

    從近兩年各大高校的探索實踐來看,在設置微專業時,學校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緊密連接,以培養産業所需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 

    “秉承魯班精神,鍛造一流人才。我們是2021級智能建造實驗班!”近日,在廣東工業大學首個微專業——智能建造的開班儀式上,班級首屆50名本科生滿懷熱忱地喊出了開班宣言。2022年,廣東工業大學啟動微專業項目建設工作,計劃每個學院至少開設一個微專業,充分利用科研與企業資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養項目。 

    實際上,微專業也並非新鮮事物。近年來,爲貫徹和實施新時代高等教育育人質量工程,國內衆多高校相繼開設了微專業。越來越火熱的微專業,能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爲未來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微專業不等於輔修專業 

    “微專業,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小而靈活的專業,是大學生在學習原專業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擴充跨學科知識和提昇工程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廣東工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肖明教授説,“微專業既是對主修專業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實現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路徑之一。” 

    如廣東工業大學開設的智能建造微專業,可以讓土木建築類的學生選修自動化、計算機、機械電子等學科知識;而計算機、自動化類的學生,同樣可以學習土木工程的建造知識。山東大學開設的17個微專業,更是來自該校10所學院,包括生物微電子、多元智能、智慧交通與智能建設等衆多專業。 

    微專業與輔修專業有什麼區別?“輔修專業是在主修專業之外,再選擇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兼修本專業以外的任何一個專業。而微專業,則是在主修專業的基礎上,交叉融合多個學科專業的前沿知識和技術。”肖明表示,微專業的設置具有靈活性,它沒有單一的標準,可由學校教師、企業專家根據産業需求進行整體規劃與調整,能夠做到不斷地迭代、優化。

    實際上,除了廣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南工商大學等高校都陸續開設了微專業。

    爲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青睞微專業?在肖明看來,這與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倒逼高校專業和人才培養改革密切相關。他表示:“以往高校的專業設置太細,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鏈接不緊密,難以有效滿足科技前沿技術發展所需。因此,高校要實施科教融合、産教融合戰略,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並通過專業改革,開設微專業、跨學科課程,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

    從近兩年各大高校的探索實踐來看,在設置微專業時,學校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緊密連接,以培養産業所需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

     

    不同高校建設路徑不同

    據了解,目前中國高校開設的微專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等院校開設的跨學科課程,屬於高校類微專業;另一類則是以職業技能培訓爲主的微專業,面向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

    微專業是高校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之舉,同時也爲高校提供了一種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各大高校依據自身的資源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目標,對於微專業的設置也有所不同。

    例如,武漢科技大學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試點微專業,目前設有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智能醫學、創新創業管理等5個微專業。據悉,武漢科技大學開設微專業,旨在通過靈活、系統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特定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專業素養和行業從業能力,進而能夠讓學生在離開校園後,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提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山東大學開設的微專業,則旨在銜接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體系,提昇專業培養方案與職業發展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因此,該校微專業課程的設置一般具有高階性、交叉性和挑戰度。

    廣東經濟發達,市場需要跨界複合型人才。廣東工業大學打造的微專業,面向廣東省“雙十戰略”萬億級産業集群規劃,即10大新興戰略性産業集群和10大支柱性産業集群的佈局,爲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專業不僅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豐富其知識儲備。更爲重要的是,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微專業加上多元化的知識體系,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高校有效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智能建造微專業的第一節課,老師就爲我們講解了控制系統的基本知識,這是我們原本的專業學習中沒有涉及的,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和眼界。微專業的上課時間都在週末,讓我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對專業學習和未來就業也都有幫助。”廣東工業大學智能建造微專業首屆學生、智能建造實驗班班長洪燁華説。

    在廣東工業大學,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就可以申請微專業。修讀微專業的學生週一到週五按主修專業培養方案學習,週末按微專業培養方案學習,主修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需包含微專業的元素。“兩個培養方案並軌實施,爲學生‘開小灶’‘加營養餐’。”肖明説。

    他認爲,微專業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塑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設微專業,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隻跨學科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創新教學模式與培養方式,提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與學科交叉融合水平;創新評價機制,以靈活、多樣的考核和評價標準,培養創新型人才,爲微專業的建設提供一個開放、多元的發展環境;重視數字化改革,通過慕課、虛擬教研室等數字化平台,共享專業課程資源,以科技手段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2022年06月16日| 來源:科技日報

  • iPLOP


    文科建設更需要內涵的“思想”


    目前各種關於“新文科”的闡述,在“新”這頂帽子上做了不少點綴,但在“文科”這隻鞋子上似乎還是“舊”的,其基本事實與邏輯沒有多大變化,只有極少數人論及用它解決新問題。多數人所闡釋的“新文科”在語義上重疊性較高的是用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新瓶”去裝老文科的“舊酒”,指望文理交叉。這次申報獲准的1000餘個項目中,項目名稱的結構就顯現出這樣的特徵,老文科大戶——山東省獲得立項項目數最多,也証實了這一判定。

    與形式的“新”相比,文科建設更需要內涵的“思想”。數千年來,“文科”不論新舊,關鍵要看有無思想,以及思想的深刻、廣博和邏輯性。歷史上已有的諸多文科思想巨匠的作品不會過時,但它們顯然是新文科視野中的“舊文科”。思想才是解決問題的潤滑劑,是文科更具價值的內核。追求文科的新舊價值顯然比不上追求文科的高品質,有思想,能思想,會思想。 [7]

    措施

    現在列入文科領域的研究對象極爲複雜多樣,研究範式不是唯一的,發展趨勢存在多種可能性與差異性,不存在唯一的“必由之路”,不必構建衆多的體系,不宜投巨資以項目驅動方式將全國高校的文科引導到單一的研究方式與路徑。該領域的高品質發展需要高素養、有思想的學人以開放態度,各自以獨特方式開展多種途徑的探索,其中一部分可能會超越學科走向集成,也許這才是促進文科領域真實創新、更好滿足人民生活幸福需要的更可行路徑。 [7]

     

    參考鏈接:https://baike.baidu.com


    延續閱讀: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愛墾評·海外華人三寶的數字面向與文創方案

    鄧小南:數字人文與中國歷史研究

    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

    文創4.0:一個核心要素和兩個底層思維

  • iPLOP


    徐彬妮·海昌街道“清荷書院”:爲精神富裕注入文化“活水”

    “這個字可以冩的再寬一點,你看,下筆這樣冩……”每到週六,海寧市海昌街道雙山村清荷書院總是熱鬧非凡,傳來陣陣墨香。清荷書院內,配套的木製桌椅,書架上的筆墨紙硯,房梁上的書畫掛簾,兩側懸掛的優秀書畫作品,墨香元素隨處可見,雙山村“藝村藝品”書畫培訓班在這裡定期開展。

    2022年,雙山村申報了海寧市“藝村藝品”精神共富示範村項目,作爲海昌街道首個“藝村藝品”精神共富創建村,雙山村依托獨特的優美風光、深厚的宋韻文化,還有千古名寺、“武蓮海種”等寶貴資源,開展了一系列的創建活動,“水墨青荷”冩生、“荷”文創丹青的設計髮佈、荷花節的開展等都爲申報“藝村藝品”精神共富村打下了堅實基礎。依托“武蓮海種”網紅打卡點,每到夏天來臨,一年一度“荷花節”的舉辦,讓雙山村自然風景和人文曆史景觀也得到了充分展示,擴大了影響力。同時依托荷花,衍生出了“水墨清荷”等特色文化品牌。打下品牌基礎後,雙山村還充分銜接海寧市文化館名師資源,邀請中國書協會員、海寧書協副主席徐蔚老師入駐清荷書院,成立徐蔚書法工作室,爲創建工作增添助力。

    近年來,雙山村在文化惠民工程上謀創新、出實招,整合現有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文化禮堂、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等資源,不斷滿足居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前村子沒現在熱鬧”隻見絡繹不絶的村民在“武蓮海種”十裡荷花園地採風、冩生、散步,雙山村文化管理員徐彬妮説道:“每到週末,村裡的書法培訓、手工製作等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尤其是書畫,是村裡的特色品牌,很多鄰村小夥伴也會趕過來參加,這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爲鄉村旅遊經濟的繁榮增添了強大動力。”

    在堅持“藝村藝品”精神共富村的創建道路上,地處海寧市最北端的雙山村正在蝶變“新生”,“名師入駐+品牌打造”産生的“虹吸”效應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加入書畫隊伍,毛筆、水墨、宣紙成爲了這裡的新時尚,形成文化惠民、文化育人的創新合力。(2023-06-13 浙江海寧市新聞

  • iPLOP

    Stackable path: Tertiary Qualifications
    Building on Professional Expertise with a Specialisation

    For Dr. Jacquelyn Melody, the micro-credentials learning format has offered he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expertise she’s desired, when she’s needed it most – just prior to opening her private practice.

    Although she currently holds a Master of Medicine in Family Medicine, Dr. Jacquelyn aspires to strengthen her expertise in paediatrics, which holds a special place in her heart. She says, “I have a special interest in paediatrics and wanted to expand my expertise in this specialty, so I can offer better care to patients and parents in my clinic. Micro-credentials @ NUS allows me to achieve this at a comfortable pace, while working full-time.”

    She adds, “It’s also great that we can choose to enrol for graduate certificates in separate semesters, instead of having to set aside time to complete a Graduate Diploma in one stretch – which can be challenging, both professionally and personally. In fact, one of my batchmates even took a semester off to deliver her baby, before joining the next programme in a later semester!”

    Dr. Jacquelyn has completed the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Child Health, and is currently enrolled in courses under the university's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Adolescent Health programme. After she completes the courses and obtains both graduate certificates, Dr. Jacquelyn will be able to stack them to earn a Graduate Diploma in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Testimonial-Microcredentials-SOM
    Dr.JacquelynMelody

    Dr. Jacquelyn Melody
    Family Physician, Oaklife Family Clinic
    Micro-credentials Empower Lifelong Learning
    Testimonial-Microcredentials-SOC-GopiBava

    While learners who take up micro-credentials com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y share one thing in common – a drive for continuous development. Gopi Bava is another professional who appreciates the ‘stackable’ nature of Micro-credentials @ NUS, as well as its flexibility.

    The Associate General Manager (Automation & Monitoring) at M1 Limited says, “Focusing on one course at a time, allows working professionals to delve more deeply into the subject matter, as we have more time to focus on the material and engage with it. This continuous learning structure helps us to stay relevant in our fields, improve our skills, and advance our careers.”

  • iPLOP

    Stackable path: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s (PC)
    Supplementing financials skills with digital expertise
    Testimonial-Microcredentials-SOC-IngNee


    Goh Ing Nee
    CFO, Axora Advisory Pte. Ltd.

    Goh Ing Nee, a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with over 2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finance and accounting, decided to take up micro-credentials at NUS to supplement her financial skills with digital expertise.

    Explaining her decision to work towards an Advance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g Nee says, “In this day and age, digital skills are essential for every professional, no matter what industry you’re in.” She elaborates, “As a CFO, I may not need to write code, but it’s crucial that I know what my technology vendors are saying and understand the solutions they are recommending. It’s also important that I can identify complementary solutions, spot possible hidden costs, and more. This enables me to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and justify technology investments to my board and clients.”

    For leaders and C-suite executives like Ing Nee, it may not be possible to take time off work. So, certificate programmes that are spread over one- to two-day short courses, offer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these professionals to gain new skills – while remaining fully committed to their careers.

    So far, Ing Nee has completed four short courses (one and a half days each) which has earned her a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 Digital Tech & Operations. Looking ahead, the go-getter CFO aspires to deepen her digital expertise by enrolling in two more relate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s. She can then stack these three PCs into an Advance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 iPLOP


    Micro-credentials @ NUS

    The Busy Professional's Guide to Career Growth (Minus the Burnout)

    In a world where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professionals looking for an edge will find theirs through skills building – and securing the relevant certificates and qualifications to demonstrate their expertise in the field.

    But committing to a full-time programme can be intimidating, especially if you are unsure about whether the path ahead is the right one for you.

    The good news is that NUS offers professionals a way to dip their toes into the water and see if a course is suitable for their career ambitions, before taking the next step. Even better, that next step doesn’t need to be a plunge into a full-time programme – instead, learners can take on another set of courses, develop their expertise, and eventually stack their learning into an Advance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Master’s degree, or other qualifications at their own pace.

    Micro-credentials refer to a suite of stackable certificate programmes that have been crea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ir lives and careers. And it's perhaps the most flexible way to earn certificates and even full-degree qualifications, while still earning your keep.

    Here’s how it works:

    Learners can choose to enroll in just one course, or a series of courses, depending on their learning needs. They can choose from short courses spanning one to six days, or academic courses (usually semester-long).

    Professionals taking short courses, can bundle them to receive a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PC) – then further stack their PCs to earn an Advanced Professional Certificate. Meanwhile, learners undertaking academic courses have the option to stack their courses to eventually earn an Executive Certificate, Specialist Certificate, Graduate Certificate, Graduate Diploma, or Master’s degree.

    Copped Images_microcredentials

    These pathways offer busy professionals a flexible way to learn at a manageable pace – building their professional capabilities, while balancing work, family, and everything else in life.

  • iPLOP

    趙前前:打造河西走廊文化制高點

    [來源: 甘肅日報 2020年05月07日]

    作爲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寶庫。打造河西走廊文化制高點、培育經濟發展增長極,對於確保甘肅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打造“敦煌”文化品牌,建設敦煌“文化特區”。敦煌是河西走廊上最爲璀璨的明珠,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因此我們必須用好“敦煌”這張文化名片,打造“敦煌”文化品牌,建設敦煌“文化特區”。

    應支持敦煌市申請中國特色西部先行示範區。敦煌作爲文化符號和精神坐標,承擔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也承擔了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的重大使命。我們應打造敦煌“文化特區”,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西部先行示範區,發揚光大敦煌文化,彰顯文化自信,以文化引領、融合、催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整合河西走廊教育資源成立“敦煌大學”。爲更好承載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大使命,我們可以藉鑒浙江“西湖大學”的發展模式,對敦煌研究院進行昇級,整合河西學院、酒泉職業技術學院、山丹培黎職業學院等河西一些教育資源,成立“敦煌大學”,進而發掘、保護、傳承和弘揚以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西涼文化和紅色文化等爲重要載體的中華文化,推動草原、戈壁、沙漠、冰川和祁連山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和教育,大國工匠精神研究職業技術教育等。

    打造敦煌文化創意産業平台,形成河西走廊文旅發展高地。河西走廊不僅有燦爛的敦煌文化,還有着豐富的西域文化、絲路文化、敦煌文化、長城文化、西涼文化以及紅色文化等優秀文化。可依托敦煌做文章,打造敦煌文化創意産業平台,建設集文化研究、文創開發、文旅開發及産業發展爲一體的孵化平台,吸引全國相關文化事業研究和文化産業開發的企事業組織入駐敦煌,共同緻力文化研究、影視基地開發、文創産品開發、旅遊路線打造等,形成文化的集聚效應。

    二是整合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一會一節”,打造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制高地。目前,甘肅“一會一節”——即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和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在國際國內影響力較大,但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略微遲緩。甘肅有必要將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一會一節”進行整合,形成“一區一會一節”文旅大平台。

    三是發起成立長城經濟(或文化)帶建設聯盟。嘉峪關作爲長城的一部分,目前在國內的熱度還不高,甘肅境內的漢長城更罕有人知。因此要更加重視長城文化和長城精神的發掘保護和宣傳。建議發起成立長城經濟文化帶建設聯盟,積極協調從國家層面出台長城經濟帶有關政策,定期舉辦長城經濟文化帶省(市)長論壇,在經濟、文化、旅遊、生態保護等領域進行交流探討共商發展,實現長城經濟文化一體化發展。

    四是推動西北五省共建“西北經濟走廊”,並大力推動“西北經濟走廊河西段”建設。目前來看,西北五省就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都有自己的規劃方案,但沒有形成共同的“一帶一路”建設規劃。因此,有必要推出西北五省整體方案,在工程部署、項目佈局、産業佈局和規劃等方面出台一個統一的行動方案,推動西北五省共建“西北經濟走廊”。“河西五市”有着良好的氣候環境、地理交通、文化旅遊以及礦産能源等要素優勢,也應在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做出統一的區域發展規劃,不斷地培育經濟發展增長極。

    組織美學

    組織美學

    企業大學

    一带一路

    文創的文化要素

  • iPLOP

    微課體驗

    “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成爲必然趨勢。微課以其“短小精悍”的特點契合了網絡時代的個性化學習、碎片化學習、移動學習等需求,成爲教育教學改革的切入點之一。教師是信息時代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者和信息化教學的實踐者,如何設計、製作及應用微課,是教師掌握的新技能。

    課程圍繞“探秘微課”、“製作模式與準備”、“選題與教學設計”、“課件進階製作”、“錄製與後期處理”、“創新型微課製作工具”“移動微課製作與微課應用”七大模塊展開相關內容。結合相關優秀案例進行分解式講授,力爭在七週的學習時間內讓學習者體會微課相關理論知識與領略微課的魅力,掌握微課的框架設計與腳本編冩;改變傳統課件設計思路,理解視覺分層可視化的概念,並能藉助一系列快速工具去製作微課課件;掌握最常用而快速的微課製作方法,學會後期精細處理、合成並最終輸出微課成品。

    本課程適合於各學科專業的在職教師,也可作爲師範院校師範生、企業微課課程開發師和各類培訓師的選修課程。 

    延續閱讀:匠心微課
     

    原載中國慕課

  • iPLOP


    (續上) 微專業不等於輔修專業 

    “微專業,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小而靈活的專業,是大學生在學習原專業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職業發展需求,擴充跨學科知識和提昇工程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廣東工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肖明教授説,“微專業既是對主修專業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實現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路徑之一。” 

    如廣東工業大學開設的智能建造微專業,可以讓土木建築類的學生選修自動化、計算機、機械電子等學科知識;而計算機、自動化類的學生,同樣可以學習土木工程的建造知識。山東大學開設的17個微專業,更是來自該校10所學院,包括生物微電子、多元智能、智慧交通與智能建設等衆多專業。 

    微專業與輔修專業有什麼區別?“輔修專業是在主修專業之外,再選擇一個專業,學生可以兼修本專業以外的任何一個專業。而微專業,則是在主修專業的基礎上,交叉融合多個學科專業的前沿知識和技術。”肖明表示,微專業的設置具有靈活性,它沒有單一的標準,可由學校教師、企業專家根據産業需求進行整體規劃與調整,能夠做到不斷地迭代、優化。

    實際上,除了廣東工業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南工商大學等高校都陸續開設了微專業。

    爲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青睞微專業?在肖明看來,這與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倒逼高校專業和人才培養改革密切相關。他表示:“以往高校的專業設置太細,教育鏈、人才鏈與産業鏈鏈接不緊密,難以有效滿足科技前沿技術發展所需。因此,高校要實施科教融合、産教融合戰略,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並通過專業改革,開設微專業、跨學科課程,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建設。”

    從近兩年各大高校的探索實踐來看,在設置微專業時,學校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緊密連接,以培養産業所需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
     

    不同高校建設路徑不同

    據了解,目前中國高校開設的微專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等院校開設的跨學科課程,屬於高校類微專業;另一類則是以職業技能培訓爲主的微專業,面向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


    微專業是高校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之舉,同時也爲高校提供了一種人才培養的新路徑。各大高校依據自身的資源特點以及未來的發展目標,對於微專業的設置也有所不同。

    例如,武漢科技大學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試點微專業,目前設有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智能醫學、創新創業管理等5個微專業。據悉,武漢科技大學開設微專業,旨在通過靈活、系統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特定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專業素養和行業從業能力,進而能夠讓學生在離開校園後,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提昇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山東大學開設的微專業,則旨在銜接本科與研究生階段的人才培養體系,提昇專業培養方案與職業發展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因此,該校微專業課程的設置一般具有高階性、交叉性和挑戰度。

    廣東經濟發達,市場需要跨界複合型人才。廣東工業大學打造的微專業,面向廣東省“雙十戰略”萬億級産業集群規劃,即10大新興戰略性産業集群和10大支柱性産業集群的佈局,爲廣東經濟發展提供人力支撐。


    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

    微專業不僅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豐富其知識儲備。更爲重要的是,主動選擇自己喜歡的微專業加上多元化的知識體系,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推動高校有效實現教育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智能建造微專業的第一節課,老師就爲我們講解了控制系統的基本知識,這是我們原本的專業學習中沒有涉及的,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和眼界。微專業的上課時間都在週末,讓我能夠充分利用時間,對專業學習和未來就業也都有幫助。”廣東工業大學智能建造微專業首屆學生、智能建造實驗班班長洪燁華説。


    在廣東工業大學,學生在大學一年級第二學期就可以申請微專業。修讀微專業的學生週一到週五按主修專業培養方案學習,週末按微專業培養方案學習,主修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需包含微專業的元素。“兩個培養方案並軌實施,爲學生‘開小灶’‘加營養餐’。”肖明説。

    他認爲,微專業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塑教育教學組織形式的重要手段。因此,建設微專業,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一隻跨學科的高水平教學團隊;創新教學模式與培養方式,提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與學科交叉融合水平;創新評價機制,以靈活、多樣的考核和評價標準,培養創新型人才,爲微專業的建設提供一個開放、多元的發展環境;重視數字化改革,通過慕課、虛擬教研室等數字化平台,共享專業課程資源,以科技手段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原題: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設置微專業;2022年06月16日| 來源:科技日報

    註:“六卓越一拔尖”中,“六卓越”是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一拔尖”就是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 其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一直以來備受關注。

  • iPLOP


    爲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設置微專業?

    從近兩年中國各大高校的探索實踐來看,在設置微專業時,學校一般會選擇與科技前沿技術領域相關的專業學科,與戰略性新興産業緊密連接,以培養産業所需的創新型、複合型人才。 

    “秉承魯班精神,鍛造一流人才。我們是2021級智能建造實驗班!” 在廣東工業大學首個微專業——智能建造的開班儀式上,班級首屆50名本科生滿懷熱忱地喊出了開班宣言。

    2022年,廣東工業大學啟動微專業項目建設工作,計劃每個學院至少開設一個微專業,充分利用科研與企業資源,打造一批“小而美”的特色人才培養項目。
     

    實際上,微專業也並非新鮮事物。近年來,爲貫徹和實施新時代高等教育育人質量工程,國內衆多高校相繼開設了微專業。越來越火熱的微專業,能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爲未來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部分微專業課程)

  • iPLOP

    蘇鈺雯·國外生活體驗

    這次的實習課程,再加上我自己的計畫,前後在英國待了一個月,由英國最南部的首都倫敦一路向北在不同城市停留,最後由愛丁堡離開。這段旅程獲益良多,不但親身體驗了先前在課堂上不斷讀到的英國文化,更藉由在英國的實習課程內容了解英國人對待文化資產的嚴謹態度。

    實習課程分別在伯明罕待兩個禮拜、在利物浦一個禮拜。在伯明罕的課程除了在伯明罕大學的室內課以及伯明罕市區的參訪以外,還去了 Worcester 小鎮、Stratford-upon-Avon、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 Ironbridge、Black Country Living Museum,最後則有一個結束的成果發表會。由於去我是從倫敦過去伯明罕的,一開始抵達伯明罕時非常不習慣。身為英國第二大城市的伯明罕和我想像中的有很大落差,它並沒有我想像中繁榮,而且其移民的高比例和刻板印象中充滿西方面孔的英國城市很不一樣。這些都是我的 culture shock。然而也因為這樣的體驗,讓我更明白都市再生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在伯明罕一邊藉由室內課程獲得英國在文化資產上的相關知識,一邊透過實際參訪把理論和現實狀況結合,這種不在只是紙上談兵的學習方法讓人獲益良多。在 Worcester 的陶瓷博物館我們看到了小型博物館的用心經營,但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經營的困難及困境。在莎士比亞的故居看到了文學觀光的體現。莎士比亞的作品歷久彌新,然而他畢竟已是過往人物,但由於經過打造,使得莎翁故居成為文學觀光的重要景點,這些經驗都很值得我們學習。令人訝異的是我們在莎翁故居參觀時,工作人員竟然帶我們到有珍貴古藏書的會議室進行解說。而且這些珍貴的古藏書並非如果我們一般想像的放置在玻璃櫃裡頭,而是放在會議桌上供我們參觀。讓我們都非常驚訝,也因此有幸親眼目睹古籍的模樣。在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 Ironbridge 參訪更是寶貴的經驗。將工業遺產的 Ironbridge 打造成露天博物館,各景點的串連以及每個景點的獨特性讓此區域可看性非常豐富。亦有外國觀光客因其豐富性及妥善規劃而一來再來。透過將遺產轉譯成露天博物館的方法,不僅能保存地區的歷史,更仍讓這些歷史永續傳遞下去,同時達到教育、娛樂、保存等多重目的。

     最後一個禮拜前往利物浦。身為歐洲文化之都的利物浦令我們驚艷不已。其和伯明罕的不同讓我們深刻體會到各個城市著重的面相以及使用的再生計畫不同所造成的差異。利物浦的亞伯特碼頭區可說是遺產活化的最佳例子。利物浦將廢棄的遺產空間再度利用,打造成觀光休閒遊憩區,並成為全英國除了倫敦以外最多遊客參訪的景點。我們在利物浦的室內課了解了利物浦在規劃 2008 年歐洲文化之都的相關政策及實際行動內容,同時也藉由參訪利物浦各博物館以及文創園區而體會到了利物浦改頭換面後的新意象。

    感想與建議

    這次的暑期實習收穫良多,在兩個城市的不同課程提供了不同面向的學習內容,在伯明罕學到了文化觀光與文化資產保存及經營等面向的知識;在利物浦則是學習到利物浦當初是怎樣在規畫 2008 年歐洲文化之都的相關計畫,以及實地參訪並與管理者對談,這樣的實習課程令我受益無窮。不過由於課程非常充實,導致有些地方行程較緊湊,無法盡情參觀,是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或許之後可以多預留一點緩衝時間,以利於做調整。總體來說,這次實習內容豐富,也因為之前一年在台灣課堂中所學的先備知識讓我們更容易進入狀況。能夠實際走訪英國,體驗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讓我們這個暑假獲益良多(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10 章 國外實習生活體驗、感想與建議〉)

    延續閱讀:

    《藝頻道》電影達人

    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業

    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

    文創觀光發展

  • iPLOP

    蔣嘉惠·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此次在英國伯明罕和利物浦的實習,是我第一次在歐洲的大學中學習知識,也是第一次必須以非一般觀光客的角度,造訪英國。進了校園,我將自己定位為短期交換學生,企圖在有限的時間內汲取所學;出了校園,我則化身為文化觀光客,用心體驗伯明罕和利物浦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城市文化。

    負責我們暑期課程的伯明罕大學教授 Mike Robinson 的授課方式令我印象深刻,跟以往在台灣的上課經驗有所不同的是,他並不急著要把所要教的學問全盤托出,反而丟出幾個觀點,碰觸學生的想法,啟發學生的求知心,要我們學會觀察―以身為截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雙眼去觀察一切讓你感到稀奇特別的事物。我也很喜歡他在我們拜訪 Worcester 鎮的時候,他一路上陪著我們,向城市導覽般地向我們講解街道上能夠觀察的到的英國文化,有些甚至細微到很容易忽略,但文化就是隱含在生活當中,要做到視之為不理所當然,我想我的觀察力還要再多加磨練。

    也正是在國外的生活讓我發現自己在學問上不足的地方,激發出我未來立意完成的行動和學習,例如在前往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的出生地Stratford-upon-Avon 之時,我相當悔恨為何我過去沒有讀過莎翁的經典,唯一讀過的《馬克白》便成為我在紀念品店蒐集符號的依憑,令我明白當旅行時每去到一個地方,我會企圖去找尋我以往的經驗跟這個地方的連結,成功找到它後,就能夠仰賴這個連結更親切地去享受這個景點。

     在鐵橋谷(The Ironbridge)中兩天一夜的學習,我覺得是課程至今以來最特別的,因為我以往並不知道,冰冷堅硬且用勞工血汗堆積而成的工業遺產,竟然也可以如此美麗令人神往。看著寧靜的鐵橋和煉煤窯的剩餘部分,我無法想像工業革命時山谷烏煙瘴氣的樣子。在參觀鐵橋谷中的維多利亞小鎮時,也找到和當地民眾互動的機會,進入整體營造出的歷史氛圍,也是相當不一樣的體驗。

    在伯明罕的最後一天有團體報告,將兩個禮拜以來所學和所觀察到的反饋給教授們,我們這組選了鐵橋谷作為主題,應用在台灣時劉老師所教我們理論於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上,學以致用。在準備報告時和同組同學的腦力激盪和合作無間也是我覺得難能可貴的地方。

     下一站,利物浦,讓我徹底感受港口的特有魅力,亞伯特碼頭和周邊的景色非常美麗,而且具有強烈的在地特色。下榻的旅館就在它的對面,隔天一早立刻和同學前去探索,就和之前在「文化觀光管理專題研究」中教到的一樣,它的確是值得學習的遺產活用案例,能夠親身驗證到在歐文所學習的知識,這也是歐洲實習主要的目的之一吧!

     在這期間我們參觀許多博物館,看到英國人經營博物館的創新思維與培養人文素養的企圖,上博物館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比較起來,我認為台灣的博物館仍是停留在菁英階層和刻意強調的教育功能。

     最後兩個晚上的露天免費音樂會,我都有參與,幾百人一起坐在白色的利物浦博物館廣場,欣賞碼頭頂和美惠三女神對映的景色,觀眾雖多卻不嫌擁擠,氣氛十分悠閒放鬆,是否在歐洲才能享有這種閒情逸致?羅素‧華生的歌聲為我們的暑期實習畫下完美的句點,感謝劉老師不辭辛勞,為我們安排如此精彩的暑期實習和一路上的關照,以及不厭其煩地整合上課所教的學問、所看到的現象,我在此行中獲益良多,靈感滿溢。

    感想與建議

     在這次的暑期觀光實習中,透過上課的理論基礎銜接到文化機構或景點的實際參訪,並與機關主管和負責人對話,了解實際運作層面的議題和考量,充分實踐了歐文所結合文化與觀光的學習。

     在國外生活更能就地觀察到具體的現象以及風土民情,浸淫在不一樣的文化氛圍更有助吸收新知、擴展視野,雖然課程和行程有時因為時間有限壓縮地非常匆忙,但伯明罕校園清幽的環境以及利物浦美麗的港口景色都能解放我們緊繃的情緒,面對不一樣的文化也能更加認識自己與自身的文化背景,總體來說相當享受這次的學習經驗,在學術上和心性上都有所成長。在伯明罕的課程安排上的確令同學比較沒有相對自由的時間,參訪的博物館或文化機構也由於時間限制沒有辦法好好完整地欣賞,伯明罕大學提供的設施也沒有利用的機會,是有點可惜的地方。

    在利物浦的期間,這種情況便改善許多,可能也由於它本身規模較小,文化機構也大多集中在特定區域,在這裡也有比較多時間探索這個城市,隨著接觸一般大眾的機會較高,可更清楚地觀察並感受到它自 2008ECOC 之後充滿活力的文化和人民。劉老師不時召集大家進行討論也是我認為練習反思和發現問題的訓練,藉此刺激出更多的發想,提升比較與分析的能力,是研究生必須培養及擁有的。因此建議可以安排更多的討論工作坊,甚至邀請一起合作暑期實習的北教大文創所同學一同參與,除了讓學生在緊密的課程中有時間複習的機會,也可促進彼此更進一步的學術交流。

  • iPLOP

    賈涵珺·國外生活體驗

     “Okyee?”這趟旅程在伯明罕最熟悉的聲音,非此莫屬。它的主人,是Mike Robinson 教授。Mike 是我們在伯明罕整個計畫的負責教授,除了他自己的課之外,也在其他的行程一路陪同我們,十分盡心負責。第一天到達校園,老師們簡介了他們的領域及將會帶領的課程。老師們口齒清晰,學識淵博。到英國之前原本很擔心,會因為英國腔調的問題而有理解上的困難,當下覺得放心不少。

    關於英國人的地區口音,其實我沒有多慮,因為一出了學校馬上就可以感受到。以前看哈利波特電影的時候,覺得沒字幕都聽不太懂非常沮喪,默默決定有一天一定要學會英國腔,至少 Queen’s English。我們沒有實際和當地人接觸,所以其實不是很確定,後來認識的一個伯明罕人是沒有很重的腔調,但在某訪談利物浦的影片中的青少年說話就有不若既定英國腔印象般優雅的獨特腔調。

    本來一個國家的人的口音就不能單單以地區來分,而是跟教育程度和年齡層也有關係。中午的午餐和接下的幾天都差不多,餐廳的食物份量大,肉類口味鹹,蔬菜基本上是水煮加醬汁,配菜是泡在紅汁裡的扁豆,薯條是唯一好吃的東西,也是唯一在大部分的地方都不會太難吃的食物。但除了義大利菜及泰國越南等亞洲食物,英國人自己的食物其實也有好吃的,只是隱藏在比較隱密的地方。

    參觀莎士比亞故居那天我們便在巷弄間發現了一間小餐館,裡面的客人看來都是當地人,那裏的家常肉派(吃起來有點類似千層麵)就真的不錯吃,價錢約七八鎊,也不算貴。說到食物,英國的國民小吃「炸魚薯條」四處都可以買到,十分普遍。各家口味當然不太一樣,有的地方薯條浸滿了油導致軟趴趴,但大體上魚都是不錯的。特別的是他們的傳統的吃法不是沾番茄醬,而是加鹽與醋。

    聽起來似乎比健康,不過當我第五次看到極肥胖媽媽與極肥胖爸爸帶著極肥胖小孩一人端著一大臉盆炸魚薯條習以為常地大快朵頤時,便不禁開始質疑這個國民小吃是不是有必要改良一下。比如開發小份量的蒸或烤的魚和馬鈴薯配蔬菜之類。在英國人心中,炸魚薯條的健康與美味程度應該都是其次,它代表的,是家的味道。一個英國朋友來台灣這美食天堂後兩個禮拜,竟然沒有樂不思蜀大開吃戒,反而開始想念炸魚薯條;而 Mike 在大力推薦維多利亞村的牛油炸魚薯條時,應該也是這種心情吧,不過他應該是真心的認為那是全世界最好吃的食物?

    感想與建議

     維多利亞村和鐵橋谷是台灣值得學習的模式。固定與教學單位合作除了可以為園區帶來穩定的收入,也是小孩認識自己國家的文化與歷史很好的方式。比起待在教室裡啃課本,跟身著戲服、生命經歷豐富的志工在當代的模擬場景下,孩子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了解與興趣,從小紮根。員工有的是年邁的義工,這些園區讓他們的生命及熱情有了發揮之處,讓他們與人有互動的機會,且認為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且快樂的,間接也讓當地社區內老人的問題有了改變的契機。除了志工必須要經過相關的訓練,給薪的員工篩選標準更是嚴格,要有對當代豐富的知識了解,還要「演」出負責的腳色,就像當代的印刷廠,養豬女和小學教師。反觀台灣的客家園區,就在我家旁邊,但是改建好了之後並未被廣泛利用,應可參考歐洲經驗改善園區效益。這次的實習除了讓我學習到英國文化觀光的經驗之外也有很多的文化體驗,非常感謝老師辛苦安排精彩的課程。(下續)

  • iPLOP

    黃璽允·國外生活體驗

    伯明罕

    結束了倫敦為期一週的行程,於七月一日時抵達伯明罕,與倫敦相比,伯明罕相較之下是一座比較沒那麼生動有趣的城市,建築也比較灰暗,明顯帶有工業革命後的感覺。整個城市有很大部份都在進行工程,我們在進行徒步導覽時的導覽員說:「為了要讓生活變得更好,我們的城市不斷地在改變。」我十分納悶,便問她:「那什麼時候才會達到那個『更好』的終點呢?」她答到:「等到這個城市看起來『富有』的時候吧。」

     我們在伯明罕的兩週內,除了伯明罕大學豐富且受益良多的課程外,尚參訪了許多文創或都市更新、行銷等相關組織,也與他們進行一番對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Marketing Birmingham”,該組織負責承辦伯明罕的都市行銷策略等事宜,在與其座談的時候,發現它們的行銷策略完全偏重於 MICE 產業,似乎對文化資產及文化觀光方面興趣缺缺。對此我們大感不解,為何這個城市總想要擺脫過去,把一切寄託在未來呢? 對於留存下的工業遺產,伯明罕似乎不大關心這些能夠彰顯城市特色和提升觀光意象的資產,反觀台灣則是各個縣市都要汲汲營營要找出能夠代表自己的特色來做觀光,卻有些使文化觀光過於商業之感。伯明罕使我對於「創意英國」有了不同的體認,同時也體會到首都倫敦和第二大城伯明罕間巨大的文化差距。這是一個完全以經濟導向的城市,許多具有吸引力及轉化為文化商品潛力的文化資產和藝術家,也許在城市的發展遠景中被遺忘,但並不是代表伯明罕做得不好,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現階段的發展重點,事情總不是一蹴可及,在文化創意的發展上,也許伯明罕在未來還是可以期待的。

    利物浦

    在經歷連日大雨的伯明罕後,便一路北上到了風光明媚的利物浦,對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非常良好,乾淨明亮的市容和氣勢萬千的 Albert Dock 博物館群,使得被英國天氣弄得有點憂鬱的我,瞬間恍如置身桃花源般的錯覺。在 2012 年的現今,真的很難想像利物浦的經歷過後工業時代的大蕭條。在經過一番改造,終於脫胎換骨成我們現在所認識的充滿活力且迷人的利物浦,不愧為 2008 年的世界文化之都。

     我們在利物浦時的課程是在 LJMU 進行,大部分討論的議題是 08 年的世界文化之都,如何達成、及如何維持,我們實地在利物浦學習,了解這個城市是如何以文化帶動都市更新,進而吸引人潮、建立社區凝聚力、創造觀光收入。而除了課程之外的參訪活動,像是 Bluecoat、Beatles Story、Tate Liverpool、Liverpool Museum 等,也許是因此和伯明罕有巨大的反差,在利物浦從事文創工作的人,比較起來都非常的有信心,而且熱愛這個城市。漫步於 Albert Dock 時,從人們臉上的表情及眼神,便可以明顯看出無論生活或工作,都是自信且快樂的。在利物浦的一個星期,過得相當充實,這個城市處處都應證了上課時學習到的理論,能夠實地走訪利物浦,對於學習文化觀光的學生,我想,我們是幸運的。

    感想與建議

     本次實習來到了英國的伯明罕和利物浦等地,之前雖然遊歷過歐洲很多地方,但都僅止於歐陸,未曾踏上大英帝國的土地。在實習前一學期,也參與了所上開設「英國文化觀光」課程,對於英國文化創意產業、創意城市等議題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也為海外實習之旅奠下基礎,對這次海外實習之旅更是期待。除了實習行程外,尚在實習開始前規劃了為期一週的倫敦行程,除了課程所到之地外,也在英國首都深刻體會到了英倫文化風情。

    本次赴英暑期實習的行程十分緊湊充實,在各方面都可說是相當完備,在實在必需先感謝負責統籌的劉老師和所有一起幫忙的師長同學。唯仍有一些建議在此提出:1.在伯明罕時的課程過於緊湊,大部份的日程都是由一早排到傍晚,除了需腦力激蕩的課程外也加入需耗費體力的參訪行程,尤其不巧當時伯明罕天氣狀況奇差無比,更使疲累,若能減少一些行程也許會使學習品質更提升一些;2.參觀博物館的行程有些過度頻繁,導致有些得到「博物館疲乏症」,對不是將博物館視為相關研究主題的同學來說,博物館的行程比重上來說還是大了些,也許會有些失焦的狀況。

  • iPLOP

    徐藝真·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為期二十一天的暑期實習課程,因為有老師及同學的陪伴而顯深刻有趣。大家的討論和意見交換,因為研究題目及興趣的不同,各自所觀察的事物和著眼的例證,都是再好不過的學習對象,彼此成為研究艱路上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此外,從課堂上共同學習、嬉鬧的對象,到歐洲成為了一起洗衣、做餐點,每日固定集體到超市拜訪,以及關心彼此身體,相互扶持照顧的家人一樣,再再都是值得收藏並不斷玩味的回憶。然而,整趟旅程最難能可貴的,是種種關於歐洲的文化體驗。從日常生活的採購以及隨意的街道小逛,或是同英國人不經意的點頭微笑,以及對當地人情風貌的觀察,都不難察覺與台灣的眾多差異;同時,循著這樣的民族性格與文化背景,對於我們在進行英國文化與觀光發展研究時,便能有一較清晰且通盤的了解與思考。

    感想與建議

    隨著期末不斷地被報告追趕,以及馬不停蹄實習籌備會議的進行,碩一生涯好似匆匆劃下了句點,轉瞬間我們已然踏上英國這塊土。

    何其幸運的,所上是與擁有豐富文化及藝術資源的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合作,使得暑期前半段的實習課程,對於大家的學習和歐洲見聞都幫助甚大。藉由擁有不同專業背景教授的講述,從何謂文化觀光的基本問題開始探究,以及英國遺產法規、信託組織的介紹,乃至於整個伯明罕城市的都市再生計畫;當然還包括許多與城市及觀光發展相關的非官方機構或私人企業的參訪與會談,從原本都僅是坐在台灣的教室裡紙上談兵,一直到實習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的應證了過去在課堂上的所學所聞。

    一方面除了檢視文化觀光發展理論的實踐,對於英國許多由私人經營的觀光產業,於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奮力生存,深感佩服,並從中觀察英國在發展城市、推廣觀光以及文化資產的使用與規劃上,能有良好成效的關鍵,甚至是與歐洲其他城市做法的異同。另外,在汲取英國伯明罕市經驗的同時,課堂上開放的回饋與討論時間,促使我們適時地發揮批判的精神,從不同面向探討伯明罕市發展經驗的成功與缺失,藉此反思台灣,引以為借鏡;同時,交流彼此的意見,說明台灣城市與文化觀光發展的經驗,激盪雙方更廣泛、深層的思考。

    而在伯明罕大學所提供豐富的理論與實務課程中,讓我收穫最多並對日後論文研究幫助最深的,是世界遺產-鐵橋谷(Ironbridge)的田野調查:這是我頭一次親臨工業遺產的現場,觀察當地是如何使用被廢棄閒置許久的廠房和工業機具,重新詮釋安排過去的歷史,縮小工業遺產與觀光客的認知距離,極力推動觀光的發展;以及持續地擴展當地傳統產業,並注入創新的經營模式,幫助這些產業與新興的文化創意概念接軌。與此同時,結合過去了解以及自身研究的其他工業遺產案例,從中比較各個國家或城市,關於工業發展的歷史背景、工業遺產的保存與法規,以及遺產本身的規模和發展狀況,設法歸結出不同工業遺產在閒置空間的利用、體驗觀光的導入與創意產業的引進有何異同。

    在暑期後半段的實習課程,來到海港城市利物浦(Liverpool),由利物浦大學提供系列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執行計畫和成果報告,從經濟、社會文化與觀光發展的角度,分享舉辦大型節慶的成功經驗;另外,同樣身為世界遺產的亞伯特碼頭(Alberdock),是如何聯合博物館群來述說城市過去輝煌的航海故事。於此,我們體現了一創意城市是如何妥善使用其觀光資源,結合正確的行銷手法,不僅獲得歐洲文化之都的殊榮,也喚起地方居民的認同意識,共同協助城市的發展。

    最後,暑期的實習課程並不僅止於換間教室、換批老師來上課,而是實際至歐洲後,親身體驗文化觀光於當地的實現,如何實現以及實現的成效等,才是此行最重要的意義。

  • iPLOP

    文學觀光

    文學觀光一直是英國強力發展的重點項目,從莎士比亞到福爾摩斯到近代的哈利波特,英國文學的傳統一直以不同的面貌面對嶄新的世代。這次有機會前往莎士比亞故居並與不同機構對談,我覺得是非常棒的安排,並可藉此一窺英國文學觀光的悠久傳統,並見證透過想像力所能創造的巨大經濟效益。

    Worceter 的陶瓷產業

    Worceter 是我認為這次英國之旅最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旅行。不只因為其豐富的收藏讓我大開眼界,更因為它目前經歷的危機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傳統產業在沒落之際如何找到其他的出路;是轉型呢?還是想辦法恢復過去的榮景?儘管Mike 一直強調作為一個 Cathedral City 他曾經在歷史上所扮演的重要性,但如何讓人再度產生與自身歷史的連結感,我認為是他們未來必須面對的更重要課題。

    感想與建議

    這次的實習在緊湊而充實的步調中度過,除了英國經典的陰冷天氣以外,有幾點是我認為這次實習比較美中不足的地方,特別提出作為未來實習的參考:

    行程過於緊湊:中午往往必須一邊狼吞虎嚥的吞下午餐,一面趕往下個景點。考慮到參訪行程之間的距離長度,我認為之後必須再留多一點充裕的時間讓大家休息,才能有更好的精神與體力學習與交流。

    除了日常的行程太過緊湊,整體的行程安排少了一點自由探索城市的機會,是有點可惜的。特別是在伯明罕時,上完兩週的課程大家就必須離開,我認為少給就憑著兩週的匆忙印象就給伯明罕蓋棺定論,未免有失公允。例如精彩的Barbar Institute 等等都值得 second visit。另外像學校的圖書館設備,或是那個藏書 12 萬卷的超棒圖書館,我們也沒有機會去使用 這次雖然是兩校合辦,但彼此的學生卻缺乏交流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如果將來能夠出一些合作的 assignment 並隨機分組,讓彼此能有對話的機會,我想會是非常好的交流。(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10 章 國外實習生活體驗、感想與建議〉)

    延續閱讀:

    《藝頻道》電影達人

    工業遺產文化創意產業

    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

    文創觀光發展

  • iPLOP


    王思宇·國外實習之生活體驗

    今年的暑期實習可說是充分體現了歐文所強調文化結合觀光的精神,在為期三星期的實習課程中,前兩個禮拜是與伯明罕大學合作,由 Mike Robinson 領導的團隊設計一系列的參訪課程,參訪重點乃在於伯明罕近郊的工業遺址。英國經歷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至今已逾兩百年,在工業發展逐漸被鄰近的法國及德國取代之後,近年來逐漸致力於將工業遺址轉型成為觀光景點,因此在這次的參訪中我們便逐一拜訪這些景點,並與負責策畫的主事者進行交流與對談。最後一個禮拜我們移師至利物浦,這個海港城市所呈現的是與重工業氣息濃厚的伯明罕截然不同的風格;特別是在經歷 2008 的歐洲文化首都的洗禮之後,「以文化領導城市再生」便成為之後歐洲其他城市的模仿典範。而在這三星期之中,我們除了得以聆聽大師級的演講之外,更實地走訪這些景點,以親眼見證這些遺產轉變的過程。以下的心得分享乃是針對實習過程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經驗所提出的反思。

    探索城市(城市印象)

    伯明罕與利物浦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城市典型:前者乃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後者曾以全球第二大商港聞名。這兩者在今日的城市發展與規劃上,我看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作法。伯明罕似乎急於擺脫過去的工業歷史,因此整個城市不斷的在進行翻修與改建。作為交通樞紐的火車站周邊蓋滿了商場與百貨公司,每到假日便擠滿逛街的人潮,而坐落於城市另一頭的美術館卻有些乏人問津。至於利物浦呈現的則是另一種風貌;千禧年以來的城市規劃致力於讓人們重新親近水岸,2008 的歐洲文化首都給利物浦一個很好的機會重新整頓港口特區,引進博物館、餐飲設施與郵輪(鴨子船),並在離港口最近的區域設置了大型購物商場(Liverpool One)。這些措施重新聚集了人潮,重新賦予這個城市活力,同時也給予了藝術家們一個揮灑的空間。

  • iPLOP

    參考文獻

    Brooke, X. (2007). Acquisitions (1987-2007) at National Museums Liverpool.

    Burlington Magazine, 149(1255), 737-744.

    Couch, C. and S. J. Farr (2000). Museums, galleries, tourism and regeneration: Some experiences from Liverpool. Built Environment, 26(2), 152-163.

    Crow, C. (2005). The world according to Liverpool (World Museum Liverpool).History Today, 55(6), 8-9.

    Ivanovic, M. (2009). Cultural Tourism. Landsdowne: Juta Academic.

    Mommaas, H (2004). Cultural Clusters and the Post-industrial City: Towards the Remapping of Urban Cultural Policy. Urban Study, 41(3), 507-532.

    Sepe, M. (2010). Cultural tourism and creative regeneration: two case studies.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Van Aalst, I. and I. Boogaarts (2002). From museum to mass entertainment - The evolution of the role of museums in cities. Europea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9(3), 195-209.

    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 http://www.liverpoolmuseums.org.uk/

    王嵩山,(2005)。博物館、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博物館學季刊,19(4),5-6。

    呂憶皖,(1999)。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以格拉斯哥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3(2):13-21。

    黃光男等著,(2002)。2002 年博物館館長論壇論文集:文化、觀光、博物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泓易,(2009)。 吳瑪俐與環境藝術行動。現代美術,146,44-51。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9章]〈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作者:王思宇)

  • iPLOP

    2 人事方面

    根據 2011 年的最新統計,目前利物浦博物館群的員工人數為 601 位(445位全職人員與 156 位兼職人員)。除此之外,各館也仰賴大量的志工協助不同的專案,根據訪問到的志工表示,部分的志工會因為地緣關係或興趣而特別偏好某個博物館(即到離家近的博物館當志工),但大部分的志工來自四面八方,並無特別的喜好。而博物館群的員工與志工均可因應各個博物館的不同專案需求而隨時做機動調配,因而在人事運用上相當彈性。

    3 展覽方面

    博物館的展覽策畫均交由各館的策展人及其工作團隊來決定,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各館均享有相當高的自主性。然而各館之間也會彼此合作,分享彼此的資源或互相借展收藏品以配合某期的特展或專案。除此之外,在各館的館外可看到其他館的宣傳旗幟,在館內也可找到其他館的宣傳文宣。根據個人的觀察發現,距離其他館較遠的利斐夫人藝廊與蘇德利之家的宣傳文宣是所有博物館中最完整的。這也同時印證了媒體公關部主任 Tracy McGreah 的說法:即在行銷策略上,由於各館都有各自的觀眾群,因此針對位置偏遠、無法分享到市區地利之便的博物館,其策略乃在於找到特定的觀眾群並想辦法將數量最大化。

    同時,對於其他的合作夥伴而言,觀察觀眾群的流動方向並想辦法增加其數量,便成為另一種操作模式。

    4 其他合作夥伴關係

    除了同屬於博物館群中的合作夥伴,管理與行銷部門也積極向外拓展各種不同的合作可能性。舉例來說,在研究教育方面,利物浦大學便成為學術支援的最佳合作夥伴,目前在奴隸貿易以及考古研究上都有研究的專案在進行中,而研究成果便可成為共享的資料庫。另外像是與遺產公益基金會合作開發實習訓練計畫,以訓練未來的博物館人才;或是與其他國內或國際的博物館在展覽上的合作(互相交換展品或是借展等),能夠讓博物館群的網絡更加穩固與豐富。

    整體而言,利物浦博物館群為利物浦城市及周邊所創造的經濟產值在 2011年達到了 788 萬英鎊,同時創造了近 1400 個全職的就業機會。

    小結

    利物浦博物館群作為英國目前少數幾個文化產業群集,其運作模式在目前看來可說是相當成功。除了能夠不同博物館彼此的資源能夠充分利用與分享,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無謂的惡性競爭,以及塑造一個集體的認同感(Crow, 2005)。根據不同博物館的負責人的對談,其對於博物館群的群聚效益都相當認同,並口徑一致的認為各館彼此之間並無所謂的競爭,每個博物館都佔有自己的優勢位置,並與其他博物館對話。

    此外,在觀眾的參與度上,海事與奴隸博物館固然分享了靠近水岸所帶來的地利之便,能夠吸引不同年齡與層級的外地訪客;但在較遠的利斐夫人藝廊與蘇德利之家,他們也同樣擁有自己固定的觀眾群。在拜訪蘇德利之家的那天,在博物館後院的小花園發現了一位坐在長椅上的小姐,正悠閒的喝著下午茶,享受一個人的寧靜;而在沃克藝廊的中午用餐時刻,許多老人家正三三兩兩的聚在一起,邊話家常邊享用午餐;而去年新開幕的利物浦博物館,則隨時可看到悠游的人群、活潑的學生、推著嬰兒車的母親,走進博物館的大門,去享受博物館的氣氛,當下,我突然領悟,他們正在共同創造屬於利物浦人的故事。

  • iPLOP

    海事博物館 (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

    海事博物館於 1980 年開幕,其常設展主要展示利物浦過去海權時代的輝煌歷史;在 18 世紀工業革命時期,利物浦曾作為世界上的重要商港而與上海、紐約、倫敦等大城市平起平坐,商港的全盛期還包括了大批移民潮與奴隸貿易的議題,同樣在這個博物館獲得展示與討論。除此之外這個博物館也不定期推出特展,以便重新解讀與討論不同的議題。

    蘇德利之家(Sudley House)

    蘇德利之家為 19 世紀鉅富 Nicholas Robinson 的私人宅邸,坐落在利物浦的郊區,相對於其他七間博物館的距離最遠,離市區約 20 公里,搭乘公車需時約15~20 分鐘。這間博物館於 1996 年對大眾開放,其完整保留了 19 世紀的建築樣式,也是英國唯一原址原樣呈現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的博物館,博物館中除了呈現當時的家具與裝潢擺設,也展示了主人精彩的私人收藏,包括了蘭斯爾與透納等人的畫作。

    國際奴隸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

    國際奴隸博物館與海事博物館位於同一棟建築物內,2007 年起在海事博物館的三樓規劃了這個展區,展示關於奴隸貿易的這段歷史與人權相關議題的討論。此外也是外地觀光客最常造訪的兩個博物館。

    英國國立關防博物館(UK Border Agency National Museum)

    2008 年五月起在海事博物館的地下一樓開始開闢了這個特殊的展區:展示的內容包括了各種走私、偷渡以及邊界犯罪與關稅的物件與議題,讓人一窺神秘的海關關防工作的黑暗面。

    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

    於去年(2011)年七月新開幕的利物浦博物館可說是集博物館群之大成的一個精神象徵;這座博物館不但外型新穎前衛,其展示概念也相當特別,其標榜的是一座以市民為概念主體的博物館,因此其中除了展示利物浦這座城市本身的歷史,並設計了許多方案讓市民能夠第一線親身參與,讓市民自己來說自己的故事,融入大量市民參與元素之後,這座博物館呈現的不只是冰冷死板的建築,其本身就宛如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在這個城市的水岸上開展。

    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成效

    2008 歐洲文化之都的頭銜為利物浦帶來了大量的觀光客,也再度提升了利物浦在國際上的能見度。以文化作為城市再生的動力,博物館群在其中功不可沒。

    根據 2011 最新的觀光客人數統計(見下圖 9.2),博物館群吸引超過了三百萬訪客的造訪,可見在 2008 活動結束之後,這股博物館熱潮仍持續燃燒。以下透過年度會報與訪談,簡單分析其聯合經營的方式與成效

    1 財政方面

    共屬於同一架構的利物浦博物館群每年接收來自中央文化、媒體與運動部門的財政補助,再依據各個博物館的需求進行資金調配。另外因應英國自 2002年起實施國立博物館免門票費的政策,因此八個博物館全部開放大眾免費參觀。表面上看起來,政府似乎砸大錢補助博物館的運作,然而,訪客的到來可增加周邊其他相關餐飲及觀光單位的營收,連帶便能增加國家的財政稅收。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9章]〈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作者:王思宇)

  • iPLOP

    博物館與地方風格

     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中,建立獨樹一格的地方風格成為在競賽中勝出的重要條件。然而,博物館或美術館作為重要的文化機構,在城市的發展上是否確實扮演了推手的角色,則有待檢驗。西班牙畢爾包引進了古根漢美術館,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而轟動一時,造成各國政府無不極力爭取「古根漢」這個金字招牌來駐地;然而,博物館全球化其實也暗藏著文化均質化的危機。正如王嵩山(2005)針對「都市發展或再生是否真的需要博物館?」的現象提出的質疑,博物館若一昧追求經濟發展,則容易淪為另一種商業生產的工具。

     而歐盟自 1985 年起推動的「歐洲文化之都」的計畫,其目的即在透過發掘特殊的地方文化資產以引領城市建設與文化行銷。利物浦身為 2008 年的歐洲文化之都,也順利成章的搭上這列順風車,透過 Albert Dock 水岸的重建與博物館群的資源整合,成功的為利物浦塑造了一個嶄新的城市形象。「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目的在促進館際間的水平整合,擴增觀眾群並分享不同的資源庫(呂憶皖,1999);此種手段乃取材自企業界的集團式經營,例如台灣的統一企業旗下整合了藥妝店、咖啡店、便利商店等,利用不同的通路讓商品廣為流通,並藉機吸引更多不同型態的消費群,以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以下,將逐一介紹組成利物浦博物館群的各個單位;其次將透過實地參與觀察與隨機訪談所收集到的資料,進一步分析各單位之間如何協調合作與共享資源;最後,將點出博物館群如何發揮其角色功能,吸引在地民眾的參與並共同塑造出利物浦獨特的地方風格。

    利物浦博物館群

    利物浦博物館群(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前身為 National Museumsand Galleries on Merseyside,2003 年正式更名為 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

    這個博物館群並非因地緣關係組成,而是以同屬同一組織架構的方式來運作。旗下共涵蓋八間博物館與美術館,大部分展館位於市區中步行可達的距離(如下圖 ),一部分博物館即位於 Albert Dock 碼頭上,一部分則位於市中心的火車站附近,而其中最遠的當屬距離市區大約 20 公里的蘇德利之家(Sudley House)

    利物浦博物館群的八間博物館雖屬相同的組織管理系統,彼此分享共同的人力設施,但在經營上則採各自獨立運作,以下將按照成立先後順序分別簡介這八間博物館:

    世界博物館 (World Museum)

    世界博物館成立於 1851 年,是利物浦博物館群當中最早成立的一個單位。其收藏包括了自上古時代至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考古收藏、與自然史有關的各類動植物標本、民族學、地質學以及天文學的相關物件,含括範圍極廣,收藏極為豐富,因此常成為學校校外教學的好去處。

    沃克藝廊 (Walker Art Gallery)

     沃克藝廊位置比鄰世界博物館,自 1877 年開館至今約已有 130 年的歷史,其收藏涵蓋了中古時期自 13 世紀至今的畫作,雕刻作品、以及裝置藝術;主要收藏重點集中在文藝復興與啟蒙主義時代。

    利斐夫人藝廊 (Lady Lever Art Gallery)

     這座藝廊的收藏忠實反映了第一代主人 Lord Leverhulme 的收藏品味;從1922 年開館至今,展示的大多是 1880 年以降的畫作。這些畫作原來是作為Leverhulme 自家肥皂品牌 “Sunlight Soap” 的產品廣告,後來其收藏範圍也擴大到瓷器、木頭家具、各類工藝品等等,使得利斐夫人藝廊成為一個專業的畫作及工藝博物館,其中最精采的收藏包括一大批英國名瓷 Wedgwood 的作品。

  • iPLOP


    王思宇
    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

    在商業界,透過整合共同屬性企業,以聯盟的方式擴大可利用的資源並追求更大利潤,乃常見的行銷策略。而「博物館群」的經營也取材自相同概念:透過博物館之間水平的館際合作,整合不同部門的資源以吸引更多的參訪者,已是博物館界不可避免的趨勢。特別在台灣,隨著政府財政緊縮,博物館也朝向公辦民營或法人化的變革趨勢發展,未來各博物館勢必得增加自籌款的比例。

     由上述的背景所知,將博物館納入觀光業的系統,致力發展文化觀光便成為當代新興的趨勢之一,而「博物館群」則是此一趨勢下重要的行銷策略。博物館在整合資源的過程中涵蓋了研究,典藏,展示,教育,行銷以及經營管理等多項層面,本文將以個案研討(case study)的方式,從組織和營運的觀點來剖析利物浦博物館群的經營管理策略,以及連帶的觀光效益,以期能成為台灣日後各地區整合博物館資源的參考。

    前言

     在觀光業蓬勃發展的 21 世紀,文化觀光逐漸成為近年來的顯學。根據聯合國文教組織對於「文化」的定義:文化乃一集結了特殊的物質、精神、知識與情感之複合體,能夠充分反映出該社會組織或族群的特質(Ivanovic, 2009)。換言之,文化的層面包括了有形或無形的地景、建築、語言、表演藝術、美術、工藝、傳統節慶、社會互動模式等形式,而博物館作為保存這些物質或精神遺產的重要場域,無庸置疑的成為文化觀光的核心。

    而事實上,博物館在本質上的重要改變主要發生在 1960 年代前後,作為典藏、修復與提供大眾社會教育的角色輪廓從這個年代開始逐漸清晰。而根據 2002年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艾雷曼女士(Yani Herreman)的觀點,當觀光業在 21世紀成為推動經濟的主要動力,博物館作為一個觀光景點乃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一項來自荷蘭的調查數據顯示,觀光客所從事的各類活動中,參觀博物館的比例高達 36%,僅次於欣賞風景的 58%,證明了博物館在觀光活動中的確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反觀台灣的現況,1982 年代文建會成立之後的十年內,台灣進入了「大美術館」的時期,各類型的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頭(陳泓易,2009)。然而,台灣的博物館經營大多採獨立運作的方式,因此造成了資源分散以及惡性競爭的情況。再者,近年來在政府財政緊縮之下,許多博物館均面臨預算被削減,而必須增加自籌款比例的狀況。有鑑於此,整合具有地緣關係的博物館,或是整併不同性質的博物館至同一個組織架構中,使其成為力量強大的博物館群,將是未來博物館發展時的一個重要策略。

    然而,在整併的過程中,如何在爭取資源的過程中保有自主營運的獨立性,將成為博物館的經營者所必須面對的兩難;在這個議題上,比我們早先起步的歐美國家或可提供一些案例以咨借鏡。因此,利用今年暑假至英國利物浦實習的契機,得以有機會親身參與觀察利物浦這個城市在經營博物館時的運作模式及其成效。本文希望能透過此案例,針對利物浦博物館群的經營模式如何成功帶動社區參與及營造地方風格這兩個不同的面向進行分析,以期作為博物館界未來的一個經營參考。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9章]〈一場豪華的行動藝術饗宴―利物浦博物館群的聯合經營模式〉作者:王思宇)

  • 堅持深博

    參考文獻

    Allen, L. R. (1988).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7(1), 16.

    Butler, R. (1999). Problems and issues of integra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earce, D. & Butler, R. (Eds.). London: Routledge.

    Costa, J. (1995).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7(7), 27.

    Connelly, Greg. (2007). Testing Governance―A Research Agenda for Exploring Urb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Policy: The Case of Liverpool 1980-2000. Tourism Geographies, 9(1), 84-114.

    Ganga, R. (2009). Deindustrialis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A Case-Study of Tate Liverpool’s Youth-Programm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6(9), 481-493.

    Garcia, N. (2003). O Museu entre a cultura e o mercado: um equilibrio instável. Coimbra: 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Coimbra.

    Gonçalves, A. R. (2007). Managing 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Tourism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Museums and Local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GM2007 Conference, Faro, Portugal.

    Grunenberg, C & Nixon, A. (2011). Building on a Remarkable Year. Tate Liverpool.

    Hernández, J., & Tresseras, J. (2001). Géstion del Patrimonio Cultural. Barcelona: Ariel Turismo.

    ICOM, Declaration of Quebec – Basic Principles of a New Museology 1984. Retrieved from

    ICOM, 21st General Conference in Vienna, Austria.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Jones, R. (2010). Albert Dock Liverpool: The Complete Guide. China: Rja.

    Lorente, P. (ed.) (1996). The Role of Museums and the Arts in the Regeneration of Liverpool. Leicester: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Lauria, M. (1994). Waterfront development, urban regeneration and local politics in New Orleans and Liverpool. College of Urban and Public Affairs (CUPA) Working Papers, 1991-2000. Paper 2.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works.uno.edu/cupa_wp/2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a). Changing Lives: Economic impac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b). Education LIVE: Museum activities for early year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colleges.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8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作者:蔣嘉惠)

  • iPLOP


    參考文獻

    Allen, L. R. (1988).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ty lif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7(1), 16.

    Butler, R. (1999). Problems and issues of integrating tourism development.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Pearce, D. & Butler, R. (Eds.). London: Routledge.

    Costa, J. (1995).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ourism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7(7), 27.

    Connelly, Greg. (2007). Testing Governance―A Research Agenda for Exploring Urban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Policy: The Case of Liverpool 1980-2000. Tourism Geographies, 9(1), 84-114.

    Ganga, R. (2009). Deindustrialis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A Case-Study of Tate Liverpool’s Youth-Programm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16(9), 481-493.

    Garcia, N. (2003). O Museu entre a cultura e o mercado: um equilibrio instável. Coimbra: Instituto Politécnico de Coimbra.

    Gonçalves, A. R. (2007). Managing Cultural Attractions and Tourism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Museums and Local Commun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GM2007 Conference, Faro, Portugal.

    Grunenberg, C & Nixon, A. (2011). Building on a Remarkable Year. Tate Liverpool.

    Hernández, J., & Tresseras, J. (2001). Géstion del Patrimonio Cultural. Barcelona: Ariel Turismo.

    ICOM, Declaration of Quebec – Basic Principles of a New Museology 1984. Retrieved from

    ICOM, 21st General Conference in Vienna, Austria. 2007. Retrieved from 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Jones, R. (2010). Albert Dock Liverpool: The Complete Guide. China: Rja.

    Lorente, P. (ed.) (1996). The Role of Museums and the Arts in the Regeneration of Liverpool. Leicester: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Lauria, M. (1994). Waterfront development, urban regeneration and local politics in New Orleans and Liverpool. College of Urban and Public Affairs (CUPA) Working Papers, 1991-2000. Paper 2.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works.uno.edu/cupa_wp/2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a). Changing Lives: Economic impact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at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b). Education LIVE: Museum activities for early years,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colleges.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8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作者:蔣嘉惠)

  • iPLOP


    結論

    由上述實例可見,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發展的觀光獲得市民極大的認同,原因除了遺產本身所代表的歷史意涵的連結,以及博物館群它們所闡述的過去與文化和市民的記憶高度相關,更重要的是,它們供給了市民親身參與協議的機會和權利,使市民可在這些文化遺產和機構中找到歸屬感、享有權和驕傲―以利物浦的文化為榮;另外兩項社區民眾最在意的城市觀光發展滿意度評估標準:

    公共服務設施和環境(Allen, 1988),也因為利物浦優良的都市再生結果,將後工業城市轉型成為文化觀光城市,尤其在2008年的ECOC成功地帶來廣大的觀光客來訪之後,民眾開始真正領悟到利物浦的文化特色,幫助民眾更加了解自己的城市魅力,承認利物浦是一個值得一訪再訪的觀光勝地,其中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無疑地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時,由於觀光而隨之升級的公眾建設也提升了人民生活品質,觀光人潮湧入利物浦和亞伯特碼頭帶動起周邊消費,促進經濟發展;人民也得以享受ECOC結束後留下的遺產和效應,例如於2012720-21日在碼頭頂舉辦的《Music on the Waterfront》免費露天音樂晚會,邀請美聲男伶羅素‧華生、皇家利物浦愛樂管弦樂團(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以及多名歌手現場表演,便是由Capital of Culture Legacy Found所資助。種種文化觀光發展帶來的好處使得居民和觀光的「社會交換」(Social Exchange Theory, Ap, 1992),包括資源上和權力上的交換(Costa, 1995),達到高頻率而且平衡的狀態,利物浦居民對城市發展觀光持著正面態度,也讓文化遺產、觀光和當地社群之間繼續維持正向的關係。
    (下續)

  • iPLOP

    (續上) MDC1981年發表的發展策略,即包含了設置公部門與私部門的合作網絡,保證社會生活品質的改善,包括住房供給,給失業者的技能訓練等等,以吸引地方單位、社群、私部門和志願者投資的意願作為工程資金,而它們也確實在1992年實踐他們的承諾,在原本規劃的住宅區落成500間房子。1990MDC的建設策略中,其中包含改善利物浦民眾在交通、工作技能、住房、工作和環境(Lauria, 1994)。

    另外,Colin Bordley也強調亞伯特碼頭相當尊重附近居民和地方單位的意見,在舉辦任何可能將影響他們的活動之前,都會先徵詢他們的意見,讓他們參與討論,以及告知他們這個活動可能會影響的層面,民眾知道他們是被在乎的,如果他們不願意受到活動的負面產物波及(例如噪音、交通阻塞等),他們有權利拒絕,使抱怨減至最低。舉例來說,亞伯特碼頭海盜節(Albert Dock Pirate Festival)當中的活動施放海戰的大砲,但它們有先行向居民預告這些大砲將會施放和持續的時間,並爭取他們的同意(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四大博物館也不只將目標客群放在外來觀光客,他們各自也策劃了非常多元的教育性質活動與工作坊,提供給兒童,學校團體、家庭、成人、學術人士等等,使他們從涉入活動的經驗中獲取知識。而這種方式,受惠最大的就是利物浦的群眾,因為他們不會如觀光客一樣受限於距離,這是這些博物館對利物浦社會的回饋,實踐它們的社會責任。

    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則是在剛遷移至亞伯特碼頭時,曾遭逢當地居民的質疑,認為現代美術館並非利物浦當務之急所必要的建設,而在當時由工業經濟過渡到知識經濟的定位晦朦期,泰德利物浦美術館面臨來自地方社會的壓力和敵意,如果和當地社群沒有友好的關係,就很難獲得他們的支持以發展永續的觀光,泰德利物浦美術館也只會淪為一個從倫敦來的入侵者。

    它們所採取的對策就是除了在當地廣為宣傳,也企圖和民眾對話,告訴他們泰德利物浦美術館歡迎所有地方人民參觀,降低陌生感,並且提供許多相關教育活動、開發利物浦當地的客源、實施能夠貼近當地社群的策略、鼓勵群眾加入泰德會員享受優渥的福利、請當地人民擔任志工,將觸角伸及利物浦較缺乏文化資源的地區,針對那些平常不會去博物館的群眾,提升他們接觸藝術文化的機會等等,找到自身在利物浦的定位,著重在成為「在當地」的泰德美術館,而非從倫敦來知名博物館品牌。另外,它並沒有企圖爭奪前往利物浦內的其他兩個藝術博物館:沃克畫廊(Walker Art Gallery)和利斐夫人畫廊(Lady Lever Art Gallery)的客源,反而認定這是提供給民眾不同體驗與學習的機會,且更多的畫廊意味著更多的參觀民眾,進而達成和在地博物館的和諧關係(J. Pyn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下續)

  • iPLOP

    (續上)至於泰德利物浦美術館,是於 1980 年代時,由於泰德倫敦總館收羅的藏品與時俱增,另外為了展現英國的現代藝術成就,並且鼓勵年輕族群對藝術的興趣和教育,而在利物浦亞伯特碼頭建立分館,於 1988 年開館,1998 年翻修擴建完成,是英國境內倫敦之外最大的現代藝術美術館,其收藏藝術品是國家級的標準,是泰德美術館的第二個分館,大大增加利物浦在藝術上的特殊地位,成為對英國北部現代藝術愛好者來說最有吸引力的選擇,利物浦也因為擁有泰德這個國際知名的品牌而更為獨特。它受歡迎的程度可參考 2008 年的 ECOC 遊客造訪數即可得知:1,088,504 人次(Grunenberg, C & Nixon, A. 2011)。由此可知,衝著泰德美術館這個品牌而來訪的觀光客不在少數,也間接為亞伯特碼頭和利物浦帶來廣大的潛在消費者。

     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則是想了解利物浦海港歷史的觀光客最佳的去處,此外也設計了許多高度辨認性的展覽。例如特展《鐵達尼號與利物浦:未曾講述的故事(Titanic and Liverpool: the untold story)》揭示了鐵達尼號是在利物浦製造的鮮為人知的往事,還安排觀眾尋找船上特定乘客的命運、穿著船上人物衣飾模擬當年情景、聽麵包師講述難忘的故事等環節,對鐵達尼號有興趣的觀眾產生了強勁的吸引力;另外,對偏愛地方文化的後現代旅客來說,可以在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找到利物浦的海洋發展歷史的完整論述。

    而國際奴隸博物館則盛名遠播,和國際上其他相同性質的博物館都有連結,隸屬 FIHRM,例如 Canadian Museum for Human Right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Indian, Te Papa Tongarewa Museum of New Zealand, South African Holocaust and Genocide Foundation,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Culture 等等,國際奴隸博物館曾主辦過 2011 年 10 月的 FIHRM 研討會《Fighting for equality: social change through human rights activism》,有超過 100名代表出席(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a)。重視各種弱勢族群的權益,將博物館為大眾而開放、設置的定義拓展至最廣。前來參觀的遊客將能深入的了解奴隸的歷史還有它們努力企圖達成的目標,參觀縱使娛樂性質不高,但是它卻更能激發思考和反省。

     四座博物館不同的內容和性質足以因應不同的客群的需求,難能可貴的是它們並沒有互相競爭參觀人次的衝突(T. McGeagh,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16, 2012),反而持著合作無間的態度,讓亞伯特碼頭擁有多元的觀光消費選項,增添其文化魅力,成為吸引更多文化觀光客來訪的拉力,也使觀光客能夠獲得最深刻直接的利物浦體驗。

    亞伯特碼頭、四大博物館和觀光與利物浦社群的關係 「魁北克宣言(Declaration of Québec, 1984)」曾經提出一個新概念「積極博物館學(Active Museology)」,強調地方群眾和社區的參與發展,將他們的需求、意願和興趣列入考量,期許這樣的方式能夠建立他們對文化遺產的尊重,以此鞏固文化認同感。地方社群的在計劃和發展上的參與可以保證市民的接受度更高,進而達到成功、永續性的觀光(Butler, 1999)。以下為亞伯特碼頭活化再生與四大博物館和利物浦社群互動的實例。

     在利物浦是政府著手進行都市再生時,亞伯特碼頭曾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危機,六零年代時 The Mersey DocksHarbour Board 考慮對亞伯特碼頭進行剷除工程,並開發一個包含亞伯特碼頭,Canning 碼頭和 Salthouse 碼頭 53 英畝的「小城市(mini city)」,但是隨著兩間公司的財務危機,這個計畫也無疾而終。

    七零年代初期,利物浦民間湧出許多群眾與私人部門的聲音,提及許多拯救亞伯特碼頭的計畫,終於在 1974 年時成立的梅西賽德郡理事會(Merseyside County Council, MCC)提出正式聲明,將碼頭區進行再生建設列為第一要務,而利物浦市議會也在 1976 年將亞伯特碼頭列為保留區。最後終於在市議會宣布 MCCDock Company 簽的開發合作計畫後,成立了專職負責城市再生工程的 MDC(Jones, 2010)。由此可見,政府尊重利物浦社群的意見,為了保留了亞伯特碼頭而做出行動,而非任它由人拆毀。(下續)

  • iPLOP

    例如,亞伯特碼頭便曾替前來ACC Liverpool 的國際會議旅客安排港口內一連串水棲兩用船遊覽和共六間美食餐廳導覽(Familiarization trip),讓這些國際會議旅客能夠更加認識亞伯特碼頭,提升下次再訪的意願(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從近年來的現象也可觀察到,參觀博物館已成為觀光客主要的訴求之一,舉例來說,在 1990 年的統計數據中,前往倫敦參觀博物館的觀光客占倫敦觀光客總數的 44%(Garcia, 2003)。四大博物館同樣也在亞伯特碼頭的觀光價值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對博物館的最新定義為「一個非營利的、服務社會與其發展的永久性機構、並開放給大眾,擁有、保存、研究、傳達與展示人類與其環境的有形和無形資產,目的在於教育、學術和娛樂。」(ICOM Statutes, 2007)。四大博物館中除了披頭四故事館屬於私人企業須收取門票費用,其他三個博物館均免費開放給社會大眾。

    以娛樂性質來說,卻是披頭四故事館最為顯著,主要歸功於它創新、體驗性高的展示方式,營造出一種類似主題樂園的披頭四世界,就連非歌迷的群眾也會因為好奇心而前往,限制參觀遊客入館數量的規定也讓披頭四故事館門口總是大排長龍。披頭四是利物浦最有名的觀光賣點之一,為了一睹披頭四發跡的城市,來自世界各地的歌迷如朝聖一般來到利物浦。披頭四故事館除了提供跟披頭四發展的相關歷史和紀錄,博物館內部擬真重造的披頭四在利物浦的生平相關地點也被介紹給來訪的參觀者,提高這些景點的曝光率,成為觀眾可能拜訪的下一個選擇,讓披頭四的無形文化遺產更有價值,拓展利物浦的文化觀光實力。(下續)

    (見:《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8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作者:蔣嘉惠)

  • iPLOP

    (續上)亞伯特碼頭也與利物浦旅遊局合作;與地方文化建設機構推廣此碼頭,例如 Liverpool Vision, Culture Liverpool;還跟大型消費複合式娛樂商圈 Liverpool One 和利物浦大教堂(Liverpool Cathedral)商定提供遊輪乘客免費公車接駁優待,讓乘坐遊輪的旅客可以因為免費的公車而在利物浦市區停留更多時間,增加消費。Liverpool One僅與亞伯特碼頭隔著一條大馬路互相對望,它的開張(2008 年)開拓了從利物浦市中心到港口濱水休憩區的通路,讓民眾與觀光客更容易來到港口區域(personal communication, July 20, 2012)
                                                                                       圖 8.7 亞伯特碼頭夜景

    亞伯特碼頭周邊的設施也逐漸整頓起來,包括連接其北部的碼頭頂(Pier Head)到利物浦著名的歷史建築「美惠三女神(3 Graces)」:Royal Liver Building、Cunard Building 和 Port of Liverpool Building,與 2011 年新落成的標的建築―利物浦博物館(Museum of Liverpool)之間的人行步道和廣場,以及其南端的利物浦會展中心(Arena and Convention Centre Liverpool, ACC Liverpool)和摩天輪,更添加民眾和觀光客造訪亞伯特碼頭的群聚效應。(下續)

  • iPLOP

    3.泰德利物浦美術館(Tate Liverpool)

    泰德利物浦美術館以具有利物浦當地代表性的碼頭建築為場館,結合當地的既有文化,並重視與當地居民的對話和福祉、希望能將自身豐富的文化資產傳達給當地民眾。

     它重視民眾藝術教育的養成從它積極舉辦適合各個年齡層的教學計畫或相關活動就可以得知。例如,它是第一個採用 post of Information Assistants(IAs)的博物館,讓非館方工作人員的當地民眾擔任展覽解說員;《Young Tate》也是專門為 16-25 歲當地學生所設立的計畫,提供一個同儕可互相交流討論的空間,為泰德美術館進行各種策略發想,不僅可以拉近年輕學子和泰德美術館的距離,也讓他們在過程中學習專業知識。

    它的經營策略也降低人們對於藝術方面知識的落差所產生的隔閡,並以豐富的教育活動做為補強,讓民眾能夠輕鬆地消費藝術,也沒有背棄博物館的教育功能的使命,並獲得當地居民的支持。
    4.
    披頭四故事館(Beatles Story)

    位於披頭四的故鄉已然代表了絕對特殊的價值,加上披頭四故事館內的多感官展示生動有趣,包括重現了披頭四成名前的表演場地 Casbah coffee club、60 年代的馬修街(Mathew Street)、以及他們發跡走紅的 Cavern  Club 舞台場景、披頭四於 1964 首次乘坐飛機前往美國表演所搭乘的機艙等。以披頭四發展的歷史軸線貫穿整個主題。另外還有專門提供給兒童的寓教於樂式展示,讓較幼小的年齡層都能夠認識他們。

    披頭四是利物浦最鮮明的流行文化代表,歌迷遍及全球,但是對利物浦市民來說,他們對披頭四已經再熟悉不過而視之為理所當然,反而沒有如歌迷般熱衷,而披頭四故事館主要也是以觀光客為導向。然而看到披頭四故事館吸引如此廣大的群眾前來利物浦,隨著利物浦的觀光逐漸步上軌道,民眾也開始重新認識披頭四,承認他們的特殊,並以他們為傲。

    亞伯特碼頭、四大博物館與利物浦文化觀光的關係

    利物浦市政府的都市再生計畫最初的原意本想發展商業金融貿易中心路線,並重振委靡的工業產業,然而結果卻依舊嚴重赤字、無法有效改善利物浦的經濟,市內和港邊廢棄的倉庫和船塢等閒置空間也缺乏利用,於是利物浦是政府放棄原本的政策,成立了 MDC,在這 20 年間將自身定位為主打觀光和休憩的文化城市。MDC 初期規劃希望效法美國成功的例子,如波士頓、舊金山或巴爾的摩,發展出以水岸特色為主的都市更新路線(Lorente, 1996),於八○年代設立了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1984 年)與泰德利物浦館(1988 年),同時運用節慶觀光方式,在 1984 年舉辦國際園藝節(International Garden Festival),吸引超過兩百萬人潮、達到集客效應,成功改變民眾對亞伯特碼頭往日的破敗形象。日後更引進餐廳、酒吧、咖啡館、兩間連鎖旅館和與商店、紀念品店。夜晚的亞伯特碼頭則霓虹閃爍,餐廳酒吧紛紛成為年輕人夜間娛樂的去處,遊人也可見識到亞伯特碼頭的另一種風情,燈光映照水面倒影的夜景也使亞伯特碼頭晚間的美成為它另一項可被觀光客消費的資產。(下續)

  • iPLOP

     (續上)「博物館猶如一面鏡子,反映社會從過去到現在的發展與文化。」(Gonçalves, 2007, p.3)。除此之外,任何博物館或是遺產組織的功能也在於對其展示的詮釋與解釋,而這部分的經營管理與大眾以及社會層面有較密切的關係(Hernández & Tresseras, 2001)
    可推論出,博物館或文化遺產除了必須透過有效、使人民易於接受與了解的詮釋和解釋,才有機會和立足點去形塑人民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並得到正面的回饋,從而澄清具在地特殊性和獨特價值(Unique Selling Point),發展穩定、長久的觀光。

    亞伯特碼頭四大博物館的其中三座: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國際奴隸博物館與披頭四故事館即實踐了這兩個論點;而來自倫敦的著名博物館品牌―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則透過在地化和提供重視民眾藝術養成教育的豐富活動,拉近與利物浦人民的距離,將在接下來的部份討論之。

    1.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Merseyside Maritime Museum)

     海事博物館內的展覽主要是講述利物浦海港的歷史還有他在過去十九世紀時期在全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館內收藏了許多航海時期的古物、書信、照片、畫像、船舶模型。另一方面也配合正在進行的事件做連結,像是在 2012 倫敦奧運主題的展覽中,介紹各式船類比賽。民眾在此可以深刻並清楚地重溫利物浦的港口歷史,而整個亞伯特碼頭古樸的船塢建築也有助於營造有如身歷其境的氣氛。

    在海事博物館中地下一樓的《Seized! The Boarder and Customs Uncovered》展覽中,他們的呈現方式讓參觀者融入角色扮演的氛圍,像是用立牌訴說策展人的靈感和訴求,讓觀眾了解這個展覽背後的動機;觀眾還可親自擔任行李檢查員模擬他們的工作;使用等比例模型呈現走私品的偷渡方式,種種有趣的詮釋方式都更容易幫助民眾吸收展覽內的資訊。

    海事博物館也不避諱地展出記錄著某些陰暗過去的現實,像是鐵達尼號犧牲的人員名單、野生動物以殘酷的方式偷渡進港並做成標本、當時為非法的同志關係而促使船員這個職業成為許多同志訴諸的出口等一些較不為人知的過去,帶給參觀者反思和啟示。

     在海事博物館舉辦的活動都有做年齡層的分類,提供多種選擇以因應不同客群的需求,分為兒童、家庭式、成人,其中以家庭式和成人的活動占大多數。同時也提供研究航海歷史的學術協助和檔案館的使用,成為當地學校團體或家庭了解利物浦航海歷史的最直接的選擇。

    2.
    國際奴隸博物館(International Slavery Museum)

     國際奴隸博物館位於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的樓層之上。在這個博物館闡述的是過去利物浦的奴隸貿易歷史、奴隸的故事並且認識從前和近代的對奴隸的觀點,其中許多奴隸的勇敢和反抗的事蹟並不廣為人知。它們也提供分年齡層的可參與的教育性質活動和工作坊,例如《Baba’s musical story ― storytelling》,講述一個非洲孩子把玩非洲傳統樂器的故事,而參與的孩童必須穿著非洲傳統服飾並一起認識非洲樂器(National Museum of Liverpool, 2011b)

     這裡也作為一個國際人權議題的資源中心,由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Fed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s, FIHRM)主導,舉辦相關活動和會議。國際奴隸博物館對於利物浦的外國移民無疑是一深遠意義的存在,而非移民背景的民眾也能夠記得他們的故事。(下續)

  • iPLOP


    蔣嘉惠·論亞伯特碼頭和其博物館群之於利物浦當地社群的關係

    前言

    亞伯特碼頭(Albert Dock)是利物浦文化領導都市再生的首波旗艦計畫,讓當時處於二戰後經濟衰退期的利物浦邁出成為文化觀光大城的第一步。當時的亞伯特碼頭由於利物浦航運業萎縮,遲遲未修建遭受二戰時轟炸的殘骸,且港口規模已無法負擔大噸位貨櫃船而被其他港口取代,亞伯特碼頭逐漸凋零以致廢棄,成為當地居民避之唯恐不及的廢墟,它過去為利物浦帶來的繁榮盛況、與英國第二大港口城市的榮耀也被人民淡忘。經過活化再利用,現在的亞伯特碼頭共有四座知名博物館設立於此: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國際奴隸博物館、泰德利物浦美術館、披頭四故事館,將建築物自身提供給博物館作為場館使用,成為一個以博物館為主,集餐飲、住宿、娛樂、集會於一體的多用途的觀光熱點(multi-user attraction)(Connelly, 2007)。亞伯特碼頭本身也具有相當的文化遺產價值,它不僅是全英國倫敦之外最大群的一級古蹟建築(Grade I listed buildings),於 2004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審定為世界遺產位址。亞伯特碼頭如今已是英國境內倫敦以外的最大觀光勝地,港邊景色揉合了過去的歷史與現代的建設,每年吸引超過四百萬觀光客前往。

    然而,當時亞伯特碼頭進行整修和更新規劃時,利物浦人民的意見則持保留態度,例如,當亞伯特碼頭與泰德美術館建立合作關係並計畫在此建立泰德分館時,當地的私人企業開發商 Gerald Zisman Associates 傾向於建設能夠製造較多工作機會的商業貿易中心(Dockland Trade Centre)(Ganga, 2009);民眾也質疑這個外來的藝文機構對改善利物浦社會和經濟的貢獻程度,似乎沒有立即可見的效益,文化建設也非民眾當前所關心的。亞伯特碼頭也因為棄置多年,形象衰敗破舊,人民對它的復興、甚至對利物浦本身的旅遊潛力並無信心,隨著利物浦的都市再生促成的城市意象轉型,由貧窮的後工業城市躍升為文化觀光熱門景點,像是於 1998 年利物浦獲得英國觀光部年度一日旅遊最佳目的地(Day Trip Tourist Destination of the Year);2003 年更獲選為 2008 年度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ECOC),利物浦人民也開始重新去認識自己的城市與文化。

    文化景點日漸成為後現代旅客的參觀主要目標,而博物館也佔據其中組成的泰半部分,但僅是依憑擁有的文化資產是不夠的,觀光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或者當地居民並沒有因為城市發展觀光而得到生活上的改善,這些將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或衝突,要發展成功的觀光,當地社群的參與和支持也是構成文化景點吸引力的來源(Gonçalves, 2007)。在本篇研究中,將套用學者 Alexandra Rodringues Gonçalves 提出的模型(請參見表 1):文化遺產,觀光和當地社群的關係,探討亞伯特碼頭這個文化景點―遺產本身,以及位於其中的四座博物館―及其所發展的文化觀光,是如何與當地社群達到和諧與雙贏的現狀,利物浦人民對自己的城市與文化認同得以成功重新形塑。                       表 1. 文化遺產,觀光和當地社群的關係 (Gonçalves, 2007)

    文化遺產:亞伯特碼頭與四大博物館

    身為文化遺產的亞伯特碼頭本身就可被視為利物浦市社群共享的歷史回憶,它是英國海權時代創造利物浦和大英帝國繁榮的重要港口,奠定維多利亞時期利物浦在世界貿易體系發展中的重要性。其船塢技術和港口管理―複合港口建築和倉庫的封閉式船塢,整體由磚塊、鋼鐵、石頭構成,無任何木造架構,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防火式的船塢;貨物可直接在碼頭內裝卸,也是世上首先起用液壓

    機械系統(hydraulic cranes),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碼頭之一;它於十九世紀時掌控了英國和歐洲的奴隸貿易,並因而使利物浦迅速繁榮成長;它也是英格蘭移民前往美洲「新大陸」逐夢的主要移民港;大飢荒時期,利物浦也成為愛爾蘭移民的避難首選;除此之外,身為工業革命重鎮,吸引了來自歐洲其他地區的人口,當中也包含華人,紛紛於不同時期湧入利物浦,構成該市多元文化的背景。二次大戰時亞伯特碼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英國海軍部徵召為小型戰艦、潛水艇駐紮港。等等輝煌的歷史地位證明它本身即象徵了利物浦特殊的文化價值。

    利物浦政府於1981年成立了梅西賽德區域開發公司(Merseysiden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以下簡稱 MDC),將亞伯特碼頭設定為利物浦都市再生的主要文化旗艦計畫,企圖藉由發展文化產業帶動都市更新以挽救利物浦的經濟問題,用現代建設連結過去歷史、整修並活化亞伯特碼頭。有鑒於此,它將自

    身的建築物提供給四大博物館作為場館使用。其中梅西賽德海事博物館與國際奴隸博物館直屬於利物浦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s of Liverpool)的七大博物館之內;泰德利物浦美術館則是國家級的藝術博物館,擁有高度的國際知名度,在英國內有四間分館;披頭四故事館則是由私人企業經營。(下續)

  • iPLOP


    手藝人詩性

    《懷揣手藝的人》由《春之輯 逝者的水房子》《夏之輯 他的木頭會唱歌》《秋之輯 手感》《冬之輯 29歲的大國工匠》四輯構成。凸凹用樸白、有趣的詩歌語言,爲60位中國工匠、技術能手做素描畫像。這60位工匠、技術能手,來自航天、航空、電子、機械、汽車、石油、地質、鐵道、建築、通信、材料、路橋、核電、電網、水利、農林、消防、醫藥、皮革、食品、釀酒、菸草、文物、工藝美術等衆多行業,皆爲行業佼佼者。當精美、虛緲的分行藝術,與靈巧、實用的各行手藝産生聯系,無用之用與有用之用嫁接一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美和張力美。《懷揣手藝的人》是全國第一部詩冩中國古今工匠的個人專著,作爲一名詩人向百工百技誠實致敬之書,這也是手藝向手藝的一份問候。(原題:工業何以成詩 凸凹用新詩集緻敬“懷揣手藝的人”;來源:華西都市報2023-09-23)

    “手藝”、“技藝”這些概念的使用,大多數情況下意思重合,不過,當我們說到“手藝”的時候,又暗含著一種古老的,與手相關的勞作,也聯系著“手藝人”、“匠人”的身份認定的含義。(洪子誠:詩人的“手藝”概念

  • iPLOP

    工匠精神

    以中法傳統手工藝的當代創新為主線,本次展覽具象闡釋了中法當代“匠人精神”。展覽所邀請的藝術家,他們的技藝或源於家族傳承,或師從名門,都有著數十年的積累和磨礪,承得技藝精髓。而與此同時又都以其大膽創新而成為各自領域的時代翹楚,他們的作品或於工藝、或於形制、或於材料,自覺融入當代的氣息,因此既具有傳統的根基,又帶有當代的審美,由此呈現傳統手工藝的當代活性。

    朱炳仁 千浪卷雪系列 140×35×65cm 铜 2018年
     

    展覽共分為五個單元,以中法手工藝術家作品共存一個空間的展陳形式,分置於各單元之中,為對話營造空間:

    第一單元為“大美日常”,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材料,藝術家的雙手賦予他們生命,使之搖身一變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第二單元為“重塑空間”,大師級工匠們打破了藝術品與功能性物品之間的藩籬,創造出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新領域。第三單元“對話五行”中,大師們還與自然界的基本元素建立了有啟發性的對話:水與雨,氣和風,火與太陽,大地和粘土。第四單元為“造法自然”,自然是許多精美工藝品的核心,也是無論羽毛、皮革雕塑家、稻草鑲嵌藝術家,或者木制家具大師作品中最重要的靈感來源。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他們創造了一個充滿魅力、情感和幻想的世界。

    第五單元名為“平面洞天”。在此單元中,藝術家們以不同的方式和視角賦予雕刻、印刷以新的生命。從浮雕紙張到照片凹版術,從紋章雕刻到手工墻紙,從木版水印到傳拓,藝術家們正在重新審視古老的技術,將它們應用於新的主張,在全新的緯度中,為參觀者提供新的藝術體驗。 

    參展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表示:“身為藝術家,不論國籍,我們的使命就是要通過分享讓傳統文化得以永恒的延續下去。希望藉由此次展覽,觀者可以聚焦作品當中的激情與人類共通的情感。 

    此外更加呼籲全社會對於工匠這一‘瀕危物種’的保護。”

     

    中法文化交流

    2019年正值中法建交55周年。展覽開幕式上,法國駐華大使黎想表示,沒有文化的對話交流,就沒有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沒有文化多樣性,就沒有創作上的自由,所以法中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會為世界文化融通起到重要的作用。 

    1906年,法國仁愛會來浙江海門(今臺州)天主教堂傳教,向教堂的女教徒和孤兒傳授西方的“雕鏤”和“抽紗”技藝,俗稱“天主堂花”。“‘天主堂花’與我們本地傳統手工刺繡融合,逐漸形成了具有本地域文化特色的臺州刺繡,可以說是見證了早期中法手工藝文化的交流。”臺州刺繡第三代傳承人林霞告訴記者,“一般的刺繡是在布料上做加法,而臺繡是在面料上既做加法也做減法。我希望用現代語言和現代的手法表現傳統手工藝,讓古老技藝煥發新的活力。”

    作為此次展覽法方的設計師,Lina Gohtmeh表示展覽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她剛剛參觀過的故宮。“一進門的展廳墻壁顏色就是故宮紅墻的顏色,我希望觀眾像逛故宮一樣,每經過一道門都會有非常不同的感受,發現不同的驚喜。” 

    不僅法方設計師以中國元素為靈感,此次參展的法國一些手工藝大師的作品本身和中國就有著深厚的淵源,已經有了自己的中國故事、中國情懷,甚至對有的藝術家來說,他們的藝術創作就是從中國元素開始的。 

    王健 腰扇 扇长:48cm 扇面直径:27cm


    彼得羅·賽彌內利(Pietro Seminelli)是一位經過專業訓練的細木工和室內設計師,2006年榮獲法國藝術大師稱號。偶然在法國的一次展覽中,他看到了中國苗族的傳統服飾,深深地為其褶襇工藝所癡迷。之後,他率先將該技藝應用到高級時裝設計、室內設計及藝術領域。“我覺得我和苗族服飾有一種緣分,看到的第一眼就被迷住了。我特別想去中國貴州親眼看看苗族婦女是如何織就這樣美麗的華服的。這次我帶來的幾件作品,都是要向貴州苗族婦女致敬的。”

    法國“藝術大師”希爾萬·勒岡(Sylvain Le Guen)和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扇技藝)傳承人王健都帶來各自的扇子作品。勒岡10歲時就制作了人生的第一把扇子,從此癡迷於折扇的歷史及其象征意義。而王健1981年進入蘇州扇廠,拜師學習制作文人扇。“勒岡的作品非常有視覺衝擊力,且造型材質多樣,非常跳脫。”王健如此評價法國同行的作品。“他(王建)的作品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考究的工藝,無疑是世界上最精美的扇子之一,給了我很多啟發。”勒岡如此評價中國同行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佈展過程中,法方藝術家都來到了中國,來佈置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想借此機會與中國的同行交流互鑒。(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2019-02-14 人民畫報)

  • iPLOP


    美: 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

    在距今2500年前的中國,有一本書叫《考工記》,書中有云:“知得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這本書不僅記載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陶瓷、打磨等六大類、三十個工種的詳細內容,而且給“工匠”下了一個定義——他們是“聖人所創造之物的記錄者和傳承者”。


    “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邀請了15位法國頂級手工藝大師與11位中國國家級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和知名藝術家參與,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 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2019年1月11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的“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邀請了15位法國頂級手工藝大師與11位中國國家級手工藝大師、非遺傳承人和知名藝術家參與,共展出作品180余件(套),材料涉及陶瓷、玻璃、金屬鍛造、麥稈編織、榫卯、皮革、皮影、玳瑁、羽毛、折扇、折傘、褶襇、全形拓、凹版照片術、木版水印等。 

    “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現代機器的廣泛應用,在解放人類雙手、延伸人類智力的同時,也讓人們前所未有地意識到帶有鮮明個性特征,和民族情感的手工藝品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巨大魅力。”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看來,“新考工記——中法手工之美”展覽就是對這一殷切渴望的深情回應,也是對工匠精神的直觀闡釋。

    希尔万·勒冈 《海胆》 铝、丝绸、人造丝 9x110x40cm ©Eric Chenal_ HEART & crafts

  • iPLOP


    陳煒·互聯網時代,感受閱讀的意義(新語·讓好聲音成爲最強音)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五十二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6.4%,其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可以説,互聯網已經成爲人們獲取信息、汲取內容的主要途徑。

    時代在變,閱讀方式在變,閱讀的産品形態也在發生改變。我們常常自問,互聯網時代,還需要閱讀嗎?

    閱讀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歷史、文化和人類的智慧,從而促進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更能使我們保有科學精神和思考能力。

    一體兩面地看,互聯網時代的閱讀,是開放體系的閱讀,它把個人選擇和算法推介相結合,形成了基於人的有效判斷的大數據體系,是開放的、可變的、動態的。這種開放式的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從而讓我們更加開放、包容,也有助於我們更好認識世界。

    互聯網時代的閱讀邏輯,決定着出版行業何去何從。對從業者而言,保持專業性是必須的堅持。

    在互聯網時代,出版工作者需要積極應對流量本身對於出版業內容的影響、組織架構的影響以及受衆對於傳播形式的理解和影響,堅持專業性是保障信息質量的基礎,讓讀者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

    同時,在信息傳播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出版行業需要面對各種文化的交流互鑒。堅持出版專業性,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傳播的風向和社會需求,保証出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讓讀者獲得更好的閱讀體驗和服務。

    雖然行業面臨着發展的十字路口,但我們堅信,隻要高質量的知識是被社會所需要的,出版工作就有意義。

    今年,中信出版提出了“聲音出版”的理念來回應行業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發現讀者雖然每天在手機上花費大量時間,但閱讀質量和思考能力逐漸下降,對於複雜的學術文獻和長篇小説更是難以專注。這需要我們保持警惕,不能沉迷於短時間的碎片化閱讀,要堅持深度閱讀,提高思考能力和閱讀質量。

    出版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行業,中信出版一直有一句口號:我們提供知識,以應對變化的世界。這包含着我們對於出版的理解,以及對於行業使命的期許。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説,閱讀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當前,網絡的發展、技術的進步讓享受閱讀、獲得知識更加便利。希望有更多人走進書的世界,在日益多樣的方式和愈發豐富的選擇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和文字的力量。

    (作者爲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2023年10月30日《 人民日報 》 10 版)

  • iPLOP


    Cerita2 Malaysia 叙叙吧,马来西亚

    我一直在想像一个这样的马来西亚叙事生态:

    讲沙巴山打根时,可以讲些人猿保护区以外的事

    讲独中时,叙叙有的老师努力了一辈子的一件事

    讲风土人情,可以不提上哪儿去打卡

    吃东西时,可以不必老是惊呼“好吃!真好吃!太好吃!”......

    #叙叙吧 平台想和你cerita-cerita

    就是这些够冷够僻但富有替代热能的故事

    这是一整代人在各自岗位走过的一点痕迹

    若觉得还行,请分享给友好

    给你鞠躬了

           1988年山打根举行乐队大汇演,梁美富教练挑起大合奏总指挥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