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札記 2001


同步發佈《陳楨: 札記2001》

《陳明發的詩與詩想》

《陳明發論故事》

《旅遊·把故事說好的快意》

我想將老子、莊子同後現代的領導美學聯繫上來。

不僅這樣,老莊鮮活的創意領導,必須替代現代管理思想中的理性中心主義。

讓它成為後現代人在知識社會中學習、工作和耕耘生活的基礎。

我希望這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人生抉擇。


創意人·故事人 精進計劃 》》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本事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生活&旅遊札記
《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攝影輯
文創玩家記事本 2001~2013
陳楨: 札記2001

說好的俳句 I
說好的俳句 II

馬來西亞微博
白垚經典: 中國寡婦山~~史詩的變奏

(Feature Photo: Are you searching for your soul? Then come out of your own prison by Avnish Dhoundiyal, http://avnishdhoundiyal.com/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思考的機缘》


    文化看源頭,也看流向,討論文化的人常把“源遠流長”四字掛口裡,心裡所想的多是那遙遠的“源頭”,反而忽略了“長流”的沿岸風光。 

    看看華族宗教在海外的發展,能更明白其影響力。

    從民族關係、歷史文化、地理景觀、自然生態到寓言傳說,馬来西亚特别是沙巴是一個充滿豐饒資源與活力的區域,如何借文化創意給鄉土經濟與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想像力? 這是值得借《我的加雅街杜順公主》、《神山組詩》等出版計劃而思考的機緣與參與。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書缘》

    買書、藏書、讀書、寫書,確是美事。一遇上年紀,就掙扎了。明明眼力、體力已不允許,“雄心”卻似乎隨著洞識日增、智慧成熟而膨脹;苦樂參半在其中。特別是這些伴隨自己心靈生活一輩子的夥伴,要怎麽個打發?我早有這樣的想法:一個人的藏書大概都有一個傾向,世上不會有幾個學有專精的人藏書會一模一樣,他的私人圖書館就成了主題館了,肯定有很多可貴的珍本收藏在裏頭。擴大來說,那是一個社群難得的一筆文化遺產。只是要找對捐獻的對象,我們應該就有一個在做幾代人的工作的滿足感。我們可以理直氣壯跟妻子說,我這書不是買給自己看、自己用而已,我是為以後的同路人先買好這些書,算是留给未来盛事的禮物。當然,首先要確保賢內助也是愛書人,或至少是明理的人。有一回看台灣文化名人詹宏志說道,他妻子給他整理書房,結果好些朋友送的簽名書都送到舊書攤去了,結結實實讓圈內人嘲笑了一陣子。
    (1.10.2021)

  • 說好不准跳


    發生在自我意識黑夜的返鄉


    今早臨醒得此靈光,解決了自然人(原始人)、個體自我意識產生之前的黑夜/渾沌、主客體區分、最初的生命衝動(動物性)與藝術欣賞/審美本能的天然親密關係。這關係敞開了詩性存在的“返鄉”體驗。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82

    人一出世還沒張開眼就親近藝術品了,而且是渾然一體根本沒有主客差異的生命體驗:母親的乳房,不是任何言辭都無法形容的美的容器嗎?




  • 說好不准跳


    自然浮现的聲音


    “盼望着,盼望着,” 這两句在初稿裏是没有的。寫完以後,可能是抗疫禁足令拖得過久,重讀“禁足令終於解除”這一句,有一種頓時释然的感覺,有些熟悉但適時的老話,趁腦皺褶鬆懈而崩了出来。確實是“老”話了,来自小時候背誦的朱自清散文。

    陳明發《世說新語 202183


    盼望着,盼望着,禁足令終於解除,我萬分雀躍來到公園。帶了一疊廢紙在湖邊折紙船,祈願給地球送去祝福,结果却被罰款了。原因是:亂丟垃圾。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想《杠桿》


    玩這遊戲要格外的專注,比藝人在舞臺上對自己的要求更大些。要不,樂極生悲的皮肉之痛,往往不是一回,而是兩回。而且,被罵「還不知死」和被笑「笨得要死」,機率一樣的高。


    玩法很簡單,一塊磚頭,加上一塊長方形的木板,就能樂上好幾個小時。九寸高的空心磚最理想,打中央擱上一塊木板。原理和蹺蹺板是一樣的。靠著木板與磚頭結合的杠桿原理,木板一頭的人落下,另一頭的人就翹高。與蹺蹺板不同的是,木板與磚頭只是空置著,二者之間沒有鎖緊的穩固支點。


    而且,遊戲者不是坐著,而是先由一人站在木板落下的一頭,另一個人從更高處跳在翹起的尾端。


    在那身體失衡、失重的一刻,二者要看自己是否夠功夫站穩,不摔倒,不撲地;更關鍵的,不讓突然翹上來的木板敲到。玩到最後,它是鬥智的玩意兒,彼此開始「玩臭」,例如從高處跳下者做狀要跳了,嚇得另一邊的夥伴趕緊先跳,姿態緊張狼狽,跳者就樂了;或跳者雙腳一離高處,原來必須在另一頭站穩的玩伴趕緊走開,害得跳者落個空,一時失誤撲在地上事小,被彈起的木板擊中,那可痛壞了。不小心撞上磚頭,免不了擦傷流血。


    精彩的是小孩愛冒險,挑戰性越高越不信邪,再三嘗試。


    中學時上物理課,老師提到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這叫杠桿的東西對我來說不難明白。它不是理論,像我兒時的遊戲。

    若干年後,聽聞一些金融界的神童說:「我有十塊錢,你有十塊錢,他有十塊錢,三十塊錢合起來做本錢,可以做三百塊錢的生意;加上好點子,銀行信得過你,借你三千塊,可以做三萬塊錢的生意;賺得了三十萬,就可能賺三百萬;三千萬也不是夢.........。」 我始终也弄不明白這怎麼個操作法,因為我那十塊錢得留著吃午餐,永遠沒有那多出來的十塊錢。


    大家說,馬雲就是這樣子起家的。我想到的,是有人從高處跳下翹起一端的磚板,另一端不留神的玩伴就飛出去。運氣差時,就擦傷身體,甚至摔破頭。回家準挨父母一頓鞭打,所以說皮肉之痛往往是禍不單行。


    不懂是不是這童年的陰影,鬧得我沒投資意識,更沒冒險精神。被人罵“笨得要死”,只好認了。
    14.4.2021 / 網摘照片)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黄振渊》


    謝謝振淵邀請我出席如此精彩的午宴。飯菜好夠我陶醉了,加上諸位精彩的專業對話,更是讓我思潮起伏。每一段,都足以放上中國抖音,供有心人學習。

    振淵本身在專業與家庭方面的成功,是友好之間引以為榮的。他除了學問好,還特別"好事"。說是熱心,這形容詞還不到位。什麼事物要是讓他盯上,他可能不是百分百擅長那議題,但我欣賞他總有辦法把有關的各界人士拉在一起出策謀略,而且大家還是真心在做這件事。

    在一個充滿怨氣,而大家又深感無力的建國階段,我們需要這份實在的領導。認識振淵28年。這28年,我們很多共同的記憶,已經是歷史的一部分。昨日聽玉輝兄提起的許多事,原來很多的歷史,很多人當時都曾在現場。

    從留臺聯總爭取醫科系與工程系的許多往事,令人很擔憂的是,一切過往是否最終都"如煙"? 結果變成一些後來人可以無知,忽視甚至耍弄的"故事"。人無法證明自己曾經活過,除非留下一些痕跡。文字記錄,還是比較可靠而方便的媒體。與振淵共勉之。(28.10.2019)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刷》


    人世間最深情的癡男怨女

    莫過於在社媒上發表作品

    卻以為能像古人所云:

    殊不知,網路文章往往是

    還沒眨眼已被刷掉

    作古去了(2017年6月10日 臉書)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多年以後的回應》


    細心的《愛墾網》讀者會發現,有些舊帖子即使發佈了許多年,在留言欄裏還是有新的回應。要特別註明,那是一些有意義關聯的回應,形成一種有效的、可以延續刺激對話的關聯。人的思想於是恢復到流動的、有能力轉向、位移的狀態,讓新創思的生成變得可能,變得可持續。不是那種一發表就準備讓人刪去的東西。文化累積在手機社群媒體年代變得格外艱難。
    (8.11.2021)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五音:五臟:五行》

    今早張眼前的第一個意識浮光,是「五音」這件事。像是在大清晨走到霧紗郁彌的濕地湖邊,聞聲低飛遠去的水禽讓我一瞥身影。隨即搭上了「五臟」,緊接著是「五行」。這都是在一瞬間完成的。張開眼後,兩個念頭同時在浮現。好像是在前腦想著,這三大類十五小分類的事物撞擊在一起了,一早鬧上我,一定有它的因緣;後腦則像個旁觀者在喃喃自語:自冠毒爆發以來,許多工作都在網上完成,軀體的遊走減少了,生活進入相對可預測的穩定狀態,不就是「寧靜致遠」的基礎嗎?當然,張開眼起床上洗手間在那幾步極短的時間裏,腦前腦後的聲音並不像現在的書寫那麼有條理,但在意識與潛意識互動之際肯定發生了一件事:一個新主意在誕生中。我以為這或是一個重大發現,上網查了查,才知道五音與五臟與五行的關係,早已經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留給我的活兒,是先去理解。因為此前根本沒接觸過、更沒思考過這等事,暫時不好貿貿然拒絕或接受這份夢禮物。雖然我很確定不是在夢裏遇著這麼個念頭,但很肯定它是我的潛意識在我無夢的狀態下整理出來的一項隱喻。就像每天早上打開家門看見地板上躺著一份報紙,打開來看,裏頭所呈現出來的內容,都是在我完全沒有參與、預想的情況下被中介與安排過的。今早這念頭,就是那一份報紙,我得反復地看,才可能明白其寓意。
    (12.11.2021 週五)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寫作方法》


    2.11.2021午茶時間,
    燕語:“詩性”一詞會嚇壞人。我們固然是一個文化底蘊很深的民族,但一般人對自己文化的覺知與理解,深一點的就很抗拒。

    3.11.2021夢聞一聲音云,“同一個經歷,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不足惜。”醒來,對於“不足惜”的概念的領悟是:警惕自戀啊,應該採用更貼近草根的方式去討論詩性文化。

    4.11.2021,夢見一張雙欄表格,感覺左欄是學術的、專業的內容,右欄對照的,則是一般人看得懂的說明。同步有個反思的提問:兩邊用上一樣數目的文字,可能嗎?

    5.11.2021,夢見一座金黃色的大圓柱,燈火燦爛,涓涓水流不斷從柱身頂部淌落。圍著大石柱的,是同樣形狀但小多了的圓石凳,色澤一樣的耀眼但不淌水。這應該是解答了前一晚有關字數的疑問,一個不斷有所變化的大主題,可以拆散成七組相對穩定的解說,這樣的寫作就簡單多了。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想《出詩表》


    有些詩,只要有小學中文程度也能從字面上大概知道其意思;但要真正說明它深一層、另幾層的涵義,一般讀詩人恐怕得反復咀嚼才行。而有的詩,即使很有耐性地給它三次重讀的機會,恐怕也要掩卷歎息。即使詩後有多精彩的註解,也拯救不了它命定的結局。藥不行,說明書或廣告詞寫得再好也沒用。何況,實際上沒人會先詳看《怎樣閱讀》、《如何理解》的指南,再去欣賞那些作品。在這裏要表明一下,我尊重每個人都有權利自我標榜本身的「出詩表」,師承何聖,深交何賢。但標榜創作「網路詩」者,把一行行的句子排成一大串資訊工藝專有名詞貨架似的東西;寫「太空詩」者則像編宇航學詞典那樣,若不收入最新名詞或潮話就輸了似的,對得起那麼些聖賢夫子乎?應該還有更富創意的方式透露詩家本人沒和時代或社媒脫節吧?最低級的,是那句法與節奏也還是自有中國文學以來,不管什麼文類都慣用、而且早已用爛的套路。最常見的就是「四字造句」,八字造兩句成一行。很多還是在約定俗成或理解不足的水平上使用成語(所以小學生讀得懂)。這樣的手法若能靈活應用也還算高明,但任何流派或風格自我標誌得再堅決,卻始終沒離開唐詩宋詞或民初浪漫的語調或情緒,那多飄一面旌旗揚一個新字號,算什麼?(2016年5月5日)



    註明


    有關此次詩想誌《出詩表》,提到有一小部分作品,習慣在自詡的流派/風格與相關領域的名堂、名詞之間劃上等號就完事了。這個其實不是現代或後現代才有的現象。學究氣一點的話,袁枚早在300餘年前就提出警惕了:「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隨園詩話》)有關「堆垛」二字,真是精湛極了。

    若是一個詩派講求的是生命傳承及輪迴的需求而採納我提到的方法無可厚非,且有「致敬」的味道;可是有的作品方法與訴求並不一致,很可惜呢。


    有關詩家理直氣壯宣稱他(們)寫的是xx詩,讀詩人難免要用xx詩的視角看待之,一看卻發現不是那麼一回子事,難免感覺它是「贗品」。所以,先把詩本身經營好,寫得美妙才是,少來敲鑼打鼓,引起讀詩者不必要的期待。



    想起屠格涅夫的散文詩《我憐憫》——



    我憐憫我自己,別人,所有的人,野獸,鳥類……一切有生命之物。


    我憐憫孩子們和老年人,不幸者和幸運者……憐憫幸運者甚於不幸者。


    我憐憫常勝的、凱旋的首領們,憐憫偉大的藝術家,思想家詩人們。


    我憐憫殺人犯和他的受害者,憐憫醜與美,憐憫被壓迫者和壓迫者。


    我怎樣從這憐憫中解脫出來呢?它不讓我安穩地生活……。


    它,還有這煩惱。


    哦,煩惱,煩惱,充滿了憐憫的煩惱啊!人千萬不能陷入煩惱之中。


    真的,我最好還是羨慕吧!我就羨慕——岩石。


    有的詩人處處表現本身有能力憐憫天下的偉大,卻往往缺乏理解自己的本事,所以終日鬧得心神不安,而開始羨慕起岩石來。岩石什麼也不說,卻處處在需要它的地方表現出它的“本質”。想描寫生命的堅毅者,看見了它堅毅;想形容它靜美,看見了其自在。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自傳民族誌》


    快兩年沒出門。不少朋友因爲冠病遠行再也不回來,連一聲告別都沒說。老朽屬於高危險群核心分子,不能不提防被逮到。唯有在家做「田野工作」了。還好有一門「自傳民族誌」方法,不下鄉唯有深入日常生活,景點就是眼前日常生活的範圍,去重新認識自己的生活。一個人的心靈狀態,大概也可以推論到一些人的處境。面對這麼一場戰爭,知道敵人卻不知其方位,不知其出沒時間,而且還難以抓摸地變種,能活下來就算賺了。期待在很快的將來,我們可以說:大家就是這樣活過來的。平安是福。
    (30.11.2021)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1970年代詩創作回顧選《風想》

    遠航的船張開了帆

    不要牽一隻風箏想截住我

    我若縱欒波浪便將盈舞

    樹木便將嘩啦啦的歌唱

    遠方的山巒太藍了

    帆船怎不嚮往

    我怎不嚮往


    沿途我蘸着海水

    在不斷開展的天空上寫詩

    又沿途將詩留下

    讓在天涯的人讀一讀

    在落日時方哭一哭

     

    若你青春免不了失足

    湖的深渊,柔荑的泥沼

    迷途的暈眩驚悸成

    多愁多病的季候

    你該推開窗来看我在云端啸傲

    我走遍浪者的江湖的無情

    不曾迷惘蒼野走出莽林

    走出莽林多麽美麗

    涛浪撲来多麽美麗

     

    不要牽一只風箏想截住我

    遠航的船张開了帆


    (29.9.1978 建過日報 金色年華文藝版)

     

                                                                                   (Photo: Wilhelm Schultze, Germany

    翻開剪報簿,重溫老文字,除了自我陶醉、敝帚自珍外,也借此回憶與感謝在我寫作路上曾協助/給予發表機會的前輩與園地。此文發表在創報於霹靂怡保、後遷至雪蘭莪八打靈十三區的《建國日報》(已停刊)。1970年代,馬來西亞有近十家中文報館/報刊出版社,都設有文藝版,幾乎都沒有門戶之見,歡迎投稿,而且給予稿費是夠作者買書看的。建國日報 的文藝版《金色年華》編輯是得獎小說家潘友來,後來的一位也是小說家吳維涼。 潘友來在1970年代杪,也曾和數位友人合辦”鼓手出版社“,出版文學創作專輯。華社今天所認識的潘友來,當然是主政《東方日報》二十餘年的資深報人。 維涼後來創辦《傳真》經濟月刊,風行一時。《東方日報》是最早捨得撥出大版位,做有關地方文化創生議題深度特寫的媒軆,承蒙有關記者多次訪談,讓我有機會分享一點心得。因爲維涼相邀,我也曾在《傳真》寫過一個時期的專頁。(5.12.2021 / 重新發佈于臉書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叙事為了思考》

    某君說:我和小弟差了整七歲,但是我們的感情自小就很好。

    我天生愛說話,小弟出世後,大人沒空聽我說東西,我就去說給小弟聽,他老是眼睛定定的看著我。讓我感覺得我也有一個死忠的粉絲。

    說了好幾個月,我才發現到一件事,他怎麼就是看著我,好像沒什麼反應。我於是對媽媽說:「弟弟會不會是啞巴呢?」

    真奇怪,我剛說完,他居然開口發出聲音:「媽……」!全家人都笑壞了,特別是媽。

    我進學校後聽了許多故事,回來都一一跟他分享。所以,他一去上學,從幼兒園、小學到高中,都是說故事、演講和辯論項目的高手,人際關系很好。 

    我就常常向人吹噓,弟弟是我的高徒;只是後來青出於藍吧了。

    去年他出國留學,不久前回來過暑假。我問他說:「老哥對你說過你那麼多故事,又不時告訴你從故事中吸取教誨,這套功夫去了洋人的世界管不管用?」

    他沒答我,反而問我:「你還記得那個禪師拿石頭塞罐子的故事嗎?」

    「老哥怎麼不記得,這是我的favourite story之一。」

    「你可以再說一說嗎?」

    「好。」我於是把這個滾瓜爛熟的故事再說一遍--

    話說古代有一位禪師,在地面上放了一個罐子。他拿起一塊石頭放進罐子,然後問徒弟們,罐子是不是滿了?」徒弟們搖搖頭。

    禪師又往罐子放了幾顆較小的鵝卵石,再看看徒弟們的反應。徒弟們說「不滿」。

    他再隨地抓起一把沙,慢慢的往罐裏撒。徒弟們依然搖搖頭。

    他把罐子輕輕搖了搖,繼續撒沙土。最後停下來問道:「現在呢?」

    「滿了。」

    「當真?」

    「當真。」

    禪師掏出一小包香灰,緩緩的抖在沙土上,但見灰燼又滲入了沙土中。「滿了嗎?」

    有些人開始猶疑,可是大部分人說:「這次應該真的滿了。」

    禪師此時拿出一杯水,澆進罐子,灰燼溶化、沙土松釋,整杯水也居然全倒進去了!

    末了,我自動總結說:「這個故事的moral就是提醒我們,做人不可以自滿;不管我們多有料,我們還是有學習、改進的空間。」

    「老哥,我上大學頭一次見導師,他說的居然就是這個故事!」

    我搶著說:「那你就不怕他問道,你從這個故事學到什麼功課吧?」

     

    他說,當教授說到禪師把罐子塞滿香灰,問大家「罐子是否已經裝不下東西」時,因為一班同學都是洋人,沒聽過這個東方故事,所以就說「滿了」。只有我獨排眾議說:「不滿。」

    老天,導師居然問我:「你怎麼知道它不滿?」我一輩子第一次講話結結巴巴答道:「因為……因為我……聽過這個故事。」

    他笑笑說:「那你來抖出這個故事的結局吧。」我於是把禪師最後用水的事說了。

    教授又問大家:「你們從這個故事學到什麼道理?」

    沒想到同學們此時七嘴八舌回應說:

    「我們的生活不好塞得太滿,太滿了腦子要灌水才能疏通!」

    「我們以為自己很忙很忙,只要把自己像罐子那樣搖一搖,還是擠得出一點時間做別的事。」

    「把大的東西如石頭、鵝卵石先放進去,要再放小東西如沙土、香灰就簡單得多了!」

     

    導師此時又轉過頭來問我:「你認為呢?」

    我於是站起來答道:「這個故事的moral就是提醒我們,做人不可以自滿;不管我們多有料,我們還是有學習、改進的空間。」

    沒想到,他輕輕的說了一句:「這也是你以前聽過的嗎?」全班哈哈大笑起來。

    我實在不好意思,但不能不承認:「Sorry,這個確實也是我以前聽來的。」

    他走過來拍拍我的肩膀說:「不要緊。以前聽來的東西都可能很有趣,但我期望的是你自己動腦筋想來的東西。

    「例如,若說禪師最後到下罐子去的是牛奶,而不是水,那就是你自己的東西了。

    老弟真的需要比我段數更高的名師了;他總算沒白費我和家裏送他出國去。(December 15, 2011 陳明發原創)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話語》


    習性一直不放過寫詩的男子

    幾個凝固的修辭

    青春翩雪倦成了砂石

    颳得人睜不開眼

    扁平的迴蕩盡是

    淺淺,淺淺的浮沫

    碎影戲謔:豐饒?多元?

    遠遠,遠遠不是這模樣

    (15.12.2021/ Photo Credit:Falling: Emerge - Clara Lieu)


    覆詩友:風花雪月是自然現象,在「詩抒情」的傳統下,海內外中華民族何其有幸,都繼承了說不完的不朽遺産。詩還有一個「言誌」的傳統,揭示喜怒哀樂的人文現象,我們也無限感激,生活稍有不開心,蘇東波、陶淵明諸子便出來陪我們;激烈一點、悲憤一點的,還有屈原。來到後現代社會,我們碰上了更複雜的人文現象,大有我們去面對與挖掘之處。四海華族共勉之。

    寫詩、讀詩,貴在感應到萬物之間的一種奧妙的呼應。最傷心的是,好些「創作」其實只是文字與概念的操作,與詩所要說的故事沒有太多的感應,只有寫詩者本身的「表演」。

  • 說好不准跳

    dialect (n.)

    1570s, "language, speech, mode of speech," especially "form of speech of a region or group, idiom of a locality or class" a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general accepted literary language, also "one of a number of related modes of speech regarded as descended from a common origin," from French dialecte, from Latin dialectus "local language, way of speaking, conversation," from Greek dialektos "talk, conversation, speech;" also "the language of a country, dialect," from dialegesthai "converse with each other, discuss, argue," from dia "across, between" (see dia-) + legein "speak" from PIE root *leg- (1) "to collect, gather," with derivatives meaning "to speak (to 'pick out words')").

  • 說好不准跳

    同是名詞但顯得靜態的「土語」,看來是無法面對動能需求了。可是,人家西來詩藍眼球,兌換東道主黑眼珠,門當戶對份量足嗎?盡管思想市場上那麼些左一個「方法」右一個「方略」;日一個「遠方」夜一個「天方」,遇上域外來客,怎樣才符方圓? 

    這下可好了,認識「方」字一甲子,現在才發現它好陌生,要從頭請教其家世。典故一查下去,我就說嘛,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盤古祖先在誕生前,孕育期就待了一萬八千年;然後開天辟地又耗掉另外一萬八千年,這樣的底蘊,一字一詞一說法沒個大敘事,至少也有個趣敘事。

     

    《說文解字》告示,「方字」的原意是「倂舟」,又云:泭也,說的是木筏。中文是像形文字,那合攏在一起像是木排的小船形象何在?答稱此字下邊那兩撇,也就是今天網絡用語的兩條「斜杠」即是。 

    若說每顆漢字都是一幅畫,寓意流暢或晦澀不一,唸《說文解字》往往只算是打開導覽摺頁,粗略有個底,其餘的真的要回歸倉頡造字那鴻濛初明的時空。

     

    祖上靠著詩性智慧去認識這很精彩但不是很友善的天地,逐步想出些足以互相溝通的符號,先是洞穴壁畫、結繩記事與易經八卦等,最後創造了漢字。讓我們跟著古人的步履邊走邊看,重新想像,或有驚喜。 

    從二斜杠看雙連船,有點眉目後,我們何妨再接再厲按圖索驥,看它們是怎麼個並出一「方」?象徵雙連舟的兩撇頭上那第三道橫杠,應該是繩子了,把二船繫在「方」字上邊的那一橫。

     

    那一橫,是海岸或河堤;橫上一點,是拴繩的石頭了。再簡樸不過的象征主義,給人的自由意會保留了寬廣餘地。 

    就這樣敲定吧:倂舟安抵之所在,地方也。 

    回到古字(見圖),這形象更具體。那「方」字上邊的一橫一點,似乎先來一長豎,跟著來個一短豎折,有點像“癶”字右邊部分的樣子。它就是缺了右邊一豎,傾斜一邊的「山」字。立於青山一角,中間那一豎,不再是一粒石頭,而是岸上的一根繩柱。

     

    繫好船繩,招呼渡頭的人:「請問這是何地?」岸上的人回答了跟著也問:「方上的朋友來自啥處?」這麽一說,「地」和「方」——岸口與併船——首度交集的情景便出来了。從此沒分開,有了「地方」一詞。 

    經過這番解說,西來詩裏的dialect譯成「方言」,真是望衡對宇,歡情自接;水土有情,不即是桃花源?在東西關係日漸緊張的今天,更煥發中西合璧之美。

     

    [ 3 ]

     

    說起來,Dialectdialogue(對話)其實同宗,上面談過的不說,單單前面四個字母便一樣。且來個比較有現代感的意象。在老式電話的時代,英文說的dial既是動詞的「撥電話」,亦指那對準從09十個號碼的圓孔撥盤。 

    在還不懂互聯網是什麽的年代,要超越地方水土之隔,除了郵遞,便是打電話。那十個號碼似乎隨意調動幾個組合上來撥過去,地球表面的另一頭居然有電話響起,「哈囉」或「喂」一聲便說上話來。

    這像不像寫詩,字句韻律對上了就可以和心中的詩境說「你好」,哪怕是什麽語文?(12.12.2021 / 愛墾製圖)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境你好
    ——Dialect談「方」字》

    讀了一首譯詩,老覺得那中文沒跟上記憶裏的原版英文。好像腦子裏的一個電話號碼,七八個數目字都在,但最後三個掉亂了,所以一直撥錯號。 

    其中,把dialect譯為「土語」,就叫人格外懊惱。我覺得「方言」更接近原味。 

    單靠「覺得」二字,又恐怕任誰都不買賬,乾脆先讓 「土語」與「方言」對質一下好了。「語」與「言」是異字同義,免戰;剩下「土」對「方」,要怎麼個較量?

     

    回頭去查看dialect這名詞的語源,結果發現自希臘文到拉丁文到法文,它一直都有動態意思的言說、交談、演講、對話、討論、辯解等涵義,並具有跨越、收集與遴選字詞的衍義。 

    網上材料也考據稱,在今天還找得到的文獻中,這字最早是在1570年代出現於英文。

     

    聯想一下,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和法蘭西斯·培根也正好誕生在那期間。兩位影響全球幾許人至今的文化巨人,分別以戯劇與十四行詩;散文、法理、科學與哲學領域的強音,讓原是英格蘭島方言的英語更具自信走遍全世界。 

    就像日常所遇上的人與事,雖從不曾認真放在心上,忽然有一天因故而認識到其深意的一面,總驚訝得禁不住呼大氣。詩者看似輕輕鬆鬆寫了dialect那麼七個字母,原來是寓意深遠的神技啊。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賞析葉莎的〈在我和浮生之間〉


    喜歡葉莎的修辭。再尋常的字句,來到葉莎筆下,總多幾分詩性。

    「寓言」二字在這裏就用得特好。有寓言就有故事,好故事少不得「張力」。很吊詭,一首談浮生的創作,原意不就是要「放下」嗎,怎麼纏上了「張力」?說要放下就能輕輕鬆鬆放下,去看廣告片不是更少煩心些?讀詩後的「放下」有其生命存在的意義,首先在於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一念之間」的「決策」而已,而是生命的狀態本體來到了一個階段。而這個階段是由詩的鍛煉而生。把「鍛煉」帶到現場來,就回答了「敘事張力」何以可能。

    網子是殺手;對魚而言鷺鷥也是殺手;從困在網子中的鷺鷥眼裏來看,群來攻擊、琢食的魚類,何嘗不是殺手?眾生的無根且有限,也就在這裏。

    小時候看電影,看見男女主角在看不到出路的時候,一般會說出這麼一句:我們都是這時代的「苦兒女」。其邏輯是:我們活得這麼苦,都是因為這時代坑了我們。然後,左派電影會激動地唱一支勵志歌曲,像「春天裏」、「綠島小夜曲」之類的,唱完就手牽手上延安革命基地之類的目的地去。右派者,也唱歌,「何日君再來」、「送情郎」等等,一唱完,女的便送男的上火車要追隨國父去,或上船說是要下南洋,再後來就是美國,等發達了就回來帶她走,時代就好起來了,等等等等。然後,戲院的出口處的燈恰時亮了,帶票員把門打開。大家有了滿意的出口。

    看這些戲,其實蠻有啟蒙作用的。我學到的一個功課就是:誰讓環境限制了,別急,可以先唱支歌,唱完歌路就出來了。門打開。那不就是「藝術的力量」嗎?

    年紀大了讀了更多書,經歷了很多開心不開心的事,知道人確實不管怎樣都會被生活際遇給網上,說到這骨節眼就比較更有味道地來體會:


    飛過的草地,荒漠或森林苔原

    在心底莽莽也蒼蒼


    這情景說的不只是那隻有緣一瞥的鷺鷥,實實在在更多是個人的生命光景。有了這一層「善念基礎」,即可能多了一份體諒。

    當生命衝動綿延到這狀態,談若水或若水上漣漪都只是個符号;那個真正的事件,是存在的美自然敞開。


    附註:葉莎此詩提及「曾是殺手的網子」,這意象讓我想起臺灣作家古龍名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多寫兩個字填補版位,則是:「一日在江湖,何時能抽身」。一張「退休的網子」,能安安穩穩告老嗎?不講武俠,講時尚一點的「環保」主題,我們應該都看見了多少被丟棄於大海中的大網等地球垃圾,可是「退而不休」,困死多少水族,包括大海龜?時已不復唐宋,人更不復老莊,但詩人還得面對荒謬不盡、困厄無窮的存在處境。
    (30.12.2021)


    (附)

    葉莎〈在我和浮生之間〉

    有一隻鷺鷥站在水邊
    飛過的草地,荒漠或森林苔原
    在心底莽莽也蒼蒼

    在曾是殺手的網子之前
    鷺鷥是一則魚的寓言
    此刻,願將昨日的殺意埋葬
    溫柔的將自己沉沉下放

    飛,不飛
    只在一念
    叫影子成一片水中之葉
    放棄微風與枝枒
    根莖與土壤

    浮生漂流時
    我也漂流
    像漣漪,點點
    有限也無限

    (20211230 / 攝影:陳永鑑老師)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地方纪《海南岛海口篇:何況我還有夢》

    從四川餐廳出來。雙手賴在褲袋裏,拒絕和北風碰頭。喝了酸辣湯的舌頭。卻是冬天裏的一把火。我告訴餐廳老板:「在三個時辰內,我的舌頭不會有感覺了。」他指了指門口的「麻得舒服。辣得開心」八個大字,笑著說道:「全中國十分之一的人口是四川人。川粵京魯同列四大名菜,它就是麻辣得還可以。」

    然後,我們走入海南島海口市春寒科峭的夜晚。經過一家小店,不約而同地,友人和我都站著了。三公尺乘兩公尺大小的半間鋪裏,一對中年男女在印刷名片。

    坐在矮凳上的男人,把一張白卡放進印刷機。蹲在地上的女人,右手「哢嚓」一聲把印板按下、托起。男人把變成了名片的白卡,小心翼翼地從機裏拿出來,放在地上讓風吹乾。接著,又把一張白卡放進機裏,女人「哢嚓」一聲............。手工作業的印刷生意,就這樣在低矮昏暗的半爿店裏經營著。

    我對友人說:「兩年後我們再回來看看,他們會是一間擁有現代設備,員工成群的印務館老板。」
    友人說:「今天的那些十萬元戶、百萬元戶,還不都是這樣拼搏出來的嗎?」

    某夜淩晨一點多,我們在外夜宵後走回酒店。酒店外另一家夫妻檔的印刷鋪仍在趕工。鋪裏的燈泡已經疲憊了,印刷機的亢奮卻是和中國的經濟開放同步的,那聲調仿佛是在說:「名片名片,大家不停派,我們印不停。」


    隔天傍晚,看見一位八九歲的小孩,大概是印刷鋪夫婦的孩子吧,戴著鴨嘴帽,蹲在鋪裏一張小桌旁做功課。一會兒,媽媽從鋪後捧著飯菜出來。小孩轉到收銀臺前,站著繼續寫字。夫婦倆坐在矮凳上開始扒飯,小孩仍低著頭很用心地寫著字。

    燈泡還是像作夜般地疲憊。我看不見夫婦的面孔。小孩的臉讓鴨嘴帽擋著了,更是看不清楚。半間鋪子裏的那對中年男女,我也是完全不懂得他們是怎麽個模樣。然而,那形象我想我看得很明白,就叫著:堅毅。

    在有夢想的土地上都會有的:堅毅。

    接納眼前的一切,篤當從榮地奮發不息。而且相信,希望不只是居於條件好的人而已。願意跟自己的汗水和想象力站在一起,穩實的感覺便在心口喊我們:「堅毅奮發是一種喜樂,何況我還有夢。」(20.3.1993/南洋商報週刊茶座副刊《生涯主張》專欄 / 網摘照片:1980年代杪海口市景)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地方紀《彎月·寒星·風箏》


    天邊掛著彎月。一段距離外,是一顆寒星。

    爸爸說:孩子你看,彎月在放星星風箏呢!

    孩子答道:爸,也可能是星星在放彎月風箏。

    爸爸笑著說:是啊,爸爸是大人,總是以為是大的在管小的;說不好是小的在管大的。(2018年9月1日)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赏析李宗舜的〈風火〉


    風火            /
    李宗舜

    讓雨經歷無數的深淵

    走出洞囗的斑痕

    幸福和遺憾身邊隨行

    大於高地的平原

    讓河經歷無數的感念

    深夜出走,風口浪尖

    沒有比此刻的風動雲湧

    更腳踏實地

    更加嫵媚

    如果愛的眼影和風彩

    在烽火中嫵媚

    遼闊荒漠的風沙

    就是一團火焰

    2021年12月21日梅多公寓

     

    宗舜寫詩一甲子,有他的堅持。


    有個時期他磨練自己每五日至少寫一詩,這份努力對部分老幼寫詩者不無影響。

    但宗舜是以詩經營生活,那份經營正好有一種正適合我們年紀的從容,而不是把自己逼成急有所成的「鐘點詩人」。

    本詩看來是宗舜對自己的努力最好的總結。


    我走過神州西北大沙漠,對宗舜本詩有一份地方紀的投射感。

    老實說,本詩對「水」的意象,特別是「千山萬水有相逢」這樣極尋常的意念,從烏魯木齊天山、敦煌洞穴、月牙泉流沙一直走到青海湖途上,我曾有過一些想法,但一直沒把握好,所以無詩,只有旅人的碎片。

    直到讀了宗舜此作,總算能為「綿延」理論找到本土的文本。從這作品看見意境的魂魄;而消音所有只有意志而魂魄稀散甚至根本不在場的尷尬。


    風雨作為現實的喻體,看似毫無新意;但新意要從這喻體流動、綿延的生命動力去欣賞。

    這樣,就能感應為何「斑痕」「大於高地的平原」;而「風動雲湧」「更加嫵媚」。

    這樣的「不對稱」,就是生命美學本身了,比任何外在的文學術語、哲學概念更具體而深刻。恭賀宗舜。(陳明發 25.1.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張景雲出版新書《炎方叢脞》


    友人張景雲是位名報人和文化人,剛剛又出版了一部新書《炎方叢脞》 ,謙稱自己只是出了一部故事書。

    我回答稱,故事書?大好事啊。

    我們社群每年出書雖不多,承諾書、豪言書、內幕書、呻吟書、學術書、實用書、參考書、吃風書、燒菜書、發財書......還真不少。獨缺雋永的故事書,連根帶泥的風土敘事尤缺。

    過去培訓旅遊業者,鼓勵大家做好民間大使的本分,把本土的人文好故事給說好。那畢竟是我們的土地的靈魂。結果卻發現很多人其實都是空拳赤腿隨意找谷歌套現一點材料就上陣了。所以才鬧出蘭卡威馬蘇裏姑娘變成「馬來潘金蓮」;「馬六甲漢麗寶是鄭和的小三」這樣的荒謬事。

    諸位別笑啊。2018年馬來西亞-中國旅遊大會假吉隆坡舉行,我和中國駐聯合國旅遊組織的一位教授同臺演講,還要代表馬來西亞向在場的千餘位馬中旅遊同業請求說,大家包涵包涵才好,鄭和是什麼身份大家都懂,不管怎麼有想像力,要戲劇效果娛眾,請放過鄭和與漢麗寳好嗎?

    借詩人的一句話,請別問我:「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4.3.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本份》


    文化有其社群振興的歷史意義,我與老伴覺得趁有生之年,能與有心的朋友一道往文化建設的道路探索,也算盡了點讀書人的本分。

    說不準,一些好素材好故事,還可能成為熱衷新媒體的年輕一代的製作內容,給泛政治的馬來西亞社會一點新氣象。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四輪大學》


    19801990年代交接那幾年,托友人從臺灣郵購林清玄、鄭石巖、陳怡安、蔣勛等,還有印尼的唐崇榮牧師諸子系列的錄音帶,開車時可以輕鬆上信仰課。與當時上其他管理學、領導學大師的課一樣,上的是"四輪大學"。現在有了優管,抖音,臉書直播等,從製作到雲端儲存到傳播都極方便。但還需要持之有恒才行,並相信網絡世界的「長尾原理」能陸續找來有緣人。
    (26.3.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在場》


    茨廠街是馬來西亞華族感時傷懷的好場所。感時傷懷完了,一般人也就似乎心滿意足了,直到下一回的傷潮來襲。茨廠街對別有想法的人(不含膚色定義),又好像是煙火場,為了各自的理由來燃放一下煙火,熱鬧一陣子。我偶爾去學林書局找點冷門書,開車經過這裡,我想到更多的是"在場"的事,如果這時候是葉亞來在場,或更近一些的時間點,陸佑、陳秀蓮,甚至更近一點時段的李孝式,他們會說什麼?
    (22.9.2015 陳明發)

    陳明發《現場寫作》

    很多人有時候重看自己臉書上的相簿,甚至不再記得那是什麼地方,發生過什麼事。世界正以各種名稱、面貌與途徑,讓旅遊成為“最能邀約創意的生命大課”。而“現場寫作”最能體現這活在當下的美學。(2015429日)



    [Presence] 奧修·德瓦瓦尼(Devavanl)靜心:狂喜的藝術

    建構地方民俗的傳奇/知識景觀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極短篇〈失物〉


    擁有時不關心,關心時已不再擁有。每次經過失物待領處,都停下來問:你們可曾看見過?他們答稱:有時限的東西,不保留。
    (14.4.2022 陳明發《濾思場》6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極短篇〈抽象畫〉


    破碗用本身的碎片,拼回原來的自己。它說:我改名了,現在叫抽象畫。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詩想《福氣》

    再不幸的情境,在詩的語境裏都是一種福分。在很不堪的際遇裏,為何還有詩?因為于詩存在以前,寫詩的人實實在在已存在;人在,就是福氣。即使無法修補眼前一點什麼,至少還可能用詩說明自己的體驗。人之為人的自由,就是不為眼前所惑,所困。

    人有衝動,生命動力使然;創造性衝動,則是覺知的造化。詩可能造化這份覺知。14.4.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地方紀〈敦煌篇—月牙〉

    該死,這時候想起大兒子開始長牙齒的模樣。

    六七個月大的嬰兒因為發燒愛哭鬧,但初為人父,看孩子一口口吸著妻的奶,一天天在成長,那微微露出的乳牙,多像初春第一抹葉芽綠?

    躺在鳴沙山上,分不清是喘,還是那個骨節斷了,全身上下沒一處聽指喚。

    有件事倒很很清晰,想喝口水。

    月牙泉似乎很近,它是不是幻影?怎麼也爬不到?

    緩緩擡個頭,要命,這時候看見夜空裏的月牙。

    亂世啊,人說經卷的無本生意好做,洋人在高價收買。可窟穴寺院的道人卻不讓人分一杯羹,還群毆了我一頓丟出來。

    我佛慈悲,此刻,你怎麼讓我想起大兒子開始長牙齒的模樣?

    我還想看見他開始吃東西的樣子。

    (26.4.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地方紀〈廚房篇—藝術家庭〉

    夫:妳一部分是墨,一部分是水,直到我出現,妳才是一幅畫。

    妻:你一部分是紙,一部分是筆,要不是有我,能有神思嗎?

    兒:爸,媽,我們幾時能開飯?(27.4.2022

    陳明發《抖音》

    現在抖音稱霸,音像更泛濫,我跟年輕人說,大叔不反對文化消費,畢竟我也是推進文創的,可是再短的內容、再快的欣賞速度,也可以有點趣味或哲理嘛。最近有份學刊來邀稿,我建議要給文創的最核心要素給定位出來:所謂創意是需要文化意義的。27.4.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
    16某畫廊通告

    由於租金、顏料、畫紙、畫具、畫框、雜工最低薪......都通膨了,本館所有作品即日起一律起價20%27.4.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萬象入詩


    詩人的任務包括找尋詩性的“原始碼”,例如特定處境的特定心跳、呼吸與感官語言。例如波德萊爾面對工業化社會入侵的巴黎,用散文詩來表達他的憂郁。萬象入詩,是個開始;萬象隨詩入世而實在,讓人見其真義,是為“存在”;叫那一刻不虛。“萬象隨詩入世”一語易招詬病;“萬象”原來不就是存在於世上了嗎?既已“入詩”了怎麼又“返回”世上?懂得這一進一出有何差異,即能理解詩人的重要。要不,在影像泛濫的今天,世俗生活為何仍欠詩性?這中間少了詩人陪同事物生成其的存在詩性。敞顯事物與生命統一同在的真義。
    (19.5.2022 陳明發)


    (Photo Credit: https://www.pinterest.com)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
    2


    把故事講好;把好故事講好;和講我們好的故事,可不是同一件事。
    (20.2.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
    4


    既然「寧靜」是一種商品,除了將一巴士一巴士的遊客載來鬧村外,是不是有更好的體驗設計?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濾思場》5


    亢奮=悶、躁、熾、燃、炸=求仁得仁;將炸未炸之際;或炸後爬得起來還有口氣;有一絲覺知、聽得見、體驗得到,往前走,乃有詩。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文史·文創》


    若說文史是課堂;文創是文史的社交圈。


    藝廊、畫室、觀光農場與寫生遊等藝術活動為何是文創的核心體驗?因為在那人與人、情、景、物、境的互動裏,在在有課堂說不清的文史內容與領悟。

    (31.5.2020)

             (MA|UA museum by TRIAS studio honors architect jørn utzon's legacy in sydney)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互動式數字叙事》


    正當大家關注中國科技既能把人送到外太空,也能把淘寶的貨物網購到家門口,多少人有留意到,在中國2035文化強國方針下,他們的科技早也已經一步步,將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文史與眼下現況結合進虛擬網絡?

    正當我們熱衷於轉發中美之間的政治與商貿競爭誰贏誰敗,是否也留意到中美的頂尖大學在合作給中國歷朝歷代名人整理傳記?而數字工藝能把我們帶到他們面前了解其生平敘事,只是這數字人文趨向的第一步。

    這是一項互動式、多媒體內容、跨領域的網絡工程。

    在同一個平臺上,不但給各界提供了最大可能的知識含量,還可能做各種的比較演算,例如根據需要自動給你做出圖表、語音、視頻、照片或現況google map等媒體內容,讓人多感官接觸,有個總體的體驗。

    這張冰山一角的截圖就顯示了歷朝歷代官員原籍、出身、朝代與專業資格(科舉)、官職等,裏頭的數據隨時可調動組成研究需要的各種比較的格式圖表或其他多媒體內容。

    數字叙事(Digital Storytelling)把中華民族的好故事說得更好。

    本地單位團體要迎頭趕上,基本功還是先整理好本身基本史料才行,要不連手工劳作做個Power-point都成問題,更說不上AI玩法。

    各領域有了這樣的資料庫支援,行行業業的研究人員、開發人員就可省下很多時間做需要真正洞見、智慧的思考。一個社會的文化進展會去到另一個層次。

    經典無窮盡;對經典的可能理解更是無窮盡。

    來到準6G的虛擬世界,#數字人文/數字記憶 Digital Humanity / Digital Memory成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最前沿。有的國家如芬蘭已經在著手這一塊工作;北京、上海等則在他們大都會的層面上從事這工作。若是成功,那會是真正的智慧國家/城市。(見: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12.6.2022)

    虛擬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PDF :毛軍京:特色數字人文研究環境的構建與探索


    馮惠玲:數字人文視角下的數字記憶

    Ann Righey:當專著不再是媒介:網絡時代的歷史敘事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熾熾釉彩
    ——覆吳詠琳


    欲摔願碎就沒對或錯


    是戲、夢還是現實不定一格


    枯葉飄落專找黑色湖泊


    背景夠深,小小的金黃才有區隔


    陶胚夠素,熾熾的釉彩


    才對得起烈火


    (23.6.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空間——覆雍嘉》

    天空有九重


    缺詞無墨或因未翻到


    寸心毫尖觸動那一層


    放眼荒島腳下一片土


    誰知不是蒼穹的一種


    (25.6.2022 臉書)

                                                                                      (Photo Credit: The Beast)

  • 說好不准跳


    〈翻新敘事〉
    /陳明發

    一青年的短片入圍歐洲一重要影展,我有機會先睹為快。美國公司此前簽了他另一部短片的故事改編權,我聆聽過其想法。兩部片的素材與背景看似不同,其實講的都是倫理危機——科技倫理;家庭倫理。前者讓我想起石黑一雄的《我想活下去》;後者則近乎東野圭吾的《麒麟之翼》。母題可以古老,說故事的方式卻可能一代代翻新。除了勉勵,我沒說什麼,有些事新世代本身發覺了更牢靠。我倒是向他請教了不少關於串流行業的事,這領域的成熟,敘事人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12.7.2022

    延續閱讀:

    《請别掛斷》

    Malaysian short film 'Please Hold The Line' to compete at Venice F...


    陈策鼎臉書

    在全球激烈競爭中勝出的十二部微電影作品中,《請别掛斷》是唯一的一部中文片。不僅讓馬來西亞製作在多年後再次入圍威尼斯影展,這回也讓落選的海峽三地中文微影壇側目。馬來西亞中文創意産業還是有機會的。

    雖是短片,導演卻是給百分百的專業作品投足了資本。他在訪談稿裏透露了,其資金來自導演上一部短片的原創故事,被好萊塢相中簽下改編權發展成長片的定金。故事真的有價,這對文創人應該是個福音。

    收到一些關心策鼎的朋友詢問,為何在Youtube看不見這部片子。藉這裏向大家報告一下,這部《請別掛斷》要到9月正式在全球三大藝術電影盛會之一的意大利威尼斯影展(另一個是法國康城)首映後,才知道它接下來會怎樣和觀眾見面。

    對策鼎的電影有興趣,歡迎上Youtube看他25歲時贏得馬來西亞最高規格的寶馬汽車短片競賽大獎的作品HAWA。看年輕人如何用影像探討,在一個“生病”的社會裏,看不見膚色差異的孩子,如何麵對“無助”的存在。~~

    有心的朋友會發現策鼎的電影,都從不同的素材去探討倫理問題。很多好故事,還是得由年輕人來說給同年齡層的一代聆聽才是。

    青年的三弟是一位特效師,其公司最近在趕一部中國大片的後期製作,每一天都加班多四個小時。昨天週日還得上班,不過下午就下班了。他說特地一個人去看了一場戲,還去了一家他小時候常去的書店,回家後特別開心地說:書店還在,那個他過去常常坐在一旁看書的角落也沒改變。

    那角落的一邊是外國翻譯文學書架,他沒提他每次背靠的歷史部書架。書店很大,以前爸爸媽媽去辦事,他就“躲”在這整間書店最少人光顧的角落,看他從其他書架找來的新書。

    許多人所不知道的,不少好萊塢、中國與韓國的影視作品都在馬來西亞進行後期製作。他就在其中的一家公司擔任特效師。

    新一代比我們強的地方,是他們和國際團隊一道工作的機會更多,視野自然也不一樣。這是很讓中國人羨慕的地方。 由於網絡工藝的發達,給串流影視頻道如Netflix、Disney、蘋果、Amazon等創造了全球性的“在線戲院”、“在線電視臺”,對新內容的需要非常巨大。無形中,也給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影視文創人製造了龐大市場。

    愛墾網在2009年辦的巴生創意節曾推薦兩位年輕導演胡明進 Woo Ming Jin和楊毅恆 Edmund Yeo。两人2022年合作的新片《Stone Turtle》也入圍了瑞士Locarno影展最佳影片。令人欣慰。

    Edmund楊毅恆2021年的新片moonlight shadow 在日本上映反應不錯後,還獲得臺灣泰國及韓國的片商引進個別國家上映,所以投資的日本公司感到非常高興,已在籌備新的作品的拍攝。

  • 說好不准跳

    Dr. Tan Beng Huat: Singapore, Our Natural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

    Few months ago, I had watched a series of documentary on Singapore's nation-building experience in Netflix Channel by the title "A Frame In Time". Many good stories are shared through their heritage of old paintings, photographs & black and white contents from TV archive. One of them, "A Quest For Unity In 1960s " is to explore Singaporeans' desire to learn Bahasa Malaysia in evening classes, attempted to be a Good Malaysian.......

    Chua Mia Tee, National Language Class, 1959, Oil on canvas, 112 x 153 cm, Installation view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As a young kid in Southern Johore then, Singapore to me is just our neighbour town where my aunt stay. Many people of my generation who opted for Singapore citizenship have just retired in recent years with reasonable or even good saving. It's natural for them to be a rich tourist to visit Malaysia, where their relatives stay.

    In fact, all these years, Singaporeans make up around one third of our foreign tourists (excluding the excursionists who make daily trips across the JB causeway). After the Covid-19 close down, other than visit their relatives and Genting Highland, their destinations also include many Malaysian places that they have never considered before. Just to name a few, weekend city tour to Sibu, Sarawak, Off Shore Angling trip to Kuching, home-stay in Kuala Selangor......these were in fact my youngest sister's records with her family and family of my brother-in-law's siblings. Our nature and culture is a blessing to them too.

    Beside family tour, to my Singaporen nephews and thier peers, our seas are their diving paradise. One of them even become a coral conservationist of our under-sea world with funding from Singaporen government.

    Meaning? Before we go back to what we have in 2019 which have witnessed international tourism hit record high of 1.5 billion, of which China's contribution is 10%, our neighboring countries are our hope. Other than Singapore, the number of Vietnamese's outbound tourists to South-East Asia is also going up. Afterall, to Sabah and Sarawak, tourists from Penisular is a ready market yet to be fully tapped.   (18.9.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馬來西亞日

    壯遊絲路,航向輝煌的

    馬來西亞一甲子(16.9.1963~16.9.2023)

    “一帶一路”10週年(7.9.2013~7.9.2023)


    /絲路故事號船長 陳明發博士


    絲綢之路不只是跟人有關,也跟動物有關。因爲陸上的絲綢之路,也就是從中國西北陕西省的西安到意大利去路線,有一隻猴王從印度來到了中國,最後成了陪同唐三藏去印度取經的孫悟空。

    也因爲海上的絲綢之路,也就是从中國東南福建省的泉州到西洋去路线,有一隻沙巴京那巴登岸的人猿走得更遠,成了美國的電影裡的金剛(見Spirit of Borneo, Trip to North Borneo by Martin Johnson & Osa Johnson in 1920 & 1935-1936 pg. 131, )。沙巴也因此誕生了一位Murut馬可波羅”


    要在水陸兩條絲綢之路上打造“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造福全人類、富裕各地域,我們得從彼此由古至今所共有的無形資産找到力量。

    故事,是我們最有力的無形資産;文化創意是我們呈獻故事最有力的方法;文創産業更是大家可以複興疫後社會經濟的有力策略。


    奮起馬來西亞日!


    就從今天起,倒數剛好一年,我們即將迎接“馬來西亞一甲子”立國60週年紀念;到了明年這個時候,也是我們慶祝“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紀唸的大好時節。
    歡迎諸位登船,“南海絲路故事號”今日起正式起航。


    這一趟航行,我們將發現豐饒的敘事景觀;找到足以打造南海絲綢之路命運共同體的純淨資源,也就找到了沙巴、砂拉越複邦富民的關鍵時空。

    (圖說) 2013年9月中國主席習近平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首度提出“一帶一路”的構想。2016年,哈薩克斯坦在其文化首都(舊都)阿拉木圖聯辦了一項“一帶一路”三週年紀唸國際研討會,陳明發博士(左四)以開幕式演講嘉賓身份發表了有關如何說好“一帶一路”故事的報告。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關于〈海絲文化~一帶一路的沙巴敘事〉

    有關我前晚配合沙巴大學孔子學院“一帶一路”倡議10週年紀念(2013-2023)前奏曲所作的研究心得報告,借這裡和諸位談談我的會後想法。

    1 首先當然要萬分感謝沙巴大學孔子學院馬方院長羅國安教授及中方院長鄧嶸副教授的邀請及貼心安排,並得到沙巴亞庇華人同鄉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拿督黃小娟的大力協助,加上各族、各領域、各年齡層參與者的積極上線,讓我有機會在家做分享,表達我對婆羅邦的真摯寄望。

    2 有關講題〈海絲文化~一帶一路的沙巴敘事〉的嘗試,鎖在三個方向:

    (a)在敘事領域,沙巴很有本錢;文化資本讓沙巴成了馬來西亞的敘事大邦;

    (b)作爲渤泥古國一部分的北婆沙巴,自古與中國在南海網絡上關繫密切,使到沙巴敘事更具絲路文史價值;

    (c)在新冠肺炎前,文化創意産業一直是全球經濟中成長最高、最穩定的行業,不僅能帶動其他傳統領域,也製造了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全球組織如聯合國大會、世界旅遊機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都異口同聲,認爲突破疫後困局最有力的策略之一便是藉助文創産業的動力。最重要的是,敘事藝術一直都是文創領域最核心的創生元素。

    3 此講座論據得到舉辦與合作單位的接受與認可,並可與彼此現有的項目互相交融、借力,無疑有助於各行各業疫後振興的努力。

    4 也是沙巴著名民俗學專家的羅院長,和来自中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長沙理工大學的鄧院長在會後表示,他們目前正在積極輯稿有關本邦華裔文化的學刊,還有援助影視工作者的鄉土紀錄片等計劃,都非常需要“説好沙巴故事”的內涵。

    5 “一帶一路”終極目標是全人類“命運共同體”,沙巴南海敘事+文創策略+各行各業創新整合,是我們立足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網絡,面向疫後重建復興的總體工作。

    6 華裔近代二百餘年來有能力紥根海外並開枝散葉、開花結果而不竭,學界一直推崇要歸功於“三寶”:華教、華媒與華團。

    7 沙巴孔子學院這回的講座完成舉辦,在在顯示了學府+媒體+社團三寶融洽配合的良好範式。

    8 把前述的“總體工作”接軌“良好範式”並逐步昇級,沙巴敘事對一帶一路的價值勢將實現出來。

    我當晚的講座雖着重沙巴,文創對隣邦砂拉越也一樣事關重大。實際上,從官方與民間的努力來説,砂拉越目前走得更快。每年7月於古晉郊外山都望山腳下舉辬的雨林音樂節,早已是國際音樂創意節慶的國際品牌,就是最好的說明。另一個好例子是砂拉越文協的多年努力(包括最近還招募了好些各領域的青年專才),犀鸟之鄉除了文化事業逐日繁茂,彰顯文化兢争力外;其文創商機也將無可限量。

    當然,沙砂二邦若能及早整合起來,要發揮更大的文化動力,無疑指日可待。
    (27.9.2022)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文化自信〉


    說好自己的故事,不是替自己强打廣告;老王賣瓜,自讚自誇。斬釘截鐵,不容置疑。更準確的說法,不妨這麼措辭:「這故事好的地方,在它可能鼓舞我們一起解決共同的問題,走得更遠、更快,攀登得更高。」

    一個國家的崛起,其不曾統治他國的歷史,雖是好故事;但聆聽這故事的國家,極可能曾飽受其他國家的侵略與蹂躪,尤其是不少國家曾在西方的“保護”、“協助開發”等名義下,最後淪為他們的殖民地。

    這些「歷史陰影」,更容易遭遇外來的煽動;或被别有居心的政客所利用,是可以相像的。


    因此,把好故事說好,固然要自身的「文化自信」,但同時間也不能忽略各方對這故事的信心。自信確實可掌握在自己手裏;可是他人有信心的反應,則必須主動去苦心經營、日積月累。


    「一帶一路」要講好各方的好故事,這题目是完全正確的;與此同時,也要突出彼此共同的好故事,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3.10.2022)


    延續閱讀 ~~



    李希光:「一帶一路」文明圈建設路徑

    "一帶一路"釋放文化軟實力

    王蒙·「一帶一路」 提升文化軟實力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博士
    華團文創

    在馬來西亞現實中,有三股力量在形塑著華人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別由華基政黨、中華商會與華團挑大梁。這是為了討論方便而作的表層分工,在實際操作上,彼此相互影響則在所難免。近年來,在「超越政治、關心政治」的趨勢下,彼此涉入也似乎無需避諱。還有一個相互涉入的現象就是,部分華團在其傳統文教活動之外,也開始組織與本身血緣或地緣有關的總商會以投入經濟计划。這種既不忘傳統角色而又嘗試影響其他領域的動向,在日益開放的社會更是無可避免,其形塑社會整體的程度因而日益擴散挺深。在這麽一個時代背景下,適宜引進一個新興動力,以整合華社目前在傳統政治、經濟與文教領域的各項努力,成為這個國家在立國一甲子後,既能超越疫後振興的艱辛挑戰,又可掀開新的建國議程。我稱之為“文創動力”;其優先行動是立足華社,協助華團進入國家的主流文創發展,與各族并肩與時俱進。(28.11.2022

    文創領域粗略概念

    多媒體文創(影視與廣播、廣告、設計、動漫及數字内容)

    藝術文創(音樂藝術、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工藝、創意寫作、纺織及時尚)

    文华遺產文創(博物館、檔案局、修復、維護)[馬来西亞2009年國家創意産業政策]

    每個領域有其次分類,如相關的研發、規化、傳播、諮詢等支援活動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生命衝動

    人有衝動,生命動力使然;創造性衝動,則是覺知的造化。詩可能造化這份覺知。14.4.2022

  • 說好不准跳


    陈明发〈脸书还可靠吗?我希望我错了!〉


    决定逐步离开脸书的那一刻,我上爱垦网查看了有关脸书的一些趋势分析。

    最有代表性的,恐怕是十年前发佈的这一篇。说的还蛮准的。》》https://iconada.tv/group/ma/forum/topics/millionhost002

    首先,文章说“八年后,别期待你的面子书账号还会塞满交友邀请”。

    是的,即使是全球封城锁国抗疫,大家在屋子里闷坏了的2020年,我的脸书户号居然一个月也没增添一个交友邀请,反而每三两天从Whatsapp上联系回多年(甚至半个世纪)没见的老同学、老朋友。

    文章也说,到了2020,脸书将走向没落。这话我也挺有感受的,不管你现在发的帖子是多用心写的,也没几个人讚了。

    脸书真正的没落,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一点也不适宜探讨有水平的议题。

    遇上恶作剧者,还三不五时举报你的帖子。2023年才进入第四天,我就已经被检举了两次(见附图)。而且,还无端端被封锁了三次。

    对脸书,或许,你有不同的想法,欢迎到爱垦网来分享。

    另一方面,就从2023年起,我会透过whatsapp多和你一起学习爱垦网的公益分享内容,避免FB带来的种种困扰。

    谢谢你这些年的友谊、关注与肯定。新年要进步,改变是必然的。


  • 說好不准跳

    我們的相遇不在計劃之中,從相處、相知到最後相隨,更沒有劇本。這就是人的靈魂最深處的蠻荒狀態。

    心靈世界不可見,大新聞(生命喜訊)何以具現?電影藝術在這裏所採用的,是外在的生態景觀與人際互動所擦亮的火光。

    是一個能量最撼人卻出奇冷靜的關鍵詞:故事。

    一直焦躁不安並嘗試逃走的部落白種孩子,在馬車上東搜西抄時翻到上尉的報紙。雖不認得那些文字,她卻一下子靜了下來好奇地盯着。

    吉德上尉告訴她,一行行的文字湊合上來,便變成了故事。「妳要是乖乖的,我或許可以給妳講個故事。」 他補充說。


    神奇的事情就在這一刻發生了。


    此前對上尉不管說什麽都無反應的喬翰娜,第一次好好地看著吉德的臉,並且說出她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故事?」

    幾經波折,因為故事,一老一少的心靈開始有可能進入彼此。

    盤據蔓延於土地下的根莖開始若隱若現。但距離長成亮麗的風景還很遠。

    克服了一連串與人有關的事故,他們還得面對大自然的挑戰。馬車因山勢險峻失速墜崖,乾渴疲憊不知在曠野裏徒步走了多久,又遇上頓時間讓人完全失去方向感的砂塵暴。

    在看似絕境的當兒,很意外地,神啟似地出現一夥路過的印第安人。喬翰娜本有機會跟他們一道走,卻決定留了在上尉身旁,還向族人討來了一匹馬方便繼續趕路。

    終於,上尉把女孩送到她素未謀面的阿姨家。然後,孤身回到空蕩蕩已無人影的故居。

    真的嗎;那就是他們的家嗎?

    整個敘事的根莖此時頓然奪土而出,以我們一切知覺始料不及的速度,敞開了故事真正所要表達的美麗地景:

    人海偶遇的你我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家;因為在最艱險的處境中,我們一直都是最親近的人。

    曾經憧憬過在戰後回鄉和妻子養兒育女而不果的敗兵,最後有了一位女兒;從空無一人而唯有斑斑血墻的舊居中找回玩偶的女孩,也找到了她應有童年依靠。

    在內戰後五年仍然千瘡百孔的歲月,還有什麽地方比家更適合開始說故事呢?

    而「家」的定義,是我們不管歷經了多少磨難,最後能珍惜彼此的相遇、相知與相隨的意思。

    不管我們是誰,彼此的生命都因為對方而變得更完整、更美好,不也就是對民族關係最響亮而自信的仰望?

    屏幕外的我們在追逐著社媒,分分秒秒想了解外面的世界,看看有何「大新聞」。對尋求自我復興的人,真正的「大新聞」,其實是我們內在世界的蛻變。

    英文片名News of the World,內在外在的「news」,都是故事。故事可貴,因為它和我們的生命成長有關。(14.1.2023)

  •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故事:心靈真正的大新聞〉


    ~~ 我看電影《讀報人》(News of the World)

    63歲的傑斐遜·凱爾·吉德退伍上尉是個故事人。

    他曾經擁有印務館、報社,第一時間在最接近的距離內看著世態的演變。他說,那是故事,一行行墨字印刷在紙張而成的故事。

    一場解放黑奴的南北戰爭捲過,他從戰場上回到平民生活,發現自己什麽都沒了。最痛的,是妻子於他不在身旁時因霍亂死去。


    屬於戰敗投降那一方的他放下戰鬥,雙手還可以拿起什麽;眼神落在何處?

    他再次拿起的,是其他報館印行的報紙;重要的,他用筆把它圈上來,那是他覺得有價值的故事。

    可是,生活要怎麽過下去呢?

    他於是成了遊吟詩人般的讀報人。騎著馬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為19世紀中的美國大小鄉鎮,似乎與世隔絕的墾殖民讀新聞。


    這種情景我能理解。小時候翻《林肯傳》連環圖,看過他常常為了讀一部書,走老遠的路去向人借。那是文字、知識珍貴而不易得的年代。

    吉德上尉的工作,我也深有感觸,從1980年代初起到新世紀前十餘年,三十幾年中很大部分時光,我都在大城鄉鎮和人分享故事。


    講到這裏,還只是故事前的上尉。故事的震央,是命運把他扯進了一樁義舉:護送孤女喬翰娜到她數百里外的阿姨家。

    原來護送她的黑人官員途中遇劫被害。他的屍體被掛在大樹上的情景,是美國內戰後還是無法繞過的族群關係符號。

    就像女孩的親生德國移民父母被印第安人殺害,撫養她長大的印第安家庭後來也送了命,這樣的遭遇在銀幕上幾句話風輕雲淡而過,實際上是族群衝突錯綜複雜的黑洞。

    一般大敘事所處理不了細節,卻是糾纏著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最真切的際遇。

    吉德和喬翰娜路上碰到封閉的墾農、鎮民;退伍流落街頭的變態惡棍;剝削非亞移民勞工、製造假新聞企圖迷惑人心的工業家;本意善良但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方法處理問題的男女;事務煩冗只求公事公辦的官員;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旅棧老板娘……,串起整個故事吸引了我們。

    但真正把我們捲進故事正中央,最棘心也是最釋心的,是占了電影大部分時段的西部荒野景觀。

    情感地理學此時若在場說了話,它是借那看似無盡頭的荒野說的;假使綿延理論此時也在場有所表達,那它在大地表層下延生的根莖,便是原為陌路人的上尉與約翰娜,相遇與相處於語言隔閡、遭遇殊異而且前路模糊的那種狀態。


    先別說族群與族群如何相處,先說好這蠻荒大地所表征的可能、可為與可期盼,再說其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