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t+Lëshkina,由兩位來自紐約的視覺藝術家 Erika Hard 和 Tati Lëshkina 合作組成。他们在2017年出版過屬於他們的第一本著作《Beyond The Clouds》 –– 一本旨在探索人類的真實需求、慾望以及表現生命中的脆弱之美的攝影集。他們創作的源自生命中的變化無常,將情緒、想像、狐疑以及對生命的執著凝縮於一張張照片之上,再將它們互相組合排列,令我們產生一種無以名狀感覺,逼迫我們思考生而為人的意義。
儘管這本書被歸類為攝影集,但明顯兩位作者並不甘於此,他們並沒有將自己局限在攝影媒介上,他們更常以不同媒介如雕塑,或是行為藝術等形式,去表達他們的想像與美學。
據說,《Beyond The Clouds》的名字還源自一套同名電影《在雲端上的情與欲》(Beyond The Clouds, 1995),這是一套沒有固定的情節和常見的套路的電影,像是由幾段感情串連起來的映像詩,是義大利的著名導演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中風後拍攝的第一套電影,想不到當時的安東尼奧尼除了行動不便外,更患上失語症,幸得另一位著名導演雲溫達斯(Wim Wenders)的幫助,這部電影才得以完成,所以這也是兩位創者通力合作的產物,有如命運的劇本一樣。
家 在這裡
延續閱讀 》陳明發《三生有幸,何解?》
Jan 1, 2021
家 在這裡
陈明发《一个词,一笔非遗》
[ 上 ]
人人爱听好故事,可是真正的好故事,又似乎不常有。
能把好故事来个新意的演绎,更深入人心,那还真考功夫。
实际上,我们的许多日常成语、用语,后面的典故就是非常感人的故事。
某个民族有世代流传的老话:格言、训诫、教诲、俗话、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仔细考据,都有“语出”何典的说法。那说法,便是故事。具有这个民族的文化特性。
所以说,这是这个民族的一项“文化生产”;产物,就是那足以流传下去,成为语境所蕴涵的智慧符号。
文化一直在演进,其产物的生产也不会只有一次机会。假如我们视原来的典故为素材,便有可能重新演绎做第二度、第三度的“文化生产”。
更精彩的,是作为语境符号的典故,它也具有“文化再生产”的价值。(31.12.2020)
[ 下 ]
徐志摩有首《偶然》,有人开个头,剩下的句子大家都会背得出——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汉语有个词,有人一开口说“三生”,很多人便自动想到“三生有幸”,形容某个际遇是三辈子修来的福;当然还有“三生不幸”;意思是“倒了三辈子的霉”。
最近看了个《景德传灯录》里的故事,里头对“三生”的诠释,让我联想到,徐志摩恐怕没读过这则宋代禅叙。
先来说故事本身。话讲——
有位朝廷要官,梦见自己走到浙江太湖的弁山碧岩下,遇上一位禅坐的老僧人。
眼前彌漫着极微薄的烟缕。
僧人对来客说道:这是施主向佛上香许愿留下的香,存在于世已三生。
第一世,是在唐明皇时期,你辞去剑南安抚使;第二世,在唐宪皇年间你上任西蜀书记;第三世,就在眼前。
呵呵,多有诗意。
一份缘,一个愿,最初作证的一炷香,留下看似随时消逝的一缕烟穗,流转了三生依然袅袅在飘。
那炷香,相信是施主在头一世退官返乡,途中路经碧岩时敬焚的;心中何所愿?看他后来二世都踏上仕途,可以猜想一二。
我写的不是劝世歌,无意叫大家勤烧香。
只是想温习柏格森的“绵延”哲学,从中华经典中去找一则小故事,说明我们这民族相信,心念这东西有其力量的。
再者,也和徐志摩抬抬杆:就算是微弱轻烟,因为有了信念,都能飘三世;一大片的流云投在人心上,怎个说忘就忘?
当然,很多事并不尽如人意,就像徐志摩后来的骤逝就够叫人嘘嘘不已;还好,大家都不听他的话,一份情缘没当真转个身就丢掉;一首好诗流转下来也快百年了。
列祖列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处处有诗性,我们三生有幸十辈子也享受不尽。但故事人都是考古学家,需要从篇章字句的层岩洞穴去挖掘。清理,鉴定与重新认识。(20.7.2023)
Jul 20, 2023
家 在這裡
陳明發博士·實在
實實在在的組織,做實實在在的事。
有文化的族群,來文創一下,
那「實」字,又是什麼意思?
家裡有「田」地,有寶「貝」,即使不是「家財萬貫」,也感覺踏實了。
比「萬貫」更重要的,其實是「一」貫;處世待人,始終如一,不忘初衷,有「田」;有「貝」,還能「貫」徹到底,那是比物質上的田地、錢財更重要的精神財富。
(陳明發博士 27.4.2024)
延續閱讀:意大利都靈聖卡羅廣場
Apr 27, 2024
家 在這裡
(續上)(4)漢字具有使不同的民族能夠相互理解的優點,但這種優點卻是以放棄原初語言的個體性為代價。洪堡特因而認為圖形文字的另一個缺點,即是它容易弱化真實的民族語言 的原初個體性。 半途而廢的漢字發展過程? 何以中國人沒有發展出拼音文字系統? 漢語沒有發展出拼音文字系統,而是在採取具有象形、會意與指事功能的文字形態後,逐漸發展成以形聲字為主的文字系統。
在民國初年的白話文運動與其後的文字改革運動中,漢字的這種形態(及其書寫表達的文言文),就一直被認為是妨礙中國人思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同瞿秋白即非常清楚地出: 從象形到形聲,從形聲到拼音—這是文字發展的道路。中國的文字只走到半路。中國文字始終沒有脫離象形制度的殘餘—形聲的方法,所以中國文和中國話始終是分離的。中國的文字和言語的 發展,受著漢字的束縛和阻礙。
為什麼?因為:
(一)事物的形狀是千變萬化,不能夠每一事物畫成一幅小小的四方塊的謎畫;(二)就是形聲字也不能夠適應極繁複的變化;(三)會意的方法更不能夠包括許多的抽象的意思,而中國文字 既然用了象形制度作基礎,就始終不能夠適應社會的進化。
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漢字的確有從圖象文字向聲音文字發展的歷史跡象, 但是漢字最終並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這是中國人內在語言精神的「不能也?」還是「不為也?」 Humboldt: 「那些對於漢語未採用拼音文字感到驚訝的人,只不過注意到了漢字可能帶來的不便和困惑,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中國,文字實際上是語 言的一部分,它與中國人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看待 一般語言問題的方式方法密切關聯[…]在中國那裏 發展起來的書寫方式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 件哲學作品。」
今日我們反而應重新提問說,為何漢語一定要發展成屈折語、並相應地採用拼音文字,才算是發展完善的語言?或者說,如果漢字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這是並非不能,而是不為也,那麼我們更應該徹底地問:中國人到底基於什麼樣的世界觀基礎,或思維表達型態的考慮,而寧可停留在孤立語與表意文字的形態?甚或應該反過來質疑, 發展成屈折語與拼音文字形態的印歐語,到底是付出什麼樣的世界觀理解的代價,才能成就一種觀念論的語言世界觀?
針對這些問題,本文主張: 我們首先(一)應打破文字只是從屬於語言的觀點,說明文字的構詞並非僅能由語音主導,而是也可以發展出獨立表意的系統; 其次,我們則得說明,(二)如果文字可以獨立於語言而表意(或至少與語言的建構遵循相同的原則),那麼漢字做為當前惟一不同於拼音文字的表意文字,它對語言的思想表達究竟具有何種作用?
針對(一)我將借助馮特(W. Wundt)的「語言身體姿態起源論」,說明語言表達的意義基礎,並不在於聲音符號的約定使用,而在於表情與手勢等身體姿態的表現。對於人類而言,最根源也最具自然普遍性的語言,並非聲音語言,而是手勢語言。透過手勢的「意指意向性」、「摹擬想像」 與「感性化轉移」,我們的身體姿態方才構成詞 語最內在的意義圖示。手勢與表情等身體姿態的 表現,為人為約定的語音,奠定了它們具世界關聯性的存有論意義。 馮特在他的研究中,雖然很有洞見地發現到,漢語的語法與手勢語言具有極為密切的關係,但他並未進一步加以申論。
對此我將以游順釗的「視覺語言學」做為補充,以說明古漢字如何也是透過手語的身體姿態表達而形構出來的。從馮特與 游順釗的研究,我們將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漢字之於漢語,正如手勢之於語言的關係,漢字不是對耳朵說話,而是對眼睛說話的特性,這顯示情感表達與身體形構,對於中國人認知世界佔有重要的地位。
針對問題(二),我將嘗試借助當代語言學家 McNeill關於手勢語言的研究,以說明在聲音語言的主導之外,如何能理解一種與手勢語言具有同樣性質之漢字思維的特色。這種比較理解的可能性在於,正如McNeill所指出的,聲音語言本身是單面向的,但意義卻是多面向的。聲音語言就它只能順著時間這個單一面向去作變化——從音位(phonemes)、單字、詞組、句子到對話而言, 語言僅具有線性—分割的特性。 語言只能沿著時間這唯一的軸線進行變化,這個限制迫使語言必須將意義複合體(meaning complex)切割成一段一段,然後在時間的軸線下組合這些片段,來重構多重面向的意義。然而手勢就完全不同了,手勢本身就具有多重向度,它無須經過分割和時間線性化就能呈現出意義體來, 手勢因而是總體的(global)與綜合的(synthetic) 意義表達。透過語言與手勢的辯證關係,我們因而或許能更好地理解,漢語與漢字對於思維之可 表達性的完善性追求何在。
三、結語
各民族不同的語言結構,代表不同的語言世界觀,那麼透過語言的類型學差異,來研究語言世界觀的相對性,即成為我們正視文化類型學差異的文化哲學之理論模型,所不可或缺的研究基礎。漢學研究若能透過對於漢語之語言世界觀的研究,並進一步能借鏡卡西勒,透過對中國文化之諸領域進行其符號形式的文化哲學建構,那麼我們最終即能對創造中國文化的知性、想像與意志等主體性能力,形成一種漢學人學的觀點,如此則漢學即將可為人類的自我理解,提供更為多元的理解可能性。
(「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十週年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林遠澤〈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在漢學人學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2022/11/1)
Jun 13, 2024
家 在這裡
(二)內在語言形式與漢字思維
語言因而大都包含型態構詞法(morphologisch)與句法(syntaktisch) 兩部分
為能追問漢學所研究的中國文化的特殊性,我們實應先行追問:構成人類文化表現之所以有類型學差異的原則性基礎何在?或說,文化的類型學差異是根據什麼原則而產生的?
Humboldt提出「內在語言形式」來回答這個問題。語言完善性的標準: 「觀念性的明確」與「聲音系統的完整」Humboldt: 「語言的特性在於,它將介於人與外在世界之間的思想世界附著在聲音之上,每種個別語言的規 定因而可以關係到在語言中的兩個主要觀點,亦即:「觀念性」(Idealität)與「聲音系統」 (Tonsystem)來說。
前者若脫離完整性、清晰性、確定性與純粹性,後者脫離完善性,那就是它們的缺點,反之,則是它們的優點」。比較語言學的歷史研究方法每一種語言怎樣解決由於言語的需求而產生的各項任務?
詞彙上的任務 (概念的指稱)
●從語音的角度一些詞如何從另一些詞中產生出來?
●語音與其意義之間的關係如何表示?
語法上的任務 (概念的範疇標記)(詞語的接合)
●語言如何處理詞類之間的聯繫
●語言如何使用粘附、屈折變化
元音交替等方式表達語法概念?
摹聲→類比→象徵
「語音構義」活動
孤立語→粘著語→屈折語
「語法範疇」的建構活動
洪堡語言學的漢語難題
孤立語VS. 屈折語
「漢語是一個極為奇特的例子。那是一種幾乎不具備任何通常意義的語法的語言…. 漢語幾乎沒有語法形式,可是…卻能達到相當高的智力教養水平。如此看來,我們所主張的語言形式的必要性便遇到一個有力的反證」。
漢語的特性
“漢語語法最根本的特性我認為是在於這樣一點, 即,漢語不是根據語法範疇來確定詞與詞的聯繫,其語法並非基於詞的分類,在漢語裏,思想聯繫是以另一種方式來表達的。其它語言的語法都由兩部分構成,一是詞源部分,另一是句法部分,而漢語的語法只有句法部分。”
「漢語讓聽者自己去添補一系列中介概念,而這等於要求精神付出更多的勞動:精神必須去彌補語法所缺的部分」 「漢語把添補大量中介概念的工作留給讀者自己去做,因此 給精神帶來了大得多的負擔」。
漢語的缺點 (1)如果漢語的語法形式只是隱含的,那麼說者既不能明確地向他人傳達他的思想,聽者也不能確定它所理解的是否即是說者的意思,如此一來語言的思想傳達或相互理解就都不精確; (2)如果漢語只是將具有實義的概念詞排列起來,那不是運用詞類的區分把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轉化成有機的思想結構,那麼我們在語言的世界理解中,就仍必須受限於現象世界的不確定性,而使我們無法達到思想的純粹觀念性,而精神也因而還無法得到自由的主宰性。
洪堡特對漢字的定位
那些對於漢語未採用拼音文字感到驚訝的人,只不過注意到了漢字可能帶來的不便和困惑,但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在中國,文字實際上是語言的一部分,它與中國人從自己的觀點出發,看待一般語言問題的方式方法密切關聯[…] 在中國那裏發展起來的書寫方式本身,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件哲學作品。
拼音文字的優點: 「不同種類的文字,其差異之處在於:各種文字對於它們原本所傳達的思想形式,具有較大或較小的明確性。或者說,它們在傳達的過程中更能保有所欲傳達的思想形式之忠實程度。」
拼音文字最能實現語言的本質,達成主體性(對世界)的統治地位 (語言學的語音中心主義與邏各斯中心主義的形上學) 漢字做為介於聲音文字與圖象文字之間的「圖形文字」(Figurenschrift) “圖形文字的表達方式,就我所知,迄今無人使用過。
但我認為它是很適用的,因為漢字真正等同於數學圖形。而我們對那些在圖像之外的書寫方式,尚未有其它的名稱可用。如果我們稱漢字是概念文字或觀念文字,這也是對的。亦即當我們是這樣理解的,其記號是以概念而不是以圖像為基礎。”
漢字做為圖形文字的優缺點優點:圖形文字由於與聲音文字接近,因而它所選擇的 任意記號與字母一樣,都不會分散精神。而且圖形文字的構成仍有一定的內在法則性,因而它仍能做 為純粹思想表達的媒介。在這個意義下,洪堡特認 為圖形文字具有提高語言的觀念性的作用。
缺點:
(1)圖形文字的記號序列不是固定且純粹地依聲音而連結起來,這使得感性現象對它而言仍是不確定的思想;
(2)圖形文字在本質上仍缺乏獨具的形式,因而它的詞語的個體性,並不能純由邏輯思維構成,而是需要一些外在的成份來引起心靈的作用;
(3)圖形文字基本上是概念文字,因而圖形文字的記號系統, 只能是從內在或外在世界抽取出來的概念,它本身雖能將世界轉換成思想記號,但世界的雜多性卻仍將保存在它自身之中。
Jun 14, 2024
家 在這裡
如果說,語言學研究的是表達民族成員之思想的內在共同形式,那麼神話學就是研究想像力的內在共同形式,而習俗則是研究意志的內在共同形式,思想、想像與意志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能力, 一旦它們都受到表現在語言、神話與習俗等文化產物之內在共同法則的影響,那麼對研究這些現象的文化科學,進行民族心理學的後設研究,將能建構一個真正有事實性基礎的先驗領域。
(3)文化哲學研究的三個層次



因為那些在語言、神話與習俗等文化創造物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的客觀化建構法則,正是其成員之個人思想、想像與意志活動的先在規定,雖則這些規定仍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1. 文化科學的邏輯: 對於”文化存有物”之為”文化存有物”的「概念建構」與「原則建構」的研究
2. 符號形式哲學: 從文化的創造力根源,看文化多元創造的主體 性根據=符號功能的文法學
3. 哲學人類學: 文化創造的主體性如何能被闡釋=人是什麼?的問題 文化主體性研究=對於文化創造力的哲學人類學研究
卡西勒在《符號形式哲學》中,選擇語言與神話進行詳細的研究,主要是出於方法論的考量。依康德的《純粹 理性批判》,所有的經驗知識都是在圖式的中介下,知性與感性共同作用的結果。康德的理性批判工作,分別針對人類的感性、知性與理性的能力進行批判,以能找 到它們分別依據的先天形式或法則,以此為一般而言的 經驗或經驗對象提供其可能性條件的說明。
對此康德都是從事實問題轉向證成問題,亦即康德嘗試從回答「數學如何可能?」來說明人類感性能力的先驗形式是時空表象,從回答「自然科學如何可能?」來說明人類知性的綜合基礎是依據範疇,而透過回答「形上學如何可能?」來說明理性 所追求的無條件統一的理念 。
然而,對卡西勒而言,任何在符號形式中的記號都是意義與知覺的圖示性結合。因而在符號學的知識論中,我們已無需再將主、客或知性與感性二分,而是應在記號與實在之間,說明我們如何能以記號的中介來建構經驗世界的實在性。記號與實在之間的連結,具有摹仿性的表達、直觀的呈現與純粹意義的建構這三種可能的形態,因而就卡西勒的文化批判而言,他必須就既有的文化系統來說明這些精神形構力的特性與內含 。
卡西勒因而嘗試從回答「神話學如何可能? 」來說明建構文化實在的人類感性能力的特 性,從回答「語言學如何可能? 」來說明人類知性的特色, 並從回答「精確科學如何可能? 」來回答人類如何依理性 「虛構的圖像」(Scheinbilder)建構科學世界的實在性。
漢學跨領域研究的任務與挑戰
第一階段: 提出與下列文化科學專著相同水平的研究著作
Hermann Usener(1834-1905)《神名考――宗教 概念建構學說的研究》(Götternamen-Versucheeiner Lehre von der religiösen Begriffsbildung, 1896) Paul Ehrenreich, 《普通神話學及其民族學的基礎》 ( Die allgemeine Mythologie und ihre ethnologischen Grundlagen, 1910). Heinrich Wölfflin, 《藝術史的基本概念-在新近藝術 中的風格發展問題》。 ………………………….. ……………………………
第二階段:嘗試進行中國文化的符號形式分析
例如,卡西勒符號功能的文法學分析: 語言學:構詞學的「摹擬」、「類推」與「象徵」 宗教學:「瞬息神」(Augenblicksgötter)、「專職神」(Sondergötter)與「人格神」 (persönliche Götter) 藝術學:「臨摹自然」(Nachahmungder Natur)、 「作風」(Manier)與「風格」(Stil)
第三階段:建構漢學人學
透過漢學研究,讓我們能從中國的文學、 哲學、宗教、藝術與倫理實踐,彰顯出那些能建構這些文化表現的主體性基礎, 亦即:對於人的感性 、知性 、想像力意志與信仰 、等機能與作用提出整體而統 一的說明,以能回答「人是什麼?」的普遍性問題,達到真正的東西文化交流。
Jun 14, 2024
家 在這裡
林遠澤·在漢學人學構想中的 漢字思維研究
內容綱要
一、漢學人學做為漢學跨領域研究整合的基礎
二、漢學的文化哲學研究方法論與漢字思維的類型學差異
(一)卡西勒的文化哲學研究
(二)內在語言形式與漢字思維
三、結語 一、
漢學人學做為漢學跨領域研究整合的基礎
研究中國經典作品的文學、哲學、宗教、藝術與語言等領域,在傳統上歸屬於「國學」,在國際上則一般 以「漢學」稱之。中國文化的研究對象不必限於血統上的漢族或國籍上的中國人所創造的文化,而是那些已經表現在中國文學、哲學、宗教、藝術,或華人社會的生活習性與倫理實踐中的客觀文化內涵。我採用 「漢學」,而不用「國學」來稱呼中國文化的學術研究,主要並不是因為它是古代漢人創造的,而是考慮到「漢學」的提法所具有的世界性意義。
(「臺灣漢學資源中心」十週年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林遠澤〈世界臺灣研究與漢學研究在漢學人學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2022/11/1)
Jun 14, 2024
Host Studio
愛墾整理·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社會活力的來源。
愛墾評註:唯必須優先考慮國情生態;這樣才可能引進福柯諸子的解放理論。
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在思想認識上,探索有利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的條件。從學理上講,對思想解放本身及其內涵有更准確的認識
思想解放意指觀念的轉化、認識的深化,進而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它既體現在觀念領域,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思想解放的本質在於實事求是,也就是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使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根據世界觀/價值觀的需要打破習慣勢力和主觀偏見的束縛,從而可能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世界觀/價值觀結合方法論,確保了思想解放的正確方向,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變得可能。
充分挖掘並有效激活傳統中華文化中的優秀因子,使之與新時代的具體實際有機結合、與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彼此契合,更好地發揮思想解放的作用。
(參考:任姍姍·從思想解放的內涵看「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2024-06-17;來源:人民日報)
Jun 26, 2024
Host Studio
愛墾整理·思想契合
歷史和實踐是思想解放的根本所在,有需同特定的時代和民族國家現實需求相結合。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形成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才可能打開創新空間。
合理對待和准確運用新思維,特別是避免把它教條化、形式化、經驗化、實用化,這是原則性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批判教條主義和主觀偏見的錯誤,構成了思想解放的一個基本要素。
弘揚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從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創新性出發,深入闡釋思想解放的意義,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不斷促進中華文明的繁榮與發展。
對新思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關係的把握,能實現由「自在」「自發」到「自為」「自覺」的根本性進步;也是文明觀的決定性進階,打通了中華文明道路和新历史阶段道路之間的連續性,貫通起來形成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展現出不同於西方現代化及其文明形態的全新圖景。
新思想與中華文明現代轉型的外部因素要相互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在地文化就有必要契合,這才是本區域現代文明的「內核」,是推動區域文明生命更新的根本動力。
延續閱讀:從思想解放的內涵看「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楊洪源,2024-06-17,中國社會科學報
Jun 28, 2024
Host Studio
愛墾整理·立足新時代
審視解放思想時所遇上的基本構成要素,必要手段包括批判教條主義和主觀偏見的錯誤,為的是研究新情況並解決新問題。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問題,人們正是通過提出、分析和解決時代問題來推動時代進步與社會發展的。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只有對歷史發展大勢和時代進步潮流做出總體性的觀照,正確地認識、深刻地把握、有效地解決時代問題,明確並完成中心任務,才能更好地彰顯作為思想解放的重大意義。
對國情相異的歷史進展得出的規律性認識的深刻總結,為的是結合多元路綫全面推進各在地國的偉大復興。于包括中華文明在内的深厚歷史基礎上,對時代問題的深刻把握和對中心任務的明確闡述,提升為一種思想解放。
把見國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歸結為各自文明史積淀的結果,既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又厚植了它的文化根基。
展現出不同於各来源相異的現代化方式的全新圖景,彰顯出本土所具有的賡續古老文明、植根共同大地、文明更新產物等特性,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名副其實的可靠方案。
延續閱讀:
講好廣袤大地的故事
是新思維,就立足新時代
構想中的漢字思維研究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在地復興迎機遇
文化創意產業應該被列進大健康領域?
延續閱讀:從思想解放的內涵看「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楊洪源,2024-06-17,中國社會科學報)
Jun 28, 2024
Host Studio
愛墾整理·立足新時代
「彼此契合」極大豐富、拓展了新思維在地化的基本內涵。這一份自覺全面推進民族復興的歷史主動性,并把時代新思維思想精髓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深度融合,讓人人更好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過去雖然也有精神旗幟和行動指南,但隨時隨地都要以新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也是必然的時代要求。
這包括「強起來」已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期盼,而文化強國是實現在地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支撐,新發展進程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思維支持。決不能拋棄新思維這個魂脈,也決不能拋棄在地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
在打開思維空間時,能有效緩解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緊張關係。
新思維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同時,從根本上影響當代人的自我理解與自我形塑,進而激活了在地文明的「超前意識」,引領著在地民族現代文明的未來發展方向。
以新思維為指導,對千年在地文明進行挖掘,努力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優秀因子,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從而創生出「新的文化生命體」。它不但能解釋世界,更致力於改造世界。而作為改造世界的理論體系,其所彰顯的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原則,正是新思維文化生命的根本之所在,也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奧秘所在。
本區域各個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為世界創造了偉大的特色文明。例如,中華文化作為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
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可概括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方面。
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各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決定了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決定了在地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正是這種包容性特點,使得在地文明能夠在與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互鑑中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新思維同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遇,是兩個文化生命體的相遇。人類文明史的發展表明,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像一條河,從「過去」經「現在」而流向「未來」,奔騰向前,生生不息。
而對於新思維和優秀傳統這兩種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態而言,舉一例子,20世紀初曾在中國社會變革促成了二者的相遇,而這二者之間又有著相互契合、互養相成的內在生命機理。對此,中國領導以「化學反應」來形容這個相遇,可謂十分精當。眾所周知,科學通常講的化學反應,是指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進一步重新排列組合生成新分子的過程,這也是一種新物質形成的過程,創生出美美與共、和合共生、兼收並蓄的文化品質和文明境界。
新思維結合好故事
Spice Island 香料群島
Jun 28, 2024
Host Studio
愛墾整理·區域功課~慎防杠杆反彈:「彼此契合」為做好區域功課,講好絲路故事提供了路徑圖。
詩性智慧基本原理結合具體實,結合各個在地優秀傳統文化,便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始終保持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對於一個古老而又迅速發展的區域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文化自信,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是當代地域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共同的價值追求,明確了核心要義。
要建設怎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等重大問題,各成員國都設好本身的議程,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進一步要做的,是在區域協議如RCEP框架中完成「彼此契合」,互惠互利、共建共赢。
講好絲路故事是促進「彼此契合」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絲路故事中的高尚道德情操,使積極的認識和情感轉化為理想和實踐,轉化為凝聚在地民族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治學和篤行方面,絲路歷史中的勇於追求真理、與時俱進與超越自我精神,為青年共同體的成長成才樹立了鮮活的榜樣。
在講述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展現本區域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通過國際交流,我們可以讓東西方暫時不恊調的聲音交融起来,然後更加廣泛地傳播出去,增強彼此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畢竟,各在地優秀傳統文化是在地文明的結晶,是在地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當地民族的獨特標識。而且,自古以来便相互影响、融合。我們尤其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講好絲路故事、傳播好絲路聲音,闡發我們異中求同又能求同存異的精神、風貌;創造、展示、傳播各自的文化自信,共同完成協奏曲。
一個“現代化”概念,各有不同的實踐體驗與反應,形成不同的理解與實踐,所以各自詮釋、互相尊重成了基本遵循。各有本身的好道理總結好本身的好經驗,并銳志提升為本身的時代理論;有自主權利推進本身的文化自信自強,全面推進本身的偉大復興。
可是也要關注一點,各自的“精神力量”来源往往是很不一樣的。
通過創新傳播方式,讓更多的人聽到、看到、感受到本身魅力的同時,“增強的國際影響力”,“讓世界更加了解、認同和欣賞我們”可以是大家公平争取的機會。這不僅是對南海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對全球文明進步的重要承諾。說到底,時代風采有“期限”,而"永久魅力"的對象也往往大不相同。
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始終保持對協成智慧的信仰,和對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積極創新講述方式和傳播渠道,加強與區域組織和社會團體的交流與合作。
用符合在地優秀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表達出來的情感和價值訴求,可以多層次、多方位地展現出各自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勤勞堅韌、自強不息、創新創造的故事。這些叙事策略盡可規劃,但必須建立在實際理解的基礎上来完成。
愛墾評註:絲路故事深深植根於在地文化的沃土之中。哲學思想、人文精神與道德理念蘊藏豐富多元,深度汲取的工作很迫切。而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互相成就的工作也很緊逼。
另一方面,任何近年崛起的個人、黨派和國家,都必須慎防“歷史杠杆”的副作用。借貸文史哲財富并不難,“新思維” 確實可能是阿基米德撬起整個地球的“那一點”,但我們也要小心自己站的位置是否牢靠。是否有人抽後腿。
烏克蘭是最好的例子。
這是我們最實在的世界觀、方法論,讓外来勢力没有干預、找碴的借口。而誰也没有“被灌输”、“被宣傳”的錯覺。
Jun 29, 2024
Host Studio
簡體漢詩,往往先吃虧在字形視覺上。比如說“飞”字;單翅飛,能“升”嗎? 看古體“飛”字,是多麽的逍遥自在?
Jul 23, 2024
Host Studio
冖
讀音:mì, 禿寶蓋,漢字偏旁名。
寫法:第一筆是豎點,不要寫成短撇,書寫時向左下由輕到重頓筆。橫鉤稍左低右高,轉折處稍頓,出鉤稍快。
中文名:禿寶蓋
示例:冗 rǒng, 冘 yín, 寫 xiě, 冚 kǎn, 軍 jūn,農 nóng, 罕 hǎn, 冝 yí, 冞 shēn, 罙 shēn,冠 guàn,guān, 冟 shì, 冥 míng, 冤 yuān,冢 zhǒng, 冣 zuì, 冦 kòu, 冧 lín, 冡 měng,冨 fù, 冩 xiě, 冪 mì, 等
含義:表示覆蓋
Jul 28, 2024
Host Studio
漢字古老而青春的活力密碼是什麼?
漢字的構造機制是「觀物取象、立象盡意」,漢字「字音像物之聲,字形像物之形」,每個漢字通過音、形的組合,激發聯想,生發出無窮無盡的義。漢字可以用簡單明了的形象來表達抽象深奧的意思。比如「才」字,像草木初生的樣子。初生的草木雖然還不顯眼,微小、柔弱,可是卻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草木如此,人也一樣。無論草木還是人,要真正成才,還需要條件。「才」也表示在某種條件或結果的情況下就會怎樣,比如:「我們只有呵護人才,才能讓人才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漢字可以用一種形象來反映出多種不同事物最本質的聯系。
漢字裡充滿了簡潔、靈活、創造、想像的無窮變化,是一種體現中國人獨有的文化、審美、思維、語用的「微型結構」,而這種「微型結構」不是死板、刻板和單一的,是中國人用溫情的目光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後創造出的獨具美感的文字。魯迅先生曾說過漢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漢字音形義的美是融合的。每個漢字都是中國人對於自然、人類、社會嘔心瀝血的體驗、凝練和表達,音形融合,虛實相生,靈動活潑地表現著自然、人生和社會百態。
發揮漢字的獨特優勢和育人價值
原國家督學、江蘇省教科院研究員成尚榮先生指出:「發現漢字就是發現我們的母語,發現漢字就是熱愛我們的祖國,就是把熱愛祖國的種子和漢字一樣播撒在孩子們心田裡。」那麼,深藏中華文化基因的漢字如何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如何發揮漢字的獨特優勢和育人價值,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我們用十多年的時間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從「基於漢字素養提升的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研究」到「發現漢字——文化育人視角下的母語啟蒙教育研究」,再到如今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重點課題「發現漢字——立德樹人視角下的母語啟蒙教育」,在深入持續的課題研究和教學實踐中,我們越發清晰認識到「發現漢字」意味著從工具到價值,重新確立語文課程的邏輯起點,重新發現語文課程的實施路徑,真正回歸語文課程的育人價值。
為此,我們編寫了《字說字畫》系列叢書,把統編版小語新教材1—6冊書中2100多個生字逐一配上象形圖和生動的解說,用孩子聽得懂、能明白、會喜歡的話來說漢字,讓漢字裡包含的中國人豐富具體生動的想像力鮮明地站在師生面前,由此開發學生的想像力、好奇心,以想像帶動創造,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打基礎。
我們開展了「字在語文」系列課例研究,結合漢字研究成果,繼承和發揚斯霞老師提出的「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經典主張,尋找兒童認知特點與漢語言文字特點同頻共振的新路徑,幫助廣大教師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比如統編教材二年級的《小馬過河》是一篇比較長的經典童話課文,要求認識14個生字,會寫8個漢字,分角色朗讀課文、講故事,辨析一些說法,說出理由等。按照以往教學方式,教師很難在規定的兩課時內完成各項教學任務。結合「字在語文」的研究成果,教師不僅在兩課時內全面完成了識字寫字、閱讀鑑賞、表達交流和梳理探究的目標任務,還融合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學習:通過老馬與小馬的對話,讓孩子學習如何與家庭成員溝通,願意幫大人做事;通過小馬與老牛的對話,啟迪孩子在做事遇到困難時,學會有禮貌地請教。
同時,還融合了「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的學習:通過模仿、表演朗讀幾種動物的對話,讓孩子感受童話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在情境朗讀中自然而然地結合生字詞的學習。此外,還融合了「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請孩子們幫小馬「動腦筋」想一想,為什麼老牛和松鼠的說法完全相反?啟發學生通過朗讀、比較、分析,發現答案。
最後,結合課文語句「原來河水既不像老牛說的那樣淺,也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扣住生字「既」的學習,引導孩子進一步分析比較,水到渠成地認識並說出了「小馬的個子既不像老牛那麼高,也不像松鼠那麼矮」。
為了讓更多孩子能快樂自主地學習語文,享受漢字學習的快樂,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我們創辦了「南京市小學生漢字文化節」活動和「字在樂園」公益微信公眾號,讓兒童在故事中、在肢體模擬中、在張口朗讀中、在書寫中、在聯想創造中、在生活中學習漢字,發現漢字之美,用漢字啟迪廣大師生過一種有文化意義的生活,讓學習漢字成為一段有想像、有發現、有創造的快樂旅程。
當我們引領著師生在教學中發現漢字的魅力後,我們看到了三個真實的變化:一是點燃了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這種熱情進而影響到了其他家庭成員;二是更多的教師發自內心地覺得漢字教育有意思、有意義,更深切地體會到了語文教育的專業性和價值感;三是語文課堂教學越來越清簡高效、輕松有趣,為落實「雙減」探索了有效路徑。
發現漢字,不只是讓兒童現在發現,更是伴隨著兒童終身學習、發展與成長的;發現漢字,不只是發現漢字本身,更是發現漢字裡蘊藏的中國人獨有的思維方式、審美意趣、文化氣象;發現漢字,不只是發現漢字本身,更是要培養學生的發現精神、探究精神,讓他們不斷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需人才應具備的特質。
(徐豔·讓漢字活潑潑地長在兒童心裡;原載2024-08-09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第3版,版名:課程周刊;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Aug 10, 2024
Host Studio
徐豔·讓漢字活潑潑地長在兒童心裡
中國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了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四個方面,具體化為四個方面——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又按照課程內容整合的程度從三個層面提出了六個學習任務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跨學科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找准支點。我們圍繞「發現漢字」開展十多年的實踐和研究,事實證明:全面提升語文教師的漢字素養,重視並發揮好漢字在語文學習中的支點作用,正是高質量、輕負擔地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的一條綠色路徑。
漢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且仍在使用的自源性文字符號系統。漢字呈現著中華文明的萬千氣象、創造智慧和審美意趣,是中國人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漢字維系著中華文化的根脈,推進了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和傳播。
現在很難找到不識字的人,但大多數人對漢字文化仍知之甚少,對漢字之美也缺乏感受,更談不上熱愛漢字,即使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群體。央視某主持人在談到為什麼會做「朗讀者」節目時說:「在喧囂的時代,要敢於回歸到最本質的、最簡單的、最單純的,但也是最豐富、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裡。」小學語文教育也要敢於回歸到最本質、最簡單、最單純同時又最豐富、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裡。
新課標特別強調凸顯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價值。在課程性質裡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強調漢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旨在凸顯漢字不僅是記載、保存和傳承悠久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紐帶。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的「主題與載體形式」部分,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為漢字、書法、成語等。
新課標強調,「在語文課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主編之一、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崔巒認為:「如果說中華文化是一座屹立幾千年的大廈,漢字就是這座巍峨大廈堅固的基石。」新課標在課程內容的「組織與呈現方式」部分,提出的最基礎的第一層學習任務群是「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在這部分的「教學提示」中明確指出,「識字與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由此可見,第二層、第三層的學習任務群如果脫離了第一層「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的學習,都將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
發掘漢字中蘊含的文化、審美與思維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寧曾指出:小學是接觸書面語的開端,語文教學必須以提高書面語讀寫能力為主。口才再好,沒有形成書面語,思考難以成熟、完整,優秀的理論論著、文學創作無法產生,任何大規模科學的延續性研究無法實現。孩子們將來不論從事什麼職業,母語的運用能力將由此起步。書面語學習首先是漢字的學習。為此,我們需要從人的終身學習、全面發展以及語文課程的本質去發現漢字學習的奠基作用和根性價值,發現每一個漢字所具有的鮮活的「種子的力量」,讓每一個漢字都能活潑潑地長在兒童的心裡,讓漢字學習成為學生快樂體驗中國人獨有的文化、思維、審美的發現之旅,使立德樹人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生根發芽。(下續)
Aug 10, 2024
Host Studio
儷偶化心態
朱光潛先生說:「漢字的構造和習慣往往影響思想,用俳偶文既久,心中就無形中養成一種排偶的習慣,以至觀察事物都處處求對稱,說到『青山』就不由得你不想到『綠水』,說到『才子』就不由得你不想到『佳人』」。人們在觀察事物時,總注意到它的兩面,成雙成對象征著一種幸福,一種和諧,也是一種美的經驗。在中國人看來,大千世界紛紜複雜,「大化賦體,支體必雙」(《文心雕龍·詮賦》,山峙而雙峰,水分而交流,禽飛而並翼,星綴而連珠。文字對這種「儷偶化心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美國意象派詩人E·龐德曾感嘆道:「用象形構成的漢字永遠是詩的」。(摘自:漢字形態演變的特點)
Aug 19, 2024
Host Studio
认知美学:理解与创造的机制
(续上)认知美学(Cognitive Aesthetics)通过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揭示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创造艺术与文化。这一领域借助认知科学,探索人类如何通过大脑的机制来处理文化符号、情感体验与创意内容。
在文创研究中,认知美学帮助理解文化产品如何通过设计、叙事或表现形式引发观众的感知与理解。例如,文化创意产品如何通过颜色、形式、符号等刺激大脑的认知反应,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或文化认同。认知美学可以将复杂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可理解的认知过程,帮助研究者分析文化产品的受众反应、市场接受度,以及文化符号在记忆和情感层面的深远影响。
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的关系
在文创研究中,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深刻的人文科学意义:
感性通过激发情感,使文化产品能够产生直观的情感共鸣;
诗性则通过象征、隐喻的方式,赋予这些情感深层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认知美学帮助我们理解这些体验是如何通过大脑和心智机制来加工与创造的。
这种关系可以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得到深度的诠释。例如,研究一部电影或一个文创项目,可以同时分析它如何通过诗性符号与观众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等感性元素引发观众的体验,又如何通过认知美学的理论去解释观众对这些符号和情感的理解与反应。这种跨学科的探讨不仅揭示了文化创意的情感和审美价值,还能探索其在更广泛的社会和哲学层面的意义。
文创研究中的人文科学意义
通过整合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文创研究可以在人文科学中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研究如何通过感性体验和诗性象征,促进个人与集体对文化的认同,揭示文化产品的社会凝聚力。
符号与象征的创造力:诗性分析提供了理解文化产品如何通过象征和隐喻重新定义现实与世界的工具,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力量。
认知与情感的整合:认知美学使我们能够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情感、想象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形成对文化产品影响力的全面理解。
这种结合不仅让文创研究具备了理论上的深度,还能为实际的文化创意实践提供指导,推动文化产业在情感与认知层面实现更加丰富的表达与创新。
总的来说,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在文创研究中的关系,揭示了文化产品在情感、象征与认知层面的复杂互动,这使得文创研究不仅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也为人文科学提供了多层次的理论反思。(爱垦網内部评析)
访陈明发博士谈感性文創与体验文创的区别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追隨感官 1.6 詩性研究
地方感性
慢活
Sep 10, 2024
Host Studio
爱垦網评注: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的人文科学角度
跨学科做文创研究,感性、诗性与认知美学三者可结合起来。通过探讨它们在文化创意中的互动关系,形成有人文科学意义的理论框架。这种研究不仅能揭示文化创意过程中的情感、象征与认知机制,还能探索文化产品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影响力。
感性:情感体验的核心
感性(Affectivity)在文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当文化产品或创意活动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体验达到与其产生共鸣时。感性关注的是个体如何通过情感、直觉来与文化内容建立联系。通过感性,文化创意产品得以传递情感价值,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参与与共鸣。
在人文科学研究中,感性可以通过现象学、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等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例如,当文创产品(如一件艺术品或文旅体验)通过调动人们的感官、记忆、情感时,它的文化意义便不仅限于其物质形态,而是通过感性体验引发对人类存在、社会情感的深层反思。
诗性:象征与想象的力量
诗性(Poetics)在文化创意中关注象征、隐喻与想象力。维柯所提出的“诗性智慧”认为,人类最早的思想表达是通过诗意象征与想象力完成的,这赋予了文化创意深厚的历史和人类学背景。
在文创研究中,诗性表现为对符号、象征系统的创造性运用。文创产品往往通过诗性表达,重新塑造人们对现实的感知,开辟新的可能性。例如,一个设计项目、一部电影或一场文化展览,可能通过诗性形式将日常生活转化为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化表达。
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诗性不仅限于文学和艺术,还可以是文化传播、符号学或叙事学的一部分。这使得文化创意不仅仅是市场产品,而是具有审美和哲学价值的象征行为。(下续)
Sep 10, 2024
Host Studio
三、空間佈局
同時,李斌教授提到,中文的文本還存在佈局上的先驗信息。像這邊左圖就是單文本行,橫向文本的長度往往大於整行寬度,而縱向文本的長要小於寬度。所以這個信息其實我們在做文本判斷的時候,大家都會用到的先驗信息,另外針對多文本古籍中均為自右向左,然後自上而下的這種模式,而現代文中均為自上而下,自左向右。這一類的先驗信息能夠提供相應的閱讀順序,進而為模型引入特定的布局先驗信息。
中文字符識別方法
一、開放集下的中文字符識別方法
李斌教授介紹到,該任務要求模型能夠有效的識別機制,識別出訓練及見過的這些漢字,而且能夠發現新的字符,新的詞匯,也就是說訓練集中未見過,如一個日本字,然後能通過不重新訓練模型的方式快速調整模型來識別發現的新字符。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新樣本字符問題,我們提出了基於筆畫先驗的中文字符識別方法。提出的方法如圖所示:
模型整體是有三個模塊,一個是圖像-特征編碼器,另一個是特征-筆畫解碼器,還有一個是筆畫-字符解碼器。
在訓練階段,我們僅需要對前兩個模塊進行訓練,並用相應的筆畫序列對這種模型的預測進行監督,采用交叉熵損失。
然後在測試階段我們引入筆畫-字符解碼器,將這個筆畫序列映射到相應的字符類別上,筆畫字符解碼器的具體結構就是上圖的下半部。得到預測的筆畫序列之後,我們利用邊際距離找到和預測筆畫序列最接近的字,筆畫序列,我們稱其為校正後的一個筆畫序列。由於一個筆畫序列可能對應多個字符,所以我們是通過特征匹配的方式完成這個最終字符的分類。
二、豎直中文文本識別方法
此外,李斌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還提出了一種朝向獨立的中文文本識別方法,所謂的朝向獨立,也就是說我們把朝向單獨的特征給解耦出來,在識別的時候我們不考慮朝向的特征,只考慮漢字本身的特征,然後我們怎麼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提出了這麼一個訓練的框架,是我們在訓練階段采用包含豎直和水平的這種文本圖像,對於這個豎直文本圖像,這個模型將其逆時針旋轉90度後再送入識別器。
然後在這個特征提取之後,我們用提出的重構模塊,先對豎直和水平字分別進行內容信息和朝向信息的解耦,所以這個核心其實就是要把這個內容和朝向進行解耦,然後接著利用這個字符圖像重構模塊重構具備相應朝向的印刷體字。最後我們僅將內容信息的特征表示送入到解碼器中,以此來避免朝向信息對識別器的影響。所以我們是通過識別的監督信號,讓它反作用於前面朝向信息的去除。
三、基於部件的中文文本識別方法
基於部件的中文文本識別方法是一種將文本識別任務分解為字符級或部件級別的方法。以下是一種基於部件的中文文本識別方法的簡要步驟:
部件切割:首先,對輸入圖像進行字符或部件的切割。這可以通過傳統的圖像處理技術,如邊緣檢測、連通區域分析和輪廓提取等來實現。
部件分類:對於每個切割得到的字符或部件,使用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方法進行分類。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可以使用特征提取和分類算法,如支持向量機(SVM)或隨機森林等。深度學習方法可以使用卷積神經網絡(CNN)或循環神經網絡(RNN)等進行訓練和分類。
字符序列重組:根據部件的分類結果,將字符或部件按照正確的順序重新組合成文本序列。這可以通過應用序列匹配算法或者使用語言模型來實現。
後處理:對於得到的文本序列,可以進行後處理步驟,如去除冗余字符、糾正錯誤或者使用語言模型進行更准確的推斷。
基於部件的中文文本識別方法可以有效地處理中文字符的複雜結構和變體,並提供較高的識別準確度。然而,該方法的性能往往依賴於部件切割的準確性和對部件分類模型的訓練質量。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合適的數據集和有效的訓練策略是關鍵要素。(達觀數據 2013年11月2日第七屆達觀杯專家培訓講堂講稿,主講人為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
May 8
Host Studio
李斌·基於先驗信息的中文場景文本識別
在當下,隨著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和應用場景多樣化,中文字符和文本識別成為許多領域的重要任務,包括自然語言處理、光學字符識別(OCR)、智能輸入法、信息檢索等。而利用先驗信息來輔助識別中文場景下的中文字符和文本,則成為提高準確性和效率的關鍵手段。先驗信息指的是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構建的模型或規則,用於指導識別過程,其可以解決中文文字複雜多樣的特點帶來的挑戰,推動相關領域的發展和應用。
中文字符的先驗信息
一、層次結構
截止2005年,中國共收錄27533個漢字,其中的3755個被列為常用字,其餘文字在自然場景中出現的頻率較低,屬於嚴重的長尾分佈。
但文字可以分為12種不同的解構方式,這12種解構可以經過遞歸的層級,形成像樹一樣的結果,比如「刺繡」的」繡」,它形成了一個兩層的棵樹,這是這我們稱為部首樹的樹。
二、少量筆畫
中文字符不僅在部首上存在官方定義的結構方式,我們還可以自定義一些特定的解構方式。比如說中文字符可以拆解成一個五種筆畫組合而成的筆畫序列。當然中文漢字本身不止這麼多筆畫,但是在漢字識別的任務當中,我們把它定義成5種筆畫就是橫、豎、撇、點、折。當然這個折它包含很多的不同的子類,但是我們都認為它也是,比如說豎折鉤、豎彎鉤、橫折鉤等。再比如說右上角這邊3個漢字,它是用5種筆畫的表示,12345就表示不同的筆畫的序號,然後筆畫序號來用一個序列來表示漢字的筆畫構成。由於中文字符較多的是方正的字,所以這個筆畫均有較為特定方向,因此中文字符可以在橫豎斜,在橫、豎、左斜和右斜4個方向上進行拆解,得到方向性的變化信息。
三、空間佈局
同時,李斌教授提到,中文的文本還存在佈局上的先驗信息。像這邊左圖就是單文本行,橫向文本的長度往往大於整行寬度,而縱向文本的長要小於寬度。所以這個信息其實我們在做文本判斷的時候,大家都會用到的先驗信息,另外針對多文本古籍中均為自右向左,然後自上而下的這種模式,而現代文中均為自上而下,自左向右。這一類的先驗信息能夠提供相應的閱讀順序,進而為模型引入特定的布局先驗信息。
中文字符識別方法
一、開放集下的中文字符識別方法
李斌教授介紹到,該任務要求模型能夠有效的識別機制,識別出訓練及見過的這些漢字,而且能夠發現新的字符,新的詞匯,也就是說訓練集中未見過,如一個日本字,然後能通過不重新訓練模型的方式快速調整模型來識別發現的新字符。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新樣本字符問題,我們提出了基於筆畫先驗的中文字符識別方法。提出的方法如圖所示:
模型整體是有三個模塊,一個是圖像-特征編碼器,另一個是特征-筆畫解碼器,還有一個是筆畫-字符解碼器。
在訓練階段,我們僅需要對前兩個模塊進行訓練,並用相應的筆畫序列對這種模型的預測進行監督,采用交叉熵損失。
然後在測試階段我們引入筆畫-字符解碼器,將這個筆畫序列映射到相應的字符類別上,筆畫字符解碼器的具體結構就是上圖的下半部。得到預測的筆畫序列之後,我們利用邊際距離找到和預測筆畫序列最接近的字,筆畫序列,我們稱其為校正後的一個筆畫序列。由於一個筆畫序列可能對應多個字符,所以我們是通過特征匹配的方式完成這個最終字符的分類。
二、豎直中文文本識別方法
此外,李斌教授及其研究團隊,還提出了一種朝向獨立的中文文本識別方法,所謂的朝向獨立,也就是說我們把朝向單獨的特征給解耦出來,在識別的時候我們不考慮朝向的特征,只考慮漢字本身的特征,然後我們怎麼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就提出了這麼一個訓練的框架,是我們在訓練階段采用包含豎直和水平的這種文本圖像,對於這個豎直文本圖像,這個模型將其逆時針旋轉90度後再送入識別器。
然後在這個特征提取之後,我們用提出的重構模塊,先對豎直和水平字分別進行內容信息和朝向信息的解耦,所以這個核心其實就是要把這個內容和朝向進行解耦,然後接著利用這個字符圖像重構模塊重構具備相應朝向的印刷體字。最後我們僅將內容信息的特征表示送入到解碼器中,以此來避免朝向信息對識別器的影響。所以我們是通過識別的監督信號,讓它反作用於前面朝向信息的去除。
May 8
Host Studio
陳明發〈濾思場〉265~~我們聽見的,是他說的笑話;極少察覺到,他說笑話的用心。只因為那是笑話吧;或那說笑話的時刻太不正式?我們錯過了去理解,為何一直記得那笑話。(19.5.2025 臉書)

May 19
Host Studio
金輝:「寺」的由來
杭州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那裡有著名的西湖。西湖之美恰如蘇軾所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在西子湖畔,有一座被譽為江南禪宗「五山」之一的靈隱寺,為湖光山色添加魅力,吸引著八方游客。
靈隱寺,又名雲林寺,位於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飛來峰,深山古寺,林木聳秀,雲煙萬狀。靈隱寺始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賜名「雲林禪寺」。
其實,寺字本義與佛教並沒有關係。目前甲骨文中還沒有發現寺字,唯西周晚期青銅器《邿季故公簋》上可見此字。周法高主編的《金文詁林》云:「邿,金文又或作寺。」《邿季故公簋》有銘文:「邿季故公作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享。」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而當時的青銅材料稱為金,所以又被叫作金文。
金文「寺」字(圖①),上為「之」,下為「又」,「之」亦聲。為會意兼形聲字。「之」除聲外,亦有「適也」義,即前往的意思。「又」在甲骨文中為右手的樣子,故多與手的動作有關,因此,「寺」的本義為「侍」,即等待使喚的意思,所以秦代稱官舍為「寺」。
《說文解字》曰,「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從寸之聲」,也是這個意思(只是小篆的字形「又」變成「寸」)(圖②)。顏師古《漢書注》:「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因此,漢代的官署仍稱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等,沒有後來的佛寺意思。
那麼「寺」字怎麼從官舍的辦事機構變成了與佛事活動有關的場所呢?這與東漢時洛陽發生的一件事有關。據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特使到西域取經求佛,並將兩位法師迎請到了中國。他們用白馬馱經,歷經漫漫戈壁荒原,來到洛陽鴻臚寺居住下來。這時的鴻臚寺,如同當今的國賓館,專門承擔接待任務。法師在此受到熱情接待,並留在了中國。
大約一年之後,鴻臚寺改稱白馬寺。由此,這裡便成了中國第一座官辦寺院,成了中國釋源「祖庭」。白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比杭州靈隱寺早200多年。之後,各地亦模仿「白馬寺」修建寺院傳播佛經,此場所仍稱為寺。於是寺由原來的官署變成了禮佛的寺廟。
說到寺廟,其實寺與廟也是有區別的。
「廟」字比「寺」字出現早些,西周中期便有了;也不像「寺」的字義後來發生那麼大的變化。如今使用的「廟」是簡體字,繁體寫作「廟」。金文「廟」(圖③)和小篆「廟」(圖④)差別不大。
《說文解字》曰:「尊先祖貌也。從廣朝聲。」小篆字形,從外殼「廣」(yǎn,音近奄)與房屋有關,內有「朝」似有朝廷的意思,表示敬重。因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尊先祖貌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貌之。故曰宗廟。」也就是說廟是供奉祖先的房屋。
廟最初只能是帝王、諸侯或士大夫祭祀祖宗的專用處所。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如孔廟、武侯廟、關帝廟、岳王廟、山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混在一起。東漢佛教傳入後,寺院也稱廟了,便有了寺廟的說法。(《光明日報》 2023年11月10日)
愛墾註:邿,漢語三級字,讀作邿(shī),1.用於地名:大邿城(在山東省濟陽)。2.古國名,中國春秋時屬魯,在今山東省濟寧市東南。3.山名,在中國山東省平陰縣西。4.姓。
延續閱讀:移景喚情 「詩」字語源 「詩」字語源 漢詞非遺
May 25
Host Studio
黑山詩人(Black Mountain poets),有時也被稱為投射主義詩人(Projective Poets)是20世紀中以北卡羅來納州黑山學院為中心的一群前衛後現代主義詩人
背景
雖然黑山學院只存在了23年(從1933至1956年),一共只招收了1200名學生,它是美國最著名的實驗藝術教育和實踐機構之一。在1960年代裡它培養了眾多前衛藝術家。它促進了視覺藝術、文學和表演藝術的教程。
其藝術教授包括安妮·亞伯斯和約瑟夫·亞伯斯、威廉·德·庫寧、伊蓮娜·德·庫寧、巴克敏斯特·富勒、利奧尼·費寧格、弗朗茲·克林、沃爾特·格羅佩斯和羅伯特.馬瑟威爾,學生包括約翰·張伯倫、肯尼斯·諾蘭、羅伯特·勞森伯格、多蘿西婭·若柯朋、魯斯·阿薩瓦、斯坦·范德比克、肯尼斯·斯內爾森和賽·托姆布雷。
表演藝術的教師包括約翰·凱吉、摩斯·肯寧漢、盧·哈裡森、羅傑·塞欣斯、戴維·圖德和斯特凡·沃爾帕。
文學教師和學生包括羅伯特·克裡利、埃德·多恩、羅伯特·鄧肯、保羅·古德曼、弗朗辛·杜·普萊西克斯·格雷、查爾斯·奧爾森、阿瑟·佩恩和約翰·維納斯。客座講師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克萊門特·格林伯格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投影主義詩
1950年查爾斯·奧爾森發表了他的文章《投影主義詩》(愛墾註:Projective poetry, also known as Projectivism)。在這篇文章裡他提出要「開放格式」的詩,詩的格式要即興適應它的內容,而不應該像經典的詩那樣格式是固定的。這個新格式的基礎是行,每行組成一個呼吸和詠頌的單位。內容應該是「即時的感受和直接將來的感受」。這篇文章成為黑山詩人的宣言。
主要人物
除奧爾森外其他被劃為黑山詩人主要成員的有拉里·艾格納、羅伯特·鄧肯、埃德·多恩、保羅·布萊克本、約翰·維納斯、喬爾·奧本海默、丹妮斯·萊維托芙、喬納森·威廉姆斯和羅伯特·克裡利。
克裡利1957年從舊金山來到後曾任職《黑山回顧》編輯兩年。他在那裡成為黑山詩人和垮掉的一代之間的聯系人,他在《回顧》裡發表了許多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被收集在唐納德·艾倫的《美國新詩:1945-1960》也很關鍵:它使得黑山詩人世界著名[2]。
遺產
除了他們與垮掉的一代的緊密聯系外黑山詩人通過他們對語言派詩人的影響影響了美國詩的演化。他們對1960年代後英國文學的發展也很重要,比如蒲齡恩。
反建築主義詩人年和異教徒祭司大衛·帕裡受埃德·多恩的影響。(轉自:维基百科)
Jun 7
Host Studio
愛墾APP:意識形態與權力:不再是壓抑,而是生成
在傳統觀點中,意識形態是對個體慾望的壓抑。我們為了某種「更高目的」——比如國家、宗教、道德——放棄了自身的渴望。德勒茲認為,這是一種對權力的負面理解。
他挑戰這個看法,提出:真正的權力來自於慾望本身的生產力。不是某種外部權力壓抑我們的慾望,而是慾望自身產生了被誤解為「應當服從」的權力結構。也就是說,我們往往將慾望創造出來的規則,錯誤地當作是外在的約束。
這種顛覆性的思考讓我們重新理解「革命」的意義:革命的起點不是對抗壓迫,而是重新構思慾望與權力之間的積極關係。不是為了消除權力,而是為了理解權力也是一種慾望的生成形式。
連結中的共同體:社會不是壓迫機器,而是生成網絡
德勒茲對「社會」的看法,也跳脫了傳統理論所建構的框架。大多數政治與社會理論都認為社會是一種對個體的壓抑:我們必須服從於法律、規範與制度。然而德勒茲指出,真正的社會是慾望之間的連接與增強。
當身體與其他身體連接,當慾望與其他慾望碰撞與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生成性的社會整體。這不再是服從於某種大寫的「國家」、「權威」或「意識形態」的社會,而是一種以生成、差異與力量為本質的共同體。
這種觀點,讓我們對政治行動、社會改革與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視野:不是去征服權力,而是去擴張慾望;不是去毀壞體制,而是去創造新的連接、新的形式、新的生命樣態。
思想的實踐力
在德勒茲的思想中,無論是哲學、藝術或科學,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否推動我們去重新創造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不是「怎麼知道」,而是「怎麼活出差異」。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感受的擴張」。不是「秩序的服從」,而是「慾望的生成」。
這種思想,並非僅僅存在於學術殿堂,而是每一個人、每一種生活、每一種創作都能實踐的力量。思想不只是用來解釋世界,更是用來創造世界的工具。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創造世界的潛能。(延續閱讀 1 延續閱讀 2)
Jun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