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他最近的著作《敘事危機》(Crisis of narrative) 中提供了一個思考這一現象的框架。「只有當一種范式與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異化時,它才會成為一個話題,」韓認為。「所有關於敘事的討論都表明它們功能失調,」他說。換句話說,民主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的事實,以及關於民主的敘述正在被投射出來,這些事實本身就表明有些地方出了問題。
1925 cartoon by Bob Minor~~Check out this 1925 cartoon by Bob Minor, titled "One Day They'll Wake Up'", which conveys a powerful prediction about shifting global power dynamics. It portrays China, India, and Africa as sleeping giants - strong and populous, yet dominated by Western imperialism.
The cartoon's message becomes particularly striking when viewed in 2024, almost a century later——
(1)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性、權力與偽善——福柯在《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中指出,權力不僅通過法律或暴力運作,還通過規訓(discipline)塑造人們對道德和性的認知。在宗教背景下,政治領袖可以利用「神聖」道德標凖對他人進行規訓,而自己卻享有特權(如私生活放縱)。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Chat GPT怎样看马华党选?
马华党选开始了。
我问AI对话机械人:
马华公会应该选一位怎样的领袖?
它一分钟就给了我这答案。
那些泛泛之谈的“评论家”请自重吧,AI都在偷笑了,还振振有词干嘛?
那一般马华党员的脑袋还有用吗?
别灼惊,也不是什么世界末日。
大家还可以学习什么是Higher Creativity 高阶层创意法。
学习比AI更高明些、实在些。(3.6.2023)

May 24, 2023
說好不准跳
去年貧,不算貧; 今年貧,才算貧。
袁州仰山慧寂禪師問香岩師:
弟今日見處如何?
岩曰:某甲卒説不得,乃有偈曰,
去年貧,未是貧; 今年貧,始是貧。
去年無卓錐之地,今年錐也無。
白話翻譯:
慧寂禪師問香岩師:
你最近又有什麼見地啊?
香岩師答:“這一下子説不清,我有個偈語:
去年貧,不算貧; 今年貧,才算貧。
去年沒有立錐之地,今年連錐子也沒有了。
(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Jun 3, 2023
說好不准跳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年4月1日—2023年7月11日)媚俗
你從來不善於生活。你總是在想,你的義務,就像人們説的,是生活於其中。在現實的中心。但是,對你來説,現實又是什麼呢? 政治。而政治,是生活中最不基本的和最不珍貴的東西。政治,是漂浮在河流水面上骯髒的浮沫,而實際上,生活之河則湧動於深深的洪流中。 ——米蘭·昆德拉 《告別圓舞曲》
只要留心公衆存在,而不是按自己的意願行事,就免不了媚俗。 ——米蘭·昆德拉《生命難以承受的輕》
在人的身上,我總是發現某種讓我深深厭惡的東西,那是因爲我看到了,他們的殘忍,他們的卑鄙,還有他們的愚蠢,往往披上了感傷情懷的外衣。她打發您去送死,她經歷了一種被傷害的愛情的成功報復。因一個平凡而善良的女人的關係,您走上了斷頭台,您在心裡還以爲,自己在一出莎士比亞可能爲您而冩的悲劇中扮演着一個角色。——米蘭 ·昆德拉《告別圓舞曲》
Jul 13, 2023
說好不准跳
没有最精彩,只有更精彩的LGBT
名表因爲彩虹炫目,就是鼓吹LGBT?
害我一直猜想,Langkawi的航空展,原來也是LGBT盛事!
看那些戰機表演的彩霧,公然在光天化日下,衆目睽睽前編織彩虹,實在是實在是那個極了。
有誰去通知內政部沒收那些彩虹嗎?
還好,真正的情況並不是這樣,市井話最公道,已經有一些媒體人的水平了:
1 唉,沒收彩表一事,作戲罷了,給HJ徒開心,過了六州選舉就沒事了;
2 這等事就像隨意宣佈公共假期一樣,大家很嗨就好了。
3 “反團結”的人做的,刻意讓ZF難堪,6州選舉贏了,把害群之馬幹掉,就天下太平了。
4 記得,政治就是:贏了,上天堂的未必是你;輸了,不下地獄,肯定也要去雙溪毛糯。
馬馬虎虎;大大咧咧;泥泥糯糯;黑白不分,連彩虹都失色,還好鳳姐不在了。
記錄在此,歡迎愛火愛領袖愛團結的政論家無酬採用。
Jul 20, 2023
說好不准跳
分而治之的把戏
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清真寺,建于1729年;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早在1115年建成。
西方新殖民主义者偏偏一再利用
伊斯兰议题恐吓华人
阻碍华巫联袂一起促进
一带一路商机与文化交流
不外还是分而治之的把戏
Jul 24, 2023
說好不准跳
文化能量
爱垦网是马来西亚唯一的“文史—文创”平台。
15年兢兢业业在公益分享,只因为一个信仰:
文化在心,也就是能量在身;
每一天,我们民族都可能继续前进。
文化上能乘风破浪,各领域便可能再次提升。
民族事业,需要兵分几路。
文化事业,从华教开始,努力办学的同时,
也着眼与时代共脉动的文化视野。
精制白糖配统制品粗糖销售
人看这是贸消问题,“不成问题”
其实想深一层,是文化问题
文化影响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
一般人大概看不出:
“我们的国家根本上出了问题”
其中一个就是:
"精制白糖配统制品粗糖销售"现象
就是杂货店版的“团结方案”
政府中的“白糖配粗糖”做法——
要烈火莫熄,就要配盗贼
要华小存在,就要配“华校老师”师资不足
要“信仰自由”,就要配“一起回教化”
要“各族平等”,就要配大家一起贫困
........
(28.8.2023)
Aug 28, 2023
說好不准跳
陈明发·文化符号时间〈吕四娘—雍正〉
小时候看过一个故事,主角是吕四娘。公仔书、武侠小说、电影与电视,都曾改编过无数次。
故事说的是,吕四娘用血滴子取下清朝雍正皇帝的头颅,替自己家族和许多汉人百姓,一雪因为文字狱而遭灭门除根的深仇大恨。
雍正为何那么喜欢屠杀汉人呢?特别是以“文章居心叵测”为由而动手?
因为民间传说他的母亲是汉人,所以他不是“正统”满族,根本不够资格做满清皇帝。
那他要怎样证明自己是真真正正的满洲人?拿汉人来开刀就是了。
大权在握,自然不缺堂而皇之、替天行道的手段为难人、迫害人。
故事归故事,历史事实是雍正死后,女侠取皇帝首级的故事,肆无忌惮地在民间流传了起来。
那当儿,大清皇朝由乾隆續位,虽也风光过一些年,后来便开始衰败并慢慢走向灭亡。
晚清若是管得好,我们祖辈也不必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南来。
以前接触到這故事,关心的,当然是主角吕四娘。漂亮、神氣,身手好哦。
后来读了点书,开始关注到“坏雍正”其实才是戏肉,是个文化符号。
民间拐弯抹角所要表达的是,在这世界上有些当家的,心理自卑到无可救药的病态,为了补偿作用,专做些违背常理与世道的事。
对付無辜的异族,以证明自己对本身族群真心可问天;压制河水不犯井水的其他信仰,以证明自己对本身宗教百分百虔诚有资格得救………。
这等事,不少见,近年特别多。
自卑其实不是问题,记录不好也不是问题,补偿心理也不全是发生在恶人身上,有兴趣可以去浏览阿德勒大师的心理学。
那些克服了自身缺陷、逆流而上的男女,我们都称他们是英雄。
问题在于,有的头头坏透了还那么地堂而皇之;一般人唯有瞠目结舌。
不必大师也能推理:民间为何觉得雍正应该人头落地?那头壳坏了嘛。
(1.9.2023)
Sep 14, 2023
說好不准跳
顾客基础
Pergi Holland厉害的地方,是他们永远懂得"善用"他们的顾客基础。许多不利族群的事都是先斩后奏。95品牌就是他们的信心来源。
就算有人吵得厉害,吃不过,吞不下,还可以推给“中间人”; "小拿破仑"; "国盟卧底"......
此外,有的大媒体懂得“智取”,善于配合团结需要。棘手的新闻,如果大事想化小,又小不了; 或小了还有余震,纸本报纸就不刊登了,而塞进电子版上,让人忽略。
2008年以来,若说这里还有独家"显学";或云政治学唯一拿得出来彰显软实力的产品,恐怕就是95至尊配套的丰富实践经验。
这一点,头头是看在眼里的。论功奖赏,头文字B的国家新闻单位,最需要操作这等事的高手坐镇,50年坐享江山不是问题。
Sep 14, 2023
說好不准跳
有的“知識界良知”
攀爺風格一致,專打落水狗,順風派是也。
順風使舟的悲哀,是沒有逆風而行的勇氣。
為何沒勇氣逆風而進?
一是因爲本身的航技三腳貓。對寵貓者,就像寵愛守廁狗的人一樣,情人眼裡出西施。
第二個理由,是本身的船隻吃水量有限公司,唯有靠近海岸線圖個小心沿線而走,永遠出不了大海。
所謂的“大格局”,只在小船上自爽的曲目。
這些年國運如此“刺眼”,就是一群如是本事的“國師”在扭扭曲曲、暢意發揮“話語權”。
現在一聽皇族有口風了,漏夜(液)撇清關係——爆有人連黨務都搞得一團氣糊塗,还期望他带領家衝出陰霾?
想到最多只是外資撤走,并引来經濟杯葛,還不至于引来恐襲、轰炸,百姓算是不幸中之大幸矣。
有本事當年爲何不就近發揮“知識良知”,勸勸atas好好把黨務搞好,好好培養出足以治國的替代人才?
Nov 2, 2023
說好不准跳
勿打相位主意
友人在别的群组提到“非巫人勿打相位主意”一事,我尝试借马克思的思想方法说几句~~
我曾和大陆友人交流过,他们也感觉得到,东西马,大不同。
我借矛盾论逻辑跟他说:新中国处理一切衝突,讲的是正反合;你有你的观念,我有我的观念,辩证到最后,目标要统一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老马在东姑的时代专搞反,取得权力后再来“进三步退一步”搞“合”或“统一”,讓人覺得他以前的种种极端只是一种手段,为的是取得权位后能做出“好事”。“情有可原”。
2018年,有人说老马会”将功赎罪“,不少人还是相信的。念的就是他进三步让一步后,没吃完,还留给我们的那一步。
这种桥段在电影里看过,坏人把农家两个女儿抢去了,还留回一个老妻给农家。有的人还会说:盗亦有道啊。
政治上这种所谓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的“权宜之计”,让一代代想快速往上爬的巫青领导冒出头。
今天很多人很认同凯里,大部分人已经忘记了,他做阿都拉驸马爷时在种族议题上有多激进。“槟城马来人被边缘化”的戏码,是他的代表作。
当然也有玩变色的。
要往上爬就为难华教,落难了却变得异常通情达理,人权、新闻自由、种族宗教平等、行政透明、反贪打腐.......,有求必应,“百事可乐”。
掌权后才露出真面目,一切承诺豪不当一回事,理直气壮,理所当然。
正正反反一大滩浑水后以后,他的“统一”可不是你的“统一”;你的“合‘正是他的”反“。那才是真正的矛盾、更大的矛盾。
2023年快过去了,记得在“新人新气象”的年头,有人跟我说:经济坏?等六州选举过了领导们就能静下心来搞经济。
等六州选举过了,不但经济继续坏之又坏,而且宗教、种族乱象更精彩了,却照例有人跟我说:等内阁改组了就会有新气象。
我跟他说;你为何不乾脆告诉我,等以巴战争和平解决了,一切就会好起来?(16.12.2023)
Dec 16, 2023
說好不准跳
邱立本·兩岸中華文化逆轉的歷史諷刺
兩岸的中華文化盟主地位逆轉,是歷史的巨大諷刺。神州大地重返漢家詩書的世界,但寶島卻陷入「反中仇中」的漩渦。也許要待2024年臺灣政黨輪替,才可以讓被顛倒的顛倒回來。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當時中美還沒建交,但少數中國年輕精英都來到美國留學讀研究生,他們都是公派生,要了解美國最新的發展,但也暴露了他們知識結構的缺陷。
這些中國年輕精英在和臺灣在美國的留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被發現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非常膚淺,遠遠落後於臺灣,無論是基本的歷史典故、用詞遣句、很多成語的運用,都不如來自臺灣的留學生,有時候甚至鬧出了笑話。如臺灣學生會問:「您府上是哪裏?令尊是做什麽工作?」結果中國學生會回答說:「我府上是山東,我的令尊是老師。」這些對「敬語」無知的回答,都讓臺灣的留學生忍俊不禁。
1970年代臺灣學生從小就熟讀唐詩宋詞、經史子集,都是大學聯考的必考,因而處處顯示中華文化的底蘊,而中國學生歷經文革和政治運動,即便最優秀的學生,都深受傳統文化斷層之苦,往往陷在「革命」的語境中,寫文章都是奇怪的歐化語法,如「不可戰勝的中國人民」(硬譯The Invincible Chinese),出現歧義。臺灣留學生就會調侃說:「不可戰勝」就是失敗了,難道說中國人民失敗了?
臺灣在1945年光復之後,中華文化成為主旋律,不僅國語運動如火如荼,中華文化的經典也是必修科目,錢穆等國學大師被蔣介石奉為國賓,中小學生對於古詩詞都朗朗上口。1960年代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臺灣則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抗衡,展示臺灣才是中華文化的道統。
但歷史的反諷是,到了2023年,兩岸的中華文化地位大逆轉。臺灣「去中國化」的逆流越演越烈,新一代被「臺獨」的課綱所誤導,對中華文化失去了感情,2019年疫情期間,綠營的「108課綱」更將很多教科書的經典範文取消,如範仲淹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岳陽樓記》等都被廢除,讓北一女老師區桂芝痛批「無恥」。
相反地,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全力復興傳統中華文化,揚棄了過去馬列史觀解釋中國歷史的弊端,新一代都大量背誦唐詩宋詞,電視上普及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如《中華好詩詞》、《典籍裏的中國》等都膾炙人口。中華文化重返神州大地,並且在新的載體上,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如小紅書、抖音等的短視頻,都有大量的中華文化精華普及化的作品,如「意公子」、何楚涵老師等的詮釋,都深入淺出,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對全球華人來說,兩岸中華文化盟主地位的逆轉,令人五味雜陳,既慶幸神州大地重返漢家詩書的世界,但卻痛惜寶島陷入「反中仇中」的漩渦。也許要待2024年初臺灣政黨輪替,才可以讓被顛倒的顛倒回來。
(2023年12月29日 亞洲周刊專區;本文作者:《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
Jan 9, 2024
說好不准跳
陈明发·用图的用心
专瞄准格外难看的时刻拍摄,被控的女事主连张脸都逃不过特别的“加工”,媒体怎么不成了“第四拳”?与痉ce方、瘫cc方、鼮rt方同心协力拳打脚踢。我没兴致同情谁;只是要阐破一点:连照片都如是安排,新闻内容就不好期望什么了。另一只河马的诞生指日可待。禁欲过久的嗜血者,需要新一轮的仇恨集合民众的共视。丑化与仇恨是尚,霸凌与扭曲有理。法律、理性都逐一建于群众基础上,收编于利益。虚妄无能,治理失败,全都“不是没有道理”矣,都是这“丑八怪”一家搞坏了。(23.1.2024)
Jan 23, 2024
說好不准跳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叢林法則
上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一句話備受側目。場景是德國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他說:「在國際體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上,你就得上菜單去。」赤裸、粗暴的這番話,在看似溫文儒雅的布林肯嘴中吐出,大概讓很多人瞠目結舌。
沒人敢去譴責他,因為再不濟,美國就坐在餐桌上,誰若敢招惹老美,那就可能真上了菜單。但這話畢竟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對於此話的解讀也此起彼落。被美國視為唯一競爭對手的中國,反應尤其值得關注。
《環球時報》就發了一篇「社評」嚴肅以對。評論說,此話就等於中文的「不為刀俎即為魚肉」,並諷道,其「所揭露的弱肉強食世界觀,透著森森的冷酷和寒意」。其意是,中國既不操此觀,也不認同。果然,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隔天就拿出同時出席慕安會的王毅「雙贏論」進行對比,一邊是「餐桌菜單論」,一邊是「多輸不是理性的選擇,共贏才是人類的未來」的「雙贏論」,然後問,你要選擇哪個?
布林肯此言所以引發注目,是因過去美國從來都用十分瑰美的憧憬,將人們帶入一個烏托邦似的夢境。在那裡,人類彷彿可藉由民主、自由與人權的崇高價值,打造出沒有爭端、不再恃強凌弱,公義與憐憫成了唯一尺繩的人間樂園。現在,美國竟突然不唱此調,反而哼起叢林法則的殺戮旋律,全球一時適應不了,在所難免。
美國絕非一夕變臉,將近半年以來,美國每天提供武器資助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狂轟濫炸,又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屢次一票否決停火決議,這一真實本質理應早已被看得十分清澈。
但在言語上作出一番赤裸告白,意義仍然不同凡響。它既涉及美國戰略與地緣思維的轉變,也源自美國國勢的衰落,兩者彼此交互作用。民主黨主政一貫奉行自由主義外交政策,但兩年前俄烏戰爭打響,拜登打造的民主抗俄聯盟鏖戰兩年後卻逐漸居於下風,遭致包括米爾斯海默在內的現實主義學者強烈批判;而所以如此,則又與美國債台高築、勢衰力微,息息相關。
川普這樣孤立主義色彩濃厚的總統所以能夠捲土重來,還儼然即將再度入主白宮,就反映了這一自由主義價值外交思維已經陷入失敗的事實。布林肯此說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是美國價值外交面臨崩解,不得不急速向現實主義轉身的一個風向標。「餐桌論」不再講究絲毫價值,只論利害,甚至還語帶威脅。他事實上是在警告恐已離心離德的盟邦,若敢琵琶別抱,就要將它送入火爐中煎炸。
已故政治學者山謬˙亨廷頓早就說過,「西方贏得世界不是因為其思想、價值觀或宗教上的優秀,而是因為它在採取組織暴力上的厲害」,只是「西方人常常忘記這個事實」。現在,布林肯不過是從自我吹噓太久的價值迷湯中甦醒過來罷了。
但看到這句話最該心驚的應該是民進黨。蔡英文最愛提跟美國「理念相近」,賴清德更以為有朝可以「走進白宮」,然而連斯文的布林肯都已扯下遮羞布,誰還管啥「理念」或價值?對於美國,必要時賣了台灣都沒有心理障礙。重點在於,亨廷頓沒活著看到美國組織暴力的衰朽,而民進黨老愛挑弄北京,更忘了在西太平洋,組織暴力「最厲害」的並不是美國!(原題:兩岸觀策/布林肯「餐桌菜單論」民進黨最該心驚;2024-03-03 聯合報/ 記者黃國樑)
Mar 10, 2024
說好不准跳
陈明发〈瑞兽〉
说文化能把败类与良才区别开来,看舞狮表演艺术,就看出一个端倪来。
这个民族,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时节,即使是兽,也要把它培养成“祥瑞之气”的表征。
有人舞狮头,有人舞狮尾,步伐一致,节奏同调,同心同德,即使再令常人颤栗的高桩,也可以是优美呈献、圆融实现的大舞台。
(刘富威2024龙年春节大团拜摄影杰作欣赏)
当伙伴为仇敌,以摧毁为最大荣耀,不懂是何种心理状态。
共赴时艰,莫非这“格局”太小了?
玉石俱焚,才痛快?
(20.3.2024 蒸煮蛙有感)
Mar 20, 2024
說好不准跳
有没有必要玩到这么大?是不是先放烟雾、转移视线?爱将有癖,用心良苦?盗亦有道;大盗玩大道;末盗玩末道乎?(23.3.2024 WQ团腥闻)
Mar 23, 2024
說好不准跳
就只能「向前看」了。这些人,一旦往回望,一切多不堪;往自己內在看,更不堪。(25.3.2024)
Mar 25, 2024
說好不准跳
当宗教单位名正言顺从大门进入日常治理体系,目前所发生的一切,只是他们“职务所在”、“完成任务”的“业绩指标”。
看不见作为文化力量的信仰在政务中的有形操作,我们会因为本身对文化认识的不足,或疏忽,付出整体的话语权。
我们以为只是个“商业”、“设计”的问题,将来会是我们总体文化符号、象征系统的崩盘。
也就是素来支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基业逐渐动摇。
我们从来不知道,“符号”的力量;文化中介的力量。
除非能理解,纽约世贸中心在911事故中倒塌,是对“环球化”、“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
我们从来不深究,“象征”是什麽。
直到明白了,阿富汗巴米扬山谷(Bamiyan valley)古佛像炸毁,是“信仰的胜利”。
已经放弃立国那代人的社会契约,而接受“新建国方案”?(8.4.2024)
Apr 8, 2024
說好不准跳
政綜:純粹是政治綜藝活動而已,別以為很「正宗」。
(14.5.2024)
May 14, 2024
說好不准跳
【親熱】
我開始領悟到貴族表示親熱的有聲或無聲語言的真正價值。甜言蜜語的親熱給自感卑賤的人們一貼安慰劑,卻又不徹底消除他們的自卑,因為消除了他們的自卑感,也許就沒有理由表示親熱了。
【聲譽】
猶如在證券交易所,上漲趨勢一發生,所有持票人都想趁機撈一把,同樣,部分受人蔑視的作者利用逆反心理,因禍得福,或許因為他們本來就不該受到蔑視,抑或很簡單,是他們存心招惹鄙視——宣揚這些人,可以說是一種新鮮事兒。人們甚至不惜在某段孤立的歷史中,尋覓若干不循規蹈矩、富有才華的藝術家,現時的發展趨勢對其聲譽似乎不會有多少影響,但總有那麼一位大師順帶提起他們的名字,表示贊許。遇到此類情況,十有八九是因為這位大師,不管他是何人,也不管他的學派如何唯我獨尊,總是以自己獨特的情感作出判斷,唯才是愛,給予富有才智的人才以正確的評價,……此外,便是因為某些屬於另一個時代的藝術家,在一首普通的樂曲中,道破了與大師不謀而合的某種極相似的東西,大師逐漸領悟到了,於是乎,大師便將古人視為先驅……正因為如此,普桑的作品竟有透納的手筆,孟德斯鳩的著作會有福樓拜的詞句。偶爾,大師偏愛的議論是一種將錯就錯,人們弄不清錯源於何處,但卻傳播到學派中來了。被列舉的名字因此掛上了這一學派的招牌,適時處於其保護傘之下。……這些作品一旦受到絕對令人信賴的鑑賞家的推崇,贏得了《普萊亞斯》帶來的普遍贊譽,便重放異彩,那些尚未重聽的人,一個個多麼渴望能喜歡上這些作品,以至於身不由己地再次去聽,盡管給人以心甘情願的假象。
【恍然大悟】
這部劇剛一啟幕,在我這雙擦亮的眼睛看來,在德·夏呂斯身上便進行了一場徹底而迅猛的革命,仿佛他已被魔杖所觸動。在此之前,我一直都不明白,也未曾目睹過。罪惡(為語言方便起見,眾人都這麼說)這精靈,只要無視它的存在,它就會在無形中悄悄地伴隨著您,無一例外。仁慈、奸詐也好,名聲、上流社會交往也罷,這一切從不隨意暴露,人們總保持其隱密性。連奧德修斯一開始也沒有認出雅典娜。不過,神與神之間很快就可相互看穿,同類人彼此也可一眼識破,如德·夏呂斯先生就被絮比安一眼看透。訖此,面對德·夏呂斯先生,我就像個漫不經心的人,面前站著一位孕婦,卻沒注意她那笨重的身子,當她微微一笑,再次對他說:「對,我現在有點兒累。」他還不知道趣地刨根問底:「您到底哪兒不舒服?」一旦有人給他點破「她有身孕」,他才猛然發現她腆著肚子,兩隻眼睛便盯住不放。確實,理智打開眼睛,誤錯增加眼裡。
……德·夏呂斯先生身上盡管附著另一個人,使他與眾不同,就像那個半人半馬的神,那個與男爵合二為一的人,我卻一直沒有發現。現在,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他一旦被識破,便馬上喪失了隱身能力,德·夏呂斯先生搖身一變,來了個脫胎換骨,面貌全非,以致不僅他那富於變化的音容,而且過去與我時起時伏的交往,總之,至此我一直鬧不明白的一切,一下子全部被看得一清二楚,就好比有一行文字,若把字母拆開打亂,不能說明任何意思,可如按正常詞序重新排列,便表達出某種思想,再也不易忘卻。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Jun 2, 2024
說好不准跳
[南宋] 蘇洵〈六國論〉白話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銳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割地賄賂秦國,自己的力量就虧損了,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說:「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由於割地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割地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因為他們失去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割地賄賂秦國』啊!」
秦國除用攻戰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還得到諸侯的割地賄賂),小的就獲得城鎮,大的就獲得都市,把秦國由受賄賂得到的土地與戰勝而得到的土地比較,實際上有一百倍,把諸侯賄賂秦國所失去的土地與戰敗所失去的土地比較,實際上也有一百倍。那麼秦國最大的欲望,諸侯最大的禍患,當然就不在於戰爭了。
回想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因而才有一點點土地。可是子孫們看待它卻很不珍惜,拿它來送人,就像拋棄小草一樣。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後才能睡上一夜安穩覺。待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打來了。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沒有滿足;誰送給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誰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誰強誰弱、誰勝誰敗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國落到滅亡的地步,按理本來應當這樣。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像抱著柴草救火,柴草沒有燒完,火就不會熄滅。」這話說得在理啊!
齊國不曾割地賄賂秦國,最後也隨著五國滅亡,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五國啊。五國滅亡之後,齊國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君主,起初有遠大的謀略,能夠守住自己的土地,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滅亡在後,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
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多次作戰,敗少勝多。後來秦國又兩次攻打趙國,李牧接連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趙王殺害,都城邯鄲就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卻沒能堅持到底啊。
況且燕趙正處在其他國家被消滅了的時候,可說是智謀已盡,力量單薄,戰敗而亡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啊。假使當初韓、魏、楚三國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秦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存亡的命運,如果與秦國較量,也許還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國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齊心協力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擔心秦國人連飯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這樣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土地天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於走向滅亡。
治理國家的人切不要讓自己被敵人積久的威勢所脅制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可是還有能夠不割地賄賂而戰勝秦國的形勢。如果憑著一統天下的大國,卻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創作背景
《六國論》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北宋建國以後,鑑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
為了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斗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了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
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遼、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不限制兼並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佔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
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遼和西夏上貢大量銀兩以及商品。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遼、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百度百科)
註: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傳世。曾任校書郎、主簿等微官,追贈為光祿寺丞,贈太子太師。
Jun 15, 2024
說好不准跳
馬來西亞出口新加坡最新熱門商品:笑話。
新加坡電影《錢不夠用》,25年前拍了第一部,因為故事素材貼近人心,立即紅遍星馬。
後來又拍了《錢不夠用 II》,參與演出的還有馬來西亞著名演員黎明。
這兩年,馬來西亞「好故事」層出不窮,啟發了梁智强導演拍攝《錢不夠用 III~~錢很夠用》。
這部片子目前可在串流頻道Netflix觀賞。
其中,“讓新加坡人來馬來西亞當外勞!”成了傳播全球的名言,彰顯了我們的“國家競爭力”;“敘事軟實力”,天下無雙的奇觀。
如果還有《錢不夠用 IV》的話,恐怕會有新加坡人來馬來西亞當"義務英文老師"這橋段吧。(23.6.2024)

Jun 24, 2024
說好不准跳
割肉補瘡
我正在給人解釋成語「割肉補瘡」,不確定這是否一個現成的個案。請諸位大神開示,謝謝。 請問華社是否還有沒被收編的獨立研究人員?是否有必要探討一下,這到底是「寅吃卯糧」;還是「割肉補瘡」?
即使「沒資格惹怒人」,私下向友好做個警示也算是善擧一桩,
這點自由,我們還是有的。對不對?
Jun 25, 2024
說好不准跳
言论自由
自以為能「換來言論自由」的男女
居然把「換走言論自由」當「進步」
Jul 9, 2024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關鍵詞 2024〉貓意

問貓:魚兒要怎樣才活得自信;活得逍遙自在?
貓答:它們要敢敢跳出來!
Jul 20, 2024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關鍵詞2024》酒鬼
給你找到一個垃圾桶嘔吐,
並不能證明你不是酒鬼。

Jul 23, 2024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關鍵詞 2024〉大鱷

一事無成的頭領,只懂得事事管制,惡也;處處榨油,惡也;弄斷三兩隻壁虎尾巴,說是消滅了大鱷,大惡也。
Jul 29, 2024
說好不准跳
[舊貴族與新貴族]
那天晚上,我看著餐桌上的聖盧和上尉,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他們各自的舉止風度和優雅的儀表中分辨出了兩種貴族——舊貴族和帝國新貴族——之間的差異。舊貴族至少有一個世紀不行使真正的權力了,他們不再把待人接物的禮貌——這是教育給予他們的起保護作用的外衣——看做一回事,而只看作和騎馬、擊劍一樣,沒有認真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消遣,他們瞧不起平民,不願對他們熱情,免得他們得意,也不願和他們不拘禮節,免得他們感到光榮;聖盧出身在舊貴族,他的血液里溶進了就貴族的缺點,盡管他竭盡全部智慧,也沒有能把它們清除乾淨。……相反,新貴族的各種爵位現在仍然沒有失去意義,爵位的繼承人仍然原封不動地享受著他們父輩因功受封的巨大財產……他把他的門第看做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特權,即使在思想上沒有明確的意識,但至少在身體上通過他們的舉止和儀表也有明顯的流露。聖盧對平民可能會拍拍他們的肩膀,挽起他們的胳膊,而鮑羅季諾親王卻會親切而不失身份低通他們交談,語氣既和藹可親又帶有一種裝腔作勢的高傲,充滿威嚴的持重削弱了他那自然的微笑中蘊含的淳厚。當然,這是因為他離大使館和宮廷比聖盧更近,他父親曾在那里充任最高職務,而聖盧那種胳膊肘撐在桌子上,腳握在手中的不拘小節的姿態在宮廷里肯定不會受到歡迎。更重要的是,他不像聖盧那樣瞧不起平民,因為平民是新貴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才寶庫。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象征性權力鬥爭
當代社會的象征性權力鬥爭對于文化再生産活動的介入,以及當代社會文化再生產對於調整和重構社會階級結構、個人生活方式、心態、思想風格、文化資源再分配、社會權力再分配和實現政治權力正當化程序(具有)的特殊功能。(高宣揚,2002)
Aug 21, 2024
說好不准跳
某大會議決:我們不會忽略任何一個人,各人有各人最適合的角色;有人被照顧,其他人就負責買單。(26.8.2024 同步發表)
Aug 26, 2024
說好不准跳
(續上)顯然,對於當前的西方精英來說,民主已經意味著一種制度,它不是為了回應人民的意願而民主地運行,而是由自稱為民主主義者的人來運行。
但是,比起簡單地指出更多雙重標准和虛偽的例子,更有趣的是,我們應該試圖理解,是什麼解釋了民主作為一種文化基因的擴散,與真正的民主的衰落成正比。畢竟,「民主」這個詞並不總是出現在每個政治家的嘴邊。
即使是美國政治秩序的完美傳道者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他的「讓世界為民主而安全」這句話,現在已不可磨滅地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也沒有輕率地提及一切顯然都有可能的政治制度。1919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威爾遜的開幕詞中只提到了民主。
然而,在那個時候,美國可以比現在更合理地宣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民主國家。如何理解這個悖論呢?
韓裔德國哲學家韓炳哲(Byung-Chul Han)在他最近的著作《敘事危機》(Crisis of narrative) 中提供了一個思考這一現象的框架。「只有當一種范式與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異化時,它才會成為一個話題,」韓認為。「所有關於敘事的討論都表明它們功能失調,」他說。換句話說,民主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的事實,以及關於民主的敘述正在被投射出來,這些事實本身就表明有些地方出了問題。
韓繼續解釋說,只要敘事是「存在的錨」——生命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提供意義和方向——就沒有必要如此誇張地談論敘事。但是,韓解釋說,「當敘事失去了最初的力量、引力、秘密和魔力時,這些概念的膨脹就開始了。」他總結道:「一旦它們被視為某種建構的東西,它們就失去了內在真實的時刻。」
美國民主——或者其他任何西方民主——是否真正擁有任何「內在真理」,這是歷史學家要決定的事情,但毫無疑問,曾經有一段時間,民主政治文化只是「活著」,而不是不斷地被捍衛、攻擊或援引。選票上的不是民主本身,而只是民主進程中出現的任何一批政治家。
在我們這個充滿爭議的時代之前,西方的民主生活在一種尚未被打破的世界觀所帶來的想當然的保證中。這並不意味著政治中沒有常見的爭吵、暗算、詭辯、欺騙,甚至完全的功能失調。
它只是在很晚的時候才凝結成一種簡潔的政治教義,被稱為「君權神授」,當時任何真正相信國王是上帝在地球上的使者的信念幾乎都消失了。這一理論是由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後來的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發展起來的,他甚至提出了「君權神權」這個說法。用韓的話說,曾經是「存在的錨」的東西已經變成了一種敘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模因。1610年,當詹姆斯國王站在國會前宣布「君主政體是世界上最至高無上的東西」時(確切地說,這並不是國情咨文),他幾乎沒有想到,他如此大力擁護的教義,離永遠消失只有幾十年的時間了——至少在歐洲是這樣。
他的兒子查理一世反動而又絕望,他繼承了父親的傳統,認為自己只對上帝負責,最終在這件事上被縮短了一個頭。在歐洲其他地方,類似的過程也在上演。在法國,路易十四視自己為上帝在地球上的代表,被賦予行使絕對權力的神聖權利。他花了很多時間鎮壓醞釀中的叛亂,並通過他的汗水來建立他的合法性。但他荒謬、原始和過度緊張的言論——這種言論很適合登登的國情咨文——只能被視為危機的一個信號。
幾百年來,歐洲出現了好國王和壞國王,但即使是一個可怕的國王統治,也不會破壞人們對君主制作為一種制度的信仰,也不會破壞人們對神國和世俗王國之間隱含聯系的信仰。君主制本身並不是每次新國王登基時都要進行「投票」。但是當魔法消失,國王們發現自己處於守勢的時候,正是他們開始用誇張的效果來強調自己職位的重要性的時候。不難看出隱藏在表面之下的不安全感。
對特朗普和其他人威脅民主聖殿的威脅的誇張反應,只是一個更大的戲劇的一小部分,也是不安全感的表現。這意味著,西方自由民主的魔力已經枯竭。它會被捍衛,被攻擊,被理想化,被召喚,直到它消失,被其他東西所取代。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當一種政治制度變成一種模因會發生什麼?〉 華視雲 2024-10-12)
Nov 30, 2024
說好不准跳
當一種政治制度變成一種模因會發生什麼?
民主的概念已經演變成一種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敘事,並用空洞和誇張的言辭進行辯護,這是危機的一個深刻跡象。作者亨利·約翰斯頓是駐莫斯科的RT編輯,他在金融領域工作了十多年。
唐納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封口費」案的判決,以各種可以預見的方式激起了那些慣有人物的情緒。「民主」這個詞從未遠離任何人的嘴邊。
「唐納德·特朗普正在威脅我們的民主,」喬·拜登總統本人表示,稱前總統對判決的質疑是「危險的」。《紐約時報》的編輯委員會稱贊前總統被定罪是「民主原則的卓越體現」,認為這證明,即使像特朗普這樣強大的人也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
如今,「民主」這個詞在西方世界隨處可見。幾乎每天都有人請求捍衛它,保護它,與它的死敵作戰,或者用浮誇的陳詞濫調來慶祝它的美德。精確和中立的用法已經讓位於一種意識形態的色彩,這種色彩既模糊又充滿活力。
人們可以感覺到,這個詞是在為某種衰落的美國主導的秩序和維護這種秩序的精英機構辯護——然而,就像它的表親「基於規則的秩序」一樣,它從來沒有被完全定義過。據說,在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本身就在選票上。不管那是什麼意思。如果說特朗普是上流社會眼中的典型惡魔形象,那麼民主主義就是對抗他的堡壘。
民主被灌輸了一種原始的形而上的力量,幾乎像是宗教信仰的替代品。
拜登2023年的國情咨文演講包含了一勞永逸地治愈癌症的勸導,緊接著他就對美國有史以來所有成功的基礎進行了一個宏大的總結——而且,含蓄地說,這將是未來成功的基礎,比如治愈癌症。
「伙計們,我們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切,只有一個原因: 我們的民主本身。」
拜登總結說:「有了民主,一切皆有可能。沒有它,什麼都不是。」
把時鐘倒回一個世紀左右,把「民主」這個詞換成「上帝的恩典」,做同樣的演講,沒有人會眨一下眼睛。
民主是抵御不法行為指控的盾牌。針對以色列領導人面臨的戰爭罪指控,他們的辯護理由是,以色列是一個民主國家。好像政府選舉領導人的方式會改變戰爭法似的。
但奇怪的是,這種令人作嘔的無處不在的「民主」一詞,恰好與實際自稱民主的國家出現嚴重功能失調的時期相吻合。談論得越多,它似乎就越不起作用,而宣稱的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就越大。許多口頭上宣稱民主的國家,其實是在實施高度不民主政策的前沿國家。
人們很容易就會失去理智,指出西方對所有民主事物的公然虛偽,同時又傾向於威權主義傾向。舉個例子:本月早些時候,德國一家法院駁回了德國新選擇黨關於將其青年組織歸類為極端主義運動的申訴,這意味著德國國內情報機構可以繼續監控該黨本身的活動和通訊。這被政府譽為勝利。「今天的裁決表明,我們是一個可以捍衛的民主國家,」內政部長南希·費瑟 (Nancy Faeser) 說。(下續)
Dec 1, 2024
說好不准跳
1925 cartoon by Bob Minor~~Check out this 1925 cartoon by Bob Minor, titled "One Day They'll Wake Up'", which conveys a powerful prediction about shifting global power dynamics. It portrays China, India, and Africa as sleeping giants - strong and populous, yet dominated by Western imperialism.
The cartoon's message becomes particularly striking when viewed in 2024, almost a century later——

Dec 18, 2024
說好不准跳
鍾啟章[灼見]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本月3日揭曉的2024年度十大候選漢字,「免」字14年來首次上榜,隨著馬來西亞和中國互相實施豁免兩國人民入境簽證措施,雙方旅游互訪的人數劇增,對促進旅游經濟立竿見影,「免」字自然就成為年度十大候選漢字。
我也沒錯過這個免簽的機會,上個月中應中國友人的邀請,到荊楚大地走了一趟。抵達武漢後的第一個活動,便是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盡管是旅游淡季,人潮依然是絡繹不絕。走進博物館的曾侯乙展館,看到眼前的九鼎八簋,我馬上就聯想到「一言九鼎」、「問鼎中原」、「鐘鳴鼎食」幾句成語。
禮成中土文明象征
由於我們只有4個人,導游小張可以仔細和深入講解,他的九鼎八簋典故,讓我對中華數千年的文明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來這九鼎八簋是周朝所遺傳下來的禮制,所以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稱號。
周武王滅商後,吸取了商代滅亡的歷史教訓,用禮樂制度來規范統治階級內部的秩序。鼎最早是一種烹煮肉和存貯肉的方形器皿,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禮器,被視為國家和權力的象征。簋主要用於放置飯食,是古代盛裝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的器皿。史書記載,古人在祭祀宴享之時,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君臣、貴賤得以清楚劃分,充分體現出了商周時期嚴格的等極制度。
中國古代社會與國家管理是禮法社會。禮法是禮制與法律相結合的概念,融入哲學家的思想,法學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實踐。雖然現在中國進入了法治社會,可是在任何地方,我們還可以看見禮制對生活的影響。
除了對內用禮制治國,對外也以禮相待,禮遂成為中土文明的象征,譬如禮尚往來,不強佔他人的土地,師出要有名,先禮而後兵,即先與敵人溝通,倘若對方不予理會,才會動武,即使如此也從不開第一槍,以免失禮。
雖然周朝距今已經超過3086年,但是禮儀在今天的中國仍深受重視,外交活動都會嚴格按照禮節進行。打個比方,假設我是一國首長,受邀到中國展開國事訪問,我的隨行部長不懂國家禮節,在國宴上用手機自拍,以「當做江湖手段來宣傳」,肯定是要被中國核心圈人笑話了。當時中方官員可能礙於我的面子,沒有當面制止部長的行為,但難免要成為私聊談天的笑話。當兩國首長在對話時,我國隨行部長如果插嘴說我的祖輩來自中土,這種不顧禮節率性而言的行為也是失禮之至。
其他可能引起詬病的不當行為還可能包括曝光國宴菜色等,中方官員會認為私人拍照什麼其實是可以的,但是把它變成公開資訊,當做外交成績來宣傳是一種低層次外交禮儀。畢竟部長是代表國家,不是代表個人或個別政黨,層次有別。這種舉止跟中國的國格,差別太大了,也會被認為跟以前這個國家的官員水平相差太遠了。
小拿破侖自作主張
一個國家的部長有時候難免需要獨斷獨行,因為部門小拿破侖太多了,這些小拿破侖往往自作主張,制定一些不利國人的措施,身為部門首長不能受制於官員,需要有自己的一套辦事作風。可是,國事訪問,不管怎樣還是需要咨詢外交部的專業知識,以免貽笑大方。希望泱泱大國的中方能夠理解我們這些外國人禮貌不足之處,畢竟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謹守禮儀嚴以自律
現今社會禮教不彰,不僅在神州大地之外,即令中國百姓本身亦面對同樣的問題。馬來亞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日前控訴,本身因身穿短褲進入學校圖書館而遭工作人員怒聲呵斥,並揚言要將此事上告學院,導致他面臨被開除的噩運。
事實上,馬來西亞的政府部門都有本身一套嚴格的衣著禮儀規范,即使是賭場,都有本身的服裝規格,更何況是神聖的大學殿堂。《禮記·樂記》有一句成語「反躬自省」,希望這位學生能克己反省,我們年輕的一代也要注意個人儀表、言行舉止。
不論是中國或馬來西亞,其實都是重視禮儀道德的國家。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讓我們互相砥礪、互相學習。馬來西亞明年將擔任東盟輪值主席國,屆時各國首長將陸續到訪,謹守禮儀,嚴以自律,讓外國領導感覺」昌明大馬,有禮真好」,應是我們舉辦外交活動的座右銘。
(2024年11月10日南洋商報言論版)
作者厚道,没明说文中的“随行部长”是谁,不過大家也猜得到哪位江湖郎中永远是那么的风头十足。大家还记得有人一部不放松从中国现场,第一手给媒体抖料;更壮观的是,还代表習主席透露,领袖在见面时说了些什么。
Dec 30, 2024
說好不准跳
Ham, 是一種製作過程。從事這製作過程的人,叫: hammer,什麼東西都拿來捶一輪。支持這些是也chui不是也chui的人,中文叫黯捶。~~ 大辭典
Jan 17
說好不准跳
以巴衝突掀杯葛潮 馬來西亞KFC過百分店關閉
以巴衝突之後,全球多個穆斯林國家逐一發起杯葛美資品牌浪潮,包括馬來西亞及圖中海報所在的馬爾代夫。
自從去年 10 月爆發以巴衝突之後,在穆斯林人口佔逾六成的馬來西亞,美資品牌長期受杯葛,其中連鎖快餐集團肯德基家鄉雞生意便大受影響,據報有過百間分店暫停營業。結業潮下,馬來西亞政黨要求政府插手,以免造成失業及外資撤離的雙輸局面。
馬來西亞媒體《南洋商報》報道,在持續逾半年的杯葛行動下,大馬國內的 108 間肯德基分店終於熬不住而暫停營業,佔全國分店超過一成。《南洋商報》是根據 Google 地圖的資訊計算,截至上周六(27 日),已有 108 間肯德基分店關閉,重災區位於吉蘭丹區(Kelantan),有 21 間分店停業,佔該區分店數量的近八成。
親巴組織否認針對肯德基
大馬的肯德基由當地飲食集團 QSR 經營,《中國報》引述馬來西亞民政黨署理主席胡棟強指出,政府應特別關注抵制行動而導致快餐連鎖店暫停營業的事件,如果不設法緩和或結束,最終將會嚇跑外資,拖累本國經濟。他指出,若任由群體繼續發動抵制,是兩敗俱傷的局面;大量員工將會失業,對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外資亦可能會撤資。
根據 QSR 網站,該集團由馬來西亞人持有及經營,在星、馬等國開設了 850 間肯德基分店及 480 間必勝客分店,造就了三萬個就業機會,其中 86% 為穆斯林。單在馬來西亞,就有超過六百間肯德基分店。除了肯德基,星巴克和麥當勞都是馬來西亞穆斯林的杯葛目標。
新加坡娸體《海峽時報》則引述不具名 QSR 員工指出,集團是藉此機會重整各分店,以維持盈利。報道引述馬來西亞支持巴勒斯坦組織 Boycott, Divestment, Sanctions Malaysia 主席 Mohd Nazari Ismail 澄清,肯德基並非該組織針對的品牌,袛是馬來西亞人覺得任何美國快餐集團都是與以色列有關。(Yahoo新聞 2024年4月29日)
Feb 4
說好不准跳
特朗普倡美國「接管」加沙地帶 當地巴人安置鄰國
(華盛頓5日訊)美國總統特朗普當地時間周二在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就加沙與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的衝突進行會談後在白宮向記者發表講話時表示,美國將接管飽受戰爭蹂躪的加沙地區,打造成「中東的里維埃拉」,並誓言將訪問加沙。內塔尼亞胡稱,特朗普的加沙計劃可能「改變歷史」。
法新社報導,在與內塔尼亞胡的聯合記者會上,特朗普的言論一出,現場與會者感到驚訝。內塔尼亞胡表示「這個想法值得關注」,並補充稱這是「可能改變歷史的事情」。
特朗普暗示美國將對加沙進行「長期所有權」,並表示他對加沙的計劃將使它成為「中東的里維埃拉。這將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特朗普說:「美國將接管加沙地帶,我們也將在那裡開展工作。我們將擁有它。並負責拆除該地點所有危險的未爆炸炸彈和其他武器。」「創造經濟發展,為該地區人民提供無限數量的就業機會和住房。」
不過,特朗普似乎暗示巴勒斯坦人不會返回那裡。
他說:「曾經在那裡戰斗過、生活過、犧牲過、過著悲慘生活的人們不應該重建和佔領它。」
特朗普表示,加沙的200萬居民應該「懷著人道主義精神去往其他有興趣的國家」。
他表示,中東「最高領導層」支持這個想法,並加大對埃及和約旦的壓力,要求他們接收流離失所的加沙巴勒斯坦人。
特朗普此前提出要「清空」加沙地帶,要求埃及和約旦接納當地的巴勒斯坦人,但已經遭到這兩國斷然拒絕。
暗示或派遣地面部隊
巴勒斯坦駐聯合國特使曼蘇爾表示,「我們的祖國就是我們的祖國」,世界各國領導人應該「尊重」巴勒斯坦人的意願。
特朗普並未透露實施接管計劃的具體細節,但暗示「如有必要」,美國可能需要向地球上最動蕩的地區之一派遣地面部隊。
這並不是這位前房地產大亨第一次談論巴勒斯坦領土的房地產,他去年10月表示巴勒斯坦領土可能「比摩納哥更好」。
特朗普在記者會上說:「我愛以色列。我將參觀那裡、加沙、沙地阿拉伯和中東的其他地方。」不過,他沒有承諾任何時間表。
以總理:最偉大的朋友
與此同時,內塔尼亞胡在兩位領導人在白宮會晤後稱贊特朗普是「以色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朋友」。內塔尼亞胡是特朗普重返白宮後,首位獲邀訪問的外國領導人。
內塔尼亞胡告訴記者:「我以前說過,現在我再說一遍:您是白宮裡以色列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朋友。」 「這就是以色列人民如此尊敬您的原因。」
在聯合記者會上,內塔尼亞胡表示有信心與地區競爭對手沙地阿拉伯達成和平協議,並告訴記者他致力於實現這一目標。
「我認為以色列和沙地阿拉伯之間的和平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我認為它會發生。」
不過,在特朗普提出「美國接管加沙」的言論後,沙地表示,除非建立巴勒斯坦國,否則利雅得不會與以色列正式建立關係。(2025年02月05日 東方日報)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左)和美國總統特朗普於當地時間周二,在白宮東廳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圖取自法新社)
馬來西亞建造加沙學校醫院和清真寺
「符合昌明大馬目標」 社青挺援助重建加沙
Feb 5
說好不准跳
政府將發布指南·規范穆徒參與非穆慶典
(吉隆坡5日訊)首相署(宗教事務)部長拿督莫哈末納因說,即將在本月25日至27日舉行的第126屆大馬伊斯蘭宗教事務理事會(MKI)會議上,料敲定規范穆斯林參與非穆斯林各類慶典與儀式的指南。
他說,這指南料會詳細概述了穆斯林參與非伊斯蘭慶典的事項,並且不得涉及任何可能冒犯穆斯林敏感性的行徑。
「另一項指南即將發布,即穆斯林參與非穆斯林慶典和葬禮儀式,以及參觀和在非穆斯林禮拜場所舉辦活動的指南。這些指南明確規定了穆斯林在非穆斯林慶典中的參與方式。」
莫哈末納因昨日在國會下議院,如是以書面回答伊斯蘭黨峇東埔國會議員法瓦茲的提問。
他說,這些可能冒犯穆斯林的行徑,包括了侮辱或嘲笑穆斯林信仰的表演或演講、任何涉及傳教性質的言論或歌曲、不得展示非伊斯蘭的象征或標誌。
「不得在穆斯林禮拜時間舉辦活動,而活動地點不得靠近清真寺、祈禱室、穆斯林墓地和宗教信托(waqf)土地。」
他還說,若邀請穆斯林領袖或信眾參與慶典,主辦方必須獲得相關當局的許可,並在邀請穆斯林領袖或個人參與慶祝活動之前,諮詢伊斯蘭宗教當局的意見。
他說,該指南也補充了2005年發佈的指南,並仍可作為參考,但舊指南中任何與新指南相矛盾的條款將不再適用。」(5.2.2025 中國報)
Feb 6
說好不准跳
愛墾APP:地方文化意識運動~~根據陳明發博士的文創哲學,在推動地方文化意識的社會運動中,五大關鍵概念或元素,各自承擔著不同的功能,並共同塑造在地民眾的文化主體性、價值認同及未來行動方向。H概念對在地民眾的意義,可作如此理解:
Holism(總體性)—— 在地文化的整體認知
地方文化意識並非單一元素的堆積,而是一個具有整體性的動態系統,包括歷史記憶、語言、信仰、習俗、生態環境等多個層面。強調總體性意味著,在地民眾能更全面地理解自己的文化,而不僅僅是片面的符號或民俗展示。 促進跨代際的文化認同,使年輕一代能從整體視角理解地方文化的價值,而非斷裂地繼承部分傳統。文化保存與創新能同時進行,避免單向度的復古或全盤現代化的取舍困境。
Heuristics(啟發式認知)
意義:強調通過探索、經驗和發現來建立文化意識,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 比 Holism 更具動態性,意味著文化認知不僅是完整的圖景,還涉及不斷深化的認知過程。 適合強調文化復興、教育和自主探索的重要性。
Hypercontextuality(超語境性)
意義:指文化意識必須被放置在高度複雜的、多層次的語境之中,以理解其深層價值。其強烈處,不僅僅是總體性的視角,而是強調文化的跨時空流變,以及多重語境的交織。適合強調地方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現代化與本地傳統之間進行複雜互動。
Heritage-consciousness(遺產意識)
強調文化認同源自對歷史、傳承和集體記憶的高度自覺。比 Holism 更聚焦於文化的深度時間性(Deep Temporality),即文化的延續性和歷史性。適合用於文化保護、地方記憶復興的社會運動。
Hegemonic Reflexivity(霸權反思性)
強調地方文化意識必須帶有對主流敘事、殖民遺產、經濟霸權的批判性思考。更強烈之處:不僅強調文化的整體性,還強調對外來意識形態的主動辨識和反思。 適合社會運動、文化解殖(decolonization)、地方文化復權等場景。
如果是強調整體性認知的深度與批判性,Hegemonic Reflexivity 可能是最有力的選項;如果是強調文化的探索性與流變,Heuristics 或 Hypercontextuality 則可能更適合。
Feb 6
說好不准跳
(2) 影響力(Influence)即現實
在擬象社會中,現實不再由「真」或「假」決定,而是由「可見度」(visibility)和「影響力」塑造。網紅的成功標凖並非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而是:
流量即價值:粉絲數、點贊數、轉發率成為衡量「真實性」的唯一標凖。
觀看即信仰:如果一個現象被大量傳播,人們就會認為它真實存在,即便它可能是偽造的。
這意味著,網紅文化的本質就是後真相文化的最佳實驗場。
3. 後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與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Feb 18
說好不准跳
愛墾APP:擬象、網紅與後真相~~擬象(Simulacrum)、網紅(Influencer)與後真相文化(Post-truth)之間的關係,可以從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網紅經濟的符號化運作,以及後真相文化中的情感操控三個維度來探討。這三者共同塑造了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主義驅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現實被遮蔽,符號自身構成了「更真實的假象」。
1. 擬象:從現實到超真實
布希亞在《擬象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提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擬象的第四階段——即符號不再指向現實,而是循環指向其他符號,最終形成一個封閉的超真實世界。在這個階段:
符號(如社交媒體上的形象)不再反映現實,而是製造「比現實更真實」的幻象。現實世界的經驗被符號系統(如品牌、社交網絡、算法推薦)所取代。
在這個框架下,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正是擬象社會的核心體現。
2. 網紅:擬象的像徵操控者
網紅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他們實際上是擬象的策劃者,通過控制影像、內容和敘事,製造「超真實」的消費體驗。
(1) 網紅形象是擬象的產物
濾鏡與AI美顏:現實中的個人形象被美化、修飾,使其成為符合消費市場需求的「超真實」符號。
生活方式的策劃:網紅分享的「日常」,如旅行、美食、健身,並非現實生活,而是經過策劃、剪輯、品牌合作優化的內容,以吸引觀眾產生向往和模仿。
身份的符號化:網紅的身份(如「成功企業家」「健身達人」)通常由粉絲數、流量、市場需求所定義,而不一定基於現實經驗。
Feb 18
說好不准跳
(3)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宗教性別控制與偽道德
巴特勒在《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中分析,性別和性道德常被政權用作控制工具。例如,一些政客會極端宣揚「純潔」與「家庭價值」,但私生活卻充滿丑聞。相關概念:規范性權力(Normative Power):領袖塑造「正常」與「非正常」道德觀,以掩蓋自身問題。宗教性別政治(Religious Gender Politics):利用宗教框架來約束女性,而男性領導人卻不受約束。案例:某些國家的伊斯蘭宗教學者倡導女性必須戴頭巾、必須貞潔,但自己卻被爆出性侵案,例如馬來西亞、伊朗或沙特的某些案例。
2. 文學探討:宗教偽善與政治欺騙
(1)莎士比亞:《權力與虛偽》(Measure for Measure)——劇中反派安傑洛(Angelo)是一個極端道德主義者,宣稱要淨化維也納的性風氣,但自己卻企圖強奸女修道士。揭示了宗教道德狂熱背後的偽善,以及政客如何用道德立場掩蓋自己的欲望。
(2)伏爾泰:《老實人》(Candide)——伏爾泰通過這部諷刺小說揭示天主教神職人員的虛偽,比如一邊高喊道德純潔,一邊沉溺於性放縱。小說影射的是18世紀法國宗教領袖如何利用信仰來維護自己的權力與私欲。
(3)喬治·奧威爾:《動物農莊》(Animal Farm)
小說中豬領袖拿破倫(Napoleon)最初高喊革命、平等、道德,但掌權後卻沉溺於奢華和性放縱,同時用宣傳機器轉移人民注意力。影射了極權主義如何利用道德話術控制民眾,但自身完全不受約束。
(4)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
小說中的極端宗教政權基列共和國(Gilead)以「神的旨意」為借口,強迫女性成為生育奴隸。但高層男性領袖(如指揮官)卻沉溺於妓院和性剝削,顯示宗教狂熱只是控制工具。
3. 現實案例與學術批判的結合
許多現實中的政治領袖,尤其是利用宗教話語的獨裁者或保守派人物,都符合這些學術批判和文學作品中的偽善模式。例如:一些高級宗教領袖大力推行伊斯蘭道德法律,但自己卻被爆出性丑聞。
美國福音派政客:如保守派議員大力反對同性戀,但自己卻被揭發與男性有性關係。
某些穆斯林國家:政客利用宗教狂熱制造「神聖戰爭」敘事,但私下生活極度腐化,如某些東南亞和中東國家的領導人。
4. 宗教狂熱的政治功能
制造道德恐慌,以掩蓋領袖自身的丑聞和腐敗。利用偽道德標凖規訓他人,但自己卻不遵守。塑造「神聖領導人」形象,以獲得群眾的情感認同。通過制造外部敵人(LGBTQ、女性、異教徒)來轉移公眾注意力。
Feb 19
說好不准跳
愛墾APP:權力、道德敗壞與宗教操控~~政治領袖利用宗教狂熱掩蓋自身道德缺陷,在學術與文學領域都有所探討,尤其涉及權力、偽善(hypocrisy)、情感操控、宗教武器化等主題。以下是幾個關鍵的學術理論和文學作品,它們深刻揭示了這種政治-宗教的欺騙策略。
1. 學術探討:權力、道德敗壞與宗教操控
(1)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性、權力與偽善——福柯在《性史》(The History of Sexuality)中指出,權力不僅通過法律或暴力運作,還通過規訓(discipline)塑造人們對道德和性的認知。在宗教背景下,政治領袖可以利用「神聖」道德標凖對他人進行規訓,而自己卻享有特權(如私生活放縱)。
相關概念:牧養權力(Pastoral Power):宗教領袖或政治人物扮演「牧者」,管理信徒的行為,但自身卻可能不受約束。
懺悔機制(Confession Mechanism):普通民眾被迫承認自己的「罪行」,而掌權者卻不受同樣的審查。
案例:某些穆斯林、天主教或福音派領袖大力宣傳「家庭價值」,但自身卻爆出性丑聞,如美國右翼福音派傳教士的丑聞、伊朗宗教領袖的私生活爭議等。
(2)齊澤克(Slavoj Žižek):意識形態與偽道德
齊澤克在《暴力:六個旁注》(Violence: Six Sideways Reflections)中提到,宗教狂熱常常是對現實創傷的補償。領袖利用宗教情緒煽動,能讓大眾忽略他們自身的丑聞或失敗。相關概念:幻想結構(Fantasy Structure):政客制造「神聖使命」,掩蓋自身腐敗。替罪羊機制(Scapegoating Mechanism):借宗教道德話語,將問題歸咎於外部敵人(如LGBTQ群體、女性、異教徒),轉移注意力。
案例:美國右翼政治人物在反墮胎、反LGBTQ議題上大做文章,但後來被曝光曾嫖娼或性侵,如特朗普政府時期的一些丑聞。
Feb 20
說好不准跳
愛墾APP: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例如有些第三世界國家所謂的「穆斯林」領袖, 借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做舞台,思想界應該如何看待的?
至少在西方思想界,第三世界國家中某些自稱「穆斯林」領袖利用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進行政治表演的現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批評。這些政治人物通過將宗教情感與地緣政治議題相結合,試圖提升自身影響力或鞏固政權。然而,這種做法被視為對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和對複雜國際問題的簡化處理。西方學者認為,這種「擬象表演」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1. 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將宗教情感用於政治目的,可能削弱宗教的神聖性,導致信仰被世俗利益所綁架。
2. 國際關係的複雜化:利用宗教議題煽動情緒,可能加劇國際緊張局勢,阻礙和平解決方案的推進。
3. 公眾認知的扭曲:通過媒體傳播簡化或偏頗的信息,可能誤導公眾,對事件的真實情況產生誤解。
總體而言,西方思想界對這種「擬象表演」持批評態度,認為其不僅不利於問題的解決,還可能帶來更大的社會和政治風險。 [CITE Needed]
愛墾APP: 情動領域(Affective Studies)關注情感如何影響個體和社會的認知、行動及文化生產。當涉及宗教的工具化與武器化,情動研究通常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察:
1.情感動員與政治操控:宗教信仰天然具有情感感染力(affective contagion),容易成為政治或意識形態動員的工具。領導者可以通過訴諸集體恐懼、憤怒、悲傷或希望,將宗教話語嵌入政治敘事,以鞏固權力或合法化特定政策。
2.媒介與「情感治理」(Affective Governance):現代傳播技術(如社交媒體)使得宗教敘事可以被快速傳播,並與特定情感框架(如受害者敘事、救世主敘事)結合,形成「擬象式信仰」(simulacral belief)。通過選擇性傳播某些情感材料(如戰爭暴行的視頻、歷史仇恨的故事),塑造群體情緒,使宗教成為政治「情感治理」的工具。
3.情感資本的操控與神聖化:宗教團體的情感資本(affective capital)可被動員用於政治目標,如煽動忠誠、犧牲精神或抵抗情緒。當宗教話語被高度情緒化,並與民族主義或敵對政治相結合,就可能產生極端化趨勢,甚至激發暴力行動。
4.宗教的「情動經濟」與消費化:在某些情況下,宗教被市場化,成為可消費的情感商品。例如,一些政治領袖可能通過精心策劃的儀式、公眾祈禱或宗教象征符號,打造自己的「神聖光環」,以此吸引信眾支持。這種情感經濟化可能會削弱宗教的內在倫理價值,使其淪為政治秀場。
5.宗教武器化的社會心理後果:在宗教被武器化的情境下,群體對立情緒(affective polarization)加劇,社會容易陷入「敵我二元」模式,喪失理性對話的可能性。這也可能導致宗教自身的精神性與超越性被侵蝕,使其失去本應具有的安慰、療愈與社會團結功能。
Feb 23
說好不准跳
3. 傳統儀式的娛樂化
宗教節日與民俗活動的流量化~例如,許多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中元節等)在短視頻中被簡化成「打卡點」:祭祀活動被當作「獵奇體驗」,忽視其文化意義。傳統儀式(如拜神、請靈)被包裝成「靈異直播」,讓觀眾看「恐怖片」。結果是,人們越來越把信仰當作娛樂消費,而非真正的精神實踐。
(乙)價值觀的輕浮化與沾污化
當傳統文化在擬象網紅文化中被過度娛樂化,它的深層價值可能被扭曲或破壞。
1. 傳統價值觀的表面化
深刻價值被簡化成「潮流」許多歷史、文化和倫理價值在短視頻中被簡化成口號、流行語,失去了原有的深度。例如:「孝道」被簡化成「給爸媽發紅包」。「家族團結」被簡化成「春節全家人合照」。這種表面化的價值觀讓人忽視其真正意義,只追求社交認可。
2. 傳統文化被惡搞
民俗與宗教被扭曲成搞笑內容。一些網紅為了吸引眼球,故意:拿神明形象惡搞(如模仿神明跳舞)。把宗教儀式變成挑戰賽(如「誰能最快唸完經文」)。這些行為可能造成信仰群體的反感,甚至引發文化衝突。
3. 文化像徵的誤用
某些神聖符號被濫用。一些品牌和明星隨意使用宗教、民俗圖騰做時尚元素,導致文化誤解或爭議。例如:過去,某些品牌曾將佛像印在鞋子上,引發宗教人士不滿。
祭祀用品被包裝成「潮流周邊」,如「時尚版紙錢」。這些做法削弱了文化的神聖性,讓它變得商業化、消費化。
可能的未來發展:信仰與文化的擬象化
如果擬象網紅化繼續主導文化與宗教表達,我們可能面臨以下後果:
1. 信仰成為「短暫潮流」~未來,人們可能不再「信仰」,而是「跟風」——今天追求「靈修冥想」,明天迷戀「風水玄學」,但都只是短期流行,不具深度。
2. 民俗信仰的碎片化~傳統文化不再是一套完整體系,而是被剪裁成網紅內容,人們只能接觸到表層片段,而難以理解其真正意義。
3. 社會認同的分裂~保守派 vs. 年輕一代的對立:老一輩認為傳統文化被侮辱,而年輕一代覺得傳統價值「不合時宜」。這種代際衝突可能加深社會分裂。
4. 宗教、民俗被徹底「服務化」
未來,可能出現全自動化信仰服務:AI神明、虛擬宗教體驗、在線祭祀等,取代真實的文化實踐。結果是,人們越來越遠離真實信仰,只在「擬象」中體驗宗教。
如何避免擬象網紅化對信仰與價值觀的沖擊?
1. 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公眾如何辨別擬象化的信仰操作。
2. 保持文化核心價值——讓年輕人理解傳統文化的真正意義,而不僅是消費它的表象。
3. 警惕信仰的市場化——避免宗教與民俗完全淪為商業流量工具。
4. 維護信仰與文化的尊嚴——在現代傳播中,仍要保留文化的精神性,而不是單純的「可消費」內容。
擬象網紅化可能會加速信仰的符號化、商業化和表演化,我們需要找到平衡點,以保護文化的深度和真實性。
Feb 24
說好不准跳
愛墾APP:擬象網紅化的文化、宗教與民俗價值的惡果~~擬象網紅文化滲透到宗教、民俗信仰和傳統價值觀,它不僅改變了這些文化的呈現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人們對它們的認知。
愛墾從兩個層面來探討這種影響:
(甲)信仰的操弄——將宗教或民俗元素作為營銷工具、政治工具或流量工具,導致信仰的符號化、商品化甚至政治化。
(乙)價值觀的輕浮化或沾污化——傳統價值在被「短視頻文化」消費的過程中,被片面、誇張、娛樂化,甚至被扭曲或惡搞,讓其原本的意義流失。
這兩種現象的後果可能包括:文化符號的空洞化、信仰的市場化、社會認同的分裂,甚至可能導致信仰危機與社會衝突。
(甲)信仰的操弄:宗教與民俗如何被網紅化?
在擬象網紅文化下,宗教、民俗信仰和傳統儀式被過度符號化、情緒化和流量化,這可能帶來以下後果:
1. 信仰被商品化
宗教符號變成商業營銷工具~網紅利用宗教場景、聖像、符咒、風水等元素製造「神秘感」,借此營銷產品,如:風水直播:「大師」通過短視頻或直播賣護身符、轉運手鏈,吸引信徒購買。
「許願經濟」~一些網絡平台提供「在線祈願」「雲供奉」,用戶花錢就能「遠程上香」。這些行為讓宗教信仰變成一種消費行為,信徒可能更在意「買了就靈」而非信仰的精神內涵。
網紅宗教人物的崛起~許多自稱「大師」「高僧」「巫師」的網紅,以神秘身份包裝自己,靠短視頻、直播和社交平台獲取大量追隨者。他們的內容可能是:以誇張儀式製造「神跡」效果,如「直播驅魔」「隔空算命」。傳播「改運」概念,吸引人們花錢消災(如捐款換取祝福)。結果是信仰的浮面化,信眾不再尋求精神成長,而是把宗教當作即時滿足的消費品。
2. 信仰被政治化
政治人物利用宗教、民俗吸引支持。政客以「信仰者」身份塑造形象,如:參與寺廟活動、模仿神職人員的言行,借助宗教權威獲取選票。在直播或社交平台引用宗教話語,以爭取某個群體的支持。但這些行為往往是「策略性表演」,一旦選舉結束,信仰價值便被拋棄。
宗教話語變成政治武器~有些政黨或勢力利用宗教情緒操控群眾,如:將某種宗教塑造成「國家認同」,製造「異教徒」或「背信者」的對立。通過社交媒體煽動信眾,使其相信某個候選人是「神選之人」。這可能引發宗教衝突、極端主義或信仰分裂。
Feb 25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札記·組織選擧
1.嗜血,也是一種文化。就算你說它是惡,惡文化也是一種會自動再生產的東西。
2.狂咬瘋噬成性,咬噬完外部對手,就輪到內部對手。
3.眼下被咬的,應該開心,他們的核心精神,已經擴散;而且貫徹、升級。
4.就像詐騙成了一種習慣,外在被騙市場飽和後,就從外銷轉內銷。
5.唯一的底線,還是那句:沒有底線。
6.以前什麼都做不出來,因為外在對手;
7.自己在位了,一樣什麼也做不出來,因為內在對手;
8.自己的一切,合理化;對手的一切,妖魔化。
9.你我殘留的一切,不警惕,無覺知,最終恐怕要泡沫化。
10.噜噜聲:我很胖,但我很餓。
(16.3.2025)
Mar 18
說好不准跳
姣掌令
好「加」火,
前線喪我八員,
「加」賠戰犯,
人口淨增七人。
一曲高調,
壓倒撤資聲。
(19.03.2025)
Mar 19
說好不准跳
快讓路
城市在重組,還不快點讓路
幸而新任全國主席的祖先來自印度
署理管房屋部,老大說他不是安靜
什麼事會在四面牆裡斟數
還有一位在頭領身邊當副手
專門負責法律與體制改革
拆掉百年老廟,不會虧你的
賠你錢不就settle
Mar 20
說好不准跳
甘德政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訪馬
今時不同往日:習近平再訪大馬,華社只剩「看熱鬧」的份?
最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闊別12年再度訪馬,但跟2013年他首次國事訪問馬來西亞相比,感覺嘛,只能說:今時不同往日。這回,幾乎和本地的華社、華團、華商沒什麼直接關係,頂多只有「看熱鬧」的份。
講真,2013年那一次,我可是親身參與,當時我在馬中貿易相關單位打工,在幕後幫忙協調工作,雖然只是小咖,但也有少少發言權。那次有兩場重量級活動,讓我記憶猶新:大馬華社歡迎習近平主席午宴和馬中經濟峰會。
當時歡迎午宴在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舉行,由郭鶴年老先生坐鎮,幾乎所有有頭有臉的華社領袖都到齊,個個精神奕奕,然後歡天喜地去和習主席夫婦大合照。這種級別的合照,沒份量都進不來,有錢也買不到。
當天場地佈置的背景板,寫著全中文,沒有馬來文也沒有英文,居然也沒人說三道四,反正都是「自己人」嘛。那時的政治氣氛比現在寬松得多。主席講話還提到熱浪島的沙灘和梁靜茹的美妙歌聲——我一邊吃飯一邊聽,差點笑出聲,心想:「習主席你也很接地氣咧!」
午宴後,習近平馬不停蹄趕去KLCC convention center,和當時的首相納吉同台出席馬中經濟峰會。當著全國媒體和外交高官的面,兩國政府發布了實實在在的五年經貿合作規劃,有數字、有目標、有行動—更重要的是,有項目、有企業簽MoU,不是來應酬亮相就走人的。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畫面:峰會結束,兩國領導人講話完畢准備離場,工作人員一如往常要把主席台上的椅子搬走,結果現場一大票中國人沖上台,拼命阻止。為什麼?原來他們要「打卡」,不是自拍,而是輪流坐上習大大坐過的那張椅子拍照留念。場面之瘋狂,堪比演唱會搶前排。
至於納吉的椅子?嗯,完全沒人理。那時一個馬來官員疑惑地問我:「Orang China為什麼那麼著迷那張椅子?」
我只好笑笑說:「這叫Feng Shui,我們華人都懂的,坐一下可以Ong十年。」
要知道,那些爭先恐後搶椅子的人,可不是小粉紅或旅游團大媽,而是國企央企的高層,穿西裝打領帶的。不得不說,中國人真的很懂「皇氣」,誰是真命天子,誰會繼續高高在上,誰會風雨飄搖,大家心裡有數。
回頭看今天這場訪馬,沒有對華特使幫忙穿針引線,也沒人幫忙協調華團華商華社參與,一切由政府部對部去談,談的也只是政府部門層面的MoU。連企業層面的實質合作項目都看不到,更別提華社華團有什麼角色——就好像是被請去喝喜酒卻被安排坐在樓下食堂,婚宴照片連你都不入鏡。
當然,也不能怪人家。2013年是中國剛從胡溫時代轉型,經濟如日中天,來的是貨真價實的大金主,帶著真金白銀來投資,搞高鐵東鐵、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吉利汽車入主寶騰、阿裡巴巴的馬雲來搞數字自貿區,樣樣有落實,不是表演簽MoU後就鎖在櫃子裡生灰塵。接下來幾年的馬中貿易突飛猛進,都是那時候的「政治遺產」。
反觀現在,全球在打貿易戰、科技戰、關稅戰、新冷戰,中國自己經濟也壓力山大。領導人這趟來,比較像是「Touch & Go」,官方SOP流程走一遍,然後就飛去下一站。沒有梁靜茹、也沒有熱浪島沙灘。
對馬來西亞華社、華團、華商來說,大家也別太期待有什麼「中資一來、股市飆升」的美夢重現,畢竟,現在的局勢和過去已經大不同了,新領導層也不像以往那樣非常重視Chinaman生意人在馬中貿易的作用,有康頭也輪不到你,大家只能自求多福。(甘德政17.04.2025臉書)
Apr 18
說好不准跳
陳明發·馬中契合:新「黃金5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15日(周二),傍晚6時30分抵達馬來西亞,16日行程主要是和最高元首和首相會晤,17日早上離開大馬,完成3天國事訪問,然後啟程到下一站柬埔寨。
再說,眼下面對美國關稅壓力,策略伙伴關係內部的互相洽談與觀察,恐怕才是重頭戲。
這是習先生第二度官訪馬來西亞。社媒上有篇廣泛流傳的帖子,替華商-華團惋惜:你們怎麼這回不像2013年那次受重視?
當我想到,在過去12年間,又新添了多少的對華社團,怎麼都沒可扮演的角色?那篇帖子更耐人尋味。
我的理解是,習先生前回是應時任首相邀請而來,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議程與安排;而這趟,則是回訪最高元首蘇丹依布拉欣去年的大陸行。
是的,我17日在社媒用了「互相洽談與觀察」這修辭。
而根據媒體18日的報導,習先生在續程往柬埔寨訪問時,则用了「雙向奔赴」一詞。
中國領袖有本身一套務實的修辭學。不少所謂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事無大小都習慣了張口就來。對此能領悟多少,是自求多福了。
在習近平眼中,中柬關係,除了充满「雙向奔赴」的激情,更有具體(政治、產能、農業、能源、安全、人文)「鑽石六邊」合作框架。
而在馬来西亞方面,新華社的快訊最簡練了:習近平會見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我願同易卜拉欣最高元首一道努力,引領中馬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共同打造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譜寫睦鄰友好、團結合作新篇章,開啟中馬關係新的「黃金50年」。
馬來西亞曾是「一帶一路」65個伙伴國最優先伙伴,而2018年以後的情況,明白者自然明白。
覺得自己明白還不够者,不妨關注最高元首和習近平會晤時提到的合作重點,特别有關文化的部分。隆新高鐵、森林城市等部分的故事?已不是2013年時候的氣候。
文創教懂我們什麼是像徵,理解大環境時才可能有多幾個角度,多幾個實在的抉擇。不是「見仁見智」一語就打發掉一切。
所謂文創,回到文化,就是不離文史哲;元首殿下說馬中要加強文化合作,最大的資源无疑便是我們共同的歷史與哲學。
這新“黃金50”,如何結合上;人文科技-藍綠數旅經濟;東盟-中國命運共同體與青年一代相知相親等議程?除了“来者可追”,還要自問一句:我們是繼續「互相洽談與觀察」;還是“雙向奔赴”?(18.4.2025)
Apr 21
說好不准跳
螃蟹有六隻腳和兩隻鉗夾,(但是)如果沒有蛇、黃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十分浮躁啊。
(反觀蚯蚓光秃秃的,却能在大地上生存、活動。)
讓当今的人反思,有的個人或社會,所有的好處都有了,却偏偏不好好實幹,整天還老盯着别人的好處,想佔人好處。这不只是浮躁,還貪婪呢。
原句: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Apr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