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文化:我求韵风格、韵哲学。

文化“一带一路”10週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0月17日至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的重要活動,迎來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還有1200多名國外媒體記者。眾多國際嘉賓的到來也讓高峰論壇成為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舞劇《五星出東方》、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音樂劇《飛天》……十年來,藝術舞臺上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絲路上的聲聲駝鈴、碧海中的帆檣舟楫,早已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湧現了多部叫得響、傳得開,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不斷深入。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現更加真實與鮮活的中國形象,10月15日,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演藝之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天橋劇場,來自美國蓋帝圖像、日本朝日新聞等21家中外媒體的34名記者欣賞了由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帶來的芭蕾舞劇《世紀》。

當記者走進劇場時,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上巨大的宇宙天體形象,一瞬間將人們帶入遼遠無垠的星空之中,仿佛即將開啟一場與時空的對話。中央芭蕾舞團自1959年成立以來就是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芭蕾舞劇《世紀》則是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代表性劇目。本場演出在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特邀鋼琴家譚小棠擔綱獨奏。舞臺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化身為躍動的音符,將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寓意、精神娓娓道來,在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深情演繹中,再現了氣壯山河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

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北京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外國媒體的廣泛關註。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10月16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探訪了金臺·共享際文化產業園和隆福寺文化街區,體驗到北京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共生的嶄新面貌。很多外國記者表示,希望將北京文化街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介紹到自己的國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本國城市文化的塑造。

在金臺·共享際園區內,不僅有新潮的復合藝術空間「夢辦Oneiro Space」,還有陳列著精心裝裱百餘種中國傳統手工紙樣式的工作室「我是楮先生」首店;在隆福寺文創園,從更讀書社到隆福美術館,從頂樓的傳統建築到「網紅」咖啡館、酒吧,各樣潮流商鋪展現著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在數字時代提出的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新方案。毋庸置疑,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10月17日,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正式運營。令人驚喜的是,新聞中心內每一處場景無不體現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8K超高清半環繞三折式大屏上,播放著以3D建模仿真手段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標誌性場景,讓中外記者可以從空中、地面等不同視角遨遊北京、合影打卡;在人工智能創作體驗項目中,中外記者可以在屏幕上隨意作畫,人工智能將繪畫元素生成一幅獨特的中國山水畫;記者還可以拍照生成自己身在正乙祠戲樓、首鋼園等北京地標的視頻短片。

非遺互動體驗區是最受外國記者喜歡的展示區域。這裏精選了景泰藍製作、木版水印、彩塑京劇臉譜、仿古瓷製作、京式旗袍傳統製作、同仁堂中醫文化等非遺項目展示,並設計了新潮的文創商品製作體驗環節,讓外國記者看到中國的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感受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魅力。(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0-18)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Suyuu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

    八.千佛聽經

    欲解人生諦,尋師聽講禪。

    驅車向野外,頂禮到門前。

    善信虔誠拜,梵音自在宣。

    倘能空色相,立地可登仙。

    這是吉隆坡市內的楞伽山千佛寺,地近廣東、福建義山。此地當時猶屬“驅車向野外”,但如今已是吉隆坡市區內了。據〈吉隆坡楞伽山千佛寺碑記〉,寺廟於1936年建成,開山祖師為觀修法師,後由明妙法師接任住持。明妙法師又曾創建吉隆坡圓通寺;相傳是日據時期因千佛寺地近機場,為免池魚之禍,另行撥地建寺。史載明妙法師聲音洪亮悅耳,常受邀教導梵唄。可見名盛一時,故詩題“千佛聽經”。饒是林連玉先生登臨黑風洞見“神明宅”當即“辟易”而返,這時頂禮至楞伽山“梵音”聲中自也不免動念立地“登仙”。(摘自:林連玉基金網站 )

    延續欣賞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一、降真觀瀑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二.鄧苑尋芳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三.尼山遠眺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四.情湖弔影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五.古洞探幽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六.龍窟觀魚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七.多遜溫浴

    林連玉佚詩〈吉隆八景詩〉八.千佛聽經

  • Suyuu

    蔡夢香·燒紙錢歌

    燒紙錢,燒紙錢,陋俗不知始何年,千張萬張付火燃。

    是誰狡黠惡作劇,暴殄天物欺愚民,愚民盲從良可笑,竟信死者例生焉。

    生人床頭憂金盡,慼慼亦憂及祖先。

    紙錢燒去可變銅,死後人人成富翁。

    世界各國人民胡乃不為此。其鬼料當盡報窮。

    《蔡夢香先生書畫詩集》

  • Suyuu

    陳逸士·盂蘭

    慶祝中元例已然,善男信女貢金錢。

    設齋獻果孤魂慰,爭钁饅頭各向前。

    堪笑世人性蠢然,求靈庇佑費多錢。

    不如堂上供活佛,裕厥後昆光厥前。

    禱求餓鬼枉徒然,深勸人間莫使錢。

    如果幽魂能降幅,自身何不保生前?

    葷菜雜陳實侈然,中元才過苦無錢。

    鬼雄一飽歸陰去,須待明秋再進前。



    1918年9月3日《檳城新報》“文苑”

    李慶年編《南洋竹枝詞匯編》

  • Suyuu


    維基百科《龍舟歌》

    龍舟說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分類:曲藝

    序號:267

    編號項目 V-31

    登錄:2006年廣泛分布於珠三角地區


    概述

    形成於清朝乾隆年間的龍舟說唱,藝人多在渡船上以廣州或周邊地區方言在渡口、大街或酒樓等公眾場所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頭部有木雕龍船的木杖,胸前掛著小鑼和小鼓,邊敲邊唱。[1]

    佛山周邊地區河道交錯,人們喜歡參與龍舟活動。龍舟說唱正是利用這個風俗,利用攜帶「龍舟杖」的表演形式吸引客人[2]


    龍舟說唱的說唱詞由七字句組成,即每句話七個字,內容多以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勸善祝頌為主。目前流傳下來的古說唱詞有《八仙賀壽》、《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鳳儀亭訴苦》等。

    辛亥革命前後,曾有評論時局的「社會龍舟」(或稱「政治龍舟」)說唱詞,代表作為《社會龍舟庚戌年廣東大事記》[1]


    對應順德的鄉土式龍舟,南海區(前南海縣)西樵鎮也有龍舟說唱,又稱「文人龍舟」。這裡的說唱據說源自「謳歌大王」黃魯逸,他將「粵謳」、「班本」結合到龍舟詞中,自成一格。與順德地區的相比,南海的龍舟說唱並無每句字數限制,比較隨意[3]


    據稱在惠州地區也曾有客家方言的龍舟說唱。演唱者多為行乞藝人,基本表演方式相同但使用客家話說唱。有表演者會用竹板代替鑼鼓打拍子。其演唱的作品主要有《梁四珍》、《金葉菊》、《王老贊》等[4]



    參考文獻:

    1 順德龍舟說唱. 廣佛都市網. 2009年7月22日 [2010-07-22] (中文(簡體)).

    2 嶺南文化之龍舟歌. 中華國學網. 2010-01-18 [2010-07-22] (中文(簡體)).

    3 南海西樵龍舟說唱充滿詩情畫意. 佛山資訊(轉自《廣佛都市網-佛山日報》). 2009-07-18 [2010-07-22] (中文(簡體)).

    4 客家龍舟說唱介紹. 愛程網. [2010-07-22] (中文(簡體)).


    愛懇編註:確定了白垚《中國寡妇山》組詩原文本源頭,華南地區確實有“龍舟三十六拍”街頭表演艺术形式,唯曲目漏了《中國寡妇山》,恐失傳了。

  • Suyuu


    龍舟歌(龍舟說唱)

    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

    級別: 國家級
    類型: 曲藝
    批次: 第1批次
    區域: 廣東省佛山市 (667)

    龍舟歌在民間又稱“唱龍舟”或簡稱“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一般認為形成於清代乾隆年間,相傳為一名原籍順德龍江的破落子弟所創。

    龍舟歌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自擊小鑼或小鼓作間歇伴奏吟唱,聲腔短促,高昂跌宕,詼諧有趣,富有宣泄效果。唱詞以七言韻文為基本句式,四句為一組。腔調簡樸流暢,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節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龍舟歌一般是以走唱的形式表演,沒有固定的表演場所等因素限製了觀眾的數量,其單調的藝術形式阻礙了自身的發展,也就削弱了它的藝術影響力,並不為眾多人所熟悉。時至今日,唱龍舟已出現後繼乏人的窘境。


    這種本來是家境貧寒的藝人用來賣唱糊口的說唱方式,特別是吉利龍舟,帶有行乞性質,對於有知識、有能力的年輕一輩來說,他們都不屑於繼承唱龍舟這一門古老而缺乏生氣的技藝,龍舟歌瀕臨失傳。

    後人只能通過錄音或錄像,把老藝人演唱的曲目保存下來,以留住這種傳統的民間記憶。要把龍舟歌傳承和發揚光大,唱詞裏需加入反映現實生活的唱段,在表演形式和風格上大膽嘗試,既保留傳統,又不乏現代氣息,並與時俱進,迎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精神需求。倘若等閑視之,人去曲終就不可能避免了。


    龍舟歌中蘊含著大量的民俗信息,影響所及,連粵劇也吸收其唱腔為演唱的重要曲牌,曲牌的名字就叫龍舟歌或龍舟。歷史上的龍舟歌多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在重大的民族節日或各種喜慶場合很容易覓見他們的身影。

    現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廣東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延續閱讀 》

    韻文化:我求(文化遺產)

    沙巴海丝故事館

    《九伯後生下南洋》客家山歌

    陳明發·神山傳奇 I

    陳明發·神山傳奇 II

    陳明發·神山傳奇 III

  • Suyuu


    渝帆:龍舟說唱廣東版的Rap

    深秋時節,北方層林盡染的秋色迷倒了眾多遊客,也謀殺了攝影師們無數的快門,而南方的嶺南地區卻依舊綠意盎然,絲豪找不到一點秋天的影子,甚至人們連衣著都還與夏天一樣,一套短裝都已經穿了大半年了。難道廣東就沒有秋色了嗎?有的,而且熱鬧非凡,比北方最熱門景區的遊客還多,那就是佛山一年一度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秋色》巡遊了。

    本次秋色作為非遺周的主體活動,迎來了56個國內外項目,參演人數更是多達到1000餘人,這些巡遊隊伍中,除了佛山各地本土文化展示以外,還有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江西等地也派出表演隊伍前來佛山助陣,甚至國外的德國因戈爾施塔特市派出了舞蹈表演團來表演巴伐利亞傳統舞蹈,可謂盛況空看。 

      

    然而,渝帆在這裏要向大家介紹的並不是秋色巡遊,而是秋色主題活動的配套項目——廣東非遺項目活態展示裏面的一項廣東傳統藝術——龍舟說唱

    115日,我們在秋色巡遊的主會場——祖廟邊上的嶺南新天地拍攝,只見一位老人整理一個小縮小版的龍舟,當時並不知道有龍舟說唱這一藝術,於是便上前詢問,後經老人介紹及邊上的資料展示,才得知這是順德獨有的龍舟說唱藝術,又被稱為廣東的rap。 

    老人名叫梁永昌,出生的1944年,今年已經73歲,是龍舟說唱的非物傳承人,他見我們對這項藝術感興趣,於是索性給我們展示一番,只見他耳麥一戴、鑼鼓一敲,便開始了自己的表演,悠揚的韻律、渾厚的腔調讓人不自覺地上來圍觀。

    有韻無譜算是龍舟說唱的特色,和梁永昌一起的老藝人們會根據一定的韻律,填上一定的歌詞,來一段即興表演。雖說是說唱,但是龍舟說唱與其他的不一樣,節奏不如一般說唱快,也很隨性,簡直就是廣東版的rap

    老人給我們介紹說,他是62歲的時候開始接觸龍舟說唱的,“我以前是建築工人,退休後杏壇鎮舉辦了一個龍舟說唱的培訓班,結果一接觸就感覺很有意思。”老人表示,如今已經堅持下來十來年了。龍舟說唱最早在過年的時候起助興作用,用說唱的形式把你想表達的東西唱出來,叫做龍舟腔

    說起龍舟說唱的傳承,老人說現在年輕人都不願意學,會唱的基本都是像他一樣的老年人了,他們到是想多教一些年輕人,但願意靜下心來學的卻可遇而不可求,好在這些年政府越來越重視,近5年來,他和夥伴們一直都在學校教孩子們學習龍舟說唱,目前已經教了有30人左右。”


    梁永昌出生於19449月,目前擔任杏壇鎮龍舟說唱協會副會長。他師承已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伍于籌,掌握龍舟說唱的鼓點和唱腔技藝要點。後來又與呂地俗稱“龍舟仕”的劉仕泉探討研究龍舟歌的技巧。並於2006年參加杏壇文化站舉辦首屆龍舟說唱培訓班,並得到佛山市非遺專家陳勇新和區龍舟說唱專家黎庭棟等人傳授技藝。

    其演唱特點是,吐字清楚,行腔簡樸婉轉,不花俏,酣甜自然,鼓點簡樸自然,鏗鏘有力。明快悅耳,通俗易懂,韻味醇厚,能把粵曲的優點巧妙地融入龍舟說唱中,使之鏗鏘有力,能在不同的時間、場合演唱時即景生情、即席發揮,緊跟時代形勢。


    老人能自編自演作品,主要有;《藝海尋龍》、《做個好義工》、《家鄉新貌》、《汶川賑災》、《順德名鎮話樂從》、《逢簡觀光》、《恭賀北帝誕》、《歡樂端午》、《集體婚禮在東湧》、《和諧村莊樹新風》等等。 自2007年龍舟說唱協會成立後任副會長至現在,梁永昌一直致力於龍舟說唱的傳承與傳播。(原題:遊在李小龍的故鄉,欣賞廣東版的rap,感受非物遺產的魅力2017-11-06  来源:https://www.163.com

  • Suyuu


    龍舟歌


    端午節,當然少不了賽龍舟和吃五月糉。這兩個項目大家都很熟悉了。

    那麼, “龍舟歌”大家又知道嗎?


    龍舟歌在民間又稱 "唱龍舟" 或簡稱 "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在端午節前後特別盛行,一般都唱一些吉祥的歌文。



    龍舟歌是一種吟誦式的歌謠,據傳是順德人首創的,所以演唱時要以順德腔才為正宗,演唱者如果不是順德人就必須先學順德口音。龍舟歌行腔樸素簡練,歌詞通常帶有詼諧意味。一般沒有音樂伴奏,演唱時敲著小鼓和鑼,即 "一鑼一鼓"。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一位原籍順德龍江鄉的破落子弟平時能說會道,為了糊口,在木魚的基礎改革腔調,胸前掛個小鑼鼓,手提木雕的龍舟,邊敲邊唱賣藝度日,首創了這種說唱體的龍舟歌。大家覺得這種唱法非常獨特而且很有味道,腔調明快悅耳,通俗易懂,便鐘情其中。於是,不少人爭相仿效,龍舟歌便漸漸流傳開來。


    也有另一種說法,指龍舟歌由廣東天地會等反清團體始創。清代康熙年間,一批反清志士以通俗的歌謠作為團結群眾 "反清復明" 的媒介。天地會活動初期,就編了六七百首那樣的歌,他們在水網地帶往來演唱,並以龍舟作為標記,後來稱為 "龍舟歌" 。甚至有人說,他們掛著的鑼代表 "日",鼓代表"月", "日" "月"合起來就是一個 "明" 字。這種說法又為龍舟歌加添了不少政治色彩。



    歷史上的龍舟歌多數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據《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記載:"珠江三角洲河湧縱橫,人們都喜歡扒龍舟、賽龍舟,而且喜歡聽龍舟歌,過去,一些被稱為'龍舟佬'的賣唱藝人,手持木雕龍舟、胸前掛著小鼓和小鑼,邊唱邊敲,沿門賣唱……"


    龍舟歌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曲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余福智老師對“龍舟歌” 的介紹:


    (Sagebooks HK 臉書 2013年6月12日)

  • Suyuu


    李佩甫·生死環鏈緊緊相扣

    市裏修一條公路,這條貫穿六縣一市的公路在大李莊受阻了。這條公路恰巧穿過大李莊的祖脈,先人的墳地受到了驚擾。於是,村人們全都坐在墳地的前面,阻止施工隊往前修路。工程被迫停下來了。交通局的人無法說服他們,鄉里做工作也沒有說通。後來連市長、市委書記都驚動了,匆匆坐車趕來,輪番給鄉人們做說服工作。可鄉人們以沈默相對,不管誰講話都一聲不吭……

    這局面已經僵持一天一夜了,市長、市委書記都被困在那里,而工程仍然無法進行。秋夜是很涼的,鄉人們全都披著被子坐在墳地里,以此相抗。於是市委責令縣委書記大老王出面做工作,限期恢復施工。大老王慌了,也急急地坐車趕往大李莊村,臨行前,他吩咐國跟他一塊去,讓國好好做做村人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國是不能不去的。就這樣,國又回到了大李莊村。


    在路上,縣委書記大老王嚴肅地對國說:“好好做一做思想工作,不行就處理他們!”國無言以對,心里像亂麻一樣。又要面對鄉人了,他說什麼好哪?

    下了車,不遠就是老墳地。那里有黑壓壓的人群,市長、市委書記都在那地站著,縣委書記大老王快步迎上去了,國一步一步地跟在後邊。眼前就是先人的墳地了,一丘一丘的“土饃頭”漫漫地排列著,每座墳前都豎著一塊石碑,一塊一塊的石碑無聲地訴說著族人的歷史。那歷史是艱難的,因為這里排列著死人的方隊……死人前面是活人。活人的陣容更為強大,幾千個鄉人黑鴉鴉地在墳前坐著,他們維護死人來了。這里有他們的祖先,有他們的親人。他們不願意讓祖先和親人受到驚擾。人苦了一輩子,已經死了,就讓他們睡吧。鄉人們就這樣默默地坐著,一聲本吭地坐著。做為後代子孫,千年的傳統制約著他們,使他們不得不站出來。可是,他們卻阻擋著一條通向六縣一市的公路…… 


    ……前面是活人,後面是死人,這是一支族人的軍團,是一條黑色的生命長河。在這里,生與死連接在一起了,生的環鏈與死的環鏈緊緊地扣著,那沈默分明訴說著生生不息,那沈默凝聚著一股巨大的凜然不可侵犯的力量!

    面對死人和活人,國一步一步硬著頭皮往前走。可是,他又能說什麼呢?


    走著走著,國一眼就看出了鄉人的淒涼。鄉人一堆一堆地聚在那里,一個個像冷雀似的縮著,頭深深地勾下去,十分的惶然,偶爾有人擡頭一眼,又很快地勾下去了。鄉人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的領導,鄉人知道理屈呀。鄉人的負罪感清清楚楚地寫在臉上,驚動了這麼多大幹部,他們已感到不安了。但他們更感到不安的是對身後死人的驚擾。那是老祖墳哪!多少年來,一代一代的先人都躺在這里,他們每年清明都來為先人焚燒紙錢,祈求平安。可現在突然有一條公路要從這里過了,他們能安寢麼?(李佩甫《無邊無際的早晨》)

  • Suyuu


    李佩甫·老娘土


    “李縣長,鄉里幹部捎來件東西,說是家鄉的人捎給你的……”

    國趕忙站起來,可女人已搶先接過來了。東西看上去沈甸甸的,用一塊大紅布包著。女人匆匆解開了包著的紅布,竟是一塊土坯!…·

    女人望著那塊根粗俗的紅布,眉頭不由地皺起來了。女人不耐煩地說:“哎呀,跑這麼遠,啥捎不了,捎塊土坯?真是的!……”接著,女人又擺出“縣長夫人”的架式說:“算了,就放這兒吧。不帶了。”

    城里女人不了解鄉俗,不知道這塊土坯的貴重。國是知道的。這土坯是繪出遠門的人備制的。土要大田里的,水要老井里的,由最親的人脫成土坯,用麥稭烤乾爾後用紅布包著讓遠行的人帶上。這樣,無論走到哪里都有塊家鄉的熱土伴著你。帶上它可以消災免禍,還可以為出門人治病。有個頭痛腦熱的,摹一點土沫放在茶碗里喝,很快就會好的。過去,凡是出遠門的鄉人都要帶上一塊家鄉的土坯。有了它,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會平安的,所以,按鄉俗,這叫“老娘土”,也叫“命根兒”…… (李佩甫《無邊無際的早晨》)

  • Suyuu


    文獻:省記編次成集


    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恨。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後生往往妄生不然。僕恐浸久,論其風俗者,失於事實,誠為可惜。謹省記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
    (宋·幽蘭居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


    白話翻譯:我默默回憶當年情景,京城裏各個季節的風物景色風流倜儻,民間風俗和悅美好,一切都已成為惆悵遺恨。近來我和親戚朋友會面,談及過去的往事,那些年輕人往往隨意輕忽、不以為然。我擔心時間久遠後,談論東京風俗的人,會遺失當時的真實情況,那就太可惜了。我謹根據回憶記錄下這些內容並編輯成書,大概可以使人打開這本書就能了解當時東京的繁華盛景。

    《東京夢華錄序》為宋人孟元老創作的文學作品,是作者所著《東京夢華錄》的序言。東京即汴梁(今河南開封),北宋首都,“夢華”即黃帝夢華胥之國,書名中已見南渡後緬懷北宋盛時的情懷。文中先追憶汴京之繁盛,從人物繁阜和四季佳節著筆,極而揚之;繼而轉為靖康之後避地江左的情懷,又見抑之。一揚一抑,從“後生往往妄生不然”,則可見對茍安的不滿和警示,非獨抒發《黍離》之悲而已。此文善於以駢句鋪排,又作長短變化,在前後對比中可見感情起伏的節奏。陳述雖多,卻言簡意賅。

  • Suyuu


    遺產消費現象

    現代社會的再生產“需求”,提高了遺產的可“消費”性。有的學者據此稱之為“後現代主義遺產”(post-modernist heritage)  ,並構成後現代主義的社會景觀。

    在這樣的背景和“產業化的生產模式”推動下, “遺產旅遊”(heritage tourism ) 必然出現。誠如學者所說: “旅遊成為引導遺產行進的旗艦”; “遺產敘事是一種為了旅遊目的,而被選擇的特殊表述方式。”

    換言之, 在現代語境中, 遺產成為旅遊中的一個品種、品牌進入到大眾消費領域。


    反過來,旅遊文化中的這種遺產消費現象,與傳統的旅行文化相比,又呈現出新的特點。後現代性的另一個特征是: 膚淺的認同、復製品的泛濫與歷史的崩潰,導源於技術革命的一種發明,以及隨之而來的電子技術革命等, 都附和著資本主義消費至上的明顯痕跡。這些特征對旅遊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Suyuu


    後現代旅遊消費:形象和象征的增殖與擴大

    後現代的這種消費主義時尚,在“遺產旅遊”中“發現”了更多符合現代遊客口味新的遺產地和遺產景觀; 而這樣的消費趨勢,又會在“新遺產”中,附麗更多“人工”的元素和元件。

    需要指出的是: 後現代主義在“遺產旅遊”的社會現象中,呈現給我們一個悖論: 它以與日俱增的“多樣性、分裂與異質性”為特征, 取代了曾經是現代主義和大眾社會的標誌的同質化與標準化,邏輯性地, 後現代主義的遊客在有些情況下,被稱為“後旅遊者”(post-tourists) —— 具有後現代主義的特征 [11]


    有學者認為,“後現代主義”的旅遊中的一個突出標誌,是“形象和象征的增殖與擴大”, 也有學者認為,“我們不僅無法否認視覺形象和視覺經驗,在旅遊活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甚至在旅遊工業範圍內有的時候,還可能出現“超視覺化”(over-visualisation) 的旅遊話語。” [14]

    尤里認為, 應該從具體的社會形態,來理解後現代主義, 或者說, 從社會的總體形勢的某一個特定情境中去看待它; 把它看成是一個由“符號”(signs) 和“象征” (symbols) 構造的系統。它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具有特定的含義 [15]。正如拉斯所描述的那樣,這一系統可以在特定的領域,表現出其特殊的品質。

    這一系統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在一個特殊的範圍被接受和傳播。當然,這些文化產品也包含著,相關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的功能性意義。

    如果說,兩個人對“後現代主義”有什麼認識上的差異的話,那就是,拉斯認為,後現代主義對特定範圍內的基礎性結構的意義特征,是所謂的“解異”  (dedifferen-tiation)


    以這樣的理念去看待“遺產旅遊”, 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遺產熱”在當代出現的一個重要的動力,來自於大規模的群眾旅遊活動,遺產的形象在後現代主義的“放大鏡”中被擴大, 並成為“他者化”的一個品牌符號,其指示功能和結構呈現出“解構-
    再建構”的變遷現象。


    [11] GRABURN N. H. L earning to Consume: What is Heritage and When is it Tradition In N. AL Sayyad (eds) Consuming tradition Manufacturing Heritage. New York: Routledge.1995. Tourism Modernity and Nostalgia. In Akbar S. Ahmed and Cris N. Shore (eds) he Future of Anthropology[M]. London & Atlantic Highlands NJ: Athlone 2001.

    [14] TUCKER H. The Ideal Village: Interactions through Tourism in Central Anatolia. In Abram. S. & WALDREN J. (ed. ) Tourists and Tourism: Identifying with People and Places[M]. Oxford New York: Berg 1997.

    [15] URRY J. The Tourist Gaze. London: SA GA Publications2002: 75.

    (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Suyuu


    群眾旅遊:主體性“倒置現象”


    為什麼在後現代主義的今天,人們會出現對遺產存續的擔憂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 大規模的群眾旅遊的到來, 使遺產出現了因原初性歸屬性“變更”,而出現一定程度的主體性[創造並傳襲遺產(尤其是文化遺產) 群體權力弱化,甚至喪失]的“倒置現象”,而現代旅遊又加劇了這一現象的嚴重性。遺產主體性的“倒置”,帶來了兩方面的變化:

    第一,遊客通過到現場“觀光”人類遺產,來確認和反省自己。地理學“對地球表面演化的特征與組織的研究,對空間中自然與人文現象相互作用,造成不同的地方和區域的方式的研究,以及對那些地方和區域對各種自然與人文事件和過程,所產生的影響的研究”,從而“在從環境變化到社會矛盾的廣泛範圍內,進行有價值的研究和教學”。這些科學的興起、發展、普及和運用過程,其實也是當代文化遺產概念和實踐的“再建構”。

    第二, 由於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 主導、各國政府參與實施所導致的政治權力化,以及大規模群眾旅遊的介入等,反而淡化、弱化了遺產主體的歸屬性。任何遺產都被視為某一個人群共同體的家園“財產”。家園感存在於個體在社會群體中,存在於個體的“移動”中,通過建立人與人(人際的、家庭的、宗族的、姓氏的、族群的、國籍的、種族的⋯⋯)、時空與時空(古今的、輩分的; 家戶的、村落的、鄉鎮的、城市的、國家的⋯⋯) 之間的多重邊界得以建構。(彭兆榮,2017,“遺產旅遊”與“家園遺產”: 一種後現代的討論,2007年9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27 卷第5期 /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 Suyuu


    當生態只剩下符號

    1 太陽每天早晨都是紅著臉出來,晚上黃著臉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雲彩都不披。熾熱的陽光把河水給舔瘦了,向陽山坡的草地被曬得彎了腰了。


    2 在山中,他的愚癡與周圍的環境是和諧的,因為山和水在本質上也是愚癡的。山總是端坐在一個地方,水呢,它總是順流而下。


    3 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主人的他們,成了現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哀愁與孤獨!當我在達爾文的街頭俯下身來觀看土著人在畫布上描畫他們崇拜的魚、蛇、蜥蜴和大河的時候,看著那已失去靈動感的畫筆蘸著油彩熟練卻是空洞地遊走的時候,我分明看見了一團猩紅滴血的落日,正沈淪在蒼茫而繁華的海面上!
    (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愛懇編註】邊陲少數民族的哀歌;後現代旅人的凝視,是消費這份哀歌,抑或互助的部分努力?疫後的體驗設計,如何與可永續生態發展結合起來?

  • Suyuu


    “想像性類概念”建構的英雄世界
    (續上)

    意大利哲學家維柯在其哲學人類學著作《新科學》中,將“詩性智慧”作為想像的審美共通感,闡釋了人類想象力如何根植於個體生命,並與他者融通。他認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非凡的想象力,詩性智慧就是憑生動的想象力創造,以直觀方式對生命本質進行觀照。

    從“神話思維”到“詩性智慧”,丹增扎巴的“智態化”敘事文本,也以“想像性類概念”建構了英雄世界。作者在書中分析,丹增扎巴的創作演述,看似是一種書面化的創作,實則是一種口頭傳統在另一種方式下的演繹;其文本中出現的各種人物、場景、主題、故事範型等諸多事象,看似是故事情節的一般性展現,實則是對現象世界在另一種視角下的觀察和解讀,傾注了藝人的生命意識。

    他的文本是在“精騖八極、心遊萬仞”的意象化世界之旅中,演繹出來的“精神圖譜”。這個精神圖譜,是詩性智慧不同於實用理性的感性智慧,而個體情感的寂靜“觀想”,心思曠達、簡單質樸,也是藏文化的詩歌傳統,是藏族詩性智慧與西方詩性智慧的顯著不同。“觀想”傳統將想像力帶入特定生命情境中,既是對民族歷史和文化記憶的緬懷,也是對個體生命意義的追尋,更是對生命本體精神的一種綿密傳承。


    藝人文本建構的英雄世界,還在於他“自認為是直家族弟子的轉世”(史詩英雄部落家族)。這個強烈的自我心理暗示,也是創作者想像力和夢境的引線或動機之一。夢中浮現的所謂家族記憶,那些潛意識中隱匿的故事人物、主題、情境等,均在強調創作者個體生命與自然環境的溝通與交流,是藝術本性的“靈韻”顯現與情感互動的彼此印證。

    這種“想像性類概念”打破並重組了通常所謂空間與時間的結構,創作主體以個體生命為內核,感受心靈和自然的原始性、隱喻性。於是,來自本源的詩性、夢幻性和自由靈活的想像力,皆成為其文本創作的來源,創作由此表現出生命情感性和具象性一體化,史詩故事與生命情感想像同一性的特征。


    “根隱喻”智慧的融合演繹

    亞里士多德說,詩歌是隱喻的語言。美國哲學家派帕(Stephen C. Pepper)1942年提出影響深遠的隱喻理論——“根隱喻”(root metaphor),清晰地浸透著哲學對立統一的原初運思,致力於說明人類如何認識世界、觀察世界。“根隱喻”的哲學思維,闡釋了人類的概念系統本質上都是隱喻式的。隱喻不僅存在於人們表面語言的使用中,還存在於思想與文本的創作實踐中。隱藏在人們思維系統中的“根隱喻”,才是真正起作用的深層核心概念。

    如果我們把藏族傳統文化作為闡釋丹增扎巴世界觀、創作觀互相聯系的“根隱喻”中心範疇,就能看到詩性本質特征的隱喻和想象,與藝人文本創作圖式的詩性智慧思維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將“原始智”“伏藏”“格薩爾”或以自然喻人事的“根隱喻”,以“潛文本”的方式“隱潛”在文本敘事的結構模式上,顯示出創作主體與民族史詩間千絲萬縷的自然鏈接。在藏文化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視角下,“以己度物”的主體性神話思維、創作圖式的想像性類概念和傳統文化“根隱喻”的融合演繹,最終完成了關於生命哲學的意象化文本,通過“根隱喻”映射體會、傳達史詩世界的故事內涵,傳承並建構了格薩爾史詩的智態化敘事。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 收藏自:2020年11月25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Suyuu


    丹珍草·詩性智慧與智態化敘事

    20世紀末,勞里·航柯(Lauri Olavi Honko,1932—2002,芬蘭民俗學家和史詩學者)在對西方史詩的研究中發現,史詩的範例是多樣的,他預言21世紀對史詩的研究將會更加多元化。近20年來,隨著世界文化多樣性觀念的深入,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的重視,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格薩(斯)爾》《瑪納斯》《江格爾》)研究受到世界關注。


    對民間口頭文學、史詩傳承、史詩學的理論探討,尤其是對中國少數民族活態口傳史詩珍貴價值的發掘和研究,開始進入深度考察分析和學理研究階段;對史詩觀念、史詩傳統的認知,以及史詩的研究範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由諾布旺丹撰著、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詩性智慧與智態化敘事傳統:格薩爾傳承類型的再發現》,通過對格薩爾史詩書寫藝人丹增扎巴的敘事文本、藝人成長語境的深度追蹤研究,將丹增扎巴的創作稱為“智態化敘事”文本——一種新的格薩爾史詩敘事形態。

    “智態化”是藏傳佛教伏藏傳統中的一個概念,有時被稱為“智態化伏藏”,藏語謂“塔囊”(Dag-snang),在佛教文獻中被譯為“凈相”,認為一切生物都有一種先在的原始智,一種超越一切世俗偏執、妄念的智覺,透視出事物自性或本體世界,是超乎人類一般思維定式和超驗世界的認知視角。

    所謂“智態化”敘事,就是在傳統格薩爾史詩傳承類型,如神授類型、圓光類型、掘藏類型、頓悟類型、吟誦類型等基礎上,重新對史詩傳承類型進行的解構與建構,並以分層化分析發現的一種新的格薩爾史詩敘事形態。作者認為,丹增扎巴的文本與神授藝人、吟誦藝人的說唱文本,以及其他掘藏文本均不同,屬於“意念掘藏類”。丹增扎巴的史詩故事習得並非傳統的口耳相傳,亦無特定的說唱地點或表演性活動,而是以書寫方式發掘潛藏在意識深層的史詩故事,屬於格薩爾藝人個體生命的一種特殊的心理體驗,是格薩爾史詩從口頭走向書面、從詩性走向智性、從世俗性走向神聖性的過渡性的特殊文本形態。


    “以己度物”的主體性神話思維

    當代格薩爾藝人大腦中存留的神話思維,如果體現在文本創作中,當意識深處的史詩故事詞語湧現時,創作者的體驗是否依然有原始的純認識空間的抽象性?其能指與所指之間是否會有合二為一的交融?作者發現在敘事策略和創作方法上,丹增扎巴是以佛教掘藏技法,如意象、夢境、膜拜、符號和想象力等作為創作手段,進而激發創作激情。

    歐洲文學史上首部個人創作的文人史詩《埃涅阿斯紀》,創作者維吉爾以《荷馬史詩》為範本,講述了特洛伊城被攻陷後,埃涅阿斯率眾來到意大利,成為羅馬開國之君的故事。其文本的結構、情節、人物、題材均出自特洛伊戰爭,前半部6卷幾乎都是模仿《奧德賽》,後半部6卷則仿寫《伊里亞特》。文本修辭嚴謹,精致的拉丁語細膩典雅,句子中復合句較多,書寫已經完全沒有口頭文學的特點。《埃涅阿斯紀》不僅是歐洲“文人史詩”的開端,而且成為後世書面文學的典範。相較而言,丹增扎巴創作的《格薩爾》文本,同樣屬於個人創作的文人史詩,不過是從個體生命的主體性出發,在感性的修辭、語詞體系和詩性的神話思維中“以己度物”,往往附著很多“個人化歷史想像力”的隱喻。“以己度物”,是“秘索思”(Mythos),而非“邏格斯”(Logos),更不是“賽因斯”(Science),表現為書面化,實際上仍屬民間口頭性文本。


    書中將該文本歸類為洛德所言的“自撰口述性”文類。這種特殊文本,使他的史詩書寫更像在歷史話語、文學話語與個人話語之間的一次探險,是民間藝人與文人創作之間彼此激活的能動關係。作者將丹增扎巴對史詩本體獨特的生命體驗,放置在其成長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民間傳統文化中,以具有符號象征意義的寫作視角,勾勒出故事創作的參照物。正是基於這樣特殊的地理文化空間,丹增扎巴將主體性的體驗想象與理解感悟,有機融合在“以己度物”的主體性神話思維中。

     

  • Suyuu

    敦煌文保技術研創虛擬現實引眾互動體驗—讓相距千里之外的觀眾身臨其境感知敦煌大漠;讓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在虛擬現實中與觀眾互動體驗……敦煌研究院近年加速推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使參觀者體驗感更為豐富。

    記者26日從敦煌研究院獲悉,連日來,敦煌石窟經典壁畫多媒體解讀展示、高保真復製壁畫結合互動遊戲、基於“數字敦煌”資源成果開發的文化創意衍生品展示等“科技+文保”成果亮相古都南京,每日吸引數萬人觀賞體驗古絲路千年文化。


    期間,根據莫高窟第196窟大型壁畫《勞度叉鬥聖變》設計製作的互動體驗遊戲節目備受關注。該壁畫描繪了佛弟子舍利弗和外道勞度叉鬥法情景,遊戲節目對應壁畫內容,觀眾通過高保真復製壁畫和展板了解壁畫內容後,觸屏操作,尋找線索,按回合通關,即可在互動體驗中走近敦煌文化。


    敦煌研究院與華為“AR地圖”合作項目成果“敦煌石窟數字遊覽展示”也在此次展覽中亮相。


    據介紹,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取得了大量創新型成果,多項文保技術推廣應用於甘肅、西藏、新疆等10餘省(區)100餘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程,也正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推廣。記者南如卓瑪《敦煌文保技術研創“虛擬現實”引眾“互動體驗”》2020年10月26日中國新聞網)

  • Suyuu

    竺洪波·哪裏來的這隻猴?——孫悟空形象探源

    事實與「假定」不是一回事。假定是否符合事實,需要證明。胡適列舉了一些哈奴曼與孫悟空的相同點(雖然還不夠豐富),這對認識孫悟空的來源是有意義的,但並未揭示出哈奴曼對孫悟空實施影響的線索和機製,「小心求證」的環節宣告闕如,其可信度就值得懷疑。為此,當代學者蔡鐵鷹先生考察了泰國的古代佛廟(印度佛教反而衰亡,很少保留古代佛教建築),發現了許多古印度哈奴曼文化的遺跡,並以攝影圖片穿插文章中,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遺憾的是,他依然沒有揭示出「哈奴曼對孫悟空實施影響的線索和機製」,反而無奈地表示:「無論在外形,還是性格上,哈努曼與孫悟空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但讓大家接受『印度進口』說並不容易,(因為)我們在漫長的中印文化交流過程中始終沒有找到《羅摩衍那》曾經進入中國的證據。」

    但是,這並非可以斷定孫悟空與外來文化完全無關。如果我們拓展一下思路,即不要局限在《羅摩衍那》和哈奴曼一端,並且從古印度史詩擴大到整個佛經,那麼印度佛教文化與孫悟空的對接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當年玄奘大師從長安出發抵達北印度,又從南印度歸國,穿行了整個西域地區,完全可以設想佛教在西亞諸國以及我國新疆、西藏地區所發生的影響。事實上,現在我們已經發現了許多佛典或佛教題材與孫悟空直接相關的事實。如陳寅恪先生考出《六度集經》等佛經中的頂生王升天故事為「孫悟空鬧天宮之故事也」——也即孫悟空的原型之一(《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在泉州開元寺西塔第四層的石雕像裏發現了帶刀的猴形神將,顯見其唐僧取經的護法身份;在敦煌石窟(榆林窟和東千佛洞)發現了唐僧取經圖,其中牽馬者孫行者皆為猴身。據此完全可以相信,印度佛教通過玄奘取經路線、海上絲綢之路(泉州為海上絲路開端)等多種途徑流入中國,並影響了唐宋間的佛教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其猴行者的形象則理所當然成為《西遊記》孫悟空的直接藍本。所以,《西遊記》孫悟空形象,既植根於中國本土豐富的猴精傳說,也受到了外來文化——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化——的哺育,正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

    由此想及,在很長時間裏,我們習慣於把「五四」作為中西文化碰撞的開端,所謂西風東漸、「別求新聲於異邦」,後來陳平原、王德威、李歐梵等人文學者前移至晚清,提出「沒有晚清,何來五四?」學界一時驚為奇論。現在看來,中國真正開啟現代思想啟蒙,發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還可大幅推進到晚明,因為此時不僅有羅明堅、利瑪竇、金尼閣等西方傳教士來華,李贄、焦肱開始學習、宣傳西方思想與文化,徐光啟與利瑪竇合作譯著歐幾裏德《幾何原理》等著名事件,而且還有《西遊記》的特殊貢獻:孫悟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外文化融合的產兒。(愛思想網站2017-04-24)

  • Suyuu

    萬家壩型銅鼓特點是鼓面窄小,鼓胸特別膨脹,鼓足短,足徑大,體型小而略扁;器壁渾厚,器表粗糙,有的通體無紋,有的裝飾稚拙簡樸的花紋,包含著後繼銅鼓裝飾藝術的萌芽(圖③:萬家壩型銅鼓——素紋銅鼓) 

    石寨山型銅鼓由萬家壩型銅鼓發展而來,這類銅鼓鼓形對稱和諧,裝飾華麗,多為幾何紋飾和寫實圖案,其中的羽人舞蹈、劃船、捕魚、祭祀等寫實畫像,再現了當時南方民族的社會生活習俗。 

    冷水沖型銅鼓由石寨山型銅鼓發展而來,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花紋密集且高度圖案化,立體裝飾豐富,有青蛙、牛、馬、魚、谷倉、人物等等,如青蛙立體裝飾反映了古人求雨祈豐的信仰(圖②:冷水沖型銅鼓——牛拉橇飾變形羽人紋銅鼓)。 

    遵義型銅鼓是冷水沖型銅鼓向麻江型銅鼓發展的一種過渡形態,最大的特點就是鼓面青蛙立體裝飾消失,但在鼓面有“蛙爪”紋。 

    麻江型銅鼓鼓形矮扁,胸、腰、足三段無明顯分界,主要花紋有遊旗、符錄、十二生肖、人物、花草、吉祥語和紀年銘文等,受漢文化影響比較明顯,也是現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普遍使用的銅鼓。 

    北流型銅鼓以廣西北流市出土銅鼓為代表而得名,流行年代約為西漢至唐代,其特點是鼓形高大,鼓面大於鼓胸並有“垂檐”,附環耳,遍體多飾精細的雲雷紋等紋飾,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無紋,鼓面背部通常有調音鏟痕。 

    靈山型銅鼓的造型與北流型銅鼓大體相似。不同的是,靈山型銅鼓鼓身一律附以扁耳,青蛙後足合並成為三足蛙,蛙背有紋飾,多見累蹲蛙。鼓面和鼓身多見錢紋、變形羽人紋、蟲紋、鳥紋、獸紋、四瓣花紋、蟬紋、席紋等,部分鼓的鼓身或鼓腔內有動物立體裝飾。 

    西盟型銅鼓以中國雲南省西盟佤族地區使用銅鼓為代表,這類銅鼓鼓身接近直筒,無腰足之分,多三弦分暈,暈圈窄而密,鼓面紋飾多見鳥、魚、花、眼、米粒紋,鼓面青蛙立飾常見三累蹲蛙,甚至四蛙疊踞。現今東南亞克倫、泰等民族仍在使用此類型銅鼓。 

    自唐代以來,關於銅鼓的詩歌就不絕於耳。唐代溫庭筠作《河瀆神祠》記錄了南方水邊民族將銅鼓作為祭祀禮器用於競渡賽神的場面。事實上,在石寨山型銅鼓鼓胸上,常常能見到劃船紋,有的很明顯能看到兩排頭戴羽冠的人在奮力劃船競渡。競渡賽神是百越民族重要的祭祀活動,滿庭的幡蓋與震天的鼓聲交相輝映,一展賽神風采的同時,也說明了銅鼓作為祭祀禮器的重要地位。(圖④: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M110號鼓鼓身展開圖,鼓胸劃船紋展示了百越民族競渡賽神場面。)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銅鼓曾作為統治權力的象征,作為祭祀用具和娛樂用具,廣泛用於陳列、集眾、盟會、戰陣、祭祀、娛樂、喪葬等場合。銅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品,集冶煉、鑄造、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於一身,其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紋飾,反映了鑄造銅鼓的民族當時的經濟狀況、文化面貌,堪稱一部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而且,銅鼓並沒有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穿越千年,傳承著民族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並在新時代繼續奏響民族和諧之歌。(《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7日 06 版)

  • Suyuu

    梁志敏“銅鼓之鄉”看銅鼓

    銅鼓,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地區特有的青銅器。銅鼓體如圓墩,平面曲腰,中空無底,兩側附耳,遍體紋飾,鼓面立體裝飾以青蛙最為常見。 

    2015年,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銅鼓專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館藏銅鼓1676面。民間藏鼓在2014年約1500面。廣西銅鼓以數量最多、種類最齊、體形碩大著稱,被譽為“銅鼓之鄉”“銅鼓大本營”。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近350面銅鼓,是目前世界上收藏古代銅鼓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銅鼓起源於2700年前春秋早期的雲南中西部,是由炊具銅釜演變而來。1975年,雲南楚雄萬家壩遺址23號墓出土4面銅鼓,鼓面上有煙熏的痕跡,說明它們曾作為炊具使用。 

    戰國初期至東漢初期,早期銅鼓東傳到滇池,當地滇人在造型和紋飾上對銅鼓進一步美化,鑄造了精美絕倫的石寨山型銅鼓。銅鼓也由炊具發展為祭祀禮器和權力重器。 

    東漢至唐代是銅鼓發展的鼎盛時期,各類新型銅鼓異軍突起。生活在廣西潯江流域的僚人鑄造了鼓面有豐富立體裝飾且紋飾高度圖案化的冷水沖型銅鼓。 

    生活在廣東、廣西交界雲開大山地區及其周圍的俚人,已經鑄造和使用了體形碩大、幾何花紋豐富多彩的北流型、靈山型銅鼓。這個時期,各類型銅鼓爭奇鬥艷,崇尚體形魁偉和紋飾的神秘色彩,反映了銅鼓象征統治權力的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101號雲雷紋大銅鼓(圖①)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鎮館之寶。它出土於廣西北流,鑄造年代大約在西漢晚期,鼓面直徑達165厘米,殘重299公斤,被譽為“銅鼓王”。 

    唐宋以後,銅鼓盡管體形變小,紋飾簡單,卻成為民間常用的祭祀禮器和打擊樂器。

     

    直到今天,我國南方的壯、瑤、苗、彜、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以及東南亞的克倫、克木、芒、泰等民族都還在使用銅鼓,但使用的場合、方式和文化意義各不相同。 

    不同年代、不同地區的銅鼓,其鼓形、紋飾各具特色。1980年在南寧召開的第一次中國古代銅鼓學術討論會上,經反復討論,學者們最終以標準器分式,並以出土標準器的地名命名的辦法來劃分銅鼓類型,即“八分法”,分別是: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遵義型、麻江型、北流型、靈山型和西盟型。 

  • Suyuu

    神秘千年的南方銅鼓 蔣廷瑜師從於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1964年從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他回憶起與銅鼓初次“見面”的經歷: 19621月,蘇秉琦帶著學生們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參觀,在邊疆少數民族文化陳列部分,蔣廷瑜第一次見到了銅鼓,而那面銅鼓正好是廣西岑溪出土,這讓他感到親切,也因此與銅鼓結下了不解之緣。研究銅鼓30多年,蔣廷瑜主編或參與編寫的銅鼓研究著作就超過20本。

    “銅鼓最初是用來煮飯的鍋。”蔣廷瑜認為,銅鼓是從銅釜演化而來。釜主要用於煮飯燒菜,古人飯後把它翻過來敲擊,以獲取具有一定音樂效果的聲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銅釜逐漸演變成專用的擊打樂器。“萬家壩出土的銅鼓,底部有火燒的痕跡可以印證這個觀點。”


    銅鼓如何從雲南傳到範圍如此廣大的地區?蔣廷瑜認為,銅鼓主要是沿著河流進行傳播。

    在地理上,貫穿廣西全境的紅水河發源於雲南省東部曲靖市的馬雄山,在廣西境內有眾多支流。紅水河最大的支流北盤江則流經雲南和貴州,貴州境內的支流還有桑郎河、蒙江等。紅水河下遊是柳江—黔江—潯江—西江,最後經珠江匯入大海。銅鼓的發源地雲南楚雄萬家壩位於龍川江支流青龍西岸,龍川江是長江上遊金沙江的一級支流。這些河流的分布,與銅鼓在全國只有雲南、廣西、廣東、海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和湖北9個省份出現相符。

    在廣西左江兩百多公裏沿岸的部分巖壁上,目前發現了60餘處大型壁畫。據考證,這些壁畫是兩千多年前生息繁衍於此的壯族先民古駱越人留下的。最著名的是廣西寧明縣的花山巖畫。其斷崖高270餘米,南北長350餘米,所畫圖像有1300多個,畫中有人、船、馬以及銅鼓等形象。這些巖畫很可能記錄了古代擊銅鼓賽江神的活動。


    在漫長的傳播過程中,銅鼓的造型、形態、紋飾等不斷發生變化。其功能也逐漸由煮飯銅釜、擊打樂器,發展成統治階級權力和財富的象征,最後為少數民族首領或貴族所獨有,變成禮器和祭祀對象。

    “銅鼓雖然發源於雲南,但卻是在廣西得到了發展和興盛。”蔣廷瑜說,無論從銅鼓發現的數量、銅鼓的分布範圍、民間的收藏力度、現在使用銅鼓的頻率、資料的豐富性等,廣西無疑是全國乃至世界之最。


    失傳的工藝和千年銅鼓的“新生”


    “美國、日本、英國、越南、老撾、泰國等國家都有人在做銅鼓研究。中國銅鼓研究有些後勁不足,年輕人對研究銅鼓興趣不是很大。”蔣廷瑜對此頗有憂慮,曾經廣泛流行於全國多省份的銅鼓,如今只有在廣西的桂西北和雲南、貴州部分地區仍在使用。

    學界對銅鼓的研究,國外比國內起步早。真正用現代科學的方法系統研究銅鼓的是奧地利學者弗朗西·黑格爾。19世紀末,他在漢學家夏德的幫助下,研究中文古籍,結合維也納博物館收藏的銅鼓和資料完成了著作《東南亞古代金屬鼓》。


    在越南,也早有銅鼓研究,甚至和中國頗有淵源。在日本,銅鼓也引起一些學者的研究興趣。蔣廷瑜說,1995年應邀在日本考察時,就在東京大學見到銅鼓收藏。日本東京東南亞學會還曾舉辦“考古學與銅鼓研究”會議和“地域學的銅鼓研究”專題分會。一個沒有銅鼓流傳,民間也沒有使用銅鼓習俗的國家卻主辦了銅鼓研究會議,這讓蔣廷瑜頗為感慨。


    在國外學者對銅鼓研究如火如荼、爭論不休的時候,上世紀30年代,部分中國學者才意識到對銅鼓進行收集和研究的必要。新中國成立後,銅鼓的研究和收藏才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銅鼓在清朝道光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後基本停止鑄造了,相應地銅鼓鑄造技藝也慢慢失傳。”蔣廷瑜說,鑄造銅鼓的工藝,至今無任何歷史文獻記載。鑄造銅鼓的遺址尚在,但卻未留下任何鑄造模具。

    上世紀50年代末,由於大煉鋼鐵,一些存世銅鼓遭到毀壞或破壞,銅鼓數量急劇下降,加上製造工藝的失傳,讓這個少數民族文化“活化石”面臨很大危機。

    20065月,壯族銅鼓習俗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壯族的“青蛙節”、南丹白褲瑤的“銅鼓舞”、布依族的“銅鼓十二調”等與銅鼓有關的習俗和節日,相繼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民間銅鼓愛好者的反復試驗之下,銅鼓鑄造又迎來了“新生”。如今在廣西的東蘭縣和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都出現了製造銅鼓的工廠。

    “現在我們東蘭幾乎每個村都有銅鼓,有時候是村民自己購買,有時候是整個村子湊錢買。”東蘭傳承民間銅鼓廠的創辦人羅明經說,近些年買銅鼓人的越來越多。東蘭、南丹等縣,逢年過節或是開業慶典、紅白喜事,又恢復了敲打銅鼓的習慣。“去年單是在東蘭縣,就賣了500套銅鼓,如果算上賣到雲南、貴州的,大概有2000套。”一套銅鼓中共有4面不同音調的鼓,這是桂西北地區常用的銅鼓搭配。

    “春節的時候,我這兒的銅鼓都脫銷了。”另一家銅鼓廠的創辦人牙運永說,原來作為禮品的銅鼓,現在大都賣給村民自用。牙運永用12面大銅鼓現場演奏了一段樂曲,聲音洪亮而激越,古代先民們敲銅鼓或歡慶起舞或祭天祈禱的場景仿佛浮現在眼前,千年鼓聲在歷史的時空中回蕩,經久不絕。神秘南方千年銅鼓再“敲響”——為何被視為“通天神器”為何是中國與東南亞古文化的共同載體, 2019-05-24 新華網, 記者董振國、黃耀滕)

  • Suyuu

    神秘千年的南方銅鼓 ——國內外學者對銅鼓有不同的分類,但無論是越南的黃下鼓、廣昌鼓、河內鼓,老撾的烏汶鼓,柬埔寨的馬德望鼓、托斯塔鼓,緬甸的巴棲鼓,還是泰國的知府鼓,這些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銅鼓都與中國某個時期某一類型的銅鼓相似。

    近年來,中國—東盟友好關係快速發展,雙方經貿和人文往來不斷加深。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和東盟國家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上的相通性,為促進中國—東盟關系的長足發展、加深經貿文化往來,提供了文化相似、民心相通的基礎。而銅鼓文化很好地印證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借鑒,可以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通天神物的傳說與圖騰崇拜


    越南的神話傳說中提到,古代一位首領出征打仗時,夜夢山神,請求攜帶銅鼓隨軍助戰,最後在銅鼓聲助威下,取得了勝利。



    壯族始祖稱布洛陀。壯語中,“布洛陀”意為“山裏的老人”或“無事不知曉的老人”。在壯族先民的口頭文學中,布洛陀是創世神和道德神。傳說布洛陀有開天地、定萬物、取火、開紅水河、造谷物、造牛、教養家禽、造屋、射太陽的功績。


    銅鼓也是布洛陀造的。布洛陀開了天和地、造了人後,就在天上安了家,但有時他會從天上飛下來,傾聽人間心聲,看看人間缺少什麼,再由他來創造。


    有一次,地上的人們說:“大地上樣樣都好,就是缺少星星。”布洛陀說:“對呀,地上應該有自己的星星。”於是布洛陀帶領人們用三色泥做模,采來孔雀石,砍來青鋼柴,燒石煉銅。三天三夜後,煉造出了兩端大中間小,一端封頂一端空的物件。封頂的一端有一顆又大又亮的星星,周圍還有一些小星星。


    布洛陀用拳頭照著大星星一敲,發出了“拋曼拋奔”的聲音。布洛陀對人們說:“這些東西叫阿冉,它們就是地上的星星。”


    壯語的“阿冉”即銅鼓,而“拋曼拋奔”就是壯語“保寨保村”的諧音。傳說自此以後,壯族就有了銅鼓,銅鼓歌也在壯族中世代流傳。


    瑤族傳說中,銅鼓是始祖密洛陀派他的兒子製造的。布依族傳說中,銅鼓是祖先布傑為了讓布依族的老人死後能上十二層天成仙,犧牲自己從天神那裏討來的。廣西那坡的彜族傳說,銅鼓是他們的祖先波羅和羅里芬鑄造的,每逢農曆四月初十彜族的跳弓節,節日裏唱的詩經《銅鼓王》敘述了這對夫婦鑄造銅鼓的經歷。


    “各少數民族都把銅鼓作為通天的神器,他們認為銅鼓聲可以溝通天上的神。”蔣廷瑜說,在一些用銅鼓的少數民族地區,外族人不能敲打銅鼓,甚至不能觸摸,否則會被視為對神的不敬。銅鼓是神物,也常用來鎮宅安居,或作為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神器。



    在廣西紅水河兩岸的東蘭、巴馬、天峨、南丹等地的壯族村寨中,每年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前後,都要舉行“青蛙節”祭祀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青蛙節”在當地又叫“螞拐節”,敲打銅鼓是祭祀活動中的重要環節。


    冷水沖型銅鼓、靈山型銅鼓、北流型銅鼓和西盟型銅鼓,基本都有青蛙或牛馬立體裝飾物伏在鼓面上。在冷水沖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遵義型銅鼓雖然沒有青蛙,仍在紋飾上保有青蛙爪的痕跡。在壯族傳說中,青蛙是雷神的兒女,是溝通人間與雷神的使者。“青蛙節”上跳青蛙舞、唱青蛙歌時敲銅鼓就是要告訴天上的雷神,人們在祭祀青蛙,也在表達對雷神的尊敬。


    在使用西盟型銅鼓的雲南西盟佤族地區,傳說銅鼓是由高山中修煉成精的一對青蛙夫婦所生的子女所造。銅鼓上鑄上青蛙,是為了紀念已經修煉成人的青蛙祖先。銅鼓上除了青蛙、牛馬等立體裝飾物,還有些雲雷紋裝飾,反映了少數民族把銅鼓作為通天的神物,希望通過敲打銅鼓祈求天神保佑,風調雨順、稻作豐收,銅鼓也因此成為紅水河兩岸稻作民族崇拜的圖騰。


    充滿著神話傳說的銅鼓,真正的發源地是哪裏?又是如何從起源地進行擴散傳播的?



    兩千多年歷史的不斷演化


    “銅鼓雲屯,欣賞了,壯家文化。中心處,一輪皎日,光芒四射。肖像周天辰十二,雲波層疊紋多寡。邊緣上,成對伏青蛙,服牛馬。徑尋丈,壯而大;徑咫尺,精而雅。也並非一律千篇如卦。東漢馬援曾此見,道光年號界其下。細思量,當是蓋窖藏,鼓非也。”


    19633月,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南寧參觀廣西博物館的銅鼓展覽後,驚嘆於銅鼓形態各異、製造精美的藝術風格,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滿江紅》。


    正史中對銅鼓的最早記錄,源自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家範曄的《後漢書·馬援傳》: “援好騎,善別名馬,於交阯得駱越銅鼓,乃鑄為馬式,還上之。”


    雲南楚雄萬家壩古墓中,最珍貴的出土文物是5件銅鼓,經“碳14”測定,這些銅鼓所在的墓葬距今已有2700年左右,意味著春秋戰國時代,最早的銅鼓已經出現。


    “這就確定了雲南楚雄是銅鼓的發源地,為銅鼓起源地的爭論做了結論。”蔣廷瑜說。
    (下續)

  • Suyuu

    神秘千年的南方銅鼓——水河流域發現的一隻銅鼓,鼓面雖被磨損,字跡仍清晰可見,已經歷20代人傳承,現藏在廣西東蘭銅鼓民間收藏館。

    廣西東蘭縣巴疇鄉巴英村,少數民族同胞扛著銅鼓前去參加“螞拐節”活動。

    “天上星星多,地上銅鼓多;星星和銅鼓,給我們安樂。”廣西壯族至今傳唱著這首世代流傳的銅鼓歌。


    在廣西,每逢重要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活動,壯族、瑤族、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都要敲打銅鼓。

    銅鼓是中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及東南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據中國古代銅鼓研究會原理事長蔣廷瑜介紹,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銅鼓文化。


    “銅鼓是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之一,就目前所知,越南、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9國都曾經鑄造或使用過銅鼓,有的國家、有些民族至今還在使用銅鼓。”蔣廷瑜說。

    東南亞銅鼓文化歷史悠久,銅鼓上的太陽紋、鳥紋、羽人紋等主要紋飾與中國南方銅鼓的紋飾十分相似或相同,說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民族很早就已經有了交流和往來。

    在新中國成立前漫長的歷史時期,擁有銅鼓往往是權勢的象征。近幾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銅鼓文化再度興盛。在廣西、貴州等西南地區,很多人家開始購買銅鼓擺放家中,遇有重大節日、喜慶家事,紛紛敲響銅鼓;作為一種民族樂器,銅鼓也開始進入校園,陶冶學生的藝術素養。


    中國與東南亞古文化的共同載體

    緬甸銅鼓歷史悠久。唐朝劉恂的《嶺表錄異》中記載:“貞元中,驃國進樂有玉螺銅鼓。”

    驃國是古代緬甸驃人所建。史料記載,公元802年,驃國王派遣王子率領使團到訪中國,在長安用銅鼓獻樂。著名詩人白居易還為此專門寫了一首《驃國樂》: “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


    越南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銅鼓國。越南清化省東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銅鼓,被專家認為是越南最早的銅鼓。14世紀,越南漢字手抄本《越甸幽靈集》《嶺南摭怪》等書中,就曾出現與銅鼓有關的神話傳說。

    14世紀泰國古老著作《三界經》也提到銅鼓: “鑼鼓宣天,法螺號響,金鐘丁當,銅鼓冬冬。”阿瑜陀耶王朝初期,波隆摩·戴萊洛迦納頒布的《宮廷法》又一次提到銅鼓,把銅鼓作為宮廷樂器之一。

    東盟十國中,除了菲律賓外,其他9個國家都有銅鼓。中國的銅鼓和流傳於東南亞國家的銅鼓,在造型、式樣、紋飾等特征上,有著很高的相似性。


    1979
    年,日本學者今村啟爾在《東京大學考古學研究室研究紀要》上發表《關於先Ⅰ型銅鼓》一文,提出了“先黑格爾Ⅰ型銅鼓”的命題,這類銅鼓就是中國學者分類為最早銅鼓的“萬家壩型銅鼓”,在越南和泰國都有發現。部分學者認為,越南早期東山銅鼓就是在中國萬家壩銅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年已八旬的蔣廷瑜是廣西興安縣人,從事銅鼓研究30餘年。他曾先後幾次赴越南考察,通過對比銅鼓的造型、紋飾,發現東山銅鼓與中國石寨山型銅鼓和冷水沖型銅鼓相似: “越南早期的東山銅鼓受到了萬家壩銅鼓的影響,與中國的石寨山型銅鼓並行發展,同中有異。晚期越南的東山銅鼓則反過來影響了中國銅鼓的發展,創造了新型的冷水沖型銅鼓。這種早期文明交流互相促進,讓銅鼓文化達到了一個巔峰。” 神秘南方千年銅鼓再“敲響”——為何被視為“通天神器”為何是中國與東南亞古文化的共同載體, 2019-05-24 新華網, 記者董振國、黃耀滕)

  • Suyuu


    越南西原鑼鼓文化


    對於越南西原人民來說,鑼鼓及鑼鼓文化是無價之寶。西原鑼鼓音樂不僅僅是當地居民極具價值的一種藝術,更是經歷了千百年滄桑歲月的文化結晶。

    越南西原鑼鼓是一種帶著濃厚的時間和空間印記的文化遺產。

    西原鑼鼓音樂體現了藝術家在製作和敲打鑼鼓時的精湛藝術水準。從調整鑼聲到編製成音樂,從藝術手法到表演形式,這些藝術家們雖然沒有經過音樂專業的培訓,但是他們的表演卻是那麼的精湛絕倫。不管是整部還是某一段落,西原鑼鼓音樂表現力豐富、獨到的特色都在越南古代民間藝術寶庫中占有獨特的位置。

    在西原地區,對於大多數部落群體來說,鑼鼓是一種帶有強大的神靈、靈魂和精神力量的樂器,表現出了他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他們認為每一個鑼鼓都隱藏著一個神靈,鑼鼓越古老神靈就越有權力。因此,鑼鼓也是越南西原人民的一種信仰,是他們用來與各種超自然力量交流的工具,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同樣也是權力的象征和富有的體現。鑼鼓文化很久以來就存在於西原地區,與西原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西原五省(昆嵩昆篙、嘉萊加萊、多樂、多農多儂和林同),居住著巴拿族、色登族、墨農族、格賀雞胡族、埃岱億爹族、嘉萊雞萊族等。每一個村寨都有一支獨立的鑼鼓隊,專門為部落成員的廟會和日常生活提供服務。每一個民族又創造出了屬於他們自己不同的鑼鼓音樂,帶著強烈的民族特色。


    鑼鼓幾乎體現在西原地區的所有廟會和日常文化生活中。從慶祝豐收如迎接新米飯節、鬥牛節,到紅白喜事或給新生嬰兒吹耳朵,都會敲響鑼鼓。每逢節日聚會,男女老少都會圍聚在火堆旁,一邊敲鑼打鼓,一邊載歌載舞,暢飲芹酒……鑼鼓聲響徹群山之中,西原猶如被一種浪漫和神話般的文化緊緊地包圍起來。

    聽到鑼鼓聲,就像看到了西原人民打獵的場面、刀耕火種的活動和廟會的熱鬧場景。正是這些濃厚的民族特色,形成並肯定了西原這片史詩般的雄偉山川中民間文化生活裏最具價值、最有特色和充滿誘惑力的生命力所在。

    鑼鼓是一種多音樂器,除了基本音調外,還帶有一些其他的輔助音。事實上,一隊6個鑼至少有12個或者更多的音調,這就是為什麼鑼鼓的音色聽起來是那麼的醇厚和富有深度。

    在一隊鑼鼓樂隊當中,每個人只負責傳輸一個音調,形成的音樂就是整隊鑼鼓樂手們默契配合的大合奏,體現了鑼鼓集體演奏的藝術特征。此外,在敲打長音的時候常常會體現出三種音調,除了高低音、長短音外,還可以聽到樂器的每個部分不同的音色。這正是這種音樂最具特色的地方,也就是只有鑼鼓才有的一種非常獨特的音調。

    鑼鼓文化和音樂代表了西原各民族文化藝術最高的藝術水準。因此,西原鑼鼓文化,這種越南民族引以為自豪的文化,已經被命名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口傳傑作」。Space of gong culture,Viet Nam. Inscribed in 2008 (3.COM) on the Representative Lis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originally proclaimed in 2005])

    越南中部高地的銅鑼文化場域,涵蓋了多個省份和近17個屬於澳亞與南島語系的社群。他們最為普遍的信仰與日常生活和季節周期緊密相關,這些信仰組成了一個神秘的世界,其中,銅鑼,是人類與神明和超自然之間的特殊語言媒介,他們相信每一面銅鑼裏都隱藏著一個神或女神,鑼越古老,神力越強。每個家庭必須至少擁有一面銅鑼以表明他們的財富、權力和聲望,並得到它的庇佑。在很多的儀式中雖然還會使用其他的銅樂器,但銅鑼仍無例外地出現在不同的社會慶典中,是主要的儀式樂器各村。演奏越南銅鑼的方式不同。每個演奏者攜帶一面直徑在2580厘米不等的鑼,三到12面鑼組成村子的樂組,包括男女性,配合不同的儀式演出不同的組合和節奏,例如,祭獻小牛的儀式,為稻米祈福的儀式,悼念儀式。這一地區的銅鑼並非在當地製造,皆自從鄰國買入,再調整成自己喜愛的音調。在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上閱讀有關此主題的更多信息。(延續閱讀 》SPICE ISLAND 香料群岛) 

  • Suyuu

    為傳統節日賦予當代表達

    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


    端午節臨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場等公共場所,龍舟、菖蒲等為節日平添了文化意蘊,不僅為公共空間拓展了文化內涵,也對端午節背後的傳統文化進行了具有當代意識的闡釋,讓人們近距離體驗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節。


    古語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信仰、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等。我們在端午節紀念2000多年前的愛國者屈原,就是為了憶念其偉大,傳承其精神。

    又因為農歷五月是仲夏,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陽節”。這些豐富的歷史意義、文化意涵,賦予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以巨大魅力,並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中華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節在內的許多傳統節日的內涵一度被人們淡忘,不少人索性將端午節稱為“粽子節”,仿佛節日除了吃粽子再無別的含義。過年吃餃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這些是通過飲食的方式對傳統節日的紀念。但也要看到,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元,生活節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怎樣才能讓傳統節日更好地吸引年輕人,讓人們更好地體驗傳統節日背後的傳統文化?如何將傳統節日更好地與當代生活相結合?這些都構成了新的課題。


    事實上,隨著近年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逐漸提升,公眾對傳統節日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一些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方式、傳播方式紛紛湧現。對傳統文化的新表達、新詮釋,很好地呈現了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文化,推動著傳統節日融入當代中國人的生活。這些嘗試表明,今天,傳統節日也可以過得很時尚。比如,前不久,某網絡視聽平臺播出紀錄片《佳節》,分為《春望》《秋思》和《冬聚》3集,展現了中華民族代表性傳統節日慶典如何從農耕社會發展而來,這些古老的傳統又如何在當代中國快速的發展中伴隨人們的生活與時俱進,贏得大量觀眾點贊。


    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養和傳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象征性場景、儀式性物品,也需要適應當代生活的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文化通過當代的表達方式和傳播渠道呈現在人們面前。比如,在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臺上,推動傳統文化與最新的網絡視聽方式相結合,不僅能為網絡視聽節目的創作帶來更有分量的題材和內容,也有助於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的傳播,為傳統習俗更好走近年輕人搭建平臺。


    中华民族祖居地中國地域遼闊,人們慶祝節日的方式不盡相同,但節日中蘊含的文化認同感和價值觀是相通的。傳統節日就像一條紐帶,連結著生活在廣袤中華大地上的人們,傳承著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期待出現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讓傳統節日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讓全世界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

  • Suyuu

    愛墾評:瓮罐葬民 ( Jar-Burial People)對照沙巴族群習俗
    我國與菲律賓的文化接觸 , 據說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開始 , 當時的新石器文化從中國南部直接傳到菲律賓沿海 , 菲律賓史前祖先使用的圓形或橢圓形石斧就是在這個時期引進的。 菲律賓著名的考古學家拜也教授 ( H. Otley Beyer) 是持這種觀點的權威 , 他認為 , 公元前1750年之前使用的脊狀石斧和公元前1500年使用的梯形石斧都是從中國南部傳進來的。後來他從菲律賓的考古研究中又發現 , 可能有一個早期的移民浪潮從福建 (或者是中國中部沿海的其他地區 ) 經過巴塔內斯—— 巴布延群島進入菲律賓北部 , 並分散到菲律賓東部 , 遠至西裏伯群島。

    他提出: 「這次移民是由所謂的『瓮罐葬民』 ( Jar-Burial People)
    起的 , 他們大約從公元 3世紀至 8世紀似乎已經沿著東部沿海向南分布 , 這就是菲律賓人所說的 `原始鐵器時期』 ( Protohistoric Iron-Age)。這次移民的出現起源於福建省 , 它作為中國人南移的一部分而進入群島 , 時間主要是發生在隋朝和唐初。」 有趣的是 ,這種用大瓮埋葬死人的習俗 , 在菲律賓的巴布延、巴塔內斯群島、呂宋北部、塔亞巴斯南部、索索貢、薩馬 (三描 )、民都洛東部、卡拉棉和巴拉望的早期居民中都普遍存在。

    盡管菲律賓考古學家把中菲文化接觸的時間推到那麽早 , 但是 , 我國史籍有關福建與
    菲律賓交往的最初記載卻是在南宋寶慶元年 (1225年 ) ,當時任福建路市舶提舉的趙汝適在其撰寫的《諸蕃誌》 一書中 , 把菲律賓的民都洛島稱為 「麻逸國」 , 把卡拉棉、巴拉望、布桑加島稱為 「三嶼」 , 並分別敘述了福建海商到那裏貿易的情況。

    到元代至正九年 ( 1349
    年 ) , 江西南昌人汪大淵在其著作 《島夷誌略》 中記載了三島土著附舶至泉州貿易的情況 ,他寫道: 「男子嘗附舶至泉州經紀 , 罄其資囊 , 以文其身。既歸其國 , 則國人以尊長之禮待之 , 延之上望 , 雖父老亦不得與爭焉。習俗以其至唐 , 故貴之也。」 這種貿易往來一直至15世紀中葉 , 西班牙殖民者占領菲律賓之前仍在繼續。據一位在 1521年跟隨麥哲倫到達菲律賓的幸存者安東尼奧· 皮加費特拉 ( Antonio Pigafetla ) 說 , 每年大約有六至八艘中國船到達民都洛 , 在一些菲律賓頭人的家裏也看到瓷器和絲綢 , 多數可能是來自中國。

    馬尼拉首
    任總督利牙實比 ( Mig uel Lopez de Leg azpi)1567723日從宿霧致信西王腓立普亦談到: 「在我們住地的北部 , 也許是西北部 , 離不了多遠 , 有一些大島嶼 , 稱為呂宋和民都洛。中國人和日本人每年都到那裏貿易 , 他們帶來的貨物是絲綢、織物、鐘、瓷器、香、錫、印花棉布和其他小東西 , 載運回去的是黃金和蠟。這兩個島上的人是摩爾人 (摩爾人是伊斯蘭部落 , 他們來自南方 , 其要塞在民都洛和蘇祿群島 ) , 他們把中國人和日本人帶來的貨物購買下來 , 然後轉運到群島各地販賣。」


    ④ Eufronio M. Alip: The Centuries of Philippine-Chines e Relati ons, Manila, Alip & Sons Inc, 1959, p. 94.

    ⑤見馮承鈞: 《諸蕃誌校註》, 中華書局 1956年版 , 第 80- 82頁。

    ⑥蘇繼顧: 《島夷誌略校釋》, 中華書局 1981年版 , 第 23頁。

    ⑦ Jim Has kins: A Concise Hist ory of th e Philippine, Grolier In ternational, 1982, p. 25.

    ⑧ C. R. Boxer: South China in th e Six teen th Century, London, 1953, p. 39.

    (李金明·閩南人與中華文化在菲律賓的傳播,本文作者系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副教授)

  • Suyuu

    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創產業發展

    故宮創意產品——弓箭手便條夾

    編者按:6月13日是中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縱觀中國文化遺產保護進程,保護觀念從「整舊如舊」到歷史價值保護、從文物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從物質遺產保護到非遺保護再到大遺產保護,遺產保護的觀念不斷深化,成果頗豐。在新階段、新形勢下,文化遺產資源如何為經濟發展提供軟實力支撐?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從文化遺產資源中尋找創意和驅動力?寶貴的遺產資源如何轉化為服務於當代人生活的文化財富?這些都是需要深入討論的問題。在第十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本報約請部分業內人士,寫下他們對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思考。


    文創產業: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非遺的多樣性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中國非遺保護的16字方針指出,非遺保護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其中「合理利用」,在保持非遺「原汁原味」不變的情況下,運用文化創意對非遺進行重新詮釋,既擴展了非遺的社會認知度,為非遺保護提供了新思路——非遺要全民共享,就要通過文化創意讓非遺走進千家萬戶。

    國家級非遺南京云錦原為皇室用品,其織造技藝由宮廷傳承後由民間存續,技藝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但是南京云錦在困境中求變化,通過創意設計,開發新產品,將云錦用於家居、服飾等多種領域,靈活發展。目前,一系列南京云錦的商業運作仍在推進,包括頂級云錦品牌、開拓文化旅遊業、涉足教育事業,最後謀求上市等。同時,建立云錦博物館、制定行業標準、成立南京云錦傳習基地、南京師範大學合辦「云錦學院」、建設「中華織錦村」文化旅遊項目,在文化傳承、項目開發、品牌拓展和旅遊帶動上,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產業生態鏈,有效地促進了技藝的傳承保護。


    非遺的生產性保護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可算文化創意產業的組成部分。非遺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遺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將非遺及其資源轉化為物質形態產品的保護方式。生產性保護是近年來非遺保護領域熱議的話題,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遺,采取生產性保護有助於促進非遺的活態傳承,激發其內在活力。

    目前,中國已經公布兩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一些省市采取「公司+農戶」的方式進行生產性保護,獲得良好效果。如四川成都市近年來大力推動蜀繡產業發展,在「蜀繡之鄉」安靖打造成都蜀繡產業核心發展區目標,充分整合資源力量,深度挖掘蜀繡文化內涵,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區域文化品牌,初步探索出了生產性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路,為蜀繡的活態傳承提供有力保障。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非遺保護要維護和強化其內在生命,增進其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可以說要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確保非遺的生命力,首先要保護當下非遺傳承存續的文化生態。在運用生產性方式保護非遺,運用文化創意產業活化非遺時,要特別重視其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李媛媛)

     

    與傳統的約會:共享文化遺產衍生品

    近幾年,隨著非遺熱的升溫,非遺衍生品如雨後春筍的勢頭走進大眾生活。相對於傳統非遺產品而言,非遺衍生品更注重產品的實用和美觀,更容易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未來將有更多的非遺衍生品走向市場,這是非遺自身延續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創意為非遺衍生品打開了一扇窗,讓傳統技藝與服飾、郵品、家居用品等相結合,轉化為新型工藝品,滿足了各消費群體的需求。另一方面,非遺衍生品的創意設計還啟發了傳承人要拓展、豐富非遺主題及表現形式,擴大應用範圍,挖掘出非遺的多重價值,生產更適應當代社會需求的作品。


    但當前非遺衍生品的創作生產中仍存在著主題較為單調、表現形式單一、題材和風格較為老舊、作品互相模仿等問題。我們需要通過不斷的努力,把傳統因素轉化成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品牌,讓更多的非遺元素進入當代人的生活,讓非遺衍生品的開發成為擴大就業的重要渠道。

    當下,文物衍生品開發表現也很搶眼。博物館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親密接觸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火花。故宮的創意衍生品時常走紅網絡,讓眾多網友對中國博物館衍生品的設計信心大增。在當前國家文化大發展戰略和文化消費需求高漲的背景下,博物館發展文化產業已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之路。博物館應抓住時代機遇,打好特色文化牌,利用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開發出各類特色文化產品。其實通過文創產品的傳播更容易讓大家都記住一段歷史、一段文明、一些符號。這一路徑不僅讓文物「活」起來,從而帶動文化的傳承,還活躍了博物館文化市場,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原標題:特別關注: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創產業發展/作者:胡權喜/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5年06月13日)

  • Suyuu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資產評定凖則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資產與自然資產分別製定了一套的評定基準。文化資產至少必須具有以下六項標準之一:

    表現人類創造力的經典之作。

    在某期間或文化圈裏對建築、技術、紀念物、歷史場所、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

    呈現現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獨特文明的證據。

    呈現人類歷史重要階段的建築類型,或建築技術,或景觀上的卓越典範。

    代表某一文化的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範例,特別是處於消滅危機的場所。

    具有普遍價值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等直接的連接場所。

    (2002年8月號光華雜誌)

  • Suyuu


    民俗文創:迎財神


    愛墾評註:可考慮建造祭拜行業師尊的神廟。

    大年初五迎財神,又逢大樂透上看十億彩金開獎在即,中部地區供奉財神爺的廟宇,大批信眾湧入來求財。

    草屯敦和宮 爭摸財神

    供奉高達一百六十二尺財神爺聖像的南投縣草屯鎮敦和宮二日湧入大批信眾祭拜,信眾觸摸財神爺,虔誠默禱「摸元寶賺錢沒煩惱、摸金鞭人生像神仙、摸財神金銀財寶攏總來」。

    國姓金錢廟 祈求好運

    南投縣國姓鄉玉門關有一座特殊的金錢廟,廟內用世界各國紙鈔、錢幣裝飾,並供奉月下老人、土地公及財神爺,祝福來祭拜的信眾都有好姻緣、好福氣與好財運。

    竹山紫南宮 求發財金

    至於向南投縣竹山鎮紫南宮的土地公祈求發財金的信眾,一年多過一年,今年盛況依舊,信眾虔誠向土地公祈求發財金,希望獲得土地公的庇佑,狗年生意興旺。


    台中廣天宮 討個吉利

    台中市最知名的財神廟,位於北屯區的廣天宮,昨天凌晨就有民眾準備素果、發財金、補運錢等來祭拜,廟旁販售餅乾、水果、金紙的小販大發利市,忙得不可開交,不僅賣東西給客人,還指導第一次來的信眾怎麼拜;不少民眾拿著樂透投注單來拜拜,也有人準備拜了財神,得到加持,再去試試手氣。

    北港財神廟 贈財運米

    雲林縣北港鎮財神廟也是熱鬧滾滾,人潮不斷湧入,偌大停車場停滿遊覽車,信眾帶來一箱箱紙錢往金爐裡送,並爭相撫摸廟內據說可以帶來財運的大元寶、聚寶盆及招財使者,希望討好財神爺,來年有好財運,廟方免費贈送的財運米亦供不應求。(原題:初五迎財神 人潮湧向財神廟 / 記者佟振國、張菁雅、游文玉、陳燦坤/綜合報導 2006/02/03 台灣自由時報)

  • Suyuu


    春節叙事


    謝謝友好佳節的問候與祝福,才說吃湯圓又過聖誕了,2023新的一年正迎面而來,接著便是農歷新年。新的一年了,喜逢馬來西亞立國60周年鑽禧,「一帶一路」倡議十週年。「愛墾網」踏進第14個年頭,不改初衷繼續陪同學習夥伴們探索文化創意的廣闊天地,給朋友圈、家庭、組織與社群傳送創新動能。今天和友好們分享一個有趣的話題:原來,「春節」是一個現代才「被創造出來的傳統」,並不是我們一直所想像的「自古有之」。》》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570352

  • Suyuu

    馬來西亞立國一甲子(1963-2023)應該懂的文化事

    安奉於馬來西亞寺廟裏的有些神明,你知道嗎,原來的主要信徒是土著而非漢族?在南來的祖輩中,哪些俗夫凡骨的先賢,又因為不凡的感人作為,最後成了我們拜祭的神明?


    期待墾友們廣為分享,豐富我們的民俗知識,擴展民族文化視野。我們其實有許多很有趣的民俗文化議題,兩岸+本地學者也都做了不少很有意思的基礎研究,接下來便是我們推廣傳播的工作。


    請點擊·愛墾網 》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3600580:BlogPost:425190

  • Suyuu


    陳明發〈馬來西亞華人神廟:文創活動場所〉


    由砂拉越旅遊局舉辬的2022年度攝影與視頻大獎,成績已在本月22日公布。大獎得主是來自泗里街的一位八歲女生Bernice Lau Yee Ting,獎金六千令吉。

    其作品是一位信徒在深暮的詩巫拉讓江畔永安亭大伯公廟前,擺設中元節豐饒的貢品準備祭拜的寫照(下圖,Photo Credit:砂拉越旅遊局)

    作為民俗信仰中心,馬來西亞華人神廟其實也可以是個推廣文創生活的場所。讓新一代藉新工藝親近老傳統,也就是以他們所熟悉、喜愛的方式,把故事說下去;以更豐富的詮釋,廣大、彰顯有關傳統的內在能量。

    許多人問我,神明真的會賜予我們平安嗎?我說,如果我們相信教義,排除惡念,發揮善心,行走於這世界自然少掉許多麻煩,生活也就穏實欣喜得多,那就是一種生命動能。

    更多有關討論,歡迎上「愛墾網」

    延續閱讀:徐雨村·文化地景創造與社群歷史意識

  • Suyuu


    兩百多尊風獅爺亮相同安

    88 日上午,2018 傳統文化藝術巡展「海絲丹青風獅爺文化藝術展」在同安文化館 1 樓展廳開幕,吸引了眾多市民及藝術領域專家前往參觀。該展覽也是閩南地區最大的風獅爺展。展期將持續至 15 日。

    風獅爺見證絲綢之路

    風獅爺亦是古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見證。資料顯示,絲綢之路開通後,獅子與其它奇珍動物一起來到了中原。

    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在《金門與同安的辟邪物》一文中寫道,每到秋季,閩臺地區飛沙鎮壓,坊間有「八月十五,關門閂戶」的說法。為了預防風沙的侵害,民眾便在動物中找到了有著「拉虎、吞貔、裂犀、分象」威力的獅子作為保境安民的守護神。又因「風獅」與風神「風師」閩南話諧音,所以百姓認為風獅有著獅子的威武,又有風師的神威,具有製風沙、鎮路沖、扼水箭、破犯沖、防蟻害的功能。

    此後,風獅爺文化又隨著閩臺出海的漁民,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傳播到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伊朗等地。時至今日,在這些國家仍然可以見到風獅爺的身影。(摘自 :劉承烺 , 余雪燕 . 兩百多尊風獅爺亮相同安 [N]. 海 峽 導報, 2018-08-09 (03).)

  • Suyuu


    節慶旅遊吸引物的符號化生產


    摘要:
    旅遊吸引物兼具客觀和符號的雙重屬性。節慶既是一種文化活動,又是重要的旅遊吸引物。本文從符號學視角出發, 采用紮根理論的質性研究方法,以廣州廣府廟會為研究對象, 探討組織者視角下的節慶旅遊吸引物的符號化生產機制。研究發現,節慶吸引力、節慶的組織管理、節慶的策劃理念和節慶場景構成節慶旅遊吸引物符號化生產的基礎、路徑、思路和內容。具體而言, 節慶組織者基於對節慶吸引力的理解, 通過調動多部門的工作積極性,建立清晰的組織結構,組織和管理符號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秉承弘揚傳統文化、注重文化創新、緊跟國家戰略、順應時代潮流等多思路的策劃理念, 塑造了包含安全保障、節目表演、創意互動、美食小吃、商貿展銷、人員服務、輔助設施和節慶氛圍所構成的節慶場景, 該場景濃縮了節慶文化內涵,其靈活多樣、可塑性強,組織者可不斷調整以形成節慶文化的獨特性, 從而增強遊客的體驗感。(李靜, 戴光全〈組織者視角下節慶旅遊吸引物的符號化生產——以廣府廟會為例〉中國生態旅遊,2021, Vol. 11 Issue (2): 190-202;關鍵詞: 節慶旅遊吸引物, 符號化, 節慶場景, 組織者, 紮根理論)

  • Suyuu

    霹靂建造行百年慶

    (吉隆坡18日訊)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配合霹靂建造行百年慶典,將於9月在怡保舉行魯班文化節、花燈文化展覽、建築機械商展會長及百年慶宴,預計每日吸引千人參與其盛。

    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總秘書兼籌委會總策劃辛富明說,魯班文化節將於9月15至17日上午9時至傍晚6時,在育才國中舉行,展示與推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術。

    他說,至於花燈藝術展覽,則從9月1日至30日傍晚6時至晚上10時,在怡保育才國中舉辦;而建築機械商展會定於9月15日至17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在育才國中舉辦。

    另外,9月16日上午6時至9時,該總會將在怡保萬裏望升旗山舉辦馬來西亞日登山活動,預計有2000名學生參與。

    辛富明昨天在該總會總部召開記者會,指該會9月份活動滿滿。

    他說,9月16日下午2時至5時在深齋獨中舉行霹靂建造行之百年慶午宴;17日上午9時至中午12時在怡東大酒店舉行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常年大會。

    該會將於下個月到中國長沙參與商展取經,也會到山東魯班紀念館洽談文物租借及後期的魯班紀念館設立。

    「我希望在一個月把上述活動的全部攤位、登山名額、午宴的150個桌席賣完。」

    此次系列活動的協辦及贊助單位包括霹靂中華大會堂、霹靂中華總商會、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霹靂水喉公會、霹靂建築商公會、怡保育才國中、深齋獨中、馬來西亞重型建築機械業主公會、馬來西亞建築商總會、山東魯班紀念館、山東省建築業協會、怡東大酒店及法國酒店。

    出席者有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梁乾強、名譽顧問拿督謝祚永、王明聰、法律顧問拿督黎永威、第二副會長梁萬利、 政府事務咨詢委員會主任符績理、霹靂建造行會長李裕坤、雪隆建造行主席蔡漢龍、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副秘書長劉偉俊、財政吳鈺訢等。

    總會網頁啟用

    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總會長拿督黃東春說,該總會網頁(https://umca.org.my/ )即日起開始啟用,方便宣傳及推廣建造行業,同時為業界提供更多交流與合作機會的便利,希望會員善用。

    他也提到 ,上述大型活動是由全國20間建造行屬會協辦。


    商展料上千業者參與

    馬來西亞重型建築機械業主公會主席兼籌委會建築機械商展會主任梁富耀預料,商展會吸引上千的建築業者參與。

    「希望商展會吸引各建築廠商、海外機械廠商參與和諮詢,尤其是最新的建築機械和設備,高質量的建材及最先進的技術和解決方案。」

    燈會主題「百年傳承」

    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副主席鄭翰聲透露,此次燈會主題為「百年傳承,璀璨未來」,由中國、臺灣、本地百種花燈組成,主題燈區包括西遊記、海底世界、阿拉丁神燈等。

    他說,燈會將展示傳統和現代化花燈,也有系列講座、文化交流、工藝展示等,展現霹靂建造行的百年歷史、創新精神及未來發展潛能。

    霹靂建造行百年慶典「山城魯班百年宴,同歡國慶鬧中秋「的宗旨是歡慶國慶日、中秋節、慶祝馬來西亞日、弘揚愛國精神、魯班文化、各民族美食文化、促進民族親善和睦、融合多元民族文化。

    (原題:配合霹靂建造行百年慶 建造行聯總9月辦多項活動;原載:2023年04月19日南洋商報;图说: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馬來西亞重型建築機械業主公會、馬來西亞花燈藝術協會代表出席霹靂建造行百年慶典記者會。前排左起李裕坤、梁乾強、蔡漢龍、梁萬利、黃東春、辛富明、梁富耀、鄭翰聲、王明聰及黎永威。)

  • Suyuu


    马来歌谣Dondang Sayang列世界非物质文遗

    (马六甲30日讯)马六甲马来传统歌谣Dondang Sayang申报成功,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24个缔约国组成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本月26日至12月1日在毛里求斯首都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国际会议中心(SVICC)召开的第13届会议,并于昨日宣布Dondang Sayang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甲州文化表演

    Dondang Sayang马来传统歌谣是于去年3月31日,由国家文物遗产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申报,并交由该委员会审核及讨论是否符合资格。

    出席该会议的大马代表为国家文物遗产局总监再纳伊布拉欣,其他成员还包括甲州旅游、文化及文物行政议员拿督贾拉尼、马六甲博物院机构总经理拿督卡米斯。

    大马代表团在会上见证该委员会在宣布这项消息时感到高兴。贾拉尼在会上致词时表示感谢,并强调将大力宣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来传统歌谣是甲州马来人、峇峇娘惹、葡萄牙后裔及遮迪后裔的传统文化表演之一,歌词内容不仅限于爱情,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受,在吟唱会时会弹奏乐器加上简单舞蹈动作。

    马六甲博物院机构今年内透过旅游及文化部的拨款,与推广文化相关单位,在州内多间博物馆举办超过10场的马来传统歌谣表演,让前来观光的游客欣赏。

    15世纪爱情民谣

    马来传统歌谣Dondang Sayang起源于15世纪的马六甲苏丹统治时期,在葡萄牙统治时期也仍盛行。

    通常由一对男女即兴对唱,因此也是爱情民谣,主要结合诗文与音乐来进行创作。

    所使用的乐器为马来传统及西洋乐器,包括小提琴,锣和2或3个单面鼓(rebana)

    歌词内容不仅局限于爱情,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感受,吟唱时可配合音乐节奏起舞。(原載:2018年11月30日 东方日报

  • Suyuu


    (續上)互动体验 让渔盐文化代代相传

    本届蛤蜊节的“美得城阳”市集不仅邀请了城阳区特色非遗手工艺品进行现场展示和售卖,还专门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让市民游客亲手参与制作,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作为古代山东海盐的主要产地之一,红岛地区的居民们一直崇尚渔盐文化,至今有着拜祭渔祖和盐宗的习俗。这两位祖师爷对于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来说略显陌生,但对于世世代代以晒盐、捕鱼为生的红岛人而言却是再熟悉不过。

    据《易经·易辞下》篇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做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据考证,中国渔业发源于炎黄时代的东夷部落,部落首领郎君氏在胶州湾北部教人们结网造船、出海捕鱼,被后人尊为“渔祖”。传说中,渔祖郎君氏曾在红岛的海滩上结出第一张渔网,而盐宗夙沙氏则在这里煮海为盐。

    “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嘛织渔网……”一身蓝底白花渔家姑娘装扮的王竹红今年已经60多岁了,但每当织起渔网,她总忍不住哼起这首熟悉的歌谣。在蛤蜊节渔网编结体验区,细长的梭子在她手中灵活地翻飞,绿色的渔网一点点展露出它的模样。“小时候七八岁就在家里帮忙织渔网,那时候经常晚上点着煤油灯织,家里父辈们都外出打渔,留在家里的妇女小孩就要忙着织渔网。”这样的生活景象,是老辈红岛人的儿时记忆。如今,渔网早已实现机械化制作,用梭子穿针走线制作渔网的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我们想让更多的小孩子了解这门手艺,知道先辈们是怎么生活的,这个不能忘。”

    在木板年画体验区,游客亲手体验涂墨、铺纸、拓印的传统年画制作过程。这些木板年画的图案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完整展现了青云晨钟、虎首古洞、东山晨曦、千佛观雪、万丈远眺、西岭归帆、草场银海、鹰嘴听潮的“红岛八景”。体验区负责人说,“老人们对红岛八景都比较了解,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得比较少,通过这种互动的形式,让参与的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同时也更好地宣传了我们红岛宜人的风光。”

    渔网编织和木板年画体验项目都来自国家级AAA级景区韩家民俗村。这个新兴旅游度假景区以深耕民俗风情、追溯历史渊源为主要特色,其中的渔盐民俗文化展厅通过一幅幅壁画将一幅壮阔的渔民生活变迁史展现在人们眼前。

    两小时售罄 舌尖上的城阳受欢迎

    产自城阳的各类非遗美食也汇聚在本届蛤蜊节。省级非遗老字号鑫复盛周钦公流亭猪蹄传承160余年,肉质筋道、香而不腻。上马一卤鲜保留着地产海货的原滋原味,让人回忆起童年的味道。上马花饽饽精制细作,着色不粉不浓……一个个传统美食勾动着饕客们的食欲。

  • Suyuu


    贺璐阳:非遗手造走进蛤蜊节青岛
    ·
    展示渔盐文化丰富内涵

    挖蛤蜊、逛大集、品美食、赏非遗……活力城阳之“蛤蜊・潮” ——第十七届青岛城阳红岛蛤蜊节正在火热进行,优美的海岛风光与人文艺术深度融合,赋予本届蛤蜊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丰富的非遗展示体验项目更是让游客感受到了当地渔盐文化的独特魅力。

    记者了解到,本届蛤蜊节于5月28日至6月5日在青岛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西南岛)举办,其中,通过深度整合城阳产业与资源优势、民俗文化,创造性推出“美得城阳”(Made in Chengyang)作为城阳的对外宣传IP,主要用于推介本地的农副产品、制造业、民俗非遗等,并通过现场展示、一系列的美育公教活动,助力本土农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挖掘与传播在地文化,提升地域文化自信,推动在地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创新呈现 老手艺遇上新时尚

    起源于胶东地区的“喜盒子”是城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其谐音“和合有子”,在当地也叫“小礼盒子”,是胶东人家婚嫁时必备的用具。上世纪80 年代前,“喜盒子”是当地姑娘结婚时少不了的一件嫁妆,娘家人要请本地的“伎俩人”帮忙糊一对“喜盒子”,结婚时,里面放上镜子、梳子、点心、糖三角等,再压上一对鱼榼花,寓意着甜甜蜜蜜、年年有余。“喜盒子”的制作工艺复杂,先要用柳木片弯成圈,再用旧席子做顶盖和圆底,然后用旧报纸和布片进行裱糊,糊好了彩纸,就开始剪“盒子顶”“盒子边”,就是创作剪纸,粘贴在盒盖和盒边上,剪纸的纹样一般是龙凤呈祥、喜上梅梢、双喜临门、福在眼前、连年有余等,以黑色剪纸居多。最后把给喜盒子扎上大花包袱皮,一件作品才算最终完成。

    “喜盒子”的传承人郝青青是土生土长的红岛人,参加过多届红岛蛤蜊节,而今年的蛤蜊节让她感觉焕然一新,最直观的印象就是充满了青春和活力,这也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通过今年这个年轻、时尚的蛤蜊节,不仅是让大家了解我们这项老手艺,也让我们手艺人去了解现在年轻人的喜好,创作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作品。” (2022-05-31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王芮;见习记者、何欣怡青岛报道)

  • Suyuu


    习近平讲故事:久久不见久久见


    仲春时节的海南,山青海碧,日暖风轻。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各国嘉宾汇聚一堂,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海南有一首民歌唱道:“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今天,有机会在此同各位新老朋友见面,我感到十分高兴。

    ——摘自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8年4月10日)

    背景资料: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用海南方言演唱的歌曲,创作灵感来源于黎族聚居区的民歌,歌词婉转、深情,旋律美妙、动人,是琼州大地广为传唱的经典。

    这首歌是由有着“海南王洛宾”之称的谢文经在海南民间采风时创作的。

    据报道,上个世纪50年代初开始,广东民族歌舞团民歌歌手谢文经,与李超然、陈元甫、韩应畴、潘克等人组成音乐创作组,深入海南黎村苗寨采风。在那个没有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设备的年代,他们通过民间歌手的心传口授,一句一字地跟着学唱、记谱,再进行改编创作,最后再搬到舞台上唱,或者灌制唱片。

    1979年,谢文经再到五指山市水满乡采风,当地民歌手王贵安看到他非常热情,拍着他的背说:“呀,文经啊,你来了,真是久久不见久久见哦。”谢文经脱口而出接话道:“久久相见才有味嘛!”远处是巍峨的五指山,近处是久久未见的好朋友,谢文经被这一美好瞬间所打动,于是便有了创作这首歌的灵感。

    1986年,谢文经在首届“三月三”节庆活动中清唱这首歌后,这首歌迅速得以传唱。在海南中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人们在节庆活动和日常劳作中,都会情不自禁哼唱起这首民歌。至今,这首歌仍然是介绍海南音乐文化的窗口之一。(2018年04月12日;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歌词全文

    久久不见久久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妹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妹哎
    见到阿妹心欢喜 阿妹哎
    久久不见久久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哥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哥哎
    见到阿哥心欢喜 阿哥哎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哥(妹)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哥(妹)哎
    见到阿哥(妹)心欢喜 阿哥(妹)哎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
    久久相见才有味 阿哥(妹)哎
    好久不见真想见 阿哥(妹)哎
    见到阿哥(妹)心欢喜 阿哥(妹)哎
    见到阿哥(妹)心欢喜 阿哥(妹)哎
    阿哥(妹)哎

  • Suyuu


    重聚人氣,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多家華團到訪華人老街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道,馬來西亞馬六甲56個華團及企業2021年3月13日傍晚浩浩盪盪到訪雞場街文化坊,爲雞場街振興計劃掀開熱鬧的頁章,使寂靜已久的文化坊重現人氣。

    在雞場街文化坊工委會邀請下,鄉團、宗祠、會館、廟宇、組織和企業代表齊聚雞場街,以實際行動爲商家和小販打氣。

    雞場街文化坊工委會副主席顏天祿表示,隨着甲州已進入複原期行管令,雞場街自1月10日起被迫暫停營業2個月後,今已恢複營業。此次獲得甲州逾50個社團組織以及熱心企業拉隊到訪觀光,展現了“馬六甲人支持馬六甲”的精神,身體力行助力老街振興計劃。“由於疫情影響,許多商家小販無法營業,失去收入,然而雞場街是重要的華人堡壘區,所以在麵對這樣的危機時,我們要衆誌成城,團結一緻來振興老街。”

    他説,雞場街文化坊自創立迄今已有20年,這些日子有賴各界人士包括當地社團組織以及熱心企業的支持與配合,將這座老街區打造成爲舉世聞名的旅遊地標之一。

    馬六甲海南會館副主席黃守群表示,雞場街文化坊需要文化的元素,所以會館鄉團活動及舞獅表演肯定爲文化加分,可以跨州或跨國後,雞場街肯定會恢複繁榮。他希望會館鄉團也繼續帶動文化活動,“譬如海南會館之前每逢週末都有的排舞活動,是民間文化之一,也是遊客到來希望感受到的風土民情之一。”

    首飾業者陸宇培表示,雞場街有舉辦這類活動肯定可以帶動人氣和熱鬧氣氛,也緩和業者沮喪已久的心情。

    海南會館理事李際經表示,此次華團到訪觀光,加上舞獅表演的文化習俗活動,讓市民有參與和觀賞的機會,髮揚和傳承文化之餘,也可以喚醒大家對雞場街的記憶。(2021-03-15)

  • Suyuu


    客家福建釋前嫌大伯公無籍貫之分

    一句“大伯公不再有客家人和福建人之分”,檳州華社歷史上不同籍貫人士之間百年矛盾,頓時烟消雲散。

    丹絨道光海珠嶼五屬大伯公廟會長胡茂梁週日(1月31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特別宣佈以後檳州不再有客家人大伯公和福建人大伯公之分。

    信奉大伯公的檳州不同籍貫人士,在此之前已有冰釋前嫌的共識。

    破120年紀錄海珠嶼參加遊行

    較早時,設於市區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的寶福社早已宣佈,他們每逢虎年,即每12年舉行一次的“大伯公香花車大遊行”於來臨的大年15舉行,海珠嶼大伯公廟這次破過去120年的紀錄,有史以來首次派出花車參加他們的大遊行。

    大伯公也叫福德正神。人們相信大伯公經常化身爲老虎,故老虎也叫大伯公。本頭公巷大伯公每逢虎年出遊,是檳州華社的一大盛事,可是作爲檳州大伯公信仰源頭的海珠嶼大伯公廟,卻從來不派花車參與其盛。

    比如來臨虎年大遊行,至截稿時爲止已有56個團體報名參加,可見檳城人對它的重視。海珠嶼大伯公過去從不派花車參與出遊,這次則破天荒參加,其實就是這兩個信仰大伯公的社群言歸於好的跡象。

    爭海珠嶼大伯公廟擁有權
    百年官司客家人勝利

    檳城的客家人和福建閩南人之間的嫌隙,須從海珠嶼大伯公廟是早期華人秘密會社歃血爲盟地點的歷史因素説起。它原本是不同籍貫人士共用的地方,後來發生了擁有權之爭。

    100年前雙方的官司,最後打到了英國倫敦樞密院,最後的判決是客家人勝利,不過必須讓福建人於每年的年十二至年十五使用海珠嶼大伯公廟,進行請火預測經濟儀式。

    有句話説“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福建閩南人的大伯公誕落在農曆正月15,而客家人的大伯公誕是農曆二月十五日。而,海珠嶼當地華人的大伯公誕爲八月十五。

    各籍貫人重視請火儀式

    中國福建也有客家人,福建主要的族群閩南人每年年15晚在海珠嶼大伯公廟進行請火儀式,並以燃燒的香頭火勢預測來年檳州的經濟和全國經濟運程。

    這項預測經濟走勢的儀式,受到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各籍貫人士重視,前任首席部長敦林蒼佑更是特別重視它,原因是它關係到民情反應。

    由於福建閩南人大伯公請火預測經濟太過轟動,許多不知就裡的人還以爲它是閩南人的神廟。

    海珠嶼大伯公廟後山,良好的保存了本地最早的大伯公張理墳墓。張理本身是客家人,人們向來認爲南洋華人“發明”的“唐番土地神”大伯公就是張理。

    後來學者髮現印尼擁有比檳城開埠史更早的大伯公廟,推翻了張理是南洋大伯公源頭的論調。或許,隻能説張理是馬來半島最早的大伯公。


    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
    內設4兄弟組織

    位於本頭公巷福德正神廟的雙層廟宇建於1850年,內設4個兄弟組織,即同慶社、寶福社、清和社和福建公司。

    它的前身是1844年成立的秘密會社建德堂,即俗稱大伯公會的總部。

    人們都知道它是福建人的大伯公廟。它見証了檳城福建籍貫人士的奮鬥歷i程,是1867年檳城大暴動的重要曆史現場。當年8月,檳城經曆了10天的大暴亂,導緻3000人傷亡。

    建德堂匾額刻無頭人像

    檳城大暴動涉及華巫印三大民族,當年敵對的雙方,卻是如目前的國陣和反對黨聯盟般,各自包含三大民族。以福建籍貫人士爲主的建德堂,聯合了友族的紅旗會,而大火並的另一方是與友族白旗會結盟的廣東人爲主秘密會社義興公司。

    建德堂黨徒在火並之前,會先在神廟的總部拜祭“血腥大伯公”,這尊大伯公金身目前仍在廟裡接受信徒的香火。

    另一件見証曆史的文物,是曾經成爲禁品的建德堂匾額。它上麵雕刻的無頭人像,其實是紀唸在火並犧牲的領袖和黨徒。

    平章堂化解檳華社內哄

    雙方大火並的結果,催生了通過廣福宮,即俗稱的觀音亭進行調解的平章堂,成功化解了檳榔嶼華社的內哄。平章堂便是如今的華社最高機構檳州華人大會堂前身。

    檳榔嶼華社互相拚殺的曆史成爲過去,大矛盾去除了,一些背負沉重曆史包袱的小矛盾仍然存在,比如大伯公的客家人和閩南人之分。

    或許是大伯公顯靈,在屬於祂的虎年,讓華社的這一樁宿怨化爲烏有。(1.2.2010 地方 - 大北馬 | 星洲網)

  • Suyuu


    永新華多元發力解鎖非遺新經濟4.0版本·全面擁抱萬億産業


    永新華帶領非遺正式跨入4.0非遺新經濟時代,以數字、科技、産業和資本全面構建非遺生態體系。在永新華多年的堅持和探索下,非遺逐漸裂變融入大衆日常生活,從傳承人孤獨地維系非遺技藝到非遺爲核心的國潮爆紅,非遺的發展勢頭已是天翻地覆地巨變。而永新華恰是打響這場“非遺翻身戰”的重要引領力量。

    站在當下回望非遺傳承和保護之路,非遺的發展已經走過荒野,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越來越多的力量參與到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其中,永新華帶領非遺刻畫出的四個發展時代尤爲清晰。

    從1.0時代的非遺文創到2.0時代的匠心匠藝,再到3.0時代的非遺産業化,永新華逐步構築起一個相對完整,具備內生動力的非遺發展生態,覆蓋非遺創新聯盟、非遺體驗園、線上商城等,更重要的是非遺開始零距離面向大衆。

    但同時,傳統文化等待重啟的規模不斷增大,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對非遺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截至2020年12月,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總數達到42項,成爲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

    非遺如何更好地跟更貼近時代發展的領域融合?如何讓非遺獲得更好地自驅動力?如何藉力資本力量助推非遺傳承和保護?

    永新華開創3.0非遺産業化時代後,又面臨新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獨具永新華特色的非遺新經濟4.0版本應運而生。

    在永新華首創的非遺新經濟4.0版本中,數字、科技、産業和資本等最前沿的行業和模式都被深入糅合到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中,以多渠道多行業的發展動力實現非遺産品化、渠道、用戶體驗和競爭力的全面提昇,真正構建起非遺生態體系。

    非遺新經濟4.0版本將掀起萬億級市場的發展巨浪。《中國非遺及其産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全國非遺産業規模突破1.4萬億,且發展勢頭強勁。

    從非遺1.0到4.0新經濟版本,永新華堅持不懈爲非遺傳承和保護探尋新路徑,挖掘發展新動能,在非遺發展鏈條上發揮價值能量,永新華已經成爲非遺傳承發展路徑上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同時,永新華非遺新經濟4.0版本也將重塑非遺領域,爲非遺發展帶來新方向和新思路。(來源:財訊網 2021-12-30 )

  • Suyuu


    陳明發〈從《聊齋誌異》到《羅剎海市》的文化現象〉

    中國“農民歌手”刀郎,從歌壇消失後十餘年,近日又回來了。

    當年他以一首《2022年的第一場雪》,迅速走紅海內外中文歌壇。單單正版唱碟就賣了250萬張,比當時正當紅的週傑倫還高。(有人估計,若加上翻版,這數字恐怕要翻十倍)

    可是,由於中國樂壇四人幫的排擠,他失意地從退出了江湖。

    誰知道,當他上星期提刀重歸推出《山歌寥哉》新專輯,其中一首《羅剎海市》的網上聆聽人數,一夜之間竟然破億;一個星期過十億,更別談以百萬計算的留言與好評。

    這首歌曲取材自清代蒲鬆齡著作的《聊齋誌異》一則故事,對一般人來説,詞義實在不容易明白。可是,刀郎對準了民間心聲,一下子就火爆了。

    逐句歌詞來明白這首歌,對有意從古代經典吸取文化能量的創作人,能得到一個正麵的啟髮:

    文化資源永遠不過時,與個人才華結合得好,更能有力回應時代的脈搏,與廣大民間共創者一起呼吸。

    這兩天,看見中國各領域表演者,以本身的藝術專業種類來挺刀郎,包括快版相聲、越劇、昆曲、京劇、豫劇、當然還有“中國好聲音”那些把關的樂閥最不屑、最進不了殿堂的草根歌唱場合。

    非汉语版本的也已经有粵曲、閩南、吳語 、英語 、日語 、越南版、朝鮮語与俄語。

    來跟刀郎學點藉聊齋的藝術視角,看見小至歌壇,大至人類命運的百般怪象。


    剖析刀郎2023年新歌《羅剎海市》

    第一篇: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2023-1

    第二篇: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2023-2

    第三篇:https://iconada.tv/profiles/blogs/2023-3

  • Suyuu


    徐藝真·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於工業遺產中的實踐


    前言

    2011 年,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發表了世界遺產的未來趨勢:表示保護世界遺產不再僅止於「貴族式」、代表上層階級的文化遺產,而是擴展至影響當代最為重要的系列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具有對全世界人類生活影響的普世性價值;記錄著過去工業革命的輝煌歷史,並徹底改變了當今生活的面貌,是帶領全體人類前往美好時代的偉大印證,所以的確是值得保存並不斷傳誦其歷史意義和價值的重要文化遺產項目。

    回顧工業遺產(Industrial Heritages)過去五十年的發展歷史,英國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1959 年英國第一屆全國工業考古學研討會(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rchaeology)上,明確指出政府必須協助國家的工業遺產研究,並將工業遺產視為值得被保存的歷史財產,成立遺產獎券基金(The Heritage Lottery Fund, HLF),以及在大學進行專門的工業遺產再生研究;並於1973 年開始,積極提倡讓工業地景進入世界遺產的名列之一,間接促成了日後「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ICCIH,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的產生。(全文) (見:徐藝真〈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3 章 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於工業遺產中的實踐―以世界遺產英國鐵橋谷(Ironbridge)為例)

    延續閱讀:

    《藝頻道》電影達人

    英國實習體驗書寫

    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

    文創觀光發展

    愛墾營銷慕課

  • Suyuu

    辛富明透露,文化大匯演包括三所學校呈現的表演、精武體育會的高樁獅、來自吉蘭丹的皮影戲、陀螺等演出。

    他説,接近中秋節的9月第5個星期,建造行和怡保中國精武體育

    會聯辦燈籠製作比賽,獎金逾1萬令吉,反應非常好,每天有接獲很多作品;主辦方將在929日、30日收集作品,30日進行評分,101日頒獎。

    辛富明呼籲大衆踴躍出席參加精彩活動,還能在餐車消費享用美食。

    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總會長拿督黃東春表示,21個建造行屬行組織成總會,一路來沒有辦過大型活動,此次是第一次在霹靂有大型活動,祝願霹靂建造行成功舉辦活動。

    他説,建造行是建築行業,爲國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現在很多建築原料一直漲價,建造行希望政府能夠協助業界解決。

    霹靂中華大會堂秘書長余基指出,魯班文化節是以民間團體的組織力量舉辦,是近年來比較少見的大型文化活動,霹華堂希望人們積極參與。

    “建造行投下了很多的心血,讓大家認識魯班文化,傳承此優良的傳統文化。”

    他表示,魯班是一號人物,是一個行業的至尊,並不是神,有很多行業和魯班有關係,在魯班日的時候會祭拜或敬仰。

    他強調,魯班節不是宗教活動,純粹是一項文化活動,歡迎各族、各信仰的人士參與。

    出席記者會者包括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名譽會長梁乾強、第一副會長拿督伍漢勳、霹靂建造行名譽顧問周淙富、會長李裕坤、財政梁晉誠、近打獅子會會長何淑芬。(原載:https://umca.org.my/

  • Suyuu


    配合霹靂建造行百年會慶,母會辦魯班文化節

    魯班文化館將展出魯班發明的工具,讓人期待。

    (怡保202392日訊)由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主催,配合霹靂建造行百年會慶,於今年9月在怡保舉辦一繫列精彩活動包括2023年魯班文化節、花燈藝術展覽、建築機械商展會、登山愛國運動及百年慶宴嘉年華會,邀民衆踴躍出席,入場免費。

    主要活動場地在怡保育才華中草場,系列活動在整個9月的每逢星期五至日輪番呈現,從颱灣運來組裝的花燈共10組,目前還在如火如荼地組裝中,而魯班文化館也正密集籌備着,已完成了60%;活動的重頭戲落在915日至17日這3天,早上9時至傍晚6時去舉行魯班文化節。

    花燈展在9月的每逢週末傍晚6時至晚上10時展出;建築機械商展會則是1517日早上10時至晚上10時,這兩項展會皆在育才華中舉行。

    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總秘書兼霹靂建造行總務辛富明昨晚在花燈試亮儀式前的推介禮上表示,此次活動籌備了一年。舉辦魯班文化節的目的是要傳承,把魯班在戰國時期發明的很多的工具如弓箭、馬車、雲梯等展示出來。

    他説,山東滕州的魯班紀念館給了霹靂建造行40樣非常珍貴的工具展示。

    辛富明説,首兩個星期要把氣氛炒熱起來,有兩個歌唱比賽,分別是這個星期的12歲以下兒童比賽、下個星期的38歲以上歌唱比賽。

    915日下午3時至5時在怡東大酒店舉行中央委員會會議,西馬和東馬、外國包括中國、新加坡等將出席。15日晚上有3小時的粵劇表演,萬勿錯過。

    辛富明説,15日中午12時會在育才華中進行魯班敬仰儀式,由山東省滕州魯班紀唸館科長主持,有2位科長1位館長出席;總會將頒髮40個魯班獎予在總會服務逾30年者。

    他説,山東省建築業協會、魯班紀念館、馬來西亞建造行聯合總會三造將籤署備忘錄“傳承魯班文化協議書”,計劃在馬來西亞打造魯班文化館

    “我們想把魯班的歷史、傳承的工具傳承下去。協議書籤署後,我們將落實一些項目。

    他説,山東建築業協會將派出20名代表出席14日至20日的系列活動,出席者在中國都是相當有名的建築業商家;在中國也有魯班獎,尤其是在山東。

  • Suyuu


    馬来西亞第一届魯班文化節

    魯班文化節是以中國古代著名工匠魯班命名的文化活動,主要是爲了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手工藝術的魅力,同時也是爲了推動魯班文化和手工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魯班文化節通常包括以下活動:展覽魯班的歷史、故事和發明工具、詳細介紹魯班的背後故事和工績、展示傳統手工藝品、舉辦手工藝品比賽和表演、召開論壇和研討會等。

    魯班文化節的舉辦,具有以下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魯班文化節有助於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手工藝術的發展。魯班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通過魯班文化節,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卓越和精髓,從而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同時,魯班文化節也爲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展示和交流平台。

    其次,魯班文化節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舉辦魯班文化節能夠吸引更多的遊客和觀衆前來參觀和觀賞,從而增加當地旅遊業和文化産業的收入。同時,魯班文化節也有助於推動當地傳統手工藝品産業的發展,提高當地手工藝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價值,有助於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第三,魯班文化節能夠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魯班文化節是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平台,通過這一平台,能夠讓更多的人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卓越,增強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同時,魯班文化節也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有助於促進文化交流和合作。

    第四,魯班文化節弘揚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魯班文化節展示了中國傳統工匠文化的卓越,弘揚了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推動了社會對工匠的尊重和重視。在魯班文化節上,觀衆能夠看到傳統手工藝品的精湛工藝和藝術價值,了解工匠的辛勤付出和智慧創造,從而加深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和理解。同時,魯班文化節也有助於培養年輕一代對工匠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促進工匠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魯班文化節作爲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活動,已經成爲中國傳統文化和手工藝品的重要展示和交流平台,也是中國文化和手工藝品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在未來,魯班文化節將繼續發揮其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發展、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等重要作用,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原載:https://umca.org.my

    延續閱讀:

    霹靂建造行百年會慶

    魯班工坊

    魯班精神人物

    文化特區(西海岸)

    文化特區(東海岸)

  • Suyuu


    文化“一带一路”10週年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的重要支撐和保障。10月17日至18日,備受矚目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之際的重要活動,迎來了14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還有1200多名國外媒體記者。眾多國際嘉賓的到來也讓高峰論壇成為一次文化交流的盛宴。

    舞劇《五星出東方》、民族管弦樂《絲綢之路》、音樂劇《飛天》……十年來,藝術舞臺上以「一帶一路」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絲路上的聲聲駝鈴、碧海中的帆檣舟楫,早已成為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靈感來源,湧現了多部叫得響、傳得開,有筋骨、有溫度的精品力作,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不斷深入。

    為了向國際友人展現更加真實與鮮活的中國形象,10月15日,由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演藝之都」主題采訪活動走進北京天橋劇場,來自美國蓋帝圖像、日本朝日新聞等21家中外媒體的34名記者欣賞了由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帶來的芭蕾舞劇《世紀》。

    當記者走進劇場時,映入眼簾的是舞臺上巨大的宇宙天體形象,一瞬間將人們帶入遼遠無垠的星空之中,仿佛即將開啟一場與時空的對話。中央芭蕾舞團自1959年成立以來就是對外文化交流中最為亮麗的名片之一。芭蕾舞劇《世紀》則是以芭蕾這一國際藝術語匯講述中國故事的代表性劇目。本場演出在中央芭蕾舞團交響樂團指揮家譚利華的執棒下,由樂團首席王小毛領銜,特邀鋼琴家譚小棠擔綱獨奏。舞臺上,中央芭蕾舞團的藝術家化身為躍動的音符,將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填海、誇父追日的寓意、精神娓娓道來,在音樂與舞蹈水乳交融的深情演繹中,再現了氣壯山河的中華文明和深厚磅礴的民族精神。

    十年來,「一帶一路」在各參與方共同努力下,已成為實現共同發展的重要合作平臺,激蕩起日益廣泛的全球共鳴。作為本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地,北京的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受到外國媒體的廣泛關註。近年來,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走出去與引進來並舉,不斷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在共建「一帶一路」中不斷創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豐碩成果。

    10月16日,記者跟隨采訪團探訪了金臺·共享際文化產業園和隆福寺文化街區,體驗到北京傳統文化與潮流文化融合共生的嶄新面貌。很多外國記者表示,希望將北京文化街區改造的成功經驗介紹到自己的國家,加強城市文化建設的交流與借鑒,促進本國城市文化的塑造。

    在金臺·共享際園區內,不僅有新潮的復合藝術空間「夢辦Oneiro Space」,還有陳列著精心裝裱百餘種中國傳統手工紙樣式的工作室「我是楮先生」首店;在隆福寺文創園,從更讀書社到隆福美術館,從頂樓的傳統建築到「網紅」咖啡館、酒吧,各樣潮流商鋪展現著古老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呈現出別樣的風采。

    「數字絲綢之路」是數字經濟發展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在數字時代提出的推動人類共同發展的新方案。毋庸置疑,科技賦能文化發展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新的重要推動力。10月17日,位於國家會議中心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新聞中心正式運營。令人驚喜的是,新聞中心內每一處場景無不體現著科技與文化的交融。

    在科技文化互動展示區,8K超高清半環繞三折式大屏上,播放著以3D建模仿真手段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北京城市副中心、中關村科技園區等標誌性場景,讓中外記者可以從空中、地面等不同視角遨遊北京、合影打卡;在人工智能創作體驗項目中,中外記者可以在屏幕上隨意作畫,人工智能將繪畫元素生成一幅獨特的中國山水畫;記者還可以拍照生成自己身在正乙祠戲樓、首鋼園等北京地標的視頻短片。

    非遺互動體驗區是最受外國記者喜歡的展示區域。這裏精選了景泰藍製作、木版水印、彩塑京劇臉譜、仿古瓷製作、京式旗袍傳統製作、同仁堂中醫文化等非遺項目展示,並設計了新潮的文創商品製作體驗環節,讓外國記者看到中國的古老技藝在當代社會中的活態傳承,感受到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的當代中國文化魅力。(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10-18)

  • Suyuu


    回應王琪瑛的〈吃馆子的心得〉


    欄主FoodLink:談到飲食創業者花很多錢在裝璜,我也發現到這點。裝璜得美美的,拍起社媒照片自然很看好,可以贏得讚多多。但味覺的事最根本的,是事物好吃,地方舒適、態度友善。而且,一直保持品質。

    歐國輝Whatsapp:我在大同集團做過總經理,前後五年。管理着68間餐館(大同酒樓25間、大同粥麵家、意大利餐館、日本餐館、法國餐館KLCC、牛排屋、Gloria Jeans咖啡連鎖、月餅、餐宴到會等等)。

    集团在4個國家都有生意:大馬、新加坡、泰國曼谷和中國上海。

    我也是由國際中餐烹饪協會(北京)的合格國際烹饪評委,有出任過多個中餐廚師比賽的評判。一家餐館的成功因素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成本控制,産品(食物)選擇,創新,服務,包裝(裝修、環境),地點與廚師等。

    程元佑回應:店主本身的厨藝不外求,可親身去廣州、上海或北京學師。還有一個辦法,到台灣及香港各地餐館走走,看看那一家生意最好及顧客人潮衆多? 找機會向老闾表明心意,拜他的廚師學藝及付上學費等費用!學好一手好功夫,才回國開餐舘做生意,成功几率就高!

    在我福州鄉下,某店主高佬曾遠赴台灣學烹饪小食爲期一年,回到鎮上生意客似雲來!

    要說調味方面,台灣及香港餐飲業者比較高明,畢竟他們有着傳承百年的厨房秘訣。那些特許加盟經營的外来餐館,不僅打不倒他們,還得向他們偷師。

    舉個例子,大家素聞好吃的King Burger, 我在香港就吃到紅燒豬肉的漢堡包王。一手拿著漢堡包放進嘴裏咬一口,嚼一嚼,再吸一口另一隻手拿的冰凍,真有人生幾何。吃完了,才想起應該先拍張照作紀念。

    當然,中國也有北京鴨漢堡包,我没吃過。但我頭一回去參觀北京天安門時,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博士宗親曾請我吃全聚德北京烤鴨!好吃得不必說了。

    回想起来,
    我在2015上樓去赴約,裏面裝修精致美觀,古色古香。

    那天是10月
    1日中國國慶日,人山人海。從天安門其中一個地鐵站出来,人擠人,一眼望去全是人頭。

    必須在早上天未亮之前就去排隊,才可能買到門票進天安門。幸好我抵步時,我的一位博士程氏宗親巳買好票,馬上就可以進入,否則就趕不上觀禮了。

    欄主:紅燒魚肉漢堡包,應該也會很好吃。這是很多人很多人所不知道的“飲食美學”——尊敬當地人的飲食習慣。還沒有呢,我只是猜測。因爲麥當勞已經有魚柳堡,可考慮開發中華式紅燒魚肉漢堡包。本地的冷凍食品集團相信可提供紅燒魚柳的成品。


    有關宗親會

    說回來,我的程門老祖宗,在天有靈,使我在大陸的土產生意上,遇見好多貴人及正派經营的男女。

    有人說,大陸疫後的經濟狀况没想像中的好。但是,不管是風是雨,是豔陽好日子,我們都是親戚。不是爲了賣燕窩、賣貓山王才在一起。在神州最困難的時候,我們的爺爺奶奶都從沒放棄家鄉親人。我们這一代也一樣。

    也就是這段曆史,大陸親友都對大馬華人特別好感及另眼相待。

    欄主問道,你還記得祖上在1960年代照應中國鄉親的事迹嗎?答:那時候,我還在小學,但記得每當我爺爺啓程中國,都會順途帶上腳車及瑞士手表等,回到鄉下送給有需要幫助的親人。有個時期,連舊衣服都帶上,回鄉下送給人家!

    回到中國近期經濟發展開始放緩的現象,别忽略了華人傳統美德,節儉興家的傳統。量入而出,優先照顧家中老幼三餐,著重日常必需用品,日子只是没此前的鬆動,大家不會太在乎又辛苦一些年歲。

    我是大馬程氏宗親會發起人。後来還把我們的立會章程和中國許多地方的宗親分享,他們稍微根據國情做點修改就順利成立本身的宗親會,方便與全球宗親聯系。

    我的手機裏現有近十個全球程氏宗親交流的社媒平台。偶爾,他們會說:“我們夢裏有彼此。”

    欄主:這是大馬姓氏宗親會不能省略的一筆。尊敬歷史。

    回想當初2008年,實兆遠程氏宗親來見我,商討成立曼絨程氏宗親會。我告訴他們,因爲我們大馬程氏人數有限,先成立母會,往後再分立支會。 衆人聽了都沒意見,我隨後就著手籌備文書工作,並獲選爲馬來西亞程氏宗親會,創會總秘書!

    爲了提高創會熱潮,我也特別邀請當吋中國駐馬大使程永華宗長成爲顧問,並征求其同意爲我們創會開幕儀式主持人! 可惜他不久之後就被調回大陸,前往日本做大使!
    于是請到了前雪華堂主席,即丹斯里顔清文律師爲我們見證首屆委員就職禮!

    當然,其中程大使也安排他的姓黃秘書爲我處理貨品入境事務。可說是我也因而遇到赴華從商第一位貴人。

  • Suyuu


    淡马鲁河畔一日市集拟申遗

    (淡马鲁17日讯)淡马鲁河畔一日市集(Pekan Sehari)拥有历史和独特性,彭亨州政府拟将申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彭州大臣拿督斯里旺罗斯迪表示,他已与淡马鲁市议会主席苏里斯米哈特讨论进行提呈申遗议程。

    “因为找不到其他地方,所以当局关注河畔一日市集,为此,我也要求在清洁方面必须优先考虑。”

    同时,他指出,仅管提升地方基设,古迹遗产也应保留,因为正是这种传统风格才能吸引人们到淡马鲁河畔一日市集游玩。

    他今早在淡马鲁河畔一日市镇出席农业银行在 Lurah Semantan 巴士总站举行的无现金推介仪式上,向媒体作出上述发言。
    Advertisement

    另一方面,苏里斯表示,当局将在申遗事宜进行努力,包括准备工作和所需文件,并向旅游、艺术和文化部(MOTAC)征求建议。

    淡马鲁河畔一日市集长达约21 公里,已有约 150 年的历史,当地迄今为止约有607 名商人。

    该景点位于淡马鲁镇中心,每天吸引多达 7000 名来自彭亨州内外的游客,成为该州的热门旅游景点。

    该市集还获大马记录大全(MBOR)认可,并由MBOR代表莫哈末纳兹鲁在仪式上颁发“大马最长的早市”和“最多的早市交易者”两项证书予淡马鲁市议会主席苏雷斯。

    今早出席嘉宾包括农业银行总裁兼总执行长拿督东姑阿末巴德里。(2023年12月17日 东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