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克的實驗用清楚、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價值的概念在人類大腦裡的運作方式:開罐器就只是開罐器,除非它是支由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所設計,永久收藏在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鞋子就只是鞋子,但若是一雙TOMS的鞋子,意義就不同了。我每買一雙TOMS,就會有一位從來都買不起鞋的兒童,獲贈一雙鞋。突然間,這些物品都變成具啟發性的故事裡的一部份—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向別人展現與我有關的某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會願意掏腰包買下的商品。
美國語言哲學教授 John Searle 曾透過“How Language Works: Speech as a Kind of Human Action”一文去解釋語言行為,先簡單分辨「字句意義」(Sentence meaning / word meaning)及「講者意義」(Speaker meaning),再從選取詞彙、組成句子、正確語法,到生產發音、接收句子、理解句子,步步分析由講者構造語言意義,到聽者接收語言意義的整個運作過程的滿足條件。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卡萊爾的書包
《說故事的解放》
說故事及聆聽的模式,能促成感知的共同體,個體當中又能夠陳述和翻譯自己的經驗,於社會介入式藝術中,是一種解放雙方的有效溝通方式。(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一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Jan 23,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社會參與式藝術的創作》筆記
當代藝術作爲一種文化生產,其創作已由自律領域(autonomy)轉移他律領域(heteronomy) 進行發展。格蘭·凱斯特 (Grant Kester) 提出的對話性創作,就是在這轉型中的時代語境下,一種爲了促進不同社群對話的藝術實踐。
要了解社會參與式藝術美學的理念,個人的創作理念有必要正視藝術與社會之間的互動結構,從而把握創作過程中的“創造共同體”、“促成對話性溝通”特點。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he)在《被解放的觀眾》中,提供一個理解「共同體」的具體解說。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說故事的人》中,則提供了有關故事的槪念。
借助他們的工具,可以了解到“說故事”可以是一種理想中介,以作爲社會參與式藝術的溝通方式,解放共同體力量。(参考: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一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Jan 24,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個人行為的藝術實踐》筆記
傳統藝術實踐,無論是內容或技藝,都是個別藝術家本人發揮的結果。以繪畫為例子,上世紀二戰後,畫家個人創作模式的純粹價値,在藝術作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的評論中推向極致。畫家所完成的最終畫作,以其所表達的視覺愉悅,或視覺受挑戰而引起的感受,成為畫作整個藝術表現之所在。
進入21世紀,“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進入了藝術家的視野,創作圈出現“社會參與式藝術”觀念與取向(socially-engaged art) (或云:“介入、參與社會的公共藝術”、“社會介入式藝術”或“藝術介入社會空間”)。
根據證格蘭·凱斯特(Grant Kester)在《對話性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的說法其特點是—
(一)藝術家放棄傳統的物件製造,透過踐履性(performative),對話交流以呈現的藝術計劃;(二)藝術家是情境(context) 的提供者,而不是「內容的供應者」;(三)最後作品涉及創造性的整合、合作性的相遇和對話,超越畫廊或美術館體制的局限。(參考: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壹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Jan 29,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在天橋上買賣故事》筆記
天橋上常有人收買舊物。香港研究人員嚴瑞芳得到壹個靈感:向陌生人收買故事。經過廣告與電話聯系篩選,約見了其中八位到天橋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她向參與者先提供一個情境,再由他們提供內容,整個過程最後以三本劄記,通過參與者、我及記者的角度,以影像和文字紀錄及再現故事。(参考: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一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Jan 29,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一個收買故事的故事
天橋上擺放的廣告牌,是這麼寫的:收買你的故事。研究人員嚴瑞芳通過聆聽陌生人敘事的行動,設計了一項“社會參與式藝術”活動;然後,憑藉故事演譯模式,探討“言說”這懸浮的公共空間的感知情境。偶遇、口述歷史、反思,說故事的人、正直面對自己、聆聽等,是探索過程中的一些重要關鍵詞。(30.1.2021)
Jan 30,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群眾互動美學》
尼古拉·布里歐(Nicolas Boumaud)在討論“關係美學”時提及,社會參與式藝術創作是在“現代性”(modernity) 的背景下發展出來的;1960年代藝術的時代背景是生產型社會,創作因此針對消費主義的恐懼而作出回應;而1990年代開始則是溝通型的社會,創作因而回應對人倫關係的疑惑。凱斯特的“對話創作”(dialogical art),指的是群眾互動交流的美學發展。
這種“對話美學”,偏離“現代性”(藝術自律),而較接近社會和公共性(藝術他律),其角色處於兩個領域之間。藝術理念一面對社區即有所分歧,自律領域訴求的是普遍性,即主體達致一種美學共識與交流標準。而對話美學不求普遍或客觀的理解,而是在集體互動中建立一種局部認同。既互動交流,也建立關係。
陳明發評述:鄉鎮敘事可考慮社會參與式藝術創作,以實現關係美學與認同。創作過程則可參考這“故事收購計劃”。
(參考: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壹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Feb 1,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說故事,别只是想說服
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說服”別人。 但要說一個好故事,不能只有花俏的技巧,還要掌握消費者內心的“隱藏議題”。
兩張棒球賽的門票多少錢?兩杯大杯可樂多少錢?兩份熱狗麵包多少錢?如果再加上一顆簽名球,會是多少錢?
但是,帶著孩子到歡聲雷動的球場、一起看一場他期待已久的球賽,留下一段成長中的共同記憶。這種令人渴望的經驗,無價。
上面這一段描述,是否說中了你心底的渴望?這其實是萬事達卡全球知名的《無價時刻》(priceless)經典系列廣告,到今天已經被傳頌了十幾年了,甚至還延伸成新事業。
萬事達卡的《無價時刻》系列,之所以能這麼深刻地打動人,是因為它抓住了消費者心底的「隱藏議題」。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說服別人,說服主管接受我們的提案、說服團隊一起行動、說服客戶使用我們的服務、甚至說服小孩接受我們的建議。關鍵是抓住「隱藏議題,」行銷鬼才艾倫(Kevin Allen)指出,“也就是每一個決定背後無法言喻的情感動機。”
艾倫正是萬事達卡無價時刻系列廣告的創意發想者,是眾所公認當代廣告人中創造成長的高手。(說個撼動人心的好故事)
Mar 13,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在演講中分享個人故事
Use Personal Stories in Your Next Presentation
訊息若能引起共鳴,對聽的人就格外有意義。
一般說來,只有故事能引起這種反應。你在演講或簡報時,固然可以把你聽過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但若你能講點自己的事情,對大家坦白自己曾遇過的考驗,或曾打擊你、令你心傷的回憶,聽眾會對你更有感情。
當然,你要視場合所需,挑選適合的題材來分享。你選的故事必須切題,也要有適當的起伏轉折。
你可以先把適合分享的故事想好,當成自己的資料庫,以便重複運用。
做個腦力激盪,想想你生命中重要的時刻,如童年、青少年、剛進社會的時候,曾學到的心得、影響過你的人──如老師、主管、前輩等。
把這些片段和聽眾可能會有的情緒反應一一記下,並加以分類整理,以便你日後可迅速找出適合搭配演講的故事。(張茂芸譯,本文編寫自HBR Guide精選系列 GUIDE TO PERSUASIVE PRESENTATIONS。)
Mar 19,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泰.蒙塔古:如果你想抬高售價,先想個好一點的故事吧!
Ty Montague:If You Want to Raise Prices, Tell a Better Story
若你問任何一位執行長,想不想花一大筆錢來分析他們公司的故事,他們可能會把你趕出辦公室。但如果你告訴他們說,你有很獨到的深入見解,能幫助他們提高所有產品的售價,他們可能會邀你到家裡吃晚飯。換句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幸的,大部份的公司仍不太知道故事對定價策略的影響力,或至少並未充分運用這個方法。
定價策略通常採取以下四種做法當中的一種。1.由下而上:計算出製造一項產品的所有成本,然後再加上不錯的利潤率。2.由側面切入:分析並採用競爭者產品的價格。3.由上而下:以某個人口或經濟能力族群為目標消費群,然後依據預定的產品售價來設計產品。4.動態做法:進行複雜的即時計算,來衡量供需狀況,這種做法常需仰賴演算法。
你應該從沒聽過第五種做法,我把它稱為故事分析(story analysis):分析某項產品滿足人類某個深層需求的各種能力,向顧客訴說一個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的故事。在一個物資豐富的世界,你的產品能為顧客做些什麼固然重要,但重要性遠不及產品對他們的意義。而後者,也就是你產品的故事,能夠產生最大的定價力量。
半信半疑嗎?參考以下的故事。
2006年的夏天,《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羅伯.渥克(Rob Walker),想探究為什麼一個物件會比另一個物件更有價值。有哪些因素讓一雙鞋的價格高過另一雙,雖然兩雙鞋都能夠提供基本的功能,像是舒適、耐穿、保護雙腳等?為什麼會有藝術品一件要價八百萬,而有的只要一百元?是什麼原因讓一台烤吐司機只賣20美元,但有的卻賣到400美元,它們的功能不都是烤吐司?渥克在反覆思量過這些問題後做出結論,他認為,創造價值的關鍵不在物件本身,而是情境(context),也就是物件的由來。換句話說,價值並非包含在物件裡,而是在故事裡、或是物件對擁有者所代表的意義裡。
渥克決定用一種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來測試他的結論。他和一位朋友開始在低價商店隨機買一些無用或低價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售價從一到四美元不等,包括老木槌、遺失的飯店鑰匙、塑膠香蕉等。這些東西真的都是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可以隨手丟棄的東西。
下一步,渥克找來幾位匿名作家寫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包含一件上述物品。故事不是直接以這些物品為主題,但讓那些物品處於一個與人有關的情境裡,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然後,渥克把這些東西放到拍賣網站eBay上去賣,並且附上那些故事。結果相當令人詫異。平均而言,東西的價值升高了2,700%。我沒打錯字,真的是2,700%。一個美奶滋小罐以不到一美元購入,卻賣了51美元。一個有破損的陶製馬頭用1.29美元買到,賣出的得標價是46美元。這些原本被丟棄的破銅爛鐵,搭配了一個故事之後,身價突然神祕地一飛沖天。
渥克的計畫相當成功(且有趣),因此他們連續做了五次,並將成果放在網路上,最後甚至寫成書。
渥克的實驗用清楚、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價值的概念在人類大腦裡的運作方式:開罐器就只是開罐器,除非它是支由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所設計,永久收藏在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鞋子就只是鞋子,但若是一雙TOMS的鞋子,意義就不同了。我每買一雙TOMS,就會有一位從來都買不起鞋的兒童,獲贈一雙鞋。突然間,這些物品都變成具啟發性的故事裡的一部份—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向別人展現與我有關的某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會願意掏腰包買下的商品。
真正的定價力量,就是由此產生的。
在全世界,產品和品牌的數量增加的速度激增,定價的力量也隨之持續提高。1997年,世界上只有250萬個品牌。那麼今天呢?這數字已逼近一千萬。因此當前的趨勢,就是任何東西都迅速大量商品化。在人們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富裕年代,一個真誠、充滿意義的故事,就變成推升公司利潤率的最重要因素。
有誰想邀我共進晚餐嗎?
(陳佳穎譯,2013/8/20 哈佛商業評論)
Mar 19,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故事:文化載體》
故事是文化載體。而我們對文化最普遍的認識,它是人的生活方式。往這個方向想深一層,文化也就是我們生命/生活的積累與反映。積累在哪裏?反映在哪裏?最隨意、便捷的方式,就是故事了。在人與人的交談與互動中,故事在流轉;文化信息在流轉。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經歷/際遇,當事人本身很可能完全不放在心上,極可能也忘記了,但在錯綜復雜的人際關係網絡裏,故事內容所接觸到的其他人,或因為種種很個人的體會,比方說自己在此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或正在關注類似的現象等等,反而牢記了此事。往往,還加上個人的詮釋與補充,演變成自己的故事。有其特別意義的故事。當我們考慮到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的“綿延”作用,它在時間的演變中結合其他的生命/生活境遇,遂演變成我們文化涵養的一部份。因此,我們可以說,就因爲故事是文化載體;當人與人在說故事時,彼此是處於不知覺的“教學關係”中 (pedagogical relations)。延伸下去,它也是文創核心體驗之一的學習活動。(25.3.2021)
Mar 25,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生命饋贈:發現繁複的生活世界》
人,同時間過著好幾種人生。私人的、家庭的、事業的、團體的、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蘊含著難以化約、豐富和多重的“真實”(reality)(胡紹嘉,頁2)。能進一步發現這繁複的生活世界,對個人而言,我們無疑能更好的體會這生命的饋贈,欣賞其意義;同時,也可能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和溝通,有助於建構懂得珍惜、愛護生命蘊藏的文化。

(https://www.pinterest.com)
許多學術領域為何關心生命、研究生命?不就因為這是人類面向自我主體,領會生命於時空中存在的豐盛與完整,從而彰顯生命實踐的智慧?(陳明發院士)
要探討個人生命與自我認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方式是“敘事”(narrative)。胡紹嘉指出,“敘事”一詞可以用來指稱“說故事的過程”、“對於故事的認知或重構”或“敘說的內容和結果”,簡言之,其同時包含對事件及情節的安排、認知和重構的過程和結果。當涉及“過程”時,有時行文會與“敘說”交互使用,而若用以指稱“結果”時,則與“故事”(story)同義。(陳明發院士)
台灣心理學者翁開誠說:“生命終究是生命,即使被壓積在巨大的石層之中,總有幾顆種子,在石縫中,發出了芽,長出了枝葉,甚至開花結果。生命的敘說與書寫,紛紛在關心生命的不同領域冒芽,生命終於又有了機會,呈現其空間性與時間性的豐富、細緻、深刻與完整性。更有機會,藉著敘說與書寫展現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實踐智慧開顯。”(《應用心理研究》,2005: 27)
一九八○年代,人文科學典範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把「敘事」看作是體現人類存在感與時間意識的主要型構(Ricoeur, 1984),其中含括了人行動的目標、動機、行動者、情境中發生的事件、與他人的互動,及行動的結果所帶來的命運的改變(Polkinghorne, 第一章 緒論 51988),並將它視為世俗知識(customary knowledge)最重要的形式,所傳遞的是一整套構成社會契約的語用學規則(Lyotard, 1984),人類的決策與溝通的範式乃是在不同的情境、文類與傳播媒介中尋求「好理由」(good reasons),而好理由的產生與實踐則受歷史、傳記、文化、人物等語言行動典範的力量所影響(Fisher, 1989)。(胡紹嘉)
Mar 27,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挖掘故事》
每個人去旅遊,總會體驗到一些有趣的事。遊玩回來,除了給親友派手信,最喜歡的,就是拿沿途聽來的故事和人分享。最令人心甘情願多給tips的,是那些很會說故事的導遊;他們讓開車時間不會枯燥,讓景點忽然有生命、有情趣起來。當然最令人討厭的,是那些老是帶人去購物的導遊。不會說故事,只懂得說什麼藥能醫百病,讓人覺得自己病得很嚴重;或說那個摸骨、算命的奇靈,去給他一看保你飛黃騰達。每個地方總有它的故事,名勝、美食、土產、人物、民俗、建築……,為何不把它們挖掘、整理出來;讓人感覺得它們值得一遊、一看;甚至一再回頭來玩。(陳明發 院士)
Mar 28,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生活誕生於故事》
不是故事誕生於生活,而是生活誕生於故事,有了故事,才有生活 。在我們能說出故事以前,生活並不存在,我們只是消耗日子(06.05.2001)
Apr 9,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叙事: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要成為旅遊產品,最關鍵的因素是“敘事”,怎樣將相關的地方與遊客建立起“聯繫”與“交會”,使到客人不只是從表面上看來平常無奇得到物質、觀感上的體驗,拍了照還有深度素質的感受,還有依依不捨的心靈親近感,覺得物有所值,附加價值高,不虛此行,超越期望,甚至打算再來一趟,需要讓故事成為一個媒介,拉近心靈。 ( 2017年8月11日 陳明發博士《文化旅行》 研究筆記)
Apr 11,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不是故事沒落,而是生命關係已消失》
有關生命註釋這件事,不是等自我這個主體的故事說完了,再由其他人在篇後做些筆記。那一刻,我們已經無從校對、謄寫。哲學家班雅明認為,一個人的故事,關係到他的生死。畢竟,故事就是生命。班氏曾感嘆故事已沒落,那是因為他心目中真正的故事,是由多重元素交會而生的記憶:在地;微觀的自然與人際關系;講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之間的聯系,以及彼此在敘事後自發的繼續交流。便捷不過的移動網絡媒體,正無時無刻地把排山倒海的影視與文字內容,傳達到我們眼前的眼下世界,他對“故事已沒落”感歎,是否還是這時代的暮鼓晨鐘?一個最貼切的提問,就是:“這些故事與自己的生命有何關係?”若無關系(或說,直接的、有機的關係),那,記載我們真實經歷與體驗的生命故事,在哪裏?(15.4.2021)
Apr 15,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陳明發《被命名的七情六慾悲歡離合》
一般人有的,是“七情六慾、悲歡離合 1.0",多属私藏品;詩人有的,則是“七情六欲、悲歡離合 2.0",既可私藏,亦可分享。1.0階段的七情六慾、悲歡離合是經歷、原料,2.0時,是體驗、作品。
寫詩,出不出名倒無所謂,寫詩人比尋常人早已多活一回。
第一次是經歷,第二次是體驗。沒有第二次,第一次實際上是“未經命名的事物”而已;它很可能就是一種“非存在”。(25·5.2020)
(Dancers in Motion)
May 6,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弗洛伊德的“釋夢”開啟了情節的欲望解讀
囚禁於無意識的欲望伺機化裝出逃,各種象征性意象組成了夢的情節,從而實現欲望的代償性滿足。弗洛伊德將“釋夢”引申至文學解讀,《俄狄浦斯王》即是他的著名例證——如果沒有“俄狄浦斯情結”的普遍存在,人們怎麽可能沈溺於如此怪誕的劇情?
通常的大眾電影之中,“女人”與“槍”是兩個不可或缺的意象,二者或顯或隱地指向了“性”與“死亡本能”——盡管這種弗洛伊德式的觀念,隱含了明顯的男性中心主義。
當然,許多人對於弗洛伊德的“泛性論”表示強烈異議。他們的心目中,欲望無非就是企圖實現的各種渴求。這個意義上,情節的發展很大程度地隱含了欲望的邏輯。人們普遍期待的情節是曲折離奇、大開大闔,主人公歷經艱險,最後功德圓滿,平安著陸,“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對於大多數社會成員說來,這種令人神往的經歷即是欲望。
情節內部若干常見的修辭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無巧不成書”,作為一種小概率事件,巧合突如其來地開啟了人生的轉折機緣,情節驟然獲得“花明柳暗又一村”的開闊天地。
然而,多數作家熱衷於運用巧合頒佈特殊的“運氣”:偶遇貴人、化險為夷、因禍得福、吉星高照,如此等等。巧合負載的欲望通常在“大團圓”的結局贏得徹底的釋放。
“大團圓”是情節的另一個修辭策略:終成眷屬、家道中興或者獲取功名、事業有成這些交代與其說展現了社會歷史的必然,不如說滿足了讀者的內心期待。相對地說,借助巧合疊加厄運——“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的狀況遠為稀少。
現今的網絡小說之中,“玄幻”與“穿越”如出一轍。堅硬的現實架構無法突破,作家選擇“玄幻”或者“穿越”擺脫社會歷史。遁入另一個時空的主人公不再含辛茹苦或者碌碌無為。他們輕而易舉地改變了自己的卑微身份,要麽身為公主,周圍簇擁一批白馬王子;要麽武功蓋世,征服所有的對手繼而權傾天下。
考察情節的時候,因果關係與欲望的想像性滿足成為一個特殊的話題。
陳明發釋讀:我們需要一套本身的獨有語法,協助亟須提升競爭力的地方敘事納進詩性解讀,以促進其廣泛而深入流傳。
Aug 21,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民間文藝·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
1950年3月29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時,首任會長郭沫若先生的講話。他開宗明義講道:如果回想一下中國文學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中國文學遺產中,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就是民間文藝,或是經過加工的民間文藝的作品。原來關於民間文藝的這三個“最”的卓越見識,是這位文化巨匠從中國文學發展史中概括而來的科學論斷。
.........反思中國民間文藝學發展的不充分、不成熟,也正是表現在對其中華文學特質的認識與開掘尚不深入,還未能把這一口頭語言藝術財富作為“最基本、最生動、最豐富”的中國文化寶藏來對待。
筆者致力於“故事詩學”的倡言和耕耘,用意即在於此。近日讀到劉錫誠先生的《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一書,深受啟迪。新中國七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以來,中國民間文藝學雖然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特點,而著力於民間文藝學詩學傳統的探求,仍擁有堅實基礎和顯著成績,劉錫誠先生的《民間文藝學的詩學傳統》,就是以“詩學傳統”為中心,對自己學術成果的系統展現和進一步倡導。(劉守華《走向故事詩學》)
Aug 24,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葉輝·琴台客聚《講故事的人》
有一回跟歷史學家蘇基朗午膳,他說童年時常伏在別人的窗前,聆聽收音機裡的李我、鄧寄塵、鍾偉明、吳國衛講故事,蘇教授的童年故事其實也是我的童年故事,我們這一代人總愛在電台、報章、連環圖聆聽讀各式各樣的故事,那些故事就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文化生活的全部了,很多年後想起,便覺得那是因為我們斯時的生活總是平淡得幾乎沒有任何可講的故事,所以才特別愛聽別人說一些動聽的故事。
楊照在《故事效應:創意與創價》一書的「自序」說得好:「人具有被故事吸引的本能,不只喜歡聽故事,而且喜歡轉述故事,而且喜歡參與在故事裡。」他認為「故事不是切身、天天可以遭遇的經驗,還有,故事具備有讓人信以為真的能耐」,所以「故事沒落了,不是因為沒有好的故事,也不是因為沒有好的說故事的人,而是因為聽故事的人消失了……」
再沒有街頭「講古佬」了,電台再沒有一把聲音分飾多角的「講古佬」了,報章再沒有「連載小說」了,在這個沒有故事只有寫作技巧的年代,「講古佬」為什麼都消隱了?他們都消匿在什麼地方呢?從「半日窮」坎坷的豁達到到電台講古的多元化,都悄悄地消隱了,那僅僅是因為聽故事的人都消失了?
王爾德(Oscar Wilde)有一篇散文詩,詩題正是《講故事的人》:「從前有一個人,他那村子裡的人都喜歡他,因為他常常講故事給他們聽。/每天早晨他離開村子去別處,到傍晚才回來。他回來的時候,全村子的長工忙了一整天,現在休息了,便都過來圍著他,對他說:「現在來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吧。你今天看見了些什麼?」/這個人說:「我在林子裡看見了畜牧神在吹笛子,讓一群仙女跳舞。」/「講下去,你還看見了什麼呢?」人們會這樣說。/「我走到海灘,看見三個人魚在浪邊用金梳子梳她們的綠色頭髮。」/村子裡的人喜歡他,因為他常給他們講故事。/有一天早晨,他像平時那樣離開了村子,他走到了海灘,看見三個人魚在浪邊用金梳子梳她們的綠色頭髮。/他在路上又看見樹林旁邊有一個畜牧神在對著一群跳舞的仙女吹笛。/那天傍晚他回到村子的時候,人們像每晚那樣對他說:「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吧,今天你看見了什麼?」/那個人回答道:『我什麼都沒有看見。』」
據說這詩是為紀德(André Gide)而寫的,王爾德大概想告訴紀德,故事最好不是切身的日常生活的經驗,因為所有動聽的故事都應該讓「聽故事的人」信以為真,故事之所以迷人,也許正是來自它的陌生與稀奇。講故事的民間藝術被高速時代的噪音淹沒了,「講故事的人」倒不必氣餒,這是一個經驗與故事都同樣氾濫、都同樣貶值的時代,「講故事的人」要學懂謙遜和虛懷,才可以把持最後的守則:寧願沒故事,也不要爛故事。
Aug 26,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王爾德散文詩《講故事的人》
從前有一個人,他那村子裏的人都喜歡他,因為他常常講故事給他們聽。
每天早晨他離開村子去別處,到傍晚才回來。他回來的時候,全村子的長工忙了一整天,現在休息了,
便都過來圍著他對他說:"現在來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吧。你今天看見了些什麽?"
這個人說: "我在林子裏看見了畜牧神在吹笛子,讓一群仙女跳舞。"
"講下去,你還看見了什麽呢?"人們會這樣說。
"我走到海灘,看見三個人魚在浪邊用金梳子梳她們的綠色頭髮。"
村子裏的人喜歡他,因為他常給他們講故事。
有一天早晨,他像平時那樣離開了村子,他走到了海灘,看見三個人魚在浪邊用金梳子梳她們的綠色頭髮。
他在路上又看見樹林旁邊有一個畜牧神在對著一群跳舞的仙女吹笛。
那天傍晚他回到村子的時候,人們像每晚那樣對他說: "給我們講一個故事吧,今天你看見了什麽?"
那個人回答道:"我什麽都沒有看見。"
作者簡介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生于1854年,卒于1900年,為劇作家、詩人、散文家,19世紀與蕭伯納齊名的英國才子。他的戲劇、詩作、小說則留給後人許多慣用語,如:活得快樂,就是最好的報復。
Aug 27,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瑪納Manna
“瑪納”是由天上降下來的一種神秘食糧,形似胡荽種子,色澤如珍珠,可以磨成麵,作成餅,滋味甘甜(戶11:7-8)。它養活了在曠野中的以民(出16:4-35; 申8:3-16; 厄下9:20; 詠78:24),直至他們進入許地,吃食其地的出產為止(蘇5:12)。在聖經上被稱為“天上的食糧”(詠78:24-25; 105:40),它除了安息日之外,每在夜間降下,每人按食量收集,如有多餘就必腐壞,太陽一出來,即化為烏有(出16:9-36)。
時至今日在西乃曠野中,仍有一種名檉柳的樹木,它每年在五、六月的夏季中,排出一種液汁,夜間凝固,可以刮取收藏,太陽出來後,就溶化,味道甘甜,相似蜂蜜,至今貝杜因人仍利用它來作餅糕,或溶化於水中作飲料,視為珍品。
1927年一批猶太昆蟲學者曾在此專事研究,得知它的液汁是由一種胭脂蟲所造成。基於上述於是有不少的聖經學者及唯理派人士,乃一口咬定,這就是聖經上所說的“瑪納”,企圖完全否認它的超自然性。不可否認的是二者的確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出現於夜間或破曉之時,二者有同樣的形狀及色澤,甘甜可食等。但若說二者是完全一樣,則我們不能茍同,因為:
(1)西乃檉柳的“瑪納”每年只有兩個月可得,聖經的“瑪納”則除安息日外,天天下降,積四十年之久。
(2)西乃的“瑪納”只見於檉柳樹上,聖經的“瑪納”則隨以民之居地而降,蓋當時他們過的是遊牧遷移的生活。
(3)西乃的“瑪納”向來就有,而至今猶存;聖經的“瑪納”則是在以民進入西乃曠野後的第二月的第十五日開始下降,四十年後就隨天主聖意的措施完全終止。
是以聖經所載的“瑪納”的超自然性,是任何有善意及正常理智的人所不能否認的。
以色列家給這食物取名叫“瑪納”。它像胡荽的種子那樣白,滋味好似蜜餅。(出16:31)
天主在“欣曠野”開始降“瑪納”養活自己的百姓。“瑪納”的記載,確是顯揚天主偉大作為的文件,而此偉大作為,已深深印在舊新兩約的作者心中(參閱戶11:7-9;申8:3-16;蘇5:12;詠78:23-25; 105:40; 106:15;智16:20-21;格前10:3;希9:4;若6:26-60)。
保祿明言曠野中的食糧“瑪納”是聖體聖事的標記及預像(格前10:1-22):“瑪納”是自天而降,養育以色列人的食糧,直至他們進入福地;耶穌聖體是自天而降,養育新約選民的神糧,直至他們進入天鄉。「瑪納」在新約中被視為默西亞時代的食糧(默2:17),耶穌自己所要賜與的天上食糧。他的血肉形同天上食糧,若與西乃曠野中的「瑪納」相比較,他的血肉才是真正賜與世界及人類的永生食糧(若6:22-51)。
“瑪納”是自天而降,養育以色列人的食糧,直至他們進入福地;
耶穌聖體是自天而降,養育新約選民的神糧,直至他們進入天鄉。
(董思高聖經中心)
Sep 17,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唐朝柳宗元《捕蛇者說》文學賞析
揭露現實
《捕蛇者說》揭露了當時「賦斂之毒有甚於蛇毒」的社會現實。文章由異蛇引出異事,由異事導出異理,即由蛇、征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說依次刻畫描寫,以蛇毒與賦斂之毒相對舉而成文。敘事開篇,因事而感,因感而議。全文先事後理、因前果後,處處設比,文風委婉曲折,波瀾縱橫,脈絡清晰,層層遞進。
內容索引
內容結構上,作者以「蛇」為線索,步步深入地展開文字。全文以蛇開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產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說的順序步步遞進,最後得出結論。雖然題為「捕蛇者說」,卻不徑從蔣氏敘起,而從「永州之野產異蛇」下筆。
筆鋒奇異
寫蛇,飾之以「異」,使人醒目動心,便於為下文決口導流。寫蛇之「異」,由外及內,從形到質。寫性之異,一為有劇毒:「觸草木,盡死;以嚙人,無禦之者」。「盡死」 、「無禦」極言蛇毒之烈。一為大利:可以去毒療瘡治病。
寫性異,分出相對立的大毒大利兩支,再以「賦」將這兩支紐結起來。因有大利,才會造成「太醫以王命聚之」。蛇能治病,為醫家所重,為太醫所重,更見其功效之大。正因為被皇家的醫官重視,才會「以王命聚之」 。「王命聚之」,不僅說明蛇有大用,也反映了蛇有劇毒,一般地求之不得,買之不能,非以最高權力的「王命」不可。
可是,雖令出於帝王,也不過「歲賦其二」,仍然不容易得到,這更顯示了人們害怕毒蛇的程度。正因為皇家既要蛇,又不易得到蛇,才迫使官府采取「當其租入」的辦法。
租,是王室賴以活命之本;蛇,乃王室借以保命之物。納租,屬於王事;征蛇,出於王命。由於蛇和租在王家的利益上一致,這才出現了「 當其租入」的措施,將兩種本來毫不相關的事物聯結起來。這一聯結,也就為永州人冒死捕蛇埋上了伏線,為將蛇毒與賦毒比較立下了伏筆。
寫作藝術
由異蛇引出異事,由異事導出異理——由蛇寫到捕蛇,由捕蛇者寫到捕蛇者說,先事後理,因前果後,脈絡清晰,層層遞進。作者以「蛇毒」為陪襯,通過反復對比揭示主題。
作者在藝術手法上善用襯托與對比以突出重點;表達方式以敘事為主,輔以議論點明中心,以抒情強化感染力。
詳讀:韻文化:和諧的聲音
Oct 21,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續上)老生常談,記憶的結構就像一棵老樹, 向外撐開繁雜交錯的分枝,而具體時空下的記憶點就像某一節分枝上的一片樹葉, 要梳理出特定一片樹葉,必須摸索與該片樹葉相鄰的枝節或其他樹葉。
「在嚴格 定義的人生體驗裡,個人的過去的某些內容總會跟集體的過去的素材結合。在某些時候他們會引發回想,而且在人生裡充當開啟回憶的鑰匙。這樣隨意和非隨意回憶亦失去互相排斥的成份。」
「開啟回憶的鑰匙」,其實就是種種與過去相連的線索。人生體驗並非線性的進步觀,而是混雜交錯的漩渦,人有重蹈覆轍的時候, 有體驗「既視感」 (déjà vu)的時候,有與老知己重逢的時候,諸如此類的契機都是通向過去的鑰匙。
因此,班雅明提出回憶第三種主要的特質──無限的再製性。用馬國明語:「回憶是不限次數的,同一件事件回想過十數次、數十次、數 百次之後,事件的前世今生也就出現過數百種不同的排比」。
記憶就像一座迷宮的中心點,要經過中心點,有無限種路徑。舉個例,甲君小時候在公園爬繩網時跌下來痛哭的情景被母親拍下來了。自此,在他往後人生的各種契機下反覆憶起這件事:童軍訓練的軍官要求完成高空繩網體驗,甲君卻因童年陰影而害怕;親戚聚首的日子,甲君的母親為了尋找話柄,故意重提兒子的醜事引眾人一笑;長大後路經公園時,發現繩網已遭拆除,餘下零星幾個滑梯,想起兒時玩耍的景致, 感嘆公共設施的重建政策愈來愈簡陋乏味;婚禮上的幻燈片再次映出這張照片, 與伴侶共享成長的足印;年老時翻開相簿,照片成為了回顧今生的其中一個線索。童年陰影,成為別人笑柄,藉懷舊感嘆現實,共享成長足印,回顧今生,在五種不同的處境,以五種不同的思緒,從五種不同的切入點,回望同一段過去,故事就這樣生生不息。
好好活一次,死亡是故事的天然油
油用來烹調食物,也能讓食物防腐。班雅明指出:「在現代社會,死亡越來越遠地從生者的視界中被推移開。」故事的沒落與人不談死亡的趨勢吻合,再宏觀地看,不只是不談死亡,現代人不交流生活經驗,因為現代人不談自己,更甚者,現代人不關注自己,由個人的身體、情緒健康,到環繞自己的人際關係,通通毫不在乎。富生命力的人文思考能力被剝奪,取而代之,是資本主義的思維模式, 現代人,沒有靜下來整理自己故事的空間。認知死亡的重要性,在於它為人提供一個長遠的生命視野。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相反,一個長遠的生命視野讓人不再執著每一天的生計。認知到當死亡一刻來臨,沒有任何外物能帶得走,這種認知會重燃人們讓生命經驗向外流通的動力,為了令自己在世界中留下活過的痕跡。視死亡為平常事的人,會踴躍地向周圍分享自己的故事,記得的、聽說過的、親身經歷的。在死神的面前,與其苦苦思索如何在每一天維生,人更傾向把生命影響生命的種子盡可能散播開去。因此,死亡是故事的燃料。父輩知道,教誨後輩是他們繼續活著的最大價值,毫不保留地把技術、生活智慧、人脈都傳給後輩。
年輕人不甘於死亡的那天,總結出一個平平無奇的人生,又會選擇浪跡天涯,尋覓驚險趣怪的人生體驗,豐富自己的故事庫存量。
死亡也是故事的防腐劑。班雅明引 Pascal說:「沒有人死時會窮困得身後一無所有。」班雅明視死亡為講故事的權威,一個富人情味的社會中,亡者普遍會被追憶、尊崇,每一次追憶,每每又會勾起與亡者的生平相關的故事,亡者的人格,做過的好事、錯事,為他人付出過的貢獻,通通透過他人的追憶在當下重演一次。這種狀態在偉大的人身上顯而易見,理念上的偉大、實踐事蹟的偉大、名利的偉大、人脈的偉大,譬如提出嶄新的價值方向的哲人、在災難中捨身救人的英雄、植根於民眾文化想像中的藝人等等,都足以令他們頻頻在別人的生活中復現。
至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是否就沒有故事可延存後世?答案是否定的。人類世界是一個複雜網狀的教學關係 (pedagogical relations),每一段人生都經歷過多重文化身份,在家庭、學校、工作場所、朋友圈、社區等場域與其他的單體相互影響。倘若視故事為文化的載體,生活則充滿著讓故事流通的契機,甚至沒有人能說準,自己會被誰所記住;自己的故事,最終會在誰的身上得以再流傳開去。因此,讀過班雅明的《說故事的人》,筆者主張「人即故事」,故事在活著的每一剎那同步地生產,又以回憶的方式被再製。只要真正直面「死亡」,認真活一次,故事──交流經驗的實踐始終不會消亡。
參考文獻
1.漢娜.阿倫特編;張旭東,王班譯:〈說故事的人〉;〈歷史哲學論綱〉,《啟迪:本雅明文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頁 77 至 100;頁 249 至260。
2.馬國明:〈回憶與遺忘〉,《班雅明》,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頁 63 至 99。
3.Searle, John R. (1998): “How Language Works: Speech as a Kind of Human Action”. Mind, Language and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4.Simon During (1993): “Encoding, decoding”, Stuart Hall.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5.凌文傑編:〈GPS 追蹤 保持通話 10 小時 電騙黨逼女 Sales 借 132 萬〉,蘋果日報,A1,2016 年 12 月 20 日。
6.張培生:《假官騙案回升 每日 4 宗》,蘋果日報,2016 年 12 月 20 日,網址:
Nov 23,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下續)在《說故事的人》中,然而,班雅明判斷講故事的能力已然消亡,正如他認為歷史岌岌可危。主要原因是大環境轉變,可提供的生活方式轉型,「匠藝人的環境」式微,「鄉村日漸衰竭」,「聽眾群體失散」,取而代之,是資本主義日漸興起,消息傳播技術應運而生,城市化、現代工業化的全球趨勢讓在地生活不再受到注意, 悠閑散漫、百無聊賴的生活經驗被剝奪,人不再給予故事累積的空間,也無意去發掘故事,傳承故事。班雅明的斷言有其準備性,至少,如香港一類被徹底「摩登化」的大都市,「榕樹下講古」的自然街頭景觀已一去不復返。而前述兩類講故事的人亦很難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找到蹤跡,只剩下像雄仔叔叔一類拚命拯救「講故事藝術」的文化專家。可是,「故事從此絕種」的判斷無疑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講故事不可能徹底消失,而班雅明指出的,其實是講故事的某幾類意向式微,包括為教誨下一代而流傳的故事、在傳統社區中為解悶而群集的講故事形態、異鄉人相互交換文化經驗的故事。然而,如上述所言,故事與主體性是相輔相承的關係,主體性存在,故事便會存在。
美國語言哲學教授 John Searle 曾透過“How Language Works: Speech as a Kind of Human Action”一文去解釋語言行為,先簡單分辨「字句意義」(Sentence meaning / word meaning)及「講者意義」(Speaker meaning),再從選取詞彙、組成句子、正確語法,到生產發音、接收句子、理解句子,步步分析由講者構造語言意義,到聽者接收語言意義的整個運作過程的滿足條件。
Searle 特別強調意向性(intentionality)在語言中扮演的功能,任何言說,乃至聆聽行為都具有意向性。假如班雅明對「故事」提出的核心要求是它能否被再製、重述的可能性(re- productivity),那麼根據語境一直流變的本質,每人每時每刻不斷更換思考意向,故事便會一直再生。
聽故事的人
在資訊爆炸、新聞大量生產的時代,故事之所以仍然存在,是因為無論陳述如何具資訊性、如何死板乏味,都會有無窮無盡的聆聽方法。霍爾(Stuart Hall)的「編碼/解碼」(encoding/decoding)概念正好說明之,他肯定了「解碼」人(聆聽者)的自主性,傳意經歷「生產」、「流通」、「使用」、「再製」四個階段, 而後兩者的權利掌控在「解碼」人的手上。
舉一個例,今晨,父親把一則「假冒官員電話騙案」的報道遞給筆者看,數分鐘前他與筆者爭論到`,互相「攞著數」的現實。雖然他沒有明說,但他明顯想向筆者證明,互利的人少之又少,奸詐的人卻隨處可見。
筆者起初不想接過報道,一來基於筆者對父親的用意以上述解碼,二來是因為筆者從不覺得自己會成為騙案的主角;勉強讀過報道,看到「內地」、「假冒官員」、「公安局」、「通知香港警方拘捕你」等字句,腦海瞬間現起自己過去對內地的各種定型,甚至想起一系列書店風波的新聞。
騙案本身成為次要的資訊,這則報道卻成為筆者對內地負面形象的新根據,恐怕往後再次接觸「內地」話題時極可能憶起這則新聞。其後,重讀這則新聞的電子版,注意到有網民針對「七成受害人為女性」作評論:「女人錢易呃原來係咁」,由此可見,這位網民與筆者解碼同一則新聞的切入點已有所不同,他往後再次遇上「女性」相關的話題時,很可能會憶述這則新聞了。
當然,如果以這種廣義的角度去理解故事並不令人滿意,一來,講故事者是死物──報道,盡其量是一個毫不相識的編輯,並不符合班雅明所說的「聽故事的人總是和講故事者相約為伴」的條件,聽報道的人不能夠直接與報道作者交流經驗, 甚至延伸話題,報道就像小說一樣,點到即止,難以再製;二來,上述扣連到自身主體的方式未免過於間接,除非騙案肇事者是自己的親友,否則,正如班雅明對消息傳播的批判:「每天早晨都把全球的新聞帶給我們,但我們卻缺少值得注意的故事」,消息的意義僅停留於「今天發生過的其中一件事」送到耳邊,無關乎生活,更難以扣連到每人自身的成長脈絡,因此亦迅速又被另一宗消息所蓋過。
由是觀之,故事必須是在地的,涉足微觀的自然與人際關係,而更關鍵的是,故事是以記憶的交流,串聯講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
記憶讓故事永恆
「記憶創造了傳統的鏈條,使一個事件能一代傳一代。」傳統不必然是具代表性的思想、習俗、規訓、文化,傳統讓個人經驗與集體經驗互相穿透,是人在世界中活過的痕跡,因此,有人,有記憶,便會有故事可說。依據馬國明對班雅明的解讀,大致可如此理解記憶的特性,以及「有機」地回憶的重要條件:「回憶必 然是現在的回憶;回憶也就是把過去帶到現在」,回憶屬現在式的思考行為,原因各異,可能是觸景生情,可能在收拾家居時尋得一件扣連過去的象徵物,可能是為了面對當下的困惑,試圖從過去經驗中尋找答案。班雅明強調「不經意的回憶」,認為「搜索枯腸的刻意回憶」反而會令人「想極也想不出」過去。筆者傾 向不把焦點放在刻意回憶與否的差別上,不論何者,回憶總要透過特定的「線索」來觸發。當然,投閒置散的心理狀態能有助鬆弛腦筋,推動回憶;然而,主動或被動地令回憶發生,決定性因素還是線索。(下續)(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文化研究@嶺南 第五十八期 [2017]: 不能忽視的記憶九号論文)。
Dec 5, 2021
卡萊爾的書包
古卓嵐·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抽空人性,何來意義?
「歷史學家總要想方設法解釋他所描述的事件,他無論如何不能僅僅袒示事件,以此為世界進程的模式而善罷干休。」這是班雅明對現、當代歷史主義的一大批判。線性史觀,把隨意堆砌出來的事件碎片套進單一的因果關係邏輯,是歷史學家慣常的做法。他們強調實證主義,講究參考文獻、古物的真確性,務求解釋一個客觀、絕對、具科學效力的歷史觀。班雅明對歷史學家的指控,重點不在歷史學家渴望解釋歷史這個意圖本身,而在於他們不承認這種意圖,他們不承認自己的歷史論述存在著主體性,不承認論述離不開呈現(representation)與詮釋,執著於一個沒有取代性的歷史定論。
「歷史地描繪過去並不意味著『按它本來的樣子』去認識它,而是意味著捕獲一種記憶,意味著當記憶在危險的關頭閃現出來時將其把握。」班雅明並不執著歷史的完整形貌,重視的是「捕獲記憶」。記憶現起的剎那,必然與生命當下面對的處境扣連,又必然與置身環境的其他人、事物相關。因此,歷史的意義並不在於把它作為一個遠距離的他者去研究、解釋,而是現在式的,為了生活處境而服務。因此,書寫歷史,使用歷史,必然滲入人的主體性,所以口傳故事是班雅明眼中理想的歷史形態。
口傳故事是交流經驗的能力,故班雅明指出了兩大類擁有故事的人:「遠行人」、「螫居一鄉的人」。前者是以空間的角度來看,有朋自遠方來,想必會累積多姿多采的經驗,或是多地文化,或是遊歷世界的心得,總之會從他們的憶述當中讓人大開「耳」界;後者是以時間的角度來看,在固定地域中落地生根,跨越世代,這片土地上總會有過一兩部世代相傳的故事、人物事蹟,或者是民間傳說,最起碼,上百年所養成習俗的風土人情會成為外來人聽起津津樂道的故事。所以班雅明說:「偉大的講故事者總是扎根於民眾」。班雅明又比較「消息報道」與「講故事」的差異:「講故事……把世態人情沉浸於講故事者的生活,以求把這些內容從他身上釋放出來。」假如口傳故事是歷史的理型,那麼,歷史必須富於生活感, 充滿人情味,能接通歷史傳遞者 (說故事的人)與接收者 (聽故事的人)的關係。如何理解班雅明說「講故事人不把故事當作自己親身經歷」,但他們的「蹤影依附於故事」?這兩句話再次證成論述主體性的存在,就算部分故事是道聽塗說,講者也不置身於故事當中,可是,更重要的是,一則故事/二手報道的呈現卻充滿講者的視角、價值觀,從他如何切入故事、他的剪裁、他強調的情節,到他最終想透過故事傳達的訊息,一一受講者主宰,「恰如陶工的手跡遺留在陶土器皿上」,講者的世界觀亦烙印於故事當中。
延續閱讀:管彥波《海緣世界:兩宋時期的域外民族誌研究》
May 10,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節錄自〈推薦序 ◊ 羅芳伯歷史小說〉/湯錦台
歷史小說比一般文學小說肩負著更大的使命。正如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所說:「『歷史』為探問、探究和追根究柢的所得,是一個嚴肅的探真過程。」而歷史小說要達到動人又服人的境地,首先必須有歷史的信和真,有小說的達及美,還要有作者的雅與善。
節錄自〈推薦序 ◊ 歷史事實與社會真實〉/張維安
《羅芳伯傳奇》的價值在於展開歷史在當代社會所具有的意義,重新敘說想像中的歷史故事,無疑地是在發掘歷史對當代的啟發,甚至以小說中的理想對照當代社會的不理想,這是本書創作的重要意義。
節錄自〈後記 ◊ 歷史場景:羅芳伯和他們的那個時代〉/黃丙喜
記憶的我負責說故事。故事從記憶中直接擷取並即時上傳。我們講故事的時候並不是我們在講,是我們的記憶在說故事,我們從經驗中儲存下來的故事。——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見:羅芳伯歷史小說)
Jun 7,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劉思文:南海詩的特色流變及文化意蘊——至中晚唐,貫休的《南海晚望》不僅書寫了南海遼闊兇險的自然風光,還描摹了海上舟楫如鯽的繁忙景象,並歌頌了統治者以德治南海之策,全面賦詠了南海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形態,堪稱南海詩之傑構。可見,“南海詩”作為一個專門的題材門類應不早於唐中期。唐末之後,出現一系列以南海及其沿線地區人類活動為主題的詩作,它們已成為一類專門的題詠詩。唐代以後的南海詩題材表現、詩體運用、書寫角度等可能更豐富,但大體都在先唐南海詩所開拓的範圍內。因此,從漢至唐奠定了南海詩創作的基礎。
伴隨造船與航海技術的成熟,宋元時期商船遠航能力不斷增強,形成了從南海經東海向黃海、渤海延伸的海上交通線。朝廷為增加財政稅收,鼓勵發展海上貿易,進一步完善了市舶管理制度,改稱提舉市舶司,增設明州、泉州市舶司,南海貿易進入鼎盛時期。這一時期的南海詩創作較漢唐有了明顯進步。詩壇開啟了關注中國大陸與南海及其周邊國家間交流的寫作傳統,南海詩成為歌頌國家強大的文學範本。
首先,從詩作所涉範圍來說,宋元時期的南海詩全面反映了南海航道拓展、中外交流深入和經貿往來頻繁的實況,以及南海貿易帶來的經濟效益。
宋元時期,海上交通的改善,促進了區域人員流動。南海港口作為了解城市文化的窗口,其觀海、祭海名勝成為來往詩人吟詠的對象。蘇軾《浴日亭》“坐看旸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53)、楊萬里《南海東廟浴日亭》“日從若木梢頭轉,潮到占城國裏回”(54)、方信儒《浴日亭》“亭倚蓬萊幾許高,下臨無地有驚濤”(55)對廣州珠江口的古浴日亭海景進行了描述。而蘇軾《伏波將軍廟碑銘》“自此而南洗汝胸,撫循民夷必清通”(56)、楊萬里《題南海東廟》“南來若不到東廟,西京未睹建章宮”(57)、方信儒《南海廟》“宮闕參差海上開,吐吞波浪起風雷”(58)則主要介紹了海外貿易重要史跡南海神廟的景況。除此之外,宋元詩還關注了海南古瓊臺、廣州古越王臺等觀海名勝風景地。宋代丁謂《海》“客槎如可泛,咫尺是星河”(59)和李光《瓊臺》“玉臺孤聳出塵寰,碧瓦朱甍縹緲間”(60)反映出詩人對海洋的好奇。元代許有壬《登越臺》書寫了古越臺視角下的磅礴海景:“黑風鯨浪立,紅氣蜃樓開。”(61)呂誠《番禺漫興》則描寫了港口船舶穿梭的場面:“百年此地衣冠盡,五月南風舶艑來。”(62)
進入宋元後,中國大陸與南海周邊國家間的交流日益深入,這主要表現在使臣往來不絕、言語傳譯增多、西方宗教傳入、民俗融合共存四個方面。反映使臣往來的詩,如宋代王禹偁《送館中王正言使交趾》、陳剛中《交趾偽少保國相丁公文以詩餞行因次韻》、元代王沂《送傅與礪佐使安南》等表達了對出使海外朋友的祝願。描寫言語傳譯的詩,如宋代余靖《題庾嶺三亭詩》“城中紹祚千年聖,海外占風九譯人”(63)、唐庚《送客之五羊》“圓折明珠浦,旁行異域書”(64)、元代王尚志《暹國回使歌》“卉裳使者錢塘客,能以朔譯通南訛”(65)闡述了傳譯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書寫宗教傳入的詩,如宋代郭祥正《同潁叔修撰登蕃塔》“禮佛諸蕃異,焚香與漢同”(66)、陸遊《占城棕竹拄杖》“參雲氣壓葛陂龍,跨海來扶笠澤翁”(67)、元代楊學文《送海南僧》“寺鄰天竺國,鐘落海蠻船”(68)等,記錄了西方宗教傳播情況。表現民俗融合的詩,如宋代方信儒《蕃人冢》介紹阿拉伯人在廣州建蕃冢:“目斷蒼茫三萬裏,千金雖在此生休。”(69)劉克莊《即事十首·其一》“居人空巷出,去賽海神祠”、《其二》“東廟小兒隊,南風大賈舟”(70)、元代貢奎《次王士容經歷賦廣東二十二韻》“整締冬亦爾,乘驕俗依然”(71)等,展現了外商入華隨俗的文化融合。(二、宋元時期:多元交流與大國氣象)
Jun 11,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東漢擊鼓說唱俑

1957年四川成都天回山東漢崖墓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此俑頭上戴幘,兩肩高聳,著褲赤足,左臂環抱一扁鼓,右手舉槌欲擊,張口嘻笑,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活現一俳優正在說唱。
Jun 29,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黃美冰·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馬來西亞華人敘事探究
【摘要】當音樂響起, 人們聆聽或歌唱, 在樂聲中實踐或體驗着他(或她)對國家、族群和文化的認同。日常歌唱實踐如何影響人的行動、如何賦予行動之意義、如何形構代際差異正是本文聚焦的研究主題。作爲一項民族誌的敘事體冩作, 本文欲通過詳細描繪馬來西亞華人日常歌唱的代際差異, 來探索日常歌唱與群體文化認同模式的相關關繫;在意識、情感與認知的闡釋框架裡, 尋思同現有的文化認同理論的契合與突破。
論文的實証分析分別比較了馬來西亞老年、中年、青年、少兒四代華人群體的日常歌唱行爲、身份認同的代際差異,其主要發現是:
(1)少兒單純、被動的意識與情感使其日常歌唱呈現被動、被組織、培養、富教育意義的灌澆式特點, 同時“便捷式的”繼承“我們”的文化身份, 將少兒的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置入一個“危險期”、“填空期”;
(2)活絡的意識與情感使得中青年的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處於一個“自由期”、“過渡期”, 在種種動向裡不斷運動着, 不斷建構與重構各種自我, 實踐着日常歌唱的自主追求;
(3)老年人尋求歸屬的意識與情感則置其於相對“安全期”與“完滿期”, 幾近完成的身份與認同呈現着不易變動的認同與情感,以及懷舊的歌唱喜好。同時, 研究還發現,教育可能作爲中間機制, 連接日常歌唱與國家、族群與文化的認同。
論文敘事的基本軸線是:將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模式歸結爲互構關繫, 即日常歌唱的代際差異與文化認同的代際差異經由意識、情感與認知機製的相互作用。通過日常歌唱行爲,社會結構中的文化認同模式得以嵌入馬來西亞世代華人的集體記憶之中, 記憶又喚醒或強化他們不同程度的對國家、族群和文化的歸屬感;反之, 不同維度的認同屬性也不同程度地影響其日常歌唱。
在方法上, 本文通過對馬來西亞世代華人的日常歌唱與文化認同的田野資料作“敘事探究”。敘事強調經驗的變化性, 探究則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去叩問、追問所表現的理論建構方麵的積極與主動。
其間穿插的由參與觀察、文本分析等提供的質性資料都以敘事探究的方式作鋪展,並在敘事論述的結論裡,對既有的及建構的理論作出回應。敘事提供一個能夠更詳細地觀看瑣細日常的視角與載體, 揭示人之爲人的經驗——本文也試圖確立:敘事探究是呈現日常生活和理解連續日常經驗的最好的方式。(下略)
Oct 8,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家明·剛知道的故事
大約在兩百三十多年前的公元1775年4月18日的夜晚,一匹輕騎在北美馳騁。騎士一路上避過英軍的哨站,把英軍將在深夜渡河襲擊民兵的情報帶給各鎮的民兵。結果民兵因有時間佈局,在萊星頓(Lexinton)鎮擊敗了英軍,從而點燃了美國獨立戰爭。八年後戰爭結束,由華盛頓帶領的民兵團取得全面勝利。美國宣布獨立,由華盛頓擔任總統, 騎士當然也就成為了美國國家英雄。這騎士就是保羅-瑞文(Paul Revere),戰後保羅退役,重操冶金和銀版雕刻的老本行。
保羅-瑞文有一個女兒瑪麗亞,嫁給了一個美國創業家而移居海外。剛好海外建了教堂,保羅於是打造了一口大青銅鐘送給女兒當嫁妝。那口鐘高81厘米,直徑也有89厘米;安裝在教堂以後,瑪麗亞規定每天晚上準八點,要敲鐘五分鐘。那是因為當時社會秩序很壞,酗酒、賭博、械鬥、打劫常發生,故政府頒了戒嚴令;所以敲鐘是提醒大家快回家,宵禁時候到了。如果我告訴大家那口可能是在美國境外僅有的大鐘目前是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品,大家猜到了故事的淵源了吧?瑪麗亞小姐的夫家就是約瑟-馬里士他(Joseph Balestier)先生。
馬里士他先生於1834 年左右在現在的馬里士他路靠河的地方向殖民地政府買了一千畝地來開辟甘蔗園。他也在1836年被委任為第一屆新加坡的美國領事。可惜由於天災、蟲蟻、勞工、虎患和稅務等因素,甘蔗園經營失敗,馬里士他宣告破產。在妻兒雙雙病逝後,馬里士他先生於1852年悻然回美國終老。不過大鐘仍然每晚八點準時敲五分鐘,一直敲到1874年才停止。
早在六百多年前的元朝,有一個叫汪大淵的旅行家,在他的遊記《島夷志略》裏提到在東南亞有一個叫“龍牙門”的地方。 龍牙門夾在兩座名為“單馬錫”山之間,地勢險要,氣候熱,四五月多雨,土地不宜耕種,居民“俗好劫掠”。來往的若是空的商船,島民一律放行,但當船滿回航的時候,“賊舟二三百只必然來”。所以商船都要武裝,“駕箭棚、張布幕、利器械以防之”。看來周潤發在“加勒比海盜”裏飾演的大海盜,不會是空穴來風。不過說新加坡的地形有如“龍牙”,則的確要極大的想像空間了。
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學者,總有好多頭銜,例如就有這麽一個叫華萊士的“英國博物學家、探險家、地理學家、人類學家與生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在1854年來到一個當時“最為茂盛、巨大,充滿各種蕨類、攀藤植物的山區”。除了植物外,山區裏也有極為豐富的動物、昆蟲等,在短短幾個月就“收集到超過七百種甲蟲,百多種蝴蝶”。華萊士也發現了現在以他命名的“華萊士線”,這線繞過民丹勞島以東,婆羅洲延伸到巴厘島,恰是東南亞和澳洲動植物種的分界。華萊士也把他發現的“物種形成和變異的自然選擇性”理論和證據於1858年寄給了達爾文,促使達爾文發布了轟動生物界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天演論》(進化論)。那個山區,就是只有區區163.63米的武吉智馬山了。
以上只是三則剛知道的小故事,想知道萊佛士爵士和拿坡侖又有什麽瓜葛呢?那就要請聽下回分解了!(更多家明佳作請點擊 http://km-work.blogspot.my)
Oct 13,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三毛·再看你一眼
一件衣服,也可以算是收藏嗎?
不,應該不算收藏。它,是我的寶貝之一。
我的女友巴洛瑪,在西班牙文中,她名字的意思,就是“鴿子”。
巴洛瑪是我去撒哈拉沙漠時第一個認識的女朋友,也是後來加納利群島上的鄰居。她的先生夏依米,是荷西與我結婚時的見證人。
大漠裏的日子,回想起來是那麽的遙遠又遼闊,好似那些趕羊女子嘹亮的呼叫聲還在耳邊,怎麽十多年就這麽過去了。
當時,留在沙漠的西班牙人,幾乎全是狂愛那片大地的。在那種沒有水、沒有電、沒有瓦斯、沒有食物的地方,總有一種東西,使我們在那如此缺乏的物質條件下,依舊在精神上生活得有如一個貴族。
巴洛瑪說過,她死也不離開沙漠,死也不走,死也不走。結果我們都走了,為著一場戰爭。
離開了非洲之後,沒有再回去過,而命運,在我們遠離了那塊土地以後,也沒有再厚待我們。三年的遠離,死了荷西。多年的遠離,瞎了巴洛瑪。
這個故事,被收錄進已經出版的一本書,叫做《傾城》裏去。在那本書裏,有一篇《夏日煙愁》寫的就是巴洛瑪和她家人的故事。
在巴洛瑪快瞎之前,她丈夫失業已經很久了。她,天天用鉤針織衣服,打發那快要急瘋了的心亂。有一天,她說要給我鉤一件夏天的白衣服,我並不想一件新衣服,可是為著她的心情,我想,給她織織衣服也好,就答應了她。
巴洛瑪是突然瞎的,視神經沒有問題,出了大問題的是她因為家裏存款眼看就要用光而到處找不到事做的焦憂。
在那之前,她拚命的替我趕工鉤衣服,弄到深夜也不肯睡。有一天前襟鉤好了,她叫我去比一比尺寸,我對她說:“不要太趕,我不急穿。”她微微一笑,輕輕的說:“哦,不,我要趕快趕快,來,轉過身來,讓我再看你一眼!”我說:“你有得看我了,怎麽講這種奇怪的話呢?”巴洛瑪怪怪的笑著,也不理會我。
這件照片中的衣服,三、四天就鉤好了,我帶著這件衣服回臺灣來度假。等到再回加納利島上去時,鄰居奔告我,說巴洛瑪瞎了,同時雙腿也麻痹了,被丈夫帶回西班牙本土屬於巴洛瑪的故鄉去。那以後的故事,在《夏日煙愁》裏都寫過了,是一篇悲傷的散文,我喜歡文中的那個村落和人物,可是我不喜歡我心愛的女友瞎了。
後來,寄了幾次錢去,他們音訊少。一年來一封信,寫的總是失業和那不肯再看東西的一雙眼睛。
我珍愛著這件衣服,勝於那只公元前十四世紀的腓尼基人的寶瓶。在心的天平上,有什麽東西,能夠比情來得更重呢?
請看看清楚,這一針又一針密密緊緊的綿線,裏面鉤進了多少一個婦人對我的友愛和心。
Nov 9,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龔立人·傳媒、故事與說故事
當焦點放在傳媒的道德操守和言論自由時,我們也要問:傳媒傳遞甚麼內容?這兩組關注並不對立,但不儘相同。關注和參與傳媒的基督徒可以扮演甚麼角色?我認為我們先需要對當下社會文化有所掌握,以致基督徒對傳媒的批判不陷於道德主義和基督教節目製作不淪為樣板。先讓我從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故事理解回答這問題。
故事與說故事
按班雅明在《說故事的人》一書理解,故事是一個口傳的經驗。說故事是一種人類相互交換經驗的過程。一方面,說故事者將他的經驗說出來;另一方面,當聆聽者將這故事覆述時,這故事已成為聆聽者的故事。說故事者和聽故事者是互動的。第二,說故事者是一個務實者。透過故事,說故事者公開地或秘密地帶出一些勸告,而非純為娛樂。這些故事扎根於人民生活中,並成為生活的智慧。故事所關心的不是故事中的人之命運,而是教訓。班雅明說,「故事敘事者是一位良好的顧問,但和諺語不同,他不是只為某些情況提供建議,而是和智者一樣,能為所有情況提供忠告,因為他有能力以整個生命作參考。(而且這個生命不只包含他自己的經驗,其中也有許多其他人的經驗。)」第三,藉著故事,聽故事的人找回人性的正常感情和事實的衡量尺度。然而,故事的特色不是一套原則和解釋,而是保留聆聽者自由詮釋的空間。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細節的描述,所以,聆聽者更有可能轉述和豐富這故事。班雅明說,「故事保藏著濃縮的力量,而且即使是在誕生多時之後,仍保藏燦爛開放的能力。」第四,說故事者所說的故事,死亡皆是對其有效性之判決。班雅明說,「在那瀕死之人眼前,一生中的種種形象一一流轉而過,在他的表情姿態和眼神中,也突然展現出不可遺忘者,這使得臨死之人,即使他是個最可憐的惡棍,也對其本人的一生,具有任何生者都不能擁有的權威。這權威便是敘事之源。」死亡使故事變得有振撼力,也同時挑戰故事的虛無性,因為死亡讓人看清自己的一生。第五,回憶對故事很重要,因為故事不只是對聆聽者產生興趣,更因為聆聽者有責任重述這故事。重述就是製造一條傳統傳遞之鏈,但這傳遞之鏈不單追塑回憶,更引導新的討論。所以,故事不是只為交換意見,更是一個邁向明白的過程。
對班雅明來說,故事是一種靈光(aura)的體驗。靈光是一種內在於和經驗貧乏前之經驗結構。他說,「要看見事物的靈光,就是當我們看著它時,有能力看著自己。」例如,當我們看著一幅畫而著迷時,而同時感覺我們也被這畫看著時,這就是靈光。這靈光經驗在說與聽故事的過程中發生了。
故事的失落
然而,班雅明悲觀地指出現代人對故事已不感興趣,代之興起的是小說和新聞。故事的失落不是因為故事不適應現代人的生活,而是因為由科技與經濟發展主導的社會使人失去對故事聆聽的能力和環境。故事的失落帶來一個怎麼樣的社會?按班雅明說,故事所代表對經驗價值的看重已失去了。不論是小說或是新聞,人不但不強調經驗的價值,更沒有經驗價值可以傳遞。新聞所看重是資訊,而不是經驗。新聞的價值在於那一刻。小說所表達是情節,而不是經驗。小說的重點在於結果,而不是故事能給人的教訓。查實,對經驗失落的遺憾也是對價值失落的遺憾。第二,故事的失落使人活在孤獨中,因為人不再參與故事的傳遞。小說不是來自口傳傳統,也不會與故事聚合。小說家是封閉在孤立境地之中,形成於孤獨個人的內心深處。不只如此,小說的孤獨是它與人民的生活脫離。班雅明說,「說故事的人慢慢走出活生生的話語,最終只侷限於文學之中。」小說的文字可以很美,但卻可以與生活結連。第三,故事是人人可以以不同形式參與,但當它被小說和新聞取代時,文學的敘事能力只掌握在少數人中。人的創造力和參與力因而被馴化。同樣,新聞報導的事件往往已被塞滿了解釋,而聆聽者可以有的自由詮釋空間卻很少。
說故事的基督徒
基督徒是說故事的人,因為我們以不同形式參與傳遞耶穌的故事。然而,說故事的基督徒不是重覆述說耶穌的故事,而是那釋放我們的視野,以致我們更有思考空間,並有信息可以傳遞的耶穌的故事。所以,說故事的基督徒不限於製作福音電影和福音節目的傳媒人,更會參與和製作所謂「俗世」電影和節目。事實上,福音電影和節目似乎將耶穌故事宣告了,但它可能與班雅明所說的靈光沒有關係,因為耶穌故事是小說多於故事。相反,那些沒有明顯耶穌故事的電影卻可能為我們帶來生命的振盪,不是因為他們是大製作,而是因為他們正在說故事。問題不是耶穌故事已不合時宜,而是耶穌故事已被正統教義和道德律所規範,失去它的活潑與解放力量,與人的日常生活和經驗價值脫離,以致不能乘載生命的多元性和悲劇。
在傳媒工作的說故事的基督徒的掙扎,不是因為開鏡(指電影)前要「拜神」,而是因為現代人對故事興趣的失落。當下報刊雜誌的質素已充分反映現代人的生活態度。雖是如此,但故事從沒有因此消失,因為人始終不可能沒有故事。事實上,人總會被有故事可說的電影和文章所動容。誰有能力製作和誰會堅持有這製作成為在傳媒工作的說故事的基督徒之核心課題。相反,以甚麼形式表達只是次要問題。我們可以為這些說故事的基督徒提供甚麼支援。更基本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說耶穌故事。(收藏自 龔立人部落格)
Nov 21, 2022
卡萊爾的書包
富邦:落實沙巴復邦的真義
陳明發《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上月5日在沙巴亞庇經歷了一次5.9級地震,及好幾回餘震;想起2009年在臺中弘光大學講課時,也遇上一次6級搖晃。
此次神山地震不幸死了18位爬山者/嚮導;但當地眾多原住民嚮導在地震後不顧個人安危,上山尋援其他失散的爬山者,有者因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因為許多爬山客來自國外,這件事引起西方媒體大力報導,讓我們覺得做馬來西亞人很值得驕傲。
因為神山是杜順族的聖地,事故發生後,很多媒體(包括馬來西亞本身)才開始想到:我們對杜順族很陌生啊。我因為寫過關於神山(又名中國寡婦山)的組詩,有家媒體也要我針對他們的傳說講點話。此次事故讓我感覺到,做個“沾光式”的“驕傲的國民”還不夠啊,我們對自己的鄉土了解多少?馬來西亞內容、文創工作者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原載 10.7.2015《愛墾網》)
延續閱讀
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30》:山魔、樹妖與女鬼
King, Prince of Monaco visit Pahang animal Sanctuaries
關于南海詩性叙事學
Jan 6,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一家五口,加上两位女性“准家人”,最近同游了新加坡环球影城。
多数的体验项目入口处,都有一面大牌子善意提醒:
你的心脏还好吧?做过什么大手术吗?脊椎骨跟其他骨骼还牢靠吗?精神状态可稳当?血压会否突然失控?......
太多了,意思意思根据个人了解记述一点。总之,任何后果自负;先小人后君子,他们免责。
大儿子陪着老爸老妈兜了一圈,除了拍拍照片,看看纪念品,吃点冰淇淋,观赏街头的嘻哈、小黄人演出,好像就可以回家了。那免排队直通道的入门卷,要来干嘛?
虽说年初才在医院玩过一回“动脉造影”,医生说我的心脏还堪用,但年事毕竟不小了,凡事量力而为啊。
量力到什么程度呢?老二老三有伴,早消失于影城不懂那个园区,和他们之前的东京环球体验做比较或复习去了。
而我身边的妻儿二人,总不成就随我坐着。爆米花总会吃完的;就这样耽误下去吗?
不管了,只要不是那单单看一眼,膝盖都溶掉、下巴跌脱臼的云霄飞车,其他的都不妨试试吧。
“老的,行吗?” 这辈子好像还没看过老婆这么忧愁的眼神。
不就是一家出来玩了吗?有必要这么苦、这么不自信吗?
豁出去就回不了头!想都不想就进到《变形金刚》(Transformer)3D体验馆,坐上擎天柱(Optimus Prime)其中一个战友Evac(撤散)的过山车,带上 3D眼镜。冲啊~~~
其实也不是那么鲁莽的啦。我刚才在街道上打量过,这科技基地整座大楼的高度,远不及那全场最高处的冲天飞车,应该不会死人。
再说,过山车忽高忽地忽坠崖的轨道,设在黑暗的洞穴里,搞不清自己究竟悬挂在什么空间。眼不见为净,就不害怕了。
坦白说,我此生就是患上“惧高症”,才没胆做领导。
这回不甘寂寞随一众变形金刚,说是正义凛然去打击险恶集团、拯救地球,躲在暗处叫喧正合宜。很符合眼下一般网民的作业形态。
岂知,那无边无际的黑暗,全为了那立体的3D影音而设置。明知一切都是那要命的眼镜在作怪,可是那过山车在身历其境电影场景的秒变影像与震耳声响中,一会儿急速低空掠过危机四伏的都会建筑群;一会儿为了躲过敌方凶狠飞来的攻势,还没回过神来车子又钻进地铁隧道。
脑震荡了,记不得太多其他细节......。
只记得我们原来不只是一味逃难而已,而是要去捍卫“绝密的巢穴部队” (NEST)总部,大家于是随汽车人飞上了高空,在直耸云霄的摩天大楼群顶,陆续不让你有个机会喘口气,就神龙摆尾闪避毫无预警的突袭,而我们好像县在龙尾最末处。
以为安全了,一眨眼却坠机失控似地,从高楼天台直线往掉下。眼看要血肉模糊撞地面了,车子及时拉平、落地......到站了!
彻体沉浸的巨响与虚拟具象,结合上穿山车的剧烈冲力与震动,那体验可说是穿透了骨髓。
我们家还有一份额外的音效赠品。
和我们同车的三位印尼女生,那“呀呀呀呀”、“呀呀呀呀”的惊叫声,撕心裂肺的声量从一开车就没停过。不仅没沙哑,还一直保持着很一致的节拍。
有学人认为诗与韵律天生的关系,与颤栗经验有关;这么说来,变形金刚也不是那么冰冷、机械,还能催发诗性呢。
下得车来,我除了觉得有点累、有点晕外,一切安好,倒是老妻说:我的右脸好像没感觉了。坏事了!找个地方坐下看看。
过了一会儿,她居然说:我好了;走,看还有什么好玩的!
我这才发现,自己不头晕了,却似乎累得有点沉,只好跟大儿子说,陪你妈妈坐侏罗纪河流探险船筏去。我再坐一会儿大概就好了。
暂时先讲到这里,职业病发作讲点题外话。活该你累。
其实,我们也有许多民间体验的原产叙事,例如乐行童军(Rover Scout)的自然河流探险。有皇家童军所分享的野外活动记录可以佐证这点。
各行各业许多行家都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若能良好地结合各地具体的故事资源,设计成大家可以参与的体验项目,会是异常珍贵的“创意文旅”产品。
乡镇复兴也就不再是白说的,何需老是盯牢人家碗里那口饭。我奶奶生前说,锅里有了,各自的碗里才会有。
说远了,真累。(24.03.2024 原創)
Mar 24,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續上)《說苑》兩漢植物寓言的代表——
兩漢時期的植物寓言篇數中,內容題材上的創新較少,在寓言故事集中收錄的篇章,亦多先秦寓言的改編,在藝術手法上的加工改造,有的增加情節的細膩鋪陳,有的對寓意更明白交代,更多僅是文字的微幅更改。如《橘生江北為枳》、《擇人而樹》等篇,皆是承襲前代寓言的作品。
由西漢學者,散文家劉向(前77—前6)所作《說苑》中的《橘生江北為枳》與《晏子春秋》之《橘逾淮為枳》故事原型雷同,僅文字敘述有些許差異,內容情節並無二致,故事的承襲性鮮明:
晏子將使荊,荊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子,賢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縳一人,過王而行。」於是荊王與晏子立語,有縳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王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反顧之曰:「江南有橘,齊王使人取之而樹之於江北,生不為橘乃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齊人居齊不盜,來之荊而盜,得無土地使之然乎?」荊王曰:「吾欲傷子,而反自中也。」
《說苑》收集的植物寓言篇數不少,又成功運用象徵手法,反映天人相應的思維,可說是兩漢植物寓言的代表。分以下兩點說明:
(一)成功運用象徵意義
所謂象徵,是指在語文中,由於理性的關聯與想像,社會的約定俗成,使用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抽象的觀念與情感,或使用一種看得見的符號來表現看不見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技巧。在植物寓言當中也常運用象徵的手法,以表達抽象的觀念、理念、思想、情感。
象徵,通常是一個具體的意象或物體,由於其本身特性或意義上的關聯,而代表或指涉另一個更大的意義,或較抽象的觀念。例如,紅十字符號代表醫療救護,國旗以圖案和色彩象徵國家,西方的獅子象徵勇猛,百合花象徵純潔。以一物比擬另一物,隱喻則不直說,以一物暗指另一物;但不管是明喻還是隱喻,所比擬的都必須呈現出來。象徵則是以一物代表更抽象,普遍、宏大的事件,觀念或意義,象徵物本身的呈現。
《說苑》中《桑谷》、《橋與梓》、《三苗同秀》、《萍實與商羊》等篇,都運用象徵的方式,讓植物形象更加飽滿,代表了更深遠的意義,而不只是單純的植物題材,可以說是運用象徵手法,以傳達寓意十分成功的植物寓言之作。如《橋與梓》是以橋木之高聳而仰,象徵父道;以梓木俯下之姿,象徵子道,闡明人倫尊卑之意味濃厚,這使得橋木、梓木在具體的植物形貌之外,多了抽象深刻而且普遍為人熟知的象徵意涵,可以引發人們直接的聯想和共鳴。這也使得寓言除了表面故事情節之外,也有了故事深層的寓意象徵。
(二)反映天人相應的思維週明儀<植物與文學文化>談論古人看待包括花草樹木在內的自然之不同角度時說:
中國古代思想看待自然的方式,可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膜拜,因此對於山林川谷,風雨雷電,動植礦物靡神不宗的心理;一是將人類道德,政治或人事比附於自然之上的「天人相應」思考模式;一則是在文學表現中的移情作用,文人將主觀情感投射於自然,因此萬物有情,更可以是人格化的隱喻或象徵。
對自然界「天人相應」的思想在《桑谷》、《三苗同秀》、《萍實與商羊》三篇可見這樣的思維發生在草木上的異象,不同於人們往常所見,就給予人們無窮的遐想與解釋的空間。
《三苗同秀》:以三苗貫桑而生,同為一秀,大幾盈車,來象征天下之合而為一,四方之民感德來朝。《萍實與商羊》以得獲大如斗、美如蜜的萍實,象徵霸王者吉祥之象。《說苑》植物寓言的特色,就是植物之象徵在寓言中清楚可見,指引人物的作為,成為施政,行為的重要參考與指標,也反映植物寓言在此一時期具體的社會功用。
《桑谷》:指桑、楮二木是不祥的禍殃之徵,而君主若能自誡,勤政為善,則禍端自散:
殷太戊時,有桑榖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拱。史請卜之湯廟,太戊從之。卜者曰:「吾聞之,祥者福之先者也,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生;殃者,禍之先者也,見殃而能為善,則禍不至。」於是乃早朝而晏退,問疾吊喪,三日而桑榖自亡。
《桑谷》記敘殷太戊時,一日,在天子之庭長出了桑,楮二木,且越加繁茂,桑,楮不生於澤野,而長於天子之庭,古人視為一禍殃之兆。故太戊知所警惕,早朝晏退,問喪吊疾,展現關懷民生,用心國事的作為,三日而桑谷自亡。全篇寓言由一「農作異象」出發,寫出上天給與君王的警醒,而能夠善自悔過,則災禍不至,隱喻了悔改向善,知所進取的力量,足以扭轉頹局劣勢的用意。
《桑谷》在《說苑》之卷「君道」篇中,闡論為君之道的用意,論述國君在治理國家,統治人民時,所應具備的品德修養和原則方法。太戊謹慎於異象,而後用心於國政的故事,來告訴為政者,治國理民當虛心以對,對於各種徵兆能夠戒慎恐懼,並且力圖革新。對於一個桑谷生於庭的現象,尚且能夠如此小心求證,籌思對策,那麼面對國政大事,蒼生福祉,將可能投入之心力時間,只怕是遠遠超乎一般人的了。不逃避,不推諉卸責,勇於承擔,勇於悔過,方是為人君者,在治國理民上必須具備的修養。惟有具備這樣的風範修養,才能虛懷納見,真心接受良好的建議,並且不受到無妄之言的蒙蔽。(23.5.2020 搜狐:华夏文明之先秦时代植物寓言)
Apr 16,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陽虎去齊走趙,簡主問曰:「吾聞子善樹人」虎曰:「臣居魯,樹三人,皆為令尹,及虎抵罪於魯,皆蒐索於虎也;臣居齊,薦三人,一人得近主,一人為縣令,一人為候吏,及臣及罪,近王者不見臣,縣令者迎臣執縛,候吏者追臣至境上,不及而止;虎不善樹人」主俯而笑曰:「夫樹橘柚者,食之則甘,嗅之則香;樹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樹」。
隰斯彌洞察田成子心意,本欲伐樹以迎其意,卻在使人伐樹的當下豁然醒悟,先行逆料他人心意可能帶來的危機,遂止而不伐;後者陽虎為君舉才的結果,卻換得忘恩負義,被反咬一口的下場,從而感嘆不善樹人。這就好像大自然中種樹的道理一樣,種得橘柚香而甘,種得枳棘卻成而刺人,讓人聯想人事作為,培育人才也不可不慎。兩則寓言從人物的立場開展故事,敘說植物所蘊含的道理,再與人之作為相連結,在敘事當中藉著植物題材以衍生寓意。
《戰國策》寓言擬人植物
《戰國策》國別體史書,一般認為由秦漢間人雜採各國史官或策士的史料,筆錄編纂而成,非一人一時之作。內容主要為當時策士謀臣縱橫捭闔的外交活動和有關言詞主張,反映戰國時代錯綜復雜的歷史,其文長於記事,且誇張渲染,大量運用寓言,比喻,風格生動活潑,鋪張揚厲。書中的植物寓言,率先運用了擬人植物角色,使其成為貫穿故事的靈魂。這樣的植物寓言,更加活潑生動,趣味十足;因為植物角色形象是立體的,有生命力的。它們能夠言語思想,具備主動的行為能力,已非操控於人物之手的被動性工具;如此一來,由植物角色自己來演說的故事,更能使人感到新奇,然後自然而然地接受虛構故事背後的真理。即使擬人手法運用簡略,刻畫不夠精細,《戰國策》植物寓言,仍是先秦植物寓言發展上的一大邁進。
(一)率先運用擬人化手法
《戰國策》是先秦文學中,寓言作品最豐富精彩的一部史書著作/最為人們熟知的《鷸蚌相爭》、《狐假虎威》、《南轅北轍》、《土偶與桃梗》、《畫蛇添足》等寓言,皆出自《戰國策》。由這些出色而具代表性的寓言作品,可以看出《戰國策》以寫作人物和動物寓言最為成功,且成功以擬人化手法,將物之自然特點與某種人的社會特性有機地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戰國策》植物寓言篇數雖不多,卻在植物寓言的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為《戰國策》植物寓言也將擬人手法運用在植物角色的創造上,植物角色成形,成為貫穿故事的要素,更加接近現代所謂植物寓言的定義。
《戰國策》寓言中以植物為角色者極少,僅《樹楊拔楊》中的楊樹,及《柱山兩木》中不知品種的樹木,不過兩篇寓言中,植物都有重要地位;而且,《樹楊拔楊》就楊樹在人類栽種下的生長狀況發揮,依然沒有離開與人物的互動;《柱山兩木》中,樹木在神靈化後,具有情緒、思想、對談的秉性,相較之下,後者更有變化,亦增趣味。
《戰國策》寓言另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常用擬人化手法來敘述動物故事,這些動物寓言的出現,往往顯示了作者的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傾向。
《戰國策》寓言擬人手法的發揮運用,不僅出現在動物寓言中,更在僅有的兩篇植物寓言《少年勝神叢》、《柱山兩木》中,表現了以擬人化手法敘述植物故事的浪漫風格。運用少年與神叢的競爭約定,蘇秦與柱山兩木的對話,反映出作者的大膽想像與極度誇張。
《戰國策》寓言作為策士之辭,縱橫家之言,遊說之士的工具,引用有趣的寓言和巧妙新奇的比喻,來達到成功遊說的功效,因而自然形成其故事的虛構誇張與富有極強的渲染力。
(二)言語生動的擬人植物角色
應侯謂昭王曰:「亦聞恆思有神叢與?恆思有悍少年,請與叢團。曰:『吾勝叢,叢籍我神,三日不勝叢,叢困我。』乃左手為叢投,右手自為投,勝叢,叢籍其神;三日叢往求之,遂弗歸;五日而叢枯;七日而叢亡。今國者,王之叢;勢者,王之神,籍人以此,得無危乎?臣未嘗聞指大於臂,臂大於股,若有此,則病必盛矣」。 《少年勝神叢》
蘇秦為趙王使於秦,反,三日不得見。謂趙王曰:「秦乃者過柱山,有兩木焉。一蓋呼侶,一蓋哭,問其故。對曰:『吾已大矣,年已長矣,吾苦夫匠人,且以繩墨案規矩刻鏤我』一蓋曰:『此非吾所苦也,是故吾事也。吾所苦夫鐵鑽然,自入而出夫人者。』今臣使於秦,而三日不見,無有謂臣為鐵鑽者乎?」《柱山兩木》
前者由假藉人以神性的樹叢最終枯亡,來說明假藉人以權勢的國君亦岌岌可危;後者蘇秦藉柱山兩木的「呼侶」與「哭泣」,來表明自身遭王疏遠的處境。這兩則寓言中,植物角色已成了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代言者,雖然一則假藉神靈之性使之擬人化,一則是在人物的話語中復生,令人見到植物形象的生命力,是植物寓言發展中擬人植物角色萌芽的重要階段。
《少年勝神叢》藉少年和神叢打賭相鬥的故事,來論說政治上大權旁落的災難,提供為君子作為藉鏡。神叢將其神籍與人,也就失去其賴以維生的根本,等於是自取滅亡的不智行徑。因此,為君者當明白所處之地位,和此地位所賦予之權勢,必須審慎掌握權勢,在眾人覬覦之下,明辨時局情勢,不受群小蒙蔽,不被巧言煽惑。若輕易將權柄受以他人,致使地位陷落,則將陷入難以挽回的地步。因此,清楚地畫分權勢輕重,明確地區隔地位高低,可說是使政權穩固,止息鬥爭的重要法門。
Apr 18,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二)呈現顛覆傳統的獨特思維
莊子的《匠石與櫟社》——櫟社樹之「散木」,「不材之木」形象,成為貫穿唐宋陸續寫出探討樹木材用寓言的核心價值。如北宋歐陽修《伐樹記》,晚清吳沃堯《投生》等篇,皆從莊子樹木的「無用」,「有用」的價值論辯為寓意出發點。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觀,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
櫟社樹之所以保全性命,得養天年,全在是無用的散木,作成舟船易沉,作成棺槨則很快腐朽,作成器用也容易毀壞,作為門戶柱子都易於蟲蛀生蠹,不堪久用。從散木的生存道理連結人事,因而使人體悟無所可用乃為長壽之道,不材之木得保天性。這是從匠石敘述散木得享性命不被斫損的道理開展寓言,又從而響應人間世事,得到啟發教益。
《五石瓠》,《大樗與狸鼪》,《匠石與櫟社》,《商丘大木》,《楸柏桑》,《山木與雁》等篇,植物樣貌豐富多變,形象逼真,有的就像智者的化身,給與世人啟發與教益;有的用以反襯世人愚昧刻板,不知變通。這些寓言經常圍繞著「無用之為大用」,「乘道德而浮遊」的處世觀點,展現出莊子特有的植物寓言,在想像國度中遨遊於無窮哲理的境界。更以其臻於藝術層次的意象語言表達出依意取象、藉象涵意的意象融合寓言。這一類的寓言告誡世人破除對「有用」的執迷,以達到超越「定用」的圓通境界,其寓意思想高度亦讓後世難以望其項背。
風格務實的《韓非子》植物寓言
韓非(前280?—233?)戰國思想家,散文家,為法家集大成者,力倡君主集權,執法用術,尚功近利,其文氣勢雄健,犀利峭刻,冷峻透闢,又善用故事,寓言,說理嚴密,形象生動。韓非所著書《韓非子》的植物寓言,亦展現此務實質樸,深刻致用的風格,更多取材於日常生活所見所聞,與《莊子》充滿想像、喜以誇張手法表現的植物寓言,恰成兩個鮮明的對比。此外,《韓非子》植物寓言多從「種樹」之題材入手,並以樹木比喻人才,這一類的「種樹寓言」也成為其特色之一。可以從這兩點論述《韓非子》的植物寓言:
(一)務實風格
《韓非子》的寓言善用日常生活題材,題材來源多為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出於其自創的寓言,也多為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的改編,或從生活經驗中汲取材料,加以編寫為寓言。韓非是個面向現實的人,他竭力把觸角伸向浩瀚的歷史長河,和紛擾雜沓的現實世界,所以他的故事很少以擬人化的動物,或神異色彩濃厚的神話為題材;也很少出現虛幻的想像和奇異的描繪;而往往以較為平實可靠的歷史事跡或現實生活為題材。韓非子寓言風格務實,貼近生活,不作天馬行空之想,直接闡述道理。
《韓非子》一書在日常生活可見可聞的植物習性與樣貌中,體會出政治或人生的道理。韓非子寓言從實際的植物生長與特性,以隱喻人事,尤其著重於種樹題材的表現。《拔楊容易樹楊難》、《隰斯彌不伐樹》、《陽虎不善樹人》等篇,是其中的代表。
此外,《韓非子》一書中《堅瓠》一篇以堅瓠比喻無益於世,毫無貢獻的人,《陽虎不善樹人》以橘柚比喻知恩圖報的良才,枳棘比喻恩將仇報之奸人。韓非善用故事、寓言、來揣摹刻畫人心,人性。
(二)種樹寓言
韓非植物寓言的取材,側重在表現對「種樹之道」的闡述類比。從平實的植木、伐木的學問中,聯繫政治及處世的道理。韓非子寓言對植物栽植之道的探討,主要是針對楊樹、橘、柚、枳、棘等樹木的生長習性和特質發揮,並與寓意結合,這對於後來形成的種樹寓言,有一定的影響。如《拔楊容易樹楊難》〉就楊樹的特性敘述:
陳軫貴於魏王,惠子曰:「必善事左右,夫楊橫樹之即生,倒樹之即生,折而樹之又生。然使十人樹之而一人拔之,則毋生楊;.以十人之眾,樹易生之物,而不勝一人者何也?樹之難而去之易也。子雖工自樹於王,而欲去子者眾,子必危矣」。
《拔楊容易樹楊難》掌握楊樹調節力強,容易生長的特性來作比喻,說明即便如楊樹般容易生存成長的樹種,不論橫樹,倒樹,折而樹之,皆可存活,然而當有人意欲除之,雖僅一人除之,猶有十人樹之,則其同樣難以保命,因為種樹之道,大自然法則即為「樹之難而去之易」,破壞永遠比建設容易。此則寓言藉著種植楊樹作為比喻,要為官者以為警惕,一旦反對者眾多,再穩固的勢力都可能面臨崩解危機,更何況破壞力驚人的力量,遠勝於建設與經營,屆時地位岌岌可危也就可想而知了。
又比如《隰斯彌不伐樹》、《陽虎不善樹人》等篇則是以記敘人物事件為主,以伐樹或種樹經驗為外圍事件,從伐木種植的學問當中,關係著重要寓意之所在:
隰斯彌見田成子,田成子與登台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歸,使人伐之,斧離數創,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變之數也?」隰子曰:「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夫田子將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
Apr 18,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橘逾淮為枳》在晏子機智敏銳的言論中,引用橘、枳的比喻,化解楚王的刁難; 其比喻象徵意涵深入人心,可說是植物寓言發展初期的重要作品:
晏子將至楚,楚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 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 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 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 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聖人非所與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寓言中以枳橘為喻,若生長於淮南的是滋味香甜的橘,生長於淮北就成了臭苦不堪的枳,雖外觀相似,內涵實質則大不相同,以此作為比喻,來諷刺楚國水土環境不良而使民偷盜,無關乎齊國人的素質。 這一類的寓言以陳述人物言論的方式,引植物作比喻,以寄托寓意。 枳,橘的形象鮮明,給予後世很大的啟發,是最早運用果實成功形象地比喻來寄托的文章。
《佛肸召》——出自儒家典籍《論語》,由孔門弟子和再傳弟子匯集孔子言行而成。雖然是以語錄體思想類著作,卻有幾篇徵引故事的手法來暗喻事理,也被認為是具有寓言圍的雛形之作。《佛肸召》雖以人物對話為主,卻包含前因後果的簡要事件陳述,並且拿匏瓜這一植物的果實,當作人物剖白心跡時的重要比喻,從這裡可看出植物寓言的早期創作的簡單型態。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佛肸召》中的匏瓜比喻才無所用之人,也屬於以植物為喻的篇章。《論語》中一些寓言的萌芽,與比喻緊密聯繫在一起,如「割雞焉用牛刀?」和「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即是比喻又是寓言的萌芽,這些都能使抽象的道理具體化;《佛肸召》所運用的匏瓜比喻,可以說是匏瓜寓言的萌芽,只是它以最原始簡單的型態呈現。
《拔苗助長》——由戰國之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孟子(軻)所作,以孔子之道,倡仁義,王道之說,標榜唐虞三代,後人封為亞聖。此文比喻生動有趣,輕快靈活,與寓言淵源深厚,《拔苗助長》在植物寓言的發展中有著關鍵地位,故事中因為栽植禾苗不得其法,急切強求,而導致禾苗枯槁,暴露自身愚昧無知的宋人典型,跨越文學領空,讓後代無數人自省反思,警惕藉鏡的深刻典型。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捨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拔苗助長》可作多層面之引申,以宋人急切地培育禾苗,欲速則不達傷害了農作的題材,得出「欲求速成反致危害」的主旨,從植物的「栽植之道」出發,從而開展寓意,說明了一則成功的寓言作品,其寓意的寬廣性和多義性。
《莊子》植物寓言形象和思維的創新——
莊週(前369?—前295?),戰國傑出思想家,散文家。其學無所不窺,主張萬物齊一,虛靜無為,逍遙自得。莊子藉助寓言、重言、創作出意出言外、怪生筆端、謔弄諷嘲、機趣橫生的獨特散文風格。所作《莊子》一書實乃道家之經典,更是中國古代寓言的寶庫。其中,植物寓言亦為不少,開拓了植物形象的運用,寄寓深遠的哲理意義,將植物寓言的形象和意境,提昇至另一種高度,可謂形象和意境的飛躍與創新。因此,《莊子》的植物寓言,猶如一個明亮閃耀的寶石,在先秦植物寓言的沙河中,最為光彩奪人,價值非凡。其價值展現,分下列兩點說明:
(一)塑造多樣植物形象
《莊子》中的植物題材,以樹木居多,寫出了各式各樣的樹種,各有不同的意義,令人耳目一新。包括樗樹、櫟社、楸柏桑、與大木等。植物形象豐富鮮明、寓意深刻,在先秦植物寓言中,展現植物題材創作的豐富性和文學運用的想像力。
由於莊子對大自然觀察細密,體驗深刻,且又富有靈感,因而其筆下的動植物的形象就特別生動,多彩多姿。無論是鯤鵬雀鳩、龜蛇蚌鱉、大椿雁鵝、還是海鳥蝸牛、鵷雛腐鼠、魚猴蜩羊、櫟樹馬蹄、朝菌蟪蛄,無不新鮮有趣。莊子把大量植物作為寓言對象,為寓言的創作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這種現象,在先秦寓言中也是少有的,就是在國外的寓言創作上也很少見到。
《莊子》塑造寓言形象的文學功力高超,加上富有瑰奇浪漫的想像,因而天地之間各類各種五花八門之熱鬧景象,都能被化用於寓言當中,當作寄托哲理的對象。《莊子》開啟了嶄新的創作途徑,將無法言說,無法行動的靜態花木,賦予了蓬勃的生命力與奔放的熱情,引領出趣味盎然、新奇有趣的寓言形象。莊子於美學、文學為主;以天和天、大美而不言,力追自然,素樸,恬淡之美。因而,《莊子》中的植物寓言亦表現其散文之自然素樸的美感,結合奇幻新穎的寓言形象,創造出一種瑰奇又純樸之自然美。
Apr 18,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華夏文明之先秦時代植物寓言
自先秦時代,諸子哲理與歷史著作中,就已經有植物寓言的出現,而且題材豐富且形象多變,為植物寓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 唐宋時期,古文家寓言和擬人傳體植物寓言,則開創了植物寓言的不同風格。 到了元明清時期,植物寓言更是推陳出新,百花齊放,可說是各體兼備,且成績斐然. 本章分三節,依次討論先秦,唐宋,元明清三大植物寓言的發展情形。
先秦兩漢時期
先秦兩漢的植物寓言,是中國古代植物寓言發展的雛形階段。這個時期的植物寓言大多並非獨立存在的單篇寓言,而是以用作舉例的故事形態存在,以輔助陳說諸子哲理或政治主張; 此外,植物寓言的寓言性質不甚強烈,比如藉助虛擬故事與角色以寓說言外之意的用意並不明確,常常還是被當作文章之中一個比喻性質的橋段運用,還沒有自覺性、成熟性的寓言創作。
然而先秦兩漢植物寓言的形製天然,語言淳樸,寓哲理智慧於簡單樸素的故事中,猶如璞玉未經雕琢,而美質蘊於內;篇幅多半簡短,情節也較單純,沒有絢麗的文采與繁複的典故,常常以最原始簡單的形式,在敘述故事之後,留給讀者尋思和意會的空間。
先秦植物寓言,多穿插於諸子典籍當中出現,其中包括了儒、道、法、雜的各家著作,也有少數篇章蘊涵在歷史著作之中。 在這些論理著作中出現植物寓言的有《晏子春秋》、《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等,歷史著作中則以《戰國策》中的植物寓言最為突出。
初具雛形的植物寓言——
初具雛形的植物寓言應從《橘逾淮為枳》,《佛肸召》,《拔苗助長》三則故事說起,其情節生動轉折、形象逗趣逼真、可以說是眾所熟知的寓言名篇; 但其中的植物形象僅作為平面之寓意象徵,未有立體動態的植物角色,因此只能說是植物寓言發展中的雛型之作。 即使如此,這三篇植物寓言,還是能夠帶來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創作的典範。 其中的植物象徵,甚至成為人們瑯瑯上口,傳誦不絕的詞匯,《逾淮為枳》、《匏瓜徒懸》、《系而不食》、《拔苗助長》等,用語之精煉,意涵之警醒,都得力於植物意象之新穎與豐富。這 三篇傑作是中國古代植物寓言發展當中的重要里程碑。
《橘逾淮為枳》——為《晏子春秋》 內容,記述春秋時代齊國名相晏嬰的言論思想與事跡, 雖然為先秦晏嬰所著,其實是為戰國時人蒐集有關晏嬰事跡編輯而成。 情節生動、形象鮮明、語言個性化、富有傳說故事的文學色彩。(23.5.2020 搜狐:华夏文明之先秦时代植物寓言)
延續閱讀:
韻文化:美、標致
Apr 19,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紫堇]
……偶爾有一莖紫堇噘起藍色的小嘴,一任含在花盞中的香汁的重量把花莖壓彎。
[金盞花]
這裡的金盞花多得數不清……我從纖道上向它們伸出雙手,我還叫不全它們的名字,只覺得跟法國童話裡的王子們的名字一樣漂亮動聽;它們也許是幾百年前從亞洲遷來的,但早已在村子裡落戶定居……。
[水浮蓮]
起初,河裡先是長出幾株孤零零的水草,例如有那樣一支水浮蓮,水流從它的身邊流過,可憐它在水流中間,很少得到安寧;水流把它從這邊的岸沿沖到那邊的岸沿,它像一艘機動渡船一樣,無休無止地往返在兩岸之間。被推向岸邊的水浮蓮的株莖,舒展,伸長,繃緊,以至於達到張力的極限;飄到岸邊以後,水流又把它往回拉,綠色的株莖又開始收攏,把可憐的植物重新引回到姑且稱之為它出發的地點,可安生不了一秒鐘,它又得被反復地帶來帶去。……這使我想起某些神經質的人……他們年復一年地讓我們看到他們一成不變的古怪習慣,他們每次都聲稱要加以改變,但始終固守不爽。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Jul 6,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續上)更多寫作者對AI的介入表示懷疑。湯小白嘗試了AI生成文字後選擇放棄,「雖然有時候AI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寫作框架或比較華麗的措辭,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構思和結構還是要靠自己去創作。AI只能是輔助手段,我不太願意用。」
明微所在的團隊開發了自己的AI寫作平台,每個月可以量產4至5篇人物傳記,不過明微自己從來沒有使用過。「那樣的文章雖然第一眼看著不錯,但你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根本不想看了。因為它沒有情感,沒有人的影子,就是資料的堆疊。」她也擔心,當老人敘述時情緒激動或跑題時,AI是否有能力安撫老人的情緒,把敘述邏輯重新拉回正軌?
「回憶錄和傳記不同於別的文體,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故事,需要敘述者情感的注入,更需要寫作者精神的投入。」多位代寫回憶錄的寫作者告訴記者,回憶錄固然具有傳承意義,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輩、寫作者與老人閒聊時提供的情緒陪伴,或許才是銀髮群體更加需要的。「在這份陪伴的記憶上,AI大概無法替代人類。」
比起「生意」,更是「療愈」
「月入XX萬」「收入夠買一輛車」,社交平台上的「代寫回憶錄」經驗帖,常常傳遞出「輕鬆賺錢」的感覺。
一位在上海高校從事創意寫作教學的青年教師向記者表示,就像「很多開寫作課的人,本身並不靠寫作掙稿費」,在互聯網上宣傳「代寫回憶錄很賺錢」這件事,有點接近這個套路,「也許主要也是靠教別人如何賺錢來賺錢吧」。變現途徑包括但不限於培訓課程、寫作提綱,更有人已經開出「AI+回憶錄寫作訓練營」。
事實上,代寫回憶錄,由於價格和內容標准不清晰,同時週期難以把控,從商業邏輯上說,遠未成為一門「好生意」。
對老年人來說,寫一本回憶錄,價值或許不僅來自最終的文稿,更來自撰寫過程得到的耐心傾聽,甚至,老年人如果能夠自己加入寫作,這一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愈。
今年11月,配音演員童自榮出版了帶有自傳性質的新書《八十而已》。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辦的分享會上,記者聽到了童自榮分享這本書的緣起。「年初我生了一場莫名其妙的病,成天昏昏沉沉,像植物人一般,有時還會呆呆地想,張國榮從這麼高的樓飛下來,如此瀟灑——」童自榮對讀者如實坦白,「足有半年時間是這樣的狀態。女兒突發奇想,『一起來弄本書』,或許對病情有幫助。半年之後,書寫出來了,我漸漸恢復了。我要謝謝我的女兒。」
北京師范大學老年心理實驗室的研究提到,「人生回顧法」是一種重要的老年人心理治療方法,實施「人生回顧干預」的老人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能提高生活滿意度和自尊感。
寫回憶錄或出於回憶錄的目的,向他人回憶人生,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生回顧法」的實操。「有一年冬天我回老家,曾是文學青年的三舅姥爺正在寫家族史。他是60後,現在當保安。後來逐漸出現秀英奶奶、姜淑梅這樣的寫作者,她們的知識積累可能還不如我的三舅姥爺,是從學寫字開始學寫作。」上海大學創意寫作專業博士信世傑說,「三舅姥爺」們帶著豐富的故事資源,如何整合、表達出來,寫作的過程也是梳理的過程,帶有自我紓解的功能。
註冊在長寧區的民非公益組織「福智公益」從去年起開展「長者陪伴」系列活動——「人生回憶錄」項目,強調「敘事療愈的力量」。活動介紹中表示「通過6週的創意書寫,創造喜悅、充實的老年生活,成年子女也有機會通過自傳理解父母的生命歷程,增加彼此對話,從而相互理解,促進家庭和諧」。
這一活動去年5月首次在仙霞新村街道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開展,今年多次在仙霞路「鄰光MIX」定期舉辦。記者注意到,授課老師有多年應用心理學背景,課程內容不限於寫作,還包括通過繪畫、音樂等方式回顧人生。
「人生回憶錄」項目為老人「人生繪本」項目設計的問題。
「在整個活動中,我們會更傾向於關注長者們的喜好,對他們不願意分享的內容,不去涉及。陪老人寫回憶錄,需要耐心、細心和尊重,通過這一過程,不僅記錄下老人寶貴的回憶,也可以讓老人感受到自己的故事被珍視和尊重。」主辦方如此表示。在12月4日舉辦的今年最後一期「人生回憶錄」活動中,一位老人分享道,「在寫作中,原來我一直認為我寫不出那些漸行漸遠、塵封已久的往事,沒想到真動起筆來,那些往事如沉船浮起,裡面每一個房間、每一個物件,都清晰起來,我竟可以記起那麼多細枝末節。」
「不要讓老人覺得,只有付錢才有人願意聽他們講故事。」聽說網上流行「代寫回憶錄」並做了一番研究後,「00後」大學生小屏決定,「今年寒假回家,為家裡健在的長輩做一份輕量級的回憶錄。」(澎湃平台,原標題為《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真是一門「好生意」嗎?》作者:施晨露 趙亦婷;原載:上觀新聞 2024-12-11)
延續閱讀:地方誌 紀念特刊
Dec 13,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續上)在反覆採訪、整理材料的過程中,明微發現,每代人的故事都帶有很強的時代印記,家族的變遷也總是和歷史、文化的變化交織在一起,這讓她對過往一個世紀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讓她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個五代軍人家庭。「可以看到一位曾經的軍長是如何影響整個家族的精神,這個家族的小輩目前仍然在海軍服役。當困難、波瀾來臨之際,這個家族是怎麼應對的?他們有著怎樣的精神態度?」在寫作回憶錄的過程中,明微常常反思自身,「有時,我會想象當時的畫面和情境,如果是我面對那樣的問題,應該肯定沒有辦法保持那麼好的精神品格,無法把問題處理得那麼周全。我在別人的經歷裡,好像重新審視了自己。」
雖然主動聯絡、希望留下回憶錄的老人往往不「普通」,但在明微看來,並非只有創造了一番事業的人才值得書寫,普通人的精神品質也值得在時代中留下印記。
不少年輕人主動在社交媒體上尋找寫手,希望為長輩留下一些回憶——一份回憶錄,成為「盡一點孝心」的方式。
生活在浙江溫州的湯小白成為自由撰稿人的8年間,已經寫作了近70本回憶錄,他感受到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重視老人的精神需求。「每次我去採訪老人,他們講著講著就哭了,情緒很容易波動。很多老人的故事其實很豐富,但很少有人陪他們聊天。他們心裡是有這樣的需求在的,但孩子不主動和他們溝通,這個想法就在心裡埋沒了。現在,很多年輕人主動和家裡的老人溝通,這個事才能成。」
湯小白的小紅書主頁以「只有初中學歷卻月入5萬的自由撰稿人」為身份標簽,置頂了「幫老年人代寫回憶錄,年收入15萬以上」的筆記,這條分享帖獲得近萬點贊,七百多條評論。
「八九年前,我還在東莞一家工廠做流水線工人,學歷不高,只能做體力活,越來越感到身心俱疲,看不到發展前景。於是決定練習寫作,後來還開了淘寶寫作店鋪,代寫主持稿、演講稿、人物故事與商業軟文。」湯小白告訴記者,剛開始入行寫作時,將近一年沒有收入,後來「選對了正確的寫作類型」——商業文案和為老人寫回憶錄。
在11月的一條筆記中,湯小白分享了前一個月的營收,「10月接了兩本回憶錄,合作總金額為4.1萬元,預計在兩個月內完成」。
「找我寫傳記和回憶錄的客戶大部分是小老板、退休幹部這類人,在整個社會層面或許不算很有名,但在他們家族,都是了不起的人。」湯小白認為,比起寫作技巧、文筆,「找到這類客戶才更重要」。
為了尋找潛在客戶,除了線上運營社交媒體,湯小白還常去公園、養老院與老人聊天,不錯過任何「推銷」自己的機會。他的第一批回憶錄「客戶」就是由此而來。
剛開始寫作的第二年,有一位廣州的青年找到湯小白,希望他能給自己的父親寫一篇回憶錄。「我一開始以為他只是說說,後來,他不停給我打電話、發信息溝通情況,我覺得他好像是誠心的。」於是,湯小白買了機票去廣州,對他的父親與近親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採訪。「這位老人出身農村,在貧苦的環境長大,到了城市以後,勤勤懇懇工作,結婚生子,現在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聽起來很平淡,但對這位老人和他們的家庭來說,這些故事就是值得留給後輩的精神財富。」他還記得,將打印好的成品交出去時,老人感動得流淚了。「不是文字工作者出身的我,第一次因為寫作獲得這麼大的肯定。我沒想到這份回憶錄有這麼大的能量,真誠對待寫作,能給普通人帶來這麼大的鼓舞。」
AI寫回憶錄,可行嗎?
相比收費數萬元的人工代寫回憶錄服務,AI的興起,讓寫作門檻變得更低。採用AI工具,能讓更多人輕鬆擁有屬於自己的回憶錄嗎?
一位從業者告訴記者,AI寫作回憶錄往往只需數千至1萬元出頭,不到一個月就能完成撰寫。目前,市場上已出現多種AI編寫軟件,使用者只需戴上耳機回答問題,AI會根據使用者回答中的關鍵詞調整提問,從用戶提供的照片、文字和其他資料中提取信息。完成資料收集後,就進入了AI寫作階段,之後,通過人工編輯進行校稿審核,審核通過後,用戶可以查看,並繼續使用AI修改章節內容。「回憶錄的精髓在於經歷的記述。AI已經學習了很多人物傳記和回憶錄的寫作方式,只要信息足夠真實,它自然能夠生成不錯的文章。」一位使用了AI寫作平台的用戶反饋道。
更多寫作者對AI的介入表示懷疑。湯小白嘗試了AI生成文字後選擇放棄,「雖然有時候AI可以提供給你一個寫作框架或比較華麗的措辭,但真正的核心——故事的構思和結構還是要靠自己去創作。AI只能是輔助手段,我不太願意用。」
明微所在的團隊開發了自己的AI寫作平台,每個月可以量產4至5篇人物傳記,不過明微自己從來沒有使用過。「那樣的文章雖然第一眼看著不錯,但你看第二遍的時候就根本不想看了。因為它沒有情感,沒有人的影子,就是資料的堆疊。」她也擔心,當老人敘述時情緒激動或跑題時,AI是否有能力安撫老人的情緒,把敘述邏輯重新拉回正軌?
「回憶錄和傳記不同於別的文體,它是一個家族的生命故事,需要敘述者情感的注入,更需要寫作者精神的投入。」多位代寫回憶錄的寫作者告訴記者,回憶錄固然具有傳承意義,但在文字成品之外,晚輩、寫作者與老人閒聊時提供的情緒陪伴,或許才是銀髮群體更加需要的。「在這份陪伴的記憶上,AI大概無法替代人類。」
Dec 15,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施晨露·趙亦婷:為老人代寫回憶錄,真是一門「好生意」嗎?
「銀髮力量」,這是上海《咬文嚼字》雜志評選出的2024年十大流行語之一。
「銀髮」借指老年人,「銀髮力量」指老年群體在社會各個領域產生的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流行語條目中,編輯部寫道,「銀髮」族詞語不斷發展壯大,如「銀髮浪潮」「銀髮市場」「銀髮經濟」等。
《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銀髮力量」位列其中。
當前,我國正處於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階段,上海則是我國最早進入人口老齡化且人口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記者發現,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正在一些社交媒體平台上成為垂直分類的熱搜。在上海部分社區,出現了教老年人寫回憶錄的培訓項目。
為老年人寫回憶錄,真的是「銀髮經濟」藍海中的一門「好生意」嗎?
普通人也值得書寫
「只工作不上班,我給老年人寫回憶錄月入兩萬。」
「寫了三本回憶錄,收入夠買一輛車。」
打開小紅書,以「代寫回憶錄」為關鍵詞搜索,記者發現,有近萬篇記錄寫作經歷或個人經驗的筆記,有些筆記的點贊量甚至上千。其中,為老年人代寫回憶錄的業務最為紅火。
翻看這些筆記,不少寫作者分享了從接觸一位老人到為其完成回憶錄寫作的具體過程與個人感受,字裡行間透出對這一行業前景的看好。
以「代寫回憶錄」為關鍵詞搜索,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分享。
從收集基礎信息到最終印刷裝訂回憶錄,一位全職寫作者可能需要花費3個月左右。至於收費,通常需要「私下溝通」,一些明碼標價的服務價格在2萬元至4萬元不等,依據文本字數與客戶要求而變化。部分「入行」較久的寫作者還提供技巧分享課程或私人指導服務,吸引更多人躍躍欲試。
「在最困難的時候,靠給老人寫傳記,賺了18萬」,這條收獲258點贊、353收藏的帖子是小紅書用戶「明微」熱度最高的筆記。在筆記中,她分享了7條為老人寫傳記的建議,包括要遵循的四項原則「真實、客觀、全面、生動」,寫作前要「廣收資料、梳理提綱」,可按時間線梳理,也可按重大事件梳理,寫作中要抓住人物特徵,如成長環境,外貌、性格、氣質、語言,還有「面對事物的心」。同時,人物傳記不是流水賬,需要「增加一定的人物故事性」,注重細節和真實感,「不要過度美化或貶低人物」,要多角度思考人物的經歷和行為。
這條筆記最後,明微表示,「想要人物寫作模板的,安排!」評論區120多條留言中,不少人表示「我也想寫,想要採訪提綱」;也有人詢問「想為家族寫一本傳記,如何收費」。
在明微的個人主頁,她介紹自己「採訪了100位名人,出版100萬字」,同時幫助「1000+女性通過寫作實現生命價值」。記者通過私信提出採訪,最先收到的也是一張寫作課程的海報。
如何走上為老人寫回憶錄這條「賽道」的?明微告訴記者,自己在傳統紙媒摸爬滾打了12年,創業失敗後,常年寫作人物專訪的她決定回歸「老本行」——靠寫人物傳記重新步上寫作事業的正軌。「說實話,我寫傳記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我還有其他寫作業務可以賺錢。」明微說,之所以願意為老人寫傳記,「通過全面了解他們的成長、背景、思維和生活狀況,真的可以從這些人身上獲取很多能量」。她接觸過的想寫回憶錄的老人往往有所成就,想在年老之際寫下自己以及上幾輩的經歷,為後代留下家族的印記。「來找我寫回憶錄的老人基本在70歲到80歲之間,他們一方面自我意識比較強,另一方面,他們的經歷伴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及後來的發展,因此對國家的感情都很深,很有家國情懷。」(下續)
Dec 16, 2024
卡萊爾的書包
(續上)脫口秀演員·不願做不溫不火的工作,學霸稱要在這行「搏一搏」~~學歷是脫口秀行業的眾多人設標簽之一,觀眾熟知的不少演員都畢業於名校。哥倫比亞大學的呼蘭、北京大學的李雪琴和鳥鳥、北京科技大學的徐志勝、上海交通大學的龐博、吉林大學的趙曉卉和周奇墨……
主持人車洪君是復旦大學大四學生,當他的同學們出國、保研時,他選擇更換賽道,參與喜劇表演。他戲稱自己——「在職大學生,全職脫口秀演員」。
車洪君說,他發現自己從小就具備某種喜劇天賦,其中一個典型特征是——上課喜歡接話茬。他善於快速從對方的表達中找到漏洞,這恰好符合喜劇的反邏輯特徵。另一個天賦的發掘在於,英語課上,他在10分鐘的課堂展示中吐槽室友引起同學哄堂大笑,老師對他說:「你身上有美式喜劇演員的氣質。」
7月,家在山西、學在上海的他來到北京,靠著「硬闖」進入了脫口秀行業,在網絡平台購票,通過票務詢問開放麥機會,現場試講。從愛好者到新人再到簽約演員,常人通常需要花半年、一年甚至兩三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他用兩個月就做到了。車洪君把這歸結為運氣——在兩場接近「炸場」的演出中,恰巧碰到了俱樂部老板。
或許更重要的是積累和學習。作為社科專業學生,車洪君對脫口秀有基本的底層邏輯理解:一門解構的藝術,消解了精英文化的意義。落實到行動上,他把知名演員們的表演聽了上百遍,熟知他們的人設風格、精彩段子,聊天時對周奇墨、邱瑞等人的表演信手拈來。
當他模仿完邱瑞講媽媽把秋褲縫在牛仔褲上這段,記者隨口一句「這是溫暖啊!」他卻立即反應道:「我是覺得離譜,但你這個角度還沒人講過。」一邊說著,一邊拿出手機記下了「代溝-溫暖」。在他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的聊天框中,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記錄。這就是他的日常,把素材收集、段子創作融入生活。
對於名校畢業生選擇成為脫口秀演員,他說,考慮到目前的經濟形勢和求職難度,與其做些不溫不火的工作,不如在脫口秀行業上升期裡搏一搏。「人的選擇是自由、多元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正是學校給了我選擇的底氣,即使這條路走不通,我相信我也會有自己的路。」
脫口秀觀眾·從脫口秀中找到情緒共振,紓解工作和生活的壓力~~
無論線上綜藝節目,還是線下開放麥演出,脫口秀或許都是最能捕捉社會情緒的地方之一。《脫口秀大會》引領的社會熱點討論包括:996、內卷、催婚、副業、朋克養生、容貌焦慮等等。
北青報記者在開放麥現場則聽到了身邊的「熱點」:身處女性為主的護士職業群體中,護理專業的男孩吐槽自己一再被小朋友稱呼「護士姐姐」;滿臉痘痘的男孩把自己的臉比喻成餅干「趣多多」;職場打工人說髮際線後退,為疾病所困……
據《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所言,脫口秀的用戶群體多為一二線城市精英人群或新中產,年齡在25歲以上,65%以上擁有本科學歷。他們有較高的生活、工作、社交壓力,需要宣洩的出口,且需要尋求社會認同和自我實現的支點。
喜歡看脫口秀的張女士在北京工作10多年了,工作、照顧孩子、運動,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在快節奏生活中,有時覺得自己需要釋放一下情緒。」她起初聽相聲,後來開始看《吐槽大會》《脫口秀大會》,有時連續刷上幾天。早幾年,她偶然觀看過線下演出,現在則集中在線上觀看,時間成本是她的重要考量。線上演出經過篩選、排練展出了最精華的部分,還可以在不喜歡的部分快進。
25歲的思佳去年進入北京一家國企工作,身處大城市加之初入職場,看一場脫口秀就成了她排解情緒的方式。
今年「十一」假期,家在本地的朋友們各有安排,思佳無人陪伴,甚至在小紅書上瀏覽「95後誰出來玩」相關帖子,但最後還是決定獨自一人觀看脫口秀演出。
在咖啡吧不大的空間中,與其他觀眾坐在一起,時不時被台上的演員逗笑,這讓她感到一切值得。一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工作帶來的緊張情緒得到緩解,困擾自己的一些事情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加油吧!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潮流檔案
騰訊視頻聯合笑果文化在9月推出的《脫口秀營銷白皮書》指出,2018年,全國脫口秀俱樂部數量不到10個,而截至今年5月,全國已有超過150家俱樂部。
如今在開放麥現場,你或許可以與各行各業的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企業高管、創業公司老板……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脫口秀也開始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職業新賽道。1990年出生的安子,在老家洛陽推銷過保險、做過直播,去年來到北京,白天做天貓超市客服、便利店售貨員,晚上就去開放麥試段子;1996年出生的研三學生小瑜,2019年曾在廣州試講過一次開放麥,冷場效果讓她時隔兩年才敢重新打開脫口秀綜藝,如今面臨秋招,她打算報名脫口秀訓練營試試看。(原題:青年人為什麼愛上脫口秀|北京青年報|2022-10-25作者:陳靜 林豔 張彬 http://m.cyol.com)
Jan 13
卡萊爾的書包
愛上脱口秀:近年來,脫口秀成為都市青年的社交新方式、打卡新去處、減壓新手段。在北京,走進酒吧、咖啡吧,看看開放麥(脫口秀演員實驗段子的免費或低價演出),你會在這裡與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相遇。名校學霸、快餐店品牌大使、核酸采樣員、全職奶爸……他們有人是下班後來「吐吐槽」,也有人致力於成為一名優秀的脫口秀演員。
當下,脫口秀是年輕人情緒的共振場,也成為他們的職業新賽道。青年人為什麼愛上了開放麥?北京青年報記者帶你走進線下開放麥與新人演員的故事。
開放麥表演:觀眾花費不到30元,就可近距離欣賞表演
入夜了,高大的寫字樓陷入黑暗,咖啡吧的橘色燈牌在大廈一角獨自明亮。屋內昏暗靜謐,微弱的暖白光盞中,兩位工作人員低聲指引著來客。窄小的旋轉樓梯蜿蜒向下,燈光照亮沿途橙色牆壁,通向隱秘的熱情與活力。
「假期第二天,約不到男朋友就約女朋友來看脫口秀是吧?」棒球帽、小卷髮、金屬項鏈配綠毛衣的男孩蹦跳著上台,看著台下三十來位青年男女,女孩佔了約三分之二,他不禁如此調侃。隨後,他提醒觀眾:「演出過程中,如果好笑就笑,不好笑就鼓掌。」這是北京某著名脫口秀的開放麥現場。新老演員在此實驗段子,觀眾花不到30元就可以近距離欣賞一場表演。
綽號「船長」的21歲男孩收獲了當晚最多的笑聲。他是北京郵電大學通信專業學霸,讓觀眾意想不到的是,光環之下也有許多苦惱:同學「卷」到在廁所背單詞、用教高數的方式追女生卻遭拒絕。
他的表演常常伴隨著豐富、誇張的肢體動作和角色反串。講到喜歡的女孩與別的男孩親密喂食,他微微仰頭張嘴,模仿女孩的可愛表情和聲音。而另一邊,作為旁觀者,他剖析了自己的心境:不屑、嫉妒、羨慕。
演出的「炸場」效果還與一個意外有關。演出前的互動中,一位觀眾自稱在「北京末流985」就讀,並兩次強調「是985唉」,引起全場觀眾大笑。演出後半段,一個完全無關的場景中,演員再次巧妙地提到該觀眾就讀學校,這次call back(脫口秀經典表演技巧)讓全場氣氛達到高潮。
當晚的演出效果不錯,幾乎每位演員都成功逗笑了觀眾。但有時候,演員和觀眾都不得不面對另一種境況——冷場。
9月下旬,南鑼鼓巷一家酒吧,一位在法律行業工作的女孩第一次登台講脫口秀。她講述了年輕人的職場困境,辛苦完成的工作被領導親信搶佔功勞,她因此自閉、自殘。她原本想笑著調侃,卻講著講著就哽咽了。
10月上旬,美術館附近的文創園區,一位相對成熟的演員也出現突發狀況。說到「家庭教育讓我特別不自信」時,她突然躬身道歉:「唉,謝謝大家,對不起對不起。」隨後,她匆匆下場,簾後傳來號啕大哭。
在這兩個時刻,台下響起了鼓勵的掌聲。
開放麥就像一個試驗場,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都面臨很多不確定性。用一位觀眾的話形容,觀看開放麥就像體驗和參與脫口秀這個果實成熟的過程,幫助演員們鍛造真金。
Jan 13
卡萊爾的書包
視角變化:通過快速剪輯切換「旁白—主觀視角—特寫」,模仿柳敬亭「說書如畫」的技巧。
(3) 情境構建 —— 「沉浸感的講述」:TikTok 的成功在於讓用戶「感覺自己在故事裡」,這種沉浸感通常通過ASMR(沉浸式聲音)、音效、畫面細節來實現。
改良提升 —— 「評書如畫」+ 現代影像技術:柳敬亭善用語言創造畫面感,短視頻可以結合畫外音+字幕+動態視覺來增強沉浸感:講述「水滸傳」時,不只是說「武松打虎」,而是:
畫面:深夜森林,黑影晃動
音效:夜風呼嘯,老虎的低吼聲
旁白(低沉緩慢):「夜幕降臨,武松緩緩走上景陽岡……忽然,一陣腥風撲面而來!」
鏡頭+配音結合:關鍵時刻放慢鏡頭,加特寫,讓觀眾感受情緒變化。
(4) 強互動性 —— 讓觀眾參與劇情,TikTok 之所以粘性高,關鍵在於「用戶互動」:
互動問答(你覺得結局如何?)
投票選擇(你想知道哪種歷史真相?)
續集引導(想聽更多?下一集告訴你!)
改良提升 —— 「說書+直播」融合:柳敬亭善於觀察觀眾的情緒反應,隨時調整。現代短視頻可以結合互動評論、投票、直播問答,讓觀眾決定劇情走向。示例:
懸疑短視頻:「康熙皇帝真的賜死了鰲拜嗎?你猜,留言告訴我!」
劇情投票:「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用什麼計策?A.火攻 B.埋伏 C.詐降」
(5) 「短+連續」打造爆款系列,TikTok 讓用戶上癮的秘訣之一就是「系列化運營」,一集不夠看,就會忍不住繼續刷。
改良提升 —— 評書「連載」+ 分集短視頻。柳敬亭的評書從不一次講完,而是制造連續性:「且聽下回分解!」短視頻可以采用連續劇模式: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上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中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下集)」
這樣能大幅提高觀眾的停留時間和復看率,甚至會讓觀眾「蹲點等更新」!
2. 未來創新:短視頻如何提升「評書式傳播」?
(1) 「AI+短視頻」:生成個性化評書內容, 未來可以利用 AI 生成個性化的評書內容,讓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單」聽書。
(2) 「沉浸式說書」:虛擬現實+互動劇情, 利用 VR/AR,讓觀眾「走進」評書世界,親自體驗故事場景。
(3) 「短視頻+線下評書」:打造文化體驗IP, 結合短視頻流量,打造「評書劇場」,在線上線下形成互動傳播。
結論:短視頻 × 柳敬亭評書藝術 = 未來傳播新趨勢!
借鏡 TikTok/抖音的核心技巧:
✔ 懸念開頭(抓住前三秒)
✔ 快節奏多角敘事(角色切換,層次分明)
✔ 沉浸感情境(配合音效和視覺)
✔ 互動驅動(讓觀眾成為內容一部分)
✔ 系列化運營(制造連續性)
改良提升:結合柳敬亭的評書藝術,通過懸念+節奏+留白+互動的方式,讓短視頻內容更具文化深度、情感溫度和傳播力度!
Feb 14
卡萊爾的書包
愛墾APP:從 TikTok/抖音,借鏡、改良和提升短視頻呈現藝術~~ TikTok、抖音的短視頻內容成功地抓住了碎片化注意力,並創造了高參與度、高留存率的傳播方式。結合柳敬亭的評話藝術,我們可以借鏡、改良、提升短視頻的呈現藝術,使其更具沉浸感、互動性、可傳播性。
1. 借鏡:短視頻的五大吸引力核心
(1) 開頭3秒定生死 —— 「懸念鉤子」:短視頻的黃金法則是前三秒必須吸引觀眾,否則就會被滑走。TikTok的頂級創作者擅長用懸念、誇張開場、問題式引導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改良提升 —— 柳敬亭的「留白懸念」:柳敬亭說書常用「未盡之意」讓觀眾期待,比如:「這事兒要從三天前說起……不過,這裡面有個關鍵的轉折……」(故意停頓,吊胃口)現代短視頻可以在開頭用留白、懸念制造期待,例如:
開頭不講答案:「你猜,古代最厲害的戰術是什麼?(停頓3秒)其實是……」
設置矛盾:「你一定以為XX是對的,其實完全相反!」
反轉法:「一個窮小子進京趕考,結果……他竟然成了皇帝!」
(2) 視覺沖擊與角色切換 —— 「多層敘事」:TikTok 的內容強調畫面快速切換,不同角色交替,讓信息傳遞更具層次。
改良提升 —— 「一人千面」演繹方式:柳敬亭擅長單口多角色轉換,他可以在不換服裝、不加道具的情況下,僅憑聲音、表情、語調就區分人物。現代短視頻可以模仿這種「快節奏角色切換」,如:
單人分飾多角(模仿對話)
老師(低沉慢語):「你知道古人是怎麼做生意的嗎?」
學生(快語調):「不會是擺地攤吧?」
老師:「錯!他們早就會玩『會員制』了!」
Feb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