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巴海丝馆

  • Paris En mémoire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3-4)

    (三)


    隔籬人家風水亮,過藩華哥系有料;

    轉來起屋又買田,都話同人吾同命。

     

    (四)


    阿爺阿娘不冒愁,講洒一句涯命衰;

    身子健康來日長,留得青山有柴燒。

  • Paris En mémoire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7-8)


    (七)


    講起樹榕開割時,吾講旁人那得知?

    天滿光就落芭肚,蚊家堆堆叼一身。

    註釋:天滿光 - 天未亮

    叼一身 - 叮滿身


    (八)

    割洒樹榕落太水,膠杯膠汁汁化水;

    水篤一身濕答答,又系白做又白食。


    延續閱讀 》


    一帶一路·札記


    海絲館

    遇上·北婆羅洲 02

  • Paris En mémoire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11-12)

    (十一)

    都講阿娘半仙娘,焦仔好搞夜博驚;

    阿娘喊驚連三晚,焦仔一覺到天光。


    註釋:

    焦仔 - 小孩子

    夜博驚 - 夜晚發驚夢

    (十二)

    接生陪月系一流,哦芽叫聲響滿樓;

    補血補身黃酒雞,滿月母子紅搭嫩。


    註釋:哦芽 - 嬰孩

  • Paris En mémoire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19-20)


    (十九)


    九伯過藩十零年,想轉唐山敬爺娘;


    誰知日本開太戰,一打就系碗五年。


    註釋:碗五年 - 整五年


    (廿)


    好多後生有骨氣,講打日本就來去;


    雙十夜晚槍一響,去去呵呵打緊去。


    註釋:去去呵呵 - 轟轟烈烈


    延續閱讀 》遇上·北婆羅洲 09 婆羅洲海角

  • Paris En mémoire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23-24)


    (廿三)

    亂世時局人驚人,吾知對方鬼系人;

    生死關頭一線間,風吹草動作飛人。


    (廿四)

    戰機炮火四面攻,走死妹命兩頭踵;

    門外風飄柴又濕,餓到一身發冷震。

    註釋:

    走死妹命 - 逃命

    發冷震 - 冷到發抖

     

  • Paris En mémoire


    曾仁青整理·謝九客家山歌《九伯後生下南洋》
    (29-30)


    (廿九)


    戰後和平興百業,九伯有命轉來拾;


    一步一步重頭來,一手一腳冇日夜。


    (三十)


    九伯字墨冇幾多,講道講理知得多;


    眼見焦仔冇書讀,將來又變盲豬股。

  • Paris En mémoire


    龍舟歌


    端午節,當然少不了賽龍舟和吃五月糉。這兩個項目大家都很熟悉了。

    那麼, “龍舟歌”大家又知道嗎?


    龍舟歌在民間又稱 "唱龍舟" 或簡稱 "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在端午節前後特別盛行,一般都唱一些吉祥的歌文。



    龍舟歌是一種吟誦式的歌謠,據傳是順德人首創的,所以演唱時要以順德腔才為正宗,演唱者如果不是順德人就必須先學順德口音。龍舟歌行腔樸素簡練,歌詞通常帶有詼諧意味。一般沒有音樂伴奏,演唱時敲著小鼓和鑼,即 "一鑼一鼓"。

    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一位原籍順德龍江鄉的破落子弟平時能說會道,為了糊口,在木魚的基礎改革腔調,胸前掛個小鑼鼓,手提木雕的龍舟,邊敲邊唱賣藝度日,首創了這種說唱體的龍舟歌。大家覺得這種唱法非常獨特而且很有味道,腔調明快悅耳,通俗易懂,便鐘情其中。於是,不少人爭相仿效,龍舟歌便漸漸流傳開來。


    也有另一種說法,指龍舟歌由廣東天地會等反清團體始創。清代康熙年間,一批反清志士以通俗的歌謠作為團結群眾 "反清復明" 的媒介。天地會活動初期,就編了六七百首那樣的歌,他們在水網地帶往來演唱,並以龍舟作為標記,後來稱為 "龍舟歌" 。甚至有人說,他們掛著的鑼代表 "日",鼓代表"月", "日" "月"合起來就是一個 "明" 字。這種說法又為龍舟歌加添了不少政治色彩。



    歷史上的龍舟歌多數由藝人走街串巷演出。據《佛山歷史文化辭典》記載:"珠江三角洲河湧縱橫,人們都喜歡扒龍舟、賽龍舟,而且喜歡聽龍舟歌,過去,一些被稱為'龍舟佬'的賣唱藝人,手持木雕龍舟、胸前掛著小鼓和小鑼,邊唱邊敲,沿門賣唱……"


    龍舟歌富有鄉土氣息,宜於敘事抒情。曲目內容豐富,從神話故事、民間故事到時事新聞幾乎無所不包。但由於民間藝人識字不多,且多為口耳相承,流傳下來的並不多。


    大家有興趣的話,不妨看看余福智老師對“龍舟歌” 的介紹:


    (Sagebooks HK 臉書 2013年6月12日)

  • Paris En mémoire


    東南亞華人移民史

                                             (A SEA FULL OF JUNKS in OLD MACAU, CHINA)

    中國人移民東南亞歷史, 根據其動力和規模, 可分為四次大潮。

    東南亞為中國海外移民的最主要目的地。中國人大規模移民東南亞始於17 世紀, 盛於20 世紀上半葉,歷三波移民高潮。20 世紀50 年代初期至中國改革開放前, 移民東南亞工程中斷。

    隨著大陸改革開放及中國與東南亞經濟合作的飛速發展, 中國人重啟移民東南亞熱潮。雖然推動不同時期的移民潮,各有其不同的國內外因素, 但就四次大規模移民潮而言, 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發展和合作都是主要動力之一。

    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 如中國與東南亞的政治關係保持良好, 前往東南亞的移民潮仍將繼續。與此同時,東南亞各國進入中國的移民也將日益增多, 並呈加速之勢。
    (莊國土,2008,論中國人移民東南亞的四次大潮,《南洋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總第133期】作者单位: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

    延續閱讀 》

    南洋研究

    海絲大典

    遇上·北婆羅洲 11 ~ 陳明發·神山傳奇 I

    沙巴海絲館

  • Paris En mémoire

    胡少雲〈星洲雜詠〉八首選二首

    其四

    誰家娘惹最多情,偷送檳榔不問名?

    待得榴蓮山果熟,一錢到手便思鄉。


    其七

    膠樹成林望眼迷,誰家製造出新鞵?

    可憐不解珍文字,底裏還教字印泥。

    1928年5月25日《檳城新報》“文苑”

    李慶年編《南洋竹枝詞匯編》

  • Paris En mémoire

    晴朗李寒《鵲巢》

    當楊樹的葉子落盡,像魚鱗樣

    堆積在林間,覆蓋了地面,

    我才看到樹杈間,托舉的兩座

    黑色的鵲巢。而在兩年前的春天,

    當我在樹林間漫步,我

    曾看到過兩隻喜鵲,歡叫著,

    在這棵樹上忙碌。它們飛去又飛回,

    嘴裏銜著枯枝,比量著

    在哪個枝杈上搭建自己的小巢

    更加牢固。它們會不時停下來,

    尾巴一挑一挑地,大聲交談,或許是爭執,

    或許是說笑,歌唱,可惜我不懂

    鳥語,無法翻譯。

     

    當樹葉子漸漸濃密,我路過時

    仍會駐足那棵樹下,

    仰頭靜靜地察看,見鵲巢由小

    變大,像一個巨大的松果,懸在樹枝間。

     

    如今,那裏已經變成了兩個鵲巢,我不知

    是它們新搬遷來的鄰居,

    還是它們自己的兒女。兩棵樹相鄰,

    兩隻鳥巢對望,

    喜鵲在樹枝間飛起,落下,嘰嘰喳喳叫喚,

    我覺得,這樣的生活

    真是讓人羨慕。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晚

  • Paris En mémoire

    晴朗李寒《抱歉,你們錯看了我……》

    抱歉,你們錯看了我——

    我從來不是你們看到的那樣,

    在貌似平靜的軀殼下,

    我也有一顆浮躁,虛榮,焦慮之心。

     

    我怕在暗夜中醒來,孤獨地

    面對自己,像饑餓的野獸,在荒原上

    逡巡,奔走,嗥叫,

    最終一無所獲,疲憊地返回夢的巢穴。

     

    多少年,我都用文字在虛空中搭建樓閣,

    用一隻竹籃從枯井裏打水,

    像蜻蜓,烈日炙烤下,在即將乾涸的水窪中

    點種下生命之卵。

     

    其實,我時常瀕臨絕望的懸崖,

    想到放棄,想以飛翔的姿式告別一切,

    無底的深淵給我的誘惑,

    遠比喧嘩而無聊的塵世要多得多。

     

    而一次次拯救了我的,不是上帝,不是神佛,

    是怯懦與懶散,是殘留的

    一點點對世界的希望,以及對親人的

    愧疚與依戀。


    2015.02.28晨4.10

  • Paris En mémoire

    鄭觀應·新加坡(又名石叻)
    勢扼南洋九道分,石坡高下遍芳芸。

    曾巒聳翠藏朱閣,瀑布懸崖界白雲。

    樹盛檳榔稱樂土,民多閩粤各聯群。

    中華若早籌先著,守此何愁靖海氛。

    鄭觀應《南遊日記》

  • Paris En mémoire

    晴朗李寒《這正是我想要的……》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我
    終於成了一個無用的人。
    賣幾本沒人讀的書,寫幾句
    無人看的字。

    ——這正是我想要的!

    我終於使自己長成了
    一棵不開花,不結果,
    尖刺遍身的廢木。

    我知道,本為稗草,哪敢與
    優質小麥,高產水稻為伍?
    親愛的吃貨們,請也別再惦記
    我的肉了!

    甘於圈養的畜類
    足以滿足你們饕餮的肚腹,
    更何況你們還善於
    以舌尖和利齒
    誘殺同類。

    我躥出豬籠,跳出羊欄,
    打野食,飲清流,
    我寧願讓自己的
    骨頭和血肉
    交給虎狼,獅豹,
    也不願白白地贈送給同類。

    讓我
    就腐爛在荒野山林,去供養一株
    自開自滅的小花吧。

    ——這正是我想要的。

    2015.04.28

  • Paris En mémoire

    晴朗李寒《麥田比去年又縮小了一些……》

    麥田比去年又縮小了一些——

    麥穗抽出來了,平原的脊背上

    長出綠色的鋒芒。

     

    晨霧在麥尖上繚繞,燕子緊緊貼著

    麥芒飛過,擦落上面一粒

    透明的露水。 

     

    遠處的村莊早已醒來,鄉間大道上

    有幾個騎車的人。

    白楊樹的葉子已經密了,陽光

    從高大的枝葉間,灑下

    細碎的金子。 

     

    一個年老的女人,在圈起的土地邊緣

    翻土,她一直向後退著,

    掘一鐵鍬,向後退一步,在她的眼前

    新鮮的泥土泛起魚鱗的光澤。

     

    她把它們拍鬆,貓腰撿起

    夾雜在其間的石塊兒,拋向地壟邊。

     

    這個早晨,我在春天的田野上

    閑逛,四處觀望,

    而這個女人重復著她的勞作,

    一大片新鮮的泥土在她的鐵鍬下,翻轉身來……

     

    2015年4月29日星期三草稿

  • Paris En mémoire

    丘樹宏的詩《今晚,我們與海對飲!》

    海風吹散了酷熱,

    太陽在遠方西沈,
    一支浪漫的隊伍,
    在馬六甲畔紮營。
    濤聲一陣一陣,
    酒杯舉過頭頂,
    啊,今晚,
    我們與海對飲!
    //
    坦城舒緩了緊張,
    親切放鬆了心情,
    一桌獨特的美食,
    將彼此距離拉近。
    歌聲此起彼落,
    笑語蕩漾蔓延,
    啊,今晚,
    我們與海對飲!
    //
    你半醉,我半醒,
    迷蒙中鄭和的寶船緩緩開過,
    依稀里走來了孫逸仙的身影。
    混合著馬來語廣州話客家言,
    我們與馬六甲一起跌進夢境。
    //
    來吧!今晚,
    我們與海對飲!

    丘樹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廣東省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朗誦協會文創委顧問,中山市政協主席。 “中國詩歌萬里行”組委會副主任,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常務理事,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市政協主席。已出版個人詩集8部,人文社科著作8部。2003年,憑一首抗擊非典詩歌《以生命的名義》由中央電視臺和中國作家協會以同名大型節目推出後而走進中國詩壇。曾獲《詩刊》詩歌獎、《文藝報》征文獎、《文學報》征文獎、中國最佳詩集獎、《芒種》年度詩人獎、郭沫若詩歌獎、廣東省“五個一”獎和魯迅文學藝術獎;為大型史詩電視劇《辛亥革命》、《下南洋》等撰寫主題歌。近幾年來致力於長詩、史詩創作,主要作品有《30年:變革大交響》《共和國之戀》《珠海,珠海》《海上絲路》《海上絲路·香雲紗》《Macau·澳門》、《珠江》、《九連山下》、《英雄珠江》《南越王》等;主創並兼總編導的大型交響組歌《孫中山》,曾在廣州、中山、北京、吉隆坡、珠海、香港等地演出,並在中央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全場播出;主創大型電視文藝片《英雄珠江》在中央電視臺和廣東廣播電視臺播出,影響廣泛。




  • Paris En mémoire

    晴朗李寒《夏晨》

    時間進入六月,晨光早早透過窗簾

    把我喚醒,哦,當然,還有

    那些由稀疏到密集的鳥鳴。

    我起身到陽臺上給花澆水,剪掉敗葉,

    從我的五樓,眺望一下

    不遠處的田野,白楊大道和靜謐的村落。

     

    又是一年,麥子收割盡了,

    閃亮的麥茬,為什麽總會讓我的心

    再一次感到陣痛?

     

    而我的鬍子比它們生長得還要快,

    在剃鬚刀的嗡鳴中,我收割著

    空虛,收割著一點一點的衰老。

     

    過不了多久,玉米長起來了,青紗帳

    重新綠波蕩漾,在盛夏的蟬鳴聲中,

    我的心,會再次被時光的利刃刺痛。

     

    2015.06.15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