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墾》內容重點推薦

《愛墾電影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TV Plus

    破解敘事秘訣:為何韓劇能俘獲人心

    原题:韓劇俘獲人心在於“正能量帝”

    我們很多女性在社會上奔波,在生活的各種折磨之後,心靈其實是很脆弱的。而大多數韓劇的女主,都是一窮二白的灰姑娘,哪怕後來發現其實是個真公主,但是在身份還未暴露之前,生活就是各種苦,各種讓人心疼。

    但就是這樣的——說得壯烈一點就是“身殘誌堅”的女主,無論遭遇什麽樣的磨難,生活、學習、感情、家庭等各種方面的不如意,女主依舊有她自己正能量的能源發電站,給自己灌輸源源不斷的正能量。盡管會哭泣,會傷心,但是始終如一的是她對生活從來沒有放棄過。一句話,她們都是生命力極其頑強的正能量帝。

    她們就像一個萬能的機器貓一樣,總有自己的法寶解決各種問題。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別人不同意的就努力說服別人,直到無可奈何的時候,才會選擇被迫接受。但是依舊能在各種壓力與窮苦的環境中,擁有自己的小幸福,對生活永遠不服輸。

    無論何時,都從內而外地洋溢出一種小小的幸福感。有時候可能是買枚發卡、壓馬路,或者只是吃一碗炒年糕、一份甜品,女主就覺得好幸福。這種隨時隨地滿足、從不掩飾的幸福感,很容易感染到周圍的人——電視機前的觀眾。

    韓劇就是利用人人都向往美好生活,但是不一定所有的人都有那個物質條件,所以在一種平民大眾的生活裏,融入了這種甜蜜又美好的幸福感,從女性的角度表達出來給別人看,帶給了周圍的人許許多多的正能量。而這種正能量,就成為吸引眾多女性眼球停留在韓劇上的一大原因。

    從二八原則而言,有80%的人生活在底層,我們都需要有一股力量推動我們繼續前進,但有時候真的好無力。而韓劇女主所帶有的正能量,自然會吸引那些缺少正能量的人。就好像身邊有些姑娘在累覺不愛的時候,會想要看韓劇找到一點愛的勇氣一樣。我們會被擁有我們所缺東西的人或事物吸引。

    韓劇總是從各種女性觀眾的角度,挖掘她們需要的東西,然後填入電視劇中。“富二代”堅定不移的愛情,永遠打不敗的堅強如小強般的意志力,生活在最後都會變得很美好的向往……

    突然想到非議眾多的於正,他作為“麻麻”(媽媽諧音),很大一部分的視角也是放在了抓住女性內心所渴望的東西,所以,他筆下的愛情,也是那麽唯美;他的女主,也各種善良,擁有很大的正能量。

  • TV Plus

    傳記片(英語:Biographical film

    將非虛構或基於真人真事改編至戲劇化的一種電影類型,与一般剧情片不同的是,在情节上會依据现有的历史資料描绘出當時环境背景,塑造人物形象,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事件及過程。但在部分细节上可能會有所取舍,以突顯重点。(Biographical film)

  • TV Plus

    馬来西亞立國一甲子(1963-2023)

    天大樂事:古天樂要到大馬拍電影

    古天樂近年成為香港新一代影壇大亨。

    今年52歲的影帝古天樂近年成為香港新一代「影壇大亨」,旗下的天下一發行多部不同類型的港產片,其4億鉅作《明日戰記》本月更在netflix全球上架,成功躋身全球點撃率第6位,最近古天樂接受荷里活傳媒《Deadline》訪問,期間提及現時香港影壇目前情況外,更透露天下一下一步將會進軍荷里活及其他泛亞地區,甚至會在馬来西亞、泰國、韓國等地製作當地語言的影視作品。

    古天樂近年創立天下一,公司規模越搞越大,目前已在泰國、韓國等地設辦公室。

    天下一近年出產過多部港產片,題材由小眾的跨性別人士,到4.5億科幻鉅作都有 ——

    余香凝、廖子妤主演的《骨妹》。

    姜皓文主演的《翠絲》。

    潘燦良、吳鎮宇等主演的《逆流大叔》。

    楊千嬅、古天樂與一班老戲骨演出的《五個小孩的校長》。

    吳君如主演的《媽媽的神奇小子》。

    最近大破港產票房紀錄的《飯戲攻心》,天下一亦是製片商之一。

    天下一近年亦有投資荷里活電影,包括《維沃的精彩生活》與《一家人大戰機械人》,更擔任執行製片人。

    《明日戰記》有逾1900個CG鏡頭,古天樂也表示難度極高,充滿挑戰性。

    其中最難的是機械人對戰的場口。

    《明日戰記》是香港電影歷來投資金額最高的電影之一。

    古天樂自己也是科幻迷。

    《明日戰記》於英國倫敦東亞電影節特別放映,古天樂特地飛到當地分享。

    目前天下一正製作《明日戰記》的前傳動畫。


    古天樂旗下的天下一近年《媽媽的神奇小子》、《梅艷芳》、《飯戲攻心》、《翠絲》等多部電影,大作外亦不乏題材特別的小品,古天樂在訪問中坦言:「香港確實需要尋找新的編劇和導演人材,過去電影產業曾經非常成功,但沒有迎合本地香港年輕觀眾口味。」古天樂解釋指:「他們(香港年輕人)對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為人熟悉的動作片或犯罪片不敢興趣,所以我們希望製作更多貼近他們生活經歷的電影。」

    天下一近年投資兩部Sony動畫電影,包括《維沃的精彩生活》(Vivo)及《一家人大戰機械人》(The Mitchells vs. the Machines),古天樂更擔任執行製片人,他在訪問亦透露公司有意進運荷里活及泛亞地地區,目前更尋找更多投資機會,不過整體目標是希望透過合作計劃,成香港產業的技術能勁夠得以提升。


    《明日戰記》涉及逾1,900個CG鏡頭,古天樂直言充滿挑戰,其中最困難的是機械人打鬥場面,目前《明日戰記》亦正在製作動畫前傳,身為科幻迷的他對AI感興趣。針對香港市場較小的局限性,古天樂打算在亞洲不同地製作當地語言的作品,包括馬來西亞、泰國、臺灣和韓國等國家,目前在內地外,於泰國、韓國已開設辦公司。

    今年港產片香港票房大放異彩,其中古天樂天下一有份的《明日戰記》、《飯戲攻心》票房屢破紀錄,成為香港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兩部華語電影,有人認為港產片市場正式復蘇,古天樂認為每個國家的電影業都有起有跌:「只是香港影業到達了最低點,現在反彈回來。這就是為甚麽現在是嘗試新事物的最佳時機,我們不能一直重覆相同套路。」(原題:古天樂投資荷裏活電影為影壇吸新技術 計劃進軍韓泰市場出當地電影 / 原載:16.12.2022 星岛網

  • TV Plus


    楊紫瓊:第80屆金球獎影后

    第8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2023年1月10日舉行了頒獎典禮。楊紫瓊憑借在科幻冒險喜劇《瞬息全宇宙》中的精彩表演斬獲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

    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楊紫瓊在領獎臺上感嘆:「今天能站到這裏是一趟很棒的旅程、偉大的鬥爭,但是我想是值得的。」去年剛過了60歲的生日的她憑借在科幻冒險喜劇《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也譯《媽的多重宇宙》)的精彩表演奪下第80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最佳女主角,這是她首次獲得金球獎提名,就一舉「封后」。


    當地時間1月10日,著名女演員楊紫瓊榮獲第80屆金球獎音樂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對於演員來說,能夠獲得該獎,是非常光榮的事,這個獎項的含金量很高。

    獲獎後,马来西亚元首和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先后向她道贺。馬来西亞與香港影界都分享了她的荣耀。

    拿下該獎項後,楊紫瓊在舞臺上發表獲獎感言,她坦言,自己做演員近40年,過去的經歷是一趟很棒的旅程,也是一場偉大的鬥爭,如今她已經61歲了,但依舊幹勁十足。

    楊紫瓊本次提名的主演電影為《瞬息全宇宙》,導演是the Daniels,搭檔為關繼威、許瑋倫等,楊紫瓊獲獎後,都一一對他們表達了感謝。

    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演員們的戲路普遍越來越窄,楊紫瓊也不例外。

    但本次獲獎卻給了她莫大的鼓勵,楊紫瓊稱本次獲獎為「人生的轉折」。

    ​據網傳這部電影在籌備時,原定男主是成龍,但成龍由於檔期原因無法出演,編劇這才將劇本設置為大女主劇。

    為楊紫瓊量身定製了劇本,楊紫瓊能拿下本次最佳女主角,背後的劇組工作人員都功不可沒。

    ​舞臺上,她回憶了自己來好萊塢演戲的心路歷程,成為好萊塢演員,於她來說是「夢想成真」,如今她拿下「最佳女主角」,這也是對她演技的肯定。

    楊紫瓊近年作品不少,演出過的影片包括漫威電影《星際爭霸戰》,《瘋狂亞洲富豪》等等。去年,她被《時代雜誌》選為2022年度人物(Icon of the Year)。

    ​楊紫瓊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感言,直到催促她的音樂聲響起,她依舊自顧自地發表感言,還反嗆:「請安靜!」

    遇到這種情況,其他演員都是唯唯諾諾的道歉,而楊紫瓊卻氣場十足,充分展現了中國女人的魅力。

    楊紫瓊祖籍福建,出生於馬來西亞,4歲就開始學習芭蕾舞,而後就讀於皇家舞蹈學院。

    1984年,楊紫瓊正式出道,陸續參演了《貓頭鷹與小飛象》、《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臥虎藏龍》等電影,「打女」形象深入人心。

    楊紫瓊接受采訪時表示,她「終於體會到了被看見的感覺」,本次獲獎也打破了觀眾們對她的固有印象,她也可以搞笑,可以真誠,可以悲傷。(部分材料来自20230111日新浪網 ;作者:傳媒一班;原題:楊紫瓊榮獲金球獎,近40年的努力終被看到,現場霸氣發言獲好評)

  • TV Plus

    我們的相遇不在計劃之中,從相處、相知到最後相隨,更沒有劇本。這就是人的靈魂最深處的蠻荒狀態。

    心靈世界不可見,大新聞(生命喜訊)何以具現?電影藝術在這裏所採用的,是外在的生態景觀與人際互動所擦亮的火光。

    是一個能量最撼人卻出奇冷靜的關鍵詞:故事。

    一直焦躁不安並嘗試逃走的部落白種孩子,在馬車上東搜西抄時翻到上尉的報紙。雖不認得那些文字,她卻一下子靜了下來好奇地盯着。

    吉德上尉告訴她,一行行的文字湊合上來,便變成了故事。「妳要是乖乖的,我或許可以給妳講個故事。」 他補充說。


    神奇的事情就在這一刻發生了。


    此前對上尉不管說什麽都無反應的喬翰娜,第一次好好地看著吉德的臉,並且說出她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故事?」

    幾經波折,因為故事,一老一少的心靈開始有可能進入彼此。

    盤據蔓延於土地下的根莖開始若隱若現。但距離長成亮麗的風景還很遠。

    克服了一連串與人有關的事故,他們還得面對大自然的挑戰。馬車因山勢險峻失速墜崖,乾渴疲憊不知在曠野裏徒步走了多久,又遇上頓時間讓人完全失去方向感的砂塵暴。

    在看似絕境的當兒,很意外地,神啟似地出現一夥路過的印第安人。喬翰娜本有機會跟他們一道走,卻決定留了在上尉身旁,還向族人討來了一匹馬方便繼續趕路。

    終於,上尉把女孩送到她素未謀面的阿姨家。然後,孤身回到空蕩蕩已無人影的故居。

    真的嗎;那就是他們的家嗎?

    整個敘事的根莖此時頓然奪土而出,以我們一切知覺始料不及的速度,敞開了故事真正所要表達的美麗地景:

    人海偶遇的你我在一起,那才是真正的家;因為在最艱險的處境中,我們一直都是最親近的人。

    曾經憧憬過在戰後回鄉和妻子養兒育女而不果的敗兵,最後有了一位女兒;從空無一人而唯有斑斑血墻的舊居中找回玩偶的女孩,也找到了她應有童年依靠。

    在內戰後五年仍然千瘡百孔的歲月,還有什麽地方比家更適合開始說故事呢?

    而「家」的定義,是我們不管歷經了多少磨難,最後能珍惜彼此的相遇、相知與相隨的意思。

    不管我們是誰,彼此的生命都因為對方而變得更完整、更美好,不也就是對民族關係最響亮而自信的仰望?

    屏幕外的我們在追逐著社媒,分分秒秒想了解外面的世界,看看有何「大新聞」。對尋求自我復興的人,真正的「大新聞」,其實是我們內在世界的蛻變。

    英文片名News of the World,內在外在的「news」,都是故事。故事可貴,因為它和我們的生命成長有關。(14.1.2023)

  • TV Plus


    陳明發〈故事:心靈真正的大新聞〉

    ~~ 我看電影《讀報人》(News of the World)

    63歲的傑斐遜·凱爾·吉德退伍上尉是個故事人。

    他曾經擁有印務館、報社,第一時間在最接近的距離內看著世態的演變。他說,那是故事,一行行墨字印刷在紙張而成的故事。

    一場解放黑奴的南北戰爭捲過,他從戰場上回到平民生活,發現自己什麽都沒了。最痛的,是妻子於他不在身旁時因霍亂死去。


    屬於戰敗投降那一方的他放下戰鬥,雙手還可以拿起什麽;眼神落在何處?

    他再次拿起的,是其他報館印行的報紙;重要的,他用筆把它圈上來,那是他覺得有價值的故事。

    可是,生活要怎麽過下去呢?

    他於是成了遊吟詩人般的讀報人。騎著馬從一個地方到一個地方,為19世紀中的美國大小鄉鎮,似乎與世隔絕的墾殖民讀新聞。


    這種情景我能理解。小時候翻《林肯傳》連環圖,看過他常常為了讀一部書,走老遠的路去向人借。那是文字、知識珍貴而不易得的年代。

    吉德上尉的工作,我也深有感觸,從1980年代初起到新世紀前十餘年,三十幾年中很大部分時光,我都在大城鄉鎮和人分享故事。


    講到這裏,還只是故事前的上尉。故事的震央,是命運把他扯進了一樁義舉:護送孤女喬翰娜到她數百里外的阿姨家。

    原來護送她的黑人官員途中遇劫被害。他的屍體被掛在大樹上的情景,是美國內戰後還是無法繞過的族群關係符號。

    就像女孩的親生德國移民父母被印第安人殺害,撫養她長大的印第安家庭後來也送了命,這樣的遭遇在銀幕上幾句話風輕雲淡而過,實際上是族群衝突錯綜複雜的黑洞。

    一般大敘事所處理不了細節,卻是糾纏著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最真切的際遇。

    吉德和喬翰娜路上碰到封閉的墾農、鎮民;退伍流落街頭的變態惡棍;剝削非亞移民勞工、製造假新聞企圖迷惑人心的工業家;本意善良但根據自己的理解與方法處理問題的男女;事務煩冗只求公事公辦的官員;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旅棧老板娘……,串起整個故事吸引了我們。

    但真正把我們捲進故事正中央,最棘心也是最釋心的,是占了電影大部分時段的西部荒野景觀。

    情感地理學此時若在場說了話,它是借那看似無盡頭的荒野說的;假使綿延理論此時也在場有所表達,那它在大地表層下延生的根莖,便是原為陌路人的上尉與約翰娜,相遇與相處於語言隔閡、遭遇殊異而且前路模糊的那種狀態。


    先別說族群與族群如何相處,先說好這蠻荒大地所表征的可能、可為與可期盼,再說其它的吧。

  • TV Plus


    日本電影:啄木鳥和雨 キツツキと雨 (2011)


    導演: 沖田修一
    編劇: 沖田修一
    主演: 役所廣司 / 小栗旬 / 高良健吾 / 臼田麻美 / 伊武雅刀 / 更多...
    類型: 喜劇
    官方網站: kitsutsuki-rain.jp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2012-02-11(日本)
    片長: 129分鐘
    又名: The Woodsman and the Rain / Kitsutsuki to ame
    IMDb: tt1867566

    寧靜的山村進入雨季。村中的老伐木工人岸克彥(役所廣司 飾)為人古板,與兒子關係緊張。他在上工途中給東京來的新人導演田邊幸一(小栗旬 飾)和副導演帶路,由此被拉入一部喪屍電影的外景拍攝。在被迫充當臨時演員後,克彥竟對電影產生了微妙的興趣,他開始不請自來的幫助攝製組與村民溝通,開展工作,甚至忽略了本職與妻子的忌日。


    突然闖入的攝製組擾亂了山村的平靜和克彥的生活,也改變了導演幸一自身。幸一生性靦腆缺乏自信,在攝製組中毫無威信。偶然間他發現自己的喪屍劇本竟為克彥所欣賞,不禁大受鼓舞,兩人在數次的泡澡時間裏進行了奇妙的溝通。在克彥的幫助下,幸一慢慢樹立了自信,電影拍攝也步入正軌。然而臨關機前的一場瓢潑大雨再次令拍攝陷入危機,克彥的缺席也令幸一惶恐無措起來……


    影片獲第24屆東京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片中兩位主演役所廣司和小栗旬在現實中亦均擔任過導演。

  • TV Plus


    看見時間的秘密

    我們從記錄片中看見了一個商業脈絡的秘密,他無心插柳,我們卻都是有心之人。邵氏影業錯過了簽下李小龍,下一個時代,又錯過了簽下成龍。導致嘉禾做大,影業關門大吉,邵氏本是香港電影工業化的標桿,邵逸夫也是兢兢業業,為什麽會犯這麽多的天災型低級錯誤,不禁讓人疑惑。

    從邵逸夫浙江人奮鬥型的生平看,勤奮努力,韜光養晦,不像是會犯低級錯誤的人,那是他的集團錯了嗎?也不是,集團的工業化流程巨大的提高了效率,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質量。不然那些牛X的大導(胡金銓,張徹,楚原)都不會出現,導演的機會是充分的,那漏簽巨星,是他們的造星流程製度有問題嗎?也不是,人家明星要啥有啥,女有劉雪華,惠英紅,男有姜大衛,狄龍,錢小豪。那差的到底是什麽呢?

    我以為,這是戰略思維和戰術思維的一次超具體案例。我們今天再看,以時間為單位,以結果為導向。當年的嘉禾等公司,紅極一時,風光無兩。而今安在哉?反倒是大學裏都有個逸夫樓吧,以公司集團制審視,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

    邵氏無能出其右。我覺得原因只有一個,邵逸夫看的是戰略,他不在乎個人明星的榮辱成敗,也不想也不可能將商業集團的利益綁定在個別明星的身上。他當時已經有的是雞蛋,也有的是籃子,不可能將集團的利益與個別小明星(在他看來明星與商業集團相比就是小的芝麻,是電影工業化的一小部分而已,沒有你李小龍,還有的是張小龍,王小龍。)的潮起潮落做捆綁。

    我們能看到唯一的動作,就是關閉影業,改為光線電視上投注,電影轉電視,在商業上講,是戰略級的。結論就是邵逸夫當時看到,電視才是未來,時間線上來看他是對的。相較之下,簽約李小龍,成龍與否,都是戰術級的思維,在他看來,最終都是小打小鬧而已。

  • TV Plus


    邵氏出品:鐵拳飛踢真功夫


    導演: 瑟奇·歐

    編劇: 瑟奇·歐

    主演: 斯科特·阿金斯 / 傑西卡·亨維克 / 陳鈺蕓 / 艾米·約翰斯頓 / 梁琤 / 更多...

    類型: 紀錄片 / 武俠

    製片國家/地區: 澳大利亞

    上映日期: 2019-08-14 (澳大利亞)

    片長: 107分鐘

    片名: 邵氏出品:鐵拳飛踢真功夫 (Iron Fists & Kingfu Kicks)

     這部紀錄片回顧了香港功夫片及香港動作片的演變史和傳播史,幾乎完全采用西方人的視角來審視香港電影文化對西方世界和全世界的影響,片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香港電影如何啟發歐美電影人的創作,以及亞文化及邊緣文化創作者們如何受到香港電影影響而逐漸走向主流。

    本片歸納、總結了許多重要的現當代流行文化的根源和聯系,如果沒有邵氏、嘉禾、王羽、李小龍、洪金寶、成龍等的共同努力,動作片不會成為全世界爭相追捧的主流類型,東方文化還會繼續受到偏見與歧視,有色人種在歐美的地位不會提升,電影這種藝術形式也有可能從大眾視野中淡出。

    京劇表演形式影響武打動作設計,武打動作接近西方芭蕾……歐美視角對功夫片的解讀,蠻有趣的,但是這麽一個紀錄片,居然不去采訪一下功夫片大影迷、邵氏頭號粉絲昆汀.塔倫蒂諾,真說不過去。

    我當然愛它談論的功夫電影,但我也愛了這電影本身,棒呆!從香港本地結合社會事件、業內名人背景的醞釀、壯大、流變,寫到這個中國特有的單一片種,如何在1960至今,通過各類人員/人才的合作,並借助不斷變化的時代性傳播介質,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水銀瀉地般的影響。1小時整開始的論述最讓我心折:功夫練習的過程,用自己的風格說服對手,從而影響到當時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霹靂舞流派、嘻哈精神、跑酷運動。電影史、次文化史、社會史、身體應用之史,我想起立鼓掌

     

    黃島 2020-01-30

    功夫片的影響這麽大啊!

    在黑人聚集地受歡迎,啟迪了街舞;成龍空間跳躍,啟迪了跑酷;更不用說李小龍影響了幾代人;還有,當時的錄像帶;引申出來的韻律搏擊;後來火了的駭客帝國、臥虎藏龍、拳霸、突襲…現在還有人在油管製作功夫視頻;還有人在非洲拍電影,主題是非洲小孩靠功夫打人販子……

    這些都多多少少是從中國功夫片裏獲得的靈感,獲得的養分,或者叫延展。

    每個外國人都知道中國功夫片牛,可惜,以前我們有成龍,李連傑,甄子丹。隨著老一輩的歲數大了,並且香港的電影處於衰落狀態,中國能否將功夫片兒發揚光大,還不知可否啊。


    鐵拳飛腳60年

    我當然愛它談論的功夫電影,

    但我也愛了這電影本身,

    棒呆!

    從香港本地出發,

    結合社會事件、業內名人背景,

    從醞釀、壯大、流變,

    寫出了「功夫片」這個中國特有的單一片種,

    如何在1960至今,

    通過各類人員/人才的合作,

    並借助不斷變化的時代性傳播介質,

    在世界範圍內,在幾代人中,

    產生水銀瀉地般的影響。

    1小時整開始的論述最讓我心折:

    對功夫練習過程和練習結果的認識、

    用自己的風格說服對手的競技方式、

    影響到了當時正在形成和發展中的霹靂舞流派、嘻哈精神、跑酷運動!

    電影史、次文化史、社會史、身體應用之史薈萃一處。

  • TV Plus


    陸坡《鐵拳飛踢真功夫》整代香港功夫片簡史


    邵氏兄弟、李小龍?香港功夫片留名世界

    如果要說有什麼擺出架式就可以有滿滿的華人味,功夫電影可說是最讓世界所認識的,並且可以與韓國和日本電影做出區隔。對於許多不了解功夫的人來說,是從看了李小龍的電影開始了解、更早的有許多港台中國的觀眾從邵氏兄弟的武打戲劇開始對「功夫」留下印象。

    紀錄片《鐵拳飛踢真功夫》是一部簡要帶過觀眾觀看一整代功夫片站穩國際的簡史,從邵氏功夫片開始、李小龍傳奇、一直到洪金寶、成龍、跟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等,此外也對比關於中國功夫片在世界上意外的另類影響,而讓不同國度的人對電影產生共鳴,甚至讓人看見80、90年代香港功夫片風靡整個華人市場的盛況。

    「功夫」算是中國在世界上很具代表的文化之一,早在1928年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火燒紅蓮寺》武俠片,算是第一部融合中國功夫的電影。但真讓功夫電影走進世界觀眾眼裡的,香港可說是功不可沒,不管在演員或是小成本大成本的電影上,都是國外影迷了解功夫的啟蒙之一。

    也因國外對於中國的「武俠」、「功夫」等沒有太多概念,故在進入市場上有許多難度,直到1971年邵氏公司的《天下第一拳》在美國上映,一躍成為當年全球十大賣座電影之一。

    《鐵拳飛踢真功夫》是一部以簡單人物訪談資料和歷史劇照影片整理講述中國功夫片的紀錄電影。在NETZFLIX平台上雖然多加了『邵氏出品』四個字,但電影整體介紹邵氏電影的篇幅只有在開頭較多甚至不全面。

    在節奏上整體出現很大的問題,例如前面像是趕火車一樣快速穿插各種影片和解說,而後面又突然放慢速度,並且在資訊量上穿插了許多想說的事情,例如:功夫對各國人的影響、中國民主主義、後續歐美電影受到攻夫的影響動作片的改變,太多事情參雜再一起導致主題的「功夫」變得非常零碎。

    這部紀錄片剪輯和製作都相當不成熟,甚至沒有考察全面。例如考察了邵氏電影,卻對一樣在香港賣座的黃飛鴻系列沒有過多描述,甚至在現代功夫片的考察只到成龍或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李連杰、趙文卓等武術運動員出生當今在功夫片上的面孔幾乎沒有提起。

    反而花了許多篇幅去講述黑人和白人功夫片演員,甚至在結尾最後來了個烏干達毫無相干的戰爭片?讓人不知所云,這讓整部片的品質大幅降低,甚至覺得過度延伸與跑題,像是沒有素材應是穿插來湊數一樣悲催。


    《鐵拳飛踢真功夫》整部觀影下來問題很多、考察不夠甚至對於武俠和武功等也未給觀眾了解兩者的差異性。但是在一些延伸方面還是不錯的,像是過去邵氏電影中的女俠,甚至男扮女裝的女演員,在當時大男人主義年代的世界觀中反常的有強大可以跟男人披敵的女性。

    而香港武俠片也有著各種重口味的血漿噴灑穿插等特殊化妝,雖有些兒童不宜但也是香港電影在當時勇於各種嘗試,而飛如今因受限於娛樂令讓整體綁手綁腳的情況。

    電影中也敘述關於武打明星甚至各種的特技動作和打鬥套招都是真實上演,這也使當年香港功夫片誕生一堆真槍實彈的武打明星,甚至許多女性武打演員不亞於當代男星。而在種種武打明星敘述中,李小龍應該算是最深刻也最多的篇幅,甚至高過邵氏兄弟,這也使中文電影標題《邵氏出品:鐵拳飛踢真功夫》感覺有點莫名的違和感。

    而在受到功夫片的引響上,電影雖然嘗試做出全面性,例如在:舞蹈、潮流文化、主流電影上去說功夫對於這些事物的引響,但卻不夠全面讓人覺得在節奏和論述上都轉得相當硬不夠讓人信服。


    《鐵拳飛踢真功夫》像是有了主題卻沒準備好的台上報告,簡報雜亂不堪翻譯標題還打錯,甚至整體看下來有一大半都在敘述李小龍在美國影視與拍攝的電影史,並且想用黑人種族平等、女性主義的視角做出加分,但卻變得更亂七八糟,甚至最重要的華人演員幾乎都沒考究的一筆帶過,如同網路上粉絲剪出來的影片花絮。

    只能說導演只想很快想給觀眾吃下他料理的東西,殊不知這些東西半生不熟難以下嚥。

    (延續閱讀:邵氏出品:鐵拳飛踢真功夫 / 2020-09-09 https://home.gamer.com.tw

  • TV Plus


    KKFVA 3rd Golden Wind Award

    沙巴一群年轻朋友在文创領域的努力结果。

    這些年看着他们一步步走过来,

    当中慕前幕后有些文創人,

    我看着他们从少年期一路成长起来,替他们开心。

    请协助他们把创作心血分享出去。

    江山代有才人出,希望在文创。


    This marks yet another achievement. Congratulations to these group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fessionals from Sabah.

    Over the years, I have witnessed their gradual growth in the challenging field that demands imagination, passion, and devotion.

    Let's support them in sharing their creative endeavors.

    Talented individuals emerge in every generati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present promis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m.

    Keep up the excellent work!

    KKFVA 3rd Golden Wind Award

  • TV Plus


    陳楨·從大馬電影《富都青年》熱賣談起


    這篇《臺灣電影光華再現,大馬電影可搭順風車?》是在2012年冩的。11年了。在“愛墾網”這裡還算是比較受關注的帖文。

    這幾天,王禮霖導演的本地中文製作《富都青年》熱賣,我老毛病又發作,膽量放大一些,設想中華圈青年電影工作者,不妨多多跨界合作,打造中華電影的新契機。

    報載《富都青年》在大馬4天的票房就破100萬,港台票房也不壞。對本土中文電影來説,能不能在本地戲院上映就是首先要頭痛的問題,能在馬港台同時出現在觀衆眼前,這成就不小矣。

    何況,票房與口碑都讓人喜出望外,再加上影評人還願意來個深度評析,那可是一個文化現象了。

    此片的製片人李心潔應該居功不小,她本身就是一個品牌保証。男主角吳慷仁在台灣有一定的名氣,不久前還憑此片贏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盛譽,也是重要因素。

    但從目前所了解到的反應來看,此片説的是一個“好故事”。

    抱歉,這個詞是有點泛濫了,往往讓人覺得好像是在歌唱“某某人好”、“某某地方妙”、“某某産品勃勃俏”。

    完全不是這樣啦。“好故事”是有詩性的,能激發人不斷地聯想、追問,直入心坎骨髓。

    日本有位了不起的女性陳天璽教授,專門在研究無國界、無証件的跨領域現象。她本身就曾經因爲種種司法體制問題,而吃過無國籍處境的不少苦。


    全球化,曾帶給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這麼一個"來,走出去"的事件,生成了多少意想不到的生命境遇?對文創者來説,這當中就有最核心的文化生產要素:故事。


    中華圈影視文創業者跨境合作,除了可分享拍片、演技的珍貴經驗,更難能可貴的,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共同開拓;文化資產的累積,争取更大的話語影响力。

    對新境遇的生命詮釋,可能生產別有深意的文化符號;文化符號有意義的延續發展,人距離“詩意地棲居”的存在狀態就可能更靠近些。

    整體來説,馬來西亞各源流電影的區域合作,早有前例。從資金、導演、演員到各相關領域(如後制等)的人才,對中國大陸、港台、新馬泰,甚至日本、好萊塢來說,毫不陌生。

    找尋跨界好故事?現在無疑有了更大的空間。(20.12.2023)

  • TV Plus

    易沛鴻披露,舊會所樓上將會是關德興紀念館及霹古岡州史料館,樓下則是功夫茶樓,並希望透過此紀念館,恢復舊會所當年的光輝,讓該處有人潮、有人氣。

    「我們霹靂古岡州是怡保武術界的台柱,古岡州是武術之鄉,我們公會有獅團,並在70年代時有很高的聲譽,唯如今卻出現有師傅沒徒弟的情況,導致獅團青黃不接,讓我感到傷心。」

    因此,他希望借此機會,辦關德興紀念館,重新激起鄉親、年輕一代,對習武和賞武精神的興趣,再次掀起怡保練武的浪潮。

    位於怡保舊街場的霹靂古岡州舊會所,將籌辦關德興紀念館。(霹古岡州提供)


    鍾子昌:辦母語班免失傳

    大馬古聯會理事長拿督鍾子昌呼籲各屬會,多注重母語,包括舉辦母語班等,避免母語在未來失傳。

    「所指的母語並不是指普通話(華語),而是如台山話、福建話、潮州話等。」

    他說,會所是傳承文化的地方,因此希望各屬會能多舉辦母語班,傳承母語文化。

    此外,鍾子昌披露,近年來,發生許多詐騙、賣豬仔等事件,因此希望會館或屬會,多辦相關的講座,讓會員提高警惕。

    「這些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是因為′貪′,只要大家不起貪念,這些不好的事情都可以避免。」


    設文物館
    讓鄉親聯誼

    工委會主席宋偉釗指出,希望透過設立文物館,讓會所成為鄉親誼的地方。

    他說,會所是讓鄉親聯誼的地方,鄉親在一些佳節時,在會所辦聚會,十分溫馨。

    「但如今情況不再一樣,因此希望透過辦一個文物館,讓鄉親聯誼。」

    會上,該會顧問潘妹也捐獻4800令吉的款項,給霹靂古岡州公會,同時歌手歐儷雯也把現場售賣唱片,籌獲的款項,捐給霹靂古岡州婦女組。

    出席者包括大馬古聯會顧問拿督梁景輝與呂兆祥、理事長拿督鍾子昌、副理事長郭美玲、霹靂古岡州公會會長拿督易沛鴻、副會長陳錫康、財政黃耀溢、婦女組主任梁中雁等。

    關德興紀念館將展示關德興的照片與兵器。

    (原載:2023年11月26日 中國報

  • TV Plus


    易沛鴻:激起習武浪潮
    ·舊會所設關德興紀念館

    (怡保26日訊)為重現舊會所的輝煌,霹靂古岡州在位於舊街場邦里瑪街的舊會所,籌辦「關德興紀念館」,借此激起鄉親、年輕一代對習武與賞武的興趣,同時也讓怡保再次掀起練武浪潮。

    霹靂古岡州公會會長拿督易沛鴻指出,籌辦工作在「趕工」當中,公會也動用了逾30萬令吉裝修,該紀念館有望在明年農曆新年左右開幕。

    (愛墾註: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是老一代中華圈影迷的集體記憶,這是其中一部黑白電影的劇照)

    他說,舊會所在幾年前已完成重建,屬一座1929年風格的建築物,而該會曾想了許久,該如何去運作有關建築物。

    「我們已經有了很大間的會所,若舊街場的舊會所又成為會所,沒意義;如果出租又好像不值得,畢竟這是很有歷史性的建築物;如果用來建一個古岡州歷史文物館,非常有意義,但除了我們這一群古岡州鄉親,其他人應該不會到來。」

    易沛鴻昨晚出席霹靂古岡州慶祝成立95週年、青年團40週年、婦女部25週年紀念暨舉行尊老敬賢聯歡晚宴時,如是指出。

    他說,在電影上扮演黃飛鴻角色的關德興,曾在舊會所教功夫,出任武術教練,同時也是霹靂古岡州的師傅與永久會員,因此該會館決定在舊會所設立「關德興紀念館」。(下續)

  • TV Plus


    胡明進導演電影《岩龜傳說》(Stone Turtle)獲國際殊荣

    由大馬導演胡明進(Woo Ming Jin)執導、楊毅恒(Edmund)監製的電影《岩龜傳說》(Stone Turtle),在第75屆洛迦諾國際影展(Locarno Film Festival)的國際競賽單元上,榮獲「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International Critics Prize FIPRESCI Prize)


    楊毅恒今日淩晨在社交平臺開心貼文:「《岩龜傳說》獲得洛迦諾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啊!這獎項是屬於所有參與《岩龜傳說》的同伴們!《岩龜傳說》家族!」

    胡明進也開心轉發楊毅恒貼文恭喜團隊。楊毅恒也貼出電影獲獎原因,評審團認為該電影以多樣化視角,呈現針對暴力侵害女性、公民權和人類對待自然環境等課題,而在敘述這個關於性侵、復仇的故事中,使用動畫、卡通等的形式,也備受評審們青睞,從絕望和毀壞的循環中解脫,帶出希望,而讓評審更感啟發的是,電影的多層次情感展現,因此獲得獎項。(14.8.2022)


  • TV Plus

    有能力思考和设想我们无法思考和设想的事情

    在电影《后翼弃兵》(The Queen’s Gambit)出来前,没有人认为国际象棋刺激有趣。关键在于,把在某件事上特别优秀的人展现给观众。这些人有你完全搞不清的技能,这里面有一种类似性感的吸引力。我觉得这就是让《奥本海默》如此迷人之处,也是让我们剧中的角色如此迷人之处:他们有能力思考和设想我们无法思考和设想的事情,但他们仍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他们仍面临着我们其他人面临的许多非常人性的挑战。
    (原题:主创谈网飞版《三体》:中国元素为何大幅减少?亚历山大·伍Alexander Woo联合HBO热门电视剧《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 创作者戴维·贝尼奥夫和D·B·魏斯担纲Netflix版《三体》连续剧;本文作者:CHRIS VOGNAR,2024年3月22日,纽约时报中文版 爱垦注:《奥本海默》克里斯多福·诺兰编剧和执导,赢得2024年度奥斯卡金像奖7大奖项,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剪辑。

  • TV Plus

    《三體》掀熱話 Netflix勢成串流股王者?

    (原載:https://hk.finance.yahoo.com 更新日期: 2024年4月1日)

    《三體》是內地著名科幻小說,今次再掀全球熱話主要是由於串流平台Netflix (NFLX)將其改編為劇集。

    由小說改編做網劇的《三體》成為了網絡熱話,而且因有不同版本引起討論,在這股熱潮下,串流股有無機會再炒高?

    《三體》Netflix版熱播

    《三體》是內地著名科幻小說,今次再掀全球熱話主要是由於串流平台Netflix(NFLX)將其改編為劇集,而去年1月已有一套騰訊版的《三體》登場,所以在中港兩地就引起了對兩個版本的比較,看哪個更貼近原著,並附以不同角度分析。雖然Netflix版被指有不少重要情節被大改動,但作為劇集看對其他地方的人依然有吸引力,所以《三體》在Netflix多個地區的播放榜都擠身前幾位。

    一套具話題性的熱門劇集的確可以幫助平台上客,而付費會員數目是平台增長的關鍵。作為契機,串流平台股會否再次彈起?

    Netflix 股價接近歷史高位

    要數追劇熱的受惠者自然是播《三體》的平台Netflix。實際上,Netflix重新攀登上2021年近701美元的歷史高位頂峰只是差很短距離,上周五(29日)收報607.3美元,即只要再升約15.4%左右就到。Netflix近兩年股價表現也有力回升,2023年升65.1%,2024年年初至今則升了24.7%,跑贏了標普500指數今年一成的升幅。

    (编註: 21.5.2024 每股640 美元。)

    Netflix股價之所以有表現,主要是因為用戶再有增長,而且管理層定下的策略也兌現,所以支持股價上揚。去年第四季業績,收入88.33億美元,按年增長12.5%,超預期的87.2億美元;純利9.38億美元,每股盈利2.11美元。在用戶增長方面,按年增12.8%,按季增5.3%。2023財年的營運利潤率達21%,超過20%目標。自由現金流達69億美元。此外,公司預期透過加價等方法,今年首季業績都傾向樂觀,收入按年增長13.2%,較去年第四季加速。營運利潤率為26.2%,亦保持擴張。Netflix下次在4月18日就會派成績表,所以打算買都要考慮業績因素。

    Netflix股價之所以有表現,主要是因為用戶再有增長,而且管理層定下的策略也兌現,所以支持股價上揚。

    Disney+ 有Taylor Swift

    在Netflix外,另一隻具潛力的串流股要數迪士尼(DIS),公司2024年年初至今升幅達35.5%。去年第四季,迪士尼收入按年大致持平,達235.5億美元,稍稍低於237.1億美元。經調整每股盈利按年升23%至1.22美元,遠高於市場預期的0.99美元。迪士尼的收入增長雖然欠動力,但在削減成本及提高效率支持下,盈利能力提升。

    Disney+現正熱播Taylor Swift 的熱門演唱會電影《Taylor Swift: The Eras Tour, Taylor's Version》。

    包括Disney+、Disney+Hotstar及Hulu的串流業務是關注重點,上季收入按年升15%至55.5億美元,而營運虧損由9.84億美元按年大幅收窄至1.38億美元,主要受惠加價,而且廣告費也有增長。管理層目標在2024財年結束前串流業務開始能有盈利,如能實現相信能刺激迪士尼股價走勢。

    不過,要留意4月3日迪士尼會舉行股東會投票,維權投資者Trian Fund Management想提名Nelson Peltz及另一人為董事(編註:已贁北),另Blackwells都想提名3人為董事。董事局潛在變動對公司是一項變數,因此短綫不妨等投票後作部署。

    愛墾编註:

    創意有價:國際市場更有價;而國際市場少不了跨界(包括跨國)的視野與創造力。

  • TV Plus

    Netflix版《三體》重演文革 中國內外評價兩極

    (北京24日訊)中國小說家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改編的網飛(Netflix)版影集開播,在中國社交平台上卻惡評如潮。有人批評劇情遭到「魔改」、特效差勁,也有人質疑該劇拍攝文革批斗場景,反中意味濃厚,是「為了這碟醋包的這頓餃子」。


    《三體》網飛版於3月21日上架播出,引發中國網友正反兩極評價。首集一開頭便重現中國文革時期的批斗畫面,主角葉文潔的父親為物理學家,因堅持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理論,遭紅衛兵毆打致死。

    在豆瓣上,許多人將此劇評為一星。微博上有網友表示,網飛版的劇情遭到「魔改」,「拍這個就是想黑中國……為啥原著是中國為中心,網飛變成全程西方中心?」也有網友質疑,網飛的《三體》就是為了提到文革,「為了這碟醋,包的這頓餃子」。


    除此之外,有網友認為雖然劇情推進很快,但「像是AI寫出來的劇本,缺少很多細節鋪墊」,並吐槽特效不佳,「要劇情沒劇情,要特效沒特效」。


    不少人也將網飛版《三體》與早前由中國企鵝影視翻拍、騰訊播出的《三體》電視劇比較,有人認為「騰訊版」完勝「網飛版」,「三體是一部中國人寫的人類歷史,網飛拍不出『中國』,騰訊欠缺了展現『歷史』」。


    不過也有微博網友指出,網飛版《三體》的節奏、思路和邏輯都更為清晰緊密,且質感與電影相似,並稱兩個版本的《三體》「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制作……三體這個背景世界需要更龐大的世界觀支撐,需要無數不同膚色人種的人來建構這個故事,我覺得沒有任何問題」。


    與此同時,X平台上的討論多著墨於對中國文革歷史的討論,有X平台網友認為,不久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批評中國作家莫言及農夫山泉的「不愛國網暴」事件宛如當今的文革,與《三體》首幕場景遙呼相應。


    《三體》是劉慈欣於2006年在中國雜志《科幻世界》上開始連載的小說,內容講述一群中國的科學家、警察、軍人試圖阻擋外星物種入侵。


    首部《三體》小說在2014年被翻譯為英文出版,並在2015年的世界科幻大會獲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是首部得到此獎的亞洲小說。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臉書創辦人扎克伯格等知名人士都曾公開推薦這部小說。


    網飛版《三體》對原著內容進行大幅度改編,除了將部分事件背景轉移至英國之外,也修改了多數人物的中國背景。原著作者劉慈欣擔任該劇顧問,對於改編內容亦予以同意。


    曾國祥:非意在抹黑

    《三體》首兩集是由《七月與安生》、《少年的你》導演曾國祥所執導,而他也是該劇中唯一一名華人導演。他在接受香港《明報》專訪時分享,自己並未多考慮議題敏不敏感,「我覺得因為真的發生過,真的經歷過」,影集本身也並非意在抹黑,而是要還原著內容,「所以我沒有太過在意或想太多,我不想讓這件事綁著自己創作」。


    網飛版《三體》由知名美劇《權力的游戲》的編劇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與魏斯(D. B. Weiss)共同打造。兩人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曾表示,若決定按照原著把情節保留在中國、把角色保留為中國人的話,那制作出的就會是一部以中國為背景的英語劇集。他們認為,將劇情中努力解決問題的角色看起來像是來自世界各地,「對故事的本質非常重要」。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2024年03月24日)

  • TV Plus

    Revitalizing Our Economy through Creative & Cultural Programs
    by Dr. Tan Beng Huat, Founder, www.iconada.tv

    Embracing cultural creativity can transform our local economy, with initiatives like cultural tourism and homestay programs leading the charge. A key highlight of these programs is the food, which doesn't just satisfy hunger but also brings joy and a sense of warmth.

    Despite our area's rich natural and cultural assets, we've faced economic hurdles due to a lack of imaginative solutions. However, dedicated community leaders are working hard to change this. With their successful track records in community projects, they've crafted detailed plans to showcase our area's charm as a top destination.

    To uplift the local economy, particularly in rural areas, these plans include small-scale programs designed to improve living standards. One exciting initiative is the homestay program, which taps into the curiosity of global tourists. Food, a pivotal element in the success of homestays, requires locals to master the culinary arts. While perfecting traditional dishes is essential, hosts should also learn to prepare a variety of local foods with international appeal to cater to diverse guests.

    In today’s digital age, social media offers a convenient way to acquire new skills. Countless video tutorials can teach you how to cook various cuisines without leaving your home, making learning accessible and easy.

    Additionally, the 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ELP) initiative, supported by local institutions, enhances this learning with physical facilities and community backing.

    As local cultural and creative activities become more common, individuals have ample opportunities to test their skills and even build fulfilling careers.

  • TV Plus

    電影版《三體》出海,任重道遠

    那麼,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究竟什麼樣的IP具有開發的潛力?華納兄弟探索院線(亞太區)發行高級副總裁庫爾特·瑞德(Kurt Rieder)給出了自己的觀察。「總體來說,我覺得不論是華納,還是迪士尼開發出的最好的IP,並不是基於歷史、宗教、文學的作品。事實上,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作品要出海是很困難的。反倒是一些從零出發的奇幻或科幻作品,拿來做跨文化的開發要容易得多,因為它能夠超越政治、歷史之類的因素。所以,你看《哈利·波特》就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成功。雖然它的原著是英文的,但它其實並不是那麼深植於當地的文化,本質是帶有玄幻色彩的作品。」

    問及對電影版《三體》未來的發行有何建議,瑞德表示,「剛才王總已經講得很清楚了,《三體》首先是一部中國電影。在此基礎上,我想可以探索混合的發行方式,包括院線和流媒體。我們可以發現,現在有些美國電影過於重視國際市場,卻忘了自己的核心觀眾在哪裡,最後也沒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我們當初在發行《沙丘》的時候,就很注意聆聽核心粉絲的意見,積極去了解他們想在電影裡看到什麼。又比如在發行《貓和老鼠》的時候,我們就很重視中國市場的反饋。總的來說,還是要想清楚制作這部電影的初衷是什麼。」

    庫爾特·瑞德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馮偉,則以中美聯合打造的《巨齒鯊》系列為例,揭示中國影視公司將IP開發的觸角伸向海外地區時少走彎路的關鍵所在,就是要和已在全球建構起成熟發行體系的好萊塢公司合作。「《巨齒鯊》是華納兄弟和華人文化共同開發的一個IP,它的成功為我們中國IP走出去樹立了信心。」

    馮偉

    然而,說到電影版《三體》未來的海外發行,馮偉坦言:「感覺還是挺難的。因為它和《巨齒鯊》不一樣,後者本身就是一個國際化的故事,但《三體》的故事非常本土化。事實上,中國電影,包括像《流浪地球2》這樣的大片,近幾年在海外的發行並不是很好,就是因為它們原本就是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影片。不過,《三體》這個IP現在已經有了一定的國際知名度。我想對於王總來說,如何去平衡在本土市場的投資回收、在全球市場上擴大影響力,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如果有可能的話,我還是希望類似華納兄弟之類的好萊塢公司,能參與它的全球發行裡來,畢竟我們中國的公司,還沒在全球形成一套發行體系。」

    而在三體宇宙的CEO趙驥龍看來,本土IP想要在海外獲得成功,市場分析和調研不容忽視。「去年,從我們架設內容出海開始,就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全球的一些重點國家和地區開展調研,我們還去了利亞德,了解各地的人們對《三體》的理解程度。這樣在全球各地鋪開的調研,是我們開展工作的核心和基礎。」

    談到《三體》IP未來的發展計劃,趙驥龍表示,「我們的公司名叫『三體宇宙』,顧名思義,就是將這個IP的整體開發和運營,作為主要的使命和願景。這件事我們已經幹了將近十年,未來還有至少十幾二十年的路要走。無論是真人電影、動畫、電影、真人劇集等,我們都會有長達二十年的開發計劃,最終呈現的節奏和效果,應該是每年推出一到兩部頭部作品。同時,我們也希望在原著基礎上,通過人物、時代、組織進一步將三體宇宙打開,持續地擴張。未來,我們也會繼續尋找像《三體》這樣值得做全產業鏈開發的全新IP。」

    影版《超新星紀元》=《飢餓游戲》+《頭號玩家》+《星際穿越》?

    不能否認,一個IP是否能獲得成功,本身帶有一定的玄學。然而,業內人士的敏感性與真知灼見,也起到關鍵作用。曾在好萊塢傳奇影業任職多年的來者娛樂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創意官許智豪,就以自己參與開發電影《沙丘》的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我的前任老板早在2012年就買下了《沙丘》的影視改編版權,到了2016年我們進入傳奇影業之後,開始尋找適合的導演。當時跟許多好萊塢大牌導演都接洽過,但大家都不想踩當初大衛·林奇翻拍的坑,都拒絕了。直到我們看到丹尼斯·維倫紐瓦在拍完《銀翼殺手2049》後接受媒體採訪,被問到接下來有什麼想拍的時候,他說他一直想拍《沙丘》。其實,這個信息我們之前並不知道,於是我們就去和他聯系,結果聊得非常契合。由此可見,好的IP還是要等一個合適的創作者,才能把這個宇宙正確地打開。」

    然而,遇到合適的創作者似乎只是開了一個好頭,想要獲得成功,還要歷經重重打磨。還是以《沙丘》為例,許智豪繼續說:「第一稿劇本的內容其實只到張震飾演的岳醫生背叛了厄崔迪家族為止。大家就覺得這樣不行,基本沒什麼可看的,因為像這樣的國際大制作應該要有足夠多的動作戲,但因為預算,我們不得不砍了不少動作戲。之後經過幾輪劇本的修改,我們在2019年開機。」

    「拍完後,我跟導演一起,在看片室看了還沒有加上漢斯·季默配樂的三小時初剪版。我記得自己當時快睡著了,因為整個節奏非常慢,就看到主人公保羅一直在那裡邊走邊聊,一會兒跟爸爸聊,一會兒跟媽媽聊,一會兒跟醫生聊。我們就想到底該怎麼辦才好,最後還是決定補拍——第一部《沙丘》開頭前30分鐘的戲都是後來補拍的。還有我們的視效總監保羅·蘭伯特非常厲害,他曾經憑借《銀翼殺手2049》《登月第一人》拿過兩次奧斯卡獎,當然後來《沙丘》得到了奧斯卡。但我們當初並沒有想到要去拿獎,大家都是抱著真誠的態度,覺得這部作品可以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美學風格。至於後來的票房和奧斯卡,我覺得都是老天爺賞飯吃。」

    許智豪

    許智豪還透露了正在開發中的劉慈欣的早期作品《超新星紀元》的進展情況。「這部小說講的是未來世界裡,一顆超新星爆炸導致地球被輻射,所有成年人都過世了,地球被一群13歲的小朋友接管。我最初看到這部小說的時候,就感到它特別像《蠅王》,但是影視改編很難實現,因為它是關於一群小朋友在那裡打打殺殺。很多年以後,我回國創業,趙總又找到我提起影視改編的事。

    後來,我們就找到了一個非常契合的點。我覺得現在中國科幻電影基本都是重在視效,比如《流浪地球2》,包括未來電影版《三體》肯定也會很重視特效。而《超新星紀元》會是一部偏青少年向的科幻電影,類似《飢餓游戲》加《頭號玩家》再加一點點《星際穿越》。因為大劉在這部作品裡創造了類似元宇宙的世界,他比美國那部《雪崩》更早寫出這個概念。(原題:張藝謀版《三體》投資預算無上限,暫定只拍一部;2024-06-18 搜狐)

    (原題:張藝謀版《三體》投資預算無上限,暫定只拍一部;2024-06-18 搜狐)

  • TV Plus

    張藝謀也拍《三體》,會否拍成科幻版的《四面埋伏》?

    愛墾評註:瑪麗蘇情意結又發作?張藝謀的《三體》會是科幻版的《四面埋伏》嗎?特别令人戰栗的是,它已經被预告成“投資預算無上限”;“它首先是一部中國電影,所有的一切都會在這個框架內完成。”在 “尊重原著、尊重導演”之餘,才開始談各個方面的“敞開”,包括由好莱塢同行来“發行”。全球“調研”大概也會在這個“框架”裏来完成。


    原文:近年來,在中國的影視制作領域,IP的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與追捧。其中,尤以劉慈欣所著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為代表,先後衍生出廣播劇、動畫劇集、電視劇、各種關聯產品等;甚至還走出國門,被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台Netflix拿去翻拍成熱門劇集。就在昨天(2024-06-17),又傳出張藝謀將執導電影版的重磅消息。

    在此背景下,6月18日舉辦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上,特辟「IP全球多元化開發的潛力與想象」這一主題,邀請來自IP運營公司、好萊塢電影公司、國內電影公司、創作團隊、影視協會的各方嘉賓,暢談制造與選擇IP的標准、IP開發過程中的挑戰與機遇、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平衡等相關議題。

    電影版《三體》最大的挑戰,是對原著內容的取捨

    論壇上,首先發言的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開門見山地指出:「我做了那麼多年IP,抵不上一個《三體》的IP。昨天,我們公佈了將和張藝謀導演合作開發電影版《三體》的消息後,迅速引起社會各方很大的反應,讓我體會到這個IP的影響力之強大,也感受到肩負的壓力。」

    「IP本身是一個中性詞,它是知識產權的總稱。一個好的IP,它具有跨代際和跨地區的傳播力。但它不是你想開發就能開發出來的,必然凝結了很多勞動與智慧、對社會及人性的各方面,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非常遺憾的是,目前在國際上真正有影響力的來自中國的IP,數量還很少。」

    「老實說,我們最初對於《三體》的開發也並不成功,現在我們才算找到新的突破口。這次在張藝謀導演的帶領下,我們的信心要比之前足很多。」王長田透露,「其實,我們在幾年前就向張導提出,希望能由他來執導電影《三體》,但他當時並沒有接受。經過長時間的溝通和雙方結成的信任,最後他還是同意了。」

    問及電影版《三體》的籌備工作目前進展到哪一步,王長田表示,「電影版《三體》還處在打磨劇本的階段,同時也在全世界范圍內,篩選除導演及編劇之外的其他主創人員。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原著內容的取捨。我們肯定會尊重原著,但也不可能把原著的內容全部放到一部電影裡。其實,我覺得不論怎麼取捨,一定會有人不滿意,所以我們也准備好了將來要承受一定的非議。」

    談到中國市場與海外市場的考量,王長田坦言:「它首先是一部中國電影,所有的一切都會在這個框架內完成。」他還補充說:「除了尊重原著、尊重導演之外,其他方面都是敞開的,包括它的投資金額也沒有上限,需要多少投資,就會有多少投資。」

    至於是打造成系列作品還是單部作品,王長田明確表示先只拍一部,之後會根據影片的反響,再做打算。

    王長田

    除了電影版《三體》之外,據王長田透露,目前光線傳媒正在著手進行一項「中國神話宇宙」的IP開發。「我們整理了中國幾千年以來的神話傳說,將它們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世界觀,希望以動畫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初步規劃大約需要二三十年才能完成第一階段的構建。」

    王長田口中內容取捨的棘手問題,到了電視劇版《三體》的創作團隊這裡,就是如何回應原著粉的期待。導演陸貝珂表示,「包括我和楊磊導演,其實我們本身都是科幻迷,應該說也是大劉(劉慈欣)的粉絲。我們還是想把原著粉閱讀這部作品最初的感受呈現出來,沒有想過要去做太大的改編。這個最初的感受就是它始終是一個在非常中國化的背景下發生的現實主義的科幻故事,畢竟第一部裡還沒有類似第三部裡涉及的外太空的元素。」

    陸貝珂透露,劇集版《三體》的第二部《黑暗森林》的劇本已完成80%,概念設計、美術等也都在跟進中。

    (原題:張藝謀版《三體》投資預算無上限,暫定只拍一部;2024-06-18 搜狐)

  • TV Plus

    講好廣袤大地上的中國故事

    猶如一曲田園牧歌,又充滿人生況味……最近,改編自散文集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持續熱播,觀眾感嘆「一秒鐘都捨不得快進」。劇集熱播帶動了文學原著的閱讀熱、拍照打卡的旅游熱,再次證明優質文藝作品具有強烈感染力,可以產生強大社會效益。

    文藝作品的好品質從哪裡來?如何讓好作品層出不窮?透視《我的阿勒泰》《山海情》《人世間》等叫好又叫座的優秀國產影視劇,回眸近年來文藝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輝煌歷程,不難得出一些深刻啟示。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好作品產生在躍動的時代脈搏裡、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像《山海情》,創作團隊「扎」在戈壁灘上,從一村一鎮、一家一戶「寫」起,「寫」出了連接閩寧、貫通山海的中國夢,「寫」出了脫貧攻堅的時代主旋律和大氣象。生活是遼闊的也是細膩的,是靜水流深也是波瀾壯闊。懷一顆真誠的藝術之心,觀照人生百態、深入生活本質,摹寫社會實踐、謳歌人民奮斗,這正是劇集火爆「出圈」的密碼。

    文以載道,歌以詠言。好作品總是為人民而作,契合群眾精神需求,給人以希望和力量。小說《人世間》的作者梁曉聲說:「我從未在感情上和勞動大眾及他們的生活脫節。」電視劇《人世間》能讓「全家人都愛看」,就在於劇中三代人的故事,讓觀眾重溫了新中國走過的奮斗路。劇中一個個人物,都是從歷史中、生活中「走」出來的真實的人、感性的人。人們從人物的情懷和夢想、道義與擔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正是藝術形象的典型性,讓作品富有審美意味。好作品是創作者和受眾共同完成的。一部作品有沒有感染力,關鍵就在於創作者是否讀懂了觀眾的審美期待和精神需求。

    創新是文藝的生命。時代在變化,技術在發展,觀眾的審美意趣也在更迭。既要守正,遵循文藝創作普遍規律;又要創新,在題材選擇、人物塑造、敘事手法、視聽表達等多個維度中尋變量,作品才能讓觀眾眼前一亮、心頭一熱。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短短8集,以長鏡頭、高畫質的方式讓觀眾「無損」感受到阿勒泰的人文風情,藝術共鳴由此而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民族團結主題,伴隨如詩如畫的風光和質朴有趣的故事,仿佛初夏的微風吹拂進觀眾的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閉門覓句非詩法,只是征行自有詩。」從黑土地滋養的大東北到多民族聚居的大西南,從燈火輝煌的大都市到振興發展的小山鄉,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中國式現代化氣象萬千,中國故事無處不在。願更多創作者的心靈向生活打開,腳步向遠方丈量,推動文藝創作走向天高地闊的新天地,不斷吹響時代奮進的號角。(2024-06-13 來源: 利川市場監管

  • TV Plus

    爱垦APP: 《锦瑟》版《人鬼情未了》周边商品

    围绕重新拍摄的《人鬼情未了》电影主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富有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的相关商品。结合电影的诗性象征、多维情感表达以及集体文化符号,这些衍生商品可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带给观众情感共鸣和独特体验——

    象征性物件与饰品系列

    借鉴李商隐《锦瑟》中象征性物件的多重意象,电影中的重要道具可以成为衍生商品的设计灵感。例如,将情感延续的象征物“锦瑟”或其他关键道具转化为纪念性饰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商品表达对爱情、记忆和失落的情感。


    锦瑟主题首饰:设计一系列以锦瑟、琴弦、音符为主题的饰品,如项链、手链、耳环等,象征电影中情感与回忆的延续。这些饰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可以通过刻字、定制等方式增强情感内涵。

    手工定制纪念物品:推出与电影相关的定制手工物件,比如带有情感符号的手工雕刻盒子、情侣手链或戒指,象征主人公之间永恒的爱与承诺。


    情感体验与文化共鸣的感官商品


    情动转折强调感官体验与情感的交互,电影商品可以通过感官体验来触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比如,与嗅觉、触觉相关的商品可以唤起人们对电影情感的回忆与想象。


    情感香氛系列:推出一系列与电影情感主题相关的香氛,如“失落的回忆”、“相逢的温柔”、“永恒的爱”等香味,通过嗅觉唤起消费者对电影情感的深刻回忆。这类香氛还可以配合不同场景使用,增强观众对情感体验的沉浸感。

    电影场景体验套装:
    将电影中的关键情感场景转化为体验套装,如温暖的蜡烛、柔和的光影灯具,搭配特殊香氛和音乐,消费者可以在家中重现电影的浪漫场景,感受情感的流动。


    文化符号与故事延展的文创商品


    结合维柯的文化象征与集体记忆理论,可以推出一系列具有文化符号和故事性的文创商品,增强观众对电影的情感连接。这类商品不仅是对电影情节的延续,还可以成为文化共鸣的载体。


    文化符号书签与笔记本:以电影中出现的象征符号、台词和情感瞬间为设计元素,推出书签、笔记本等文具类商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物件继续与电影中的情感故事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悟。


    故事性卡牌或手工绘本:设计一套与电影情节相呼应的故事卡牌或手工绘本,通过视觉艺术和文字叙述来延续电影的情感体验。这些商品可以让观众在电影之外继续探索故事的细节,深度体验角色的情感历程。


    跨媒体互动与沉浸式体验商品


    借鉴克里斯蒂瓦关于潜意识与情感流动的理论,可以设计跨媒体互动产品,通过游戏、AR/VR等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对电影情感的互动与参与。


    情感互动游戏:开发一款基于电影情节的情感互动游戏,玩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场景选择等方式,体验电影中的情感冲突与心灵救赎。游戏可以通过不同的结局选项让玩家探索角色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情感的复杂性。


    VR/AR情感体验馆:建立基于电影主题的沉浸式情感体验馆,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重新进入电影场景。消费者可以在互动式空间中感受主角的情感波动,并通过参与体验深刻理解电影中的诗性智慧与情感升华。

    情感与文化结合的文创艺术品

    将电影中的诗性语言和情感意象转化为艺术创作,推出与电影相呼应的艺术品、海报等,供影迷收藏和展示。这类商品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也为观众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诗意海报与艺术画作:设计一系列以电影情感场景、象征物件为主题的艺术海报,海报中的文字与画作可以结合诗意与象征,传递电影中的深层情感。


    限量版艺术收藏品:推出限量版艺术品,如手工制作的情感雕塑或与电影情节相关的视觉装置,供影迷收藏。每件艺术品可以附带创作者的情感解读,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诗性与艺术的融合。

  • TV Plus

    用戶參與和共創

    傳統文創:
    傳統文創中的受眾更多扮演的是被動消費者的角色,文化產品多由專業藝術家、作家或設計師創作,用戶的參與度相對較低,文化生產呈現出單向傳遞的特點。文化活動的參與形式通常是消費式的,如參觀展覽、購買文創產品,受眾對文化內容的實際創作影響較小。

    新文創

    用戶共創:
    新文創非常重視用戶的參與性和共創性,鼓勵受眾不僅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是文化內容的生產者與傳播者。例如,用戶可以通過網絡平台創作同人作品、為文化IP設計周邊、參與游戲中的角色設定等。

    社區驅動:新文創通過打造用戶社區,形成強烈的文化圈層效應。粉絲不僅消費文化內容,還通過創作、分享、討論等方式與其他用戶互動,甚至共同推動文化IP的發展壯大。社區文化使得文化傳播不再局限於單一產品,而是成為用戶之間的互動紐帶。

    全球化視野與在地化結合

    傳統文創:
    傳統文創的開發和傳播主要以在地化為主,較多依賴於本土文化資源,文化產品的開發往往受限於本土市場。
    傳統文創對全球化的反應相對較慢,文化資源的轉化和傳播局限於當地受眾,難以形成全球化的傳播效應。

    新文創

    全球化傳播:
    新文創以全球化為背景,重視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影響力。例如,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新文創方式可以在全球游戲、電影、動畫市場上產生廣泛影響,甚至吸引國外受眾的興趣。


    在地化文化再生:新文創也重視在地化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利用科技手段和全球化視野,賦予本土文化資源以新的生命。例如,通過數字化手段將古老的文化傳統進行現代化轉化,使之既能服務於本地經濟,又能夠成為全球受眾的文化體驗。


    「新文創」和傳統文創的關鍵區別體現在科技賦能、IP開發深度、用戶共創、傳播模式多元化以及全球化視野等方面。新文創不僅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升級版,更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生態系統,它通過數字化手段打破文化生產和傳播的邊界,將受眾從被動消費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和共創者。

  • TV Plus

    愛墾APP:文創~新舊對比

    「新文創」和傳統文創之間的關鍵區別,不只在於形式上的演變,更深層次上是文化生產方式、傳播模式以及與受眾互動方式的不同。傳統文創強調文化內容的傳承與創意,而「新文創」則在此基礎上通過科技賦能、跨界融合以及用戶共創推動文化產業的升級——

    文化IP開發的深度與廣度

    傳統文創:
    傳統文創更多依賴於現有的文化資源,如歷史遺產、傳統手工藝、文學經典等,進行單一維度的開發。例如,出版書籍、展覽、手工藝品設計等都是傳統文創的主要形式。傳統文創的開發模式通常是線性的,文化產品的生命周期相對較短,受限於實物商品的性質和市場。

    新文創

    以IP(知識產權)為核心:新文創的文化生產從「內容為王」到「IP為王」,強調通過科技和創意手段對文化內容進行多維度深度開發。一個文化IP可以衍生出影視、游戲、動畫、音樂、漫畫、周邊產品、沉浸式體驗等多種形式,並在這些領域產生共鳴,形成IP生態。通過數字化手段,文化內容可以跨越時空,打破實物的限制,持續迭代、擴展與再創造。一個成功的IP可能成為多個產業鏈的源頭,持續賦能產業發展。


    科技與數字化賦能


    傳統文創:
    傳統文創的創作和傳播方式較為傳統,主要依靠手工藝、印刷出版和線下展覽等形式。文化內容的體驗多限於實體產品或實地活動,如博物館展覽、文物保護、戲劇表演等。與受眾的互動有限,受限於物理空間和時間的束縛,往往是單向傳遞,觀眾更多是文化的被動接收者。

    新文創

    科技驅動:新文創以科技為推動力,廣泛采用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大數據等技術,創造出全新的文化體驗方式。科技不僅改變了文化內容的生產方式,還擴大了文化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例如,博物館可以通過AR/VR技術打造虛擬展覽,用戶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沉浸」其中。

    線上線下融合:新文創借助互聯網平台和數字科技,實現線上線下的文化互動。文化活動不僅限於實體空間,用戶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隨時隨地參與到文化體驗中。

    互動性與沉浸感:科技賦予文化產品更強的互動性與沉浸感,用戶不僅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是文化體驗的參與者與共創者。例如,沉浸式劇場、虛擬偶像演唱會、互動式數字展覽等形式讓用戶深度參與其中,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和參與感。

    傳播模式的多元化

    傳統文創:
    傳統文創的傳播模式以線下為主,文化內容的流通多依賴於出版、實體展示、戲劇等形式,傳播范圍較為局限,觀眾也相對分散。文化內容的傳播路徑較為固定,受限於物理渠道,如圖書館、藝術館、手工藝集市等,難以快速形成大規模的用戶流量。

    新文創

    全渠道傳播:
    新文創通過數字平台實現了全渠道、多平台的傳播,從線上社交媒體到線下體驗空間,通過互聯網能夠瞬時觸及全球觀眾,形成文化的廣泛傳播效應。例如,一款基於傳統文化的手游可以迅速通過網絡平台推廣到全球,並吸引大量用戶參與。


    跨界合作:
    新文創強調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如影視、游戲、旅游、教育等產業的跨界合作,形成文化傳播的生態化發展。例如,博物館與知名游戲公司合作開發游戲皮膚或周邊產品,使傳統文化通過新興娛樂形式進入年輕人的視野。


    社交化傳播:
    新文創更加依賴於社交平台的力量,文化產品往往通過微博、抖音、B站等社交媒體進行傳播。通過用戶的主動分享、互動、討論,文化內容在網絡上迅速形成二次傳播,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 TV Plus

    愛墾APP: 德勒茲“BODY”視角下的海外華團

    在德勒茲的理論框架下,身體(「body」)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上的實體,更是一個流動的、開放的、能量交換的場域,是感知、體驗、力量和欲望的交匯點。在華人傳統文化繼承中,身體可以扮演一個多層次的複雜角色,將個人的感官、情感和歷史文化經驗聯系起來,成為文化傳承、創新和重塑的重要媒介。更是中國新文創、2035文化强國願景的思維工具——

    文化體驗的載體

    身體作為感知的中介:
    德勒茲認為身體是感知和感受的核心。華人傳統文化中,許多文化元素(如禮儀、戲曲、武術、茶道、書法、傳統舞蹈等)都是通過身體實踐來傳承和體驗的。身體通過參與這些文化活動,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到文化意義的生成過程中。因此,身體成為了文化體驗和認同的具體化媒介,通過動作、姿態、節奏、氣息等方式體驗文化本質。


    文化儀式的具象化:
    在華人文化的儀式和禮俗中,身體的姿態、動作和行為是文化規范和倫理的具體體現。比如祭祖、婚禮儀式中的跪拜、敬茶等動作,不僅是禮儀性的行為,更是將歷史、倫理和精神力量通過身體的行為傳承下去。

    文化記憶的沉淀場所

    身體作為文化記憶的容器:
    身體不僅僅是一種生理存在,更是記憶和歷史的沉淀體。在德勒茲的「身體無器官」概念中,身體被視為一個流動的場域,包含著不同的力量、歷史和影響。華人文化的身體承載著祖輩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倫理觀念和社會規范,這些記憶深深嵌入在身體的日常實踐中。舉例來說,太極、氣功等傳統練習中,身體的每一個動作都攜帶著文化的記憶和對生命的哲學理解。


    無意識的文化傳承:
    許多文化記憶並不是通過文字或語言傳承,而是通過身體的無意識行為延續下去的。比如,某些家庭烹飪習慣、手工藝制作技巧等,常常是通過身體的反復實踐自然傳承下來的。這些身體行為承載著華人文化的獨特技藝和生活方式。

    文化轉化與創造的場域

    身體作為文化創新的工具:
    德勒茲認為身體是變化的、開放的,可以在不同力量的作用下生成新的形態和意義。在華人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碰撞中,身體可以成為文化創新的場域。舞蹈、戲劇、當代藝術等通過身體的再造與表現,可以重新詮釋傳統文化。例如,傳統舞蹈中的動作符號可以通過現代編舞重新解構與重組,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活力和現代性表達。這種創新不僅是思想上的,也是身體上的通過「身體的表演」來實現文化的更新。


    文化混融的媒介:
    在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身體也成為了文化混融的媒介。比如,在跨文化的表演藝術中,身體可以承載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身體表演中交織和碰撞,產生新的文化形態。

    情感與倫理的體現者

    身體與情感的交互:
    華人傳統文化強調身體和情感的統一,如儒家思想中的「身心合一」觀念。德勒茲的身體理論也暗示了情感通過身體的傳導和表現。華人文化中的孝道、親情、師徒關系等倫理價值,往往通過身體行為表達出來。例如,向長輩鞠躬、擁抱、送別的儀式等,通過身體動作表達出文化中的情感深度。身體成為文化倫理與情感的承載工具,讓文化的價值觀通過情感的方式得以傳承和深化。


    身體的倫理實踐:
    儒家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強調了身體的倫理角色。個人通過對身體的修煉和控制,反映出對道德、倫理的遵從。比如,傳統武術中的「武德」,不僅是對技藝的掌握,更是通過身體的修為來提升道德素養。通過身體的行為,文化中的倫理規范得以被實踐和傳承。

    抵抗與生成的場所

    身體作為文化抵抗的空間:
    在德勒茲的理論中,身體可以作為對主流意識形態和規范的抵抗場域。在華人傳統文化中,身體有時也成為了文化抵抗的象征。例如,在特定歷史時期,某些傳統身體行為或習俗(如某些宗教儀式、戲曲表演)曾受到壓制和禁止,但通過地下、私密的方式繼續傳承。身體的這種「隱秘行為」成為對抗外來或強制性文化力量的象征,是文化自我保護和延續的工具。


    身體的生成與變異:
    身體也是文化生成與變異的場所。德勒茲強調身體在多種力量的交織中生成新的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華人身體文化如飲食、運動、舞蹈等,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不斷變異和更新。例如,武術在現代格斗、電影中的表現方式,已經遠離了傳統形式,而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符號。這種通過身體生成的文化變異,也是一種文化的再生。


    在德勒茲的「身體」概念中,身體不再是被動的文化承載工具,而是文化記憶、感知、轉化、創新的核心場域。華人傳統文化中的身體承載著歷史與倫理,同時也是文化創新的表達場所。在全球化的當代語境下,身體的角色不僅是文化傳承的媒介,更是跨文化、跨時代對話的重要工具,既能保持傳統,又能參與現代性和全球性的文化再生產。

  • TV Plus

    電影《一代宗師》的台詞

    1、一約既定,萬山難阻。

    2、人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
    3、人生若無悔,那該多無趣啊!
    4、風塵之中,必有性情中人。
    5、武以俠而傳,形具意則久,人因情而生。

    6、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7、人生如棋,落子無悔。
    8、葉裡藏花一度,夢裡踏雪幾回。
    9、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
    10、從此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身。

    11、有時候我昨天遇到一個人,感覺他非常有意思,印象深刻。但後來就再也碰不上了,人生就是這樣。
    12、刀為什麼有鞘,不是為了殺,而是為了藏。
    13、郎心自有一雙腳,隔山隔水有來期。
    14、風流本就是個夢。有人說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唱得遠比說得好聽。
    15、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裡子,都是時事使然。

    16、人不辭路,虎不辭山。

    17、該燒香的燒香,該吃飯的吃飯,該辦的事,天打雷劈也得辦。
    18、都說人生無悔,那是賭氣的話,如果真無悔,該有多無趣啊。
    19、功夫,兩個字,一橫一豎,對的,站著,錯的,倒下。只有站著的才有資格說話。
    20、做羹要講究火候,火候不到,難以下咽,火候過了事情就焦。

    21、武學再高高不過天,資質再厚厚不過地。

    22、為什麼武術叫功夫?功夫其實就是時間。
    23、天下事,你不見它就不存在了嗎?看看吧,沒關係的。
    24、我見過了高山,才發現最難過的原來是生活。
    25、人生在世,無非八個字:生死,是非,成敗,榮辱。到說到底就一個字:我。

    26、盛世習文,亂世習武。

    27、所謂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進步。
    28、勉強求全等於固步自封。

    《一代宗師》是香港導演王家衛執導的功夫電影,由梁朝偉、章子怡、張震、宋慧喬、王慶祥、張晉、趙本山、小沈陽等人主演。該片講述了民國期間「南北武林」多個門派宗師級人物,以及一代武學宗師葉問的傳奇一生。2013年1月8日於中國內陸上映,2月7日作為第6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該片先後獲得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影片、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金雞百花電影節最佳影片等獎項。2015年1月8日,《一代宗師》3D版於中國內陸上映,票房超過6000萬,創造了國產影片重映最高票房紀錄。

  • TV Plus

    本週,嗶哩嗶哩(B站)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中國文字博物館聯合發佈的2024年度彈幕為「接」。2024年,B站用戶累計發送「接」超576萬次。

    什麼是「接」?年輕人用來指代迎接美好的事物,例如考試上岸、入職升職、表白成功、歐氣爆棚,都可以發出「接」字彈幕,沾沾好運。

    一方面,「接」字除了蘊含著普通意義上的恭喜,還有「把這件好事接到我身上」這一層意思;另一方面,「接」字的適用范圍更廣,寵物平安長壽、父母身體健康、財運滾滾來這些好事都可以用「接」來回應。

    要說哪個年度詞最「戳心」,要數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選出的2024年度詞——

    「腦腐」(brain rot)

    「腦腐」的字面意思是「大腦腐化」或「大腦遲鈍」,形容因過度沉迷於低質量網絡內容而導致的精神疲憊或智力退化。

    據說這一詞匯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854年首次出現在梭羅的經典著作《瓦爾登湖》中。當時,梭羅批判社會對復雜思想的貶低,並寫道:「當英國努力治愈馬鈴薯腐爛時,難道沒有人想治愈那更加普遍且致命的『腦腐』嗎?」

    牛津大學出版社專家發現,2023年至2024年期間,「腦腐」一詞的使用頻率增加了230%,尤其在短視頻平台上,#BrainRot的標簽已被使用超過50萬次,許多相關視頻戲謔地呈現了年輕人的自嘲。牛津大學出版社認為,這個詞的高頻使用反映了人們對大量攝入低質量網絡內容,尤其是社交媒體內容所產生影響的擔憂。

    在社交媒體、短視頻平台和信息過載的影響下,全世界人們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都面臨挑戰。牛津語言部門總裁卡斯珀·格拉思沃爾表示,回顧過去20年的牛津年度詞匯,可以看到社會對虛擬生活的日益關注,以及互聯網文化如何逐漸滲透到日常生活和語言中。「腦腐」反映了虛擬生活的一個潛在危險,這似乎是人類與科技文化對話的一個必然章節。(原載:12.12.2024 https://www.shobserver.com

  • TV Plus

    施晨露〈文化觀瀾〉

    2024,你玩「抽象」了嗎?你「接」了什麼?

    你或許不是「古希臘掌管時尚的神」,但也會用新鮮的熱梗表達態度、記錄生活。又或許,網絡節奏太快,你是從流行語的發佈中,才get了這些梗。

    那咋了?鬆弛一點。

    12月12日,上海《語言文字週報》部最新發佈2024十大網絡流行語,入選的包括:

    偷感(很重)、草台班子/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草台班子、班味、那咋了、(就這麼)水靈靈地XX、古希臘掌管XX的神、city/city不city、包XX的/包的、紅溫、搞抽象。

    每到年末,盤點流行語、回眸過往一年的「語文面孔」,成為人們回顧一年的標志誌事件之一。

    12月2日起,多家中外機構就這麼水靈靈地發佈了年度流行語、關鍵詞。

    老牌年度流行語發佈機構——上海《咬文嚼字》雜誌社率先評選出的2024十大流行語為:

    數智化、智能向善、未來產業、city不city、硬控、水靈靈地×××、班味、鬆弛感、銀髮力量、小孩哥/小孩姐。

    同一天,小紅書綜合社區內用戶筆記、閱讀量和評論互動等指標,發佈了2024年度關鍵詞——「抽象」

    「玩抽象」正從小眾文化演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和處事方式,越來越多人在面對意外和困境時選擇以輕鬆、反轉的方式「一笑而過」。2024年在小紅書與「抽象」相關的筆記超過1000萬條。

  • TV Plus

    陳明發〈日本沉沒〉

    若抱著看科幻片的期望看日劇《日本沉沒-希望之人-》(Japan Sinks: People of Hope,TBS,2021),會大失所望。換個角度,則會發現它是極好的社會教育片。

    即使有了最尖端的科學家觀察、分析的結果,從正副首相、內閣成員、企業界、跨部門最權威的智囊單位、媒體到草根各階層的男女老少,反應不一是理所當然的。

    但對於其錯綜複雜、難於預測的演變,連科學家本身也因為利益關係而各有立場;甚至同一位科學家前後都有所的逆轉,這又恐怕不是一句「為了戲劇效果」可以涵蓋。

    若說敘事是文創中最重要的要素,《日本沉沒》敘事提供了一個極真實的模擬作業,讓觀看了並深思過這個影劇的觀眾,在面對真實的災難時,有個很實在的心理准備與演練。

    把《日本沉沒》當成一個可以完整敘說的「事件」,我們就可以從這樣的心智過程中,看出具體的「物象」。一旦面對類似的真實情況,詩性想像力即可能有個萌生的基礎。當然,它遠遠不是最後答案。即使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考,也好讓我們無需枉然地盲人摸象。其中,包括了各種相關的知識管理方法與考量的哲學範式。

    其中,也包括了人文「事件」如何對應科技「物象」的問題,為人們的思維提供了極大的張力空間。

    憂患意識與社媒浪潮糾纏的時代,把《日》劇當成娛樂、消閒類文創,無妨;但文創敘事也有它的學習——包括集體教育——價值。不管從那個角度剖析,文創都是社會言說、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成分。(17.12.2024)

  • TV Plus

    2024年度流行語の古希臘掌管XX的神~~古希臘掌管xx的神是一個網絡流行語、網絡交際語。最開始出自於某個古希臘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帖,畢竟在古希臘神話中,眾多神仙都有各自分管的領域,比如宙斯掌管天空,波塞冬掌管海洋。

    詞語來源:
    最開始出自於某個古希臘歷史文化知識的普及帖,畢竟在古希臘神話中,眾多神仙都有各自分管的領域,比如宙斯掌管天空,波塞冬掌管海洋。

    引申含義:
    在互聯網莫名走紅之後,現在這個句式跟古希臘的神其實已經沒有關係了,更常用於表現「某個人擅長某事」,掌管的領域也更加接地氣。

    引用示例:
    比如說,「古希臘掌管檸檬茶的人」、「古希臘掌管猜拳的人」等等。

    所獲榮譽:
    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百度百科)


    「包的」

    網絡流行語,是指來自某地方言,用於表達「保證」或者「肯定」的意思,經由一位游戲博主的口頭禪火遍全網。


    詞語來源:
    來自某地方言,用於表達「保證」或者「肯定」的意思,經由一位游戲博主的口頭禪火遍全網。


    引用示例:
    這個梗可以拆成「包XX的」句式,比如「包有梗的」、「包無敵的」。也可以作為整體使用,比如「這個事情我包的」,或者直接用作肯定的答覆,比如「你中午就吃這麼點啊?」「包的。」現在多用於形容一件事情保證能完成。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百度百科)


    紅溫

    網絡流行詞,最初來自游戲《英雄聯盟》角色蘭博的「紅溫」機制,即溫度上升後獲得技能的屬性加強。後來,這個詞用於形容游戲玩家因狀態不好而掛臉、神情尷尬的樣子,逐漸出圈。
    現在的互聯網語境中,「紅溫」可以廣泛理解為「破防」的意思,在大部分情況下能夠交替使用。

    語言釋義:
    一個人十分生氣,氣到臉色漲紅。表示一個人情緒激動,氣急敗壞的狀態、現多被運用在一個人情緒十分激動的時候,以及游戲玩家十分破防的時候。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見:百度百科


    水靈靈

    詞語來源:
    「水靈靈地XXX」出自一位韓國女歌手在展示照片拼貼畫時說的話:「我就這麼水靈靈地在中間,周圍都是可怕的姐姐們。」網友們紛紛效仿造句,將「水靈靈地」與各類詞語搭配,形容某種行為生動、鮮活或值得稱道、引人關注。其使用語境逐漸擴大,可用於強調、突出,如「咱們一起水靈靈地出發吧」,也可用於調侃、自嘲,如「他(我)就這麼水靈靈地被開除了」。

    引申含義:
    「水靈靈」多用來形容人漂亮而有精神,也用於形容動植物等潤澤、有生氣。

    引用示例:
    如「咱們一起水靈靈地出發吧」,也可用於調侃、自嘲,如「他(我)就這麼水靈靈地被開除了」。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2日,入選2024年十大流行語;  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 TV Plus

    班味~~網絡流行語,出自熱搜上一個叫做「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變了」的詞條,指當代職場人一種常見的生活狀態:素面朝天,精神渙散,衣著寬鬆,眼中充滿疲憊。

    引申含義

    上班工作後,由於任務繁重、條件艱苦、關係複雜等,人們表現出眼神疲憊、面容憔悴、不修邊幅等狀態。這種狀態即「班味」。「班味」的走紅源自網文《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會改變了》:「只要上過班,就會沾染上了班味,再也去不掉了。那種上過班的疲憊氣質,真的是模仿不出來的。」網友熱議「班味」,既分享自己的「班味」表現,也分享告別「班味」、平衡工作和生活的種種努力,如旅游、休假、社交、文娛等。「去除班味」「洗掉班味」等說法因此也廣為傳播。 

    社會評價

    有網友自嘲,即便上班打扮再精致,也擋不住渾身散發出的疲憊之感,實在是太扎心了。

    社會影響:2024年12月2日,入選2024年十大流行語。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百度百科)


    那咋了

    網絡流行詞,通常用於表達一種不解、質疑的態度。意味著對之前提到的內容,持有一定的保留意見或疑問,希望對方能夠進一步解釋或澄清。

    引申含義

    這個詞如今在網絡上多被用來表達對試圖質疑、批評、說教、誹謗自己的人的不屑。同時也被網友們戲稱為一種「不在乎」的人生態度。

    引用示例

    比如有人對你說「你穿這個不好看,下次別穿了」時,就可以用「那咋了」進行回覆。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12日,入選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百度百科)

    搞抽象

    「搞抽象」具備反常規、反規則、注重個性表達的特點,使用者傾向於用荒誕的、戲謔的、非線性的方式來表達情緒或者信息,可以有效地釋放情緒、緩解壓力、促進社交破冰。

    2024年12月,「搞抽象」入選《語言文字週報》部正式發佈的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詞語來源

    「搞抽象」一詞源於某游戲主播的口頭禪:「真是太抽象了!

    「搞抽象」主要有兩種具體的方式: 一是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即廢話文學; 二是「抖機靈」,即通過援引當下的娛樂熱點或娛樂事件,利用詞語本身的多義性以及表達的含混性,產生一個出人意料但又似乎在情理之內的答案。如:「人生的陰影太多了……嘿嘿嘿,好涼快。

    社會影響

    2024年12月,「搞抽象」入選《語言文字週報》部正式發佈的2024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榜單。

    (百度百科)

  • 超人偶爾飛

    中國2024年流行語和網絡迷因:偷感

    引申含義:「偷感」,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畏畏縮縮、瞻前顧後」,進而被年輕網友用來描述一種心理狀態,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謹慎小心,不希望被人關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達成目的。

    社會評價:相比「偷」的貶義色彩,「偷感」更接近中性,既是事先不張揚默默成事,也是因在意他人目光和議論而試圖「隱身」。(百度百科)

    草台班子

    世界是個草台班子可縮寫為苔,是2023中國流行語和網絡迷因,有時「草台班子」前會冠以大型 (似乎受到了大咕咕咕雞的影響) 或巨大。「草台班子」一詞源自中國傳統戲劇,原意指鬆散拼湊、粗制濫造的劇場和劇團,後來泛指組織渙散和業務不精。

    該迷因源自2023519日新浪微博作家河森堡發表的微博,稱世界並不像他曾經認為的一樣井然有序,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下是「各種糊塗混子」在「耍猴戲」。似乎反映了曾經篤信精英主義和權威主義的人群思想的轉變。

    (Source: https://yylives.cc)

    截至2024年11月,該迷因仍在被大量使用。(維基百科)

    愛墾評註:跟緊中華圈,與中國同步,在流行文化上,洞察民心所向的熱點,發揮南海一家的情動共振。

  • TV Plus

    中國2024年流行語和網絡迷因:偷感

    引申含義:「偷感」,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樣「偷偷摸摸、畏畏縮縮、瞻前顧後」,進而被年輕網友用來描述一種心理狀態,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謹慎小心,不希望被人關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達成目的。

    社會評價:相比「偷」的貶義色彩,「偷感」更接近中性,既是事先不張揚默默成事,也是因在意他人目光和議論而試圖「隱身」。(百度百科)

    草台班子

    世界是個草台班子可縮寫為苔,是2023中國流行語和網絡迷因,有時「草台班子」前會冠以大型 (似乎受到了大咕咕咕雞的影響) 或巨大。「草台班子」一詞源自中國傳統戲劇,原意指鬆散拼湊、粗制濫造的劇場和劇團,後來泛指組織渙散和業務不精。

    該迷因源自2023519日新浪微博作家河森堡發表的微博,稱世界並不像他曾經認為的一樣井然有序,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下是「各種糊塗混子」在「耍猴戲」。似乎反映了曾經篤信精英主義和權威主義的人群思想的轉變。

    (Source: https://yylives.cc)

    截至2024年11月,該迷因仍在被大量使用。(維基百科)

    愛墾評註:跟緊中華圈,與中國同步,在流行文化上,洞察民心所向的熱點,發揮南海一家的情動共振。

  • TV Plus

    胡小胖·短視頻的社區营銷學

    短視頻對新零售最大的幫助,就是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問題。我問大家,新零售最好成交的人群在哪里呢?

    在本地同城,很多大團隊長的發家史就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以前想引流本地人群,我們一般是做地推,做實體店引流等一些常規的方式。但現在有了短視頻後,我們又多了一種新的引流方法。

    做短視頻,你想把影響力做到全國,想做一個大網紅,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年也就那麼幾個幸運兒。但如果你把野心收一收,把范圍縮小一點,你就不要想著全國出名,你就先從本地同城開始,或者先從你小區觸達開始,行不行?

    這樣操作也會變得相對簡單很多,發短視頻的時候,順帶把地點選好就可以了。勾選地點發佈的情況下,本地的觸達率是非常高的。

    我有一位社群會員,她是某品牌的代理商,她每次發短視頻的時候,都會勾選她小區的位置,堅持一段時間後,她小區的人都知道她了。有了影響力後,你再去做引流和成交,就會變得很輕鬆。

    她的代理商和客戶,很多都是她小區的住戶。類似的案例,特別多,大部分團隊長的發家史,都是從自家小區開始的。我們現在操盤的品牌方中,我們都鼓勵代理商要學會用短視頻去打造本地化影響力。先從自家小區開始,慢慢拓展。

    原題:短視頻解決了新零售最後一公里的觸達,短視頻助力本地同城傳播;作者:胡小胖,《品牌運營手冊》《微商操盤手冊》作者 2024-11-14)

  • TV Plus

    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O2O策略在新消費時代的創新應用

    新消費時代,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成為推動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發展的重要動力。通過短視頻平台,實體零售商可以借助生動、直觀的內容展示產品和品牌,吸引線上用戶到線下消費,實現線上和線下的無縫連接。這種創新的O2O策略不僅提升了顧客的消費體驗,還為實體零售帶來了新的增長機遇。


    一、短視頻與O2O的融合優勢

    1.1 沉浸式產品體驗

    短視頻能夠通過生動的視覺和音效呈現產品,帶來遠比靜態圖片更具吸引力的體驗,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1.2 實時互動與用戶參與

    實體零售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可以與消費者進行實時互動,解答疑問,提供即時反饋,建立更緊密的用戶關係。

    1.3 增強品牌曝光

    短視頻平台的算法推薦機制,能夠讓更多潛在用戶看到實體店的產品或活動信息,從而增加品牌曝光率。

    二、O2O策略的創新應用

    2.1 短視頻廣告引流

    實體零售商可以通過制作吸引人的短視頻廣告,引導線上流量進入線下門店,增加實體店的客流量。

    2.2 短視頻導購

    零售商通過短視頻平台展示商品使用場景、產品細節等,替代傳統導購模式,方便消費者進行快速決策,並直接在線預約到店服務。


    2.3 短視頻+社交分享

    利用短視頻的社交屬性,促使顧客通過視頻分享購物體驗和產品推薦,進一步擴大品牌影響力和線下流量。


    三、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成功案例

    盒馬鮮生的短視頻推廣:盒馬通過短視頻平台展示其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便捷服務,引發消費者對新零售模式的興趣,並成功將線上流量轉化為線下消費。

    優衣庫(Uniqlo)的O2O策略:優衣庫通過短視頻介紹店內新品及搭配建議,並在視頻中附加線下優惠活動鏈接,吸引用戶到店體驗和購買。


    四、O2O模式對實體零售的未來影響

    線上線下融合趨勢:隨著短視頻內容與實體零售的進一步融合,O2O模式將不斷完善,線上互動將成為消費者線下購物體驗的前奏。

    數據驅動的精准營銷:通過短視頻平台獲取的用戶數據,實體零售商可以分析消費者的喜好,進行精准營銷,提高銷售轉化率。

    短視頻與實體零售的融合,正成為O2O模式發展的新引擎。在新消費時代,零售商通過短視頻平台與消費者建立互動、增強品牌曝光,並借助創新的O2O策略,提升顧客的線下購物體驗,創造更多商業機會。未來,短視頻將繼續引領實體零售的新趨勢,推動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原載:Omni Growth,19 September 2024)

  • TV Plus

    陳明發博士:理直氣爽面對AI~~昨晚剛從沙巴一個有關MA63協議的講座回來。前兩位主講人都是資深的律師兼政治領袖,我則從文化經濟的角度切入。因為今年是蛇年,我以《聖經》有關“那條蛇”的敘事開講。

    來賓中有好幾位是正為"沙巴復邦"議程訴諸法庭的法界精英,其中一位會後問我:你是基督徒嗎?我其實不是。

    我僅僅借《聖經》的一些典故說明一些事情而已。現實裡有許多事,面對這些事,我的情緒是什麼?情感是什麼?

    而這些情感與情緒可能形塑我們接下來行動,那些是具有建設性,那些負面不堪?我的方法是從古老典故、啟示、傳說、軼事......,也就是從一般人所說的「故事」中去找尋(複數的)教誨。


    今天一早,一位唸心理學出身的信教友人,發訊表達了他對人工智能是否會“終結人類”的憂慮。

    我把“終結人類”理解為「末日」。我以非教徒對基督教義膚淺的認識,是這麼理解的:末日=審判=救贖

    30年前寫過一篇文字,表達過我這方面的「情動記錄」(情緒+情感+新的能量的思路)。

    面對“AI終結人類”這議題,我給自己的“情動答案” 有兩個結果——

    一、AI帶來的不是「末日」,意思是我們都還在世上,生活要繼續下去就得怎樣調適?

    二,AI帶來「末日」,那正好是讓上帝看見,你是一位義人,為人類福祉挺進宗教情懷到最後一刻;其他宗教的信徒,或有他們不同的「救贖方式」,像我就相信存在主義那一套,努力活得理直氣壯。不,是理直氣爽。(11.2.2025)

  • TV Plus

    視角變化:通過快速剪輯切換「旁白—主觀視角—特寫」,模仿柳敬亭「說書如畫」的技巧。

    (3) 情境構建 —— 「沉浸感的講述」:TikTok 的成功在於讓用戶「感覺自己在故事裡」,這種沉浸感通常通過ASMR(沉浸式聲音)、音效、畫面細節來實現。

    改良提升 —— 「評書如畫」+ 現代影像技術:柳敬亭善用語言創造畫面感,短視頻可以結合畫外音+字幕+動態視覺來增強沉浸感:講述「水滸傳」時,不只是說「武松打虎」,而是:

    畫面:深夜森林,黑影晃動
    音效:夜風呼嘯,老虎的低吼聲
    旁白(低沉緩慢):「夜幕降臨,武松緩緩走上景陽岡……忽然,一陣腥風撲面而來!」
    鏡頭+配音結合:關鍵時刻放慢鏡頭,加特寫,讓觀眾感受情緒變化。

    (4) 強互動性 —— 讓觀眾參與劇情,TikTok 之所以粘性高,關鍵在於「用戶互動」:

    互動問答(你覺得結局如何?)
    投票選擇(你想知道哪種歷史真相?)
    續集引導(想聽更多?下一集告訴你!)

    改良提升 —— 「說書+直播」融合:柳敬亭善於觀察觀眾的情緒反應,隨時調整。現代短視頻可以結合互動評論、投票、直播問答,讓觀眾決定劇情走向。示例:
    懸疑短視頻:「康熙皇帝真的賜死了鰲拜嗎?你猜,留言告訴我!」
    劇情投票:「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用什麼計策?A.火攻 B.埋伏 C.詐降」

    (5) 「短+連續」打造爆款系列,TikTok 讓用戶上癮的秘訣之一就是「系列化運營」,一集不夠看,就會忍不住繼續刷。

    改良提升 —— 評書「連載」+ 分集短視頻。柳敬亭的評書從不一次講完,而是制造連續性:「且聽下回分解!」短視頻可以采用連續劇模式: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上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中集)」
    「揭秘三國未解之謎(下集)」

    這樣能大幅提高觀眾的停留時間和復看率,甚至會讓觀眾「蹲點等更新」!

    2. 未來創新:短視頻如何提升「評書式傳播」?

    (1) 「AI+短視頻」:生成個性化評書內容, 未來可以利用 AI 生成個性化的評書內容,讓用戶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單」聽書。

    (2) 「沉浸式說書」:虛擬現實+互動劇情, 利用 VR/AR,讓觀眾「走進」評書世界,親自體驗故事場景。

    (3) 「短視頻+線下評書」:打造文化體驗IP, 結合短視頻流量,打造「評書劇場」,在線上線下形成互動傳播。

    結論:短視頻 × 柳敬亭評書藝術 = 未來傳播新趨勢!

    借鏡 TikTok/抖音的核心技巧:

    ✔ 懸念開頭(抓住前三秒)
    ✔ 快節奏多角敘事(角色切換,層次分明)
    ✔ 沉浸感情境(配合音效和視覺)
    ✔ 互動驅動(讓觀眾成為內容一部分)
    ✔ 系列化運營(制造連續性)

    改良提升:結合柳敬亭的評書藝術,通過懸念+節奏+留白+互動的方式,讓短視頻內容更具文化深度、情感溫度和傳播力度!

  • TV Plus

    愛墾APP:從 TikTok/抖音,借鏡、改良和提升短視頻呈現藝術~~ TikTok、抖音的短視頻內容成功地抓住了碎片化注意力,並創造了高參與度、高留存率的傳播方式。結合柳敬亭的評話藝術,我們可以借鏡、改良、提升短視頻的呈現藝術,使其更具沉浸感、互動性、可傳播性。

    1. 借鏡:短視頻的五大吸引力核心

    (1) 開頭3秒定生死 —— 「懸念鉤子」:短視頻的黃金法則是前三秒必須吸引觀眾,否則就會被滑走。TikTok的頂級創作者擅長用懸念、誇張開場、問題式引導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改良提升 —— 柳敬亭的「留白懸念」:柳敬亭說書常用「未盡之意」讓觀眾期待,比如:「這事兒要從三天前說起……不過,這裡面有個關鍵的轉折……」(故意停頓,吊胃口)現代短視頻可以在開頭用留白、懸念制造期待,例如:

    開頭不講答案:「你猜,古代最厲害的戰術是什麼?(停頓3秒)其實是……」
    設置矛盾:「你一定以為XX是對的,其實完全相反!」
    反轉法:「一個窮小子進京趕考,結果……他竟然成了皇帝!」

    (2) 視覺沖擊與角色切換 —— 「多層敘事」:TikTok 的內容強調畫面快速切換,不同角色交替,讓信息傳遞更具層次。

    改良提升 —— 「一人千面」演繹方式:柳敬亭擅長單口多角色轉換,他可以在不換服裝、不加道具的情況下,僅憑聲音、表情、語調就區分人物。現代短視頻可以模仿這種「快節奏角色切換」,如:

    單人分飾多角(模仿對話)

    老師(低沉慢語):「你知道古人是怎麼做生意的嗎?」
    學生(快語調):「不會是擺地攤吧?」
    老師:「錯!他們早就會玩『會員制』了!」

  • TV Plus

    (2) 影響力(Influence)即現實

    在擬象社會中,現實不再由「真」或「假」決定,而是由「可見度」(visibility)和「影響力」塑造。網紅的成功標凖並非現實生活中的影響,而是:

    流量即價值:粉絲數、點贊數、轉發率成為衡量「真實性」的唯一標凖。

    觀看即信仰:如果一個現象被大量傳播,人們就會認為它真實存在,即便它可能是偽造的。

    這意味著,網紅文化的本質就是後真相文化的最佳實驗場。

    3. 後真相文化:情緒操控與符號消費

    後真相(post-truth)指的是情感和信仰比事實本身更能塑造公眾意見。在社交媒體時代,後真相文化與擬象、網紅經濟高度交織,形成了一個基於情緒操控的文化體系。

    (1) 真實被「超真實」取代

    後真相時代的特點之一是「真實性」不再基於事實,而基於感知:

    情緒驅動比事實更重要:一個網紅的「哭訴視頻」可能比政府的官方聲明更具影響力,因為情緒更容易引發共鳴。

    視覺沖擊塑造現實:如果某個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得到廣泛傳播,即便沒有事實依據,它仍然會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

    例如:假新聞(Fake News)傳播:一張經過編輯的圖片或一條誤導性視頻,可能比真實新聞更具影響力,因為它更符合觀眾的情緒需求。

    陰謀論的興起:許多陰謀論(如「地球是平的」「某種疫苗陰謀」)依賴於社交媒體上的「超真實」證據,即通過剪輯、解讀和重復傳播製造的虛假現實。

    (2) 個人身份的情感化

    後真相文化與網紅經濟結合,使得身份認同也成為擬象的一部分:

    人們不再關心「客觀事實」,而更關心「我如何被看見」。許多網紅刻意塑造「真實」「接地氣」的形象,以增強觀眾的情感認同,哪怕他們的生活完全是策劃的。個人觀點的形成更多依賴社交媒體算法,而非理性思考或事實調查。

    4. 三者的交匯:擬象網紅如何塑造後真相文化?

    (1) 擬象網紅操控現實認知

    現實世界變得不可感知:人們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上的網紅和符號化敘事,而非自身經驗來判斷現實。內容比事實重要:誰能製造更吸引人的敘事,誰就能主導「真相」——這就是後真相社會的核心邏輯。

    (2) 後真相文化加速網紅經濟

    觀眾越來越相信「被觀看的事物才是真實的」。情緒化內容(如憤怒、煽情、衝突)更容易吸引流量,使得網紅通過「製造爭議」來獲取關注。符號消費取代了功能消費,人們購買的不僅是產品,而是它所承載的情感和身份像徵(如網紅推薦的某款「精致生活」商品)。

    (3) 網紅經濟加劇擬象循環

    消費即身份:網紅帶貨並不只是賣產品,而是在販賣一種擬象化的生活方式(如「買這款咖啡機,你就能擁有ins風的精致人生」)。

    數字經濟的擬象化:粉絲數、點贊數、流量本身已經成為價值,而不再指向真實世界的影響。

    5. 結論:擬象網紅與後真相的社會風險

    布希亞的擬象理論預言了當代的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如何共同塑造了一個符號化、情緒化的社會:

    現實的消失:人們的認知越來越被數字影像、情緒化敘事和社交媒體算法所塑造,而非基於現實世界的直接經驗。

    真相的相對化:事實和虛構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紅製造的「故事」可能比新聞更有影響力。

    消費主義的極端化:網紅經濟強化了「消費即身份」的理念,使人們不斷追逐符號,而忽視現實需求。

    最終,網紅、擬象後真相共同構成了一個封閉的超真實循環,在這個循環中,現實變得不可見,而人們則沉浸在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符號構建的「後真相世界」中。

  • TV Plus

    愛墾APP:擬象、網紅與後真相~~擬象(Simulacrum)網紅(Influencer)後真相文化(Post-truth)之間的關係,可以從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的超真實(hyperreality)理論、網紅經濟的符號化運作,以及後真相文化中的情感操控三個維度來探討。這三者共同塑造了一個由影像、情緒和消費主義驅動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現實被遮蔽,符號自身構成了「更真實的假象」。

    1. 擬象:從現實到超真實

    布希亞在《擬象與仿真》(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提出,現代社會已經進入擬象的第四階段——即符號不再指向現實,而是循環指向其他符號,最終形成一個封閉的超真實世界。在這個階段:

    符號(如社交媒體上的形象)不再反映現實,而是製造「比現實更真實」的幻象。現實世界的經驗被符號系統(如品牌、社交網絡、算法推薦)所取代。

    在這個框架下,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正是擬象社會的核心體現。

    2. 網紅:擬象的像徵操控者

    網紅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上的個人,他們實際上是擬象的策劃者,通過控制影像、內容和敘事,製造「超真實」的消費體驗。

    (1) 網紅形象是擬象的產物

    濾鏡與AI美顏:現實中的個人形象被美化、修飾,使其成為符合消費市場需求的「超真實」符號。

    生活方式的策劃:網紅分享的「日常」,如旅行、美食、健身,並非現實生活,而是經過策劃、剪輯、品牌合作優化的內容,以吸引觀眾產生向往和模仿。

    身份的符號化:網紅的身份(如「成功企業家」「健身達人」)通常由粉絲數、流量、市場需求所定義,而不一定基於現實經驗。

  • TV Plus

    危機處理戲劇化:面對爭議,政治人物不再用理性辯論,而是用表演化的方式製造「可傳播性」:用煽情的方式回應批評(如眼淚、悲憤控訴)。通過直播展示「幕後花絮」來博取信任(如政府會議Vlog化)利用「挑戰賽」或「網紅合作」增強自身流量(如參與流行挑戰活動)。

    (3) 情緒動員取代理性討論

    網紅化政治人物最擅長的策略是情緒化動員,而不是政策辯論。民粹化傳播:煽動性語言比複雜政策更容易吸引眼球,因此:他們更傾向於製造對立,如「我們 vs. 他們」、「人民 vs. 精英」。他們通過製造恐懼、憤怒、希望等情緒,讓選民產生歸屬感,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身份政治的強化:在擬象社會中,政治人物通過社交媒體塑造自己的身份標簽(如「草根出身」「反建制」「女性主義者」),讓選民基於情感認同支持他們,而不是基於政策評估。

    2. 擬象網紅政治的社會風險

    當政治變成一場「網紅游戲」,它將帶來深遠的影響:

    (1) 現實政治的消解

    擬象政治人物的成功,意味著政治不再基於現實,而是基於超真實的影像與敘事:

    虛假政績製造:通過視頻和照片精心策劃「施政成果」,即便政策沒有真正落地,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營造「改革已見成效」的假象。

    政治成效短期化:由於網紅模式依賴即時反饋,政治人物更傾向於做短期、可見的事情,而非長期結構性改革。例如:發錢、補助、基礎建設等短期成果比產業改革、教育改革更容易得到選民認可。「大動作」(如給公務員大幅起薪)比「漸進改良」更有傳播價值。

    (2) 選民的政治思考能力下降

    擬象政治的核心問題在於,它讓選民越來越習慣於被情緒和影像操控,而不是透過理性思考選擇領導人:

    民眾只看符號,不關心政策:選民更關注政治人物的「人設」,而非他們的具體施政方針。例如:美國大選中的「誰更像總統」:許多選民的決定,受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如演講風格、著裝、網絡互動方式)影響,而不是政策內容。

    台灣、韓國等地的網紅政治現象:越來越多的政治候選人通過直播、短視頻吸引年輕選民,而不是靠政策辯論贏得選票。

    (3) 政治的極端化

    擬象網紅政治極大地強化了政治的極端化,因為:中間立場不易傳播:複雜、平衡的政策討論不適合社交媒體傳播,只有極端觀點才能獲得關注。政治對立加劇:政治人物為了吸引流量,可能選擇煽動敵意,比如:強化「我們 vs. 他們」的對立,如右翼 vs. 左翼、民族主義 vs. 全球化。采用誇張言論,讓支持者產生「戰斗感」,比如「如果不選我,國家就完了」。

    透過「出征文化」(Cancel Culture)或「仇恨流量」製造對立,例如鼓動支持者攻擊反對派。


    3. 未來趨勢:擬象政治的可能演變

    未來,擬象網紅政治可能進一步發展,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1) AI與Deepfake加劇擬象化~政治人物可通過AI創造「數字分身」,在不同平台上同時直播,與選民互動。Deep-fake技術可用於製造假演講、假新聞,讓政治話語更加混亂,選民更難辨別真假。

    (2) 政治消費主義化~未來選舉可能越來越像一場「品牌營銷戰」,而不是真正的政策討論。選民將政治人物當成「可更換的產品」,更容易因短期流行而更換支持對象。

    (3) 虛擬政治的崛起~元宇宙(Metaverse)等新技術可能讓政治徹底進入「超真實」階段,政治人物可以在虛擬空間進行競選、執政,甚至舉辦「虛擬國會」。


    等待新呼唤的暫時結論:擬象網紅政治的挑戰

    新一代政治人物正在進入「擬象網紅」模式,帶來了巨大的社會風險:政治變成流量游戲,現實議題被遮蔽。選民被情緒操控,理性思考能力下降。政治極端化加劇,社會對立升級。未來,我們需要更強的媒介素養、政治教育,才能避免擬象網紅政治徹底取代現實政治。

  • TV Plus

    愛墾APP: 走「擬象網紅」路綫的政客~~擬象網紅化的政治人物:後真相時代的政治風潮與風險。在布希亞的擬象理論、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的框架下,新一代政治人物的「網紅化」(或稱「擬象網紅政治」)正成為全球政治生態的重要特征。隨著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政治人物越來越依賴「網紅策略」來吸引選民,而擬象政治的興起,將帶來一系列後果:現實政治的消解、民粹主義的擴張、議題的娛樂化,以及權力的情緒操控化。

    1. 擬象網紅政治:政治人物如何成為「內容」

    過去,政治人物的公信力建立在政策、政績、意識形態之上,而在擬象網紅政治中,他們的影響力則依賴於流量、形象管理和社交媒體的敘事操控,形成一種「可消費的政治品牌」。

    (1) 符號化政治:從政績到流量

    流量取代政績:在擬象社會,觀看量、點贊數和社交互動成為衡量政治影響力的核心指標。即便缺乏實際政績,政治人物依然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塑造一個「成功」的形象,例如:製造熱點話題,引導輿論風向,而非真正解決社會問題。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營造「親民」形象,讓選民更關注他的「人設」而非政策。利用視覺符號(穿著平民化、走訪市場、拍攝溫情短片)來塑造「接地氣」的形象。

    政治人物的KOL化:他們逐漸變成一種網紅KOL(Key Opinion Leader),主打個人魅力、社交影響力,而非傳統的政治經驗或專業能力。例如:特朗普(Donald Trump):他是典型的擬象網紅政治人物,善用社交媒體(尤其是Twitter),將政治傳播變成一場「真人秀」。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從演員到總統,他的形象運作方式與傳統政治家完全不同,他更像是一位「國家級網紅」,善於用影像塑造英雄敘事。

    (2) 政策娛樂化:從治理到表演

    政治內容短視頻化:在抖音(TikTok)、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等平台上,政策解讀被壓縮成30秒的視覺刺激,複雜的政治議題被簡化成「爽感」、「刺激感」或情緒化表達(如「打擊腐敗的狠話」)。(下續)

  • 鮮拿哥

    愛墾APP·羅蘭巴特理論:文本、神話、Langue以及Parole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是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的重要理論家,其概念如「文本」(text)、「神話」(myth)「Langue」(語言系統)與「Parole」(言語行為)構成了他對文化、語言與符號的深刻分析。以下將正式定義這四個概念,並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1. 文本 (Text)

    定義: 巴特在《文本的樂趣》(1973)中將「文本」定義為一個開放、多義、充滿互文性的語言構造。與傳統「作品」(work)不同,文本不是一個固定的、封閉的意義集合,而是一個動態、可供不同讀者重新詮釋的網絡。

    核心特點: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文本的意義來自與其他文本的聯繫,沒有純粹的「原創」意義;開放性 (Openness):文本允許多重解讀,拒絕單一、權威性的詮釋;讀者的參與 (Reader’s Role):文本的意義在讀者的閱讀與詮釋中生成,因此閱讀也是一種「生產」。舉例: 《聖經》作為「作品」具有固定內容,但當它被用於不同的宗教儀式、文學作品或日常語言時,它作為「文本」就產生了不同的意義。

    2. 神話 (Myth)

    定義: 在《神話學》(1957)中,巴特將「神話」定義為一種次級符號系統 (secondary semiological system)。它將原本具體的符號(如圖像、語言或物件)轉化為文化、社會或意識形態的象徵,使其看似「自然」而非「歷史產物」。

    核心特點: 符號轉化 (Sign Transformation):神話將「意義」(meaning) 轉化為「象徵」(signification);自然化 (Naturalization):神話掩蓋其歷史性與建構性,使特定價值觀看似普遍且不可質疑;意識形態功能 (Ideological Function):神話維持社會秩序,隱藏文化建構背後的權力關係。

    符號學公式: [(Signifier + Signified) = Sign] → 作為神話的「能指」(signifier) → 新的「所指」(signified) → 新的「符號」(sign)。例如:一名法國士兵在國旗下行禮的照片 (一級符號) → 被神話化為「愛國主義」(二級符號)。

    3. Langue (語言系統)

    定義: 巴特從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借用了「Langue」的概念,指的是共享於一個語言社群的語言規則與結構。它是語言的社會層面,作為所有言語行為的基礎。

    核心特點: 集體性 (Collectiveness):Langue屬於社會,是所有語言使用者共有的「語法和詞彙規則」;規範性 (Normativity):Langue是穩定而有系統的,為語言交流提供框架;潛在性 (Potentiality):Langue本身不具備意義,只有在具體的言語行為 (Parole) 中才會被激活。舉例: 英語語法與詞彙本身即為Langue。所有使用英語的人都共享這一系統,但它本身並不帶有特定意義,直到被用於實際溝通。

  • TV Plus

    2. 馬斯克與「科技神童」模式

    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空老美陳年臭史,如果我們具體來看 SpaceX、Neuralink、OpenAI 等企業,這些科技公司確實能夠透過技術手段影響資訊流動。


    X(前身為Twitter):馬斯克掌控 Twitter 之後,對資訊傳播、輿論戰的影響力大幅提升。他曾公開 CIA、FBI 如何透過 Twitter 干預選舉與輿論,這某種程度上是「資訊反操控」,揭示了美國政府如何在背後運作。


    AI 與數據解析:利用 AI 來分析、挖掘歷史數據與政府文件,確實能夠曝光陳年醜聞,這與「挖空老美臭史」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3. Simulacra(擬像)與民粹政治的操控

    Jean Baudrillard(鮑德里亞)在《擬像與擬仿》(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中指出,現代社會的現實與虛擬之間已經變得難以區分,資訊與媒體塑造的「擬像」已經取代了真實。這與「民粹政治」現象相呼應,具體表現在:


    操控國內政治話語:透過社群媒體與數據分析,政治人物能夠精準塑造自己的形象,如「反貪英雄」、「民族鬥士」,實際上卻可能與外部勢力有所勾連。


    族群與宗教作為操控工具:許多國家領導人利用民族主義、宗教衝突來合理化自身的執政地位,這與「演好斗士角色」完全契合。

    資訊戰與擬像政治的全球化

    現代政治已經進入資訊控制、輿論操縱與擬像塑造的時代。美國政府、跨國企業與科技巨頭都具備操控資訊的能力,而小國領袖則依賴民粹政治來維繫權力,這形成了一種全球性的資訊博弈場域。

    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是,這種資訊操控並非單向的。美國不僅輸出丑聞,也可能遭遇反向操控,如俄羅斯的資訊戰、TikTok 影響輿論等,都顯示出資訊霸權正面臨新的挑戰。

    在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背景下,俄羅斯和中國在美國政治中的角色引發了廣泛關注。2024年10月,美國指責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在內的國家試圖干預美國總統選舉,這些國家被認為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影響選舉結果,以服務於自身利益。

    俄羅斯的角色: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美俄關係出現了顯著變化。特朗普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批評,使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戰略獲得了新的動力。這種緊張局勢削弱了烏克蘭的國際地位,間接強化了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中的影響力。 此外,特朗普政府對烏克蘭的立場轉變,使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的談判中獲得了更多籌碼。

    中國的角色:中國則從美國內部的政治動盪中看到了機遇。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校周波表示,特朗普對美國全球形象的損害可能有利於中國,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他指出,特朗普削弱了美國的國際聲譽,這可能影響台灣對美國的信心。 同時,中俄領導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三週年之際重申了戰略關係,強調雙方關係的穩定性和對外部干涉的抵禦能力。

    俄羅斯和中國在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的背景下,利用美國內部的政治變化,推動各自的地緣政治戰略,強化了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

    而特朗普總統在上任後,明確表示將積極推動美國的人工智慧及其基礎設施發展,以在該領域超越中國。

    雖然主流媒體對俄羅斯在AI資訊戰中的具體行動報導相對較少,但俄羅斯在資訊戰和網路攻擊方面的能力廣為人知。在特朗普再次當選的背景下,俄羅斯可能利用其資訊戰能力,對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施加影響。

    特朗普政府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並試圖通過與俄羅斯改善關係來對抗中國的崛起。這種戰略互動可能對全球AI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以及相關的資訊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 TV Plus

    愛墾APP:AI挖史~~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透老美陳年史,說明了AI的威力。實際上,Alvin Toffler在他1980年出版的傳世大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提到,美國因為掌握其他國家的資訊,包括政治人物的丑事,而可能操縱他們的決策。日本過去頻密更換首相,便是一個例子。

    「丑聞輸出」、「互通辛騷數據」,會是一盤「好生意」。有些國家努力「調查」國內的丑聞,策略也是一樣的。美國有這方面的設備、技術與資訊,隨時可以和「可合作」的外國領袖理應外合,輸送軍情所需的知識。

    對於他們敵對黨派過去支持上台的那些小國領導,他們自然不陌生。而小國領導也有他們的智囊,玩民粹政治(族群、宗教、國內肅貪.....)就是了,演好斗士的角色就是了。Simulacra (擬象)一下就好了。

    這裏涉及資訊戰、政治操控與社會控制,並以馬斯克的科技神童團隊、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波》以及Simulacra(擬像)等概念來支持這個敘述。這些觀點非常合理,特別是在資訊時代,丑聞操控、資訊壟斷與媒體敘事已經成為地緣政治的重要戰略工具。——

    1. 「丑聞輸出」作為控制手段

    托夫勒在《第三波》中指出,資訊已成為影響全球政治的關鍵資源,與「丑聞輸出」模式相吻合。美國作為全球情報收集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確實能夠利用政治人物的丑聞來影響決策。例如:


    日本首相頻繁更替:日本確實存在政治領袖短命的現象,這不僅與其內部政治文化(如派閥鬥爭)有關,也與外部壓力不無關聯。美國若掌握政治人物的私人醜聞,便可在適當時機「曝光」,影響其執政穩定度。


    「丑聞互通」與「情報共享」:這類模式不只是單向輸出,而是各國情報機構、媒體、黑客組織共同參與的全球性網絡。WikiLeaks 便是典型案例,美國政府機密文件的外洩,顯示出資訊戰並非單向,而是一個多層次的博弈場域。

    日劇《告密者》(INFORMA)中的情報頭子,黑白兩道人緣很廣,也能操縱整體媒體與網眾,不是憑空想象的事物。只要問,領導們Simulacra了那麼多、那麼逼真而強烈,你的真實生活可改善了?族群偏差、階級懸殊可改善了?自然可想一二。

  • TV Plus

    (續上)但軍備競賽的比喻在這兒行不通,因為很多對手不是國家,他們面臨的風險或後果不一樣。

    而且現在我們要信任私人公司而不是官員,這感覺很複雜,不太對應。

    Q:跟我說說這個,你怎麼思考倫理和安全問題?

    奧特曼:首先,我認為人類需要制定規則。我們應當讓AI遵循集體商定的規則,而且這些規則必須由人類來確定。

    其次,我發覺大家的思考方式似乎難以擺脫以歷史類比。我理解這一點,而且這也不完全是壞事。

    然而,我認為這種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因為歷史與未來截然不同。

    所以,我會鼓勵大家盡可能依據現有的認知,將討論的基礎建立在AI與過去事物的不同之處,而非盲目猜測,進而設計出與之適配的系統。

    我由衷堅信,部署AI,從而顯著提升個體能力與個體意志,是應對當前狀況的絕佳策略。

    這遠比某個公司、對手或個人掌控全球所有AI力量要好得多。

    但我也欣然承認,我不知道當AI具備更強的主體性時會發生什麼。

    不是那種我們給它們布置一個任務,讓它們編程3 小時的情況,而是它們能夠去完成極為複雜、通常需要整個組織耗費多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

    我懷疑我們需要再度探尋新的模型,我覺得歷史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引。

    不,在軟件領域,情況確實並非如此。我認為在美國,其他任何強大的技術都受到監管。相比之下,我覺得歐盟在立法監管方面或許更具優勢。

    奧特曼:我認為歐盟對 AI 的監管方式基於另一個原因也並無益處。

    例如,當完成一個新模型時,即便它並非十分強大,在美國推出該模型的時間也會比在歐盟早很多,因為歐盟有一系列繁瑣的監管流程。

    如果這意味著歐盟在前沿技術應用方面總是落後幾個月。

    我覺得這只會讓歐盟在構建技術流暢性、打造經濟引擎、深化技術理解,以及推進其他相關事項上進展更緩慢。

    所以,平衡監管力度是件極為棘手的事情,而且在我看來,顯然需要一定監管。

    Q:如果你要規劃負責任的監管從哪兒開始,你會怎麼做?

    奧特曼:測試,就是測試和理解,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起點。

    至於人們能設計生物武器,可能還很便宜,那什麼樣的監管能幫我們?

    奧特曼:我覺得今天用谷歌已經能做很多了。如果更強大、更容易做到這些,確實很重要,但我們有些監管措施,也許需要比現在更好,也許需要更嚴格。

    Q:你展望未來十年左右,最擔心什麼?

    奧特曼:我覺得是變化的速度。我真心相信人類能解決每個問題,但我們得很快解決很多問題。

    在倫理及未來影響方面,一直令我糾結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原以為許多數字技術會帶來平民化,至少能減少不平等現象,然而事實卻常常相反。富人由於能夠更好地接觸並運用這些工具,從而變得更加富有。

    你提到o1按美國標准而言價格較為便宜,但我認為在獲取途徑上仍存在差距。那麼,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呢?在發展中國家,「AI 向善」(AI for Good)又應呈現出怎樣的形態呢?

    奧特曼:我們每年能把AI的價格降低大約10倍。這雖然不能再持續太久,但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智能變得更便宜,我覺得這很驚人。

    Q:不過某種程度上這也使這個問題更糟糕。至少現在,能負擔得起制造真正強大模型的只有政府和大公司,現在得負責訓練它,但使用它完全不同。所以當你回顧過去三年,感覺像是經歷了一生的變化,太奇怪了,為什麼你要做這個?

    奧特曼:我是個技術樂觀主義者和科學迷,我覺得這是我能想像的最酷的事情,也是我能想像的最好的工作方式。

    能參與我認為一生中最有趣、最酷、最重要的科學革命,TMD的太有優越感了,太不可思議了。

    然後出於非自私的原因,我覺得對科學進步有種責任感:這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式。

    在我個人所能貢獻的所有事物之中,我確信這件事對科學進步的推動作用最大,進而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類的體驗質量,怎麼叫都行。

    我心中這份責任感並非負面的負擔,而是飽含著感恩之情。我願全力以赴,投身其中。

    Q:聽起來像是責任。隨著孩子即將來臨,作為即將成為父親的人,你希望下一代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豐饒是我腦海中第一個詞,繁榮是第二個。

    奧特曼:總體而言,我所憧憬的,是一個人們能夠擁有更多作為、生活更加充實且美好的世界,無論我們各自對這些美好有著怎樣獨特的定義。

    仔細想想,或許每一個即將成為父親的人,對孩子的期許,本質上都是這樣。

    (2025-03-23 騰訊新智元官方賬號;原題:奧特曼:OpenAI將第一個發AGI!下一代人不可能比AI聰明,卻沒人在意參考資料

  • TV Plus

    在OpenAI,度過怎樣的一天

    奧特曼:這是個好問題。不知怎的,早晨通常從不那麼混亂,但到了下午往往一切都脫軌了。

    會有很多事情發生,有點處於反應模式和救火模式。

    所以我學會了在一天早些時候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研究、計算和我們開發的產品,其他方面花的時間少一些,但具體是什麼樣子隨時都可能不同。

    以後的社會:機器貨幣

    Q:我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類獨創性。我腦海中浮現的證據是Sharon Parker和她的同事們的一項研究,在機器人技術領域。

    他們進入一家制造公司,開始用機器人替代人類。員工們沒有恐慌他們會失去工作,而是說我們需要找到獨特的貢獻,我們需要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他們通過智勝機器人實現了這一點。

    他們研究機器人,找出它們不擅長的,然後說「好,我們要把這個變成核心競爭力」。

    我覺得o1和推理的進步很可怕,因為我們去年認為能區分我們的很多技能現在已經過時了,比如2023年很多人用的提示技巧不再相關,有些永遠不會再需要。那麼50年、100年或1000年後人類是幹什麼的?

    奧特曼:沒人知道,但我認為更有意思的答案是思考當下人類有何作用。我覺得人類對其他人有用,而且我想這一點會始終如此

    很多年前,Paul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OpenAI 創立之前,他就在思索,認為有一天會有「人類貨幣」和「機器貨幣」,它們是獨立的貨幣體系,彼此毫無關聯。

    我認為這未必會真的發生,但我覺得這是個很深刻的見解。

    Q:太有趣了,我從沒想過機器會有自己的貨幣。

    奧特曼:當AI發明出各種新事物、治愈疑難病症、實現核聚變,取得那些我們難以想像的巨大成就時,你會感到興奮。

    但那時,你在意AI具體做什麼,還是在意你的朋友或同事做了什麼?

    我不確定,可能不會太在意。當然,也有人或許會在意,甚至有些人可能會對特定的AI產生奇特的崇拜。

    不過我敢斷言,到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人類依然以自己為中心。

    快問快答:OpenAI第一個發布AGI

    Q:好了,我想是時候來個閃電問答了.

    奧特曼:這是我進入GPT-4模式而不是o1模式,我得盡可能快地回答下一個問題。

    Q:第一個問題是,你最近在AI上重新思考或改變了什麼看法?

    奧特曼:我覺得快速起飛比我幾年前想的更可能。速度多快很難推理,但可能是幾年而不是十年。

    Q:你認為人們在適應AI時得到的最差建議是什麼?

    奧特曼:說AI撞牆了,我覺得這是最懶惰的、不想思考的方式。對此,我只能眼不見心不煩。

    Q:你最喜歡的適應建議是什麼,或者你會給什麼建議來適應並在AI世界成功?

    奧特曼:這是個蠢問題,但顯而易見的是使用這些工具。OpenAI 做的一件很酷的事是,我們推出了我們知道的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模型o1,任何人都可以用,只要每月付我們20美元。

    如果你不想付20美元,你仍然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東西。所以它就在那兒,全球領先的AI,最有能力的人,你可以接觸到同樣的前沿,我覺得這太棒了,去用它,弄清楚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覺得會發生什麼。

    Q:你對AI最熱門或不受歡迎的看法是什麼?

    奧特曼:我覺得它不會像人們想的那麼大,至少短期內不會,長期來看一切都會改變。

    我有點真心相信我們可以推出第一個AGI,但沒人會太在意。

    Q:科技界的人在乎,哲學家在乎,這兩個群體是我一直聽到的這樣的反應。

    奧特曼:即便如此,他們真在乎,但20分鐘後他們就在想今晚吃什麼。

    智能價格每年降10倍

    Q:最後一個我想跟你聊的話題是倫理,我知道你也一直在思考,也談論過多次。這是大多數人最不願意外包給AI做判斷的領域。

    奧特曼:好,我覺得最終還是得靠人類。

    我聽到很多核威懾的比喻,比如我們得搶在對手前面,然後會有相互確保毀滅,等等。

  • TV Plus

    Q:我見過學生不願意在沒有ChatGPT的情況下寫論文,因為面對空白頁或閃爍的光標,我確實覺得有點依賴性。對如何防止這種情況,你有什麼想法嗎,或者這就是未來,我們應該習慣?

    奧特曼:我不確定這是我們應該防止的事情。

    對我來說,寫作是利用外部信息的思考(outsourced  thinking),很重要。

    但人們用一種更好的方式替代思考,用一種新的寫作方式,這原則上似乎沒問題。

    有人會寫下想對別人說的要點,讓ChatGPT把它寫成多段的漂亮郵件,發給別人。然後收到郵件的那個人會把郵件放進ChatGPT,說「告訴我三個關鍵要點是什麼」。

    這個流程很常見,但我覺得這很傻。所以寫作和溝通中,有些殘留的形式主義可能已經沒多少價值了。

    我很樂意看到社交規范進化到每個人都可以直接發要點給對方。

    Q:我真的想要一個水印或至少一些內部記憶,讓ChatGPT能回復道:「嘿,這是AI生成的,你應該回去告訴寫信人你想要重點,這樣你們以後能更清楚地溝通」。

    奧特曼:變得更出名的一件悲哀的事是,我如果不能把每件事都表達得完美,那對我或OpenAI幾乎沒什麼好處,卻迎來了攻擊或其他什麼,這真是個遺憾。

    Q:我確實覺得這是你失去的一種特權,你無法公開地即興發揮、天馬行空, 表達部分錯誤或不完整想法。

    奧特曼:大部分都是錯誤但有些寶石在裡面,但那是我追求的。

    Q:話雖如此,你比一些不進行自我反思或自我控制的同行更謹慎,我們有些人很感激你。

    奧特曼:好吧,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只是說做個深思熟慮、小心謹慎的人,我覺得更多人應該這樣做。我認為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適應這些AI工具很慢。

    不搞研究,只做決定

    Q: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解雇,是什麼感覺?

    奧特曼:那就像是一種超現實的迷霧,困惑是最初的主導情緒,然後是挫折、憤怒、悲傷、感恩,各種情緒都有,就像是人類情感的完整范圍,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Q:那48小時內你是怎麼處理這些情緒的?

    奧特曼:老實說,有太多事情要處理,以至於沒有太多時間去處理任何情緒。所以在那48小時裡沒怎麼處理,然後就重新投入工作。

    Q:我記得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被蘋果公司逼走多年後說過,那是一劑味道很糟的藥,但我猜病人需要它。這跟你有任何關聯嗎,還是情況完全不同?

    奧特曼:我覺得這跟史蒂夫·喬布斯的情況完全不同,而且整個過程太短了,就像一場非常奇怪的夢,然後就回去工作,收拾殘局。

    Q:
    你學到了什麼教訓?

    奧特曼:我學到了很多下次會做得不一樣的東西,關於我們在那個過程中以及之後如何溝通,以及需要直接、清楚地說明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覺得很長一段時間裡,OpenAI上空籠罩著一片懷疑的雲霧,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我知道我和很棒的人在一起工作,團隊在危機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壓力情況下表現很好。

    其中一個讓我最驕傲的時刻是看著執行團隊在我不在的時候運作公司,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完美地管理公司。我為挑選這些人、為在某種程度上教導他們感到非常驕傲,也為公司處於一個非常強大的位置感到驕傲。

    Q:聽到你這麼說我很驚訝,我原以為你最驕傲的時刻會是多數員工們站在你身後給予支持。作為一名組織心理學家,看到內部這麼多的忠誠和支持,我覺得那太驚人了。

    奧特曼:確實感覺很好,但那不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Q:我猜這也很像喬布斯,當他被問及最驕傲的成就時,不是Mac、iPod或iPad,而是打造這些產品的團隊。

    奧特曼:我不做研究,也不開發產品,我會做一些決定。

    我能打造的是公司,所以這當然是我感到自豪的東西。

  • TV Plus

    我對最近一篇論文很著迷,是Marie Joachim、Itziar CastellóGlenn Parry的研究。

    他們表明,如果和AI聊天機器人進行對話,甚至幾個月後,它基本上能讓人們不再相信很多陰謀論的說法。

    奧特曼:它首先針對你相信的一個錯誤說法進行駁斥。

    我認為它之所以有效,部分是因為它能針對附著在信念上的具體理由,部分是因為沒人會在機器面前在意自己看起來像個白痴,而在人類面前則會。

    大約20%的人不僅在交流後幾個月,放棄了荒謬的陰謀信念,連AI沒針對的一些信念也放棄了。

    Q:所以我覺得AI打開這扇門很令人興奮.

    顯然這既可以用於好事也可以用於壞事,但我很好奇聽聽你對這個新機會的看法,我們可以用這些工具糾正人們的誤解。

    奧特曼: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到這一點,能以某種方式擴展人類的思維。

    這很強大,只是這樣的人不多,能和他們交談是一種難得的機會。

    但如果我們能制造一個AI,就像世界上最好的嘉賓,超級有趣,無所不知,對你非常感興趣,願意花時間了解如何推動你的思維走向新方向,那對我來說似乎是件好事。

    我也有過和AI的這種體驗,就像和真正重要的人類領域專家交談,改變了我的世界觀。

    當然真人也能做到,但我當時沒和他們在一起。

    Q:這顯然也引發了很多關於幻覺問題和準確性的問題。作為外行,我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是個難題,你能用非計算機科學家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一下嗎?

    奧特曼:我覺得很多人還停留在GPT-3時代,那是2021年的老黃曆了:那時候AI都不怎麼管用,確實有很多幻覺。

    如果你用現在的ChatGPT,它還是會有些幻覺,但我覺得它總體上相當穩健。這挺令人驚訝的。

    訓練這些模型時,會根據它們之前見過的所有詞進行預測,訓練集中有很多錯誤信息,有時候模型也沒能像期待的那樣泛化。

    教會模型什麼時候應該自信地說它不知道,而不是猜測,這仍然有待研究。

    但它正在變得更好,新推理模型在這方面也有很大進步。

    我的孩子,永遠不會比AI聰明

    Q:在ChatGPT的各種版本中, 我提示過AI,比如「這是真的嗎?請確保這是準確的答案」。

    這應該作為算法迭代中的必要步驟內置進去。那麼我們是不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這會成為模型的自動設置嗎?

    奧特曼:我認為這會成為過程的一部分,我覺得還有很多其他東西也會讓它變得更好,但那會是其中一部分。

    Q:最近有些全新研究,過去一兩年裡有很多這類研究。

    但上周讓我震驚的一項是,當你比較單獨的AI和單獨的醫生時,AI當然會勝出,但AI也擊敗了醫生+AI團隊。我對這些證據的解讀是,醫生沒有從AI助手中受益,因為他們在不同意時會推翻AI的判斷。

    奧特曼:在歷史上,上演過同樣的一幕。比如AI開始下棋時,有段時間人類更強,然後AI更強。

    然後有一段時間(忘了多久)「AI+人類」一起,比單獨的AI強,因為他們能帶來不同視角。

    然後到了某個時候,AI又比「AI+人類」強,因為人類會推翻AI的決定,犯下他們沒有意識到的錯誤。

    如果你把自己看作在所有情況下都要推翻AI決定的角色,那AI就不管用了。

    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還在早期階段,還在弄清楚人類和AI該如何合作。

    AI會比人類醫生更擅長診斷,這可能不是你想反駁的。

    但人類在很多其他方面會做得更好,或者至少患者希望由人來做,我認為這會很重要。我一直在想很多這方面的事。

    我很快要有個孩子了,我的孩子永遠不會成長到比AI聰明。即將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知道的唯一世界就是存在AI的世界,這會很自然。

    AI比人類聰明,當然它能做人類做不到的事,但誰真的在乎呢?

    Q: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只是這個過渡期,有點奇怪。

    在某些方面這是謙遜的力量,我認為這是好事。另一方面,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與這些工具合作,也許有些人依賴它們太快了。

    奧特曼:我不會拼寫複雜的單詞了,因為我相信自動更正會救我,我覺得這沒問題。我覺得對這些事情產生道德恐慌很容易,即使人們更依賴AI幫他們表達思想,也許這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