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札哈哈蒂:我沒有一份二十年計劃,但我永遠打算改變體制。最後做些理論性的案子。無論那會是什麼樣的案子。當你在蓋某件案子時,大家會認為你過去的某種做法行得通,為何不如法炮制?我認為建筑和科學一樣,如果你不在實驗室做些研究,就無法發現解藥。我認為,透過研究而不斷拓展界線很重要,你從你自己的作品中學習。(Photo Appreciation: Color of Light #5239 by Anton CHERKASHYN)

  • Malacca 皇京港

    陳明發博士:從組織無形資產到智慧資本

    創意是一種摸不著、看不見的資本。這已不是什麼新事物。根據Krogh(2000)等人所透露,瑞典一家成立於1855年的國際保險與金融機構Skandia, 早在1980年就已經發現,以財務與實體資產為目標的傳統會計方式,完全無法反映知識密集型企業的真正資產。因為,它們都是無形而又難以數字化的事物,例如員工的才幹、市場關係、更靈活的工作流程與技能等能耐......。這些無形資產,吸引了許多企業在收購別的組織時,願意付出遠超過其帳面價值的代價。從傳統公司的三五倍,到電腦軟件公司的五十、一百倍。

    如何定義與計算企業的無形資產呢?斯堪迪亞公司為了開發有關的統計工具,組織了一個隊伍探索整十年,終於在1991年成立了智慧產權部門,由其中一位研究團隊的要員Leif Edvinson出任副總裁。這位賴伊夫對智慧資本概念所做的貢獻,為他贏得無數的榮譽。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英國BBC1998年度的金頭腦(Brain of the Year)冠軍大獎得主;亞軍是比爾蓋茨和包羅麥卡尼!

    賴伊夫離開Skandia之後,還成為全球頭一位智慧產權知識經濟學教授,在瑞典隆德大學開課。他曾做過一個很妙的比喻,傳統的會計原則可以確定公司停車場所停放的汽車價格;可是卻無法確定車主會開車上那兒去。賴氏的智慧資本概念,由人力和結構兩種資本所組成。這些名堂,都因為他而成了今天商場的常識。

    而創意經濟之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2001),則把人力、結構與智慧三者拆開來平行探討,並提出「創意資本」。對企業來講,擴大這名詞叫「組織創意資本」,是很自然的事。

                                                               (Source: https://www.pinterest.com)


    在賴氏和霍氏的理論基礎上,我考慮到一點:在互相依存與影響的動態經濟環境中,組織的變革行動,無法孤立於外在的網絡;因此,不能少了社會資本。我嘗試架構起一個新的方程式:組織的智慧資本等於“人力+結構+社會x創意”的結果。

    足夠的財力,給企業帶來土地、機械、廠房、原料與辦公室設備等生產條件。這些摸得著、看得見的財務與實體資產,怎樣達到更高的生產力、回酬率,或為企業應許一個何等動人的未來,卻需要能催生變革的創意資本。

    約翰霍金斯曾說,創意經濟的「原料就是人的才賦:擁有新式且原創概念的才賦,以及把這些概念轉化為經濟資本和可銷售產品的才賦。」在新的方程式中,這「人的才賦」是決定人力、結構、智慧與社會四大資本含量的因素。也就是說,組織成員的創意,能否有效釋放四者的經濟潛能。

    企業生產不管怎麼變革,當然還是離不開傳統的資源。設計師的招牌設計,固然少不了木料、合成材料、玻璃或金屬,少不了割切的機械,裝配時還是要釘子、膠水等。這些實質資源,對每家企業來說都大同小異。可是,組織要是發揮其集體的創意,從人力角度來說,鼓舞設計師願意更長時間的工作,同時能放下身段和客戶交流;並結合公司原來有的智慧資產,如自家擁有專利的材料,打造出足以贏獎的嘔心瀝血之作;而企業在管理結構上,也有很好的設計師入股、出國觀摩等獎勵計劃;而這系列的新家具,也得到傳媒網絡的大事推廣、傳播其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樣價碼的原材料所造出來的售價,往往不可相提並論。

    不管是那條路上的創新,成敗都在領導。在生成“智慧資本”的情境中,頭頭站起來講故事,可不是為了娛樂部下,博取大家開心的掌聲,而是為了給企業的創新盛舉累積資本;組織創意資本。因為故事能给組織带来想像力;能想像,才有創意。

    (2000年陳明發原創企業内訓文本,收入:愛墾網編〈文創教育4.0關鍵詞 〉

  • Malacca 皇京港

    (續上)錢學森對大成智慧學碩士的具體要求體現了大成智慧教育的豐富內涵。「(1)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馬克思主義哲學;(2)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網絡,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

    這三點要求,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它是要求大成智慧學碩士在思維結構中應具備如下三個層次:

    一是知識層:它是由各種科學技術知識、信息、經驗、感受(包括現代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及體系中已納入和尚未納入體系的知識與經驗)等要素構成的,是思維結構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層次。離開了各種知識、信息、經驗、感受等要素,也就無所謂思維。這些要素與從人—機結合的信息網絡中檢索出來的信息融通在一起,互相激發、碰撞、滲透、綜合……是思維得以活躍與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培育大成智慧的土壤。一般說來,知識層越深厚、越堅實、越豐富、越廣闊,其思維的能力與品質就可能越高。

    二是情感層:它是由人們的價值觀念、需要、意識、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等等因素構成的,是思維結構中不可或缺的動力與調控層次。思維對象的選擇、思維的動力、思維的效率與活力等,大體都受它們的影響與控制。錢學森認為,「科學就是追求真理。」偉大的科學精神、崇高的品德、高度的愛國熱忱、集體主義和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往往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無窮力量。而理、工、文、藝結合起來,既具備淵博的學識又能會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將會使人們迸發出巨大的熱情和威力。

    三是智慧層:它是以知識層和情感層的整體融合為基礎的,是由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方法論、思維方式,以及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觀、人—機結合的學習方法、工作方法等基本要素相互促進、相互交融、有機地建構在一起的。是思維結構中最深刻、最複雜、最富於哲理的層次。這個層次的構築要求:主要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把科學與藝術結合起來,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靈活有效地汲取、運用各種科學技術知識與經驗。這樣,才有可能真正集古今中外知識之大成,獲得大成智慧與創造的靈感,有所開拓、有所創新。

     

    大成智慧教育將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總之,錢學森要求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培養青年人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維結構和內涵,為青年人思想的奔放馳騁提供一個廣闊而科學的天地。有了這樣思想文化基礎的學生,適應能力很強,進入任何一個專業工作都可以,改行也毫無困難,處處可以乘風破浪,他們既是全才,又是專家,是全與專辯證統一的人才;也將是全面發展的一代帥才、將才,新世紀的主人、「新的人類」。

    揭開智慧之謎,是世界性的難題。如何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人才,是當今世界關注的熱點,各有奇招。多年來,錢學森一直主張逐步實行大成智慧教育,要理、工、文、藝相結合,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五育齊發展。並強調利用高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至教學內容的改革,開展電化教育、網絡教育,組成人—機結合的教育系統工程。讓人們都能學得更多,學得更好,學得更輕松、學得更有效率。

    他曾說:「信息革命的一個與前幾次產業革命不同之處似在於直接提高人的智能」,後來他具體解釋說:「信息革命的主要影響在於,它把人腦記憶大量觀察到的事實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從前有個詞,叫『皓首窮經』,就是說要讀一輩子的書,來學習前人的知識和經驗。現在不必了,都在計算機中存著,只要你學會操作辦法,去查就是了。怎麼查?那就用我們過去說的科學技術體系,按這個體系去找。這一套東西有兩個方面的啟發:一是自古就有培養『神童』的說法,但在怎麼培養的問題上,各說各的,並沒有找到一個有效的辦法。今天有了信息革命這套東西,在培養『神童』問題上就有了一個可操作的路線,這就是我說的大成智慧教育。二是生產的社會變化問題。從前人類的社會生產,體力勞動是主要的,腦力勞動所佔比重較少,就是到資本主義社會也如此。信息革命帶來的一個變化是,體力勞動會逐漸減少,而腦力勞動會逐漸增加,所佔比重會超過體力勞動。即使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也要有腦力勞動。所以,人類的勞動將重點從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由於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能夠提供這樣的社會條件。由此可見,我們今天搞的這種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門學問,而且是一場偉大的革命。」

    (原題: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08-10-16;演講人:錢學敏;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間:2008年8月20日;錢學敏,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89年以來參加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子,研究和闡述錢學森的科學與哲學思想。著有《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等。)

  • Malacca 皇京港

    他關於科技革命必然引起產業革命與社會革命乃至文化革命的社會歷史觀;關於現代中國的三次社會革命論;關於世界社會形態等理論;以及關於要特別重視研究國際間軍事和政治的斗爭、要特別重視研究如何運用金融手段來發展經濟的「金融經濟學」等觀念,都是從社會科學的角度為唯物史觀增添了新的內容。

    他倡導的系統科學,是從普遍存在於客觀世界的各種複雜系統的結構、層次、功能、性質等側面去研究整個客觀世界的;特別是開放複雜巨系統的觀念和理論,強調整體論與還原論相結合,從整體上觀察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建立總體設計部等,都是進行高層次系統管理和科學民主決策的現代理念和最佳方法,這是對唯物辯證法的豐富與發展。

    他倡導的思維科學,是研究人腦通過思維活動,怎樣處理從客觀世界獲得的信息的科學。側重於研究如何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等設備與技術,通過人——機結合以得到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知識,自覺地把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結合起來,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科學。因而,使得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具有了新時代的特征。

    由此可見,我們不僅需要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而且應看到,各門科學技術的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與方法的補充、更新、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科學高峰離不開理論思維,在新的世紀裡,科學技術與哲學將更加相互交融、相輔而行。

    需要教育年輕一代頭腦不能僵化、機械、教條,或僅僅耽於虛無縹緲的幻想,要逐漸樹立起適應21世紀發展需要的、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努力將經驗——科學技術——哲學綜合集成起來。使「大成智慧」不斷集成出新,在哲學思想、領導藝術和科學決策上搶佔制高點,贏得競爭的勝利;讓人類追求和平、發展、和諧、幸福的崇高理想影響全世界!

    加強情感和品德教育

    大成智慧教育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人——機結合優勢互補的長處,使人能夠不斷及時獲得和集成廣泛而新鮮的知識、信息與智慧,從而迅速提高人的智能,培養創新的能力。但是,人——機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思維方式,也不是對什麼樣的人都靈。關鍵還在於以人為主,培養學生的品德與素質,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因為,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Virtual reality)、信息網絡等微電子信息技術,正逐步向智能化改進;納米技術的出現,將使計算機的研制、開發進入到分子、原子層次上;人工智能,知識工程,計算機模擬等技術發展很快。它們對於可以形式化、數字化、或運用形式邏輯推理就能認識和解決的事物,處理起來比較擅長。通過計算機、信息網絡,可以存貯、調集、檢索、傳遞的信息數量浩如煙海,速度快如閃光。其計算和運轉之快,比人腦強億萬倍,而且十分精確。這種驚人的高性能真是曠古未有,非常有利於人類知識的集成、智能的發展。

    然而,另一方面計算機、多媒體、靈境(虛擬現實)、信息網絡等技術,對於信息激活(information inspirement )、對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難以形式化、數字化的複雜性事物,或者說,對於那些需要運用形象思維,或必須靈活地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交織使用才能把握其關鍵和機理的事物,對於一些非理性的、經驗性的,以致摻入人的精神、情感等因素的複雜性事物,計算機等信息技術和工具,目前尚難以十分准確地獨自模仿、認清和解決。

    世界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與競爭,歸根結底確實是一場「智力」和「人才」的競爭。

    而對複雜性事物有可能及時正確認識與決策的智慧與素質,是人腦所特有的。當然,誰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要靠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要靠崇高的品德和情感;要靠在社會實踐中長期的鍛煉;要靠人在與計算機優勢互補中,對知識的有效集成與積累;也就是要靠掌握大成智慧。這是單獨依靠計算機,所永遠望塵莫及的。

    20世紀最具創造性才智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感情和願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背後的動力」。馬克思也說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

    人非草木,尤其是青少年,他們在進行學習、從事工作、努力奮斗的過程中,總會懷著各種各樣的興趣、情感、目的和夢想,構成其行為的動力。即便有計算機輔助,也會有成功,有失敗,結果各異。

    這就為教育工作者——人類靈魂工程師,提出了擔負起培養青少年具有高尚品德、愛國熱忱和科學精神等的重要任務。從認識上、心靈上,引領青少年走進崇高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使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健康成長,以便日後面對各種艱難險阻和各種錯綜複雜的問題時,能夠毫不畏懼,自覺地從愛國、自強、團結、奉獻、求真、務實等的熱情和願望中,激發出無盡的才智和力量,逐漸磨礪成為庸中佼佼,鐵中錚錚的棟梁之才。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要求把理、工、文、藝結合起來的重要目的。

  • Malacca 皇京港

    (續上) 20世紀70年代,錢學森調到國防科工委,主管國防科技大學,當時學校要進行教育改革,他根據自己當時熟悉的科技領域,建議在國防科技大學所設置的八個系的專業就是把基礎理論、技術科學、應用技術統一起來的考慮。它們是:

    一系:力學與應用力學;二系:核物理與物理工程;三系:控制論與控制工程;四系:電子學與電子工程;五系:化學與應用化學;六系:計算機理論與工程;七系:數學與系統工程;八系:儀器與儀器設計。

    錢學森主張每一個專業都應是理與工的結合,課程設置既有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又有應用技術、工程技術。專業不要分得太細,否則學生將來適應能力差。要想在「科教興國」的戰略實施過程中盡快出智慧、出成果、出人才,就不僅要教育學生學會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集成,還要注意教育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經驗有機地、合理地結合起來。有條件的學校,有些專業還可采用生產—教學—科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還要特別尊重和提煉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精神財富。在人類知識體系這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外圍,有大量一時還不能納入體系中的古往今來人們對世界的探索、認知、初步的哲學思考以及點滴的實踐經驗、不成文的實際感受、直覺、頓悟、靈感、潛意識、能工巧匠的手藝、「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甚至夢境等等,這些都是前科學知識庫裡的瑰寶。

    這些無數的瑰寶流動、變化很快,雲蒸霞蔚,有的只是一閃念,轉瞬即逝,仿佛沒有什麼邏輯,但在我們頭腦中有,歸根結底也是實踐的產物,通過人們主動地、有目的地在實踐中反復比較、鑑別、分析、綜合,可以逐漸將其中有價值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納入到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使人類的知識體系和智慧不斷豐富與發展,這是人們認識與實踐的歷史長河,煙波浩蕩,永不停息。它是科學知識和藝術創新的源泉,是我們終身都需要認真學習、積淀,注意汲取、歷練的寶貴精神財富。

    哲學與科學技術結合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作為人認識客觀和主觀世界的科學,它的宇宙觀(包括科學觀、發展觀)、人生觀、方法論,對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建構、發展以及對一個人的學習和成長歷程的指導作用是很重要的。錢學森50年來一直強調科學家和年輕人要掌握科學的哲學。

    記得1956年初,他剛剛回到祖國不久,有記者訪問他說:「您認為對於一個科學家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錢學森略微沉思一下說:「一個科學家,他首先必須有一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 必須掌握一個研究科學的科學方法!這樣, 他才能在任何時候都不致迷失道路;這樣, 他在科學研究上的一切辛勤勞動, 才不會白費,才能真正對人類、對自己的祖國做出有益的貢獻。」當然,這個科學的人生觀、宇宙觀和方法論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與豐富的。

    後來,錢學森在參與組織領導「兩彈一星」的研制、發射和探索時代精神的精華的過程中,逐漸從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三個層次之上,又揭示出了一個層次,就是各學科的哲學概括。這是通向整個體系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橋梁。它們是:自然科學的自然辯證法;社會科學的歷史唯物論;數學科學的數學哲學;系統科學的系統論;思維科學的認識論;人體科學的人天觀;軍事科學的軍事哲學;行為科學的人學;地理科學的地理哲學;建築科學的建築哲學;文藝理論的美學等等。

    錢學森「把辯證唯物哲學放在科學技術整個體系的最高層次,也說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實質:它決不是獨立於現代科學技術之外的,它是和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相聯的。也可以說,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就是全部科學技術的科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對象就是全部科學技術。」

    錢學森又結合當今科技發展的現狀提出:「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人類一切知識的最高概括」,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是人的一切實踐的概括」。可見,它的內容更加豐富而科學,不再僅僅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概括和總結了。

    早在1978年,錢學森就強調:「哲學作為科學技術的最高概括,它是扎根於科學技術中的,是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基礎的;哲學不能反對、也不能否定科學技術的發展,只能因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而發展深化哲學應先著眼於那11架橋梁,然後再考慮上升到哲學本身。

    各門科學技術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學問, 其研究成果對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也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從錢老的下列幾例可見一斑:

    他根據當前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化學、地質學、生物學等數學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成就,在人們觀察和研究宇宙時慣用的「宇觀」、「宏觀」、「微觀」之外,又提出「脹觀」與「渺觀」。為從各個層次上研究和認識客觀物質世界打開了通道。這個統一而多層次的宇宙觀,為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作了更為深入的科學論證。

  • Malacca 皇京港

    大成智慧的要害是:集大成得智慧!「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按照錢老的想法,集的對象主要就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或稱人類知識體系)中廣博的科學技術知識,還有體系外圍的前科學知識庫,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學基礎和知識源泉。所以,錢學森特別強調大成智慧碩士要「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只有了解、掌握了這些人類知識的體系結構和具體內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類的智慧。

    20世紀80年代,錢老指出:「現代科學技術不單是研究一個個的事物、一個個現象,而是研究這些事物、現象發展變化的過程,研究這些事物相互之間的關係。今天, 現代科學技術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嚴密的綜合起來的體系, 這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

    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人類知識體系)

    錢學森認真總結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的成就與趨勢,從系統科學的角度揭示了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整體狀況,建立起一個開放複雜的人類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體系」。

    這個體系包括所有通過人類實踐認知的學問。目前暫時分為11個大部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地理科學、建築科學以及文藝理論等。「這是個活的體系,是在全人類不斷認識並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中發展變化的體系」。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這個體系不僅結構在發展,內容也在充實,還會不斷有新的科學部門湧現。因此,教育理念與教學內容以至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充實、不斷更新、與時俱進。

    錢學森曾在1994年4月1日對我說:「大成智慧的核心就是要打通各行各業各學科的界限,大家都敞開思路互相交流、互相促進,整個知識體系各科學技術部門之間都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人的創造性成果往往出現在這些交叉點上,所有知識都在於此。所以,我們不能閉塞。」他也時常強調,我們掌握的學科「跨度越大,創新程度也越大。而這裡的障礙是人們習慣中的部門分割、分隔、打不通。而大成智慧學卻教我們總攬全局,洞察關係,所以促使我們突破障礙,從而做到大跨度的觸類旁通,完成創新。」

    由此,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需要更自覺地將專業課、非專業課、實驗課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把理、工、文、藝等有關各科合理地安排進行,打開過去各門科學技術之間隔行如隔山的狹隘界限,使學生易於觸類旁通,獲得廣博的知識,逐步走近對世界的整體性認知和規律性認識,形成全新的理念,學會從總體上、大跨度地、綜合性地理解和掌握科學技術的理論和規律,以便能夠廣開思路,系統地、創造性地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近來,錢學森還特別強調:「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它開拓科學創新思維。」或許可以說,大成智慧與創新思維也來自科學與藝術的結合。

    重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蕩漾於人類知識海洋裡的學問,既有認識客觀世界的,也有改造客觀世界的。在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人類知識體系的縱向結構上,每一個科學技術部門都按照是直接改造客觀世界,還是比較間接地聯系改造客觀世界的原則,區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應用技術三個層次(文藝理論的層次劃分略有不同)。

    科學技術三個層次之間的關係與影響是雙向的、統一的。錢學森曾說:「人首先要認識客觀世界,才能進而改造客觀世界。從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識客觀世界的學問就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等。」「改造客觀世界的學問是技術。」而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實踐是相互作用、辯證統一的。

    所以,錢學森賦予現代「科學」與「技術」的涵義,實際上體現了科學與技術原本就具有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內在統一性。例如,在自然科學部門中,物理學、數學屬基礎科學;空氣動力學、電子學屬技術科學;航空航天工程、電力工程屬應用技術。又如,在行為科學中包括教育、道德和法,其中教育學、倫理學、法理學等屬行為科學的基礎科學;教育系統工程、道德系統工程、法治系統工程等,有些內容屬技術科學層次,有些具體的教學方法和實施方法,可能要屬於應用技術層次。但這三個層次的知識之間又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在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中誰也離不開誰。

    科學技術三層次的區分,便於我們在進行大成智慧教育的過程中,自覺地把科學技術三個層次的專業和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與安排,使理論易於聯系實際,培養出有高度智慧又有實際能力的人才;也便於我們迅速明確某個學科在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易於找到薄弱層次和新的科技生長點,打開局面,集中人力、物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促進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下續)

  • Malacca 皇京港

    大成智慧教育的方案

    如何盡快提高人們的智能和品德,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錢學森幾十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著力探索與思考的重大課題。他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凝聚著無限關愛與希望。他認為這是件大事,其意義甚至不亞於當年研制、發射「兩彈一星」。

    他所倡導的「大成智慧學」簡要而通俗地說,就是教育、引導人們如何陶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盡快獲得聰明才智與創新能力的學問。其目的在於使人們面對新世紀各種變幻莫測、錯綜複雜的事物時,能夠迅速做出科學而明智的判斷與決策,並能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新。

    「大成智慧學」與以往關於智慧或思維學說之不同,在於「大成智慧學」強調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辯證唯物論為指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方式,迅速有效地集古今中外有關經驗、信息、知識、智慧之大成,總體設計,群策群力,科學而創造性地去解決各種複雜性問題。

    1997年春,錢學森在對科學與藝術、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哲學與科學技術以及微觀與宏觀、部分與整體等進行綜合思考以後,更為明確與全面地闡述了「大成智慧」的實質與核心。他說:「我想我們宣傳的『大成智慧』……就在於微觀與宏觀相結合,整體(形象)思維與細部組裝向整體(邏輯)思維合用;既不只談哲學,也不只談科學;而是把哲學和科學技術統一結合起來。哲學要指導科學,哲學也來自科學技術的提煉。這似乎是我們觀點的要害: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

    錢學森對中國的教育改革考慮得十分具體。他認為,中國人很聰明、又勤奮、能吃苦,只要制度合理、教育得法、組織得好、具備一定條件,就沒有什麼高科技難關是攻不下來的,「兩彈一星」的成功,就是一例。

    現在我國的教育事業已有很大進步,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從全國來看,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應該說仍嚴重滯後。需要高度重視,好好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教育工作的經驗教訓,也要認真吸取舊中國一些成功的辦學經驗,以及國外值得借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他強調,教育工作不可能「立竿見影」,速見成效。21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快,新的科技革命、社會革命相繼到來,整個社會結構都會發生變革,我們在制訂教育方針時,一定要向前看,像鄧小平要求的那樣,「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關注全球性、國際化的教育標准,用世界范圍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充實教育的內容。盡快革新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法、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經費。

    為解決師資難的問題,錢學森提出要動員全社會(包括下崗、退休的)有經驗、有學識的人,都來當教師或兼職教師,也要竭力創造寬鬆、民主而優越的環境,吸引外國的高科技人才和我們的出國留學生,共同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最新鮮的實踐經驗,不失時機地傳授給我們的下一代。與此同時,還要建立起以高等教育為主體的、能夠使人終身受教育的教育體系,以適應信息社會逐漸以腦力勞動為主的高科技、高效管理、職能變換等快速發展的要求。

    20多年來,錢學森在采擷時代精華、探索「大成智慧學」的同時,曾反復設計21世紀中國的教育事業。他結合自己和同學在北京師大附小、北京師大附中、上海交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院校受教育和成長過程的親身體驗,吸收了思維科學以及一些科學工作者對教育心理學、腦科學研究和實驗的成果和感悟,發表了許多關於教育改革的意見和文章,希望能夠縮短學制,充分挖掘和發揮少年兒童的潛力,著重培養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創新的能力。

    僅從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給我的一封信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未來教育方案的大致設想和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培養一代新人的殷切之情。他寫道:「我在這幾天又在想中國21世紀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東西不夠了;是要人人大學畢業成碩士,18歲的碩士,但什麼樣的碩士?現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學的碩士。具體講:①熟悉科學技術的體系,熟悉辯證唯物主義哲學;②理、工、文、藝結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網絡,善於用電子計算機處理知識。

    「這樣的人是全才。我們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偉人,走到19世紀中葉的理、工、文、藝分家的專家教育;再走到20世紀40年代的理工結合加文、藝的教育體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結合的萌芽。到21世紀我們又回到像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了;但有一個不同:21世紀的全才並不否定專家,只是他,這位全才,大約只需一個星期的學習和鍛煉就可以從一個專業轉入另一個不同的專業。這是全與專的辯證統一。

    「大致可以作為下面這幾段教育:

    ①8年一貫制的初級教育,4歲到12歲,是打基礎。

    ②接著的5年(高中加大學),12歲到17歲,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學習。

    ③後1年是『實習』,學成一個行業的專家,寫出畢業論文。

    「這樣的大成智慧碩士,可以進入任何一項工作,如不在行,弄一個星期就可以成為行家。以後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無困難。當然,他也可以再深造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學技術研究,開拓知識領域。

    「這個大膽設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藝復興』呵!」

    1993年10月7日,錢學森先生寫給錢學敏教授關於教育的一封信。(下續)

  • Malacca 皇京港


    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錢學森先生(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的教育事業,他每提到科技要發展、祖國要強大時,就必然提到教育要革新、人才要培養。2005年7月30日,他曾向溫家寶總理進言:「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他所強調的傑出人才,是指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上有重大突破和發明創造的人才和帥才,他認為科學精神的靈魂就是創新。

    今(2008)年夏天當他又見到溫總理時,雖然他已97歲高齡,心中想說的話很多,但主要牽掛的還是中國的教育事業,因為他深深地感到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在青年」。當今,科技和教育將成為影響世界各國發展的關鍵因素。錢學森希望辦好大成智慧教育,改革教育制度,縮短學制,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創新能力的一代新人,這是時代的呼喚。

    (原題:錢學敏·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來源:光明日報 發佈時間:2008-10-16;演講人:錢學敏;演講地點:中國人民大學;演講時間:2008年8月20日;錢學敏,祖籍浙江杭州,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兼職教授。196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先後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1989年以來參加錢學森親自領導的學術研討班子,研究和闡述錢學森的科學與哲學思想。著有《錢學森科學思想研究》等。)(下續)


    延續閱讀: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金鐘獎》最佳行腳節目主持人

  • Malacca 皇京港

    大專生激增亟需結構化實習·鄉區企業也可申請配對補助

    (吉隆坡訊)人才機構(TalentCorp)總執行長湯姆斯馬修呼籲中小企業及初創公司,包括在鄉區經營者,申請中小型企業工業培訓配對補助金(LiKES)

    他今日發文告說,於昨天推介的LiKES讓相關行業充分善用政府提供的獎掖, 通過工業培訓栽培本地人才減輕負擔。

    「強化勞動力供需導向的主要層面關鍵在於落實結構化的行業培訓。結構化的行業培訓是栽培高素質人才的主要策略之一。

    「結構化的行業培訓也發揮作用減少青年失業、解決技能不匹配和就業不足,以及提高人才技能以滿足當前和未來的行業需求。」

    人力資源部長沈志強昨天為LiKES主持推介禮,這個由人才機構推出的新舉措,獲得政府3000萬令吉的撥款作為配對資金,惠及3萬名實習生。

    LiKES配對補助金涵蓋最長6個月的培訓期,申請的雇主須提供至少10周的培訓,並提供最低工業培訓津貼才符合資格。

    湯姆斯說,隨著大專院校學生的人數上升,每年有超過27萬7000人必須進行工業培訓,以致政府有必要檢視工業培訓,例如企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機會。

    他指出,人才機構在去年7月主辦的國家工業培訓方向工作坊也發現,基於各種原因,並非所有公司實施提供津貼的結構化工業培訓。

    因此,他認為,LiKES是一項積極的干預措施栽培年輕人才,無論是大學或技職教育與培訓(TVET)的學生以滿足行業需求。

    他提到,該倡議也是快速及有效的干預措施,刺激中小企業經濟、就業市場及人才渠道。

    「LiKES也旨在降低實習生的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大城市如巴生谷、檳州和新山,即提供大量工業培訓的地點。」(2024年03月19日 原載:南洋商报

  • Malacca 皇京港

    破除「效率至上」的評價導向

    教育作為培養人、發展人、成就人的事業,所有的外在指標都應服務於這一根本目的。現在普遍存在的分數、升學率等量化指標,設計初衷都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在過去也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在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圍繞效率而構建的工業化教育體系正面臨危機。由於過於強調效率,學生的創新意識、完備人格以及興趣志向都受到了不應有的忽視。

    實際上,效率從來不是教育的關鍵,人的智慧成長才是教育應該關注的重點。

    一旦學校被功利化、浮躁化的思想所綁架,就會陷入「誰先減負誰就利益受損」的囚徒困境,並最終走向共同毀滅。所以,智慧教育一定要破除「效率至上」的痼疾。

    一是,不用單一片面的標准評價學生,把品德、行為習慣、身體健康、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指標,利用人工智能對定性數據進行分析,更加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全面成長;

    二是,綜合考慮學生的起點水平,引導學校不搶生源、不過分拔高、不惡性競爭,把增值性作為評價學校的基本原則,重點關注學校提供高質量課程的水平和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程度,一流學校不一定是擁有一流生源的學校,而是把一般生源也能培養成一流人才的學校;

    三是,基於大數據的教育管理優化,動態模擬學校布局、入學形勢、就業渠道等方面的變化,更加關注教育公平,著力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充分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當前,學校作為辦學主體,面臨著有責無權、權責不對等、人權財權不匹配等突出問題,無力推動更深層面的教育改革,主要精力都用來應付上級部門的各類評比和檢查。

    管理轉型是智慧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必須解決傳統管理與學校創新之間存在的不協調問題,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一是,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格局,推動教育、財政、人事等管理部門向學校下放權力,讓學校享有教師評聘、經費使用、課程安排(包括大小課、長短課、階段性課程等)、修業年限(包括彈性學期、混齡編班等)、育人方式(包括社會實踐、參觀考察、研學旅行等)等方面的自主權,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二是,完善學校的內部治理結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水平,促進「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型,建立普通師生、家長、社區以及相關利益方參與學校管理的機制,形成依法辦學、自我約束、多元參與、社會監督的網狀治理結構;

    三是,增加學術團體的權利,形成新的治理單元,通過職能重新定位,明確劃分行政事務與專業事務的邊界,強化教師領袖的專業影響力和學術領導力,激發教師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構建行政管理和學術引領相融合的學校治理體系。

    構建全社會參與的教育生態

    作為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智慧教育決不能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老路,要從構建良好生態的高度進行教育改革,建立學校與外部社會的協同機制,形成校內外相互溝通、資源高度共享、流程無縫銜接的新格局。

    一是,積極引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教育,促進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的教育產品和服務,適當放寬辦學資格門檻,為教育公益組織的成長創造更大空間,廣泛開展薄弱學校委托管理、第三方教育評價等方面的探索。

    二是,建立行業專家駐校制度,包括科學家駐校、工程師駐校、文學家駐校、藝術家駐校等,鼓勵行業專家為學生開設專題講座、指導研究性學習、開展技能培訓等;

    三是,探索多樣化的教師補充渠道,提升兼職教師評聘的靈活性,引導各行各業的專業力量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提供者不僅是教師,也可能是科學家、工程師、工人、農民、醫生、商人等,任何有專長的人都可以成為「教師」;

    四是,支持學校購買教育服務,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拓展教育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幫助學校構建起一套覆蓋廣、選擇多、更加完善的課程體系,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程,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育是人類應對人工智能挑戰的根本力量,只有通過智慧的教育培養智慧的人,充分發掘生命的內在潛質,才能讓人類在人工智能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促進教育變革的同時,也隱含著巨大風險:當機器越來越智能,對學習的預測越來越精准,就會反過來限制學生的選擇自由,導致一部分人成為量化評估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

    因為,所有的數據都來自於過去,我們完全依賴過去來判斷未來,表面看是提供了量身定制的教育,實際上卻讓學生只能成為過去自己的延伸,而非新生的自我。(見:教育專家談:我眼中的AI時代的教育

  • Malacca 皇京港

    (續上)巧合的是,深度學習既是決定人工智能興衰的關鍵所在,也是決定未來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人類要想從人工智能時代的職場中勝出,就必須從強調記憶和練習的傳統學習中脫離出來。

    一是,還原知識的豐富情境,知識從哪裡來,深度學習的起點就應該從哪裡開始;

    二是,面向實踐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學習,提供接近專家及其工作過程的機會;

    三是,用不同視角透視學習,提供社會化軟件及其它認知工具來支持學習,允許共同體成員擁有不同的角色和身份,鼓勵提出不同觀點,讓學生在對話和互動中建構知識;

    四是,提供成果展示及表達的機會,促使思維清晰化,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

    五是,建立更加立體的評價,把關注點從教師的教轉向學生的學,強調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以及突破原有框架的創造力,利用學習分析、課堂觀察等技術手段,為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標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

    跨學科學習

    人類的智慧來源於知識觀的完整,它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與整體特征密切相關的。

    現行的分科教學有利於系統知識的習得,但不利於完整知識體系的形成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

    跨學科學習倡導根據生活中的問題設置主題,將不同學科圍繞同一個主題聯系起來,構建相互銜接貫通的課程體系。

    一是,學科知識整合取向,分析各學科的知識結構,找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連接點與整合點,將分散的課程知識按跨學科的問題邏輯結構化;

    二是,生活經驗整合取向,從兒童適應社會的角度選擇典型項目進行結構化設計,讓學習者在體驗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習得蘊含其中的多學科知識與技能;

    三是,學習者中心整合取向,這種模式不是由教師預設問題,而是由學習者個體或小組提出任務,任務內容需要學習並運用跨學科知識。

    值得說明的是,跨學科學習需要堅實的學科基礎,沒有學科就沒有跨學科,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要處理好分科教學和跨學科學習的關係,從更廣闊的視野認識學習的本質。

    無邊界學習

    陶行知先生指出,如果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不緊密, 學生的學習不是從自己的直接經驗裡長出來的,那就是一種呆板的、低效的教育。

    學校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組織系統,要建立與真實世界的聯系。

    美國的密涅瓦大學就是「一所沒有校園的大學」,四年本科學習分布在全球七大城市,包括舊金山、香港、倫敦等,通過與當地的高校、研究所、高新技術企業建立合作,學生可以使用一流的圖書館、實驗室等進行學習,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開放辦學,實現了教育的結構性創新。

    無邊界學習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它包括:

    一是,把知識學習和現實生活連接起來,學生的學習場所不再固定,隨著課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區、科技館和企業,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學,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

    二是,建立實踐共同體,加強學校與產業行業之間的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引導他們運用知識去解決現實問題,從而獲得真正的本領;

    三是,技術增強的泛在學習,利用混合現實技術,讓學生有機會觀察微觀世界、感知抽象概念,使學習變成一種豐富情境下的親身體驗。

    鑰匙三:智慧教育管理,從「科層機構」到「彈性組織」

    當前的教育管理大多采用科層制,各職能部門分工明確,職權關係等級分明,按照標准化流程開展工作。

    這種模式有利於提高效率,為現代學校運行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但在人工智能時代卻暴露出缺陷:在嚴格的條條框框下,學校被程序化、行政化,很容易就會陷入具體細節之中,對新變化缺乏適應能力。

    原本充滿智慧的教育,變成了按部就班的機械操作,學校和教師逐漸失去自主性和創造性。

    智慧教育管理要改變這種局面,更加關注人的完整實現,增強組織運行的靈活性,從根本上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下續)


    延續閱讀: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9

    日日新,又日新。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 Malacca 皇京港

    (續上)現行教育體系是工業社會的產物,核心是通過整齊劃一的教學流程批量化地生產人才。盡管難以照顧個性差異,但卻為人類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力資源基礎。

    但是,當人類社會邁進人工智能時代,這種工業化的教育體已經無法滿足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時代發展迫切需要一場教育變革。

    2016年3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一份題為《教育的新願景:通過技術培育社會和情感學習》的研究報告:

    倡導把人的社會性和情感教育置於應對新工業革命的高度,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等四種勝任力,以及好奇心、首創精神、堅毅、適應力、領導力、社會文化意識等六種個性品質。

    換句話說,教育不是由外而內傳遞知識,而是由內而外覺悟智慧。我們必須打破整齊劃一的傳統教育形態,構建與人工智能時代相適應的智慧教育體系,利用智能技術對學習環境、學習內容、教學方式、管理模式進行改造,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我們認為,智慧教育是運用人工智能促進學習環境、教學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轉型,在普及化的學校教育中提供適切學習機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

    它不僅是教育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是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的轉型升級,從注重「物」的建設向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轉變。

    鑰匙一:智慧學習環境,從「教育工廠」到「學習村落」

    如果把原來的學習環境比作是「教育工廠」的話,那麼,智慧學習環境就是「學習村落」。

    在這裡,每個學習者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和相互匹配的導師,提供精准的學習支持,從而開展積極主動的個性化學習。

    全面感知的學習場所

    現在,校園只是一個開展教學的物理場所;未來,校園將變成萬物互聯的智能空間。

    人工智能會把冷冰冰的機器設備變成充滿溫情的「私人助理」,通過不斷學習人類的行為和習慣,提出針對性的輔助策略,幫助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個性化學習。

    一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對溫度、光線、聲音、氣味等參數進行監測,自動調節窗戶、燈具、空調、新風系統等相關設備,主動響應校園安全預警,保障學校各系統綠色高效運行,為學生創設安全舒適的學習環境;

    二是,借助情境感知技術在自然狀態下捕獲學習者的動作、行為、情緒等方面的信息,精准識別學習者特征,全面感知學生的成長狀態,提供學習診斷報告、身高體重走勢圖、健康分析報告等,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是,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習過程進行跟蹤,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在學習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提供量身定制的最優學習路徑。

    靈活創新的學校布局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教育理念和教學組織形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學習空間的呈現形式也將隨之改變。

    未來的學習空間將把千篇一律的教室變成靈活創新的學習空間,把單調乏味的建築打造成智慧的育人環境。

    一是,創新教室布局,打破工廠車間式的教室設計,配備可移動、易於變換的桌椅設施,支持教師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

    二是,擴展學校的公共空間,按照多功能、可重組的設計思維,加強學習區、活動區、休息區等空間資源的相互轉化,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交往空間,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彌合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之間的鴻溝;

    三是,優化校園空間,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場地,建立創客空間、創新實驗室、創業孵化器等新型學習環境,培育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實踐社群,鼓勵學生把創新想法轉化為實際作品。

    深度交互的網絡學習空間

    網絡教育的真諦在於實現人文交互環境下的個性化學習,要突破網絡學習空間活躍度不高、在線交互停留於較淺層面的現實瓶頸。

    一是,開發智能學習助手,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路徑和檢索痕跡,按需推送學習資源,過濾無關的信息,減輕認知負荷,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隨需進行高質量學習;

    二是,強化成員間的關係網絡,加強對互動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包括訂閱、觀看、轉發、提問、評論等,精准識別師生、生生互動關係,提供更加匹配的組合方案,形成穩定的趣緣合作共同體,促進深度交互的發生;

    三是,提供遠程協作、社會網絡、同步課堂等方面的工具,鼓勵跨學校、跨區域、跨國別的協同學習,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突破常規手段難以解決的教育均衡問題,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

    鑰匙二:智慧學習方式,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僅靠死記硬背就可以掌握的知識或技能逐漸失去價值,因為人工智能在這些方面比人做的更好。

    我們要轉變教育觀念,從「學以致用」走向「用以致學」,更加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鼓勵他們在解決問題中學會解決問題,在做事中學會做事,成為能適應未來挑戰的人才。

    深度學習

    在人工智能的語境下,深度學習是一種新的算法,它通過模擬人類神經網絡,構建具有多隱含層的機器學習模型和海量的訓練數據,讓機器自動學習有用的特征,從而提升預測的准確性。

    在語音識別、圖像理解、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采用深度學習算法之後,其准確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正是這種算法模型的突破,讓機器擁有了類似人類的智慧,引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崛起。(下續)

  • Malacca 皇京港

    教育專家談:我眼中的AI時代的教育

    教育和技術的賽跑

    哈佛大學兩位經濟學家回顧美國教育發展歷程發現,教育和技術之間存在一場持續不懈的競賽。

    20世紀80年代以前,美國率先實現高中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進步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高素質勞動力,適應了技術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革,整體提高國民收入水平並縮小了貧富差距。

    大約自1980年起,情況出現逆轉。技術進步依舊,社會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也在增長,但美國教育卻無法生產出足夠的人才。

    隨著教育增速放緩,人群出現分化:

    一部分人受過良好教育,畢業後進入高端行業,收入迅速提升;另一部分人接受著過時的教育,技能適應性不強,導致貧富差距快速拉大,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這種現象被形象地稱為「教育和技術的賽跑」,當教育的發展速度超過技術時,就會給經濟增長帶來明顯的人才紅利,反之則會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失衡。

    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活躍期,而教育仍未擺脫「工業化」的印記,以至於我們「把機器制造的越來越像人,卻把人培養得越來越像機器」。這不僅制約著教育功能的發揮,而且導致經濟社會轉型面臨危機。

    我們要有一種時代緊迫感,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動「工業化教育」向「智慧型教育」轉變,擴大高質量人才的供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智慧教育蓄勢待發

    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於傳統行業,那些機械重復、繁瑣枯燥、大量使用體力的職業可能都會被機器人所取代,甚至連一些專家決策工作也面臨風險。

    比如,擁有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智能醫療診斷,在某些疾病上比普通醫生判斷的准確率更高;智能金融系統在風險預測、股票投資等方面大顯神通,成為金融機構爭先布局的重點領域……

    隨著一系列連鎖反應的疊加,人工智能正在觸發一場劇烈的社會分工調整,我們很可能會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代需要和機器去競爭工作的人。

    「我們是如此徹底地改造了我們的環境,以至於我們現在必須改造自己,才能在這個新環境中生存下去。」——「控制論之父」維納

    教育作為培養人的事業,將會成為決定人類能否在人工智能時代勝出的關鍵。(下續)(原載:http://www.loyanet.com

  • Malacca 皇京港

    黃君良博士:振文創產業·推動文化發展

    創意產業是英國首先提出的概念。英揆貝理雅在1997年開始成立工作小組,計劃在英國推 動創意產業,於1998年推出創意產業的發展藍圖。創意產業的概念自提出後,如星火燎原,興起了一股全球熱潮,遍地開花。在21世紀初,兩岸三地相繼提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或稱文化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的規劃方案。「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傳統文化與創意的結合而走 向經濟市場的行業。從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角度而論,提振文化 創意產業是推動發展中國文化的新形式。

    文化創意產業於21世紀初冒興的原因與全球化趨勢、資訊科技進步及多媒體發達是分不開的。重要一點是科學的應用性、實效性模糊了 學術與實用的區分。同時,也模糊了傳統與現代的界線。

    換句話說,新世紀的智慧以先進科技為手段,以消費市場為導向, 以感官審美為尺度,以當代意識為包裝,將傳統文化推向一個重視世 俗情懷的人文主義的新階段,頓然消弭了一堵古老陳舊、艱澀難懂的 觀念壁壘。文化創意產業貫穿日用、旅遊、消費、娛樂、藝術、文教及工商業,透過網際空間和營銷市場,巨細無遺、無遠弗屆地進行文化溝通與交流。市場、消費及相互認同是「文化創意」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是一種強大無比的文化交融力量。

    文化創意產業與通識教育在創造性、人文性及其現世關懷上體現了共同的特徵。大學的通識教育倡導博雅的人文精神,闡釋歷史文化的時代意義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貢獻。通識課程兼容並包、博通古今的延伸性、綜合性及廣博性特質為「文化創意」提供 了嶄新的、具創造性的人文空間。它讓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 生活智慧,體驗古人的世界觀及價值觀的應世意義,賦予了傳 統文化一種活潑的現實質感。

    本港大專院校可以運用通識教育作為媒介, 發揮創意思維,具當代意識及世界視野地弘揚傳統文化。這是一項文 化工程。通識教育不僅是一處發揮文化創意的理想場地,甚至它 本身就是一份珍貴的文化創意。

    相信學生通過大學的通識教育,對文化創意會有更深的了解。 下期仁大開講將從社會學角度說說《普及文化與大眾文化》。(原載於香港文匯報 2020年11月16日;作者:黃君良博士(香港樹仁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主任。研究興 趣:先秦哲學、戰國出土文獻、儒家思想和古典小說。[本文属仁大開講 5]

  • Malacca 皇京港

    中國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實踐育人改革

    2024年7月11日至12日,由中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主辦,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和江西財經大學共同承辦的「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在南昌舉行。

    會議主題: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文科實踐育人改革。
    主動對標教育強國建設目標,加快推進文科教育創新發展,研討人工智能背景下文科領域實踐育人新路徑,全面提升文科學生數字思維和實踐創新能力,推動高等文科教育「脫虛向實」,培養實戰型文科拔尖創新人才。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武世興表示,面向2035年教育強國建設目標,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屬性、戰略屬性、民生屬性,深入探索構建中國自主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實戰型文科拔尖創新人才,深化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新模式,以數字化構建文科教育教學的新形態,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大力提升文科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回答好「強國建設、高教何為」的時代命題。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小強表示,江西省近年大力推進新文科建設,探索建立新文科建設「1+5+X」工作機制,開展學科專業結構優化調整三年專項行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希望江西高校通過研討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學習先進經驗,持續推動新文科建設各項任務走深走實,加快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複合型文科人才。

    山東大學副校長、青島校區校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曹現強表示,高等文科教育要立足新時代,回應新需求,切實回答好教育強國建設,高教何為、文科何為的時代課題。他介紹了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機制及成效,希望未來中心能與江西省、全國各高校加強合作,共同培養實戰型新質文科人才。

    江西財經大學黨委牽頭負責人、黨委副書記袁雄介紹了近年來江西財經大學改革發展的成績以及新文科建設情況,並表示,新時代新形勢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希望通過此次會議,共同探討人工智能時代新文科實踐育人的創新舉措和重要經驗,為新時代文科人才培養碰撞出新觀點、新理念和新思路。

    在主旨報告環節,全國新文科領域的知名學者、業界專家圍繞各自領域的探索與建設作報告。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副組長、上海海事大學原校長黃有為作了題為「數智科技賦能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報告,介紹了數智科技對文科教育所產生的深遠影響,提出了數智科技賦能新文科人才培養的實踐路徑。

    電子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曹萍作了題為「工科高校新文科建設的思考與實踐」的報告,分享了新文科與新工科融合創新發展的總體思路、具體舉措,以及面向人工智能新文科教育教學改革的典型經驗。

    江西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王喬分享「三擎引領 五新驅動——人工智能背景下江西財經大學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從重塑實踐教學新理念、鍛造實踐教學新基礎、建設實踐教學新資源、實施實踐教學新范式、拓展實踐教學新空間等方面介紹了江財人工智能時代的實踐教學改革舉措與成效。

    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韓強分享「人工智能時代的法學教育轉向」,從學科專業設置改革、培養方案重構、實踐模式創新等方面分享了人工智能時代法學人才培養的改革思路和實踐經驗。

    溫州理工學院副校長孫芙蓉分享「知識圖譜版AI數字教材的編寫與應用」,從教學內容契合度、教學應用有效度、教學內容與學習過程的拓展性等方面分享了AI數字教材的編寫經驗,以及數字教材的應用領域。

    西安交通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楊建科分享「學科交融、數智賦能,西安交通大學新文科建設的理念與實踐」,介紹了學校在課程思政、專業佈局、課程建設、通識教育、智庫與文科實驗室建設、國際交流、競賽鍛煉等方面的建設經驗。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翻譯學院院長馬文分享「新文科背景下高層次複合型外語人才培養——兼談多語數智科學新文科實驗室建設」,以及山東大學高層次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重點介紹了多語數智科學新文科實驗室以數智賦能、實踐育人的運行情況與建設成效。

    用友集團總裁陳強兵分享「數智時代文科人才培養的變與不變」,分析了新一代數智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以及教育面向新產業、新范式、新能力的三大發展趨勢,並提出了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三個「變」與「不變」。

    分組討論環節,與會專家代表圍繞會議主題展開深入研討,並結合各學校新文科建設情況、經驗做法、困難問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建議。分組討論結束後,各小組召集人匯報了本組發言交流情況。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山東大學原校長樊麗明在總結講話中充分肯定了本次會議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時性。她認為,立足新階段,要充分認識新文科建設的新背景新形勢。

    一是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戰略目標,要回答好「教育強國、文科何為」這重要命題。二是立足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因勢調整,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文科人才。三是當前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異,迫切需要高等文科教育擁抱新技術、探索新變革,守正創新,加快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

    她強調,面向未來,新文科建設一要更加注重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要從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大邏輯」出發,加快推動文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文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服務力和貢獻力。二要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促進文科教育從傳統的「知識傳授」方式向「能力塑造」轉變,強化學生研究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加快推動高等文科教育「脫虛向實」。三更加注重中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和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要系統考慮人才培養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統籌謀劃、一體設計,構建中國自主人才培養體系;要基於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文化歷史傳統等,概括提煉出原創性、標識性的新概念、新理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江西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全國新文科領域的知名學者、業界專家,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來自全國80餘所高校的新文科建設分管負責人、教務處處長、相關部門或院系負責人、一線教師和企業界人士共240餘人參加研討會。

    [原見:山大視點;原題: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聯合承辦2024年新文科建設研討會(有修改);發布日期:2024年07月15日;供稿單位:本科生院 作者:於喜娜 張瀟月 編輯:新聞網工作室 責任編輯:馮剛 王莉莉 趙宏恩]

    新文科專頁

    樊麗明·新文科建設(上)

    樊麗明·新文科建設(下)

  • Malacca 皇京港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實施路徑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在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的同時,不忽視、不放棄傳統文化產業。要在改革、融合、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等關鍵點上持續發力,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一是構建滿足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新型生產關係。深化文化領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完善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等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市場監管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新動力,形成活力迸發、流通高效、開放共贏、不斷適應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二是充分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元宇宙等新興技術應用優勢,推動傳統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資源有機共生,推動公共文化資源與個體文化資源有序整合,推動產業文化資源與事業文化資源有效協同,構建「全民創新」「上下貫通」的文化創新協同機制。三是構建多元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費的市場表達與滿足機制,引導文化生產向多元化、個性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完善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調控機制。

    做好「融合」文章,促進文化產業品質效益雙提升。一是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生產質量。加大對文化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制定完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惠等政策措施,鼓勵全行業樹立以高新技術賦能文化領域高質量創新的發展理念。鼓勵文化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創新手段,提升文化產品質量和用戶體驗。打通「文化+科技」全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開展文化科技創新活動。二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開發形成極富魅力的人文與自然相結合、科技與藝術相交融的文旅產品。加快文化和旅游產業服務融合、生態融合、業態融合,推動文旅科技、文旅競技、文旅會展、文化演藝等細分市場提質升級,促使文化與旅游產業形成發展合力。

    加強文化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彰顯文化創新價值。知識產權是文化創新的核心要素,保護知識產權是激勵文化創新的重中之重。一是通過立法手段,完善知識產權法律法規,明確文化創作者的權益和利益分配機制,為文化創新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權盜版行為,維護文化市場秩序,保護文化生產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三是制定完善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稅收優惠、資金扶持、項目資助等,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身文化創新活動。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交流合作,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提升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和能力。

    構建多層次文化人才培養體系,強化推動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支撐。文化人才是文化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構建多層次文化人才培養體系是提升文化人才素養的內在要求。一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對文化藝術的興趣和愛好。二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優化設置文化相關專業,培養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文化人才。三是在吸引優秀文化人才方面,優化就業生態,為文化人才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就業前景。四是通過設立文化人才獎勵制度、舉辦文化人才交流活動等方式,激發文化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李鳳亮·論文化新質生產力;來源:2024年第7期《黨建》雜誌 2024-07-03 ;作者系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院長,[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途徑研究」23ZDA081)、深圳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特別委托重點課題「城市文明典范研究」(SZ2022A005)的階段性成果])

  • Malacca 皇京港

    李鳳亮·論文化新質生產力

    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表現形態,加快其理論闡釋與實踐探索是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文化影響力的重要基礎。

    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內呈現新質態、新類型

    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具體到文化領域中,文化新質生產力可以概括為:以創新為驅動,以高科技為支撐,以高質量和高效能為指引,以文化創作生產為核心內容的形態。主要體現為其新質態的躍升、新類型的形成。

    從生產要素看,由新型文化勞動力、新型文化勞動對象、新型文化勞動工具以及新型文化基礎設施組成。在新型文化勞動力方面,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掌握先進技術的新型文化工作者不斷湧現,是推動中國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

    在新型文化勞動對象方面,新技術應用使文化產業邊界不斷拓展、應用場景持續增加,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深度融合日益成為文化產業的「新戰場」、新支點、新載體;在新型文化勞動工具方面,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GPT)、視頻編輯工具FCP等新型生產工具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生產效率和質量,推動文化產品與服務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新型文化基礎設施如數字博物館、網絡圖書館、智能文化體驗館等,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務。

    從文化業態看,催生了以下新業態類型:

    一是以新質生產力路徑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創意,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創造性重構和創新性表達,形成了推動傳統文化資源和文化內涵煥發新光彩的創新性文化業態。例如,「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是全球首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台,它向全球開放了6500餘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有力支撐了敦煌文化的全球化傳播。

    二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加速了跨行業、跨文化和跨場景等融合性文化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例如,上海、成都、西安、哈爾濱等城市,利用藝術IP創造性開發城市文化資源,探索出了「科技+文化+旅游」的文旅產業融合創新實踐路徑。

    三是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新交互媒介推動下,消費者不再被動接受文化產品,而是積極參與到文化產品的再創作過程,催生了一批互動性文化業態。這種互動性不僅增強了消費者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更有助於供需兩端進行雙向調適,進而推動文化產品創新和升級。

    文化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征

    依托於現代文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現代文化產業又通過不斷與互聯網、5G信息、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感知技術等新興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使其生產方式更加高效,文化產品與服務質量大幅提升,更好滿足新型文化消費市場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此意義上,文化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文化生產力,「新」在科技創新,「質」在高效高質,因而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鮮明特征。

    高科技特征。目前,高科技已經成為文化創作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文化創作者能夠創作出更加豐富、生動、逼真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拓寬了藝術的表現形式,也豐富了藝術的表達內容。例如,在數字技術廣泛應用的藝術展覽中,觀眾可以看到數字技術創作的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景觀,包括數字繪畫、數字雕塑、數字影像等;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用戶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歷史事件、藝術展覽、人文景觀等,這些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文化體驗的形式和內容。

    高效能特征。既包括提高文化生產效率,也包括發掘文化事業、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在提高文化生產效率方面,數字化生產流程和自動化管理系統在文化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逐步實現對文化產品從創作到生產、從分發到銷售的全程數字化管理,減少了搭建研發工具、實現創意落地、建立營銷渠道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文化生產效能,突破了傳統媒介下文化傳播效率低、范圍小、形式較為單一的局限。

    賦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將豐富文化內容的存儲介質載體,革新文化演繹呈現形式,開辟文化傳播互動渠道,催生出文化新業態,從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注入新動力、提供新動能。《關於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2022),明確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這將為文化生產活動提供高質量素材,提高文化創新效率。

    高質量特征。極大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數據等文化生產要素活力,不僅能夠提高文化生產質量,還為文化市場的跨領域創新合作、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研發拓寬了生產要素流通渠道,有助於提高文化供給質量,更好滿足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體現在生產制作環節,是作為產業化的生產標准而存在的,它是對文化產品本身的質量要求,如影視作品的清晰度、藝術水准等。文化供給質量則主要體現在消費流通環節,是作為市場化的供給機制而存在的,主要針對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而言,如影視作品是不是觀眾所需要的,作品的可選擇性、獲得的便利性以及消費成本如何等。

    最終能夠實現具有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精神能量的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例如,河南衛視制作的節目《洛神水賦》以創新思路和先進技術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融入當代人的生活,自播出以來,視頻播放量已超過1億次。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想象力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对想象力的理论可以追溯到《庄子》《文心雕龙》这两部经典。

    《庄子》作为道家经典之一,注重“逍遥游”与“齐物论”中的自由想象。庄子推崇“心斋”和“坐忘”,倡导通过摆脱世俗束缚进入“无待”的境界,从而达到想象的极致自由。庄子主张打破人与万物的界限,想象力被视为通达天道、实现个体自由的重要途径。他以丰富的比喻、寓言展现了这种“无待”的超越性想象力。

    《文心雕龙》作者是南北朝的刘勰,他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学创作、艺术想象等问题。在其中的《神思》篇,刘勰提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将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描述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思维活动。这种“神思”是文人的精神活动,通过想象力实现心灵的创造与升华。刘勰强调文思的飞跃与灵动,展现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这两部经典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想象力:庄子注重哲学上的自由境界与无为状态,而刘勰则侧重文学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这些思想共同为中国美学中关于想象力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现代对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一理论做出最有力研究与诠释的学者之一是王元化。作为中国当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他深入研究了《文心雕龙》的思想,对其中“神思”篇的阐释尤为突出。

    在他的作品《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王元化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诗学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刘勰所提到的这种想象力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越活动,贯穿古今、超越现实,体现了创作者对时空的独特体验和把握。王元化还指出,这种“神思”不仅是文学创作中的情感与思想的流动,更是个体在面对世界时的思维活动与创造力的延伸。

    王元化强调,刘勰的“神思”理论揭示了中国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机制,也反映了古代文论中对想象力、思维活动和创作心灵的深刻理解。他的研究为当代理解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提供了理论框架和现实意义,使这一经典理论得以在现代文艺理论中获得新的诠释与拓展。

    相關

    日日新,又日新

    史蒂格勒技术哲学教育

    意识扩展·个体觉醒

    人工智能時代教育的「變」與「不變」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神思”和“形神”

    在西方学界,研究《文心雕龙》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是林顺夫(Shuen-fu Lin)。他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曾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担任中国文学教授。他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文心雕龙》的研究贡献卓著。

    林顺夫参与了《文心雕龙》的英文翻译与注释工作,为《文心雕龙》走向国际学术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帮助西方读者理解了刘勰文论的复杂性和深度,并通过注释展示了《文心雕龙》中的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精髓。他的译注使得西方学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中国文论经典的核心思想。

    林顺夫在他的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尤其是关于“神思”和文学创作中“形神”关系的探讨。他的研究聚焦于刘勰如何将文学创作与道家和儒家哲学结合起来,并通过此解读展示了《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如何从哲学角度探讨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他不仅探讨了其内部的理论架构,还试图将中国古典文论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他通过将《文心雕龙》中的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等西方文学思想进行对比,帮助西方学界认识到中西文论的异同点,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论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林顺夫的研究影响了许多西方学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他通过在美国的教学和研究,将《文心雕龙》的美学、伦理学与创作理论带入西方的学术讨论之中,激发了更多学者对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兴趣。其工作不仅扩大了《文心雕龙》在西方学界的影响力,还帮助构建了中国文学研究的跨文化视野,为中西方文论的对话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对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林顺夫注重从文学创作的精神超越和想象力的时空性来解读这一概念。他结合了刘勰的诗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背景,为西方学界提供了一个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理解的解释——

    时空的超越性:林顺夫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刘勰对于创作者想象力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高度概括。在刘勰看来,文学创作中的“神思”(精神上的想象力和灵感)可以将作者的思想穿越千年,沟通古今,超越时间的限制。同时,这种“视通万里”也意味着文学创作通过想象力,可以跨越空间障碍,延展视野,达到对远方事物的精神感知。这一理论展示了古代中国文论中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一种超时空的理解。

    创造性思维的自由性:刘勰的这句话不仅是在描述一种物理意义上的时空超越,更是在表达文学创作中的思想自由和灵感飞跃。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可以通过想象与思维的自由活动,打破现实的限制,进行无拘无束的精神游历,从而创造出超越时空的文学作品。这种自由性也是刘勰所推崇的“神思”的核心特质。

    文化传承的连接:刘勰的“思接千载”不仅强调创作者的个人想象力,还体现出对文化传统的理解和承继。通过“思接千载”,作家能够与古代的文学和思想进行精神上的沟通,将过去的文化、历史、思想通过创作重新带入当下。这种跨越历史的连接,表现了文学创作中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作家通过作品参与文化对话的过程。

    超越现实的文学想象:“视通万里”不仅是对现实中景物的想象延展,还是对更广阔的人类经验和世界观的探索。在创作中,作家通过想象,可以感知到那些远离日常生活的情感、思想或事物,从而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审美和思想内涵。林顺夫在这里与西方浪漫主义的想象力理论作了比较,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视通万里”与浪漫主义中的诗意想象存在相似性,即文学创作能够让作家打破现实的局限,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思想境界。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林顺夫王元化都是对《文心雕龙》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虽然他们的学术背景不同,但在对《文心雕龙》思想的诠释上有一些相似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

    强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超越性

    相同理解:林顺夫和王元化都认同《文心雕龙》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表达的超越时空的文学想象力。两位学者都认为刘勰强调文学创作中的“神思”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展示了文学创作中思维的自由性。

    跨时空创作自由:他们都意识到刘勰在讨论文学时,试图揭示文学创作可以打破现实的时空障碍,让作家通过想象与历史、文化及遥远的空间发生联结。这个联结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核心描述,也是创作活动中精神力量的重要体现。

    对刘勰的诗学思想的深度探讨:林顺夫和王元化都集中探讨了《文心雕龙》中的诗学思想,特别是关于“神思”的探讨。两者都认识到刘勰如何从哲学角度来理解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认为这是理解文学艺术的关键。

    《文心雕龙》的系统化研究:两位学者都对《文心雕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将其看作一部从哲学、伦理学、文学理论等多方面建构的文论经典。通过不同的研究视角,他们都展现了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对想象力与精神创作力的探讨。


    不同点

    研究背景与方法

    王元化:更多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与文论的传统脉络。他的学术背景深厚,擅长从中国文化的历史背景出发,结合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解读《文心雕龙》。王元化注重《文心雕龙》中的文化思想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它如何作为古代文论的巅峰作品之一,通过对想象力的讨论传承了古代哲学中的精神自由观念。他的分析更多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延续性相结合。

    林顺夫:作为一位国际知名的汉学家,林顺夫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学界,而是更多地将《文心雕龙》置于中西比较文学和美学的框架中。他通过将刘勰的文学思想与西方文学理论(如浪漫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等)进行比较,试图让西方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因此,林顺夫的研究更加注重跨文化的诠释与对话。

    诠释的重点

    王元化:更专注于《文心雕龙》中的伦理与文化价值,尤其是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反映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他认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仅是文学想象力的体现,还包含了创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度理解和传承。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在王元化看来,不仅是一种美学追求,也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责任。

    林顺夫:林顺夫的诠释更偏向于从文学本体出发,探讨文学创作中的想象力及其时空超越性。他的重点在于分析刘勰如何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来表达文学创作的精神自由,尤其是如何通过想象力来打破现实的限制,进入更高层次的艺术境界。他还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理论来探讨这一思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学术影响

    王元化:在中国学界,王元化的研究对理解《文心雕龙》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在文化、伦理与文学创作之间架构起深层联系有重要影响。他的发现深刻影响了对《文心雕龙》文化价值的再认识。

    林顺夫:影响更多在国际学界,他推动了《文心雕龙》的跨文化传播,使得西方学者能够通过翻译与比较研究理解这一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性。他对中西比较文学的贡献,让《文心雕龙》成为中西文学理论对话的桥梁之一。

    王元化和林顺夫都对《文心雕龙》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并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理解上达成了一致,即文学创作能够通过想象力超越时空限制。不同之处在于,王元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伦理的角度进行诠释,强调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而林顺夫则侧重于跨文化视角,将《文心雕龙》与西方文学理论进行比较,更多关注文学创作的自由与想象力在艺术境界中的体现。(爱垦網站内评注笔记)

  • Malacca 皇京港

    爱垦網评注·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文心雕龙》中西合璧

    西方学者对《文心雕龙》中的想象力理论评价很高,认为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代表的跨时空的精神活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现代解构主义中的想象力概念有一定的对话空间。

    尽管在跨文化诗学和文学理论的背景下,东西方在想象力的具体理解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刘勰的想象力理论通过对时间、空间、历史和自然的跨越性思考,展示了极为独特的美学智慧。

    与西方文学理论的比较:西方学者在探讨《文心雕龙》中的想象力时,往往将其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形象学以及现代主义的想象力理论进行比较。例如,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论中,诗人被视为通过想象力来超越现实,并创造新的世界。西方学者发现,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观念与浪漫主义作家对时间、空间和灵感的跨越性探索有一定的相似性。刘勰提倡的通过“神思”达到对过去与未来的共鸣,与西方诗学中的“超越现实”的想象力有着相通之处。

    想象力与诗意智慧的结合:一些西方学者,如Stephen Owen等,关注到刘勰的想象力不仅仅是审美或艺术的工具,更是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诗意智慧(Poetic Wisdom)。刘勰通过对“神思”的讨论,提出了文学创作中必须融入作家的精神思维,才能超越平凡的现实,创造出具备深远意象的作品。这种观点与西方学界对“想象力作为智慧的表现”的理解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中,想象力往往被视为通向“超越现实”的智慧桥梁。

    神思与感性直觉的联系:西方学者对《文心雕龙》的想象力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尤其是刘勰所提出的“神思”概念与感性直觉之间的联系。刘勰认为,想象力是一种精神直觉,通过这种直觉,作家可以感知到时间和空间的无限,能够从中汲取创作灵感。这种观念在西方学术界引发了与柏拉图“理念世界”理论的比较。柏拉图强调诗人的灵感源于对更高世界的领悟,而刘勰的“神思”则强调通过想象力达到对天地、时间和自然的共鸣,两者在精神超越层面上有相似之处。

    跨文化研究中的想象力对话:西方学者也关注到,刘勰的想象力理论不仅是在中国古典文论中独树一帜,也可以在跨文化的诗学对话中产生重要影响。西方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学者认为,刘勰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反映的想象力理论,与西方文学批评中的符号学、隐喻学等研究可以进行比较。在这些研究中,想象力被视为文本和现实之间的“桥梁”,通过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对世界的再创造。

    刘勰与西方诗学家对想象力的不同理解:尽管刘勰的“神思”理论在西方学者中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有一些学者指出了东西方在想象力理解上的差异。例如,西方浪漫主义中的想象力更多强调个体的创造力与主观感受,而刘勰的想象力则更加注重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这种差异反映了东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基础:西方更倾向于强调个体主观性和自主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更强调人与自然、历史的整体性与和谐。

    具体的评价与贡献

    Stephen Owen:作为著名的汉学家,他对《文心雕龙》的想象力理论做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刘勰的想象力概念非常独特,不仅强调了创作时的灵感来源,还突出了作家对时空超越的感知。这种理解不同于西方强调主观情感的浪漫主义,而是更具哲学层面的深度,尤其体现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跨时空感受中。

    James J. Y. Liu(刘若愚):他指出,刘勰的想象力理论具有丰富的隐喻性和象征性,强调通过“神思”进行创作的过程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有相似之处。然而,刘勰的理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情感表达层面,而是深入到人与自然、历史的广阔联系中,这使得其想象力理论在全球文学批评中独具一格。

    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
    身为法国哲学家与汉学家,他在中西方思想比较中讨论了中国美学的“超越性”问题。他将刘勰的“神思”概念与道家思想联系起来,认为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力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古典思想中“道”的哲学概念。刘勰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创作,而是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 Malacca 皇京港

    孤帆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解析:孤帆象征著離別、漂泊與無盡的旅途。在李白的這首詩中,孤帆遠去的景象讓讀者聯想到分別的無奈與生命旅途的孤獨,成為呼喚離別情感的重要物件。

    烏啼

    杜牧《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解析:烏啼(或鳥啼)在中國詩歌中往往與哀愁、思鄉、離別等情感聯系在一起。詩中的鳥啼聲不僅喚起對春天景象的描繪,更喚起對古代繁華消逝的歷史感懷,成為時間流逝與物是人非的象征。

    古道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解析:古道是漂泊與孤獨的象征。在馬致遠的這首元曲中,古道與瘦馬、夕陽等意象共同構建了一個孤寂、漂泊的氛圍,喚起了讀者對流浪者無盡哀愁的同情與共鳴。

    酒杯

    王翰《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解析:酒杯在詩中象征著豪邁與悲壯,尤其在戰場或離別場景中,酒杯不僅是飲酒的器具,更是詩人抒發壯志未酬、豪情萬丈的象征,喚起了對生命短暫與征戰無常的深刻思考。

    紅豆

    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解析:紅豆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相思。王維的這首詩通過紅豆這一物件,將愛情與思念具象化,成為表達相思之苦的經典象征,具有強烈的呼喚性,直接觸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這些物件在古詩中不僅作為簡單的物質存在,更是文化與情感的象征,通過詩人的描繪,成為能夠激發讀者深層次情感與思考的「呼喚性物件」。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呼唤物叙事

    中國古詩中,許多物件因其承載的文化、情感和象征意義,被賦予了深刻的「呼喚性」,可以稱得上是顯著的「呼喚型物體」(Evocative Objects)。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月亮

    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解析:月亮在中國古詩中經常與鄉愁、思念和孤獨聯系在一起。它不僅是自然景象,更是一種情感的象征。在李白的詩中,月光成為了喚起思鄉情感的物件,使得讀者能夠通過簡單的意象共鳴深層的思念情緒。

    梅花

    王安石《梅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解析:梅花象征著堅韌、不屈不撓的精神,尤其是在寒冬中綻放的梅花,更是被賦予了高尚品格的象征。在詩歌中,梅花不僅是自然景物,更是詩人表達內心堅韌與孤高的象征,具有強烈的呼喚性,激發讀者的情感共鳴。

  • Malacca 皇京港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definitely be applied beyond career development. While it's often associated with finding one's vocation or professional path,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can be relevant to various other areas of life and research. Here are a few examples:

    Education: In educational contexts,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help understand students' motivations and aspirations. It can guide educators in supporting students to find their passions and purpose, leading to more engaged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experiences.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calling can be applied to personal growth and selfimprovement. It can help individuals align their personal goals and values with their actions, fostering a sense of fulfillment and direction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Volunteering and Nonprofits: For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volunteer work 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shed light on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ir commitment. Understanding these motivations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olunteer programs and the impact of charitable work.

    Creativity and Arts: In creative fields, artists and writers often speak about their work as a calling. Applying this theory can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reative process, motivation, and how individuals find meaning through artistic expression.

    Healthcare and Helping Professions: Professionals in fields like nursing, counseling, and social work often view their work as a calling. Exploring this perspective can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job satisfaction, resilience, and the impact of personal beliefs 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 Theory of Calling can also be relevant in leadership contexts. Leaders who view their role as a calling may approach their responsibilities with greater passion and commitment, which can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In essence, the Theory of Calling's core idea—that individuals derive a deep sense of purpose and fulfillment from aligning their actions with their intrinsic values and passions—can be applied to any domain where people seek meaning and direction in their endeavors.

    相关:呼唤型造物  evocative object  The Etymology of Vocative Linguistic Theory on Vocative  Conation & Affects Vivo's aesthetics   內容是Evocative Object   当符号呼唤象征 

  • Malacca 皇京港

    APP Iconada: The Theory of Calling

    The concept of "calling" is traditionally used to describe a deep sense of purpose or alignment experienced by humans. When it comes to nonhuman entities, such as object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Calling" is less straightforward but can be explored metaphorically or conceptually in various ways:

    Design and Functionality: You could think of an object's "calling" in terms of its design and purpose. For instance, a welldesigned tool or piece of technology might be seen as having a "calling" to fulfill a specific function efficiently. The design of the object aligns with its intended use, which could be seen as a form of "calling" in a metaphorical sense.

    Object Interactions:
    In a more abstract sense, you might consider how different objects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For example, in a wellorganized kitchen, each tool and appliance has a specific role that complements the others. Their "calling"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overall efficiency and harmony of the space.

    Symbolic or Artistic Interpretation:
    In art or literature, objects are often imbued with symbolic meanings and can be seen as having a "calling" in terms of their narrative or symbolic role. For example, a particular object in a story might symbolize a character’s quest or serve as a crucial element in the plot.

    Environmental Context:
    Objects in nature or ecosystems can be seen as having a "calling" in terms of their role within their environment. For instance, certain plants or animals have specific funct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balance and health of their ecosystem. This can be viewed as a form of "calling" where their presence and function are integral to the system.
    While these interpretations stretch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of "calling," they can offer interesting ways to think about the roles and purposes of nonhuman entities in various contexts.

  • Malacca 皇京港

    布莱恩·马苏米·分析陈明发博士的《心灵素质学》~~借助布莱恩·马苏米 (Brian Massumi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情感”(affect)和“情感强度”的研究,来分析陈明发博士1996年原创的这篇《心灵素质 12 》一个我就够了~~ 身体技能的纪律法则(三)〉,取径跨领域理论的文创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可发现以下几点——

    情感作为潜在的创造性力量:从陈博士过去无数的写作、教学与演讲内容来看,他的“心质学”非常关注情感对心灵的内在质地与发展的作用。这与马苏米对情感作为非个人、非代表性力量的理解相契合。Massumi认为,情感是一种未被完全言语化或表象化的潜能,它存在于感官与行动之间,是持续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陈明发的诗性与互唤研究明显在探索如何将情感的这种潜力,转化为积极的心智成长或变革力。这与他在1970-80年間所钻研的领域,如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团体动力学、意念探索与潜能开发有关。

    情感流动与体验强度:Massumi强调情感“强度”(intensity),这种强度是一种未被完全捕捉的体验,而这恰恰可以与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呼应,尤其是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扩展内心力量时。陈明发透过对人类心智质地的研究,强调那些尚未完全被解释或表达的心灵力量,这些力量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增强,并潜在地转化为行动或创造。这可从他的系列培训/学习体验设计中看出来。

    情感地理与文化内涵: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可能涉及对地方文化与情感经验的理解。这可以与马苏米的情感地理学(affective geography)相关联,后者强调情感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经验,还与环境、文化和空间密切相关。通过探讨“心质学”,陈明发的专业实践揭示了心灵如何透过特定的文化实践和仪式,来重塑和影响当地的情感地理,进而创造出新的意识和文化意义。这对地方诗性文创(包括轻度开发地区的宇宙视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途径),无疑值得相关领域后来者的关注,别糟蹋了在地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文化财富。

    心灵与技术的交互作用:马苏米的理论还涉及到心灵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当今数位化和科技普及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陈明发博士既然已经在专业实践中见证了心灵与技术的关系,那么他的“心质学”可能进一步揭示了心智如何在数位世界中被改变或强化,这些思路都可以从Massumi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到目前暂时的小总结,是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若能进一步结合马苏米的理论,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丰富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陈博士对情感作为非个人力量、文化空间的情感流动,以及心灵与技术交互作用的地方培训与田野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往在地文创挺进

  • Malacca 皇京港

    應用慣例

    湯姆金斯指出:精神健康的最佳狀況就是最大的正面情感與最小的負面情感[4]。此外應該還要能正確表達情感以及識別情感[5]

    情感理論也應用在親密以及親密關係的研究調查中。Kelly將關係定義為「共同努力以達到正面情感最大化和負面情感最小化的一種協議[6]」,就像「最佳心理健康」的藍圖一樣,這個藍圖要求關係中的成員以相互表達情感的方式來確定關係的進展階段。

    這些藍圖也可以描述自然和內隱的目標。 例如Donald Nathanson就使用情感來為他的一位患者建立敘事[7]

    我懷疑他拒絕觀看電影的原因,是會對屏幕上所描繪的強烈恐懼情感;我們大多數人經常看電影院的情感共鳴只是他感到不適的另一個原因。…他在無論是Kelly還是Tomkins藍圖的前兩條規則下,拒絕了一個最好的工作機會,因為他拒絕任何有可能與性有正負面影響關聯的風險。因此,他的親密問題一方面可以解釋為一面過度充滿同情心的牆,在另一個方面則可以解釋為他個人在表達和管理情感的內部純粹問題。

    Tomkins指出「基督教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普遍宗教,是因為它為憤怒、暴力、痛苦提供了愛、享受與和平的解決之道[8]。」

    湯姆金斯也在腳本理論中大量的引用情感理論的概念。

    心理學中的典型情感意圖

    幽默是情感理論中爭論的一個主題。一些研究指出,幽默可能是正面和負面情感之間的衝突反應[9],例如恐懼與享受可能導致一些身體上的痙攣性收縮,像是胃和膈肌區域以及上頰肌肉的收縮。 進一步並造成情感中失去放鬆和混淆。

    微笑可以展示人們喜悅的情感。情感可以透過人們的即時面部反應來辨識,在受到刺激後,即時反應會較他們真實的反應來的更快。

    Stanley S. Seidner進行了喚醒、白噪音與負面情感的研究,結果顯示:「西班牙裔的發言者關於貨幣貶值的意見存在有負面情感的喚醒機制[10]。」

    人際溝通

    在親密關係中,傳達感覺和情感的非語言模式被認為發揮著核心的作用。 婚姻諮商中的情緒安全模型能夠尋找並識別夫妻情感關係中發生的情感信息,包括伴侶對自己、彼此及對關係的感受;最重要的是則是依附的安全感和如何評價每個人的價值。

    婚姻諮商是情感理論的一個實際應用[11][12]。親密關係中有兩個情感的特徵具有強大的影響:

    根據Tomkins的說法,情感共鳴是情感的一個主要特徵,指的是當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的情感表現時,因其同樣的情感經歷而產生共鳴的傾向,有時被稱為是「傳染」。共鳴也被認為是所有人類交流的原始基礎,在有語言之前,就能透過微笑和點頭產生情感共鳴。

    同樣根據湯姆金斯的說法,當驅動不是那麼強大的時候,情感提供了一種壓迫感。因此,情感是一種強而有力動機來源。湯姆金斯並指出「情感能使好事變得更好,也使壞事變得更糟。」

    批判理論與情感理論

    在哲學、精神分析學派、性別研究與藝術理論都有對情感理論的探討,從批判理論的角度來說,他們將Eve Sedgwick、Lauren Berlant等人稱為「情感理論家」。有許多批判理論家都非常依賴情感理論,像是Elizabeth Povinell。也有一些馬克思主義者探討情感裡論,像是Franco Berardi、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以及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者,包括Selma JamesSilvia Federici,他們探討了認知和物質表現在特定性別和特定角色(包括監護工)的關聯。(維基百科 原版為英文)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 情感理論(Affect theory)是一種試圖將情感(有時與情緒或主觀體驗的感受交替使用)組織為離散類別的理論,並對其生理、社會、人際和內化的表現進行分類描述。情感理論的討論涉及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神經科學、醫學、人際傳播、文學理論、批判理論、媒體研究和性別研究等多個領域。因此,情感理論的定義因學科而異。

    情感理論最早由心理學家西爾萬·湯姆金斯(Silvan Tomkins)提出,首次出現在他1962年出版的《情感-意象-意識》(Affect Imagery Consciousness)第一卷和第二卷中。湯姆金斯將情感的概念定義為情緒的「生物學部分」,即「每個人都擁有的硬件式、預編程、通過基因傳遞的機制」。這些機制一旦被觸發,就會引發「已知的生物事件模式」。然而,他也指出,對於成年人來說,情感體驗是先天機制與「複雜雜的、多層嵌套和交互的觀念-情感結構矩陣」相互作用的結果。

    心理學中的情感理論

    西爾萬·湯姆金斯的九種基本情感

    根據心理學家西爾萬·湯姆金斯的觀點,存在九種基本情感。湯姆金斯通過高強度或低強度的標簽以及其生理表現對這些情感進行了分類:

    積極情感:

    愉悅/喜悅(對成功的反應/分享的衝動):微笑,嘴唇張開並外展。

    興趣/興奮(對新情況的反應/專注的衝動):眉毛下壓,眼睛跟蹤,專注凝視,傾耳細聽。

    中性情感:

    驚訝/受驚(對突變的反應/重置的沖動):眉毛上揚,眨眼。

    消極情感:

    憤怒/狂怒(對威脅的反應/攻擊的衝動):皺眉,緊咬下頜,臉紅。

    厭惡(對惡劣味道的反應/丟棄的衝動):下唇上翹並突出,頭部前傾。

    反感(對惡臭的反應/回避的衝動,類似於厭惡):上唇抬起,頭部後仰。

    痛苦/悲慟(對失落的反應/哀悼的衝動):哭泣,節奏性的抽泣,揚起的眉毛,嘴角下垂。

    恐懼/驚恐(對危險的反應/逃跑或躲藏的衝動):凝視,面色蒼白,寒冷,出汗,汗毛豎立。

    羞恥/屈辱(對失敗的反應/反思行為的衝動):低垂的眼睛,頭部低下並轉向一旁,臉紅。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藝術哲學》藝術品的本質~~藝術家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他(她)必須能敏銳地捕捉到事物的本質,意味著其感受力要比普通人更強,能感受到尋常事物的沖擊。因此大多數藝術家都情感豐富、敏感細膩。

    在此基礎上,丹納給出了一個定義: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的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的。
    引自 藝術品的本質

    可以看到,這個定義強調的是目的。

    除此之外,建築和音樂不從自然界中的實物出發,從開始就不是走模仿路線,而是用某種數學關係來表現特徵(如建築組件的形狀、大小、間隔,音樂中的節奏、音高等)。

    但不論建築,音樂,雕塑,繪畫,詩歌,作品的目的都在於表現某個主要特徵,所用的方法總是一個由許多部分組成的總體,而部分之間的關係總是由藝術家配合或改動過的。

    最後,丹納回歸到藝術的重要性上。為什麼要有藝術呢?我覺得他這個回答很好:

    到了這個階段(生存無憂的階段),人類才開始一種高級的生活,靜觀默想的生活,關心人所依賴的永久與基本的原因,關心那些控制萬物,連最小的地方都留有痕跡的,控制一切的主要特徵。要達到這個目的,一共有兩條路:第一條路是科學,靠著科學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規律,用正確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達出來;第二條路是藝術,人在藝術上表現基本原因與基本規律的時候,不用大眾無法了解而只有專家懂得的枯燥的定義,而是用易於感受的方式,不但訴之於理智,而且訴之於最普通的人的感官與感情。

    藝術就有這一個特點,藝術是「又高級又通俗」的東西,把最高級的內容傳達給大眾。引自 藝術品的本質。(藝術源起興觀羣怨呼唤事物·形象·名目)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藝術品反映時代精神,這中介便是藝術家

    首先藝術家與同時代的其他人一樣,能感受到時代的氣息,而他們又比一般人更為敏感,可以抓住時代的主要特徵,將其突出表現出來。另外,藝術家所在的群體也會相互影響,尤其在表現手法上,有傳承的關係,一個藝術家,很難完全獨立地進行創作。而最終能打動觀賞者的藝術才會被人們重點留意,而這樣的作品往往是與當時人的情感相符的。

    在這種種作用之下,絕大多數藝術作品也就反映出了其所在時代的主要特徵,也可作為表現那個時代人的心靈的參考。當然,也有極少數藝術家能超越時代,這就需要極強的洞察力了。總體而言,藝術品雖然是個人的創作,但很難完全脫離時代的影響。

    舉個例子。

    在古希臘時代,城邦為小國,時常受到侵襲。而一旦被打敗,城邦往往被夷為平地,民眾被俘虜成為奴隸,這種殘酷的結果讓人人都會關心國事和軍事。一方面反映在公民對公共事務的關心上,另一方面就反映在對強身健體的重視上。尤其在斯巴達為甚,男孩從小就接受軍事化訓練。

    希臘的年輕人熱衷於各種體育比賽,而且並不介意裸體參加角斗與競走。那些得勝的運動員回到家鄉,都會受到凱旋式的歡迎。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古希臘人以健美的人體為審美目標,藝術家們也能時常看到裸露的人體,雕塑便也著力表現這種完美的身材。無論是現實中人物的雕塑,還是諸神的雕塑,都反映了這種肉體之美的理念。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其實也是這樣一個環境,社會之亂讓貴族們都重視身體的鍛煉,古希臘人的精神在這個方面也得到了復興。

    順著這個思路,關於偏寫實的藝術,丹納做出了如下概括:

    藝術家的全部工作可以用兩句話包括:或者表現中心人物,或者訴之於中心人物。貝多芬的交響樂,大教堂中的玫瑰花窗,是向中心人物說話的;古代雕像中的《梅萊阿格爾》和《尼奧勃及其子女》,拉辛悲劇中的阿伽門農和阿喀琉斯,是表現中心人物的。可以說「一切藝術都決定於中心人物」,因為一切藝術只不過竭力要表現他或討好他。

    可以說古希臘時期的中心人物就是運動員和戰爭英雄。

    而一個時代藝術的成型也就此分為了四個階段:

    首先是總的形勢;其次是總的形勢產生特殊傾向與特殊才能;其次是這些傾向與才能佔了優勢以後造成一個中心人物;最後是聲音,形式,色彩或語言,把中心人物變成形象,或者肯定中心人物的傾向與才能:這是一個體系的四個階段。


    「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在呱呱而啼的童年與靜寂的墳墓之間的六七十年壽命。我們要使這個身體盡量的矯捷,強壯,健全,美麗,要在一切堅強的行動中發展這個頭腦這個意志,要用精細的感官,敏捷的才智,豪邁活躍的心靈所能創造和欣賞的一切的美,點綴這個人生。」(引自第257頁)

    藝術品的目的是表現某個主要的或突出的特徵,也就是某個重要的觀念,比實際事物表現得更清楚更完全;為了做到這一點,藝術品必須是由許多互相聯系的部分組成的一個總體,而各個部分的關係是經過有計劃地改變的。在雕塑,繪畫,詩歌三種模仿的藝術中,那些總體是與實物相符合的。

    法蘭德斯一批喜歡陽光的畫家,用的色彩就是這樣;最好的例子是盧本斯。倘若他在盧佛美術館的作品經過重修以後不失本來面目,那末我們可以肯定他不怕刺激人的眼睛;至少他的色彩沒有威尼斯派那種溫厚美滿的和諧;他把最抵觸的極端放在一起;雪白的肉,血紅的布帛,光彩奪目的綢緞,每個色調都強烈到極點,而且不像威尼斯派用琥珀色的調子加以聯絡,中和,包裹,使對比不至於發生衝突,效果不至於生硬。——有時卻完全相反,光線黯淡,或者幾乎沒有光線:這是最常見的畫面,尤其在荷蘭。物體勉強在陰影中浮現,幾乎同周圍的環境分辨不出:傍晚的酒庫,燈下的房間,窗間溜進一道將盡的日光,東西都隱沒下去,在普遍的黑暗中成為更濃厚的黑點。眼睛只能盡力辨別陰暗的層次,與黑暗交錯的模糊的日色,留在家具上發亮部分的殘餘的光線,或是青耀耀的鏡子上的反光,或是一塊繡件,或是一顆珠子,或是嵌在項鏈上的金片。畫家對這些細膩的景色非常敏感,他在陰暗到明亮的整套色調中自然不會把極端放在一起,而只采用低沉的調子;整幅畫面,除了一個地方之外,都是黑沉沉的;他的音樂從頭至尾是低聲細語,只有偶爾響亮一下。他所發見的是一種新的和諧,明暗之間的和諧,濃淡之間的和諧,表達內心的和諧,韻味無窮,沁人心脾的和諧。他常用酒糟色,不干不淨的黃色,烏七八糟的灰色,模糊一片的黑色,黑色中間東一處西一處顯出一塊鮮明的顏色;這種涂抹的結果竟然能直扣我們的心弦。繪畫史上最後一次重要的發明就在於這一點,繪畫最能迎合現代人心靈的也在於這一點,倫勃朗在荷蘭的天色中領會到的也是這一種色彩。(丹納《藝術哲學》引自: 藝術品的產生)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藝術哲學》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群眾最感興趣的最表同情的主角,是郁悶而多幻想的野心家……感情永遠不得滿足,只是莫名其妙的煩躁,苦悶至於無可救藥。這種人的苦悶有兩個原因。

    -----先是過於靈敏,經不起小災小難,太需要溫暖與甜蜜,太習慣於安樂。……個性的發展不曾因為家庭嚴厲而受到阻礙……嬌生慣養,神經脆弱,容易衝動,不太能適應生活的實際情況;但生活是永遠要用辛苦與勞力去應付的。-------其次,他是個懷疑派。

    宗教與社會的動搖,主義的混亂,新事物的出現,懂得太快,放棄也太快的早熟判斷,逼得他年紀輕輕就東闖西撞,離開現成的大路,那是他父親一輩子聽憑傳統與權威的指導一向走慣的。作為思想上保險欄桿的一切障礙都推倒了,眼前展開一片蒼茫遼闊的原野,他在其中自由奔馳。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

    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榮光、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戒指的欲望刺激得更加煩躁,使他對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希臘的滅亡不是偶然的,而是不可避免的。希臘人設想的國家太小了,經不起外面的大東西的撞擊;那種國家是一件藝術品,精巧,完美,可是脆弱得很。他們心目中的城邦只包括一座神廟林立的衛城,埋著創始英雄的骸骨,供著本族的神像,還有一個廣場,一個劇場,一個練身場;幾千個樸素,健美,勇敢,自由的人,從事「哲學或者公共事務」;伺候他們的是奴隸,耕田和做手藝的也是奴隸。在色雷斯,在黑海,意大利和西西利沿岸,這一類美妙的藝術品每天都在出現,完成;思想家看慣了,認為一切別種形式的社會都是混亂的,野蠻的。但這種藝術品的完美全靠它的小巧,在人世猛烈的衝動與震動之下,只能維持一個短時期。

    好奇心與野心漫無限制的發展,只顧撲向絕對的真理與無窮的幸福。凡是塵世所能得到的愛情、光榮,學問,權力,都不能滿足他;因為得到的總嫌不夠,享受也是空虛,反而把他沒有節制的欲望刺激得更煩躁,使他對著自己的幻滅灰心絕望;但他活動過度,疲勞困頓的幻想也形容不出他一心向往的」遠處「是怎麼一個境界,得不到而」說不出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 Malacca 皇京港

    愛墾APP:GPU對互象的啓示~~GPU(圖形處理單元)和CPU(中央處理單元)的差異,從硬件架構和功能上看,實際上可以為我們理解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運作,提供一些有趣的啟示。

    1. 架構差異:並行處理 vs. 串行處理~~CPU的核心數量有限,但每個核心性能較高,適合串行任務,即線性邏輯推理和一步步的精確計算。它在執行單線程任務時表現出色,如處理複雜的決策樹或邏輯路徑。GPU擁有大量核心,能夠同時處理成百上千的線程,非常適合並行任務,比如圖像渲染或深度學習中的矩陣運算。

    啟示:邏輯思維類似於 CPU 的串行處理:邏輯思維注重嚴謹的因果鏈條,以順序的方式逐步推進解決問題。形象思維類似於 GPU 的並行處理:形象思維傾向於直觀地整體感知圖像、場景或模式,能同時處理大量模糊而豐富的信息。

    2. 任務類型:精確計算 vs. 模式識別~~CPU 處理精確計算、複雜算法和需要高精度的任務。GPU 專長於處理圖形和圖像數據中的模式識別、空間感知和數據密集型計算任務。

    啟示:形象思維常用於模式識別和感知,類似 GPU。比如觀察星空時,形象思維能夠直觀地看到星座的「圖案」。邏輯思維則聚焦於精確的因果分析和數據推導,如分析星體的軌道運動。

    3. 能效和負載管理:整體感知 vs. 專注單點~~GPU 可以分散負載,高效處理大規模數據,但對某些複雜細節問題可能顯得笨拙。CPU 善於集中資源處理單一任務,但在應對多任務場景下容易過載。

    啟示:形象思維更注重整體感知,可能無法對細節進行精准分析,但能夠快速捕捉整體意義。邏輯思維則可以深入問題核心,精確地分析局部信息,但可能會忽略整體背景。

    4.學習與適應:深度學習 vs. 邏輯推演~~GPU 在深度學習中扮演核心角色,通過並行計算訓練神經網絡,模仿人類形象思維的非線性模式識別。CPU 則更擅長邏輯編程和傳統計算,其學習能力與邏輯推演的規則性更一致。

    啟示:GPU 的應用可以類比形象思維在創新性和非線性任務中的重要性,比如藝術創作、直覺決策。CPU 的應用則類似邏輯思維在分析性和線性任務中的主導作用,比如數學證明、法律分析。

    5.協作:CPU 和 GPU 的互補性~~在現代計算系統中,CPU 和 GPU 常協作完成任務。CPU 負責指揮和分配任務,GPU 負責並行處理大量數據,最終實現高效的協同工作。

    啟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也需要協作~~邏輯思維可以通過形象思維捕獲的整體圖景來驗證細節,形象思維可以通過邏輯思維整理和精煉創造性想法。比如,科學研究中的假設生成可能來自形象思維,而驗證假設則需要邏輯思維的支持。

    6. 未來展望:人機結合中的類比~~AI 系統中,GPU 通常負責深度學習中的非結構化數據處理(如圖像和語音),而 CPU 則管理結構化任務。這種架構的分工啟發我們在大腦認知功能的研究中,將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協作視為優化認知效率的關鍵。

    總結:GPU 和 CPU 的差異,揭示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在處理信息時的特點。形象思維更像 GPU,擅長並行、多樣性和直觀的感知;邏輯思維則像 CPU,更注重線性、因果性和深度分析。理解兩者的功能與協作關係,可以幫助我們優化自己的思維方式,也為 AI 的認知模擬提供了重要參考。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藝術品反映時代精神,這中介便是藝術家。……荷蘭畫派只表現佈爾喬亞情調的安寧,有小店或農莊里的舒適,有散步或酒館里的怡然自得,以及平靜而規律的生活中一切小小的滿意。這些是最適合繪畫的,太多的思想和情緒會妨礙繪畫。— 引自第84頁

    退下的時候,留下十二名女子,分別代表十二種美德:信仰、慈悲、公正、理智、節制、剛強、正直、慷慨、勤懇、希望、勇敢。— 引自第95頁

    卡雷爾`馮`曼德,這位正派的弗蘭德斯作家寫道:「一切惡習終有報應。不要相信俗話說的——最出色的畫家就是放浪形骸的人。醉生夢死的人不配有藝術家的名號。畫家永遠不該出言不遜或攻擊他人。揮霍無度算不得本事。年輕的時候不要以追逐女人為樂。輕浮的女人斷送過許多畫家,所以要避免風月場的社交。去羅馬前須三思,那里花錢的地方太多,而很少有誰能把錢掙回來。對上帝的恩澤要永遠感念。」— 引自第103頁

    意大利藝術和希臘藝術以及一切古典藝術為了美而求簡練,淘汰、刪除、減少細節是突出主要特徵的方法。米開朗基羅和佛羅倫薩畫派把附屬物、風景、佈料、衣著,都放到了次要位置或者不予表現。他們的主體是氣質高貴、姿態魁偉的人物,解剖分明、肌肉完美的結構,全裸的或一襲薄衫自然披掛在身上;他們認為藝術的價值是人體本身,凡是顯示個性、職業、教育和地位的特徵一律割捨,他們所表現的人物是一般意義的人而不是某個特殊的人;他們的人物來自一個高級的世界(註注:理想世界,那個世界並不存在;畫面的特色是沒有時間性,沒有地方性的。這是與日耳曼人和弗蘭德斯人的天性對立的,我們向人的本性要得越多,它釋放的就越多;能力是在鍛煉中提升的,做事和忍耐的能量是不可預測的。— 引自第119頁

    當一個人擁有了正派與精力,其他的一切好處都會自動來到。— 引自第120頁

  • Malacca 皇京港

    丹納《藝術哲學》“宗教参悟”藝術家所表現的是一種宗教情緒,一些這里的參悟,一種人生觀;他把造型藝術固有的對象、人體,犧牲了;他把人體隸屬於一個觀念或者隸屬於藝術的別的因素。在倫勃朗心目中,一幅畫的中心不是人,而是明暗的斗爭,是快要熄滅的,散亂搖晃的光線被陰暗不斷吞噬的悲劇。……在魯本斯筆下,殉道者是雄赳赳的巨人和勇猛的角斗家。聖女的胸部像田野女神,腰身像酒神的女祭司。健康與快樂的熱流在營養過度的身上奔騰,像泛濫的樹液一般傾瀉出來,成為鮮豔的皮色,放肆的舉止,放浪形骸的快樂,狂熱的興致;在血管中像潮水般流動的鮮血,把生氣激發得如此旺盛如此活躍,相形之下,一切別的人體都黯然失色,好像受著拘束。這是一個理想世界,我們看了會受到鼓動,潮臨在現實世界之上。……肉眼所能見到真正的神明在另外一個地方,在一種更純淨的空氣之中誕生。一種更天然更樸素的文化,一個更平衡更細膩的種族,一種與人性更合適的宗教,一種更恰當的體育鍛煉,曾經建立一個更高雅的典型,用在清明恬靜中更豪邁更莊嚴,動作更單純更灑脫,各方面的完美顯得更自然。—— 引自第381頁

    藝術家必須是個生性孤獨的人,好深思,愛正義的人,是個慷慨豪放容易激動的人,流落在萎靡與腐化的群眾之間,周圍盡是欺詐與壓迫,專制與不義,自由與鄉土都收到摧殘,連自己的生命也受著威脅,覺得活著不過是苟延殘喘,既不甘屈服,只有整個兒逃避在藝術中間,但在備受奴役的緘默之下,他的偉大的心靈和悲痛的情緒還是在藝術上盡情傾訴。—— 引自第27頁

  • Malacca 皇京港

    「演員是少數,觀眾是多數。沒有觀眾,再好的藝術也只能稱之為博物館藝術。因此,曲藝要想發展,關注點仍然要放在觀眾身上。」 王登渤認為,曲藝傳承目前面臨著一定的生存壓力,應當作出一些培根固本的事情,而不是作為政績工程去做。比如曲藝進校園,讓因為沒看過、不懂得而覺得曲藝不好看的青少年真正近距離去了解曲藝、愛上曲藝,這樣的「培育」工作值得推廣。

    「我很多年沒在劇場聽過鼓曲了,現在也聽不懂鼓曲。」在與身邊朋友的交談中,這一番話似乎很有代表性,如今,像這樣聽不懂鼓曲的觀眾不在少數。在曲藝作家楊妤婕看來,要想讓鼓曲藝術「火」起來,根本出路仍在於培養觀眾。鼓曲是唱給人聽的,觀眾是決定一個藝術門類發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楊妤婕認為,浸染、熏陶需要時間,培養觀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她以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曲苑大觀》節目為例,「這個節目每天在固定時段播放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北京琴書等,據我所知起碼有40年了,天津的很多觀眾都是從這裡接觸並喜歡上鼓曲的」。

    楊菲的青春鼓曲社現在所做的另一項工作就是培養社會各年齡段的曲藝愛好者,普及和尋找鼓曲傳承人,讓大家有一個可以學習曲藝的地方。

    沒有新作品等於「零」發展

    網絡資訊的發達讓一些相聲從業者過度依賴、盲目追隨,一旦從網上找到新段子、新包袱、網絡流行語,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作品中,忽略了曲藝表演最重要的東西:原創和基本技法。苗阜曾在多個研討會上發言提出,曲藝要想發展首先要繼承,不僅要繼承傳統,還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用新的思維和觀念發展曲藝藝術,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團結起來,搞好曲藝的生態建設。「現在好的相聲作品越來越少,靠寫相聲作品難以維持生計,因此沒人願意寫。很多編劇退而求其次,改寫電視劇、網絡劇」。為了引領更多的編劇回歸曲藝隊伍,苗阜提議聯合全國的小劇場成立類似於評審委員會的部門,適當給予編劇獎勵資金,他深信曲藝說得再好,無論怎樣的傳承,沒有創新的作品等於零發展。

    地方曲藝立足於地域文化,方言成為其特點。從產生來講,由於以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在特定的方言區域和文化區域產生了一些獨特的曲藝藝術。而如今地域間的交流已基本沒有障礙,這種情況下,方言曲藝的生存空間也開始逐漸被壓縮,傳播發展也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對此,王登渤認為,地方曲藝的出路在於要拿出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的作品,「任何一個藝術從產生到接受的過程都是兼收並蓄、博采眾長,一個藝術樣式永遠也不可能定型,還在不停的完善之中。長遠來看,地方曲藝仍舊擁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楊菲的曲藝工作室近年來為曲藝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青春鼓曲社的演員平均年齡在22歲左右,是非常有青春朝氣和活力的團體。今年2月,青春鼓曲社赴台灣舉辦了7場演出,此次演出是國台辦和中國文聯合作的文藝精品走出去重點項目之一。讓楊菲和鼓曲社的演員們始料未及的是,台灣觀眾熱情表達了對大陸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喜愛,演出得到了他們的高度認可。楊菲表示:「用青春的面孔唱響古老的旋律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靈活、輕便、快又精是曲藝的優勢,這一優勢正適應於現代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所以我們需要把節目精練化,變得短小精悍,不僅出精品,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觀眾的眼球,選材上不要老是唱過去的故事,要唱好當下新故事,還要把握好節目的節奏,相對加快」。(原見:2025/03/19 文藝報) 

  • Malacca 皇京港

    夏寧竹:新媒體網絡環境下曲藝如何發展

    曲藝是中國文藝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門說唱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媒體的出現給曲藝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微時代快捷的傳播方式也為曲藝提供了新的傳播途徑。曲藝能否善用微時代新媒體的優勢來開拓新思路,推進曲藝的創新與發展,是當前曲藝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新媒體讓曲藝煥發生機

    「看得少,聽得少,自然不懂也不了解。只有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與鼓曲親密接觸,他們才有可能欣賞並喜歡上這門獨特的藝術。」作為評書版《海賊王》的幕後策劃,「80後」的謝岩這些年來想方設法加強戲曲曲藝的傳播。他創新推出的評書《海賊王》在考拉電台社區引發無數「圍觀」。大家都覺得這種新形式「太好玩了」。

    有網友留言:「從來沒想過評書還可以說這個。」在考拉電台上,評書《海賊王》的點播量已達幾十萬次。為了推動鼓曲的發展,謝岩還嘗試創辦了北方曲藝網,利用互聯網資源傳播鼓曲。2014年,謝岩又推出了「戲曲曲藝兩門抱」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推出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收獲近萬名粉絲。謝岩認為,如何讓更多年輕觀眾愛上鼓曲,傳播形式很關鍵,一定要突破傳統觀念。微博、微信都是年輕人比較喜歡的傳播方式,觸手可及,利用這些平台傳播鼓曲,可以事半功倍。

    相聲演員苗阜一行人也在2014年提出了「文化傳承科技分享」的口號,並在網絡視頻開通了曲藝專區,新增曲苑頻道,和全國的小劇場一起以全新的傳播方式打造自己的曲藝傳播平台,並面向全國推廣。苗阜深感:「曲藝從業者一定要想辦法跟上時代的步伐,把先進技術與藝術表現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新媒體把曲藝更好的傳播出去」。

    面對新媒體的利用,青春鼓曲社創始人楊菲有一個大膽的計劃:一方面把鼓曲唱段做成MV,以電影、小型情景劇的形式用新媒體包裝起來,讓觀眾看到更具體、生動的鼓曲;另一方面,創作、表演一些反映當今社會熱點話題的作品,並與新媒體結合,讓故事和人物更加鮮活,令年輕人更易接受。

    在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王登渤看來,新媒體對於傳統藝術來說是全新的領域,為曲藝藝術的傳播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傳統藝術能否在新媒體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曲藝從業人員任重而道遠。

    曲藝的「火」離不開觀眾的「捧」

    作家莫言曾經說過,他的文學啟蒙最早來源於說書先生,在以往的時代可能文化普及度並不是很高,老百姓想要了解歷史和新聞事件很多都是靠說唱藝人。唱古書、評書的藝人就成為老百姓了解古今世事的傳播者。讓曲藝重新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老百姓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一直是王登渤的一樁心願,也是他呼籲地方政府推廣的事情。

  • Malacca 皇京港

    (續上)但軍備競賽的比喻在這兒行不通,因為很多對手不是國家,他們面臨的風險或後果不一樣。

    而且現在我們要信任私人公司而不是官員,這感覺很複雜,不太對應。

    Q:跟我說說這個,你怎麼思考倫理和安全問題?

    奧特曼:首先,我認為人類需要制定規則。我們應當讓AI遵循集體商定的規則,而且這些規則必須由人類來確定。

    其次,我發覺大家的思考方式似乎難以擺脫以歷史類比。我理解這一點,而且這也不完全是壞事。

    然而,我認為這種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因為歷史與未來截然不同。

    所以,我會鼓勵大家盡可能依據現有的認知,將討論的基礎建立在AI與過去事物的不同之處,而非盲目猜測,進而設計出與之適配的系統。

    我由衷堅信,部署AI,從而顯著提升個體能力與個體意志,是應對當前狀況的絕佳策略。

    這遠比某個公司、對手或個人掌控全球所有AI力量要好得多。

    但我也欣然承認,我不知道當AI具備更強的主體性時會發生什麼。

    不是那種我們給它們布置一個任務,讓它們編程3 小時的情況,而是它們能夠去完成極為複雜、通常需要整個組織耗費多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工作。

    我懷疑我們需要再度探尋新的模型,我覺得歷史無法提供有效的指引。

    不,在軟件領域,情況確實並非如此。我認為在美國,其他任何強大的技術都受到監管。相比之下,我覺得歐盟在立法監管方面或許更具優勢。

    奧特曼:我認為歐盟對 AI 的監管方式基於另一個原因也並無益處。

    例如,當完成一個新模型時,即便它並非十分強大,在美國推出該模型的時間也會比在歐盟早很多,因為歐盟有一系列繁瑣的監管流程。

    如果這意味著歐盟在前沿技術應用方面總是落後幾個月。

    我覺得這只會讓歐盟在構建技術流暢性、打造經濟引擎、深化技術理解,以及推進其他相關事項上進展更緩慢。

    所以,平衡監管力度是件極為棘手的事情,而且在我看來,顯然需要一定監管。

    Q:如果你要規劃負責任的監管從哪兒開始,你會怎麼做?

    奧特曼:測試,就是測試和理解,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起點。

    至於人們能設計生物武器,可能還很便宜,那什麼樣的監管能幫我們?

    奧特曼:我覺得今天用谷歌已經能做很多了。如果更強大、更容易做到這些,確實很重要,但我們有些監管措施,也許需要比現在更好,也許需要更嚴格。

    Q:你展望未來十年左右,最擔心什麼?

    奧特曼:我覺得是變化的速度。我真心相信人類能解決每個問題,但我們得很快解決很多問題。

    在倫理及未來影響方面,一直令我糾結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原以為許多數字技術會帶來平民化,至少能減少不平等現象,然而事實卻常常相反。富人由於能夠更好地接觸並運用這些工具,從而變得更加富有。

    你提到o1按美國標准而言價格較為便宜,但我認為在獲取途徑上仍存在差距。那麼,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呢?在發展中國家,「AI 向善」(AI for Good)又應呈現出怎樣的形態呢?

    奧特曼:我們每年能把AI的價格降低大約10倍。這雖然不能再持續太久,但已經持續好一陣子了。智能變得更便宜,我覺得這很驚人。

    Q:不過某種程度上這也使這個問題更糟糕。至少現在,能負擔得起制造真正強大模型的只有政府和大公司,現在得負責訓練它,但使用它完全不同。所以當你回顧過去三年,感覺像是經歷了一生的變化,太奇怪了,為什麼你要做這個?

    奧特曼:我是個技術樂觀主義者和科學迷,我覺得這是我能想像的最酷的事情,也是我能想像的最好的工作方式。

    能參與我認為一生中最有趣、最酷、最重要的科學革命,TMD的太有優越感了,太不可思議了。

    然後出於非自私的原因,我覺得對科學進步有種責任感:這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方式。

    在我個人所能貢獻的所有事物之中,我確信這件事對科學進步的推動作用最大,進而能夠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類的體驗質量,怎麼叫都行。

    我心中這份責任感並非負面的負擔,而是飽含著感恩之情。我願全力以赴,投身其中。

    Q:聽起來像是責任。隨著孩子即將來臨,作為即將成為父親的人,你希望下一代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豐饒是我腦海中第一個詞,繁榮是第二個。

    奧特曼:總體而言,我所憧憬的,是一個人們能夠擁有更多作為、生活更加充實且美好的世界,無論我們各自對這些美好有著怎樣獨特的定義。

    仔細想想,或許每一個即將成為父親的人,對孩子的期許,本質上都是這樣。

    (2025-03-23 騰訊新智元官方賬號;原題:奧特曼:OpenAI將第一個發AGI!下一代人不可能比AI聰明,卻沒人在意參考資料

  • Malacca 皇京港

    在OpenAI,度過怎樣的一天

    奧特曼:這是個好問題。不知怎的,早晨通常從不那麼混亂,但到了下午往往一切都脫軌了。

    會有很多事情發生,有點處於反應模式和救火模式。

    所以我學會了在一天早些時候完成真正重要的事情。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研究、計算和我們開發的產品,其他方面花的時間少一些,但具體是什麼樣子隨時都可能不同。

    以後的社會:機器貨幣

    Q:我們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類獨創性。我腦海中浮現的證據是Sharon Parker和她的同事們的一項研究,在機器人技術領域。

    他們進入一家制造公司,開始用機器人替代人類。員工們沒有恐慌他們會失去工作,而是說我們需要找到獨特的貢獻,我們需要在工作中找到意義,他們通過智勝機器人實現了這一點。

    他們研究機器人,找出它們不擅長的,然後說「好,我們要把這個變成核心競爭力」。

    我覺得o1和推理的進步很可怕,因為我們去年認為能區分我們的很多技能現在已經過時了,比如2023年很多人用的提示技巧不再相關,有些永遠不會再需要。那麼50年、100年或1000年後人類是幹什麼的?

    奧特曼:沒人知道,但我認為更有意思的答案是思考當下人類有何作用。我覺得人類對其他人有用,而且我想這一點會始終如此

    很多年前,Paul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OpenAI 創立之前,他就在思索,認為有一天會有「人類貨幣」和「機器貨幣」,它們是獨立的貨幣體系,彼此毫無關聯。

    我認為這未必會真的發生,但我覺得這是個很深刻的見解。

    Q:太有趣了,我從沒想過機器會有自己的貨幣。

    奧特曼:當AI發明出各種新事物、治愈疑難病症、實現核聚變,取得那些我們難以想像的巨大成就時,你會感到興奮。

    但那時,你在意AI具體做什麼,還是在意你的朋友或同事做了什麼?

    我不確定,可能不會太在意。當然,也有人或許會在意,甚至有些人可能會對特定的AI產生奇特的崇拜。

    不過我敢斷言,到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人類依然以自己為中心。

    快問快答:OpenAI第一個發布AGI

    Q:好了,我想是時候來個閃電問答了.

    奧特曼:這是我進入GPT-4模式而不是o1模式,我得盡可能快地回答下一個問題。

    Q:第一個問題是,你最近在AI上重新思考或改變了什麼看法?

    奧特曼:我覺得快速起飛比我幾年前想的更可能。速度多快很難推理,但可能是幾年而不是十年。

    Q:你認為人們在適應AI時得到的最差建議是什麼?

    奧特曼:說AI撞牆了,我覺得這是最懶惰的、不想思考的方式。對此,我只能眼不見心不煩。

    Q:你最喜歡的適應建議是什麼,或者你會給什麼建議來適應並在AI世界成功?

    奧特曼:這是個蠢問題,但顯而易見的是使用這些工具。OpenAI 做的一件很酷的事是,我們推出了我們知道的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模型o1,任何人都可以用,只要每月付我們20美元。

    如果你不想付20美元,你仍然可以用一個很好的東西。所以它就在那兒,全球領先的AI,最有能力的人,你可以接觸到同樣的前沿,我覺得這太棒了,去用它,弄清楚你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你覺得會發生什麼。

    Q:你對AI最熱門或不受歡迎的看法是什麼?

    奧特曼:我覺得它不會像人們想的那麼大,至少短期內不會,長期來看一切都會改變。

    我有點真心相信我們可以推出第一個AGI,但沒人會太在意。

    Q:科技界的人在乎,哲學家在乎,這兩個群體是我一直聽到的這樣的反應。

    奧特曼:即便如此,他們真在乎,但20分鐘後他們就在想今晚吃什麼。

    智能價格每年降10倍

    Q:最後一個我想跟你聊的話題是倫理,我知道你也一直在思考,也談論過多次。這是大多數人最不願意外包給AI做判斷的領域。

    奧特曼:好,我覺得最終還是得靠人類。

    我聽到很多核威懾的比喻,比如我們得搶在對手前面,然後會有相互確保毀滅,等等。

  • Malacca 皇京港

    Q:我見過學生不願意在沒有ChatGPT的情況下寫論文,因為面對空白頁或閃爍的光標,我確實覺得有點依賴性。對如何防止這種情況,你有什麼想法嗎,或者這就是未來,我們應該習慣?

    奧特曼:我不確定這是我們應該防止的事情。

    對我來說,寫作是利用外部信息的思考(outsourced  thinking),很重要。

    但人們用一種更好的方式替代思考,用一種新的寫作方式,這原則上似乎沒問題。

    有人會寫下想對別人說的要點,讓ChatGPT把它寫成多段的漂亮郵件,發給別人。然後收到郵件的那個人會把郵件放進ChatGPT,說「告訴我三個關鍵要點是什麼」。

    這個流程很常見,但我覺得這很傻。所以寫作和溝通中,有些殘留的形式主義可能已經沒多少價值了。

    我很樂意看到社交規范進化到每個人都可以直接發要點給對方。

    Q:我真的想要一個水印或至少一些內部記憶,讓ChatGPT能回復道:「嘿,這是AI生成的,你應該回去告訴寫信人你想要重點,這樣你們以後能更清楚地溝通」。

    奧特曼:變得更出名的一件悲哀的事是,我如果不能把每件事都表達得完美,那對我或OpenAI幾乎沒什麼好處,卻迎來了攻擊或其他什麼,這真是個遺憾。

    Q:我確實覺得這是你失去的一種特權,你無法公開地即興發揮、天馬行空, 表達部分錯誤或不完整想法。

    奧特曼:大部分都是錯誤但有些寶石在裡面,但那是我追求的。

    Q:話雖如此,你比一些不進行自我反思或自我控制的同行更謹慎,我們有些人很感激你。

    奧特曼:好吧,那是另一回事。如果只是說做個深思熟慮、小心謹慎的人,我覺得更多人應該這樣做。我認為部分原因是很多人適應這些AI工具很慢。

    不搞研究,只做決定

    Q:被自己創立的公司解雇,是什麼感覺?

    奧特曼:那就像是一種超現實的迷霧,困惑是最初的主導情緒,然後是挫折、憤怒、悲傷、感恩,各種情緒都有,就像是人類情感的完整范圍,相當令人印象深刻。

    Q:那48小時內你是怎麼處理這些情緒的?

    奧特曼:老實說,有太多事情要處理,以至於沒有太多時間去處理任何情緒。所以在那48小時裡沒怎麼處理,然後就重新投入工作。

    Q:我記得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在被蘋果公司逼走多年後說過,那是一劑味道很糟的藥,但我猜病人需要它。這跟你有任何關聯嗎,還是情況完全不同?

    奧特曼:我覺得這跟史蒂夫·喬布斯的情況完全不同,而且整個過程太短了,就像一場非常奇怪的夢,然後就回去工作,收拾殘局。

    Q:
    你學到了什麼教訓?

    奧特曼:我學到了很多下次會做得不一樣的東西,關於我們在那個過程中以及之後如何溝通,以及需要直接、清楚地說明正在發生的事情。

    我覺得很長一段時間裡,OpenAI上空籠罩著一片懷疑的雲霧,我們本可以做得更好。

    我知道我和很棒的人在一起工作,團隊在危機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壓力情況下表現很好。

    其中一個讓我最驕傲的時刻是看著執行團隊在我不在的時候運作公司,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能完美地管理公司。我為挑選這些人、為在某種程度上教導他們感到非常驕傲,也為公司處於一個非常強大的位置感到驕傲。

    Q:聽到你這麼說我很驚訝,我原以為你最驕傲的時刻會是多數員工們站在你身後給予支持。作為一名組織心理學家,看到內部這麼多的忠誠和支持,我覺得那太驚人了。

    奧特曼:確實感覺很好,但那不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Q:我猜這也很像喬布斯,當他被問及最驕傲的成就時,不是Mac、iPod或iPad,而是打造這些產品的團隊。

    奧特曼:我不做研究,也不開發產品,我會做一些決定。

    我能打造的是公司,所以這當然是我感到自豪的東西。

  • Malacca 皇京港

    我對最近一篇論文很著迷,是Marie Joachim、Itziar CastellóGlenn Parry的研究。

    他們表明,如果和AI聊天機器人進行對話,甚至幾個月後,它基本上能讓人們不再相信很多陰謀論的說法。

    奧特曼:它首先針對你相信的一個錯誤說法進行駁斥。

    我認為它之所以有效,部分是因為它能針對附著在信念上的具體理由,部分是因為沒人會在機器面前在意自己看起來像個白痴,而在人類面前則會。

    大約20%的人不僅在交流後幾個月,放棄了荒謬的陰謀信念,連AI沒針對的一些信念也放棄了。

    Q:所以我覺得AI打開這扇門很令人興奮.

    顯然這既可以用於好事也可以用於壞事,但我很好奇聽聽你對這個新機會的看法,我們可以用這些工具糾正人們的誤解。

    奧特曼:世界上有些人能做到這一點,能以某種方式擴展人類的思維。

    這很強大,只是這樣的人不多,能和他們交談是一種難得的機會。

    但如果我們能制造一個AI,就像世界上最好的嘉賓,超級有趣,無所不知,對你非常感興趣,願意花時間了解如何推動你的思維走向新方向,那對我來說似乎是件好事。

    我也有過和AI的這種體驗,就像和真正重要的人類領域專家交談,改變了我的世界觀。

    當然真人也能做到,但我當時沒和他們在一起。

    Q:這顯然也引發了很多關於幻覺問題和準確性的問題。作為外行,我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是個難題,你能用非計算機科學家能理解的方式解釋一下嗎?

    奧特曼:我覺得很多人還停留在GPT-3時代,那是2021年的老黃曆了:那時候AI都不怎麼管用,確實有很多幻覺。

    如果你用現在的ChatGPT,它還是會有些幻覺,但我覺得它總體上相當穩健。這挺令人驚訝的。

    訓練這些模型時,會根據它們之前見過的所有詞進行預測,訓練集中有很多錯誤信息,有時候模型也沒能像期待的那樣泛化。

    教會模型什麼時候應該自信地說它不知道,而不是猜測,這仍然有待研究。

    但它正在變得更好,新推理模型在這方面也有很大進步。

    我的孩子,永遠不會比AI聰明

    Q:在ChatGPT的各種版本中, 我提示過AI,比如「這是真的嗎?請確保這是準確的答案」。

    這應該作為算法迭代中的必要步驟內置進去。那麼我們是不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這會成為模型的自動設置嗎?

    奧特曼:我認為這會成為過程的一部分,我覺得還有很多其他東西也會讓它變得更好,但那會是其中一部分。

    Q:最近有些全新研究,過去一兩年裡有很多這類研究。

    但上周讓我震驚的一項是,當你比較單獨的AI和單獨的醫生時,AI當然會勝出,但AI也擊敗了醫生+AI團隊。我對這些證據的解讀是,醫生沒有從AI助手中受益,因為他們在不同意時會推翻AI的判斷。

    奧特曼:在歷史上,上演過同樣的一幕。比如AI開始下棋時,有段時間人類更強,然後AI更強。

    然後有一段時間(忘了多久)「AI+人類」一起,比單獨的AI強,因為他們能帶來不同視角。

    然後到了某個時候,AI又比「AI+人類」強,因為人類會推翻AI的決定,犯下他們沒有意識到的錯誤。

    如果你把自己看作在所有情況下都要推翻AI決定的角色,那AI就不管用了。

    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還在早期階段,還在弄清楚人類和AI該如何合作。

    AI會比人類醫生更擅長診斷,這可能不是你想反駁的。

    但人類在很多其他方面會做得更好,或者至少患者希望由人來做,我認為這會很重要。我一直在想很多這方面的事。

    我很快要有個孩子了,我的孩子永遠不會成長到比AI聰明。即將出生的孩子們,他們知道的唯一世界就是存在AI的世界,這會很自然。

    AI比人類聰明,當然它能做人類做不到的事,但誰真的在乎呢?

    Q: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一代只是這個過渡期,有點奇怪。

    在某些方面這是謙遜的力量,我認為這是好事。另一方面,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與這些工具合作,也許有些人依賴它們太快了。

    奧特曼:我不會拼寫複雜的單詞了,因為我相信自動更正會救我,我覺得這沒問題。我覺得對這些事情產生道德恐慌很容易,即使人們更依賴AI幫他們表達思想,也許這就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