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Load Previous Comments
  • 私貨珍藏

    陳明發《造句簿06》

    1 社群媒體把人培養成過動兒;神花了六天的時間創造天地,神造的人卻在彈指間摧毀無數天地。

    2 神在第六天才造人,並賦予我們言說的能力,恐怕是有祂的猶豫;所以祂選擇了一些人寫詩,看守語言不被濫用。

    3 詩人天資聰明,知道“看守”只是吃老本的玩意兒,遲早坐食山空,非創造更多優美的言說不可。

    4 詩人也很謙遜,知道人類在天地間的輩份很小,排在光、空氣、水分、陸地、植物、太陽、月亮、星星、鳥類、魚蟲和動物之後。所以每回創作都問光(陰),問風問雨,問高山大海、星月花草,問天上飛的水裡游的林裡奔走的.......你們想說什麼呢?

    5 大家去問屈原、李白、陶淵明、佛洛斯特、泰戈爾、赫塞.........他們都替萬有萬在表達了很多很了不起的想法,讓語言跳舞歌唱、閃閃發亮。

    6 那可不是在彈指之間創作出來的東西;大家都遵守造物主的原則:創造天地花了六天,是因為一切不能草率馬虎。

    7 萬能的神都如此慎重,代表祂打理語言的詩人怎麼自以為是更高級的神,不經大腦,張嘴就來?

    8 今有社群媒體,方便得指頭快過人頭,許多詩章褲子沒穿好就像個頑童溜出街嬉鬧,固然有人看或不看都按LIKE,然後故事就下幕了,處處都是令人觸景傷情的語言屍骸。

    9 鯨魚的胎兒死於擱淺的母親肚裡;歌聲隨砸碎的鳥蛋一起夭折。

    10 這場災難不下於未成年少女被拐帶,姿體被殘的孩子放在街邊乞錢。更甚者,有的語言被迫變成慰安婦。

    11 最好的例子,當韓國前總統朴槿惠被彈劾下台,發生暴動衝突,死了三個人,數十人受傷,某電視媒體名主播還風輕雲淡、儀態萬千地說道:“你看,人家就是民主,不用流血就換了領導人。”死多少人,傷多少人,都不算“流血”,尊貴的語言在這人口中變成了安慰、鼓舞大家放心上街的暗示。

    12 幸有願意虔誠聆聽繆斯女神忠告者,保留了文字與記憶、藝術共有的同胞血緣,為身處日益困難的天地間的人類,找到尊貴活着的水草棲地。

    13 言說不僅是人與萬在萬物共有的資產,更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的路徑。

    14 因為溝通不良,許多造物已經死去,人與人之間的深情美意也同時死去。趁一切還不太遲,讓每個人都是寫詩的人,讀詩的人;願意謙虛地給時間讓詩生長,並繼續成長。(11.3.2017 臉書)

    陳明發·造句簿 02

    陳明發·造句簿 03

    陳明發·造句簿 04

    陳明發·造句簿 05

  • 私貨珍藏

    3對「超越感」的渴望與依附:法也含「佛法」、「道法」、「法界」之義,意味一種超越個體經驗的存有或原則。這種法欲傾向於宗教性、靈性(spiritual awareness),類似海德格爾式「向在者之開敞」或「Being 的召喚」。

    將「法欲」與五行中的「水—腎—耳—恐」相連,如何理解?五行中「水」對應腎,腎藏志、開竅於耳、對應情志為「恐」,對應六欲中的「法」。這裡的聯繫非常深刻:

    對應系統

    對應點

    腎(臟腑)

    藏志,主潛能與生命根本(腎主先天)

    耳(五官)

    對聲音與無形之物(如思想、無聲內語)特別敏銳

    恐(七情)

    面對未知、不確定時的本能反應

    法(六欲)

    渴望理解、秩序、內在原則,用以面對恐懼與無常

    志(五志)

    行動的源頭,是意志的核心與貫通力


    這意味著:「法欲」不只是理智上的理解渴望,更是人在面對無知與恐懼時,內在尋求秩序與連續性的存在本能。

    與西方心理與情動理論(Affective Theory)的交集

    情緒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法欲表現為對複雜內在經驗的捕捉與語言化,與情緒語義學派所強調的「感知-評估-命名」流程高度相通。

    情感的敘事動力Affective theory 中的「情感不是附加值,而是主體生成與行動的基礎」,與佛教中「識蘊」貫穿生死的力量一致。

    動力論(Drive vs Affect:佛教的「法欲」類似精神分析中「探知欲」(epistemophilic drive)與「死亡驅力」之間的張力。 

    小結:如何理解「法欲」的現代意涵?

    含義層次

    法欲的表現

    感知層

    對內在聲音、抽象概念的敏感(如哲思、冥想、聆聽靜默)

    情志層

    透過內觀,調和志氣與恐懼,建立內在秩序

    行動層

    以思想與價值為導向之行動衝動(如使命感、獻身精神)

    靈性層

    渴望與「道」「法」「宇宙秩序」相契合,抵抗存在虛無感

     

    延伸應用建議(文創/哲學轉譯)

    角色設計:以「法欲」為主的角色,會是哲人型、苦行型、智者型,其動機常根植於探索真理或對宇宙秩序的追尋。

    空間設計/感官藝術:將「聽覺 + 靜默 + 黑暗」作為表達「法欲」的藝術元素(如聲音裝置、沉思空間)。

    敘事策展:以「對混沌中的秩序之渴望」為敘事主軸,呼應「水」、「法」、「恐」的象徵場景,如河流、深海、空夜。

    療癒哲學:以正念與觀照作為「awareness 調養情志」的實踐方法,讓觀者意識到「恐懼背後的法欲」。

  • 私貨珍藏

    愛墾APP: Awareness 與「法」在六欲中是什麼?~~在佛教「六塵六根六識」系統中,法塵對應的是「意根」(意識),與「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相對,涵蓋一切非感官直接對象的對象——如:概念、思想、記憶;宗教信仰、道德原則;抽象邏輯、理念或「法則」本身;內在心理活動(情緒、志念、意圖)。因此,「法」欲,不單是對思想或觀念的渴望,更是對「意義感」、「理解世界」的渴求。這是人類欲望中最深層的一種:超越肉體、感官、情緒,直指存在意義、精神支柱與宇宙秩序的探求

    「法欲」與「awareness / 情志」的交集在哪?從陳明發博士分析的awareness(三重層面)情志(東方心理文化)的比對,我們可以把「法欲」視為:

    1
    對「洞察」與「理解」的渴望:這不是單純的好奇,而是對「看清本質」的根源慾望,如對真理的追尋、對自我命運的探問。相當於:認知 awareness + 志的意圖性 + 哲學上的反身性觀照(reflective insight

    2
    對「內在秩序」與「價值感」的執著:法,意味規則、理則、理路,也意味「有可依循的精神秩序」。這種法欲不是知識欲,而是對生命秩序、世界觀完整性的欲望,可稱為:「意志導向的覺知」(awareness of purp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