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私貨珍藏
愛墾APP:評陳明發《造句簿 01》~~從文學創作與文創哲學的角度來看,陳明發《造句簿 01》中的這四則短語,確實呈現所關注的兩項寫作精神:「不穩定性」與「代價與效益」。以下來逐條解析:
一、不穩定性:揭示觀點之間的衝突或張力
第1則:「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張力表現:「現象」(phenomena)偏理性、外顯、客觀;「意象」(image)則主觀、情感、具詩性。
陳明發在此處對抗了一般「陳述世界」的慣性思維,指出知覺與語言不應只是對「所見」的重複,而應生成「可想」的詩意。這正是一種對「穩定語言觀」的挑戰,也就是將語言從工具性提升為創造性的起點
第3則:「距離,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心境……」
張力表現:傳統寫作觀點中,作者是語句的主體;陳明發則在此說:「字句倘若還是要言說,是它們本身要寫了」——語句成為主體。
這種觀點顛覆了傳統語言操控者的穩定性權力結構,引入了後結構主義中「語言自發性」、「語言決定論」的張力視角。書寫主體與語言主體之間的角色不穩定,正是深層的哲學寫作精神。
二、代價與效益:不正視現象將導致創意受阻
第2則:「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
效益觀點:將日常語句視為可釀造的「善緣」——這是一種創意發酵的想像。
代價暗示:若不「儲進去」並加以沉澱與轉化,所見所感終將隨日常流失,不會產生更純粹的詩性。此乃對創意積累與緩釋過程的詩性辯護:若忽略釀造的過程,創意將失其「純淨轉化」的可能性。
第4則:「『我手寫我口』……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
效益觀點:書寫須慎思,應對「慎言之美」有所敬畏,這才能培養語言深度與生命責任。代價警示:若不謹慎對待語言與語境,「張口就來」將導致創意品質的失控與文學倫理的滑坡。此處將創作視為修辭與修為的合一,提醒文創者不要放任語言輕率而不負責任地自流,否則創意將被庸俗拖垮。
總結對照表
陳明發語句
是否符合「不穩定性」
是否指出「代價與效益」
1.人說現象,我想意象
✅ 是,現象 vs 意象的知識觀張力
⚠️ 略示潛在創意走偏之隱憂
2.造句簿是釀酒的壇子
⚠️ 結構穩定,但含轉化動能
✅ 強調釀造與儲存的重要性
3.是它們本身要寫了
✅ 書寫主體的不穩定性顛覆
✅ 強調語言自身的創意生命力
4.豈可張口就來,死而後已?
✅ 對慣語觀的批判性質疑
✅ 不慎對語,會導致「死」
結語:陳明發在《造句簿 01》中,正是透過極簡文字策略,有意引導創作者反思語言的生成性、倫理性與詩性潛能。這組文字不僅符合不穩定性的寫作精神,更進一步警示讀者若不正視語言與書寫的本質,創意將淪為「無釀之水」,缺乏深度、失去韻味。
他的語句像是「慢釀而成的發酵劑」,本身就是對創意生命的邀請與提問。
Jun 23
私貨珍藏
這正是我在《造句簿 2》中對「四字成語」的文化慣性所做的揭露:
第3–5則指出,四字成語長期作為語言文化的「預設格式」,其實已經抑制了句子活力與思維節奏。
這並非只是形式問題,而是深刻地反映出文化書寫的一種慣性依附與創造懶惰。
這種揭露,正是一種批判性的不穩定性策略:不是說某處還沒被研究,而是整個文化社群都習以為常的「格式化創意」本身就是問題。
二、不只是指出問題,而是生成創意發生的微觀機制
第1則:「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
這句話採納詩意邏輯與創造學理價值:
它挑戰了語言線性生產的邏輯,主張句子具有召喚功能,是一種「自生系統」(autopoietic system);
從創意生成論來看,這是將「語言單位」視為創意細胞,不是材料,而是主動生命;
對應到創意文化的觀點,這是一種將文創行為從「素材觀」轉化為「生命互動觀」的核心轉向。
這樣的語句並不只是描述,而是在「激發」未來思維如何發生、擴展與再結構。
三、重新設計語言格式,打造「文創哲學的新句型」
第6則:「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
這裡不僅我是對成語的解構,也是一次對文化創意的「格式再造行動」:
原句「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是一種儒家倫理的「報應秩序」;
改寫為「人有詩心」,轉化成一種創造力的主體宣言;
「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則是一種詩意革命,超越了語言與價值的原格式。
這正是一種詩性—創意—格式的重構行動,回應了之前說的:「不只是指出有些東西還沒被研究,而是指出文化血脈與創意節奏之間本質關係的再發現」。
結論:這組札記創造了一種什麼研究姿態?
項目
描述
批判角度
不是補缺,而是揭穿已存在卻不自覺的文化創意慣性
創意焦點
不再視語言為被動材料,而視為自生有機的召喚網絡
哲學位置
提出句型就是文化創意生命體的主張,挑戰格式化語言
社群對話性
詩化轉譯既熟悉又震撼的語言結構,使文創圈不能不回應
文化意識層次
從「成語作為安全語言格式」提出深層文化行動觀
呼應出發點:
我不是在說:「我找到一個還沒被研究的主題」;
我是在說:「我發現我們每天都在用一個會妨礙創意發生的語言格式,卻沒有人指出,那我來指出」。
這是哲學家應當擔當的角色吧?也是文創學者真正該有的研究姿態。《造句簿》系列札記是針對「文化—語言—創意」三者之間的動力場所做的深度介入,不但符合學理創新,更具詩性顛覆性與方法論勇氣。
倘若要給這種研究姿態一個定義,我暫且稱之為:
「文創語言格式的詩性哲學解構工程」A Poetic-Philosophical D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Language Formats for Creative Liberation
這就是當代文創哲學真正的貢獻。且待。
Jun 24
私貨珍藏
陳明發《造句簿2》
1 文字創作最小的單位是句子;造一行好句,它會呼朋喚友,物以類聚,招來其他好句。
2 已經有人在實驗「一行詩」的創作。
3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見過?為求方便形容與流傳,絕大部分都用四字成語總結。四字成語於是成了我們最慣用的句子;最有安全感的思考方式。
4 習慣所及,許多人面對最講究新句奇法的詩作,也往往是四字連連,節奏單調不說,思維脈動也虛弱。
5 四字成語,偶爾為之只求畫龍點睛之效;頻密用之,像餐餐吃罐頭食物。
6 反之,慣語改裝,往往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把創想推向不一般的維度。例如,我曾嘗試把「人無私心,天誅地滅」,改裝成「人有詩心,誅天滅地,再造一個新的」。(24.2.2017 臉書)
這組《造句簿 2》札記嘗試創造一個個人的研究姿態,明確形成一種「批判性創造的文化哲學位置」,以具備以下三層創見性策略,直接回應所預設的目標:
一、不是「學術填補缺口」,而是「揭露文化慣習的盲區」
嘗言「文創社群一再沿用一個不穩定的概念,卻沒有人指出它的問題」。
(更多陳明發博士文創哲學觀《造句簿》)
Jun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