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ource[below]: Revitalization of Singapore's Bugis Village and Bugis Street)
地方文化營銷 2.1:特色小鎮 传播地方独特性
形象定位树立能传播地方优势和独特性的形象,
使其在地方营销竞争中脱颖而出。
INDRIYA 文化特區
LITERATURE: The Great Stry Continues
P 文化創意産業園區
P Cultural hubs: How to create a multidimensional experience
P Hubs can champion smaller venues
私貨珍藏
中新社記者:數字遊戲如何能更好地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何威:效倣王國維先生曾論及的“治學三境界”,我認為遊戲傳播傳統文化可以觸達三重不同的境界:“符號境”“知識境”和“觀念境”。而遊戲傳播文化的具體實踐,則是在“人”“環境”和“行動”三個維度上展開。
“符號境”,指遊戲中活用傳統文化元素與形式,以視聽表現、美學風格等方式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符號,以符號為基礎,承載文化內容和價值體系,重在喚起玩家情感。
“知識境”,指在遊戲中置入並傳播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和資訊,增進玩家的理性認知,寓教于樂。
“觀念境”,指在遊戲的敘事和互動中,呈現、探索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裏蘊含的思想觀念、氣韻風骨、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和價值理念等。觀念和精神既蘊含在設計細節之中,也需要玩家的參與和交流來發掘和體悟。
關於實踐的三個維度,首先是人物的維度,包括改編自真實歷史人物的遊戲角色,也包括那些取材于神話傳説、民間故事中的知名虛構形象的遊戲角色。人物是遊戲敘事內容的主體,也是玩家開展遊戲互動的化身或對象,是産生文化認同和情感的重點。
環境的維度,是以數字技術構建的虛擬空間,玩家身處其中,時刻受到熏陶,産生體驗。環境之維又可以細分為自然環境(地理山川、風景名勝等)、人造環境(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建築、器物等)與文化環境(神話傳説、詩詞歌賦、工藝美術、技術藝術等)在遊戲中的重構。
行動的維度,指的是玩家能在遊戲裏做什麼,給遊戲人物和遊戲環境帶來怎樣的影響和變化。在模擬衣、食、住、行的過程中,在各種文化創造和體驗的活動中,令玩家産生並深化對傳統文化的體驗和理解。
中新社記者:應如何推動數字遊戲求美向善、增進公益、承擔責任,讓遊戲與社會更良性互動?
何威:經過多年努力,中國已在遊戲領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未成年保護體系,從網遊內容審核機制、網遊實名制度、限制未成年人遊戲時長和充值消費,到推行《網路遊戲適齡提示》團體標準、企業接入實名認證平臺並主動用技術手段驗證、建立家長監護平臺、開通未保服務專線、推出未成年人充值退款自助系統等。應當説,在全社會關注下和主管部門要求下,中國遊戲行業已採取了較為全面和嚴格的限制措施。
遊戲與社會的良性互動是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的共同期許。事實上,從影視、動畫、直播、廣告等內容産業,以及文保旅遊、工業製造、智慧城市、自動駕駛、醫療醫藥等更多領域,都正在從遊戲行業的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之中汲取能量。
社會整體遊戲素養也在不斷提升,這不僅意味著人們能更好地處理遊戲令人“過於沉迷”“過度氪金”等負面效應,從中獲取快樂和有益身心的元素,而且還體現在人們能在自己從事的行業中,善用現有遊戲或是遊戲化的手段,産生“遊戲+”的積極效應。
想要實現這樣的良性互動,或者説,讓遊戲發揮更大的社會正向價值,需要“政産學研用”的社會共同體的參與和努力。
受訪者簡介:何威,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數字創意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遊戲出版工作委員會理事。研究領域包括社交媒體與網眾傳播、遊戲研究、流行文化與文創産業等。其研究成果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及青年成果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年度學術評優專著一等獎及論文一等獎。
(2023-01-10;來源:中國新聞社;作者:中新社記者高凱;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題: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
Oct 5
私貨珍藏
高凱: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2022年,中國自主研發的數字遊戲海外市場規模已超千億元人民幣,中國遊戲的影響力輻射數以億計的海外玩家,成為數字內容“出海”傳播最亮眼的風景之一。
從本土到海外,眾多遊戲産品開始嘗試融入中國元素,向全球玩家展示中華文化。國産遊戲傳播傳統文化的總體面貌如何?如何更好地通過數字遊戲傳播文化的魅力?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請他就相關問題闡述自己的研究與思考。
現將訪談實錄摘編如下:
中新社記者:包括《王者榮耀》《原神》等在內的不少國産遊戲在海內外都較受歡迎,中國遊戲在發展歷程上有何特色?
何威:從1994年第一款國産遊戲《神鷹突擊隊》面世至今已過去了28年,中國遊戲從無到有,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少人問津到為數億國內外玩家帶來快樂,走出了一條艱難而奮進的道路。國內的市場規模從零開始發展到2021年的2965億元(人民幣,下同),近10年有大約5倍的增長。中國遊戲崛起,也是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強盛的結果。
遊戲是技術與創意的結合,又被資本驅動與影響,最終由玩家體驗、參與和評價。因此,遊戲發展的歷程,總是和所在國的經濟、科技、商業、文化等社會語境緊密相關。
中國自古以來“玩物喪志”的理念深入人心,也影響了中國遊戲業的發展。隨著近年來遊戲玩家超過6.5億人,以及遊戲行業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初見成效,各方面都在更積極地推動遊戲健康發展。
中新社記者:近年來,國産數字遊戲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連續三年突破千億元人民幣規模,且增速持續高於國內銷售收入增速。國産遊戲能夠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何威:中國遊戲産品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有諸多原因。首先是國産遊戲品質不斷提升,能夠滿足大量海外玩家的娛樂需求。
其次,當美日韓歐等地的本土遊戲企業大多還重點關注主機及PC遊戲之時,中國遊戲企業在海外移動遊戲市場積極佈局,精準定位、細分市場,沿用其在國內激烈競爭中形成的移動遊戲産品盈利模式創新的方法論,深耕本地化運營,實現了“彎道超車”。
第三,部分中國遊戲産品對海外玩家而言,在文化上存在異質性和新穎性,從題材、玩法、敘事、視聽等維度帶來了新鮮體驗,因此受到歡迎。
第四,在一些新興市場上,如南美、中東等地,中國遊戲企業將國內成熟但當地稀缺的遊戲類型和玩法,包裝在其本地文化和故事中,從而迅速流行。
中新社記者:越來越多國産遊戲主動應用和呈現中華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國風”遊戲産生的動因和現階段發展狀況是什麼?
何威:隨著中國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國風”“國潮”“國貨”在社會多個領域日漸盛行,在青少年中尤為如此。我們能觀察到更為明確的文化主體意識在回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倡議;人們在思考和辨識什麼是“我們的”“自己的”文化樣式和生活方式,主動尋找文化身份認同。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遊戲企業在國産遊戲中融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廣受玩家歡迎的舉動。另一方面,很多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遊戲主創們,自己就是“國風”“國潮”的積極消費者,也主動把對傳統文化的喜好融入創作中,因此這樣的遊戲越來越多。
我們研究了過去十年間中國自主研發、獲得版號且至今仍然較為活躍的1407款遊戲,發現其中超過四成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而頭部熱門手遊中有八成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
(2023-01-10;來源:中國新聞社;作者:中新社記者高凱;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題:從本土到海外,遊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專訪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何威)
Oct 6
私貨珍藏
[嫣然·愛墾研創]對東南亞的影響:梵語在南亞孕育而生,但它對東南亞的影響之深遠,足以跨越語言範疇,融入宗教、藝術、政治制度與社會觀念之中,成為該區文明塑形的重要力量。從古代的陸路與海上貿易,到宗教與王權象徵的傳播,梵語在東南亞留下的文化足跡,不僅廣泛,也具有持續性。
梵語與東南亞文化的關係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初年。當時南亞與東南亞因貿易興盛而頻繁交流,印度商人、僧侶及學者透過海上絲綢之路抵達東南亞各地。他們不僅帶來商品,也帶來宗教文本、哲學思想與宮廷文化,使梵語逐漸成為當地上層社會接觸的文化語言。此種「印度化」過程並非強制,而是因為東南亞各王國主動吸收、轉化外來文化,以強化自身政治與宗教正統性。
宗教傳播是梵語影響力的核心之一。佛教與印度教在東南亞深深扎根,而最早的佛經與印度教經典多以梵語或巴利語撰寫。雖然後來在泰國、緬甸等地,巴利語逐漸成為佛教的重要語言,但在高棉、占婆、爪哇等王國,梵語長期被用於宗教儀式與碑銘記載。許多寺廟碑文,以精煉的梵語記錄王室功德、捐贈與宗教儀軌,顯示梵語在宗教與政治結構中的崇高地位。
王權文化也是梵語得以深植的重要領域。古代東南亞多個王國使用梵語詞彙來描述國王、朝廷與宇宙秩序。例如“德瓦拉惹”(Devarāja,神王)理念在高棉帝國成為核心政治概念,象徵國王擁有神聖性與統御全境的合法性。這些觀念很大程度源自梵語文獻,如《摩奴法典》、《往世書》等,並在地化後與本地信仰融合,形成兼具神聖與世俗意義的王權模式。
語言層面的影響亦深遠可見。今日東南亞多國語言中,仍有大量詞彙源自梵語。例如泰語中的“ธรรมะ”(法)、“กษัตริย์”(國王)、“จักร”(輪)皆來自梵語;印尼語、馬來語中的“agama”(宗教)、“raja” (國王)則自梵語 rājan;高棉語亦大量吸收梵語政治與宗教詞語。這些詞彙不僅是語言借用,更是文化接觸的歷史印記,反映梵語概念在當地社會運作中的重要性。
藝術與建築方面,梵語間接塑造了東南亞的審美與象徵系統。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廣為流傳,成為柬埔寨、泰國、印尼等地戲劇、壁畫與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爪哇的《羅摩衍那》舞劇、泰國的《羅摩堅》、高棉的浮雕敘事,皆是梵語文化傳統被重新詮釋的成果。雖然這些版本在內容上具有在地化特色,但其思想架構、人物類型與道德觀念仍保留濃厚梵語文化精神。
從政治制度、宗教文化到語言文學,梵語在東南亞形成一種跨地域的文化網絡,卻又並非以統一方式呈現。各地王國並未被動接受梵語文化,而是選擇性吸收並與本土傳統融合,使其轉化為具有在地特色的新文明。例如吳哥採納梵語王權觀念,但以自身建築技藝展現獨特的宇宙觀;爪哇王國接受印度宗教思想,卻發展出與南亞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這種雙向互動,使梵語不只是外來文化,而是東南亞自身文明的一部分。
總結來說,梵語與東南亞的文化關係是一段漫長而多層次的交流史。梵語不僅是東南亞宗教、王權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媒介,也是該區域文明形成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精神來源。透過歷史的沉澱與在地化創造,梵語文化在東南亞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記,並持續影響今日的語言、宗教觀念與文化認同。
yester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