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湯達(Stendhal,原名亨利·貝爾(Henri Beyle)的長篇小說《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 1830)是十九世紀法國現代小說的重要里程碑,其文學價值可從人物心理刻畫、社會批判、敘事技巧與現代主義傾向四方面來說明。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于連(Julien Sorel)並非傳統英雄:他出身寒微,聰明而野心勃勃,對宗教與社會規範既利用又反感。司湯達以細膩的筆法描寫於連內心的矛盾、野心與虛榮,呈現出複雜的心理動機——既渴望向上流社會致敬、又對偽善充滿輕蔑。這種內在衝突的刻畫,無論在細節心理描寫或行為動機的文本鋪陳,都顯示出小說對人性細節的關注,為後來心理小說(psychological novel)奠定範式。
絲經 庫
陳明發·馬中契合:新「黃金50」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4月15日(周二),傍晚6時30分抵達馬來西亞,16日行程主要是和最高元首和首相會晤,17日早上離開大馬,完成3天國事訪問,然後啟程到下一站柬埔寨。
再說,眼下面對美國關稅壓力,策略伙伴關係內部的互相洽談與觀察,恐怕才是重頭戲。
這是習先生第二度官訪馬來西亞。社媒上有篇廣泛流傳的帖子,替華商-華團惋惜:你們怎麼這回不像2013年那次受重視?
當我想到,在過去12年間,又新添了多少的對華社團,怎麼都沒可扮演的角色?那篇帖子更耐人尋味。
我的理解是,習先生前回是應時任首相邀請而來,政治人物有政治人物的議程與安排;而這趟,則是回訪最高元首蘇丹依布拉欣去年的大陸行。
是的,我17日在社媒用了「互相洽談與觀察」這修辭。
而根據媒體18日的報導,習先生在續程往柬埔寨訪問時,则用了「雙向奔赴」一詞。
中國領袖有本身一套務實的修辭學。不少所謂自由世界的領導人,事無大小都習慣了張口就來。對此能領悟多少,是自求多福了。
在習近平眼中,中柬關係,除了充满「雙向奔赴」的激情,更有具體(政治、產能、農業、能源、安全、人文)「鑽石六邊」合作框架。
而在馬来西亞方面,新華社的快訊最簡練了:習近平會見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我願同易卜拉欣最高元首一道努力,引領中馬關係長期穩定發展,共同打造高水平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譜寫睦鄰友好、團結合作新篇章,開啟中馬關係新的「黃金50年」。
馬來西亞曾是「一帶一路」65個伙伴國最優先伙伴,而2018年以後的情況,明白者自然明白。
覺得自己明白還不够者,不妨關注最高元首和習近平會晤時提到的合作重點,特别有關文化的部分。隆新高鐵、森林城市等部分的故事?已不是2013年時候的氣候。
文創教懂我們什麼是像徵,理解大環境時才可能有多幾個角度,多幾個實在的抉擇。不是「見仁見智」一語就打發掉一切。
所謂文創,回到文化,就是不離文史哲;元首殿下說馬中要加強文化合作,最大的資源无疑便是我們共同的歷史與哲學。
這新“黃金50”,如何結合上;人文科技-藍綠數旅經濟;東盟-中國命運共同體與青年一代相知相親等議程?除了“来者可追”,還要自問一句:我們是繼續「互相洽談與觀察」;還是“雙向奔赴”?(18.4.2025)
Apr 21
絲經 庫
愛墾APP:識蘊~引用文獻:識蘊延續生命意義
聖嚴法師指出,五蘊不僅是身心現象的總匯,「識蘊是心王」,具備認知、分辨作用,是將精神與物質結合的心理中心 (cybermonastery.org)。
他進一步說明:
這與經典對識蘊的描述一致:受——體驗,想——識別,行——意念,識則負責「認知判斷、生死續命」,將因緣心理延續至下一生 (buddhism.lib.ntu.edu.tw)。
與情動理論的共鳴與差異 1.共鳴點:生命持續性中的「前意識力量」~識蘊被視為一種非我,卻驅動業力與生命延續的心理力量,與情動理論所強調的「pre-conscious affect」(預意識情動)相類比 (shidaoyi.blogspot.com)。除了後來的情緒與認知結構(emotion/consciousness),識蘊同樣是非意識但具驅動力的生命流動力,兩者在結構功能上有驚人契合。
2.關鍵差別:生命因緣 vs 情感強度
綜合分析~識蘊與情動理論都揭示了生命「非意識但強有力」的先行結構。識蘊關注的是生命的持續、業力與再生;情動理論則著眼於身體的觸發、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場域。它們都指出:很多力量是在「有意識之前」作用的,只是一個偏向「輪回與習氣延續」,另一個偏向「情感身體如何被調節與感知」。
結語:可否融合應用?~這種關聯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文創者可借識蘊意象,創作探討「主體不是唯我,而是由情動驅動的再生動力」的主題作品。情緒研究者可借鑑識蘊結構,更全面理解情感中那些超越個體的,」集體業力「或「歷史情感遺傳」成分。當下詩學與生命哲學可借由識蘊與情動的共振,探討身體、社會、生命循環之間的詩學敘事。當下詩學與生命哲學可借由識蘊與情動的共振,探討身體、社會、生命循環之間的詩學敘事。
Jul 17
絲經 庫
[愛墾研創]司湯達《紅與黑》的文學價值
司湯達(Stendhal,原名亨利·貝爾(Henri Beyle)的長篇小說《紅與黑》(Le Rouge et le Noir, 1830)是十九世紀法國現代小說的重要里程碑,其文學價值可從人物心理刻畫、社會批判、敘事技巧與現代主義傾向四方面來說明。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于連(Julien Sorel)並非傳統英雄:他出身寒微,聰明而野心勃勃,對宗教與社會規範既利用又反感。司湯達以細膩的筆法描寫於連內心的矛盾、野心與虛榮,呈現出複雜的心理動機——既渴望向上流社會致敬、又對偽善充滿輕蔑。這種內在衝突的刻畫,無論在細節心理描寫或行為動機的文本鋪陳,都顯示出小說對人性細節的關注,為後來心理小說(psychological novel)奠定範式。
其次,作品是一部深刻的社會寓言與政治諷刺。標題中的「紅」常被解讀為軍服與革命榮耀的象徵,「黑」則指教士的服色與宗教權威;小說通過于連在軍界與教會之間的漂泊,揭示了拿破崙時代後法國社會的價值混亂與階級封閉。司湯達以冷峻觀察力描寫資產階級與貴族社交的虛飾,指出社會流動通道被權勢與門第所阻,個人的上升往往靠投機、迎合或人格妥協。透過此種社會觀察,《紅與黑》不僅是一個人的悲劇,也是對十九世紀法國社會結構的文化診斷。
第三,敘事技巧上司湯達融合了現實主義的細節與浪漫主義的激情,卻同時走向一種冷峻諷刺與反諷的語氣。作者時常以旁白介入、評語式的注釋或直接對讀者發話,這種「作者-敘事者」的穿插,使小說既有歷史與理性觀照,也保留個人情感的強度。此外,司湯達在時間處理、場景切換與人物心理流動上顯示出高度的節奏感:高潮的鋪排(如於連被捕、審判、與瑪蒂爾德的情感對峙)既合乎戲劇化需要,也不失內心動機的連貫性,營造出緊湊而富層次的閱讀體驗。
再者,從現代文學史的角度,《紅與黑》可視為通往現代小說的橋樑。它強調個體心理、社會環境與歷史力量之間的張力,這種「個人—社會」互動的呈現,影響了後來巴爾扎克、福樓拜等現實主義作家,甚至對二十世紀的心理小說與存在主義文學產生迴響。司湯達對情慾、權力與虛榮的坦率描寫也突破了當時社會文學的保守界線,為小說語言注入更真實、複雜的人性觀。
最後,文學意義還包括語言與道德探問層面。《紅與黑》不是純粹的說教小說:它在審判與處罰的敘事中,留下道德的模糊地帶,讀者既能同情於連的遭遇,也被迫面對其錯誤與傲慢。這種多重倫理視角促使讀者反思正義、虛偽與個人責任的界限。總之,《紅與黑》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在於它以細緻心理、深刻社會觀察與創新的敘事手法,提供了一幅兼具時代批判與人性洞察的文學圖景——既是十九世紀法國的社會肖像,也是對現代小說技巧的重要貢獻。
11 hours ago